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流感
共找到
1482
筆 文章
-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大陸多地發布「摘口罩指南」專家:還是戴著
隨著疫情逐漸獲控制,大陸多地方陸續公布「摘口罩指南」,包括在空氣流通的室外、人員不群聚、獨處時就可摘口罩。杭州甚至取消部分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測體溫等措施。不過,專家稱,流感季節,傳染病高發期,還是建議戴口罩。環球網報導,專家叮囑,流感季節,傳染病高發期,人員密集場所和室內密閉空間,都還是建議戴口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身心抵抗力,營造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浙江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7日公告,隨著三級響應的實施,該省疫情可控程度越來越高,在較多場合可以不戴口罩。假如人們在任何場合都戴著口罩,將制約居民生活的正常化,對生產恢復和社會就業無形會產生較大影響。3月18日,大陸國家衛健委曾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稱,普通公眾在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場所,可不佩戴口罩。澎湃新聞報導,安徽、四川、廣州、海南、江西、湖南、遼寧等地,發布摘口罩指南,具體內容包括,個人獨處、開車時、安康碼均為綠碼且居家家庭成員中均無發燒咳嗽、一歲以內的嬰幼兒不戴口罩、學生上課時距離大於1公尺等情況均可不用戴口罩。不過,專家叮囑,現階段還需發揮群防群控、全民參與的抗疫。新華社報導,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盛吉芳說,從傳染病的角度考量,公眾應養成戴口罩的好習慣,人員密集場所和室內密閉空間,還建議戴口罩。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4小時戴口罩防疫 專家:從早戴到睡著反而更危險
國軍防疫強調做得「滴水不漏」,清查曾赴十一處人潮警示景點的國軍,多達二千四百多人,他們不僅已被要求自主健康管理,且廿四小時都必須要戴口罩,包含睡覺時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外出、睡前都戴同一只口罩,恐怕對於防疫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增加感染風險。周百謙表示,睡覺戴口罩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對於支氣管不好,容易張嘴睡覺的民眾而言,戴口罩睡覺,濕潤的空氣,反而可以達到調節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處於咽喉的病毒繁殖力,不過,睡覺戴的口罩,若是從早到晚都是同一個,被感染的機率反而更高。周百謙表示,人在戶外防堵的是大病毒,包含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甚至是新冠病毒,他人打噴嚏或是唾液等噴濺在你的口罩上,能達到基本的防護,睡覺時,同一只口罩,其外層沾染的細菌、病毒就可能會附著在棉被上。誰也沒辦法確定睡覺時的行為,很可能會無意識把口罩脫下來,或是摸口罩再摸鼻子、眼睛,髒口罩東沾西沾,在防疫上根本沒有效果。他強調,睡覺戴口罩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目的恐怕不是防堵病毒,而是防堵細懸浮微粒,以及支氣管敏感者,罩住口鼻的口罩,可以讓空氣溫暖些,且不用用到外科口罩,一般布口罩就可以。不過對於常會鼻塞的過敏患者或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就不建議透過睡覺戴口罩保護呼吸道,使用空氣清淨機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無需一定要戴口罩睡覺。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快篩試劑15分鐘知結果 最快三個月內上市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今(8)日指出,兩院共同合作開發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預計15分鐘內就有結果,最快在三個月內上市。國衛院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投入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的開發工作。國衛院表示,將徵求具備快篩試劑研發生產製造相關經驗的上下游廠商,並進行技術移轉,希望接棒廠商能快速完成產品之後續開發,讓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即早上市,盡快投入防疫的前線工作。目前所開發之雛型已能辨識實驗室培養之新型冠狀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當滴入檢體後,測試線與對照線皆會顯現,也就是呈現二條線時判定為陽性;如果只有呈現一條線(對照線)時,則判定為陰性。整個測試時間,預計可在15分鐘內完成。初步結果顯示此快篩試劑雛型,對其他類型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飲食趨勢預測平台「Tastewise」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爆發期間,網路上對功能性食品的需求與搜尋量出現了驚人的成長,接骨木漿果、迷迭香、康普茶、洋甘菊等搜尋熱度都所有提升。2020年關前就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COVID-19),如今已蔓延至全球上百個國家,也改變了許多消費者的飲食習慣。由以色列與希臘地區Google前任行銷長(CMO)開創、以人工智能技術(AI)為根基的飲食趨勢預測平台「Tastewise」發現,在全球疫情大規模爆發的2020年2~3月期間,網路上對功能性食品的需求與搜尋量出現了驚人的成長,接骨木漿果、迷迭香、康普茶、洋甘菊等都成為疫情下的潛在贏家。Tastewise憑藉AI技術蒐集來自超過200萬個跨社交平台、27萬家餐廳等的海量實時資訊,從餐廳菜單、網絡食譜、社交平台討論等數據,來分析最新的消費者趨勢。多數數據來自美國,藉以推估出全球趨勢。能提高免疫能力、紓解壓力、具醫療效用的食品熱度飛速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從去年(2019年2月)開始就可以觀察到他們更加尋求功能性的食品與飲料,但在新冠肺炎期間,我們看見這股趨勢有驚人的成長。」Tastewise在報告中指出,消費者最感興趣的3種功效為「能提高免疫能力、紓解壓力與有醫療效用」。其中,「有益於免疫系統」的熱度增長了66%。Tastewise指出,以往在冬季快結束時,這類型的需求會減少,但是新冠肺炎的盛行扭轉了這一局面。好比說,有研究證實可緩解流感症狀、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接骨木漿果(Elderberry)」在2020年2~3月期間,於家庭消費者針對提升免疫能力的網路討論中,熱度上漲了108%。此外,Tastewise表示,由於新冠肺炎讓消費者身處於健康、社會與經濟動盪的時期,保持鎮定與舒緩壓力變得很重要,能紓解壓力的食品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了12%、被視為有舒壓效用的迷迭香搜尋量更提升114%。「健康是消費者的頭等大事,人們願意更積極主動地攝取具有醫療效用的食物來維持健康。」Tastewise指出,相較於去年同期,醫療效用食品的搜尋量增長了45%,並預計接下來幾個月還會繼續上升。苦瓜、康普茶、醃菜、洋甘菊的網路聲量崛起Tastewise也指出,其中有4種食物在疫情中成為最常被提及、搜尋的熱門話題,分別是苦瓜、康普茶(Kombucha)、醃菜與洋甘菊。在許多地方視為能治療及預防慢性疾病、富含維生素C的苦瓜聲量提高了28%;之前就風靡歐美,含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的發酵茶「康普茶」較去年同期又成長了55%;一些研究證實能增強免疫能力的醃菜則成長了18.5%;能令人放鬆、抗發炎的洋甘菊茶也成長了81.5%。「對食品業來說,新冠肺炎期間比以往更需要了解消費者在壓力大的時期,會尋找怎麼樣的解決方案以及行為背後的動機。」不過Tastewise也強調,這份數據報告只是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趨勢,不應取代專業的醫學建議。疫情關鍵時期,人們都會尋求解方以度過危機。但食品藥物管理署也一再提醒「均衡飲食、適度規律運動及保持正常作息」才是提升免疫力、對抗疫情的不二法則。另外,勤洗手、出入人多地區戴口罩也很重要,防疫不應聽信任何偏方或依賴單一食品帶來的功效,做好日常防護措施才是基本原則。延伸閱讀▶吃維他命C、喝大蒜水和紅茶就能抗新冠肺炎?防疫勿聽信偏方!▶別一窩蜂搶著吃!你以為的「超級食物」可能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台灣茶含「茶黃素」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扯!媒體捕風捉影、農委會還領頭推銷!參考資料▶Coronavirus sparks ‘staggering growth’ in online searches for foods with functional benefits: report▶More People Crave Immune-Booster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染疫風險高 快學3要訣減重
肥胖恐為感染新冠肺炎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許多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免疫功能較差,得到流感的機率及重症風險皆較高。國健署因此呼籲,防疫期間應多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天天量體重,減重抗疫情。調整生活最重要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種體重評估的標準,如果大於或等於24kg/m2(公斤/公尺2)為體重過重,超過27kg/m2即為肥胖,依據台灣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1%,男性為55.7%、女性為38.7%。體重過重及肥胖原因,大多是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是受到環境及生活型態等因素的影響。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減重首重調整飲食及增加運動,必要時,依醫師建議搭配減重計畫或以輔以藥物才會成功。並且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共同抵抗疫情。減重記住三要訣:減重必須透過自我管理,調整生活型態和行為改變,國健署提供減重三要訣,讓減重增健康。一、聰明吃:飲食上遵循「三多三少」原則: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減少熱量攝取或增加體能活動,讓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這樣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切勿聽信偏方,採取極端方法,每日攝取熱量若低於1200大卡,反而會危害健康。二、快樂動:減重者應每周須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防疫期間,可利用室內運動器材或國健署提供民眾一套循環運動教學影片(https://www.smarthealth.org.tw/zh-tw/videos.php?act=view&id=191),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三、天天量體重:測量體重有警惕的作用,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體重的控制或維持需要長期抗戰,除了學會正確選擇食物的技巧外,天天量體重,提醒自己,別讓體重太失控。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蕭博仁:疫情後 復甦從國旅開始
曾歷經SARS、兩岸急凍和航空公司罷工等「旅遊業災難」,但面對這次的新冠肺炎,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坦言,「從事旅遊業卅年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產業衝擊」。蕭博仁說,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前後約維持三個月,民眾不敢出國,整體衰退大約半年多,但當年僅有部分國家爆發疫情,疫情結束後,大批遊客出國旅遊,持續到過年,人潮爆滿。近年華航機師、長榮空姐等罷工事件,旅行業大約衰退百分之廿,但三個月左右就恢復,旅行業雖然歷經多項災難,但復甦速度都很快。散客難以支撐產業鏈蕭博仁指出,這次新冠肺炎影響之深遠,遠大於之前各種災難,不僅席捲全球,台灣因此「鎖國」,疫情不像流感可能夏季、秋季流行,現在沒有結束的時間點,也不知是否爆發嚴重的群聚感染出現,讓人十分憂心。「旅遊業因為這次疫情全面歸零」蕭博仁說,到六月以前,許多旅行社一個客人也沒有,但旅遊業是觀光產業龍頭,沒有旅客就不會組團,遊覽車、餐廳、景點和觀光工廠等產業鏈一路重創,唯一支撐的是散客,到花東或墾丁等空曠戶外地區,但仍不足以支撐產業鏈。他說,旅遊業是「買空賣空」的產業,看似營業額很大,但利潤低,要積少成多,例如旅行社賣一萬元機票,只賺三百元,旅行社還需要人事和房租等成本開銷,若持續沒有進帳,後果很慘。恐上千家旅行社倒閉蕭博仁說,原本預期這次將有上千家旅行社倒閉,交通部推出紓困方案,旅行社每月補助十萬元,員工補貼一到二萬,這讓大部分旅行社可以喘口氣,撐到六月,但疫情若未能減緩,一定會出現減薪、倒閉等現象。「旅行業前半年重創,後半年恐無法恢復」蕭博仁預估,超過九成的旅行社嚴重虧損,建議疫情趨緩後,政府應立即提出振興旅遊方案,從國內旅遊做起,慢慢復甦,透過國旅市場,讓觀光產業鏈開始有基本收入,屆時還需要國人協助,去戶外走一走,一同振興國內經濟。
-
2020-04-07 新聞.科普好健康
N95關鍵過濾靜電熔噴布 研發團隊是來自台灣的工程師
美商3M拒絕美國政府強制購買N95口罩引發喧然大波,也讓N95口罩受重視,不織布公會今天在官網資訊分享,談談N95口罩的發明人,來自於台灣的美國工程師蔡秉燚(Peter Tsai)。N95口罩裡的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也就是不防油,但是在過濾效果極佳,95就是至少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以及煙塵等微小顆粒物;為何可以過濾掉病毒細菌與粉塵,答案在於口罩中間層的靜電熔噴布。熔噴布在生產過程可以將纖維變得細微,纖維中產生孔洞就能捕捉粉塵與顆粒物等,同時透過駐極方式,將靜電附著在布料上,當病毒細菌經由表層穿透到中間層時,靜電就會吸附著所有病毒細菌,這也是為何熔噴布被譽為「口罩之心」的原因。話說的簡單,不過30年前開發過程,蔡秉燚與研發團隊投入許多心力。蔡秉燚在材料方面涉獵廣泛,他既研究熔噴不織布工藝,又解決駐極處理問題。在熔噴不織布方面,他不斷嘗試優化熔噴工藝,推動其發展,時至如今,人們可以直接利用一套成熟的方法,在高壓、高熱空氣下將聚合物牽伸成超細纖維。在駐極處理技術方面,他利用電場使中性的空氣發生電離,產生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和電子,然後通過電場和感應使不織布纖維帶上電。經過這種駐極處理的纖維便可以吸附各種企圖穿過口罩的微小物體。蔡秉燚在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主校區)材料科學系工作長達35年,日前已從學校退休,副校長瑪哈.克裡希那穆提(Maha Krishnamurthy)曾這樣評價蔡秉燚,「他證明了我們學校的研究人員是怎樣建立並保持科研與產業間聯繫的,是怎樣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我們感謝他對研究的奉獻,以及對研究成果產業化的熱情和動力」。曾經有人估計蔡秉燚的研發技術,保護和改善超過10億人的健康。
-
2020-04-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增加新冠肺炎致命風險 研究指出「這類人」特別要警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瀰漫全球,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數字截至3/30,全球確診人數突破70萬人口,死亡人數也已33,434人,全球致死率為4.75%。近期《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慢性病會增加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致命風險不僅反映在這波疫情上,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是多年第二名致死疾病,107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造成21,569人死亡,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死亡人數遠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心血管疾病有多可怕?許多名人,如資深音樂製作人阿怪、前中視總經理吳戈卿、前立委劉文雄、廣告名人孫大偉皆因心肌梗塞離世。心肌梗塞來得快,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但其實追朔因心肌梗塞死亡的個案,大多都因為有心血管疾病輕忽了自身健康。然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包含:沒有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老化、家族史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提醒,平時就要做好護心健康管理,40歲以上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除每年一般健康檢查外,需搭配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 score)分析,若CAC分數偏高就需進一步加做冠狀動脈心臟血管攝影(CTA),可幫助精準判斷心血管的阻塞程度,提早控制,以降低死亡風險。延伸閱讀: 慢性病患得武肺、流感,多重症且死亡風險高?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全球大封鎖 蘇格蘭作家15年前小說神預言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數億人經歷不同程度的禁足令,各大知名景點冷清,繁華都市變成鬼城,軍隊在街上巡邏,這原本只是一名小說家所寫的書中場景,沒想到竟在15年後成真。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去年底爆發以來,官方確認死亡人數已經突破6萬例。全球總計超過26億人受鎖國、封城和禁足等防疫措施影響。從劇作家轉行的蘇格蘭作家梅伊(Peter May)2005年完成驚悚小說「封鎖」(Lockdown,暫譯),內容是禽流感大爆發,各大都市封鎖,全部人被迫待在家中。梅伊的小說當時因為「太不實際、太不合理」而被出版商打回票,殊不知15年後,他的「幻想」竟然成真,小說也得以在2日出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其實梅伊的小說並非無所本,當時他參考了英國與美國政府自2002年起公布的傳染病對策,讓小說內容盡可能寫實。他受訪表示:「當我寫書的時候,科學家預測下次發生的全球性傳染病可能是禽流感。恐怖的是這很可能會成真,因此我做了許多研究,思考如果這發生在倫敦會怎樣?如果一個這樣的城市全面封鎖,情況會如何?」他表示,儘管當初他做了許多研究,花費許多文筆描述封城後的反烏托邦場景,但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但現在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了」。梅伊的小說場景設定在倫敦,男主角是一名警官,他的個人生活一團糟,事業陷入谷底、婚姻破裂,家人感染病毒。而在當局蓋臨時醫院(令人聯想現實中剛啟用的南丁格爾醫院)的施工現場,發現了一具無名兒童屍骨,隨著警官深入追查,他發現了黑暗真相,也讓他被惡勢力追殺,企圖逼他封口。小說中描繪許多封鎖後的人性現實面,像是一個尚未出現感染者的地區,是如何抗拒外人進入,以及民眾在傳染病爆發後,被迫停止握手等社交禮儀,正如全世界目前正在經歷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梅伊說,這本小說多年前被出版商拒絕後,就被他塵封箱底,幾乎忘了曾經寫過這本書,直到最近有粉絲在推特上要求他寫一本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小說,「我想了幾分鐘,才發現其實我已經寫過了」。梅伊告訴出版商這個消息,他的編緝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連夜讀完小說後,隔天上午馬上拍板說,「這太棒了,我們必須立刻出版」。現年68歲的梅伊差不多要進入英國當局宣布的武漢肺炎危險族群。英國當局上個月宣布70歲以上族群都應該自我隔離,禁足12週不准外出。他表示,對於著作神預言現在發生的事情,「我嚇壞了」。「我寫完書後第一次重新讀它,被裡頭的精準度嚇到了。裡面描述的封鎖後日常生活、封鎖的方式,還有民眾被禁止外出等等,驚人地準確。」雖然小說中設定的禽流感和新型冠狀病毒不同,但封鎖場景卻與現實十分貼近。梅伊的發行商希望這種「熟悉感」可以成為小說賣點,吸引更多讀者。不過,這本小說或許也會因為太過寫實,而讓部分讀者卻步。出版商表示,他們在IG發布調查,結果60%讀者表示想看這本書,40%不想看。「封鎖」目前僅在英國亞馬遜(Amazon UK)以Kindle電子書的形式販售,預計於30日發行紙本小說與有聲書。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小心!部分新冠患者出現腦病變 比發燒咳嗽更早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神經科醫師說,有一小群新冠肺炎病患出現腦損傷現象。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感染症狀,但有些患者顯現精神狀態改變,或腦病變(這是一種可能有許多潛在病因的腦部疾病或功能障礙的統稱),以及其他嚴重問題。這些神經系統症候群伴隨其他異常狀況,例如嗅覺和味覺失靈,以及心臟病。3月初,佛州一名74歲男子被送進急診室,他當時咳嗽發燒,但X光片排除肺炎,所以未被醫院收治。隔天,他高燒不退,家屬又送他就診,這時他呼吸困難,但已喪失說話的能力,沒法告訴醫生他的名字或解釋問題所在。這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和帕金森症的病患,四肢抽搐,明顯是痙攣,後來檢測證明他感染了新冠肺炎。底特律醫師31日通報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案例,一名罹患新冠肺炎的50多歲航空公司女員工,意識混亂並抱怨頭痛。她能自報姓名,但其他的事都說不清楚。腦部掃瞄發現數個部位水腫發炎,還有幾個較小區域的腦細胞已經死亡。醫師將此診斷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是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罕見併發症。義大利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醫生先前也通報過類似案例,新冠肺炎患者中風、抽搐、有類似腦炎的症狀和血栓,以及四肢末端覺得刺痛或麻木的「肢端感覺異常」。某些案例裡,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時間甚至早於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專家警告,入院病患可能因為四肢抽搐而急需照護,但醫護人員要能意識到,這些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醫護人員必須採取防護措施別讓自己被感染。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5死3人有糖尿病 分析陸案例:糖友染疫死亡率破8成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已來到329人,其中5人死亡,45人解除隔離;分析我國五名死亡案中,有三例具有糖尿病史,專家提醒,無論是從大陸的確診案例分析,或是回顧過去SARS的死亡案例,糖尿病患染病後死亡率是無病史者的8.11倍,防疫期間趨吉避凶最佳的方式,降低血糖波動,避免因焦慮大吃,穩定血糖、戴口罩、勤洗手為最佳防疫之道。根據中國大陸公布至2月11日總計7萬多名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分析死亡率,其中以具有心血管病史者,死亡率最高,達一成多,其次為糖尿病患,死亡率為百分之七點三,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若是與一般無病史者相比,糖尿病患一旦確診,死亡率將是一般人的8.11倍。同時回顧文獻,有研究針對135名SARS死亡案例分析,也發現有2成1的死亡患者,具有糖尿病史。黃建寧說,我國目前確診案例的共病情況,指揮中心未對外公布,但從死亡案例中,也可看到五名死亡案例有三例具有糖尿病史,凸顯糖尿病患不但染疫風險高,且死亡率也高。黃建寧說明,高血糖本身就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已有明確的研究顯示,高血糖會使白血球吞噬能力以及淋巴球產生抗體能力變差,再加上高血糖容易產生血管併發症,將抗體運輸的全身的效率又差,等同對抗病毒的免疫戰力就比常人低上一截,同時也會影響心肺功能。高血糖對於肺部的影響,從不少研究也能發現,2019年出版的台灣糖尿病年鑑中,糖尿病患者罹患一般肺炎的比例就逐年上升,女性糖尿病患從2000年的2.06%,至2014年提升至6.86%、男性從2.84%提升至7.27%;糖尿病因肺炎住院人數女性從2000年的3.45%至2014年已提升至7.44%、男性從5.09%提升至9.54%。黃建寧說,我國因疫情居家檢疫者已達到9萬多人,若以我國糖尿病盛行率10%來看,恐約有9000人為糖尿病患者,他認為防疫期間一定要確保用藥無虞,水分一定要攝取足夠,穩定血糖才能穩固免疫功能。黃建寧說,不少糖尿病患者自知是高風險群,採取「足不出戶」的方式,不運動也不好好使用胰島素,且過度擔憂染疫,取而代之的是在家中大吃,反而糖化血色素飆升,近期門診至少有一成五到二成的患者,原本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卻在疫情期間飆升。他再次呼籲,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控制血糖,依照醫囑服藥,另外用藥選擇方面,建議可與醫師討論能穩定控制血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糖尿病控制。同時,避免高糖飲食,避免外出,不過即使在家也得維持運動習慣,若是仍有餘力,建議可以施打流感疫苗,防堵一般的流感病毒,降低病毒的雙重感染。
共
5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