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氣味
共找到
453
筆 文章
-
-
2022-02-08 新聞.健康知識+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隔離檢疫是一種古老的工具隔離檢疫的英文「quarantine」 源自義大利文的「quarantena」, 是「quarantagiorni」的簡寫,意思是「四十天」,這是人類對流行病最古老、也最一致的反應之一。理論上,隔離檢疫一直是小規模的,它的運作機制是把疑似患病的人跟已知健康的人給分隔開來,但這種看似簡單的區隔,卻開啟了哲學不確定性、倫理風險與政治權力可能的濫用。雖然隔離檢疫在後勤執行上可能很困難,但它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你的體內可能有某種危險的東西—某種具有傳染性的東西—它正處於掙脫束縛的邊緣。你想看看它是否會出現,而你需要的空間與時間就是隔離。隔離是一種有效的醫療工具,但在道德、倫理、宗教問題上,它也是一種異常詩意的比喻:它是一段等待期,讓你看看潛藏在你體內的東西是否會顯露出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來,隔離檢疫一直是用來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建立緩衝。它延遲了我們與某種我們不理解、且缺乏天然免疫力的東西接觸。它從本質上就是一種空間性的解決方法,其核心是監測。建築師與工程師設計的隔離空間,無論是專門的醫院病房、改裝的Airstream 露營拖車、改造的汽車旅館或氣密的溫室,都是試圖消除我們與他人互動的風險。正因如此,隔離在歷史上最常發生在交流場所、入境關口、不同文化、甚至不同物種交會的地點。事實上,某些現有的地緣政治邊界,就是因為隔離才存在的。民族國家與帝國曾經如臨大敵地想保護自己躲過即將到來的威脅,這些分界線一直留存到今日。面對恐怖的、致命的事物,我們當然會想方設法延遲它的到來,而這種延遲就是隔離。在今日,隔離檢疫的重要性史無前例,因為我們以有利於新型病原的方式改變環境,動搖平衡。細菌與病毒光靠數量就能在與人類的關係中佔據上風,更別提它們還有更快的世代循環這項演化優勢。它們現在能在數小時內在各大洲之間跳房子、乘坐噴射飛機環遊世界,並沿著貿易與旅行網路傳播。當我們改變氣候、深入世界各地未開發的地方、砍伐雨林、干擾偏遠洞穴來破壞生態系時,我們也開始接觸野生動物,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甚至會食用、養殖、把牠們—以及牠們的疾病—帶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數以千計的病毒和細菌提供了溢出(spill over)或跳躍傳染宿主的機會,進而釋放新的瘟疫。隔離是我們手上最好的、有時也是唯一的武器,幫助我們保護自己、對抗真正的新型病原。隔離為我們爭取了應變所需的時間與空間。正式來說,人類至少從十四世紀開始,就一直在對自己與彼此進行隔離檢疫,以應對黑死病。一三七七年七月,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濱海城市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制定了公認是世界上第一套具體規定隔離的強制公衛措施。當地的大議會批准了一條規定:「來自疫區者不得進入杜布羅夫尼克或其地區,除非先在姆爾坎聖馬可(St.Mark, Mrkan)小島或察夫塔特(Cavtat)鎮度過一個月,這是出於消毒目的之考量。」杜布羅夫尼克的長老並沒有在疾病來襲時關閉城門,犧牲交易帶來的經濟利益,而是建立了一道緩衝,延遲潛在感染人員與貨物進入城市的時間,直到證實安全才放行。因此,隔離檢疫是一種古老的工具,卻在我們的現代世界重新佔據中央舞台,它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宗教起源:隔離最初只限三十天,而四十天的隔離卻為這種經驗賦予了神學上的重要性。藉由採用四十這個數字,隔離在概念上就能追溯到聖經時代。自那時起,隔離就是一段淨化的時期,明確援引了基督在沙漠中的四十天、基督教大齋節(Christian Lent)的四十天、迫使諾亞建造方舟的四十天降雨,甚至是摩西在西奈山(Mount Sinai)山頂等待十誡所花的四十天。正如珍.史蒂芬斯.克勞肖(Jane Stevens Crawshaw)在《瘟疫醫院:近代早期威尼斯城市的公共衛生》(Plague Hospitals: Public Health for the City in Early Modern Venice)中強調的那樣,「隔離期的宗教意義並非巧合,它被選中是為了撫慰隔離者,以及鼓勵人們把隔離視為一段在奉獻中度過的淨化期。」這讓隔離既是以信仰為基礎,又具有醫療的性質,既是對靈魂的淨化,又是對身體的清潔。隔離就是為了體驗淨化、讓自己與世界保持距離,然後以重生的姿態再度進入世界,確保自己擺脫了充斥髒汙的傳染。第一座用於隔離檢疫的永久設施在二○一六年九月一個灑滿陽光的寧靜黃昏,當時離新型冠狀病毒使世界停擺還有好幾年,路易奇.貝爾蒂納托伸手迎接我們進入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基金會(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在威尼斯的圖書館。貝爾蒂納托是一名醫生兼公衛政策專家,年屆六十,皮膚黝黑又朝氣蓬勃,巧妙弄亂的頭髮只露出一絲灰色。他曾是義大利維內托(Veneto)大區的國際衛生主任,後來也擔任義大利國家COVID-19 應變小組的首席科學顧問。他頗為熱衷於隔離檢疫這門學問,對這項工作的醫療史、未來應用及獨特的倫理責任,都鑽研甚深。我們與貝爾蒂納托見面的這座圖書館,是奎利尼.斯坦帕里亞(Querini Stampalia)貴族世家的最後一位成員創立的。在他的希望下,假日時圖書館會對大眾開放直到午夜,這是為了確保威尼斯人在其他圖書館關閉時,仍然有個地方能「研習有價值的學科」。(今天,圖書館已改成在比較適中的晚上七點關門,因此我們主要是在閉館後參訪,這也導致當晚出現了一個趣味時刻。)貝爾蒂納托與歷史學家兼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圖書館員安吉拉.穆納里(AngelaMunari)在館內跟我們會面,貝爾蒂納托負責為穆納里口譯。穆納里身材嬌小、行動俐落,她戴著歸檔用的白手套,引導我們穿過古老的書架和現代的辦公室,進入一個擺滿手稿的房間。這些手稿都涉及醫學、流行病與隔離檢疫,有些已有將近六百年的歷史,有些是羊皮紙、有些是紙,頁面往往斑駁並充滿汙跡。穆納里小心將手稿一一攤開,向我們展示地圖、威尼斯官方公衛命令、有點可怕的解剖圖、私人住宅的消毒流程、不明疾患的推定療法圖解等等。整個房間瀰漫著皮革封面和陳舊羊皮紙的濃濃氣味,混雜著貝爾蒂納托的古龍水香茅味,這是一款清爽的柑橘調香水,跟殺蟲劑有微妙的相似之處。我們後來開玩笑說,鑒於這座城市的瘧疾史和對抗蚊媒疾病的經歷,這款香水是很匹配的巧合。結果證明,貝爾蒂納托和穆納里是非常理想的嚮導,我們跟他們兩人一起探索隔離檢疫的歷史與未來,而威尼斯是最適合開啟這場對話的城市。畢竟,隔離或許是在杜布羅夫尼克最早強制執行,卻是在威尼斯這裡被精煉成一門建築與空間的科學。威尼斯是一座由島嶼、運河、橋樑、碼頭構成的迷宮,它本身就是試驗新型地理控制的天然實驗室。正如珍.史蒂芬斯.克勞肖所寫的,這座城市已經成為對抗疾病傳播的骨架,她稱之為「一種保護形式的都市空間操縱」。就連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圖書館都是坐落在一座島中島上,只能透過一座又小又容易堵塞的步行橋才能抵達,正是這樣的地形,讓這座城市便於進行檢疫與隔離。威尼斯潟湖依然擁有三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檢疫站(lazzaretto)遺跡,每一間都在不同的島上,每一座島都離市中心愈來愈遠。我們一邊討論,一邊審視攤開在桌上、不同世紀的威尼斯地圖,並觀察這座城市的隔離島在地圖上顯眼的標記。貝爾蒂納托解釋:義大利文的lazzaretto(拉撒路)就是檢疫站的意思。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這個詞(英語形式的拼寫是lazaretto)最有可能源自拿撒勒聖瑪利亞(Santa Maria di Nazareth)的變體,拿撒勒聖瑪利亞是那座島原本的名稱,威尼斯的領導者在島上建造了全世界第一座用於隔離檢疫的永久設施。從「拿撒勒」演變成「拉撒路」(Lazarus)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拉撒路(根據《路加福音》,他是聖經裡滿身是瘡的乞丐,在一名富人的門外乞討)也是痲瘋病患者的守護神。不論是以童貞純潔的聖母,或是以獲得上帝恩典救贖的染病異鄉人來為一處設施命名,這種相互交織的語源學都是相當詩意:檢疫站是分隔純潔與危險的地方,就連它的名稱都是如此。從亞洲帶到歐洲的惡靈歷史學家認為,在一三○○年代之前,歐洲與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已經享受了幾個世紀沒有流行病的相對自由。關於黑死病究竟起源於何處,目前還沒有充分的共識,不過許多人相信它最初是在中國或中國附近爆發的。有報告指出,一種神祕疾病在一三三○年至一三五○年之間,消滅了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隨後統治元朝的蒙古人宗族滅亡,由明朝取而代之,使該假說更具說服力。目前已知的是,鼠疫在一三四六年已經到達黑海,歷史學家認為,在卡法之圍(Siege of Caffa)(卡法現稱費奧多西亞[Feodosiya])期間,發生了一次關鍵的傳播事件。卡法是熱那亞人在克里米亞半島建立的一座重要港口,目的是與東方進行貿易。根據當時的記載,進攻的蒙古軍隊使用投石機將滿是鼠疫的屍體扔過城牆,這些屍體在街上堆積如山,把傳染病散播給義大利商人及水手。當他們逃跑時,就把疾病帶回地中海,「彷彿帶來了惡靈」。無論鼠疫的傳播是否應該歸咎於這種可怕的生物武器,鼠疫都在一三四七年透過來自亞洲的貿易商船抵達了歐洲港口。而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恐懼始終與香料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彼此拉扯。(這兩者的聯繫非常緊密,因此在一三四八年,鼠疫肆虐的亞維儂[Avignon]宗座廷中有一名官員寫道:「人們不會食用或處理任何種類的香料,除非它們已經存放一年之久。」)因此,十四世紀的威尼斯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市:一種神祕、高傳染性的疾病開始感染整個地中海歐洲的人,危及當地的居民與他們的收入來源,而且沒有人知道該怎麼遏制這種疾病。貝爾蒂納托指出,在這場大流行結束時,威尼斯已經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這種疾病被稱為黑死病,因為它的病徵之一,是患者的四肢會像木炭般發黑。另外,它也會導致患者鼠蹊部與腋窩的淋巴結異常腫大。這些腫脹的形態被稱為淋巴腺腫(bubo),因此我們如今將這種疾病稱為腺鼠疫(bubonic plague)。穿刺淋巴腺腫非常可怕,當時的醫生必須使用一根插有刀片的長棍,這樣在切開患者的腫脹腺體時,才能跟湧出的惡臭、具傳染性的膿液保持距離。惡名昭彰的瘟疫醫生服裝有一張邪惡的鳥喙面具。穆納里告訴我們,這種服裝起初是在法國設計的,卻在威尼斯受到熱烈歡迎,它在當地融入了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而且經常有人在嘉年華慶典穿戴它。鳥喙面具裡會塞滿大蒜及香草植物,以便中和腐臭、腺體滲出液與死亡的氣味。(如果是新鮮切碎的大蒜,或許真能提供一些保護,因為蒜素[allicin]這種揮發性化學物質,除了使壓碎的大蒜散發獨特的氣味,也是一種吸入型抗生素。)為了釐清為什麼正式的檢疫措施與相關設施是出現在歐洲,而非中國或黎凡特(Levant)(黑死病較早侵襲但同樣嚴重的地區),穆納里解釋,我們需要瞭解當時用於診斷疾病及健康的特殊準則。黑死病在一三○○年代首次侵襲威尼斯時,二世紀希臘羅馬醫生加倫(Galen)的想法依然是歐洲醫學論述中的主流。他提倡的假說就是「體液」說,這種學說相信血液、膽汁、痰,以及尿液,是瞭解人體健康與生理學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導致黑死病?伊本.西那(Ibn Sina)是十一世紀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伊斯蘭醫生,在歐洲被稱為阿維森納(Avicenna)。他的觀點就是建立在加倫的想法上,但有時也會產生分歧。阿維森納在他的《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一書中將疫情爆發的原因歸因於體液、瘴癘論(miasma theory)、宇宙影響的複雜混合,還有呼吸性傳播或水媒傳播。在這樣的體系中,個體的生活方式和黃道圖,可能就跟他們接觸到不良空氣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除了這類理論之外,當時的人幾乎都是透過神學架構來理解疾病,偉大的宗教傳統往往將瘟疫侵襲歸因於神的旨意或宇宙的力量。然而,人們建議的應變方式卻眾說紛紜。威尼斯人猜想,也許鼠疫是神明為了懲罰威尼斯在商業上累積的財富—畢竟《聖經》宣揚了一種相對貶低商人的觀念,認為商人重視瑪門(Mammon)甚於上帝,還經常行騙。此外,根據醫學歷史學家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的說法,當時的伊斯蘭學者更有可能把瘟疫導致的死亡視為「神的慈悲或殉道,而非懲罰」。事實上,儘管阿維森納嘗試建構出一套傳染理論,但哈里森指出,疾病傳播可能與上帝的旨意無關這一想法「對許多穆斯林來說是極為可憎的」。相似的是,中國歷來也認為流行病是宇宙不諧的結果,遇到這種情況時,需要的是祈求神明息怒,而非建造檢疫站。在一個對感染缺乏現代科學理解的社會中,究竟是什麼導致黑死病這個問題引發了無止盡的猜測。在這場辯論中,有些人開始主張,這種疾病是由日常生活中某種實質、某種真實的東西導致的。細心的觀察者注意到,鼠疫的傳播似乎與外國港口的人員及貨物往來有密切關聯,而這種神祕的疾病已經在那些外國港口四處蔓延了。如果疾病能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從特定地點傳到杜布羅夫尼克或威尼斯,那麼它就是一種世俗的傳染,而不是什麼靈性的病症。隔離檢疫的概念正在成形,儘管接下來幾百年中,關於它的基本原理還是爭論不斷。(直到一八○○年代中期,羅伯.柯霍[Robert Koch]的發現啟發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病菌論,感染傳播的微生物機制才終於得到證實。)將人員與貨物維持在徹底遠離城市的隔離狀態,使政府能利用城市本身來實地試驗這種新興醫學假說。檢疫是揭示人們感知到的身體互動、空間遠近、疾病之間聯繫的一種方式,這證明了我們應該透過流行病學的視角來理解,而非占星術或體液假說。貝爾蒂納托解釋,從這個角度來看,檢疫的接受與施行也是醫療實務現代化的早期歷史風向標之一,它顯示出人們在尋求解釋疾病來源時,對世俗及科學—而非宗教及超自然—至少抱著一種試探的信任。威尼斯等富裕的地中海共和國會採用隔離檢疫作為官方政策,這並不是巧合。這裡與世襲君主制或封建制國家截然不同,獨立公民會選出領導人。而對公民道德的承諾以及對共同利益的投資,就體現在為城市建造一間專用的檢疫站,或是一間像奎利尼.斯坦帕里亞這樣的圖書館。這需要強烈的社群意識與共有的身分認同。因此,隔離與檢疫不僅是政治現代性及醫學理性的早期範例,也是公共精神和實證科學的早期範例。面對傳染病散播註定再度犯錯?這其實多少有點諷刺。如今,隔離檢疫常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甚至原始的做法,但在黑死病時期,它在許多方面都是一種相當成熟且現代的方式。儘管如此,隔離檢疫在當時也和現在一樣飽受批評。我們在圖書館中回溯時光,研究了貝爾蒂納托和穆納里收集的地圖與論文、如美麗漩渦般的黑色和紅色墨水所描繪的山陵與城市、器官與循環。穆納里告訴我們,義大利不同城市的醫學院會彼此競爭,對鼠疫也有不同的解釋。貝爾蒂納托一邊翻譯一邊點頭,並補充:這種醫學派系已經是長年的問題。當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管轄全球遏制傳染病威脅的法律架構)的最新修訂版時,貝爾蒂納托也是代表義大利的團隊成員。他告訴我們歐洲不同地區的專家充滿分歧,更別提那些更遙遠的地區了,這使談判足足停擺了數小時。貝爾蒂納托說:「關於那些衛生法規的爭論,跟五百多年前威尼斯的爭論根本如出一轍。」這是他研究隔離的歷史與未來時反覆出現的主題。在他看來,我們似乎註定要再度犯錯,卻也有幸再度成功。他指出,即使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實務操作也跟早期的醫學理論和迷信觀念脫不了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實務依舊是公衛領域的核心。穆納里指向攤在桌上的各種醫學手稿,包括一份十五世紀反對傳染理論的手稿。這些資料都說明,在腺鼠疫肆虐歐洲將近一百年之後,人們對於腺鼠疫的發生原因或如何預防傳播仍然沒有共識。在歐洲各地,應對流行病的種種措施,包括從放血等古老的醫療技術,到屠殺城市裡的所有猶太人來平息上帝怒火(在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中,猶太人不僅拒絕承認基督是彌賽亞,也對基督受難負有直接責任。)等種族屠殺的恐怖行徑,最終都被證明既無效又殘忍。事實上,在一五一六年,威尼斯還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官方「猶太人區」(ghetto),將隔離的衛生理論應用到猶太人身上,他們被強迫遷移到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的一座小島,那裡唯一的交通路徑只有兩座帶門的步行橋,而且每晚都會上鎖。因此,對貝爾蒂納托而言,威尼斯隔離檢疫的故事,並不是科學進步戰勝了迷信及獵巫的濃霧,而是更有警世意義,提醒我們今日仍然面臨同樣的挑戰。人民仍然常常不信任醫療當局。針對究竟該怎麼對抗傳染病散播,市府官員與宗教領袖、商人與公衛專家,或是醫生與病患之間,都還是爭執不休。無論是小販或總統,都有人支持根本未經證實的療法,外來者和少數族群也依然被不合理地視為疫情爆發的罪魁禍首。貝爾蒂納托彷彿已經預料到不久後的二○二○年,在義大利嚴峻的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提醒我們務必記住:想說服人們相信隔離檢疫、經濟停擺、佩戴口罩等公衛措施對他們最有利,需要極大的信任、領導力與社群凝聚力。而正是因為隔離檢疫承認不確定性,所以很多人認定施行隔離,就等於專家和領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諷刺的是,如果熟知隔離檢疫的歷史起源,你會發現,如今更偏向迷信的居然正是檢疫。地圖和手稿來來去去,舊檢疫站的樓層平面圖、解剖圖,然後是郵輪行程及飛機航線的地圖,貝爾蒂納托警告,威尼斯等城市依然與傳染病的世界息息相關。伊波拉病毒(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ID-19 等大流行的輪廓,在二○一六年就已經很清晰了。我們談了好幾個小時,直到日落,早已遠遠超過預計時間,最後穆納里道了晚安,把這些珍貴材料小心放回檔案庫裡。此時,貝爾蒂納托的眼睛一亮,端出了一個驚喜:一套他委託義大利的戲服設計師所製作的特別服裝,設計師名叫伊莉莎.科貝洛(Elisa Cobello),是他朋友的女兒。他從包包裡取出兩套服裝,一套是二十一世紀的泰維克(Tyvek)個人防護裝備,就是他在非洲治療伊波拉患者時穿的那種;另一套是依照貝爾蒂納托的要求縫製的,一件黑死病時代的瘟疫醫生長袍,配有一個喙狀頭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我們談話時,這個頭盔居然一直藏在他的包裡。貝爾蒂納托接著花了二十分鐘,在我們面前穿上這套中世紀威尼斯的瘟疫醫生服裝,同時指導傑夫如何以正確順序穿戴現代的個人防護裝備。這兩套服裝都需要遵循一套費力的穿戴步驟,即使在非緊急情況下,都不容易穿戴正確。貝爾蒂納托這麼做,並不是想表達現代醫療裝備就跟塞滿百花香(potpourri)的鳥喙面具一樣無效。完全不是這樣。相反地,他的重點是:人類在回應我們不理解的事物時(不論是黑死病、伊波拉病毒,或是幾年後出現的COVID-19),採取的方式之一就是制定規約和程序,當我們試圖戰勝眼前的未知,這些儀式性行為會讓我們安心。從薰香草藥到乾洗手、從威尼斯的檢疫站到高級防護設施,它們都能減少接觸和限制暴露,將陌生的威脅拒之門外。兩人就這樣全副武裝,並肩站在一起。傑夫穿著連帽泰維克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及護目鏡,汗流浹背;貝爾蒂納托幾乎全身都包在他的恐怖片服裝裡。下一秒,我們聽到外面的走廊傳來一聲驚呼,是個保全人員發出的。當這奇形怪狀的兩人回望著他時,他看起來困惑不解,而且頗為驚恐。原來,當我們吹毛求疵,努力想遵循正確步驟穿上防護裝備時,我們全都忘記時間了。圖書館已經關閉將近半小時。那位保全以為他巡邏時已經空無一人,沒想到卻撞見這個文藝復興神祕儀式混搭生物危害防治的活動。貝爾蒂納托脫下面具,保全看到他的笑容後鬆了一口氣,兩個人用義大利語交談了幾句後大笑起來。※ 本文摘自《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作者:傑夫‧馬納夫, 妮可拉・特莉譯者:涂瑋瑛, 蕭永群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06
-
2022-02-06 養生.營養食譜
冬吃蘿蔔加點薑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藥方」,冬天是蘿蔔盛產期,我燉蘿蔔湯時會加點老薑,不只中和蘿蔔的寒涼,更能提味。蘿蔔原產地多說源自中國,古埃及也有記載。在中國,先叫「蘆葩」,後稱萊菔、蘆菔等名,最後才叫蘿蔔。唐代《新修本草》裡說「江北、河北、秦、晉最多」,到了宋代,就「南北通有」了。台灣習慣稱蘿蔔為「菜頭」,王禮陽在《台灣果菜誌》認為可能因為有大的地下塊莖供作蔬菜之用,而稱「菜頭」。這個稱號除了具象,發音也與台語「采頭」相近,因此喜慶吉事必備菜頭祭拜,選舉場合也會送上「好采頭」。蘿蔔與胡(紅)蘿蔔不同,蘿蔔是十字花科,有白蘿蔔、青蘿蔔、櫻桃蘿蔔等品種,胡蘿蔔屬繖形科,原產西南亞,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它「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蘿蔔外形「肥擱短」,常用來嘲笑矮胖之人,汪曾祺則說它「一年到頭都有,可生食、煮食、醃製。蘿蔔所惠於中國人者亦大矣」。《本草綱目》也代為抱屈,表示蘿蔔「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詳之」,難怪對岸作家二毛形容蘿蔔是「大眾情人」。古埃及的蘿蔔多是奴隸在吃,但我們的蘿蔔可是能夠上得了國宴。香港食家蔡瀾自詡拿手菜是蘿蔔瑤柱(干貝)湯,取干貝、大塊蘿蔔、一小塊豬肉腱同燉,湯頭鮮美無比,但要留意火不能滾,要燉,湯才會清澈。「傅培梅時間」示範過干貝蘿蔔盅,也做過干貝蘿蔔球,賣相更佳。食安專家譚敦慈提醒,干貝不能和紅、白蘿蔔一起煮,因干貝是含胺類食物,蘿蔔則施以氮肥,硝酸鹽含量較多,一起烹調容易形成亞硝胺,但有一招能破解,用水先燙過蘿蔔就能去除硝酸鹽,即可安心搭配干貝或其他海鮮。台中小山西館梁老闆「廢物利用」,白蘿蔔皮醃漬成小菜,腹飽食之,消氣解脹。蘿蔔葉也可取代芥菜,製成「雪裡紅」。蘿蔔變化多,切絲可製蘿蔔糕、蘿蔔絲餅,林文月《飲膳札記》記下她融合娘家台式蘿蔔糕和夫家潮洲式蘿蔔糕的作法,「我喜歡在年節慶日重複母親往昔的動作,於那動作情景間,回憶某種溫馨難忘的滋味。」每年初二回娘家,岳母端上大盤煎蘿蔔糕,沾上醬油膏,總被數十名子孫搶食一空,不是蘿蔔糕多麼美味,是親情讓人雀躍。蘿蔔曬乾成菜脯,煎菜脯蛋、煮陳年菜脯雞湯,都是家常美味,只是好的老菜脯愈來愈難求。蘿蔔也可生吃,我數年前赴泰山,路邊小販賣著切成開花狀的水果蘿蔔,導遊說當地人習慣當水果般生吃,買來嘗鮮,微辣清甜,但吃不慣。台灣人吃生蘿蔔,多是吃生魚片時用蘿蔔絲去味,讓味覺歸零,以便品嘗下一道美食,或切片搭著烏魚子吃,用蘿蔔的清淡襯托烏魚子的濃郁鹹鮮。有陣子常和警界好友林怡和消夜,寒夜裡,居酒屋的關東煮道地,我獨愛大根煮,簡單的滋味,最讓人回味,單純的友誼,更讓人珍惜。高雄友人王秀芬在冬初寄來美濃白玉蘿蔔,質地細緻,不用削皮即可直接料理。劉克襄說,美濃地區在菸葉式微後,在二期稻作採收後的中秋試種引自日本的小蘿蔔,沒想到悄然長出自己的個性,徹底展現脆嫩又帶甜的風味。梁實秋寫過《蘿蔔湯的啟示》,說他吃過一鍋排骨蘿蔔湯,「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蔔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問秘訣是「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讓他聯想到文章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少說廢話,這便是祕訣,和湯裡少加蘿蔔少加水是一個道理。」但是,廢話少說後,怎麼說出好話、有用的話,似乎又是一個難題。
-
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
常覺得忘東忘西、腦力不夠用,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如何及早儲備腦力,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和適當飲食都可以讓腦袋更犀利。777腦力保健法 運動最重要曾文毅/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推薦理由:提升腦力健康,建議從運動、飲食、睡眠三方面著手,每天應走7千步、吃飯7分飽、睡眠7小時的「777腦力保健法」,其中又以運動最重要。運動是目前實證醫學上,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的活動。運動時應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我今年65歲,為維持腦力健康,天氣好時,固定從住家騎40分鐘的Youbike到工作地點,每周游泳一次,時間40分鐘,每周到健身房一次進行重量訓練。長期養成運動習慣,有助全身血管健康,供應腦部的氧氣及營養充足,且運動後肌肉量增加,有助分泌肌肉酵素,此酵素可促進腦部運作,因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是錯的,愈是運動的人,大腦更健康。若沒時間運動、上健身房的人,則建議每天應走7千步。除運動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以防病情突然惡化,引發中風危機,造成腦部損傷。飲食應採用「健腦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法,攝取大量及多樣蔬果,多吃魚、蛋,獲取優質蛋白質,油脂則選擇堅果、橄欖油等,此外,如五穀雜糧等也是對腦力營養有所助益。每餐應只吃7分飽,因人在沒有吃飽、處於一點飢餓感的情形下,體內會產生自噬作用,將重新組裝及長出新的細胞。最後,要維持大腦健康,每天睡眠時間7小時,以清除及洗刷大腦運行一天的雜質、廢物及毒性蛋白等,且需進入深層睡眠,大腦才會愈來愈健康。全頭頭皮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陳潮宗/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中醫師推薦理由:為了保養腦力,可以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促進血液循環。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如此有提神醒腦功效。平時也可依個人興趣,從事打麻將、桌遊等用腦、動腦的思考活動,有助腦力健康。現代人愈來愈長壽,大腦功能退化者也愈來愈多,常見健忘與失智。健忘是一時想不起來,但隨後可以想起來;失智症則是容易迷失方向,比如出了家門卻迷路回不了家,或是心算的計算能力喪失、不靈光,或出現妄想等。民眾若有健忘相關症狀,可至中醫診所經中醫師問診使用「孔聖枕中丹」,藥方包括龜板、龍骨、遠志、菖蒲,作用為補益心腎,益智安神,緩解失眠、健忘、精神恍惚等症狀。此外,維持腦力健康,陳潮宗說,可以在食材中添加枸杞、何首烏等抗老化、抗氧化中藥材,如燉煮枸杞雞湯、何首烏雞湯等。枸杞或何首烏一人份約為10克,但因何首烏有一點氣味,有些民眾不習慣,建議可以由1000c.c.的水中放入7至10克何首烏,熬煮成300至400c.c.的湯汁,在不影響風味的前提下,酌量加入雞湯中,達到養生益腦的作用。抗發炎食物 讓腦袋更靈光許惠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推薦理由:要維持腦力健康的「心智飲食」,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鮭魚、蔬菜、水果、堅果,其中富含Omega3、植化素,以及維他命A、C、E,以對抗自由基,避免腦力衰退。心智飲食的食物須多樣化,建議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包括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國內外研究發現,飲食營養愈多樣化,可刺激腦神經活化、降低發炎反應,增進記憶力、判斷力、表達和理解等認知功能。但要維持大腦健康,一定要避免傷害腦力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加工紅肉,以及炸雞排、鹽酥雞等油炸食物,與精緻糕點、含糖飲料等。「長壽飲食」也可以保持大腦健康,須多吃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攝取多來自肉類,但肉類含有飽和脂肪酸,容易在體內形成膽固醇,因此以大豆、豆類、藻類、菇類等植物性蛋白質為基礎,是更好的選擇。維持腦力、長壽三餐飲食建議搭配:早餐:一條地瓜、一杯240c.c.豆漿及一份水果(如一根香蕉、一顆蘋果等)。中餐:一碗糙米飯,菜色選擇三色豆、毛豆、長豆、鷹嘴豆等,並搭配鮭魚、菠菜等。晚餐:吃一碗五穀雜糧飯,加入含豆腐、豆干等豆製品菜色及蔬菜,肉類約為三兩、150克的紅肉或白肉,建議一周不吃超過500公克紅肉或白肉。
-
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 免疫權威醫師教你怎麼吃防癌、防糖尿病
食品金字塔內的食物,皆具有防癌功效大蒜位於計畫性食品金字塔頂端的食材,氣味成分異蒜胺酸具有抗氧化及解毒作用。紅蘿蔔紅蘿蔔的色素成分β-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力,是維持皮膚與黏膜健康的最佳幫手。洋蔥含有抗氧化成分異蒜胺酸與異硫氰酸酯,並富含寡醣,可促進腸內益菌生長。高麗菜富含異硫氰酸酯,具有超強防癌效果。高麗菜煮成湯之後,體積會變小,反而可以吃更多。生薑生薑可以溫暖身體,幫助維持最適體溫,活化免疫細胞。番茄番茄的紅色來自茄紅素,這是一種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和油脂一起攝取可以提升吸收率。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為了達到這一點,飲食習慣相當重要。下圖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表的「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癌症如今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疾病,曾有統計指出,兩人之中就有一人罹癌,列入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的食材,都是具有防癌功效的食物。這些食物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含有「植化素」(植物化學成分)。植化素是多酚與類胡蘿蔔素的總稱,是植物性食物擁有的機能性成分,超強抗氧化力可以抑制在體內作亂的活性氧。另一項關鍵是「食物纖維」。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可以完全排出體內的老廢物質,重整腸內細菌的平衡,讓好菌居於優勢,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纖維也有助於避免血糖值和膽固醇上升。食物纖維分成不溶性和水溶性,煮成湯後可充分攝取水溶性食物纖維,毫不浪費。腸道健康後,也能改善糖尿病及肥胖納豆除了食物纖維之外,也富含納豆激酶等淨化血液的健康成分。海藻含有大量的褐藻醣膠與海藻酸等水溶性食物纖維,同時也富含各種礦物質。山藥特點是含有澱粉酶,具滋養強壯之效。特有的黏液成分也有助於抑制糖分吸收。菇類所有菇類都富含食物纖維,含有大量β- 葡聚糖等,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健康成分。秋葵帶有黏液的食材也富含水溶性食物纖維,秋葵含有大量β- 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酪梨除了食物纖維,還富含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發作風險的葉酸,及抗氧化成分維他命E。食物纖維有助於增加維持腸道健康的「短鏈脂肪酸」。當腸內細菌分解發酵食物纖維,就會生成短鏈脂肪酸。這項物質不只能促進腸內細菌增生,修復腸黏膜,還能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阻止脂肪進入細胞。總而言之,短鏈脂肪酸可發揮預防肥胖的效果,還可生成腸泌素,促進胰島素分泌,有效預防糖尿病。也就是說,只要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就能產生上述好處。※ 本文摘自《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作者:藤田紘一郎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年貨塞滿冷凍庫 營養師:原則「先進先出」、別堵風口
農曆春節將要到來,很多主婦開始採買年貨,冰箱塞得快關不起來,營養師提醒,食物的冰存有撇步,除了注意冰箱溫度,也切忌滿滿的食物塞住風口,食品的取用以「先進先出」為原則,即先買的先吃完,鮮熟食也要分層擺放,避免交叉汙染。高醫營養部營養師溫心璇表示,食品危害菌的生長區間為7到60℃之間,20至50℃會快速滋長,因此食品製備後,需在短時間內升溫超過60℃或降溫低於7℃,才能減少細菌滋長。有長輩習慣把冰箱塞滿食物,卻擋住冰箱的出風口,影響保冷功能,要特別注意,冷藏庫應低於7℃以下、冷凍庫溫度低於-18℃以下。營養師李純瑜說,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以「先進先出」為原則,先買的先吃完,食材可分裝放在保鮮盒或食物保鮮袋,標示購買日期放入冰箱存放;放冷藏室的新鮮食材別超過3天,冷凍食材有效期限避免超過1到3個月。此外,冰食物以「上層熟食,下層生食」為原則,上方放低汙染性的熟食,下方放汙染性較高的魚、肉等生鮮,且避免肉品血水接觸到低汙染性食材,造成交叉汙染。溫心璇更提醒,溫熱的食物應放涼再放進冰箱,否則降溫過程會拉高冰箱冰均溫度,反倒造成其他東西的保存受到影響。所以冰箱置放食物時最好維持七分滿,並保持冷空氣流通,勿過度囤積食材。李純瑜並表示,年節拜拜常需準備魚、雞、豬三牲,建議採買時,魚要挑選眼睛透明清亮、微微突出,鰓幫鮮紅、勿呈暗紅色或出現血水,且無腐敗的氣味;肉品則留意有無變色,如有異味、按壓肉質無彈性就不夠新鮮。食另有些民眾春節拜拜後習慣將菜餚放在電鍋保溫,想吃再盛裝來吃。營養師提醒,電鍋保溫大概維持在40到50℃,這樣的溫度反而容易助長細菌大幅孳生;因此祭拜後的菜餚如果沒馬上食用,須放冰箱冷藏,要吃時再復熱大於65℃以上,煮滾食材,才能有效殺菌。以復熱「一次」為限,避免重複加熱破壞食物營養素,增加食物汙染風險。營養師建議調理年節食物五要訣,「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注意食品保存溫度」,才能維持食安、預防食物中毒。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這7種食材、營養素主宰身體核心溫度!營養師最推這道家常菜
你可能不知道,食物中的營養素主宰著身體的核心溫度,只要吃進正確的營養素,冬天不用穿得厚重、像個不倒翁,也能由內而外暖起來。 近來天氣轉涼,讓人一到戶外不免瑟瑟發抖。其實人類是恆溫動物,若體溫低、手腳冰冷,表示身體裡缺乏相應的營養支持,不足以維持體內核心溫度,只要補充對的營養素,身體的能量充足,守得住核心溫度,就能不怕冷。 哪些營養素可以提升核心溫度呢?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想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可在食物中添加新鮮的辛香料,舉例來說,咖哩就是很好的保暖料理,裡面含有薑黃素,又多會加入洋蔥進去炒,更搭配了飯(澱粉)、肉(蛋白質)等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就能暖起來,只是,咖哩飯的熱量稍高要留心。 補血暖身─鐵質 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之外,女性因每月的生理期失血,很容易造成血紅素不足的貧血,缺血時,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血液循環下降,血中的含氧量偏低,當然容易感覺寒冷,劉怡里建議,若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月經來時吃2 至3 次低脂紅肉,例如:牛腱、里肌肉等補鐵,能很快改善,或是攝取含鐵量高的蔬菜,餐後搭配維生素C 高的水果,都有助於鐵的補充。 補身熱血─薑辣素 薑母鴨、熱薑茶都是冬天常見的菜色,吃了加入薑的料理後,會感覺到全身血液活絡起來,身體自然暖和。薑吃起來有辛辣口感,就是薑辣素的作用,它能適度促進血液循環,讓腸胃和內臟器官活絡,也是超強的抗自由基食物,對抗體內發炎有一定的效益。 合成肌肉─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舉凡肌肉、指甲、頭髮、皮膚和內臟,都需要蛋白質的組成。 缺乏蛋白質者通常會怕冷、臉色差、掉髮、皮膚枯槁、肌肉量少,而蛋白質的食物產熱效應最快,所以可選擇海鮮、低脂動物性蛋白質和豆類等補充,尤其吃藥膳補品時,可用魚肉、雞肉代替豬肉,減少脂肪和熱量的攝取,而痛風、腎臟病等患者,則要切記蛋白質不可以攝取過多。 抗氧活血─硫化素 蔥蒜有非常特殊的味道,是因為其中富含硫化素所致,除了有抗氧化的功效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刺激身體汗腺。 辛香料中的大蒜、洋蔥、青蔥、青蒜,或花椰菜、高麗菜等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都富含硫化素,但很容易揮發,且硫化素溶於水、加熱也容易散失,蔬菜不宜烹煮過久,大蒜和洋蔥可以磨碎加進菜餚裡,若只拿來爆香而沒有吃進去,是攝取不到硫化素的。 促進代謝─辣椒素 在台灣,不管走到哪,麻辣火鍋、麻辣鴨血都是冬天的熱門美食!辣椒功效來源來自於辣椒素,俗稱的唐辛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幫助脂肪燃燒。 不過,劉怡里提醒,若要達到保暖功效,必須食用辣椒本身才能攝取到辣椒素,或是切碎放進料理食用也可,唯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食道灼傷等消化器官疾病者不適合吃辣。至於民眾最愛的麻辣鍋等再加工品,吃下的辣椒素所剩無幾外,多搭配高油重鹹的料理方式,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增加能量─澱粉 許多女性為了愛美而積極減重,熱量不足的情況下,也會讓身體覺得寒冷。 劉怡里提醒,碳水化合物能轉變成葡萄糖,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和能量來源,讓身體有產熱效應,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是能夠「補中益氣」的養分,如果不喜歡吃白米飯,或擔心熱量太高,可吃南瓜、地瓜和山藥等根莖類,同時滿足高纖和身體溫暖的營養需求。 殺菌護心─蒜素 大蒜的氣味非常濃厚,有人喜歡也有人厭惡,就是其中的蒜素成分所致,蒜素除了有殺菌效果,也富含硫化物及辛辣口感,會刺激身體感到些微灼熱及刺痛,促進血液和代謝循環,而且,在心血管好發期的冬日,蒜素還能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是保護心臟的好營養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03 養生.營養食譜
歲寒之友 麻油雞是家之味
冬天就是要吃麻油雞!寒冷的空氣凍不住雞酒香,光是聞到這股熟悉的氣味,就如同有道暖流從鼻腔流入心窩,進而打通任督二脈,四肢也感覺開始變暖了。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被戲稱為台灣人的「歲寒三友」,但可能受限一般市場的食材供應或傳統觀念,我們家裡從小沒有吃羊肉或鴨肉的習慣,冬令進補多以雞肉為主,因此麻油雞更有家的味道。兒時記憶裡,阿嬤會在立冬這天用大同電鍋燉上一鍋麻油雞,當外鍋的水開始滾沸,鍋蓋會被水蒸氣不定時的往上推一把,「篤...篤...」,內鍋裡的雞肉、麻油、薑片、米酒,就在這個小天地裡,成就了「大同世界」。電鍋燉出來的雞肉偏軟爛,老幼皆宜,搬到台中後,太太懷孕,我跟著岳母學煮麻油雞,才發現中南部的麻油雞叫「雞酒」,且是用「炒」,幾乎全酒、也不加鹽等調味料,因此雞肉相對Q彈,但也考驗對火候的掌握,稍有不慎,雞肉可能就顯得柴瘦,味同嚼蠟。經歷了麻油雞與雞酒的激蕩,我的作法採折衷式,主料仍是老薑、雞肉、米酒、麻油,麻油入鍋,小火煸薑,待薑收到有些乾香,入雞肉,轉大火,炒雞肉至六、七分 熟,再入米酒,將滾之際轉小火燉熟,起鍋前可加些冰糖或二號砂糖,調和酒味。也可加入高麗菜、菇類或玉米等增甜。至於放不放鹽巴,看當時胃口。為了幫不喜酒味的女兒進補,岳母加碼傳授乾式的鹹雞酒,前面步驟相同,但是米酒只下少許,再從鍋邊淋入醬油,待雞肉熟軟即可起鍋,相當下飯。數年前到馬來西亞古晉訪友,主人家是三代華僑,三天吃了兩隻烤乳豬,盛宴是在地人的熱情。其中一天在主人家裡吃家常菜,端上一碗「醬油雞」,味道竟和岳母的鹹雞酒相近,細問作法,果然差不多。華人再怎麼離鄉走自己的路,卻不分地域、族群、政治,在飲食中自然顯出傳承之味與彼此千絲萬縷的關係。台中家附近的「上海灘租界地」餐廳,老闆很有個性,店裡熱賣的菜式也很特殊,不是「濃油赤醬」的上海菜,而是很台的麻油雞,我就看過一桌四人點了三鍋麻油雞,即使大熱天亦如是,揮汗終不悔。北投捷運站附近有攤「高纖餛飩」,老闆很熱情,客人一上門就猛叫帥哥或美女,最近到新北投永興街開分店,由兒子擔綱,新增麻油雞湯菜色,上門一試,肉嫩湯甜,酒香和麻油香猶存,讓人驚喜。台諺「生贏雞酒芳、生輸四片枋(木板之意)」,說明醫學不發達時代的產婦凶險,順產可享用雞酒,難產可能進棺材,好像現實版的「魷魚遊戲」。母親真偉大!作家曹銘宗考證,台灣從荷蘭時代就開始種植、生產麻油,依清代文獻,台灣的芝麻油品質勝於大陸內地,而台灣紅標米酒以蓬萊米和甘蔗糖蜜酒精為原料,獨有風味,因此以優質麻油和台灣米酒做出的麻油雞,最具台灣味。把米酒做為烹飪必需品堪稱是台灣的獨特文化,2002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WTO)後,米酒一度被要求以蒸餾酒課稅,從一瓶20元漲到180元,引發重大民怨,經政府重新談判才解決這個「國安問題」。雲林北港麻油名聲響,有次到北港,順道想買麻油,當地同事介紹到某油行,老闆指著身後整排標價不同的麻油要我挑,報出同事大名,老闆馬上改說,要我選對面那排的產品,雖未明說原因,在地人心裡有底。麻油較燥,有時在家改用苦茶油或茶仔油代替,性溫,也有不同風味。太太近年茹素,如今煮麻油雞時分成兩鍋,一鍋是葷的,另一鍋把雞肉改成杏鮑菇等,尤其在冬筍上市後,起鍋前放入切成薄片的筍片,少了脂香,多了清甜,家人分鍋同食,卻更有家的味道。
-
2022-01-0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蔥白緩解感冒症狀?生薑提升代謝力? 專家揭「食用禁宜」
冬天到了很多人很想吃些溫熱的食物,其實常見的蔥、薑、蒜、辣椒及九層塔等辛香料可以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等,加入菜餚中不僅增添風味與香氣,更可強身健體,即使身為配角也能小兵立大功。 吃蔥降低致癌危機 蔥白可緩解感冒初期症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蔥在中醫眼中不僅僅是佐料,在強調「藥食同源」的傳統醫學認為蔥具有健胃整腸、防感冒、防癌的功效,因為裡面含有硫化物不僅提供氣味,也促使體內排除致癌物質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對減少身體罹患癌症的機率。醃製類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含有許多硝酸鹽,人體腸道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硝酸鹽轉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很容易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與蛋白質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特別容易引發胃癌。而蔥中的含硫化合物,可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進而阻斷了後續的致癌過程。除此之外,蔥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蔥白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使排泄物變柔軟,防止便秘,腸道健康自然免疫力就會提升。周宗翰醫師補充,如果是輕微感冒或是感冒初期,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不流汗的人有緩解效果。中藥也有蔥豉湯方,就是以蔥白加上淡味的豆豉,煮水燉服,蔥白可以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蔥富含蘋果酸、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發汗作用,也可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試著每天吃一些蔥製作的佳餚,如蔥花蛋、蔥爆牛肉等,將蔥運用在不同的食材上。 薑促進血液循環又暖身 要吃對時間避免上火周宗翰醫師說明,生薑藥食同源,有散寒、發熱、暖身、止嘔、止咳等效果。國外研究則發現,生薑所含的薑酮、薑辣素、薑烯酚和薑黃素,都是有助提升代謝力的成分。而醋也有促進代謝的功效,醋泡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治感冒、增加抵抗力,也有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醋泡生薑片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溫胃止嘔、增加食慾,是一種價廉物美、藥食兼備的佳品。泡完生薑的醋不要丟,生薑醋泡腳改善失眠,每晚睡覺前,盆裡裡面放適量40度的溫熱水,加醋1勺,浸泡雙腳15分鐘也可以減重促進循環,護心臟。早上吃一點薑,對健康有利,但是要注意的是生薑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屬性較熱,若在晚上吃,會讓人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的人要適量。大蒜降血脂防血栓 但這類人最好不要生吃大蒜營養成分豐富,中醫認為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有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大蒜中所含的大蒜辣素,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大蒜也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也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腦力勞動強度過重的人,可多食蔥和蒜,有助於防止血液升高所導致的頭暈,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周宗翰醫師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大蒜的味道,但生吃的確比熟吃好。蒜的藥用功效來自於它的辛辣味,也就是其中的大蒜素,如果把它炒熟,大部分大蒜素會揮發或受熱分解,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大蒜的保健功效,所以大蒜儘量還是生吃最好。醫師提醒,即使吃大蒜好處多,但性屬辛辣的蒜頭,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嘴破或是口乾舌燥的虛熱體質的人,最好不要空腹生吃,以免破壞腸胃功能。辣椒開胃暖身又抗菌 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辣椒能開胃、溫中止痛,且有很好的抑菌和驅蟲作用,但是有燥熱體質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吃辣以後身體發熱的同時頭部和臉部會出汗,這是因為辣味上升的特性所導致的。這種體內上升的熱氣會給人體中屬陽的部位,即心臟、肺、頸部、頭部和五官帶來影響。所以,當辣味攝取過多時,容易會在頭部、眼部和咽喉誘發熱性疾病。所以當有喉痛或是胃熱就要小心是否辛辣食物吃太多,經常心煩氣躁的人和心煩就頭痛的人最好遠離辣味。所以辛辣食物適量為宜,因為辛溫之品助熱傷陰,不利於血糖的控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小心。而皮膚發紅、瘙癢的過敏症狀多因體內風熱過多引起。辣味具有增加火熱之氣的功能,若吃寒涼食物後腹部冷痛或拉肚子的人、清晨經常腹瀉的人、四肢涼怕冷的人,有以上這些症狀屬於體寒者,可以多吃辣味對身體比較好,不過也要適可而止,過於強烈的辣味會引起反效果。而乾燥多熱的陽性體質不宜吃辣味,吃多了辣的東西會增加胃腸火氣,會使腸胃得各種熱性疾病。喜歡吃辣的人建議可多搭配蔬菜,可利用寒涼的蔬菜降低辣椒的熱性。九層塔可緩解各種症狀 老年人則不適合太常吃在中醫九層塔味性辛、溫,微毒,入肺、脾、大腸、胃經。許多性偏寒涼的食材(如:文蛤),烹調時加入九層塔,可淡化寒性,更符合膳食養生的精神。《飲膳正要》中記載:「九層塔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九層塔的功用非常多,舉凡感冒頭痛、胃腸脹氣、腸炎腹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胃抽筋、解毒等皆可緩解。但是《嘉祐本草》也記載:「不可久食、多食,會令關節不舒、令血脈不暢。」如此看來九層塔的功效雖好,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老年人通常少氣少血,因此較有氣虛血燥的現象,那就不適合太常吃九層塔。周宗翰醫師提醒,中醫認為辣椒、大蒜、生薑、蔥、等辛辣食物與眼疾還有咽喉疾病有關,不管是何種辛香料,有些體質的人就是不適合吃太多,特別是有眼疾的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而辛香料過多會耗散人的氣,同時也耗散人的血,所以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辣散熱助減重!會傷胃嗎? 專家曝「傷身關鍵」:11種體質恐惡化 ·吃薑不怕冷!嫩薑、粉薑、老薑、薑母差在哪? 各別「超狂優點」一次曝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多吃蔥、薑、蒜、辣椒、九層塔,能保健暖身 專家揭「食用禁宜」
冬天到了很多人很想吃些溫熱的食物,其實常見的蔥、薑、蒜、辣椒及九層塔等辛香料可以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等,加入菜餚中不僅增添風味與香氣,更可強身健體,即使身為配角也能小兵立大功。吃蔥降低致癌危機 蔥白可緩解感冒初期症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蔥在中醫眼中不僅僅是佐料,在強調「藥食同源」的傳統醫學認為蔥具有健胃整腸、防感冒、防癌的功效,因為裡面含有硫化物不僅提供氣味,也促使體內排除致癌物質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對減少身體罹患癌症的機率。醃製類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含有許多硝酸鹽,人體腸道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硝酸鹽轉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很容易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與蛋白質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特別容易引發胃癌。而蔥中的含硫化合物,可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進而阻斷了後續的致癌過程。除此之外,蔥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蔥白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使排泄物變柔軟,防止便秘,腸道健康自然免疫力就會提升。周宗翰醫師補充,如果是輕微感冒或是感冒初期,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不流汗的人有緩解效果。中藥也有蔥豉湯方,就是以蔥白加上淡味的豆豉,煮水燉服,蔥白可以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蔥富含蘋果酸、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發汗作用,也可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試著每天吃一些蔥製作的佳餚,如蔥花蛋、蔥爆牛肉等,將蔥運用在不同的食材上。薑促進血液循環又暖身 要吃對時間避免上火周宗翰醫師說明,生薑藥食同源,有散寒、發熱、暖身、止嘔、止咳等效果。國外研究則發現,生薑所含的薑酮、薑辣素、薑烯酚和薑黃素,都是有助提升代謝力的成分。而醋也有促進代謝的功效,醋泡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治感冒、增加抵抗力,也有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醋泡生薑片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溫胃止嘔、增加食慾,是一種價廉物美、藥食兼備的佳品。泡完生薑的醋不要丟,生薑醋泡腳改善失眠,每晚睡覺前,盆裡裡面放適量40度的溫熱水,加醋1勺,浸泡雙腳15分鐘也可以減重促進循環,護心臟。早上吃一點薑,對健康有利,但是要注意的是生薑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屬性較熱,若在晚上吃,會讓人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的人要適量。大蒜降血脂防血栓 但這類人最好不要生吃大蒜營養成分豐富,中醫認為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有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大蒜中所含的大蒜辣素,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大蒜也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也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腦力勞動強度過重的人,可多食蔥和蒜,有助於防止血液升高所導致的頭暈,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周宗翰醫師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大蒜的味道,但生吃的確比熟吃好。蒜的藥用功效來自於它的辛辣味,也就是其中的大蒜素,如果把它炒熟,大部分大蒜素會揮發或受熱分解,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大蒜的保健功效,所以大蒜儘量還是生吃最好。醫師提醒,即使吃大蒜好處多,但性屬辛辣的蒜頭,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嘴破或是口乾舌燥的虛熱體質的人,最好不要空腹生吃,以免破壞腸胃功能。辣椒開胃暖身又抗菌 但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辣椒能開胃、溫中止痛,且有很好的抑菌和驅蟲作用,但是有燥熱體質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吃辣以後身體發熱的同時頭部和臉部會出汗,這是因為辣味上升的特性所導致的。這種體內上升的熱氣會給人體中屬陽的部位,即心臟、肺、頸部、頭部和五官帶來影響。所以,當辣味攝取過多時,容易會在頭部、眼部和咽喉誘發熱性疾病。所以當有喉痛或是胃熱就要小心是否辛辣食物吃太多,經常心煩氣躁的人和心煩就頭痛的人最好遠離辣味。所以辛辣食物適量為宜,因為辛溫之品助熱傷陰,不利於血糖的控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小心。而皮膚發紅、瘙癢的過敏症狀多因體內風熱過多引起。辣味具有增加火熱之氣的功能,若吃寒涼食物後腹部冷痛或拉肚子的人、清晨經常腹瀉的人、四肢涼怕冷的人,有以上這些症狀屬於體寒者,可以多吃辣味對身體比較好,不過也要適可而止,過於強烈的辣味會引起反效果。而乾燥多熱的陽性體質不宜吃辣味,吃多了辣的東西會增加胃腸火氣,會使腸胃得各種熱性疾病。喜歡吃辣的人建議可多搭配蔬菜,可利用寒涼的蔬菜降低辣椒的熱性。九層塔可緩解各種症狀 老年人則不適合太常吃在中醫九層塔味性辛、溫,微毒,入肺、脾、大腸、胃經。許多性偏寒涼的食材(如:文蛤),烹調時加入九層塔,可淡化寒性,更符合膳食養生的精神。《飲膳正要》中記載:「九層塔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九層塔的功用非常多,舉凡感冒頭痛、胃腸脹氣、腸炎腹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胃抽筋、解毒等皆可緩解。但是《嘉祐本草》也記載:「不可久食、多食,會令關節不舒、令血脈不暢。」如此看來九層塔的功效雖好,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老年人通常少氣少血,因此較有氣虛血燥的現象,那就不適合太常吃九層塔。周宗翰醫師提醒,中醫認為辣椒、大蒜、生薑、蔥、等辛辣食物與眼疾還有咽喉疾病有關,不管是何種辛香料,有些體質的人就是不適合吃太多,特別是有眼疾的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而辛香料過多會耗散人的氣,同時也耗散人的血,所以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社會連結…退休數位力 串起新學習
疫情造成當代世界前所未有的社會孤立,但數位科技帶來新的連結與可能。專家指出,疫情讓原本需要數年才會發生的改變在短時間內發生,而且也回不去了,如數位轉型。數位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疫情下對數位科技的掌握學習、人際連結,更可視為退休準備的及早檢測與預習。線上進修 已成疫情常態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逾五成四的人曾在三級警戒期間參加線上課程或會議、近五成二的人用手機看疾管家、二成五的人曾和朋友、家人視訊,上串流平台追劇的二成二,嘗試遠距醫療的也有百分之五,顯見數位連結與學習是疫情下的新體驗。社會觀察者李明璁在疫情時有個瘋狂的點子,他從歐美去年經驗發現,疫情讓每一個自我在身體和心靈及「人我關係」都有些變化,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應該為台灣在此時「留下些什麼」,著手製作、主持帶狀節目「保持聯絡」,以切片的方式記錄常民百姓在疫情下生活的氣味。維繫交流 人們重新練習「疫情有點像是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機會,重新衡測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李明璁說,因為疫情,人們重新不斷練習:「既獨處,但試著保持聯繫」。這次疫情對人際關係及相處仍讓他看到希望,雖然被隔離,幸好網路科技讓大家連結起來。「如果在廿、卅年前,大家就被鎖在家裡,頂多只能打電話,可能就更疏離了」。學習和使用社群工具,其實是許多人在疫情下的新嘗試。社群工具 增互動新功能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發現,疫情期間必須在安全距離下互動,社群工具的重要性被凸顯,加上現在強調互動,社群工具開發出許多互動新功能,例如即使是在線上,也能夠表達舉手、鼓掌,或透過表情貼圖、濾鏡等,增加趣味性。五十五歲單身女子宋婉寧一年前從職場退休,她努力學習台語,想成為鄉土語言師資,原本報名社區大學,五月疫情嚴峻時,社大課程轉為線上,她一口氣參加三個讀書會,從實體面對面轉為用googlemeet討論,只要有網路可用,就能安穩家中坐,上網學習,還有海外同好加入,有種「天涯若比鄰」的凝聚感。手機比電腦 更常被使用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執行長潘人豪認為,數位力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調查發現,許多長輩家中同時有電腦和手機,但手機比電腦更常被使用,主要是手機裡的App、推播,操作方便直覺,而且生活已經數位化,例如到哪兒都要掃實聯制、用LINE聯絡等,我們對數位工具的倚賴愈來愈深,也必須持續學習。科技門檻 包括習慣心態不過,李明璁做了「保持聯絡」後發現,科技的穩定性不但不可控,還可能是「門檻」,這個門檻不只是技術,還包括心態和習慣,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數位落差,有人對著鏡頭講話不自在或連線遇到問題無法解決。另外,人們還是渴望各種真實的互動,即使「網路原生代」也渴望走出網路世界。張立鴻認為,這次疫情是提前檢視退休準備的好時機,例如大家手機的社群軟體裡有很多群組,建議盤點一下,除去工作,到底還有那些?有人還有嗜好或信仰等其他連結,若只有工作群組,退休後一退出,與他人的連結變少,社會支持力可能不足。如同學習新的數位能力,要主動並有意識的加強自己的能力。
-
2021-12-17 寵物.寵物故事
狗狗狂頂門拯救窒息女嬰一命!主人超感激:我們不配擁有牠
狗狗不僅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還能拯救孩童一命!一隻㹴犬意識到嬰兒呼吸困難,非常擔心她一直想進房探視,異常舉動喚起飼主注意,即時送醫才保住孩子的性命。美國波士頓作家安德魯(Kelly Andrew)養了一隻波士頓㹴犬亨利(Henry),近來她生了一個女兒,有天亨利卻出現反常行為,一直用頭去頂育嬰室的門,不時入內探視女嬰。安德魯無論驅趕牠幾次,亨利仍會回到房內站在那兒。安德魯說當天女兒身體不舒服,她開始受不了亨利的搗蛋行為,認為牠這樣會吵醒嬰兒。當她把亨利趕出房間時,突然注意到女兒停止呼吸了,而且臉色發紫,她嚇得趕緊通知丈夫連夜把孩子送醫急救。安德魯說,本以為女兒只是感冒,沒想到呼吸道阻塞導致她吸不到空氣。醫生替女嬰清除呼吸道,總算保住小命。安德魯回憶整段過程,不敢想像如果亨利沒有吵醒女兒,後果不堪設想,她慚愧地說:「我們不配擁有這隻狗狗」。她說從那場事件後,對待亨利有如「國王」般,但她笑稱似乎跟平常沒什麼不同,丈夫也說很快就會用牛排大餐來好好感謝亨利了。根據研究,狗狗的鼻子裡擁有3億個嗅覺接受器,相較人類的600萬個高出許多,而且狗狗的大腦內分析氣味的能力比人類好上40倍。因此犬類能嗅出特定疾病以及探知人體的變化,包括賀爾蒙、呼吸心跳頻率等,狗狗有時甚至能聞出醫學檢驗測不出的疾病。
-
2021-12-1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上班就頭暈想吐? 可能是「前庭性頭痛」惹的禍!醫師詳解4種舒緩方法
大家常開玩笑說「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但你知道真有一種症狀常在上班時發生嗎?有人一進辦公室就頭暈想吐,但休息一陣子之後,又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而有些人會反覆發生,但找不到原因,真的很困擾。 如果這樣的狀況有一段時間,先看看有無合併以下幾種症狀: ◎突發性的暈眩伴隨噁心甚至嘔吐 ◎常有頭昏腦脹、天旋地轉的感覺 ◎畏光以及怕吵,對於聲音敏感且引起身體不適,偶爾可能會耳鳴以及聽力下降之狀況。 ◎視覺出現預兆,於視野中出現明亮閃爍亮光、鋸齒狀的線條通常也會有暗點並且影響閱讀。 且以上幾種症狀通常都會在平日發生,直到下班就緩解。如果你有合併這幾種病症,有可能是「前庭性偏頭痛」,它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失眠、睡眠不足、天氣太熱太冷或變化劇烈、某些食物氣味、過量咖啡及飲酒、月經(賀爾蒙變化)、焦慮、憂鬱等等有關。 患者發作時間可能僅為幾秒,大部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極少數病患會需要四週才能完全復原。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加上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容易引起前庭性偏頭痛,故好發於年輕女性及曾有偏頭痛病史者。 偏頭痛是腦部功能性障礙,大腦皮質及腦幹某些神經核,對某些刺激的過度敏感,進而使三叉神經系統引發腦部動脈擴張,出現搏動性的頭痛(會有如血管搏動的規律性,痛感可能出現在單一側,但有時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在活動或體力勞動時頭痛加重)。如果波及腦幹前庭系統,就會引發眩暈、平衡障礙、視力無法對焦、或噁心嘔吐。 該怎麼辦呢? 1. 適度運動 平常適度的運動,如步行、騎腳踏車或是瑜珈等,適度的運動可以排解壓力。 2. 生活規律,固定作息 不只是上班日,就連休假日作息也要正常就寢起床。 3. 暫時放下手邊工作 若是突發性的出現暈眩、視野被遮蔽的症狀,建議這時先放下手邊工作稍作休息,通常症狀會自行緩解。 4. 預防性用藥治療 以上症狀可能維持數分鐘到一小時之內,通常會自行解除。但若是一年好發次數過高,甚至是嚴重影響平日生活以及交際狀況,可以採用預防性用藥的方式來減緩。但還請務必找尋找專科醫師協助、確診,切勿自行用藥。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12-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是口腔健康殺手 美國牙醫學會曝5大影響因素
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控制不佳時,不僅會造成眼睛、腎臟、神經、心臟血管病變,連口腔健康也有關聯!依據美國牙醫學會(ADA)表示,糖尿病會增加罹患口腔疾病和口腔中出現其他症狀的風險,約有五分之一的牙齒脫落病例與糖尿病有關。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糖尿病影響口腔健康的5大因素包括……1.牙齦疾病日常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是否注意到牙齦出血的情況!?這可能是牙齦疾病的早期跡象,如果牙齦疾病持續惡化,支撐牙齒的骨骼崩壞,將進而導致牙齒脫落。早期牙齦疾病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逆轉,例如:按時刷牙、使用牙線、飲食注意….等。研究發現,如果血糖得不到控制,牙齦疾病會惡化,因此應注意血糖的控制情形。2.口乾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唾液較少,因此經常會感到口乾舌燥,可通過喝水來對抗口乾,或是咀嚼無糖口香糖並吃健康、鬆脆的食物來促進唾液流動。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唾液中含有過多的糖分,再加上用於沖走口腔殘餘食物的唾液分泌較少,就會容易導致蛀牙發生。3.口味的變化患有糖尿病時,食物的味道可能不及記憶中濃郁美味,建議在食物中嘗試不同口味、質地和香料,但切記不要在食物中添加過多的糖來增加風味,不僅會影響血糖和飲食均衡,還會導致蛀牙;如果糖尿病病友的嘴裡一直有難聞的味道,建議諮詢牙醫或醫生。4.感染糖尿病會影響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糖尿病患者中常見一種稱為鵝口瘡(念珠菌病)的酵母菌感染。口腔內的酵母菌因唾液中含有較多的糖分而大肆生長,進而在舌頭和口腔內側覆蓋一層白膜。鵝口瘡在佩戴假牙的人群中更為常見,並且經常造成口腔中出現難聞的氣味,如果懷疑可能患有鵝口瘡或任何其他口腔感染,須盡速至牙醫診所就診。5.癒合緩慢當發現唇皰疹或口腔內的傷口遲遲未痊癒,這可能是糖尿病影響口腔的另一種方式,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會使受傷無法正確快速癒合,當發現口腔周圍疾患沒有正常癒合,請盡速求診。參考資料來源:美國牙醫學會(ADA)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1-24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宜及早 病友盼接續治療願共同負擔
五十三歲的黃琪証,原是電子公司技術員,二〇一九年因胸痛,加上喉嚨不適而就醫,一揭曉已是肺腺癌四期。黃琪証猜想,吸入過多工作場域的化學溶劑揮發氣體,是導致他罹癌的原因,「那時工作上要接觸很多藥水,整個工作空間都是藥水揮發的氣味,很難聞。」生病之後,無法再忍耐強烈的氣味,他便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請。夜夜難眠肺部腫瘤壓迫胸腔因為長期嗓音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黃琪証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就醫後經一系列檢查,才確診肺腺癌,且因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淋巴結、唾腺,醫師判定癌症期別為四期。黃琪証回憶,腋下淋巴轉移,腫瘤大小「宛如棒球」,十分駭人。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因肺部腫瘤蔓延至肋膜而產生的胸腔壓迫感,他說,「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不是痛,但是很難受,整晚都睡不著。」妻子在旁看著,心裡很是擔心,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守候。黃琪証說,夫妻倆時常就這樣清醒著,直到天色泛白。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輔以放射治療,很幸運的是,黃琪証對化療藥物反應很好,腦部、淋巴及唾腺的轉移腫瘤,治療後皆縮小,僅剩右肺的腫瘤仍須觀察,病情穩定控制。目前黃琪証在清潔公司擔任司機員,每日下午才開始工作,讓他在治療的同時,仍保有經濟來源。身高挺拔、陽光穩重的黃琪証,在他身上,一點也看不見肺癌的陰霾。黃琪証回憶,住院治療時,隔壁床的病人因病而貧,平常只能吃麵包補充體力。「很多生病的人,連幾千元都付不起,更不用說自費昂貴的治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作為黃琪証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羅永鴻說,確診後,針對健保已經給付的肺癌常見基因EGFR、ALK、ROS1進行檢測,都沒有驗出。當時,免疫治療仍未納入健保給付,羅永鴻於是建議黃琪証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輔以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肺癌在第一線化療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為六到十二個月,他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候。羅永鴻說,病患仍有一大難關要過,即使現階段控制良好,未來仍可能會出現「抗藥」的一天,屆時須重新檢視治療計畫。免疫治療給付門檻高 醫籲「及早使用效果佳」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若出現抗藥,疾病惡化,依照健保給付原則,必須先用第二線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是肺腺癌健保給付的第三線選項,且仍須符合PD-L1生物標記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的門檻。否則,羅永鴻說,依健保給付原則,僅剩「繼續化療」一途可走。然而,羅永鴻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一線用藥時就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治療成效最佳;到了第二、第三線用藥時,患者「體力及免疫力虛弱」,使用免疫藥物的療效自然不如第一線使用好。羅永鴻感嘆,許多肺癌患者「撐不到第三線」,在獲准使用健保免疫藥物前,就已病逝,「連用藥機會都沒有。」他認為,應「能及早使用更好的藥物,就應及早用,不要等到最後。」在患者對藥物反應最佳的疾病階段使用,才能真正幫助到肺癌患者。新治療武器既精且良 患者多願共同負擔為提高癌症病友新藥可近性,羅永鴻說,患者共同負擔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健保資源有限,「健保之外,需要其他的經費來源,增加患者用藥機會、增加存活率,同時保障健保財務永續。」黃琪証也認同共同負擔主張,他認為,若未來須要用到癌症新藥,「自己付一些總比無藥可用好。」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為爭取及早接受新藥治療,超過七成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負擔每月二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健保不給付,必須全額自費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以「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解決癌症新藥給付困境,該制度具有三大特色:1.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的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太多癌症病人和家屬跟我們反應,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分,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能有活下去的可能與希望。」
-
2021-11-13 養生.人生智慧
為什麼預先折好葬禮用蓮花、提早寫辭世信...這些「花20年在等死的人」給作家王浩一的領悟
等天黑、等老、等死,絕對不是人生答案。生命其實不是個待解的難題,而是去發現生活的奧祕,那是想辦法體驗每天的滋味,努力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過什麼,不要傻傻地坐以待斃。他們花二十年的時間在等死◎九十一歲伊藤婆婆:早上拉開窗外的紙屏風一位住在日本千葉縣的伊藤女士,獨居的她今年已經九十一歲,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所有認識的人都已經陸續離世。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拉開公寓窗戶外頭的紙屏風,當是迎接早晨的儀式。早年她習慣也喜歡透過窗戶,看著鄰近公寓的孩子在樓下廣場嬉戲,看著在社區游泳池戲水的家人。只是時光久遠,樓下廣場已經再也沒人聚集玩耍,而游泳池早已乾涸。家人們、老朋友也一個一個離世……她是最後的一位,彷彿她是負責關燈的人。她的鄰居,住在樓下的一位六十七歲婦女,一直到了死後腐爛的惡臭氣味擴散,才被人發現,但是沒有任何人認識她;另一名六十九歲的先生,甚至在死後三年才被察覺。這三年間,每月房租及水電費仍舊自動地從他銀行帳戶的餘額內扣除,直到戶頭數字歸零,相關單位才留意到異狀。伊藤女士在九十歲生日當天,寫了「辭世信」,信中交代了後事的安排。每天睡前,她會規律地關上窗前「紙屏風」,次日醒來再度拉開它。她委託了對面的鄰居幫忙注意紙屏風的開啟與關閉。「如果哪一天早上,屏風沒有拉開,就代表我死了。」◎七十八歲龜山獨居陳媽媽:在家中折紙蓮花社工訪問前,桃園龜山七十八歲獨居陳媽媽,總先用大花布蓋住餐廳的大圓桌。那是過去一家人吃飯時慣用的桌子,現在平日只有一個人在家吃飯,這張桌子許久不用了,桌面上頭已經擺滿了各式物品、餐具、藥罐等等。當有人要來訪前,她總是這樣遮掩著桌面的雜物,不讓外人看到。多年前,老伴與兒子因病前後離世,唯一的女兒嫁到台北,她有自己的小家庭。女兒不常回家,但總會打電話回家聊聊工作雜事、生活狀況。但是長年獨居的陳媽媽,沒啥訪客,也鮮少跟朋友外出互動,老人家顯得憂鬱,家裡散發一種沉悶的氣息。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的社工師,將她列為輔導個案,定期探視與關懷。劉姓社工描述,第一次拜訪,應門的陳媽媽一頭亂髮,居住環境還算整齊,但是客廳角落擺著幾只紙箱,裡面全是滿滿手折的紙蓮花,甚至一朵朵紙蓮花已經外溢在地面上。陳媽媽說:「現在剩我一人,後事我也有所準備了,蓮花折好,這樣女兒也不用麻煩。」在沙發坐著聊著,看似一派輕鬆的陳媽媽,順手又拿起福金紙開始折了起來……。◎七十二歲湖北的羅奶奶:日記裡寫著「今日無事」唯一的兒子在廣州工作,母親則獨自住在湖北老家,她已經七十二歲了,鄰人稱她「羅奶奶」。廣州真的遠,工作也無法讓兒子隨心所欲常常回家探視母親,一年也就一次兩次回家。上次回家的時間,則是春節過年假期,前後三天又離開了。在兒子離開一個月後,母親生病了,羅奶奶自己撐著,沒多久就死了。母親去世的消息,兒子在三天後才知道。銜哀回家料理母親的後事,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本貼身的日記。羅奶奶退休前是一位老師,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但退休後,孤零零地一個人過日子,時間長了,但可以寫的東西愈來愈少。兒子翻閱母親的日記,發現近一年來,寫得最多的是「今日無事」。日記的最後一頁:「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他們正在等死的幾個特徵《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英文的書名是Happiness Is A Choice you Make,幸福是自己所選擇的。書本裡提到作者的小結論:不出門、不好好吃東西、不服藥的人活不長。不吃、不藥這個好懂,對於「不出門」的老人,則標題「社交孤立會要人命」。書本探討:年長者剩下的時間有限,他們進行「某種時間規劃」,不再掛念令他們疲憊或需索無度的人,所剩的「時間」,他們會用支持自己人來填滿。年老的人不再建立新關係,而是更依賴他們現有的人際關係。問題是,當支持自己的人、現有的關係一旦斷裂,情感交流停止,生命進入「麻木無感、無動力」階段,「不出門」成了表徵,也成了問題,這是個生死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說「他們在等死」。村上春樹《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說:「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對於「不出門」的人,顯然是絕對孤寂,是沒有任何值得等待的人,歲月漫長已經成了一種煎熬。一些社會學研究者往往會列出長長清單,說明那些「正在等死的人」的特徵點:把生活等同於活著、消極悲觀情緒籠罩、不再嘗試改變、停止努力、精神世界空虛、對未來一片迷茫、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我保留社會學者他們的泛眾說法,跳過這些清單。只來說說其中一個特點:「沒有了詩和遠方。」關於這個「生命絕對乾枯」特點,我有想法:詩,就是對生命的讚詞或是傷懷。遠方,就是夢想和等待。故友郭漢辰去世前一天,依舊寫著詩,凝視死神不管現在對自己的生活是滿足或是遺憾,對自己的生命是謳歌或是悲鳴,如果還「活著」,內心深處就會有對應的詩句,抒發對生命的深邃體驗。即使是「必死之前」,美人遲暮、病入膏肓、安寧期間……他們也會有詩,那是環繞著人類的靈魂航行。屏東作家郭漢辰是我的故友,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凌晨病逝。他去世前十天,我在屏東眷村「勝利新村創意生活園區」,這是他所經營的「永勝5號」書店,有一場《哲學樹之旅》新書分享會,漢辰還擔任了我的引言人。當時,我知道他生病了,但是不知已經這麼嚴重。去世當天,從臉書傳遞來的意外噩耗,反覆看了幾次,現今想起仍是一陣傷痛和不捨。漢辰的妻子翁禎霞,她在收拾心情之後,上午第一時間,即在臉書貼出郭漢辰過世的消息。臉書上她說著,漢辰前一天還在病房中惦念著稿子,最後由他口述、她代打字。翁禎霞說他留下的最後一段文字是:「不知怎麼了,世界就停止了,人們忙著禁止旅行、人們忙著恐懼,忙著囤積物資,世界就停止了。……連我的世界都停止了。」「那個晚上,我在無邊無際的黑暗裡漫遊,偶爾有些片段的記憶,但多數是無邊的漫遊,彷彿沿著峭壁而上,我知道此路有些驚險……。」(文字未完,不可能有下文了)翁禎霞在臉書這麼寫著:「沒有想到,他的世界竟如他所描述,真的停止了。」即使是最後一天,郭漢辰依舊以詩的靈魂擁抱世界,然後優雅地告別親友。活著的人最重要,活著就是要繼續走下去對生活索然無味,對生命已經沒有任何夢想,把自己活得像一座廢墟,殘破不堪,不知什麼是悲傷、歡愉。甚至對於「死亡」也不在乎,偶爾會對死神露出嘲笑的嘴角。對自己的死亡,對他人的死亡,全不在乎。哀莫大於心死,或是卡在幽谷爬不出來,最後就放棄了。那是現代人的哀歌議題:「孤獨死」或是孤獨而死。二○一六年夏天發行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君の名は),由新海誠編劇與執導,票房極好(繼宮崎駿之後第二位達成百億日圓票房的日本動畫導演),獲得許多大獎,當然這位一九七三年出生的導演,因此更引發了世人對「他的過去」的好奇與重視。宮崎駿的作品總能吸引闔家觀賞,而新海誠的作品特色,卻如二○○二年《星之聲》(ほしのこえ)作品所獲得的評論:「孤獨到讓人無法呼吸的電影,卻能療癒你內心的空洞寂寞,包含在等死的人。」新海誠擅長描寫現代人的孤寂與憂傷,也擅長關注失去摯愛的痛苦與無奈。在作品裡,他一直說著一個道理:「誰都不可能跟誰在一起一輩子。」人類就是這樣子,必須習慣「失去」。活得比較久的人、失去所有家人的伊藤婆婆、龜山獨居的陳媽媽、湖北寡居的羅奶奶……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一定會失去一些人,包含摯愛。新海誠在《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作品裡,他依舊表現著「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都好孤獨」態度。電影裡隱藏著許多關於人生的話題:「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像個孩子。」新海誠閉口不談死亡,卻以最溫柔的方式告訴觀眾:「活著的人最重要,活著就是要繼續走下去。」歲月漫長,戛然一個人!真是啃食人心的孤寂社會學家說「在等死的人」多是「剩下一個人」寂然狀況,他們的「與人親密的對象」消失了,所以造成內心窒息與壓抑的處境。「什麼是親密?」心理學家說那是一種「心理的安全」,真正的安全可以導致「真正的親密」關係,所以一旦失去親密的對象,從這一方來看對面的一方,就是死亡。我常想:在等死的他們還做夢嗎?他們又做了什麼夢?人生就是因為「失去」,因為無常,才會惆悵?因為親密的對象消失,才讓人無法忘懷,才讓人痛不欲生,才進入「等死」模式?孤寂地「一個人」生活,大部分都是從「自哀自憐又悲情」開始,之後不自覺地變得睡眠時間過多,或是睡眠過少,對自己以前喜歡的興趣與嗜好,變得無感。發現「時間變多」了,卻不曉得日子怎麼辦,隨時隨地沒有安全感,也開始控制不了情緒…。過去的日子,他們或許希望「不用在乎別人的生活標準」,渴望「不用再接受他人的日常擺布」。現在一個人了,終於可以實現過去的夢想,追求「自自由由」。但他們卻凍住了,像是一隻加拿大野鹿,在夜間猛然被燈光照射,嚇住了。人哪,會看著遙遠自在的行雲,嚮往天上的舒卷和漂流。如果戛然一個人,卻又害怕寂靜無聲,害怕那種只剩自己一人與反覆陷入自我思緒漩渦。我們要說的是,讓「失去」的哀傷情緒走完之後,「自我照顧」成了新課題,等死絕對不是唯一的選項。自己要想辦法度過,或者尋找協助,讓生命重新有「詩和遠方」是很重要的!等天黑、等老、等死,絕對不是人生答案。生命其實不是個待解的難題,而是去發現生活的奧祕,那是想辦法體驗每天的滋味,努力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過什麼,不要傻傻地坐以待斃。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然後「向每一個夕陽敬酒」,即可。書籍介紹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作者:王浩一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12/04作者簡介王浩一: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1-11-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小心香水、精油中的健康地雷!醫:挑選留意4重點
香水、化妝品、芳香劑、精油、蠟燭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常有香氣存在、甚至香氣持久不散的產品,為了改善生活氣味而存在,不過這些產品或許也正存在傷害身體的風險。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分享並建議,使用這類香氣產品盡量以「天然」為主,以免長期對身體造成影響。 留意香氣可能的隱藏地雷!醫:輕者頭暈,重則致癌。 黃軒醫師以芳香劑舉例,現代不少民眾喜歡在家中擺放芳香劑,香味持久不散,讓室內空間滿室馨香,藉此清淨空氣,但其實很多人一走入這樣的空間,就會猛打噴嚏、流眼淚,甚至頭痛、頭暈、呼吸困難,孩童甚至可能出現活動過度的情況。 會出現這些問題,最主要就是因為這類香味持久不散的產品,常見添加定香用的「鄰苯二甲酸酯」,其可讓香味持久,但它其實也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可經由皮膚吸收,即便劑量小,長期也可能造成危害,包括引起過敏、代謝症候群等,許多人平常吃得少,但還是一直變胖,也有可能就是因為環境一直處於香噴噴的狀態,使得內分泌失調導致肥胖,其他也包括影響孩童性器官發育,導致乳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會點精油、香蠟燭、室內芳香插座加熱等,黃軒醫師提醒,其也有可能有「二氯甲烷及甲苯」的疑慮,其屬神經毒,而二氯甲烷也早於1994年被認定為可能致癌物,較輕者可能頭暈、頭痛、想睡,嚴重則可能影響記憶力、甚至危害生命安全。除此之外,也有許多香為產品可能釋放可觀的「甲醛」,其將可能引起鼻癌、喉癌等。 挑選香氣產品留意4重點 醫:香氣太久要小心! 上述這些可能潛藏在健康當中的有害物質,不見得每個產品都有,挑選時也很難注意到,而芳香產品也並非不可使用,也有不少精油、蠟燭等確實有助於放鬆身心。黃軒醫師建議,民眾若要使用,在挑選時留意相關細節,避免健康踩雷。 除了民眾較常注意的,避免含汞、鉛等重金屬物質,也建議使用天然植物香精油,或是天然植物萃取精華的產品,取代人工合成香精。其他化學添加物也建議避免,包括化學色素、人工防腐劑,以及其他如人工香精、人工色素等易引起過敏的化學成分。 舉例來說,以小麥胚芽油、紅蘿蔔油等作為抗氧化劑,也可以防止產品腐壞。另外,植物性透氣脂或不油膩的透氣性脂,也可以取代過度油膩的礦物油、羊毛油,使用後一樣容易滋潤、好吸收,這些都是有可替代的方案可以挑選。 最重要的是,挑選產品時,應盡量選擇有產品實驗相關認證有商譽的廠商,避免來路不明的產品。而若觀察到自己一直都是「香噴噴」的狀態,或許就需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正處於香味陷阱當中。 《延伸閱讀》 .保鮮膜有塑化劑?常見4材質最好都別碰熱食 .新衣不洗會致癌?小心有害物質,至少要先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越常吃辣真的越不怕辣 最新研究揭痛覺產生原因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世界各地在飲食文化上都可見辛辣的料理,而辣味所提供的除了鮮紅的顏色感官以外,辣椒特有的舌頭灼傷感,是由辣椒素與其他類似辣椒素結構的物質所構成,且研究已證實吃辣的量與頻率會影響人對於辣的接受程度。對於辣味料理,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吃辣是可以訓練的,常吃多吃就懂吃了。」但這件事真的存在嗎?難道吃得越辣、越常吃辣就能成為吃辣達人?傳說是真的!越常吃辣越不怕辣世界各地在飲食文化上都可見辛辣的料理,而辣味所提供的除了鮮紅的顏色感官以外,辣椒特有的舌頭灼傷感,是由辣椒素與其他類似辣椒素結構的物質所構成。來自不同的國家與飲食文化背景的人,對辣椒的接受程度或是喜好度上有很大的差別,過往研究上常認為這些個體差異是由多種原因綜合造成的,包含每個人的生理差異、過往的飲食習慣,又或者是成長過程中,接觸的菜色每道都帶辣,而對辣的存在習以為常。根據2021年11月即將發表的《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期刊中提及,根據過往的科學家研究已經證實對於辣椒所帶來的灼燒感,與每個人對於食物的攝入量與食用頻率有很大關係,不常吃辣椒的人對於灼燒感的感受,會比常吃辣的人還強烈。基於這樣的研究理論,常吃辣的人對於辣味的感受敏感度會下降,也是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議題。不只常吃會影響,這些原因都會使辣味感受改變其實味道在不同的調味下,搭配不同風味(酸、甜、苦味),每一種味道的感知多少都會相互影響。簡單舉例來說,同樣一種辣椒,同樣的量用在兩道不同的菜當中,會有不同的風味體驗感受,這些變化可能會來自於菜色的甜味、酸味等不同味覺的交互影響。根據過往的研究報告中就提及,辣味在與蔗糖或是鹽巴混合時,甜味與鹹味的強度會降低,但在辣味感受上並不會受到影響。另外就是攝取辣椒素時,辣椒素對於香氣可以有所加成,把原本的香味變得層次更豐富。此外,許多研究中會探討風味與口味之間的交互影響,主要是來自三叉神經的緣故。辣味不只是味覺,產生痛覺原因來自三叉神經除了吃辣是可以訓練的以外,辣椒素帶來特別的灼熱疼痛感,其實真的是一種痛覺,主因來自三叉神經。科學家其實一直以來都積極地希望,可以把三叉神經的運作方式在食物感受上研究透徹,但由於味道、氣味與刺激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三個面相,使得研究透徹這回事並不容易。三叉神經主要掌管臉部、口腔的感受。目前研究已知的就是辣椒素的受體,也就是直接控制神經系統傳導痛覺系統,也就是TRPV1受體。這項研究也說明,辣椒素除具有激活TRPV1受體的作用以外,三叉神經的交互作用可以將入口的辣椒素轉化成熱或是灼傷感,這也是吃辣椒會覺得舌頭刺激或有痛感的原因。延伸閱讀▶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基因種族決定你對苦的耐受程度▶嘴巴也能感受氣味!大聲吸麵不只表示好吃,還能讓食物更香▶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參考資料▶Capsaicin burn increases thickness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independently of chronic chili intake(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
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 以下為Healthline報導顯示,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1.薑黃:這種金色、芳香氣味的香料,含有活性成分薑黃素,具有抗炎和稀釋血液的特性。2012年發表的1項研究表示,每天服用1劑薑黃香料,可能有助於人們保持血液的抗凝血狀態。2.薑:這種抗發炎的香料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它含有水楊酸鹽,是阿司匹靈的活性成分,也是1種有效的血液稀釋劑。3.辣椒粉:辣椒的水楊酸鹽含量很高,可以作為強大的血液稀釋劑,也被證明可以降低血壓和減輕疼痛。4.維生素E:根據WebMD報導,Harvard醫學院醫學教授Robert J. Glynn表示,維生素E有預防高危險患者出現潛在致命血液凝塊的功效,這些患者沒有服用華法林等處方血液稀釋劑,雖然華法林非常有效,但它有很多副作用,必須在服用時密切監測。另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建議,服用血液稀釋藥物的人應避免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 E;然而根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E,可能比從補充劑中獲取更加安全,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杏仁、紅花油、葵花籽油、葵花籽、小麥胚芽油以及全穀類食物。5.大蒜:服用大蒜,例如陳年大蒜萃取物,有助於減少血栓形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臟病專家 Matthew Budoff 博士表示,服用大蒜萃取物補充劑還可以逆轉動脈斑塊的形成,進而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德國科學家撰寫的研究論文也指出,大蒜萃取物可以透過保持動脈的柔韌性,以及提高一氧化氮的可用性來預防動脈硬化,進而放鬆血管,並減少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6.肉桂:這種廣受歡迎的香料含有香豆素,是一種強效的血液稀釋劑。根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顯示,華法林是最常用的血液稀釋藥物,來自於香豆素,然而長期服用富含香豆素的肉桂會導致肝損傷,務必少量服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天冷為什麼特別容易便秘? 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
2021-10-18 新聞.健康知識+
在外過夜第一晚總會認床?專家教一招化解:耳塞塞右耳
第一夜效應如果你跟我同病相憐,那麼你每到一個新地點的第一個晚上就會認床。這真是我的一大苦惱,因為我經常一星期出門幾天,天南地北到處去「演講」,至少疫情爆發以前是如此。儘管我住的是豪華飯店,睡的是舒適床鋪,但陌生環境裡總有某些因素無情地剝奪我的睡意。這其實是一種相當有名的現象,叫做第一夜效應(first night effect)。大約50年前研究人員首度發現這個現象,直到近年才慢慢找出背後的原因。根據睡眠科學家的說法,我們在陌生環境睡覺時,大腦會有半邊像夜間守衛般徹夜保持警戒。在這方面我們很像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比如海豚和鴨子,這些動物有時候也只用半邊腦子睡覺。比方說綠頭鴨,如果感受到被掠食的風險升高,睡覺時就可能會睜著一隻眼睛,只讓另一邊大腦睡覺。不管時差多麼嚴重,只要第一次入住新旅館,或借住朋友家,我們都躲不過認床的命運。這種演化而來的根深柢固反應如今顯然已經失去意義,畢竟,不管你住的是平價的旅客之家或高檔的香格里拉飯店,衣櫃裡都不太可能躲著掠食者。但謎團還沒解開,我們的大腦究竟根據哪些感官線索,認定某個地方是陌生環境?是氣味嗎?或者不尋常的聲響、關門聲、管線哐噹聲之類的?這裡有個可用的感官攻略,那就是盡量複製自己家的感官信號。比方說,如果你家裡使用空氣清新劑或寢具香氛,出遠門時不妨帶點。你可能會發現那些東西能幫助你攻略你的感官,讓你的「夜間守衛」放鬆一點警覺性。如果你經常去同一個地點,可以選擇入住同一家飯店,最好是同一個房間。如果房間牆壁漆成淡藍色就更好了,因為根據英國2千家旅客之家的調查,房客在淡藍色房間裡睡得最好。有個感官攻略已經相當普遍,那就是戴耳塞隔絕背景噪音。關於這點,我的建議是將耳塞緊密地塞進右耳。為什麼?因為我們睡著以後,守夜的通常是大腦的左半邊,右腦則安然入睡,至少剛入睡時是這樣。因此,如果要感官攻略你的睡眠,就得將守夜的那半邊受到的感官干擾降到最低,免得它頻頻吵醒你。那麼你可能會納悶,明明守夜的是你的左腦,我為什麼建議你把耳塞緊密塞在右耳?原因在於,我們大多數感官都是對側投射。你身體某一邊碰觸到的,或某一隻耳朵聽見的,都在你大腦的另一邊處理,至少一開始是。唯一一個不投射到對側的感官,是演化歷程久遠得多的嗅覺。左側鼻孔接收的訊息,直接投射回同一側的左腦。這下你弄懂了!下回你住進陌生環境,萬一耳塞和空氣清新劑都沒辦法讓你睡個好覺也別擔心。這種現象的名稱給了提示,第一夜效應名符其實,只持續一個晚上。之後除非時差問題,否則睡眠會恢復正常。※ 本文摘自《感官攻略:世界頂尖實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用五感打造更愉快健康的生活》。《感官攻略:世界頂尖實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用五感打造更愉快健康的生活》作者:查爾斯.史賓斯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31
-
2021-10-11 養生.聰明飲食
大便浮水上別輕忽 專家:頻繁出現可能是疾病徵兆
出現浮在水上的「脂肪便」,是因為攝取過多的油所造成的嗎?除了吃進過的油之外,還有其他原因…這一節要來談關於「便便」的話題。各位讀者是否有這種經驗,上完大號後發現糞便浮在水面上,而且黏著度還很高,在水面形成一層薄膜,讓你覺得「今天的便便好像和往常不一樣?」這種糞便一般稱為「脂肪便」,也就是糞便中充滿脂肪的狀態。除了上述情形之外,還有糞便的顏色較淡、偏白,以及氣味強烈等特徵。但為什麼會從體內排出這種糞便呢?有些人或許會直接聯想到,可能是自己在飲食中攝取了過量的脂質,所以需要排泄出去吧,然而事情卻沒有這麼單純。如左頁所示,從飲食中所攝取的脂質,在人體內會分解為中性脂肪和磷脂,然後轉換為活動所需的能量供人體使用。這個分解脂質的過程稱為「乳化」,然而要是乳化的過程不完整,分子就會因體型過大而無法被消化管道吸收,最後和糞便混在一起排泄出去。雖然有時會受到身心狀況不佳,而影響到吸收功能的運作,導致脂肪便的產生,但要是這種情形持續了好幾天,或者頻繁出現的話,或許就是某些疾病的徵兆了。如果放著不管,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營養不足的狀態,甚至從胰臟炎惡化到會危及生命的重症都有可能。因此,不要以為「不過是個脂肪便而已」就鬆懈警戒,應該盡快到內科或消化科的門診去接受診療。「脂肪便」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以下所列舉的幾種疾病,都可能會產生脂肪便。如果注意到脂肪便已經持續好幾天,或者出現次數相當頻繁的話,就要特別留意了,因為依據病情的進展,有些案例甚至會危及到個人的性命,因此盡快到醫院的內科或消化科接受診療才是正確的做法。※ 本文摘自《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作者:守口徹譯者:林巍翰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1-10-04 新聞.健康知識+
勿信尿液解痛偏方!陽明山發生蜂螫事件 記住4要點自保
台北市陽明山登山步道昨日有民眾遭蜂螫傷,統計有11名女性、6名男性受傷送醫,但仍不減民眾上山遊憩興致,從早上9時至下午4時,依舊能看到二子坪停車場外長長排隊車潮,等待進場停車,陽管處提醒,民眾上山應避免使用香水、髮膠等會吸引群峰的氣味,北市動保處也指出4個遇到蜂群的自保要點。疫情趨緩加上氣溫晴朗炎熱,不少人趁著假日上山避暑、出遊,但昨日卻傳出有民眾行經陽明山二子坪步道附近時遭蜂螫傷,北市消防局表示,總計有11名女性、6名男性送醫。陽管處表示,除了昨日發生的意外,今年9月23日下午也有劇組在陽明山竹子湖附近的黑森林山區拍戲時,發生蜂螫事件,提醒民眾,每年夏、秋兩季為胡蜂類活動旺季,尤其秋天更是虎頭蜂防衛性強、特別敏感時期。民眾登山踏青應避免穿著鮮豔衣服及塗抹香味濃厚物品、食物包好密封,盡量穿著長袖衣褲,若遇蜂巢或蜂隻,應冷靜離開並勿揮舞、驅趕;若不幸被螫傷、出現疑似過敏反應,除離開現場外,應立即撥打119。北市動保處表示,日前已協助移除竹子湖叮咬事件的大型黑腹虎頭蜂巢,但昨日再次發生大屯南峰登山民眾遭蜂群攻擊事件,呼籲民眾前往山區登山請注意自身安全,登山前也需注意4個要點。第一,從事戶外活動時,不要任意進入草(樹)叢、不使用香水或具特殊氣味的用品,盡量穿著表面光滑及淺色的衣物,攜帶含有「DEET」(敵避、乙待妥、敵避胺)成分的防蚊蟲產品。第二,發現虎頭蜂在身旁打轉、盤旋,表示可能已進入虎頭蜂巢的警戒範圍內,請保持鎮靜,不可揮趕,緩慢安靜離開現場。第三,若遭巡守蜂螫叮或蜂群攻擊時,切記不要揮擊拍打,要用隨身衣物或背包保護頭、頸部,迅速向下風處或來程方向跑,以遠離蜂群警戒範圍約50至100公尺以上。第四,遠離蜂巢警戒範圍後,「被蜂螫叮的傷口,不要用尿液等偏方緩解疼痛」,應即通報119協助就醫。
-
2021-10-0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口中飄水果味恐酮酸中毒! 日常照顧「八字訣」防致命
金鐘視帝龍劭華在高雄85大樓暈倒,緊急送醫搶救後仍驟逝,享壽68歲,引發各界譁然。龍劭華曾在2009年被診斷糖尿病,期間拍戲忙碌飲食不忌口,雖有定期服藥卻沒有回診。還有《我的祕密花園》導演楊冠玉,曾捧紅林依晨、邱澤等明星,患有20年糖尿病,於2020年7月因低血糖休克不治,糖尿病所隱藏的致命危機不能忽視。 糖尿病患者死亡 近7成因心血管疾病猝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李建興表示,有6-7成的糖尿病患者因中風、心肌梗塞、心律不整造成猝死,當患者出現胸悶、胸痛、走路會喘以及疲倦,務必多加注意,可能是心肌梗塞並及早送醫治療。除了心血管疾病以外,血糖過高還會導致「高血糖高滲透壓昏迷」,以及「酮酸中毒」,通常病患的檢測的血糖值超過500(mg/dL),李建興表示,如果是高血糖高滲透壓的狀態,通常送到急診室以後病人意識不清,必須立即接受治療;而酮酸中毒一般的症狀為輕微氣喘、肚子痛,且口中有水果氣味,不易察覺,因此李建興鼓勵所有糖尿病患者時時監控血糖值,有異常務必盡快就醫。低血糖休克,也是糖尿病急症之一。李建興說明,「幾乎每一位糖尿病人,一輩子至少都有一次低血糖的經驗」,有些注射胰島素或服用藥物的患者,不按時用餐,使血糖過低引發休克,李建興強調,「通常這類人,不會有低血糖的徵兆,既不會冒冷汗、頭暈,更沒有心悸,而是直接昏迷不醒。」 八字訣照顧尿病患者 定期回診為關鍵李建興語重心長表示,「若沒有定時回診,再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其實很危險。病人一定要定時回診,並接受完整衛教。」定期回診可依身體狀況調整合宜的用藥,且醫院會教導病人深入認識糖尿病,並進行血糖、血脂、血壓的控制,以及出現不舒服症狀時該如何判斷及處置。生活飲食方面,李建興建議「八字訣」:定時定量、少量多餐,讓血糖維持恆定。除此之外,血脂和血壓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合併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病患,必須服用藥物維持穩定。糖尿病患者也要好好運動,並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包括熬夜、抽菸、喝酒等,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李建興認為,病人只要穩定回診、按時服藥以及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即可大大減少致命疾病發生的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第二型糖尿病罹患率高達90%! 醫曝「關鍵元凶」:1病併發機率高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
2021-09-30 新聞.健康知識+
在山上遇到虎頭蜂怎麼辦? 野外專家:登山掌握四訣竅,避免引起蜂群注意
由於近日國內各山區虎頭蜂螫人事件頻傳,玉山國家公園強調,初秋季節雖很適合登山健行活動,卻是虎頭蜂活動最活躍的時候,民眾的不小心靠近,極有可能引發蜂群的防衛攻擊,特別是避免走荒徑及無人走過的草叢,或穿著淺色衣物,勿擦香水及使用有芳香味的化妝品,不幸遭蜂群螫咬應儘速就醫。野外專家指出,秋季也是虎頭蜂最兇惡之時,受本島颱風減少的影響,虎頭蜂巢多未受破壞,加上分封巢數愈多,蜂巢的分佈密度也愈高,秋天不但是「蜂后產下最後一批卵的繁殖,是唯一可以渡過冬天的季節。」因此也是虎頭蜂進入「生死存亡之秋」階段。玉管處表示,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國家公園步道最多攻擊遊客的是黑腹虎頭蜂,習性凶猛,受到騷擾會攻擊任何移動的對象,是台灣最兇猛的虎頭蜂之一,呼籲民眾登山健行請穿著淺色衣物,勿擦香水外,由於蜂群曾出現在垃圾堆及地形險峻處,所以登山客走步道時請勿大聲喧嘩,以免引起蜂群注意,此外食物及果皮垃圾請包好,減少飲食氣味,並自行帶下山。玉管處並說,避免走荒徑及無人走過的草叢,若發現蜂巢切勿驚擾,保持鎮靜,避免引發蜂群攻擊,若察覺蜂類靠近身邊盤旋,即代表已被盯上,此時不可以衣物驅趕,先用衣服包住頭部,蹲低身體,緩慢安靜離開現場,或讓蜂群自然離去。竹山秀傳醫院指出,遭蜂群螫咬仍有致命的危險,依過去急救經驗,受蜂螫的到院傷者大多是肢體、頭皮被螫咬到,有疼痛、部分過敏等症狀,更有患者有心悸現象,建議傷者若不幸被螫咬時,要先去蜂針除去毒液,再以清水初步處理。
-
2021-09-26 養生.聰明飲食
米苔目其實應是米「篩」目 為何用舊米做才適合?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米苔目可搭配鹹湯或冰品,是台灣的傳統米製食材,而製作米苔目會使用「舊在來米」,是因為在來米經過長時間的過陳放後,米中水分含量比較低,較適合拿來做米食加工品。「米苔目」是以台灣傳統的在來米製成,也是台灣自古流傳自今的庶民小吃,在台灣米食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吃米苔目你都吃甜的還吃鹹的?米苔目在台灣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加入油蔥、肉末、韭菜等配料料所煮成的鹹米苔目;又或是搭配著糖水一起吃、加入剉冰配料內的甜米苔目。不管是哪一種,都有各自的擁護者。這麼多年都叫錯了!是米「篩」目不是米「苔」目從小到大,不論是在菜單上或是在剉冰上點餐時,我們都叫它「米苔目」,但正確來說,它的名字應該是「米篩目」。然而為什麼會叫米篩目呢?其實和它原本的做法有關。「篩」是指從孔隙中透過,而「目」則是是指細孔。簡單來說,「米篩目」就是篩出來的米製食品。古早的米苔目是以手工將製作好的米團,在有孔洞的板子上來回滾動摩擦後,即會篩出一條條的米苔目。不過這種作法耗時又會消耗大量體力,現在則多以機器直接擠壓成型。米苔目你吃鹹還是甜? 兩種製成相同吃起來口感卻不一樣?而不管吃鹹的或甜的,米苔目的原料及製程都相同。原料大多都是在來米及樹薯粉。製程都是先將在來米泡水後,將泡過水的在來米加水磨成米漿,最後加入樹薯粉揉成米團。成團後利用機器篩成一條條白白胖胖的米苔目,放入熱水中煮熟,最後冷卻及完成。不過你可能會有個疑惑,鹹的米苔目(通常是熱的)吃起來QQ軟軟的,但加入剉冰內的米苔目吃起來口感卻偏Q脆,明明製程一樣,為什麼吃甜的吃鹹的口感就有差?因為米苔目加熱後會導致澱粉分子結構的改變,讓米苔目口感有所不同,可以想像成,剛煮出來還熱騰騰的珍珠,吃起來口感軟Q,但冰鎮過後或是放入冰箱冷藏,吃起來偏Q脆。和碗粿一樣 做米苔目要用「舊米」做米苔目要用新米還舊米?一般來說,在來米原先的的口感比較乾硬,不適合直接煮來食用。而製作米苔目都會運用「舊在來米(又稱秈米)」。因為在來米經過長時間的過陳放後,米中水分含量比較低,也比較適合拿來做米食加工品。而若使用新米製作,剛做出來無大礙,但因為其中水分含量比較高,放久後米糰黏性較高,會黏成一團。米濕製品要注意保存! 常溫微生物易大量繁殖而像是米苔目、粄條、蘿蔔糕等類型的米濕製品,屬於高水活性產品,在常溫微生物容易大量繁殖,應於7度C以下冷藏保存。購買時也要注意產品是否冷藏販售、包裝、顏色、氣味等是否有異常,以確食用時的衛生安全。延伸閱讀▶為什麼做碗粿要用舊米?新米舊米比一比▶你知道壽司、碗粿跟粄條適合用哪種米嗎?▶【食品張老師】米粉已經不是用米做的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26 性愛.性福教戰
結紮後還會射精嗎?泌尿科醫詳解結紮後常見疑問
林董是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但對於結紮,他心中的問題,跟所有來結紮的男人一樣多。他今年38歲,來到醫院手術室護理站報到,準備接受結紮手術。他的忐忑心情寫在臉上:「會痛嗎?傷口大嗎?……」我知道,林董心中此刻正不停地在跟自我對話。醫師,結紮會影響我的性功能嗎?結紮手術順利完成,前後費時15分鐘。兩側傷口只有3mm。手術完成,我陪著林董走出手術室,前往護理站更衣。走向護理站途中,林董開始客氣地請教我林董是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但對於結紮,他心中的問題跟所有來結紮的男人一樣多。他今年38歲,來到醫院手術室護理站報到,準備接受結紮手術。他的忐忑心情寫在臉上:「會痛嗎?傷口大嗎?……」我知道,林董心中此刻正不停地在跟自我對話。醫師,結紮會影響我的性功能嗎?結紮手術順利完成,前後費時15分鐘。兩側傷口只有3mm。手術完成,我陪著林董走出手術室,前往護理站更衣。走向護理站途中,林董開始客氣地請教我一些問題:「醫師,我結紮後會影響性功能嗎?」我微笑回答:「喔,不會。」「性功能與神經及荷爾蒙比較相關。而輸精管與性功能無關,甚至可能因為結紮之後不擔心懷孕,不必再採取避孕措施,反而更能享受性愛的樂趣。」「我,我結紮以後還會射精嗎?」林董繼續發問結紮後遺症。我心中暗想,林董,你會不會問得太晚了?如果此時我答「會」,那你該不會要躺回手術台,要我把結紮恢復吧?醫師,結紮後我還會像正常男人一樣射精嗎?替無數男人作過結紮手術,我知道如何安慰此時有一百個為什麼的病人。我解釋:「請放心,當然不影響射精。讓我舉個例子,以拿鐵咖啡為例,拿鐵咖啡裡面會有咖啡、奶和糖。現在我端兩杯拿鐵咖啡,一杯有糖,另一杯不加糖,從外觀、氣味上兩杯咖啡是分辨不出來的。」「輸精管結紮後的精液,就類似不加糖的咖啡。」「了解。……那您說的咖啡,那一大杯是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林董仍很糾結地再發問。我再以咖啡為例接著說:「精液的精漿部分,主要是攝護腺液(如前例的咖啡),及儲精囊液(奶精)所組成的。攝護腺液約占30%,儲精囊液占約70%的體積。攝護腺液呈透明清澈液體,略呈酸性,且富含液化精液(其實是液化儲精囊液)的酵素PSA。」「儲精囊液呈乳白黃色、黏稠狀液體,偶然會混有半固態透明膠狀凝塊。儲精囊液富含果糖,提供精子旅行的能量,黏稠的膠體提供精液的黏附力,及射精精液所需的『射程』(就像丟水球會比潑水的射程遠),而且儲精囊液有較強的鹼性(pH達8.0~9),用以供中和陰道內的酸性。」醫師,我後悔了,還能接回去嗎?「瞭解了!」但林董又追問:「我還有一個疑惑,如果我對結紮後悔了,是不是可以把它接回去?」「林董,你這麼快就後悔?」我驚呼。林董回說:「不是啦!我是說如果……」我望向林董:「當然可以。但是要恢復到結紮前,是要用顯微手術來重建的。在結紮五年內,多半可以把輸精管原地重接,如果超過五年,有很高的機率上游的輸精管已經阻塞了,所以有可能需要操作副睪小管及輸精管的吻合手術。這可是顯微手術中最困難的手術。」「您的意見是,如果後悔要趁早?」林董這樣理解我的回答並持續提問。「哦……也是啦……」我邊想邊回答,並觀察著他還好嗎。醫師,精子持續製造,睪丸不會爆掉嗎?「不好意思,我突然有一個擔憂…」林董略帶憂慮地問,「你是說雖然輸精管結紮了,但睪丸並不會停止製造精子是嗎?」我答道:「沒錯啊,睪丸造精是不會考慮輸精管是否是暢通的」。「可是,造精沒有暫停的話,難道睪丸不會大塞車,甚至睪丸越來越大……精子泛濫成災嗎?」林董一臉擔憂。我忍不住笑著回說:「哦!不會不會。請放心,結紮後的睪丸不會變大爆掉,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副睪』這個小器官。睪丸是製造精子的工廠,製造好的精子就被轉送到下游的副睪。副睪的功能比較像是貨櫃場。副睪的構造是一坨管狀的構造,其管壁細胞還附帶有『吞噬細胞』的功能,可將陳舊的精子吞噬消化,所以睪丸從來不必去考量輸送的問題,統一由副睪來處理。」「噢!了解了!」林董似乎放心不少。「那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性生活呢?」他不好意思地問。「隨時都可以啊!你的問題應該是什麼時候可以『清槍』正常使用而不必考慮避孕的問題?」「對!就是這個意思。」林董點頭如搗蒜。「那要等精液分析確認精液中沒有精子時才可以。一般會建議排精10~15次之後回醫院檢驗。」我笑笑地看著我的病人。終於,他說:「謝謝醫師,我完全理解了!」
-
2021-09-2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頭痛怎麼辦?醫師教你看診前先準備這個東西
「當頭痛經常發生而困擾生活時,到頭痛門診看診,最重要的過程是醫生詳細詢問頭痛的病史症狀,但卻因為緊張無法完整答覆。」因此頭痛看診前只需要準備一份「頭痛觀察筆記」,就可以讓醫師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頭痛的狀況再對症下藥。頭痛觀察筆記1. 時間:頭痛何時發作?頭痛發作的頻率?頭痛發作會大概會持續多久?2. 影響:頭痛對生活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例如:無法正常上班,常常需要請假在家休息等等3. 預兆:頭痛來臨前有沒有發生任何預兆?例如:鋸齒狀的視覺線條、視野內的暗點或者眼前突然出現閃光等等4. 相關併發症:當頭痛發作的時候,是否伴隨著噁心、嘔吐,或者對光線、聲音漢氣味特別敏感呢?如果頭痛時常常伴隨其他不適症狀,都可以記錄下來告知醫師。5. 家族史:家族成員是否有人也是頭痛病友?家中有沒有人也有類似的症狀?6. 過去史:是否曾經去做過哪些頭痛相關的評估?是否有嘗試過某些頭痛治療?治療後的效果如何?7. 個人病史:個人過去相關的檢查結果或檢查報告,現場都可以告知醫師。8. 個人藥物史:曾經使用過的頭痛藥物,以及其他正在服用的非頭痛藥物都需要告知醫師,例如:劑量、服用的時間多久、服用的效果如何等等。提醒大家:越詳細的紀錄越能讓醫師更仔細地評估個人狀況,有助於治療的進展與調整,後續這些資料也可以寫進「頭痛日記」中,更能幫助自己擺脫頭痛。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私密處是女人第二張臉 國內首間婦科美學診所開幕
全國第一間整合女性身心的私密健康照顧診所於今天成立,婦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婦科私密領域的健康照顧涵蓋了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和肛門外科,在歐美國家逐漸形成婦產科次專科領域,叫做「婦科美學」(gynecological aesthetics),解決女性朋友從青春期到產後、更年期、停經期等問題。鄭丞傑表示,該診所的核心理念為「當妳的閨蜜」,除了婦產科醫師照顧女性私密健康,還提供性諮商、性治療,成為國內第一家整合了身心照顧的「婦科美學」診所。「私密處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鄭丞傑說,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女生私密處問題伴隨一生,從美觀氣味顏色,至先天異常、產後的局部恢復、產後尿失禁、痔瘡、產後下腹部鬆垮、妊娠紋、大齡女子生育功能檢測、卵巢老化功能檢測與預防、萎縮性陰道炎、陰道痙攣症、性交疼痛、性欲低落,以及等更年期障礙,希望透過「婦科美學」全方位照顧18到88歲的女性整合性的私密健康。目前看診婦科醫師均為女性,不過,部分患者希望由男醫師看診,鄭丞傑表示,絕對沒有歧視男性,事實上,男性也有私密問題,為了照顧婦女朋友的男朋友或丈夫,該診所將邀請泌尿科醫師,一起來照顧男性的私密健康。鄭丞傑表示,該診所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舉辦「造福雙百位女性」公益活動,一為提供一百個可以改善產後尿失禁及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能力的「G動椅」免費體驗療程,一為在女性私密保養品牌贊助下,提供免費施打九價子宮頸疫苗,攜手做公益一起呵護女性健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的健康問題,因為不好意思而羞於求助,提醒女性應該更重視私密處的健康保養和照顧,加強性健康的教育,這樣才能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健康。今天特別到場祝賀和鼓勵的監察委員陳景峻表示,他是醫學的門外漢,但是特別欣賞鄭丞傑的醫德醫術和對普羅大眾做健康教育傳播的能耐,這次看到他鋪陳了這樣的一個舞台,讓年輕一輩的醫師來發揮,來照顧婦女的私密健康,同時又做了公益活動,表示非常敬佩。
-
2021-09-18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想浴室長霉,為何用「冷水」比電風扇好?跟譚敦慈學:讓浴室不長霉的「5大訣竅」
台灣天氣炎熱潮濕、容易有黴菌產生,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尤其家中最潮濕「浴廁」,清潔起來更是苦惱。民眾最信賴的安心指標譚敦慈老師,分享自家浴室的清掃、收納原則,教大家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保持乾淨清爽,告別黴菌大本營!Point 浴廁清潔重點在保持乾燥!浴廁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潮濕長霉,霉菌若從浴廁飛到家中,就會危害健康。① 濕毛巾勿掛浴室使用過的毛巾不要掛在浴室裡,否則容易發霉,當毛巾摸起來感覺黏黏滑滑,表示已滋生大量細菌,如果長出黑色斑點,代表已經發霉了,就要丟棄。② 使用完以冷水沖洗並刮淨洗完澡後濕度及溫度都較高,對霉菌是很好的生長環境。建議最後一個洗澡的人,用冷水沖洗浴室牆壁及地板降溫,再用刮刀把水刮淨。③ 除濕浴室使用完畢後,應打開抽風機來保持乾燥,如果沒有抽風機,建議一至二天使用一次除濕機。除濕時,記得把馬桶蓋蓋上,以免影響除濕效果。有人會用電風扇吹,其實是把濕氣往其他地方吹。Tips 可在浴廁準備一條乾抺布,順手將噴濕的地方擦乾。④ 漂白水除霉長霉的地方,除了可用市售的除霉噴劑之外,還可用漂白水來去除霉菌。可將廚房紙巾蓋在發霉處,噴漂白水靜置一晚後洗淨即可。⑤ 沖馬桶蓋蓋子建議如廁後,應蓋上馬桶蓋再沖水,否則臭味及細菌亦沾染掛在浴室的毛巾及牙刷。此外,若遇停水,應先蓋起馬桶蓋,再將水倒入水箱,再沖水。Tip 我們家每天清洗馬桶,或用酒精噴灑擦拭馬桶蓋來消毒殺菌。⑥ 避免用品長菌●牙刷架應有瀝水孔 使用後的牙刷很潮濕,不小心就會長霉。建議刷完牙後,先把牙刷甩乾再放牙刷架。牙刷架應有瀝水孔,底部勿積水,才能避免藏汙納垢及發霉,家中牙刷也不要放在同一個杯子,最好分開放,才不會碰觸傳染疾病, 牙膏也不要共用為佳。●瓶罐不落地瓶瓶罐罐直接堆在地上易累積水漬而長霉,建議放在架高的置物架上。●肥皂盒架高利於瀝乾軟爛的肥皂易滋生細菌,一定要把肥皂盒架高,滴水瀝乾才行。我通常會把肥皂切成小塊分次用,每塊大約一至二週左右用完,降低細菌滋生的可能性。或是可用磁吸式皂架,讓肥皂懸空的設計,讓其保持乾燥,細菌不滋生。Tips 或是可以將肥皂放進網袋裡,使用後掛在通風處晾乾。●補充洗手乳前徹底清洗、晾乾洗手乳用完更換補充包時,常因瓶子沒有保持乾淨而滋生細菌。建議每次用完後先將瓶子洗淨、擦乾,最好再用75%酒精涮一涮,晾乾後再倒入補充液。⑦排水管定期清蚊蟲會隨著廁所裡的排水孔飛到家裡,同樣的,其它住戶產生的細菌也會順著排水孔跑進家中,造成病菌傳播,嚴重時會造成群聚感染。想要常保浴廁衛生,建議使用下列方式:●排水管倒水排水管裡有「存水彎」,能夠達到「水封」的作用,可防止蚊蟲、臭氣及細菌入侵。建議每天可以往排水管倒1~2杯水,確保水封功能常。●密封若家中有很久沒使用的衛浴,建議將排水口密封起來。現在市面上有販售排水孔密封裝置,只要塞進管道中,就可以達到防蟲防臭及防病菌的作用。 ⑧水槽可用科技海綿浴室水槽的水垢、黴斑,使用後可用三聚氰胺的科技海綿擦拭,好用又環保。Tips 大家都在意臭味,但香味更可怕! 我家沐浴精的用量很少,主要想避免接觸其中可能的定香劑。選擇沐浴用品時,盡量選擇香味不要太濃、太持久的。浴廁定期清潔☑ 清理排水孔上積垢,若有卡毛髮須清除乾淨。☑ 定期用保養型清潔劑清洗排水孔,以保暢通。若未常清理,已稍微堵住,請用強效疏通劑。因強效清潔劑都是強酸或強鹼,使用時一定要戴手套、護目鏡,穿長袖,避免噴到臉及眼睛。☑ 使用強效疏通劑通常需等待一段時間讓髒汙溶解,請將廁所窗戶打開,通往室內的門關閉,避免嗆鼻氣味跑到家中。Tip 若排水系統下面是塑膠軟管,不能使用具腐蝕性的強鹼清潔劑!否則易破裂。☑ 選台灣大廠生產、標示完整,並且有檢驗合格證明的清潔劑。此外,香味太持久的清潔劑,也不建議購買。而現在很多網路賣清潔劑看似很強效,但沒有完整標示,或簡體字標示不清楚的清潔劑不要任意使用。☑ 浴室清潔重點在於去除皂垢(碳酸鎂、碳酸鈣),使用酸性清潔劑才能溶解。建議髒汙處用檸檬酸先敷著過夜,再將汙垢刷除。書籍介紹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作者:譚敦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1/07/16作者簡介譚敦慈:長庚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伴隨夫婿林杰樑醫師投入毒物研究數十年,擅長以生活、無負擔方式,跟大眾分享正確飲食觀,認為食安一定要能輕鬆地落實在生活中,成了眾多家庭主婦、職業婦女及重視食品安全者最信任的安心指標。從安心食岀發,這次她不只談飲食,而是生活的全面,從食安、衣安、住安切入,和民眾一起安心過生活。延伸閱讀: 打完AZ怕有副作用,「第2、4、30天」要留意!家醫科醫師:施打後第●天是血栓觀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