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名人.李偉文
搜尋
李偉文
共找到
53
筆 文章
-
-
2024-11-1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人人都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傳奇
自從公共電視將《茶金歲月》這本書改編成電視劇之後,新竹北埔成為觀光旅遊熱門地點,「姜阿新洋樓」更成為年輕人的打卡聖地,也讓許多人透過這本書瞭解二戰前後台灣庶民百姓的生活日常。十多年前齊邦媛教授以自傳《巨流河》記錄二次大戰前後,有一群人在那巨變的大時代中,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故事。當時就盼望著,在同一個時代,不同族群在不一樣的環境中努力生存的前輩們,是否能如同《巨流河》般,為有緣匯聚到台灣的各個族群,留下真實的紀錄。很開心《茶金歲月》實現了當年私心的盼望,更榮幸的是,書中許多的情節,三十年來,我就斷斷續續聽聞,並親眼見證「姜阿新洋樓」失而復得及修復過程的諸多「奇蹟」。因為我與作者的女兒廖惠慶及女婿黃雍熙,都是荒野保護協會從籌備至今的志工,這三十年來經常碰面,算是在環境運動上有著革命情感的老伙伴,所以有幸一路見證廖伯父及其子女們的傳奇故事。《茶金歲月》表面上雖然只是作者的自傳,但從個人經歷與真實細節的描述中,可以建構出二戰前後,台灣本土產業發展與興衰的過程,甚至小到當時的車票、柴米油鹽的價格,都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真可說是民間版的史記。對於離那個時代還不遠的我們,從書中也能推想父母親那一代的生活起居狀況,有重回歷史現場的樂趣。不要小看這個似乎屬於個人的自傳,誠如傳記作家楊艾俐所主張的,人人都可以寫傳記,不必是個大人物,因為即使是一粒小水滴,也可以映照世界。她認為,歷史是宏觀,時代是長河,傳記是時代的小小身影,是一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人們從個人傳記得到的啟示,不下於從宏觀歷史得來的經驗,甚至更超出一個時代所能告訴我們的事。的確,寫回憶錄應該是每個人走過青壯年後的必修學分,不是為了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體會,提供給別人參考,人類社會的進步,來自於能承續前人的經驗,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另一方面,寫回憶錄對個人來說,也有精神療癒的作用,因為所有的經驗其實都沒有真正地過去,都潛藏在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我們可以在隔了一段時空距離後,重 新審視種種生命經驗,賦予新的意義。而且過往有很多事情當年來不及體會,如今透過書寫回憶,就能將模糊的印象重新描繪一次,從中得到領悟,然後在當下還來得及時,擁有改善或實踐的力量。每次聽惠慶、雍熙賢伉儷聊到廖伯父的點點滴滴時,總會羨慕我們的父執輩歷經二次大戰,活過大變動的時代,而我們的生活環境雖然比他們安穩且物質條件豐盛,卻也相對平庸。不過當我再度仔細拜讀《茶金歲月》前傳,最近出版的《生徒年代》時,卻又有不同的體會,覺得我們也有屬於我們獨特的「大時代」。每個世代只要如同作者面對當下命運不逃避,以真誠樸直的態度勇於任事,不必是大人物,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代裡寫下屬於自己的傳奇,為世界增添一些光彩,也同時留下時代的共同記憶,讓大家不會忘記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與國家的精神。一個有根的民族,會走得比較安心,比較篤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9 名人.李偉文
與自己、與過去和解 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隨著歲月流轉,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多數隨風而逝,但在不同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最近有個媒體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高達近八成的長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有機會做好和解,修復關係,不留下遺憾。和解是回顧生命歷程,跟自己和自己在意的人道謝、道歉或道愛,及時表達深藏內心的話,心中的負擔才能放下,不管是否能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都能讓自己減輕悔恨,解開老是糾纏的心結。佛教認為生命無常,萬物都來自於因緣聚合,我們會遇到「順」的因緣,也會有「逆」的因緣,但是如果能轉念,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觀點改變,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過往的經歷,那麼逆的因緣也會變成好因緣。如何改變觀點?如禪宗大師所說:「要轉變某樣事物之前,一定要先對其感謝,祝福、否則無法將之轉變。」當然,有的人運氣很差,人生境遇很淒慘,要他們對一切感謝,好像是強人所難。但是,物理學天才霍金的心情或許可以讓我們參考。有一次在研究會空檔,有位女記者抓住機會問霍金:「盧伽雷氏症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您會不會認為命運對您太殘酷了?」霍金回答:「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段話是霍金用僅剩一根還能活動的手指頭,在鍵盤敲下的。霍金的確有理由怨恨老天爺,為何讓他在二十多歲大好青春歲月時就罹患令人絕望的病,但他卻以高度殘障的身體在科學上創造出奇蹟式的貢獻,我想,他有這種「對一切感恩」的心情,才能滋生出無比的生命力量,戰勝身體的限制。將潛藏在內心的創痛與傷害重新梳理,不必否認,也不能忽視或放大,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然後原諒,之後就可以真正放手,不讓那些記憶啃蝕心靈。接受一切,意指學習放下,不再執著追求非達成什麼目標不可,也意指接受命運的安排,即便始終懷抱著救世理想勇敢精進的孔子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提醒:「你放鬆手掌,然後滑落,進入偉大傑作之中。」是的,不要對抗,接受事實,順流而下,不要執著於非得如何不可的控制欲望。有人活得很不開心,因為無法接受改變,比如,我們最好學著接受年紀漸長後身體的衰敗,感謝現在還能夠做得到的事,就能享受生命不同階段賦予我們的體會;但假如我們否認,試圖抗拒,不僅於事無補,增加痛苦,還會錯失當下美好的事物。對所有與我們相遇的人與一切事物表達感激,不代表我們的人生是完美的,而是表示我們充分意識到自己獲得的祝福。德國神學家埃克哈特曾表示:「如果你在生命中唯一會說的祈禱詞是謝謝,那也就夠了。」與自己和解最終目的為了能獲得幸福的人生。如大文豪馬可吐溫說的:「人生苦短,時間根本不夠用。不值得浪費時間在爭執、道歉、心碎跟解釋上,人生只值得用來「愛」。人生就這麼短短一瞬,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也不要辜負。」是的,人生啊,只值得用來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原來人類天生不愛動
「全世界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被人要求運動,應該運動多少,以及用什麼方式運動。」看到《天生不愛動》的作者寫的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心有戚戚焉。作者丹尼爾‧李柏曼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在這本厚達近五百頁的書裡,他以自然史及演化的角度,破除許多關於運動的迷思。雖然人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健康醫療專家也不斷對民眾耳提面命要多運動,之所以要這麼費力「威脅」大家,其實是因為運動基本上是違反人的天性的行為。也許因為討厭運動,大文豪馬克吐溫幽默地諷刺:「我唯一的運動是在規律運動的朋友告別式上抬棺。」一直到沒多久以前,人為了三餐溫飽,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勞動,除非必要,人類的祖先會盡可能的休息,不管是男性狩獵動物、女性採集植物,每個人都要花上許多勞動時間,才能獲得勉強生存的能量,若耗費時間去從事沒有必要的運動,就勢必犧牲繁殖養育下一代所需的額外能量。因此,避免非必要的身體活動,是人類幾百萬年來透過演化所內建的本能行為。只是這些年科技的進步,我們突然能夠以祖先完全無法想像的方式輕鬆過生活。我們坐著不動,單單看著電腦螢幕就能工作賺錢,肚子餓了打電話就有人送來豐富的大餐,我們不必像老祖先一樣,必須每天走上十公里才能勉強獲得熱量貧瘠的一餐。偏偏我們身體還是受著百萬年來演化的影響,必須維持一定數量的活動,身體的運作才能達到最佳狀態。但是我們的習性卻受演化影響,若非絕對必要,我們會盡可能休息不動,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被強迫或強大的誘因鼓勵,我們就一定會坐著或躺著。於是人類社會就出現一種很有趣的矛盾現象,除了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椅子上之外,到哪裡都開車或搭乘交通工具、上下樓也都搭電梯;然後為了彌補自已的懶惰,又花錢到健身房跳上跳下或在跑步機上跑半天,卻又哪裡也去不了。運動創造了商機,也成了龐大的產業,原本走路、慢跑及其他各種運動都是免費的,但是商人卻引誘我們上健身房、穿特製衣服、使用特殊裝備運動。喜歡運動的人會說,運動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或腦內啡,能夠讓我們覺得舒暢開心,甚至會健康的上癮。可惜的是,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要在運動一段時間後才會分泌,而且愈常運動的人多巴胺的受體才會愈多,因此對於還懶在椅子上的人來說,要以此為理由說服他們起身去運動,還是很難的。另外一個讓我們逃避運動的藉口是「沒時間」,因為運動產業已經將我們洗腦,以為要撥出時間到健身房才算運動。其實近年的研究發現,運動的量比運動強度重要,而且頻率多比單次的長度還要重要。美國運動醫學會在2010年的指南還認為,每次至少要活動十分鐘對身體的健康才有幫助,但是最新的指南卻更新為每走一步路都算數,任何運動或活動,就算只有一分鐘,對身體都有好處。換句話說,沒時間不再是藉口,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能動就要盡量動,而且可以零存整付,每一分鐘都算數。如果我們為了促進整體國民健康,要大家克服天生不愛動的的本能,就要讓運動變得好玩有趣,而且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喜歡有同伴,若是能夠邊運動邊社交,那運動就會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3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掛上捕夢網 求得一夜好眠
我們學科學的人,基本上是相信數字的,而且也知道通常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偏向保守,因此看到衛福部的資料說台灣有441萬人正在服用安眠藥,也就是五個人就有一個人為失眠所苦,這麼高的數字不免讓人驚恐;尤其還指出台灣有80%的中年人有睡眠障礙,台灣人一年吃掉十億顆的安眠藥……看來獲得一夜好眠似乎是愈來愈珍貴的禮物了。從櫃子找出「捕夢網」,這是很久以前到美國五大湖區旅行時,在禮品店買的。它是以細樹枝編成的小網子,印地安人在入睡前會懸掛在窗前,用來捕捉惡夢。傳說噩夢是由妖魔所引起,而妖魔會被網子上美麗的裝飾吸引,然後被纏繞在網絲上,不會打擾熟睡的人。當清晨太陽升起時,陽光會融化網上的惡夢,流入泥土中。若是枕頭邊沒有捕夢網沒關係,也有研究建議,在床頭櫃擺個盆栽可以幫助睡眠,比如常春藤能去除空氣中的黴菌;而蘆薈是淨化空氣最有效率的植物,能吸收並分解許多空汙成分,如清潔劑和塑膠製品裡的苯,以及各種塗料裡的甲醛。而且植物能增加空氣中濕度,讓呼吸道有問題的人睡得更安穩。雖然從小就聽聞的都市傳說告訴我們,睡不著就數羊,但研究證實,不僅沒用反而會讓人入睡時間平均慢10分鐘。睡前想什麼可以幫助入睡?研究證實,想些可以讓我們平靜、放輕鬆或愉快的畫面,比如大自然的風景或度假的場景,用這些美好的想像來取代腦海中那些令我們煩憂的負面念頭。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降低,可以讓我們快速入眠且有較深且高品質的睡眠。所以睡前一到二小時沖個熱水澡(不能泡太久)或泡泡腳都有效,因為體表短暫的升溫會促進四肢的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散熱而降低核心體溫(泡太久的澡,若是整個身體都熱起來,包括核心體溫也跟著升高,反而適得其反)。同樣的,讓體表溫暖暫時騙過身體多排熱來降低核心體溫的方法,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過一篇文章指出,將雙腳弄暖,保證可以讓難以入睡的人更容易入眠,因為雙腳雙手及頸部的皮膚,是身體增加動脈血流來調整體溫最有效率的部分。至於房間的溫度大約在24度左右最理想,太熱會影響睡眠品質。也因為運動會增加核心體溫與基礎代謝率,因此睡前二個小時就不要再做劇烈運動,但是臨睡前可以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或者靜坐深呼吸,讓身心都慢慢平靜下來。睡前兩小時也最好不要再吃東西,以免胃酸分泌而且增加腸胃負擔,甚至半夜引起胃食道逆流就糟了。也有人習慣睡前喝酒,認為比較容易入睡,雖說喝酒可以令人快速入睡,但卻會睡得不安穩,睡眠品質會變得比較差,因此睡前也盡量不要喝酒。睡覺時開燈或電視,會導致肥胖的危險。有研究追蹤4萬多位30歲到70歲的女性長達5年,睡覺時會開燈的人,體重平均增加5公斤以上。研究人員推測,非自然光會干擾身體的晝夜節律時鐘,影響了身體的荷爾蒙平衡。幾乎所有研究都證實,如果不想罹患或加重各種健康問題,我們每個晚上需要七到八小時高品質的睡眠,而且致死率最高的十多種疾病中,有過半數是與睡眠不足直接相關。所以一定要創造出好的環境條件,讓自己能夠睡個好覺。
-
2024-06-15 退休力.自在獨立
「老公怎麼不去死?」別小看妻子的怨念!研究證實女人真的不需要男人
如果問「退休後旅遊想跟誰一起去?很多男性會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比較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不要帶老公」,是共同心聲。避免退休後成為太太、小孩嫌棄的大型家俱,甚至不可回收的垃圾,大叔一定認清自身處境。餐廳下午茶女性三五成群,開心碰面好不熱鬧;社區大學教室陰盛陽衰,男同學是稀有動物。熟齡男女大不同,女性行程滿檔,旅行、看展覽,有著自己朋友圈,而且經常「大家約好不帶老公」。相較之下,熟齡阿伯不是不出門,就是一個人出門;參加聚會不是少說話,就是只和一兩人說話,太太不在身邊,日子似乎就難過了起來。 生活不會自理 愈老愈被人嫌最近日本作家小林美希所著的「老公怎麼還不去死」一書在台爆紅,不但是全台圖書館大熱門,六都市立圖書館預約人數逾四千人;想要買書,實體書店也缺貨。很多人沒有看過這本書,但看到書名就心有戚戚焉,不論日本或台灣,妻子們的怨念都不少,「老公」成為令人討厭的生物,而且可能愈老愈讓人看不順眼。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的日文書名直譯是「希望自己丈夫死掉的妻子們」。記者出身的作者訪談許多案例,還有專家分析與觀點,單看章節標題就令男人們顫慄:「當愛轉為殺機」、「全職主婦充滿怨念的日常」等,作者訪談的主婦們誠實的說:「盼望丈夫不在家根本是小兒科,如今我已變成希望丈夫死掉的妻子。」真實世界裡,殺夫事件也確實出現了,日本大阪近日發生一起六旬妻將七旬丈夫刺死的凶殺案,六十四歲的菲律賓籍婦人,不滿七十六歲的丈夫催促「晚餐還沒煮好?」一氣之下便手持菜刀刺向他的肚子。事發後,丈夫立即被送往醫院急救,仍因傷勢過重而宣告不治。熟年後失伴侶 男減壽女沒差男人為何會得到如此深的怨念?文身為主張退休必須及早準備的牙醫師作家,李偉文很早就觀察發現,年紀漸長,男女差異變大,男性需要女性,遠超過女性需要男性。李偉文這些年來看過不下十數篇研究,如果熟年後失去伴侶,男性可能減壽七到十年,但對女性來說,不僅沒差,甚至壽命還可能增加。所以,李偉文說,我們經常看到,男性失去伴侣大多努力設法再婚,女性則對再度走入婚姻敬謝不敏,「不想再服侍人。」一個人更加活得快樂自在。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團隊的研究也顯示,婚姻對年長男性的寂寞感、憂鬱症狀具保護效果。研究以衛福部國健署「台灣老人健康之社會因素與生物指標研究報告 」為基礎,選定七五七位長者追蹤四年,結合身心與社會面向分析,觀察社會孤立與孤寂感、憂鬱、認知功能衰退的關係,得出如此結論。蕭斐元說,國內女性四、五十歲後,小孩長大,較常外出、活動,且未必會與伴侶共同參加,參加的活動包括跳土風舞、宗教等;男性的人際關係則多與職場有關,退休後較少社會活動,生活相對倚賴配偶,「對很多高齡男性來說,配偶常常就是他們唯一的親友。」想拉太太衣角 男性必須覺悟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觀察,舉辦社區活動時 ,女性參與度高,願意承擔責任,參加的活動也比較多元、跨世代,可以認識不同年齡層的朋友,有學習心和好奇心,比較不會變老;男性參與社區活動者少,有時一來就在大樹下和朋友聊天,且只和一、兩人互動,男生就兩三個老友,容易愈來愈封閉而孤獨,萬一身體有病痛,就更加退縮。李偉文提醒,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注重工作、事業、成功,但若沒有培養其他專長或興趣,退休後只好宅在家裡。他奉勸男人不能依循過去父執輩的方式來對待妻子、小孩,更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並且好好善待另一半,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李偉文主張,男人退休後,「更要拉緊太太的衣角。」超高齡社會來臨,退休後的日子有好幾十年,過得好不好過,跟老婆很有關係,「當體力變差,又更需要老婆!」男人一定要對太太好一點,女生的壽命比較長,韌性也比較強,值得依靠,怎能不好好惜福。面對自己 不需「不甘示弱」國際間統計發現,已開發國家高齡者的社會孤立約占二成,男性、無婚姻狀態、較低教育程度、較低經濟收入者容易出現社會孤立,也是憂鬱症高危險群。專家指出,男女大不同,男性退休後面臨更多挑戰,需要了解自身狀況,且不應把所以變化都視為「老了」,以為一切理所當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指出,男性健康是近年受到關注的議題,主要是大多數的男性「不甘示弱」,尤其許多男性長者,不到問題很嚴重不願意啟齒,甚至在診間面對醫師,也都說沒問題,一旁的太太或女兒忍不住說實話,例如「其實他晚上一直跑廁所」,才肯說出困擾他很久的問題。作家李偉文表示,男性不善傾吐,男女的不同,其實早在遠古的狩獵時代,就已經寫在人類的血液裡。男人外出獵捕大型動物,必須全神貫注,所以男人一次只做一件事;女人採集果實,通常集體行動,一群人一邊說話一邊完成工作,所以女性通常結伴,願意分享各種體驗。時至今日,男性必須適度表露,有助身心健康。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8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在我所熱愛的世界中 擁有許多好朋友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曾經有朋友表示,他已經找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當作埋骨之所,當平常工作壓力很大很疲累的時候,只要想起死後可以埋到那個地方,就又可以振奮起來。這個地方,兼具想像與實際。這個令人嚮往的世界,不管是精神世界還是實體空間,兩者應該有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之處。對於我來說,我喜歡波赫士所說的:「想像天堂是圖書館的形狀。」不過,我更貪心一些,我的天堂是許多好朋友都住在附近,而且有迷人的自然景致,家裡就是圖書館,當然,還有音樂,同時距離戲院與劇場也不遠。我現在的住家進門玄關是一大幅圖片(類似餐廳介紹今日特餐的燈箱),拍攝住家旁邊的山景與溪水,圖旁邊題著:「三更有夢當書枕,千里懷人月在峯」,這兩句話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這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開門迎佳客,出門遊山水,閉門讀好書,乃人生三大樂事,常常會滿溢幸福感:「好山水、好遊伴、好情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經常套用一句咖啡痴的名言形容自己的行蹤:「我不是在家裡,就是在書店(荒野),不然,就是在前往書店(荒野)的途中。」住在都市的人實在可憐,沒辦法感受到自然四季的變化,往往必須透過電視來告訴你:「大閘蟹的蟹黃大餐上桌了!」才知道秋天到了,或者靠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或春裝上市的廣告來報訊。甚至對很多朋友來說,也許從每天一早起床,到地下室開車,然後停車在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一天24小時幾乎都處在空調的人造環境裡,對溫度、氣候的變化幾乎無法感覺出來。記得有一個現代「童話」: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哲學家桑塔耶納,有一天上課時,見夕陽斜照入課堂內,突有所感,一手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隨即步出教室,從此放棄人人稱羨的教職,悠遊於世。可是,大部分的人,只能喟然歎道:「我與客戶有約。」然後就是守著小小的辦公室,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夢想,是否在現實中逐漸消逝?我們是否在忙碌的工作中,輕忽每天的生活?假如我們驚覺到每天的生活累積起來,事實上就是我們的生命時,會不會再重新審視自己是怎麼安排一天的生活?當然,我們不停地忙碌,也許都是為了多賺點錢,讓生活過得更好。可是大多時候,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想到,如果我們少做一點事,少賺一點錢,可能反而活得更好,過得更快樂。有人說,構成快樂有三個元素:有所作為,有所愛戀,有所期待。在達到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是否有許多相知相惜的朋友相伴,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前提。但是很弔詭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愈頻繁,反而疏離感愈大,往往朋友之間不是充滿了應酬式的寒暄,就是摻雜了許多利害機心的應對。朋友的交往應該是一輩子的,可以一起瘋狂、一起做事,是相伴生活的人。擁有許多好朋友,是我們所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在這個我所熱愛的世界中,有許多交相認識幾十年的朋友,當塵世間所有的追求與努力都過去之後,彼此可以滿面皺紋,怡然相對,喝一壺粗茶,品一杯好酒,談一些閒話,享受經過沉澱的人生醇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一個人住也快樂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依統計,台灣早在多年前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行政院國發會預估2030年全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有八成是獨居老人。當然,獨居不是老人的專利,各個年齡層一個人住的比率,全世界都在迅速增加。正如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觀察到的:「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老年人無奈必須一個人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前提是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依國民健康局最近的調查,台灣有六成的65歲以上長者幾乎足不出戶,當少了運動、也欠缺人際互動之後,失智失能的比例會大幅增加,也可能形成日本人所說的一個人住的「無緣社會」,日本每年有高達四萬多人是孤獨死,也就是死後四天以上才被人發現。在過往,一個人居住多是處於人生過度期的暫時狀態,比如讀書時住在宿舍,或者剛開始工作,在成家立業前暫時租個套房;但現在的單身戶多半已是永久的住宅,因此要思考往後生活的需求,好好地規畫使用。首先必須「斷捨離」,保持清爽的居住空間,這幾年市面上談透過整理房子來整理人生的書非常多,應該試著做做看,透過整理,不斷地檢視自己過去與現在的生活及人際關係;而且舒服的居家空間,會讓我們精神振奮,有動力回應內心的渴望及參與社會,整潔的居家也讓我們敢邀請朋友到家裡,這種親密感是人的幸福來源。相反的,紊亂的生活空間,只會讓我們逃避到銀幕裡的虛擬世界,沉迷後懶得做其他任何事情。接下來要想清楚這個空間要住多久?因為人生不同階段需求不同,如果打算住到很老很老,那麼就要先預防萬一行動不便時,這個房子還合不合住?是否該及早改造成無障礙空間?或者需要人照顧時,是不是有預留空間讓看護休息?同時也得考慮,居住空間不只是讓我們睡覺而已,如果能將興趣或喜好也在這空間完成,那是最棒的,而且假如能將空間規畫成能邀好友一起共享,更能增添生活的樂趣。一個人住無拘無束,很自在,也很開心,這是身體健康而且事務繁多,在外工作或人際往來很忙碌時,回到只有一個人的住家可以享受寧靜。但是如果年紀漸長,沒有外在事物忙碌,那麼一個人的寂寞如何排遣?或者遇到生病或意外,呼天天不應時,如何確保安全?當我們在打造一個人的家時,內心難免有這些隱憂。除了事先練習或安排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也要主動觀察是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已經在獨居中,適時提供建議和協助。比如,各縣市社會局都已開辦緊急救援服務,免費為獨居老人的家中安裝通報的機器與可隨身攜帶的按鈕,可以24小時跟服務中心聯絡,當意外發生時,可以提供緊急支援或救護車,並且通知緊急聯絡人。總之,一個人生活絕對不等於寂寞與孤獨,但我們一定要主動練習,為自己安排生活節奏,一方面保持社會連結,另一方面又不會失去獨處的好處,那麼一個人生活就是生命最棒的時光了。
-
2023-12-3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透過書寫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偶爾應邀到中小學演講有關閱讀與寫作的主題,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要寫作?寫作文是許多學生痛苦的來源,甚至老師也常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批改作文,引導學生寫作。姑且不談為何寫作做成為升學考試的重要門檻,也先不管如何增進寫作技巧,我始終認為,即使離開學校生涯,已經沒有考試壓力,也要維持書寫的習慣。書寫可以協助思考,平常透過書寫可以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在挫折傷痛時,書寫可以療癒自己;到了年紀漸長,書寫可以統整生命經驗,找到人生意義與價值。美國詩人佛羅斯特說:「當我還沒寫下來時,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這句話違反一般人的直覺,大部分人相信,思考是一種純粹的大腦(或心靈)運作過程,書寫的唯一功能只是把完整的想法記錄下來。但真實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想法都必須用書寫呈現,而且我們會邊寫邊思考,只有寫出來才有辦法檢視自己的想法,然後繼續往下延伸,否則初步的想法或論述會持續佔據腦力資源,也就是大腦裡有限的暫存工作區,讓我們無法繼續深入思考。換句話說,真正的思考,複雜的概念或論述,需要某種程度的「外在化」,也就是寫出來,書寫使得腦力的思考工作變得比較容易,甚至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套句專家用學術的話來講,當思想具體展現於外部時,才能當成模型或學說,為進一步的思考提供意義與連貫性。所以沒有辦法寫下來的論述,要嘛不是很單薄,要嘛很容易有邏輯不完整的毛病。除了透過書寫來思考,我總覺得寫下自己的故事應該是每個熟齡朋友必修的學分,不是要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如同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所主張的,人最重要的課題是要整合自己的生命,肯定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寫回憶錄具有精神療癒的作用,跟自己和解,因為過去的經驗其實沒有真正過去,它們都潛藏在內心深處,往往現在困住我們的,都是來自於過往的心靈創傷。而療癒的重點,並不是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在隔了一段時空距離外,重新審視這些經驗,賦予這些事件新的意義,寫回憶錄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而且很多事情當年來不及體會,如今透過書寫回憶,可以將那模糊的印象重新描繪一次,從中得到領悟,然後在當下還來得及時,有了改善或實踐的力量。至於如何開始寫回憶錄?資深的傳記作家楊艾俐提供了幾個祕訣,若照一個人的編年史來寫,如流水帳,那一年發生什麼事、做了什麼事……這會很無趣,不好看,很容易半途而廢,所以她建議開始寫之前要先佈局,比如把自己人生分為10幾20個故事,然後根據這些故事寫成大綱,故事中間留下大量空間,可以包含後續發展的子故事,這些大綱可以列印出來隨身攜帶,隨時想到什麼就添加上去。而且既然是說故事,最好寫的時候腦中要有畫面,讓看的人也可以一邊建構想像的畫面,像電影裡的分鏡,有長鏡頭、也有特寫鏡頭,彼此交錯,免得平鋪直敘,流於平淡。楊艾俐的這些建議很有參考價值,我們在回顧自己人生時,可以嘗試寫下來,即使現在不知道要寫什麼,但是我相信只要開始寫,靈感就會出現,因為寫作是與自己靈魂相遇的最好方法。
-
2023-11-19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你家有大不出來的孩子嗎?
曾經應邀寫過一本繪本,這是國民健康署因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條「提供兒童具有充分營養價值的食物」,因此請我扣著這個主題寫的故事。在構思故事的主題時,剛好看到一則社會新聞報導小學生便祕事件,後來查了資料,發現這是很普遍的問題,因為許多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只吃炸雞漢堡飲料,父母親似乎也不以為意。因此我就以一個常常為「大不出來」而煩惱的孩子為主角,藉此談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大人可能很難想像,孩子在學校吃營養午餐時,水果都是拿來玩,很少人吃。台北醫學大學曾經調查發現,營養午餐裡的水果,有70%的孩子沒有吃,甚至將近三成的學童沒有每天吃水果,將近四成的學童水果攝取量不足。我很喜歡吃蔬菜水果,尤其台灣的水果種類多又非常好吃,所以很訝異有人不喜歡吃水果。住在台灣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多樣且豐富的蔬菜與水果,可以用非常合理的價格買到。尤其在夏季許多水果盛產時,可以在不心疼荷包的情況下,吃水果吃到飽,簡直奢侈得如同帝王。但是若從整體熱量來源來看,現代人「原型」食物吃的量並不多,因為在各種廣告商業行銷之下,養成吃加工過的各類「食品」的習慣,這些加工品中,除了含有許多對人體健康有疑慮的添加物之外,也缺乏纖維素。長庚兒童醫院的研究發現,到醫院求診的兒童中,四分之一有便祕問題;而且因便祕而求診的兒童中有三分之一出現體重過輕、生長遲滯或肥胖等生長異常的情況。因此,一個人大不出來,通常也意味著他們的營養狀況出了問題。纖維素主要來自於蔬菜與水果,它本身雖然不是建構我們身體組成的營養成分,但是它可以幫助我們順利排便,將身體有毒的廢物排泄出,維持腸道的健康。或許也是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改變,便祕已成了很普遍的現象,因此大腸癌早已取代肝癌成國病。纖維素除了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順利通過我們的消化道之外,它還可以減緩葡萄糖的吸收,避免過量飲食,同時帶走多餘的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它也可以滋養腸道內數十億對健康有益的好菌,讓這些好的細菌發揮保護我們的功效。養成固定的大便時間也非常重要,尤其在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自然地大腸蠕動會較強,也就是我們感覺到的「便意」,這時候排便效果最好。只可惜很多家庭早餐後都匆匆忙忙趕上學上班,錯失了飯後大號的機會。因此,或許可以在大家忙完一天下班下課回家後、晚餐前,準備全穀類的點心再加上一些水果,然後在輕鬆自在的心情下,養成固定排便的好習慣。孩子的飲食習慣絕對是父母親的責任。只要父母親自己吃健康的食物,也只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就會形塑孩子的飲食習慣。首先把家裡垃圾食物扔掉,只要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沒有這些我們不希望孩子接觸的東西,那麼他們接觸的機會就會少很多。良好的飲食是生活中最容易做到也最有效益的習慣,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免除往後很多的疾病,也能擁有活躍身體與精神,真的不可忽視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8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如同治理公司,退休生活也有計畫且規律的執行!5個堅持讓92歲張忠謀容光煥發
7月底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落成啟用,邀請了7月10日剛過92歲生日的創辦人張忠謀出席並致詞。台積電刻意在張忠謀生日月舉辦盛大的落成啟用典禮,當作他的92歲大壽生日大禮,也向他致敬。張忠謀自從2018年裸退後,已顯少參與工作,此次出席並致詞,氣色仍顯精神,不像一位9旬高齡的長者。退休前的張忠謀,工作講求效率,非不得已不加班、不應酬。退休後,寫作、旅遊、打橋牌、閱讀,他的人生態度及養生法則,如同他治理公司一樣,都靠著毅力,有計畫且規律的執行。工作態度「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從創立台積電到2018年6月宣布退休,擔任台積電董事長逾三十年,在這個足以左右台股指數、被稱為護國神山的重要企業任要職,如果你以為他每天都工作到三更半夜,那就錯了!張忠謀過去受訪時自述,他從20多歲開始就秉持不加班精神,因不喜應酬,每月應酬不超過兩次,且一定於1個半小時內結束,好讓自己早睡早起、作息規律。他也以此要求員工,增進工作效率和成效,能不加班就不加,希望員工們都能兼顧家庭生活,有健康、平衡的生活。「健康而平衡的生活」 張忠謀反對員工長期過勞原報導刊載時間:【2012-11-24/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透過公司內部網站談話,希望員工努力工作以外,兼顧家庭生活、運動等,擁有健康、平衡的生活。他反對員工長期超時工作,即使自願加班,「每周工時最好不要超過五十個小時」。張忠謀以影片方式,對員工發表「工作時間」談話,提出兩個原則、兩個贊成和三個反對。他說,近幾年,台積電的技術推進到與世界最強大的半導體公司競爭的地位,有這個地位,是員工的努力和大量資金注入,以後要保持這地位,甚至更進步,需要大家繼續努力;所以,原則一「努力工作是必要的」。但「工作究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則二希望員工都有「健康而平衡的生活」,工作之餘有家庭生活、運動、個人興趣和社交生活。張忠謀表示,基於這兩個原則,公司贊成主管與員工共同思考,如何增進工作效率和成效,「工作效率與成效往往比工作時間更重要!」也贊成在主管和員工雙方同意下,如果要加班,應依照勞基法規定,請領加班費或申請補休。張忠謀說,他不反對同仁因對工作有興趣,自願下班後工作,以強化自己的實力,但不希望同仁每周工時超過五十個小時。另外他堅決反對主管要求員工加班,但又不核發加班費或不給予補休;反對即使有加班費,同仁卻長期超時工作;反對同仁受主管或同儕影響,「感覺非要長時間待在公司不可」。養生哲學多年前張忠謀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他的五大養生祕訣,作家李偉文在談論健康退休的書《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評論:這些道理講起來都不難,難在真正做到;真做得到,就會活出健康又令人羨慕的人生。較特別的是,張忠謀的養生是兼顧身心靈,用閱讀及音樂為心靈「排毒」。關渡醫院院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為張忠謀的養生策略打了120分超高分。張忠謀五大養生祕訣:●第一,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這一點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第二,不加班,不應酬。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點除非是專業人士或自己就是大老闆,不然也不容易。●第三,持續運動,飲食清淡,維持一魚一肉的簡單菜色,烹調少油低鹽。●第四,閱讀搭配音樂紓壓。媒體稱這是張氏獨門祕方,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讀不同類型的資料與書籍,搭配不同的音樂。●第五,有系統有計畫的終生學習。我猜所謂的有系統,大概是指大腦必須費點勁的困難學習。近年科學研究證實,只有這種挑戰大腦的認真學習,才會產生較多的神經連結,又稱「認知儲備」,能為大腦存摺多添點資產,以備將來大腦神經退化(失智症)時,有多的餘裕可以應付。張忠謀養生招數 醫師也說讚原報導刊載時間:【2017-02-01/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年逾80,但目光有神、思考犀利,而讓他能持續率領企業壯盛的背後原因,就是貫徹養生之道,作息規律、天天運動,更用閱讀及音樂為心靈「排毒」。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現職為關渡醫院院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為他的養生策略打120分超高分,他強調,張養生兼顧身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執行力十足,令人佩服。張忠謀曾接受媒體訪問,講述養生之道。他從20多歲開始就秉持不加班精神,因不喜應酬,每月應酬不超過兩次,且一定於1個半小時內結束,好讓自己早睡早起、作息規律;且每周至少6天快走40多分鐘運動。特別的是,他將音樂和閱讀當作心靈排毒法,釋放一整天下來的壓力。陳亮恭說,張的養生策略不複雜,重要的是實踐能力,一般人難天天執行,更何況張還在職場,而非退休在家。可貴的是,張不忘關注心靈,部分長輩會隨著年紀愈大,愈發失落及憂鬱,利用閱讀益智、音樂鑑賞,有效穩定情緒防失智。伉儷情深張忠謀與夫人張淑芬都是二度婚姻,2001年結婚,20年來感情甚篤,經常不管公事私事,都是出雙入對、形影不離。張忠謀在七十歲時重新步入禮堂,找回幸福。美滿的婚姻、有可以牽手走一輩子的伴侶,也是讓人心境開朗的關鍵。他說她溫柔體貼 她說他善體人意 相識15年終決定攜手一生原報導刊載時間:【2001-02-10/經濟日報/曹正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新婚夫人張淑芬,2月2日晚間首次在圓山大飯店攜手亮相;張忠謀形容張淑芬,「溫柔體貼,一個人如果有伴侶,對心境、健康都有幫助」。張忠謀選農曆年在加州完成結婚儀式,婚宴僅有張忠謀高達90歲的母親、女兒,及女方親屬參加,只請了兩桌,儀式很簡單,1月29日,台積電部分員工才知道張忠謀在美結婚。張忠謀與妻子張淑芬1月30日刊登結婚啟事。張忠謀和張淑芬相識時間逾十年。「伊莉莎伯」是張忠謀中學時寫的小說中的女主角,伊莉莎伯長的漂亮,性格活耀,頗具交際手腕,在男女感情中有主導權; 認識張淑芬的人亦是如此形容她,張淑芬英文好,個性活耀,長於社交。7月生的張忠謀是巨蟹座,根據星座學來看,巨蟹座的人敏感、多情,感情細膩並執著,也相當戀家,對感情品質很挑剔。張忠謀過去從不提張淑芬的姓名,相識逾十年才結婚,顯露出張忠謀對感情的深刻。張忠謀很嚴肅,不苟言笑,有時還會罵人,但張淑芬眼中的張忠謀,很和藹可親,也為人著想。張淑芬說,張忠謀很關心台積電的員工或朋友,但他從不讓別人知道,這讓她很感動。最讓張淑芬感動的是,當她生病,身心痛苦時,張忠謀很著急,分分秒秒都在她身邊照顧著她。讓她覺得張忠謀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張淑芬和張忠謀認識十幾年了,在工研院時,張忠謀是張淑芬的長官,工作上是從屬關係,當時張忠謀的火爆脾氣在工研院是出了名,張淑芬「很害怕、很尊敬」張忠謀,她說,那時候她對張忠謀還沒有產生情愫。兩人交往密切,是這半年內的事。張淑芬說,雖然她和張忠謀在十年前相識,兩人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因此兩人除了在工作場合上碰面,就是在應酬場合,或家中聚餐時碰面,離開工研院後,兩人聯絡機會就少了。張淑芬以前看張忠謀,是部屬看老闆,因此會敬畏他,但現在,她眼中的張忠謀是一般的男人,如同一般太太看待自己的丈夫,感覺截然不同。張淑芬剛剛搬家,此刻她最想做的,就是陪在張忠謀身邊照顧著他。退休生活張忠謀在退休前就規畫好,退休要立即做四件事:完成自傳、打橋牌、旅遊與閱讀,但2018年中剛退休,就又立刻接下APEC領袖會議重擔,一刻也不得閒。而他年輕時在國外的大學生活階段培養了許多興趣,包括聽音樂、看歌劇、打橋牌等,這些興趣一直到他退休了也還一直維持著,甚至還與隊友組隊參加橋牌世界盃長青組的比賽,退休生活仍精力充沛。身心靈全面退而不休,讓張忠謀得以一直保持精神抖擻、容光煥發的狀態,絲毫看不出是已近百歲的高齡長者。張忠謀談退休 三件事都做了原報導刊載時間:【2019-11-03/經濟日報/記者簡永祥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2)日參加台積電運動會,他以「回家」的愉快心情與媒體分享他退休後生活。他說,日前已完成自傳下冊第一篇針對「德儀盛衰」7.5萬字手稿, 接下來會專心撰寫約10萬字的第二篇「台積奇蹟 」,並保證明年一定出版; 夫人張淑芬則很開心說她現在最快樂。張忠謀說,去年6月5日他退休時,提出退休後會做三件事,依序是撰寫自傳下冊、參加橋牌比賽及與太太一起旅遊。下冊將分為兩大篇及一段職涯插曲,從1964年在史丹佛念完博士開始寫,包含在德州儀器待了25年,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原本預計這一篇幅字數5萬字,但最近完成初稿,寫了7.5萬字,這幾天可以開始準備寫插曲約3,000字;第二篇主軸是「台積奇蹟」,估計10萬字。他說,原本預定自傳下冊今年3月前能出版,但時間已延誤了,現在不講出版時間了,但會積極寫,希望明年底前一定出版。至於參加橋牌比賽,張忠謀認為他和隊友報名世界盃的長青組,他的隊伍在24隊循環賽中,一連打了八天,順利進入前八強,打敗很多世界級高手,雖然他在進入決賽的前八強中被淘汰,隊伍獲第五到第八名,但他已相當滿足,因為是世界賽,被打敗的選手中有好幾個以前都是世界選手。至於旅遊,他和太太過去旅遊很多次,但印象最深刻是最近去巴黎看趙無極畫展,五天的旅程中走了四個博物館,吃了好幾家米其林新餐廳,特別的是看畫展時兩人牽著手,有朋友從背後拍下這個畫面,這張照片也讓張淑芬畫了第二幅執子之手。另一旅遊的大體驗是兩人搭郵輪暢遊南澳十多天,飽覽南澳美景。張淑芬則表示,她的生活很簡單,有三個工作,當張太太是第一,她也花了更多時間運動,讓身體保持健康,能更好地照顧張忠謀;第二就是做慈善;第三是持續畫畫。張淑芬表示,張忠謀退休後的這段時間是她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先生終於回到家庭、回到她身邊,不必為了台積電煩心、平靜的張忠謀,給了她很多安全感。她說,張忠謀不鼓勵她做任何事情,但給她很多空間,很謝謝他。(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10-08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成人生勝利組後從此幸福快樂?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可能愈不快樂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教授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當笑話講的,一個原本日理萬機的總經理或大將軍,退休後沒有公文可以批,只好要太太將每日菜單上呈讓他批閱,滿足失落的成就感。布魯克斯認為,再怎麼成功的事業,或一輩子生涯奮鬥,總會由盛而衰或終究必須交棒讓出舞台,因此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在原本的第一條生涯曲線還沒走下坡或還沒交棒,及時發展第二條曲線。他的建議,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講「退休進行式」的主張,只要是工作,也就是能為我們帶來金錢報酬的工作,一定必須退休,將舞台讓給別人。但現代人的壽命很長,退休後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件到離開世界前都可以持續做、值得做的事情。以前的人追求長壽,現代人重視活躍老化,因為健康的長壽才是真長壽,但是當我們可以健康地活著之餘,就不免會思考,如何活出讓自己覺得很值得、沒有遺憾的人生呢?我的答案是,把時間花在自己在乎的事情上。真正的幸福,不是吃喝玩樂,而是能夠做自己覺得很值得的事,讓人生有意義。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只要我們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的力量就會來幫助你。」這個渴望,就是我們的夢想,也是那件值得而且可以做一輩子的事。但是要記得,不能只是懷抱夢想,夢想像孩子,要養才會大。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如果有伙伴同行,那是最能持久的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到公益團體當志工,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棒的是,當志工會接觸到許多人,這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的效果,可以預防失智。同時當志工可以拓展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種新鮮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到一個跟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比較接近的公益團體當志工,假如當志工的過程能夠接觸到大自然,那就更完美了,像是荒野保護協會這類的保育團體,就很適合任何年齡層的人參加。這些年已經有很多設計得相當嚴謹的研究證明,接觸大自然對於疾病的復原,疼痛的控制,多種的精神障礙,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而且能夠增加免疫系統裡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跟活性,讓我們比較不會生病。而且當志工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獲得被需要的存在感,心靈不再自我孤立、自我厭棄,研究也發現,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當我們能夠透過當志工的機會,做到無目的或不求回報的奉獻,自己的生命與世界都將會改變。或許不必等到退休或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特殊日子,現在就出門當志工,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發揮多年人生經驗所累積的能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名人.李偉文
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李偉文: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哪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不知更新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不是在搞笑,而是提醒醫學生們,疼痛是非常主觀的。也許理學檢查時,患者似乎一切正常,沒有可以下診斷的病名,但他覺得痛,就是痛,即使是精神上的痛,也可能會是無法忍受的痛。會想起這段話,是因為政大之聲廣播電台的同學,曾經拿著錄音器材到診所來採訪,他們所主持的節目名稱就是「疼痛備忘錄」。節目的企畫是希望讓人更能理解疼痛的本質,並能把當初疼痛的感覺詳細記錄下來,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能細細回顧,在往後碰到類似困境時能有所依循或預防。疼痛除了來自身體的創傷或疾病之外,還有許多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悲傷,那種痛,難以言說,也沒有辦法用藥物緩解。隨著年齡漸長,我們失去珍惜的事物與關愛的人的頻率愈來愈高,不斷的失落或許就會積壓出身體無以名狀的疼痛。雖然古今中外所有的宗教大師都不斷提醒我們,生命是無常的,悲傷與痛苦是命運賜給我們的機會,這些話理智上我們都懂,但是真正面對時,情緒還是難以承受。有人說,悲傷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沒有愛,就不會感到悲傷。因此,儘管心痛,但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如今已逝的那份愛當初有多美。不過,會不會我們就一直陷在悲傷中走不出來呢?曾有朋友在參加過某個受難家屬團體後發現,許多人不願讓自己走出來,或許他們害怕,若自己停止了悲傷,就會變得一無所有。令人悲傷的意外,會以各種不同形式出現在你我生命中,失去所愛是每個人一生不斷會遭遇到的課題。悲傷能提升我們,也能打擊我們,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能在悲傷中發現意義,找到希望。有專家認為走出悲傷必須面對四個課題。首先是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在這個階段,有些人除了心理輔導專家的定期諮商外,甚至還找了靈媒與巫師。這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就像自古以來所有宗教或儀式,不管是服喪或台灣傳統的「作七」,都是讓我們在儀式進行中,慢慢接受與面對親人的離開。第二個階段是讓悲傷的痛苦與情緒得以宣洩,因為壓抑悲傷的情緒,只會將痛苦留在心裡,延長悲傷的時間。再來就是要適應少了親人的生活,最後就是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與逝者的永久連結,讓他繼續活在自己心中。其實悲傷沒有真正過去的一天,因為失落是永遠的失落,當遇到生活中某種情境,或許悲傷的情緒還會被引發出來。也因為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療癒是我們終其一生的功課。達賴喇嘛說:「懷抱著因失去造成的巨大創傷,反倒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不要抗拒悲傷,痛苦會讓我們更謙卑,也讓我們更憐憫,擁有懂得別人悲傷的同情心。因此,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而是轉換看事情的角度,從己身轉向他人,看見他人也同樣在受苦,自己並不孤單。人人都要學會在沒有所愛的人的世界裡,繼續呼吸,讓希望與悲傷同行。
-
2023-07-09 名人.李偉文
科技廠老闆嘆年輕人沒志氣,只想開咖啡館……他反而認為這是件好事
我不常上咖啡館,除非有朋友邀約碰面,但是我喝咖啡。每天早上起來,泡一杯咖啡坐在書桌前,看著窗外天色慢慢轉亮,城市逐漸清醒;第二杯咖啡是在午飯過後,在上班前泡的。我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藉由一杯咖啡彷彿在身邊圍出一個「結界」,一個不受干擾的時空,可以暫時停下一切,整理自己的情緒與心靈。是的,我的咖啡時光是一種儀式,就像跨年倒數,慶生會或祭祖一樣,儀式對渴望意義的人類而言,是重要的,而且儀式是一種轉換,讓之前與之後畫出一個明顯的區隔,讓自己確定從這個時間點之後是不同的。我們是龐大社會體系的一小顆螺絲釘,每天走著相同的路,搭同一班車,做著一樣的事,生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流逝了,午夜夢迴,難免惶恐與迷惑。因此,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儀式,可以給我們生命帶來一些新的力量。除了這種儀式性的心靈力量之外,許多人也透過咖啡來提神,或者在必須熬夜加班時的依靠。的確,咖啡裡的咖啡因是一種提神作用的藥物,沒錯,它可以算是藥物,刺激我們的大腦神經,具有消除身體的疲勞感以及提高注意力與警覺心的作用,還會破壞引起我們睡意的內分泌,剝奪我們睡眠的欲望。有科學家認為,十九世紀初,咖啡在歐洲大受歡迎,開始出現大量的咖啡館也剛好是工業革命開始,同時電燈發明,人們從根據太陽作息,轉換為依時間來安排工作,因應日夜不分的生活,人類剛好藉由咖啡來克服先天的睡眠習慣。雖然有人擔心這種作用在神經系統的藥物變成日常飲品,會不會有負面作用,幸好咖啡因跟其他成癮性的藥物不同,很少被濫用產生後遺症,因為咖啡因本身就會傾向於阻止我們過度使用,因為飲用過量時會精神緊張,坐立難安,也就不會想繼續飲用了。而且若是成癮,戒斷的症狀並不嚴重,也容易戒斷,所以目前還算是被認可的安全食品。前些年有科技大廠老闆感嘆年輕人沒志氣,只想開間咖啡館,安於小確幸。我倒覺得夢想著開咖啡館沒什麼不好,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做偉大的事業。開家小店貼心地服務別人,讓人在生活中擁有一點美好,一點幸福的感覺,就是很有價值的貢獻了。台灣若要和別人比財大氣粗,比工廠占地數十公頃、容納幾十萬個生產線勞工,絕對是比不過的,也沒有那個必要;台灣的優勢應該是在於創造了華人地區最適合生活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成為生活型態的先驅者,以及軟性經濟的創新者。如果台灣到處都有很有氣質的咖啡館,那麼也會形塑出一條有氣質的街道,有氣質的社區,串連起來就是很有氣質的社會。這些來年我一直主張,也不斷鼓吹應該珍惜台灣的土地風貌與生態環境,保留與在地生命有關的產業結構與歷史記憶,讓台灣成為華人社會最有文化深度、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讓全世界的華人在努力工作打拚之後,能夠到台灣度個長假,再結合台灣的健康美食、宗教文化及靈修體驗,創造出另一種經濟模式。讓台北,乃至於台灣成為適合生活的好地方,相信美好的咖啡館會是重要的一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4 名人.李偉文
「不得好死」其實是對善終的渴望 臨床宗教師告訴你善終到底可不可能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佛教臨床宗教師是由前台大醫院陳榮基副院長所推動,1994年他成立了蓮花基金會,致力於佛法與臨終關懷的結合,並從1998年起進行佛教臨床宗教師的研究與培訓,目前有近40位臨床宗教師在47家醫院參與第一線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在各個宗教裡,基督教素來重視用醫療傳遞愛,也有醫療傳道制度。但在台灣有廣大信徒的佛教,在法師養成教育裡,並沒有醫療相關訓練,因此陳榮基副院長的推動,是佛教歷史上的創舉,受國際關注。最近蓮花基金會出版的《陪你善終》,就是介紹佛教臨床宗教師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與靈性照顧的鉅作。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根據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能不能善終,直到生命終止前一秒都很難說,有時候病人看起來已經接受死亡,但進到臨終階段,意識不受理智掌控後,內心深處的死亡恐懼才突然湧現。這是現存的這一整代人所欠缺的生命課題,因為現代的醫療制度,已將衰老失能及臨終過程,隔離於我們日常生活之外。二次大戰之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家裡終老與過世,所以從小孩到大人,都能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人的衰老與死亡過程,但是現在幾乎都在安養院終老,在醫院過逝,我們已經不再有機會學習與準備,這也是臨床宗教師回應時代需求的使命。當醫學到了極限,疾病無法被治癒時,臨床宗教師可以協助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這些靈性課題。當病人確信死後的歸處,會比較安心,在朝向死亡時才有力量面對未知的未來。人人都需要信仰,因為人活著就必須面對兩個問題:「生命是怎麼回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另一個終極問題「我的生命是怎麼回事?活著有什麼價值?」我們必須相信生命有某種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信仰之所在。我們相信在這個一切都會變化的宇宙之外,最終存在著一個更崇高、超越一切生命的根源。這種相信讓我們安心,也讓我們充滿希望。唯有相信自己的生命即將融入更大的生命,把自己看成隸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才能平靜喜悅地迎接死亡的來臨。我們常說人生是一趟旅程,任何旅行最終總是會回家,死亡,就是我們結束這趟生命之旅的回家。就像我們把死亡說成往生,是前往另一趟生命的開始,信仰,讓我們有如此信念。陳榮基醫師說:「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這是一堂人人必須補修的生命課題。
-
2023-04-09 名人.李偉文
如何學會活在當下?從花十分鐘吃一顆葡萄乾開始練習正念
疫情緩解,生活逐漸恢復常態後,每個人又忙起來了,公司要趕業績與進度,個人生活也要彌補擱下的許多邀約與聚會,呈現蠟燭兩頭燒的窘境。專家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常覺得壓力大,人生空轉,主要是因為太忙碌,總是想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情。從早醒來忙到半夜,躺在床上還不放心地刷手 機,太多訊息占據腦海,手機的藍光刺激加上心情煩悶,導致睡眠品質不良。久而久之,整個人似乎被隱形的網子罩住,困在無以言說的低潮中。但是要忙碌的人「慢下來」是很難的,不是不排行程不做事就能慢下來,因為那些習慣忙碌的人,即使形體慢下來,腦袋還是思前想後,心情永遠活在過去或未來而不得閒。要他們慢下來活在當下,就好像手裡抓著有如時間的細沙,愈想把沙子握緊,沙子愈會從指縫中流失。年輕時被許多事追著跑,常常同時做好幾件事,似乎效率很好,但往往就是把事情完成而已,對個別的事件沒有餘暇產生真實地感受。年齡漸長,比較沒辦法多工處理,但是慢下來,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反而可以細細體會當下每個感受。在修行中,往往強調活在當下,認為喝茶時專心喝茶,吃飯時專心吃飯,就是最好的修行。但現代人習慣把時間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使用,一個完成就換另外一個任務,失去對時間連續性的感受。有人感慨,現在大部分人都用手機來看時間,那種圓盤式的傳統手錶,已少人使用。錶面有時針分針秒針,不停走動的指針標示著時間的移動,而時針的速度依據著地球轉動的速度,彷彿複製著日月星辰太陽的運作,提醒我們地球正在轉動,瞄一眼錶面就知道十二小時的全局,知道自己正通過那個當下。換句話說,手錶是由指針在空間的移動來測量時間,而這時間是連續性的。要學習活在當下,專家建議,可以從花十分鐘吃一顆葡萄乾開始練習,這種很具體可操作的練習慢下來,是為了突破日常的習慣,作覺察力與專注力的體驗式學習,全心全意吃這顆葡萄乾,重新體驗葡萄乾的豐富滋味。要如何花上十分鐘吃一顆葡萄乾?首先用手指拿起一顆葡萄乾,感受手指捏住的觸覺,然後往上感受肩膀跟手臂的肌肉是緊繃還是放鬆?再來將葡萄乾湊近鼻子前聞一聞,左鼻孔跟右鼻孔聞到的香氣有沒有不同?然後眼睛仔細觀察葡萄乾的形狀,最後將它放進嘴巴裡是什麼感覺?咬開之後味覺有什麼變化?口中會分泌出比較多的口水嗎?若是每個步驟細細感受品味,可能十分鐘都不夠呢!這樣的練習可以擴展到好好吃一口飯,好好喝一口茶……這些日常生活。這些練習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正念」基礎練習,讓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對於現在正在發生的任何經驗,不管是好、是壞、是悲傷或沮喪,都如實接納。透過正念來減除精神或生理上的壓力,呼吸練習是最有效的,已有無以計數的科學實驗證實,單單透過呼吸,把我們的意識放在一吸一呼之間,覺察空氣正在進出身體的細微感受,很神奇的,就是這麼簡單的方法,我們身體壓力的各種指標,就能夠非常明顯的大幅降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5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沒辦法常常進到森林 在自家陽台種植園藝也能有好處
在暌違將近四十年後,最近這兩年卻有多次機會到溪頭自然教育園區。之前媒體曾批評因為高齡長者不用門票,所以溪頭每天有數千個長輩在樹下或坐或臥或躺,因為有礙觀瞻,呼籲應該想辦法改善。當然,若以觀光景點來說,溪頭的高人氣多少會影響遊賞品質,但是以活躍老化的角度來看,溪頭大概是最省國家社會資源,效果又非常好的「日間照顧中心」。近年來國內外都開始注意到自然療癒的功效,不管是走入森林或在社區鄰里甚至居家空間的園藝治療,逐漸被正規醫療體系所接受,甚至推動。因為植物會散發我們傳統稱為芬多精的植化素,具有抗菌防黴效果,這些天然化合物通常是為了保護樹木自己不受病毒蟲害侵襲,而這些植化素對我們人體對抗致病因子也有效果。空氣中的芬多精有好幾百種,植物根莖葉中的植化素也有好幾千種,這些對抗陽光輻射傷害及病菌感染的化學元素,也是這十多年來最夯的營養醫學研究項目。日本民間近年來很流行的樹木氣功,也是我們通稱的森林療癒的一種。選定一棵自己喜歡的樹,站在樹的前方深深一鞠躬之後,深呼吸同時將雙手慢慢往左右伸展,去除心中雜念,讓自己與樹木的氣場合一。然後貼近樹木,觸摸樹木,感受樹木的脈動,體會與想像著樹木裡的能量流動,同時也慢慢放鬆自己,緩和情緒,達到療癒的效果。如果沒有辦法常常進到森林,在自家陽台種植一些植栽,也可獲得園藝治療的好處。園藝治療是利用植物或園藝相關的活動來幫助我們跨越某些心理的障礙,美國園藝治療協會會長史蒂芬曾指出:「園藝治療是在由專業主導的課程中,利用植物和園藝活動做為治療和復健的工具。」有很多設計嚴謹的實驗也發現園藝治療的確有相當大的效果。因為植物是有生命的素材,患者在照顧的過程裡,不只勞動了身體,還能夠刺激思考,讓患者重新與周邊世界有正向的連結。在過程中,還可以同時刺激患者的視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而且當患者能呵護一個生命、看著它成長,往往也能振奮沮喪或退縮的精神狀態,因為植物需要關懷跟照顧,必須注意陽光,給予水分與肥料,當患者背負小小的責任而工作,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而找到存在的意義。所有生命都是來自於自然荒野,有學者主張,人的天性就有接近自然的傾向,從生理而言,綠色是人的眼睛最舒適放鬆的顏色,而接近大自然可以紓解精神壓力,我們在演化中發展的免疫系統,也在大自然中最有活力。因此,對於久居都市,在太多噪音與視覺干擾下的慢性疲勞,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口愈來愈多,所以自然處方箋或許是現代人都必須定期服用的。近幾年,園藝治療被廣泛用在樂齡長者的長期照護中,對於照顧者來說,園藝治療是一種低技術高報酬的技能,比起其他人的心理治療或復健,沒有什麼特別高深困難的理論,也不需昂貴的治療設施與費用,沒有操作不當引起的後遺症,而且幾乎對所有人都有效。參與者,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不必花多大力氣學習與準備,只要安靜下來感受,開啟我們的視、聽、味、嗅、觸各種感官,自然生命就會回饋給我們身心的療癒。
-
2022-12-04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幸福來自主動選擇與釀造美好的回憶
很多東西可以勾起回憶,最常見的是老相片與信件,其他如塞在抽屜深處朋友送的紀念品或某次旅行買的鑰匙圈,聽到一首歌,忽然聞到某個氣味……都可能呼喚出早已被遺忘的往事。有人會消遣說,常常回顧往事,常提當年勇,是老化的象徵,這些話鼓勵人要往前看,不斷開創新的人生經驗。話似乎沒錯,但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卻認為,老年最重要的生命課題就是統整,從整合自己過往生命經驗中,肯定此生的價值,才不會在生理衰退以及社會關係改變及種種失落下,陷入憂鬱中。而且在回憶中,大腦會釋放腦內啡,讓情緒穩定、感到幸福,因此精神醫學有所謂懷舊治療。其實不必等到年紀大,只要有閒暇,就可以重新檢視過往的故事,那些瑣碎、片段與人互動的痕跡,或許隔開一段時間後,才能顯示出當初沒能看懂的意義。於是該道謝的、該彌補的,或許還來得及,可以修正的即時修正,來不及的就接受生命的不圓滿。莎士比亞在暴風雨劇中有一句話:「凡過去的,皆為序曲。」真切描述了過往經歷如何影響當下及未來的我們。能夠回憶的人是幸福的,著名導演布紐爾曾說:「沒有記憶,我們就什麼都不是了。」他在陪伴失智症母親過程,才發現記憶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許多科學研究證明,大多數人年齡愈大會愈快樂,主要原因是選擇性的遺忘,這應該可以算是年長者的智慧。換句話說,我們無法控制過去發生的事,但我們卻能聰明的將那些不幸遺忘,或用非常正面的角度重新詮釋。當然,大腦這種能力並不只年長者擁有,各年齡層的人在面對太大的痛苦或屈辱時,有些人的大腦也能發揮自我保護的功能。學者這麼解釋大腦的「特異功能」:在四十多歲時,記得職場上犯過的所有錯誤是有好處的,可以記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但到了九十多歲,最好全都忘了,因為記得那些事只是徒增心煩;就像中年時必須知道那個人是會背後暗算的小人,但到了老年,忘了早年的仇人也不會有損失。這種自我保護的大腦功能,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強度不同,有些人或者有些民族,比其他人更能記住痛苦,但是懂得遺忘痛苦,只保留美好記憶的人,比較能有幸福且平靜的心靈。作家郭強生在「就是捨不得」裡寫:「生命難免瑣碎零星,我們僅能做的就是模仿釀酒人,一路上撿拾起落地的無名果,按嗅味分類,將它們放進瓶中,並猜測發酵後會有怎樣的酸甜濃淡。」與其讓這些零碎偶爾冒出會刺人的記憶來干擾,不如主動撿拾,重新梳理過往值得紀念的美好時刻,如同釀酒,成為值得品嘗的滋味。什麼是值得留存的記憶?除了個人生命與人互動的美好經驗之外,還有一種往往被我們忽略,也就是基於人類同為地球生命一份子的天性,那種潛藏在基因裡,來自荒野大自然的呼喚。在美國西部拓荒時期,有位印地安酋長寫給美國的白人政府的一封信,其中有段話這麼說:「要在你心中長保對大地的記憶,在你心中長存大地的原貌,並像神愛護我們一樣地愛護大地。你和我們一樣,是這片大地的一部分。這片大地對我們是珍貴的,它對你也是珍貴的。」
-
2022-10-23 名人.李偉文
絕大部分營養在不吃的廚餘中?專家曝富含植花素的3大類食物
食物浪費是近年國際上很夯的議題,除了在產地與賣場被丟掉的食物外,在台灣丟棄的廚餘中,百分之九十是菜葉、果皮等尚未烹煮的生廚餘,其實這些我們不習慣吃、被扔棄的皮與葉子根莖,大部分比我們煮食的部分營養價值還高呢!尤其這幾年被醫藥營養界發現或研究的植化素,對身體的保健與抗老功能,比過往我們強調的各種維生素或其他成分,高不知多少倍。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植化素都存在於那些我們不吃的果皮與葉菜中。為什麼會有植化素?因為植物無法躲避強烈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也無法藉由移動來躲避敵人,為了自我保護而演化出各種化合物來對抗細菌、黴菌、真菌、昆蟲以及各種會吃它的動物,這些植物的合成物就通稱為植化素,種類超過一萬種,大多數存在於包裹植物軀體最外層的皮,以保護自己。很可惜,過去我們都把那些部分棄而不用,因此現在有很多專家主張要吃「全食物」,也就是把食物的任何部位都吃下肚子。植化素主要包括三大類、一種是多酚,包括巧克力的可可酚和綠茶的兒茶素及蔬菜的花青素,是對人體有益的抗氧化物。第二種是硫化合物,存在大蒜、芥末這類較刺激性植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三類是海藻和菇類蘊含的多醣體,也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蔬食中的辣味、酸味、苦味,都是不同植化素的刺激性味道。大蒜含有屬於植化素的蒜胺酸,切或磨得愈碎,蒜胺酸愈容易轉變為蒜素,對人體可發揮抗菌、抗癌、增強體力等效果。番茄含的茄紅素,抗氧化是β胡蘿蔔素的二倍,和油脂一起攝取能提升茄紅素的吸收效率。許多植化素被堅固的細胞膜包住,加熱煮過破壞植物的結構,植化素才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我們丟棄的蔬果外皮或根莖,往往才是植化素含量最高的部位,可以的話,想辦法烹調那些我們不習慣食用的部分,既健康養生又環保不浪費。作家詹宏志曾回憶兒時,媽媽會把鳳梨皮跟鳳梨心熬煮成茶,甚至西瓜皮也能變成一道美味佳餚。以前的人愛物惜福,都會把食物做最妥善利用,如透過醃製,就可以把較硬或較辛辣的外皮變得可口。也有廚師建議,那些我們棄置的葉與果皮可以打成泥,而口感比較硬的梗或菜心,可以切片後切成細絲,下鍋拌炒後搭配其他食材一起吃。南瓜的籽和囊,剁碎後加上蛋與飯,就變成美麗又可口的蛋炒飯。甚至吃剩的蝦殼、蝦頭,因為含有豐富的鈣與甲殼素,可以油炸後剁碎入菜,蝦殼洗淨熬湯做成湯底也很美味。其他大部份的水果皮,都可以想辦法再利用,記得賴清德副總統就曾提供香蕉皮入菜的烹煮方式。這些年來以醫師的身分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對健康有益的,對環境也一定好;同樣的,對環境友善的,對健康也一定有幫助。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再汙染土地與空氣,虔敬的領受自然賜予的食物不浪費,就不必買一大堆昂貴的保健食品來增添身體或精神的額外負擔,那麼身心健康了,同時也會省下龐大的醫療資源。
-
2022-09-1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不曾擁有 但也不會錯過
前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可是,在有光的時候,為什麼不在塵中一一看見:熱著的就是火,亮著的就是光,念著的,就是愛。」是的,雖然世間一切終必成空,如塵埃般微不足道,但是在每一剎那的看見,念著的,都是愛,也讓生命值得。若不是隨著「台灣好基金會」的潮州辦公室伙伴拜訪潮州與南州,過去數十年雖無數次南來北往,屏東大部分鄉鎮都被我們一再路過,很少停留,也就一再錯過它的精彩。這些天拜訪了擁有校田,將農耕化為課程的南州國中、潮南國小及四林國小,對這些學校的老師及校長的努力留下深刻印象。不管南州或潮州,也不管是種蓮霧、芭樂或可可,這些新一代農民的自信與善用科技,甚至流利的口才,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參訪深耕潮州的小直設計團隊,原本預定時間是傍晚五點到六點,結果與陳冠華教授及一群年輕研究生聊到晚上十一點。到網紅名店「三平咖啡」用完午餐,到店主人楊文正的陶藝工作室聊天,從來沒看過那麼會搞笑的藝術家,我與蘊慧笑得嘴巴痠,肚子痛。與第三代油行女老闆黃董及玫來晏趣製麵小農農莊的女主人喝下午茶,也聽到令人感動又佩服的故事,真是高手在民間啊!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可以寫成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導。想著這些紮根在地方的職人,也想起張曉風老師寫的「樹在。山在。大地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她還說:「我在,意思是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裡,甚至,讀書,也是一種『在』。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裡。」是的,出席很重要,「什麼也不曾擁有,但什麼也不會錯過。」這句話是作家黃明堅說的,隨著年歲漸長,愈發覺得這是很高的境界。擁有,是指資源的佔據;不會錯過,追求的是經驗的豐富,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與心靈的。年輕時以為物質可以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後來才知道,更多時候物質反而限制了心靈的體會,誠如美國自然作家梭羅所說的:「擁有了穀倉、穀倉就變成我們的監獄。」每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我們都沒錯過,我們都在。喜歡「在」這個字,穩穩的,守候著,或者,就像棵樹,像門前的老榕樹,就是在那裡。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都要取個自然名,然後彼此以自然名互稱。我的自然名是「野榕」,荒野榕樹。榕樹在台灣四處可見,公園、校園、路邊、寺廟前廣場,幾乎所有街頭巷尾都有榕樹,在大大的樹蔭下常有許多人在乘涼、下棋、泡茶、聊天。榕樹有許多氣根,很容易攀爬,不管是爬到樹枝上或坐或臥,是台灣所有孩子爬的第一棵樹。隨手摘片葉子就可以當笛子吹,許多人因為榕樹而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我希望像榕樹,看著樹蔭下的朋友來來去去,而榕樹總是「在」那兒,守候著大家。
-
2022-07-24 名人.李偉文
翹二郎腿會造成骨盆歪掉是迷思 專家揭腰痠背痛的真正原因和修復方式
隨著年齡增長,難免愈來愈容易腰痠背痛,即使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姿勢,但往往不小心就會翹起二郎腿,常被老婆大人糾正。最近看到媒體採訪周適偉醫師,他是國內復健醫學的權威,破除大家的迷思:「很多人誤會翹二郎腿會造成骨盆歪掉,事實上這是倒因為果,是因為骨盆歪掉,我們才會想要翹二郎腿。」他提出證據,據研究至少超過八成的人骨盆不對稱,但目前所有椅子的設計都是假設使用人的身體是對稱的,當不對稱的屁股坐在對稱的椅面上,受力反而不平均,長時間下來就容易腰痠背痛。骨盆不對稱可以從翹二郎腿的經驗來佐證,通常我們在翹腳的時候,會覺得翹某一邊比較順,若是換翹另外一邊就會覺得卡卡。會翹腳往往是因為骨骼骨盆的不對稱,坐下來時屁股高低不平找不到重心,翹起某隻腳時,反而找到平衡的重心,覺得比較舒服。但我們沒辦法客製化符合獨特骨盆重心的椅子,唯一能改變的,是加強自己在腰到骨盆部位的核心肌群能力。但現在健身房流行的各種核心肌群訓練,通常只練得到大肌群,關鍵的小肌群反而忽略了。周適偉醫師特別提醒,核心訓練重要的是「慢」跟「轉」。所謂慢,是訓練的動作一定要很慢,太快的動作只會練到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再來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全都是斜向的,沒有直向,所以動作缺少轉時,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慢轉的動作,才能真正訓練到關鍵的核心肌群。慢跟轉,難怪華人流傳數千年的各種氣功或太極拳,最大特徵就是動作慢,再來就是慢慢的轉,結果卻有令人訝異的強身保健效果,原來我們一直低估了慢與轉的運動。雖然周邊有許多朋友都開始上健身房找教練,肌力訓練也朗朗上口,但是另外有一群朋友卻開始練氣功,打太極拳。有一次朋友聊天談到運動的重要時,練氣功的提醒只顧練肌肉的朋友,認為年齡愈大反而比較適合練氣功或太極拳之類的運動。因為運動通常只強調動,但氣功有靜有動,且所謂有氧運動重點在耗氧,但是氣功兼重吐和納,有進有出,練功時著重保持「細慢長勻」的呼吸,所以練完心平氣和,而運動後氣喘如牛,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運動稍不小心就會形成運動傷害,而氣功除了養生健身之外,還能修復傷害;運動往往只加強身體的某部分組織,比如打羽毛球的人手臂很粗,騎單車的人腳很粗,但是練氣功的人往往身材勻稱,體態優美。氣功與太極不但具有運動的好處,還能幫助氣血循環,不要小看打太極動作慢慢的,它可是一種全方位的運動,結合了心肺功能及肌肉鍛鍊,更棒的是,沒有年齡限制,而且不用找場地,隨處可練。太極的精髓在於中心穩定不動,利用關節的力量挪移身體,動作、呼吸、甚至心念都必須專注,動作慢,也代表拆解肌肉關節運動的軌跡,讓大腦有意識且專注地思考肌肉關節的組合與協調性;同時在動作時,微蹲或半蹲的姿勢,就是在鍛鍊核心肌群的穩定,大腿、小腿及腳掌的肌肉力量及平衡力,都在慢慢挪動中加強。聽完朋友的解說,也想起周醫師說的核心訓練重要的是慢跟轉,看來要開始練氣功、打太極拳囉。
-
2022-05-29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回應來自心靈與自然召喚的行者
「歲數從來不是重要的事,身體軀殼會老去,但心和靈魂永遠不會。」陳維滄董事長雖然這麼說,但他的外表怎麼看也不像84歲的人,聊天中,他不時從椅子上跳起來,半跑過偌大的辦公室,找出一份又一份的資料給我參考。當我讚嘆他的靈活與敏捷時,他又跳起來,然後彎身前屈、雙手觸及腳趾,原來他從年輕至今仍保持每天一大早起床花一小時慢跑或游泳。前幾年到國外報名參加太空旅行,醫師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認為他的體能或心肺功能都只有四十多歲。這些年活躍老化的議題很夯,但是他早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五十歲那年就退休,成立基金會從事公益活動,雖然六十歲才第一次登高山,但是隨後的壯遊冒險,讓人佩服。七十歲後開始遠征地球極境,六訪北極,五探南極,七次到中極(西藏),酷熱的赤道與大漠,絲路行腳,深入南美洲雨林蠻荒,馳騁非洲大地……更令人佩服的是,每次冒險,他一個人背著沉重的相機與腳架,為大家拍出絕美的相片。大家都稱他是極地攝影家,我卻覺得他更像是以大自然為道場的修行者。這些地方稱為極境,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要嘛冷得無法想像,要嘛又乾又熱,不然就是高到無法呼吸,對任何生物而言,都是非常惡劣艱困的環境。一般人若不是工作所需,為了興趣或炫耀去一次就夠了,可是為什麼他卻在七、八十歲時,一次又一次冒著生命危險和肉體的困頓接受挑戰?我相信這些動力一定是來自生命裡更深沉的呼喚。這種熱情絕不是那種「我來、我見、我征服」的炫耀,而是當我們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迫到最極端的絕境下,才能彰顯出生命的深刻與意義,甚至尋得精神與肉體上的重生與復甦。「極地旅行的確辛苦,我利用旅程的艱辛與經歷,探索自己的內在,藉此不斷重生,而且極境的孤寂,就像是閉關,思考許多人生課題。」年輕時差一點出家,後來雖然在商場發光發熱,但是內心一直有著宗教情懷,因此陳維滄董事長自稱為行者,除了是旅行的人,更是個修行者,同時也表明,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強調一切夢想都要實行才能成功。「行走在大自然裡,常常會覺得人是如此渺小,但是身而為人,卻又是這麼可貴,我常問自己能為這片美好的大地做些什麼?」坐在川流文教基金會辦公室看著陳董事長出版的二十多本書,每本書或每幅作品,都是他為了保護大自然所採取的行動。翻閱今年初出版的《鶴采》攝影集,是他近二十年天涯追鶴的成果。鶴是吉祥、長壽的象徵,既靈性又高雅,多數的鶴是一夫一妻制,不管在漫天飛雪中起舞,或冰天雪地裡對天鳴唱,深遠的意境令人感動,更啟迪人心。疫情期間,無法出國旅行,陳董事長還是很忙,行程從早排到晚,還要抽空檔整理作品。以前以為他是個傑出的攝影家,但是仔細看著剛出版的《旅行中看見真善美》,才發現他的文筆也真好,這本書引領我們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裡的真善美,也帶給我們更多的同情與理解。「人在追求夢想的時候,就會忘了年紀,老後生活,就是把每天當做最後一天,用力過。」滿懷赤子般的好奇心,熱情洋溢地探索奧妙的世界,這位不老的探險家是退休長者最好的典範。
-
2022-04-03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越活越自在
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說:「我之所以能在演出前保持平常心,是因為我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不需要再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年輕時我們都太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勉強,當然就會很焦慮。年齡愈大,一方面如馬友友說的,不必再去證明自己,所以可以活得愈來愈自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真的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事情與煩惱,即便評論到你,也都是隨口說說,若在意這些無足輕重的話語,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猶太教的經典《塔木德》裡就有個問題:「假如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是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我們不希望別人介入自己的生活,同樣地,我們也不該介入別人的人生,即便是家人,我們更不該要求孩子的人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而活。不過,人際關係還是重要的,畢竟人的意義與價值必須在跟人群、社會互動中展現出來。《塔木德》中有一段話:「假設有十個人,其中一個人討厭你,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批評你,你也不喜歡他;有兩個人跟你非常合得來,無論如何都會支持你;至於剩下七個人,並不特別屬於哪一邊,你的焦點會放在批評你的人?還是那兩個喜歡你的人?」我們理智上知道,時間有限,應該關注與回應那些喜歡我們的好朋友,但在情感上,都會被那些不友善的批評搞得不開心。因此,要讓自己活得開心,就要把關注與心力放在對的地方。 年齡愈大能活得愈自在,除了關注焦點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認知框架的擴大。哲學家尼采曾提出精神三境界----I must 、I will、I am的觀點,認為:「我該(I must)是被動的,我要(I will)代表個人意志的成長,但是這不是最高境界。我是(I am)則超越前二者,是自我意志的明確定位與新境界之抵達,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自主滾動的輪子,一個神聖的肯定。」我想,這裡所提的肯定,是來自內在,而不是索求外界讚美,這種來自每個人內在的自我認知是毫不勉強,也是最持久的力量。你相信什麼,你就看見什麼,你也會變成你相信的事物,因此,汽車大王福特說的一點也沒錯:「你認為你做得到,或者你認為你做不到,你都是對的。」當我們打心底認為做不到,即使表面上努力了,最終還是做不成;相反的,我們真心認為做得到,即便外在條件再差,但內心那個相信,終究會讓我們達成目標。這些年我努力的目標,是效法德蕾莎修女:「每一個來到你面前的人,總要讓他離去時,變得更好、更快樂。你要作上帝仁慈的見證,在你的面容裡有仁慈,在你的眼睛裡有仁慈,在你微笑裡有仁慈。」其實要做到這些並不難,只要提醒自己隨時保持微笑,然後記得星雲大師說的「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這三好,只要稍加留意,應該人人可以做到,至少可以做到口不出惡言。不管活到幾歲,完成多少豐功偉業,每個人一定會離開這世界,而且沒辦法帶走任何東西,但我們來世界一遭,究竟留下些什麼?垃圾、汙染、混亂?還是溫暖與美好?就像德蕾莎的提醒,你留給跟你相遇的人哪些東西?
-
2022-03-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世界第1!醫授「泡水高貧倦」5字訣自我檢測,2項異常快就醫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1,推估全台約有170~200萬的慢性腎臟病人,卻有8至9成病友都沒發現自己腎臟健康出問題。醫師提醒,民眾可以「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自我檢測,一旦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應盡快到院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韋辰指出,腎臟具有移除代謝廢物、調解水分、維持酸鹼平衡、製造紅血球、活化維他命D、腎素調解血壓等多項功能,但腎臟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往往是到了出現臉腫、腳腫等症狀才就醫,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甚至嚴重到第5期的腎衰竭。 5字訣自我檢測,出現2項快就醫 他建議,民眾可以5字口訣自我檢測是否有腎臟病,如果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最好盡快到院檢查。 一、泡(小便起泡泡)二、水(皮膚水腫)三、高(高血壓)四、貧(貧血)五、倦(疲倦) 林韋辰說,在診間最常遇到病患問:「腰痛是不是腎虧?」其實,腎臟疼痛最常見於結石與感染,結石會有血尿症狀,而感染則是會出現發燒、頻尿、血尿等症狀。 但是造成「腰痛」常見的原因則是骨骼肌肉上的疾病,可能是下背疼痛、脊椎壓迫等,因此腰痛與腎臟病沒有直接相關。 另外,病人及家屬也常擔憂:「吃藥是不是很傷腎?」林韋辰表示,若是患有慢性病的病友,需提供相關訊息,以利醫師做藥物上的調整。 但腎臟病病人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反而對腎臟傷害更大,也提醒病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需尋求合格的醫師處方,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護腎檢查三三制,飲食、生活2方面自我照護 他也建議慢性病病友需定期做「護腎檢查三三制」,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的病人,每3個月做三種護腎檢查,包含驗血、驗尿、量血壓,來好好維持腎臟功能。 而要保護腎臟,應該遵循「三高用藥按時吃」、「消炎止痛不亂吃」、「三補腎秘方勿輕信」、「定期檢查才安心」等4大原則。 另外,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戒菸、不酗酒、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上少鹽、少糖、少油炸、少加工食品、低蛋白飲食、適當水分等,能減少腎臟負擔,也讓慢性病更好控制,就算罹患慢性腎臟病,還是可以贏得健康人生。●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3-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日本製比較好、有消炎才有效?頭痛吃錯止痛藥差點洗腎!止痛藥3大類型這樣挑
國人愛吃止痛藥,卻常搞不清如何挑選,不管頭痛、關節痛、經痛都吃一樣的藥,反而吃出問題!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醫師黃耀宣表示,有些止痛藥廣告強調「不含消炎成分」,有的則主訴「有消炎才有效」,其實要不要「消炎」要視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最好能先徵詢醫師或藥師建議。 黃耀宣指出,不同類的止痛藥,有不同的副作用,舉例來說,一名65歲曾姓男子因頭痛吃了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竟讓他原本不好的腎臟更差了,搞到差點洗腎,換了止痛藥才好轉。 這位病患因持續性頭痛,吃了女兒從日本買回來的日本製止痛藥,本以為日本藥比較好,應該不會有副作用,沒想到斷斷續續吃了1個月後,腎功能大幅滑落。經更換別類止痛藥之後,曾男的腎絲球過濾率才慢慢回到原有數值。 黃耀宣說,常見的止痛藥可分為乙醯胺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止痛藥3大類,除了鴉片類止痛藥是醫師處方用藥,有嚴格控管,另2類則可在藥局買到。 一、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是非消炎止痛藥,經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阻斷疼痛傳導,緩解發燒頭痛,如普拿疼、斯斯,通常強調「不含消炎成分」。 它從肝臟代謝,有嚴重肝臟疾病者,應避免使用,在美國含乙醯胺酚止痛藥服用過量,已經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 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含有消炎成分,大多具有消炎、鎮痛、退燒等藥效,如阿斯匹靈 (asprin)、布洛芬 (ibuprofen)等,從肝、腎代謝,容易出現腸胃、肝及腎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是影響到腎臟。 三、鴉片類止痛藥 (opioid analgesics) 以這起個案的曾男為例,他吃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影響到腎臟,所以馬上請他停掉日本製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另開乙醯胺酚的止痛藥,3個月後,腎絲球過濾率回到27%,才擺脫洗腎危機。 黃耀宣強調,上述的3大類止痛藥,除了鴉片類止痛藥能止痛之外,另2類止痛藥也都有止痛效果,一般人只要不過量,服用後通常不會有大的副作用,很快就從身體代謝掉。但若有肝腎及腸胃疾病者最好由醫師開藥,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2-13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趕上風潮走路去
最近有好多本關於走路與介紹步道的書上市,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新價值。除了上下班短暫的行走之外,為了健康目的的走路也蔚為風潮,甚至更進階到為了休閒或心靈層次的走路。的確,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行走更可以是從養生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宗教的虔敬者以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甚至可以說是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在現代,走路本身往往就是目的,我們工作辦事時會以交通工具達到效率的要求,但是當我們穿上走路鞋往郊外走,找到步道後,步道不再是「過渡」,從一條步道到另一條步道,永遠在自然野地中,從一間旅舍到下一間旅舍,從一棟山屋到另一棟山屋,沒有一晚睡在同一張床上,這些室內只是暫歇,讓我們能在醒來後繼續走在大自然中的過渡。因為沒有目的地,總是在走,所以時間不再重要,日子也更加悠長。不斷走路,不再心懷功利與期待,只是走著,慢慢的天地間會有股溫柔的力量擁抱著我們,只要走路,不斷地前進。長途健行是非常吸引人的經驗,這種不趕行程,就是為了走路而走路,哪時候達目的地無所謂,甚至根本就沒有目的地,這種長途健行是我夢想中的奇幻旅程。從小至今,我一直都很喜歡走路,走路的感覺很踏實,而且它是有意識的行為之中,和呼吸、心跳等無意識的身體韻動最為接近的,因此走路雖是屬於生理上的動作,卻可以從中激發出心靈的思維與領悟。除了這種長時間的步行之外,也有人遵照專家的建議,力行一天走一萬步的健康生活,但是只要我們上路了,千萬要記得選雙舒適的好鞋子,因為腳承受著全身的重量,若穿不合腳的鞋子,除了足部會受傷,甚至會影響膝關節、髖關節或下背等全身健康。走路鞋不要用太軟的鞋墊,會因支撐力不夠造成壓力不均,鞋跟要有適當的足跟墊,尤其年紀愈大,足跟的脂肪萎縮,失去避震、緩衝的功能。另外也要注意容納腳趾部分的鞋子楦頭要大一點,讓五根腳趾能舒適的伸展。買鞋最好在下午或晚上,因為從早上站或走到晚上,全身的血液淋巴比較容易集中到腳底,也就是說,這時候腳會比較浮腫,這時候選鞋子會挑大一點的,穿起來也比較舒服。同時要穿平常戶外活動時會穿的襪子去試穿,綁好鞋帶後,確定五個腳趾都能充分自由活動為準。鞋底也是有學問的,前三分之一要柔軟容易彎曲,保護細長的蹠骨;而後面三分之二要堅硬牢固,才能完整含住腳跟及阿基里斯腱,吸收腳踩地的衝擊力道,因此鞋子前三分之一應該用手可以輕鬆地翻折,但是中段以後,卻需硬到無法扳折。找雙好鞋上路去吧!在這追求迅速的時代,走路能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更健康,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
2021-12-28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編按:老後如何過得快樂?身兼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等多重身分的李偉文,很早就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他認為,美好的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準備大筆退休金,而是擁有不失能的身體,還有一群能夠互相照顧的好朋友。人生下半場的健康與友情存摺,該如何準備?幸福的老後生活,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實現嗎?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身兼牙醫師、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也是許多人心中的樂活代表。甫過60歲的他,出席各種場合多穿著樸素的襯衫、長褲,全身上下沒有任何名貴飾物。閒暇時最熱衷的興趣,是閱讀好書、和親友一起參加野外活動。朋友曾開玩笑說,他是「錢賺最少的醫師」。李偉文笑稱,自己除了不愛賺錢,對吃、穿、玩等物質需求也「很隨便」。他觀察,同輩人對熟齡生活隱約有種焦慮,像是:一定要存好幾千萬才能退休、要到世界各地旅行、完成挑戰清單,日子才算是過得精彩⋯⋯等。其實,「想活出值得的人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做很多別人覺得了不起的事情。」不花大錢的樂活,如何達成?閱讀是最平價的興趣 一本好書、一根蠟燭,創造生活中的美好時空走進李偉文的牙醫診所,首先印入視野的是一排又一排書架。童書、財金雜誌、文學小說、醫學保健、自然生態……,診所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所有書都歡迎借回家閱讀。熱愛閱讀的種子,自童年時即已種下。李偉文回憶,從小父母忙於工作和家務,年長多歲的哥哥、姐姐也另有玩伴。一個人在家中的閣樓上看書,是他最美好的童年印象之一。儘管平日行程繁忙,他仍維持每月40幾本書的閱讀量。演講途中、通勤路上,都可以是閱讀的時機。他尤其偏好紙本書。翻著紙頁,紛擾的世界會安靜下來,彷彿在閱讀者身邊畫下不受他人打擾的結界。更棒的是,這份幸福非常平價。花幾百塊錢買一本書,就能深度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人要有一件事,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是透過閱讀累積智慧,並分享給他人。」李偉文說若想讓這份幸福感更進階,不妨從改變環境開始。李偉文提到,國際公認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一般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多奢華的物質享受。平凡的日常,也可以自己創造美好的氛圍。例如寒冷的夜裡,點根蠟燭、播放喜歡的音樂,再泡杯熱咖啡或茶,靜靜讀一本好書,就是再理想不過的夜晚。「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李偉文在專欄中,如此寫下他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友誼讓老後生活變豐富!參加社團、當志工,不花錢交到最棒的朋友不過,就算不追求高價的物質享受,不少人仍擔心老後身體欠佳、子女也無力照顧,怎麼辦?李偉文認為,朋友是老後重要的安全網。就算健康有恙,大家也能互相照顧、協助彼此。對李偉文而言,創立荒野保護協會,是他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當志工無法賺錢,但夥伴之間的革命情感,造就了多年來深厚的友誼。他笑說,參與公益團體還有「過濾」效果:「當志工要出錢出力,會來的都是熱情、正直、良善的人。不花一毛錢,就能交到最棒的朋友!」他強調,大家共同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努力,是建立深刻友情的捷徑。「朋友在一起,如果只是喝咖啡聊是非,很快就會變成酒肉朋友。」目標可以依大家的志趣而定,例如關懷自然生態、幫助社會弱勢、推廣文化藝術……等。有付出、有學習,朋友的連結更緊密。共享的社群文化,也是維繫友情的關鍵。婚前,李偉文和太太就在家中舉辦讀書會。每個月找一日,請朋友們到家中聚會,一夥人從晚上聊到半夜。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後,夫妻倆更幾乎每個週末都開放家中場地,歡迎大家來辦活動。不僅他們兩人,荒野的幹部也都樂於對朋友敞開家門。「我覺得要當一個人真正的朋友,就要認識他的家人。」李偉文回憶,他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理事長的13年間,出外演講、辦活動,從來沒有住過任何旅館。不管到哪個縣市,都有夥伴接待。「有能力的人,當然可以自己建構一個有眾多僕役的城堡。但開放城堡,讓它成為一個大家都舒服的地方,生活更快樂。」參加社團,還能為朋友圈注入新的活水。李偉文引用前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的觀點,朋友也分為「老幹新枝」。理想上,一年當中最常互動的10位朋友中,要有2、3位是認識時間超過年齡一半的老朋友,2、3位是最近幾年內認識的朋友。老朋友讓人自在,新朋友為人生帶來刺激。「荒野不斷有新人讓我認識,我就不用耗力氣去應酬了!」8年前,他和10多位朋友在台南買下一塊土地,預計在此建立適合老後共居的聚落。雖然目前尚未正式動工,但已朝著夢想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有信心地說,「好的人際支援,會讓你的老後開銷大幅降低!」不失能才能減少老後開銷 再懶也要運動,投資健康不吃虧此外,想擁有不花錢的快樂老後,不能少了對健康的投資。雖然熱愛自然活動,但李偉文坦言,他過往嫌麻煩,一直沒有積極運動的習慣。他曾認為自己不菸不酒、體重標準,又天天日行萬步,應該還算健康。沒想到5、6年前,太太要他做健康檢查,竟發現自己已在三高邊緣。一陣子後再測量,血壓、血糖不退反進,雙雙超標。他自我反省,雖然太太是營養師,在家吃飯大多營養均衡。但朋友當中老饕多,出門聚會難免飲食過量。再加上他又愛吃麻辣花生、甜食等零嘴,以中式喜餅為例,他一人就可以嗑掉半塊。無形之中,吃下了很多糖和油脂。他開始控制飲食,也嘗試規律運動。有位朋友告訴他,每天晚上看新聞、念經的時候,可試試在原地跑步。跑步不必幅度太大、也不受場地限制,隨時隨地想到就跑,3個月後就能擺脫中年男性常有的大肚楠。受到好友成功瘦身的刺激,他在診所擺了一台小型踏步機。看診閒暇踩上幾步,可鍛鍊小腿肌力,想同時看書、看電影也可以。在家沒事,他也會原地跑步,同時伸展雙臂、擴胸,達到2種運動的效果。每次運動幾分鐘,多次累積的時間就很可觀。不刻意的習慣,成功讓不愛運動的他進入「運動人生」!另外,身為牙醫師的他,也特別在意口腔健康和老年生活品質的關聯。近年的研究顯示,年長者保留的牙齒數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有關。日本神經內科醫師長谷川嘉哉發現,牙齒咀嚼、咬合的動作,可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清除腦部代謝廢物,進而降低失智的風險。李偉文建議,已經缺牙的人,最好盡快處理。他自己就因從小愛吃糖、牙齒不好,已做了植牙。牙齒還算健康的人,則要注意口腔衛生,盡可能保留自然牙。平時可以嚼無糖口香糖,讓口腔做咀嚼運動。口腔部分神經和大腦神經相連,這個動作不只可提高大腦的血流量,也給神經多一點刺激。「我覺得人到熟年,不用太擔心錢的事。太刻意要賺更多錢,反而會搞得雞飛狗跳。以現有資源,做最好的運用就好。」李偉文說。一副健康的身體、一群好朋友,就是快樂老年最好的投資!原文: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
2021-12-19 名人.李偉文
避開看似美好的退休陷阱 李偉文:每周給自己一個挑戰
退休最棒的事情,就是從此不必再開不想開的會,做不想做的事,參加不想去的活動,跟不想見的人碰面。 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無所求的人最大,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運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有個陷阱,因為在職時那些想做的事是有別於工作日常中的「非日常」,也就是難得的休閒活動。如今一旦當年的非日常變成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日常」之後,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而且一旦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自在舒服的事,待在這「舒適圈」久了之後,往往就會懶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失去活力。 如果想舒適與活力兩者兼顧,首先還是要維持「日常」節奏,找一點不太忙但還是有個可以追尋的目標,區隔出「非日常」的享受,才能繼續維持生活滿意度。 同時,給自己一個挑戰,每周勉強自己「去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或參加一個從來沒參加過的活動與課程,或體驗一個從來沒體驗過的經驗。」以周為單位,只要三類做一種即可(以免太刺激或太累),當我們面對陌生情境(跳出舒適圈),會好奇,會緊張,會重新去感受這個世界,也就會激發出自己的活力。 說是挑戰,是因為如果沒有明確地訂出目標要求自己,一定會有各種藉口與突發狀況而無法持續;規定每周做一件新鮮事,而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也是刻意勉強自己走出舒適圈,把自己丟到不熟悉甚至全然陌生的地方,人在這樣的情境下,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處在警備狀態,也就能重新激發對世界的主動觀察與探索,這是製造「熱情」的元素。 另外,強調新鮮陌生沒有經驗的事,也是強迫自己脫離數十年來在職場養成事事都明確都在掌控中的習性,讓生命回到充滿各種可能的神祕狀態。是的,當我們願意鬆開規畫的人生,令人興奮且美好的生命才會在面前展開。跟老朋友相處很自在很開心,但也要認識新朋友,這除了可以擴展見聞,也是增加活力的另一種方法。所謂老幹新枝,這些新結交的朋友可以帶來新的視野,在生命之流中注入活水。台大傅佩榮教授曾經建議的具體評估標準:列出最近一年裡最常來往的朋友名單,列出前十位,然後看看這十位朋友是認識多少年的朋友。傅教授認為,以自己的年齡一半為標準,如果是五十歲就是以二十五歲為界,十位中最好有二、三位超過這個年數,但是最好也有二、三位是最近三年認識的,其他的人數就介於這期間。 除了朋友,我們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如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擁有自信與自尊,是生命的課題,若打算修習這些學分,我們第一步可以練習的事,是從獨處開始。 獨處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來試試是不是能夠很自在與自己獨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不要讓「為什麼找不到人願意陪我」「為什麼沒人在乎我」「為什麼沒人愛我」這些負面情緒侵蝕精神活力。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獨處時間,更進一步,每個月給自己一個較長的獨處時間,不需要躲到深山,也許只是一個沒有活動的假日,也許就在自己房間,關掉電腦與手機,找一本精彩的小說,讓思緒漫遊在不同的時空中。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 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如果65歲退休,按現在平均壽命81歲計算,大約還有近20年的時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好好過!熱愛生活的李偉文,早已啟動退休進行式,秉持著「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第三人生擘畫了玩樂藍圖,其中也包括學習、放下,依著自己步調,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採訪這天,李偉文笑著說:「今天是我的60歲生日!」在很巧合的時間談人生下半場,感觸特別多。這位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牙醫,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聯手催生荒野保護協會,同時身兼親子教育作家,很早就開始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的理念。「退休」指的是一種進行式,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抱持退休的心情來過生活,做好財務規畫、安老居住,唯有提前準備,才能開創美好第三人生。追劇放空也很好 保持作息規律李偉文觀察,因為社群媒體發達,民眾看到親朋好友退休後過得光鮮亮麗,擔心自己沒有繼續活出精采,反而變得不快樂。「千萬不要有比較的心態!」他認為第三人生的重點是重新探索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標準,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迎向另一美好階段的開始。「退休後要做什麼?」是許多上班族的煩惱,李偉文建議培養多元興趣,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避免生活頓失重心、無所適從。日本電影《退而不休》描述一名白領菁英退休後,面對身心理的各種轉變,調適過程有諸多不順,反映熟齡族邁入第三人生的現狀。電影非常寫實,雖然退休後完全自由,可以隨興起床、吃飯和睡覺,但懶散度日久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樣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李偉文笑說追劇放空的日子也很好,但要保持作息規律,感覺每天活得有意義,千萬不要毫無計畫地虛度光陰。莫在意別人眼光 重新探索內心「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李偉文點出退休族的迷惘,退休的生命轉折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失去工作上的角色後,也少了原來的社會認同。他以阿德勒心理學說明:「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課題,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做好自己、做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重塑態度觀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入到熟齡期,應該回到探索內心,而第三人生有了許多時間自我覺察,再次啟動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階段,退休後還能做好多事,朝著喜歡的方向挖掘自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人可老心不能老 提早5年準備退休是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李偉文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早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思考熟年社會、退休規畫、朋友共老等議題。他建議大家在退休前5-10年開始著手準備,免得退休這天真的到來,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我看過很多人剛退休時,變成『沙發馬鈴薯』,短暫放縱一下還可以,懶散久了容易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李偉文以朋友為例,把「喜歡旅遊」當成興趣,玩了一年半載,心靈漸漸空虛,不知不覺陷入衰老的歷程。歲數可以變老,但心態不能老,人生積存的美好歲月不應白白浪費。「好好經營朋友」 好友揪團自建老人公寓活了大半輩子,曾經庸庸碌碌忙著工作,來不及欣賞身邊的美好;退休後,正好有大把時間享受生活。李偉文鼓勵大家,除了心情放鬆、視野放寬,不妨也追求自我實現,退休後是再學習的黃金時期,參與活動有機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不論參加什麼活動,沒有好壞的定義,只有回饋的價值。李偉文不斷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時光,致力追求「慈悲與智慧」,透過大量閱讀啟發自己,號召朋友一起當志工、從事社會服務,雖然常被朋友笑不務正業,但這些都是創造自我價值的關鍵心法。退休只是職涯的結束,並非生命的終點,長達20年的退休時光,除了財富與健康計畫,也要好好經營朋友。李偉文提倡好友揪團預備退休,人際關係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與家人、好友一起慢慢變老。50歲後,他和朋友組成「蝸行」團隊,共同集資,自建一棟老人公寓,為老年的理想生活做準備。蝸行團隊偶爾相約出遊,聯繫在地公益團體邊玩邊回饋捐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價值與意義,人生隨時充滿正能量!」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
2021-11-13 養生.人生智慧
50歲轉換人生跑道找到自己的路!陳茂雄:「從認識自己開始,規畫人生藍圖和個人使命」
過去100年間,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歲,該如何善用這30年活出新生命?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提出「第三人生(Third Act)」概念,她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第一人生依賴他人成長;第二人生發展獨立自主;到了第三人生,是獨立又能彼此依靠,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的人生階段。第三人生不會自然發生,要自己去開創,也要提早準備。接下來幾周的《橘世代》,將帶您走進台灣企業教練的先驅陳茂雄、作家李偉文,以及中時開卷歷年三位主編的生命,看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第三人生。「抱歉遲到了,我早上臨時去出『阿公任務』。」採訪當天,陳茂雄一趕到採訪約定點就致歉,66歲的陳茂雄有著樸實誠懇的微笑,相較於網路上年輕時的照片,眼前的他臉部線條更柔和,溫潤和煦像電影裡充滿人生智慧的智者。陳茂雄是台灣企業教練的先驅,兩岸三地知名的企業主管教練,輔導過台積電、HP、Dell、3M、輝瑞藥廠等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是國內少數擁有高階主管經驗的諮商心理師,出版了兩本書,在企業教練領域有著被認可的專業和自我品牌,卻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一直是自由工作者。「有想過成立公司嗎?」記者問。「有人建議過,但我覺得目前這樣很好,人生很自由。」陳茂雄這樣說。職涯一度迷惘 努力找天命開創出自由自主自我實現的第三人生,陳茂雄花了許多時間。50歲之前的陳茂雄,是他人眼中人生勝利組——台大經濟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MBA學位,回台灣後在IBM工作,33歲就當到高階主管;工作表現優異、升遷快速、薪水優渥。但困惑也跟著陳茂雄的職涯一路攀升——40幾歲開始,他發現自己對工作的熱情消褪了,年輕時談起工作的眉飛色舞不再,他不喜歡失去方向的自己,因此離開原本的公司,但是輾轉換了兩個工作場域,仍尋不回昔日熱情。他一邊工作一邊尋找「天命」,他問人、看書、上課,甚至到處算命,直到上了自我探索的課程才明白,他一直不夠認識自己。於是在50歲那年,他重回校園當全職學生,念諮商心理學士,並取得諮商心理師的資格。接觸諮商領域 當企業教練進到諮商領域後,陳茂雄驚喜發現教練(Coaching)這個領域,巧妙結合了他心理諮商專業與高階經理人經驗,他因而在企業教練尚未盛行年代走出了自己獨特的專業之路,成為台灣第一個同時擁有高階經理人資歷與諮商心理師證照的企業教練。50歲轉換人生跑道,何時才要退休呢?陳茂雄笑著說:「我會一直做到不能做為止。」他太喜歡自己的工作了——當案主經過諮商後找到面對情感的慣性,調整後終於不在情感裡受苦;當上市公司副總經過會談後發現工作盲點、改變溝通模式,進而發揮潛能,提升自信與領導效能。這些協助他人轉變與成長的時刻帶給陳茂雄莫大滿足。現在回頭看,陳茂雄終於懂了,原來他真正喜歡的是與人有關,可以和人產生深刻連結的工作,年輕時的他從事的並非最喜歡的工作、最擅長的事。重新認識自己 享受帶孫樂而也是到這個年紀他才領悟到,人生沒有所謂已定的天命,與其去「尋找天命」,不如投入每一天去「活出意義」。他建議中年感到困惑的讀者,從認識自己開始,並且從父母、子女、朋友、主管等各種人生角色出發,「以終為始」為每個角色找到目標,規畫自己的人生藍圖和個人使命。但所有改變,也要顧及現實與經濟考量。陳茂雄轉換跑道前曾和太太溝通過,兩人也盤點家中財務狀況才下定決心。「現在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現在的陳茂雄,是3歲及1歲可愛小孩的外公,用專業做著喜歡的工作,享受著「助人最樂」的人生。超前部署 儲備健康能量理想的第三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陳茂雄引用「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能夠擁有正向情緒、有全心投入的任務、深刻的人際連結、感受到生命意義及成就感時,就擁有幸福人生。但這樣的人生必須預先做準備,不要等退休才思考,愈早開始愈好。陳茂雄同意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想法,認為人會害怕死亡,是因為人生有遺憾,他鼓勵大家去完成未竟之事,讓人生遺憾減到最低,但追尋過程必須保持自我覺察,找出阻礙自我的慣性,學會減法與放下,聚焦生命真正想完成的事。最後,他笑著提醒,無論計畫是什麼,都別忽略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不怕死,我怕死不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發展第三人生的地基。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