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搜尋
狂犬病
共找到
33
筆 文章
-
-
2024-09-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疫苗百百項,一定都要打嗎?五大成人疫苗介紹、常見疑難雜症一次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 曹玉婷醫師提供】這幾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疫苗施打成為熱門話題,也引發了各種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討論與謠言。身為一名家醫科醫師,我深知正確的疫苗知識對於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人類成功研發疫苗的歷史,可源自1798年牛痘疫苗問世,成功使天花絕跡。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製藥法規日益成熟,上市疫苗都必須經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格檢驗。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幾種重要的成人疫苗,並分享我在門診照顧病人或到企業衛教講座時,常被諮詢的問題與建議。一、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感染的元兇,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風險更高。臺灣目前有13價、15價結合型疫苗(PCV13、PCV15)和23價多醣體疫苗(PPSV23)可供選擇,部分疫苗依據中央與各地方政策,是公費提供符合年齡及條件的長者接種。其中,結合型疫苗有更好的免疫記憶力和更久的保護效期。二、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子宮頸癌長年佔據臺灣女性十大癌症排名榜,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較少人知道的是,HPV感染同樣也對男性造成威脅,可能引發男性的生殖器疣、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等。HPV疫苗的問世讓女性和男性都有機會降低因感染病毒而導致的癌症風險。臺灣目前有2價、4價及9價三種HPV疫苗,其中4價疫苗可用於9至26歲男性接種,9價疫苗則涵蓋9至45歲的男性。三、帶狀疱疹疫苗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帶狀疱疹可引發劇烈疼痛,甚至留下後遺症。臺灣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擇:活性減毒疫苗與非活性重組疫苗。非活性重組疫苗儘管費用較高,且需施打兩劑,但提供的保護力更強且持久,且適用年齡較廣,包含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成人。四、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常發生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通常因為食用了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A型肝炎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會自行痊癒,但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猛爆型肝炎。對於準備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中東、亞洲(尤其東南亞)旅行的民眾,建議在出發前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保障健康。五、B型肝炎疫苗臺灣是B型肝炎高發地區,成人的帶原率達20%,慢性帶原者可能進一步產生肝硬化與肝癌。從未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建議依時程接種完三劑疫苗,若不確定自身對B肝的感染狀態,接種前可以先檢查B型肝炎抗原與抗體,請醫師解讀檢驗結果並提供建議。除了上述疫苗,還有季節性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旅遊醫學門診其他疫苗如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傷寒疫苗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每年彙整國內、外建議之共識,提供最新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讓民眾參考。在接種疫苗之前,建議先與家庭醫師討論個人的健康狀況與接種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與家人。常見疑問解答1. 不同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嗎?原則上,活性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若不在同一天接種,則需間隔至少四週。不活化疫苗則無需間隔時間,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2. 哪些情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另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或發燒的患者,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接種。3. 接種後的注意事項?接種疫苗常見的反應有:接種部位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或輕微發燒,偶有發生高燒、抽搐之現象;也有些疫苗幾乎不會造成不適(例如B肝疫苗)。接種後,建議在醫療院所觀察30分鐘,以確保無急性過敏反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喝酒。預防接種是防治傳染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就是在守護整個家庭。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能夠讓民眾對成人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積極參與預防接種,從而有效預防傳染病的侵襲。【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24 寵物.照顧指南
養貓一個月要花多少錢?花費大公開!日本調查結果:養貓一生,要花「●●萬」
養貓是一輩子的責任!在養貓前,先了解養貓費用並評估自身經濟能力,才能給貓咪良好的生活品質。「養貓費用多少?平均一個月要多少錢?」如果你也想加入貓奴的行列,可以先評估養貓費用後再決定喔!一開始養貓需安排基本健檢、驅蟲、預防針及購買飼料、貓砂等用品,花費較高,那之後每個月養貓開銷大約是多少呢?本篇帶您了解。養貓要多少錢?養貓初期3大花費●初期開銷1.體檢+預防針+晶片一開始飼養貓咪在回家前,需先做基本血液檢測、例行性疫苗接種及體內外驅蟲,因各地區獸醫師公會診療費用標準不同,體檢費用大約1,500~3,600元不等;疫苗接種部分,依《台北市獸醫師公會診療收費標準》,貓咪含佐劑三合一疫苗為900元,五合一疫苗為1,000元,不含佐劑三合一疫苗為1,200元,四合一疫苗為1,500元;體內外驅蟲費用則200~400元不等。除了體檢之外,飼主也需依法為貓咪植入貓咪晶片,完成寵物登記,晶片植入費用約為300元,寵物登記費用以貓咪是否絕育區分,已絕育費用通常為500元,未絕育1,000元。若未植入晶片者,可依《動物保護法》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此外,依動保法規定,三月齡以上之寵物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一劑約200~300元,並於每年定期接種,若違者可依法處3萬至15萬元罰鍰。●初期開銷2.絕育費用依《動保法》規定,特定寵物飼主應為寵物絕育,違反者將依法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除了法規規定寵物節育外,其實貓咪結紮對身體也是有益處的,母貓建議在第一次發情前就結紮,能降低日後子宮蓄膿、乳癌、卵巢癌等風險;公貓結紮則可減少睪丸腫瘤、疝氣、前列腺腫大及前列腺癌等風險貓咪節育費用包含術前血液檢測費用、麻醉費用及手術費用: 目前各縣市皆有提供絕育補助,若有需要者,可至各縣市動物保護處查詢、申請。●初期開銷3.貓咪用品若是養貓新手,在養貓初期勢必得購入貓砂、貓砂盆、飼料、罐頭、飲水機、外出籠、貓窩、貓跳台、貓抓板、指甲剪等生活用品,若一次備齊,可能需要4,000~6,000元不等。養貓一個月平均花費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綜合保險機構R&C於2022年12月26日至27日,針對日本20~60歲3000位養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養一隻貓平均一生開銷為2,646,956萬日圓,相當於近59萬新台幣,其中占比最高花費為「伙食費」,平均需644,885日圓(約14萬新台幣),其二為「醫療費」,平均需468,419日圓(約10萬新台幣)。綜合保險機構R&C針對日本3000位養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養一隻貓平均一生開銷為264萬日圓,相當於近59萬新台幣。(圖片來源:翻攝自R&C網站)實際每個月花費可分為伙食費、用品雜支費、醫療預備金等:●養貓一個月伙食費貓咪食物分為罐頭、飼料及營養保健食品,各品牌飼料及罐頭價格不一,飼主的餵食偏好也會影響養貓月支出的高低。乾飼料平均1kg約250-500元,但貓咪為為肉食性動物,水份攝取通常來自於肉類本身,乾飼料含水量通常不超過 10%,加上貓咪舌頭呈倒刺狀,飲水效率很差,不太會主動喝水,喝水頻率也不高。就健康層面考量,若長期單一食用乾飼料,可能會因水份攝取不足,發生便祕、泌尿道問題甚至引發貓咪腎衰竭等。建議飼主除了乾飼料可搭配罐頭,貓主食罐平均約65元,並以罐頭+水的方式讓貓咪補充水份,減少貓咪腎臟負擔,營養保健品則可依貓咪身體需求選購相對應保健品。●養貓一個月用品雜支費養貓消耗品如貓砂,會依據貓砂種類、品質,價格有所不同,便宜的貓砂可能凝結力、除臭效果都不佳,或是有些貓咪會偏好特定種類貓砂如礦砂,品質好一點的貓礦砂25磅大約需500~700元不等,根據貓口數,每個月所需貓砂量也會不同。除上述必要花費外,不少人還會添購貓咪的衣服、玩具、零食等,這些支出也佔每個月雜支費用一定比例。●養貓一個月醫療儲備金在台灣,人生病有健保補助,醫療費用相較不高,但毛孩一生病,費用可能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可能,飼主應培養每個月儲蓄醫療儲備金的習慣,避免日後毛孩生病、年老時,無法負荷龐大醫療費用。建議每個月儲蓄1,000~5,000等醫療儲備金或是投保寵物保險也是不錯的選擇。養貓定期健檢費用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浚岳(伯源)醫師提到,貓為獵食、肉食性動物,為食物鏈頂層動物,通常會隱藏生病狀態,有些疾病雖可以從日常行為觀察,但貓咪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並預防。貓咪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疾病並預防。建議年輕貓咪平均1-2年做一次健康檢查,中老年貓因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發生率較高,則建議半年就要做一次。健康檢查依項目多寡不同,費用可能落在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延伸閱讀:.你的1年等於毛孩5~7年!貓狗健檢項目、費用一次看.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愛貓族超車狗派!獸醫師提醒品種貓常見疾病與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7 寵物.寵物疾病
跟毛小孩玩耍卻染病?!養寵物要注意哪些共通傳染病?
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小狗來看診,以特殊儀器和顯微鏡進行毛根的檢查,確定是黴菌的感染。而女主人腹部和手臂也出現圓型狀的突起,另外也有紅色小點而且極癢,很有可能是疥蟎,我們請她趕快去皮膚科求治。疥蟎很小,需要在顯微鏡下才看的見,雖然不吸血,卻會鑽進皮膚之下,讓寵物感到極度不適,也會造成禿毛、皮膚炎等問題。疥蟎所引起的皮膚病屬於人畜共通的疾病,這會在人的皮膚上出現數個小紅點,又癢又不容易痊癒。而在寵物身上,通常出現在耳朵、 肘部、踝關節等毛較少的部位。若是螨蟲出現在寵物耳朵裡,則成為我們常聽見的「耳疥蟲」,容易造成中耳炎,甚至耳血腫,不得不防。寵物能帶給飼主很多歡樂,並為家庭紓解生活壓力,但是寵物身上會攜帶一些病菌並傳染給人類,尤其是幼兒、老年人、孕婦、免疫系統差的家人易受感染。以下為常見的寵物傳染性疾病及其預防方法。皮癬皮癬是由黴菌所引起的,造成皮膚上出現紅色、突起的圓形皮疹(俗稱圓癬、錢癬)。若觸摸感染的寵物、感染的毛巾或被單,即很容易被傳染。如果飼主患了皮癬,請立即至皮膚專科由醫師評估使用局部抗黴菌軟膏或開立口服藥物。預防方法觸摸過寵物後立即洗手,家中除濕機開到40%,每日進行30分鐘,同時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減少黴菌孢子的散佈。除濕以睡覺的地方優先,當下人寵皆要迴避,以免身體過乾脫水。蛔蟲、鉤蟲、絛蟲很多小狗和小貓生來就帶有蛔蟲,如果人類接觸到受感染的土壤或糞便,接著又吃東西,就很有可能會吞下蟲卵。蛔蟲卵會引起眼睛、心臟、肺部、甚至神經方面相關症狀;鉤蟲幼蟲會侵入人類皮膚,人類患絛蟲病後會造成胃腸道症狀和體重下降。預防方法不要光腳走或坐在受感染的土壤和沙上,要確保寵物接受跳蚤和蜱蟲的預防性用藥。請獸醫師幫寵物做例行性的體內寄生蟲驅蟲、及時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並將其裝好在塑料袋中,然後綁好扔進垃圾桶。弓形蟲病(貓)透過貓砂或土壤中的排泄物傳給人類,如果孕婦接觸到這類的寄生蟲,會造成胎兒出生有缺陷或流產。預防方法每天戴手套清理貓砂,並在清理之後用肥皂洗手。整理戶外花園或接觸任何土壤後,要及時洗手。讓貓待在室內,在室外活動的貓,很容易去挖砂土而感染了弓形蟲並帶回家中。貓抓病(感染跳蚤的貓)被貓抓傷、撕咬或舔到傷口時, 透過帶菌貓蚤的糞便而感染,導致人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咬傷部位疼痛的現象。潛伏期不一定,有的傷後幾天至二週後產生病灶。預防方法1. 每月給貓除跳蚤藥,蚤類的控制非常重要。 2. 如被抓咬,請立即用稀釋優點、肥皂或水沖洗傷口,嚴重者立即就醫。 3. 限制寵物貓接觸到病原,飼養環境要維持乾淨。結核病結核病是由分枝桿菌屬中,對人畜有病原性的慢性肉芽腫病灶的細菌所引起,如人型、牛型、鳥型結核菌及某些非典型分枝桿菌所引起。其病灶為壞死、乾酪化或鈣化,其外型均為結節狀,故稱之為結核病。是嚴重威脅人畜健康的傳染病,其病原菌可經由空氣,污染的食品、飲水、器械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如果經空氣傳染給人類,會影響到肺部健康。預防方法戴口罩和勤洗手是最佳的預防方法。狂犬病(狗、貓)通常發現於野生動物身上,如貂、蝙蝠、浣熊、臭鼬、狐狸。但寵物狗貓也會得該病,因為病毒存在於唾液中,所以,如果寵物狗貓在外面和患有狂犬病的動物發生打鬥後被咬傷,就會被感染。一旦出現狂犬病症狀,患者存活率極低。預防方法預防這種疾病的最佳方法是定期為寵物接種狂犬病疫苗。鉤端螺旋體鉤端螺旋體是一種發現於狗或老鼠尿液中的細菌,它可以在水或士壤中存活數月,感染的尿液會經由人身上的傷口直接傳染。人類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和腎衰竭等症狀。預防方法為寵物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措施。萊姆病是藉由壁蝨叮咬而傳播的人寵共通傳染病,引發的病原為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burgdorferi),犬、貓、人、牛及馬等,都會傳染。因為在美國的萊姆鎮確認這種疾病,故命名為萊姆病(Lyme disease)。會造成人和狗狗的關節炎、皮膚紅疹(人較多)、發燒,嚴重感染時會造成心臟與腎臟的傷害、腦膜炎,甚至死亡。寵物是家人,和飼主的肢體接觸常常比人還要密切,一旦感染傳染病也會影響到人的健康,尤其是幼兒、老年人、孕婦、免疫系統差的家人易受感染,提醒各位毛爸媽,除了例行做預防投藥或是施打疫苗之外,也要留意環境的清潔喔。
-
2023-04-09 醫療.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為何愈來愈多?哪些疾病屬此傳染病?5大QA一次看
從COVID-19、猴痘、伊波拉病毒、禽流感到愛滋病毒,近年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幾乎呈倍數增長,引發人們對新興流行病的擔憂。法新社彙整5大常見QA,究竟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有哪些類型、可能涉及哪些動物一次看懂。● 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是一種由脊椎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或感染症,也可能由人類傳染給脊椎動物,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都是可能的病原體。這些疾病可能在動物接觸人的時候直接傳染,也可能間接透過食物或像是昆蟲、蜘蛛、蟎蟲等病媒來傳播,有些疾病最終會演變成人類獨有的疾病,好比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指出,人類傳染病當中有60%屬於人畜共通疾病。● 哪些疾病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個統稱,其中包括許多疾病。有些會影響消化系統,譬如沙門氏菌感染症;有些會影響呼吸道系統,像是禽流感、豬流感以及COVID-19,另像狂犬病則會影響神經系統。● 哪些動物是疾病的潛在宿主?在許多會影響人類的病毒當中,蝙蝠都是主要宿主。有些早在多年前就被人類發現,像是狂犬病病毒,但也有許多是在近幾十年間才出現,例如伊波拉病毒(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導致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以及1998年曾現蹤亞洲的立百病毒感染症(Nipah)。獾、雪貂、水貂和鼬通常與病毒性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有關,而其他哺乳動物,如牛、豬、狗、狐狸、駱駝及囓齒類動物等,也常扮演中間宿主的角色。● 人畜共通傳染病出現頻率為何愈來愈高?人畜共通傳染病現蹤已經數千年,卻在過去20到30年內成倍地增加,國際旅行增加使得疾病傳播更加快速。另像是人類破壞生態系統、產業化養殖增加動物間病原體傳播、野生動物交易使人類更易接觸到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以及森林砍伐使野生動物更易接觸到家養動物和人類等,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未來是否可能出現另一次大流行?頂尖國際科學雜誌「自然」(Nature)2022年曾發表一項研究警告,氣候變遷將促使許多動物逃離原有生態系統,尋找更宜居的地方。在更多的接觸之下,各物種間傳播病毒的機會大增,促使可能傳人的新疾病出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專家小組(UN Biodiversity ExpertGroup)2020年10月警告:「如果沒有預防策略,流行病將更頻繁出現、傳染得更快、殺死更多人,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破壞性。」根據2018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估計,哺乳動物及鳥類體內有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54萬至85萬種具備傳染給人類的能力。延伸閱讀:.懶人包/猴痘疫苗開放預約施打!全台詳細施打時間及預約流程.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的14個注意事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喝水、吞口水都沒有用!耳鼻喉醫師警告:恐是1疾病前兆
文摘自吞嚥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體許多部位的複雜分工、細緻合作所達成的完美結果,從看到食物起,吞嚥動作就開始了,連心中喜不喜歡這食物、烹調方式等,都是吞嚥重要的一環。食物吞嚥4階段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指出,正常的食物吞嚥過程,由上到下大致吃東西常噎到嗎?吞不下食物?喉嚨老是覺得卡卡的,連喝水、不斷吞口水都沒有用?別小看簡單的吞嚥動作,它可是一門大學問。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及食道期等4個階段。●口腔準備期:當食物放入口中,因為無法直接吞嚥,我們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頰肌肉、顳顎關節等部位必須通力合作,動作必須協調,才能把食物咀嚼磨碎,形成食糜,這就是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食物經由咀嚼並與唾液混合之後形成的食糜,由舌頭將食糜往後推送,引起吞嚥的反射動作。當然食物的性質不同,吞嚥過程也會有部分差異,例如是液體狀的食物,就不需要有咀嚼動作,直接流過口腔往後推送。在此階段,口咽之間需緊閉,才不會影響吞嚥的流暢。●咽喉期:吞嚥反射把食糜繼續推送經咽部到食道上方,此時咽部關閉、喉部上提、聲帶關閉、咽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放鬆,食糜順著咽部肌肉的蠕動進入食道,過程大約只有1秒。這1秒的時間看似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小,因為不論是吞嚥、呼吸、說話等,用的都是同一個通道,正常人不會有何感覺或困難,也不需要特別思考,而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吞嚥反射,從舌根把食物往後送之,軟顎必須往上升,後咽壁往前傾,口咽及鼻咽的通道要閉合不可有空隙(食物才不會進入鼻腔),同時喉往上抬(所以,吞口水時會看到喉結往上抬),聲帶閉緊(避免食物與水進入氣管),會厭軟骨下壓,喉部及咽部空腔分開,咽部及食道間的括約肌鬆開,食物或水進入食道,如此精緻複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出錯不得。●食道期:食糜經過食道,約需8∼20秒的蠕動時間,接著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開使食物通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後括約肌就會立刻關閉,以免食物逆流進食道。在這4個吞嚥階段,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食、噎到或嗆到,不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吞嚥困難 嗆咳都可能吞嚥這麼重要的功能,也會有發生困難的時候。薛智仁表示,吞嚥困難在醫學上稱為「吞嚥障礙」,指的是在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上的因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容易咀嚼、吞不下或是容易嗆到,就可稱為吞嚥障礙,嚴重且長期吞嚥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產生營養不良。吃東西常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薛智仁說,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包括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吞嚥困難的2大發生原因小小一個吞嚥動作,是由許多器官共同合作完成,只要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可能讓患者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薛智仁表示,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指的是支配吞嚥步驟相關的肌肉或神經發生問題,使得吞嚥時肌肉蠕動不全或在食物的輸送過程無法順利進行,而吞嚥反射必須透過神經傳輸,當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出錯,也可能影響吞嚥。會引起這類吞嚥困難的病變,包括中風後吞嚥困難、巴金森氏症、瀰漫性食道痙攣、食道弛緩不全症、食道硬化症、軟顎或硬顎缺損、失智症、顏面神經麻痺、帶狀皰疹影響控制吞嚥功能的迷走神經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指的是常見的食道腔狹小,或較少見的吞入食物太大導致食道被哽住,而舌癌、口腔癌、或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附近有胃癌等,也是機械性吞嚥困難的原因之一。食道腔狹小原因,可能是食道良性或惡性腫瘤、食道發炎潰瘍結痂而縮小了食道腔空間等,例如食道癌、逆行性食道炎或潰瘍治療後結痂性食道狹窄、誤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物質,經過治療後纖維化的狹窄等。小症狀可能大疾病從疾病來看,只要會影響到正常食物吞嚥4個階段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口咽部的疾病如口咽炎、口咽損傷或潰瘍、口咽的腫瘤等;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炎、食道良性腫瘤、食道癌、食道有異物卡住、食道肌肉功能失調、甲狀腺過度腫大等。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吞嚥困難,像是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狂犬病、破傷風或中毒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常見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有些患者老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口水也卡卡的,怎麼清都清不乾淨,就可能與此有關。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愛吃刺激性食物,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很多,而逆流的胃液消化酶可能引起咽喉食道黏膜的破壞,造成咽喉炎等,會影響吞嚥功能。不過,如果吞口水不受影響,吞嚥固體食物卻有困難時,則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就大增了。小心癌症上身引起吞嚥困難的疾病幾乎遍及全身,而出現的特徵則視疾病造成口腔、咽部或食道問題而異。薛智仁指出,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症狀者,最令人擔心的是惡性腫瘤,若發生在口腔、咽部疾病,主要特徵是在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的吞嚥初期,就會有遇到障礙的感覺,且常常伴隨著嗆咳、喉嚨裡似乎有食物殘留感等症狀。若發生在食道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以食道癌來說,主要特徵為持續性、進行性的吞嚥困難,最初可能只覺得吞嚥食物通過食道時有不適感或阻塞感,幾個月後逐漸發現食物通過時會受到阻礙,漸漸地無法吞嚥固體食物,接著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到最後甚至完全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會嘔吐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遠離疾病威脅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包括容易引起腦中風的三高族群、曾有腦部外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口咽食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失智症等的患者,這類患者要多加注意。薛智仁說,有些日常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才能避免吞嚥困難發生,遠離疾病威脅。像是菸癮、酗酒、嚼檳榔、吃太燙、煙燻、醃漬、刺激性食物等,會增加口咽癌或食道癌風險;嗜食辛辣、油炸、太油太甜食物者,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壓力大,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吞嚥困難。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薛智仁強調,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例如胃食道逆流,則可先從改變飲食及生活調整做起,並可加上藥物治療;如果有惡性腫瘤或狹窄問題,則可考慮手術移除或繞道手術,對於受損的吞嚥功能,則可進行吞嚥復健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焦點.元氣新聞
遇狒狒獼猴逛大街怎麼辦?被咬傷可能傳染3疾病,3步驟優先處理保命
【本文重點】桃園平鎮出現凶猛的狒狒,引起居民擔憂。這篇文章提醒人們,當與野生動物接觸時,應該保持距離,不要挑釁或餵食。如果被咬傷,可能會感染疾病,如狂犬病和疱疹B病毒。如果不幸遇到野生動物,應該立即就醫,並接受相應的治療。--by Notion AI桃園平鎮驚傳有凶猛、可能具攻擊性的狒狒出沒,六福村第一時間否認是園內脫逃動物。這隻狒狒究竟是從哪逃出來的,目前還無法確認,但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如果你遇到牠時,你該怎麼辦?以及,如果被野生動物咬傷可能會產生什麼疾病,如何處理?遇見野生動物該怎麼辦?桃園平鎮狒狒出沒讓居民相當緊張,不過由於人類與動物棲息地愈來愈近,動物闖入人類居住範圍時有所聞。而不管是在市區或效外,哪天如果你不小心與他們碰到了,切記不要挑釁、不要餵食,盡量保持距離,找機會默默離開為上策。據聯合報訪問特生中心張仕緯指出,狒狒並非台灣原生種動物,但同為哺乳類動物,習性與逃逸獼猴差不多,都要小心避免接觸餵食,若是成年雄性狒狒,牠的犬齒猶如利刃,很有殺傷力。《林務局-森活情報站》臉書粉絲專頁也發文提醒,如果遇到狒狒,一定要避免做以下4件事,以免激怒狒狒!遇狒狒避免4件事1.不要與牠眼神對視2.不要露齒微笑(露齒對狒狒來說是威嚇)3.不要尖叫4.不要轉過身奔跑其實大家應該都知道,長年來高雄中山大學及柴山附近也飽受猴群困擾,中山大學學生及去柴山爬山的民眾,經常會遇猴群搶食及攻擊。中山大學校方因而不斷向學生宣導,該如何防範獼猴攻擊:遇獼猴安全宣導一、不外露食物(塑膠袋)二、不餵食三、不接觸四、不攻擊*如獼猴表現攻擊性(眨眼、露齒、吼叫...)請勿與其眼神接觸,並慢慢走開。被動物咬傷可能傳染的疾病而如果你就是不幸遇到野生動物,因野生動物身上帶有許多病毒,若人被咬傷,就極有可能被傳染疾病。1.狂犬病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人類因為接觸染病動物唾液或抓咬傷口而感染。初期症狀會有發熱、頭痛、或抓咬傷部位的異樣感。持續數天後會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看詳細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曾提醒民眾,在遭動物咬傷後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就可以有效阻斷發病。2.疱疹B病毒多年前,玉山的台灣獼猴被驗出有「疱疹B病毒」。根據疾管署法定傳染病的宣導資料,此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南亞及東南亞的猴類動物,如台灣獼猴、恆河猴、馬來獼猴等。猴子感染到疱疹B病毒會引發類似人類感染單純疱疹的症狀,不會致死。但人類一旦感染此種病毒,其致死率超過70%。》看詳細疾管署提醒,被猴子抓咬傷後,應立刻使用肥皂或優碘澈底消毒傷口,然後以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至20分鐘,儘速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給予疱疹B病毒預防性投藥,及其他與動物抓咬傷相關疾病(例如:破傷風、細菌感染及狂犬病等)的處置。3.破傷風被猴類抓傷還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破傷風是一種由破傷風桿菌在人體產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症狀患者先是大量冒汗,咀嚼肌抽搐麻痺引發牙關緊閉,之後肌肉痙攣的現象開始慢慢往下,至頸項、背部、腹部、四肢等多處引起癲癇。而最特別的癥狀是因肌痙攣或強烈抽搐而呈現「角弓反張」,即頭與腳跟後屈、身體前弓的狀態;還有因臉部肌肉緊縮,使臉部呈現「痙笑」表情。》看詳細被動物咬傷,3步驟處理保命疾管署提醒,若不幸遭野生動物咬傷,應謹記以下3個處理步驟:1.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2.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3.儘速就醫打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治療或其他預防性投藥。【資料來源】.《林務局-森活情報站》臉書粉絲專頁.中山大學網站.狒狒犬齒猶如利刃很有殺傷力 特生動物專家籲保持距離.登山郊遊被野生動物咬 牢記3步驟保命.狂犬病初期 發熱頭痛呼吸困難…
-
2022-12-08 醫療.感染科
睡夢中後頸痛醒,摸枕頭全是血!他見床上1粒黑丸崩潰:後腦杓被「牠」咬爛
老鼠自古以來即與人類為敵,不僅盜食糧食與穀類,破壞住家設備及衣物,更可怕的是媒介傳染人畜疾病。而在家睡覺也會遭遇鼠患?中國陝西省西安市一名高姓男子,日前半夜在家睡覺時,突然覺得耳跟和頸部後腦有刺痛感,且感覺脖子涼涼的、一陣濕意,還有股腥味,伸手一摸摸到濕濕黏黏的液體,開燈一看竟然發現是一灘血,而寢具上也有大量的血跡。正當高男猜測為什麼自己會平白無故受傷流血,往枕頭旁一瞄竟發現有一顆很大的老鼠屎,才驚覺自己可能被老鼠咬了,隨即檢查傷勢,發現自己的耳朵出現疤痕、後腦杓也出現破皮出血,嚇得他衝去附近醫院急診室進行治療,立馬還打破傷風跟狂犬病疫苗做緊急處理。高男透露,之前家裡也曾有鼠患,原本以為已經解決,沒想到老鼠半夜過來咬他,導致耳朵跟後腦杓都縫了好幾針。從影片中可看到,高男的寢具和枕頭上都是他的大量血跡,推測當時老鼠毫不手下留情,把高男的後腦勺皮膚都快咬爛。高男說,為了解決家裡的鼠患困擾,他決定過幾天去跟朋友領養一隻貓咪,來解決這幾個月來的長期噩夢。 影片曝光後嚇壞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沒想到老鼠居然這麼猖狂」、「好可怕,我此生最怕老鼠」、「男的也睡太熟,被咬成這樣還沒第一時間清老鼠對人類的危害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傳染疾病:漢他病毒、黃疸病、鼠疫、沙門瓦菌病、狂犬病、鼠型斑疹傷寒、鼠咬熱、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等危害人體健康。 ▸擾亂安寧:不能入眠,讓人類精神疲憊。▸咬傷傢俱:它會咬破存列於家裡任何可能的傢俱東西,例如紗窗 (從此蚊蟲容易飛) 食品包裝讓食物受到污染、重要文件(証書、證券、借據)及書籍等。感染漢他病毒會死亡嗎? 未受到治療的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病人幾乎都會死亡。但是如果在病程尚未發展到急性呼吸道窘迫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前就能就醫治療的話,活命的機會就可以大大地增加。由於診斷、治療方法的改善,及醫界對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認知大大地提昇,過去幾年來,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死亡率已快速下降。 做好「3不」防範鼠患漢他病毒出血熱主要透過鼠類等囓齒類動物,將漢他病毒傳染給人類,一旦吸入或接觸,遭病毒汙染就有感染風險。北市衛生局提醒,居家防鼠3絕招「不讓鼠來、不讓鼠吃、不讓鼠住」,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及採取相關防鼠措施。1.不讓鼠來:修補紗窗門、封住鼠洞及縫隙,避免鼠類進入屋內。2.不讓鼠吃: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為處理,不讓老鼠有食物吃。3.不讓鼠住:清理老鼠容易窩藏之倉庫、儲藏室,讓老鼠無處可住。面對可能藏匿鼠類的環境 打掃時要注意4件事衛生局提醒市民,清理可能藏匿鼠類環境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 採取適當的個人防護措施,須戴上口罩、塑膠或橡膠手套。 2. 門窗全部打開使空氣流通,通風30分鐘後,再進行清理。3. 用1:10稀釋後漂白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消毒作用30分鐘,以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清理,由外往內擦拭污染區域後,再用清水擦拭,切勿直接使用掃帚或吸塵器清理鼠類糞便、尿液或巢穴,避免引起灰塵飛揚,增加吸入病毒之機會。4.如遇到鼠屍須清理,需戴上口罩、塑膠或橡膠手套,以1:10稀釋後漂白水灑在鼠屍上,等待消毒作用30分鐘再清理,置入雙層塑膠袋密封後方可丟棄,而捕獲鼠類後的捕鼠器,請清洗消毒並曬乾。
-
2022-11-24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納保險、長照…台北市長PK毛孩政策,你最在乎哪一項?獸醫師議員提建議
台灣飼養寵物的人數已超越新生兒數目,動物保護的意識也逐年上升,正值縣市長選舉,身為首都的台北市,外界最關注的三位候選人蔣萬安、黃珊珊、陳時中紛紛拋出動保政見。執業超過30年的獸醫師、同為台北市議員的楊靜宇肯定動保議題被看見,但逐條分析後發現許多政策都已在推行,政見少了深入的見解,且沒有提及流浪動物問題,總體而言「見樹不見林」。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政見:一.民間合作推動「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減輕飼主在寵物的醫療負擔二.動物友善醫療體制三.內湖動物之家儘速動工、提升動物收容品質研擬「友善動物收容作業指引」、多元認養四.各類型的寵物公園五.動物友善公車從假日到平日、捷運寵物車廂六.校園推廣生命教育寵物保險應進一步訂出醫療費用標準額度楊靜宇表示,寵物的醫療保障、費用一直是飼主關心的重點,「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可以和保險公司溝通合作,能夠訂出醫療費用的標準額度,像是800元以上的費用由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擔,800元以下則是飼主自行負擔,確實能減輕飼主對於寵物的醫療費用。不過,仍有許多細節要研議,他舉例,如果只有一隻馬爾濟斯有投保,但是家中另外三隻馬爾濟斯也來看診,該怎麼分辨等問題。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政見:一.動物之家改建,周邊環境一併整合作為綜合園區,不再是鄰避設施二.動物社會安全網建置三.友善動物緊急醫療體系、路死的動物有尊嚴處理四.19座狗狗運動區及友善公車楊靜宇表示,台北市內湖動物之家中繼站已經完工,而在附近的原址改建則預計2024年完工,若要串聯整體廊帶,規劃作為住宿、餐飲、遊戲等園區,仍需要變更地目、私人土地整合及中央機關協調等問題。動保警察成立將可提前預防加害動物者 轉嫁民眾另外,動保警察延伸到的社會安全網議題,他也多次在議會上提出,當發現有民眾涉及虐待動物,就必須要有公權力的警察來介入,畢竟從以往多起的命案就能看出,犯嫌先有了虐待動物跡象,後續才轉變攻擊老弱婦孺,這應該能夠事前預防。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政見:一.獸醫師合作,提升收容與救援醫療機率,並且建立長照體系二.增設寵物公園、改善園內設施符合需求三.寵物公車增加班次、友善空間四.擴增動物之家的功能,作為生命教育場域及校園教學課程,並從小學習生命價值及負責態度寵物長照政策應全盤思考 並非讓飼主認為寵物年老即可讓國家養楊靜宇認為,對於寵物的長照政策,仍有許多面向該思考,畢竟長照分為健康的高齡犬貓或者患有疾病的犬貓,光是照護、經費就有很大差異,像慢性病的犬貓可能會需要打點滴、清創等醫療介入,必須在獸醫院進行。他強調,最重要是飼主不能有寵物老了就要丟給國家養的心態。對於動保政策逐漸成為縣市首長、民意代表們的政見,楊靜宇認為這是一大進步,不過政策仍要注重深度、廣度,包含近年推動的設置寵物公園、寵物搭乘大眾運輸,都需要考量動物的習性和飼主的教育,同時,流浪動物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不能被忽視,如此才能將政策完美落地,也能走的更長遠。社會關注焦點一:設置及改善寵物公園楊靜宇認為,現行大型的寵物公園都設置在人煙罕至的地方,這樣倒不如和鄰里溝通,在社區內的公園建立一小塊空地,主人下班就能帶著寵物,打開繩索盡情放風,而且通常狗狗在外跑2到3小時已是極限,園內的設施不需要過多,只需要有遮陽的地方即可。社會關注焦點二:寵物搭乘大眾運輸交通日本新幹線推出寵物專車,能夠讓寵物在籠子外自由走動,這也成了台灣候選人們想要效法的政見。不過,楊靜宇說,日本新幹線是採包廂預約制,同時只有開放幾節車廂運行,而座位上還會套有防塵塑膠膜等方便清潔的設施,他也說,寵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要看飼主對於寵物清潔的責任教育,假如沒有洗澡、除蚤,屆時不只是造成車廂困擾,整個車站月台也會被波及。此外,他說,各縣市近年也推出寵物公車,但以台北市為例,其實搭乘的數量不多,飼主仍是以開車為主。社會關注焦點三:流浪犬貓的問題楊靜宇說,台灣看似養寵物的人數增加,其實只佔了三成,七成民眾反倒關注流浪動物的相關問題。他舉例,自己遇到最多陳情案就是民眾投訴愛爸愛媽餵食流浪犬貓,造成的環境髒亂,餵養問題該如何解決?另外,經常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上演的野生動物與流浪犬貓衝突,還有流浪犬追車、是否持續替流浪動物誘捕、絕育、放回原地(TNR),「動保政策不是只討好有主人的寵物。」社會關注焦點四:狂犬病疫苗施打率低,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楊靜宇說,台灣仍為狂犬病疫區,疫苗施打上卻遠遠不足,統計台北市有21多萬隻犬貓,至少要七成、約14萬隻施打狂犬病疫苗才能避免群聚傳播,但是調查每年僅打了6萬劑,從源頭來看,這與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有關。他指出,現在的狂犬病疫苗都是從國外進口,標籤仿單上的保護期限是3年,而動物傳染病防治法條例還是規定每年一次施打,這反而造成飼主不想毛小孩年年接種,所以應該與時俱地進修法,才能提高施打率。
-
2022-10-17 醫療.腦部.神經
生日會或婚禮發生的事為什麼容易被記得?專家解析何謂「閃光燈泡」記憶
▌巴貝茲迴路和「閃光燈泡」記憶當然,記憶也不是在真空中運作的。某些記憶似乎有些特別。為什麼你幾乎能聽見每個人在你去年的生日會上唱「生日快樂」歌的聲音,卻不記得一個禮拜後收音機裡播著什麼歌?為什麼你似乎能記得婚禮那天發生的事,卻對下一個星期四你做了什麼事毫無頭緒?你是否覺得自己會記得喪屍浩劫爆發的第一天?你絕對會,而且也會記憶猶新!上述的例子的共同關聯,就是人會對自己有情緒重要性的日子記得特別清楚,而較不會記得單調的日常生活。令人震撼與驚訝的記憶都是有特別之處的。事實上,這些類型的記憶被暱稱為「閃光燈泡」記憶,因為它們通常伴隨著令人震撼或驚訝的事件而產生,例如九一一事件、車禍,或卡崔娜颶風。這類記憶極端鮮明與詳細(雖然後來會發現它們不一定都很正確,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一點),彷彿是一項經驗當時帶來的震撼感已經以某種方式加強了那段記憶的鮮明程度。早在一九三六年,解剖學家詹姆士.巴貝茲(James Papez)就對於記憶與情緒間的連結很有興趣。巴貝茲想著手將他對於情緒與記憶所觀察到的多種行為,統合成一個單一的大腦神經解剖學模型。為了做到這一點,巴貝茲檢視了數量雖少,但不斷增加中的神經科學文獻,發展出一個非常聰明的假說。他認為大腦區域必須相連,才能夠產生閃光燈泡的記憶。這個模型後來成為最早的理論神經科學模型範例之一。巴貝茲的模型包括非常明確的一組連結:包括像是杏仁核等與情緒有關的區域,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回等區域,以及被認為會監控位在大腦深處的扣帶皮質等區域活動的皮質邊緣區域,三者間都有連結。根據巴貝茲在一九三七年的原始手稿,他之所以會產生連結這些區域的想法,是來自他對感染狂犬病的觀察而提出的預測,這種感染的特徵是「強烈的情緒化、驚厥、癱瘓性的症狀」,而且對於海馬回有特別的影響,這「對於情緒機制的可能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這個迴路統稱為「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巴貝茲注意到兩個有意思的模式。首先,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和人類都傾向會出現情緒上的困擾。第二,狂犬病會破壞海馬回和顳葉與額葉的其他區域。因此他得到一個結論:這些區域,也就是巴貝茲迴路,對於情緒調節是很重要的。現在知道,關於記憶與情緒如何連結在一起,巴貝茲所描述的這個迴路並不完全正確,然而這個迴路大致上抓到了這些區域間的關係的精神。尤其是閃光燈泡的記憶似乎仰賴杏仁核(處理情緒,尤其是恐懼和憤怒)和海馬回(鞏固顯性記憶)的連結。在特別令人震撼的事件發生時,杏仁核會通知海馬回做好準備,要發揮作用,好好地鞏固這些記憶。但是我們究竟為什麼需要閃光燈泡記憶呢?答案似乎能濃縮成基本的求生。想想下列的情境:你在深夜時正要穿過墓園走回家,四周又冷又安靜得嚇人。當你穿過某個陰暗的陵墓時,一個半身被有毒廢棄物分解了的喪屍,從傾頹的入口處朝你跳過來,要你的「ㄋ⋯⋯ㄠ⋯⋯腦。」這觸發了你的戰鬥或逃跑反應,部分是由你腦中的杏仁核所發起的。如果你聰明地選擇了「逃跑」,並且成功逃離了塔曼的魔掌,那麼你就能活過那一晚。下次當你在墓園裡亂晃的時候,最好要百分之百確定你不會經過上次那個該死的陵墓。就像匹茲堡的人說的,「騙我一次,你該羞愧;騙我兩次,喪屍就會吃掉你的腦袋。」因此你的大腦演化成能夠盡可能記住與上次經驗相關的細節,避免你重蹈覆轍。所以我們需要閃光燈泡記憶。但是一直重複記住一樣的事會產生個問題。這麼說好了,每次你回想特定的記憶時,你的大腦會從鎖在你神經迴路中的記憶痕跡重建那些事件。要是每次你重建這些事件,你都會犯一點錯,而且這些錯誤最後會依附在記憶本身。你可能不小心把看見的喪屍想成穿著紅色的襯衫,但其實它穿的是綠色的襯衫。你下次再想起這些事件時,你腦中的畫面就會是喪屍穿著紅襯衫。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小錯誤會累積,使得閃光燈泡記憶愈來愈不可靠,因為它們已經偏離原本記憶的事件的真相。它們可能感覺起來是完全真實而且正確的,但是其實不是。然而,很多主要的細節(例如喪屍在墓園裡攻擊你)都還是可靠的,而且也還是很顯著,足以喚醒那個經驗帶來的情緒衝擊。這樣一來,透過我們的閃光燈泡記憶維持基本的資訊,能在事後增加我們生存的機率。巴貝茲提出的模型拼湊出大腦如何創造閃光燈記憶,多年來這個模型也被多次修改。就像所有的好模型一樣,它的價值在於提供嶄新、能被驗證的假設。※ 本文摘自《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作者:提莫西‧威斯坦恩, 布萊德利‧沃特克譯者:鍾沛君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1-12-30 新聞.健康知識+
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 病毒到底算不算「活著」?
▌半活著「伯克並不打算宣稱這些生物體還活著,但這些生物相當活躍,它們算是『半活著』。」二○二○年春天,郊狼白天在舊金山的街道上漫步,一群山羊接管了威爾斯的某個小鎮,胡狼在特拉維夫的都會公園裡徘徊。而在威尼斯,有大批鸕鶿突然湧入運河裡追逐魚群,加拿大雁護送小雁沿著拉斯維加斯大道中間搖擺走著,路過關門中的萬寶龍鋼筆專賣店和芬迪手提包專賣店。由於某一種生物,也就是人類,閉門不出,讓生物界發生了一種奇特的擴張現象。這種幾十億人進入禁閉狀態長達幾個月的情況,被科學家稱為「人類停滯期」。對於幸運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無聊;而對不幸的人來說,失業、飢餓和其他災難就在眼前。對於最不幸的人來說,得了這種病會讓他們發高燒、乾咳到發抖。某些病人在晚上抖得很厲害,以致牙齒發顫。有五分之四的患者在家中熬過了這場病,但有五分之一的人住進了醫院。某些人的肺部變成膿液和發炎肆虐下的荒蕪之地,幾十萬人死亡。紐約市的死亡情況,甚至必須靠挖土機在哈特島挖出長深溝,才有足夠地方掩埋大量棺材。這種新的肺炎於二○一九年底在中國武漢市首次發現。幾週內中國的研究人員便分離出將所有病例關聯在一起的微觀線索,也就是一種病毒。二月時,病毒學家正式將它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他們也分析了病毒基因並重建了突變紀錄史,追蹤到這種冠狀病毒可能起源於蝙蝠。許多感染人類的其他危險病毒也來自於蝙蝠,這種冠狀病毒以某種方式發展出適應性,讓自己可以在人體內部蓬勃發展。咳嗽或甚至大呼一口氣,就能把包含病毒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隨時準備好攻擊那些搭乘同一輛公車,共享同一張餐桌,或在同一座教堂祈禱的人,讓他們吸入病毒。這種病毒可以在門把、長椅或其他表面上存活幾小時或幾天之久。一旦人們以手沾到這些病毒,又不經意地擦眼睛或擦鼻子時,就會讓病毒展開進入「新宿主」的旅程。該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可以抓附在呼吸道裡某些特定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病毒的膜可以打開這些細胞,把自己的基因倒入細胞內部。它們用的是和人類細胞建構蛋白質相同的遺傳密碼,結果細胞便會將病毒的基因當成自己的基因,為它們編碼蛋白質,讓細胞裡充滿可以進行新感染作業的病毒蛋白。它們還會阻止細胞進行自我維持所需的各種作業,因此細胞會乖乖聽話,不斷製造出新病毒。細胞製作出這種病毒基因的新拷貝後,便將它們包裹在布滿新蛋白的膜中。然後新病毒會聚集成氣泡狀,遷移到受感染細胞的邊緣後,溢出細胞,繼續把幾百萬個新病毒帶進呼吸道裡。對大多數病患來說,當病毒仍在鼻腔和咽喉中進行大量複製時,免疫系統就已得到人體「被入侵」的訊息。於是人體免疫系統開始進行防禦,學習如何使用抗體進行精準攻擊,阻止病毒繼續感染新細胞。不過這些病毒的基因本身懂得狡猾迴避的方法,懂得如何直接關閉被入侵細胞的警報系統。在某些人體內,在病毒大量繁殖向下入侵肺部的緊急狀況下,由於免疫系統發現已經無法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攻擊病毒,只好改為「全面攻擊」。方法便是往各個方向噴出有毒化合物來對抗病毒。最後,病患慢慢淹死在自己的免疫系統所創造出來的毒海裡。如果新型冠狀病毒都讓病患快速變成重症狀態,這場戰鬥可能會容易一點。因為人們生重病時,可以立刻讓他們住進隔離病房。然而新型冠狀病毒卻是悄悄潛伏在宿主身上幾天,然後才出現最初症狀。受感染的人依舊過著日常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繁殖病毒且呼出成團的感染雲。這些人可能在飯店吃午餐或在客服中心工作,也可能在太平洋航行的遊輪上扶著欄杆。一旦感染周圍的人後,某些宿主會出現感染症狀,但其他染病者並未出現症狀。感染到新冠肺炎的無症狀病人可能會離開武漢。某些人穿越整個中國,回到老家與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飛機也把受感染的乘客載送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病毒也因散布繁殖而產生變異,出現了不同基因特徵標記的新譜系。科學家藉由這些變種病毒,重建了病毒在國家和城市間移動的途徑。有些國家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有些國家則由於貧窮的限制或有錢人的傲慢而飽受病毒摧殘。很難想像到會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人類世界造成嚴重打擊的事物。也很難想有什麼東西比病毒更會複製,在短短幾個月內,利用別的物種複製出成千上萬的自己。儘管如此,仍有許多科學家會說新型冠狀病毒「不算活著」,不該進入名為「生命」的私人俱樂部中。幾千年來,人們只能透過病毒造成的死亡和破壞來瞭解病毒。醫生為它們取了疾病的名稱,如天花、狂犬病和流行性感冒。十七世紀, 范雷文霍克用顯微鏡觀察水滴,發現了細菌和其他微小的奇特物種, 但他看不到身形更小的病毒。兩個世紀後,當科學家終於發現病毒時, 也並未真正認清它們。十九世紀末,歐洲少數幾位科學家研究了一種被稱為「菸草嵌紋病」的菸草作物疾病。它會使植株發育不良,葉面上也會覆蓋著斑點。科學家在水中搗爛了一片染病的葉子,然後把混合液體注入健康植株中,觀察到它們也會生病。但當他們在混合液中尋找病原體時,卻找不到細菌或真菌。因此它被認定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荷蘭科學家拜耶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利用陶瓷過濾器,把染病菸草植株葉子搗碎的液體加以過濾。因為陶瓷的毛細孔很小,任何細菌都無法穿透,因此過濾後只剩下清澈的液體。他把這些清澈液體注射到新植株中,疾病也繼續傳染。拜耶林克得出結論,菸草植株裡面有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在繁殖。一八九八年,他用一種古老的毒素名稱將這種東西命名為「病毒」(virus)。病毒學家繼續找到會導致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痺症和許多其他可怕疾病的病毒。有些病毒會感染特定種類的動物,有些病毒只會感染植物。生物學家也發現了「噬菌體」,也就是只會感染細菌的病毒。最後,噬菌體就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看到的第一種病毒。一九三○年代,工程師製造出威力強大的電子顯微鏡,引起世人對病毒世界的關注。透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噬菌體位於細菌宿主的上方,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像是一種晶體,下半身鑲嵌了像腿一般的細線。其他病毒有的看起來像蛇,有的看起來像足球。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以其表面蛋白質的冠狀突起而得名。它們會讓病毒學家想起日蝕時才可能見到的太陽外圍「日冕」暈光。在此同時,生化學家也將病毒分解為分子組成。他們從拜耶林克的菸草嵌紋病毒開始觀察,發現病毒具有與人類相同的胺基酸,可以組建蛋白質。但在這些蛋白質裡,生化學家找不到人類細胞用在代謝上的任何酶。亦即病毒根本不必進食或生長,舊病毒也不會生下新病毒,至少不會直接產生新病毒。被病毒寄附的宿主細胞是以自己的胺基酸、鹼和糖,接受病毒的指令來組裝病毒。也就是說新產生的病毒,都是宿主細胞本身分子的重新組合。對於尋找生命定義的生物學家來說,病毒確實令人頭疼。他們無法完全剔除病毒的存在,因為病毒顯然具有生命中的某些特徵,但又缺乏其他特徵。如果事實證明病毒是像「巴希比爾斯」或「放射性生物」這樣的海市蜃樓,就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科學家對病毒的研究越多,就越能證明它們真實存在,然而病毒的本質也更令人困惑了。「當有人問我這種可以通過過濾器的病毒,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英國病毒學家皮里埃(Norman Pirie)在一九三七年寫道:「我想唯一明智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我們知道病毒能做很多事,也有很多事做不到,如果有某些委員會能將『生命』一詞做出定義的話,我會試試看病毒到底能不能符合定義。」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繼續研究病毒的分子本質。許多病毒的外殼是由蛋白質所製成,還有一些病毒具有脂質包膜。在病毒內部包含了基因束及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不過它們沒有自己的ATP 來協助反應。病毒外部帶有一層毛茸茸的糖霜狀蛋白,這些蛋白質通常精確地符合宿主細胞表面上的蛋白質。因此這種類似開鎖的方式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它必須像鎖的鑰匙一樣配合準確。這也就是為什麼病毒會對感染的物種具有選擇性,及為何它們入侵某些類型的細胞而跳過其他細胞的原因。一旦進入細胞後,病毒的外殼(或外膜)就會破裂,傳入病毒本身所帶的基因。如果基因的複製是生命的關鍵,那麼病毒當然應該算是活的。有些病毒的基因編碼為DNA,使用的是和我們遺傳相同的四個字母。被感染的細胞將會讀取該病毒的DNA,並生成RNA 分子,然後將其轉變為病毒的蛋白質。但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發現有許多病毒已簡化了這種轉化過程。一九三○年代,皮里埃發現菸草嵌紋病毒的基因不是DNA 而是RNA。後來的研究證明他是對的,而且發現許多其他病毒都使用RNA 作為基因,包括新型冠狀病毒也是。當這些RNA 病毒入侵細胞時,它們的基因就直接轉譯成蛋白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讓病毒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人類生病。目前只有在病毒身上,才能找到這種特別的生化現象。無論病毒使用DNA 或RNA 來編碼基因,都只需要一點點病毒就能得逞。人類帶有兩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使全球經濟陷入谷底的新型冠狀病毒只有二十九個。每當新型冠狀病毒入侵人體呼吸道中的某個細胞時,製造出來的幾百萬個新病毒全都來自這二十九個基因。通常形式都相同,不過偶爾也會有些錯誤發生。病毒的突變類似我們熟悉的其他生命形式。事實上,病毒的突變率遠高於人類、植物甚至細菌。我們的細胞內含有一組校對機制,負責檢查新的DNA 序列是否有錯,還會把大多數錯誤駁回,進行修復。大部分病毒不會進行任何校對,但特殊的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除外,它們帶有原始校對蛋白的基因。雖然它們的變異速度不如其他病毒,但它們突變的速度仍比人類快上幾千倍。這些突變可能會讓病毒失效,讓它們無法入侵其他細胞或綁架細胞的生產機制,還有許多突變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區別。也可能有一小部分突變,能讓該病毒比其他共同競爭細胞原料的病毒更具競爭優勢。例如這種突變可能加快複製所需時間,也可能使突變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雷達上無法察覺,當然後面這些病毒都會得到天擇的青睞。對病毒的現代研究已證明病毒具有另一種重要的生命特徵:演化。例如它們可以發展出對病毒藥物的抗藥性,它們也能進化為從一種寄主物種擴散到另一個物種。在NASA 的生命定義中,演化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會者喬伊斯認為病毒的演化,並不足以彌補它們不是「自我維持的化學系統」的事實。因為病毒是把自己寄託在寄主細胞的化學系統內,且只有在寄主細胞內部才能進化。「根據目前的有效定義,病毒並不能通過這一關。」喬伊斯在接受《天體生物學雜誌》(Astrobiology Magazine)採訪時宣布。 不過,病毒也有自己的捍衛者。從二○一一年開始,法國科學家福泰爾(Patrick Forterre)提出了一系列主張病毒「活著」的論點。他說:「至少在某些時刻是活著的。」對福泰爾而言,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當病毒入侵時,被侵入的細胞等於有效成為病毒基因的延伸。福泰爾將這種細胞稱為病毒 胞。「正常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兩個細胞,而病毒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幾百個或更多的病毒細胞。」他在二○一六年寫道。 福泰爾並未贏得太多病毒學家的支持。有兩位學者羅培茲—賈西雅(Puri_cación López-García)和莫雷拉(David Moreira)稱他的論點「與邏輯無關」,其他人則把這種病毒胞的存在當作一種詩意的認可。不過病毒很快就無法如他所想像地那樣活著,當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建立現代分類系統時,他們斷然宣稱「病毒不是活生物體」。「因為它們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一位委員會成員解釋。不過,這真的有點奇怪。人們可以把病毒逐出生命的殿堂,卻讓它們掛在自己家的門口,因為那裡擠滿了病毒。一公升海水裡所含的病毒數量,就比地球上所有人類都多,挖一勺汙泥裡的數量也大致一樣。如果我們能計算出地球上所有病毒的數量,病毒將遠遠超過每種基於細胞的生命加起來的總數,且可能多上十倍。病毒的多樣性也相當驚人。某些病毒學家估計,地球上可能有數兆種病毒。每當病毒學家發現新病毒時,通常都是還沒人發現過的病毒譜系。舉個例子,當鳥類學家發現一種新鳥類時,他們會感到相當興奮。現在請各位想像一下這種「首次發現新鳥種」的喜悅,這就是身為病毒學家的日常。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生物多樣性」從生命裡排除?放棄這些病毒,意謂著我們必須低估病毒與生命生態網間的綿密纏繞情形。無論是殺死珊瑚礁,或消滅肺裡的假單胞菌來治療囊腫性纖維化,都是在一片屠殺中對抗獵食者。然而,病毒還會與許多宿主保持著和平的關係。健康人類的身體裡擁有幾兆病毒,也就是所謂的「病毒組」(virome)。大多數會感染人體這個「微生物組」裡的幾兆個細菌、真菌和其他單細胞。某些研究也顯示,病毒可以讓這些微生物組保持平衡,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 本文摘自《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作者:卡爾.齊默譯者:吳國慶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你從沒注意到的另類工作犬,呵護忠心夥伴5要點
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都是另類的「工作犬」。毛小孩照護五要點可參考內文:1.安全舒適的環境2.新鮮均衡的飲食3.定期健身檢查4.充分運動與陪伴5.定期注射疫苗及驅蟲本篇文章你可以學習如何寵愛毛孩:・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新鮮均衡飲食,牠才能健康伴你日常。・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一點: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類和狗狗的互動過程中,安全的環境更能幫助牠們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給狗狗的真心話農夫張大哥:狗狗總愛陪我一邊耕田,種出新鮮蔬果。不只人類,狗狗也需要新鮮均衡的飲食,才能健康陪我生活、農作。第二點:牠也需要新鮮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伴你日常工作犬訓練多以品種犬為主,那麼米克斯犬也有機會成為專業的工作犬嗎?是否能解決收容所流浪犬暴增的問題?農委會公布109年全國流浪犬隻數量調查報告,推估全國流浪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流浪犬數則為0.66,與10年調查結果相較,流浪犬數不減反增。曾經歷流浪生活的浪浪,每隻個性、穩定度都不同,需要更多專業評估。雖然動物團體有不同看法,但以領養代替購買,不離不棄照顧牠們一輩子,是共同的信念。動保意識逐漸抬頭,劉偉萍表示,除了餵食與處理便溺等生理需求,提供均衡的飲食、日常醫療照顧等均為重要義務,最重要的是,無論生病或衰老,都不應該棄養。給狗狗的真心話國中生陳同學:一起長大到現在,我在長高但你在變老,我會好好開始照顧你的身體,陪著你去檢查打針,就像我的小時候你一直守護在我身邊一樣。第三點: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第四點: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五點: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與心理守護。為人們辛勤工作的狗狗都是廣義的工作犬,其實還有許多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守護著我們。衷心感謝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警犬、軍犬、緝毒犬、搜救犬、檢疫犬,堅守崗位、衝鋒陷陣、不畏危險保護人類安全。還有一群無私忠誠的狗狗們,導盲犬、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如影相隨、分秒守護,給予人類陪伴依靠,幫助身障朋友,擁有安全便利的生活品質。>毛孩子五大呵護要點,專家知識分享與暖心故事看更多【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收養退休導盲犬】是我們生最棒的決定之一。【浪浪變身工作犬】家才是他們最期盼的地方。【心輔犬狗老師出馬】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工作犬值勤中】預防職業傷 更要紓解壓力。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定期健康檢查/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 另類工作犬在我家
一般人對工作犬的印象,常來自捷運上的導盲犬、機場的檢疫犬,以及出現在大型災難現場的搜救犬。事實上,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也是另類的「工作犬」。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 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每隻毛小孩,都該被細心呵護、一輩子不離不棄。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至於經過特殊訓練、成為法定工作犬的狗狗,擔任海巡偵搜犬區隊醫療教官的隆安動物醫院院長、資深獸醫師姚勝隆表示,國內常見的工作犬,包括各縣市政府的警犬、憲兵隊的緝毒犬、偵爆犬,消防隊的搜救犬、海巡的偵搜犬以及導盲犬、陪伴犬等。法令規定工作犬每次訓練或出勤,不得超過4小時,且明定退役年齡。退休狗狗身體退化,更應做全面健康檢查。不論是身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而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姚勝隆表示,要領養工作犬條件嚴苛,除了看領養人經濟能力、家中環境是否合適、有時間陪伴狗狗,也要維護狗狗健康。依照法規,犬隊會追蹤工作犬後續狀態,若領養人未完成設定照護條件,犬隊有權利收回工作犬。而在國外,領養工作犬的排序,領犬員以及幼犬寄養家庭都屬優先序位,他期盼,台灣未來也可參考國外標準,優先讓領犬員或寄養家庭領養。寵愛一生五要點安全舒適的環境避免長期關籠、避免誤食、避免將寵物置於高處、幼犬在籠外不可以離開你的視線、避免踩踏、床墊注意清潔更新。新鮮均衡的飲食飼料、主食罐、鮮食皆可,避免生食或吃人類食物。注意口腔衛生、每天刷牙、定期洗牙。定期健康檢查一年兩次心絲蟲檢查、一次血液生化檢查、8歲以上的狗狗建議安排心臟、腹腔超音波、X光。充分運動與陪伴除了定時規律的運動、散步,多花時間陪伴狗狗也很重要。按時預防注射每年預防注射:十合一疫苗、萊姆病疫苗、狂犬病疫苗驅蟲● 內寄生蟲藥(蛔蟲、蟯蟲、鉤蟲、絛蟲)建議3至6個月一次● 心絲蟲預防藥:每個月投藥● 外寄生蟲藥● 跳蚤、壁蝨:每個月投藥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不是神藥」 專家提醒:一類型女性需留意過敏
在台積電、鴻海永齡和慈濟三方努力下,我國首批BNT疫苗終於到貨,除12至17歲青少年優先接種,也將開放18至22歲族群預約,許多民眾也期待之後能成為施打對象。對此,美國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提醒,雖然BNT可打在年輕人身上,但「不是神藥」,國外曾出現休克性過敏反應案例,特定女性族群尤其需要留意。「大家可能都以為注射疫苗的副作用是來自主成分,其實不一定」,招名威在臉書粉專「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上發文提到,為了產生更佳的免疫效果,疫苗會添加一些副成分,BNT這類mRNA疫苗也不例外,而這些增加疫苗穩定性的「賦形劑」,可能就是導致注射過敏的其中一個因素。招名威指出,BNT疫苗在國外所統計的1900萬劑施打紀錄中,曾有過21例休克性過敏反應,這些案例中有86%是在注射完30分鐘內發生。根據完整調查,這些患者中大多曾對某些藥物(如磺胺類、盤尼西林等抗生素)、食物(帶殼海鮮、蛋類、熱帶水果)或其他疫苗(狂犬病、流感等)有過敏史,其中又以女性占了9成最多,年齡則涵蓋27到60歲。所幸在經過緊急治療後,已有20人康復出院。招名威強調,雖然打BNT導致過敏的比例不高,但不代表不會發生,所以接種疫苗前,一定要將過去的用藥病史等身體狀況告知醫療人員,以利安全評估。特別是對藥物或食物有過敏史的女性,打BNT疫苗一定要多加注意。BNT疫苗目前開放的第一順位為12到17歲學生「造冊施打」,第二順位則是讓18至22歲民眾預約登記。至於其他族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鬆口「AZ和BNT混打方向可行」,將視進貨量決定提供混打的日期。
-
2021-08-27 寵物.照顧指南
克服殘疾、毛色、行為問題 收容所讓流浪動物有機會被領養
你曾想過要領養寵物回家嗎?在網路上搜尋「寵物認領養」,你一定不會對農委會推出的全國動物收容系統感到陌生,但有些流浪動物、被棄養的寵物,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牠們至今仍待在收容所裡?動保員努力克服動物本身的殘疾、毛色、斑紋、行為等問題,透過寵物店或動保團體,合作推出線上活動,讓領養人從網路看見動物的狀態,提升認養意願。透過數據分析,我們看見入收容所多年,卻遲遲沒有送養出去的動物們,其實有著共同的特質。桃園市動保處處長王得吉分享,這些犬貓的共通點為外觀不討喜、體型較大,且個性較為膽小。新北市動保處處長楊淑方也指出,民眾認領養時眼緣還是很重要,例如過去對「黑狗踩白襪」就是不吉利的偏見,讓黑狗較少被民眾青睞。而某些動物也因過去流浪的經歷以及曾被虐待或多次棄養的經驗,讓他們對人類仍抱有警備心,無法輕易靠近,需要認養人耐心陪伴。收容所不易送養的動物有哪些?台北市動物之家新北市三芝區公立動物之家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影響民眾認養意願的關鍵是什麼?1.飼主居住環境:以新北市為例,民眾多居住在公寓,空間上限制較多,讓多數人還是傾向認養體型較小的幼犬為主。2.寵物醫療費用:動物醫療費用昂貴,門診費、檢查費、眼科治療、皮膚治療等收費,市場價格混亂,若加上本身患有殘疾,則會大大降低民眾的認養意願。3.寵物親近性:收容所的流浪動物若易於親近,就能增加與認養人的互動次數,進而提高成功送養的機率。延伸閱讀:飼主如何幫助創傷犬走出陰霾?透過免費領養活動 讓流浪動物有機會被看見把握每個機會,讓每一隻流浪貓狗都能被送到合適的地方,是第一線動保員努力的目標,但浪浪送養也不能馬虎,為了不讓牠們在收容所孤老終生,動保員與志工想盡辦法,希望把握各種可能性,讓等待已久的貓狗,有機會被看到,更要為他們挑選到合適的認養人。以新北市為例,因轄區內總共有8間動物之家,為全國之冠,因此透過在推動認領養上,會採取更多元的作法。除了跟寵物店或動保團體合作,也推出線上提問與直播活動,讓民眾透過網路看見毛小孩的狀態,提升認養意願。流浪動物領養6步驟 (引用自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認養步驟及須知)1.與狗狗第一次接觸:參訪犬舍,從候選狗卡中挑選速配的狗狗,與候選狗狗初次相遇。2.填寫申請書:詢問櫃台服務人員,並填寫認養申請書。3.核對相關證件:核對申請書及身份證件,並繳交費用。4.狗狗健康檢查:獸醫師進行健康檢查,並實施晶片植入、狂犬病預防注射及辦理寵物登記。5.諮詢協助服務:接受櫃台服務人員認養前諮詢及提供協助管道,必要時派員實施家庭訪問。6.帶新朋友回家:戴上新項圈及牽繩,就可以帶狗狗回家。「比起認領養,更希望每一隻送養出去的浪浪都能終養不退養。」楊淑方說,領養前的諮詢很重要,收容所人員會針對民眾生活環境、個人條件進行評估與追蹤,降低退養機會。此外,臺北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組長施瑞玲也提及,飼主對動物行為訓練課程的需求逐漸提升,因此透過諮詢服務與課程安排,能有效地矯正動物行為問題,減少棄養的機會,讓流浪動物們能順利地融入家庭,找到終生的歸宿。延伸閱讀:該如何與流浪動物成為一家人?
-
2021-08-25 新聞.元氣新聞
為何走私貓需安樂死?貓染狂犬病會傳染給人嗎? 疾管署示警「傳播途徑、症狀」:致死率100%
日前,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查獲之漁船走私154隻貓隻予以人道處置引起民眾關切。然而,為何撲殺走私貓?對人類、環境生態有何影響? 未經檢疫合格動物 狂犬病的風險極高對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說明,狂犬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後死亡率百分之百,且所有溫血動物包括貓在內都會傳播狂犬病,因此,來源不明未經檢疫合格闖關的貓隻,引進狂犬病的風險極高,為了保護全國民眾及犬貓等動物的健康,必須對走私動物採取高規格的檢疫措施,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將走私動物予以人道處置,實屬萬不得已之做法,希望民眾理解。 狂犬病的傳播途徑?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狂犬病 Q&A」指出, 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而感染。 哪些動物會傳播狂犬病病毒?各種哺乳動物(如狗、貓、蝙蝠等)均可感染並傳播狂犬病。 狂犬病會人傳人嗎?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但曾發生因接受狂犬病感染患者捐贈器官導致受贈者感染狂犬病的案例。 狂犬病病毒如何侵犯人體?被抓咬傷後,病毒會存在傷口周圍。在三到八週內,由神經散播至腦部而發病。 狂犬病有什麼症狀?狂犬病初期症狀有發熱、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因喝水或看到水引起之喉部痙攣),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患者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非法走私動物 殘害無辜動物生命之徒農委會強調,涉案船長一行人為謀私利,不顧全民安全,鋌而走險走私大量貓隻,實罪無可赦,應受法律最嚴格制裁。農委會也強烈譴責那些為己私利,違法走私、殘害無辜動物生命的不法之徒。後續將建議修改懲治走私條例加重罰責,並強制規定販售寵物須出具相關證明,且鼓勵領養代替購買,以避免有利可圖之不法行為。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肉品吃下肚會怎麼樣?人類會感染嗎? 專家詳解:認1標示可避免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
2021-08-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154隻走私貓安樂死 專家曝「這疾病」人類致死率100%
海巡署查獲走私貓共154隻,包含俄羅斯藍貓、布偶貓等品種貓,昨天全數依法遭到安樂死,引發輿論爭議。貓咪固然討喜可愛,但來路不明的動物,身上恐潛藏傳染病風險,專家指出,尤其是狂犬病最為可怕,若這批貓帶有病毒且擴散,人類也會深陷危機,沒及時治療者,致死率幾乎100%。這批走私貓來自中國大陸,為狂犬疫病的國家。農委會統計,台灣目前犬隻飼養150萬隻,流浪在外15萬,貓有70萬隻。主委陳吉仲認為,第一時間若未阻絕可能傳撥風險, 我國寵物安全環境就會遭受到更大衝擊。事實上,只要是哺乳類動物,就皆有可能染上狂犬病,包含貓、狗與蝙蝠,甚至是人類。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指出,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而感染,有一定的潛伏期,狂犬病若在國內傳開,大增寵物染疫風險,人類一旦遭咬傷也有確診疑慮,所以走私貓必須按照法律程序,盡快銷毀。狂犬病屬神經性疾病,犬貓被感染後,會開始出現異常的性情與行為。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蔡向榮說,犬貓感染可能出現,包含食欲下降、虛弱、發燒等症狀,可以分為狂躁型與麻痺型,前者會出現焦慮,對於移動的物體會極度想撕咬;後者症狀較輕緩,會有肌肉麻痺的狀況,兩類型發作後最後皆是致死。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犬貓在出現上述症狀後,若被確診為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目前並沒有出現有效的治療方式。至於人類染狂犬病部分,賴秀穗說,遭染疫犬貓咬傷,人類會有僵直、抽蓄的狀況,病毒專門攻擊中樞神經或腦部,民眾若出現症狀未即時治療,致死率幾乎達100%;因此,遭來路不明的流浪或野生動物咬傷,病症發作前,須盡速清理傷口,並施打免疫球蛋白,或狂犬病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狂犬病專家諮詢指引建議,狂犬病疫苗為4劑時程,分別於遭咬傷的當天和第3、7、14天各接種1劑。至於在台灣染狂犬病的風險,賴秀穗指出,國內狂犬病管制已行之有年,民眾若遭一般犬貓咬傷,牠們多半已接種過狂犬病疫苗,較無傳染力;萬一遭野生動物,或來路不明的流浪動物撕咬,就得小心染疫。民眾如果不幸遭來路不明的動物咬傷,賴秀穗建議,首先牢記動物特徵,簡單消毒後,盡速送醫治療,另安全許可下,可將動物留數日,觀察是否有狂犬病的現象,以協助醫師後續評估,遭咬傷後的疫苗施打或治療。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7-29 寵物.寵物疾病
新北提醒飼主帶寵物注射狂犬病疫苗 未打最高可罰15萬
家中寵物打疫苗了沒?新北市動保處指出,我國目前仍為狂犬病疫區,今年6月更首次在台中檢出黃喉貂狂犬病陽性案例,今年於寵物公園內加開狂犬病巡迴注射,發送通知書提醒家中飼養犬貓及食肉目動物如白鼻心、雪貂和浣熊的飼主,每年應帶寵物至動物醫院或防疫機關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若未依規定辦理,最高可處15萬元罰鍰。近期動保處發送狂犬病疫苗通知書,動保處表示,本次通知書發送為提醒性質,飼主寵物若上一次施打紀錄距今已超過1年,皆為本次通知書發送對象。動保處從今年5月起每月發送2批通知書給上述飼主,預計發送至今年9月為止,累計共2萬8500封通知書。動保處表示,我國於102年自鼬獾檢測出狂犬病起成為狂犬病疫區,期間持續有零星野生動物狂犬病案例,至今年6月於台東首次檢出黃喉貂狂犬病陽性案例。為防範狂犬病發生,提升族群免疫覆蓋率,動保處每年安排狂犬病預防注射巡迴活動,今年更於新北市轄區內公園內加開巡迴注射場次,自4月9日起於蘆洲區蘆堤公園舉行第1場開始,至今共舉行12場公園巡迴注射活動,為數百隻犬貓完成疫苗接種,民眾帶寵物至公園內玩樂時還能兼顧寵物身體健康。動保處表示,狂犬病為我國法定傳染病,主要藉由確診動物唾液經傷口傳染,可感染所有哺乳類動物,為人畜共通傳染病,防疫作為不可輕忽。為分散等待看診人潮,建議飼主帶寵物出門施打疫苗前,應向動物醫院先行電話或網路預約,施打疫苗後可領取當年度狂犬病頸牌,並由動物醫院獸醫師協助至狂犬病線上系統更新紀錄,即完成每年一次的狂犬病預防注射流程。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醫療人員?疫苗序位獸醫仍「被消失」 公會喊太誇張
台灣目前到貨的採購疫苗加上美、日捐贈的疫苗至今已超過700萬劑,但至今「獸醫」仍不被認為是第一線醫療人員,被排除在疫苗施打名單之外;獸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在國外獸醫為第一類施打對象,等同於一般接觸病患高風險的醫療人員,但國內卻是疫苗局外人,大喊「太誇張」。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表示,初步造冊統計,國內獸醫師約4800人;在美國,醫療人員列為第一類疫苗施打對象,並括號含獸醫,在國外已有犬貓染疫情況,飼主帶小孩看診,因為病毒是會變的,而獸醫與飼主在動物診療過程中,密閉空間相處至少30至60分鐘,國外認為獸醫高風險,但在台灣卻不被認為是醫療人員,透過各種方式提醒、爭取仍未果,覺得「太誇張」。譚大倫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當下,獸醫也協助接受安置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的毛小孩,卻沒有因此被當作醫療人員,且至今,沒有得到政府各種防護設備的幫忙,比如防護衣、護目鏡、手套等等,頂多獸醫師看診僅有口罩,有些醫師會穿手術的無菌衣,但這是穿安心的,並無法阻絕病毒,但在國外,疫情當下,獸醫師看診時的防護,和一般醫療人員一樣,是全套穿好的。黃姓基層獸醫師日前也在臉書發文,新冠肺炎凸顯了獸醫師的悲哀,獸醫師在美國在歐洲在很多國家,都被納入「必要醫護人員」,甚至到最後還被要求,協助加入抬人類屍體、幫忙加入施打人類疫苗,但台灣獸醫師在施打疫苗序位完全「被消失」,竟然連排驗光師後面、到第7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都沒資格,「是在哈囉?」他表示,全球有近1000種人畜共通傳染病,新冠肺炎中間宿主保毒者是蝙蝠、穿山甲及蛇 。所有邊境、國內任何有動物場域,畜牧場、肉品市場、動物醫院,以及國人食用肉品奶品蛋品安全、野生動物救傷保育第一線等,獸醫師都扮演重要相關人畜共通傳染病疾病監測前哨站,獸醫師不是必要醫護防疫人員是什麼?獸醫師不是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是什麼?他說,確診者的犬貓生病要看小動物醫師,是誰要來照顧誰要來承擔染疫風險;經濟動物獸醫師要不要去牧場診斷看病?民眾以為上班開會桌上那個便當菜裡面、餐桌上吃下肚的安全的雞鴨豬牛羊魚蝦肉是哪裡來的?喝的被獸醫把關過的牛奶、羊奶,與每天吃的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是哪裡來的? 在台灣,這一切都被認為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這名獸醫也說,口蹄疫、非洲豬瘟、狂犬病、禽流感、牛結節疹發生的時候,獸醫就是醫護防疫人員,但新冠肺炎發生時,獸醫就被消失了,獸醫在台灣長期以來,就是被滿滿的忽視、漠視與歧視,全世界就台灣沒把獸醫師排到第一類,是國際笑話一則。
-
2021-07-0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養寵物每年要花多少錢?一張表助你快速盤點所有花費
現在疫情當前,許多人在家悶得慌,無法進行人與人的連結,便希望養隻寵物當陪伴。但養寵物不僅需撥時間照顧陪伴,從務實面來看,也不得不掂掂口袋的深度。現在養寵物已經不像古代,餵剩菜剩飯讓牠溫飽即可,在各方面的食衣住行都得關照,尤其在醫療上的支出更是一筆可觀的花費。以下整理貓狗一生所需的各類費用,供初次想養毛小孩的飼主參考。養寵物要花多少錢?Infogram1.一次性花費寵物初期需植入晶片和登記,並依據是否結紮區分費用,植晶片為300元,登記費從500~1000元不等。而結紮也依據寵物的體重和性別有所不同,價格從1500~2500元。2.固定醫療支出狗狗每年要打N合一和狂犬病疫苗,N合一疫苗為3000~4000元,狂犬病疫苗200元;另外若每年做全身健康檢查為3000~8000元。3.不固定醫療支出寵物沒有健保,醫療費相當高昂,看診一次就要500元,還不包含開藥、打針和其他醫療行為,例如洗牙手術約5000~10000元,因此就醫一次很可能花上萬把塊。寵物進入老年後若罹患重大疾病或需要經常回診的慢性病,醫療費更是相當可觀。4.伙食費飼料的花費視狗狗的體型和食量決定,小型犬為4000~5000元、中型犬7000~8000元、大型犬1.1~1.2萬元。寵物的食物不只有乾飼料,有時也需要補充鮮食、零食和其他保健品來補充營養。其他額外食品依主人的喜好和寵物本身身體所需,費用落差大,平均約1000~2000元。5.生活用品飼主常給毛小孩添購諸多生活用品,舉凡牽繩、衣服、磨牙骨、籠子、尿布、狗窩、玩具等等,雖然這些東西大多不是必需品,但都是為了給寵物更優質的生活,一年大約也要花個幾千元。6.寵物美容寵物的毛就跟人類的頭髮一樣,需要定期整理清潔,如果都把寵物交給美容院打理,一次要價也要幾百元,像是將小型犬送去洗澡一次600元、大型犬800元;偶爾出遠門無人照顧,需要把寵物送到寵物旅館,一晚寄宿費用約450~650元。7.其他擔心寵物醫藥費太沈重,有些飼主會保寵物險,寵物年齡愈大保費愈高,年費約1000~3000元。有些飼主會幫往生的寵物辦後事,包括火化、告別式、租靈骨塔位等,約1500~30000元。整個算下來,以狗狗平均壽命十幾年來算,養一隻狗的總體花費約40~60萬元,一年攤下來也要好幾萬;養貓稍微省一點點但也是幾十萬跑不掉。所以養寵物除了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要存一筆醫療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主題「動物萌星球」徵文邀稿中 誠徵逗趣又獨特的寵物故事!疫情不苦悶,讓萌寵大軍陪我們解悶!投稿文長最少500字,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獎金,還有驚喜禮包等著你唷!活動截止至7/26(一),歡迎踴躍投稿,分享你與牠們共度的難忘時光!☞ 我要投稿,立即瞭解更多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謝維銓逝世 張上淳:離世不在預期
我國明日將首次開打AZ新冠肺炎疫苗,今醫界卻傳出噩耗,有「台灣感染醫學之父」之稱的謝維銓已於今日上午11時許逝世,享耆壽95歲,我疫情指揮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是其門生,他表示,「老師已臥床多時,今日離世雖然不在預期,但走得平順,目前正與老師的家人處理後續事宜」。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在他身上,正好見證台灣近半世紀的傳染病發展史。他獲獎時曾表示,台灣光復前後,霍亂、痢疾、瘧疾、白喉、傷寒及狂犬病等各種傳染病在台肆虐,後隨各種疫苗相繼引進、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各種法定傳染病逐漸減少,但1962年發生全台霍亂大流行,70年代屏東琉球鄉、高雄三民區爆發登革熱流行,以及桃園、新竹一帶發生傷寒、痢疾的突發事件等,都令他記憶猶新。謝維銓也是台灣醫界的「苦行僧」,外傳他努力耕耘,不問收穫,醫學院剛畢業時碰上霍亂、痢疾、傷寒、白喉、狂犬病的流行,傳染病儼然成為我國重要死因,在當時傳染病相關知識不足的背景下,被指導教授派去當時的台北市稻江傳染病院任主治醫師,從此投入傳染病防治行列。為交流感染醫學知識,謝維銓1978年時與另2位感染科權威醫師鄭德齡、朱夢麟共同發起,每月輪流主辦「北區感染症聯合討論會」,選擇有教學價值的疑難病例切磋討論。張上淳指出,謝維銓是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於1980年在台大首建「全台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後來還擔任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小組(如今已擴編為委員會),積極調查與預防傳染病,為台灣感染醫學發展積極付出。張上淳表示,早期感染學科相對不熱門,台光復初期還有很多傳染病,只有有少許醫師加入,後來發展預防注射、抗生素有成,可有效控制傳染病,許多感染科醫師紛紛轉行。1986年時,張上淳剛當完兵,因緣際會下從內科踏入感染科領域,他說,「醫院各類門診通常至少隔3、4年就會有新醫師加入團隊,且年紀相仿,但我是台大第2位感染科醫師,與老師相差近30歲,在這之前,偌大的台大醫學院、醫院只有年過60歲的老師獨撐感染科」。張上淳回憶道,「剛進入醫院時沒有辦公室,老師特別騰出一個位子,讓我跟他共享辦公空間,也會分享很多重要經驗」。他舉例,有一陣子登革熱在台銷聲匿跡,但1987年、1988年後,又因境外移入個案再次傳入台灣,爆發本土嚴重感染個案,當時許多年輕感染科醫師未有登革熱相關看診經驗,但謝維銓會提供症狀圖片等,對後輩熱心分享自身經驗。
-
2021-03-07 名人.黃軒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近日常常被問,其實不會奇怪答案就是下面疫苗,大都使用病毒片段基因不管是傳統減毒/死毒疫苗,就是採用打進整個病原菌、或是將mRNA打進人體細胞膜、或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重組病毒疫苗,以及台灣3家本土疫苗廠商採用次單位的棘蛋白疫苗,選擇病毒的片段來引起免疫反應,這些引發免疫系統反應的,都必須有病毒基因才能有效產出抗體。而基因片段畢竟也是病毒的一部分,又無論人體試驗受試者再多,也很難囊括全球70幾億人口不同的體質。故疫苗已試驗成功,也仍會有副作用出現。加速型的臨床試驗我們正常「傳統的疫苗產生要10年以」上的!我們通常收病人的人數也非常少,只有約第一期收10人、第二期收100人、第三期收1000人!但【COVID19 是屬於大災難】,我們人類都需要加速型的臨床試驗,也是必須有依臨床試驗的phase 1、phase 2 和 phase 3 ,只是人數太少了,於是把人數拉高、例如第一期由收10人,變成收100人、第二期由收100人,變成收1000人、第三期由收1000人,變成10000人以上!且時間壓縮至最短時間內,走完三個臨床試驗階段,這就是現今Pfizer 、Moderna 、Novavax 、AztraZeneca ,Johnson & Johnson 三個臨床試驗phase會「增加人數」,且「加速完成」疫苗研發完成。例如 Moderna Phase 3 :收了30,000人、Pfizer Phase 3 : 收了37,796人。在台灣,臨床試驗第二期共有三家,各自收3500人,其預登記20,000人。臨床試驗第二期一通過,也就馬上可視為「緊急授權使用,EUA」的階段。罕見的過敏反應過高,令人擔憂流感疫苗每百萬劑會出現 1.3 罕見的過敏反應Pfizer疫苗每百萬劑會出現 29 罕見的過敏反應例如目前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千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約是打了每百萬劑,才會出現 11.1 次過敏反應;這個和流感疫苗比較,打了每百萬劑,就會出現 1.3 罕見的過敏反應是高了一些,但目前未有人因此證實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和疫苗有關,且可以藥物控制。由於至今,未能有效通過傳統安全疫苗的三個臨床試驗階段,至今在全球,這些疫苗,只能視為「緊急授權使用,EUA」的原因。民眾喜歡把不良反應,說成副作用定義正常使用下~副作用:可以預期會有的反應。例如常見任何打針,會有局部副作用 : 紅腫熱痛,這是典型可以預期且輕微的反應。疫苗常引發的嚴重副作用,大部份都會是少見的,不然任何國家FDA都不會允許其 " 安全上市"。不良反應:任何不可預期、不想要或者過度的反應,皆是。不良反應案件通報可以很多,但真的和疫苗,引發副作用關聯卻很少...付出的必要風險這是疫苗接種至今仍難以完全避免、人類為換取接種疫苗的效益,不得不付出的必要風險。例:狂犬病疫苗本身的毒性,遠比多數疫苗來得高,但因人類一旦感染狂犬病且等到發病,死亡率可逼近百分之百;因此,在不打就有極高比例可能會失去生命的情況下,多數曾經暴露在狂犬病環境風險下的人,還是會選擇接種疫苗。其實更多人,都是把疫苗的不良反應通報,全推給副作用通報了。※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及莫德納疫苗會引發過敏反應?最新報告出爐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1-2-12)發表Reports of Anaphylaxis After Receipt of mRNA COVID-19 Vaccines in the US—December 14, 2020-January 18, 2021(在美國接種mRNA COVID-19疫苗後的過敏反應報告 – 2020年12月14日至2021年1月18日)。我把重點整理如下:根據CDC 2021年2月尚未公開的數據,美國在2020年12月14日到2021年1月18日期間共接種了9,943,247劑輝瑞疫苗和7,581,429劑莫德納疫苗,而確定的過敏反應案例共有66件,其中輝瑞疫苗佔47例(比例是每百萬劑接種出現4.7例),而莫德納疫苗佔19例 (比例是每百萬劑接種出現2.5例)。CDC醫師評審這些過敏反應案例得出結論,這兩種疫苗的過敏反應臨床特徵相似。此外,在30分鐘內有症狀發作的過敏反應案例與30分鐘後有症狀發作的過敏反應案例之間沒有明顯的臨床差異(建議所有人在接種疫苗後觀察期為15分鐘,而對那些有過敏反應病史者建議觀察期為30分鐘)。過敏反應案例常見的體徵和症狀為全身性蕁麻疹、瀰漫性紅斑疹、血管性水腫、呼吸道和氣道阻塞症狀以及噁心。 66例案例報告中有21例(32%)先前曾發生過敏反應,包括接種疫苗(狂犬病、A型H1N1流感、季節性流感及其他不明疫苗)、顯影劑(MRI、碘、未指定的靜脈注射)、不明的輸液、磺胺藥、青黴素、前氯過嗪、乳膠、核桃、不明的堅果、水母和不明的情況。在61例(92%)過敏反應案例中,患者接受腎上腺素作為緊急治療的一部分。所有66人均接受了醫療保健治療,其中34例(52%)在急診科治療,其他32例(48%)則住院(包括18例重症監護,其中7例需要氣管插管)。根據病歷審查以及治療醫療機構和臨床醫生的隨訪,在需要氣管插管的7例患者中,症狀發作的中位時間為6分鐘(少於1分鐘,到45分鐘)。除了一名患者外,所有案例都在11分鐘內發生過敏反應。所有接受插管的7位患者均接受腎上腺素,6位接受皮質類固醇,5位接受抗組胺。這些患者中有4例出現面部,舌頭或喉部血管性水腫。住院時間為1至3天。在向監管機構報告時,已知有61位(92%)具有隨訪信息的個人已經出院或康復;沒有死亡案例。原文:輝瑞及莫德納疫苗引發過敏反應之最新總匯報告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怎麼比都是部長累 周志浩:壓力比較法讓我放輕鬆
過去一年,網友口中的「浩浩執行官」、現任疾管署署長周志浩,為了對抗新冠肺炎不眠不休,自己的健康順勢退位,抓到時間就睡、睡到一半會醒,根本是日常。面對疫情未穩定的2021,他只希望「全民平安、無疫無災」,如果可以,最想用雙腳重回山林,重拾年輕喜愛的登山健行,看看台灣大山之美。笑稱每天看案例上下,腦袋、心臟運動量大增。「2020年真是充滿驚奇的一年。」周志浩說。從事公職至今,不知不覺已37年,從H1N1、狂犬病、流感、登革熱,一直到SARS擔任台北縣(新北市)衛生局局長,協助時任市長、現任行政院院長的蘇貞昌共同抗煞,這一點一滴累積的防疫經驗,如同他務實的性格,扎扎實實。然而,大自然的反撲防不勝防,新冠疫情無預警突襲全球,病毒還會變種,在在考驗應變能力,也讓防疫沒有假期的他更加戒慎恐懼。「光每天看案例數上上下下,腦袋、心臟的運動量,就比以前多許多!」認真的周署長,被問及這一年做什麼運動紓解身心,難得幽默自嘲。「我真的不是很健康的人,實在太忙。」周志浩坦承,即使腦袋曾飄過念頭想好好投入一項運動,都因為時間不夠,無法培養耐力與毅力,只能等疫情過後再說。回家過晚餐,外食不得不,只好盡量挑清淡。周志浩曾多次強調,跟細菌、病毒作戰,是完全不能輸的戰役,他常提醒同仁隨時都要繃緊神經,並且以身作則帶頭示範。防疫決策相當需要調研數據佐證,絲毫不能差錯。為了透過指揮中心向民眾提供最正確的疫調資料,擔任疫情監調組組長的他,會議從不間斷,每天一大早就開著車進辦公室,回家常過了晚餐時間,假日也加班,外食是不得不的必然。比對疾管署網站上他略顯清瘦的大頭照,周志浩笑稱自己現在是中廣身材,被忙碌養出「有什麼、吃什麼」的好胃口。所幸,例行健康檢查結果一切還好,會不會擔心身材失控?他說,「有機會自己買東西吃的時候,會盡量挑清淡一點。」抓到時間能睡就睡,半夜醒來還在想解方。而防疫如同跟時間賽跑,深怕一個破口釀成大災,性子急、自我要求甚高的周志浩,壓力自然不在話下。他透露睡眠品質並不好,睡不多,乾脆一抓到時間能睡就睡。半夜常醒來,但「很多問題都是半夜想出解決方法。」甚至為了怕自己忘記,還會用LINE速速寫在群組,「這樣我才睡得著。」一邊說一邊哈哈大笑,然後,這位看似嚴厲的長官又不忘貼心地強調,「我可是有提醒同事不要在半夜已讀又回喔!」深怕大家跟著睡不好。另一種紓壓是「壓力比較法」,周志浩說,只要想到部長、長官的壓力更大,自己的壓力就不算什麼。他更深知,防疫是一場長期戰,「盡可能保持身心愉快」,算是給一絲不苟的自己,溫柔又安定的內在提醒。我的小心願 疫後人安 最想吸一口山裡的空氣喜歡大自然的周志浩,年輕時期的興趣之一是爬山,「爬的山不多,但台灣幾座大山都走過啦。」當中,也包括海拔3,952公尺的第一高峰玉山,他有感而發地說:「台灣很美的,陽明山就很親近,大家有空都應該多走走,這是最健康的方式。」全球第一位完攀世界七頂峰的女性登山家江秀真曾說:「爬山是一場體力、耐力與毅力的考驗,會讓頭腦清醒,也能培養理智判斷。」用這句話來印證周志浩面對職場的正向﹘「做就對了!」似乎可以找到智慧軌跡。牙醫出身的周志浩轉往公職,並非當初設定,然而,一路走來,再累也很少提自己的辛苦,所展現的沉穩、冷靜,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可以,真想回到山林,即使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好。」今年邁入60大關的周志浩,除了憂國憂民,還是憂國憂民,只願疫後人安的那天到來,吸它一口山中空氣,簡單滿足矣。
-
2020-11-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野味是人類感染新冠源頭嗎?專家:中藥材或許是關鍵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不尋常的基因序列其實人類要直接從蝙蝠身上感染病毒很難。雲南的蝙蝠洞附近住了兩百一十八人,只有六個因為感染過蝙蝠冠狀病毒而產生抗體,即使他們常在住家附近看見蝙蝠。同樣的,雖然沙烏地阿拉伯的蝙蝠也有MERS 病毒,但人類至今都是經由駱駝染病,這些駱駝的體內雖然有蝙蝠病毒卻沒生病。前面提過,幾內亞美良度村的小男孩艾彌兒從蝙蝠身上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病故,二○一四年在西非引發伊波拉疫情。但野生動物病毒學家萊恩德茲表示,同村的小孩經常捕捉蝙蝠烤來吃也沒事。當年他帶領考察隊前往美良度調查伊波拉疫情,卻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艾彌兒特別倒楣。澳洲科廷大學 (Curtin University)的約翰.麥肯齊 (John Mackenzie)教授告訴我,澳洲沒有人直接從蝙蝠感染亨德拉病毒,而是經由馬匹,而馬匹可能是吃了蝙蝠吐出的水果纖維或蝙蝠窩裡的產後剝落物而感染病毒。感染立百病毒要經由豬 (中間宿主),或喝到果蝠吃過的棕櫚樹液。澳洲野生動物保育者常照顧受傷的蝙蝠,但麥肯齊說只有兩名保育者曾經感染澳洲的蝙蝠麗沙病毒 (lyssavirus),這是一種東半球蝙蝠身上有的病毒,跟狂犬病密切相關。兩人不幸都病故。現今所有的蝙蝠保育員都會接種疫苗。暫且不論沒搞清楚狀況的搖滾明星,美洲確實有人因為接觸蝙蝠而得到狂犬病。但現今認為狂犬病在英國和澳洲已經絕跡,即使那裡的蝙蝠帶有麗沙病毒。蝙蝠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像其他會引起狂犬病的動物那麼高,例如狗或浣熊。我認識一位女士,她住在英格蘭風景如畫的科茲窩鎮 (Cotswolds)。她房裡擺滿收留生病蝙蝠的籠子和簍筐,英國所有蝙蝠品種幾乎都有,有些還瀕臨絕種。她毫無顧忌地觸摸、餵養蝙蝠和替牠們包紮。我去參觀時她要我放心,其中只有一個英國品種的水鼠耳蝠 (Daubenton’s bat)據知會傳染狂犬病,她邊說還邊熟練地從簍裡抓出一隻。蝙蝠是可愛的小東西,褐色毛皮軟得不可思議。我相信她的判斷,但還是覺得由專家來移動牠們就好。那麼SARS 病毒和新冠病毒是怎麼侵入人體的?要怪就要怪野生動物交易,尤其兩次疫情都在冬天爆發,也就是農業社會獵殺動物的季節,理所當然也是享用野味的季節,中國傳統觀念就認為野味有益健康。二○二○年四月,聯合國生態多樣性公約的執行祕書要求中國關閉販賣野生動物的市場,例如跟新冠肺炎有關的武漢市場。「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我們不好好照顧大自然,就會換大自然來『照顧』我們。」坦尚尼亞籍的伊莉莎白.瑪瑞瑪 (Elizabeth Maruma Mrema)如此說道。然而市場究竟在新冠疫情中扮演什麼角色,目前看法仍然眾說紛紜。中國最初在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通報的病例,有三分之二跟市場有關,三分之一無關。至今我還會聽到有人質疑:若病毒來自市場販售的動物,為什麼三分之一的病例與市場無關? 可能早期很多人都是被其他人感染,而非環境因素,之後病毒剛好很快傳到市場,畢竟市場是人跟人頻繁接觸的地方。「我強烈相信在武漢發現的病毒跟蝙蝠病毒相差無幾,只是病毒剛好具備了人傳人的所有條件,」朗堡表示。「我認為市場的病例只是群聚感染的一部分。這不表示市場就是病毒的來源。」但疫情跟市場的關係仍然引起矚目,或許是因為大家聯想到市場跟SARS 的關係。而且一月時,只有跟市場或其他病例有關的人可以做病毒篩檢,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跟市場無關的病例。當初科學家發現果子狸最可能是SARS 的源頭,而如今穿山甲和新冠肺炎似乎也受到如此臆測。穿山甲是全球非法交易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已經瀕臨絕種,類似病毒很早就在這些長鱗片的動物身上發現。中國科學家也認為,穿山甲是把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中間宿主。 「結果穿山甲只是煙霧彈,」朗堡說。蝙蝠身上的病毒甚至比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類SARS 病毒更像新冠病毒。蝙蝠身上的RaTG13 病毒基因雖然很像新冠病毒,但並非一模一樣。「我們推論它們是四十到七十年前從同一個源頭分別演化而來的,」朗堡表示。但病毒的其他特徵又顯示,「產生新冠病毒的譜系幾乎一直都存在蝙蝠體內。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找到中間宿主才能解釋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特徵。」新冠病毒中有兩種不尋常的基因序列,截至二○二○年五月為止,在目前已知的蝙蝠病毒中都尚未發現。其中一種確實在穿山甲的病毒中出現。「兩種序列都可能以某些組合存在於蝙蝠病毒中,」朗堡說。蝙蝠體內的病毒很多樣,科學家不屈不撓花了十四年取樣,才找到完全吻合二○○三年SARS 病毒的基因序列。而目前還沒找到與新冠病毒一模一樣的也不令人訝異。但SARS 的相關報導幾乎都肯定地說,果子狸就是病毒的中間宿主,即使沒有證據證明病毒需要中間宿主才能傳人。如今新冠病毒和穿山甲的傳說也甚囂塵上,輕易就被接受。假如這讓原本就因為是傳統中藥材而岌岌可危的穿山甲進一步受害,那將是一大悲劇。倘若病毒源自蝙蝠,但人類又很難直接從蝙蝠那裡感染病毒,那我們究竟是怎麼被感染的?如果病毒確實是在市場上才第一次傳給人類,就有希望能阻止這種事再度發生。中國在二月底關閉全國各地販售野生動物的市場,環保人士希望能從此禁止野生動物的交易。這本來是SARS 之後就該做到的事。然而,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資料,廣東在二○○三年四月底禁止販售野味,卻在八月中SARS 消失之後就解禁了五十四種豢養動物。商業活動一如往常很快恢復。同樣的事可能再度上演。二○二○年三月底,中國的新冠病例在封城幾週後逐漸減少,大家認為疫情過去了,據說野味市場又重新開放。 無論如何,蝙蝠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休士頓大學市中心分校的李堅強 (PeterLi)提到,中國絕大多數人沒有吃珍奇野味的習慣。他表示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大動盪之後,中國農家為了吃飽和營生才開始獵捕和飼養野生動物。此後這種產業隨之興起壯大,專門賣珍奇的肉品給都市裡的許多有錢人。「說什麼消費需求都是假的,」李堅強說。「需求是商人和餐廳老闆創造出來的,他們說野味能延年益壽、促進性功能和活化大腦。」這麼說來要翻轉風氣並非不可能,而且據說中國的年輕世代較不流行吃野味了。但不只是流行的問題。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地本來就有吃蝙蝠的習慣,甚至非洲也是。煙燻蝙蝠在迦納很普遍。萊恩德茲表示,大型動物愈來愈稀少,所以蝙蝠就成了非洲各地常見的野味。不過一般人習慣吃體型大、肉又多的果蝠,而非體型小的食蟲蝙蝠,例如帶有類SARS 冠狀病毒的菊頭蝠。然而,把蝙蝠想成食物或許是錯誤的切入點。菊頭蝠被用來製成在中國廣泛使用的中藥材。世衛組織在二○二○年二月的報告中說,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中藥材被大量運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中藥裡的夜明砂就是乾掉磨成粉的蝙蝠糞便,要取得並不難。在搜尋引擎輸入「夜明砂」,就會出現很多筆商品。其中一筆每一百克要價十二點三八美元,並標明來源為菊頭蝠。商品說明列出療效:「活血化積,明目止痛︙︙治瘧疾、小兒驚風、排尿刺痛、陰道分泌物、瘰癧、腫痛。」二月時有個滿意的顧客留下評語:「已經開始服用。」不過夜明珠主要還是用來治療眼疾。《中藥材臨床手冊》說它:「清熱明目,夜視有精光 (因為維他命A含量高)。」 一個中藥網站上解釋,「蝙蝠目盲,夜間飛行」,因此排泄物有益「視力,尤其是夜間」。 (其實蝙蝠視力很好的原因跟其他鳥類一樣:牠們需要飛行。)在雲南的蝙蝠取樣中,科學家在菊頭蝠的新鮮排泄物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在野地裡曬乾的蝙蝠糞便或許能殺掉病毒,但可能不會每次都把病毒殺光光,如果把它磨成的粉末塗在毫無保護的身體部位上更危險:眼睛有ACE2 接受器,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特別會附著在眼部, 所以眼睛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徑。我透過網路詢問中醫師,他們都建議把夜明砂萃取液直接塗抹在眼部。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收集的資訊,菊頭蝠乾屍也是一種治咳嗽的民間偏方。諷刺的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就是咳嗽。但最大的風險或許不是來自偏方本身,而是捕獵蝙蝠或收集新鮮蝙蝠糞便的窮人,這些人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用來當作肥料的蝙蝠糞便多半已經堆放一段時日,可能風險較低。而收集蝙蝠糞便的人若是感染病毒就可能傳給別人,或許是在運送蝙蝠產品到市場販售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目前仍神祕未知的零號病人,或許就是這樣感染的。湖北和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菊頭蝠的蹤跡。因此可以合理推論,中國若能整頓傳統市場,就能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無論新冠病毒是否來自市場。我們已經確定有些令人擔心的禽流感病毒確實來自市場。達薩克表示,最起碼提高市場的生物安全性是有意義的作法。目前在傳統市場裡販賣的動物都是關在一個疊一個的籠子裡,體液和伴隨的病毒 (包括蝙蝠病毒)就這樣傳來傳去。改善衛生或許能減少這種情形。
-
2020-10-20 新聞.健康知識+
吸血鬼傳說源自狂犬病?人類容易受到狂犬病毒危害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了解狂犬病的猖獗樣貌後,你會深深感謝每一位致力預防此疾病的研究人員,而這一切努力可以追溯到路易.巴斯德,他在一八八五年從狂犬病狗口中蒐集唾液,以研發第一個狂犬病疫苗。在那之前,對於這種令人聞之喪膽的傳染病的唯一治療方式,甚至包含燒灼遭動物咬傷的部位或截斷受創肢體。由於狂犬病的病原體作用緩慢,因此這類激烈手段通常可見效。病原體經由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後,並不像大部分病毒一樣滲透血管。相反地,它會沿神經纖維悄悄前進,一天緩慢移動數公分,直到抵達腦部為止,時間約為二至四個星期—但讓科學家困惑的是,在某些情況下這段潛伏期會長達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對多數人來說,感染狂犬病的第一個症狀像感冒一樣不適,而這表示病毒已經到達腦部。如果病毒抄捷徑,一般會入侵邊緣系統,即控制攻擊、性交、飢餓與口渴等基本需求的神經中樞。這時病患可能會產生激烈性慾。隨著病毒瘋狂複製,導致迴路不規則放電,任何光線、噪音、氣味或最輕微的碰觸(甚至只是微風),都會讓病患心煩意亂。這種名為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的現象,在狗、浣熊、蝙蝠與狐狸等常見宿主身上有其目的:易激動的動物會因生氣而弄斷自己的爪子和牙齒;狂犬病毒也會癱瘓宿主喉嚨的肌肉,導致宿主痛苦喊叫時發出嘶啞的窒息聲,聽起來就像在吠叫。隨著吞嚥動作變得愈發困難,含大量傳染原的唾液會不斷從嘴巴冒出並起泡,流到嘴邊牽絲。這時,病患會籠罩在恐水症—實際上就是「怕水」—的陰影。然而,恐懼並不能充分描述水對狂犬病患造成的折磨。狂犬病毒會導致喉嚨劇烈疼痛,因此玻璃杯裝有任何液體、或只是水盆裡濺起水花的畫面,都會讓患者產生嘔吐感。隨著狂犬病進入所謂的狂躁期,受害者的臉部肌肉會不由自主地痙攣,表情變得凶狠。不同於罹患狂犬病的動物,人類患者很少啃咬東西,但是會瞬間暴怒。恐怖的幻覺常見於這個階段。患者通常在嚴重症狀出現後幾天死亡,原因一般是窒息或心臟停止跳動。然而,狂犬病的發病過程不一定都如此戲劇性。在三分之一的案例中,患者基於不明原因只出現癱瘓的症狀,從被咬傷的部位開始逐漸蔓延全身,最終導致昏迷與死亡。這是比較溫和、卻往往拖得較久的死法,也導致患者受苦時間相當漫長。儘管狂犬病的症狀讓人恐懼,但或許較安撫人心的事實是,病原體不需讓宿主變成野獸才能散播。在受感染的動物開始出現詭異行為前,病毒已經在宿主的唾液中大量繁殖,並在動物舔舐另一隻動物的特定部位時擴散,尤其是眼睛、嘴唇、嘴巴、鼻孔、乳頭、肛門與生殖器內裡的粉紅色粘膜。「病毒透過哺乳動物的正常行為達到傳播目的。」狂犬病專家查爾斯.魯普雷希特(Charles Rupprecht)表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喜歡舔舐、喜歡吸吮、喜歡啃咬。吸吮是母嬰關係的一部分;多數哺乳動物時常舔舐生殖器和四處嗅聞,狗兒們無時無刻都在做這些事情,小狗之所以蹦蹦跳跳、亂咬東西,是因為牠們想吸奶;而當牠們在交配時,雄性動物會咬住雌性的頸背以制伏對方。我們對病毒造成的奇特症狀感到緊張,但大致上那些對它的傳播來說微不足道。」幸好,我們不像其他哺乳類動物那樣容易受到狂犬病毒的危害。人對人傳染狂犬病毒(例如透過口交、接吻等等)的機率微乎其微。新聞報導的少數案例未經證實,而且多半來自貧窮國家,那裡的衛生官員缺乏預防狂犬病的資源,更別說進行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判斷這類說法的真實性。儘管如此,魯普雷希特堅信,任何曾與狂犬病患者發生性行為、抽同一根香菸,或喝同一杯飲料的人,都應該接受預防治療—通常要在手臂上連續注射四次疫苗,而且這跟傳言相反,頂多就像打流感疫苗一般痛。他強調,「根據我們對狂犬病毒的認識,個體當然有可能經由接吻和口交傳染狂犬病。」此外,由於性慾遽增是感染狂犬病的初期症狀之一,因此病患很可能在確診前,就已在不知不覺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舉印度的一個案例來說,一名二十八歲的已婚婦女突然間在性事上索求無度,讓先生備感壓力,因此婦女求診婦產科和內科,最後進了急診室。她當時恐水症發作,負責照顧她的醫師們立刻懷疑她得了狂犬病。在他們的追問下,她想起兩個月前被一隻小狗輕輕咬了一下。她進急診隔天就宣告不治,所幸她的先生有接種疫苗,並未遭到傳染。「一毫升的唾液中可能至少有一百萬個病毒微粒,」魯普雷希特說,「對於任何傳染原都能造成極高死亡率的疾病,誰會冒這樣的風險?如果你得了狂犬病,我救不了你。」總之,狂犬病毒似乎透過重創宿主腦部的方式來促進散播,並導致無數迴路出毛病。其間引起的某些症狀(例如恐水症)看似與病毒散播無關,不過提高性慾也許有效(至少對動物而言是如此)。當然,激起動物的怒火與感覺過敏—讓牠即使受一點刺激也會神經緊繃—促使牠咬人,是狂犬病毒更換宿主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宿主在發病前,於正常性交過程中輕咬交配對象頸部,也可能散播狂犬病毒;這意味著狂躁期是一種保險措施,也就是說,這是寄生生物在無法憑靠一般手段完成任務時,為了確保找到新宿主的備案。以上說的是現代版狂犬病。在早期無人認識狂犬病毒或知道它們如何擴散的時代,人們無疑將狂犬病視為傳染性的精神病。一隻野獸咬了你,牠的靈魂會進入你體內。身體被牠占據後,你也變成了野獸。你口吐白沫、抓狂暴怒,甚至在精神錯亂之際瘋狂亂咬。你像狼狗一樣吠叫,肉慾橫流,生活充斥著暴力、性與血腥。你是一個四處擴散、有生命力的惡魔。如果你覺得這種情節似曾相識,那是因為狂犬病幾乎是所有吸血鬼故事的基礎。在這些傳說中,尤其是起源於十八世紀上半葉東歐的版本,大部分都描述吸血鬼在白天是人(有時是死人),到了夜晚會現出原形(通常是狗或狼),並攻擊鄰人;而在他們的眾多惡行中,最令人髮指的是貪婪啃食人類肉體、吸吮血液或強姦。其實,這些不只是那年代人們的口耳相傳,而任何被指控擁有這種邪惡力量的人,很可能會遭處絞刑或被綁在火柱上燒死。一八九七年,布拉姆.史多克(Bram Stoker)筆下的德古拉伯爵正式建立在這些古老傳說上,不過這位恐怖伯爵廣為人知的是化身成蝙蝠。這些超自然形體具有狂犬病動物的邪惡特質與旺盛性慾,披著狂犬病常見宿主的外衣,其嗜血習性一如狂犬病透過咬痕散播的特質,這一切當然不是巧合。吸血鬼與狂犬病類似之處可不止於此。一九九八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一篇專欄文章裡,西班牙醫師胡安.戈梅茲– 阿隆索(Juan Gómez-Alonso)指出吸血鬼與狂犬病動物間潛在的相似處:根據民間傳說,吸血鬼的壽命是四十天,正好是受害者被狂犬病動物咬了之後繼續存活的平均天數。而且,吸血鬼就跟狂犬病患者一樣害怕光線(才會發展出夜行習性)、強烈氣味(傳說大蒜氣味可以驅趕吸血鬼)和水(據說在墳墓周圍倒水可以將吸血鬼困在地下墓穴)。
-
2020-08-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巴西研究:馬的抗體對抗新冠肺炎病毒威力強大
巴西科學家今天在國家醫學科學院宣布一項新發現,在馬體內注入引發人類細胞感染武漢肺炎病毒的棘蛋白,可以產生對抗疾病20至50倍威力更強大的中和抗體。根據巴西新聞網站G1報導,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UFRJ)研究員暨里約研究支援機構(Faperj)主席席瓦(Jerson Lima Silva)和巴西生命研究所(IVB)所長史托雷特(Adilson Stolet)已提交這項技術的專利申請。席瓦表示,完成申請專利步驟非常重要,因為這項技術全部都是在巴西研發,保護智慧財產權非常重要。里約聯邦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將是獲得巴西國家衛生監測局(Anvisa)批准臨床研究和人體試驗,以確定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使用血清治療法的安全性。席亞指出,在馬體內產生50倍威力的抗體只是保守數字,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甚至發現威力高達100倍的抗體,5匹接受實驗的馬中,有4匹的抗體反應都高於50倍。根據研究報告,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棘蛋白進入人體細胞後會引發感染,里約聯大工程研究所(Coppe/UFRJ)製造出一種與武漢肺炎病毒SARS COV-2等值的蛋白質參與研究,巴西生命研究所的專家指在馬體內注入蛋白質,產生免疫反應,但此舉並沒有讓動物受到病毒感染。研究人員在馬體內注射6劑蛋白質,每周監測抗體的產生情況,然後提取馬的血液淨化到只分離抗體,成為對人類進行血清治療法的成品。席瓦指出,這種血清治療法已經用於狂犬病、破傷風,和被蜜蜂、蛇等叮咬疾病幾十年,現在需要確定在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哪個階段,是在人體注入中和抗體的最佳時機;席瓦相信,這對重症和住院病人可能發揮較大的療效。而使用馬的優勢在於,以狂犬病為例,單單一匹馬就可以產生600劑免疫球蛋白,可用於治療。席瓦還指出,臨床試驗可與多爾研究所(Instituto D'Or)合作進行,多爾研究所目前負責牛津大學(Oxford)、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和巴西克魯斯基金會(Fiocruz)合作研發實驗性疫苗ChAdOx1 nCoV-19在里約的第3階段臨床試驗。泛美衛生組織(Opas)11日警告說,使用2019冠狀病毒疾病抗體的血漿治療法沒有科學證實的療效,但這類治療法有別於里約聯大研究出的中和抗體治療法;中和抗體治療法只分離出可以中和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抗體,而血漿則含有所有不同成分的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