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焦躁
共找到
158
筆 文章
-
-
2020-09-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的「傾聽」、「身體診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討論醫師「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重要。這幾年來台灣全民健保普及、醫療企業化、民眾迷信於高科技檢查,而導致醫師「病史詢問」以及「身體診察」逐漸不被重視,結果是醫療品質沒有改善,卻嚴重濫用醫療資源。我們藉由一位病人分享她的親身體驗,說出「醫師的傾聽、身體檢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一位資深醫師分享自己生病以後,感慨當年醫學生時代老師如何注重「問病史與做身體診察」,而今他所看的醫師竟然都不注重這些「基本功」,只是安排他做各種高科技檢查,最後還是透過一位醫師的身體診察才得到診斷與治療。我們利用這機會,由醫學教育立場除了探討physical examination 的重要性,並建議過去沿用多年的中文翻譯「理學檢查」全面改為更達義的「身體診察」,並呼籲社會大眾能更瞭解看醫師並不是一定要做高科技昂貴的「檢查」,更重要的是能夠對醫師陳述自己的病史以及耐心接受身體診察。希望政府與醫院思考,到底健保給付制度與醫院經營者扭曲了多少醫者的行為,而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約莫三年前,我患了不知名的頭痛,當時曾經找遍中西醫,從各式儀器的檢查到事後的作息調養,雖沒有完全痊癒,但有得到稍緩的紓解。直至今年初,我又因情緒關係,頭痛再啟,痛到痛不欲生,失眠,焦躁不安……所有負面情緒全湧上來,一向排斥服用藥物的我,雖然痛楚仍堅持這個原則。2020年是打我出生以來,遇到最為棘手的疫病,不僅在台灣,全球已大肆漫延的新冠肺炎,不是急的症,儘量不往醫院,我是乳癌的後續追蹤患者,因為疫情之故,原定的就診也全取消了。只是,這頭痛已讓我懐疑自己腦部是否長了不好的東西,才乖乖地掛號就醫。我找了一位從來沒看過他診的醫生,三月初看診這一天,我抱著希望,可以藉由醫院的精密儀器幫我檢查出我頭痛的真正原因。進入診間,醫生笑瞇瞇又親切地問我為何就診?告知狀況後,醫生要我依他的指示做動作,包括蹲下、站起、金雞獨立、左右腳單腳彈跳……等等,我全一一無礙地做到。結果,醫生給我的評論是:「妳很健康,沒有病。」我問須要安排檢查嗎?答案是:「沒必要。」他像是無厘頭地問我:「妳有宗教信仰嗎?有運動習慣嗎?」我回有。最終的醫囑建議:「回去依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功課,每天定期運動,依例每週至少爬山走步道一次,三個月後,再回診。」很奇怪的是,我沒有質疑醫生的看診醫囑,反倒是我的朋友,第一時間生氣的說,哪有這樣的醫生?沒經科學檢測就妄下斷言,沒作相關檢查也罷,竟然連藥都沒開。回來後,我每天進行我的宗教功課,每天健走或瑜珈儘量不中斷,不到一個月,頭痛從劇痛,漸漸緩解到微痛,心情和情緒也漸漸平和和自我脫困。後兩個月,奇蹟似地,頭不痛了,失眠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六月初,我原想取消回診的預約,想想,認為自己應該有責任去向這位醫生回報我的況。回到診間,報告我的情況,醫生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我們就像朋友一般對談醫病經驗。我是乳房原位癌的追蹤患者,算是常跑醫院的常客,由於我對動不動就吃藥的排斥,除了家族性高血壓,定期服微量血壓藥之外,如果醫生要開藥常會被我要求不要開,我不吃,開了就是浪費醫療資源。他聽到我這席話,像是遇到知音一般,希望我這樣的觀念可以由我以病人的角色來述說,能推廣給普羅大眾。我東拉西扯了這篇心得,不外乎希望藉由我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就醫的民眾,外顯生理的病痛,不是一定非經由藥物才能得到改善,或許先從自己心理層面的自我療癒就可以獲得改善,也讓自己不必服用過多藥物增加肝臟的負擔,更能節省醫療資源,為我們台灣完善的健保制度永續經營盡一點心力。
-
2020-09-1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吃糖就憂鬱?不止體重變輕,戒糖後身體6變化
在被客戶刁難的日子,被家人朋友氣瘋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要去找塊甜滋滋的蛋糕,或喝杯青蛙黑蛋奶才能壓壓驚呢?吃甜甜好開心似乎是人之常情,你也是只要心情不好,就想吃個甜食獲取療癒嗎?然而,現在大家都在喊「戒糖」,似乎戒糖才能控制體重。然而,你是否會擔心萬一不能吃到甜食,會不會變成太過憂鬱?究竟戒糖之後,身體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自然界的糖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糖。水果吃起來甜甜地,就是裡面存有糖分;番薯飯在嘴裡嚼一嚼,會甜,因為裡面有天然的糖;再看看成分無調整的鮮奶裡,每100克的鮮奶就有4.8公克的糖分。沒錯,水果、蔬菜、穀物、牛奶等天然食物裡都有糖。不過,這大概不是我們戒糖的重點,大家先不要擔心一旦戒糖,是不是連蔬菜水果都不能吃了,其實只要是原型食物,同時就還有礦物質、維生素、與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只要烹調方式簡單點,別加太多調味,都可以繼續適量的攝取。所以,我們這裡要說的戒糖,是要請大家從「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做起。先戒掉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哪些食物是有添加的精緻糖呢?其實除了天然的蔬果、牛奶、穀物之外,如果你吃到會甜的東西,常常都是額外添加精緻糖做成的。不管是手上拿著的大杯珍奶、飲料、調味的牛奶、可樂、冰糖滷味、各類醬汁、冰淇淋、糖果、餅乾、各類麵包蛋糕等烘焙品,都是額外添加的糖份,這就是我們需要戒掉的。無論廣告告訴你這是用黑糖、蜂蜜、楓糖漿、玉米糖漿、還是蔗糖,這些額外添加的糖份都會豐富食物的風味,但同時也是增加熱量,卻沒有其他的營養成分。請記得,這些添加糖即使含有一些礦物質或維生素,含量也是少之又少,請不要以為用黑糖、蜂蜜就是很健康。每當我們吃進甜食,糖分會促使腦內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暫時性讓人覺得舒服愉快,然而這時身體又需要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血糖和情緒就在攝取甜食之中一下飆高,一下陡降,分泌不穩定。不僅如此,這些糖分是不帶有其他營養素的「空熱量」,在攪亂內分泌後,還會轉成脂肪存在體內。所以,添加了精緻糖的甜食就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還是種成癮物質,讓你有種來得快、去得快的愉悅感,而這眼前的快樂持續不了多久,下次又想再來一點、多來一點,需求量愈來愈高。 假使我們現在對甜食已經開始成癮,覺得大杯飲料全糖都不夠甜的話,就要非常小心啊。我們曾討論過「戒糖的方式」,這次,就來說說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剛戒糖時戒糖後,你大概會想得到,剛開始會有點痛苦的。原本點綠茶時至少要半糖,現在變成不加糖,可能有點喝不下。畢竟我們對糖的需要是種成癮,那想要戒糖時,就跟想要戒斷任何其他對酒精、毒品成癮一般,變得很焦躁不安。戒糖者會說,剛開始點無糖的飲料後,腦袋瓜像被蒙上一層薄霧,更容易覺得疲憊不堪、頭痛,內心有說不出來的焦躁感呢。然而,請堅持下去,戒糖的好處即將出現腦袋更清晰很多人會想,要吃一點甜的,血糖充足了,腦筋應該會比較好吧!不過,攝取過多的糖分其實會影響腦內的化學物質,讓頭腦難以形成新的記憶,進而認知功能。戒糖之後,反而會讓頭腦裡正常分泌化學物質,讓思緒更清晰。皮膚變好過個幾天,戒糖者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皮膚變好了!畢竟當加工糖份愈多,身體就需要加強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的濃度高峰愈多,愈容易引起皮膚發炎反應,導致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受傷分解,皮膚就難保水嫩Q彈。而且當糖分攝取太多,體內糖化終產物愈多,也會破壞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所以很愛吃甜甜時,比較容易長皺紋,或有酒糟性皮膚炎、青春痘等問題,而這些狀況在戒糖後會獲得改善。睡得更好有些戒糖者會明確發現自己睡的比較好,或說能睡的比較深。根據研究,精緻加工糖會影響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慢波睡眠期是我們睡覺時的深度睡眠期,這段時間沒睡好,精神就比較差,意識鈍鈍的,比較沒辦法清醒過來,白天學習到的知識、記憶都更難存好放在腦袋裡。而快速動眼期屬於我們夜間作夢的階段。擺脫糖分的影響後,戒糖者半夜突然醒來的次數會變少,睡眠時比較不會那麼淺眠,整體來說都能增進睡眠品質。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機會降低剛開始想要戒糖的人,許多都是為了要減輕體重,畢竟這些多餘的糖分屬於「空熱量」,會轉成脂肪存入體內。因此常常吃太多糖,還會增高血壓與血中壞膽固醇的濃度。而開始戒糖後,就可以減少熱量攝取,體重會降低,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降低,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根據研究,每天熱量來源中,糖分占了25%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每天糖份佔熱量10%人的兩倍。牙齒更健康口腔內有糖份時,細菌就容易滋長。就算每天有好好刷牙,假使隨時來一杯可樂或珍珠奶茶,就會讓口腔成為細菌生長的好場所,就很難維持口腔衛生。所以,看到這裡,我們的建議非常明確,就是要「控制額外添加精製糖」的分量,無論是麵包烘焙品、醬料、糖飲等含糖的食物,最好是適可而止,不吃也沒關係。一般飲食建議成人每天的添加糖攝取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更明確,希望女性每天控制添加糖的攝取量在25克以內,男性在37克以下。然而,統計上看起來成人攝取的糖量常常超標兩、三倍以上。剛開始大家可能對「添加糖有幾克」是沒什麼概念的,而這時就要多多讀食物的成分標示。當食物標示上面有寫到「蔗糖、葡萄糖、果醣、麥芽糖、糖蜜、水解澱粉、轉化糖、玉米糖漿、蜂蜜」等成分的,都是指添加糖份。盡量選擇每100公克裡,含糖量小於5克的食物。精緻糖的陷阱如果認真看食物成分你會發現一罐330cc的可樂,總糖份就是35克。一天喝一瓶就接近添加糖超標了。而許多人認為很健康的乳酸菌飲料,糖份比例也極高,每100毫升常含有15克左右的糖,千萬不要以為上面寫著零脂肪或幫助消化就是健康飲品。 另外,一杯大杯700cc的珍珠奶茶,就算你很客氣的點了微糖版本,總糖量也是將近40克,全糖的就更不用說了,已經是超過60克的糖。為了健康著想,這些都是少碰為妙。更多減糖技巧,請看「七招減糖大作戰」。想要健康飲食,就要注意自己每次做出的選擇,不要養成喜歡重口味的壞習慣,才能常保健康。原文:
-
2020-09-14 科別.精神.身心
躁鬱誤當憂鬱症 如何區分看這10點
有一種憂鬱症是怎麼吃藥都吃不好,患者可能是罹患了第二型躁鬱症。研究顯示,此病症患者70%表現都處於憂鬱期,常會被誤當成憂鬱症治療,但是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效果往往不佳。躁鬱症又稱雙相情緒障礙症,病人情緒會在「躁期」及「鬱期」兩個狀態中擺盪。在狂躁期的患者,會出現異常興奮或易怒,活動力和精力異常旺盛,睡眠需求降低、自我膨脹、講話誇大又快又多,一堆計畫想法、忙碌分心、出現異常行為(例如:亂購物、亂投資、捐出自己大量的財產)。若是在輕躁期,周遭人只會覺得患者精力旺盛、自信、多話、急性子、工作狂、個性樂觀。第一型躁鬱症 易被發現躁鬱症又分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會在狂躁期與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異常狀態很容易被發現。第二型躁鬱症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患者大多在憂鬱期時才會前往就醫,研究顯示,第二型躁鬱症患者一生70%表現都是憂鬱期,若以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不好。70%躁鬱症患者第一次會以鬱期表現,因此當第一次憂鬱症病發,使用了許多抗憂鬱藥物卻治療效果不佳時,就要考慮是躁鬱症的可能。NIRS測量 能協助鑑別除了病史可以提供線索外,目前臨床可使用「近紅外光腦光譜儀(NIRS)」測量大腦前額葉功能,協助鑑別診斷憂鬱症、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一位65歲女性,常會莫名焦慮緊張,憂鬱症20年,即使已經合併兩種抗憂鬱藥物治療,病情依然不穩定,時好時壞,穩定時可以自己開車到處遊玩,不穩定時心情就會憂鬱哭泣,經過NIRS測量腦功能後,判斷是躁鬱症,合併rTMS、抗憂鬱藥物和情緒穩定劑治療之後,狀況逐漸穩定。躁鬱症鬱期治療藥物,包括鋰鹽、情緒穩定劑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或是抗憂鬱藥物合併上述三種藥物協同治療,美國FDA也通過rTMS使用在躁鬱症鬱期的治療。但不建議只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除了效果不佳外,也可能會讓患者症狀更不穩定與焦躁。躁鬱誤當憂鬱症 區分看這10點1.年輕時就發生憂鬱症。2.憂鬱發作時出現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3.產後憂鬱症。4.憂鬱病程短,來得快去得也快。5.憂鬱症發作時會出現心智遲緩、反應變慢。6.非典型憂鬱症狀,如食欲大增、嗜睡、對開心的事情有反應、身體沉重無力、對人際關係敏感、突然出現焦慮與歇斯底里等不理性的反應。7.憂鬱發作有季節性。8.有躁鬱症家族史。9.病前的個性開朗樂觀,充滿自信活力。10.剛開始對於抗憂鬱藥物有反應,但是沒有發生重大壓力下,藥物效果卻又變差。
-
2020-09-09 新聞.健康知識+
吃完藥最好間隔1小時再喝咖啡! 藥師警告:交互作用恐讓危險加倍
咖啡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醒來第1件事就是喝咖啡,也有不少上班族早上進到辦公室時,手上總是拿著1杯咖啡。不過,藥師提醒,喝太多咖啡,恐引起容易心悸、失眠和焦慮,如與藥物併用,更可能危及健康。服用藥物咖啡不能代替白開水 恐產生交互作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賴筳雅指出,咖啡因屬於植物生物鹼,也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常見於咖啡、茶、可樂、巧克力及機能飲料等,可以提振精神,暫時驅走睡意。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宜超過300毫克,目前所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不管是罐狀或瓶裝,都需清楚標示咖啡因含量,民眾務必評估攝取量,切勿過量飲用,以免失眠,或引發焦慮。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藥物時,千萬不可拿咖啡代替白開水,賴筳雅指出,咖啡因可能與降血壓藥物、氣喘用藥、胃藥、抗憂鬱藥、口服避孕藥、骨鬆用藥、抗黴菌藥、抗精神病用藥以及部分感冒成藥產生交互作用。 降血壓藥與咖啡因競爭代謝 吃完藥1小時再喝咖啡較恰當以降血壓藥物為例,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Mexiletine、鈣離子通道阻斷降壓劑Verapamil等藥物,如併用咖啡,受到咖啡因作用,將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此外,降血壓藥與咖啡因競爭代謝,可能減少咖啡因在肝臟代謝,使得咖啡因血中濃度增加,造成中樞神經作用增強,震顫、噁心、暈眩、頭痛、心跳加速、情緒焦躁、失眠發生機率增加。賴筳雅表示,民眾如患有嚴重灰指甲、香港腳、體癬等黴菌疾病,使用抗黴菌藥時,同時飲用咖啡,攝取咖啡因,會容易出現不安、頭痛、失眠等交互作用症狀。在骨鬆用藥方面,骨鬆患者常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如與咖啡併用,會降低藥物吸收,使藥效降低。再者,咖啡利尿效果也會增加鈣從腎臟排泄的速度,促使骨質流失。許多人感冒時,服用含麻黃素類感冒成藥,藥師提醒,麻黃素本身就會導致中樞神經興奮,如又喝咖啡,產生加成作用,更易造成心悸、失眠。賴筳雅建議,服用藥物時,應該配白開水,吃完藥後最好隔1小時再喝咖啡。為了發揮藥效,及確保用藥安全,應該盡量固定服藥與吃飯時間,如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常見3款止痛藥比一比! 5大正確用法懶人包 一堆人做錯! 你可能也中了藥品保存的3大地雷
-
2020-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療路上的溫暖微光
診間之內,他是一位小兒科醫師;診間之外,他是一位穿著白袍的詩人。看透人間無常,更懂得醫病之間當溫柔以待。三十年行醫路,看似曲折卻溫光處處。林思偕醫師以時而感性,時而詼諧的文字,記錄每段獨一無二、笑中帶淚的生命旅程。當一個「好病人」我注視著一個定期回診的八歲男孩的眼睛,問他現在幾年級了。孩子皺著眉、嘟著嘴,轉頭對媽媽說:「你看,他又來了。每次都問我同樣的問題。」媽媽趕緊對孩子說:「醫師很忙啊。哪記得哪一個人幾年級?你要乖乖做一個好病人。」我想起年輕時,有次打籃球「過人」,大腿直撞上防守球員的膝蓋,當場倒地,無法動彈。救護車人員到場時問我:「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我一一熱切回報。然後被抬下擔架,送到醫院的急診處。同學幫我推個輪椅,掛好號,檢好傷。一位護理師過來:「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然後就把我放在急診室的中央。等了不知多久。放在大腿上的冰袋已經融化,還沒有人來看我一眼。我感到被拋棄,大聲咒罵:「這是XX的怎麼一回事?」總算引起一些注意。另一位冷靜的護理師,走過來對我說,這裡不可以罵髒話,我只好道歉。她把我推到一個僻靜的角落,問我:「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她安慰我,醫師就在路上。等了約半世紀(十分鐘),我又開始唸唸有詞之際,一位年輕醫師終於出現,向我道歉,問我:「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要講幾遍才會被聽到?我的焦躁、我的怒氣,我發誓「下次再也不要來急診」的挫折感,在他迅速幫我打了止痛針後才慢慢平息。我趕快搜索抽屜,找幾張可愛貼紙送這位孩子。當個「好病人」真的很不容易。盡責的阿嬤雙薪大行其道。沒想到這也影響我這一行,例如白天查房時,總是碰上阿公阿嬤照顧住院的孫子。他們不多話、友善、不斷點頭,不太在意我如何解釋病情。有時關節已不聽使喚,卻陪睡在床旁,比父母更無微不至地照護孫子……門診有一對祖孫。男孩小學三年級,有點智能障礙。父母親早早放棄,但祖母沒有,她帶孩子上課,並定期回診。她已經七十幾歲高齡。五年前得癌症以後,身體越來越差。有一次她帶孫子來看我。佝僂著身子,有點喘,感覺十分虛弱。她說自己已一陣子沒吃藥了。她的症狀明顯比孩子嚴重。她自己該看的診沒去,孫子的診卻從來沒錯過。我趕快請護理師帶她到報到櫃檯量vital sign,必要時得送她去急診。可是她身旁只有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孫子,要怎麼照顧她?幸好她休息一下後好多了。我調出她的病歷,檢查她的用藥,一一仔細解釋,並幫她掛回原來的醫師。「醫師,我耳朵比較重,請您再說一次。」什麼?阿嬤您說什麼?我有點錯愕。我提高兩倍音量,她還是有些聽不清楚。我想起以前她那些禮貌性的點頭,不違如愚的微笑。她一定也聽不清我給孩子的醫囑。但她很少向我抗議,我竟絲毫不察。終於,阿嬤和孫子都診視完畢,我這次確定她全聽進去了。她輕輕拍著孫子的頭:「快謝謝林醫師。」「謝謝林醫師!」孩子大聲說。「叫你說,你還不快說?」阿嬤斥責他。「阿嬤,我說了啊!」孩子委屈。開「慢車道」一位朋友得了心肌梗塞。沒什麼稀奇,很多人得。但他是一位心臟科醫師。他說胸部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壓迫感,想吐。他曾看過上萬個心臟病患者,怪他們說不清楚「胸痛」的特徵。現在他知道,這有多難描述。台灣地狹人稠,救護車很快發現他,送他到自己工作了十五年的醫院,被抬進自己熟悉的冠狀動脈加護病房。前幾個小時十分模糊,他只知道,同事和護理師有效率地在他身上做工,就像他平常在這裡對重症病人做的事一樣。監測器上的心律不太規則,不斷出現心室期外收縮。意味著命懸一線,死亡迫近。可是他不怕,只是遺憾有些事還沒交代。現在他知道,躺在加護病房床上的病人在想什麼。就是終於有機會,不斷的反思。「為什麼是我?」才剛過五十,不菸、不酒、血壓正常、沒有危險因子、家庭裡很多百歲人瑞……只是最近工作較忙。朋友說他:「像開車永遠開在快車道。」他反駁:「這行業不都是這樣?」隔壁床病人突然心跳停止。大夥兒一躍而上開始CPR,一陣忙亂後復歸寧靜。人被送走,簾幕被單被撤下。他看在眼裡。人生最大的雄心壯志縮減成:趕快逃離這鬼地方。所幸,第二天他已經可以自行盥洗、更換睡衣;第三天拔除心臟監視儀;第四天病況穩定,轉到病房。那是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分。可是人生變了。他走幾步就感到喘不過氣,簡單的事情成為重要的目標。他感到疲累。像跑完一場激烈的足球賽或越野馬拉松。唯一的差別,這一次沒有辦法像以前恢復得那麼快。平常不覺得,現在他觸摸到:同事濃濃的關懷。他人緣不錯,熱情的朋友接踵來看他,他很歡迎,體力卻有點招架不住。主治醫師要他謝絕訪客:「你沒死於心肌梗塞,卻可能在自己的主場,被自家人的善意給殺了。」「什麼時候可以把點滴拔掉?」「什麼時候可以停掉利尿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他和他的病人沒有兩樣,急於重回人生的軌道。他答應,這回他上路後,會選擇「慢車道」開一陣子。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1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期間易焦躁 染疫者常精神錯亂
疫情期間人們心理狀況惡化逾6成,感染新冠肺炎者情商更會下降!關注心理健康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染疫者因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血氧成份短缺,生理上比之前更容易精神錯亂。精神狀況惡化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21歲的艾蜜莉患有嚴重的厭食症,13歲起定期就診的她狀況有所好轉,近期因為疫情無法受醫生親自醫治而惡化。她說:「我有一個禮拜都躺在床上沒進食,也沒見到任何人,感覺像是厭食症又找上了我。」多位名人包括喜劇演員德拉希尼、懷特及部落客艾許莉都表示,疫情期間無法實體演出,使他們感到沒有價值,且日漸絕望。專家表示,歐洲疫情再度襲捲,對於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利。心理治療師巴里克說:「防疫使我們逐漸失去身為人的感覺。」他表示,現實中的互動複雜且真實,視訊對話並沒有辦法提供人類需要的親密感。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指出,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倫敦大學研究中心也顯示,女性在疫情期間深受焦慮及沮喪感所苦,而男性則是遭到孤寂感侵襲。染疫者易精神錯亂致力於解決躁鬱症的地方團體則表示,其社群中有高達1/3的人增加自殺的念頭。心理師伊娃說:「社會氛圍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測及不可控的程度都對許多人造成心理壓力。」據《全球之聲》報導,疫情不僅讓心理健康容易惡化,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情緒也可能較未患病前不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人因為血氧成份曾短缺,即便痊癒也比之前更容易出現精神錯亂的狀態,大腦的注意力及處理資訊的速度也會下滑。尼加拉瓜心理學家克魯茲則提醒,許多人經歷精神問題而不自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病識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還重要,我們必須就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進行這些討論,並擺脫舊有的觀念,例如瘋了才會去看心理醫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吃的中藥安全嗎?醫師:認識鉛中毒10大症狀
中藥鉛中毒案受害人數愈來愈多,甚至使得民眾對中醫、中藥產生懷疑,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醒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可以從10大症狀裡自我檢視,避免鉛中毒而不自知。肝膽胃腸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事件發生後不少人問他「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鉛中毒呢?」。事實上,鉛中毒的發生是無聲無息,中毒的人常常長期吃到鉛毒而毫不自知,結果中毒越來越深。而因為不常見,當出現問題去找醫生時,醫生常在第一時間,也無法馬上診斷出來。他表示,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值得大家注意,如果能提高警覺,並不難即早發現鉛中毒。* 鉛中毒主要會影響消化、血液、神經、泌尿與生殖系統,引起以下的10大症狀:1. 腹痛2. 噁心、嘔吐3. 厭食4. 味覺異常5. 便祕6. 倦怠7. 肌肉無力8. 顫抖、抽搐9. 焦躁不安10. 不孕* 如果你出現以上十大症狀之一,請自我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以下2大徵候:1. 結膜變白2. 牙齦鉛線:牙齦處可見灰黑色的線狀鉛沈積。* 如果有懷疑,請驗個血,看看是否有以下3大異常:1. 貧血 (驗血紅素)2. 腎功能異常(驗肌酸酐 [creatinine])3. 肝指數異常(驗ALT [亦稱GPT] 與 AST [亦稱 GOT])他表示,鉛中毒病人的貧血很特別,可以在血液抹片中見到「藍色彩妝紅血球」,如果有看到上了藍色點彩﹙basophilic stippling﹚的紅血球,診斷鉛中毒大概就八九不離十。
-
2020-08-07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愛開快車其實是自我壓抑?駕駛座心理學,從11種開車方式看隱藏性格
從多年搭人便車與自己開車的經驗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管是什麼牌子的車子,都像一部X光機一樣,會把那個坐在駕駛座上、手握方向盤的人的真實面目照得一清二楚。不過,由於照出來的本性,與原來所認識的那個人的樣子相差太多,往往需要再認識一次這個朋友。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奇妙經驗,譬如,搭某個同事的便車時,突然發現,平常看他做事慢條斯理,甚至有點拖拖拉拉的,但開起車來卻橫衝直撞,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也有的人剛好相反,平常做事勇往直前,開起車來卻四平八穩。到底開車時會出現哪些小動作?和個性之間又有什麼關聯?下次有機會搭朋友的便車時,不妨做個細心的觀察家,把他的各種言行舉止記在腦海中,相信會更進一步認識對方的人格特質。充滿侵略性的「路怒族」在很多手機影片及電視新聞上,常常會看到暴躁易怒的駕駛人,只因被別人按個喇叭提醒,或是別人超車讓他不爽,就衝動到攔車爆打、砸車洩憤。有人稱這群人為「路怒族」,開車不愉快就會轉成侵略性的駕車行為(Aggressive driving)。開車時何以特別容易引發「路怒族」的情緒?有些「路怒族」是把車子當成自己的私有領土,一旦感覺私領域被侵犯,就會立刻採取激烈的防衛措施。也有些「路怒族」會把別人「超車」跟「按喇叭」的行為解讀成挑釁、敵意的意思,於是二話不說,立刻不分青紅皂白下車報復對方。還有些「路怒族」是因日常生活中累積大量不滿的情緒,以至於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任何小事都會讓他們大暴走。另外,氣溫高低也跟情緒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炎熱夏天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濕熱難耐的時候,很容易引發開車衝突。還有若開車駕駛剛好處於「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躁鬱症)的狂躁期,也很容易生氣失控,變成不可理喻的「路怒族」。邊開車邊演說的人邊開車邊演說的人也很常見,不管原本從事什麼工作,只要一上了車,就立刻搖身一變成為聲音宏亮的政治演說家,特別是碰到交通混亂的塞車時刻,他更是口若懸河地講個沒完沒了,從交通問題一路批評到國家大事。政府官員在他眼中都是笨蛋,學者專家均是蠢才,沒有人比他更具有智慧了。如果這種類型的人思想又較為偏激的話,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便很容易遭遇挫折。惡性循環的結果,往往會讓他們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什麼都不如意,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性別歧視的人抱持性別歧視的人,在他們眼中,女人多半不如男人,所以,只要一看到開車速度比較慢、倒車入庫不甚靈光的車子時,便會立刻以非常輕視的口吻強調:「這一定是女人開的車。」如果事實證明開車者的確是女性時,他更會得意洋洋地笑說:「你們女人根本就不會開車,還要出來跟男人爭道。」對有性別歧視的人來說,女性最好乖乖待在家裡,才是最好的歸屬。緊急煞車、橫衝直撞的人喜歡緊急煞車的人往往情緒也較為焦躁,性格常會處於不安定的狀況,因此開起車來會毫無預警地來個緊急煞車,讓全車的人越坐越緊張。橫衝直撞的人和緊急煞車的人頗為相似,大多是個性急躁且缺乏耐性的人。他們會為了求快而採取非常的手段,譬如,開車時會抄捷徑或不斷地變換車道,結果反倒欲速而不達,這時他的火氣會直衝腦門,動不動就遷怒他人。追求速度的人喜歡追求速度來紓壓的人,通常都有自我壓抑的傾向,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本性及喜好。所以,當他碰到不喜歡的事物時,常會勉強自己假裝喜歡;或是明明很討厭某個人,但表面上依然笑臉迎人;或是心裡不想做的事,卻不懂得如何拒絕。而當他實在受不了外在人情世故的壓力時,往往會以出走、失蹤、飆車等冒險行為,來平衡內外失調、表裡不一的情緒感受。烏龜慢跑的人開車像烏龜一樣慢的人,可能是年紀大了反應變慢,也可能是個性較為溫吞的慢郎中,他們無論為人或處事都比較小心謹慎,非常重視安全,寧可慢一點也不要發生意外。自言自語的人或許是經常一個人開車上路,身旁缺乏一個講話聊天的伴,久而久之,他們便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而當他們一旦習慣成自然後,以後即使有人坐在他的身邊,他也會旁若無人地喃喃自語起來。有自言自語習慣的人通常朋友都不會太多,沒事時他們喜歡做做白日夢,讓思緒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所以,音樂對他們來說,就如同陽光、空氣和水般的重要,他們不但一上車便立刻扭開音樂,還要邊聽邊唱,流露出一副沉醉不已的模樣。至於聽音樂的動機,有些人是為了提神,以免長途開車會睡著;也有些人則是趁機練歌,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演出的機會,通常他們亦有某種程度的自戀傾向,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只敢開曾經走過的路線,不只個性較為謹慎保守,也較為膽小害怕,只要是從沒去過的地方,他都會卻步,即使有人自告奮勇要帶路,他也會想辦法拒絕對方的好意。在現實生活中,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既不敢嘗試新奇事物,連做個決定都猶豫不決,最好世界靜止不變,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畫路線圖的人每次在出門辦事前,畫路線圖的人會先依照地點的遠近和方向來規畫開車路線圖,然後按圖行事,不會想到什麼做什麼,徒然浪費時間在往返奔波上。一般而言,行前喜歡畫路線圖的人都有「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同時也會為自己的生涯訂定近程、中程、遠程的目標,具有不錯的組織力,思考方面也頗為縝密周到。不守規則的人開車不遵守規則的人通常不把交通規則看在眼裡,無論是違規停車或是闖紅燈、黃燈、超速、超車,他都覺得理所當然。除了開車不守規則外,他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也可能會鑽法律的漏洞或是走後門,舉例來說,從事投資事業時傾向操作短線,不太有耐心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情。奉公守法的人奉公守法的人行事作風和不守規則型的人完全相反,他們不但遵守所有的交通規則,做起事來更是認真實在,絕對不會動歪腦筋或走後門。雖然和奉公守法的人相處既有安全感也很有保障,不過,由於他們的言行舉止一點也不踰矩,所以相對的也比較不會營造生活情趣,既不會甜言蜜語也不懂得羅曼蒂克,需要靠自己製造浪漫情調。在自己還不會開車以前,我很好奇:為什麼一個人「開車前」與「開車後」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究竟是哪雙看不見的手,在暗中為他們的個性做整形手術呢?等到自己也成為駕駛者後才知道,原來人在開車的時候經常是處於「無意識狀態」,所有的動作都是被制約的反應,難怪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不為人知的本性來。此外,人與人相處時需要應酬客套、做做表面功夫,以免得罪他人;可是,人與物相處時哪還需要如此客氣,反正機器是死的也不會有感覺。於是,各式各樣的小動作、小尾巴便統統露出來了。經由開車去印證一個人的個性,可以觀察的訊息實在太多了,不僅從「價值觀」到「獨特性」都能一窺究竟,還能進入對方的潛意識,看到隱藏性的自動化反應,可說是最豐富的觀察旅程,有時甚至還會解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底。書籍介紹書名: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作者:林萃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4/14作者簡介/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延伸閱讀: 拜託~別再這樣抬腳了!中醫師點名:3個常見錯誤姿勢,傷膝又傷腰呀
-
2020-08-03 橘世代.健康橘
「如果此刻並不美好,那我們該怎麼過?」來自憂鬱症患者最真實的告白
若此刻不美好,怎麼過?一位憂鬱症患者的自述...以前憂鬱來襲,是傷心使然,凡事無感之餘,因哀莫大於心死,反而安然的接受承受了。這次很奇怪,什麼事也沒發生,可是暴怒聲量嚇到我自己,我很想找個方式粉身碎骨,反正也沒有什麼遺憾。以前,憂鬱症有所謂好發季節,耶誕節、跨年、春節,兩個月又濕又冷又多雨的日子,遇到一個內心焦躁、生活煩躁、友情乾燥的高溫稻草人,觸電觸燃的發生率就很高了。現在,憂鬱症沒有好發季,因為季季通行,且,來去由他不由人。我早就脫離江湖帶來的煩惱,正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會得到歲月靜好的舒坦,歡樂之歌唱得漫天價響已十多年。然而,事情就是這樣莫名其妙的發生了,我不穩定的時間越來越密集。我問自己,才寫完《此刻最美好》就復發憂鬱症,那是書寫的部分在騙人?還是發病的部分在騙人?想到這,我就無力的爬回床上,好像陷在自己不能說的祕密裡。躺著,躺著,我又沉溺到那種靠躺著來消磨自己的默劇裡。那時,我應邀去台南圖書館演講,兩個月前即網上公布的訊息,已有六十個讀者報名。書名《此刻最美好》仍是演講主題。但是,我怎麼能去?一個人如果運用到「此刻最美好」五個字的時候,臉上線條卻像一張平板單光紙,一絲笑容都擠不出來,那是要去嚇誰呢?我過不了自己這關,我知道我一去就穿幫了,我會黑著一張臉毫無表情講兩小時自己也不明白的話,然後,從圖書館讀者到我自己,不知道會發生多少尷尬的冷場?我跟先生說我必須取消演講,先生不答話。我轉向二姐求援:「我的情緒沒辦法演講,再不取消來不及了!」二姐說:「不要取消啊!這樣會讓圖書館措手不及的!妳上次在誠品的讀者會很成功,人家喜歡聽妳說話,去去去,一定要去。」然後二姐跟姐夫說:「星期五你也一起下台南,陪愛倫演講去。」一向忙碌的姐夫立刻用很樂意的聲音表情說:「好啊好啊!下班後我們坐晚班高鐵。」台南的表弟、表弟媳也被拉入陪同的陣容。我的恐慌稍微平息一點,就安心的再把自己的書重看一遍,預測讀者可能喜歡提問的話題。在座讀者個個流露歡喜容顏,只有一位讀者神情是和悅中有著哀愁,我當下就敏感她處於某種困境中。她跑上台來問我:「此刻最美好當然是大家努力追求的,但是我想知道,就算經過所有努力,就算長久以來遇事不退縮,可是此刻還是不美好,那該怎麼辦?還能有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去面對?」天啊!我自己早就在反覆思索:「如果此刻並不美好,那我們該怎麼過?」是的,很多人此刻並不美好,包括我自己此刻尤其不美好。我和這位讀者顯然面臨同樣的狀態,立刻通電共頻了。我當時恨不得抱著她大哭,覺得她完全說中了我的情緒。但是我只是緊緊的抱著她而已,希望這樣的擁抱能帶給她一些力量。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生活裡精緻的蛋糕、閃爍的仙女棒,都只是歡愉的點綴,此刻最美好真的也美在「此刻」罷了;其他時候,我們都是在揀選中、運氣中、智慧中試著延續「還不錯」而已。我抱著妳,有讓妳紓解一些情緒嗎?我有,希望妳也有。我很慶幸我去了台南圖書館演講,就算為妳一人而去,我也認為值得。不管你幾歲,人生總有悲歌,那些安靜的蒼涼,也許有人聽得到,也許有人聽得懂,但是陷在鬱境裡的我們,必須盡可能學習轉音。在情緒的水波上,我們像是竹筏上的坐客,船夫撐竿滑行助力再好,我們也要懂得調整左右上下的載重量、穩定度,這才是不翻船的關鍵。我們需要幫助,我們也需要堅定自己。專業心理醫生、企業領導人、優質藝人,很多精英分子一旦鬱症纏身,也一樣要奮鬥不懈才能戰勝各種陰暗。 「困頓」絕對不是憂鬱症來襲的主因。我有一些朋友,檢查他們的生活,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少,嚴格說來,他們不但有能力揮金如土,而且身體健康,可是,他們的情緒很像懸崖枯藤,不時以泰山千鈞之力騰空飛起,再靠臨時藥物安全降落,讓四周相伴的人也提著一口氣,輕鬆不起來。快樂是吉,憂鬱是凶。我們要學會滄海一聲笑的瀟灑,更要懂得在墜入黑洞漩渦的即時求救。本文摘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聯經出版 2020/06/05 出版關於更多家庭關係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30 橘世代.愛吃橘
主廚餐桌-「台灣食材西餐形」,舌尖上的夏季義大利
今天不談菜,來聊聊與一位料理人的相遇。他,是我踏進高檔西餐領域第一位相遇的主廚,也是一位放下頭銜身段自創品牌的追夢者,他是三二行館的掌杓者Jimmy。推開三二行館大門,迎接我的是認識多年的好友Rick,每到夏季他總會邀我上山品嚐新菜。被藝術氣息環繞的大廳裡,等待入座前的十分鐘,總是我最焦躁的時刻,Rick看到我靦腆女孩的模樣,總是會笑說,「唉唷,Jimmy主廚妳又不是不認識」,聽到Jimmy這個關鍵字,心情莫名就穩定了下來,但食慾卻被勾了起來。靠窗是我最喜歡的位置,沒有束縛感,總能讓口中的滋味伸向天際。陽光灑在桌上照耀著一張設計成明信片的菜單,用簡單線條呈現這季主打菜,翻到背後我愣住了,全套料理用台灣食材入菜,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Jimmy如此表現歐陸美味。驚喜之餘,先用一杯屏東九如檸檬醋飲,消去上山的暑氣,一乾而盡,是對醋飲的又愛又恨,不得不說這一點也不酸,反而甜得像初戀。台灣食材歐陸作法串籤明蝦真的超級台,台到我以為在熱炒店,原來都是胡椒惹得禍,只差不用剝殼吮指,不然我就要點罐可樂乾杯了。當我還在捉摸這種熟悉又陌生口感的同時,隱約感覺有人靠近,回頭一看,果然Jimmy主廚帶著他的招牌笑眼熱情和我打招呼,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還沒吃主餐就看到他,下道菜一定不簡單。果然,他愛用的松露終於上場,搭配的是花蓮玉米雞。本以為要黑白配色意思意思刨個幾片,沒想到他的手完全沒要停下來,我也在旁邊起鬨,反正下重本這事兒不關我的事嘛,但絕對不能放過法國三大頂級美食之一(鵝肝、松露、魚子醬),好滿足當一回”偽上流人”的小小心願。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像看了一場松露雪,優雅地包裹著雞肉,讓純淨肉質多了點貴氣和特殊香氣。魚蝦壓軸意猶未盡乾煎馬頭魚作法不稀奇,但用分子料理手法把馬鈴薯澱粉下鍋炸到像碎米香,這就很有趣了。想要讓海味完全釋放,海藻醬和粉紅胡椒的確加分但不搶戲。俗話說「無魚,蝦嘛好」,在這裡沒這回事,魚蝦都要一網打盡,這季主打的台東野生青龍蝦,少了壯觀的龍蝦頭,我覺得粉的挺可愛,先低溫烹調再檸檬油香煎,食材用的好口感不會差,沾上用蝦頭熬成的醬汁,乘載著Jimmy 30多年的西餐功力,不往我此行。上甜點意味著終於能和Jimmy主廚坐下來好好聊聊,我最驚訝的是一個溫和溫暖的人,談到與”星星”擦身而過的遺憾,反倒激動了起來,當然也激發了他的鬥志。用台灣料理做義大利菜,可以說是前哨戰,我樂在其中看一位主廚如何挑戰自己,因為越有衝突,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越能刺激舌尖。希望Jimmy主廚看到這篇文章,能會心一笑,謝謝你總是帶給我與眾不同的義大利菜衝擊。愛吃橘頻道,邀請美食記者蕭涵,分享平凡人的不平凡體驗。本名當藝名,藝名當本名,從平凡生活中學會走跳人生,從街邊小吃、巷弄館子到米其林餐廳,被寵壞了舌尖,愛吃又愛分享,不挑食但強調感覺。喜歡盲走日本街頭,享受潮流南韓氛圍,偶爾來點東南亞豔陽,朝著一月一國的藍圖邁進。【延伸閱讀↘↘↘】。小暑餐桌-米苔目「鹹甜皆宜,冷熱皆行」!。夏日舌尖的「鳳凰光芒」! 芒果甜口感,鳳梨酸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0 醫療.自體免疫
常常口乾舌燥、四肢乏力、欲哭無淚?要小心可能有這個問題!
社區居委會焦阿姨工作一向熱心負責,疫情期間更是操碎了心,近期焦阿姨感覺口乾舌燥眼乾澀越是嚴重,甚是焦躁;口腔科常客曲大姐最近終於下定決心換了一口假牙,接連不斷的齲齒困擾她很多年;網絡客服言女士,正看著韓劇,感動的一塌糊塗,卻擠不出一滴眼淚,默默下單了第N次回購的滴眼液;房屋中介費先生業務繁忙,經常帶客戶看房,常感覺口乾眼澀,上樓時乏力喘氣。若長期口乾舌燥、眼乾無淚、猖獗齲齒,要小心,可能是「乾燥綜合症」!什麼是乾燥綜合症?乾燥綜合症,又稱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腔乾燥症、乾燥性角結膜炎,還可累及全身多臟器系統。多發於女性,成年女性患病率為0.5%-1.56%,男女比為1:9-1:10,好發年齡30-60歲。乾燥綜合症患者會有哪些症狀?1.外分泌腺受影響(1)口腔乾燥症:口乾,頻繁飲水,服用固體食物需水送服,夜間起床飲水等,嚴重者影響講話、進食、睡眠;多發齲齒,嚴重而廣泛的齲齒,稱猖獗齒,牙齒變黑、小片脫落、留殘根;間歇性、交替性腮腺腫痛;舌痛、舌面乾裂、舌乳頭萎縮;反复口腔念珠菌感染、牙齦炎或牙周炎等。(2)乾燥性角結膜炎:眼乾澀、異物感、淚少等症狀,嚴重者欲哭無淚,部分患者有眼瞼緣反复化膿性感染、結膜炎、角膜炎等。(3)鼻腔、氣道、消化道、陰道等黏膜腺體分泌減少,引起鼻腔乾燥、消化不良、便秘、陰道乾等症狀。2.臟器受影響可能出現全身症狀,如乏力、低熱等,還可能影響皮膚、骨骼肌肉、心肺、消化系統、腎、甲狀腺、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如果您有上訴症狀,需考慮乾燥綜合症可能,建議至風濕免疫科就診,明確診斷。乾燥綜合症如何治療?若病情較輕,臟器無受影響,採取對症治療,口乾可適當飲水或用人工唾液,還可以使用刺激唾液腺分泌的藥物。有齲齒者要及時修補,注意口腔衛生。眼乾可使用人工淚液緩解症狀。對於出現肌肉、關節疼痛的患者,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一定療效。若病情影響了臟器,則需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劑治療。飲食:適當進食滋陰清熱生津的食物,避免吃辛辣、油炸、過鹹和過酸的食物。口腔衛生:唾液少、齲齒和舌皸裂者要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腔感染。勤刷牙、漱口,忌菸酒,有齲齒及時修補適當飲水或用人工唾液。保護眼睛:淚液減少,防禦功能下降,易發生細菌感染、角膜損傷、視力下降及其它眼病,應注意防止眼乾燥,可使用人工淚液緩解症狀,注意眼衛生。(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養心 更年期女性宜多吃6種紅色食物
炎炎夏日,似乎更容易感到心浮氣躁,年過五旬的王小姐近來就感到自己上班工作時情緒較煩躁,對下屬態度較不耐,總覺得身心有些微不適,夜半也睡不好覺。求診中醫師才知道,這個身心現象部分可能源於更年期,部分可能受天候與環境影響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解釋,更年期是熟齡女性必經之路,這個階段的女人會因女性荷爾蒙大幅下降,影響腦部電化學作用而牽動情緒變化,更易憂鬱、焦躁等。另一個影響情緒的可能因素是炎熱天候。一般來說,人體需要足夠的「火」來推進臟腑運行,但暑氣過旺可能影響人體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因此容易伴隨出現煩悶、急躁、失眠、嘴破、頭昏腦脹等不適症狀。如果過度食用燥熱食物,或者像王小姐一樣長時間坐在冷氣房、沒有適度流汗,就容易讓暑氣聚積於體內,讓心火旺與相應症狀更加嚴重。周宗翰說,要預防心火旺盛,生活中要注重「養心」。中醫認為紅色食物屬火、益血脈,像是紅豆、紅棗、紅薏仁、紅扁豆等均有助調節血液循環;紅色西瓜有退火解暑、養心安神之效;紅色的洛神花有強心、降血脂與健胃整腸等功效,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建議少用。如果心火旺盛導致身心不適,臨床上將更強調「瀉火」。舉例來說,中醫師可能視病情使用蓮藕節、蓮子心、木通、白茅根等具有瀉心火功效的藥材配輔調理,或建議適度飲用青草茶、蓮藕茶等,以達到清熱、涼血之效。【延伸閱讀↘↘↘】。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我們成立「橘世代粉絲團」囉!不定時好康抽獎,快加入吧!現在立即按讚
-
2020-06-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中的你和我,「救人的醫師」同時也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第四度以「新冠肺炎」為主題。長年耕耘於社區醫療的陳錦煌醫師認為台灣疫情控制的成功主要在於境外管制與全民加強衛生習慣,但相對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病毒都沒有免疫力,而提出他對解封的憂心與建議;成大公共衛生陳美霞教授針對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建議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於教育民眾,建立全台社區防疫網;由台赴美短期進修的急診醫師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不同文化背景對疫情加劇的各種反應,以及回國後親身體驗十四天居家檢疫,身為「救人的醫師」同時又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寫出發人深省的「疫情中的你和我」。二月初,是中國武漢疫情升溫,日韓確診人數漸增而台灣開始人心惶惶之時。筆者按照既定計畫,攜家帶眷赴美進修。前往美國的班機上,可以發現不少乘客戴上口罩,外加護目鏡及手套者不在少數。然而抵達美國以後,除了海關詢問武漢旅遊史外,機場沒有發燒篩檢或其他檢疫措施。新聞上反覆播報的是川普認為新冠肺炎只是小感冒,氣候暖和以後會自然消失。筆者此次進修機構位於賓州匹茲堡,在華盛頓以西車程約四小時,那時走在路上沒有任何當地人配戴口罩,不管是在教室、圖書館、百貨公司或超市,戴口罩只會引人側目。筆者的太太曾帶小孩至圖書館時戴上口罩,卻引來一位女士的詢問及奚落(戴口罩沒有用,保持健康就不會被感染)。事實上,在西方人文化裡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當時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建議也是有呼吸道症狀者才需配戴口罩,殊不知戴口罩的污名化間接導致了防疫的困難。回想起一月底,筆者在醫院急診部值重症急救區兼防疫特別診,當時防疫動線已經規劃完整,有旅遊史以及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的病患會由特別診醫師進行採檢。尤記得筆者當時全副武裝幫好幾位新冠肺炎疑似病患挖取鼻腔檢體,採檢時隔著面罩,我心中忐忑不安,擔心防護是否周全,面對著我則是一雙雙不同的眼神,也許是害怕及恐懼,也有的是焦躁不安,最多的則是困惑,困惑自己為何發燒,從哪裡被傳染?而篩檢結果又會是什麼?還記得那時下班以後,也不知該怎麼回家,隔天發現篩檢的病患確診為武漢肺炎,更是不知何去何從。在醫院,我們義無反顧,但是下班以後我們也是一般人,除了害怕將病毒帶回給家人,有些同事更遭遇社區鄰居的各種歧視,要求他們不要回家,要求他們的小孩不要一起上學。三月份,匹茲堡的雪停了,全美疫情卻也開始肆虐,政府一聲令下讓非必要商店全部關門,餐廳僅接受外帶。筆者受訓中心亦改為線上授課,連圖書館也不能去,只能待在家中,想辦法維持進修的步調。然而西方人崇尚自由,即便是居家令也不具強制力,出門運動或是上超市購買生活物資都被允許,唯筆者出門時,不得不注意到西方人對黃種人的目光,有時帶上幾分嫌惡或畏懼。新聞上播報的是川普針對武漢肺炎的起源,與中國隔空喊話辯論的難分難解。其實在全球性的疫情當中,人人都是受害者。四月中,筆者結束進修計畫,從匹茲堡回舊金山,等待長榮回台灣的班機。當時機票很不好買,幾乎所有非本國籍航空都面臨被調動或取消的命運,就連美國國內線機票也經常延後,想要回家只能分段買好,並且預留足夠的時間轉機。當時美籍空服員仍舊沒戴口罩,僅僅是多了手套。乘客倒是均一色的各有法寶。當筆者抵達舊金山機場,在長榮轉機櫃臺聽到親切的鄉音,那份感動尤在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眾多航空以裁員及減少服務來面對新冠肺炎,長榮航空在乘客極少的情況下,依然維持一定的編制,在登機口以及上機後,甚至能注意到地勤、空服員比旅客還多的情況。機上的空服員除了口罩、手套,亦配上了防護服及護目鏡,防疫十足謹慎。但是在十幾個小時的航程中,不難注意到在對方的眼裡,我們才是一個個可能攜帶病毒的隱形炸彈。抵台後居家檢疫的十四天,里幹事每天打來關心,連出家門都不行的日子,筆者靠著防疫物資跟網路訂餐度日,終於期滿結束。唯解隔後,因應血荒到捐血站想要捐血,被告知能捐血的安全期間是返國一個月後,那時筆者亦感受到一種出國即染病的隱喻,對比網路上每當指揮中心宣布有海歸者確診便罵聲一片的情景,似乎疫情期間出入境便背負罪名,殊不知海歸者其實各有任務在身,不能一概以出國玩樂視之。在這場疫情中,筆者經歷過不同的角色,既是穿戴層層防護裝備的醫師,也當過令人害怕畏懼的潛在感染者。有時看著網路新聞對於確診者們的諸多撻伐,其實又有誰真的願意?筆者以為,在這場看不到終點的瘟疫中,不管你我站在何種角色,唯有堅守崗位,正值誠信,才是團結互助之道。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一直傳長輩圖啦!」晚輩先別煩,長輩圖好處多
登登,手機發出聲響,有訊息LINE進來。益宏正跟著老總,與客戶端開會,也同時用LINE和同仁保持即時聯繫,方便獲得補充資料的支援。益宏整個人神經緊繃,以為有重要內容進來,他迅速地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糟,是張花花綠綠的貼圖。原來是老媽傳來「早安 幸福滿滿 快樂每一天」。益宏看了看時間,大概是老媽已經把早晨的家事都做完了,開始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登登,登登,登登,老媽使出慣用的「三連LINE」。益宏一看,又是兩張問候圖「輕輕的問候最貼心 朋友的關心最感人」、「人生有福 健康是福 糊塗是福 奉獻是福」,再搭配一則健康衛教「吃彩色食物,遠離失智與心肌梗塞」。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手機又發出聲響,益宏的心中焦躁了起來。吼,偏偏在這個時候,益宏不方便打電話請老媽先別傳,於是他打字告訴老媽,現在時機不對,別傳LINE,老媽也沒在看。益宏的手機依然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長輩圖怎麼來的?拜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網路吃到飽的費用親民化之賜,老年人使用社群相關科技的門檻下降,過往不熟悉網路生態的長輩,成了網民大草原的新興族群。許多長輩雖然對傳統的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不擅長,如今就直接跳階,熱衷於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或是平板來上網。使用手寫輸入,長輩們不需要學習中文輸入法,也無須背鍵盤。如今更是有了語音辨識輸入的功能,這對於視力退化的族群,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社區開始為了銀髮族,推出各種長青課程,打著活到老,學到老,與孫子一起有話聊的招牌,長青電腦製圖班、老人學銀髮科技……都成了廣受歡迎的課程,而這裡,就是多數「長輩圖與它們的產地」。教導銀髮族時,總是要考慮難易度,所以長輩圖的基本素材,通常會先是選擇一張風景照或是生活照,接著挑選喜歡的字句,將內容打字上去,再進行簡易的美術編輯,就能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長輩圖。門檻不高,耗時不久,又能有不錯的成就感,於是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長輩圖的內容長輩在製圖,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多傾向於選擇「正向」、「簡單直覺」的內容,例如山水、風景、花卉,或是可愛的圖片。他們也很喜歡那種寒暄問候語,例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天氣濕冷,記得加件衣服。」其實這很像過去社會在鄰里鄉間遇到時,彼此的相互問候,這或許也能讓長輩們消弭現在社會疏離,或是與家人分居所帶來的孤獨感。「呷飯未」、「愛穿衫哦」,這種平常且帶著善意的問候語,其實是他們對你的關心,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長輩們的另一種喜好則是類似格言佳句,例如「簡單中擁有,才最心安」、「平淡中相守才最珍貴」,除了也是一種關心之外,也可能會讓他們有種當了良師益友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是智慧」的價值感。我LINE,所以我存在對長輩來說,世界進步快速,其實會帶來一種自己可能會落伍的焦慮感,而科技演變快速,更是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後頭。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充滿直覺的使用方式、以AI來輔助人性的設計,讓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儘管你覺得他們只是發發圖、轉分享,但是對長輩來說,這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潮」,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老。最重要的是,能夠傳訊息給他們關心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感。他們在乎的不一定是你的回應,而是一種還能跟你,或者是與世界連結的歸屬感。在發送成功的那一瞬間,長輩其實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饋。如果他們還得到親友的回應或讚許,那是錦上添花,他們會更加開心。但若是沒有回應,他們多半也不會像年輕人一般,對「已讀不回」那麼耿耿於懷,通常他們還是照發不誤。於是,定期發送LINE貼圖,就成了一種習慣。你甚至可以從長輩發文的時間與頻率,推測他是否身體安好、有沒有出門,還是手機沒電……為什麼是LINE?既然長輩圖都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能實地應用。在人人都上網,處處都有社群的世代,長輩們希望自己不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一腳」。利用電子郵件將圖片寄出去,所需的步驟與過程較為複雜,不但得申請電子郵件、帳號,還得記得住密碼。若是運用臉書或IG來分享,也得先擁有一個臉書或IG帳號,然後學習上傳照片,而有些長輩並不習慣讓許多人同時看到他所分享的訊息,而利用LINE傳長輩圖,不但執行的步驟很簡單,也很即時,而且製造出來的新圖片,馬上就能與親友分享,甚至當其他人也回以圖片時,很容易就能轉傳。對長輩們來說,他們平常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多的就是家人與親戚,所以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也就是長輩們的親友。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長輩圖會讓你心煩,有幾種可能。一、發得太多睡醒發,等公車發,等看醫生也發,有事發,沒事也發,可以說是至少照三餐發。這部分,我想就算是年輕人發給你,就算不是發送長輩圖,當有人一直不停地傳訊息來,你也可能會覺得很煩。只是因為長輩退休後,空閒時間比較多,因而發送訊息的次數與頻率可能更高。我建議將收到通知的訊息音關閉,以減少困擾。另外,也不需要立即回覆,只要有空時再回應即可。對於愛發長輩圖的家人,我建議要提醒對方,若是緊急的事,就要直接打電話或是以其他的方法聯絡,以免重要的消息淹沒在茫茫圖海中。二、圖片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長輩圖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變成一個戲謔的詞彙,因為世代的美學喜好不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字體。年輕人覺得標楷體太過普通,可是長輩卻最喜歡用標楷體。其實那是因為已灌好的中文字型就是那些,而長輩不太會為此去上電腦課、花錢買字型。再者,當一個人老化時,對於清晰度較差的字型,會讓大腦覺得辨識不清,於是選來選去,就還是回到那幾款。另外,長輩圖很常被拿出來Kuso的還有顏色。長輩最喜歡將五顏六色統統放上去,除了是因為色彩繽紛,覺得很「夠本」、很「澎湃」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比較「吉利」。其實,鮮豔且對比的顏色,比較能刺激大腦,因此容易獲得長輩的注意而受到選擇,其實兒童也有相同的狀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得替長輩們說幾句話。其實美醜只是世代觀念不同,我們喜愛聽的流行歌曲,或許哪天也會被下一代嫌棄也說不定。三、內容錯誤不實最令年輕人難以忍受的,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長輩圖了。除了容易引起爭戰的政治問題之外,最常見的錯誤內容,其實是與健康觀念有關的長輩圖,「保健新知」類的長輩圖可以說是歷久不衰的排行榜常勝軍,畢竟這是銀髮族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舉凡吃什麼可以改善骨頭,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如果這樣、那樣就會罹癌,種種偽科學充斥在LINE群組中。其實這也是醫師最頭痛的內容。每當有病友或是家屬又在門診詢問我哪些東西是否有效,人家說什麼什麼、對不對時,我幾乎就可以猜到最近的「流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只是等到說明到我喉嚨沙啞、疼痛時,我心中也不免吶喊,誰來幫我也發張長輩圖澄清一下啊。或許是其他醫師也出現了類似的想法,因此,有神人網友寫出反謠言的LINE程式「美玉姨」。只要加入群組中,就能自動搜尋是否為假新聞或是訛言,進而闢謠。不煩,不煩,長輩圖功用多第一個好處:增加社交已經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強調,孤獨對於老年人的身、心皆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於性格內向,不習慣直接面對面或是通電話的長輩來說,社群軟體的興起,提供了一種較為間接、緩和的溝通方式,反而能讓他們增加彼此的互動。換個角度來想,當長輩們想要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但又不想被後輩抱怨這樣很嘮叨時,長輩圖或轉發訊息就是個很好的媒介。能夠把意見帶到,又避免了直接面對的壓力。第二個好處:抗憂鬱之前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的醫學文獻。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發簡訊、使用電子郵件,或是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等工具進行調查,並且篩檢長輩的憂鬱情緒。結果發現,時常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研究學者認為,鼓勵長輩使用這些社交軟體,讓長輩們有了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表達關心、建立連結的管道,對於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大有幫助。第三個好處:防失智站在預防失智、抗老化的立場,我鼓勵長輩多多參與動腦的課程,學習新知。隨著環境的變化或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技能,對大腦是大有助益的。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我想,重要的不是長輩們傳了什麼長輩圖給你,重要的是,在長輩的名單中,有你一個。這一份看不見的心意,比看得見的意義,更值得你珍惜。更重要的是,這讓長輩LINE出「存在感」、LINE出「價值感」。無論你喜不喜歡長輩圖,都沒關係,就像長輩也不懂年輕人為什麼喜歡上IG,吃飯老是要先自拍、打卡,或是說話愛用PTT鄉民哏一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尊重,巧妙善用,就能讓煩惱變成彼此相處的助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4 橘世代.健康橘
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
「從小我就覺得媽媽好漂亮,」方季惟秀出照片,原來她的秀麗五官其來有自。曾拿下選美比賽第二名的媽媽,經人介紹原本以為嫁進好門,後來才發現夫家重男輕女,生下方季惟這個女孩子,竟被夫家刻意冷落,又慘遇倒債承受壓力,明明不是自己欠下的債務,卻得出面向債主道歉協商,再加上方季惟爸爸年輕時風流愛玩,讓媽媽總是焦躁憂愁,心情鬱悶。尤其人們常說「老小」,說的就是人年齡越長,個性越孩子氣。方季惟說,自己很難不受到情緒感染,尤其看著母親心情起起落落,血壓更沒有正常過,擔心緊張忙送醫院,「媽媽所有毛病卻又瞬間都好了。」方季惟發現,爸爸離世後,媽媽有時對著牆壁說話,「我想她在對我爸爸聊天。」家人這時候也才發現,媽媽的個性變得更易怒,「本來我們也想,是不是因為媽媽這麼多年一直在隱忍,爸爸走了之後她不再忍,所以脾氣才有改變。」但是媽媽言行上的變化卻已經不容忽視,「她就是什麼都能懷疑、很害怕,同樣的話一直講,有時講話用詞又重又直接,家人就會生氣嫌她煩。」父親離世後六年,她帶著媽媽就醫,才發現其實媽媽已是重度憂鬱、失智。方季惟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一扛就近乎二十年。漫漫歲月,方季惟冷暖自知,有時為了爸媽的醫藥費,她會接拍戲劇賺錢,即使在拍戲時被劇組欺負,也自我調適吞忍下來,在人面前從不訴苦。只是不喊苦,不代表不辛苦。她曾經在跑通告上節目時,畫了一張全家福的圖片,裡面有爸爸媽媽和五個小孩,她還在圖裡寫下「圓滿」兩字,這是方季惟心裡覺得最重要的一切。「只是心理分析師看到我畫的全家福,直說快哭了,因為全家人只有我沒有腳,像是飄在空中。」一張畫透露出,近二十年不斷付出照顧家人的方季惟,其實心裡也藏著想被好好照顧的孩子。「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嚴重失眠。」和許多長期照顧者的情況相同,方季惟晚上幾乎沒有辦法好好睡覺,因為失智媽媽常常會有各種突發狀況,有時身體不舒服,大半夜還會叫女兒幫她按摩。扛著照顧責任的那些年,方季惟幾乎夜夜難入眠,她曾氣極大吼,「我快要累死了。」結果媽媽聽了,跑去跟兒子說,「你姊姊說不想活了,」讓方季惟實在既好氣又好笑。「當壓力實在大到破表時,我就去念經,」她瞪大眼睛認真地說。除了仰賴信仰解壓,她也靠智慧解決紛爭。失智媽媽的狀況時好時壞,即使有時清醒,媽媽總是負能量滿檔,和家人的相處常常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家庭氣氛緊張,小事也能一觸即發。身為大姊,方季惟想盡辦法,不讓家人的情感因為媽媽生病而破壞殆盡。把媽媽當小孩一樣照顧方季惟長年參與公益活動,明白「失智是不能用正常眼光去看的狀況,否則就會有很多衝撞。」她知道媽媽也怕被唸被嫌,許多暴衝的回應其實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她決定把媽媽當成自己小孩照顧,站在媽媽這一邊。「她孫子有時嗆阿嬤,『這句話你今天講四遍了。』我會幫著回,『哪有,這是第一次,』媽媽看起來就很有精神,覺得她沒有講輸。」除了選邊站,方季惟還有獨門的哄媽媽妙招。媽媽有時善變,說好的事情會隨著心情反悔不認。那次母女同遊日本,到了原定晚餐時間,媽媽突然說累了想睡覺,不吃了。方季惟心裡清楚,太早的睡眠對於夜晚休息沒有好處,媽媽餓著肚子心情也不會好。但她不急著對槓衝突,只是看著端進房間的晚餐,故作驚喜說,「哇,看起來都好好吃唷,」一邊嘖嘖大讚這個好嫩,那個很鮮,誇張演得很開心。原本已經躺下的媽媽果然上鉤,「那不然你分我幾口,」得逞的方季惟按捺心中笑意,一口一口餵媽媽,也順利把晚餐吃完了,兩人心滿意足,一片太平。即使風風雨雨,心終究平靜「自從演了媽媽的角色,我才知道,害怕卻又要保護家庭的媽媽有多勇敢。」方季惟開始理解,媽媽內心滿載負能量,是因為不被理解、舊傷淤積。因此她除了照顧媽媽身體,也製造機會讓媽媽抒發心情,學著原諒那些曾經傷害她的人。像是曾經對媽媽嚴厲又偏心的阿嬤也生病了,方季惟教媽媽幫婆婆洗澡,透過身體接觸化解心靈創傷。方季惟也帶著媽媽出席曾經欺負過她的人的葬禮,藉由送這些人最後一程,助念讓往生者功德圓滿,也把心中怨懟送走。至於那位倒債落跑、讓鉅額債務落到作保的方季惟爸爸身上的朋友,可以說是媽媽這輩子心中最怨恨的人。事隔多年,雙方又見了面。「這個捲款落跑的人後來失智了,誰都不認識,但是一見到我媽,卻一直哭一直哭。」方季惟回憶,當媽媽看到眼前這個淚流滿面卻已經頭腦不清楚的老人時,「覺得他應該是知道錯了,」不但不再怪他,反而同情他的際遇。方季惟媽媽輕輕放下多年身心重擔,從這一刻釋懷了。二○一七年七月七日,媽媽坐在椅子上安然辭世,走的時候平靜安詳,就像是睡著一樣,又剛好是父親辭世的第七年,種種巧合讓方季惟覺得,是爸爸來接走媽媽了。「人不能帶著怨走,那些苦悶會傷到自己,我相信媽媽最後已經釋懷了,兩老已經在極樂世界團圓。」方季惟有些欣慰地說。為了不讓卸下人生重擔的媽媽擔心,方季惟在服喪期間都告訴自己不要流淚。但她坦言,父母走了之後,雖然每天都過得忙碌,只是午夜夢迴時,她也曾經問自己,「身上的責任已了,接下來的日子,要為什麼而活?」「佛法教我學會坦然面對,承擔完成了就放下。人每一刻、每個呼吸都在死去,活就要活在當下。」多年來學佛定心的方季惟,驀然回首,發現風風雨雨的人生已過去,當下正是風和日麗。「以前我曾經想過,如果我今天唱歌,不是為了替家裡還債,拍戲也不為誰的醫藥費,應該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怎麼樣。」在玉女當紅的階段,她珍惜羽毛,甚至為了避免瓜田李下的緋聞影響形象,在錄影時習慣獨自在一旁看書,讓人難以靠近。「我現在唱歌不會再緊張了。在後台大家說說笑笑再上去唱,很開心啊,沒有壓力。我很幸運,歌迷沒有嫌棄我的皺紋,」方季惟的招牌鐵肺又發功,哈哈大笑聲聽來格外渾厚深長。如今她只要有演唱會的活動,就會帶著父母的照片,在場中為兩老留座位,「來,一起乖乖坐好,聽我唱歌。」那天,方季惟緩緩唱起「想你想到夢裡頭」,眼神閃耀的光芒依舊,藏在歌聲裡的是時間沉澱後的成熟。來自天上父母的掌聲鼓勵,方季惟說:「我,聽到了」。本文摘自《歲月釀的檸檬紅茶:快樂小孩方季惟將時光化做美好祝福,寫給終將成為大人的你》,天下生活 2020/05/13出版【更多精彩閱讀↘↘↘】。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蠟燭親人老照片…心靈做七愛無限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9 養生.心理學解密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每當生氣1分鐘 等於失去60秒快樂
【文、圖/選自發光體《走出一條不平凡的領導之路》,作者黑幼龍, 謝其濬】不只擁有好脾氣,還要有顆善良的心二○一○年,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在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典禮中致詞,分享了自己年少時一段往事。貝佐斯小時候,夏天都是在祖父母的農場度過。因為祖父母參加一個房車俱樂部,經常結伴遍遊美國和加拿大。每隔幾個夏天,貝佐斯也會加入祖父母的隊伍,祖父開車,祖母坐在旁邊,他則坐在後座。祖母愛抽菸,但是貝佐斯很討厭菸味。他曾經看過一個廣告,大意是說,每吸一口香菸,大概會減少兩分鐘的壽命。於是,他開始估算祖母每天抽菸的時間,然後得到一個數字,於是,他拍了拍前座的祖母,很得意地宣告:「妳每天吸這麼多菸,就會少活九年。」貝佐斯本以為自己的算術技巧,會贏得祖母的掌聲,沒想到,過了一會兒,祖母反而哭了起來。此時,祖父把車子停下來,要貝佐斯跟著他下車。從來沒有對貝佐斯說過重話的祖父,注視著他,靜靜地說:「孩子,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寶貴得多。」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如果只是壓制自己的情緒,通常很難持久。然而,如果我們從善良的心出發,自然而然地,就會替他人著想,不會隨意出口傷人。我們總是很容易看見別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言,卻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就像貝佐斯忍不住提醒祖母,抽菸會導致壽命減損,反而傷了祖母的心。一個EQ高的領導人,不只脾氣好、少罵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善待「為你摺降落傘的人」這又讓我想起了「小鷹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美國海軍軍官,叫作卜朗姆少校,他曾經擔任「小鷹號」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飛行員。卜朗姆少校在越戰期間出過七十五次戰鬥任務,就在執行最後一次任務時,遭地面的飛彈擊中,他跳傘求生,落地後被越共抓住,吃盡了苦頭,才獲得釋放,當時整個人已經瘦到皮包骨,憔悴不已。回到美國後,有一天他帶著太太開車穿越中西部。天黑後,投宿在一個小鎮的旅館。完成登記後,他們到旁邊一家小餐廳吃飯,剛坐下不久,就有一位陌生人走過來搭訕:「你一定是卜朗姆少校吧?」卜朗姆少校很訝異,心想,在這麼冷清的小鎮上,怎麼會有人認識他。對方自我介紹,原來他也在「小鷹號」上工作過,不過是個在艙底下摺降落傘的小兵。對方臨走前,還特別拋下一句:「那天你的降落傘有發揮作用吧!」當天晚上,卜朗姆少校在旅館裡,輾轉難眠。他回想自己在航空母艦上,穿著飛行衣,戴著墨鏡,走路有風,無比神氣,而這個小兵,則是在悶熱的艙底,反覆做著摺降落傘的工作,兩個人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小兵在摺降落傘時,只要有一點疏忽,某根拉繩擺錯方向,或是某個按鈕沒按緊,導致降落傘打不開,他的生命可能早就畫下句點了。想到這位摺降落傘的小兵,可能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卜朗姆少校心裡十分震撼。在我們的人生中,其實存在著很多這樣的「摺降落傘的人」,他們默默為你摺好可以救命的「降落傘」,即使你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存在。在職場上,位高權重的老闆、總經理,如果對待坐櫃台的總機、大樓管理員,或是地位比較低的基層人員,跟對待地位比較高的貴賓或客戶,有著相同的尊重、客氣與耐心,一定會獲得更多的追隨和信任。因為他們就是摺你的降落傘的人。用正向情緒面對工作最後,我想再分享《EQ》中的另一個故事,與你分享情緒的影響力。該書作者高爾曼當過《紐約時報》的記者。有一天,發生好幾起重大刑案,他忙著跑新聞,因此有點心浮氣躁。然而,當他搭上一輛巴士後,心情突然轉變了。原因在於那位司機,他在開公車途中有說有笑,相當樂在其中。遇到中年婦女上車,他就說:「這位女士的衣服好漂亮,能告訴我是在哪裡買的嗎?我想帶我太太去買。」經過博物館時,他會告訴大家,這裡最近有什麼新的展覽,歡迎大家去參觀。經過一家餐廳,司機興致又來了:「我跟我太太就是在這裡慶祝結婚二十五週年。」有小姐下車了,司機也不忘加上一句:「美麗的小姐,祝妳有美好的一天。」高爾曼發現,下車時,不知不覺間,原本焦躁的心情一掃而空。不難想像,同車的其他乘客,聽著司機一路談笑風生,大家的嘴角一定也是不自覺地上揚。巴士司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有時候一開就是好幾個鐘頭,還可能面對糟糕的交通狀況。然而,這位司機以積極、愉快的心情來面對工作,不但工作變有趣,他的熱忱也感染了全車的乘客。如果領導人能夠像這位司機一樣,用正向的情緒來面對工作中的各種處境,不但他自己受惠,整個團隊也會因此充滿了熱忱。屬於「將軍型」的領導人,特別要在這方面留意。每當你生氣一分鐘,就等於失去了六十秒的快樂。──美國思想家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延伸思考□ 常常隨身帶一張卡片,正反兩面。每當發了脾氣、罵了人,就在正面做一符號;每當控制了自己的態度,就在反面做一符號。經過一段時期後,正反兩面比較一下,看看卡片反面的符號有沒有愈來愈多。□ 練習數顏色。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快要發脾氣時,立刻數一下周圍有多少種顏色。例如:白色牆壁、灰色沙發、黃色窗簾、綠色盆栽……共五、六種。這時你就是在啟用主管邏輯的左腦,主管情緒的右腦就會較為平靜下來。
-
2020-05-17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去年9月,長年合作的出版社捎來徵求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新作《照顧的靈魂》譯者的消息。若非公私兩忙,身為資深「凱粉」,豈有不說「Yes, I do」的道理。凱教授是精神科醫師出身的醫學人類學巨擘,不僅享譽國際,與海峽兩岸學界亦有深厚淵源。還記得大二修習醫學心理學,被疾病(disease)和病痛(illness)搞得霧煞煞,直到拜讀凱教授的《談病說痛》才打通任督二脈,一窺其中奧妙。凱博文直搗當代醫病雞同鴨講的問題核心。面對病痛,倘若醫師不試圖理解病人對自身處境的認知,只是不斷闡述自己所學的疾病模式,甚至帶著專業優越感,對病人和家屬的提問嗤之以鼻,醫病雙方將如何建立穩固的照護關係?光陰荏苒,當年因《談病說痛》茅塞頓開的菜鳥醫師,12年來因先母罹癌、家父確診失智,同時成為照顧者。每當親友提起「生病固然不幸,還好有個醫師女兒」時,我總覺得心虛,因為照護所涵蓋的範圍,遠遠超出醫療。《照顧的靈魂》完全呼應我的心情。不同於先前作品的冷靜自持,凱教授走過十年一手照顧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妻子的照顧黑暗期,並自深刻的哀慟恢復後,《照顧的靈魂》娓娓道出自己從一個生父不詳的猶太家庭叛逆男孩,因為與優雅、自信又溫暖的妻子瓊安「命中註定」地相遇,共同生活46年後徹底改造的人生---只不過,這段婚姻最後10年,凱博文從被妻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心學術研究的哈佛大教授,被改造成一個忠誠負責的照顧者。或許是關係不同,即便同為失智患者家屬,我仍難以想像,凱教授長年帶著生病的妻子上課、開會(有時還得走下講台安撫),下班後還要打理家務,24小時全年無休的照顧生活。尤其瓊安會因突然認不得身邊的人變得不安焦躁,甚至出手打人,雖然作者的子女與友人會伸出援手,還是看得膽顫心驚。所幸,瓊安在護理之家度過的最後時光,是完全的黑暗後逐漸升起柔和光芒的九個月。在這裡,來自加勒比海島國的照服員,以無比的愛心與細心守護著她,並遵照她的心願,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闔上封底,我不禁陷入2007年某個秋夜,有幸和來台講學的凱教授夫婦共進晚餐的回憶。席間,瓊安話不多,除了靜靜聽著丈夫和眾友人敘舊,還主動與我攀談,全然是師母體貼初次見面的後輩被冷落的慈愛模樣。若非趁她去洗手間空檔,聽到凱教授補充說明,還真看不出異狀。多年後看到作者筆下這段苦多於樂的照顧歷程,倘若沒有照顧父母的親身經驗,我應該無法全然體會作者的主張,照顧是行動、實踐與表現,也是一種反應,在各種不同狀況與情境下,針對他人與我們本身的需要而持續出現的反應。照顧過程有許多恐懼、驚慌、自我懷疑甚至絕望的時刻,卻也不乏充滿意義和喜悅的片刻。一個人需要去照顧另一個人,才能找到自己的靈魂,成為完整的人。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讓民眾悶壞 醫建議可吃富維生素C水果增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嚴峻,多國採取鎖國封城等防疫措施,台灣也不例外,迄今已逾10萬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民眾也減少出門頻率,但整天待在家裡,除了看電視、打手遊,就是睡覺,快被悶壞,以致心情煩躁。家醫科醫師呼籲,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外,建議可多吃含維生素C及水溶性纖維等高營養密度水果,如奇異果、柑橘類等,來掃除心靈灰暗。亞東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人是群居動物,如果長時間處於隔離狀態,易出現情緒低落、疲憊、煩躁,甚至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表現惡化等症狀,其中又以情緒低落、焦躁為最常見。而疫情期間,部分民眾因常在家待著,反倒變得煩悶,出現焦慮、不安,甚至家人間出現爭吵。陳志道說,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期刊最新研究也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流行期間,35%受訪者出現心理困擾,5.14%嚴重心理困擾,出現恐慌、焦慮、抑鬱等身心疾病。陳志道說,因台灣疫情近來有趨緩,如民眾近期自覺身陷憂鬱情緒,建議多至戶外走走、曬曬陽光,或透過電話與人聊天談心外,還可多吃含維生素C且營養密度高的水果,也有改善情緒功用。而據國外研究顯示,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周,可以提升活力感31%;憂鬱指數顯著下降34%;疲勞指數下降38%。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則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她說奇異果宛如「營養小金礦」、擁有多元的營養元素。除含豐富的維生素C,亦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礦物質、抗氧化物以及水果酵素,促進腸胃道好菌生長之外,同時也是低GI水果,幫助穩定血糖,進而改善情緒。建議在疫情停止、回歸正常生活步調之前,可透過水果補充健康,享受美味愉悅感。
-
2020-05-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疫情好焦慮?5對策有效緩解
本文摘自446期隨著世紀病毒「新冠肺炎(COVID-19)」持續在全球蔓延,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認為,由於目前似乎還看不見疫情可望結束的確切時間點,這種「不確定性」的未知以及改變,對身心造成的負向影響,常是導致當下許多人情緒焦慮的原因。 防疫壓力,像接不完的變化球這場無法預期何時可以結束的「抗疫大戰」,正影響著生活各個層面,除了直接面臨病毒對健康的威脅,還嚴重影響著民生百態的生活秩序,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信任等關係,都有可能因此產生心理上看不見的衝擊和變化。這種大大小小的衝擊,正不斷發生在生活各個層面,這個世紀病毒帶來的全面性壓力,早已在職場、校園、社區產生排擠或標籤化現象。 王意中這樣比喻,「新冠肺炎就像來自四面八方且無法預期的變化球,造成生理、心理乃至於社交、社會關係,以及後續經濟等問題,都讓大家應接不暇。若是對於疫情資訊又過於敏感且過度放大解讀,就會更容易處於莫名焦慮的狀態。有些人甚至因此恐慌症發作,對未知的未來產生負向的悲觀情緒,例如畢業生會開始憂慮未來畢業後的茫然等等。」 焦慮之後,慮病、強迫症恐來襲面臨失控疫情可能造成的負向情緒,王意中表示,焦慮的情緒會先出現,雖然適度的焦慮並無大礙,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現在的焦慮會不會太過度,因而誘發過往或潛在的疾病,例如導致恐慌症發作得更厲害,或是以前的強迫症會不會因為必須做好確實消毒,而誘發強迫思考和行為;除了情緒表現外,武肺的壓力事件也可能誘發一些心因性症狀,會造成有些孩童一到學校、安親班或補習班,就開始感覺偏頭痛、腸胃不適、噁心想吐等症狀。 其實強迫症也是焦慮的一種,有些人甚至還會出現「慮病症」,擔心自己似乎有點咳嗽、感覺疲倦,是不是該去做病毒篩檢,會明顯因為焦慮、恐慌、懷疑、擔心的心理,進而影響生理狀態,造成免疫力下降,就可能會出現偏頭痛、失眠睡不好、噁心想吐、胸悶呼吸不順、腸胃不適或是其他症狀。 在這種非常時期,如果本身個性是屬於比較完美主義者,對生活規劃比較有結構性安排的人,當生活秩序或工作節奏稍有一些異動或改變,就會引起心理上的各種擔憂或不自在,甚至會因此產生慌亂情緒的人,如果又過度關注疫情資訊甚至放大扭曲,長時間沉浸在擔心害怕的情緒之中,就會產生極大的身心負荷,而處於不安的焦躁狀態。 出現6大症狀,你可能過度焦慮了那麼,該如何發現自己已經在防疫壓力中過度焦慮了呢?王意中認為,生理和心理、環境這三者是不斷交互影響的關係,當環境產生改變,心理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生理健康。 新冠肺炎所引發的人心惶惶,造成大家心理上的焦慮、害怕、擔憂,這些都是短時間內正常的情緒反應,只是,如果自我覺察發現有下列防疫焦慮症狀,且長時間沒有明顯緩解改善,會建議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1.自我感覺情緒反應跟過往比較起來,容易心神不寧、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緒易中斷、坐立不安停不下來,情緒不穩定甚至容易生氣、煩躁沒耐性。 2.焦慮情緒已明顯延伸出反常行為,例如過度搜買防疫物資、囤積民生用品。 3.睡眠品質比起以前變得比較差,睡不好、睡太少或是整天昏昏欲睡。 4.血壓心跳較為急促,莫名感覺胸悶、頭痛,或是出現唇狀皰疹、口角炎、胃潰瘍等症狀。 5.不僅食慾變差,還覺得提不起勁、腦海中常出現負面想法等低落情緒、抑鬱或對未來感覺絕望。 6.突然對本來喜歡的事物不感興趣,無時無刻都想滑手機緊追疫情發展和細節,甚至會想即時轉發疫情訊息才能感到安心。 別陷入病毒式焦慮的情緒陷阱王意中強調,這些突如其來的防疫焦慮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會有,也是正常反應,差別只在於表現出來的強度和症狀,每個人會不太一樣。通常可以在轉移注意力或是與親友閒聊互相關心支持之後逐漸恢復正常,讓焦慮的心情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而影響到正常生活。 同時,他也提供幾個有助緩解焦慮情緒的具體對策與做法,在面對病毒威脅的當下緩和情緒、安頓身心,尤其是實際與新冠肺炎防疫壓力產生關聯的人,包括需要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是自主管理的人,可能多少都會遭受另眼看待,還有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可能因此被標籤化,都需要特別注意,提醒自己別陷入病毒式焦慮的情緒陷阱中。 「其實,這場全球防疫大戰後續可能帶來的生活各個層面的改變,將會是另一個關鍵重頭戲,建議大家必須從現在開始安頓好身心,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也必須維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有餘裕好好面對未知的任何改變。」王意中說。 緩解防疫焦慮,日常5對策1.每天適度掌握疫情訊息過濾不必要的大量資訊,在非常時期需要的是有助於自我保護的知識,而不是全盤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可能會因此過度放大情緒解讀。若有疑慮,建議不妨直接撥打疾管署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尋求正確的防疫資訊。 2.日常生活要維持規律在安全防疫的原則下,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穩定的工作狀態,並維持基本的運動,只要生活中可自我控制的部分越多,焦慮的情緒就會越低,就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適度轉移注意力在家的時間變多了,可善用時間從事一些能讓自己心情愉悅的事情,例如做菜、種花、運動、看書、聽音樂等等,享受難得的慢時光。若是正面臨情緒混亂,建議先試著讓生活有重心和寄託,並且是有節奏且規律的持續進行,盡量轉移注意力,來降低防疫焦慮症的衝擊。 4.維持基本人際關係儘管是需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非常時期,還是可以利用科技和親友保持互動,讓一些擔心害怕的感受得以適時紓解,讓情緒有個出口是很重要的。 5.電話諮詢專業協助由於每個人的自我病態察覺能力不太一樣,若是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依然無法改善負向情緒且長時間無法緩解,建議可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害怕進出醫療院所,不妨可以先電話諮詢,例如聯繫各縣市衛生單位的心理健康諮詢專線,可協助循序解決或後續轉介處理。延伸閱讀: 確診人數增焦慮又爆發? 練習用3個心境避免情緒被淹沒 焦慮會破壞免疫力! 教你10個讓心情隨時隨地放鬆的好方法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你以後也會老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前兩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兩到三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三十分鐘,還得再等三十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三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四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兩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一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何必很震驚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二十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三十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二十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二十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五十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記者敘述時也寫道:「如果不說的話,沒人相信她已經半百了,因為她各方面都維持得很不錯。」然而,這篇報導是這樣結束的:「話雖如此,但是,現年五十歲的她,與二十五年前相比,依然顯出了歲月的痕跡,令人唏噓。」五十歲的人與二十五歲當然不能比,這是最普通的常識吧!狀態保持如此完美的女星都被奚落,我認為這些報導中隱藏的是一種「恐老情結」,只要不再年輕就會「令人震驚」。悲哀的是,人活著活著就老了,無人可以倖免。有些明星與名人為了不「令人震驚」,於是選擇了醫美,結果如何?更多的嘲諷與惡意訕笑四面八方湧來,好像不能以「真實面目」示人,就是一種欺瞞的罪女人的老,比起男人的老,似乎是更嚴重的「錯誤」。最近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偶像明星基努.李維和他的銀髮女友,終於公開戀情,攜手曬恩愛。基努.李維被稱為「全世界最寂寞的男神」,二十年前,他的前女友意外過世,他似乎封閉了心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常常都是獨來獨往,獨自搭乘地鐵,坐在路邊喝可樂,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後,他遇見了Alexandra Grant 這位女性朋友,兩人有相同的愛好與興趣,都喜歡藝術和慈善活動,還一起創辦出版社,成為合夥人。經過十年時間,兩人才從朋友變為戀人。因了解而相愛,不是最令人安心的關係嗎?他們追求的不是彼此的美貌、錢財、名聲,只是想要在往後的人生成為伴侶。這是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伴侶啊。消息曝光之後,當然有許多人為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卻也必定會有媒體和網友,對Alexandra Grant 的銀白髮色與未經醫美的天然樣貌訕笑嘲諷。人們已經習慣了媒體上不斷醫美、不肯老去的容顏了,這樣毫不介意的呈現真實年齡,彷彿是一種冒犯。然而,巨星級的基努.李維見過多少傾國傾城的年輕美女?完美無瑕的臉蛋、傲人的身材,舉手投足都是女神風範,可惜,那些女子都沒能打動他。他願意把愛情與靈魂交託給Alexandra Grant,正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女子;他不是用視覺審美,而是用靈魂審美。其實,Alexandra Grant 並不是「老女人」,她比基努.李維還小九歲呢。她只是沒有努力的維持或加強自己的青春外貌而已,她加強的是別的部分,那可能是這對戀人覺得最重要也最可貴的。因此,在基努.李維眼中,她的美麗無可取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看見媒體一面倒的「恐老情結」,我才覺得真是「令人震驚」呢。人為什麼要老?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父親剛過八十歲時,聽力明顯下降,加上不明所以的罹患了罕見疾病紫斑症,天天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藥物,心情很低落。有一天早晨,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他號啕的哭聲,痛徹心扉的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他是家裡最老的,沒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也沒人知道他還會比老更老。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老的意義。人從小到大,學習規矩、辨別是非、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社會地位。當我們老的時候,應該要活得更自然,而不是更成功。明白了生老病死亦如春夏秋冬,一片欣欣向榮的葉子,到了最後的季節,便是要枯萎、要凋落的,一陣風過,輕輕的飄落在土地上,永遠的睡去了。在永遠睡去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回溯自己的人生,那些該道謝的、該和解的、該承擔的、該放下的,都能好好去做,無所畏懼。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對於老的論述,我是頗為同意的。孔子勇於面對老年身體機能只會變得衰弱的事實,於是,需要戒斷的是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2.0」。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申請了「長照2.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7 性愛.愛情診療室
「渣男」與「性愛成癮」怎麼分?諮商心理師7問題解讀你的心理狀態
日前羅志祥(小豬)與周揚青9年情斷,前女友周揚青在本月23日發表長文狠揭「渣男史」,不僅經常舉行「多人運動」,更長期與旗下女藝人、化妝師有不正當男女關係。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華爾街之狼》這部電影中,呈現出各種「成癮症」,從酒精成癮、藥物成癮、到性愛成癮。 令人好奇的是,現代人何以如此容易成癮?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卡恩斯(Kearns)的研究,就如同酒鬼無法停止喝酒,有性愛成癮的人也無法停止這種自毀式的性行為。有性愛成癮困擾的人中,不少人因而家庭破裂,金錢破產,失去事業,甚至失去生命。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曾經轟動國際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誹聞案,明知會身敗名裂,引來莫大的災難與羞辱,仍然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偏要往險中行,而且壓力越大欲望越強。不健康的性行為往往是一種演進的過程,性成癮的起源,多半來自於對某個強迫行為的無力感或無助感,進而造成個人生活的脫序或失控。 舉例來說,很多紅極一時的知名演員和運動明星都曾經深深為性愛成癮症所苦。性愛成癮者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心、罪惡感,自尊低落、自我憎恨。上癮者曾經嘗試要停止成癮行為卻做不到,上癮的狀況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破壞親密關係,連帶工作和財務也會出問題。幾乎所有的「上癮症」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症狀,你與另一半有「性愛成癮症」嗎?不妨提起筆來,憑直覺測測看。 ※ 測驗開始:⑴隨時隨地想著令其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是□ 否□⑵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是□ 否□⑶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是□ 否□⑷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是□ 否□⑸「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嗑藥者藥量會越用越強, 酗酒者酒會越喝越多。是□ 否□⑹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是□ 否□⑺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是□ 否□ 做完上面的測驗後統計一下總共有幾個「是」,回答「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治療。我看過不少性愛成癮者會被周遭人誤以為是「太花心」或「不專情」,經過諮商評量之後才發現是性愛成癮。 「性成癮」與「太花心」最大的差別是,能不能夠自我控制?如果發現自己有「性成癮」,最好盡快找心理專業協助,這是因為成癮後要終止行為會有戒斷狀況,情緒變得特別焦躁不安,需要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一方面可以探索成癮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身心的不安。(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
2020-04-23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焦慮時該怎麼辦 心理師教你3步驟從「心」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成為近期全球關注焦點,而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而使人繃緊神經,為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更恐致使焦慮恐慌加劇,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教民眾,面對焦慮時如何從「心」改變,跳脫「想法-情緒」迴圈。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受疫情影響,院內身心組求診者明顯增加,有人憂心疫情變化恐使身體虛弱的自己被傳染,也有待在家的熟齡族擔憂兒女在國外工作恐被感染,使其焦慮、恐慌症狀加重,甚至因此失眠,身心靈都受到影響。「情緒需要想法來餵養,越餵養越壯大。」草療臨床心理師許嘉宏說,擔憂疫情的想法引發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再引發負面想法,負面想法又進一步引發恐慌情緒,這種「想法-情緒」迴圈正是在面對不確定情況下,引發恐慌情緒的主因。但類似的焦慮迴圈並非無法扭轉,許表示,民眾可嘗試並練習去改變「想法-情緒」迴圈之間舊有的習慣性,其中有3個重要的步驟,也就是「覺察它(身體感受)」、「看到它(想法蔓延)」、「改變它(聚焦他處取代負面想法)」。若能真實「覺察它」瞭解自身躁動、胸悶等感受,或覺得鬱悶、焦躁等情緒,「看到它」才能不再沉浸於疫情變化的預測或想像中,且預測和想像很可能不是事實,因此毋須隨想像起舞,別無端想像帶出更多焦慮,就「把想法當成只是一個想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改變它」,民眾可在家中或自身感到舒適的角落,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平靜的事,也能嘗試注意呼吸過程的每一瞬間,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他處,取代且避免餵養負面想法給情緒,沒了想法,情緒自然起不了反應。草屯療養院也提醒,正常飲食、運動、睡眠更是確保健康的根本,因此疫情期間仍須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若緊張和焦慮,甚至驚恐狀態加劇,民眾就應到身心科門診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
-
2020-04-23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釀倒閉失業潮 身心科診所患者增3成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失業潮、商店倒閉潮接踵而來。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近期求診的身心症患者增加3成,呼籲民眾若出現失眠、焦躁、沮喪、易怒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開業身心診所醫師楊聰財今天表示,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面臨人生及環境的重大轉變並承受龐大身心壓力,若無法處理及調整這些壓力,就容易產生無力感、絕望感及孤立感,長期下來恐出現失眠、恐慌、焦慮等身心症狀,嚴重者會對生活失去目標,甚至失去人際社交動力,正是「失志症候群」。楊聰財指出,最近出現類似症狀前來求診的患者增加近3成,經問診發現,患者大多具備自我要求高、把工作當生活重心及目標導向者,由於努力工作獲得了成就感,加上生活主要都在工作,發生疫情後突然沒了工作及收入,加上失去了生活目標,因此出現身心症狀。今年48歲的阿龍是名資深國際導遊,原本收入不錯的他,去年貸款買了人生中第一間房子,不料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相繼鎖國、重創旅遊業,他頓失收入來源,只好轉行當保全,此後經常情緒低落、想法負面,總覺得人生沒有目標,久而久之難以入睡且易怒,求助身心診所確診為「失志症候群」。楊聰財強調,失志症候群患者在治療上可採藥物與非藥物合併治療,以藥物改善患者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找回生活節奏,有體力維持社會功能,後續經由心理會談治療,穩定患者情緒及建立正向的認知,並教導正確的紓壓技巧,讓患者恢復睡眠、營養及運動等「三好」功能。他也提出7大失志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不易入睡或失眠、感到難過又悲慘、對生活感到洩氣、心情焦慮煩躁、感到無望無助、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上述症狀只要符合5項就建議提高警覺,儘速就醫評估診斷及治療。楊聰財提醒,這波疫情險峻,目前仍看不到終點,民眾除了平時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外,若察覺自己或家人出現身心不適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災害。
-
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生薑和乾薑效果不一樣!日本名醫教你正確吃薑提升消化力、擺脫手腳冰冷
我一直推薦大家的減糖.斷糖飲食,原理也是認為身心不適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應該當成整個身體的問題來解決。這一點和阿育吠陀療法的論點不謀而合。一般人吃東西只在意「吃什麼」,幾乎從來沒有想到消化能力的問題。然而,一旦身體消化能力變差,無論再怎麼正確食用健康食物,吃下肚後非但不會轉換成營養,反而對身體都是一種毒害。就算實行減糖.斷糖飲食,倘若沒有消化能力幫忙,一切都是白費。因為減糖.斷糖飲食需要攝取大量蛋白質,必須依靠強健的腸胃來幫助消化吸收才行。對現代人而言,在考慮「吃什麼」之前,我們都必須先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消化能力」。不會對消化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的飲食習慣針對維持消化能力的方法,以下將介紹三個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實踐的重點,大家可以先試著嘗試落實。.不讓身體變冷.沒有食慾就不吃東西.實行減糖生活身體一旦變冷,全身的功能就會跟著低落,消化能力當然也會變弱,因此切記不能攝取太多冰冷的東西。例如,盛夏的涼麵和西瓜雖然很好吃,但會造成身體寒冷。冷飲部分也要克制,平時的飲品建議最好是白開水,可以溫暖內臟,促進消化功能。以我來說,每天至少會喝五次以上白開水。另外,坊間傳言的事不一定全都正確,一定要再三留意。例如據說薑對女性尤其可以「提高體溫」,因此很多人會刻意攝取薑。不過,生薑和經過乾燥程序的薑作用並不一樣。生薑可以提高消化能力,將生薑磨成泥或切片直接食用,最能立即看出效果。至於生薑烘乾後的乾燥薑則有溫暖身體的效果,可以刺激腸胃,從體內產生發熱作用。吃薑的目的倘若是為了要溫暖身體,只要將乾燥薑泡在熱水裡飲用即可。感覺消化能力低落時,最好乾脆不要進食,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如果明明已經沒有食慾了,卻以健康為由勉強自己照樣「一日三餐」,這對腸胃只是一種酷刑,將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從預防暴飲暴食的角度來看,減糖.斷糖飲食本身也很有效。之所以明明肚子不餓、卻還是想吃東西而導致最後吃太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醣質中毒。這時候只要實行減糖飲食,吃東西改以肉類、魚類為主,自然就不會再吃下超乎消化能力的過多食物。最好的料理方法是不費時的「輕食」。工序複雜的料理對消化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例如,比起「燉煮二十個小時的咖哩」,當場快速完成的印度咖哩對消化來說比較好。同樣道理,可以的話,冷凍食品最好也要避免。要完全不吃冷凍食品或許真的有點難,畢竟當工作太忙碌、沒時間做菜時,冷凍食品真的很方便,而且隨著現在技術進步,很多冷凍食品都做得非常美味。但即便是這樣,還是請大家要隨時自我提醒,盡可能選擇以新鮮食材做成的清爽料理。專心吃飯「吃東西的方式」也是必須特別留意的一點。以前,有個患者特地遠從蒙古來到我的診所求診,他連續吃了兩年的泡麵,最後導致罹患憂鬱症。姑且不論泡麵對消化本來就不好,連續兩年一直吃一樣的東西,這種作法根本就是亂來。最後,我只要求這位患者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並開給他中藥處方,就請他回去了。仔細觀察憂鬱症患者的飲食,除了內容之外,很多人連吃東西的方式都有問題。例如每天加班到很晚之後又吃對消化不好的東西,而且最要不得的是,吃得一點都不開心。開心吃飯不是和人邊聊天邊吃就可以了,而是必須專心在食物上,抱著感恩的心情吃飯。在阿育吠陀療法當中,將吃東西視為一種「從食物身上接受氣」的行為,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說話,靜靜地進食。邊看雜誌邊吃拉麵,這種作法完全不行,因為如此一來注意力都會放在雜誌上,根本就沒辦法專心在食物上。邊看電視邊吃飯也不是個好習慣,就和邊吃飯邊不停說話一樣,都會造成無法專心吃飯。除此之外(以下是重點),這樣也會導致身體吸收了電視上的壞消息。關於這一點後續會加以詳述,但是,身體消化訊息的能力與消化食物的能力具有互相牽連的作用。身體疲累時若再從電視上接收到不幸的消息或殘暴的影像,將會使得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不過,消化能力最好的其實是副交感神經作用旺盛的時候,因此,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絕對是吃飯時一定要避免的情況。我想,很多家庭應該都會基於教養的理由,「禁止小孩邊吃飯邊看電視」。但事實上,禁止邊吃邊看電視對避免消化能力變差來說,也發揮了一部分的作用。吃東西時專心在食物上的另一個理由是,為了隨時提醒自己「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如同前述,當消化能力變差時,所吃的東西和吃法都有另外一套適合的選擇。如果覺得自己因為前一天酒喝太多而消化能力變差時,就必須要會自我判斷「吃得清淡一點」,或是「暫時一餐不要吃」,這就是所謂的身體狀況自我調理。這時候如果繼續把眼前的東西全部吃光,只會讓消化能力繼續惡化下去,身體也無法消除疲勞。自己要判斷應該吃什麼,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專心在食物上。一旦養成這種習慣,自然會知道什麼食物適合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況。身體消化訊息的能力身體的消化能力不只會對「食物」產生作用,也會對身體五感所接收到的「訊息」發揮消化功能。而且,消化食物的能力與消化訊息的能力兩者互相牽連,當消化食物的能力變差時,消化訊息的能力也會跟著低落。反之亦然。人類每天曝露在大量訊息之中,自從網際網路發明之後,訊息大爆炸的情況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未曾經歷過的狀態。如果能完全消化這些大量訊息就沒事了,但一旦消化能力變差,體內活力素不足,便無法再充足提供給大腦負責處理訊息的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如此一來會造成大腦功能低落,全身的作用也會跟著變差。不僅如此,大腦也無法再篩選訊息做有效利用,這就是「無法消化訊息」的狀態。人類一旦變成這種狀態,就只能淹沒在大量訊息之中,無法完整整理自己的想法,工作也好、念書也好,都沒辦法達到預期的目標。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感到焦躁、憤怒,也因為承受許多壓力而感到痛苦。不只工作做不好,精神上也狀況連連。完全都是負面影響。消化食物能力不好就得努力調整改善,同樣地,若不改善這種消化訊息能力低落的狀況,將無法健康長壽,也不可能全力投入工作之中。換句話說,成功的人生將成為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書名:為何一流的人不會有壓力:名醫發現的年收千萬法則なぜ一流の人はストレスが溜まらないのか作者: 西脇俊二譯者:賴郁婷出版社:春天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09/03●作者介紹西脇俊二 Shunji Nishiwaki精神科醫師,日本Hatai Clinic診所院長。日本弘前大學醫學系畢業,一九九一年任職於國立國際醫療中心,後來轉任國立秩父學園醫務課長,二○○九年創立Hatai Clinic診所,擔任院長一職。同時也擔任電視劇醫療監修,參與包括《我的人生路》、《孩子依靠爸爸的淚長大》(暫譯)、《半自白》、《相棒》、《打工族買屋記》、《自閉天才ATARU》等日劇。擁有多個雜誌專欄,並參與許多電視節目,包括TBS電視台的「N Stu」、「中居大師說」,以及東京電視台的「找到主治醫師診所」等。醫療專門領域為癌症、替代療法和心理治療。主要著作包括《3天改變體質的斷糖飲食》、《消化力:提升免疫力,調整自律神經,提高基礎代謝!》、《3天斷糖【圖解實踐版】》等。
-
2020-04-20 科別.婦科
「好朋友」一來頭就痛 中醫師:別忽略、可緩解
不少女性深知生理期經痛之苦,卻不知道經期將至時的頭痛是「另類經痛」,而這類型偏頭痛,輕者太陽穴隱隱作痛,重則頭昏腦脹、噁心想吐,月經來潮後緩解,但下次經前又復發,南投醫院中醫師建議,可透過治療及按摩減緩經前症候群。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經前頭痛與乳房脹痛、肌肉關節痠痛、青春痘、情緒焦躁緊張等都是經前症候群常見症狀,多發生在月經週期的黃體期,即月經來潮前的2周內,通常月經來潮後獲得緩解,但下次「好朋友」一來就又痛的周期性症狀。而多數西醫認為,經前症候群與女性體內荷爾蒙變化有關,中醫則認為「肝鬱」的表現;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表示,肝在中醫理論裡主要的功能是「調節身體氣機」,就是調整體內能量的運行,讓身體維持在平衡的狀態。但女性因有生理期、懷孕、哺乳等生理狀態,較男性易出現「陰虛」體質,又碰上熬夜等後天失調行為,更會耗傷陰血;而當陰血虛時,身體能量不足,肝調節氣機無法順利進行就易出現氣滯,甚至血瘀狀態,產生頭痛、冒痘等經前症狀。若經期前周期性症狀明顯,且影響情緒或生活,賴表示,別忽略相關症狀,且可尋求中醫科依症狀藥物治療,並透過按摩四關穴、合谷穴、太衝穴及三陰交穴等減緩經期前不適,或按風池穴、太陽穴、印堂穴、率谷穴等緩解頭痛症狀。南投醫院也提醒女性朋友,日常飲食應維持正常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鹽分,減少咖啡、辛辣食物及酒的攝取,可適度補充維生素B及鈣片,保持充足睡眠及維持運動習慣,都有助於減緩經前症候群。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厭煩另一半? 其實是想突破束縛
當情緒勒索、童年創傷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亮麗活躍、說走就走成為熟齡生活新標竿,在這波洪流下,許多橘世代正承受強烈衝突感和孤寂感,難以述說的情緒糾結在心,演變為自己和伴侶都難以承受的埋怨、焦躁、失眠、爭吵。知名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表示,無論社會怎麼變,「社會來決定女性應該怎麼活著」這件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女性中年後驚覺自己一生的付出和犧牲,某種程度竟是不尊重孩子界線的侵略行為,強烈感受到自己好像蹉跎了什麼。過去認為女性進入家庭應將自己的事業退居後位,優先為家庭付出,現在卻流行女性要經濟獨立、樂活自信、運動逆齡、一個人旅行…,過去要求一套,現在又要求一套,女性也感到憤憤不平,為什麼自己永遠不夠好,永遠被要求這麼多。至於男性,許多人在中年之後都會有體力、腦力大不如前的恐慌,回首過去卻發現自己受限於家庭的約束,並沒有盡情體驗和發展自己想做的事,眼看已經離死亡更近了,自我實現變得非常迫切而令人焦慮。當外在環境價值觀改變,與自己內在價值觀相衝突,容易衍生身體化的反應,例如失眠、焦慮、憂鬱等狀況,伴侶間的衝突也變多了。鄧惠文分析,女性覺得要討回自己被蹉跎的青春,把失落感和挫折感化作對伴侶的抱怨;而男性內在自我實現的焦慮,也使他們對於伴侶的抱怨和設限,格外容易反彈。雙方都急欲脫離某些家庭或社會角色的籠罩,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鄧惠文建議可考慮兩人一起接受婚姻治療。鄧惠文表示,婚姻治療所治療的是「關係」,不是個人,目的在於提高覺知,學習從客觀的位置去看並且描述彼此的互動,看出自己和對方習慣扮演的角色、行為背後的呼求,進而重新整合彼此的需求和感受,找出更理想的相處之道。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橘世代婚姻精選特輯】。日本熟齡夫妻「愛情保鮮」秘訣大公開!。日本掀起「卒婚」潮:各行各路夫妻感情更加升溫?。老了要更浪漫!他們每天重新為對方戴戒指說「我願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I.台灣失智症協會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一、失智者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三、專業人員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8.跨單位合作。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II.國際失智症協會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中文版)文字宣導: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1.首要的心理協助1)內容◆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傾聽而不是說服。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幫助個案盡快安置。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方法◆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放鬆和冥想的練習。◆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1)策略◆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2)方法◆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英文版)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英文版)https://vimeo.com/312089991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