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
共找到
10241
筆 文章
-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隔紓壓吃出「暴肥症候群」 名醫教二招改善
最近門診接到很多染疫後病患的電話,抱怨居家隔離後,因無法外出,只能靠「吃」來紓解壓力,導致體重暴增,尤其腹部多了一大圈,褲子變得非常緊,出現「暴肥症候群」。從官方統計數據,已近40幾萬人確診,確診者必須進行七天較嚴格的居家照護。一般人的生理基礎代謝率熱量,男性約1400大卡,女性約1200大卡,而對於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群,每天攝取的「合理」熱量約為1500大卡,但如果突然沒有上班活動,其需求的熱量應減少50%以上,就足夠維持生理功能運轉。但最近從一些病患的飲食流量表分析發現,在居家隔離期間,患者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減少,甚至還有增加的趨勢,其原因包括取得食物的機會增加,以及在隔離的空間會產生無形的壓力,只能藉著吃來舒緩。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此種即為壓力型暴食症的肥胖,也就是發生「暴肥症候群」。常見形成暴肥症候群原因,包括正腎上腺素升高、控管情緒的相關荷爾蒙增加、因部分嗅覺及味覺神經受損後,引起嗅覺及味覺喪失及功能減退,進而產生了代償性的重口味生理變化。避免高糖高鹽飲食該如何避免居隔時的暴肥症候群,改善方法首要避免「三高飲食」。醫學已證實,作為新冠病毒載具的ACE2在脂肪組織中的含量頗高,很多人在居隔期間的飲食大都以高脂高熱量外送食物居多,這些食物不但會造成肥胖,也會製造有利提升ACE2含量的環境,因此,居隔時應該避免高糖高鹽成分的飲食,特別是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會使免疫力下降。做中高階有氧運動此外,在居隔期間,要有適度的中高階有氧運動,可以有效的提升抗疫的免疫功能,建議可以做室內小空間就可執行的活動,例如立式前後腹式呼吸運動、簡單的肢體重訓增肌動作,甚至直立貼壁的舉腿活動,如能配合客製化的運動處方效果更佳。相信只要有決心,並能在心境及飲食熱量方面稍加控制,利用居隔的時段反能建立優質的生活習慣,甚至能達到減重的理想目標。
-
2022-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陽給藥?柯文哲主張放寬高危險年紀大 不可能全面
民眾不只瘋搶快篩,新冠藥物需求也激增,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他主張「快篩陽就要給藥」,對於是否認為該放寬新冠用藥?柯文哲說,有症狀快篩陽已達93%確診,但還是有7%偽陽性,全面開放的確還是會有一點浪費,所以應該是給高危險群、年紀大的吃,不可能全面開放吃,但這一題涉及健保法令,再給他一點時間討論。柯文哲今天下午前往木柵機廠車來速視察,柯說,是否新冠用藥放寬?他認為,醫學還是統計的科學,所以要符合統計,也要符合科學,目前若要等到PCR得到官方確診,也許要拖很久,藥一發病早吃效果比較好,拖五六天才吃,也沒有意義。柯文哲表示,尤其以台北市的統計數據,快篩陽尤其有症狀的,已經達93%確診,應該已經相當準,不過還是有7%有偽陽性,全面開放還是會有一點浪費,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回到醫學上討論,應該是給高危險群吃,不可能全面開放吃,意思就是說,也許年紀比較大的,會變成比較嚴重的處理。不過柯也說,這一條涉及健保及法律,給他一點時間,跟醫療專業人員討論,再來處理。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起至6/30自購快篩「無須FDA核准」每人上限100劑
國內快篩試劑大缺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即日起至6月30日取消專案核准規定,讓民眾可以自己購買快篩試劑,讓海關直接放行。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表示,針對個人自用新冠病毒檢驗試劑的措施現已進行彈性調整,一人限申請一次,總量不超過一百劑,不需要到食藥署經過食藥署FDA申請核准即可放行。但她也強調,建議選購家用檢驗試劑產品,不限於EUA核准的產品,但如果不是EUA產品,相關結果須自行負責,也不能作為防疫政策判斷依據,也不能對外販售。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確診腎友用藥5天倒數 診所醫打聽5天終於找到門路
「萬事問臉書:雙北透析病患PCR陽性確診在家居隔,如何取得Molnupiravir?」這是台北市某洗腎診所王醫師5月7日在自己臉書粉專的發文。之後幾乎每一天,王醫師幾乎都在為這件事煩惱,經常在臉書問問題、或是提供自己四處打聽、得來不易的小進度。5月11日中午接到記者致電時,王醫師才鬆一口氣說「終於問到一家醫院可以領藥,我今天就要去拿!」慢性腎病是新冠肺炎高風險因子,患者應於5天內服用抗病毒口服藥,以預防重症,但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不能服用藥品交互作用較多的輝瑞口服藥。安養機構只能管灌的長者,也因為輝瑞口服藥不適合磨粉,只能吃默沙東,指揮中心採購輝瑞藥廠口服藥共70萬人份、默沙東口服藥5000人份。「很多洗腎診所醫師都不知道默沙東要怎麼領,都在自己研究」王醫師表示,因為醫師能看到的,也只有疾管署公開的那些資訊,資訊太多了,「但就是沒有一個清楚的流程圖。」他說,這幾天好像瞎子摸象,會在臉書上貼文,也是因為多方打聽都碰壁,很希望能如果有知道門路的人看到了,可以私訊告訴他。腎友確診輕症會採居家照護,這不是應該有核心藥局送藥嗎?他首先打聽哪邊的核心藥局有默沙東。打聽的結果是「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但是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箋。」意思是,就算他為病人開了默沙東口服藥的處方箋,病人也無法去這些有藥的醫院領藥。既然藥只有醫院有,醫院豈有不給病人藥的道理?王醫師不死心,上網查雙北配有默沙東口服藥的醫院名單,無奈地想,好吧,大不了眾家診所醫師分頭一家一家打電話問。他也上網求救「剛致電某醫學中心藥劑部,得到的答案是目前無法接受外面的處方簽。請問有雙北有哪家醫院的藥劑部可接受外面的處方箋?」5月9日一大早,王醫師像是向上天祈禱般寫下「5/9天氣晴。診所小王醫師還在努力研究如何幫病患開立Molnupiravir。」同一天,他也彷彿向記者許願般寫下「防疫記者會提問: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而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簽,導致確診居家照護之病患,即使有處方簽也難以取得藥物。請問上述問題該如何解決?」當天聯合報記者將王醫師的問題帶到指揮中心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800人份默沙東口服藥,目前只有醫院有,每醫院60至70人份,未來會配到各藥局去。現階段還是需要跨院所、跨藥局領用,也就是醫院對醫院、或跟診所對醫院,由醫師去領藥回來,才能發給自己病人。「要運氣很好,找到一家醫院藥還沒用完,而且願意讓診所醫師來領。」王醫師說,5月10日,他打電話問到了台北市某龍頭醫學中心,得到的回應依舊是不開放領藥,理由是「無此流程」。他再打電話去新北某醫院,該院承辦人雖說可開放領藥,但還是要請王醫師自行打電話去問疾管署詳細辦理事宜,「疾管署的電話就是萬年忙線中。」「終於問清楚了!準備好病人名冊、切結書這些文,今天就要去拿藥!」5月11日中午,面對記者致電詢問,王醫師語氣輕鬆,彷彿卸下重擔。他說,多虧了許多洗腎專科醫師都在努力探尋、在群組中交流進度,才能夠讓好結果來得加快一些。王醫師表示,自己照顧的洗腎病人當中,現在就有5到6人快篩陽性,正在等PCR結果。他希望在等他們PCR結果出來之前,就搞懂這些流程,「PCR陽性結果一出來,我就可以讓流程接下去,不會斷」,之後確診的病人,也可以順暢領藥服藥。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但還有隱憂。王醫師表示,台灣洗腎病人就有7、8萬人,加上管灌病人也不適合吃輝瑞,只能吃默沙東,但只買了5000人份,「現在就怕藥不夠啦。」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推估:39天內38人因錯失黃金治療輕症轉重症
國內現有輝瑞、默沙東兩款之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都能有效預防高危險族群從輕症轉變中重症,但適應症都明確指出,必須在發病5天內使用。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符合用藥資格的高風險群卻囿於領藥行政流程不順暢,五天內無藥可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4月1日至5月9日有38人因為適當分流、錯失黃金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團隊每周三透過直播分析新冠肺炎科學防疫資訊,陳秀熙今表示,台灣目前最需要改善的就是醫療資源的調整,要更有效率地找到應住院的病人、避免重症發生。重症死亡中,除了部分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外,仍有大部分死亡是可藉由疫苗保護、快篩早期偵測、精準抗病毒用藥以及醫療品能量能維持所避免。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致死率為萬分之2.4,仍低於全球致死率萬分之40,不過由於70歲以上確診占4.3%,但75歲以上基礎劑和追加劑接種率分別有61%、73%,相當於4成75歲以上長者沒有打第三劑,有重症死亡隱憂。他呼籲長者一定要接種疫苗,預防重症或死亡確實有效果。以台灣實證資料分析疫苗施打預防中症、重症及死亡效益,追加劑加上口罩及社交距離等公衛措施,對於中症預防效益為77% (95%信賴區間:72%-81%)、重症83% (95%信賴區間:71%-92%)、死亡87% (95%信賴區間:78%-96%)。調整過不同年齡別的感染率之後,疫苗預防中症的淨效益仍有為50% (95%信賴區間:39-60%)、預防重症效果仍高達70% (95%信賴區間:50-84%)、預防死亡效果更高達79% (95%信賴區間:59-91%)。陳秀熙歸納,對抗Omicron應把握精準防疫兩大主軸,第一是預防重症及死亡,第二是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要預防重症及死亡,重點在於接種疫苗、落實口罩等措施,同時要「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也要「 精準住院及ICU照護」以避免重症死亡。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重點包括有效匡列,同時將「輕症或無症狀」從「黑數」去污名化,因他們其實是降低社區流行的重要助力。
-
2022-05-11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當媽媽也確診時…網友急問:怎麼幫1歲嬰快篩?什麼情況該馬上送醫院?
新冠疫情直直燒,身旁確診病例一個一個出現,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短時之內聚集五千名民眾,群組內傳送的訊息快速到讓人眼睛跟不上,尋求支援的聲音不斷。民眾自立自強,互相陪伴給予支持之外,在與疫情共存的時刻,家有小嬰兒的陽性個案更是焦慮不已,呼喊指揮中心多宣導如何照顧嬰兒,也有護理師在群組中,呼籲將醫院資源留給重症與孩子。過去新冠疫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感染對象,Omicron肆虐下卻發生改變。根據指揮中心的處置指引也發現,隨著變異病毒株陸續出現,疾病表現與嚴重度亦明顯改變。2022年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間資料顯示,感染 Omicron 變異株相較於其他變異株之症狀較輕微,無症狀者的比例也較高。疫情初期少數兒童個案大多是其他確診成人病患之接觸者,或是家庭群聚之一部分,但在隨後幾波疫情中,許多國家均觀察到兒童個案占比增加。Q:照顧者快篩陽性時,家中的小嬰兒應該快篩嗎?成人使用的快篩試劑也可以讓小嬰兒使用嗎?會不會傷害小嬰兒的鼻孔?身為父母親,一旦確診自己為陽性,第一個擔心的卻往往是家中的小嬰兒。「我篩陽性前幾天都跟家裡嬰兒密切接觸⋯」、「群裡有嬰兒確診的經驗嗎⋯⋯大概出生三個月。」「請問帶著一個嬰兒,沒有車,衛生所打不通,發現自己是快篩陽姓,要怎麼移動到醫院呢?」即使家中的孩子還沒有出現症狀,也陷入心急如焚的狀態。對於同住照顧者陽性確診,家中的小嬰兒為陰性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如果能隔離,交給其他的照顧者是最好,如果真的無法隔離,即使做好清潔工作,傳染的機會仍然非常高。小嬰兒可以快篩嗎?成為家長的一大難題,且嬰兒鼻孔如此稚嫩,又該如何篩?「請問怎麼幫一歲的嬰兒快篩比較好(聽說鼻涕也可以?)」「我也想給我女兒快篩,是不是只有大醫院可以弄嬰兒,小兒科都說沒快篩。」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指出,現在的社區已經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門診也確實出現很多兒童病患,九成都屬於輕症,就跟感冒一樣。他建議,家長不需要因為自己快篩陽性,就對小嬰兒進行快篩,一方面小嬰兒快篩並不容易,若是流鼻血更難處理,一方面病毒量在第三天最高,家長不見得能幫孩子篩出陽性,動輒快篩、戳鼻孔,實在折磨自己、折磨孩子。他強調,有症狀時才考慮快篩,例如大孩子表示喉嚨痛,或是小嬰兒不肯吃,吃了就吐,根據臨床經驗,八九不離十就是孩子喉嚨痛的表現,此時,他建議,先跟小兒科醫師進行視訊門診,讓醫師幫助判斷下一步如何做,是否需要快篩、送醫,或是持續觀察。哪些症狀要注意呢?他指出,小嬰兒很少發燒超過38度,如果發燒超過38度,活動力變差、咳嗽、喉嚨痛、食慾減少、吃東西時哇哇叫,這些症狀就可以進行視訊看診,由醫師進行判斷。兒科醫學會本想製作視訊門診地圖,方便父母親就近尋找遠距醫療資源,但是疫情來的太猛,建議家長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公布的遠距系統,幫助孩子尋求醫療資源。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不在距醫療的資源中,也會儘快協助醫師們加入。Q:小嬰兒快篩陽性之後,需不需要做PCR檢測呢?如果照顧者自己也是快篩陽性,還能帶著小嬰兒去就醫嗎?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答:當嬰兒快篩陽性之後,是不是還需要做PCR檢測呢?「請問有人用過車來速驗PCR嗎?會看診&症狀投藥嗎?一歲以下的嬰兒也會看?」若是要將小嬰兒送回托嬰中心,也得出具PCR陰性的證明。李宏昌指出,很多醫院都有綠色通道、親子友善就醫,住院時也需要進行PCR檢查。他強調,感染陽性的照顧者需要居家隔離,因此無法自行帶孩子就醫。應該交由其他照顧者帶孩子就醫。如果嬰兒確診了,「請問小嬰兒確診可以吃的營養品有哪一些?」黃立民指出,按照一般的營養照顧即可。Q:當小嬰兒感染新冠肺炎時,會有哪些症狀表現?是不是可以立即送醫住院呢?小嬰兒的病情變化快速,放在家裡照顧會不會很危險呢?嬰兒確診陽性後,媽媽們的心情就跟著孩子的體溫坐雲霄飛車,「真的會反覆燒,但中間有降下來吧?真的不對勁還是帶去看醫生,有網友說她家嬰兒有肺炎狀況。」此時,媽媽們也顧不得自己是否也是感染者了,群組裡的關心民眾不停殷殷叮嚀,「嬰兒咳沒聲,痛不會說。」「別管流程 嬰兒很不穩。」「嬰兒確診,先住院觀察比較安全。」李宏昌指出,住院收治的標準一直在滾動調整,能不能住院、需不需要住院,以小兒科醫師的敏銳程度,會依據診斷結果建議。黃立民與李宏昌皆表示,如果嬰兒出現發燒(38°C)、活力降低,若是有疹子、結膜炎那就更嚴重了,趕緊警覺送醫。若是沒有相關症狀,急呼呼把孩子帶到高感染風險的醫院,也不符合收治住院的標準,而且住院時,輕症者的照顧也跟在家中一樣;而有中重度風險的孩子,例如腦性麻痺的孩子若感染新冠肺炎,非常容易併發肺炎,就算沒有達到指揮中心的收治住院標準,小兒科醫師也會依據經驗判斷而收治住院。新生兒的免疫反應較為獨特,新生兒醫學會也發出治療指引,新生兒感染後可以是無症狀,若有症狀多數為非特異性表現,如發燒、哭鬧不安、嗜睡,或呼吸道與腸胃道症狀。 家長應該特別留心。在感染的嚴重度上,兒科醫學會也發文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率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其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或毒性休克症候群,症狀包括出疹、結膜炎、休克、心肌損傷或冠狀動脈血管瘤等。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案例分享一名心疼重症病患及兒童的護理師,也在群組中呼籲,「各位板橋民眾大家好,我是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最近新冠疫情擴散,大家都辛苦了,能體諒大家擔心染疫、擔心傳染給家人的心,但是以下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遇到的個案,希望大家可以把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一位大約一歲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帶著搭救護車來就診,因為父母皆是陽性個案所以被引導到陽性個案等候掛號區,前面還有50多位的快篩陽性病人等待掛號,終於輪到他們掛號到時候,病人的父親告訴我「小朋友今天都很嗜睡,叫不太醒。」我拉開嬰兒車的遮陽棚叫了一下小朋友,小朋友沒有反應,後來因為要評估狀況給予小朋友疼痛刺激後小朋友才有輕微的哭聲,所以讓小朋友先進入重症區緊急先看診治療,他們等待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才看到診,這讓我覺得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也心疼著急不安的父母。在為他們掛號之前,前面的好多病人都是在家快篩陽性,只有輕微的喉嚨搔癢及咳嗽症狀,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有症狀不能就醫,更不是要責怪任何人,只是希望輕症的患者能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急診,甚至於是重症的病人,因為護理師跟醫師只有6個人,從掛號、問診、看診、開藥、治療、採檢等等,都會需要時間,有再多的時間也不夠使用。以下整理出需要緊急就醫掛急診的陽性個案症狀供大家參考:高燒合併胸悶、呼吸急促(需要很費力呼吸)、心跳過快(大於每分鐘120次)、意識改變(與平常的意識狀況不同,正常小朋友活蹦亂跳,現在卻昏睡叫不太醒)、咳嗽嚴重合併血痰等等,有以上症狀應至急診就醫,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協助大家。若自行快篩陽性,只是輕微的流鼻水、咳嗽、喉嚨搔癢、輕微發燒疲倦感,請在家中自行隔離,待早上可以至本院的疫病門診掛號看診。若是快篩陽性只是想要做PCR檢測者,也可以預約社區篩檢站或至醫院現場掛號。疫病門診早上下午跟夜診都有,到晚上21:00結束,假日也有加開診次,可以上醫院網站查詢。社區篩檢站也有開到晚上的19:00。請輕症病人儘量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使用,也讓真正的重症病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急診人次一天比一天創新高,醫護人員再苦也會為大家賣力的付出,但希望大家不要再責備我們,我們也知道大家擔心害怕,我們真的努力了,也希望大家能夠配合,相互體諒,謝謝大家。」【延伸閱讀】>>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7萬劑兒童BNT疫苗究竟何時來?莊人祥曝抵台時間
77萬劑兒童BNT疫苗原本12日抵台,卻因為「系統有問題」因此延後到貨,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批BNT兒童疫苗,5月15日將從德國起飛出發,預計16日抵台。
-
2022-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誒!我中了!我中了……啊,醫師你剛剛說什麼?」「這樣啊,但是我都沒出門誒……」「蛤,我家裡還有小孩,而且我昨天還跟他玩一整天,沒有戴口罩,這樣怎麼辦……」「醫師,我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樣確診是不是很危險?」隨著台灣第二波的疫情到來,單日確診數在十天之內突破一萬大關,人心浮動,社會也無所適從,本文將以急診醫師的角度來分享所聞所感。在疫情最初之時,醫療端面對COVID-19是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面對,畢竟是與SARS不相上下的新興傳染病,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是醫療人員,都害怕染疫或成為傳播疫情的幫凶。在這樣的氛圍下,防疫政策以保持社交距離,關閉非必要民生設施為主,醫療端也併用多種對策,包含急診檢傷外推,設立戶外隔離區,以及調整對於確診者的醫療服務,譬如口腔檢查及治療,呼吸道處置等容易產生飛沫的醫療行為。為了保留醫療量能,也會在收治急重症病患的同時採檢COVID-19快速核酸檢測,確認為陰性後再進行後線治療。上述的政策可以減少非必要的傳播鏈,盡可能的減少醫療人員染疫的機會。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病毒逐步演化突變,造成新一波大規模感染的Omicron病毒株之致病力已經大幅降低,遠低於當年聞之色變的SARS,絕大多數的確診者只會經歷如同感冒一般的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全身痠痛、喉嚨不適等等,病程可能在一到兩週內結束,且重症比例遠低於原始的武漢病毒株。然而,Omicron的傳染力卻是原始病毒株的2至3倍,平均一位染疫病患可以傳染給近十位密切接觸者,讓世界各地的疫情幾乎都爆出新一波的高峰,台灣也終於要步上後塵,而以這樣的傳播速度及確診數量,極可能導致本土醫療量能及公衛系統的崩潰。台灣的醫院密度高,醫療可近性夠,但是也因為台灣的健保物美價廉,民眾的醫療習慣傾向以醫療服務來彌補健康行為的不足,各級醫療機構的量能常常是接近滿載,一旦有新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就容易排擠到原有的醫療服務使用族群。舉例來說,手術室或心導管室如果要接收新冠肺炎確診者,其術後的清潔消毒,就會影響整體的使用效率,壓縮能夠收治的總人數。院內的各種動線也必須因應陽性患者作調整,醫療同仁常需要費時縝密的穿脫防護裝備,以避免在醫療照護過程中染疫。除此之外,最近的Omicron大流行造成大量的民眾前往急診採檢核酸檢測,實則有接近三分之二以上的就診者幾乎沒有症狀,是因為接觸確診者才來急診篩檢,這也導致了許多沒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民眾聚集在急診室,一定程度影響了各大醫院急診對於急重症病患的處理能量。而這些無症狀的確診者在核酸檢測報告出來之後,如果留待安排隔離病房或加強檢疫所,就會持續壅塞在急診外的隔離區,不僅耗力費時,戶外暫留區實際上也不是舒適的所在。由上所述,對於確診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而言,最適合的方案其實是居家照護為主,輔以緩解不適的藥物,例如鎮痛解熱、舒緩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的藥物,待自然病程過去,病毒被人體免疫機制消除後,再解除居家隔離恢復正常生活,這樣的流程其實跟過往得到感冒、流感的治療過程差不多,但是過去小感冒不會跑急診,且還有基層醫療分流,如果Omicron造成的大流行全部都到地區醫院或醫學中心的急診室就診,不難想像急診室的擁擠與混亂。在疫情當中,我們也見到很多現象,包括各種使用防疫保單的行為、緊急救護能量被用來運送輕症確診者、1922專線不堪負荷、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民眾因為急診癱瘓所以要等待更久,以及公寓或宿舍拒絕確診者居住等等,其中有些甚至導致了不良後果產生,都不是眾所樂見。卡繆在瘟疫一書中如此寫過:「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台灣的疫情尚未達到高峰,尚有許多挑戰待我們突破,籲請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盡可能諒解在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期待我們能盡快走到拿下口罩,恢復正常生活的那天。
-
2022-05-11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台灣本土確診數昨日飆破五萬例,輕症患者及居隔者要如何增強抵抗力對抗新冠肺炎?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客座特聘教授劉校生團隊經實證研究證實,傳統中藥「金銀花」能增強抵抗力,除了對抗新冠病毒,對登革熱及腸病毒的防治也有功效。目前台灣的中醫與生技團隊陸續推出多種中藥方劑,如清冠一號、清冠二號、淨斯本草飲、淨冠方等,當中的藥物成分多有重疊,但具抗疫功效的藥材「金銀花」卻被忽略。高醫大特聘教授劉校生、副教授李英瑞、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黃奇英、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葉沅杰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經由人體試驗,結合細胞和小鼠研究,證實飲用金銀花茶可以誘導人體內某些「微小RNA」的大量產生,經預測有3種「微小RNA」(包括let-7a),能夠識別登革熱病毒、腸病毒(EV71)和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飲用金銀花萃取液,能誘發let-7a上升,抑制登革熱病毒和腸病毒的複製,被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和疾病癥狀均得到緩解,存活時間也延長。實驗也證實,中藥金銀花與黃耆,均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關鍵「微小RNA」對抗新冠病毒的吸附(ACE2受體)與複製(Mpro蛋白酶)、抑制細胞激素風暴,甚至可對抗變種病毒株。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也可以降低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高醫大表示,這些創新的發現為傳統中藥經由調節「微小RNA」增加免疫力,來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登革熱病毒和腸病毒的感染,開啟了嶄新的觀念與選擇。以上研究共產出3篇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上。團隊也研究探討黃耆防止肺部纖維化發生的可能性,實驗結果顯示黃耆誘導let-7,可以抑制促發炎的細胞因子,推論有助於避免細胞激素風暴或肺纖維化,並緩解具有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患的病情。劉校生表示,系列研究證實中藥不一定要像西藥一樣,衝進戰場殺光所有壞人,反而可以溫和地誘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微小RNA群來抵禦病毒。研究團隊指出,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者,可以參考使用金銀花與黃耆;感染後期或重症患者,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也可以斟酌加上這個藥物組合,來抑制病毒複製,或改善肺部纖維化。但也提醒民眾,金銀花性寒涼,孕婦及經期中的婦女不宜飲用,使用前應先諮詢醫師。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連5天增死亡個案 致死率近萬分之七 遠高於北北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個案資訊,基隆市連續5天有新增個案,今年累計12人死亡。基隆今年本土確診人數為1萬7259例,據以計算確診死亡率逼近萬分之七,全台各縣市最高。雙北確診死亡率低於萬分之三,桃園不到萬分之一。基隆市去年染疫死亡個案為29例,今年爆發疫情後,指揮中心公布基隆今年4月9日、28日各新增1名死亡個案,4月30日增加2例。5月1日增加1例,6日、7日增加1例,8和9各添2例,昨天再增1例,已連續5天公布死亡個案,累計12例,加上去年29例共41例。衛生局長吳澤誠今天上午表示,基隆人口老化,部分長者染疫後成為重症病患,送醫不治。確診死亡個案年齡多比較大,尤其是疫苗還沒打全或洗腎、有慢性病的人,各縣市分析死亡個案狀況都差不多。中央公布的疫情資訊內容顯示,2020年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全台到去年底全共838例本土個案死亡,依居住縣市區分,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今年本土疫情大爆發,雖絕大多數感染者無症狀或輕症,但仍陸續傳出死亡個案。中央昨天公布各縣市確診者死亡個案數,依序是新北市35例、台北市21例、基隆市12例、桃園市5例。若計算確診者死亡占比,以基隆市最高,接著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共1萬7259例確診,12人死亡,占約萬分之六點九五。新北市14萬9331人確診,35人死亡,占約萬分之二點三四。台北市8萬293例確診,21人死亡,占約萬分之二點六二。桃園市6萬3906例確診,5人死亡,占約萬分之零點七八。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入大蒜素能破壞新冠病毒?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今天(2022-5-5)MyGoPen事實查核網站寄來電郵:【林教授你好:近期收到不少民眾回報「大蒜素(蒜辣素)可以破壞病毒中蛋白酶」的謠言,內容為:醫師説,蒜頭裡的蒜辣素(大蒜素)可以破壞病毒中的蛋白酶。在疫情嚴峻的非常時期,大家不妨試試這簡易又省錢的方法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方法:蒜頭搗成蒜泥,一茶匙蒜泥,放舌頭上,用口吸蒜辣素,最好能一次吸五分鐘,注意是吸氣味而不是吞食。———————查核其出處可能是以下這篇論文:《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the Proteome of SARS-CoV-2 Infected Calu-3 Cells》 。想詢問林教授是否能協助檢視幾個問題:Q1: 大蒜素可以破壞病毒中的蛋白酶,有科學依據?也適用於新冠病毒嗎?Q2: 如何正確解讀報告結論?是否提到大蒜素可以破壞蛋白酶?】MyGoPen提供的那篇論文是在2021-10-28發表的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the Proteome of SARS-CoV-2 Infected Calu-3 Cells(大蒜素對感染 SARS-CoV-2 的 Calu-3 細胞蛋白質組的影響)。這項研究是用Calu-3細胞來進行所謂的「體外」 研究,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臨床研究,所以它的結論是不可以直接套用在人身上。Calu-3細胞是源自一個肺癌病患的肺臟,可以在實驗室裡長期培養,來做為研究呼吸道疾病的實驗模型。這項研究是先將Calu-3細胞分成兩組,一組有用新冠病毒來感染,另一組則沒有。被感染的那組細胞又再分成兩組,一組有加大蒜素,另一組則沒加。接下來的實驗就是分析這些細胞的蛋白質成分是如何受到新冠病毒和大蒜素的影響。在這篇論文的文摘裡有這麼一句話:「大蒜素進一步降低了宿主病毒蛋白質組中結構病毒蛋白 N、M、S 和 ORF3 的量。」這就表示,受到大蒜素影響的病毒蛋白是結構蛋白,而不是蛋白酶。所以,這篇論文應該不是MyGoPen所說的那個謠言的出處,而MyGoPen所問的那兩個問題也就顯得沒必要了。我用allicin(大蒜素),covid-19,和protease(蛋白酶)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搜到兩篇論文:2020年11月:Garlic (Allium sativum L.): a potential unique therapeutic food rich in organosulfur and flavonoid compounds to fight with COVID-19【大蒜(Allium sativum L.):一種潛在的獨特治療食品,富含有機硫和類黃酮化合物,可對抗 COVID-19】2022年1月:Pharmacoinformatics and hypothetical studies on allicin, curcumin, and gingerol as potential candidates against COVID-19-associated proteases(大蒜素、薑黃素和姜酚作為 COVID-19 相關蛋白酶的潛在候選物的藥物信息學和假設研究)2020年那篇論文是出自一個印度和伊朗的研究團隊,而2022年那一篇則是出自一個奈及利亞的研究團隊。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篇論文標題裡的「潛在」和「假設」這樣的字眼。事實上有關大蒜能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說法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流傳,而這也就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關切。它在一份2020-8-14發表的問答裡就說:「沒有證據表明吃大蒜可以保護人們免受 COVID-19 的侵害。 然而,大蒜是一種可能具有某些抗微生物特性的食物。」不管如何,我搜到的那兩篇論文應該也不是MyGoPen所說的那個謠言的出處,因為它們都沒有提起謠言所說的「吸氣味而不是吞食」。我用allicin(大蒜素),covid-19,protease(蛋白酶),和inhalation(吸氣)在谷歌搜索,搜到一篇2021-4-20發表在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藥學期刊)的文章:Garlic extract allicin: a possible inhalation therapy for COVID-19?(大蒜提取物大蒜素:COVID-19 的一種可能的吸入療法?)這份期刊是英國皇家藥學會的官方出版物,但是卻沒有被PubMed收錄(被時代淘汰?)。這篇大蒜素的文章是以letter(信件)的地位發表的,所以也稱不上是論文。它的作者是藥學博士Steve Thomas。此人在2007年創辦一家叫做Medetec的公司,從事「向傷口敷料、傷口管理產品和其他相關醫療設備的製造商和分銷商提供技術和其他支持服務,包括醫學寫作。」他是在2020年12月在公司的網站發表Scientif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oncept of garlic extract as an inhal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infections(支持大蒜提取物作為吸入療法治療 Covid-19 感染概念的科學證據)。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理論上可以使用噴霧器中的水溶液將大蒜素輸送到肺的整個內表面,這對治療 Covid-19 和其他嚴重的肺部感染具有明顯的意義。」所以,「理論上」是可以支持吸入大蒜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概念」。不管如何,請注意上面列舉的這些論文所說的治療成分是純化或合成的大蒜素,而不是謠言所說的「蒜頭搗成蒜泥」。總之,這個謠言就是典型的「看一個影生一個子」,把一些初步的研究東拼西湊,編織成讓人垂涎三尺的偏方撇步。原文:吸入大蒜素能治療新冠肺炎嗎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我也快篩陽別慌!」黃珊珊自嘲:敵人終於見面了
台北市預估下周疫情洪峰將至,不過卻在抗疫高峰前夕,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天上午快篩陽性,還要等PCR結果,黃珊珊剛也在臉書表示「我也快篩陽、別慌!」她說,有點喉嚨痛,早上起來就覺得怪怪的,所以快篩,出現了兩條線,「這也是可以預期的事,因為,我早已經有心理準備」。黃珊珊也說,「今天快篩陽了,應該是這兩天被感染的吧,希望母親節去看媽媽時沒有傳染給媽媽,還好當時我不敢拿下口罩,以免影響媽媽健康。」黃珊珊剛在臉書表示,今天早上,她先上線開市長室會議、線上防疫會議,開完線上會議,再請秘書把她的車開來家,把鑰匙丟在門口,再開車去做採檢,接下來就回家隔離七天,「反正我已經很習慣居家辦公和線上會議,這七天,一樣繼續嗡嗡嗡!」黃也不忘自嘲,「今天我也快篩陽,做防疫工作兩年多,終於真的跟這病毒共存了,它是我這兩年多來朝思暮想的敵人,今天終於見面了,我很想知道,它到底是怎樣主宰了世界!」黃珊珊說,這兩個星期她都在各大採檢站工作,從北士科到忠孝、仁愛、三總急門診、婦幼醫院親子急門診、木柵機廠防疫急門診,籌備各個急門診,很趕、很急,而在場的都是快篩陽性的排隊民眾,「民眾都很心慌,我的任務就是讓他們不要緊張,讓大家都可以快一點採檢PCR,快一點拿到藥回家休息靜養。」黃提到,這兩個星期,她看到焦慮的媽媽抱著孩子在急門診排隊、看到很多年輕人、也有很多上班族,爆發的疫情讓人難受,急門診爆棚,民眾焦慮,每天的確診數字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甚至影響一個家庭,在疫情之下,「讓人民免於恐懼,是我們的責任!」儘管快篩陽性,黃珊珊也不忘今天木柵機廠防疫急門診正式上線,黃說,這個篩檢站每天可以增加8百個名額,台北市南區的朋友可以有一個快速方便的採檢場域,要感謝萬芳醫院驚人的效率與良好的紀律,速度超快,令人敬佩!市政府會盡量協調各大醫院開設急門診,希望大家都可以免於恐懼!她也不忘再度宣導,快篩陽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搭大眾運輸,可以自駕或步行到各大醫院急門診去採檢PCR,順便拿藥回家,好好靜養七天,不用採檢就可解隔。隔離期間,如果有不舒服,可以打電話到區級關懷中心、或者直接打到聯合醫院或合格診所的視訊醫療,最重要的是,如果有緊急狀況,還是要打119。黃珊珊說,靜下來思考,洪峰將至,台北市的醫療量能是最後一道防線,這七天,她雖然被隔離,但是每天還是會上線開會,每天晚上跟區級關懷中心的檢討會報也不會停止,一起守護台北,「拜科技之賜,我也成功數位轉型!」
-
2022-05-11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如何知道自己有無確診,沒有收到簡訊或電話通知該怎麼辦?
Q:如何知道自己有無確診,沒有收到簡訊或電話通知,該怎麼辦?可以自己上網自主回報嗎?A:目前快篩陽性後,至社區篩檢站或醫院急診接受公費篩檢,不會主動通知結果,民眾可上醫院給予的管道,如醫院網站查詢,也可登入健保署建置的「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進入「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確認篩檢報告。由於案件數太多,採檢結果也需要等待;避免漏接訊息,請記得一定要留下正確連絡資訊。若PCR檢測結果為陽性,可直接在「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點選,連至疾管署「COVID-19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進行資料填寫及同住親友回報;若沒有看到點選連結,可拿起健保卡透過讀卡機進入衛福部健保署網頁,即可更新電話、住址等資料。針對「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三類民眾,五月十二日起若於居家快篩陽性,與醫師視訊診療共識「陽性」者,也可於App即時連結疾管署「COVID-19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進行回報。為便利勞工請假,勞動部表示,勞工確診後,可以出示「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App」PCR陽性截圖,作為請假依據。諮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健保署【加入Line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實名快篩內外包裝日期不同 民眾質疑:難道改標?
成大一名老師的家人最近到藥局排隊購買實名制快篩劑,他拆開包裝後,發現兩個鋁箔袋上都有標示「發行日期(Issue date)」是2021年5月,而外包裝紙盒背面則標示發行日是2021年9月,但紙盒正面用貼紙貼的日期卻是2022年3月,讓他覺得很疑惑,「難道有改標?日期延了快一年」。羅氏快篩的台灣代理商牛耳生技表示,有接到部分民眾對此有疑問的詢問,經向台灣羅氏公司查證,公司的答覆是發行日期並非製造日期,而是包裝樣式的發行日,沒有改標的問題。目前實名制快篩都是羅氏公司生產的「家用新冠病毒抗原自我檢測套組」,打開外包裝紙盒,裡面有兩個鋁箔袋,分別裝著拭子、試管與測試設備。成大老師翻看快篩劑,發現內外包裝印著的日期不同,兩個鋁箔袋都是印著2021年5月,但紙盒背面則標示2021年9月,紙盒正面寫的製造日期是2022年3月10日,有效期限到2024年3月9日,由於紙盒正面標示製造日期是用貼紙貼上,而紙盒背面與鋁箔袋上的日期則是印在上面,讓他懷疑貼紙是不是後來才貼上去,但又認為既然有效期限有兩年,如果真的製造日期是2021年5月,要到2023年5月才到期,「應該不需要改標吧」。牛耳生技表示,實名制快篩都是羅氏韓國廠製造,由於民眾對包裝上的日期有疑問,經向台灣羅氏公司查詢,公司指稱外盒紙包裝正面以紙貼紙貼的才是製造與有效日期,其他的「Issue date」則是包裝樣式的發行日,兩者不同,而兩份鋁箔包裝的有效日期可能不同,外包裝上的製造與有效日期是以兩者當中較早到期的為準。而根據羅氏網路上的操作影片顯示,鋁箔包的背面應該還有另外的製造與有效日期,影片中要求使用者在打開外包紙盒後,應先確診鋁箔包的有效期限,兩者之中如果有一個已經過期,就不要使用,可能影響到檢測的準確。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把握黃金期 醫籲:高風險族群確診立即給藥
本土確診病例連日暴增、口服抗病毒藥卻僅開處方三千多份。醫界指出,採檢爆量延遲、藥品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系統未完善、醫師擔心賠償風險,都影響居家照護取得口服藥,也可能讓確診者錯過黃金投藥時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截至五月九日,輝瑞口服藥共使用二二二七人份、默沙東九九二人份。相較確診者數量,比率相當低。「採檢爆量會耽誤給藥用藥」,有開業醫師說,指揮中心規定兩款口服藥須在發病五天內用藥,但如今PCR採檢爆量,許多人從採檢到報告出爐得等上好幾天,恐錯過黃金投藥時期。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建議,應保留部分採檢量能,優先提供給高風險族群,只要有症狀就直接PCR,一旦確診就立即給藥,加速採檢及確診流程,確保救命藥用到正確的對象。此外,洪子仁表示,兩款口服藥都有其用藥限制,輝瑞口服藥與一千多種藥物有交互作用,「要考慮複雜的藥物交互作用」。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許多居家照護送藥系統尚未建置完善,是開藥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未來視訊、開藥系統等軟硬體架構完成,相信口服藥處方量會增加。許多民眾因受行政程序耽延,喪失用藥資格,是否可請求國家賠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國家不會賠償,「就好像你感冒馬上要吃抗生素,沒吃,國家要不要賠?」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急缺黑市喊到5千元 「類清冠一號」有望納入公費
國內確診人數單日突破五萬人,絕大部分均居家照護,想申請公費「清冠一號」,卻難如登天,幾乎只能自費三千多元向中醫診所購買水煎劑(類清冠一號)。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主委陳潮宗表示,這幾天「清冠一號」大缺貨,青黃不接,中醫藥司正討論將「類清冠一號」納入公費給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並非所有確診者都需服用「清冠一號」,日前中醫藥師公會以確診數的百分之三來準備劑量,每月產能僅三萬七千人份,一人份為十天用量。但近日染疫人數暴增,超出預期,用量也變大,供不應求,預計讓更多廠商加入生產行列。「清冠一號」科學中藥從抓藥到生產,有些需六十天,短者也需兩周,預計五月中旬後,才能逐漸改善缺貨狀況。為此,中醫藥司正研擬將中醫診所自行調製的「類清冠一號」藥品納入公費補助。以後民眾上網至健康益友App進行視訊診療,醫師開立藥物,不局限於「清冠一號」,藉此紓解民眾用藥需求。此外,中醫藥司正研擬將「類清冠一號」成分的中藥濃縮製劑,擴大授權生產,今將與原有合作的八家開會討論。目前公費「清冠一號」急缺,黑市價格已經喊到五千元,眾多輕症居家照護者只能自費購買「類清冠一號」,藥價三千元起跳,取得的藥物為水劑,與公費「清冠一號」科學中藥粉劑不同,且藥材係由中醫診所自行調配、煎煮,擔心兩者藥效有所差異。陳潮宗指出,無論是水煎劑(類清冠一號)或清冠一號,藥效濃度都一樣。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風險確診病患領藥艱辛 奔走4天才拿到救命藥
全台染疫人數攀高,抗病毒藥物卻難求,本報掌握一名具高風險確診病患的領藥艱辛歷程,家人跑了兩家醫院,一缺藥,另一家則說門診不能開藥,透過健康益友視訊診療只能預約七天後。家人四處奔走、歷時四天才拿到卅顆救命藥,幸未因超過發病五天而失去用藥資格,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指揮中心宣稱五月六日將廿七萬人份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二一○家醫院、五十七家社區藥局,讓住院、急診、居家照護等確診者即時用藥。本報記者前天疫情記者會提出該案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來沒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說要親自打電話問投訴人,到底怎麼回事。該名個案為六十八歲吳先生,具有新冠重症高風險病史,符合領藥資格,按規定應於發病後五天內領藥。他於五月六日上午喉嚨不適,快篩陽性,下午至台北關渡醫院採檢,晚間獲知確診。五月七日上午,胞兄拿著他的健保卡,先至關渡醫院胸腔科求藥,但該醫院並未備藥。換至台北榮總,醫師評估後,認同個案應盡速服藥,但卡在門診,無法開藥。吳先生嘗試透過「健康益友App」預約視訊診療,卻只約到七到十天後的時段,緩不濟急。五月八日晚間,淡水關懷中心致電關心,個案求救,九日上午淡水馬偕來電通知可開藥。因病切除部分肺葉的吳先生胞兄先至淡水檢疫所拿處方箋,再去淡水馬偕急診處排隊,等一小時,才完成領藥程序。吳先生表示,在服藥三個多小時後,喉嚨刺痛明顯緩解,心理壓力也減輕不少。盼望政府簡化領藥流程,讓重症高風險確診者都能盡速吃藥。陳時中指出,確診個案在看到陽性報告時,建議開始自尋醫療資源,因為陽性報告出爐後,到衛生單位安排居家診療關懷追蹤,可能出現一天的落差,導致個案就醫碰壁。目前正規畫讓陽性結果即時轉到照護團隊,可望解決此問題。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個人進口快篩劑研議開放:成效自負 不能販售牟利
台北醫院將急診室外空間作為PCR篩檢站,避免影響院內量能及降低醫護染疫風險,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視察時不斷誇讚。他稍後受訪說,篩檢站若地方有需要,經費、辦法都在那裡,希望地方能多開設,中央也不排除自己來開,但還是應分層負責,除非地方量能不足,中央才會評估支援。快篩試劑數量不足且價格昂貴,藥局快篩實名制採每日配額,每日湧現排隊人潮,引發民怨。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應民眾需求,研議開放個人進口快篩兩個月,免逐項審核申報,且省下兩千元行政規費,但有兩項但書,一為使用成效要自行負責,二為不能用來販售牟利。陳時中視察時,有民眾大喊「急診沒有病床了、篩檢站太少了,有聽到嗎?」陳時中沒回應,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則揮手示意「聽到了」;不過,新北市長侯友宜說,陳時中下次來看可以通知他,「我帶他去看很多中央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侯友宜表示,疫情一剛開始就跟陳時中說「第一線都是民怨」,尤其新北在浪頭上,碰到問頭都會反映,但從三月講到五月,「總算來了」,建議不只部長要來,行政院、甚至最高層關心的人常常來第一線以解決民怨。他說,新北十七家急救責任醫院分流已一段時間,現在最重要的是將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不要再做PCR。北市府今在南區木柵機廠停車場防疫急門診,昨試營運,副市長黃珊珊說,木柵機廠車來速篩檢站可能成為「野戰醫院」、「戶外門診」,獨立治療無症狀及輕症患者以保護醫院醫療量能。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呼籲,中央應開放快篩自主進口合規快篩、快篩資訊便民查詢、回歸合法合理採購機制。指揮中心昨大動作反駁,透過製圖、新聞稿駁斥這項說法,指稱自二○二○年初疫情發展以來,政府從未禁止廠商自主進口任何合乎食品藥物管理署緊急授權的快篩試劑。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在桃園表示,政府將快篩劑免費提供給各地確診或隔離者,也以實名制讓需要的民眾能快速、公平地取得,最後這一戰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新冠肺炎疫情急遽升溫,快篩試劑卻供不應求,時代力量昨天呼籲執政黨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要坐在辦公室裡看報表數字」,應全面公費補助快篩試劑。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被當「得來速」醫護抗議 護病比提高雪上加霜
「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確診人數暴增,北部醫療量能瀕於崩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北市聯醫企業工會等團體昨至疾管署抗議,醫護過勞,被當成「得來速」人力,但政府卻一再漠視;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醫護已經撐了兩年多,希望大家最後一戰可以撐過去,讓社會更安全是很大的貢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表示,基層醫護多次發出求救訊號,但指揮中心卻拿以全國空床率超過五成等數據來粉飾太平,如果真有這麼多空床,為什麼還會那麼多患者在醫院外面排隊,無法順利住院,接受治療?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三至四成,第一線護理師爆料,專責病房已容納不下暴增確診病人,需借用非專責病房收治,院內感控早亮紅燈。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昨天上午開會,要求地區醫院也需開設專責病房,若住院患者採檢確診,直接「就地收治」。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均挪出一定比例病房做專責病房,五百床以上醫院開出二成專責為原則,三成為目標;兩百至五百床醫院,至少開出一成病房做為專責之用;至於兩百床以下醫院,則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基層醫護抱怨,指揮中心非但沒有正視病床不足等問題,還下令加開專責病房,加上防疫物資不足、動線不佳,設置過程一團亂,甚至提高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來「一比五」調升為「一比九至十六」,讓醫療問題雪上加霜。台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指出,疫情爆發後,國外專責病房護病比從「一比一」調高到「一比五」,但台灣一名護理人員需同時照顧十至廿個確診者,為國外的二至三倍,平均每天加班超過二至四小時,「衛福部是要我們照顧到死嗎?」「醫護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七,這難道是中央要的安心環境嗎?」曹芸華說,基層護理人員相當辛苦,在人力備援計畫不清不楚的狀況下,以篩代隔,連輕、中、重症染疫醫護都可能回到醫院工作,形同確診護理師照顧確診患者。醫護工會團體聯合提出五大訴求,包含,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落實醫療降載;嚴守專責病房診照顧護病比;政府應嚴格審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畫」;指揮中心應聽基層心聲,與醫護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對此,陳時中表示,人力備援計畫係由各醫院提出,會尊重醫護人員意思,「若可以,仍盡量維持醫療供應,現在正是加倍需要人力的時候,津貼獎勵會繼續編預算執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另討論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患者,前提為輕症、無症狀,若病情可能轉為中重症,超過地區醫院所能處理,或需住進加護病房,將協調轉診。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破5萬+12死…量能緊 藥床都告急
疫情嚴峻,染疫人數首度單日突破五萬大關,昨天新增五萬七八○例本土個案、十二例死亡案例。外界質疑篩檢量能不足造成確診黑數,官方數字比實際狀況還低許多,指揮官陳時中說,計算方式不同,指揮中心得到的數字就是如此,待檢驗到達極限時,黑數一定會有,「但目前離極限還有距離」。柯文哲:洪峰在下周台北市長柯文哲昨預估,疫情洪峰在下禮拜,目前確診數還會再上升,下周就像打橄欖球,要準備撞擊,撐得過洪峰,壓力就會慢慢下去。全國累積卅七萬多人染疫,醫療量能吃緊,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昨天邀集各級醫院代表開會,要求地區醫院也需設置專責病房,專門收治原有確診的住院患者,但以輕症為主,如果病情惡化,無法治療,將轉至大型醫院。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最新醫療量能狀況,病床一○七八四床,空床率百分之五十三點九,但眾多醫療工會團體昨天至疾管署門口舉牌抗議,怒吼「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痛批基層醫護吶喊求救,但政府卻以逾五成的空床率來粉飾太平。無法及時取藥「不賠償」陳時中昨到醫院現場視察時,即遭民眾嗆聲篩檢站太少。新北市長侯友宜說,第一線都是民怨,希望高層常常來第一線以解決民怨。許多符合口服抗病毒藥物用藥資格的居家照護輕症患者抱怨無法及時取得藥物,如因行政程序而延誤治療,擬請求國家賠償。陳時中說,「國家不會賠償」。藥品是盡可能在有效時間內使用,但無法強制怎麼用。對於國內有許多居家照護民眾,為拿口服藥物得請家人東奔西跑、到處求藥。指揮中心昨宣布簡化抗病毒藥物送審文件及流程,讓遠距照護居家團隊以病歷加註「知情同意」相關字樣,代替填寫紙本同意,並提供用藥須知給病人,加速領藥及用藥流程。兒童疫苗施打時程生變國內近期開放五至十一歲孩童施打疫苗,政府已於四月廿八日完成疫苗簽約,預計昨日首批BNT兒童劑型疫苗將上飛機並於五月十二日運抵台灣,但陳時中表示,前日臨時得知「資訊系統有問題」,會等疫苗正式上機後再報告。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號召社區醫院增開專責病房 確診採「原地收治」
國內本土確昨突破5萬例,尤其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3至4成,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開會,希望社區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行列,未來若有住院患者後續確診,地區醫院採「就地收治」方式直接收治。南部某醫院護理師反應,受限法規無法拒絕病人接受醫療的權利,即便收治患者數已超標,仍然無法拒絕收病人,確診數暴增院內必須把量「硬扛下來」,導致專責病房爆滿,還得借用其他非專責單位病床,院內感控早已亮紅燈,且中央還要各醫院再開專責病房,速度早跟不上現行狀況。據了解,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能拿出一定比例做專責病房,像是500床以上醫院,開出2成專責為原則、3成為目標;200至500床醫院,需開出1成做專責;至於200床以下醫院,則採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會議中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包括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自己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也會考慮醫護人力、感控措施,因應疫情升溫做出必要調整,以免無法進行醫療照護工作。目前國內醫療量能,全國專責及負壓病床總共10784床,空床數5816床,空床率53.9%。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北北基桃較為吃緊,剩下3至4成,比中南部其他地區相對低。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過去專責病房屬於集中管理,例如醫院某樓層、某病房全皆為專責病房,若有內外婦兒等其他科別的患者確診,都會往專責醫院送。因應確診數增加,若住院期間驗出確診,未來盡量以就地收治,像是產婦若再社區醫院待產,確診就原地收治。朱益宏說,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且確診患者,前提是在輕症、無症狀情況,如慢性病診治、闌尾炎手術或超音波檢查等,若病情有變化,可能轉為中重症情況,超過地區醫院能處理範圍,需要用到加護病房情況時,會請縣市衛生局、中央協調轉診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原地收治」確診患者,是否代表病房需符合感控條件?朱益宏說,過去在清零觀念下,專責病房要求嚴格,有許多感控設置,包括中間過度區、洗手設備、通風設備、獨立空調、負壓等,對地區醫院來說的確是較嚴格要求,雖然會議並未有結論,但尊重中央最後決議。朱益宏指出,社區醫院除了調查開設專責病房意願,也將調查各醫院開設防疫門診意願,中央屆時也會配送抗病毒口服藥物到門診定點,提供輕症、符合資格的確診患者可以投藥;此外社區醫院也有共識投入社區採檢站、視訊門診等,也呼籲民眾可就近到診所、社區醫院就醫,都可以得到好的治療。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煎熬72小時!確診童發燒40.5度 屏東媽自力照顧被封「地表最強」
屏東一位媽媽因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新冠肺炎確診飽受煎熬,病程最嚴重的三天一度燒到攝氏40.5度,讓她憂心焦慮,因為無法入院治療,居家隔離期間她自力治療,向愛子允諾「只要有媽媽在,我不會讓病毒欺負你!」母子倆最後抗疫成功,她在臉書分享歷程也引發迴響,贏得「地表最強」封號。確診兒的媽媽楊絜羽,已打過3劑莫德納疫苗。她坦言,6個月大男嬰高燒病逝急診室外的新聞對她衝擊很大,她覺得台灣社會早晚要跟病毒共存,由於兒子就讀的國小已有兩個班級停課,她更覺得一定要做好準備,萬一有天染疫才不會束手無策。楊絜羽說,上周日兒子反常晚起,一起床就咳了一聲,「那種像從肺部深處咳出來的聲音」,讓她的心當場揪了一下,開始密切觀察孩子身體變化,果然當天下午就開始發燒,她找出家用常備退燒藥讓孩子服用,但燒沒退,晚上接到安親班老師電話,說班上有同學確診必須停課,「該來的終究來了」,她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前往醫院。當晚她載兒子跑了兩家醫院急診,一家沒有小兒科再跑另一家,最後做了PCR核酸檢測返家,凌晨接獲簡訊確認確診,開始自力抗疫之路。楊絜羽說,幼童確診是一場跟高燒的苦戰,與感冒發燒多在37、8度不同,她看到的是,新冠會在半小時內燒到40度以上,且持續高燒不退,每天早中晚凌晨有四個高峰,她把家裡備用的退燒藥、肛門塞劑全用上了,並且不時補充電解水,因為高燒到最後打顫,她不斷補充布丁豆花等軟質流體食物,只要兒子狀況好一點,就提醒他用力呼吸,在詢問醫師友人意見後,她上網自學了肺部按摩,只要狀況許可就在肺部周圍按壓拍打,經過四天高燒,兒子的病況總算好轉。楊絜羽在臉書揭露,這段時間打了一天一夜的1922,不是沒人接就是通話中。近來也引發網友爭論,她坦言,周一凌晨確診直到星期四才收到隔離通知簡訊,也到當天才接到居家關懷電話,這些是事實,但不是她想分享的重點,疫情快速擴散情形下,醫護防疫人員的工作量更大,也正因此,家長更要做好準備,萬一子女感染,如何在第一時間接住孩子。她說,自己的經驗就是不能等,還連說了3次,表示很重要。她強調,記錄兒子的病程,只是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成為借鏡,讓與病毒共存時代的家長都能先做好準備。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居家照護口服藥很難領到? 醫揪4大癥結點
本土確診個案暴增,口服抗病毒藥僅開處方3000多份,引來看得到吃不到的質疑。醫界人士認為,藥品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據點、醫師擔心賠償風險、採檢爆量延遲,是影響居家照護取得口服藥的4大癥結點。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染疫者重症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共採購2款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藥廠的Paxlovid共70萬人份、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共5000人份。今年元旦以來,國內累計超過37萬名本土病例,單日確診數屢創新高,今天確診數正式突破5萬人大關。指揮中心日前已開放確診輕症或無症狀的居家照護者,可透過視訊看診,經醫師處方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這2款藥申請使用條件為:輝瑞口服藥須12歲(含)以上,且體重需要超過40公斤以上,發病5天內沒使用氧氣,具有風險因子,但未懷孕;默沙東「莫納皮拉韋」須滿18歲(含)以上,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且有風險因子,但未懷孕。截至5月9日,2款口服藥累計使用3122人份,包括輝瑞藥廠的口服藥使用2130人份、默沙東藥廠的莫納皮拉韋992人份。口服藥用量為何這麼少,多名醫師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點出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據點、醫師恐有賠償風險、採檢爆量延遲等4大問題。「首先要考慮複雜的藥物交互作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2款口服藥都有其用藥限制,效果較好的輝瑞口服藥與1000多種藥物有交互作用,包括許多種慢性肝腎疾病、三高、免疫製劑用藥等不得合併使用,而且病患往往會有共病及多重用藥的情況。指揮中心先前列出染疫重症的13種風險因子,包含65歲以上、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及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等。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指出,儘管收治的個案為重症高風險對象,還是會擔心交互作用對患者造成影響,必須先由醫師評估能否停用原本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才能使用口服藥。「口服藥開立流程及據點不足」是第2個問題,洪子仁說,先前僅開放醫院開立口服藥,直到近期才擴增至57家核心藥局,讓居家照護民眾也能用藥,且2款口服抗病毒藥對醫師而言都是全新的藥物,認識可能不夠,有待加強對藥物的認識,才能加速醫師開藥。黃高彬也認為,許多居家照護的送藥系統尚未建置完善,是開藥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未來視訊、開藥系統等軟硬體設備架構完成,相信口服藥處方量也會隨之增加。「第一線醫師最擔心賠償問題」,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受訪點出第3個問題。他說,視訊看診、開藥對診所醫師而言是全新的流程與規定;然而,口服藥每人份要價新台幣2萬元,不少醫師都擔心若開藥後才被認定不符適應症,恐得自掏腰包賠償。林應然並指出,診所加入開藥據點條件嚴苛,必須要加入病毒核酸PCR採檢,或是發放快篩合約院所才能替居家照護者開立口服藥處方。「採檢爆量也會耽誤給藥用藥」,他說,根據規定,2款口服藥都須在發病5天內用藥,但如今PCR採檢爆量,許多人從採檢到報告出爐得等上好幾天,等藥師送藥到府或由病患家人代領藥,恐怕早已錯過黃金投藥時期。洪子仁建議,指揮中心應保留部分採檢量能,優先提供給65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只要有症狀就直接PCR,一旦確診就立即給藥,加速採檢及確診流程,確保救命藥用到正確的對象身上。
-
2022-05-1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快篩陽=確診」會影響理賠?新冠降至四級傳染病理賠金會減少?QA整理一次看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變化快速,防疫政策也不斷在改變,導致防疫險理賠爭議愈來愈多,也導致產險公司、主管機關、保戶出現對立,許多保戶仍搞不清楚到底能賠還是不能賠,尤其已確診且正準備申請理賠的保戶更是霧煞煞。以下整理保戶最常見的理賠疑惑:Q:輕症居家照護,還可以領防疫險的確診補償金與住院日額給付嗎?A:金管會日前已放寬,居家照護得比照住院日額做理賠,因此現行確診者是可以理賠確診補償金與住院日額給付。不過,產險業者正在討論,未來居家照護者弱屬無症狀或沒接受醫生診療及開藥,或是僅服用一般感冒藥,恐將不給付住院日額,只有經醫生診斷且開處方並服用治療COVID-19疾病的藥物才比照住院日額給付,但此案還仍在研擬中,尚未定案。Q:「快篩陽=確診」,對申請理賠有什麼影響?要拿什麼當判斷依據?A:目前金管會與產、壽險公會仍在協調當中。業者對「快篩陽即確診」最大疑慮是不能確定是否為本人做的快篩,與自行快篩的過程是否具正確性,也擔憂恐會有人為領保險金,施壓診所開立證明的情況,因此目前仍傾向PCR為準。Q:金管會推「數位證明」代替診斷書,保險公司到底認不認?A:為減輕醫院負擔,金管會建議改以「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代替診斷證明書,作為理賠文件。不過遭部分產險業者反對,質疑數位證明中有諸多欄位無法完整揭露理賠需要的資料,包括身分證字號、檢驗人員等,也無法防止偽造。壽險公會今天中午表示,為減輕醫療院所行政作業負擔並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政策,經協調各會員公司後,壽險業同意得以衛福部疾管署製發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作為診斷證明書的替代文件。但強調「保險公司仍得保留事後查核權利」。產險公會今天下午發布聲明,建議所屬會員公司在受理理賠申請時,「不限於固有之書面診斷證明」,但並未明確要求產險公司一定要配合,如同授權各產險公司自行決定,但與之前產險業表態不配合,已有讓步。Q:一旦新冠從第五級傳染病降到第四級,我的理賠金額會減少嗎?會減少多少?A:指揮中心預計7月中旬可能有機會將目前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到第四級,部分防疫險確實將導致理賠金額大降,但並非每張防疫險都會受到影響,要以民眾已投保的防疫險保單條款為準。據了解,目前將有四家產險防疫保單,在降為第四級後理賠金額將剩5%或10%,包括國泰世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中信產等,假設本來確診可獲5萬元理賠,降到第4級後,只剩2500或5000元。Q:衛福部說最快七月才會把新冠降到第四類,那我是不是要趕快去申請?A:仍以已投保的防疫險保單條款內容為準,若保單條款內有規定各級法定傳染病的理賠比率,且已確診的保戶,最好在降級之前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以免理賠金大打折扣,但若已投保的保單條款內沒有針對不同法定傳染病給付有不同比率,仍建議在2年內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建議可先向保險公司詢問清楚,如果降級保單條款內是否有相關條文。Q:萬一有產險公司因此倒閉,我會拿不到理賠嗎?主管機關會有其他補救措施嗎?A:目前各產險公司資本適足率皆仍在法定標準之上,主管機關也已備妥機制,若理賠金額過高造成產險公司財務壓力,將優先請大股東增資,或是動用準備金,金管會也承諾,只要是已經售出的保單就需要履約,民眾不需要恐慌。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月不再公布確診數 趙少康酸陳時中為落跑參選先期部署
本土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宣布,7月新冠肺炎將由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不再公布確診人數。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今嘲諷,陳時中對於逃避責任想落跑去選舉的「先期部署」,真令人嘆為觀止。趙少康指出,趙少康指出,不論7月是不是達到疫情高峰,不論是否降到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都不應該不讓大家知道每日確診人數,因為聰明靈活的台灣人會根據每天確診人數調整自己的社交活動,不公布確診人數,反而讓大家無所適從。趙少康表示,看看美、日、歐、星、港,就算走到疫情下坡階段,還是會公布確診數字,讓大家知道疫情進展狀況,假藉降一級就裝傻不公佈疫情,是掩耳盜鈴,是矇住眼睛就以為看不到,是鴕鳥,是替陳時中要競選掃除障礙。趙少康批評,反正不公布每日確診人數,不知道中重症及死亡數字,就當疫情已經過去,這就叫製造假象、自欺欺人。他也說,在台灣,疫情才剛開始爬坡,亂成一團的時候,蔡政府最好還是卯足勁做好防疫工作,不要口罩、疫苗、快篩、藥品、病房全都慢半拍落後部署,只有對如何逃避防疫責任,如何跳船參選,「等不及要先期部署,讓世界看笑話」。
-
2022-05-11 醫聲.疫苗世代
亞東醫院院長提「文明共存」 醫讚:值得我們深思
今(10)日本土疫情新增50780例,飆破5萬大關,與病毒共存仍是艱鉅的挑戰,有賴醫師、專家給大眾指引與信心喊話,來共渡難關。昨日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就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分享照護經驗,一席話感動許多人,連ICU醫師陳志金都將他說的話做成圖卡,並稱讚「非常值得我們深思」。邱冠明昨日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在我們演化過程裡面,其實充滿競爭,但實務上,當我們遇到一個可敬對手的時候,在經濟成本或科學實力上面,我們無法殲滅它的時候,我覺得共存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但是科學家從來沒有放棄過競爭,差別只在於在這個壓力之下,我們應該怎樣文明有序地共存?」邱冠明指出,新冠疫情一度讓急診人數降低,但最近一個月人數又快速上升,因此他也呼籲民眾「當大家關心自己的PCR,不要妨礙別人CPR」,確診的話待在家裡是最好的選擇,沒有明顯嚴重症狀的人,建議在家裡等病毒清零。對此,陳志金醫師也將這一席話做成圖卡,並稱讚「文明有序地共存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底下也有很多網友表示「超有說服力」、「不知道為什麼有點感動!」、「院長這番話滿值得大家互相鼓勵,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新冠肺炎,就像第一次當爹當娘,過程總有艱辛不安,還好孩子會長大,而我們會看見隧道亮光」。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拿嘸口服藥想國賠 陳時中: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賠?
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適應症明確指出,須在確診者發病後5天內使用,才能有效預防輕症轉變中重症。然而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居家照護的確診者符合使用抗病毒口服藥條件,卻因行政流程不順,導致5天內拿不到藥物,是否可以申請賠償?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國家不會賠償,更反問「你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不要賠?」對於媒體的詢問,陳時中認為「把這個事情想得太大了」,更說不是5天內吃藥就一定好,沒吃藥一定會怎樣的,「是還沒達到高峰時,先吃藥可降低病毒複製能力,減少變重症可能性」。他用其他藥物比喻,「你感冒沒吃抗生素,國家要不要賠?本來就是盡可能使用,無法強制怎麼使用」。中央表示居家照護者可透過APP等管道來取得藥物,但有確診民眾發現,APP上寫5月12日才啟動,質疑至今管道尚未打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上周剛公布居家照護領用諮詢開藥流程時,原先將「健康益友」APP放在第一位,但上周六與醫師公會全聯會開會發現,各地的居家照護醫療團隊都已成形,且運作順暢,昨日更一口氣從核心藥局開出396份,幾乎都是各縣市居家照護醫療團隊像是診所、責任醫院。羅一鈞說,開立給其責任區的病患,因為在進行初次評估、了解重症風險因子及開藥,搭配社區送藥系統調劑送藥,縣市居家照護團隊最清楚,也是目前最主要提供民眾諮詢、開藥管道的路徑。「健康益友」APP也在著手成立新的服務,其中一項是「清冠一號」門診,未來會有與抗病毒藥物相關平台成立,目前還在招募醫院、診所加入。羅一鈞說,民眾等到衛生局派案、將他列入居家照護體系中,就像亞東醫院分享他們的做法,醫院會自己發簡訊通知確診民眾加入照護團隊醫院即可提供民眾諮詢及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居家照護體系是我們重要的一環,感謝全國醫師公會,與我們一起了解流程和政策改變,每天都會根據基層回饋反應,針對開藥、送藥表單做調整。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服抗病毒藥物單日破千人領 指揮中心:今起簡化4流程
國內確診人數暴增,輕症、無症狀者居家照護須在發病前五天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指揮中心今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表單開立流程,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口服抗病毒藥物申請暨領用檢核表」、「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切結書」、「病人治療記錄表」等4項將做簡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5月1日至今國內2種抗病毒口服藥使用狀況,昨日可見明顯成長,扣掉昨日領用人數,過去1周每天約100人左右,昨日一口氣開出輝瑞819人、默沙東218人份,都是使用口服藥物以來單日人數最高的一天。羅一鈞說,輝瑞使用423人份由醫院開設提供給集中檢疫所,另外396份由藥局開出提供居家照護,是從視訊診療由醫師開立處方,透過核心或社區藥局到宅送藥、或由家人領藥,近期有稍微打通送藥到宅流程。羅一鈞坦言,有些環節還在努力調整、簡化,今天早上已經發出新的公文,開立口服藥的4種表單,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因為口服藥物是專案進口,後續沒有藥害救濟,好壞處需要花較多時間告知民眾,之前都要填寫紙本同意書,遠距下難以執行,因此簡化,讓遠距照護居家團隊可以用病歷加註知情同意相關字樣,代替填寫紙本同意,並提供用藥須知給病人。羅一鈞說,另外在醫院、集中檢疫所的患者因有入住房間,因此仍要填寫同意書,可自製方便操作的格式。羅一鈞說,在「申請領用檢核表」,有年齡、13個重症高風險因子需要各自打勾,今起將改免填、免繳回;改以健保代碼上傳,作為領用紀錄。「口服藥切結書」,讓處方醫師和調劑藥局免填,只有跨院所/跨藥局才需要填寫。羅一鈞說,開立藥物後需要「追蹤治療記錄表」需每天填寫、身體狀況,也簡化未來處方醫師不必填寫,未來集中檢疫所、居家照護團隊來處理,只要參考紀錄表內容就好,非必填,可以簡化文書。希望醫護可專注在向患者說明相關事項,查閱病人藥物交互作用上。指揮官陳時中說,以往使用緊急藥物多在醫院,比較嚴重特殊狀況需要用的,像現在廣泛緊急使用「是第一次」,醫院管理系統和醫療基層居家照護系統本來就有點不同,因此把相關流程簡化,讓大家更容易使用。陳時中說,醫院原本就有特殊藥品使用程序,應該還好,居家照護上算是較基礎照顧,沒有經過藥證認證的藥物較少,但因為新冠藥物程序上,還沒有取得正式藥證,但緊急使用效果也不錯,因此希望簡化程序,希望開立要速度加快。對於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昨提出,有居家照護民眾經多個管道仍無法取得藥物,陳時中說,今天早上有去了解,可能是他還沒接上管理系統,居家照護銜接管理團隊,團隊才能安排居家診療、關懷及後續追蹤,若較早拿到陽性,自己尋找醫療資源,可能會接不上來。陳時中說,新北是由醫院成立照護團隊、高雄是基層做照護團隊,照護都從團隊做起,若各別去找資源會接不上來,都晚了一天多,比他收到PCR陽性晚一天多,後續改善希望陽性怎樣即時轉到團隊,就能解決院長反應的問題。
-
2022-05-1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
雖然指揮中心已開放6-12歲孩童施打疫苗,但許多家長仍在觀望。而本土確診也已突破5萬人,和過去二年不同的是,此波兒童也是疫情主要的流行族群,讓人不免擔憂若家中的孩子確診了怎麼辦?《元氣網》整理兒童染疫症狀、備藥、送醫及照護等注意事項一次看。常見症狀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大醫院護理部暨醫學院護理學系合編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指出,12歲以下兒童,通常在感染到新冠肺炎後的前 3-6 天會出現以下症狀:.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主要是發燒、其次為咳嗽、鼻塞/流鼻涕與喉嚨症狀。.其餘疲倦、頭痛、嗅覺喪失、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皮膚出現紅色斑疹及呼吸喘。【注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判斷兒童患COVID-19嚴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30次就是太快。高達6成幼童都會發燒,但如果呼吸急促就可能是病症進入中度等級。就醫警訊指揮中心公布的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如下:一、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2、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3、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4、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二、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在家照護或住院?.兒童若出現上述六大症狀,可打119或自行送醫。.就算無症狀、輕症但嬰兒年齡未滿參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者,均收治於醫院。家庭備藥輔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在個人粉專「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整理緩解孩童症狀可準備的藥,給家長參考,讓孩子在確診當下,盡快有效緩解上呼吸道症狀。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 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另外,藥師公會建議家庭六項備藥如下:.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可用大人的藥丸錠劑磨成粉、或剝一半給小孩吃嗎?小兒用藥的4大疑惑,藥師為你解答居家照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居家照護需注意7項重點:監測體溫、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紀錄一天進食量、尿量。另外也須觀察呼吸時有無胸凹陷像、注意膚色、純色以及檢查肢體是否冰冷,尤其是新生兒。【延伸閱讀】>>家有確診兒能怎麼做? 醫師推7項目紀錄防重症更多資訊●孩子確診,能領到防疫補償金嗎?●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早期辨識兒童 COVID 重症病患共識聲明●COVID-19: Management in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