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手麻
共找到
128
筆 文章
-
-
2023-05-11 醫療.腦部.神經
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
腦中風(Stroke)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總是來得讓人的措手不及,甚至被當成「只是太累」直到倒下的那一刻。為什麼會腦中風?「腦中風」是腦部的血管出現「缺血」或「出血」的狀況,當腦部血流不穩定,就會出現急性局部功能喪失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腦部沒辦法正常運作」,因此會造成肢體僵硬、說話不清楚等功能上的障礙。 缺血性中風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出現狹窄、堵塞,通常是因為頸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而造成,血管會隨著硬化程度提升逐漸越變越窄,當整個堵塞就會造成腦中風。除了通往腦部的血管狹窄造成堵塞之外,還有一個會造成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是心臟或頸動脈管壁上掉落血栓、或是硬化的碎片,順著血流流到腦部,直接堵塞腦血管。 出血性中風腦部血管因為高血壓、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問題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造成中風的高危險因子1.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2. 攝取太多紅肉、高油食物。3. 缺乏運動習慣。4. 有抽菸喝酒的習慣。5. 習慣性熬夜。4大中風前兆怎麼看?加上「法令紋」變化更清晰腦中風最可怕的就是讓人無聲無息的倒下,不過在腦部完全缺氧之前,還是可以透過一些腦中風的徵兆來把握黃金救援時機。腦中風學會提出「臨微不亂」及FAST的四字口訣,如果發現自己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覺得「只是太累」,一定要趕快就醫。 臨(Arm):臨時手腳軟,主要會是單側手腳無力或是舉不起來。 微(Face):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 不(Speech):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 亂(Time):別亂快送醫,記下發作時間打119。在臨床上常用的腦中風症狀判斷還有「看法令紋」,由於腦中風通常會影響臉部的下半部神經,因此法令紋可能會顯得一邊高、一邊低,或是一邊比較不明顯、一邊比較深,這時候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中風前兆。除了法令紋之外,額頭上的抬頭紋、眼角的魚尾紋因為都是臉的上半部,跟顏面神經比較相關,所以不能作為中風的判斷標準。除了法令紋之外,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舌頭、嘴唇是不是變得比較難施力。懷疑自己腦中風的緊急措施 冷靜、別慌張,先找一個不會讓自己跌倒的姿勢坐下或躺下。 撥打119,跟救護車說明自己疑似腦中風,發作的時間為何。腦中風最重要的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從腦血管塞住後起算3小時,通常出現輕微症狀時,就代表腦血管已經塞住,硬撐到昏倒時,早就已經黃金治療時間,也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只要出現疑似症狀,就千萬別掉以輕心,趕快撥打119送醫。而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撥打119送醫的原因是,並非每所醫院都有治療腦中風的藥物、藥物存量也不一定足夠,因此透過119來調配醫院,才能馬上獲得所需的治療。延伸閱讀:腦中風三大前兆,出現一種要馬上就醫!蟬聯台灣第四大死因,腦中風搶救要跟時間賽跑除此之外,在等待救護車前來時,可以先找一個讓自己不會跌倒受傷的位置坐下或躺下,避免因為跌倒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同時也記得不要自行服用藥物,由於缺血性中風跟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吃錯藥可能會加重病情。延伸閱讀:難道是中風?經常手麻、腳麻的人一定要看!這是4種疾病的前兆中風會好嗎?復健黃金期是多久?腦中風代表腦部因為缺氧造成腦細胞受損,必須透過復健讓腦神經重新連結、活化。不過復健之路漫長,在過程中也會感覺無力、疼痛,常常讓人萌生想放棄的念頭。不過中風的黃金復健期是中風後6個月~1年之內,如果前期越認真復健,之後恢復的機率就越大。有幾點可以成為復健的努力方向: 要多多使用患側:雖然患側可能完全不聽使喚,或是緩慢、容易跌倒,但還是要多多使用。因為這等於是讓大腦對患側下指令,神經也會慢慢活化起來。 按摩患側增加血液循環:增加血液循環可以讓患側的肌肉、皮膚保持健康,有助於活動。 相信自己一定好得起來:腦神經必須透過不斷刺激而再生,因此保持信心持續復健是最關鍵的因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好起來,根據統計,只要在1年內積極復健,還是能恢復到能自理生活的程度。除了復健之外,中風後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顱外磁刺激術等新興手術方式,幫助刺激神經再生,可以縮短再生時間、增加恢復的程度。在復健之餘,也要注意避免二次中風的可能,除了改變上述的中風危險因子,也可以多吃一些幫助清理血管的食物,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延伸閱讀: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參考資料】健保署:中風奇美醫院:認識腦中風【延伸閱讀】 貼藥布也沒用...「肩痛」原來要按腋下!睡前按30秒,促淋巴流動助排毒
-
2023-05-02 醫療.骨科.復健
手麻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疾病!「4大手麻原因」教你對症改善
出現手麻的時候,你會選擇甩一甩、忽視它繼續工作做事,還是想趕快解決這個討人厭的問題呢?其實手麻看起來是小問題,卻反映了神經出現的狀況,配合不同的症狀、部位,或許能揪出干擾生活的疾病所在!手麻原因有哪些?不同部位代表不同意思!「麻」是一個包含不同面向的感覺,但通常都跟神經敏感程度的變化有關,可能是因為受損而導致神經變得比較不敏感,或是因為持續被刺激而比較敏感,產生的原因跟詳細的症狀都會不太相同。「麻」代表的意思 變得不敏感:鈍鈍的,變得像腳底的死皮一樣沒什麼感覺,或是像戴了透明手套一樣,變得怪怪的、有如隔了一層膜。 變得太敏感:被電到的感覺、像被針刺,像被火燒到一樣刺刺痛痛,或是像有蟲在爬一樣,輕輕碰到就會痛。而手部神經分佈精細,每個位置連結到的神經都不同,因此根據不同的酸麻部位,就可以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拆解手麻原因、教你舒緩辦法!腕隧道症候群:手腕+拇指、食指、中指酸麻,是睡覺手麻的最大元兇「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腕部的屈肌側腕束帶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正中神經會經過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尤以前三指為主,因此會覺得手腕跟前三指酸麻刺痛,嚴重時連手掌都有可能疼痛。而腕隧道症候群會因為手腕彎曲而加重症狀,因此在晚上睡覺時症狀通常會更明顯,因為手腕容易不自覺的彎曲,導致睡一睡被麻醒。如果常因為晚上手麻而睡不好,很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跟腕隧道症候群很像的「肘隧道症候群」除了俗稱「媽媽手」的腕隧道症候群之外,肘隧道症候群也會造成手腕、手指的酸麻,不過位置會換成無名指跟小指,可以分辨一下自己酸麻的位置來判斷。腕隧道症候群舒緩辦法 手麻那隻手的手掌往上翻,像要跟人擊掌一樣往前伸,直到手肘伸直。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後壓,數10到15秒。 同樣手肘伸直,只是手掌改成往下,一樣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頸椎病:手麻一路從頸部沿著手臂到手指,睡覺時愛舉手另一個容易在睡覺時造成手麻的原因,則是「頸椎病」。頸椎病包含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退化狹窄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壓迫到神經而造成手麻。因為頸椎病造成的手部酸麻感還會伴隨疼痛、無力,有時候可能會拿不住東西,不過通常都只有單側,同時會是從頸部一路延伸下來,算是比較好判斷的疾病類型。不過如果搞不清楚到底是單純的肩頸酸痛還是頸椎病,也可以觀察自己睡覺時喜不喜歡「舉手」,如果把手高舉過頭才覺得躺起來比較舒服,或是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總是維持舉手姿勢,就很有可能是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舒緩辦法 直視前方,讓頭往右邊傾倒,像要躺在肩膀上。右手繞過頭頂壓左耳,讓頭可以更靠近肩膀,停留5秒再換邊。 坐在椅子上讓頭往後仰,像是想盡可能去看身後的東西,覺得到極限就停,維持5秒。接著低頭向前,看自己的胸口,但不要聳肩,一樣停留5秒。 四個方向為一輪,可以重複10~15輪。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雙側麻木、痛感對稱,像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如果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手麻,代表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神經,因此會有比較明確的疼痛感。通常會集中在末梢神經,例如指尖、手掌,但通常也會同時包含下肢的疼痛,不單純只有手麻。末梢神經炎的麻木感就比較特別,雖然跟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麻木感一樣都集中在末梢神經,但還會有一種「被包圍」的疼痛、刺痛感,像是戴上內面有刺的手套跟襪子的感覺。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的手麻舒緩方式 建議直接就醫。自律神經失調:怎麼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手麻還加上疼痛敏感、呼吸困難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會造成手腳感覺異常,不過通常會同時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手麻的原因,加上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舒緩方式 試著改用腹式呼吸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但更建議直接就醫尋求協助。【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手麻腳麻4大問.林頌凱醫師著:《不開刀,治頸椎》【延伸閱讀】 想靠染髮遮白髮,卻越染越白?白頭髮是頭皮老化嗎?白髮5大QA藥師一次解答
-
2023-04-02 名人.林頌凱
常換枕頭為什麼還是會落枕?名醫揭長期落枕5特徵及病痛原因
許多人都有過一覺醒來,突然被落枕襲擊的經驗,那種痛楚常令人完全無法低頭或是轉頭。事實上,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每到夜晚帶著緊繃的情緒、沒有刻意放鬆過的身體入睡,自然睡眠品質不太好,引發落枕。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落枕,不免怪罪於睡姿不良、枕頭高低的問題。突然換了新枕頭的確會提高落枕風險,但究其背後真正的主因是:頸部肌肉使用不當導致勞損。像是白天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無意識的聳肩打電腦、滑手機姿勢不良形成烏龜頸,都會造成頸、肩、背的肌筋膜僵硬,甚至頸椎與胸椎交接處容易卡住,而在某天可能因換枕頭、睡姿不良觸發了落枕發生。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常有患者問我:「我不知道換了多少枕頭了,為什麼還會常常落枕?」落枕從字面上看來和枕頭有關,實際上兩者的關連性不大。我常和這類患者說:「常常落枕不是枕頭出問題,而是我們的頸椎有問題。要做的事情是治療頸椎,可不是更換枕頭就能解決的。」落枕其實是長時間頸椎傷害的警訊。建議常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從過往的臨床觀察,落枕不完全只發生在臥室,有不少人習慣在客廳沙發小憩午睡,更有甚者當作一種人生享受,殊不知不當姿勢已對頸椎形成壓迫,風險更高。落枕,在西醫的正式醫學名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就中醫範疇則稱為「失枕症」。源於頸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急性痙攣、拉傷,當身體姿勢歪斜,以致左右兩側的肌肉一邊過度伸長、另一過度縮短,頸部肌肉使用不當,長時間處於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肌群疲勞損傷,引起肌肉出現保護性收縮的急速痙攣,進而產生疼痛,以及轉頭、後仰的動作受限。因發炎反應在睡眠期間持續累積作用,枕頭、睡姿與夜半低溫問題,往往只是觸發落枕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外,落枕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也有密切關係。落枕有幾個特徵:1.突然發生2.通常在單側患部3.有一固定痛點4.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5.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頸椎在支撐頭部重量的同時,還承受著動態活動時的扭力,長年勞損將可能導致角度變形,以及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的提早退化現象。因此,別再把落枕當作常見的身體小毛病,頻繁落枕絕對是頸椎病正在傳遞的警訊。未妥善治療狀況將愈來愈嚴重,若有手麻、反覆落枕的情況,還是要盡速就醫諮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這種罕見淋巴瘤 竟會讓血液變稠、引起頭痛?
當血液變濃稠、中風、頭痛,一般人多會認為是三高問題引起,或是壓力太大造成,事實上,有一種很特殊的罕見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簡稱WM)也會引起這些症狀。據國外統計,此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到三,推估台灣平均1年有20至50名病患,這些病患正面臨健保用藥選擇不多的窘境。亞東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指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屬B細胞淋巴瘤家族,它會分泌一種免疫球蛋白,分子較為巨大,被稱為「巨球蛋白血症」,「華氏」則是指發現這種疾病的瑞典醫師Jan Gösta Waldenström,他在1944年發現這種罕見癌症,因此以他的姓氏命名。出現這些症狀 誰會想到是淋巴瘤?當病患罹患此種癌症,由於免疫球蛋白愈長愈多,除了有發燒、淋巴腫大等一般淋巴瘤症狀,還會產生血液濃稠現象,一旦血液過於濃稠,便容易引發中風,病患也常出現頭痛、手麻等神經內科症狀,甚至是流鼻血、視力衰退或失明,須靠血液檢查才能揪出病灶。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患因人數稀少,加上症狀沒有很明確,診斷較困難而不易發現。以往在治療上選擇不多,主要是以化學治療搭配標靶治療為主,但實際上必須針對不同的基因型變異對症下藥,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針,才能真正幫助病人。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 增治療新希望「近來醫界已找到一個明確的細胞突變,還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余垣斌解釋,科學家發現在B細胞淋巴瘤的成長過程中,有一種BTK(布魯頓氏酪胺酸激酶)的蛋白與其生存息息相關,若使用BTK抑制劑,便能破壞B細胞淋巴瘤的生存鏈,多數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患用藥後,都有不錯的反應效果,成為病患重要的治療選項,年紀較大、較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的病患最為適合。不過,目前在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方面,若要使用新一代BTK抑制劑,多數病患還是無法納入健保給付行列。余垣斌認為,站在醫師的角度,當然是希望病人可以用到最適合的藥。當已證明新一代藥物能為病人在治療上帶來更好的效益,的確應考慮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可以得到更多幫助。許多病患聽到罹患華氏巨球蛋白血症,便感覺運氣很差,充滿恐慌,余垣斌希望病患不要選擇逃避,只要願意接受治療,也有機會可望重獲新生。👉🏻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1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術後轉頭困難、肩頸緊繃?3方法緩解肌肉與關節硬化
頭頸部腫瘤的病人在治療後,常會抱怨整個頭部不能動,肩頸很緊繃,甚至騎摩托車時,連稍微轉頭看後照鏡都覺得很吃力;開口講話與吞嚥咀嚼出現困難,造成有口難開的情況。當病友進行手術、放療或化療後,很容易出現患部周遭纖維化、關節攣縮、張口或吞嚥等問題。因為頸椎是上臂神經根的出口,當肩頸軟組織變得很緊繃時,容易影響到肌肉、血管與神經組織的活動度,不僅患者頭部轉動受限,還會出現手麻與肩頸疼痛症狀,甚至會發生偏頭痛和暈眩。咀嚼困難需尋求牙科外,顳顎關節僵硬則可透過復健運動緩解。該如何緩解頭頸癌治療造成肌肉與關節硬化問題,讓脖子和肩膀恢復正常活動,建議可以嘗試以下的方式改善。1.改善患側肩膀內、外轉動①準備一根棒子,用患部的手從背後握住下半部,再舉起另一手往後握住棒子上端,往前拉來帶動患部的手,可增內轉的角度,至少維持10到15秒,重複五次。②把身體靠在牆邊,雙手在身前握住棒子,健側邊的手開始往患側邊推動,這時患側手會覺得緊繃。在過程中,患側邊的手要加夾住腋下來完成推動,持續15秒到30秒,來回五次。2.放鬆顳顎關節①針對張口困難,可利用手指和中指,一起在耳後的下顎骨處往前帶,嘴部同時張開,顳顎關節會因此往前帶動。②做下巴周邊阻力訓練,嘴巴微微張開,用大拇指撐住下巴左側,但嘴部在受力下仍維持在前方,然後再換手做右側的訓練。接著可用食指施力下巴的前方、後方,下巴的四個方向輪流按壓,每次3到5秒,重複五次。3.改善頸部緊繃透過上斜方肌運動來改善頭頸部的緊繃。先用左手碰觸頭部右側,輕輕把頭部往下壓,約15到30秒,然後換邊進行。若是無法透過上述方式緩解,症狀嚴重的個案建議到復健科、耳鼻喉科、牙科或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尋求進一步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6 醫療.骨科.復健
講手機、搬重物…小指無名指麻又痛!「手機肘」嚴重恐致肌肉萎縮,日常預防4招
小美是一位房屋仲介,這天她來到我的診間:「李醫師,我右手小指跟無名指三不五時都會麻,很不舒服,特別是晚上還會麻醒!請你幫我看看吧!」「有沒有注意到做什麼動作會麻起來呢?例如轉脖子?或是做家事的時候呢?」小美:「我想想…有哦!最近接某一位客戶的電話,比較龜毛的那種,都講很久的手機,講完後都會麻起來耶!」我幫小美詳細做了神經及理學檢查,頸椎神經並沒有明顯的壓迫症狀,倒是發現手肘內側凹陷處敲擊會引發手麻,我也操作軟組織超音波,讓她看到了自己手肘處腫脹的尺神經。「妳的問題是手肘處尺神經受到壓迫,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另外有個一般民眾熟悉的名稱叫做『手機肘』, 還好妳並沒有手無力和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積極復健就可以改善。我們來討論一下治療的方案吧!」除了講手機,「手機肘」也常見於職場中長時間彎曲手肘講手機的朋友,偶爾會有小指、無名指麻痛的情形,往往是因為尺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因為手肘長時間彎曲,會把手臂的尺神經過度拉伸,時間一長,容易造成尺神經壓迫與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小指、無名指、手掌前臂麻痛,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這種病好發於長時間手持講手機者,所以又叫做手機肘。尺神經壓迫久了還會導致手指肌肉萎縮、無力呢!雖然藍芽耳機風行,直接用手持講手機的人變少了,但工作中需要搬抬重物(物流業、零售業)、常使用手腕(如水電、裝潢業),甚至趴著睡午覺壓久了,也都可能增加尺神經壓迫的風險,甚至晚上睡覺時壓迫久了還會麻醒呢!什麼是手機肘?導致原因為何?手機肘(尺神經症候群)是指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處被壓迫,這會引起疼痛,刺痛,麻木或痠痛。臨床上常可見無名指一半與小指、前臂的範圍感覺麻木及刺痛,手指的笨拙感(如圖一粉紅色區域),以及人們常常發現半夜睡覺時、手肘過度彎曲、重複彎曲或工作後有更糟的刺痛感。然而,如果上述症狀合併手指無力變形(爪狀手)、小鱼際肌肉萎縮(如圖二),將是更大的警訊!雖然尺神經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是由於生活、運動或是工作上過度使用、彎曲或壓迫手肘,使尺神經受到過大的壓力與拉伸,進而導致神經腫脹和發炎,甚至阻礙血液流動。一般來說,尺神經壓迫的位置最多是在手肘內側的肘隧道,此外在三頭肌、肱骨内上髁或尺側屈腕肌也有可能是壓迫點。小指跟無名指麻一定是手機肘嗎?有其他可能性嗎?另一個常造成小指跟無名指麻的原因是「頸椎神經壓迫」,如果常有肩頸、脖子痠痛,甚至轉動脖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時會有觸電感麻痛到手部就會懷疑是頸椎的問題,有時候頸椎問題跟手機肘還會一起出現,造成雙重壓迫,讓手麻更加嚴重!一般如果要進一步鑑別診斷可以安排頸部X光與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預防手機肘4招1.減少長時間的手肘彎曲,講手機每五分鐘可以換手一次,常講手機的朋友可以改用藍芽耳機。2.減少手肘的壓迫,趴睡時使用午睡枕,文書工作減少把手肘靠在桌上。3.多休息或使用護肘,將手肘活動度稍加管控,減少因反覆彎曲造成的尺神經壓迫。4.尺神經滑動運動(圖三)五步驟,改善尺神經的壓迫:首先將手向側面平伸(1),接著屈曲手肘(2)後,把手腕旋前,手指尖比向耳朵位置(3),接下來手腕背曲下,將手腕旋後,再將手腕背屈(4),手肘伸直(5),如圖所示每個動作停5秒,重複5次。肘隧道症候群麻痛難耐 得靠多元治療+復健初期保守治療包含上述肘部活動習慣的改善、伸展、適當休息,會痛醒的病人在睡覺時使用手肘副木固定(圖四),以減少疼痛發生,另外在藥物使用上,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與維生素B群,若無效則可再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新式治療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血小板濃縮液注射做神經解套術,或體外震波也都有不錯的療效。如果以上保守治療皆無效,尤其肌肉持續無力萎縮,經肌電圖檢查確認有明顯的進行性神經損傷,則可進一步考慮開刀接受肘隧道放鬆術(cubital tunnel release),術後搭配復健才能有良好的恢復。(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出處)
-
2023-02-0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脊椎骨折手術後如何自我復健?物理治療師教你三種核心運動訓練
什麼是爆裂性骨折?脊椎骨折手術後該如何自我復健?年輕人由於活動量大遭遇到外力撞擊的機率高,是爆裂性骨折的高風險族群。「肌治生活」物理治療師阿文解說著兩種脊椎骨折特徵,同時也教導術後自我復健的三種核心訓練動作,趕快打開影片來看看!物理治療師阿文說明,爆裂性骨折除了外傷,主要特徵有三種,第一種是外力直接由頭頂作用造成頸椎受傷,合併一些顱腦傷;第二種是骨折碎片位移,破壞神經,造成癱瘓的機率比較大;第三種是脊椎受傷位移,造成脊神經嚴重受到壓迫。關於手術後患者可以做哪些自我復健運動,他示範了頸椎、胸椎和腰椎三種核心訓練動作。每個動作需停留5秒到15秒,每天做15-30下,一天可做3組。物理治療師阿文也叮囑,由於術後脊椎仍不穩定,絶對切忌身體大幅度、劇烈和速度過快以及過度彎曲脊椎等的動作。想了解更多關於身體健康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脊椎骨折別輕忽!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YT肌治生活IG肌治生活FB延伸閱讀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19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
常頭暈腦脹、累累的?經常偏頭痛或失眠?假若這些症狀看過醫生又找不到原因,有可能身體缺鎂了。作為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礦物質營養素,「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初日診所吳榛槿醫師將從鎂的重要性、流失的原因,以及缺鎂會導致的症狀來說明,並教大家如何從飲食中補鎂,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報告,國人70%對鎂的攝取量不足,女生又比男生少約5~10%,是繼鈣之後攝取不足的礦物質第二名。由於鎂能幫助人體調節陳代謝、神經傳導、降低血壓、對抗發炎、改善失眠,因此缺鎂將有可能發生肌肉疼痛、痙攣抽筋、焦燥、淺眠、便祕、胰島素阻抗造成的肥胖和糖尿病等等。吳榛槿醫師指出現代人容易缺鎂的原因,始於環境使用碳酸鉀肥料、農藥、除草劑使植物缺少礦物質,加上食物烹調過度等。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如喝咖啡、濃茶、酒精、過度精緻飲食或高甜重鹹,都會干擾鎂的吸收。攝取足夠的鎂對保持身體最佳機能很重要。吳榛槿醫師建議可從深色蔬菜、堅果類和全穀類食物中去補鎂。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鎂也是抗壓的重要元素喔!原始影片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 YT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網站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IG延伸閱讀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腹部脹氣好難受?4個瑜伽體式舒緩助消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彎腰駝背好難看?物理治療師教你做個體態正直的人!
從小就被念老駝背?駝背可以矯正嗎?現代人駝背比率偏高,許多人甚至從小就有駝背現象。駝背除了帶來體態上不美觀外,還容易造成背部緊繃痠痛、發炎或手麻等症狀。物理治療師「三個字SunGuts」將根據臨床經驗為大家分析駝背的成因、如何改善、預防以及強化背肌的方法,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首先是造成駝背的兩種常見姿勢,一是手肘撐桌,一是半後躺,前者肩胛骨外翻容易形成圓肩駝背,後者長時間背部彎曲使肌肉受傷沾黏。輕症者改善之法可使用按摩球來放鬆肌肉,前者著重在旋轉肌群和菱形肌,後者則在下背兩側的豎脊肌,找到痠痛處,每次按摩30下。有些人利用整脊來矯正駝背問題,卻發現無法維持長久。物理治療師「三個字SunGuts」認為此時應該先尋求徹底解決肌肉沾黏的問題。然後再訓練強化背肌,等背部肌肉張力訓練回來之後,就較不容易復發。他最後強調一般若不是到背痛手麻程度的人,平時多做些背肌訓練如夾背運動或利用划船機訓練,都能獲得改善駝背的效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身體健康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正直體態背肌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三個字SunGuts YT三個字SunGuts FB三個字SunGuts IG延伸閱讀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素食族一日外食吃什麼?醫生親自示範怎樣吃得營養又能瘦「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11 醫療.骨科.復健
春節打掃出現腰酸背痛手不舉 醫提醒:5傷害累積地雷
除舊佈新迎春節,家中大掃除或年節吃食準備,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提醒,過節前的大量家務容易過勞,要小心不良姿勢引發肌腱發炎、關節受損、神經壓迫。建議用適當工具避免肢體負擔造成傷害,節前家務才能省力又安全。70幾歲婦人因車禍舊傷沒辦法下蹲,久而久之習慣彎腰做家事,沒想到打掃彎腰撿垃圾時突然劇烈疼痛倒地不起,送醫檢查竟然是腰椎壓迫性骨折。李信賢表示,高齡、停經後婦女要注意骨質疏鬆的風險,極容易因不良姿勢或跌倒,受外力壓迫而骨折。但不少婦女在春節期前須掃除,他建議善用輕盈工具協助,保護自己平安過春節。除身體衰弱族群,一般人也要避免傷害累積的5個因素。第一,「使用工具的重量」攸關疲勞累積程度。李信賢表示,曾有廚師求診,發現是持續使用廚具累積痠痛,引發俗稱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第二,「脖子角度」會影響頸椎壓迫神經,過度仰頭或低頭,導致肩膀痠痛甚至手麻。李信賢叮嚀,打掃天花板、氣窗或吊扇高處時,可藉椅子、爬梯加高或使用長桿清潔工具,避免過度仰頭時間。第三,人體「伸直手臂」的槓桿作用會影響肌肉受力,手伸越直肩膀負擔就越高,尤其是高過頭伸手的姿勢。李舉例,油漆工人時常手伸很高工作,容易造成肩膀棘上肌筋腱發炎,施力過大甚至會斷裂,因此要運用長桿工具,彎曲手臂降低肩膀壓力。第四,平時「彎曲腰部」加上長時間洗碗、清潔廁所,就能感受到大量疲勞,而彎腰提重物更讓壓力瞬間飆高,時常成為腰椎受傷主因。李信賢建議,若膝蓋正常,應該要背挺直,再蹲下提起重物。第五,有些人習慣跪著大面積擦地板,卻也使身體重量直接「壓迫膝蓋」,導致關節加速磨損。李建議,使用拖把站立清潔,保護膝蓋沒負擔。也補充,看似放鬆在沙發上滑手機,其實是壓迫腰椎、脖子、手腕的危險姿勢,要小心避免。
-
2022-12-3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緊實骨盆底肌改善漏尿!物理治療師教你坐姿和站姿凱格爾運動
打個噴嚏、提個重物尿就漏出來?尿失禁是許多生產過的婦女心中很尷尬的困擾,大多數的醫師都會建議做「凱格爾運動」來改善,最常見的是躺臥抬臀。然而它也有坐姿和站姿的動作,不管居家或辦公都能練習。由「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物理治療師林炳騰、林啟平講解示範,要教大家來做坐姿和站姿運動,趕快點開影片來瞧瞧!首先示範的坐姿運動,需要選一把穩固的椅子,然後脊椎挺直坐著,雙腳中間夾一顆球,再將雙腳慢慢往上抬起,配合腹式呼吸維持大概10秒,再放下雙腳休息大約20秒。物理治療師林炳騰強調這個運動的收縮與放鬆都一樣重要!接著是站姿運動,雙手扶住椅背站直,注意從肩膀、髖關節、腳踝要成一直線,配合腹式呼吸啟動核心,先做雙腳踮腳尖動作,抓到平衡感覺後再做左右踮腳尖的動作。「凱格爾運動」又稱骨盆底肌收縮運動,可以改善尿失禁、早洩,還能預防子宮脫垂,不只適用產婦,也適合所有男女老幼來做的一個很好的運動。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預防勝於治療,趕快凱格爾做起來!原始影片米蔚 Life & Health YT米蔚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電腦盯太久肩頸僵硬?五個椅子伸展動作隨時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常常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舉手肩膀痛?千萬不要輕忽以為按按捏捏就會好了,啾c物理治療師告訴你有個上半身常見的神經壓迫疾病叫做「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很容易與上述症狀混淆,如果置之不理,一旦讓神經出現永久性損傷,康復之路就會很漫長了。為了讓大家了解「胸廓出口症候群」,啾c物理治療師先簡單介紹了從頸椎到腋下的臂神經叢,包括前、中斜角肌、第一肋骨和鎖骨間的縫隙及胸小肌三道關卡,她舉例電腦族的烏龜頸體態會使前、中斜角肌過度緊繃而造成神經壓迫。更多介紹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啾c物理治療師說明神經問題的特色之一是痛點不會集中在單一點上,當你發現有一大區域麻痛,或者痛點會跑來跑去,那就可以合理懷疑上游的神經被壓迫到。影片中她還示範了幫神經減壓的保養運動,道具只要準備一條彈力帶就可以跟著她一起來學學這五個運動。啾c物理治療師說「胸廓出口症候群」絕對不是不普遍,而是它太容易被忽略了。因此,當有刺麻感但找不到痛點時,有可能是神經源頭受到壓迫了,千萬要記得及時就醫。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日常神經減壓保養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啾c物理治療師YT啾c物理治療師FB啾c物理治療師IG延伸閱讀腳踝扭傷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舒緩痠痛電腦盯太久肩頸僵硬?五個椅子伸展動作隨時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28 醫療.骨科.復健
繞膝蓋、轉脖子對身體好? 醫:錯誤姿勢更糟糕,一些常見動作不要這樣做!
冬天冷了,民眾身體痠痛情況更加明顯,一位來復健的阿伯回診時問到:我最近都照電視廣告上教的做運動,還會跟鄰居一起去公園做操,怎麼越動身體更痠痛呢?「那你平常做的運動是那些呢?要不要分享一下?」「最近覺得手腕緊緊的,鄰居說可以用兩手的手掌跟部互相敲一敲,只要每天三回,每回敲100下就好了。我最近就一直敲,結果手指頭開始變麻,到現在整個手掌都麻了!是不是血液循環不好啊?」聽到這裡,我只好搖頭了。手掌根部剛好是腕隧道的位置,正中神經經過此通道支配手掌的感覺與動作。重複的敲打導致腕隧道發炎腫脹,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手麻, 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原來不是「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錯誤的姿勢更糟糕。身為復健科醫師,我們在診間太常看到這樣的個案。 在這裡與各位分享了「一些常見的請你不要這樣做!」●按摩敲打不當的部位:身體痠痛,許多人會藉由按壓或是拍打來放鬆肌肉,然而有些地方並不適合這樣做。像掌跟、內側手肘、膝蓋後方以及小腿外上方,這些部位都是神經分佈較淺的地方,反覆地拍打撞擊會造成神經受損而造成麻脹感,如果持續不但麻脹感會更嚴重,甚至有可能最後因嚴重神經損傷,造成肌肉無力以及肌肉萎縮。若你因這些不當動作,已經有任何神經性的損傷症狀,絕對要立即停止,並求助專業醫師。平常若手腕不適或痠痛,其實可以藉由等長的肌力訓練來幫助強化握力,同時增加肌腱強度,可以利用抓捏阻力訓練來代替敲擊的方式,可以藉由抓握毛巾或是握力器,握緊10秒鐘後放鬆,做3-5回合,可以增加握力及減少腕部不適感。●快速轉動脖子:公園裡常常看到很多長者很認真的轉脖子,左右各轉上百下,甚至是快速動作,認為這樣就可以減輕肩頸僵硬及避免退化。 甚至被認為是「養生操」!其實這種訓練的方式,常合併過度頸椎椎間軟骨及小面關節的壓迫,不但沒辦法減少疼痛,反而可能導致頸椎關節退化或症狀更嚴重。頸部的痠痛常與長時間駝背,造成胸前緊繃,上背肩胛肌肉被拉長而且無力有關,為了避免旋轉造成關節摩擦、椎間軟骨壓迫更多,可以將頸部活動分成「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溫和執行:1.將手放於耳後、頸後延長,輕輕將頭低下( 想像彩虹的拋物線),使下巴往胸口靠近,若脖子後側有緊脹感即停在該位置2.將手放在下巴並上推,直到下巴感到緊脹感。3.將手越過頭並至於對側耳朵上方,將同側耳朵拉向肩膀,直到脖子感到緊脹感即停止。這三個動作都停留約30秒,重覆4-6次,可以幫助放鬆頸部肌肉並減少痠痛感。●雙手壓膝繞膝蓋:這樣的動作在所謂的保健運動中並不少見! 所謂「膝關節活動」但它根本是由臀部及腳踝來完成的。其實膝蓋關節本身只負責「彎曲」及「伸直」,若將這個動作作為保健運動的一環,可能只浪費了許多時間而得不到效益, 甚至因為不當的扭力造成膝關節韌帶扭傷、半月軟骨損傷。應該藉由大腿以及臀部筋膜伸展替代轉膝蓋,來幫助舒緩膝蓋不適。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增加大腿肌力可以降低膝蓋關節的壓力並減緩退化及疼痛,靠牆蹲可以當作初期安全又有效的運動來達到強化肌力的目標。背對牆大約一步的距離,雙手向後扶著牆後將背部、頭部及骨盆靠在牆上慢慢向下坐。可以從1/4蹲開始,一直到膝蓋彎曲至90度為止,每次停留20-30秒,反覆3-5個回合。弓箭步蹲除了增加腿部肌力外,可以同時訓練平衡以及下肢的穩定性。於站立姿勢時一隻腳向後踏,保持上半身直立並緩慢向下蹲,前腳彎到接近90度時即完成動作並交換腳,可以利用雙手扶著桌子來降低難度。●彈震式肌肉伸展:對於運動不熟悉的人在伸展時常常會做一些反覆的、彈震式伸展,不斷反覆拉動肌肉,這種方式常會觸發肌肉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反而容易造成拉傷,如要降低肌肉痠痛與緊脹感,良好的靜態伸展才能達到目標。靜態伸展方式為緩慢且持續的拉長肌肉,直到出現緊緊的感覺並維持該位置30秒、重複4次的效果最佳,每一次伸展應該都可以比上一次來的多一些,建議每天或每兩天做一次全身的伸展。動態伸展也是目前建議的方式,可以同時上下半身、多組肌群一起伸展( 如弓箭步,骨盆朝前,雙手貼合在前,手肘打直往天空拉伸,再緩緩放下),但還是要避免彈震式的肌肉延展。而以痛治痛也是民眾常會利用的手段,一些拍打敲擊或是大力的關節活動都會造成疼痛,同時降低原本的痠脹不適感,這方式就像被蚊子叮到的時候可以利用拍打來減少癢的感覺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因為一個更強烈的感覺而抑制了原本的不舒服,然而問題本身還是存在。復健科醫師常常告訴病人「錯誤的運動不但無法健身,反而傷身!」原來我們在網路上、公園裡經常看到的某些動作,是有其危險性、或是徒勞無功的!只要痠痛不適感持續存在或是更劇烈,還是要尋求專業復健科醫師協助,解決根本問題。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繞繞膝蓋,轉轉脖子?!復健科醫師請你不要這樣做!)
-
2022-12-17 醫療.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
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觀察身體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今年冬天,如果你除了手腳冰冷,還容易手麻腳抽筋,可能就要提高警覺,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天冷時容易出現的三大病症與問題:一、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二、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三、末梢循環不佳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陳炯瑜醫師分享,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沒顧好脖子,恐影響神經與血管,嚴重恐罹患「這疾病」
我們的脖子(頸椎)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所組成,這些組織關係緊密,且相互交錯,等於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功能體,並且圍繞著重要的呼吸器官、食道及甲狀腺等重要器官,只要稍稍不慎,出現任何型態或炎症等,就會影響到神經與血管,不但可能引發疼痛,甚至可能讓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內壁,出現內皮剝落而造成阻塞,形成不可逆的中風與癱瘓。 頸椎總共有7節,卻包含了8對頸椎神經,掌管著頭部以上與上肢的病變較多,如果每一節的椎間盤發生異狀時,就容易造成頸椎神經的受損,而引起相對應部位的病變。 骨頭受到傷害,脖子痠痛、手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脊椎外科主治醫師蔡宗廷表示,如果是骨頭受到傷害,會出現的問題包括脖子痠痛、手麻等現象;若是壓迫到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包括頸痛、肩痛、手臂痠痛、僵硬與無力,或者手部活動受到限制甚至手抖等。 頸椎是脊椎的最上端,也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卻最頻繁的區段。「人的頸椎必須呈現一弧形,是承載頭部的重量的關鍵。」蔡宗廷說。頸椎也是大腦神經指揮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管道,更是身體活動生命延續所需給養的通道,影響層面大,卻也往往容易因此造成誤診。 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內耳缺血頸椎病變所引發的症狀與很多病的症狀很相似,例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胸口悶等,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但卻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和內耳缺血所造成的。 不僅如此,頸椎若壓迫到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時,就會出現四肢無法自主或麻痺的現象,有時會被誤診為腦中風,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也會導致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交感神經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而被誤診。 頸椎疾病是現代社會文明病「平常很多動作都需要靠關節與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作用,來保持張力。一旦頭的重心偏向前傾,頸椎的弧度就會改變,長期以往,肌肉就容易出現疲乏而退化,進而造成頸椎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脊椎退化性病變。」蔡宗廷說明。 頸椎疾病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罹患的人數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臨床研究都指出,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層有急速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多半與經常打電腦、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閱讀姿勢錯誤、長期滑手機等不良習慣所造成。 頸椎受傷原因多,有症狀就要治療「會造成頸椎傷害的原因,除了長期不良姿勢外,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有外傷,特別是坐車繫安全帶。在門診中,經常可以發現患者是在坐車時,因車子緊急煞車,安全帶急速拉扯,而造成身體前傾,使得頸椎受傷。輕微時可能只是肌肉韌帶拉傷,嚴重時就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臼,進而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許多徵狀。」蔡宗廷表示。 蔡宗廷說,區分頸椎是退化或腫瘤、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觀察看看,如果活動時會痛,但只要休息就會改善,大部分是退化性病變。但如果無論什麼姿勢都痛,休息後也不見好轉時,就得警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轉脖子」小心害椎間盤突出! 醫曝「地雷姿勢」:看書、追劇也中 。肩膀、上手臂、脖子痛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10秒鐘完成3動作」提高救治機率
-
2022-09-03 醫療.血液.淋巴
80歲嬤被讚氣色好 檢查發現罹患「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80歲的黃太太過去常被稱讚「氣色很好」,但因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且皮膚過敏,4年前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數據異常,確診為骨髓增生性腫瘤當中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恐有更高罹患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所幸後續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如今還能照常活動。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陳志丞表示,台灣缺乏完整資料統計,若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一倍,推算骨髓纖維化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37人。陳志丞說,骨髓增生性腫瘤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且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可能因血液循環障礙,出現頭暈、視力模糊、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此病不常見,症狀也不具特異性,文獻顯示西方國家此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竟要2年時間,且超過6成患者是因為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才確診。這疾病若沒有控制、定期追蹤,除有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還可能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例,臨床上將患者依血栓發生風險區分為高危險族群(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與低危險族群。低危險族群一般採取放血治療,可降低併發症發生機會,也可能讓患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針對高危險族群,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不過,新型長效型干擾素所費不貲,加上需要長時間的使用,病人自費負擔大。台灣健保署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未來有機會改變治療狀況與疾病面貌。黃太太起初採放血治療,但太過頻繁抽血導致體力下降,無法正常生活,但又擔心拉長放血時間,可能使血液太過濃稠,增加中風風險,當時女兒查遍網路資料,還一度要帶媽媽去歐洲打針,後來才知這藥是台灣之光,不用到歐洲打,至今使用該藥已2年時間,大幅減少暈眩問題。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日前正式成立,理事長侯信安指出,將提供衛教資訊,讓病友獲得醫療新知、生活照護、醫療資源等,同時協助病患轉介,努力改善患者的治療狀況,也期許政府支持下,有更多好的藥物可以健保使用與新穎的臨床試驗能在台灣執行。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婦人罹腕隧道症候群症 長時間反覆手腕動作易得
1名40歲家庭主婦,最近右手掌指常有嚴重麻刺感,尤其煮菜手握鍋鏟時,症狀更加明顯,晚上睡覺甚至為此驚醒,就醫治療,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所幸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治療,才大幅緩解手麻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姆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他說,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多為家庭主婦、上班族、作業員,因為長時間反覆手腕動作、使用滑鼠,以及長期操作會產生震動的建築機具,使得手部正中神經受損,其他如糖尿病患者,或是女性懷孕時,因為水腫使正中神經受擠壓也容易發生。徐瑋璟說,患者若症狀輕微,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建議考慮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以這名患者為例,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僅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也能一夜好眠。他說,腕隧道症候群常和脊椎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周邊神經病變混淆,患者若出現相關症狀,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進一步找出合適的治療計畫。
-
2022-06-15 醫療.骨科.復健
女老師頸部疼痛手痠麻 醫:問題在肩膀
一位40多歲女老師,頸部疼痛數月且右手臂到手指會痠麻,曾做過熱敷、電療、牽引復健都只能稍微緩解。經醫師診斷,發現是她的肩膀長期使用過度,導致無力,以致於頸部代償造成庝痛痠麻。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詹益承說,患者常高舉右手寫黑板,舉起來的時候肩膀與頸部會有點酸;測試右肩關節活動度時,手舉高無法到正常的180度,頸部會偏右。觸診時在右肩後側有明顯的痛點,按壓時有酸軟感覺且會往手肘傳遞,判斷患者右肩早已有不明顯的疼痛,只是頸部症狀更為明顯。他解釋,常聽到肩頸疼痛、緊繃,會把兩者放在一起提,是因為兩者的症狀相似且相互影響,病患因為肩膀長期使用過度導致疼痛無力,以至於頸部肌肉開始代償往右側出力,久而久之造成頸部肌肉與關節問題。出現手麻,除了頸部神經根被壓迫外,另一常見原因其實是後肩,容易傳導麻痛至背側前臂及手背。詹益承說,找到病因後,診斷為肩關節後下關節囊與後下關節韌帶損傷,於是安排病患注射增生療法在右肩關節囊、韌帶與關節內,再搭配肩頸復健與減少代償的矯正性運動,患者的右手痠麻及肩頸疼痛有大幅度的改善。他說,頸部問題很常傳導至肩膀,故十分容易忽略肩膀的檢查治療,這時就要藉由有經驗的醫師詳加檢查並找出病因。肩頸互為因果關係,在許多其他部位也常見,比方髖膝、腰膝等,有時兩者治療其一的效果不好時,通常治療另一者後效果就會出來,所以兩者同時處理,治標也治本,復健科醫師們常戲稱這叫「標本治療」。
-
2022-04-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延伸閱讀》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真的能消除疲勞嗎?哪些人特別需要服用B群?
小張最近幾天覺得非常疲倦,上班一點都提不起勁來,同事好意遞給他一顆維他 命B群,並告訴小張:「吞一顆維他命B群可以消除疲勞。」小張看著手中的維他命B群,心裏想著:「維他命B群真的可以消除疲勞嗎?」B群複方好,還是單品好?B群中各種維他命如果各自分開服用可以嗎?營養師林孟瑜指出,若本身沒有特殊疾病或是特殊飲食的族群,不建議分開服用,生化代謝是個複雜的過程,維他命B群一起服用,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在維他命B群中,維他命B12最多被單獨製成一定劑量的藥品,其次是維他命B6,至於維他命B1 及維他命B2則很少被單獨使用。不過,若是單品的維他命B,則必須依醫師指示服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一般來說,單品維他命B的劑量會比較高,若長期過量補充,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屆時會出現全身乏力、嗜睡及體力不濟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過,這在臨床上非常少見。(推薦閱讀: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石光中指出,對有疾病的人來說,缺什麼就服用什麼是最有效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均勻攝取還是不變的原則。事實上,維他命B群主要透過食物的攝取,包括瘦肉、海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等,尤其是瘦肉類,含有維他命B群最多,平時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 群。B群 確實可解疲勞現在維他命B群也有單顆錠劑,當感到疲倦時,吞一顆維他命B群是可以的。因為人體在疲倦時,免疫及血液循環會變差,且由於胺基酸的代謝不良,神經可能發生腫脹,就像是人體在運動後,會流失一些微量元素,此時維他命B群就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可以提供身體一些適 時的補充。此外,維他命B群為水溶性,服用後,大約4-6小時即會自動排泄掉,尿液也會因此特別的黃,不像其他的脂溶性維他命A、D、E、K,維他命B群較不會在體內累積。(推薦閱讀: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哪些人特別需要維他命B群?1、孕婦:要特別補充葉酸。2、吃素者:要補充維他命B12。3、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維他命B群中以維他命B12最具有治療的功效,其可以促進神經滋養及血液循環,有助於手麻、腳麻及血液循環的改善,經常用於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的治療。(推薦閱讀:天天喝自打果汁…竟變胖還罹糖尿病! 營養師曝「1關鍵」害的:跟甜度無關)4、大血球性貧血:大血球性貧血常因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所致,進而影響造血功能。(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5、想解酒:維他命B1可以促進胺基酸的代謝, 喝酒的人常會把維他命B1當成解酒劑,有助於意識的恢復。6、肝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及肝硬化的病人,胺基酸的代謝會變差,此時若補充維他命B1,可改善胺基酸的代謝。7、神經發炎:維他命B6可以抑制神經發炎,有些人會因為骨鬆引起神經疼痛或是不明原因的神經疼痛,可以補充維他命B6達到減輕神經疼痛的效果。8、眼睛不好:維他命B2則對眼睛的感光細胞有影響作用,可以改善視力。9、口乾、口腔發炎:維他命B2對於口乾及口腔發炎的治療也很有效。(推薦閱讀:一直覺得口渴?水愈喝愈渴? 一篇看懂「哪些疾病」在搞鬼)餐後服用 效果最好維他命B群的服用並沒有太大的禁忌,林孟瑜表示,維他命B群隨時補充都可以,但餐後服用比較好,因為維他命B群本來就可以幫助營養素的代謝,也有助於吸收,不過,有些體質敏感的人,若太晚服用,晚上精神會很好,反而睡不著覺。需要提醒的是,若服用高油、高脂的食物後,最好多補充維他命B群,因為高油及高脂的食物,在代謝過程耗費較多的維他命B。另外,特別喜歡甜食的人,由於甜食多為碳水化合物,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較多的維他命B1輔助,因此,若有此類飲食喜好者,需留意B群是否攝取足夠。延伸閱讀: ·壓力大小心是維生素B群害的! 「NG飲食吃法」恐狂耗體內B群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
2022-03-18 新聞.健康知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心口好痛!我是不是有心臟病?」、「手好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其實有以上這些症狀,未必就是心血管的問題!振興醫院兼任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說,雖然要提高警覺、時刻注意身體警訊,但是民眾也不用過度緊張。現在來看看,有哪些症狀會讓你以為是心血管疾病,卻是另外被你忽略的疾病:▍ 現代人手麻的元兇-腕隧道症候群尹居浩說,因為心肌梗塞有些病患的不典型症狀,是由胸痛傳到左胸或左手臂內側麻痛,因此有些人經常感覺手麻麻刺刺的,就擔心是心肌梗塞發作。但其實現代人手麻痛最常見的是「腕隧道症候群」。那是因為我們做任何事主要都是用手來做,現代人常用電腦、滑鼠,或是在工作上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動作時,會造成手腕骨骼和韌帶間變狹窄,其在中間有一個「正中神經」,則會被壓迫而引起手麻。正中神經被壓迫常見產生的症狀是食指、中指和大拇指會產生麻鈍的感覺,有時則感覺如針刺,有些則五根手指都會麻痛。除了工作用手過度易引起腕隧道症候群以外,人體老化也容易造成骨骼韌帶硬化狹窄;另外,懷孕也容易引起腕隊道組織腫脹引起症狀。腕隧道症候群不只會引起麻痛而已,有些會因為神經壓迫嚴重而感到手無力,甚至有些患者會在半夜被麻醒,而且不侷限在左手。提醒有此症狀要趕快進行復健,因為嚴重者可能還要經過手術治療,以免神經壓迫所造成永久性損傷,從此變得手無力。▍ 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火燒心「我老是胸悶、心臟熱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了!」雖然大家都常聽說胃食道逆流症狀像「火燒心」,但是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它的症狀還真的很難跟心肌梗塞的症狀分清楚。尹居浩說,部份患者的症狀主要只有胸悶和胸痛,和心血管疾病類似,所以一定要先檢查心血管,排除心臟疾病的問題。其他的主要症狀是心口灼熱,多數患者會感到有一股火熱從胸口燒到喉頭,那是胃部酸液逆流的燒灼感,多數患者是睡著後發作而嗆醒。另外有些患者則是以慢性咳嗽、喉嚨長時間發炎、氣喘等為表現,要注意長期有腐蝕性酸性胃液經常侵蝕胃食道,還有可能會誘發癌症,所以一定要治療。 ▍ 恐慌症發作,心臟也會不舒服「突然胸悶、心跳快速、冒冷汗、無法呼吸」,許多以為自己心臟病發快死掉跑到醫院掛急症的患者,結果被診斷為「恐慌症」。藝人余天就曾經自曝恐慌症發作到台北榮總掛急診,後來醫師用紙袋教他吸吐、吸吐換氣使症狀緩解。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可尋求精神科協助。▍ 若是肌肉拉傷,不要自己嚇自己有些只是因為胸部的肌肉拉傷,可以回想病發之前是否曾有搬重物、運動拉傷等經驗,只要經復健治療,慢慢會改善。以上是為大家整理的四種可能引起「心痛」的原因,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不能輕忽,建議仍諮詢專業醫生,除了「心」之外,還有更多器官需要你的愛護與關心。
-
2022-0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低頭族小心「烏龜頸」!紅繩訓練找回正確姿勢、甩痠痛
台中市8歲蔡姓男童寫作業時常喊腰酸背痛,使用媽媽買的八字駝背矯正帶2年,效果越來越差,還出現高低肩,就醫發現他有俗稱「烏龜頸」的上交叉症候群及輕微的脊椎側彎,經接受一個半月、一周一次的紅繩治療、姿勢矯正訓練,如今脫離矯正帶,酸痛不上身,開心學習。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吳書毅提醒,想要避免上交叉症候群,最重要的是注意姿勢,盡量不要讓自己有長時間彎腰駝背的機會,若有神經症狀或肩頸痠痛等問題,建議至復健科門診尋求進一步的治療。吳書毅說,上交叉症候群源自於錯誤的姿勢,尤其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筆電工作或學童不正確寫作姿勢,讓上頸椎過度伸直、下頸椎過度彎曲,導致肌肉不平衡,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易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胸廓出口症候群、長期肩頸酸痛與頭痛,嚴重甚至會有神經症狀,如手麻、無力。物理治療師吳虹瑾指出,上交叉症候群患者首要解決筋膜不平衡,包含伸展與放鬆緊繃的肌肉、維持良好的姿勢及訓練無力的肌群。可以利用家中的網球繞圈按摩或是熱敷墊放鬆肌肉,或在專業的指導下,利用紅繩懸吊訓練,改變動作習慣。吳虹瑾說明,紅繩訓練被大量應用於姿勢不良、長期慢性疼痛、核心無力的族群,透過在不穩定的繩索上做出動作,來平衡全身的筋膜張力,不管是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工作忙碌的上班族、需要骨盆穩定的產後媽媽或退休後的銀髮族都能夠從中得到益處。
-
2022-02-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肩膀好痛怎麼辦?3個動作減緩五十肩
肩膀太痛手都舉不起來嗎?肩膀疼痛原因第1名的「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主要是肩關節囊因發炎而導致粘連,一動到肩膀就會疼痛不已。今天讓「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教大家3個動作,把肩膀沾黏拉開!在影片中提到五十肩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肩膀開始大範圍發炎的結凍期,到後來肩膀僵硬的冰凍期,以及最後開始緩解的解凍期,五十肩整個的發炎到緩解時間非常長一拖就是好幾年,不及早改善,對於生活影響很大。「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教的3個動作,較適合在冰凍期的病患,能夠有效的拉筋,加快復原速度。如果肩膀太疼痛,還是要先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以免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全身不痛痛!原始影片「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YT「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FB延伸閱讀手麻超痛苦!教你7招放鬆上肢肌肉緊繃躺著也可以練核心!一個動作有效改善腰痠背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0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手麻超痛苦!教你7招放鬆上肢肌肉緊繃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手麻的問題?物理治療師張勝傑將透過7個動作,教你舒緩上肢緊繃,改善緩解手麻症狀。物理治療師張勝傑表示,手麻的原因有分很多種,包含腕隧道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以及頸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而導致手麻,雖然這次的教學並不能夠完全取代手麻正統的醫療,但它可以幫助你緩解手麻症狀,進而促進手麻趕快恢復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頻道:點我看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改善體態、矯正駝背 彈力帶6招學起來運動抖M請進!13分鐘超強虐腹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復健科醫師也罹患雙重擠壓症候群 做6件事改善
在診間,很多病人看我使用電腦打鍵盤問我「為什麼要用墊子?」因為我的手會麻、頸椎退化,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和雙重擠壓症候群。手麻、頭痛 睡姿也歪掉隨著年齡增長,50歲以後我的頸椎開始退化,壓到頸部神經,手腕神經也變得更脆弱,產生「雙重擠壓症候群」。最初是頭痛、脖子不舒服,尤其是頭痛到需要躺著,還以為是偏頭痛、青光眼,但檢查才發現是頸椎壓迫造成。也因為脖子不舒服、睡姿歪掉,頭側向左側,導致左手麻,從手臂往手指方向延伸的麻。因為我的姿勢不對,才造成頸椎問題,不僅左手會麻,還會頭痛,剛開始我只做一些熱敷、電療,但效果有限,吃藥只是暫時緩解,後來我調整姿勢,睡覺時在枕頭上放置毛巾捲讓頸部有承托,頭與頸往前約5度微微彎曲,不要側一邊,頸椎問題才得到緩解。別過度伸展 可拿墊子撐手52歲時,手腕、手指不對勁,常常手麻,尤其左手拿手機時最為嚴重,經神經傳導檢查,證實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因為長期使用電腦鍵盤,手腕過度往上伸展造成的,於是我使用鍵盤時,會拿墊子撐住手腕,避免手腕過度伸展。手很麻時,會戴上豎腕副木(矯正支架),讓手腕擺在正中、放鬆的姿勢,避免神經壓迫、造成疼痛。腕隧道症候群發生原因,常見使用電腦久了、拿著手機追劇、玩手遊或單手支著頭睡覺等,手腕過度彎曲、過度伸展,造成手腕處的正中神經過度狹窄受到壓迫,手指頭會麻,尤其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或無名指一半所謂「三指半」延伸到手掌魚際部位會麻。打電腦玩手機 需注意姿勢在治療上,第一個就是預防,手腕不要過度彎曲以及過度伸展。復健治療依病況可採用副木、超音波、電療、雷射、打針,或震波治療、高能量磁場治療等,有助於緩解神經壓迫。避免雙重擠壓症候群上身,我做了六件事:一、謹守「睡覺頭不能歪掉、頸不能空」,有助於改善頸椎問題。二、使用3C產品時,每30分鐘就要起身動一動,做頸椎舒緩運動或伸展運動,讓眼睛適度休息。三,避免伸脖子姿勢,例如低頭族看手機、電腦族會不自主伸長脖子、下巴凸出,都易導致頸椎問題惡化。四、坐姿要正確。坐的時候先調整好椅子高度,與螢幕第一行字往上3公分平視,或與訪談者保持平視,並隨時注意姿勢,挺胸、背拉直。使用鍵盤時,手腕要有靠墊,騎機車催完油門後手腕放平。五、平時做頸椎強化運動,利用手部輕推頭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16拍後放開。六、身體不適,應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醫學辭典/雙重擠壓症候群「雙重擠壓症候群」最早於1973年由厄普頓(Upton)和麥考馬斯(McComas)2位醫師提出,他們追蹤115名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部尺神經壓迫症狀患者檢查分析,發現有81例伴隨頸部神經病變,且沿著單一條周邊神經,同時存在多個部位的壓迫現象,而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稱為「雙重擠壓症候群」。林千琳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理學碩士專長:早期療育、兒童復健、中風復健、癌症復健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總醫師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
-
2022-01-28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吃飽就想睡嗎?為什麼飯後眼皮總是越來越沈重、還時不時打哈欠⋯吃飽想睡覺 5大原因1、血液支援胃部 腦供血相對減少,胃部血液增加。2、血糖波動上升易感到昏沈、無精打采、思緒不集中。3、副交感神經興奮 相對的,亢奮的交感神經變遲緩,進入休息狀態。4、胰島素上升、食慾素下降胰島素上升、食慾素降低,導致產生睡意。5、蛋白質分解產生氮抑制大腦的清醒度。6招提神飲食 幫助維持精神那麼,吃飽後要怎麼樣幫助提神?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可藉由多喝水幫助代謝,或吃口香糖,利用咀嚼助清醒、堅果一小把,透過咀嚼刺激活絡腦部,同時補充抗氧化的好油脂,其他像是用餐搭配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吃飯時加大麥,避免血糖波動大;另外,雖然咖啡因確實能幫助提神,但也不能過量攝取,否則會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 ·喝錯咖啡小心爆肥! 營養師揭「5種咖啡熱量排行」:連續喝一個月會胖2.4kg ·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一日線上課程 教你增加抗寒力與免疫力
24節氣來到大寒,古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又濕又冷的天氣提醒大家做好保暖準備。元氣網於新年度新增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首周以「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為主題,提供影音課程及教學,可依生活作息彈性規劃個人健康學習表。精彩的獨家內容包含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藉由每天的小小動作養成健康好習慣,達到預防疾病效果。跟著動一動 改善血液循環、讓腦袋更靈光冬天總是手腳冰冷,手麻、腳麻屬於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若不加以改善,小心可能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不妨跟著運動專家做活力晨操,透過簡單的動作伸展全身肌肉、舒緩關節筋骨。接著由專業的職能治療師逐步帶領體驗桌遊樂趣,從遊戲中活化腦力、訓練手眼協調能力,達到預防和延緩失智。➤護心又顧腦,推薦這7招對身體最好:https://user88696.psee.io/3vs9cb良好健康習慣 遠離心血管疾病●飲食:用餐時間,注意天氣轉涼要多吃什麼,線上「食在美好」單元分享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食物,以及會干擾慢性病處方箋的抗凝血劑。另由毒物專家、腎臟科名醫顏宗海教導如何安全飲食,避開各種塑膠製品遠離生活毒害;平日多吃蔬果多喝水,幫助身體排除毒素。●沐浴:冬天洗澡沐浴是一大學問,注意冷熱溫差大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包括常見的NG洗澡習慣,冬天洗澡也有雷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做對!●睡眠:夜晚就寢,頻繁「夜尿」以為是泌尿系統出了問題,其實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導致失眠的元兇。長期失眠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巴金森病、精神焦慮等;想要睡得好不能只靠「自然療法」,積極就醫治療才能斷根睡眠問題。元氣健康課程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元氣網用戶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鼓勵民眾線上學習,完成2個自主運動、學會1個生活技巧、進行2個健腦活動、閱讀3篇健康知識,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新的一年,展望新年目標,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自由選擇運動方法來改善各項體能要素,在學習、閱讀、遊戲中達到復能的功用。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ye5qq●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msvb●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ypb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