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搜尋
焦躁
共找到
158
筆 文章
-
-
2021-01-04 新聞.生命智慧
《華盛頓郵報》評選十大奢侈品,再多錢也買不到!你擁有幾樣?
二○二○年五月,大家都還在為COVID-19肺炎所引發的經濟問題,甚至對「後疫情時代」感到憂心甚至悲觀。五月十四日下午,我與朋友在他住宅一樓大廳討論事情,隔著落地窗看見一輛靚美的保時捷停在眼前,下車的美麗女子,一襲三宅一生的春色皺摺衣服,剪裁時髦,飄逸多姿,她從車頭行李箱提出一袋袋的香奈兒,走入大廳,高跟鞋輕快巧微的叩叩聲響,傳遞著她開心的心情。朋友當下說,明天的香奈兒即將大漲百分之十五。咦?這個時機點?為什麼?他笑我沒有掌握時事,因為疫情生產線大受影響,未來會出現斷貨。所以,法國本土自五月上旬開始率先漲價,外電指出漲幅以歐元計算將上漲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七,接著並陸續在全球其他市場同步調整價格。也因漲價風聲,在上海、香港、首爾掀起排隊搶購潮,台灣也掀起一波趁漲價前先入手的熱潮。朋友笑我顯然不是「香奈兒粉絲」!次日新聞的標題:「台灣香奈兒已悄悄調漲,少見的百分之十五高漲幅,經典包漲最兇。」我顯然不是奢侈品的瞄準目標。當然,我事後做了小功課:原來香奈兒與愛馬仕和迪奧是奢侈品食物鏈的頂端,但是它們的定位全然不同。「擁有香奈兒包包令人羨慕,因它們代表著財富、精緻與品味,還有出色的眼光和對永恆美學的欣賞」。哈哈,我承認我是奢侈品牌化外之民。回想二○一七年,《華盛頓郵報》評選「十大奢侈品」,名單中竟然無一是與物質有關,當然Channel 、Hermès和Dior沒有在榜單裡。名單中盡是生活與生命:一、生命的覺悟與開悟二、一顆自由、喜悅與充滿愛的心三、走遍天下的氣魄四、回歸自然五、安穩與平和的睡眠六、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七、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八、任何時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九、身體健康,內心富有十、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有趣的物質與非物質對比,必然的評選結果。這十項清單的每一樣都看似簡單,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這些都是「舉重若輕」的「人生奢侈品」。每一項理所當然的生命與生活,都在經過一番歲月之後,才能意味深長地同意。從青春、初夏、仲夏、長夏到了「深秋人生」的人們都知道,幾番風雨後,在略顯蒼白的靈魂中能從心所欲,能有曠遠自由而舒坦自在,最後總會聽到耐人尋味地說「得來不易啊!」老,不足以懼,老是一種重生。此刻是人生卸下責任重擔的美好時刻,攀登人生另一座高山的始點。和自己最真誠的對話,未來尚有什麼「可能性」,等待我們發掘、應對、挑戰。或是選擇庸庸碌碌,可以悵惘、失落、憤怒、焦躁,然後嘆著「生命才要成熟,就要面臨老去」「時間,好不堪用!」諷刺地察覺「死亡了,才發現熱愛生命。」(本文節錄自有鹿文化出版《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季節造成不適?專家告訴你春夏秋冬身體哪部位易虛弱
【文、圖/摘自高寶《藥膳師的生命力餐桌》,作者麻木久仁子】身體的不適,可能是季節造成的「最近好像經常感冒」「這一陣子都睡不好」「會不自覺感到焦慮」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適症狀,或許是因為季節的關係。假如是直覺敏銳的人,恐怕早已察覺出自己「總在季節交替時感冒」了吧,而這其中是有確切理由的。中醫認為每個季節分別有外來的「邪氣」,也就是會讓人體產生病痛的負能量。比方說,秋天會有使用了「乾燥」的「燥」字的燥邪。在這種邪氣影響下,秋天乾燥的空氣會導致支氣管虛弱,皮膚也容易變乾燥。春季則有如同風一般揚起的「風邪」。由於春季是個像風一樣變幻莫測、不穩定的季節,因此也是容易讓人時而心情焦躁,時而鬱鬱寡歡的季節。我們人類終究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中醫形容這種狀態為「天人合一」,而這句話也有「天和人要和諧相處。順著大自然並與之共生乃是必然」的涵義。氣候以及環境等「身體以外」的事物無法靠自己改變;不過,「身體內部」卻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說,那些讓人體生病的邪氣是可以透過飮食來解決的。因此,必須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發生哪種不適症狀,以及身體的哪些功能容易變差,先思考「在這個季節要注意這點」再挑選食材,才能讓身體有本錢戰勝邪氣。從下一頁開始,會附上每個季節身體哪一處容易虛弱的一覽表,讀者可以拿來和季節及自身狀況對照閱讀。當然,除了季節,體質與當下的身體狀況也可能是造成不適的原因。 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肝、心、脾、腎、肺這五臟所構成的。這裡的「五臟」,不光是西醫的肝臟和心臟等內臟器官,還包括了「會與人體機能或影響相對應」的概念。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太好理解,但只要想像五臟與自然的關聯,就能漸漸抓到那種感覺。請大家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產生的不適症狀,以及該季節容易使五臟產生的負擔,再當作每天飮食的參考吧。春容易情緒不穩的「風邪季」春天是為漫長的冬天畫下句點,新芽紛紛破土萌發,代表成長的季節;另一方面,就像「春天第一道溫暖的南風」般難以預測,此時也是個容易心神不寧的季節。沒有固定型態、大幅擴散、、隨風飛揚、變幻無常正是春季的特徵。容易疲弱的五臟:肝肝負責控制血流和血量,能夠促進消化機能、有效代謝水分,以及調整精神。肝要是疲弱,就很容易情緒不穩或心情鬱悶。梅雨(長夏)沉重倦怠又濕漉漉的「濕邪季」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天上降雨讓大地獲得滋潤,作物得以茁壯成長的時節。此時的濕氣會導致循環變差,因此也是身心容易感到疲憊不堪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脾脾負責腸胃等消化器官的運作,例如讓經過消化吸收的營養在人體內循環,或是讓水分正常代謝等。對濕氣無招架之力,容易在季節交替時出現不適。夏身心都備感焦躁的「暑邪季」氣溫升高,非常炙熱的季節。植物綠意盎然、生長茂盛。此時也是容易因為暑熱而汗流浹背,造成水分和生命力流失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心中醫指的「心」,不只是心臟,也和腦部以及自律神經有關。心主掌精神與意識,負責造血並讓血液循環全身。心情緊張睡不著、多夢、氣色不佳,都代表心的功能虛弱。秋天乾物燥的「燥邪季」天空澄澈、農作物開花結果閃耀著金色光澤的豐收季。此外,此時會颳起乾燥的風,讓空氣也跟著變乾。順道一提,這時也是事物出現重大變化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肺只要從鼻子吸氣,外界的空氣就會透過呼吸器官進到肺裡。由於三不五時就會接觸到外來的邪氣,本身相當敏感脆弱,極度需要滋潤。肺如果虛弱,就容易出現皮膚乾燥,或是喉嚨痛等呼吸器官不適的症狀。冬
-
2020-12-30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投其所好 70歲爺爺下棋無敵手
70多歲的高爺爺,中度失智到連老婆過世都忘了,女兒看著老爸每天無精打采,索性帶去住家附近的日照據點。照服員發現高爺爺小學是象棋常勝軍,天天找人跟他下棋,爺爺吃棋、贏棋的技巧好到讓人以為他沒失智,成就感也帶來快樂、開心,讓他元氣大增。「面對失智症患者,不要在意他失去甚麼,找到他原本擅長的能力加以保存,才是最重要的。」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原為幼兒教育所用的「蒙特梭利」法,後來在加拿大失智症專家Gail Elliot用於失智症照護後,成功被推廣,相較於懷舊治療、藝術治療,蒙特梭利在意的是患者NISA(即需求、興趣、專長),並透過設置準備好的環境,讓失智患者找回被擱置已久的能力。「認知悠能-蒙特梭利」法引進台灣至今三年,現在除了導入新北市、台北市的社區照護據點,台中市社會局也主動接觸,原預計100個名額,引來180位報名排隊。當失智者有激躁、不安等情緒行為時,可試著了解解異常行為背後原因,量身訂做照護方式。一位快要80歲的彭奶奶,是典型的焦躁失智,曾因住院經驗不佳被家人領回,一開始剛來社區關懷據點,天天擔心老公不來接、小孩怎麼還沒來看,照服員後來讓奶奶天天畫圖,讓她安靜下來。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執行長林於諍說,蒙特梭利失智照護就是「投其所好」,以興趣為中心,才能找回失智老人失去已久的專注力。隨著台灣失智人口將破30萬,避免失智症提早發生,甄瑞興表示,可以人的興趣設計各種角落如美勞角、機械角、閱讀角、家事角,幫助老人家願意動腦訓練,一名80多歲爺爺年輕時是修車員,在日照據點就把皮沙發加裝輪子,改造成可以推可煞的沙發車。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已接受新北市社會局委託,其轄下29個行政區中,已有12個行政區銀髮俱樂部導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式照顧模式」。甄瑞興說,多動腦、充足睡眠、放鬆心情才能多存腦本,老年不代表老化,蒙特梭利法可以延緩至少二至三年的可能性失智。
-
2020-12-12 失智.名人專家
簡均穎/若遇到家人有失智症者妄想 該怎處理? 別急著先用藥!
最近季節明顯變化,失智症者情緒躁動,出現妄想等精神症狀,例如不少照顧者反映長者指責家人或外籍看護在飯菜中下毒,打亂日常生活節奏,究竟該怎麼解決?台安醫院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從事神經內科個案管理5年,面對失智症家屬的難題,她說,問題的發生必定有原因,應該從生活中找到蛛絲馬跡,別急著先用藥。兒不耐大聲 媽媽以為被棄養她舉例說,有位性格溫順的失智症奶奶,突然間妄想兒子、外籍看護想毒害她,不願飲食,主要照顧者媳婦不知所措,急向醫護人員求助,簡均穎仔細詢問媳婦最近生活中是否發生了什麼細微變化,兩人就像柯南抽絲剝繭,兒媳最終想起,原來先生某天下班後心情不佳,又不耐失智症母親一再重複問話,對母親大聲了兩句,隔天長者情緒變化,簡均穎說,這位失智症奶奶觀念重男輕女,兒子的態度讓她以為自己被棄養,因此妄想兒子聯手外籍看護毒害。她後來建議兒子向母親慎重道歉,果然失智症長者當天心情好轉,家人頓時輕鬆不少。環境或生理 都可能導致妄想簡均穎以臨床經驗指出,除了生活環境突然改變,例如有外籍看護住進家裡、看太多充斥兒媳棄養長者的電視劇情等,都可能造成失智症長者的情緒反應,還有一項生理訊息不容忽視,即長者有可能身體出狀況,最常見的例如感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妄想。例如有位女性失智症長者就因子宮發炎,身體不適導致妄想,所幸兒子觀察入微,及早送醫治療,解決急性妄想的問題。不過現代長者獨居狀態多,尤其失智症長者子女多在國外,對長者的生命故事不太熟悉,簡均穎鼓勵多和長者聊天,從中了解失智症長者過往的生命點滴,若已無法與長輩順利互動,有時鄰居、關係較佳的親人都是資訊管道之一,對失智症長者生命故事愈了解,愈容易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妄想的精神行為。如何讓長者願意吃飯?當失智症長者妄想被毒害,該怎麼讓他正常吃飯?1.回想近期生活是否發生什麼事件?2.在用餐時規律擺出餐點,維持儀式感。3.固定量測血壓,可協助觀察是否有感染、感冒等病徵。了解更多照護技巧,請至udn×WaCare影音課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XMUDfu6lw
-
2020-12-11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陰雨日照少、失智易激躁 醫師建議照顧者這些雨天備案
進入陰雨綿綿的冬天,北台灣十一月至今,有長達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下雨,台北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失智症患者長時間缺乏日照,易誘發夜間激躁行為,增加照顧者不少困擾,建議啟動雨天備案,包括白天在室內讓患者大聲朗讀故事書、玩紙牌或拼圖等益智遊戲、三餐定時進食,多刺激大腦,可穩定腦內分泌,生理時間盡可能獲得正常的生活節奏。蔡佳芬指出,劍橋大學曾針對日照長度、陰天雲量研究失智者夜間的激躁行為,發現失智者在夜間激躁,不但跟陰天有關,甚至與陰天的長短有關,造成患者晚上很難安穩睡超過五個小時。「晚上不睡覺,還出現激躁,對失智症照顧者來說,相當痛苦。」有些患者還有黃昏症候群,傍晚就會焦慮不安,「一直想出門」,碰到日照少的冬天或陰天,黃昏提早到來,症狀更明顯。蔡佳芬分析,失智症患者大腦已經退化,腦內的生理時間已不容易透過天然的季節氣候鞏固節奏,倘若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外在也亂,體內就更容易大亂。要保持失智症患者生理節奏的平衡,降低激躁行為的發生,蔡佳芬建議,照顧者可啟動雨天備案,包括大聲讀詩、說故事,一起玩紙牌、拼圖等動腦遊戲取代外出,三餐定時進食,「最好讓他們一起參與料理」,可以增加腦內分泌的刺激與穩定。雨天也要盡量維持一定的社交活動,蔡佳芬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有研究指出義大利封城第一個月,約有超過25%的接受隔離失智者出現了「淡漠(Apathy)」症狀。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陰雨造成出入活動不便,天氣灰暗,白天黑夜分不清進而影響睡眠,都是失智症患者惡化的風險因子。建議此時更需維持社交活動與正常作息,以免退縮、退化的更嚴重,尤其雨天濕滑,老人最怕跌倒,照顧者務必帶出帶入要更注意保持乾燥,室內光線維持明亮。
-
2020-11-10 新聞.杏林.診間
返鄉服務不見一張精神病床 丁碩彥成彰化精神病床推手
「20多年前,彰化一張精神病床都沒有」草屯療養院副院長丁碩彥今獲得衛福部頒發的資深典範醫師獎,當年因公費生返鄉於部立彰化醫院服務,全縣竟連一張精神病床都沒有,患者一旦被緊急安置,就只能轉車再轉車跨縣市探視家人,只是想讓患者別離鄉背景的念頭,讓彰化的精神病床從無到近簽床的規格,他期盼未來於社區安置的病患,更積極推動急性發作時醫療人員能更盡速可以到場。丁碩彥今從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手中接下資深典範醫師獎時,頻頻向次長致謝,不過薛瑞元於台上致詞時表示,部立醫院無論在基層或是這次防疫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幾次的武漢包機、邊境檢驗、疑似案例採檢、收治疑似或是確診案例,其中部立醫院累計收治的確診患者就多達187人,占整體的三分之一。丁碩彥表示,在部立彰化醫院服務多年,近二年才轉任到草屯療養院擔任副院長,今年剛好碰上新冠肺炎疫情,被指派為草屯檢疫所得指揮官,也是全台唯一是由精神療養院擔任指揮官的檢疫所,他們也發揮長才,針對檢疫期間可能會碰上的焦躁不安等問題,替衛福部撰寫SOP,錄製14段放鬆方式提供給各檢疫所自行播放。丁碩彥說,精神疾病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20多年前選擇走這條路時,沒有什麼人看好,但人的精神、心理變化與一般疾病相比更吸引他,接觸過這麼多精神疾病患者,曾在急診時挨過打,時常被辱罵,他說「其實精神疾病患者很真性情」,也因為這一點,跟他們相處更為自在,不必有過多的假惺惺,也是他執著在精神領域的原因之一。丁碩彥表示,當初從學校返回彰化,看見精神病床連一張都沒有,錯愕之餘,更想著如何拓展彰化的精神病床「精神疾病沒有分縣市的,盛行率都一樣」,但彰化的患者卻必須要離鄉背井,實在很不公平,因此從部立彰化醫院先做起,先開設50床的慢性精神病床,再到150床,急性、日間也陸續開設,當部彰開始拓展精神病床後,也連帶帶動周邊醫院得設置,讓彰化目前已經有接近一千床的床位可供使用。近期國內不斷出現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區後,卻發生暴力事件等憾事,他表示,其實精神疾病患者發作時,幾乎沒辦法自我控制,特別是強制就醫後,安置醫院離家遠,家屬容易心軟,讓未能接受完整安置的患者提前返家,造成憾事發生。他認為在人權與醫療之中,若要讓社區的病患可以更穩定生活,社區的精神醫療資源必須要擴增,一旦出現需要緊急安置的狀況,醫療人員就能到場,避免憾事發生。
-
2020-10-30 科別.消化系統
反覆腸胃炎 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日本前首相安倍身體亮紅燈,不得不辭官休養,傳言是長年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惡化,也就是大腸黏膜發生潰瘍或糜爛,進而長期腹痛、腹瀉及血便。此疾病確切的致病機轉未明,推測與壓力、環境因素、遺傳等有關,許多患者因此處於慢性壓力及神經適應失調的惡性循環中。今年疫情爆發,新冠肺炎病毒無情肆虐,助長人類對病毒恐慌,也考驗人們的適應能力。個性比較敏感的人,自律神經超前部署,一旦失調則造成胃食道逆流、胃炎、胃潰瘍等;抗壓性較強的人,長期處在不安與焦躁,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規則亢奮,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腸道收縮紊亂,產生腹絞痛、便祕、腹瀉、排氣等症狀,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影響工作表現、被迫離開人生中更重要的崗位。有人反覆做了胃鏡、大腸鏡,報告正常,卻找不出原因;也有人吃了特效藥,腸胃不見好轉;更嚴重的是,當神經失調,自體免疫力也會產生變化,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轉過頭來攻擊自己的腸胃細胞,引發潰瘍性大腸炎。若不好好處理,罹癌風險大增。自律神經失調與病毒感染都是不挑身分只挑身體的,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就診,配合專家仔細了解病史並調整生活作息,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治療,才能找回自律神經平衡,重拾規律的生活。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