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未精緻澱粉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3-10-25 養生.聰明飲食
膽結石會消失嗎?該怎麼吃?「5大飲食原則」避免發作,別誤信1偏方錯過治療黃金期
膽結石是無聲的疾病!是由於因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致使膽汁過於濃稠,逐漸形成結晶所造成。依發生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結石形成後,不會自行溶解消失。往往等痛到去看醫生,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進而開刀取膽成為「無膽」之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教你透過5招「飲食調理」減少發作,也不要誤信偏方錯過治療黃金期。膽結石8大高風險族群1.喜歡吃重油2.肝硬化、酒精性肝病3.急速減重者 4.長期斷食者5.兩餐隔太久 6.肥胖者 7.糖尿病患8.停經後女性「6招改善飲食」避免膽結石發作膽結石雖不會消失,但透過「飲食調理」可以很好的減少發作。高敏敏提醒,膽囊的主要功用是儲存膽汁、幫助消化油脂,所以不要讓他過度負擔。1.簡單烹調飲食避免吃太油,以蒸煮取代油炸、油煎。2.多吃原型食物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主食部分也可以用部分未精緻澱粉取代精緻澱粉。3.多吃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幫助吸附膽酸,和糞便一起排出。4.不要吃大飽吃大飽容易使膽囊收縮激烈,讓結石卡住。5.避免甜食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及脂肪,增加消化負擔。6.勿備偏方有偏方是用化石草溶解膽結石,但實際上是無法溶解。膽結石形成後原則上是不可逆,可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發作。但嚴重發作時大多都要切除膽囊,不要錯過治療黃金期。胃痛vs.膽結石 怎麼區分很多人的膽結石在一開始都被誤以為是胃痛,直到就醫後才發現是自己有膽結石,究竟胃痛跟膽結石該怎麼區分,才不會耽誤黃金就醫時間。1.疼痛部位.胃痛:上腹微靠左.膽結石:上腹微靠右,甚至痛到背或肩2.發作時間.胃痛:空腹或飯後均可能發作.膽結石:大多在飯後發生3.藥物改善.胃痛:9成胃藥可以改善.膽結石:胃藥無法改善高敏敏提醒,兩餐之間也不要間隔太久,你的膽囊太久沒有收縮,很容易膽汁堆積、易結石。她表示其實膽結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沒有善待身體,建議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出現莫名腹痛、胃痛、吃胃藥後不好轉時,請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延伸閱讀:.你知道什麼是總膽管結石嗎?飯後腹痛千萬別拖.不吃早餐容易胖!外食早餐大多缺乏1營養素,營養師教6招健康吃.一吃飯就腹痛當心膽結石 醫揭何時該取出結石:常做2事易成高風險群
-
2023-05-12 醫療.新陳代謝
1天胖3公斤可能嗎?高敏敏曝「體重起伏8原因」,做好1件事量的體重最準
你有每天量體重的習慣嗎?踩上體重計後,是否覺得像玩數字猜謎一樣,永遠猜不透自己的體重?然後會在內心碎念,「為什麼今天又胖2公斤?為什麼運動後體重不減反增?」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別被數字綁架,影響體重起伏有8大原因。影響體重起伏8原因一天之內胖1~3公斤是有可能的嗎?高敏敏提醒,如果體重總是飄忽不定或是下不來,有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1.喝水量多寡水是影響體重的關鍵之一,當你喝水量多時,體重可能會增加。但不用太擔心,因為水分會代謝排出,再加上足夠的水分才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提升減重效率,也能減少口渴、飢餓感發生。所以千萬不要為了減重都不喝水,喝水會幫助減重事半功倍!2.鈉含量攝取過多當重口味、重鹹、加工食品吃太多,會使得鈉攝取過量、導致細胞的滲透壓平衡失常,換句話說就是高鈉易導致水腫,使身體儲存更多水份。所以如果想讓多餘的水份及鈉排出,可以多攝取幫助利尿及高鉀的食物,做到「留鉀排鈉」。3.精緻澱粉攝取過多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高,身體也會儲存水份,因為身體需要較多的水分去儲存碳水化合物中的醣類。但營養師提醒大家,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很重要,建議大家不要為了減肥不吃澱粉,還是要均衡攝取並以未精緻澱粉為主。4.生理期前後當女生生理期來時,會導致荷爾蒙的浮動。進而出現存水、脹氣等情況。但在這期間會水腫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大概在生理期第三到四天後就會恢復正常。5.流汗、尿液量影響當你流汗跟排尿,身體水份流失時,體重自然會下降。6.糞便堆積量如過你常常便秘,造成太多糞便囤積在體內,也會增加體重。而且糞便排出時,腸內的脹氣也會一起排出,因此上完廁所才有無事一身輕的感覺。所以建議多攝取高纖食材,並盡量在固定得時間排便。7.壓力荷爾蒙過高跟女性生理期前後原因有些類似!當壓力荷爾蒙上升時,身體會儲存更多水分,導致體重會跟著忽高忽低。建議可以放鬆心情,趁空閒時間多去戶外走走散心,以免造成雙邊齊來的惡性循環。8.肌力訓練進行肌力訓練時,肌肉纖維可能會被撕裂,導致身體在修復肌肉時會儲存水分。所以運動後有些部位如果有點浮腫不用太擔心,觀察一兩天就會消散了。除了上述8個讓體重變重的原因之外,高敏敏提醒,如過要一天內增加1kg,要攝取7700kcal的熱量才可能。所以一天突然紮實的胖2公斤,是不太可能的情況...總結來說,建議大家量體重最好的方式是「每天固定時間,並在同一狀態下測量」,才能獲得最正確的數字,也更能接近自己理想的體重喔!而除了注意體重的數字變化,也要關心「體脂肪含量」跟「肌肉量」,別只當體重數字的奴隸。延伸閱讀:.基因或生活方式造就的肥胖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答案恐出乎意料.為何該把握早餐後排便?醫揭3大便祕原因:改善便祕飲食3重點.減重會失敗,跟做了這3件事有關!吃飯時集中注意力、速度放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3 養生.聰明飲食
飯、湯、肉、菜先吃誰?「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 高敏敏:8分飽就要停下筷子
剛放完連假,過了一個假期,是否覺得自己已經吃到營養過剩?臉上的嘴邊肉看起來肉嘟嘟,臉整個圓一圈。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如果不想囤積過多熱量,「擇食」很重要,建議現代人從飯量+用餐順序調整。擔心吃太多營養過?飯量/用餐順序這樣吃高敏敏表示,若不想平時用餐攝取過多的熱量,可以從改變用餐飯量,及調整用餐的順序,來簡少熱量的攝取及囤積。飯量的調整‧一般族群:每餐飯量8分滿即可比原本少2成飯量,並依照活動量調整,若活動量低則勿吃太多。‧減重族群、減脂族群、控醣族群:飯量5分滿比原本少5成飯量,糙米、五穀米等未精緻澱粉類也是,但把精緻澱粉換成原型澱粉是不錯的方式。用餐順序這樣吃控制好每餐飯量,「進食順序」也很重要,建議順序:湯→菜→肉+澱粉:‧STEP1 餐前喝湯餐前喝湯的湯品以清淡湯為主,避免濃勾芡湯。因為勾芡中含有大量澱粉,熱量密度高、易囤積,多吃無益。‧STEP2 再來吃菜建議每餐至少吃一碗菜(菜量比飯量多),因為蔬果豐富的膳食纖維跟植化素、營養素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也墊個胃。也提醒大家要各色都吃,並至少選擇2種顏色,另外像是藻類、菇類、大番茄、黃瓜、冬瓜⋯等也都屬於蔬菜類。‧STEP3 最後吃「肉+澱粉」豆魚肉蛋類中的肉類,建議優先選低脂白肉,或以原型為主、少加工品,份量為一掌心大小,像是海鮮類的油脂跟飽和脂肪都較低。如果真的想吃牛,可選菲力牛排,脂含量較低;想吃雞肉類則可選雞胸肉;想吃豬肉可選擇里肌肉 熱量與油脂比較低。‧水果:在餐與餐之間吃除了主食,水果則可以在餐與餐之間吃。建議吃一份1拳頭,切一切放到碗裡8分滿碗的量,一天吃兩份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C。2飲食習慣更健康除了控制飯量跟進食順序,高敏敏提醒,烹調料理方式也是影響熱量關鍵之一。烹調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為主,油煎乾煎也比油炸相對健康。進食時要放慢吃飯速度、不要狼吞虎嚥,這樣才能增加大腦飽足訊息的傳遞,建議8分飽時即可停下筷子。而用餐完畢後要多起身多活動,這樣才能幫助代謝消化、不虛胖。以上高敏敏教你的吃不胖飲食法,用餐時跟著做,讓你健康吃飽不易胖。延伸閱讀:.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05-01 養生.聰明飲食
清淡就是最養生飲食法?更年期女性要適量吃紅肉
母親節吃大餐慶祝之餘,更重要的是了解媽媽日常飲食是否攝取均衡。媽媽知道六大類食物是什麼嗎?是否以為清淡就是最養生的飲食法?以下是媽媽可能缺乏的幾大重要營養元素,不妨自己先做好功課,再和媽媽一起討論並規畫三餐,用正確的觀念鞏固媽媽的健康。蛋白質夠了嗎?豆魚是優質蛋白質,但女性易缺鐵,也要適量吃紅肉。「豆魚蛋肉一掌心」,植物性蛋白擺在第一類,但更年期婦女容易缺鐵,白肉中的鐵質比較少,紅肉鐵質較多,建議蛋白質攝取比例中,多少加一點紅肉。健身族最愛的「雞胸肉」常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但若沒有增肌減脂需求,不建議常吃雞胸肉。另外,不少長輩認為「愛吃魚」比較健康,其中鮭魚Omega-3脂肪酸,對更年期婦女較佳,但魚類比牛、羊、豬的肉類脂肪含量少、鐵質少,飲食還需要多樣化,補充蛋白質避免吃下過多肥肉,並適時攝取優質脂肪。至於蛋白質要攝取多少才夠?國民健康署建議一般婦女,每公斤體重可攝取1至1.2g的蛋白質;更年期、老年人則每公斤攝取1.2g;懷孕、哺乳期除了基本蛋白質需求量,還需要加上10至15g蛋白質。若是體重過重,則建議用理想體重計算適合補充的蛋白質份量。【體重過重者的蛋白質攝取計算】理想體重公式:22╳身高(m)╳身高(m)舉例:身高162cm的小美,理想體重為22╳(1.62)╳(1.62)=57kg【一般人的每日蛋白質攝取計算】每公斤1g~1.2g舉例:57公斤╳(1g~1.2g)=一天攝取57g~68.4g蛋白質較佳鈣質夠了嗎?更年期婦女缺鈣,吃鈣片要配合維生素D食物。一般婦女鈣質需求一天要1000毫克,更年期婦女因鈣質流失,一天需要1200毫克。建議「每天早晚一杯低脂奶」,每杯250cc就能攝取250毫克的鈣質作為基本盤。補鈣前也應多攝取深色蔬菜、牛奶、芝麻、起士等維生素D食物,再搭配適當曬太陽及運動,幫助鈣質吸收及合成。有了足夠的維生素D之後,再吃鈣的補充劑效果才會好。市售鈣營養補充品多樣,又以碳酸鈣較為常見,但對於常吃胃乳片、胃藥的人比較不易吸收,因為鈣質在酸性條件下吸收較好,但胃酸不夠者,吃下碳酸鈣往往是過門不入。建議多於飯後服用鈣片或吃點水果幫助吸收。此外,鈣跟鐵互相競爭,吃完鈣片後不宜馬上吃高鐵食物。「胺基酸螯合鈣」和「海藻鈣」比較好吸收,民眾可視需求補充。另外「磷酸鈣」、「檸檬酸鈣」則不適合腎臟不好的媽媽吃,會增加腎臟負擔。維生素夠了嗎?維生素C穩固膠原蛋白,維生素B群降低焦慮。對於女性來說,最重要的維生素C,功用不只有美白,還能促進體內結締組織穩固,猶如在體內加強鋼筋水泥,可以多吃木瓜、芭樂等水果。有心悸問題的更年期女性則可補充鎂、鈣、鐵,改善心血管問題,避免心臟「蹦蹦跳」。若身體容易疲倦,可補充維生素B群改善焦慮失眠、穩定神經,避免焦慮緊張及鐵質流失。當體內維生素充足,有助於幫助身體合成所需的膠原蛋白,如果為了瘦身不吃飯,身體缺乏基本的六大類食物,反而把膠原蛋白燃燒掉,得不償失。纖維夠了嗎?首推牛蒡和芹菜,易脹氣、牙口差者可吃地瓜葉、莧菜。建議婦女一天攝取25g至35g的纖維素,大約4份蔬菜(每份可攝取2-4g纖維素)和3份水果(一份可攝取約2g纖維素)。此外,每餐飯裡建議有三分之一為全穀類,如燕麥、藜麥、胚芽,增加纖維含量,每天攝取未精緻澱粉可以增加8g纖維,較為充足。蔬菜中推薦牛蒡跟芹菜,每份纖維素含量高於4g,CP值最高,而牙口不好的長輩,則可以吃地瓜葉、莧菜,高纖且質地較軟、容易入口。另外,水果普遍纖維素含量較平均,除了瓜類因水分含量多,纖維較低。若要攝取纖維質,盡量不要喝果汁,或避免濾掉果渣,建議多吃原型食物。攝取纖維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促進排便,但高纖食物可能讓部分長輩容易脹氣,應適量攝取。諮詢/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
-
2022-03-19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在家外送吃什麼才健康?營養師教你點中餐、西餐、速食健康餐訣竅
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營養師表示,中餐澱粉為主,可以這樣做搭配更營養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一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的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營養師建議,西餐醬汁以紅醬或青醬為首要選擇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週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點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一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搭配生菜沙拉、無糖茶飲較無負擔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覺嘉欣營養師表示,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一日所需水量的評估。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叫外送常導致飲食不均 掌握5原則也能吃出防疫力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因此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整體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都能有所提升。外食族在點餐時若能把握均衡飲食的原則,就能輕鬆吃的健康又營養,在防疫期間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對抗疫情。中西式餐點這樣點 外食也能健康吃覺嘉欣營養師表示,中餐愛好者要注意,中式餐點食物的組成以澱粉為主,如:炒飯、炒麵、燴飯、湯麵類,需注意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可加點滷蛋、豆腐、豆干等蛋白質食物及1份燙青菜。快炒類烹調口味較重鹹,且烹調用油多,需注意高油、高鹽等問題。如果選便當類,盡量選擇以蒸、煮、烤、涼拌等這類烹調方式的食物,避免煎、炸物、香腸、貢丸等加工食品,並應搭配足夠蔬菜量。西餐愛好者則建議主餐選擇海鮮類、雞肉等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白肉,若食用牛肉、豬肉等紅肉,建議每周紅肉攝取要控制在500公克以內。如:義大利麵、燉飯類,首選清炒方式,若選擇醬汁則可優先選擇紅醬或以橄欖油為基底的青醬,而白醬多以鮮奶油為主成分,飽和脂肪含量高,要注意減少攝取頻率,以減少熱量及醬料攝取。如果餐點的蔬菜量不足,也建議再加點1份時蔬或小菜。套餐的濃湯因大多數有添加麵粉及奶油進行調合,熱量不低,建議以清湯取代濃湯。前菜的生菜沙拉若可接受不沾醬,就建議直接食用,以減少攝取醬料的熱量,若不習慣仍需選擇醬汁,建議選擇和風醬、水果優格醬或油醋醬,熱量都比千島醬及凱薩醬還低,可詳看醬料外包裝。例如便利商店1包40公克的沙拉醬,和風醬、凱薩醬、千島醬依序為48、96、104大卡。飯後甜點一般為精緻糕小蛋糕、餅乾、冰淇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少吃甜點,才不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及飽和脂肪。速食愛好者,建議選擇烤雞、燒肉漢堡類,優於炸雞堡、炸雞塊等油炸物。附餐薯條若換生菜沙拉,可減少至少15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蔬菜攝取量,達到均衡飲食。飲料建議選擇無糖綠茶、零卡汽水或鮮奶,少喝含糖飲料。飲食均衡提升免疫 把握5原則對抗疫情覺嘉欣營養師表示,若能把握以下5原則,飲食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幫助對抗疫情:▸原則1:每天至少1餐選擇未精緻澱粉類當主食,如:糙米飯、地瓜、南瓜、全麥麵包等。▸原則2: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與3份蔬菜,選用新鮮當季食材。家中可常備較耐放的水果,減少出門採買的頻率,如:蘋果、芭樂、柳橙。▸原則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原則4:選擇7少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少油炸物、少沾醬佐料、少吃精緻甜點與甜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原則5:攝取足夠水分,簡易計算方式可用每公斤體重乘上30毫升,作為1日所需水量的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1-05 養生.聰明飲食
是澱粉!3常見「偽蔬菜」是營養師眼中隱形肥胖兇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減肥時期,多數人都會選擇不吃肉類,大魚大肉掰掰;不吃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條;而能養顏美容的水果因富含糖類,所以也只能含淚少吃。最終,就只剩下低熱量、高纖維的蔬菜,But,吃青菜真的不會發胖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號稱熱量低的蔬菜,因為有著豐富的纖維質,能增加飽足感,又不容易發胖,而成為減重人士最熱愛的食材之一。但要小心長得像蔬菜卻不是蔬菜的「偽蔬菜」,多吃可會讓你的減肥計畫破功哦!玉米是全榖雜糧類 1根大約等於3/4碗白飯的熱量最常見的偽蔬菜是「玉米」!高敏敏分享,曾在減肥門診遇到的一個案例,患者對於自己只吃蔬菜卻依然發胖感到不解,一問之下,才知道她都煮一大鍋玉米,照三餐吃。殊不知,香甜的玉米居然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而是全榖雜糧類!不管是甜玉米、糯玉米、紫玉米、白玉米等,其澱粉含量高,依不同品種,每100公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從17.8~34.4不等,1根玉米大約等於3/4碗白飯的熱量,大約250大卡,著實驚人!而身為玉米小時候的玉米筍,相較起來就健康許多,兩者營養價值和熱量可說是截然不同。高敏敏說,10根玉米筍的熱量大約是一根甜玉米的1/3,脂肪則是1/8,對減重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蔬菜。南瓜屬於高纖澱粉食物 抗癌、補血但熱量高此外,被稱為抗癌好食材、補血好幫手的「南瓜」,也是隱藏的高澱粉蔬菜。就有患者說,她天天吃蔬菜鍋,血糖卻降不下來。詢問之下才知,蔬菜鍋內的食材,除了白菜,還加入滿滿的南瓜。高敏敏指出,南瓜屬根莖類食物,本身含有較多的澱粉,每100公克的南瓜果肉熱量為69大卡,低於其他澱粉類,如地瓜、馬鈴薯、山藥與芋頭,而膳食纖維含量高達2.5公克,可延緩血糖上升,屬於高纖澱粉食物。她提醒,南瓜與蔬菜類相比,熱量算頗高,如果把南瓜當成蔬菜類狂吃,不自覺就會變胖;但如果把南瓜當成澱粉類,替換白飯、麵條等主食,對減重就有所助益,因南瓜是澱粉類食物中,熱量相對低的食材。三色豆是偽蔬菜、真澱粉 攝取過多當心肥胖自助餐常見的三色豆,也是常見的偽蔬菜、真澱粉。其實,許多人痛恨混合著豌豆仁、玉米粒、胡蘿蔔的三色豆,覺得是最便宜、沒誠意的菜色,但它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隨處可見,連炒個飯都要撒點三色豆,讓顏色更繽紛。高敏敏直言,三色豆裡就有兩種是澱粉:豌豆仁、玉米粒。雖然三色豆可以增添菜品的顏色,但如果將三色豆當成配菜,搭配主食攝取,就會吃入過多的澱粉與熱量,導致肥胖的發生。很多人以為豌豆仁是蔬菜,事實上,豆莢類的纖維質主要來源是外層的豆莢,而豆莢內的豆仁則是澱粉類;而紅蘿蔔雖是蔬菜,但在所有根莖類蔬菜中,紅蘿蔔的GI值高達80,屬升糖指數高的食材,所幸紅蘿蔔比較常當作配色或搭配使用,所食份量並不多。減肥不吃澱粉恐更胖 未精緻澱粉替代營養充足許多人減肥都不吃澱粉,這是錯誤的觀念!高敏敏表示,吃過量的澱粉確實會讓人變胖,但如果完全不吃容易感到飢餓,轉而去攝取其他零嘴,反倒更容易變胖。她進一步解釋,澱粉是醣類,為身體主要的熱量來源,相較於蛋白質和脂肪,可優先被身體吸收及利用;且澱粉能幫助大腦合成血清素,穩定情緒、增加抗壓性,讓人心情愉悅。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其實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若不吃澱粉 對減脂不利。高敏敏提醒,想要減重,選對澱粉很重要!盡量避免吃「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包、麵條、白土司等;改以「未精緻澱粉」,如糙米、五穀米、燕麥等來替代。因為未精緻澱粉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高敏敏)延伸閱讀: 吃燕麥減重卻胖了? 減重名醫告訴你為什麼 為什麼生酮飲食減肥失敗? 可能因為你誤觸這些地雷!出現口乾、疲倦、掉髮是營養不足的警示
-
2020-10-3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都發胖!高敏敏營養師幫你揪出隱形肥胖元兇
減肥時期,多數人都會選擇不吃肉類,大魚大肉掰掰;不吃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條;而能養顏美容的水果因富含糖類,所以也只能含淚少吃。最終,就只剩下低熱量、高纖維的蔬菜,But,吃青菜真的不會發胖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號稱熱量低的蔬菜,因為有著豐富的纖維質,能增加飽足感,又不容易發胖,而成為減重人士最熱愛的食材之一。但要小心長得像蔬菜卻不是蔬菜的「偽蔬菜」,多吃可會讓你的減肥計畫破功哦! 最常見的偽蔬菜是「玉米」!高敏敏分享,曾在減肥門診遇到的一個案例,患者對於自己只吃蔬菜卻依然發胖感到不解,一問之下,才知道她都煮一大鍋玉米,照三餐吃。殊不知,香甜的玉米居然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而是全榖雜糧類!不管是甜玉米、糯玉米、紫玉米、白玉米等,其澱粉含量高,依不同品種,每100公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從17.8~34.4不等,1根玉米大約等於3/4碗白飯的熱量,大約250大卡,著實驚人! 而身為玉米小時候的玉米筍,相較起來就健康許多,兩者營養價值和熱量可說是截然不同。高敏敏說,10根玉米筍的熱量大約是一根甜玉米的1/3,脂肪則是1/8,對減重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蔬菜。 此外,被稱為抗癌好食材、補血好幫手的「南瓜」,也是隱藏的高澱粉蔬菜。就有患者說,她天天吃蔬菜鍋,血糖卻降不下來。詢問之下才知,蔬菜鍋內的食材,除了白菜,還加入滿滿的南瓜。高敏敏指出,南瓜屬根莖類食物,本身含有較多的澱粉,每100公克的南瓜果肉熱量為69大卡,低於其他澱粉類,如地瓜、馬鈴薯、山藥與芋頭,而膳食纖維含量高達2.5公克,可延緩血糖上升,屬於高纖澱粉食物。她提醒,南瓜與蔬菜類相比,熱量算頗高,如果把南瓜當成蔬菜類狂吃,不自覺就會變胖;但如果把南瓜當成澱粉類,替換白飯、麵條等主食,對減重就有所助益,因南瓜是澱粉類食物中,熱量相對低的食材。 自助餐常見的三色豆,也是常見的偽蔬菜、真澱粉。其實,許多人痛恨混合著豌豆仁、玉米粒、胡蘿蔔的三色豆,覺得是最便宜、沒誠意的菜色,但它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隨處可見,連炒個飯都要撒點三色豆,讓顏色更繽紛。 高敏敏直言,三色豆裡就有兩種是澱粉:豌豆仁、玉米粒。雖然三色豆可以增添菜品的顏色,但如果將三色豆當成配菜,搭配主食攝取,就會吃入過多的澱粉與熱量,導致肥胖的發生。很多人以為豌豆仁是蔬菜,事實上,豆莢類的纖維質主要來源是外層的豆莢,而豆莢內的豆仁則是澱粉類;而紅蘿蔔雖是蔬菜,但在所有根莖類蔬菜中,紅蘿蔔的GI值高達80,屬升糖指數高的食材,所幸紅蘿蔔比較常當作配色或搭配使用,所食份量並不多。 許多人減肥都不吃澱粉,這是錯誤的觀念!高敏敏表示,吃過量的澱粉確實會讓人變胖,但如果完全不吃容易感到飢餓,轉而去攝取其他零嘴,反倒更容易變胖。她進一步解釋,澱粉是醣類,為身體主要的熱量來源,相較於蛋白質和脂肪,可優先被身體吸收及利用;且澱粉能幫助大腦合成血清素,穩定情緒、增加抗壓性,讓人心情愉悅。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其實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若不吃澱粉 對減脂不利。高敏敏提醒,想要減重,選對澱粉很重要!盡量避免吃「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包、麵條、白土司等;改以「未精緻澱粉」,如糙米、五穀米、燕麥等來替代。因為未精緻澱粉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08-14 養生.聰明飲食
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 營養師:3低1高1適量逆轉脂肪肝
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脂肪肝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根據統計,在我國40~69歲的人當中,約7成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若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漸漸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大多數的脂肪肝是沒有症狀的,幾乎不會被察覺,都是在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才被醫生告知有脂肪肝的情形。導致脂肪肝的原因,除了長期飲酒造成酒精性脂肪肝,不喝酒也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她說,許多人以為吃得太油才會有脂肪肝,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吃得太多的醣類食物,如含糖飲、甜點、麵包等使血糖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如果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糖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而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脂肪肝呢?高敏敏指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等,有較高的風險得到脂肪肝。此外,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嗎?實際上,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很瘦,但肝臟卻肥膩膩。逆轉脂肪肝就要這樣吃!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只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減輕體重,脂肪肝就很有可能減少大半!建議把握5秘訣「低熱量、少油脂、低糖類、高纖維、適量蛋白質」,就可以避免脂肪堆積在身體裡。低熱量少吃零食、甜膩、油炸、油煎、油酥等高熱量食物。高敏敏說,尤其是含精緻糖類的零食,如蛋糕、冰淇淋、含糖飲料、餅乾、糖果等,內含的營養素不多,卻會提供大量的熱量、精緻糖、脂肪,可說是減重大地雷,能避就避。此外,每天飲食應以三餐為主,不可偏重任何一餐;養成不吃點心習慣,若是餐與餐之間感到飢餓了,可選擇選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例如:大番茄、蒟蒻等。當然,更應該避開熱量驚人、導致啤酒肚的酒類。低油脂高敏敏表示,造成脂肪肝的另一個兇手-油脂類,分成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會呈現固體狀,如豬油。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取過多,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會造成脂肪肝。不飽和脂肪酸則為液態,如植物油。一般認為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形成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其中,又以橄欖油、苦茶油、麻油及堅果油含量較多。她提到,無論是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人體內必需的脂肪酸,缺一不可,只要不過量,都算是有益健康的好油。低醣類醣類即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澱粉,主要分為「精緻澱粉」、「未精緻澱粉」。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條、麵包、白土司等;未精緻澱粉則像是糙米、五穀米、燕麥、紅豆、綠豆等。高敏敏建議,攝取以「未精緻澱粉」為優先考量,因為未精緻澱粉比較難以被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可延長飽足感不易餓,而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高纖維高敏敏提醒,纖維質會延緩食物消化、營養吸收,進而減緩醣類吸收。可多攝取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除了有大量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植化素,對健康有益。另外,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香菇等也可以多攝取。而膳食纖維來源之一的水果,因為富含天然果糖,若攝取過多也可能會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在身體裡;但因為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一天最多吃2~4份水果即可,一份的概念是把水果放入一般飯碗大約8分滿碗,且不要在同一餐吃,而是分在2~3餐吃。適量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組織、內臟器官的重要成份,體內許多生理功能也需要蛋白質參與,像是酵素、抗體、荷爾蒙都由蛋白質組成。如果攝取不足,雖然可讓身體變瘦、體重減輕,但也得擔心會有肌少症問題,導致力氣變小、活力變差,容易疲倦無力。高敏敏建議,可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白肉類的雞肉、魚肉、雞蛋等,或者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等。盡量少吃紅肉類,如牛肉、豬肉、羊肉,若要食用,則以瘦肉為主,把肥肉跟外皮去除,避免吃進過多的飽和脂肪,造成身體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