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洗手
共找到
1436
筆 文章
-
-
2020-05-19 焦點.健康知識+
公廁的病菌會飛!上廁所3個錯誤動作千萬母湯
近來台灣民眾防疫觀念高漲,許多人一到公共場所,就會先到廁所洗手,確保個人健康,但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警告,公廁馬桶氣旋恐讓清潔不成,反變沾染病菌的來源!根據研究,馬桶沖水時產生的瞬間氣旋會讓病菌、微生物飛散在空中,形成氣溶膠傳播,存活在空氣中至少1個半小時;國外媒體報導,沖馬桶的氣旋會將糞便、病菌或微生物噴到4.5公尺距離之遠,進而落在衛生紙、門把等周遭物品上。根據上述研究亦指出,在醫療機構中的公共廁所、因沒有馬桶蓋或者是沖廁所時沒有蓋蓋子,導致馬桶周遭環境受到污染,讓如廁的空間佈滿致瀉病菌,這會讓本來想要到廁所進行清潔動作,反而可能接觸到更多病菌。尤其新冠病毒前陣子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會經過氣溶膠傳播,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長達3小時,病毒在紙類存活更高達24小時,大幅提升在公廁沾染病菌的風險。過去香港也有報告指出,發現一棟大樓裡,因為最初發病病人的排泄物通過氣溶膠傳播,從樓層裡的下水道和排氣扇迅速擴散,造成整棟樓內SARS大爆發。黃軒強調,民眾和業者更應該正視公共廁所的環境衛生、衛生紙使用盒的重要性,才能避免公共洗手間成為防疫的缺口。潛在風險一:開放式外盒除了沖馬桶造成病菌的氣溶膠傳播外,公共洗手間「衛生紙」更是隱藏危機。由於現今公廁的衛生紙,多半是開口朝下的開放式使用盒,沖馬桶時所產生的氣旋會將馬桶內的細菌、微生物帶到衛生紙上,造成使用者可能使用到被汙染的衛生紙。潛在風險二:找捲筒衛生紙紙頭很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就是捲筒式衛生紙會找不到抽取的紙頭,所以需要碰觸整捲衛生紙,慢慢轉個好幾圈才到開頭,這樣的抽取方式,未用紙捲可能會被許多人摸過,而大幅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潛在風險三:擦手紙別人抽完換你抽大多數公廁不提供擦手紙,即便有也是開放式的使用盒,抽取時容易沾染和碰觸到下一張擦手紙,提高受汙染的風險,建議擦手紙使用盒最好密封式的,較能系統性地防止人為抽取時造成的接觸感染。勤洗手,減少用手觸碰,才能遠離疾病,但洗完手若沒有擦乾,容易受環境細菌沾染,比洗手前還髒。黃軒建議,盡量少使用蹲式馬桶,因為蹲式馬桶沒有蓋子可以蓋,易增加病菌感染風險;另外,使用坐式馬桶沖水時一定要蓋上蓋子沖水,慎防病菌飛散到空中及汙染到周遭物品。延伸閱讀: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剪指甲有眉角! 不想藏污納垢這長度最剛好
-
2020-05-17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去年9月,長年合作的出版社捎來徵求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新作《照顧的靈魂》譯者的消息。若非公私兩忙,身為資深「凱粉」,豈有不說「Yes, I do」的道理。凱教授是精神科醫師出身的醫學人類學巨擘,不僅享譽國際,與海峽兩岸學界亦有深厚淵源。還記得大二修習醫學心理學,被疾病(disease)和病痛(illness)搞得霧煞煞,直到拜讀凱教授的《談病說痛》才打通任督二脈,一窺其中奧妙。凱博文直搗當代醫病雞同鴨講的問題核心。面對病痛,倘若醫師不試圖理解病人對自身處境的認知,只是不斷闡述自己所學的疾病模式,甚至帶著專業優越感,對病人和家屬的提問嗤之以鼻,醫病雙方將如何建立穩固的照護關係?光陰荏苒,當年因《談病說痛》茅塞頓開的菜鳥醫師,12年來因先母罹癌、家父確診失智,同時成為照顧者。每當親友提起「生病固然不幸,還好有個醫師女兒」時,我總覺得心虛,因為照護所涵蓋的範圍,遠遠超出醫療。《照顧的靈魂》完全呼應我的心情。不同於先前作品的冷靜自持,凱教授走過十年一手照顧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妻子的照顧黑暗期,並自深刻的哀慟恢復後,《照顧的靈魂》娓娓道出自己從一個生父不詳的猶太家庭叛逆男孩,因為與優雅、自信又溫暖的妻子瓊安「命中註定」地相遇,共同生活46年後徹底改造的人生---只不過,這段婚姻最後10年,凱博文從被妻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心學術研究的哈佛大教授,被改造成一個忠誠負責的照顧者。或許是關係不同,即便同為失智患者家屬,我仍難以想像,凱教授長年帶著生病的妻子上課、開會(有時還得走下講台安撫),下班後還要打理家務,24小時全年無休的照顧生活。尤其瓊安會因突然認不得身邊的人變得不安焦躁,甚至出手打人,雖然作者的子女與友人會伸出援手,還是看得膽顫心驚。所幸,瓊安在護理之家度過的最後時光,是完全的黑暗後逐漸升起柔和光芒的九個月。在這裡,來自加勒比海島國的照服員,以無比的愛心與細心守護著她,並遵照她的心願,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闔上封底,我不禁陷入2007年某個秋夜,有幸和來台講學的凱教授夫婦共進晚餐的回憶。席間,瓊安話不多,除了靜靜聽著丈夫和眾友人敘舊,還主動與我攀談,全然是師母體貼初次見面的後輩被冷落的慈愛模樣。若非趁她去洗手間空檔,聽到凱教授補充說明,還真看不出異狀。多年後看到作者筆下這段苦多於樂的照顧歷程,倘若沒有照顧父母的親身經驗,我應該無法全然體會作者的主張,照顧是行動、實踐與表現,也是一種反應,在各種不同狀況與情境下,針對他人與我們本身的需要而持續出現的反應。照顧過程有許多恐懼、驚慌、自我懷疑甚至絕望的時刻,卻也不乏充滿意義和喜悅的片刻。一個人需要去照顧另一個人,才能找到自己的靈魂,成為完整的人。
-
2020-05-17 科別.精神.身心
整天心神不寧、睡不好? 3症狀是焦慮警訊
「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 近期更是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累,且常發脾氣,和先生起衝突,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事物,只想逃避,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求診;就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因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 新冠疫情影響層面廣泛,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四方向:(1)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2)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3)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劃方向,無所適從。 為此,施佳佐提到,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三徵兆即要注意,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可考慮就醫: 1、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2、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想法及行為。3、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看見自己擁有,珍惜已有,學著感恩;慎選網路資訊,多接觸正能量文章或網路視頻,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外資源及選擇,經由適當的治療及心態上的調整,才不會對生活失去方向。 延伸閱讀: 凡事「搞操煩」易致焦慮! 4典型症狀你也有嗎? 焦慮會破壞免疫力! 教你10個讓心情隨時隨地放鬆的好方法
-
2020-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屈臣氏也能領口罩!5/18起加入「口罩實名制3.0」第8輪線上預購
雖然台灣近日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仍不能鬆懈,在「口罩實名制3.0」上路之後,預購口罩與領口罩的管道更便利,屈臣氏宣布5月18日起全台超過560家門市加入「口罩實名制3.0」線上第8輪預購行列,消費者可於「eMask口罩預購系統」登記預購,憑取貨序號及身分證字號至選取的屈臣氏門市即可領取口罩,同時還有多款指定商品可享優惠價,寵i會員再加碼送3,000點。「口罩實名制3.0」第8輪將於5月18日上午8點至5月20日晚上8點開放預購,可選擇於全台超過560家屈臣氏門市領取口罩(離島門市除外),只要於eMask口罩預購系統線上登記並選擇屈臣氏門市取貨,5月25日至6月7日至屈臣氏門市憑取貨序號10碼及身分證號碼後4碼,經門市人員核對資料後即可領取。除了提供成人口罩及4~8歲的「小童立體口罩」之外,第8輪口罩實名制將開放預購4歲以下幼童使用的「幼幼平面口罩」,3款口罩皆可在屈臣氏門市領取。此外,屈臣氏也推出領口罩獨享的優惠活動,5月25日至6月21日至屈臣氏領取口罩,購買MAYBELLINE媚比琳或ETUDE HOUSE任一產品、森田藥粧集中高保濕精華面膜8入、森田DR.JOU雙保濕激水極潤面膜5入、森田DR.JOU雙保濕激水綻白面膜5入等皆可享折抵30元優惠,寵i會員加碼享點數加贈3,000點(折抵10元),等於直接幫會員省下口罩物流處理費。
-
2020-05-15 橘世代.愛吃橘
換季最容易感冒!中醫:跟著節氣吃對食物提升免疫力
換季最容易生病!免疫力稍差的人更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險群。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影響,除了勤洗手之外,透過日常飲食加強自身免疫力才是對抗病毒的王道。春夏交際,該如何養生呢?《黃帝內經》提到「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出身自醫生世家的彭溫雅中醫師,要教大家透過簡單的食療,增強人體免疫力。吃對料理,免疫提升中醫師彭溫雅開門見山地表示:「免疫力在中醫的說法其實就是所謂的『正氣』。」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談到養生法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指出當人體的正氣足夠時,病毒、細菌等外在的邪氣就不會侵犯,也不容易生病、感冒;若體內正氣不足,邪氣便可能乘虛而入。她接著說,正氣的這個「氣」,是由气字部首加上一個「米」字,即是指米飯、五穀雜糧,中醫講求透過脾胃的調養來改善身體、補足正氣。以現代醫學的理解來看,免疫力過強或過弱都會生病,因此,如何讓免疫力處於平衡的狀態以維持健康,就是面對這波疫情的重點所在。中醫著重透過食療、食補來增加身體的養分與正氣,以提升整體免疫力,彭溫雅建議可以挑選某些有特定功效的食材,例如蔥、薑、蒜等辛香料,不僅可以增添食物風味、促進食慾,還能消炎、殺菌,對健康有益。最近熱烈討論的印度料理,常見以咖哩入菜,而咖哩中的薑黃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裡面還有肉桂、小茴香、荳蔻、辣椒等辛香料,可以視自己的身體狀況斟酌使用,如果常感冒、腸胃功能不佳,可以茴香搭配烤羊肉;如果是氣虛的體質,容易感到疲勞、腰痠背痛,可以多吃肉桂,有溫宮暖胃及補腎之效。春夏之交,食綠紅蔬菜在中醫理論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講求陰陽的平衡。著有多本節氣養生書的彭溫雅提到,春天恰好是陰陽轉換的季節,會有「春睏」情況產生,容易感到疲倦、昏昏欲睡,這是人體在適應季節的變化,此時較適合從事和緩的活動。《黃帝內經》有一段關於春季養生的話:「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彭溫雅建議,每天睡醒伸個懶腰之後,可以雙手虎口對虎口互敲三分鐘,刺激合谷穴(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間)這是大腸經交會的穴位,可幫助身體排毒,因為毒素若未排出身體,降低了免疫力,便會導致生病。此外,春季是一年之始,萬事從頭開始,她也建議可以握拳敲擊百會穴(由雙耳往上延伸至頭頂中央)三分鐘,能有效提神醒腦。春天是萬物生發的時節,《黃帝內經》提到養生的重點為「慎酸增甘」,因為酸味食物會讓肌肉收緊,少食為妙,應該吃一些甘甜的食物,像是栗子、山藥、馬鈴薯等來養肝。對應中醫的五行養生理論,春天走肝經,五行屬木,食療重點是疏肝理氣、避免肝鬱,要多休息,莫因過勞而爆肝,且適合多吃綠色的食物,如花椰菜、高麗菜、毛豆、芭樂等,都是幫助養肝的好選擇。在春、夏之交,則是可以多吃點綠色、紅色的食物,例如包含彩椒的生菜沙拉當早餐就很合適。時序進入立夏之後,夏天走的是心經,五行屬火,應該多吃紅色的食物,如番茄、紅棗、辣椒等,以收養心、補心之效。另外,可以做些較激烈的運動,增加心肺活力的同時,也能磨鍊心志。何首烏山藥雞湯烏骨雞富含蛋白質,山藥提供優質澱粉來源,不必擔心發胖又有飽足感,特別適合年紀較大、欲提升免疫力的族群。這道料理很適合當晚餐食用,也可另加一些蔬菜烹煮。補氣免疫魚湯鱸魚肉質白嫩細緻,味道鮮美無腥味,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與胺基酸等元素,能夠促進營養的吸收,並增強體質。這一帖是針對一般體質補氣、提升免疫力而設計。防疫茶這帖防疫茶所採用的數款中藥材,皆為走「上行」作用的藥材,主要針對頭部、上呼吸道來作調理。建議一週喝一至兩次,可以提升自體免疫力、預防流行性感冒。※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精選愛吃延伸閱讀↘↘↘】。在家吃飯/「燉補」好簡單!3道素燉補電鍋一指完成。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科別.指甲.足部
剪指甲有眉角!不想藏污納垢,這長度最剛好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當頭,一般民眾都會依照衛生福利部的建議,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如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觸摸眼、耳、口等部位,保持個人衛生防護,進而降低病毒傳染的可能性。不過,為了避免指甲藏污納垢,洗手後無法將病毒徹底消除,你指甲修剪的長度正確嗎?是否會產生另一種病毒入侵的風險?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李安騏表示,指甲如若留太長易藏匿細菌病毒,的確不利於防疫,但反之若剪太短,則又會造成甲下皮萎縮產生空洞的情形,讓細菌病毒有機可趁,因此千萬不要為了防範疫情反而矯枉過正,屆時細菌感染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更是得不償失。而正確的指甲長度,是將指甲前緣切齊手指指腹,指甲呈現「方甲圓角」的狀態,才是最佳狀態;另外,針對非行動者(長期臥病在床)或是糖尿病患,對於這類指甲修剪的細節更是要注意,由於這些病患的恢復能力以及抵抗力較差,更容易因為細菌病毒入侵產生重大的傷害,所以手部腳部的指甲千萬不可以修剪過短。此外,由於不少人習慣使用酒精進行手部消毒,長期也易造成手部表面過於乾燥,產生龜裂或細小的傷口,也都很容易讓細菌藏身其中。因此,除做好清潔工作外,手部的維護與保養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小覷,千萬別讓這些藏在手中的小細節,成為防疫上的大破口。延伸閱讀: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手指邊緣頻冒「肉刺」超煩! 你常做的5件事情都是幫兇
-
2020-05-14 新聞.杏林.診間
黃信彰/面對疫情,勇於承擔!家庭醫師讓世界看見台灣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肆虐全球,截至4 月23 日止,已有 184 個國家受到波及,超過 260 萬以上民眾受到感染, 造成 18 萬以上病患的死亡,也造成全球醫療及經濟上之重大衝擊。在 519 世界家庭醫師日 (World Family Doctor Day) 的前夕,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特別出此專刊,來凸顯家庭醫師/基層醫師在此疫情上之奉獻及勇於承擔! 台灣在面對此 COVID-19 疫情的防疫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成功的打出漂亮一戰!也普遍獲得國際友人及媒體之讚許,更在防疫物質相對足夠下,提供防疫物資給全球物資不足的國家,善盡全球防疫戰線一份子應有的責任。在國內,醫療同仁之表現更獲得社會及民眾肯定,有感於醫療同仁之付出,民眾及企業紛紛捐款、捐防疫物質、愛心午餐及便當等等,給在第一線防疫的醫療院所同仁打氣及鼓勵。台灣面對此次疫情,採用超前部署及阻絕境外的策略,於機場針對疫區回國民眾及國外人士加強防疫篩檢,醫院內採用分流、分艙策略防止院內感染,包含設置發燒篩檢站及疫病特別門診。執行這些防疫措施當中,都可見醫院內的家庭醫學科醫師,站在第一線積極的參與。所有醫師更配合政府政策,放棄出國不至疫情高風險國家旅遊,家庭醫學科醫師也到校園、上媒體做疫情宣導,協助國內之疫情防治。台灣在經過 2003 年 SARS 的洗禮下,強調社區防疫體系的重要性,讓基層診所醫師站在第一線,擔任防疫尖兵,精準掌握看診民眾之 TOCC,亦即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除了掌握疫情狀況也處理民眾的健康問題。依據今年疫情期間之統計資料,76% 的返國民眾看診是先到基層診所看診。另外,2003 年開始,基層診所醫師與社區醫院結合,組成社區醫療群,更發揮了家庭責任醫師的角色,做好分級醫療,同時衛教民眾在疫情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包括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呼吸道禮節、保持社交距離、做好慢性病管理及配合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的措施,同時給予這些民眾適切的關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宣導,將最新疫情資訊包含全球及台灣疫情流行狀況、第五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及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之最新通報定義,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以及自主健康管理民眾相關配合事項,基層診所因應疫情之感染管制措施、其他醫療院所及民眾針對 COVID-19 疫情所需了解之相關資訊,即時放置於本學會網站上,供會員及民眾參閱而能夠獲得最新的訊息。同時也鼓勵民眾做好慢性病管理、戒菸及減重,來減輕疫情對民眾的影響,這些都是家庭醫師擅長執行的醫療業務。台灣在此次疫情防治上,充分展現出科技的專業形象,利用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納入全民健保的健保卡,不僅協助醫護同仁針對看診或住院民眾之旅遊史提出即時性警示,更讓醫療院所能夠結合網路資訊掌握員工及陪、探病民眾的旅遊史並做好疫病管理;同時可提供看診或預約看診民眾是否有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狀況,保障醫療院所之安全防護。更利用健保卡提供口罩實名制發放之落實。此外,利用遠距視訊看診提供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看病需求。也利用手機細胞簡訊來提供可能接觸者的訊息。這些科技防疫措施獲得國際媒體之讚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同仁也在這些科技防疫方面,發表學術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讓世界看見台灣。
-
2020-05-14 新聞.杏林.診間
蔡世滋/走在最前、守到最後…家醫讓台灣成世界防疫楷模
人類的歷史不啻是一部疫病史十四世紀以來,鼠疫、天花、霍亂、黃熱病等疾病不段地衝擊人類社會,甚而改變文明歷史。近代生態快速改變、氣候變遷,加上旅遊增加、脆弱的公衛體系,疫病益趨頻仍與複雜,傳統對於孤立疾病突發(discrete outbreaks)的危機反應(crisis response),顯然不足以因應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疫病的可怕,在於不分地域、社經地位與族群,均難豁免。醫學史學者羅森堡(Charles E. Rosenberg)曾將疫病引發的社會反應(social response),喻為劇情式章節(dramaturgic episode)四部曲,其場景依序為「逐漸揭露」(progressive revelation)、「隨機處理」(managing randomness)、「協調公眾反應」(negotiating public response)、「消退與反思」(subsidence and retrospection)。年初以還,世界各國新冠病毒疫病(COVID-19)的罹病與死亡數目不斷攀升,造成各地社會的失序與群體恐慌,一連串嚴峻檢疫、隔離、封鎖的日子不知伊於胡底。一般大眾、媒體、乃至政府「疫病的憂傷」(epidemic grief),同樣經歷否認(denial)、恐慌(panic)、恐懼(fear)、理性反應(rational response)的階段(stages)。而社會的混亂,包括恐慌、暴亂、囤積醫療物資、逃離疫區、對罹病或帶病原族群成員的暴力,在不同國度也都處處可見。台灣是世界防疫的楷模 家醫是醫療體系的磐石台灣在2003年經歷SARS洗禮,社會反應相當吻合前述羅森堡架構的模式。這次新流感期間,也曾出現囤積物資、少數對罹病或可能帶病族群的標籤化(stigmatize)以及獵巫(witch hunt)的現象,所幸也能回到理性反應。記取SARS的經驗,台灣公衛體系採取早期部署、接觸追蹤與隔離、嚴格境管的作法,「壓低疫情曲線」(flatten the curve)於醫療體系能負荷的範圍內,以維護醫療體系的運作,一般認為是這波疫情得以控制,並為國際稱羨的主因。猶記得當年謝博生教授在SARS期間及其後,領導台灣醫藥衛生界及醫學教育界,結合公私體系大量資源,進行各項改造工程(含括一般醫學、PGY訓練及醫院評鑑),其目的之一在預防另一次疫病的來襲。而今功無唐捐,哲人雖已遠,典型在夙昔,誠令人感念。家庭醫師無庸置疑是民眾健康的守門人,基層醫療更是醫療體系的磐石。設若沒有家庭醫師屹立前哨,台灣如何保持醫療體系的戰力,而免於崩潰?於是,我興起出版專冊的念頭,用以記述台灣家庭醫學界共同走過新冠戰役的軌跡,並作為今年世界家庭醫師日的獻禮。感謝許多同道的挹注,學會秘書處同仁的戮力協助,不過旬月時日,完成這本專輯。謹以片羽吉光,向所有「走在最前、守到最後」的家庭醫師們致敬!Post-covid 19的新思維、新生活與新行動連續多日來,台灣無本土新案發生,這一波新冠疫情或將落底,先前困滯的活動將逐漸復甦。「不求五月桐花開,但願六月口罩摘」,已成為全台千萬人的共同渴望。未來新冠病毒無論是流感化或另一波再浮現,均已帶給整體社會及醫界諸多的改變。家庭醫師身為照護者、決策者、溝通者、社區領袖與管理者,毋待解封之後,允宜以新思維、新生活與新行動,面對嶄新的局面,乃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證嚴法師法語),也才能贏在未來。基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共識,我們要深思並維護人與環境、生態的和諧平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地球村的概念提醒我們痌癏在抱,超越畛域與國族,療護所有的病者與家屬。不斷自我學習,隨時汲取科學新知,才能在倡導「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適時有效地傳遞醫學訊息,增進民眾的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與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由小乾坤到大乾坤,家庭醫師要重新調整自己和四個家庭脈絡-同住家庭、職場家庭、病人家庭和寰宇家醫社群的共處與互動,藉由網路通訊媒體,彌補先前以至近期的疏離(distancing)。 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到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to act locally, think globally),讓「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入台灣」。我們不僅要內省、關注本土醫療模式,也當致力交流,與國際同軌。分享台灣經驗的同時,不忘檢視自身的侷限與盲點。寫於519世界家庭醫師日專輯付梓前
-
2020-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旅遊 林佳龍:最快5月底啟動踩線團
交通部長林佳龍今天說,交通部現正規劃防疫旅遊,是觀光業人才培訓好時機,作為一次體檢的機會,確保未來迎接更多觀光客時能符合防疫標準,最快5月底將有首波踩線團。隨國內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宣布將啟動安心防疫旅遊,外界也關注相關進展。林佳龍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防疫旅遊已由交通部規劃中,一方面將全國旅行公會合作組團踩線,另一方面也和旅行社配合觀光局各國家風景管理處推動優質旅程,希望結合「食、宿、遊、購、行」推動區域觀光發展,搭配旅行社、遊覽車、飯店、景點,提供給全民安心旅遊時更好的防疫指引,公布前也會經過指揮中心確認相關指引是否有效。林佳龍認為,這是對於觀光業人才培訓好機會,先前相關受過訓練的導遊、領隊和觀光產業相關學員,經由踩線來做體檢,並協助觀光業相關業者,以確保未來迎接更多觀光客時,都能符合防疫標準,預計5月底到6月初會有第一波踩線團。林佳龍指出,希望透過這次推動防疫旅遊的機會,調節民眾旅遊時間,避免都集中在假日,而是分散到平時非假日時段如週一到五,以做到分流,畢竟控制人流總量才能玩得更安心,同時也落實指揮中心公布的防疫措施,如個人健康管理、衛生習慣,社交距離、勤洗手、人多戴口罩等,並推動實名制,以利未來有狀況發生時可以及早因應、掌握。此外,因疫情趨緩,外界也好奇雙鐵戴口罩規定是否可能在6月底前鬆綁。林佳龍說,由於遠程路線在假日、尖峰時段人潮很多,維持戴口罩規定應該還會進行一段時間,將配合指揮中心規定,對自由座可能提早開放。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亞洲恐有第二波疫情危機?陳時中:對台灣有信心
新冠肺炎台灣已連續31天無本土病例,今天也是連續第6天0確診,各項限制也逐步鬆綁。不過由於日、韓、中國大陸都是在解禁後,確診數出現回升情形。今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指揮官陳時中被問到是否擔心亞洲恐面臨第二波疫情危機?陳時中表示,「對台灣目前發展有信心」,但仍呼籲要守好個人防線,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媒體問到亞洲多國多在解禁後確診數回升,是否掌握周邊國家解封後的困難?有無因應措施?另外,若全球逐步解封,歐美又說秋冬有一波疫情,台灣要如何避免再度感染疑慮?陳時中表示,各國在解封時都遇到困難,很多國家有例子。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區內仍有潛藏病患,社區受影響、罹患確診的人有較高潛藏危機時,宣布解封可能就太快了些。二是在國內連續多日未出現本土病例後,國內力推防疫新生活,民眾只要遵守維持社交距離、量體溫、勤洗手,加上主管機關能夠做好把關,就能解除室內100人、室外500人限制。陳時中再次強調,該項準則適用所有行業,就算是八大行業也一樣。媒體也問到,是否考慮對港、澳鬆綁經貿往來,具體時程指標為何?另外,加拿大希望向台採購一千萬片口罩,是否同意?目前口罩產能供需情況足夠嗎,是否會提前解禁管制出口?對此,陳時中表示,經貿往來的開放與選擇,不會以定點做考慮,地點是考慮因素之一,重點是與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這不容易做,故還在討論中。而口罩走向開放政策是必然,但也要國內充分的前提下,才會走向開放之路。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雙鐵口罩禁令解除? 自由座將先開放
我國今天再度零確診,第三次來到「六零」的關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啟動防疫新生活運動,然而民眾關心雙鐵是否可解除戴口罩的禁令。對此,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遠程大眾運輸在假日或尖峰時間人潮仍多,維持戴口罩恐須持續,「到何時配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若防疫新生活「內化越好」生活會越開放。林佳龍表示,有關雙鐵、遠程大眾運輸在假日或尖峰時間人很多,維持戴口罩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至於到什麼時間就配合指揮中心,但自由座可能會提早開放,放寬一點。至於在高鐵上可否飲食,陳時中則笑稱,看到李秉穎醫師也在電視說高鐵上長時間不能吃東西很痛苦,因此會慎重考慮。另外,有關防疫旅遊的部分,林佳龍表示,交通部已規劃幾個方案,因全國旅行公會較有經驗組團,會先和其合作。另外觀光局各個國家風景管理處也在推動優質旅程,希望結合食宿遊購行,搭配旅行社、遊覽車、飯店、餐廳與景點,提供給進一步要開放安心旅遊,有更好的防疫指引,將與指揮中心確認指引能達到效果。林佳龍進一步表示,透過這次防疫旅遊作為基礎,調節國人旅遊時間,不要集中在假日,非假日也能旅遊,能分流最安心。而指揮中心公布的防疫措施,如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也會在防疫旅遊試辦中落實,並推動實名制,未來較好追蹤。且這是觀光業人才培訓的好機會,導遊、領隊及觀光產業學員,可藉由此機會進行體檢,迎接未來更多觀光客時能符合防疫標準。陳時中說,病毒很多變,重要的是防疫新生活要內化為習慣和生活準則,內化的越好生活就能越開放。大家喜歡出國看看,台灣人情之美、風景之美若細細品味也不輸國外。希望發展國內旅遊的深度和品質,國外的人以後進來玩也會感到品質精進,內化的實力做好就可以迎接更好的環境。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期收各式禮物 陳時中唸兒童致謝信:最美風景是人
台灣今天已連續31天沒有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外,也對這段期間所收到的各式鼓勵與禮物表達感謝。其中,指揮官陳時中今特別唸了一封兒童所寫的致謝信,直呼台灣「最美風景是人」。陳時中說,這段時間指揮中心成立這麼久,收到很多樣的禮物,也很感動,今天看到小朋友寄來一張卡片,很感動、也來分享,最美風景就是人。陳時中表示,這段時間、指揮中心成立這麼久以來,收到各式各樣禮物與關心,他今天看到小朋友寄來的卡片,非常感動,覺得台灣最美風景就是人。陳時中現場分享其中幾封信:「辛苦的阿中部長你好,我是某姐某妹,每天在新聞上看到最新疫情內容叫大家不要緊張,讓我們很感動。我問媽媽你怎麼每天都在電視上都不用休息嗎?媽媽說你們很辛苦,我們能做的就是假日少出門,雖然想出去玩,但是還是要待在家裡,希望疫情趕快走。」陳時中說,「你們(小朋友)可以出去玩了」不過人多時需把口罩戴好、常常要洗手、個人健康顧好,就可以開心出去玩。陳時中又補了一句:「但是書也要讀。」因發全場大笑。陳時中繼續念信中內容,提到「媽媽幫我們買了護士娃娃存錢筒給我們存錢,零錢是阿公阿嬤爸媽給的,我們存下來,現在我和妹妹決定要把這個送給你們,希望也能幫大家一點點。」陳時中看著桌上的存錢筒說:他們很可愛,每天看著她,心情也會變好。他接著說,這兩個存錢筒裡分別有一個一1822元,一個1674元,這對小朋友是大數目,相信他們存很久,這樣的心意我們收到,錢還是會退回,收到心裡面去。陳時中說,這個娃娃我會放一個禮拜後,寄回去,希望他們繼續存錢。不用再存來給我們,是希望他們養成存錢習慣,這也是他們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心意。陳時中說,目前台灣防疫31天沒有本土案例,是由很多人配合、願意遵守相關規定,小朋友不能出去玩很痛苦,沒有因為不能出去玩不喜歡我們,還捐錢給我們,讓我很感動。陳時中並呼籲全民配合防疫新生活,他表示:「很多人給我們很多東西,不用了,心意收到即可」他再次向送東西、寫過信的大朋友小朋友表達謝意,謝謝支持,大家一起走下去。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舞廳、酒店可開放? 陳時中:做好防疫包含在開放行業裡
我國再度連續六天零確診,且已31天無本土案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防疫新生活仍要保持社交距離,至於酒店、舞廳,宣布開放時「也包含這樣的行業」,只要能落實防疫新生活,就可有條件開放。陳時中表示,防疫新生活就是要保持社交距離,如果無法維持就應該要戴口罩,可以彈性運用隔板、梅花座等方式來維持距離,室內外場所聚集的時候要量體溫,並且準備洗手等清潔用具,力行健康行為。另外,也要建立實名制的人流管制,並且做好環境清消,讓社區維持安全。若可達到防疫指標,加上主辦單位或業者可以確實執行,就不受室內100人、室外500人的限制。陳時中也表示,防疫新生活涉及全部行業,因此當初因為社區緊張而宣布酒店、舞廳於4月9日即日起停業,並指示全國各縣市政府配合、警界稽查,因此讓這些行業有主動停業,也有被動停業。陳時中說,現在宣布開放,也包含這些行業,但基本上是有條件開放,個人要落實新生活指標,業者和主辦單位也要有管理能力,場內人聚集就要戴口罩、實名制等規範,就可以有條件開放。陳時中進一步重申,地方主管單位也要負起監督工作,指揮中心尊重地方政府的管理權限,有些地方政府有疑義或認為指引不清、有個案需要討論,指揮中心也會與地方討論釋疑,幫助大家更方便更確實。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引起焦慮症 三徵兆籲就醫
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對醫師大聲喊著「醫師,我覺得我得了焦慮症。」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會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更是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洗到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而且長期戴口罩戴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另外,陳太太家中也有多種狀況發生,包括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讓她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而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也因疫情而營運停擺,她害怕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整天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全身痠痛、疲累,更常和先生起衝突,只想逃避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除了防疫人員、醫護人員、患者承受重大心理壓力,一般民眾也可能因擔心恐懼而過度焦慮。精神科醫師呼籲,民眾若受疫情影響,出現超過預期的焦慮、悲觀,造成自身痛苦或人際衝突等三徵兆時,應適時緩解壓力,並可考慮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的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健康、關係、經濟、未來不確定感等四方向。健康部分,為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則是在家時間變長,會使相處、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經濟部分,則是各行各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則是不知疫情未來走向,進而影響未來規畫,感到無所適從。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時仍需就醫,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在家時應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
2020-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安顧問:有間接證據指病毒來自實驗室或市場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12日在白宮受訪指出,新冠病毒來源可能來自中國大陸武漢實驗室,也可能來自海鮮市場,肯定的是病毒來自武漢。美國正在調查病毒起源,歐布萊恩表示,沒有時間表;他認為已有間接證據證明病毒來自實驗室或市場,但對中方來說,無論來源是哪個,都不是好答案。歐布萊恩表示,這並非第一個源自中國大陸的傳染病,20年來有5個傳染病來自中國大陸,美國已準備好協助中國大陸處理公衛危機,不只美國受害,世界各國都面臨人命和經濟上的損失。另外,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上月被傳病危,神隱20天,金正恩5月1日透過一組到肥料工廠剪綵的照片,展示金正恩還活著且健康狀況良好,立即引發另一波質疑,指照片主角可能已非金正恩本人。歐布萊恩表示,從北韓發布的照片來看,他認為那是金正恩,且照片是公開來源,他相信大家看到的都是同一組照片,但歐布萊恩不透露美方是否已核實過照片真偽。白宮11日下令,西廂工作人員均得戴上口罩工作,並保持6呎的社交安全距離,歐布萊恩12日現身並未照做,他解釋,自己勤洗手,也保持社交距離,會盡可能小心防疫。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 當個防疫達人 了解怎麼用?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現在國內最熱門問句除「嘉玲(+0)會來嗎?」近日「次氯酸水能擦在皮膚上嗎?」成為最夯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在例行記者會特地說明,唯有醫材級次氯酸水可使用於人體。熟悉漂白水、酒精及次氯酸水等消毒利器,才能成為防疫達人。清潔與消毒是有效減少感染源的方式之一,消毒與病毒外套膜(envelop)有關。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有外套膜病毒容易被消毒產品殺死,新冠病毒就是一支具外套膜病毒,只要使用正確濃度的漂白水、酒精及次氯酸水,就能有效消滅新冠病毒。非醫材級次氯酸水 勿用於人體次氯酸水可分為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的醫材級產品及一般非醫材級產品,陳時中強調,唯有經過醫療器材審查程序、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的次氯酸水才能用於人體或傷口處理;目前市面上的非醫材級次氯酸水,主要用於環境清潔,要避免使用在人體。次氯酸水在我國可作為「食品用洗潔劑」,僅用於清洗食品容器、包裝等食品接觸面,並非我國准用食品添加物,不可以飲用。顏宗海提醒,使用次氯酸水消毒食器後,須再經飲用水充分清洗、加熱或其他適當處理,將最終食品殘留濃度降到最低。此外,由於次氯酸水穩定性差,保存期限不長,久放會失去效果,照光容易分解,存放時要保存在不透光容器,且應放置於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有誤食風險。不方便洗手 才使用酒精新冠肺炎病毒傳播方式分為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前者可以透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切斷傳播鏈,後者就需要透過維持手部衛生降低感染風險。顏宗海表示,外出用餐前,若不方便洗手時,可使用濃度75%酒精,但提醒民眾應以肥皂洗手為主,才是正確防疫方法。因為酒精是易燃物,使用酒精時,須限制在小範圍表面積的消毒,且只能使用在通風良好處,以避免燃燒;酒精在長期和重複使用後,也可能對橡膠或部分塑膠造成褪色、膨脹、硬化和破裂。漂白水刺激皮膚 使用小心漂白水也是常見的環境消毒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1000ppm消毒水泡製方法,是以10公升清水(約1250c.c.寶特瓶裝8瓶水)與200c.c.漂白水(約免洗湯匙10匙),攪拌均勻後即可使用,擦拭地板、桌面、把手等各處,就可以把環境細菌與病毒大量消除。因為漂白水會刺激黏膜、皮膚和呼吸道,且會在光或熱下分解,並容易與其他化學物質起反應,因此使用漂白水必須小心。顏宗海提醒,配製或使用稀釋漂白水,應在通風良好處,使用口罩、橡膠手套和防水圍裙,最好也使用護目鏡保護眼睛,以避免被噴濺到。不具孔隙表面 可採擦拭消毒針對不具孔隙的表面,可以採擦拭消毒,建議接觸時間超過10分鐘,在消毒擦拭之前,應將表面的有機物清除乾淨,例如:分泌液、黏液、嘔吐物、排泄物、血液和其他體液,可以使漂白水充分作用;若以浸泡消毒,建議應超過30分鐘,未使用的稀釋漂白水,在24小時之後應丟棄。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嘉義縣率先宣布國中小可以不戴口罩 小鎮醫師擔心疫情
國內今天無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更是本土零確診滿月日子,疫情趨緩;嘉義縣長翁章梁在防疫會議宣布,即日起縣府及所屬機關(含學校幼兒園),不硬性規定戴口罩,率先全國開放學生校園可以不戴口罩,引發爭議,家長、校長大多支持,但發起全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的小鎮醫師陳錦煌為疫情擔心,認為校園防疫鬆綁不宜太快。教育處長陳添丁說,考量疫情趨緩,國內1個月無境內案例發生,教育處為兼顧學校正常生活逐步恢復,所屬學校即日起不再強制戴口罩,但要持續量體溫、落實勤洗手、定期消毒等防疫措施,師生如有身體不適,則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嘉義縣家長協會理事長蘇正煌支持縣長決定,他說,國內連續1個月無本土案例,又嘉義縣恢復西部縣市唯一零確診縣市,疫情緩和,師生在校園可以不必戴口罩,方便室內外上課活動。南新國小校長莊政道支持縣長決定,他說,校園室內外上課活動,常為戴不戴口罩困擾,尤其進入夏天,天熱戴口罩影響學生上課活動,雖不硬性戴口罩,仍要勤洗手,量體溫,外人進校園戴口罩、量體溫。陳錦煌說,新冠肺炎案例,無症狀者也會感染,校園是容易群聚感染場域,孩子無症狀也會感染,還可能回家感染長輩,校園應建立整套的防疫教育,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戴口罩雖不舒服,但以防萬一,開放上學不戴口罩,讓他為學校防疫擔心。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店如何隔離? 陳時中:放透明隔板
針對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酒店業開放該如何保持社交距離?指揮官陳時中12日與其他官員罕見拿下口罩、並肩而坐,座位間則擺上透明隔板。他意有所指表示:「萬一有些場合沒有辦法隔離的這麼遠,適當的隔板也可以讓大家更安心。」他也幽默說道:「很久沒有用真面目跟大家見面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2日宣佈無新增確診案例時說:「這已經是本土社區連續30天沒有相關案例,當然個人防護還是不能少,勤洗手戴口罩,不舒服就待在家休息。」他也藉國際護師節向全台護理師道謝。他說:「護理師不眠不休的工作帶給我們安全的社區,要謝謝他們護台灣、助世界。」陳時中再表示,現在觀光旅遊幾乎沒有限制,是民眾信心不足才會擔憂,他強調:「只要個人衛生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生病的人好好待在家,旅遊基本上是安全的,不用這麼擔心。」但他直言:「目前對於國外旅遊,確實沒有列在規畫之中。」他也強調,已與交通部進一步就國內景點旅遊人數再開放進行討論。而球賽跟婚宴都已陸續鬆綁,藝文展覽是否可以恢復售票方式比照辦理?陳時中回應說,藝文活動也涉及售票張數的限制,將持續和文化部討論,「6、7月近一步開放是有可能的,會先公告國家級場館。」至於酒店、舞廳與KTV同質性高,是否能比照開放標準一致公告?陳時中語帶保留說,之前釋出的規範都已一致,只要做好個人防護,地方政府人手足夠,都可以開放,「若有疑義都能提交到我們這邊來。」有媒體提問,新北市長侯友宜對於紓困標準不一有感而發寫下「本是同根生。」陳時中聽聞後笑回:「本是同根生,下一句不一定是相煎何太急,也可以是『合作多愉快』,大家合作,事情就比較好解決。」【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聰明防疫 車內消毒秘訣有這些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車輛成為人們外出的「保護泡沫」,在居家消毒過後,車子也必須滅菌,確保交通工具不會把病毒帶回家。消費商品評鑑權威雜誌「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指出,車內經常觸碰的表面是最需要消毒之處,包括內外車門把手、方向盤、排擋桿、方向及雨刷桿、任何按鍵及按鈕、座椅調節器、安全帶、鏡子、座位扶手及各種把手等。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居家消滅新冠病毒的基本工具包括肥皂、水、酒精,以及含有至少70%異丙醇(isopropyl)的消毒濕巾,是最有效的汽車消毒利器。洗手要洗20秒,清潔車體內部表面也一樣;消毒產品需要多幾秒的時間才能殺死病毒,清潔車內部時,倒了清潔液後多等一下再擦拭。戴上一次性手套進行清潔,以防污染。大多數仿皮和皮椅有預防氨基鉀酸酯的塗層,太常用以酒精為基底的清潔產品擦拭可能破壞塗層;肥皂因此成為纖維和皮革座椅最安全的清潔選項。溫和的擦拭車體內裝,確保不要大力摩擦;用少量的水,才不會浸濕座墊。就皮椅而言,清潔後打開冷氣加速除溼是防止龜裂的好方法。多花點時間清理方向盤,租車網CarRentals.com研究顯示,方向盤的病菌為公共廁所馬桶座墊的四倍。最後別忘了,車窗關閉時,新冠病毒會在車內累積。若有染病乘客咳嗽,每咳一次病毒濃度就會在車內提高。不過車窗只要保留三英寸的通風空間,就可使病毒消散。所以下次無論你是開自己的車或搭別人的車,即使車內沒有人不舒服,也最好開點窗以保健康。
-
2020-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焦慮症上身?醫籲注意3徵兆
精神科醫師表示,民眾若受疫情影響,出現超過預期的焦慮、嚴重悲觀、造成自身痛苦或人際衝突等三徵兆時,應適時紓壓緩解,可考慮就醫,避免病情惡化。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對醫師大聲喊著她覺得她有焦慮症,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洗手、噴酒精,洗到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長期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陳太太家中也遇上多種狀況,包含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讓她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因疫情而營運停擺,她怕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整天心神不寧、晚上睡不好、全身痠痛,更常和先生起衝突,只想逃避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就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健康、關係、經濟、未來不確定感等四方向。健康部分,為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是在家時間變長,會使相處、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經濟部分,是各行各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是不知疫情未來走向,進而影響未來規畫,感到無所適從。施佳佐表示,有病症時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在家時應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
2020-05-1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口罩購買懶人包/ 口罩實名制3.0第八輪 時程細節看這邊.幼幼平面口罩也能買
台灣抗疫有感,已多日無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出現,儘管如此,防疫為全民運動不能鬆懈。出入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量測體溫、勤洗手消毒...,口罩還是防疫必須品。口罩實名制上路後,為了更加便民不斷進行改版,行政院長蘇貞昌今表示,新一輪口罩實名制,網購將會增加0至4歲「幼幼平面口罩」,讓孩子的防護更完整。口罩實名制第八輪5月11日至5月17日可在超商續購,第七輪取貨時,在超商插卡續購,但只有小童立體口罩;5月18日至5月20日,則可在超商網路預購幼幼平面口罩,用APP或在超商機台插卡購買,16歲以下者可買幼幼平面口罩10個;5月25日至6月7日取貨。第七輪 取貨/超商續購+繳費一起來口罩取貨時間(14天):5/11(一) ~ 5/24(日)續購繳款時間(7天):5/11(一)08:00 ~ 5/17(日)20:00續購方式:到超商取貨時,以健保卡插入超商事務機續購第八輪第八輪 預購+繳費全面開放預購繳款時間:5/18(一)08:00 ~ 5/20(三)20:00口罩取貨時間:5/25(一) ~ 6/7(日)▍預購方式① 電腦: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證至 #eMask口罩預購系統 預購https://emask.taiwan.gov.tw② 手機:透過 #健保快易通APP 進行認證預購🔔Android:https://goo.gl/dwD1aC🔔iOS:https://goo.gl/omZ11S網站及手機預購完就可馬上用實體或網路ATM轉帳,也可刷卡繳費(使用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至eMask系統插卡驗證後刷卡,或是直接透過APP線上刷卡)。③ 超商:#帶健保卡到四大超商門市,利用超商的多功能事務機,插入健保卡預購,直接列印小白單至櫃檯繳費、完成預購。▍取貨序號:為避免詐騙訊息及苦等簡訊,建議大家自行至 #eMask網站/繳費查詢,輸入身分證字號及手機號碼查詢(不用插卡),也可以查家人的取貨序號!https://emask.taiwan.gov.tw/msk/index.jsp貼心小提醒:記得把圖片存下來,才不會忘記時間!
-
2020-05-12 新聞.杏林.診間
國際護理師節 給第一線掌聲
今天是國際護理師節,全球新冠病毒肆虐,護理人員留在第一線照顧病人,捨我其誰。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呼籲,希望大家深刻感受護理人員的價值與重要性;振興醫院醫院護理部主任李作英則發起「謝謝護理師」,希望大家在今天中午12時一起鼓掌,讓全國各角落都能聽到掌聲,慰勞堅守防疫前線的護理師。李作英表示,每天看著護理師進入病房照顧病患,幫腹瀉的病人換尿布、抽痰、拍背,甚至重症裝上葉克膜,每每滿身大汗;尤其年輕的護理師們照顧病人的同時,其實內心也充滿害怕,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更是恐懼,因此希望大眾除了一句「謝謝」外,也能從心底用具體的鼓掌行動鼓勵第一線人員。明金蓮表示,面對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考量多數護理人員並無SARS及照顧肺結核病患經驗,護理部特別開設勤前教育課程,而迎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醫院將已關閉的病房重新打開,規畫為防疫專責病房,結果在1月24日除夕當天小夜班,台北榮總負壓隔離病房即收治第一名疑似病人。桃機、松機北榮140護理支援檢疫明金蓮憶起過年那段時間,「我們幾乎都沒有放假。」幸好支援人力調度順利,護理人員雖然難免也感到焦慮、害怕,但大家心存使命感,用心照料病患。後來號召護理人員到桃園機場、松山機場支援檢疫,台北榮總護理人員挺身而出,短短不到一天,就湧入140多名熱血參與任務的護理人員報名。明金蓮說,防疫期間非必要手術減少,住院病人也減少,而國內疫情和和國外相比較緩和,有較充裕的護理人力可以調度。新冠肺炎病毒傳染力強,需要更完善防護照顧裝備因應,雖衛生單位針對照顧新冠肺炎病人護病比是一比五,但榮總重症病患多,護病比幾乎是一比一到一比三。「我很心疼護理同仁戴著緊閉的、講話時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的N95口罩。」明金蓮談到同仁的工作狀況,充滿不捨,防護隔離衣穿穿脫脫很麻煩,悶住身體也不透氣,但護理人員撐住又濕又熱的身軀在負壓隔離病房內照顧病患。從吃的到消毒用品感謝各界打氣這段時間,不少善心人士體恤護理人員,提供護手及消毒用品,還有許多吃的、用的為醫護人員打氣。明金蓮對民眾的愛心深深感謝。明金蓮提醒,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呈下降態勢,因為疫情,養成國人戴口罩、多洗手,這些好習慣應繼續維持。面對未知的疫情變化,不論護理人員,還是民眾,勤洗手、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護。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推動餐廳樂活防疫標章 指揮中心:計畫已在簽核中
台灣已累計29天沒有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提到,將在保持個人防護的基本前提下,推動安心飲食與防疫旅遊。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目前規畫先試辦餐飲活動人數開放到250人、餐廳防疫標章。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安心飲食相關計畫已在簽核中。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社區基本上安全,防疫可說初步成功,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的基本防疫必須持續下去,以此基礎,後續才能推動安心飲食、防疫旅遊,但目前餐廳是否要求實名制,還待研議。陳時中表示,希望進行餐廳用餐實名制,如果有疫情需要疫調時,才能更有效率的把疫調做出來。不過,實名制牽涉個資,填寫哪些資料能兼顧防疫又不妨礙個人隱私,需要非常謹慎,目前正與資安單位研議中。陳時中說,現在先試辦餐飲活動開放至250人,以後將用獎勵方式推動「樂活防疫標章」餐廳,鼓勵有作好防疫的業者做標示,讓民眾選擇用餐地點時可以辨識。另外,文化部也正在討論國家展演場的相關限制,交通部的防疫旅遊也在一步步規劃中,預計一開始都會比較保守。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六月新娘安心!指揮中心放寬宴客至250人
我國連續29日未出現新冠肺炎確診本土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台灣已是一個安全的社區。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放寬餐飲活動人數,上限可以達250人,每桌最多維持八人,才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社交距離1.5公尺,一場約可席開30桌;賓客也要落實實名制,才有利於疫調。希望兼顧防疫之餘,中西規模婚宴可以舉辦。陳時中表示。連續一段時間無本土案例,「大家可以過得輕鬆一點」,但觀察到中國、韓國有些地方放鬆之後,疫情又回來,因此提醒民眾還是要高度警覺,「勤洗手、戴口罩是必要的」,生病時也不要到人潮密集處。
-
2020-05-11 橘世代.時尚橘
灰塵也有分無害!日本媽媽居家防疫全靠「不生病打掃法」
不要再用打掃鍛鍊意志力了!每次打掃完,是不是會讓你覺得連心靈也一起被淨化了呢?很多人都認為,只要在早晨打掃一下,就能舒服地開始新的一天,對吧?像這種心靈上的加乘效果,對提升打掃動力是件好事。不過,如果光是有打掃就感到滿足,反而疏忽清除病原體等重要的衛生觀念,這可就成了大問題。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曾聽別人提到:「要鍛鍊忍耐力跟意志力,就該直接用手打掃馬桶!」從衛生方面來說,直接用手打掃馬桶時手上若有傷口,就有很高的風險會引發感染。就算手上沒有傷口,也不能斷定細菌或病毒不會附著在平常洗手難以清潔的指縫等地方。這些細菌、病毒一旦附著在人體上,就有可能因此在家中擴散傳染。日本人總愛用打掃來進行精神鍛鍊,但要是想真正維持身體健康,就必須先跳脫這種精神理論,養成以科學角度思考的習慣。你最需要的是「實證打掃法」打掃過程是由「物理」跟「化學」所組成。打掃時通常會先用清潔劑的化學反應分解髒汙,再透過物理性的力量擦拭乾淨。而灰塵會受到氣流、引力、靜電、濕度等物理條件影響,在空中漂浮並積聚在某一處固定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著重打掃這些重點處。從任職於龜田綜合醫院開始,我在各大醫療院所指導環境衛生維護超過三十年。每一次我都會先檢查病房中空調與通風扇的位置,分析出風和灰塵流通的路線。接著我會考慮病患跟護理師的行走動線,推測出容易大量堆積灰塵及滋生黴菌的地方。透過這個方法,我可以找到需要重點打掃的區域,同時達到「效率」與「乾淨」兩個目的。這道理套用到居家清潔上也是一樣。住家環境跟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透過空氣緊密接觸。只要外部環境狀況良好,我們身體內的環境也會跟著變好,反之亦然。我希望大家能利用有科學根據的做法,養成正確的打掃習慣,促進身體健康。沒有人告訴你的「病原灰塵」危險性接下來要介紹的「不生病打掃法」,會將灰塵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病原體較少的新生灰塵。剛剛從空中飄落到房間的灰塵,所含病原體較少,基本上對人體無害。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種—「病原灰塵」,因為人類或物品移動產生的氣流,會讓灰塵飄到房間角落聚積,經過一段時間,裡面已增生大量的病原體。病原灰塵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細菌、黴菌、塵蟎。它們會把房間角落的灰塵當作食物與居所,爆炸性地快速繁殖。因為病原體的聚集,會讓一般灰塵變成病原體濃度極高的病原灰塵。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吸入這些病原灰塵後,會引發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果你身體感到不適,或許兇手就是病原灰塵。灰塵的種類病原灰塵●長期聚積在房間角落●細菌、黴菌、塵蟎滋生●病原體濃度高●呼吸系統的疾病(肺炎、氣喘等)的起因無害灰塵●剛從空中飄落●主要成分是纖維跟棉絮●病原體濃度低●不易成為疾病的起因如何養成不生病的打掃習慣不生病打掃法的重點,就是依照各季節特徵做有效清潔。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打掃就能省時又省力!「不生病打掃法」很麻煩?不生病的打掃法,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自己是否能夠每天不間斷地做。就算年底大掃除那一天家裡乾淨溜溜,但隔天細菌或病毒又開始大量繁殖、讓人生病,這樣的話根本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讀者們看到這邊,大概會有人覺得:「我很討厭麻煩,每天都要打掃實在辦不到」。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因為比起每週一次花很多時間打掃整個家,不如每天花個幾分鐘,將家中分成各個小區域來打掃,這樣反而能減少好幾倍的麻煩與時間。除此之外,我所提倡的打掃法,目的說穿了只是要定期減少病原體的數量,讓居住者可以遠離疾病,維持健康。我追求的是使用高效率消滅病原體的小工具,優先清除家裡會危害健康的「呼吸道病原體」或「腸胃道病原體」,並不是將家中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一塵不染。大家親自實踐之後,應該就會發現這些過程其實不會很花時間。事實上,為了將每個角落都打掃乾淨而拼命刷洗的打掃方式,反而才是大問題。說來諷刺,導致灰塵滿天飛的最大原因絕對是來自於打掃。請大家趁此機會,馬上丟棄那些只重視外觀的打掃法吧!《這樣打掃不生病》書中所介紹的打掃法,能夠同時達成「快速」與「不生病」的目的,對於討厭麻煩的人來說,反倒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如果聽我這樣說完,你還是覺得懶得動手的話,那麼就請從以下三個觀點切入,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吧!那就是打掃要在 1.隨意、2.不勉強自己的範圍內、3.輕鬆動手做。「今天我要打掃寢室櫃子上的灰塵」、「明天只要清理走廊的角落就好」。就像這樣子,每天把打掃一些點狀區域當作執行目標,以後自然就會變成習慣。習慣之後,未來就不會對打掃感到那麼大的壓力,而是能夠天天保持乾淨。本文摘自《這樣打掃不生病!【全圖解】:醫療級清潔專家帶你一天12分鐘,輕鬆清除「病原灰塵」,遠離呼吸道、腸胃道感染》、台灣廣廈2019/11/15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居家戰疫!濕度多少最能抑菌?5家電有效抗菌。3招食材收納秘訣 讓家中廚房煥然一新!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家長憂疫情 5幼兒疫苗接種率降0.53%至9.6%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台北市衛生局統計發現,適齡幼兒的疫苗接種率,包括B肝、五合一、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A肝及日本腦炎5項常規疫苗接種,疫情前後四個月的接種率,均下降0.53%至9.6%不等。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說,正因部分家長擔心新冠肺炎感染,多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延遲帶孩子前往醫院接種常規疫苗。余燦華提醒,因麻疹傳染力強,因疫情緣故,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的適齡幼兒接種率下降8.08%,若有麻疹疫情,恐影響幼兒的抵抗能力。另外,除了適齡幼兒外,余燦華說,截至今年4月底,臺北市2萬3788名即將入學的國小一年級新生中,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2劑(MMR2)接種率為78.9%、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第2劑(JE-CV_LiveAtd-2)接種率76.92%、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接種率72.81%,上述3項疫苗全數完成率僅65.02%,提醒還有8322位學童,尚未完成全數接種。衛生局提醒,各項常規疫苗應該按時接種,才能有完整保護力,其中接種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疫苗,才能提升學童的群體免疫能力,降低因集體生活而造成疾病感染之風險。余燦華呼籲,防疫期間,家長若要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疫苗,除勤洗手、戴口罩等適當防護措施外,也可採事先預約,或至各行政區臺北市聯合醫院院外門診部及小兒專科診所接種。
-
2020-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預估戴口罩、社交距離恐持續至疫苗問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上午接受電台專訪,張上淳表示,雖然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本土案例,但接下來還是期待「有好的疫苗,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要繼續防守」。他說,現在社會上對於疫情有「零容忍」的氣氛,萬一出現案例,下令放鬆規範的決策者就要肩負沈重的責任壓力,預估戴口罩、社交距離、勤洗手,都還需要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張上淳表示,現在社會上有「病例零容忍」的期待,這將使主政者或是決策者比較為難,「誰下令決定口罩收下來,萬一出現有狀況的時候,那個人責任是非常非常大。」他說,接下來還是期待有好的疫苗,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要繼續防守。「這是一個長期抗戰,戴口罩社交距離洗手都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張上淳認為,台灣本土是相當安全,但是境外還是不安全,難保什麼時候「有不小心漏進來」,所以邊境管制暫時是不容許放鬆的,除非某些國家疫情控制好了,才對某些國家放鬆。面對主持人周玉蔻連番探問張上淳,被封為「防疫五月天」的感想?幾位官員私下互動和優缺點?張上淳始終守口如瓶,不動如山。他僅透露自己過去與部長陳時中不熟,曾與疾管署署長、副署長比較熟,因為過去「打過很多疫仗」。2003年張上淳擔任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時,在臨床第一線對抗SARS,同時幫忙中央防疫,2009年H1N1時他擔任衛生署副署長,直接在中央帶領防疫。他笑說,「家人都很清楚我的專業就在這裡,國家有需要我就盡力而為,只是偶爾會笑我口才不好。」面對外界批評,張上淳始終沒有太多情緒反應。被主持人問到為何有超強的情緒管理功力,張上淳認為應是來自於臨床,面對各式各樣病人的訓練。「太多情緒去面對病人會很麻煩,因為病人有各式各樣的,不能因為對方的口氣如何就跟著起伏。」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師帶頭跳洗手舞 防疫又紓壓
彰化秀傳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李佳穎是舞林高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替醫護人員紓壓,最近帶領院內醫護和行政人員,錄製一段時下流行的洗手舞影片,他說,最近疫情趨緩,但是手部清潔還是非常重要,預防疾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手洗乾淨,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自二月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很多民眾都感到焦慮和恐慌,衛生及醫療機構都強調勤洗手的重要性,但教法不一,舞功高強的李佳穎於是乾脆用跳的,表演洗手舞,好記又有趣。李佳穎經常在外科聚會上大秀舞技,為了紓解院內同仁工作的壓力和辛勞,發起跳洗手舞活動,更召集了醫護和行政人員共7人錄製教學影片,只經過兩次練習就上陣,由他帶頭跳,大家自得其樂,影片上網後,自娛娛人,也寓教於樂,網友驚為天才,直呼帥爆了,粉絲也暴增。李佳穎輕鬆跳洗手舞,但談到洗手可就正經八百,他說,盡管最近疫情趨緩,但是日常生活的手部清潔還是非常重要。他說,1公克肥皂勝過100萬的抗生素,預防疾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手洗乾淨,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李佳穎說,是在網路上看到蔡恩雨和朱浩仁的「洗洗洗洗手」洗手舞MV,覺得有趣又容易學,所以發起這個洗手舞宣導活動,希望大家藉著活潑輕快的旋律,確實做好正確洗手七步驟「內外夾弓大立完」,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母親節後 長照探視可望再放寬
長照機構探視於五月一日有條件解禁後,母親節被視為長照機構後續擴大開放的指標節日。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疫情趨緩,管制也會逐步放寬,母親節過後,將觀察家屬、機構是否能落實防疫新生活措施,若能遵守,未來探視頻率、時間將會再放寬。長照機構探視有條件解禁超過一周,周道君表示,各地長照機構解禁後,家屬都能夠配合,僅有少數家屬對預約實名制有所抱怨。他坦言,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視,不能說沒有風險,強調此次開放是相對謹慎的政策,依照國外經驗,機構內爆發傳染病,無論是不是新冠肺炎,都非常棘手,下一階段是否擴大開放,必須謹慎再謹慎。周道君說,待家屬與長輩都熟悉現階段探視政策後,再參考疫情發展,屆時就會考慮是否再放寬,放寬的範疇包含探親頻率及時間,感控措施則不會調整,仍舊必須戴口罩、勤洗手、無法戴口罩就得保持社交距離。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林金立說,此次因應疫情要求的感控措施,包含戴口罩、家屬減少進入照顧區域等,期待疫情結束後也繼續留下來,過去請家屬探視時戴口罩,多半被漠視,未來也會規畫機構內隔出會客區與探視區,作為分流,加強感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