2021-03-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疱疹
共找到
106
筆 文章
-
-
2021-03-0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一、50歲以上:◎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二、20歲到50歲:◎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1-02-04 新聞.健康知識+
新年預防成人三疾病 醫籲:別讓流感、肺炎、皮蛇上身
新冠肺炎一週年,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型態,民眾也越來越注重自身保健。近期寒流接連來襲,氣溫變化極大的狀況下,民眾更應注意維持自身免疫力,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秋冬是病毒及細菌活躍的季節,預防流感、肺炎、帶狀疱疹「成人三疾病」尤其重要,除了從作息、飲食、運動著手,更應該積極接種疫苗,以達到預防疾病的成效。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因應疾病衛教需求,更新成人三疾病衛教網站(https://adulthealth.com.tw ),除了疾病介紹外,更邀請名人如曾雅蘭、詹惟中及葉家妤共同呼籲大家提高警覺,一起遠離成人三疾病。其中曾雅蘭更分享二度罹患皮蛇的痛苦經驗,她直言「痛到像電擊,連穿衣服輕碰都不行。」秋冬嚴防 「流感、肺炎、皮蛇」上身黃信彰表示,成人三疾病包含流感、肺炎以及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等三種常見且可經由預防降低罹患機率的疾病。流感除了一般呼吸道感染造成不適之外,可能引發肺炎、腦炎或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肺炎初期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並有咳嗽、胸痛、發燒、畏寒症狀,嚴重會引起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造成肺炎最主要的菌種就是肺炎鏈球菌。老人、嬰幼兒以及有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都是高危險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及慢性病防治委員會主委吳至行指出,帶狀疱疹會列入成人三疾病,是因為發生率高,卻常被忽略,很多人覺得離自己很遠,事實上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尤其50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生機率超過50%,年紀越大風險越高。帶狀疱疹是潛藏在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症狀表現為皮膚表層會出現紅疹、水泡,後續化膿、結痂等。要特別注意的是帶狀疱疹容易引發後神經痛,發生機率約每三個帶狀疱疹患者就有一位,這種疼痛常被形容像電擊、火燒般的痛,或風吹過便疼痛難耐,年紀大、慢性病患、免疫功能差,都容易因為無法抑制神經節裡面的病毒,而使帶狀疱疹再度發作。病毒活躍期 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之一維持健康,預防成人三疾病,要從作息、運動、飲食做起,正確概念大家都有,卻總是做不到,若很難徹底執行,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之一。流感每年有不同的流行病毒株,所以需年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分多醣體、結合型兩種,建議年長者及高危險群至少接種一劑。至於帶狀疱疹疫苗,則有很多證據證實疫苗能預防50%以上的發生機率,尤其針對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高達近七成,建議50歲以上成人至少一生接種一劑,也因帶狀疱疹發生率會隨年紀增長,因此吳至行呼籲民眾及早預防。尤其去年因COVID-19造成全球嚴重疫情,大家更了解疫苗的重要性,且因近期疫情升溫,為避免多次進出醫療院所,民眾可以依照醫師評估,同時接種適合的疫苗,做好防範,得到良好的保護。加強預防觀念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衛教網站提供完整資訊對於成人三疾病相關資訊,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人三疾病衛教網站(https://adulthealth.com.tw )提供淺顯易懂的衛教資訊,搭配動畫影片呈現,並且邀請病友及藝人朋友分享罹病之痛,透過醫師的專業訪談,提醒如何防範,只要上官網或Google搜尋「成人三疾病」就能取得完整資訊,用健康的身體開啟新的一年。
-
2021-02-02 科別.心臟血管
發燒、咳嗽別以為是無害的感冒!出現「4大症狀」很致命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除重視流感外,也不可忽視恐致命的疾病「心肌炎」,其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疲倦乏力等容易與流感、感冒或腸胃炎相混,因此經常被民眾忽略,往往病情轉趨嚴重,出現胸痛、心律不整,甚至休克、心臟衰竭時,病人已面臨死亡威脅。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多數心肌炎的發生成因為病毒感染、毒素以及自身免疫問題而引起。然而,根據研究顯示,天花疫苗是唯一也可能引起心肌炎的疫苗,其餘非活性的疫苗因不具活性,安全性相對高且臨床上並無證據會誘發心肌炎。初期症狀似感冒 若影響到心臟功能恐休克、猝死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的分析,40歲以下成年人不明原因死亡中,約有20%的致病因是急性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說明,心肌炎初期症狀不明顯且不易區分,症狀似感冒、上呼吸道發炎、腸胃炎等。然而,當影響到心臟肌肉時,心臟功能就會出現變化,像是傳導系統受到破壞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心室頻脈等。這些突如其來的心臟功能變化,恐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如猝死、心因性休克。任勗龍醫師表示,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心肌炎,在臨床上從小朋友到年長的病患都有,但像是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嬰幼兒、癌症治療的患者或是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相對為心肌炎好發的高風險族群。除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問題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肌炎的主因分為兩大類型: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因素包含:病毒性、細菌性以及寄生蟲性心肌炎,非感染性因素則為毒素與自我免疫問題相關。任勗龍醫師說明,在台灣最常見的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例如: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腺病毒、伊科病毒、人類疱疹性病毒等。這些病菌易在心肌處大量繁殖,造成心肌細胞受傷、損壞,甚至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嚴重者需透過葉克膜或電擊等方式來搶救。然而,引起心肌炎的另一成因與自體免疫問題也息息相關。任勗龍醫師進一步說明,自體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因本身免疫系統已受到破壞,無法正確判定攻擊的對象是正常的細胞或不正常的細胞。因此,患者異常的免疫反應容易把心臟錯認為要攻擊的地方,誤傷了心肌細胞與心臟的功能,導致心肌炎的發生。心肌炎病程又快又猛烈 若有症狀切勿延誤就醫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天花疫苗在少數的狀況下可能引起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表示,此疫苗在台灣臨床已經許久未使用。目前民眾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已是支成熟與時間久遠的疫苗,且不具活性與不含會加強免疫反應的佐劑。因此,在安全性上是可以放心的。最後任勗龍醫師呼籲,心肌炎雖不是常見疾病,但在流行感冒期間盛行的季節裡要格外小心,且心肌炎的病程通常又快又猛烈,醫師特別提醒,別再以為發燒、咳嗽和腹瀉等症狀僅是無害的感冒或腸胃炎,一旦發生疑似心肌炎症狀,切勿延誤,應盡早就醫!
-
2021-01-26 科別.感染科
公費流感疫苗全民開放 陳時中:1月31日起至疫苗用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截至今年1月25日,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600.2萬劑,為使疫苗發揮最大效益,自1月30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民眾,至疫苗用罄為止,呼籲尚未接種者,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重點族群,盡快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仍是流感季,原本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人員有資格限制,30日起公費流感疫苗開放全民接種,目前還有40多幾萬劑,呼籲優先族群盡速接種,一般對象可以一月卅日之後來打。陳時中表示,109年度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初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接種踴躍,於是增購41萬劑疫苗,其中35萬劑為限18歲(含)以上使用、自美專案進口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新疫苗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是非活性重組技術的四價疫苗,以基因重組技術製作。普通疫苗是利用雞胚胎培養,這款新疫苗不需要經過雞胚胎技術,和傳統疫苗相比,劑量加倍,一般只有15微克,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有45微克,多了3倍。李秉穎表示,傳統疫苗因為病毒必須適應雞細胞,可能免疫綜合效力降低,但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不建議用於18歲以下,因為尚無18歲以下試驗報告。至於已經打過疫苗,是否可再打一次新疫苗?李秉穎表示,「不需要」,因為免疫反應相差無幾。但他強調,Flublok四價流感疫苗可以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包括肺炎鏈菌、帶狀皰疹、HPV疫苗等;不良反應與一般流感疫苗類似,注射部位紅腫在一到三天內恢復,幾乎不會發燒。李秉穎表示,因應可能會有新冠疫情,流感、新冠肺炎症狀類似,一旦感染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現發燒、全身倦怠症狀,和新冠肺炎症狀相似,恐增加醫療負擔,呼籲還沒接種的民眾盡快接種,提升自我保護力。陳時中指出,該增購疫苗均已配送至地方政府衛生局轉發轄區合約院所及衛生所,提供民眾接種。另考量接種疫苗後,少數人會有發燒、肌肉痠痛等全身性反應,不易與其他感染分辨,所以建議自主健康管理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滿後,再接種流感疫苗。陳時中表示,為節省等候及排隊時間,建議民眾接種前,可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進行預約,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此外,民眾前往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時,應落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手部衛生等措施。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月17日至1月23日)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共39,656人次,較前一周上升5.6%,仍較前4個流感季同期為低;近4周社區呼吸道病毒分離以呼吸道融合病毒(41.7%)為多,惟近期檢出數已呈下降,其次為單純疱疹病毒(29.6%);國內自去(2020)年10月迄今,累計1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感染H3N2,尚無死亡病例,均明顯低於前4個流感季同期(2016至2020年同期病例數為256至845例、死亡數41至137例)。指揮中心提醒,天氣預報指出,本周有另一波冷空氣南下,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請民眾留意自身健康狀況,並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民眾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
2021-01-13 科別.兒科
罕見兩歲女童竟然長皮蛇 醫師研判應該是水痘疫苗造成
台南市一名兩歲的女童罹患帶狀疱,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由於一歲的時候曾經注射水痘疫苗,醫師懷疑可能是疫苗引起,但是類似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建議家長除了公費的第一劑疫苗之外,應該自費再加打第二劑,可以避免未來水痘及帶狀疱疹的發生。這名1歲11個多月的女孩,去年底到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就診,左大腿第三及第四腰椎的神經皮節長滿了水泡狀紅疹,伴隨輕微疼痛。經血清抗體檢驗及皮膚抹片檢查確認是帶狀疱疹。病人口服抗病毒藥治療,恢復迅速,沒留下後遺症。從出疹子到傷口痊癒,約一星期,短於大人平均2-4周的病程。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王莉惠表示,水痘和帶狀疱疹是同一種病毒引起。第一次感染會造成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等到人體免疫力下降,如年老、疲累、壓力、生病等因素,病毒會活化並沿著單側神經皮節產生疼痛紅疹,即「帶狀疱疹」。過去傳聞如果長在腰上,長滿一圈,人就會死,但事實上一般人很少會長這麼多,通常是身體的單側,除非是免疫力非常差的人,例如癌症或愛滋病患者,死亡率當然比較高。王莉惠表示,帶狀疱疹好發於中老年人,小孩少見,未滿兩歲更是罕見。這名女童之前沒得過水痘,母親懷孕時也沒得到水痘或帶狀疱疹。一歲時曾在左大腿接種活性減毒水痘疫苗,而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水痘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再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根據研究,疫苗引起的帶狀疱疹,好發於大腿,即當初疫苗注射部位;而自然感染水痘所造成的帶狀疱疹,胸背部最常見,這也是自然感染水痘長最多的部位。此外,根據美國的研究,雖然水痘疫苗能減低帶狀疱疹的發生,但1-2歲時例外,有施打比未施打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高。注射疫苗後若發生帶狀疱疹,有些是自然感染的野生株所造成,做PCR檢驗可確定是疫苗株或野生株。疫苗株引起的帶狀疱疹,年紀較小,平均在施打後300多天長出。王莉惠表示,2004年台灣也開始為滿一歲兒童公費注射水痘疫苗,水痘的發生率已降低8或以上。一劑水痘疫苗保護力約80%,兩劑保護力>95%。而帶狀疱疹的可怕是常會引起劇烈的痛,不止發生在帶狀疱疹期間,有10-20%甚至會有疱疹後的神經痛,即皮膚痊癒之後疼痛還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一般帶狀疱疹好發於長過水痘的中老年人,據健保資料庫研究,台灣人終其一生有1/3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目前美國統計到18歲,施打水痘疫苗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較未施打者減低78%,預期對帶狀疱疹的保護力會持續到中老年,因為預防水痘便是預防帶狀疱疹。目前台灣兒童滿一歲時會公費接種第一劑水痘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二劑;若已超過6歲,亦可補接種第二劑。至於已得過水痘的人,可於滿50時自費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來預防帶狀疱疹。
-
2021-01-05 科別.腦部.神經
臉部疼痛原因多 頭痛、眼痛都可能
臉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有時不易分辨,如何做出鑑別診斷很重要。額頭附近的疼痛,其實是一種頭痛,不管是常見的緊縮性頭痛或偏頭痛,甚至是少見的叢集性頭痛,都會侵襲額頭至顳部的太陽穴位置,在眼眶周圍及深處形成疼痛。不過一般大眾額頭最常痛的原因,多是感染引起的。大部分鼻炎感染到鼻腔,其黏膜因刺激而腫脹,到某種程度就會疼痛,若感染的膿液流入上下的鼻竇時,疼痛會有繞著眼眶一圈的感覺,甚至引起上排牙痛。另外,三叉神經痛、紅眼症、急性青光眼也要列入考慮,可從發作部位、時間、詳細的病史來做鑑別診斷。還有眼痛合併眼球不能轉動,則要考慮痛性眼肌麻痺症(Tolosa-Hunt syndrome),必須做腦血管影像來診斷。要小心的是,若合併明顯的神經學症狀,例如意識不清,或半身麻痺等,就要強烈懷疑腦部損害,如腦膜炎感染或是腦血管疾病,要送急診馬上做檢查及治療。臉頰附近的疼痛,有幾個狀況要考慮的。一是三叉神經痛,即在耳道前方深處三叉神經核的位置,多半呈現電擊或燒灼感覺般的疼痛,外觀幾乎無異狀。二是顳顎關節炎,在上下顎關節附近會有明顯觸痛,可能略呈現腫脹,病人多半很難張開嘴巴。三是顏面神經麻痺。基本上顏面神經麻痺是不太會痛的,它的成因多半是疱疹病毒感染 ,但感染到一定程度會腫脹而引起疼痛。若只是感染簡單性疱疹病毒(HSV),治療後大都會痊癒,但是少數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人,多半會同時影響第5及第7對腦神經,會引起嚴重的發炎,外觀腫脹,甚至有紅疹及水泡產生,稱為雷式症候群(Ramsy-Hunt syndrome),這是急症,不快速治療會有顯著後遺症。四是其他病症,如咽喉或扁桃腺炎、淋巴結腫脹、中外耳炎、上排牙齦炎等,而老人則要考慮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它侵襲頭部兩側表面血管,除了疼痛外,嚴重會導致失明。臉部大小疼痛病症,病因有輕有重,建議到醫療院所診斷及治療,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
2021-01-04 該看哪科.兒科
影/男童膝蓋細小疹子 醫師提醒腸病毒冬天悄悄來
新冠肺炎仍受全球矚目,大家留心防疫,兒童感染科醫師提醒家長們也要注意家中的小朋友,有沒有出現發燒、食慾不振、或身上有細小的疹子,因為腸病毒在近日悄悄上升,即使已是冬天,小朋友孩子仍然有感染腸病毒機會。衛福部豐原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馬瑞杉表示,雖然已經進入冬天,最近小朋友罹患腸病毒的狀況還是有上升的趨勢,一名9個月大的男嬰,在托嬰中心因有其他小朋友感染腸病毒,他的膝蓋上也出現細細小小不太明顯的疹子、及驚嚇反應,還好家長警覺帶至醫院就醫。他說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有,不會只在夏天才出現,像腸病毒71型疹子數量小又少,不容易察覺,不像腸病毒典型的足口病會出現細細小小的疹子,分布在手、腳、膝蓋等地方,其他類型的腸病毒疹子也會偏小、偏細。馬瑞杉表示,常見的腸病毒常見為手足口病和疱疹型咽峽炎腸病毒,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糞口傳染,即將進入年節,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勤洗手,進出公共場所戴口罩,避免接觸患有腸病毒的病童,環境可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
-
2020-11-06 癌症.抗癌新知
口腔細菌的大本營在舌苔 但為何專家建議別用漱口水或牙刷刷舌苔?
人身上的細菌數量大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 1.3 倍,分布於身體各部位成一部落。主要的部位包括口腔、鼻腔、胃腸道、生殖泌尿道和皮膚。這些細菌總共有 500-1000種。生存於口腔和喉嚨的細菌約 900 種,總稱為口腔菌叢。這些細菌散布於牙齒、牙齦、舌頭和喉嚨。在牙齒表面的黏著性菌斑生物膜上有許多的細菌。此外,在牙周小袋深處也可聚集菌斑和殘渣,上面也有大量的細菌。由於有些部位(如牙齦縫隙)不會受到唾液的沖刷;有些部位(如喉嚨和舌頭)出現上皮細胞持續地剝落。所以口腔內不同部位的菌叢組成不盡相同。不過大體而言,口腔菌叢中主要的細菌包括鏈球菌、奈瑟菌、梭桿菌、普氏菌,以及其他的厭氧菌。好的細菌對身體有益,譬如有些可分解養份方便人體吸收,有些則協助製造腎上腺素、皮質醇、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協助體內荷爾蒙的平衡。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常常在其口腔和腸道出現不足量的普氏菌,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帕金森氏症的病人腦中的多巴胺量不足之因。相反地,口腔内也有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細菌,例如導致牙齦病變的具核梭桿菌、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齦紫質單孢菌、導致蛀牙的變種鏈球菌、單純疱疹病毒和白色念珠菌等。眾所皆知口腔衛生不佳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牙齦疾病。牙齦炎是牙齒表面上的菌斑引起的牙齦發炎。牙周病是一種低度而慢性的發炎。它是由致病菌引的牙齦發炎,可導致骨質流失、沾黏性喪失、牙齒鬆動甚至喪失。除非定期看牙醫,牙周病常不被人察覺,也常常不會造成不適。美國疾管局的統計,約 47% 的人有牙周病,而 65 歲以上的人約 70% 罹患牙周病。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口腔的細菌除了能夠引起阿茲海默症外,也和身體許多疾病有關。2005 年科學家以牙齦紫質單孢菌感染豬做實驗發現,即便沒有高膽固醇血症,反覆的菌血症也會引起冠狀動脈和主動脈粥狀硬化。有許多研究發現,在動脈的粥樣斑塊中可找到牙周病的細菌。目前有許多專家認為牙齦紫質單孢菌會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美國牙周病學會也指出,牙周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一倍。此外,與牙周炎有關的細菌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 C 反應蛋白的上升。C 反應蛋白是血管發炎的標記。2014 年科學家以老鼠做實驗發現,口腔感染牙齦紫質單孢菌會改變腸道菌叢,增加擬桿菌門細菌和減少厚壁菌門細菌,這種菌相的改變會導致迴腸的漏失,而產生內毒素血症和全身性的發炎。近年來有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牙周病,尤其是ACPA- 陽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由上述可知,口腔衛生和健康極為重要,不是只有造成牙周病而已。所以減少口腔的細菌滋長是非常重要的保健方式。目前已知會增加口腔細菌滋長的情況包括抽煙、用藥、基因、食物的種類、青春期和懷孕。此外,如果有牙齦炎的話,也要積極的治療治療。因為如果牙齦炎不治療的話,牙齒和牙齦中間會形成一個牙齦下小袋,其內充滿了細菌。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可能除掉細菌了。這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大約一半左右的成年人都曾經罹患過牙齦炎。比上述例子更駭人聽聞的是口腔細菌「具核梭桿菌」竟然和大腸癌有關!2011 年分別有三組有科學家同時研究大腸直腸癌和遠離癌症之正常大腸組織。比較這兩組樣本的腸道菌叢後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樣本有一個共同處,那就存在大量的具核梭桿菌基因。2014 年有研究發現,具核梭桿菌竟然是「穴居在」大腸癌細胞中。也就是說這些細菌住在大腸癌中,不過是在癌細胞的外面。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可找到這種細菌的存在,而且令人驚訝的是腫瘤發生肝轉移時,這種細菌也跟著出現在轉移的癌症組織中。研究人員發現,原發的大腸直腸癌和肝臟轉移癌相隔兩年,但是出現在肝臟癌組織的細菌是原先就感染在大腸癌上面的,並不是後來才感染得到的。換句話說,如果原先的大腸癌沒有感染這種細菌,那麼肝臟的轉移癌也不會有這種細菌。研究人員認為, 這種細菌顯然是隨著大腸癌一起轉移到肝臟的。這是否表示,這種細菌是大腸癌的一部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這個感染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癌接種到老鼠身上,讓這個癌組織長大後,再切一小塊移植到另外一隻老鼠身上。如此重複四次,到了第四隻老鼠身上後,還是可以從這個移植的大腸癌內發現這種細菌。這細菌和癌細胞可是黏得緊啊!更有趣的是,當科學家用殺菌劑「甲硝唑(metronidazole)」治療移植的老鼠後,具核梭桿菌被殺死了,腫瘤的生長也跟著減緩了。相反地,用紅霉素當作對照組(紅霉素無法殺死具核梭桿菌),則可以發現,腫瘤的生長不受影響。顯然具核梭桿菌可提供某種大腸癌需要的東西。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具核梭桿菌的確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進一步分析發現,伴隨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直腸癌有較高的比例出現特定的基因變化。口腔的細菌主要在哪裡?答案是舌苔。舌苔是口腔細菌的大本營。舌苔通常是白色的。有時可以變成黃色,甚至是黑色(圖5)。不管什麼顏色,舌苔基本上就是多層細菌和霉菌的組合。舌苔一旦取下來放在紗布上來看都是帶有顏色的,從淺咖啡到深咖啡都有。這是因為不同細菌有不同的顏色所造成的。口腔菌叢之間應該維持生態平衡,用漱口水消毒或使用抗生素都會破壞細菌之間的平衡,這樣會讓某些細菌成為主流。舌苔也不能夠用牙刷去刮,因為會把舌頭上面的鱗狀上皮細胞弄得粗糙,讓細菌更容易附著和生長。一旦菌落之間失去平衡,舌苔顏色會改變、出現口臭,也會有自覺性的口腔異味。密蘇里州的醫師於 2018 年 9 月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一個蠻嚇人的個案。一位中年女性因車禍而使用抗生素。結果不到一星期,舌頭出現黑色的舌苔。後來停用抗生素並力行口腔清潔後才恢復正常。(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
2020-10-16 科別.感染科
驚!左半邊顏面麻痺當中風 竟是皮蛇長進耳朵裡
南投縣55歲黃姓男子日前因左側偏頭疼、頭暈,去診所就醫拿藥,卻未見好轉,甚至出現左耳疼痛、長水泡,左半邊臉還麻痺,擔心中風才赴衛福部南投醫院門診,未料竟診出彌漫性帶狀皰疹感染,經住院施藥雖獲控制,但仍需復健治療。南投醫院指出,黃男起初以為頭疼、暈眩只是感冒,想說吃診所開的藥就好,沒想到,病況卻急轉直下,左耳疼痛,還冒出一顆顆小水泡,左半邊臉部也不受控制,甚至麻痺到沒有知覺,誤以為是中風,到院檢查才發現是帶狀疱疹感染所致。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皮蛇」,多為幼時感染全身性水痘後康復,但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未消失躲在被根神經節,待年老或免疫下降時發作,因沿著神經分枝分佈的皮節長水痘,導致神經疼痛,嚴重恐影響器官正常機能,且產生後遺症。該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更表示,黃男不僅是一般帶狀皰疹,而是帶狀皰疹引發內耳前庭神經炎病變,更因免疫力低下,造成全身瀰漫性出疹,因此他的「皮蛇」不僅繞了一圈,而是全身都出診,還併發出現暈眩、左側顏面神經麻痺等後遺症。而帶狀皰疹多由單一神經節引起,一旦發作多於身體單側,但像黃姓患者這樣,兩側神經節甚至全身同時發作,相當少見,所幸他及時住院隔離,並施用抗病毒藥物,症狀迅速獲控制,但引發左側顏面神經麻痺的後遺症則需復健治療。但廖也說,帶狀皰疹所造成的後遺症,經復健後可能改善,但也可能終身受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建議成人尤其是50歲以上的民眾,應自費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以預防水痘病毒攻擊;南投醫院則表示,民眾可透過門診諮詢相關接種建議。
-
2020-10-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皮在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的就醫用藥解方大公開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確保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民眾常見疑惑,訪談皮膚科柯適中醫師,為民眾解答皮膚科就醫用藥的原則,順利解決惱人的皮膚問題。什麼時候該就醫?部分民眾發生皮膚癢的症狀時,可能會先自行買藥擦,但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因此柯適中醫師建議,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柯醫師並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可能是疾病警訊?!柯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他就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慢性皮膚癢的病人,經藥物治療不太有效果,進一步照X光之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症狀病情怎麼說才清楚?柯醫師強調,看診時,最重要的是讓醫師「眼見為憑」,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讓醫師檢查患部,容易造成誤判病情;其次,建議民眾可事先準備相關資訊,包括:1.皮膚癢發生多久、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地點或環境。2.家人是否有類似症狀,以確認是否為交互傳染。3.目前使用的藥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藥抑制症狀,並排除藥物過敏。4.飲食情況,以釐清是否為食物過敏。5.旅遊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可以只擦藥膏不吃藥嗎?柯醫師解釋,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針對急性期的搔癢,也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柯醫師表示打針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請勿萬年藥膏一條通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可能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以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濕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濕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醫師建議,無論取得的是原裝條狀藥膏或分裝藥膏(圓盒),要注意成份和保存期限的標示,藥膏拆封使用後,儘量在標示的期限內使用,不要囤積,以免存放過久變質,影響治療效果。最後,柯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濕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11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流感疫苗 專家提醒:成人也要接種的9種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10/5開打,今(2020)年民眾因為COVID-19疫情防疫意識提升,預期接種狀況更為踴躍,為節省等候排隊的時間,鼓勵民眾於10月5日開打後,可先向合約院所預約;若院所僅提供現場掛號,請民眾可先電話詢問合約院所疫苗剩餘情形後再前往,合約院所名單可透過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專線查詢。也請醫療院所預先安排預約接種及現場掛號動線,做好人潮分流,避免排隊動線混亂,並讓預約者優先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指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包括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國小至高中(職)學生、50歲以上成人、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及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等,除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外,其餘公費對象可於10月5日開打後,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前往合約院所接種。衛生福利部進一步表示,今年提供的公費四價流感疫苗共有3家廠牌,其中2家為雞胚胎蛋培養,1家為細胞培養,均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合格,品質安全有保障。民眾於接種前應由醫師進行評估,已知對疫苗成份過敏者或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反應者,不予接種;發燒或有急性中重疾病者,請待病情穩定再接種。為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民眾前往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時,應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落實手部衛生等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待無不適再離開,另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至2天恢復,若有持續發燒、意識或行為改變、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異常狀況,應儘速就醫並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因為擔心感染流感再加上新冠肺炎會讓自己和家人置身危險內,本來只有家有年長者或幼兒的成人才會主動自費打的流感疫苗,今年則是疫苗還未開打,很多診所就已經被預約一空。除了流感疫苗以外,還有什麼疫苗是成人應該接種的嗎?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小時候所有傳染病的疫苗全都打完了,但其實疫苗有它的時效性,有些有二十年,有些則只有十年,流感因為病毒變異性很強,所以一年要打一劑針對當年預測會流行的幾種病毒株的疫苗。也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除了萬眾齊待的新冠肺炎疫苗以外,很多過去大家忽略的疫苗重新受到重視,以下我們來為大家介紹還有哪些疫苗,是成人應該要趕快去打的。流感會引起全身症狀,第一個必打疫苗因為感染流感,會引起從呼吸道,到全身痠痛等全身性影響,加上從過去的經驗得知,感染流感再併發肺炎雙球菌會讓病情更嚴重,因此在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到開打仍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所有醫師都建議先預防流感,避免兩種病毒夾擊而引發重症,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搶流感疫苗。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前,大家絕對不要錯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上呼吸道感染後,很容易併發肺炎,這不只好發在兒童,根據疾管署統計,每年的嚴重性可能致命的「侵襲性肺炎」,約有六到七成是發生在五十歲以上,若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超過25%,若併發腦膜炎或敗血症,死亡率更超過30%以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雖然目前國內針對75歲上以有公費23價肺炎疫苗,但是它是以23種肺炎雙球菌血清的「莢膜多醣體」當抗原,這種抗原只能留在血液,無法預防血外感染,研究顯示多醣體疫苗無法引起免疫記憶,保護期只有2到4年,兩年內的保護效果不到一半,即使連續接種也無法提高抗體反應,而且容易引起敏感反應。因此目前多鼓勵接種13價肺炎結合型疫苗,可以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跟載體蛋白質接合在一起,改進T淋巴細胞依賴型反應,吸引B細胞產生免疫記憶高的IgG。50歲以上、合併糖尿病、心臟病及癌症等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險群,最好接種13價肺炎疫苗。帶狀疱疹疫苗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大家注意到個人免疫問題,帶狀疱疹被認為和流感和肺炎併列為「秋冬三大流行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提醒,秋冬季因為天冷、壓力大,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好發的季節,尤其五十歲以上、六、七十歲的長者特別好發,約有二、三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次帶狀疱疹,而更要注意的是,年紀愈大的帶狀疱疹症狀較嚴重,而且更容易留下神經痛後遺症。神經痛後遺症不只一般的止痛藥無效,患者甚至得服用到抗癲癇藥物止痛,止痛效果還有限,因此目前建議五十歲以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五十歲到五十九歲施打的預防發病的效果高達七成,六十歲以上則是五成。施打疫苗者即使發病,水泡發疹數大幅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高達近七成,特別是年齡愈大者的預防效果愈好。水痘疫苗日前成功嶺爆發役男群聚感染水痘,由於成人感染水痘後容易併發嚴重病情,多數發病者發病後都住院療養。黃玉成提醒,成年人才感染水痘,包括皮膚易併發細菌感染、指數上升、併發水痘性肺炎、易引發血小板低下的出血性水痘,死亡率是兒童患者的數十倍。台灣是2004年才全面施打水痘疫苗,所以17歲以上沒接種過疫苗,如果這些人過去未得過水痘,由於水痘傳染力高達九成,未來若不小心接觸水痘病患,或是帶狀疱疹病人(帶狀疱疹為水痘病毒引起),很容易併發嚴重的水痘病情。因此建議沒得過水痘又沒打過疫苗的成人,建議要接種水痘疫苗。成人最好要補接種的疫苗1.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於非自然感染,而是由疫苗產生的抗體,有效抗力過了十年效價減半、二十年幾乎失效,因此目前對於許多幼時曾接種過的疫苗,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某些疫苗應該補接種疫苗,增強抗病效力。其中麻疹是近年來各國好發的傳染病,尤其包括歐洲和日本等許多國家的麻疹接種率低,抗體不足者接觸到麻疹病人發病率幾乎百分之百,病毒傳染力超強以外,成人感染後併發中耳炎、肺炎與腦炎的機率高,因此建議若需出國到麻疹疫區前宜補接種疫苗,19歲以後到65歲間建議宜補打2劑。2.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建議每10年接種一劑。3.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易併發後遺症,因此建議在十九到六十四歲成人宜接種一劑,六十五歲以上再補接種一到二劑。4.B肝疫苗、A肝疫苗雖然台灣自民國87年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是三十四歲以上成人仍有部份民眾無B型肝炎抗體,為預防B型肝炎,建議沒有抗體的成人宜接種3劑疫苗。另外部份新生兒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年過二十歲就驗不出抗體,針對這些族群,建議宜再補接種疫苗增強抗體。現在的國人多無A型肝炎抗體,倘若要出國到A肝疫區,或是國內有小型群聚感染時,建議接種二劑A肝疫苗。5.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十九到四十五歲三劑108年國內在女性十二到十五歲有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政策,可預防子宮頸癌等多項癌症,一般建議女性十九到四十五歲的女性可以自費接種。
-
2020-10-07 科別.感染科
父親得帶狀疱疹 11月大女嬰感染水痘
未滿1歲洪姓女嬰差幾天就可施打水痘疫苗,未料被罹患帶狀疱疹的爸爸傳染水痘病毒,未施打過水痘疫苗的新住民媽媽也感染,一家三口一起戰「痘」。醫師提醒家長,千萬別忽略孩子應常規接種的疫苗,「一針也不可懈怠」。11個月大洪姓女嬰的父親是台中人,一家人配合他的工作都住在離島,女嬰爸爸見女兒高燒不退並長皮疹,在離島就診兩次,當地醫師懷疑感染水痘,且擔憂有併發症,建議回台灣就醫。氣候因素影響,女嬰發病後第4天才飛回本島,孩子除高燒,水痘愈長愈多且食慾極差,一下飛機趕緊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孟恭指出,反覆高燒的女嬰到急診室時,頭、臉與軀幹都已出現紅疹、紅色丘疹,合併嚴重搔癢,導致水痘破裂與局部皮膚細菌感染;住院後進一步從女嬰接觸史清查傳染源,發現孩子發病前兩周,父親曾長皮蛇(帶狀疱疹),沒幾天孩子也反覆發高燒且冒出細小紅色皮疹,推測極可能是被父親傳染。可怕的是女嬰母親陪病3天,居然也開始冒出紅色皮疹,醫師詢問才知道,女嬰母親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從未施打過水痘疫苗,因孩子長水痘也被傳染,一家三口一起治療。父親持續觀察外,女嬰與母親也投以抗病毒、止癢的抗組織胺及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等藥物。住院5天後,女嬰從最初的水疱發展到膿疱最後結痂,母親則在用藥後快速好轉。余孟恭說,治療水痘最好的方式是注射疫苗,只要曾經接種過疫苗,身體多少還會有抗體具有保護力,即使再次感染水痘病毒,症狀會輕微一些,併發症狀也會少一點。他建議女嬰滿周歲後,仍應再施打水痘疫苗,讓保護抗體維持更高、更好。余孟恭提醒,長水痘不可輕忽,因要擔心的不只是留下痘疤而已,還有重症疑慮的出血性水痘,感染水痘的幼兒須留意有無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或腦炎等併發症;老年人則應注意是否有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及時適當治療十分重要,才能避免致命危機。
-
2020-08-2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眼睛紅腫痛不是結膜炎,竟是「皮蛇」!醫師:注意是否還有這些症狀
55歲的林女士,因為左眼紅且有異物感而就醫。她表示,自己從事地方基層防疫工作,因工作繁忙使得睡眠不足,起初以為是結膜炎,但3天後左眼四周皮膚冒出腫痛的紅疹和水泡,左眼不僅出現灼熱刺痛感,視力也模糊。經嘉義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沛倫診斷,林女士罹患的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所幸在接受一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也沒影響到視力。「帶狀疱疹」因初期症狀表現變化多端容易被忽略,加上老一輩對皮蛇多有迷思,認為只要沿著神經分布繞成一圈後就有致命危機,因此,常不願意尋求正規醫療,而選擇錯誤偏方。吳沛倫指出,帶狀疱疹發生率約10~20%,最常發生於年長者(60歲以上)或免疫力不全的人。隨著年齡漸增,帶狀疱疹的發生率愈高,據統計,80歲以上的銀髮族群中,甚至有高達一半的人曾得過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大多數的帶狀泡疹,是因為幼時感染的水痘病毒潛藏於脊髓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病毒會順著神經控制的皮節分布,長出叢聚性的疼痛水泡和皮疹。她進一步說明,在皮膚上長出水泡前,會先出現不明原因刺痛和麻脹感,這是神經發炎產生的疼痛,即使水泡消失仍可持續超過三個月,是為疱疹後神經痛。吳沛倫指出,神經是雙側分布,但各管轄一邊,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一側神經,幾乎不會有繞圈情形。皮蛇可能出現在任何部位,若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鼻子時,可能會波及眼睛,因病毒已侵犯顏面三叉神經的眼分支神經。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輕則出現頭痛、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等;嚴重則會有角膜潰爛、角膜混濁、視神經炎、動眼神經麻痺、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最嚴重可導致失明。她提醒,只要發現眼睛周圍長出水泡,務必儘早尋求眼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而治療上則遵循3大重點為:「抑制病毒」、「照顧膿疱傷口」、「舒緩疼痛」。吳沛倫表示,服用抗病毒藥的黃金期是發疹的三天內,可減少發疹數量,減少疼痛。皮膚患部可以塗抹抗生素藥膏,但千萬不能戳破水泡以免次發性感染,也可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磨擦水泡引起疼痛。若侵犯到眼睛時,則須視病情給予局部抗發炎和抗病毒的藥物等,有時還需加抗青光眼降眼壓藥物,以免青光眼造成視力下降,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的補充都有助提升免疫力。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長紅疹以為水痘復發 原來是玫瑰糠疹
女兒的皮膚一向不太好,剛出生,臉部就長了些嬰兒粟粒疹,小學時出水痘長滿全身,不但情況比後發病的弟弟嚴重,還在額頭上留下幾個凹陷的疤痕。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據聞,自然感染水痘過後,幾乎可以終生免疫,不料去年20多歲的她疑似再度染病,讓我憂心如焚。因為小孩得水痘,通常症狀輕微,成年人則因免疫力較強,會更激烈對抗病毒,病情反而會較嚴重,發生併發症,如腦膜炎的機率也較高。幸好這次不像往日那般鋪天蓋地而來,看過醫師後很快痊癒。今年初,打完流感疫苗不久,她發現左邊鎖骨下方突然長了一顆紅疹,疹子由小變大,像開花一樣。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摸起來粗粗的,後來靠近體側的四肢出現愈來愈多的紅點,平時沒感覺,但劇烈運動流汗或洗完熱水澡後,會變得又紅又癢。疹子顏色像玫瑰花懷疑是去年水痘的餘毒未清,只是進入休眠狀態,其完整的病毒基因體仍存於細胞中,也不會產生新病毒,但有可能因外界刺激或其他因素而復發,變成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於是催促她趕快到皮膚科就診。診斷結果讓我倆都鬆了一口氣,原來是不治療也會自己好的「玫瑰糠疹」,由於疹子的顏色像玫瑰花,且疹子上有糠狀的鱗屑,因而得名。皮膚小紅疹持續至少6周以上,甚至12周左右,平均約45天,而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覺得癢。多發生在春、秋兩季醫師說,這是一種皮膚自限型疾病,好發於10到35歲的年輕人及孕婦,多發生在溫差變化較大的春、秋兩季,目前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可能是身體出問題或是太累了,導致免疫力下降,但通常得過一次以後,很少再復發。女兒回想,自己大概是因為焦慮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免疫力失調,才會發病。嬌豔的玫瑰固然惹人憐愛,但密密麻麻分布在身體上的玫瑰糠疹,可是一點也不美呢。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