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暴食
共找到
328
筆 文章
-
-
2020-12-02 科別.腦部.神經
「呼吸方式」錯了,難怪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醫師也推薦的呼吸法,一次改善你的失眠、肌力和循環
肺是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呼吸若維持正確的節律,就可以順利調節全身氣機之正常出入,因此呼吸對肺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更會影響到自律神經、壓力釋放、睡眠、循環系統和肌肉鍛鍊等各方面的健康,簡直可以說是對全身從頭到腳都有影響!以下整理多種促進健康的呼吸法,你可以在家練習,找出最適合你的呼吸法!1.阻力呼吸法醫師趙哲暘在著作中提到,吐氣阻力訓練是有效提升血氧量的方法,透過此種訓練,可以有效訓練嘴唇肌力與舌頭力量。建議可以使用類似養樂多使用的小吸管吐氣,幫助增強吐氣時的肺部正壓,同時將屁股夾緊吸氣的方式來提升腹內壓,在吸氣時順利讓橫隔膜下降而增強肺部負壓,把專注力放在腰部,以腰部向後推的方式來達成有效率的呼吸。更簡單的方式是,用釘書針釘在吸管上,使吸管可流通氣量變小,以增強吸管的吐氣阻力,讓吐氣能力更加提升。2.內核心呼吸法醫師陳慕純所提倡的「內核心呼吸」則可以調整自律神經、治療失眠、強化肌肉、血管、神經、內臟及器官,做法中所包含的「踮腳」更可以有效防止內臟下垂、延伸脊椎和加強小腿力量。內核心呼吸的作法為:1.雙腿打開臀部寬度,腳掌平行,雙手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2.先深吐氣,將內核心往內收。3.吸氣,脊椎往上延伸踮腳,雙手往上。吐氣,掌心朝下,腳跟落下。4.重複5次。3.口鼻替換呼吸法年輕時候的南雲醫師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因為熬夜、抽菸、暴飲暴食,體重高達77公斤,還患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直到全面調整生活步調,加上活用以下4種呼吸法,讓南雲醫師即使已年近60歲,看起來卻像30多歲,體力也比從前更好了!所謂口鼻替換呼吸法,指的是南雲醫師所歸納出來的4種呼吸法的總稱,這4種呼吸法包括「鼻呼鼻吸」、「口呼鼻吸」、「鼻呼口吸」和「口呼口吸」。這4種呼吸法對身體的功效都不太一樣,以下詳細說明:鼻呼鼻吸這是指用鼻子吸氣、再從鼻子吐氣的安靜時的呼吸法,它是4種呼吸法裡,最不浪費體能、最具放鬆功效的呼吸方式。請一邊想著水波的幅度、一邊進行呼吸,具體的呼吸方法是從一數到八吐長氣,從一數到四吸飽氣。口呼鼻吸許多人平常呼吸的時候,並沒有用到深層的力量,只有用胸腔呼吸,透過「口呼鼻吸」——嘴巴吐氣、鼻子吸氣的方式,就可以達到腹式呼吸,此種呼吸法可以鍛鍊深層肌肉、改善呼吸與循環系統。作法為手放在肚子上,肚臍下三指處的丹田穴用力,腹部向內凹陷,讓所有氣從嘴巴排出。接著從鼻子吸氣,吸到肚子鼓起的程度,如此一來就完成了一次腹式呼吸。鼻呼口吸透過「鼻呼口吸」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功效呢?南雲醫師自己就靠這個呼吸法,成功克服了花粉症(由花粉所引起的過敏症)。對於鼻子吸到花粉就會打噴嚏的人來說,當用嘴巴吸氣時,花粉會透過齒縫累積在口裡的唾液中,這麼一來,身體會漸漸習慣花粉。這是所謂的「去敏感化反應」。口呼口吸嘴巴吸氣時,交感神經會收縮,而嘴巴吐氣時,副交感神經則會舒張,因此透過口呼口吸的呼吸方式,可以有效鍛鍊自律神經,同時替身體迅速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還能提供細胞內負責分解葡萄糖的粒線體大量的熱能。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2-02 養生.聰明飲食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上班、上課時間漫長、壓力緊張,時常不定時吃飯,或是在短時間內狼吞虎嚥、 嗑光便當,又加上喜愛喝咖啡、吃甜食?你也有這些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嗎?小心很容易就患有胃潰瘍;然而,吃也痛、不吃也痛,胃潰瘍患者到底該怎麼吃才好?胃潰瘍推測是受幽門桿菌感染 嚴重恐致胃癌引起胃潰瘍的主因,過去醫學上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所導致,營養師程涵宇表 示,目前專家們則是偏向以幽門桿菌感染為主。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患有胃潰瘍的患者,半數以上都可在胃裡發現幽門桿菌的感染,若沒有適當治療,情況輕微可能僅是胃部慢性發炎,嚴重的話,會導致腸胃道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甚至是胃癌的發生。至於症狀表現,胃潰瘍最直接的不適,就是上腹部的燒灼痛、悶痛,而且通常發生在空腹時,有些人在吃飽後會稍微緩解,但若疼痛持續超過一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急性期、慢性期飲食法不同 持續到無症狀急性胃潰瘍與慢性胃潰瘍,兩者治療方式不同,飲食守則也各自不相同。程涵宇說,胃潰瘍急性期飲食因患者劇烈疼痛,合併有胃黏膜發炎充血、浮腫和滲出物的產生,甚至可能有局部糜爛出血的現象,這時候應以禁食為佳,目的是為了減少胃酸的分泌;等到症狀減輕後,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攝取米湯或稀飯,一次大約2~3匙即可,絕對不能吃 到有飽足感。此外,可視情況攝取纖維結構細緻的蔬菜,例如冬瓜、沒有梗的葉菜類,並煮到 軟爛,較好消化,必要時可補充營養劑。至於胃潰瘍慢性期飲食,當急性期症狀緩解後,這時不會再有劇烈的疼痛,胃穿孔或出血的症狀也明顯得到緩解,可能伴隨偶爾的上腹部痛,或者進食時胃會痛,這時候可以攝取的食物就比較多了,但大前提仍然是不能吃到飽,並且要選擇好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攝取稀飯或白飯:視個人情況 將一碗稀飯分多餐攝取,但不建議吃難消化的全穀類食物,除非是打成糙米漿、五穀漿等。●適量攝取蔬菜:蔬菜的挑選仍然以纖維細緻的為主,可加上花椰菜、去皮南瓜、 地瓜等,烹調方式一樣煮到軟爛好消化,帶粗梗的不好消化的葉菜類先避免,例如空心菜、牛蒡等。●適量攝取水果:可攝取甜度低、好消化的水果,例如香蕉、木瓜、去皮水蜜桃等;同時避免太甜、難消化的水果,例如 西瓜、葡萄、番茄、火龍果、柚子等。至於這些飲食方式要維持多久?程涵宇說,目前沒有定論,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各 不相同,但大前提是維持到胃部沒有疼痛感為止,且日常保養一樣要避免任何刺激性飲食,例如忌菸酒、咖啡因、酸辣、甜 食、暴飲暴食等習慣,同時維持每餐6~7分飽為佳。 胃潰瘍年輕化 平日應該這樣吃程涵宇建議,胃功能較為敏感者, 除了早睡早起外,飲食方面應定時定量,每餐約7~8分飽,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胃的負擔、不抽菸、少喝酒、少甜食,因為甜食會引發胃酸分泌,此外,多蔬菜、適量水果,蔬菜應咀嚼爛一些再吞下肚;太甜水果應適量。最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習慣,並找到紓壓的方法,尤其人處在緊張壓力的情緒下,特別容易分泌胃酸,應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高纖維食物適量吃 別拒絕酸口的水果除了遵照日常正確飲食法,胃潰瘍患者對於保養胃部方法,總有一些困惑,怕胃 二度受傷,不敢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導致便秘、痔瘡等症狀上身;或是擔心口感酸酸的水果很傷胃,但其實,若是拒絕攝取,恐怕會因為營養攝取不均而使得身體 亮紅燈。因為高纖維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為了避免胃腸道受到刺激,建議少量攝取,並要充分咀嚼到爛再吞下;若真的喜歡吃高纖維的食物,可以將食物的體積 縮小後再攝取,比如將燕麥打成燕麥奶、 糙米飯打成糙米漿等作法,可避免胃酸分泌過多。此外,很多人以為,胃功能不好就應拒絕檸檬、奇異果等酸類的食物,其實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空腹喝檸檬汁雖然會刺激胃,引起胃的不舒服,但若稀釋為檸檬水(建議以檸檬與水的比例為1:10),研究顯示,並不會造成胃潰瘍,也不會影響 康復,若不喜歡檸檬水的味道,也可柳丁汁以1:1的比例稀釋,但若合併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則柑橘類水果皆不適合。 保護胃 山藥比秋葵適合黏黏滑滑的秋葵因富含黏液蛋白,這 種黏液蛋白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對腸胃壁 具有保護的作用,可幫助修復胃黏膜、降低胃酸的產生,適量攝取有助胃潰瘍的緩 解,這種果膠類食物除了秋葵外,也很推 薦山藥。不過,要提醒的是,秋葵表面綠綠的皮,因膳食纖維含量較高,一定要煮得軟爛些再進食,山藥則是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再者,花椰菜也是不錯的選擇,曾有研究指出,因花椰菜含有一種異硫氰酸鹽的成分,在小鼠體內發現具有穩定對抗幽門桿菌的能力,建議攝取時,應烹調至軟爛較為合適。 空腹喝芥花油不能治療胃潰瘍 喝牛奶易產生脹氣油脂雖然具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但也是營養素中消化速率最慢的,所以,空腹喝 芥花油,會讓食物滯留在胃部,反而可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危險,加重胃潰瘍的 症狀;因此,建議胃潰瘍患者,飲食方面還是以少油為主,任何多餘的油脂都不利於胃部修復。早期會建議胃潰瘍病患喝牛奶,原因是牛奶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油脂,具 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但後來發現,其鈣質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如此就不利於潰瘍組織的修復,而且因為牛奶屬於容易產氣的食物,使得胃脹氣的可能性增加。延伸閱讀: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胃潰瘍、胃痛多吃胃藥可顧胃? 這些潛在風險先看懂!改善症狀具備5觀念才對胃好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醫師:遺傳基因加這些生活習慣才致命
健康版Ⅹ元氣網推出元氣醫點靈現代科技進步,卻也造成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愈來愈多。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醫點靈」專欄,邀請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生活中最實用的保健知識,透過文字與影音,教導大家可以輕鬆簡單的過日子,樂享元氣滿滿的健康生活。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及早發現治療是能否治癒的重要關鍵。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傳授正確預防大腸癌方法。大腸癌連續12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罹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也是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大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當出現便血、便祕及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逾三天沒上廁所才是便祕大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瀉、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但許多人擔心有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糠榮誠指出,並不一定,三天以上沒有上廁所,才是便祕,如果便祕嚴重,須先了解便祕原因,檢查是不是腸子過長、腸道蠕動不好,或是長了什麼腫瘤,再針對便祕著手改善。大腸癌從瘜肉產生應切除大腸癌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旦發現瘜肉應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經常暴飲暴食者、嗜吃燒烤食物或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均為容易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有家族史40歲後就應檢查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天天五蔬果「腸」保健康預防大腸癌,糠榮誠強調,平常飲食均衡,「天天五蔬果」的彩虹飲食最好,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更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等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
-
2020-11-22 養生.聰明飲食
豆類食物助排便卻易脹氣 營養師教你怎麼解決放屁困擾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自然而規律的排便在糞便成形和健康排便方面,純素食者明顯優於其他族群,而且是在西方社會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往往超過目前建議量的一個飲食組別。轉向純素飲食通常能解決任何排便不規律的問題,另外也可額外採取以下方法:• 每天至少吃1 份豆科植物(1/2 ∼ 1 杯,即125 ∼ 250 ml),加入湯裡、燉菜、麵包和肉餅中或撒在沙拉上。注意,加工食品(例如豆腐和純素仿肉)的膳食纖維含量會低得多。• 每天吃9 份以上的蔬果,清洗乾淨且不要削去外皮。多多生吃這些食物,每天享用大量的生菜沙拉。烹調蔬菜時,盡量減少調理時間。多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 多數時候選擇完整的全穀物。研磨成粉會打碎纖維,顆粒較小通常也較難累積糞便體積。雖然麥麩能大量增加糞便,但最好倚靠全穀物而非分離的麩皮,因為後者會阻礙礦物質吸收。• 在食物上撒些種子一起食用,可以增加糞便重量。整顆的亞麻仁籽和洋車前子種子尤其有效,即便是磨碎的種子也很有幫助。• 使用加工穀物產品時,請選擇全穀類產品。詳閱營養成分標示,以1 份麵包或義大利麵食中至少含2.5 g 膳食纖維、1 份早餐穀麥片至少含5 g 膳食纖維為攝取目標。• 採用高纖成分的材料來烘焙食品。使用或購買含高纖成分的餅乾、瑪芬蛋糕、麵包或其他烘焙食品。若是自己從頭開始烘焙糕點,以椰棗、加州蜜棗或香蕉取代砂糖;以堅果或種子醬或研磨蘋果泥代替油脂;以粗磨全穀物或發芽穀物麵粉代替精製麵粉;磨碎的亞麻仁籽則可代替雞蛋。• 選擇高纖的零食。新鮮蔬果、綜合乾果、爆米花、鑲填椰棗3 或其他未加工的食品,都是很好的選擇。• 攝取充足水分。大多數人每天至少需要8杯(2000 ml)液體。• 每天保持運動習慣,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跑、有氧運動或瑜伽、游泳、網球等,任何體能活動都能維持腸胃的良好運作。面對體內產生的氣體人平均每天會排氣12∼25次。腸胃產生氣體,可保護結腸免於基因的損傷而產生致癌可能性。它可以稀釋致癌物質,刺激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pH值和結腸上皮細胞功能。當然,排氣這件事在某些場合會成為一種社交包袱。腸胃脹氣所引發的煩惱和尷尬,使得一些人嚴加克制甚至完全迴避豆類和高纖食物。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在日常飲食中添加1/2杯(125 ml)胡蘿蔔的人相比,只有約50%受試者在添加1/2杯(125 ml)斑豆、米豆(眉豆 )或素食焗豆罐頭時,第1週內胃腸脹氣的狀況增加。因攝取豆類而感受到腸胃脹氣增加的受試者,其中有70%發現,持續每日食用豆類的第2或第3週時,脹氣狀況即消退。氣體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吞嚥入口的空氣,以及到達大腸的碳水化合物經細菌發酵而產生。以下建議有助於維持適度但不過度的氣體產量。減少吞嚥入口的空氣量:• 嘴巴閉合慢慢進食。• 徹底咀嚼食物。• 避免飲用碳酸飲料、嚼食口香糖和吮吸糖果。• 確保假牙與牙齦緊密貼合。減少抵達結腸的未消化碳水化合物之影響:• 減少豆類中的寡醣。豆類是最惡名昭彰的脹氣製造者之一,當中引發問題的化合物是蜜三糖(棉籽糖)、水蘇糖和毛蕊花糖,這些都是到達結腸前無法分解的寡糖。因為人體本身無法製造可分解豆類中寡糖鍵結的α-半乳糖苷酶(alpha-galactosidase),於是它們在未完全消化的狀態下到達結腸,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而產生腸道氣體。不過有許多方法,可減少豆類中的寡糖攝取量:1. 使用新鮮豆類而非乾燥的,因為它們的寡醣含量要低得多。2. 只購買幾個月內可吃完的乾豆,豆類存放越久,寡醣含量就越高。3. 將豆類浸泡約12小時或隔夜,瀝除水分後沖洗乾淨,再另備清水烹調。若要浸泡2次,請於烹煮前提早準備。若沒有時間事先浸泡,可稍微汆燙一下,再浸泡水中1∼2小時,瀝乾水分並沖洗乾淨,然後另備一鍋清水烹煮。煮豆時,撈除表面形成的白色泡沫,因為泡沫中含有寡醣。4. 催芽。豆科植物在發芽過程中,會將寡醣轉化為糖類。發芽的綠豆、扁豆和豌豆可以生吃,其他豆科植物應在發芽後煮熟食用。先將豆子浸泡12 ∼24 小時,瀝乾後沖洗乾淨,然後濕孵至少1 ∼ 3 天,或直到出芽。確保每天沖洗和瀝乾豆子2 ∼ 3 次。豆子一旦出芽就表示可以烹煮了,催芽也可減少一半的調理時間。5. 先從攝取少量的豆類開始,再逐漸增加份量,讓可完全消化寡醣的菌群有更多時間形成。6. 確保豆子徹底煮熟,未煮熟的豆類更難消化。如果單靠舌頭和口腔頂部能輕易壓碎豆子,就代表已充分煮熟。7. 罐頭豆類在食用前需先沖洗。8. 選擇更容易消化的小型豆科植物。問題最少的是不帶皮、豆仁已裂成兩半的豆科植物,例如去皮的綠豆仁、紅扁豆仁和豌豆仁。通常,較小的豆類(例如紅豆和綠豆)比大顆豆類(例如皇帝豆或腰豆)更容易消化。9. 飲食中涵括天貝和味噌等發酵豆類製品,以及豆腐等的低纖維豆科植物。• 運用能抵消腸道氣體生成的調味料。能抑制體內產生氣體而著名的香料有丁香、肉桂、大蒜、薑黃、黑胡椒、興渠(阿魏)4和薑。墨西哥香料土荊芥和日本昆布,也經常被添加在料理中,以中和食物所含易生成腸道氣體的化合物。• 改善腸道菌群。直接服用補充劑形態的益生菌,或用它來製備發酵的純素乳酪、優格和其他菜餚。• 避免暴飲暴食。少量多餐,八分飽時便停止繼續進食。• 限制食用大量添加果糖或糖醇的食物。小腸無法處理大量的果糖或糖醇(例如山梨醇、麥芽糖醇和木糖醇),當這些糖未被完全吸收時,會被結腸中的細菌所發酵;即使是新鮮水果或果乾中的果糖,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問題。• 服用活性碳粉。有報告指出,在食用可能引發胃腸脹氣的食物前服用活性碳粉,能減少腸道氣體量和氣味。• 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時,一併服用消化酶補充劑。若所有其他方法都無效,可考慮服用含人體無法製造的寡糖消化酶α-半乳糖苷酶補充劑。
-
2020-11-17 醫療.精神.身心
悲觀、睡不著...小心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張表自我檢測
35歲的Amy(化名),已婚。有天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入深水區,她雖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愛犬的性命。事發後,她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Amy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因此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每天不停哭泣、責備自己,覺得愧對愛犬;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且出現過度警覺、全身緊繃、睡不著、作惡夢等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而就醫。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經診斷Amy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慟反應。因為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目前,正接受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些情狀都會產成 施姸安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痛苦、極度害怕、恐懼、無助感等,此事件超過一般人的經驗或知悉的範圍,而造成嚴重傷害。 如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 而現今,寵物所扮演的角色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 診斷創傷後反應 4準則是重點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四項: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反覆地痛苦回憶或出現夢境,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等;出現情緒麻木,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警覺性增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層面需解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呢?施姸安指出,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生理層面,主要是以藥物治療,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心理層面,則是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社會層面,會讓患者和家人了解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她提醒,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當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學著調適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或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0-10-27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離世患創傷壓力症候群 憂傷失眠惡夢逾1個月
一名35歲女子日前目睹愛犬過世,事發後不停哭泣、憂傷,連連失眠、惡夢超過1個月。精神科醫師提醒,現代人與寵物關係親密,經歷寵物離世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今天上午在記者會分享,一名35歲女子帶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水,冒險下水救援,寵物仍不幸溺斃。女子事後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個案情緒起伏,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責備自己,失眠、惡夢,過度警覺及全身緊繃,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家人陪同下就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傷慟反應。施妍安20多年門診經驗,過去一年看不到2、3名因為寵物問題而求助者;但現在每個月都有3例以上,凸顯現代人與寵物的親密關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4項,包含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逃避、情緒麻木和警覺性增加,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施妍安說,許多創傷、災難經驗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現代人寵毛小孩像寵小孩,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性越來越深,寵物的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容易出現傷慟反應,特別是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即使再度收養其他寵物也走不出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如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施妍安提醒,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例如有沒有睡眠困難、情緒是否容易波動、易生氣等。對於寵物的離世,如何調適情緒很重要,若傷慟反應及症狀持續時間太久,應儘早求助。
-
2020-10-26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真能瘦?營養師籲吃飯順序更重要
間歇性斷食是什麼?食物的選擇有什麼要注意? 間歇性斷食法愈趨熱門,許多女星名人都宣稱運用間歇斷食瘦身成功。然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為何,是否真的能幫助減重?黃君聖營養師說明,近年常見的「168斷食法」是將一日24小時區隔為不能進食的16個小時與可以進食的8小時,當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人體血糖上升,胰島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至趨於平穩。由於胰島素為合成性荷爾蒙,會促進體內脂肪合成。進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是控制進食時間,讓胰島素分泌減緩,降低脂肪合成來達成減重目地。 黃君聖表示,若要採用間歇性斷食時,在非進食時段最好只喝黑咖啡、茶或是水,其餘會使胰島素分泌的食物都可能破壞效果。另外,在進食時段應避免暴飲暴食,保持與平常的飲食習慣一致,熱量攝取也應控制比身體消耗來得少,達到所謂「熱量赤字」。黃君聖強調,即便採取間歇性斷食,也不能忽略飲食均衡的重要性,六大類食物皆需攝取,進食順序可從蔬菜、蛋白質優先攝取,最後才是主食類(碳水化合物),如此一來能延緩胰島素上升,也有助於達到減重。 哪些族群不適用間歇性斷食法?營養師籲需專業評估再執行 斷食法除了能幫助減重,甚至能對健康帶來正面效益?黃君聖說明,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相關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對身體的抗發炎、抗氧化甚至對血糖控制有助益,不過目前證據仍不夠全面。營養師提醒,如果為慢性病族群、正在懷孕的婦女,還有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都不建議自行執行間歇性斷食,尤其糖尿病的患者已經有血糖方面的問題,沒有依照醫囑控制血糖平穩,嚴重恐會有致命危機。黃君聖指出,要採取嚴格的體重管理,或是間歇性斷食,建議先由專業評估後再執行,避免對身體其他機能造成傷害,才能達到安全減重的目標。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上背痛不是肌肉酸痛,竟然是這個器官出問題
張先生今年40多歲,這大半年來,老是覺得上背部肩胛骨中間的地方痛痛的不舒服,因為他之前並沒有外傷,也沒有運動傷害的病史,而且這種疼痛也不會隨著背部伸展而緩和或加重,他又因為工作忙,一直沒有就醫。直到最近公司安排健康檢查,在胃鏡報告中發現罹患了慢性胃炎,在經過腸胃科門診的藥物治療之後,沒想到上背部肩胛骨疼痛的狀況也改善了。上背痛恐為胃的轉移痛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這位先生的上背痛應該是發生了胃的轉移痛,因為胃的神經跟上背部的神經有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是以上腹痛的症狀為主,但有時胃的問題也會引起上背部疼痛,而且談痛的症狀甚至比上腹痛還要明顯。這種胃的轉移痛不會有壓到背部某一點而特別痛,但有時會因為飲食,像是喝咖啡、喝酒而更加疼痛。至於轉移痛與肌肉痠痛有什麼不一樣呢?康本初指出,轉移痛在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之後,通常沒明顯的改善,疼痛依舊存在,同時會是悶痛且沒有特別壓了會痛的位置。如果是肌肉痠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之後,疼痛是會有改善的,而且在按壓疼痛位置時會感覺疼痛更加劇烈,在放開之後感到疼痛稍微緩解。消化器官有類似的轉移痛而且不只胃會出現轉移痛,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有類似的轉移痛,例如:膽囊的轉移痛可能出現右邊肩膀痛,胰臟的轉移痛也可能出現在上背痛。康本初說明,胃發炎的症狀不是很明顯,輕微的可能只有上腹不適、腹脹、噁心等感覺,有可能是因為幽門桿菌感染、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而得到。胃部如果已經處於發炎的狀況,但還是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時,或是幽門桿菌持續的感染,就有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胃發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並得配合生活習慣的調整,飲食避免高鹽、醃漬飲食;戒菸、戒酒不可少;另外避免暴飲暴食,進食時要放鬆心情。康本初提醒,當出現上背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之後若沒有改善,或是同時有胃炎的相關症狀,有可能是胃炎所引起的,建議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一旦發現罹患胃炎,應積極治療,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延伸閱讀: 7成胃癌會者都曾染幽門螺旋桿菌! 共餐、接吻會傳染? 噁心嘔吐又腹痛不一定是腸胃炎 還可能是「這個器官」中風了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上背痛竟是胃炎轉移 醫師籲及早就醫
別以為上背、肩膀疼痛,都是肌肉痠痛,有可能是消化器官出問題的「轉移痛」。一名40多歲的張先生,這半年來總覺得上背部肩胛骨隱隱作痛,但因為沒有外傷或運動傷害的病史,疼痛感也不會隨著背部伸展缓和或加重,所以不以為意;直到做了健康檢查後,才發現竟是慢性胃炎。消化器官「轉移痛」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張先生的情形是發生了胃的轉移痛,由於胃的神經跟上背部神經有所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是以上腹痛為主,但有時胃的問題也會引起上背疼痛,甚至比上腹痛的近狀還要明顯。這種胃的轉移痛不會因壓到背部某一點而特別痛,但有時會因為飲食如:喝咖啡、喝酒而更嚴重。康本初說,其他消化器官也有類似的轉移痛,如:膽囊的轉移痛可能導致右邊肩膀痛、胰臟的轉移痛也可能導致上背疼痛。轉移痛與肌肉疼痛有何不同?康本初解釋,轉移痛在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後通常不會有明顯改善,且都為悶痛按。若是肌肉疫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体息後會有改善,按壓疼痛位置時感覺疼痛會加劇,放開後緩解。拖延就醫恐成胃癌康本初提到,胃炎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只有上腹不適,腹服,噁心等感覺,一般民眾多數不太在意。若還是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等,或是持續幽門桿菌感染,就有可能引發胃癌。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並配合生活習慣調整,飲食避免高鹽,醃漬飲食;戒於、戒酒;避免暴飲暴食,進食時放鬆心情。康本初醫師提醒,當出現上背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後一直沒有改善,或是同時有胃炎相關症狀,有可能是胃炎引起,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10-20 科別.消化系統
消化器官轉移痛 男胃炎上背痛半年
40多歲張先生近半年總覺得上背肩胛骨中間隱隱作痛,但沒外傷和運動傷害,最近健檢,才發現有慢性胃炎,治療後上背痛就改善。上背痛可能與消化器官的轉移痛有關。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今天在記者會表示,上述個案的情形是發生胃的轉移痛,由於胃的神經跟上背部神經有所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是以上腹痛為主,但有時胃的問題也會引起上背疼痛,甚至比上腹痛的症狀還要明顯。現代人本來就容易有肌肉痠痛的問題,轉移痛與肌肉痠痛如何區分;康本初說,轉移痛在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後通常沒明顯改善,同時會是悶痛且沒有特別壓了會痛的位置。但若為肌肉痠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後會有改善,按壓疼痛位置時感覺疼痛加劇,放開後感到稍微緩解,且通常幾天會緩解。康本初也說,不只胃會出現轉移痛,其他消化器官也有類似的轉移痛,如膽囊的轉移痛可能出現右邊肩膀痛,胰臟的轉移痛也可能出現上背痛;因此民眾如果上背部中間部位疼痛,且沒有運動傷害,胃也沒問題,也可懷疑胰臟出問題。胃的轉移痛不會有壓到背部某一點而特別痛,但有時會因為飲食如喝咖啡、喝酒而更痛。其他消化器官的轉移痛,也會因為吃下刺激物加劇,如膽囊轉移痛會因攝入油脂變痛、胰臟轉移痛則與攝取酒精有關。康本初說,胃炎症狀常常不明顯,可能只有上腹不適、腹脹、噁心等感覺,可能因幽門桿菌感染、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而患病。胃炎發生後,若還是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或是持續幽門桿菌感染,就有可能發生胃癌。除了用藥治療,還應調整飲食、戒菸戒酒、避免暴飲暴食。康本初提醒,當出現上背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後一直沒有改善,或是同時有胃炎相關症狀,有可能是胃炎引起,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一旦發現罹患胃炎,應積極治療,以降低胃癌的發生機會。
-
2020-10-16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飽後躺平可緩解腦供血不足?運動會胃下垂? 醫師解析餐後4個迷思的真相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民眾每天都做的事,飯後該如何養生,是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相關養生建議在網上不少,有的說“飯後不能運動,否則會胃下垂”,有的說“飯後喝杯茶,提神助消化”…… 這些養生小妙招數不勝數,讓人難辨真假。最近,甚至有人提出,飯後“葛優躺”,才是餐後養生的正確姿勢。這個小妙招來自於短視頻APP抖音,相關視頻稱飯後不要站著或坐著,而應該躺著,因為飯後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腦供血不足,只有平躺才能緩解由缺血帶來的不適。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網上盛傳的其他飯後養生小妙招靠譜嗎?飯後養生的正確姿勢又到底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迷思一:餐後平臥可緩解腦供血不足? 真相:立即躺下不利於消化“飯後'葛優躺'不可取。”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楊如意在看過相關視頻後,向記者解釋道,人們在剛吃過飯後,胃內充滿食物,消化機能正處於運動狀態,此時平躺會影響胃腸蠕動,不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另外,楊如意提示道,若飯後立即入睡,在睡眠狀態下,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會逐漸降低,很容易使食物中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從而令人發胖。迷思二:飯後運動會造成胃下垂? 真相:適當鍛煉可促進胃腸蠕動“從正常生理角度來講,進食與運動無直接關係,餐後可以運動。” 楊如意解釋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在飽餐或充分進食後,立即進行劇烈運動,則可能產生如下風險:其一,由於進食後人體胃腸道過分充盈,從而引起胃腸道在腹腔內的「活動空間」變小,若此時劇烈活動,易導致相關器官在腹腔內扭轉、變形,造成腸系膜供血障礙,易引起腸壞死,此類情況常見於兒童群體;其二,進食或者飽食後,若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引起腹腔壓力增高,導致嘔吐,甚至引發某些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楊如意建議,飽餐之後,可適當地活動,比如散步,這樣既可以促進胃腸蠕動,也可以減輕胃食管反流的症狀。不過,雖然飯後可以適當運動,但不要馬上開始。“飯後不要急著散步。”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中醫師毛偉表示,飯後人體胃內充滿食物,馬上進行直立性活動,會增加胃部震動,加重胃負擔。尤其是有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患者,若飯後立即活動,可能會加重病情。迷思三:餐後飲茶提神刮油?真相:茶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就“餐後飲茶提神刮油”這一說法,毛偉表示,有人認為,飯後喝一杯濃茶,能幫助排除油脂,減輕油膩感,幫助消食、減肥,但實際上飯後立即喝茶,不僅不能消食、刮油,還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易導致便秘。毛偉解釋道,茶中富含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吸收,阻礙人體有效攝入營養;茶鹼還會抑制小腸吸收鐵元素,特別是對於一些嚴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而言,更不能過量飲茶或者喝濃茶。另外,還有很多人特別關心,餐後能否立即飲水的問題。對此,楊如意坦言,餐後立即喝水會降低人體內酶類物質的含量,且飲水會加速食物離開胃的速度,使飢餓感再次出現,不利於減肥。“此外,餐後大量喝水,還會稀釋胃液,不利於食物消化。”楊如意建議,餐後喝水時間與進餐時間,最好間隔半小時左右,同時還需要注意,要適量飲水,以免加重胃腸負擔。迷思四:飯後馬上喝優酪乳助消化?真相:兩小時後才是最佳飲用時間飯後喝水、茶都不能助消化,那喝優酪乳是否可行呢?“飯後喝優酪乳,也達不到助消化的目的。餐後不要立刻喝優酪乳,飯後兩個小時喝較為合適。”楊如意表示,只有當人體胃液的pH值較高時,才能讓優酪乳中所含乳酸菌充分生長,利於身體健康。而飯後兩小時左右,人體內胃液已被稀釋,pH值會上升到3至5,此時飲用酸奶最佳。“雖然優酪乳不宜飯後立即飲用,但它是個營養很全面的食物。優酪乳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楊如意補充道。不過,楊如意表示,對於減肥人群,喝優酪乳還需控制量。資料顯示,100克優酪乳熱量為72大卡,即便是脫脂優酪乳熱量也不低。對於超重人群而言,在吃早餐或午餐後,輔以優酪乳為宜,同時主食量需適當減少。“優酪乳本身含有一定熱量,飯後喝酸奶,就等於額外攝入這些熱量,天天如此,脂肪就可能悄悄上身。”楊如意提醒道。餐後養生禁忌有這些楊如意介紹道,飯後忌立即喝茶,此時喝茶會妨礙人體對蛋白質、鐵質的吸收;忌立即喝冷飲,此時喝冷飲會引起腹痛腹瀉;忌立即吸煙,此時煙中的有毒物質會比平常更容易進入人體;忌馬上洗澡、游泳,此時洗澡、游泳會減弱消化能力;忌馬上睡覺,立即入睡易導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助消化?楊如意表示,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較大,人們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在飲食調養方面,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在服藥方面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此外,在運動方面,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適度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大家要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不要吃太多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吃飯時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但不要立刻躺下。”楊如意提示道,少量多餐可避免胃漲或胃酸過多,胃酸過多可能會使得胃液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水果、喝湯,該飯前還飯後?另外,很多人喜歡飯後吃水果、喝湯,其實順序反了,這些東西最好在飯前吃。飯後吃水果,水果會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滯於胃中,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將吃水果的時間提至飯前,對免疫系統有益,而飯後吃水果則沒有這種養生功效。許多人習慣吃飽飯再喝湯,而飯前喝湯可以給口腔、食管、胃、腸等食物的必經之道加點“潤滑劑”,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10 養生.健康瘦身
女神李聖經半年激瘦10公斤!4秘訣曝光,從不絕食開始
每每想要下定決心的減肥,就會遇見生日、節慶,讓人擋也擋不住的誘惑。看見別人的效果顯著,就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減肥界的魯蛇,無論目標多明確,卻怎麼也到達不了。其實只要找對方式,不需要節食,就能輕鬆地甩開身上的油脂,看減肥大神「李聖經」怎樣瘦出完美比例大腿。曾飾演「舉重妖精金福珠」的李聖經,劇中為了要讓舉重的形象更到位,不惜犧牲自己的纖纖長腿,為了電視劇增肥近4公斤,而在其它劇中也時常保持大家既定的圓潤身材印象,雙頰飽滿。在這半年內的李聖經已經足足瘦下了10公斤,成果令人讚嘆,到底如何像李聖經一樣,無須忌口,就能輕鬆甩開肥肉的秘訣,謹遵守以下四大原則。秘訣1:不絕食李聖經與一般人減肥觀念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把自己吃飽,減肥菜單中沒特定一定要做什麼。由於李聖經本身是食量較大的女生,要自己忌口比登天還難,還有一個觀念是,一但忌口後,食量有可能報復性的增加,導致自己暴飲暴食的狀況發生。以下是李聖經的整日餐食概念早餐: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蛋、豆腐等,如要增加飽足感,建議搭配著酪梨、新鮮沙拉,不僅補充了維生素跟滿滿的蛋白質,還補充了一整天的元氣。午餐:攝取的蛋白質來自於肉類,李聖經最喜愛的是乾煎牛排,也是她的午餐排行第一名,除了有足夠的飽足感之外,也減少了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這樣一來就避開了肥胖的可能性。晚餐:依舊保持著清淡無澱粉的飲食原則,水煮沙拉、雞胸肉都是李聖經的晚餐首選。偶爾嘴饞時,會食用奶酪或是無糖的麥片當作臨時,這樣一來不只可以安然地給自己一個好眠也解了嘴饞的問題。秘訣2:細嚼慢嚥對於李聖經來說,不停抑制進食的念頭,可能會造成報復性的飲食,所以細嚼慢嚥是她的小秘訣,細嚼慢嚥可以令大腦提早釋放飽足感,每一口食物都在嘴中至少咀嚼20下,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暴飲暴食的問題,還可以讓腸道消化有一個良好的緩衝時間。秘訣3:拒絕食用過度加工的食物罐頭、泡麵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加工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還有著反式脂肪,因此選擇食物的原型,也是她減肥的最大原則之一。秘訣4:維持運動習慣想要有完美、緊實的曲線,必要的不單單是減肥就可以擁有的,保持身材線條,就必須「運動」,李聖經每周約2至3次的重量訓練,還有針對各部位肌群,有不同的訓練安排,運動不只能減肥,還能維持完美緊緻曲線。
-
2020-10-04 科別.精神.身心
睡前喝牛奶助眠?日本名醫告訴你這個時候喝更有效
上下樓梯會喘、睡很久還是無法消除疲勞、累到一根手指都動不了,現代人普遍有慢性疲勞問題,日本名醫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妙招,讓緊繃的頭腦、身體鬆弛。早上喝一杯牛奶 提升睡眠品質睡眠荷爾蒙 「褪黑激素」的驚人效果「睡前喝熱牛奶有助睡眠」這句話很有名,但其實早上更應該喝牛奶。因為牛奶中含有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源頭的色胺酸(胺基酸的一種)。要在早上喝的原因在於,色胺酸需花14~16小時,從血清素(神經傳導物質)轉換成褪黑激素。早上喝的話,到睡前剛好轉換成褪黑激素,即可打造出品質優良的睡眠。早上也建議吃納豆或香蕉這個褪黑激素源頭的色胺酸除牛奶以外,也蘊含在各種食材中。譬如魚類、肉類、大豆食品、蛋、堅果、香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在早上吃這些食物,也能達到和牛奶一樣的功效,有助晚上褪黑激素的生成。尤其在方便性與營養層面上,很推薦早上吃納豆。蛋白質不足會對睡眠造成不良影響,從白天就好好來補充吧!用藍色文具 提升工作效率文具用藍色 獲得血清素效果色彩心理學已證實,顏色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思考、心理和行動。尤其是藍色能分泌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有效提高集中力。工作中會經常看到的文具或桌上的東西,最適合使用藍色。相對的,最好避開的顏色是紅色。紅色會令人連想到危險,會煽動不安的感覺,且有增加攻擊性的效果。紅色也會令人亢奮,脈搏或血壓上升而妨礙集中力也是原因之一。藍色盤子能抑制食欲 防止暴食看見藍色所分泌的血清素,也具有達到抑止食欲的效果。肚子太餓可能會大吃大喝的日子,使用藍色器皿能大量分泌血清素,幫助我們別吃得太多。其他還有黃綠色、紫色與紅色也具有減低食欲的效果,但這樣也可能使食物看起來不可口,所以也可以改變餐墊顏色就好。會打呼的人 建議右躺姿勢睡覺防止打呼的熟睡姿勢起床時若感到「總覺得懶懶的」、「沒有熟睡的感覺」,有可能是在睡眠中打呼的關係。打呼不僅會妨礙熟睡,這個壞習慣也會阻塞氣管,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所以必須要有因應對策。預防打呼最好的方法是「以右躺的姿勢睡覺」。側躺的話較能確保氣管暢通,不容易打呼。睡眠時無呼吸狀態的頻率也會減少,有這問題的人請務必試看看這方法。用右躺的姿勢睡覺 也能提高胃的消化能力以右躺的姿勢睡覺,比較好的原因在於,胃的位置是朝向身體右側呈弧狀。身體沿著胃的弧狀橫躺,有助於消化的流動。也能減輕對自律神經的負擔,能夠保有優質的睡眠品質。睡眠中翻身是很自然的事,半夜改變姿勢也無可奈何,但剛要睡覺時請記得刻意往右躺。活用抱枕之類的睡眠用品,更容易確保氣管的暢通。思緒糾結理不出頭緒時 試試用左手刷牙靈活運用左手來活化右腦大腦左右各負責不同的功能。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方面的資訊,右腦則是處理以影像或情感為中心的非語言方面的資訊。譬如說,為工作上的企劃案絞盡腦汁,想事情想到累時,可有意識地動一動能刺激右腦的左手,右腦活性化之後,就容易浮現新的點子,也能提高找到解決方案的機率。在專業的運動選手練習上,也會運用刻意使用左手的方法。用左手刷牙 大腦與身體也能刷新!對右撇子的人來說,用左手拿筷子、寫字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吧。我這裡建議的方法是刷牙。左手刷牙的話,右撇子的人也能輕易辦到,在公司也有很多人吃完午餐會刷牙,所以也容易實踐這方法。工作中若思緒不通時,試著用左手刷牙吧。離開辦公桌動動身體,也能刷新身體和大腦,短時間內即可活化我們的右腦。回到辦公桌時,或許會想到新的解決方案哦!
-
2020-09-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外食族孕媽咪水果當蔬菜 狂喝蜂蜜水竟妊娠糖尿病上身
台中市38歲蘇姓孕婦懷頭胎,因孕吐胃口不好,外食族的她早餐愛吃漢堡薯條,吃不下飯時,水果吃得下,那就多吃一點,以為水果可以取代蔬菜,她想讓胎兒皮膚變好,每天也會喝蜂蜜水,懷孕24周發現血糖飆高、胎兒體重超前二周,診罹患妊娠糖尿病,所幸控制飲食、每天紀錄飲食日記,自主監測血糖,並且回醫院追蹤後獲改善。烏日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瑋涵分析,水果的含糖量和升糖指數都很高,容易引起高血糖、肥胖等問題;蔬菜富含維生素A、鉀及鐵等營養成分,糖分較低,兩者的營養並不能互相取代。蘇姓孕婦在懷孕24周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發現血糖值超過140 mg/dL,產前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體重超前二周,妊娠糖尿病糖水測試四次中有兩次不合格確診罹患妊娠糖尿病。蘇姓孕婦緊張詢問「我覺得自己都沒吃什麼東西,也沒暴飲暴食怎麼會這樣?」經配合醫師、營養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的建議,開始紀錄飲食日記,每天自主監測血糖最少4次以上,才驚覺自己飯後2小時的血糖值常常飆高至170 mg/dL。林瑋涵說,蘇姓孕婦的父親為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包括一級親屬有糖尿病患者、高齡孕婦、前一胎曾患有妊娠糖尿病、懷孕前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以及多囊性卵巢症病史;若病控制不佳會增加羊水過多、胎兒發育異常、巨嬰、胎死腹中、新生兒低血糖等風險,不可不慎。蘇姓孕婦經衛教後,早餐吃高膳食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取代薯條、漢堡,也注意三餐糖分攝取,戒掉含糖飲料(如蜂蜜水、果汁等等),終於將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寶寶的生長速度也恢復正常了。林瑋涵呼籲,妊娠糖尿病大多可以用飲食、運動來控制,雖然糖尿病通常會隨著妊娠結束而恢復正常,但產後必須要定期追蹤血糖變化,建議在產後回診檢查血糖,評估後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之後每隔三年也要追蹤一次,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
2020-09-09 科別.皮膚
酷夏衝擊爆汗體味重 日本人發現「中年臭」分4大類
炎熱夏天皮膚大量出汗,難免身上會有些體味,然而如果味道太重,即便現在大眾工具上,大家都帶著口罩,難免不小心會輕輕皺起眉頭。日本人發現有所謂的「中年臭」,當中大致可分為「老化臭」(加齢臭)、「中年油臭」(ミドル脂臭)、疲勞臭(疲労臭)、壓力臭(ストレス臭),年過30歲不論男女都可能出現。老化臭與中年油臭 皮脂腺與細菌是元兇1999年日本化妝品公司,發明1個新詞彙「加齢臭」,如果翻譯成中文就是老化臭,在中年才會出現,化妝品公司發現中年人棕櫚油酸(パルミトオレイン酸)分泌會增加,在皮膚寄生菌分解後,會產生壬烯醛(ノネナール),身體就會漸漸散發出難聞的味道,40歲左右年紀不論男女都可能出現。日本另1間化妝品公司,也提出為什麼中年人容易會有味道的原因,他們發現,20至40歲左右民眾,皮膚油脂分泌量會增加,特別在30歲會快速上升,不同一般大家對汗水的臭味,而是「中年油臭」,不用大汗淋漓,身體是乾燥的,但是汗水乳酸在皮膚細菌分解下,特別是頭頂、後腦杓、耳朵內側容易出現臭味。上班族的淡淡「哀臭」 疲勞與壓力都會讓身體出現異味另外1種臭味,屬於中年上班族淡淡的哀愁,在壓力下所散發出來的「壓力臭」與「疲勞臭」,與汗水關係不大,就像吃大蒜,隔天全身會臭原理類似,血管將發臭物質運送到全身,在從皮膚散發出去,會有種很像「瓦斯」的味道,而且身體越疲憊味道可能越重,原因在於身體疲憊時,器官的一連串反應。所謂疲勞臭,大部分是因肝臟功能下降有關,身體分解蛋白質會產生出氨,血液把氨帶往肝臟,與其他物質合成尿素,最後藉由尿液排出體外,但是身體疲憊或壓力大,就有可能影響肝臟功能,如果有暴飲暴食與飲酒習慣,更是加重肝臟負擔,肝臟很難完全轉換氨,改由汗腺排出氨,就會引發難聞氣味。而壓力臭原理也相當類似,日本化妝品公司發現,在壓力體內會釋放出2種物質,二甲基三硫(DMTS)與烯丙硫醇(Allyl mercaptan),也會在皮膚釋放出來,2種物質都類似硫磺,會散發出難聞的味道,類似物質腐敗氣味。青少年汗水就是汗水 中年人汗水多了很多物質步入中年,10多歲與40多歲人體所分泌的汗水,組成物質上就會有不同,年輕人汗水就只是汗水,中年人汗水中可能有荷爾蒙多種物質,分泌量隨著年紀增加,皮膚表面寄生細菌會當作食物分泌代謝,也就慢慢出現異味,再加上壓力、疲勞、情緒等因素,也都會影響身體器官運作,導致身體散發出異味。台灣皮膚科醫師建議 多在涼爽環境盡量保持清潔台灣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不論男性或與女性,隨著年紀皮脂腺分泌會上升,特別在頭皮、腋下、胯下等部位,再加上代謝能力下降,就容易有異味產生,尤其夏天氣溫高,悶熱潮細菌容易滋生,身體異味也就跟著增加。鄭惠文補充,面對夏日炎熱天氣,降低皮脂腺或汗水分泌方法,也就是盡量在通風好的涼爽場域,環境溫度不要超過26至28度,如果因體質皮脂腺分泌旺盛,最好還是加強清潔,洗澡是最好的方式,否則也可以局部暫時清潔一下,在醫生指示下服用A酸,在醫生監控下使用,不需要太擔心副作用問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體重一直掉 小心沉默的流行病
老年人會因多重急、慢性疾病,或本身老化導致身體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行動不便甚至失能,還有吞嚥或咀嚼固體食物困難,以致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有所謂的「沉默的流行病」─營養不良。長者營養不良 三大因素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指出,營養不良如未及早預防或治療,可能使長者活動力更受限、疾病感染機率增加,情緒上可能容易緊張焦慮、貧血或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感染風險,造成反覆住院,且復元能力變差,使住院時間增長甚至死亡。林昱蓁指出,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包括個人、食物、環境等因素,個人因素方面,因老化導致生理與心理多方面改變。老年人因生病、體力不佳或家庭結構改變,容易形成孤立、獨居或獨自進食,並對他人依賴漸增;生理方面,例如視力變差看不清楚食物、失智導致常忘記已進食而暴飲暴食、偏食,此外行動力變差、牙口不佳使得咀嚼困難、唾液腺分泌減少,致使嘴巴乾燥,味覺敏感度減低、腸道吸收變差,常有腹脹、便祕或腹瀉發生,或者因為沮喪、對食物喜好度降低,導致進食動機減弱。食物因素方面,食物本質造成的飽足感或變化性少、食物分量與型態都會影響長者攝食量;環境因素方面,用餐時間是否固定,是否獨自攝食,用餐前是否服藥,用餐時是否被中斷,都會影響長者情緒及用餐品質。進食量夠不夠 四大指標當發生上述情形,都可能讓長者發生營養不良風險,應透過體位測量、飲食攝取狀況與身體活動度來評估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項目包括:1.過去3個月內是否因為食欲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是吞嚥困難而減少食量?2.是否有非刻意的體重下降情形?如合身的衣服變寬鬆、半年內體重是否減少5%?3.是否可以自行活動而非臥床或依賴輪椅?4.身體質量指數是否≧23?〔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 / 身高(公尺) 〕此外,攝取量的評估包括1.一天可完整吃完幾餐?2.每天是否至少攝取1份牛奶?每周是否攝取2份以上豆類或雞蛋?每天是否都有吃肉、魚、雞鴨類?3.每天至少攝取2份或2份以上的蔬菜或水果?4.每天是否攝取至少5杯水?5.進食需依賴他人還是可自行進食無需輔助?以上都是觀察老年人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的參考指標。增量補充營養 三大策略林昱蓁表示,營養問題可透過飲食策略改善,包括(一)飲食強化:調整食物進食順序,先吃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食物,補充肌肉生長的原料,建議每餐都應攝取2份肉,相當於2兩肉,再吃蔬菜類補充肌肉合成所需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最後再吃全穀雜糧類穩定血糖,才不容易有飢餓感且可補充熱量。(二)注意用餐環境與食物內容:盡可能由用餐者自行選擇,可利用添加油脂、勾芡或淋汁等方式增加食物風味及熱量,並依長者生理狀況選擇適合食物,如牙口不佳可選擇魚類、雞蛋、豆腐或絞肉等形式的蛋白質來源,蔬菜可選瓜類、葉菜類,才能增加進食量,也可以將食物切小段、切碎再烹煮,使食物質地更柔軟易咀嚼。(三)口服營養補充品:如果不喜歡吃肉,可能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可以選擇高蛋白的營養品來補足吃不夠的部分,但建議作為一天內1-3次的點心選擇即可,以不影響正餐攝取量為原則。為使老年生活可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林昱蓁提醒長者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每周或每月固定時間量體重,自行評估營養狀況,疫情期間可能造成社交情況減少,仍應走出戶外適度運動,維持身體活動力。【延伸閱讀】生吃苦瓜降血糖!還有5種「穩糖蔬菜」讓糖友大口放心吃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4 科別.精神.身心
睡很久還是累、上下樓梯會喘...你已是慢性疲勞!日本名醫「不疲累睡眠法」3解方
編按:當人體到了一個極限,就會為了保護身體而分泌免疫物質。但這種免疫物質雖能有效抑止病毒,卻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造成慢性疲勞。你有這些困擾嗎?上下樓梯會喘、睡了很久還是無法消除疲勞、明明在減肥卻仍停不了暴飲暴食、常常為頭痛、暈眩煩惱、心情煩躁睡不好、累到一根手指都動不了...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點,就該來了解消除疲勞、身心變輕盈的祕密!日本名醫工藤孝文針對「不疲累睡眠法」提出以下3種解決方式。「睡了覺仍無法消除疲勞」的人,7小時的睡眠時間效果最好睡眠法:睡眠不足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各位!你們曉得睡眠不足有可能是肥胖的原因嗎?一旦睡眠不足,「瘦蛋白」這個能抑制食欲的瘦身荷爾蒙就會減少,造成食欲變大。一般來說睡眠時間需要7小時左右。依不同年齡與季節,最適合的睡眠時間人各有異,但最少也要必須睡到6小時。而且,睡眠不足也是生活習慣病或憂鬱症產生的原因,必須要注意。此外,也有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會減少壽命的說法,所以最好也要避免睡太多。分段睡眠也沒問題!有時也會有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的時候。這時若能以分段睡眠的方式「總計睡滿7小時」,就能保持十足的健康。人類社會是在晚上睡一大覺的「單相睡眠」,這已是一般常識,但生活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一天之中會睡很多次覺,這樣的「多相睡眠」也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知,我們人類若將睡眠時間分割也沒問題。重要的是睡眠品質。睡眠品質好的話,即使只小睡20分鐘,腦袋和身體的疲勞也能恢復。★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當天的疲勞當天解除。沐浴時間固定在睡前1小時前&微溫的水泡10分鐘體溫的升降能促進安眠人在睡眠之際,深層體溫會慢慢下降抑止代謝,進行睡眠的準備。這時,手腳的皮膚血管會舒張而將身體的熱度釋放出來。睡眠時手腳掌會變熱就是這緣故。於是乎,深層體溫下降幅度愈大,腦部的溫度也會下降,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入睡。因此,藉由沐浴先將深層體溫上升,如此一來下降幅度一大就能順利進到入眠模式。沐浴時機在睡前1小時左右是最為理想的。用微溫的水泡10分鐘左右最佳。水太熱或泡太久都NG!38度左右最適合熱水的溫度是刺激感較少的「微溫」感覺,建議大約是接近體溫的38度左右。若溫度過熱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活躍,有可能反而讓腦部更清醒,所以要小心水別太熱。應該有很多人為了美容而泡長時間的澡,但這樣也有可能讓體溫過高,所以不建議這麼做。身體感受到的熱度也會因季節有所變化,請依自己的肌膚感覺來微調水溫。.★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泡澡別只浸到背部的肩膀,而要浸到前面的胸部。 「右躺的姿勢睡覺」,像嬰兒一樣舒適酣睡防止打呼的熟睡姿勢起床時若感到「總覺得懶懶的」、「沒有熟睡的感覺」,有可能是在睡眠中打呼的關係。打呼不僅會妨礙熟睡,這個壞習慣也會阻塞氣管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所以必須要有因應對策。預防打呼最好的方法是「以右躺的姿勢睡覺」。側躺的話較能確保氣管暢通,不容易打呼。睡眠時無呼吸狀態的頻率也會減少,有這問題的人請務必試看看這方法。用右躺的姿勢睡覺,也能提高胃的消化能力以右躺的姿勢睡覺比較好的原因在於,胃的位置是朝向身體右側呈弧狀。身體沿著胃的弧狀橫躺,有助於消化的流動。也能減輕對自律神經的負擔,能夠保有優質的睡眠品質。睡眠中翻身是很自然的事,半夜改變姿勢也無可奈何,但剛要睡覺時請記得刻意往右躺。活用抱枕之類的睡眠用品,更容易確保氣管的暢通★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不理會打呼的毛病,不僅會老化還可能危及生命!書籍介紹書名: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睡眠、飲食、習慣、工作、壓力,讓你整天不累的70個妙招作者:工藤孝文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0/08/26作者簡介/工藤孝文Kudo Takafumi福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至愛爾蘭、澳洲留學。回日本後,曾於大學醫院、地區醫院服務。現於福岡縣三山市的工藤內科從事地區醫療。專攻糖尿病、減重治療、漢方治療等,並以肥胖治療評論家、漢方診療評論家的身分,參與NHK《GATTEN!》、日本電視臺《世界第一想要上的課》、富士電視臺《真的假的!?TV》等節目。現為日本內科學會、日本糖尿病學會、日本肥胖學會、日本抗老化醫學會、日本東洋醫學會、日本女性醫學學會、日本高血壓學會、小兒慢性疾病指定醫師。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8-31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
步入中年或婚姻,不少人的腰圍默默變寬,尤其是男性可能因工作有「過勞肥」、「壓力胖」等狀況卻未察覺或忽視,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改善肥胖問題,從「老爸變歐爸」。周孟穎指出,過勞、壓力大,可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而因男性較不會向人告訴自己面臨的困境,且不易受兒女或伴侶關懷,在工作需求下,應酬多、作息不正常、飲食也不均衡,感受壓力恐暴飲暴食,抑制煩躁情緒,造成「過勞肥」、「壓力胖」,腰圍越來越寬。這類的「壓力型肥胖」當然對健康不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和死亡率;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透過適當運動、調整飲食作息改善,並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等3種營養素,將有助加速改善。周孟穎表示,鈣質有助於燃燒脂肪、提升代謝、穩定神經,鮮奶、乳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是良好食物來源;鎂離子能幫助放鬆心情、平衡情緒,有助於舒緩壓力,多存於深綠色蔬菜中、海帶昆布含量也豐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類也是好選擇。而色胺酸有助提升血清素,能身心放鬆,舒緩緊張情緒,也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具紓壓效果,優酪乳(優格)、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以及納豆、豆漿等大豆製品,還有魚類、肉類、蛋等都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但男生對烹飪不見得擅長,因此教導易做的「霸氣舒壓快樂餐」,以「乾煎鮭魚」作為主菜,旁邊配上「鮮果蔬菜沙拉」和70%以上的「黑巧克力沾醬」,並將「香蕉堅果優格燕麥」為主食,簡單又符合均衡飲食原則。周孟穎說,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類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EPA和DHA,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視力減退、活化腦細胞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還能穩定情緒,鮭魚中的維生素D還有助於鈣質吸收,簡單乾煎就很好吃。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也能幫助補充鈣質,舒緩緊張的情緒,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等物質,有效改善情緒,產生溫暖的感受,經水煮或涼拌,再混搭水果做成「鮮果蔬菜沙拉」,好看又好吃。黑巧克力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到興奮與快樂,壓力也能瞬間釋放,加熱後融化就能當成「沾醬」使用;燕麥片加上無糖優格當主食,能有效補充鈣質,還具有安神作用,拌勻後灑上適量的堅果類,增加口感,也補充油脂。周孟穎也提醒,市面上雖然有很多保健食品,但營養素補充品不能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良好的飲食模式比單獨攝取營養素對健康更有幫助;此外,定期成人健康檢查,做好預防保健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聰明落實才能從「老爸變歐爸」。精選延伸閱讀↘↘↘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8 養生.健康瘦身
《三十而已》提出的斷食晚餐,真的能治脂肪肝嗎?
熱播陸劇《三十而已》中的「斷食晚餐」養生計劃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許幻山體檢查出中度脂肪肝,顧佳為保證丈夫的身體健康,明令禁止許幻山吃晚飯,每天晚餐只能喝一杯蔬果汁,並稱「斷食晚餐」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斷食晚餐」真的有效果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Ⅰ區國際部主任醫師於國泳表示,網絡上對「斷食晚餐」的概念並不清晰,如果只是不吃晚餐,減少進食次數,而非控制和規劃總攝入量,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上講並不能達到減肥、緩解脂肪肝等效果。什麼是脂肪肝?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肝病科副主任中醫師胡洪濤介紹,脂肪肝是一種肝組織脂肪積蓄過多所致的肝臟疾病。一般來說,正常肝臟中脂肪含量約佔肝臟重量的2%~4%,在某種病因下,如果肝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5%或1/3以上的細胞有脂肪變性時,即為脂肪肝。脂肪肝主要分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特殊類型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最為常見,具有家族遺傳的特點。2018版《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防治指南》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為我國第一大慢性肝病。我國脂肪肝發病人數迅速增加,且呈低齡化趨勢,可見脂肪肝不僅僅是四五十歲人群的“專利”,很多90後都有脂肪肝。輕度脂肪肝一般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容易疲倦乏力、肝區不適,患者多於體檢時偶然發現。而中、重度脂肪肝,在驗血檢查時可發現肝功能異常,右上腹部可能出現脹痛、隱痛,患者因肥胖致腹圍增大,少數患者也會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很多患者不了解,脂肪肝最「要命」的是它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其還可能會引發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痛風、膽石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其他疾病,需時刻警惕。「斷食晚餐」科學與否?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肥胖與代謝性疾病中心余佳慧醫生表示:並不建議不吃晚餐。長期不吃晚餐,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特別是年長者和有胃部不適者。而在糖尿病人群中,還容易導致血糖波動、低血糖的發生。斷食晚餐應該是調整食物搭配和限制熱量攝入。將晚餐熱量攝入佔全天熱量攝入的佔比降低至20%,增加蔬菜攝入和適量肉類、主食的攝入,避免攝入過多油脂。但同時,余佳慧醫生強調到:這只重方法只適用於健康的人,對於換有糖尿病、痛風、胃炎、胃潰瘍、逆流性食道炎等患者,是不宜採用這種膳食模式。像《三十而已》中的許幻山之所以有脂肪肝,是因為城市人群尤其上班族,久坐不動,飲食油膩,作息不規律等都協同促進脂肪肝的發生。對於這類脂肪肝,治療基礎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包括加強運動,減少油脂攝入,增加新鮮水果蔬菜尤其是維生素E含量豐富蔬菜水果的攝入。「所以單是不吃晚飯,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效果並不明顯。」余佳慧醫生強調。於國泳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斷食」。有的脂肪肝患者可能是因為肝臟中肝醣原儲備能力差,盲目斷食可能會出現低血糖,而低血糖對全身臟器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無論是斷食晚餐、斷食午餐還是隔日斷食等方法,不同人群在選擇時應慎重。儘管「斷食晚餐」不可取,但「斷食療法」是存在的。於國泳介紹,正規的斷食療法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通過氣功封閉胃經,同時開通人體部分大穴,使胃處於休眠狀態。當處於休眠狀態時胃不再蠕動,即使不吃任何東西,人也不會有飢餓感。脂肪肝患者日常怎麼做?胡洪濤建議脂肪肝患者,在服用藥物的同時,從控制飲食下手,根據身高體重計算出每日需攝入的熱量,合理搭配膳食。同時適當加強運動,進行體重管理。中醫認為,脂肪肝的病位在肝,但又與脾胃密切相關,患者應少食肥甘厚味及冰凍、生冷的食物,以顧護脾胃。生活作息方面,現在正處夏季,不建議患者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避免汗出不暢。建議平時喝溫水,養脾胃。輕度、中度脂肪肝患者需接受定期檢查,動態監測病情變化,若發現肝炎,要儘早治療干預。日常如何預防脂肪肝?對於健康的人,胡洪濤也給出了預防的建議:生活要有規律盡量不熬夜,堅持規律性運動,戒菸禁酒,早起而不貪睡,勤動而不貪坐,堅持餐後散步。調節飲食清淡飲食為主,能安脾和中。減少攝入高脂、高糖、高鹽食品,以防聚濕生痰;多吃能降糖降脂的食物,如玉米、粳米、豆類、香菇、海帶、木耳、鴨梨等;適當吃些藥食兩用的食物,如枸杞、山楂、綠茶等,皆有助於降脂化痰;少食辛辣和油炸煎烤刺激性食物,如洋蔥、辣椒、胡椒、咖哩和酒類等;忌暴飲暴食,少吃零食、宵夜。調暢情志保持情緒安和淡然,亦可培養些業餘愛好,如吟詩、書法、聽曲或垂釣、爬山等,有助於怡然自得,心情舒暢。(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2 科別.新陳代謝
不愛吃甜卻得糖尿病 是吃甜食引起的嗎?
前陣子門診來了一位30歲左右的男性病人,他帶著公司的體檢報告,一臉垂頭喪氣的走進來診間,問我說他被診斷出糖尿病,該怎麼辦?他還跟我強調公司為了他的健康著想,希望他儘快將血糖控制到正常,他很擔心沒控制好連工作都可能不保,讓他覺得非常鬱悶,好像從天堂掉到地獄似的。他是一名業務員,過去的生活作息就是每天早出晚歸,三餐無法定時定量,因工作的關係下班後需要應酬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回到家裡體力透支,運動就真的免談了。這不僅是他的生活方式,相信很多在拼事業的年輕人應該都跟他差不多。近幾年來年輕的糖尿病人有增加的趨勢,這現象確實值得擔憂及提高警覺。不吃愛甜食怎麼會得糖尿病呢?很多病人在剛被診斷糖尿病時,常會問我說是否因為吃太多糖而得糖尿病,也有人說他不吃愛甜食怎麼會得到這病?其實,現代人飲食精緻化,活動量跟以前的人比較起來變少,因此肥胖人口日益增加。肥胖又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所以糖尿病人自然也越來越多,尤其亞太地區的糖尿病人數更是成長得非常快。一個國家的國民平均所得成長快是好事,但是糖尿病人口成長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很多人經常吃山珍海味,大家都競相在社群網站放著讓人垂涎欲滴的照片,比看誰吃得比較多、吃得比較好,抱著別人已經吃了我也要吃的「怕輸」心態來一較高下。出門的話,不是騎機車就是開車代步,走幾步路就覺得很喘。然而,診斷為糖尿病之後,被要求飲食必須嚴格控制而不能隨心所欲的大吃大喝,心情變得很鬱悶,有些甚至很賭氣的跟我說飲食控制剝奪了他人生的樂趣,乾脆放棄治療算了等氣話,聽了我心中滿是無奈。了解糖尿病發生的原因糖尿病發生的原因非常複雜,例如:家族遺傳、運動量少、暴飲暴食等都是常見的原因。這疾病早期有沒有什麼症狀可以讓人警覺呢?一個人生病了身體不舒服才會去看醫生,大家熟知的糖尿病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疲倦等,當病人有這些症狀來門診就醫時通常血糖已經很高,甚至有時候拿血糖機都驗不出來,我說「血糖破表」了。話說回來,沒事不會去看醫生,糖尿病可惡的地方是它在疾病的早期身體不會不舒服,就像我這位病人是因公司的體檢才被確診。我也遇到有病人即使被檢驗出來是糖尿病,還一口咬定是先前醫院的檢驗數據錯誤,因為他們就是不相信沒有症狀怎麼會是糖尿病。「控糖秘方」5步驟,好好照護你的血糖這位病人跟其他大部分初診斷糖尿病一樣,非常的無助、憤怒、不甘心,我得先安撫他的情緒,再將一些成功控糖的案例跟他分享,讓他不要因為被診斷糖尿病而傷心欲絕,畢竟他還很年輕,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是必然的。接著,我就告訴他「控糖秘方」,希望他可以跟我好好的配合治療。所謂的「控糖秘方」說就是....1.嘴巴管好(少吃)2.手腳都動起來(多動)3.按時吃藥4.定期驗血糖5.飲食記錄此外,我也將他轉介到我們的糖尿病衛教室,讓衛教師及營養師一起參與他的血糖照護。更重要的一點,我吩咐他千萬不要相信任何號稱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因為這糖尿病到目前為止只能控制還無法真正被根治。看著他落寞的走出我的診間,希望下次約診時他可以信心滿滿的走進來。血糖控制好保健康一個月過去了,他再度回到我的門診,我發現他體型稍微瘦了且皮膚也變得比較黑一些,但是臉上卻充滿自信,他將血糖及飲食記錄拿來給我看,我發現他的血糖真的改善很多。他很認真的將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分類,製作了一個大大的圖表給我看,他將吃了之後血糖上升較少的食物歸類為「安全食物」而吃了會讓血糖飆升的歸類為「地雷食物」,看到他的食物分類方式,不禁讓我佩服他的創意及用心。除了飲食控制,他也按照我建議的按時服藥及定時運動,他發現這「控糖秘方」還真的很管用,我為他對血糖控制的用心感到滿意。接下來他必須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持之恆了,我相信他跟我們的糖尿病治療團隊好好配合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國健署提供免費項目國健署有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三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為了讓像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可以早日被診斷並及早治療,本院有提供這項健康檢查服務,請大家善加利用喔。
-
2020-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大腸鏡切除瘜肉等待解說 跑去抽菸引發腹部劇痛
50歲劉姓男子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醫師發現他右下腹升結腸處有個約3公分瘜肉,以大腸鏡瘜肉切除術處理,但結束檢查等待醫師解說時間,他自行跑去抽菸、吃東西,結果右下腹出現劇痛,醫師為確認瘜肉切除處的傷口是否破裂引發腸穿孔,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幸好無大礙,男子休息2天後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大腸鏡可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的早期病灶等問題,當發現異常時能立即做切片供診斷分析、切除瘜肉處理;許多研究指出,透過大腸鏡發現瘜肉並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的有效方法。接受大腸瘜肉切除術後,雖可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可以立即抽菸、喝酒或暴飲暴食,以免產生腹痛、腹瀉、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此外也要配合醫師建議,視情況停用幾天活血化瘀的藥物及食物,例如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銀杏、靈芝、魚油、中藥補品等。他指出,根據統計,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100人中約50人有大腸瘜肉、5人可能有大腸癌,因此建議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一定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趁瘜肉尚未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切除,才能降低風險。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應配合衛教指示服用清腸瀉藥、多喝水、多走動,將殘餘的糞水排乾淨到淡黃色半透明的程度,檢查的品質才會良好。林裕鈞提醒,預防大腸癌要少吃燒烤油炸類、多吃蔬果及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以及戒菸,並建議有抽菸、飲酒習慣、肥胖、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因長大顆瘜肉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可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自身健康。
-
2020-08-17 科別.耳鼻喉
大吃大喝後嘔吐正常?醫:發生這事死亡率幾近100%
65歲楊先生日前與許久未見的親友相約吃火鍋、喝酒,一個晚上大吃大喝,相談甚歡,返家後因酒醉不適,如廁嘔吐,但胸口卻突然一陣劇痛,慘叫一聲後便不省人事。家人發現他遲遲沒出來,前往查看,才趕忙將昏迷的他送至醫院急診,施予急救並緊急照會胸腔外科,診斷為「自發性食道破裂」,且已引發敗血性休克,立即執行緊急手術搶救。自發性食道破裂 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食道上接咽喉、下接胃,是具有輸送食物功能,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長約20至25公分。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食道破裂」多見於胃鏡、食道鏡等侵入性檢查處置造成的傷害,而「自發性食道破裂」則較少見,一般容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的人。因食道下段左後方的生理結構較薄,當吃進過多食物及酒精,腸胃蠕動變差,胃部膨脹,一旦嘔吐,喉嚨緊縮、胃部壓力往上擠壓,食道壓力劇增,即有破裂風險。然而,食道破裂的診斷必須倚賴病人的病史及胸腔影像檢查,當肺部影像發現肋膜腔有積氣、積水時,加上病人有大吃大喝、嘔吐等病史,醫師便會強烈懷疑食道破裂,進而造成食物從胃流到胸腔內的可能。以楊先生為例,程建博主任先以內視鏡檢查病人胸腔內部的狀況,在肋間開一約5公分的小傷口,清除食物、油漬、胃液,再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整個胸腔,確定乾淨無殘留物,才能進行修補。考量術後病患無法由口進食,在手術時為他做一空腸造廔,以方便灌食、提供營養;術後,放置胃管引流,密切觀察是否有癒合不佳的滲漏情形;十天後,再行食道攝影,確定沒有滲漏、逆流、狹窄,即能採軟質、流質飲食;一個月後則能恢復正常飲食。食道破裂未即時治療 死亡率幾近100%程建博提醒,食道破裂若未即時發現而拖延治療時機,恐因食物、胃液積聚胸腔內,引起嚴重發炎反應,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率幾近100%。因此,在大量進食、酗酒、嘔吐後胸口劇烈疼痛、不適,即懷疑食道破裂可能,須盡早就醫,施予手術治療治療、修補,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應盡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酗酒,以免因此造成腹脹嘔吐而傷及食道,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火燒心」未必跟胃有關! 盤點8大症狀恐是心臟血管出問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在重病後照顧自己並且生活快樂?——回應「在疾病中,重新認識自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癌症病人的心聲」。一位罹癌病人在連續遭逢兩種癌症的打擊之後,深入地描繪她的內心世界,而得到在癌症醫院工作多年的資深精神科醫師的誠懇回應。他引經據典,與癌症病人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並能成為堅強快樂的人生勝利者。最後一位本身也是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文字工作者,介紹她與一位藝術家、兩位心理師最近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共同創作一本有關情緒的新書,希望能幫忙癌症病人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這位病人把她因為得到兩個不同的癌症所經驗的情緒、以及所領悟要「照顧自己」的心路歷程,用非常細膩的文字描寫得非常的逼真動人。最初他覺得有「一股荒謬不真實感」,後來得到第二個癌症開刀之後,她哭了。接著想到她父母,覺得她體重過重是癌症誘因而自責。最後她認為應該要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專注以未來該怎麼調整生活,該怎麼與新的自己共處。」其實每一個人遇到巨大的衝擊時,總是會有各種不同情緒出現,而且這些情緒常常是此起彼落,並且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緒同時出現。有時鎮靜,有時慌恐、失眠,有時傷心、自責、憂鬰,有時會覺得荒謬,有時會哭、有時會笑,有時候會發怒,有時會怕再受傷害。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zabeth Kubler-Ross)(1926-2004)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是美國第一位生死學大師。她研究病人面臨死亡時的感受與想法,她發現,這些病人會歷經不同的階段:先是否認(Denial),接着是忿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憂鬱(Depression),最後是接受 (Acceptance)。後來的相關研究發現這些不同的階段並不是有一定的順序,而且還會有鐘擺現象重複往返,也可能同時出現兩三個階段的情緒。後來這五個階段岀現的情绪,常被用來敘述各種面臨重大危機或壓力時的心態。這位病人經歷諸多憂慮、反思、領悟:「會……感恩」、「怕……復發」 、 「學著……接納新的自己」、「試圖……探尋世界的另一種樣貌」、「思考……每一天……對『我』有(何)意義」、「盡量……找尋快樂元素」、「只想讓自己成為『自私的』快樂的人,不再顧及別人的看法而束手束腳」。最後她語重心長的說:「最應該照顧的是自己,能夠相伴一生的也只有自己。」但是要如何照顧自己而且一生快樂呢?先看如何照顧自己。要照顧自己,表面上好像是要變成自私,只是去好好照顧自己。這個要照顧的自己,指的是身體還是內心?半世紀來的研究顯示:身體與心理是密切相關聯不分的。你去放鬆身體的肌肉,你的腦(心情) 也會放鬆;反之,你心情緊張,你的身體肌肉也不知不覺緊張起來,心跳加快。所以在面臨重大壓力事時,要運用下列幾個基本原則:1.健康飲食,不可暴飲暴食。2.避免酗酒、抽煙或使用毒品。3.按時睡眠。4.適當運動。5.恢復休閒嗜好活動,但避免浪費。6.與相知的親人好友定時相聚。7.如果情緒重大變化持續兩週以上使人無法恢復家庭生活、上學或工作時,應尋求專業人員,如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協助。再談如何一生快樂。漢朝古詩十九首有一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的腦不停的在急速轉動,不是「思前」、就是「想後」!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將這部「機器」設定在自動駕使(automatic pilot) 的操作模式中。在這狀況下我們對自己、他人及周邊環境, 都麻木無感。這樣的日子很少有快樂可言。近二、三十年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照顧自己的起點是去注意到自己的強項/天資 (Strengths/talents) 與弱點(Weaknesses)。每天用到自己的強項,就像讓鳥飛、馬奔一般,會很快樂;用這些能力去協助他人會使人更快樂。對於自己的弱點/欠缺,則不要強求,需要時願意接受別人伸出的援手及關懷。這一類的研究也發現,一個人在同一瞬間能顧及的事物不可能超過三、四項,而這時人很快就疲累不堪,而且很不快樂。當一個人能全心全力專注在他當下在做的事,時間消失了他也不知道,這時他是最快樂的!研究這個心理狀態的社會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有更深入的探討。一個人每天若能多次進入這種「心流」狀態,活得有如行雲流水那般悠然自得,當然是最快樂的。人生從未靜止,它永遠在變,所謂「無常」。這些變化可能是突然的巨大的變化,也可能是同一條路,但在不停的翻轉、改變。一個人如何在這個過程當中過得有價值、有意義而且快樂?很多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人生中不時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壓力,怎麼樣去面對壓力,然後從面對壓力的過程中,恢復過來,能夠有韌性/恢復力(Resilience), 是很重要的關鍵。 一個人平常就要覺察(感覺並觀察)自己、運用上述照顧自己的基本原則去照顧自己,要有恆、天天去做,持續提昇自己的復原力;真正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時就能及時恢復。如能在重病大難後經由感恩、疼惜撫慰自己,進而去關心協助他人,在社會上付出更多的貢獻。這時,這個人的日子就會過得更快樂而有意義。這位病人從重大病痛的經驗中己經有很多省思、領悟。祝福她能浴火重生,走向健康、平安、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
-
2020-08-05 科別.消化系統
大便太黏是腸癌徵兆嗎?醫:注意這二件事
一般人上完廁所,沖水前會不經意觀察自己的便便,看到便便黏在馬桶槽內,有人擔心是胃癌或大腸癌徵兆,醫師說,便便太黏和胃癌、大腸癌沒有直接關連,但仍是一個訊號,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台東南迴鐵路太麻里火車站公廁裡張貼如廁注意事項,其中一項「糞便太黏沖不乾淨,請隨手用刷子刷乾淨再離開(請撥冗掛腸胃科診察)」,讓人看了會心一笑。衛福部台東醫院院長樊聖說,糞便太黏,許多民眾擔心罹患胃癌、大腸癌風險增高,目前研究顯示,不太有直接關連性,通常是所謂的腸胃濕熱引起的症狀,主因就是飲食和生活習慣不正常。他說,糞便會偏黏,飲食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像是常吃肉類的人,少吃蔬菜缺乏纖維素,還有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或愛吃高油食物等,易造成腸胃運作功能變差,腸道失衡,糞便就會偏濕、偏黏。樊聖表示,除了飲食不均衡會讓糞便偏濕、偏黏,生活作息也會影響腸胃運作功能,像是常熬夜會讓免疫力變差,影響新陳代謝,如不改善,長期下來會出現腸胃毛病。
-
2020-08-03 養生.聰明飲食
腸漏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小心5大飲食惡習
32歲的林小姐一直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檢查項目也在正常範圍。在與營養師進行諮詢時,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週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進行諮詢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這項不良飲食習慣讓林小姐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進而出現腸漏症狀。難怪她明明很瘦,卻有個大肚子,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感覺脹氣不適。「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什麼是「腸漏症」呢?從名稱看來,感覺是腸子破了個洞;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讓細菌、病毒、未消化完全食物大分子、有毒物質等有機可趁,會從縫隙滲入血液、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IgG)的慢性過敏反應,只好派出抗體到全身各處去追捕、消滅這些入侵者,從而導致體內各處有慢性發炎的情形。潘富子進一步說明,患者就會出現如皮膚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甲狀腺功能減退、便秘、腹瀉、水腫、食物不耐症等問題。潘富子特別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大家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就不節制、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近年來,想減肥的人認為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因此,用餐時只吃菜不吃飯,這是錯誤的觀念。潘富子說,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潘富子提到,常見誘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花生、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別再養肚子!醫師:喝酒等於喝油 一天別超過100c.c.
不少中年「腹」爸爸挺著啤酒肚,彎腰撿東西時,視線可能被大肚腩遮住;午休時,別人可以趴在桌上睡覺,但大肚男卻只能頭仰著天,靠在椅背上睡覺。啤酒肚可能真的是喝酒喝出來的,有醫師分享,真的有「只因戒酒,半年就減去近20公斤」,跟圓滾滾肚子說再見的成功案例。不動、亂吃、壓力大 養出大肚腩若找出一群啤酒肚爸爸,讓爸爸們自行勾選有哪些不良生活習慣,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認為,「長期不運動」、「飲食習慣差」及「壓力太大」等三大選項,恐怕是所有啤酒肚爸爸的必選壞習慣,另外,一定有不少爸爸會在「喝酒」選項打勾。陳柏臣說,中年爸爸代謝慢,但忙碌的上班生活,讓爸爸們不僅午餐亂吃,又沒有習慣透過多攝取蔬菜、水果,讓纖維質提供身體飽足感,還有很多應酬要顧,精緻澱粉類、油脂攝取過多,營養素攝取不均衡,再加上不運動、長時間久坐,很容易導致腹部的脂肪堆積。壓力影響睡眠 易報復性飲食另外,現代上班族常加班、熬夜,當壓力過大,也是造成老爸肥胖的元凶。陳柏臣解釋,壓力容易使睡眠變差,進一步造成血壓不平衡,起初雖然會讓人消瘦,但隨著時間推演,隨即而來的是為了填飽空虛的肚子,渴望吃更多的「報復性」飲食,暴飲暴食而累積脂肪。啤酒肚雖然只是一個形容詞,但肚子大真的跟喝啤酒有關係,不只啤酒,只要含有酒精成分,長期喝下高熱量的酒,脂肪就會累積在腹部。陳柏臣說,希望民眾可以記住「喝酒等於喝油 」觀念,若愛好品酒,建議選擇紅酒或麥製酒類,一天不可攝取超過100c.c.。男性脂肪 多囤積在上腹很多人會好奇為何男性更容易「養出」啤酒肚,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說,這其實和體內分泌的荷爾蒙種類有關。他解釋,為了保護子宮,女性荷爾蒙會使脂肪囤積在下半身,如大腿、臀部,但男性因為沒有明顯女性荷爾蒙,脂肪更容易累積在上腹部。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更容易在上腹部囤積脂肪,也與肚子脂肪周轉率較快有關,上腹部內臟的脂肪是流動的脂肪,雖流出快速,但進入累積的速度也比上肢下肢更迅速。蕭敦仁說,一旦吃進去的熱量大於身體所需的熱量,多出來的熱量就會在肝臟被轉換成脂肪囤積。擺脫啤酒肚 飲食重於運動因為人體每一天都在老化,尤其在25歲以後,每年肌肉量下降,與肌肉量成正相關的基礎代謝率就會受影響,每年也隨之下降1%。蕭敦仁笑著說,通常變胖都是全身一起胖,但因為肚子累積脂肪的速度較快,手腳相對好像比較纖細,才會造成四肢纖瘦,唯獨肚子圓滾滾的現象。說到保持身材,多數人馬上會聯想到運動,但其實「飲食」比運動更加重要。一般而言,訂製體重控制計畫,飲食與運動控制以7比3為標準,對於體態過胖的啤酒肚爸爸而言,則需更加偏向「飲食」,等到啤酒肚爸爸成功脫離肚腩,體態恢復標準,就可以運動控制體重為主。蕭敦仁說,飲食控制不等於節食,採取不適當節食,起初會瘦得又快又明顯,但一段時間後,肌肉大量消耗,代表每日自然消耗熱量的基礎代謝率隨之下降,反而易迅速復胖,也就是醫學上稱的「溜溜球效應」。建議應和營養師討論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千萬別胖肚子!醫師提醒:瘦小腹 水果一定要限量
「醫師,我的小腹很大,好像懷胎數月,該怎麼辦?」這是不少中年男性的困擾。健康診所醫師郭彥良表示,多食豆製品,以無糖豆漿取代牛奶,調整腸胃功能,輔以代謝所需的營養調整。最重要的是每日快走30分鐘,需要禁的食物並不多,有心實行,三個月必能看到明顯效果。郭彥良說,身上的脂肪,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成因與生理意義,如果要甩掉它們,必定要先瞭解它們的成因。不要亂減肥,如果什麼都不懂,記得,三餐規律、避甜食,水果勿過量攝取,加上運動就對了!三餐規律 好過不當節食、吃代餐「胖千萬別胖肚子!」郭彥良提到,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無法完全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例如肌肉較多的男性,可能BMI較高,但腹部卻沒有肥胖。腰圍則能反映腹部脂肪的多寡、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一種測量,罹代謝症候群會增加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威脅。精確來說,腰圍不要超過身高的一半,例如170公分高的人,腰圍要少於85(170÷2)公分,否則,罹患慢性病的機會大增。郭彥良提醒想減肥的人,不要不當節食,也不要用代餐,否則復胖更可怕。三餐規律最重要,偶爾犯戒沒關係,但一周不要超過三次,隔天加倍奉還即可。遠離高糖、高油 減少內臟脂肪他說,避免暴飲暴食、作息紊亂,多運動之外,更要減少內臟脂肪的堆積。內臟脂肪過高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內臟脂肪釋放出的游離脂肪酸,像是容易引起發炎的「花生油四烯酸」和脂肪細胞本身分泌的介白素-1、介白素-6等發炎物質,都會加速身體的發炎反應。避免高糖分、高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減少內臟脂肪的堆積,才可以讓自己不變成容易發胖的體質。吃太多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通常也壓縮了蔬菜攝取,而蔬菜中的抗氧化營養素正是用來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改善易胖體質的利器。蔬菜中的非水溶性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加速腸胃蠕動,使排便順暢,縮短毒素通過腸道的時間。低熱量減肥 瘦得快復胖也快一個女性拳頭大的水果含有15公克的醣類,吃過量仍然會發胖,也會影響血糖或讓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偏高,所以還是建議限量攝取。蔬菜醣分低、熱量低,有飽足感,則是可多加利用的食材。利用低熱量減肥瘦身,一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方式,因為降低熱量攝取可以瘦得很快,但同時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瘦肌肉組織快速流失,反而因為代謝率下降,在恢復正常飲食後,很容易就胖回來。相反的,吃足夠的蛋白質與其他溫熱性質的食物,是相對安全有效的方式,特別是有些人必須經常應酬,飲食或熱量很難控制時,就可以一餐高蔬菜比例飲食,來改善容易發胖的體質。把握減重7原則 要瘦不難郭彥良認為,靠著一些簡單的生理數據,就可以設計出一個適合個別體質的簡單減重方式,按部就班的實行,半年減重10%,又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其實相當容易。減重基本原則,首先養成習慣:1. 早上起床喝300~500cc開水,早餐盡量早點吃,吃什麼都好,但建議不要吃水果。2. 每天進食三次,即早中晚三餐。盡量定時,量以吃飽為主。3. 晚餐後可吃一點水果,但絕對不要多吃。4. 零食不要碰,甜食對代謝干擾太大,也盡可能避免。如果非要吃零食,可於正餐前後半小時內吃。5. 黑咖啡與茶可以喝,含糖市售飲料絕對禁止。6.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建議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小時5-6公里左右,就是比平常走路快一點。如不方便出門,室內踏步加上伸展操即可。7.睡眠盡量充足,最晚於11-12點間就寢。禁忌比較多尋求中醫減肥 嚴守低鹽禁加工食品很多人為減肥,尋求中醫師的幫忙,中醫大部分的判斷是體內的「濕氣」引起下半身肥胖,針對「脾濕水腫」型的體質,中醫治療上以「健脾利濕」為主,選用薏仁、茯苓、豬苓、白朮、桂枝、甘草等藥材加減,還要求嚴格遵守低鹽分飲食,以免水分滯留在體內,不只做菜時添加鹽分須減少,也不要添加辣椒醬、沙茶醬、甜麵醬、豆瓣醬、番茄醬等醬料。此外,還要禁食許多加工食品,如乳酪、各式醃漬品、醬菜、榨菜、煙熏火腿、香腸、豆腐乳、魚肉鬆、魚丸、肉丸、麵線等都應該少吃。
-
2020-07-30 科別.心臟血管
胸部劇烈撕裂疼痛 當心「主動脈剝離」 2天內死亡率高達5成
一名男子近日因感冒常感到疲倦不適,竟在凌晨睡眠中突感到背部劇烈疼痛、無法動彈,聯絡救護車送醫,緊急就醫才發現是「主動脈剝離」,所幸經治療已回家休養,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若無法及時就醫,2天內死亡率高達50%。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啟倫表示,日前有名男子到外出差,在睡夢中突然感覺背部劇烈疼痛,甚至無法動彈,到醫院就醫時測量血壓發現個案血壓偏高、左側肢體脈搏偏弱。再經電腦斷層檢查及心電圖檢查後排除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疾病,隨後確診為Type 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動手術治療後目前已出院返家休養。黃啟倫解釋,主動脈剝離是不常見但致死性非常高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年齡為60至70歲,男女比2比1,發病後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一,2天內死亡率更高達50%,因此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選擇。黃啟倫說,有9成民眾會胸痛,但是常會與急性心肌梗塞混淆不清,急性心肌梗塞引發的胸痛常為「壓迫性」的感覺,而主動脈剝離則為「劇烈性常伴隨著撕裂般」,且隨剝離範圍不同可能延伸至頸部、後背及腹部;另外有6成患者會出現合併高血壓症狀。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方法有藥物與手術兩種,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決定適當的治療策略,黃啟倫表示,想與主動脈剝離保持距離,平常就要做好預防保健,如定期健康檢查、控制血壓,飲食上避免高鹽、高膽固醇,勿暴飲暴食、生活作息正常、戒菸、控制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