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攝護腺癌
共找到
324
筆 文章
-
-
2021-11-07 新聞.健康知識+
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差別在哪?看懂2者適用情境
當醫師對疾病有疑慮,需要做進一步的精細影像檢查時,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掃描是兩大選項,究竟這兩種檢查有什麼不一樣?CT掃描使用X光射線,較為常見而且價格較低;但是MRI掃描使用強力的磁場和無線電波,這樣一來能夠產生更精準而詳細的圖像。CT掃描最常用在檢查腫瘤、骨折或器官內部出血以及觀察癌症治療之後的反應等等。是從不同角度拍攝人體的多幅X光射缐圖像,掃描儀器相當安靜。MRI真正擅長的領域是顯示CT掃描無法檢測到的某些疾病。一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子宮癌和某些肝癌,幾乎是看不見的,或者很難在CT掃描中檢測到;在MRI上,即使骨頭和大腦的轉移也能顯示出來。影像掃描照射的時候,需要躺在小床上,緩緩進入圓形封閉的掃描儀中,掃描時間依照需要的部位而有不同。這類掃描安全嗎?CT掃描使用電離輻射,可能會影響到人體生物軟組織。根據美國保健物理學會,還有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研究所,一般一次50毫西弗左右的輻射量,對人體健康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若是照了25次胸部的CT掃描,可能會增加致癌的風險。MRI掃描則完全不需要擔心輻射問題。有時候為了增加圖像清晰度,可能會建議注射顯影劑,若是自己對某些類型的顯影劑過敏,一定要告訴醫師。不過MRI掃描雖然不使用輻射線,但使用強力的磁場,所以掃描儀會產生很大的聲音,常常需要戴上耳塞。另外身體中有金屬醫療植入物,如心臟節律器、胰島素幫浦或人工耳蝸的人是不能照的。
-
2021-10-19 癌症.攝護腺癌
癌細胞轉移骨頭「躺床都痛」治療後生活如常且獲控制
屏東縣東港鎮71歲林姓老翁,2年多前肌肉骨頭疼痛,以為是年輕時運動傷害舊傷復發,到東港安泰醫院復健科就診,做復健動作時反應骨頭疼痛,經系列精密檢查後確認罹患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院方以健保「鐳-223」同位素治療後,不僅有效控制骨頭轉移病灶的惡化,也無須住輻射隔離病房正常生活,對之前連臥床都疼痛的他,有如救命神器。安泰醫院血液腫瘤科吳承瀚醫師說,林先生的病發快速,很快就因為全身骨頭的疼痛無法站立,需要全天躺在床上,床鋪都還必須經特殊的處理,連就醫使用的輪椅也都必須要額外加工,全部包裏上柔軟的海綿,以減輕疼痛,「鐳-223」注射後可直接回家,無須住輻射隔離病房,也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進行正常社交活動如工作、外出、旅遊等。他說,「鐳-223」同位素治療對骨轉移且尚未有內臟轉移的攝護腺癌有治療效果,不僅可以有效控制骨頭轉移病灶的惡化,又能提升存活率,和林先生的病症相對應,是不幸中的大幸;「鐳-223」要專案申請採購,且對於藥品保存裝置及環境都有特別的要求,注射時用量也要經過專業計算,使用過的醫材也要特別處理,目前林先生的治療及注射後的表現都很不錯,也很積極配合,整個醫療團隊都感到開心和振奮,期待能順利完成療程。林姓老翁的女兒說,回想起父親當初病情嚴重臥床時的情景,全家人都心有餘悸,現在已經能夠使用助行器行走,真的很感謝醫師的鼓勵,讓他能堅持下來;當初一度想到高雄市的醫學中心就醫,但路途遙遠、家中照護人手不足且會加重醫療費用負擔,加上安泰醫院醫師、護理師對爸爸的關心與照顧,讓她感到安心及被重視,決定留院治療,現在回想起來,也是慶幸當初的決定。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平衡血糖、調節血壓 研究曝胡蘿蔔不只護眼6好處
胡蘿蔔被列為不受小孩歡迎的蔬菜,但成人的你,不能不知道它強大的營養功效,尤其每天離不開電腦手機的人,務必將胡蘿蔔列入飲食清單。●保護視力一根大胡蘿蔔能提供每日所需維生素A的200%,除了保護視力、皮膚,也被證實可預防認知功能下降。胡蘿蔔所的抗氧化劑-----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能保護視網膜和水晶體。發表在《美國眼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每周吃兩份(一份約一個飯碗的量)以上胡蘿蔔的女性,患青光眼的風險比吃少於一份的女性低64% 。●有利減肥除了提供纖維,胡蘿蔔還飽含水分,88%是水組成,這種組合可以提供飽腹感。更重要的是,胡蘿蔔的熱量很低,一杯切碎的胡蘿蔔熱量僅52大卡。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胡蘿蔔中的可溶性纖維可以抑制腹部脂肪。對減肥人士來說,胡蘿蔔是好食材。●可能降低癌症風險在胡蘿蔔中發現的抗氧化劑,與降低多種癌症風險有關,包括肺癌、結直腸癌、攝護腺癌和白血病。《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吃大量類胡蘿蔔素抗氧化劑的人,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21%。●平衡血糖胡蘿蔔中的可溶性纖維已被證實有助調節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並支持消化系統健康。生的或稍微煮熟的胡蘿蔔,升糖指數也很低,這有助於提供穩定的能量供應。●有助調節血壓胡蘿蔔中的鉀可清除體內多餘的鈉和液體,減輕心臟壓力。如果吃了太多重鹹食物,胡蘿蔔是幫助消水腫的好選擇。●降低心臟病風險荷蘭一項研究,試圖找出蔬菜顏色與保護心臟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增加25克深橙色食材攝取,與心臟病風險呈現負相關,尤其是胡蘿蔔,能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達32%。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9-30 癌症.攝護腺癌
一家三兄弟全得攝護腺癌 醫師:有家族史別輕忽!長效型荷爾蒙控制病情 減少就醫奔波
文/洪素卿 「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很重要,假如父親有的話、罹癌機會就比別人高。假如兄弟有的話、那機會就更高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李經家主任曾接獲多起兄弟都得攝護腺癌症的案例,其中一起讓他印象很深刻,案例中的大哥一開始是到醫院照顧攝護腺癌轉移住院的二弟,順便做了檢查、沒想到結果數據也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攝護腺癌,最終轉到高醫接受手術。 結果三弟一聽也來做檢查,竟然真的也罹癌,大哥與三弟因早期發現、還來得及手術治療。但最早發病的二弟因為發現時已轉移,最後不敵癌症。 李經家主任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很多年長者有頻尿、急尿、夜尿、尿不乾淨、小便變細,甚至產生血尿等排尿異常症狀。部分人自覺這是「老化」自然現象,並沒有特別在意,但這些症狀卻也是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共同可能出現的症狀。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應該交給專業醫師鑑別診斷。醫師會藉由肛門指診,抽血檢驗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甚至加上直腸超音波,協助揪出早期攝護腺癌。 「早期診斷很重要!」李經家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如果在三期以內都有機會接受手術、根本解決。傳統開刀因為容易流血、術後可能留下尿失禁或是性功能異常等後遺症,部分患者聞之卻步。不過,近年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包括民眾熟知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等,不僅讓手術變得簡單、而且能夠保留神經、保留括約肌。手術成效良好,平均三期內病人五年存活超過九成。 「但是一旦跨過第三期,到第四期轉移之後,存活率就大幅降低。」李經家指出,因為腫瘤可能轉移到淋巴或是骨頭,手術無法將腫瘤拿乾淨,這時候就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 李經家指出,睪固酮、也就是所謂的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滋生的促進因子,透過荷爾蒙治療,把睪固酮降到最低,讓攝護腺癌少了刺激因子,腫瘤就會穩定、甚至慢慢崩解。 荷爾蒙治療是一個使用很久的治療,但是效果還是非常好,近年除了有第二代荷爾蒙問世,主力第一代荷爾蒙也發展出長效劑型。讓患者不需要每個月到醫院打針,可以三個月打一次、甚至可以六個月打一次。 一般來說,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如果血中的PSA數值穩定維持在0.1以內,就會建議他不妨三個月來一次、減少往返奔波。 尤其是交通不便、住得比較遠的,李經家醫師說,「像是我個人門診就有從離島、澎湖、七美,甚至在東南亞工作的台商。因為不方便每個月就醫、對他們來說,三個月到醫院一次就變成非常方便。」「尤其攝護腺癌罹病族群很多都已經七、八十歲,甚至八、九十歲,常常需要全家勞師動眾一起陪病,如果說家屬還要上班,也很適合三個月打一次。」 「最近這一年多因為肺炎疫情,有不少患者擔心頻繁進出醫院被感染,甚至也會跟醫師提起是不是能夠不要每個月來醫院一次!這時候三個月劑型就提供了非常大的助益。」 李經家主任指出,近年也陸續接獲四十多歲就罹患攝護腺癌症案例,提醒民眾,如果家族裡有父執輩或是兄弟有病史,五十歲以上健康檢查時別漏了攝護腺。另外,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區域除了淋巴之外、就是骨頭轉移,「如果沒有特別受傷、骨頭常常有一個點固定疼痛,可能也要多注意!」 《延伸閱讀》 .男性隱藏殺手?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高低風險治療大不同? .攝護腺出問題非開刀不可?攝護腺癌分數愈高愈危險,晚期轉移如何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0 名人.精華區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健保署年初邀請癌症專家舉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專家會議」,討論攸關癌症診療的新一代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模式。癌症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模式,關鍵時機進行NGS檢測,有助醫師幫助癌友規畫治療計畫,在全球癌症新藥的研究版圖上,也能避免台灣的競爭力流失危機。過去癌症治療不外乎放療、手術、化療,乳癌和攝護腺癌還可使用荷爾蒙治療。西元二千年起,癌細胞強勢生長的特性被破解,有的善於利用能源,有的促進血管新生,有的逃避免疫攻擊,醫界於是發展出各種標靶療法,攻擊癌細胞特有的生長能力,達到療效。確定基因突變 更能精準治肺癌最早的成功案例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淋巴癌抗體治療,再來就是肺癌。在台灣參與及主導的大型臨床試驗一再證實,東亞不抽菸肺腺癌病人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抗癌效果明顯優於化療。肺癌是精準醫療最好的例子,過去百年來,肺癌在顯微鏡下被認為是同一個疾病,但從基因來看,有EGFR突變病人使用的標靶藥物,與ALK基因突變的病人完全不同,肺癌已知的關鍵基因突變已有十來種,確定癌細胞分子主要基因的突變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癌症生物學上觀念的重大突破。不過,同一基因突變在不同癌症,扮演角色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同一個KRas基因突變點發生在肺癌,控制了整個細胞的生長,但在大腸癌卻可能只是輔助角色,所以使用同樣的標靶藥物,效果卻不同。找出不同癌症的關鍵基因突變,才能找到治療方法,但基因檢驗昂貴,什麼癌該找哪些基因,用什麼方法最符合成本效益,是接下來的難題。次世代基因分析 快速對症下藥如果一次驗一個基因,檢體組織很快就不夠,而每次大約一萬元,找十個基因就要十萬元,相當不敷成本。更不用說病人需要趕快治療,而不是一直在等檢驗結果。所以,一次檢驗多個重要基因的次世代基因分析相當重要。以前基因檢驗不普遍,為了找到病人參與臨床試驗,由藥廠負責檢驗。現在藥廠認為這是醫療體系應提供的資訊,試驗單位必須自己找出適合的病人。而臨床試驗缺乏納入條件的資訊,就不容易找到適合的病人了,藥廠於是相對不願意來台新藥試驗,國人得到免費新藥的機會就變少了。目前接受NGS檢測得自費十幾萬元,對很多患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更何況接受基因檢查,也未必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這讓許多患者不敢花錢,最後能付錢檢測的多是較無經濟壓力的人,他們成為最有機會使用實驗新藥的一群;經濟弱勢患者往往無法負擔基因檢測,參加試驗的機會更少了,造成另一種社會不公平。需NGS檢測之癌症 健保應補助國內基因檢測普及率低於日、韓,NGS在日、韓有健保給付,但民眾必須部分負擔30%至50%。針對一定要用到基因檢測的癌症,例如肺癌,健保應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困難者,也可考慮透過部分負擔設計,讓更多人有機會檢測,進而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檢查和治療。
-
2021-09-1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人數減 但攝護腺癌及卵巢癌死亡人數增幅驚人
主計總處發布國情統計,去年(109年)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為5.0萬人,較108年略減0.1%。其中,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居前三大,但以攝護腺癌及卵巢癌分別增12.5%及增6.0%最多。主計總處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9年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為5.0萬人,較108年略減71人、0.1%)占總死亡人數29.0%。按主要癌症死因統計,以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居前三大,分別占19.2%、15.5%及12.9%;與108 年相較,前十大癌症死因中,有六項人數減少,分別是肺癌、肝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另有四項增加,分別是乳癌、結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及卵巢癌,但以攝護腺癌及卵巢癌分別增12.5%及增6.0%較大。觀察主要癌症死亡率,109年為每10萬人口212.7 人,較108 年略減0.2 人。不同性別統計,109年女性為 10萬人口 167.4 人,明顯低於男性的258.8人,女、男性前十癌症死因中,有 七項相同,且男性死亡率均大於女性,其中男性肝癌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5.3人,較女性的20.8人高出24.5人(或近1.2倍),其次為肺癌高出21.4人。若將癌症死亡人數以 OECD 2010年標準人口結構計算標準化死亡率,38個OECD國家中,2017年以墨西哥每10萬人口118人最低,匈牙利275人最高,我國為209人。在39個國家中,我國排名第27,高於美國(178 人,第10名),也高於亞鄰的日本(168 人,第7名)及南韓(160 人,第4);性別差距以拉脫維亞男高於女201人最大,我國差距118人,略高於日本的114人,低於南韓的138人。
-
2021-09-13 新聞.元氣新聞
潘懷宗罹癌化學去勢治療 涉詐333萬「能站起來」就到庭
新黨台北市議員潘懷宗和辦公室主任陳玉臺涉詐領助理薪資333萬餘元,遭依貪汙治罪條例起訴。士林地方法院今天開庭,潘懷宗自曝罹患攝護腺癌,已進行「化學去勢」治療,10月已安排放射線治療,強調「只要能站起來就來開庭」,必定全力配合法官時間。【延伸閱讀:為什麼會得攝護腺癌?併發症、好發族群、預防方式一次看】潘、陳2人遭限制出境、出海將在今年10月到期,士林地院今日特別開庭詢問2人及辯護人有無意見,陳玉臺及潘懷宗接續開庭,對此都無意見;檢方則稱,依法審酌。60歲潘懷宗一進入法庭就先敬禮才入座,當庭向法官說,罹患攝護腺癌,第三期末進入第四期,從9月6日起進行化學賀爾蒙治療,也就是「化學去勢」,醫師已安排從10月6日起至11月中旬,進行6至8周的放射線治療。潘懷宗強調,先向法官報告「只要能站起來,就會來開庭!」一定全力配合法院安排的開庭時間,展現良好的態度。庭後,潘懷宗在三名委任律師李永然、徐履冰、魏憶龍陪同下步出法院,搭車離去。面對媒體提問,議員何時發現罹癌?魏律師指出,多少受到本案影響,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癌症,魏也感嘆「民意代表真難做...」。潘、陳遭士林地檢署起訴,因爲民服務費不敷使用,涉嫌在長達11年間,假借聘任公費助理,實質詐領公費助理補助費,不法所得333萬餘元。【延伸閱讀:攝護腺癌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最常見的致病危險因子有哪些?】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王光輝肝癌病逝/一天1杯黑咖啡大降肝癌風險!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肝癌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促進肝臟健康的十大養分儘管肝臟的健康和整體的飲食型態或三大營養素攝取量息息相關,但其實飲食中的許多微量營養素也是守護或促進肝臟健康的重要養分,所以不論是奉行地中海飲食、低 GI 飲食或是其他飲食法,都必須多留意這方面。每一份健康飲食都應該涵蓋這些滋養肝臟的營養素或成分,因為它們不只能保護肝臟不受傷害,讓你擁有健康的肝臟,也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狀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促進肝臟健康的養分有哪些。(一)植化素這些出現在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中的植化素,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還有機會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就增進肝臟健康方面來看,則屬吲哚類(indoles)、茄紅素(lycopene)、木酚素(lignans)、白藜蘆醇(resveratrol)、花青素(anthocyanin)和槲皮素(quercetin)的效果特別顯著。2013年一篇探討花青素對肝臟影響的研究發現,花青素(存在於黑莓、接骨木莓、覆盆莓、黑葡萄和茄子的表皮)不只能預防肝臟出現脂肪堆積和發炎的狀況,還能幫助肝臟對抗氧化壓力。槲皮素這種屬於黃酮類(flavonoids)的植化素,則被發現具有抑制 C 型肝炎感染的功效;柑橘類、蘋果、洋蔥、巴西里、橄欖油、葡萄和深色莓果裡都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另外,2015年中國的研究還發現,槲皮素能改善因高脂飲食所造成的肝損傷(尤其是脂肪堆積的部分)。不過,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是不用經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檢測和認證的,因此我不建議用營養補充劑來取得這些植化素,直接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比較健康。(二)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如果聽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實,肯定會覺得通體舒暢。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降低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膽結石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全面降低早亡的機會。不僅如此,現在研究還發現咖啡可以降低丙胺酸轉胺脢(ALT)、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和 γ-丙醯基轉肽酶(GGT)的數值;而且就算這些人有慢性肝病或是過量飲酒、肥胖、抽菸等陋習,咖啡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另外,連續執行了四個週期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報告顯示,咖啡因的攝取量多寡,確實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有相關性(該報告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以問卷的方式進行飲食攝取量的調查。2005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兩場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成果後發現,咖啡的攝取量和肝癌的得病率呈反比: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到兩杯咖啡者,其得到肝癌的風險降低了42%。由於咖啡中含有成千上萬種物質,所以我們不可能直接點名是當中的哪些成分貢獻了這些護肝功效,因為很可能必須要有多種物質相輔相成(例如當中的強效抗氧化劑和抗癌物質相互搭配),方能產生這股守護肝臟的力量;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或許是咖啡中的綠原酸成分所致。不論是飲用黑咖啡或是拿鐵都可以獲得這方面的好處,唯一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沖泡咖啡時最好要有過濾這道手續,因為這個動作可以濾除咖啡中大部分的咖啡固醇(cafestol)和咖啡白脂(kahweol);這是兩種會讓血中膽固醇含量上升的油性物質。(三)ω-3 脂肪酸鮭魚、鮪魚、核桃、亞麻籽和奇亞籽等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維持心臟、腦部健康和其他身體機能的運作。ω-3 脂肪酸可改善血脂狀態,並降低造成體內發炎的因素,這些優點都對肝臟健康有正面影響。事實上,奧勒岡州立大學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屬於ω-3 脂肪酸一員的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能預防脂肪肝,且成效顯著。此外,研究還顯示血液中缺乏 ω-3 脂肪酸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的直接因素之一。(四)纖維素纖維素有兩大類,分別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對身體健康來說,它們各有各有的好處。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和整體心臟病的風險,同時它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泡在水裡體積會膨大,例如燕麥、豆類和奇亞籽等。反之,非水溶性纖維雖不會遇水膨大,但它卻能增加食物在腸道內的體積,促進腸胃的蠕動、代謝;富含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堅果、麩皮、糙米、水果的表皮等;這兩種纖維素都有益肝臟健康。2007年巴西的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連續3個月,每天食用10公克的水溶性纖維(以營養補充劑的形式攝取)後,他們上升的肝指數下降了,BMI、腰圍、胰島素阻抗和膽固醇也有顯著改善。研究也發現,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包括胰島素阻抗)的風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並讓體重獲得比較好的控制—這所有的改變都有助於降低得到肝臟疾病的風險。(五)益生菌好菌是讓我們擁有一副健康腸道的關鍵角色,健康的腸道可以為肝臟的健康帶來保障,因為腸道和肝臟之間的互動密切,就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部分學者甚至創了一個「腸肝軸系」的名詞,來描述腸道菌相可能透過怎樣的機制來保護肝臟不受慢性損傷的迫害。其實不少研究都已經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病的病人,其體內的腸道菌相都出現了轉變。好消息是,有研究認為,只要透過食用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的好菌)和益生質(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素,但卻可以做為益生菌生長的養分)重新打造出擁有健康菌相的腸道,便能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病產生正面幫助,因為益生菌能降低體內發生輕微發炎反應和細菌位移的程度。為了讓我們的腸道好菌多多,可多食用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天貝(一種印尼的發酵豆製品)和酸菜等發酵食品,或直接服用益生菌營養補充劑,保持腸道菌相的健康。幾年前,已婚的珍妮絲因為長期的腸胃不適來向我求診,當時她大概35歲,已經反覆腹瀉、便祕、腹痛和脹氣好幾年,甚至有時還會為胃痛和頭痛所苦。另外,珍妮絲的體重有點過重,這也是她找上我的另一個原因,她希望我能協助她瘦下來。我為珍妮絲做了一些檢測,發現她對麩質和酪蛋白有過敏的狀況,由於她每天都會食用麵包和乳品,所以我請她先全面戒斷這些可能造成她腸胃不舒服的食物。幾週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未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於是我們又在她的飲食中加入了多種益生菌和消化酵素的營養補充劑,幫助她減輕脹氣,並提升營養素的吸收率。服用了一個月的益生菌後,珍妮絲不但腸胃的症狀大幅改善,就連頭痛也不藥而癒。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努力,珍妮絲無疑是提升了自己腸胃的功能,而且增進了肝臟的機能。順帶一提,珍妮絲重獲健康腸道的同時,體重也自然而然地掉了2公斤之多。(六)大豆蛋白大豆常常因為它含有雌激素的特性身負惡名,但其實富含天然大豆蛋白(非大豆加工製品)的飲食,對健康有諸多幫助,肝臟也是受惠者之一。研究發現大豆裡的異黃酮能透過調節肝臟的脂肪代謝和改變肝臟的基因表現,來提升肝臟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進而減少脂肪囤積在肝臟的機會,達到預防或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另外,大豆異黃酮亦具有降低發炎因素和改善葡萄糖耐受度的能力。獲取大豆蛋白的最佳來源是由完整大豆製成的食品,例如豆腐、毛豆、天貝和味噌都是很好的選擇,而非成分中徒有大豆分離蛋白的脆餅或能量棒。(七)辛香料在料理中添加辛香料,除了可以增加味蕾的豐富性,薑黃、咖哩粉、辣椒、薑和葫蘆巴籽裡的活性成分也能促進肝臟的健康。大部分辛香料的護肝功效都是源自於它們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不過也有少部分的辛香料是因為擁有抗發炎、改變基因表現或是增進解毒酵素活性的成分。以2014年7月發表在期刊《消化學》(Gut)的一篇研究為例,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薑黃裡的薑黃素(curcumin)能阻擋 C型肝炎的病毒進入肝臟細胞;2013年,中國也同樣在實驗時發現薑黃素能阻止肝癌細胞生長。2013年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萃取自薑的精油有助於對抗酒精性肝病,因為他們每天餵食患有酒精性肝病的小老鼠薑精油後,小老鼠的肝臟便不再受到損傷。在葫蘆巴籽方面,2011年日本研究發現,當大老鼠採取高油、高糖飲食時,若攝取葫蘆巴籽將能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八)綠茶儘管常被用來當成減肥聖品的濃縮綠茶萃取錠劑有礙健康(因為大量服用很可能會導致急性肝衰竭),但適度飲用綠茶卻有益肝臟健康。在2008年刊登在《國際肝臟》(Liver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一篇回顧性醫學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佐證。該篇文獻指出,適量攝取綠茶,或許能降低肝病的風險,尤其是肝癌。這項優點很可能是綠茶多酚的功勞,因為研究已經證實綠茶多酚能降低 DNA 受損機率和血脂濃度。同時,綠茶裡的兒茶素也能在治療病毒型肝炎。不過想要安全無虞的獲得綠茶的好處,我的建議是不要攝取任何營養補充劑形式的綠茶萃取物,要飲用天然的綠茶飲品,不論是冷泡或熱水沖泡的綠茶。(九)維生素 E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不受自由基傷害,維生素 E 就是一種抗氧化劑,所以如果在飲食中適量攝取這種脂溶性維生素,就能守護肝臟健康。研究認為,維生素 E 有助降低升高的肝指數、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並減少疤痕組織在肝臟生成的機會。就跟前面介紹的幾項護肝養分相同,最好的維生素 E 也是來自食物,而非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 E 的食物有:植物油、堅果、種子、全穀類和蛋等食物。維生素 E 並非多多益善,過量攝取維生素 E 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反效果,尤其是有心臟疾病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人,更需要仔細拿捏維生素 E 的攝取量。更重要的是,部分的醫學文獻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 E 會增加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這項關聯性。2011年,克里夫蘭診所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四百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 E,會顯著增加健康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風險。這些因素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好不要透過營養補充劑攝取維生素E,多從食物中攝取的原因,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E 比較不會有過量的疑慮。(十)膽鹼膽鹼屬於維生素 B 的一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與肝臟有關的代謝作用都需要它的參與才可以進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三酸甘油酯從肝臟被分泌出的形式)的代謝就是一例。萬一體內膽鹼的濃度過低,就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進一步導致粒線體的功能損傷、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和腸道菌相變差等不利健康的生理變化,這簡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效應。另外,不少研究發現,膽鹼缺乏可能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的生成,然而體內膽鹼含量較高時,卻可能具有預防這兩類肝臟疾病的能力。富含膽鹼的食物有:蛋品、貝類、禽肉、花生、小麥胚芽和全大豆製品。以上這十大養分除了能支持整體的健康,讓肝臟正常運作,它們還有助反轉或中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不過飲食所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好的飲食習慣能為身體帶來更多的正面幫助,因為它們同時還能讓身體恢復輕盈、預防或反轉第二型糖尿病、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簡而言之,只要你的飲食主要以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健康的油脂(例如橄欖油)組成,並搭配小分量的乳製品、魚類和海鮮,紅肉則偶爾少量食用,便可充分掌握獲取最佳健康和護肝飲食的重點。這樣的飲食方式會讓你得到大量增進健康的植化素、抗發炎的 ω-3 脂肪酸和保護腸道的益生菌等有益健康的養分,使你活力充沛。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書籍簡介書名:28天消除脂肪肝:4週養肝計畫x 80道保肝降脂食譜,step by step讓「肝」速瘦,搶救健康Skinny Liver: A Proven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New Silent Epidemic-Fatty Liver Disease作者: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 易普欣‧漢諾納原文作者:Kristin Kirkpatrick,Ibrahim Hanouneh譯者:王念慈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07/27作者簡介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Kristin Kirkpatrick)擔任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診所健康研究院(Cleveland Clinic Wellness Institute)的營養諮詢部主任,負責處理生活型態醫學中心(Center for Lifestyle Medicine)的營養相關事務。身為一位擁有合格證照的專業營養師,她經常到全美各大保健電視節目中擔任來賓。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在克里夫蘭診所完成內科住院醫師實習和胃腸肝膽科的在職培訓。曾在克里夫蘭診所的肝臟專科和肝臟移植團隊服務兩年,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的胃腸專科(Minnesota Gastroenterology);該醫院的胃腸專科規模是全美之冠。
-
2021-08-21 癌症.其他癌症
男子抗癌10年竟長出D罩杯 崩潰「厚衣服也藏不住」
一名65歲的王先生(化名),10多年前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為了治療服用抗癌藥物,但卻出現胸部疼痛,且乳房持續變大,竟長到D罩杯,夏天不敢到海邊、冬天穿厚衣服也藏不住,時常引來異樣眼光令他困擾,一度自卑、憂鬱,泌尿科醫師告訴他,這是服用抗癌藥物的副作用,沒有其他方式可改善,讓他幾乎絕望。收治該名個案的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指出,男性女乳症的成因,大多與性賀爾蒙失調有關,常見男生青春期女性賀爾蒙過度分泌,過了青春期後賀爾蒙恢復正常,但胸部「長大回不去」,外加合併肥胖所致。另外一部分與腦下垂體腫瘤、性腺腫瘤、慢性肝病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有關係。李秉侖表示,以王先生的案例來看,服用抗癌藥物成分含有抗雄性賀爾蒙,服用後造成女性賀爾蒙增加,導致男性女乳症的情況,實屬少見。雖然王先生調整抗癌用藥,減緩部分疼痛,但乳房已經發育,仍然讓他感覺憂鬱、自卑。經過醫師評估,王先生接受手術,改善外觀,術後恢復正常生活,建議2個月穿著塑身衣、束胸輔助,1個半月後可進行運動、健身。李秉侖表示,男性女乳症通常擴大到D罩杯會維持穩定,手術前需評估個案乳房大小、是否穩定,例如至少1年沒再擴大,才會進行手術治療,避免術後又再擴大。王先生已4至5年維持乳房大小,因此今年上旬進行手術,術後至今3個月恢復良好,外觀與正常男性無異。李秉侖說,雖然手術切除後乳腺不太會變大,但若飲食較油膩,脂肪堆積較多,像是胸部、肚子、臀部或大腿、以及女性蝴蝶袖等部位,還是有可能因變胖而變大,造成全身脂肪堆積,建議民眾仍要保持良好作息,即可維持正常身形。李秉侖說,男性女乳症好發於年輕人、老年人2個族群,年輕人比較會因為影響外觀而提早就醫治療;但中老年人反而常常因為覺得難為情,或不在意外觀導致延誤就醫。男性女乳是一個會造成外觀異常和心理壓力的病症,甚至會因為乳腺增生造成疼痛,嚴重會分泌奶水,不論年齡大小都建議即時尋求整形外科醫師專業的診療,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和苦惱。
-
2021-08-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人35歲,感覺沮喪、有鮪魚肚...就開始初老!泌尿科醫師告訴你:「男性更年期」的症狀有這些
男人約在35歲睪固酮達到高峰後,就逐年以約2-3%的速率降低分泌。都是費洛蒙惹的禍─ 男人也有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症狀比較明顯,例如:盜汗、潮紅、燥熱……等等,也比較廣泛被討論注意;至於男性更年期許多人是不知道、不了解的。男性其實也有更年期!臨床上很多進入更年期的男性朋友描述,自己跟過去年輕的時候有很大的不同,精神、體力變差,也變的比較沒有衝勁。其實這些都跟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有關。許多人都不知道,男性也有荷爾蒙,就是睪固酮。男性荷爾蒙在男性體內,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高峰期。出生前男寶寶的男性荷爾蒙會偏高一點,這是為了性別的分化;出生以後會有一段時間男生女生的性別區分不太明顯,一直到青少年期,男性荷爾蒙開始上升,第二性徵的發展逐漸明顯(例如:喉結、鬍鬚……等等)。從這個時候開始男性荷爾蒙持續上升,一直到35歲男性荷爾蒙達到最高峰。往後以2%的比率逐年下降,大約到40-50歲的時候,開始會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感覺。身材方面,中間的肌肉群因為男性荷爾蒙的不足,會出現鬆垮、鮪魚肚的現象。其他方面包括:上進心、運動力、體力、肌力、企圖心、性慾也出現降低的現象。男性更年期的輔助治療確診後,往往許多男性會去吃坊間各式各樣的補充品,希望能藉這些補充品「以形補形」,但要小心注意這些補充品中可能會添加人工合成的荷爾蒙。由於男性荷爾蒙的使用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與監測,在使用人工合成的荷爾蒙之前,需要專業醫師先確認排除病患,是否有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這是因為男性荷爾蒙可能會促進男性攝護腺癌的惡化。男性荷爾蒙補充的多寡,是一項需要由專科醫師依據年齡、體內男性荷爾蒙的多寡等眾多因素進行衡量與控制的。過少的時候,男性的精氣神不足缺乏啟動的動力;過多的時候,又會造成暴力傾向的發生。補充劑量的拿捏,建議仍需諮詢專業醫師。在飲食方面,由於許多男性更年期病患常常合併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而高血脂病患在飲食控制上往往會刻意避開攝取油脂。而油脂又與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生成有關,因此均衡的飲食,不偏重或刻意減少,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當喬治克隆尼不想飛— 男性更年期美國男星喬治克隆尼在電影《型男飛行日誌》中,飾演帥氣多金的企業高幹,一年飛行322天到處出差,自由自在隨意與偶遇的美女約會,這種日子羨煞多少男性。你能想像,某一天喬治突然說「啊,我不想再飛了,更不想跟美女約會了」嗎?50歲的麥可正是像電影裡的喬治克隆尼般的外商公司高階經理,出差頻率高到每天早上醒來都得想一下自己現在到底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飛行是他的日常,卻能從不感覺疲倦地,總是保持高昂的事業熱情與奮鬥精力;這樣的特質使得他屢屢為公司創造驚人業績,同時也大大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不過當他來到我的診間時,模樣卻完全不會令人想起喬治克隆尼。心情低落,連開口講話都很累似的,需要我不斷引導才能進入正題。麥可覺得這1年自己整個人都變了,沒有活力不說,連過去相當自豪的戰鬥型快狠準商業決策能力也完全崩解。「不知道怎麼搞得,做事情猶猶豫豫,瞻前顧後,幾個案子都在我手上錯失良機。醫生,我心情很不好,還動不動就對人發脾氣,這完全不是以前的麥可啊!」「以前不管工作多長時間,一下班還是可以往健身房裡鑽,不練個1、2個小時不痛快。可是現在下班只想回家,不要說什麼幾公斤的重訓器材了,目前我唯一想運動的只有手指,按遙控器,身體癱在電視前動也不動。」麥可說:「才多久,以前那些結實的肌肉都不見了,肚子越來越大,褲子得重新去買,健身房懶得去,除非是可愛的客服打來,才勉強去一次。」一直打不起精神,連太太跟好友也覺得麥可怪怪的,向來以事業為重的他居然動了念頭想申請優退,感覺自己徹底變了一個人。「本來以為是年紀的關係,」麥可說:「兩個星期前開車聽廣播,正好聽到莊醫師你上節目講男性更年期的衛教,提到的勃起功能變差、性慾降低、感覺沮喪這些症狀我都有符合。因為勃起困難,所以已經1年多沒有性行為,晨勃更是早就沒有了,所以今天來找莊醫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遇到更年期問題了。」經過兩次抽血檢查後看出,麥可的男性荷爾蒙(睪固酮)遠遠低於建議的正常範圍,並且因為有明顯症狀,在確認並非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者之後,開始進行男性荷爾蒙的補充治療。針對勃起功能障礙,則施以客製化的「雞尾酒式」療法(包括男性荷爾蒙的補充、融合醫學、分子矯正營養補充及低能量陰莖震波)。三個月後,麥可清楚感受到自己不再心情空虛徬徨,身心都重新充滿活力,也開始回到健身房運動,肚子馬上消掉不少。更年期障礙是男性非常重要的初老症狀之一,病情嚴重者不僅自己痛苦,也深深影響身邊的人,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職場表現不佳、家庭失和,有時也會伴隨著高血壓、高血糖等健康問題。為什麼說性功能障礙是男性初老指標之一呢?男人約在35歲睪固酮達到高峰後,就逐年以約2-3%的速率降低分泌,等降到某種程度,便會出現跟麥可一樣的症狀,尤其是欲望減低和勃起障礙等。所幸若能早期發現診斷,進行適當男性荷爾蒙補充,是很容易就能恢復「男子氣概」的。就像麥可回診時,低聲告訴我,上周末和太太歡度結婚十六周年,兩人擁有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喬治克隆尼又可以繼續進行他的型男飛行啦。書籍介紹堅持:泌尿科醫師破解攝護腺保健迷思,教你找回青春活力作者:莊豐賓、王蘭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8/03作者簡介莊豐賓: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和東吳大學法律在職專業碩士。曾任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美國克里夫蘭醫院臨床研究員。現為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三軍總醫院、台北宏恩醫院泌尿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莊豐賓幸福診所院長,國内知名大藥廠醫學處長。王蘭芬:畢業於東吳大學英文系,曾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研究所就讀,當過報社記者,主跑影劇和藝文新聞,曾獲第五屆「兩岸新聞報導獎」。著有小說《圖書館的女孩》、《影劇小記者的秘密日記》、《旋轉木馬嘩啦啦啦》、《夏天與甲蟲的故事》、《寂寞殺死一頭恐龍》,散文集《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故事許願機》。延伸閱讀: 照顧中風丈夫15年後,自己也罹癌...洪雪珍看「付出強迫症」:你以為的付出,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
-
2021-08-15 養生.聰明飲食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3種人別碰
又香又濃的咖哩,不論大人小孩都愛吃,讓人食慾大開!而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吃咖哩還可以預防罹患老人失智症,真有這回事嗎?根據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Murali Doraiswamy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 每週吃2到3次咖哩,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這是因為咖哩中含有「薑黃素」(curcumin)的緣故。薑黃可以讓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溶解,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即老人失智症)有幫助,不過目前的研究進度還在動物實驗階段。薑黃素可延緩老化 出現症狀後食用無效營養師劉怡里示,咖哩中所含的薑黃,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因此可以延緩老化,也就具有預防失智症的作用。而在國內,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咖哩中的薑黃確實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此外,薑黃也具有抑制不正常細胞 (例如癌細胞)生長的功能。但是,劉怡里強調,薑黃具有預防的功效,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用,因此,若是 已經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再來吃咖哩是無效的!咖哩 3大健康成分1、薑黃素:咖哩中的最重要成分,除了具有抗氧化、延緩老化、抑制不正常細胞生長(例如預防皮膚癌、攝護腺癌)的功能之外,還能提升肝功能。2、多酚:咖哩還含有目前最夯的多酚,可以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以及減少動脈粥狀硬化。3、鞣酸:咖哩所含的鞣酸,也是抗氧化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注意熱量和鹽分 當心變胖傷身劉怡里說明,咖哩又香又濃,還具有種種好處,真可以說是健康又養生的食材,然而,在烹調時要注意咖哩的熱量和鹽分:1、高熱量:咖哩的熱量頗高,因此加入烹煮時要適量;此外,有人習慣加入咖哩之後會再加太白粉漿勾芡,這樣一來就會提高熱量,所以,加了咖哩烹煮之後最好不要再勾芡,若是真要勾芡,可以改用寒天粉來取代太白粉勾芡,以降低熱量。2、高鹽:咖哩所含鹽分也頗高,所以要注意不要煮太濃,以免高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此外,不論濃淡都會攝取過多的鹽分。咖哩種類很多,哪一種才有效?劉怡里表示,咖哩種類多,有黃咖哩、綠咖哩、紅咖哩,其實各種咖哩所含的薑黃素成分都差不多,重要的是和咖哩一起烹煮的食材,最好多放一些蔬菜,例如青椒、黃椒、紅椒、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對於預防失智症會有加乘的效果。至於經常和咖哩一起烹煮的馬鈴薯,因為不屬於蔬菜類,是屬於澱粉的主食類,要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吃進太多的熱量。不是人人都能吃咖哩 高危險群要注意劉怡里指出,咖哩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要特別注意:1、孕婦:咖哩屬於辛香料,有刺激作用,吃多了怕會引起子宮收縮,所以孕婦要少吃。2、吃抗凝血劑的人:咖哩會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凝血作用,所以服用抗凝血劑者,不要吃咖哩。3、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咖哩具有刺激性,會讓胃更不舒服,若是要吃的話,可以選擇不辣的咖哩,也不要再添加胡椒。延伸閱讀: ·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08 養生.聰明飲食
有機蔬果比較健康且能降低罹癌率?教授:是迷思
臉書朋友林先生在2021-7-24寄來一篇文章,希望我能檢查它的真實性。這篇文章是2018-10-25發表在HEHO網站,標題是:貴是有道理的!國際期刊指出 多吃有機蔬果 降低25%罹癌機率!。它說:【為了避免吃到農藥或是其他有害身體的物質,有些人會選擇購買「有機食物」,期望有比較高的價格,幫自己的身體健康多一重保護!那麼,花費額外的金錢常吃有機的食物,真的比較健康嗎?最新的研究肯定了這種想法,研究發現,與那些幾乎不吃有機食品的人相比,常吃有機食物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低了25%。這篇發表在《JAMA》期刊上的研究,是透過近7萬份的問卷分析得出的結論,首席研究員Julia Baudry表示,即使考慮了社會人口、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以及癌症家族史,「吃有機蔬果降低罹癌率」的結論依然成立。】在我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讓讀者知道,我在2016年3月設立這個網站不久之後,就發表了4篇關於「有機」的文章,而在兩個月之後我又發表了另一篇。這5篇文章分別是:天然就是好?多種化學物在有機農作的使用農夫市場是真有機嗎?有機食品較營養?有機5迷思HEHO那篇文章所說的研究是2018年發表的Association of Frequency of 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With Cancer Risk: Finding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有機食品攝取頻率與癌症風險的關聯:來自 NutriNet-Santé 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結果),而它的結論是,越常吃有機食物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就越低。但事實上,這篇論文的內容卻顯示,這個關聯性只存在於乳癌和淋巴癌,而不存在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大腸癌、皮膚癌)。這篇論文也有說它的研究結果是與之前的一項更大型的研究(10倍人數)相反。這項之前的研究是發表於2014年,標題是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ancer in a large prospective study of women in the United Kingdom(英國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中的有機食物攝取和癌症發生率),而它的結論是,有機食物的攝取與癌症風險(包括乳癌)無關。HEHO那篇文章所引用的論文是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而事實上JAMA有邀請專家寫了一篇針對那篇論文的評論。這篇評論的標題是Organic Foods for Cancer Prevention-Worth the Investment?(有機食品預防癌症——值得投資嗎?),而它在結尾是這麼說:「雖然癌症風險與有機食品攝入量之間的關係仍不確定,但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改善其他因素,如體重、體力活動和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就整體健康而言,目前的證據表明,食用傳統種植的農產品的好處可能超過接觸農藥可能帶來的風險。對農藥風險的擔憂不應阻止傳統水果和蔬菜的攝入,特別是因為有機產品通常價格昂貴且許多人無法獲得。雖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驗有機食品在癌症預防中的作用,但目前的建議應繼續關注有確鑿證據支持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並鼓勵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有機的。」(註:「傳統的」就是「非有機」)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專家的意見是:(1)癌症風險與有機食品攝入量之間的關係仍不確定,(2)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改善其他因素,如體重、體力活動和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3)有機產品通常價格昂貴,不是人人負擔得起,(4)應鼓勵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有機的。這篇專家評論的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的系主任Frank Hu醫生。但是,很諷刺的是,HEHO那篇文章竟然引用Frank Hu來支持它所聲稱的「貴是有道理,有機蔬果降低罹癌機率」。事實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發表Can eating organic foods cut cancer risk?(吃有機食品能降低癌症風險嗎?),指出「有機食品能降低癌症風險」的論調是證據不足。哈佛大學營養系的研究人員更是在上個月(2021-7-10)發表了研究論文Intak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 pesticide residue status in relation to cancer risk(根據農藥殘留狀況與癌症風險相關的水果和蔬菜攝入量),而它的結論是,通過攝入傳統種植的水果和蔬菜所接觸到的農藥量,與癌症風險無關。這篇論文還特別提起HEHO那篇文章所引用的研究,指出它有很多實驗上的缺陷,以至於它所取得的「有機食物能降低癌症風險」結論,並不可靠。總之,儘管「有機較健康」是深入人心,而媒體也喜歡配合演出,甚至鼓勵,但是,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這個觀念仍就只是個迷思。原文:貴是有道理?有機蔬果降低罹癌機率?
-
2021-08-07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驟降要留意 就怕癌症上身
沒減肥,體重莫名減輕,別高興太早,中高齡得留意是否身體出問題了。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指出,中高齡者沒有刻意減肥,但短時間體重大幅下降很可能是癌症、糖尿病警訊,平時應該如何觀察呢?一個月體重掉3% 可能糖尿病李龍騰提醒,若沒特別節食、刻意減重,一個月體重竟掉3%,半年掉5%~10%就得當心。例如60公斤的男生,一個月突然瘦1.8公斤、半年瘦3公斤,就需警覺是否為糖尿病,當胰島素分泌不足,血液中葡萄糖進不去細胞,身體難吸收養分,造成體重往下掉。平時警覺致命訊號 別釀成大病癌細胞改變人體新陳代謝又掠奪養分,體重減輕也是癌症警訊。尤其要小心死亡率極高的胰臟癌;若伴隨黃疸症狀,可能罹患肝癌。而女性可能因乳癌、卵巢癌造成,男性若攝護腺癌轉移至肝臟,體重也會驟降。平時應警覺致命訊號,擊退大疾病,千萬別輕忽。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手術 96歲翁好排尿
攝護腺肥大症甚至攝護腺癌在中老年男性中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指出,輕狀者有小便困難、頻尿、急尿或夜尿情況,嚴重者會因膀胱排尿受阻,導致尿滯留、膀胱變形、腎臟水腫、腎衰竭需洗腎,可以藉由攝護腺雷射手術,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舉例,一名96歲的空軍飛官退伍的洪爺爺,身體硬朗但因攝護腺肥大有急尿、滴尿、夜尿問題,身上總有異味,讓他十分困擾,又因年紀大加上慢性病史,想要手術治療卻總被告知風險極大,後來選擇第三代綠光雷射氣化剜除術,才解決多年痼疾,術後排尿順暢、夜尿改善很多,彷彿年輕30歲。許富順表示,攝護腺肥大症目前有相當多種藥物可以治療改善,但如果服藥出現副作用,像是頭暈、血壓降低、心悸或性功能障礙等,以及中重度以上攝護腺肥大症者,都應該考慮以經尿道手術來根治。過去10多年是採取電刀刮除術來治療者,即經尿道用內視鏡電刀一片片將攝護腺刮除,可快速處理其堵塞,但缺點是出血多、不適合高齡患者,術後也有尿失禁、陽痿的副作用。如今攝護腺雷射手術已成為取代傳統電刀刮除術新方式,因雷射氣化過程,出血極少、安全性高,就算是服用抗凝血劑者也可安全進行手術,術後快速拔除尿管,減少疼痛感,血尿恢復快,可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呼籲,中老年男性應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表分數評估攝護腺肥大症狀,以及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量測攝護腺體積,並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減緩排尿症狀,遠離攝護腺癌的威脅。
-
2021-08-05 癌症.攝護腺癌
7旬伯血尿服藥一周後仍未改善 竟是晚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早期多無症狀,74歲許姓男子日前血尿就醫檢查懷疑是結石,服藥一周後仍未見改善,轉診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評估,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底部有腫瘤,且PSA指數極高,懷疑是攝護腺腫瘤侵犯膀胱,住院透過內視鏡刮除後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目前許姓男子接受賀爾蒙及放射線治療,病情獲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震波碎石室主任石欣衛提醒,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年滿50歲男性每年務必至醫院接受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早至45歲檢查,若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不能輕忽,應赴醫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石欣衛說,許姓患者出現血尿情形長達一周,之後雖有在外院透過X光檢查,但血尿症狀遲未好轉,轉診進一步檢查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膀胱底部位置有一顆腫瘤,且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高達178 ng/ml(正常值為4 ng/ml),於是安排住院再透過內視鏡刮除腫瘤,赫然發現已有淋巴結轉移情形,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石欣衛指出,早期攝護腺癌多半無症狀,且鮮少有血尿的病症,因此許姓患者初期才會懷疑結石所造成血尿有關,但此病患攝護腺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進而造成血尿以及解尿不順、頻尿、尿失禁等症狀,一旦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石欣衛說明,攝護腺癌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包括年紀大、家族史、飲食及環境等,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手術治療僅限於早期患者,故採賀爾蒙治療和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可以抑制男性賀爾蒙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放射線治療可精準殺死癌細胞,並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防疫怕到醫院 醫:泌尿科3族群可視訊
防疫期間很多人害怕到醫院看病染疫,各大醫院因而開設視訊門診因應。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表示,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可能是痔瘡引起的,在症狀初期可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應到院檢查治療。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貿然停藥恐有風險。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了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
-
2021-08-03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防疫期怕到醫院 吳政哲醫師:這3類適合泌尿科視訊診療
防疫警戒降為二級,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視訊診療門診仍照常。葉姓婦人懷孕9個月,日前如廁有微量出血又不想進醫院檢查,於是預約視訊門診,看診時上傳數張照片提供評估病情,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診斷為痔瘡出血,考量病人懷孕,開立處方特別避開止血及止痛藥,緩解症狀獲得改善。陳子安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外科疾病透過視訊看診有其困難度,但考量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他表示,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很可能是痔瘡受傷引起,在症狀初期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必須到院檢查治療。自國內因應疫情開放視訊門診,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至今已看超過上百位病人。他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冒然停藥恐有風險,例如攝護腺肥大停藥將造成前列腺阻塞,若4至8小時無法順利解尿就需要到院導尿緩解,長期解尿用力過度導致尿液逆流,將影響腎功能。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泌尿外科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瞭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若醫師研判為緊急狀況像精索扭轉(或稱睪丸扭轉),必須立即安排到院處置,甚至急診手術,延遲就醫將導致睪丸發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壞死。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吳政哲日前治療一名轉診的血尿病人,因為擔心疫情不敢出門,拖延2個月才到鄰近診所就醫,經轉診檢查發現是腫瘤而且已經擴散移轉,令人惋惜。吳政哲醫師表示,如果病人及早透過視訊門診諮詢,就不會拖延病情,防疫期間如有身體不適,仍應儘快尋求醫療協助,視訊門診讓民眾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在家防疫也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8-01 癌症.攝護腺癌
常跑廁所就應多注意 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
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處、是男性特有器官,隨年紀變長、荷爾蒙日積月累刺激,會逐漸肥大,造成許多長者排尿困擾,甚至癌變,是許多大齡男性煩惱的「長壽病」。前期治癒率高,50歲以上男性務必定期篩檢。台灣攝護腺癌人數漸增,發現常是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達三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甚至有遠端轉移,死亡率也上升到癌症十大死因第五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醫療進步、健康意識抬頭及健檢普及,死亡率逐年趨緩,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尤其前期治癒率通常不錯,但因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泌尿問題常羞於開口,爸爸常跑廁所,家人應多注意。「泌尿問題,男性常不好意思開口,家人要多留意。」董聖雍表示,50歲以上男性過半數攝護腺肥大,70至80歲更超過八成,常有的症狀包括:尿速變慢、斷斷續續、需用力解尿、尿不乾淨、尿不出來、頻尿、尿急憋不住、尿失禁或夜尿等,即使無癌變,對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都大有影響。年過50的男性,攝護腺多少都會增大,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初期症狀相似,都常見排尿問題,癌症患者常以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因而延誤治療。有些患者因肛門指診、超音波及攝護腺癌指數(PSA)篩檢發現,可及早治療;等到患者因骨頭疼痛、骨科發現異常轉介,多半已是晚期轉移。謝昆霖建議有長期發炎問題,尤其有家族史的人,要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超過六成患者65歲以上。董聖雍說,目前多數專家認為50歲以後可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有家族病史可提早到45歲,且如出現「下泌尿道症狀」,更應及早就醫完整檢查。基因、不良飲食、代謝疾病,都是攝護腺癌相關因素。關於攝護腺癌的成因,研究顯示除了基因,感染、飲食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上升、致癌物質累積而造成癌變。董聖雍說,黃種人盛行率雖較白人或非裔低,但西式飲食盛行,發生率也逐年提高。他提醒,紅肉、高脂肪食物對攝護腺不利,建議適度食用;高溫烹調、油炸也會增加罹癌機率;充分攝取蔬果類食物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董聖雍表示,把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控制好,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抽菸則會顯著提升風險、惡化更快且更易復發。有研究指出,適量紅酒有保護效果,比滴酒不沾者攝護腺癌發生率低,可能和紅酒含多酚能抗氧化有關,不過過量則無好處。另外,性行為與結紮手術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定期射精可幫助攝護腺液排空,甚至有減少罹癌的效果;但淋病、菜花等性傳染病因常造成發炎,會增加罹癌機率,醫師提醒安全性行為非常重要。男性若因更年期荷爾蒙低下,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機率;不過如長期輪班作息不正常,或是長期暴露重金屬鎘、殺蟲劑環境,也可能使罹癌機率上升。大量蔬果的地中海飲食,可減少癌變機率。如何預防攝護腺疾病?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減重、減少暴露致癌物是不二法門。董聖雍說,近年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水果、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均衡五穀雜糧、魚肉家禽、並少量紅肉紅酒,因具抗發炎、抗氧化效果,可作為參考。而番茄的茄紅素、綠茶的兒茶素、大豆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有抑癌功能,綠花椰菜、石榴具有抗氧化能力,雖未經大規模實驗證實,仍可當作健康食品補充。適量日曬補充維生素D,也可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目前並無任何單一藥物證實能預防攝護腺癌,醫界認為還是要從飲食或生活習慣調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減少攝護腺疾病造成的傷害,讓「長壽病」不再是男性長者的夢魘。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35歲以上男性都該吃 8種食物防攝護腺癌和心血管疾病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性某些營養需求不同於女性。正如女性需要特定營養素預防乳腺癌等,男性也需要能幫助他們保持肌肉質量、預防攝護腺癌的營養素。對35歲以上的男性來說,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兩大殺手,而對心血管有益的食物,也同樣對男性勃起功能有幫助。均衡飲食和定期鍛鍊是健康的不二法門,不能只靠少數幾種食物維持健康,不過以下專家推薦的8種食物,可以作為男性改善健康的良好開端。牡蠣牡蠣總是和「壯陽」連結在一起,事實上,牡蠣並沒有直接的壯陽功能,但它富含礦物質鋅,對男性是極佳的營養素。從產生DNA到修復細胞,鋅都佔有重要關鍵。「研究顯示,足夠的鋅可以防止導致攝護腺癌的細胞損傷發生。」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Dave Grotto說。「男性生殖系統功能,包含精子數量增加,也和攝取足夠的鋅有關。」替代食材:也可以從其他貝類、瘦肉或豆類獲取每日的鋅攝取量。香蕉香蕉是方便攜帶、隨時快速補充能量的好食材。富含鉀,有利降低血壓,也是調節神經、心跳的好幫手。另外,鉀和鎂(也存在於香蕉中)可以降低中風風險。作維生素B6的強力來源,香蕉還可以幫助免疫系統,確保神經系統功能良好,並有助蛋白質代謝。不妨搭配早餐穀物,或是在運動之前吃一根香蕉。替代食材:不愛吃香蕉的人,柳橙汁、牛奶、番茄製品也是鉀的來源。富含脂肪的魚任何超級食物的名單,一定少不了優質脂肪Omega-3脂肪酸。它有益心臟和免疫系統,且能降低攝護腺癌風險。「Omega-3是有效的抗發炎食物,可以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減輕疼痛,並緩解某些類型的關節炎。」營養專家Joy Bauer博士說。富含脂肪的魚,包括鮭魚、沙丁魚、鮪魚、鯖魚,是Omega-3的豐富來源,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吃兩次魚。替代食材:不吃魚的人可以從亞麻籽、核桃等植物性食物獲取Omega-3。綠花椰菜除了有助預防心臟病和癌症,綠花椰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鉀和一種稱為蘿蔔硫素的植物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抗癌(攝護腺癌和結腸癌)特性。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實驗中每周吃五份十字花科蔬菜的人,罹患膀胱癌機率是其他人的一半。這種蔬菜還可能有助降低體內同胱胺酸(Homocysteine)含量,它是一種與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有關的胺基酸。替代食材:可選擇其他十字花科植物,如高麗菜、大白菜或抱子甘藍。巴西堅果巴西堅果富含鎂和硒,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預防心臟病,並保護攝護腺健康。硒還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並降低血栓和心臟病發生率。Grotto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取55微克的硒,一顆巴西堅果即可獲得每日所需硒含量,Bauer也提醒一天不要超過兩顆,多食無益。替代食材:其他堅果、火雞肉、鮪魚或貝類。大豆「大豆富含異黃酮,可保護攝護腺健康,並被證實可降低攝護腺癌風險。」佛羅里達州醫師兼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Gerbstadt說。根據一項研究,每天吃25克或1盎司大豆蛋白,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建議每天吃幾份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或毛豆。替代食材:黃豆、黑豆、毛豆等都屬於大豆。全麥食物「富含全穀類的飲食,可提供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有利心臟健康、鍛鍊肌肉與縮小腰圍。」Gerbstadt說。吃不慣全穀物較粗糙口感的人,可嘗試吃起來不那麼「全麥」,卻一樣健康的藜麥,紅藜麥含葉黃素,有益攝護腺健康。燕麥片、大麥富含可溶性纖維、維生素B群,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對攝護腺也有好處。若要購買穀物產品,請注意包裝上標示,選擇每份至少含有3-5克纖維的產品。橙紅色蔬菜Bauer博士建議從紅色甜椒、胡蘿蔔、南瓜或番薯中攝取維生素C。(一個紅甜椒就含有每日建議維生素C攝取量的300%)專家強調,除了橙紅色蔬菜,其他蔬菜都該列入食物清單。《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研究顯示,深色綠葉蔬菜和任何營養豐富的蔬菜,都有助於降低攝護腺肥大的風險。研究發現,飲食中富含蔬菜營養素(如維生素C、β-胡蘿蔔素和鉀)的男性,罹患良性攝護腺增生或攝護腺肥大的可能性較小。資料來源/MedicineNet
-
2021-07-29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免疫治療對哪些癌症有效?精摘癌症免疫治療最新趨勢
腫瘤與免疫的關係非常密切,每當腫瘤產生時,如人體的免疫系統健全的話,其腫瘤細胞的抗原往往被體內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發現,即所謂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這些細胞會以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方式傳遞信號到T細胞,而T細胞接收信號後開始發號施令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但如果腫瘤細胞隱藏其自身特異性抗原,則無法被體內免疫系統識別,那麼免疫系統就無法識別與傳遞,就無法發揮攻擊力,反而使腫瘤長大甚至蔓延。近年來免疫治療發展非常快速,但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Waldman等人及美國南加州的Genentech Inc. Daniel S. Chen分別在Cellpress(Immunity)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有關癌症免疫治療的發展趨勢及關鍵挑戰加上本人收集相關文獻,特摘錄重點與讀者分享。(1)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發需藉助臨床前模型試驗,但不是能概括全部採用,仍有其限制。此類藥物之開發臨床前模型(動物試驗),主要是進行藥物作用靶點及機轉的研究、給藥方式、劑量及安全性評估,但此等模型大多在動物皮下注射腫瘤細胞,其長出的腫瘤,因實驗的期程較短,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讓腫瘤長大,這與在人類腫瘤在體內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甚或十幾年才自然發展的方式不盡相同,不能重現影響人體腫瘤免疫反應的真正特徵。(2)腫瘤免疫的主要驅動因素在各種癌症不盡相同,當今癌症的免疫治療因各類癌症的免疫表型不盡相同,而有不同的療效,其免疫表型,大致分為①炎症型(Inflamed),②免疫排除型(Immune excluded)和③沙漠型(desert)。炎症型是對免疫治療有效,如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CTLA4及PDI, PDL1抑制劑),即所謂熱腫瘤(hot tumor),此型癌細胞PDL1之表現強,而且腫瘤浸潤淋巴球(TIL)較多,如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泌尿上皮膀胱癌及三陰性乳癌等,至於第三型沙漠型,缺少T細胞及相關免疫細胞又叫冷腫瘤(cold tumor),是屬於名符其實的免疫沙漠,對免疫治療完全無效,如攝護腺癌及賀爾蒙接受體陽性之乳癌,至於第二型,即所謂的免疫排除型則介於其中(如胃癌、大腸直腸癌等)。(3)組織特異性的腫瘤免疫:促進腫瘤生長,可分二個部分:(i)瘤細胞的內在特性(ii)腫瘤所在的器官也就是不同腫瘤患者的癌症轉移器官不盡相同,不同器官有不同的免疫特性,比如肝臟比較容易引發免疫耐受性,對免疫治療較無效;而淋巴結和肺,則可以發揮較佳的免疫治療,所以進行免疫治療的時侯要考慮器官的免疫異質性。(4)原發與繼發免疫逃脫不盡相同:有些癌症,在初次接受免疫治療就無效(原發免疫逃脫),有些癌症,則在初期免疫治療有效,隔一段時間後再發,則無效(繼發免疫逃脫)。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做有系統的腫瘤組織收集,以做區分,否則在不適當時機使用免疫治療反而無效,而且徒增副作用。(5)內源性免疫與合成免疫不盡相同—目前免疫治療有二大方式:(i)以PD-1及CTLA-4為主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使患者產生高效的內源性免疫反應,此二藥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美國FDA核准使用,而美國的James Allison教授及日本的本庶佑教授於2018年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ii)用人工方式將可殺滅腫瘤的T細胞,在體外擴增,再打回病人身體的治療方法,即所謂CART療法,此療法,首先由美國賓州大學Carl H.June在一位急性淋巴白血病小孩治療成功,而FDA於2017年開始核准使用。如何利用此二種方式做理想的組合,而提升更高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另外,CART療法對實體腫瘤(如乳癌、肺癌等)的應用,亦有努力與發展的空間。(6)如何使免疫治療與化、放療及手術治療的組合,提高療效,目前有超過1000多種的聯合治療方案,但如何提升療效,仍是極大的挑戰。(7)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何使用類固醇(早期或晚期使用劑量、療程、連續或單次)仍未定論,尚需進一步研究。(8)免疫治療期間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監測尚不明確,到目前精準的生物標誌監測與追蹤,其準確率不高,從7~50%不等,仍有待後續積極研發,使其準確率提高。(9)癌症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終點仍需優化(improved regulatory endpoi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從免疫治療的成果來看,時間越長,免疫治療的長期效果就愈加凸顯,這就需要進行長期的追蹤與監測,所以如何精進,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結語癌症免疫治療,從21世紀開始積極發展,歷經基礎研究、轉譯醫學、乃至臨床應用,目前已有重大突破,但仍有上述的瓶頸與挑戰,展望將來,癌症免疫治療勢必蓬勃發展,新藥研發、副作用降低與其他療法併用,甚至癌症疫苗、融瘤病毒還有其他細胞療法的研發,應是將來努力的方向,相信會使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活存率更高,世人一定可以期待。
-
2021-07-1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夢想之地》 談成人尿床
十多年前,我和太太帶著兩大箱行李到美國紐約,展開一年多的進修生活。剛抵達時,美景、美食、音樂劇,五光十色的紐約,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沒幾天,才發現在陌生都市要租到理想房子並不容易。生活中的瑣事:申請水電、瓦斯、申辦手機、買車、考駕照……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於初來乍到的我們都是壓力。最沉重的是:人在異鄉舉目無親的漂泊和孤獨感。遠離故鄉,移民另一個國家,容易嗎?「夢想之地」(英語:Minari,韓語直譯:水芹)是202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改編自導演鄭李爍80年代一家人懷著「美國夢」移居美國的真實故事,獲得今年(2021)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什麼是「夢想之地」?是如聖經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 影片一開始,男主角開租來的卡車,帶著家當搬到阿肯色州鄉下,迎接他們的是一片荒蕪。沒有水,需辛苦掘井;沒有房子,只能住在裝有四個輪子的貨櫃車。車屋沒有地基,龍捲風警報來時心驚膽戰。男主角懷抱夢想:在這土地種植韓國蔬菜,有一天能行銷全美。但夢想非一蹴可幾,困窘的物質生活,加上照顧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兒子大衛,夫妻感情瀕臨破裂。他們從韓國接來母親照顧外孫,由於文化差距,一開始祖孫格格不入。大衛有尿床困擾,外婆戲稱他「小鳥壞掉了」。有一天,大衛醒來發現床鋪濕了,自己的褲子卻是乾的,才知道同睡的外婆因中風而尿床。尿床在兒童相當常見,不過成年人也可能尿床。研究指出:大約1%到2%的成年人尿床。因為許多人覺得難以啟齒不願就醫,因此實際發生的比率可能遠高於這個數字。成人尿床可能的原因:1.夜間尿液產生過多:抗利尿激素(ADH)會在睡覺時減慢腎臟產生尿液。當ADH分泌量不足,導致夜間尿液過多而尿床。2.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可能造成夜間尿液過多而尿床3.膀胱容量較小:例如膀胱過動症,神經性疾病(如腦中風)等導致容量變小,會導致尿床。4.泌尿系統疾病:例如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和膀胱癌。5.藥物和飲食:某些失眠藥物或精神治療藥物之副作用。酒精和咖啡因也會導致夜間尿液增加,膀胱不穩定而尿床。尿床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限制下午和晚上的液體攝入量。避開咖啡因和酒精。增加膀胱容量:以膀胱訓練配合藥物治療,增加膀胱容量。設置鬧鐘:在尿床發生之前起床解尿。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尿液產生。要同時減少入睡前水分攝取,才會有較好效果。什麼是夢想之地?絕不是遍地黃金,財富唾手可得的樂園,而是要懷抱夢想,用血汗耕築的一片天地。「夢想之地」電影原名「Minari,水芹」的意象或許最能反映這種精神:「水芹美味,能適應各種不同環境,就跟野草一樣。」台灣在60、70年代有許多留學生赴美。筆者當年到美國及歐洲吸取新知,收穫良多。今日我也鼓勵年輕人出國進修,拓展視野,不要為夢想設限。那「夢想之地」不一定在某個國家、某個地方,可能就在你我心中。
-
2021-07-06 養生.健康瘦身
節食減肥,只會越減越肥!營養師:減重2關鍵,缺一不可!
身體也有節能模式?熱量不足反而胖?許多人嘗試減重,會先從節食開始執行,剛開始往往很有效,在短時間內,就能減重2至3公斤,甚至更多。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遇到「撞牆期」,尤其,飲食開始恢復正常,體重反彈,甚至可能創新高。嫚嫚營養師說明,人體在正常狀況下,體重會有一個設定點,就像體溫和血壓一樣,為了讓人體能夠維持恆定,器官才能正常運作。採取極端的節食方式,例如一天一餐,熱量換算後,可能低於1200大卡,這麼少的情況,身體會出現防禦機制,將基礎代謝率下降,也就是「節能」模式。當身體長期處在節能模式,容易破壞體重的設定點,平均兩週的時間,平均代謝率就會下降15%,因此飲食恢復正常後,反而熱量容易超標,一旦時間拉長,體重雖然明顯下降,但也會伴隨肌肉流失,這兩種加起來就是標準的易胖體質。減重遇到撞牆期?缺乏營養素更難瘦?嫚嫚營養師表示,所謂「撞牆期」是指體重降到一定程度,身體防禦機制將愈來愈強,為了防止生命危險,體重會維持一定水準,無法再下降。另一方面,身體代謝蛋白質、醣類、脂肪,需要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當作輔酶,能量代謝才會是正常,如果一天攝取少於1200大卡,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會缺乏,導致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讓代謝更糟糕,因此一天熱量攝取需要大於1200大卡,營養素才有可能足夠。此外,減重只吃特定種類食物,也有可能造成營養素不足,尤其減重族群將碳水化合物視為復胖元兇,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全穀類其實是B群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保健食品能夠補充營養缺乏,但還是與天然食材攝取有所差異,建議保健食品當作輔助為佳。避免減重停滯期 飲食控制是關鍵?嫚嫚營養師說明,身體儲存能量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肌肉和肝臟中的肝醣;二是脂肪。肝醣總量約佔400至500克,肌肉量愈多,儲存肝醣的能力就愈好。不過,肝醣是緊急使用的能量來源,像是運動前30分鐘,大部分以消耗肝醣居多,因此儲存能量多是脂肪為主。嫚嫚營養師提醒,減重速度不要求快,因為身體沒辦法短時間接受劇烈變化,減重速度愈快,往往愈快遇到瓶頸,反而失去信心,不再繼續執行減重計畫。建議每週以0.5至1公斤的速度下降,讓身體能夠保持恆定。增肌就能減脂?持續有氧才是關鍵嫚嫚營養師指出,要想避免體脂上升,建議以飲食控制為主,切勿以為只要運動就能減重成功,1公斤的肌肉約增加消耗13大卡熱量,還是需要配合減脂和增肌運動。減脂關鍵在於運動時間的長度,一定要找到能夠持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建議可以快走跑步機為主,上調坡度4至6度,喘到還可以講話的運動強度才足夠。再來是增加肌肉量的運動,執行減重計畫遇到停滯期,可以適度增加肌肉訓練,建議以大肌群訓練為主,包括深蹲、棒式等,尤其停滯期更應改變身體適應性,才不會讓身體「重新設定」,形成比以前更胖的易胖體質。(文章授權刊登/每日健康)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缺運動,當心肌少症影響不亞於新冠肺炎!傳統市場成為新冠肺炎高風險區?!醫提點4招不把病毒帶回家!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惡化快 荷爾蒙合併療法帶來福音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6-16 新聞.健康知識+
補充DHEA恐有不良副作用?美權威梅友診所這麼說
讀者Alfred Wang在2021-5-6在補充睾固酮對攝護腺癌有益?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DHEA這款補充劑已經存在市場上許久,有不少人相信並選擇它當賀爾蒙補充劑。據我所知DHEA是賀爾蒙前驅物,不管在男性或女性體內它都有可能轉成男性或女性賀爾蒙,也就是說,一般人無法因缺乏哪一種賀爾蒙就服用DHEA而絕對達到可補充哪一種賀爾蒙的程度,還需另外再藥物配合,但那也不是一般人無處方簽能取得的藥物。如果這補充劑真這麼好用,我想醫生及各大醫院應早已採用它作為性賀爾蒙主要補充手段之一。但我畢竟不是醫學方面專業人才,這樣的猜想是否正確也不清楚。不知林教授可否談談DHEA這款補充劑的利弊及相關知識,謝謝。」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位讀者會在補充睾固酮對攝護腺癌有益?這篇文章下面做這個留言。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批評一位名叫Ken Berry的醫生。這位醫生在一本台灣版叫做《診療間裡的偽醫學》的書裡鼓吹補充睾固酮(男性荷爾蒙)。可是,已經有大量的醫學文獻確認補充男性荷爾蒙的危險性,尤其是它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有關DHEA,其實我在這個網站成立5個月之後就已經發表了3篇文章討論過。它是Dehydroepiandrosterone(脫氫表雄酮)的縮寫,而這個物質是人體自然產生的一個荷爾蒙前驅物,會進一步轉化成男性或女性荷爾蒙。由於DHEA的產生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降低,所以保健品業者就鼓吹要補充DHEA。這就是為什麼讀者Alfred Wang會希望我能討論DHEA補充劑的利弊。我是在2016-8-21發表的地瓜抗癌第一名?,首次提起脫氫表雄酮,因為一大堆營養師、自然療師、和養生專家經常吹噓,說地瓜是抗癌第一名,而他們的理由往往說是根據一則在網路流傳的所謂的科學證據:「紅薯是超級抗癌食物。這主要歸功於紅薯含有的一種特殊成分:脫氫表雄酮。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成分對於預防乳腺癌和結腸癌尤其有效。」我接著又在2016-8-23發表地瓜抗癌是一場烏龍鬧劇,指出地瓜抗癌的論調是三條烏龍的大匯集。這三條烏龍是(1)把「山藥」誤會成「地瓜」,(2)把「薯蕷皂素」誤會成「脱氢表雄酮」,(3)把「致癌」誤會成「抗癌」。在2018年2月,元氣網邀請我當專欄作家,目的是要轉載我網站的文章。然後他們在3月13日將這兩篇地瓜的文章合併成一篇發表,標題是地瓜抗癌第一名?出於3個烏龍集結的鬧劇。然後在4月12日,聯合報記者黃安琪來信說元氣網的那篇文章得到廣大迴響,因此聯合報開闢了一個專欄來討論與地瓜相關的資訊。接下來在4月16日黃小姐還特地打電話來採訪。也就是說,我獨排眾議,對「地瓜抗癌」提出質疑,總算是有人願意聽。而也就因為這樣我又在4月18日發表地瓜抗癌,中國製造,指出「地瓜抗癌」的謠言其實是起始於中國。我在上面有說一大堆營養師、自然療師、和養生專家經常吹噓,說地瓜是抗癌第一名,而他們的理由是地瓜含有具有抗癌功效的DHEA。但事實上,植物根本就不含DHEA,而補充DHEA不但不會抗癌,反而還會致癌。有關DHEA的不良副作用,我在地瓜抗癌是一場烏龍鬧劇這篇文章裡引用了權威的梅友診所:「女性的症狀包括,油性皮膚,體毛增生,聲音低沉,月經不調,乳房缩小,生殖器增大。男性的症狀包括,乳房脹痛,尿急,攻擊性,睾丸缩小。男女共有的症狀包括痤瘡,睡眠問題,頭痛,噁心,皮膚瘙癢,情緒變化。DHEA也可能影響其它荷爾蒙,胰島素,和膽固醇的量。DHEA可能增加攝護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事實上,梅友診所的這個網頁已經在2021-2-12更新,而它還特地加了一個十字路口的紅燈標誌,叫大家要避開(Avoid)補充DHEA(請看插圖)。所以,儘管讀者Alfred Wang希望我能討論DHEA補充劑的利弊,但很抱歉,我只能找到「弊」,而找不到「利」的確切科學證據。原文:DHEA補充劑的利弊
-
2021-05-3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超過30年,癌症是台灣死因之首位。雖然,癌症醫療的成效愈來愈好,但是,也愈來愈昂貴,如今,已占健保支出的六分之一,健保實在禁不起濫用與浪費。不當檢測及治療 就是浪費不當的檢驗檢查,譬如對於病人的治療不會有助益的基因檢測,就是浪費,不當的治療譬如用機器手臂切除乳癌,就是濫用。癌症醫療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就要正確診斷、正確治療,如果第一次診治不當,癌症很可能就復發或擴散,而要花費更多的醫療資源去補救。運氣好,可能來得及挽救,運氣不好,生命保不住,過程更是辛苦,花費還不少。美癌症聯盟 制定診治準則因此,為了提升美國癌症醫療的品質,確保美國的癌症病人獲得合乎水準的癌症照護,美國31所主要的癌症中心於1995年組成聯盟(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制定癌症診治準則,免費供全球使用。30年來,和信醫院依據最新實證醫學且不斷修訂的準則照護病人,第一個5年,當台灣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30%時,我們病人的存活率就達到57%。如今,已達74%,優於美國的平均67%,與國內平均的52%,有段距離。NCCN的癌症診治準則一樣是根據實證醫學,譬如,初期攝護腺癌治療,除了手術,其建議還列出內部以及外部放射治療,外部放射治療有數種,包括質子治療。當初,因為少數醫院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就宣稱質子治療更精準,對周遭組織的傷害會更少,結果會更好,保險公司也同意支付更高的費用。質子治療 缺實證顯示優勢後來,醫界認為質子治療缺乏實證醫學的證據來顯示其優勢,才回過頭去做對照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質子治療與其他放射治療方法比較,結果沒更好。反而,有些試驗還呈現對腸道副作用較大。運用愈精準的儀器,須要更謹慎的規畫與執行,不專精則反而導致更大副作用。美國的商業保險公司就拒絕支付較貴的質子治療。不可否認,遵循正確的診治準則,是獲得良好治療結果的第一步。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裏,病人看不到的地方最重要,如醫院的感染管制、醫護的專業能力等,導致同樣的治療法,治療結果卻不一定一樣。癌症醫療成效 視5年存活率判斷癌症醫療做得好不好,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病人的5年甚至10年存活率。這個資訊掌握在國健署手上,因為,國健署每年公布台灣癌症的平均5年存活率,統計基礎就來自各醫院病人的5年存活率。而且,台灣一向以擁有健保大數據為傲,大數據應該用來服務國人,健保署應該根據不同癌症、不同期別、在不同醫院治療,到底向健保署申請了多少錢?病人自費又花了多少錢等資訊一併公布。民眾買房買車時,都有具體的資訊來決定CP值,就能做出選擇。然而,民眾要買命時,卻完全沒有實質的數據可用來做抉擇,不是很荒謬嗎?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03 癌症.攝護腺癌
醫病天地/攝護腺癌初診 中彰投3成半骨轉移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中彰投三縣市攝護腺癌初診病患中,逾3成半已骨轉移,是重要警訊。鑑於攝護腺疾病長期困擾男性民眾,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昨天針對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舉辦專題演講,籲請早期發現接受正規治療,即早恢復正常生活、增加存活率。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說,攝護腺癌好發50歲以上男性,最棘手的是,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使得確診時,可能已達晚期且合併骨轉移,患者有的疼痛難耐,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中部攝護腺癌初診病患逾3成半都已骨轉移,這是重要警訊,為何美國攝護腺癌發生率第一名,不到5%為骨轉移?主要是國人對攝護腺癌不夠了解。裘坤元指出,攝護腺癌成因與遺傳、西化飲食有關,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PSA抽血檢測,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男性提早在40歲檢測,早期發現接受正規治療,不但可以控制疾病,還能即早恢復正常生活、增加存活率。裘坤元說,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慢性發炎有年輕化趨勢,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取其諧音,盼透過定期舉辦健康醫療講座,幫助民眾及醫療從業人員,認識並了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的成因、治療及預後,並積極推動社區衛教及攝護腺癌篩檢,早期診斷疾病,守護民眾及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