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症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數字,全球近20 – 30%的人口為眩暈症所苦。眩暈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極為不適的感受,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許多患者常將一般的頭暈誤認為眩暈症。兩者主要的辨別方式,是由於眩暈症主要病因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病變,因此患者會有周遭景物扭曲、身體不平衡等感受;若是單純的頭暈患者則較不會有此類症狀。
- 症狀: 頭暈 耳鳴 身體失去平衡 感覺快昏倒 感覺周圍空間及景物晃動
- 併發症: 噁心 嘔吐 冒冷汗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數字,全球近20 – 30%的人口為眩暈症所苦。眩暈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極為不適的感受,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許多患者常將一般的頭暈誤認為眩暈症。兩者主要的辨別方式,是由於眩暈症主要病因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病變,因此患者會有周遭景物扭曲、身體不平衡等感受;若是單純的頭暈患者則較不會有此類症狀。
二尖瓣(又稱僧帽瓣)是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兩片一組瓣膜,負責控制血液流向。當左心室舒張時,瓣膜就會隨之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順利流向左心室,接著當左心室收縮時,瓣膜會關起來,讓血液流進主動脈送到全身。 「二尖瓣膜脫垂」指的是兩個瓣膜中的一個瓣膜異常增生,讓二尖瓣看起來變肥厚以及鬆弛,以致於當左心室在收縮時,部分的二尖瓣膜會突出到左心房内,而形成二尖瓣脫垂。較嚴重者瓣膜無法緊閉,使得部分血液會在左心室收縮時逆流回到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閉鎖不全。
蜘蛛膜下腔出血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大部分患者本身並沒有危險因子,且年紀較輕,動脈瘤未破裂前,大多數沒有症狀,一旦破裂,造成大出血,就可能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 臨床統計,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3未到院即死亡,1/3到院接受治療後仍會殘留嚴重的後遺症,只有1/3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恢復得不錯。 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式包含外科手術與保守藥物治療。蜘蛛膜下腔出血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若一等親內有因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者,其發生率要比其他人高出1倍,得格外注意。
狹義的焦慮症,亦稱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這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多發於青壯年齡,女性比男性高,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焦慮的念頭揮之不去、經常煩躁易怒、坐立難安、搓手踱步、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四肢發抖、無力、噁心想吐、暈眩、盜汗、失眠、腹瀉、頻尿、消瘦等。而廣義的焦慮症在醫學上的界定則包含所有能引發病態性焦慮症的精神疾病,像是強迫症、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等。 原本焦慮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過的正常情緒,但一旦持續時間過長,最後演變成無根據的驚恐和慌張,莫名的、無明確對象的焦慮緊張,以及對現實產生不合理的過度警覺,就成病理性的焦慮症。治療方式會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生活中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改善焦慮病症。
恐慌症是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典型,主要特徵為突發性的恐慌發作,事先毫無預警,症狀與自律神經失調相似,諸如胸部的悶痛、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頭部的暈眩、頭重腳輕、或腸胃不適、噁心想吐等,因為症狀來得很快又很嚴重,引發其莫名的極度驚嚇和恐懼,就像有災難降臨一般,感覺自己隨時可能失控、發狂或死亡。通常症狀發作之後,會在幾分鐘內昇到最高點,半小時內慢慢退去,未發作時則感覺一切正常,去醫院檢查也難發現任何異狀,所以患者一開始會先求助急診室,後輾轉至心血管、胸腔或腸胃等專科做許多精密檢查,最後才到精神科和身心科,被診斷出是恐慌症。 恐慌一再發作,會使人產生一種對恐慌復發的巨大恐懼,演變成一種預期焦慮,或對恐懼的恐懼感,即便恐慌沒有發作時也會出現,例如曾在開車途中病發恐慌症的人,很可能變得害怕開車,即使路程多短都一樣。恐慌症嚴重發展下去將出現懼曠症,患者會害怕身處任何不易逃生或無法求援的地方,以致不敢一人出門、害怕搭乘各種公共運輸等,甚至併發憂鬱症、重鬱症,也可能間接造成酒癮或藥癮,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恐慌症經治療預後效果不錯,但一定要配合醫師的療程,若自行停藥,會很快復發。
當患者感到極度焦慮、緊張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較容易出現吸氣、吐氣頻率過快的情形。過度換氣會造成體內二氧化碳不斷被帶出,血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出現頭暈、四肢麻木、全身無力、喘不過氣等呼吸性鹼中毒症狀,嚴重時會四肢痙攣、抽搐甚至昏倒。 急性過度換氣發作時,患者會喘不過氣甚至無法呼吸,有時嚴重時會想送急診,其實沒有生命危險。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5到10分鐘症狀能漸緩和,必要時才需送醫。
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
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心臟是人體維持運作最重要的器官,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會打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一旦心臟功能受損、心跳停止,腦細胞、心肌在數十分鐘之內會缺氧,使人失去知覺而昏迷休克,若休克超過十餘分鐘無法救回,人將死亡。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名。
厭食症是一種排斥飲食的精神疾患,屬心因性,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難消,導致無法正常進食、厭食,或深陷一種節食─狂吃─嘔吐和腹瀉的惡性循環,許多患者的體重極低,BMI值小於17.5,甚至低到10以下的極端值,使健康出問題,最終可能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身體和情緒上的失調、混亂,嚴重者足以致死。 在今日瘦身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尤其愛漂亮、愛苗條、熱衷減肥的年輕女生,出於可能變胖的強烈恐懼,她們會嚴格執行節食計劃,克制自己想吃東西的任何渴望,甚至採取各種激烈手段,以加速食物的排泄,周而復始。患者多半還帶有抑鬱、社交疏離等心理問題,所以也有些是發生在年老喪偶、獨居的老人身上。 依照飲食行為的表現,厭食症又可細分為兩類:一種是節制型,患者利用過度節食和運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另一種則是暴食後掏空型,在大吃大喝之後,把吃進去的食物用催吐、吃瀉藥或利尿劑、浣腸劑等方式排除,與真正的暴食症不同的在於,此種厭食症的患者,在大吃大喝之際仍會留意卡路里的問題,且吃進去的量遠比暴食症患者少,而在掏空食物的行為上做得更徹底。約有半數以上的厭食症患者,都有大吃大喝後再催吐的病症。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屬罕見疾病。人體原本中樞神經纖維覆蓋一層神經髓鞘,但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開始攻擊、破壞髓鞘,影響正常傳導功能,臨床症狀會因神經受影響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疾病早期症狀多元、確診不易,患者常遊走於神經科、眼科、復健科,甚至精神科之間。據國外研究統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花2年的時間。 多發性硬化症不會傳染,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多於男性,病灶可能發生在腦部、脊髓中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患者的平均壽命僅略短於正常人。若造成死亡,多半由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併發症。
低血壓是一種血壓過低的疾病,比起高血壓更難以被察覺,因為高血壓所引起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等,其嚴重性較引人關注,但低血壓也是許多危險疾病的共通徵兆,同樣需要重視。通常成人理想的血壓,收縮壓應在120、舒張壓應在80 mmHg左右,如果收縮壓低於90、舒張壓低於60mmHg,就算是低血壓。低血壓的種類可細分為體質性與器質性。 不少疾病會讓體內血壓偏低,例如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症、過敏反應、感染等,器質性低血壓便是由這些疾病所引發。其他非疾病所造成的低血壓屬體質性低血壓,通常是暫時性的,包括姿勢性低血壓,因姿勢突然變化而引起,如從坐或躺改為站立;另一種神經迷走性低血壓,常見於年輕人,是在久站之後導致血壓過低和心跳緩慢,引起的低血壓症狀。 一般來說,低血壓的臨床表現並不明顯,多數人可能感到全身無力、疲倦、嗜睡、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等,像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徵。少部分嚴重低血壓者,因流入大腦的血液不足,或者心臟需要多次做工將血液送出,所以會出現頭暈眼花、心悸等症狀。然而,長期血壓偏低所帶來的併發問題卻不少,如情緒低落和憂鬱。大腦經常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也容易讓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思考變慢,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率。
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高血壓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顧名思義,血壓是血液施於血管壁的壓力,心臟在收縮時血管壓力較高,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放鬆時壓力減小,稱為舒張壓。一般健康成人的收縮壓約在120、舒張壓約在80毫米汞柱之間,當收縮壓來到130-139、舒張壓來到85-89mmHg,就可能進入高血壓前期,屬病發之灰色地帶,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 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則有上述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很難自我察覺。臨床表現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傷害到心血管系統而引發,可能病徵有疲乏、頸部痠痛、頭昏、頭痛、失眠及心悸等。高血壓也會加速血管硬化,帶來諸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腎病等。高血壓患者若合併高膽固醇或高血脂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機率會增加一倍,如再加上吸菸,致病率更高。 一兩次血壓測量值偏高,不代表一定就罹患高血壓,這可能是基於某些外在變因,如剛進行劇烈運動或情緒過於激動等,但假使在固定時間、不同天數的測量值,超過三次以上為血壓過高,則應盡速就醫查明,做進一步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