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洪荒
共找到
15
筆 文章
-
-
2024-02-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好人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引言:本文是吳婷茹同學於兒科加護病房,參與病人照顧和解釋病情的感想與省思,藉由臨床實習的過程,看到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對於醫學生所產生的衝擊。「醫師たるの前提は人となるにあり。」 欲為醫者,當先為人。 高木友枝人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陽光、空氣、水?碳、氫、氧、氮?對我而言,人是由情緒與記憶構成的靈魂,附著在脆弱不堪的肉體上所構成,如何成為人,又是如何才能被稱為「好」,我想我將一輩子在此叩問中尋求解答。先由情緒說起,此為統合自己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的綜合表現,以文學描述情緒,常見心中五味雜陳、肚子裡面有蝴蝶等等;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透過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支援多種感知處理功能,Papez circuit描述情感與生理在迴路中互相影響協調的關係,透過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的溝通,我們得以產生情緒面對外在環境。至於記憶,人類不似電腦,能透過數據和一行行的指令,儲存往事於晶片上面,我們仍依賴複雜神秘的傳導,將篩選過的知覺轉變為短期記憶,再經由圖書館管理員一般的海馬迴(hippocampus)將短期記憶分類編碼,放置於適合的地方,於是我們可以提取、可以反思、可以經由回顧進而創造更多記憶。情緒與記憶脫離不了大腦的掌控 當大腦失去功能時,「人」該何去何從?我曾在兒童醫院加護病房遇到一位病人,他是十二歲男性,這是多麼美麗的年紀,是詩的第一章,該是永不終結的故事!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感染誘發了腦炎,引爆一場無聲無息的衰亡,病況又快又急,從發燒躁動到昏迷無波不過數日,神經學理學檢查、腦波、核磁共振報告再再顯示器質性與功能性不可逆的損傷,就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位弟弟已然腦死,現在躺在床上的,不過是維生機器的一部份以及親人滿滿的思念,我思考,這還是一個人嗎?但對家屬來說,哪怕是腦波圖的一個擾動,那怕只要弟弟的肺能隨著正壓呼吸器收縮擴張,他們的希望永不減退。於是弟弟從某院轉至本院,祈求著在這家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能看見一片曙光。而現實是,經由最先進的檢驗及影像及各種比照最先進國家標準的治療下,仍無法帶來家屬想要的奇蹟答案。雖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搶救,生命彷彿有自己的方向,我們再也追趕不上。看著熙熙攘攘的車輛快速奔馳,而弟弟的年華永遠停止於這一刻。「沒有什麼創新療法了嗎?幹細胞移植呢?」醫師與科學家們,在醫療不可及的最前線,一直致力於治療的突破,例如幹細胞移植,目前已經於研究證實有效且於臺灣核可臨床使用的適應症包含白血病、淋巴瘤、固態瘤、血色素疾病與血液異常、先天性代謝性缺陷、免疫缺乏病變等等,幹細胞移植對於腦瘤主要應用於轉移性腦瘤,治療機制為利用培養出的內皮前驅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重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減低腦內發炎反應,而非長出新的神經細胞填補受傷的空白。另一方面,仍在積極發展中的領域的確很多,科學家必須了解腦部再生的自然限制包含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 的不確定性,神經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傳導需要結構上的支持和化學物質誘導,而在尚未進入臨床階段的實驗室研究中,科學家們試圖克服限制,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胞外體(exosomes) 和 si/miRNA等等創作出許多修復腦部的實驗,可查閱的論文固然洋洋灑灑,能應用且通過安全及有效性審查的仍非常有限,實驗或成功或失敗,無論前途茫茫,人類終歸努力航向器官再生的海洋,倘若有一天真的能透過幹細胞長出有功能的腦實質,弟弟是否就能重拾停擺的人生?最近有一部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華麗頹靡的場景搭配荒誕不經的實驗與冒險,演繹出學醫者皆欲一展長才的外科夢幻世界,故事起源於一位外科醫生,他做了腦袋移植手術,讓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相連,創造出新的「人」,當生命可以掠奪可以改造,「人」的本質又該如何定義。回到腦死弟弟的處境,假想他處在電影裡頭的科幻世界,科學家能利用他自己的幹細胞重新培育出一個全新有良好功能的腦袋,然後置換掉原本因腦炎而水腫、萎縮、空洞化的腦袋,那麼弟弟能夠繼續處理情緒、能夠產生動作並且聯繫到相對應的運動單位,然而卻缺少了記憶,曾經與家人的點點滴滴隨著開顱而逸散,於是在那個假想情境裡面,身體依舊是他、外表依舊是他、腦袋依舊是他的,弟弟回來了,但他卻不再是他,生命形成最大的弔詭,這也是醫學倫理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議題。現實中,於加護病房的會談室,父母持續冷靜地和重症醫師、神經科醫師討論,從病因、病況、現行治療與未來計畫,一項項抽絲剝繭,彷若這不是一場家庭會議,而是一群專家在年會上的集思廣義,我在旁觀摩記錄著這過程,在當下,我總有一股違和感,很想要理解原來家屬在聽到醫師宣判自己的孩子腦死時,竟然仍能如此自持。這份異樣的迷惑梗在心頭,終於在老師的經驗分享下找到原因。老師說:「在醫師解釋嚴重病患的病情時,每一位病患家屬的反應差異很大,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表情毫無反應,有的人卻是如同外人一般的冷靜討論,甚至針對某些數據或治療方式執著。但對於醫師而言,反而是看到家屬如果哭了,表現出情緒反應,表示他聽懂醫師所說的;表情意外的冷靜者,常常是家屬還是聽不進去,或仍在晴天霹靂的空白狀態。」對於家屬而言,隱藏其中的訊息有可能是: 一旦哭了,就代表病情真如醫師所言,以目前的醫療能力已無挽救之地。但他還只是個孩子呀,這對父母不懂、一時也不能接受為什麼會發生在孩子身上,因此表面上他們只能武裝起來,只要自己足夠堅強,那麼那些客觀數據、那些主觀分析都無法迫使他們接受,對於醫療專業所判斷的「無效醫療,無實證支持的療法」,仍一再再的追尋,抱持希望,醫師本著以病人為中心,希望在生命末期可以接受到緩和的醫療,不用再經歷過度醫療的辛苦,也為病家著想,不用花費無謂的金錢,然而幾經會談,最後,這位弟弟再次轉院至另一家醫院,嘗試著更多積極治療。於理,面對醫療資源的有限性,許多病患正等待著床位,已經判定腦死病人,多次轉院使用加護病房資源,似乎並不符合資源分配及倫理原則;但於情,家屬的積極度與堅強使人敬佩,並能共感他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醫療人員本著職責給予專業的說明及最佳處置建議,但有什麼權力讓他們放棄希望呢?在生死瞬間,醫師必須要說實話,也必須將最好及最壞的預期告知家屬,這對於家屬而言絕對是「壞消息」,但我們有什麼能力使家屬背負後悔呢?我常想著要做個好人,要慈善、要勇敢、要睿智,不過這一切都相當困難,在這些情境中,一定要說出「壞消息」的角色中,我還能當個「好人」嗎? 有太多糾纏的難題等待被釐清,而大多本身不帶解答。我認為人是由情緒、記憶與肉體所構成,或許再加上一副矛盾和一縷不確定性,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另一個選擇下的平行時空,仍能盡力選擇做個「好人」,去溝通、去理解、一起淒風苦雨披星戴月、去嘗試在個人的悲喜與社會的框架下找到可行的路,路上未必能百花齊放,但願月色溫柔,撫平行人的痛。指導老師的話:在加護病房中,日日見著一個個在平常情境看到的生死離別,盡宇宙洪荒之力拉回一個個孩子,有喜有悲,每一個故事都是生命的精粹,但也常令人心碎。我們很少有時間寫出加護病房中的每一個感動的故事,也常常因為各種事情而煩惱沮喪,但每次看到困境中堅強的家長和小孩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能在這裡陪著一個個小戰士奮鬥,且常常救回一個個的嶄新生命,自己受到的挫敗實在是微不足道了。此次吳同學能在加護病房的實習中,深度參與醫療層面,以及醫病溝通的全方位面貌,理解救治病患不僅是急救及重症醫療的SOP而已,面對家屬的傷痛與心情轉折,以及困難的醫療決定過程,面對「無解」的醫療現場,能以一個新鮮人的視角,反思生命的內涵,實在難能可貴。也希望家屬能理解,醫療人員有職責提供專業具實證的醫療及說明,但對於我們而言,每一次都很難,面對命懸一線的生命,我們同樣有著深刻的觸動及痛,但也因為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願意繼續走下去。參考資料Neuro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Brain: A Decade of Bioscaffolds and Engineered Microtissue 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2 焦點.長期照護
歲月靜好的人才能優雅!看顧父母8年,張曼娟:照顧者無法優雅但很優秀
上次出門投票,父親是由阿妮(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去的,母親則是由我牽著去的;這一回,他們倆都坐在輪椅上了。阿妮推著父親的輪椅比較高,我推著母親比較小巧輕盈的輪椅。在往投票所前進時,阿妮忍不住跟我說:「抬頭挺胸啊,妳為什麼彎腰駝背?這樣不好看啦。」我當然知道自己正以蝦型人的方式向前,但是因為輪椅矮而我的身形高,加上路面凹凸不平,輪椅的行進並不平順,如果不使出洪荒之力,如何能繼續向前?聽到阿妮這樣說,我忍不住笑出聲音來,如果讓粉絲看見此刻的我,還能說出「曼娟老師好優雅」這樣的話嗎?不管在臉書上或是實體的讀者見面會,總是有粉絲對我說:「真希望我也可以像您這樣優雅。」或是「曼娟老師都沒變,還是那麼優雅。」我從來不美麗,也不搶眼,甚至沒有強烈的個人特色,但是,「優雅」二字倒是如影隨形。什麼是優雅呢?其實就是合宜的衣著、心平氣和的言談,舉手投足皆不會令人感覺突兀吧。我的前半生,確實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稱得上是個優雅的人。然而,這一切在成為照顧者之後,戛然而止。父親初初被確診為思覺失調那一年,是最艱困的日子。剛開始他還願意去精神科就醫,但不耐久候,那是「八十五歲以上優先看診」還未啟動的時代。平日不管他交代我做什麼,都要立刻完成,如果讓他等待超過三十秒,便暴怒大罵,或是用拐杖敲打櫥櫃,發出震耳的聲響。於是,每一天,不管在醫院或在家中,我都是沒命的狂奔,心臟悸動,血壓飆高。「爸,我幫你辦事,十分鐘以內就回來了,你為什麼等不及呢?」「十分鐘?對我來說就是十年!」是啊,誰能等待十年還心平氣和呢?我只好繼續奔跑,愈跑愈快。有一次,父親候診超過一小時,他不斷發脾氣,宣稱再也不來醫院了。於是,下一次的回診,為了避免久候,我們特別晚了一點才出門。沒想到醫生已經看完診,連診間都關閉了,一盆雪水兜頭澆下來,全身的血液瞬間冰凍。父親的情況是不能停藥的,否則,我和母親都撐不下去了。我立刻去敲隔壁診間的門,拜託護理師幫我把醫生找回來,護理師告訴我醫生可能已經離開了,叫我下次再來。「我不能下次再來!」我急躁的嚷嚷:「我爸不吃藥真的不行,拜託妳,拜託妳幫幫我!」我的心裡在吶喊:「救我救我,求求妳救救我!」如果需要的話,我願意跪下來哀求。護理師看著我扭曲的臉、癲狂的神情,她沒再說話,幫我撥打電話。約莫十分鐘之後,穿著白袍的醫生從長廊的那一頭走過來,他的背後有光,他整個人就是光,我已淚流滿面。什麼是優雅?歲月靜好的人才能優雅,照顧者不是那種人。照顧歷程邁入第八年,已經從跌跌撞撞的「實習生」成為身經百戰的「前輩」了。剛剛成為照顧者的實習生向前輩請益時,我總是耳提面命的說:「要記得『照顧者優先』,如果照顧者倒下,一切都是虛妄。」照顧者優先,合情合理,卻是有點不切實際。成為照顧者的兩個月以內,第一位外籍看護阿玉就從印尼進駐我家。「家裡有個陌生人,不會很怪嗎?」「妳不是很重視隱私的人?」這樣的詢問都沒有意義,因為我確實非常需要幫手。我還要工作,也需要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之中,能夠分散照顧的壓力與沮喪,使我意識到自己不僅只是個照顧者,我還有喜歡的工作與貴重的價值。阿玉和第二任阿妮,確實都是得力助手,但我也發現只要是在家裡,照顧父母的瑣事,就讓我像個陀螺似的轉不停:量血壓、餵藥、喝水、上廁所、做運動、吃三餐、晒太陽、散步……周而復始。當我趕著出門,坐上車才發現,自己忘了量血壓,沒有吃藥,好像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明明知道照顧者優先,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哪裡顧得了自己?就算偶爾出門透透氣,也還是牽腸掛肚的打電話回家問看護:「爺爺好嗎?奶奶好嗎?家裡都好嗎?」其實最該問的是:我自己好嗎?有的照顧者一、兩年就修習完畢;有的照顧者持續十年、八年,更有人一踏上照顧之路就是十幾二十年,直到自己的生命終點。這是苦多於樂、憂大於喜,隨時可能被壓垮,卻總有人前仆後繼的一條路。照顧者無法優雅,照顧者不能優先,但我必須說,照顧者,你真的很優秀。(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自成一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
急性腦中風常突然發生,令人措手不及,依健保署統計,國內去年腦中風就醫患者高達41萬7千多人。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說,急性腦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兩者占整體腦中風比率各為二成及八成。俗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一個人腦中風的衝擊將讓整個家庭破碎,李俊泰說,期盼政府推動腦中風防治共照網,以預防中風、降低死亡率,甚至還能降低失智、失能機會。出血性中風治療,視出血範圍決定手術或觀察。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說,急性腦中風致病原因,因中風類型而不同,出血性中風多是因為高血壓控制不住,導致腦內血管破裂,其他原因還包括先天血管畸形、凝血功能異常等;缺血性中風則是因為頸部或腦部血管阻塞,大多與三高、心房顫動、吸菸等相關。其中高血壓同時與出血性、缺血性中風密切關聯,需特別留意。「搶快」是腦中風治療最重要的一環,必須掌握黃金治療時間。李俊泰說,大腦為固定體積,內含腦組織、血液、腦脊髓液等,出血性中風為腦組織被血塊占據而擠壓,患者抵達醫院後,需要緊急會診神經內、外科醫師評估病情,若出血範圍大須經手術取出血塊,或進行引流治療替大腦減壓;若出血範圍不大,可以住院觀察、控制血壓,病情有機會好轉,不需手術治療。至於缺血性中風治療,需要於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健保署於2004年納入健保給付。缺血性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鄭建興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是盡速打通阻塞的血管,現在治療方式多元,醫師可依患者病情選擇不同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治療的時間愈快愈好,但不限定只在3小時內,可延長到中風發生後6至8小時,甚至到12小時,仍可能有機會治療。每個人發生腦中風的病況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腦中風發生的那一瞬間,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李俊泰說,靜脈血栓溶解劑不是仙丹妙藥,在施打前還是須經電腦斷層等檢查小心評估,或是依醫師建議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病患到院時間超過3小時,影響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健保署統計,目前急診腦中風後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為5.25%。李俊泰說,2006年進行全國腦中風登錄時,當時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僅1.5%,如今提升至5.25%,但對比醫學中心施打率約10至15%仍有成長空間,原因為需符合在中風後3小時內施打的條件,使施打率上升速度較緩慢。現在正在推動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時間從3小時放寬至4.5小時,也可以獲得健保給付,讓施打率有機會拉高。鄭建興說,依台大醫院統計,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約接近10%,高於5.25%,但只占1/10的缺血性中風病人,主因多是患者到醫院時間太慢或症狀較輕微,不適合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約四成會留下各種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依健保署統計,腦中風患者人數以六都較高,李俊泰說,約10年前,終其一生,每6個人會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六都中風人數較多,主因是人口數多。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降低失能風險 及早辨識 送醫提升溶栓施打率為防範腦中風,李俊泰指出,務必建立中風風險控管概念,經專業醫師評估得知風險。可仿效糖尿病防治網,由神經科醫師進行整合,李俊泰說,目前已向衛福部提出腦中風防治照顧計畫,期盼推動腦中風防治共照網,如放寬基層診所進行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等健保給付檢查項目,以利及早發現潛在腦中風患者,並重視偏鄉、離島中風防治,讓中風醫療在地化。鄭建興指出,急性中風要能啟動治療,首先病人要有病識感,警覺可能是中風立即撥打119,消防隊急救人員第一時間辨識送醫,則有機會獲得好的治療。台灣尚有一些偏鄉,醫療資源較缺乏,如何提升偏遠地區中風患者緊急救護系統,是全國應關注的議題。李俊泰說,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立即撥打119送醫。近兩年也到全國消防隊為急救隊員提供中風辨識課程,加強進行腦中風宣導,讓病人能快速送到可處置中風的醫院,大幅提升急性中風處置能力。現在雖有好的治療方式,但可說是用盡「洪荒之力」,最好是避免中風,找出高危險群,早期給予降血脂、降血糖、抗凝血劑等藥物,以預防中風造成的死亡與失能。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一支老錶紀念一段醫病的信任與依賴!吳麥斯緩步走進患者生活、與病人一起面對病痛
越過一塵不染而潔亮如鏡的長廊,踏上十樓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辦公室,亮著燈的玻璃小櫃擺滿橄欖球紀念物,既聚足青春的足跡與歡顏,也記錄運動場的半生榮譽,照片影像更藏著高難度的年齡忖度。同學曾兆麟掌鏡下,像拍功夫片似的捲髮飛揚、翻滾跳躍,陽光燦笑與哲學式沈思交融,無處不展現吳麥斯力與美的極致。逆境中成長茁壯,吳興街人的精神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兩樣事來平衡工作與休閒,多麼值得感恩,「最好的團隊,沒有福報成就不了,沒有惜緣之心,恐也達不到半個世紀吧。」回想小時候唸書一路順遂上了建中,原本以為台大沒有問題,未料,因準備太晚只在台北醫學院看到自己的名字。「失落難免,當時覺得不很舒服,也曾考慮要不要重考,」吳麥斯轉頭大笑:「不過後來很認真打橄欖球就沒再想了。」那個年代,有不少被認為應該考上台大,聯考發揮失常的孩子進入北醫,「對從小一帆風順的小朋友來說,那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挫折。」吳麥斯說,但倒過來想,年輕時的不順遂,讓自己認清一山還有一山高,不要太自以為是,其實是件好事。北醫前醫學院長黃朝慶也在2016年出版的《挫折,是祝福的開始》中提到,北醫剛從吳興街起步時,不是當時的第一志願,資源不豐,造就北醫人性格誠樸、想法多元的特色。畢業後人才雖然各奔東西,但之後一個個變成獨當一面的校院、醫院的院長與泰斗。這種不怨天尤人、從逆境中奮鬥拚搏出一片天空,正是「吳興街人的精神」。開始打橄欖球,就不得不提到一輩子的好友曾兆麟醫師。「我們是高中同學,大學又同班,感情很好。」吳麥斯笑著說,曾兆麟人生很有規劃,要當小兒科醫師、學攝影、打橄欖球,「所以我就被他拉去加入橄欖球隊了。」橄欖球的特點就是不受體型限制,多元包容,什麼人都能打。每個背號的球員皆有不同的任務,分工明確,穿幾號球衣就打哪個位置。「我比較小隻,但高中是田徑隊的,所以一開始穿14號,打最需要速度的wings(翼鋒)。」吳麥斯細數每個位置的作用:「後來改打center,現在老了就打scrum-half,串起前鋒跟後鋒,是場上的指揮塔。」學生時代就展露出好人緣與領導力,吳麥斯擔任隊長,帶著大家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盃亞軍,只輸給了陸軍官校,「他們體力太好了啦,實在擋不下來。」滿場追趕跑跳碰,給予吳麥斯全新的領悟,學到的第一堂課就是不怕跌倒,「摔倒後不要用手硬撐,柔軟著地才不致於負傷。」這與吳興街人面對挫折的精神如出一轍,人生中總是會面臨許多困難,學會怎麼在著陸時降低傷害,才能盡快爬起來,繼續奮鬥。習慣疼痛,臉部縫過200多針第二堂課是習慣疼痛,訓練與比賽常常撞得亂七八糟,回家躺了好幾天動不了都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被磨到痛點比別人高,耐力與意志力也自然提高。「我臉上縫過200針,可能還不止。」吳麥斯撥開濃密又自然捲的瀏海露出額頭,手再指著左鼻到嘴角的位子,然後又捲起褲管說,「眼角嘴唇都縫過,十字韌帶斷掉也開過刀。」嘴唇的傷痕是兒時頑皮的紀錄,小時候住在靠淡水河的大稻埕,為了防止淹水,家家戶戶都會築起高高的水泥門檻,台灣話叫戶橂(hōo-tīng),自己調皮摔倒是家常便飯。有天房東熱情的招呼他吃早餐,一個跌倒,瓷碗撞破割傷嘴唇,縫了起碼二、三十針,「五十幾年前的技術,當然縫得不是很好。」吳麥斯靦腆的笑說。雖然沒有太注意外表,某次遇見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權威陳昱瑞榮譽主委時卻被發現不對勁,問道:「你嘴唇,是怎麼樣?」「小時候跌倒,縫的。」陳昱瑞教授立即安排時間,以整形外科追求完美的高標準,把傷口拆掉重新縫合,將嘴唇拉密,讓微笑曲線重新再現,幾乎不見疤痕。未料沒多久,這個球場上的拚命三郎又因衝撞激烈而摔倒,整個嘴唇幾乎要掉下來,再度忍痛縫了二十幾針。認真換來超級球技,球技卻不留情的引來一身傷痕,身為明星球員,引起集中防守無可避免,大一時十字韌帶還斷掉過。吳麥斯輕描淡寫的笑說,「打球都會受傷啦,」自己雖然跑跳靈活但體型比較不利,勇敢奮身擋球的結果,導致後來肩膀也遭罪,還勞好友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執刀,「他說手術成功、縫得很好,繼續打球沒問題。」「我朝五晚九上班已經吃不消了,一整天還混身痛。」雖然嘴裡抱怨打完球後週一、週二痛到走路也抬不起腳,但是盼到週末,吳麥斯與一群球友照樣興高彩烈地去球場拚輸贏,好像疼痛不曾發生過,周而復始的,忍耐再忍耐,與疼痛和平共處。不懼挑戰,上場前就準備要贏第三堂課呢,是勇於面對挑戰。每場比賽都無法預測對手如何高大強壯,但一踏上球場絕不容退卻,一定要拚命守住對手爭取最後的勝利。吳麥斯說,有一次去加拿大比賽,外國球員體型壯碩,一開場就有如綠巨人浩克般猛衝過來,使盡洪荒之力才成功阻擋。「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面對再怎麼大隻,都要無畏擋住,那是責任。」活動力與意志力雙強,參加比賽的目標當然要贏,「我們是去贏的,所以事前當然要做最好的準備。」為了取得勝利,吳麥斯平常還會在腳踝綁上沈重的鉛塊走路,雙腳各負重二公斤,正式比賽前的一、兩個月還從早綁到晚加強,比賽時跑起來才輕而有力,用超人速度在球場狂奔得分。比賽有輸有贏,面對敗仗,吳麥斯也有一套哲學,「雖說參加比賽就是為了贏,但也不用太在意輸贏,這也是橄欖球教我的,結束就結束了。」即便輸了比賽,練習時流下的汗水也不會白費,那些累積都會成為自己的經驗。有一年要到台南參加全國冠軍盃,比賽隔日不巧撞上病理科的大考,面對醫學系這個難關,十幾個四年級的同班同學在比賽前一天一起挑燈夜戰,讀到半夜四點多也不願放棄比賽,發揮吳興人的堅持到底精神。「上半場打得還不錯,但下半場就完全沒力了,被修理得很慘,」吳麥斯笑說:「參加了就要盡力,盡了力以後再談輸贏吧!」腎臟病患,重返人間的哲學家回到醫療的專業,吳麥斯說,生命從海水中誕生,進入淡水,步上陸地,「腎臟是經過最少六百萬年的演化所形成的器官,負責處理身上水跟電解質,可以說是人體的環保局。」而腎臟科大約在1960年才從內科中獨立出來,算是比較新的科,這個器官非常精細,還有許多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因此非常耐人尋味。吳麥斯還認為,腎臟病患其實是上帝的選民,是生死的哲學家。「心臟或肝臟等大型重要器官如果衰竭,沒有器官可移植人就走了。但腎臟不同,是唯一一個衰竭後不用移植,可以靠著透析治療讓病人多活五到十年的器官。」天天與這群死過一次,又重返人間的患者相處,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抽絲剝繭,仔細推敲,找出問題施予治療是醫者的任務。腎功能為什麼突然變差?是感冒吃藥,應酬飯局,或是去了南部進香?「所以我常說,內科其實是非常精準的科。」每次問診,吳麥斯都緩步走進患者生活,暢談生活瑣事,直到找到可以幫助恢復的要點。以純粹觀點延伸半生職志,吳麥斯參透白塔真味,醫緣原本無盡期,唯真誠的給予病患強大支撐。當身子虛弱導致心靈脆弱,白袍醫生的專業醫囑往往重塑逐漸弱下來的心智,再返強大,「病人其實是我的貴人,讓我有機會聽到他們的故事。」一代接一代,謙卑再謙卑院長例行的行政事務繁忙,但吳麥斯一樣總是將病人放第一位。天生長著一張和氣的臉,溫柔專注的眼神,不受歲月篩擇的孩子氣,更增添走進診間每個時刻的暖意。他的診間中總流動著「有緣相遇」的人間至善唯美,既已相遇,就心靈接近的一起面對病痛。病人細述時緊張焦慮,醫生傾聽時同情理解,同處一個空間,進行著故事的續篇。照顧過的病人一代接著一代,「我到哪裡病人就跟到哪裡,從阿公、兒子照顧到孫子。」也不一定是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都來掛號。基隆一個年輕女病人甚至緊張地屢屢問他,「你什麼時候退休?你退休後,我該怎麼辦?」這種緊張,是病人的常見情緒。吳麥斯覺得,這是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性,站在病患的視角施以鼓舞,即便老生常談,也盡可能要賦予安慰。即使深夜接到緊急電話,也要用專業堅定,帶著溫柔的口吻撫平所有疑慮不安。尊重醫學倫理,奉行仁心仁術的信仰,吳麥斯盡全力為腎臟病患者延續生命,追蹤他們的生活,每個步驟貫徹落實。他手腕上曾經戴著一只超過三十年,上了年紀的老派Seiko錶,來自年輕時遇見的一位病人。因為生病的緣故,老爺爺情緒總是陰晴不定,不好相處。「被不舒服的感覺困擾太久,爺爺一定想得到安心的治療與安慰。」於是吳麥斯每天耐心的陪他聊天,即使後來病況下滑,他也去加護病房探望。往生後家屬告訴他:「這是爺爺交代,一定要轉交給你的禮物。」以老錶紀念一段彼此的全然信任與依賴,吳麥斯也時刻提醒,要聆聽病人的聲音。「感謝上天的恩寵,讓我可以走進別人的故事去感受病痛,」在腎臟科長期臨床,這樣的故事特別多,彼此陪伴已經像家人一樣,他們無異用人生在教育吳麥斯。「這也是別的職業不容易辦到的事,」認真與病人對話,感受到被理解而安心,授課時與學生分享眉角,並用身體力行示範如何用心傾聽。」因醫生天職而有幸走進病人的故事,因了解枝節而找到病痛的源頭,醫病共同體,與康復的距離,其實那樣近。(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7-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搞懂疫苗登記預約真艱苦 台大醫院曝5大困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19日起關閉預約平台的「意願登記」功能,日前宣布重啟並增加高端疫苗的選項。重啟平台之後如何改選項、何時可預約,指揮中心說法卻一日三變,民眾看得一頭霧水,坊間也謠言四起。疫苗開打以來,負責接種站的醫療院所,就是最常必須要回應民眾各種疑問的第一線,面對系統的混亂和不確定,承擔的壓力更加沉重。台大醫院院方表示,每當規定有變,醫院也只能隨時去看網站的內容,盡力向民眾解釋、達成使命。●困擾一:還是很多人誤以為可混打,現場稽核花時間,民眾被勸退會生氣。台大醫院表示, 醫院掛號系統檢核可以檢核民眾屬於哪一類對象,但無法檢核他第一劑打什麼。指揮中心宣布專家做出可混打的共識,隔天莫德納疫苗門診就出現30、40個第一劑打AZ的民眾,掛號成功,要打第二劑。指揮中心後來再三說明尚未實施混打,但每天還是會有些人會來要求混打,醫療人員必須花很多時間查核接種紀錄、花很多心力去勸退,不甘心的民眾也難免有情緒,會對醫療人員發脾氣。●困擾二:心猿意馬想等混打,預約不到人數增,浪費醫院人力。民眾對於混打有期待,已預約卻不到場的人也默默的多起來。台大醫院表示,在指揮中心還沒有宣布未來可混打之前,預約者的報到率大約有90%這麼高,十個人頂多只有一個不來。但一宣布混打方向,上周的報到率就默默往下滑,現在大約是85%。台大醫院原本醫療業務就很繁忙,為了支援疫苗接種,每個時段都要擠出200多人來排班、開出八條接種動線,才能夠每天順暢地為兩三千人接種,最高紀錄曾經一天打3800多人,醫療業務人力也因此會比較吃緊。民眾預約卻不到,等於是浪費了醫院珍貴的人力。●困擾三:前一天傍晚才拿得到隔天預約名單,醫院自掏腰包發簡訊加強通知。每一輪符合資格的民眾收到1922簡訊通知,就可以上網預約接種,不過系統要等到前一天的傍晚,才會把隔天的預約名單轉給醫院。距離隔天民眾來到現場、開始接種,醫院只剩下不到半天的時間,相關部門人員都要晚上加班、到處打電話,才能確保備妥隔天疫苗的數量。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報到率、避免人力浪費,醫院得自掏腰包發簡訊、打電話通知,每天都要燒掉好幾萬元。●困擾四:疫苗數量不確定,補貨都驚險,很怕哪天忽然沒疫苗打。指揮中心已經開始釋放出訊息,說這批疫苗已經快打完了,在下批疫苗完成檢驗封緘、配發下去之間,確實有可能出現沒疫苗可打的空窗期。事實上,地方衛生局和醫療院所早已使出洪荒之力在調度疫苗,否則早就開天窗了。台大醫院表示,因為前一天傍晚才知道隔天的預約名單,所以藥劑部同仁都非常緊張,每天都到處打電話問個不停、算個不停,就是為了更確定隔天有多少疫苗可打,最害怕的就是疫苗不夠。最驚險的一次,有天醫院算一算,庫存的疫苗只夠打兩個小時就沒了,疫苗的補貨卻在接種當天上午8點多才送到醫院,「如果這批沒來,當天就要上新聞了。」●困擾五:殘劑名額瘋搶,每個禮拜只有個位數幸運兒。對於很多不在優先接種類別之列、或是已造冊卻遲未沒配得疫苗的民眾來說,登記殘劑是唯一能早點打到疫苗的管道。台大醫院每周五中午開放網站登記50個名額,每次時間一到,極短時間內湧入超大流量,都會讓網站當掉,連醫院員工用院內網路想幫親友登記,都會失敗。每周搶殘劑人數之多、流量之大,還會讓系統來不及關,登記成功者人數會在50至60人之間。這些好不容易搶到名額的人,有多少人打得到呢?台大醫院表示,因為疫苗有限、數量算得很精,幾乎都打得剛剛好,殘劑很少,以上周為例,整整一個禮拜只有四個人排到殘劑,其餘好不容易搶到名額的人,也只能等下周五中午,再次投入網路大戰。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柯文哲坦言他買應該困難更多 羅智強:千難萬難也要做
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昨天建議市長柯文哲,不要只會抱怨疫苗不夠,身為市長,應該為台北市民自救,請市長透過雙城論壇向上海復星採購足額疫苗,但柯文哲認為他曾透過各管道詢問買疫苗的可能性,但他去買應該困難更多。 對此,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今指出,千難萬難也要做,不是嗎?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最後還是買成。對於柯文哲說,「我去買應該困難更多」,羅智強說,這一句話,他認為有待商榷,雖然3大團體將採購1500萬劑的BNT疫苗,但就算依人口比例公平來計算,台北市人口260萬,占全台灣人口比例約11%,這1500萬劑若分11%給台北大約是165萬劑,加上目前中央配給台北約80萬劑疫苗,大約是245萬劑。羅智強指出,若要以覆蓋8成為高標的話,則需要416萬劑。他主張台北市應該自購疫苗,以填平缺口,理想的目標,台北市應該至少還要加購100萬劑的國際疫苗,才足夠填平缺口。羅智強表示,他認同柯文哲説他要買疫苗「很困難」,因為民進黨一定會全力阻擋,但我們選出台北市長,本來就是要這位市長,為台北市民的生命安全負起千斤重擔、千難萬難也要做,不是嗎?羅智強說,雖然民進黨很凶惡,必然會全力阻擋台北自購疫苗,但郭台銘當初開第一槍要買疫苗,民進黨上下也是使盡洪荒之力在阻擋,可是郭台銘最後還是買成,原因很簡單,有強大的民意為後盾,再凶再惡的民進黨也得低頭。羅智強說,郭台銘可以面見蔡英文表達訴求,柯文哲也能夠當面向蔡英文,反映台北市民的心聲,看看蔡英文要不要拒見首都市長、拒聽台北市民心聲?如果他是台北市長,不會把困難當做阻擋捍衛市民生命安全的顧慮,他會全力為台北購足足額疫苗,誰敢阻擋,就是和台北市民為敵。
-
2021-04-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急難發生時,該跟大家一起跑向出口嗎?美國特勤局專家教「5大逃生方法」保命
美國知名特勤局專家,同時也是美國911事件倖存者伊芙‧波普拉斯透過其生命經驗與訓練能力,分享如何將專業特勤人員的心理素質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緊急時刻拯救自己的英雄。警校教導學員的第一課,是如何有效運用「掩護」(cover)和「躲藏」(concealment)。 掩護是指任何能讓你避開子彈、爆炸碎片或利刃傷害的東西,強韌又牢固,像是粗厚的樹幹、沉重的家具,或只是每個街角都有的信箱。 你如果見過警察在攔檢時如何停靠警車,就會注意到他們通常把車頭歪向左方,如此一來,他們如果和被攔檢的駕駛人發生槍戰,就能立刻躲到警車的車頭後面。 不是只有能完全遮住你身子的掩護才有效,就連消防栓也能有效保護你,只要你盡量把身子蜷縮起來。好的掩護只需要發揮兩個作用:讓對方更難擊中你,還有足以擋下對方的武器。 另一方面,你在找不到掩護的時候,就該想辦法「躲藏」,這可能是因為你周圍沒有掩體,不然就是你來不及尋找掩護。 想讓躲藏發揮作用,你就必須把身子完全隱藏起來,這點跟「掩護」不一樣。你可以把這想成玩捉迷藏,你越擅長躲好,就越難被找到,就算賭注變得更大,這個道理也依然不變。 能讓你躲藏的東西,可能是窗簾、毛毯,或是關上的門。這些物體雖然擋不住子彈,卻能讓你避開襲擊者的視線,而對方如果看不見你,也就沒辦法對你出手。 當然,最好的選擇,是找個掩護與躲藏功能兼具的物體,像是牢固的門板或磚牆。但你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的時候,先找掩護,躲藏其次。 出入口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進出商店、餐廳之類的地點,對此不會多想。我們走進家附近咖啡店的正門,買了早上要喝的濃縮咖啡,然後循原路走出去。這個舉動簡單又自動,但如果碰上槍擊事件或集體恐慌,這種大腦自動駕駛模式很可能引發悲劇。 在美國,幾乎每間餐廳、戲院或雜貨店都有兩個進去、兩個出來的方式。特勤局把這稱作入口(ingress)和出口(egress)。 一般人都熟悉主要的出入口,也就是大門,卻沒想過第二道出入口在哪。第二道出入口通常會是在後側的倉儲區、廚房區或卸貨區,也就是商家收取貨物、倒垃圾而不會給顧客造成不便的空間。 你每次來到某個地點,就該先找到兩個出口,這也是最簡單的步驟。你只需要轉動腦袋瓜,事先想好計畫,以防出於任何理由而需要匆忙撤離。別忘了,不是每個「第二出口」都必須是門扉,窗戶也可能是出口。 我在安排維安計畫時,常常會考慮到這個問題,因為我不只要擔心受護者的安危,也要擔心參加同一場活動的其他人。有時候,與會人數可能是數以百計甚至千計,我知道集體恐慌的危險性,所以會跟當地警方密切合作,準備兩套應變計畫,一套給我的受護者,另一套給其他與會人士。 你在尋找兩個出口的時候,請換上自我應變的腦袋,花點時間思索:如果事情出了差錯,我要怎樣盡速逃離。 爆發集體恐慌時,幾乎每個人都會試著用同樣的方式逃出去,也就是循原路的出入口。就是這種「從眾心態」引發踩踏事故之類的重大傷亡。 2003年2月17日,在芝加哥的E2夜總會,警衛為了中止一場打鬥而噴灑了辣椒水,結果引發踩踏事件,造成二十一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現場一些人嗅到辣椒水的味道,以為恐怖分子在現場投擲了汽油彈,而隨著恐懼擴散,將近一千五百名群眾開始朝他們唯一知道的出口推擠,而出口外頭是一條向下的陡峭樓梯。當時沿梯而上的人們被迎面而來的群眾撞倒。警衛後來作證表示,當時有試著挽救倒下的人,但被群眾推擠所引發的洪荒之力攔阻。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記住出口在哪,並隨時提防這種從眾心態。如果數百人試著通過同一個出口,你就該考慮其他出口。在這種時候,你最好逆流逃生,而非順流而行。就因為人人都朝同一個方向前進,並不表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請尋找一些可能不是那麼明顯的出路。你有沒有注意到,空服員喜歡提醒乘客,最近的出口可能就在你身後?這項提醒不僅在空中很有用,在地上也是。尋找其他出入口根本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如果養成了這個習慣,有一天或許能救你一命。 你如果沒辦法在混亂情況下順利找到出口,以下是幾個能讓你保持安全的指導原則: 1. 硬室(hard room):硬室是指能讓你躲藏其中的堅固房間,由木材、鋼鐵或瓷磚之類能擋下子彈的材料建成,浴室、儲藏室、大型冷藏室都是很好的硬室。 2. 樓梯間:把你所在空間的樓梯間走一遍。樓梯在設計上可能讓人難以預測,也許不是直接通往一樓,而是來回穿梭,或在某層樓分成兩道樓梯,逼你必須從另一個入口再次進入梯道。如果你在高樓工作或生活,又或是在某間旅館下榻,你就必須了解樓梯的走向。還有,樓梯門可能會被鎖住或卡住。請熟悉你在緊急情況下可能會需要使用的樓梯間。你最不希望遇到的狀況,就是臨時發現樓梯間有道門被上了鎖。 3. 屋頂:別下意識地直接跑去屋頂,除非你確定救援人員能去屋頂跟你會合。我們都被電影教壞了,以為會有一架直升機憑空出現、救我們脫離險境,但這種事通常不會發生。還有,你應該沒辦法事先知道,通往屋頂的門扉是打開還是上鎖。在九一一事件那天,通往世貿大樓屋頂的門扉被上了鎖,人們去不了屋頂,就算能,也沒人能肯定直升機能順利降落、救走他們。我不是說屋頂在危急時不是選項之一,但它可能不是最佳選項。你如果在大樓裡生活或工作,請去屋頂走走,確認進不進得去。 4. 電梯:我們知道電梯伴隨幾種特定風險。電梯可能會卡住,可能會故障,可能會失去動力,而最糟情況就是往下墜。我們雖然沒辦法控制跟電梯機能有關的每一項因素,但還是可以合理地使用。請注意電梯的限重,如果看起來擠滿了人,最好等下一部,別因為趕時間而擠進滿員電梯。 我也建議你檢查一下電梯裡的緊急電話,確保它依然能用,尤其如果這棟大樓是你的住處或工作地點。你不該等到發生緊急情況時,才第一次使用電梯裡的緊急電話。別害羞。說真的,我常常檢查電話能不能用。緊急電話的接線生問我有什麼事的時候,我會說:「嗨!沒事,我只是確認電話沒故障。」 策略性選位 1. 餐廳:我和先生去餐廳時,通常會爭奪「背牆而坐」的位子。我和他都討厭背部不設防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坐在餐廳的中央地帶。露出背部、看不見身後,就是一項弱點;相反的,如果背靠牆壁,你就能看見前方所有動靜。也許這讓我們有點像難伺候的客人,但我們通常都會在餐廳裡走一遍,評估現有的座位,然後告訴帶位員我們想坐哪。這麼做很值得,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更自在地享受用餐。 2. 戲院和演唱會:我很喜歡看電影,但對擠滿人的戲院充滿戒心,而紐約市幾乎每家戲院都人滿為患。我在選位子的時候,不會選擇正對大銀幕的座位,也就是靠近中間、前後左右被一大堆人包圍的位子,我幾乎從不坐中間那幾排。相反的,我會尋找最靠近出口的座位,而且不是主要出口,因為我知道那是發生緊急情況時人人都會推擠而去的方向。我尋找離我最近、離其他人最遠的其他出口。我也選高度較高的座位,因為這更方便讓我看到誰進入電影院、有什麼動靜。 你會希望你的座位能讓你迅速離場。 如果你坐在電影院的正中央,而你在臨時發生狀況時想離場,就得看周圍的人們願不願意讓路,而這就是危機所在,因為就算你在災難發生時保持冷靜,並不表示其他人也會保持冷靜。他們的反應會直接影響你,所以如果他們慌成一團,那我只能祝你好運。 每次出席人多的場合,請觀察你和出口之間有多少人,因為一旦發生什麼狀況,他們到時候就會成為你必須想辦法「橫越」的障礙。 安排計畫 每次來到任何場合,先花五分鐘啟動狀態意識,並迅速想出大略的逃生辦法。 1. 評估:找出兩個出口,最好是位於現場的兩側。如果是餐廳,可能就是正門和廚房後門。如果發生了什麼事,你就該前往廚房,因為歹徒最有可能從正門進來。你如果處於戶外,像是露天遊樂園或演唱會,就該尋找遠離主活動區和主要群眾的出口。 2. 疏散:想好你的疏散路線。你能多快抵達出口?路上有什麼障礙?你和出口之間有多少人?切記,人們在災難情況下會驚慌失措,本能反應是走原路出去,也就是正門。如果可以,你最好避開這群人,前往另一個出口。 3. 就地掩護:你如果沒辦法疏散,就該找個地方就地掩護。尋找木材、鋼鐵、瓷磚之類的硬物,以便阻擋襲擊者。如果是在餐廳,可以利用桌子、櫃檯或冰箱。如果是在戲院,可以躲到椅子底下或舞臺後面。 4. 掩護和躲藏:分辨能供你躲藏的地點。來點創意思考,把自己想像成在玩捉迷藏的孩子。窗簾、海邊、大型植物..這些東西雖然擋不了子彈,但能避免歹徒看到你。歹徒在找的是移動的身軀、容易下手的目標。你如果無處可躲,最好壓低身子,避開槍手的視線。 5. 戰鬥:你花五分鐘進行整理評估時,也看看周圍有什麼東西能充當武器,任何東西都行,像是桌上的餐具、一杯熱咖啡、一張椅子,或是一大杯啤酒,能讓你用來丟、砸、刺的東西。 相信你的本能與我們目前討論過的辦法相比,雖然這項建議聽起來模糊,欠缺策略和可靠性,但同樣重要,尤其跟你的人身安全有關時。我們的本能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避免遭到傷害。就算不知道某個人或情況為什麼讓我們有不祥的預感,我們也必須聆聽並相信本能。 我有次在某個清晨電視節目介紹防身術,私下和主持人閒聊時,對方跟我說了這個故事。「其實,」她說:「我有次走在路上,有個男的走在我身後不遠處。我有注意到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讓我覺得不自在。我有點想過馬路跑走,但還是沒這麼做。我告訴自己:我這是反應過度。而且好笑的是,我怕跑掉會讓他覺得我沒禮貌,畢竟他又沒對我怎樣,只是湊巧跟我走同一個方向,所以我沒理會這股預感,只是繼續往前走。 「結果事實證明,我應該聽從直覺的警告,」她說下去:「因為他抓住我,用槍指著我,搶走了我的皮夾和首飾。我很幸運,他只是拿走錢財,沒做出更惡劣的事。我常常想起那一天。從那天起,我在覺得不對勁的時候,一定、一定會相信本能。」 很不幸的,這位主持人的遭遇其實相當常見。 我在為特勤局調查案子時,見過太多受害者做出了類似的選擇,拒絕聆聽直覺提出的警告。剛剛提到的主持人選擇讓自己感到不自在,而不是冒犯一個陌生人。她徒勞地試著將自己的感受合理化,結果對腦海中的「有事情不對勁」的警告充耳不聞。 很多人都會這麼做,但科學研究其實指出,人真的有探知潛在危機的第六感。2014年,海軍研究辦公室進行了一項為期四年、耗資385萬美元的研究計畫,探討士兵如何運用直覺或意會的方式來避開災難。這項研究探討了在伊拉克戰爭中,有些士兵憑直覺就發現了土製炸彈,或尚未進行明確分析前,就對某個新狀況採取了謹慎以對的態度。依據這項研究的結果,美國國防部設計了訓練活動,來協助陸戰隊士兵強化這種預感能力。 就算我們不完全了解這種直覺是從哪來,軍方和科學界也認定這項能力是無可爭論的事實。在我的人生和執法生涯中,我的本能曾多次挽救過我,助我避開壞人和壞事,引導我接近好人和好事。我知道我的洞察力是為了幫助我,保護我的安全。我平時深夜去公園跑步時,如果總覺得周圍不太對勁,就會直接打道回府。我受過嚴格的防身訓練,但這並不表示我天下無敵,我也沒興趣讓自己置身險境。我相信內在發展出來的「心靈情報員」,它讓我知道,在某個情況下能做出的最聰明決定,就是離開可疑的環境。 人的潛意識能偵測到許多微妙警訊,就算我們的意識還來不及予以評估或理解。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你曾遇到某人,對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感,你從那一刻就覺得事情不對勁。也許那人並沒做出你能指責的言行,但出於某種說不出口的理由,就是讓你深感不安。 你有多少次像那個新聞主持人那樣,對這種感覺充耳不聞?我猜,你每次拒絕聆聽直覺,之後都會感到後悔。這是因為你的本能大部分的時候是對的,就算你在邏輯上沒辦法解釋。 我非常贊成以禮待人,但事關你的個人安危時,別擔心你會冒犯誰。「禮儀和禮貌」跟「降低風險和弱點」完全無關。別讓禮貌妨礙你的天賦。現在就開始聆聽你心中那股力量,讓你的本能在生活中引導你。 想磨練直覺力,你可以先從小事做起。注意你在人群當中的感受和情緒。誰吸引你?誰令你反感?你的本能希望你怎麼做?不管你注意到什麼樣的感受,無論好壞,都請相信自己。書籍介紹書名: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美國特勤局專家帶你提升心理素質,面對各種挑戰作者:伊芙・波普拉斯 (Evy Poumpouras)譯者:甘鎮隴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21/04/01作者簡介/伊芙・波普拉斯(Evy Poumpouras)美國特勤局前特務,接受過測謊和人類行為科學等相關專業訓練,後成為電視媒體名人,經常出現在NBC、MSNBC、CNN和HLN,探討主題涵蓋國家安全、執法、自我保護、行為分析,以及如何無畏地活在當下。還曾上過《間諜遊戲》真人實境秀。擁有多項學位,包含美國加州阿格西大學法庭心理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精通希臘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法語。她也因為911事件中的英勇救人行為,獲頒美國公共安全官員最高榮譽的英勇勳章(Medal of Valor),成為史上獲此殊榮的5位女性之一。亦長期參與保衛前總統歐巴馬、小布希、柯林頓、老布希及其家人的細部規劃工作。她也是紐約大學兼職教授,開設刑事和犯罪學課程,還曾登上TED演講,並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演講或開工作坊。想了解更多資訊,請參考作者網站:EvyPoumpouras.com。延伸閱讀: 一場葬禮要花30萬!火化後,不取回骨灰的終極「零葬」,讓子女從墓地的重擔解放
-
2021-02-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明明都有排便!有種便秘是沒解乾淨、排便不爽快
粒粒分明,像是小羊便便般的便秘通常一般人對「便祕」的理解,就是沒有每天排便,甚至一週排便不到兩、三次。但是有另一種便祕,中醫管它叫「虛祕」,聽起來很神祕吧?!就是明明都有在排便,但是雖有便意,卻要在馬桶上坐很久,用盡洪荒之力,才會一顆一顆地排出來。「虛祕」的便便通常都是小小硬硬的,很乾很結巴,而且便後覺得沒解乾淨,排便不爽快。中醫看病的十問中,第四問就是「請問在下大便如何」。這麼重視排便的中醫,又把便祕分成多種,而且不同體質會有不同的便祕狀態。便祕的中醫全名是「大腸祕結」,又分成「實祕」和「虛祕」,依據寒熱,還細分「熱祕」、「冷祕」、「燥祕」等不同症型。大不出便就是「實祕」,但是有些人就像醫女上述,能排便但都是小羊便便,這就是所謂的「虛祕」。「虛祕」其實很惱人,哪怕吃瀉藥、軟便劑、灌腸,也不一定有效。氣虛、血虛,都是引發「虛祕」的原因發生「實祕」的原因,可能是火氣大,或是腸寒。他們可能好多天不排便,然後某一天一排就排很多,而且糞便味道很重很臭。但是「虛祕」卻是相反,不太有味道的,像羊便便一樣,一顆一顆的落下,沒有辦法成正常條狀。什麼情形會造成羊便便呢?在中醫裡,氣虛、血虛,都會有羊便便的情形發生,而且除了虛以外,還有伴隨著內臟乾燥、皮膚乾燥的情形。老人婦幼、虛弱者容易發生虛祕貧血、體弱、挑食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虛祕」,尤其是老人和婦幼族群。體質瘦弱、長期久病、皮膚乾枯、食慾不好的老人家,通常都有排便困難的現象,有時候需要內服軟便劑或外用甘油球塞劑,嚴重的甚至要用手指去摳,才能將糞便從腸道裡挖出來。而小小孩若挑食、不愛喝水、體型瘦弱,也會有這種小羊便便的便祕,這種小孩要他上個廁所便會呼天搶地,簡直讓父母抓狂。至於婦女,如果有貧血現象、或者產後血虛、更年期陰虛等,也會出現小羊便便的「虛祕」。雖然便祕看似不嚴重,但是卻很困擾,每日如果順暢地排出成形的大便,是一件多幸福的事!當然也有很多人,每天上演著與小羊便便戰鬥的戲碼,就算水也喝了、蔬菜也吃了,降火的瀉藥也用了,也還是無法好好地排便順暢。中醫知道,降火對於「虛祕」是沒用的,需要「補虛」、「潤腸」的指令,才能終結小羊便便。因為虛,所以腸子無力氣排便,因為燥,所以便便會乾乾硬硬的。所以除了眾所周知的,要多吃蔬菜、多喝水、生活減壓之外,「虛祕」者,還要更加強補虛潤燥。古中醫有記載,既補氣血又潤腸的藥材很多,像是當歸、熟地等富含油脂的中藥,另外還有「麻子仁丸」、「增液湯」等中藥方,也是「虛祕」專用的天然通便藥。平常的飲食方面,我推薦亞麻仁、奇亞籽、杏仁、酪梨、牛奶等,都很適合「虛祕」體質的人潤腸,也可以多食用黑木耳、白木耳、蜂蜜、檸檬水等幫助通便。還有南洋知名料理「肉骨茶」,是體瘦弱之人補氣潤燥的最佳藥膳,老人、產婦和小孩都很適合。醫女的食療藥膳當歸潤腸湯材料:當歸6g,黃耆18g,玉竹6g,沙參9g,竹笙18g,鱈魚切片200-300g(或其他富含油脂的魚類也可),生薑數片,淨水1000-1200c.c.,枸杞3-6g,鹽、白胡椒、麻油各適量作法:1. 中藥材稍微沖洗,裝入濾袋,加入淨水1000-1200c.c. 煮滾,轉小火燉煮40 分鐘成中藥鍋底。2. 加入魚片煮熟後加入鹽、白胡椒、麻油提味,撒上枸杞子,再燜一下更入味。枸杞子沙拉材料:葵花籽、亞麻仁籽、核桃、夏威夷果等任選,葡萄乾、紅莓、枸杞子等搭配使用,無糖優格一杯,生菜適量作法:1. 將富含油脂的各類堅果,加上乾果及枸杞子等一起倒入無糖優格中一起食用。2. 喜歡生菜者可隨意加入。※適合更年期婦女或老年人早餐使用。醫女的保健穴位介紹幾個便祕特效穴,對於刺激排便頗有幫助,再加上順時鐘按摩肚臍四周,可以改善虛祕的現象。支溝穴【取穴】位於前臂外側,腕橫紋往上四橫指,兩條骨頭中間。【按揉】拇指食指內外對按,並旋轉打圈按揉。天樞穴【取穴】肚臍左右兩側三指寬處。【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關元穴【取穴】位於肚臍正下方四橫指處。【點按】可用食指中指一起垂直往下深壓。氣海穴【取穴】位於肚臍正下方兩橫指處。【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 本文摘自《逆齡食養》。《逆齡食養》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逆齡食養》書封。圖/幸福文化提供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給孩子愛的不定一是媽」 母親節的另個過法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裡,有個穩定安全的依附對象非常重要,攸關這個人的如何發展自我概念,以及日後人際及親密關係等;多數孩子的依附對象是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對多數人來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核心,但是成長過程的依附對象不只一個,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爺爺、奶奶或保母,這也會是他們的依附對象。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母親這個角色,但是只要有人替補了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有個人是全心全意愛我的,他在乎、看重我,願意支持我、保護我,我是安全的、被愛的。」即便沒有母親,孩子也能健康成長。但是「完整家庭」與「慈愛父母」的形象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太過「理所當然」,所以在「非典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會不斷被提醒自己「不一樣」,常常自我懷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沒有媽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若主要照顧者給的愛很厚實,他可能在青少年經歷一段迷惘後,慢慢做人生整理;但若無,可能會迷失,有濫交、自我傷害、追求浮誇稱讚等行為。反之,有些家庭的母親情緒控管有問題、甚至有家暴行為,孩子感受不到愛與安全,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反而有問題。所以,母親節可能會給某些人複雜的情緒:「我有媽媽,她也是我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但我不想感謝她」。在生命裡,愈是親近或者是連結愈深的對象,可能給你帶來的傷害就愈大,有些的確是不適任,但其實也有很多母親是力有未逮。再完美的父母都可能會對孩子帶來某些程度的傷害,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處理所有事,父母也只能盡量求取平衡。慢慢長大,我們會看懂:「媽媽雖然不完美,卻很努力了。」會知道要如何感謝。甚至也會漸漸明白:「我知道媽媽很辛苦,我可以照顧她,但我無法很愛她。」把自己的情感和責任分開。母親節不僅是個感恩的季節,也是個人生整理、關係重整的好時機。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
「我沒有因為是阿公、阿嬤養大的就長歪,希望大家不要對隔代教養的小孩貼標籤。」5月,感恩母親的月分,但對從小就被爸媽遺棄的藝人小甜甜─張可昀來說,每逢此時,心情就特別複雜。沒見過親生父母 他們只是個陌生名詞從小至今沒見過親生父母,小甜甜坦言,「父母」兩字,對她只是個陌生到沒有感覺的名詞;在她心中,一手拉拔她長大的阿公、阿嬤,才是生養她的「父母」。「我對隔代教養這件事覺得很驕傲」,小甜甜說,她驕傲阿公、阿嬤把她教得很好,但這是她經歷人生歷練後的體悟;求學時代的她,曾因被嘲弄、霸凌,一度把隔代養育視為包袱。習慣從小就沒爸媽的日子,小甜甜對「似親還遠」的父母,幾乎不曾抱怨,即使偶有怨言,也是為了不捨阿公、阿嬤,「他們為了照顧我,這一生從沒享過福」。小甜甜的阿公、阿嬤幾年前相繼過世,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她永遠的遺憾。和同學吵架 阿公要她向對方祖先道歉「雖然沒有爸媽的愛,但阿公、阿嬤對我的付出不比一般父母少」,「我阿公很執著,他受日本教育,比較一板一眼」。小甜甜回憶小時候哭鬧,阿公就會不動聲色,把她的哭鬧聲全錄下來,「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哭成這樣阿公怎麼還沒反應,後來我哭到累了,阿公才默默把錄下的哭聲放給我聽,聽完自己都有點尷尬」,阿公這招真的很有用。「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和幼稚園的同學吵架,阿公帶我去對方家裡,要我跪下來向同學的祖先、爸媽及同學道歉;我後來才知道,阿公是不想讓人家覺得,隔代教養的孩子就不懂規矩」。對於母親節,小甜甜表示,小時候沒太大的感覺,她把在學校做的康乃馨送給阿嬤,阿嬤也是興趣缺缺。但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她逐漸感受到沒有爸媽的差別,「尤其在鄉下,會被當成異類,好像我是怪胎,同學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覺得很難過」。她坦言,小時的成長環境相對貧困,「阿公晚上還幫人顧工廠,天亮才回來;阿嬤做手工,為了省電,白天都在屋外做,天黑才進屋開燈,我放學就要幫忙,可是同學都在玩,會覺得不平衡」。親子代溝 被笑「回收桶」也不哭訴如果說阿公是嚴父,阿嬤則是扮白臉的慈母,兩人角色搭配得天衣無縫。小甜甜說,阿嬤為了省下學校的營養午餐錢,中午送飯給她,「就一個荷包蛋,下面是醬油拌飯,裝在塑膠袋裡,我那時覺得很丟臉,因為和同學差很多」,她後來要阿嬤不要再到學校,還靈機一動,主動幫大家抬便當,趁機把同學沒吃完的飯菜當做午餐。同學曾取笑她是「資源回收桶」,把剩下的飯菜塞到她抽屜,但她不曾跟阿公、阿嬤哭訴,選擇自己消化。她坦言,因為和阿公、阿嬤年紀落差大,有些話也不會跟兩人說,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因為有代溝,阿公、阿嬤其實不太知道她平常在幹嘛,「有次我拿了張獎狀回家,跟阿公說這是我拚命才拿到的,阿公馬上貼在牆上,其實那是熱心公益的獎狀,不過阿公還是很開心」。阿嬤過世前 還掛心借錢給她畢旅國三那年阿嬤過世,小甜甜表示,阿嬤身體一直都不太好,晚上咳得厲害,隔天她上學前,倒了杯水給阿嬤,要她快點吃藥,「等我放學回來,阿嬤就不見了」。阿公告訴她阿嬤住院開刀住進加護病房,「我去醫院看她的時候,她已經插管不能講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電視,到處去廟裡幫阿嬤拜拜求平安,願意折一半的壽命給她」。阿嬤最終還是走了,阿公告訴她,阿嬤在開刀前特別交代,無論如何都要去借錢讓她參加畢業旅行;原來小甜甜曾經向阿嬤吐露,想要去墾丁畢業旅行,要繳3000元,她說「當時我們租房子,一個月房租4000元」,「那時候我聽了覺得好愧疚」。想當「電視裡的人」 讓兩老驕傲阿嬤走了,剩小甜甜和阿公相依為命,後來她北上工作,有天房東突然要收回房子,她趕回彰化處理,阿公要她放心,說可以去住養老院,「幾次回去看他,發現阿公已經不太認得我,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面對」。沒多久,有天錄影錄到一半,接到養老院的電話說阿公走了,她坐夜車趕回去,才知阿公已把後事都交代好了。之所以想當明星,小甜甜表示,因為以前和阿嬤一起看電視很開心,她自知當不了醫生或律師,於是想當「電視裡的人」,讓阿公、阿嬤覺得驕傲,雖然兩老來不及看到,但她做到了。【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位在銀行工作的親戚,把兒子栽培得很出色,本以為自己退休後可以靠兒子安養晚年。有一次遇到他,想起很久沒看到他兒子了,就問起對方的近況。沒想到他卻皺起眉頭,嘆了口氣:「其實,我也好幾年沒見到他了。」追問之下才知道,幾年前,父子因為細故發生衝突,兒子拂袖而去,從此失聯,連過年也不回來。我問他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他兩手一攤:「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他來說,這個兒子等於丟掉了。子女離巢,各組家庭,是為人父母必經之路。然而,若是子女從此漸行漸遠,甚至變成陌生人,就很令人感傷了。孩子跟自己疏遠,大多數父母都會難以接受,他們沒想到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都必須經營,即使是血脈相連的親子,也不例外。不討錢,不討拍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結婚搬出去後,因為家裡還有個小兒子,所以不覺得有什麼變化。直到小兒子也成家獨立了,家裡突然變得空蕩蕩的,只有我和先生大眼瞪小眼,這才感到有些失落。所幸這樣的空巢期沒有持續太久,一方面是我還在職場上,而且兩個兒子都是我的同事,因為工作,仍然有很多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就是我設置了家庭日的機制,每個星期天他們都必須帶著媳婦、孫子回來,因此,我們現在雖然是三個家庭,還是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家庭日就是給孩子必須回來的理由。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不願意回家,根據我的觀察,通常有幾個原因:其一,就是父母對孩子有所企求,可能是討錢,也可能是討拍,讓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其二,就是缺乏讓孩子想回去的理由。如果是第一種狀況,父母親必須調整心態,把養育子女當作人生的義務,而非投資,不要想從孩子身上獲得回報,他才不會視回家為畏途。至於第二種狀況,孩子不是不願意回家,就是少了強烈的動機,因此這週回去也行,下週回去也行,一週拖過一週。這時候父母就要刻意找個理由,比方說,學了新菜需要有人給意見,或是想買手機需要建議,讓孩子把「回家」這件事排入當週的待辦事項中。很多人都有「貴遠鄙近」的毛病,對不熟的人很恭敬,對親近的人卻輕慢,特別是子女有父母的愛當靠山,更容易不把承諾放在心上,明明說好要回去,臨時有事就取消了,因此父母更需要用策略來達成目標。盡早跨出和解的第一步孩子跟父母疏遠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發生衝突後沒有盡早化解。我跟兩個兒子都是同事,互動機會多,難免衝突,而且人愈是親近,爭執起來愈不客氣。不過每天晚上,我都會給自己一段自省的時間,如果白天跟兒子發生衝突,而我認為自己有錯,就會發簡訊向他道歉,通常兒子也會給我正面的回應。大兒子是個非常敏感的人,有一陣子,他跟我開會時,經常講到一半就丟下一句話:「既然妳不相信我,我就不講了。」然後,奪門而出。後來,我們針對這件事坐下來懇談,原來我在聽他講話時,臉會不自覺地垮下來,兒子卻解讀成我懷疑他所講的內容,因而感到不太舒服。我跟他解釋,當我在思考時,表情會比較嚴肅,絕對不是在懷疑他。溝通之後,我們再開會時,我就會注意自己的表情,而他即使看到我垮著臉,也會耐著性子把話講完。有衝突或不愉快,一定要盡早處理,時間拖得愈長,愈難跨出和解的第一步。我那位親戚沒有及早跟兒子修補裂痕,一拖好幾年,如今要挽回父子關係,難度變得很高。當子女之間有衝突時,父母也應該主動介入處理,否則手足感情惡化,也會影響整個家的凝聚力。某一次家庭日,二兒子帶回兩盒朋友店裡做的馬卡龍,想聽聽哥哥的品嘗意見。平時,我規定家庭日不准滑手機,那天因為大兒子要找資料,所以破例,他的注意力全在手機螢幕上,弟弟給他的馬卡龍就隨手放在一邊,看都沒看一眼。二兒子覺得受傷,就不和哥哥講話了。這一幕,我在現場全看到了。當晚,我立刻寫簡訊給大兒子,發現他完全沒意識到這件事。我告訴他,弟弟滿心期待他的回應,他不應該是這種態度,我要他跟弟弟道歉。下一次家庭日時,我就做球給大兒子,讓他對那個馬卡龍誇獎幾句,那次不快也就煙消雲散了。親人衝突的導火線經常都是小事,但是爆發了就要趕緊滅火,否則心結可能愈來愈深,最後成為整個家的不定時炸彈。婆媳關係好,大家都開心隨著孩子自組家庭,新的家庭關係就是跟他們的另一半相處。我的兩個孩子都是男生,也都娶了太太,我自然得學習如何當一個婆婆。有一次,我和一位久違的朋友見面,她開口就說要請教我婆媳相處之道,然後對媳婦數落個不停,整整半小時,沒有一句好話。我忍不住問她:「在妳眼中,妳媳婦就沒半點優點?」她回我:「沒有。」我再問:「那妳兒子為什麼會娶她?」她兩手一攤:「他就被騙啊!」從她的回應不難理解,她們的婆媳關係不好,因為是她自己把媳婦往外推。有些父母太愛自己的兒子,兒子娶了媳婦,便覺得自己被取代了,因此看對方處處不順眼。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媳婦是兒子選擇的人生伴侶,妳跟她打好關係,只會讓兒子感激妳,母子關係更好。想通了這一點就會知道,公婆對媳婦好,大家都開心,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在家族成員中,媳婦算是「親密的陌生人」,彼此並無血緣,過去也沒有共同的生命歷程,是因為婚姻而不得不在一起,所以更需要用心經營彼此的關係。兩位媳婦的原生家庭背景不同,個性、金錢觀都不一樣,然而我一視同仁。只要是媳婦送的東西,我一定會在她們面前穿戴使用,讓她們知道,我很在乎她們的心意。善用讚美,也是讓婆媳感情加溫的技巧。我通常會請媳婦幫我做點小事,然後藉機會肯定她們。兩個媳婦個性不同,稱讚的方式也要因人而異,直接對大媳婦表示感謝,她就會非常開心;至於二媳婦,透過二兒子轉達,比當面誇獎她,效果更好。總之,婆媳關係好,母子的關係才會好,家庭圓滿了,才能完成傳承使命,讓這一生了無遺憾。經營自己最重要我們期望兩代之間情感親密,除了經營親子關係,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經營自己。如果 50+的我們能獨立自處、享受生活,不倚賴孩子來獲得快樂,孩子和我們相處就沒有壓力;如果我們擁有成熟的精神內涵,孩子就會主動親近你,尋求你的鼓勵和智慧。我的母親堅韌樂觀,影響我很深,不過她忙於自己的生活,我想見她得預約時間,而且她不保證履約。這也是我的人生目標,擁有豐富的生活與獨立的自我,當孩子來找我(當然,他也得預約),我們開心相聚,當孩子投入他的事業,我也享受自己的世界。這樣的道理,我相信,適用於所有關係。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出版【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三天增兩家庭群聚 蘇益仁:新冠肺炎感染源爭論該停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兩名新冠肺炎,為一對北部父子,指揮中心研判為一起家庭群聚。國內確診個案來到28例,距離上次公布案24之外孫女和女兒確診,僅間隔一天,不過目前指揮中心仍定調上述案例都是零星社區感染。對此,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當社會正在爭論案19白牌司機的感染源,就跑出案24(北部無旅遊史六旬婦人),案24疫調未完,又跑出案27和28。「這樣的爭論應該要停止了」,蘇益仁強調,防疫的第一個法則就是預「防」,要達到預防目的,應該投注更多心力於超前部署,而不是找感染源。蘇益仁表示,近來新增的案19(白牌車司機)、案24(六旬無旅遊史婦人)及案27(八旬無旅遊史老翁),都是從社區加強監測的擴大採檢個案找到,屬於漏網之魚。但「只有這三個嗎? 」,現在指揮中心為了解除社會傳播的疑慮,傾洪荒之力去追查感染源,但如果未來個案越來越多,每個都要這樣做嗎?他認為這是現在就要思考的問題。蘇益仁指出,美國接回鑽石公主號乘客後,發現許多人確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主動宣布「美國已進入社區傳播的風險中」。反觀台灣,已經三例「這麼明顯」,每一例大約導致三百多名民眾被隔離,每例確診前都有上百名醫護接觸。上百名醫護都沒有感染,可說是老天垂憐的奇蹟,中央卻還在爭論社區感染與否,這些爭論實在是該停止了。蘇益仁說,疫調該繼續做,但現在指揮中心好像比較側重找感染源,其實應該要同時有另一批人馬,同時進行去做社區感染的整備工作。因為台灣很快就要面臨武漢封城解除、世衛宣布解除旅遊警示,到時候如果台商要回來,台灣政策該怎麼定?蘇益仁估計,距離上述挑戰來臨,可能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台灣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趕快把防疫的能量放在社區感染防疫體系的整備,最好能夠拉高到國安層級,才能做好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通盤考量。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
退休、離婚、空巢,3件事同時發生,地球還是在運轉。家空了,心空了,但又滿滿的,塞著很多很多理不清的頭緒。而人是腫的,胖到人生最高點,肥而不美。兩隻腳踝脹得像小湯包,一步一痛。親愛的女兒遠在天邊,我們常常Line,也能視訊,但是,也有時差。我的黑夜,她們的白晝,年輕時看鄭愁予的詩,「一條路分在兩頭」,不知道居然也可以這樣解釋。兩個女兒都是科技人。在電腦還是386的DOS系統時,我們家就有電腦了。她們的「及笄禮」都是在國中畢業那年暑假自己組裝一台電腦,雖然不無缺點,一台會漏電,一台會過熱,但是,so what?就是因為出現問題,才會研究更深,學到更多。兒時誓言 永遠都有話說她們小時,我下班去接她們放學,見面第一句話,問的就是「今天有什麼可稱道的」,她們吱吱喳喳說個不停,未必重要,都是日常。一天一天,她們的日常,朗朗在此,毫無遮掩的平鋪在眼前,當時看不出意義的,後來就顯現了。她們的成長,我的歲月,我們在同一個世界,當時只道是日常。聽著聽著,看著看著,她們的世界越來越大。漸漸走出我們共有的世界。小女兒沂國中時,有一天百感交集的告訴我,她發現很多同學跟父母沒有話說,「怎麼會沒話說呢?怎麼能沒有話說呢?」她像發誓一樣跟我說,「我一定要永遠跟妳有話說」。「這是雙方都要努力的」,我當時這樣跟她說。那時我們都不會知道,後來我跟她們的爸爸可以從「無話不談」變成「無話可說」,而一條路從哪裡開始分向兩頭的?竟然追不到那個起始點。手機定位 拉近母女距離空間可以換算成時間,兩個女兒都在距離我飛12小時的地方。一兩星期才能打次電話。女兒用科技拉近我們距離和時差。 首先是沂要我打開手機定位的位置分享,她想我時,看一下我在哪,確定我仍然的存在於地球某個位置,她說自己的心才有落點。有一次,她在Line上寫,「在姆姆的深夜,看到姆姆的位置在家,知道姆姆安睡了,我就覺得安心」。她和她姊涵也相互分享定位,知道彼此在哪。她們不僅想知道我在哪,還想知道我在做什麼。我也想知道她們每天有沒有吃好,學到什麼,在想什麼,今天有什麼可稱道的?一張表格 日常中有彼此有一天,涵跟我打完電話,福至心靈,她用google線上表格做了像日誌一樣的東西,取名「一起過生活」,橫的欄位是5個問題:今天做了什麼?吃了什麼?感謝誰?運動了沒有?心情如何?直的欄位是我、涵、沂,我們可以互看彼此如何過了今天。那些題目都很日常,生活本來就是那麼日常,寫了一陣之後,發現日常中有真趣。涵赴美讀書、工作10年了,我現在才知道她的3餐怎麼吃,她有多迷史丹佛大學女子排球隊,竟在下雪天飛到匹茲堡去看她們冠亞軍賽,還有,她常說的工作爆炸有多炸,及周末如何用做生物實驗的方式養酵母DIY舊金山酸麵包。而沂居然會燒蘿蔔排骨湯,香到室友忍不住誘惑來蹭一杯羹,還有,她錯過了公司的shuttle bus後,從檢討分析自己睡眠周期,最後居然談起寫作這件事。我寫在捷運裡看到的人、聽到的話,今天看的書和我在NETFLIX影片學到的英文,她們發現,姆姆在家居然也會學壞,因為NETFLIX影片日常用語有滿滿的髒話。相隔萬里 女兒像在身邊不要在意是不是流水帳,那就是每一天。寫著,看著,我開始覺得我們仨雖然相隔萬里,但確實「一起過生活」。我看著她們的生活,覺得她們就在身邊。很像村上春樹的《I984》,我們在平行世界裡同步,但我們比《I984》幸運,我們不需要看到同樣的月亮才知你愛的人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其中那個「今天感謝誰」,尤其好,提醒自己每天感恩,不管那個「誰」是人或貓或老天,有一次,沂寫著「感謝姆姆又好好過了一天」,我看了都心疼,我一定要好好過每一個今天。記錄生活 好與不好都寫女兒很忙,她們沒辦法天天寫。感恩節前,她們幾乎有一兩周隻字不見,但我仍然每天寫,長長短短,讓她們知道我每天的生活,然後,有一天,她們又出現了。原來涵工作超爆之餘,還要忙17人的感恩節大餐,烤了一隻十幾磅的大火雞,沂則是室友搬走,她大清掃、大採購,增添的家具全要自己動手組裝。她們不是不想我,而是忙到心餘力絀了。然後,涵也讓我知道,雖然她不是每一天能寫,但她一直都開著那個tab,覺得我們隨時在聊天講電話。沂則是覺得又回到小時候,每天下課時在街燈下一邊蹦蹦跳跳、一邊盯著對面巷口,看我的車是不是探出頭來了,她說,「我每天在等待時,都相信媽咪一定會出現」,而「一起過生活」這個表格,就是讓她知道「媽咪一定會探出頭來,一定會出現」。我們寫自己的日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彼此。是的,我在,我很好,或不好,但是,我在。只要我們在,不管漏電或過熱,都可修復,都有機會更好一點。當下美好 珍惜此時此刻雖然有人告訴我,真正的「獨立」是徹底一個人,不應仰賴其他人事物,但是,女兒窩居在我心,和我「一起過生活」,讓我不論身在何處,「賞心有侶,詠志有知」,若連這一點點「形而上」都要勸自己棄絕,或告訴自己這也是「無常」,那不就是跟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說,「你的出生注定未來死亡」一樣嗎?珍貴的是每一個此時此刻。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夫俗子,當下美好,珍惜之,擁抱之,禮拜之。「一起過生活」,空巢,女兒在線。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家庭關係指南專輯↘↘↘】。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迎接孩子離家空巢期 熟齡如何面對人生第二次獨立!。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世代衝突 熟齡後如何重建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
家,是老年的情感依靠家庭是文化的縮影,世代關係對於生活有著強大的影響。在理想的情況下,老年人從家庭及家庭中的角色獲得支援、關心、尊重、地位與使命感,反過來,他們提供家庭文化意義、安定力量和歷史延續。祖孫之間的互動常常是玩耍、互相關愛、交流知識,孫兒尊重祖輩,祖輩疼愛孫兒。如果我們關愛孩子,孩子又看到我們關愛我們的父母,他們也許也會關愛我們。到了晚年,最大的恐懼是被迫從負責任的成年人變成仰賴他人幫助的人。依賴讓我們受他人擺布,感到不安。許多老年人不信任中年人,這或許是知道他人和自己之間可能存有虛偽、不真誠與雙重標準。例如,我見過一些老年人輕描淡寫或否認生病,為的是阻止家人一有機會就把他送去安養中心(雖然他們未必有這種想法)。這種緊張關係不只限於年邁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婦互相關心支持,但是對於未來還是會感到焦慮和不確定,雙方都承擔著雙倍的壓力。世代衝突有一句波斯諺語說:「孩子是通往天堂的橋梁。」老年人的情感平衡往往取決於同子女的關係。年老後,我們必須重建改造與孩子(如今成年了)的關係,在這件事的成功與否會決定他們對我們感到喜愛、矛盾還是敵意。有的子女可能永遠無法克服年少時對於父母的怨懟,當父母的如果十分在意自己依賴子女,把自己視為負擔,或是要求過高、疑心太重,都可能加劇這種情感衝擊。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親子關係的刻板印象,那些誇張諷刺的描繪往往帶有錯誤或過時的假想,不過了解它們、清楚它們與自己的生活相仿之處也有用處。例如,父子經常被描繪成水火不容,互相爭奪權力或統治地位,父女間關係往往比較溫柔。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得出一個結論:「對一個老去的父親,沒有什麼比女兒更寶貝的了。」母女關係在青春期偶爾會陷入服從與叛逆之間的掙扎,美國作家博貝克(Erma Bombeck)幽默地提出一個觀點:「我的母親不會承認,不過我老是讓她失望,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生下了一個不肯把鋁箔紙洗乾淨再利用的女兒。」世代之間的關愛世代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可是世代關係也是愛與支持的重要來源,這些互動對人人都很重要。有一句話我認為是米德說的(不過我找不到出處):「老人能教年輕人,變老沒關係;年輕人也可以教老年人,死亡也沒什麼大不了。」與孫兒互動也許能給老年人帶來最溫暖、最幸福的感受,引用已故專欄作家范布倫(Abigail van Buren)的話,「我不是會隨身攜帶照片的奶奶──但是我那幾個孫子──恰好是美國大陸最漂亮、最聰明、最彬彬有禮的孩子——在加拿大和維爾京群島也一樣。」有開放與互相尊重的溝通管道時,為人祖父母可以給人帶來很大的安慰,祖孫可以公正慷慨給予對方關愛,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沒有權利,也沒有重大責任,也往往不像父母和子女之間有那麼多的情感包袱。今日老年人能與許多人情感交流,一生得以持續與他人建立深厚且豐富的關係,在許多情況中,科技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即時通信,即使我們身在遙遠的地方,心理和情感的親近也可以繼續支持豐富這些彌足珍貴的世代關係。本文摘自《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天下文化 2020/01/20 出版。延伸/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延伸/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