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心昨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但台灣手上沒有疫苗作為防疫武器,醫療量能也已緊繃到臨界點,指揮中心只能每天叫大家「盡個人責任」,例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遵守聚會辦公人數限制等。然而,這些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NPI)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令人在六月中看到疫情趨緩的曙光?
公衛學者根據實證及模型推估的結果是,台灣現在的NPI恐怕做得不夠,若不能把群聚降到十人以下、限行措施落實度再提高兩成,恐怕到6月中還是每天一、兩百例新增確診。感染症專家也說,這段延長期如果觀察疫情未見降溫,就算是不整個升四級,或許也應考慮部分措施升到四級。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透過直播表示,以色列雖然疫苗施打率冠全球,現在每天僅新增20幾人確診,但不能誤以為這都是疫苗的功勞,因為在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以前,是靠著兩次嚴格的封城,將以色列民眾原本鬆懈的防疫行為重新上緊發條,才能達到現在的防疫成就。
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有研究分析41個國家不同情境下的NPI措施效益,並且依照實施和解封時程排序,結果發現,要降低一個人傳染給其他人機會(即有效再生數R0值下降),前三名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聚會在十人以下(可降低42%R0值),其次為停課(可降低38%R0值)、多數公司停班(可降低27%R0值)。任小萱表示,如果疊加多項NPI措施,例如同時實施上述三項NPI,可望將有效再生數降到一以下,疫情會走向收斂。
陳秀熙重建台灣這波疫情的流行病曲線,發現,疫情最初於萬華現蹤時,台灣整體NPI落實度其實已經鬆懈,只有46%,導致疫情不受控地擴散出去。各項升級措施實施後,目前落實度仍然只有75%。
陳秀熙推估,落實度僅75%,將導致疫情持續到六月中或更久,到時每天還是新增一、兩百例,重症死亡個案不斷出現,造成醫療量能極大壓力。若現在就將現行措施落實到90%以上,可望在六月中旬看到疫情受到控制。
目前台灣已經限制聚會要十人以下、停課,但並未實施大多數公司停班,僅要求半數員工異地上班,另外也看到傳統市場、賣場等地方還是有不少人聚集,也陸續傳出了確診,全台灣已無一縣市倖免於疫情。
對此,陳秀熙在直播後接受電話採訪時,表達高度的擔憂。他觀察,台灣三級警戒措施內容已算嚴格,但目前社會落實程度應只有75%而已,仍不夠嚴謹。要平安撐過等待疫苗的時間,他沈重呼籲社會大眾「不能放鬆、共體時艱、忍耐。」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公衛模型加上國外經驗的推估結果,已經有點「升級的味道」,如果延長三級警戒期間看到疫情控制不下來,或許可以考慮部分措施升到四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