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焦慮
共找到
2262
筆 文章
-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恐致新冠肺炎重症 研究:引重症風險比未吸菸高2倍
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也表示,全球疫情已連幾天新增個案數在20萬例以上,顯示疫情仍持續上升中。不過有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據最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使用電子煙會也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據發表於「鄉村健康雜誌(Journal of Rural Health)」的最新研究,分析美國2020年4月間的新冠肺炎盛行率,結果發現吸菸、非裔人士、肥胖及年齡介於25至49歲之間比率較高的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較高,且吸菸率每增加1%,10萬人盛行率增加0.59人。顯示吸菸及其他影響因素,與新冠肺炎感染明顯相關。而有關電子煙的影響,郭斐然則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論文網站「medRxiv」所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各州的電子煙使用率介於2.86%至6.42%之間,每增加1%的電子煙使用率,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為2.06倍,死亡人數增加為2.35倍,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也表示,尼古丁與海洛因、古柯鹼同屬第一級成癮物質,新型菸品中尼古丁濃度不僅已超過傳統紙菸且愈來愈高,尼古丁成癮者容易出現暴躁、坐立不安、情緒失控,長期造成焦慮、失眠與憂鬱,引發各種癌症與重大疾病。郭斐然強調,吸菸和使用電子煙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惡化與死亡的風險,吸菸者改用電子煙不僅無法戒除菸癮,更無法免於新冠肺炎威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住院治療兩周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過去有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煙,但世界衛生組織已嚴正提醒,吸菸或吸食電子煙會減弱肺部功能,提高感染肺炎風險外,而在吸菸室吸菸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也是防疫缺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再不注意恐殃及全身!醫師:6表現是大腦正在發炎
台灣在疫情期間,全民認真防疫之下,流行性感冒減少,但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的不舒服等症狀卻增加了;其實,這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特別是「大腦發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表示,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而人體的心理—免疫—疾病三者關係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認為發炎特徵就是紅、腫、熱、痛,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對發炎的認知。黃智群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壓力過大、作息紊亂、自體免疫問題、代謝異常、外來刺激物(例如PM2.5),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另有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侵入人體後,不只呼吸系統受損,還會引發全身性發炎,例如加速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且對孩童的影響還有神經發展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關聯性。此外,不健康的飲食,則會減少腦部滋養因子、胰島素抗性,還有增加氧化壓力,像是高熱量飲食最容易傷害大腦的海馬迴,讓記憶力減退;另外,研究更發現,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吃太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會引起胎兒海馬迴微膠細胞活化,孩子在長大後,身體也更容易發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含糖飲料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黃智群說,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六項發炎常見的症狀,例如: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者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若長期有這些問題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身體正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雖然慢性發炎影響我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看起來很難解決,但是,臨床治療也發現,這些擾人的病症,也可以透過減壓、良好飲食、正常作息與正念練習來改善,甚至是預防。黃智群強調,進行防疫新生活,其實也是在控制、預防發炎狀態。戴口罩,不只是防感染,也可以防PM2.5對神經發展的傷害;外出曬太陽,不僅能藉由陽光殺菌,也可以維持生理節律,讓心情愉快,此外,學習正念呼吸,不但減緩壓力,且能控制發炎的狀態。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5地雷千萬不要踩
-
2020-07-07 科別.腦部.神經
便祕、憂鬱...可能是巴金氏症的前兆
便祕、憂鬱等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指出,醫學已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更有研究認為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在臨床上不少巴金森氏患在出現手抖、步態不穩等肢體症狀前,已有便祕等症狀。一位60多歲男子至奇美求診,向醫師表示,表示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直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最近開始手會抖,才轉到神經內科就醫。醫師發現,患者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陪診的妻子也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佳維評估後,認為可能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他指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0-07-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讀後心得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身為一位男性的婦產科醫師,與病人溝通的細膩度和複雜性要較其他科別大。溝通技巧的學習更是不能到進入臨床時才開始。曾自認在診間總能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建立互信的病醫關係。而在醫學系畢業的第27年,因由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反省,也悟出「 病醫溝通」真是一門永無止盡的學問。這是一位40歲個性開朗未婚女性,在美國完成大學至博士學位,未曾有性行為。回台灣後,和家人都是本院門診固定諮詢及健檢的病人。她在2018年8月因為不規則的月經週期及健檢婦癌腫瘤指數CA125偏高而求診,當時經期間隔為2至4個月,且通常超過10天才結束,但經血總量不多。CA125值升高到500多,正常值要低於35。安排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稍微増加至12毫米,而建議病人在麻醉下經陰道行子宮內膜搔刮切片手術。執行此手術的目的是要確立子宮內膜是否病變,必須經過處女膜才能取得內膜組織。她也了解處女膜只存在於少數人舊觀念的象徵意義,而同意接受此一手術。不過隔天由母親陪同再回診間討論,希望先嘗試中藥調經,然後密集超音波及腫瘤指數追蹤。神奇的服用中藥後,一個月後超音波檢查及CA125指數是正常值28。於是她持續服用中藥且規律的間隔3至6個月回診,討論月經週期及症狀,也以超音波和CA125檢查追蹤。一直到2019年11月健檢,另外有二項腫瘤指數(CEA及CA199)也升高,進而安排胃鏡、大腸鏡及全身電腦斷層,懷疑子宮內膜及右側卵巢囊腫。此時再與病人和母親討論內膜切片的必要性,她們仍堅持先將中藥停止服用後再追蹤。當然疾病的徵兆並未再次改善,在2020年5月終於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切片手術,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接著執行完整分期手術摘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腺清除術。目前術後化學治療中。假如在一開始看診能說服病人及母親接受切片診斷,就能及早開始治療得到最佳的結果。回顧這近兩年診治病人過程中,病醫溝通和互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讀起最近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由丹妮爾·歐芙莉醫師著作的「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一書,重新思考如何讓診間出現有意義又清楚易懂的病醫對話。歐芙莉醫師為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級臨床教師,行醫已二十多年。當她著手寫書時,曾徵求到許多病醫之間的故事,但她很快發覺這樣只是敍事,應從文獻研究尋找。紐西蘭學者莫根的研究是先錄下門診影像,之後立即對醫師及病人做個別訪談,並分別錄下訪談過程。審視三份影片後,最令人吃驚的結果是:醫師和病人不就是面對面坐著講話,怎麼一直以來,兩個人都不在同一空間?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各是一片背幕,彼此交談時,都是織進自己那一片背幕,透過這片背幕過濾訊息。在整本書的十六個章節中,作者用活潑動人的筆觸,清楚說明乍看之下平凡又微不足道的「溝通」,才是行醫之道應有的核心。她在第五章「出於滿腔善意」,描述醫師常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要讓病人配合醫囑。有些醫師會説之以理,動之以情,「推銷」配合服藥的好處;有些醫師對病人念念叨叨,曉以大義;有些會恐嚇,搬出一表串可怕的病症,要他們等著瞧;更極端的是,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不聽話,就去找別的醫師算了。但正如大家所知(當過父母的人也都知道!),重複碎念一樣的事情,很少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眾醫師似乎還是講了一次又一次,無視沒什麼好結果的事實。在第十二章「醫學術語何其多」,提到醫療場域中有太多行話,醫師必須彈性使用語言,並思索自己話語的效果,太多焦慮可能會令人難以招架。但適度的焦慮,得以協助病人更有效面對嚴重的疾病。英國心理學家奧頓説道:大家用詞習慣並不一致,童年、文化、家庭背景、所處情境各不相同。醫師了解的專業知識與用語,病人可能如鴨子聽雷;至於病人的症狀,醫師未曾經歷且每個人對於病痛的反應不一。另一方面,目前愈來愈多醫護人員傾向使病人感到滿意,部分原因是注重病醫關係中的人性層面,這是好事,但部分原因也是醫療業愈來愈關注商業層面,致力讓病人滿意,在候診區設置高檔咖啡店成了一線要務,這樣是否會帶來負面後果?醫師必須找到最佳撃球點,協助病人釐清事態的嚴重性,但不把他們硬逼到絕路。書中對於醫學生教育的部分,我也很有感觸。在醫學院裡,通常不會學到溝通、同理心、建立關係這類技巧。它通常被視為附加課程,被病理學、生物化學、外科、心臟科、產科及小兒科等主角,擠壓到邊邊角角,精確直接的科學才是醫師必須熟習鞏固的領域,而這些比較軟性的技巧嘛,就很理所當然被忽略。但是在醫學領域裡,傾耳聆聽是個永無止盡的過程。陪伴病人經歷這些艱苦萬分的時期,正是醫學最真實的原貌。作者歐芙莉醫師最後要強調的是儘管現代醫學著迷於尖端科技,唯一有力的診斷利器,仍是病醫之間的對話,透過對話,醫師才能知曉疾病大概的面貌。然而病人説的話與醫師聽到的話,通常是迥異的兩回事。病人總是很焦急的描述症狀,亟欲告訴醫師自己到底怎麼了;另一方面,醫師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展現效率,在病人說話時,得同時處理不少事,通常就因此錯失關鍵。有統計提到醫師通常會在12秒內打斷病人說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她在這本「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書中,深入探討這個高風險的領域,並佐以最新的研究,訪問了學者、醫師、病人,藉此闡明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話上,將有助於提升健康照護品質。不論你是醫護的菜鳥或是資深如我,這本書內容都值得細細咀嚼,推薦給所有的醫師、未來的醫師、以及想了解行醫之道的人。
-
2020-07-06 科別.心臟血管
一生氣就覺得心臟「嗶啵跳」? 醫師曝恐怖後果
40多歲黃太太是家庭主婦,從半年前開始,常感到胸悶不舒服,尤其小孩上國小之後,每次看到小孩考試成績不好,又不聽話,一生氣就覺得「心肝嗶啵跳」,看遍各科也找不出原因,甚至以為是自己太焦慮因而求診精神科,但經過治療,心悸胸悶狀況也未緩解,輾轉至心臟內科檢查,確定是「心室早期收縮」,也就是心律不整引起。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莊再庚表示,一般來說,如果是在靜止而非運動或情緒激動的狀態下,基本上是感覺不到自己心臟在跳動,不過,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心室早期收縮」就屬於心臟的心室裡有不正常的放電點,有時會覺得心臟過快而感到心悸,有時又因為不正常的心跳先搶拍,因此打出來的血液量比正常來得少,會有心跳空虛感。傳統治療大多以服藥控制為主,但對有些病人而言治療效果有限,且如「心室早期收縮」發作頻率高達10,000次/日以上,或心跳頻率超過全天總心跳的1/10,合併出現胸悶、心悸等臨床症狀,則建議使用「3D立體定位熱射頻燒灼術」治療。莊再庚說明,3D立體定位熱射頻燒灼術是先以3D立體圖建構出病人的心臟腔室,準確找出導致心律不整的放電點,將不正常的放電點燒掉,解決心頭大患;且電燒手術傷口小恢復期快,手術第二天就能出院,在術後三個月內回診確認無礙,此後再也不須用藥治療。心室早期收縮的病人最常反應自己的心跳有時跳很快,有時卻突然漏半拍,有些人則是會有胸悶、心悸、暈眩等症狀,莊再庚提醒,由於病徵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視,但長時間的心室早期收縮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嚴重可能會猝死,因此若是有相關症狀,還是盡早就醫治療,以免發生憾事。 延伸閱讀: 天氣太熱真的會「傷心」! 身體出現8狀況都是心臟病前兆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
2020-07-05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今年上半年大家的行程都被疫情打亂,大部分活動都取消了,也就是除了日常之外,特殊的活動都不見了,我們日後會如何回憶這段日子?是變得更長還是更短?不必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體會得到,時間的流逝不是客觀且絕對的,而是主觀且變動的。我們焦慮地等候情人的一小時,絕對比跟好友開趴的一小時來得漫長,雖然在時鐘計量上是一樣的。而且隨著年齡漸長,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困惑:為什麼年齡愈大,時間過得愈快?許多心理學家研究這個主題,有很多不同的假說,有人認為,這或許與人本身的壽命比例有關,比如說,對一個十歲的孩子而言,過一年就是他人生的十分之一;而對五十歲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他生命中的五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比五十分之一大得多,所以一年一年過去,對年長的人來說是愈來愈短。第二種假說認為,年輕時我們遭遇的,往往都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約會、第一次受傷、第一次出國……每個第一次都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與留下深刻印象,回憶起來,就因那些年非常豐富而顯得時間過得很慢。隨著年齡愈大經歷愈多,之後遇到的都是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事,我們的大腦混在一起,區分不出這件跟另外一件有什麼不同,因此回憶起來,就是一片空白,所以日子似乎一下就過了。人對時間的感受的確有這種矛盾的雙面性,如同卡繆在《異鄉人》這本書的描述,主角因殺人被關進監獄,他說:「我無法理解那些日子為何那麼漫長同時又那麼短暫。日子漫長難耐,但是時間又過得飛快,以致最後渾然不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個樣子。」因為被限制做任何事,所以日子感覺漫長,但事後回想,因為回憶一片空白,所以又覺得時光飛快。換句話說,我們很有可能在居家避疫時,因為無法出門參加活動而覺得日子難熬,但是過了半年、一年再回頭看這幾個月,因為追的劇早已沒印象,而又沒有出門參加什麼特別活動,所以回憶一片空白,也就會訝異這幾個月怎麼就過了。所以,第二種假說認為,年紀愈大,日子過得愈快,是因為「如今世事已慣」,也就是覺得天底下沒啥新鮮事,沒啥能激動自己情緒的深刻印象,當回憶一片空白,日子就這麼消失了。還有第三種假說,認為人的代謝及機能會隨著年紀而變慢,所以以相對速度而言,時間就愈來愈快了。學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時間如流水,客觀的鐘錶時間就像等速流經平原的一條河,我們年少時在河岸輕快地奔跑,速度比水流還快(時間流得比年輕人慢);到了中年奔跑速度慢了,與河流保持同步;到了老年,奔跑速度更慢,河水流得比他快,也就是時間過得比他實際享有的快。或許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老人家過馬路時,往往六、七十秒還走不到對街,而一個年輕人,卻能用五、六秒鐘就衝過馬路一般。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的物理條件來丈量這個世界,尺寸不同,感受結果就不同。這三種假說似乎都有點道理,但是對我們來說,或許在每個生命階段都須提醒自己,主動做些值得記憶或述說的事,才不會讓時間莫名其妙的不見了。
-
2020-07-05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打電玩打亂生活 遊戲障礙上身
電玩是許多人的生活消遣,但過度沉迷虛擬世界,影響興趣、工作、學習、社交行為時,就要當心是「成癮」,若類似狀態長達一年以上,就可能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旻珊說,「遊戲障礙」是玩家大腦被遊戲綁架,無法思考,比如停玩遊戲幾小時,就心癢難耐、坐立不安,有時也會伴隨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問題。近年也有兒童、青少年,因打電動導致課業追不上、出現社交障礙,甚至把零用錢大把砸在電玩中,被家人帶入身心科診間。李旻珊表示,通常會透過「動機式晤談」,釐清患者成癮原因,比如請他列出打遊戲的好與壞,並思考壞處延伸會怎麼樣,擬出減少計畫,降低電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治療動機」。李旻珊就說,曾有母親焦急地來掛號,但患者不是她,而是在家打電動的27歲兒子,因很難隔空診斷,只能給予建議,請她設法把兒子帶來診間治療,或限制網路使用,但家人間怕衝突,有時一引爆地雷,反會讓家庭失和,後來也沒再遇見這位媽媽。若懷疑自己疑似沉迷遊戲,李旻珊建議,可以增加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找其他事來取代遊戲,或限制遊戲時間、先完成重要事項再玩,若已嚴重影響人際,或出現情緒、睡眠障礙等困擾時,務必要求助身心科。
-
2020-07-03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馬上去上廁所恐誘發低血壓!起床後不要做的8件事
俗話說「一天之計在於晨」,尤其是起床後這段時間,即使一個小動作,都很有可能給一天的生活帶來影響。對此,小編幫大家整理出八個常犯的起床錯誤,多加注意才能以最好的狀態迎接美好的一天!起床後馬上小便晚上水喝多了,清晨常會被憋醒,如果急匆匆地起身去廁所,往往會頭暈。睡眠時,人體代謝水平降低、心跳減慢,各項生理機能都運轉不快,這個時候如果突然下床去上廁所,膀胱被快速排空,容易誘發低血壓,引起大腦短暫性供血不足,進而導致排尿性暈厥。因此,即便尿憋得再急,也不要馬上起身往廁所跑,而要慢慢起身,在床邊坐上幾分鐘,再走向廁所。醒來後立即起床不少人早上醒來便急匆匆地爬起來,而有一陣頭暈目眩的感覺。睡醒後,人體由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如果立即起身,身體沒適應過來、血流也比較慢,不能及時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就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等不適。醒來後先別急著起身,可先躺在床上做些暖身運動,如搓手、按摩肩頸等,讓身體感到溫熱再起床便不會感到不適。起床後急著工作有人工作繁重,起床後就投入緊張作業,但此時大腦供血不足,不僅導致工作效率低,還容易疲勞。工作再忙,醒來後最好睜眼躺在床上,想想一天的計劃,讓正在「休息」的肌肉和血液慢慢「清醒」,再緩緩起身、伸個懶腰,還可以在床上做個小的伸展運動,放鬆全身肌肉,除了讓頭腦更清晰,做事也會更有效率!起床後從事劇烈運動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晨起適度鍛煉對健康益處很多。但有些人早上起來就馬上開始進行劇烈運動,比如仰臥起坐、跑步等,還有人為了趕車上班,一路小跑,累得氣喘呼呼。早晨進行劇烈運動會刺激神經過度興奮,讓一整天都緊張焦慮。建議上班族前一晚應該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要帶的東西準備好,避免手忙腳亂收拾東西。早晨運動時,不妨做一些較為緩和的運動,伸展操或是健走等。起床後馬上進食經過一夜的睡眠,胃在清晨也還處於「未甦醒」的狀態,需要十幾分鐘至半小時才能恢復,且早上唾液和胃液分泌量相對較少,如果立即進食,尤其是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肉類等),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早上起床後,最好先喝一杯開水,過段時間再吃東西。這一杯水,不僅能補充睡眠時失去的水分,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心血管意外的發生。但要注意的是這杯水最好是與室溫相同的白開水,冬天可以喝溫水,而果汁、咖啡、牛奶、碳酸飲料等就較不適合了;還要注意第一杯飲水不要喝過猛,一口一口喝對身體才有益處。起床後馬上摺被子許多爸媽從小教育孩子,要養成起床馬上疊被子的「好習慣」。但摺好的被子容易保存人體的溫度和汗液,因此給塵蟎與細菌良好的生存條件。起床後馬上摺被子,會導致有害物質積累和微生物繁殖,不僅改變被子纖維的性質,到晚上再次被人體吸收,從而危害健康。因此,起床後建議不要馬上摺被和整理床鋪,而要將被子翻轉過來,讓被子的內側朝外通風,同時將門窗打開通風,等洗漱完再疊好被子。醒來後賴床不起許多上班族遇上節假日,便習慣躺在被窩裡賴床。而賴床不起的人多數有躺久了反而覺得四肢發沉、頭暈目眩的感受,還不如像工作日早早起床那樣精力充沛。久臥會傷身而且久睡容易導致氣機不暢,還有人鬧鐘響了幾遍,才匆忙起身洗漱,這會使神經過度興奮、發生紊亂,容易讓人心情煩躁。工作日早睡,盡量早起片刻,留出喝杯水、吃早餐的時間;假日不要賴床,去市場逛逛,買點新鮮蔬果,回來做頓早餐慰勞自己,這遠比賴床要更愉快。忌起床不拉開窗簾不少人起床後懶得拉開窗簾,要想從睡眠狀態中迅速、完全地清醒過來,最好先拉開窗簾,讓陽光照射進來,給生理時鐘一個信號。此時,身體才會停止分泌褪黑激素,增加大腦內血清素。順手打開窗戶,在窗邊站立片刻,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可使大腦加速清醒;陰雨天打開臥室的燈,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
2020-07-02 科別.腦部.神經
男全身摸到就痛懷疑卡到陰 原來罹患「公主病」
一名52歲男子平日沒有慢性病史,不菸不酒,偶爾快走當作運動,但最近身體卻多處莫名疼痛,四處求醫但仍毫無改善,不僅影響睡眠,白天也精神不佳,一度還擔心是否「卡到陰」直到醫師確診為「纖維肌痛症」並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他才解除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致螢指出,患者平日沒有做耗費體力的粗重工作,但全身各部位疼痛卻如影隨形,即便到多家診所、醫院就診,做過不少抽血及放射檢驗,都未能改善。也曾經吃了一陣子止痛藥,似乎稍有些改善,但沒多久疼痛又來襲。除此,患者還經常晚上失眠,導致白天工作精神不濟,連以往熱衷爬山、打球也提不起勁,令他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碰上更年期,甚至以為是卡到陰、被下降頭等。吳致螢指出,經詳問病史、臨床表現及壓痛點檢查後,確診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只要摸到哪,就會痛到哪,甚至輕觸身體也會造成莫名疼痛。由於外人無法體會患者的痛苦,因此常會以為是無病呻吟,就醫也會被當成詐病或心理疾病。他強調,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2至4%,以女性患者居多,確切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或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包括疼痛刺激太嚴重或持續太久,造成中樞對疼痛感受的敏感化;腦部容易將不是疼痛的刺激,誤認解讀為疼痛訊號,以致體內疼痛抑制系統功能下降。他說,疼痛感猶如警報系統,對身體具示警作用,讓人可適時就醫,及早治療,但此病有如警報器故障,一直發出假警報,使病人身體或心理提心吊膽;不僅嚴重干擾正常工作及作息,甚至造成焦慮、憂慮及失眠。病人因此常遊走於神經科、身心科、骨科、風濕科和復健科,仍找不到原因。他強調,目前仍無法以醫學檢驗儀器協助確診,甚至針對疼痛部位的肌肉切片檢查,在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的肌肉發炎病變。不過研究顯示,早年受傷、感染,或遺傳及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因子。吳致螢提醒,目前無法以單一因素歸咎病因,不過可藉由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以及物理治療、體能訓練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達到改善症狀效果。
-
2020-07-02 科別.精神.身心
睡回籠覺 影響生理時鐘 恐致失眠
許多民眾都有睡回籠覺的習慣,特別是家庭主婦送完小孩後,終於有自己的時間,有些媽媽會選擇再睡一下,醫師提醒,睡回籠覺的習慣,恐大大影響生理時鐘,身體內分泌系統也可能因此混亂,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嚴重將會導致失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守宏表示,連續的睡眠與片斷睡眠相比,連續性睡眠的品質遠優於片斷性的睡眠。睡眠結構分為非快速動眼期以及快速動眼期,入睡後,會先進入到非快速動眼期,非快速動眼期分一到三階段,睡愈久進入階段愈後期,身體也愈放鬆,睡眠時間超過90分鐘後,則會進入到快速動眼期。黃守宏說,睡醒後,再睡回籠覺,需要再花時間重新進入睡眠結構,每個人回籠覺的時間不一,若一睡就是一個多小時,此時再醒來,身體將會比沒有睡的狀態還要累,主要是進入到深層睡眠後,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放鬆身體,此時又醒來,等於打亂生理時鐘,長期下來就會使身體處於混亂的狀態,連帶影響原本睡眠時間的睡眠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周百謙表示,若要睡回籠覺,建議以30分鐘為限,與午睡時間一樣,不能太長,不過出現回籠覺的行為,也得思考是否是正常的睡眠品質不佳導致,常見的因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焦慮或手機成癮症,若發現白天常常想睡,可以尋求醫師的幫助找出原因。黃守宏說,睡前滑手機「最傷睡眠品質的習慣」,手機的藍光會阻止腦部分泌褪黑激素,加上手機提供大量的資訊,會讓大腦轉個不停,影響睡眠品質,因此,睡前30分鐘,最好不要用手機好好放鬆。
-
2020-07-02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餓就想發脾氣? 研究告訴你背後原因
當人們出現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先聯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血糖的驟降其實會影響著情緒,研究在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 該研究由貴湖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藉由引發老鼠的低血糖,來檢驗葡萄糖驟降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研究者將葡萄糖代謝阻斷劑與水分,分別注射在受試的老鼠們身上,並依注射的成分將老鼠放置於2個特定的空間。在老鼠們都體驗過2種注射物的效果後,再讓牠們從先前2個空間中自由選擇進入,發現老鼠們會自動避開經歷過低血糖症狀的空間。 研究發現,受試老鼠經歷低血糖症狀後,其血液水平中的生理壓力指標皮質酮明顯增加,且外顯行為也變得較原先遲鈍,但給予老鼠們抗憂鬱劑藥物後,肌肉在沒有獲得葡萄糖的情況下,遲鈍的行為就消失了。結果證實,動物在低血糖的狀況下會感到壓力和憂鬱,並導致情緒狀態變差,表示飲食習慣與情緒和壓力可能有所關連。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哺乳類動物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來進行調控,先前的研究證實憂鬱症和調控軸線的過度活躍有關,而抗憂鬱劑可以改善軸線過度活躍的狀態。上述研究證明了血糖快速降低,會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究竟是因為少吃1頓還是暴飲暴食所造成,仍待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證實。她提醒,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維持心情穩定的重要因素,建議民眾應避免透過大吃大喝來犒賞自己,小心壓力非但沒有舒解反倒壞了心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通常我們對於憂鬱或焦慮症的患者,往往只注意到症狀本身的治療,但從這個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應納入治療中,透過規律的飲食來維持血糖與營養素,有助於穩定情緒。她指出,很多人因為減重、生活忙碌而忽略規律飲食的重要性,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情緒低落的現象,進而影響食慾,成為1種惡性循環,建議民眾以餐食減量代替不吃。上班族在會議時不妨準備小點心,適當的補充血糖,不僅可提振士氣也能降低會議嚴肅的氣氛,若是因天氣熱而吃不下,可選擇色、香、味俱全,較能引起自己食慾的食物,尤其對於食物慾望較低的高齡者,容易因為挑食或因牙齒退化而吃得過少,親友應特別注意,避免長者常因血糖太低而影響情緒。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不吃澱粉餓到有氣無力? 改吃「這味」不怕血糖掉 吃飽還是空虛、常想吃特定食物? 其實你不餓!餓的是情緒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1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股票套牢怎麼辦?這2支台股被套牢也不用怕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6 航站情緣:困在機場(股票套牢),又何妨?很多人都知道我同時身兼「投資達人」和「超級影癡」兩種身分,所以經常希望我發表「從電影看投資理財」的主題。為了這個題目,我找了一些電影,但乍看之下,都和「投資理財」沒有直接相關。《航站情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湯姆漢克斯所飾演的男主角在飛往美國的途中,因為他的國家被反政府分子推翻,所以讓他突然失去了國籍,而無法順利入境紐約。這和投資理財究竟有什麼關係?好在他不是《浩劫重生》中被困在荒島上,也不是《怒海劫》中被困在被海盜挾持的油輪裡,而是被困在豪華的國際機場裡,所以行動一切自由、有吃、有喝、可以盥洗,也可以好好睡覺,甚至還和凱薩琳麗塔瓊斯飾演的空姐發生一段羅曼史。他被困在機場的處境,其實和股票套牢非常類似。如果你套牢的股票是幾十年來都有穩定配息,而且公司大到幾乎不會倒閉,那有什麼好擔心的呢?但是如果你套牢的是無法每年配息,公司規模太小而有倒閉之虞者,那就如同困在荒島和被挾持的油輪裡,當然就會非常焦慮了。進入第三人生,投資理財一定要以穩健優先,不該過於積極冒進。這時,我們該選擇的是「確定」的收入,而不是「期望」的收入。買股票「領股息」,就是前者,每年一定有,差別只是有時多、有時少;買股票「賺價差」,就是後者,每年不一定有,差別已經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賺或賠了。領股息者,只要確定這支股票幾十年來每年的股息殖利率(= 股息 ÷ 股價)都不只能超過目前不到1%的銀行定存利率,也能打敗至少3%的通貨膨脹率,就可以「放心」買進,甚至套牢都無所謂。賺價差者,必須「逢低」買進,才有可能賺到錢,但沒人能預知低價會出現在何時,結果常常被迫追高,套牢的機會當然很大。如果買的又不是績優股,屆時賠錢的機會就很大,甚至必須忍痛停損認賠賣出,這也就是許多投資人常犯的「追高殺低」的通病。進入第三人生之後,因為將來不會再有固定收入,所以很多人對是否還有足夠的錢來度過餘生,感到極度不安。有人就把之前存下來的錢比喻成一杯水,如果喝得太省,結果人走時,水還剩一大杯,就太可惜了;如果豪邁喝水,結果人還沒走,水已經喝光,那就太可憐了。但是,誰說就只能剩這一杯水呢?如果每年還有水能加進來,喝水就不必瞻前顧後了,不是嗎?這時當然要「確定」有水還會加進來,而不該只是「期望」而已。如果只有「期望」,結果可能沒水加進來,甚至還因此打翻了水(發生虧損),不就會更加重對第三人生經濟狀況的憂慮嗎?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選股,就可以考慮在股市買進ETF(指數型基金)。台股中最具代表性的ETF,就是「元大台灣50」(0050)和「元大高股息」(0056),前者的股息殖利率大約4%,後者更超過6%。0050和0056自上市以來,每年都有配息,而且絕對不可能下市,同樣符合我可以套牢的股票條件。買了它們,有吃、有喝、可以盥洗,也可以好好睡覺,只是別期待會有羅曼史發生!ETF的股價波動性很小,不會急漲急跌,很像湯姆漢克斯在《航站情緣》裡搭著一般民航客機,安安穩穩降落紐約國際機場。進入第三人生,投資股票切忌追求刺激快感,也不該浪費寶貴生命每天盯著大盤漲跌來進出,結果很可能就是「賠了夫人(金錢)又折兵(健康與時間)」。
-
2020-07-01 橘世代.健康橘
「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醫生,我有高血壓嗎?」某天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宥翔門診,57歲陳姓男子憂心問述說,「最近朋友中風開始吃降高血壓藥,所以自己也量血壓,有時110,有時140,去操場走個兩圈後可以高到150,剛剛在血壓櫃台也是150,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曾宥翔指出,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輸出後,在血管內產生的壓力。血壓在一天之中會有周期性的變化,且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基因、年齡、體重、飲食、活動作息、藥物、氣候、情緒、疾病等,是否遵照標準方法測量血壓也會影響準確度。正常血壓的範圍大約落於收縮壓110至120,舒張壓70至80,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血壓劇變可能是疾病的危險徵候。台灣的血壓控制指引以140/90為主要標準,120/80到139/89稱為高血壓前期,超過140/90即為高血壓。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疾病、失明等嚴重併發症及死亡,但大部分人在血壓過高時沒有症狀,導致難以察覺,或是量到血壓高也不以為意。一旦量到超過140/90就有高血壓嗎?其實不然,因為血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判定是否有高血壓一般需要1至2周,規則測量。若血壓大部分或全部超過140/90,就可以判定為高血壓。確診後醫生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抽血檢驗血糖、血脂肪、尿酸、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尿液檢驗;對於血壓全超過140/90,或尚在偏高範圍但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檢查檢驗異常等病患,建議開始降血壓藥物治療,目標是達到血壓持續低於140/90;並搭配少鹽、低熱量、多蔬果健康飲食,減重,運動,戒菸及控制飲酒。而無其他慢性病但血壓140/90上下的患者,可以考慮3個月積極飲食運動作息調整,若不能達標應開始藥物治療。有時血壓過高會導致急性併發症,引發以下症狀: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耳鳴,胸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不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甚至意識不清,當發生上述症狀需要立刻就醫。回到一開始的陳姓男子,他的血壓在110至150之間變化,表現像是焦慮引發血壓上升,實際罹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較低;但若持續都超過140就算是真有高血壓了。高血壓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且導致死亡,規則測量血壓可以診斷是否有高血壓,而有高血壓患者應該積極飲食運動生活作習慣控制,遵照醫生指示使用藥物,維持健康避免生命危險。【關於更多健康精選大小事↘↘↘】。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9 科別.精神.身心
韓劇「精神病」男星盼不到家人關愛致病 醫師談機轉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的主配角金秀賢、郭東延上周末於劇中一脫引發話題,不僅是因為男星好體格,郭東延飾演的國會議員之子權起道,因著全家族成員的高學歷、爸爸的高要求被逼得喘不過氣,更感到不被愛,伴隨而來的心理壓力間接引起躁鬱症與露體癖,他在劇中一個偶然契機自我揭露,一席話令觀眾心疼。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說明,精神疾病的起因可分為生理、心理、環境三大構面,被稱作「躁鬱症」的雙極性情感疾患,被認為與遺傳、生理因素較相關,不過心理因素與環境刺激仍有可能誘發致病。當一個人腦神經傳導物質運作系統效率較低、本身就難負荷過大壓力,而情緒壓力卻排山倒海而來,且無周遭人的傾聽支持時,就有可能在多種不利條件中失衡與發病。郭東延飾演的國會議員之子權起道,其父母兄姊、近親遠親都是最高學府法學院畢業的菁英,他自述只有自己天生資質差,這不是他的錯,卻因此被瞧不起、當作透明人。「希望爸爸多看我一眼,所以瘋狂鬧事,結果真的發瘋了」。楊聰財說,放眼社會,有不計其數學歷不高卻投身各個領域、造福社會的人,家長不必因為孩子現階段學業成績不佳而感到焦慮,干擾親子互動,更影響孩子的自信、人際關係與人生發展。劇中的權起道還有俗稱「暴露狂」的露體癖,這個疾病的致病機轉截然不同。楊聰財說,這個疾病被認為源於孩子三到五歲的「性蕾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初認識性器官,家人可能基於玩笑、看著孩子的性器官稱「羞羞臉」,或者基於管教恐嚇「不乖就剪掉」,少數孩子可能因此留下被稱為「閹割恐懼」的陰影,日後藉由暴露下體來刺激他人產生驚訝表情,藉此肯定自己。因此,家長要稍稍留意言行,避免無心但不當的玩笑話造成孩子長遠的陰影。楊聰財在臨床上看到,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初期症狀是睡眠障礙,再來就是情緒變化。如果周遭有人一周內半數時間順不著、連續達三個月,甚至出現情緒起伏大、不容易控制、難與周遭人相處,就應該盡快就醫接受評估。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很難跟家人朋友開口表示「你好像生病了」、「你好像需要看醫生」,說了對方也未必聽得進去。對此,楊聰財建議可從睡眠障礙問題切入,可告訴該名個案「睡眠不好可能會影響老化、慢性病、失智症,因此要盡早去看醫生」。若是面對無病識感、堅持不願就醫但狀況明顯有異的個案,家屬可嘗試問問看精神心理專業人員還有哪些因應方法。楊聰財臨床上曾運用過的方式包括為家屬處方醫療檢查、邀請目標個案陪同,陪同就醫的同時,醫師再順勢評估與治療該名個案。面對狀況極不穩定卻未就醫的個案,他說,現在也有滴劑可帶回加入飲食中,協助患者緩和情緒,之後再討論下一步治療。楊聰財說,精神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後者由醫師、心理師或其他醫療團隊成員協助個案建立自信、降低對外界過度在意、減少比較與計較、學習以正向心理學角度看待事情等。他強調,個案積極接受治療,同時有周遭親友給予支持,精神疾病是有機會康復,而且復原機率很大,患者與家屬千萬別放棄。
-
2020-06-28 性愛.性福教戰
每次做愛都數著次數 他問醫師進出50次到底夠不夠
進出50次 到底夠不夠?【諮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世聰,出處:2004-01-12/聯合晚報/12版/身‧性‧靈】(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問:射精之前,至少必須連續抽送幾下,才算正常呢?不知其他男生會不會與我一樣有倒數計時的習慣呢?來回50下,就不行了,這算不算早洩?個人性經驗還很菜,每次與女友愛愛之前,除了興奮之外,還會有些焦慮,深怕女友不夠盡「性」,所以很在意自己能夠撐多久。令人難過的是,現在好像已經變成習慣,每每到了緊要關頭,就會不自覺地數著次數,只要破了上回紀錄,便覺得很開心,只不過,女友好像還是不滿意我的表現。仔細算過,這一兩年來每次來回次數平均在50下左右,這是不是有些遜!如果太少,是否有法子可以改善?不曉得其他男生每次能夠撐幾下?(台中小強)答:可以一邊炒飯,一邊算次數,這很厲害,倒是少見的性愛態度,如果只是在心中默唸,也就算了,要是口中喃喃自語,不知女友會不會認為你不專心。性愛與跑步競賽不同,後者只求結果、秒數多寡。但性愛應該重視過程,只是一味地倒數計時,好像很難享受到兩人親密世界的愉悅。一般來說,來回進出50次,大概約需二至四分鐘,實際操兵的時間似乎短了點,其實適時休息、中途變換姿勢,都可以延長性愛時間,不致草草了事,遭受冷眼對待。建議小強,平日可以多多運動,加強體能狀況,並培養與女友之間的默契與感情。至於性愛技巧,反正你年紀還輕,來日方長,現在只是火候不夠,只要自我多加訓練,經驗豐富之後,他日定能一延再延,達到賓主盡歡、水乳交融的境界。另外,心中計算次數一事,其實泌尿科醫師常以這種方式訓練早洩患者,沒想到小強你無師自通。不過,看情形似乎有點弄巧成拙,反而讓自己分心,無助於性愛本身。其實,進出次數並非如此重要,要是一時之間改不過,倒可以藉此激勵自己日益精進,只要每次都能多個10下,加上性經驗的增加,必能水到渠成,不知不覺從50下變成好幾百下,加油吧!
-
2020-06-28 科別.精神.身心
要收假了好煩啊! 醫:整理行李、運動助收心
疫情解禁迎來端午四天連假,甚至有些民眾請三休九,玩好玩滿!但過完連續幾天的閒散時光,如何重回工作和日常作息?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建議,回到家可透過整理行李,順便整理心情,且上班日可早些起床做些運動,幫助收心。袁瑋指出,雖然端午連假不像年節這麼長,出現焦慮、緊張等「收假症候群」的情況較少,但連續放假,還是有可能因為熬夜玩得太過癮、連夜開車,造成作息不正常,致使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心情低落和滿滿的不適感。這時便可藉由整理行李和簡單的運動,來慢慢排解收假不適的情緒。許多人會想著「玩到最後一刻」、「玩得過癮」,甚至有些人會一回到家就忙著上傳照片到臉書、IG打卡。但袁瑋建議,可以預留一些時間回到好好整理行李以及房間,藉由收拾的過程,也順便整理心情;至於照片可以留待上班後再慢慢上傳,一方面不讓自己一回到家心情還繼續耽溺於假期中,一方面也可在上班有壓力時,藉由整理照片調節心情。另外,收假前一晚,也可簡單的散步、游泳,或是「腹式呼吸」,讓身體肌肉放鬆,舒緩不適感,而且這些緩和的運動,可以幫助睡眠,調整因為假期而亂掉的作息。袁瑋提醒,切記不要透過酒精助眠,反而導致淺眠,睡得更不安穩。然而有些人因為假期作息大亂,連假結束隔天醒來仍覺得睡不飽,選擇賴床到最後一刻才出門。袁瑋也建議,盡量強迫自己早一點醒來,簡單做15分鐘的伸展操,或是跳繩,都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刺激腦內啡分泌,且第一天工作不要排太滿,並適時午休20分鐘,才不會一整天都處在昏沈的狀況。但袁瑋也說,有些人連假過後上班「厭世感」特別重,則要注意可能不僅僅是所謂的「收假症候群」,而是長久累積對工作的不滿和對未來的質疑。因此若是幾次連續假期都出現收假時焦慮、情緒低潮,首先必須釐清核心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適時紓解壓力。
-
2020-06-27 橘世代.健康橘
登山抗憂鬱 名醫找回遺失的自己
「憂鬱症是我人生回歸正軌的契機!」這是現年60歲的家醫科醫師林青穀,在經歷兩次憂鬱症發作,透過傾訴、登山、調整家人關係,逐漸走出情緒幽谷的領悟。人生得意時 憂鬱症突襲林青穀的人生原本很完美,上建中、當醫師、開業診所、先後診治過許多名人,被媒體喻為「台灣首席家醫科醫師」,一切一帆風順,不料卻在27歲遭逢巨變,父親和姪女因空難喪命,讓他突然掉進「地獄」裡,常睡不好、做噩夢、莫名悲傷哭泣。幸好,他及時被精神科醫師診斷出憂鬱症,立刻接受藥物和心理諮商協助,走出藍色憂鬱;相隔19年,憂鬱症二次發作,這時他46歲,正值事業高峰,卻面臨母親辭世、家庭紛爭、診所管理出問題,人生難題迎面而來,這次他不急著復原,取而代之的是放下人生光環,開始爬山、跑馬拉松、走步道,甚至洗手做羹湯,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靠登山療癒 強身也調心林青穀有八年登山經驗,爬過27座百岳,光玉山就爬過8次,當初因緣際會下擔任企業玉山團的隊醫,開啟了中年登山之門。他說,登山是一種療癒,可以強化肌力和心肺能力,大量流汗排出體內廢物,吸收芬多精,當體魄強健了,心理素質自然也會改善。登山沿途會有面對自己,享受孤獨的時刻,此時可專注與自我相處,傾聽內心聲音,找回遺失的自己。在克服登山的辛苦和危險後,他說迎來的是山水之美、五感療癒和登山的成就感。鼓勵熟齡族 運動養體力身為家醫科醫師,林青穀至今奉獻己力,關心病人,他說常看見病友退休後,兒女離家,頓失生活重心,無所適從,甚至面臨身體病痛,視力模糊、牙口不佳、聽力喪失,漸漸不喜歡與人溝通,不愛社交,產生焦慮或憂鬱,也是「退休症候群」的症狀之一,因此退休生活需要用心規劃。為登山作準備就是林青穀的規畫之一,他平日會去健身房鍛鍊心肺,騎腳踏車40公里,跑步、走路10公里,游泳1500公尺,相當於標準三鐵比賽的規格,進而有勇氣挑戰登山。他也鼓勵熟齡族學習登山,除了儲備體力, 做好登山計畫包括事先向管理處申請登山許可,加入登山社團,查詢登山期間與前後天氣,備齊相關設備,備妥常備用藥,若有家族病史者,建議先向家醫科或心臟內科醫師諮詢。他說憂鬱症患者若要登山,必須先經過身心科醫師評估,隨身帶藥,就算病情穩定,也一定要結伴同行,避免在山上遇到困境,發生遺憾。登山難度分類:1.親子:入門登山路線。例如:四獸山2.入門:需稍微負重,行走距離與時間也稍微長一點。例如:七星山3.進階:適合有多次中級山和百岳登山經驗者。例如:合歡群峰4.困難:高難度行程,須具備長程縱走及負重能力。例如:玉山群峰5.挑戰:適合想完成百岳登山強者。資料來源:林青穀醫師登山直播影音 【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不孕、老化又易累...恐是「糖化」惹的禍!日醫教這樣吃對「限醣飲食」
吃醣不好的理由 造成血糖值上升,引發生活習慣病會直接造成血糖值上升的唯有醣類。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醣類會在體內被分解為葡萄糖。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值也跟著上升。於是,身體為了讓上升的血糖值下降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就是胰島素。若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以致血糖值無法下降,就是「糖尿病」。醣類攝取過剩被認為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糖尿病中占有9成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只要不過度攝取醣類就不會發生。醣類一旦攝取過剩就會造成血管受損。血管透過膽固醇的運作進行修復,可是如果醣類攝取過剩的情況一直持續,血管就來不及修復。血管一旦持續受傷、變硬,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硬化了的血管若不施予較高的壓力血液就無法流通,這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血管劣化對腦部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血管破損會導致血流減少、阻塞,引發慢性的腦缺血,造成末稍的腦細胞壞死。於是就演變成為失智症。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我們也了解到,注射胰島素的病患容易罹患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胰島素存在體內的量一旦過多,會導致引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beta)」不易被人體分解而殘留在人體內。也有調查結果証實,糖尿病病患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注射胰島素的人則為4倍。事實上,詢問失智症患者的飲食習慣會發現幾乎都是醣類食物。有不少失智症患者都是只吃大量的醣類,把配菜剩下來不吃。一旦罹患了失智症,人會變得更想攝取醣類。進入人體的醣類也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因為醣類(葡萄糖)會成為癌細胞的能量來源,成為癌細胞的養份。醣類攝取過剩會引發以生活習慣為首的種種疾病。所以,「醣類是危險份子」。吃醣不好的理由:讓胃停止運作也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吃了太油膩的食物會積在胃裡無法消化」,但其實比起脂肪,醣類對胃造成的負擔更嚴重。怎麼說呢?因為醣類會讓胃停止蠕動。這就是所謂的「糖反射」。一旦攝取了像是白飯、麵包等以醣類為主要成份的食物,大約5分鐘的時間胃部會完全停止蠕動。5分鐘後為了讓胃的蠕動繼續受到抑制,為了讓醣類繼續留在胃裡,胃會持續地分泌胃酸。於是消化器的內部受到損傷,也造成了逆流性食道炎。我以前大量攝取醣類的那段日子,自己就得了逆流性食道炎。大家都以為粥和烏龍麵好消化,但其實它們都是醣類,所以也一樣會引起糖反射。「生病的時候吃粥好消化」是個迷信。這反而會造成胃腸的負擔。順便一提,肉吃進肚子裡大約30分鐘就從胃消失了。蛋和優格比起白飯是更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吃醣不好的理由:造成氧化和糖化-->等於老化身體的各個部位包含肌肉、骨骼、血液、皮膚和黏膜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大家可能不太曉得,過多的醣類會造成體內的蛋白質劣化。一旦過度攝取醣類讓血糖值居高不下,過剩的葡萄糖會附著在蛋白質上,這就是所謂的「糖化」作用。同時間,細胞內會因為胰島素的運作產生活性氧,在體內引發「氧化」作用。活性氧附著在體內的蛋白質等處引發「氧化」相當於「身體生鏽」,而糖化相當於「身體燒焦」。蛋白質一旦糖化後會失去其彈力和活性而劣化,結果更加速了身體的老化。比方說,血管一旦糖化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硬化。肌膚的膠原蛋白一旦糖化,肌膚就會失去張力和彈性,導致鬆弛或是皺紋增加。換句話說,醣類攝取得越多就會老化得越快。所以說,喜歡甜食的人不論外表或是身體,其老化的速度都會比一般人要快上1倍。針對女性的限醣飲食先從缺鐵和缺乏蛋白質開始著手!女性的話,先將身體所需的鐵補足之後再開始限醣會更容易。停經前的女性因為每月月經週期血液大量流失,幾乎都有缺鐵性貧血的狀況。身體一旦缺鐵,就只能靠醣類來做為熱能的來源。以醣類為主的熱能供應效率超低,很快就會出現能量短缺的情形,於是對醣類的慾求會變得更為強烈。結果醣類攝取過量,身體缺鐵的狀況更嚴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充份地攝取鐵。而且還必須同時攝取與鐵相結合,可以將鐵貯存在體內的蛋白質。在用餐時,請一定要有一樣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而且第一口從它開始吃起。女性常見的惡性循環肥胖一旦醣類攝取過量,身體會為了降低血糖值而分泌胰島素,這會開啟身體的肥胖機制,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成為脂肪貯存在體內。身體因為缺乏鐵質和蛋白質導致熱量的代謝率下降,這些脂肪會越加囤積,更加快肥胖的速度。不孕一旦身體因缺鐵和缺乏蛋白質而貧血的情況一直持續,卵巢老化的速度也會加快。而且,近來也已經證實因飯後血糖升高而造成的胰島素大量分泌與導致不孕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營養失調和醣類攝取過量與不孕也有關連。肌膚粗糙不吃肉類、魚類、蛋類的人一驗血幾乎都是呈現蛋白質嚴重缺乏的狀態。這類的人因為皮膚的原料不足,所以肌膚會顯得暗沉粗糙。容易疲累一旦攝取過多醣類導致血糖值忽高忽低,身體會感覺疲勞、愛睏以及頭暈腦脹。而且也會有焦慮不安等精神方面的負面影響。血糖值忽高忽低坐雲霄飛車會讓人身心俱疲,乏累不堪。女性一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是⋯⋯肉300克(約40克蛋白質)+蛋3顆(約20克蛋白質)=蛋白質60克吃不了這麼多食物的人一天飲用2次乳清蛋白, 每次20克=即可攝取到40克的蛋白質, 再加上3顆蛋(約 20克蛋白質) ,或是160克的肉類(約20克蛋白質) 即可達成!西式炒蛋【材料】蛋3顆、鮮奶油3大匙、奶油15克、鹽、胡椒各少許【作法】① 將雞蛋打入碗裡,加入鹽、胡椒和鮮奶油攪拌均勻。② 將奶油放入平底鍋中, 開偏弱的中火加熱,將步驟1的材料倒入鍋中。③ 用木製的鍋鏟翻炒攪拌一邊加熱,到蛋液快到凝固時關火,用容器盛起。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看到密密麻麻小洞就起雞皮疙瘩 密集恐懼症要就醫嗎?
你害怕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嗎?看著洞洞相連彼此挨擠,是不是愈看愈感覺汗毛逐漸豎起,開始起雞皮疙瘩?若是如此,你可能有「密集恐懼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指出,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對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成人才出現症狀者較為少見。若影響生活而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一次加深症狀。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此時就建議就醫。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而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專業觀點/系統性減敏感 密集恐懼找回日常
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若嚴重影響生活而未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次加深症狀。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就必須就醫。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是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
-
2020-06-24 科別.耳鼻喉
他一夜打鼾1080次還暫停呼吸71秒 尋醫治終能安心睡
宜蘭一中年男子整晚打鼾上千次,自己與枕邊人都睡不好,近日還因經常會暫停呼吸長達數十秒,讓太太提心吊膽,每每忍不住叫醒,確認無恙才能再入睡,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鉉智確診為「呼吸中止症」,手術切除多餘的軟顎及懸雍垂後,睡眠指數降,每晚打呼減為175次,最低血氧上升,他與太太終一夜好眠。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39歲患者睡眠品質長年不佳,且睡覺時打鼾嚴重,常讓太太的睡眠品質大打折扣,近日太太發現,先生睡覺時,經常會暫停呼吸長達數十秒,每每都讓她忍不住叫醒先生,直到確認他安然無恙,才能再度入睡,提心吊膽之餘,陪同先生就醫。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鉉智確診男子為「呼吸中止症」,造成打鼾的原因,通常與病人鼻咽部位的結構有關,例如咽喉部位的軟顎與懸雍垂等組織,在病人睡著後,常因肌肉放鬆而阻塞氣體通道,會使呼吸道變狹窄,進而造成呼吸時周邊組織震動,即會造成所謂的鼾聲,因此,手術切除多餘的軟顎及懸雍垂改善。林鉉智表示,若偶爾打鼾,也許尚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與睡眠品質,但若是嚴重的打鼾,會降低病人睡眠時的血氧濃度,除了會因氣道阻塞出現睡眠時的呼吸中止現象外,長期睡不安穩也會影響白天的精神,嚴重時還可能因為長期疲勞造成交通意外,不可不慎。除打鼾外,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睡眠中止症的臨床表現包含:睡眠猝醒並感覺呼吸困難、睡眠中經常嗆到及咳嗽、睡不安穩、夜間頻尿、性慾變低等,白天的症狀則包括白天嗜睡、無論怎麼睡都覺得精神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早上睡醒後頭痛、個性改變、焦慮不安等。患者在羅東博愛醫院睡眠中心接受檢測時,睡眠指數為57.6,超過30為重度,他屬於極重度呼吸中止症,睡眠時的血氧量最低為73%,正常值為99%到100%,且整個晚上的打鼾多達1080次,過程中更長達71秒出現呼吸中止現象。院方表示,患者從來不知道自己睡不好的主因來自打鼾,一直到接受懸雍垂顎咽整形術後,睡眠指數降至10.6,每晚打呼降至175次,最低血氧則由73%上升至89%,才真的讓他感受到一覺好眠的幸福感。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睡眠中心一般配有多項睡眠生理檢查儀及同步影像擷取系統,可紀錄病人睡眠時的腦波、打鼾頻率、血氧狀況、血壓、心電圖與四肢活動狀況,民眾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患有呼吸中止症,建議盡早找出病因、恢復睡眠品質,同時避免長期血氧不足可能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
2020-06-24 科別.精神.身心
總在半夜驚醒就難入睡? 調整5行為一覺到天亮
62歲的林經理業務繁忙,每日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時,躺在床上還是忍不住在想隔天待處理事項,等真正入睡時已是一小時後,加上不時做夢轉醒、醒後再度失眠,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在開車途中也頻打瞌睡,進而到醫院求診。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指出,失眠是門診常見疾病,原因很多,例如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所造成;精神上的過度反應、身體諸多疾病或疼痛、不當使用藥物都會使睡眠品質變差。一般成年人有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長期失眠會導致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變低,通常伴隨精神無法集中、暈眩、疲勞倦怠,若無法好好休息,會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未改善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並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風險,因此,若失眠狀況在一週內超過三天,並且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建議就醫診療。中醫認為,失眠主要由於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賴博政建議,可透過調整五大生活作息,幫助緩解失眠症狀:1. 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不讓自己過於緊張及焦慮。2. 中午午睡不超過30分鐘,避免晚上睡不著。3. 下午4點後,禁止或減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類。4. 睡前不吃宵夜、不喝過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半夜醒來跑廁所,並減少影視光線及聲音對腦部的剌激。5. 晚上11點前就寢,建立固定時間睡眠的習慣,也可做放鬆身心的活動,例如打坐或冥想,另外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延伸閱讀: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 5種睡眠習慣都會搞壞心情、傷身體 夜晚總難安穩入睡? 檢視你的日常飲食清單是不是有這些
-
2020-06-23 科別.精神.身心
手機正在綁架你的大腦! 有這9徵兆時你該特別注意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宣布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版(ICD-11),正式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認定為疾病,給了它一個疾病代碼: 6C51,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啟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旻珊解釋,「遊戲障礙」指的是一種被遊戲控制的行為模式,玩家不斷沉溺於遊戲,以致於其他興趣、工作、學習、日常活動、社交行為都要讓位,而且已經出現明顯的負面影響,玩家仍不能自拔地沉溺遊戲世界中並持續一年以上的時間。簡單地比喻就是玩家的大腦被遊戲綁架了,它讓玩家的大腦無法去思考或執行其他重要的功能,就算想要掙脫也不輕易讓玩家掙脫,停玩遊戲幾小時就渾身不對勁、心癢難耐、坐立不安;同時,遊戲障礙也可能會和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問題互相連結。「遊戲障礙」強調的是玩家的失控行為模式,而不是玩遊戲本身這件事;WHO官方也曾表示,從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所有參與數位或影片遊戲活動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遊戲障礙影響。李旻珊表示,其實許多事業成功人士或優秀學生也都曾經或是現在都有使用遊戲來調劑身心壓力,只要時間分配得當,讓遊戲適度幫助自己紓壓,可以不用過度緊張,將遊戲列為拒絕往來戶。當發現自己疑似有沉迷遊戲危機,李旻珊建議,增加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讓其他的趣事來替代「最心愛的遊戲」,並可以請家人朋友一起協助自己,像是限制自己只能在家中公共區域玩遊戲、一天只能玩兩個小時、要先完成其他重要事項,像是作業、簡報等,才能玩遊戲、行動上網方案不要使用吃到飽、吃飯不能使用3C產品等方式;若是已經嚴重到影響人際問題、家庭成員衝突或是有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等困擾時,要記得求助於身心科專業人員。延伸閱讀: 幼兒玩手機滑出大問題?  6下場你一定要知道 瘋手遊也是病! 網路遊戲障礙症9症狀你中了?
-
2020-06-21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50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編按:台灣每4~5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其中4成以上是50後,甚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心情,也使得求診病人增加。除了生活與飲食習慣外,50後會胃食道逆流還與老化有關。幸好,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更與食道癌關聯不高,生活中做好飯水分離、控制體重等,就有機會大幅改善。根據健保大數據,近幾年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就醫人數從2016年的61.5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6.5萬人。患者當中,以50歲到59歲最多,約有22%,60歲到69歲者約19%。顧名思義,胃食道逆流是腸胃功能發生問題。觀察台灣的盛行率,每4到5人就有1人有此症狀,相當常見。甚至有醫師發現,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情緒焦慮,憂心害怕,求診病人跟著增加。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壓力大、暴飲暴食,對50、60歲以上的人來說,肌肉老化也是一項因素。特別是過了50歲,才出現胃食道逆流的人,「變老」是影響腸胃健康的殺手。50後胃食道逆流原因,可能是老化引發肌肉鬆弛國泰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陳信佑分析,食道與胃部交接的賁門,肌肉不能正常收縮,賁門鬆弛,無法關閉,會導致胃酸從胃部順著食道向上逆流;50、60歲以後才有胃食道逆流的人,生活、飲食之外,不排除是老化造成賁門肌肉鬆弛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認為,50歲以上的人,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機率較高,某些藥會影響胃酸,也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胃食道逆流除了飯後經常打嗝,還有哪些現象?病人有什麼感覺?其實,許多人看過一個「火燒心」的電視廣告,這正是最典型的症狀。陳信佑解釋,由於胃酸pH值介於1~3,酸性偏高,逆流向上,會導致胸部有灼熱感,好像心臟著火,而胃酸到達咽喉,有人會喉嚨發炎、氣喘,即使夜晚睡覺,一旦胃酸湧上,還會咳嗽,誤以為是胸腔、喉嚨有問題。胃食道逆流會引發癌症嗎?引發食道癌機率不到0.5%坊間甚至傳說,胃食道逆流的人,因為食道長期受到胃酸侵襲,沒有治療,可能會得到食道癌,其真實性如何?陳信佑表示,機率很低,不到0.5%,不須擔心。此傳言可能源自有些食道癌病人的症狀,看來像胃食道逆流,其實,他們的食道黏膜已經發炎,細胞腫瘤化,必須要以內視鏡檢查,進一步治療。幸好現在的醫術發達,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陳信佑說,輕微者服用制酸劑中和胃酸,藥效只有1~2小時。目前最常見的療法是服用阻擋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藥效可持續一天。若是藥物療效不好,50、60歲以上的人也可以用微創手術縫緊賁門,改善肌肉鬆弛。胃食道逆流如何改善?飲食飯水分離外,該注意的7原則北投健康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嘗試以下幾項方法來改善症狀:1. 飯水分離法:吃飯時,不要同時喝湯、水或果汁,應該改在飯前、飯後1個小時飲用,免得胃裡食物太多,引發胃酸逆流。也有人以「乾濕分離」來趣稱之,乾食(米飯、菜、肉)與濕食(湯、水、果汁)不要同時吃,盡量間隔1個小時以上。2. 多吃富含黏液食物:如秋葵、山藥、南瓜等,緩和胃部不適。3. 避免刺激:不抽菸,避免咖啡、茶、酒、碳酸飲料、辛辣、油炸物、烘焙甜食。比較特別的是,胃食道逆流應避免番茄及其製品、柑橘類水果、檸檬、大蒜、洋蔥和含薄荷的食品。4. 少量多餐:每餐吃七分飽,細嚼慢嚥,放鬆心情。5. 飯後姿勢:不要馬上坐下,應該散步15分鐘,每週最少3次。也不要做激烈運動,更不能馬上躺下休息,至少須等30分鐘到1小時,並且把枕頭墊高15~20公分。6. 睡前不吃:睡前3小時不要吃宵夜,以免在睡眠當中,胃內食物刺激胃酸分泌。7. 保持適當體重,不要穿塑身衣:肥胖和塑身衣會增加胃部壓力,如果胃裡食物多,胃酸容易逆流。50後攝取足量蛋白質,延緩肌肉鬆弛隨著年齡增長,肌肉不免鬆弛。潘富子建議,50歲以後,不論是否患有胃食道逆流,應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預防肌少症,延緩肌肉鬆弛。尤其在65歲以後,步入老年,應該設法調整飲食,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每天吃適量蛋白質,如果以手掌為衡量單位,每一餐要吃一掌心大小、厚度約1公分的肉片,魚、雞胸、里肌肉皆可,不宜過量。肉片也可改成2個雞蛋,或是換成4片正方形的黃色小豆乾。傳統板豆腐也相當理想,蛋白質含量比豆漿高。蛋白質之外,鈣質也不可或缺。除了牛奶,小白菜、莧菜等蔬菜也有豐富鈣質。原文:胃食道逆流,50歲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
2020-06-2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新型冠狀病毒重創產業、影響生計,一般民眾不能出國、不聚會、少出門,有些上班族改為居家工作,連志工活動也大多取消,一下子多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時間。當學生突然被告知老師生病不上課,或公司的會議因故臨時取消,這忽然多出來的一、兩個小時,不論是用來嬉戲、聊天、放鬆或趕進度,感覺都是賺到了。而這次的疫情長達四個多月,我們除了配合防疫政策、維持健康,是否無意中也成就了一些事情?廚藝精進:減少了外食。雖然叫外賣很方便,但吃多了,難免還是想吃家常菜。尤其平常難得聚在一起的家人都在家,家庭主婦想盡辦法,包括從網路搜尋,天天變出不同菜色,廚藝大為增進。最近疫情趨緩,我在一家生意很好、座位很擠的餐廳吃飯,無可避免地聽到鄰桌兩位熟年男士的對話,內容竟然是分享如何在家煮出一碗好吃的麵。體態豐潤:不能到處趴趴走,許多運動中心暫不營運,加上廚藝精進,體重不增也難。幾個月沒見的朋友怎麼臉圓了,肚子好像也多了一圈,想朋友看我也應如是吧。看見住家附近的美好:有些朋友反而體態輕盈、身子結實,原來是每天早晚都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堤岸、步道或街道健行約萬步,心跟著靜下來,才發現住家附近原來也有好風景。凝聚親情:一家子整天在一起,難免有摩擦,甚至有家暴的新聞出現,但此時也是凝聚親情的好機會。例如朋友住在國外的孩子回台,因班機取消回不去,除了與父母一起追劇、打麻將,還深度長談,化解了小小心結。修補身體: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醫療資源不匱乏,一般手術不受影響,甚至因就診病患減少而排程容易,有些人乘機就醫,處理皮膚小腫瘤或開疝氣,像我就動了腰椎手術,之後剛好在家休養。有位朋友則去美容除斑,因為大家都戴口罩,臉部紅腫看不到,只覺得疫情怎麼讓她變得更漂亮了。原來眼睛也會笑:有位朋友說本以為大家都戴口罩,只露出眼睛,不用化妝、不塗口紅,與人碰面時,臉上也不用有表情。沒想到原來笑時,眼睛會瞇起來,有時還成一條縫。所以儘管戴口罩,笑意、臉色還是藏不住,何況我們還有點頭、招手等肢體語言呢。多看書,勤寫作,體驗視訊開會與遠距上課:這是我主要的活動,早上努力閱讀家中閒置許久的新書,並寫讀後感;下午靜下心來寫作,讓專欄文章提前交稿。許多會議因疫情而改為線上會議,我學習如何加入視訊會議,不要誤開麥克風或鏡頭,以免讓自己和家中亂象顯現於畫面中。另外,直播會議不僅省了交通往返,而且在家聽演講,一邊喝茶、削水果或做做伸展運動,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當我們慢慢走出對病毒的不安與焦慮,生活逐漸恢復到原本忙碌的常態,回想疫情期間的不便、沉潛、慢活與耐心,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經驗。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6-21 新聞.健康知識+
咖啡、貝果可能是禍首?7種食物可能讓你心情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食物會激發大腦中的獎勵觸發器,帶來期待或興奮。心理學家和英國健康顧問Lee Chambers認為,安慰食物確實誘發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愉悅卻是短暫的。「造成情緒低落的不良飲食,通常來自糖分、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Smith說,如果這些食物吃太多,最終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從而讓情緒更低落、煩躁不安、焦慮、疲勞和注意力渙散。情緒化飲食是一個周期性過程,情緒低落會渴望吃升高血糖的食物,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但當它迅速下降後,我們會同時感覺罪惡。這樣的循環常使人感覺不滿足、羞愧、罪惡感和後悔。大量並長時間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導致大腦獎勵反應敏感度降低,你會發現需要更多安慰食物,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註冊的營養師Tai Ibitoye表示,「節制」是關鍵。經常或過量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只吃一塊餅乾可以對某些人帶來愉悅和舒適。以下是七種可能讓你心情變糟的罪魁禍首。1.酒Ibitoye說,攝取少量酒精可能不錯,甚至可以改善情緒。但經常性或過度飲酒會使情況惡化,經常宿醉的人就感受得到。2.炸薯條薯條的確美味且會讓人暫時感覺愉悅,但其中充滿飽和脂肪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過量鹽分,這就是迅速提升能量又急遽下降,讓人情緒不佳又疲憊的原因。Ibitoye說,緩慢釋放能量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和藜麥等全穀物,可以使血糖緩慢上升。「選擇這些食物可以讓大腦發揮更好的功能。」3.咖啡因《醫學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會誘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少量飲用沒問題,但過量會導致煩躁和焦慮。喝多少咖啡算太多?建議量隨著各種研究不斷變化,梅奧診所建議每天最多喝四杯咖啡。4.汽水汽水中的糖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快速飆升。那麼選擇無糖汽水(Diet)就沒問題嗎?那可不!這類汽水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甜味飲料和老年憂鬱有關係。5.烘焙食品史密斯說,烘焙食品充滿引起情緒低落的成分,例如糖分,糖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引發血糖飆升又快速下降。他建議,試著幾天不吃蛋糕、餅乾和含糖飲料或其他含甜味劑的產品,注意身體的感覺,幾天之內,很快可以感覺到情緒改善的效益。6.加工食品薯片或披薩這類加工食品,會讓人的心情變糟。這些食物含大量精緻糖、飽和脂肪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加在一起會導致能量潰堤,引起疲勞和減少動力。7.貝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貝果會讓身體感覺沉重、腹脹不適。這是因為貝果中僅含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精緻穀物製成,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改吃糙米或全麥麵包,是對身體和情緒友善的選擇。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06-21 橘世代.健康橘
「成為照顧者代表什麼?」人生的一次徹底洗牌
成為照護者代表什麼意思?承擔起照護者的角色通常是始料未及的,不管是生理、情緒或經濟上,要負責照護都是一大挑戰。如果是需要全神貫注的照護,很可能讓人難以承受。還好,這類照護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只要具備一些彈性,我們就可以撐過去。但,照護到底有什麼玄機,為什麼會這麼辛苦?若成為照護者,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檢驗自己和長輩、配偶、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手足、孩子、孫子、朋友鄰居等等的關係,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這可能會致使我們去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與休閒活動,還有我們自己的夢想與計畫。說到底,照護帶來的挑戰,並非出現在真空的環境中。成為照護者,可能正反映出我們自身的脆弱,引發我們對未來的焦慮。這也可能提醒了我們過去的危機或生命事件,喚醒舊日和父母、手足及其他親戚之間的衝突。反過來說,這也可能幫助我們回想起之前成功的因應策略。成為照護者,也迫使我們檢視日常行程與行為。我們能不能更常出現在年老體衰的長輩身邊?我們要如何重新配置時間?我們想這麼做嗎?配偶、孩子與主管能忍受我們多挪出多少時間?我們能否承受照護工作中的不可預測性?我們又要如何修正行為,才不會不斷地把挫折發在受照護者或其他無辜的人身上?照護也會引發我們去驗證自己對於年老、疾病、等死、死亡和責任等議題的信念。照護會讓我們勾起無數對於父母的疑問:我們真的認為父母永遠都不會改變嗎?我們期望時間停住嗎?我們真的相信他們永遠會和我們在一起,或者,至少相信他們永遠都能自己照顧自己?還有,或許,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對自己起了疑問:我們害怕自己的真實面貌嗎?如果有一天我們處在父母如今的處境,將會如何?如果我們得了心臟病、阿茲海默症或是中風,變得無能無助、混淆迷惑,那該怎麼辦?我們能否和父母討論他們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們想要的安寧照護是什麼?這些和我們自己想要的是否相同?我們能不能放手?我們要如何面對失去親人?另外還有責任感的問題。如果無法陪在他們身邊,我們的罪惡感會有多強烈?當我們碰到必須將父母安置在協助性照護機構或安養院時,通常之前長輩還會苦苦哀求說「答應我你絕對不會把我送走」,這個時候的感受就特別揪心。而且,如果你真的答應過,現在你心裡會有多麼愧疚?如果你的父母曾經以身作則,同樣悉心照顧你,你可能很容易就成為模範照護者,但是,如果他們不是呢?本文摘自《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悉心看顧、適度喘息,關懷爸媽的全方位照護指南》,經濟新潮社 2020/05/16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年輕失智比老年人更嚴重 「知覺統合治療」扶家人一把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想要得到安慰?這7種食物吃多了心情反而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食物會激發大腦中的獎勵觸發器,帶來期待或興奮。心理學家和英國健康顧問Lee Chambers認為,安慰食物確實誘發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愉悅卻是短暫的。「造成情緒低落的不良飲食,通常來自糖分、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Smith說,如果這些食物吃太多,最終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從而讓情緒更低落、煩躁不安、焦慮、疲勞和注意力渙散。情緒化飲食是一個周期性過程,情緒低落會渴望吃升高血糖的食物,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但當它迅速下降後,我們會同時感覺罪惡。這樣的循環常使人感覺不滿足、羞愧、罪惡感和後悔。大量並長時間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導致大腦獎勵反應敏感度降低,你會發現需要更多安慰食物,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營養師Tai Ibitoye表示,「節制」是關鍵。經常或過量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只吃一塊餅乾可以對某些人帶來愉悅和舒適。以下是七種可能讓你心情變糟的罪魁禍首。1.酒Ibitoye說,攝取少量酒精可能不錯,甚至可以改善情緒。但經常性或過度飲酒會使情況惡化,經常宿醉的人就感受得到。2.炸薯條薯條的確美味且會讓人暫時感覺愉悅,但其中充滿飽和脂肪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過量鹽分,這就是迅速提升能量又急遽下降,讓人情緒不佳又疲憊的原因。Ibitoye說,緩慢釋放能量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和藜麥等全穀物,可以使血糖緩慢上升。「選擇這些食物可以讓大腦發揮更好的功能。」3.咖啡因《醫學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會誘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少量飲用沒問題,但過量會導致煩躁和焦慮。喝多少咖啡算太多?建議量隨著各種研究不斷變化,梅奧診所建議每天最多喝四杯咖啡。4.汽水汽水中的糖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快速飆升。那麼選擇無糖汽水(Diet)就沒問題嗎?那可不!這類汽水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甜味飲料和老年憂鬱有關係。5.烘焙食品史密斯說,烘焙食品充滿引起情緒低落的成分,例如糖分,糖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引發血糖飆升又快速下降。他建議,試著幾天不吃蛋糕、餅乾和含糖飲料或其他含甜味劑的產品,注意身體的感覺,幾天之內,很快可以感覺到情緒改善的效益。6.加工食品薯片或披薩這類加工食品,會讓人的心情變糟。這些食物含大量精緻糖、飽和脂肪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加在一起會導致能量潰堤,引起疲勞和減少動力。7.貝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貝果會讓身體感覺沉重、腹脹不適。這是因為貝果中僅含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精緻穀物製成,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改吃糙米或全麥麵包,是對身體和情緒友善的選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6-20 科別.泌尿腎臟
妙齡美甲師一天頻尿高達3、40次 原是這病因好發在女性
30歲的蔡小姐,從事美甲工作數年,也屢獲全國性美甲比賽大獎,近半年來飽受頻尿之苦,一天上廁所的次數高達20至30次,晚上也要起來4至5次,連幫客人彩繪指甲時,也必須頻頻向客人說聲對不起,暫時離開去上個廁所,已嚴重影響工作,經衛福部新營醫院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後,才有改善。蔡小姐求診時表示,半年來總是覺得一直想尿尿,雖然總是想要忍住不尿,但是那種一陣一陣下腹痙攣疼痛感,會不停地襲上來,直到尿液排出才會比較舒緩一些。頻尿的症狀,使得的他一直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她也曾經就醫,醫師告訴她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是膀胱過動症,服藥後症狀卻始終無法改善。為了小便,工作被打斷、晚上失眠,下了班也只敢待在家裡,讓她困擾不已!經衛福部醫師詳細問診以及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黏膜有多處出血點與破皮的現象,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治療後,頻尿與下腹悶痛的情形漸漸有改善,不僅在上班時,不再為頻尿所困擾;下班之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晚上睡眠也改善,整個人都精采了起來。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建升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疾病,它好發於女性,尤其是30至40歲間。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急尿、下腹部漲痛或是會陰部疼痛,尤其是在憋尿的時候,疼痛感會特別明顯,排尿後痛感則會減輕。長期下來,這些症狀除了造成身體不適,對於情緒精神,甚至性生活方面影響甚鉅,病患往往會合併焦慮與憂鬱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並不像泌尿道感染一樣,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它的成因一般認為是由於膀胱黏膜層的破損,尿液物質滲入膀胱壁刺激之後,產生症狀,在膀胱鏡檢查時會有獨特的表徵(如多處出血點與黏膜潰瘍破皮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與膀胱過動症的表現也很像,都是以頻尿為主,但是,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在膀胱漲尿時會有下腹的疼痛感,而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則無。陳建升說,針對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以恢復膀胱黏膜的完整性為目標,目前治療藥物採玻尿酸的膀胱灌注或口服藥物為主,除此之外,也可以灌注肝素或以肉毒桿菌施打、內視鏡膀胱水擴張或是膀胱黏膜潰瘍切除手術對某些患者也會有幫助。建議患者盡量避免吃含鉀離子或柑橘類水果、煎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濃茶、酒及碳酸飲料;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必須要有耐心,持續地接受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才能讓膀胱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