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0
筆 文章
-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18名消毒人員扛縣每天消毒工作 目前已消毒2347次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與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自3月成立防疫消毒大隊,每日都會針對公共場所、交通場地等公共場域進行消毒,自敦睦艦隊確診個案出現以來,也配合確診者足跡全面消毒,成立至今的防疫消毒大隊,目前共出動消毒2347次,環保局表示,只盼民眾能夠安心。目前全屏東縣的防疫消毒大隊人數為118人,每天上午8時展開作業至下午5時,除了中午休息時間,幾乎全副武裝不間斷的進行消毒,且每天消毒地點平均約70處。此外,屏東縣政府環保局也優先發放2萬9千個口罩供各鄉鎮清潔隊使用。根據屏東縣政府環保局統計,3月26日防疫消毒大隊成立至今天為止,全屏東縣共消毒2347場次,主要針對103處交通場站、202處大型營業場所、669處民生熱點、學校、715處民眾洽公機關以及658處公共場所。且特別針對敦睦艦隊確診案例所公布的足跡進行全面消毒。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表示,目前環境消毒藥劑以漂白水或含有次氯酸鈉以及環保署核准之藥劑進行噴灑,且環境消毒,皆以噴灑器材的水霧噴射器為主,若是街道巷弄等大面積範圍,則由消毒車作業,目前會增加清潔頻率,讓民眾得以安心前往公共場域。屏東縣政府衛生局,也呼籲民眾,做好個人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重視個人衛生,避免任意以手碰觸眼口鼻,與他人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快篩已交廠商量產 擬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中心
台灣防疫表現頗受肯定,但要能快速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做出突破性的研究,需仰賴專業的科研人才與設備。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與於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中研院目前有3間研究高危險病毒的P3研究室,並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2.2億元。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主要為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致病原微生物之研究服務,研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之高危險性傳染病微生物,包括新興之高危險性致病原,例如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漢他病毒等。中研院現有2間P3實驗室,分別位於生醫所與基因體中心,均已成立10餘年。此外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將設立中研院第三間P3實驗室,去年7月底完成驗收程序,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認證,面積約為240坪。廖俊智表示,為整合已養成之傳染疾病研究人才、技術及能量,並使專供感染症研究用之P2 及P3 實驗室發揮最大效益,中研院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其目標包括研發快篩工具之開發與治療性抗體之研發、研發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此一中心規劃聘任執行長1名,並延攬病毒研發重要領域的合聘研究員及新聘研究技術人員計8名,其餘研究人員原則上採合聘自中研院現職研究人員。廖俊智表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成立後,所需經費除部分逐年編列於公務預算,同時已另向行政院申請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發及重大疾病研發細部計畫」,預計每年經費約1億7000萬元。他指出,此一中心也可以與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國衛院等單位密切合作、並與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新興傳染病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為下一波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好準備。立委范雲質詢時,恭喜廖俊智「連任院長」。據了解,中研院院長一屆任期五年,院長多半至少連任一次。廖俊智明年任期才到,四月已召開評議會,同意廖俊智連任。評議會程序已完成,目前陳報總統核定中。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台大公衛挺海軍:磐石艦做到2點 不會引發社區流行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20日)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說明會,海軍敦睦艦隊近日出現24人確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船舶防疫難度很高,海軍為了防守我們的海外領土權,長時間隔離在公海上,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他們的生活品質,也不是外界所能想像,所以我們要尊敬我們的海軍。陳秀熙坦言,軍艦與輪船防疫,跟一般社區感染的防疫不太一樣,船舶防疫的難度很高,目前在世界疫情上,美國與法國的軍艦淪陷得更嚴重,台灣目前已經守得很不錯。他也呼籲大家應該要有信心,接下來要再確實做好疫調及後續監控,就能夠阻斷第二波流行,不會因此引發社區大流行。陳秀熙強調,台灣的防疫已進入第二階段,美國為什麼一直在做抗體快篩?就是為了讓有抗體的人,可以趕快返回工作崗位。所以我們要如何運用抗體快篩技術,如何趕快有抗病毒藥物產生,來買時間發展疫苗,之後才能夠幫助其它國家、幫助自己,才可以產生免疫力,讓社會回到正軌。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樂意和世界各國分享新的快篩技術
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副總統陳建仁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快篩有兩種,一種是檢測抗原,現在我國是利用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來做,但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更快的檢測技術;另一種是檢測血液中的血清學標記(serologic markers)和抗體,希望一切進行順利,能盡快獲得許可,會很樂意和世界各國分享所有新的快篩技術。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內容。談到我國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陳建仁指出,台灣在2003年爆發嚴重SARS疫情,也學到審慎以對、迅速應變及超前部署這三件事,審慎以對部分,對全世界所有新興傳染病的監測非常重要,特別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是多種新興傳染病的發源地。陳建仁說,幸運的是,12月31日,疾病管制署的同仁在PTT(電子布告欄)上,發現一則來自武漢的通告,疾管署隨即在署內群組中分享,並發送電子郵件給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IHR)聯繫窗口,這就是審慎以對;其次,在必要時迅速發布旅遊警示。第三,陳建仁說是強化邊境檢疫,我國從起初的機上檢疫,以及後續對密切接觸者或從疫區來的乘客加強14天的居家檢疫,這次也升級傳染病醫療體系,並指定了幾家醫學中心,必須在各自的隔離病房照顧病人,避免把每位病患都送到同一家醫院;且台灣在最大容量上,有2萬間隔離病房、1萬4000台呼吸器。至於個人防護裝備部分,陳建仁說,我國記取SARS教訓,知道必須有一套口罩配發制度,也必須增加口罩的產量,現在一天可以生產超過1300萬片口罩。陳建仁也說,任何國家對疫情的防堵,永遠不嫌晚,也必須根據當前情況因時因地制宜,但仍可採行台灣的良好策略來抗疫,例如,社交距離、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居家檢疫都非常重要。陳建仁還說,提供第一線醫護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也很重要,英國和美國都在勉力而為,台灣願意提供幫助。另外世界各國必須相互幫助,分工合作,儘快研發快速篩檢、抗病毒藥物,甚至疫苗,透過這些努力,應可以遏制疫情。陳建仁表示,快篩部分有兩種,一種是檢測抗原,現在我國是利用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來做,但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更快的檢測技術;另一種是檢測血液中的血清學標記(serologic markers)和抗體,希望一切進行順利,能盡快獲得許可,會很樂意和世界各國分享所有新的快篩技術。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何時解封?陳建仁:未來1年或1年半過「半正常」生活
對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未來是否有機會解除封境等措施?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未來一年或一年半之內,或許就會有疫苗可防疫,但在這之前,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只要過半民眾減少50%的社交接觸,大家就能有限度地繼續日常生活,所謂「半正常」的生活。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專訪。談到未來防疫措施,解除封境的正確退場策略為何,是否依階段、社群或分區解封。陳建仁表示,第一,基本上,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具有高度傳染力,大部分病例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會透過飛沫及污染區傳染,無法完全消除,就會像2009年的H1N1新流感,一定要準備長期對抗,這也是必須研發快篩和抗病毒藥物的原因。陳建仁說,一旦有了快篩和抗病毒藥物,輕症病例就可到一般診所進行快篩,一旦確診,可以立即以抗病毒藥物治療,社區診所的醫師就可以治癒輕症病例,重症病例可以送到醫學中心,醫學中心也可以進行快篩及提供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患,治癒後,病毒作用減低,也就不會傳染人。至於民眾生活部分,陳建仁表示,未來一年或一年半之內,或許會有疫苗,就可以像2009年流感疫情一樣,利用疫苗防疫,但在這之前,絕對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不過不需要停止所有活動,只要過半的民眾減少50%的社交接觸,大家就能有限度地繼續日常生活,過著所謂「半正常」的生活。陳建仁也談到,全球各國退場策略部分,為了協調國際運輸等,所有國家都必須公開資訊,讓各國的情況公開透明,例如,必須讓人民了解,有些國家只有零星的病例;也需要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民眾的血液進行採樣,了解各國的感染狀況,並必須確保疾病不會傳播出去,必須十分謹慎,確保不會再爆發大流行。陳建仁說,雖曾經預測5月底恢復正常生活,但很難預料。不過,歐洲疫情已過顛峰期,正在趨緩,而美國還在攀升中,希望5月底看得到疫情的曙光。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初步研究:瑞德西韋對染疫猴子有效
美國政府的科學家今天表示,在一場以猴子為對象的小型實驗中,證實實驗性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有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官網發布這則消息。這項研究還在初步階段,且尚未經同儕審查,設計目的是在一場大型人體試驗中,遵循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患者施加的劑量及治療程序。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毒被命名為SARS-CoV-2。在實驗中,有兩組各6隻刻意感染病毒的恆河獼猴,一組給予由吉立亞醫藥公司(Gilead Sciences)研發的瑞德西韋;另一組不給藥。實驗組在感染病毒12小時後,獲得注入靜脈的第一劑藥,然後每天用藥,共6天。科學家把初步治療的時機點設在病毒於猴子肺部快要達到最嚴重程度之際。接受治療的猴子在施加第一劑藥的12小時後,狀況顯著改善,這種趨勢在長達一週的研究中一直存在。接受治療的6隻猴子中,有一隻出現輕微呼吸困難的症狀;而未接受治療的6隻猴子,全部都有呼吸急促及困難的症狀。此外,接受治療的猴子,肺部中的病毒量明顯比未接受治療的一組更少,肺部損傷也較不嚴重。瑞德西韋是最早被提出可嘗試用來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藥物之一,隨機臨床試驗已處於後期階段。瑞德西韋導致病毒增加突變,進而摧毀病毒。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興大提「核殼蛋白」開發新冠肺炎藥物 上國際期刊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民眾聞冠色變。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所教授侯明宏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合作,提出以突變機率相對低的「病毒核殼蛋白」當作新穎藥物開發的策略。這項成果3月發表在2020年醫藥化學領域重要國際期刊《藥物化學》(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獲選為該期期刊封面,至今下載數已達3千餘次,獲學術界高度重視。侯明宏指出,冠狀病毒是「RNA病毒」,能透過快速的基因突變來逃脫藥物的毒殺,因此在對抗冠狀病毒時,常有藥物研發趕不上病毒突變的窘境。侯明宏研究「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15年,他說,每一種冠狀病毒都有核殼蛋白,它是冠狀病毒結合病毒遺傳物質RNA的重要元件。在病毒複製過程中,核殼蛋白的頭端可結合病毒RNA,搭配其病毒尾端的聚合功能,形成RNA蛋白複合體,有利於病毒繁殖。侯明宏說,只要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的頭尾兩端很健康,冠狀病毒就能不斷複製,所以破壞核殼蛋白的結構,能抑制病毒繁衍。興大研究團隊長期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Kehn-Hall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的病毒發展藥物的研究,一開始以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為藥物開發模型,利用電腦大規模藥物資料庫,從數10萬種藥物中篩選找到一種小分子候選藥物 5-benzyloxygramine(P3),經反覆實驗證實可造成冠狀病毒個別核殼蛋白頭端區域,彼此交集在一起。侯明宏簡單說明,在冠狀病毒上使用藥物 5-benzyloxygramine(P3)藥物,就像「手銬」把病毒的頭端綁在一起,引發整個病毒核殼蛋白的嚴重聚集,讓它失去致病能力,並達到抑制病毒複製效果,近期更證實對於冠狀病毒有廣效型和跨物種的抑制效果。興大、美國攜手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相較於現今有潛力的藥物如瑞德西韋,興大團隊找出的小分子藥物,作用在病毒獨有功能的核殼蛋白上不易突變的胺基酸位點,可以抑制跨物種的冠狀病毒。興大校長薛富盛指出這篇研究更提供了完整清楚的藥物與蛋白質分子結構作用機制,可作為藥物結構優化和改善藥物副作用的依據,可當作開發抗冠狀病毒藥物策略。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餐飲業得認清:即便疫情消散,消費者也可能回不來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無法外食的狀況也逐漸增加,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自2020年1月21日台灣發現首起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疫情蔓延了數月,人們開始懼怕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因而降低了外出的次數,全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首當其衝受影響的產業之一即是非常需要顧客上門消費的「餐飲業」。當你作為餐廳老闆,在「等嘸人」上門的此時,心裡只想著疫情過了,景氣就會復甦、客人就會回流?但你沒注意到的是,消費者此時飲食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可能會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往後的飲食方式。你必須認清的是:消費者可能已經回不去了!覺得外食不安全,「增加自煮頻率」、「在家用餐」成新趨勢根據《食力》「外食族防疫大調查:餐飲業怎麼做才能讓你安心?」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為了避免外食產生無謂的接觸,有34.7%的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其次則為「改成外帶(19.1%)」。同樣地,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2020年3月27日發表針對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11個亞洲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同樣發現多數民眾「在家中用餐」頻率比在疫情發生前還高。在中國,有86%的民眾優先選擇在家用餐,其次則為香港(77%)、韓國(62%),馬來西亞(62%)和越南(62%)。此外,調查也發現,外帶食物以及外送到府的需求也增加了,尤其是在香港、韓國、泰國等,這些行為對餐廳的服務內容都將產生明顯的影響。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此時,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待在家裡的時間也逐漸增加,很明顯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也表示,疫情衝擊之下,已經沒有「想當然而」的事情,所有短暫的行為都可能變成永久,「創造新常態」已經成為產業和個人要面對的現實。消費者此時的改變,將可能成為常態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表示,自2020年1月底以來,許多亞洲市場每週民生消費用品的銷售額超過過去平均的20~25%,雖然有搶購囤積的案例發生,但民眾的消費習慣已經演變成「非恐慌式」的搶購,而是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面臨消費行為的變化,緊接著迎面而來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恢復正常」,而答案則是「可能永遠不會」,為什麼?Ryan指出,「消費者的思維以及行為已經重新定位,這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後果。」以中國為例,有89%的消費者表示,即便疫情結束,仍會願意在線上購買日用品、鮮食等,新的習慣(在家用餐、外帶、外送)可能會永遠取代舊的習慣(外出用餐)。餐飲業的下一步能夠怎麼做?無論是大型餐廳、小型餐館,在疫情衝擊下來客數快速下降,很少有企業能夠倖免新冠肺炎所附帶的損害,作為餐廳老闆,能夠怎麼做減少損失?1、拓展外送服務,不能用原菜單上架儘管減少外出、居家隔離等原因使得人們在家中的時間變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例如線上購物,消費者也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狀況以滿足日常的需求。為了因應消費者「在家中用餐」頻率的增加,餐飲業者也將「外送服務」作為支撐業績的手法之一。舉例來說,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3月份的餐飲業績就因為疫情衰退了近1成的業績,因此轉而積極強化外帶及外送服務,目前館內已有16家餐飲品牌與foodpanda外送平台合作。而針對曾有其他業者希望百貨可以讓利、降低抽成,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總經理王寶銘表示,因百貨大多屬「抽成」機制,如果業績低相對的抽成也少,因此會再整體考量,視各別的狀況特別處理。此外,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指出,成本的改變,業者勢必得針對外送平台做出菜單上的改變,此外她也建議「菜單不是越豐富越好」,在現今這個非常時期,為了減少損耗,減去銷售量低的菜色項目,備料不需要太多。2、跨品牌合作策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台灣連鎖暨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也認為,外送的餐廳那麼多,如果業者只是推出平時的餐點,很難脫穎而出,因此可透過品牌跨界合作、或者是商圈合作的方式,用「搭餐」的形式加強餐點優勢。例如寧夏夜市在2019年尾開始與Uber Eats合作,夜市內不同攤商共同「組隊」,可以跨店組成套餐,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也可以刺激彼此的業績成長。據了解,士林商圈、圓山商圈、公館商圈等店家都可能會納入外送平台的合作範圍。3、開發冷凍商品,開拓「宅商機」除此之外,也有餐廳業者為了因應民眾「自煮頻率」的增加,順勢推出「冷凍料理包」。以和億生活集團旗下的「添好運」為例,就率先全球推出冷凍冷藏食品,包括流沙包、鳳爪、燒賣等,讓消費者在家也能品嘗到米其林餐點,搶攻防疫商機!而涓豆腐、莫凡彼、鬍鬚張、哈肯舖手感烘焙、黑面蔡滷春秋、樂檸漢堡,以及魔法咖哩與Pino Pizzeria Ristorante等8家餐飲業者,也攜手共組「餐飲大聯盟」,結合各家具代表性的人氣冷凍商品,推出「聯名居家套餐7日組」料理組合,更是跨界合作搶奪宅商機的代表。4、精緻高級餐廳可推「家庭組合餐」而理論上,著重於「餐飲體驗」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類型的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送、外帶,但這些餐廳為了生存也開始改變了作法,「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就以比佛利山莊知名米其林餐廳「Spago」為例,其推出每人59美元、讓客人到店自取的「家庭餐」,一次可享受多種精緻餐點。高琹雯認為,「由於台灣疫情截至3月中仍算平穩,因此截至3月為止部分餐廳相對不受影響,尤其以內需為強的fine dining餐廳更是如此。而國外觀光客占比較大者,或聚餐型餐廳則會影響較大,估計業績會受到3~4成左右的影響。」她也建議,隨著疫情越來越嚴峻,餐廳業者應儘快做出相關的因應措施,因為國外已經有非常多應變的例子,包括外帶、募資、發放優惠券等等,即便台灣還沒走到這一步,我們還是必須超前部署,儘快盤算下一步措施!疫情的延燒,沒有人能夠確定是否僅會持續數個月或甚至一年以上,但可以肯定地說,新冠肺炎已經確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在未來的時代,都將讓餐飲業發生巨大的變化!餐飲業又要如何在疫情過後復甦?你已經不能等待,勢必得順應趨勢、調整策略,才能夠真正度過危機!延伸閱讀▶回不了頭的餐飲戰「疫」!你是起身備戰,或坐等淘汰?▶從餐飲集團到街邊小吃,沒戴口罩不做防疫,那生意就別做了!▶害怕共食與自取,自助餐與合菜餐廳受創最深!▶大裁員,不如共覓生機!抗疫「持久戰」餐飲業如何帶著員工活下去?▶餐飲「外送」搶客潮!會是短期紓困的解藥,還是長期毒藥?▶想靠打折撐過去?餐飲業想活命得有更多創意!參考資料▶Nielsen ,COVID-19 Where consumers are heading?(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別讓B肝病毒趁虛而入
男生尿池老是尿流滿地,打掃阿姨很傷腦筋,求助於年長智者。老叟說:「我給你一副八字對聯,貼在牆上,保證有效。」「如果你尿不遠,你短!」「如果你尿不準,你軟!」從此之後,果然情況大幅改善了。做事講方法,醫學上也是如此,例如危害國人甚至全世界肝臟的主兇 ──B型肝炎病毒,每年光在台灣就造成8千多人死於肝硬化、肝癌。如何消滅B肝引起的禍害,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感染,身體、皮膚、黏膜不要有傷口,但是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例如看牙、做臉、理髮、針灸、刺青、打針…等看似平常的動作,可能肉眼看不到傷口,但B肝病毒就可能趁虛而入人體,成為帶原者,造成以後肝硬化、肝癌的禍因。此外,如果母親有B肝帶原,生產時B肝病毒就會經由胎盤、產道傳給小孩,還好民國70年代左右,B肝疫苗發明,民國75年,台灣全面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從此,新生一代的新台灣人(目前34歲以下的年輕人),B肝帶原率就大幅較低,由原來的15%降為1%左右,避免新生一代許多人因B肝引起的禍害。除了B肝疫苗注射之外,已經感染者目前也有藥可以治療,但仍不甚理想,因為病毒無法完全去除。此外,有不少人肝已硬化或長了肝癌,亡羊補牢之道就是除了使用抗B肝病毒藥物之外,還要好好定期追蹤,萬一長了腫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0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4-12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都會生病!新冠病毒+冬季空汙 肺正受雙重打擊
過去大家都知道「病從口入」,現在大家得重新認知「呼吸致病」的嚴重。從全球化的空氣汙染,到現今新冠病毒的肆虐,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已是口罩族最關切的求生術。目前要保養肺部除了積極抗疫外,留在室內躲疫情的民眾,更要留意室內空氣品質,減少家人間群聚感染。冬季空汙嚴重 心血管疾病飆升今年冬季,我們的肺部被雙重夾擊,秋冬本來就是空氣品質最差的時節,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吸一口新鮮空氣成了奢求。大家都知道,PM2.5對身體的危害最先傷及呼吸道,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副研究員團隊,於2014至2015年間,在彰化及雲林地區調查每日PM2.5濃度對65歲以上長者呼吸道疾病就診的影響,發現冬天較為嚴重,PM2.5濃度每增加10,呼吸道疾病就診增加2%。但PM2.5不只傷害呼吸道器官,有愈來愈多證據證實,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愈細小的懸浮微粒,愈可能深入肺泡,透過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循環中,影響到身體組織,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台大醫院更發現,每當冬天空汙指數升高,急診室病人就明顯增加,除了氣喘、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外,在嚴重空汙後的一到三天後,心肌梗塞、中風的病患也跟著增加。除了病人本身的血管狹窄問題外,發現有可能是汙染物進入血液循環後,引起發炎反應,促使血管收縮發病。細菌小於PM2.5 病毒更細微可怕空汙造成的危害是長期可見的,但今年冬天給肺部致命一擊的,是比PM2.5更微小的病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莊凱任指出,新冠病毒大概在0.1微米以下,細菌約1微米、黴菌則是真菌的一種,直徑最大約3-10微米。這些病菌能對身體造成立即的傷害。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王振泰指出,黴菌為真核細胞,存在於環境中,常是病人免疫力不佳時被感染;至於細菌屬於原核細胞,變異性不大,但因細菌性疾病具有致命性,因此,醫藥界研究最多,藥物也最多,而因為感染者多、治療也多,就容易產生抗藥性。至於目前正困擾著人類的病毒,則必需附著於活的細胞中才能存活,但因病毒非常容易變異,很容易讓藥物產生抗藥性,加上很多病毒感染會自己痊癒,因此抗病毒藥的研究相對比較少。這也就是為何每當一種新的病毒大規模傳染時,醫界會束手無策的原因,最終得靠疫苗來終結病毒的作亂。成日待在家 更要注意空氣品質目前新冠病毒全球已破百萬人感染,逾7萬人死亡,有不少人更是無症狀傳染,國內甚至驗出無症狀陽性患者有肺浸潤的現象,新冠病毒被認為是長驅直入傷害下呼吸道,目前統計的死亡率約在2%。目前防止疫情擴散最好的式就是隔離,生病的人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治療,接觸者居家隔離,一般人則戴口罩把病毒阻絕在外。但人們待在家中愈來愈久,防疫神器現在又多了空氣清淨機,但它能還我們乾淨的空氣嗎?莊凱任說,好的空氣清淨機通常會有三層濾網,第一層是前置濾網,可攔阻大微粒灰塵,第二層為HEPA是對0.3微米微粒有99.97%的過濾能力,第三層是活性碳,是吸附氣體的臭味。理論上空氣清淨機可以阻擋最微小的病毒,莊凱任指出,很多病毒的傳染途徑都相同,就是靠飛沫傳染,不是一隻一隻的病毒,因此病毒從口中噴出後,病毒是靠著飛沫飛出傳播,一顆飛沫微粒直徑平均是6微米,裡頭藏有大量的病毒,有效的濾網是可以攔阻漂浮中的飛沫。值得注意的是,噴出的病毒除了在空中漂浮外,很多時候是會落在地上、物體表面,人們摸來摸去就吃下肚而感染。因此,防疫原則還得多洗手及不要共食。當外科口罩不夠用3D布口罩 包覆密封度更好為了讓口罩延壽,疫情指揮中心教大家「乾蒸」口罩,引發熱議。莊凱任認為,要延長口罩壽命應該用更簡單方法,除了利用口罩套,還可以使用3D密封型的布口罩,其密閉性比長型無法完全密封的外科口罩來得好。另外,家中若有居家隔離者,家屬若不想浪費口罩或是剛好沒口罩,莊凱任說,可以將三塊布疊在一起遮住口鼻,可以利用不要的衣物,用完就丟,也能將毛巾折成三層,或是疊三條毛巾都行,而一層布可有六成阻隔率,三層加在一起就能達到阻絕九成飛沫的機會。
-
2020-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COVID-19的治療 新冠肺炎的最新進展
自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群聚現象,在許多實驗室的合作下,終於確定其病原體為新型的冠狀病毒,最早的三位病例報導已經發表於2020年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然而,因為該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如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等,造成疫情已散佈世界各國。至2020年3月15日止,已有134國共超過十五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全球已超過5,900人以上死亡,且趨勢仍持續上升中,造成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希望能藉由此醫學知識的更新,能協助加速疫情的控制。病原學特點COVID-19的致病原稱為SARS-CoV-2,為冠狀病毒中的B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般有包膜,直徑60-140nm。其命名雖稱呼為SARS-CoV-2,但是其基因特徵和SARS-CoV或 MERS-CoV均有相當程度之不同。依照目前研究顯示,其基因親緣分析與蝙蝠的冠狀病毒較接近,其同源性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體外細胞進行病毒培養時,SARS-CoV-2約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培養出現,而在其他的細胞株,如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則約需時6天。因為SARS-CoV-2的研究還有許多謎團正待釐清,因此,對其病毒的分析,許多都是來自於對SARS-CoV或MERS-CoV的研究。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對於紫外線和熱都相當敏感,曝露在56度C的環境下超過三十分鐘以上、乙醚、75%以上濃度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劑等,都可以破壞表面的包膜造成殺死病毒。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早期湖北省的疫情懷疑為動物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已證明此種病毒可以有效的人傳人。因此,動物接觸史或湖北的華南海鮮市場旅遊史已不再是判斷的關鍵。另外,雖然WHO認為無症狀者傳染機會較低,但是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及德國研究,目前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可能為傳染源。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曝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或稱懸浮微粒,Aerosol)情況下,也可經由Aerosol傳播。目前在感染者的的部分體液中,如糞便或尿液中也可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否為活性病毒,或僅是已死亡的病毒基因,目前仍無定論,故無法判定是否可經由糞便或尿液傳染。故除飛沫或接觸傳染外,仍須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易感族群:因此種病毒為全新出現,所有人類均無有效之抵抗力,因此所有人群均普遍易感。過去曾有報導認為兒童較不易感染,但後續報導均陸續發現有兒童、幼兒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報導。因此可能與初期文獻均集中在重症及老齡患者有關。目前研究顯示,成人及兒童的感染風險均相同,但越高齡的患者演變為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不分年齡均不可掉以輕心。臨床嚴重度分級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臨床表現差異相當大。由輕症到極嚴重的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對輕症患者來說,僅需密切觀察避免傳染,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除了呼吸器及有效的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組合在試驗中。因此,適當的對病患的嚴重度分期有其必要。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燒、乾咳、全身倦怠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輕、重症的介紹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中度患者具有發燒、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已可見肺炎表現。重度患者的定義在成人及兒童不同。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呼吸速率RR>30次/分。 ●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SpO240次/分;5歲以上,RR>30次/分) 。 ●靜止狀態下,血氧飽和度
-
2020-04-01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陳建仁端出數據 半數的人做到這件事 就可以控制疫情
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今天發布社交距離指引。副總統陳建仁昨天在臉書說明社交距離的重要,他指出,如果避免群聚活動,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20%,而採取這項措施者占全人口半數,疫情就可望到控制。他更進一步指出,如果全國禁止外出,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10%,而且禁止外出者占全人口九成,疫情更容易控制。不過,全國禁止外出將使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限縮,並會帶來經濟的蕭條,如何準確拿捏,對各國政府都是一大考驗。以下是副總統臉書全文:保持社交距離對管控武漢肺炎疫情的重要性在沒有治療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人傳人的傳染病會很快地呈指數增加而快速擴散,唯一有效管控疫情的方法,就是透過隔離檢疫來降低接觸率。有效接觸率高,病例數會驟升驟降,流行很快就結束;有效接觸率低,病例數會緩升緩降,流行會持續較長時間。像圖1所示,在200名易感受宿主(S0)的群體,如果有效接觸率是0.02 (基礎傳染數R0為200 x 0.02 = 4),只會傳染到7代 (G=7)疫情就結束,幾乎所有易感受宿主都發病,只留下3名易感染宿主(Sm=3)未被感染。如果有效接觸率是0.01 (R0 = 2),傳染到第13代才結束,並留下38名易感染宿主未被感染。如果有效接觸率是0.005 (R0 = 1),該疾病就變成地方性疾病,每代只有一名病例,傳到第30代還沒結束,並留下170名易感染宿主未被感染。我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 最近呼籲全民共同努力,透過「保持社交距離 (social distance)」來降低R值,緩和流行曲線的驟升驟降,以爭取時間等待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上市。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很多,包括確定病例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隔離檢疫、高危險群自主健康管理、學校停班停課、減少不必要群聚活動、封城鎖國等。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果,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是「社交次數減少達日常次數的百分比 (a)」,a愈小表示社交次數減少愈多。第二是「減少社交次數者佔全人口的百分比 (f),f愈大表示減少社交次數的人愈多。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以後的傳染數R值,可以表示如下:R = R0 [1 - (1-a2) f]如表1所示,a愈小或f愈大,R0影響係數[1 - (1-a2) f]愈小! 如果多數人大幅度減少社交次數,達到a=10% 而f=90%,R0影響係數為0.109,也就是傳染數會從原有的R0 = 1.4-3.8 降為 R= (1.4-3.8) x 0.109 = 0.15-0.41,疫情會迅速得到控制。如果半數人口減少一半社交次數,達到a=50% 而f=50% 的時候,R0影響係數為0.625,也就是傳染數R=0.88-2.4,疫情可能會逐漸得到控制。如果只有少數人小幅度減少社交次數,達到a=70% 而f=30% 的時候,R0影響係數為0.847,也就是傳染數R=1.2-3.2,疫情仍會持續擴散。表2是台灣採取各種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的估計傳染數R。「病例隔離治療」和「居家隔離/檢疫」雖然可使a分別達到0% 和5%,但是臺灣接受隔離治療的306名病人佔全人口的0.0013%,接受居家隔離/檢疫的8萬多人佔全人口的0.35%,對於R值的影響不大!學校全面停課,可以減少學生與老師的日常社交次數達50%,停課師生人數佔全人口的20%,R值可以降為1.2-3.2。避免群聚活動,可以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20%,而且採取這項措施者佔全人口的50%,R值可以降為0.7-2.0,疫情可望到控制。如果全國禁止外出可以減少社交次數達日常社交次數的10%,而且禁止外出者佔全人口的90%,R值就可以降為0.2-0.4,疫情最容易控制。當然,全國禁止外出將使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限縮,並會帶來經濟的蕭條!因此,如何準確拿捏,對各國政府都是一大考驗!截至3月31日台灣共有322名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其中276名境外移入、46名本土病例。目前38名本土病例可以追溯到感染源,屬於家族、職場、醫院或學校內傳染,只有8名無法追溯到感染源。零星的本土病例並未建立連續的傳染鏈,因此並沒有出現本土病例呈指數增加的流行曲線。但是,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希望國人除了做好自主健康管理,養成勤洗手及必要時戴口罩的衛生習慣之外,也都能確實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引,遵行保持社交距離的各項措施,讓台灣能夠早日脫離武漢肺炎疫災的威脅!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血漿真能治療新冠肺炎嗎?美國醫學會期刊解答
昨天(2020-3-29)晚上看到電視新聞說,美國職業籃球選手要捐血漿來治療新冠,所以今天早上就上網查個究竟。果然看到一些相關報導,例如NBA Together asks player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COVID-19 to consider donating plasma(NBA Together要求從COVID-19康復的球員考慮捐贈血漿)。這些報導大致上是說The Athletic的記者Shams Charania在推特發文說,美職籃為新冠疫情而創設的NBA Together活動要求已從新冠病情痊癒的NBA人員考慮提供他們的血漿,來做為治療新冠之用途。這些痊癒的人員是包括球星Rudy Gobert, Donovan Mitichell, Kevin Durant, Marcus Smart, 和Christian Wood。他們都是有被確診,但卻是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由此可見,強健的身體應是對抗新冠的利器。這些報導是否屬實,或是這幾位球星是否真會捐血,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康復血漿真的能治療新冠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0-3-27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和一篇編輯評論。它們的標題分別是Treatment of 5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康復血漿治療5例COVID-19重症患者),和Convalescent Plasma to Treat COVID-19: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康復血漿治療COVID-19的可能性和挑戰)。研究論文是出自中國,而治療的對象是5位已接受藥物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的患者。這五位病患在接受了分別來自五位康復者的血漿(400 cc,現採現用)治療之後,3位已經出院,而另兩位則處於穩定狀態。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病患接受康復血漿治療後,臨床狀況得到改善。 有限的樣本量和研究設計無法就該療法的潛在療效做出明確的陳述,並且這些觀察結果需要在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編輯評論裡最重要的是第二段:儘管研究報告中的案例有說服力,但這項調查仍存在其他“軼事”案例係列所具有的重要局限性。這項治療方案並不是隨機臨床試驗,而且也沒有對照組(即沒有接受康復血漿治療的病患)。因此,無法確定該干預措施的真正臨床效果,也無法確定患者是否可以通過這種療法康復。此外,由於患者還接受了許多其他療法(包括抗病毒藥和類固醇),因此無法弄清楚康復血漿對臨床進程或結果的特定貢獻。此外,康復血漿是在病患入院後3週施予,所以目前尚不清楚此時機是否最佳,或早期施予是否可能與不同的臨床結果有關。儘管存在這些局限性,此研究確實提供了一些證據來支持在涉及COVID-19和嚴重疾病的患者進行更嚴格的研究中評估這種知名療法的可能性。編輯評論在最後也有提到,由於康復血漿的來源有限,所以可能只適用於高風險的族群。總之,康復血漿看來似乎有效,但由於是一對一,又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淘汰,所以它的應用性將會是非常有限。原文:美職籃捐血漿抗新冠?康復血漿有效嗎?
-
2020-03-31 癌症.肝癌
超音波追蹤揪3公分大腫瘤 幸及早治療未惡化成肝癌
南投縣一名七旬洪姓老翁因罹患B型肝炎,需定期就醫持續服藥,未料,今年元月回診竟在毫無症狀下發現肝臟有3公分大腫瘤,幸好及早切除治療,才未演變成肝癌。醫師呼籲,酒精性及B、C型肝炎患者是肝癌好發族群,應定期追蹤,有助防範。佑民醫院外科醫師林佳正指出,該名78歲洪姓老翁是B型肝炎帶原者,起初因未及時就醫服藥,導致肝臟反覆發炎,產生重度纖維化,程度再嚴重恐演變成肝硬化,還好5年前及時到院就診後,開始吃抗病毒藥物,病毒量控制得不錯,養成定期回診習慣。通常該名老翁每3至4個月就會至胃腸肝膽內科做腹部超音波追蹤,在今年元月檢查卻發現,在其肝臟的第8段掃描到3公分大的腫瘤,但因無疼痛或不適感,令老翁感到相當意外,為了謹慎起見,進一步安排轉介至該院外科診治。林佳正說,老翁的肝癌指數雖不高,但從影像判斷懷疑是肝癌,因此安排開刀切除該腫瘤,唯其肝臟已纖維化,無法大量切除,因而多留2公分安全距離,連同腫瘤和肝臟約切除5公分,經化驗證實為俗稱「癌腫」的惡性腫瘤。肝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初期大多毫無症狀,老翁才會長了腫瘤卻不自知,所幸他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治療,因此不用再做放療或化療,反之,若腫瘤長太大,手術難度和風險恐增加,失去開刀切除的機會。林佳正提到,酒精性及B、C型肝炎患者是肝癌的好發族群,因此,除了必須持續服用藥物控制病毒量外,更要記得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而超音波無輻射線,且不是侵入性檢查,不傷身體也不會不舒服,最好3至6個月就做1次,才能及早發現治療。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日舒可清除新冠病毒?教授道出「可憐的事實」
讀者陳祥在2020-3-21晚上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新冠救命藥「奎寧+日舒」5天痊癒? 醫:數據好到驚人 ,請問是否正確 …….摘要內容: 法國媒體近日也曝光研究,奎寧(Chloroquine)加上日舒(Azithromycin),號稱5天可清除100%病毒!醫師透露,檢視了感染研究中心的臨床報告後,認為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直呼「數據好到不可思議!」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life/1296536?from=Copy_content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TVBS在2020-3-22發表的文章,而它是引用兩位醫師前一天在臉書上的討論。但是,我到那兩位醫師的臉書仔細查看,看到其中一位醫師說「雖然實際上還是需要評估臨床改善的程度,但是治療的確出現了曙光」,而另一位醫師則說「本文不排斥媒體引用報導,但拜託各位媒體朋友們引用前務必先通知一聲,可以的話正式發稿前麻煩讓我簡單過目一下,以避免內容被誤解或過度解讀」。也就是說,醫師口中的「出現了曙光」到了新聞媒體就變成「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而醫師拜託新聞媒體「避免內容被誤解或過度解讀」則毫無保留地被新聞媒體「誤解和過度解讀」了。事實上,由於這項法國研究在美國也被過度解讀(包括川普總統),因而出了人命。請看Fearing coronavirus, Arizona man dies after taking a form of chloroquine used to treat aquariums(擔心冠狀病毒的亞利桑那州男子在服用一種用於處理魚缸的氯喹後死亡),以及聽信川普!美國一男性服用氯奎寧抗病毒、不幸身亡。普羅大眾因為過度恐慌而犯錯,也許說得過去。但是,醫生因為過度恐慌或貪得無厭而犯錯,則是不可原諒,必須予以最強烈的譴責。專門從事深度調查的網站ProPublica在2020-3-24發表Doctors Are Hoarding Unproven Coronavirus Medicine by Writing Prescriptions for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醫生正在為自己及其家人開處方來囤積未經證實的冠狀病毒藥物)。它的第一段是:根據藥劑師和國家監管機構的說法,有兩種被吹捧為可能的冠狀病毒治療藥出現全國性的短缺,而這部分是由於醫生不恰當地為家人,朋友和自己開處方。」隔天,專門從事醫療政策報導的Kaiser Health News也發表Why Hoarding Of Hydroxychloroquine Needs To Stop(為什麼囤積羥氯喹需要停止),而它也一樣是在報導,由於很多醫生和牙醫非法開假處方給自己和家人,全美正出現羥氯喹短缺。羥氯喹是狼瘡病的治療藥,而由於許多醫生和牙醫的貪婪,狼瘡病患現正面臨無藥可買的險境。可憐的事實是,所謂的「數據好到不可思議!」,也只不過就是區區6個接受「奎寧+日舒」治療的新冠病患。何況,幾個禮拜前被吹捧得天花亂墜的神藥「瑞德西韋」,現在不是已經被醫生和新聞媒體說是「和標準治療相差無幾」了嗎?那,醫生和新聞媒體為什麼永遠就不能記取教訓 – 牛吹得越大,爆炸聲也就越響亮。川普總統吹牛,是有他的政治考量。醫生和新聞媒體吹牛,是什麼考量?醫生非法囤積尚未證實的藥,又是什麼考量?原文:新冠神藥,群魔亂舞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香港專家:患者發病首週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第一週最高,之後隨著時間而下降。這可解釋疫情快速傳播的特性。這篇23日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的研究指出,雖然患者抗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但1/3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感染者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研究說,年紀愈長的患者病毒峰值載量愈高,而血清抗體水準則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這項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以及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澎湃新聞昨天報導,新加坡研究人員先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體內病毒量卻是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未呈正比。這項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袁國勇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武漢)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都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則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以及第2週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這項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今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期間,研究人員在香港的兩家醫院篩選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人納入這項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年齡跨度在37至75歲之間,包括13名男性和10名女性。其中10例屬嚴重病例,都需要補充氧氣,13例為輕症。23名患者中有11人有慢性病,包括6例高血壓和4例糖尿病,重症患者中更常見慢性病。5名送入加護病房患者中,3人需插管,2人不治。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新冠肺炎快篩試劑 有望3個月內量產
中研院開發出可15分鐘驗出結果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但尚未量產,副總統陳建仁說,快篩工具3個月內有望量產,抗病毒藥物目前在臨床實驗階段,估計最快半年內可問世。中央研究院日前公布新冠肺炎快篩試劑研發成果,國家衛生研究院預估4月下旬也有試測雛型,都是從鼻腔咽喉採驗15至20分鐘便知結果,但量產上市的時間還無法確認。陳建仁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如果新冠肺炎未來沒辦法消失,慢慢流感化,病毒將會持續存在,快篩工具、抗病毒藥物跟疫苗就很重要。總統蔡英文指示他和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政務委員吳政忠組成團隊,整合經濟部、中研院、國衛院等相關研究團隊,協助加速研發。他說,非常感謝中研院和國衛院不斷進行相關研發,沒有向政府多要一毛錢,以現有預算推動快篩、抗病毒藥物跟疫苗研發;目前最需要整合的部分,就是當研發有好的成果,像是中研院研發出的快篩工具,需要由政府平台協助快速商業化量產。陳建仁指出,商業化有兩個重要步驟,第一是衛福部食藥署要給許可證,第二是由廠商大量生產,除了與國內廠商結合之外,也需要與國外廠商結合,因為快篩試劑和疫苗未來可能需要臨床實驗,但台灣病例不多,較無法驗證快篩工具,需要更多國際合作。他說,台美已簽訂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疫苗、防疫科技、學者交流等;除了美國,歐盟也對中研院的快篩工具很感興趣,駐台官員也有跟中研院接觸。期程方面,陳建仁說,快篩工具在3個月內有量產的可能性。雖然台灣已可快速診斷,但希望能超前部署,萬一武漢肺炎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在醫師開業的診所端就需要快篩工具。臨床藥物上,陳建仁表示,他期待的抗病毒藥物,是快篩結果出來後,就可以馬上使用的藥,像是流感快篩出爐後,醫師就會開出克流感藥物;目前武漢肺炎抗病毒藥物進入臨床實驗階段,他個人估計半年內可以問世。至於疫苗,陳建仁指出,現在還在動物實驗階段,可能要一年或一年半才會完成。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學術期刊:新冠患者發病首周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周最高,之後隨時間下降。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在初期具有最高的病毒載量,可以解釋新冠肺炎快速傳播的特性。澎湃新聞報導,作者指出,三分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儘管其抗新冠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病毒峰值載量與年齡呈正相關,血清抗體水準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此一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和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新加坡研究人員之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報導,新加坡科研人員針對本地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卻是體內病毒量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並不呈正相關。上述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Kwok-Yung Yuen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均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和第2周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該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此一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剖29新冠肺炎病例 陸專家:肺有病毒免疫受創
北京大學感染科醫師下午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從29個解剖案例看,肺臟病變與免疫系統受創嚴重,且肺部仍存有很多病毒。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午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記者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簡介解剖29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故者的結果時,作上述表示。對於病毒的特性,他指出,新冠病毒排毒時間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和流行性感冒更長,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對這一新的疾病,還需要積累經驗和資料觀察,才能逐漸認識病毒整體特點。在治療上,他強調,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大部分都需要對症支持治療,只有少數的抗病毒藥用於病毒性疾病;病毒是一個非常小的、最小的一個微生物,需要在細胞內存在,必須有一個細胞養著它、才能生存,才能複製再感染其他的。在患者的病理特徵上,王貴強表示,從目前解剖得出的資料看,疾病主要是傷害肺臟,可在肺裡面看到出血、血栓和壞死的組織;在小的支氣管裡看到很多分泌物堵塞小的氣道,直接影響體內的氧飽和度指數。「總體來看,在肺裡面的病變還是非常重的」。他指出,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透過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很多病毒仍存在病亡患者的肺裡;這對臨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現在已開始透過霧化、吸痰等方式,積極通暢氣道。王貴強說,還有一個受傷害嚴重的是抵抗病毒與細菌感染的免疫系統。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裡,免疫功能受到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這個現象是非常明確的,具體表現為脾臟縮小、淋巴結裡面的免疫活性細胞非常少。他指出,淋巴細胞減少與病情進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也顯示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非常重要因素。所以,在臨床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診療方案裡,強調採用一些免疫增強劑提高免疫的辦法。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指揮中心研議 加強醫護採檢
台灣目前新冠肺炎已有195例個案,而前日確診的案156,是一名在北部長照機構工作的護理師,沒出國卻出現發燒、全身無力等疑似症狀,第一次就醫後使用流感抗病毒藥物,二度就醫才確診,但也引發醫護人員是否應放寬採檢討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已研議放寬醫護人員部分,只要有疑似症狀就可採檢,目前醫事司已向指揮中心醫療整備組提出方案,近兩天將提專家會議討論。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目前對社區擴大採檢採較寬鬆方式,據3月14日公布「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個案處理流程」,14天內有旅遊史或接觸史且為醫師高度懷疑的個案,或是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者,可通報送驗。若個案有肺炎;就要進入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而在醫護人員方面,莊人祥說,目前採為疑似肺炎症狀者才需通報送驗,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整備組已在討論擴大對象,放寬醫護人員只要發燒或有呼吸道症狀就可以採檢,目前醫事司已向指揮中心醫療整備組提出方案,相關配套研議中,將在專家會議進行討論。而在長照等養護機構之前有防疫指引,內容包含工作人員管理與調度、住民安置與健康管理、防疫相關物資管理等六項整備建議,陳時中昨說,考慮升格成強制規範,是否升格?莊人祥說,還在討論中。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失控川普怪中國 美媒揭政府把預警當耳邊風
美國總統川普與官員近日接連批評中國隱匿新冠肺炎疫情,連累美國。但美國媒體揭露,美國情報圈早在1、2月就提出警告,甚至去年做過模擬演習,只是全都進不到川普耳裡。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大流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美這波疫情死亡已達260例,確診者直逼2萬例。華盛頓郵報引述知情官員披露,美國情報圈1、2月就接連提出全球疫情危機的機密預警,但川普與國會議員不當回事,未能及時採取有助遏止疫情蔓延的行動。● 情報圈1月即示警 川普與國會全當耳邊風情報單位的報告雖未預估疫情入侵美國的時間,也未建議衛生官員採取哪些步驟,但有追蹤中國與之後其他國家的疫情擴散情況,並警告說,中方似有淡化疫情嚴重性之嫌。報告勾勒出全球大流行特點的初步樣貌,恐須各國政府迅速採取防疫行動,但川普照樣在公開與私下淡化美國人可能面臨的威脅,國會議員們在3月前也毫無警覺。接觸過這份情報圈早就呈送行政部門及國會報告的不具名官員說,情報單位「自1月起就提出警告,川普也許沒想到會變成這樣,政府裡一堆人卻早有所料,但他們就是沒法讓川普拿出行動。整個體系已亮紅燈」。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今天在白宮的記者簡報會表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年1月3日與中方對口接觸時,就曾被提醒關於病毒的初步報告。看過報告的官員說,情報圈在1月底到2月初不斷拉高提醒分貝,當時,包括國家情報總監(DNI)辦公室與中央情報局(CIA)的每日簡報等多數情報匯報,都與COVID-19有關。但在白宮內部,幕僚們苦於沒法讓川普認真看待。知情人士說,艾薩到1月18日前都未能與川普討論新型冠狀病毒,等他終於有機會與川普通電話,川普還打斷他,詢問有關電子菸何時能重新上市等問題。到了2月25日,當CDC高階官員梅森尼爾(NancyMessonnier)告訴媒體,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已在美國社區之間傳播、民眾日常生活恐被嚴重打亂後,結束出訪印度行程、在返國路上的川普還打電話給艾薩,抱怨梅森尼爾嚇壞股市。● 演習揭露防疫缺失 美國仍無動作紐約時報也披露,疫情爆炸前,美國政府就做過多次演習,結果均顯示美國沒準備好因應像新型冠狀病毒這類大流行,但政府依然少有動作。紐時指出,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去年1到8月,執行代號「紅色疫災」(Crimson Contagion)的系列演習,模擬因應流感大流行。演習劇本是中國爆發呼吸道病毒疫情,因發燒旅客搭機而快速在全球擴散,美國首先在芝加哥發現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47天後宣告大流行,但為時已晚,美國估計會有1.1億人染病、770萬人住院、58.6萬人病死。演習結果寫在一份去年10月的報告初稿裡,先前並未公開,內容徹底顯出聯邦政府面對一場攸關生死的疫情時,缺乏資金、準備不足與部門間難以協作的弱點。報告還點出部門間互踢皮球、各州官員與醫院搞不清楚手上有哪些設備,各州與各大城在學校停課措施上也各行其是。演習還揭露比官僚體制更嚴重的問題,像是美國無法快速生產更多必要醫療設備、應援物資與藥品,包括抗病毒藥物、針頭、注射器、N95口罩與呼吸機等。川普18日才在記者會中喊冤,「沒人料到(疫情)數字會嚴重至此」。然而紐時打臉川普說,事實上,政府早就想到了。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陳建仁再批WHO附和中國
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批評WHO秘書長譚德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昨天再發臉書抨擊世衛組織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未能及時撲滅武漢一地的燎原星火,以致釀成全球大流行,實在令人遺憾與哀傷。陳副總統昨天深夜在臉書以「從群體免疫閾(ㄩˋ)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 談武漢肺炎防疫策略」為題談英國的佛系防疫政策,文末,他再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蔓延全球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最初爆發地在中國武漢,根據「維基百科」的資訊,早在去年12月,武漢就有為數可觀的嚴重傳染性肺炎病例,也有不少第一線醫護人員發出警訊。陳副總統表示,可惜當時沒有做好確診病例的感染源回溯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檢疫、高風險群的減輕暴露;反而一再隱匿疫情以及人傳人的事證,再加上WHO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未能及時撲滅武漢一地的燎原星火,以致釀成全球大流行,實在令人遺憾與哀傷。針對日前英國政府宣布武漢肺炎防疫進入第二階段的「延緩階段」,主要措施包括:所有出現咳嗽和發燒等症狀的人必須在家隔離7天,7天之後症狀持續或惡化,再叫救護車送醫治療等3策略。副總統表示,這種鼓勵人民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的「低度防疫」作為,預期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herdimmunity)」,讓多數人得病產生免疫力,來遏止病毒的繼續傳播,而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專用於救治重症患者。英國總理說:「武漢肺炎和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沒有任何人對它具有免疫力!」還說:「更多更多的家庭,將會失去他們摯愛的人。」陳副總統的小女兒問說:「這樣做有道理嗎?英國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不就會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嗎?」他回說:「當然!如果要提高群體免疫力來阻斷傳染,根據目前武漢肺炎的基本傳染數 (basicreproduction number,R0)必需有29%-74%的人民得到感染,也就是全英國6600萬人當中,有1900萬至4900萬人感染,才可遏止病毒散播」。他表示,如果只對重症者(20%)檢測病毒,還是會有380萬到980萬名確診病例,數十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仍是世界第一。副總統說,有鑑於只是「減緩」而非「阻止」疫情傳播,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疫情,進而拖垮醫療照顧體系,英國又改弦易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包括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與旅行等。希望能夠藉此降低R0,使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壓在數千到數萬人左右。他解釋,R0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而且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general susceptibility,一般易感受性)的情況下,一個感染到某種傳染病原的人,會把病原繼續傳染給多少其他人的平均值。R0愈大代表傳染愈難控制,R0 ﹤1傳染病原將會在該地逐漸消失,R0= 1傳染病原會持續存在該地而成為地方病,R0﹥1傳染病原會在該地呈現指數增加而成為流行病(epidemic)。他並說,但是易感受人口數會慢慢因為感染產生免疫力,而逐漸減少,所以流行疫情也會減緩。當群體內具有免疫力的人數多於一定數目(herd immunitythreshold, HIT,群體免疫閾值),則流行病會轉為地方病或消失。他說,HIT決定於R0,HIT=1-(1/R0),換言之,R0愈高,HIT愈高,武漢肺炎的R0=1.4-3.9,HIT=29-74%,在沒有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當下,英國要藉全民自然感染達到HIT,確實不可行。反而必須透過確診病例的早期發現與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居家檢疫、高風險群的減少暴露來降低R0、減少疫災,等待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上市。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14 新聞.科普好健康
新冠肺炎潛力藥物 我生技中心成功合成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國積極研發治療藥物及疫苗,台灣也不缺席。參與國家抗疫團隊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日前宣布,成功在實驗室完成治療新冠肺炎潛力藥物「法維拉韋」(Favilavir)合成,目前已有國內cGMP等級原料廠與製劑廠,積極尋求合作開發量產此抗病毒藥物的可行性,預計此一新藥最快能於今年六、七月間提供給染病患者使用。可望成為抗疫利器參與此次抗疫新藥合成團隊負責人、生技中心化學製藥研究所副所長莊士賢表示,此一最新由該團隊完成實驗室合成的「法維拉韋」藥物,是日本富山化工製藥公司所研發的,於2014年3月在日本上市,其主要用於治療對克流感及瑞樂沙無效的流感患者,台灣也分別於2016年及2018年引進做為治療A型流感的備藥。今年2月日本和中國大陸又將此藥物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因此,在經濟部主導下,生技中心團隊評估法維拉韋將是治療新冠肺炎的利器,立即在四天內便快速於實驗室完成研製。製出本土治療藥物莊士賢強調,目前生技中心團隊已完成法維拉韋「克級」合成,希望一個月內做到「百克級」量產製程的開發,再轉移給國內原料廠以「公斤級」量產,並提供製劑廠進行配方開發,讓台灣產製出本土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以去年流感重症2325名患者進行推估,莊士賢認為,也許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備藥可能要2500人份,以臨床試驗所需劑量來看,使用法維拉韋治療一個療程,一個人約需10克,以2500人份估算,可能就需要25公斤的原料藥生產。生技中心將與原料藥廠搭配,以類似製藥國家隊的概念,各原料藥廠之間合作,從上游到下游全部整合,快速產製新藥,希望能趕上六、七月量產,提供足量的藥物讓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使用。「目前我們製程原料取得不是問題,已購買了一公斤左右,要做到百克級是沒問題的。」莊士賢進一步解釋,百克級是從原料一次做到一百克,原料可能需要好幾公斤。但一百克可以做多少顆藥丸?他說,法維拉韋是口服錠劑,一顆錠劑是200毫克,五顆錠劑是一克,一百克可做出500顆錠劑。一療程需服50顆錠劑現今法維拉韋的臨床試驗建議療程,是一個療程連續吃五天,一天吃兩次,第一天早上吃九顆、下午吃九顆,第二天至第五天則是早上吃四顆、下午吃四顆。所以,一個療程需要服用50顆錠劑,必須吃到10克的劑量。莊士賢指出,目前法維拉韋已分別在日本及大陸取得藥證,人體使用安全性高,此藥物在台灣雖然沒有藥證,但曾做為A型流感的儲備用藥,而且今年剛好專利已過期,僅有製程專利,所以只要避開那些製程,使用沒侵權疑慮的部分。研發此藥物本土產製後,即使未來不需使用於新冠肺炎的治療,也可以使用於流感的治療,提供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法維拉韋的使用警語及禁忌1、具致畸胎性,不可使用於兒童、已知或準備懷孕及授乳者,用藥期間及用藥後7天應避孕,授乳者用藥需停止授乳。2、主要副作用為腹瀉及血尿酸、GOT、GPT升高,有痛風或痛風病史、高尿酸血症、肝腎功能不良患者,需慎重投藥。3、過去曾發現投藥後出現行為異常等神經精神事件報告,但與藥品的因果關係不明確,所以在使用期中,應特別注意異常行為的發生。4、有關藥劑詳細使用及相關副作用等,應該洽詢主治醫師。
-
2020-03-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司徒惠康:疫苗研發還沒那麼快
面對新冠肺炎這一役,世人期盼藥物及疫苗盡早問世,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指出,疫苗發展需要時間,「還沒那麼快」;藥物方面,「瑞德西韋(Remdesivir)」因美國首例個案使用後見效,被視為希望之藥,國衛院已與中研院完成「瑞德西韋」公克級 合成,已可實戰演練,希望「備而不用」。司徒惠康解釋,二○○五年新流感疫情爆發時,抗病毒藥「克流感(Tamiflu)」被認為是唯一有效藥物,當時生產藥廠羅氏將我國順序排在後面,當時國衛院接獲任務,在短短十八天內合成「克流感」,展現實力,作為和藥廠談判時的籌碼,盼可優先取得藥物。「這次狀況略為不同」司徒惠康說,「瑞德西韋」尚未經過臨床實證,且生產藥廠吉立亞的態度不似羅氏強硬,目前台灣採取策略為加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以利往後取得藥物。至於國衛院成功合成這項藥物,從「毫克級」一路推到「公克級」,主要是實戰演練,希望「備而不用」。除了「瑞德西韋」,國衛院也從藥物研發、老藥新用、SARS時開發的藥物等三方面進行測試,目前已從疾管署獲得新冠肺炎病毒株,已挑選出兩百多種目標藥物。司徒惠康表示,若要測試藥物在細胞裡與新冠肺炎病毒的「互動」,必須在P3生物安全等級實驗室進行。為讓測試更有效率,先挑選出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因其會感染人類,可先在生物安全等級較低的實驗室篩選藥物,再到P3實驗室中與新冠肺炎病毒做進一步測試。爆發新流感疫情時,台灣曾大量投入經費,將抗病毒藥物視為預防工具,對此,司徒惠康表示,當初抗病毒藥物已上市,通過嚴謹安全性測試,但現在針對新冠肺炎還沒有相對安全且有效的藥物,僅能先作為重症病患的治療。對於眾所矚目的疫苗,司徒惠康坦言,「還沒那麼快」。國衛院從農曆年前就全力投入合成胜肽和DNA疫苗開發,並完成免疫小鼠實驗。但需觀察小鼠產生的抗體,與新冠肺炎病毒驗證是否有抗原性,約需兩個月。若一切順利,還要進行動物測試、毒理實驗及進階動物實驗,至少需四個月之後,才能進入第一階段臨床測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日前投書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提及疫苗開發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呼籲「在發現新型傳染病的幾個月內,就能夠安全且快速地核准、生產數十億劑量疫苗及藥物的平台」。對此,司徒惠康表示,疫苗篩選必須看是否產生免疫抗體,光是前期,就需三、四個月,建議政府建立「模擬藥證」平台,當一個疫苗產生並取得藥證後,只要將其載體、生產條件、佐劑等參數定好,未來製作類似疫苗,便可依此平台參數製造,省略重複臨床前測試的時間。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發現!復旦兒科醫院:兒童染疫 潛伏期比較長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研究發現,未成年人新冠肺炎發病平均潛伏期長於成人,非重症病例無需抗病毒和經驗抗生素治療。中新社報導,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唯一定點收治確診兒童患者的醫院。該院感染傳染科新發傳染病醫療組專家們總結了救治研究情況,形成「上海方案」,「我國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例系列報導」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系列報導」由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主治醫生蔡潔皓、主任曾玫教授親自撰寫並投稿,從投稿到在線發表僅21天。曾玫教授表示,該研究不僅包括了2020年2月3日前上海市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還包括了海南省、安徽合肥和山東青島確診的兒童病例,具有地域代表性。曾玫介紹,基於詳細的第一手臨床數據和嚴謹的分析,專家們發現,在中國第一波新冠流行高峰期間,兒童新型冠狀肺炎患者通常表現輕型或普通型;大多數發生在家庭暴露成人病例後,成人發病到孩子發病的平均潛伏期為6.5天,比成人報導的5.4天長。 目前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抗病毒藥物,對於非重症的兒童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兒科醫院不用抗病毒藥物,而是給與對症處理,並且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干預。因此,該研究也總結,非重症病例無需抗病毒和經驗抗生素治療,推薦常規篩查流感,避免過度使用相關藥物。
-
2020-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患者「淋巴器官寸草不生」 陸衛健委專家:慎用激素
大陸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表示,新冠病毒損害免疫系統和肺,從一些病案看出,病人的脾臟和淋巴結「一片荒涼、寸草不生」,在這種情況下還用激素的話,病人的免疫功能是沒辦法恢復,使用激素千萬要小心。澎湃新聞報導,在5日下午的討論會上,蔣榮猛指出,新冠肺炎是一個自限性疾病,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反而有很多抗病毒藥物在臨床上引起了很多副作用,因此應以不損害病人為先,盡可能考慮病人的副作用、能不能耐受等問題。針對激素使用,蔣榮猛認為,新冠病毒損害兩個方面,分別是免疫系統和肺,其他器官是繼發性的缺氧引起來的;從一些病案看出,病人的脾臟和淋巴結「一片荒涼、寸草不生」,在這種情況下還用激素的話,病人的免疫功能是沒辦法恢復,使用激素千萬要小心。此外,許多重症病人離世以後,肺泡裡、巨噬細胞裡仍然有大量的新冠病毒,蔣榮猛表示,這也能解釋很多病人在出院的時候病毒「復陽」的情況,「我們認為是病毒沒有完全清除,咽拭子檢測出現陰性只是假像,肺裡仍然有病毒,這對於我們的防控工作會帶來新的挑戰。」蔣榮猛指出,一些出現「復陽」的患者身體裡的病毒並不是完全被清除了,核酸檢測的敏感性是有限的,所以國家在第六版、第七版診療方案中要求出院後再隔離兩周,避免和其他人接觸,就是要防止病毒沒有被完全清除的情況出現。至於目前「復陽」的傳播力有多大,蔣榮猛表示尚不清楚,因為陽性不一定是真病毒,有可能是病毒屍體或碎片,所以還要繼續研究,看到底有沒有傳染性。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蔣榮猛早在1月9日就到武漢,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堅守至今已超過50天,成為在武漢指導工作時間最長的專家之一。
-
2020-03-04 科別.感染科
雙指標下降 國內流感已脫離流行期
國內流感疫情已脫離流行期,但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上周流感併發重症新增六例、十二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而死亡。此外,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不論國籍、臨床評估符合類流感診斷者就能用藥,延長到三月底止。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持續下降,上周急診就診人次約一萬兩千多人,雖逢連續假日,仍較前一周下降百分之四點四,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四萬六千多人次,也較前一周下降百分之十一點六,兩項指標已連續兩周低於過去四個流感季。今年流感脫離流行期的時程較早,疾管署研與全民防新冠肺炎勤洗手與戴口罩有關,寒假延長、公共場所人群減少。另外,雖本季流感疫苗延遲開打,但民眾接種踴躍,截至三月二日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達六百萬劑,僅剩約四萬劑。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防肺炎、流感一樣重要!醫師:這樣做才能保護家人和自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位黃姓(化名)女主管就診時主訴前1周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醫師問及群聚史時,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65歲父親也突然出現一樣症狀,即使當天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隔天還是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醫師發布病危通知。黃小姐很難過的說,自從被診斷流感之後,她都在房間自主隔離,為什麼父親還是會得到流感,自責父親是不是被自己傳染流感,不過父親的檢驗結果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占率最高的A型流感,與黃小姐的B型流感不同。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感染科醫師蔡宛臻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報告顯示,近4周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黃小姐父親可能是被生活周遭接觸的流感病人所傳染。但黃小姐自己發病後採取自主隔離,配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家人受到傳染,非常值得鼓勵。黃小姐疑惑,為什麼同樣是流感,自己吃了藥好轉,父親卻嚴重到有生命危險?蔡宛臻說明,流感病情可輕可重,多數患者即使不用藥治療也會自行痊癒,但是少數高風險群的患者會併發重症,常見的有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過去研究顯示高風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BMI>3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腎臟疾病及重大傷病等等。黃小姐本身不是高風險族群,而父親雖然平時注重養生,但黃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屬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蔡宛臻醫師表示,為避免因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政府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藥物,除可以減緩流感症狀、減少重症及死亡外,也可以提早清除病毒並縮短可傳染期。符合公費用藥條件的民眾,請務必於48小時內就醫用藥效果最好。有些病人會問,為什麼去公共場所都有戴口罩還會得到流感?蔡宛臻醫師說明,流感的播方式主要是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配戴口罩雖然可以有效預防,但是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比如門把、扶手、電梯按鈕、桌面、小朋友共用的玩具等等,沾染了流感病毒的雙手一旦觸碰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就有可能被感染。除了正確配戴口罩之外,也要勤洗手才能杜絕流感。另一方面,COVID-19(武漢肺炎)雖然症狀與流感類似,但是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也尚無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預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必要依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配戴口罩等。案例中黃小姐父親經過治療後,肺部狀況逐漸恢復,已順利轉出加護病房。蔡宛臻醫師提醒防疫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透過正確的預防方式,保護家人也保護自己。(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症狀像流感、武漢肺炎! 年輕人有這6症狀當心是「這癌」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