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暈眩
共找到
361
筆 文章
-
-
2020-06-24 科別.精神.身心
總在半夜驚醒就難入睡? 調整5行為一覺到天亮
62歲的林經理業務繁忙,每日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時,躺在床上還是忍不住在想隔天待處理事項,等真正入睡時已是一小時後,加上不時做夢轉醒、醒後再度失眠,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在開車途中也頻打瞌睡,進而到醫院求診。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指出,失眠是門診常見疾病,原因很多,例如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所造成;精神上的過度反應、身體諸多疾病或疼痛、不當使用藥物都會使睡眠品質變差。一般成年人有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長期失眠會導致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變低,通常伴隨精神無法集中、暈眩、疲勞倦怠,若無法好好休息,會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未改善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並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風險,因此,若失眠狀況在一週內超過三天,並且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建議就醫診療。中醫認為,失眠主要由於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賴博政建議,可透過調整五大生活作息,幫助緩解失眠症狀:1. 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不讓自己過於緊張及焦慮。2. 中午午睡不超過30分鐘,避免晚上睡不著。3. 下午4點後,禁止或減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類。4. 睡前不吃宵夜、不喝過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半夜醒來跑廁所,並減少影視光線及聲音對腦部的剌激。5. 晚上11點前就寢,建立固定時間睡眠的習慣,也可做放鬆身心的活動,例如打坐或冥想,另外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延伸閱讀: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 5種睡眠習慣都會搞壞心情、傷身體 夜晚總難安穩入睡? 檢視你的日常飲食清單是不是有這些
-
2020-06-15 科別.腦部.神經
二度開刀 兒剃光頭鼓勵腦瘤母
「媽媽可能至今都不太知道腦瘤多嚴重,只知道不開刀就會死。」江女士兒子說,媽媽罹患星狀膠質瘤,歷經兩次腦部手術,在第二次手術前一天,他剃了大光頭,希望媽媽別因理光頭髮難過,沒想到,僅有手術下刀附近剃掉些頭髮,當場傻眼。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說,「這是最新技術,現在開腦不用剃頭髮啦」。兩年前,江女士發現頭暈不適,原以為沒大礙,隔沒多久卻暈眩反胃,前後看了好幾家醫院,礙於手語溝通不便,拖了三個多月才確診。她兒子表示,媽媽個性獨立,沒事不會向子女們求援,一旦發出求助信號一定「代誌大條」。面對如此重大疾病,江女士從未過抱怨,第一次術後狀況很差,想比手語,卻比不出來,所幸透過不斷刺激,才漸漸找回手感。由於腫瘤復發,今年必須再動第二次刀,擔心喪失手語能力,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清醒開顱手術。生性樂觀的江女士熱愛旅遊,雖是聾啞人士,但喜歡出遊,甚至去過北韓旅行。兒子指出,媽媽這次術後恢復速度快,僅剩手指較不靈活,已迫不期待走出家門,開車與朋友趴趴走。然而膠質瘤還可能再復發,未來還是願意陪著媽媽動手術、做復健,只要她開心健康。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
有些人常覺得暈眩,覺得可能是貧血,就買了鐵劑來補充鐵。但其實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鐵攝取不足、基因異常或慢性疾病引起等,演變成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疾病貧血。以下就來向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貧血以及改善方式唷!一、地中海型貧血由於地中海貧血是先天的基因缺陷,骨髓沒辦法製造出品質穩定的紅血球,導致紅血球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給各個器官,也容易受到破壞,比一般人的紅血球少存活了100天左右。我們進一步看紅血球品質不穩定的原因,紅血球中的血色素可分為血基質(Heme)及血蛋白鏈(Globin chain)這兩個結構,鐵質是血基質的主要成分,缺鐵時骨髓無法製造足夠的血基質,稱為缺鐵性貧血,為後天因素造成的,此時補充鐵是有幫助的。但地中海貧血則是天生無法製造出正常的血蛋白鏈所導致的貧血,他們體內的鐵質是足夠的,因此若額外補充過多的鐵時,反而容易有過量的風險,累積在心臟、肝臟、肺等器官內,都會對器官造成損傷!地中海型貧血如何改善?輕度地中海貧血: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須特別補充鐵質。重度地中海貧血:經常輸血的患者應避免吃太多富含鐵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豬血等,可藉由喝茶或咖啡來減少鐵的吸收,但須增加水分的補充。 二、缺鐵性貧血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19~50 歲與71 歲以上女性鐵攝取不足,而且比例高達50%左右,當鐵不足時,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它亦是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以下針對一般大眾會有的迷思一起來做個探討。只有女性容易缺鐵性貧血?女生因為每個月的月經,流失了大量經血,尤其子宮內膜異位或肌瘤造成出血量比一般女性高,而容易有缺鐵性貧血;事實上除了月經之外,腸胃道潰瘍、痔瘡流血、胃切除等也會容易產生貧血,所以男性也有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學齡期的孩童,因為在生長狀態中,需要比一般成年人多的鐵質,若飲食沒有特別注意,容易會有缺乏的症狀和影響;而老年人因為牙齒不好,不好咀嚼肉類食物,造成鐵的攝取也不足,也容易有缺鐵性貧血。貧血會影響記憶力?鐵是製造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如果鐵不足,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讓紅血球攜帶氧氣,造成缺氧,而容易有疲倦、頭暈、臉色蒼白、血壓降低、心跳變快、指甲易裂等症狀,甚至是家長們很關心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缺鐵性貧血如何改善?補充高鐵食物:高鐵食物動物性優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為血基質鐵,身體較容易吸收,另一種為非血基質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它需要轉換形式才能吸收,容易受到其他因子影響,所以吸收率較差。可以多吃紅肉,例如牛肉、鴨肉;或內臟類、豬血、鴨血等。建議每天攝取10~15毫克的鐵,若是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建議要補充鐵劑。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維生素C可以幫助非血基質鐵的轉換,所以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因此素食者可以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加鐵的吸收。可以選擇芭樂、柑橘類水果、木瓜、青椒、芽菜、芥藍、花椰菜等。單寧酸及鈣質會影響鐵的吸收咖啡和茶中含有單寧酸,它會和鐵結合,進而減少鐵的吸收,因此要避免進餐食和餐後喝茶和咖啡。鈣質因為會和鐵競爭吸收的通道,如果想同時補充鈣和鐵,最好錯開來補充,例如午餐注重補鈣,晚餐補鐵,或是在點心時間分開補充,因此額外添加變成高鐵高鈣的食品應避免哦!營養小教室貧血可以細分成許多種類,缺鐵性貧血只是較多人容易患有的。建議若有上述的貧血症狀,應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貧血,再對症下藥做補充才是最有效的呦!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用藥別輕忽!不良藥物反應可能是自己造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5-31 科別.腦部.神經
視力模糊、手腳無力 小心是這個病作祟
「出現暈眩、手腳無力、視力模糊…你會聯想到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便曾收治一名50多歲的王先生,四年前因左側肢體無力、意識不清緊急入院,後續花費一年多時間輾轉於多家醫院診斷,才終於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所幸目前使用二線藥物規律治療,病況穩定未再復發惡化,也可維持清楚意識、與他人交談,回歸正常生活。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發炎疾病,免疫細胞產生異常,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使中樞神經出現反覆持續發炎的脫髓鞘性神經病變,讓神經傳導發生「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但病因至今不明。但多發性硬化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依據重大傷病登錄資料,全台目前約1100位病友。因為疾病早期症狀多元,導致疾病警覺性與確診度低,經常延誤確診。徐榮隆說,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病灶可能發生在腦袋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少數病友有癲癇及智能障礙,嚴重可能癱瘓,也由於病灶表現多元,病患常在不同科別間反覆就醫,影響黃金治療時期。加上因為反覆發作,可能對神經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導致肢體無力、無法繼續工作,出入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徐榮隆表示,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長期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能。而干擾素是常見的多發性硬化症一線治療藥物,若一線用藥使用後效果不佳,可採二線治療;二線用藥為免疫調節劑,包含口服與針劑。徐榮隆說,治療時規律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以達到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四大治療目標,包括:降低復發機率、避免腦部病灶的新發生或擴大、延緩腦萎縮,以及維持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
-
2020-05-27 科別.婦科
世界經期衛生日…醫籲女性勿輕忽經血過多 恐危及生命
每年的5月28日是「世界經期衛生日」,婦產科醫師提醒女性,經血過多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嚴重貧血,更可能危害生命。32歲的百貨公司櫃姐敏敏(化名)長期經血量多,甚至每半小時就得更換一次,由於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經痛導致她暈眩無力,近日站櫃時差點昏倒,送急診檢查後發覺患有子宮肌腺症與肌瘤導致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女性的一半,後經醫師手術而改善。 台灣子宮鏡醫學會理事長、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韓健明表示,根據女生換衛生棉的時間來看,平均值為2小時更換一次,如果短於2小時或白天就要使用夜用衛生棉,代表經血過多,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長期經血過多甚至會造成嚴重貧血,更可能危害生命。韓健明說,經血過多主要是子宮內膜出現問題,如內膜長瘜肉、子宮肌腺症、肌瘤、或內膜癌症等,如同子宮內有多處違章建築,此時可以利用子宮鏡,將這些違章建築拆除,再搭配子宮內避孕器,解決經血過多的問題。 而在針對經血過多的治療方式上,他說目前以藥物為主,如使用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但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頭痛、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目前治療的趨勢是使用子宮內避孕器,透過長期緩慢釋放黃體素,直接作用在子宮內膜上,因此在全身血液中的濃度非常低。韓健明說,患者使用子宮內避孕器後,經血量減少,甚至可能出現無月經,並非更年期或經血滯留體內,而是透過藥物減少內膜生成,使血紅素恢復正常。另外,子宮內避孕器不影響女性排卵功能,也不影響荷爾蒙分泌,若患者有生育計畫,只要在計畫懷孕前1至2個月取出即能懷孕。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胡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 是真的嗎
維生素A是維持人體正常視覺功能、生長發育及組織分化所必需之脂溶性維生素。正常成人對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是每日3,000微克視網醇當量。每日均衡飲食且適量攝取維生素A有益身體健康,但攝取過量會怎麼樣呢?有一說法稱「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這是真的嗎?攝取過量 會有維生素A造成的急毒性症狀食藥署表示,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為造成維生素 A 中毒之主要成因。一般維生素A造成之急毒性症狀,會有噁心、嘔吐、頭痛、腦脊髓液壓力增大、暈眩、視力模糊及肌肉不協調等現象。非肝臟病變 過量維生素A會自然排除若不小心攝取過量的維生素A,只要確定不是肝臟病變引起的黃疸,停止食用過量維生素A及經治療後,堆積在體內的維生素A就會自然排除。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原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22 科別.精神.身心
緩解失眠 中醫師建議改變作息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約十分一人口有慢性失眠症,失眠原因包括三高等慢性疾病或睡前使用3C產品習慣。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師賴博政說,調整生活作息可有效緩解失眠症狀。62歲林姓男子工作繁忙,每天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點,躺在床上還在思考隔天待辦事項,往往凌晨1、2點,才能入睡,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日前至台北醫院就醫。賴博政指出,一般成年人約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原因包括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在精神上過度反應;另外身體疾病、不當使用藥物也會使睡眠品質變差。 長期失眠會導致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或學習效率變低,還有精神不集中、暈眩、倦怠等症狀,無法休息身體會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恐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提高罹患慢性病風險,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賴博政表示,若1周內超過3天失眠,且持續2到3個月以上,建議趕快就醫診療。中醫觀點認為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涉及心、肝、脾、胃、腎,通常採取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治療方式,「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使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他建議可改變生活作息緩解症狀,如保持心情愉快,規律運動,避免緊張焦慮;午睡不超過30分鐘;下午4點後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睡前不吃消夜、不喝太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晚上11點前就寢,放鬆身心如打坐、冥想,也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民眾也可自製「玫瑰薄荷疏肝茶」,準備1錢薄荷葉、5朵玫瑰花藥材,洗淨後裝入茶袋包好,用800cc熱開水浸泡約10分鐘,溫度下降後溫服飲用,可疏肝解鬱、安神定心。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你一周失眠3天嗎?醫師建議:趕快就診
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全台約十分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其中輪班工作者罹患慢性失眠的風險,更是一般民眾的兩倍以上,失眠的原因包括三高等慢性疾病及睡前使用3C產品的習慣。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也指出,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透過調整五大生活作息,可有效緩解失眠症狀。62歲的林經理因業務繁忙,每天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點,躺在床上還是翻來覆去,思考隔天待辦事項,真正入睡時,往往已凌晨1、2點,加上經常做夢,醒來後又再度失眠,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在開車途中也頻打瞌睡,飽受失眠困擾的他日前至臺北醫院就醫求助。中醫科賴博政醫師指出,失眠是門診常見疾病,原因包括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造成精神上的過度反應,另外身體疾病、不當使用藥物也會使睡眠品質變差,一般成年人約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 在長期失眠狀況下,除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變低,還會伴隨精神無法集中、暈眩、倦怠,如果無法好好休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恐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並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賴博政表示,若一周內超過三天失眠,且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建議趕快就醫診療,以中醫觀點,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涉及器官有心、肝、脾、胃、腎,通常採取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治療方式,「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使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賴博政建議,可透過以下五大生活作息,緩解失眠症狀。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過於緊張及焦慮;午睡不超過30分鐘,避免晚上睡不著;下午4點後,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類;睡前不吃宵夜、不喝過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晚上11點前就寢,建立固定時間睡眠習慣,並搭配放鬆身心活動,如打坐、冥想,另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此外,民眾也可自製「玫瑰薄荷疏肝茶」,準備 1錢薄荷葉、5朵玫瑰花藥材,洗淨後裝入茶袋包好,用800cc熱開水浸泡約10分鐘,待溫度下降後溫服飲用,可幫助疏肝解鬱、安神定心。【精選延伸閱讀↘↘↘】。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山旅遊安全嗎? 4個行前小撇步預防高山症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紛紛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戶外活動。這時,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是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敗興而歸。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為計畫至高山旅遊的民眾,整理預防高海拔疾病發生及用藥小撇步,提醒民眾在出發前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情形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週,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撇步2:特殊族群需告知相關病史及過敏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族群,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及過敏史,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皆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就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上山後時時警覺,最好緩慢爬升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登山民眾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的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的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則有致死的風險,登山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喜歡登山健行的民眾一定要知道,高海拔地區的風景雖然引人入勝,但也要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並做好事前風險評估與預防性用藥。出發前建議進行醫療諮詢,若有預防用藥之需求,應聽從醫囑指示,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尤其是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高海拔疾病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謹慎。如果於登山期間,出現任何疑似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即為立即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橘世代.健康橘
50+動手聰明煮 「補鐵加鋅」吃出美麗與健康!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隨生活壓力及年齡增長,甚至面臨熟齡危機,不少女性因此開始補充鐵質、膠原蛋白或鋅等營養素,盼維持容顏為美麗加分,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提醒,補充營養固然重要,但強化吸收,留住養分更是重點。周孟穎指出,民眾大多都知道膠原蛋白流失,會使皮膚失去彈性造成皺紋或鬆弛;鐵質攝取不足則是多數女性的通病,而缺鐵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全身,恐衍生疲勞、暈眩及臉色蒼白等問題,沒好氣色自然不美麗。此外,「鋅」素有「美容維生素」之稱,缺鋅容易出現掉髮、指甲脆裂、感冒頻繁、皮膚粗糙及食慾減退等症狀,也與美麗息息相關;而現代人面對因營養素缺乏的熟齡危機,常會吃保健食品補充,但吃了能否成功被身體吸收其實才是重點。周孟穎表示,保健食品畢竟不是從食物中攝取,其養分吸收程度可能因食用時間是否正確、個人體質等因素,未能發揮正常功效,因此比起吃保健食品,利用常見食材聰明搭配,其實更能強化吸收,解除因年齡增長流失美麗的熟齡危機。南基醫院因此以開出「『鐵』定真『鋅』」菜單,教導民眾動手做營養滿點的三菜一湯一炊飯;周提到,料理使用紅米、牡蠣、蛤蠣、牛肉、金針花或羽衣甘藍等雖含有鋅、鐵,更重要的是,聰明且正確的烹煮料理能有效提高吸收率。主食「蒜香蛤蠣紅米炊飯」中的紅米富含花青素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且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蛤蠣含維生素B12、C及鐵、鋅,鋅和維生素C均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維持皮膚組織毛髮生長的健康和彈性。而將兩者合併做成炊飯,不僅強化吸收,蛤蠣鮮味和精華吸附紅米,也增加米飯濕潤度。「南洋風彩椒牛肉粒」因彩椒含有維生素C能提高對牛肉的鐵質吸收,使用薑黃提味達到預防失智、護心、抗癌、抗氧化和抗發炎;「蘆筍蘑菇牡蠣烘蛋」則讓富含穀胱甘肽的蘆筍搭配牡蠣,促進鋅的吸收,蛋黃的卵磷脂則可活化腦細胞。最後一道菜「護眼天菜佐腰果」是蔬菜脆片較趨於點心,就是烤同十字花科蔬菜的羽衣甘藍、胡蘿蔔,因兩者富含維生素A、C、K、鐵質、葉酸及葉黃素等,還擁有能夠加強肝臟系統解毒的含硫物質,搭配一份腰果,可補充體力、消除疲勞。湯品則是「金針瘦肉湯」,金針花鐵質含量是菠菜的20倍、萵苣的10倍,是補鐵補血的最佳食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的瘦肉則是補鐵強效針;周表示,營養素補充品無法有效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聰明搭配更能讓補鐵加鋅事半功倍。【精選飲食延伸閱讀↘↘↘】。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長輩聞對味道,喝對茶! 記憶力「正」成長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鬆骨折 骨科醫師教「保密防跌」這樣做
千萬別輕忽骨鬆骨折。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發現讀者於骨鬆骨折後,不是脊背佝僂,就是得仰賴助行器。醫師指出,以髖部的骨鬆骨折為例,發生後半年,僅不到二成患者能回復原本功能;一年後,則約有15%的患者死亡。若能盡早介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有助降低二次骨折及死亡的風險。一名82歲老奶奶在時不慎絆倒摔斷脊椎,因年事高、有骨鬆,醫師不敢開刀,使奶奶身高從160公分縮至150公分,再也挺不起腰板,苦不堪言。另有一名50多歲母親不慎於曬衣時從凳子跌下而骨鬆骨折,此後得拄枴杖,且需有專人照顧。萬芳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昱斌表示,骨鬆是伴隨老化產生的慢性疾病,是因蝕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作用失衡而造成骨質流失,其盛行率占老年人約13%至15%。陳昱斌說,骨鬆骨折後恢復期長,雖骨頭會長回,但骨質原本就差,復原的品質也不會好。研究顯示,髖部骨鬆骨折後一年內約15%的長輩會走向死亡,主因是骨折後活動力下降,且容易再次骨折,可能發生壓瘡或泌尿道感染併發肺炎等,嚴重恐致死。想要預防或避免骨鬆骨折,根本治療在於「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和預防跌倒。「保密」包括多運動鍛鍊下肢,補充營養品、肉類、小魚乾、起司等鈣質和維他命D3;有研究顯示,規律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3,能降低約一成的骨折發生率。「防跌」則要注意夜間照明、浴廁止滑、注意用藥防暈眩,避免長輩夜晚上廁所跌倒。骨鬆目前有多種可抑制蝕骨細胞的治療選擇,以減少骨鬆骨折的發生。陳昱斌提醒,應及早接受骨鬆篩檢以評估是否需要用藥,不建議事後亡羊補牢。目前骨鬆合併骨鬆骨折發生的患者,可符合藥物健保給付條件。及早藥物治療介入,可避免因骨鬆骨折而造成未來更大的治療與照顧上的負擔。萬芳醫院積極推動骨鬆聯合照護服務,今年開設「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照護中心」,結合骨科、復健科、慢性病科、營養科等相關領域專家,提供全面性照護的「處方箋」。除提供完整骨鬆與肌少症檢測,且能提供未來十年的骨鬆骨折風險評估與跌倒危險報告。陳昱斌說,民眾只要對骨鬆或肌少症有疑慮,例如停經後婦女,或發現自己跟年輕相比身高減少逾3公分、體重過輕、活動力差等,皆可預約篩檢。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2 科別.泌尿腎臟
小甜甜高燒住院 原來是腎結石作怪
小甜甜(張可昀)在母親節當天緊急住院,原來她因腎結石住院觀察一周,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開刀,她之前有病痛時,沒想太多,靠狂吞成藥止痛,沒想到根本壓不下來,還發高燒到40度,全身無力,只好暫停工作到醫院就診,這才發現事情大條,後悔不該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小甜甜透露,本來只是背痛,一開始她不以為意,狂吃止痛藥止痛,沒想到後來疼痛擴散到全身,導致高燒到40度,讓她無力到快要暈眩,只好暫停工作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她腎指數狂飆,「醫生說他看過的年輕人裡,很少人腎指數飆到這麼高的。」她也被檢查出體內有大顆的腎結石,所以她才會一直高燒疼痛,另外因為發炎感染,也讓她排尿困難,而且一吃就吐,要留院觀察起碼一周,再來評估是否要動手術。她其實一直都有健檢,身體也算健康,但這次真的把她嚇壞,「沒想到一個疼痛,衍生出這些我想都沒想到的問題,真的很不舒服,不然什麼都拚到底的我,不會輕言妥協。」她本來還打算照常工作,是身邊的人強力阻止才作罷,而她在醫院打了一整天點滴,根本睡不著,心情特別難受,「真的是把我擊垮了,大概是我之前太硬撐」,經歷過這次,她呼籲大家,不要忽略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也不要跟她一樣,自己當醫生,自行吃成藥止痛,「不管怎麼樣,身體健康最重要!」
-
2020-05-11 養生.營養食譜
熟女補鐵加鋅保美麗 營養師給食譜解除熟齡危機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多數女性以為補充鐵質就能維持美麗,其實並不然,南投基督教醫院指出,補鐵加鋅才能免除因年齡增長,美麗打折的熟齡危機;營養師周孟穎則教食譜搭配,開出富含鋅、鐵且強化吸收的三菜一湯一炊飯的組合菜單。南基醫院指出,鐵質攝取不足是多數女性的通病,缺鐵則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全身,長期恐衍生疲勞、暈眩、心悸及臉色蒼白等問題,沒好氣色自然不美麗,所以大部分女性都知道補充鐵質,卻因此忽略了鋅。而「鋅」素有「美容維生素」之稱,缺鋅容易出現掉髮、指甲脆裂、感冒頻繁、皮膚粗糙及食慾減退等症狀,其實與美麗息息相關,所以不分男女都需要適時補充,甚至透過飲食補鐵加鋅,解除因年齡增長流失美麗的熟齡危機。周提到,食用紅米、牡蠣、蛤蠣、牛肉、金針花或羽衣甘藍等雖含有鋅、鐵,但聰明且正確的烹煮料理,有效提高吸收率更是重點;像「蒜香蛤蠣紅米炊飯」將蛤蠣和紅米做炊飯,讓鮮味和精華吸附紅米,增加米飯濕潤度,再以大蒜做調味。其中,紅米富含花青素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且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蛤蠣則含維生素B12、C及鐵、鋅,鋅和維生素C均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維持皮膚組織毛髮生長的健康和彈性。「蘆筍蘑菇牡蠣烘蛋」是讓富含穀胱甘肽的蘆筍搭配牡蠣,促進促進鋅的吸收,蛋黃的卵磷脂則可活化腦細胞;「南洋風彩椒牛肉粒」彩椒含有維生素C能提高對牛肉的鐵質吸收,使用薑黃提味達到預防失智、護心、抗癌、抗氧化和抗發炎。「護眼天菜佐腰果」就是烤同十字花科蔬菜的羽衣甘藍、胡蘿蔔,因兩者富含維生素A、C、K、鐵質、葉酸及葉黃素等,還擁有能夠加強肝臟系統解毒的含硫物質,搭配一份腰果,可補充體力、消除疲勞。最後「金針瘦肉湯」因金針花的鐵質含量是菠菜的20倍、萵苣的10倍,是補鐵補血的最佳食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的瘦肉則是補鐵強效針;周表示,營養素補充品無法有效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聰明搭配更能讓補鐵加鋅事半功倍。
-
2020-05-05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怎麼吃 6招教你抗癌提升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部分癌友及家屬(照顧者)因擔心疫情而減少出門採買,或選擇可長期存放的加工食品,可能導致飲食不均衡的問題。為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飲食保健六招」,呼籲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應挑選優質的食材,正確的烹調,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有助於癌友降低治療的副作用,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才能增加治療效果與存活率。飲食保健六招第一招 衛生安全排第一烹煮前食材應清洗乾淨,並採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病毒才能真正被「洗掉」。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徹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疫。第二招 新鮮天然ㄟ尚好 上網買也很方便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治療後病人可能會噁心嘔吐、暈眩昏睡、味覺改變等,需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建議用當季、新鮮現做的食材最優,以符合自己口味的方式烹調,適量煮食以當餐吃完最好,吃出食物的營養與美味。農委會於疫情期間推出「臺灣農產嘉年華-滿500送50」網路購物活動,建議癌友可透過網路購買最優質新鮮的國產農產品,有超過6,000項具有溯源、產銷履歷、有機或CAS認證的國產優質農產品可供癌友選購,官網連結:https://ppt.cc/fw9fEx。第三招 維持體重不下降治療期間的癌友,要注意維持體重不下降,若能維持BMI在18.5-24.0之間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就更好了。建議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注意體重變化,若有下降趨勢,尤其一週內下降了2%或一個月內下降5%,請必須儘速聯絡醫院的個管師或營養師,安排回診就醫。第四招 吃得夠且均衡多樣化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國民健康署提供「我的餐盤」圖像,依各類別之比例,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讓癌友容易落實每一餐,吃得夠,營養跟著來。若一餐吃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少量多餐,正餐中間增加一餐點心,達到一天的總攝取量為原則。如果因治療的副作用導致進食量過少,建議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提供藥物或營養諮詢,幫助維持足量的攝取。第五招 多吃優質蛋白質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剛治療後的病人,宜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黃豆、毛豆及其製品、魚及海鮮類、各式蛋及肉類、乳品類及堅果類等都提供了豐富蛋白質及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幫助身體組織修護,提升免疫力。但要注意盡量避免加工類食物,且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第六招 適當補充營養素癌症治療期間可考慮適當補充維生素C、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及益生菌,維生素C有助於抵抗感染、傷口癒合;益生菌有助於促進消化和保持胃腸道健康,亦可預防因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所引起的腹瀉;頭頸癌等癌友若因放療或化放療引起嚴重的口腔黏膜炎,疼痛難耐致無法進食,則可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後補充左旋麩醯胺酸,需注意的是,一旦症狀改善即應停止服用。上述及各類健康食品的使用均應與臨床專科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後,有確實的科學證據才補充,否則影響健康又傷財,得不償失!。王英偉提醒,疫情期間,癌友毋須恐慌,維持冷靜安穩的情緒,遵循六招癌友飲食保健,就能成功打造自我營養力對抗病魔。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單手擺動少 疑帕金森病徵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台中市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痠痛緊等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手抖、走路單側擺動少 小心是帕金森氏症先兆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酸痛緊等現象,都有可能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2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配這5類飲料 小心副作用風險大增!
您吃藥時,是習慣配白開水? 還是會搭配茶、咖啡、果汁等飲料呢?小心這些飲品有可能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即使相隔了數小時,還是會有影響,不只影響藥效,還可能會因此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喔!!一、Quinolone 類抗生素、消化性潰瘍用藥、支氣管擴張劑,若搭配咖啡、可樂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失眠、心悸。二、鐵劑的藥物,若搭配茶類飲品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吸收效果。三、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鎮靜安眠藥、止痛藥,若搭配酒類飲品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頭痛、嗜睡、肝傷害。四、Quinolone 類抗生素、四環黴素類抗生素,若搭配牛奶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藥效。五、抗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鎮靜安眠藥、降血脂藥、降血壓藥、抗癲癇藥,若搭配葡萄柚汁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頭痛、暈眩、血壓不穩定、肝或腎毒性、肌肉病變。為避免所服用的藥物與飲料產生交互作用,還是建議民眾,盡可能於吃藥時搭配白開水一同服用,較安全健康。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
-
2020-04-29 癌症.飲食與癌症
不想加速癌細胞增長 專家提醒飲食6件事絕不能偷懶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未見趨緩,使得部分癌友及家屬因擔心疫情而減少出門採買,或選擇可長期存放的加工食品,進而導致飲食不均衡的問題。為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飲食保健六招,以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增加治療效果與存活率。第一招、衛生安全排第一烹煮前食材應清洗乾淨,並採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病毒才能真正被「洗掉」。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徹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疫。第二招、新鮮天然ㄟ尚好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可能會噁心嘔吐、暈眩昏睡、味覺改變等,需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建議用當季、新鮮現做的食材最優,以符合自己口味的方式烹調,適量煮食以當餐吃完最好,吃出食物的營養與美味。第三招、維持體重不下降治療期間的癌友,要注意維持體重不下降,若能維持BMI在18.5-24.0之間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就更好了。建議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注意體重變化,若有下降趨勢,尤其一週內下降了2%或一個月內下降5%,請必須儘速聯絡醫院的個管師或營養師,安排回診就醫。第四招、吃得夠且均衡多樣化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若一餐吃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少量多餐,正餐中間增加一餐點心,達到一天的總攝取量為原則;如果因治療的副作用導致進食量過少,建議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提供藥物或營養諮詢,幫助維持足量的攝取。第五招、多吃優質蛋白質癌症治療期間及剛治療後的病人,宜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黃豆、毛豆及其製品、魚及海鮮類、各式蛋及肉類、乳品類及堅果類等,都提供豐富蛋白質及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幫助身體組織修護,提升免疫力;但要注意盡量避免加工類食物,且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第六招、適當補充營養素癌症治療期間可考慮適當補充維生素C、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及益生菌,維生素C有助於抵抗感染、傷口癒合;益生菌有助於促進消化和保持胃腸道健康,亦可預防因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所引起的腹瀉;頭頸癌等癌友若因放療或化放療引起嚴重的口腔黏膜炎,疼痛難耐致無法進食,則可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後補充左旋麩醯胺酸,需注意的是,一旦症狀改善即應停止服用。延伸閱讀: 「癌症」最怕這5招! 天天做降低你的罹癌風險 用吃殺死癌細胞! 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報你知
-
2020-04-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新冠肺炎期間 6招飲食提升保護力增加存活率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癌友及家屬(照顧者)因擔心疫情而減少出門採買,或選擇可長期存放的加工食品,可能導致飲食不均衡的問題。為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飲食保健6招「衛生安全排第一、新鮮天然ㄟ尚好、維持體重不下降、吃得夠且均衡多樣化、多吃優質蛋白質、適當補充營養素」,呼籲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應挑選優質的食材,正確的烹調,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有助於癌友降低治療的副作用,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才能增加治療效果與存活率。第1招:衛生安全排第一烹煮食材前應清洗乾淨,並採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病毒才能真正被「洗掉」。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徹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疫。第2招:新鮮天然ㄟ尚好 上網買也很方便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治療後病人可能會噁心嘔吐、暈眩昏睡、味覺改變等,需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建議用當季、新鮮現做的食材最優,以符合自己口味的方式烹調,適量煮食以當餐吃完最好,吃出食物的營養與美味。建議癌友可透過農委會「無毒農平台」網路,購買最優質新鮮的國產農產品,有超過6000項具有溯源、產銷履歷、有機或CAS認證的國產優質農產品可供癌友選購。第3招:維持體重不下降治療期間的癌友,要注意維持體重不下降,若能維持BMI在18.5至24.0之間(編按: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就更好了。建議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注意體重變化,若有下降趨勢,尤其1周內下降了2%或1個月內下降5%,請必須儘速聯絡醫院的個管師或營養師,安排回診就醫。第4招:吃得夠且均衡多樣化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國民健康署提供「我的餐盤」圖像,依各類別之比例,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讓癌友容易落實每餐吃得夠,營養跟著來。若1餐吃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少量多餐,正餐中間增加1餐點心,達到1天的總攝取量為原則。如果因治療的副作用導致進食量過少,建議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提供藥物或營養諮詢,幫助維持足量的攝取。第5招:多吃優質蛋白質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剛治療後的病人,建議可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黃豆、毛豆及其製品、魚及海鮮類、各式蛋及肉類、乳品類及堅果類等都提供了豐富蛋白質及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幫助身體組織修護,提升免疫力。但要注意盡量避免加工類食物,且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第6招:適當補充營養素癌症治療期間可考慮適當補充維生素C、益生菌、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等營養補充品。維生素C有助於抵抗感染、傷口癒合;益生菌有助於促進消化和保持胃腸道健康,亦可預防因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所引起的腹瀉;頭頸癌等癌友若因放療或化放療引起嚴重的口腔黏膜炎,疼痛難耐致無法進食,則可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後補充左旋麩醯胺酸,需注意的是,一旦症狀改善即應停止服用。上述及各類健康食品的使用均應與臨床專科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後,有確實的科學證據才補充,否則影響健康又傷財,得不償失。王英偉署長提醒,疫情期間,癌友毋須恐慌,維持冷靜安穩的情緒,遵循6招癌友飲食保健,就能成功打造自我營養力對抗病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4-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轉頭就暈 可自己做耳石復位術?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見到苦於經常性姿態性暈眩的患者,他們一轉頭,就會感到全身不適、暈眩、惡心或嘔吐,就醫時,常被診斷為「耳石鬆脫」。網路上有教人如何在家做耳石復位術的影片,在施作時,必須自己把頭轉到特殊位置,然後再轉向另一側,再翻身,最後突然坐起。患者就診時,往往會詢問是否可以按照影片自己做?或者是已經做了很多次,為何還在暈?甚至更暈了?姿態性眩暈 常見病因有3種一、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最常見原因,往往是因頭部撞擊或耳蝸動脈缺血,導致橢圓囊內的耳石器,從底部的膠質層鬆脫,隨著內淋巴液的回流,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只要患者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耳石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因素,在頭部轉動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淋巴液,讓患者誤以為頭還在轉動,產生眼震及眩暈。二、持弓獵人症候群此病名源自於獵人拉弓射箭時,必須頭向一側轉,瞄準過久時,突然發生症狀。起因於一側的頸椎動脈發生狹窄,例如動脈硬化、發育不全或是匯流異常,在頭部轉動時,發生椎基底動脈缺血,輕者感到暈眩,重者則會發生腦幹中風,出現意識喪失、吞嚥困難、構音異常、運動失調等症狀。三、陣發性前庭症候群導因於第八對顱神經,被扭曲變形的基底動脈或前下小腦動脈所壓迫,在動脈搏動時,干擾到該條神經傳遞前庭平衡及耳蝸聽覺訊號的功能,傳進大腦的訊號變成斷斷續續,有的人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及神經性聽力障礙,很像耳中風;有的人會以姿態性眩暈為主,很像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也有人會兩種症狀都有,很類似梅尼爾氏症或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無法確定沉積處 貿然復位恐更糟要根治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必須先確定耳石沉積在哪一支半規管,然後對那一支半規管進行耳石復位術;但若無法確定沉積處,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時,只會把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使得病況更加地複雜,之後醫師要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技術上會更加地困難。治療持弓獵人症候群,臨床上會以口服抗血小板劑為主,必要時得進行血管整形術(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若有三高者,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引起腦幹中風。對於陣發性前庭症候群患者的治療,建議要有充足睡眠,可以增強腦部抵抗暈眩發作的能力,或是口服乙型受器阻斷劑,減少動脈的搏動;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改變動脈血流,加強動脈搏動,加重病症。因此,如果出現姿態性眩暈時,先別貿然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畢竟這還是醫療行為,建議正確就醫,以免衍生不必要的併發症。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等在診間前,不如去爬山」山是最天然的醫師!
國軍台中總醫院公關專員宋振山3年多來養成爬山習慣,每爬完1次都在臉書上公布,至今已累積387次。他說,以往睡眠不好,手腳會麻,偶還會暈眩的毛病都因為爬山不見了,而且感覺充滿了正能量;讓他深覺,與其未來把時間花在診間外等候,不如現在就開始運動。宋振山說,因為以往身體總感覺不好,經常求助醫師,甚至曾至連續50個晚上都去按摩,還去健身房走路、泡澡,但他感覺這些效果都是短暫的,且都未能解決他的問題。一次和友人聊起,朋友說「何不去爬山試試?」他因此在兒子陪同下去爬大坑的9之1號步道;這算是大坑步道裡較為親民的大眾步道,但他第1次卻花了8次、每次得休息5分鐘才爬上去,隨著次數增加,體力漸好,現在改走更徒的10號步道已不費力。宋振山說,爬山不僅空氣好,能鍛鍊筋骨,重要的是能讓心情變好;只要去登山,看看戶外的景色和體會自然界的一切,心情就放輕鬆了;所有的負面想法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充沛的正面能力。因為信仰基督教,他把這些獲得分享在臉書上,引起同事、故舊的詢問,不少人一起加入,但彼此沒什麼約定;他每周五、六下午2點半就會在步道登山口,大家見了面稍微寒暄一下就開始登山,現在還有些醫院志工們也一起來參與。宋振山是政戰中校退役,在醫院任公關22年。他說,這3年半來,他每在爬山時看到很多年紀更長的人卻健步如飛,讓他體會到,他們有健康的身體都是持續運動而來。而且自律、自制把自己的健康管好,與其將來把時間花在診間前等候醫生看診,不如現在好好鍜鍊身體,也避免未來給孩子帶來負擔。【一定要知道的熟齡健康大指南↘↘↘】。爬山健身、3低飲食 「鋼鐵大叔」黃仲崑曝自然養生法。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07 科別.心臟血管
要避免中風找上門 先認識心房顫動
您可能沒聽過「心房顫動」,但你一定聽過中風!要避免中風找上門,就得了解這個在銀髮族裡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 心房顫動。心臟是我們體內的幫浦,總是規則地跳動著,推動血液前進到身體各處器官。心房顫動代表心臟失去原本的節律,變為快速不正常跳動,雖然患者可能不自覺,但久了就會帶來其他嚴重併發症。心房顫動很常見。平均一百人裡大約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持續升高。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八十歲的話,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心臟有四個腔室與各大血管相連,正常狀況下,以每分鐘六十次到九十次的頻率規律的跳動。每次心跳由心房啟動,再傳訊息到心室,引發心室收縮。萬一罹患心房顫動,帶動心臟收縮的訊息異常,心房會紊亂快速地收縮,無法有效推動血液。當心房收縮不規律,血液可能會淤積成血塊,血塊剝落後就隨著血流在血管裡流動。 當血塊被血流推進到變細的血管分支處時,血流就會被阻塞住,組織就接收不到血流,缺氧壞死,這就是中風。因此,導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或重病的最大因素就是腦中風及全身性血管阻塞。只要心房顫動形成血塊之後,血塊隨血液四處流動,就會造成大問題,流到哪裡塞住哪裡,塞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也會引發腎臟中風、腸中風、及腿中風。除了老化之外,罹患高血壓、體型肥胖、飲酒過量、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代謝異常疾病的人都會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時會讓心臟無法有效工作,全身各處得不到足夠的血液量,患者就會感到心悸、虛弱、暈眩、胸痛等不適。要診斷心房顫動,通常都是用心電圖及心律紀錄器輔助診斷。萬一確診心房顫動,治療會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控制心跳速度或重整心臟節律,這方面可從藥物或電擊著手。另一個方面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這時就要服用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劑時,患者務必注意要按時服藥,若醫師有交代要有藥物、食物的禁忌就要確實遵守。服用部分抗凝血劑需要抽血檢查以調整藥物劑量,若有異常出血,像是血便、血尿、或流血不止等情形就要回診檢查。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降低中風危險!原文: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多運動不怕肺炎病毒上身 醫師:這四項是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傳播力遠遠高於當年的SARS,且在無症狀時期也具有傳染力,其中重症或死亡者,通常為中高齡或有多重慢性病、共病症者,因此除了勤洗手是基本保護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提醒,可透過運動強化體適能,增進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其中身體組成(體脂率)、柔軟度、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為體適能重要關鍵。吳政哲指出,透過做伸展運動,可增進柔軟度並提高身體協調性、幫助身體放鬆、紓解壓力,如可做坐姿體前彎,針對背部及大腿作靜態的伸展運動,吳政哲也提醒,伸展的程度大約是略為緊繃、稍微不適,但又不會引起疼痛為原則,每個動作維持10至20秒,重複3至5回合為1次,每周至少3次。另外,可以用啞鈴或槓鈴作為訓練肌力之工具,增進肌肉適能,從輕的重量做起。以訓練肱二頭肌為例,可從1磅開始,每個動作做10至15下,重複3回合,若做完後不會覺得肌肉疲憊,可以慢慢增加重量,每周至少兩次、最多兩天一次,注意施力時不要閉氣,以避免產生暈眩不適。吳政哲表示,心肺耐力則為體適能最重要的指標,也是整體健康狀況最佳指標之一,指的是身體肺部吸入氧氣後,心臟血管循環系統攜帶氧氣與肌肉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綜合能力,可採行有氧運動訓練,前提是時間夠長,但強度不能太強,較可以維持。吳政哲建議,有氧運動可採節奏性、全身性、使用大肌肉群的運動模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有氧舞蹈等,強度則是「有點累又不太累」,以跑步為例,大約是可以跟同伴聊天,但又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運動的時間需維持20到30分鐘以上,運動前後要各有至少5分鐘的熱身或緩和,每周以至少運動3次為原則。
-
2020-03-2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病逝 醫:主動脈瓣狹窄不常見,有胸悶暈眩速就醫
已故藝人劉真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不高,但有些人會因老化而瓣膜受損,若有胸悶、心臟無力、頭暈等症狀,應就醫檢查。藝人劉真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今年2月7日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但術後因心臟功能恢復不良,先後放置葉克膜及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後又因腦部栓塞、出血,腦壓上升得開顱手術。無奈最後仍因腦壓過高,藥石罔效,22日深夜病逝,享年44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晚間受訪時表示,主動脈瓣狹窄分成2類,一種是因退化性、鈣化性、感染造成,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大,有多重疾病、洗腎、血脂肪過高、有動脈硬化等問題。蕭成儀說,另一種是先天性。一般健康人的瓣膜有3瓣,但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者是2瓣,年輕時2瓣的瓣膜很有彈性,瓣膜開合讓血液流通的狀況跟健康人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僅2瓣承受壓力高,加速老化、變形,到了中年晚期,就會發病。主動脈瓣狹窄發病的症狀通常是胸悶、心臟無力,有心衰竭狀況,也可能暈眩,隨著症狀表現不同,患者平均存活年限僅2到5年。但如果即時介入治療,存活期就會回到正常曲線。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並不高,先天性的更是少見,但不能因為盛行率不高就忽視。如果是退化性的瓣膜損害,會從中年開始慢慢累積,如果出現心臟無力、頭暈等狀況,應看心臟內科,做心臟超音波就能及早發現瓣膜狀況。要處理主動脈瓣狹窄,蕭成儀表示,可分成內科跟外科做法。內科是從主動脈植入支架瓣膜,取代病變瓣膜,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但後續可能得長期吃抗凝血藥物。外科處置則是開刀修補瓣膜,使其盡量恢復功能而不需換新瓣膜;若瓣膜狀況嚴重耗損,也可利用組織或金屬瓣膜替換,後續也可能需用抗凝血藥物。劉真術後沒能恢復心臟功能,又有腦部問題,也讓有些民眾擔心心臟手術風險。蕭成儀說,所有手術都有風險,民眾可詳細跟醫師溝通各種術式的優劣,仔細評估最適合病況、年齡的手術方式。
-
2020-03-23 科別.精神.身心
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我也跟診間病人一樣,走不出家門…
她是Bibo,畢業於台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才讓她意識到自己從未察覺的「專業的傲慢」。毫無預警地昏倒去年初,Bibo在醫院工作時,曾因不明原因,突然昏倒了兩次,但是卻查無病因。當時她也沒有多想,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有一次,在一堂學習因應焦慮症的工作坊上,Bibo又開始感覺呼吸急促、暈眩感來襲。坐在椅子上努力壓抑不適感的她,想的並不是會不會暈倒,而是害怕在場幾十位心理師的眼光。當心理學家遇上心裡生病時症狀平復後,她開始自我分析與反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她判斷自己應該是有恐慌的症狀。然而,她卻沒有因此放下恐懼,反而變得更加焦慮。「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從醫病人員轉換成病患,突如其來的角色錯置,Bibo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裡。從第三人稱到第一視角徬徨無措的她,在跟一位前輩討論完後,才下定決心去看精神科。然而,正當她決定要出門求助時,卻發現她竟然走不出家門。「搭電梯的時候如果突然昏倒怎麼辦?」「走在路上突然昏倒該怎麼辦?」各種擔憂、害怕的情緒,猛烈地佔據了她的思緒。突然間,她想起了她的病人。以前在門診聽到自己的病人描述這種不安時,她心裡都會覺得:有這麼難嗎?想太多了吧?這想法不太理性吧?直到自己親身也經歷了相同的困境——她才發現每位出現在她診間的病人,來看診時,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放下專業的傲慢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後,Bibo對病友的態度, 漸漸從傳統醫病「上對下的指導」變成「平起平坐的陪伴關係」。Bibo說,原本她會有上對下的觀念——是因為在傳統醫護人員的價值觀中,為了讓病人能好好聽從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都會營造出一種專業的「權威感」。在Bibo放下了原本認為「病人就是來求助於我」的小傲慢後,她開始發自內心地給予病人勇氣與鼓勵。有時和病人的交談中,Bibo還會分享自己也曾經生病的經驗。醫療人員與病的心理距離其實有許多心理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在這麼高壓的工作壓力下,也會需要依靠藥物,來幫助自己穩定精神狀態,但或許是害怕揭露太多,會失去病人的信任,大多心理師都選擇避而不談。Bibo說剛開始其實她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分享她生病的經驗。但看到病人們在聽完分享後驚呼:「哇!原來心理師也會這樣喔!」他們如釋重負的表情與反應,都讓Bibo覺得很值得。打破了傳統醫病之間上對下的結構,和病人站在同一條線上——Bibo說對外出櫃自己的疾病,不但沒有讓病人對她失去信心,還讓病人變得更加信任她了! (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