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死亡個案
共找到
730
筆 文章
-
-
2021-03-31 新聞.元氣新聞
勤洗手+戴口罩建功!上個流感季161死 本季1死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自去年十月以來首例流感死亡案例,為一位南部八十多歲老翁,有慢性病史且未接種流感疫苗,重症住院七天後死亡。不過,本流感季目前僅一死亡案例,與上個流感季相比死亡個案達一六一例,大幅減少。但疾管署未特別提及疫苗,反而分析是國人勤洗手、戴口罩建功。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該死亡病例今年三月廿一日因嘔吐、呼吸急促就醫並收治住院,經診斷有吸入性肺炎等情形,轉至加護病房治療,三月廿五日通報,因檢出A型流感,三月廿七日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同日個案病情惡化,不幸病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病史,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治療,但因合併腎衰竭、敗血症,治療效果仍不佳。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共二萬九千多人次,近期處低點。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因民眾戴口罩、勤洗手,流感自去年三、四月就一直沒有流行,僅有散發個案。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本流感季首例死亡 80歲老翁未接種疫苗住院七天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往來減少加上人人戴口罩,本次流感季疫情平緩。但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自去年10月以來,本流感季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南部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但未接種流感疫苗,住院七天後死亡。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死亡病例今年3月21日因嘔吐、呼吸急促就醫並收治住院,經診斷有吸入性肺炎等情形,轉至加護病房治療,3月25日通報,因檢出A型流感,3月27日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同日個案病情惡化,不幸病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病史,平常吃飯便容易嗆到、咳嗽。3月20日時,家屬就觀察到其呼吸比較費力,痰音重,3月22日血氧值偏低,X光測到雙側肺衰竭送至急診。因嗆咳初步診斷為吸入性肺炎,以及A型流感,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治療,但因合併腎衰竭、敗血症,治療效果仍不佳進而過世。林詠青說,這是流感第二例重正,首例死亡。本次流感季重症及死亡人數雖比往年少,但仍要注意有慢性病者死亡風險仍高。至於這名流感死亡個案是否會再加驗新冠肺炎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不會驗,「通常是流感陰性才會驗」。自今年1月30日開始,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民接種,六個月以上民眾即可接種。疾管署統計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619.3萬劑,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52.5%,學齡前幼兒接種率51.1%。林詠青表示,目前仍有24萬劑流感疫苗,呼籲民眾儘速完成接種。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你知道最新的癌症治療是什麼呢?就是被認為可以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四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在T細胞上裝導彈,精準消滅癌細胞。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式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一般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就像在T細胞裝上導彈,能精準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三家廠商、四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用於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包含B細胞淋巴癌與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性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九成患者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有六成的緩解率,其中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性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免疫風暴已能控管,大幅提升安全性。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擔心免疫風暴,早期臨床試驗期間還有人因此死亡。因此這些核准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追蹤副作用,至今已少有死亡個案報告。此外,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置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打一針費用約1400萬,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而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未來更多的臨床試驗則在規畫遞件申請。給癌友的一句話:「希望」是給永不放棄的人。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治癌新曙光 CAR-T免疫細胞療法真的這麼神嗎?
癌症到底有沒有痊癒可能?在醫療科技跳躍式的推進下,被醫界認為最具可能性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4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5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9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目前台灣已有醫院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也有數例恩慈療法個案,正急起直追這項最新醫療科技。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美國FDA在2017年8月最先核准諾華的產品上市,適應症是25歲以下復發或難治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B細胞型;兩個月後吉利德的產品也被核准,是治療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9成的患者症狀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以最早的藥物在臨床使用至今已有5年;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6成的緩解率,其中有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為何CAR-T免疫細胞療法多以B細胞型的血液癌症為主,林建廷解釋,因為科學證據最充足,大部份的癌症專一性腫瘤抗原標記還不太清楚,但B細胞癌症帶有抗原CD19是很明確的,因此我們就在體外培養修飾專一度高的CD19 CAR-T,只要找出帶有CD19的B細胞就能準確攻擊。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是很新的治癌方式,施打劑量為何仍未有共識,林建廷指出,目前國際間傾向每公斤打入約10的6次方CART細胞,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免疫風暴,因此劑量的拿捏很重要,加上施打前無法評估CAR-T會在體內複製分裂的倍數,因此,已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的追蹤副作用。目前全球至少已有數百至數千人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核准使用後至今少有因副作用死亡個案報告,而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理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目前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因此,在輕度副作用發現時就能治療,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打一劑1400萬台幣,為了避免副作用,在病人選擇就需更加謹慎,林建廷指出,目前醫界認為有兩種患者治療副作用較大,一是治療當下癌細胞多的人;另一種是LDH乳酸脫氫酶高,也間接反應癌細胞數是多的,就容易產生副作用。 今年預期還有國際藥廠的CAR-T產品上市,適應症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藥物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而未來更多的的臨床試驗則正在規畫遞件申請。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https://bit.ly/3lvSNah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首批配送4.4萬劑 全台57間醫院僅剩這家還沒拿到
我首批AZ新冠疫苗本月3日抵台灣,共11.7萬劑本周三完成安全性檢驗,今起開始配送至57家醫療院所,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Z疫苗首批配送4萬4500劑,全台57間提供接種服務的醫院,僅剩連江縣的醫院還沒拿到,主因與天候不佳,飛機無法起飛送貨有關。目前各醫院收到AZ疫苗數量不一,莊人祥說,分配標準是依據日前進行的接種意願調查,推論醫院施打醫護人員人數,若該院希望接種的醫護人員人數多,就會給予多一點疫苗。由於目前接種點數量較少,勢必有不少醫護人員需前往他院接種,感染管控備受關注,莊人祥表示,醫院會持續落實實聯制及全程戴戴口罩,強調台灣目前無本土社區疫情,也沒有院內感染,強調不同醫院醫護人員接種將分時段,如上午他院醫護接種,下午自家醫護接種。近期國際屢見AZ疫苗血栓不良事件,部分國家暫停施打,將針歐盟特別會議結論仍為AZ疫苗益處大於副作用,沒有顯示特別批號疫苗與不良事件有關。莊人祥說,我專家會議將於今下午5時討論使否如期開打,重點在於憂疫苗可能與血栓與不良事件有關,需近一步諮詢我專家。專家會議是否針對韓國AZ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進行討論,莊人祥僅表示,首例與心肌梗塞有關,第二例個案仍在掌握中,雖韓國相關死亡個案調查都顯示與疫苗無關,但有相關事件可以納入討論。
-
2021-03-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科興疫苗全球接種4400萬劑、56死 港評估:死亡無關疫苗
在港爆出數起接種科興新冠疫苗死亡事件後,據知由科興中維研發的滅活新冠疫苗「克爾來福」 已在多國展開接種,香港衛生署披露,截至2月28日,克爾來福在全球已接種4400萬劑,科興收到的接種後死亡個案通報共有56宗,經評估後認為,死亡事件均與疫苗接種無直接關聯。財新網報導,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批准科興疫苗在香港緊急使用的附加條件要求:科興需要定期向港府提交最新臨床數據、安全性報告等數據。香港衛生署助理署長陳凌峰8日在記者會上披露,科興提交的最新數據顯示,在56宗死亡個案中,死者年齡介乎26至103歲,其中有20宗死亡涉心血管疾病,年齡分布為50至98歲,這些死亡個案經評估後被認為均與疫苗接種無關。根據公開資料,科興研製的疫苗目前已在中國及香港、印尼、土耳其、馬來西亞、巴西、智利、墨西哥等15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緊急使用授權。另據秘魯媒體日前報導,中國國藥集團研製的兩款COVID-19疫苗,在秘魯進行的3期臨床試驗有效率僅33%及11.5%,低於世衛訂定的50%門檻;國藥集團則指這一數據「不科學」,揚言向媒體究責。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秘魯微生物學家、前秘魯國家衛生院主任布斯塔曼德(Ernesto Bustamante)在當地電視節目上表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製的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在秘魯的3期臨床試驗結果,有效率僅33%。布斯塔曼德指出,國藥集團另一款由其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COVID-19疫苗,同樣在秘魯進行3期臨床試驗的結果,有效率更只有11.5%。上述兩項數字,不但遠低於中國國藥集團自行聲稱的有效率近80%,同時也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各國衛生機構普遍設定的有效率50%合格門檻。根據報導,秘魯衛生部6日發表聲明,公開為國藥集團辯護,引用的則是先前國藥集團疫苗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臨床試驗,得出有效率79.34%的數字。然而,秘魯官方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公布國藥集團這兩款疫苗在秘魯臨床試驗的任何資料。
-
2021-03-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 港九天三例
香港再有人接種大陸科興新冠疫苗後死亡,這是九天內接種科興疫苗死亡第三例,另有多人接種後不適送院,其中一人危殆。香港專家委員會否認死亡個案與接種科興苗有關,港府宣布擴大疫苗優先接種群組。 香港最新一宗懷疑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個案,是一名七十一歲男子,他在三月三日接種科興疫苗,四天後身體嚴重不適,七日深夜送醫搶救,昨宣布不治,成為香港第三宗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此前香港衛生署公布,一名六十三歲男子二月廿六日接種科興疫苗兩日後死亡,這是香港展開接種後首位死亡個案。三月六日,衛生當局再宣布一名五十五歲女性接種疫苗後中風,六日清晨不治。香港目前接種首劑科興疫苗者逾九萬人,已有七人接種後出現不適。香港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昨舉行會議,討論近日四宗懷疑與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嚴重的異常事件報告,包括兩宗死亡個案及兩宗需入住加護病房的個案。會後表示,其中一宗死亡個案和兩宗入院個案與疫苗無直接關係。至於最新一宗死亡個案,委員會認為要等待詳細解剖報告。
-
2021-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香港第二例!55歲女接種科興疫苗 3天後中風不治
港媒今天報導,一名55歲女子日前接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3日後因不適住院,懷疑中風,其後不治。這是香港第2起施打中國科興疫苗後傳出的死亡案例。綜合官方香港電台及網媒01報導,多名消息人士表示,一名55歲女子2日曾到官涌體育館的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昨天因中風入住廣華醫院,其後不治。據報導,香港「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下星期一(8日)將開會討論這起死亡個案。港府2月26日起為60歲以上民眾在內的優先族群施打中國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inovac)生產的COVID-19滅活疫苗「克爾來福」。疫苗開打後,港府衛生署本月2日晚間公布,一名63歲男子2月26日接種疫苗後,28日出現急性呼吸困難,自行就醫接受治療,當天宣告不治。香港衛生署當時表示,暫時未能確定這起個案是否與接種科興疫苗有關,將交由「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因果關係評估。香港電台今天上午報導,「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孔繁毅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委員會一致認為,這名稍早前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的病人,死因與接種並沒有直接關係。孔繁毅透露,初步解剖報告顯示,死者罹患非常嚴重的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臟病,有肺水腫、呼吸困難,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仍需要等待全面解剖報告、病理學和化學報告,再向公眾交代事件。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在同一個節目說,這起事件後,每天預約接種疫苗的人數減少;目前約20多萬人預約,7.2萬人已經施打。
-
2021-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症卻陰性?緬甸境外移入案935之死 張上淳解惑
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案935),其Ct值其僅一次Ct值偏低,2月中旬就變成陰性,卻持續重症,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整體看起來還是一次事件,不是再次感染的狀況,造成嚴重肺炎,仍與年紀過大又有慢性病有關。新增死亡個案為案935,本國籍6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去年1月至緬甸工作,12月24日於當地發病、29日確診、30日住院治療,今年1月27日症狀緩解後出院。其後續因再度出現呼吸困難,2月3日於當地住院治療,2月7日搭乘醫療專機返台,入境後收治住院隔離治療,並經醫院採檢確診。個案住院期間因呼吸衰竭持續使用呼吸器治療,3月1日因病情惡化使用葉克膜治療,後續因多重器官衰竭不幸於昨日病逝。張上淳僅說明,案935在緬甸住院後,在今年1月時有使用抗原快篩,當時結果呈現陰性,當初有讓其症狀穩定,就達到可以出院程度,所以當時才會出院,結果沒幾天又開始喘起來了。張上淳說,案935在2月8日第一次採檢的Ct值為23,第二次採檢就上升至34,且血清也為陽性狀態,後續檢查Ct值也偏高,2月中旬就變成陰性,整體看起來還是同一個事件。張上淳表示,到3月仍無起色,因此裝上葉克膜,能用的抗病毒藥物如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都還是無法挽回,認為一部分也是個案年紀比較大,也有高血壓等慢性病,據過去國內外統計,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罹患新冠肺炎預後都很差,是危險因子。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一張表掌握新冠疫苗不良反應 韓國1人打AZ疫苗休克
新冠疫苗是解封希望,但民眾都害怕打完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指揮中心今提供一表展示各國接種三類疫苗不良反應監測,其中韓國有一人接種AZ疫苗後休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韓國自2月26日開打至今,以施打29.1萬劑AZ疫苗,其中嚴重不良反應共一件,死亡調查事件共七件,目前未發現疫苗導致死亡者。羅一鈞說,該名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韓國人,是一名30多歲女性,接種後出現呼吸加速、眼瞼腫脹等過敏反應,經藥物治療後已改善,初步了解,其有甲狀腺低下病史,施打劑量較低,若接下來施打物量增加,會列入監測。未來我國有機會接種的莫德納疫苗,目前美國共接種758萬劑,其中21件嚴重過敏反應,83件死亡調查事件;BNT疫苗部分,英國及美國分別有190件、50件嚴重過敏反應,死亡調查各自為英國212件、美國113件。沒有任何疫苗出現直接導致死亡的死亡個案。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外傳接種疫苗死亡案例 張上淳建議2類人暫緩
國外傳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死亡案例,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天表示,若過去對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或對某些藥物有過敏反應,比較建議暫緩接種。外媒報導,日本昨天出現一名60多歲女性醫護人員接種輝瑞BNT疫苗後死亡,韓國也出現2名男子接種牛津AZ疫苗後死亡的個案,引發外界關注。首批11.7萬劑牛津AZ疫苗今天上午抵台,有媒體在指揮中心記者會詢問是否有不建議施打的對象,張上淳說,過去對疫苗有過敏反應,或是其他國家建議過去對某些藥物有厲害過敏反應者,比較建議暫緩接種。張上淳也提醒,疫苗接種後必須要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沒有問題才離開,即使離開,也建議後續若有身體不適要儘早尋求專業協助。指揮官陳時中則說,會密切注意國外接種疫苗後的死亡案例,目前都沒有證明死亡個案與疫苗有直接相關,但提醒民眾若有類似過敏反應,建議接種時就要向醫師諮詢,請醫師協助判斷。另外,衛福部日前公布的10大接種對象中,曾有提到孕婦因為缺乏臨床試驗資料,所以暫時不建議接種,但後續卻修改成建議孕婦可以跟醫師討論。發言人莊人祥說,確實有做了一點修正,但結論仍是現階段沒有將孕婦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之前的版本則是因為世衛有建議孕婦跟醫生討論感染風險,利大於弊的話也可以討論是否接種,修改後的版本其實與原本類似,並沒有改變結論。
-
2021-03-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試驗變形宣傳 網宣車馬費、院長代言遊走規範邊緣
高端疫苗臨床試驗如火如荼進行中,各大醫院都在趕進度收案,希望儘速完成試驗、取得緊急授權,網路上也開始出現遊走於受試者保護原則邊緣的宣傳圖文。部立桃園醫院在臉書粉專貼出院長徐永年接受打針的照片,載明「在本院參加台灣高端疫苗臨床試驗」,院長形同試驗代言人。還有民眾臉書為台大醫院製作了文宣,圖中強調「高端疫苗臨床試驗最後衝刺!!」特別強調徵求65歲以上受試者,載明車馬費總金額,明顯有誘導性,違背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原則;計畫主持人則在文宣下留言表示,民眾在網路上的資訊傳播,並不受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的規範。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研究機構的員工不能參與試驗,這是國際通則,為了保護員工,並且維護臨床試驗的客觀性。透過任何重要人物的光環或職務去進行宣傳和招募,名人背書會誤導民眾以為試驗是絕對安全、有保障,非常不恰當。林綠紅指出,招募文宣是研究計畫書送人IRB審查的一部分,研究單位只能按照通過的內容去招募。如果發現有人體試驗委員會或管理辦法所不允許的「變形宣傳」,研究單位的受試者保護中心應該要調查、主動對外釐清這些內容並未經過認可,如果有受試者誤信、對於試驗及風險的認知產生偏差,研究計畫主持人和研究機構也要負責。台大醫院IRB主委蔡甫昌表示,網傳的內容是某個熱心受試者自行張貼的,比較積極一點的處理方式,可以請計畫主持人跟他解釋那些文字具有誘導性、勸說他撤掉,或是轉傳經審核的中性招募文宣就好,但勸導恐怕也難限制民眾的個人行為。至於名人的代言,蔡甫昌說,在試驗階段確實應該要更謹慎,要小心在衝速度之餘,也要避免施加不適當的影響力,干擾了受試者知情和決定的自由。台大醫院受試者保護中心執行秘書、家醫科醫師陳怡安表示,上述情形是很特殊的情況,做了十幾年臨床試驗,第一次看到有受試者這麼熱心地散佈訊息,而且不是用現成的招募資訊,是將自己覺得重要的資訊轉換成文宣品,這可能也與疫苗試驗較具普遍性有關,不像臨床試驗的對象會比較針對特定對象或疾病。陳怡安分析,招募廣告的管理是為了避免民眾受到金錢、名人代言的誘惑,而在沒有充分瞭解的情況下就參加高風險研究,因此IRB的審查就是要同時考量風險和利益,並且尋求平衡點。現在國內外都有名人公開表態參與臨床試驗,可能與疫情的時間壓力有關,大家都希望儘早遏止每天快速累積確診和死亡個案,考量到防疫的公共利益,不能像平常那樣緩慢地收案,或許可考慮更開放思考。陳怡安表示,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和受試者保護中心,是兩個不同的單位,各司其職。IRB是獨立的委員會,法定要求其組成要有五分之二是院外人士,三分之一必須是非醫療背景者,不能只有研究單位內部人員,而且需要經過衛福部查核通過,才能開始審案子,每四年就要接受一次查核,非常嚴格。至於受試者保護中心,陳怡安表示,台大醫院是台灣第一家通過美國美國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協會(AAHRPP)認證並成立受試者保護中心的醫院,現在台灣已經有十幾家醫院都具有這樣的內控單位,可以協調並管理院內所有與臨床試驗相關的部門,規劃研究人員的教育訓練。通過這嚴格的認證,除了有助試驗單位能吸引國際大藥廠來合作,研究成果的品質也具有國際的公信力。
-
2021-02-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率遠低全球 疫情指揮中心週年公開防疫成果
今天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級開設滿一週年的日子,指揮中心公布這一年來台灣的防疫成果數據,台灣不僅確診率遠低於全球,也因醫護照顧良好,死亡率相當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今天下午在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截至今天,全台累計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個案共有954例,每10萬人有4人確診;相較國際數據,截至今早已有1.1億人感染,每10萬人有1473人,顯示台灣感染狀況比國際低很多。在死亡率數據方面,周志浩說,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台灣至今共有9例死亡個案、累計954例個案,死亡率約為0.9%,每10萬人口死亡數0.04人。周志浩說,反觀全球總死亡數252萬4142人、致死率2.2%,每10萬人口死亡數32.82人,台灣每10萬人口死亡率在全球174國當中排名第171名,倒數第4。在確診率方面,台灣防疫成果也名列前茅。周志浩表示,綜觀全球193國,台灣每10萬人口確診數為4人,排名第186名,確診率比台灣低的國家都是人口數很少的國家;每百萬人口死亡數為0.4人,排名179名;台灣的致死率為0.9%,比全球致死率2.2%低得多,排名151名,也代表台灣對病人照顧非常好。
-
2021-02-23 科別.骨科.復健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北榮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B肝帶原為國人肝癌主要死因,臨床上已開始運用免疫治療在部分病患獲得不錯療效,為了讓患者在治療過程更安全而安心,北榮研究團隊研究發現,透過「抗病毒藥物」搭配,可避免治療期間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進一步降低肝損傷等風險,此一重大發現,刊登在國際知名癌症免疫治療期刊上。肝癌為全球發生率第五高的癌症,每年全世界約有85萬人罹患肝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19年肝癌死亡人數7881人,雖較前年減少了416人,平均每天仍有21人因肝癌死亡,為癌症死因第二,其中,約有七成左右的肝癌死亡個案來自B型肝炎帶原。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崛起,也開始應用於部分肝癌治療,獲得不錯成效,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教授黃怡翔所領導的肝癌團隊,研究釐清此治療是否會因免疫系統的改變,造成患者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導致急性肝炎或肝衰竭;以及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患者,若體內的肝炎病毒量偏高,治療期間是否會因B肝活化而造成肝損傷。團隊分析了院內病患的資料發現,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病患,即使病毒量大於每毫升血漿100個國際單位,若能在免疫治療開始時同步接受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期間沒有人發生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反之,病患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量若偏高,卻未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反而會出現病毒再活化的情形,此重大發現也於109年8月發表在國際知名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為臨床患者提供更適切適切的治療模式。黃怡翔所領導的肝癌團隊,也是目前國內最多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的團隊,2017年以來收治病患人數超過150人,其中,超過60%的病患皆患有B型肝炎,北榮表示,台灣甚至亞太地區皆為B型肝炎及肝癌的盛行區,希望透過此分析,讓患者可在更安全的前提下安心接受免疫治療。
-
2021-02-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變異株讓疫苗無效?專家:這「兩種」才應該正視
台灣日前出現首例感染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死亡個案799,該變異種「B.1.1.7病毒株」是否會讓目前開打的疫苗無效?會不會取代原始病毒株成為主流?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表示,B.1.17尚未改變抗原性,反而是南非發現的「501Y.V2」以及巴西發現的「B.1.1.248」,已經改變第一類抗體抗原,全球應要正視。施信如表示,新冠肺炎發生以來,病毒有四大點突變種,取代新冠病毒的D614G雖然增加感染力,對抗原性一點影響都沒有;至於英國病毒株有3個表面棘蛋白的變異點,其中的N501Y改變了受體結合位置,實驗發現此變異點增加了受體結合能力,以至於感染力比以前強,但也沒有影響抗原性。「不幸的是,南非跟巴西發現的變異株,在E484K以及K417n,不但改變了病毒受體的結合位置,也降低第一類綜合抗體的抗原性。」施信如說,與其擔心英國變異株,反而要正視這兩種才對。施信如說,新冠疫苗目前也有出現南非施打第三期臨床保護力、效力變差的數據資料,得過南非變種病毒的新冠患者體內抗體也減少。目前也有疫苗在這兩種變種株測試發現效力較以往降低了2至10倍,臨床上,只要降低到10至100倍會被視為疫苗無效,得密切觀察,建議接下來疫苗要把E484K、K417n這兩個突變的棘蛋白納入配方。倘若保護力還在有效範圍只是效力降低,該不該施打疫苗?施信如表示,這就像流感疫苗也常猜錯病毒,但施打還是可以減少重症。目前國產疫苗多只針對原始武漢病毒株設計疫苗,高端已測試過D614G變種病毒株,施信如表示,要提高效力的另外一種方式,也可透過增加高劑量拉高綜合性抗體。因應疫苗多變,是否設計多價疫苗較佳?她認為並不需要,現在大家覺得病毒變太快,是因為全球正在大流行,但這病毒不會消失,目前變種株仍在同一類病毒發展主軸,尚未出現大規模序列變異,並不像流感有A、B、C不同型別,才需要多價設計。
-
2021-01-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出院外界仍會指指點點 衛生局曝:承受巨大壓力
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其同住家人、高齡80多歲的婆婆,前天確診後隨即病逝,成為這次部桃群聚感染首例死亡個案,群聚感染也累計19人確診。桃園市衛生局負責出院後的心理輔導,坦言確診者就算已出院,要承受的心理壓力還是很大。「新聞每天都在報,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誰!」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長洪健翔指出,即便中央和媒體都用「案XX」代稱個案,但身旁的醫護人員、家人朋友,甚至是生活圈周遭的人都會知道個案是誰,這對個案來說會成為拋不開的心理壓力。洪健翔透露,先前新聞矚目的那些確診者,即便經治療後出院,有時還是會被指指點點、貼標籤,心理壓力都很大,多數人都有尋求衛生局的心理輔導,社工、心理師介入輔導一段時間後,生活才逐漸回到正常軌道。洪健翔表示,若確診者設籍在桃園市,會請社工師用電話聊天做評估,目前和臨床心理師公會及桃園市諮商心理師公會有合作,如有需要公會會派出心理師對個案進行輔導。除針對出院的確診者進行輔導外,去年疫情爆發後也建置一隻安心減壓專線(03)3340935分機3069,提供給對疫情有恐慌、認為受到歧視的民眾使用,洪健翔笑說,多數民眾還是都直撥1922或衛生局防疫專線0800-033-355。防疫專線每天要接300多通,但安心減壓專線每天卻僅有6至10通,數量懸殊大,洪健翔解釋,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沒心理壓力,但常在問問題時,情緒一上來就變得激動,電話就會趕緊轉到心理健康科。洪健翔坦言,自部桃疫情爆發後,近期防疫專線轉到安心減壓專線的數量明顯增加,不少民眾情緒激動,不解為什麼他需要隔離,也有人崩潰的說,「被居家隔離,以後要怎麼見人,大家都躲我」,呼籲民眾如有需求可撥打安心減壓專線。
-
2021-01-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買貴公費流感疫苗恐打不完? 陳時中:當時一定要買
流感旺季進入尾聲,加上南韓爆發施打流感疫苗者接連死亡事件,國內接種潮平息。據悉,疾管署去年10月底公開招標兩次流感疫苗共41萬劑,價格都遠高於第一、二次招標價,且疫苗預計要本月底才會送到各縣市恐「打不完」。對此,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回應,當初全世界都缺疫苗,售價比較貴,「整個來講,我們是一定要買。」陳時中說,秋冬開始之前,許多專家警示,冬天流感季加上新冠肺炎,兩者交錯關係,恐讓疫情變複雜,但是目前流感疫情控制差不多,去年第五周到第八周是最嚴重情況,今年疫情比去年疫情低很多。陳時中表示,以流感併發重症而言,到目前為止很穩定,前年11月1日到去年11月1日,重症病例明顯減少,本年度流感季僅一例重症個案,去年同期大約200多例,整年度下半年後,病歷就大幅減低,目前都沒有死亡個案。陳時中認為,上述數據說明就是疫苗產生的效果,再來也與大家戴口罩有關,今年我們疫苗打得比較快,今年疫情算是控制良好。去年開打之初,部分目標群打得比較慢,才會安排50到64歲緩打,目前整體打的速度就差不多。陳時中也提到,去前流感疫苗緊急講購時,記得那時候全世界都在搶購,是很多廠商幫忙才找到貨源,其中35萬就是賽諾菲疫苗,售價比較貴,「整個來講,我們是一定要買」,陳時中也不斷強調,今年流感疫情平穩,也看到疫苗有效果。事實上現在流感一定有效,針對外界最在意的「多的疫苗」會浪費嗎?陳時中說,從去年10月5日開打至今年1月21日,共接種544萬劑,剩下45萬劑。「新增購的疫苗,是因應大家需求增加,不會浪費掉。」陳時中說明,當初採購疫苗費用一劑815元,其實該疫苗在美國販售價格6.98美元(大約新台幣1707元),價格比也是一樣,新購疫苗一樣價差三、四倍。「價格我們都便宜很多」,當時全世界都缺疫苗,一開始價格是1200元,後來議價到1000元,在殺價到815元。陳時中說,感謝廠商那時候幫忙搶疫苗,「讓我們現在還有45萬劑可以打。」希望下半年流感重症、死亡可以降到最低,以目前疫情趨勢,疫苗打滿打足,口罩戴足,看來有機會。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史上最晚 本流感季首例重症 北部7旬婦沒打流感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人人自危乖乖戴口罩,過去季節性的傳染病如腸病毒、流感都幾乎消失,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出現今年流感季首例流感重症,為一名北部77歲女性長者,據悉,其未接種本流感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籲,公費流感疫苗還有存貨,符合資格者應儘速接種。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婦人感染A型H3N2病毒,12月底發病,目前是否仍在加護病房及其症狀暫無資料,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補充說明,今年是歷年來比較晚出現的重症,而且才一例,過去流感重症部分通常不會有更多資料,死亡個案才有疫調。本流感季出現第一個重症,是否意味國內民眾衛生習慣鬆懈,莊人祥說,今年到前為止都沒有進入流感流行期,但國內一直都有流感,但都在社區散發,沒有造成大流行,每個禮拜醫院都可以驗到個位數的病毒株。莊人祥提醒,因為社區中還是流感病毒,高危險群民眾感染了當然有可能變重症,目前各地醫療院所還有一些流感疫苗,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可以接種,流感個案也可能從國外進來,但入境都要十四天居家檢疫,所以不會造成傳染,進入室內戴口罩,都是此次流感沒流行原因。莊人祥說明,A型流感分別為H3N2和H1N1兩種,H1N1感染者比較偏年輕族群,H3N2染感年紀比較大,嚴重度也比較大;郭宏偉補充,上周新增一起流感H3N2群聚,為南部某托嬰中心,共五個人有症狀.
-
2021-01-03 新聞.元氣新聞
新冠肺炎防疫附帶效益 流感季僅1例重症創新低
為防範新冠肺炎,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台灣不僅躍居全球防疫模範生,也讓流感、腸病毒疫情直落谷底,去年10月以來的流感季至今僅1例重症、零死亡,創史上新低紀錄。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延燒全球一整年,台灣民眾防疫意識抬頭,去年秋冬的公費流感疫苗也掀起搶打潮,600萬劑在短短2個多月幾乎打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緊急加購疫苗供民眾施打。去年12月,因應秋冬防疫專案,民眾進入公共運輸、醫療機構等8大類場所須強制戴口罩,不僅防堵武漢肺炎在社區傳播,流感防疫也受惠。類似情形也發生在去年4、5月,因為學校、幼教機構、醫院、公共場所的戴口罩、勤洗手及量體溫防疫,腸病毒沒有流行。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指出,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措施,不但防範武漢肺炎蔓延,也有效阻隔流感等其他疾病的傳染,所以本季沒有明顯的流感疫情。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個流感季(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釀成968名重症個案、造成161人死亡,但去年10月開始的本流感季直到12月最後一週才出現1例重症個案,死亡個案則掛蛋,創下史上新低紀錄。在腸病毒方面,去年截至12月底全台僅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且全數發生在年初,此後再也沒新增任何重症病例;綜觀近3年,2017年至少出現22例重症、2018年36例、2019年67例,同樣創下歷史新低。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所有防治新冠肺炎的措施,對於防疫大多數傳染病都有效,國內因全民戴口罩、勤洗手,早已減少傳播機會,即便從海外帶回流感等病毒,也會因為14天居家檢疫措施而傳不出去,成為防疫之下意外收穫。
-
2020-11-10 科別.兒科
天氣轉涼!0至6歲類流感就醫攀升 幼兒接種率卻慘兮兮
雖然今年流感季截至目前未出現重症個案,但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發現,隨天氣轉涼,0至6歲學齡前兒童因類流感症狀就醫人數逐漸攀升,但今年該族群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比率相較低,學齡前幼兒感染流感易引發較嚴重併發症,因此,疾管署請民眾儘速帶家中幼兒完成流感疫苗接種。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蘇家彬指出,近期幼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另外,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呼吸道病毒監測情形,0至6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檢出陽性件數持續明顯上升,第45周檢出數佔監測呼吸道病原體83%。上呼吸道感染對幼兒威脅蠢動,疾管署統計卻發現,截至11月9日,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量約508.7萬餘劑,雖打氣仍比往年更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學齡前幼兒僅接種48萬餘劑,接種率42.1%較往年低,尤其首打族第一劑接種量10萬餘劑,接種率僅18.2%,據目標30%仍有距離。目前學齡前幼兒檢出呼吸道病原體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主,但蘇家彬警告,仍不可輕忽流感病毒威脅。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病程長且有時會引起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過去因流感併發症死亡的個案約9成沒有接種疫苗。蘇家彬重申,年齡越小的嬰幼兒,因為抵抗力較差容易受到流感侵襲,感染流感病毒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扣除校園接種,僅剩41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可接種,籲民眾儘速接種。近期國內外出現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個案,雖初步研判都與疫苗無關,但民心慌慌,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我疫苗品質有保障,應儘速帶小朋友至合約院所或衛生所接種疫苗,並建議先行預約後再前往。
-
2020-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多致命?CDC:今年「多害死」30萬美國人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20日公布報告指出,新冠病毒疫情導致今年全美死亡人數,比正常年份的預估增加約29萬9000人,其中三分之二的死因是新冠肺炎;CDC也針對旅客頒布新的臨時指南,「強烈建議」戴口罩以減緩新冠肺炎疫情擴散。CDC表示,新冠病毒對西語裔和非裔族群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如同先前分析的說法;但令人驚訝的是,25至44歲的民眾也受到嚴重影響,這個年齡層的「超額死亡」(excess death)率比前一年增加26.5%,變動幅度比任何其他年齡層都大;目前不清楚此增幅的成因,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在5月至8月間年輕化,還是涉及其他死因。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社會與衛生中心榮譽退休主任沃爾夫(Steven Woolf)說:「死於這場疫情的人數比我們所知的更多;這項研究即如此顯示;其他研究也一樣。」CDC通報,相較於正常年份的預估,今年死亡人數增加估計29萬9028人;其中19萬8081人的死因是新冠肺炎;正常年份的預估是根據2015至2019年的年度死亡人數平均值。CDC的資料涵蓋2月1日至10月3日,由CDC旗下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彙整;而沃爾夫說,到今年底,死亡總人數可能達到40萬。CDC也在聲明中表示:「透過旅行傳播病毒,已經持續導致病毒在州際與國際間擴散;當感染者搭乘大眾運輸旅行卻沒有戴口罩、而其他人也未戴口罩,社區感染就可能迅速演變成州際和國際感染。」CDC指出,在機場和捷運站與公車站搭乘飛機、渡船、火車、捷運、公車、計程車、或共乘交通工具的旅客和工作人員,都應聽從該中心關於戴口罩的勸告。該中心也表示,旅客經常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有時更長達數小時,讓感染或導致新冠病毒擴散的風險提高;由於旅客在飛機上或公車上可能無法與別人保持六呎距離,所以必須戴口罩。
-
2020-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疫情降溫 每日確診不到5萬 佛奇:2萬以下才算穩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全美新冠病毒七日平均死亡個案數量,於周末減少至每日1000例以下,為7月底以來首見;截至23日,平均新增個案數量也降至約4萬2600例,遠低於7月中旬達到約6萬7000例的高峰。但美國確診與死亡個案總數,仍高居全球首位。而歐盟卻出現令人憂心的疫情增幅;歐盟27國23日通報七日平均新增個案數量,總數達每日1萬7000例。全美疫情能否繼續趨緩,而確診個案數量最低又能控制在多少,都因為各級學校準備重新開放而變得更加複雜;目前至少有19州的大學在校園重新開放後爆發疫情。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本月稍早曾說,他希望個案數量能回落至低於今年春天的數字。佛奇5日曾說:「我們的疫情曲線就能說明問題;這就是讓我相當困擾的事;我們的確診個案數量飆升至很高然後回落至每日2萬例的穩定水準;那不是良好的基線;我們需要讓它進一步減少。」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多地爆發的疫情,都與派對等大型團體聚會有關,讓許多學校暫令部分學生停學以及部分團體停止活動,因為他們在校園內外違反社交距離規定。JHU資料顯示,截至24日,全美新冠病毒確診感染個案總共超過573萬例,死亡個案也超過17萬7000例。全美幼兒園至高中的多所學校都加強實施措施,以保護學生與教職員工避免染疫,而研究人員仍在了解新冠病毒在幼童之間的傳播方式。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21日更新針對學校的指南,強調盡可能讓學校保持開放的重要性,其中一大改變是關於學校處理確診個案的方式。根據指南,若在校園發現有人感染,CDC鼓勵學校與當地公衛領袖密切合作,但可以不要立即進行長期的全面封鎖,而是可以選擇一開始短期暫停課堂並取消舉辦活動與學生課後活動,好讓公衛領袖取得所需時間,判定感染擴散程度。
-
2020-08-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避免子癲前症讓孕婦送命 長庚找出亞洲孕婦篩檢模組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9年孕產婦死亡個案達28人,為歷年最高。造成孕產婦死亡,子癲前症是最常見的原因。長庚醫院發現,台灣孕婦體重與胎盤重量遠低於歐美,現行風險指標皆以歐美數值為標準,導致篩檢精準度降低,長庚與亞洲6國合作蒐集資料,成立亞洲孕婦特有資料庫,將能大幅提升子癲前症的篩檢機率。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令孕產婦聞風喪膽的疾病。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子癲前症指懷孕20周後,孕婦出現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肺積水、上腹痛、肝腎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嚴重頭痛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通常與胎盤功能不良有關。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表示,子癲前症對於孕婦的影響,是產後比一般人罹患心血管、中風、慢性高血壓、腎臟等疾病機率高;子癲前症也容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容易造成胎兒發展遲緩,甚至導致死胎。避免子癲前症,可找出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包含高齡、試管嬰兒、懷雙胞胎等。不過,蕭勝文指出,台灣使用的篩檢模組以歐美資料庫為主,偵測率為七成。進一步檢視篩檢模組發現,歐美的孕產婦光是BMI值就與台灣孕產婦相差甚遠,台灣孕產婦BMI值約23、歐美約27,蕭勝文表示,BMI值就足以影響血壓高低判定。長庚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結合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國等11個醫學中心隊進行研究,總共收案懷孕11到13周產婦4023名,皆為懷單胞胎。結果發現,亞洲孕產婦的胎盤生長因子與歐美相差11%,此研究成果也發表在今年8月婦產科權威期刊「婦產科超音波(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中。蕭勝文表示,孕婦若在11周到13周施行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時,也可同時接受子癲前症的篩檢,一旦發現屬於子癲前症高危險群,應於16周前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大幅減少8成以上發生早產子癲前症的發生率。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衛生局遭政風處調查 名醫:指揮中心面子掛不住
彰化縣衛生局採檢無症狀者,意外發現十多歲自美返台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卻遭衛福部政風處介入調查,外界懷疑中央鐵腕手法是因疫情間彰化縣三度逆時中,從公布白牌司機確診者足跡、社區普篩,到採檢無症狀感染者,再再挑戰指揮中心「逆鱗」、「逆時中」,成為第一個被殺雞儆猴地方政府。疫情爆發以來,指揮中心將確診者足跡視為最高機密,但彰化縣衛生局公開首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足跡,詳列醫院及餐廳名稱,引發獵巫行為,這也展開彰化縣衛生局與指揮中心恩怨情仇。社區普篩是指揮中心最忌諱議題,彰化縣政府卻在六月一日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啟動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當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只送一句「祝他們成功」;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說,台灣盛行率太低,試劑有偽陰陽問題,誤差可能很大,對防疫沒幫助。在指揮中心不以為意的「祝福」下,彰化縣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如期展開,八月八日父親節當天,原本保密的調查內容,突然被各媒體大作,更傳出初步抗體檢驗發現,百分之一至二呈陽性反應,且部分受檢者有「中和抗體」,顯示對新冠病毒已有保護力。對此,指揮中心再次冷回應,「有待後續結果再來解讀」。八月十七日彰化縣政府多事採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意外找到確診者,指揮中心終於反襲,下令政風處介入調查。中國附醫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認為,少年是指揮中心認為不用篩的人,「面子掛不住,震怒才讓政風處查。」王任賢向指揮中心喊話,別因為被觸到痛點,就責難他人,居家檢疫結束採檢本來就是該做的,中央地方本是合作關係,既然都為了台灣好,不應用這麼嚴厲的態度去指責地方。疾管局前副局長施文儀更用「啼笑皆非」形容出動政風處一事。他研判,彰化縣萬人血清抗體可能證實有隱形感染者,衛生局才會做試驗,「也算是一種防疫。」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病毒喜歡所有天氣 別以為夏天就安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截至28日,全球已有逾1666萬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超過65萬例;全美確診個案至少434萬6748例,14萬918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28日表示,新冠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沒有季節性的限制,不像多數病毒,疫情會隨季節起伏。路透(Reuters)報導,WHO發言人馬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Geneva)一場虛擬簡報中表示:「許多人還在想季節性;我們現在必須理解的是,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它的表現不一樣;夏天是問題,但這種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哈里斯警告,北半球不應因為進入夏季就感到自滿,因為新冠病毒不像流感病毒有跟隨季節的趨勢。她說:「這場疫情將是一個大浪潮,會上漲與回落;我們最好能夠擊敗它,能夠游刃有餘地應對它。」包括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在內的多位公衛官員,早在疫情剛爆發時就已警告,就算感染率回落,第二波疫情也可能會在秋季爆發。許多歐洲國家原本已經控制住新冠病毒疫情,確診個案數量卻又開始回升,讓人更加擔憂第二波疫情來襲。各國政府敦促民眾,面對夏季聚會與假期的誘惑,必須更加提高警覺;公衛官員也警告,民眾面對疫情的態度散漫,恐讓歐陸陷入危機。由於感染個案激增,比利時已加強限制社交接觸,西班牙巴塞隆納也已關閉體育館與夜店;德國過去兩周的感染個案增幅也令人擔憂。許多國家個案數量回升前,都經過安定的數周;各地陸續解封後,似乎也沒有造成重大的後果;德國柏林漢保德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教授布羅克曼(Dirk Brockmann)說,如果感染個案增加與解封有關、而不是因為民眾防疫態度鬆懈,更早就會出現更明顯的跡象;而現在的情況似乎仰賴人類行為。德國疾病防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所長威勒(Lothar Wieler)首度敦促民眾,出門時若無法保持5呎社交距離時,就要戴口罩。
-
2020-06-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估台無症狀新冠肺炎少 社區流行可能性低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今天推估,台灣自3月19日至6月20日可能約有22名隱藏的無症狀個案,但無症狀個案只要未達150人,爆發社區流行的可能性就很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說明會,說明最新疫情狀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截至6月26日,全球有69%國家解封指數小於1(相對安全、適合解封),但仍有31%國家解封指數大於1,因此出入這些國家時,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陳秀熙提到,現在各國開始復工,建議應該建立職業風險防範指引,訂出「低、中、高」的風險職業場所,如食品加工廠、八大行業、航空業等較難維持社交距離或不斷進出高風險地區的行業,除了落實戴口罩等措施,也應定期篩檢。先前一名日本女學生從台灣返回日本後,被驗出確診,陳秀熙認為,該名學生從2月就到台灣, 6月返日,以流行病學觀點來看,假如從2月就被感染,4個多月來都維持無症狀的機率很低。陳秀熙提到,「科學」期刊發表不同傳播模式個案的比率,46%是症狀前期個案、38%是症狀個案、10%是無症狀個案,6%是環境暴露傳染個案;台灣對症狀前期個案與無症狀個案所採取的防疫措施,都是採居家檢疫,但若未能落實,可能出現部分家戶或非家戶接觸者。由於3月19日起全面入境管制加上症狀檢疫,陳秀熙根據疫情數據模型統計推估,自3月19日至6月20日,台灣可能約有22名潛在無症狀個案,而無症狀個案只要未達150人,爆發社區流行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評估台灣的風險仍低。陳秀熙提到,台灣應該慢慢調整思維,從追求「零確診」變成「零重症和死亡個案」,因為國外疫情嚴峻,境外移入個案難免會增加,本土個案也不是不可能,甚至造成小群聚感染,但大家可以靠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來阻斷,避免社區流行感染。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冰島已開始邊境解封,並以入境檢測代替14天隔離檢疫,只要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核酸檢測陰性就可放行;台灣面對下一階段邊境開放,入境普篩已是不可避免的,可根據檢測結果來調整適當的檢疫時間,並搭配智慧式足跡追蹤和接觸者掌握。詹長權也建議增加檢測數量,例如可針對無症狀比率可能較高的年輕縣市進行代表性抽樣,透過社區血清學調查,瞭解實際感染和抗體狀況。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自然期刊:新冠封鎖令 救了數百萬人的命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的兩篇論文指出,為了阻止新冠病毒擴散而實施的封鎖措施非常有效,讓數千萬人免於感染,更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參與撰寫其中一篇論文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公共衛生學院資深講師布哈特(Samir Bhatt)說:「我們的估計顯示,封鎖措施在減少傳染方面的效果真的相當顯著。」布哈特的團隊分析歐洲11國截至5月4日的新冠病毒感染與死亡率;他們估計,如果這些國家沒有實施封鎖令,死亡人數可能會比現在多310萬。另外一篇論文的研究,是由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全球政策實驗室(Global Policy Lab)進行;該研究分析了中國、南韓、伊朗、法國、義大利、以及美國的封鎖措施,發現這六個國家的封鎖令,避免了6200萬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舉例來說,直至4月第一周,官方統計全美只有超過36萬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柏克萊加大研究人員計算,如果沒有實施封鎖令或其他干預措施,到了4月6日,全美確診個案數量可能會接近這個數字的14倍,即確診個案會達到500萬例;從這個觀點來看,兩個月後的現在,全美確診個案僅直逼200萬例。該校全球政策實驗室主任向恩(Solomon Hsiang)說,前所未見的居家避疫令,造成非常龐大的經濟損失,但當政府官員下令實施時,尚不清楚其能為社會帶來多麼重大的效益。這兩項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封鎖措施所避免的確診個案數量,得到的結果卻相似。布哈特的團隊檢視通報的死亡個案數量,以計算數個星期前發生的社區感染數量,然後利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死亡個案數量,來追蹤封鎖措施阻止了多少傳染個案。向恩的團隊則使用了經濟模型;而這些模型通常是用來檢視特定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他們查看封鎖令生效後,每日傳染新增率如何變化。兩個團隊的研究人員也提醒,如今全球各地逐步解封,但公共衛生官員所掌握對抗新冠病毒的工具仍相當有限。
-
2020-06-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全台僅27名防疫醫師 急募新血
六月七日大解封在即,但解禁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若邊境進一步開放,可能重新出現疫情,後疫情時代考驗國內公共衛生架構,其中充足防疫醫師人力、精準疫調,是早期控制疫情關鍵,但全國僅由廿七名防疫醫師守護兩千三百萬人健康,年年放出召募消息,卻遲遲甄選不到新血。疾管署防疫醫師編制卅五名,但現員僅廿七名,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每年召募一至兩名,雖然年年有醫師應徵,但防疫醫師重視人格特質、資歷門檻高,需長期接觸公衛訓練,加上應試者也可能在面試過程發覺理想跟現實不一,打退堂鼓,近兩年甄選結果持續「掛蛋」。台灣防疫醫師長期未編充足,一手打造防疫醫師制度的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特別有感,蘇益仁在SARS後赴美學習,回國後親自打造同時具感染科醫師、公衛及流行病學背景的「防疫醫師」,但專業的防疫醫師卻常年不受重用、定位不明,導致職業缺乏吸引力,招不到人才。蘇益仁進一步說明,過去沒有防疫醫師的時候,防疫決策依賴外部專家,有防疫醫師制度後,決策機制不變,防疫醫師只能坐在後面當第二線,去執行這些專家意見。「新冠肺炎疫情後,防疫醫師定位不可不改,否則不僅招不到新人,恐連人才都留不住。」新冠肺炎發生至今五個月,對民眾而言,「防疫醫師」這個名詞從陌生到朗朗上口,防疫醫師的任務包羅萬象,時間回到今年初,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說,兩名防疫醫師親赴武漢取得一手資料,更親耳聽到始終不願證實病毒傳播力的陸方官員說出「病毒具人傳人可能性」。防疫醫師最廣為人知的工作就是赴第一線參與疫情調查與防治,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說,執行疫調最困難的是突破心防,印象深刻是國內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案十九),他到場時,白牌車司機已過世,家屬正因親人離世沮喪,「但為了解狀況需不斷提問,心中滿滿不捨。」防疫醫師負責跟大眾溝通,也包含拍攝防疫大作戰衛教影片,蘇家彬笑說,防疫醫師其實並不喜歡常上電視、被人記住長相,因為防疫大作戰衛教影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因公到醫院,還被誤以為院內出現確診個案,解釋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