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潛伏期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1-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案1183機師疫調差一步 專家:除了時間 空間也得考量
指揮中心今日宣布華航諾富特事件再增兩名個案,50多歲的教官機師(案1183)與案1153因模擬器教學接觸,只差一小時就會被匡列,後續發現其太太(案1184)也感染。若這一小時能透過疫調及時掌握,是否可避免家庭群聚事件?專家表示,疫調確實不能只看時間,連空間也得納入原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華航機師染疫事件已成聚光燈,雖然從時間來看,案1153的疫調程序沒有問題,卻疏忽了密閉空間的高風險,一般來說,從確診者發病日前兩天起算來匡列接觸者,但機師在航空器裡密閉空間接觸,往前匡列的時間要抓得更寬鬆,也顯示疫調經驗的重要性。除了航空器,黃高彬也提醒,今後若與確診者有密閉空間的接觸,例如同搭一部電梯,應該把時間放寬,「寧可多匡列,也不要掛一漏萬」。指揮中心之前宣布華航、諾富特事件觀察至五月十七日,如今又添一名機師染疫,而且造成家庭群聚,黃高彬認為,社區觀察期可能要再拉長。為避免華航諾富特事件擴大,指揮中心啟動華航清零計畫,長程航班只要有入境第三地,機組員回國後要五天居家檢疫,第五天要鼻咽喉採檢,接著進行9天的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並分別在第7天、第9天、第12天做深喉唾液採檢,第14天再採檢一次鼻咽喉;短程航班也就是當天往返不入境他國的機組員,回國後採14天自主健康管理,並且在第7天採深喉嚨唾液,第14天鼻咽喉採檢。黃高彬表示,相較於之前「3+11」,這樣的做法是可接受的,機師在值勤前後兩天通常多會休息,不至於外出,目前認為潛伏期14天,但一周內的發病機率高達七成,清零計畫相對有一半的機率可框住感染者,加上採檢次數增加,但他認為,這項計畫不應只對華航,所有航空公司都應比照辦理。
-
2021-05-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牛結節疹疫苗注射達100% 生物安全仍不可鬆懈
牛結節疹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晚表示,終於完成最後6場野放牛隻114頭的疫苗注射,共完成16萬7650頭注射,完成率100%,可有效防範大規模疫情發生,但業者仍須持續強化生物安全。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指出,牛結節疹疫苗注射至4月底達99.4%後,剩餘未施打疫苗多屬野放牛隻,居無定所毫無範圍,牛隻又天性敏感,地方動物防疫機關執行疫苗注射難度極高,今天終於完成最後6場野放牛隻114頭的疫苗注射。他說,總計完成注射16萬7650頭,完成率達100%,國內牛隻在全面疫苗保護下,可有效防範大規模疫情發生;但是牛結節疹潛伏期可達28天,倘牛隻在注射疫苗前已遭帶有病毒的病媒叮咬,注射疫苗後仍有可能出現臨床症狀,業者仍應隨時關注牛隻狀況,遇有異常情形要向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通報,以利防堵疫情蔓延。另外,他呼籲業者必須持續自主加強場內生物安全,管制人車進出,維持場內清潔及進行消毒作業,並於場內吊掛捕蟲燈,放置黏蟲板及保持周邊環境整潔,降低及控制病媒密度,以落實防疫,才能維護產業安全。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就怕多點爆發病例!專家建議兩周內北部疑似症狀都要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與60多歲的諾富特房務女主管(案1129)一同旅遊的丈夫(案1135)確診,兩人可傳染期足跡遍及阿里山、奮起湖、北港等熱門景點。與兩人同住的兒子及女兒(案1134、案1136)也確診,兒女足跡遍及北捷橘線和綠線、三條繁忙公車路線、兩家餐廳。專家提醒,現在重點是提高醫療人員疫苗接種率、守住醫院防線,北部地區兩周內有疑似症狀就醫者,建議都要篩檢。民眾必須持續提高警戒,直到打完兩劑疫苗,才可以比較放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分析,現在傳播還在家庭內,但下個階段就是社區傳播。如果未來出現多點爆發,即不同醫師在不同地點診斷出三、四個個案,就代表進入難以圍堵的社區傳播階段,那就危險了。黃立民指出,在目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固守醫院防線、抱持醫療量能,疫苗越早打越好。目前看到醫院接種人數還不太夠,如果莫德納疫苗可以早點進來,或許可望提高醫療人員接種率。既然社區傳播可能一觸即發,是否開放全民接種疫苗?黃立民表示,以手上有的疫苗數量來看,目前還不需要開放全民接種,把所有手上的疫苗都打完,也打不了多少人,還是應先守住醫療量能。「台灣已經不是一個病毒很少的地方,比我們想像多一點點,」黃立民呼籲,每個人警戒都要提高,沒有所謂可以放鬆的警戒期,每個人都要等到打完兩劑疫苗,才可以比較放心。對於指揮中心認為,需要密切觀察到五月中,才能確保社區安全,黃立民認為如此觀察兩個潛伏期是差不多的,但他建議,這段時間必須要認真篩檢。最近兩周內,北部地區呼吸道症狀、發燒,全身不舒服,呼吸有困難的人都要篩一下,最好是可以快篩。
-
2021-04-21 該看哪科.兒科
女童患「高致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醫師:留意4大症狀
新竹一名5歲女童平時身體健康,某天突然整日高燒不退、腹痛嘔吐,送至診所後又轉診至大醫院,病況還持續惡化,陸續出現猛爆性紫斑、低壓休克、出血、腎臟衰竭,確診為流行性腦脊隨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所知甚少,呼籲民眾留意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大症狀、牢記預防「2」招,透過疫苗接種超前部署保護力,才能遠離「4」大併發症傷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的猝發性感染疾病,透過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傳染,潛伏期約2至10天,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0萬人遭受腦膜炎危害,近30萬人死亡 ,因併發症而生活失能人數高達50萬人。目前中東、非洲等地為高盛行區,每年平均奪走數千條人命。邱南昌表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風險族群,有一歲以下嬰兒及免疫力差族群,如持續性補體缺損、脾臟功能受損及人體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等;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發展尚未完全,離開母體後,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力開始消退,是所有年齡層中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且台灣確診個案中,高達3成為嬰幼兒。收治5歲女童的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表示,女童送至急診後就出現猛爆性紫斑,後來確診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陸續出現低壓休克、出血、腎臟衰竭,幸透過抗生素、插管治療、使用升壓藥物、血液透析,逐漸穩定病況,現在女童身體狀況良好,還參加田徑隊,猛爆性紫斑的傷口也沒有留下疤痕。邱南昌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旦流行,每10位健康者中即有1人為無症狀帶原者,若長時間或密切接觸帶菌者,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至800倍,各年齡層中,青少年的帶菌率最高,較其他年齡層高出1.8至5.3倍。2017年我國便曾發生群聚感染事件,確診3名案例,初期症狀均為發燒、頭痛、噁心、全身痠痛,後來更有1人死亡。邱南昌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高度致死性」,可在24小時內從非特殊症狀,快速進展至死亡,因患者常缺乏立即治療,每2人就有1人死亡,更有5至20%的患者直接進展到最嚴重的腦炎。因此,邱南昌提醒,成人若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4」大症狀,定要立即就醫。平時預防應牢記「2」招,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接觸呼吸道症狀病人,要前往國外盛行地區,務必接種疫苗。方能遠離患病後有腦性麻痺、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損傷及癲癇「4」大併發症。
-
2021-04-10 寵物.照顧指南
2童發燒腹瀉 寵物龜惹禍
養小烏龜當寵物要當心!衛福部台中醫院發現,有2名兒童發燒、腹瀉,檢查排除旅遊史、接觸史,也沒吃壞肚子,醫師發現兩人都養烏龜當寵物,糞便檢查發現沙門氏菌,才找出病因。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說,6歲郭姓男童3月初發燒、腹痛,每天腹瀉8次,另名6歲徐姓女童也發燒、腹瀉、腹痛,伴隨嘔吐、食慾下降等,但都找不出病因,後來才知道是烏龜惹禍。醫師表示,2名患者共通點都是養小烏龜當寵物,烏龜體型小,常放在手裡與牠互動,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消化道,小烏龜看似健康乾淨,糞便就帶有沙門氏菌,孩子接觸烏龜或飼養環境,若不徹底洗手,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陳敏恭表示,沙門氏菌潛伏期約1至2天,常發生於食用被汙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而感染,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有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者甚至會脫水、休克。醫師提醒,若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成人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可能併發嚴重的腦膜炎、骨髓炎等;家長應注意孩童與飼養動物互動情形,如發現兒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症,同時飼養有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4-09 該看哪科.兒科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6歲郭姓男童今年3月初因發燒、腹痛,一天腹瀉8次,另一名6歲徐姓女童也因發燒、腹痛及腹瀉、伴隨嘔吐、食慾下降等就醫,經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診治,抽絲剝繭排除旅遊史、接觸史及食用不潔食物等發現,這二名病童的家中最近都養小烏龜當寵物,這時才真相大白,趕緊採集患者糞便進行細菌培養,發現了沙門氏菌,所幸經過治療,2名病童都健康出院。陳敏恭說,2名病童共同特點,都是飼養小烏龜,因為烏龜體型小,孩子們容易放在手裡跟它互動,而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消化道,家中飼養小烏龜看似健康又乾淨,但其糞便就帶有沙門氏菌,孩童若接觸烏龜或飼養環境後,不徹底洗手,可能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陳敏恭指出,沙門氏菌潛伏期約1至2天,感染常見於食用被汙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出現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甚至脫水、休克,若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成人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可能併發嚴重的腦膜炎、骨髓炎等。他提醒家長,平常應多注意孩童與飼養動物互動情形,如發現兒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症並同時飼養有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3-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今年首例屈公病現蹤 印尼男入境發燒機場攔檢確診
屈公病現蹤,疾管署今天宣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個案在機場就因發燒遭攔截通報,經新冠肺炎、登革熱等層層採檢,確診為屈公病。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今天下午在疫情週報中宣布此消息,他表示,屈公病個案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今年3月16日來台工作,個案因發燒於機場攔檢通報,經登革熱NS1快篩陰性後,送至醫院就醫及採檢新冠肺炎,後來在機場採檢的血清中,檢出屈公病毒陽性確診,個案目前住院隔離中,同行者2人目前均無疑似症狀。郭宏偉表示,台灣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共累計232例確定病例,其中本土病例21例,境外移入211例。郭宏偉說,在境外移入病例中,近9成個案感染地為東南亞國家,以緬甸70例最多,其次為印尼62例及菲律賓28例,近期東南亞多數國家屈公病疫情處相對低點,泰國及馬來西亞今年至今累計百餘例,尚低於去年同期,僅馬來西亞吉隆坡洗都(Sentul)近期爆發屈公病疫情,2月16日至今累計已逾50例。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屈公病與登革熱相同,都是藉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林詠青說,屈公病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大多數患者約在7至10天內可康復。疾管署呼籲,計劃前往東南亞等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
-
2021-03-09 科別.感染科
10多歲少女成今年首例傷寒本土病例 感染來源待釐清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確診今年首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居住中部10多歲女性,衛生單位刻正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並進行相關人士採檢,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由於個案於潛伏期間無國外旅遊史,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副組長郭宏偉說,該女今年2月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痛、腹瀉等症狀,就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8日因高燒不退住院治療,11日出院,後續因發燒、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3月2日因症狀未緩解轉院治療採檢,經驗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近5年(2017-2021年)傷寒每年約10-21例,累計確定病例共65例,其中本土病例19例,境外移入46例,移入國家以印尼19例為多、其次為印度8例、緬甸及菲律賓各5例等鄰近亞洲國家。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傷寒為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或咳嗽等。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食物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此外,落實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1-03-09 新聞.元氣新聞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傷寒本土病例
疾病管制署今(9)日公布國內確診今(2021)年首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居住中部十多歲女性,今年2月8日因高燒不退住院治療,11日出院,後續因發燒、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數度就醫,3月2日因症狀未緩解轉院治療並採檢,經驗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都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刻正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並進行相關人士採檢,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由於個案於潛伏期間無國外旅遊史,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近五年傷寒每年約10-21例,累計確定病例共65例,其中本土病例19例,境外移入46例,移入國家以印尼19例為多、其次是印度八例、緬甸及菲律賓各五例等鄰近亞洲國家。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之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八至14天,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或咳嗽等。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食物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的礦泉水,此外,落實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如果可透過細胞再生技術培養人造肉 我們為什麼不培養並吃自己的細胞?
同類相食「我們為什麼不培養並吃自己的細胞?」開這個玩笑的人是一名醫學生,他坐在一個大禮堂的後排,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台前的馬克.波斯特身上,當時他正在進行一場培養肉專題講座的問答時間。聽到這個問題,會場中只有少數人尷尬地笑了笑。我們有人聽過這個問題,在波斯特漢堡演示所引發的炒作風暴中,一個網站刊登了一家虛構公司的廣告,提供從名人身上採樣培養的肉,而在有關培養肉的網路新聞報導中,有關培養並吃掉自己的細胞的想法也在評論區大肆流傳。這則笑話的挑釁看似淺薄,實則不然。畢竟,如果培養肉是一個浪漫的花園幻想,在這個幻想中,我們對肉的胃口得到緩解,我們不再是殺手,那麼,當我們掩蓋了一整天的殘暴從下頭奔湧而出時,擔心花園在夜間的景況,確實也是有道理的。波斯特一聽到就笑了,他也聽過同樣的問題。止住了笑,他繼續講下去。「我常從八到十二歲孩子那裡聽到這個問題,「他說:「這是有道理的。」然後他吸了一口氣,我以為他會說什麼培養並吃下自己的細胞,會變成培養肉在醫學組織培養起源的一種奇特轉換,他並沒有這樣說,反而開始做起精神分析。他說,佛洛伊德告訴我們,品嘗自己的慾望是正常的性發展的一部分,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壓抑的一種情色幻想形式,孩子們就沒有這種成年人的限制。會場裡一陣笑聲,藉由波斯特的性心理解讀,這名醫學生反而因為自己開的玩笑而成了笑柄,不過他也拿出風度自我調侃,隨眾一笑置之。你可能會說他的玩笑很「髒」,就如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曾把污物稱為「錯位的物質」:我們的組織可能會在食物鏈中變成錯位的物質,占據原本由豬或山羊占據的位置。佛洛伊德在(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一文中寫道,人類發展的口腔期在我們的語言使用上留下「永久的痕跡」,因此,我們會將情慾對象形容成「開胃」,或是稱我們的戀人為「蜜糖」。在其他地方,佛洛伊德認為,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對食物的慾望與性衝動仍然是一樣的(性衝動不是在青春期早期突然出現的,而是整個童年時期都存在),等到孩子經歷性心理發展中的潛伏期,才會區分開來。因此,兒童只能將性慾理解為把想吃的東西吃進並融入身體裡的願望。同類相食是生殖器發育前的性慾組織。佛洛伊德作品中有零星幾處,交替提到「口腔期」或「同類相食期」,後者指人類食人,這個術語可能起源於哥倫布(Columbus)前往西印度群島的航行。哥倫布遇到的一個民族自稱卡尼巴萊人(Canibales),他懷疑這些人會吃人肉。這個詞從哥倫布開始藉由歐洲語言傳播開來,因為歐洲人把目光投向「未知之地」(terrae incognitae),想像這些土地上的人類有相殺相食的越界行為。對一些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來說,同類相食行為甚至出現在有關偏遠孤立地區(尤其是島嶼)人口容量的思想實驗中。這個具有假設性與幻想性的研究問道,在經過多少代繁衍以後,人類為了平衡人口與食物供應,會開始出現吃人肉的行為?在早期現代歐洲人的想像中,同類互食是諸多地理環境的共同特徵。你可以說,它是那些地圖上的一個道德標記。許多歐洲作家都對同類互食的行為作了推測,在他們眼中,這種行為存在著一種矛盾特質。吃人是違反了人類社會生活與生存策略的自然秩序,還是反過來令人不安地成為自然狀態下生活的一部分呢?佛洛伊德晚期提出的解釋,認為兩者都有(與他的現代前輩們相反),他認為,錯誤在於想像食人行為只會發生在其他地方,只會發生在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中間,只會發生在那些生活在我們道德共同體之外的人身上。佛洛伊德在晚期宗教著作《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中寫道,吃人的衝動會與亂倫的願望和殺戮的慾望一起「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重新誕生」。佛洛伊德說,在這些本能中,只有吃人「似乎是被普遍禁止的,而且根據非精神分析的觀點,已經完全被超越了。」當然,這也就是說,根據精神分析的觀點,同類互食與其說是被克服了,不如說是透過文明的壓制而遏制了。佛洛伊德認為,文明的誕生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內部與外部的自然力量所影響,然而在文明狀態下,保護我們抵禦自然的文化力量也將我們與自身切分開來。在佛洛伊德的《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中,一幫兄弟只有在殺死並吃掉他們的暴君父親後,才在一個粗略的社會契約下獲得原始文明的生活。在一個培養肉與複雜組織工程的世界裡,吃我們自己的肉或我們物種親屬的肉,這樣的選擇很難完全被忽略,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關於這個選擇的神經質笑話一直存在。佛洛伊德關於吃人的故事,可能會讓那些希望相信兒童在道德上是無辜的,或是吃人衝動只有在人類精神失調才會出現的人感到不安。在實驗室裡培養人肉的想法,首先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挑釁,但它也是一種人類學的挑釁,因為它迫使我們思考,假使我們也能成為一種肉,那麼作為人類的我們到底是什麼?這將是從未成為完整人體部分的肉。一種淪為純粹細胞新陳代謝的新形態人類生命。也許吃組織培養人肉的概念真正讓人不安的,並不是我們可能會吃掉其他人或自己,而是技術可能會給我們對於人類到底是什麼的概念,引入一種新的可塑性。生物反應器中的肉並沒有在沉睡;我們並沒有在等它甦醒,並被人類意志賦予新的活力。藉由組織培養生長的人類細胞,暗指將我們放在家畜的階層,吃掉這些人類細胞就意味著接受這種人類狀況的重新排序。※ 本文摘自《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作者: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 譯者:林潔盈出版社:積木出版日期:2021/01/02《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書封。圖/積木提供
-
2021-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新冠肺炎恐長期流行 病毒變種挑戰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高福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將成為在全球或局部地區長期流行的傳染性疾病。雖然目前已研發出新冠疫苗,但新的病毒變種出現,導致傳染性增加、局部地區疫情惡化等情況,將帶來更大的挑戰。高福19日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發表題為《新冠肺炎:漫長的一年,之後呢?》的文章指出,自2019年12月,武漢報告多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以來,截至2021年2月8日,全球已確診新冠肺炎患者1億580萬5,951例,231萬2,278例確診病例死亡,共有22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他指出,人類關於新冠病毒的認知還在不斷更新,比如被感染的患者可能將面對長期的後遺症、反覆感染、復陽和長時間或間歇性的潛伏期等。面對這個全新的病毒,還需要持續的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也期待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國際合作與援助。高福表示,截至2月3日,大陸已接種3,100萬劑新冠疫苗,接種對象包括一線醫護人員、冷鏈行業工作人員、海外工作或學習的人員等,不良反應率不高於流感疫苗,證明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對於大陸防疫成果,高福稱,中國在發現新冠病毒後,立刻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防止新冠病毒肺炎的工作,用約2個月時間就將國內病例的日增數量降到個位數,約3個月就取得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的決定性勝利。儘管去年底今年初,大陸河北、吉林、黑龍江三省的農村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地方性疫情,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000多例,但最終疫情也都得到有效控制。高福說,大陸對於防疫總結出「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原則。根據不同地區風險監測和評估 ,建立了靈活有效的隔離管控措施。他強調,目前中國大陸的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最後的撲滅階段。
-
2021-02-20 科別.感染科
中部30多歲男住處鼠出沒 慘成今年第二例漢他出血熱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為中部30多歲男性,近期無旅遊史,活動地以住處及工作地周邊為主,住處附近有水稻田跟果園,曾有鼠類出沒。今年才剛過兩個月,就現兩例個案,是五年同期最高,與去年紀錄打平,但都是散發,沒有群聚疫情。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個案1月21日起陸續出發燒、頭痛、頭暈及背痛等症狀,1月24日就醫後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個案目前已出院,同住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處周邊進行疫情調查、環境消毒、放置鼠籠及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今(2021)年截至2月18日,國內累計2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個案住家附近均有鼠跡。2016至2020年同期數分別為0、0、0、0、2例;自2011年累計26例,性別以男性15例(占58%)較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20例(占77%)為多,去年累積個案多達11例。莊人祥提醒,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汙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嚙齒動物咬傷有感染風險,漢他病毒出血熱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莊人祥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民眾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除,由外往內擦拭汙染區域,再使用清水擦拭。
-
2021-02-13 養生.聰明飲食
她吃木耳竟噁心、嘔吐中毒了!3招安全食用木耳
前不久,張女士在家剛吃過飯,隨即出現噁心、嘔吐、拉肚子、全身無力等症狀。家人把她送到醫院,經檢查發現,張女士的肝、腎、心臟等多個重要臟器均已嚴重受損,病情兇險。在被轉到我院後,張女士很快陷入病危狀態。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對其中毒食品樣本的檢測結果顯示,張女士是因為誤食了泡發多日的有毒木耳,也就是米酵菌酸中毒而致病。張女士的經歷不禁讓很多人嚇出了一身冷汗。木耳泡久了真會有毒嗎?實際上,乾木耳本身並無毒素。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時間發泡過程產生米酵菌酸的概率非常低;但如果長時間浸泡,加上外部環境不乾淨,就有可能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而生成米酵菌酸,比如浸泡時周邊同時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沒洗乾淨而殘留食物殘渣。這些變質和殘留的食物殘渣就會變成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而且米酵菌酸耐熱,一般的烹調方法並不能破壞其毒性。米酵菌酸的中毒潛伏期最長為3天,多數為半天至1天。當前,米酵菌酸中毒在醫學上一直沒有特效藥,中毒後只能採取一般的催吐、洗胃、清腸等急救措施,或者借助血液透析方法稀釋毒素。怎樣食用木耳才安全?第一,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每次用冷水泡1小時~2小時就可以了,最多不要超過4個小時。第二,不提倡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因為椰毒假單胞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適產毒溫度為26℃。長時間泡發,再加上露天的高溫環境,很容易釀成毒性強大的米酵菌酸。第三,黑木耳浸泡後如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黏液時,要立即丟棄。
-
2021-02-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為何不入境採檢?陳時中:接種疫苗後或會考慮
近日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案920、925都因需出國洽公,自費採檢確診,外界疑是否需調整採檢措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之所以未採取入境採檢,有層層考量,其中,入境採檢應是希望早日不用隔離,然入境採檢陽性會送到醫院,即使採檢陰性,但怕因此放掉很多個案回到社區,所以還是採取居家檢疫14天,無法達到早日解除隔離目的。但因應之後會接種疫苗、居家檢疫天數縮短,或許可考慮入境採檢。針對為何入境不用採檢,陳時中表示,入境採檢應是希望早日不用隔離,然入境採檢陽性會送到醫院,即使採檢陰性,但怕因此放掉很多個案回到社區,所以還是採取居家檢疫14天,那採檢還有什麼意義?討論很久認為不可行。陳時中進一步說明,若入境先找到陽性個案,可減少居家隔離時同住家人的風險,但最大的問題就是「驗了陰性就放心」,大家、家人都放心下,警覺性可能變低,陳表示,這讓他很不放心,因為也有偽陰性仍在潛伏期內的可能。至於為何要求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陳時中表示,是為了降低航空器內染疫的風險。針對14天期滿要不要採檢,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專家討論很多次,針對期滿14天自費採檢、後來確診者有96人,其中Ct值小於27僅2位,1人培養不出病毒,另1人自費採檢原因是沒有入境3天內陰性報告,所以在機場被採檢,不是因為14天。陳時中說明,14天後採檢確診者,對社會風險相對低,Ct值高、病毒也培養不出來,等同於「驗得到,但是不具傳染力」,如果有進一步證據出來仍有傳染風險,或許會考慮14天期滿採檢,但14天後不具傳染力的證據越來越多。陳時中指出,有機會更動相關規定,看社區打疫苗有一定防護力後,減少居家檢疫的天數,或許可考慮入境時採檢。另變種病毒情況會隨時監測、調整政策。
-
2021-01-29 新聞.元氣新聞
高雄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 染病五旬翁家中抓出14隻老鼠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為一名高雄市苓雅區一名家中開店的50多歲男性,住處曾有鼠類出沒,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家周邊進行疫情調查、環境消毒及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截至1月28日,共放置55個鼠籠,並已捕獲14隻老鼠,明天苓雅區整區都會大掃除。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男近期無旅遊史,主要活動地為住家周邊,個案1月8日起陸續出現畏寒、疲倦、盜汗等症狀,曾至診所就醫,1月15日症狀未改善,出現發燒頭痛症狀,前往醫院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目前狀況穩定,已返家休養,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莊人祥說,過去是漢他病毒出血熱併腎症候群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去年11月起改統一稱漢他病毒症候群,疾管署統計,國內去(2020)年累計1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高於2016至2019年累計數(分別4、0、1、3例)。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5例、屏東縣3例、新北市2例、基隆市1例。自2011年以來累計25例,性別以男性14例(佔56%)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20例(佔80%)為多。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嚙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漢他病毒出血熱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莊人祥呼籲,「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死角;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食品工廠等業者應留意環境衛生,驅除建築物中鼠類。農曆春節將至,提醒民眾大掃除時,如發現鼠類排泄物,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除,由外往內擦拭汙染區域,再使用清水擦拭,為避免病毒飛揚於空氣造成傳播。
-
2021-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老翁僅二女兒沒確診 莊人祥:可能在潛伏期
桃園醫院群聚疫情擴大,曾到醫院照顧90多歲染疫老父的3名女兒中已有2人染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老翁二女兒經3次採檢均為陰性,可能還在潛伏期。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昨天首次出現該院住院病患染疫,該名個案為高齡90多歲的老翁,研判是被染疫護理師照顧期間遭傳染,該名老翁共有3名同住女兒,繼大女兒昨天確診後,三女兒今天也確診,傳染途徑引發外界好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由於老翁三女兒(案885)是染疫老翁(案881)在醫院的主要陪病者之一,回家、隔離後也是主要照顧者,因此可能被染疫護理師(案852)傳染,也可能被父親傳染,但個案目前沒有症狀,比較難推測可能感染的時間點。陳時中表示,染疫護理師、染疫老翁、老翁大女兒及三女兒是一個團體,從發病時間來看,有可能是染疫護理師傳給這3人,也可能是3名家庭密切接觸者互相傳染,很難判定確切的感染途徑。至於一同照顧染疫老翁的二女兒狀況如何,莊人祥表示,目前二女兒已於1月11日、17日、22日進行3次採檢,檢驗結果均為陰性,可能還處於潛伏期。陳時中進一步說明,之所以驗出陰性結果,有可能是沒病毒,也可能是病毒量不足,但根據過去經驗,沒有特別的症狀確實不太容易被採檢出來,因此外界雖有聲音建議要普篩,卻遲遲沒被指揮中心採納,主要就是普篩不僅很難找出病人,驗出陰性的民眾也容易變得鬆懈。此外,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案882(染疫老翁的大女兒)曾於1月19、20日到桃園仲平黃昏市場採買。陳時中表示,相關足跡一旦調查出來,地方衛生單位都會馬上展開消毒作業,會盡力讓大家安心,但仍呼籲民眾不用過於恐慌,曾出沒相關場所的民眾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提高緊覺,一旦出現疑似症狀務必及時通報。
-
2021-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社區感染擴大 柯文哲:應公布確診個案高密度足跡區域
國內疫情升溫,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在臉書指出,社區感染擴大,請指揮中心公布確診個案高密度足跡區域。柯文哲說,昨天案852護理師照顧過的9旬老翁(案881),及老翁的6旬大女兒(案882)相繼確診,老先生原本一採陰,後來因為牙痛,到長庚醫院就醫二檢後才確診,後續疫調匡列老翁的女兒,也確定遭感染。柯文哲表示,感染與檢測時間太近,因還在潛伏期間,便會發生 #偽陰性反應。如今部桃院內感染已經向外擴散,連續出現好幾位一採陰,二採確診的狀況,顯示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柯文哲說,變種病毒活性強,傳染速度快,而且已經社區感染。此刻,指揮中心恐怕要滾動修正SOP,不能只單看一採結果,應該先對醫院全體員工、曾住院、轉院病患與家屬擴大採檢,同時擴大居家檢疫,避免感染擴散。另外,他也呼籲,對於部桃確診感染者,指揮中心應「 公布確診個案高密度足跡區域」,也就是過去「只要認為疫情在掌握中,就不予公布足跡」的做法應該要調整了。與其花費心力劃出一條未必真正準確的感染途徑,不如給國人更直接、透明的資訊,讓民眾和該區域的醫療院所提高警覺,會是現階段更適宜且有效率的方式。
-
2021-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捷A7站摩斯確診後 全線定期消毒、員工戴口罩上班2周
桃園機場捷運A7站摩斯漢堡店女員工傳確診,店家大消毒暫時停業,桃園機場捷運公司也成立防疫應變小組,要求A7站32名員工自主健康管理,旅客、員工都要戴口罩,全線A1站至A21站旅客常接觸位置每小時消毒,桃園市長鄭文燦說防疫會徹底,並以「桃捷員工、旅客零感染」為目標。桃捷公司指出,A7摩斯漢堡員工確診後,將A7站32名工作人員,包括8名站務員、16名清潔員及8名保全,從1月20日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禁止跨站支援,並由醫護人員追蹤健康狀況,至目前為止健康正常,另外除了旅客進出站都應戴口罩,桃捷也下令全體員工上班戴口罩2周。桃捷表示,考量病毒有14天潛伏期,除1月21日連續3天針對A7站全面消毒外,之後每4日也會對A7站做1次全面清潔。而直到2月2日前,全線均安排對應消毒作業,也建議站務人員執勤時可戴手套、護目鏡加強防護,和清潔、保全人員保持距離,若非必要,短期內避免到A7站維修、洽公。桃捷也說,全線各站每1小時會針對旅客常接觸設備消毒擦拭,列車發車前包括車廂扶手、欄杆也都會消毒,各站並設有紅外線熱像測溫儀、提供酒精。鄭文燦今到A7站視察,他說站內多次消毒,以「桃捷員工、旅客零感染」為目標,當時A7站摩斯漢堡因1位女店員確診,第一時間就和桃捷公司聯絡,啟動5大防護機制,包括摩斯及對面的藥妝店都停業。鄭說,A7站當時已消毒3次,以後4天1次,所以桃捷員工、旅客零感染是市府的目標,安全是唯一考量,包括周邊社區也請環保局消毒,包括文青里、樂善里等也請龜山區公所安排,可以讓範圍擴大一點。
-
2021-0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案869看護恐是「環境染疫」? 指揮中心這樣看
部桃群聚事件有一越南籍看護確診(案869),指揮中心研判是因接觸案838染役醫師,但外界提出「環境感染」的質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發生時間從7日到現在,環境時間也久了,採了也沒意義。針對越南籍看護昨天研判是由案838傳染,但稍晚指揮中心有提到838幫其雇主抽胸水時有16分鐘,那看護被感染,雇主應該也會被感染,但沒有的話,是不是環境染疫?對此,莊人祥表示,有關案838協助案869雇主「抽肋膜積水」16分鐘的步驟過程,案869剛好在旁邊,抽胸水時,旁邊有1位護理師,也有另外1位住院醫師,還有住院病人,目前都有採檢(包括僱主本身),除了案869陽性,其他都陰性。莊人祥表示,發生時間從7日到現在,環境時間也久了,採了也沒意義。莊人祥表示,時間部分知道有16分鐘就是透過病房錄影系統,病室裡面沒有,只是從他何時進去何時出來來論定這16分鐘。至於案869隔了幾天才發病,和所謂新病毒不一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要澄清一個概念」,同一個確診、同一個接觸,不見得都會得,一定有人得,有人不得,不會有剛剛好的數目,案869在1月16日被驗出來,前幾天就陸續有症狀,潛伏期都是一個範圍,通常5至7天,這次有長到14天,都取一個範圍。
-
2021-0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研究逾2萬武漢新冠家庭發現:兒童病毒傳播力更強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旗下子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近日發表研究,聚焦2萬多個武漢新冠病毒家庭內的病毒傳播特徵等,發現在家庭內整體上嬰幼兒和青少年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染性較老年族群弱,但其傳播力更強,有鑑於兒童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建議當疫苗資源允許時,應為符合條件的兒童進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該刊19日線上發表了大陸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關於新冠病毒家庭內傳播的流行病學研究。該研究是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2019年12月2日至去年4月18日期間武漢市上報的所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包括實驗室確診病例和臨床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家庭進行分析。研究共納入2萬7101個家庭,包括一代病例2萬9578人和家庭密切接觸者5萬7581例。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年齡族群相比,60歲以上族群感染新冠病毒風險最高,而0到1歲嬰兒的易感染性又高於2到5歲和6到12歲兒童。當接觸時間相同時,兒童和青少年病例(20歲以下)傳染他人的能力是60歲及以上族群的1.58倍。研究還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他人的能力遠低於有臨床症狀的確診病例,而有症狀的確診病例在發病前(潛伏期)的傳播力比發病後更強。此外,該研究指出在嚴格的防疫政策實施後(比如隔離病例和密切接觸者以及限制出行),一代病例的家庭再生數(每個家庭內部一個病例可傳染的人數)下降了52%。
-
2021-01-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兩萬多個染疫家庭數據:兒童病毒傳播力更強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近期在線上發表關於2萬多個湖北武漢染疫家庭的病毒傳播特徵,其中顯示,兒童雖然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易感性較老年人群弱,但傳播力卻更強。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子刊「lancetinfectious disease」19日線上發表這篇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報告並建議,由於兒童病例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因此當疫苗資源允許時,應及時為符合條件的兒童接種。研究報告摘要顯示,這是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針對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4月18日期間武漢市上報的所有確診病例(包括實驗室和臨床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家庭進行分析,共納入2萬7101個家庭,包括一代病例2萬9578人與家庭密切接觸者5萬7581例。研究發現,當病毒的平均潛伏期設為5天,最大傳染期為22天時,計算出家庭內二代發病率值為15.6%。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年齡族群相比,60歲以上人群感染風險最高,而0至1歲嬰兒的易感性又高於2至5歲和6至12歲兒童。當接觸時間相同時,20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病例傳染他人的能力是60歲及以上人群的1.58倍。研究還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他人的能力遠低於有臨床症狀的確診病例,而有症狀的確診病例在發病前(潛伏期)的傳播力比發病後更強。研究並指出,實施如隔離病例、密切接觸者以及限制出行嚴格的疫情干預政策,一代病例的家庭再生數(每個家庭內部一個病例可傳染的人數)下降了52%,繼發病例的家庭再生數則減少了63%。
-
2021-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立桃醫群聚疫情一波波 防疫腳步跟病毒比快
衛福部桃園醫院群聚案8天就有9人確診,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疫情至少發展到2波,發展迅速,所幸個案症狀輕微。由於疫情有往社區擴散隱憂,指揮中心與病毒賽跑,極力防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今天下午記者會公布,新增4例本土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衛福部桃園醫院群聚感染確診個案的接觸者,其中2例為案863護理師的同住家人(案864、865)及1例為工作接觸的護理師(案868),1例為住院病患的外籍看護(案869)。目前該群聚案已有2醫、4護、1外籍看護、2名確診者家屬染疫。指揮中心指出,醫院員工有353人需隔離14天,該院啟動清空計畫,4個樓層屬警戒區,病人陸續清空。根據指揮中心提供的個案關聯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此起群聚案的指標個案為被境外個案傳染的住院醫師案838,其工作足跡有加護病房、7B病房。案838在家庭中把病毒傳給護理師女友案839,在職場傳給也在7B工作的護理人員案852及在7B、10B病房的主治醫師案856。案856再把病毒傳給在10B病房工作的護理師案863。案863再傳給同病房工作的案868,且863的丈夫(案864)和女兒(案865)也都確診。疫情已發展到第四波傳染。至於確診的越南籍看護工,她在9B病房工作,曾跟案838和案856接觸,感染源還在疫調中。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的疫情至少發展到2波,但狀況在掌控中,醫院採取高度隔離戰略,員工匡列353人需隔離14天。居家隔離者以集中檢疫或回院隔離為原則,今天有120名、明天有100名病人外移到專責隔離病房,樓層管制並全面消毒。外界擔憂疫情發展迅速,莊人祥說,目前四波個案之間從這個發病到下個發病大概僅2到4天,以前認知此病毒潛伏期是5到7天比較常見,現在時間確實變快。陳時中表示,跟第一次發生院內感染的事件相比,這次病毒已經變種,跟原始的病毒不太一樣,現在國際大部分都是此種強勢病毒。不過,此起群聚案的病毒株並非英國或南非變種病毒;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表示,COVID-19出現4支變種病毒,初步研究顯示,其中有些傳染力更強。陳時中說,群聚疫情目前掌控中,個案比想像的多,染疫護理人員的家人在社區也確診,但社區沒有擴大跡象。桃園民眾外出提高警覺,力行防疫新生活。目前疫情有擴散社區隱憂,陳時中公布案863、864和案865足跡。已知863和864在1月13日上午11時30分至12時15分及1月16日的11時40分至12時35分,曾到桃園南門市場。案864其他公共活動史待確認。案865是1月16日至18日都有到摩斯漢堡桃捷A7店上班,但時間待確認。陳時中說,案865是上班的店面只有個案和店長兩人,其負責的工作接待、準備餐食、收錢等都有,因無法掌握接觸者有多少,因此公布足跡,希望沒有擴散到社區。因應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也宣布,考量大型活動人潮擁擠、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提高防疫難度,若活動無法嚴格執行完整風險評估,強烈建議取消或延後舉辦。
-
2021-01-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部桃醫院群聚每日都有人確診!指揮中心:發病時間縮短
昨日確診案863護理人員的同住家人今日確診,為其丈夫(案864)、女兒(案865),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染疫人數急遽上升,外界好奇發病時間是否縮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病毒接觸到發病時間縮短到怎樣程度很難講,因為發病到症狀判定有困難,但整體趨勢看起來有變快。針對案864在哪裡工作以及他的移動交通方式,陳時中表示,他是在收容處所,全封閉式的,裡面人不能進出,相關院內輔導老師部分已做居家隔離,一部分在該收容院內,不能大量進出,等於是在院內有嚴格管制。至於案865在速食店工作恐接觸眾多人潮,陳時中表示,目前已知有店長和他共2位負責食材準備與販售收錢,接觸哪些人還不清楚,所以先公布足跡。希望把影響範圍縮至最小,並把社區可能擴散源頭都隔離開,希望不要往社區走。針對病毒接觸到發病平均5到7天?有無縮短?是否接觸時間不用那麼長就感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個個案目前發病到下個發病通常2到4天,以前潛伏期5到7天比較常見。陳時中則表示,病毒接觸到發病時間縮短到怎樣程度很難講,因為發病到症狀判定有困難,但整體趨勢看起來有變快。至於確診者在院內的足跡是不是集中在7至10樓?陳時中表示,6、7、9、10樓是警戒樓層。
-
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部桃傳染強與病毒有關? 指揮中心:這病毒存在很久
部桃醫院群聚感染事件,八天內已有兩名醫師、四名護理師、兩名醫護同住家人及一名外籍看護等九人染疫,外界好奇該病毒傳播力是否變強,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這個病毒存在很久,美國大多是這個病毒株,「這不是大家關心的英國和南非變種病毒。」世界衛生組織近日簡單整理,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有四個變異株,除英國、南非兩種變異株,還有在丹麥發現,疑似可傳染雪貂的變種病毒,甚至連去年二、三月在歐美造成大流行的病毒株都是變種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目前認為新冠病毒一年可能變異四次,但不是每一次都會造成大規模疫情,以丹麥變種株為例,當時就沒有造成大流行。但南非、英國變種株疑似有傳播力優勢,確實可能代替原來二、三月演化的變異株,造成下一波流行。羅一鈞表示,病毒本來就有物競天擇特性,防疫準備要持續掌握變化情況及對新病毒對疫情造成的影響,如傳播力是否變強、潛伏期及可傳染期是否延長等。英國及南非株傳播力有變強,但致死率無增加,尤其疫苗開打後,病毒被物競天擇壓力高,演化力增強,要持續掌握。
-
2021-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兩分鐘也可感染!防新冠上身 李秉穎不做一件事
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擴大至四人,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其中兩名醫護是在工作場所受到一名曾照顧過確診者的住院醫師感染。醫院是高度要求感染管控的環境,工作人員都戴著口罩,到處都有酒精乾洗手,病毒從何處趁隙傳播?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今早於廣播節目《周玉蔻嗆新聞》表示,後來調查他們都有戴口罩,所以就必須考慮接觸傳染,「重點就是所有醫護人員都不要摸眼睛鼻子嘴巴。」李秉穎表示,他看到有媒體報導要重視「環境傳媒」,他認為這是對的,因為這個傳播方式會是目前匡列接觸者的定義下會漏掉的。李秉穎指出,目前匡列密切接觸者的方式,是根據沒有適當防護裝備下近距離接觸15分鐘以上,這個定義有學理基礎,但不是絕對。「其實一兩分鐘也可以感染啊」李秉穎說,兩個人坐很近,飛沫跑過去不用兩分鐘,而且這個接觸者的定義也沒辦法考慮到「接觸傳染」,因為接觸傳染這是無法有定義的。當飛沫噴在物件上,人去摸到,又摸自己的眼口鼻黏膜,還是會感染,但這部分無法匡列接觸者的。「不摸眼鼻口,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他回憶SARS當年,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很厲害,確診的洗衣工就沒有直接接觸病患,「為何還會感染?很簡單,就是接觸感染。」當時院內感染有點失控,就是因為當時醫界還沒有建立防範環境傳媒的觀念。李秉穎表示,當時他在電視上說「病毒在物件表面可以存活好幾個小時」,隔天上班本來就看到台大醫院的電梯按鈕蓋了一個塑膠布,還在想院方真認真看節目,但在隔天塑膠布就被拿走了,顯然是大部分人都還沒有這種觀念,不認為接觸傳染是重要媒介,台大發生SARS院內感染後去檢討,也確認環境中很多地方都找到病毒存在的痕跡。「醫護人員洗手的頻率就要像潔癖一樣,」李秉穎強調,飛沫傳染很重要,接觸感染也不能忽略,尤其你是專責醫院,醫院牆上都有酒精,酒精可以很快殺死病毒,醫護人都要好像潔癖一樣。如果手上有髒污或是有酒精殺不死的病毒,就要濕洗手。不只是照顧確診病患,因為如果有病人在潛伏期,仍可能污染病房環境。李秉穎在節目上,還是忍不住摸了摸鼻子,被節目單位提醒。李秉穎表示,自己有鼻過敏,但因為知道醫師是高危險群,除了每天在醫院接觸病人和環境前後,都要用酒精噴手噴個幾十次,連鼻子癢都要忍住不摸,「最後都鼻塞很厲害,但知道就是不可以去接觸鼻子粘膜。」李秉穎呼籲,這個病毒感染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可以發生「不是飛沫傳染的傳染」,不需要直接面對病人,如果摸過東西再摸眼口鼻,就可能感染,所以防範院內感染的一大重點就是「所有醫護人員都不要摸眼睛鼻子嘴巴。」同樣的風險也存在所有公共場所,他也同題時醒所有民眾,都要謹記在心,在公共場所接觸環境前後都用酒精洗手,不要摸眼口鼻。
-
2021-0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病毒又變異日本確診4名!指揮中心:目前無新防疫措施
日本昨宣布自巴西返日班機中,有4例新冠變異病毒例確診,但該變異病毒和英國及南非變種病毒有所不同,是新的變異病毒。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還在研究該病毒的傳染性、疫苗保護力、後續的致病嚴重程度等,目前沒有對此提出新防疫措施。莊人祥強調,並不是說這4株變異株就在日本流行,這個病毒株是和英國、南非變異株都不太一樣,對於其傳染性、疫苗保護力、後續致病嚴重程度等,都還在研究中,日方也還在研究。會不會對日本有新防疫措施?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因為初步認為病毒株與日本沒有太大關係,他說明,這就像是我們偵測到五個英國變異株,皆從境外移入,我們已做了完善隔離,所以都沒有竄到社區。莊人祥指出,現在對所有入境旅客進行14天居家檢疫,15日之後不是住旅館就是集中檢疫,希望隔絕所有變異株進入社區的可能性,這是我們目前的加強措施。外界擔憂國外極端感染者潛伏期長,恐需加強自主健康管理的規畫,莊人祥表示,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即使沒有症狀,也要避免前往公共場所,外出要全程戴口罩,如果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希望儘速就醫,聚餐或聚會也希望避免。
-
2020-12-23 科別.感染科
虛驚一場!自美返台全身痠痛以為染新冠 竟是怪蟲惹禍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出現今(2020)年首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為30多歲美國籍男性,與家人一同自美國來台探親,居家檢疫期間出現全身痠痛等症狀,害怕是染感新冠肺炎,但又想起在美期間有被蜱蟲叮咬,新冠檢驗結果陰性、萊姆病則檢出陽性,虛驚一場。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個案11月27日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個案12月1日出現關節痛、倦怠及全身痠痛等症狀,12月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因就醫時主動告知曾在美國家中遭蜱叮咬。由院方通報新冠肺炎及萊姆病,其中新冠檢驗結果陰性、萊姆病則檢出陽性;個案目前症狀已改善,同行家人無疑似症狀。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天(平均約7天),7至8成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林詠青提醒,目前萊姆病可透過服用抗生素有效治療,約可在治療後兩周內痊癒,但若無妥適治療,病毒可能潛伏體內數個月、數年才出現心臟、關節炎或神經系統等異常等併發症。林詠青表示,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疾管署統計,我國自2007年將萊姆病列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17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美國11例、瑞典2例,英國、德國及丹麥各1例,另1例旅遊地包括德國、比利時、捷克、匈牙利。林詠青說,萊姆病主要分布於全球溫帶區域,如美國(尤其是東北部)、歐洲、前蘇聯、英國、加拿大、南美洲,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國家。呼籲民眾至野外或流行地區應加強防護措施,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另外,於皮膚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耶誕到春節期間 我防疫最嚴峻考驗
近日兩個新增境外移入案例,感染地點有待釐清。前天確診的國籍女機師,發病前十四天有在台活動史,昨新增印度籍船員,入境近兩個月後確診,指揮中心認為兩人並非在台染疫,但也不能排除有此可能。專家提醒,除非鎖國,否則很難完全防堵病毒,從耶誕節後到春節期間,防疫將是最嚴峻的考驗。感染科專家分析,昨確診的印度船員Ct值卅一,研判發病日為採檢日兩周前,可能是十二月二日,當時該船員仍在船上;而新冠病毒潛伏期平均五天,從發病日往前推算五天,可能感染日落在十一月廿七日前後。研判「和印度感染相比,在船上或飯店感染機會較大。」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台灣只要開放高危險地區民眾返台,除非鎖國,以現行邊境管制措施,不可能百分之百防堵病毒,民眾要有心理準備會有本土感染,加上在疫苗取得之前,國內疫情受到境外移入個案的影響,從耶誕節後到春節期間,將是最嚴峻時刻。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國際疫情嚴峻,從境外返台者完成居家檢疫,已把最可能傳染的期間鎖住了,後續即使仍有病毒,也是低傳染力。至於為何不強制出關前採檢?他說,「我們允許漏接,但不允許失分」,新冠病毒時陰時陽,加上國人防疫做得好,口罩戴得緊,低傳染力病毒難以擴散。黃玉成認為,台灣防守嚴謹,即使知道Ct值高的患者不具有高傳染力,仍隔離治療。他指出,專家會議中曾討論,檢驗陽性,但Ct值高,是否加採抗體,一旦有抗體,僅需居家檢疫十四天,不用住院。但部分專家認為,目前醫療量能足夠,還是以最嚴謹的方式隔離治療,後續視疫情發展再作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