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機構照護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3-06-16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其實沒那麼恐怖!一次了解洗腎照護最常問的四個疑問
面對洗腎,不只是對洗腎的恐懼,更多的是後續該如何照護,也是許多人想要了解的事情,病人在洗腎時需要注意哪些事?1.配合醫院安排時間按時洗腎治療,才能清除體內毒素和水分。2.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各種藥物都有其副作用,服用時間和方式皆不同(例如飯前和飯後)應該要依照醫師囑咐分開服用,以免影響藥效。3.血液透析當天,容易低血壓的洗腎病人,建議暫停服用降血壓藥物,或遵循醫師指示服用升血壓藥物。4.觀察有無出血情形,如果小便呈紅色、大便呈黑色、眼睛或牙齦出血,皮膚不正常的瘀青的情形,需要主動告知醫護人員。5.洗腎後發現以下事情:噁心、嘔吐、抽筋、頭暈、頭痛、低血壓、皮膚癢等,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洗腎需要他人陪同嗎?進行洗腎時,血液透析有時會發生頭暈、噁心、出血等症狀,如果有家屬或他人 陪同,往往能較及時發現,立刻請醫護人員處理。「腹膜透析」,可以居家洗腎,病人通常病況較好,可自行或請家人協助更換透析液,更容易單人處理。洗腎病人日常生活照護的注意事項有哪些?1.避免便秘,必要時服用軟便藥。便秘容易導致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易引起心律不整。2.避免食用含磷高的食物,如:豬肝、香腸、花生等,正確服用磷結合劑,避免腸道吸收過多的磷。3.每日按時量血壓並記錄,控制水分攝取和注意體重。4.預防跌倒,採用緩慢漸進式活動,環境儘量明亮環境。5.無論男女,性功能多少會受到影響,切勿自行買藥服用,如有需要可與醫師或護理人員討論解方。6.維持適當休閒娛樂,抒解壓力、減輕焦慮,並可藉此重建人際關係,擴展生活圈。7.適度運動,運動以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為原則,可減輕疲憊,增強肌力,推薦的運動方式有:走路、氣功、瑜珈、打太極拳、騎腳踏車和游泳,最重要在於持之以恆。洗腎可以申請長照補助嗎?建議撥打1966長照專線申請評估,看自身是否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之個案。1.長照2.0服務的申請條件 洗腎病人如果不是在其他機構照護(例如:護理之家、安養中心等),預計在家照顧時,長照等級必須在第2級以上,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65歲以上老人●領有身心障礙者●55~64歲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2.長照2.0服務的內容包含哪些?i.照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和家庭托顧等,已申請外籍或看護協助照顧,不在此服務項目。1級失能者不提供補助,2~8級分別補助10020元/月~36180元/月,低收入戶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5%;一般戶16%。●居家服務:照顧服務員(照服員)可定時到家中協助照顧,包含沐浴洗澡、餵食或灌食、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需特別注意此服務並非24小時的服務。●日間照顧:白天可讓病人到日間照顧中心接受專業人員的照護,晚上再接回家中由家人照顧。●家庭托顧:病人短暫時間內到照顧服務員(照服員)的家中,接受日常生活照顧。ii.喘息服務:為了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得到必要的休息與支持,分為居家喘息及機構喘息。2~6級補助32,340元/年,7~8級補助48,510元/年,低收入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須部分負擔5%;一般戶部分負擔16%。●居家喘息服務:向服務單位預約時間,安排經過訓練的照顧服務員(照服員)到家中協助病人日常活動,包含:洗澡、翻身、拍背、上下床、陪同運動、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等。●機構喘息服務:讓病人短期的到護理之家或安養護機構居住,需要與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簽立特約,由機構人員提供全天候照顧。iii.專業服務:由專業人員到家中協助病人的恢復原有的活動或生活能力,例如:由物理治療師進行四肢活動的指導和訓練、職能治療師進行臥床照護技巧和吞嚥訓練等。1級失能者不提供補助,2~8級分別補助10020元/月~36180元/月,低收入戶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5%;一般戶16%。iv.輔具服務:提供日常生活輔助工具補助,包含拐杖、助行器、輪椅、電動床、氣墊床、輪椅座墊、移位腰帶、移位滑墊、爬梯機等輔具,需要經過評估,依據病人情況和需求,確認可申請的補助項目。以3年為單位,每次最多補助40,000元,低收入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10%;一般戶部分負擔30%。v.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由物理或職能治療師到家中,評估居家環境情況,並提供無障礙設施的設置與改善建議。以3年為單位,每次最多補助40,000元,低收入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10%;一般戶部分負擔30%。vi.交通接送服務:協助病人到醫院回診或復健的交通接送,不協助病人上下樓。僅限4級以上失能者,依據交通里程給予1,680元~2,400元補助,低收入戶全免;中低收入部分負擔7%~10%;一般戶部分負擔21%~30%。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長照機構不收新案成防疫潛規則 照顧重擔重回家庭
新冠疫情肆虐長照機構,截至上周,國內已有近4成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為2.6%。雖中央持續提供免費快篩試劑,盼透過定期篩檢找出確診住民,加速診斷及給藥,現行長照機構防疫規定,若有確診者需「清零」後,才能再收新案,但許多機構面臨上1波疫情,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私下早已循「不敢積極收新案」潛規則,恐讓照顧重責回流家庭。截至8月23日,全台共有4萬8496名長照機構住民確診,依照全國現約12萬3263名機構住民,近4成住民已感染。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機構目前仍得遵守清零模式,須等到機構內最後一個確診者解除隔離後,才能收新案,且每周住民及工作人員都需定期篩檢,無論有無症狀的確診者,可盡快被找出、診斷並給藥治療。余志松直言,長照機構歷經前幾波疫情衝擊,雖已建立感控管理,但仍憂心再出現確診者,且工作人員也會染疫,照顧人力緊繃下,對於收新案態度愈趨保守。且目前雖規定,新住民當天快篩陰性即可入住,不過部分機構更為謹慎,要求必須有兩天內PCR陰性證明才算,引發家屬反彈,還沒開始相處就與機構產生不愉快。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照護人力近年大量流失,台籍看護被長照2.0政策吸引,紛紛轉做可自由排班的居家照服員,使得機構多半仰賴外籍看護,前兩年疫情封邊境外籍移工無法來台,近期好不容易開放申請,竟發生外籍看護完成檢疫後,集體從防疫旅館「消失」,疑似逃逸或遭人蛇集團擄走,主管機關勞動部、移民署至今無解方,機構若無照顧人力只能收床,最慘結局就是家人帶回照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照2.0雖幫助輕、中度家庭,但對重度家庭幫助太少,像是居住機構1年僅補助6萬元、1個月僅5千元,若在家照顧,政府補助長照服務1個月3萬6千元,相差7倍。也因此家總倡議,衛福部應將24小時住宿機構項目,納入長照2.0補助項目,希望失能第7、8級的重度家庭,提供機構補助3萬6千元,可大幅減輕家庭負擔。陳景寧說,長照機構收案情況因疫情而不穩定,許多家庭只能自己想辦法,像是聘請外籍看護,或家人協調照顧,或者離職在家照顧,但也可能出現極端狀況。先前1名年輕媽媽,同時照顧失智老母親以及兩個年幼身障童,因不符合中低收入戶條件,經濟面臨極大壓力,逼得年輕小媽媽決定棄養逃跑,後續經由社安網處置,兩個孩子被安置、失智母送日照,雖面臨法律追究,但「棄養」對她反而是解脫。國內目前約80萬名失能者,過去長照司曾評估約兩成需居住機構,需有16萬床量能,但我國目前機構總數僅10萬床,仍差了5、6萬床距離。陳景寧認為,新冠疫情只是凸顯我國照護問題,當外籍移工量能不足時,機構量能是否能補上,我國必須要加速準備。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目前住宿機構人力端,照服員人數尚維持穩定,但鼓勵長照機構可透過提高薪資水準,產學合作,吸引國內照顧人力。針對民眾端,建議多使用長照居家或社區式服務,家屬也可使用家庭照顧者據點資源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希望透過加強篩檢、即時用藥,防止長照機構疫情擴散,過去長照機構在未有新冠肺炎疫情前,即有流感、腹瀉等群聚易發生或易造成重症甚至死亡事件,因此各縣市每年或定期會到長照機構進行感控查核。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1-06-29 新聞.長期照護
疫情下長照禁探視 長者開視訊、勤運動解憂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國三級警戒,老人福利機構的服務對象為大都為80歲以上高齡失能者,屬風險較高的高危險群,加上北部地區的長照機構陸續有長者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公告:「全台住宿式老人安養護機構、身障機構及社區型長照機構,均停止開放探視。」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邀全台11家老人福利機構自辦運動會,網路串連讓各機構長者進行「吹箭」和「電子飛鏢」比賽,讓長者樂在運動,在疫情下解憂。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趙明明表示,這段期間,面對在24小時機構照護單位心佳失智團體家屋、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的長者們,容易因無法與家屬見面而焦慮與不安,家屬也擔心,少了頻繁的探視,無法確實掌握長輩的身體狀況,「爸媽還會記得我嗎?」家屬與長者的焦慮與壓力大。為了降低長者思念家人的焦慮及家屬的擔憂,心佳老人失智團體家屋及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運用line視訊系統,讓長者與家屬視訊互動。「你好嗎?吃飽沒?」等簡短的問候,對家屬及長輩而言,都是最大的鼓勵和解憂。防疫期間,為了鼓勵讓長者能持續地運動,進而提升身體免疫力,基金會邀約全台11家老人福利機構自辦運動會,運用網路與其他機構長者進行「吹箭」、「電子飛鏢」線上PK賽,透過直播分享給網路社群媒體,邀請社會大眾到網路社群媒體按「讚」,為選手們加油喝采,進而影響並激發更多長者享受運動的樂趣。基金會督導張棋雯說,疫情期間常接到家屬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到宅沐浴服務,有的家屬白天要上班,面對家中長者沐浴真的分身乏術;有的是另一半在照顧,自己年紀也大沒有體力協助沐浴,疫情期間,到宅沐浴團隊與家屬「疫」起相挺,也讓工作夥伴皆在做好防疫措施來因應,例如服務前與案家電訪確認,是否有外縣市回家的親屬、在服務現場只能維持5人(到宅沐浴團隊、長者及家庭照顧者1名)、出院返家的個案暫停14天服務、服務全程配戴口罩等機制,讓長者安全又安心的服務。家屬汪先生表示,他在物流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歸,當疫情爆發時,真的很擔心媽媽沒有到宅沐浴服務,感謝到宅沐浴團隊情「疫」相挺,配合他休假時間來幫洗澡,讓他能無後顧之憂上班。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新增6例接種疫苗猝死 累計打疫苗身亡21人
老人施打AZ疫苗猝死事件頻傳,引起社會關切和疑慮,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統計指出,民眾施打疫苗後死亡人數今天再新增6例,其中最年長95歲謝姓阿嬤15日接種疫苗,至前天下午往生,另有52歲洗腎病友黃姓男子也是15日接種昨天不治,也讓桃園累計接種疫苗後猝死個案達21例。桃園市政府統計,民眾施打疫苗引發不適死亡個案,根據民政系統通報疫苗接種前、後死亡人數,至昨天總共15人、今天再新增6人,新聞處長詹賀舜說,昨天死亡15人中,1人是施打疫苗前、等候醫師問診時身體不適,送醫不幸,另1人打完疫苗後,回家吃東西噎到送醫不治,其他都是打完疫苗回家後,隔天或隔2、3天出現不適送醫不治,其中1例向衛生局申請藥害救濟行政程序。今天再新增6人接種疫苗猝死個案,市府衛生局調查,包括82歲李姓阿公,在17日接種疫苗、昨天中午無心跳呼吸死亡;95歲謝姓阿嬤15日接種疫苗後並無不適,至昨天中午吃完午餐後離世;89歲詹姓阿嬤有心血管病史,也是15日接種疫苗,今天上午出現不適送醫不治。93歲施姓長者17日接種疫苗、19日發燒至昨天改善,未料今天上午失去心跳呼吸身亡;75歲蔡姓阿嬤在長照機構照護,17日接種苗至18下午發燒,隨後不適送醫延至19日不治。另一名洗腎52歲黃姓男子15接種疫苗,直到今天上午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緊急送醫不治,個案將送至CDC疾管署判斷。
-
2021-03-28 新聞.長期照護
家人該不該送照顧機構,總是令人糾結!社工師自己遇到這問題怎麼做?
又是濕冷的冬天,觸發我回想起四年前那段奶奶中風後住在養護中心的日子。 依然記得最後一次開車上山,到養護中心看奶奶的情景。在9度的新店山區吹著夾雜細雨的冷風,看著原本個頭不高、有點豐腴的她,卻在中風過後的三個月內兩頰開始消瘦了。坐在一群長輩中的她,顯得有點憔悴,但看見我時眼神似乎多了些亮光。 我們之間沒有太多的言語,當我叫了聲:「阿嬤!」時,心中卻有著難以言喻的情緒。說來慚愧,長照一直是自己決心投入的領域,但脫離專業的角色、回歸家庭時,我也只是個難以下決定的家屬。當大家把照顧計畫交到我手上時,角色轉換後,我其實就跟所有的家屬一樣,心情徬徨且茫然,深怕任何一個決定,都讓她受苦。然而之所以選擇將奶奶送進機構,有幾點考量: 1. 家中潛藏的不友善空間 臺北家中住在4樓公寓,入門後門口就有門檻、上洗手間也有個門檻,連進房也因為和室的裝潢,有著將近15公分的高低差。當時奶奶正屆中風過後的黃金復健期,若因受限於無法上下樓,與種種不友善空間,而錯過恢復生理機能的好時機,未免太過可惜。對奶奶而言,臺北的舊公寓,實在不利她密集復健。 2. 女性與主要照顧者的傳統思維繫絆 父親除了身為長子外,也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在父執輩的傳統家庭思維裡,兒子自然而然會成為生病照顧排序時的第一位,但「照顧」一事大多與女性的角色連結較深,雖然在照顧決策上以父親為主,但在家庭分工裡,父親主責財務面,母親才是決策後的身體力行者。從奶奶住院開始,在醫院一路陪伴照顧,到後續送至機構的主要聯繫,都由母親擔任對口。那時,她曾說若奶奶送回家後,很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奶奶。但是她身為長媳,若不能提供照顧,似乎很難跨越在傳統道德上對於社會角色的期待。 3. 與外籍看護的溝通磨合需要時間 奶奶長期與爺爺居住在雲林農村,若要符合「在地安老」的目標,理應將她送回雲林居住。不過當時爸媽尚未退休,不能夠親自照顧;爺爺的身體狀況,也無法獨自負擔照顧中風奶奶的工作,此時能夠使用的照護資源,似乎只剩下外籍看護。但與外籍看護的溝通,需要時間彼此磨合,加上考慮爺爺若無指導外勞的能力,多數溝通協調還是要倚賴爸媽兩人進行。只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還可能讓照顧壓力不減反增。中風後最重要的就是與時間賽跑!為了把握黃金復健期,我建議父親先讓奶奶入住機構,配合機構提供的復健服務,藉此訓練身體的生活自主性。4. 24小時不打烊的機構照護 最後決定將奶奶送至機構的關鍵是,機構有護理師、社工及照顧服務專業的人員,提供24小時的照顧服務。初次中風後若狀況不穩定,可能會提高二度中風的機率。在機構內,便可以透過定期復健與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穩定病情降低再中風的可能。此外,奶奶中風後申請了身心障礙手冊,可以領取托育養護補助,這也大大減輕父親在經濟上的負擔。以前老人家對於入住機構,非常排斥,認為是「被子女拋棄」。其實將長者送住照顧機構,只是換一種方式照顧他,因為任何一種照護方式,都是根據失能者的需要而產生。但唯一不變的是,無論哪種照護方式,「親情」是任何照護資源都無法替代、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我們也優先考量離家近,或交通方便探視的照護機構。這樣一來,家族的親友們便能固定至機構陪伴,給予心靈安慰,降低奶奶的寂寞。 奶奶離世後,讓我再一次思考「家」的意義,也開始在照護資源這條路上有了更深的省思。到底該在哪裡安老?該使用那些照顧資源?對於被照顧者及照顧的家屬,我們都希望能無憾且愉悅的走完最後一哩路。
-
2021-01-18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
在臺灣,提供相關照護的單位很多,從政府到民營機構都有,讀者可上「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網站查詢就近的服務單位,除了可依照地域搜索外,還可依服務性質分類(詳見底下連結)。 失智、失能者照顧機構的型態可分為機構式照護、社區式照護和居家式照護等三種。機構式照護若家中照護人力不足,無法提供失智症患者完善的照護時,可選擇機構式照護,由機構負責一切起居飲食,此類服務可以減輕家屬在體力與精神上的負擔。除了有專業護理人員提供照護服務外,還有醫師定期診療、物理職能活動、營養評估、復健等服務。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機構,可依自身情況做選擇:1.護理之家:為罹患慢性病、身心障礙的年長者,或者是出院後需繼續護理之患者,提供長期照護需求。2.長照機構:有意識但生活需要協助,或無法自主生活但不需要隨時看護的長者。3.安養中心:想要自費入住,或有長照必要的獨居高齡者,通常無重大疾病,且生活可自理。4.老人公寓:由各縣市政府設立,以租賃方式出租給日常生活能自理的長輩,和許多安養機構一樣會安排休閒活動、餐食、簡易醫護等,並保有獨立生活空間,例如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社區式照護若不需要全天候照顧患者,只需協助部分日常生活照顧,或想促進患者與他人交流聊天、接觸人群,即可選擇社區式的照顧資源。這類機構能使患者得到專業醫療照護,又能增進社會交流。1.日間照顧中心:提供失智、失能長輩託付服務,家屬可在白天將長輩送至日照中心,由社工、護理師以及照服員等專業工作人員提供生活照護,晚上再接回家。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長者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詳見底下連結)。 居家式照護指由專業人員到府服務,依服務內容不同,可概略分為以下兩種:1.居家照護:由專業醫護人員,定期前往住家提供醫療服務。2.居家服務:由照護服務員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服務,如陪同就醫、家務、打掃等。以上兩種均可向各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
-
2020-10-22 科別.精神.身心
兒虐傷害難撫平 長庚:寄養機構兒少終身精神疾患達5成
經歷幼年變故、兒虐而被送進寄養機構的孩子,林口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今發表最新研究,有高達五成住在寄養機構的兒少會出現終身的精神疾患,與一般罹患精神疾患的兒少盛行率相比增加二成,其中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症,以及對立反抗行為。「妳千萬不准說出去」12歲的小妮(化名)從小失去父親,小妮媽媽結交的新男友卻長期對她性虐待,要脅她千萬要守住這個秘密,不能說出去,直到某天清晨,上夜班的媽媽發現小妮下體流血,才發現小妮長期被男友性侵,小妮因此被安置在寄養機構,雖然展開了新的生活,長期被性侵的惡夢卻仍舊揮之不去。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說,這僅是她照顧過類似遭遇兒少中的其中一人,受虐兒少獨自承受這些秘密,受虐揭露時間往往是好幾年後,偶然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件引發,才可能對外人一口氣說出口,但對於兒少的內心而言,早已受到嚴重的創傷。根據統計,全台去年兒少收容人數約近3000人,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提供桃園地區多家寄養機構的兒少長期完整評估及身心照護,今年針對2011至2014年間的97位兒少身心調查結果進行研究。林口長庚兒保中心研究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高出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達2成;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22.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5.5%)和對立反抗行為疾患(13.4%),其它還包括憂鬱症(10.3%)及創傷後壓力症(4.1%)等。同時研究也發現,機構兒少的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症、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的終身盛行率,是一般兒童精神疾患盛行率的1.5倍、6.7倍及41倍。此外,機構中兒少6個月的精神疾患盛行率為28.9%,也高於一般台灣兒童和青少年的25%。梁歆宜說,機構中兒少約有一成自述有明顯憂鬱,且在8到12歲的族群高達一成七,雖然排行不是最高卻是殺傷力、後座力最大,這些念頭都可能影響兒少萌生輕生意念;而創傷後壓力症也常令受虐兒少走不出過去的陰影,回覆回想過去受虐情景。林口長庚兒保中心主任葉國偉醫師表示,兒少遭受虐待或不良對待,可能導致或加重其精神疾病,如反應性依附障礙、分離焦慮、懼學症、憂鬱症、適應障礙、創傷後壓力症、飲食障礙、對立行為疾患或規範障礙等,也可能加重其原有的精神疾病,如自閉症類群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學習障礙等。此外,有些身體虐待傷及頭部創傷,也會影響兒少認知功能或執行功能,因此完整的精神科診斷性評估與神經心理功能評估,可提供後續社會心理治療介入之依據,也可提供後續機構照護及教育系統之依據。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難擋親情 安養院隔鐵門「探監」
隔著一道鐵門,養護機構住民阿嬤淚眼汪汪,與門的另一邊的兒子、孫女對望,而小孫子的小手穿過鐵門的縫洞,輕輕拉著老人家的手臂,安慰說「別哭,我們來看妳了」,一旁機構照護員則相當緊張,緊盯親子會客,就怕一個不小心,新冠病毒入侵安養機構。我國連續廿九日未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亮眼防疫成績背後,有著眾多無名英雄,安養機構裡的本國籍與外籍照服員、社工、護理人員均是。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照服組組長趙志宏說,日前疫情嚴峻期間,全面禁止訪客探視,對照服員來說,就是一大挑戰,儘管指揮中心建議透過視訊來維持互動,但對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住民來說,手機視訊難度極高,加上視力差、聽力不好,即使照服員在一旁協助,也很難安撫其躁動情緒。愛愛院社工組長謝蕙如說,少數失智長者見不到家屬,躁動不安,照服員需花許多時間陪伴安撫,如場面難以應付,機構想出兩全其美的會客方法,採「探監」模式,家屬在鐵門外面,住民在裡面,雙方都必須戴口罩,消毒雙手,隔著鐵門聊天、說說話。還須顧及外籍照顧服務員身心壓力,以愛愛院為例,最多可容納二三八名住民,印尼籍照顧服務員高達廿九人,日前機構全面禁止探視,照服員不得外出,整個機構宛如壓力鍋,陷入緊張狀態。護理長高麗閑說,全體照服員每天清潔環境兩次,每次需重新調製漂白水,擦拭長輩接觸過的物品、桌椅、扶手、地板、牆面,一次耗時一個小時,工作繁重,假日又不能外出,許多外籍照服員身心俱疲,抱怨不斷,機構必須給予關心及說明疫情狀況。此外,長輩如有就醫需求,「又是另一挑戰」,樂陶居經理蔡孟維說,照顧員須陪同就醫,為謹慎起見,長輩返回後,須隔離十四天,這段期間工作人員戴口罩與手套輪流為長輩送餐、量體溫等,還必須安撫老人家的情緒,工作量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