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易怒
共找到
237
筆 文章
-
-
2021-11-2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只想到心臟病! 恐慌症發作7症狀:你中幾個?
「最近喉嚨常常不舒服還會覺得喘,該不會是確診了?」、「我都沒有出門,可是常常胸悶要大口呼吸,是不是該去快篩?」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仍是許多民眾的對話開場白,經常覺得自己「怪怪的」,可是就醫後醫生都說一切正常,那這些不適感都是從何而來呢?頭暈胸悶、過度換氣 恐是恐慌症上身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奕安表示,許多民眾因長時間待在家中無法外出,且大量接收有關疫情的負面新聞,導致長期處在封閉空間和緊繃的情緒裡,內外夾攻下漸漸產生頭暈胸悶、過度換氣的情況,就醫後才發覺恐慌症已經悄悄找上門。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常見病徵如:突然發生的心悸、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胸悶、頭暈、感覺異常等,發作時病人常感覺極不舒服、彷彿快死掉,很多人會因此至醫院求診,但反覆就醫檢查卻又找不到身體有何異狀,造成心理更大的壓力,對於病人來說是極大的痛苦;所幸恐慌症並非無藥可治,不論是透過藥物還是認知行為治療,只要配合療程與定期追蹤,病情都能日見好轉。焦慮相關病史 內心承擔壓力大陳奕安分享,一名黃小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各種不特定身體不適,隨著身上的不舒服越來越嚴重,謹慎的她立即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經醫生分析報告後確定和疫苗副作用無關,檢查也並無異常,不過本身就有焦慮症病史的她,內心並未感到緩解,還是覺得身體百般不適。上述情形對原先就有焦慮相關病史的人,在防疫期間過得相當忐忑,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在施打疫苗後處於緊張時,對於身體症狀的敏感度會更高,也更容易出現焦慮症狀,這是在疫情中時常發生的。防疫新生活 3妙招度過心理艱難防疫新生活已是常態,心理狀況的產生無孔不入,為此,陳奕安提供三項生活小秒招,以助撐過這段非常時期:第一:在家不妨做些有氧運動、規律作息,除了調節情緒,也可以幫助夜晚睡眠。第二:避免收看疫情新聞過久,一天可分配30分鐘更新資訊就好,同時要多留意消息來源正確性。第三:善用心理諮商的管道,若有心理衛生相關的疑慮,可多諮詢減輕心理的負擔。延伸閱讀: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
2021-11-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從丈夫變成爸爸,不只媽媽、新手爸爸也會有「產後憂鬱症」!
對於新手爸爸而言,角色轉換、新生兒的降臨、媽媽在孕期產後的照護等都是無形的壓力,有不少爸爸在寶寶出生後都有相同的困擾,我們在關注孕媽咪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爸爸的身心健康。什麼是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症?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通常都是出現在媽媽身上,在醫學上並沒有真正的名詞叫「男性產後憂鬱症」。但在臨床案例中,觀察到有些爸爸在媽媽生產後,也會出現憂鬱或是焦慮的心理。女性在孕期產後有荷爾蒙變化的生理因素,會導致情緒不穩,而男性雖然少有這方面的問題,但也會表現出煩躁、焦躁不安、失眠、易怒等情緒反應。林耿立醫師提到,孕育寶寶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對於新手爸爸來說,他們在第一次遇到媽媽孕吐、頭暈等狀況時,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以及照顧妻子和寶寶,身心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果媽媽在孕期越表現出不舒服與焦慮的情緒,也會連帶影響到其他人,有些爸爸在媽媽孕吐時會跟著噁心想吐,甚至同樣出現孕期不適的症狀。而媽媽對於孕期與生產的不安、家庭分工協調不佳、與長輩對進補、照護的看法不同,或有嚴重的衝突等,也可能讓爸爸在產前就出現焦慮、憂鬱的情況。新手爸爸憂鬱症的原因在亞洲社會中,做為一家之主的父親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面對家庭結構的改變,新成員的到來代表多一份責任,也意味著需要很大的開銷。除了經濟壓力,新手爸爸的憂鬱症通常來自於下列幾項原因:1.照顧妻子與新生兒的不安有些爸爸在媽媽產前可能因為忙碌於工作,缺乏足夠的心理調適與認知,不知道如何照顧寶寶以及產後需要調養的老婆。當新生命誕生後,不安與無助感襲來,既不懂如何向妻子表達,也沒有獲取正確資訊的管道,更加深了心中的焦慮。2.角色轉變新手爸媽面對出生不久的寶寶總是手忙腳亂,做為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的爸爸,除了要適應照顧新生兒的步調,還肩負著工作壓力。從「丈夫」身分轉變成「爸爸」,雖然是令人開心的人生階段,但有不少人在面對這樣的轉變時,發生適應不良的狀況。3.無支持系統現代社會型態大多是小家庭,夫妻在外地工作成家,離婆家和娘家都遠,或家中長輩不方便來幫忙分擔,給予指引、建議,新手爸媽相對辛苦。林耿立醫師表示,長輩的建議不一定全然正確,但對於新手父母而言,有長輩在身邊陪伴是一種撫慰與心理支持,能減輕爸爸心裡的負擔,例如:如何面對媽媽孕吐、介紹孕程與生產經驗等。4.家庭溝通不良有長輩在旁指導固然有好處,但如果雙方溝通不良,或是發生太多衝突,也是造成家庭失和、爸爸憂鬱的原因。電視劇裡婆媳相爭,甚至大打出手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不常見,但生活中的摩擦與觀念不合都是常見家庭問題,成為「夾心餅乾」的爸爸會更顯焦慮。哪些新手爸爸易罹患憂鬱症?容易罹患新手爸爸憂鬱症的人大多有以下幾種特質:◎本身體質容易緊張焦慮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焦慮,兩人之間的情緒會互相影響,若是本身容易緊張憂慮,在照顧寶寶時,較容易引發憂鬱症。◎工作型態較不固定若是爸爸的工作型態較特別,沒有固定時間、需要輪班、調節時差或過於忙碌等,在無法兼顧照顧責任的情況下,不僅身心俱疲,也會導致憂鬱症。◎意外懷孕相較於計畫生育,意外懷孕的新手爸媽還沒有心理準備迎接寶寶到來,情緒起伏較大,對於照顧寶寶以及生活的改變也有許多不適應。◎年輕爸爸新手爸爸若是年齡層太低,可能尚未完全有能力建立家庭,以及負擔起角色轉換和家庭責任,對於未來感到焦慮,身上背負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曾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病史曾經罹患過,或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新手爸爸,在壓力來襲下就會觸發過往病史。林醫師提到,焦慮症和憂鬱症可當成慢性疾病,會不斷起起伏伏。在患者壓力小時,症狀比較輕微,壓力大時變嚴重,必須長期妥善治療進行心理諮商,以穩定病情。新手爸爸憂鬱症的徵兆與症狀新手爸爸罹患憂鬱症通常會出現兩種徵兆:1.置之不理:將所有照顧寶寶的責任推給太太、長輩或保母,抽離自己以逃避現況。但爸爸並非故意逃避,只是無法面對幼弱的小生命,「照顧寶寶」因而成為心裡的恐懼。2.情緒反應大在餵食、睡覺等照顧方面與太太起衝突的次數增加,例如奶粉怎麼泡?餵食方式等。除了逃避、易怒,還會出現類似感冒症狀:頭痛、緊張、焦慮不安,有點像一般憂鬱症與感冒的結合表現。一般而言,爸爸都會認為這是一段時間就會過去的事,但在過程中,會帶給自己和媽媽很大的傷害,媽媽也會認為爸爸不重視她。其實爸爸並非不重視,常常是因為愛面子、不願意處理,寧可選擇逃避也不願面對,成為一個抽離性的爸爸。對寶寶的影響關於人的個性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定義:16歲前稱為氣質,16歲後的長期個性稱做人格,氣質敏感、容易不安焦慮的寶寶,可能會感受到爸爸的情緒變化。基本上寶寶的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如果爸爸沒有給予支持,媽媽會背負很大的壓力,間接影響到寶寶的氣質。可能出現哭鬧頻率增加,夜醒程度加劇,甚至在媽媽壓力過大時,影響母乳的分泌。新手爸爸的憂鬱症除了帶給整個家庭不安的氣氛,寶寶也會感受到壓力,媽媽對寶寶的關注程度就會力不從心。如何預防新手爸爸憂鬱症預防重於治療,林耿立醫師建議,新手爸爸在寶寶出生前,若有焦慮、煩躁等情形,可以尋求專家協助。如果真的羞於開口,至少買一本關於懷孕、生產的書,或是請教有經驗的爸爸。國外都會有爸爸分享會等親子團體,但目前國內還是會有「大男人」的傾向,爸爸們除了工作忙碌外,也不太願意進行圍成一圈,互相分享帶小孩、照顧妻子之類的活動。爸爸憂鬱症對媽媽的傷害非常大,新手媽媽同時要面對非常多事情,包括生理上的變化、多一個寶寶要照顧,職業婦女還要面對工作壓力。夫妻雙方應該討論協調如何分工合作,也要好好利用政府給予的補助及陪產假、育嬰假,讓爸爸履行義務。面對爸爸憂鬱症,媽咪該如何做憂鬱症本身不是傳染病,但周遭的人都會受影響,因此,也能以傳染病的模式視之。如果是輕微的症狀,媽媽可以讓爸爸轉移重心,列清單請他幫忙做一些事情,如把擠好的母奶放到冰箱、幫媽媽提東西、買東西、做家事等,相當於照顧媽媽,而不是嬰兒。如果症狀太嚴重,例如不斷焦慮詢問有關寶寶的事,無法實質幫忙,卻又不斷詢問,會帶給媽媽非常大的壓力。此時可先將爸爸與寶寶隔離,讓媽媽處理,不要再給媽媽壓力。是否有復發的可能新手爸爸的憂鬱症在下一個寶寶出生時會再復發嗎?林耿立醫師表示,憂鬱症和焦慮症在遇到任何壓力都可能再復發,而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症單以症狀來看,可能遇到壓力時就會出現,不一定要等到下一胎。在下一胎出生時,身體可能會自動記起照顧寶寶的焦慮感,但因情況不同,症狀會不一樣,例如大寶長大要上學了,二寶出生,要照顧兩個不同年齡層與狀態的孩子,又產生焦慮。但也可能因為有照顧大寶的經驗,反而能夠掌握新生兒的步調,減低焦慮感。舉辦新手爸爸團體互助會目前衛生局才慢慢開始重視女性的產後憂鬱症,遑論新手爸爸的身心健康。林耿立醫師建議,政府當局可以開辦新手爸爸的產前教育課程,輔導他們如何照顧媽媽,以及自我心理調適,最起碼不要增加媽媽的負擔。國外很流行圍坐一圈的團體互助會,若是有經費,可舉辦一至兩次。主辦團體也可以半要求爸爸遇到狀況時求助,男性有時會羞於啟齒,主辦團體可主動關心,甚至強迫爸爸在後續追蹤時,必須要問五個問題以上。然而,新手爸爸憂鬱症並不是真正的憂鬱或焦慮症,而是一種適應障礙,其實是可以預防的。「當爸爸的身心調適好了,媽媽的憂鬱症也會改善,才可能有幸福的家庭氣氛」林醫師說。採訪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0-29 養生.更年期變化
更年期陰道乾澀、淺眠又熱潮紅…中醫開4解方、圖解按壓3穴位緩解!
58歲洪太太停經約2年,陸續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還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效果短暫,最後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終於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許雅婷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說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 更年期常見7個症狀 1、潮紅盜汗2、口乾舌燥3、心情焦躁4、全身痠痛5、淺眠易醒6、性慾低下7、陰道乾澀 更年期的女性,因為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了潮熱盜汗、口乾舌燥、焦躁易怒、全身痠痛、淺眠易醒,還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 針對洪太太的狀況,許雅婷以「滋陰潤燥」方式治療,服藥1周後效果顯著,再經3個月調理,就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 改善更年期不適的4個方法 1、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藥材調理。2、每日喝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的水量。3、可吃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4、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 許雅婷提醒,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也千萬別因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10-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下 易受創5族群 留心悲傷五階段
● 面對多變疫情,民眾身心起伏,不時心情低落● 失業者常否定自己,社會新鮮人、學生,最常感焦慮● 喪親之痛不要隱忍,需要好好宣洩疫情趨緩,政府廣發五倍券盼能復甦景氣,但受傷的身心恐怕無法說復元就復元。面對變化多端的疫情,民眾身心狀況也跟著起伏,焦慮、憂鬱、低落不時襲來。心理諮商師許家綺提醒,失業者、學生、確診者、喪親者、醫護人員是5大身心受創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悲傷五階段」,一定要適時對外求助。先是否認 不願面對現實通常身心受到創傷,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先是否認,不願面對現實或否定事實;接下來是憤怒,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平;第個三階段是討價還價,認為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事情;第四階段放棄,不再抱怨也不再憤怒,陷入失落憂鬱狀態;第五階段是接受。前四個階段會不斷反覆進行,才可能進入第五階段。調整身心狀態 再訂目標許家綺表示,疫情期間,失業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知如何適應現況。部分失業者即使失去工作,存款仍可支應一到三個月生活,建議可以先沉澱,將失業期間視為暫時休息的時光,調整身心狀態,再訂定目標,嘗試各種機會,有助未來發展。兩類學生會受疫情影響,一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二是剛好要升大學或高中的學生,焦慮感將遠高於同齡者。許家綺表示,家長此時扮演重要角色,應給予更多空間,社會新鮮人也可嘗試不同歷程,打工換宿、多元學習等,身心穩定後再投入職場。確診者曝光 不知所措自責許家綺表示,確診者易受關注,任何人都可能知曉你或妳是誰,因擔心隱私曝光而不知所措,出現易怒、恐慌等情緒,加上確診者常會有「自責感」,但是,親友之間若無法抒發身心壓力,應立即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屬,更是疫情下身心飽受創傷的一群人。許家綺建議,喪親之痛不要隱忍,此時反而需要好好宣洩,當哀傷情緒湧上心頭,可把對離世親人的感念之情寫成文字,有助走出傷痛。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被忽視醫護人員長時間於第一線作戰,避免家人染疫,盡可能與家人保持距離,但仍可能害怕感染病毒,少了抒發管道最終累積成壓力,許家綺表示,醫護人員雖是專業人員,但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部分心理諮商所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醫護人員重新反思自我價值。
-
2021-10-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噁心、反胃、難入睡 從4種體質和飲食切入改善症狀
不少民眾深受胃食道逆流,也就是俗話說的「火燒心」困擾,往往合併睡眠障礙、心情煩躁、皮膚乾癢等問題。部立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表示,有位50多歲女性老師,初診時抱怨說近半年多都很難入睡,曾服用鎮靜及抗焦慮藥物,症狀依舊時好時壞,之後發現空腹太久或飯後常有噁心、吐酸、反胃、胸口悶熱等症狀。 楊哲彥說,胃食道逆流症因不同體質和臨床表現,而有不同分型,常見的有胃火熾盛、肝氣泛胃、飲食積滯、寒濕內阻等4種,共同症狀有噁心、反胃,咽乾卡痰感,治療原則以疏肝理氣、養心安神及健脾和胃為主。 一、胃火熾盛型 常因吃過量燥熱食物水果造成,如蔥、薑、蒜、胡椒、辣椒、蝦蟹、龍眼、荔枝、堅果類等,會有口乾、舌燥、舌破、偶爾便秘、大便不暢及胸口灼熱等症狀,治療以「清胃降火」為主,如清胃散、甘露飲、半夏瀉心湯、天花粉等。 二、肝氣泛胃型 多因煩躁易怒、情緒低落、睡眠不足造成,而有胸部煩悶、食慾起伏、淺眠多夢等問題,治療以「疏肝理氣」、「清心安神」為主,如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清心蓮子飲、酸棗仁湯、香附、伏神等。 三、飲食積滯型 多因過量或不潔飲食、缺乏活動造成,常見胸悶、腹脹、便秘偶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治療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為主,如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砂仁、山楂、神麴、大黃等。 四、寒濕內阻型 多因過食生冷、冰寒飲食造成,而有大便稀軟、解不淨感、嘔吐酸水等困擾,治療以「溫化寒濕」為主,如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薏苡仁、生薑等。 楊哲彥說,建議平時要多注意飲食習慣,調整生活步調和情緒管控,胃食道逆流症就能離你遠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11點就寢最好!提早1小時睡覺 重度憂鬱風險大減
● 晚睡、作息紊亂的人,易憂鬱症上身● 睡眠不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 不熬夜、11點前就寢,有益身心健康許多民眾居家防疫期間,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微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失眠易怒 憂鬱症危險因子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的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困擾,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設備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可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晚睡族設鬧鐘 提醒該睡了晚睡族群如何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輕鬆的音樂放鬆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常早醒當心是罹患憂鬱症徵兆 專家教4個習慣助好眠
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段期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居家防疫措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模式,也影響了生活習慣和作息,許多人甚至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習慣。在陸續回歸職場、學校的規律生活後,仍因一時半刻無法調整而感到壓力大、甚至影響情緒?每天只要提早1小時上床 憂鬱症風險就能明顯降低根據2021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改變睡眠時型,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該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而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結果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1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1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如果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憂鬱與睡眠密不可分 「早醒」也是憂鬱症的評估指標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3C藍光產品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早睡4大良方劉嘉逸表示,每個人內在生理週期與外在日夜週期本來是有對應的,大腦內會分泌1種為褪黑激素的荷爾蒙,當太陽下山,眼睛感受不到陽光時,褪黑激素會逐漸升高,在半夜2至3點時達到最高點,隨著早上天亮降低,直到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讓人產生睡意。但在燈照的發明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會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並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如果已經晚睡一段時間,想將就寢時間提早,可以有以下4個方法來改善:1.設鬧鐘,預計就寢時間的半小時或15分鐘前提醒「該睡了」,讓心裡被預告。 2.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或雜誌看。 3.倒杯水放在床邊桌上,不想睡也沒關係,繼續閉著眼睛躺在床上。 4.預定睡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1盞小夜燈。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可允許自己有3天至1個星期的時間適應及調整。盡量讓白天保持明亮、夜晚則維持黑暗,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晚上則把電子設備調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太多、睡太少都有損認知功能! 研究揭「正常睡眠時間」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
2021-09-2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婦人更年期症狀困擾 中醫師建議這樣緩解
50歲張女發現自己數月來出現睡眠差、易怒、盜汗等症狀,情緒管控不如以往,月經更不規則紊亂,經中醫師診斷,為典型更年期症候群,施以中醫調理,已逐漸緩解,醫師呼籲,更年期不舒服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表示,依國民健康署調查,45至54歲女性,約6成有經期不規律或已停經的更年期變化,而55至64歲女性,則高達9成以上,更年期是女性不可避免且必經過程。她進一步指出,通常女性約在45到52歲這段期間,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造成月經經期從開始不規則、月經量一下多、一下少,到最後一年內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約有35.5%國內已停經婦女曾經出現過更年期障礙。簡珮珊表示,以中醫常見更年期幾種證型大致可區分「肝鬱氣滯」、「心神失養」、「腎陰虛火旺」等三大類型。「肝鬱氣滯」平時容易緊張、情緒波動大、容易發怒;有時自覺胸悶好似有東西壓在胸口,甚至必須吸大口氣才得以緩解;或時常感到喉嚨有東西梗阻著,容易脹氣、噯氣等,建議可以加味逍遙散或佛手玫瑰飲來幫助疏肝理氣。而「心神失養」型,整天心事重重、鬱鬱寡歡、動不動就悲傷愛哭、容易自尋煩惱、多思慮,晚上睡不著,建議以甘麥大棗湯、百合、酸棗仁等來養血安神。「腎陰虛火旺」型,常表現頭暈、耳鳴、面紅、烘熱、多汗、手足心熱、喉嚨乾或熱,皮膚乾癢等,建議以知柏地黃丸來滋陰清熱。他提醒,重視更年期保健調理,安排適當休閒運動,此時對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利用率降低,所以應少肉多蔬果,也需調整日常的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暢更是重要。
-
2021-09-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美研究:罹患重度憂鬱風險降23%
先前三級警戒,許多民眾採取居家防疫,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今天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稍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一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針對晚睡族群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以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09-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
● 台灣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不少● 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 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別以為老人才會失智,青壯年人也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其中約有1萬4000多人是屬年輕型失智症,人數不少。一名40多歲業務經理,業務能力好,熟悉各零件功能,近年熟悉的工作頻出錯,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出席社交場合,嚴重影響工作。就醫確診為「血管型失智」,公司助他進行改善,由職能治療師進入職場,從旁觀察他認知功能退化狀況,為其調整工作內容,持續為公司效力,不因確診失智症「被退休」。平均1.5年才有辦法確診失智的定義,包括認知功能衰退、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生活無法自我照顧等。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在65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症狀大多是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平均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多數上有長輩、下有小孩,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確診失智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外,也會出現嚴重經濟壓力。「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或懷疑同事偷東西等譫妄,變得容易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或許認知功能提早出狀況。失智屬於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起初症狀輕微,可能只有患者本身「有感」,例如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情節,太太發現自己失智,先生卻不肯相信,即便經過醫師講解,先生仍不能接受太太失智。徐文俊說,失智症在輕度階段時,仍有自我照顧能力,但可能出現在家附近迷路、重複問一樣的問題、注意力難集中、容易手忙腳亂等,也可能下錯判斷,導致公司錯誤投資釀虧損,影響嚴重。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可透過十大警訊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前期發現病情,可協助他減少出錯,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提早職場風險管理,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也避免公司損失。
-
2021-09-17 失智.大腦健康
才40歲竟失智!確診更慢、病程發展更快…年輕型失智症這功能會先被影響
別以為老人才會失智。一名40多歲的業務經理,過去業務能力良好,並熟悉各零件功能,近年熟悉的工作頻出錯,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無法出席社交、應酬場合,嚴重影響其工作。公司後續察覺異狀,才知道他確診血管型失智,語言、文字溝通能力出問題,願意陪著他進行改善,由職能治療師進入職場,從旁觀察員工認知功能退化狀況,為其調整工作內容,改為後勤建立零件型錄,持續為公司效力,不因確診失智被退休。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除了老年型失智症,也有年輕型失智症,目前全台約有1萬4000多人,人數不少。失智的定義包括認知功能衰退、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生活無法自我照顧等。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在65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症狀大多是壓力、睡眠、憂鬱、焦慮等,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平均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不僅上有老、下有小,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確診失智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外,也會出現嚴重經濟壓力。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或懷疑同事偷東西等譫妄,變得容易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或許認知功能早出狀況。而失智屬於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起初症狀輕微,可能只有患者本身「有感」,他舉例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情節(>>看精采片段),太太發現自己失智,先生卻不肯相信,即便經過醫師講解,先生仍不能接受太太失智。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尚在輕度階段,仍有自我照顧能力,但可能出現在家附近迷路、重複問一樣的問題、注意力難集中、容易手忙腳亂等,也可能下錯判斷,導致公司錯誤投資釀虧損,影響嚴重。他表示,年輕型失智症可透過十大警訊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前期發現病情,可協助他減少出錯,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提早職場風險管理,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及也避免公司損失。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1.記憶喪失近期學習的資訊或重要日期、事件,得靠記事本或手機記錄。2.規劃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遵循熟悉步驟做事,較難集中注意力,容易猶豫、下錯判斷。3.難以完成熟悉的家裡/工作/休閒任務日常生活熟悉的活動或工作很難完成,像是操作印表機程序錯誤導致無法影印。4.時間/地點易混淆忘記日期、季節與時間,或忘記自己如何抵達、回家路上迷路。5.了解視覺形象及空間關係有困難難以閱讀、判斷距離或顏色比對,導致閱讀、駕駛有困難。6.說話或書寫時出現語言問題無法準確說出物品名稱,說話詞彙減少,談話突然中止。7.將東西放錯位置和失去回復步驟且找到失物能力將物品放在非原本位置,弄丟物品找不回來,可能指責別人偷竊。8.判斷能力下降或變差職場中做出錯誤或不合理決定,或被推銷而購買大量物品,未注意自己整潔。9.退出工作或社交活動不再從事喜愛的休閒活動,避免參加酒會、茶會等社交活動,想要退出職場。10.心情和人格上改變變得困惑、疑心重、憂鬱、恐懼或焦慮,容易心煩意亂、情緒爆發或有怪異行為。(資料來源/長庚失智症中心、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徐文俊醫師)【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飲食/麥得又稱「心智飲食」,注重原型食物攝取【延伸資訊】>>「YOUNG記憶會館」 牽起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手
-
2021-09-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易怒、緊張、失眠是焦慮症上身?醫曝3項診斷標準
●新冠肺炎影響下,20至40歲族群求助精神科暴增●多為憂慮、焦躁不安、睡眠障礙等症狀●焦慮症上身,影響生活,盡早就醫改善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停,不少青壯年的工作、經濟受衝擊,收入銳減影響生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近來求診的20至40歲族群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相關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知如何規畫未來,家人長時間待在家,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頻率增加,也擔心染疫,以上種種都造成壓力而引起焦慮。公司放無薪假 壓力增加一名24歲男性去年畢業後,待業3個月後找到工作,但薪資低也並非自己興趣專項,想換工作遇到疫情爆發,公司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導致焦慮失眠,疫情趨緩後求助門診,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一名22歲剛大學畢業女學生,有找工作的壓力,求職觀念與父母衝突,讓她十分焦慮憂慮、易怒、失眠、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就醫診斷有焦慮症及睡眠障礙,給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改善,現在準備公務人員考試並規律治療中。開餐飲遇疫情 擔心倒店一名33歲男性原為一般上班族,一直懷抱創業夢,今年農曆年後離職與友人共創餐飲業,沒想到5月時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店要面臨轉型或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經就醫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治療。我有沒有焦慮症?3項診斷標準施姸安說,焦慮症有3項診斷標準:1. 對於很多事件、活動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六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2. 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3. 焦慮、擔憂的情緒或相關症狀,已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施姸安指出,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時,可嘗試用6方法自救,倘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盡早就醫,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積極找尋到自我方向。焦慮自救6方法1. 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規律。2. 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3. 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4. 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5. 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6. 培養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資料來源/施妍安醫師 製表/許政榆 聯合報
-
2021-09-11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免疫低下較容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現代人注重健康,了解體重過重對身體不利,不過其不只是胖子健康容易出問題,瘦子也是一樣。黃君聖SUNNY營養師提醒民眾減重應適度,若體重太輕不僅容易使得免疫力不足,也一樣容易使得其他健康問題陸續出現。 瘦子健康也容易出問題,BMI低於18.5要注意! SUNNY營養師表示,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在正常值,最快也較為標準的就是從BMI來看,也就是身體的質量指數,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公尺),如體重60公斤,身高為160公分,BMI值約為23。正常的標準值介於18.5~24之間,低於18.5需留意過瘦,高於24則要注意過胖,不論何者都不利於健康。有不少研究發現,介於此標準值內綜合評估之下死亡率最低,因此各界專家普遍建議維持在此標準值之內。 近年來也有不少透過儀器測量體質肪率進行評估的方式,數據比BMI更為精準,建議男性在15~25%上下,女性因有胸部等其他因素,則建議控制在在20~30%上下。不過因日常不易有測量的機會,建議可在部分醫療院所、健康檢查時測量。 體態不是瘦就好,過瘦健康問題樣樣來! SUNNY營養師指出,人體不只體重過重容易影響健康,過瘦也容易造成各種影響。例如脂肪也是荷爾蒙的重要來源之一,過瘦可能使得荷爾蒙大亂,身體各項機能包括情緒等,就有可能受到影響,包括了易怒、焦慮、失眠等,女性也容易會有月經失調的情況出現。而過瘦除了荷爾蒙缺乏,也容易有體內養分不足的情況,兩者皆容易使得免疫系統低下,也就容易遭受感染、感冒、生病等。除此之外,過瘦的問題也不單僅限於脂肪,也包括了肌肉,肌肉較少、缺乏肌肉保護的情況下,除了行動易受到影響,也容易有骨折的情況發生。 良好體態更有助健康,營養師3招助健康增重! SUNNY營養師表示,民眾若想要增重,重點應放在增加對健康有利的肌肉量,而非體脂肪。換句話說,增重的方法就相當重要。 像是許多民眾為達增重,會透過不正常的大量飲食、多吃油炸或含糖飲料、睡前大吃宵夜等方式進行,諸如此類,這些飲食方式只會徒增脂肪,長期下來恐怕也會增加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風險。 SUNNY營養師建議,食物的挑選上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並且營養均衡,以健康為前提補充足夠的營養及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當中可適度多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搭配阻力訓練,例如常聽到的舉重、伏地挺身等重量訓練,兩者為增加肌肉量的關鍵,缺一不可,同步進行便有助養成肌肉。而全脂牛奶因為是流質食物容易吸收,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適量的補充,特別對於當前體重較輕、胃口較小的人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民眾常聽到的「少量多餐」有別於普遍認知,其實並不利於減肥,反而有助增重,關鍵在於多餐,多餐的情況下即便量少,胰島素也會不斷被啟動,甚至一直處於高點,此方法也是許多訓練者養成肌肉的方式之一,因為更有助於肌肉合成。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前10名排行第一名是芭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快開學了還尿床怎麼辦?中醫師:雷射針灸助擺脫困擾
小孩尿床改不掉怎麼辦?5歲張小弟發育慢,自幼玩太累常尿床,因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而自卑,接受行為治療以鬧鐘設定睡前提醒排尿改善有限,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3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轉介中醫醫雷射針灸治療4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下降,人也長高了。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說,根據統計,3歲孩子白天幾乎能控制排尿,但仍有16%5歲童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的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的小孩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楊雅媜指出,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有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以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會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但部份患者出現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改善有限。楊雅媜說明,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使用現代設備的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楊雅媜建議父母,孩子幼兒期即應培養排尿及生活衛生習慣,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宜熬夜晚睡,避免食用過量的冰品、生冷瓜果、柑橘類或辛辣刺激之物損傷脾胃臟腑,可加強按摩百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道。楊雅媜說明,若孩子有尿床,應每天記錄尿床情形,每日晚飯後應控制飲水量,睡前提醒排尿,耐心教育,鼓勵孩子消除怕羞、緊張等情緒,建立信心。若孩子尿床頻率超過一周一到二次,宜就醫評估。
-
2021-07-2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成癮?不喝就頭痛? 「7症狀中3」,你可能得了咖啡因戒斷症
一杯充滿香氣的咖啡,是許多人上班或唸書時的良伴,更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然而,你是不是因為持續喝咖啡,一天沒喝就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像是頭痛、疲勞或昏昏欲睡、心情鬱悶或易怒、難以專心、類似感冒般的症狀?若自我評估後發現上述症狀同時存在三種,可能就有「咖啡因戒斷症狀」。攝取咖啡因的多寡 影響身體健康咖啡因對身體到底好不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吳尚樺藥師表示,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重度攝取對於較敏感的族群,則可能觸發心律不整。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然而,女性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鈣質補充不足的人,且咖啡因也會增加排尿量與次數,若有頻尿困擾的人建議減少攝取。咖啡因每日攝取量 有這些狀況應避免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吳尚樺說明,每個人用來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的差異,對於咖啡因適合攝取量也大不同。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吳尚樺提及,可以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區分一杯的咖啡因含量:紅色為一杯含201毫克以上;黃色為101-200毫克;綠色則為100毫克以下。除了咖啡以外,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巧克力棒也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需注意總攝取量;此外,綜合感冒藥常添加咖啡因來改善頭痛症狀,若用此類藥品則需特別注意。避免戒斷症 從記錄咖啡因攝取量開始想避免咖啡因成癮及對抗戒斷症狀,吳尚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9天,過去攝取越高,不舒服的症狀會越嚴重。當戒斷症狀發生時,可使用低咖啡因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是每週降低10%咖啡因,並用日記記錄。食藥署建議,面對戒斷症狀的不適,可找出調節情緒壓力的方法,像運動、聽音樂,加上充分休息、養足精神,一定能逐漸降低戒斷症狀帶來的煩躁與疲倦感。延伸閱讀: ·喝錯咖啡小心爆肥! 營養師揭「5種咖啡熱量排行」:連續喝一個月會胖2.4kg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6-08 名人.黃軒
居家防疫讓壓力鍋爆炸?醫籲當心新冠壓力症候群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A. 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而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例如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在疫情下,真實的氣氛⋯⋯在 2013 年,針對世界各地五大洲 42 個國家收集了 8943 份樣本(男性4013,女性 4887),在這篇研究結果中發現,在社交區域當中,人們傾向和陌生人維持 135.1 公分左右的距離,在和朋友相處時,則維持平均約 91.7 公分的距離,最後,在和伴侶相處時,則維持 31.9 公分的距離。而距離愈靠近,吵架的機會愈增加。原來天天「零距離」,不會確保「零吵架」的。「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這些在COVID-19 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我們專家學者,現在叫「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B. 在COVID-19 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去(2020)年進行的「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的一項研究,針對美國和加拿大7000名的一般民眾的心理測試。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有了發現,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目前已經開始有25%民眾,符合了這個新詞的出現,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CSS)!這些症候群表現在日常行為,會有完全莫名行為出現。C. 個人的壓力行為(Personal Stress Disorder)出現例如:1.常常追著COVID-19 劇情(不看了很焦慮,看了更焦慮)2.夜晚驚醒,起來檢查網路任何COVID-19 資訊3.產生易怒,情緒不穩、甚至歧視(Xenophobia)仇恨、心理變態 (psychopath)等等,至終引發暴力事件發生。4.對於身邊接觸的物品,產生了非常不安情緒(拿著瓶瓶罐罐,到處都在一直噴……)。D. 社會壓力行為(Social Stress Disorder)出現1.上學行為改變了,學生們很喜歡到學校,這情況已經不允許了,所有課程都設計在網上。2.上班開會模式改變了,取而代之要常用視訊會議確認工作。3.一群朋友再不能去shoppping 逛街或餐廳,紛紛在家,只有靠「吳伯益」或「婦胖達」,解決自己三餐溫飽和生活習慣的用品。4.這社會因為疫情,大部分都歸縮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也剝奪了人際關係真實的交流。有時你問這些人或勸這些人不要這樣,你會發現他們會聽了而莫名又不懂,反覆出現了不良適應的反應,其實,他們不是故意的,因為這些都會是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出現,不得已的壓力行為,我們得有「同理心」面對。在COVID-19 下,個人壓力行為模式出現、社會壓力行為模式出現,也就產生了這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E. 真實世界,被隔離(quarantine)了這同時也告知全球的人類,其實COVID-19 不只改變了人類的生命存活率或免疫能力,同時也正在改變人類的心裡行為。COVID-19 正在把全球的真實世界隔離(quarantine)了,我們全球紛紛祭出封城,封市,封國,封邊界,其實也封鎖了人心的一切,而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應景而生⋯⋯這個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發生在全球,告訴我們,這是目前活著的世界,我們唯有重新調整腳步,才能找到自己心裡壓力平衡(Stress Balancing)的適應。如何克服COVID 壓力症候群?F. 世界各地正在血淋淋上演生死離別面對全球COVID-19 大流行,世界各地正在血淋淋上演生死離別。人們不僅關心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面對封城、限制行動、工作經濟停滯,開始影響每個人心裡情緒中。心理學家,創造了「COVID 壓力症候群」一個新詞,來描述疫情大流行下,民眾心理的情緒影響。G. 避免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訊息整天在家,會有太多的COVID-19 資訊。有些人會產生了,強迫性一直反覆查閱社群媒體所有關COVID-19 的報導,以為這樣的行為會使個人情緒壓力受到很好控制。其實你可以:1.訂閱固定新聞報導,也就是訂閱你僅生活需要的每日新聞即可。2.每天只要檢查一次或兩次可靠的主流新聞來源。3.你的社群媒體,僅有最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訊息。4.在自己的社群媒體談正向力量的事情。5.你反過來,甚至可以教育或鼓勵大家一起面對COVID-19 。當我們在疫情大流行,或對某疾病感到不知所措時,現在人通常會嘗試在屏幕(電視、筆記本電腦、社群媒體等)中在找尋答案,而迷失了自我。已經有很多研究証明,一直在上網,人的腦筋會麻木,也會一直在虛擬世界尋找溫暖。而這個人情緒壓力,往往卻在關閉電視或關閉手機後開始出現。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網路沈迷,那麼會令人上癮。而每當我們離開網路時,心理就會感到被懲罰。其實你可以:1.在家起來走動,甚至運動,例如做體操。2.和家人玩棋盤遊戲或做拼圖。3.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4.和家人一起完成一項工作。5.窗邊遙看賞街頭或遠處景點。其實,以上一切,就是要叫你離開手機或電腦或電視。(當然你可以把手機封鎖在抽屜,僅固定的時間使用。)H. 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你可以:1.和家裡的人保持說話聊天,是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最佳良藥。2.可以每天一起做家事、娛樂和祈禱,甚至每次只有幾分鐘。3.簡單的、有意的活動,可能例如一起洗碗,玩幾張紙牌,討論一天中最美好、愛護和支持彼此的生活。4.別忘記給朋友和遠方的家人打電話、發消息或發短信,以確保他們沒事,並加強了您人際關係的支持系統。I. 不意味著孤獨被隔離了社交距離安全或限制的行動,並不意味著孤獨被隔離了。如果您的情緒壓力失控,已經影響你和家人衝突,甚至自己有暴力傾向,其實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專業幫助。因為人們可能因為禁足或行動限制,得天天在家𥚃,悶悶不樂而情緒低落引起,若你有受到暴力影響,也記得尋求協助的。※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病毒變,心態也轉變! 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起起伏伏,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不過,說句老實話,心情本來就會隨著外界世界的變動而跟著變化——這可是人類演化兩百多萬年以來的重要成就!我們能存活下來,正是因為我們能因應變化;無法跟著環境伺機而動的「人」,早已被歷史洪流給吞沒。因此,我們必須因應疫情,並做出相對應的合理反應,但不要有過度、不合理的情緒、認知、行為反應。適度了解疫情變化、補充防疫物資、依實際狀況提升防疫作為、採取「戒慎」態度面對等,都是合理反應;但成天盯著疫情新聞、瘋狂囤貨、因防疫衍生問題而大打出手、演變出「恐懼」心情等,就不是合理反應了。出現不合理反應,有何處理原則?一旦發現自己冒出不合理的情緒、認知或行為反應,首先要能靜下心來,全面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例如:失眠多夢、沒精神、各種痠痛、身體不適、坐不住、無法專心、容易生氣、𠢕(gâu)操煩、負面想法揮之不去、失去希望、出現自殺念頭等,都是常見身心症狀。精神健康基金會提出精健12道,嘗試教導具體方法,增進國人的精神健康,其中的第7道是「精神健康評估」。透過心情溫度計、腦力壓力紅綠燈等APP,可以幫助大家適時檢測自己的身心症狀嚴重度,而這些檢測也會立即呈現結果,可以根據建議判斷如何因應。若檢測結果身心症狀屬嚴重,可以到附近的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諮商所接受協助,以避免狀況惡化。若身心症狀結果屬中等,1925(依舊愛我)、1995(要救救我)、1980(依舊幫你)這些心理諮詢電話,都是不出門就能得到的心理協助。若狀況不太嚴重,則可以做點自我修復或心腦操練的功課,好讓自己維持住正常功能。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讓疫情無止境的影響心情,但在一定時空範圍裡認真面對它。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許多人被疫情影響,導致時時刻刻感到焦躁、心煩,一個最簡單的對治方法,就是讓自己與疫情相關事情有所隔離,並增加專注於疫情以外的事情。例如:減少自己一天之內接受疫情相關資訊的時間,不要時時刻刻守在螢幕前;這樣可以避免我們的大腦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狀況之中,也就不會讓壓力賀爾導致進一步的失眠、痠痛、易怒、煩躁等身心症狀。如果持續想到疫情相關的事情,那麼每一個小時裡,可以給自己3-5分鐘的時間,讓頭腦完全放鬆,並將專注力鎖定在呼吸、身體與四肢的感受。精健12道其中的第2道,就是強調「足定氣靜」的大腦基本操練。陶淵明的詩詞提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平時未能好好修練「靜心」功夫的人,可趁著這波疫情,在家好好練習。另外,運動也是減緩壓力衝擊的好方法。疫情期間雖然要盡量避免外出,但仍應該在家裡做些簡單的體操、瑜珈或重力訓練。運動可以加快壓力賀爾蒙的代謝速度,也可以減輕各種身心症狀。再來,如果有自己原本在家就可以從事的休閒活動,如追劇、唱歌、彈奏樂器、桌遊牌棋等,都可以讓自己專注於原本喜歡做的事情,而減少疫情相關訊息襲上心頭。此外,也多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和周圍環境多連結丶多關心,以找出人生幸福的源頭(精健道第5道),如此可以增加快樂、有意義的活動,對於轉移負面事件的注意力,同樣可以達成良好效益。如何認真面對疫情造成的威脅?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我們也必須認真面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脅。實際上我們的文化存在一些既有元素,可以幫助我們抵禦攸關人生劇變的壓力事件。例如「愛拚才會贏」歌詞中提到「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起起伏伏變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好運,壞運,都要照起工來行」也提醒我們無論狀況怎麼糟糕,該做的事情還是要一步一步把它做好。因此,如果待在家裡悶得發慌,唱唱這首歌或許也能幫助我們面對「無常」人生。儒家思想提醒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因此盡全力防治疫情,但最後結果如何,就看天命如何安排,也是一種頗具適應力的因應之道。另外,「既來之,則安之」,提醒我們接納世間萬物的各種變化,好好安身立命於天地之間。聖嚴法師提醒我們遇到困難時,就逐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他、放下它」。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冠狀病毒的出現,讓我們得到提早參透生命本質的機會。莊子的想法就更灑脫了,他藉由夢骷髏的故事,暗示人間勞苦,離開人世反而得到帝王般的快樂。他自己妻子去世時,也體悟到生老病死猶如春夏秋冬的轉變,因此留下「鼓盆而歌」的超凡事蹟。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在在考驗著人們的生命智慧!如何提升格局,超越疫情?通常與親友聊聊心中感受,可以降低焦慮恐懼情緒。精神健康基金會長年以來,推廣「三五成群,遠離孤寂」的概念,並且在精健第10-12道中,強調人我相互支持的效益。因此,不要把焦點放在一己之私的「小我」上,過去只顧自己身家性命的人,可以嘗試把「我」擴大,利用通訊設備關心遠親近鄰。如果能讓親友心情好些,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就提升;當我們把心思放在別人身上,也就放下了自身的苦惱。人生在世,不斷迎接各種挑戰;挑戰成功,自己的格局就更上一層樓。新冠病毒不斷發生病株變異,身為人類也必須不斷轉換心態格局。防疫從「心」做起,創造全新防疫「心」生活,我們終能戰勝病毒,活出最高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6大營養素解憂食材
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是防疫中的優等生,但從5月中之後,本土確診案例不斷湧現,全台從5月19日也開始進入疫情的第三級警戒。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甚至是感染後也可能出現無症狀,不少企業也紛紛讓員工在家遠距工作,將感染風險降低, 宅在家、減少外出就是最好的防疫動作。宅在家、疫情爆發,令人焦慮感提升不過,無法外出的日子一久,難免令人焦慮感提升,如果又是因為疫情需要自我隔離、減少出門的話,壓力很大該怎麼辦才好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從每天的飲食下手,有些食物裡面的營養素是有助於減輕焦慮的。潘富子師進一步說明,飲食不只關係到生理機能健康,同時也對情緒和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若平時因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使得合成血清素的原料缺少,則可能會影響到大腦功能、荷爾蒙代謝。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是負責掌管情緒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多多攝取有助合成血清素的原料及具神經修護功能的營養素相當重要。6大營養素幫助調節情緒,不焦慮潘富子表示,有幾種營養素,民眾可以多多攝取幫助調節情緒,如:色胺酸、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等。1.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色胺酸則可以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中來獲得,蛋白質在體內會被分解為色胺酸,有助調節情緒、減輕焦慮。例如:魚類、肉類、蛋、牛奶、黃豆等。2.鈣:鈣質在大多數人觀念裡與人體肌肉骨骼連結,但鈣質攝取不足也可能影響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易怒、失眠等。潘富子營養師提醒 根據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鈣質攝取高達九成以上普遍不足。國健署建議成人一天應攝取 1000 毫克,高鈣食物則有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3.鎂:鎂的作用除了能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也有幫助穩定心律、血糖的功效,並能協助骨骼建構與礦化等。不過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必需由食物來攝取。黑巧克力、香蕉、深綠色蔬菜、堅果、小麥胚芽等食材皆含有豐富的鎂。4.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中的B1、B6 和B12皆與腦部神經機能正常運作相關,糙米、薯類、豆類、玉米、瘦肉、牛奶、蛤蠣和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材。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現代人飲食攝取較多的精緻澱粉(麵包、米飯、麵食)、蔬菜攝取較少,也容易缺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5.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協助強健肌肉骨骼外,近期研究也發現與免疫和神經系統調節等功能有關;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發情緒焦慮、憂鬱等狀況。除了透過日曬可促進人體維生素D生成外,也可從鯖魚、鮭魚、乾香菇(日曬)、雞蛋等天然食物或含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獲得維生素D。6. 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許多好處,其中對大腦有抗發炎、維護腦部健康等功能,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具有預防憂鬱的效果。中小型魚類(鯖魚、秋刀魚等)、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攝取營養素之外,也要多運動最後潘富子師提醒,在家遠距工作與平日在公司靜態的工作型態會減少許多身體活動,居家防疫也別忘了伸展筋骨適時運動。人體在運動時能穩定神經系統,會分泌腦內啡、血清素等快樂激素,能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提升睡眠品質。攝取好食物也要記得控制飲食份量顧及身材,避免日後發生肥胖的另類災情。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別亂囤! 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
2021-05-2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醫「滋陰潤燥」從體質調理 擺脫女性更年期乾澀困擾
58歲洪太太停經約兩年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洪太太尚伴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總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雖曾至婦科診所就醫,然而,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總是效果短暫,多次進出婦產科也讓她感到羞赧。最後,洪太太來到台北慈濟醫院,試圖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中醫部許雅婷醫師以「滋陰潤燥」方式為她治療,服藥1周後效果顯著,經3個月調理,洪太太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隨著年齡增長,內分泌、荷爾蒙會日漸衰退,約在七七(49歲)前後,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一直到完全停止後的一段時間,皆為更年期階段。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許雅婷醫師指出,在中醫,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更年期的女性,因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就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的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潮熱盜汗、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全身痠痛、淺眠易醒、焦躁易怒外,尚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與西醫治療更年期的角度不同,中醫的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透過問診、觀察脈象、舌頭等,辨認患者體質,進而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許雅婷醫師表示,除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的藥材調理外,民眾也可透過日常保健,緩解更年期不適。首先,需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飲用量為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若想額外做一些食療,則可食用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另外,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生活品質。許雅婷醫師提醒,若像洪太太這樣,以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更別因為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最後也呼籲,想要進行中醫調理的民眾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漢方成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11 養生.抗老養生
春養肝,夏養心!夏季養生就靠「一覺、二瓜、三湯、四穴」
中醫常講:「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心通于夏氣」。一年之中,心與夏的關係最大。夏季溫度高,濕度大,熱擾心神,使人心煩易怒,坐臥不安。而此時,人體代謝加快,血液迴圈加快,相應心臟的負擔也會加重。心腦血管病患者很容易誘發心肌缺血,導致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冠心病的復發和加重。那麼,夏季如何養生呢?推薦養心秘笈:一覺、二瓜、三湯、四穴。中午睡個「養心覺」午時是指11時~13時,這個時候心經當令,是養心的關鍵時刻,最好的做法是小睡片刻。中醫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於補足睡眠,而且能夠改善冠脈血供,增強體力,消除疲勞。研究顯示,午睡還可大大減少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發病機會。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對身心也是很有好處的。不過,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0.5~1小時為佳。多吃兩種「養心瓜」冬瓜:冬瓜含水量高達96%;鉀元素含量也相當高,每100克含鉀量為130毫克,屬典型的高鉀低鈉型蔬菜。冬瓜不僅能補水,也能補鉀,補充鉀元素可以將體內多餘的鈉排出,可以保護心臟的功能。苦瓜:夏季適當吃一些苦瓜,能祛暑熱、增加食欲。每100克苦瓜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56毫克,是絲瓜和南瓜的10倍,而且也是高鉀蔬菜。會喝三種「養心湯」夏季炎熱,人體的鉀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隨汗液流失,所以很多人常借助喝茶消暑、補鉀。除了茶水,還可調配一些簡單的中藥茶,既能清熱解暑,還可養心安神。菊麥養生茶方法:10朵雪菊,10粒麥冬,20克炒麥芽,每天用開水沖沏這三味中藥,代茶飲用即可。該茶藥性平和,適宜夏天心火旺者。三葉茶方法:取荷葉、竹葉、薄荷葉各3克~5克,或者任選其中一種(荷葉、竹葉用5克~10克,薄荷葉5克)泡茶喝。該茶味微苦,有清心火、養心和消暑的作用,特別適合夏天養心清暑。藕粉羹方法:藕粉加適量清水調成糊,用沸水沖成糊粥狀後,加入少許白糖調味。藕粉有清熱涼血、健脾開胃的作用。喝點藕粉羹可消暑、祛心火,特別適合夏季睡眠不佳者。常按四種「養心穴」內關穴取穴:伸開上臂,在前臂前區,從腕橫紋同上量3橫指,兩條索狀筋之間,即是內關穴。操作:用手指指腹垂直按壓、拿捏內關穴,有寧心安神、和胃降逆、理氣鎮痛的功效。按摩時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壓右內關穴,按揉10分鐘~15分鐘,每日2次~3次;再用右手以相同的方法按壓左側的內關穴,反復按揉即可。少府穴取穴:少府穴是心臟排毒要穴。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操作:按壓此穴可稍用些力,左右手交替,可有效為心臟排毒。伏兔穴取穴:正坐屈膝成90°,醫者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患者膝髕上緣中點,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當中指到達處是穴。操作:用手指指腹垂直按壓、拿捏穴位。天泉穴取穴:位於掌心向上,握拳,屈臂時在大臂上會有凸起的肌肉,肌肉上兩寸的位置即是穴。操作:經常感覺胸悶氣短,診斷心臟供血不足的人可在晚上7點~9點,在天泉穴按摩或刮痧,能緩解症狀。
-
2021-05-09 寵物.寵物長照
毛小孩媽媽從陪伴到失去 寵物長照也需要「喘息」
少子化、不婚族增加,許多女性會選擇飼養毛小孩,視為家人般疼愛。2020年全台貓、狗飼養總數,更是首度超越孩童人口數,且研究顯示,人們在毛小孩陪伴下,更能夠感到快樂、療癒。據去年內政部、農委會資料分析,台灣15歲以下孩童每年以4%速度減少;貓、狗則以超過6%的速度逐年上升,推估2021年全台毛小孩飼養數達296萬隻,超越15歲以下孩童人口數逾10萬。心靈處方和貓狗玩耍、撫摸動物,壓力荷爾蒙會降低。養毛小孩的益處多,新冠疫情改變生活模式,長時間在家有更多人尋求寵物陪伴。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舉例,研究顯示,和貓狗玩耍15到20分鐘後,壓力荷爾蒙會降低,而撫摸動物,壓力下降的時間縮更短。貓咪寄宿經營者、諮商心理師李汶軒也分享,國外研究指出,和毛小孩互動、對話所產生的陪伴、幸福感,跟腦中的催產素有關,且未生養的男女飼養寵物,能培養責任感,生活更有重心。運動處方遛狗就能規律運動,與貓咪玩耍,一起做瑜伽。毛小孩能激發運動的動力,葉雅馨說,毛小孩媽媽可透過遛狗建立運動習慣,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對自己和狗狗的健康都有好處。而貓則是以室內活動為主,李汶軒說,狩獵遊戲不僅能讓貓咪運動,揮逗貓棒的同時,飼主也在進行手部運動,甚至可以在旁學習貓咪伸展,時下流行的「貓瑜伽」能舒緩肌肉僵硬、背部痠痛。另外,毛小孩的媽媽要注意「寵物毛髮」的健康問題,尤其多貓多狗家庭要特別注意,動物毛髮飄散恐致過敏,添購空氣清淨機可改善。另養貓人士需評估,家中空間是否容納得下貓跳台,注意動線安排。若一次養太多貓狗,對寵物而言非常壓迫,須慎重考慮。另外,貓狗的大小便行為訓練,對居住環境也很重要。長照處方預先安排病程規畫,透過記錄或書寫抒發心情。毛小孩療癒能量強大,但壽命比人類短,不可避免罹病、離世的傷痛。主播秦綾謙未生兒育女,將毛小孩視為摯愛,她日前分享,飼養12年的愛犬在去年患惡性腫瘤,併發肺水腫、腎衰竭的病程經驗,在親身照看半年後,某日清晨4點半醒來,懷中的毛孩已沒呼吸起伏。幾個月過去,秦綾謙透露,仍會在4點半自動清醒。在照料生病寵物時,毛小孩媽媽難免感到壓力,甚至忽略自己的健康。葉雅馨建議,可預先安排病程規畫,以免手足無措。李汶軒則點出喘息的重要,飼主可將寵物託付給親友,期間轉換思考模式,省思可學習的地方;而感到煩躁、自責時,透過書寫抒發,則有機會記錄到毛小孩病況進步,便成為正能量,彼此關係也會調整。療傷處方留意「喪失寵物症候群」,影響生活應求助心理諮商。寵物生命一旦結束,飼主恐出現「喪失寵物症候群」(Pet Loss),甚至有憂鬱傾向。葉雅馨說,輕則感到失落、易怒、重則焦慮、憂鬱,像是睡不好、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以及體重變化大都是常見症狀。有的人則是陷入不斷地自我檢討,為幫助飼主走出傷痛,寵物臨終服務師毛繼萱提到,自己會運用「寬恕治療法」鼓勵飼主,並沒有虧欠毛小孩,牠們知道你的愛。在旁人眼裡或許悲痛不可延續太久,李汶軒認為,悲傷是很個人化的,日常生活若未受影響,持續難過可被允許。建議親友適度陪伴,並透過拍肩、擁抱等安慰肢體語言達到安撫。但若出現哭到不能自己、足不出戶,甚至影響人際互動等狀態,可評估求助心理諮商。我適合再養寵物嗎?思考再養一隻的意義毛小孩離開後,什麼時候適合再養一隻?毛繼萱分享,身邊不乏親友三至五年都不敢接納新寵物,也有半年內再次領養毛小孩的飼主,因人而異。為避免觸景傷情,也有人會嘗試養不同種類的動物,像是狗換成貓。李汶軒則強調,整理好與毛小孩的關係以及感受,思考再養一隻寵物的意義,這影響日後照顧的行為或心境,例如陪伴與替代的意義就不同。
-
2021-05-08 該看哪科.婦科
母親節快樂!這個時期的女性,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件事,才不會全身不對勁
將近60歲的洪太太停經約兩年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洪太太尚伴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總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雖曾至婦科診所就醫,然而,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總是效果短暫,多次進出婦產科也讓她感到羞赧。最後,她試圖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雅婷以「滋陰潤燥」方式為她治療,服藥一周後效果顯著,經三個月調理,洪太太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 隨著年齡增長,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隨著年齡增長,內分泌、荷爾蒙會日漸衰退,約在七七(49歲)前後,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一直到完全停止後的一段時間,皆為更年期階段。許雅婷指出:「在中醫,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更年期的女性,因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就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的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潮熱盜汗、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全身痠痛、淺眠易醒、焦躁易怒外,尚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中醫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與西醫治療更年期的角度不同,中醫的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透過問診、觀察脈象、舌頭等,辨認患者體質,進而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許雅婷醫師表示,除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的藥材調理外,民眾也可透過日常保健,緩解更年期不適。首先,需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飲用量為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若想額外做一些食療,則可食用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另外,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生活品質。 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許雅婷提醒,若像洪太太這樣,以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更別因為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最後也呼籲,想要進行中醫調理的民眾:「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漢方成藥。」 延伸閱讀: 。更年期症狀恐影響停經婦女職場表現 透過這些改變可幫助提高工作效率 。冷天仍燥熱出汗,是要更年期了嗎? 醫曝「更年期前3徵兆」:45-55歲婦女常見
-
2021-05-05 養生.聰明飲食
沒喝咖啡就頭痛、倦怠、無法專注…藥師解答「咖啡因戒斷」如何改善
一杯充滿香氣的咖啡,是許多人的清晨良伴,可提神醒腦讓人有精神,也是日常生活享受!然而,是否因為習慣性飲用咖啡,一天沒喝就出狀況,出現如頭痛、疲勞、昏昏欲睡、心情鬱悶或躁動易怒、難以專心、類似感冒般的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吳尚樺於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食品安全周報》「咖啡因戒斷不舒服,藥師建議善用標示循序減量」中提醒,若自我評估後發現上述症狀同時存在三種,可能就有「咖啡因戒斷症狀」。 咖啡因戒斷症(Caffeine Withdraw) 突然停止或減少攝取咖啡因的24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達三種以上,那你有可能是咖啡因上癮。 頭痛、明顯疲倦或倦怠、容易躁動、情緒低落、無法專注、嘔吐、肌肉酸痛等。 攝取咖啡因多寡,確實會影響身體 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吳尚樺指出,咖啡因對身體,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重度攝取對於較敏感的族群,則可能觸發心律不整。 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然而女性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鈣質補充不足的人,且咖啡因也會增加排尿量與次數,若有頻尿困擾的人建議減少攝取。 找出自己適合的咖啡因建議攝取量 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吳尚樺說,每個人用來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的差異,對於咖啡因適合攝取量也大不同。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 建議可以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區分一杯的咖啡因含量:紅色為一杯含201毫克以上;黃色為101-200毫克;綠色則為100毫克以下。除了咖啡以外,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巧克力棒也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需注意總攝取量。此外,綜合感冒藥常添加咖啡因來改善頭痛症狀。 避免戒斷症,從記錄咖啡因攝取量開始 想避免咖啡因成癮及對抗戒斷症狀,吳尚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他進一步說明,大眾應該要有警覺性,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9天,過去攝取越高,不舒服的症狀會越嚴重。 當戒斷症狀發生時,可使用低咖啡因的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是每週降低10%的咖啡因攝取量,並用日記記錄。吳尚樺呼籲,面對戒斷症狀的不適,可找出調節情緒壓力的方法,像運動、聽音樂,加上充分休息、養足精神,一定能逐漸降低戒斷症狀帶來的煩躁與疲倦感。 【延伸閱讀】謠言破解!網傳「有腎臟病不能吃香蕉」,是真的嗎?專家來解答降血壓吃芝麻有效?健康8問題能靠芝麻改善!專家分享簡易3食譜,讓芝麻更美味減肥不想吃白飯?營養師:可換成5種食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5-05 養生.運動天地
為了么兒開始運動!66歲蔡明忠完賽2次東京全馬:想到完成時的美好,就能堅持到底
2019年3月初的東京台場,一年一度的東京馬拉松正式登場,氣溫雖然還有6度,但是一早就飄起細雨,體感溫度接近零度,不少人直打哆嗦。但今年的人群中,有一個台灣人熟悉的身影,也在細雨中開始熱身,他,是蔡明忠。 年逾60,還能在惡劣的風雨中全馬完賽,當然不是運氣好或天賦異稟,靠的是多年的努力,答案就在每個星期一傍晚的河堤上。 3月11日,星期一下午近6點鐘,距離東京馬跑完第8天,沒有意外地,《今周刊》記者就在河堤上遇見了蔡明忠。「每個星期一傍晚固定練跑,但大家都忙,有人出國、有時開會,只有他(指蔡明忠)是我們這群跑友中,最堅持不間斷的,幾乎很少缺席。」跑友之一、也是知名作家、編劇的侯文詠說。 這種持續不間斷地練跑,他維持了起碼七、八年,不管下雨還是酷暑,每個星期一傍晚,一下班,傍著夕陽和基隆河,他就到河堤上跑,每個月維持1百多公里的跑量,從來沒有停止。 蔡明忠,眾所周知是富邦集團大家長,大家習慣稱他為大董,事業版圖橫跨富邦金控、台灣大哥大、凱擘媒體,這幾年還跨足富邦勇士籃球、富邦悍將棒球。每年家族從富邦集團領到的股息可達上百億元,是一般人幾輩子賺不到的天文數字,他其實大可夜夜笙歌、紙醉金迷。 但此時,在河堤上的身影,一步一步、又一步,堅定、快速、穩定向前地,只是單純的一個跑者,喘氣、汗滴都與河堤上其他運動的居民沒有不同,不同的是,他幾乎從不缺席地練跑,多年,如一日。 一開始,讓蔡明忠動心起念決定運動的,是從兒子阿翰開始。阿翰是蔡明忠最小的兒子,卻是個「被祝福」的孩子,一出生就腦部發育不全,無法自理。 為了兒子的健康,老師建議讓阿翰學「爬牆」,爬牆不只是阿翰要學,一般人也能舒緩痠痛。不過,爬牆極其無趣,面對牆,持續做出爬牆的動作,一做就要30分鐘。蔡明忠一星期會有好幾個晚上,在家陪兒子一起做,每次30分鐘,一做就是好幾年。 蔡明忠對運動的堅持,讓旁人看了只有「佩服」二字,平常總愛吐槽他的太座陳藹玲,在一旁透徹地看他說,「他在運動裡鍛鍊身體,也鍛鍊心。」 就像熱愛馬拉松的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把多年跑步的內心對話,寫下《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書,在跑者圈引發共鳴一般,蔡明忠也親筆寫下自己的跑步體悟:「想要放棄時,如果想到完成時的美好,就可堅持到底。」把美好的感悟,分享給讀者。 談自我/戒菸,開啟了運動契機,那是一種毅力的培養。 你知道跑步用什麼跑?用腳跑?錯,用屁股跑。這是我學了很久才學會的。其實我真正開始跑步運動,是從殷琪的一句話開始的。 我菸抽了好久,從大學時代一直抽到40幾歲,我那時戒得很痛苦,後來殷琪(欣陸控股董事長)跟我說,「想抽菸就運動」,我說真的啊? 就這樣,我買了第一台滑步機,想抽菸就站上去,雙手握住把手,開始滑起來,覺得流汗以後非常舒服,從那之後,我才真正開始流汗地運動。之後為了兒子,我們在家爬牆,後來也學站樁、踮腳站。 後來開始跑步,是從富邦舉辦馬拉松開始。一開始說要跑3K,我就去仁愛路練跑,想說不難嘛,後來同事說3K不算跑步,至少要跑9K,才開始真正練跑,9K跑了幾次,就跑半馬了,至今已經跑了6次半馬。 當然你說運動會不會想偷懶?一定會,所以運動不要漫無目的地運動,人生也是。設定一個你自己可以挑戰的目標,然後有計畫地去執行,然後從運動中去學習,做任何事情,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如果有放棄的念頭,要想辦法去克服。 談家庭/保持健康,是對家人負責,堅持,讓我們串在一起。 去年,我第一次去東京跑馬拉松,女兒去幫我加油,加油加到她自己也有興趣,今年我太太、女兒都下去一起跑,小女兒很厲害,4小時多完賽,大女兒平常沒有練習,但也在我後面跑完。 運動其實就有這樣的功能,能把家裡成員串在一起,像我十幾年前為了兒子開始練爬牆,一開始都是全家一起,雖然孩子大了離家去讀書工作,但運動又把我們重新串在一起。 其實運動不只是一種行為或習慣,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形態(Life Style)。如果要深層一點地說,有了家庭、有了小孩,你就會愈來愈覺得,不只是工作上對同事的責任,對家人、對自己都應該要負責。 要怎麼負責?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健康,再下一步才是看看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這個運動背後的啟發,應該是一份責任心吧! 談經營/打敗別人搶來的不一定好,學會不急躁,少犯錯就是贏。 運動讓人快樂,這是早就被證明的。其實很多情緒都是從身體狀況來的,狀況不好,一定暴躁易怒;要是狀況好,覺得舒服,尤其運動完以後,流完汗排毒,自然就會快樂啊!這個當然會影響到周邊的同事,這幾年我覺得自己脾氣有變好。 而且運動可減壓,讓你比較不急躁,不急躁就少犯錯。若要回顧過去我犯的錯,哇!那是罄竹難書。例如,當年買富邦華一銀行,其實就是可以重新檢討的案例。 過去富邦集團每隔幾年就會做一個Transformation(轉型)的Deal(併購交易),有時候一兩年沒動靜,心裡就會急。現在回頭去看,我們買的價格算很高,當時是太急躁了,畢竟併購後,大陸的金融環境也變差了。 所以人生或事業的輸贏難料,眼前說輸也不一定不好,打敗別人搶來的不一定好,但因為這樣你可能下一次才知道怎麼贏,主要是要贏得千秋、贏得漂亮,事業經營我也還在學習,慢慢去體會。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睡眠「老化」要溫柔察覺調整!西藏抗老名醫:不喪氣、不認老,身體就能用很久.減緩更年期老化、預防骨質疏鬆?營養師完整解答:這5種黑色食物最有效.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補養氣血!「暖心暖身養生茶」這樣喝,不只暖身,也暖你的心
-
2021-04-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兒童哭鬧、易怒不受管教 可能是「控制型」人格出問題
8歲男孩嘉嘉從小受父母寵愛,小學三年級突然不願寫功課、哭鬧抗拒,對於師長管教無法配合,父母親帶嘉嘉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青科就醫,醫師研判嘉嘉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傾向,亦屬阿德勒中「控制型」人格,會利用自己所能做行為、控制自己世界,經親職教育、藥物治療,學習、人際關係逐步回歸正軌。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青科主任章秉純指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正確的兒童教養,可增強兒童「社會興趣」,才不會「長歪」成為自私的人;增加社會興趣會培養孩童責任感,建議父母在教養中增加合作與分享,讓社會興趣從家庭中萌芽。章秉純表示,兒童時期腦部尚未成熟,孩子的行為、思考模式、都完全受父母或是照顧者影響;人類腦部發育在幼童期、甚至兒童、青少年初期,都尚未發育完整,故情緒問題與其解讀為「疾病」,不如視為「發展不均衡」較合宜。章秉純說明,孩童持續易怒長達30分鐘,家長就應注意,近年來,研究兒童情緒的學者研究發現,易怒兒童杏仁核、頂葉、枕葉與額葉在實驗中會出現異常活動;挫折期間,兒童的後扣帶迴和頂葉皮質,功能也較弱。透過這些現象可知,兒童易怒有時不是師長「說破嘴」制止就可解決。章秉純認為,將精神醫學與個體心理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易怒兒童的教養策略,致力兒童教養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當父母親站著指責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認為人類心理力量來自「自卑感」,而自卑感能激起個體產生追求補償力量。心理學家凱弗基於阿德勒理論,提出「生活方式」可分為四種優勢人格,為「取悅他人型」、「控制他人型」、「追求舒適型」、「超越他人型」四大類,「暴怒孩子」最多類型就是「控制型」人格,「控制型」守法,但失控後反而是最不守規矩、無法親近人群也易怕挫折;「舒適型」則愛好和平不與人爭,但偏掉後會出現逃避、懶惰;「取悅型」志願為他人付出,但反之則會失去自我。
-
2021-04-22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藥師解答正確觀念
婦女在更年期到來時,因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不足,容易引發生理上的不適!據統計,70%~80%的更年期婦女有明顯的熱潮紅及夜汗情形,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怒,顯著影響身心狀態及生活品質,此外,也有近半數的更年期婦女受泌尿道症候群所苦。藥師提醒,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則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若需治療,應在醫師的評估下,充分了解利弊,討論後再決定治療方案。緩解婦女更年期不適 荷爾蒙補充可緩解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許杏如藥師表示,婦女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可藉由荷爾蒙補充獲得改善。關於熱潮紅及夜汗症狀,小於60歲及停經10年內,藉由補充荷爾蒙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使用口服或皮膚吸收給藥,用藥2周內即可觀察到明顯的效果,若只有單純的生殖泌尿道症狀,亦可以局部陰道給藥。補充荷爾蒙 同時可延緩骨質流失許杏如藥師補充,補充荷爾蒙除可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同時也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但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就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建議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若有其他不適症狀,如骨質疏鬆,再針對個別症狀治療。搭配黃體素使用 預防子宮內膜癌而在使用荷爾蒙期間,臨床上常見的疑慮包括:藥物該使用多久?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許杏如藥師解釋,荷爾蒙治療需要持續多久及什麼時候該停藥,目前仍無明確的定論,一般而言,使用儘量不要超過3~5年,有改善即可開始考慮降低使用量及漸漸停藥。此外,若子宮仍完整的婦女,投與雌激素的同時,必須配合黃體素一起使用,以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補充荷爾蒙非人人適用 調整生活習慣有幫助而乳房疼痛及無預期的陰道出血等是補充荷爾蒙時常見的不適症狀。許杏如藥師指出,也有些婦女並不適合使用,如有乳癌病史、乳癌高危險群、心臟疾病、靜脈栓塞或曾中風者。除了藥物也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如多待在涼爽的室內、減少辛辣飲食、飲酒、抽菸及熱飲,以緩解熱潮紅引起的不適,而有氧運動、瑜珈也能緩解身心不適。
-
2021-04-1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喝咖啡就頭痛?若出現這些症狀當心是「咖啡因戒斷症」 藥師教你如何改善
咖啡因戒斷不舒服,藥師建議善用標示循序減量一杯充滿香氣的咖啡,是許多人上班或唸書時的良伴,更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然而,您是否因為持續喝咖啡,一天沒喝就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像是頭痛、疲勞或昏昏欲睡、心情鬱悶或易怒、難以專心、類似感冒般的症狀?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吳尚樺藥師說明為什麼會這樣,藥師提醒,若自我評估後發現上述症狀同時存在三種,您可能就有「咖啡因戒斷症狀」。攝取咖啡因的多寡,真實影響您的身體咖啡因對身體到底好不好?吳尚樺藥師說:「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他指出,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重度攝取對於較敏感的族群,則可能觸發心律不整。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然而女性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鈣質補充不足的人,且咖啡因也會增加排尿量與次數,若有頻尿困擾的人建議減少攝取。找出您的咖啡因建議攝取量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吳藥師說明:每個人用來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的差異,對於咖啡因適合攝取量也大不同。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可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區分一杯的咖啡因含量:紅色:一杯含201毫克以上黃色:101-200毫克綠色:100毫克以下除了咖啡以外,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巧克力棒也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需注意總攝取量。此外,綜合感冒藥常添加咖啡因來改善頭痛症狀,若用此類藥品避免戒斷症,從記錄咖啡因攝取量開始。想避免咖啡因成癮及對抗戒斷症狀,吳藥師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民眾應該要有警覺性,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9天,過去攝取越高,不舒服的症狀會越嚴重。」咖啡戒斷症發生時怎麼辦?當戒斷症狀發生時,可使用低咖啡因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是每週降低10%咖啡因,並用日記記錄。食藥署也提醒民眾,面對戒斷症狀的不適,可找出調節情緒壓力的方法,像運動、聽音樂,加上充分休息、養足精神,一定能逐漸降低戒斷症狀帶來的煩躁與疲倦感。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4-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春天,氣溫漸暖,百花齊放,生機勃勃,大家都喜歡它的到來,不過對於花粉熱(Hay Fever)的患者來說,這些開花的樹木和草所釋放的數十億顆花粉粒,卻是苦難的開始。花粉熱俗稱乾草熱,也就是對植物的花粉過敏,包括樹(Tree)、草皮(Grass)和野草(Weed)等等,最常見的症狀為鼻塞、流鼻水、眼睛癢、流眼淚。嚴重者也有咳嗽、皮膚癢、或焦躁不安,經常在家族中遺傳。除了眼睛和鼻子的症狀外,還會引起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患者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這是因為晚上鼻子發炎,呼吸不順而導致睡眠質量變差所造成的,估計多達57%的成年人和88%的花粉熱兒童有睡眠問題,包括每晚短暫醒來數十次,易讓人變得虛弱,又倦又累,並影響生活品質。給花粉熱患者的5個生活建議2021年2月美國伊利諾州的過敏、哮喘與免疫學院(ACAAI)院長福納西耶醫生(Luz Fonacier)就公布5個最新建議給花粉熱患者參考,筆者再加入個人經驗和每日郵報記者喬丹女士(Thea Jourdan)的建議,彙整如下。第一、適度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例如去敏(diphenhydramine)和敏達(Chlorpheniramine),它們會引起嗜睡、口乾、眼睛乾澀和便秘。可以使用比較不會有嗜睡情形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來替代,例如勝克敏(cetirizine),驅異樂(levocetirizine),艾萊(fexofenadine),開瑞坦(loratadine)或停敏(desloratadine)。如果是含有抗組織胺的軟膏則可以幫助減少由花粉症引起的蕁麻疹(皮疹)。使用溫的無菌生理食鹽水清洗鼻子和眼睛,把花粉沖洗掉,對於症狀的緩解相當有幫助。第二、使用含皮質類固醇鼻噴劑,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處理方法,特別是當流鼻水和鼻塞干擾您的日常生活時,例如艾敏釋(fluticasone)、內舒拿(mometasone)、碧適清(budesonide)、或是拿塞可得(triamcinolone)等等,它們甚至可以幫助眼睛過敏的症狀(流眼淚)。如果能在每年固定症狀出現前一周,就預先使用則效果更好。第三、鼻塞經常使用的口服血管收縮劑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雖然有效但也有副作用,例如:失眠、食慾不振、易怒和心悸。在美國(各個州法律不同)必須由醫生處方或是經由藥師才能使用它。如果您已經懷孕,也不應服用。特別提醒,如果是含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使用時也須詢問醫生,不建議長期(三天內)使用,否則會引起反彈性的鼻塞,不但藥物變得無效,且情況會比沒有使用前更糟。第四、關於針灸和草藥的治療功效,科學界尚無定論,由於仍然缺乏足夠的數據,因此ACAAI暫不推薦將這些療法用於花粉熱。第五、食物過敏測試不應該成為鼻過敏測試的一部分,ACAAI在治療指南中特別強調,食物過敏不會引起鼻部症狀,雖然有時患者會有食物-花粉交叉過敏。花粉熱的過敏原測試應包括對寵物,塵蟎,樹木,草,雜草和黴菌的敏感性,因為它們才是最有可能引發鼻部過敏。溫室效應加重花粉季強度近期的研究表明,花粉熱不僅是發生的季節時間長度延長了,其間花粉的數量也增加了(炸彈量變多),另外,罹患花粉熱的患者人數也變多了。之前的溫室實驗就已經發現,當溫度升高和大氣中二氧化碳變多(人為引起氣候變化的標誌)就會產生更多的花粉。美國猶他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安德勒格(William Anderegg)查看了來自五大洲31個國家/地區的130個花粉收集點的數字就發現,這樣的情況已經在現實世界中顯現了,該論文刊登在2021年2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安德勒格教授發現,201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花粉季節比1990年提前20天開始,從早期的3月中下旬才開始,提前到2月下旬就已經開始,結束的時間也從原本9月初,延長到9月底才結束,總計最多延長了30多天。另外,空氣傳播的花粉數量也比28年前增加了21%。在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倫敦埃夫利納兒童醫院的兒科過敏專家福克斯(Adam Fox)教授就說,回顧過去在英國從事臨床工作的20年,會發現花粉季節的強度和長度都在增加。一般花粉熱的患者可能對樹,或對草,或對雜草,三者之中的任一個花粉過敏,但是,有些不幸的人可能會遭受其中的兩個或甚至全部。通常情況下,樹木花粉季節始於2月,一直持續到6月。草皮的花粉季節始於5月,到7月結束。雜草則是從6月至9月底釋放出花粉。空污也加劇花粉熱症狀另外,空氣污染也會造成花粉熱患者的人數變多,以及症狀加劇,所以花粉熱患者在城市中所佔比例就會比農村來得高。英國肺臟基金會創始人格林爵士說,這是因為在城市空氣中的細小污染物(包括柴油顆粒),會引起粘膜刺激,使得原本不會過敏的人也會變得過敏,所以當花粉等過敏原出現時,就更容易引起花粉熱了。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彬芳教授的一項研究也證明,當嬰兒或甚至是懷孕的媽媽暴露於高水平的空氣污染,就會增加往後小孩罹患花粉熱的機率,該論文已在2021年發表在英國胸腔科學會所出版的胸腔《Thorax》雜誌上。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花粉季節期間,出門時,都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例如戴上口罩和全罩式太陽眼鏡,以阻止花粉碰觸到鼻子和眼睛。在室內時,則要保持窗戶關閉以減少花粉進入到室內,並打開空調進行控溫和空氣清淨。在車內要保持車窗關閉,開啟空調並按下車內空氣循環鍵。另外,網上有人建議將凡士林油塗抹在您的鼻子周圍,以便在花粉進入鼻子之前“捕獲”花粉粒,這只會把鼻子弄得黏答答外,應該不會有啥作用。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希望大家都能擊敗花粉炸彈,快樂度過春天的美好季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