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 名人.林頌凱
搜尋
玻尿酸
共找到
150
筆 文章
-
-
2022-04-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0歲男跑步、騎單車膝蓋卡卡 醫師籲關節不適及早就醫
台灣運動風氣愈來愈興盛,不少民眾熱愛路跑、自行車、登山等戶外活動,但運動傷害發生率隨之增加,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趨勢。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提醒,若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或爬樓梯、爬坡時覺得膝蓋無力、疼痛,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及早就醫治療。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近日就收治一名熱愛運動的男性病患,幾乎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才40歲就覺得膝蓋卡卡,經注射玻尿酸後有明顯改善。蔡傳恩說,玻尿酸是一種多醣體,具有高度吸水及黏彈的特性,不僅是關節軟骨組成的一部分,也是關節腔潤滑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並降低關節軟骨間的磨損,他表示,玻尿酸早期主要用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也開始用來治療肌腱相關疾病,如肩旋轉肌腱發炎、網球肘、板機指以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對於發炎、潤滑與止痛都有不錯療效;注射1劑,效果平均可維持半年到1年,對於輕、中度患者,可延緩退化性關節炎速度,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效果就有限。蔡傳恩提醒,運動姿勢要正確,運動後也要給身體足夠修復時間,不能忽略保養與休息,若感到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活動時膝蓋發出「喀拉」聲音,或是爬樓梯或爬坡時感覺無力、疼痛,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惡化,還可能必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
2022-04-06 養生.聰明飲食
補充膠原蛋白吃豬皮、魚皮原來沒用 營養師教保濕聖品膠原蛋白、玻尿酸、大豆異黃酮該怎麼吃
維持健康好氣色,吃對食物比在臉上塗塗抹抹更有效!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只要吃對,不僅可以改善膚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長期困擾你的肌膚問題。編按:保養品越買越貴、護膚療程越買越多,卻總是不見成效?其實,這些「外在」方式只能短暫維持,「內在」的調整才能長久有效。維持健康好氣色,吃對食物比在臉上塗塗抹抹更有效!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只要吃對,不僅可以改善膚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長期困擾你的肌膚問題。保濕篇:解析吃的保濕聖品Q1:吃膠原蛋白可以保濕?A1:吃對膠原蛋白才有幫助。膠原蛋白是美膚成分中的熱搜排行榜,但關鍵在於怎麼選擇。膠原蛋白是真皮層中很重要的結構,是一種蛋白質,約占蛋白質總量的30%左右,除了負責撐起肌膚彈性之外,其實也與皮膚的保水度、防曬相關,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日曬、不當的飲食習慣(愛吃糖、油炸物⋯⋯)會加速膠原蛋白的流失。隨著食品科學的進步,科學家把膠原蛋白的分子量變小了!根據動物實驗到小型的人體試驗中發現動物在攝入水解型膠原蛋白後,可在血液中偵測到被吸收的小分子二胜肽胺基酸Hydroxyproline(Hyp)的蹤影,證明了動物體是有機會可透過消化道吸收的途徑來補充膠原蛋白。除了維持蘋果肌的Q 彈外,日本也以從豬皮、魚鱗萃取的胜肽等級膠原蛋白進行人體試驗(再次提醒讀者,食物中的豬皮、魚皮因分子結構大,經消化後是無法被吸收的),在連續補充四週的膠原蛋白後,受試者的肌膚角質層含水量與水分流失量也有顯著的改善,讓保濕與Q 彈一次到位。而過去大家認為補充膠原蛋白僅是為了補回流失的膠原蛋白量,但後來發現人體是可以透過補充膠原蛋白來刺激膠原母細胞增生,加成我們養出Q彈美膚的效果!膠原蛋白透過以下機制來延緩肌膚老化:‧ 是纖維母細胞中生成膠原蛋白的前驅物‧ 去除細胞內的活性氧物質,保護細胞減少內源性的氧化傷害與發炎反應‧ 促進膠原蛋白與玻尿酸合成‧ 抑制蛋白酶轉錄因子活性以避免膠原蛋白降解Q2:吃的玻尿酸可以保濕嗎?A2:學理、臨床上是可行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又稱為透明質酸或醣醛酸,主要是由「葡萄糖醛酸」、「乙醯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多醣類,存在於我們的結締組織、黏液中,除了在關節中負責潤滑的作用外,最為愛美人士津津樂道的就是補水、保濕的作用,雖然我們的角質細胞也會自然分泌部分的天然保濕因子(如玻尿酸),但隨著年紀的增加、不健康的角質層也會因為無法吸水、鎖水而降低肌膚的含水量,使皮膚容易乾燥、長皺紋。相信你的化妝桌上目前也放了幾瓶標榜使用玻尿酸的保濕聖品吧!除了外用,市面上也不乏相關的口服玻尿酸保健食品,玻尿酸其實也像膠原蛋白一樣,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來說是可以被動物、人體吸收,也能在血液或關節、皮膚中測得。我們推論這些經腸道吸收的玻尿酸是透過刺激纖維母細胞的數量增生,而這些纖維母細胞也會被攝入的玻尿酸寡醣刺激,增加玻尿酸的生成,利用玻尿酸結構易與水分子結合的特性來幫助皮膚保留水分、抑制皮膚水分的散失,與真皮組織中的膠原蛋白共同撐起肌膚的彈性與水潤。Q3:大豆異黃酮能幫助荷爾蒙正常代謝,避免肌膚乾燥?A3:具活性的大豆異黃酮結構類似女性雌激素,但兩者尚無大型證據指明其直接關聯性,難以確立護膚功效機制,且食用需考慮其大豆異黃酮結構之活性問題,方具人體吸收效力。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知道肌膚出油量是由很多內外在環境因子共同作用引起的「表現」,荷爾蒙就是其中一個主因,我們可以從女性的生理痘推知一二,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呢?在生理期前幾天,因為黃體素上升,雌激素下降,此時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也相對較高,雄性激素會作用在雄性激素受體引起較多的皮脂分泌與毛孔變大;但在經期後,排卵期前,又因體內的雌激素濃度維持在較高濃度下,讓皮膚看起來光滑、水潤也較不容易長粉刺呢?這個蜜月期總是讓人不化妝也美麗!在2006 年發表了一個小型人體試驗,26 名30 至40 歲女性每天食用40 毫克醣基大豆異黃酮的膠囊,在12 週後發現,補充大豆異黃酮膠囊的組別臉上細紋明顯減少,過程中在第8 週也發現其肌膚彈性較未補充前高,因此被認為有不錯的抗老效果。但這篇研究卻無法提出到底是大豆異黃酮引起的美膚功效,抑或是其他黃豆中植化素成分達到抗氧化的護膚、抗老化功效,且試驗中是選用人體難以吸收、活性低的有醣基大豆異黃酮,有待後續再進一步探討兩者的關聯性。其實黃豆本身即為身體容易吸收、蛋白質利用率佳的良好食材,低脂、無膽固醇的特色,如果連豆渣一起吃,更能補充滿滿的膳食纖維,即便無法實質轉換成美膚好朋友雌激素,但仍是我們推薦可以每日食用,部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的好食材。書籍介紹吃出逆齡好膚質:專業營養師團隊的156道食譜,21天打造素顏美肌作者: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2/24作者簡介好食課營養師團隊 專業的營養師團隊,即時掌握國際健康飲食潮流,以正確易懂的營養資訊,傳遞健康知識,洞察台灣民眾健康與飲食現況,與大家分享最新、最正確、易懂的食品營養資訊。著有《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3日、5日、7日減醣瘦肚餐》等書。web:www.learneating.com延伸閱讀: 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 「這個人不是我媽,只是一具活著的屍體」為什麼明明深愛著母親,從嘴裡卻跑出對她的憎恨與憤怒?
-
2022-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一次手術完成雙膝關節置換 82歲老翁恢復生活品質
82歲雷姓老翁多年來飽受膝關節退化變形的困擾,除了痠痛,身體重心不穩走路歪一邊,需常停下來休息,也無法久站,他上個月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接受治療,副院長骨科醫師王芳英以微創手術一次完成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幫老翁「扶正」,他重拾生活品質。老翁的術前影像檢查顯示,兩腿關節已經歪斜變形,左腳內翻11度,右腳外翻14度,身體歪向左邊。王芳英醫師為他做雙膝全人工膝關節置換微創手術,一次做好兩支腳,手術、麻醉、住院都只要一次,病人減少麻醉的風險,縮短住院的時間、花費,及家屬的照護,術後恢復與復健時間也縮短,而且不會有長短腳的問題。王芳英醫師表示,過去國內臨床與文獻記錄,一次做兩腳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都是設定在75歲以下,這次他採用微創手術幫82歲老翁一次開好兩支腳的雙膝關節置換,突破了年齡的限制,是顛覆傳統的新里程。老翁術後第二天就已經下床走路不必拿助行器,第4天能爬樓梯,手術良好,日前他回診,高興掀起褲管指著兩腳膝蓋,說現在走路和活動都沒有問題,等完全康復後還要繼續幹活和當義工,對手術結果很滿意。王芳英醫師說,很多病人因為第一次手術疼痛而心生畏懼,不願再開第二次刀,結果只治療一支腳反而造成長短腳,時間一久,原本治療好的腳也受影響,長短腳影響外觀,還會造成腰椎問題引發各種痠痛。老翁之前曾試過玻尿酸注射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不持續,王芳英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勞永逸,但是仍應依病人情況來進行,由於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多重內科疾病,術前需要做完整的專業評估。大甲李綜合醫院整合骨科、心臟科、胸腔科、腎臟科、麻醉科,跨科醫療團隊合作,降低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機率,也是此次手術順利成功的重要關鍵,王芳英提醒,保養膝蓋要從年輕做起,注意飲食均衡,留意鈣質與蛋白質的營養攝取,並且要適度運動,保持正確姿勢,膝蓋應有充足休息不過度使用,太胖會增加膝蓋負擔加速耗損。
-
2022-03-26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打玻尿酸能捐血嗎?最近做過健檢能捐嗎?專家解析可捐及不適合捐的情況
最近在骨科門診遇到一位因車禍導致膝蓋骨折的病人,雖然手術復位成功,但關節內軟骨嚴重缺損,導致受傷性骨關節炎,為增加關節內的潤滑度,每半年打3次玻尿酸。這位病友有長期固定捐血的習慣,但膝蓋受傷再回去捐血時,捐血站的醫師請他緩捐,並要查明他所使用的關節內玻尿酸是如何製造的。傳統玻尿酸 萃取雞冠原來是捐血者若接受動物性產品,可能有傳染病的疑慮,不能捐血。傳統的玻尿酸由公雞雞冠上萃取而來,屬於動物性產品,不能捐血,最近的玻尿酸是利用生物科技由微生物發酵法製造純化而來,沒有傳染疑慮,注射後只須暫緩一周即可捐血。經過解說,此位捐血人一周後又恢復「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善行。捐血是最直接的善舉,目前科學尚無法製造出完全取代血液的產品,所以輸入他人的血液成分,有時就是救命符。人類血球的各種成分均有其壽命,例如紅血球120天、血小板10天,所以捐出的血液很難永久保存,只好靠社會大眾不斷的愛心捐助。捐血助人 也有益健康其實捐血也是對健康有益的事,研究顯示,規律的捐血人,因為定期將血液汰舊換新,有年輕的血液成分;也為了捐血,會特別注意飲食、生活起居,不熬夜,相較一般人更為健康,且因為常做善事,心情愉快,生命更有意義。所以台灣成為全世界捐血率最高的地區。醫療的首要原則是不傷害,所以對捐血者有嚴格的限制,依照衛福部所訂定的「捐血者健康標準」及相關規定,需評估捐血者的健康狀況,才能決定是否適合捐血,如年齡需為17歲以上到70歲且健康情況良好,若為65歲以上還需有二年內捐血經驗且經醫師同意;女性體重需達45公斤以上,男性應50公斤以上;血液檢查的血紅素含量,女性應12mg/dl以上,男性應13mg/dl以上。腸胃鏡健檢 須緩捐半年此外,為了避免傷害到捐血人的健康,以及保護受血人的安全,還有體溫、血壓及其他特殊捐血限制條件,若曾服用或注射藥品、曾接受手術或輸血、曾罹患血液傳染病或與傳染者密切接觸、到過國外屬於流行病疫區者,均需間隔4周到5年後才可捐血。例如捐血人去過非洲地區,怕隱藏瘧疾傳染,規定一年內不能捐血,所以過去我國元首出訪過非洲友邦回國後必須暫停捐血;健康人做腸胃鏡健檢後,為了安全也須暫緩捐血半年。近兩年COVID-19疫情肆虐,在捐供血平衡上很吃緊,幸好我國有一群規律的捐血人,很重視健康,發揮愛心捐出熱血,勉強維持捐供血平衡。若您合乎捐血者規定,不妨捐出您的熱血,救人又助己。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七成患者不換膝關節 醫師:人工關節選擇三要點,適合的可用10至20年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但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願換膝關節,只因為害怕術後疼痛或可能需要再次換膝關節,甚至有七旬老伯伯拖到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代謝功能,最終無法外出。醫師表示,人工關節經過優化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適,但選擇上應注意三關鍵:區分左右膝、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可使用物理治療或注射類固醇、玻尿酸等藥物治療改善,但重度的關節炎,例如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疼痛,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許多患者害怕術後疼痛或之後要再次置換人工關節,多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黃炫迪曾收治一名70歲老伯伯,因為害怕術後疼痛和再次置換,遲遲不願手術,拖到膝蓋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最終無法外出。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陳健煜提醒,置換膝關節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但人工關節的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包括需區分左右膝、選擇有多元尺寸以及有多種版型的關節,以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並減少誤差,以免發生術後產生僵直、磨損,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等狀況。不過,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陳健煜表示,如何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愈來愈痛,增加二次手術的機率。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86萬人患膝關節炎 忍痛少動生活品質恐打折
全台每年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疼痛時連走路都成問題。醫師提醒,膝關節保養與治療方式多,減重、練肌力、服藥或手術都可改善,若忍痛不治療恐退化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換膝權威」稱號的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今天出席「膝關節置換新趨勢」記者會,分享民眾對於膝關節保健、治療建議與迷思。陳健煜提到,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另每年也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不少人膝蓋痛就想要手術,甚至認為手術能一勞永逸。陳健煜表示,事實上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多元,多半會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或注射葡萄糖、玻尿酸、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保守治療,若未見效才會評估手術。黃炫迪說明,膝關節炎症狀以疼痛占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痠軟無力、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等。有老人家害怕換膝手術,忍痛忍到無法走路,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退休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黃炫迪也分享一項針對350名換膝病患與家屬的調查,多數受訪者表示在換膝之前,無法走太遠也不想移動、無法久站、行走不穩定、上下樓梯困難等;有75%受訪者表示曾想忍痛、少移動,就是不敢動手術治療。陳健煜說,早期不建議年過80歲的長者開刀,但如今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不少長者熱愛健身、登山,因此即便是高齡者,經評估活動力許可,也能置換人工膝關節,生活品質更佳。陳健煜先前就收治一名75歲熱愛跳國標舞的熟女,受膝關節炎之苦多年,先前擔心術後復原不佳,長期忍痛不敢手術,但服藥、注射治療成效漸差,最後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3個月就重返國標舞界。黃炫迪也說,建議年過40歲後,更要加強大腿肌力訓練,並維持體重,只要減重5%,就能大幅減緩膝關節壓力。他呼籲,膝關節炎勿忍痛,治療改善方式多,可尋求專科醫師好好診斷治療。
-
2022-03-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擔心術後卡卡七成五患者不換膝 醫師提醒三要點
活到老卻無法動到老?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還能使用物理治療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改善,重度的關節炎則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應注意三個關鍵,包括分左右膝,並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最多的是疼痛,占80%,其次為為痠軟無力,占50%,其他症狀則為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發出咯吱聲和周圍肌肉萎縮。輕度的關節炎治療可透過物理治療減少關節使用、運動等,或是使用類固醇、玻尿酸和葡萄糖等藥物治療。但到了重度關節炎,包括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不放過」,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但有七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五成擔心術後疼痛、四成則擔心換了關節後10至20年後需再次置換;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願意置換人工關節。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不過他提醒,在置換膝關節時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避免麻醉過程出差錯或是後續感染率高。另外,在置換關節時要注意應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原先的骨本不能削掉太多。關節面也應貼合,若關節覆蓋太大,患者術後會有腫脹感,無法彎曲;若關節面太小,則容易鬆脫。因此關節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分左右膝,讓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二是選擇有多元尺寸的關節,減少誤差,尤其人工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過大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磨損等狀況;三是選擇有多種版型的關節,避免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不過,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後分為發炎期、修復期和成熟期,患者需要6至12個月適應。但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因此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越來越痛,反而需要開第二次刀重新更換。
-
2022-0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醫揭膝蓋退化3元凶:魔鬼藏細節
寒流來襲,許多人的膝蓋關節喀喀地作響,好像氣象台般產生疼痛,相當疼痛難耐,可能罹患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門診中最常見長者因膝關節痛就醫,「蹲、跪、坐矮板凳」等姿勢,是造成長者膝關節退化三大元凶,趁早做好膝關節保養。常見「蹲下去站不起來」天氣一變冷,許多人的膝關節就痛,八、九成的長者都有膝關節退化的困擾。林頌凱說,門診中因膝關節痛就醫患者約占四成,其中六、七成是年長者,他們多是因年紀大、體重、之前受傷關係,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退化,最常見症狀是「一蹲下去就痛得站不起來」,有些人甚至出現肌少症,更是雪上加霜,常見做家事時跪下去擦地板、找東西,就爬不起來,或無法上蹲式廁所等惱人問題。「膝關節退化預防要趁早,從年輕時開始做起。」林頌凱指出,如果發生了膝蓋退化疼痛,可以雙手互相搓熱,放到膝蓋上進行熱敷,膝蓋會熱起來,有溫度的保暖,再加上按摩,可以讓因疼痛導致的筋膜或是肌肉的緊繃獲得有效的舒緩。例如家中長輩在看電視的時候,坐久了起不來,他就可以這樣將膝蓋搓一搓,以手撐住椅子扶手再站起來。魔鬼藏細節 傷膝姿勢別做有哪些動作不要去做?很多人以為是常爬山爬樓梯才會膝蓋退化,林頌凱表示,其實不是,「魔鬼藏在日常的細節裡」,膝關節承受的重量,如跑步、爬樓梯時,膝蓋承受的力量是平常靜止不動的四倍,打球是六倍,蹲跪更高達八倍,很多婆媽挑菜時坐板凳,或坐板凳看電視、吃飯,這些從小到大的習慣,才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真正原因。運動對膝關節影響很大,林頌凱指出,運動分成兩種,一是對膝關節有益的運動,另一種是有害的運動。像健走、保齡球、壘球、棒球、土風舞等,對膝關節並沒有特別的影響,所以是可以做的運動;但如果膝蓋已經退化或要預防膝關節退化,應做運動來強化膝蓋,建議做股四頭肌、腿後肌群的大腿肌力訓練,加上核心肌群訓練及神經肌肉訓練。其他如網球、籃球、羽球、快跑、波比跳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都是傷膝蓋運動,如果膝蓋受傷已經退化了,就要避免從事這些運動。治療可注射玻尿酸或PRP治療膝蓋退化,林頌凱說,直接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或PRP最好,打玻尿酸可潤滑膝蓋,一周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半年一個療程;打PRP則可利用生長因子幫助韌帶和軟骨的修復,每兩周打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兩年甚至三年再打一次療程。
-
2022-02-03 該看哪科.皮膚
出現木偶紋、法令紋怎麼辦?臉部產生紋路原因有哪些?5方法預防紋路形成與加深
編按:隨著年齡增長,受到肌膚老化、表皮與肌肉的飽滿度與彈性降低等因素影響,臉部也會逐漸出現惱人的紋路。其中,又以兩種在口鼻處的顯眼紋路:木偶紋和法令紋,最容易讓視覺年齡增加。如何減緩紋路形成?及早留意、多加保養有訣竅。在熟齡族的肌膚煩惱中,除了斑點暗沉,出現在臉部的紋路也是容易突顯年紀的一種表徵,最主要則包括從鼻翼兩側延伸到嘴巴旁邊的「法令紋」,以及從嘴角延伸到靠近下巴兩側,因為看起來像腹語術人偶口部的縫隙而得名的「木偶紋」。一般來說,木偶紋比法令紋看起來更容易增加視覺年齡,也經常是判斷40歲和50歲外表的分水嶺。但無論是哪種紋路,如果已經有隱約出現的跡象,那麼一定要及早開始保養,如果放著不管,只會愈來愈顯眼。臉部為何會產生紋路?肌肉衰退、老化都是原因為何臉上會出現法令紋和木偶紋這類惱人的紋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 老化造成的韌帶鬆弛、細胞彈性減少在人體構造中,除了骨頭和肌肉,還有許多負責連結筋膜、脂肪與皮膚等組織的韌帶存在,臉部因為會展現各種表情,肌肉的分布和構造更為複雜,韌帶的作用就在於維持臉部肌肉動作的靈活與彈性。但隨著身體老化,韌帶會逐漸僵硬、鬆弛,細胞所含有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減少,也就會讓皮膚下垂、產生皺紋。2. 表情肌的衰弱前面提到,臉部是人體肌肉動作最細膩的部位之一,負責臉部表情運動的「表情肌」,即是支撐臉部組織的重要肌群。很多人會說「愛笑的人容易長皺紋」,事實上恰好相反,經常面無表情的人,反而會因為表情肌較少使用、隨著老化而衰退。因此平時多保持微笑,除了看起來親切,也有防止嘴角下垂、產生紋路的效果。3. 咬合不正牙齒的咬合也會影響臉部肌肉?美容師指出,如果上下顎咬合歪斜不整齊,或是經常習慣性用力咀嚼、只用單邊咀嚼,或是「咬牙切齒」的人,也可能造成肌肉失去平衡,造成左右臉頰肌肉高低不同、進而產生鬆弛影響美觀。想知道自己往後是否可能會有明顯的法令紋,可以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用牙齒咬住下唇後試著把上唇盡量往上提,如果無法露出牙齦,就表示口角周圍的肌肉力量較弱,有產生明顯法令紋的可能性。4. 肌膚乾燥、氧化隨著老化減少含水量、變得乾燥的臉部肌膚,也可能會增長臉部的紋路線條。乾燥的肌膚由於缺乏彈性,也容易隨著臉部動作而產生「摺痕」、增加紋路。5. 姿勢不正確人的全身皮膚都會相互牽引,習慣駝背或是低頭脊椎前彎的人,除了顎骨容易隨著前傾,臉部皮膚會因缺乏拉伸而鬆弛,就容易產生法令紋和木偶紋等臉部紋路。因此不妨經常留意自己背脊是否打直、不縮頭不低頭,讓脖頸自然伸展。5個原則 預防臉部紋路形成與加深了解木偶紋和法令紋形成的原因後,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以下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簡單實行的方法:1. 用手拉提、按摩臉部臉部按摩除了有舒緩肌肉的效果,也可預防紋路形成或加深。可以用手沿著臉頰兩側的輪廓線慢慢由下往上按摩,除了可以有拉提臉部的效果,也可以幫助老廢物質以及淋巴液的代謝;想要減緩法令紋,則可用手指從鼻翼兩側沿著顴骨往斜上方按摩,力道不宜太重、每次動作採小幅度移動,才不會造成皮膚被拉扯的反效果。2. 鍛鍊臉部肌肉如同前面提到,臉部肌肉力量不足也容易造成肌肉鬆弛、缺乏支撐力。平常可以做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就有鍛鍊臉部肌肉的效果:(1) 臉部其他部位保持不動,將嘴角上抬,反覆10~20次。(2) 頭往後仰維持5秒後,再往左右肩各活動5次。3. 做好肌膚保濕及保養預防臉部紋路生成,肌膚保養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平常選購保養品時,不妨可選擇含有膠原蛋白、玻尿酸或是神經胺成分,或是加強保濕、預防乾燥的產品。標榜有消除眼周細紋效果的保養品,也可以使用在臉部其他部位的紋路,在擦保養品的同時一併進行臉部按摩,也能有一舉兩得的保養效果。4. 減少紫外線吸收紫外線會造成肌膚老化和乾燥,可說是美容的大敵!有些人可能會在陽光強烈的夏季才會注意防曬保養,實則紫外線一年四季都存在,不論什麼季節都要徹底做好防曬對策。(1)確實使用抗紫外線的防曬產品。(2)使用陽傘、帽子作為輔助遮蔽陽光。(3)盡可能避開在紫外線強烈的中午時段外出。5. 攝取對肌膚有益的營養素除了外在的保養和肌肉鍛鍊,由內而外的飲食也是很重要的保養方法之一。蛋白質是構成皮膚與肌肉的最重要營養素,平常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雞蛋,豆製品和乳製品,也有助於儲存「肌本」。資料來源/ハルメク原文:臉部出現木偶紋、法令紋怎麼辦?5個日常保養預防紋路形成與加深
-
2022-0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莫名的突然感到臉部關節疼痛、喀喀作響,甚至嘴巴無法好好張開、張開嘴巴更痛,總讓人不適也影響情緒,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這往往是顳顎關節炎在作祟,發生時可先試著自己緩解,若遲未改善,還是應盡早就醫,以免關節退化或衍生其它問題。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關節不當使用易成顳顎關節炎 侯鐘堡院長表示,日常常聽到的關節炎,不單只會出現在手部、腳部等處,臉頰旁、耳朵前方的活動關節:顳顎關節,也像其它一般關節一般,在不當使用、過度使用、頻繁磨損下,可能出現耗損或發炎的現象,形成顳顎關節炎。例如有磨牙習慣者,磨牙這動作就會影響到顳顎關節;常常以單側咀嚼食物,也會有單邊顳顎使用較為頻繁的情況;咬合不正也會影響到咀嚼肌肉分配不當。其它像是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手托腮、以臉和肩膀夾電話的動作、撞擊、外傷等也都會有所影響。建議患者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這些風險因素在生活當中。 顳顎關節炎不僅臉部關節痛,也可能出現其它影響! 侯鐘堡醫師指出,顳顎關節炎發作時,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了會出現疼痛、發出喀喀聲響、關節活動受限、嘴巴無法正常開合、超過受限範圍會感到疼痛、咀嚼疼痛,同時也可能對周邊造成影響,例如顏面神經痠痛、頭痛等延伸性疼痛,讓人無法好好吃東西、說話、不舒服到影響情緒和生活,甚至影響睡眠、失眠等。若出現這些不適可嘗試自行緩解,但若遲未改善便建議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臉部關節痛怎麼辦?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炎發生的當下,侯鐘堡醫師建議,正如其它關節疼痛一樣,可先以消炎止痛藥、冰敷等方式進行消炎,並待約一日後以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用指腹適度的為周邊肌肉按摩,幫助患部復原。在保養期間除了盡量避免前述風險因素外,也應避免張大口打呵欠、大口吃東西、用力咬合、咀嚼韌性過高、需要費時費力咀嚼的食物,如魷魚、口香糖等。通常在良好的保養下,約三天左右會開始緩解,約一周左右可逐漸改善,但若是遲遲未見改善,就需要盡早檢查,並視情況予以治療。 在治療方面,情節較輕者常見如電療、雷射治療、超音波治療等,較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徒手治療,或是玻尿酸治療、增生治療、血小板治療等注射治療,對於較嚴重的顳顎關節炎有顯著的改善效果。病患可以和醫師多作討論,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顳顎關節炎遲未改善早就醫,避免關節退化! 侯鐘堡醫師提醒,顳顎關節炎雖一般而言情況並不會太過嚴重,但若遲遲未見改善,就有可能是慢性關節炎,需合理的懷疑是否存在著遲遲無法改善的風險因素,也就可能使得此情況經常發生、出現顳顎關節退化、下巴脫臼機率提升等問題。因此若超過一周情況依舊,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後患。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使用鞋墊、選雙好鞋 減緩膝關節退化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嚴重時只能置換人工關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怡婷提出供平常膝蓋關節保養的方法,包括可以利用鞋墊減緩對膝蓋的衝擊,以減緩膝關節的退化。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因此尋求中醫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表示,膝關節退化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中醫來看,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痠痛而沉重,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建議,可搭配針灸治療,例如陰陵泉、足三里穴、內膝眼、犢鼻穴、血海穴、伏兔穴等,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保養關節;加上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等中藥共同調理身體。王怡婷提醒,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及避免受傷。
-
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報到 中醫師提供6大保養方法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嚴重時只能開刀置換人工關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怡婷提供平常膝蓋關節保養的方法,包括可以利用鞋墊減緩對膝蓋的衝擊,以減緩膝關節的退化。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平時不敢出門,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開始疼痛不已,外出時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骨科醫師建議若無法改善可能需要換人工關節,故李女士尋求中醫幫助希望能減緩症狀。王怡婷表示,膝關節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軟骨磨損,進而形成骨刺、關節變形產生膝關節疼痛問題,因而影響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她表示,中醫認為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酸痛而沉重,天氣陰雨時可加重或誘發症狀,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並搭配針灸治療,取陰陵泉、足三里穴,健運脾胃、利濕消腫;取內膝眼及犢鼻穴,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取血海穴改善血液循環以濡養關節;取伏兔穴強化股四頭肌;並搭配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之中藥共同調理身體。李女士經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提醒,膝關節退化並不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若常常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提早面對關節炎的問題,所以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以減輕膝蓋壓力、多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是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避免受傷。
-
2021-12-26 名人.林頌凱
為何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名醫揭玻尿酸真正用途
「玻尿酸注射」是膝關節退化行之有年的治療。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病人每半年可以藉施打玻尿酸避免關節惡化,二十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患者免於行動不便的噩夢。在我的門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打玻尿酸而來,有時候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我在打針的時候常被問到:「醫師,我的鄰居說,他朋友打玻尿酸打到後來竟然要換人工關節!」這是真的嗎?吃藥就能止痛,為什麼要打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身體的關節液本身就含有玻尿酸,只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其玻尿酸的分子量及濃度比健康人低,因此造成關節液生物特性的改變,降低原本用來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醫學證據顯示,直接在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注射玻尿酸,可以提供關節潤滑、吸震、避免關節進一步磨損,也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疼痛物質,讓患者減少疼痛,增加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延緩關節的退化。打玻尿酸另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降低長期吃止痛藥的風險。如同大家所知,所有的藥物對於肝、腎都是額外負擔,長期吃藥可能會導致洗腎或肝功能退化。傳統止痛藥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和胃出血的風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吃了止痛藥可能不痛,但副作用卻讓身體內臟功能敗壞,實在得不償失。玻尿酸是直接注射在關節腔中,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除了極少數的過敏反應以外),而且半年才治療一次,不失為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在輕、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較佳,如果關節軟骨已嚴重磨損,注射玻尿酸的效果有限。為什麼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這有幾種可能:1.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就可以一勞永逸,於是繼續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或運動,並且忽略平常的關節保養,以至於關節持續退化。2.病人原本關節就已經嚴重磨損,打玻尿酸也無效。3.病人把打在關節的針誤認為是玻尿酸。過往膝關節疼痛的注射治療多半是類固醇,打了針隔天就能正常走路或工作,快又有效。只是類固醇打多了會加速關節退化,得不償失。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才導致換關節,殊不知打的是類固醇。從結果來看,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要換關節,而這本來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注射玻尿酸是為了要延緩退化的速度,但並不保證膝蓋就此不再退化。要知道沒有固定治療的病人,其關節退化速度比固定治療的人一定快上很多。用簡單方便的方式,再加上適當的關節保養,協助老人家能夠多用上幾年健康的膝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讓關節炎症狀惡化 醫:酒和咖啡恐增關節腫痛
關節炎患者除了靠運動增強肌力,有些人也寄望能透過「食療」的方式,讓關節更勇健。西醫觀點天冷血管收縮 疼痛症狀惡化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一般人常說的「風濕性關節炎」便是所謂的關節慢性發炎,只要天氣變冷、變濕就容易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逐漸退化,導致反覆發炎的狀況,常見於年長者。陳建成表示,慢性發炎的患者,通常血管會擴張,降低身體疼痛感,但到了秋冬,因為血管突然收縮或是血液循環變差,使得關節組織產生類似發炎反應,導致疼痛症狀惡化,也就是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此時不只是痛而已,關節處還會發炎、腫脹。而一旦關節從急性發炎走向慢性發炎,就等於進入沒辦法根治的階段。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各種消炎方式緩解疼痛,包括消炎止痛藥,或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抗發炎。找出過敏食物 避免急性發作至於飲食方面,陳建成表示,因為對抗的是發炎反應,每個人依據體質或是對各種食物過敏狀況不同,建議或避免食用的食物皆不相同。但在學理上,應盡量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兩項----酒和咖啡。酒類容易引起發炎,而咖啡因則會讓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此被認為與關節急性發作相關。另外,諸如可樂、蛋、牛奶、海鮮、花生等,有些人容易對這些食物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炎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過敏原的測試,了解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會造成關節炎惡化或是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營養補充品,陳建成則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對發作中的關節炎有效。不過因為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都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材料,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適時補充這些食材或是萃取出來的產品,以復健科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中醫觀點居家煮食 首推當歸、川芎、杜仲中醫師陳潮宗則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因此可使用行氣活血、強化筋骨的藥材來「疏通」;例如,牛膝和續斷等珍貴藥材便有類似的功能。不過,陳潮宗認為,一般在家食用首推當歸和川芎,其中當歸具有活血效果、川芎有行氣止痛和活血功效,另外杜仲則可強化筋骨和補腎,「腎補強了,筋骨就強了。」他建議,可將這些食材與排骨等肉類一起燉煮,一周吃兩、三次,只要不出現痘痘、便祕等上火問題就沒問題。若不會拿捏熬煮濃度,可先將藥材煮成濃汁,並依照個人喜好加上山藥、枸杞,或是具有活血化瘀和發散作用的蔥蒜等,加水稀釋燉煮成一般食用的湯品即可。急性發炎冰敷 慢性疼痛熱敷不過陳潮宗提醒,關節疼痛若為急性發炎,則應搭配使用冰敷,每天六至八次,每次20分鐘;若是長期慢性的關節僵硬、痠痛,則可使用熱敷按摩的方式緩解。陳建成也提醒,從復健科生物力學的概念來看,「骨頭不可能逆轉」,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肌力、平衡訓練以及輔具使用來修正動作,才能有效地保護關節。
-
2021-12-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齊家、看病治病 都要靠智慧
小孩貼著媽媽。一天晚餐。小孩:「媽媽是超人!」老爸:「怎麼說?」小孩:「媽媽整天很辛苦,忙東忙西,爸爸整天都不在家,也沒做什麼事!」老爸臉色一沉,老婆看到了。第二天早餐時。老媽說:「老爸也是超人!」小孩:「怎麼說?」老媽說:「他為了讓你早日有個妹妹,昨晚整夜忙個不停,都沒睡覺!」老婆貼心之處,由此可見一斑。齊家治國平天下,女性在齊家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角色要做得好,就要有智慧。同樣,看病治病保健康方面也要有智慧。齊家,要了解每一家族成員的心理;看病,要了解是不是找對醫師。例如右肩痠痛,很多人以為五十肩去找骨科,或針灸或復健科,甚至打了玻尿酸、PRP或做了手術都不會好,後來人逐漸消瘦,吃不下東西,去看了胃腸科醫師,才發現肝臟右上方長了一顆大的肝癌,刺激了右邊橫膈膜的神經,才引起右肩痛,但此時肝癌已不能手術切除,只能做化療或其他治療了。另有一病人背痛,看了骨科說有骨刺,找了復健科做了復健,也在局部打了針,暫時改善,但愈來愈痛,後來上腹脹,吃不下東西,去看了腸胃科醫師,做了多項檢查,才發現得了癌中之王──胰臟癌,不到幾個月就往生了。因此,看病也要有智慧,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也是目前醫療上很重要的缺失。為了避免分科太細的遺憾,一定要自己有一些醫學常識,或找一位可以幫你照顧全身的醫師。此外,平日做好身體各器官的檢查,好比車子要定期保養一樣,這是保健康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腕麻痛無力還萎縮 三總醫:施打玻尿酸防術後沾黏
長時間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導致手腕痠痛、使不上力,可能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改善效果有限,三軍總醫院復健部近年除了研發再生醫學技術治療,今年更有新發現,過往手術後患者可能有組織沾黏,最新發現施打玻尿酸於神經周圍可防組織沾黏,預後效果更佳。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2日至5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三軍總醫院於四個展區同步展出19項醫療成果。在國軍醫療體系展區中的「腕如再生:腕隧道症候群創新治療」,為三軍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永燦團隊所研究成果。「腕隧道症候群已是文明病」吳永燦表示,腕隧道多好發於長時間過度使用手腕的人,包括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者、餐飲業、清潔工作等,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病發。腕隧道症候群疾病原因,是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時,受壓迫而導致神經發炎及病變,輕微時手指會有間歇性麻木感,症狀惡化時可能導致無力,無法拿筷子、杯子等,嚴重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的永久後遺症。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包括保守性及手術治療。症狀輕、中度者使用保守性藥物、穿戴副木、徒手及儀器復健或注射類固醇等,為非侵入性或較小,不過效果有限,且容易復發,根據統計,約有57至66%患者經過保守治療1至3年後,因為成效不佳需手術。吳永燦指出,手術治療成功率約八成,但也有近兩成機率再復發、或是需在手術,也可能產生組織沾黏、手部無力或持續疼痛等後遺症。近年再生醫學逐漸被使用在治療骨骼肌肉、肌腱退化病變上,吳永燦團隊以再生醫學應用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包括注射葡糖糖水、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可刺激身體分泌生長因子,加速組織修復,延緩組織退化進而減少病變疼痛。迄今治療超過500位患者,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於國際權威性醫學期刊。再生醫學應用腕隧道症候群,今年又有新發現。吳永燦說,過去民眾接受傳統手術治療,開刀後可能因體質關係發生嚴重沾黏,除了透過施打葡萄糖水緩解外,也發現施打玻尿酸可防止組織沾黏,效果比葡萄糖水來的更佳。而接受手術的患者多半情況較嚴重,注射葡萄糖水或玻尿酸方式也都有顯著效果。「手術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吳永燦表示,近年醫學進步有許多新型治療,民眾不需認為吃藥、手術才是「有治療」,並呼籲民眾儘早治療,避免長期疼痛、手無力導致生活不便。
-
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泡麵不利健康只是因為缺乏營養?營養師曝常見迷思
吃起來又香又療癒的泡麵,真的是萬惡食物嗎?今年5月新冠疫情嚴峻,民眾瘋狂搶購泡麵、乾拌麵,造成大缺貨,大家應記憶猶新。一般泡麵保存期限約半年,如果當初庫存太多,差不多已到(過)了保存期限。現在開始趕進度的人,要注意別吃到營養不良、影響健康。迷思1 泡麵可以保存半年,是因為添加防腐劑。營養師解讀:台灣泡麵靠乾燥保存,非使用防腐劑,但購買進口泡麵仍要留意成分。有些人認為泡麵能久放,是因為添加防腐劑,聯新國際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吳怡玫指出,台灣食藥署規定泡麵不能添加防腐劑。她解釋,食物存放要避免「腐敗」與「變味」,細菌或黴菌分解食物時產生有害物質讓人體中毒,添加防腐劑是避免「腐敗」。以泡麵來說,經油炸或乾燥,微生物欠缺水分就不能生存,所以只要泡麵密封不打開,且包裝沒有破損,就不需添加防腐劑。不過他也提醒,國外泡麵規定不同,購買進口泡麵時仍需留意成分標示。迷思2 泡麵紙碗上的蠟,吃進肚會黏在胃壁上。營養師解讀:蠟吃下肚會隨糞便排出,且一般泡麵紙碗多是塑膠淋膜製成,並非塗蠟。市售泡麵有分袋裝跟碗裝,碗裝的又分為保麗龍及紙類,到底哪種比較好?吳怡玫說,保麗龍的成分是苯乙烯聚合,結構不穩定,溫度大於攝氏75度就會分解,也容易被有機溶劑溶解出苯乙烯單體。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苯乙烯列為有致癌疑慮的物質,特別是對紅血球及肝臟方面健康的影響,苯乙烯亦存在於自然界,但含量少,像最早的苯乙烯單體就是從肉桂酸萃取出來。但苯乙烯的人體容許量大,民眾不必太擔心,但應盡少接觸。而紙碗內裡的蠟熔點大約是攝氏62至64度左右,塗蠟容器遇70度以上熱水就會溶解,所以多用於低溫或冷藏容器。不過網路傳「蠟吃下肚會黏在胃壁上」,是錯誤說法,蠟進入人體後無法消化,胃壁上有黏液和分泌胃酸,加上消化蠕動,蠟會一路帶進小腸,最後化作糞便排出。吳怡玫說,一般泡麵紙碗並非塗蠟,大多是用塑膠淋膜製成,但多數產品不會標示使用何種塑膠,建議仍盡量少用免洗容器高溫沖泡。迷思3 泡麵過期有油耗味,只是風味不佳,還是可以吃。營養師解讀:氧化出現油耗味,建議別食用,自由基影響健康。「變味」是食物氧化、出現油耗味,吳怡玫說,一般食品會添加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BHA、BHT避免氧化,不過氧化影響的不只是風味問題,食物經過氧化會產生對人體不利的自由基。吳怡玫提醒,一旦超過保存期限,腐敗菌與黴菌的孳生就有較多不確定性;至於氧化問題,雖然泡麵製作時已添加抗氧化劑,但是儲存中仍會緩慢氧化、產生過氧化物或裂解產生丙二醛,如出現油耗味就是食物已氧化,建議別再食用。迷思4 泡麵不利健康的原因,只是缺乏營養。營養師解讀:自由基與氧化會造成細胞傷害,影響心血管健康。「泡麵對於健康的影響,主要是自由基與氧化。」吳怡玫說,泡麵大多經130至140℃油炸製成,溫度愈高愈易氧化,吃進過多含自由基的食物,會增加致癌、細胞死亡或老化的風險,加上泡麵營養成分單一、鈉含量高,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及纖維質等也應注意。吳怡玫指出,自由基與氧化會造成細胞膜傷害,其中傷害最大的就是擁有最長細胞膜的神經,可能讓細胞死亡,神經細胞幾乎不會再生;自由基也會使DNA正常序列發生改變,引起基因突變,增加致癌機率;而身體裡代謝很快的玻尿酸、軟骨素,也容易因自由基攻擊斷裂;食物氧化裂解產生丙二醛,會跟蛋白質結合,讓蛋白質不易更新,造成老化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2021-09-29 養生.聰明飲食
換季「防關節卡卡」 營養師:攝取這9大營養
秋分換季是保養關節、強健筋骨好時機。營養師高敏敏歸納9大類營養,分別為Omega-3、蛋白質、柑橘類食物、十字花科、類紅蘿蔔素、維生素E、C、硒、輔助營養素,有助於保持肌肉、筋骨、關節的活力。秋冬天氣變化大,有人的關節開始「卡卡的」,蹲下時甚至發出像機器生鏽的咔咔聲。高敏敏指出,應避免攝取精緻糖、含糖飲料、點心,以及過多飽和脂肪酸豬油、牛油、炸物,與加工、醃製食品等易促發炎食物,並可補充「9大類營養」顧關節。●Omega-3Omega-3是好油,能有效降低關節炎發生率、舒緩紅腫熱痛,可以減少發炎情形、抑制發炎因子「前列腺素」,可從藻類、鮭魚、亞麻仁籽油、魚類中攝取。●好的蛋白質好的蛋白質是構成筋骨關節的重要原料,可從蛋、肉類、豆類、乳製品攝取。●柑橘類食物柑橘類食物含類黃酮,有助於抗氧化,減少發炎反應,可從柳橙、柚子、香吉士、檸檬中攝取。●十字花科十字花科食物含有機硫化物的抗氧化力,有助於修復筋骨,可從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中攝取。●類胡蘿波素類胡蘿波素有抗氧化之用,有助於修復滑液粘膜、保護關節軟骨、周圍肌腱韌帶與滑液囊等組織,可從南瓜、胡蘿蔔、甜椒、木瓜中攝取。●維生素C維生素C是人體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材料,可從芭樂、柳橙、莓果、蘋果等中攝取。●維生素E維生素E可以保護關節軟骨及肌腱韌帶等組織、延緩關節老化,可從酪梨、芝麻、腰果、花生等食物中攝取。●硒硒可預防老化,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可從蝦、大蒜、全穀、小麥胚芽中獲得。●輔助營養素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膠原蛋白等輔助營養素,則有助於修復筋骨、改善關節潤滑、軟骨支撐。此外,關節發炎雖可透過攝取食物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病況未見好轉或更嚴重時,應儘速就醫。
-
2021-09-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關節痠痛、走路卡卡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告訴你4種舒緩及治療方法
為什麼膝關節會痠痛、走路卡卡呢?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因為受傷、過度使用而使得關節損傷、破壞,讓漸進性關節軟骨受損和發炎。【延伸閱讀:膝蓋痛、爬樓梯無力、關節喀喀響怎麼辦? 骨科醫師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該如何改善】最常見用於較輕度軟骨受損及症狀舒緩的療法◎消炎止痛的藥物(如: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葡萄糖胺或第二型膠原蛋白◎玻尿酸製劑◎血小板血漿濃縮液細胞治療有什麼優點?◎有效改善疼痛、促進膝關節靈活度◎促進軟骨修復與再生◎可搭配矯正截骨手術,保存關節哪些人需要細胞治療?初中期的關節退化,常見的處置方式為止痛藥給予或玻尿酸注射,只能做症狀的舒緩,沒辦法真正修復或軟骨再生。針對「中重度的缺損」患者,目前是接受細胞治療最主要族群,細胞治療不但已經成為全球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新趨勢,也提供給病患多一項選擇療法。相信病患都會很期待幹細胞治療所帶來的效果吧!※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您至骨科部門診諮詢
-
2021-09-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爬樓梯無力、關節喀喀響怎麼辦? 骨科醫師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該如何改善
膝關節疼痛,爬樓梯無力,關節異音喀啦作響,退化性膝關節炎嚴重影響中老年族群的生活品質,已成為台灣社會普遍難解的問題。退化性膝關節炎該怎麼辦?初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並不明顯,減重搭配運動、鍛鍊關節附近肌肉強度能大幅減低膝關節承重壓力,有效減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口服藥物、復健、注射PRP或玻尿酸也可以改善症狀,大幅提高生活品質。然而,一旦所有保守治療都無效,就該慎重考慮手術治療。【延伸閱讀:膝關節痠痛、走路卡卡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告訴你4種舒緩及治療方法】我需要換關節嗎?多數人聽到「換關節」就無比驚嚇,其實,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膝關節成型術 (knee arthroplasty)」,手術時透過導航科技精準切除受磨損的關節面,並於關節腔內放置耐磨墊片取代軟骨功能,絕大多數健康組織都能保留,現今微創技術進步,手術傷口越來越小,術後第二天即能下床行走,快速而有效。對於年輕的病患,也能透過「保膝手術」,輔以3D列印技術及導航微創切割脛骨,轉移身體承重軸線,有效減輕疼痛並保留原本關節。
-
2021-09-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玻尿酸混合PRP早期介入治療 逆襲退化性關節炎疼痛
許多長輩常認為退化性關節炎「確診=開刀」,除非痛到不能再忍才會就醫,在此之前,多數長輩患者都會先尋求偏方「自救」;醫師指出,若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能在症狀初期就介入治療,根本毋需開刀。初期的治療可以選用玻尿酸(HA)、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PRP)或將前述兩者採黃金比例混合使用的關節注射劑,後者已被證實有機會改善疼痛,刺激軟骨增生,若患者能搭配復健,增加關節周邊肌力,將可能有效避免關節的快速退化。「人體與關節的關係,就像是車輛與零件」紫陽復健科診所院長陳至淳表示,不管是人或是車輛,用久了零件總會受損,每天在使用的關節,因為姿勢不正確或過度使用,作為緩衝的煞車皮,也就是關節軟骨,漸漸會失去功能,沒有潤滑以及緩衝的關節,使用時就會「卡卡」或感到疼痛。 北醫附醫骨科部主任吳家麟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分為四種等級,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要手術,關節炎早期患者可以投藥改善疼痛發炎症狀,也能透過關節內注射刺激組織修復;臨床上關節注射劑的使用有類固醇、玻尿酸、PRP、玻尿酸以黃金比例混合PRP及自體脂肪幹細胞等,症狀嚴重者或有軟骨或半月板損傷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吳家麟表示,對於膝關節疼痛患者,須先身體檢查是否有關節壓痛或積水,接著可使用影像檢查確認關節炎的程度,對於嚴重的急性膝關節發炎積水,可先抽取關節內的積水並施打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等,待症狀減輕後,經再次檢查如果患者的關節軟骨損傷狀況不需立即手術治療,但仍感到不適,此時可以建議施打PRP(視狀況施打,一個療程至多2~3劑),讓生長因子協助膝關節軟骨修復。 陳至淳表示,醫師須依據膝關節疼痛患者的關節狀況評估是否可施打玻尿酸或PRP。玻尿酸的角色就像是潤滑油,能幫助關節的功能提升,PRP 的功能則是協助修復關節組織,包含韌帶、關節囊及部分的軟骨,兩者就像是一個鋼筋與水泥的角色,互相搭配將會給予關節更穩定的支撐,達到最佳的效果。 陳至淳也表示,玻尿酸加上PRP的使用,其劑量的精準度將會影響治療效果,不是分別各注射一針就可以達到預期之療效,建議可選擇以黃金比例混和玻尿酸與PRP的關節腔注射劑,效果可以說是一加一大於二。當然,沒有治療是十全十美的,再好的治療也有可能會有些許副作用,因此,病患在注射治療後都要觀察1~2天,施打後的小傷口也需要妥適照顧。建議患者在膝關節疼痛的症狀初期即進行治療,症狀改善效果最好。陳至淳最後表示,為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到需要開刀,上述的這些治療其實還不太夠,平時也需要加強關節周邊肌腱、韌帶的「肌力」。他建議長輩患者有空就可以進行增肌訓練,比如背靠著牆蹲馬步,又或是坐在椅子上把腳抬直再放下,每次做5到10分鐘,每天可以做好幾次,慢慢訓練肌力,幫助穩定膝蓋避免重複磨損。
-
2021-09-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他忍五十肩含淚賺錢...靠中西醫治療+復健「滿血復活」
營建業缺工,科技業又祭出重金搶工,台中55歲許姓營建工作人員經常需要操作大型機具趕工,長期操勞舉手維艱,忍痛赴工,後經就醫確診為五十肩,用藥、物理治療無效後,透過肩關節囊擴張術搭配中醫針灸治療,回家勤做手指爬牆、背後抬手、鐘擺運動等復健,如今手臂上舉有力,還能繞到背後,可以輕鬆赴工,讓他大鬆一大口氣「不必含淚賺錢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復健部醫師徐瑋璟說,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炎、纖維化,造成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幅度受限,即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患者連梳頭、穿衣、摸背、插手等動作都明顯感到受限及疼痛,因而降低肩膀活動,長期下來使得肩部肌肉逐漸萎縮。徐瑋璟指出,五十肩患者通常建議先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如雷射、熱敷、電療、超音波等,治療後運用徒手技巧將沾黏處拉開,或是藉由震波治療緩解肩膀疼痛。徐瑋璟介紹,若患者上述治療方式皆無效,又希望立即改善症狀,會建議接受肩關節囊擴張術治療,即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玻尿酸、生理食鹽水等,有如「灌漿」撐開沾黏的肌肉,將肩關節撐開,以改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多數患者每周注射一次,約3到6次療程才能大幅改善症狀。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中醫科醫師吳俊昌表示,中醫的針灸搭配西醫肩關節囊擴張術,刺入患部後順著肌肉筋膜的走向,慢慢分開沾黏的組織,達到緩解疼痛與改善關節活動度。吳俊昌建議,五十肩患者除了接受中西醫合療以外,平時也應透過自主肩關節運動,如手指爬牆、背後抬手、鐘擺運動等,才能改善症狀,並減少反覆發作的情形。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關節發炎、疼痛是生活上常見的問題,許多人上了年紀會愈加明顯,不過未必如多數人所想的和退化有關,也多的是年紀輕輕就出現。 關節炎種類繁多,常見包括了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應對?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一一解析。 退化性關節炎:隨時間漸漸加劇的疼痛! 盧泰潤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和退化有關,常見出現於中老年族群,不過不論年齡都有可能因為肥胖、O型腿、X型腿使得關節不當使用、使用過度、關節負荷過大等,使得關節軟骨受損、進一步導致發炎。而像是長期不動的上班族、低頭族也可能使得關節退化,是個動太多或動太少都有可能形成的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疼痛外,也常見短時間關節僵硬的情況,特別是在長時間不動並恢復動作後,如起床的時候,過一會便消緩。另外患部也常會出現如折手指「喀喀」的骨擦音。症狀主要出現於容易使用過度的手部,以及主要承受身體整體重量的髖部、膝蓋等處。這些症狀初期較不明顯,但隨著時間可能逐漸增強,甚至就連休息不動時也會痛。 痛風性關節炎:突如其來的紅腫熱痛! 關於痛風性關節炎,盧泰潤醫師指出,台灣是痛風體質比例最高的國家,男性多於女性,女性也會發生,主要和飲食不當有關,包括了普林含量較高的海鮮、紅肉,又或者啤酒、手搖飲等果糖含量較高、容易影響尿酸排出等食物攝取過量所致,而肥胖也會因為會影響代謝功能,間接影起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有別於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往往來得突然,走得也快,因此得名。發生的位置大多集中於單一的關節,特別容易出現於手指及腳趾,尤其以拇趾最為常見。患者不單單會感覺到疼痛,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的情況,而若患者未妥善處理,若出現痛風石,很有可能造成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留意兩側同時的關節痛!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風險因子主要為遺傳、家族史,特別常見出現於中年族群,當中又以女性更為常見。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和遺傳有關,但未必年幼就會出現,不少患者是小時沒事,中年時才出現,需多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前述兩種關節炎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症狀常見出現於末梢小關節,如手掌關節,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較特別的是會成雙成對的出現,例如身體左右兩側的手長關節一起出現疼痛,就可以合理的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另外也會有關節僵硬的情況,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是時間較長,患者往往一到兩小時過症狀還沒消退。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妥善治療,免疫系統可能攻擊到身體各處,如侵略眼部引起鞏膜炎、入侵腎臟引起腎炎、攻擊心臟引起心肌炎等。 關節炎治療方式各不同 改善問題應先經醫師診斷! 在治療上及保養上,退化性關節炎不動會使得情況惡化加速,建議適度的活動,但也避免不當或過度運動,可以熱敷患處改善不適,日常也應留意體重控制,減輕關節負擔。治療上多以消炎、止痛藥物為主,或是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若藥物無效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除了應避免前述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肥胖等風險因子外,平常也要多補充水分或是補充維生素C,促進尿酸代謝。治療方面一樣以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為主,視情況可使用秋水仙素等藥物,若反覆發作則考慮急性期過後接續使用降尿酸藥物,以避免痛風石形成。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消炎、止痛的藥物外,更進階的治療方式也包括了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改善自體免疫狀況,從根本改善。配合醫師的指示、遵照醫囑,可與疾病共存,改善生活品質,但萬不可自行中斷服藥,以免情況惡化。 盧泰潤醫師提醒,不論是何種關節炎,雖然對民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疼痛等生活上的不適,但保養和治療的方式各有所不同,且除了不適以外,各關節炎久不治療也都會使得情況加劇或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建議若有發現關節不適,當下可初步了解自身情況,治療、改善還是應由醫師診斷,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從根本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常關節疼痛或喀喀響?醫:3症狀留意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0 該看哪科.眼部
奇!眼科醫發現打完AZ疫苗14天內 飛蚊症會找上門
一名謝姓復健師最近打完第2劑AZ疫苗後,雙眼竟有黑絲漂浮,嚴重影響作息,就醫診斷應是飛蚊症,結果一周後回診竟奇蹟式好轉,專治飛蚊症的輔英科大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也發現近期收治的百餘例飛蚊症病患,幾乎都剛打過AZ不久,研判這種「快閃式」飛蚊現象與注射疫苗有關。最近許多視力不好的民眾打完新冠疫苗後視力越模糊,總結幾種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包括結膜炎、飛蚊症、對光敏感、視力模糊等。向洪啟庭求治的復健師,打完第2劑AZ的第5天出現疑似飛蚊症,每眼約2到3隻漂浮,但之前無相關病史,眼睛無外傷也沒感冒,檢查眼底,中央視網膜正常,周邊視網膜也無破洞或格子狀退化,因目前世界並無相關治療藥物,只能靠追蹤,結果一周後病患回診,「飛蚊」已不見。「一般的飛蚊症,僅11%患者能在1個月至5年內自行消失」洪啟庭說,這名復健師的飛蚊症約在注射疫苗2星期左右消失,近期他門診收治的百餘個飛蚊症病例,都剛打過新冠肺炎疫苗。分析發現,疫苗誘發的飛蚊症幾乎都在施打後5天內發生,打完第1劑發生的病例約占1成,第2劑約9成,絕大部分發生在單眼,少部分兩眼都有,約98%兩周內會消失,打莫德納的民眾尚無發現飛蚊症現象。據洪啟庭2018年與日本專家組成的跨國醫療團隊研究,眼睛一旦有外來侵襲因子,就會導致大量的酶破壞玻璃體,此時玻尿酸的水分會釋出,且因水分大小或形狀不一,光線經由角膜、水晶體、玻璃體的水滴在視網膜成像,傳抵大腦後會被腦細胞解讀成蚊子、蒼蠅、蝌蚪等物。雜亂排列的纖維蛋白則會導致玻璃體混濁,形成視網膜上的陰影。這種原因引起的飛蚊症,約14天水分會重新回到玻尿酸中,纖維蛋白會被某些蛋白酶分解吸收,人體打入的AZ疫苗屬減毒的病毒,所以才會產生飛蚊症。他說,飛蚊症常見於年齡退化及高度近視者,近年因3C產品使用頻繁,有年輕化趨勢,且很難自行痊癒。據統計,5年內飛蚊症變成視網膜剝離的機率為14%,縱使手術仍可能失明,所幸台灣已開發出口服多重水果酵素,可治療沒有視網膜病變風險的飛蚊症。洪表示,假如因注射疫苗而產生飛蚊現象,不用過度緊張,先到眼科求助,如果視網膜未病變,即屬於可逆性,絕大部分14天左右會自行痊癒。
-
2021-08-16 該看哪科.眼部
澳洲工程師因飛蚊症憂鬱到想死 台日聯手讓他減輕症狀
住澳洲東海岸的28歲工程師Ahnaf5年來飽受飛蚊症困擾到想輕生,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日本防衛醫科大學與台灣合作研發的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能增強人體吸收眼睛玻璃體混濁機能,抱一絲希望寫信求助,信件轉至台灣參與研究的輔英科大附醫眼科醫師洪啟庭手中,洪展開跨海協助,解決這名工程師的眼疾困擾,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洪啟庭是於今年5月間接獲日本防衛醫科大學轉來的電子郵件,來信者是澳洲籍年輕工程師Ahnaf,自述雙眼近視250度,5年前出現飛蚊症,常見長條帶些透明的浮游物在眼前漂浮,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洪啟庭表示,Ahnaf寫信的前一個月因飛蚊頻率大增,憂鬱到精神科就醫甚至想輕生,後來在網路上看到台日合作研發的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寫信向日本防衛醫科大學求助。日方把信交給參與研究的他,他隨即聯繫外交部亞太司與澳洲駐台辦事處人員透過管道將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交到Ahnaf手上,Ahnaf約2個月後生活恢復正常,情緒也好轉。洪表示,飛蚊症是因眼睛玻璃體隨年齡退化、眼部外傷、紫外線曝曬或PM2.5侵襲,造成眼睛玻璃體主要成分玻尿酸分解與眾多種類膠原纖維蛋白破壞,產生玻璃體液化與混濁及各種蛋白的雜亂排列,光線進入眼睛時,玻璃體混濁的部分會遮擋光線使影像成為陰影。由於目前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醫界通採觀察追蹤方式,據統計,約11%患者在1個月至5年後症狀會自行消失,64%視力降低,14%可能會視網膜剝離失明。2015年起,洪啟庭與仁科大學製藥研究所長謝博、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教授竹內大、東京醫科大學眼科醫局長竹內禮等人組成團隊研究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水果蛋白酶萃取自鳳梨、木瓜與無花果蛋白酶小腸中吸收,協助增強人體吸收眼睛玻璃體混濁機能,經完成人體實驗後,成果刊登於於去年的瑞士醫學期刊「應用科學」。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出現「新冠手臂」怎麼辦?「萬磁王」手臂吸湯匙又是真是假?台大醫解惑
日前台大醫院宣布開設新冠肺炎專區(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Faq.action),以解答目前大眾所關注的有關新冠肺炎防疫與疫苗等相關問題,台大醫院今(13日)再於臉書發文指出,越來越多人在媒體上或社群網路上描述一些各式各樣的不良反應,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因此特別請皮膚部朱家瑜教授跟大家分享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其中包括最近許多人在討論施打莫德納後變「萬磁王」的奇特現象,指出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科學研究也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台大醫院PO文:Q1: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A1: 在2021年7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註1) 中發表了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後皮膚反應 (83%施打莫德納疫苗、17%施打輝瑞/BNT疫苗) 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1. 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俗稱「新冠手臂」)2. 局部注射處反應 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3. 蕁麻疹反應 urticarial eruptions 4. 全身性過敏疹 (麻疹樣藥物疹) morbilliform eruptions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疹。Q2: 什麼是「新冠手臂 (COVID arm)」?A2: 就是前面提到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 (66%) 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註2)。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 (註3),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Q3: 最近網路與新聞盛傳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手臂竟然能夠吸住湯匙或其他金屬物的照片,請問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嗎?A3: 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Q4: 我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A3: 雖然在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了蕁麻疹反應,但是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因此,目前認為原本有蕁麻疹或皮膚濕疹的人,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註1: 本研究是在世界皮膚科醫學會聯盟 (ILDS) 與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AD) 合作進行的世界各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皮膚不良反應登錄系統中,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三個月期間,收集到的414例通報個案進行分析,發表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JAAD) 2021年7月號 (J Am Acad Dermatol 2021;85:46-55)。註2: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1年2月號 (N Engl J Med 2021;384:403-16)。註3: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病例報告 (JAAD Case Reports) 2021年4月號 (JAAD Case Reports 2021;10:92-5)。目前疫苗施打的範圍已經愈來愈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公費新冠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vas/)今天(13日)上午已經開放,18歲以上民眾都可前往平台意願登記,不過上午因為人流過大,許多人還沒有成功登記。
-
2021-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過玻尿酸的族群注意 注射新冠疫苗恐引發2症狀
國內的新冠疫苗陸續到位,能接種的年齡層也慢慢往下開放,國外曾報導:有過去施打玻尿酸等填充物的患者,在打完新冠疫苗之後,發生嘴唇紅腫等狀況而前來就醫。疫苗引起身體發炎導致皮膚專科醫師鄭惠文表示,根據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ASAPS)指出,曾經在臉上有注射填充物的民眾,在接受疫苗接種後,身體出現了紅腫以及發炎反應,甚至還有人出現嘴唇腫大的情形。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但隨著國人施打新冠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未來有可能會有此類狀況發生,在此先讓民眾了解新冠疫苗可能引發的皮膚症狀。除了過去有做過醫美填充物的民眾要特別注意之外,本身有免疫問題抵抗力較低下的族群,在接受疫苗注射後,也可能出現帶狀皰疹再度活化的情形;另外,施打疫苗可能出現的皮膚紅腫發炎情況,一定要和蜂窩性組織炎作檢別診斷,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期。要特別提醒的還有,若因打疫苗引起紅腫不適而擦拭外用藥膏的話,也得小心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的問題,若發炎症狀持續或原有的皮膚問題持續惡化,建議盡速就醫。不良反應持續惡化1周,請盡速就醫鄭惠文指出,注射新冠疫苗回家之後,如果感覺施打部位紅腫疼痛,可適時冰敷緩解症狀。此外,建議加強肌膚的保濕修復工作,或是使用含有消炎成分如甘草萃取(LICORICE)等保養品擦拭,若感覺癢癢的時候,盡量以拍打方式來止癢。至於哪些狀況下需要就醫治療呢?鄭惠文進一步說明,當癢感無法控制住,且已經影響了日常生活時;還有皮膚症狀的範圍大到分不輕界線的時候;另外,當這些皮膚不良反應症狀超過一周沒有轉好的情況下,都建議立刻就醫讓醫師來診斷並治療。鄭惠文強調,以上所述的皮膚不良反應,皆屬於施打新冠疫苗後可能發生的症狀,疫苗對身體的好處利大於弊,千萬不要因為擔憂這些不良反應而拒絕施打疫苗。延伸閱讀: 。莫德納疫苗大規模開打,這些是『正常』可能會發生的皮膚反應,不用太緊張 。莫德納7月1日開打!接種mRNA疫苗皮膚會出現哪些副作用? 醫曝5種可能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mRNA疫苗恐出現「新冠手臂」 3招緩解接種後皮膚過敏
國內7月起進入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階段,但不少人仍擔心疫苗所產生的副作用,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而近期美國捐台的莫德納疫苗是mRNA疫苗,可能會出現「新冠手臂」,在接種1周後,手臂開始腫大。隨著各種疫苗陸續到位及施打,蔡長祐表示,除之前接種AZ疫苗後出現極少見的血栓狀況外,其實,大部分人施打後會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的反應,且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也是常見的症狀。針對接種mRNA疫苗後最常見的5個皮膚副作用,蔡長祐表示,根據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所發表一篇414名施打mRNA疫苗後皮膚出現紅疹的案例分析,最常見的5個皮膚副作用分別為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局部注射處反應、蕁麻疹、麻疹樣紅疹、肢端紅痛症。蔡長祐指出,有些人接種完疫苗當天隔天都沒有事,但7至8天後手臂就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又癢,這就是「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又叫做「新冠手臂」,是mRNA疫苗有特有的皮膚反應,而大部分的人4天左右會消退;目前機轉不明,推測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過敏。此外,蔡長祐表示,由於國內先前還沒有接種過mRNA疫苗,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如凍瘡樣病灶、填充物注射處(如打玻尿酸在臉上)紅腫、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等,很有可能在7月大規模接種後出現。蔡長祐進一步指出,雖然這些不良反應多數都會在1周內慢慢緩解,但若民眾希望在家舒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蔡長祐表示,可透過3招來緩解。●招式1:冰敷局部冷敷、冰敷可降低癢跟痛的感覺,此外,避免反覆抓過敏部位,紅腫就會慢慢退掉。●招式2:擦藥膏除了感覺到癢,若有些人痛得比較厲害,可使用家中以前的過敏濕疹藥膏,以類似一般過敏的處理方式處理即可,不需過度緊張。●招式3:就醫當症狀很不舒服、疼痛感持續加劇,甚至還發燒,為區分出臨床其他感染症,這時可到診所或醫院就醫,由醫師協助判斷。而接受第二劑疫苗注射後,「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還是有可能再度出現,但蔡長裕指出,出現的時間較快,消退的時間也較快,主要是以女性為主,約85到90%,以及接受Moderna疫苗的人居多,約占92到94%,但這並非是再打第二劑疫苗的禁忌症。蔡長祐提醒,以上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值得參考。
-
2021-06-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路隱隱作痛,膝關節可能已「蛀洞」!醫教日常保養膝關節4方法
65歲的宋太太,半年前跌倒後走路和爬樓梯時,右側膝關節總是隱隱作痛,使用玻尿酸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等保守療法,都未見改善,每天走路痛不欲生,症狀嚴重到日常生活都需要拐杖輔助。 後來到嘉義長庚醫院骨科求診,發現是罹患「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也就是俗稱的膝關節蛀洞,經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走路,3天後出院,終於擺脫膝蓋疼痛與杵拐杖走路的黑暗人生。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表示,膝關節骨壞死的發生率不像髖關節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那麼高,所以很容易被忽略,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服用類固醇或酗酒導致,也有原因不明的,被稱為「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 65歲以上發生率近1成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發生率,女性、男性比率約3:1,主要發生的位置是膝關節股骨內髁,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3.4%,65歲以上就升高到9.4%。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在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有明顯變化,常需要核磁共振或核醫骨頭掃描檢查才能確認,不過隨著病情進展,在後期X光可看到明顯的關節軟骨下的空洞(蛀洞) ,晚期X光會出現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等情況。 在早期X光上未看到空洞時,醫師會建議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姿勢,減少蹲、跪、上下樓梯和負重,來減輕關節的壓力和負擔,並透過強化大腿肌肉力量,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症狀。 保養膝關節的4個方法 1、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姿勢2、減少蹲、跪、上下樓梯3、減少負重4、強化大腿肌肉力量 出現明顯空洞就須手術 但在X光出現明顯空洞時,就須考慮核心減壓手術、骨軟骨移植手術或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手術等方式,進入到晚期,X光看到關節軟骨下的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則可採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的治療與病程息息相關,早期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遺症,建議若發生膝關節嚴重疼痛,且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時,應再做進一步評估,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