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焦慮
共找到
2268
筆 文章
-
-
2024-10-18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示警「3種飲食偏好」恐讓心理健康出問題 素食也要注意
一篇2024年4月發表在《nature mental health ,自然 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18萬人的飲食偏好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係,發現均衡飲食的人表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認知功能。 該研究將參與者的飲食偏好分為四種不同的亞型: 1、無澱粉者2、素食者—素食飲食偏好者3、肉食者—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偏好者4、均衡飲食—均衡飲食偏好者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飲食偏好也影響了不同疾病的風險: .憂鬱風險-素食者:憂鬱風險升高18%-肉食者:憂鬱風險升至22% .腦中風-不吃澱粉者:腦中風風險增加13%-肉食者:腦中風風險增加21% .焦慮症- 不吃澱粉者:焦慮症風險增加9%- 素食者:焦慮症風險增加26%- 肉食者:焦慮症風險增加23% .吞食障礙-不吃澱粉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86%-素食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168%-肉食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96% 均衡飲食 避免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建議人們採取「均衡飲食」,以降低心理健康問題和疾病障礙的風險。這包括適量攝取各類營養,避免過度偏向某一類食物。因為研究發現,均衡飲食的人在心理健康(例如焦慮和憂鬱等問題)的得分最低,身體障礙疾病的幸福感最高。重症醫師黃軒強調,少單純完全拒絕澱粉、少單純只吃素食、少單純只吃肉食,多點「均衡飲食」,對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30歲男飲食清淡「低密度膽固醇飆破200」!醫見菜單:完蛋了 這1類食物比高油、高鹽更可怕 ·「1飲食法」有效改善脹氣、便秘!營養師認證 小心地雷食物很容易踩到
-
2024-10-18 焦點.元氣新聞
瀑布旁的瑜珈課!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感受森林療癒力
上過很多次瑜伽課,但是在瀑布旁絕對是第一次。課程一開始,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帶大家盤坐在瑜珈墊上,嗅聞掌心的精油氣味,耳邊聽到的是不遠處傳來的瀑布聲,感覺到緊繃的身體開始放鬆,平時因為工作和生活瑣事而產生的焦慮和煩躁,似乎也跟著心靈沉澱而抒放下來。這場由林業保育署舉辦的兩天一夜森林療癒活動,把大家從台北一路帶到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當遊覽車從台中市區開始駛進山區,放眼望去山巒堆疊,綠境中有溪流瀑布,心情也開始不同。活動前,先為每位學員進行身心狀態量測,量血壓、脈搏以及填寫POMS情緒問卷,預計活動結束後再次測量,觀察前後差距。儘管森林療癒已經有太多科學實證,但親自體驗還是很有新鮮感。專門提供森林療癒服務的「森林邦」創辦人洪志遠說,近年來多元照顧在台灣愈來愈盛行,但其他療癒活動像是園藝療癒、音樂療癒、藝術療癒等都是在室內進行,唯有森林療癒是把人從室內帶開,帶到森林裡進行,而這就是森林療癒的獨特之處。五葉松創意料理 品嘗大自然賜予的美味「森林療癒」在歐美日已行之有年,但對台灣民眾來說可能還有點陌生,森林療癒就是應用森林環境,讓人與自然連結,增進健康的自然照護方式。品嚐大自然所賜予的美味食物,也是森林療癒的重要一環,因此課程開始前,先在園區涼亭內享用森林午餐,由當地業者「泰雅原舞工坊」提供五葉松創意料理,五葉松粉末與米飯一起烹煮,散發出類似海苔的香氣,口感清爽,還有非常開胃的五葉松蜜辣椒醬,可以沾麵包或拌飯,也可以搭配蔬菜,飯後喝一瓶冰鎮五葉松汁,感到神清氣爽。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卸下科技業外衣走進大自然林業保育署自106年開始推廣,110年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至今已培訓50位認證森林療癒師投入產業發展,這次八仙山的活動分別由兩位首批獲得認證的森林療癒師來帶領。第一天下午由認證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帶活動,她首先要學員們脫掉鞋襪,一開始大家都有點猶豫,但在老師帶領下,很快地大家就像回到小時候,反璞歸真,赤腳踩在草地上、土地上以及石頭上,感受不同的觸感,等大家放鬆之後,開始進行「人體照相機」遊戲。「人體照相機」是用雙眼當快門,把照片存在腦海裡。來到山林間,蔡惠君希望大家不用一直盯著手機,因此兩兩一組,一人蒙住眼睛扮演人體照相機,另一人擔任攝影師,攝影師可以帶著人體照相機在園區找景,當決定要拍照時,人體照相機才能拿下眼罩看攝影師想拍的畫面,之後互換角色,進行一段時間後,老師請大家回到涼亭,讓每個人畫下剛才自己最喜歡的畫面。當眼睛被蒙住時,其他感官會特別強烈,尤其是腳下觸覺以及聽覺,而這也是蔡惠君想要讓大家體驗的感受。第二個體驗是森林瑜珈,場地就在園區的觀溪平台,一邊聽瀑布聲一邊放鬆身心,看蔡惠君熟稔地伸展肢體,很難想像她過去在科技業擔任業務,每天穿著套裝高跟鞋衝刺事業,但她說,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實則長期高壓忙碌,直到發現健康出問題,才決心改變生活。辭職後,原本就熱愛運動的她,轉職為健身教練,並參加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志工老師,去年看到林業保育署的培育計畫,立刻加入森林療癒師的行列。森林療癒師宋麗柑:用「心」去看大自然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因為其主峰海拔2366公尺,約為八千日尺,因而取其日文諧音「八仙」,區內林木茂密,氣候清爽宜人,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其間,園區內的溪水源自深山的森林,水質清澈,這裡也是山鳥們的樂園,有非常豐富的鳥類生態,青背山雀、赤腹山雀等都是常見的鳥類,園區內的竹林也非常清幽美麗。經過一夜好眠,第二天由森林療癒師宋麗柑帶領大家五感重啟。「閉上雙眼,聆聽周遭聲音,慢慢把心靜下來。」宋麗柑在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擔任志工九年,平時喜歡登山及賞鳥,說話時輕聲細語,帶起活動優雅自信,很難想像她年屆六十,已經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孫女,可見森林療癒師能夠吸納各年齡層、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擔任生態導覽志工多年的她,認為生態旅遊和森林療癒活動大不相同,生態旅遊是比較理性、傳遞知識的,而森林療癒則是重視感覺,用「心」去看大自然,參加森林療癒活動不用知道每棵樹的種類名稱,而是要觀察所處環境,感受陽光及綠意。很多人置身山林卻不知如何感受大自然,因此森林療癒師的任務就是帶領大家去感受,例如運用教具在大自然中尋找各種不同形狀的植物,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奧妙。兩天一夜的活動,每天活動後都會再次進行身心狀態量測,看到血壓和脈搏微降,似乎開始了解何謂森林的療癒力。百場森林療癒活動現正報名中林業保育署表示,森林療癒是在優質且完善規劃的森林環境中,透過森林療癒師的引導,讓參與者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吸收芬多精,感受森林生命力,藉由療癒活動與森林環境深度結合,達到穩定血壓、提升免疫力、調節自律神經等預防保健效果,同時也讓參與者能重新認識和尊重自然環境,提高社會大眾對於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認同。林業保育署正與各領域有意發展森林療癒業務之公私部門共同合作,由認證森林療癒師設計帶領一年百場以上的森林療癒活動,開放企業員工、醫護人員、樂齡長者及一般民眾報名付費體驗,有興趣者可至台灣山林悠遊網報名: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Event/ForestTherapy負離子存起來!百條步道秘笈延伸閱讀專家簡文仁推薦登山步道!走入山林享受健康生活走進山林 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箋
-
2024-10-18 醫療.精神.身心
近80歲退休師「忘東忘西」非失智 醫:及早診斷有機會逆轉
近80歲王姓退休教師原本生活充實,隨記性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罹患輕微憂鬱症,孫女出生帶來新動力,症狀竟好轉。醫師提醒,認知障礙不等於失智症,及早診斷有助控制甚至逆轉。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健康議題受關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民眾常把「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畫等號,實際上認知障礙症(Cognitive Impairment)的範疇遠遠不止於失智症,而是一系列影響思維、記憶、學習及判斷的病症,這些症狀可以源於多種不同原因,並不局限於老年人。劉建良解釋,認知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失智症只是其中一類,許多非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認知挑戰,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中風或頭部外傷等因素。他以1名年近80歲王姓教師為例說明,個案原本過著規律充實的退休生活,這2年來感到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影響生活,漸漸提不起勁出門,家人擔心他狀況陪同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生理正常,卻因社交減少、體能活動缺乏,導致了輕微憂鬱症。家人用心陪伴又加上孫女出生,這名個案找回生活重心,每天沉浸在和孫女玩耍的喜悅中,心情好轉、記憶力問題也跟著減輕,幾個月後再檢查,認知功能已經恢復正常。劉建良表示,從這名個案身上可以看到,在早期,許多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症是可治療的,因此及早診斷和妥善治療至關重要,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他提醒及早診斷的好處,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即便早期確診退化型阿茲海默症,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包括財務規劃跟心理健康支持等,籲社會大眾共同創造友善環境。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為什麼媽媽的醫師鼓勵我們全家都在同一個地方看診?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鼓勵全家在同一個診所看診,是家庭醫學科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家庭醫學科醫師不僅照顧個人,也強調家庭整體的健康狀況。當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個診所就診,醫師就可以更完整地掌握家庭病史、生活環境和遺傳因素等關鍵,這有助於醫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與建議,特別是在預防慢性病和遺傳疾病方面,避免醫療照護變得片段和碎片化。當家庭醫學科醫師長期照顧一個家庭時,醫病關係會變得更緊密,醫師能更全面地瞭解家庭成員的健康習慣、心理壓力來源及生活方式。這樣有助於提升治療的精準度,也讓醫病溝通更加順暢。醫師可以協調全家的預防保健計畫,如疫苗接種、癌症篩檢等,讓健康管理變得更有系統,避免分在不同院所就醫所造成的重複醫療或是管理漏洞。家庭醫學科也重視心理健康,如果家庭成員因彼此的影響造成情緒或身心的壓力,甚是有焦慮,恐慌等情況,醫師也能在第一時間瞭解,提供即時有效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當全家都看同一位醫師,不但能節省時間,簡化就診流程,避免多次轉診或重複的檢查,也能讓治療更精準,醫病關係更溫暖互信。【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癌症.乳癌
「若乳癌復發,怎麼辦?」中年乳癌媽的焦慮藏有「洋蔥」
「如果癌症復發,我小孩還小,以後怎麼辦?」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觀察到,對於不少乳癌病患來說,「復發」常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像有的病患在三十多歲發現得到乳癌,可能有家庭、小孩,而這群病患,往往擔心乳癌復發、惡化,家人、孩子沒人照顧,甚至有病患擔心到得憂鬱症,或每三、四個月就要求做乳房檢查,這種「自己都生病了,還不斷為孩子、家人擔憂」的心情,讓陳守棟深感不捨。乳癌病患焦慮度最高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過去有統計發現,在所有癌別中,乳癌病患的焦慮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乳癌病患當中,很多病患肩負家庭責任,事實上,身心壓力也會影響癌症復發風險,因此,對病患的身心支持,非常重要。術後還要留意殘存癌細胞勢力陳守棟分析,乳癌復發風險和癌症期別、乳癌類型有關,如果已經有淋巴轉移,或者腫瘤比較大、超過兩公分,復發風險就會比較高,即使透過手術拿掉腫瘤,癌細胞也可能透過淋巴、血管轉移,若無法將這些游離於淋巴、血液的癌細胞消滅殆盡,病患的復發陰影便如影隨形。「早期乳癌復發機率,主要看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pCR)。」黃俊升指出,像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接受體)陽性病患、癌細胞已有腋下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手術後未達pCR標準等,都是早期乳癌復發高風險族群。術後ADC精準攻擊,進一步殲滅癌細胞對於上述高風險族群,目前醫界建議,病患在手術前,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並搭配化療,先進行術前輔助治療,以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如果未能達成pCR目標,也就是non-pCR,此時取出檢體,還是驗得出癌細胞,這就代表患者的體內仍有殘存的癌細胞,這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甚至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此時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在這階段,ADC(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便扮演關鍵角色,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表示,這類藥物是強化版的標靶藥物,這種藥物結合單株抗體與小分子化學毒殺藥物,並帶有連接子結構,這就像巡弋飛彈、魔術子彈,可以精準瞄準、攻擊癌細胞。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病患用藥後,復發風險可降低約50%,癌症治癒機率大為提升。早期高風險族群,更有機會降低復發機率今年(民國113年)8月1日起,健保署將ADC藥物納入早期HER2乳癌健保給付,主要對象為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且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 (Non-pCR)族群,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經醫師評估,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黃俊升叮嚀,乳癌病患若要降低復發風險,除了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正規治療,平常也要多紓壓、多運動,飲食要營養、均衡,生活作息也要規律。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4 養生.聰明飲食
不光差在口感!熱咖啡vs.冰咖啡優點大車拚 喝哪種抗氧化效益較高?
你喜歡喝冰咖啡還是熱咖啡?這兩種咖啡除了溫度不同以外,就先氣味、口感甚至健康價值上都有不同效果。熱咖啡:‧類型:熱美式、熱拿鐵、卡布其諾等‧口味:熱咖啡香氣比冰咖啡濃郁,更能釋放咖啡中的揮發性化合物。隨著溫度下降,熱咖啡的口感和香氣也會有所變化。冰咖啡:‧類型:冰美式、冰拿鐵、冷萃、冰滴等‧口味:冰咖啡口感更加清爽,酸度較熱咖啡弱,口感更柔和,能最大程度保留咖啡的風味和香氣,同時柔化酸味和苦味,適合夏天飲用。喝熱咖啡的好處1.熱咖啡中的抗氧化劑含量更高相比用冷水沖泡咖啡,用熱水沖泡咖啡能從咖啡豆中提取更多的營養成分,抗氧化劑是攻擊自由基的分子。體內自由基過多,會增加整個身體的氧化應激,損害細胞並導致長期健康問題。2.熱咖啡的提神效果更好熱沖泡中的咖啡因含量略高於冷沖泡咖啡。相比之下,冷萃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更低。3.熱咖啡讓人更放鬆2021年的研究發現,在接受牙科手術前吸入咖啡香氣的人,比沒有吸入的人更少出現焦慮,更加放鬆。4. i人可能更適合喝熱咖啡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一杯熱咖啡的人更有可能認為別人慷慨、有愛心和熱情,不容易怯場。喝冰咖啡的好處1.比熱咖啡的酸性更低對腸道更好對腸道更好是因為冷泡咖啡的製作過程中,咖啡豆中的酸性物質溶解得較少。對於胃部慜感或容易出現胃酸反流的人來說,低酸性的冰咖啡是一個更好的選擇。2.冰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通常更低在製作冰咖啡的過程中,咖啡豆與水的接觸時間較短,從而減少了咖啡因的萃取。對於對咖啡因慜感的人來說,冰咖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3.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咖啡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系統。4.促進代謝和脂肪燃燒較高濃度多酚類化合物等成分,可增加身體的代謝率、抑制食欲和胃口,促進脂肪的氧化代謝和消耗。
-
2024-10-13 醫療.腦部.神經
忍一忍疼痛不會過去!專家:「能忍痛」不是好事,長期對大腦不利
每個人都害怕疼痛,但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當疼痛出現,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止痛很重要,但找出疼痛的根源更重要,面對生活中的大小疼痛,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如何適時適當解痛、找出問題所在?常見「痛死人」的疾病又有哪些?如何避免?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疼痛是主觀性的,同樣的疾病或症狀,每個人疼痛感受度為何不同?衛福部嘉義醫院麻醉科醫師洪柏園說,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疼痛是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遭受更多損傷。洪柏園表示,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當人體受到如熱、化學刺激、外力重擊等刺激時,位於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訊號,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丘腦、體感覺皮質、邊緣系統負責處理這些訊息,形成對疼痛的感知。洪柏園說,疼痛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這個警告系統會驅使我們遠離有害情境,避免進一步損傷,並尋求幫助或休息,對防禦和生存至關重要。你覺得好痛,我覺得還好,多重因素影響疼痛感受。洪柏園表示,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受到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生理層面,基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對於疼痛較為敏感,而有些人天生擁有較高的疼痛閾值。心理因素也顯著的影響疼痛感知,情緒、壓力、焦慮、憂鬱和過往的疼痛經驗等,皆使得每個個體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不同,因為大腦對疼痛的解讀不僅來自身體的感覺,更包含了情緒的反應。此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的生長經歷、社會環境和文化系統,造成了每個人在疼痛耐受性上的差異。所有疼痛都能看疼痛門診,量表可量化疼痛程度。洪柏園表示,疼痛門診由多專科的專業醫療團隊組成,提供所有因疼痛而困擾的病人完善的診斷和治療,包含檢查評估、藥物和介入性治療、復健、行為治療和疼痛應對的衛教等服務,致力於幫助患者緩和疼痛。疼痛評量表是一項有效的工具,用來量化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能夠幫助醫療人員更加了解病人的疼痛狀態,進而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也可用於追蹤疼痛程度的變化,追蹤治療成效。目前常用的疼痛評量表有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等。前者由病患將疼痛程度在0到10的範圍內進行評分,0代表「沒有疼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後者由一條10公分長的線構成,兩端分別標註「沒有疼痛」和「最劇烈的疼痛」,患者在線上標記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點,然後通過測量點的位置來量化疼痛強度。慢性、劇烈疼痛不要忍,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洪柏園表示,一味忍痛,尤其是慢性、劇烈的疼痛,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因應措施,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更可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因此,尋求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建議民眾有相關疼痛問題,可至疼痛科門診就醫與諮詢。洪柏園指出,若痛沒有得到適當因應,變成了慢性疼痛,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在處理疼痛的腦區可能出現灰質減少的現象,導致認知功能減退,而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問題和執行能力下降的現象,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亦會被破壞,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因而造成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慢性疼痛對認知功能和情緒帶來深遠影響,因此,他強烈建議患者尋求及時而有效的疼痛因應,來預防上述不良後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後,性生活還要繼續!癌友求助困難 癌團盼設醫療指引
病友Claire罹患乳癌第二期,治療11年仍在與癌症奮鬥。罹癌初期因為年輕,治療副作用較大,容易盜汗、煩躁,與先生發生性關係時遇到阻礙。Claire說,自己猶豫再三,才向主治醫師開口求助,在醫師建議下,諮詢婦產科,也曾服用中藥,希望減少因治療引起的更年期症狀。在治療過程中,先生曾抱怨求愛遭到拒絕,後來在心理師建議下,Claire與先生坐下來討論性事。他們決定延長前戲,嘗試先聊聊天、喝點小酒、跳支舞放鬆,讓自己忘記病人身分,專注於性行為當下的享受,先生則會買好看但可以遮住手術後胸部的性感睡衣,讓自己提升自信、不再自卑。更感人的是,先生想到在浴室中邊淋浴邊進行性愛的做法,讓自己分不出身上的水是盜汗的汗水,還是淋浴的水。癌症平均存活時間延長,癌友關注重點,已從疾病治療,到罹癌後的生活品質。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癌友認為治療後的身心理變化,已讓親密關係受到影響,不少病友難向主治醫師啟齒,選擇至婦產科、泌尿科、身心科就診。但國內缺乏罹癌後性生活治療指引,其他科別醫師不具備腫瘤科治療副作用等專業,而腫瘤科醫師也不知如何處理性生活議題,必須查找資料才能想到解方,讓病友無法系統性獲得幫助。國內缺乏相關醫療指引,癌友羞於啟齒或輾轉各科求診。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所服務的癌友進行調查,發現64.2%病友認為自己因癌症治療,影響性生活與親密關係,且61.8%癌友缺乏性欲、60.5%陰道乾澀/搔癢,是性生活最大的兩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說,癌症病友在治療後面臨性欲低下、女性陰部乾燥、失眠等複雜問題,而國內多數癌症治療醫師是男性,女性病友羞於開口,癌症醫師沒有處理癌後性生活經驗,病友只能轉而至其他科別尋求協助。蘇連瓔表示,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訂出癌友生理、心理方面性生活指引,癌症希望基金會雖擬定「性福處方」相關手冊,提供性諮詢、輔具資訊、團體課程等協助,但癌友性生活協助不只有性玩具、潤滑液這麼簡單,也涉及「處方用藥處置」,希望由婦產科醫學會等各科別合作,訂出指引,才能保障病人權益與治療安全。各癌別治療方式不同,也牽涉伴侶默契、心理狀態。對此,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訂定指引並非不可行,但必須邀集專家、蒐集臨床實證等,需耗費較長時間,且癌症病友性生活面臨的問題相當複雜,各癌別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例如子宮頸癌患者可使用荷爾蒙藥物,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乳癌患者,則有使用荷爾蒙方面的禁忌,必須改以玻尿酸治療,或使用潤滑劑、陰道雷射等,改善乾澀問題。黃建霈說,性生活的問題不僅與器官功能有關,也涉及癌友與伴侶的默契、心理狀態等;由於癌症治療科別的醫師,未必理解性生活方面治療如何進行,建議女性癌友可找婦產科醫師、男性癌友找泌尿科醫師諮詢;不過,「醫師不是萬能」,並非每位婦產科醫師都對性學方面有足夠理解,但台灣就醫方便,建議癌友可多方嘗試。專家需有癌症基本知識,才能協助癌友處理性事。台大癌醫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徐勝駿說,癌症病人在性方面的身心治療,與一般民眾因老化導致性能力退化的狀況不同,協助癌症病友治療的醫師、心理師,必須對癌症治療有基本認識,才能知道如何協助病友。癌症從化學治療到免疫療法,進展非常快速,非腫瘤科別的醫師,必須時時更新資訊,才能找出病友困境,進而梳理治療對癌友造成的身心影響,如失眠、情緒起伏很大可能都是副作用造成的影響。外觀改變、身體像進入更年期,乳癌患者最常為性事所困。乳癌患者因乳房切除、荷爾蒙治療等,是最常遇到性生活困境的癌症類別。乳頭神經切除,也會影響性生活敏感度,加上患者心中的自卑、焦慮,導致不敢與伴侶發生性關係等情況。癌症希望基金會台中希望小站社工師吳佳霖表示,除疾病引起的生理問題外,找回個人魅力、重建自信是恢復性生活的關鍵,且由服務過程中發現,皮膚的感知是恢復親密關係、性生活的一大關鍵。台大癌醫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徐勝駿表示,因治療過程中必須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乳癌患者最常遇到性生活問題,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反應,身體狀況像是進入更年期,即使癌症指數控制良好,但性欲下降、性生活品質也連帶下降,「忙於抗癌,性生活被放在後面,但性需求必須被好好處理,這也是國際趨勢。」而癌症患者身體形象因治療而改變,也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感,對性行為產生抗拒,尤其乳癌患者,此時便需要認知心理治療介入,或服用抗憂鬱、焦慮藥物,病友間的交流討論,也可協助病人重拾自信。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近七成年輕父母擔心養出啃老兒 醫師:家長先問問自己
聯合報橘世代、元氣網攜手推出「別養出啃老族」線上調查中,近七成還在養育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擔心養出啃老兒。是什麼原因,讓還在養育未成年孩子的家長,不但無法享受和孩子間的互信與親密,反而讓未見的恐懼侵門踏戶?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指出,當孩子年紀還小,父母就無端憂慮他將來會不會啃老,多數是父母生命裡某些議題沒處理,可能是上一代的影響、可能來自手足,例如你的哥哥啃老,致使爸媽晚年不好過,你什麼也做不了,於是看到同為老大的兒子只是用零用錢買了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就想著兒子將來會不會啃老。蔡佳芬建議父母,有此擔心時停下來,覺察這份憂心所為何來?合理嗎?是否用「擔心孩子」來展現自此沒處理的問題?就算孩子已大學畢業,但仍在摸索職涯階段,家長仍不易拿捏:要繼續支持考第三年國考的孩子嗎?孩子職場受挫回家,要馬上督促他找下個工作嗎?思索這些問題時,也憂慮處理不好,未來孩子會啃老。蔡佳芬指出,父母不妨先問問自己,你擔心的,是他的人生?還你老後被啃?若是後者,孩子成年後,父母責任已了,財富的守護可以就事論事;但若是前者,你期待幫助孩子自立,那麼要不要給予金錢、資源就是協助其自立計畫的一部分,而非答案。重點是,在這個生命階段,你想如何協助他?「身為父母,我們會想,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你也想成為他受挫時的避風港。」蔡佳芬說,「避風港這意象很棒,就是你進來避一避,之後就有辦法出去,不是永遠躲著。」養出自立的孩子,是父母的目的。蔡佳芬強調,焦慮是人類避險的本能、擔心也是來自愛,都是正常的,但是父母必須多一點停頓,釐清自己擔心的本質,才不會被不必要的焦慮響親子間互動,抹殺他對世界的嘗試。
-
2024-10-12 性愛.性福教戰
另一半熱衷鍛鍊很健康很好?細數毀掉你性生活的10件事,吃飽再性愛難高潮!
不管你們是夫妻或只是情侶關係,穩定的性生活無疑是長久關係維繫的重要原因。但生活中有太多因素讓性生活中斷,先不討論第三者介入的問題,光是二人之間可能就有許多變化因素,例如另一半運動過度的體能,及家中的毛孩子,都可能成為干擾破壞性愛的兇手之一。元氣網整理《The Guardian》、《HUFF POST》及網友讀者的經驗,歸納出可能毀掉伴侶性生活的10個原因。1.房間太亂了「研究指出,雜亂會扼殺性欲。凌亂無序的空間會造成壓力,不利性生活。」《The Guardian》訪問男性性愛教練Cam Fraser指出,臥室應該像一個「聖殿」,沒有任何壓力和干擾,能讓你完全感到放鬆,隨時可以在其中親密接觸。如何創造這樣的氛圍?首先應該確保床鋪的整潔,那些髒衣服或雜七雜八的東西都該放到該去的地方;並且不要在床上談論諸如孩子或工作的事情,讓這個地方成為只有睡覺及性愛的場域。2.沒有以正確的方式開始你跟伴侶之間的性愛,都是怎麼開始的?這會是能不能成為激發對方慾望的關鍵。如果都是很制式化的要求與進行,有一方可能偶爾會回報以冷淡的對待。此外,如果每次總是某一方的主動要求,也可能會有問題。偶爾讓對方感覺你需要他/她,能讓你們的性愛更能起化學變化。因此無論是何種方式,找到你跟對方的性愛啟動開關,是非常重要的。3.突然闖進來的「孩子」有些夫妻愈來愈少進行性愛,很多都因為小孩,而這孩子不限人類小孩,也包括了「毛小孩」。如果小孩突然闖進來,不但場面尷尬,兩人應該也會嚇得慾望全失。而如果是「毛小孩」在旁邊,你也覺得無所謂嗎?這則要看個人感受,有人可能覺得寵物沒關係,但也有人覺得不自在。兩人應該溝通好,如果另一半在意,請先確保家中的任何「小孩」都已經安頓好再進行。4.另一半過度的運動適度規行的運動是好事,但過度運動也可能影響你的性生活。《The Guardian》訪問的性愛與生殖研究中心《Kinsey Institute》研究員兼性與心理學podcast主持人Justin Lehmiller指出,「長期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其平均性慾低於進行輕中度鍛煉的人。」因為太頻繁的劇烈運動,會導致身體的疲勞和荷爾蒙紊亂。而怎樣算是過度運動?專家指出,如果出現慢性疲勞、精力不足、憂鬱或煩躁情緒、性慾下降、長期疼痛和睡眠中斷等問題,就表示你該減緩運動頻率強度。讓強、中、輕度的運動交錯進行,並保持適度休息,注意不要在運動中受傷,因為這些都會影響你身體性愛的表現。5.晚餐後才做愛大部份人似乎都會先飽餐一頓後再做愛?但《我們這個時代的裸體:大聲談論老年性愛》一書的作者Joan Price指出,這是錯誤的行為,因為,吃飽後血液流向消化系統,而不是流向生殖器官,此時較難被喚起性欲並達到性高潮,這因素對較年長的人影響更多。作者建議幾個較適合性行為的時間點:1.早上或下午精力充沛的時候。2.若只有晚上有空,盡量在晚餐前;若只能晚餐後,多一些時間先消化。3.週末。6.血壓偏高據估計 80% 的勃起功能障礙是由於身體原因造成的,通常是高血壓。對男性而言,血流減少會使其難以勃起和維持勃起,稱為勃起功能障礙,積即一般俗稱的陽痿。勃起功能障礙也可能進一步引發心理的焦慮,變成身體的心理都有障礙。而對女性而言,高血壓會減少流向陰道的血量,導致女性性慾或性興奮降低、難以獲得性高潮、陰道乾燥缺乏潤滑等問題。因此控制好你的血壓,不僅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也對性生活健康同樣重要。7.對外表信心不足這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例如老覺得自己不具吸引力,或執著於避免暴露身體的體位,恐會減低做愛的性致。因此,花點時間做讓自己覺得性感的事,例如,偶爾與朋友去跑趴、瑜伽,或做深層按摩,也可提高身體信心。當心理準備好時,提醒自己,盡情享受性愛。8.性愛變成例行公事據調查,已婚夫婦性愛的次數及滿意度高於單身及未婚人士。已婚狀態的性愛並不一定單調,可以帶來更多的舒適和親切感,更何況妳的伴侶知道妳的敏感帶以及如何愛撫妳。而無趣的性愛的確很難帶來美好經驗,當性愛已成例行公事,建議坦承妳的性需求,並嘗試新事物,如適時的使用情趣用品幫忙。9.太過新奇冒險的性招式與上個原因相反,有些伴侶就是想在一成不變的性行為中尋求新奇刺激。然而,太過刺激的轉變,或過度追求性技巧,也可能造成另一半的不適應。性治療師、《慾望剖析:建立聯繫和培養激情的五個秘密》一書的作者Emily Jamea提醒,嘗試新的性行為或姿勢要循序漸進,如果一下子超過熟悉的舒適範圍太多,可能令人產生大量的壓力荷爾蒙,進一步焦慮、封閉。因此,慢慢改變及嘗試,並要隨時察覺對方是否有不適反應。性技巧不好10.不顧慮另一半感受及回饋良好的性溝通,包括可以適時的表達你的各種欲望,也包括接受伴侶的反饋。如果某一方始終強勢的主導,不顧及對方的意願及心情,從不聽從對方的回饋,那最終只是讓另一半對你愈來愈反感。專家建議在性愛前試著問對方「你希望我如何取悅你?」,學會與伴侶談論二人都想要、都可以接受的性行為,將可以更豐富二人之間的性體驗及親密度。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Cuddling too much and doing it after dinner: 12 ways you could be ruining your sex life – and how to fix them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0 養生.聰明飲食
懂得喝咖啡讓健康效益極大化!史丹佛教授揭「完整咖啡飲用指南」
咖啡是現代人常喝的飲品,適量飲用咖啡有益健康。美國神經科學家、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安德魯·休伯曼(Andrew Huberman)根據科學研究,介紹咖啡因影響大腦和身體的機制,並提供優化咖啡因使用的方法、時間安排和劑量建議,教導人們有效利用咖啡因提升身心表現的潛力。一、喝多少、怎麽喝?1. 劑量建議‧每公斤體重可攝取1~3毫克咖啡因,並可根據個人敏感度調整劑量。例如體重100公斤者適合咖啡因劑量為100~300毫克,而且因長期飲用而適應,實際攝取量可提高。‧了解日常飲品的咖啡因含量,檢視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汽水、茶、咖啡、能量飲料)的詳細成分,各廠牌同類飲品也會存在巨大差異。2. 避免長期大量攝取注意不同飲料中咖啡因含量的差異,避免長期大量攝取咖啡因,恐增加頭痛、焦慮、血管損傷的風險。3. 平衡水分攝取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導致體內水分、鈉和電解質流失。建議每攝取一份含咖啡因飲品,同時飲用等量的水,另外可在水中加入少許海鹽、食鹽或電解質補充劑維持平衡。二、喝咖啡的時間安排1. 什麽時候喝咖啡比較好一般而言早上攝取咖啡因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經常在下午感到疲勞,可以考慮將咖啡的攝取時間推遲到起床後90~120分鐘。2. 晚上喝咖啡的注意事項建議睡前10~12小時停止攝取咖啡因,殘留的咖啡因可能影響你的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REM)睡眠品質;這當中仍存在個體差異,有些人只需睡前8小時停止攝取即可。3.空腹效應和持續效果空腹攝取咖啡因可讓較小劑量產生更顯著的效果,增強提神表現;咖啡因攝取後約30分鐘達到效果峰值,效果通常能持續約60分鐘。三、咖啡因對身心的正面影響1.心理層面咖啡因被認為具有抗憂鬱效果,因為它能夠提高體內某些兒茶酚胺(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水平。這些物質可以增強我們的動力、警覺性和行動力。另外大規模研究證實,經常攝取咖啡因不僅能改善情緒和幸福感,還能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2.生理層面研究發現,咖啡因能全面提升身體機能表現,包括加快反應速度、提高警覺性、增強專注力、改善協調能力、提高功率輸出和增強耐力。此外,它還能減輕疲勞感,提高最大攝氧量,增強力量、峰值功率輸出和肌肉收縮能力,同時改善運動過程中的舒適感。‧利用咖啡因戒斷技巧提升身體機能:1. 完全戒斷法:在重要挑戰(如馬拉松比賽)前3到20天完全戒斷咖啡因,然後在比賽開始前30分鐘左右攝取咖啡因。這種方法能讓咖啡因發揮最大效果。2. 漸進減量法:如果無法完全戒斷,可以嘗試在1~3周內恢復正常劑量,以提升情緒、能量和整體表現。建議先在日常訓練中嘗試這些方法,觀察啡因對你個人表現的影響。根據實際效果,再決定如何在特定挑戰中運用戒斷和攝取策略。
-
2024-10-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益生菌能有助改善排便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這麼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4-10-3)發表Eight-Week Supplementation With 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 and Functional Constipation(八週補充乳雙歧桿菌 HN019 和功能性便秘)。在介紹這篇論文之前,我想先讓讀者知道,我已經發表了21篇跟益生菌有關的文章,一再指出,益生菌在改善腸道功能方面是有些還算可靠的證據(儘管仍嫌薄弱),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憂鬱症、失眠、腎臟病、過敏體質等等,則都是誇大不實。請看下面這5篇:益生菌,弊多於利:在正常情況下,吃了益生菌,幾乎是等於沒吃,而在生病的情況下(服用抗生素),吃了益生菌,可能反而有害。腸道菌能控制我們?益生菌能改善憂鬱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目前,我們沒有太多證據表明服用益生菌會改變憂鬱或焦慮。便秘益生菌?《健康指南》的推薦能信嗎?:《健康指南》網站所說的4種《務必選擇,具備人體實驗,證實可以幫助排便順暢的益生菌》,要嘛就是被證實無效,要嘛就是根本沒有人體實驗。「台灣01益生菌」玩弄科學:廣告說「研究顯示TW01可調整體質、幫助排便」,但它所引用的那篇論文根本就沒有做關於「體質」或「排便」的實驗。腎臟醫學會聲明稿→益生菌改善腎臟病?:台灣腎臟醫學會:千萬不要相信過度誇大的廣告效益,現階段還是將益生菌的角色放在改善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更重要的是配合專業腎臟科醫師的治療和建議,以免錯失護腎良機。我現在把前天發表的論文整理如下:研究動機:過去的研究顯示,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 HN019(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HN019 )可以改善成人的便秘和胃腸道症狀,劑量範圍為 1.0 × 109 至 17.2 × 109 菌落形成單位 (CFU)/天,持續 2 至 4 週。然而,還沒有研究探討以排便頻率(bowel movement frequency,BMF)作為主要結局的 HN019 治療功能性便秘。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 HN019 在中國患者中經完全自發性排便(complete 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CSBM )測定的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效果。研究地點:本試驗於2020年12月25日至2月28日在中國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協調地點)、上海同濟醫院、上海中山醫院、上海同仁醫院及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進行。研究對象:共招募到229名符合資格的志願者,平均年齡45(範圍38-52),其中194位是女性。他們平均每週的CSBM是0.77(大約是每10天才自動排便一次)。他們被隨機分成兩組,試驗組(112人)每天早餐前吃4.69 × 109 CFU的HN019,安慰劑組(117人)則是吃安慰劑,持續8週。研究結果:試驗組的每週CSBM平均是0.80,而安慰劑組則是0.66。(版主加註:都跟試驗前的0.77沒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結論:儘管據報導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功能,但這項大型、實施良好的隨機臨床試驗並未證實這樣的結果。每天服用 4.69 × 109 CFU 測試劑量的雙歧桿菌 HN019 在增加完全自發性排便方面並未優於安慰劑。原文:益生菌能改善排便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3 醫療.新陳代謝
食慾增加體重卻下降?甲狀腺亢進8大類症狀,一表看甲亢飲食宜忌清單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分泌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其中「甲狀腺亢進」常常因其症狀的多樣性,誤以為只是單一症狀,而沒診斷出來對症下藥。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女性發生率為男性4倍,以20-40歲的女性發生率最高,主要是甲狀腺素分泌過量,導致新陳代謝增加及過度興奮交感神經系統所致。甲狀腺亢進8大類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會產生的症狀非常多樣性,患者常見有以下幾種症狀:1.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2.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3.胃口食慾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手會有顫抖的情形。5.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6.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容易一直掉頭髮。甲狀腺亢進4大原因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時,都會問醫生,為什麼我會得甲狀腺機能亢進?原因很多,東元醫院以下介紹常見原因: 葛蕊夫茲氏疾病(Graves’ Disease):自體免疫失調最常見,約佔90%以上。葛蕊夫茲氏疾病是一種遺傳疾病,當一個人體內存有這樣的基因,出生後並不會立即發病,而是在壓力下誘發出來。 甲狀腺發炎 甲狀腺結節 腫瘤甲狀腺亢進飲食原則針對甲狀腺亢進患者,最重要的飲食原則就是,應避免含碘量過高之食物(20mcg/份),以選擇低碘的食物。奇美衛教資訊網根據10類食物,劃分3種含碘食物的選用級別,詳如下表: 含碘食物排行一次看含碘食物來源大多來自於食鹽、海帶及海鮮,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資料指出,常見含碘食物及含碘量參考如下表所示: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台北榮總、東元醫院、江珠影醫師、國泰醫院、奇美衛教資訊網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30 醫療.中醫
肝變差會出現哪些症狀?中醫教居家保健3秘訣,這樣做讓身體順利排毒!
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中醫師說明如何維持肝臟健康,讓身體能夠順利將毒素排出去。中醫的肝與西醫肝臟的異同之處 西醫「肝臟」是實際的器官,有著儲存血液、製造膽汁、凝血功能、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等功能;而肝臟內的「膽囊」則是有分泌膽汁的功能。中醫「肝」的範圍比西醫「肝臟」要廣,除了上述西醫肝臟、膽囊的功能之外,還有「肝經」和「膽經」。這兩條經絡經過人體的部位出問題,都與「肝經」和「膽經」有關係。相對的,若肝出問題,則肝膽經絡上的部位也會有其表現;例如「肝經」經過乳腺,就和乳腺增生、經前乳脹痛、乳房腫瘤...等不適有關;「肝經」經過下腹部,與月經和痛經有關;「膽經」經過頭部側面,就和偏頭痛有關。《黃帝內經》「肝臟血、主疏泄、肝開竅於目、肝主筋、其華在爪。」 說明中醫的肝能影響儲存調節血液、消化腺分泌代謝、情緒變化,也和人體的眼睛開合及視力、肌肉筋膜、指甲有關。肝變差會有什麼症狀?肝累積毒素的身體表現所以當肝變差時,出現肝膽疾病、血液疾病、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抑鬱、煩躁、不思飲食、脹氣、眼白血絲、睡眠障礙、抽筋、指甲表面有凸起稜線、黑線、或凹陷…等,都是肝的問題。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人體肝臟排毒功能不佳,導致疲勞倦怠、噁心、胃口不好、皮膚癢、黑斑、還可能躁鬱、失眠、乳房腫瘤。肝臟也是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的器官,若代謝變差,則有可能眼周出現膽固醇沉積的黃色瘤、脂肪瘤、面皰、粉刺、毛囊炎…等症狀。另外,當人體內的膽紅素無法順利從肝代謝,沉積在體內導致黃疸,就可能進而刺激皮膚發癢、皮膚變黃或眼白變黃,所以像是有膽結石、肝硬化、肝癌…等膽道阻塞的患者,的確可能會有著全身皮膚癢的症狀。養肝居家保健方式1.勤按太衝穴位於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用手指輕揉按壓,有感覺酸脹即可,每次3~5分鐘,就能幫助疏肝利膽、清熱排毒、明目、解鬱。2.作息調整養好肝熬夜傷肝,容易肝發炎,也就是「肝火」,而影響肝的排毒。「膽經」在晚上11點至凌晨1點,「肝經」在凌晨1點至3點,在這4小時的黃金時段肝臟氣血最為旺盛。所以建議在晚上11點就要入睡,讓肝修復,為身體排毒。3.養肝茶飲這樣喝.牛樟芝、靈芝或靈芝子實體:幫助抗自由基損傷,提升肝臟細胞排毒功能。.絞股藍:別名七葉膽、五葉參,降血脂、降總膽固醇、降三酸甘油酯。.薑黃:降血脂、增加膽汁生成分泌,薑黃素對肝臟損傷有保護作用。.枸杞: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保肝護眼抗衰老。.菊花、決明子:清泄肝火、解毒明目。.玫瑰花:行氣疏肝解鬱,有促進膽汁分秘作用。【杞菊玫瑰飲】功效:疏肝解鬱,養肝解毒。材料:枸杞1錢(一小把)、菊花1錢、絞股藍2錢、炙甘草1錢、玫瑰花1錢。沖泡方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充分浸泡5分鐘,加水至600毫升煮沸,轉小火約30分鐘煮至300毫升,關火,趁熱加入玫瑰花,加蓋悶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追蹤身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步驟 簡單2方法教你輕鬆測量心跳
測量心跳是追蹤身體健康情況的重要步驟,但智慧手表等「監視」裝置可能徒增焦慮,也不見得都準確,醫生教我們2個簡單的自然測量法:頸動脈脈搏測量1.先找到氣管。氣管在頸部中央,手指沿著頸部氣管上下觸摸,可以感覺到隆起點。2.用兩根指頭(食指和中指)從下巴往下水平移動,不要左右輪流觸摸,一邊測完再測另一邊。3.輕壓氣管兩側,你會感到脈搏跳動,這就是你的心跳。4.數數看15秒鐘跳了幾次。這時候可用計時器,或有秒針的手表。5.所得次數乘以四,這就是你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橈動脈脈搏測量1.手掌向上朝天平放。2.找到橈骨或腕骨所在。就是拇指骨和手臂骨交口的硬結點。3.用兩指(食指和中指)稍微朝手臂中央輕壓,不要超過中線,兩指維持在手掌外第一道脘紋上。4.輕按手脘紋路,你就會感覺出脈搏跳動,這就是你的心跳。5.輕數15秒跳動的次數,可用計時器或有秒針的手表。6.所得次數乘以四,就是你每分鐘心跳次數。為什麼要學會自然計算、測量心跳的方法?因為研究發現,心跳追蹤器、智慧型手表等現代化工具,不見得對每個心臟病患者都是上選。美國心臟協會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穿戴裝置可能提升焦慮、過度跟蹤症狀、讓患者更加倚賴健保資源。對心房纖維性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也就是心律不整的患者,靠穿戴裝置測量心跳反而會讓患者更加關注症狀,更加擔心治療的情況。該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五分之一穿戴測量心跳裝置的人,看到心律不整的通知後,會產生激烈的害怕和焦慮,心臟健康教練組織創辦人暨執行長米契爾(Hannah Mitchell)說,穿戴裝置有時候不可靠也不準確,因此,用自然測量法測量心跳很要緊。「兩相對照,也會讓你更加放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保大數據/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失智症治療原則 讓長者在地幸福老化截至113年4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530,569人,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病人41,343人,居醫學中心之冠。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副教授張雅婷觀察,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攀升,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高雄長庚是大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神經內科部組成「智能與老化中心團隊」,提供失智症門診照護諮詢服務,並定期與社區結合辦理失智症衛教講座、失智症病友會。就診諮詢認知障礙的病人多元,從最年輕的16歲到最年長的103歲,主要年齡層為65歲以上長者。張雅婷表示,就醫的長輩遍及高雄各行政區,最遠至茂林區、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等,也有跨區域的台南、屏東及台東縣市。失智症中心的原則是讓病人回到家鄉「在地幸福老化」,在治療方面,著重跨團隊合作,包括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牙口團隊、營養團隊、護理團隊等。在高雄長庚用藥的失智症患者約2,000人,除了藥物,還安排職能、語言和物理復健等。非藥物介入的部分,將發展園藝、健口操等,致力於維護其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照護者以及家庭負擔。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民眾識能、警覺性增加 診斷極輕度失智者變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3萬3,96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名。聯醫2017年成立失智症中心,各院區配備醫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團隊,提供失智症照護。除了藥物治療,2019年首創社會處方箋納入醫囑創新作法,跨界台博館、故宮、中研院、市立美術館等18個文化、藝術單位,幫助患者透過參與社會延緩病情,累計近800個家庭參與、服務超過5千人次。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聯醫女性失智者占比62.57%、男性37.43%,由於女性壽命長,比率高於男性屬正常。85歲以上最多有50.72%,其次65至84歲約45%、64歲以下為3.77%,失智症從75歲後發病比率上升,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提高。劉建良臨床觀察,近五年診斷極輕度症狀者增加,原因之一在於民眾識能增加,若親友出現不同日常表現,就會求診;二為家中曾有失智症病人,再出現第二人有疑似狀況,家人警覺性提高。劉建良認為,及早就醫確診固然重要,但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透過多元治療介入,管控危險因子,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預防失智症發病或延緩惡化。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 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13,810人,為地區醫院第一名。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陳怡君表示,就診民眾逾65%為7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為退休人士,性別比以女性居多。陳怡君說,長庚醫院於2009年10月成立失智症中心,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為核心,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服務,減緩罹病的照護壓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因地處於桃園市、新北市交界,個案來自桃園市約65%、新北市30%、其他縣市5%。桃園長庚的診療服務多元,包括腦部磁振造影與腦部正子造影檢查、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以及研究使用的Tau蛋白正子腦部掃描。陳怡君提到,失智症的診斷非常重要,這些儀器能協助疾病的判讀正確性,包含腦部是否有病理變化,這些檢查對於診斷及後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桃園長庚於201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一旦就醫民眾確診,跨領域團隊可及時介入,除了藥物與非藥物協助,並透過個案管理及追蹤來串連失智症病患個別照護。另依需求轉介跨科別診療、營養、復健、社會資源等。基層診所No.1新北市清福診所/醫師與照護團隊協力 多樣輔療協助復能三峽清福診所定期由神經內科醫師駐診,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照護,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4,126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總治療長林淑敏表示,除了藥物治療,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復能」,藉由多樣輔療課程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林淑敏說,診所集結跨領域的照護團隊,醫師看完診後,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能力,開立量身訂作的「運動處方箋」,再由職能治療師、復健治療人員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看診的長輩多為輕度、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又以中度居多,常合併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團隊會依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興趣設計療程。例如:因黃昏症候群吵著要回家的阿嬤,職能治療師會買菜請他們幫忙整理、洗菜,甚至真的下廚,提供認知刺激,屬於懷舊治療的一種。醫師仔細問診、閒話家常,一位患者平均花45-60分鐘,開立用藥及運動處方箋後,也會實際到復健空間看長輩的執行進度,鼓勵把訓練課程做完。醫護人員、照護團隊的角色更像家人陪伴,與長輩緊密互動,有助於建立長久關係,讓追蹤與治療更有效益。 112年失智症患者就醫10大院所失智症早期症狀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等。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他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等,東西搞丟後,無法回頭尋找。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多。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4-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哪種茶咖啡因最少?這3種飲品咖啡因含量高低一次看 焦慮、心悸、胃痛恐是喝過量了
手搖飲料,是許多人喜愛的飲品,不僅口味多樣,還能隨心調整甜度和冰塊。但你知道手搖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有多少嗎?咖啡因攝取過量 恐致這些健康危害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咖啡因是一種常見的刺激性物質,適量的攝取可以提神、增加注意力和記憶力,但過量的攝取則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如失眠、焦慮、心悸、胃痛等。因此,了解手搖飲料的咖啡因含量,並控制每日的總攝取量,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環。哪種茶咖啡因最少? 飲料控一定要知道的小知識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定,自112年1月1日起,超商、手搖飲等現場調製的飲料只要含有咖啡因成分,都必須標示該杯飲料的咖啡因總含量,或依紅、黃、綠色區分:.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1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1至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這樣的標示方式,可以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飲料的咖啡因含量,並依個人的需求和耐受度選擇適合的飲品。這3種飲品 咖啡因含量高低一次看而手搖飲料中,通常含有咖啡因的成分有茶、咖啡、巧克力等。不同種類的茶,其咖啡因含量也有所差異。黃軒指出一般而言,紅茶的咖啡因含量最高,綠茶次之,烏龍茶和普洱茶最低。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則取決於咖啡豆的種類、烘焙程度、沖泡方式等因素;巧克力的咖啡因含量則與可可含量成正比,可可含量越高,咖啡因含量越高。咖啡因適量攝取量 每個人體質不同咖啡因的攝取量,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習慣、敏感度都不同。一般而言,成人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不宜超過300毫克;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則不宜超過200毫克;兒童和青少年則不宜超過100毫克³。黃軒強調,這些數值只是參考,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安全地攝取這些量的咖啡因。有些人對咖啡因的反應較敏感,即使攝取少量的咖啡因,也可能出現不適的症狀,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緊張不安等。因此,建議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度調整咖啡因的攝取量,並避免在睡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免影響睡眠品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醫療.牙科
水雷射牙科費用大解密:植牙、牙周病、牙齦美白一應俱全
你有看牙焦慮嗎?一想到治療器材發出的震動聲響、患部接受處理時的疼痛感、漱口時看到的鮮紅血水,就緊繃抗拒?近期一項新型技術將有效減少治療時的不適,讓你面對牙周病、潰瘍發炎等口腔問題時能更有勇氣面對,不再拖拖拉拉。高精確度,治療同時滅菌,恢復快,感覺沒那麼痛!水雷射技術(Er,Cr:YSGG)如字面意思,結合了雷射及水兩種元素,高能量雷射激發水分子產生微爆破動能,普遍運用於發炎感染的組織切除、牙結石牙菌斑清除、牙齒或齒槽骨切割等方面。相較於傳統治療器材,雷射光束小,操作時能更精準定位,形成較小傷口,出血量和疼痛感也隨之減少;再者,雷射動能與水分子結合,不致產生過多熱量傷及組織,更能保留足夠能量在治療時同步殺菌並促進生物組織再生,縮短恢復期,患者在舒適度感受上相對提高。 新竹品味牙醫陳泰龍醫師表示,以牙周病為例,傳統治療會使用牙周刮刀物理性刮除牙齦下的牙菌斑和結石,嚴重牙周病甚至得切開牙齦進行翻瓣手術,此種治療法傷口範圍大、出血量多,也會對牙齦造成傷害,治療過程易讓患者心生恐懼以至逃避看診、延誤治療。水雷射技術則因為探頭小,能深入牙齦縫隙、牙周囊袋,無需切開牙齦即可清除傳統器械難以觸及處進行結石清除同時滅菌,能減少牙齦損傷,是更溫和、安全的治療方式。水雷射應用廣泛,植牙、牙齦美白、口腔潰瘍也適用 水雷射在植牙手術的應用也十分多元,除可搭配傳統器具進行牙齒或齒槽骨切割,在即拔即植(拔牙同時植牙)手術更能有效幫助傷口凝血和滅菌,降低傷口感染發炎風險,提供理想的拔牙窩洞乘載植體,提升植牙成功率。對於植牙後常見的植體周圍炎,水雷射細微的水分子能深入傳統刮刀不易到達的植體螺紋縫隙,透過集中或擴散不同探頭模式,進行更細緻、全面的清潔,有效清創並促進癒合;而由於水分子吸收雷射熱能,不會造成熱損傷,這也有助保護植體及周圍組織的健康,是治療植體周圍炎的合適選擇。陳泰龍醫師說,整體來說,水雷射技術具患部傷口小、出血少、助凝血、滅菌、加速組織再生等優點,是牙科診所推薦的治療選項之一,除前述的牙周病、植體周圍炎,對於需要進行牙冠增長術的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其所具備之特點能大大減少疼痛範圍並縮短療程;水雷射技術還能運用在牙齦美白、繫帶切除、根管治療根尖切除術,及常見的口腔潰瘍等症狀。非健保補助,自付費用視治療項目及範圍而有不同目前水雷射技術屬自費項目,費用依療程及範圍而定,落在數百元(如口腔潰瘍治療)至數萬元間不等(如牙周水雷射療程)。儘管水雷射技術應用廣泛且有其獨特優點,但一位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牙醫會根據患者個別病症狀況,在傳統器具與水雷射間搭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陳泰龍醫師提醒,目前牙科治療中的雷射技術並非僅限水雷射一種,另有二氧化碳雷射及二極體雷射技術,而其中水雷射冷卻效果最佳,能避免熱損傷,減少組織燙傷風險。「當牙醫師提出將以雷射技術作為治療方案時,建議患者需進一步了解是何種雷射,才能在安全無虞前提下得到有效的治療成果。」水雷射治療成本高於傳統治療,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更為先進的設備和專業訓練,然而,水雷射能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來說,是一項具備良好性價比的選擇,患者可依據自身需求和經濟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果你特別在意治療過程能否少痛一點、舒適度高一點,水雷射技術將是值得考慮的選擇!新竹品味牙醫診所*陳泰龍醫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口腔外科碩士)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學士台灣植牙聯盟醫學會 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植牙醫學會 專科醫師美國密西根大學人工植牙專科進修現任 品味牙醫主治醫師
-
2024-09-26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別養出啃老族!填問卷抽好禮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別養出啃老族!填問卷抽好禮」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全瑩生技】瑩顧力EX(60粒/盒),共計3名黃O琳 陳O如 郭O如 【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9月25日(三)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手機簡訊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9月29日(日)下午6點前回覆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孩子啃老怎麼辦?」是不少高齡父母的困境,辛苦大半輩子存下的退休金、養老本,因為得拿出來養兒顧孫,可能導致老年無以為繼。「我會不會養出啃老族?」教養孩子如何張弛有度、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卻又不放縱寵溺,也成為仍在教養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焦慮。啃老族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填問卷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擔心孩子啃老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問卷統計結果、各領域專家提出的解方,也將製作成專題,公開於聯合報《橘世代》。★隱私權聲明:–此問卷將根據統計結果,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內容專題之用。統計結果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本活動獎項寄送地區僅限台、澎、金、馬地區,海外地區恕無法配送。–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
-
2024-09-25 養生.心理學解密
害怕錯過班機?旅遊專家教你克服登機焦慮症:飲酒可能會加劇
對許多旅客來說,準時趕上航班是壓力巨大的一件事,在偌大的機場中尋找登機口有時更使人摸不著頭緒。隨著越來越多旅客發布有關「登機口焦慮症」(gatexiety)的貼文,旅遊專家提供了幾個解方來緩解這種焦慮感。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登機口焦慮症指的是即使登機資訊隨處可查、列在航空公司的應用程式上,旅客依然十分焦慮以致重複查看登機資訊、向機場人員或其他旅客確認資訊無誤、不斷檢查機票是否在身等行為。雖然這種習慣可能讓旅伴感到煩躁,但專家表示這些行為是可取的,因為登機口資訊經常會改變。理財網站NerdWallet的旅遊專家法蘭奇(Sally French)便說提前到達機場並親自查看資訊很少是壞事,「這讓我安心,不會錯過航班,同時還能有時間補一下工作進度。」LifeStance Health執行總監、社工師克拉金(MK Clarkin)表示,「航空旅行使我們面臨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天氣延誤、飛機故障、機場交通、登機口變更、安檢線過長、行李遺失等風險。為了自己的福祉和生存,人類天生就希望掌控一切,本質上來講飛機旅行便消除了我們可以控制的諸多因素,這導致痛苦及焦慮。」為了克服這種焦慮,一些旅客可能會提前幾個小時到達,但克拉金警告這實際上可能反而導致壓力增加,因為乘客能做的只是乾等。「雖然這是確保您準時找到登機口的有效方法,但也可能讓您在等待時間時陷入胡思亂想和焦躁不安。」對抗登機焦慮的最佳方法是「控制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到達時間、托運行李、辦理登機手續、拿到登機證。也有人會直接去酒吧喝兩杯緩解緊張情緒,但克拉金的同事索利特(Matthew A. Solit)建議避免飲酒,這恐怕會加劇焦慮情況,最安全的作法是下載幾集最喜歡的輕鬆節目、策劃一個播放列表,聽播客或帶本書轉移注意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5 醫療.婦產科
月經來容易偏頭痛?藥師建議可多攝取5種營養品有助緩解
女性生理期來之前,易有心情低落、易怒的情緒反應,以及胸部脹痛、腹痛、腹瀉、嗜睡等生理症狀。藥師李昱興表示,「偏頭痛」是女性最常抱怨的困擾,關鍵就在於荷爾蒙變化,建議多補充鎂、鈣、B群、魚油、薑黃這5種營養品,有助於緩解疼痛。為什麼女性頭痛總是愛在生理期來報到?李昱興說,當女性經期來之前,荷爾蒙濃度急降,包括黃體素、雌激素以及血清素減少,會讓腦部血管收縮而導致頭痛。另外,若因經期前頭痛而累積焦慮及壓力,則可能加劇頭痛症狀。通常在月經來的前2天至月經來後第3天,偏頭痛狀況最為明顯,又稱為「月經偏頭痛」。根據台灣頭痛學會資料顯示,女性偏頭痛患者人數是男性的三倍,20至40歲的女性,平均每5人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李昱興提醒,服用止痛藥能有效緩解不適,但是要適量使用,若每次一痛就吃止痛藥,長期下來可能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李昱興強調,「該吃止痛藥還是要吃」,不需要過度忍耐,除了藥物之外,建議多攝取5種保健品調節血流、放鬆肌肉。搭配多做舒緩肩頸的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可遠離惱人的偏頭痛。1.鎂:研究顯示,生理期偏頭痛與缺鎂有關,每天額外補充鎂,可舒緩神經並調節肌肉收縮、減輕經前症候群與經痛,也能改善停經後的不適。建議多吃腰果、杏仁、香蕉等。2.鈣:適當的鈣質補充,有助於放鬆肌肉、協調神經系統、改善情緒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小魚乾、黑芝麻、牛奶、深綠色蔬菜等。3.維生素B群:尤其是B6,能調節血管收縮,減少子宮過度收縮所引起的經痛。研究發現,每日補充200毫克鎂與50毫克B6,連續一個月可顯著減少與焦慮相關的經前症狀。4.魚油:富含Omega-3,能減少經期的發炎反應,並促進腦部循環。食藥署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5.薑黃:薑黃含有薑黃素,具強大的抗發炎效果,能減輕經前症候群,但每日建議攝取量不宜過多。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日建議量不超過180毫克。
-
2024-09-22 名人.劉秀枝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名醫揭失智症危險因子:中年就該開始努力
我應邀對一家企業30至50歲的員工演講,對方希望我在90分鐘內講失智症、迎向銀閃閃生活需知,和退休後活出豐富人生。聽眾是否太年輕了?其實,佔失智症六成的阿茲海默症,其大腦的主要病變類澱粉斑塊在失智前30年就開始漸漸沉積,所以從中年就要開始預防;又因無法預知何人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所以人人都要預防。很高興看到青壯年忙著成家立業之餘,對長輩與自己的老年能未雨綢繆,降低對老年的焦慮。回想我30至50歲時在做什麼?那是個人學習、成長並走向事業顛峰的階段。心中只有醫院、病人、教學、研究與撰寫論文,不僅要對社會盡一份責任,也要有足夠儲蓄養老,獨立自主,活得有尊嚴。小時候經歷外祖母往生,中年後看著健壯能幹的雙親逐漸衰老、失智,在90多歲時往生,讓我體會到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平常診治的神經內科病人多高齡,常罹患腦中風及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等。疾病不論身分地位與經濟狀況,只有輕重之分,而且人人都有機會。成年人最擔心的疾病是癌症、失智症與心臟病。癌症與心臟病的診治突飛猛進,大部分的癌症都可控制或治癒,很多人裝了冠狀動脈支架後生活如常。但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相對落後,即使美國從2023年開始有兩種抗類澱粉的抗體針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只讓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者,治療18個月後的認知退化延緩約27%至35%,且費用非常昂貴,因此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刺胳針》委員會(The Lancet Commission)分析大量最新醫學文獻,於2024年8月發表失智症14個可控危險因子的「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也就是依此危險因子在人群中的盛行率以及風險性,計算出有多少比率的失智症是因為此危險因子而發生。而且,不同的年齡層各有其需預防或控制的危險因子,18歲以前是低教育(5%);18-65歲時是聽力喪失(7%)、低密度膽固醇高(7%)、憂鬱(3%)、腦外傷(3%)、少活動(2%)、糖尿病(2%)、抽菸(2%)、高血壓(2%)、肥胖(1%)、飲酒過量(1%);大於65歲是社交隔離(5%)、空氣污染(3%)和視力喪失(2%),加總共45%。如果這14個因子都消除了,就可減少45%的失智人口。為何聽力喪失的比例高達7%?聽力喪失的失智症相對風險只有1.4倍,但因聽力喪失的人口多(59%),所以可歸因比例就跟著提高。雖然沒有大數據佐證,但醫學文獻也顯示地中海式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也是有效的失智症預防因子。人類健康受到基因、個人體質、環境、生活型態、心態和機遇的影響,除了基因無法選擇及機遇可遇不可求外,其他都是可調適的。也就是如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要治療,並以健康、活躍的生活方式與正面心態來預防失智;且在退休後,追求以前的興趣或培養新嗜好,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擴大視野,豐富的退休人生自然水到渠成。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火燒厝,才知屋主獨居失智!缺乏社交導致失智風險大增,許多長者出事才被發現罹病
台中一處民宅晚間突然起火,一位獨居老婦受困其中,消防隊及時將火勢撲滅,老婦受到嚴重驚嚇,坐地喃喃自語,反覆說著「要回家煮飯」,警消當下以為她驚嚇過度,僅協助安撫她,後續經社會局協助後發現老婦自從喪夫後,靠資源回收生活,幾乎沒有社交生活,獨居近五年的時間,近期已漸漸失智,那天失火的晚上,她肚子餓想吃飯,卻只開了火沒有放任何料理,讓鍋子乾燒而釀出火災。「這類案例太多了」,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台灣的高齡者以女性占多數,先生離世後子女離巢,幾乎都是自己住在無電梯公寓中,許多長者初期獨居時,身體狀況良好,但漸漸身體出現狀況,加上對失智病識感不高,常常是出事才被發現屬於「獨居失智」的患者。最悲慘狀況 失智回不了家曾有獨居奶奶外出時,不小心跌落到排水溝,被救起才發現她回不了家,走了好遠的路;也有子女長年住在國外,獨自住在台灣的長輩,因為被詐騙太多錢,子女返台處理長輩被詐,才發現爸爸已經失智;又或是最悲慘的情況,不幸走失死亡,調閱監視器的過程中,發現獨居長輩的樣態恍惚,才發現極可能是因為失智走失,最後回不了家而喪命。依據一一二年六月底銀髮安居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獨居占廿三點三三%、老老照顧占十二點三六%、非獨居且非老老照顧占六十四點卅一%;其中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女性獨居長者占女性長者比率廿二點七六%略高於男性之廿二點七一%,七十五歲以上女性獨居長者比率廿六點一二%高於男性之廿一點九八%,女性長者獨居比男性多。若打算獨居 做好社交規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如果以獨居長者占廿三點三三%計算,全台約有九十七點六萬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獨居,目前六十五以上失智盛行率為八%,可推估獨居失智者,約有七點八萬人左右。多數的獨居失智長者「難以挖掘」,特別是男性獨居者,他們大多不與社區互動,雖然他們能自理生活,但是一旦失智他們幾乎沒辦法向外求援,社區也很難透過平常的互動,提醒他可能生病了,讓獨居風險陷入惡性循環。身障失智 七成無法自我照顧陳筠靜說,過去有非常多的研究都顯示,失智者會比一般獨居者孤僻,像是從一一○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分析,具身心障礙身分的失智者,有七成沒辦法自我照顧,因此他們的照顧服務需求遠高於其他障別,需要與外籍看護同住或住機構比例高,其照顧費用開支高,但外出行動的獨立性低,社會參與度低,自我決定情況低。湯麗玉說,獨居減少社交刺激,會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若未來決定要獨居生活,膝下又沒有子女,一定要先做好「社交網絡」的規畫,同時避免財務被詐,也建議可以做好信託,房屋也可以找尋信任的對象共同持有,定期到醫院篩檢腦部變化,也是建議的方式。她也呼籲政府應該正視「獨居失智」的困境,建立主動關懷制度,揪出獨居失智長者,避免出事後才發現他們是失智患者。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獨居又無社交,大幅增加失智風險!全台盤點獨居戶,社福資源想找到邊緣人
獨居又無社交活動,將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近年各縣市已針對獨居者,啟動有條件的關懷機制,如果屬於失能、失智者,主動協助安裝火警、防跌以及定時到府關懷,但目前獨居戶多屬於「戶籍在人不在」,全台廿二縣市已啟動確認獨居者實際居住形況普查,已有約半數縣市完成,並評估是否屬於「社福邊緣戶」,將資源送進獨老手中。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的統計調查,僅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居住住宅數量,全國多達六十九點五萬宅,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周道君表示,衛福部多年前即開始關注「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者風險」,各縣市只要評估該名獨居長者,需要安全關懷,就會主動協助安裝火警偵測裝置,或是有些失能的長者獨自居住,提供防跌的偵測系統,目前全台列冊收案的人數約為五點二萬人。但內政部調查的戶數高達近七十萬宅,列冊人數卻不到一成,周道君表示,獨居宅的計算方式,是以戶籍當作調查方法,台灣有許多人是「人在籍不在」,又或是「籍不在人在」,為了能確實掌握獨居戶,全台縣市在這兩年全面盤點轄內的「六十五歲以上獨居宅」,確認居住者是否真的只有一人,此舉目的在於讓資源主動送進去。過去會以為獨居者就等於需要幫助,周道君說,實際訪查後發現,獨居者不一定弱勢,獨居長者不一定就是「失智候選人」,沒有社交網絡者,才較為容易失智,此次盤點獨居戶,最希望找出「社福邊緣戶」,剛好無法申請低收或中低收者,又或是已經失能、失智無力申請身障資源或醫療資源者,得將他們找出來。以現行已完成初步盤查的縣市分析,原以為社福邊緣戶的獨居者會有很多,但卻僅有零星,甚至極少的戶別需要導入資源,周道君說,這是初期完全沒想到的結果,目前推估全台數據最快要二年後才能完成,屆時將有最完整獨老生活情況調查資訊出爐。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活得好累!總是在討好別人 心理師:你可能有「好女孩症候群」
「好女孩症候群」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身為現代女性絕非易事,你應該可愛但不幼稚,性感但不低俗,要聰明但不炫耀,要有雄心壯志但始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女性應該滿足的社會期待往往難以實現又相互矛盾。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日復一日地試圖滿足這些期望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你可能因此有所謂的「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是什麼、如何發現?該怎麼辦?什麼是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的概念並非起源於醫學,它是流行文化的產物,簡單的說,就是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他們會照顧別人,不會惹麻煩,植根於社會對女性應該如何以及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的刻板期望,當偏離典型的「好女孩」行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或害怕被評判。妳可能患有好女孩症候群的跡象「好女孩症候群」是一系列特徵的集合,當走向極端時會一定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好女孩症候群」有以下六種明顯的特徵:1.完美主義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也不全然是壞事。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給你強烈的自我指導和紀律。但當你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你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時,問題就出現了,請別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基礎上。有「好女孩症候群」的女性對其他人的回饋很敏感,這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討人喜歡討人喜歡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常見表現。取悅他人的人善於預測他人的需求,並在滿足這些需求時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結果是,即使你受到不當對待,你也不會說出來,反而傾向服從。感覺自己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專注於滿足那些龐大且無法實現的需求,例如成為理想的伴侶、完美的父母和最好的朋友,並且從不給其他人帶來不便。3.將他人放在第一位你聽過「自我犧牲」嗎?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或否定自己。也許你放棄了你喜歡的工作來養育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另一半不願意妥協。也許你總是同意去吃你同事最喜歡的午餐,也許你每個週末都會長途跋涉回家探望你的父母,儘管你的妹妹還跟爸媽同住。「好女孩症候群」的人總是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4.身體形象問題飲食失調和「好女孩症候群」有關。另外,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可能會以美麗的名義進行整形手術,以使自己看起來像其他人,可能會花很多錢購買時尚的衣服,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外表。5.性愛困難性愛困難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特徵。這些好女孩常常被視為天真純潔,以下是好女孩症候群在性愛關係方面的特徵:對發生(或想要)性行為的恐懼或內疚,尤其是當你想要的人或性行為不符合女性性行為的傳統形象時。很難理解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因為你總是專注於伴侶的快樂。自我意識(關於你的身體或其他任何事)阻止你與性伴侶充分溝通。即便對性行趕到不舒服,你不會有任何表示。難以辨識性愛關係中的危險訊號,可能涉及性虐待、拍攝性愛影像,或更廣泛的親密伴侶暴力。6.童年時期經歷創傷「好女孩症候群」的行為,例如取悅他人和完美主義,可能是一種過度警覺的心理狀態。過度警覺是一種長期警覺和危險感的狀態,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和焦慮等心理健康狀況有關。為什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會出現過度警覺呢?以一個在遭受身體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例:他們可能很安靜、順從和自我克制,因為隱形可以讓他們安全地成長。他們可能會試圖讓一切(包括他們自己)看起來「完美」以避免衝突。他們可能被訓練為施虐者找藉口並隱藏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幫助他們在虐待情況下生存下來的相同行為,形塑了他日後與他人交往的模式。如何克服好女孩症候群?除了尋求心理師的診斷與諮詢,還有以下方式來幫助自己!辨識和驗證感受當你有「好女孩症候群」,最重要的一步是識別並驗證你的感受。「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往往總是表現得很快樂,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暴怒和怨恨,所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女性被教導要壓抑或不要擁有的,但是感情是存在的。而且它們非常真實,承認這些情緒很重要。學習設定界限採取行動並練習設定界限,例如,學會對別人說不,而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使有時為自己挺身而出會導致周圍的人做出消極反應。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好女孩症候群避免使用「好」和「壞」等字眼知教養是「好女孩症候群」的關鍵,你一定要有意識的避免使用「好」和「壞」「好女孩」「好男孩」「好孩子」等字眼,只對對具體行為進行評論,例如「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承認身為人不是只有好或壞的標籤,裡面有很多灰色地帶。聽聽你的直覺父母也要教導孩子傾聽自己的直覺。當一個人不聽從自己的直覺時,很容易被利用,無法遠離有毒或可能有害的人,相反地,孩子可能還會試圖「修復」有毒關係。對孩子來說,當你教他們成為「好女孩」或「好孩子」時,他們就很容易受到掠奪者的攻擊,害怕被父母判斷為「壞」的孩子,更有可能保守被外人欺負的祕密。所以應該教導孩子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直覺,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再見,好女孩!「好女孩症候群」如果走向極端,會損害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對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覺得如果有人不喜歡他們,他們的價值就會下降。但我們無法取悅所有人,一旦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向前邁出一些大步。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21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減少「孤獨死」!日本監控水電、丹麥推協作住宅
少子化加上超高齡化,獨居人口增加,也讓政府需要直接面對獨居風險,日本警察廳近期公布今年一到三月「孤獨死」的最新數據,多達二點一萬名獨居者在自宅過世,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台灣雖未有相關調查與統計,但不少新聞事件陸續報導,國內獨居者死亡事件愈來愈多。專家指出,獨居風險不只是失智,包含意外身亡等,都需要正視。台灣目前的人口結構發展與日本的走勢極為相似,高齡者愈來愈多,且獨居者也隨之增加,日本早在多年前就發現「孤獨死」現象,雖然日本政府尚未明確定義「孤獨死」與「孤立死」,但兩者皆指離世時無任何人照顧,遺體往往在過世多時候才被發現。該現象也揭開「獨居風險」的面紗。許多研究皆顯示,獨居者生理、心理與非獨居者相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也因為健康狀態不易被他人察覺,也增加心臟病發、腦中風致死風險,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台灣的獨老並不是每一個健康狀況都不佳,近年發現許多獨老的生活狀態比非獨居者還好,他們過得好,最關鍵的因素是「擁有良好的社交生活」。目前日本政府面對獨居戶,採取「科技與社會服務結合」,監測獨居戶的水電繳交的狀態,一旦異常就會主動通知社區內的社工,並透過非政府組織定期探視獨老。英國則推動社區活動,增加鄰里之間探視機會,另成立「孤獨基金」支持志工團體,讓他們提供獨老的心理支持服務;丹麥則推出協作住宅,讓原本是獨居戶的長者,可以集中生活,不僅降低孤獨感也能達到守望相助的效果。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症?教授告訴你正規醫療機構建怎麼說
一個多月前,我和三位大學同學,以及我們的老婆,一同在美國東岸旅遊。遠從台灣來的同學老婆問我對於用褪黑激素來預防(甚至逆轉)骨質疏鬆的看法。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可以感覺到她是已經相當相信,而且似乎有意要買一些回去送給親友。(註:褪黑激素在英國、歐盟 、澳洲、及台灣都是處方藥,攜帶入境可能觸法,請看食藥署1、食藥署2)她在我們這個旅遊群組的LINE寄來兩則資訊。一則是Mount Sinai發表的Osteoporosis:由於褪黑激素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褪黑激素可能跟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關。需要更多的研究。另一則資訊是2024-6-8發布的影片,標題是:【增骨密】這招 強健骨質又好眠【feat.醫師 江守山 |健康主播鄭凱云】。影片下面的留言幾乎是清一色地感謝江醫師,但有一個留言是:我有一次吃了褪黑激素,整晚睡不著,結果第二天開車,開了半小時以後困得不行了,不得不找個地方停下來睡覺,所以我再也不會吃這玩意了。我上網搜查關於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的中文資訊,搜到的全都是這位江醫師在各個媒體的宣傳。原來,他是在2023-11-27發表了一本褪黑激素的書。內容簡介是:(1)近代科學界一項最驚人的發現:褪黑激素,(2)科學實證,身體有足夠的褪黑激素可抗糖尿病腎病變、肥胖腎病變、預防膽囊老化、預防椎間盤變扁引起的老化變矮、降低尿酸……。事實上我在六年前(2018)就發表褪黑激素奇蹟療法,批評一本當年在台灣發行(英文原著發表於1996年),鼓勵大家吃褪黑激素的書。我指出:1.褪黑激素被聲稱是連伊波拉病毒都能治療。2.其他褪黑激素治療的對象還包括高血壓,癌,阿茲海默,記憶衰退,帕金森,毒癮,心血管疾病,寄生蟲,糖尿病,精神病,眼疾,口腔炎,胰臟炎,牙周病,肝病,細菌感染,中風,肥胖,頭痛,等等等。3.可是,縱然是目前最確定的「失眠治療」,也不是人人都有效。還有,眾所皆知的「時差調整」,也一樣是因人而異。4.所謂的「褪黑激素奇蹟療法」,的確是奇蹟。尤其是所謂的「增進性能力」,想想看,吃了褪黑激素之後,是不是會昏昏欲睡,而當你昏昏欲睡時,還會想嘿咻嘿咻嗎?5.也就是說,褪黑激素似乎是什麼病都能治,但似乎又是什麼病都不能治。一切都是似有若無,捉摸不定。6.至於「沒什麼副作用」,當然也是誇大。目前已經確定的副作用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焦慮、等等。另外,褪黑激素也會影響其他藥物的作用,例如抗凝藥(阿司匹林)、免疫抑製劑、糖尿病藥、避孕藥,等等。7.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幾乎都含有褪黑激素。尤其是穀類(玉米,紫米),含量更是高(請看Dietary Sources and Bioactivities of Melatonin)。但是,雖然是天天吃,您卻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任何感覺,不是嗎?所以,這又是「什麼功能都有,卻什麼功效都沒有」。我在兩年前(2022)又發表褪黑激素的濫用,報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剛發表一篇醫療新聞Climbing Melatonin Use for Insomnia Raises Safety Concerns(為治療失眠而持續上升的褪黑激素使用引發安全擔憂)。重點如下:1.褪黑激素的銷售在短短三年裡增長一倍多,從 2017 年的 3.39 億美元,到 2020 年的 8.21 億美元。 可以預期的是,褪黑激素的銷售將持續增長,原因是人口老化而面臨的更大睡眠問題風險,以及越來越忙碌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焦慮和睡眠障礙。2.褪黑激素補充劑的褪黑激素含量比標籤所顯示的含量高出將近五倍,並且在不同批次之間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在測試的 31 種產品中有 8 種含有血清素,這是一種褪黑激素分解的產物,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3.我們大腦松果體所釋放的褪黑激素是以picogram(皮克)來衡量的(1皮克等於一百萬分之一毫克),而用於治療晝夜節律紊亂的劑量(約半毫克),也是遠低於許多市售產品的劑量(幾乎都是10毫克)。4.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 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 小型研究還記錄了潛在的更嚴重後果,包括同時服用褪黑激素和抗高血壓藥物的患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以及血壓和心率增加。5.我們對褪黑激素的長期安全性知之甚少。(版主加註: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褪黑激素是處方藥?)儘管的確是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並沒有任何正規的醫療機構建議用褪黑激素來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連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以及國家骨質疏鬆症指引小組都沒有這樣的建議。台灣的骨質疏鬆協會在2002年首次發表《骨質疏鬆症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引》,之後每兩年發表一次更新。在最新的2022年更新論文裡,melatonin這個字是連一次都沒出現過。不管褪黑激素是否真的能抗骨鬆,可以肯定的是,把它說成「奇蹟」或「最驚人的發現」,都是違背醫德的行銷技倆。延伸閱讀: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原文: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