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照顧者
共找到
1237
筆 文章
-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經有過幾個「張曼娟」。那是學生時代讀小說「海水正藍」時,遇見思念媽媽的早熟小男孩,流下的心疼眼淚;那是談戀愛時,衝去南台灣的小火車站,買了「永康」到「保安」站的車票,獻給情人「永保安康」的心意;那是周治平「江南有雨嗎?」歌裡的鄉愁、張清芳「深邃與甜蜜」曲中的苦澀戀情;慢慢的,兒孫的書桌上也出現了張曼娟:有聲書、奇幻學堂、成語學堂、唐詩學堂。現在,張曼娟還在。從未停止分享自己人生的她,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張曼娟第一次察覺自己跨入「老」的疆土,是在5、6年前。有天張曼娟搭電梯,住在同棟樓的一名青少年踏進電梯後對她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那是張曼娟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來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80歲照顧102歲 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從那天起,張曼娟發現不少朋友家裡都有8、90歲的老人家需要照顧。與此同時,她聽說母親有個好姐妹,也是年近80,還在照顧102歲的老母親;老人照顧老人的例子俯拾即是。有天晚上,張曼娟送父親進急診室,整晚一直有病人被送進來,每個都比父親老,多數是因「老化」後的身體機能退化:血壓低、尿道受感染、肺部水腫…,她永遠記得那天的驚駭,「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很老了。」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這幾年來,張曼娟因為照顧年老的父母,經歷了一段驚惶失措、難以向外人道、只有照顧者才懂的旅程。對張曼娟而言,思考是習慣、寫作是日常,這些辛苦並非過了就煙消雲散,反而化為生命裡必須思考的議題、值得寫下的學習。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但沒有人能回答父親。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沒有上一代匱乏感 自許成為睿智老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觀察,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張曼娟父母這代老人,經歷過戰爭與饑荒,生命有著匱乏與不安。最近新冠肺炎導致大家排隊搶口罩,母親還心慌的問她:「會不會有天真的沒有糧食可以吃?」母親經歷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場饑荒死了超過300萬人,她母親一直覺得這樣的悲劇會再發生。「我們這一代思考與自我實現機會多,沒那麼深的匱乏感,更容易安定,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給與,要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命」,張曼娟期待自己是一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她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喜歡當下的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年輕時的張曼娟,敏銳而自我,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如今站在中年與老年的交界點,舉止言談反而散發著自在的從容:「活到某個年紀真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她笑著說,很多人問她,若有時光機,想要回到生命哪個階段?「沒有!」對張曼娟而言,每個階段都很棒,「但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今日的張曼娟,肯定比昨日更豐盛,對生命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了。回首人生路,張曼娟有時候會覺得心疼,「原來我曾經那麼孤獨、不被理解」,但也看見自己從未放棄,終於做到了一些事、幫助了一些人。喜歡當下的自己、期待未來的生活,這是張曼娟。張曼娟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的許多階段,包括學習老去、面對老化這段時光。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花葬 植存 太空葬… 你最想要哪種安葬?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動盪,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是身後事安排的觀念,「你最想要哪一種安葬方式?」此時也許正是思考並與家人討論的機會。橘世代「民意大聲公」百無禁忌,在10天內透過網路調查共回收755份問卷,結果傳統土葬已少有人考慮,取而代之是樹葬、花葬、植存,有人形容「化作春泥更護花」,總共占近53%;太空葬、天葬等非典型葬法也有人提出。「樹葬、花葬,希望給孩子以後能有一個說心裡話的地方」、「植存,我想和媽媽一樣~」、「我想用花葬,想葬在父母在的那個公墓中」、「孩子方便處理的方式就行了」,還有網友提到是自己母親帶著簡介,才了解花葬,因為「簡單、省事,意義更完整」…。照顧者心聲 想伴父母長眠這一連串留言,都是來自真實照顧者的心聲,他們心繫父母恩情,無論自己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網友們都願意陪伴父母長眠。有照顧者選擇灑脫的安葬方式,甚至因沒有子女,認為不必要為難親友,海葬、灑葬等都很令人嚮往。例如有人說「樹葬、花葬都可以,如離世,希望身後事不超過3天」、「樹葬或花葬,也不用牌位,塵歸塵,土歸土,環保!清明節不用掃墓了」。「可以的話樹葬或花葬,如果太麻煩就灑葬,別為難在世幫忙我們的人!」、「喜歡高山樹林灑葬~永遠住在高山中,最嚮往的方式:樹葬或海葬」,還有照顧者選擇樹葬與花葬,想像「葬在紅花風鈴木、阿勃勒樹都好,開花時節可以賞美麗的花,平日可遮蔭,野餐…」。閃葬製鑽石 親人留存骨灰無論樹葬、植存、花葬等都是與自然為伍,但也有人發問,這些方式都需要火化,仍然不夠環保,也有人不太理解植存和樹、花葬有哪些不同。比較特別的是,有照顧者提出閃葬、太空葬、零葬,引來其他網友好奇。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太空葬也並非幻想,有網友解惑是用火箭將骨灰送往太空,亡者伸手摘星被認為是最浪漫的告別方式;還有人提出零葬,也就是不辦喪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人生歸零。環保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海葬(海上骨灰拋灑):是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的一定海域。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觀念。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https://mort.moi.gov.tw/)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不可不知的生命大小事↘↘↘】。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小寶寶不能戴口罩怎麼辦? 陳時中:記得「退一步保持安全距離」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口罩成為「護身符」,但小嬰兒無法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希望大家考量小嬰兒是未來下一代,希望成人戴口罩也要距離他們1.5公尺、室外1公尺,但不高括小朋友的照顧者。捷運上有人抱小嬰兒,請大家把距離讓出來。指揮中心統計,國內382例確診,含今日新增案381、382,分別為328例境外移入及54例本土病例。國內確診個案新增1例死亡,為我國第6例死亡個案,91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陳時中再次提醒,民眾應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14天居家檢疫,如出現疑似症狀,請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4-10 新聞.健康知識+
心臟病、腦中風跟腰粗有關?超過「這尺寸」要有警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起來,常聽女性表示明明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同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不僅僅是貼心女兒、呵護家人的母親,也是職場工作者或是家庭照顧者及家庭重要支柱。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由於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會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可能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因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有腰圍過粗或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女性健康3招 遠離慢性疾病 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遇特殊節慶想吃甜食,建議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以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而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運動不難,做就對了除了工作中的勞動外,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健走或是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以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於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才能掌握體重變化情形。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 
-
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未來,你想要在什麼樣的地方老去?宜蘭大同鄉泰雅族的寒溪部落,和所有偏鄉有著相同的處境:青壯人口外流、少子、獨居老人多。這幾年,他們在部落建構照顧系統,讓面對現代化衝擊的部落找回過去「互助照顧」的精神,孩子「同村共養」,老人家「同村共老」。鄰居女孩 祭典員兼照服員2月初的周五, 好幾天的陰雨結束,陽光照亮了蘭陽平原沃野,也曬乾了山腳下的泥土。看見太陽,寒溪村裡的人都露出了笑容,這一天是1年1次的「小米播種祭」。寒溪村距離宜蘭縣羅東約13公里,由4個泰雅族部落組成。這天早上10點多,已有約30多位年邁村民聚集在「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旁草地,協會人員趁祭典開始前,幫老人家量血壓、體溫。儀式由80多歲的部落耆老主持:殺雞祈福,祈求一整年健康、豐收,接著播撒小米種子,最後大家會享用醃肉,一起午餐作為祭典的結束。「殺雞獻神,代表獻出自己」協會總督導方喜恩解釋,「小米播種祭」是泰雅族傳統重要祭典,但從日治時代起,因怕聚眾生事被禁止,一直到4年前又開始。下午,協會回歸日常工作,早上是祭典工作人員的陳思旋、林璇君,下午成為部落照服員,騎著機車進部落訪視。首站是部落雜貨店,雜貨店的阿嬤本來就有糖尿病、高血壓,燒開水不小心燙傷腿部,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思旋就住在阿嬤家對面,一進門就用族語跟阿嬤打招呼,抹藥、量血壓、記錄阿嬤這幾天的健康狀況,提醒吃藥和抹藥的注意事項。離開阿嬤家,陳思旋和林璇君騎車轉往第2站,探訪1位獨居奶奶;剛睡醒的奶奶迷迷糊糊地跟思旋說好久不見,她笑著回答:「奶奶,我們中午有交通車接妳到據點吃午餐,我剛剛才夾菜給妳呢!」奶奶呵呵呵不好意思笑了。這是寒溪部落的日常,原本是看著長大的鄰居小孩,祭典時化身部落工作人員,需要照顧時,又以照服員身分出現。政府長照2.0政策推出後,寒溪部落成為少數靈活運用政府資源,發展出獨特部落照顧系統的原鄉。老幼共照 推部落互助傳統過往的寒溪部落有幾位老人家,因無人照顧送到養護機構,身體功能急速下降,有段時間連續好幾位老人撒手人寰。協會思考,能否在既有環境與人力下,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部落化照顧模式。其實在悠遠的、還沒有長照2.0的年代,部落就是這樣互助照顧的。方喜恩小時候,會在部落看見一些不認識的臥床老人,他問媽媽:「那是誰?」媽媽說:「那是誰的爸爸,本來在其他部落,現在接來照顧。」那時候,族人家中長輩失能或失智,仍然能在大家眼下生活,部落會彼此幫忙,照顧重擔不會只落在單一家庭。媽媽常跟方喜恩分享年輕時照顧老人家的光景,「雖然辛苦,但心裡很踏實。」方喜恩也記得,每次阿嬤要出門砍柴或去田裡工作,就會交代鄰居:「我孫子妳可以幫我看一下嗎?」他從小就知道,無論老小,在部落總有人看著、總有一口飯吃,不會餓死。那時部落務農維生,大家不用到外地工作,部落凝聚力也很強。現在不同,農作價格不穩,多數青壯人口在外從事板模工或農業季節工,一去數個月,部落體系瓦解,也讓老人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長照政策 催生照顧者考照2007年,協會成立,一開始是做例行性健康檢測、發送物資、資源轉介等,後來發現許多老人家白天家裡沒人,中午沒飯吃,便開始送餐服務。協會讓部落婦女成為志工,照顧部落的老人家。政府推行長照政策後,原本以為有更多資源可用,沒想到這個源於主流文化思考的政策,放在原鄉卻有許多窒礙難行。例如長照法規定要有照服員證照才能做照護工作,使原本熟悉部落的志工無法照顧老人家,而拿到證照的照服員因不了解文化、不會說族語,無法和老人家溝通。協會討論後,決定正面面對體制,於是所有做照顧的人員都去考證照。意外的為本來無業或打零工的部落婦女,創造了工作機會。照服關懷 遍及全部落區域又如,政策鼓勵老人家的活動場域以「社區關懷據點」為主,但在部落長大的方喜恩知道,能夠自主活動的老人家更喜歡在自己的田裡活動,因為那讓他自在、有價值感。「照顧場域不應限於據點,而是整個部落。」於是寒溪村的照服員,服務區域遍及全部落。他們在阿公種米時去訪視,請教種小米的訣竅,那時的阿公不是在據點等著吩咐的老人,是充滿智慧的米農。他們陪阿公阿嬤聊天,走進老人家的生活場域,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方喜恩也試圖把「被現代化切割得很碎」的部落做整合。他說,現在幼兒只待幼兒園、學童就在國中小、老人屬於老人中心,什麼機構照顧什麼年齡層,一清二楚,但過去不會這樣細碎分工,而是「我需要,有人就在我身邊」,大家會彼此看顧。在地安老 原鄉老幼共傳承他們讓老人照顧更老的人,是照顧也做技藝傳承;他們讓小孩跟著老人編織、種田,說是老幼共學,讓孩子從教育開始,重建部落照顧系統。今年初,有個不到40歲的獨居年輕人在家中猝死,過世那天,部落馬上接手他的後事,為他守靈直到出殯。「就像有家人送他最後一程。」方喜恩說,現在部落的互助系統即便大不如前,但仍是存在的。寒溪部落現在努力的,不只是給老人家舒適自在的老後生活,更是恢復部落原有的、以「人」為主體的照顧系統;這一天或許遙遠,但慢慢走,總會到的。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
-
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泰雅孩子接棒媽媽 方喜恩幫部落人安老
努力恢復部落小米祭、互助系統的方喜恩,雖在部落長大、講得一口流利族語,但他直到離開部落到東華大學民族學院就讀時,才真正認識「我是誰?」民族學院的同學是來自各地的原住民,他在一次次同學展現自我族群認同時,心裡升起羨慕也泛著自卑:「他們為什麼可以如此自信?」開始自我反思。後來念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時到菲律賓參訪,他發現菲國的原住民不僅關心原住民權益,也關注勞工、婦女等議題,使他從民族的「認同」邁向「認異」,了解到:「我們是不同族群,但是我們面對一樣的問題。」這些民族認同的啟蒙與轉折,讓當初急著離開部落尋求發展、覺得賺錢才務實的方喜恩,展開了「返鄉」之路。他回到部落做孩子的課後照顧;為保護部落水源地,發起「爭水權」的運動。但是真正走上部落的照顧工作,卻是因為媽媽。方喜恩的媽媽李淑敏早期在羅東當護士、教舞蹈,後來回到部落,開設婦女舞蹈班,看見部落有許多需要照顧的高風險老人,便組織舞蹈班的成員,提供老人居家服務。他們說:「部落既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有能力就該照顧部落。」2007年協會創立,李淑敏就是創會理事長。雖然最初設定的服務對象為老人家,但往往連被照顧者的家人也一併服務。從求學時代就返回部落的方喜恩,十幾年來和族人們創造了許多改變。問他是否打造了「可以安老」的生活圈?他苦笑「沒有,我老了、失能了還是會被送出去。」目前部落裡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力、適合的日托機構,許多老人家身體失能完全無法自理後,還是得送機構,「這是我們的痛,也是家屬的痛。」方喜恩希望,他和夥伴們繼續努力,讓寒溪有朝一日能成為失能或失智長輩也能安心生活的地方。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4-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開金嗓 「愛不孤單」為防疫打氣
SARS疫情當年重創台灣,演藝圈集結合唱抗疫歌曲「手牽手」撫慰人心;面對新冠肺炎,被視為安定人心的指標人物陳時中,近期則被網友挖出陳時中曾在二年前為照顧者獻聲「愛不孤單」,雖然指揮官未在歌曲中獨唱,但網友不斷敲碗,希望可以在此次疫情中,聽見指揮官溫暖的歌聲。家庭關懷總會2017年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錄製「愛不孤單」MV,同時金曲歌王蕭煌奇、金曲歌后彭佳慧等歌手也一起獻唱,替照顧者加油;2020年,全球皆籠罩在新冠肺炎的疫情陰霾中,家總的這支原本是替照顧者加油的歌曲,也希望能鼓勵國人團結對抗疫情。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呼籲國人減少出門,家總表示,減少外出的建議,常常會使長輩增加焦慮感,也使照顧者增加照顧壓力。家總呼籲,家庭照顧者面對疫情,除了要照顧好家人,也要照顧好自己,平時應落實勤洗手、少接觸等防疫習慣外,可藉由栽種植物、線上收看「照顧電視台」節目等方式,適時轉移對於疫情的注意力。此外,最重要的是注意身心變化,並接納情緒,在疫情期間,容易因外在因素產生易怒、煩躁、害怕、恐慌等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導致睡不好、胃口差、頭痛等各種身體狀態。對此,家總也提出建議,鼓勵照顧者覺察這些情緒和身體反應,並允許存在及學習接納,適時運用「聽音樂」、「深呼吸」、「運動」、「轉念」來協助放鬆與安定身心,也可透過照顧者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人員的支持和協助,讓自己和家人得以順利度過這段防疫期間。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管理指引出爐 防疫旅館要分棟分樓管理
為防堵新冠肺炎,我國匡列大量高風險族群進行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同時為無居所、不適合住家者設置防疫旅館,防疫旅館管理指引昨日出爐。這份指引建議,業者應盡量避免檢疫者或隔離者與其他民眾有互動機會,這代表高風險者與一般民眾仍可能住在同棟樓,但一般民眾並不知情。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已建議業者分棟或分樓層管理,因此應不會有一般民眾與居家隔離者混住衍生的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於疾管署官網公布「武漢肺炎因應指引:防疫旅館設置及管理」,其中建議,入住旅館動線應分流、避免與一般民眾重疊或使用同一電梯等,以免在旅館內再釀群聚事件。公共區域環境中人們經常接觸的表面(如電梯按鈕、手扶梯、地面、健身器材、遊樂設施、桌椅、電話筒等)應有專責人員定期清潔,並至少每天以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消毒一次。房間方面,業者應以有開窗的房間作為防疫之用,且以一人一室為規劃原則,非一人一室者於房間內應配戴口罩;如有檢疫者或隔離者需照顧者陪同,照顧者以一人為限。房間內電視遙控器、冷氣按鍵、或其他觸控式面板應包膜保護。檢疫者或隔離者叫外賣的費用應由旅館代墊,於退房時一併繳付。檢疫者或隔離者的廚餘不回收,直接以廢棄物方式處理,以降低接觸傳染風險。
-
2020-03-2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補償金申請懶人包/受隔離、檢疫者和照顧者,補償金申請詳細辦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因疫情受隔離或檢疫和其照顧者,即起可申請防疫補償金每日1000元;受隔離、檢疫者3月23日起受理申請,照顧者則31日起受理申請防疫補償;防疫補償金可於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日之次日起兩年內申請,民眾無須急於近期申辦。另外中央也將針對弱勢兒少老人身障者每月加發1500元,新北社會局指出,中央仍在規劃中,若定案後將即刻遵照執行。一、5類型申請對象:防疫補償對象分為居家隔離者、居家檢疫者、集中隔離者、集中檢疫者,以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或檢疫者而請假或無法從事工作的家屬(其照顧者)。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蘇昭如副司長說明此類情形包含:失能等級第2級至第8級者之失能者、持有診斷證明書之失智者、國小學童或未滿12歲之兒童、就讀五專前3年級之身心障礙者、所聘外籍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需由家屬照顧者等5種情形。二、防疫補償申請條件: 蘇昭如副司長提醒,若受隔離或檢疫者未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實施防疫之措施者(如:應居家檢疫者卻到處趴趴走),就不能申請防疫補償。另外該期間支領薪資或依其他法令規定性質相同之補助者,亦不得重複申請。指揮中心建議,如非必要應避免出入人多擁擠公共場所,民眾可多利用網路進行線上申辦,或可用郵寄或臨櫃方式,向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時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如有防疫補償相關疑問,可於每天上午8時至22時撥打免付費的1957福利諮詢專線洽詢。●民眾可線上、紙本郵寄或臨櫃等方式提出申請。申辦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三、申請應檢附資料:(一)受隔離或檢疫者1.申請書(點我下載申請書pdf檔)(點我下載申請書word檔)。2.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非本國籍人為居留證或護照)。3.受隔離或檢疫者之金融帳戶存摺封面影本(倘為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者,得檢附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之金融帳戶存摺封面影本)。(請使用非靜止戶帳號。公教戶、凍結戶、警示戶、結清戶、外幣帳戶、公司行號帳戶,不可使用,否則將無法完成匯款) 4.受雇人,由雇用人所出具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點我下載證明pdf檔)(點我下載證明word檔)。5.非受雇人,本人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之切結書(點我下載切結書pdf檔)(點我下載word檔)。6.109年3月17日後出境,返國後接受居家隔離或檢疫者,應檢附必要出國之相關文件、資料。7.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二)照顧者1.申請書(點我下載申請書pdf檔)(點我下載申請書word檔)。2.申請人之國民身分證正反面(非本國籍人為居留證或護照)。3.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金融機構存簿封面影本。(請使用非靜止戶帳號。公教戶、凍結戶、警示戶、結清戶、外幣帳戶、公司行號帳戶,不可使用,否則將無法完成匯款) 。4.受雇人,由雇用人所出具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點我下載證明pdf檔)(點我下載證明word檔)。5.非受雇人,本人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之切結書(點我下載切結書pdf檔)(點我下載word檔)。6.照顧經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出具確診為失智症者,檢附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出具確診為失智症之診斷證明書。7.受隔離或檢疫者因所聘僱之外籍家庭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需由家屬照顧者,檢附外籍家庭看護工聘僱許可函影本及醫師診斷證明書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之證明或切結書。8.受隔離或檢疫者為十二歲以上尚就讀國民小學之學童,檢附就學相關證明(如註冊收據等)。9.受隔離或檢疫者為就讀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或五專前三年級之身心障礙者,檢附學生證正反面影本。10.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四、申請流程:五、居家檢疫/隔離 該怎麼做:六、居家問與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天(27日)記者會,仔細說明如何進行居家檢疫和隔離的問與答。延伸閱讀》防疫懶人包 預防方法、線上資源全掌握
-
2020-03-26 科別.腦部.神經
遇疑似腦中風怎麼辦 醫:4字訣判斷症狀後速送醫
新竹一名65歲的陳姓男子,日前準備吃午餐時,突然感覺頭暈、說話口齒不清,且右手、腳無力,他意識到很可能是腦中風,立刻請家人送醫,到院後急診室啟動急性腦中風檢查與處置流程,在發作3小時內的黃金時間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症狀在24小時內便逐漸恢復,目前已經痊癒。根據衛福部近10年來統計,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位,且即使存活後通常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至8成,血栓溶解劑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增加約3成的復元率、減少失能的後遺症,但施用時有3到4.5小時「黃金時間」的限制,一旦患者發生腦中風,必須分秒必爭緊急就醫。尹居浩指出,陳男因自身警覺性高,因此把握搶救時間,在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就送急診接受治療,經醫護團隊合作下,順利完成檢查並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當遇到疑似急性中風症狀時,請民眾牢記口訣「臨微不亂」,「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尹居浩也提醒民眾,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避免三高,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每周規律運動及每年定期健檢,才是預防腦中風最好的健康策略。
-
2020-03-25 科別.兒科
大雞晚啼?近6成父母遇孩子發展遲緩選擇「再看看」
伊甸基金會今公布「兒童發展知多少」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達近6成的父母、親友及祖父母,在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狀況時,選擇以「再觀察」或「等等看,應該沒事吧?」的態度應對,但「大雞晚啼」的傳統保守心態,恐讓孩子錯失接受早療的黃金期。伊甸基金會日前針對有0至6歲育兒經驗的照顧者進行「兒童發展知多少」 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指出,59.9%的父母、親友及祖父母等非職業照顧者,面對出現發展遲緩的孩子,多認為「再觀察」或「等等看,應該沒事吧?」;此外,42.6%的父母因工作忙碌,每天陪孩子不足4小時。調查也指出,孩子肢體與動作發展,是最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項目,過半的父母選擇以再觀察的保守心態面對,遠超語言及認知類別的34.7%,以及自理能力與社會性的35.6%。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張炎玉指出,兒童的發展歷程就像是循序漸進的冒險關卡,0到6歲是成長發展關鍵,也最需要照顧者的關心、陪伴,但往往礙於現實因素、資訊取得不易、觀念落差等,導致孩子的隱形需求被忽略。張炎玉說,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超過26年,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趕上成長步伐,呼籲家長,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別因保守、害怕,或觀望的心態,讓他們錯失早期療育介入的機會,詳情可上伊甸基金會官網www.eden.org.tw,或電洽伊甸捐款專線0800-025-885。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從SARS學到的一堂課
2019 年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至目前為止,確診者超過八萬一千七百人,死亡病例亦達 2,800 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 32 例 ( 以上統計數字均截至民國 109 年 2 月 27 日 ),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2019年新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 COVID–19 之散佈,然而對於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筆者願意將 2003 年 SARS 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時之重要參考,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SARS 對醫護人員的衝擊2003 年 3 月,SARS 侵襲台灣,導致 1 萬 3000 人遭到隔離、356 人受到感染,其中 73 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當年 7 月初獲得控制。受到 SARS 疫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 SARS 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 SARS 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 107 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 5~17% 的人在 SARS 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 PTSD 為主。在 SARS 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 SARS 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 SARS 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 107 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 122 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第二個研究是在 SARS 盛行時,針對在 SARS 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 70 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 SARS 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的 32 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 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 SARS 病房高出 13 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 4 倍。此外,在 SARS 病房與非 SARS 的一般病房,具 PTSD 症狀者平均為 29.7%,而在非 SARS 的 ICU 病房工作者卻僅有 11.8%,表示後者在 SARS 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 SARS 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 PTSD 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 SARS 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 SARS 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 SARS 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 SARS 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不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第三個研究是針對 22 位在照顧 SARS 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 SARS 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 PTSD 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 3 ~ 4 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 SARS 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 SARS 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針對 2019 新冠狀病毒爆發,快速及時之精神健康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項玉濤博士(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 The Lancet Psychiatry 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 COVID–19 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污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爆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行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從而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 COVID–19 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參考資料蘇東平,走過 SARS 創傷,對抗 SARS 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多嚴重?科學人 2009 年第 89 期 07 月號Tung-Ping S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nurses in a structured SARS caring unit during outbreak : A prospective and periodic assessment study in Taiwan, 2007, J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1(1-2):119-30Xiang, Yu-Tao et al,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 Feb. 4 Lancet Psychiatry
-
2020-03-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逾3000人已申請防疫補償 陳時中籲緩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因新冠肺炎(COVID-19)受隔離、檢疫者發給每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已於3月23日起受理申請,而照顧者的防疫補償申請將於3月31日起開始受理,截至今中午已有3032位民眾透過各種管道提出申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由於最近居家檢疫人數大幅增加,地方已經相當忙碌,要特別提醒民眾,這是「兩年內都可以請領,不是一出關就要限期領」,呼籲請大家可以「緩辦」,以免增加地方基層的壓力。鑒於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如非必要應避免出入人多擁擠公共場所,民眾可多利用網路進行線上申辦。此外,防疫補償金可於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日之次日起2年內申請,民眾無須急於近期申辦。衛福部社工司司長楊錦青表示,有五類人可以申請,包括居家隔離或檢疫、集中隔離或檢疫,照顧以上四類人中不能自理者,每日可申請1000人。申請條件要求必須是未違反隔離或檢疫相關規定之當事人,違規者不能請領;另外如果當事人隔離期間領有薪資,也不能領。至於照顧者的申請條件,必須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當事人,而且他因此而無法從事工作者,但該期間支領薪資或依其他法令規定性質相同之補助者,不得重複申請。另外,有關照顧生活不能自理者是指:照顧失能等級第2級至第8級者的失能者、持有診斷證明書之失智者、國小學童或未滿12歲的兒童、就讀五專前3年級的身心障礙者、所聘外籍看護工經醫師確診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或其他因素不能提供服務等5種情形。楊錦青表示,相關資格的檢符的資料嫁接和送繳證件的流程複雜,目前23日先開放當事人,31日開始受理照顧者。截至今中午3032位已透過各種管道提出申請,鄉鎮公所或社會處局都可以臨櫃辦理,同時也鼓勵所有符合資格者可以線上申請,指揮中心建議,民眾可採線上申辦以節省排隊等候時間,申請資訊詳如網址,或可用郵寄或臨櫃方式,向受隔離或檢疫結束時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如有防疫補償相關疑問,可於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10時撥打免付費的1957福利諮詢專線洽詢。
-
2020-03-24 科別.精神.身心
20歲少女罹病後打亂人生規劃 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她是Shane,今年20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17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Shane從5歲時開始就有幻聽、10歲出現幻覺。「我大概知道,自己會感受到一些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事物,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有陰陽眼。」Shane笑著說。從小Shane就自認是個努力又認真的人,幻聽和幻覺,不至於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於課業上、滑板社、科展競賽及課外活動,Shane一直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到高二時,她突然就覺得沒辦法了。情感型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為大腦在處理思考與記憶的功能損毀,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幻聽,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就能窺見一二。但Shane的狀況,卻又有些不同,她是「情感型思覺失調」。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情感型還會綜合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而Shane的狀況,比較偏向憂鬱症。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滿衰小的「當時最讓我困擾的是我躺在床上沒有辦法唸書。」「因為我對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忍受自己在床上耍廢。我明明手腳沒有斷掉,但就是站不起來、也睡不著。」「我覺得自己很爛、很廢,怎麼可以這麼頹喪?但當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時,我很生氣、很絕望。」生病打亂她的人生規劃,後來她休學了一年,復學後考進了志願生科系,一個星期就又休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我會幹嘛這些改變,不過是Shane三年間的冰山一隅。她說從前的自己,是一個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但17歲以後,她便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自己會幹嘛。連自己的髮型都無法預測。「基本上我的朋友對於我的打扮,已經不會再受到驚嚇了。他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或是穿著髮型,都是一直在變動的人。」變動中的不變 友情無價 講到朋友時,Shane臉上的烏雲瞬間散開。她說高中休學那年,是朋友們經常找她耍廢、騎車載她出去玩,她才能找到維持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去年7月,Shane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況惡化,到精神病院住了一個禮拜,朋友們為了能夠輪流陪伴她,還開了一個共用行事曆,將探病時間排得滿滿的,所有時段都有不同人陪伴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大家給我很多愛。」「一路上從狀況很糟到現在,支撐我到現在還沒有死掉的,是我的朋友們。」Shane這麼說著時,眼神裡看起來,也充滿著愛。(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 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完成居檢 今起可申請補償金
今天起全國各縣巿政府開始受理完成居家檢疫者及照顧者申請防疫補償金,每人每天可獲1000元防疫補償金。台東縣政府社會處指出,目前縣內從今年1月15日之後配合防疫,完居家檢疫並解除管制的有168人,每人最高可領1.4萬元補償金,但縣內有3人在居檢期間曾四處趴趴走,這3人已被註消申請資格。高雄市社會局表示,上午前來詢問者眾多,主要是居家檢疫者,光社會局上午就接到4、50通詢問電話。比較大的區如鳳山、左營、小港等,上午有不少人前往詢問如何申請,鳳山區公所表示,鳳山區約有近千名居家檢疫者,上午接到電話詢問約3、40人,到現場詢問申請約10多人,但大多先來了解表格如何填寫、需準備什麼資料,真正完成填表並提出申請者僅2人。將約一周內審核確認受理人數。防疫補償申請作業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受理申請受隔離檢疫者,3月23日開放受理;第二階段3月31日受理照顧者的防疫補償申請。高雄市社會局表示,申請補償可線上、郵寄申請,或到區公所臨櫃申請,先由區公所審核受理,再由中央確認資格無誤後即由社會局撥款發放。原規定1個月內發放,但市府已要求公所一周內就送到社會局撥款,預計首批完成受理、確定撥款人數一周內出爐。
-
2020-03-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受隔離檢疫可領每日千元補償 即日起受理申請
衛福部今天公布防疫補償申辦網址等窗口及申請格式,即日起開放受隔離或檢疫者的防疫補償申請。民眾可線上、郵寄、臨櫃申請,截至3月18日起,可申請人數約4萬8000餘人。衛生福利部上午發布新聞稿,公布防疫補償申辦網址、申請書表格式、應備文件及受理窗口,並自即日起開放受隔離或檢疫者的防疫補償申請。防疫補償辦法已於今年3月10日發布,受隔離或檢疫者,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定受隔離或檢疫者沒有違反隔離或檢疫相關規定,亦即沒有違反隔離或檢疫通知書所載明應遵行事項,且沒有領薪資或其他性質相同的補助者,可於隔離或檢疫期滿的次日起,申領防疫補償每日新台幣1000元。衛福部統計,截至3月18日,受隔離或檢疫人數約4萬8000餘人。民眾提出申請,須於線上或紙本填寫申請書並檢附金融機構存簿封面影本、受雇人請假及無支領薪資之證明或無法從事工作及無獲得報酬、補償的切結書等相關證明文件。另有關照顧者的防疫補償,預計3月31日開放受理申請。應備文件及各縣市受理窗口,可逕至衛福部網站查詢。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說,居家檢疫通知書載明,依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規定,民眾應詳實填寫通知書,並配合居家檢疫措施。拒絕、規避、妨礙、填寫不實者或違反居家檢疫規定者,將處以罰鍰,且不得申請防疫補償。另依今年3月1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自3月17日起,民眾於指揮中心發布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三級國家或地區後,非必要前往該國家或地區,也不得申領防疫補償。衛福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補償)專區網址:https://topics.mohw.gov.tw/COVID19/cp-4715-52167-205.html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隔離及檢疫期間防疫補償申辦系統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
-
2020-03-23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需要喘息 不必一肩扛
母親失智,淑芬一肩扛起照顧責任。看著媽媽日漸衰老,口裡念著舊時記憶,經常吵著要回家,開始不認得她,疲累的淑芬滿腹哀傷,卻無從述說。世華與美真結縭30年,長久以來,世華專心工作,美真則照顧家庭、孩子。後來,美真罹患癌症,開始住院治療,世華奔波於工作、醫院與家庭,生活一團亂,他心中說不出的哀傷,只能強自壓抑。面對上述情境,照顧者常產生許多複雜又矛盾的情感,如悲傷、難過、懊悔、罪惡、憤怒等。想要扛起照顧的責任,有時又想逃得遠遠的,裝作一切都沒發生;想找人訴說心情,往往又不知從何說起,最後乾脆閉口不談。照顧者該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陪病時刻?有以下兩點建議:1、接納自己的複雜情緒,同時也尊重、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負面矛盾的情感不是帶走力量的惡魔,「反抗」這些情緒,才會讓人消耗更多的能量。有人習慣躲起來哭一哭,有人習慣找人聊天分享。找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便是十分鐘、一小時都好,讓自己能好好感受心情,並以自己習慣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心情,或許是外出購物喘口氣,或是找朋友聊聊,抑或放空一陣子。遇到家人生病,家中每個成員的心情、感受、行為都不同,這些情緒反應無所謂對或錯,例如:悲傷幫忙才是在乎家人,逃避不管事、繼續過自己生活的就是不負責,未必如此。尊重、理解每個人在家人生病時都有自己的失落歷程,才能互相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而非互相責怪與怨懟。2、重新規畫家庭角色與分工,向外尋求協助。照顧者不需要把所有責任扛在自己肩上,與其他家庭成員一同坐下來討論未來家庭事務分工,如誰倒垃圾、買菜做飯、打掃環境、接送小孩、照護方式(家人排班、請外籍看護等)都很重要。這對不習慣溝通與求助的華人家庭而言,是個不容易的過程,許多人都會擔心產生誤解衝突,因而心生放棄念頭。照護病人是長期抗戰,壓力負荷會影響照顧者與病人的相處,例如,因為太累就對病人發脾氣。所以,照顧者要記得關愛自己,了解自己力量有限,即便向外尋求親友與社會資源協助很麻煩,但引進外援,能使自己在照顧病人與維持原有生活中,取得較佳的平衡點,進而持續穩定地提供照護。在照顧生病家屬的路上,若發現自己不知如何與家人溝通協調、找不到人可以討論、食欲明顯改變、睡眠困難、無法放鬆、容易生氣厭煩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讓自己在沉重的照顧負荷上喘口氣,找回生活的平衡點,才能更有力量去支持生病的家屬,達到雙贏局面。
-
2020-03-23 科別.精神.身心
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我也跟診間病人一樣,走不出家門…
她是Bibo,畢業於台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才讓她意識到自己從未察覺的「專業的傲慢」。毫無預警地昏倒去年初,Bibo在醫院工作時,曾因不明原因,突然昏倒了兩次,但是卻查無病因。當時她也沒有多想,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有一次,在一堂學習因應焦慮症的工作坊上,Bibo又開始感覺呼吸急促、暈眩感來襲。坐在椅子上努力壓抑不適感的她,想的並不是會不會暈倒,而是害怕在場幾十位心理師的眼光。當心理學家遇上心裡生病時症狀平復後,她開始自我分析與反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她判斷自己應該是有恐慌的症狀。然而,她卻沒有因此放下恐懼,反而變得更加焦慮。「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從醫病人員轉換成病患,突如其來的角色錯置,Bibo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裡。從第三人稱到第一視角徬徨無措的她,在跟一位前輩討論完後,才下定決心去看精神科。然而,正當她決定要出門求助時,卻發現她竟然走不出家門。「搭電梯的時候如果突然昏倒怎麼辦?」「走在路上突然昏倒該怎麼辦?」各種擔憂、害怕的情緒,猛烈地佔據了她的思緒。突然間,她想起了她的病人。以前在門診聽到自己的病人描述這種不安時,她心裡都會覺得:有這麼難嗎?想太多了吧?這想法不太理性吧?直到自己親身也經歷了相同的困境——她才發現每位出現在她診間的病人,來看診時,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放下專業的傲慢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後,Bibo對病友的態度, 漸漸從傳統醫病「上對下的指導」變成「平起平坐的陪伴關係」。Bibo說,原本她會有上對下的觀念——是因為在傳統醫護人員的價值觀中,為了讓病人能好好聽從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都會營造出一種專業的「權威感」。在Bibo放下了原本認為「病人就是來求助於我」的小傲慢後,她開始發自內心地給予病人勇氣與鼓勵。有時和病人的交談中,Bibo還會分享自己也曾經生病的經驗。醫療人員與病的心理距離其實有許多心理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在這麼高壓的工作壓力下,也會需要依靠藥物,來幫助自己穩定精神狀態,但或許是害怕揭露太多,會失去病人的信任,大多心理師都選擇避而不談。Bibo說剛開始其實她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分享她生病的經驗。但看到病人們在聽完分享後驚呼:「哇!原來心理師也會這樣喔!」他們如釋重負的表情與反應,都讓Bibo覺得很值得。打破了傳統醫病之間上對下的結構,和病人站在同一條線上——Bibo說對外出櫃自己的疾病,不但沒有讓病人對她失去信心,還讓病人變得更加信任她了! (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
古人有孟母三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則是伴母三遷。人稱「曹爸」的曹汶龍,是社區失智照護的前鋒,他與91歲失智母親曹奶奶的日常點滴,顛覆許多人對失智的恐懼,曹奶奶的「童言童語」更是圈粉無數,堪稱另類網紅。曹家母子的「失智物語」,自然真誠中流露出的母子深情,溫柔動人。一副假牙 讓母子情牢牢咬在一起虛擬世界中,每晚曹爸的臉書熱鬧非凡,有時是曹爸錄製與曹奶奶拔假牙的奮戰,「她戴上假牙後就忘了自己有假牙,只有我的耐心及善善誘導才能拿下來。一副假牙讓我們母子情牢牢咬在一起」,讓人莞爾。有時,是他身為照顧者與其他照顧者的共鳴,每個對談的背後,都有段讓人心酸或激勵的故事。而在真實世界中,曹爸為曹奶奶搭築了一座玻璃屋。敞亮的屋裡,處處可見他對失智母親的用心。玻璃屋坐落嘉義中正大學附近,起初是曹爸獲邀到一位中文系教授的家中作客,對其居家空間環繞中庭的通透設計印象深刻。心嚮往之的曹爸,多年後付諸行動買了塊地,邀請同位設計師、雲科大教授打造了現在的住家。玻璃屋視野通透 照看得到彼此在玻璃屋一樓內,兩個房間打通成了曹奶奶的臥室;無障礙坡道取代電梯,一眼便能見或聽到家人行進間的步履;又例如曹奶奶的臥房與餐廳視野通透,透過中庭,家人和外籍看護依然照看得到彼此。玻璃屋的設計不僅考慮到長者,還隱藏著曹爸對妻子曹媽的體恤。在二樓,曹爸與曹媽擁有臥房、客廳、客房,還有個小廚房,曹媽偶爾也能自己做點簡單料理,保有獨立的空間,晚餐才是全家人共餐、共玩的時光。屋裡貫穿兩方的走道則宛若藝文廊道,曹爸偶爾在此泡茶、點上薰香,安頓身也安頓心。73歲的曹爸笑說,看到母親在這房子生活得很自在,「等我90歲了,在這應該也能很自在、愉快。」親和的曹奶奶 什麼都應聲「好」採訪這天恰好接近過年,曹爸的弟弟返家探母。兄弟倆環繞母親,唱起了應景的恭喜發財,大夥笑嘻嘻向曹奶奶祝賀,曹奶奶瞬時變成了「沒問題小姐」,什麼都應聲「好」、「沒問題」。曹爸解釋,和失智症長者對話要盡量簡單,母親聽不懂的,便會用好、沒問題來「應付」大家,仍然保留良善、親和的好脾氣。照顧父母誰之責?是許多照顧者的難題。曹爸說,母親育有5個兒女,自己是老大,因父親長期生病,母親須工作養家,從小他就得照顧全家人;自己後來成為醫師,有醫療專業和經濟能力,從沒想過為什麼照顧父母不是兄弟或姊妹。至於曹媽身為長媳,照顧壓力大嗎?曹爸說,年輕時,爸媽幫他們照顧孩子,為他們減輕許多工作負擔,曹媽也是老大性格,相當感恩母親的奉獻。事實上,曹媽也是失智症家屬,曹爸的岳母年過九旬患失智,在曹爸建議下以胃造口取代鼻胃管,因而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狀況好時還可以哼唱「桃花江」。兩家人同樣面臨失智照顧問題,讓曹爸更急切走入社區,推展友善失智觀念。二度退休再戰 經營社區「記憶保養班」失智至今原因不明,遺傳可能是因素之一,問曹爸擔不擔心自己老後也會失智?他說,許多人把失智當作風險,所以我們更要去理解失智。他解釋,失智就像敵人,會去攻擊大腦的防線,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有10道防線,例如出現記不住日期或事情,當你知道防線一道道失去,但還有3樣功能保留著,你要告訴周遭朋友,看看我還保留的3樣功能,這樣就能坦然面對失智。他半開玩笑說,「人到了7、80歲失智,至少表示你沒得癌症、中風呀,和失智玩,不要怕它。」曹汶龍擔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失智症中心主任共9年,走入社區經營「記憶保養班」等服務是近幾年的核心,這已是曹爸第2次退休後再戰。早年因緣際會,從國防體系退休,至花蓮慈濟醫院接下神經科主任,一待就是15年,直到64歲。「我原本以為會在花蓮終老,父母、妻子都在身邊,我可以盡孝、可以教學,還可以照顧偏鄉病患,沒想到命運推著我,又來到了大林慈濟開疆闢土。」台北、花蓮、嘉義…,這是曹爸從事醫療工作的足跡,也是曾以為「家」的地方。他在臉書寫下「孟母三遷,我帶著母親也三遷。終於遷到個讓她安享晚年的好地方。感恩上蒼。」鼻胃管vs.胃造口很多失智症患者到後期選擇插鼻胃管灌食,但病患常扯掉鼻胃管造成傷害。曹汶龍指出,相較於胃造口,鼻胃管餵食感染風險較高,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在歐美,鼻胃管被認為是不人道的處置方式。胃造口(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是在病人的左上腹打個可通至胃內的小洞,再將灌食管從肚皮直接插到胃部灌食,手術過程約15至20分鐘,只要定時清潔,可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0 寵物.寵物長照
「我們適合嗎?」 對毛孩許下承諾前,請先自設3關卡
毛小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迎接等家的毛小孩,共度快樂人生下半場!已經退休的橘世代朋友們,生活突然多出空檔,不少人可能會考慮認養毛小孩,給牠們溫暖的家。家裡有牠們相伴,就會多了歡樂的笑聲,但一旦決定飼養,就要為這個孩子負起一輩子的責任,想當個負責任的飼主,一定要為毛小孩的「終生幸福」先做個通盤考量。「我也適合養寵物嗎」?步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有許多長者與毛小孩共度著幸福的生活,《60歲開始與毛小孩共度幸福人生》書中提到,其實只要做好準備,沒有想像中這麼困難!以下整理橘世代朋友飼養毛小孩之前,必須確認的3大事項如下:1.事先取得家人同意除了確認住的空間能夠養寵物,飼養前要取得同住家人的共識並完善溝通,是每個人養毛小孩前必須先做好的準備,並不是喜歡就立刻帶回家,以免造成家庭內的矛盾,也是負責任的態度。如果本身條件不允許把毛小孩飼養在家,但又希望接觸互動,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考慮到相關單位擔任志工服務,把愛帶給更多流浪毛小孩,一樣能感受到照顧的樂趣,找到心靈寄託。2.確認自身經濟與體力飼料、罐罐、疫苗、結紮、就醫.....,飼養毛小孩是必須「出錢出力」的長期過程,當主人前請先確認負擔得起飼養相關花費,尤其在日常照顧上,清掃環境跟外出散步都與本身體力相關。先計算出自己可以負擔金額與照顧範圍,可評估自己是否合適成為飼主。3.預先找到隨時可接手照顧者「當我生病的時候,這孩子要怎麼辦?」、「能跟毛小孩共度一生嗎?」,這是許多飼主暗自擔心的問題。無論是什麼年齡層,都難以避免「萬一」。《60歲開始與毛小孩共度幸福人生》書中建議,飼主應該準備好「寵物確認筆記」,只要用一般的筆記本就可以開始了,登記寵物的基本資料、接種疫苗時間、有無結紮、常去的動物醫院、喜歡的食物與日常習慣、平日遊戲與互動等,並預先找到隨時可接手照顧的親友,有備無患,主人與毛小孩可以更安心生活。毛小孩不只是我們的家人,更是長者能在生活中相依相伴的好夥伴,能與心愛的毛小孩共度幸福人生下半場,是許多橘世代飼主的願望,定期帶毛小孩散步、照顧牠、用愛建立與寵物之間的緊密羈絆,對年長者心靈有相當的療癒,也有全新的寄託,做好萬全準備後,就開心迎接新家人來臨吧。本文摘自《60歲開始與毛小孩共度幸福人生》,作者:犬貓與銀髮族生活之會,資料:台灣角川提供,2020/02/24 出版【更多「新家人」關係↘↘↘】。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愛上喵星人 上天給的禮物。毛小孩多過孩童的時代來了 「新家人」關係正彼此呼喚著。毛寶貝的紅牽繩 止不住思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翻轉台灣長照模式 「非典型教授」蓋個自己也想住的家
好好聚落的推手紀金山,是個「非典型」的大學教授,花了15年時間催生了台灣第一個青銀共居聚落。2005年,紀金山因研究計畫訪談了186間養護機構,他問機構負責人,「老了以後想不想住在自己的機構?」答案都是否定的,他看見台灣的長照困境:缺乏選擇且品質不佳。2010年,在大學教授「非營利組織與管理」的他,成立「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希望以創新服務來改變台灣的長照模式,實踐「在地老化」的照顧理念。看見長輩需求 想學國語、搭公車雖然對長照領域不陌生,但紀金山真正認識老後生活需求,卻是因為媽媽。大約10年前,紀金山的父親過世,為了讓傷心的媽媽有更多社會互動,他在老家龍井辦了「長青學苑」。上課長輩多數學歷不高、不識字,行動只能仰賴兒孫接送。「第一次上課,最多長輩說他們想學『國語』,學公車路線的字。」紀金山當初很訝異,上完課後,長輩開心來道謝:「我終於敢自己搭公車出去了!」這個經驗讓他知道:「他們有很強的學習動力,給他們資源,他們就會長出需要的能力。」2014年,紀金山創立了台灣第一家照顧咖啡館「有本生活坊」。咖啡館內的年輕店員都擁有照服員資格,舉凡照顧者需要的服務,在此都可一站取得。藍圖化為實踐 做出一套模組今年5月,好好聚落終於有人要入住了,他形容整個過程是在做社會運動,「這件事若寫成論文,大家一定當我瘋子。若成為社會實踐,做出來擺在眼前,它就是一個選擇,我們老後何去何從有了不同選擇。」這十幾年來,紀金山看見台灣社會長照觀念改變了。例如過去長輩希望與子女同住,老後由子女照顧,但這幾年愈來愈多長輩認為,各有居住空間或許更好。也愈來愈多人同意,專業人員可能比家人更適合照顧工作。紀金山說,照顧的新觀念已經打開,只是多數人不相信它真的存在,「因此我必須要做出一個model。」而且未來,這個模組將推到全台灣,「每個縣市都會需要這樣的住宅,我們要去研究不同的需求,成為顧問,建商只能蓋房子,我們卻能看見需求,提供內部的服務系統。」55歲的紀金山有兩個兒子,但他想像中的老後生活沒有要和兒子同住。他現在的努力,不僅在為台灣建構一個可以探索人生下半場的新居所,也在為自己建造一個「我老後想要住這裡」的夢想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牽一「足」動全身!早上足部健康操,腳好身更好
歐洲許多國家很早即重視足部照護保養問題,有專業學校(高職),有完整的設備、工作防護和消毒系統。這些服務普及於長者關懷據點和活動中心,讓長輩可以不必跑醫院,就近預防皮膚、趾甲、骨骼等足部衍生的身體疾病問題。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的雙腳帶著我們前往各個地方,但是我們卻常常忽略足部的健康狀況。青少年時我們常運動負重、長時間穿鞋襪,青壯年則可能因穿高跟鞋造成擠壓病變,晚年則因免疫力降低、骨骼變形、肢體老化不便、用藥等因素,一不留神,輕者治療幾個月,重者演變成截肢或喪命。在台灣,我們常見足部養生和美甲,有的會私下協助處理灰指甲和趾甲內長等困擾,但因業者缺乏醫療知識,屢生感染等風險。為此,歐洲先進國家早已積極建立足部照顧服務,例如已有50年歷史的丹麥足療學校校長,與有20年實務教學經驗的老師媚特應衛福部邀請,來台協助建立足部照顧評估標準,並做教學示範。預防勝於治療 足部護理有待重視台灣目前雖有物理治療師等各專業職系,但沒有專門針對足部照顧的醫護專業,以往民眾多半是到皮膚科診所就醫,或被轉介至醫院動手術,這已是發生問題後的治療,無形中付出額外的社會成本與醫療成本。丹麥自1970至1980年之間,開始大力推動跨領域糖尿病控制,足部預防照顧是協同防治項目之一,根據後來統計,減少了80%的截肢。另一項統計則顯示了不重視足部照顧的後果:一個能預防卻不作為而導致的足部傷口,相當於一位護理師一年薪水的醫療代價,若傷口惡化需要截肢,花費可達新台幣500萬元,這還不算停止工作與影響生活品質的損失。簡而言之,媚特引進的足部照顧知識即是預防醫學,本篇介紹淺顯的醫療知識和技術,讓一般人、家庭照顧者和居家服務者不用花錢吃藥,也能做好足部保健。媚特首先示範足部晨操,她坐著用5根手指夾住5根腳趾,左右上下前後搖動,好像喚醒腳趾一樣。早上起床這樣做,可以讓腳趾肌肉骨骼鬆弛柔軟,增進血液循環,等一下行動時比較好協調出力,尤其足部老化僵硬的人更要這樣做。每日一早向人問安前,先向自己的腳問安。如果有拇趾外翻的情況,可先兩腿兩腳併攏,用粗橡皮筋套住雙腳大拇趾,然後腳跟合併不動,拇趾向左右兩側外展再合併,來回練習多次。雖然這不能完全改善外翻,但是可以減緩疼痛。若是槌狀趾,則可一腳前一腳後,前腳跟輕壓後腳趾,減緩症狀。這些都不需要花錢,而是了解問題機轉,自己可以減緩困擾。做完足部晨操後,照顧者先用手接觸客戶足背動脈和後脛動脈,從能否感覺到脈搏判斷循環狀況。若摸不出來,再進一步用手摸拇趾下方,用手指重壓肌膚,看看是否在5秒內恢復彈性,藉此研判是否水腫。若還有疑問,則建議就診,也做為進一步觀察足部現象的參考背景,以免誤判紅腫等因素來源。再來看皮膚、趾甲、骨骼外觀,皮膚包括摩擦、硬皮、龜裂、紅腫、雞眼、感染、濕疹、黴菌與傷口;趾甲部分要觀察是否有過長、厚硬、黴菌(灰指甲等)、往內長、扭曲、感染、龜裂現象;骨骼部分則查看是否有拇趾外翻、兩指重疊、扁平足、腳踝下塌、高弓足等現象,這些問題可能來自先天或老化,也可能是受到鞋襪影響,像走路姿勢扭曲可能是骨骼變化,若不確定原因,可能會誤以為是扭傷。除了足部晨操、觀察詢問,媚特還介紹了足部神經敏感度基本測試,包含用棉花棒碰觸常受壓的部位,詢問對方有無感覺;用10公克壓力的塑膠針測試壓力覺;將棉花棒折斷,用尖銳端測試腳底痛覺,以及用反射鎚敲擊膝蓋測試膝反射,然後用震動機器量測對震動程度的感覺。最後是溫度差異測試,這時需要使用專業用測溫筆。專業用測溫筆的兩頭,一為金屬端一為塑膠端,測試者以兩端隨機碰觸受測者的同一部位,通常先選腳背,因為這區域比較敏感,然後問客戶感覺是一樣或不同?用以判斷足部能否感覺出溫差。如果多次無法感知,表示神經傳導或血液循環可能有問題,建議就醫。儘管這些測試中,有些需要使用一些專業儀器和知識才能判斷,不過其他幾項一般人可以相互執行。我曾多次將上述檢測用於老人大學,的確曾替人找到一些潛藏的足部問題。媚特也說,在丹麥也有不少人因為測試才發現自己的腳有問題,甚至意外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穿鞋前最好先清空鞋子媚特特別介紹感覺神經系統和運動控制神經系統,用以了解糖尿病的後果,和為什麼腳有各種不正常的反應。血糖高低不穩和末梢神經被破壞,可能造成走路與站立不穩而摔跤,或者改變走路時足部重壓的位置,造成骨骼變形或硬皮,以及皮膚和趾甲容易龜裂。這些問題當然要多重保護,包括乳液保養、趾甲維護與鞋襪選擇等。媚特舉了丹麥真實故事,有個小孩喜歡玩樂高玩具,把玩具塞進祖父母的鞋子裡,祖父母因為神經受損,沒有注意到鞋子裡有異物,連流血了都不知道痛。類似的例子還有髮夾等異物,在台灣則較多發生小石頭塞在鞋內造成足部受損。所以媚特建議,長者每次穿鞋前最好倒一倒,確保鞋內清空。以上各種足部測試治療,都要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以便專心聆聽和測試,而且每一項測試都要先告知受測者,甚至請他們先用手感受、理解測試器材,讓他們安心並配合。確定他們都了解後,才開始修趾甲和護理皮膚。此外,工作時要戴手套,且每20分鐘更換1次,因為手套雖然可以隔離防護,但手指容易出汗,會影響手套的防護能力,若持續不更換,等於沒有防護,這個耗材不可以省。同時,工作要有升降椅,保護工作者背部,才能長久執業。但要注意,若對方背部無力或有背痛,不要一次把兩隻腳都升高,以避免壓力向後造成對方背痛困擾。比較現代的磨腳機會自動吸附粉塵,若無此設備,要戴口罩避免肺部傷害。這不僅適用於足部護理,也適用於家庭照顧者、居家服務人員與居家護理師。灰指甲、趾甲脆裂、硬皮 如何修剪才能避免感染?關於趾甲整理,媚特提醒,若有一隻腳趾有灰指甲,剪趾甲和磨修趾甲時,務必先處理其他的趾甲,最後才來處理有灰指甲的腳趾,以免交互感染。一般處理趾甲就是把過長的部分剪掉,很多人都知道要「平著剪」,但不見得真了解怎麼做,更何況趾甲造型人人不同。媚特先介紹所謂的「平著剪」,剪的時候趾甲要留一點長度,不宜全剪到接近甲床,不然比較胖、皮膚光滑、趾甲脆裂,或有硬皮的人,就很容易破裂感染。她還分析平著剪至少有3類,要看趾甲的厚薄、彎曲程度,較彎的趾甲反而要剪得略成弧形,以免最前緣保留不夠而容易內嵌。媚特說很多人為了省事,一次剪太多,後來兩側嵌甲,兩側尖尖的像貓耳朵,因此媚特稱之為「凱蒂貓」。因為一般人剪的時候怕嵌甲、怕痛,就將兩側剪成45度切角,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可以避免長進肉裡,實際上趾甲被這樣一剪,兩側還有一部分不容易被剪到,或者變形生長,最後看不到、剪不到的部分伸進肉裡更痛,而且可能引起感染發炎。如果長輩獨居在家,或因失智不能表達,或眼睛不好,或地面不乾淨不穿鞋四處走,都有可能讓腳步傷口惡化成各種疾病,而威脅生命。另外,因為許多銀髮族長年不剪趾甲而變長,加上老化組織改變,可能讓腳趾甲下緣連著肉往前長,或者甲床與趾甲分開,突出肉芽,若有這兩種情況,在修剪趾甲時容易以為是硬皮,或一不留神就剪下去了,結果一剪才發現是肉,可能流血感染。所以,肉芽若是連著趾甲,要慢慢剪一點點,讓它長出來乾化再處理,若肉芽不連趾甲,可以保留一些趾甲將之修薄,待乾化脫落。如果趾甲已經因為長期不剪而變長變厚,不要直接剪,因為這樣很可能使趾甲斷裂引起感染。也不要因為想省事,直接撕一些已經翹起一點點的趾甲,因為這樣不但可能因撕掉過多受傷,也使趾甲敞開更多空隙,容易引起感染。足部天天接觸地上,可能是口腔與肛門之外,最常接觸細菌的地方之一。如果用電動鑽頭磨硬皮,要注意使用方向要一致,不要來回摩擦,以免感染或速度太快導致磨傷。修整硬皮更要注意工具,有的地方可用小刀,如果用電動鑽頭要非常注意溫度,因為速度快或頻率高會增加溫度,可能加速細胞反應而導致硬皮增生,這樣反而容易繼續長厚皮。如果有空的話,儘量用小刀或用手工慢慢地磨。一般人在家可用廉價菜瓜布於洗澡後處理硬皮,不建議用指甲銼刀來磨硬皮,後果和電動鑽頭的高溫相似。硬皮不處理可能會龜裂,進而導致流血潰瘍感染風險,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造成因素可能是鞋不合腳,要做鞋墊,也可能是因穿夾腳拖鞋而不適,要避免穿,還有長輩足部變形,走路重壓部位與方向改變,也可能會長出硬皮。如果無法確認原因,而只是一味修硬皮,不能改善根本問題。關於嵌甲,丹麥多年前已經成熟發展鋼絲矯正,這種方式不用動手術,也不需要侵入皮膚,而是用金屬張力矯正,但要看趾甲條件。除了鋼絲,近年還有樹脂陶瓷等材料,不像鋼絲要靠趾甲兩側來固定,可以直接貼於趾甲中央,這樣可避免因鋼絲造成意外傷害。這種方式逐漸在歐洲風行,在台灣有少數醫師和部分護理師使用,費用比丹麥還要貴,而且要做很多次,可見在台灣這類保健技術和器材尚未普及。丹麥針對足部照顧設有職業學校,1年8個月循序漸進學習,從足部各種知識,到糖尿病、癌症、臥床、吸毒、酒藥癮等各種足部測試照顧,製作個別化鞋墊都有。他們參與機構服務、據點服務、日間照顧與居家服務,也被列為糖尿病病人聯合衛教一環。丹麥除了糖尿病患者有醫療給付,其他長者足部照顧在該國各行政區域有些微補助,這是街坊非常普及的預防醫療資源,另每年還舉辦足療日,於全國藥房、圖書館和人潮多的地點同步進行衛教宣導。土耳其比台灣更晚接觸丹麥足療,但已經立法設足療師,並於大學健康學院建置技職學系,教學醫院新陳代謝科隔壁設有診療間,並搭配糖尿病衛教,引進多國自動檢測足部壓力設備,可直接列印鞋墊參數製作。國內目前無任何學府開設足部照顧科系,2019年政府提出護理創新服務發展計畫,已經將足部照顧列為居家基本生活照顧給付;但是從修剪趾甲到更完整預防照顧的知識、技術等,仍待進一步強化提升。當這些都到位之時,台灣才有更多人免於截肢,更落實活躍老化。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10月號(NO.91)》【「動一動」這樣強化自癒力↘↘↘】。膝蓋受傷也能練翹臀? 6大動作幫你減低膝蓋負荷!。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老人發病死亡率高 學者籲長照機構防疫物資應比照醫院
高齡者為感染新冠肺炎及發病死亡的高風險族群,美國、澳洲也接連傳出長照機構發生院內感染案例。台大公衛學院今天呼籲,政府應強化國內長照機構防疫,比照醫院配置物資,住在長照機構的長者的口罩也不應仰賴家人配送。台大公衛學院今天上午第五度開說明會,對社會提出防疫建言。與會者有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雅美。陳雅美表示,香港研究指出,70歲以上長者的新冠肺炎感染率、發病死亡率,是整體確診者的三倍;80歲以上長者的死亡率更高達15%。其中,美國華盛頓州的一間長照機構Life Care Center 發生院內感染,6位確診長者中,有3位已逝世;澳洲雪黎一間老年照顧中心BaptistCare也爆發感染,3位確診長者中已有2位死亡。陳雅美表示,各國已開始強化長照機構的防疫措施,高齡化的台灣必須嚴正以待。例如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美國CDC)已發布長照機構預防新冠肺炎指引,例如禁止呼吸道症狀者進入長照設施,且居民房間外要提供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護目鏡、工作服、手套,且要有清晰使用說明供長者閱讀。也建議長者的照顧者及親友透過視訊互動,若見面要保持1.8至2公尺的安全社交距離。陳雅美呼籲,台灣長照體系應即刻比照醫院的防疫物資配置,提供更高規格的防疫用具。現在不少長者仍依賴家人領取口罩、再配送至長照機構,「這方面應有彈性領取機制」,降低任何感染風險。政府的紓困條例也應針對長照機構,進行空間及資源的盤點。陳秀熙則表示,各國已開始重視新冠肺炎相關致死率,「國家的經濟與人民的健康互為一體」,以美國為例,目前確診人數已突破400例,包含19起死亡病例,以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美國已損失約2億美元。
-
2020-03-09 名人.精華區
陳景寧/明天過後,全責照護?
什麼是「全責照護」?就是住院期間不必自聘看護,由醫院聘僱培訓與管理照顧服務員,包辦病患在醫療以外的清潔、進食、如廁等基本照顧工作。民間團體要求全面推動「全責照護」已有多年,但政府及醫界關注有限,諷刺的是,直到新冠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陪病家屬、外籍看護工陸續染病,住院陪病問題才又被重視。一項政策不受重視的原因不外乎,一是影響人數有限,二是錢,三是遠見。住院陪病很痛苦事實上,「住院陪病的痛苦,幾乎是民眾的普遍經驗」。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於一○六年間,針對曾有家人住院經驗的738位民眾所做調查發現,國人面對住院照顧,約六成六由一位家人負責或輪流請假照顧,約兩成五聘請本國看護,約一成由原聘外籍看護工照顧。而在職者中有七成五「曾因家人住院而請假照顧」,無法請假的人,每天得花兩千多元聘看護,卻不見得能請到人,且看護工品質良莠不齊,最近還發生不小心聘到逃逸外勞當看護被重罰的案例。家屬感染風險大「住院陪病更大的問題是感染風險」。陪病家屬、看護以醫院為家,個人雜物塞滿狹窄的病床空間、共用衛浴。再想想,台灣大醫院近年興起設置美食街、商場,不是拜進進出出的家屬、看護所賜?又潛藏多少交叉感染風險?再則,醫院因為健保費不含看護費,所以不願意全面編制納管,政府碰到經費增加問題就迴避。事實上,民眾需要的是一個清楚的財務計算與溝通。需增多少健保費?「全責照護」需要多少錢?目前全國約有七萬多張急性病床,以平均滿床率七成計算,大約是五萬張病床。若以一位照顧服務員負責四位病患、採三班制、每位照服員年薪五十萬元推估,約每年全民健保保費調高188億元,足以支應,占全度7500億元的全民健保年度經費不到3%,民眾可能每天增加2、3元的保費。政府與醫界防疫辛苦了!但明天過後,或該思考哪些事不要重蹈覆轍?建議政府提案「合理調整健保費,醫院全面推動全責照護,住院不必再自聘看護」,最快今年十月間「健保會」110年度預算協商就可討論,讓台灣進步醫療版圖最落伍的一塊,盡速翻修。●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3-0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須知/居家隔離檢疫者與家人該小心什麼?
中韓義伊返台居家隔離檢疫者該怎做? 家人防護須知這幾件事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全台已達44人確診個案,國人海外旅遊若從警示區回台,包括中港澳、南韓、義大利、伊朗、入境後需居家檢疫14天,又如果有確診者,需居家隔離14天。由於冠狀病毒容易透過飛沫傳染,甚至也會在殘留在物品表面上,患者接觸過的物品及其表面,都會有病毒附著在上面,普通人經雙手接觸後,再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就會導致感染。那麼,被居家隔離、檢疫者要如何才能避免病毒繼續傳播給其他人,照顧者無論是醫護相關人員或家人們又該如何徹底落實防疫工作,確保衛生清潔呢?以下整理相關做法供民眾參考,以便能平安度過病毒肆虐的這段期間,保護好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返台後怎麼回家?▌ 親友接機▌ 中短程旅客:搭機場排班計程車,採跳表方式收費。▌ 長程旅客:搭乘租賃車,計價比照高鐵票價2倍向乘客收費。▌ 台東及離島:搭排班計程車至松山、台中、高雄機場、基隆港或高雄港,然後轉搭國內海空運航線,再搭計程車或由親友接送回家。從3月4日起需居家檢疫者自機場返家不能搭乘大眾運輸,一定要坐機場排班計程車或租賃車。在為期一周的宣導,自3月11日起,若入境居家檢疫者違反該方案規定,仍搭乘大眾運輸返家,將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最高可處罰100萬元。被居家隔離了,要準備什麼東西?1.口罩同一副口罩應只限同一個人重複使用,且應每天更換,並檢查口罩有沒有破損。戴的時候也要注意讓口罩與鼻樑貼緊,和臉部內外上下是否有密合,正確使用口罩才能有效防範病毒入侵。2.漂白水、消毒水衛福部臉書粉專有教導民眾,如何自行將市售漂白水稀釋調配為消毒水或使用環境消毒用產品。首先要準備的材料有市售含氯漂白水、清水(濃度:500ppm、稀釋倍數:100倍)稀釋方式:★小量:10cc漂白水加入1公升清水中。★大量:1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中。★當日配製好的消毒水要標示名稱,未使用完應於24小時後丟棄3.洗手皂、洗手液另外,防疫期間,洗手的時機和正確洗手方式也相當重要,「濕、搓、沖、捧、擦」樣樣不可少!★洗手時機:吃東西前、進出醫院前、接觸病人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咳嗽/打噴嚏後…等。★洗手時應注意部位:指頭、指縫、手掌、手背、手腕……等部位。★洗手步驟:濕:用清水將雙手完全弄濕。搓:抹上肥皂,手心、手背、手指互相搓洗至少20秒。沖:用清水將雙手澈底沖洗乾淨。捧:用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並記得關水龍頭。擦:用烘手機或紙巾將手擦乾。★洗手方式:濕洗手:以肥皂澈底搓洗雙手20秒以上。乾洗手:使用酒精含量60%至80%的乾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4.酒精自行配製75%酒精一點也不難。民眾可以用量米杯或養樂多瓶將買到的95%酒精,量四次,然後再量一次純水,自來水煮準冷卻後的水即可。接著把量好的酒精及水混合在一起,就完成75%酒精了!保存方式可倒入保特瓶、乾淨的乾洗手瓶、化妝水等噴霧瓶罐裡放著,但切記外觀要寫字,標示清楚避免家人誤食。此外,衛福部粉專也補充,酒精濃度介於70%~78%就有效,並不一定要稀釋到75%剛剛好。5.體溫計隔離期間,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詳實記錄體溫及健康狀況,主動通報地方衛生局/所;地方衛生局/所應主動追蹤其早晚體溫紀錄,民眾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刻通知居家隔離/檢疫通知書上的聯絡人、所在地衛生局,或撥 1922,依指示就醫。禁止自行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就醫。6.垃圾袋垃圾袋可用來裝隔離者的分泌物,如擤完鼻涕、咳嗽完吐痰後的衛生紙,應如實包裝好,並在垃圾袋內外皆可再噴灑些許消毒水。7.一次性的塑膠手套清理隔離者衣物或分泌物時,戴上一次性的塑膠手套,可避免照顧者皮膚直接與其做接觸,另外,進行居家環境清潔或消毒時,也可戴上。8.充足的水和食物如果真的不幸被居家隔離了,網路上有不少網友推薦如冷凍食品、罐頭、泡麵,或是各種餅乾、零食,以確保隔離期間內,食物不會缺乏,不過也有人認為可以先請家人買好一些蔬果和肉類等食材,自己煮營養健康的食物,讓病情趕快好起來,這樣子也能避免逕自違反隔離規定外出購物。(看罰則:違反居家隔離規定者,可罰30萬元,違反居家檢疫規定者,可罰15萬元。)9.個人娛樂用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追蹤被隔離者情緒支持與評估,發現約1成出現憂鬱情緒等,精神科醫師建議,看書或追劇有助減低焦慮。隔離者可準備平常使用,可以上網的電腦或手機,除了關注外界狀況,也能打發時間。防止居家隔離者同住家人遭感染,正確做法注意這幾件事1.照顧者應與被隔離者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減少接觸,例如分開用餐、分房睡,並注意居家通風良好。若一人租屋在外,也盡量不要返回家裡,避免感染家庭成員。2.照顧者也必須配戴口罩。3.用肥皂勤洗手。4.準備個人專屬碗筷,不要和大家的放在一起,使用後也要確實消毒、單獨擺放晾乾。5.消毒常接觸的物品,例如門把、桌椅、地板…等。居住在各縣市的民眾,該怎樣尋求地方政府的協助?台北市>>居家檢疫者如屬獨居或全家人皆被檢疫,且無親友可協助送餐,由區公所協助每日送早、午、晚三餐,每餐餐費上限100元,由區公所以災害準備金支應。新北市>>民政局推出居家防疫關懷包實體包及數位版,實體包提供14片口罩及衛教資訊,數位版隨機提供各類影音平台的14天免費觀賞序號,隨機提供給新北居家檢疫者追劇看電影。教育局親師生平台,讓居家檢疫者能持續學習。>>宜蘭縣居家防疫安心包內有14天分防疫口罩、漂白水、垃圾袋、肥皂、宜蘭優質米,甚至還有花卉種子、盆栽與培養土,可種植療癒。此外,為了怕民眾在家無聊,還有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寬頻、台灣連線及台固媒體科技提供多元的電影、音樂、電子書及追劇等休閒包,以及LINE TV、LINE MUSIC 14天免費體驗序號、momo購物折價券300元。基隆市>>為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準備「暖心關懷包」,包包內有市長問候的暖心卡、衛教資料、口罩、酒精用品、簡易食品等,甚至有提供免費線上影音服務,陪伴度過居家生活上的不便。桃園>>在食物補給方面,設計出裝有零食、泡麵、燕麥、水、中藥材、用來消毒環境的氯錠等物資的「減壓紓食包」,提供給需居家檢疫14天的民眾。娛樂方面,則與平台CATCHPLAY+、LINE Taiwan、中華電信、KKBOX、蝦皮購物及台灣大哥大攜手提供2萬組體驗序號,兼顧追劇、聽歌或購物等各項服務,還有中藥黃耆等讓居家檢疫者烹煮食材補身體。台中>>台中市政府提供居家隔離、檢疫民眾「關護包」,其中有電子書單,希望讓居家檢疫及隔離者利用閱讀舒解壓力。新竹市>>發放「居家關懷包」,提供口罩、體溫計、消毒液、垃圾袋等用品,並提供泡麵、零食,關懷包內也有心理諮商專線,與LINE TV和LINE MUSIC影音娛樂平台帳號,即日起若居家檢疫者與隔離者有送餐需求,市府將協助專人送餐。新竹縣>>關懷包內有關懷手冊、溫度計、口罩14個、肥皂、漂白水等物資。雲林縣>>「雲林防疫錦囊包」給居家檢疫、隔離者,包括居家環境小叮嚀、口罩、防疫洗手皂、毛巾、小王子點心麵、八寶粥等生活用品,同時提供300組台數科「top news」APP帳密,全頻道免費居家收視14天,陪伴民眾度過隔離期間。>>嘉義縣體溫計,口罩14片(每天一片),漂白水及防疫衛教資訊等。>>嘉義市防疫安心包裡頭有14片口罩、漂白水、平安皂、運動彈力球、健康肌力操影片連結。高雄>>針對居家隔離/檢疫民眾關懷服務,市府提供居家隔離檢疫關懷包,內含物包括環境清消、洗手及心理諮商相關衛教宣導的資料、影片、口罩、關懷說帖內有「全民防疫 宅家看戲」的QR-CODE,並製作多語言版本依國籍發放。屏東縣>>縣府推出「屏安關懷包」,提供居家檢疫、隔離小叮嚀、口罩、防疫洗手皂、體溫貼片及相關支援服務專線等,方便民眾在檢疫期間自我健康監測及有問題時可立即找到諮詢管道。>>花蓮縣居家關懷包,內有罐頭、餅乾、泡麵等乾糧,溫度計、口罩、乾洗手、沐浴用品、衛生紙,還有拖鞋、垃圾袋、曬衣架、環保餐具等日用品,並為女性貼心準備生理用品。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防疫 台大公衛籲4類人加強管理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說明會」,院長詹長權表示,應就4類人群採行個人化的非藥物介入方式管理。詹長權表示,所謂「非藥物介入」主軸是增加人和人之間的接觸距離,具體行為包含若不到一公尺間距要求的空間和活動,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在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內的所有人也須戴口罩,進出交通工具、公共場所都先洗手等。詹長權解釋,另外針對4類人群須擬加強措施,第一類是經醫師評估後,已感染新冠肺炎但僅需在家治療者;第二類是還在評估中,需居家隔離者;第三類是感染者的家人及照顧者;第四類為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者。詹長權指出,第一類和第二類人群除了就醫需求之外都必須待在家裡不可外出,並盡量與家人分隔,且不與家人共同碗盤、毛巾等,應戴口罩、勤洗手,若病情惡化時就要通報就醫。第三類要確定自己有辦法根據醫師的指令照護病人,且能提供居家生活基本需求的支持,像是購買日用品、拿藥及一些個人的日常需求;要確認跟病人共用的空間有好的通風,若穿可拋棄式的防護裝備使用後就要丟掉,脫卸防護設施之後要馬上洗手。第四類從接觸病人起14天內應嚴格監控健康狀態,每天要量兩次體溫,若有發燒等相關症狀應通報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若14天後沒有任何症狀,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防疫不抓非法看護 醫師酸:也容許非法執業?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2為印尼非法看護工,燒出外籍看護防疫漏洞,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強調,「不贊成防疫期間掃蕩非法看護」,引起正反兩面意見,有衛福部醫師今就質疑,防疫期也容許非法醫療人執業?針對,陳時中昨表示「防疫期間不抓非法外籍看護,因為恐增加醫護負擔」,就好像「美沙冬門診也不會通報毒癮犯」;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則持不同看法,今也在臉書發文提出質疑。沈政男表示,「恐增加防疫期醫護負擔,而不抓非法外籍看護」,這樣的邏輯如果可行,那防疫期間,醫療人力也嚴重不足,是否也可以容許非法醫療人員執業?如果防疫人員也不夠,是不是也可聘雇沒牌照的人?他更直言,「事實上外籍看護不管合不合法,都不能在醫院陪病,因為那等於在台灣社會打工。」而且逃跑的外籍看護也並非全都到醫院當陪病看護,多數都還是偷偷從事家庭看護。而在防疫期間遭遇看護人力缺口,自然不應靠醫護填補,沈政男認為,防疫期間需要陪病,最好的方式乃鼓勵家屬自行照顧,而不是聘雇非法看護。若家屬沒辦法,那就找合法看護,如果找不到,那就調高價碼。但他也坦言,失智長者如果被隔離,又不能配合,怎麼辦?如果照顧者被隔離,老人家怎麼辦?這些都是馬上會遇到問題,防疫工作可說越來越複雜困難了。指揮中心宜彙集專家意見,擬出對策。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
作家吳若權在企管顧問、心理諮商師、咖啡烘焙師之外,最近又多了一個身分─單身臨終助念團成員。助念團成員不多,就6個人,彼此承諾互相應援長輩和自己的生死大事。人過中年,看過生命中太多不可控的事,57歲的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如何迎接65歲的老後生活?吳若權說,兼顧財務、健康與人際關係,才能無後顧之憂。吳若權為了照顧中風母親,34歲淡出工作舞台。長達20多年的照顧期間,母親罹癌、父親猝逝,雖然母親病情穩定控制,仍讓他對人生無常有更深的體悟,並從中學習以愛相伴與敬畏生死。讓愛內化 就能順應父母何謂以愛相伴?吳若權說,華人認為孝順是報恩也是還債,甚至囿於「孝順」字眼,認為應順從父母心意,有時反而讓孝順成了負擔。一名瑞士作家曾指出,還債或報恩都有數字,「還完債、報完恩之後呢?」對父母應回到最簡單的原始點:愛。吳若權認同這個觀點,「我的字典中沒『孝順』這詞,而是『愛』。」他舉例,跟母親去加拿大旅行,替母親買了件高檔大衣,回台後母親捨不得穿,為此他再去選購便宜的外套,掏錢時,母親發覺又要花錢,決定穿上原本的大衣就好。吳若權並未因為母親的反覆而不開心,「有些子女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會發脾氣」。他認為,父母輩多半節儉,基於簡單的愛,把愛內化就能自然順著父母個性,以理性和尊重角度溝通,讓親子雙方喜悅接受。吳若權也回憶,母親中風之初,他和父親是主要的照顧者。他自認在照顧工作上出力最多,但當一向健朗的父親突然病倒,住院4個月後就過世,他才意識到80多歲的父親,照顧伴侶的負荷不比他少。看淡生死 揪友臨終助念面臨父親的生死大事之後,吳若權突然領悟:人的一生追求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但生命結束後的身心安頓,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因此他放下執念,敬畏生死,並從中學習靈性課題。過程中,吳若權找了5名親近好友組「臨終助念團」,誰家長輩逝世,就到對方家中誦經,因為他發現助念能讓亡者安心離開肉軀、回歸平靜。巧的是6人都單身,於是也將彼此的臨終助念互相託付,也因這樣的信賴感,讓他們更珍惜可以相聚的時間,比起朋友更像一家人。另一方面,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他說,他時刻反思,跨越65歲法定老年門檻後,一定要比父母輩更有活力。財務和健康沒有後顧之憂,生活起居自由無礙,不被人際情感羈絆。迎接熟齡 接納怕老的自己吳若權坦言,他因照顧而脫離工作,但從不後悔,反而因為找回初心覺得幸運。然而,財務規畫一定要做。他認為,中年後的工作目的不應只為賺錢,而是為了興趣,學有意義的事能讓自己更開心。他在照顧母親期間,跑去考了1張心理諮商師證照、7張咖啡師證照,還因此出版《療心咖啡館》這本書。他強調,「齒搖髮禿」每人都怕,沒有人能夠預定自己的老後。但若接納「怕老」的事實,就能拿出勇氣「進位」,幫助生命更安心自在,好好活下去。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生命最後一站「臨終」↘↘↘】。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S1Amwz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籍看護染新冠肺炎 台大醫沉痛:外包妥協帶來風險
外籍看護因照顧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受到感染,再次戳中護病比緊繃、照服員外包所衍生的醫院管理痛點。2018年有調查發現,七成醫學中心看護工作外包。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語重心長表示,病家自帶照顧者幾乎無法可管,呼籲社會大眾藉此機會重新思考,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越來越依賴外部人力的醫療結構,是否應投入足夠醫療成本來推行「全責照護」。陳宜君表示,民眾自己帶進醫院的照顧者,無論是家人或自聘看護,有無訓練、合不合法,醫院幾乎無法可管。比如原本教過大哥照顧技巧,隔兩天排班換成二哥或看護,結果病人嗆到或跌倒,護理人員也不忍責備。陳宜君說,現在病人複雜度已遠勝於五年、十年前,床邊設備和處置都非常複雜,對護理人員已是沈重負擔,對家屬和看護更是困難,「當孝心和愛心沒有轉換成專業能力,難免會踩到紅線」。與醫院簽約的外包看護還算可管理,但管理力道和效率也堪慮。陳宜君表示,醫院有專責的「履約管理」單位,要求照服員完成一定時數感染管控教育訓練,但因為還要透過外包公司這一層,醫院管理力道無形變弱。在照護人力供不應求的現實下,外包單位對醫院很難有忠誠度,若醫院要求過多,比如為感染管控而限制照服員不能跨醫院服務,公司很可能不願承包,醫院找不到照服員之下,只好做出部分妥協。「每一次妥協,就帶來一個風險,」陳宜君感嘆,疫情就是總體檢,映照出醫療體系多年來累積出來的疑慮。上次SARS看到外包清潔人員的問題,這次新冠肺炎暴露出看護工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獲得正視,原本常態呈現緊繃的醫療體系,才不會因疫情而受到更多傷害。陳宜君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是將護理人員及照服員都納入正規編制的「全責照顧」,問題是經費從哪來?如果政府和社會大眾都只願意付出某種程度的成本,卻想要得到很多很好的照顧,就是會得到這樣的不正常的人力結構,「因為我們必須越來越依賴外人來照顧病人。」陳宜君認為,這議題之沈重已不是單靠衛福部可承擔,而是整個國家的問題。陳宜君表示,目前醫院勢必將再強化履約管理,已達成防疫治療等短期目標,但上述醫療體系的「體質問題」無法短期解決,急需社會大眾及政府重新思考。對於原本佔床率就非常緊繃的台大醫院來說,光要達成短期目標,醫護人員就已經不停加班,希望社會大眾對醫護人員多加體諒,少點責怪。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