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1 名人.鄒頡龍
搜尋
焦慮
共找到
2268
筆 文章
-
-
2019-12-0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失眠 學會接受事實、隨時感恩
生命的轉變,往往出人意料。舉例來說,我們都還記得,自己年輕時睡再久都覺得不夠,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竟然會為睡不著而煩惱。我們會認為,如果睡不好,就沒有足夠的專注力應付快步調的生活。有些朋友甚至還沒睡就開始擔心,萬一睡不好會讓自己跟不上周邊的節奏。就這樣,本來可以消除壓力的睡眠,不知不覺成了另一個壓力的來源。這一點,我時常和朋友分享,這一輩子我們認為重要或不重要的事,其實都離不開頭腦的制約。包括我們認定自己應該睡八小時、期待一覺到天亮……一樣還是制約。在我個人看來,睡眠的變化是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的生理轉變。首先,年紀愈大,睡眠需求自然會降低。此外,只要活著,早晚都會遇到生命無常的轉變和失落。生活的責任與壓力一點一滴累積,難免帶來心理的負擔、焦慮和煩惱。我們這一生,難免會有一段時間睡不好,甚至失眠。從這個角度來看,失眠最多是反映生理的變化與壓力帶來的身心不均衡。當然,有些朋友會透過酒精或藥物想快速得到睡眠。然而,就我個人的觀察,這些方法最多只有短期作用。長期依賴也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失衡。最終還是要靠體質或身心徹底的轉變,才可以從根源解決問題。面對失眠,或說面對睡不睡背後所含的制約,首先我們可以在觀念上做個轉換──將失眠當作這一生自然會發生的狀態,把它當作象徵人生成熟的「成年禮」,坦然迎接它,接受它,甚至歡迎它。於是,晚上睡不著,也只需要提醒自己「我可以試著接受,完全接受,徹底接受目前睡眠的狀況,包括失眠」「睡著或睡不著,都好」,甚至恭喜自己──活到這個時候,終於得到了一個象徵成熟的里程碑。很奇妙,我們只是在心理層面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自己可以睡不好」,不去對抗失眠,反而可以建立起一種自信,自然發現失眠並不如想像中可怕或嚴重。只要我們夠誠懇,從念頭上先消除對失眠的恐懼,也就得到一種心理的空間,可以如實地觀察睡眠足不足夠對自己的影響,而可以體會到:睡眠,當然重要,卻不是絕對的重要。生活中的難題,總是會有各種方法可以應對,跟一個人是不是睡夠了八小時,倒沒有絕對的關係。我們將睡不好的心理負擔放下,接下來,我們也只有感恩,感謝生命隨時帶來人生難題的各種解答,也帶我們走到這裡現在。感恩,其實是人生的基礎。夜裡,可以讓感恩成為入睡前最後一個念頭。謝謝自己今天的努力,謝謝睡眠來撫平今天的壓力。夜裡睡不著,還是可以感恩。感恩有這個機會,解開各種觀念的束縛。感恩有這個機會,讓自己可以肯定生命有一個更高的力量在運作,明白人生的成敗倒不只在於自己的睡眠或失眠。早上醒來了,也只是讓感恩的念頭流遍全身。我們感謝身體每一個角落,謝謝它,欣賞它。這種感恩,就好像在對所有細胞做一種最深的頂禮。起床活絡筋骨,還是一樣感恩──謝謝身體即將為我們承擔今天的活動。出門,見到陽光,一樣感恩──謝謝陽光喚醒心,喚醒身體,讓我們充滿喜悅面對一天。透過失眠,好像生命更深的層面向我們打開,帶來很好的禮物──接受事實,隨時感恩。我們建立起這個全新的習慣,自然會發現自己變得穩重,無論好事、壞事都能接受,心情不再跟著人間表面的好壞而起伏。能以這樣平安的身心度過一天,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準備,讓我們迎接夜裡睡眠帶來的休息與洗滌。原本讓我們害怕的失眠,其實完全可以是生命帶來的恩典,陪伴我們鬆脫人間制約,走過人生困難,活出真正自己。
-
2019-11-30 橘世代.健康橘
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
作家黃春明的家坐落在台北市外雙溪畔,住了超過30年的老公寓,收納著黃家3代的生活日常與生命永恆時刻。入秋的下午,黃春明和黃國珍父子在老宅說著他們心中的彼此;有些事情,相識52年的父子,也是透過這次訪談才知道。看見青竹絲 撿回家教子黃春明在宜蘭長大,鄉間的成長經驗讓他像個頑童優遊大自然,移居台北後搬過幾次家,都選擇山腳下、溪流畔。兩個兒子黃國珍、黃國峻年幼時,黃春明在家附近看見一條毒蛇青竹絲,便丟進水桶帶回家。有哪個爸爸會撿拾毒蛇送給小孩?小男孩驚訝不已,黃春明趁機跟他們介紹台灣毒蛇的種類。為讓孩子把青竹絲看得更清楚,黃春明把它放進冰箱冷藏,1、2個小時後青竹絲冬眠了,再拿出來放在桌上,父子一起細細觀察蛇的花紋與結構。青竹絲在黃家養了幾天後,岳父來家裡,好奇看著水桶裡的青蛇,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沒好氣的說:「就春明啦,養來給小孩玩」。岳父大驚失色:「神經喔!」趕緊把青竹絲拿回山上放生。錯放冷凍櫃 波一聲竟斷還有一次也是撿到青竹絲,這次是被黃春明「錯放」在冷凍櫃裡,想到時拿出已結成冰棒,「硬邦邦的,『波』的一聲就折斷了」。黃春明表情和手勢豐富,說起這些真實往事,像在述說魔幻故事。自嘲「蕭笑的老爸」,黃春明帶著孩子解剖癩蛤蟆、抓蟬、釣魚、騎著機車到處玩,「我不算特別用心的爸爸,但我以前就是這樣長大的啊,覺得小孩這樣過才正常。」黃國珍在其他人眼中溫文儒雅,但在黃春明心中卻正好相反,「國珍反叛性很強啊,從小就叛逆」,接著不忘補上一句:「跟我一模一樣。」去海灘玩,黃國珍會把其他小孩堆好的沙堡踩掉;去木柵仙公廟拜拜,把神明桌當鞦韆在底下盪來盪去。年紀稍大,曾在剛被父親痛打後,當著老爸朋友的面喊:「大人怎麼可以打小孩!」搞得黃春明顏面盡失。父親很巨大 困擾黃國珍黃國珍直到國中才發現爸爸是知名作家,讓他有好長時間活在爸爸巨大形象底下,「麻煩的是,那是一個正向、巨大的形象,你永遠無法超越。」他坦承,「相對的,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想證明什麼」。想「找到自己」的焦慮化成不停歇的探索行動,黃國珍向焦雄屏學電影、找林懷民學舞蹈、跟張大春學小說…什麼都學卻沒有踏實感,一直到30幾歲出國念書,才逐漸找到自己。當時每周都要討論作品,有次老師問黃國珍:「你講得很好,但你自己的觀點呢?」「我剛剛講的就是我的觀點」,老師說:「不是的,你講的是美術史上或某畫派的觀點」,黃國珍腦袋「轟」的一聲,發現自己完全沒觀點!老師接著說:「你是個很好的畫家,但不是個藝術家。畫家只要將作品表現美好,但藝術家要有觀點。」老師這些話敲開了黃國珍卡住的生命,因為看不清「我是誰」?也就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出國念書後 找到了位置回想和父親的關係,黃國珍發現有幾個關鍵轉折。一是進入社會後,理解父親養家的辛苦;接著是當爸爸後,明白了愛和關心常常用「囉唆」及「碎念」展現,懂了以前被念是怎麼回事。但關鍵還是出國念書那段時間,黃國珍終於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也比較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麼事,「這件事情無論跟老爸一樣或不一樣,我都是我!」黃國珍「呵呵呵」的笑說:「叛逆的孩子其實很反權威。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對於我是誰,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後,才找到跟父親對等的關係」。曾刻意避開 仍走相同路人生的前半段,黃國珍以為自己在處理與父親的關係,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在「尋找自己」,「在生命道路的選擇上,我想刻意避開,卻仍走向跟老爸相同的路」。黃國珍回想,教育、藝術、出書,走過的路和父親如此緊密重疊,但現在,他已不會刻意迴避,他知道,生命足跡再怎麼重疊,他和老爸就是兩個不同個體,會寫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我覺得這是個『弒父』和『屠龍』的過程」,黃國珍對記者歸納出這幾年的人生愈走愈清明的歷程:「你一定要除掉心裡那個巨大的『父親形象』,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孫子出生了 填補失落心黃國珍的弟弟黃國峻,32歲時自殺,這對黃家是巨大的悲傷,彷彿缺了一塊。黃國珍的兒子在清晨出生,當天6點多林美音搖搖還在睡的黃春明:「國珍的小孩出生了」,黃春明半夢半醒回應:「國峻回來了!」「弟弟一直住在我們心裡沒有消失過」,黃國珍說,孫子的到來,填補了爸媽心中失落的那一塊。黃春明至今仍忘不了初抱孫子那刻全身觸電的感覺。現在每天傍晚,孫子、孫女放學後,會到黃春明的家和阿公阿嬤聊天、陪阿公看電視、糾正阿公不標準的國語、吃阿嬤燒的菜。傷口仍有痕 但已很完美老房子一直都在,離去時,林美音陪我們下樓,到巷口等候2個孫子。晚餐時刻,屋裡會有4個人,會有老人和小孩的笑語。記者想起了黃春明在2008年底,喜獲金孫時寫下短詩:「我的心曾經失去一塊肉╱你卻來給我補上╱雖然在傷口還留有痕跡╱但是已經很完美了。」【父子相對論】。黃春明7年才理解「兒子的閱讀不是我的閱讀」。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黃春明父子今年都出書 首次挑戰情色題材。孫讀完黃春明寫的情色小說 兒自曝也曾偷看金瓶梅…
-
2019-11-29 橘世代.健康橘
帶爸媽旅行不再暴走 破解3大關鍵密碼
體力懸殊 如何安排行程?黃山很大,因為它不是一座山,而是好幾座山,人就在山峰與山峰之間,上上下下的走,來來回回的遊。但儘管時間已經非常充裕,依照路線安排,在飯店到飯店之間,每天仍然要連續走五、六個小時左右,一路上完全沒有廁所、休息站、補給站;山上氣候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雨衣、登山拐杖、防寒羽絨服也需要全部準備;為了不走回頭路,這兩天住山上的換洗衣物、用品、水壺、乾糧、泡麵,全都要背在身上。破解「走不累」密碼每天連續走五、六個小時,乍聽之下好像非常嚇人,但其實依平常人腳程,大約只要兩個小時路程就到了。一來我們沒什麼體力,二來我們希望用自己的步調,好好享受黃山美景,所以當別人在趕路,我們則是每走五分鐘,就會停下來休息一下,有時是因為風景太美,停下來拍照;有時是有些喘,坐下來休息。沒想到,這樣時不時的休息,不只拉長行走時間,重點是走了一天下來,腿和膝蓋都不痠痛,原先預期中的「鐵腿」完全沒發生。不只果媽,連我們年輕人也覺得這樣的節奏非常舒服。第一天七點搭纜車上山,走了五個小時,到達飯店約中午十二點。此時卸下行囊,泡泡麵、喝咖啡,下午我和果姊又出去衝衝衝,果媽為了保留實力,就在飯店休息,等於只走半天,身體獲得充分休息。破解「不會餓」密碼飯店的自助式早餐從六點半吃到八點半,回到房間,我們會再睡個回籠覺。大約十點左右離開飯店,開始爬山。因為早餐吃得很飽,而且睡覺時消耗不大,從十點開始走到下午兩點,肚子都不會餓,可以省略午餐,路上喝點水和吃點乾糧即可。等到了下午四點,雖然走了六個小時,但也到達飯店了,泡泡麵、泡濃湯、泡茶,吃吃喝喝兼休息。雖然一天只吃兩餐,但感覺吃得挺豐盛。tips★ 破解老媽作息密碼,行程安排事半功倍。★ 早餐吃得很飽很飽,省掉午餐時間。★ 讓主行程落在十點到四點,有完整的六小時,一邊消化胃中食物。★ 攜帶一點水和小食,暫時充飢,別餓過頭了。★ 晚上安排吃一頓好的,慰勞辛苦的身心靈。★ 超推!帶登山枴杖超減輕雙腳負擔。女兒是廁所搜尋雷達?歐洲冬天冷,讓上廁所次數已經很頻繁的果媽,次數更加密集。而且特別會挑時間,總是在最緊急時刻:火車快來了,或火車快到站了,這種一個不小心,就會讓「特惠票變廢票」,從「有房子住變成直達沒訂房的陌生城市」呀。這讓身為負責掌控規劃行程的我,瞬間焦慮指數爆表。雖然已經盡力尋找和提醒果媽記得上廁所,無奈能碰上廁所的機會真的太少,所以每次果媽都很緊急,常常都要中斷行程,長久下來,每天光是為了找廁所,身心俱疲,耐心血格告急,焦慮急速上升。不知不覺,我和果姊無形中成了廁所搜尋雷達,只要一發現廁所情報,就趕緊上報果媽。歐洲免費的廁所有多難找?連已經進麥當勞消費的人要上廁所,還得另外買票才行,想找免費的廁所:免談。因年紀而來的不便 影響旅遊興致當時的我知道長輩出外需要比較頻繁的上廁所,所以一開始也會幫忙找廁所,但到了後來,找廁所的頻率簡直高到不可思議,旅行已經非常疲累,時不時都有突發狀況要解決,還要頻頻幫果媽找廁所,心裡很容易生出不耐煩的心情,覺得果媽太過依賴我們而生氣。但冷靜後的反省是,我不應該以果媽在台灣的靈活程度要求她,因為面對陌生的環境,語言不通,以及不若亞洲到處都有的公共廁所文化,媽媽的靈活度和應變能力幾乎零。因為年紀所帶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便,媽媽承受著比我更多的煎熬,而生理健康的我,那個不斷遊說,開心的提議帶媽媽旅行的我,遇到問題卻只是想著「好麻煩」,真為這樣的自己感覺羞愧。在後來的旅行中,這段文字總時不時會浮現在我腦海中,提醒我,多關心照顧媽媽的需求一點。破解「找廁所」密碼 設立專款專用基金為了不讓果媽因為心疼上廁所的錢而憋尿,所以我和果姊決定設置一個「上廁所基金」。由我和果姊出資,每天保持基金裡有十歐元(約台幣四百元),只有果媽可以使用,希望讓她可以想上就上,不要為了省錢而感到不方便,終於解決了上廁所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新弊端」:果媽居然每天開始偷偷把十歐元默默的存下來⋯⋯還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女兒們無言了。tips★ 「耐心」是建立在理解之上。★ 學習成為一個更成熟,一個懂得「體貼」的女兒。本文摘自《帶媽媽去旅行幸福全攻略》,貓頭鷹 2019/09/12 出版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8 科別.精神.身心
睡眠呼吸中止 憂鬱症風險高
晚上睡覺鼾聲連連,白天起床昏昏沈沈,小心這可能不只是睡眠不足。南韓最新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憂鬱症風險高於一般人。醫師指出,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很多,依患者不同狀況有不同的治療建議,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盡速求醫。南韓翰林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以該國健保資料庫,九年來追蹤985名成年人,發現校正年齡、居住地、家庭收入等因素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患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2.9倍,焦慮症風險是1.75倍,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嚴重,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3.97倍,焦慮症風險是2.42倍,男性則分別為2.74倍及1.64倍。新光醫院睡眠檢查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研究與臨床觀察吻合,人睡不好容易衍生情緒不穩定、疲倦、工作表現不佳等問題,女性尤其明顯。過去收治過女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當中,許多人確實因過度依賴安眠藥、有精神相關併發症,有些女性因用藥複雜、服藥過量而被緊急送醫。林嘉謨建議,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多元,經睡眠醫學專業團隊評估,依個人狀況建議治療組合,例如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可以先考慮減重、體重控制;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先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上述保守療法執行後,還有改善空間,可考慮使用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口內裝置,或接受改善呼吸相關結構的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症狀包括睡覺打鼾,體重過重,脖子粗短,白天嗜睡。近年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身心健康負向循環,包括加重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神經認知退化疾病,也與氣喘惡化、青光眼、勃起障礙、情緒失調相關。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成年男性發生率是4%,女性2%,危險因子包括肥胖、年齡、男性頸圍超過43公分或女性頸圍超過38公分,抽菸、喝酒、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肢端肥大及顏面結構異常、鼻咽喉構造狹窄等,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
-
2019-11-28 科別.百病漫談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現年69歲張先生,身體狀況一向很好,退休後仍天天下田照顧果園,沒想到日前開始覺得活動時越來越容易喘,雙腳也越來越腫,檢查確診為心臟衰竭;住院後接受心導管治療隔天,復健部主治醫師就到床邊評估,建議開始進行心肺復健運動,但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認為一活動就會喘,是要怎麼做運動?都心臟衰竭了,不是應該好好休息?運動會不會有危險?目前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臟衰竭病人也需長期接受藥物及飲食控制,除了定期回心臟科追蹤吃藥控制之外,進行心肺復健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經研究顯示: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進而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讓病人「很有感」。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肺運動能降低死亡率與住院率、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且一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一併控制。那麼該如何進行有效且安全的運動?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龔聖淳指出,完整的心臟衰竭治療計畫須包含心臟科醫師的藥方及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兩者缺一不可;開立運動處方就如同開藥方,會依每個人狀況不同做調整。何時適合開始心肺復健?其實在住院期間,甚至在加護病房內,只要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就可以開始。心肺復健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急性住院期由物理治療師教導緩和、漸進式運動,從床上運動開始,逐步進展為坐、站、以至行走甚至爬樓梯;避免病人因臥床太久而肌力萎縮或併發肺炎。同時衛教病人及家屬運動的好處,以及回家後如何安全進行運動。第二階段:亞急性門診復健+居家活動期延續第一階段運動,依個人狀況從低強度運動漸增為中強度,由於此時身體狀況尚未很穩定,至門診復健可依心肺運動測試評估運動風險、並在運動時同步監測心臟狀況;治療師也會繼續衛教安全居家運動方式、並給予心理支持。此階段目標是順利讓病人回歸職場、勝任多數日常生活活動、甚至休閒娛樂,同時培養運動習慣。第三階段:居家維持期目標為繼續維持體能,並養成每周運動至少三次之良好習慣。龔聖淳再次強調,心肺復健已被證實為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不僅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更能降低心衰病人的憂鬱、焦慮,可說是同時提升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特效藥。延伸閱讀: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心臟最怕溫差大! 養成5習慣防心血管遭偷襲
-
2019-11-27 科別.精神.身心
疼痛難解…恐是憂鬱症訊號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憂鬱症是本世紀三大黑死病之一,近年來社會逐漸接受憂鬱症的患者及治療,大家不再將憂鬱症視為洪水猛獸,也不會輕視憂鬱症患者了。然而,憂鬱症並不只是單純心情不好,已被公認為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因為憂鬱症患者全身都會出現不舒服症狀。曾有位75歲老先生坐輪椅來門診,他主訴因為雙腳疼痛已八年,很多醫師都覺得腳沒問題。老先生情緒不好,也沒辦法確認是情緒不好還是疼痛多年影響心情。不過,給了抗憂鬱劑及安眠藥治療後,睡眠及情緒明顯改善。老先生下次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他感謝我們在一周內解決了他多年的問題。一般人了解的憂鬱症是情緒低落,然而,憂鬱症合併很多身體症狀,最重要的是,這些症狀往往被稱為「醫療上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如果有這些在醫療上無法被解釋的症狀,可能要懷疑是憂鬱症。下面七個在憂鬱症最常合併出現的身體症狀,往往被忽略,必須提高警覺:1.總覺得容易疲勞,沒力氣跟能量:情緒不好的時候,常常提不起精神,而很多人並不會注意到情緒變化,反而是關注到身體不適。2.疼痛的耐受度降低:可能變得不耐煩,對於一些瑣碎小事,覺得特別不舒服,除了覺得身體疲勞外,也有輕微的疼痛感,如果本來有疼痛,這時疼痛可能加劇。3.肩頸及背部疼痛:這很常見,情緒焦慮、睡眠品質不佳時,就會覺得這些部位疼痛,很多人去看神經內科、骨科,甚至不斷地做復健或按摩,但效果都很短暫。4.頭痛:頭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很多人的疼痛並不一定是真的痛,只是覺得頭發脹,這些症狀都沒辦法查出原因或是被合理解釋。5.覺得眼睛乾澀或是視力下降:覺得視力模糊,這往往是因為情緒變化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6.胃痛、腹部不適、腹瀉及便祕:腸胃道主要是受迷走神經控制,而迷走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一部分,情緒變化往往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因此腸胃道症狀是常見症狀,患者不斷地吃制酸劑或是腸胃藥,但是效果都不好。7.胸悶心悸: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時常覺得胸悶,有時候心跳很快,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後,交感神經被活化出現的症狀,而在臨床上,卻無法用特定疾病去解釋這些情況。英國研究顯示,疼痛如果無法被醫療原因解釋,往往就與憂鬱或焦慮有關。進一步研究,如果一個人同時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症狀合併發生,憂鬱或焦慮症機率高達70%。如果長年被疼痛困擾,但醫師束手無策,或許可考慮求助身心科。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加重病情?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獨自住院的死亡率高
孤獨且缺乏社交的人生,除了對心理健康不利之外,也會連帶影響身體健康及導致死亡。新的研究發現,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1個人孤單的住院,死亡機率會比仍保持社交的人更高,研究刊登在《心臟雜誌》(Heart)。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首席研究員Anne Vinggaard Christensen表示,他與研究團隊一共蒐集了13,400名心臟病患者於2013至2014年間出院後的數據。並針對其身、心理健康、生活品質及焦慮或憂鬱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人員從中發現,與不覺孤獨的人相比,感到孤獨的人產生焦慮沮喪感的可能性高出3倍,相較之下,生活品質也比較低。同時發現,1年之後,女人因為寂寞的死亡機率多出3倍,而男人則是2倍。研究人員指出,孤獨與健康狀況的關聯很複雜,沒有社交生活可能會帶來許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抽更多的菸、沒有運動習慣、沒有按時服藥等。Anne Vinggaard Christensen說明,保持社交有助驅使人們健康的生活,同時也可以緩解壓力。此外,孤獨的人體內荷爾蒙濃度較高,免疫力較低。孤獨感的影響不僅限於心臟病患者,對一般人同樣有害健康。★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不單是不雅又擾人的壞習慣 抖腿恐是3種病徵兆
抖腿,還真是一件不太好的習慣。當你好好坐著吃飯的時候,卻發現桌子在顫動,仔細一看,是對面的人在抖腿;當你好好坐在教室裡學習,卻發現充滿令人浮躁的空氣讓你無法沉下心,轉頭一看,是對面的人在抖腿;又或者當你在電腦前打字,突然發現整排桌子似乎在震,低頭一看,是對面的人在抖腿.......拜託!腿雖然長在你身上,但你這行為實在令人太討厭了!很多人明知道抖腿不好,為何就是忍不住?有很多人只要坐下來,就開始抖腿。很多人抖腿是一種習慣,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患病才會抖腿。1、精神緊張當人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會注意自己有這種行為習慣。特別是需要長時間坐著面對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注意力太過集中,精神緊張就會導致人抖腿。這時候身體的血液流動速度比較慢,在抖腿的過程當中,是放鬆肌肉的過程,也能夠緩解人緊張的心理和身體的壓力,對情緒緩解是有幫助。2、受到刺激當人在喝酒或者是喝咖啡的時候神經都會變得興奮,而過量地攝入這些物質,人就容易抖腿。這就是為什麼能看到有些人在抽煙喝酒的時候特別愛抖腿的原因!大多數人都覺得出現這一問題是個人行為習慣導致的,只是為了緩解壓力,或者是長時間坐著造成血液不循環才會有這一無意識的動作!事實上,有些抖腿還真挺不正常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是這種情況就要引起重視了!1、過動症患有過動症的人幾乎安靜不下來,手和腳以至於全身都會有動作。這類人從出生以後就會有這方面的障礙,神經一直興奮沒辦法安靜下來。這種情況大多數發生在小孩子身上,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長時間有這一毛病,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2、小腦性震顫人的小腦是用來控制身體的,屬於腦部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如果小腦因為受到外界的傷害或者是酒精中毒,都會引起小腦性震顫,就會引起人無意識抖腿。大部分人出現抖腿的情況很有可能都是心理因素導致,過於焦慮,只要控制好情緒,慢慢的就能改掉這種習慣。在人心情變得不好時,小腿的人會不自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排解心裡的焦慮,但是也會給人不好的印象。3. 不寧腿症候群若在抖腿過程中,出現這樣症狀:1.患者腿部有不適的感覺,必須靠抖腿緩解。2.患者靜止不動時這種不適感覺會加劇。3.這種不適感覺會在患者運動時紓解。4.抖腿同時伴隨強烈疼痛、燒灼等不適感。這種現像很有可能是你患上了“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具有獨特的臨床特徵的晝夜節律性疾病,主要是大腦中的鐵含量太低以及多巴胺調節失調而引起。在一些情況下,若血液中鐵含量較低,且腎功能衰竭,同樣也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有些藥物,例如抗抑鬱藥和多巴胺阻斷劑,同樣也會病情加重。所以若伴隨以上這些症狀,那麼你就得需要嚴肅考慮下:你究竟是在抖腿,還是患上了不寧腿症候群?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上了年紀只能乖乖接受失眠?掃除障礙讓你一夜好眠
對於老年人的生物鐘特點,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認知:老年人,好像就該睡得少、起得早。 於是當老年人抱怨睡眠質量差,後面往往會跟一句“年齡大了,正常”。彷彿人老了,失眠和睡不好就是理所應當的。因此,老年人關於睡眠障礙的困擾,通常不被大家重視。老年人主動去醫院治療失眠的也很少。 年紀大了,就只能乖乖接受嚴重睡眠障礙的現實嗎?還真不是。對老年人而言,睡眠時間並不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反而增加,八九十歲的老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可能多達10~12小時。絕大多數老年人是受到了生理功能減退和疾病的影響,才睡得少、睡不好的。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夜晚和早晨在幹嘛?調查顯示有45%的人存在睡眠問題,其中56.7%的老年人存在入睡困難、覺醒次數多和早醒的問題。年輕人呼呼大睡的時候,睡不好的老年人在經歷著什麼?眾人皆睡,我獨醒。入睡困難的老年人睡眠潛伏期較長,常常需要30分鐘以上,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入睡。 終於入睡,卻容易做夢又驚醒。不能熟睡、多夢的老年人,大多時間處於淺睡眠狀態,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提高。輕微的外界刺激或聲響都會讓老年人驚醒,夜間多次驚醒,次數大於等於2次。並且,老年人感覺自己整晚都在做夢,未能熟睡,甚至覺得自己沒有睡著,醒來後覺得全身乏力、疲勞感明顯。 再次入睡太困難,只好睜開眼睛早起床。早晨醒的時間比以往明顯提前,睡眠時間縮短。醒來後無法再次入睡,而且白天感到頭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整夜的累積睡眠時間明顯低於一般人,通常總時間不足5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最新研究推薦,18~64 歲的人每天睡7~9小時、65歲以上的人每天睡7~8小時,更容易保持身心健康。 雖然睡眠障礙不會直接威脅生命,但很可能引起焦慮、煩躁不安、精神疲乏,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增加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或者加重原有的基礎疾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以及其他伴隨疾病的恢復。身在老年,卻有必要擁有嬰兒般的睡眠。清掃睡眠障礙 老年人一夜好眠老年人的睡眠障礙錯綜複雜,行為習慣、睡眠環境、心理因素、藥物因素、疾病等均和睡眠質量有關。為老年人清掃睡眠障礙,自然是從以上因素著手。睡眠環境和生活行為習慣,是形成老年人睡眠障礙的重要因素,也是比較容易糾正的因素。改善老年人的睡眠環境,需要創造安靜、昏暗、溫度適宜、寢具舒適的睡眠環境。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一般冬季為25℃左右,夏季為18~20℃,相對濕度50%~60%。注意調節室內光線,睡覺時拉上窗簾,盡量熄燈或使用地燈。床鋪應當安全舒適,有足夠的寬度和長度,被褥的厚度及枕頭的軟硬度應適中。存在意識障礙的老人要加床週護欄,以保證睡眠安全。 糾正不利於睡眠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過量飲酒、飲用過濃的咖啡或茶、暴飲暴食等。培養好習慣,平時多參加社交活動;每天運動,如快走,可以改善睡眠質量。 睡前,用熱水泡腳、按摩背部等,必要時備耳塞、眼罩;避免過度興奮,不在床上從事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如看書等;把床當作睡眠的專用場所,感到想睡覺才上床,而不是一累就上床。入睡困難或無法再入睡(無睡眠20分鐘後)時立刻起床到另一房間,直到睡意襲來。每天按時起床,避免白天久睡。 清掃完外界障礙,再讓我們一起來清掃老年人身體的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項生理系統的功能衰退,激素的分泌逐漸減少,其中當屬褪黑激素對睡眠有重要影響。在自然睡眠中,褪黑素通過作用於褪黑素受體來控制晝夜節律。研究發現,在一天中,體溫、褪黑素、皮質醇的變化趨勢,老年人比年輕人早一小時左右。一般年輕人的體溫在22點後開始下降,準備進入睡眠狀態;而老年人的體溫大約從21點開始下降,甚至更早。早上也是一樣,老年人體溫上升的時間,比年輕人要早一小時,身體甦醒得更早。褪黑素的變化趨勢,跟體溫類似。 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可以服用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與以往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是作用於褪黑素受體起效的一種調節睡眠的藥物,可以改善睡眠的效率,提高睡眠的總時間。但也有報導,患者長期使用褪黑素可能產生抑鬱症狀。 除了褪黑素受體激動劑,治療老年人睡眠障礙的藥物,還有苯二氮卓類藥物和非苯二氮䓬類藥物。 非苯二氮䓬類藥物,不良反應相對少,更適合老年人,尤其是入睡困難者。常用的非苯二氮䓬類藥物有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可以短期用於入睡困難的老年人,提高睡眠質量。 唑吡坦和佐匹克隆耐受性好,較少影響第二天的生活;老年人停藥後,也較少出現失眠反彈;可能出現嗜睡、胃腸道反應、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此外,佐匹克隆對於維持睡眠和改善早醒有一定優勢,但劑量不宜太大。 以前,苯二氮䓬類藥物一直是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如咪達唑侖、艾司唑侖、氯硝西泮等,但近年來因為其對老年人的副作用已明確,所以不推薦使用。即使需要服用,也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提醒大家:無論服用哪種藥物,謹遵醫囑是首要原則,請不要自行購買、隨意服用。 最後是疾病本身給老年人帶來的睡眠障礙了。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普遍較差,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亢進、關節炎等都可能導致睡眠障礙。本文摘自百科名醫網
-
2019-11-26 新聞.生命智慧
離家出走40年後,向媽媽的牌位說對不起...一時衝動成了一輩子遺憾
遲到的電話寂靜的午後,突然間,電話鈴聲大作。「喂,」我趕緊接起電話。「您好,我是小瑛。」電話那頭傳來一個陌生女子的聲音。「是夏奶奶的女兒嗎?」幾乎是不加思索,我立刻這樣回覆她。不過短短的一句話,小瑛的眼淚就在電話那頭撲簌簌地掉了下來。這通電話整整遲到了5年。華人對情感的表達比較含蓄,在我們那一輩的父母,不若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會用責備表達愛意。尤其是在經濟起飛的50、60年代,苦過來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多點競爭力,當時也不流行什麼愛的教育,更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親子教養書可以參考。當時的主流觀念裡,嚴父嚴母才能夠教導出優秀的孩子。但這樣的愛,真的能傳遞到孩子心中嗎?從這幾年市場上越來越多教導大家與父母親子和解的書來看,就可以知道,其實兩代之間的隔閡,確實是存在著。有福氣的人,是彼此找出了共存和解的路;但比較沒有福氣的,就會造成像是夏奶奶和她女兒之間的遺憾了。夏奶奶是標準上海女人,很像電視劇《一把青》裡面眷村的飛官太太,身材纖細,頭髮總是梳成整整齊齊的髮髻、穿著旗袍、畫了眉毛,也上了點淡妝,若非是在那陳舊不堪、早該作廢的中央信託局宿舍看到她,必定會以為是個家境良好、養尊處優的老奶奶。可現在眼前的她,卻只是個處境令人深感同情,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被病痛折磨的孤苦無依老太太。雖然丈夫早逝,但夏奶奶其實還有個女兒小瑛,是她與先生在40多歲時所領養的。雖然並非親生,但向來視如己出,毫不虧待。不過,夏奶奶同時也是位「嚴母」,對她而言,家教舉止是最重要的事。刀子嘴豆腐心的她,明明很疼愛小瑛,嘴上卻總是非常嚴厲。再加上因為先生早逝,於是夏奶奶更是咬牙苦撐,用先生留下來微薄存款節省度日,更期許女兒好好地長大成人,有一個安穩的未來。然而,夏奶奶不願跟女兒敞開心胸說自己的苦悶與憂煩,只是用嚴厲的教導希望她成材,這樣的心思,想當然耳,並沒有辦法讓小瑛理解。龐大的金錢壓力,以及因為先生過世要被趕出眷屬宿舍,但為了家人,自己得厚著臉皮死不離開的雙重折磨,漸漸地,讓她的精神也出了狀況。所有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無處訴說,一身傲骨的她,始終將苦吞在肚裡,老是板著臉,一副難以接近的刺蝟模樣,讓人也難以對她展露溫情。惡性循環之下,夏奶奶開始有了被害妄想症的症狀。一方面老覺得生活的苦痛是來自於政府迫害,那些要收回房子的人是所謂「情治單位」,而她的生活隨時隨地都被監視著。另一方面則不斷限制與要求女兒,覺得女兒做什麼都不對,但卻又不願意好好溝通、敞開胸懷。再加上跟女兒年齡差距甚大,忽略了女兒邁向青春期之後的一些心思,往往要多花點時間經營理解,種種原因,2個人的關係要不雪上加霜也難。當小瑛一進了大學,面對眼前的花花世界,她開始對愛情懷抱嚮往、也開始懂得打扮之後,夏奶奶的應對方式不是理解與關心,反而是加倍嚴厲的謾罵,想要控制女兒、讓她守規矩,唯恐女兒變成那些「傷風敗俗」、「丟人現眼」的女人。吵架沒好話,為人父母有時講出難聽的話,本意是想要孩子走向他們所認為的正道,希望能激勵孩子向上,這是他們唯一能想到讓孩子更好的方法,但卻不是真正的好方法。但青春期小孩也無法領略上一代在情感表達上的力有未逮,只覺得不受理解,動輒就被責罵。而長期被生活焦慮感重壓著,時時刻刻都像是戴著盔甲的夏奶奶,自然也不會懂得女兒想被關心的心思,兩人的隔閡越來越不可挽回。某天,當小瑛穿著短裙要出門時,被夏奶奶給叫住了,2人爭執不下,夏奶奶只拋出一句「不檢點」,再伴隨著一個巴掌往小瑛臉頰狠狠摑去。小瑛傷心憤怒極了,忍不住心想:「一定是因為我不是親生女兒,所以才被這樣對待!」花樣年華、面貌姣好的她,在學校是很受歡迎的,交了男朋友後,更是被殷勤地呵護著。好聽話誰不愛聽?特別是對於這樣一個長久以來都活在吝於讚美家庭下的孩子,於是在小瑛19歲那年,她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只是小瑛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直到夏奶奶去世,兩人都未曾再見過任何一面。小瑛走後,夏奶奶就獨自一人在等待回收的報廢宿舍裡生活,成了釘子戶。即使周遭的鄰居早已經紛紛遷離、住所環境也逐漸荒廢,她仍是不肯搬走。只是破敗的,不只是房舍,還有她的健康。夏奶奶極為固執,在社工探望她的數年間,只要一提到女兒,總是滿口罵、滿口嫌。不是「不就打個巴掌,有什麼好走的?」「我有錯嗎?錯在哪?」「這種不孝女不要也罷!」不然就是講著政府是如何迫害她的生活,繼續編織著那些被錯待、被惡整的情節。夏奶奶原本是有教養人家的女子,因此堅持要把自己的樣貌儀態維持得很好,但她那窘迫的住所家徒四壁,充滿蜘蛛網、壁癌、塵蟎,社工問她為什麼不離開,她老說著:「我為什麼麼要離開?這不是稱了這些王八蛋的意嗎?」她嘴裡不說,但經驗老道的社工懂,夏奶奶其實是在這破舊的屋子裡等著女兒回來。於是社工瞞著夏奶奶四處聯繫,透過戶政機關和警政協尋,在民國90年的時候,看到一次國航搭機的紀錄,找到了小瑛的聯繫方式,社工趕忙撥了電話過去。一次、兩次、三次都沒人接,社工心裡有底,就往常經驗來看,這女孩,日子應該也不好過。終於在一段日子後,社工接到了小瑛來電。不出所料,她,過得並不好。大二就為愛休學的小瑛,感情並沒有如她想像得順遂,情債與錢債往往密不可分,從小缺乏愛的小孩,在太渴望被愛的情況下,更容易傻乎乎地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以為這樣便能得到愛。那天,小瑛一直哭著跟社工說,她對不起媽媽、對不起爸爸,其實她好幾次都走到了家門口,看到媽媽漸漸蒼老的背影,她很想過去抱抱媽媽,但卻沒有勇氣。她說她很抱歉沒有辦法面對夏奶奶,只是不斷謝謝社工的幫忙,但要她回去,卻是說什麼也不肯,下一次再試著聯繫她時,已經杳無訊息。這一別,小瑛又消失了好幾年。由於小瑛多次不告而別,社工們到後來也心裡有數了,除非她主動出現,否則是誰也找不到她的。另外一方面,社工也心想,若真有什麼事,反正就留言,她總是會回電吧。雖然是被動且微小的心願,卻也只能單方面靠小瑛回應才有解。就這樣,明明思念彼此卻無法見面的2個人,距離越拉越遠。94年間,夏奶奶因為年老體衰,被送進了醫院的加護病房。直到在病榻上彌留之前,才終於脫口而出:「好想女兒,好想說聲對不起。」社工想再去聯繫小瑛,卻發現她手機已經停話,於是社工找上了協會,來找我們出主意。想了想,我們告訴她,既然這樣,就借助媒體的力量吧。各大報媒體都很支持,鋪天蓋地地報導了夏奶奶渴望尋女的消息。當時我們都心懷樂觀,心裡想說,若小瑛也是惦念著媽媽的,一定會趕緊過來盡釋前嫌吧。可當報紙出刊的那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卻是小瑛的債權人對小瑛提告的消息。原來小瑛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報紙刊登夏奶奶尋女的消息那天,正是她跟債權人要去法院打官司的日子。只是小瑛沒有出現在法院,也沒有致電給我們。到了最後一刻,夏奶奶終於卸下盔甲,喃喃說著:「好想見女兒一面……」「我40幾年來不肯搬走,是因為怕小瑛找不到我啊……」然而,她的心意,已來不及傳達給女兒。直到闔眼的那刻,都還是沒有見到小瑛的身影。她就這樣帶著遺憾走了。在那個網路尋人尚未如今日這般盛行的年代,沒有臉書可以打聽消息,只要一個拉不下臉,是有可能終生不相見的。只是,死亡真的就代表永不相見嗎?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覺得,或許未必。生命是有期限的,但想念卻有可能持續永遠。在夏奶奶過世的4年後,民國99年的某天,那日正巧我們在辦公室,接到了小瑛的來電。我這個人平日記性很不好,常常找不到路、有開會什麼大小事都要用記事本記牢,但奇怪的是,每個案件的名字跟相關人,卻永遠不會忘。而才開口第一句話,小瑛就啜泣了起來,不知道是自責、後悔,還是遺憾。但其實當下什麼都不用說,傾聽就好了,聽著她的哭聲,知道她回來就好了。話末小瑛客氣地問我,夏奶奶的塔位放在北海福座,她是否需要支付什麼費用?我跟她說:「沒有關係,已經申請到免費塔位,重點是好好去看媽媽吧。」說到這,小瑛又哭了。電話的那頭她雖然在哭,但我的心底卻是高興的。小瑛這些年來從來沒忘記媽媽,只是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顏面見她,也沒有餘力見她。這些年來,我們協助過很多個案,我們理解小瑛在喪禮那天沒出現,一方面是怕債權人追債,另一方面則是心底難過當年媽媽的擔憂是對的。可如今她的電話也證明,小瑛現在過得比之前好很多了,她有餘力見媽媽了。她有餘力在媽媽的牌位前,說出她的對不起,也說聲謝謝。雖然晚了幾年,但我們想,夏奶奶的願望,也總算是實現了。一場送行的體悟:正所謂「親近生慢侮」。夏奶奶和小瑛,雖然不是親生母女,但也在在展現了家人之間常遇到的狀況。其實,當夏奶奶目睹小瑛感情不順、生活困頓時,難道真不會原諒她嗎?相信她其實是會心疼的。雖然嘴巴也許會叨念,但肯定很高興見到心愛的女兒。而小瑛真的不想媽媽嗎?既然她把電話一直牢牢記著這麼多年,肯定也不是沒有思念。即便是再親近的家人,也要懂得好好溝通,沒有什麼愛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換個方向思考,面對板著臉說難聽話的家人,也要學會體諒,去看到那底下的愛。若親人不懂得放下身段,便換我們自身去貼近對方,兩代的鴻溝,無論是上還是下,都該彼此努力,才不會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書籍介紹27場送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作者:郭志祥, 吳倪冬月, 葉小歐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8/06/30作者簡介/郭志祥「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會長。民國八十五年,他創立「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並陸續增加服務項目,目前主要包括「行善體驗」、「免費殮葬」、「賑災」、「送癌末營養品」及「優秀學子工程」等五項。特色在於志工親力親為、親自慰問送達案家,因此沒有任何一塊錢是行政費用。在郭志祥的努力下,加入的會員日漸增多,政府或醫院及慈善單位的社工人員亦開始將需要協助的對象轉介給善願,讓善願為其提供服務。參與行善體驗的愛心志工從一開始的幾人、幾十人,到如今有上百人參與,總共已累積十萬多人次。吳倪冬月「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執行長。原為協會志工,參與善願活動二十多年,幾乎風雨無阻。現擔任協會執行長,亦為窮人殮葬服務的負責人。
-
2019-11-25 科別.精神.身心
醫學躍進!評估精神疾病 可輔助儀器偵測腦功能
一般精神科醫師評估病情,主要透過會談配合心理測驗,無法抽血驗得,若做腦部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往往發現腦部結構無異常,缺乏客觀的生物指標。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引進「近紅外光腦光譜儀(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首創技術及判讀,透過測量患者的大腦前額葉功能變化,作為評估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的輔助工具。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NIRS的原理主要是偵測大腦活動時的血流變化進而反應大腦功能變化情形,類似功能性腦磁振造影(fMRI) 的訊號,但相比之下NIRS機器更輕巧,可以在病房內或門診即時施測,更適合容易緊張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此技術於2005年獲日本政府許可在臨床精神醫療用於鑑別診斷「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的憂鬱症狀」,周伯翰自2013年從「日本東京大學神經精神醫學研究所」進修回國後,便將此影像分析技術引進台灣。周伯翰表示,根據日本2014年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顯示,利用NIRS技術,可以正確分辨出74.6%的憂鬱症患者與85.5%的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患者。周伯翰在台灣過去5年來已應用NIRS技術評估超過500位患者大腦前額葉功能,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於國際期刊,研究主題包括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纖維肌痛症與工作過勞者的大腦前額葉功能變化,為此研究領域的專家,爾後更和哈佛醫學院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區別正常人與早期思覺失調症患者的NIRS訊號,發現診斷正確率高達八成,此研究成果也於去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發表。近期與交大研究團隊更獲國際期刊邀請針對「NIRS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臨床應用」主題撰寫綜合評論(review article),結論顯示NIRS不僅可以用來追蹤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臨床症狀與藥物療效,也可以預測患者未來的生活功能恢復情形,已於今年10月刊在國際期刊「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周伯翰也分享,一位25歲初次發病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一開始出現被人跟蹤與監聽的被害妄想且有聽幻覺而出現自言自語情形,經過一個月藥物治療後臨床症狀改善,NIRS也顯示患者的大腦前額葉功能在藥物治療後和治療前相比回復活性,讓患者與家屬「真正看得到」自己的進步,也了解服藥的重要性。周伯翰指出,前額葉是大腦的司令官,掌管許多複雜高階的認知功能,台灣能否能像日本利用NIRS鑑別診斷精神疾病,仍待更大型的研究才能斷定。但目前研究已發現許多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患者均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有關,許多研究結果也指出NIRS作為這些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反應、病情變化或是功能恢復的生物標記亦有相當大的潛力。此外研究也顯示NIRS也可以偵測如腦傷、中風的患者的腦功能恢復狀況。周伯翰補充,臨床診斷精神疾病黃金準則仍是以會談為主,但是配合較具體的腦前額葉功能變化圖形,更能讓病患與家屬理解精神疾病與腦功能失調之間的關係,進而增加病識感與重視對疾病的治療。
-
2019-11-25 癌症.乳癌
避免乳癌復發 每周走路3至5小時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且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呼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建議每周至少走路3至5小時。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日前在乳癌防治基金會舉辦的病友活動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廿年前,乳癌新發人數攀升,但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零至二期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常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幾乎無法避免。在美國,骨轉移占乳癌轉移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侵蝕骨頭,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了當心骨轉移,還必須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在乳癌存活時期的醫療照顧目標中,葉顯堂特別強調,應該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注意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一進醫院命就沒了?醫師破解為什麼爸媽不想看病原因
老爸是…愛逛醫院型反正健保都繳了,多看醫師多拿藥才划得來。每天都覺得不舒服,看完A醫師還是不安心,再找B醫師、C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王志仁表示,老人家不舒服找出病因很重要,所以這一科檢查沒問題,再去另一科檢查,看了很多科要找出病因其實無可厚非。但他曾遇過老人家手上已有30種藥,看太多科,最後都混亂了,不知要吃哪種藥,只好來求助。藥物交互作用 形成惡性循環王志仁說,有些老人家是合併症狀,所以不只看一科,但當確認病症後,可以找老人醫學科整併用藥,否則可能會產生「藥物副作用瀑布」的惡性循環。他舉例,老人家常見的腳水腫,有些人會很緊張認為「可能是敗腎」,但到腎臟科檢查,沒發現什麼大問題,醫師可能只針對症狀作治療,給了利尿劑,因此造成老人頻尿,夜間影響睡眠。而失眠問題又讓讓原本輕微失智情形加重,又去看精神科,醫師調整失智相關藥,又可能造成嗜睡、無力,走路不穩增加跌倒機率,形成惡性循環。有時老人家的問題,不是只能靠吃藥解決。王志仁說,腳水腫也可用腳抬高、促進血液循環等方式治療,甚至也有可能是因三高問題而影響心血管,要配合控制飲食、養成運動習慣。有些老人家是因高齡衰弱,或是因營養不好、缺乏運動,肌少症造成衰弱,並不是有大病,若能增加營養或運動,也會獲得改善。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家醫科醫師李育慶說,的確有些長者看醫師拿藥就像買菜一樣,領一大包藥回去,也不一定會吃;或只是小感冒,吃了藥沒有立即改善,一天就看了數家醫院診所。家人多些關心 減少患者焦慮李育慶說,有一名女病患,因長期因失眠及頭暈問題四處求診。失眠問題長期在身心科拿安眠藥及抗焦慮藥物,但是眩暈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所以她又去看耳鼻喉科及神經內科,甚至掛急診。但檢查結果大都正常,到後來她也不知道該掛哪一科了。後來到家醫科求診,問診後發現,她至少服用兩種安眠藥及兩種抗焦慮藥物,甚至請她先生當人頭,幫忙拿安眠藥供她服用,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容易導致眩暈,難怪一直治不好。在詳細解釋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後,說服病人將藥物慢慢減量,後續的追蹤,病人眩暈的情況緩解,原來都是藥物使用過量造成。王志仁說,部份老人家愛逛醫院,檢查半天卻沒找到相關疾病,也可能是心因性問題,甚至是憂鬱症,有時甚至是希望引起家人注意。建議家人對長者多些關心,也能減少看病的次數。老媽是…逃避看病型鄰居某某某本來很健康,一進醫院命就沒了,我還是不要去看醫師比較保險……王志仁說,不想看病的老人心態有很多種。有的長輩會說,某親戚本來沒事,看了醫師就發現腎不好,後來洗腎,沒多久就走了。有的可能是因行動不便,不想出門;有的則認為「就是老了」,不想打擾麻煩家人,所以不想看病,情願自己亂買藥、亂吃中藥草,結果延誤病情。了解不想看病的原因李育慶建議,先想辦法了解長輩為什麼不想看病,是不想花醫藥費?害怕面對生病的現實?或擔心造成別人負擔?可以動之以情,用正向話語告知長輩,給醫師看看比較放心,免得讓晚輩一直擔心,同時要讓長輩自己決定何時去看病、看哪位醫師。如果長輩還是不願意,可以請對長輩有影響力的重要人士幫忙勸說。李育慶說,有些人是對自己的健康過度自信,大多數不去醫院、不吃藥的人,都覺得小病痛無所謂,這時可以委婉告知,預防勝於治療,以免小病放到變大病。有些長輩會認為「老了就會衰弱,不想去檢查受罪。」王志仁說,小病拖成大病的後果,要分析給長輩知道,有些人的虛弱與食欲不好,也可能是癌症作祟,卻因不肯就醫延誤,一發現已是末期。分析逃避的嚴重後果王志仁說,曾有糖尿病老病患,就是不想去醫院追蹤病情,最後只能跟他分析,如果不好好治療,可能會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截肢,最後臥床造成家人負擔,病人才提高就醫的配合度。長輩如果不知要看哪一科,可以先看家醫科,李育慶說,若是單純的小毛病家醫科就能處理,如果身體有狀況需要進一步檢查,家醫科醫師也可以幫忙轉診。王志仁說,若已看太多科,不知該怎麼吃藥,可以看老人醫學科整合用藥,最好家屬能陪同,參與討論,才能知道如何照顧老人,或約束老人家不亂用藥。
-
2019-11-24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剛開始用敬老票的阿姨向我抱怨回家很累,因為常得提著大包小包上五樓。「不考慮搬到有電梯的房子嗎?再過幾年,空手都不一定爬得上去。」我暫停電腦輸入,望著略顯富態的病人。「醫師,你怎麼跟我想的一模一樣。」雙膝陸續打過玻尿酸的病人住在屋齡近40年的公寓,由於子女婚後各自獨立,一直想換間有電梯且坪數較小的屋子,卻遭先生否決,還奚落她「欠運動」才爬不動。「菜又不是他在買。」我為病人打抱不平。數十年婚姻生活,自我中心的丈夫始終是最大壓力源。可當病人嚷嚷離婚,我卻再三提醒,是否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我希望明年退休後,再也不用吃安眠藥。」因焦慮症失眠20多年的大叔,一再重複他的願望。可當我深入退休話題,請他談談未來規劃,病人卻說「退休不就是要好好休息?」「沒事幹的日子可不如你想像的美好。有些人開始疑心身體,成天跑醫院做檢查。」有過慮病經驗的病人愣了一下才回道,「其實,我老婆也有點擔心,女兒要幫我報名志工培訓,被我回絕了。」不想用負面手法唱衰病人期待已久的退休生活,我連忙改變語氣,「休息一陣子,你一定會想開拓真正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是來生嗎?我只聽過前世今生……」大叔語帶困惑。「第三人生」是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博士倡議的概念。Act是個雙關語,既意指人生「第三幕」,又代表「行動」。換言之,這是一段不行動就不會有收穫的過程。凱利博士認為,第一人生是學習成長期,角色是「依賴者」(dependent);第二幕進入成年期,開始獨立(independent),成家立業;第三幕則是總結期,無論是向內和自己對話,還是對外與所處的社會,發展出共生共好(inter-independent)的關係。凱利博士還強調,不是活得夠久的人自動擁有「第三人生」。轉換需要學習,必須做好準備才能順利「轉大人」。「其實,我偷偷訂了一間預售屋。」每天上下樓氣喘吁吁的阿姨洩露祕密不久,先生不幸罹癌,且病情快速惡化,人生最後一段日子,只能靠好心計程車司機扛上扛下,無福享受方便的捷運共構宅。想戒安眠藥的大叔退休後,因為幫當保母的妻子打雜,迷上孩子的世界。從小就會考試的他特意取得保母證照,夫婦齊心,立刻成為鄰近社區年輕父母的托嬰首選。「很感謝大家在我退休前後不斷叮嚀,千萬不能鬆懈,要好好規劃『第三人生』。」定期回診的大叔收下慢性處方籤,請我推薦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他想送給身邊即將退休的親友。過去,我會推薦熟齡朋友看紀錄片《不老騎士》,路過嘉義別錯過「大齡食堂」的料理,再去小七喝一杯失智奶奶打的「幾點了咖啡」。今後,你還可以捧著《全球銀力時代》,跟著作者楊寧茵,感受美國、荷蘭、英國還有日本老人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一起大聲說出:「我也要打造這樣快樂的老年生活!」【推薦閱讀】《全球銀力時代—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楊寧茵╱野人出版(2019)
-
2019-11-24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復發心驚驚 醫:每周走路3至5小時可增存活率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據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會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切除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更可怕的是,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今於乳癌大型病友會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20年前乳癌新發人數不僅攀升,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第0至2期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棘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而言,其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的發生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在美國這樣的情形約占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因為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會把骨頭吃光,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當心骨轉移,必須包含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葉顯堂在乳癌存活時期醫療照顧目標中,特別強調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提及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2 科別.精神.身心
頻做惡夢讓你睡不好? 快記下2訣竅提升睡眠品質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些人起床後會覺得自己的夢很長,像連續劇一樣,而且半夜醒來再繼續睡時,夢境竟然還連得上,這是因為快速動眼期的腦波運作太過活躍,不致於因中途醒來而打斷。絕大多數的人都有過一整晚都在做夢,無法睡個好覺的經驗,甚至夢到被追逐、跳躍等激烈情節,醒來時彷彿剛完成激烈活動,疲憊不堪,睡覺不但沒有達到休息的效果,反而愈睡愈累。做夢原本是正常的睡眠反應,但現代人壓力大,再加上聲光刺激,改變睡眠型態,延長做夢的時間,反而讓夢占據了多數的睡眠。做夢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了解做夢的原因,得先知道睡眠結構。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表示,足夠的睡眠時間約有4-5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約1.5小時。每個週期又可區分為淺睡期、深睡期與快速動眼期。嚴烽彰表示,做夢是正常的睡眠反應,但多夢卻意味在整個睡眠期間,快速動眼期所占的時間太長,相對地壓縮了深睡期,患者沒有足夠的深睡期可以放鬆,這時需要重視的問題不是做夢,而是無法深睡所引發休息不足的疑慮。睡眠時多夢,顯示讓人放鬆的深睡期過短,無法徹底達到休息的目的,白天精神當然比較差,但嚴烽彰強調,即使白天覺得很累,也不建議補眠,以免對晚上的睡眠產生排擠作用,反而打亂整個睡眠,晚上早點入睡是比較建議的做法。長期多夢的人,顯示其睡眠品質不佳,也由於深睡期不足,無法充分達到休息的目的,情緒容易失調,出現憂鬱的反應,臨床上,焦慮、憂鬱與失眠通常伴隨而來,建議可以下列2方式,改善多夢:1. 配合醫師治療:在多夢的治療上,西醫會先藉由生理回饋的方式,進行放鬆治療,再評估是否有用藥的必要。用藥多為鎮靜安眠類藥物,白天給予較輕劑量的藥物做為安神之用,晚上則給予安眠藥與抗憂鬱藥物。2. 調整睡眠結構:用藥並不是最好的治療之道,藉由正確的睡眠衛生,調整睡眠結構,延長深睡期,縮短動眼期,才是改善多夢的根本之道。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明明沒事卻捨不得睡? 6個小改變調回生理時鐘
-
2019-11-22 科別.精神.身心
「感恩seafood」真有魔法? 這個動作 竟有舒壓奇效
「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竟然不僅是網路上的夯哏,對飽受憂鬱及焦慮所苦的人,一個簡單的「感恩」動作可能是在黑暗深淵中的一條救命繩。去年有個有趣的實驗,證明「感恩」對腦子有大影響,有助於擺脫負面情緒,除了心理諮商,練習感恩,也能讓「奇檬子」變美麗。手寫感恩信 磁振造影證實變快樂美國三所大學在2018年召集293位憂鬱、焦慮,甚至已向心理諮商求助的大學生,進行一項神奇的實驗。他們將這些「藍瘦香菇」的大學生,隨機分配成三組,在每組都接受心理諮商為前提下,要求第一組學生必須連續三周寫感謝信給別人,其他人則是寫負面經驗或乾脆不寫作。寫作活動結束後三個月,相較於其他兩組,寫感謝信組學生,即使最後沒有把信件送出,都認為心情變好了,教授們進一步用功能性磁振造影為這些學進行測量,發現寫感謝信學生的大腦前額葉內側,也就是負責管理「情緒、人際」的工作區,變得很活絡。快樂原理 竟不是多用正能量字眼研究者非常驚訝,僅僅表達感激之情,就對大腦產生持久的影響,他們從寫感謝信的學生寫作內容,發現出一些端倪,這些寫感恩信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使用正向辭彙而變得快樂,而是因為減少使用負面情緒語詞,讓心情變好。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當一個人回想的是挫折憂傷的事情,就是再次經歷負面經驗,通常會不舒服或衍生其他負面感覺。上述實驗結果,不能說是「感謝」讓人變快樂,其實是在完成信時,能再次感受到被愛、受照顧這些正能量滿分的記憶。大吃大喝舒壓 不如把情緒「吐」出來說到紓解壓力,隨便問十個路人,大概會有一半回答「大吃大喝最棒」,聽在諮商心理師耳裡,他們只想說聲「先不要」,開業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吃大餐、喝酒只能算是一種發洩或滿足口腔期的方式,效果不穩定,甚至會出現副作用,如身材走樣、變胖而危害健康等。若想要靠嘴舒壓,林萃芬認為,「說話」比大吃大喝,偶爾找能信賴分享心事的親朋好友,就可以讓快潰堤的壓力稍微洩洪,另外,利用腹式呼吸,在鼻子緩慢吸吐氣,想像氣往下、走到下腹部,再慢慢吐氣間,也可以把情緒「吐」掉。每天謝自己 寫心情日記找到情緒模組寫感恩信只能謝謝別人嗎?當然不是。林萃芬一再強調,在謝謝自己的過程中,是跟自己的和解,建議在睡前的「情緒冥想」時,記得向自己道謝,更神奇的是,曾有學員身體有些部位痠痛、緊繃,透過感謝肩頸、手腳,身體竟自行找到平衡,痠痛不藥而癒。另外,寫心情日記有助發現自己在哪些情境易出現情緒波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建議,可以每天寫下讓自己開心的事,即便看起來是件很小的事,在過程中感到欣喜及認同自己,感恩是可以練習的,也是一種珍惜,有意識數算幸福的人,往往也會更快樂。憂鬱症患者不適用 怕寫感恩信更挫折不過,手寫感恩信改情緒,可能比較適合有憂鬱情緒,但還不到憂鬱症的人。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已確診憂鬱症的民眾應以接受醫療為主,憂鬱症治療無法只用單一方法,尤其病情嚴重時,患者可能什麼事都不想做,硬要患者寫「感恩信」,只會讓挫折感更重,可能適得其反。
共
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