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深海魚
共找到
147
筆 文章
-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帕金森氏症患者怎麼吃?醫師建議4點健康飲食指南
帕金森氏症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約5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達900萬。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殺手。幸運的是,在眾多神經變性和運動障礙疾病中,帕金森氏症是治療手段相對豐富、早期規範治療能獲得較滿意療效、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生活狀態且不會顯著影響壽命的疾病。在此,為帕友們詳細羅列飲食指南,吃得好身體好心情好,更努力一些,生活會更加美好。多吃富含營養的主食,減少脂肪和油的攝入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可以參考食物金字塔指南分量攝入不同的食物,以此控制飲食中卡路里、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糖和鈉的量。建議帕友們攝入最多的是富含營養的主食,包括麵包、穀物、米飯、意大利麵;其次是用於補充主食所缺乏的營養,即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再次則是相對少量的紅肉類(牛肉、羊肉、豬肉等)、家禽、魚、雞蛋、大豆和堅果,以及牛奶,酸奶和奶酪。富含脂肪和油、但含極少營養素的食物建議減少攝入,包括沙拉醬、 奶油,尤其是人造奶油、糖果、碳酸飲料和甜點。少食多餐,鼓勵多飲水攝入充足膳食纖維: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現便秘,推薦至少每天攝入25克膳食纖維。鼓勵攝食全麥麵包,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少食多餐: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攝入少量食物後即有飽腹感,建議增加就餐次數、減少每餐用量。這樣也有助於降低餐後低血壓相關的頭暈等直立性低血壓症狀。鼓勵多飲水:帕友們往往會因為活動不便,以及一些泌尿系統的症狀而減少飲水量。但飲水是預防及治療便秘的一個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建議帕金森病患者每日飲水量能夠到達2000毫升。可避免結腸對水、鹽吸收過多而致大便乾少。便秘、低血壓,不妨這樣吃不少帕友擔心,同時進食高蛋白食物對藥物左旋多巴(Levodopa)吸收有干擾,在此建議患者應在空腹狀態,如餐前一小時服用藥物,以便藥物更好吸收。對於初服左旋多巴藥患者,可能服藥後會出現噁心症狀,因此可以在服藥的同時吃一些低蛋白質的食物如餅乾、水果或果汁等,喝薑汁也有緩解噁心、嘔吐的效果。要注意的是,高脂肪食物如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披薩、漢堡包、炸薯條、鹹肉、牛油果等會影響藥物吸收,因此要少吃。不少帕友會出現便秘的情況。要知道,水分和膳食纖維在控制便秘上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提倡高膳食纖維飲食和飲水療法。每天至少保證攝入1500至2000毫升的水、清湯或果汁。多吃粗糧、薯類和蔬果。同時,加強鍛煉,多做腹部運動。帕金森病患者餐後低血壓發生率較高,餐後內臟腸系膜的容積可增加200%至300%,導致血液淤滯於內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出現餐後低血壓,故鼓勵患者少食多餐,以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帕金森氏症的飲食策略:1、碳水化合物(醣類):葡萄糖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醣類攝入太少,會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而高蛋白飲食會嚴重干擾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的吸收;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多食用米、麵等主食,粗糧、雜糧以及薯類食物如紅薯、白薯、山藥等。2、蛋白質:◎蛋白質的供給需維持正氮平衡,以補充優質蛋白為主,每日供給量應控制在0.8 g/kg體重。◎可選擇蛋、魚、蝦、瘦肉類如豬肉、牛肉、禽肉等。高蛋白質飲食不利於抗帕金森氏症藥物吸收,因此適當限制肉類。每天可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選擇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高蛋白質食物宜在晚餐供給。3、脂肪:◎脂肪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膽固醇攝入量應低於每日300mg,但不需過分限食。◎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攝入過多植物油的同時未攝入足夠的抗氧化劑, 可誘發脂質過氧化作用, 造成組織細胞損害, 可能會加快PD的進展◎根據情況選擇茶籽油、花生油、豆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烹調食物。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4、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以及輔酶Q等是天然的抗氧化物。◎鈣:帕友們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特別容易伴發骨質疏鬆,帕友們尤其需要注意合理補鈣。鈣攝入量應在1000至1500 毫克/天, 並同時適量攝入維生素D,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多曬太陽是增加維生素D合成的天然好方法。當由於某些原因不能從食物中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時,可考慮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複合製劑。◎蔬菜和水果: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促進腸道蠕動的膳食纖維。總體而言,帕金森病患者的膳食要保證充分的飲水量,增加堅果、茶、漿果類、深海魚、深色綠葉蔬菜、新鮮水果的攝入,減少油炸食品、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肥肉、葷油等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帕金森病是一場慢性持久戰,患者們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日常生活和心理調整,儲備力量。帕友們只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專注於每一個細節與之抗衡,便可延緩帕金森氏症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我們的世界,仍可以色彩斑瀾。(來源/轉載自《文匯報》)【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鮭魚好處到底有哪些?專家曝2大鮭魚營養成分
這幾天的鮭魚之亂造成鮭魚一時又成了大眾目光的焦點,只是大家比較注意鮭魚壽司又被免費吃了幾盤,或是某位改名鮭魚的人名字到底改了幾次。其實鮭魚是個非常營養的食材,大片少刺的肉質對老少都非常適合,而現在的台灣的鮭魚來自進口的先進化養殖,所以衛生與價格方便都很親民,是值得大家享用的優良天然食物。韋恩以營養的角度看,鮭魚有兩點特色,可以說是無人可比,特別值得推薦。鮭魚含有特別高的蝦紅素沒有蝦紅素,鮭魚可能沒辦法費力長時間地溯溪上游,海鳥的候鳥沒按法長時間地跨洋連續飛行。這就是號稱海洋最強抗氧化劑的蝦紅素的神奇之處。鮭魚肉呈現鮮豔的橘紅色,正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蝦紅素所致。蝦紅素有優越的抗氧化力蝦紅素又稱蝦青素或是藻紅素,蝦紅素最珍貴的特性,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蝦紅素是天然類胡蘿蔔素家族的一員,所以呈現橘紅色的特徵。蝦紅素最早是是由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r. Richard Kuhn在龍蝦身上發現的,天然的鮭魚肉、蝦蟹等等呈現紅色,就是反應了蝦紅素的顏色。只是大部分的動物不會自行生產蝦紅素,只是從食物裡累積來,蝦紅素的源頭是由微小的微藻類產生,像已知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蝦紅素來源是雨生紅球藻,蝦子以紅藻為食物,因此會把蝦紅素累積在身體裡。蝦紅素的抗氧化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是維生素C的6000倍, CoQ10的 800倍,綠茶兒茶素的560倍,維生素E的500倍,所以又被稱為超級抗氧化劑。因此,蝦紅素在在醫療保健上,被研究證實有廣泛的功效,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關節炎、提高運動表現、眼睛保健等多種用途上。尤其是蝦紅素證明有調節免疫反應,與抗發炎能力,對過敏也有很好的助益。近來還有臨床研究發現,蝦紅素對眼睛對藍光的保護上,與葉黃素可以發揮很好的加乘效果。不過,蝦紅素要吃到有效劑量,鮭魚每天要吃1公斤純化過的蝦紅素可是一公斤幾十萬台幣的珍貴成分,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得,只是不同食物含的蝦紅素濃度差別很大。自然界的來源中,雨生紅球藻的蝦紅素含量可以高達40000ppm,北極蝦只能到達1200ppm,磷蝦僅能到達120ppm,而鮭魚就只有5ppm。也就是說,如果要獲得文獻中每日蝦紅素的功效建議攝取量4毫克的話,鮭魚必須要一天吃個1公斤才夠,這對一般人可說是相當的困難,所以這樣來看,攝取純化濃縮的的蝦紅素也是另一種比較可行的選擇。鮭魚是珍貴的天然DHA、EPA來源近百年,全球專家學者不斷研究證明魚油中的omega 3 脂肪酸-EPA/DHA擁有強大保健效力。以營養觀點來看,對健康比較好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酸,最可以做代表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是魚油。魚油的DHA/EPA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優質的魚油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幫助減少動脈斑塊形成,因此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是均衡飲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魚油有助於保護好眼力,根據研究,魚油可以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青光眼的發生率,是眼睛的重要營養。此外,魚油還有神經的保護效果,除了保護腦神經與防腦部退化之外,也能保護視網膜。還可以穩定情緒、幫助集中力、有助於學習效果。媽媽在孕期補充魚油,對胎兒的視力發展和腦部機能有幫助,DHA可促進胎兒的腦神經發育,也能保護視網膜。此外,深海魚油能穩定媽媽的情緒,避免產後憂鬱的發生。而哺乳媽媽食用魚油,可透過乳汁幫助寶寶腦細胞增殖、增大,以及腦神經細胞間髓鞘形成與突觸聯合等,強化寶寶腦部的發展。50克的鮭魚生魚片DHA/EPA就可達標以現在的飲食建議來看,一般成年人每天DHA及EPA的建議量約400毫克到600毫克;若是心血管疾病者,則建議攝取量為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每天800~1200毫克。而以現有分析資料來看,養殖的大西洋鮭魚每100克含有975毫克的DHA以及1311毫克的EPA,因此,只要攝取50克的鮭魚,大約5片的生魚片,就可以達到一天的所需了。而依照現行食品法規規定,魚油作為一般食品原料時,每日食用量以所含EPA及DHA總量計,限制不得超過2公克,所以如果是吃高純度的魚油膠囊,可要注意不必吃太多。所以其實也不用湊熱鬧去改名鮭魚,然後鮭魚壽司吃到飽,其實輕鬆吃個幾碟生魚片,該攝取的DHA/EPA就可以達標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3-20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護眼、護心又護腦 營養師:掌握一周份量更健康
鮭魚是相當受歡迎的食材,不論是煎鮭魚、壽司、生魚片等都相當美味,且營養價值豐富,還是一種非常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身體有非常多的正面影響。不過想要吃得健康,份量還是得注意,以免為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 鮭魚營養價值豐富 護眼、護腦又護心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鮭魚的營養相當豐富,對人體各處都有不少的益處。像是最知名的Omega-3就有不少研究發現,其對抗發炎、防失智有利。當中的DHA也有助於兒童腦部發展,且對兒童、成人的腦部保養、視網膜保養很有幫助。EPA也有助於清除人體的三酸甘油脂,降低動脈硬化、高血壓的風險。 鮭魚也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A、D、E,維生素A是負責保護、修繕身體各處細胞的保護膜,使其正常運作。維生素D有利鈣吸收、降低發炎反應,一般而言主要仰賴日曬,鮭魚是少部分可從食物中攝取的來源之一。維生素E則是相當優越的抗氧化劑,有助清除自由基,降低對人體的傷害,也保護心血管、有利預防心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鮭魚也富含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攝取來源繁多,如豆、魚、蛋、肉類等,在營養學上會依「蛋白質品質評估」衡量人體有效吸收率及利用狀況做評分,鮭魚的蛋白質就從中脫穎而出相當優越,對於像是維持免疫力等其他營養運作而言,是個很好的原料。 鮭魚營養也不宜過多 次數、份量都要注意 再營養的食物也得適量,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鮭魚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由於是深海魚類,還是有重金屬的疑慮,且優質蛋白質吃多超標一樣不利身體健康。建議民眾一周吃2~3次即可,並注意份量。 份量上若單純只攝取鮭魚作為蛋白質來源,可攝取的份量約為手指到手掌的大小、女性手指厚度。若當餐有攝取其他蛋白質,則需要做總量的控管,在食物代換上,一份約為三根手指大小、女性手指厚度。 生魚片一般人不宜過多,免疫力不足者應避免。 鮭魚在日本料理不論是生魚片、壽司等,都是相當受歡迎的選項。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還是提醒,如前述所提到的,即便鮭魚營養豐富,也不宜食用過量,除此之外,生魚片、壽司也不宜食用過多,部份免疫力不足的民眾更要盡量避免。 先以壽司來說,壽司雖為冷飯,許多人可能聽說過冷飯為「抗性澱粉」,較不易吃胖,但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和一般冷飯相比,製作過程中多會以糖、醋等調味料輔助,攝取過多也是會引起肥胖,且也會有血糖失控的健康風險,有血糖問題的民眾要更加留意。 另一方面,生魚片屬於生食,即便店家有做好食品把關、冰過,上頭也還是可能有細菌存在的風險,依每個人體質不同,免疫力狀況不同,對身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免疫力維持正常者較雖一般而言影響較小,但吃到一定的細菌量,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食物中毒的風險。而像是年紀較小的幼兒、年紀較大的長者、正在進行癌症化療的癌友等免疫力不足的族群,細菌感染、食物中毒的風險就會相對較高,更不宜生食。提醒免疫力較不足的民眾應避免生魚片,一般民眾也得多加留意,避免過量。 《延伸閱讀》 .魚油顧眼、護心、降血脂,6食材一週兩份剛剛好! .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8 科別.消化系統
全台瘋鮭魚吃到飽 營養師提醒:生食吃太多影響腸道健康
日本連鎖壽司店推出免費吃行銷方案,造成全台百餘人改名「鮭魚」,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鮭魚、秋刀魚富含Omega-3,特別在季節交替之時,可對抗心血管疾病,不過這幾天大家瘋壽司吃到飽,其實生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會影響腸道健康。張麗娟表示,鮭魚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包括各種蛋白質,維生素如維生素A,B,D和磷,鈣,鐵等礦物質,鮭魚中最有價值的物質之一是Omega-3脂肪酸,可以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夠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不過生食不宜過多。至於有哪些食物含有Omega-3呢?如深海魚鮭魚,但是由於大型海魚重金屬含量高,建議每周吃2次深海魚肉,每次的量約在2份~3份,大約是60 ~90公克,建議與小型魚如鯖魚、秋刀魚交替食用。風濕免疫科醫師鄭傑夫也指出,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週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張麗娟補充,素食者可藉由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等補充Omega-3。她提醒除了魚類,蔬果和牛奶也不可少,因為蔬果中含有維生素B群和具有抗氧化的維生C和E;蔬果中還含有維生素B6,可以使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代謝,牛奶中不只有鈣質,還有維生素B2,也應該要每日攝取。張麗娟建議,均衡飲食基礎應著重「質」而非「量」,提高營養密度,餐餐吃七、八分飽就好,且生食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攝取優質的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等,才是健康飲食原則。
-
2021-03-13 養生.抗老養生
父罹口腔癌吞嚥難,讓她決心當營養師:抓緊40-60歲營養重點,老化速度自己控
自行設計研發數位教具,讓營養課程生動又活潑的,是榮獲國健署、營養師全聯會評選為社區標竿營養師的陳琇雯。目前任職嘉義市衛生局的她,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罹患口腔癌,無法下嚥的痛苦讓她心疼不已,為了能照顧更多人的「口福」,才會立志報考營養學系。 「好口福來自好健康,大多數人總在發現自己睡眠不佳、精神不濟、時常感冒、排便不順時,才驚覺身體老化了。如果能在35歲超前部署營養大計,40到60歲掌握每個10年期的營養重點,即使中年以後也能用慢跑配速的節奏,跑完人生全程!」陳琇雯說。 一、40歲開始,維生素B、C、E作伴 40歲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嶺,「You are what you eat.」,也就是吃什麼,將會如實反映在相貌和身材上。陳琇雯建議,要攝取新鮮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替代加工食品的添加物、防腐劑等,秉持「食物優於食品」的原則,才能照顧到健康。 而「早睡早起,賽過人參進補。」儘量不「續攤」熬夜應酬,適度攝取維生素B群,來調整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穩定性,對抗壓力、攝取維生素C抗氧化,用維生素E保護細胞,用膳食纖維預防便秘,因此蔬果、全榖雜糧、乳品、蛋黃、堅果種子都可多吃。 二、50歲開始,最重要是保骨本 奔五之路,必須檢視40多歲以來呈現的骨質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加快、新陳代謝變慢問題。陳琇雯提醒,保健食品並非藥物,無法立竿見影,過量服用卻可能導致副作用或毒性反應,還是得考量自身吸收轉換效果及肝腎代謝壓力,建議保養品項目不宜超過3種,考慮順序以維持骨質密度的鈣質、維生素D為優先。 其次是腸胃保健的益生菌、益生元,明目的葉黃素,保養心血管的魚油,抗氧化的維生素C、E、B群。 三、60歲開始,抗發炎食物不能少 60歲是正式邁入老年期的最後一哩路,由於歷經更年期的內分泌不適,陳琇雯建議可選擇具有「抗發炎」成分的天然食物,例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與堅果種子類、黃豆類,均衡飲食盛入餐盤,再搭配多曬曬陽光吸取維生素D,延緩骨質流失,從事適當體能活動,讓老化程度能搭上自己的步調。 168斷食較生酮、低醣能持久 而時下流行採取生酮、低醣飲食法減肥減脂,不吃麵飯、澱粉類等等碳水化合物,極具實驗精神的陳琇雯也曾嘗試過,她也執行「168間歇性斷食」作為比較後提出專業見解。 她說:「生酮、低醣飲食法較違反人性,沒辦法持久,容易復胖,不如16:8,把午晚餐或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用畢,然後16個小時不吃東西,只喝水,我力行1個月就減了3%體脂肪。」 若是很難做到16:8,也可採行10:14飲食法,即一天當中有吃2到3餐的時間長度控制在10小時內,例如上午11點吃午餐,下午6點吃晚餐,拒絕下午茶甜點和消夜,若在其他14小時內感到肚子餓,可自打新鮮黑木耳露,用電鍋煮熟後飲用,不摻糖,略加紅棗、枸杞調味即可,熱量低,有助延緩飢餓感。 不放縱吃喝,放緩進食速度 也因為現代人的身體活動量過少,容易囤積脂肪,既然如此,陳琇雯打趣說:「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沒事不要吃。」營養夠了剛剛好,放緩進食速度而不放縱吃喝,熟齡還是能開心微笑到最後。 至於最基本的飲食指南要如何分配,陳琇雯強調只要記住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不必浪費無謂的錢,就可做到健康、保本雙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0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預防衰弱症 飲食+運動
家中長輩年紀漸增,總感覺四肢無力、氣虛,可能是得了衰弱症,衛福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師劉乃瑄表示,衰弱症是慢慢發生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保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也可自我檢測是否有得到衰弱症的跡象,進而就醫。劉乃瑄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走路變慢、頭髮漸白等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失去正常生活能力,但長輩如遇到家人去世或生一場大病等重大變故,最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也是脆弱的身體表現。劉乃瑄說,相較西方人有早衰症,東方人多是中年以上、有潛在疾病沒有好好保養身體、或慢性病控制不好,就會提前發生衰弱症,建議平時要預防,每周可以進行2至3種運動,例如慢跑搭配打太極、游泳加上去健身房運動等,維持該有的肌肉量。長輩會因牙齒不好或消化不良,不願意吃好的蛋白質,如魚、肉類,但這是最佳預防衰弱症的營養來源,此外也要適量吃三餐,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除了可以曬太陽,也可吃蛋黃、乳製品、深海魚類等。劉乃瑄指出,高齡長輩會感到心裡孤單,對身體血清素分泌不利,造成情緒低落,除了要有家人陪伴,也要鼓勵長輩多去活動中心或長照據點參加活動。若要評估長輩是否有衰弱症,可檢查長輩的體重是否莫名減輕3公斤以上,坐下、站起來時是否需要用手支撐,以及是否總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有相關症狀,可到醫院的老人專科掛號諮詢。
-
2021-02-1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攝取過量易腹瀉 不如吃深海魚
號稱來自祕魯的印加果油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次亞麻油酸)含量很高的油脂,具抗氧化成分。然而,國人平常飲食即已攝取過多的油脂,其實並不需要喝油來保健。印加果油是油脂,具有潤腸效果,但直接喝油,可能會油脂攝取過量,容易導致腹瀉,並且攝取較高的熱量。若想補充Omega-3,還不如直接吃深海魚,例如秋刀魚、沙丁魚、鯖魚、鮭魚等,就可以攝取到足夠的Omega-3,快速補充EPA及DHA,可抗氧化,有益心血管健康。印加果油和魚油都含有Omega-3,不過印加果油所含的Omega-3是屬於植物性來源的α-次亞麻油酸(ALA),必須在體內經過轉換為EPA及DHA,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但轉換速度較為緩慢,和魚油所含的Omega-3並不相同,因此吃深海魚就能快速攝取足夠的EPA及DHA,維持身體健康。
-
2021-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魚油、人蔘補身?營養師告訴你,哪些保健食品不宜與藥品一起吃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趙雅嬋說明,魚油成份中約30%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 趙雅嬋表示,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 趙雅嬋說明,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 趙雅嬋表示,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的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 趙雅嬋指出,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趙雅嬋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趙雅嬋提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免疫疾病藥物者,建議不可與魚油一起服用,避免加重或減少藥物效果,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營養師建議,正在服藥者應以藥物治療優先,也要避免同時服用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趙雅嬋表示,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與魚油、銀杏、維他命E一起食用。這類營養品有活化血液的功能,與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出血。降血脂藥物則不可與紅麴一起食用。紅麴成份有降血脂功能,二者共同服用會加重藥效,可能導致疲勞、全身無力、肌肉痠痛。 另外,人蔘、靈芝會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不可與風濕科藥物一共食用,避免藥物效果下降,影響疾病控制。雞精、蜆精和補湯類,製程中鈉含量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腎臟代謝,如果已在服用血壓藥、腎臟藥或有腎臟疾病者,要避免這類高鈉濃度的補給品。 《延伸閱讀》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武肺重症者普遍維生素D缺乏?專家:為免疫細胞重要營養,3招可攝取
-
2021-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營養師:2部位能不吃就別吃
冬天正是漁獲肥美的季節,喜愛吃海 鮮的老饕們無不食指大動。不過, 相對於蝦蟹類有高膽固醇的疑慮,此時吃 魚不僅美味,更多了份健康。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 營養價值高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吃魚好處確實多,魚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具有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改善憂鬱 心情等作用,其中的抗氧化的成分,甚至 被認為有預防癌症的功效。此外,和肉類相較,魚的纖維結構較短,對老人、小孩來說,會比肉類容易咬爛吞嚥, 較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質也能較快供應給人體利用。宋明樺指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指的就是魚油中 的DHA 和EPA,其中DHA是構成神經細胞的重要組織,這也就是一般人常說吃魚會讓人變聰明的原因;這個成分有助於胎兒與嬰幼兒的腦部神經及視力發育,因此,許多奶粉中都有此成分,懷孕期間也需要多注重此成分的補充。此外,EPA還能夠有效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 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僅如此,魚類還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是均衡營養素的來源。深海魚、淡水魚 均衡攝取才是王道吃魚好處這麼多,但究竟吃深海魚好還是吃淡水魚好呢?宋明樺強調,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D及多種微量元素,只是這些成分在深海魚類中普遍較高,因此,不少人會建議多吃深海魚。但深海魚富含的DHA和EPA的成分越高,代表油脂也高,吃太多容易造成腹瀉及消化不良;淡水魚雖較無此顧忌,但魚刺較細小,處理起來較費時費工,各有 利弊。宋明樺建議,不妨均衡攝取,一天吃深海魚、一天吃淡水魚,均衡攝取才是王道。不過,即使再營養的食物,攝取也不能過量,吃魚是否也有適當攝取的份量?宋明樺說,若是喜歡大魚大肉的人,更需要注重吃魚類的比例來降低肉類的攝取,較能避免吃過多肉類造成肥胖問題或心血管疾病;至於在份量上,若以每週2~3次來說,每次食用的量大約1個手掌大(約3~4兩左右)。若是超過這個分量,而肉類等其他蛋白質食物攝取較少的話,則不會有蛋白質攝取過量的問題,但若是在吃魚的同時,其他肉、蛋等食物攝取也沒有減少,長期高蛋白攝取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會對肝臟、腎臟造成負擔,導致其他營養過少、失衡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烹調方式對魚的營養有絕對的影響,宋明樺提及,魚的蛋白質結 構較短,若將魚油炸,蛋白質容易被破壞變性,而DHA和EPA原本就是不穩定的成分,高溫烹煮也容易破壞成分,降低身體利用率。一般來說,生魚片的營養價值最高,其次是烤、蒸、煮的魚,最不佳的料理方式是油炸,炸越久,營養破壞率也就越大。吃小的深海魚 減少重金屬殘留雖說吃魚好處多,但重金屬殘留的問題,也讓很多人對吃魚有些卻步。宋明樺說明,重金屬殘留的問題大多是生物自然反應,在深海魚身上較明顯,尤其以大型魚 種更為嚴重,因為是食物鏈上端,殘留的重金屬也更多。要改善魚類的重金屬殘留問題,宋明樺建議,最好就是淡水魚和深海魚輪流攝取,並且不要超過建議食用的份量。若還是擔心的話,則單純吃魚肉就好,因為脂肪較多的地方大多重金屬含量較高,像是魚皮、魚卵等部位,能不吃就盡量不吃, 可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宋明樺也建議,不妨多挑選體積較小的深海魚食用,一方面攝取到深海魚的營養,另一方面也減少重金屬殘留。挑選一尾好魚 這些細節不能忽略想從吃魚得到營養,首先得要挑選一尾健康美 味的魚。魚達人李嘉亮指出,大多數人知道挑魚 要看魚眼睛及魚鰓,不過,有些不肖商人會使用福馬林保持魚眼睛清亮、腮幫子鮮紅,因此,現在看魚是否新鮮得用其他的方式。首先,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越新鮮就越黏,若是加了福馬林,魚的表面就不會黏;其次,看看有沒有蒼蠅沾來沾去,若連蒼蠅都沒有興趣的魚,大家也最好也不要碰;第三是用「聞」的,若魚肚子聞起來很臭,絕對就是不新鮮的魚。冷凍魚絕非不新鮮 正確解凍這樣做至於冷凍魚是否新鮮?李嘉亮提醒,冷凍魚絕非不新鮮,很多冷凍魚比現撈的魚更保險,漁船捕獲上船的魚貨,為了要加強保存時間,會直接將魚貨殺好,拿掉內臟,直接用真空包裝保存,這種真空包超低溫保存的魚不僅安全,且價格也不 至於太高,不過,還是要挑選有信譽的廠商選購。挑選冷凍魚時,要特別注意仔細看真空袋中,除了 魚片之外,其他部分是否有水或是冰,若有可能表示魚已經解凍過,新鮮度就打了折扣;若是真空袋已經有破損或是感覺好像沒有完全真空,保鮮程度 也可能受到影響,最好不要選購。冷凍魚的解凍方式,李嘉亮建議,最好是放在水龍頭底下,用水流來解凍,不建議放在冷藏中解 凍,以免影響口感,也可以在前一晚拿出來用味 增抹一抹,再滴一點酒放冷藏,此方式不僅讓魚 不接觸到空氣,並能讓魚的風味更佳。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
2021-02-05 科別.泌尿腎臟
遠離洗腎!營養師公佈傷腎食物:香腸火腿之外,這4種也盡量少吃
台灣號稱「洗腎大國」,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洗腎危機,然而手無寸鐵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是好?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吃新鮮食物、謹記「三少」(少鹽、少糖、少油)、不亂用藥物、保持正常BMI值,就是最關鍵的護腎秘方。「我最近很頻尿,是不是腎不好?」「身體好容易水腫,腎怎麼了?」「我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會不會傷腎呢?」 我們常為了一點點不適把心情搞得雞飛狗跳,生怕哪個壞習慣就造成腎臟損傷而難以回復,不管最終目的是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還是不想花費鉅額醫藥費,至少你我曾意識到腎臟的重要性,只是,知行往往難合一。 當你在大啖微波食品、加工食品,或把非處方藥物當保養吃,就已經足夠加重腎臟負擔,只是它無法表達、不懂抗議罷了。 營養師李祥瑞表示,一般健康成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預防慢性腎衰竭的方法,吃新鮮食物、「三少」(少鹽、少糖、少油)、不亂用藥物、保持正常BMI值,就是最關鍵的護腎秘方。 遠離洗腎、腎臟病配方1》選當季新鮮食物,護腎不用刻意多吃什麼 不用吃特定的護腎食材? 李祥瑞搖搖頭,「一般民眾想避免腎臟不好,其實不是低鉀、低磷、限水飲食,因為他是健康的人,應以新鮮食物為主。」長期食用合成加工食材,或食品添加物較多的食品,恐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慢性衰退。 有人說黑色食物,如黑豆、黑木耳等補腎,或有些論點基於腎功能差也是一種發炎狀況,可以多吃抗發炎食物, 如富含Omega-3 脂肪酸的鮭魚、酪梨、堅果、黃豆等,保護腎臟,同時避免尿路感染, 李祥瑞不置可否,認為只要腎臟功能正常,無需多補。 究竟什麼是養腎好食材? 李祥瑞表示,很簡單,所有當季新鮮食物都是,只要正常飲食,營養均衡,凡事過猶不及,不用刻意多吃什麼。 確定你吃的食物來源和栽種方式,避吃基改食物,用天然調味料,像是蔥、薑、蒜、九層塔、檸檬、薑黃,取代味素、豆瓣醬、XO醬等,並將食材確實清洗乾淨,就能有效減少吃到來路不明的化學添加物、殘存農藥或是不潔食品的機會。 在烹調上, 謹記「三少」,少鹽、少糖、少油,能直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一旦這些健康狀況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腎臟自然也就獲得保護了。 遠離洗腎、腎臟病配方2》慎選油品,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 若照上述方式確實吃好、吃對,你也能免於肥胖纏身, 同樣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病。 李祥瑞說,體重過重及腰圍大的中廣型肥胖者,是慢性腎衰竭的高危險群,BMI30以上者,罹患慢性腎衰竭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將近2倍,別再以為身材跟腎臟無關。 若家族有遺傳慢性病, 也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做好疾病管理,因為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這三者就像對彼此又愛又恨的夥伴,常互為因果,或一個拉一個;高血壓與高血糖都容易造成血管通透性差,導致腎功能衰退。 高血脂症也是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合併症。研究顯示,血脂異常會造成腎絲球中細小血管受損、腎絲球過濾率下降, 雖然高血脂與飲食沒有絕對相關,但李祥瑞說,減少不必要的脂肪攝取,的確可以減緩血脂異常,進而保護腎臟。 平常應選用好的油脂,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等,降低血中的壞膽固醇(LDL)、增加好膽固醇(HDL);或以葵花油、黃豆油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來降低總膽固醇;攝取蛋白質時,也可以多吃深海魚類, 如秋刀魚、鮭魚、花鯖魚等來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 降低三酸甘油酯。 遠離洗腎、腎臟病配方3》均衡營養,每餐有三寶 有些人可能會說,上班無法自己煮,很難做到「三少」,沒關係,你至少可以做到這幾點: 1.尋三寶:每餐都要有全穀根莖類+蛋白質( 豆、魚、肉、蛋)+各式蔬菜。 2.聰明分配比例,蔬菜多吃一點,避免餐餐大魚大肉, 別忘了天天五蔬果。 3.慎選烹調方式較清爽、能吃到原汁原味、以當季食材入菜的店家。 4.避免餐餐煲湯。 5.吃進嘴裡前把沾附在食物上的油、醬汁在碗緣刮一刮,菜汁滴一滴,能降低鹽分和油脂攝取。 6.少吃貢丸、火鍋料、火腿、香腸、甜不辣、肉鬆等磷含量高的加工食品。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她花半輩子照顧罹癌夫,卻不如一個外籍看護!一件事告訴我們:在這世上,最重要的是自己.晚上睡得很好,白天卻總是想睡、精神欠佳?善用4招,改善這5種睡眠障礙症狀.妳不把錢給弟弟,就別回娘家!她被情緒勒索半輩子,面對「不孝」兩字,只能這麼做
-
2021-02-02 養生.聰明飲食
「這食物」天天吃,重金屬吃下肚!專家提點排除重金屬10大好食材
魚類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其含有omega-3脂肪酸,多吃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最容易攝取的來源即是魚類罐頭。但你知道嗎?選錯魚類品種食用,恐讓體內汞、鋁等重金屬超標! 66歲的吳董事長因工作關係需要頻繁往返中國與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因此在健康檢查時特地加做「功能醫學檢測-營養元素及毒性元素分析」,瞭解體內礦物營養元素及近期內重金屬汙染暴露的程度。 沒想到,檢測結果顯示,體內含有大量「汞、鋁」這兩種重金屬!吳董事長對此結果大為吃驚,自訴擔心東南亞國家,環境保護法規較不嚴密,食物較容易受到重金屬汙染,因此非常注意飲食與飲用水,也會避開街坊小吃。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為釐清重金屬來源,與其進行了詳細的生活作息訪談。從中得知,原來吳董事長非常喜歡吃深海魚類,尤其是鮪魚,因此,都會購買進口的鮪魚罐頭。幾乎天天早餐都吃鮪魚三明治。 林美秀表示,鮪魚、旗魚等大型魚類容易含有毒重金屬「甲基汞」;而罐頭容器,則經常使用鋁來製作。在頻繁且大量的攝取下,可能會不自覺將這些重金屬吃下肚。 她進一步說明,汞可能會損害肝臟、腎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鋁則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對人體呼吸道也有肺纖維化的傷害,不可不慎! 重金屬毒素是由腎臟排出,但排除卻非常不易,若含量過多時,一定要評估從何而來。除了在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排除重金屬來源,林美秀提醒,大量補充水分外,亦要攝取可加速排除重金屬毒素的食物。 林美秀指出,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第一件事是採取均衡飲食、輪替原則,避免食用大量某一特定食物,避免可能的有害毒素,或有害添加物在體內積累。 她提出能協助排除體內重金屬的十大食物,供大家參考。 海帶 海帶中的褐藻膠因含水率高,在腸內能形成凝膠狀物質,有助於排除毒素物質,阻止人體吸收鉛、鎘等重金屬,排除體內放射性元素。 黑木耳 植物膠質有較強的吸附力,與腸道中有毒物質結合排出體外。 南瓜 富含果膠,有助於清除體内重金屬和部分農藥。 胡蘿蔔 含有的大量維生素A和果膠,與體內的汞離子結合之後,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汞離子的濃度,加速體內汞離子的排出。 綠藻 綠藻含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ein),和體内重金屬汞結合後,可藉由糞便或是尿液排出體外,其纖維成分也會保護腸道,減少糞便中的有毒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香菜 其植物化學成分可將細胞壁中汞及其他毒性金屬引出,如鉛和鎳,再與螯合物質結合後排出體外。 綠豆 含有綠豆蛋白、鞣質和黄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機磷農藥、汞、砷、鉛化合物結合形成沉澱物,減少胃腸道吸收率。 火龍果 含有特殊白蛋白成分,具有黏性、膠質性可與人體内的重金屬離子結合,如鉛、汞、砷等,透過排泄系統排出體外。 牡蠣 富含硒,硒作為帶負電荷的非金屬離子,在體內可以與帶正電荷的有害金屬離子相結合,並排出體外,從而緩解了金屬離子的毒性。 大蒜 大蒜所含的成分氫硫基可和重金屬結合後排出體外,例如汞、鎘、鉛等。 此外,也建議可透過血液檢測「營養元素及毒性元素分析」,瞭解體內是否有重金屬累積的可能,幫助檢視自身是否暴露在重金屬過高的環境中,有效做好預防措施並調整生活型態,避免重金屬長期累積對身體的危害。
-
2021-01-22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吃鍋再來杯啤酒超爽快!專家提醒,恐造成此疾病發生
寒流一波波報到,冷冷的天氣讓人特別想邊吃熱呼呼的火鍋,再來杯冰涼的啤酒,就是爽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人,需節制飲食,以免引發急性胰臟炎。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其他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引發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為膽結石,約占40%,主要是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而發炎;其次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內攝取過多酒精,約占30%;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會引發急性胰臟炎,約占2~5%。王繁棻進一步說明,某些臨床上藥物,或是腹部受過創傷、手術後,也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另有其他因素會增加胰臟炎機率,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其中,肥胖與糖尿病亦是慢性胰臟炎與胰臟癌的危險因子。8成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重度胰臟炎是指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危險因子包括60歲以上、肥胖(BMI>30)、有其他共病症、酒癮病人。 王繁棻提醒,急性胰臟炎死亡率約2%,若持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則接近3成,不可輕忽。急性胰臟炎處置方式為積極輸液,輕度病人可進食清流質或流質,再轉為低脂固態飲食;若有嚴重疼痛、噁心嘔吐,則須禁食。中重度病人,需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如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藥。若為膽結石胰臟炎或上行性膽管炎病人,須由消化內科醫師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由於膽結石胰臟炎易復發,建議在4至6周內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或內視鏡膽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胰臟炎,更重要的需針對發生原因去處理與預防,特別是飲酒與高三酸甘油酯。王繁棻指出,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被胰臟脂肪酶分解,與膽汁混合,再進入小腸分解,因此餐後乳糜微粒濃度會升高;若乳糜代謝有問題,血中濃度過高,會影響胰臟微血管血流,造成腺細胞缺血,發生壞死及發炎。她進一步提到,如果早已有潛藏膽結石、高三酸甘油酯等危險因子的人,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再搭配飲酒,就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發生。一般來說,空腹狀態下驗出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就屬高風險族群,需採「低油飲食」,並服用降血脂藥,以控制血糖;同時要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降低體重,以及減少飲酒。王繁棻建議,日常飲食應採「低油」原則,減少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及甜點;多攝取五穀根莖類,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如蛋黃酥、鳳梨酥、甜甜圈、蛋糕等。用油上,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務必注意生菜沙拉搭配的沙拉醬,油脂量也很高,應減量使用;蛋白質方面,建議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避免紅肉類,奶類則以低脂為佳。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繁棻
-
2021-01-11 科別.骨科.復健
天氣濕冷關節容易痠痛?日本專家激推2類抗寒食物
在冬天特別容易發生膝蓋和肘部的關節疼痛,整形外科醫師桐生有紀說明,如何透過運動前的準備以及日常生活習慣來預防關節疼痛。身體寒冷會引發關節痛 運動前先暖身在這個氣溫逐漸降低的季節裡,關節痛的問題讓許多民眾擔心。桐生有紀醫師表示,氣溫下降時,微血管會為了維持體溫而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進而讓肌肉變得僵硬,造成關節的負擔。另外,乳酸代謝功能下降,也是引發關節疼痛的原因。只要身體寒冷,全身都會變得僵硬,在姿勢不良的狀態下運動,更會對身體造成沉重的負擔。如在冷天中跑步、打球等激烈動作之前,建議先進行可以讓體溫升高的暖身運動,並且做好關節的保暖工作。暖身建議進行20分鐘、不會讓呼吸變急促的伸展運動,等血液循環改善後,再開始活動。也因為脂肪很容易冷卻,肌肉則會產生熱能,每天進行肌肉訓練也很有效。抗寒好食物 根莖類及深海魚類冬天的抗寒對策之一,可以多吃根莖類蔬菜,例如人參、蘿蔔、薑和大蒜,也十分推薦多多攝取鮭魚和鱈魚等魚類。另外,人到了中年,會因為軟骨量下降,使骨頭與骨頭之間摩擦緩衝減少,造成關節磨損,容易引起發炎,桐生有紀提醒,這樣的案例也不少,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流失軟骨,必須特別注意。「最重要的是,要攝取肉和雞皮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只不過吃了之後並不會立見效,必須要持續攝取。為關節疼痛所困擾的人,可能需要嘗試胎盤注射,從肩膀和臀部進行注射,就能在身體的各個部分發揮作用喔。」桐生有紀醫師補充說明。日常生活中 避免關節疼痛的照護(1)體寒的對策可以溫暖關節周遭的護具,以及改善身體內部寒冷體質的飲食習慣都很重要,要大量攝取根莖類蔬菜。(2)增加肌肉量只要增加肌肉量,就能減輕關節的負擔。鍛鍊腳和背部等大範圍的肌肉,打造一個可以產生熱能的身體就是關鍵。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痛風關節一定會病變嗎? 沒錯!避免發作,常做這些行為要注意 肩膀痠痛、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五十肩會好嗎? 復健科醫師告訴你現行治療方式
-
2020-12-01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油和動物油孰優孰劣?專家:危害健康的是這種油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尋求優質的脂肪來源正如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所言:「質勝於量。」有愈來愈多具說服力的證據指出,脂肪的品質比數量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未過度攝取熱量時。自然界中的所有脂肪(無論是源自植物或動物)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相對數量取決於、或至少部分取決於氣候。在植物中,脂肪的流動性和穩定性都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愈靠近赤道的植物,飽和脂肪的含量也愈高。像是椰子和棕櫚科果實便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以幫助保護和維持植物生長;而酪梨和橄欖生長在較溫和的氣候,所以含有相對穩定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生長於寒帶氣候的植物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通常占多數以保持流動性,亞麻仁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動物身上也是一樣,比起冷水性深海魚,溫水性魚類的飽和脂肪含量通常更高,冷水性魚類則含更多高度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雖然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相對含量會影響人體健康,但我們開始發現,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更大,包括人們如何處理、保存和製備食物,以及相對於人們的熱量需求,實際上吃進了多少等等。雖然脂肪曾被當成飲食大敵,但現在則被視為整體食物結構中極有價值的一部分。新鮮、原型和最低限度加工的植物性食物中,含有最優質的脂肪。所有植物性食物都含有些許脂肪,但堅果、種子、酪梨,椰子和橄欖是所有植物性飲食中,最濃縮的脂肪來源。這些食物中的脂肪如此有益健康的原因之一,是它保留原始狀態,且含有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可防止酸敗。此外,完整的植物性全食物封存了保護性成分,例如蛋白質、未精製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植化素、植物固醇,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植物性食物的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不過椰子和棕櫚科果實除外,它們所含的主要是飽和脂肪。雖然過度攝取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罹病風險,但當植物性飲食中的飽和脂肪以全食物形態適量攝取時,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會產生副作用。反觀肉類和乳製品富含的飽和脂肪,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胰島素阻抗增加密切相關。這些食物中的膽固醇被認為加重了脂肪對健康的影響。證據也指出,食用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乾淨無污染的魚類被廣泛認為是最好的脂肪來源之一,因為脂肪中的長鏈omega-3脂肪酸、EPA和DHA含量很高。然而,由於高脂魚類—尤其是食物鏈頂端的馬鮫魚(俗名白腹仔)、鮪魚、劍旗魚和鯊魚等,牠們體內含有包括汞在內的環境污染物,因而降低了整體營養價值。無論是自植物或動物提煉的脂肪,只要是透過食品加工技術進行化學改變,或者暴露於高溫下,都需要特別留意。對健康危害最大的,是透過部分氫化作用進行化學改變和固化的脂肪,油脂會因而產生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與許多疾病的惡化有關,它們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引起發炎反應、增加胰島素阻抗性,並與必需脂肪酸競爭進入細胞膜。遺憾的是,因為民眾普遍相信部分氫化的蔬菜油比動物脂肪更健康,縱使幾十年前的研究便已披露它黑暗的一面,但食品製造商仍持續濫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部分氫化油。各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減少反式脂肪的使用,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從食品供應鏈中剔除反式脂肪。任何脂肪或油加熱至177∼204℃時,通常就會超過發煙點,進而產生會誘發質變的氧化物質。最安全的作法是避免油炸食品,並在高溫烹調時盡量減少用油量。一般而言,精煉油含有較少的易燃固體微粒,因此比未精煉油更耐高溫。不過精煉過程會損害脂肪分子,而且會去除全食物所含的絕大部分保護性成分。未精煉油(適當保存可作為健康脂肪來源)的發煙點較低(93∼107℃),適合拌入沙拉和其他未加熱的食物。飽和脂肪的爭議:對頭條新聞的斷章取義長久以來,將飽和脂肪視為「壞的脂肪」的觀點,最近開始遭受抨擊,爭議點在於相關研究認為飽和脂肪不一定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率。兩個關鍵報告為整個科學界帶來了衝擊,第一個是2010年由希芮.塔瑞諾(Siri-Tarino)與同事所進行的21項整合分析研究,調查了近35萬人的飽和脂肪攝取量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第二個是喬賀瑞(Chowdhury)與同事,針對超過51萬人進行的76項整合分析研究。這兩個研究的結果,與數十年來國內外頒布的飲食建議相矛盾,他們發現飽和脂肪的攝取與這些疾病並無明確關聯。但媒體的狂熱報導隨之而來,使消費者相信飽和脂肪是無辜的,再也不需要對食用牛肉、奶油、培根和布里乳酪有任何顧忌。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研究結果?首先,這些整合分析中,有許多研究比較的群體飲食型態與西方飲食極為相似,也就是攝取大量的脂肪和飽和脂肪(檢視更多樣化飽和脂肪攝取量的研究,往往顯示出更大的疾病風險差異);在這個研究群體中,即使是攝取最少量飽和脂肪的人,也還是高於建議攝取量。其次,這些分析中使用的許多研究,只依靠回想24小時內的飲食來決定攝取量,這種方法對於確立長期的飲食模式並不可靠。第三,有幾項研究針對血清膽固醇濃度作了調整,因為這項變數隨飽和脂肪攝取量增加而上升,控制此變數會隱蔽或混淆結果。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10幾項整合分析和科學評論檢驗了飽和脂肪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這些研究中的其中9篇指出,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2010年,美國農業部飲食指引建議協會(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總結了有關攝取飽和脂肪,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罹病風險的證據。他們得到的結論認為,飽和脂肪有害健康的證據非常多;而且,只要將飲食中5%的飽和脂肪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便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並且能改善胰島素反應。2011年,一群被召集來審查關於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相關證據的專家小組,發表了一份共同聲明,其中的結論如下:「來自流行病學、臨床和人體機轉的研究證據一致發現,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取代飽和脂肪酸(SFA)時,能降低冠心病的罹病風險。在採行西方飲食的族群中,將熱量中的1%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即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而且可能使冠心病發病率降低2∼3%。」(有趣的是,撰寫塔瑞諾整合分析報告的兩位共同作者,也隸屬於發表這項聲明的專家小組)。最後,2012年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評論報告中亦指出,減少飽和脂肪可使心血管疾病突發風險降低14%。顯然,媒體的陳述並非全貌。就塔瑞諾的分析,媒體報導解讀為飽和脂肪已獲得平反。事實上,該研究表明,當飽和脂肪被反式脂肪酸或精製碳水化合物取代時,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無改善,而且罹病風險還顯著提高。多年來,消費者被告知以碳水化合物取代飽和脂肪,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因為碳水化合物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然而在近期的研究中顯示,以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粉製品、白飯、含糖飲料和甜點)替代飽和脂肪並沒有任何好處,實際上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精製碳水化合物不僅會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也會降低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增加三酸甘油酯濃度。雖然攝取較少的飽和脂肪和較多未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族群,確實能預防冠狀動脈疾病,但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確認未精製碳水化合物替代飽和脂肪的相對有效性。有證據指出,含低GI碳水化合物來源或富含未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對健康都有所助益。我們向克羅博士(Francesca Crowe,2014年喬賀瑞整合分析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詢問了關於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罹病風險的證據強度,她回答道:「現有的最佳證據(來自隨機對照實驗)顯示,攝取飽和脂肪會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這是心臟病的重大危險因子。因此,目前的方針仍應建議人們盡量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這個答覆傳達的重點,與30年前的訊息相同:充斥動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的西式飲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以高纖、植物性全食物(例如蔬菜、豆科植物、水果、全穀物、堅果和種子)為主的飲食,則有防護效果。
-
2020-11-08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世界首例抽龍骨水證實 吸菸增失智和睡眠障礙風險
吸菸對健康有很多壞處,但是有關對大腦的影響,卻因為很難取得大腦組織而遲遲沒有直接證據。台南安南醫院與北京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合作的兩項研究,突破上述限制,首度成功採樣珍貴的腦脊液,並證實吸菸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因子,也發現吸菸會與睡眠障礙高度相關,其成果於今年10月登上兩個頂尖醫學期刊。參與研究的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表示,此研究通過北京大型綜合醫院「迴龍觀醫院」的人體試驗的倫理委員會核准,團隊從2016年開始利用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的常規麻醉過程去搜集「腦脊髓液」,也就是俗稱的「龍骨水」,並分析其神經炎症、氧化壓力反應、神經保護因子、神經毒素等生物標記。總共花了三年時間,搜集了近200位平均29到34歲年輕男性的生物標記,以及睡眠品質量表等問卷評估結果。結果發現,相較於不吸菸組,吸菸組腦脊髓液中Aβ42胜肽顯著高了25%,這是過去已知的一種容易沈澱堆積於大腦、導致失智症的有害蛋白質。另外,吸菸組腦脊髓液中腫瘤壞死因數α (TNF-α) 顯著提高了一到兩成,可以保護大腦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卻顯著大幅減少四成。另外,吸菸組的菸吸越多,腦脊髓液中的多巴胺濃度、血清素接受器濃度越低、睡眠品質越差,都達到顯著差異。吸菸組煙吸得越多,也有比較高比例有憂鬱傾向,不過這部分沒有達到顯著。蘇冠賓說,抽取腦脊髓液是侵入性較高的處置,是頗難取得的檢體,加上研究樣本數不小,研究成果有其獨特性及重要性,故獲得精神免疫學的頂尖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以及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接受和刊登。蘇冠賓表示,上述研究成果都是已經控制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例如年齡、教育程度、共病等,確認了單獨吸菸這項因素,就相當不利於大腦的健康,包括神經退化、發炎、氧化,都有看到相關指標的變化。過去研究大部分都只有抽血去看這些指標,但這次研究從腦脊髓液分析,是更直接的證據。蘇冠賓提醒,不論是失智症或睡眠障礙,菸與酒都是已知的危險因子,如果能夠儘早戒掉是最好的。另也建議積極的從飲食攝取去可以減少發炎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深海魚類,蔬菜堅果等,培養運動習慣也能同時達到減少發炎、增加神經滋養因子的作用。
-
2020-11-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什麼時候吃?預防黃斑部病變 眼科醫師曝「黃金時間」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老是覺得眼睛痠澀、眼窩脹痛嗎?每次點開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顯示的使用時間常高得讓你不敢面對?上班用電腦、下班滑手機,根據眼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平均使用手機、電腦、電視的時間已經飆升到9.4個小時!用眼過度產生的眼睛疲勞,讓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有了老年人般的視力。就有眼科醫師發現,近年來門診中的年輕族群有增加的趨勢,都是因為3C產品的使用率增加,造成民眾罹患高度近視以及眼部病變的現象越來越多。兒童長期使用3C傷視力 近8成高中生都是近視眼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由於現代人高度仰賴3C產品,幼兒接觸3C產品的年齡層也下降,因此兒童近視的比例增加。根據統計,小一學童有20%近視,小六學童有60%近視,國中生有77%近視,高中生則有80%近視。不可不知的是,長時間用眼易造成高度近視(超過600度以上),眼軸會增長,使視網膜變薄,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好幾倍。葉黃素可延緩黃斑部病變 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陳逸川醫師指出,想保護眼睛,延緩黃斑部退化可適時補充葉黃素。葉黃素是1種營養素,聚積在視網膜的黃斑部,年紀越大、近視越深者,相對需要越高的劑量。然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葉黃素,需靠飲食來攝取,因此平時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紅蘿蔔,而富含Omega-3的深海魚類也可降低黃斑部病變的風險,盡量三餐飲食均衡、不偏食。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精緻,加上外食族多,往往無法做到飲食均衡,因此可斟酌補充葉黃素保健品。吃葉黃素保健品 慎選品牌、吃對時間很重要陳逸川醫師進一步說明,葉黃素是1種抗氧化劑,能幫助抵抗讓人體老化的自由基,並吸收藍光或紫外線,因此有助於降低黃斑部病變機率。葉黃素又可分為酯化型跟游離型,前者分子較大,需透過腸道酵素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吸收速度較慢;後者分子小,可直接被腸道吸收,吸收率平均較酯化型高23%。陳逸川醫師提醒,保護眼睛要及早,日常閱讀姿勢要正確,並與書本保持35公分之距離,看書、看3C產品1小時應休息10分鐘,讓眼睛放鬆。注意營養均衡,若無法做到可適時補充葉黃素保健品,但應認明具信譽、有認證的品牌,並建議於早晨服用,若有服用藥物應間隔1小時。唯有平時養成用眼的好習慣,適當補充葉黃素,才能守護眼睛的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護眼別只吃葉黃素! 還有5種天然營養素你也需攝取
-
2020-11-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為恩愛進補 肝指數飆高
診間來了一對男女。女:「他很急!」「很急?」我看了他們,女的年紀輕,有外地口音,男的明顯年紀大了很多。「難不成是老少配的問題,男的力不從心,因此很急?」女的看我一副遲疑:「他有B型肝炎,最近肝指數高了起來,GOT、GPT都一千多!」我看了病歷,男的已70歲,70歲的人即使有B型肝炎,人之將老,病毒也衰,病毒應該不會活躍了,肝指數應該也不會飆高了,怎麼會如此?「妳有給他吃什麼嗎?」「沒有啊!就是維他命丸、深海魚油,還有一些增強免疫的健康食品……,我朋友也有買給她老公吃。」「為什麼給他吃那麼多?」「因為我看他越來越弱,晚上表現越來越不好,他越來越急,我也急……」。原來如此,為了晚上恩愛煞費苦心,吃了增強免疫的食品,誘發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對體內的B肝病毒發動攻擊,肝細胞因而受到殃及,肝細胞發炎,接近猛爆性肝炎,以前是男的「急」於表現,現在是女的「急」於保男的命。儘管目前B肝有藥物可以控制,使肝指數降低,避免發炎,但肝內的B肝病毒無法完全消除,與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平共存,一旦有了外來藥物刺激,誘發了免疫系統,破壞平衡,就有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最關鍵/變瘦、好累、沒胃口 EPA改善慢性發炎
癌症病人常會覺得疲憊、沒胃口,還有人因此消瘦,其實這都是身體因癌細胞「搶食」營養而慢性發炎的警訊,若不及早改善,恐影響原訂的治療計畫。國內外研究證實,癌症病人每日攝取2克魚油(EPA)可有效降低發炎反應,讓治療計畫更順暢,是醫師的超級好助手。癌細胞愛吃糖,會掠奪身體糖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指出,癌細胞愛吃糖,會從人體來掠奪糖分,甚至把體內的蛋白質及脂肪溶解並轉換為糖,而「搶糖」與「換糖」過程會引起組織的免疫反應,惡性循環下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症狀就是胃口變得不好、疲憊,有的人還因此變瘦。許多民眾有一個迷思,就是以為「不吃可以餓死癌細胞」,葉名焮強調:「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癌細胞完全不必靠人所吃的食物『進食』。」然而,如果持續不理癌細胞造成的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因免疫力問題延遲了原訂的癌症治療計畫。魚油富含EPA,研究可阻斷細胞發炎反應。能不能降低癌症造成的發炎反應呢?答案是可以的。葉名焮說,日本人很早就推廣食用深海魚油,因為他們發現可以減少身體「這裡痛、那裡痛」的問題,而細胞學研究上證實,魚油富含的脂肪酸EPA可有效阻斷細胞的發炎反應。不只是日本,歐洲曾發表一項針對胰臟癌病人化療期間攝食魚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他們發現,胰臟癌病人每天補充2克魚油之後能維持治療期間的體重,提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歐洲也曾發表另一份臨床實驗性研究,將大腸癌病人分兩組,一組人治療期間每天吃魚油,另一組不吃。實驗發現,攝食魚油的大腸癌病人,總存活率比另一組病人高。想補充魚油,光靠吃深海魚不夠。台灣也有相關的本土研究進行,不過目前尚未發表。葉名焮透露,這份研究透過癌因性疲憊量表,了解乳癌病人化前及化療後各補充1克魚油後的改變。乳癌患者經過魚油的補充後,化療後的疲憊度明顯較輕。如果癌症病人想補充魚油,靠吃深海魚就夠嗎?葉名焮認為不夠。他說,目前普遍認為癌症病人要吃到2克的魚油,才能有效緩解發炎反應,但吃1公斤的鮭魚或1.9公斤的海蝦,才可能吃到2克的魚油,「實際上很難辦到。」況且,深海魚還有重金屬問題,葉名焮說,除了吃魚,使用癌症營養補充品是他認為比較好的選擇,建議挑選大廠牌的產品較為可靠,而且市面上也方便取得。癌友每天走路運動,能維持白血球和T細胞量。除了魚油以外,葉名焮提醒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多補充高蛋白及好的脂肪,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是癌症病人的能量來源,其他飲食維持均衡就好。此外,葉名焮甚至會要求自己手上治療的乳癌病人,一定要每天走路30分鐘、而且至少走2公里。原因是他曾進行小型的實驗性研究,發現每天走路運動的病人比起沒運動的病人,其白血球和T細胞量都能維持得更好。葉名焮說,病人當然可以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不過許多癌症病人本身運動能量較差,「行走」反而是最方便且有可能培養成習慣的運動選項。抗癌是長期抗戰,治療後不應間斷。多數癌友及家屬認為,營養補充品只需要在治療期間食用就好,但葉名焮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癌細胞不會只有在治療期間才從人體「搶糖」與「換糖」,加上抗癌是長期作戰,有癌細胞在治療後躲起來,藏了十幾二十年又復發。「營養補充品應成為一個預防性的手段,治療後也不應間斷,不過劑量就可不必像治療期間攝取這麼『斤斤計較』。」葉名焮說,抗癌的新觀念就是維持營養、睡眠及運動,提升生活品質之餘也有助治療計畫順利完成,達成雙贏。
-
2020-10-28 科別.眼部
銀髮族的視力殺手! 7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問題,眼科醫師替你解惑
各位讀者可能聽過這樣的對話: 「阿姨之前看東西扭曲怪怪的,去看醫生說是黃斑部病變,結果說眼睛要打針,而且打一針不會好,要打很多針。那個藥是什麼?眼睛也可以打針喔?」 「隔壁那個廖阿嬤也說是黃斑部病變,醫生怎麼說要做什麼光動力治療,可是眼睛也要打針,到底對不對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在已開發國家造成失明原因的第一名,不是最常聽到的白內障或青光眼,而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台灣已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並可能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然而因為此類疾病的種類以及治療方式有時讓人眼花撩亂,本篇文章將以七個重要的問答,解除您心中的疑問。一、什麼是視網膜?什麼又是黃斑部?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機,光線經過角膜、水晶體折射後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訊號,視網膜就像是相機的感光元件一般非常重要,而其正中央就是黃斑部,只要我們在看東西,都是在使用它。二、黃斑部為什麼會生病?聽說有分乾的跟濕的?我們的黃斑部就像一個高能量的工廠,每天為各位提供視覺的訊號,當使用了時間久了,開始就會有一些退化性的病變,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黃斑部的積水或出血,這就是黃斑部病變。「乾性」的病變指的是比較輕微的退化,一般在55歲以上的長者如果黃斑部產生了退化性的隱節稱之(如:圖一右側),在這個階段大多視力不受影響,也不用特別治療,但建議每半年至一年要追蹤;「濕性」的病變就嚴重多了,它指的是視網膜的深層長出了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經年累月的作怪,引起黃斑部的水腫或出血(如:圖一左側)。濕性的病變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黃斑部會形成結痂,進而造成永久性的失明了。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有哪些?哪一些人是黃班部病變的高危險群?黃斑部出問題的特徵就是都從正中央來,造成視力的下降。常見的症狀是看東西扭曲(直線變成曲線)、中心的暗點或斷點、或中心的模糊。高危險群包括高齡者、有家族遺傳者、抽菸、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四、乾性的黃斑部病變該如何保養及控制呢?因為在乾性的患者中,大約有10%可能轉為濕性,因此平常自己在家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可以上網搜尋「阿姆斯勒方格表」,一次遮一隻眼,觀察線條是否出現扭曲或暗點。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輪流用單眼觀察家裡的門框或窗框,如果出現了新的歪斜扭曲或暗點,那麼就要趕快到眼科就診了。五、黃斑部病變該如何治療?眼睛裡面注射的是什麼藥物?目前治療的主流是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製劑。健保從2011年開始給付,需要事前送審。一般來說需要長時間有毅力的與眼科醫師配合,規律的回診,並且通常需要多次的針劑治療。標準的療程初始以一個月一針為原則,總共先施打三針,之後視病情再做後續的安排。一般來說,在前兩年施打超過10針是很常見的(如:圖二是一個71歲伯伯的治療範例)。六、醫生有跟我說我的病稍微比較不同,叫做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需要做「光動力治療」,這是什麼狀況呢?其實這是在我們亞洲特別重要的疾病。就以台灣的資料來說,所有傳統上診斷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大約有接近一半是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它的特色是脈絡膜會有一顆到數顆像葡萄一般的息肉狀異常血管,也可能伴隨猶如葡萄藤一般的不正常血管(如:圖三)。這種病灶除了造成積水之外,還很常因為血管的破裂而產生黃斑部下方的大出血。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用新生血管抑制的眼內針劑注射外,醫師也可能視情形給予一種特殊的雷射:「光動力治療」,將這些不正常的血管燒灼,使其萎縮。七、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飲食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呢?所有一般民眾都有幾件事情可以做:◎外出在日曬較強之處,記得戴上太陽眼鏡和帽子。◎危險因子的預防與控制,包括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均衡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深海魚類等。如果想要補充健康食品,葉黃素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它的確對於中重度的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預防惡化的效果。然而在許多深綠色蔬菜包括番薯葉、綠花椰菜、菠菜等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所以充足的攝取這些天然的深綠色蔬菜,或許是更好的作法。我們如果做個總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個在高齡/超高齡社會不可忽視的疾病。乾性的階段著重於日常的保養及追蹤,而濕性的階段就要與醫師配合積極治療,才能保全視力。
-
2020-10-19 養生.聰明飲食
話到嘴邊就忘?營養師教你補充4大健腦營養素助改善
●傳統觀念說「吃豬腦補腦」?小心容易讓膽固醇過高●飲食雖然重要,也應搭配運動,別當沙發馬鈴薯●充足睡眠、保持人際網絡,才能避免失智眼鏡放在頭上找眼鏡、口罩掛在下巴找口罩,想講的話才到嘴邊就忘了自己要說什麼,你累了嗎?想要健腦,營養師傳授四大健腦營養素,分別是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1、花青素還有卵磷脂。醫師則建議,注意飲食也應搭配運動、充足睡眠、保持人際網絡,才能避免失智。Omega-3脂肪酸改善健忘,別讓自己像金魚一樣只有七秒記憶,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增加腦力營養素最常提及的就是Omega-3脂肪酸,Omega-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對抗發炎,若大腦因熬夜或用腦過度,造成自由基過多,Omega-3可降低自由基,具修復受損功能,如鯖魚、鮭魚、秋刀魚及堅果是健腦食材。維生素B1及卵磷脂維生素B群也是健腦營養素之一,特別是維生素B1,劉怡里解釋,大腦訊息傳遞仰賴神經之間的連結,維生素B1有助於腦神經突觸的連結順暢,可透過每天三蔬二果補充;另外,蛋白質及豆漿富含「卵磷脂」,促進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生成,加強腦部靈活、減緩老化。花青素也很重要劉怡里說,補充花青素也很重要,不僅可消滅自由基,也可維持血管彈性,避免腦血管疾病,預防血管性失智症。富含花青素食物包括藍莓、葡萄、紫高麗菜、茄子、李子等紫色食材。另外,因大腦細胞只能藉由碳水化合物獲能量,以藜麥、糙米等取代精緻澱粉,也是護腦關鍵。健腦食物怎麼吃?健腦食物怎麼吃?劉怡里推薦菜單是早餐地吃瓜、水煮蛋配豆漿,十點可吃小番茄、芭樂等水果;午餐建議以紫米飯為主食,選一條小型深海魚,加上兩種不同顏色蔬菜,下午茶可吃堅果配水果;晚餐蕎麥麵,再加上維生素B1豐富豬肉里肌肉配其他顏色蔬菜,及海鮮湯。但想要健腦、預防失智,不能只靠飲食。亞東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說,傳統說法「吃豬腦補腦」,其實是錯誤觀念,容易讓膽固醇過高,誘發血管性失智症。另外,大家常說雖銀杏可增加循環,改善腦力,但目前沒有文獻定論可增加多少腦力。採地中海飲食一般而言,多吃蔬菜、少紅肉等,維持健康飲食、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可避免膽固醇太多造成血管阻塞。甄瑞興建議採地中海飲食型態,多攝取深綠色、不同顏色蔬果,醣類則優先選擇全榖雜糧類,油脂來源替換成植物油,蛋白質優先選擇海鮮等白肉,如貝類或Omega-3脂肪酸海鮮,也可選擇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除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甄瑞興提醒,民眾也應搭配多運動、充足睡眠,避免成為「沙發馬鈴薯」成天追劇,應該做走入社區,保持人際網絡,才是維持腦力,避免失智症的好方法。
-
2020-09-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買陸製疫苗 我考慮自建冷鏈
台灣與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購買新冠疫苗,強調不買中國製疫苗,非中國製疫苗又有運送冷鏈問題。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表示,台灣本就不允許中國製疫苗進口;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及食藥署長吳秀梅證實考慮與食品冷鏈業者合作,最快本周開會。指揮中心昨舉行防疫獎章頒獎典禮,蔡英文總統頒發「防疫獎章」給對防治工作有貢獻的個人與團體代表。陳時中在典禮前表示,台灣原就不准中國血液製劑、球蛋白、疫苗等產品進口,非新訂辦法。陳時中說,目前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疫苗九支,其中四支中製、一支俄製,剩下四支歐美,有兩支保存條件和一般疫苗相同,是攝氏四到八度,運輸較無冷鏈問題。另兩支mRNA疫苗分別需要零下廿度、零下七十度保存,涉及保存、解凍等變數,「各國都有困難,能買的國家不多」。陳時中也說,指揮中心與冷鏈相關公司都保持聯繫,「如果到時候一定要使用,我們一定會準備好。」吳秀梅證實,最近確實有在考慮和食品冷鏈業者談相關事宜,最快本周開會,深海魚冷凍庫需要適當整建,才能符合疫苗保存條件。莊人祥表示,台灣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從機場到倉儲、從倉儲到施打地」這兩段流程,涉及貨運和倉儲的環境溫度條件,要達到零下七十度較難,但有些食品業的冷鏈可達到零下廿度,除了食藥署考慮跟食品冷鏈公司合作,工研院也正在研議解決方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疫苗冷鏈系統的困難在於從海關、倉儲、各醫療院所、甚至衛生所都要有儲存設備,且當疫苗要從零下廿度回溫後才能打,醫療人員需要專業訓練,才能讓疫苗在回溫過程維持品質,期待這整套系統和訓練能在短期內建置完畢。【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日前質詢時,指新冠肺炎紓困3.0預算中,衛福部編一筆五十二點八億元,是行政院長蘇貞昌的「公務私房錢」,質疑空白授權。蘇貞昌昨天表示,所有紓困、振興、防疫經費會把錢用在刀口上,且都會經過朝野立委審核,審慎使用,「請大家放心」。
-
2020-09-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用深海魚冷凍庫冰疫苗? 食藥署表示無此會議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已和「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但不會選擇中國大陸製的疫苗。然而目前國際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排除中、俄製造的,四支歐美製的疫苗中,有三支為超高科技疫苗,需超低溫運送,日前便有業者在網路爆料,自稱最近被找去衛福部食藥署開會,討論徵收深海魚類的冷凍倉庫。對此,食藥署副審查員郭旭棋回應表示,該署並無舉行業者所稱的會議,且疫苗的整體規劃皆由指揮中心統籌。目前有三支進入三期試驗的歐美疫苗屬於mRNA疫苗,需在零下八十度環境中超低溫運送,然而台灣現階段並無運送能力。便有業者爆料自稱最近被找去食藥署開會,為此緊急探詢南部某儲存深海魚類的冷凍倉庫是否能緊急徵收,作為疫苗存放場所。但郭旭棋回應表示,並無舉行過這樣的會議,且疫苗若真的放在深海魚類的冷凍倉庫裡,「民眾也不會放心吧?」他說,食藥署雖訂有疫苗運送的標準,但由業者負責儲存和運送事宜。過去如流感疫苗,食藥署僅負責封緘檢驗,檢查疫苗內是否有異物,但後續運送、儲存等皆由疾管署負責。至於新冠疫苗的整體規畫則由指揮中心統籌負責。
-
2020-09-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苗不選中國製/全球9支新冠疫苗 我國剩1支能選
衛福部長陳時中前天稱不買陸製新冠肺炎疫苗,外界擔憂選擇變少,目前國際共九支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其中四支為中國大陸、一支為俄國,另外四支為歐美製,但是三支屬超高科技疫苗,需在零下八十度環境中超低溫運送,台灣現階段並無運送能力,換句話說,我國只能夠鎖定一支疫苗,難度相當高。對於我國嚴正拒陸製疫苗,是否造成台灣無疫苗可用,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悲觀地說,「到最後恐怕完全沒有疫苗可拿。」楊志良指出,陸製新冠肺炎疫苗為減毒疫苗,雖風險及副作用較大,但仍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目前少數發展較快、值得期待的可用疫苗。目前歐美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遇上瓶頸,陳時中根本不應主動喊出不買中國製疫苗,先把話講死。兩岸局勢緊張,未來即使台灣卑躬屈膝請求中國大陸販售疫苗,對方也不一定會賣。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即使排除萬難取得疫苗,但到貨時間若晚於明年二月,影響防疫,指揮中心不可以「貨源」模糊焦點,一直將取貨時間當作祕密,「大家頭腦要非常清醒。」蘇益仁說,COVAX平台對外稱「明年年底」供應疫苗,但今年底至明年二月為防疫最關鍵階段,能否在此之前取得疫苗,任誰都沒有把握。目前有三支進入三期試驗的歐美疫苗屬於mRNA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疫苗若成功研發,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款mRNA疫苗,進入COVAX採購系統後,台灣確實將面臨疫苗運送困境,光在海關報驗時,在保存上就是一大難題。目前常規疫苗、流感疫苗的溫度保存皆在攝氏二到八度,指揮中心近期已與工研院商討,是否能夠克服技術,自行建置,莊人祥表示,正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技術上應該沒有太大的難度。已有業者在網路爆料,自稱最近被找去食藥署開會,因疫苗需極低溫儲存,但台灣目前尚無專業能力建造零下六十度至八十度醫療冷凍倉庫,為此緊急探詢南部某儲存深海魚類的冷凍倉庫是否能緊急徵收,作為疫苗存放場所。該業者表示,就算初步能解決疫苗存放的問題,運送是另外一個大難題,因為台灣並沒有冷鏈物流車能提供如此超低溫的冷凍運輸服務。對此莊人祥表示,不曾聽聞此事。
-
2020-09-16 養生.聰明飲食
30歲起就得預防骨質疏鬆症! 別只喝牛奶,骨科醫師推薦13種食物都要攝取
骨量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流失,尤其從30歲起每年流失骨量0.5%至1%,平均50歲開始,流失速度甚至是好幾倍,嚴重時骨質疏鬆症就找上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指出,預防骨鬆應從小存好骨本,根據衛福部營養參考值,從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和協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有需求時則慎選檢驗合格的補鈣品。從飲食補鈣顧骨本 維生素D也重要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性以及續發性,前者主要是停經後的婦女因賀爾蒙減少導致骨質流失,或因老年性所引起的骨鬆問題,後者則因其他疾病得服用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等導致;楊榮森醫師表示,預防骨質疏鬆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飲食中補足所需營養,且要從小就開始,宛如銀行存款般,從年輕開始存骨本,其中又以鈣質與維生素D是改善骨骼和肌肉健康的主要營養素。 為何顧好骨本,不能只補充鈣質,維生素D也很關鍵?楊榮森醫師解釋,要讓身體吸收鈣質,減少骨質流失,這時就得靠維生素D的幫忙,若身體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就會影響到鈣質吸收效果,彼此是相輔相成,且維生素D也能促進骨骼礦化,改善肌力,減少跌倒造成骨折的風險。依照年齡層補足營養攝取量 幫自己顧好骨本 楊榮森醫師進一步說明,鈣質與維生素D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建議的攝取量,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人每日鈣質攝取量需1000毫克,至於每日所需攝入的維他命D,若未超過70歲,建議為600國際單位(IU),若為骨鬆者或超過70歲的長者,則建議每日攝入800國際單位較佳(IU)。青少年、孕婦和哺乳婦女,應適量增高。必要時應該檢查血清中的維生素D濃度,若太低時,應適當調整劑量,以達到合適的濃度,維護正常的生理機能。 日常飲食要補鈣 醫師解析維生素D、鈣質如何吃 但究竟該吃哪些食物才能有效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呢?楊榮森醫師舉例,像是鮭魚、鮪魚等含有多油脂的深海魚類、魚肝油或是香菇等,都可從中攝取到維生素D;在鈣質部分,除了牛奶,另外包括深綠色蔬菜、海藻、海帶、金針、香菇、芝麻、小魚乾、木耳、豆類食物、乳製品等天然食物,也都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對於許多人認為要維持骨骼健康,一定得喝牛奶補足所需鈣質,但其實牛奶只是鈣質其中一種攝取來源;楊榮森醫師解釋,主要原因是比起過去傳統社會牛奶較難取得,隨著民生水準提高,如今隨時都可取得牛奶,具方便性,但以一天鈣質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而言,除了喝牛奶,也得補充其他食物,才能真正補足所需的鈣質營養。若因乳糖不耐症而未能飲用牛奶者,應另攝食高鈣食物來補充人體需求的鈣質。 補骨產品百百種 依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產品 除了透過飲食維持骨骼健康,許多人也會購買市售的補骨或鈣產品來補充鈣質,但又該怎麼選擇?楊榮森醫師說明,市面上各種補骨或鈣產品百百種,所提供的鈣質營養差不多,最重要得依照個人需求去做選擇,尤可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選用相關產品來幫自己顧好骨本,或有些人因不容易消化,也可選擇合適的鈣產品幫助自己方便攝取足夠鈣質。不過要注意選擇任何市售的補骨或鈣產品時,也得挑選經衛福部食品合格檢驗的產品,才能避免吃出問題;楊榮森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存好骨本最重要就是養成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的習慣,補足足夠的營養素,維持基本的骨質,才不會邁入老年後,才擔心骨質疏鬆症會找上門。(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
2020-08-31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
步入中年或婚姻,不少人的腰圍默默變寬,尤其是男性可能因工作有「過勞肥」、「壓力胖」等狀況卻未察覺或忽視,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改善肥胖問題,從「老爸變歐爸」。周孟穎指出,過勞、壓力大,可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而因男性較不會向人告訴自己面臨的困境,且不易受兒女或伴侶關懷,在工作需求下,應酬多、作息不正常、飲食也不均衡,感受壓力恐暴飲暴食,抑制煩躁情緒,造成「過勞肥」、「壓力胖」,腰圍越來越寬。這類的「壓力型肥胖」當然對健康不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和死亡率;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透過適當運動、調整飲食作息改善,並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等3種營養素,將有助加速改善。周孟穎表示,鈣質有助於燃燒脂肪、提升代謝、穩定神經,鮮奶、乳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是良好食物來源;鎂離子能幫助放鬆心情、平衡情緒,有助於舒緩壓力,多存於深綠色蔬菜中、海帶昆布含量也豐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類也是好選擇。而色胺酸有助提升血清素,能身心放鬆,舒緩緊張情緒,也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具紓壓效果,優酪乳(優格)、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以及納豆、豆漿等大豆製品,還有魚類、肉類、蛋等都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但男生對烹飪不見得擅長,因此教導易做的「霸氣舒壓快樂餐」,以「乾煎鮭魚」作為主菜,旁邊配上「鮮果蔬菜沙拉」和70%以上的「黑巧克力沾醬」,並將「香蕉堅果優格燕麥」為主食,簡單又符合均衡飲食原則。周孟穎說,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類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EPA和DHA,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視力減退、活化腦細胞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還能穩定情緒,鮭魚中的維生素D還有助於鈣質吸收,簡單乾煎就很好吃。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也能幫助補充鈣質,舒緩緊張的情緒,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等物質,有效改善情緒,產生溫暖的感受,經水煮或涼拌,再混搭水果做成「鮮果蔬菜沙拉」,好看又好吃。黑巧克力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到興奮與快樂,壓力也能瞬間釋放,加熱後融化就能當成「沾醬」使用;燕麥片加上無糖優格當主食,能有效補充鈣質,還具有安神作用,拌勻後灑上適量的堅果類,增加口感,也補充油脂。周孟穎也提醒,市面上雖然有很多保健食品,但營養素補充品不能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良好的飲食模式比單獨攝取營養素對健康更有幫助;此外,定期成人健康檢查,做好預防保健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聰明落實才能從「老爸變歐爸」。精選延伸閱讀↘↘↘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9 該看哪科.兒科
研究發現缺鐵和維生素D 純母乳寶寶易較瘦小
近年母嬰界提倡哺育母乳,但有研究指出純母乳寶寶體型較瘦小。長庚最新研究發現,純母乳寶寶1歲時貧血、維生素D不足的比例增加,呼籲4個月後可補充副食品。基隆長庚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基隆長庚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表示,母乳是媽媽們給寶寶最好的禮物,母乳當中的營養也是一般配方奶無法取代的,愈來愈多媽媽選擇給孩子喝母乳,但近年有研究發現,只喝母乳的寶寶體型通常比較瘦小。基隆長庚團隊針對630名嬰幼兒進行檢測研究,包括191名純母乳哺餵的寶寶以及439名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寶寶,從1個月大追蹤至3歲,定期檢測其身高、體重及頭圍,逐年抽血檢驗生長相關營養素,並填寫飲食問卷。研究結果顯示,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的孩童,在1歲過後雖然成長曲線大多在標準範圍內,但身高落在低標的比例較高,1歲約21.6%孩童落於低標,2歲約19%、3歲22.9%;而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孩童,1歲僅有約13.1%落於低標,2歲9.6%、3歲18.2%。抽血結果方面,純母乳餵養的孩童在1歲時,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為34%,是混合餵養孩童的9倍;維生素D不足的比率為60%,是混合餵養孩童的6倍。問卷進一步發現,有高達80%孩童,以純母乳哺餵時,並未適當補充維生素D及鐵劑,使得血中鐵和維生素D呈現缺乏現象。此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12月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廖穗綾解釋,維生素D和鐵蛋白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營養素,母乳雖富含多種營養素,卻不含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可能影響寶寶鈣質吸收以及骨骼生成速度,初期可能導致寶寶牙齒生長速度較慢,大一點可能出現O型腿、骨骼發育異常等問題。鐵質方面,廖穗綾說,4個月過後的寶寶對鐵的需求上升,必須透過鐵來促進生長因子分泌,刺激肌肉細胞生長和分化,鐵質不足的寶寶初期可能會臉色蒼白、比較沒元氣,長期下來恐有異食癖問題,也有研究顯示會影響未來學習力發展,需靠副食品或鐵劑來補充鐵質。廖穗綾說,不論是缺鐵還是缺維生素D,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比較難透過看診察覺,即便發現異常建議家長補充特定營養素,也容易被誤解為在推銷產品,面臨兩難。她建議,寶寶剛出生時若以純母乳哺餵,媽媽可替寶寶以滴劑補充口服維生素D,每天補充約400IU,等寶寶4個月大時,則可以天然食物製作副食品替寶寶補充營養。基隆長庚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澤宏表示,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豬肝、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吳郭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豬肝、燕麥、糙米、火龍果、蘋果、百香果、肉類、蛋、全麥麵包、木耳、紅莧菜、紅鳳菜等。
-
2020-07-27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追蹤治療 人生下半場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6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 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 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肝油當魚油吃?兩者用途大不同,好處也不一樣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這是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她說,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民眾很容易搞混。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魚油:清血管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楊雀戀進一步指出,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魚油: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隨餐吃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可以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林孟瑜則建議,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充到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 ,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如果不想太麻煩,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1杯牛奶、1顆蛋、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或是木瓜4到5塊,每天換著搭配一、兩樣吃,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存,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魚油抗凝血 手術前要停吃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另外,如果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延伸閱讀: 魚油、Q10,這樣吃最健康! 垃圾食物傷神經,吃魚油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