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流感
共找到
1481
筆 文章
-
-
2020-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為何大小眼?逃過的國家以後未必不會大爆發
紐約時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幾乎遍及全球,但嚴重程度不一:伊朗必須大規模開挖墓地,鄰國伊拉克死亡數不到百人; 多明尼加通報的確診案例近7600例,隔壁的海地僅約85例;據信印尼有上萬人不治,鄰近的馬來西亞因為實施嚴格的封城措施,搶救不及的約百人。紐約、巴黎、倫敦國際化大城市的疫情慘重,曼谷、巴格達、新德里和奈及利亞的拉哥斯等人口擁擠城市,目前為止卻大致安然無事。病毒為何嚴重打擊某些地方,對另一些地方又輕輕放下呢?紐時指出,非單一因素造成此種差異,而且現在逃過未必代表以後不會爆發嚴重疫情。紐時在全球各地訪談20多位傳染病專家、公衛官員、學者,他們提出決定疫情慘烈程度的四大原因有可能是:人口結構、文化、環境和政府應變速度。人口結構年輕人較多、在文化上人與人之間習慣保持距離、天氣較熱陽光充足,以及政府提早防疫都是有利因素,但也非絕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醫生正在研究,遺傳差異是否有助解釋沙國民眾確診案例的病情輕重有別,而巴西科學家致力探索遺傳學與新冠肺炎併發症之間的關係。其他地區的許多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常見的高血壓藥物是否加重病情,以及特定的肺結核疫苗是否起了相反作用。許多有炎熱天氣和年輕人口的開發中國家,疫情不致太慘烈,暗示氣溫和人口結構可能是關鍵因素。但秘魯、印尼和巴西等熱帶國家的狀況卻又給這種想法澆了冷水。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和早早封城顯然是有效的防疫方法,但緬甸和高棉兩者都沒做,通報案例也很少。有種未獲證實的理論是:也許病毒還沒有傳到這些國家。俄羅斯和土耳其曾經看來無事,現在卻變了。時間可能才是最後決斷者:1918年在美國爆發的西班牙流感,似乎在夏天消失,但秋季捲土重來,病毒株更為致命,隔年還爆發第三波疫情。最終連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島嶼等偏遠地區都沒放過,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染疫。研究傳染病的醫生說,現在還沒有足夠數據可得知疫情全貌,許多國家有訊息落差,現在下結論太危險。許多地方檢測不足,導致嚴重低估病毒進展,死亡人數鐵定短報。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主任賈哈說,疫情才剛開始:「如果這是場棒球賽,現在才第二局,沒有理由認為到第九局時,現在看起來未受影響的地區,不會像其他地方一樣。」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讓志願者染疫! 加快開發疫苗 「人體挑戰試驗」爆爭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計畫本月發布指南,針對讓志願者曝露於新冠病毒以加快開發疫苗過程的爭議性作法,提供建議。在疫情導致死亡人數節節高升的壓力下,部分科學家和活動人士鼓吹「人體挑戰試驗」(HCT),刻意讓年輕健康的志願者染病,以測試備選疫苗的功效。支持者說,這些實驗能加速疫苗開發速度,但有部分科學家擔心,這種作法在倫理和醫學上的隱含意義。世衛組織發言人哈里斯說,該機構正計畫在未來幾周內發布相關指南。帶動HCT討論的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史密斯(Peter Smith)說,採HCT是希望大幅縮短通常需時數年之久的第三期臨床實驗時間,減至六個月。第三期臨床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測試疫苗有效性,前面的動物和人數較少群體的試驗意在證明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性。科學家過去也曾為了在流感、虐疾、登革熱、霍亂和傷寒等疾病用過HCT。根據世衛組織2016年發布的監管建議,僅在沒有其他有效療法可治癒疾病和預防死亡時,才應考慮HCT。國際醫學組織聯合會和世衛組織2016年發布的有關人類研究的現有倫理守則,將HCT排除在伊波拉和炭疽病等有高發病率的疾病之外。史密斯認為,上述限制不該適用於新冠肺炎,尤其招募對象僅限年輕健康的志願者。年輕人成為新冠肺炎重症者並因而死亡的機率非常小。羅格斯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艾爾和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利普西奇提議,只選擇來自高傳染率地區的志願者。上月,發起人大多為美國人的「早一天」活動,為推動新冠疫苗及早問世而招募志願者,獲得來自逾50國近9000人報名,多半是來自英語區的年輕專業人士。數十位美國議員也加入呼籲,要求美國主管當局考慮接受HCT得到的結果,做為核可疫苗的證據。關於HCT的討論引起WHO和全球最大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之一的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注意。惠康基金會發言人威勒認為,至今為止,各界對新冠肺炎在不同年齡層會造成何種較長期影響所知甚少,不足以決定是否適合進行HCT。世衛組織的哈里斯也呼應威勒的說法,建議志願者充分瞭解隱藏的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肺纖維化可不可逆? 張上淳用H7N9病人來證明「可以」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未來會飽受肺纖維化後遺症困擾一輩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在每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分享他在門診中長期追蹤的一位H7N9患者的經驗,證明感染後,肺纖維化是可恢復的。2013年我國爆發H7N9疫情,張上淳表示,他收治了我國首例H7N9案例,他在2013年4月從中國蘇州飛經上海,最後飛抵台北,起初出現發燒、咳嗽症狀,醫院採檢流感結果為「陰性」,但該案後續卻因為呼吸衰竭送至台大就醫,檢查發現為H7N9個案,也是全球首例從中國移至境外的H7N9案例。張上淳表示,當時他因為呼吸衰竭一度使用到葉克膜,後續經過治療幫助他脫離葉克膜,出院前他電腦斷層的結果,顯示肺部有肺纖維化狀況,後續追蹤約半個多月,他的肺纖維化狀況明顯改善,3個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了,半年後幾乎達到正常。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照顧能力非常好,即使這一次新冠肺炎的患者已經需要插管或是使用葉克膜,不少患者都能順利脫離,都是仰賴醫護人員的照顧。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首例H7N9病人分享 肺纖維化可逐漸痊癒
外界一直關心新冠肺炎康復者仍會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今天分享在他門診長期追蹤的H7N9病人經驗,證明感染後的肺纖維化可逐漸恢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記者會說,他1日看門診,一名7年前確診H7N9的個案回來追蹤,獲病人同意分享治療經驗。這名病人是台灣2013年時首例H7N9個案,當年4月,個案從中國蘇州工作經上海回到台灣,剛開始有發燒、咳嗽,醫院也很警覺,測流感是陰性,又因呼吸衰竭送到台大,結果檢查發現H7N9陽性,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中國大陸移到境外的個案。此個案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隔天用葉克膜,用了葉克膜後,除抗流感藥物,也不得已使用洗腎方式維持電解質平衡毒素排出。治療後陸續停用葉克膜且停止洗腎,但出院前X光確實比較乾淨,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確實有肺纖維化狀況。張上淳說,但再經過半個多月後,肺纖維化狀況改善,3個多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意即剛出院時看起來有肺纖維化,但後來就改善了。在剛出院時,肺功能非常嚴重,氣體交換能力只有正常人38%,但一段時間後恢復到46%,半年以後逐漸恢復到正常。張上淳表示,新的病毒性的感染常常是這樣的狀況。台灣醫療照顧能力品質非常好,這次武漢肺炎插管的病人或使用葉克膜的病人,不少人都可以順利脫離,就是靠這些醫護人員的照顧。張上淳也說,從台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新北、基隆、宜蘭)來看,共有212例,幾乎佔全國一半。許多醫院的第一線同仁共同分擔照護,才有現在武漢肺炎低死亡率的好結果。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致死人數比流感少為何還封城 專家提4點反駁
美國CNN報導,批評者稱各國政府對新冠肺炎疫情反應過度,流感還比新冠肺炎殺死更多人,為何要為了新冠肺炎疫情讓經濟停擺?專家提出新冠肺炎比流感危險的原因,並解釋政府為何要採取管制措施防疫。首先,新冠肺炎傳染力比較強。流感平均感染約1.28人,而新冠肺炎平均感染約2至3人。其二,新冠肺炎致死速度比較快。美國聯邦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初步數據顯示,去年10月至今年4月上旬期間,流感每日平均殺死331人。然而,今年2月6日至4月30日間,新冠肺炎在美國每日平均殺死739人。其三,新冠肺炎潛伏期較長。美國CDC表示,人們得流感後通常會在1至4天內感到不適,且一般而言會在2天內出現症狀。但是,人們感染新冠肺炎後,通常會在4至5天後才出現症狀,且潛伏期長達14天。最後,世界早已開發出流感疫苗,而新冠肺炎疫苗尚未問世。新冠肺炎疫苗可能最快還要幾個月才會問世。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教授圖解軍艦女友全採陰因素 首度公開院內感染原因
新冠病毒傳播是否有「差別待遇」,酒店女公關、磐石艦軍官的親密接觸者統統全採陰,但喝咖啡或是醫院內卻發生院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天用圖解分析新冠病毒傳播重點「戴口罩」是最大的因素。張上淳表示,我國每一次傳染病一旦發生後,民眾口罩馬上就戴起來了,就以多年前豬流感事件為例,才公布第一天,隔天民眾就戴起口罩了,這一次疫情也是,民眾對於疫情的意識很高,也幫助我國這次防疫的作為。張上淳表示,很多人都在問,部分確診個案為什麼並沒有造成大規模傳播,他用圖片說明,若是生病者跟健康者如果都沒戴口罩,確實容易傳染;如果健康有帶口罩,雙方散播的分泌物機會就會減少,至於能降低多少風險,目前並沒有確切的數字,恐怕是七到八成。張上淳表示,生病的民眾雖然戴的是一般外科口罩,側面可能會洩露,但正面傳播的可能性,可以減少八到九成。張上淳說,有人會說醫護人員都有戴外科口罩,為什麼還是出現了院內感染,根據他的了解,北部某醫院發生的院內感染,主要是因為那位患者送進醫院時,非常地喘,所以患者完全戴不住口罩,因此患者咳出的病毒可能已經造成環境的污染。張上淳表示,也許就是因為如此,增加醫護人員暴露的機率,不過這是目前的推論,造成感染仍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至於敦睦艦隊一事,據了解,官兵們發燒後,除了放在隔離病室以外,退燒回到單位也被要求要戴口罩,即使沒有全程配戴,但是有戴傳播機會就會減少了。因此指揮官為什麼一直提醒沒有安全社交距離就要戴口罩。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100天/戰疫延長 超前部署「後新冠生活」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延燒至2022年
彭博社報導,專家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持續延燒2年,直到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對新冠肺炎具免疫力後才能得到控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及政策中心主任奧斯特霍姆、醫學主任摩爾、杜蘭大學公共衛生歷史學家巴瑞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利普西奇撰寫的報告顯示,由於新冠肺炎能透過無症狀感染者傳播,這種病毒可能比流感更難控制。報告也指出,人們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前的傳染力可能是最強的。各國政府實施封鎖政策遏止疫情傳播後,正謹慎地逐步重新開放商家和公共場所。但撰寫報告的專家們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可能持續延燒到2022年以後。「來自政府官員的風險溝通訊息應包含疫情不會很快結束的概念,且人們需要為新冠肺炎在未來2年內周期性爆發做準備。」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百日/戰疫延長 盤點後新冠生活最重要的事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法匹拉韋被看好可抗病毒 日本無償供43國
新型流感藥物法匹拉韋被視為對治療新冠肺炎具有療效,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今天表示,將無償提供法匹拉韋給43國,5月初的連假結束後就開始供應。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法匹拉韋(Favipiravir)被視為可能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有療效,茂木今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將透過聯合國項目事務署(UNOPS)提供法匹拉韋給沙烏地阿拉伯、荷蘭、土耳其等43國。希望日本政府提供法匹拉韋的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中東、非洲等多個國家,日本政府在協商時,已對這些國家說明法匹拉韋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報導說,日本也正與其他約40國協商有關提供法匹拉韋一事,法匹拉韋成了日本貢獻國際的寶貴資產。茂木昨天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每週與各國外交部長舉行電話會談,對方對於法匹拉韋的關心度相當高。日本政府4月3日表示考慮對希望獲得法匹拉韋的國家無償提供,最初只有約30國希望日本政府提供,時隔一個月,已增為約80國希望日本政府提供。日本政府基於擴大臨床研究的目的,無償提供法匹拉韋,提供的數量每一國原則上是20人份,最多提供100人份。日本政府要求這些獲贈法匹拉韋的國家能提供臨床資訊。日本無償提供法匹拉韋的對象國當中沒包括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法匹拉韋是流感抗病毒藥物,早在中國大陸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有醫院認為治療上有效,被認為是治療新冠肺炎可能藥物之一。不過,他表示,在體外實驗中發現,法匹拉韋對於新冠肺炎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外界專家才認為在沒有藥物選擇之下,法匹拉韋或許可作為藥物考量之一;然而,台灣的專家小組在制定臨床治療指引時,經查閱相關文獻後,未將該藥納入臨床指引建議的用藥名單。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已攻陷11省!中國再爆神秘病毒 日媒:不排除突變傳人
正當新冠肺炎仍在肆虐全球之際,大陸境內又傳出一種神秘病毒,雖然這株病毒目前主要感染蝦、螃蟹等甲殼類動物,尚不會傳染人類,但日媒表示不排除病毒變異,進而產生傳染人類的可能性。根據日本「周刊郵報」報導,這種目前主要傳染甲殼類動物的病毒名為「十足目彩虹病毒」,《中國漁業年鑑》紀載,十足目彩虹病毒最早於2014年12月,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員在浙江省一處養殖場發現,目前大陸太平洋沿岸的11省市都傳出疫情。由於尚無特效藥能治療,部分蝦類一旦感染十足目彩虹病毒,死亡率高達8成,而根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的養殖白蝦因十足目彩虹病毒肆虐緣故,近年產量更因此減少五分之一。專家指出,當蝦感染十足目彩虹病毒後,身體顏色會開始變紅、殼變軟並沉入水中,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將無法解決,且會迅速擴散到整個養殖水池。因此一旦發現有蝦子染病死亡,必須將附近的養殖池一併清除、抽乾,否則依照病毒傳播速度恐會全數遭殃。儘管十足目彩虹病毒早在6年前就被發現,但目前科學家對於該病毒從何而來、傳播途徑為何仍沒有答案,加上缺乏防治手段,目前蝦農只能靠著禁止外人接近養殖池避免疫情。雖然目前十足目彩虹病毒還不會感染人類,但難保不會像禽流感病毒一樣發生突變,產生傳染人類的可能性。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腹瀉、腸病毒患者較去年低 醫:強化衛生習慣少出門 防疫也避免染病
據統計,今年度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腸病毒等疾病的就診人次,幾乎均較去年同期為低。也有臨床醫師表示,近來民眾可能因減少外出餐敘或交際應酬,控糖情形似乎較佳。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上周,腹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類流感、流感及其所致肺炎的門診就診人次,自今年2月下旬起,持續低於去年同期。以類流感為例,上周就診人次為2萬1459人次,去年同期為5萬6849人次。以腹瀉為例,上周就診人次為8萬5405人次,去年同期則為11萬2173人次。腸病毒是每年春季回暖後開始盛行的疾病,今年截至上周的門診就診人次,均比去年同期為低。以上周為例,門診就診人次共計1113例,去年同期則為6070例。法定傳染病中的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今年至今的病例總數,共計28例,去年同期為34例。阿米巴性痢疾的病例總數共計83例,去年同期為102例。李斯特菌症病例總數共計37例,去年同期為59例。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表示,這個現象與防疫可能有關,一方面國人外出習慣配戴口罩、與人保持社交距離,降低飛沫傳染疾病的罹病風險。加強洗手降低接觸傳染、糞口傳染等疾病罹病風險。
-
2020-04-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日無償贈法匹拉韋獨缺台灣 周志浩:是我方婉拒了
新型流感藥物法匹拉韋被視為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具療效,日本政府決定將無償提供法匹拉韋給荷蘭、菲律賓等38國,台灣近日贈送200萬片口罩給日方,但這次藥物贈與名單卻沒有台灣,引發熱議,指揮中心表示,日方確實有徵詢,但目前認為療效證據不足,才婉拒日方好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法匹拉韋是作為抗流感使用,中國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有某些醫院用認為,新冠肺炎患者服用後有改善效果,被認為是未來可能的藥物選項之一。但張上淳說,之後在體外試驗發現,法匹拉韋對於新冠病毒的效果並不理想,雖在沒有其他特效藥物的選擇之下,法匹拉韋可以當作一個考慮項目,但在我國專家小組討論中,參考當時法匹拉韋療效相關資料未列入指引,就臨床端的立場來說,並不是急迫想要使用的藥物。張上淳表示,更早之前為了迎戰流感,已經準備了一批法匹拉韋藥物在國內,並不是手上沒有藥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也說,日方之前有託管道徵詢我們是否有需求,一方面我國有少量儲備,二是專家委員會暫時覺得證據不太族,故暫時婉謝日方好意。
-
2020-04-30 新聞.生命智慧
老婆堅持放鼻胃管灌補品,老公2天後去世...一個病房裡的故事看「過度照護」為何錯了?
愛,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鼻胃管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我在安寧病房見到丁先生的時候,便知道他時日無多了,但是他與他的家人都不知道。正確來說,他們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家人處於否認狀態,丁先生也處於配合否認的狀態。所以雖然私下丁太太與2個女兒都說丁先生的後事,已有準備,只希望他能存著鬥志,多活一陣子,但因為丁先生的老媽媽還不知道兒子病重得快要走了,所以我們還是感到棘手。當病人家屬堅持放鼻胃管丁太太想為丁先生放鼻胃管。丁先生曾經私底下向居家護理師表示過,放鼻胃管在他僅存的生命中,是很痛苦而且無益的,他完全不想接受,但是如果太太一定要他放了,灌食才會安心,他會點頭答應。知道了病人的心意,也知道了鼻胃管在末期生命的百害而無一益,哪有不捍衛的道理。但現在的情境非常尷尬。看起來反對放鼻胃管的,只有安寧照護人員,因為在太太面前的丁先生是為了愛而臣服的。他既希望我們代言與堅持,卻不願拂逆太太的愛,也不忍扛下太太的哀傷。逐步失去吞嚥功能,進入輕微脫水狀態,其實是人生終末之時,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少受苦而啟動的機制。減少攝食,不但可以減輕器官衰竭之時的水分蓄積(如肢體水腫、腹水、胸水、痰液、喉頭分泌物),也減少腸胃道的負荷,使得嘔吐或是排泄量降低,而強行置入鼻胃管灌食,或是輸注大量的點滴,不只破壞了這個自然的平衡,甚至會因為灌進去的食物成為身體負擔,而引發腸胃道出血,有些人更會在臨終躁動的狀況下,無意識的拔除這些讓他不適的管路,而遭到家屬或是看護的手腳約束。「以丁先生的狀況,我們假設若身體的狀況,還能維持1個月。那麼,放了鼻胃管,也無法延長多少的時間,卻可能面臨更多受苦的併發症。」丁太太把我拉到病房外頭,語氣仍柔軟,但身體姿態、眼神,以及用詞遣字,顯然對我充滿了不諒解。「我先生從來都沒有跟我說過他不想放鼻胃管,他只是不了解鼻胃管的好處。」「我們從來沒有讓我先生知道,他的時間可能只剩1、2個月那麼短。現在,你竟然讓他知道了。」「知道時間會讓他失去鬥志的。他最捨不得我婆婆,這樣,他就不能為了她活下去了。」我向她道歉。但其實我並不真的需要道歉,我只是完全能體會她的心情與焦慮。我已經花了1小時在他們的病床邊,握住丁先生的手超過半小時。討論照護的時候,眼神沒有忽略過丁先生、丁太太或是女兒,並不時停下來詢問疼到說不出話來的丁先生,是否曲解了他的原意,是否還希望我們繼續,甚至所有選項的語調與遣詞,都是盡可能的柔軟與寬厚,以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作為每個建議的立場。我也坦白告訴他們,我為何如此心急。那些沒有準備的病人,沒有達成的心願,沒有說完的話,才是真正走得充滿遺憾與痛苦,而很顯然(雖然我們並不輕易吐露病人的預估存活時間),丁先生僅剩1、2週的生命了。丁太太理性上明白我們的出發點以及顧慮,但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堅持。她說,嗎啡勉強先接受一天,然後她會問到先生點頭說要放鼻胃管為止。愛的證明她認為這已經是尊重,而且先生是個自主性非常高的人,不會因為愛她就答應放鼻胃管。若是先生答應了,一定是自己也想要灌營養。心理師、社工師、醫師、護理師、志工,安寧病房團隊的每個成員鎮日穿梭在他的病房,促進家人共同談話,並交流感情,找時機偷偷確認病人真正的意思,探詢未完成的心願,以及病人面對死亡的準備程度。非常可惜的,如此努力了1週,當病人的疼痛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之時,甚至也讓病人最掛念的媽媽來到醫院陪伴他之後,益發虛弱的他,某日在太太又要求放鼻胃管之際,向我們說:「你們每天問我要不要放鼻胃管?要不要打止痛藥?我已經連自己的答案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接下來,他清楚地表示同意放鼻胃管,因為他的身體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堅持的了。如果,這是他離世之前能為太太做的最後一件事,那麼便承受吧!身體的虛弱並不影響末期病人意志的強度,但是當意志繳械的時候,我們為他所共同捍衛的堅持,忽然都變得毫無所依了。於是,他被放上了鼻胃管。這時,我相信我的痛苦勝過丁先生與丁太太。因為這是一個無效醫療,也可能會讓他承受更多我早有預期,也已告知的併發症。但病人將這條管子視為是愛的證明,主動同意我們置放。突然失去重力的彷彿是我。我以為我拉住了病人的手,但其實他一直拉住的是太太的手,而不是我的。那條鼻胃管置入之時,太太緊繃的臉龐,第一次和緩下來。反手打開病床旁邊的櫃子,一盒盒的營養食品與補品被搬上了檯面。灌了2瓶後,病人的腸胃完全無法吸收,通通被引流出來。隔日,果然開始出血,從鼻胃管中淌出濃黑的血液。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現在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緒了,只是對自己的心理反應,有預期與調適的訓練,也懂得某些受苦,有它無可被取代的意義:對個人的、對所愛的,那是一道道人生的刻痕。安寧照護者最深刻的學習,便是如何看著刻痕落在我們所關懷的病人和家屬身上,涔涔滲血,卻能跨越自己的不忍,而沒有轉頭離去,留下他們獨自面對。腸胃出血的隔日,病人又把媽媽請來醫院。清晨,母子叨絮了好久好久的時光。然後,病人向太太和女兒綻出笑顏,道謝。旋即陷入混亂的意識,然後昏睡,不到半天就過世了。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末期疾病的病人,幾乎都會出現惡病質的現象。身體會開始先行代謝蛋白質,也因此無論是否有補充營養,身體仍會持續消瘦,因此和使用嗎啡或是因嗜睡,無法進食,一點關係也沒有。此時,應注重讓病人吃得愉快。倘若補充太多的點滴,反而會讓病人僅剩的食欲,都被注入的熱量或營養取代,而更沒有進食的欲望,甚至會造成水量過多,肢體會水腫、腹水、胸水累積造成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喘等不適症狀。當然,也不需要額外使用補品,因為身體無法吸收,反而造成傷害或負擔。倘若希望在飲食上調整,或是配合傳統藥方的輔助,可以告訴治療的醫師,讓他們協助會診營養師與中醫師來建議與診視。延伸閱讀: 一支吹風機通氣血、治久咳!中醫師傳授「吹風機溫灸術」:持續吹5分鐘,還能改善經痛●書籍介紹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最新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6大病毒株 致死率恐越高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後,新冠病毒(SARS-CoV-2)持續演化,中國大陸、英國、德國陸續指出病毒演化型態,中研院團隊近來則領先全球,初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出6大類型,且病毒變異程度越大,致死率可能越高。中研院補充,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且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將持續監測。中研院指出,各國團隊陸續著手研究新冠病毒株的型別,有些團隊僅針對1個突變判斷病毒株分型,缺點是低估了後續病毒株演化的複雜性與異質性,有些團隊則利用演化樹來推測病毒株分型與發生先後,但這些病毒株的分型目前都已不足以描述病毒不同的變異。中研院說,包括中研院長廖俊智、中研院統計所長陳君厚、統計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國際研究生生物資訊學程召集人楊欣洲在內的統計科學與生物資訊研究團隊,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資料,並突破研究方法窠臼,以病毒突變與演化樹分析雙管齊下,清楚呈現病毒株分型與突變印記的關聯。中研院表示,該研究發現,目前世界上主要的6大病毒株分型,竟可由13個主要的突變印記區分,此項發現的生物意義仍須研究,但這13個突變印記的興衰,有助預測各病毒株消長及其生物學上的意義。此外,該觀察性研究也呈現出病毒突變量與致死率正相關與隨著時間有增強的趨勢。但中研院強調,由於樣本數仍偏低及樣本代表性的差異,未來仍須持續追蹤與分析,並考量可能干擾因子及突變對臨床治療的影響。中研院說,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發現有全新的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的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監測。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率超流感! 新冠病毒 百年最強傳染病
華盛頓郵報28日報導,美國已有愈來愈多的抗體檢驗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5萬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可能是確診數10倍以上。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篩檢。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驗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一般認為,季節性流感的個案死亡率為0.1%。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傳染病學家:抗體檢測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但仍比流感高得多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抗體檢測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自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萬5000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檢測。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測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萬2000,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影響預防接種計畫 世衛憂兒童健康受威脅
世界衛生組職(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影響正常醫療服務,尤其是能在最貧窮國家拯救兒童性命的疫苗預防接種,而距離疫情結束仍有好一段路要走。這個聯合國組織對非洲、東歐、拉丁美洲和若干亞洲國家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和死亡病例持續攀升表示憂心,儘管部分富裕國家的疫情數據已見持平或減緩。世衛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日內瓦舉行的視訊記者會說:「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有很多工作尚待完成。」他還說,正確行動可避免第2波感染潮。根據路透社最新統計數字,去年底自中國武漢市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迄今已在全球感染297萬人,奪走20萬5948條人命。譚德塞擔心,冠狀病毒危機影響了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種計畫,正對兒童健康構成威脅。他說,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發展成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許相對低,但罹患可靠預防接種避免的其他疾病風險卻可能升高。譚德塞說,全球約1300萬人無法如期接受針對小兒麻痺症、麻疹、霍亂、黃熱病和腦膜炎等疾病的常規預防接種。譚德塞引述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GAVI)的說法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各國紛紛實施邊境管制和旅行限制,導致21國缺乏預防其他疾病的疫苗。他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瘧疾病例恐因此倍增。」「那不該發生,我們正全力支援這些國家。」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Ryan)今天表示,美國在對抗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方面,似乎有個「非常明確」且基於科學實證的聯邦計畫。萊恩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系統正一同努力,幫助美國和全國人民度過非常艱難的處境。」萊恩也重申世衛稍早對太快鬆綁防疫措施提出的警告。他特別談到美國放寬封鎖措施的計畫時說:「我們認為,整個聯邦計畫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科學實證。」「我們希望美國政府和人民能透過這項計畫,逐步研究如何做到這一點,尋求成功解決之道,以減輕對人民生活和生計的影響。」萊恩還說,南非、智利、阿根廷和澳洲等南半球國家需要支援,好讓他們有能力在即將來臨的冬季應付季節性流感和2019冠狀病毒疾病雙重夾擊。萊恩說,這些國家應對兩種疫情同時肆虐的經驗,將使北半球國家受益良多,因為北半球6個月後可能面臨相同情況。
-
2020-04-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100天/一端台北、一端紐約…她的淚水,與遲到了一個月的口罩
疫情來襲下的100天,就好像過了100年這麼久。2月下旬,阿力因公務坐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上,全程戴著口罩,坐定前還用酒精在四面八方胡亂噴灑了幾下;台灣那時候口罩已經缺貨,實名配額制度還沒上路,阿力行囊裡的20個口罩是朋友義氣相挺募來的,老媽媽嘴裡不說,心中總是擔心,準備了酒精棉片、乾洗手、暖暖包等防疫用品。阿力走出紐約機場時拿下口罩,同行友人說,「能自由的大口呼吸,感覺真好」。當天,台美新冠肺炎的確診數是26:34。阿力的弟弟在德州,寄了兩盒口罩來紐約,他說,「帶回去給媽,請她盡量少出門」;阿力跟弟弟說,「聽說美國流感很厲害,你們自己也要小心」。兄弟倆電話裡以「take care」作結。幾天後,美國大量爆出病例,美股數度在盤中「鎔斷」,「take care」這句話已不是平常一般的社交用語,聽起來讓人揪心。晴姐是阿力的老長官,後來轉往紐約工作,但家人都在台灣,兒女擔心媽媽,無奈口罩寄不出去,三月底剛好友人要去紐約,就託她轉交,但此時的紐約已是全球最嚴重疫區之一,晴姐和友人都被房東要求「居家避疫」下了禁足令,這批愛心口罩,硬是在一個月後才交到晴姐手上。兒女留了張字條在口罩袋口,「Dear媽媽,注意身體健康,小心!」晴姐回到車上,眼淚不自主流了下來,晴姐說,「這是我29天來第一次出門」,想不到在最自由的美國,竟無法自由的大口呼吸。此時,台美病例數是428:869,172。100天來,世界全變了樣,三月中起那波海外返國的避疫潮,讓台灣病例數迅速攀升,3月30日從紐約飛返的CI011,被驗出12個確診病例。四個星期前,阿力正是坐這班飛機回到台灣的,能夠全身而退,真是何其幸運。幸運的還有華華的女兒,因為美國的學校停課了,決定冒險回台灣,全套防護衣、包著尿布,在飛機上16小時不吃不喝不離座,隔離兩周終於安全出關。飛機是最危險的交通工具嗎?可能不是,大船才是。台灣在守住社區保全、酒店公關、清明連假可能的本土破口後,磐石艦又帶來另一波嚴峻挑戰,到底有完沒完啊!四月下旬,台北氣溫忽然下降,有著冬天的感覺,阿力的媽媽一如以往由印尼看護陪著,帶了張板凳去藥局排隊買口罩,勸她說,「夠用了,排隊太辛苦了」,她說不行,「現在解禁了,我要給美國的兒孫寄些過去」。阿力的老娘、晴姐的孩子,華華的女兒,哪家不是辛苦地撐著,100天了,從春節前捱到快母親節了,還要忍多久,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
2020-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衣服上的冠狀病毒會殘留多久?8大日常接觸物的防禦之道
武漢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全球的確診數每日都在攀升中,如何有效保護自己?你知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外,平日接觸的物品,如電梯、扶手、捷運把手、手機、文具等病毒在上面殘留的時間多久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蔡聰聰提醒,公共空間中,接觸物比比皆是。正確了解病毒殘留時間,加強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同樣不容忽視!冠狀病毒能殘留多久?8大類日常用品一次看明白根據《醫院感染雜誌》(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最新發表的文章,審視了過去 22 份針對冠狀病毒的報告,指出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等感染病毒,可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且根據材質的不同,停留時間最短5分鐘,最長甚至可達9天。我們平日接觸的日常用品,病毒殘留時不一,以50+特地羅列提醒讀者留意:1. 鋁製品(如飲料罐、鋁製鍋、窗框、公車捷運扶手等):殘留2~8小時2. 塑膠(如鍵盤、滑鼠、捷運座椅等):殘留5~9天3. 紙張:殘留4~5天4. 玻璃(如窗戶、手機面板、玻璃杯等):殘留4~9天5. 木製品(如樓梯扶手、家具、文具等):殘留4天6. 不鏽鋼(如環保便當盒、大眾運輸握桿等):殘留2~9天7. 外科手套:殘留8小時8. 衣服:純布料病毒不易附著,但鈕釦等非布料材質則需留意。蔡聰聰補充,僅停留5分鐘的是SARS冠狀病毒所延展出的菌株之一,就整體平均來說,冠狀病毒可於室溫下在金屬、玻璃、塑膠等材質,停留4~5天;相比之下,流感病毒只能在表面逗留最多約48小時,足見冠狀病毒的高存活力。另外,個人隨身衣物的部分,雖然材質具有穿透性,病毒並不容易附著,但她強調,「不鼓勵重複穿,如果衣服上有鈕扣、裝飾品等非布料材質,也還是有殘留病毒的可能。」日常生活中,哪些細節最容易忽略?除了羅列出病毒在各物質的殘留時間,蔡聰聰也進一步以台灣民眾最常忽略的地方為例,指出應加強注意的重點:1. 每天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應至少每天清潔1次含有玻璃、塑膠、金屬等成分的智慧型手機,是人人最常接觸、卻也最容易省略清潔的3C產品,不只會頻繁接觸到桌面,有的人甚至會習慣帶進廁所,都可能導致病毒殘留而不自知,此時如果再碰觸眼、口、鼻等部位,就會提高感染的風險。她表示,「不需要儀式性每隔幾小時就清潔,但建議至少每天清潔1次。」2. 不加裝手機套(殼),避免手機藏汙納垢許多人為了保護手機,會再加裝手機套(殼),此舉反而增加清潔的死角,「如果可以的話,不要額外裝殼或保護套是最好的。」3. 沒到過醫院或接觸患者,不等於完全沒風險蔡聰聰指出,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到過醫院或接觸患者,就不容易感染,「並非沒有直接面對確診案例,就代表沒事,雖然台灣防疫能力做得很好,但畢竟誰也無法保證,會不會居家檢疫者或無症狀的感染者,曾和我們到過同個公共空間、接觸同個物質。」4. 接觸公共空間的材質表面,事後記得洗手好比說大眾運輸工具的手把、辦公或住家大樓的電梯鈕等,因為是塑膠材質,病毒都可能殘留5~9天。她進一步以電梯鈕為例,「現在很多電梯會加蓋一層塑膠膜,看似增加防護,但如果沒有定期消毒,同樣會殘留病毒。」然而,常接觸的公共空間材質表面,不可能每次使用前都進行消毒,所以她強調事後洗手顯得更加重要。善用3種成分,1分鐘就能殺死病毒要如何落實清潔,去除殘留在各物質表面的冠狀病毒?《醫院感染雜誌》的發表統整出3種常見的成分,只需1分鐘就能殺死病毒,讀者可多加利用在環境清潔:1. 62~71%乙醇(ethanol)乙醇即酒精。通常民眾容易買到的,分為高純度乙醇(95%),以及不及稀乙醇(70~75%)。前者會使細菌細胞脫水,讓細菌表面的蛋白質凝固形成硬膜,而這層硬膜會阻止酒精滲入,導致消毒殺菌效果反而不及後者。雖然研究指出62~71%酒精即可消滅冠狀病毒,但其實70~78%的濃度都是合適範圍,並不需要精準才有效。2. 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過氧化氫就是雙氧水。3. 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次氯酸鈉是漂白水的主要成分,可以1:100(500ppm)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得出。蔡聰聰補充,有些人為了要增加用量,好比說酒精不好買,就稀釋成兩罐使用,這樣反而會降低殺菌的效果。搶不到75%酒精?防疫消毒劑自己DIY如果連日排隊依然買不到消毒酒精,也許可以試試自己動手製作!根據衛福部分享的步驟,即可將95%酒精,或者漂白水稀釋成消毒水,用來擦拭周遭環境。1. 自製75%酒精把一瓶95%的酒精,用量米杯或多多飲料瓶量4次,再加上1杯自來水煮沸後冷卻的純水,混和倒入乾淨的容器(如寶特瓶、乾洗手瓶、化妝水噴霧瓶等)保存,即完成75%酒精。需要注意的是,包裝外面記得標示清楚為「酒精」,避免誤用。2. 自製消毒水將市售含氯漂白水(濃度500ppm),以100倍數清水稀釋。舉例來說,10cc漂白水加上1公升的清水混合,就完成自行調配消毒水。如果清潔的範圍較大,也可將1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製成大用量的消毒水。要特別注意的是,消毒水只適用於環境與物品消毒,不適合用來洗手!而且配置完記得標示名稱與日期,未使用完應於24小時後丟棄。蔡聰聰補充,在完成環境清潔後,別忘了個人也要進行手部清潔,否則環境打掃得再乾淨,未清潔的手再去碰觸還是會白做工。洗手要徹底,7大步驟不可馬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並計算他們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竟有23次,顯示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而這種習慣動作無形中也為自己提高感染風險。蔡聰聰以自己日常所見為例,即使在政府和醫療院所強力宣導下,她仍然看過不少人上完公廁後,手只隨便沖個幾秒就離開,「在這每天都有確診數的疫情期間,應該要更加強個人衛生意識,千萬不要抱持著自己不會是下一個確診的僥倖心態。」她強調,洗手只需要清水搭配肥皂,是最簡單卻也最有效的防疫關鍵,並分享徹底的清潔應遵照洗手7招式:1. 內:搓洗手掌心2. 外:交替搓洗手背3. 夾:清潔雙手指縫4. 弓:搓揉雙手指節5. 大:清洗雙手拇指及虎口6. 立:清洗指尖及指甲縫7. 腕:旋轉搓洗手腕原文:手機、電梯、衣服、扶手,冠狀病毒會殘留多久?8大日常接觸物的防禦之道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學院評估磐石艦有70人感染 31人下船前已治癒
上周全世界各地疫情皆傳出減緩現象,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在記者會中指出,各國慢慢進入「後新冠肺炎時期」。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則說,在此時刻,台灣應該利用境外阻絕、隔離檢疫和減災計畫,防止社區爆發流行,爭取時效等待病毒和疫苗開發,並趁早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陳秀熙根據鑽石公主號感染的流行曲線,來推斷磐石艦可能的感染人數、以及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他表示,根據流行曲線的評估,磐石艦已感染人數估計為70人,下船前已治癒人數為31人,下船後預計兩周後的第一波本土感染人數為4.8人,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不大。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病毒會消失嗎?陳秀熙認為「不大可能」。未出現大流行的國家也未有群體免疫,大流行可能延後,已有大流行國家,可能已有部分群體免疫,但仍有可能感染宿主。為了讓免疫力持續,陳秀熙指出,很多國家都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包括德國、美國和英國。若有可能,台灣也應該趁早積極規畫。陳秀熙指出,台灣感染人少,可能跟施打卡介苗有關。從研究顯示,沒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個案數與死亡率確實較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英國牛津大學的新冠肺炎疫苗人體試驗已經上路。陳秀熙指出,此一疫苗已從4月23日開始接種,預計五月將擴大招募5千人接種。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燦堅指出,目前新冠病毒致死率6%到7%百,流感則是0.1%,因此不要輕忽,必須開發疫苗。目前全世界有接近70種疫苗,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研究中。他形容SARS、 MERS和新冠病毒,病毒之間的關係是「西裝和領帶」的關係,穿一樣的西裝,但領帶顏色有所不同。國外針對這一系列病毒的研究,已有十五年以上的歷史。
-
2020-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對新冠肺炎 中醫師:要思考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心驚驚,中醫師吳宏一說,現在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從中醫角度來看,基隆廣濟堂中醫診所醫師吳宏一說,容易感染新冠肺炎有部分誘因是體內的濕氣,食用生冷食物會造成濕邪,應盡量減少,薏苡仁湯可以去濕,他因此選擇作為兒子的健康甜點,但濕氣很難完全藉由食療從體內散去,建議有必要時還是要看醫生調理。另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不讓免疫力過低,就是預防新冠肺炎的最好方式。吳宏一的媽媽林月慎也是中醫師,她則建議擦精油在口鼻防護,或是透過運動、蒸腳、泡熱水澡增加身體熱能,應該也很好。然而,現在有關新冠肺炎的資訊很多,要從中判斷哪些是正確資訊,有哪些是有效建議,吳宏一表示,他在他們台大中醫師群組裡看到有人分享一支美國華裔一線醫生,治療幾十例新冠病人後歸結出的心得,很值得一看。這名華裔醫生在影片中指出,目前醫院雖無特效藥,但靠呼吸器和氧氣機還是能挽救一些生命,美國醫師都會告訴病人,呼吸急促再去醫院,輕症去醫院主要目的是吸氧,但大家對氧氣的耐受度不同,有少數人血氧即使非常低,也不會呼吸急促,但等到去醫院已來不及。新冠肺炎如今就像流感一樣,美國華裔醫生認為,民眾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就當成得了新冠肺炎或流感,自主在家隔離、測量血氧,確定血氧濃度大於95%,燒也退了,也許就不用看醫生。不過,新冠肺炎很可能在秋冬再度來襲,等這波疫情過去,先準備血氧儀、體溫計、Tylenol、口罩,做好再次居家隔離的準備。吳宏一說,他呼應美國華裔醫生的看法,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現在大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抗體不保證免疫 陳時中:世衛論點 令人失望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科學簡報,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體內有抗體的人能完全免於再次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樣論點令人失望,因為抗體免疫有利於預防傳染,但WHO必然有其科學基礎,這將影響未來防治策略,包括抗體檢驗有效性、檢驗所需的精準度等。WHO的書面報告及推文對各國政府發出警告,若各國只憑抗體檢測結果,作為復工及放鬆旅遊限制的指標,或發放免疫通行證或無風險證明書,可能導致康復者忽視防疫措施,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蘇益仁:問題就很大 會沒完沒了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疾管局(現疾管署)前局長蘇益仁提醒,如果有抗體,還會被感染,「這問題就很大了,會沒完沒了。」以過去流感疫苗為例,即便病毒型態不同,多少還是有一定保護力,如果病毒和抗體不一致程度高,無法有效抑制感染,以至於保護力低於四成,疫苗就要重新製造。蘇益仁表示,新冠病毒的抗體不只一種,中國四月中發表的疫苗研究顯示,對抗核蛋白的抗體保護力不高,但對抗棘蛋白的抗體保護力是幾乎百分之百。中國以去活化的病毒製造疫苗,研究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在實驗中施打疫苗,再攻毒,並比較不同抗體產生情形及保護力,得到這項重要的結論。
-
2020-04-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准揉眼睛」是家規!譚敦慈分享預防新冠病毒撇步
疫情至今尚未能見到終點,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平時防疫撇步,「不准揉眼睛」是家規,返家、吃飯前、如廁後、睡覺前必洗手。她說,這波疫情來臨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社交距離」拉很大,電梯內若超過兩人,就會選擇搭下一班電梯或走樓梯,盡可能用走路,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別讓睡覺期間 出現防疫破口自SARS之後,洗手採「內外夾弓大立腕」早已成為最基本款的習慣。譚敦慈表示,平時的洗手習慣維持四大時機點,外出返家時、吃飯前、如廁後、睡覺前,許多人對於睡覺前洗手會感到詫異。她強調,睡覺前洗手很重要,返家洗完澡後,仍會使用電腦、滑手機,特別是手機沾染外界的細菌病毒,睡覺期間處於無意識狀態,很可能會揉眼睛、摸鼻子,即使平時手洗得再乾淨,也可能在睡覺時,讓手成為防疫破口。譚敦慈說,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手機含菌量高,在數位時代,人手一支手機,時時刻刻都在滑,吃飯、睡前都緊握手機,但餐桌、辦公桌、捷運等到處都是細菌,可能附著在手機上。她規定孩子,在外吃飯時,不准把手機放在餐桌上,得放在包包內,乖乖吃飯,手機也不得帶進房內,集中在客廳充電。電梯超過兩人 等下一台或走樓梯疫情期間,譚敦慈說,社交距離是她最大的改變,特別是搭乘電梯。近期是能不搭就不搭,改走樓梯,不得不搭電梯時,一定會戴上口罩,且電梯內若是超過兩人就不會搭。與人之間交談距離也大幅改變,至少要保持兩個手臂。譚敦慈說,平時跟孩子都有走步道、爬山的習慣,現在若是看見前方有山友,會調整腳步,走得慢些以保持彼此距離。在公寓附近與人交談也會保持距離,或是直接表示防疫期間不便多聊。家中口罩調度 分輕重緩急外出時基本的防疫小物,就是口罩套、口罩、酒精、濕紙巾。譚敦慈說,自從口罩限制購買後,她也是排隊買口罩一員,由於孩子平時就有過敏狀況,家中長期備著一盒口罩,初期不太願意人擠人排隊,一直都是樽節使用,直到口罩快用完了,才去排隊。由於兒子有實驗課程,上課結束後恐會用掉兩只口罩。近期她也開始進行家中的口罩調度,她與兩個兒子都有口罩套,外出時會把外科口罩加上口罩套。到空曠處時就不戴口罩,唯獨搭捷運、密集與人接觸時,才會把口罩套拿掉,單純只戴一般外科口罩。消滅病毒 濕洗手勝過酒精譚敦慈說,酒精是沒辦法洗手時,才會使用的防疫小物,她提醒,濕洗手絕對比噴酒精更能抵禦手上殘留的病毒,洗完手之後一定要擦乾,否則有洗跟沒洗一樣。另外,手部噴灑酒精時,也得比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直到酒精完全揮發。譚敦慈說,很多人噴的酒精是加過水的,若是酒精濃度低於75%,效果有限。且噴酒精時最好在室外,或是通風良好處,否則酒精是揮發物質,自己又從鼻粘膜吸進去,難保不會出現反效果。另外,酒精的使用時機就是接觸門把或是車門等處,她都會簡單噴灑後用紙巾擦拭。漂白水用後 別直接倒馬桶她也提到,家中的清潔方式,酒精僅適合小範圍的清潔,大範圍的清潔仍建議使用漂白水,稀釋後拖地,頻率可以是一周一次,若自認家中防疫做得不錯,可改為一個月一次。漂白水千萬別用噴的,一定要用擦拭的,才能達到清潔效果。用過的漂白水,也不要直接倒進馬桶,會影響公寓大廈化糞池的效果,建議應該放在陽台,待漂白水的味道揮發後再倒掉。防疫小提醒●在外吃飯,別把手機放在餐桌上。●手部噴酒精後,也得比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直到酒精完全揮發。●噴酒精最好在室外或通風處,避免吸入揮發物質,影響呼吸道。●漂白水用後不要直接倒馬桶,以免影響化糞池效果,建議放在陽台,待揮發後再倒掉。要小心不要緊張 要均衡不要狂補譚敦慈提到,許多友人面對此波疫情都異常緊繃,她認為「小心」勝於「緊張」。外出時事事小心,趨吉避凶,過度的恐慌會讓日子很難過。看見路人咳嗽就緊張得不得了,此時應該是趕緊保持距離,不是心驚膽跳自己可能因此染疫。也有許多友人在此時天天進補,以助提升免疫力,她說「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維持運動、多吃新鮮蔬果」才是提升免疫力的王道,補過頭免疫力太強,還可能造成體內的免疫風暴。她提醒,無論是這次疫情或17年前的SARS、近年的流感,大家都該學會的一件事是「傳染疾病隨時可能出現」。這些自我保護的習慣,即使疫情過後也不該忘,應繼續維持,才有辦法安然度過每次危機。護理師的防疫包外出基本的防疫小物,就是口罩套、口罩、酒精、濕紙巾。另外加碼帶的紗布和手套,各有用途。可將紗布鋪在口罩上,以利重複使用。隨身帶著手套的目的,則是看到路上有被任意丟棄的口罩時,譚敦慈會戴上手套把口罩撿起,連同手套一起丟棄。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與美學者對談:台灣願與國際合作防疫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視訊對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他表示,沒有國家能獨立對抗疾病大流行,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現任學院院長瑪肯西(EllenMacKenzie)視訊對談,與美國醫學界專家學者分享台灣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採取的各項措施與經驗。陳建仁首先詳細介紹台灣在去年12月31日發現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後,一方面立即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電郵示警外,也立即在國內展開一連串防疫部署,從最早的對來自武漢的航班進行檢疫、暫停口罩出口並啟動國家隊自行生產、實施口罩實名制並控制每人購買量與價格限制,一直到目前的14天自主管理或隔離與社交距離等措施。陳建仁指出,台灣從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2009年全球大流行的新流感(H1N1)學到重要經驗與教訓,對傳染病相關法律進行全面審查與修訂,規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對可能出現的新型傳染病制定重要策略,包括對全球新型傳染病的持續監控、優化檢疫順序等。他說,台灣在新冠肺炎爆發後立即啟動各項措施以為因應,因此台灣疫情得以控制,台灣民眾仍能過著繼續上班上課的「半正常」生活。面對疫情,陳建仁表示,台灣也利用大數據並結合高科技,包括透過健保卡追蹤個人旅遊史、推動口罩實名制,以及利用手機監控應自主隔離民眾的行蹤等。目前台灣口罩生產量從1月時的日產190萬片到現在的1600萬片,陳建仁表示,隨著台灣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台灣也開始對外伸出援手,捐贈口罩給美國、歐盟、友邦與其他疫情嚴峻國家。陳建仁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面對大流行疾病,國際必須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他並引述總統蔡英文的話指出,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台灣正積極與各國合作,也願意向國際社會提供援助。他以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為例指出,這為台美雙邊合作提供良好基礎,這不僅對台美兩國有利,對整體國際社會也有利,是「三贏」(win win win)局面。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謝長廷:染疫官兵症狀輕和打過流感疫苗關連 專家可研究
我駐日代表謝長廷今天表示,敦睦艦隊上的染疫官兵症狀都很輕,他看媒體報導說官兵出海前有打流感疫苗,今天還和醫生討論是否可能是這個原因,謝長廷說,他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台灣的專家學者研究,「結論應該很有說服力」。謝長廷今天在臉書上說,敦睦艦隊上的官兵有幾十名感染到新冠肺炎,但症狀都很輕,甚至沒有症狀,這不符合目前統計的輕重症比例,讓他想問「為什麼呢?」他說他今天看報導,軍方説在一起出海前全體都有打流行感冒疫苗。謝長廷說,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而他今天下午正好到埼玉縣找周東寛醫師,和他聊起這個疑問,醫師說他也注意到這種現象,並舉了二個例子,一個是有位婦人確診,大家懷疑先生和她一起生活,也可能感染,結果沒有,這位先生曾來打過流感疫苗,另外一例是先生為確診病例,而常常被他載的太太和女兒卻沒有感染,經查太太和女兒也在那裡打過流感疫苗。謝長廷說,這個問題值得台灣的專家學者的去研究,「尤其敦睦艦隊的官兵有700多位,結論應該很有說服力」。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流感疫苗使發燒不顯著? 專家:兩者無關
駐日代表謝長廷昨天表示,敦睦艦隊官兵有數十名感染新型肺炎,但症狀都很輕,甚至沒有症狀,不符合目前統計的輕重症比率。由於軍方出海前全體都有打流感疫苗,他質疑會不會這個是重要原因?他曾與醫師討論,認為新冠肺炎和流感疫苗的關係很值得台灣專家學者來研究。但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及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都表示,流感病毒與新冠肺炎病毒是不同種類的病毒,從學理上判斷,接種流感疫苗無法抑制因感染新冠肺炎產生的發燒症狀,「目前沒有任何傳染病會因接種疫苗而壓抑發燒症狀。」黃高彬進一步說明,不到五成的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發燒症狀,尤其新冠病毒也是由第2型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進入人體細胞,據小白鼠實驗證實,年輕的小鼠ACE2受體少、感病症狀輕微,磐石艦上確診官兵都非常年輕、免疫力好,所以躲為輕症,甚至沒有症狀。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耀化學完成百克級瑞德西韋 陽明交大提供法律協助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組成防疫聯盟,已與台耀化學簽訂合作備忘錄。陽明大學表示,台耀化學已完成168公克瑞德西韋,待取得授權後即可量產。榮陽交防疫聯盟將協助提供法律協助,讓國內藥廠能在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生產符合國人需求的抗病毒藥物。台耀化學執行長楊志平說,台灣過去曾有向原廠藥藥廠要求強制授權,由國內藥廠自製克流感的先例,此舉更讓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克流感強制授權的國家。但此舉涉及商業談判、法律攻防及國家利益,防疫聯盟將以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專業,提供專業的法律見解,確保台灣有能力快速量產以滿足抗疫需求。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楊秀儀說,目前民間藥廠就任何原廠藥的研究,應該沒有違法侵害原廠之虞,但因疫情整備因素,若持續研發至大量製造與使用,就有被原廠求償的風險,因此策略上應以取得授權為目標。除強制授權,她表示也可考慮代工授權,在兼顧國家與商業利益的前提下取得一個平衡點。陽明大學今發出新聞稿表示,瑞德西韋仍在臨床試驗中,無論試驗成功或失敗,仍是抗病毒藥物的選項之一。尚未有任何藥物及疫苗可治療預防新冠肺炎的前提下,台灣仍須完成整備以因應未知疫情。該校說,台耀化學4月22日產出純度99.88%共計168公克的瑞德西韋,說明台灣藥廠已做好生產瑞德西韋原料藥的量產準備工作,待政府防疫需求即可投入生產公斤級原料藥。台耀化學表示,一公斤原料藥能供1000名病患療程。但因瑞德西韋屬於美國藥廠吉立亞醫藥的原廠藥,在未經法律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任意製造生產。台耀化學將等待政府授權,以便投入公斤級藥物生產。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表示,此舉已證實台灣具有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量產的能力,也讓台灣政府取得能與原廠藥廠交涉的籌碼。但是否需要超前部署,還是需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全盤考量。他說,台灣能否自己量產防疫物資是現階段防疫的重心,防疫聯盟中不乏法律專家,將傾全力協助台灣政府與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