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毒癮
共找到
30
筆 文章
-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盧勝男:台灣消除C肝做法,連韓國都羨慕、學習
台灣消除C肝做法、成績,連韓國也深感興趣、很羨慕,特別將政府作法翻成韓文,做為學習參考。⾼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表示,台灣消除C桿的做法深獲國際肯定,像韓國將2018年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所出版的「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2018-2025」一書翻成韓文,作為消除C肝病毒參考,代表這些政策、做法的確對消除C肝是有正面效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按部就班,朝計畫性目標前進「BC肝消除,是指讓BC肝不再是公共衛生問題。」曾擔任國家根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消除C肝所訂立的認證標準,包括「計畫性目標」與「影響性目標」。其中,計畫性目標是指「大家認真做,從預防、篩檢到治療,看可以做到甚麼程度,這是計畫性目標」,在計畫性目標中,血液有C肝病毒的族群當中,需要有90%以上受診斷,且確診病患中有超過80%都接受治療,才符合認證標準,而根據各項針對不同族群的調查顯示,國內確診身上帶有C肝病毒的病患中,接受治療比率都有超過90%。談到如何把C肝病患找出來,並協助病患接受治療,盧勝男解釋,目前主要是以取代性指標計算哪些地方、族群有較多病患,因此只要篩檢8%的人口,就可以找出約25%的C肝病患,不需要篩檢90%的人口,就可以找到90%以上的病患。繪製C肝地圖,更能掌握精準數據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根據多項「高盛行率地區界定指標」繪製「臺灣C肝風險潛勢地圖」,之後在「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2022 C型肝炎專家會議」中公布「1946-1980年出生世代C型肝炎抗體盛行率地圖」。在2023年,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等合作建立線上數位生態系統「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讓所有數據更加精準、明確、透明。盧勝男表示,從2000年9月開始做C肝篩檢,以1941年到1980年出生人口來看,也就是45歲到84歲族群,已篩檢58.2%人口,近六百萬人,其中C肝抗體陽性率在調整年齡後為2.86%,這群人雖然有C肝抗體,但不見得就是血液帶有C肝病毒, 因此進一步診斷可發現,若年輕人有C肝抗體,血液帶C肝病毒比率約50%,年長族群大約40%,代表近一半的人需接受治療,估算出來約為14萬7千人,其中接受治療比率達92.8%。協助特殊族群篩檢、治療,需多方努力上述為一般人口數據,若是透析病患、HIV族群、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矯正機關收容人、糖尿病患者、早期腎臟病病患等C肝高危險族群,經許多單位自發性篩檢協助,接受治療比率都有達90%以上,不過像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丁基原啡因治療的族群,篩檢率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至於WHO所訂立的影響性目標,則是指「當大家認真做,會產生甚麼樣的結果,這是指C肝的發生率、死亡率」。盧勝男表示,由於這目標是B肝、C肝一起計算,若要有精確數據就會有一定難度。在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消除C肝訂立新版「絕對性指標」,也就是C肝發生率要小於10萬分之5,若是靜脈毒癮族群,C肝發生率則要小於2%,而要讓C肝相關死亡率下降,難度可能最高,若B、C肝一起計算,死亡率須不超過10萬分之6,台灣目前的B、C肝死亡率為10萬分之20以上,兩者有段差距,其中C肝死亡率更要控制在10萬分之2以下,除了需要時間,也需要多方一起努力。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下降,繼續朝目標努力對於C肝相關肝癌的發生率趨勢,盧勝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若以2015年為比較標準,在2021年,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為10萬分之8.24,下降33.5%,預計2025年,會下降到10萬分之6,到了2030年,可能降到10萬分之2.65,不過發生率不代表死亡率,台灣肝癌死亡率超過70%,而肝硬化死亡率部份,近期將補齊數據。盧勝男直言,若要通過2025消除C肝認證,還需要準備許多的資料,才可能壓線、達標,這部分需要各單位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攜手朝「2025 年消除C肝、超越世衛」目標前進。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潤秋:新北市推「一管到底」,篩檢涵蓋率脫離後段班
原本消除C肝計畫稍微落後的新北市,已急起直追,脫離後段班了。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是低風險區域,唯有烏來屬中風險,但在去年也達到微根除,新北也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政策,聚焦在透析族群、毒藥癮者等高風群,和矯正機關合作也篩檢近千人,治療率100%,在HIV族群則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根除優於全國。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全國各縣市消除C肝篩檢情形,平均涵蓋率約58%,其中第一名是苗栗縣最高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六成八,第三名為屏東縣六成七四,而全國幅員最大的新北市,在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的篩檢涵蓋率,已脫離後段班。陳潤秋表示,新北市唯一列為中風險是烏來去年就達到微根除,C肝抗體篩檢率九成九,RNA檢驗率及治療率都達100%,而在篩檢的政策上,包含多元管道宣傳、醫療院所社區整合式篩檢,目前已有400場篩檢活動,另外也聚焦重高風險族群,預防再度感染等四大策略,而為了找出潛在病人,新北市推出的一管到底、快速通關的照護策略在一般民眾及特殊族群都發揮效果。舉例來說,民眾到新北市醫就診,全面針對住院及門診病人進行B、C肝查詢,經由健保卡的資料若發現民眾沒有檢驗過B、C肝,就會抽血檢測,陽性者轉介綠色通道,再進行RNA檢測,陽性者就直接進入治療體系,這都有專案管理追蹤;至於慢性病患者的篩檢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在特殊族群上,新北市政府也會要求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RNA檢測率及治療率與112年比較都有增加,其中RNA檢測率增加3.1%最多;在矯正機關方面,篩檢人數已近千人,抗體陽性率約兩成,陽性者再進行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達100%。陳潤秋指出,由於藥毒癮者的C肝陽性率高達96%,新北市輔導市內7家美沙冬替代療院對篩檢的認知,也強化一管到底的策略,並全額補助RNA檢驗費、診療掛號費等,在HIV+C肝共照服務每半年得定期篩檢,讓消除指標優於全國。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林明達:C肝門診導入監獄,曾獲國際專家肯定
研究指出,監所內的靜脈毒癮者(PWID)是C肝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診治不僅減少後續成本,避免感染他人,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林明達表示,也有益於獄方管理,因此矯正署與國健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C肝篩檢與治療計畫,提供衛教宣導、血液篩檢、門診治療,篩檢1萬7千多收容人,治療其中2千餘位C肝病患,傑出成果更獲國際專家肯定。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相關法規,收容人C肝篩檢不具強制性,林明達說,計畫透過地方衛生局、健保署與矯正機關,向收容人衛教說明,同意篩檢後若為陽性者,則安排門診評估治療與否,並依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進行後續治療與追蹤,即使個案轉移或離開矯正機關,也能透過個案登錄系統,銜接療程。以2021至2022年為例,共有39家協辦機關、近3萬5千位受刑人參加衛教說明,1萬7千餘人同意篩檢,2千餘人接受治療,C肝抗體陽性率為27.4%,C肝口服新藥(DAA)治療率為83.3%。2023至2025年全面開放協辦機關,考量到少年感染率低、人數少,且需監護人同意,故先排除少年矯正機關,若有個案問題,再透過一般門診處理;預計篩檢人數1萬9千餘人。慢性C肝門診導入監獄模式曾獲全球消除肝炎聯盟肯定,林明達說,因地方衛生局尚未洽詢矯正機關,目前僅剩綠島監獄、連江分監及花蓮看守所未曾協辦,未來若有機會,矯正署將全力配合,以符合國內法律、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監獄指引、兩公約國家報告及審查所保障的收容人健康權,且照顧好收容人,也有益於管理人。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吳昭軍:今年推5大補助,提升院所篩檢意願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自2016年12月1日成立後,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於2023年3月回歸國健署底下,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截至今年3月篩檢涵蓋率平均約58%,有13個縣市已超過六成,而為了擴大篩檢政策,今年起推出五大補助方案,提升院所篩檢意願及民眾篩檢的可近性,目前也正匯整80萬筆資料,將提供達標前須要治療的人數,以確保可壓線完成。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2025消除C肝將成為新政府最重要的政績,各部會卯足全力希望可以火力全開,但到底目前執行的如何?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目前消除C肝全國篩檢率平均達57.9%,但六都中有四都包括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只有四到五成,其中台北市是最後一名只有46.3%,倒數三名,還有新竹市及新竹縣。為了擴大篩檢,國健署今年元旦推出的五大補助方案,包括成人健檢補助費用從200元調升至370元,矯正機關也同時加入補助計畫,另外,也提供陽性個案轉介補助費每案200元、C肝抗體檢驗結果及RNA檢測結果補上傳資料費每案30及50元、特定族群快篩試劑補助及行政協作費每案100元等政策。 「為了達標,不擇手段!」吳昭軍指出,尤其藥毒癮者是C肝高危險群,必須跨部門與矯正署合作,只要收容人進入矯正機構,滿18歲以上就會檢測BC肝,而國健署已採購8萬1100劑快篩試劑,至6月底前已透過心健司、疾管署及健保署配發3萬劑,到山地偏鄉離島地區,也提供靜脈藥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病人,及HIV匿名者,希望找出更多該治療的C肝病人。台灣明年是否可以消除C肝須靠科學性的資料數據佐證,因此,國健署必須克服資訊介接的挑戰,吳昭軍表示,資訊介接已於5月底完成,但仍有80萬筆的資料須要統整,屆時分析後就能知道達標前還有多少人須要篩檢治療,後續每季會提供須要核付名冊,由健保署撥付治療費用。為了宣誓明年達標的企圖心,國健署也預計在8月份與勞動部、工商團體及400家企業舉辦誓師大會,「我們有信心明年可以壓線達標!」吳昭軍樂觀的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簡榮南:有望提前世衛達標,下5年邁入根除
台灣有望提前世界衛生組織,於2025達成消除C肝目標,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目前再篩檢、治療8千至1萬人,確認靜脈藥癮者的感染發生率、清潔針具數即可達標,後續也應避免再感染,並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邁向根除C肝。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世界衛生組織曾宣示2030年消除包含C肝在內的病毒性肝炎,其所訂立的計畫性目標中,須抽血診斷九成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其中八成患者接受治療,並確保醫療性注射及輸血血品100%安全,每年提供每位靜脈藥癮者(PWID)3百個清潔針具;影響性目標則是一般族群、PWID感染發生率分別降至十萬分之五、2%以下,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六以下。肝病是台灣國病,衛福部決心提前於2025年達標,目前還差診斷率86.9%、清潔針具每年每位至少200針、PWID感染發生率待評估,肝癌死亡率因列計B肝而難達成,其餘皆已達標。簡榮南表示,依近三年成人健檢近6百萬人資料推估,C肝抗體(anti-HCV)陽性率為2.86%,C肝病毒量(HCV RNA)陽性率約47-60%,若要達標,須再篩檢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因此建議對高危險群,如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及藥毒癮者、監所收容人,加強篩檢診斷、治療,以事半功倍。同時,也須確認PWID的再感染率及清潔針具數,並應委託大型醫療院所精算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作為影響性目標的替代指標。此外,簡榮南表示,今年台灣醫學中心評鑑試辦C肝篩檢防治,預計明年正式納入條文,除了關照醫院員工,鼓勵支援洗腎中心、監所等高危險群所在之處,並建議地方衛生局積極輔導管理,區域及地區醫院也納入相關條文更好。簡榮南說,達標最困難的是政府的決心與預算,已故中央研究院士陳定信欲給予政府三年籌備辦公室,但當年底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時任衛福部部長,自健保總額撥款成立跨部會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也與財政部研商,減輕基層診所醫師因治療C肝病人的稅額負擔。簡榮南表示,另外三大幕後功臣也包含前副總統陳建仁、投入研究的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所有學者,以及共同舉辦專家會議多年的聯合報;達標後,應朝根除努力,根據報告,HIV合併C肝感染者得知有免費藥可治,再感染C肝率提升至4.2%,故應思考如何防止再感染;另「治療就是預防」,若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可避免將C肝病毒傳染給他人。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跨界合作 特殊族群篩檢率增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毒癮者與矯正機關收容人等族群,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林明達、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較差、再感染率也較高,因此需靠衛教、效率與跨團隊合作,進行C肝防治。輔仁⼤學數據科學中⼼執⾏長、前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須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須細心設計,才能提升治療率。林明達以2021至2022年為例,矯正署與國健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C肝篩檢與治療計畫時,提供衛教宣導、血液篩檢、門診治療,篩檢1萬7千多位收容人,其中2千餘位C肝病患接受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DAA),成果獲全球消除肝炎聯盟專家肯定,2023至2025年更全面開放與協辦機關合作,預計篩檢1萬9千餘人。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等一起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100%。數據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82%,治療率近98%,完成DAA療程比率為88%,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為1%。此外,衛福部心健司將這些族群納入「113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且依衛福部「2025年消除C型肝炎計畫」,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C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C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受刑人藥酒癮戒斷難持續 出獄再犯率高/圍欄內的醫療4
二代健保實施後,衛福部宣布監所收容人獲健保資格。目前監所多藉簽約方式,由臨近醫院派醫師入監開設門診。但民間團體、駐監醫師及監所工作人員均表示,監所收容人常見的成癮問題、精神疾病,以及高齡化造成的認知功能退化、慢性病等問題,醫療需求高,但監內門診較難長期追蹤患者病情,生病收容人科別選擇受限,遑論徵詢第二意見,戒護外醫也會因監所文化遭遇阻礙。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鄭龍驊表示,入監同學中,因社經地位原因,絕大多數健康狀況本就不佳,不少人有毒癮、藥癮或精神疾病等問題。國內雖無監所精神疾病普查,但各國研究都發現,監內精神病人比率較監外高。此外,監所中肝炎、愛滋病患者並不少見;隨收容人高齡化趨勢,監外長者常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在監所出現,但單點式的門診開設,收容人慢性病是否能長期控制,有待觀察。酒癮、藥癮等成癮病人,是監所中另一大醫療難題。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長期在台南監獄開設戒癮門診。他表示,監所中藥癮、酒癮的個案,甚至比精神疾病患者更多,收容人中因成癮問題犯下公共危險罪者,加上毒品施用入獄個案,占比至少一半。李俊宏說,在監外進行藥癮、酒癮治療,病人能申請衛福部補助,但在監內無法申請,且監所成癮門診係用毒防基金支應,而非健保門診,相關檢驗、藥物開立等均會受限,若遇到個案需要藥物治療時,多會轉診至監所配合的醫院。只關監所無治療 酒駕者未必學到教訓李俊宏表示,監所中收容不少酒駕者,戒酒用藥在外使用能申請補助,但在獄中要完全自費,且矯正機關未必願意進藥,造成治療難題。曾在屏東監獄開設精神科門診的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彭啟倫則說,成癮治療須要全面性、整合性治療,處理成癮背後的社會因素,並結合心理諮商、社工等資源,獄中此類資源仍相對受限。李俊宏說,因酒駕公共危險罪入監的收容人,每年有7至8千人,但其中不少收容人未造成性命、財產損失,但受三振條款限制,累犯三次不得易科罰金,一定要發監執行。此類收容人因長期飲酒,身體狀況不佳,常要掛號看醫師,占用監所門診資源。建議可凝聚共識,討論是否比照國外「藥癮法庭」模式,要求經過條件篩選的酒駕者在社區接受戒癮治療,同時戴上可偵測酒精濃度的電子腳鐐,一旦再度飲酒,就入監服刑。「只關在監所中,酒駕者出監後,也未必學到教訓。」李俊宏表示,上述模式酒駕者在社區中接受戒癮治療,同時在受到監控、確保不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仍可工作養活自己,也能減少出獄後又老又病、消耗社會資源的問題。針對藥癮治療,彭啟倫說,過去曾試行在監所推動美沙冬替代療法,卻因監所中管理、儲存二級管制藥品有難度,以及對替代療法的負面觀感而無疾而終。目前監所中常用的管制藥物包括戒癮用的舌下錠,治療重度失眠的FM2、史蒂諾斯,則會視監所管理考量,若認定有藥物轉讓疑慮時,監所會要求暫停開立。監獄精神病患多 假釋路阻且長精神疾病是監所中常見疾病。鄭龍驊說,國內雖無正式統計數據,但各國研究均顯示,監所內精神病人比率高。監獄在評估是否要讓精神病人戒護外醫時,常會考慮戒護人力吃緊,若非有打鬧表現干擾他人者常不會積極處理。但精神疾病表現未必如此外顯,有些收容人是以抑鬱症狀呈現,就連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未必會影響他人,而是自己深陷痛苦、妄想。一位不具名的宜蘭監獄工作人員則說,監所收容人常有認知功能相關疾病,但監所管理人員缺乏疾病認知,自己曾遇過罹患失智症的女士,因穿錯他人鞋子受罰;失智症阿公,難以服從監內作息、勞動要求被記嚴重違規;也有生理年齡50歲,心智年齡僅3歲的智能障礙收容人,因在舍房中哭鬧而受罰,「因為疾病而產生的表現,卻被視為一般違規處罰,造成病人假釋之路受阻。」另外,獄中口牙問題也相當常見,監所關注小組對收容人的調查中,有不少人提到須要植牙,卻因動輒數千元的費用卻步。李俊宏說,口牙問題盛行,是因監所中受刑人來自社會各角落,菸酒、檳榔使用比例高;施用毒品者,牙齒健康也常出狀況。
-
2023-08-03 醫聲.醫聲要聞
首樁國民法官宣判酒駕致死案 專家:應設酒品健康捐
國民法官第二案、也是全國首起國民參審的酒駕致死案件於台北地方法院宣判,被告李佳修因觸犯刑法,判處有期徒刑7年2個月,可上訴。台灣酒駕致死人數雖逐漸減低,但近10年平均每年仍有270人不幸因酒駕車禍死亡。專家批評,對酒駕祭出重罰,卻未遏止酒駕發生,政府應從根本著手,協助戒斷酒癮者,同時課徵酒品健康捐。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台灣因設有酒駕三振制度,即累犯不得緩刑,但矯正機關中的酒駕個案多為累犯,且據調查,三分之二是中重度酒癮患者。酒癮者無治療介入恐一犯再犯 應比照毒癮者輔導追蹤 矯正機關內,對於酒癮患者僅提供心理治療,或是常規演習,藥物治療根本進不了矯正機關,即使目前藥物協助戒酒的效果已經達到3到4成。如果酒癮者想透過藥物治療,僅能自費,每天須付60至200元不等,降低個案的治療意願。李俊宏說,酒駕個案出獄後,不像吸毒個案有毒品危害防制中心進行追蹤,一旦重回社區,在無人輔導生活習慣改變的前提下,可能再次落入酒癮。李俊宏說,以酒駕緩起訴,且被要求接受治療的個案中,有高達8成個案沒有再犯,凸顯外部資源介入的重要性。但酒駕緩起訴、轉至醫療端的個案比例也有限,取決於地檢署檢察官對醫療系統的信任與否,有些檢察官樂於安排,有些則認為應用司法方式懲罰。他進一步表示,針對酒癮個案的社會資源介入,台灣發展落後國外多年。台灣雖有「戒酒無名會」等同儕團體,能幫助酒癮者脫離酒癮、回歸正常生活,但目前資源仍不足,對於個案而言,在生活中要塑造不飲酒的生活型態相當辛苦。「台灣司法是罰酒駕、不罰飲酒,但以美國為例,法官可要求個案戒酒。」李俊宏說,從源頭遏止酒癮、酒害的方式之一,是設立「酒品健康捐」,除以價制量減少酒害,也能作為酒癮治療財源。不少酒駕案件受害者,雖依判決可獲民事賠償,因被告經濟困難或已經脫產,等待賠償的時間遙遙無期;也曾有個案因酒駕父母雙亡,此時若有酒品健康捐,就可成立基金,提供酒駕受害者急難救助補貼。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一個住在恆春,小細胞肺癌以Lambert-Eaton syndrome來表現(這是一個小細胞肺癌造成的近端肌肉無力的疾病)的中年未婚男性,原本是煙酒檳榔都來的水電工,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在後壁湖潛水抓魚,但現在肌肉乏力從神經內科轉過來,連走路都很困難。檢視過報告和影像,我坐在床旁的陪客椅和他聊天,他有點緊張和焦慮,除了解釋現在的病情和未來的治療策略之外,復健和陪伴應該是很重要的事。「我請少年醫學生陪你走走(台語)」,於是請實習醫學生陪他用助行架(walker)在護理站慢慢走,陪他一步一步復健,就像小時候我們蹣跚學步,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著的樣子一樣,也叮嚀學生在病人快要跌倒的時候要保護他,在這緩緩走路的過程,也希望醫學生能夠跟他聊聊天,瞭解在常規的病歷紀錄下病人還有沒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病人得到這樣子的惡疾會不會心情鬱悶?會不會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短期他應該沒有辦法工作了,會不會因為沒有做水電工所以沒有錢過生活?家裡還有其他人可以照顧他?還是他需要照顧家裡年邁的父母?定期要從恆春來高雄看診接受化療有人可以定期帶他嗎?學生覺得有點疑惑,我們照顧的重點不是應該擺在最新論文上提到使用傳統化學治療合併昂貴的免疫治療對於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可以改善他的存活率嗎?不應該只是這樣子的。如同我常常跟學生說的,我們必須不斷讓自己在醫學知識上變強,才不會帶病人走錯路,但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以你們的才智,讀書很容易,報告可以做得很漂亮,甚至很多的面試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你們每天在醫院都走得很快,如同你們在學校總是努力爭第一拿冠軍,深怕走慢就落後了。你們是臺灣升學制度下的人生勝利組,未來一片光明,但你們真的知道醫師這個職業要照顧的人是誰嗎?可能是那些又老又窮無理咆哮甚至毒癮煙酒檳榔樣樣都來,平常你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族群;也或許只是疾病造成生活困頓的普通人。但請記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這些病人因為生病了才與你相逢,人一旦生病就變得很脆弱,如同他在跟我們講話有點畏懼的樣子。因為關心他,所以每天要仔細觀察病人,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每天要為病人念點書看看要怎麼樣做才能讓他好一點,在適當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藥物調整、積極復健外,我們是不是還有能夠幫他做的事情?例如考量到他的行動不變,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幫他寫巴氏量表找移工照顧他或長照系統的協助,而經濟負擔的部分可以請社工師尋求或社會資源協助,至於憂鬱的部分可以請精神科或者是腫瘤心理師協助,這些都是在癌症治療之外很實質的幫忙。我也知道有些醫療上的努力和支持只是徒勞無功,病人也不見得能活得比較久,但是相信有我們的陪伴,病人在抗癌的這個路上是不孤單的,有時候只是默默聽著他的故事抱抱他就是很棒的事情了,在肺癌還沒有走到無可挽救之前,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好好治療的勇氣。「以後病如果好一點的話,你來恆春,我下海抓魚給你吃。」「好啊,我們一言為定。」兩個男人相視而笑,希望會有那麼一天,我期待。
-
2023-03-2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降級、簡榮南憂心 C肝清除大業仍有兩關卡難突破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二月起降階為衛福部三級單位,長年投注努力於其中的專家學者們感到憂心,拿掉「國家」二字,是否顯示政府對於消除C肝已不再有決心。前C肝辦臨床醫療組組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醫師簡榮南呼籲,C肝消除已進入最後一哩路,估計再治療6萬5000名潛在病患即可達到世衛組織(WHO)根除C肝目標,其中約6萬名患者仍未被篩檢出來,但這群病患正是最難找到的人,C肝清除仍有兩道難以跨越的關卡亟需政府協助突破。世衛組織宣示於2023年消除病毒性肝炎,我國訂於2025年完成C肝清除,以提前達到WHO的C肝消除目標。國內原有約40萬名C肝病患,陸續接受治療後,推估目前仍有6萬5000人未接受治療,而這些未治療者,未來有很高的機會走上肝硬化、肝癌的命運。近幾年,已故中研院士陳定信、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主導,由政府、醫界、學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政府投入上百億預算、學者找出高盛行地區、醫界一步一腳印地進入C肝高盛行區進行治療、地方政府也地毯式進行篩檢服務,原有眾多「C肝村」的彰化縣已經率先完成C肝清除,台南市也是六都第一。國內的C肝清除工程已進入最後一哩路,須找到僅剩的6萬5000名潛在患者,正是C肝清除達標的關鍵時刻。此時的C肝辦降階,讓長年投入C肝清除的專家學者大感錯愕,指出仍有兩大關卡亟需突破,包括毒癮者與不自知感染的民眾。以C肝清除為職志的簡榮南指出,毒癮者因重覆使用不潔針頭,是C肝感染的高危險群,主動就醫篩檢治療的意願又低,而毒癮者可能身在矯正機關、或是正使用美沙冬或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因此若能有法務部的共同推動,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預計可以再治療5000名C肝病患。法務部原本已應允協助,因covid-19疫情擾局而延宕,如今才正要全力展開,他憂心,會否因C肝辦降階導致缺乏統合指揮單位而冷卻。此外,仍有6萬名C肝病患,可能自覺「自己絕不會是C肝感染者」,因此未接受篩檢與治療。簡榮南指出,為了更積極找出這6萬名病患,國健署正準備持續積極爭取擴大篩檢經費,爭取經費提供給地方縣市,加強篩檢資源與輔導醫療院所提供服務。並針對給付過低,提高給付誘因。對於C肝辦降階一事,衛福部與國健署已經分別聯繫C肝辦專家學者們,將於近期召開諮詢會議,確認C肝清除的發條仍是緊繫。簡榮南指出,肝癌原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隨著全民接種B肝疫苗,以及給付C肝篩檢與治療,肝癌罹患人數已經逐年減少,在C肝清除的最後一哩路,更需各界的傾力合作。民眾也應踴躍接受篩檢,及早治療。
-
2023-02-18 醫聲.肝病清除
台監獄受刑人也加入消除C肝行列 國際公衛深感不可思議
監獄受刑人也是有健康人權!在2月15日至19日於台北舉辦的亞太肝臟研究協會年會(APASL2023)「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中,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肝膽胰內科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報告醫療團隊深入澎湖監獄,並說服、幫助監獄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治療成效,而這項成果引起在場國際學者興趣,對於監獄受刑人也願意加入消除C肝行列,深感不可思議。余明隆教授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三軍總醫院本院、澎湖分院團隊共同執行上述計畫,研究成果也已登上〈世界腸胃病學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監獄受刑人罹患C肝 多願意好好接受治療余明隆教授指出,從研究數據來看,在監獄中,受刑人是靜脈毒癮者的話,出現C肝的風險比較高。而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C肝篩檢、治療,較能事半功倍,研究人員先執行C肝篩檢計畫,其中有212名確診C肝的受刑人自願參與這次C肝消除計畫,另有91人早先已確診患有C肝,並已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的治療,這91人為控制組。結果顯示,212名患者中,很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晚期肝纖維化與慢性腎臟病等疾病,不過他們的C肝病毒RNA指數卻是偏高,這些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之後,達95.8%的人在用藥12週後抽血即驗不到C肝病毒,控制組用藥12週後抽血驗不到C肝病毒的比率則是94.5%,在這過程中,並沒有患者治療失敗、治療中斷或有任何嚴重副作用。研究認為,如果醫療團隊外展進入監獄,並進行大規模C肝篩檢,只要受刑人一確診就馬上現場給予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並讓療程持續下去,這樣就有機會成功消除監獄C肝威脅。消除C肝計畫延伸監獄 每個環節都重要余明隆教授表示,在亞太地區,要將消除C肝的觸角延伸至監獄,相對較困難,若要進入監獄,醫療團隊事先要和獄政管理單位大量溝通,像他們就花了三個月時間溝通,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無虞,並將出意外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他們也事先錄製衛教宣傳影片,讓受刑人了解接受C肝篩檢、治療的好處,同時也鼓勵受刑人多重視自己的健康,因此受刑人接受篩檢、治療的意願就大幅提升。今年二月起,健保署放寬規定,讓過去沒接受過治療的C肝病患在第一次使用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抗病毒新藥時,可以不用檢測病毒基因型,這代表診斷時間可以縮減,病患也可以更快速接受治療。彰化縣衛生局成績 表現亮眼此外,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局長葉彥伯也在「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分享彰化縣消除C肝經驗,他分析,根據2022年彰化縣衛生局一項計劃顯示,在彰化縣8232名HIV陽性、靜脈毒癮者與監獄受刑人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達92.89%,其中,確診C肝且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率則是93.61%。在提升監獄受刑人C肝篩檢率方面,葉彥伯局長未來希望將C肝檢測納入新監獄受刑人常規檢查,監獄受刑人每年健康檢查也希望納入C肝檢測。在提升治療率上,當監獄受刑人確診C肝,希望這類病患未來也可以按時程轉介醫療團隊,且用藥流程要簡化,病患才比較樂意接受治療。消除C肝計畫導入監獄模式 值得各國學習、思考全球消除肝炎聯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主任約翰‧沃德(John W. Ward)受訪時表示,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台灣將慢性C肝門診導入監獄模式是一項很重要的成就,而這種模式很值得世界各國學習、思考,不過台灣未來想徹底消除C肝威脅,還是面臨一些挑戰,像社區服務的擴展、支持政策者是否可以以永續角度持續支持、響應等,都是挑戰,期待所有人、各界通力合作,共同為消除C肝努力、打拼,讓C肝病毒不再輕易傷害人體健康。
-
2022-09-01 醫療.消化系統
共用筷子會得C肝嗎?這樣做陽性率高達九成!醫解析C肝傳染途徑
C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所造成的感染,是全世界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之一,也是台灣僅次於B型肝炎病毒的第二號殺手。雖然大部分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沒有症狀,猛爆性肝炎也很少肇因於C型肝炎病毒,但是仍有可觀的患者會進展成肝硬化,甚至發展為肝癌。共用筷子會得到C肝嗎?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曾估計在2015年,全球有將近一億人驗出抗C型肝炎抗體(Anti-HCV Antibody陽性,代表可能感染C型肝炎病毒,以下簡稱anti-HCV),當中約有7100萬人進展成慢性C型肝炎;WHO宣示2030年前要將C型肝炎病毒根除。此病毒的傳染主要來自帶原者的血液,透過被感染者的皮膚及黏膜進入體內,因此與C型肝炎帶原者發生性行為,或共用沾血之器具(如:針具、注射器、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接受感染者的血液、血液製劑等,都有可能被感染。而坊間流傳共用餐具可能感染B、C型肝炎,因為接觸到的是對方的口水而非血液,因此感染機率很低。但是為了衛生及避免其他細菌感染,仍建議大家勿共用餐具。另外,母子垂直感染機率約6%,若產婦為C型肝炎合併愛滋病毒 (HIV)帶原者,新生兒感染C型肝炎的風險也會升高。這邊我們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網站 [1],列出具有感染風險的族群:(一) 過去或現在是靜脈注射藥癮者 (people who inject drugs, 以下簡稱PWID)(二) 接受未經篩檢anti-HCV的血液製劑或器官移植者(三) 洗腎患者(四) 醫療工作人員暴露於已知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針扎者(五) HIV感染者(六) C型肝炎感染者所生的子女、性伴侶我們轉回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17年時國內約有40萬名慢性C型肝炎病人。行政院在2018年成立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並在同年制定「2018-2025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目標是在2025年前以口服抗病毒新藥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 DAA)治療25萬名C型肝炎患者,提前達到WHO設定的目標 [2]。截至2020年12月,已有11萬人接受治療,同年9月更擴大普篩範圍:只要是45-79歲的國民都可以免費接受B、C型肝病毒篩檢 (原住民則提早至40歲)。其中,又綜合七項與C型肝炎感染的相關指標,以感染高風險族群 (如上述)為優先推廣對象。上面提到的七項指標包含:成人預防保健Anti-HCV陽性率較高的地區、捐血中心首捐Anti-HCV篩檢陽性率較高的地區、肝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較高的鄉鎮 (詳見衛生福利部之台灣C肝風險潛勢地圖 [3])。高達九成C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恐怖場所與NG行為研究顯示約有2.5%的台灣人口曾經使用娛樂藥物 (如:海洛因、安非他命等),相當於近60萬人接觸過娛樂藥物,這些PWID除了有10%的人篩檢HIV病毒呈現陽性,更有高達90%的人anti-HCV為陽性,可說是C型肝炎病毒主要的感染對象 [4,5]。PWID分佈的族群由於年齡普遍較輕,少有藥物交互反應,治療效果非常好。歷年來國內外有相當多的統計針對矯正機關收容人抽血檢驗有Anti-HCV的比率,如:1985年曾統計台北煙毒勒戒所的靜脈毒癮者,其Anti-HCV盛行率為53%;又2008-2010年曾統計南部某監獄之藥癮者,其Anti-HCV盛行率為91.3%;另2004-2005年曾統計臺北監獄、土城看守所、臺中監獄、南投看守所、雲林第二監獄、臺南看守所中感染HIV病毒且為PWID,發現其Anti-HCV陽性率為97.1% [2] 。由上面數據可以知道,在有藥癮的收容人中,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比率相當地高!值得一提的是,澎湖監獄從2020年1月試行C型肝炎防治計畫,當時的1722位收容人中,1138人願意參與計畫並完成抽血,最終有397人驗出Anti-HCV陽性,209人證實C型肝炎感染 (HCV RNA陽性),有187人接受DAA治療,最終184人完成治療;而一開始不願意參與計畫的人,也有25人在後續的門診證實C型肝炎感染,23人完成治療。總計207位完成治療的患者中,全部都治療成功 [6]。防堵C肝就靠這個計畫!包含WHO等國際公共衛生單位呼籲,各國政府應展現政策決心、解決結構性障礙,如:污名化或歧視等,並透過整合、分散任務、分工合作等方式提供適當的篩檢與治療;因應世界潮流,我國政府也制定「矯正機關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畫」。此計畫以澎湖監獄的經驗為依據 [6],此計畫目標有三,首先是Anti-HCV篩檢率要≧90%,接著是Anti-HCV陽性個案的HCV RNA檢驗率要≧95%,最後則是HCV RNA檢驗陽性者,接受C型肝炎DAA治療率≧90%。政策希望達到收容人進入矯正機關就能進行篩檢、正確診斷、確實治療。澎湖監獄的C型肝炎防治計畫只是個開始,未來還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矯正機關的配合、與民眾對於計劃的重視。若您為45-79歲的民眾,居住地在台灣C型肝炎風險潛勢地圖上的高風險地區 (LV.6-LV.7),建議您至各地區衛生所或醫院進行篩檢,若確實感染C型肝炎病毒也應儘早接受治療,降低後續肝硬化、肝癌發生的風險。若各層級皆能配合,相信能更快達到台灣「消除 C 肝、超越世衛」的願景。現在政策少了什麼?最後筆者在台中監獄、台中看守所、台中女子監獄 (二監一所)協助執行「台中市收容人C型肝炎微根除計畫」,針對執行計畫過程遇到的困難,嘗試提出解決的辦法。台灣目前所有矯正機關共有5萬4千餘位收容人,其中PWID有近2萬7千人 (大約一半),但根據筆者在台中二監一所C型肝炎病毒的篩檢經驗,收容人僅有約不到四成參與篩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篩檢率低的原因包含:(一) 多數收容人與矯正機關執行單位不了解C型肝炎的重要性。(二) 目前篩檢策略尚未系統化:筆者建議收容人剛進矯正機關接受體檢時可以新增B、C型肝炎的篩檢項目 (HBsAg, anti-HCV),若現階段已經待在矯正機關且尚未篩檢的收容人可以配合每年的體檢來檢測有無B、C型肝炎感染。(三) B、C型肝炎的篩檢經費來源尚不明確,各醫院或矯正機關可自行募集經費或向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申請補助是一個可以考慮的辦法。(四) 執行大規模的C型肝炎病毒篩檢、治療的人力缺乏:大規模的篩檢需要矯正機關的配合 (如戒護、安排大量收容人進行有序的篩檢)、檢驗人員 (短時間大量人力抽血)、檢驗設備 (矯正機關所屬醫療單位沒有備存大量的檢驗試劑)、護理師、醫師 (矯正機關醫師多屬於支援性質,能協助計畫時間有限)等。根據筆者經驗,大規模篩檢C型肝炎的執行成效差,或許可以回到 (二):系統性地於收容人剛進矯正機關時篩檢有無感染B、C型肝炎,就可以避免上述四個問題,讓矯正機關施行篩檢與C型肝炎根治計畫更順暢地實現。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疾病介紹2.Taiwan Hepatitis C Policy Guideline 2018–2025.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Executive Yuan ROC (Taiwan), Taipei City 2019.3.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Taiwan National Hepatitis C Program Office, TWNHCP)-政策專區(Policy)-台灣C肝風險潛勢地圖:4.Szu-Hsien Lee, Hsi-Che Shen, Wei-Hsin Wu, Chun-Wei Huang, Muh-Yong Yen, Bo-En Wang ,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behavior as a function of HIV status among heroin users enrolled in methadone treatment in northern Taiwan. Subst Abuse Treat Prev Policy. 2011;6:6. doi: 10.1186/1747-597X-6-6.5.Meng-Hsuan Hsieh, Jih-Jin Tsai, Ming-Yen Hsieh, Chung-Feng Huang, Ming-Lun Yeh, Jeng-Fu Yang, et al.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mong injection drug users with and withou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co-infection. PLoS One 2014;9:e94791.6.Chun-Ting Chen, Ming-Ying Lu, Meng-Hsuan Hsieh, Pei-Chien Tsai, Tsai-Yuan Hsieh, Ming-Lun Yeh, et al. Outreach onsite treatment with a simplified pangenotypic direct-acting anti-viral regimen for hepatitis C virus micro-elimination in a pris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2;28:263-274.【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許偉帆醫師】全面解析C肝傳染途徑!肝膽腸胃科醫師警告:這樣做「陽性比例高達九成」】
-
2022-08-23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盛行率地圖首公布 再治6.8萬人拚3年完治邀WHO見證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於二〇三〇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國內宣示提前於二〇二五年完成C肝消除,歷經數年的努力,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篩檢,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二十二萬人完成C肝治療,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世衛專家來台見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二〇二二 C型肝炎專家會議」,與會專家包括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許以霖、白金扶輪社前社長暨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胡琮輝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依照WHO建議,消除C肝需篩檢出九成患者,並治療其中的八成病患。為協助國人消除C肝,蒲若芳表示,近年來,主要透過擴大篩檢量能、降低治療門檻障礙、提高醫療服務可近性、強化管理及照護支持系統、提供有利環境、推動高風險族群C肝防治與加強民眾C肝篩檢識能等方向。成人健檢已篩196萬人 抗體陽性率2.2%蒲若芳說,自國健署成人健檢服務擴大納入B、C肝篩檢以來,截至二〇二二年,近兩百萬人透過成人健檢服務接受B、C肝篩檢。其中,C肝抗體結果上傳率近九成四,口服抗C肝病毒藥治療率也有近九成。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C肝篩檢,同時擔任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也在會中公布最新的「C型肝炎抗體盛行鄉鎮市區地圖」,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十四萬人接受口服C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八萬人在此之前就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也就是說,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剩肝外共病、潛在感染者 陳培哲:每月治2000人才有望達標依據最新的C肝精準盛行地圖,簡榮南說,找出沒有病識感的感染者仍是主要重點。他指出,各縣市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策略,包含從常見的C肝共病著手擴大篩檢,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外,從篩檢的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但國健署與健保署給付不一,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簡榮南強調,C肝消除有政府的公權力之外,還需民間團體力量,加強宣導,提高民眾的認知,才有機會篩檢更多,並及時進入醫療體系。不過,陳培哲也憂心地指出,距離二〇二五年底僅剩下四十個月,以治療目標六萬八千人推算,每月至少要治療一千五百人才能達標,以健保署數據來看,治療人數最高的月份僅達到一千五百人。陳培哲直言,在治療速度方面,需要加緊腳步。陳建仁:擴大C肝篩檢經費、舉辦縣市觀摩會,2025邀WHO認證陳培哲說,治療人數是C肝消除的關鍵,每月最好要治療達兩千人。他建議,篩檢對象納入糖尿病、慢性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並將C肝篩檢及治療成效加入縣市首長評鑑指標,以提升篩檢與治療之成效。他也建議C肝辦召集各縣市衛生局首長,觀摩防治成效良好縣市,進行模式移轉。陳建仁建議,持續擴大篩檢經費,舉辦各縣市C肝消除觀摩會,分享成功消除經驗,有信心完成C肝消除工作,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WHO專家來台認證台灣消滅C肝的情況,就如同過去小兒麻痺消除計畫,也獲得國外專家協助認證。他相信,台灣在政府、專家以及全民的努力下,一定可以達到完篩、完治的目標。精準C肝盛行率地圖 取代推估而得的潛勢地圖過去,因無大規模篩檢資料,公衛學界先以七大指標推估的方式製作出「C型肝炎風險潛勢分佈地圖」,一地區若符合七項指標,為第七級之高風險區;若一項都不符合,則為第〇級之地風險區域。依據潛勢地圖,盧勝男及不同的地方團隊,如大林慈濟、雲林台大等單位,介入雲林、嘉義及台南等縣市之高風險區域進行篩檢。然而,在篩檢過程中,他發現,有近四成的C肝患者,其實居住於第〇級的低風險區域。可見,僅透過風險指標推估還不夠,應該進行大規模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二〇二〇年起推動成人健檢擴大篩檢,盧勝男指出,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依據成健資料,推估二〇二五年時年齡介在四十五至七十九歲的目標族群,製成C肝抗體盛行地圖,以準確的抗體陽性率,真正掌握台灣的C肝盛行地區,以取代推測而得的風險潛勢地圖,並且根據全新且精準的C肝盛行地圖發現,隨時代變遷,C肝高盛行地區已有所改變。盧勝男說,原因包括過去超高齡的C肝患者已去世,以及移民造成的人口組成改變等。在大規模、地毯式的篩檢後,在C肝抗體盛行地圖中,以盛行率達百分之六界定為高盛行區。盛行地圖與C肝風險潛勢地圖對照,共有十一個除名,四十個重複,十八個新增。盧勝男說,新增的C肝高盛行區為:尖石、五峰、後龍、泰安、大湖、國姓、土庫、褒忠、阿蓮、彌陀、枋寮、車城、滿州、枋山、玉里、豐濱、長濱、白沙。此外,經過分析篩檢資料,發現C肝抗體陽性率呈現「線性下降」。盧勝男建議,在全國篩檢政策下,以流行病學方法進行C肝防治的策略,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他強調,要找出更多C肝患者,不在高風險區、非高危險族群的一般民眾也應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會的縣市衛生局首長認為,抗體盛行地圖無法反映篩檢之後,病患接受治療的成效,導致國內的C肝地圖看起來「越來越紅」,中研院士陳培哲建議,未來應朝向C清除地圖繪製,完整呈現出完篩之後的完治情況。盧勝男則回應,因C肝治療人數每天不斷滾動式新增,各界期待可反映治療情形的HCV RNA地圖較難繪製,但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已有掌握治療成效數據。彰化領先全台消除C肝 台南篩檢率列六都第一 扶輪社長年贊助台灣C型肝炎患者具地區集中特色,故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在C肝防治扮演重要角色。彰化縣領先全台,提早達成WHO之C肝消除目標;台南市篩檢涵蓋率達六都之冠。白金扶輪社則長期捐贈C肝篩檢資金及器材予基層醫療單位,也發起愛肝企業鼓勵社友讓員工篩檢C肝。二〇一九年起彰化縣變響應中央政策,推動C肝「三年減半、六年根除」,葉彥伯說,在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及利用既有業務「加C」加驗C肝策略下,已提前於今年達標。後續已著手規劃第二階段C肝防治計畫,重點是針對新感染、再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落實C肝防治,以及透過流行病學學理見證並評估C肝治療成效等。彰化縣衛生局推算彰化縣境內C肝感染盛行率約百分之三點二,要符合WHO的C肝消除標準,需治療一萬兩千八百餘人,現已治療一萬三千五百餘人,達標率為百分之一〇五。葉彥伯說,加C策略強調以個案為中心,利用原班人馬投入C肝篩檢及治療,減少溝通成本、加強資料整合。例如,洗腎室利用原有感控機制整合C肝篩檢;監獄方面商請原先有業務往來的同仁協調;毒癮者透過負責辦理中央減害計畫的單位;社區篩檢及治療則整合到施行已久的萬人健檢。許以霖表示,台南市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世代區間C肝篩檢涵蓋率近五成五,為六都之冠;口服抗C肝病毒藥物治療率近七成,透析病人口服C肝藥物治療率也超過八成五,亦居六都之冠。臺南市C型肝炎篩檢亮點為「C型肝炎防治結合科技」與「C型肝炎篩檢無國界」,以建置C型肝炎篩檢預約平台、運用台南市科技防疫健康共照雲與多元媒體途徑等策略提升C肝篩檢率;同時,亦鼓勵新住民參加C肝篩檢。康照洲表示,台灣扶輪社至今金援逾七千五百萬元予基層醫療人員及民眾等,近十三萬人受惠,顯示非政府組織在C肝消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扶輪社也呼籲社友提供員工免費C肝篩檢,以企業為單位共同消除C肝。三大肝外共病 應全面篩檢C肝以控制疾病C肝病毒感染會引起全身發炎,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三大肝外共病。相反地,這三大慢性病患者感染C肝時,因為產生胰島素抗性,也會容易讓疾病不好控制或惡化。簡榮南說,此族群應全面篩檢、治療C肝,以控制疾病。胡琮輝表示,過去討論C肝共病,多會關注愛滋病等共病高盛行族群,但中低風險的共病末期腎臟病前期、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是須受重視的C肝相關肝外病變族群。胡琮輝認為,為了C肝根除計畫,相較於對所有民眾普篩,不如針對相對有風險族群優先篩檢。因此,在他擔任C肝防治計畫召集人的彰化,嘗試先從全面篩檢「透析患者」著手,無論患者是否曾被檢驗過有C肝抗體陽性,都建議檢驗C肝病毒量。初期碰到多數洗腎中心並未配置胃腸肝膽科醫師,導致沒辦法開立檢測單,後續直接要求外載醫療人員直接進入洗腎中心協助篩檢,短短九個月內,完成縣內卅一家的洗腎中心的患者篩檢,幾乎百分之一百達到HCV RNA的檢測,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八接受治療,接受治療者中有多達百分之九十四。同樣的做法,延伸在糖尿病以及末期腎臟前期或慢性腎病的病患者身上,不過,這兩種疾病不像是透析患者集中出現,因此尋求衛生所協助,胡琮輝表示,衛生所擁有最完善的糖尿病及腎臟病照護網,只要患者回診拿藥時,就能協助篩檢轉介治療。林漢傑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共二百三十萬人,其中八成於基層診所就醫,因此台灣肝臟學會與C肝共病如糖尿病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等討論,制定基層醫師治療指引,教導治療C肝的方式,必要時轉診至肝膽腸胃科處理,以提高治療廣度,保障高風險病人安全。地方C肝篩檢動力不足 國健署:爭取提高補助至450元為達二〇二五年消除C肝目標,找出非特殊族群C肝患者至關重要,目前主要透過成人健檢篩檢。然而,與會專家直言,國健署B、C肝篩檢,僅補助兩百元,導致基層醫師篩檢動力不足。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當場承諾,將爭取二〇二四年前提升補助金額至四百五十元。從篩檢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八,醫學中心反而最低。簡榮南說,並不是醫學中心不篩檢,而是醫院篩檢一位健康的人,是由國健署給予的補助金太低;若是幫已經是罹患疾病的患者篩檢BC肝,健保署能給付四百一十元。導致基層診所雖是主要戰力,但戰力不強,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陳建仁表示,各單位給付至少要一致,國健署已喊出希望爭取從二百元調升至四百五十元,他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魏璽倫則說,國健署的理念是以篩檢支持治療,除了將持續爭取在二〇二四年前提高B、C肝篩檢補助至四百五十元之外,並研議加碼補助,提高基層診所加入防治行列的意願。戴雪詠則是回應,除了給予健保給付,醫療人員查詢健保雲端病歷時,由於健保署與國健署資料介接,醫療人員也可了解病患接受C肝篩檢情況,以及後續追蹤、治療進度,並適時鼓勵病患接受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
2022-07-19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莊苹 對愛滋、藥癮族群不離不棄
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穿梭古今大疫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我是個關懷HIV、藥毒癮個案的護理師,也是防疫的尖兵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護理師莊苹,在社群平台如此自我介紹。這短短幾個字背後,是她20多年歲月的投入,因為她對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不離不棄,加上她和病友經過長時間相處,不吝付出關心,因此逐漸獲得愛滋病友與藥癮者的信任。2021年春夏交替之際,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位HIV陽性病友確診後,接受隔離治療時,他的手機竟遭疫調人員擅自取走,並讀取其中訊息,而疫調人員近乎侵犯隱私的詢問方式讓他氣到抓狂,他向「HIV感染者、藥癮者的天使」莊苹大吐苦水。莊苹每次聽到HIV陽性病友、藥癮或同志族群有類似遭遇,心情就非常沉重,很擔心他們可能更不願配合疫調,防疫工作也會受到阻礙。用特殊語彙 精準找出匡列對象為了讓防疫、疫調工作順利進行,兼顧HIV陽性病友、藥癮者的個人隱私,莊苹思考如何從中取得平衡。她想到,新冠病毒多以飛沫傳染為主,而疫調的重點是找出匡列對象,便建議HIV陽性病友、毒癮者,若確診必須接受疫調人員詢問行蹤、互動對象時,可用「喝茶聊天」等語彙代替一些隱私行為。她也爭取為疫調人員上課,讓疫調人員了解為HIV陽性病友、藥癮者或同志族群進行疫調時,當對方回答出什麼樣的答案便符合標準,後續不需要細究。莊苹常提醒HIV陽性病友、藥癮者與同志族群,「在親密接觸後,不要一不喜歡對方就刪除對方所有的聯絡資訊。」建議可以先封鎖,若突然需要接受疫調,資訊才會完整。這些貼心的提醒,是希望防疫、疫調工作順利進行,並精準找出匡列對象,避免新冠病毒一再散播、蔓延。關懷20多年 協助病友步入常軌20多年前,一般人對愛滋病、感染HIV族群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莊苹就對愛滋病友、HIV陽性病友付出關懷。隨著正確的疾病防治觀念普及,當年衛生署推行美沙冬減害、針具交換等計畫,以及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推陳出新,都讓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生活出現曙光,體內的HIV病毒量下降,多數病友的生活也步入常軌。莊苹的默默耕耘,除了得到第22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更贏得許多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敬重。常有民眾把「愛滋病」與「HIV感染、HIV陽性反應」混成一談。莊苹說,兩者不能畫上等號,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資訊,當一個人感染HIV,在短暫的空窗期後,他接受HIV檢測就會呈現陽性反應,代表體內帶有 HIV病毒,也稱為HIV感染者;當感染情況惡化,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細胞(CD4細胞)少於200時,即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HIV感染者」也進化為「愛滋病人」。由於HIV病毒會藉由性行為傳播,但只要運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抑制病患體內病毒量,HIV傳播機率就會大幅降低,若能維持血液中的病毒量在測不到的狀態,HIV感染者即不會再藉由性行為將HIV傳染他人,而感染者的壽命與健康狀況也都會與未感染者一樣,維持正常步調。病友漸高齡 盼設長照機構協助這些年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漸漸邁入高齡階段,往後也會面臨老年照護議題,莊苹希望未來可以為這些病友族群、藥癮者成立類似養生村的長照機構,助他們安心度過老年生活。莊苹因長期陪伴、照顧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而得到醫奉獎殊榮,但她認為,這領域還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耕耘,倡議相關政策,他們造福了更多HIV陽性病友、藥癮者,若未來有機會獲得醫奉獎,更是實至名歸。她也期待大家平等看待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族群,當他們不再遭受異樣眼光,社會也會逐步邁向尊重、平等之路。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5-31 新聞.元氣新聞
陳時中戒菸了沒?董氏基金會曝內幕「他對自己太殘忍」
68歲衛福部長陳時中身為50多年老菸槍,今年宣布參與「2022戒菸就贏比賽」,是他人生首次決定要戒菸,不僅找太太孫婉玲幫忙簽名報名表,3月底更親自出席董氏基金會戒菸比賽記者會,也和董氏基金會義工隋棠一同喊口號,不過陳時中忙於工作,壓力過大,疑未成功戒菸。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經過上次記者會後,後續沒有跟部長聯絡,不過部長是50年老菸槍,身邊很多人都抽菸,他原本希望從自己做起,影響周遭人一起戒菸,其實老菸槍是不敢用戒菸這件事來下賭注,但部長受到董氏基金會感動,而願意加入戒菸比賽。林清麗指出,吸菸者開始戒菸,前面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暈、整個人抖不停、注意力不好、精神無法集中等,尤其老菸槍更容易出現多種斷癮症狀,使用藥物可較緩和,不會那麼痛苦。她認為部長只靠意志力戒菸「對自己太殘忍」,提醒部長要多喝水,也可以靠藥物協助。戒菸比賽需要戒菸者與見證人組隊報名,且戒菸人在報名前,需要1至2周時間思考。林清麗表示,今年比賽感謝部長的參與,開放報名前幾天,每天有200、300人報名戒菸,許多戒菸者都寫到「老婆看到陳時中參賽,逼我也要參賽」,相當有趣。董氏基金會與國民健康署及各地衛生局,每2年1次舉辦「戒菸就贏」比賽,今年吸引8559組民眾報名戒菸,今年首獎30萬元候選人台南市陳姓夫妻檔,今在記者會雙雙通過進行尿液檢測,順利獲得30萬獎金。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此次比賽在疫情期間舉行不容易,但我們認為疫情是一時,菸害是一生,希望民眾除了關注新冠肺炎,更要注重菸對人生危害。今年60歲陳先生,從14歲開始吸菸,過去每天吸1包菸,多年前因車禍肺部穿刺傷,曾戒菸10年,後來又開始抽菸,因抽菸的事常與老婆吵架,小孩也時常翻自己白眼,直到今年有同事傳「戒菸就贏」比賽資料,終於下定決定戒菸,他認為「戒菸是愛老婆、愛小孩真正的行動」。陳太太說,自己父親去年肺腺癌過世,全家陪同治療過程中,心理負擔壓力很大,因此一直希望先生可以戒菸成功,但10幾年來反覆,能體會戒菸不容易,這次戒菸過程,先生好幾度想抽菸,身為家屬只能多鼓勵、支持。5月31日為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22菸害防制重點「菸品:毒害我們的地球」。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詹欣隆指出,年長者及老菸槍是新冠肺炎最容易感染族群,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住院風險,是不吸菸者1.8倍,如果每天抽超過20支菸,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詹欣隆表示,戒菸最難的是尼古丁戒斷症狀,包括坐立難安、情緒焦慮、無法專注工作、失眠等,且尼古丁是一種藥物,一但發作類似毒癮發作,若沒有靠藥物緩解,大多難以克服。尼古丁成癮可用行為模式協助改變,例如飯後抽菸或開車抽菸,可改成飯後吃水果、開車嚼口香糖提神。詹欣隆指出,根據馬偕統計,過去僅靠意志力成功戒菸不到1成,若靠藥物輔助,成功率達到3成5至4成。若使用藥物戒菸,1年可進行4個月療程,若跨年可以連續8個月進行,成功率皆大幅提升。目前戒菸多以2類族群,一是年紀稍長有慢性疾病,驚覺身體狀況差,不容許再抽菸;另外還有20至30歲菸齡不長者,因結婚生小孩希望戒菸,以及部分青少年,被家長或教官帶來戒菸。尤其以中年族群更需警惕,因年紀輕、身體健康尚未出問題,且有一定菸齡、難戒掉,這族群最需要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2-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檢疫所「翻攪外送物」惹怨 王必勝曝1情況:查出違禁品比例高
有網友日前被匡列進集中檢疫所,但收到家人送去的零食和飯菜,不僅巧克力被捏碎,飯菜還有被翻動的痕跡。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回應,會這樣檢查,是因為先前曾查到毒品。今天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也在臉書貼出影片,表示檢疫所的人員並非所有住民的物品都抽查,僅抽查異樣物,查出違禁品的比例非常高。王必勝在臉書表示,「我們沒有把集中檢疫的住民當犯人,而是當成親人在關心照顧」,但檢疫所畢竟不是自己家,是很多人要一起使用的空間,所以必須要有管理指引,才能維護全所住民及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他在臉書貼文中也表示,集中檢疫所的作用是隔離及檢疫,不是遊憩休閒渡假,集中檢疫所也是國家檢疫隔離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有責任在感染管制、住民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負起責任。集中檢疫所訂有工作指引,其中對於違禁品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是根據兩年多以來的經驗制定,也依據實際狀況經過多次滾動修正。舉例來說:禁止各類毒品,因其本身就是重大違法,遑論使用或禁斷後產生的各種症狀;禁止酒類,因發生過很多起酒醉吵鬧、健康關懷無法聯繫、甚至需送醫治療;禁煙,是因為常發生床上抽煙燒破床單等易引起火災的事件,同時飄散的煙味也會引起其他住民強烈抗議。另外在執行面上,集中檢疫所安全組員警是依據專業的經驗,從住民的行為模式、送物品的人、物品的異狀…等判斷後進行抽查,查出違禁品的比例非常高。照片或影片是一些實例,不勝枚舉。從王必勝臉書的貼文中,可以看到除了從便當找出菸品,還有從洋芋片等包裝中找出毒品的影片。王必勝接受電訪時表示,雖未統計查出違禁品的比例,但抽到的物品中查到違禁品的比例很高。他解釋,並非所有物品都會檢查。由於檢疫所的安全組員警原本就是員警出身,因此有非常多經驗,會根據狀況抽查。例如,有些檢疫、隔離者本身有菸癮或毒癮,在所期間菸癮或毒癮犯了,因此就會對外面送進的東西多加留意;或是有些送進的物品,例如便當或洋芋片的重量不對勁,一檢查果然就發現菸品或是毒品暗藏在內。王必勝也表示,投訴的民眾經查疑似為南部某檢疫所住民,入住時即替該民眾保管了大量菸品,因無法抽菸數日吵鬧引起其他住民抗議。後從其朋友送來便當飯菜內找出整盒香菸,因此便當送至住民時有點零亂。針對該住民狀況,會請所方提供戒菸貼片並予以關懷,並對他帶來的不便致意。王必勝說,集中檢疫成立以來,已經收住近八萬人次、90萬人日。處理過各類確診、居隔、居檢及專案,住民來自世界各地,包含三教九流各式人等,會秉持專業和信念,堅守這個堡壘,直到疫情結束。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1-2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精神科不是賺錢行業!北市聯醫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照顧弱勢,盼透過治療減少犯罪
「我不喜歡當典型醫師,精神科也不是賺錢行業,但正因我是老台北人、老萬華人,能在台北市不可或缺的市立醫院服務故鄉,是我的榮幸與驕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進入北市聯醫服務迄今已30年,著重於「以人為本」概念照顧弱勢,也盼透過治療減少犯罪。鑑定北一女潑酸案 曾引起爭議在醫院除了接觸傳統精神醫療外,楊添圍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協助到煙毒勒戒所的人,因此發現酒癮、毒癮是需要醫治的,且須深入研究精神鑑定。他第一次接到的鑑定案就是知名的北一女何美能潑酸案,發現精神醫療與病患影響社會治安的關聯性,才再攻讀犯罪研究所。「現在精神醫療與社會安全已很難切割,不是每個病患都會犯罪,醫療端希望能透過治療減少犯罪。」1998年轟動全台的事件,婦人何美能涉嫌對北一女學生潑灑硫酸,因精神鑑定結果證實她罹患妄想症,判決無罪,但二審認為其犯案時僅屬精神耗弱,改判六年徒刑,且需監護三年。最早負責何美能精神鑑定的是楊添圍,本以為秉持專業鑑定即可,但外界批評聲浪讓他喘不過氣,一度懷疑自己「難道做錯了?」秉持專業做事 別在意社會觀感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創辦人院長葉英堃知道是他做的鑑定後,跟他說:「不要管外面指指點點,做精神鑑定就是要秉持專業,沒什麼社會觀感問題。」當下楊添圍只覺得是老前輩給後輩的鼓勵,但當他自己當上院長後,再回憶這段話卻令他很感動。老前輩讓他理解,只要醫師秉持專業做事,醫院就會給予保護,這也是他當院長後努力的方向。楊添圍說,精神科醫師其實是有趣的工作,不一定會看到敏感的事件,但需要了解病患遭遇的情況並給予協助,病患可能有酒癮,甚至是毒癮;碰到刑案鑑定,常被人質疑,時常需為自己的判斷辯護,作為醫師通常不喜歡被人質疑,但從事這樣的工作,不得不與其他人討論,關鍵還是與精神科的核心有關,就是「願意跟別人溝通」。常提醒病患 「好好照顧自己」面對病患,楊添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照顧自己」,其最重要的含義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疾病,也提醒病患,要好好照顧自己所愛的人。因為愛,所以包容,願意陪伴共同面對疾病。」疫情期間這句話尤其重要,年輕人除要照顧好身體,也要照顧自己的未來及興趣。院長養生秘訣/喜畫旅遊地圖 組裝電腦當運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的養生方式與一般人無異,他常透過「看書及走路」來舒緩壓力及情緒,但「製作旅遊地圖及組裝電腦」則是他最特別的興趣。楊添圍表示,還沒買車前,走路是他的運動及通勤方式,走路可以思考也可以放空,因為沒有特別喜歡的運動,所以走路成為他最常做的運動。他笑說,尚未當上院長前,還能找時間去爬山,但當院長後,會議、需要處理的事務太多,反而就沒什麼運動。「製作旅遊地圖」是他的特別興趣之一,楊添圍指出,很多人在旅行前會稍微上網查詢,到目的地後再用手機定位地點,他事前會上網查詢,但還會把想要吃的或玩的地點「手繪」記錄下來,屆時就拿著自己製作的旅遊地圖尋找,找不到的就問當地居民,甚至因此得知更多在地推薦美食或是旅遊祕境。楊添圍笑說,部分旅遊地圖是真的為了旅行而製作,但有些則是自己純粹想要記錄而畫出來,不一定會去吃,但因為有這樣的興趣,親朋好友若要出遊時都會先詢問他,他也會大方分享自己手繪的旅遊地圖。另一個興趣則是「組裝電腦」。談到組裝電腦,楊添圍滔滔不絕講述自己如何從零到有將一台電腦組裝完成,十分享受從選零件到組裝的過程,甚至因為太喜歡組裝電腦,連院長辦公室裡的桌機都是自己組裝的,笑稱「自己組的效能比較好,也算是我的復健運動」。楊添圍小檔案●專長:一般精神科、司法精神醫學、成人精神醫學●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醫學會司法精神醫學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畢業●經歷:北市聯醫主治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北市聯醫精神醫療部一般精神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好好照顧自己
-
2021-12-20 性愛.性福教戰
王力宏被前妻控性成癮/控制不住想要的欲望 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
【2021/12/20編註】李靚蕾指控,長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更指王力宏「有性成癮和自戀型人格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酒癮、毒癮是種病,然而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看專家分析!現今社會普遍承認尼古丁、酒精及其他藥物具有成癮性且可能傷害身體,但在性方面,專家們對於性成癮症仍眾說紛紜,甚至認為只是個迷思。性成癮症 未被列入疾病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性成癮症目前並不屬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臨床診斷項目其中之一,因此並無正式的求助患者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一個免費為英國有性成癮症人們提供幫助的網站統計,自2013年來共有2.1萬人造訪該網站尋求幫助,其中有九成一為男性,且僅有一成曾求助過家醫科醫師的幫忙。性成癮症曾被考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2013年最新修訂版本中,但最終因缺乏臨床實證而遭拒絕。DSM是美英兩國醫學界診斷精神問題的一項重要工具。不過,「強迫性行為」則預計在明年5月獲世界衛生組織批准納入其所編製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大腦活動 與吸毒者類似賭博以前被認為屬於強迫行為類別,但在新證據出現後,它在2013年跟暴食症一起正式被診斷為一種癮症。治療師認為,性成癮症可能遵循類似途徑。根據201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性成癮者」在觀看色情片時的大腦活動情形,跟吸毒者在選擇毒品時相類似。來自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者烏恩博士當時告訴BBC說:「這是第一次對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進行研究,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但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足夠的瞭解,不能說這明顯是種癮症。」追求快樂 與強迫行為不同人對性愛是否會上癮,目前並未有官方可接受的定義,英國開放大學名譽教授托特斯博士則指出,若純粹是某人在生理上依賴的東西,停止會造成身體傷害,那麼性「不可能是種癮症」,但他認為更廣泛的定義更有用。他指出,有兩個關鍵特徵代表上癮,亦即追求回報或快樂,以及存在著圍繞此行為的衝突。許多專家認為,儘管上癮與強迫行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追求回報則將兩者做一區分。上癮的人追求短期回報,即使這可能被長期損失所抵消;相反地,強迫症患者並未從中獲得快樂。貼上成癮標籤 忽略潛在問題但人皆追求快樂,要怎樣將一般的追求回報行為和成癮做出區別呢?心理學家加羅德博士認為,當一種行為達到某種程度強度,並對個人及其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就變成一種癮症了。她指出,暴食症與賭博成癮症已被確認為可診斷的疾病,但性成癮症沒有,因其在公眾意識中的時間更長,而這也意味著有更多人站出來尋求臨床協助,提供更多證據來支持他們作為一種疾病的存在。臨床心理學家沙恩則認為性行為可能會讓人上癮,但性本身對那些在情緒失控中掙扎的人來說是次要的,潛在問題如憂鬱、焦慮或創傷則導致他們把性當作一種應對機制。此外,沙恩並不覺得把貼上性成癮症的標籤就一定有幫助,尤其是對那些用性來應對其他問題的人,且有可能導致過度診斷。未經治療的焦慮 與酒癮不同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認為性成癮症是個疾病。著有《The Myth of Sex Addiction》的性治療師雷伊說,通常被稱為性成癮的行為實際上是未經治療的情緒和焦慮的症狀,欠缺治療的證據。「將性跟手淫、酒精與毒品畫上等號是可笑的,酒精上癮者可能因戒酒而死亡。」雷伊指出,性成癮症的概念是基於健康性行為的道德價值觀,並稱「若你有比治療師所診斷的還要更多的性行為,或是不同的性行為,那麼你就是一個性成癮者。」而在一篇探討將強迫性行為納入ICD新版本的研究論文中,包括烏恩博士在內的一群研究人員則希望避免掉入這項陷阱。他們希望診斷不應被用來「描述高程度的性興趣和行為」,或基於「與道德判斷或不贊同性衝動有關的心理困擾」,但對他們跟其他希望該疾病得到正式認可的人而言,擁有臨床標籤則是為了要確保患者得到幫助。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
HIV陽性靜脈毒癮者罹患C肝的盛行率高達九成七,但靜脈毒癮者因對人不信任,篩檢意願低落,衛福部桃園醫院引進C肝快篩試劑,診斷率從一成提高到六成以上。而矯正機構也認為,減免受刑人掛號費一○○元,可提升篩檢意願。專家建議,於接種新冠疫苗時,一併C肝篩檢,可大幅提升篩檢人數。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指出,桃園療養院開設的美沙冬門診,靜脈毒癮者合併C肝感染者有六七一人,但患者血管多數都硬化,不易抽血,加上對他人信任度不高,只有一成願意篩檢C肝,治癒率更低至七%。為協助藥癮者診斷C肝,桃療提出C肝高風險族群研究計畫,去年底從國外引進C肝快篩試劑,只要指尖扎針採血後滴至快篩盤,十五分鐘就能知道結果,快篩計畫到二○二一年十月有四一六人接受C肝快篩,有四○四人呈現陽性。便利的篩檢方式,讓靜脈毒癮者合併C肝感染診斷率從一成增加到六成,預計到年底,全部的患者都可以快篩完成。矯正機關也是C肝微根除的重要場合,法務部矯正署宣布,目前全國已有三十九家矯正機關加入C肝篩檢及治療計畫,預計明年五月完成計畫。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指出,矯正機關推動治療相對容易。但收容人須繳五十到八十元門診費用,希望可以減免。針對洗腎、慢性腎病以及美沙冬門診患者,C肝篩檢須另付掛號費,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說,實為一大阻礙。他在山地鄉服務近二十五年,該區域民眾看診,掛號費、部分負擔全免,期望比照山地鄉,減免患者費用。中研院士陳培哲提及,美國已核准利用唾液快篩,希望相關單位可以編列預算引進使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指出,美冬替代療法的藥癮者不耐久候,透過快篩試劑可提高受檢率,建議透過NGO團體介入,甚至推廣至一般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時,邊打疫苗,邊進行C肝快篩。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02 焦點.元氣新聞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
近年「酒精路跑」風靡年輕人,雖然有趣,但也有隱憂,因其入監服刑的比例已超越毒癮。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賣酒,對酒癮警覺性不足,今年新入監酒癮者比例上升、成癮程度高,應提高警覺。另外,女性成癮障礙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四倍,家族精神病史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高比例有性創傷經驗,需要更複雜的專業領域積極介入。衛福部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今年邁入第八年,參與的矯正機關和醫療院所從4、5間推展到13、14間,包括兩個女子監獄與青少年矯正學校,今舉辦成果發表會。法務部矯正署署長黃俊棠表示,法務部積極發展矯正機關對成癮者的科學實證治療模式,今年上半年共開設270診次,提供門診1456人次、衛教6565人次、心理治療2862人次,出監所評估輔導854人次,篩檢治療涵蓋率高達91.9%。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110年8月底,「在監」受刑人4.5萬人當中,毒品受刑人佔2.1萬人。然而,110年1到8月「新入監」受刑人1萬4567人,其中公共危險(27%)已超越毒癮(21%)。公共危險入獄者中,高達62%為中重度成癮,其中44%是重度成癮。酒癮者有60%喝罐裝啤酒、35%喝保力達、30%喝高粱、23%喝瓶裝啤酒,12%喝威士忌,8%喝米酒。這很可能與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可買酒有關,歐美社會對於酒癮警覺性相對較高,酒類通常在專賣店販售,不會24小時營業。與高雄市毒品防治局合作的衛福部旗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竣傑指出,109年高雄市第二監獄新收酒癮者有40%為50歲以上。高齡受刑者通常社經地位較低、失業、家庭關係不佳,面臨老化及慢性病併發身心疾病,極易出現負面憂鬱情緒,出監準備等相關處遇方案需要加強關照。另外,受刑人會比一般人提早10到15年邁入老化,50歲以下藥酒癮個案有高達五到六成已經有內外科疾病,需要加強醫療整合。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是女性的特殊需求。根據今年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資料,李俊宏指出,女性患者雖然只佔17%,卻有高達20%比例有憂鬱症,是男性的四倍,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比例也是男性的兩倍,也有很高比例曾遭受性創傷或從事性交易。李俊宏表示,男性比較多是先成癮才有精神問題,女性通常是先有情緒才衍生成癮,需要不同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中國附醫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洪崇傑表示,台中女子監獄的治療計畫與健保門診相輔相成,並額外安排婦產團體諮商團體,以及認知行為和焦點式晤談法的個別心理治療。女性個案生理共病治療率達到68%,心理共病治療率達94%;出所之後,出所追輔率高達七成,轉銜追蹤服務轉介率更高達86%,還會安排一年一場家族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6-14 焦點.元氣新聞
吸毒絕對沒有灰色地帶,一口都不能嘗試!識毒反毒親子一起來
吸毒對身體與大腦的傷害是一輩子的我永遠忘不了在我十幾歲的某天,我媽一進門滿臉驚慌地跟我說,村子裡某某某的兒子突然暴斃身亡。我問媽媽,不就是那個才新婚不久、每天晚上都牽著老婆在村裡散步、曬恩愛的大哥哥嗎?老媽點點頭。對這個村裡的大哥哥我頗有印象,因為小時候我就常常聽媽媽說他也不知道混到哪個幫派交了壞朋友,便開始吸起毒來,之後愈陷愈深,已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往往毒癮一發作,就在村裡挨家挨戶地亂敲門,到處要錢想要買毒,有時可憐兮兮苦苦哀求,有時又像兇神惡霸讓人退避三舍。老媽都說,在那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敦親睦鄰的單純年代,她很怕惹麻煩,有時不小心開門撞見他,就乾脆塞錢了事,真的害怕毒癮發作的大男孩突然失控。大哥哥年少輕狂了幾年,之後去了勒戒所成功戒了毒癮,本質善良的他似乎浪子回頭了。他有了一份正當的工作,也娶了一位嬌妻,感情緊密的全村人都一致為他的改頭換面感到無比欣慰。連我這個村裡的小輩每次撞見他牽著可愛老婆的手,一臉如燦陽般的臉孔,簡直和過去判若兩人,我都忍不住從心底冒出扎扎實實的兩個字:真好!可是,怎麼幸福倏地就沒了呢?原本以為人生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的大哥哥怎就突然暴斃了呢?媽媽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十幾歲開始大量吸毒的他,腎大有問題,健康狀況其實已被破壞,因此,即使小感冒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大哥哥就這樣無預警的走了,村子裡每晚小倆口的幸福剪影也消逝無蹤。當時才十幾歲的我因為親眼看到這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於是很早就警戒到吸毒的可怕,特別是了解到,吸毒的遺害是一輩子的。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中,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就提出,不論在英國、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各地所做的研究都顯示,毒品對大腦及身體的傷害與改變,即使在戒斷之後,其影響是一輩子的。爸媽請注意:毒品變身誘人零食,小學生也難以抗拒事實上,當時村子的孩子從小都玩在一塊兒,幾乎幾十戶人家就是生命共同體,別說在村裡的父母輩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吸毒,就連我們做孩子的,都覺得吸毒這件事離我們相當遙遠。從過去我的童年到現在,父母幾乎未曾改變的一個迷思就是:沒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去吸毒!過去我的時代,爸媽頂多覺得孩子只是愛玩不讀書,現在的爸媽覺得孩子只是省話、愛滑滑手機,因此相當容易忽略孩子吸毒的可能性,尤其,如今的毒品早已不像過去,從外觀上明明白白的就告訴你:這就是毒品。孩子或許脆弱,但至少理智上還可以分辨毒品,如今的毒品早已變身,完全以可愛花俏誘人之姿,投兒少之所好:軟糖、跳跳糖、巧克力、果凍、科學麵、咖啡粉包、梅片、汽水、甚至連維他命、斯斯感冒藥都可能是毒品。人生經驗有限的孩子對於混淆視聽的山寨品牌、具超級吸引力的卡娃伊包裝、甜蜜蜜香噴噴的口感,又怎能有警覺心與抵抗力呢?今年警方在苗栗市查獲一名黃姓男子持有並販賣大量的毒品果汁包、咖啡包、液態毒品包,這名黃嫌被查獲後還標榜,新興液態毒包「方便飲用、不用沖泡即可食用」,在酒店、KTV,很容易摻入酒類或飲品中,讓人毫不設防,更可怕的是,一經飲用,便使人上癮。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唱唱KTV、不泡泡夜店呢?如果一堆美味誘人、看來又無害的假零食真毒品剛巧在這些場合現身,只要其中一人稍微吆喝一下,在強烈尋求同儕認同的這個年紀,誰還會有腦子提防警覺呢?太多孩子都認為泡一杯香噴噴的咖啡來喝、吃一顆軟糖,有那麼嚴重嗎?就這樣,吃了一口,就來第二口,接著一口接一口,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就成癮了。正因為如此,如今吸毒的年齡已不再像過去我的時代,多半是進入中學之後才碰觸,從數據顯示,現在的小學生已有吸毒現象,因為毒品正以誘人之姿,投兒少所好:軟糖、巧克力、果凍、咖啡粉包等包裝,讓判斷力更低的小學生難以分辨和抗拒,爸媽絕對需要警識到「防毒、反毒」的重要。青少年的大腦特徵特別容易讓他們擁抱毒品兒童青少年是一個最容易沉癮於毒品的階段,這和他們未成熟的大腦密切相關。首先,兒少的理性大腦前額葉上還沒完全長好,因此,尚未發展出深思熟慮的洞察力,他們短視近利、無法預想後果,因此,即便不斷警告他們吸毒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後遺症,但就如我在《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所寫的,對青少年而言,「未來的鞭子」絕非是「眼前紅蘿蔔」的對手!再者,大腦的酬賞中心--依核,在兒少時期也比成年期更加活躍,會一直發送訊號要他們去追求刺激滿足感。因此,兒少的大腦幾乎會自動尋找高風險、高獎勵的活動,特別是只要花一點點小力氣就能獲得超大快樂的活動,以快速提高多巴胺的濃度。還有一個大腦特徵也間接導致他們特別容易擁抱毒品,如我在我的著作《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裡曾經歸納過的腦神經發展結論:青少年的大腦常被發射強烈情緒的部分所挾持掌控,這部分就是大腦的情緒看門狗「杏仁核」,只要有威脅、壓力、受到攻擊等負面的感受出現,這個激動的看門狗就會亂吼狂吠。偏偏青少年的杏仁核特別敏感,比起人生其他階段反應更劇烈,往往一倍的壓力就會自動膨脹成數倍的力道,在升學、考試、複雜人際、身心劇烈變化的種種壓力夾殺之下,這更促使青少年樂於接受最簡單、最方便的減壓方式—吸毒,特別是不善於表達情緒、也更缺乏自覺力的男孩,在壓力大到無可宣洩時,極容易以吸毒作為紓壓逃避的手段。兒少集體吸毒,只為尋求歸屬感我記得讀小學時,我放學常經過一處小山坡,常常看到地上橫七豎八地一條又一條的強力膠條,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老是有人要在這滿是綠樹、空氣清新的公園使用強力膠呢?到底做什麼用呢?稍長我才知道,強力膠是當時最廉價的毒品,原來每天深夜都有一群青少年聚集在這裡吸食強力膠,才留下那一地的狼藉。這讓我留意到,青少年吸毒的模式很多都是集體進行。青少年的依附關係已從「父母」很自然地轉移到「同儕」,因此,此時期,朋友就像是他們最大的資產,誰不想擁有最多最大的資產呢?獲得友誼、找到歸屬感,是青少年最大的動力來源。為了展現對同儕團體的效忠,創造同樣的印記、共同的經驗值,青少年才管它是好事、蠢事或是荒唐事,just do it沒在怕!所以死黨一句「吸一口不會怎樣」、「我罩你」、「不吸就不是我朋友」,就輕易破解青少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本判斷力與堅持力。 因此,就如同「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提及,十個上癮的人當中有九個人都說第一次吸毒是在十幾歲。而根據台灣2019年食藥署的資料顯示,我國初次接觸毒品的人口中,大約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發生在19歲以前。反毒,成了校園、家庭裡刻不容緩的議題。而且最可怕的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神經元對毒品的反應特別強烈,然而,顯現在身體上的副作用卻不明顯,這更讓青少年覺得吸毒沒什麼大不了,因此就更加卸除戒備心、更易於成癮了。另外,我也曾和大學生討論過吸食大麻的問題,有大學生提出在國外有些地方吸大麻是合法的,既然如此,代表吸大麻問題不大。不過,許多毒品研究專家都有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大麻雖非毒性極強的毒品,但其最大的危機是,大麻通常是導致一連串使用更危險非法毒品的「敲門磚」,總有一天,大麻就再以無法滿足更高濃度多巴胺的需求,於是,青少年就會從大麻、迷幻藥、安非他命…一直玩到整個身體全壞掉、腦袋ㄎㄧㄤ掉。幼稚園就植入反毒概念,一點也不嫌早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在「解碼青春期」一書中提到,也有不少父母雖然感覺到孩子有點怪怪的,但是會被「對孩子的愛」所蒙蔽,而傾向欺騙自己:我的孩子不可能吸毒!因此不少家長在試圖介入孩子濫用藥物的問題時,都為時已晚。尤其剛開始碰毒的兒少在表面上與常人無異,難以判斷,因此錯過了介入的最好時機,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傾向和爸媽保持距離,因此想要發覺孩子碰毒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我認為反毒教育絕不是等到青少年在來談,在這個誘惑力無比巨大的複雜社會,販毒者只會千方百計、無所不用其極的誘惑更多兒少吸毒,因此,反毒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我記得我在演講時,曾經把很多變身為飲料與零食的毒品照片播放出來,居然在座有不少爸媽根本不清楚那些是毒品,可見得對目前毒品的變異與防毒方法、辨認孩子是否吸毒…這總總毒品知識,連爸媽自己都在狀況外,因此,爸媽絕對有需要跟著孩子一起建立「識毒知識」。最好就是從他們極年幼純潔時就植入「拒絕毒品」的堅強信念,知道毒品會破害健康、毀掉人生。幼稚園會不會太早?當然不會!如同從小訓練刷牙洗臉的好習慣,愈小建立愈穩固。這邊有一首國泰人壽特別製作的可愛反毒歌,小小孩可以一起唱唱跳跳,藉著琅琅上口的關鍵歌詞,從小就建立反毒信念。【國泰反毒操主題曲~反毒小英雄】對於如何拒絕好朋友的慫恿,及辨認現今五花八門的毒品,也請爸媽找機會跟孩子一起看看這則影片。【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反毒篇) 】 此外,以下影片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吸毒的可怕後遺症,以及快速掌握拒絕八招:堅持拒絕、告知理由、友情說服、自我解嘲、反說服法、反激將法、轉移話題、遠離現場:【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拒毒篇) 】自在互動的親子關係,有歸屬感和目標感,才是遠離毒品之道當然,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小時後就營造親子能自在互動的家庭氛圍,爸媽每天別忘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個小天,絕對不要小看這一點一滴的愛的存款,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因為發展獨立自我的需求而和父母漸行漸遠,但是因為從小就已經建立好對父母的信賴與親密自在感,於是,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要諮詢的,絕對就是親愛的爸媽。而陪伴省話又渴望隱私的青少年,雖然如我書裡所言,爸媽平常最好的方式就學著像「盆栽」一般默默地散發光和熱,但除了「不囉嗦的陪伴」,絕對不可省的,就是從旁默默且仔細的觀察、用心感受青少年的成長與變化。放手絕不等於放心,絕對不要因為覺得孩子長高長大了,就整個丟去放牛吃草,觀察每天有哪些時機、或是在哪些場合是他們願意敞開心房聊天的,就把握這些機會,請務必避開地雷話題「課業與分數」,從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切入,趁他們打開心房時,就快狠準地見縫插針,傳達反毒與防毒的重要與相關知識。此外,多半會接觸毒品的兒少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第一個就是「感到無聊」,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缺乏目的感與成就感,和同儕之間無歸屬感、感覺不到愛,因此,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毒品,他們很容易以此方式排遣無聊感和缺愛的壓力。因之,爸媽藉由日日的關愛與陪伴、營造自在親密有互動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找到排遣無聊的興趣,感受到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真實新聞,爸媽一起建立識毒知識只要是毒品,絕對沒有灰色地帶,那就是:一•口•都•不•能•嘗•試,再善良的孩子只要吸毒成癮,最後絕對都會性情大變、失去人性。如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所說,孩子一旦踏上吸毒之路,只有兩個結果:不是變成騙子,就是變成小偷,絕對不再是你所熟悉的孩子。因此,只要有相關的新聞,比如吸毒過量致死的案例、膀胱纖維化而天天得穿尿布、三十歲少婦吸到看起來像六十歲老太婆的種種活生生的新聞,我都一定找機會給孩子們親眼看到、並且一起討論關於毒品的相關知識。因為他們不像我,在成長過程中,就親眼看過身邊熟悉的人因吸毒而毀了生命,所以,所有真實又可怕的新聞事件,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震撼教育!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直截了當的說:不要以為和孩子討論毒品這件事只要說一次就可以,絕•對•不•夠!新聞事件、隔壁鄰居的故事,逮到時機,就要機會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具備足夠的「識毒知識」?您知道吸毒之後的各種生理反應嗎?•常昏睡•體重暴重或暴輕•精神恍惚•未感冒而經常流鼻水•喜怒無常•突然花費變多•房間出現燒塑膠的氣味•持有裝不明粉末或藥丸的小夾鏈袋、卡片、盤子、錫箔紙、打火機•用改裝鋁箔包、玻璃球、橡膠管製成的吸食器以上可能就是使用毒品的徵兆,請馬上連絡學校的生教組、生輔組,或是毒品危害防治中心的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國泰人壽特別製作了一個增進家長識毒知識的影片,言簡意賅,直搗重點,推薦給爸媽一起進入反毒之門。【國泰人壽森林大學堂 家長反毒懶人包】關於吸毒,一直是家有三個青少年的菊仙我從未停止的擔憂,外面世界紛擾複雜,如今,孩子一個個都長大離巢,我不僅難以掌握他們的生活細節與行蹤,也曾聽聞他們遇過吸毒吸到茫的朋友,聽得我心驚膽跳,深怕他們在某個閃神的時刻、某個歡快的當下,就受到慫恿而做出愚蠢的決定。然而,因為從小我就盡可能找各種機會教育三個男孩認識各種毒品的可怕與後遺症,而且,只要有新的毒品出籠,我絕對不放過,一定翻出圖片向他們展示,我們也會親子一起討論,假設真的遇到有朋友吸毒並慫恿他們嘗試,該怎麼應對與拒絕。因此,即便孩子已經陸續來到成青春期、成年初期,我深信在他們的心中已刻印著堅強的信念:毒品遺害終身,一口都碰不得!因之,我強力呼籲爸媽絕對不要輕忽識毒、防毒、反毒教育,不論您的孩子多大,說一遍絕對不夠!要經常找機會和孩子討論如何辨識毒品、不斷強調毒品對身心的傷害,以及傳授拒毒的技巧,以免孩子稍有偏差,就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我很高興國泰人壽願意投注心力關注這日趨嚴重的問題,我更邀請爸媽即刻起一定要把反毒教育當成重要的日常教育。記得點開以上提供的影片及教材,找適合您孩子年齡的影片一同觀賞。親子攜手,反毒教育go go go!本文作家介紹:彭菊仙政大新聞系畢。曾擔任記者,節目製作人、監製。家有三個男孩,致力於親職教養研究與寫作,出版《幸福教養》、《教出好男孩一點都不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等書。臉書頁:《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2021-05-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異物千奇百怪吞食經常後果嚴重 醫籲特別留意老人小孩
異物吞食常造成嚴重後果,吞下的物品也千奇百怪。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常有不小心吞下異物個案,最近的例子是96歲林姓老榮民一不小心把牙刷吞了下去,呼吸急促送急診。分院內科醫師何珮瑜表示,未及注意可能產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甚至丟失性命,因為有些老人家可能失智或不善表達,民眾要特別小心。這名呼吸困難送醫的老人家經醫師檢查,在上消化道以內視鏡看到平常潔牙用的海綿牙刷卡在氣管,取出後呼吸明顯改善,不會再喘。何珮瑜指出,成人異物吞食95%左右是意外,經常造成意外的食物例如魚刺、雞骨頭等;易導致異物吞食的高危險群則是年紀大、有精神或神經相關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或酗酒者。另監獄住民、毒癮者或運毒者也會發生。因吞食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者約占5分之1,其中少數約1%的人需要手術移除,常見症狀是感覺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拒絕進食、流口水、胸痛、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哮喘與口水中有血絲。如果忽略不處理,異物可能會卡住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或是異物能會劃破消化道,造成食道或是胃腸破裂,這種狀況就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何珮瑜說,病史詢問與影像檢查十分重要。X光跟電腦斷層是醫師常用工具,可以幫助找出確定異物是甚麼東西,異物卡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尤其孩童也常發生異物吞食,有些東西例如電池或者有磁性的物質、或卡在食道,長度大於5公分,寬度大於2公分的尖銳物,都需要緊急處理,盡快夾出。因為孩童表達常不是很清楚,家長的觀察便十分重要;呼籲如果有上述的物品不慎誤食,盡快就醫。
-
2021-02-2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長年的壞習慣,終於讓身體向我提出警告。」8年前的12月底,參加一場婚宴後,腹部突然一陣疼痛,原以為是吃壞肚子,想著過一會兒拉個肚子應該就會慢慢好轉,但後續毫無想上廁所的動靜,反而是悶脹感慢慢地爬升至上腹部。「不痛但好難過,隨之而來的是怕冷但沒發燒、惡心卻吐不出來。」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內心馬上一陣毛,腦海中立刻想到是「膽囊結石」。以為調整飲食就可改善早在症狀出現那一年的6月,才剛做完健康檢查,膽囊發現有5mm的小息肉,膽囊息肉在自身的認知中是不會有症狀的,不過沒想到這顆當初以為是息肉的影像,實際上是佯裝息肉的結石,息肉與結石不同,結石會隨意移動,一旦出現物理性的阻塞,後續就會出現症狀。那時候還想著反正是小息肉,僅需要改善生活飲食,學著和平相處,就有機會可以跟膽囊息肉分手,「只是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長期不吃早餐、午餐隨便吃、晚餐吃太多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導致12月底的症狀一來,馬上被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再過幾天就被送進開刀房切除膽囊。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一直以來,我自認忍痛力極強,教科書上形容的急性膽囊炎的疼痛是「悶痛感不斷持續」,從字面上看到的悶及痛,就像是吃太飽或是腹脹感,自以為這不算是什麼挑戰,沒想到出現症狀那天,痛到馬上掛急診。急性膽囊炎的疼痛就像是被人打斷肋骨、沒打麻醉被剖腹,要不是有麻藥,肯定會痛到發瘋。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有7成5患者,施打抗生素後,症狀會慢慢改善,很不幸地,我是那2成5患者,打了一整天的抗生素,當麻藥一退,人又像被亂拳毆打,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但是那時候的疼痛,逼得鼓起勇氣按鈴,請護理人員幫忙打麻藥,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我就像是「毒癮發作一樣」,極度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以為自己生病不會這麼丟臉,但遇到才知道那是完全沒辦法阻擋的。」走路、解小便耐力考驗開完刀後,也是一場耐力考驗,從起床、翻身、側躺都讓腹部嚴重抗議,成功起身後,連走路都像是小兒學步,即使跨出第一步,還有第二步,每一步都讓人冒冷汗,最困擾的是一開始小便始終解不出來,愛面子的我十分不願意插導尿管,硬逼自己努力解放,才避免尷尬。終於到住院第三天才喝到一口蘋果汁,當下眼淚都快流下來「太好喝了」。經歷一場大病後,仔細回想自己的飲食狀態,並非健康飲食,長期的胡亂飲食,終究會讓身體反撲,這場疾病後,深深感覺到要好好珍惜健康身體,無論工作再忙,也得盡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三餐正常、定時定量、不偏食、增加纖維質攝取,避免高熱量、高油脂飲食及甜食。」更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及健康的減重,每周最多減0.5公斤。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若有膽囊結石的患者,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低脂飲食每份脂肪含量小於3公克,烹調少用煎、炸,多採煮、燉、清蒸等方式料理食物,避免膽囊結石症狀發作。膽囊切除後,不需刻意採用低脂飲食,脂肪攝取量每天50公克,以及總熱量低於30%,並維持正常的生活飲食型態。黃信閎小檔案年齡:47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消化系、內視鏡、膽胰治療性內視鏡興趣:旅遊現職: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日本國立癌病中心及北里大學東病院研習早期癌及內視鏡超音波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特殊高危險族群很重要,毒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約九以上感染C肝,要達到消除c肝最終回,更需要跨科合作,尤其需要精神科醫師一同協力。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13日共同舉辦「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議中專家們針對監獄及毒藥癮患者進行C肝微根除計畫進行報告。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以雲林監獄針對受刑人的C肝治療計畫,總計篩檢824人,陽性率約1/3,其中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佔7成,罹患C肝受刑人也以毒藥癮者居多,C肝的基因型與一般人不同,以1A型、3型及6型為主,肝纖維化指數三期是3.1%,並沒有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由於患者都在監獄內,接受抗病毒治療的165例患者,治療後12周無病毒比率達100%。雖然治療成果零失誤,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3個月才可以給付,因此,對於6個月內會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不得已被拒絕治療,就有收容人因假釋申請連續駁回3次,讓收容人心生不滿,進而想要提告,希望未來在監所的治療應該可以放寬給付條件。另外,監獄門診也需要克服的困難,受刑人經常於服藥療程後,不願意配合後續追蹤,這會影響到治療成效,陳健弘就曾遇到有受刑人表示,又沒有法律規定一定得接受治療,也有人不願意負擔看診費用,因此,造成醫療團隊不小的困擾。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酮替代療法消除C肝,不只是腸胃科醫師的事,更需要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因為藥毒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讓他們轉介到腸胃科就醫有困難的,有時候病人就此離開醫院。為了完成藥毒癮C肝患者治療的最後一百公尺,陳詩典在衛福部彰化醫院時,擔任肝病團隊負責人,針對藥毒癮患者消除C肝進行院內跨科合作,找來精神科及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患者轉介到腸胃科治療更順利,加上彰化縣衛生局將消除C肝列為評鑑項目,跨科別合作就比較容易。陳詩典團隊為了讓毒藥癮患者不中斷治療,在早上七點半就開設早安門診,讓美沙酮替代療法的患者可以先來看診,看診完後他們才能安心上班,這兩年來也進行5次行動門診,看了近200人,治療率高達85%到94%。陳詩典也認為,美沙酮替代療法毒藥癮者死亡有45%都跟C肝有關,因此美沙酮替代療法是很重要的用藥資訊,希望健保署可以把美沙酮給藥系統納入健保C肝系統,讓精神科及腸胃科一起合作消除C肝。延伸閱讀:➤C望工程/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進入監獄幫受刑人進行消除C肝,不能只是醫院一頭熱,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認為,必需與法務部進行討論,讓所有受刑人進行C肝篩檢,才可以更快達到C肝微根除。陳建仁13日出席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共同舉辦的「2025 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中明確指出,受刑人應該全面進行C肝篩檢,就跟他2003年當衛生署長時(現為衛福部)與當時法務部長陳定南溝通後,讓受刑人全面驗愛滋病毒一樣,C肝辦公室會與法務部討論合作可能性。陳建仁指出,當年受刑人全面驗愛滋病毒,一年就驗出了2,300例HIV陽性患者,這樣的模式可用在C肝篩檢上。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長林漢傑也認為,監所消除C肝,矯正署態度很重要,有些監所與醫院配合,C肝篩檢率可以達到七到八成,但沒有醫院進入協助的監所,大約只有兩成篩檢率,因此必須跨部門合作。實際上,矯正署對所有受刑人入監時,都進行健檢,林漢傑建議,未來監所醫師可以把C肝篩檢列為常規,若無法執行,就請公立醫院進入協助篩檢。另外,消除C肝不只有消化系醫師有責任,也希望精神科醫師針對 藥毒癮C肝患者可開立處方簽,消化系醫學會也要與精神科醫學會開研討會,把最新C肝治療讓精神科醫師都知道,因為有些醫師還停留在C肝治療只有干擾素,但實際上口服抗病毒藥已有98%治癒率。延伸閱讀:➤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
2020-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思覺失調症」輿論翻騰 常見誤解有哪些?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我們多從新聞社會事件、戲劇認識思覺失調症,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資訊,因此對疾病常充斥著誤解,對多數正在努力治療的病友而言是一大衝擊。其實思覺失調症透過治療,有機會幫助病友回到原本的生活,但首先需要對疾病有正確的態度,看看以下常見的迷思你中了幾個? ●從新聞報導中覺得思覺失調症病友都具有危險性?●路上看到自言自語、行為怪異的人,都沒辦法治療了?●不願意服藥的病友就醫也沒辦法醫治?●病人不想看病,只能選擇關在家裡?減少疾病汙名 是大眾幫助病友的第一步期發生的隨機殺人案,兇嫌稱自己有多個人格、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同時辯護律師也以精神障礙為由,認為兇嫌並非故意殺人。雖然兇嫌已遭羈押等待偵查以及後續的司法判決,然而此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擔憂,例如是不是如同新聞中兇嫌所述,會無法控制自己、會傷害別人等。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與暴力攻擊或是犯罪間的關聯性並不是如此。過往許多重要研究,如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中瑞典1973至2006年國家醫療及法律追蹤資料顯示,沒有合併物質濫用的思覺失調症與一般人相較僅微幅增加暴力的可能,而與患者自身的手足相比則沒有顯著增加暴力風險。在另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中,結論也提及物質濫用是在思覺失調症中明顯增加暴力的危險因子,應著重於防範或治療合併的物質濫用上,如酒癮或是毒癮等。但即使如此,思覺失調症患者在一些被渲染的社會事件中,還是容易被冠上不定時炸彈、具有不穩定性等汙名化的說詞。不論藥物再好 不願穩定用藥 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回到疾病本身,「思覺失調症」是一個大腦的疾病,主要的症狀有幻覺及妄想等。症狀嚴重時患者會認為有人要加害於自己,感覺被跟蹤監視,或持續受到視或聽幻覺的干擾,自言自語、莫名傻笑等。但疾病的表現也可能有許多其他的症狀,如患者開始變得畏懼社交、關在自己房間、過度執著於非邏輯性的思考、學業或是工作的能力變差、顯得多疑防備、舉止打扮怪異或是日常生活喪失動力等等。近年醫療的進步,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許多症狀,並減少過往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有非常多患者在固定治療下可以回歸社會、重返職場或是校園。但不管是效果多好的藥物,如果患者抗拒,不願意接受持續的治療協助,恢復穩定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臨床上常會看到患者因無法盡早診斷或治療,錯失較佳的重拾正常生活的機會,或是中斷治療後因為症狀復發而失去工作或是喪失原本好不容易的重新建立的人際互動。而有些情況則是家屬太過害怕與患者起衝突,不敢勸說患者治療或是叮嚀服藥,只好看著患者症狀漸漸變得嚴重,再次發病。協助病友有方法 認識治療選擇、建立互信關係研究資料顯示,讓患者「充分了解藥物資訊」及「良好的醫病關係」是規律治療的關鍵。例如藥物有許多種選擇,從一日需要服用多次的口服藥、一日服用一次的口服藥物、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到三個月一次的長效針劑都是可以使用的治療選項,治療目標是讓患者在藥物協助下維持腦部神經傳導的穩定及改善認知功能。由於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正如許多慢性疾病,醫師與病友及家屬間的互信關係在治療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曾經遇到有年輕的患者,經過半年的治療症狀仍然起伏不定,患者在診間很少說話,常常都是家屬代為發言,有幾次家人也提到患者都忘記服藥。但在一次患者單獨前來的機會下,才發現家屬常認為病患本身很懶散,對事情都不願用心,患者被責備後就更不願意配合治療。之後經過幾次與家屬溝通,告知缺乏動力其實是症狀的一種,鼓勵患者多與家屬對談,也設立一些生活目標讓家屬感受到患者有努力達標。家人關係間漸漸支持性變多,而患者改接受長效針治療也明顯減少忘了服藥的狀況,症狀獲得相當改善。困難就醫者 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目前在幫助思覺失調症病患康復的就醫部分,除了急性發病或是危急狀況下,考量急性病房住院治療以外,其他包含精神科門診治療,讓患者回診時讓醫師了解病情變化,透過敘述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評估恢復的狀態,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等;若是患者抗拒到醫院或是常無法規律治療而復發,也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的可能性。居家治療是藉由醫師直接到社區中訪視患者,討論治療方案,促進穩定服藥或是固定施打長效針劑,以達到降低復發及減少精神症狀之影響;若是病症已經大幅進步,但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或是工作能力尚未恢復,日間留院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安排,可協助患者練習生活技巧、團體互動能力、調整生活型態,患者作為學員固定參加精神復健活動,練習漸進融入社區或工作職位。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造成失能的腦部疾病,而治療則是一條蜿蜒的漫漫長路,家庭間互相的協助與關懷,患者的治療意願及主動配合,增加協助的社會資源,支持團體,在這條治療的路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也期待未來透過越來越多的復原病友,能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疾病本身並不可怕,進而減少錯誤的觀念、歧視或是汙名化。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五年蒐集萬名癌友基因 國衛院建構癌症基因資料庫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AI大數據跨入醫學領域,精準醫療成為顯學,精準用藥,提高治療成效。國衛院院長梁賡義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主題,發表專題,在產官學研等合作下,未來台灣在癌症照護治療與預防水準上,將不遜於歐美等先進國家。梁賡義指出,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第一階段目標就是癌症預防與治療,與七大醫學中心及生技業者合作,預計五年內蒐集1萬名癌友基因,建構數據資料庫。梁賡義進一步說,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規畫及支持下,「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終於成形,國衛院尋求羅氏、阿斯特捷利康、默克、諾華等國際藥廠,以及本土生技公司或藥廠合作,預計五年時間內,由七大醫學中心蒐集1萬名特別癌症病患的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這項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產學醫研等合作,現已收集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包括46萬病友、450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珍貴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速度,嘉惠廣大癌友。梁賡義強調,世界各國陸續啟動國家級全基因體定序計畫,並與國際藥廠合作,例如,國衛院日前與羅氏藥廠攜手建置全方位癌症基因資料庫,將「真實世界證據」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至於,「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將蒐集哪些癌別的基因?梁賡義說,將以具本土特色癌症為主,例如,肺癌、胰臟癌、口腔癌、乳癌等。要優先研發哪些抗癌藥物,則仍能討論中。在擁有大型資料庫後,即可用本土「真實世界數據」,也就是利用醫療大數據得到比臨床試驗設計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數據,只要做臨床研究追蹤,當證實對國人癌症治療有效,還能針對不同基因突變對症下藥,有助加速藥物通過核准。除了癌症治療外,「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也將運用在兒童虐待、青少年毒癮、規畫長照人力、提升藥效評估效率、醫療給付機制等重要領域。●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2020cancer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防疫不抓非法看護 醫師酸:也容許非法執業?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2為印尼非法看護工,燒出外籍看護防疫漏洞,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強調,「不贊成防疫期間掃蕩非法看護」,引起正反兩面意見,有衛福部醫師今就質疑,防疫期也容許非法醫療人執業?針對,陳時中昨表示「防疫期間不抓非法外籍看護,因為恐增加醫護負擔」,就好像「美沙冬門診也不會通報毒癮犯」;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則持不同看法,今也在臉書發文提出質疑。沈政男表示,「恐增加防疫期醫護負擔,而不抓非法外籍看護」,這樣的邏輯如果可行,那防疫期間,醫療人力也嚴重不足,是否也可以容許非法醫療人員執業?如果防疫人員也不夠,是不是也可聘雇沒牌照的人?他更直言,「事實上外籍看護不管合不合法,都不能在醫院陪病,因為那等於在台灣社會打工。」而且逃跑的外籍看護也並非全都到醫院當陪病看護,多數都還是偷偷從事家庭看護。而在防疫期間遭遇看護人力缺口,自然不應靠醫護填補,沈政男認為,防疫期間需要陪病,最好的方式乃鼓勵家屬自行照顧,而不是聘雇非法看護。若家屬沒辦法,那就找合法看護,如果找不到,那就調高價碼。但他也坦言,失智長者如果被隔離,又不能配合,怎麼辦?如果照顧者被隔離,老人家怎麼辦?這些都是馬上會遇到問題,防疫工作可說越來越複雜困難了。指揮中心宜彙集專家意見,擬出對策。
-
2019-12-11 橘世代.好心橘
4年愛心便當不間斷,歐光榮浪子回頭戒毒20年
「如果我的人生能重來,我不會再讓阿母這麼難過」,61歲歐光榮年輕時染上毒癮,在獄中度過7年後,受到母親的感化已成功戒毒20年,後來開海產攤,每月發送上千個愛心便當給弱勢朋友,一發就是4年,許多人也被他感動,立志要努力為自己活得更好。「來這裡坐啦!」歐光榮常把笑容掛在臉上,在海產攤對客人吆喝互動,親和力十足,如果他不主動談及自己的過去,很難想像他10多歲就開始混黑幫、20幾歲染毒,還因此入獄待了7年多。他常自嘲自己是「歹囝仔」,從小就讓母親難過流淚、因他吸毒全家傾家蕩產。歐光榮有3名「老婆」,在他人生跌到谷底時仍陪伴在旁,拿錢給他時還說「不要跟老婆客氣」,坐牢時依舊不離不棄。他在出獄後又染毒,母親無奈地跟他說「生到一個歹子、吸毒的母親最可憐,真的很辛苦」。20年前,有次凌晨4時多,他目睹年事已高的母親為賺錢,在雨中騎單車去工作,想到無法讓母親享福,留下淚來,下定決心戒毒。歐光榮形容,戒毒過程常常感到全身有螞蟻四處亂竄,大小便失禁,一直打哈欠、流眼淚,「真的很痛苦」,但想到母親的背影與感慨、家人的期待,加上宗教信仰支持下,最終撐過最難熬的時期。後來他開了海產攤,為感謝這一路上持續有正向力量相挺,他4年前開始,每周六發送300個愛心便當,近期增為320個,提供身障、街友、弱勢朋友享用,一周雖然要花費至少2萬元,但他希望能多做善事,彌補以往的過錯。「我的人生走錯路,不要再有更多人跟我一樣」,歐光榮說,大兒子曾是流氓、也吸毒,26歲就心肌梗塞離世了,因此他感觸特別深,常奉勸人要孝順,並要相信「報應」。歐光榮成功戒毒20年,最想對媽媽說的一句話就是:「感謝阿母當初沒有放棄我,能讓我重來,我會更珍惜自己、多做善事,不讓阿母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