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死亡
共找到
6458
筆 文章
-
-
2024-11-11 醫療.骨科.復健
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 醫揭年長者骨鬆釀髖部骨折死亡率達36%
骨質疏鬆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預估2050年時,有50%以上髖部骨折會發生在亞洲,目前台灣骨折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髖部骨折,後續可能導致病人臥床、行動受限、肌力萎縮,甚至引起反覆感染相關併發症,死亡率極高,骨鬆可謂是年長者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達14%到36%。人體骨骼肌肉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當出現腰痠、背痛、關節痛等症狀時,骨質疏鬆可能已悄悄上身。骨質含量(骨本)是未來年長骨折風險的關鍵,一般人骨質密度在20至30歲會達到高峰,35歲後便逐年流失,尤其是停經婦女骨質密度流失速度會更快。如果骨本不足,仍有機會可以彌補到接近正常水準。年輕時,應注重「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可建立較佳的骨密度,降低未來十年骨折風險。飲食以「均衡」為基礎,運動可從事如水中行走、自由車等「阻力運動」和「肌力訓練」,能增加骨質生成,加上適當日曬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強化腸道對鈣的吸收,加速骨骼再造。骨質疏鬆可視為一種慢性病來維護保養及預防,並盡可能減低風險、長期共存。「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提前更年期的女性,或體重過輕、曾經骨折、服用高骨鬆風險藥物如類固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慢性腸胃道疾病、腎臟病、血液透析患者等,可考慮接受骨密度檢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者」應定期每半年到一年接受骨密度檢查追蹤,且應在飲食與運動、西醫治療上妥適的配合,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折及後續併發症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日本掀起「終活運動」 即起練習不留憾
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如何不留下遺憾?自日本掀起一股「終活運動」後,許多人開始檢視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希望不留下遺憾。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說,在311大地震之後,日本人開始意識到突來的意外,該如何為臨終做準備,於是興起了「終活」兩字。過去,日本也跟台灣一樣避諱討論死亡,甚至不喜歡提到「老」字,但隨著社會高齡化的發展,死亡、老化、疾病成了避不開的話題。吳貞瑩表示,終活不只為了做好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準備,更是為了活在當下,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屬於自己的終活筆記,好好書寫生命歷程,並規畫身後安排。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攜手製作「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內容一步步教導民眾理解死亡、安排死亡、實踐終活。書寫方式可以用「斷捨離」來比喻,人生最後要留下哪些東西,都要先一一寫下,避免子女整理遺物時傷心傷神,趁著健康時預先規畫,不讓後事造成家人困擾。吳貞瑩提到,手冊不僅是「終活」指導書,也類似生前遺囑,內容小從生活瑣事,大至預立醫療決定、安排葬禮等。宛如提前規畫告別式,寫下個人喜好、欲邀請的人、背景音樂播放、想放哪一張照片,鼓勵民眾在書寫的過程中,思考人生意義,也學會面對死亡。除了自己決定身後事,器官捐贈也是善終的一環,「器捐」能讓他人重生,亦是另一種生命教育。為逝去的親人決定器捐,對許多人來說相當艱難,簽下同意書的家人更會感到茫然、無力、自責。隨著世代觀念轉變,吳貞瑩呼籲,迎向生命終點前,好好告知家人最後的決定,人生代辦清單自己作主。
-
2024-11-09 焦點.健康知識+
拿枕頭當靠墊睡覺好舒服?醫警告:可能是心臟衰竭前兆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平躺在床上就睡著,需要枕頭當靠墊,壓在身體底下才能入睡,心臟科醫師表示,這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隱性徵兆。每日郵報報導,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意指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出,導致肌肉無力,更嚴重的病症包含疲勞、四肢腫脹,嚴重時甚至會因為肺部積水的關係,造成呼吸困難。心臟科醫師解釋,這類患者在床上躺平時,特別容易會感到呼吸不順,因此會習慣拿枕頭作為靠墊,來減輕睡眠時身體的不適。目前英國約有10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且每年新診斷的人數高達20萬。這種病症通常是由心臟病、高血壓或在心臟病發作後引起的。早期診斷對治療至關重要,儘管無法治癒,但通過藥物或手術可以改善心臟功能,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指出,有將近八成的人是直到急診住院時才發現自己患病,這凸顯了及早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並治療的重要性。心臟衰竭的其他症狀可能包括持續性咳嗽、腹脹、心跳過快及食慾減退,這些症狀雖然也可能由其他較輕微的疾病引起,但應該儘早就醫檢查。醫師建議,保持運動就能降低35%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均衡飲食並避免吸煙,也對保持心臟健康至關重要。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8 焦點.杏林.診間
如何告訴家屬,6歲孩可能一輩子臥床?病情告知先考量2件事
6歲的小莉,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和氣管狹窄來我們醫院進行氣管手術,處理氣管問題後,卻意外發生了急性肺高壓和心臟衰竭,我趕緊推著超音波儀器來到病床旁,看見小莉的心臟因急性肺高壓極度脹大。不久後她的心跳停止了,團隊立刻進行胸部按壓並放置葉克膜。這是我和小莉的第一次相遇。6歲小莉放葉克膜後腦中風 可能一輩子臥床葉克膜置放後,小莉被轉送到心血管外科加護病房繼續照護。團隊為小莉進行開心手術,幸運的是手術結束後她可以直接脫離葉克膜,然而當我們逐步減少鎮靜劑劑量,卻發現她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非常微弱,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我們確診她發生了大面積腦中風,立即會診神經科醫師。神經科醫師檢查後,對我說:「根據我的經驗,她可能一輩子臥床,生活無法自理。」他搖搖頭並嘆了口氣:「要我幫你們跟家屬解釋嗎?」我婉拒了他的好意,我想還是由我來向家屬統一解釋。這週來小莉的媽媽每天都準時來看她,握著她的手,唱歌給她聽:「妳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煩惱、所有憂愁通通都吹散。」我們知道小莉的情況不佳,因此常讓媽媽多留一會兒。午飯過後,媽媽依然守在旁邊,並且手上多了數張拭淚的衛生紙。當我們奮力地從死亡深淵中爬起並抓住懸崖邊緣。此時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陽光呢?還是一道暴雷又將我們擊落?我想著腦海中的這畫面,對媽媽說:「雖然孩子的大腦右半部因急救而損傷,但孩子還年輕,成長和可塑性都很大,我們仍然有希望。」媽媽流著淚,但擦乾眼淚後她依然堅強地和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小莉找到她的陽光:小莉在加護病房住了半年,我們見證了她清醒後的大哭、她第一次自己拿湯匙吃飯,甚至重新站立和走路的過程。多年過去了,媽媽還是時常發來小莉的照片和影片,甚至在我生日當天送上第一個生日祝福:小莉唱的生日快樂歌!每次看到孩子的笑容,我總會想起那首歌:「妳笑起來真好看」。這段經歷讓我反思,醫護不是全知全能,即便拚盡全力也無法保證所有的疾病都是完美結局。告知病情的藝術在此時更加重要,是維持醫病關係和讓醫病一同攜手努力的關鍵。然而到底如何告知病情才是好方式呢?告知病情優先考量病人及家屬感受依照《病人自主權利法》,醫師應在適當時機及方式下告知病人病情,但並未具體規範何為「適當」。《生物醫學倫理原則》提到,醫護人員有責任妥善「管理資訊」(manage information responsibly),有時需要分階段地告知。在這種情況下,美德可能比單純依循責任或權利更為合適(virtues may guide professional conduct better than obligations or rights)。因此,我建議在告知壞消息時,應先考量病人及家屬的背景、知識、情緒負荷以及韌性。並且醫護人員也可以通過深入的自我省察(Self-reflexiveness)反思自己在乎什麼?有無懼怕?同理心的剩餘狀態。再決定採取全盤、分段或限制性的告知方式,這樣才能讓醫病關係更加彈性並充滿溫度。
-
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究竟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是強調自然死,安樂死及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安樂活、自然死,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應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有的生命長度。」荷蘭安樂死 屬於加工死亡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例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主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跟家人討論 預立醫療決定書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還有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預立醫療決定書前,必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討論是為了讓家屬了解病人的意願,決定自身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忙執行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除了因病人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皆可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需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類同意書,代理意願人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近年天災不斷,一名90歲的老爺爺在花蓮大地震後,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柯彤文提到,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其實對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能瞬間決定,而是由持續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能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慰藉。不過,法規上仍有無法涵蓋之處。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先生十餘年,已經筋疲力盡,後悔當初沒在先生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須在個人清醒情況下簽署,若成為植物人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則無法幫忙執行。ACP須自費 4族群健保給付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全台成年人口來看,簽署率仍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自費3,000多元,門檻相對較高。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也有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比起從前開始容易累又喘? 其實是心臟無力的警訊! 不是體力變差,而是心臟幫浦使不上力。
徐子謙是一名重度使用電腦工作的45歲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完全忽略運動。租屋在舊公寓四樓的他,發現最近爬樓梯時,明顯感覺更容易氣喘吁吁,經常需要停下來休息,甚至有時候心臟會跳得很快。他最初以為這只是體力變差,並沒有太在意。之後,他在工作上的精神狀況也開始不佳,只好去醫院檢查。醫生表示,他的心臟功能提早衰退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心臟細胞逐漸老化甚至死亡,若不重視心臟保養,容易造成心衰竭,甚至面臨死亡風險,需要加強保養。建議服用心臟保健食品,並配合健康飲食與運動。聽從醫生的建議後,子謙開始服用富含ECNS和QH(還原型輔酵素Q10)的保健食品,並逐漸增加每天的運動量。經過幾個月的堅持,子謙發現爬樓梯時的喘息明顯減少,心跳也變得穩定許多。元氣恢復,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的子謙,也引起同事們的好奇與關注,紛紛開始認真看待心臟保健的重要性。心臟是健康的核心,如同生活中運轉的引擎,引擎天天使用,積年累月的磨損受傷卻常被忽略。你是否曾因為偶爾的喘氣、輕微的胸悶而不以為意?這些微小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心臟無力的早期警訊,若不及時重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心臟無力就無法打出足量血液和氧氣供給全身器官使用,所以會顯得無精打采,容易疲累。長時間下來各器官也會開始快速退化,各種疾病逐漸出現,可見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是何其重要!說明了為何心臟是健康的核心。早期心臟無力症狀易被忽視,小心致命隱患! 許多人以為心臟保健僅僅是降血脂、膽固醇,保護心血管,避免動脈硬化或血栓形成便已足夠。然而,心臟無力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心臟無力的症狀在早期可能非常隱微。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依心臟衰竭嚴重程度分級,第一級跟第二級心衰竭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心臟或身體有任何異狀,仍可以正常活動,但心衰竭可能快速惡化,等到第三、四級恐有生命危險,專家呼籲,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選擇心臟保健食品,應該考慮哪些成分或功能? 隨著生活型態的變遷,許多健康問題開始影響到更年輕的族群。現在由於工作壓力和不規律的作息,心臟問題的發生年齡已經逐漸下降,許多大約四十歲左右的族群都開始出現心臟無力的跡象。營養師吳雅婷在訪問中指出:「因為人體隨著年齡增長,心臟中的輔酶Q10濃度會逐年減少,到了40歲時大約只剩下20歲的一半;再加上40歲開始體內的轉化酵素活性也隨著每況愈下,因此選擇對的輔酵素Q10型式來源,也是幫助心臟健康能量運作的重點。」營養師吳雅婷建議使用還原型輔酵素Q10(QH)增強心臟活力,因為比起補充一般氧化型Q10,QH是活性型,能夠不須經過體內轉換、直接吸收利用,另外天然植萃成分-松果菊苷(ECNS)也是近期新興有效的心臟保健成分。根據學術期刊發表顯示,ECNS不僅有助於逆轉心肌肥厚與心律不整,還可保護心臟。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器官,24小時都在工作是很容易受傷的,所以保護心肌細胞是強心的關鍵因子。專利配方ECNS+QH,經實驗證實比單獨QH成分補充更有效提升2倍活力、減少65%疲勞感,並構成1+1>3的能量產出,如此傑出效果獲得美國等多國專利配方肯定。改變飲食內容型態,也有助於維護心臟的健康 對於已經出現心臟不適症狀的人,通常會建議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過多水分滯留於體內,進一步減輕心臟負擔。營養師吳雅婷建議可以從改善飲食內容做起,根據2022年美國心臟衰竭最新的治療指引,其中特別建議心臟無力者可選擇以大量的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全穀類和植物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增加鉀、鎂、鈣、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得舒飲食(DASH飲食)」,這些都是有助於改善心臟運作的飲食方案。不但能於減少心血管罹患疾病風險,降低飽和脂肪酸及精製糖的攝取,更能夠對心臟提供額外的保護。營養師吳雅婷:「對於吃不慣低鈉清淡口味的人,料理上可以改變調味來源,比如說運用酸味食材(如:檸檬、鳳梨等),或是運用蒜頭、薑等風味變化、或考慮運用風味強的食材(如:九層塔、青椒等)來做各種飲食搭配入菜。」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這意味著要多動少坐,平衡飲食和卡路里攝入,避免肥胖;同時,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高血壓和血糖失控會增加心臟負擔,易導致心肌肥厚,因此定期監測不可忽視。此外,戒菸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因為吸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彈性並影響血壓,對心臟健康不利。而含有抗氧化功能的「多酚類、白藜蘆醇」的紅酒,每天少量的飲用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女性建議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建議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吳雅婷營養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營養學系學士保健食品中級研發工程師國考營養師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
-
2024-11-08 醫療.心臟血管
控制血壓真的不困難 新研究揭每天多做一事5分鐘就有助降血壓
運動普遍與保持健康的血壓密切相關,但實際上該如何做才真的有助降血壓?近期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新研究表明,僅在日常運動習慣中增加幾分鐘的劇烈體能活動就能達成目標。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志願者的日常行為分為6大類,包括:1.睡覺。2.久坐行為,例如坐著。3.慢走,步頻小於每分鐘100步。4.快走,步頻每分鐘100步以上。5.站立。6.進行更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或爬樓梯。然後,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估計用一種活動取代另一種活動的影響。日常活動有助控制高血壓藉由分析超過14000名參與者的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額外5分鐘的爬樓梯、騎腳踏車和跑步與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輕微下降有關,而每天額外進行10分鐘和20分鐘的運動則可帶來臨床上有意義的改善。研究結果強調,即便是日常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或短時間的跑步,只要能提高心跳率,也能對維持健康的血壓帶來益處。相形之下,較不劇烈的運動,例如站立或慢走,對血壓的影響則很小。該研究主要作者Jo Blodgett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動是降低血壓的關鍵,而不是像步行這樣較為輕鬆的運動形式。」不過Blodgett也補充,「對於那些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步行仍然對血壓有一些正面效果。但如果你想改變血壓,通過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施加更多的負荷將會產生最大的效果。」【延伸閱讀:你應該在有氧運動前做重量訓練還是其後?專家告訴你判斷關鍵】高血壓危害有多大?高血壓,或持續性高血壓,是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它影響著全球12.8億成年人,並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衰竭、腎臟損害以及許多其他健康問題,且由於缺乏症狀,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該研究的共同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高血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但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能有相對容易實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發現,每天僅增加五分鐘的運動或劇烈的偶發性活動就可能與血壓讀數明顯降低相關,這強調了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對血壓管理的強大效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現行指南,建議一般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若你的體能比較好,則建議將運動目標設為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150分鐘劇烈運動。為了增進心臟健康,專家則建議每天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另外,結合一些力量訓練也有幫助,因為這也有助改善血管功能並改善血壓。需留意的是,血壓未能控制的病患應避免進行極高強度的運動,例如衝刺或重訓,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資料來源】.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a day could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to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5 Minutes of Vigorous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Lower Blood Pressure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一般人聞癌色變,然而罹癌某方面來說也算是幸福的?日本癌症協會前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黑木登志夫從自己兩位罹癌親人身上看到,癌症不等於宣告死刑,還有餘裕能夠安排餘生。黑木登志夫指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都是癌症患者,弟弟1996年在公司健檢時發現胰管擴張,他接到弟弟的電話直覺是因癌細胞導致胰管阻塞,要他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胰臟癌,經過積極手術治療已存活28年,至今未復發,主治醫生表示他是胰臟癌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黑木的妹妹也罹患大腸癌四期,當初發現肝功能異常進行CT檢查時,發現肝臟有多處癌症轉移病灶,而原發癌是位於直腸。當時她們一度想放棄治療,經過醫生勸說「現今的治療已和過去不同,建議嘗試看看」,於是接下來四年接受化療,餘生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妹妹有幸看著孫子讀到小學六年級,對她而言是一份再好不過的禮物。不光是手足,黑木自己也在56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當時以為是痔瘡,進行內視鏡檢查在直腸中發現10公釐的息肉,在顯微鏡下檢視發現黏膜中有癌細胞,隨後將息肉切除。往後他每年都會接受結腸檢查,接下來的31個年頭,一共切除58個息肉。數據顯示,日本人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男性比例更高達65%,是日本死因第一名,然而醫學的進步讓三分之二的癌症成為可治癒和被挽回生命的疾病。許多患者從癌症中康復,也有人雖然持續抗癌,但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罹癌不再是被判死刑的象徵。癌症意外有優點 給予患者寬限期 黑木表示癌症不僅僅是可怕,其實還是有好處。現在許多癌症以年為單位進展緩慢,多數的癌症會給患者多年寬限期,還有時間與家人相處。他舉自己妹妹的案例,即使罹患大腸癌末期,接受化療和其他措施讓她能在家裡繼續存活四年,儘管有時會受藥物副作用所苦,但能夠外出旅行並看著孫子長大,是非常珍貴的一段時光。愛丁堡大學教授Scott A. Murray用一張圖表(如下圖)展示癌症的演進,大多數罹癌者經過治療能過上好幾年日常生活,到了最後階段,會以月為單位急速惡化,進入緩和醫療,最終死亡,這方面特性與心血管疾病、老化和失智大不相同。作家五木寬之也在2023年《文藝春秋》雜誌專欄寫道,日本的生死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癌症患者在餘生的時光進行最後一次海外旅行,我們正處於一個可以冷靜自然接受癌症和因癌症而死的時代,這是很棒的一件事。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
-
2024-11-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大豆萃取物能改善攝護腺問題嗎?教授告訴你答案其實很簡單
讀者吳先生在2024-10-1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博士您好,步入45歲之後開始出現頻尿及尿不乾淨的問題,非常擔心是攝護腺出狀況,因此對於相關的營養品一直都有留意!最近看見了ㄧ支由以色列藥廠推出的熟男保健品攝力士Brizo,標榜100%大豆植萃精華,採用獨家美國SC012專利技術,完整保留了大豆中的營養精華。能有效維持男性的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及改善夜尿、頻尿、尿急等症狀!然後其產品也有經過充分的科學研究和臨床測試,確保男性長輩的食用安全。 其實讓我困惑的事,單單大豆的營養素就能改善夜尿、頻尿、尿急等症狀嗎?假使是如此,那長期食用大豆製品會不會也有一樣的功效呢?謝謝博士!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保健品攝力士Brizo的廣告。它在《最新消息》欄目裡列出4篇「專題報導」。我把它們的標題和各篇的一小段內文列舉如下:第一篇是2023-7-24發表在《早安健康》的經常尿急、跑廁所? 這1粒關鍵營養成分,改善「男」言之隱!:「Brizo攝力士」,…其獨有的「熟男勝利方程式」,…提煉「單一成分大豆植萃精華」,…根據使用者調查顯示,超過9成使用4周後生活品質提升有感,幫助維持男性的前「腺」健康,輕鬆度過熟齡期,早晚一粒,自信有魅力。第二篇是2024-4-18發表在《商周》的樂齡50+ 以色列藥廠以植萃專利搶佔熟齡保健商機:「攝力士Brizo」不僅成分單純、植萃且無副作用,還能有效幫助人體吸收,是男性日常保養的好選擇。而根據使用者調查顯示,超過9成使用者在使用4周後生活品質提升有感,有助維持男性的「青春腺」健康並且食用方便。第三篇是2024-5-2發表在《潮健康》的50歲後下半身「流速」開始變慢? 輕熟男保養必吃「1營養素」找回流量密碼:針對餐餐外食的上班族、外食族群,因大豆原型食材取得不易,不少男性想快速且更輕鬆地補充營養。大豆萃取物營養品「攝力士Brizo」是眾多熟齡或樂齡男性的理想選擇,也有不少輕熟男提早「超前部署」,為青春腺健康做足準備。第四篇是2024-7-4發表在La Vie 的內外兼具,安心感從設計開始! 攝力士打造熟齡保健新思維:攝力士不僅是一款保健品,更是一種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的體現——…幫助男性提早做好準備,從40+青壯期開始守護青春腺,揮別熟齡生活中可能會面臨到不敢大口喝水、頻繁夜醒上廁所、睡眠品質不佳、失眠、白天也無法集中精神專注做事等問題。我想,讀者們應當有能力判斷這4篇文章到底是「專題報導」還是廣告吧。不管如何,這4篇文章都刻意地使用「青春腺」來模糊「攝護腺」和「性腺」(睾丸)這兩個不同的器官,從而一箭雙雕,既能改善排尿問題,又能增進雄風魅力。更了不起的是,這樣做就能避免被監管當局逮著,說是在做非法聲稱攝護腺或性腺療效的勾當。不過,既然產品的名稱是「攝力士」,而讀者吳先生關心的是「攝護腺」,我就只針對「攝護腺」來做進一步的討論。首先,讀者吳先生所提起的夜尿、頻尿、尿急等症狀都是「良性攝護腺增生」(也叫做「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引起的。但是,上面那4篇文章卻都沒有提供任何「大豆萃取物」可以改善「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的科學證據。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科學證據根本就不認為。請看下面這3篇論文:2012年:Isoflavones in treating watchful waiting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異黃酮治療觀察等待良性攝護腺增生:一項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結論:這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表明,在 12 個月的時間裡,大豆異黃酮僅比安慰劑稍有優勢。2020年:Soy and isoflavone consump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mortality: 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大豆和異黃酮的消費與隨後的攝護腺癌死亡風險:基於日本公共衛生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結論:我們的研究表明,大量攝取大豆和異黃酮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死亡的風險。(註:日本公共衛生中心是官方機構,類似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CDC)2022年:Soy in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prostate cancer: a literature review(大豆在良性攝護腺增生和攝護腺癌中的作用:文獻綜述)。結論:補充大豆/異黃酮不會積極改變健康受試者或 BPH 患者的 PSA 值,也不會改變性荷爾蒙。隊列或病例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食用大豆食品與較低的攝護腺癌風險有關。(註:BPH是「良性攝護腺增生」的英文縮寫;PSA是判定BPH及攝護腺癌的血檢數值)所以,我給吳先生的建議是,去看泌尿科醫生,不要浪費時間和金錢在保健品上。原文:「大豆萃取物」能改善攝護腺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病毒不嚴重了?台大示警:不只腦霧,更可能誘發麻煩的「皮蛇」
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仍對民眾造成影響,XEC變種病毒等,入冬後恐威脅台灣民眾。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反覆感染病毒導致的「長新冠」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討論,長新冠除過去所知的腦霧症狀外,也恐誘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讓俗稱「皮蛇」的皰疹病毒等發作。長新冠病毒長存體內 可能激活皰疹病毒陳秀熙說,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病毒感染逐漸無感,但近期各大國際醫學期刊,開始關注長新冠衝擊,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即使患者未出現症狀,也可能激活皰疹病毒等,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中「清道夫細胞」功能,引發炎症、組織功能失調與損傷。陳秀熙說,長新冠也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影響免疫調節,增加血栓風險,引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元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則會導致「腦霧」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長新冠患者「PEM」 工作、輕度運動都感疲勞長新冠患者運動後不適(PEM)是另一項重要症狀。陳秀熙表示,病毒感染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微生物群失調,細胞產生能量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容易疲勞,PEM是指人體在輕微身體、心理活動後,就出現極度疲勞的現象,例如上班族需要工作時,身體卻很疲憊、不想工作,即是徵兆之一,不僅影響生活,也讓民眾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進行輕度運動,患者也可能經歷嚴重的延遲性疲勞,且症狀會顯著加重。」陳秀熙表示,PEM患者在進行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若無適當控制運動量,症狀惡化的風險更高,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限制了活動範圍,並增加生活負擔,而解決方式是盡量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避免一再感染病毒。另外,陳秀熙提醒,2024全球登革熱病例翻倍成長,已造成8700人死亡,東南亞國家尤其受到影響,新冠疫後國際旅遊復甦,登革熱疫情恐因觀光活動被帶入台灣,並造成人類蚊蟲雙向傳播,尤其近期颱風頻傳,民眾務必做好孳生源清除,官方則應將個案數控制在1000例以下,才不會造成地方流行。
-
2024-11-06 焦點.食安拉警報
他看到魔神仔又尿失禁 竟是吃到墨西哥「魔菇」
吃了20朵野菇竟看到「魔神仔」還尿失禁?毒物科醫師指出,一名69歲男性某天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及幻覺,患者的尿液含有「裸蓋菇素」(Psilocybin)代謝物,疑誤食綠褶菇或赭黃裸傘,含裸蓋菇素類的野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當地稱之「魔菇」,該名男子因即時就醫,未因誤食毒菇而威脅生命。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指出,近年受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綠褶菇全株有毒 擬灰花紋鵝膏損肝、腎和中樞神經林澤揚表示,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成立於1985年7月,並於1986年2月起對外提供免費的24小時中毒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楊振昌說,1986至2023年間共有282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裸蓋菇素」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楊振昌曾收治一名69歲男性,患者某天下午5時許,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約20朵,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以及「看到魔神仔」的幻覺,被送至醫院急診就醫、生命徵象穩定,尿液鹼性藥物篩檢出「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但因檢體保存不當,無法DNA鑑定,若有照片可協助外觀鑑定,採摘時為白色可能為綠褶菇,褐黃色則可能為赭黃裸傘。 楊振昌說,含「裸蓋菇素」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其他地區如北歐則有濫用個案,毒素成分主要為「裸蓋菇素」,其次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與「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楊振昌表示,這類蕈類中毒後30至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及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的欣快感則會持續至12小時,極少數病患則會有影像倒敘現象,嚴重者主要為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路邊野生菇類 應遵守「不採不食」食藥署提醒,路邊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送給親友,以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如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楊振昌說,要保存蕈類檢體不受汙染,需盡速烘乾,包含日曬4天、平底鍋煎60至70度、低溫烘烤等。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對於蕈類中毒個案建議處置,包含給予病人支持性治療、請病人提供蕈類的照片、以冷藏或冷凍方式,將蕈類檢體寄送至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以提供後續鑑定,包括物種外觀辨識及DNA定序鑑定等。
-
2024-11-06 焦點.健康知識+
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推知壽命長短?研究教你如何測試
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身體練習:地板坐姿與鬆動術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以推知你的壽命長短嗎?巴西與美國研究團隊認為兩者存在關聯,並以此做為研究題目。最終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年刊登的共同研究裡,研究人員針對2,002 名年齡51~80 歲的男性與女性進行坐下與起立測試(也就是本書前言介紹過的測試,我們現在要求你再測一次)。之後,這群科學家就去忙自己的研究事務,六年後才回來檢視這群人狀況。在這六年期間,共有179 名(近8%)受試者去世。分析研究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需要支撐才能起立與坐下的人,死亡風險較高。相反地,受試者在這項測試的分數越高,存活機率就越大。你可能會覺得,「嗯,這很正常吧。死者大概很老,而老人本來就沒那麼靈活,他們跌倒後可能無法起身,接著發生一連串不幸的事。我沒那麼老(或是我年紀雖然大,卻還很強壯),應該不用擔心類似的事發生在我身上。」但這等於錯失重點。巴西與美國研究人員的結論是:測試表現良好的人擁有更好的活動度,有更好的活動度就比較不會跌倒,整體健康狀況也比較好。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否擔心跌倒,輕鬆坐下與起立的能力都反映你的健康狀況(而且老實說,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跌倒,因此別低估能夠起身的重要性)。如果你能以各種方式起立與坐下,不需輔助或僅需少許輔助,那就表示你的身體非常穩定、靈活、有效率。換言之,這些身體特質能幫助你遠離疼痛、感覺更有活力,而且能夠投入自己喜歡的所有活動。這是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標。我們之所以喜歡坐下與起立測試,並將之納入十項練習,是因為它能夠揭露你看不見的問題。你每天都用習慣動作度過一整天,想都不想,以僵固的方式使用身體。但你的身體究竟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方面可以改進?除非你仔細觀察,否則根本不會知道。透過評估這個生命徵象,你將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為正面改變打下基礎。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此測試的首要目標,是判斷髖關節的動作範圍是否良好,同時也測量你的腿部與核心肌力,以及平衡與協調的能力,這些特質幫助你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無需輔助。這些元素加起來,你就能夠順暢地移動,且在必要時──在你必須快走或奔跑、迅速彎腰撿東西、直奔上樓、在姊姊婚禮上跳舞時,都能加快速度,你的身體將感覺更自由,比較不會有僵緊的關節與肌肉帶來的阻力。在你展開測試前,請記住一些事情。如果不需輔助便能直接坐下並從盤腿坐姿起身,那你可以獲得金色星星一枚,這代表你具備基本的髖部柔軟度。但藉助支撐也可以。將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地上,身體前傾碰到膝蓋以支撐自己,甚至也可以抓住沙發椅背。只要能起身就很厲害。在這項測試表現不佳或失敗,不需要覺得丟臉。從地板上起立並不是每天會做的事,所以為何要期待自己表現得很好呢?但你一定可以逐漸進步。在測出分數後,我們將告訴你如何改善。因此請接受測試,看看自己表現如何。事前準備穿著寬鬆衣物,脫掉鞋子。在地板上找一塊沒有雜物的區域。測試如果你覺得需要輔助的話,可以站在牆壁或穩固的家具旁邊。一開始,站著的一條腿交叉放在另一條腿前面,往地板坐下,直到進入盤腿坐姿,過程不要抓任何東西(除非感到非常不穩)。然後,從這個兩腿交叉的姿勢起身,如果可以的話,不要用手或膝蓋撐地板,也不要使用其他支撐物。告訴你一個祕訣:向前傾時,雙手向前伸直可以幫助平衡。解讀結果從10 分開始,出現以下任一問題或情況就扣1 分。 .一隻手撐在牆壁或其他堅固表面.一隻手放在地板上.膝蓋碰到地板.用腿的側面支撐自己.失去平衡無論分數是好是壞,都請當成基準點:你可以藉此評估你的能力,如果需要改進(幾乎所有人都需要),也用這個分數來評估進展。無論你的年齡或體形為何,努力朝10 分邁進。你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不用任何支撐物就能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就這麼簡單。如果你的分數低於10 分,是否意味著你失敗了?絕非如此。所有人(包括我們在內)依然喜歡你。採用我們建議的練習而逐漸提高分數確實值得稱讚,但請持續練習直到取得10 分為止。此外,無論你的分數是高是低,改進或維持的處方都一樣。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上當(以為分數越高應該可以練得越少),但無論你的目標是改進或維持現況,有助於提升活動度的坐地板訓練與鬆動術都是你每天必須做的身體練習。再次強調,這些分數僅是用來幫助你了解自己目前狀況。以下是分數代表的涵義。10 分—最高黃金標準。你的髖關節動作範圍顯然很好,而且也具備其他維持活動度的重要特質。但切勿因此自滿,請繼續練習以維持此技能。7~9 分—恭喜你,這個分數很不錯。僅需要多一點練習(可能是增進維持平衡的能力或增加髖部柔軟度),你就能達到10 分。3~6 分—你正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但進步空間仍很大。請將此身體練習列為優先要務,有助於改善髖關節動作範圍。0~2 分—對你而言,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顯然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做到。請不要氣餒。熟能生巧,你絕對可以透過練習做到。在沒有任何輔助下起身,靠的是一些腿部與軀幹的控制能力,以及平衡感與髖關節的動作範圍。你可以透過經常練習起立與坐下,並執行特定鬆動術來培養這些能力。何時該重新測試?每次你坐在地板上時(理想情況是每一天)都可以再次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有進步。坐地板的好處,或如何(與為何要)提升你的坐立分數舊金山的奧林匹克俱樂部(Olympic Club)是一家高級私人運動會館,創立於1860 年。他們的會員可以在大型吊燈下用餐、在修剪整齊的高爾夫球場打球,並在一座歷史悠久、有玻璃圓頂的泳館游泳。這是一個非常時髦的地方。因此,當我們在這裡舉辦活動度講座並告訴來賓坐在地板時,大家浮現困惑的表情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他們毫無選擇,因為我們已清空所有椅子。這些與會人士無疑期待聽到一些關於特殊伸展或等長收縮的資訊,或是海豹部隊成員才會知道的鬆動技巧,但得到的卻是要求他們像幼兒一樣盤腿坐的指令。我們看著他們不自在地扭動。我們那天在奧林匹克俱樂部想表達的重點是,坐地板(如果你常坐的話)能幫助你更熟練地坐下,然後再站起來,過程不需要任何支撐。另一個好處是,這可以部分抵消身體日復一日久坐(坐在椅子上、沙發或開車,也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直角的坐姿)採取代償姿勢的影響(有時候甚至引發疼痛)。我們的身體天生就是用來坐地板的,因此當你每天花一些時間坐在漂亮的鑲木地板或絨毛地毯上時,你正在協助「野化」你的髖關節。坐在地板上可以恢復髖關節的動作範圍,這不僅使得起身與坐下變得更容易,也有助於修復久坐引發的肌肉骨骼問題。
-
2024-11-05 癌症.胃癌
「恐怖漫畫之神」楳圖一雄胃癌逝!胃癌症狀像胃潰瘍、胃炎,胃痛自行吃藥可能忽略
有著「恐怖漫畫之神」稱號的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於10月28日因胃癌過世,享壽88歲。楳圖一雄代表作品「漂流教室」在日本深受歡迎,更在1987年翻拍成電影,2002年翻拍成電視劇,由山下智久、常盤貴子等人主演。胃癌3大病因 發生率男高於女 依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胃癌排名第8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40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胃癌致病原因包括遺傳、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由於日本飲食中多醃製食物,造成日本人罹患胃癌情形為世界第一,但醫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為胃癌重要致病原因,罹患胃癌個案中,約8至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未改善,胃部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若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也要提高警覺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相似李偉強說,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症狀相似,如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情形,門診收治胃癌患者已多為晚期,主要是胃不舒服時,民眾常自行購買藥物服用,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建議若服用藥物後2至3個月症狀都未好轉,「病情可能就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應盡速到醫院進行胃鏡、內視鏡檢查。李偉強說,確診罹患胃癌時,首先就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癌細胞容易侵犯胃四周的淋巴結、肝臟等,如有需要還須搭配化療殺死癌細胞。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胃癌風險衛福部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依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為降低國人罹患胃癌機會,國健署已於全台9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胃鏡檢查。李偉強說,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並服藥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疾病百科】胃癌
-
2024-11-05 退休力.論壇活動
2024退休力論壇/為生命畫下優雅句點 90歲爺爺提前規畫「善終」
每當天災人禍來襲,我們不禁思考,生命的終點究竟該如何準備?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花蓮大地震後,有位90歲的爺爺撥打至器捐病主中心,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書,他表示「經歷這麼多天災,希望先做好準備,不讓家人為我煩惱。」道出許多人面對生命終點的心聲。柯彤文強調,「善終不是一瞬間的選擇,而是需要持續溝通與共識的結果。」許多長者其實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不願面對、不敢討論,「善終,不僅是病人的選擇,更是所有人都該面對的共同課題。」善終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善終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柯彤文指出,現在很多專家提到「關係自主」,也表示著病人的決定,與醫療團隊、照顧者、親朋好友息息相關,善終更需要多方的理解與支持。「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行,更強調了個人對於生命終點的自主決策。「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正是一個媒介,讓人們在預立醫療決定時,能夠透過書寫,與親友、醫療團隊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交流。這本淺白的手冊,不僅讓病人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意願,也讓相關的人士有機會參與,並理解病人的選擇。生命指南審視終老規畫終活筆記本就像是一份生命指南,幫助使用者在安靜的時刻,仔細思考並記錄自己對未來的期許與安排。分「預見未來的自己」、「我的醫療情報」、「認識善終」、「寫遺囑」及「安排告別式」等章節,每一章節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使用者審視自己的生命規畫。柯彤文指出,這本筆記本在編寫過程中,特別強調淺顯易懂,將法律條文轉化為日常語言,讓每個使用者都能輕鬆理解並運用。「筆記本不僅幫助使用者釐清思緒,更促進家人開誠布公對話,減少未來可能的爭端與內疚。」使用者藉由與家人的討論,進而面對生命的終點,讓過程不再沉重,而是充滿愛與理解。「善終,不是自己好死就好,而是要讓身邊的親人,也能夠平靜接受這一切。」柯彤文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善終的深刻理解。透過「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每個人都能在最自然、坦然的方式下,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完美的句點,不僅能夠記錄下對未來的期待,更能透過它與家人展開溝通,學習如何面對與安排生命的終點,讓生命的最後一程,充滿理解與愛。聯合報將於11月9日舉辦「2024退休力論壇」,主題為「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論壇將邀請各界專家分享理財規畫、人生3.0的高年級實習生故事,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樂活大叔施昇輝,將在論壇中分別分享「為自己許下一個善終的願望」及「告別難,善終更難」,介紹如何好死終老,並贈送「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幫助參與者在面對終活,有更充足的準備。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日期:11月9日(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30分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報名:02-8692-5588轉5616或5871udn售票網購票連結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篩、治療宜同步
癌篩推動多年,乳癌與大腸癌等早期篩檢人數逐步增加,但涵蓋率僅三成五到四成,成了最大盲點,也讓晚期病患不減反增。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指出,有些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癌篩,須思考不同策略,而無論早、中、晚期,治療缺口也都要補足,才能真正翻轉情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觀察到,過去廿年乳癌新藥蓬勃發展,但台灣在一九九六年到二○二一年的數據,乳癌發生率上升三點五倍,死亡率也增加一點五六倍,相較於美國穩定下降趨勢,台灣的發生率增長較快,原因有三,第一,美國自二○○○年便積極引進新藥,病患死亡率因而下降;第二,約百分之七的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公費篩檢,也不願就醫。第三,在台灣,約百分之十一的病患在第四期才診斷罹患乳癌,相較於美國百分之六,高出許多。曾令民進一步分析,在今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提到,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推動乳癌篩檢的貢獻度約兩成五,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藥物的治療與運用貢獻了四成七,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則貢獻了兩成九,這代表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篩檢、轉移性乳癌的治療與第一到三期的乳癌治療」都是重點。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五年乳癌新藥有六成二被健保限縮給付。以早期治療為例,像國際治療指引針對三陰性乳癌、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病患所推薦的PRAP抑制劑,或像可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皆未納健保給付。至於大腸癌八年來第四期患者從百分之十六成長到百分之廿一,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在治療上,台灣乳癌、腸癌等治療指標的認定、執行仍有進步的空間,國際上公認,為大腸癌病患進行淋巴結切除手術時,需要切除十二顆以上淋巴結,病患預後比較好,但在執行上,醫療機構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應推動統一的高標準治療模式,對病患較有利。至於篩檢方面,應有更好的效益評估,曾令民提到要七十、八十歲女性乳癌篩檢有必要嗎?她們乳腺已逐漸萎縮,反而要強調觸摸,年輕女性則因乳房緻密,乳房攝影是否適合,都可以討論。張正雄也認為,要整體降低癌症死亡率,除了先進治療的可近性,減少治療延誤及民眾健康意識外,必須尋求新的早期發現策略。對此,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對於是否要用相同的篩檢工具會進行檢討,但癌症篩檢最大痛點是涵蓋率,乳癌篩檢一直沒有突破四成,大腸癌篩檢也沒有突破三成五,會持續努力;至於癌症篩檢陽性患者的計畫也將持續進行。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3 醫療.百病漫談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慢性發炎導致疾病-商機篇哈佛大學在2022-3-29發表Should you be tested for inflammation?(您應該接受發炎檢查嗎?)。作者是Robert H. Shmerling醫生,哈佛醫學院風濕病科臨床主任。長期發炎會導致慢性疾病和死亡,但如果您只是依賴頭條新聞來獲取健康信息,您可能會認為消除炎症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甚至可能消除衰老。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如此,近年來我們對慢性發炎如何損害健康的了解已經大大加深。有了這種認識,就出現了三個常見問題:我是否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有發炎?我怎樣才能知道我是否患有發炎?有發炎的檢測嗎?發炎的檢測醫療保健使用許多發炎檢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測試無法區分急性發炎(可能因感冒、肺炎或受傷而發生)和更具破壞性的慢性發炎(可能伴隨糖尿病、肥胖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發炎檢測:1.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此測試測量紅血球沉降到垂直血液管底部的速度。當發炎存在時,紅血球下降得更快,因為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使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雖然會因實驗室而異,但正常值通常在 20 毫米/小時以下,而超過 100 毫米/小時則是相當高。2.C反應蛋白(CRP)。當發炎存在時,肝臟中產生的這種蛋白質往往會升高。正常值是小於3mg/L。超過 3 mg/L 的數值通常用於識別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全身性發炎可使 CRP 升至 100 mg/L 或更高。3.鐵蛋白。這是一种血液蛋白質,反映了體內儲存的鐵質。最常用於評估貧血者是否缺鐵,在這種情況下鐵蛋白水平較低。或者,如果體內鐵過多,鐵蛋白水平可能會很高。但當存在發炎時,鐵蛋白水平也會升高。典型的正常範圍是 20 至 200 mcg/L。4.纖維蛋白原。雖然這種蛋白質檢測最常被用來評估凝血系統的狀態,但當存在發炎時,其水平往往會上升。正常的纖維蛋白原值為 200 至 400 mg/dL。發炎檢測有用嗎?在某些情況下,測量發炎可能非常有幫助。診斷炎症狀況。其中一個例子是一種稱為巨細胞動脈炎的罕見疾病,其ESR 幾乎總是升高。如果新出現的嚴重頭痛和下顎疼痛等症狀表明一個人可能患有這種疾病,那麼上升的ESR就可增加對這種疾病可能性的診斷。監測發炎狀況。例如,當某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時,ESR 或 CRP(或兩種測試)有助於確定疾病的活躍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如何。這些測試都不是完美的。有時會出現假陰性,有時會出現假陽性。您應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嗎?目前,發炎檢測並不是所有成年人常規醫療照護的一部分,專家指南也不建議這樣做。就我所知,只有一個團體在沒有特定原因的情況下會建議對所有人進行常規發炎檢測,那就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發炎檢測的公司。發炎可能是無聲無息的——那為什麼不進行測試呢?確實,慢性發炎可能不會引起特定症狀。但是,對許多疾病而言,常規的篩檢是比炎症檢測來得更有幫助。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丙型肝炎及其他慢性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大多數這些病症的標準醫學評估不需要進行發炎測試。如果您確實患有這些病症之一,您的醫療團隊可以推薦正確的治療方法。總結發炎測試在醫學評估和監測某些健康狀況(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作為常規測試,它顯然沒有幫助。更好的方法是養成健康的習慣並接受常規醫療護理,以識別和治療導致有害的發炎。版主總結:儘管慢性發炎的確是跟某些疾病有關,但如果您因為擔心發炎而私自購買檢測方案(例如Zoe這家公司的「個人化營養計劃」),那您就只會是詐騙的受害者。真正重要的是,要用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來降低發炎的風險。原文:慢性發炎導致疾病-醫療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2 養生.抗老養生
型男生理年齡不到17歲!擊敗富豪奪下「返老還童奧運冠軍」揭8個抗衰訣竅
人類為了對抗衰老,甚至為此舉辦凍齡大賽競技。美國矽谷富豪企業家約翰森(Bryan Johnson)於2023年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Rejuvenation Olympics),讓人們透過各種逆齡手段,看誰能將衰老速度放到最慢。約翰森致力於對抗死亡,他投資上百萬美元進行抗衰老自我實驗,包括吃藥、嘗試基因療法等盡力對抗衰老。而他不光是自我追求,甚至將其視為一項專業運動,並邀請有志之士一同參與,因此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約翰森規定只要參賽者完成特定的血液測試以測量他們的生物學老化速度就可以參與,多個線上動態排行榜於2023年1月發布,展示誰是最佳的抗衰老者。比賽競爭的關鍵指標之一是「老化速度」,指的是身體每年在生物學上老化的速度,管理比賽公司通過血液測試來測量。此外另一個排行榜將展示按器官系統排名最慢老化的人,比如誰的腎臟、肝臟和肺部在相對於實際年齡時最為年輕。這項比賽吸引上千人參與,參賽者透過改變飲食、運動計畫和睡眠習慣、使用補充劑、非標準藥物和其他醫學干預來降低他們的老化速度。身為創辦人的約翰森並沒有在自家比賽取得冠軍,真正的延壽高手為愛沙尼亞的男子蘭德(Siim Land),他於六月一度一舉登上排行榜榜首,29歲的他生理年齡不到17歲,每年衰老年齡僅0.65歲,擊敗投下巨資的富翁約翰森。蘭德說他每年花在長壽的費用為1.1萬美元(約新台幣35萬元),但自己並沒有太看重比賽結果,認為能夠參與已經很好了,並不會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頭銜。蘭德的8個抗衰訣竅訣竅1:早起曬太陽蘭德早上6點左右起床,帶狗去跑步並曬太陽,每周 2-3次,每次15-30分鐘,選擇早晨或黃昏陽光柔和的時候,曬腿部、腹部、背部等部位。陽光照射可促進體內5-羥色胺和內啡肽生成,有助於保持情緒、增強免疫力,對一些皮膚疾病也有緩解作用,還能合成人體所需維生素D。訣竅2:睡前防藍光蘭德晚上10點左右入睡,睡前1小時戴防藍光眼鏡。夜間電子設備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釋放,影響睡眠和生物鐘節律,戴防藍光眼鏡可提高睡眠質量、緩解疲勞。訣竅3:高蛋白質與高多酚攝入蘭德飲食結構類似地中海飲食,注重攝入魚雞胸肉、雞蛋等高蛋白食物,每天至少吃 120-140克蛋白質;同時食用堅果、橄欖油、咖啡、漿果、種子等富含多酚的食物,高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菌群的作用,還能輔助清除衰老細胞。訣竅4:遵循168輕斷食蘭德一天中8小時進食,16小時禁食。斷食期間細胞進入「自噬」狀態,可清除衰老的細胞器,回收蛋白質廢物,緩解蛋白質堆積。訣竅5:多樣化運動組合蘭德每周進行兩次45分鐘的力量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每周兩次60分鐘的有氧運動,提高心肺功能;還有一天專門做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IT),這種運動能持續消耗熱量,實現減脂增肌,幫助保持年輕的身體狀態。訣竅6:運動後紅外線理療蘭德運動完後,將自己包裹在紅外線毯子裡20 - 30分鐘。細胞受到紅光波長照射時,分子、原子振動加快,局部溫度升高,細胞的通透性、酶等會發生改變,還能增加熱量蛋白,加速新陳代謝,減少細胞損傷、緩解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訣竅7:補充適量補劑蘭德每天會吃一些補劑,如Omega3、甘氨酸、肌酸、甘氨酸+Nac等,補充膠原蛋白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肌肉流失。訣竅8:保持低壓力生活蘭德強調低壓力生活,好心態是良藥。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會使人體產生過多自由基,攻擊粒線體,加速細胞老化。減輕壓力後,壓力導致的衰老可以逆轉。
-
2024-11-02 焦點.生死議題
人死前有什麼徵兆?嗜睡、食欲減退…10跡象顯示一個人將瀕臨死亡
資深演員石英上月底以82歲高齡自然老化過世。死亡固然令人哀傷,但這條每個人必走之路,如果是安詳的壽終正寢,也是福氣。而不管是自然老化、或生病、意外,死亡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以下整理人臨終症狀10個跡象,讓我們比較能夠察知身邊親人是不是即將末日,好把握時間與他們道別。人臨終10個跡象一個人接近生命終點時,會有什麼樣的徵兆呢?專家指出,人們通常會經歷某些身體和精神變化,這些變化通常在死亡前的最後一到三個月開始,包括:食欲減退、便秘或尿失禁、出現幻覺等,還有一種特別的呼吸聲,被稱為「瀕死嘎嘎聲」,這是因吞嚥困難,無力將聚集喉後部的口腔分泌物咳出,或肺部分泌物增加,於吐氣時發出痰音般的嘎嘎聲。痰音在吸氣、吐氣都會發生;嘎嘎聲在吐氣時較明顯。.疲勞、嗜睡、不易喚醒.食欲減退或吞嚥困難.便秘或尿失禁.精神錯亂、出現幻覺等譫妄狀況.血壓和心率波動或不規則.煩躁不安.皮膚濕冷、手腳冰冷.疼痛加劇.呼吸急促或呼吸減慢或異常.瀕死嘎嘎聲每個人狀況不一定,也並非所有的徵兆都會出現。親人若有這些跡象出現,這時我們能做的,是他們在比較舒適的狀態度過,食欲不好不用硬要強餵,盡可能幫助他們解除各種不舒服與疼痛。人會知道自己快死了嗎?而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快死了嗎?一般而言,人們在死前會愈來愈嗜睡,漸漸陷入昏迷,一種深度意識喪失和反應遲鈍的狀態。此時他們無法再做出反應,但仍可能聽到其他人說話。因此,在親人臨終前,在他們身邊說說話仍被認為是有意義的,不管是對生者或將死者而言。至於經歷漫長生病過程的人,同樣也會知道有預感來日不多,他們在很少的清醒時間時,會跟身邊的人透露,似乎看到要去的地方、已過世很久的親人等,這些跡象都說明他們即將離去。死亡5徵象而臨終的那一刻真的到來時,以下幾個現象顯示人已經死亡:.感覺不到或聽不到呼吸.沒有心跳,脈搏、頸動脈博動都停止。.對聲音或觸摸沒有任何反應.眼皮微微張開、眼睛固定在某個地方.下巴放鬆,嘴巴微張【參考資料】.《verywell health》.《SANFORD HEALTH》.衛福部臺南醫院.榮民體系居家緩和照護支持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1 醫聲.Podcast
🎧|上海網紅赴歐安樂死,它和協助自殺哪裡不一樣?專家告訴你台灣可以做得更好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幾年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如此。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到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強調的是自然死,安樂死或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我們強調的是安樂活、自然死,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要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該有的生命長度。」🎧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這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而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也就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另外,包括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是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但實際上執行時,也不是所有疾病都適用,《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十二項重症及罕病皆無法適用。不過要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從討論的過程中,讓家屬真正了解病人的意願,也讓自己決定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在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而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你執行自己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須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種同意書,是代理你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因此,柯彤文指出,意願簽署者都可以委託醫療委任代理人,除了因你的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擔任;但這人的特質一定是要了解你的,也因為要幫忙執行醫療決定,所以也不能距離你太遠,更重要是必須有能力捍衛你的醫療權利,尤其現今天邊孝子很多,不能因為他人的吵鬧就違背意願人的醫療決定。而近年天災不斷,也讓國人開始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重要性。日前花蓮大地震就有一名九十歲的老爺爺,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柯彤文說,老先生決定在經歷這麼多的天災意外後,開始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表示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他們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僅有點狀的一瞬間,而是由持續的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不過,法規上仍有些無法涵蓋的部份。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的先生十餘年了,已經精疲力盡,現在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另外一位女士則是急迫的想知道,對於已經臥床3年且失去意識的先生,是否能代簽意願書以幫他拔去身上的鼻胃管…言談之間,有對於沒在親人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而感到遺憾,也有看到法規上路,就如同看到浮木一般希望能讓彼此解脫的。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必須要在個人清醒的情形下簽署,若植物人之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是無法幫忙執行的,這也就是希望民眾可以事先決定好,最後一哩路想要的醫療決定,不要留下為難與遺憾給自己的親人。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目前全台灣成年以上人口來看,簽署率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要自費3,000多元,在沒有急迫性的狀況之下,仍會考量避免增加家庭的負擔。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目前也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柯彤文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經歷:振興醫院院長室 管理師國泰醫院品管部 管理師萬芳醫院品管部 組員學歷:銘傳大學國企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許凱婷音訊剪輯: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11-01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症早發現早治療 可延緩退化5至8年
● 全世界每年約990萬人罹患失智,平均3秒有1人● 較新診斷方式有兩種,正子斷層掃描、血液檢測● 最新研究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2017-202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1人。明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人數也逐年增加,隨著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問世,更凸顯失智症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的重要性,至少可以延緩失智症退化5至8年。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近幾年失智症在診斷工具和治療上都有新的突破,失智症如果能提早發現,並且在病程早期就服藥,加上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可以停留在早期階段大約5到8年,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減輕家人的照顧負擔有很大幫助。正子掃描 具有高準確性目前較新的診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類澱粉斑的「正子斷層掃描」(PET),因為類澱粉斑是屬於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病理變化,會在大腦產生特殊病變,如果自覺已經有症狀,而且大腦影像檢查發現有類澱粉斑,後續認知功能持續退化的機率高,速度也較快,因此正子斷層掃描具有高準確性;另一種則是「血液檢測」,透過檢測血液中的類澱粉以及濤蛋白的濃度,也可診斷阿茲海默症。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其他類型失智症的診斷也在發展當中,主要也是利用腦部造影和血液檢測的方式來進行。新藥問世 輕度失智福音王培寧指出,以前會覺得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卻沒有任何有效的藥物可治療,只能提醒患者調整生活或是運用非藥物處方箋來延緩失智症退化,但近兩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通過兩種去除類澱粉斑的藥物,這兩種藥都是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做治療,也就是趁著症狀還很輕微時服藥,如果病程已是中期或晚期,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很明顯,例如神經細胞死亡比例太高或是發炎反應已經太嚴重,此時給藥就起不了作用。「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非常重要。」王培寧強調,有些患者例如高學歷背景的病患,會想辦法掩蓋自己的失智症狀,反而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所以還是要勇敢循著正規管道就醫。遠離失智 多動腦多活動 要遠離失智症威脅,許多失智症徵兆必須注意。王培寧說,從走路姿勢可判斷失智症風險,大腦的疾病會影響動作的功能和速度,造成步態上有些變化;最新研究也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因為該有的聲音或視覺的刺激不夠,而加速大腦退化,尤其中老年人常發生視力和聽力問題,過去沒有特別重視,現在應該正視,其實很容易改善,民眾不要輕忽。如何預防失智症上身?王培寧強調,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留意慢性病的控制、多動腦、多活動等。在運動方面,要結合有氧運動跟肌力運動;飲食方面,可採行地中海型飲食、麥得飲食;多參與適合自己的社交活動,趨吉避凶,遠離失智症風險。
-
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超過60歲身體硬朗卻猝死?資深醫揭「對健康勿過度自信」:光做體檢仍不夠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自認身體硬朗,等真的出問題甚至倒下時才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健康。日本資深心臟外科醫師呼籲長者對健康勿過度自信,並介紹若要健康長壽得進行哪些關鍵措施。看似健康不是真的健康 猝死並非毫無徵兆擁有20年心臟外科經驗的家庭醫師古田豪記指出,不分年齡或性別,猝死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猝死是指撇除事故或自殺,一個人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原因十分多元,如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等心臟病、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血管疾病,以及主動脈瘤破裂和主動脈剝離,都會導致猝死。 古田表示其中最常見的是心肌梗塞,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菸和遺傳都會導致血管硬脆化,這並非一夕之間造成的,動脈硬化擁有一段長時間的進程,許多人認為猝死是毫無徵兆的死亡,這是錯誤的觀念,許多心臟病患者只要得到適當的治療與日常護理,就不會猝死。新聞中時常會看到貌似健康的中老年男性猝死,事實上健康只是表面,卻忽略其血管和細胞的狀態,許多猝死事前都有預兆,但可能只是小到自身都無法覺察的症狀,當事人沒有意識到這件小事會危及性命。上了年紀勿過度自信 定期體檢觀察變化很關鍵古田指出如果超過60歲並對自己的健康情況充滿信心又沒接受體檢,那麼猝死的風險很高,他解釋因為我們不知道自身血管和細胞每天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此外每年進行體檢便認為自己很安全,也有猝死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掌握每年體檢數字如何變化,那也是毫無意義。他舉例血液檢查一年內血紅素從15下降到13,即使13和15都在正常範圍,但不會無緣無故降低,有可能是腸胃道癌變所致。與其自我安慰數值都在正常範圍所以沒事,應該將數據告知家庭醫師和討論,以便能盡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他強調:「對於健康過度自信無法保證健康的長壽」。資料來源/money post
-
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1】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能跨過5年存活期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晚期肺癌離世,享年59歲,因正值壯年,震驚各界。「我還能工作嗎?」「剩下多少時間?」「小孩還小怎麼辦?」病患剛確診時,思緒常一團混亂,對未來感到害怕與徬徨,尤其年輕就得到肺癌的患者更是憂慮工作與家中經濟。與醫師討論 適合的治療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博士表示,肺癌病患與家屬因擔心死神來敲門,常會拿著各式各樣的資訊詢問醫師,看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成功的案例,就要求接受一樣的治療,忽略每個人的基因、病況不同。他提醒,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不必追求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最新治療藥物,例如有位海軍上校確診3B期肺癌時僅44歲,使用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目前已存活超過7年。先基因檢測 再找治療法據近10年統計,20至60歲勞動人口罹肺癌人數增加9成,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過半確診即為晚期,111年整體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21.8人,嚴重衝擊社會與家庭。邱昱棋建議,肺癌病患確診後,先接受基因檢測,並依年紀、病況、共病、經濟狀況等,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像該名海軍上校,當時手術後因有殘存腫瘤,先以化療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復發,再次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幸運的是健保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病況穩定,最近剛辭掉軍職回歸家庭。所謂「接續治療」,是指病患對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次接受基因檢測,並接續使用另一種方式治療。以亞洲人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為例,本土研究指出,若病患先接受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即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以國內回溯性研究的數據顯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繼續治療,不只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至61.8個月,病患在治療期間,亦可正常工作、陪伴小孩、出國、從事休閒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若產生抗藥性,想再找到其他標靶藥物治療,相對困難。」邱昱棋分享,曾有位50歲有腦部、骨頭轉移的肺癌病患,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0個月後產生抗藥性,無法負擔基因檢測,最後能做的治療僅剩化療,不久後因身體無法負荷,白血球低下併發敗血症過世。擔心副作用 用藥可舒緩當病患與家屬為繁雜資訊感到心煩意亂時,邱昱棋建議,可多與主治醫師討論,制定能平衡療效、工作與生活的治療策略。假如擔心副作用,現在也有許多相對應的處置,如用藥來舒緩腹瀉、皮膚癢、甲溝炎等副作用,「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仍能透過接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跨過5年大關,達到與肺癌共存的目標。」
-
2024-10-31 焦點.元氣新聞
石英逝世/石英20年前猛爆性肝炎昏迷,兒捐肝救命!B肝帶原會怎樣,該多久追蹤一次?
曾參與民視多檔8點檔演出、近幾年已淡出演藝圈的資深藝人石英,經紀公司證實他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於台大癌醫中心,享壽82歲。石英子女們表示,父親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也是藝人的石英女兒林千鈺稍早忍悲回覆記者:「我答應過爸爸會把媽媽照顧好。」家屬遵循石英遺願,身後事從簡,11月17日於台北市第二殯儀館舉辦追思告別式。石英40歲就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石英早在40歲時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還經常日夜顛倒拍戲,沒想到要保養肝臟,更沒有定期檢查。2000年發現肝裡有個小紅豆般的肝腫瘤,2001年檢查發現腫瘤有長大的現象,同年中秋節後切除1公分大的腫瘤。2002年5月因猛爆性肝炎呈現重度肝昏迷,後來兒子捐出近6成的肝臟,才讓石英及時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其實在檢查出肝腫瘤前,石英生活過得也算健康,菸酒不沾,當時石英老婆吳玲表示,石英的心律調節器裝了2年,還曾因氣胸開刀,可能是抗生素等藥物吃太多。換肝後的石英更重視養生,不熬夜、定期看醫生,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雖然石英仍以82歲高齡自然老化逝世,大家仍應警愓B型肝炎帶原罹患肝病的高風險。B肝帶原一定會得肝病嗎?台灣罹患肝病的人很多,屬肝癌高度盛行國家,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C肝炎病患有20%會進展成肝硬化,每年有3至5%會有肝癌風險,即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是B肝帶原者,最後就一定會得肝病嗎?其實不然。同樣是B肝帶原者,有人是「健康帶原者」,一輩子與病毒和平共存,也有人肝指數高高低低,成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有些慢性B型肝炎者,終其一生肝臟不會硬化,但也有人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慢慢演變為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也有人沒有變成肝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其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只能說,B肝帶原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肝硬化、肝癌,但絕不是必然。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B肝帶原者?B肝帶原多久追蹤一次?那要如何預防肝癌三部曲?首先當然要知道本身有無帶原。可至醫療院所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凡B肝帶原每半年要定期追蹤與接受必要治療,包括肝指數、肝功能、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衛福部指出,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延伸閱讀】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B肝健康帶原者 仍可能罹患肝癌而即使是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的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全台約有兩百萬健康帶原者。根據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參考資料】.衛福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醫師分析與國人「一習慣」密切相關
今年9月,北市議員許家蓓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讓各界加強重視婦癌預防及治療。國健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停經後的女性,如果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要小心是罹癌警訊。年輕女性若月經滴滴答答或經血量突然變多,不要拖,盡快就醫檢查。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81名,其中子宮內膜癌占92.61%,將近3,000人。其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112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535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4人,為我國女性癌症死因第10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內膜癌生長緩慢,且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並非完全無症狀。子宮內膜癌有跡可循,以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來看,診斷出子宮體癌時有71.9%的個案,屬於第0期或第1期之預後較佳的癌症發展初期。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值顯示,子宮體癌之5年存活率為83.9%。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太愛進補恐刺激雌激素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環境荷爾蒙、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太愛進補了,女性初經之後,喝四物湯、中將湯,停經後又補充蜂膠、蜂王乳」,曾志仁認為,這些都會過度刺激雌激素,較易得子宮內膜癌。而國人飲食西化,吃進過多油脂、高鹽、高糖,累積成脂肪,「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元兇,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者。曾志仁說,脂肪會誘發癌症細胞成長,也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中年婦女容易發胖,一定要靠運動、飲食控制體重。4件事預防子宮內膜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至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曾志仁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或任何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子宮內膜癌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若發現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以及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4-10-28 焦點.元氣新聞
29歲女「全身灼熱發癢」竟是公寓一電器惹禍 狂噴30萬元丟光所有家當
美國加州29歲女子克萊曼(Autumn Clayman)今年二月搬進一間出租公寓後,住了幾周後臉上不時出現灼熱感,並且出現紅色斑點,接著過敏加劇,全身出現溼疹、慢性發炎和皮膚搔癢。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克萊曼不確定過敏原是什麼,於是先從食物著手,戒掉了某些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但症狀並沒有改善。克萊曼表示常常晚上癢到無法入睡,不光是皮膚癢還像身體在燃燒般,臉部、眼睛和脖子都有灼熱感,伴隨明顯的紅斑,接著身上布滿溼疹,過敏讓她感到疲倦和憂鬱。到了六月克萊曼的病情變得更嚴重,她開始懷疑是屋內的東西所致,因此先搬到男友家住兩週,症狀就緩解了。她更確信是家裡出了問題,因此花780美元(約新台幣2.3萬元)請專人對公寓進行黴菌檢測,結果兩台空調皆呈現黑色黴菌陽性反應,她在公寓時一直都有吹冷氣。黑色黴菌通常生長在水漬、漏水、冷凝等潮濕環境中,塊狀黴菌會觸發免疫反應,包括過敏加劇、打噴嚏、咳嗽、眼睛刺激和充血等症狀。對大數人而言,黑黴菌不會讓人罹患重病或死亡,但對於免疫系統較弱的族群,接觸黑黴菌會引發全身性真菌感染,導致疲勞、肌肉酸痛、胸痛、體重減輕和氣喘。測試結果出爐後,克萊曼的房東向她道歉,並僱人對公寓進行兩次深度清潔,但當她八月搬回去後第二天症狀又復發了。她深感住在這邊已經不安全,嚴重影響身心狀態和工作,於是和房東協議解約後立刻搬走。然而並不是搬走就完事,由於黴菌孢子在這段期間已透過空調散布污染了克萊曼所有私人物品,因此她被迫更換所有家具和衣物,包括桌椅、梳妝台、地毯等,加上之前的黴菌檢測與看醫生等費用,總計損失了1萬美元(約新台幣30萬元),但她表示搬到新的乾淨租屋處,總算可以專心治療以及調養身體。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Autumn Clayman | Holistic Health Coach (@autumnclayman) 分享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