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營養攝取
共找到
237
筆 文章
-
-
2022-04-18 養生.抗老養生
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
日行萬步是許多人當成運動的方式之一,但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1秒低於1公尺,甚至覺得走路常常被路人超越,可能就是健康警訊。醫師提醒,除了追求步數,走路的「速度」才是最大關鍵。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凱平破解一般民眾迷思:「其實走路僅能維護心肺功能,但對於肌力的維持及訓練可說是遠遠不夠。」他指出,肌肉流失其實從25歲之後就開始,台灣「肌少症」盛行率在60歲有25%,80歲以上就來到60%,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肌肉質量減少.肌肉強度降低.生理表現變差,如走路速度變慢、常跌倒「走路速度」怎判斷?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資料指出,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1秒應大於1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6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台灣研究也顯示,高齡長輩若1秒約走0.8~0.9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因此走路「速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王凱平表示,想自我判斷肌肉流失有3方式: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忽略提供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他說:「肌肉流失引發跌倒並在2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就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除了平時就要觀察長輩的走路速度外,王凱平表示,肌力訓練才是銀髮族的運動重點,可透過正確及規律的重訓、訓練核心肌力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至於運動的效果,若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120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民眾可從3個標準來自我檢視:.是否有流汗.是否有微喘.是否有感覺到疲累?長輩增強肌力3方法,更要補充蛋白質為了搭配運動有更好效果,補充營養素也是增強肌力的一大關鍵。若挑選營養品,王凱平也提醒,在飲食上要著重攝取優質蛋白質並補充支鏈胺基酸(BCAA),「成人蛋白質的攝取標準是,體重每公斤每天應補充1.2克。不僅好消化吸收,更可幫助促進肌肉生長。」而其他多數台灣民眾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維生素D等,適當補充也有助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王凱平總結,年紀自然老化想預防體力流失,不僅要避免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2大因素,更要透過落實肌力訓練並正確補充營養素,來保持好體力。以下建議「補、測、動」3方法:1. 補充足夠營養含優質蛋白質並有效補充BCAA的營養品,挑選應注意是否含有「優質3蛋白」(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 PDCAAS=1)才好消化好吸收,又能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2. 自我檢測步行速度有益身體健康的步行速度,只要能在1秒鐘內走1公尺,都是合格的。舉例而言,只要6公尺步行速度為1公尺/秒,或是能在15秒內走完四線道(約12~15公尺)的斑馬線,甚至更快的速度,就能代表身體體能在平均水準之上。3. 多運動健走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10分鐘(約1千步),取代散步來累積日行萬步,健走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鼓勵民眾養成健走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散步不等於運動!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
-
2022-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躲好躲滿就沒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防疫關鍵,疫苗要打好打滿
「診間並不少見老人家對疫苗猶豫,認為自己能躲好躲滿。」心臟外科權威、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新冠疫情持續在各國延燒,近期以東亞最嚴重,截至二月底統計,韓國單日確診22萬人,香港每日確診破萬、死亡數三位數起跳冠全球之首,當中三成都是未完整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資深公民」。完整接種 防醫療體系崩潰邱冠明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與80歲以上的長者皆是染疫高風險族群,只要在門診遇到「一劑都沒打」的老人家,寧願花時間也要說服。在台灣逐步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目標下,他也坦白告訴病患2022年恐怕躲不過病毒找上門。近月亞洲國家新冠疫情嚴峻,邱冠明指出,香港每日死亡數高達三位數,且90%都是老人家,剖析其中原因,包括65歲以上民眾完整接種率差、追加劑(第三劑)比率難提升等,都是讓香港確診數、死亡數暴增的致命點。邱冠明表示,台灣在嚴守邊境管制下,加上國民防疫意識高,積極配合戴口罩、打疫苗,很幸運地擁有「時間差」,能領略他國在防疫上的「答案卷」。以全球施打第三劑比率,截至三月新加坡超過六成、韓國已達五成,台灣也逾五成,即便如此,韓國一天仍有20幾萬確診數,代表施打疫苗無法避免感染,但可以防止醫療崩壞。他強調,若已接種疫苗卻不幸確診,目前也有新冠藥物可治療,能避免重症發生的風險。非染疫死亡 人數也增加邱冠明指出,疫情期間因醫療資源、人員調度、挪移、安置等都以防疫為優先,導致常規醫療處置無法正常運作。快篩、PCR核酸檢測也使等待就醫的時間增加,加上民眾害怕前往醫院就診等,醫療可近性降低,形成「醫療排擠」。如慢性病患者因害怕染疫而停止回診領藥、癌症的早期診斷或需定期治療的患者也可能因不願前往醫院而中斷,疫情期間非染疫死亡人數自然也增加。邱冠明強調,病患對於醫療剛性需求不應該被犧牲,眼下最希望的是完整接種疫苗率提高,建立防止國家醫療體系崩壞的防護網,使長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能安心前往醫院,恢復過去的定期回診的就醫習慣。慢性病患者 應恢復回診邱冠明說,以目前國內外資料顯示,新冠病毒針對全身性多系統攻擊,發炎反應影響面向廣泛,雖尚未有充足資料顯示病毒是否透過血管媒介,但已知會攻擊肺部、呼吸道,及造成心血管、腦部、腎臟、腸胃道等全面性影響。邱冠明提醒,心臟外科病人大多開過心臟手術,與長者皆屬染疫重症高風險群,且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更是新冠肺炎易感染族群,除了個人生活作息、行為模式需改變,內部防護包括營養攝取充分、完整接種疫苗、保持原先藥物使用習慣以及定期回診等基本功,都要於生活中落實。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吃泡麵?營養師教5招煮法讓泡麵吃得健康!其中1招「醒麵」跟多餘的油說掰掰
隨著台灣本土疫情與境外移入人數再度飆升,大家為了防疫會儘量減少出門的機率,大都在家開伙煮飯,其中便利的泡麵已然成了家家戶戶囤貨必備的食物,但也有許多人也開始擔心一直吃泡麵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以前都會有一種說法:「泡麵吃多了會變成木乃伊喔!」來表示泡麵裡加了很多防腐劑。但食藥署(TFDA)已經幫大家「闢謠」,其實依照「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泡麵裡面是不可以添加防腐劑的唷!一般泡麵都是使用蒸煮及油炸的方式來處理,達到殺菌的效果,同時因為麵體乾燥,所以細菌及微生物就沒辦法生長繁殖,達到延長泡麵保存期限的效果。雖然泡麵已經在防腐劑方面被「除罪化」,但食藥署仍然提醒大家泡麵是含高鈉、高油脂的食物,在食用時需多注意!那像現在遇到疫情期間該怎麼辦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你5招讓泡麵也能吃得健康的方法喔! 招式一:選擇低鈉低卡泡麵泡麵之所以會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物,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高鈉」,很多泡麵一碗的鈉含量動輒就有2000多毫克,就快要超過國健署建議每日攝取的2400毫克了!而現在坊間也有許多泡麵主打「增量不增價」、「澎湃級」,不但麵體量加倍,裡面的料也加倍,更可怕的是,為了增添泡麵的風味,很多麵體是屬於「油炸型」,會先將麵體蒸煮過後油炸,而澱粉在經過油炸後容易吸附大量油脂,所以這種油炸型的泡麵熱量通常會比非油炸的還要更高喔!因此首先在購買時我們就可以先做初步的篩選,選擇麵體非油炸、熱量低、鈉含量較低的泡麵,對身體的負擔也會比較少唷! 招式二:加菜加蛋均衡攝取很多泡麵雖然標榜「料多」,但往往都是肉類調理包,再加上一點調味粉包裡的乾燥蔬菜。價位較高一點的可能肉就比較多塊、蛋白質比較多;但價位低一點的品項甚至有可能只有單純麵條跟一點點乾燥蔬菜而已、整碗幾乎都是澱粉跟油脂,導致如果只有吃泡麵裡的食材,會讓營養攝取非常不均衡喔!所以建議大家在煮泡麵的時候可以加些青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另外再加一顆新鮮的蛋,如此一來,不但能增加飽足感,也能讓你的泡麵更加料多味美喔! 招式三:調味油包粉包加一半常會聽到有人說:「調味油包跟粉包就是要全部都加才夠好吃夠過癮!」的確如果把調味包都加好加滿,就能品嚐到這碗泡麵完整的美味,但是在這樣做的同時,你的身體也會抗議囉!因為泡麵對於健康的影響,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調味油包跟粉包!調味油包是泡麵油脂的主要來源,為了提升風味,通常都是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動物性油脂裡含較多的飽和脂肪,攝取過多可能會有心血管方面的傷害,所以國健署建議每日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應不超過總熱量的10%,但是如果將泡麵的油包全加進去,再加上麵體本身吸附的油脂,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超標囉!而調味粉包裡面雖然有一些乾燥蔬菜,但是量非常少,而且隨著乾燥的過程,蔬菜裡的營養也幾乎都流失掉了,只能當作是「點綴」而已。而粉包裡的調味料,就是造成泡麵「高鈉」的罪魁禍首喔!所以這邊建議大家在吃泡麵時,可以將調味油包及粉包的量減半,或是只加1/3會更好喔!招式四:「醒麵」跟多餘的油說掰掰很多人用茶葉泡茶都會先「醒茶」,就是第一泡的茶水會倒掉不喝。煮泡麵也可以用這個小撇步喔!先用一鍋滾水將麵體煮開之後,用一鍋新的水再去把麵煮軟,這個「醒麵」的動作雖然看似麻煩,卻可以將麵體中多吸附的油脂沖洗掉一部份,也可以減少吃進去的添加物喔!這個動作對於懶得開火、用熱水泡泡麵的人來說也不會有執行上的困難,下次不妨也來試試看,讓身體減少負擔! 招式五:湯不要喝完泡麵的湯雖然就是整碗泡麵的「精華」,但這邊要提醒大家,這些湯都是前面提到的調味油包跟粉包所泡出來的,所以裡面都是高鈉和高油脂!當你將所有湯都喝完,就代表著營養標示裡的「高熱量」、「高油脂」、「高鈉」也都被你吃進去肚子裡囉!所以泡麵的湯喝適量即可,絕對不要貪心多喝喔! 學完上面這些招式,知道下一餐該怎麼做了嗎?其實泡麵並沒有大家所想像的這麼罪大惡極,反而在這樣疫情緊繃的時期是家家戶戶不能缺少的方便食物,所以關鍵其實在於「怎麼吃」,如果吃對方法,你也可以兼顧方便、又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喔!下一次吃泡麵,就來試試看今天學到的方法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了怎麼吃飯、穿衣?「食衣住行4大重點」照顧者要知道
失智症一旦發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會隨著時間降低,像是忘記怎麼穿衣服?忘記怎麼吃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生活起居上所面臨的照顧問題,不但會反覆發生更會隨著病情而加重,也是讓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爆表的原因。 雖然一般會暱稱照顧失智症患者,像是照顧「老頑童」,不過根據愛長照實際收到讀者的回饋經驗中,大多異口同聲:「小孩子講了會聽會改,可是失智患者只能順著他的狀況調整。」以至於照顧者經常在瑣碎的日常照顧中疲於奔命。建議照顧者,可以先從基本的食衣住行,掌握照顧重點,調整生活節奏與習慣讓彼此都能共有安心、舒適的生活。飲食照顧重點 1、水分與營養補給適時補充水分,營養均衡並吃蔬果。2、應避免的飲食避免糯米等黏性強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固液體同時吃,若喝水易嗆咳,可給予果凍或小冰塊。 3、給予充足的飲食時間讓失智患者可以充分地咀嚼,避免消化不良及催促造成的壓力。如果患者咀嚼反應較慢,可以輕柔按摩下頷,引發吞嚥動作。 4、固定的用餐習慣用餐時間與用餐位置應該固定,菜色以營養簡單為主。 5、適度陪伴,觀察患者用餐情形陪伴失智長者一起進食,可在旁示範或引導失智者完成進食。如果容易掉食物,可選擇適宜的用餐輔具,方便失智患者用手抓。 6、拒食或營養吸收不佳拒食時,了解可能原因(如:活動量過少、牙疼、便秘腹脹、 憂鬱等)如果患者飲食狀況不佳,可與醫師討論鼻胃管灌食或胃造口手術的必要。 失智症者經常發生忘了已經吃過,或進食完要求再吃東西的情形。此時建議不要爭執,可以回答:「好!想吃什麼我去弄,你先看一下連續劇……」(用患者有興趣之主題,轉移其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每餐準備約七、八分的量,選擇易有飽足感的食物。 另外需注意口腔的清潔,以免口腔感染,造成牙齒發炎疼痛不適,影響情緒、進食及睡眠。穿衣照顧重點 1、衣著選擇以款式簡單、易穿脫為主。2、選擇衣物時,給予失智長者自主決定權。3、失智長者喜歡穿的衣服,多準備幾套。4、注意天氣改變,協助增減衣物。 基本上,對於仍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期失智症患者,會建議可將每日衣物放置固定地方,鼓勵他自己穿脫。不但可以刺激維持生理機能,更讓患者保有自尊。如果患者忘記換衣服,或者穿了不合天氣的衣物,除了口頭提醒,也可以善用標籤輔助記憶。居住環境照顧重點 1、預防誤食藥物及過期食物服藥時需由照顧者協助,平時藥物、清潔劑應上鎖放在失智長者拿不到的地方,並定期清除過期食物。餅乾與點心盒中的乾燥劑,應預先清除。 2、預防火災關掉瓦斯總開關,平時瓦斯爐加蓋、必要時廚房應上鎖。 3、預防跌倒樓梯走道燈光明亮,顏色對比鮮明,家具要固定如有尖銳角應包起來避免受傷。設置扶手,門檻打平。此外家中走道上不應堆積雜物。 4、預防走失加裝複雜的門鎖或在門上加裝風鈴、感應式門鈴等。如果白天人手不足,可申請居家服務員到家來幫忙或陪伴就醫。 外出防走失照顧重點 1、愛心手鍊/指紋捺印/GPS定位愛心手鍊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推廣辦理,當民眾或警察看到疑似走失的患者,如果發現有配戴手鍊,可以撥打0800-056789免付費電話,將手鍊上的號碼告知「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的服務人員,可讓對方聯繫家屬帶回。而南投縣社會處推出的愛心手鍊,則有行動條碼(QR Code)與序號,透過掃描民眾可以直接取得失智患者家屬的聯繫資訊,少了二次通報的等待時間。不過有些失智患者可能會抗拒手鍊的佩戴,出現抓、脫的舉動,此時不妨更換為其他方式。比如警政署提供的指紋捺印,或者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與手錶,都是智患者走失的指路仙翁喔。 2.守護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布標及防水貼紙都是愛長照提供給失智患者家屬申請的防走失小物,布標可以縫紉在衣服、毛巾等大範圍生活用品上;防水貼紙則用在拐杖、水壺、手機、背包等小範圍隨身用品,提供完整的防走失照顧。3.社區鄰里看頭看尾根據失智症協會調查,有95%的失智症患者是在社區生活,因此鄰居間的互助十分重要。建議家屬多多與鄰居互動,發自家長輩的照片並告知附近店家自己的聯繫資訊,請大家一起看頭看尾。一旦患者走失,鄰里間的照顧網就會成為第一道強而有力的防線。失智症照顧,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包含了生活的大小細節,掌握照顧要領,除了為患者打造適切的生活環境,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外,也讓照顧者不再手忙腳亂。身為照顧者的你,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資源的使用,是否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立即填寫問卷,幫助自己與失智症家庭!還有機會抽中iNO|太空人律動機、7-ELEVEN電子咖啡券:https://pse.is/443h5w
-
2022-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一次手術完成雙膝關節置換 82歲老翁恢復生活品質
82歲雷姓老翁多年來飽受膝關節退化變形的困擾,除了痠痛,身體重心不穩走路歪一邊,需常停下來休息,也無法久站,他上個月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接受治療,副院長骨科醫師王芳英以微創手術一次完成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幫老翁「扶正」,他重拾生活品質。老翁的術前影像檢查顯示,兩腿關節已經歪斜變形,左腳內翻11度,右腳外翻14度,身體歪向左邊。王芳英醫師為他做雙膝全人工膝關節置換微創手術,一次做好兩支腳,手術、麻醉、住院都只要一次,病人減少麻醉的風險,縮短住院的時間、花費,及家屬的照護,術後恢復與復健時間也縮短,而且不會有長短腳的問題。王芳英醫師表示,過去國內臨床與文獻記錄,一次做兩腳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都是設定在75歲以下,這次他採用微創手術幫82歲老翁一次開好兩支腳的雙膝關節置換,突破了年齡的限制,是顛覆傳統的新里程。老翁術後第二天就已經下床走路不必拿助行器,第4天能爬樓梯,手術良好,日前他回診,高興掀起褲管指著兩腳膝蓋,說現在走路和活動都沒有問題,等完全康復後還要繼續幹活和當義工,對手術結果很滿意。王芳英醫師說,很多病人因為第一次手術疼痛而心生畏懼,不願再開第二次刀,結果只治療一支腳反而造成長短腳,時間一久,原本治療好的腳也受影響,長短腳影響外觀,還會造成腰椎問題引發各種痠痛。老翁之前曾試過玻尿酸注射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不持續,王芳英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勞永逸,但是仍應依病人情況來進行,由於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多重內科疾病,術前需要做完整的專業評估。大甲李綜合醫院整合骨科、心臟科、胸腔科、腎臟科、麻醉科,跨科醫療團隊合作,降低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機率,也是此次手術順利成功的重要關鍵,王芳英提醒,保養膝蓋要從年輕做起,注意飲食均衡,留意鈣質與蛋白質的營養攝取,並且要適度運動,保持正確姿勢,膝蓋應有充足休息不過度使用,太胖會增加膝蓋負擔加速耗損。
-
2022-03-29 養生.聰明飲食
滴油不沾不如選對好油 補足營養素才可以健康瘦、減緩經痛
● 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對好油」● Omega-3、Omega-6和Omega-9需平均攝取● 不要一油到底,家中常備二至三種油品不少人因為怕胖「滴油不沾」而餐餐吃水煮食物,可以健康瘦嗎?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萬萬不可!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攝取太少,可能導致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經期紊亂。因此,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對好油」,除了攝取足夠營養素,還能減緩經痛,甚至降低腫瘤生成和脂肪肝的風險。黃淑惠指出,油脂是人體重要營養素之一,不但能儲存熱量,以備不時之需外,臟器脂肪也有維護器官的功用,當人們摔倒、撞到東西時,能夠減少衝擊、保護內臟。長期缺油脂 皮膚乾燥易便祕尤其脂溶性維生素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其他如細胞膜、神經髓鞘和荷爾蒙的組成也都和脂肪有關,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油脂攝取「過猶不及都不行」,高油脂飲食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黃淑惠說,一般人營養攝取上,醣類建議占總熱量的55%至60%、蛋白質占15%至20%,油脂則占總熱量的25%至30%,不可超過總熱量的三分之一。三高病人不需要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雞豬牛動物性脂肪 少吃為宜「好油」如何選擇?黃淑惠解釋,油脂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但卻不易代謝,容易在體內的肝臟、血管壁上堆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會增加低密度脂肪酸(LDL),也就是壞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肪酸(HDL),即好的脂肪酸。因此,除非是要炸雞排,否則如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要少吃為宜。植物油中的椰子油屬於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黃淑惠建議,若真的想要高溫炒炸食物,可使用椰子油。橄欖油、苦茶油 不宜高溫烹調至於不飽和脂肪酸結構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兩種。黃淑惠表示,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例高低的不同。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具有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的功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會調降LDL和HDL。但是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含「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依據雙鍵的位置,油品又分為Omega-3、Omega-6和Omega-9,且各有不同的功能,沒有哪一種對人體最好,最重要的是要平均攝取。如Omega-3具調降三酸甘油脂、抑制血栓、抑制腫瘤細胞成長和提升記憶力等功用,代表油品是魚油、亞麻仁油;Omega-6有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的效果,能提高免疫力,常見油品為大豆葵花油;Omega-9則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的功用,最具代表的油品是橄欖油。不同食材烹調 使用不同油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建議,家中最好常備二至三種油品,依據不同的食材、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品,不要「一油到底」。例如,橄欖油不適合高溫烹調就用來涼拌、椰子油可用來炒炸。「我們家從來不爆香」,譚敦慈表示,盡管有些油品的發煙點高,高溫不容易裂解,但只要冒煙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因此建議炒菜時不要爆香。購買油品時一定要注意保存期限,開封後使用不要超過六個月;舊油、新油也不可混用,且最好使用深色罐裝,放置在陰涼處,避免油品變質。
-
2022-03-18 寵物.照顧指南
毛孩爸媽注意!這9種食物絕對不能給毛孩吃,嚴重恐喪命
現代人真的很多家庭都有養寵物,毛小孩就跟自己小孩般,需要細心呵護。你知道嗎?毛小孩的營養攝取跟人類一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特別邀請營養師莊昕悅來談談,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莊昕悅表示,剛成為營養師時,對好多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於是去了學校上了寵物營養課程,只可惜台灣目前並沒有寵物營養師執照,所有寵物飲食與健康相關的議題,都是由獸醫負責,印象中,韓國真的有寵物營養師這個職業!許多家有毛小孩的人時常討論,狗狗什麼不能吃、貓咪什麼不能吃…,誤食了又會出什麼大事。因此,莊昕悅就特別分享,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供給毛小孩新手家長們參考。No Eat 1 洋蔥、大蒜、韭菜對人類很健康的辛香料:洋蔥、大蒜、韭菜,竟然會造成毛小孩血尿!莊昕悅解釋,洋蔥、大蒜、韭菜含有機硫化合物,食用過量時,會破壞紅血球,導致紅血球極速氧化,引發氧化溶血作用,產生血尿,嚴重時更會造成死亡。她進一步說明,各種形式的洋蔥都可能造成寵物的健康問題,包括脫水、生的或煮熟的洋蔥,甚至洋蔥粉等,而許多寶寶副食品都有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建議毛家長別讓毛小孩吃。No Eat 2 葡萄、葡萄乾莊昕悅指出,葡萄和葡萄乾因為含有「酚類物質」,狗兒如果誤食,在6~1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腹痛、厭食、嗜睡、無力等,還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造成腎臟無法產生尿液,這時多數狗兒就會死亡或被安樂死,死亡率高達50~75%。 No Eat 3 酪梨過去曾有愛吃酪梨的狗狗死於急性心肌病變的病例報導,莊昕悅說,因為酪梨含有一種殺真菌毒素叫Persin,症狀包括胃腸道刺激、嘔吐、腹瀉、呼吸窘迫;還會造成肺部、胸部、心臟組織周圍的積液,因缺氧而導致呼吸困難、死亡;其高脂肪含量,也可能會導致胰腺炎。 No Eat 4 巧克力、可可許多人都知道狗狗吃下巧克力會生病,其實,巧克力也會嚴重危害貓咪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莊昕悅表示,巧克力跟可可含有甲基黃嘌呤,內有如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興奮劑物質,會影響毛小孩的中樞神經、肌肉等。 No Eat 5 啤酒花釀製啤酒時,為增加啤酒風味及泡沫穩定性而加入的啤酒花,不管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對狗狗都是劇毒。莊昕悅說,狗狗誤食後會產生惡性高熱的現象,出現發高燒、焦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氣喘、嘔吐、腹痛、痙攣等症狀。 No Eat 6 夏威夷豆很多餅乾、蛋糕等都會添加夏威夷豆,但如果你把點心分享給毛小孩,可就糟糕了!莊昕悅提到,狗狗誤食夏威夷豆的12小時內,會發生無力、虛弱、嘔吐、抑鬱、發燒、僵直、仰臥等中毒症狀。因為夏威夷豆含有未知的毒素,會影響寵物的肌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運動困難、虛弱、呼吸困難、震顫和四肢腫脹,還可能引發胰腺炎和致命的過敏反應。 No Eat 7 未烘烤的麵包莊昕悅指出,麵包是靠酵母發酵,但是活酵母吃進狗狗體內會產氣造成胃脹氣;麵包發酵食會產生乙醇(酒精),更可能導致狗狗中毒。所以製作麵包時,一定要小心讓狗狗與生麵糰保持距離。 No Eat 8 木糖醇糖果、口香糖、牙膏、減重食品等都會添加木糖醇。木糖醇是種人工甜味劑,會導致寵物體內胰島素增加使血糖快速降低,當血糖突然下降後,會導致嘔吐、嗜睡、失去協調控制,最後可能產生癲癇,而肝衰竭往往發生短時間內。 No Eat 9 酒精酒精對人的健康影響深遠,對寵物也是一樣。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昏迷、死亡。除了生麵團、腐爛水果等會產生酒精,生活中包括油漆、藥物、香水、漱口水、消毒劑等含乙醇的產品。莊昕悅提醒,盡量避免讓寵物吃到上述食物,請將這些食物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是愛偷吃東西的毛孩子。而造成毛小孩中毒跟攝取的劑量有關,每種動物的耐受劑量不同,若不小心食用到且有症狀產生須儘速就醫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莊昕悅、文章出處/莊昕悅營養師) 延伸閱讀: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多年來都錯了!毛小孩中暑非毛太長 獸醫師曝真相 
-
2022-03-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比不吃更傷身!營養師曝「早午餐5大陷阱」:致三高、更易胖
現代人因為工作繁忙,總想在週末假日睡到自然醒,導致早餐時間往往都超過9點,因而興起了一股早午餐(Brunch: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的風潮。把吃早餐的時間往後推遲,並將早餐和午餐的份量合併著吃,加上坊間推出的美式超大份量Brunch,但這樣的飲食模式健康嗎?短時間吃大量食物 易引起胃腸道負擔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營養師張麗玲表示,將兩餐的份量加在一起吃的Brunch,因為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腸道的負擔,長期下來就會引起代謝失調,加上坊間的Brunch大多都是以高油、高脂的美式餐點為主,一餐吃下來熱量破表,吃多了若又沒有運動,不但體重可能直線上升,「三高」可能會跟著來報到。(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起床後第一餐影響身體大 早餐、午餐應分開來吃 其實,起床後的第一餐非常重要,有研究指出,一早起床若不補充足夠的能量,則易造成血糖過低、注意力變差,同時出現疲勞、記憶力衰退等現象;因此,為了健康著想,仍建議早餐與午餐應該分開來吃。(推薦閱讀:早上空腹想吐、沒食慾恐是「胃食道逆流」! 醫揪「超雷習慣」 :吃飯太快也中)2小時內吃早餐 間隔4-5小時吃午餐以吃早餐的時間點來說,張麗玲指出,不管是幾點起床,都建議在起床後的1~2小時內用完第一餐。一般來說,規律的早餐與午餐時間應間隔4~5小時,所以,吃早餐的時間應該在早晨的7~9點(辰時)之間最好。而以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辰時正好處於胃經當令之時,氣血流注於胃經,因而磨化能力在此時最強,所以,早晨7~9點正是早餐進食的最佳時間。(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吃早午餐 這些營養前提須注意針對假日晚起型的現代人,偶爾將Brunch當作第一餐或真的很想吃Brunch的人,除了攝取量不要太多之外,在營養攝取上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前提,而後兩餐的用餐時間則需往後移,以下是營養師的飲食建議:1、選擇含維生素B群及複合醣類食物:如糙米飯(粥)、全麥麵包、雜糧麵包,以及全穀類食物。(推薦閱讀: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2、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魚肉、各種瘦肉、家禽肉等。蛋類的攝取方面,每週均衡攝取2~3顆蛋較為適當。3、含鈣質豐富之食品:包括低脂牛奶、無糖營養強化豆奶、乳酪、起士、小魚乾等。4、以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為主:少吃含油酥的麵包,並減少塗抹在吐司上的奶油使用量;最好選擇植物油、核果類等不飽和脂肪。(推薦閱讀: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5、多攝取新鮮蔬菜及水果:蔬果中不同的植物化合物(植化素)對人體健康各有益處。藉由足量、多樣的蔬果,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利不同的植物化合物發揮各種有利健康的效益。防三高、肥胖上身 生活作息莫輕忽為了健康著想,不讓三高、肥胖上身,保持腸胃機能正常運作,每天的早餐一定不能少,若不得已晚起或真的想吃Brunch,張麗玲建議,偶一為之就好,或調整Brunch的飲食內容,使其盡量達到營養均衡。延伸閱讀: ·燒餅夾油條不是最肥! 營養師揭「15款中式早餐熱量」:第一名你常吃?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是警訊 鍛鍊肌力及時拯救老膝蓋
常言「要活就要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行動力驟減時,往往是快速退化的開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行動力代表活動力,活動力代表生命力,當行動力走下坡時,生命力也會跟著衰退。維持行動力需要及早自我意識,當開始無法自由移動時,就是警訊的開始,不只要積極預防、保養,也得調整生活,讓自己「動起來」。蹲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梯不順暢,都是行動力衰退警訊。剛退休的陳太太前年才建立起的健身習慣,礙於疫情爆發,運動量驟減,短短二、三個月內就讓她感覺到行動不便,常常向家人說「腳無力」、「沒辦法爬樓梯」,行動漸漸開始受限。加上疫情期間大多時間關在家裡,陳太太開始抱怨自己「沒用了」,兒女察覺到媽媽不對勁,才發現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開始自我放棄,還好兒女及時協助安排物理治療,媽媽的行動力才逐漸轉好。簡文仁表示,這位陳太太屬於「廢用性退化」,人只要「廢」就會「退」,當荒廢了「動」,就一定會退化。陳太太經過一個多月的運動,很快就恢復行動力。他說,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只要不動,都會讓行動力減退。他強調,生理與心理是同步的,當生理出現異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肌力、營養攝取,幫助膝蓋軟組織更有力。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行動靠雙腳,簡文仁表示,年紀愈大會發現膝蓋愈無力,很多長輩會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一旦放任其老化,後續得花更多的力氣維持住行動力。他說,早上醒來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卡卡不靈活,或感覺明顯疼痛等,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簡文仁強調,保養永遠不嫌晚,即使已經70歲、80歲或90歲都能保養,延緩退化的速度。保養的方法要著重在「增加營養攝取、增加肌力」。首先可以補充保養關節軟骨的基礎成分,如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幫助膝蓋軟組織組成及保持彈性。除此之外,簡文仁表示,無論幾歲,只要增加肌力也能保護關節健康。但不同年齡層增加肌力的方式略有不同,年輕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增強肌力,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加速肌肉生成;長輩可能胃口不佳,體能也不像年輕人可以不斷訓練,他建議,胃口相對好的長輩,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生成的機會,胃口不佳者可以補充營養成分,如較為細緻、好吸收的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隨著年齡減少,而且較難從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量。從強韌迴游一生的魚類中提煉的營養成分咪唑胜肽化合物,可以幫助長輩更有條件長肌肉。他強調,健康的關節必須要同時讓軟骨長好,也要讓肌肉能夠生長。除了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不只可以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也可以幫助骨質的強度,而且從骨頭到細胞、細胞組織液等,都能給予幫助。鍛鍊股四頭肌不一定要重訓,日常微蹲、腳繃直都有效果。肌肉是保護關節的一大利器,但許多長輩害怕重訓,就怕造成運動傷害或跌倒,讓身體衰弱的情況更為嚴重。簡文仁表示,長輩訓練的方式千萬不能比照年輕人,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最好可以從腳繃直開始做起,坐在椅子上,腳往前繃直,每天做20下,維持10分鐘,有空就做,持續一個月。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微蹲,只要站著的時候,膝蓋微蹲,每次連續五次,再來嘗試連續十次,每次嘗試的時間也是十分鐘,慢慢進階到微蹲不會感到不舒服時,就能進一步深蹲。深蹲同樣需要慢慢來,建議長者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否則自己嘗試,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引發傷害。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保養也需要同時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建議找尋夥伴一起努力,更能維持運動以及保養的習慣。
-
2022-03-05 養生.聰明飲食
「開心食物」芝麻、茶葉蛋...都在列!醫師點名:吃含有「這營養」的7大類食物,舒心又好眠
作為一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它能促進血清素與褪黑激素(Melatonin)生成。我自己都會吃芝麻醬,或泡芝麻飲來喝。有一種關乎你快不快樂、身體爽不爽快的重要神經化學傳導物質,它叫做血清素。血清素濃度過低,有人會憂鬱、頭痛,有人會易怒易焦躁,時常心不能安,有些人會莫名其妙發胖,出現睡眠障礙,有些人則是明顯感覺到注意力無法集中,倦怠又壓力很大放不下。症狀百百種,你我皆不同,總之,很麻煩就是。「哎呀,你要放下啊!」「我也知道要放下啊,但哪有那麼容易。」這是我們常聽到的對話。許多時候,放不下並非心理因素,而是生理因素,是營養攝取上有所疏漏所產生的問題。一味責怪自己的心不夠瀟灑,其實心也很無辜。這時候我會問,你晚上有睡好嗎?你有吃芝麻嗎?問芝麻是因為芝麻及其製品皆含有豐富的色胺酸(Tryptophan),作為一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它能促進血清素與褪黑激素(Melatonin)生成。我自己都會吃芝麻醬,或泡芝麻飲來喝。褪黑激素管你晚上有沒有好睡,血清素則跟你白天夠不夠清醒、快不快樂有關。我常常勸大家做日光浴的原因,就是為了維持血清素跟褪黑激素的平衡。平衡搞好,很多健康問題都不再是問題。自己檢查,我到底是把自己吃好了還是吃壞了?如果你本身一天中快樂的時間比厭世的時間長、看到有趣的事情會笑出來、大多數時間精神飽滿,或是充電很快,很容易熟睡、睡飽。自覺精神安定穩定,不容易情緒起伏很大。這樣超棒的!基本上你的平衡沒什麼問題。請繼續保持。就照現在的飲食習慣正常吃即可。倘若你生理期前常常特別不舒服、晚上睡不好又容易醒、情緒低落注意力差、容易衝動無法控制、難以感到快樂,那不妨注意一下自己在飲食上有沒有偏食、是否有營養失衡的問題?合成血清素的原料之一「色胺酸」要是缺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神仙下凡、喜劇大師卓別林到你家成天逗你,也沒辦法令你快樂起來。現在市面上雖然也有口服色胺酸這種方便的選擇,但其實只要日常飲食掌握多樣、均衡原則,且不要採取什麼激烈偏頗的節食法,基本上你體內色胺酸的存量,都會是足夠的。補充色胺酸自己來,請把以下七類食材牢牢記得,或貼在冰箱上,下回採買,別忘了這些讓人開心的好東西。大原則多樣化少量攝取、輪流享用。一、五穀雜糧:燕麥、小麥胚芽、蕎麥二、堅果種子類:黑芝麻、白芝麻、核桃、腰果、蓮子、花生、榛果、葵瓜子三、各種豆及其製品:黑豆、毛豆、鷹嘴豆、納豆、豆腐、豆漿與拌涼麵的芝麻醬四、乳製品:鮮奶、優格、用傳統方法製作的起司五、蛋類:雞蛋、鐵蛋、鹹鴨蛋、茶葉蛋六、藻類:紫菜、髮菜七、送人自用兩相宜類:蜂蜜、巧克力蜂蜜我都說它是「植物的精華液」,不方便出國的時候,買不同國家的蜂蜜來吃,照樣能得到世界各地植物們的健康加持。至於巧克力,可可脂含量越高越好,可避免無意間攝取過多糖分。趴數高的黑巧克力吃對了,不僅人會開心,還對促進心血管健康有正面的影響。荷蘭萊頓大學認知心理學系研究人員發現,補充色胺酸、提高血清素水平的人,會更願意慷慨解囊,多捐一點錢給慈善機構。而且,還會變得比較願意和人合作、願意信任他人。下回你若遇上「不聽話」的人,先別急著自己生悶氣,別忙著爭辯講理,何不請對方吃兩顆茶葉蛋、送他巧克力,或端碗豆腐紫菜味噌湯來,有了色胺酸,血清素不缺,心情愉快,什麼事都好談、什麼困難都不難。★快樂任務:任選一樣食材,觀想它的來源,衷心感謝感恩食物、讚嘆食物,是文明人的好習慣,而且這樣做,還對促進健康大有益處。舉例來說,中午用餐時,你可以觀想一粒米的來源,是有多少機緣,才能讓這粒米被送到你眼前、成為你的營養來源。首先,要有農人,天要會下雨,土壤要夠肥沃,害蟲不能把它吃光光,賣米的老闆要身體健康,送貨的、烹調的、幫你端上桌的……都有出一份力喔,啊不然你以為這粒米是自己走進你碗裡的嗎?謝天謝地、謝謝所有人,讓這粒米現在能在這裡被自己吃進去。時不時你都能做這樣的一個練習,食材任選,吃到什麼謝什麼,香蕉、芭樂都可以。書籍介紹書名: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10/26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京妍生技董事長學經歷: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物理系台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台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退化性關節炎防治,以及慢性病、癌症與睡眠調理。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更多養生新知與媒體節目播出訊息,請關注「洛桑加參」臉書與YouTube頻道。延伸閱讀: 疫苗「AZ、莫德納、BNT」混打三廠牌,保護力更強?醫師為何不建議!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素容易骨質流失?醫破迷思:改善生活習慣,3招教你存骨本
人體的骨量在35歲開始走下坡路,40歲到59歲是人一生中骨骼疾病風險升高最快的時期,尤其50歲以後,平均有1/3的女性、1/5的男性就會發生一次骨折,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骨質疏鬆。 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醫師指出,一般人會覺得骨折往往是車禍或劇烈外力等意外造成,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可能上下樓梯,就會無預期發生骨折。 他在診間就就常跟骨鬆病友開玩笑,平常拿拐杖預防只要花幾百元,但萬一跌倒骨折就要花上好幾萬元以上來治療,所以日常保養及預防非常重要。 葉光庭醫師表示,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T值如果大於-1,屬於骨質正常;若是位於-1至-2.5之間,就屬於骨質缺乏,這時候不一定要吃藥,但是建議要定期追蹤,並且透過飲食跟生活型態去改變。 如果T值小於-2.5,就需要看醫生尋求協助,除了生活型態改變之外,還可以搭配藥物使用。不過,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對牙齒造成影響,所以最簡單而且重要的方式,還是要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喝咖啡、吃素,非骨質疏鬆成因 許多人認為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研究發現,「每天一杯咖啡,對骨質流失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度有限,成人一天最多喝3杯美式咖啡,再多就會攝取咖啡因過量,而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另外,很多人也有迷思,以為吃素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其實無論是素食或葷食,重點都是要營養均衡,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或深綠色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鈣質的攝取。 改善生活習慣,3招預防骨鬆 葉光庭醫師說,要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是要「規律運動,不吸菸,節制飲酒,避免熬夜。」一般人只要做到三招,「頂天、立地、補充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1.頂天 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三次,每次15至30分鐘。 2.立地 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3.補充鈣 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金針、海帶、小魚干、堅果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2-28 養生.更年期變化
全銀運動/更年期正確保養可延緩老化!營養師:多攝取這些「天然雌激素」食物
● 更年期長達10至15年,正確保養可延緩老化● 荷爾蒙分泌量不足,易引發許多身心不適● 防骨鬆、延緩骨質流失,要補鈣、多運動女性約45歲左右進入更年期,受到卵巢功能衰退的影響,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引發許多身心不適,例如熱潮紅、夜間盜汗、皮膚乾燥鬆弛、失眠、焦慮、憂鬱、痠痛、心悸、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統稱「更年期症候群」,透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助顧好後半生。安度更年期 從營養下手更年期是每個女性必經過程,也是正常老化現象。WaCare專家、營養師許惠雯指出,雖然卵巢功能逐漸失去,但仍可透過適當的作息與飲食,來緩解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一般常見的更年期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情緒起伏大、瞬間燥熱感、睡眠品質差、肌肉痠痛疲勞、皮膚和眼睛乾澀等,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需諮詢醫師尋求協助。如何安度更年期?許惠雯表示,可從營養照護下手,採用天然食物來補足身體流失的荷爾蒙,以緩解更年期產生的不適困擾。多吃黃豆製品及魚類 食物選擇及營養攝取方面,許惠雯強調,首重多攝取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例如黃豆及其製品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魚類的維生素D含量高、深綠色蔬菜含鈣質多,能減少骨質流失。每天更應適量喝水,但少碰油炸、辛辣食物,亦能舒緩症狀。更年期除了各種不適症狀之外,還要預防或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的產生。雌激素可維持血管彈性,但更年期分泌減少後,脂肪容易堆積在血管壁,進而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糖代謝也會因雌激素下降而紊亂,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被稱為「熟齡隱形殺手」的骨質疏鬆,是停經婦女的健康大敵,一旦骨質流失嚴重,容易發生骨折,有失能甚至臥床的風險。想要遠離骨質疏鬆威脅,許惠雯建議,多吃含鈣食物,遵守低油、低糖、低鹽飲食原則,飲食營養均衡,吃出好骨力,同時應養成運動習慣,幫助鈣質儲存在骨頭內,有助於增強骨質密度。選優質蛋白質 少精緻澱粉步入中年,許惠雯提醒,飲食一定要忌口,多選擇優質蛋白質、減少精緻澱粉攝取、調味盡量清淡,務必做好體重控管,放鬆身心,才能維持最佳健康狀態。
-
2022-02-26 養生.人生智慧
56歲方文琳靠跑步運動克服暈眩、擊敗更年期!創佛系跑步,設定目標60歲要再跑一次全馬
56歲的女星方文琳,凍齡顏值和好身材,讓她成為演藝圈美魔女代表之一,人生的後半段,她靠跑步運動克服暈眩、擊敗更年期,早在幾年前就已征服42公里全程馬拉松,並設定60歲還要再跑一次全馬。而何以能持之以恆勤跑不倦,她說:「我有不能放棄的理由。」小時候的方文琳不算有運動天分,參加過跳繩比賽,也曾在「不得已」情況下被選為接力賽選手,但常體力不支,快接棒時就暈倒,以至於長大後、踏入演藝圈,自認偏瘦的體態不太需要運動,唯一會的游泳,還是因拍戲需要才學會。對抗更年期 初期繞著家裡跑步入中年後,方文琳因和媽媽、兩個女兒同住,「大概是50歲時吧,可能因為更年期前後、工作不順利,每天待在家,面對老小,一家子都是女人,情緒特別多,要承受老的小的,我卡在中間,真的快爆炸了」,為了有獨處空間,也排解更年期困擾,她在哥哥和弟弟建議下,開啟運動之旅。萬事起頭難,方文琳認為既然難跨出家門,不如從家裡開始,「以前家裡還沒裝潢前是長型的,所以我就繞著家裡跑,一圈、兩圈,可以跑到2公里」,直到可以到戶外跑步,她笑說:「在家裡和到戶外跑,完全是不同境界」,「在家裡可以跑2公里,到家附近的北藝大操場跑,跑兩圈(400公尺),竟然就跑不下去了」,後來找對運動方法,走路到北藝大跑個10公里再走回家,一來一回3小時,成了她最佳獨處時間。摸索吃苦頭 使錯力變黑趾甲因為希望獨處,方文琳沒找教練、也不到健身房,全靠自己摸索,她透露:「很奇怪,我只要一碰到運動器材,無論是踩飛輪、上跑步機,沒兩下就頭暈」,最嚴重一次是騎腳踏車走山路,下坡衝太猛,「回到家就趴在馬桶吐個半死」,因此她從不到健身房,而是選擇到戶外環境運動,但也因為獨自摸索,為此吃了不少苦頭。方文琳曾因跑步姿勢錯誤及穿錯鞋,得了肌腱炎,也曾因跑山路跑出「黑趾甲」,「我嚇到了,怎會有黑趾甲?後來因要參加彰化田中馬,主辦方請教練訓練,才知道是自己使錯力。」創佛系跑步 放空情緒輕鬆跑其實,方文琳的路跑人生,不單單是為了自己,2019年底,她首度挑戰42公里全馬賽事,就是為了已離世的大弟而跑,當初弟弟設下目標5小時30分完賽,卻來不及完成,她為完成弟弟遺願參加田中馬,最後成功在預定時間內跑回終點,得知成績的那一刻,她立刻大哭。路跑這條路,方文琳也曾想放棄,「很多人跑不下去,多半是覺得跑步太無聊,又很喘」,她也有過停滯期,直到有目標、找到方法,自創「佛系跑步」:「吐氣時『阿彌』、吸氣就『陀佛』」,藉此調整節奏,腦袋裡也無需想東想西,「現在完全不用想,很輕鬆就達成,一跑就是10公里。」看別人堅持 自己更不能放棄她習慣去的北藝大操場,經常可見令人動容的畫面,一對老夫妻天天報到,她看著因車禍不良於行的妻子,在老公陪伴下,從需要攙扶到靠助行器一步步慢慢走,「還有一個人,不知什麼原因,小腿肉被削到見骨,但他從不掩飾,依然不斷地跑,我跑在後面,看到人家這樣都還這麼努力,想想自己,我有什麼理由放棄!」路跑賺健康 60歲還要拚全馬遇上天候不佳或疫情期間不適合外出跑步時,方文琳就會在家做有氧運動。過去她曾經有暈眩症,拍8點檔時曾莫名暈眩嘔吐,還住院5天,在家裡坐著會突然天旋地轉,自從愛上路跑之後,不但症狀全無,「連健檢數字都很漂亮」。因熱愛運動,身心靈獲得成長改變,方文琳也經常在臉書貼文分享心得,「很多人因為我而開始跑步、跑馬拉松,這樣持續不斷地發文,以正能量鼓勵大家,其實也是鼓勵我自己,形成一種使命感,大家因你而做了這麼多的改變,我當然不能停下來」。也許有人說,年紀大了、跑步傷膝蓋,不適合如此激烈運動,但方文琳依然持續挑戰,設定目標在60歲時還要再跑馬拉松,記者問她:「全馬嗎?」方文琳笑著說:「當然是全馬啊,不是全馬就不叫馬拉松了,別人有別人的想法,我有我的堅持。」運動菜單:日食兩顆蛋,不碰加工品自從開始瘋路跑後,方文琳經常在社群貼文分享所見所聞,習慣晚睡的她,因無法早起,通常會選在傍晚時分到戶外跑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時間,目標別訂太高,她認為才是培養運動習慣的最佳入門。方文琳坦言一開始到戶外運動時,曾開車到距離住家2公里外的北藝大操場,後來想想乾脆省下停車費,走路兼熱身,能爭取更多時間運動,她認為只要想動,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方文琳從踏入演藝圈以來,為了維持體態,早已養成少吃的習慣,盡量不吃加工食品,以天然食材為主,她說自己的運動菜單很簡單,偶爾打杯蔬果汁,熱中運動後,更注意營養攝取,每天吃兩顆蛋、喝上滿滿一杯高濃度豆漿、肉類,攝取蛋白質,也會吃魚皮、豬皮等補充膠原蛋白,有空時也會自己下廚煲湯,達到飲食均衡。
-
2022-02-25 養生.聰明飲食
葉黃素這3種食材都吃得到!不只有助養眼也抗氧化對全身皆有幫助,營養師教4招更助保養!
民眾養眼、護眼多會關注葉黃素的營養,並使用相關營養品。不過其實葉黃素在天然食材中也吃得到,且養眼也不能單靠葉黃素。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葉黃素的營養,並分享常見含有葉黃素的天然食材,以及更有助眼部健康的保養方式,一起守護靈魂之窗! 葉黃素不只有助養眼,抗氧化對全身皆有幫助!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有非常高的頻率接觸3C產品,包括上班時使用電腦,下班後看電視、滑手機等,大多人幾乎除了睡覺一整天都在使用3C,而這些3C產品的光線長時間、長期下來會對眼部造成傷害,使黃斑部產生自由基,影響眼部健康,增加白內障、黃斑部退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葉黃素有相當優越的抗氧化能力,可減少自由基傷害,達到護眼的效果。也因為屬脂溶性營養素,葉黃素可持續累積於眼部,達一定時間的保護效果。 簡鈺樺營養師更進一步表示,葉黃素的抗氧化能力,不單僅限於眼部,身體各處的也可一同保養到,如保養血管,各器官也都受惠。而對於常見慢性疾病糖尿病,許多糖友在血糖控制不穩定的狀況下,如同長時間身體浸泡在糖水中,身體大小血管,尤其是眼部細小的血管較容易出現病變,如常聽到的視網膜病變,因此可透過天然食物或是保健品補充葉黃素來保養視網膜。也有研究發現,葉黃素有助於改善腦部的認知功能、降緩退化,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養腦營養。 葉黃素助養眼、養身,這3種食材都吃得到! 許多民眾為了養眼,會選擇使用葉黃素的相關補充品,不過簡鈺樺營養師指出,其實生活中就有不少天然食材可以吃得到。例如最普遍常見的菠菜、綠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或是胡蘿蔔、南瓜等橘黃色食物,以及雞蛋的蛋黃都可以吃得到,這些食材也都有其他各自的營養,深綠色蔬菜更是營養成分涵蓋範圍相當廣泛的食材,像是民眾欲養骨的鈣質也可以吃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攝取葉黃素也有訣竅更有利於身體吸收。正如前述所提到,葉黃素屬脂溶性營養,這也就意味著在油脂的輔助下,更有利於葉黃素被人體吸收,因此相關天然食材可在進行有油的烹飪方式後攝取,補充品則可能隨各家廠商技術而有不同形態的葉黃素,可多留意是否標註隨餐使用或飯後使用。 養眼別單靠葉黃素,營養師教4招更助保養!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養眼的營養其實不單只有葉黃素,其他像是胡蘿蔔素、花青素、玉米黃素等也都廣泛存在於生活常見的天然食材當中。而許多民眾也常會感到納悶,為什麼卯起來吃葉黃素,眼部狀況卻也未見明顯的改善,對此營養師表示,其實「行為控制」會比營養攝取更來的有利養眼,且任何再健康的營養都是過猶不及,食藥署也建議葉黃素單日攝取不超過30毫克,並非大量補充就有助養眼。 因此營養師建議,欲養眼的民眾,可從飲食均衡攝取天然的營養,也可用營養品輔助,日常盡量避免3C產品,若上班不可避免,至少下班有個時間是以運動、繪畫等休閒娛樂取代使用手機、看電視、使用電腦等,讓眼睛得以休息,並可多動動雙眼作些眼部運動。如此對於眼部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防3大眼疾,醫: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眼睛保養別只靠葉黃素 營養師:5大護眼營養素這些食物都吃得到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3大優點 幫忙吞嚥進食有困難的病人攝取營養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幫忙吞嚥進食有困難的病人攝取營養,得以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餵食。兩位資深放射診斷科介入性診療專科醫師分享發展這種方法的歷史背景以及目前以「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並有三位病人與家屬分享病人在鼻咽癌接受放射治療後引起吞嚥困難,而後接受這種胃管的放置,成功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並享有理想的營養與生活品質。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滿足口腹之欲是人生的基本要求,健康的人如此,而生病的人更是需要有充分的營養來對抗疾病。傳統上當病人無法由嘴巴進食的時候,醫生最常建議的處理方式是放入鼻胃管或者是利用外科手術的方式做胃造瘻口。前者不僅影響病人的外觀讓病人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生活,而且會在喉嚨有異物感讓人無法忍受。後者則是需要全身麻醉才可以進行,而且傷口比較大。當病人的身體狀況較差的時候,很容易會有傷口潰爛出血的情形但無法治療。因此在透視攝影下放置胃造瘻管就逐漸的取代傳統的鼻胃管和外科手術。這個手術的進行方式是在X光導引之下, 局部麻醉之後在肚子上畫下一個0.5公分左右的傷口,然後將ㄧ根直徑約0.4公分的軟管經過腹壁放入胃的下體部。經由這根管子可以將流質食物直接灌食到胃部。一般做完手術之後要觀察24小時,如果沒有任何的不舒服,例如發燒和腹痛,就可以開始進行灌食。整個手術的時間大約20到30分鐘。我們醫院從1997年開始由放射科醫師為將近1500位病人進行了這項手術,有很多病人已經放置胃造瘻超過十年以上,大約每半年需要更換一次新的管子,更換管子時不需要任何麻醉,所需時間大約十分鐘。這項手術可能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不到10%,包括腹膜炎和傷害到附近的器官(大腸)。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不到1%。這種手術有以下幾種優點:ㄧ、不會有外觀上的問題,病人可以正常的生活。之前有位頭頸癌的病人他因為無法順利從嘴巴進食已經放了鼻胃管好幾個月。但是為了嫁女兒,他鼓起勇氣接受了這項手術,結果非常滿意。因為他可以以正常人的外表來主持女兒的喜宴。還記得他跟我說,作為一個父親,把兒女撫養長大看到他們有美滿的婚姻,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因為作了胃造瘻,他不必在臉上掛著一個管子如同大象的鼻子一般,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婚禮的台上把女兒的手交給女婿。做了胃造瘻有管子在肚子上,等傷口成熟 (約兩星期)之後依然可以正常運動,可以洗澡,甚至有病人用隔水敷料包覆管路和傷口穿著全身性的泳衣去游泳。只是泡溫泉就不太適合了。二、手術時間短不需要全身麻醉。很多頭頸癌和食道癌的病人,或者是病人的情況比較脆弱,無法接受全身麻醉或者內視鏡手術。在透視攝影下進行胃造瘻就非常適合。可以避開全身麻醉的風險,和外科手術相比復原的時間比較短, 副作用也比較少。三、灌食操作方便可以不必仰賴他人照顧。唯一的缺點是因為管路內徑的限制,只能灌食已過濾的流質食物。太油的東西也不適合。例如雞湯必須要冷卻之後過濾油脂碎屑才可以灌食。我很佩服一位病人的太太,他每天幫先生用一隻雞蒸餾ㄧ碗滴雞精,待冷卻除油之後再加溫,幫先生灌食加菜,十多年來如一日。還有一位病人是在果菜市場賣蔬果汁的,他除了營養師處方的管灌飲食之外,每天準備新鮮的果菜汁過濾之後經由胃造瘻管灌食。他們的癌症都已經治癒,但是因為腫瘤治療的副作用而無法順利進食。有了胃造瘻之後,仍然能夠有豐富的營養攝取。透視攝影導引下的胃造瘻術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微創手術,雖然相對於鼻胃管而言,他的併發症風險稍高,但是對於病人而言,舒適度和外觀美感都提高很多,也比較不會因為不舒服而拔除。即使口不能食,但是在胃造瘻的幫助之下,病人依然能夠有充足的營養,享受正常的生活。這才是我們治療病人的終極目標。
-
2022-02-16 該看哪科.中醫
元宵節湯圓吃太多打嗝不停、肚子好脹,中醫師傳授5招消一肚子氣
「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1.薄荷油塗抹腹部按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認為,薄荷性辛、涼,微甘、無毒,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等功效,其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等,提煉成薄荷油或是薄荷精油使用,具有調節與鎮定作用,對於舒緩頭痛、充血、疲勞、發燒、消化不良、肌肉痛、胃腸不適、脹氣等症狀,有一定的助益,還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緩解胃腸抽筋症狀。另外,薄荷油對於止癢、消炎、止痛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若沒有薄荷油也沒關係,居家常備藥物中的白花油、小護士軟膏(俗稱面速利達母)等,也都含有薄荷成分,塗抹於腹部按摩,同樣有改善脹氣的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白花油、小護士軟膏等藥油、藥膏中多添加了如樟腦、水楊酸等其他成分,在使用上比單純薄荷油要更加謹慎。陳潮宗指出,尤其是發育尚未完全的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這些綜合成分的外用藥膏時,要注意樟腦可能加重蠶豆症症狀;而薄荷加上水楊酸若使用過量,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痙攣等中樞神經中毒的危險;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對水楊酸也有相當程度的敏感現象,因此,幼童使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性。2.消脹氣運動蹲下後用手環抱彎曲的雙腿,將大腿貼近肚子,可加強腸胃道消化作用,有助改善腹脹、腹痛症狀。 3.打嗝排氣多走動,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彈性,透過打嗝或噯氣將空氣排出體外;切忌催吐,否則恐造成胃食道逆流。 4.中醫藥膳茶飲薄荷、柑橘類的茶飲有助消化,改善脹氣。 ‧山楂陳皮白菜豆腐湯(3~4人份)材料:陳皮4錢、穀芽2.5錢、麥芽2.5錢、山楂3錢、白菜1把、香菇8朵、豆腐2塊、生薑5片。作法:中藥材全部洗淨,白菜切段,香菇去蒂泡發;鍋中加入2000c.c.清水和藥材,大火滾沸改成小火滾30分鐘後放入香菇再滾15分鐘;放入白菜、豆腐、適量鹽、香油後,煮熟後關火。功效: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 ‧桂花陳皮消積飲材料:陳皮2錢、桂花1錢、茯苓2錢。作法:所有藥材放入8 0 0 c . c . 水中,小火燉煮至顏色呈深褐色、水分收乾至剩下600c.c.時關火;依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紅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功效:陳皮具消肉積、桂花助理氣、健脾去濕,兩樣藥材加在一起製成茶飲能改善脹氣狀況。5.穴道按摩陳潮宗說明,藉由按摩穴位達到消除脹氣的症狀。‧中脘穴:胃的正上方,肚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併攏,橫放肚臍上側,向上折量2次)。‧天樞穴:肚臍左右兩側旁開2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橫指寬)的距離。‧關元穴:肚臍正下方3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幅寬)。 預防脹氣10招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呷飯配話(台語,邊吃飯邊說話的意思)」。2.不要張大嘴巴咬食,應斯文地閉著口咀嚼食物,以免吞進過多的空氣。3.減少吃口香糖的頻率。4.有氣的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啤酒等應減少飲用。5.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增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攝取,促進腸胃蠕動。6.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適度運動可減少脹氣發生機率。8.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紓解壓力。9.食用助消脹氣的食物,例如陳皮、山楂、酵素、益生菌等(處方類藥材需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不宜自行服用)。10.容易脹氣的人應減少某些食物攝取,包括洋蔥、蔥、蒜、麻辣、咖啡;豆類、牛奶及其製品、地瓜、馬鈴薯、玉米、芋頭;糯米、韭菜、油炸物、肥肉等;桑葚、葡萄、蘋果、櫻桃等,因容易發生胃液逆流症狀;冰飲、冰品、瓜果類等。 延伸閱讀: 。元宵吃湯圓小心脹氣、肥胖上身! 營養師點名「4族群」一餐別超過2顆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2-0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得好就能減少慢性發炎風險 醫揭為何睡眠對大腦健康如此重要
▌讓你的大腦有充足的睡眠人的大腦在睡眠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液體,用以沖洗掉腦內所有的老廢物質與有害物質,但是醫學界直到二○一三年才發現了這種液體與其功用。大腦有夜間清洗功能障礙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腦神經退化的相關疾病,例如失智症或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e Lateralsklerose,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症)。睡眠不足或有睡眠障礙的人的血腦屏障也會受損,導致不屬於大腦的異物也能抵達大腦,並且引發發炎反應。丹麥的科學家麥肯.尼德佳德教授(Prof. Maiken Nedergaard)以及她所屬的研究團隊曾經在老鼠身體上研究這種特殊液體的功能。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液體在老鼠清醒的時候幾乎毫無動靜,然而當老鼠進入睡眠之後,這種液體便高速流動於其細小的渠道內。這個系統與我們的淋巴系統相當類似,只是淋巴系統無法到達大腦而已,於是尼德佳德教授擷取神經膠狀物質與淋巴兩個字,將之稱為膠狀淋巴系統。也因為神經微膠細胞是組成液體流動渠道的元素,並且具有調節的功能。這個系統會在我們於夜間睡眠的時候,清除大腦內如β類澱粉蛋白之類的有毒物質。在實驗老鼠睡覺的時候,β類澱粉蛋白在牠們腦內的濃度大幅降低,降低速度比起老鼠在清醒時快了近兩倍。除了這份研究之外,還有更多早先的研究學者同樣指出,人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濃度在睡眠時期會大幅減低,只是這些研究學者至今尚未無法對此解釋。除了神經膠質細胞可以控制膠狀淋巴系統之外,具有同樣功能的還有荷爾蒙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是壓力荷爾蒙的一種,它也具有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在高濃度正腎上腺素的環境下,腦內的膠淋巴液體流動地較為緩慢。目前為止科學家一致認同,缺乏膠淋巴液體的循環流動對於形成如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的腦神經退化疾病有相當大的關係。在低濃度的正腎上腺素環境下,亦即人在晚上就寢與放鬆的時候,膠淋巴液流動的速度則會增強。另外,墨西哥的研究團隊發現,缺乏睡眠會對人體產生壓力,因為缺乏睡眠會讓皮質醇指數升高。因此,這個壓力荷爾蒙接著會對免疫系統下達準備作戰的指令,這會引起腦內輕微的發炎反應,而這個發炎反應會攻擊血腦屏障。於是血腦屏障再次門戶大開讓有害物質進入大腦,進一步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睡眠對你的大腦健康有著無比的重要性,睡得好的人就能大幅減少慢性發炎的風險。如果你已經出現了大腦疾病的徵兆,對此睡眠有助於治療。現在社會的多數人都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睡眠時間,與其待在床上好好睡覺,他們寧可熬夜看電視、打電動,三更半夜仍舊流連忘返於網路購物或社群媒體裡。另一群人則是想睡卻睡不著,他們翻來覆去卻無法入眠,通常這如果不是因為缺乏正確的營養攝取,就是思緒還在腦裡打轉而著無法靜下來。。實用建議:好好睡一覺吧!請你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睡覺。平均而言,正常人需要每晚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請根據下列兩點來檢視你究竟有沒有睡滿足夠的時間:1.你早上起床的時候,覺得自己睡飽了。2.你一整天都覺得相當有精神。※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1-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體重與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的警戒、封城策略,對防疫有其必要性和效果,但大多數商業行和文化活動停歇,戶外運動設施被限制,例如戶外籃球場的籃球框都被取下、籃球網打結或被蓋上木板,讓民眾無法從事籃球運動,單槓、雙槓、和其他場所也有圍上隔離封條(圖);全國的健身運動中心禁止營運,許多平時利用夜間或週末去運動中心的機會也消失,民眾只能從事步行、騎單車或一些簡單的體操,因此可想而知身體活動量都會減少,加上民眾飲食行為改變,可想而知,體能和體重會直接受到影響。本文簡要討論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和運動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一、COVID-19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的影響許多探討COVID-19警戒、封城期間的研究報告內容不一,但趨勢相似,多達30-50%民眾的體重會增加。2021年4月,希臘和德國學者採用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方式,探討第一波2020年3月至5月COVID-19封城期間,16歲以上民眾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變化,該研究取自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資料庫,加上36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1.1-72.4%研究報告民眾體重顯著增高,平均體重增高約1.57%(95% CI 1.01 to 2.14),BMI增加0.31 (95% CI, 0.17 to 0.45),但同時另有7.2-51.4% 民眾報告體重減輕。2021年5月,波蘭學者探討COVID-19第一波大流行期間共183位問卷,平均年紀33 ± 11歲,結果體重增加者約49.18%,平均增加0.63 ± 3.7公斤,挑出體重未減的民眾次族群分析時,體重平均增加2.25 ± 2.5 kg,可能起因於運動量減少和飲食量和飲酒量增加,值得重視。2021年6月,美國、法國、伊朗、羅馬尼亞、英國和中國等多國學者合作,分析167個國家世代資料,探討第一波COVID-19封城期間的身體活動量和BMI變化,共收案10 121位參與者的網路問卷,去除不完整的問卷後,共有457位體重過輕(低於18.5 kg/ m²),492位為體重過重和肥胖(25-29.9 kg/m²; 30-39.9 kg/ m²),6151位為正常體重(18.5-24.9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之前,BMI平均值為24.71 ± 5.04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則顯著增加為24.78 ± 5.03 kg/m²(P < 0.001),這些受試者的體重都在健康範圍內。COVID-19封城期間前和封城期間,女性的平均BMI分別為為24.32 ± 5.27 kg/m²和24.39 ± 5.26 kg/m²(P < 0.001),男性分別為25.54 ± 4.39 kg/m²和25.60 ± 4.38 kg/m² (P =0.04),顯示男性體重為略微過重。此外,體重過輕者(低於18.5 kg/ m²),平均BMI從18.06 ± 0.71 kg/ m²,增至18.16 ± 0.87 kg/m² (P 35 kg/m²病患為< 25 kg/m²的7.36倍;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類似,值得重視。2021年2月,台灣學者發表一篇討論肥胖COVID-19病患和死亡率的系統性回顧文獻和統合分析;論文資料來自2020年1月1日至8月30日的PubMed, EMBASE,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資料庫,共得17篇文獻,543,399位病患,結果發現肥胖者,死亡率較高(相對風險為1.42,95%CI: 1.24-1.63, p < 0.001)。根據WHO的肥胖分級,BMI 30.0-35.0 kg/m²為第一級;35.0-40.0 kg/m²為第二級,大於40.0 kg/m²為第三級;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肥胖的死亡率相對風險值分別提高1.27 (95%CI: 1.05-1.54, p = 0.01), 1.56 (95%CI: 1.11-2.19, p < 0.01)和1.92 (95%CI: 1.50-2.47, p < 0.001);年紀大於65歲的肥胖病患,死亡率更高(相對風險2.54; 95%CI: 1.62-3.67, p < 0.001),應多加注意。2021年6月,韓國學者發表韓國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在2020年4月30之前罹病後被解隔離或死亡病例,共4,141位,其中3.04%病例死亡。根據BMI分為五組,(A)< 18.5 kg/m²,(B)18.5-22.9 kg/m²,(C)23.0-24.9 kg/m²,(D)25.0-29.9 kg/m²和(E)≥ 30 kg/m²。結果發現,年紀、男性、BMI< 18.5 kg/m²(A)、≥ 25 kg/m²(D和E)、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癌症和失智症等,都是引起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以(C)BMI 23.0-24.9 kg/m²做為參考基準來比較,(A)BMI< 18.5 kg/m²死亡率增為3.97倍,(D)25.0-29.9 kg/m²增為2.43倍,而(E)≥ 30 kg/m²增為4.32倍,但(B)18.5-22.9 kg/m²則無統計差異,顯示BMI與COVID-19死亡率的關係呈U字型曲線,< 18.5 kg m²和≥ 25 kg/m²病患死亡率較高。因此在疫情期間,應呼籲民眾從事合適的家居運動和營養攝取,具有良好的肌肉功能、心血管健全、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保持BMI在正常範圍,不但有利於防範心血管代謝疾病,也有利於改善COVID-19的預後。警戒期間的運動各國依其疫情嚴重程度,對封城的限制程度各有不同,這些安全規範基本上包括居家隔離,禁止文化和社交活動,遠距工作,網路上學,限制移動,保持社交距離,關閉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餐廳等,限制戶外和體育場所的群聚活動等。封城期間,雖然明白從事活動的益處,才可維持正常體能,健康平安。要克服運動量減少的情況,先要考量其潛在原因,才能一一突破。一、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易在短時間從事運動,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商家店員、藍領族等,平時即很少從事運動,即使因警戒期間休息時間突然增加,但也沒有用來運動的規劃,需要有更多更廣層面的提醒,並指導相關策略,才能改善觀念並落實。二、平時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也會因為運動中心和戶外運動設施的禁止使用,因而減少運動量,這在年輕人較為常見,他們平時從事的運動較需用到特殊設備者,例如重訓、游泳等,或需團隊運動的項目,例如籃球、排球等,即使路跑也受到限制,此時因為公共衛生的防疫需求,受到警戒限制而未能從事該類運動,有些民眾對從事其他代用運動沒有興趣,會減少運動的機會。三、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警戒期間,八大行業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夜市、餐廳等、運動中心等都禁止營運,直接造成失業人員增加,即使餐廳改用外帶方式來度小月,但其營運量也大量減少,許多商店都直接關門,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許多人的生活拮据,心理壓力增大,根本沒有從事運動的想法。四、對應壓力的模式,有些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會選擇增加飲食量和睡覺來應付,結果體重直線上升,一旦食量變大之後,會造成惡性循環;另外有些人則會失眠,結果白天昏昏欲睡,沒有力氣來運動。五、若因防疫關係而居家限制時,在斗室內更難有運動的機會,此時只能做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實在很難引起民眾的興趣。使用SWITCH也需要設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可見,警戒期間的種種限制,雖可減少肺炎的傳播,但也應考慮防範潛在增高損害健康風險,例如減少身體活動量,加上增加攝食不健康食品的機會,因而使民眾的體重增加,不但會合併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且引起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且更進一步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且罹病時較為嚴重,死亡風險較高。其實從事運動是個人平時應重視的習慣,此時可利用一些代用方式,來維持運動量,此外,善用媒體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目前電視及網路媒體無時不刻提醒民眾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注意症狀及配合快篩等,效果相當良好,若可增加運動和飲食的指導策略,且提出並示範一些代用運動的方式,從事體操或相關運動,效果會更好。有些節目也會播放帶動運動體操等的項目,可以從基本上增加運動的想法,目前較多的是販賣廣告、歌唱、綜藝節目等,都是觀眾群很多的節目,可善加利用,必可收效恢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台灣已重新開放公共場所、公園、校園和運動中心,並且取消先前限制器材的禁制,讓民眾得以恢復原先的運動,筆者有從事晨運的習慣,在三級警戒期間,只能戴著口罩,小心翼翼地行走,以步行來維持運動量,十月中旬起逐漸開放運動場所之後,一些晨運的銀髮族團體已消失,如何讓這些老年人重拾運動樂趣,是另一個後疫情時代的重大課題。結語當COVID-19疫情嚴峻時,防疫規定會越來越嚴格,三級警戒、封城的策略,居家隔離、限制外出,讓許多病患無法維持充足活動量,身體活動量顯著減少,一旦長久下來,必然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至巨,有關當局需要審慎考量防範策略,呼籲民眾在此期間,應多注意從事居家身體活動,維持體能和體重,尤其許多衰弱的年老慢性病人,或本來體重已在肥胖邊界值的民眾,更應多加注意。目前已可在公開場所進行運動,但如何振與運動風氣,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的振興。
-
2021-12-31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腳抽筋怎麼辦?腳抽筋原因、舒緩及預防法一次看
腳抽筋相當常見,許多人會認為是營養缺乏,但其實原因繁多,與營養有關的僅占少數,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相關可能原因,並提醒若經常有腳抽筋的問題,建議檢視生活並盡早檢查了解背後原因。 為什麼會腳抽筋?醫指6大原因! 王威傑醫師表示,抽筋是一種肌肉異常收縮的現象,可能原因繁多,例如像是腳於末梢血液循環不佳、冬天又容易受冷,就容易出現腳抽筋的情況。而突有過量的登山、慢跑、健走等運動過度,又沒做好伸展或收操也容易腳抽筋。 除此之外,像是長時間久坐久站或扁平足等,姿勢或結構不佳也會引起。神經壓迫、處於小兒麻痺恢復期、周邊神經受傷、巴金森氏症等神經問題也有可能,此情況大多為單側抽筋,不過單側抽筋不代表就是這些問題。另外,也有可能是受到藥物或治療的影響所致,例如鈣離子阻斷劑、Beta作用劑、利尿劑、洗腎過度、糖尿病藥物造成低血糖等。其他像是貧血、周邊血管問題亦有可能發生。 至於民眾平常常聽到的「鈉、鉀、鈣、鎂缺乏」也是其中一項原因,不過並不常見,這些電解質缺乏會使得體液不足,進而引起抽筋。其他也包括了過度流汗造成體液不足、懷孕低血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酗酒等也有所關聯。 抽筋當下該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解除! 抽筋總是讓人痛到非常不舒服,但往往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王威傑醫師建議,當下可以緩慢的速度將患部伸展開來,此動作不會使情況惡化或受傷,例如腳抽筋可稍微走一走、緩緩將腳踩直、按摩患部、將彎到不可思議的大拇指慢慢扳回來等。 4招預防抽筋,太常發生盡早檢查! 避免腳抽筋,王威傑醫師則建議,可多做預防性的伸展運動,例如弓箭步等,運動前後即便是簡單的運動也要留意。另外也多注意腳部的保暖,例如天冷時可穿個襪子睡覺、睡前腳泡泡熱水,也有助於減少腳抽筋發生的可能性。日常也要注意營養攝取,補足鈣、鎂、鉀、鈉,避免電解質缺乏,相關可一次補到不同營養的食材,如香蕉、地瓜可補到鈣、鎂、鉀,牛奶可補到鈣、鉀、鈉,深綠色蔬菜則可補到鈣和鎂,當然飲食最佳的方式還是以多元且從原型食物攝取為主是最好的。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腳抽筋雖然是常見的日常問題,但若是發生的太頻繁,其可視作警訊,應盡早檢查找出背後原因。而若是合併喪失、麻木等感覺異常,不單只有疼痛,則要留意可能為「肌肉強直」,是一種肢體呈現僵硬狀態的症狀,和抽筋相似,但機轉不同,也須就醫找出原因。提醒民眾兩種情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半夜睡覺容易腳抽筋?醫:吃香蕉、睡前伸展、穿襪子等有助改善 .缺鈣易骨鬆、三高、傷全身!營養師推10種食材助補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資源地圖/抱團勤健身 熟齡增壽不失智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健康力是退休準備最關鍵的能力,但每周運動五天、注意營養攝取,慢性病管理等,這些必須落地執行,難度頗高。打造退休力資源地圖,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健康力的執行除了靠個人意志,社區支持十分重要,關渡醫院以關渡作為社區健康的實踐場域,開設關渡學苑,幫助在地居民健康長壽。年底試營運的關渡學苑,以五十歲以上民眾為對象,每班十五人,每周上課一次,課程包括有氧與阻抗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衛教、慢性病管理等,全部免費。初期在位於捷運復興崗與忠義站附近兩處場所開課,稱直營店,公布訊息後,名額瞬間秒殺。另有七處地點將和關渡既有的社區活動中心等據點合作,稱為「加盟店」,都在關渡居民散步可達處。「以往慢性病患的健康衛教在門診講完,也就講完了。」陳亮恭一直希望有個地方落實轉介的健康處方,為了規畫課程,費盡巧思。「長者常常專注力不足,聽話左耳進、右耳出,有時訊息沒有進入大腦,並非失智。」陳亮恭為學員提供記憶、抽象思考、專注力及認知訓練,如安排家人出遊行程等,透過遊戲學習。關渡學苑的課程以三個月一期,以十二周的訓練來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改變想法且願意執行,且必須持續。▍延伸閱讀:關渡學苑 Gandaulogy Academy
-
2021-1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周就能治癒C肝 健保給付用藥、免費篩檢1趟完成
肝癌約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但肝沒有神經,早期肝癌幾乎難察覺。衛福部國健署去年9月起放寬成人B、C肝炎篩檢,45至79歲民眾可享終身免費一次B、C型肝炎篩檢,而C肝新口服藥治癒率高達九成、且副作用低,健保署亦給予藥物給付,盼民眾儘早篩檢、完成治療,遠離癌症病害。B、C型肝炎感染者需定期到醫院肝膽腸胃科,接受追蹤及治療,可有效降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機率。但根據國健署201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感染B、C型肝炎民眾有3成未就醫,分析原因發現,其中有6成為自覺身體健康、無症狀,2成為不知道應該要看醫生,1成為沒有時間就醫。衛福部國家消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指出,台灣訂定2025年根除C肝目標,預估25萬名C肝患者,目前已治療13萬人,仍有一半患者未治療甚至未篩檢,然而藥物需早期介入才有效,若肝臟持續發炎變成纖維化,靠藥物也難治癒。盧勝男表示,要診斷是否感染C肝,會先檢查體內抗體,若呈陽性則代表感染過、不必治療,若帶有病毒才需治療。過去民眾需再次確認是否帶有C肝病毒,得再跑醫院一趟,現在為了加速篩檢,若已驗出有C肝抗體,醫療院所直接接續病毒檢測,有病毒再通知民眾需接受治療,省下民眾舟車勞頓。盧勝男指出,過去民眾治療C型肝炎,需掛消化專科、肝膽胃腸科醫師,但礙於感染C肝高風險、中高風險鄉鎮區,有7成缺乏消化專科醫師,因此今年10月健保署公告,開放所有科別醫師皆開立C肝全口服新藥,讓更多醫師協助民眾C肝治療。盧勝男表示,C肝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約20萬療程都由健保署埋單,只要穩定用藥8到12周即可完全治癒,治癒率高達98.4%。健保署統計,自2017年至今,補助C肝口服新藥已投入302.31億元經費。除了B、C肝炎以外,約有2成的肝癌病患,是由脂肪性肝炎等其他原因引起,造成脂肪肝的危險因子,包括營養攝取過多、肥胖、高脂肪食物、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以及缺乏運動,且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國健署提醒,罹患脂肪肝應遵守醫囑,且定期回診,可透過減輕體重、健康飲食改善脂肪肝,並藉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
-
2021-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觀念不正確恐讓健康問題更嚴重 營養師教吃素進補怎麼吃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進補怎麼吃? 營養師推4食材補得更到位!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 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 醫師教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12種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
近年來,許多人因為工作、人際關係、感情壓力過大,使得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導致「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失眠情況。失眠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適當睡眠與休息是人體最重要的修復機制,長期睡眠不足,將引起其他慢性或是精神疾病的導火線,所以失眠問題不能等閒視之,一旦發現有失眠、睡不好的症狀,就得積極解決。一般人都以為失眠是神經、壓力或是疾病造成的結果,而在眾多原因中,身體內的營養元素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現在營養補充品廣泛使用於醫療,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遵循「菲佛定律」:「對於每一種對患者有益的藥物,都有一種天然物質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在營養學領域中,希望能夠透過食物和天然的營養素,針對在臨床醫師診斷過後,確認不需要藥物治療的亞健康族群,或者是需要額外補充缺乏營養的族群,像是長期喝酒、年長、懷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輔助藥物治療,進而減少藥物使用量,或是藥物使用時間長度。透過支持飲食中攝取不足的營養素,可以提供合成睡眠激素的原料,來放鬆情緒、紓緩肌肉緊繃、改善神經修復、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支持內分泌正常抗壓調節能力,進而幫助縮短入睡時間、加深睡眠品質,改善早晨精神體力。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表明,充足的營養攝取對睡眠很重要,如果缺乏關鍵營養素,如胺基酸、鈣、鎂和維生素B群、抗氧化維生素、植化素等等,都會與睡眠問題有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可以評估每個人失眠的根本原因和缺乏的細胞營養素,才能夠針對個人情況,設計適合的飲食和營養補充計劃,真正達到改善體質和營養狀態的目標。【延伸閱讀: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營養充足就好睡,睡一個好覺!俗話說:「缺什麼,就補什麼。」某些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就需要從外界獲取,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哪些營養素,可以讓我們睡一個好覺!◆ 色胺酸色胺酸(Tryptophan)為二十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之一,同時也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因此須從食物中攝取,例如小米、牛奶、豆類等食物,就富含色胺酸,因此也被視為「天然安眠藥」,也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Serotonin)經常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百分之九十的血清素會在腸道黏膜中產生,刺激腸道運動,少量則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生成,與人的情緒、睡眠、壓力和食慾調節有關。血清素若充足,就能讓人放鬆、心情愉悅,並且紓緩神經活動引發睡意,透過和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交互作用,增強情緒平衡,同時也有放鬆、助眠及抗憂鬱的作用,另外也能調節飽足感及痛覺。色胺酸能促使腦神經細胞分泌5– 羥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在維生素B6的催化下合成血清素,再經由甲基化和維生素D的調控,在夜間合成褪黑激素。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營養素都會參與,包括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鎂等等營養素,都是可以幫助色胺酸轉換為褪黑激素的輔酶。「睡前就喝一杯牛奶吧!」到了晚上,因為過度亢奮而不能入眠的人,這個時候可以喝下一杯溫牛奶,也有助於睡眠喔!◆ B群維生素B1、B2、B6一起作用,可以在大腦中幫助合成血清素。B群是我們最常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在治療疾病、預防疾病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失眠。除此之外,維生素B6還能維持神經健康和情緒穩定,消除過度焦慮;維生素B3(菸鹼酸)可以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失眠患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而維生素B12則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和不安,幫助睡眠。另外,葉酸是色胺酸轉為血清素過程中,甲基化反應的必要營養素。◆ 茶胺酸一提到茶,就會聯想到「咖啡因」,從而認為是提神的營養素。其實,茶胺酸是茶葉中特有的胺基酸,存在於紅茶、綠茶、抹茶中,可促進神經釋放多巴胺和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能助眠、減緩焦慮,被稱為是「放鬆胺基酸」。研究顯示,補充茶胺酸能增加大腦的α 波的活性,而α 波是促進放鬆的腦電波。在茶類中,以綠茶的茶胺酸含量最高。不過綠茶中也含有咖啡因,因此過量喝綠茶也可能干擾夜間的睡眠品質!若有睡眠困擾,或本身對於咖啡飲敏感者,建議傍晚過後勿喝綠茶或其他茶類,或者選擇含有茶胺酸的綠茶萃取營養補充品。◆ γ–氨基丁酸(γ–GABA)腦部自行產生的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也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特別是在發酵食物中,能改善睡眠,調節自律神經(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減緩緊張、減少壓力、提高表現力。此外還能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使骨骼肌肉的增強、提高免疫力,對高血壓有緩解作用。然而,飲食攝取的GABA,無法穿透過血腦障壁,所以如果需要外源性補充要選擇有特殊專利的GABA原料使用。◆ 聖約翰草聖約翰草,又叫「貫葉金絲桃」,在歐洲使用歷史悠久的草藥,主要用來調節情緒障礙,像是焦慮、憂鬱、更年期或季節性情緒失調,同時也能夠提高夜間褪黑激素,調整晝夜節律,改善睡眠。◆ γ–榖維素γ–穀維素主要存在胚芽、糙米的米糠中。研究發現,飲食攝取或是外源性補充可以提升副交感活性,改善睡眠品質、更年期的情緒不穩,以及幫助放鬆,適合調整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西番蓮對抗失眠與頭痛效果極佳的「天然鎮定劑」,含有豐富的類黃酮與生物鹼,用於紓緩壓力、改善失眠、鎮定神經。研究指出,食用西番蓮萃取物能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調節生理時鐘,並改善生理機能。◆ 洋甘菊有多篇研究證實,洋甘菊對於多種健康有益,從抗發炎到傷口癒合、預防糖尿病,以及對感冒、心血管都有益處。洋甘菊含有多樣的萜類及黃酮類物質,尤其是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與大腦中的特定受體結合,有助於抗焦慮、助眠。◆ 鎂鎂是天然的鎮靜劑,補充鎂能幫助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對於獲得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鎂能協助調節褪黑激素以及GABA受體,因而改善睡眠品質。發表於︽醫學科學研究期刊︾的一項雙盲臨床試驗發現,睡眠障礙、失眠的老年人連續八週補充五百毫克的鎂後,睡眠時數及效率、血液褪黑激素濃度、入睡時間等,都有明顯改善。礦物質的吸收利用率較低,建議挑選胺基酸螯合鎂,吸收率較高,也不易造成腹瀉。◆ 鈣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鈣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子,還是體內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原料之一,此外,也和肌肉放鬆、情緒穩定有關。就睡眠角度來看,鈣是幫助褪黑激素生成的重要元素。所以,補充足量的鈣質,有益於骨骼肌肉、精神情緒及睡眠健康。◆ 纈草作為一種溫和的鎮定藥物,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用於改善失眠、神經緊張,以及頭痛等症狀,它是歐美國家最常用的天然藥草助眠劑之一。纈草會增加體內的γ–氨基丁酸(GABA),當GABA含量提高時,可以幫助入睡,可與其他草藥,如啤酒花、聖約翰草、西番蓮及檸檬香蜂草搭配使用,有加乘效果。◆ 番紅花番紅花是全世界最貴且稀有的香料,七十萬朵花才能萃取出一公斤的番紅花萃取物。傳統上番紅花用於鎮靜、紓壓、改善睡眠,目前有多項實驗顯示,番紅花中的番紅花素及番紅花醛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此外,番紅花含有多種營養素,像是類胡蘿蔔素(包含番紅花酸、番紅花素、番紅花苦素、番紅花醛),以及鐵、鈣、鎂、鋅、銅、維生素B2及精胺酸等,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降低壓力荷爾蒙,及調節體內血清素活性。以上這些營養素的缺乏都可能造成失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壓力、旅行,或工作計劃、心理健康障礙等,不同的失眠需要不同的營養素幫忙。我們該如何按照生活步調的變化和自覺症狀,來選擇營養素呢?以下是幾個大方向,供各位讀者的參考:◆ 壓力型失眠擔憂會使大腦在夜間活動非常活躍,從而難以入睡,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還會導致腎上腺功能失衡,加重失眠的症狀,因此需要補充平衡腎上腺功能的營養素。此時,可藉由紅景天、南非醉茄、刺五加等營養素,幫忙調節腎上腺,並搭配紓壓助眠的營養素,如茶胺酸、GABA、西番蓮,一起使用,方能緩解壓力失眠。◆ 時差失序型失眠因為輪班、工作時間不固定,或是出差,導致的時差失序問題,也會擾亂生理時鐘,造成失眠。此種狀況則需要補充睡眠激素――褪黑激素的原料,例如色胺酸、聖約翰草、維生素B群、鋅、鎂,幫助在體內轉換成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被打亂的生理時鐘。◆ 緊張焦慮型失眠因為情緒緊張焦慮而引起的失眠,要先從放鬆開始做起,可以補充能鎮定安神的茶胺酸、調節副交感神經活性的γ–榖維素,以及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GABA。改善壞情緒,帶來好心情的的十大食物快樂營養素包含色胺酸、酪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鈣、鎂和Omega-3 脂肪酸,攝取快樂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讓人精神振奮、放鬆、緩解壓力。以下,同步彙整讓人心情變得愉悅的十大快樂食物:一、香蕉:香蕉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6和鎂,色胺酸能轉化為血清素,是人體的快樂激素,幫助緩解壞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焦慮。此外,香蕉中的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二、富含Omega-3 食物: Omega-3 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增加血清素分泌量,改善憂鬱,擁有好心情。常見富含Omega-3 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核桃等。三、蛋: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富含多種胺基酸,例如色胺酸、酪胺酸以及卵磷脂。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能夠穩定情緒、保持心情愉悅;酪胺酸則是多巴胺的原料,讓人變得更專注;卵磷脂則能對抗壓力、增進認知功能,強化神經傳導功能。四、牛奶: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色胺酸,能夠安定神經、增加血清素分泌,情緒穩定。五、全穀類:可以延緩血糖上升,使血糖維持平穩,保持情緒穩定,同時全榖類也富含維生素B群,能穩定神經、減少焦慮、憂鬱。全榖類食物包含糙米、燕麥、小米、薏仁等。六、南瓜: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B6和鐵,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維生素B6有助放鬆情緒、緩解焦慮和不安;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可以改善貧血、維持血糖的穩定,保護心血管健康。七、深綠蔬菜: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葉酸,缺乏葉酸將導致血清素合成降低,引發憂鬱及精神疾病。例如菠菜、花椰菜、青江菜、蘆筍、韭菜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尤其是菠菜。此外,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鎂,可以讓人放鬆神經、心情舒暢。八、芭樂:當壓力大時,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素,大量消耗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參與腎上腺素的合成,又稱為「減壓營養素」,也是強效抗氧化劑。所以平時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木瓜、奇異果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對抗壓力的好食物。九、黑巧克力:可可含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黑巧克力,抗氧化作用高,可以幫助大腦釋放腦內啡,提高血清素。研究顯示,黑巧克力能預防阿茲海默症與老年癡呆症,甚至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產生愉悅感。十、葵瓜子:葵瓜子含有豐富的鎂、色胺酸,以及所有堅果中最高含量的維生素E,具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腦細胞;鎂有助於放鬆、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能紓緩焦慮,同時也能幫助血清素的合成,幫助我們有好心情。除了以上的飲食與營養素調理之外,還要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總體來說,當身體缺乏一定的營養素時,自然就會發出警訊,失眠可能就是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狀況,檢查是否缺乏哪些微量元素,才能及時進行補充。不過要注意的是,維生素不能一次性攝入過多,過猶不及,可經由諮詢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1-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台南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糖友只能吃不甜水果? 醫師解惑6大常見「糖尿病」問題
糖尿病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現代文明病之一,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根據統計幾乎每3分鐘就有1人確診;提醒大家,千萬不可忽略血糖危機!這次健康管家收集了幾個常見問題,希望可以讓大家對於糖尿病有更多了解:1.台南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嗎?大家公認的全糖城市台南,真的是最多人得糖尿病的城市嗎?根據全國統計,全台糖尿病患者比例最高的反而是在中彰投。而這也顯示,喜歡甜口味和得糖尿病之間也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2.糖尿病藥物吃太久,會導致洗腎嗎?這是很常見的錯誤迷思,服用藥物並不會導致要洗腎,反而是長期沒有控制好糖尿病,引發併發症,導致腎臟功能退化才會需要洗腎。3.血糖是越低越好嗎?雖然血糖高不好,但血糖過低也很危險。如果血糖低於70mg/dL,就可能開始出現手抖、心悸、頭暈等低血糖的症狀,如果沒有即使補充糖分,甚至會出現抽筋、昏迷的風險,這時就應送醫治療,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4.打了胰島素,一輩子都得打胰島素?如果糖尿病靠藥物仍控制不佳,醫師會建議施打胰島素來輔助。而很多糖友都會擔心,打了一次是不是一輩子都要繼續打?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如果能搭配藥物、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只要血糖有恢復穩定,就能慢慢將胰島素減量,甚至到不用注射胰島素了。5.糖友只能吃不甜的水果?糖果甜不甜和所含的糖份不成正比,建議糖友們挑選水果時可以以低GI值的水果作為標準,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和蘋果都可以。6.糖尿病就要「少量多餐」?之前有一位糖友到診間,跟我們說他最近開始少量多餐,但血糖卻反而變高了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執行少量多餐時,沒有控制好每一餐的份量,反而變成「多量多餐」,或是每一餐的營養攝取不均衡,反而讓血糖和體重更難控制。提醒大家,如果出現血糖問題,記得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千萬不要忽視血糖危機。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尿液附近有螞蟻是糖尿病嗎? 醫:新的診斷標準有四項,從「三方面」來控制血糖
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尿液附近有螞蟻, 就是糖尿病嗎?」以前,有些長輩發現上廁所之後,會有螞蟻出現,以為自己罹患了糖尿病。雖然糖尿病的名稱裡有「尿」,但現在已經不是用尿中有沒有糖分來診斷糖尿病了!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現在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如下:◆糖化血色素(HbA1c,A1C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應介於百分之四.三至百分之五.六之間,若超過百分之六.五即可直接判定為糖尿病。◆八小時未進食的空腹血漿葡萄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一百mg/dL以下,當血糖值超過一百二十六mg/dL時,即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在空腹狀態喝下七十五克的葡萄糖溶液,並在兩小時後檢測血糖值,瞭解身體對糖分的代謝能力。正常的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在一百四十mg/dL 以下,超過二百mg/dL,即為糖尿病。◆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二百 mg/dL,即為糖尿病。以上的診斷標準,只要是正常情況下(非孕期)符合一項,便有高機率是糖尿病,需要再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有關糖尿病篩檢,若有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因子者,每年應接受一次血糖檢查,至於如何預防,則必須加強生活型態的改善,包括減重百分之五至十,以及每週至少要從事一百五十分鐘以上的中等運動,才可以減少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飲食、運動、藥物,三方並行控制血糖根據目前的醫療科技,糖尿病是無法被根治的,只能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來控制,避免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使得小命不保!◆飲食方面:主要就是以控糖為主,少吃或不吃精緻澱粉,飲食以高纖、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營養攝取比例建議是:醣類百分之五十、蛋白質百分之二十、油脂則為百分之三十,最重要的是總熱量要固定。◆運動方面:伴隨飲食控制的輔助療法,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促進脂肪代謝來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研究顯示,只要每週至少做三次(總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散步、快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腳踏車等,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七的飯後血糖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要在飯後一到二小時之後運動,不僅可以避免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可以降低餐後血糖高峰期。◆藥物方面:有降血糖藥物以及胰島素注射,後者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先天性緣故,無法單以飲食和運動來調節胰島素;前者醫師會先提供小劑量服用,藉以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其餘時間應與飲食控制以及運動並行。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糖尿病治療的兩大缺失花費多年,長期投入代謝領域的研究中,我認為現在糖尿病治療尚存著兩大缺失:◆1.過多飲食糖分進入血液相信軍事專家都同意「決勝千里之外」是最好的戰略!也就是說,要避免在自己國土裡打仗,最好在千里之外就把敵人幹掉,或是在別的國家打仗,避免自己的人民生靈塗炭。我認為糖尿病治療也應該採取同樣的策略,不要讓一大堆糖分進入血液之後,才開始想辦法降低血糖,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根本不要讓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在糖分要被腸道吸收前,就要設法阻斷吸收,這樣就不會有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裡,飯後血糖當然就不容易升高了,胰島素代謝也就不會失調!可惜的是,現在糖尿病治療所使用的藥物,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並不理想(如:阻糖藥),很難達到「決戰千里之外」的目標,這或許是第二型糖尿病無法被治癒的主要原因,只能接受長期的治療,與藥物過一輩子的生活。由於無法有效阻斷飲食糖分,導致飯後血糖依然飆升,胰臟依然要大量分泌胰島素來因應,血中胰島素依然很高,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很難改善。相對地,「胰島素矯正技術」的「雙道糖切技術」在阻斷糖分吸收上的表現很令人刮目相看,由於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特別好,我便把它應用在糖尿病的輔助食療,效果非常顯著,它等於充分彌補了現在糖尿病治療最大的盲點。◆2.沒有檢查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失調所引起,但現在糖尿病治療卻很少檢查胰島素,甚至打胰島素也沒有運用胰島素檢查來監控。我曾經接觸許多早期糖尿病患,他們的血中胰島素已經很高了,但醫師仍舊要求他們施打胰島素,現在的醫學研究已證實,糖尿病就是因為血中胰島素過高所引起,這樣的療法豈非是「飲鴆止渴」?現在糖尿病被普遍認為是「終生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所以,糖尿病要治療一輩子,也沒有人有異議!真的是這樣嗎?糖尿病沒有完整控制的希望嗎?我認為只要運用「代謝矯正技術」來逆轉「食癮風暴」,第二型糖尿病是有可能被完整控制的!※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0-1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患肌肉流失將影響存活期 4招改善
一位76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平時獨自在家,中餐多以滷肉飯或簡單煮碗泡麵隨便打發,每餐僅吃半碗飯,肉類進食量也少,且牙口不好,多吃質地較軟的肥肉,長期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又缺乏活動的生活型態下,開始出現體重下降、行走緩慢等肌少症徵狀。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張愛漂表示,肌少症是指肌肉質與量的減少,造成「肌肉質量、肌肉力量、體能表現」的衰退與下降,出現站立吃力、走路遲緩、反覆跌倒、體重減輕、握力下降等徵兆,嚴重者甚至會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張愛漂指出,癌症病人因為需要進行高強度的治療,容易造成脂肪消耗、蛋白質流失、食欲減少等問題,研究發現,肌肉量下降也會影響到癌症病人的存活期。因此,藉由4招營養補充及運動治療,提升肌肉的質與量,是癌症病人提升存活期的重要關鍵。1.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達每公斤體重1.2公克以上,如豆類、魚、海鮮、蛋、肉類及乳品類等食物,並搭配攝取促進肌肉合成的支鏈胺基酸如白胺酸,可以有效改善肌少症。2.攝取足夠熱量:每日攝取足夠的熱量也很重要。有些偏食的長者,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或營養攝取不均衡,以致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沒有幫助。3.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促進骨骼鈣質吸收外,近來發現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及強度扮演重要角色。鼓勵每天日照10-15分鐘可以活化體內維生素D來供身體使用。4.肌力訓練:良好的飲食加上肌力訓練,可強化自身的肌肉量和肌力,改善肌肉性能並減少骨質流失。建議長者養成每周至少運動3次的習慣,每次30分鐘。虛弱的病人則可選擇較低強度的運動,採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訓練,之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肌肉流失影響癌友存活期 營養師籲4招遠離肌少症
一位76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因家人上班,平時獨自在家,中餐通常是選擇滷肉飯、或簡單煮碗泡麵隨便打發,而本身食慾差,每餐僅吃半碗飯,肉類進食量也少,且因牙口不好,多半選擇質地較軟的肥肉,長期在熱量及蛋白質攝取不足,以及缺乏活動的生活型態下,開始有體重下降及行走緩慢,且需要柺杖輔助等肌少症的徵狀出現。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營養師張愛漂表示,肌少症是指肌肉質與量的減少,造成「肌肉質量、肌肉力量、體能表現」的衰退與下降,如站立吃力、走路遲緩、反覆跌倒、體重減輕、握力下降等徵兆,嚴重者甚至會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降低生活品質。除了年齡老化會導致肌肉量流失,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以及癌症、慢性病等也會引發肌少症。張愛漂指出,癌症病人因為需要進行高強度的治療,容易造成脂肪消耗、蛋白質流失、食慾減少等問題,研究發現,肌肉量下降也會影響到癌症病人的存活期。因此,藉由營養補充及運動治療,提升肌肉的質與量,是癌症病人提升存活期的重要關鍵。1.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達每公斤體重1.2公克以上,例如50公斤的長者,每天至少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並搭配攝取促進肌肉合成的支鏈胺基酸如白胺酸,可以有效改善肌少症。張愛漂說明,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豆類、魚、海鮮、蛋、肉類及乳品類,牙口不好的人則可選擇魚類、蒸蛋、豆漿、豆腐及牛奶等食物,或將食物煮到軟爛後切成小塊以方便進食。2.攝取足夠熱量:除了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外,每日攝取足夠的熱量也是很重要的。張愛漂提醒,有些偏食的長者,容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或營養攝取不均衡,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沒有幫助。3.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以促進骨骼鈣質吸收之外,近來發現維生素D 對維持肌肉功能及強度扮演重要角色。鼓勵每天日照10-15分鐘可以活化體內維生素D來供身體使用。此外,建議長者每天攝取1.5杯乳品類,預防骨質疏鬆;並且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菇類、蛋黃、鮭魚、鮪魚、鯖魚等。4.肌力訓練:良好的飲食加上肌力訓練,可以強化自身的肌肉量和肌肉力量,改善肌肉性能並減少骨質流失。建議長者養成每週至少運動 3次的運動習慣,每次以 30分鐘為原則。虛弱的病人則可以選擇較低強度的運動,採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訓練,而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看著便當肚子餓卻吃不下 國健署備餐3招讓長輩吃得巧
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獨居長者,飲食方面接受送餐服務,但打開便當那刻卻辛酸起來,因為牙齒不好,看著美味的食物,肚子餓卻又吃不下。國民健康署今天傳授三招,專屬長者的備餐技巧,包含切割控制在3公分、硬蔬果烹煮前冷凍破壞組織,及肉類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質,讓長輩吃得飽又巧。台灣將於2025年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達到總人口數20%以上。國健署指出,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輩缺牙盛行率為98.6%,缺牙顆數為13.39顆,高齡者可能因牙口問題的吃飯困擾,進而導致營養不足的情況。明天將迎來重陽節, 國民健康署今天舉行「銀養吃健康,共饗好食光」記者會。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為了讓長輩有更好的營養攝取,國健署結合社區共餐據點、國內餐飲業者,透過輔導備餐人員,運用質地調整飲食的概念,將「食材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簡易檢測方式」等方式,發展更多適合長者容易咀嚼且軟硬度適中的餐點,避免營養不足的狀況。位於台北市後山埤的東新91健康樂活心聚據點,接受國健署輔導調整飲食,志工蘋果花表示,起初只是想將餐點煮得豐盛,卻忽略牙口、吞嚥問題;現在社區關懷據點,會運用在地食材,及透過製備過程的巧思來設計餐點,例如包種茶芙蓉豆腐,深受長輩喜愛。蘋果花也發現,自從改善質地後,長輩食慾大增,比起在家吃飯還吃得多。今年82歲的碧子阿嬤說,每次都很期待到據點,除了能品嚐到精緻又適口的愛心料理,還可以跟朋友談天說笑,快樂用餐的感覺真好。國健署記者會今天也邀請料理網紅Amy老師,現場示範料理「哈密瓜雞丁」。吳昭軍也在一旁講解專屬長輩的備餐技巧。吳昭軍指出,食材切割需要控制在3公分,約一根小指頭長,不僅好入口,也方便長輩夾取;有些蔬果較硬,像是青椒、胡蘿蔔等,在烹煮前可以冰冷凍庫破壞、軟化組織,但葉菜類就不必這樣做會凍傷;肉類的話可以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質,甚至搭配勾芡更好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