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手腳冰冷
共找到
223
筆 文章
-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冬天伴隨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特別是年紀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以及抽菸病人要特別小心。根據世界或是臺灣的資料分析都告訴我們,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都會顯著上升,所以在天氣變冷時,高風險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暖、控制慢性疾病以及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冠狀動脈疾病 胸悶、胸痛為常見表現在身體警訊方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修豪指出,冠狀動脈若因粥狀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之後,冠狀動脈血流就會變少,同時冠狀動脈舒張功能也會變差,當病人運動活動時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量,會引起心臟肌肉缺氧,進而有胸骨後胸悶、胸痛現象,所以病人的胸悶、胸痛症狀若是跟運動活動有關係,就是典型的心絞痛。另外,典型心絞痛因神經支配原因,胸骨後胸悶胸痛可能會轉移至左肩、左上臂或是下巴,甚至合併喘以及冒冷汗,此外因為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可以讓冠狀動脈擴張,所以若胸悶、胸痛會因為使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而改善,就更像是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症狀。(推薦閱讀:心臟病發含「耐絞寧」舌下錠能救命? 用錯恐害命!食藥署揭正確服用觀念) 氣溫+水份補充不夠 恐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病率上升在氣候方面,李修豪補充,秋冬季節時,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交感神經活化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當冠狀動脈痙攣收縮,會造成冠狀動脈更加狹窄,進而壓迫冠狀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內皮受傷,加速血小板凝聚造成血塊;而交感神經活化時,會造成心跳加快及血壓上升,而導致心肌耗氧量上升,容易引起病人心絞痛症狀;血液黏稠度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造成血液纖維蛋白原以及膽固醇濃度上升,加上水份補充不夠,也是容易造成血小板活化凝聚造成血塊,因此當遇到氣溫快速下降時,禦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避免脫水對冠狀動脈疾病病人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現在全球都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極端溫度變化又快又大,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除了氣溫太低之外,氣溫太高或是氣溫變化太大都是跟冠狀動脈疾病惡化有相關性,因此當遇到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冠狀動脈疾病病人都要特別小心。(推薦閱讀: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冠狀動脈疾病可預防 日常生活這樣做冠狀動脈疾病是可以預防並可以治療的,李修豪提醒,平常大家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有抽菸習慣的人要快點戒菸,有症狀時盡早就醫,當有心臟缺氧症狀時,就開始好好使用藥物,當使用藥物還是有症狀就考慮接受心導管檢查治療手術。(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另外,當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建議一般人要避免過度強烈活動,建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以及高風險病人,要注意保溫、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適當補充水分。  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天冷喝熱飲、熱湯小心致癌! 醫曝「中標6大症狀」:台灣人飲食惡習害的 
-
2021-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營養師教怎麼吃能禦寒
冬天到了,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手腳開始變得冰冷,特別是長輩們,因為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新陳代謝變慢,加上不少人罹患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氣溫驟降,畏寒、手腳冰冷、疲倦等狀況就找上門。想要調理冬天手腳冰冷現象,可從飲食、運動、保暖等五方面著手改善。1、足夠熱量吃完東西都會感覺熱呼呼的,這是因食物的產熱效應,所以過度節食、熱量攝取過低,會使血液循環變差,讓身體感到寒冷。建議民眾應正常進食,將體位(過輕、正常、過重或肥胖)依個人活動度(輕度、中度、重度),乘上對應的數值(20-35),就是我們一日所需熱量。例如:60公斤的人,BMI為20在正常範圍、輕度活動,每日的熱量需求則是60×25為1500大卡。2、足夠蛋白質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熱量,容易讓人感覺暖和,比較不會造成血糖波動,建議每餐至少攝取2至3份蛋白質,每份蛋白質為190㏄豆漿、三指寬的肉、一顆雞蛋、板豆腐3方格,像胃口較小的長者,經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不妨在點心時間喝杯豆漿、牛奶,或吃豆腐、雞蛋都有幫助。3、辛香料少量辛香料,除了刺激食欲外,也可以擴張血管,讓我們感覺血液循環變好,譬如薑、薑黃、蒜、辣椒、胡椒都可以在料理或熱湯時適量添加。但要注意,辛香料是讓人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增加散熱,假使在整體熱量不足的狀況下,指望多吃辛香料保暖,是不正確的。4、運動冬天氣溫低,本來就會帶走人體的熱量,可是很多人一到冬天反而關在家不想動,缺乏運動的狀況下,血液循環不好,自然比較難維持較高的體溫。因此,建議民眾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運動,強度因人而異,但有年紀的長輩可以做到有點微微出汗、感覺身體暖和即可。5、注意保暖人體最容易受寒之處,就是頭部、脖子、肩膀、背部、膝蓋、肚臍及腳底,因此冬季禦寒,這幾個部位要注意保暖,穿到讓身體感到暖呼呼,有點快出汗就對了;平時也可以多泡腳,增加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
2021-12-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冷怎麼穿都不保暖?專家曝身體4部位是關鍵
時序進入年末,天氣也愈趨濕冷,但卻有不少女孩「愛美不怕流鼻水」,喜歡穿著會露出小蠻腰的兩截式短版上衣出門,展現身體曲線。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不只容易受寒流鼻水,更可能造成腰痛、腹痛等問題。氣溫驟降,各種保暖措施也紛紛出籠,像是厚外套穿上身、隨身攜帶圍巾或手套,甚至是帶著暖暖包來取暖。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時至冬季,特別需要加強保暖的部位包括:1.頭頸部頭部如果受寒,血管一收縮,血壓就上升得很快。而頸部因是六條陽經通過之處,現在人經常打電腦、滑手機,血管與肌肉都很緊繃,一受風寒自然容易血管收縮,造成疼痛,因此醫師建議可戴上帽子、圍巾保暖。另外,如經常受鼻子過敏所苦,可嘗試用吹風機(溫度勿感覺燙,適中即可)吹頭後方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可有效改善。2.上背部這地方是心肺所在地,膀胱經也會經過上背部。身柱穴、肺俞穴和大椎穴也在這個地方,如受風寒可能會有類似鼻子過敏的症狀、如流鼻水。經常鼻塞的人可輕按上背的肺俞穴,略有改善效果。3.腰部不少人喜歡穿兩截式的短版T恤,大秀小蠻腰,就算寒流來也沒在怕。中醫認為,露出腹部會讓肚臍「吃風」,容易造成腹痛或腰痛。因此建議冬天還是避免露出腹部,讓寒氣入侵,特別是女性,恐加劇經痛。4.足部現在人生活緊繃,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容易冰冷,嚴重時甚至會抽筋。建議可抹一些含有薑或乳香、沒藥的精油,或是雙腳泡一下加了生薑的熱水。(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2-0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手腳冰冷睡不著靠喝酒、電熱毯暖身?醫揪NG保暖行為
全台急凍,各縣市猝死、中風、車禍,取暖不當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層出不窮!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大家各有多種保暖、取暖小撇步,但是,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喝酒暖身 恐誘低體溫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一般認為喝酒好像可以暖身,但其實也不是很適當,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電器產品當心燙傷 冷熱不敏感者要謹慎此外,使用電器產品,如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這樣長時間的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使用暖暖包 避免長時間皮膚接住坊間較常見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拆開後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是使用的時候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但睡覺的時候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所以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推薦閱讀: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至於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NG使用電器 10要點須注意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包括:1、插頭及插座鬆動,因接觸不良產生火花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2、插頭因長期使用或所在環境潮濕而容易累積塵埃或水分,使原本分開的兩極形成通路,造成積污導電現象而短路著火。3、電線經綑綁後,通電時產生的熱量無法逸散,致使電線溫度升高而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4、電線因不正確的拔除插頭方式,致使內部銅線斷裂或半斷線,造成電流經過時產生過熱或電氣火花,使得導線絕緣及周圍可燃物起火燃燒。5、電線因長時間使用或重物重壓,致使老化或破損,造成短路著火。(推薦閱讀:火災發生躲浴室、濕毛巾摀口鼻是錯的? 消防署授「正確火場逃生」)6、電線受拉扯、擠壓、尖銳物固定等因素,造成絕緣損傷、短路著火。7、室內配線因包藏於室內裝潢中,易因老舊未更換或破損,而發生意外。8、冷氣機、電風扇、電暖器等,因季節性而長時間使用的電器產品,長年未經妥善保養及未注意其使用壽命,電零組件老舊損壞而易生火災。(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9、延長線因同時裝接功率超過600W之高功率電器,過負載造成大量電流流通而引起高熱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10、使用電暖器烘乾棉被或衣物、發熱電器距離報紙或衣物等可燃物過近,使用瓦斯爐或電熨斗等發熱電器時,疏於看顧或中途離開等原因,造成電器周圍可燃物起火燃燒。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
2021-12-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腳底就是身體的「解毒地圖」!足部按摩師的「超級排毒穴道」:一天10分鐘,分解體內脂肪
痠痛、生病、手腳冰冷全是因為體內氣血不暢、毒素堆積所造成,而「腳底穴位」,集中了全身臟腑組織對應的反射區,也是打通氣血、讓堆積的毒素能徹底排出的重要開關!編按: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若有感到疼痛,或是發現有硬硬的腫塊,所對應到的就是你身上器官變得虛弱的信號。只要按對與臟器連接的位置,就能輕鬆排出潛藏的毒素,改善不適症狀,不需要特殊工具,只要按壓穴位10次,一天10分鐘,就能養出超強抗病力!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那就是「腳底穴道」。刺激穴道後為什麼能改善身體狀況呢?所謂穴道,指的是位於骨頭附近,末梢神經集中的部分。只要刺激位於皮膚深處的穴道,就會透過末梢神經傳達至與那個穴道相對應的臟器,因此能達到活化該臟器的功能。此外,藉由刺激穴道,能夠促使腳部血液與淋巴液的肌肉幫浦作用效能提高,也能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地將堆積在體內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推除。再加上,Matty式腳底按摩一開始會先刺激與解毒息息相關的腎臟與膀胱對應的穴道,在那之後,再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刺激相對應的穴道。若腎臟或膀胱的功能變弱,即使好不容易刺激了穴道,也很難將不必要的老廢物給排出體外。但若事先刺激腎臟與膀胱的穴道,就能以尿液的方式將它快速的排出體外。實際上,在我按壓這些穴道或進行按摩後,透過尿液來達到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量,比一般狀況下的排出量還要提升許多的實驗數據。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身體狀況的高度效果。除此之外,用這個方式也能有效改善水腫、促進分解體內多餘的脂肪,所以也有打造身體曲線的效果。請務必利用按壓腳底穴道,維持健康與保持美麗吧!超級排毒藉由按壓所有的解毒器官來瘦身!總是瘦不下來,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代謝產物堆積在體內所致。這裡,就要用這個「超級排毒」來刺激身體與解毒相關的所有器官的對應穴道,打造成為易瘦的身體。此按摩會將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完全排出,也能達到健康與美肌效果。按壓順序左腳開始: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❹小腸 ❺左腳的橫結腸 ❻降結腸 ❼乙狀結腸 ❽肛門 ❾輸尿管 ❿直腸接著換右腳: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❸肝臟 ❹小腸 ⓫上行結腸 ⓬右腳的橫結腸 ❾輸尿管 ❿直腸從左腳開始進行按壓!❶大腦:由上往下刺激腳的大拇趾趾腹位於腳底大拇趾趾腹的就是大腦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將大拇趾以縱向分成4個區塊,各區塊重複按壓10次。❷腦下垂體:大拇趾趾腹中央按壓到底為止位於腳趾拇趾趾腹正中央的就是腦下垂體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外側對準穴道, 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左腳時,做完步驟❷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❹❸肝臟(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位於右腳小趾的延長線上,腳趾根部的骨頭下方,手指拇指指腹對準的範圍就是肝臟的穴道。將此處縱向分成2個區塊,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處對準穴道,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上往下滑動。❹小腸:用2根手指的第2關節按壓著滑動將腳底按照長度分成約4等分,從上面數來第3個區塊,以中趾為延長線分成一半,位於外側的就是小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與中指第2關節,對準穴道往腳跟方向按壓著滑動至腳跟前方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⓫❺橫結腸(按壓左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內側往外側按壓著滑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左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內側往外側滑動至小趾根部的骨頭下方。❻降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從步驟5橫結腸的穴道右端開始,至腳跟硬的部分上方,手指自然停止的位置為止,就是降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5的按壓方式,由上按壓著往下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❼乙狀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6降結腸的穴道下端開始,至內側腳踝下方的膀胱穴道前方為止的區塊就是乙狀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6的按壓方式,由外側按壓著往內側滑動。❽肛門(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垂直按壓到底為止位於步驟7最後抵達的乙狀結腸穴道左端的就是肛門的穴道。此處沿用步驟7的手勢,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❾輸尿管: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從膀胱穴道的上方開始,至內側腳踝的後方凹陷處為止的範圍就是尿道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❿直腸:從內側腳踝開始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至腳踝上方10公分處從內側腳踝上方開始到上方10公分處為止是直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至此,左腳按摩結束後,再換右腳按照步驟❶〜❹、⓫⓬、❾❿順序進行按摩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從這裡開始!⓫上行結腸(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右腳的小趾延長線上,從腳跟的上方開始往腳趾方向前進,到手指自然停止位置的範圍就是上行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由下按壓著往上滑動。⓬橫結腸(按壓右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11上行結腸穴道的上方開始,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為止的範圍,就是橫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並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外側往內側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 最後在右腳進行步驟❾❿解毒小建議依照吃飯時的姿勢與水分的攝取方式來左右是否不易變胖在吃飯時,稍微用一點技巧,就能讓自己不易變胖。首先就是姿勢。若用往前頃的姿勢吃飯,就會壓迫到肚子(胃),讓消化變得不良,胃消化的食物停留在為中,導致變胖。吃飯時,要將肚子伸直。此外,若在吃飯時攝取過多水分,會造成唾液分泌減少,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吃飯時儘量不要攝取水分,若要攝取的話,建議在飯前或飯後再飲用。書籍介紹腳底按摩 身體排毒地圖 :一目了然的反射區對症按壓圖典,治痠解痛、修復臟器,從頭到腳改善所有不適與常見病症!作者:Matty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8/26作者簡介Matty:腳底按摩師。在台灣學習腳底按摩,有20年以上經歷。以台式腳底按摩為基礎,融合世界各國的腳底護理方法,發展出獨特的「Matty式腳底按摩」,可以快速而有效解決現代人常有的腳底問題。讓許多人認識腳底的奧祕,也經常傳授各種在家就可以做的健康小祕訣,深受日本眾多女明星及演藝人員的信賴。經常各種透過演講與課程,面對面教授各種可以幫自己按摩腳底和腳底護理的方法。著有《Matty式足穴10分鐘解毒按摩》《看DVD學Matty式足穴解毒按摩》等。延伸閱讀: 孤獨死指南》妹妹獨自一人在家中過世...呂秋遠:決定「獨居一輩子」該做的10個準備
-
2021-12-04 該看哪科.皮膚
發熱衣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但不少人皮膚卻開始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發熱衣吸濕放熱 非人人適合穿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表示,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因此,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 4種情況不適合著發熱衣 應另尋其他保暖方式李孟穗建議,有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等狀況者,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1、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2、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3、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4、冬季癢: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李孟穗說,臺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很方便脫除。 機車族禦寒 防風外套比發熱衣有效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穿雪靴不穿襪 易致長甲癬或足癬另外,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李孟穗表示,靴內溫度高,若本身已有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等問題,就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臺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甲癬或足癬。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李孟穗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如果腳趾甲有黴菌,掉在襪子裡,襪子可常常汰換,但鞋子很少洗,容易成為黴菌溫床,反覆穿、反覆感染。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又將轉冷;12月4日、5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 禦寒保暖 多件式穿法很重要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及長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禦寒保暖的重要性,像是帽子、圍巾或絲巾、口罩、手套、輕便發熱保暖材質、微貼身、多件式穿法(可依溫度調整穿著)、襪子及軟質止滑的包鞋。(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熱湯、熱食勿超過攝氏65度 保持空氣流通在飲食方面,喝熱湯或熟食取暖,避免超過攝氏65度;維持722(7天、2次、2遍)原則量血壓;遵守「慢、熱、起、穿、行」生活原則;定時服藥,不隨便增、減藥物或停藥,及門窗關小與空氣流通的同時,小心室內使用電器及瓦斯,都是急遽溫度變化下自我保護的方法。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抗寒8要點 出現不適立刻就醫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多喝水、均衡吃、情緒要穩定:適量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且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另外,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 4、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較為安全。 5、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定期量測與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7、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8、有症狀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
2021-11-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提醒氣溫驟降保暖3要點
氣溫急速下降,因心絞痛、心肌梗塞至急診的病人增多!醫師提醒,天氣變化與發病也有相關,心血管相關疾病者應固定服藥並注意保暖。高危險群 天冷出現症狀應就醫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急診醫學科游秉勳主任指出,時間就是生命,35歲以上有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史者、三高病人、過度肥胖者,平日應定期健康檢查、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配合醫囑服藥,天冷時注意保暖,降低急性發病的威脅,當發生心臟不適、胸口悶痛、呼吸不順時,千萬別大意,應趕緊至急診就醫。(推薦閱讀:心臟病發作不只會胸悶、胸痛! 醫曝「非典型症狀」更致命)氣溫驟降 喝冰冷飲、情緒起伏大易誘發心胸不適對於心胸痛相關疾病發病與天氣寒冷的關聯,在中醫也有相關論述,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古籍《金匱要略》中「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指的是胸部突然產生悶痛,嚴重時,可能放射到後背肩胛區,造成胸口疼痛、呼吸困難。因此,中醫觀點認為,天氣驟降,喝冰冷的飲料或突然情緒起伏過度時,胸中陽氣無法布輸造成,都容易誘發心胸不適。另因心主血脈,一切血液循環的中樞在於心,當心臟推動功能降低,無法將血液推動到四肢末端時,易造成手腳冰冷,尤以高齡族群須更加注意,先天的陽氣因年紀大漸漸耗弱,天冷時會更為虛弱,若有突發的狀況,比較無法及時應變。(推薦閱讀:手腳冰冷、痠麻小心「恐怖健康殺手」! 醫點名7大高危險族群)保護身體健康 日常3點要做到該怎麼保護身體,避免狀況多?賴博政建議:1、即時添加保暖衣物,天氣有變化盡早添加衣物,容易手腳冰冷者可添加毛帽、圍巾,睡覺時可酌加襪子。2、保持充足精神、情緒穩定、適度休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情緒大起大落,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油脂類等。(推薦閱讀: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3、運動前先暖身,身體暖機後再運動,運動完須注意收操與擦汗,避免立刻休息或喝冷飲。延伸閱讀: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
2021-11-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養生主補腎!中醫教你按摩穴位益氣活血、抵抗寒冷
立冬剛過,時序進入冬天,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陽氣潛藏、陰氣轉盛,作息上建議調整為早睡晚起的生活形式,儲存能量,以備來年所需。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提醒冬天好好補益調養,來年才能健康不病。由於冬氣內應於「腎」,因此冬天就該補腎,腎氣足才能保健康、不衰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中醫五臟中「腎」這個臟腑掌管人體的泌尿、生殖、內分泌和腦等部分的功能,腎氣不足會出現容易疲累、四肢無力、牙齒鬆脫、髮白、骨鬆等症狀,女性也容易發生月經週期不規律、經血量少、經期短等體虛表現,下頜長痘、痤瘡、水腫、頻尿也可能是腎氣不足或腎的排毒不足所引起的。黑色入腎 益氣活血還能抵抗寒冷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對應於五色中的「黑色」,所以黑色食物對於腎有滋補修護的作用,陳建宏建議,可以多吃這些黑色食物。黑芝麻補肝腎,益精血,內含豐富鈣質又可助排便、治鬚髮早白;桑椹補益肝腎,滋陰補血;黑棗補虛補血、補脾胃;黑豆補腎,補而不躁,利水,消腫;黑木耳活血化瘀、通經脈。除了黑色食物,也可吃一點溫補的食物來補充熱量,特別是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趁此時候吃些溫性食材,像是麻油、薑、紅棗、桂圓、堅果、核桃等來暖和身體。陳建宏介紹2道用黑色食物入菜,適合補腎的粥品:1.黑芝麻粥黑芝麻與米飯一起熬煮,黑芝麻所含油脂補可讓幫助排便順暢,同時它還具有補腎、滋補、烏髮、通便、解毒等功效。本料理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功效。2.核桃仁粥核桃仁與米飯一起熬煮,核桃仁具有補腎、溫肺、潤腸作用,對於腰膝痠軟、大便秘結有良好功效。本料理有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功效。早睡晚起 按摩穴位解決夜尿、手腳冰冷《黃帝內經》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可以在早上8、9點太陽出來後再至屋外吸收陽氣,建議可從事太極拳、八段錦或走路等溫和運動。腎氣不足的人容易有畏寒、夜尿等問題,冬天從暖被中起身,也容易發生血管急速收縮、跌倒等意外。腳是人的第二心臟,容易畏寒的人,可於睡前溫水泡腳或穿襪子保暖;夜尿頻繁的人則建議晚餐後少喝水,睡前2小時更要避免飲水,同時可透過穴位按摩來舒緩。1.太溪穴位置:腳踝內側凸起骨頭,和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適用:腎虛、腎炎、腰背痠痛、足底痛、夜尿。2.關元穴位置:肚臍正下方4指幅寬處。適用:下腹部虛寒、腰痠、手腳冰冷、腹瀉、頻尿、月經不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10 該看哪科.皮膚
天氣冷讓肌膚乾燥出問題? 掌握5大因素養出雞蛋肌
隨著節氣立冬已過,氣溫也變低,肌膚會容易出現問題,是大家所熟知的氣候轉換時期,但肌膚出現乾燥問題,不僅僅是因為氣候轉變的關係,引起脫皮、起屑,只要對症下藥,對肌膚持之以恆的保養,也能有效地緩解這些現象。一、氣候變化天氣開始轉涼時,皮膚的血管收縮、毛孔緊閉、汗腺、皮脂腺的活動力減弱,因此皮脂分泌相對地減少,肌膚就會變得乾燥起來。而乾燥的皮膚,會讓表面沒有水分、表面粗燥,對於在外的抵禦能力也會相同的降低。建議可以多喝些牛奶、豆漿,多吃些蔬菜水果來補充水分,並減少紫外線的曝曬。二、紫外線的曝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其實對於肌膚的傷害極大,間接影響到肌膚的細胞,本就乾燥缺水的肌膚,在紫外線的照射之下,更加速缺水,肌膚缺水的時間久了,就會加速老化並帶來細紋。建議可以外出的時候擦上防曬,並且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保持睡眠足夠6至8個小時。三、過度清潔天氣冷時,皮脂、汗腺會逐漸地減弱強度,若還是沿用著夏天的清潔用品,過度的清潔把保護臉部的角質層都洗掉了,水分就容易在臉上過度的蒸發。大家都待在空調裡的辦公室,脫皮跟流失水分的現象更為明顯。建議在洗臉時,可使用保濕度或抗敏感溫和的洗面乳來取代,當然後續保養的程序一樣也不能缺少,多喝開水,即可降低水分流失的可能性。四、血液循環不佳容易手腳冰冷、身體變冷之後,血液的回流速度變慢,肌膚就會進入惡性循環的狀態,皮膚也會變得跟著粗燥。建議可以使用熱敷臉部的方式促進臉部的血液循環,但要提醒各位,熱敷之前必須要把臉部卸妝、清潔乾淨,避免沒清潔乾淨的髒污再次阻塞毛孔。五、年齡增長其實水分的缺失,保水力下降,跟年齡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如年齡增長後,新陳代謝不如過往,再加上季節變換、氣候乾燥,更加重了皮膚的流失跟失衡。建議可以多食用一些維生素如蔬菜、水果,來提升免疫力,最後一提,還是要多喝開水來補充水分。
-
2021-11-07 該看哪科.皮膚
綿羊油夠油夠保濕能解決冬季癢?皮膚科醫不建議
氣溫逐漸轉冷,不少人會選擇吃鍋、喝酒、洗熱水澡來取暖,但皮膚較敏感的人,可能因此加劇乾癢問題,出現「冬季癢」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建議,不要在睡前喝酒或吃刺激性食物,症狀輕微者可透過基礎保養減緩不適;嚴重者除了基礎保養,還需要藥物治療。冬季癢常見於小腿前側、手臂後面、背部等容易乾燥部位。潘企岳說明,秋冬氣溫較低,導致人體的汗腺跟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的水分減少,自然比較乾燥,而油分減少則會讓皮膚的水分更容易蒸發。加上冬天濕度較低,皮膚水分蒸發得更快,嚴重會造成乾燥性濕疹、缺脂性皮膚炎,讓原本就乾燥的皮膚變得更癢。「冬季癢」症狀較常出現在年長者身上,潘企岳解釋,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逐漸變得乾燥,產生如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而先天性魚鱗癬病患也會因天氣變化導致症狀加重。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冬季癢,還是其他皮膚症狀?潘企岳指出,冬季癢主要發作的部位在小腿前側、手臂後面、背部等,較容易因氣候乾燥、濕度降低而感到搔癢;若是其他皮膚狀況,膚質外觀會比較粗糙、有皮屑,沒有光澤;若嚴重到變成濕疹,甚至會有龜裂、滲出液的狀況,皮膚看起來如乾旱裂開的稻田。不少民眾認為近年溫度變化劇烈、空氣品質不佳,一到冬季,乾癢症狀更加嚴重。潘企岳說,溫度變化確實會加重冬季癢的症狀,但空氣汙染與過敏性問題較為相關,過敏患者除了皮膚問題,通常還會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像鼻子過敏、眼睛過敏(過敏性結膜炎)、甚至氣喘等。避免高溫沐浴、別用含皂清潔用品,洗完馬上擦乳液。潘企岳指出,有許多患者冬天的時候很愛高溫沐浴,「沖熱水沖很久」,他建議洗澡水溫度勿過高,也不要洗太久,且一洗完澡就要馬上擦乳液,不然皮膚好不容易吸收到的水分就會蒸發。醫師也提醒,「不要用含皂性的產品洗澡。」例如肥皂因去汙力較強,相對會讓皮膚變得比較乾,「身體較乾燥、不油的部位,不一定要用清潔用品」。建議洗澡時可避開皮膚乾燥處,適當清潔出油部位即可。另外,因癢感而用力搓皮膚、衣服質料不佳等,也會加重冬季癢症狀。藥物雖能立即止癢,做好保濕才能避免復發。醫師強調,已經出現冬季癢的民眾,基礎保濕一定要做好,嚴重者還要搭配抗組織胺藥物及萬用藥膏。他說,其實濕疹治療並不難,擦藥就可緩解,但做好皮膚保濕才有加乘效果,因為發病主因之一為角質層不健全,導致皮膚乾燥,因此加強皮膚保濕、讓角質層健全、提高皮膚防護力,才能減少發病機率。藥物方面,醫師會開立口服止癢藥或濕疹外用藥,情況嚴重者需吃口服類固醇及接受其他相關治療。睡前喝酒暖身,血管擴張恐讓冬季癢更嚴重。另外,有些容易手腳冰冷的人,會在睡前喝點紅酒,讓身體產生熱度後,暖暖的比較好入睡,但潘企岳建議有皮膚症狀的人,不宜在睡前飲酒,因為睡覺時蓋著棉被,高溫會使皮膚變得乾燥,若睡前還吃刺激性食物或是喝酒,會讓血管擴張,冬季癢症狀更嚴重。除了上述生活習慣,潘企岳說「放鬆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有些病患的皮膚症狀是因壓力大、心情緊張引起,因此,保持身心愉悅也很重要。皮膚保濕訣竅水乳液+油乳液 先補水、再保濕冬季癢病患要擦乳液保濕,但市面上有各種乳液,該怎麼選擇也是一門學問。許多長輩認為綿羊油夠油夠保濕,但潘企岳不建議,因綿羊油是液態油,抹起來很油膩,比較推薦帶點水分的乳液。潘企岳表示,病患可以自身皮膚乾燥程度來選擇:●輕微者:可用「含水量」較高的乳液。●嚴重者:用「含油量」較高的乳液。●皮膚已龜裂者:建議可先擦一層含水量較高的乳液,之後再疊擦含油量較高的乳液,這樣既能補水、又能保濕。
-
2021-11-07 養生.聰明飲食
防血管硬化、解手腳冰冷 營養師教吃得暖又不怕胖
天氣冷颼颼,三五好友開始相約吃鍋、同事團訂熱飲下午茶,吃暖但也怕吃胖。營養師建議,鍋物湯底盡量清淡,並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也可搭配辣椒、蔥、薑等辛香料提味暖身。冬季喝熱飲、吃水果需注意糖分攝取,亦可多攝取含鐵食材,增加體內血液循環,讓手腳不冰冷,吃得飽暖也不怕胖。女生易手腳冰冷,薑黃、胡椒、肉桂入菜可改善。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冬季食材包括蘿蔔、芥菜、萵苣、山藥、大白菜等,其中芥菜富含維生素K,可避免鈣離子附著血管導致硬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體質較寒者可攝取羊肉、薑、蔥、山蘇、南瓜、肉桂等溫和食材,並選用老薑入菜提味;體質較熱者可選用較辛辣的嫩薑。營養師宋明樺指出,冬天想要吃得暖,添加辛香料可提升體內新陳代謝,包括生薑、辣椒、大蒜等,其中辣椒素可讓身體發汗,包括紅辣椒、墨西哥綠辣椒皆有相同功效。她建議,腸胃道較敏感的民眾,可將辣椒、生薑入菜煮熟降低刺激性。不適合吃辣的民眾,可改用大蒜,不僅具有殺菌功能,亦能促進血液循環。宋明樺表示,咖哩中常加入的薑黃、胡椒等,有助於體內燃燒能量,提升體溫,而肉桂內含有肉桂醛,也可以協助產生熱能,女生容易手腳冰冷問題,肉桂入菜或加入咖啡皆有暖身功用。動物性含鐵食物,搭維生素C促進吸收,增進血液循環。許為捷指出,補鐵可增進血液循環,鐵質來源分動物性及植物性,又以動物性較佳,包括牛肉、羊肉、豬肝、蛋黃等含鐵量高;植物性包括豆腐、黑木耳、香菇、芹菜、菠菜、韭菜等含鐵量也高。她提醒,攝取含鐵食物時,也要搭配補充維生素C,如奇異果等,才能增加鐵質吸收,也應避免喝茶、咖啡,阻礙鐵質吸收。吃較寒食材,可與蛋白質一起烹煮,中和寒性。有些民眾體質寒,不適合大量「進補」,許為捷建議,四神湯適合剛入秋冬食用,裡頭含有山藥、茯苓、蓮子、薏仁,在營養學上屬於平性,不會太過燥性,可適度進補。若要選用竹筍、白蘿蔔等較寒的當令食材,可以與蛋白質一起烹煮中和寒性,像是白蘿蔔排骨湯、山藥排骨湯等。除了蔬菜,水果攝取一樣重要。宋明樺表示,冬季水果包括草莓、葡萄,以及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橘子、柳丁,而蓮霧、棗子、小番茄等咀嚼感佳,且糖分較葡萄、草莓低,民眾想減重也有助控制食欲,而一年四季皆有的芭樂、蘋果也是不錯選擇。吃鍋不胖法則先煮菜、後煮肉 地瓜、芋頭取代飯麵天氣一涼,民眾愛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麻辣火鍋,這四種鍋堪稱熱量排行榜「四大天王」。宋明樺表示,這幾類鍋物雖美味但偏油膩,不建議常吃,建議應選擇清淡湯底的蔬菜鍋、昆布鍋等。另外,醬料選擇也很重要,豆乳醬、沙茶醬、胡麻醬等熱量高,建議可改沾醋、蘿蔔泥等。至於火鍋料,像培根牛、貢丸、油豆腐、凍豆腐、百頁豆腐等熱量也很高,建議少吃。宋明樺表示,若晚餐想吃火鍋,盡量少吃飯、麵或冬粉,可用菜盤內的地瓜、芋頭等澱粉取代。小資族想自煮,可多吃芥蘭菜、茼蒿、空心菜、菠菜等。若無法天天開伙煮三菜一湯,亦可煮鍋湯當晚餐,像是玉米蘿蔔排骨湯,湯裡頭用料要豐富,即可維持熱量又有飽足感。民眾吃鍋時,常會多吃肉和青菜,許為捷表示,西醫常說「能量守恆」,即便羊肉爐、當歸鴨等都是優良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但吃過量就會胖,仍應適量攝取。煮鍋除了挑選清淡湯頭,烹煮順序也很重要,建議先煮菜、後煮肉,避免煮肉後湯底含過多油脂,用餐也盡量搭配無糖飲料,飯後可喝普洱茶、山楂茶解膩暖胃。
-
2021-11-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令進補吃羊肉爐、薑母鴨?記得加蘿蔔、大白菜防口破、便祕
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冬,也是冬天的開始,民間習俗會在此時進補,作為一年辛勞給身體的犒賞,以恢復元氣。但現代人平時就大魚大肉,營養過剩,有必要再進補嗎?入冬的保養,不應只在飲食方面,生活作息、正確運動、勤於保暖,都是讓身體平安過冬的要件。天氣漸漸轉涼,轉眼又到了24節氣中的「立冬」。在台灣,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但究竟該怎麼補?中醫師表示,台灣民眾體質普遍偏濕熱,建議以涼補為主;且如果有出現便祕口乾舌燥睡不好的問題,代表補過頭上火,可以適量添加白蘿蔔、大白菜等滋陰通氣高纖的食材,幫助身體平衡。台灣濕熱,常見「痰濕」體質,過度吃補徒增負擔。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古代中醫理論主要發展於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地區,當地氣候偏乾冷,居民普遍屬於「陽虛」體質,常見症狀包含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有氣無力等,體質虛弱因此較需要進補,也才有補冬的傳統。不過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不但沒有進補的需求,還常見「痰濕」體質,代表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過度吃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現代人虛寒者少,羊肉爐、麻油雞易吃到口破、便祕。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也指出,近日天氣轉涼,許多人開始大啖羊肉爐,結果來到門診表示自己口破、便祕,且整晚沒睡。這些前來門診的多屬於體質較熱的人,吃了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等,反而傷身。常見的補品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都屬於溫補。她說,養生進補原則應是「虛者補虛、寒者補溫陽」,但現代人營養好、穿得多,也大多待在室內,身體虛寒較少,除非真的出現手腳冰冷或是剛生完病,否則一味吃補氣血、溫陽的食物,只會熱上加熱,而未補到缺乏的部分。白蘿蔔能行氣、通氣,天麻可調理大腦,都是涼補食材。不過,冬天難免會有想吃鍋、羊肉爐的時候,若真的想吃,瞿瑞瑩建議可添加蘿蔔、大白菜、豆腐、木耳等較滋陰潤燥的食物。尤其白蘿蔔有行氣、通氣的效果,古語也說「冬吃蘿蔔、夏吃薑」,添加蘿蔔可以健胃消食,減少因寒冬包緊緊,氣血不通的現象。周宗翰也表示,中醫有「腎藏志,肝主謀慮」的說法,認為肝和腎可直接主宰大腦的思維和智力。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腦力使用的反而比體力多,適度使用中藥補益肝腎、充養骨髓,維持腦髓的正常功能,也是很不錯的補冬方向。因此他建議,常用腦過度的人也可多吃「天麻」料理,不僅可調理肝腎,也是很好的涼補食療。另外,除了以食療方式補身之外,也要維持早睡早起的起居作息,且盡量不要吃生冷食物,如此一來才能潛藏陽氣,符合中醫所說立冬後「養藏」的原則。中醫推薦補冬料理天麻什錦飯材料:天麻10克、白米100克、雞肉30克、胡蘿蔔50克、香菇1朵;醬油、黃酒、白糖,各適量。作法:將天麻浸泡1小時左右,使其柔軟。接著,把雞肉切成碎塊,胡蘿蔔洗淨後切片,香菇泡軟後切絲。最後,將備妥食材與洗淨的米一起入鍋,放入醬油、黃酒、白糖和清水,加熱煮成軟飯即可。●每日吃一次,午飯或晚飯皆可。天麻燉烏雞材料:天麻15克、烏骨雞1隻;薑、鹽、黃酒、味精,適量。作法:烏骨雞洗淨,在鍋中加入適量的薑、鹽、黃酒和清水,開大火煮滾,轉文火將雞肉燉至熟爛,關火保溫,最後放入天麻續燜20分鐘即可食用。另可酌加香菇和枸杞增添滋味。●天麻需先浸水30分鐘,待質地柔軟後再加入湯中。不過天麻不宜久煮,以免得不到應有療效。四神湯材料:蓮子、淮山、芡實、茯苓,依1:1:1:1比例酌量添加;醬油、黃酒適量;排骨(或豬腸)適量。作法:將藥材沖洗泡水後瀝掉。排骨稍微沖洗掉血水,加冷水煮到微滾,將所有材料加入鍋中煮滾,轉小火再煮約10分鐘。●四神湯屬於平穩進補的食療,可調補脾胃;若脾胃功能好,也可提振精、氣、神。
-
2021-10-29 該看哪科.婦科
冰水不是萬惡敵人!婦產科醫:喝冰水不會讓月經排不出來,更不會讓小腹變大
經痛不是病我一直認為「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並不正確。應該修正成經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因為牙痛有可能是蛀牙、牙齦炎造成,牙痛就是病啊!但是經痛就不是了,經痛往往就就是單純的痛,不是什麼子宮不好、婦科不好,更和氣虛不虛毫無關聯。經痛,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前面談過,隨著雌激素、黃體素濃度下降,若沒有胚胎著床,子宮內膜就會開始剝落變成月經。這時,身體同時會分泌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賀爾蒙,這個賀爾蒙會藉由刺激子宮收縮,排出經血,同時引發疼痛。此外,當子宮收縮的腔內壓力大於血壓時,會使血液流不進去子宮,造成子宮短暫的缺血性疼痛。就是以上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會讓超過一半的女性產生經痛,只是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主要是受到前列腺素濃度、經血量多寡和個人耐痛性所影響。也就是說經血量越多,前列腺素濃度就會越高,當然也就會更痛。但當然也有人天生神經分佈較少,對痛覺遲鈍,也就不容易經痛。經痛時,骨盆周圍痠痛、腰痠、脹氣、腹瀉等狀況也會因前列腺素的刺激而產生,這些都算是生理期的正常反應。也有部分女性經痛時,同時手腳會冰冷、冒冷汗、嘴唇發白,甚至痛到暈過去,這其實是因為疼痛過於劇烈,刺激到交感神經,使得周邊末梢血管收縮所造成,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就好像有人吃壞肚子會絞痛到手腳冰冷,或者心絞痛時會狂冒冷汗一樣。至於怎樣的經痛不算是生理正常反應呢?一般來說,經痛和經血都是一起出現,越多越痛。假設在見紅前就出現明顯且劇烈的疼痛,或是各種止痛藥都完全無效時,就需要至門診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看看是不是長了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或是有子宮肌腺症。冰水並不是萬惡的敵人雖然說經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這種生理反應卻常常讓大家誤以為經痛的人就是氣虛、體寒、身體差,需要好好進補。所以呢,這樣的說法就出現了:「我如果喝冰水,經痛會更痛、更嚴重,所以喝冰水容易傷子宮?」說真的,把喝冰水等於傷子宮,真的是扯遠了!本來就經痛的人,喝冰水的確可能會更痛,因為根據熱脹冷縮原理,冰水會造成血管、肌肉短時間收縮。反之熱敷、喝溫水則可緩解這種痛感。另外,因為冰水會讓血管暫時收縮,因此有些人會發現喝完冰水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經血量會驟減,那也是因為血流本身減少的關係,並不是月經排不出來。甚至也有人瞎扯「月經喝冰水,會讓月經積在子宮內變成長肌瘤」,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月經不會排不出來,而且月經就是血,即使排得慢身體也會像吸收瘀青一樣把經血吸收掉,不會形成肌瘤。所以,如果妳經期間喝冰水不會痛,就放心繼續喝吧!喝冰水會傷子宮是毫無根據的。歐美國家甚至也會讓產婦產後立即補充冰水、吃冰淇淋,因為早有研究指出,耐力運動後補充冰水,對於減輕疲勞、幫助恢復的效果比溫水好,而生產就是最劇烈的耐力運動啊!除了喝冰水傷子宮這種說法,妳一定也聽過這種延伸:「喝冰水會不孕!」我就曾聽聞有位新婚好友和我抱怨,她在茶水間喝冰水卻被同事阻止,並立刻告誡:「這樣小心會不孕!」其實個性內斂的她當時早已經懷孕,卻只能笑笑地點頭。其實,喝冰水真的不可能會造成不孕,當然也不會影響胎兒,更何況,冰水到胃裡早就不冰了啊!除了以上,我也想特別破解一個迷思,我曾聽女性說:「我男友說,歐美的女生常喝冰水,所以她們身材都比較大隻,小腹也比較消不下去,叫我不准再喝冰水了!聽到這,我真的很想幫冰水大聲地的問一聲:「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其實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有些人誤以為喝冰水會讓子宮受寒,身體得召喚更多脂肪來保護子宮,因而讓小腹消不去。但其實人身體是恆溫,即使喝下去肚子會感到冰涼,也不會影響體溫,而且脂肪分布多寡是基因決定,和食物溫度並沒有關係。說真的,相對於男性,女生天生皮下脂肪就比較高,尤其到了更年期後脂肪又容易堆積在下腹,如果飲食習慣不好又缺乏運動,當然小腹很難消,跟冰水並無關聯。舉一個跨國際的例子,妳想想,我們在日本或韓國用餐,餐廳總是會奉上一杯冰水,也沒觀察到日韓女生比較「大隻」啊!開玩笑的說,如果靠喝冰水就可以變大隻,那很多人幹嘛還健身練得如此辛苦?!書籍介紹書名: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作者: 烏烏醫師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1/07/28作者簡介/烏烏醫師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面能量的婦產科醫師。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延伸閱讀: 開放「AZ+BNT」疫苗混打,但已經打「AZ+AZ」、「莫德納+莫德納」的人怎麼辦?台大醫告訴你:這些人該怎麼做?如何超前部屬「第三劑」?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手腳冰冷怎麼辦?中醫分2類型,4招有助改善!
手腳冰冷對於不少人來說,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問題,不單單僅限於冬天,就連夏天也會。澄明中醫師診所郭祐睿院長從中醫觀點指出2種容易出現手腳冰冷情況的族群,並提供相關改善建議。 手腳冰冷分2類型,改善方法不盡相同。 郭祐睿院長表示,會出現手腳冰冷,主要是因為「陽虛」,促成陽虛的誘發因素包含了「陽虛體質」和「氣機鬱滯」兩種。 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如陽氣不足、體力衰弱,或是因為年紀大、貧血、不當節食等造成體溫過低,出現沒辦法溫暖身體的情況,患者容易因手腳末梢血循不佳,出現怕冷、畏寒、手腳冰冷等情形,改善需調理身體、溫補陽氣。 氣機鬱滯: 氣機鬱滯如血氣不通,或因生活壓力、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心情煩躁、無法紓壓等因素造成的肝氣鬱結,患者也容易出現手足不溫的情形,不過再心情恢復後可改善,因此改善方事也會以放鬆身心為主要方向。 手腳冰冷別亂補,中醫教4招有助改善! 陽虛體質: 在改善方面,郭祐睿院長建議,陽虛體質的患者,可透過有氧運動來調整身體,例如走路、快走、慢跑等,也可以透過搓揉脖子、背部、腰部等部位改善血液循環,藉此改善。生活及飲食上應留意均衡,可適度的吃些溫性、熱性食材,例如薑、蒜、熱湯等,並且避免過勞及睡眠不足。 氣機鬱滯: 至於氣機鬱滯型,郭祐睿院長則建議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十二點前就寢,睡眠時間以六至七小時為佳,並攝取鈣質等礦物質,也可以適度的多吃些肉桂、芹菜等香味較為強烈的食材,以助安定神經。另外也建議慎選食物,此類型的患者常見脾胃失衡的情況,飲食若太過刺激,反而可能使症狀加劇,例如辛辣、烤物、過度補養的食材就較為不利,相較之下建議可吃些溫和的食物,例如櫻桃、枸杞、秋刀魚、鮭魚、紅莧菜等食物,可以促進代謝、增強循環。 兩者通用,細微不同: 除了上述改善方法,郭祐睿醫師也表示,兩種手腳冰冷的族群皆可都過泡腳、泡澡搭配按摩的方式進行改善,可促進血液循環,同時紓解壓力及放鬆肌肉。水溫建議皆應低於40度以免燙傷,並浸泡小腿或全身15分鐘。穴位按摩則隨兩種族群有所不同。 陽虛體質的患者,建議在泡腳、泡澡時可按壓雙腳的三陰交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血海穴補陰,足三里穴補陽,一起按壓可達溫補陰陽的效果。而氣機鬱滯者則除了前述這三個穴位外,再按壓合谷穴,增加理氣的功用。 手腳冰冷亦可能為警訊,2種情況盡早檢查! 手腳冰冷雖通常無傷大雅,但也可能是較為嚴重的健康警訊,郭祐睿院長提醒有手腳冰冷問題的民眾,如有出現2種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包括了末端迅速變白或是變成紫黑色,以及手腳冰冷合併肌肉痠痛麻木。 末端迅速變白、紫黑色: 郭祐睿院長解釋,手腳冰冷合併末端迅速變白或變成紫色,這很有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患者常因太冷或情緒劇烈變化之端出現缺血、發冷、發麻的情況,包括對稱位置的手指及腳趾。雖之後會恢復血色,但假若時間過久組織可能壞死、甚至截肢。 合併肌肉痠痛麻木: 而手腳冰冷合併肌肉痠痛麻木,則有可能是周邊血管疾病所引起,此類型的族群常見於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抽菸族群等,患者也容易出現傷口不易癒合、運動後下肢痠痛、指甲變厚變白等跡象,若再加上天冷使血管冷縮,血液循環會變得更差,使得情況加劇。 提醒民眾,若有長期手腳冰冷的問題,建議可先就醫檢查是否有健康問題,並做相關的調整生活、溫補調養、症狀改善,也多觀察是否有其他合併症狀出現,如有察覺不對更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手抖是疾病的警訊?醫:通常無傷大雅,4大情況盡早就醫 .秋冬手腳冰冷、咳不停?醫教按摩、生薑泡腳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7 名人.黃軒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迷走神經昏厥」又稱作「血管迷走性昏厥」,它是人體第十對腦神經,包含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在內,又由於副交感神經正好是負責抑制血液、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所以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身體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倒。小朋友、青少年、年輕人害怕打針的機率高,且年齡愈小愈害怕打針,其副交感神經也就易過度刺激。而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厥現象在疫苗接種現埸。哪些情况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易有「情緒困擾」的人,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這是年輕人突然昏倒最常見原因,多見於「年輕女生」。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常見的症狀1.無前兆,突然發生由於潛意識中對某些事物感到疼痛、恐懼、情緒緊張等誘因下,可以在毫無前兆下,突然昏過去了。2.也有前驅症狀可能也會有前驅症狀。部分病例可有恐慌、煩躁等先驅症狀。(a) 在病人端:例如臉色蒼白、噁心、視力模糊、頭暈、無力,接著眼前一片漆黑,然後失去知覺。(b) 在醫者端:醫療人員在病人的身體表徵,看到的就是先伴有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繼而心跳隨之減慢、血壓下降、冒冷汗、手腳冰冷,意識可喪失幾秒鐘到幾分鐘。3.暈針,也是如此在接種疫苗時,心情中的焦慮、恐懼,可能會在冰冷棉花酒精消毒下,打針的針刺下,在幾秒內引致起急性壓力反應作,然後出現了過度補償的「副交感神經過度反應」。這時心跳下降或血管擴張、血壓會下降,而使輸往腦部的血液不足,而導致昏暈現象。由於是在接種疫苗打針情況下發生,我們都稱之為「暈針」,其實就是一種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的現象而已。哪些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需要看醫生?大部分的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只要平躺休息一下症狀就可以改善,這個包括了暈針也是如此,休息一下即可。但是有些病患,我們不能看到他打針的時候暈倒,就説他們都只是「暈針」而已。以下這些病史,仍然要小心評估:1.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3.高血壓4.家族成員有人曾經40歲前猝死,得排除遺傳基因,導致先天性的心律不整5.孕婦6.曾經昏厥倒地多次7.昏厥後,持續呼吸困難8.平躺休息 > 30分鐘,血壓心跳一直偏低你要怎樣預防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a) 日常生活1.少喝咖啡因/酒精飲料2.不要看太多負面新聞3.補充水分,不要空肚子去4.聽音樂、歌曲放鬆,若是看影片宜好好休息一下5.不要熬夜,要足夠睡眠(b) 當下已有昏厥前驅症狀,你當下可如此:1.緩慢「躺下來」,並把雙腿墊高2.若不能及時躺平,你也可以「坐下來」或「蹲下來」3.若仍然必須「站著時」,或已經坐下來或蹲下來,症狀仍持續,你自己可以做「身體反壓力動作」(c) 身體反壓力動作(Physical Counterpressure Maneuver, PCM )在暈厥前 ( pre-syncope ) :1.坐在椅子時,你可以「屈頸至胸口」,或頭埋在兩膝蓋之間2.你也可以「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3.站立狀態下,你可以把「雙腳交叉重疊」,並收緊腿部和腹部肌肉(d)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建議分成1.下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腳交叉重疊 (ii) 蹲下來2.上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 (ii) 屈頸 (iii) 等長握力試驗以上動作學會了,可以自救自己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也救别人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因為「身體反壓力」動作,可以减少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 39% 再發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8-20 新聞.健康知識+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醫:偏高的溫度環境會導致人體的大小病痛!
在討論冷熱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人體是一個恆溫的有機生物體,運作溫度保持在攝氏三十七度上下,差異約只有○.五度,我們量到的表面溫度大約比核心溫度低○.五度。 在一天當中,早晨六點左右我們的體溫最低,約是攝氏三十六.四度,而在下午五點時體溫高達約攝氏三十六.九度。所以,黃昏休息後如果活動減少,體溫就會慢慢降低。如果體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上,就開始有發燒的現象,如果在攝氏三十六度以下就有體溫過低的現象。因此,身體在正常情況之下,會運用各種生理反應以保持體溫的穩定。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 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終日持續不斷,意思是我們身體不斷的燃燒熱量作工而發熱,因此,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所以,氣溫只要超過攝氏三十度就會讓我們感到炎熱難耐,如果達到攝氏三十八到四十度,也就是說比體溫高二至三度,我們就很容易發生中暑或熱衰竭而危及性命。相反的,我們覺得舒適的室溫大約是攝氏十八到二十五度,這個溫度比我們的體溫低了十二度左右,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在發熱而需要涼爽,只要所處環境的溫度夠,就不需要刻意提供額外的熱源;也就是說,人體對熱的容忍度比冷的容忍度低很多。 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在夏天最舒適的溫度約攝氏二十三到二十六度(感覺涼),到了冬天如果室溫保持在攝氏二十到二十五度(感覺不冷),這樣是比較理想的室內溫度。以台灣的氣候來看,多數時候都在舒適的溫度以上,因為自己產生的熱已經很多,所以散熱對我們來講就更為重要。很多人很在意冷氣病這個問題,其實冷氣對於維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因為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所以在醫院裡、加護病房、與手術室,冷氣都很強就是這個緣故。冷氣病的產生,主要是與我們的運動不足,或冷氣清潔做得不好有關,而不是溫度冷的問題。 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 人體對冷有較高的忍受度,因此喝比體溫低二十度的水,我們會感覺涼快,但是比體溫高二十度的水,也就是接近攝氏六十度的水溫,就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我們喝冰箱裡攝氏五度到十度的冰開水,也不會有致癌的危險。其實,我們的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根據醫學研究,常喝熱飲如茶或咖啡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比例偏高,這可能是喝攝氏六十度以上熱飲的習慣所使然,也有研究認為喝熱茶甚至與胃癌相關。 我們身體的發炎反應也與體溫有密切的關係,溫度高發炎強,溫度低發炎弱,所以體溫超過攝氏三十七.五度就顯示可能有問題,超過三十八度明顯是發燒。根據醫學的研究,發炎反應跟很多疾病息息相關,包括現代人常有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與退化,所以說減少發炎是我們保持健康與養生的關鍵因素。 人體本身就是發熱工廠 我們有多會發熱呢?一般人日常代謝的熱量需求約二千大卡以上,大都以熱的形式發散出來,相當於五十公斤的水升高四十度。一天當中,身體散發出這麼多熱,如果冷卻做得不好,身體機能就會衰退而感到疲倦,也會有食慾不振的現象,因為吃東西會產生更多的熱令人受不了。尤其,我們新陳代謝的效率只有二十五%,換句話說,有七十五%所吃進去的熱量都要以熱的形式散發出去。這麼多熱跑出來,就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能力,主要靠的就是呼吸、排汗與排尿。 呼吸跟排汗都需要消耗能量,於是又得製造更多熱。所以,過熱時與其經過皮膚來散熱或者喘氣來散熱,不如直接喝冰開水或吃冰來得有效。人們在炎夏之際,都會喜歡各種冰品冷飲,這是因為有生理需求而產生心理反應。當我們降溫之後,常常會感覺心情放鬆愉快,這是因為冰冷帶來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使然。過熱效應會導致大小病痛 人體為了保持體溫的穩定有很多平衡的機制,我們的選擇並不是一面倒的保暖,或者喝溫熱水就好了,因為這麼做可能破壞我們身體的平衡機制,造成我們的生理失去應付環境變化的彈性,反而會引起很多不適的症狀 。 【過熱案例1:中暑和熱衰竭】 人在中暑的時候,會頭痛、體溫過高、噁心嘔吐、心跳過快,甚至失去意識。在這之前,如果有熱衰竭的現象,雖然意識還清楚,但是可能會有頭昏、盜汗、心跳變快,甚至抽筋的現象。 實際上,嚴重的過熱現象表現出熱衰竭或者中暑的情形,而輕度或者中度的過熱現象在初期症狀可能不明確,如果沒有注意很容易疏忽,一旦慢性化後會有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頭昏腦脹、眼睛脹痛、慢性鼻塞、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便祕、下腹脹、腰痠、皮膚或者黏膜乾澀,以及各種慢性疼痛。 【過熱案例2:女性月經過量 】 有些女性有月經過量,月經出血日數過長的現象。在我多年接觸的患者中,女性與年長者特別容易有過熱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他們的不舒服,時常被以為是身體虛寒來調理,結果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症狀。這些案例給予點滴治療以補充水分,並且降低體溫之後,通常效果很好。 【過熱案例3: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 在鄉間從事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許多都有太熱或不舒服就打點滴以補充水分養分恢復疲勞的習慣,除了補充水分恢復體力之外,冷的點滴液有讓身體降溫的效果,進而恢復活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城市裡的人們多數在炎熱的季節可以待在冷氣房裡,因此對於打點滴的醫療習慣不能理解。 慢性過熱,會變得又怕冷又怕熱 慢性過熱會使體質變成外冷內熱,也就是又怕冷又怕熱,這是因為身體過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造成體質流失、體力變差,因此四肢無力怕冷,但是內臟又處於過熱,因此很容易累,體力更差。大多數的家屬很驚訝,我說患者雖然看起來虛弱,其實是處於過熱發炎的狀態,必須要認真地降溫抗發炎,而且要避免過度給予溫熱。一般台灣的民間習慣,以為生病或身體虛弱怕冷就必須要給予熱補,其實在台灣的氣候裡,多數時候我們要擔心的是過熱加重發炎的副作用。 恆溫動物的身體會對溫度變化做出生理調整以適應環境,因此飲食的溫度也會產生生理作用。對多數人而言,一天當中多數時間都待在室內,身體會以室溫為基礎來運作,如果擔心喝冰開水或溫熱水對身體的影響,或是不確定該怎麼做,建議飲用室溫的涼水以保持中性的溫度效應。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觀察百年來人類的體溫,科學家發現一般人的體溫比以前下降了一些,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比以前增長不少。除了因為醫藥的發達之外,我們體力的消耗減少,跟著發炎也減少,身體的負擔比古人輕鬆多了。 明顯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驗血實驗室檢查得知,並據此推斷疾病的原因,但是多數症狀從不舒服到癌症,絕大多數都與低度發炎有關,卻不容易從血液得到明確的答案。醫學臨床上,通常以幾個指數(如C-Reactive Protein,Rheumatoid Factor等等)概括,以解釋低度發炎的情形。 簡單的說,明顯的發炎是「病」,但是不明顯的發炎常常只有「症」。身體各處的低度發炎無法從臨床的儀器檢驗出來,只能由間接的臨床表現作判斷,例如從心率或交感神經的症狀,慢性疼痛或慢性病的存在,或者組織慢性發炎後的黏連現象去估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不舒服,到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答案。 冷與熱的副作用與禁忌,知多少? 偏離標準體溫的冷或熱刺激,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冷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凍傷、心跳緩慢、高血壓、咳嗽、氣喘、腹痛、腹瀉等副交感神經症狀。 •冷刺激的禁忌:手腳冰冷等失溫的狀態、寒冷環境下、高血壓、心臟病等系統性疾病;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 •熱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過熱燙傷、腫脹發炎、血栓、高血壓、低血壓、高血糖、心跳過快、心臟衰弱等交感神經症狀。 •熱刺激的禁忌: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炎熱的環境下;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講座資訊不吃藥,也能搞定自律神經!求助無門的病痛、找不到病因的這裡痛那裡痛,很多是自律神經對溫度變化的發炎反應!疼痛科權威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首創,以「冷處理」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降發炎。9月5日下午2點金石堂信義店,梁恆彰醫師演講「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分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各種疼痛問題的撇步。洽詢電話:(02)23925338分機16或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uSWWJUmG4PdAxE8b7
-
2021-08-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防疫茶當水喝小心反傷身 中醫師解密「正確喝法」
自全台防疫升3級警戒以來,部分診所陸續改為線上看診,因應民眾想提升免疫力的需求,不少中藥行、中醫診所也紛紛推出防疫茶包,但有民眾天天看著新聞報導,越看越焦慮,於是每天將中藥材製成的防疫茶包當水喝,不料連日豔陽高照,竟覺得越喝越怕冷,中醫師鄭愛蓮呼籲,防疫茶雖然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但飲用不當仍會產生負面效果,若察覺身體出現異狀應立即停止飲用。防疫茶提升免疫力 腸胃較無力易腹瀉1名年約50歲的中年男子,平時工作常跑外務,身體強健,無特殊疾病,近幾個月來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相關新聞的影響,便每天將中藥材配製而成的防疫茶當水喝,想要藉此預防罹患COVID-19,不過防疫茶的配方通常以清熱、解毒的藥材為主,其中包含金銀花、板藍根等,其藥性較寒,如果是腸胃功能不佳或體質較虛寒的人,最好經醫師診斷評估後再使用。鄭愛蓮表示,依據中醫理論,鼻子和皮膚是肺的系統,就像人體的城牆,若防護系統完善、城牆足夠密合且堅固,病毒就不容易入侵人體,防疫茶的作用是使身體的城牆和防衛系統牢固,使外邪不易入侵。不過如果體內的臟腑本就虛弱,則必須先調理臟腑,使其正常運作,例如腸胃較無力的人,喝了防疫茶可能會容易腹瀉,需搭配醫師開立的處方調節腸胃系統,同時強化腸胃和免疫系統功能。注意適量飲用 早睡讓病毒沒有可趁之機至於平時該如何正確飲用防疫茶呢?鄭愛蓮說明,可將防疫茶包加入1000.c.至2,000c.c.的水煮開,每天喝1個馬克杯的容量,約400c.c.至500c.c.左右,若沒喝完可先冷藏,隔天再加熱喝,防疫茶包的配方主要是抵禦外邪入侵、提升免疫力、補肺氣、調和營衛,只要注意適量飲用,健康的小孩和成人都可以喝,若有其他疾病或腸胃功能不佳者,建議先詢問中醫師的意見,再另行調理。值得注意的是,想提升身體的防疫能力,不能只靠防疫茶,鄭愛蓮提醒,平時在家還是必須關掉冷氣,多運動至流汗的程度,透過排汗將體內毒物排出,也可挑選戶外人較少的時候,在住家附近曬太陽,改善手腳冰冷、少吃生冷的食物,像是生菜沙拉、涼拌菜,連去冰飲料也須避免,更重要的是注意避免熬夜,晚間11點起是人體內臟代謝廢物、休息的時段,應盡量早睡,讓病毒沒有可趁之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服用「清冠1號」能預防新冠肺炎? 中醫師解答 ·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解憂食材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 她從肉腳到運動迷,上癮戒不掉
從小就缺乏運動細胞,高中體育課罰球線投球,怎麼投就是碰不到框,53歲的張玉玲說,老師看她已盡力,搖搖頭勉強給了60分;大學體育課800公尺要求2分鐘跑完,只以差幾秒的成績低空掠過,總之,從小到大體育成績從來沒好看過。張玉玲是獅子座,她說許多人認為獅子座的人很霸氣,其實如果只用1個字來形容獅子座那就是「懶」。由於缺乏運動細胞,所以懶得動就更理所當然。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有次和朋友去龍潭石門山,爬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嘔吐不止,這幕慘烈的爬郊山經驗;對照現在的她,爬山挑戰百岳,甚至還參加路跑賽,朋友都懷疑「是同一個人嗎?」2張體驗券 開啟運動機緣張玉玲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是偶然,從朋友得到2張瑜伽體驗券開始。兩個人有伴,朋友拉她一起去體驗,禁不起櫃檯小姐的遊說,當場就花了8800元買下80堂課;日後漸漸愛上肢體伸展的感覺,砸下5萬元,買5年不限堂數的長期券,為的就是逼自己努力上課,最高紀錄曾經1個月上了近25堂課。上瑜伽課的同時,勉強答應朋友牛廉盛情邀約,參加每星期家族的爬山行程,每周六早上6點集合爬桃園虎頭山;她說,那時正在念世新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假日本是補眠日,「答應得非常、非常勉強」。她還記得冷洌的冬天,為趕上集合時間,5點多就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情之掙扎,至今仍記憶猶新。每周六固定爬山行程延續至今,一晃眼已十多年,初始參加者以牛家人居多,後來登山隊隊員們拉親戚、好友加入,目前已壯大到近50人規模,取名「虎嵐登山隊」,十多年來幾已踏遍桃園以北的各大郊山。加入登山隊頭一年,每周固定都走虎頭山,久了對於山上的小花小草產生興趣,於是每星期帶相機上山,拍草拍花拍昆蟲…,透過網路和達人解說,慢慢認識每株花草、每隻小蟲的的名字,再透過部落格記錄登山隊的每一次活動,同時也加深自己對植物和昆蟲的記憶。社群前輩 攝誘她挑戰百岳爬百岳從來不在張玉玲的運動清單上,且3天不能洗澡,「歐買尬~光想就全身癢」,張玉玲說,更何況她還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毛病呢!拜網路之賜,出現Plurk、Facebook等社群,陸續結識幾位爬百岳的前輩,在他們攝誘下(以高山照片引誘),原先抵死不爬的態度開始鬆動。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第1座就是合歡北峰,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等高山症,2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鐘頭,幾乎是走2步路就得休息,主辦人風飛沙說是為了讓她們幾個新人體會什麼叫高山症,而過了這一關,以後就再也不用怕了。爬百岳果然就跟吸毒一樣,1次上癮再也戒不掉,就跟很多老前輩說的一樣,太久沒上高山就會得到「低海拔症候群」,渾身不舒服,每隔一段時間總得找時間再上山去自虐一下。只要肯動 幾歲都不成問題張玉玲發現自己有心臟瓣膜疾病這個毛病,約是25歲,她問醫生會不會死人?醫生說不會,拿了藥回家吃了沒再不舒服,就沒理它。開始爬山後,一度出現身體不適,再回醫院檢查,醫師得知她每周固定上瑜伽、爬山,十分鼓勵,連藥也沒給她,讓她回家繼續保持運動習慣,等老了運動無效,再來吃藥、裝支架不遲。醫師的一席話,讓張玉玲更堅定運動的信心和毅力。隨著年齡增長,前年登雪山北峰時,張玉玲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爬山前輩們指她平日缺乏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張玉玲開始慢跑,這一跑再也沒斷過。每周二、三、五,只要空氣品質許可就去跑,跑個5到8公里,偶爾再排個連假走走百岳,不但鮮少感冒,冬天也不再手腳冰冷。張玉玲說,運動讓她獲益良多,35歲練瑜伽,38歲開始爬山,45歲上百岳,48歲開始慢跑,事實證明,只要開始動,幾歲都不成問題;許多朋友以體力、膝蓋不好等等作為藉口拒絕運動,她就會替朋友覺得可惜,「 許多事用想的永遠都很困難,能不能?行不行?做了才知道!」
-
2021-07-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病夏治,三伏貼治過敏、防染疫!注意3禁忌
●微解封後,冬病夏治,預約三伏貼治過敏、防染疫●三伏貼是藥灸,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抗病力●穴位敷貼,8成患者鼻過敏、氣喘症狀獲改善中醫有「冬病夏治」預防醫學概念,即日起可在夏天最熱、陽氣最旺的三伏天,為鼻過敏、氣喘及易感冒體質的人敷貼「三伏貼」,以防杜冬季難纏的病症,今年還有助避免染疫的效用。今年三伏貼的初伏天為7月21日,微解封後,不少中醫院所已開始預約三伏貼的治療。「冬病夏治」是指冬天天氣寒冷,鼻過敏、氣喘等過敏疾病,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病等呼吸道疾病容易發作,體質偏虛寒的人也容易反覆感冒。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表示,夏至之後,可在「三伏天」貼上「三伏貼」,增強冬天的抗病能力,讓身體代謝循環更好,能夠預防改善過敏等呼吸道疾病在冬天發作。三伏貼是流傳已久的穴位敷貼療法,黃中瑀指出,今年7月21日是初伏天、7月31日是中伏天、8月10日是末伏天,是最適合做「三伏貼」治療的日子,但也不必執著於這三天,患者可以考量時間彈性,在7、8月間空出3次時間,每次間隔7至10天到醫院接受三伏貼治療。三伏貼治療是一種「藥灸」,在夏季最熱的時候,運用陽氣走在人的體表,透過藥灸對穴位刺激及皮膚吸收藥性,可增強免疫力、抗病力,達到預防冬天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效果。黃中瑀說,敷貼所使用的中藥為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乾薑等刺激辛辣藥材,依一定比例磨成細粉並調成藥餅,再貼敷在背部穴位上,一次貼上2小時。敷貼時,皮膚會有搔癢或燒灼感,則是正常反應。黃中瑀指出,三伏貼是藥灸,基於「肺主皮毛」,貼三伏貼對應的是肺經,也就是治療屬於肺經的氣喘、鼻過敏、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及皮膚疾病。根據他曾連續三年的三伏貼門診研究統計顯示,約8成患者的鼻過敏、氣喘症狀獲得改善。三伏貼是貼在背後的穴位上,是依脈象、體質搭配穴位來貼,每個人貼的穴位略有差異。一般先貼在背後最高脊椎骨凸出下緣的「大椎穴」,再往下兩旁兩指幅的胸椎一至四椎的四個穴位,包括定喘穴、大抒穴、風門穴、肺俞穴等。其中大椎穴是陽經匯集處,三伏貼溫熱行氣會滲透進去,經絡會舒暢行氣,具有退、補氣作用;定喘穴可改善氣喘等呼吸道問題。三伏貼並非人人都可以貼。黃中瑀認為,手腳冰冷、畏寒、軟便等虛寒體質的人可以使用三伏貼,但熱性體質的人就不要貼,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都不適合採用三伏貼療法,尤其皮膚容易過敏者要特別小心。黃中瑀提醒,敷貼期間,要避免吃冰冷食物,例如冷飲、冰品、椰子水等,辛辣刺激、油炸和酒等食物也要少吃,以免過度刺激身體而上火或加重發炎等現象。●三伏貼調理注意事項1.不吃冰冷食物、禁菸酒2.敷藥當天不可洗冷水澡或游泳3.若有感冒、發燒、咽喉發炎、皮膚破損、孕婦等,都不適合三伏貼
-
2021-07-1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降低打疫苗副作用 中醫師建議事前可先用食療調整體質
為了對抗新冠肺炎,許多人都希望打疫苗,但又畏懼打了疫苗卻引起副作用,中醫師陳勇利則認為,若能依照個人的體質事前以食補方式略做調整,則可有效的降低副作用帶來的影響,而能順利的接種,對抗疫情。陳勇利指出,以氣血兩虛的銀髮族而言,常見會有頭暈、疲倦、血壓低等症狀,就可以吃枸杞、紅棗,若身體溼熱有三高的民眾,平常血液循環不理想、火氣大,則建議多吃點菊花、蓮子。若是平日喜吃冰冷食物的民眾,平常容易手腳冰冷、腹瀉,則可以吃山藥和乾薑;最後若是血瘀的人,平常少運動,容易胸悶、肢體麻木,可以多吃山藥和小茴香。陳勇利說,這四種症状使用的食材,一般在藥房就買得到,即使是平日單純用來調整體質都很好,更何況是在打疫苗前。他也認為,平常多注意身體,有問題即跟中醫師請教,把體質調到最佳狀態,不僅對自己的健康好,也能勇敢接種疫苗,使全台的疫苗覆蓋率提高,就可以迎來加速解封的好時光。
-
2021-06-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物理治療師教一「趴」除百病!從肌力到自律神經都改善
脊椎歪斜導致的症狀,只要身體朝下趴就可以改善身為一名擁有多年復健臨床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我不斷思考究竟要如何讓人健康延長壽命,而不因為年老、生病等問題而需長期臥床。最後我得到的答案是:趴姿。雖然很多人都會因此感到無比驚訝:「只要單純趴著就好了?」但相信我,要改善身體各種不適,沒有比趴著更好的方式。其實,在物理治療的領域,趴的姿勢是很常見的療法,正式名稱為「俯臥療法」(prone position therapy),多用於呼吸復健,是一種人工呼吸道照護的姿勢,可協助排痰和預防嗆咳。另外,也是一種常用於腦中風、骨外科相關疾病的復健姿勢。我曾遇過一個案例,有名患者因為雙腳無力,擔心將來有長期臥床的危機,因此來詢求治療方法。這名患者一開始連趴著都難以做到,卻在持續堅持訓練,並搭配皮拉提斯等各種治療輔助後,得到顯著的效果,最後竟然可以獨自行走。更令人開心的是,因為背肌伸展的關係,他的食量也增加了,體重不再往下掉,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不只是高齡者才有這樣的效果。不分年齡,只要每天保有健康的習慣,都能有效改善駝背、肩膀僵硬、腰痛、行走困難、慢性疲勞、自律神經失調、凸肚圓腹、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等各種身體不適。不分年齡都有效果!趴著的姿勢不只適用於高齡的久臥者,即使是現在身體尚未出現大問題的年輕人,這樣做也有效用。很多人體驗過後都反應腰痛或肩膀僵硬獲得改善,尤其是在睡眠上的變化最為明顯,變得很好入睡,睡眠品質提高了,長期累積的疲勞也漸漸消除。長期姿勢不佳,導致身體狂發警訊在這個時代,大家免不了長時間維持前傾的姿勢。譬如,操作電腦、使用手機、辦公室裡的文書工作、搭乘捷運或坐車移動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然而,大家對於這樣的前傾姿勢會改變骨骼與內臟排列的問題,卻沒有一絲警覺性。例如:脊椎歪斜後重心偏移,頸部必須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支撐重量不輕的頭部,頭部也因此比脊椎更往前突出。肩頸為了支撐頭部而負荷過重,導致肩膀僵硬。不僅如此,原本呈S形的脊椎也會變形,使核心肌力失衡,造成腰痛。變形的脊椎還會影響骨盆,當骨盆位置歪斜時,連帶影響髖關節的活動,造成行走困難。另外,脊椎是自律神經的通道,所以當脊椎的排列不正時,自律神經的運作也會因此紊亂,引起失眠等問題。姿勢不佳帶來不必要的肌肉失衡或緊繃,使血液循環不良,也會導致手腳冰冷。而且,脊椎變形還可能影響呼吸,這部分將於後續再詳細為大家說明。容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的吸入性肺炎,其實也受到姿勢不佳的影響。因為駝背使頭部向前突出,造成頭部、頸部的位置偏移,如此一來,吃東西時就會影響到吞嚥肌肉的活動,增加嗆到的機率。諸如此類的身體不適,其實都是衍生自姿勢不良的問題。因此,一旦姿勢調整好,便能改善這些不適的狀況。正確的趴姿可矯正不良姿勢我們的脊椎原本就被設計為方便彎曲的結構。因為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多是往前彎曲身體的動作,脊椎自然有向前彎曲的傾向。相對來說,伸直的需求就比較少。當我們將身體呈趴姿時,便能借助重力讓身體筆直伸展。如此一來,原本承受體重壓力的背後側邊肋骨得以舒展,胸肋關節(連結胸椎和肋骨的關節)活動變得更順暢,方便肋骨擴展。肋骨與脊椎中最容易形成駝背的胸椎息息相關。因此趴著的時候,能舒緩胸椎和周邊肌肉的緊繃,讓它們更伸展開來,可有效預防駝背和改善姿勢。身體呈趴姿時,原本承受體重壓力的背後側邊肋骨得以舒展,胸肋關節。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矯正姿勢的運動,然而,站立的姿勢受到重力影響,容易造成背肌伸展的負擔,難以保持同一姿勢。若是趴的姿勢,不需用肌肉抗衡重力,所以光是這個原因,就能更輕鬆達到矯正姿勢的目的。除此之外,從趴著到起立,一連串的動作都會使用到腹肌和背肌,所以自然而然能訓練到保持正確姿勢的肌力,可說是相當理想的運動。開始實踐!嘗試趴著看看,你辦得到嗎?對有些人來說,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但只要每天持續下去,就會感覺到身體一點一滴的變化。★若趴著的時候沒有感覺任何不舒服,持續1分鐘以上也可以!★建議在晚上睡前1分鐘進行,習慣之後,早上剛起床時也可以做,逐漸增加時間,效果更好。從30秒開始嘗試,習慣之後,維持1分鐘的趴姿。➊雙掌雙膝著地,一邊確認身體是否有不舒服的感覺,一邊慢慢向下移動,直到身體平整趴在地上。★肩膀或手臂不舒服的人,手臂可往下擺放!★腰痛或腰部嚴重前凸的人,可在腹部下方墊枕頭或軟墊!POINT:嚴重駝背、髖關節無法伸展的人,可配合身體狀況調整枕頭高度。高度不夠時可再墊一個枕頭,避免不舒服。★可雙手交疊,放在額頭下方!★臉朝向哪一邊都可以!(請朝向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向)書籍介紹書名:1天1分鐘脊椎矯正術:只要趴對就健康!拉伸脊椎╳調整呼吸╳鍛鍊肌力,全面改善肩頸、腰背、臀腿的痠痛不適作者:乾亮介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2/25作者簡介/乾亮介物理治療師、皮拉提斯教練。197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2001年畢業於關西醫療學園專門學校物理治療學科,同年取得物理治療師國家證照。任職於醫療法人寶生會PL醫院復健科,之後16年來接觸過2000名以上的復健患者。這些復健患者來自骨外科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各種病症的患者。與此同時,積極從事居家復健、學會發表、論文寫作、演講、物理治療師養成學校的兼任講師等,2012年還取得了畿央大學研究所健康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健康科學)。在日本與世界各地學會發表過30次以上的演說。取得皮拉提斯教練資格後,於2017年獨自開設預防醫學沙龍與皮拉提斯教室「REHATES PLUS」,在地方預防醫療事業與日本各地擔任研修會與研討會的講師。延伸閱讀: 不到60歲,心臟血管竟阻塞70%!婦產科權威痛下決心練「拉筋」,4招狠甩12公斤 「你們不要再救他了」林醫師的太太哭跪著拜託...一位急重症醫師最心痛的急救
-
2021-06-09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像視力小偷 定期追蹤防惡化
本土疫情升溫,許多青光眼病患擔心染疫風險害怕回診,眼科醫師昨日提醒,在疫情蔓延之際,不少病人輕忽早期青光眼的徵兆,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導致青光眼悄悄地偷走了視力。振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粹剛指出,青光眼是一個常見卻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的疾病,所以稱之為「視力小偷」。青光眼患者可能有眼壓高的狀況,眼睛後方的視神經在長期被壓迫的情況下,會造成視神經盤凹陷變大,導致視神經細胞缺損,臨床表現上就是視野缺損,看東西的範圍變窄變小,最後只剩下中間一點點的視野。青光眼又分急性、慢性,許粹剛指出,前者病患會突然覺得眼睛劇痛、看不清楚,看東西會有光暈,因為眼壓高還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腹痛、惡心、嘔吐等,可以及時就醫改善;慢性青光眼部分,比較沒有什麼症狀,正常眼壓值應為10至21mmHg,其實數值少於30病患不會察覺異樣,但這時的眼睛壓力已經非常高,必須透過定期檢查揪出。許粹剛說,臨床發現,有10至15%的青光眼患者,眼壓不高但視神經盤凹陷變大,也有細胞缺損,被歸類為正常眼壓的青光眼,醫師會詢問就診者是否手腳冰冷、循環不好,提醒需注意運動促進血流,別讓視力萎縮太快。至於青光眼的治療,許粹剛指出,藥水控制眼壓是第一步,還需要患者配合定期每個月追蹤視力及眼壓,約三至六個月觀察視野的變化,如果眼藥水控制效果不好,可能要進一步做雷射甚至手術方式,讓眼壓降到可以接受的範圍。由於青光眼為不可逆的視力疾病,能做的就是降低惡化的速度。許粹剛說,眼疾患者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等到有症狀才來求診,大概就是視野缺損到幾乎看不見的時候,因此提醒有青光眼家族史、高眼壓、年紀大於65歲、高度近視、眼球曾有外傷或接受過眼球手術、血壓過低過高、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患者,建議視疫情狀況,定期到眼科門診檢查,以獲得最佳治療時機。
-
2021-06-08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如「視力小偷」醫師:病況不可逆需定期追蹤
本土疫情加劇,許多青光眼病患擔心染疫風險害怕回診,眼科醫師今提醒,恐在疫情蔓延之際,因為病人輕忽早期徵兆,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小心青光眼就是「視力小偷」。振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粹剛說,青光眼患者可能有眼壓高的狀況,眼睛後方的視神經在長期被壓迫的情況下,會造成視神經盤凹陷變大,導致視神經細胞缺損,臨床表現上就是視野缺損,看東西的範圍變窄變小,最後只剩下中間一點點的視野;症狀初期像是開車的人會覺得,眼角餘光變得不清楚,導致駕車技術變差。其中,青光眼又分急性、慢性,許粹剛指出,前者病患會突然覺得眼睛劇痛、看不清楚,看東西會有光暈,因為眼壓高還恐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腹痛、噁心、嘔吐等,民眾往往可以及時就醫。慢性青光眼病人部分,他說,比較沒有什麼症狀,又正常眼壓值為10至21mmhg,其實數值少於30病患不會察覺異樣,但這時的眼睛壓力已經非常高。因此,必須透過定期檢查揪出。他補充,另臨床發現,青光眼中有10至15%的患者,眼壓不高但視神經盤凹陷變大,也有細胞缺損,被歸類為正常眼壓的青光眼,醫師會詢問就診者是否手腳冰冷、循環不好,提醒需注意運動促進血流,別讓視力萎縮太快。至於青光眼的治療,許粹剛說,藥水控制眼壓是第一步,還需要患者配合定期每個月追蹤視力及眼壓,約三至六個月觀察視野的變化,如果眼藥水控制效果不好,可能要進一步做雷射甚至手術方式,讓眼壓降到可以接受的範圍。由於青光眼為不可逆的視力疾病,能做的就是降低惡化的速度。許粹剛說,青光眼患者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等到有症狀才來求診,大概就是視野缺損到幾乎看不見的時候,才會想到找醫師求助,即便現在有線上看診,相關診療、檢查還是需親自就診較合適。許粹剛提醒,若有青光眼家族史、高眼壓、年紀大於65歲、高度近視、眼球曾有外傷或接受過眼球手術、血壓過低過高、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患者,建議視疫情狀況,定期到眼科門診檢查,以獲得最佳治療時機。
-
2021-05-11 醫療.自體免疫
紅斑性狼瘡好發年輕女性 小心這8個症狀
今日是世界狼瘡日,在台灣,每10萬人就有64人罹患紅斑性狼瘡,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紅斑性狼瘡好發於20、30歲年輕女性,但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得到,當臉上出現紅斑、關節痛、腎臟發炎、蛋白尿、血管炎、走路會喘、四肢水腫或雷諾式現象,如手腳冰冷、變白、變黑等,一旦持續一周以上,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查。5月10日是「世界狼瘡日」,紅斑性狼瘡疾病屬自體免疫性疾病,在台灣,每10萬人就有64人罹患紅斑性狼瘡,其盛行率約為歐美國家兩倍。李信興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女多男,由於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可能侵犯全身器官,如皮膚、肌肉、骨骼、心、肺、肝、脾、腎等,均可出現病變。紅斑性狼瘡病程具高度變化且複雜,治療亦更顯困難,規則服藥是穩定病況的關鍵,李信興說,之前有患者原本都按時服藥,但因為準備懷孕,擔心服藥傷到胎兒,因此停藥,導致病況控制不佳,反而影響胎兒發展。李信興說,治療紅斑性狼瘡的主要藥物有奎寧、類固醇等,均不會影響胎兒發育,建議應規則服藥,穩定病況後,母體才能有較佳狀態孕育新生兒。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常務理事龔麗娟本身就是紅斑性狼瘡病友,民國70年患病至今,她表示,培養良好生活型態,不熬夜、定期運動、不挑食、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吃炸物烤物、烹調方式多以蒸或燉、少吃加工食品以及多吃原形食物等,能降低紅斑性狼瘡發作機率。有的病友關節不適,不建議進行爬山等較為激烈的運動,龔麗娟指出,每日走路走一萬步也能達到運動效果。因多數紅斑性狼瘡病友的皮膚對紫外線都很敏感,若要外出運動,清晨空氣品質較佳,適合至戶外運動,但須做好防曬,可佩戴帽子、撐傘或穿長裙、長褲等,白天太陽較大,可以進行室內運動,晚上則可進行戶外運動。龔麗娟進一步表示,希望政府衛生單位,比照其他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開放對紅斑性狼瘡的用藥以及總額制度下的限制,避免讓病友們看病掛不到號,而延誤病情,加重健保負擔。
-
2021-05-01 養生.抗老養生
53歲女神周慧敏靠5招凍齡!堅持不打針整容:經過人生閱歷的美才值得欣賞
53歲「玉女掌門人」周慧敏出道超過30年,現在則幾乎是半退出演藝圈,日前她在香港音樂人伍仲衡的音樂會上擔任嘉賓,結束後興奮上傳當天表演照,看得出依舊保養得宜,凍齡美貌讓粉絲直呼是「永遠的女神」、「零P圖美女」。 凍齡關鍵1:重視清潔保濕 周慧敏在2009年與名作家倪匡之子倪震結婚後,鮮少在螢光幕前出現,只有偶爾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她運動等生活照,而多數都只上淡妝。 其實出道以來,周慧敏的妝容一直就是薄透的底妝,她說給肌膚呼吸空間,就是抗衰老的關鍵,自己最重視清潔和保濕,每天早上花5-10分鐘護膚,要上妝前更會特別敷臉,滋潤度夠才開始上妝。 周慧敏不諱言也會用抗老產品,但強調不會打針、整容,她認為,在經過人生閱歷後所流露的美,才值得欣賞,而且一個人只要是心地善良、開朗有自信,臉上自然就會有光彩。 凍齡關鍵2:運動舒緩身心 喜歡簡單生活的她,有固定運動習慣,周慧敏曾說自己很喜歡運動,只要是流行的運動都會去試試看。 自己最愛瑜伽、皮拉提斯,也常跳拉丁舞、打桌球,家中有放跑步機,一周運動1-2次,每次40分鐘左右,不會讓自己太過勞累成為負擔,但又能讓身心獲得舒緩。 凍齡關鍵3:只吃8分飽 在飲食習慣方面,周慧敏十分重視養生,每餐都只吃8分飽,少油、少糖,主要以魚類為主食、肉類吃得少;不過她也笑說難免會嘴饞,所以包包裡都會放點愛吃的零食偶爾吃吃。 凍齡關鍵4:少喝冷飲多喝熱水 除此之外,容易手腳冰冷的她很少喝冷飲,每天早上起床就先喝一杯熱水,讓身體保持暖和,夏天如果真的吃了冰、喝了冷飲,也會再喝熱水來平衡一下。 至於維他命,當然不會少,周慧敏說讓自己能有充足的營養很重要。 凍齡關鍵5:不讓自己太壓力 除了注重養生之道,周慧敏認為,心理有不好的負面情緒容易加速老化,生活作息也要維持規律,她不想再過日夜顛倒的生活,因此不刻意安排工作、不刻意曝光,不給自己太多壓力,遇到困難就積極轉念。 隨緣、簡單自然的生活,讓心富足,人自然就不會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睡眠「老化」要溫柔察覺調整!西藏抗老名醫:不喪氣、不認老,身體就能用很久.減緩更年期老化、預防骨質疏鬆?營養師完整解答:這5種黑色食物最有效.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補養氣血!「暖心暖身養生茶」這樣喝,不只暖身,也暖你的心
-
2021-04-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冷熱變化大 中醫師教4警訊察覺心臟病、3食物保養
忽冷忽熱的氣溫為急性心臟病的好發時期,中醫可以在未形成前或疾病未發作前,加以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現今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因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案例,知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什麼為心臟病要發作的前兆。第一個徵兆:常常抱怨 呼吸困難坐著時尚好,一旦平臥時,更加不舒服,現代醫學認為是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血液送出心臟,偶而伴有輕微的咳嗽,在X光片上則無發現異常。這就是心肺功能出了問題,因為肺氣不足,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宗氣化生乏源,則血液運行乏力, 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個徵兆: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常會覺得心跳過速,心搏過強,心律不規則。傍晚時比較容易覺得疲倦無力。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情志失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粘滯性,血液流暢性降低,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口唇色淡,面色少華,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第三個徵兆:大便的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除了要考慮腸胃的問題外,這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中醫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臟不斷的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心與脾為子母臟,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利。這時候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第四個徵兆:胸悶伴隨手腳冰冷手與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距離,當心臟循換不佳表現的症狀,常常是手腳冰冷,心肌缺氧則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這種通常是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腎主藏精,婦女朋友在停經之後,失去雌激素保護,冠狀動脈硬化機率增高,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出現腎陰不足的現象,包括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這是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春天溫差大,所以保護循環很重要。 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過之處,可以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氣血的循環。多吃堅果類也可預防心臟病。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改善心臟機能。每天吃10克或20克能防止膽固醇損害動脈。大蒜也是一個很好的食材,長期食用大蒜不僅能夠延緩動脈阻塞,抗氧化劑能修補破損的血管。生蓮藕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心臟血管的脆化。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宜將蓮藕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04-14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
多吃葡萄對眼睛有益!美國佛罕大學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吃葡萄對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很有好處,可能是與葡萄含有抗氧化物質有關,不僅如此,葡萄似乎也可以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進而延緩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惡化,實驗同時也對老鼠分組餵食葉黃素及葡萄,結果發現,葡萄保護眼睛的效果,遠勝單純只餵葉黃素。眼睛問題 多因視網膜及眼球壓力出狀況醫學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眼睛問題,都是來自於視網膜及眼球壓力出了狀況,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變差,造成體內自由基的破壞,導致血液循環不良,眼部的微血管通透性亦會變得不好,在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下,眼球的骨膠質便會減少,使得眼球容易變形、彈性下降,造成視力的異常;另外,自由基亦會對眼睛水晶體或視網膜等造成傷害,造成眼睛白內障、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葡萄高抗氧化 強化微血管彈性營養師李青蓉表示,葡萄皮中含有大量的多酚類物質,而葡萄籽中也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其具有強力的抗氧化及去除過氧化自由基的能力。根據國內外研究指出,花青素在體內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為維生素E的50倍、維生素C的20倍。花青素的高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能減少自由基對血管的傷害,可以維持血管的完整及強化微血管的彈性,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充足的養分透過眼球血管輸送到眼球,維持正常眼球壓力及減緩視網膜細胞的老化。此外,葡萄中的花青素屬生物類黃酮,可以增強眼睛感光物質「視紫質」的生成,而視紫質可以促進視覺的敏銳度,擴大眼睛在黑暗中的視野範圍。葡萄顧眼睛 保護視網膜、避免黃斑部病變葡萄除了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之外,其亦含有對眼球黃斑部相當重要的葉黃素,因為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是構成人眼視網膜黃斑部的主要色素,黃斑部位於眼底視網膜中央,是感光細聚集的地方,負責在視野中央提供顏色及具體細節,是眼球相 當重要的靈魂。身體所攝取的葉黃素會分布到眼睛的兩個部位,一個是視網膜及黃斑部,另一個則是晶狀體,研究顯示攝入足夠的葉黃素,有助於延緩眼睛的老化、退化及病變,不僅可以減少眼部問題的發生率,還可以保護視網膜、避免黃斑部病變。不吐葡萄皮、不吐葡萄籽 葡萄乾須留意熱量花青素為水溶性,即便吃多了,身體會自動排掉,由於其存在葡萄籽中,建議葡 萄整顆打碎成果汁喝,且最好連皮一起打、一起吃,但要注意清洗乾淨。有句順口溜「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過去大家以為只是句俏皮的話,但到了今天卻是最完整吃下葡萄營養的做法,不僅「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還要「吃葡萄,不吐葡萄籽」。李青蓉指出,若是吃葡萄乾則是更好,因為葡萄乾都是一整顆葡萄下去乾縮做的,葡萄皮跟葡萄籽都在裏面,但葡萄乾的熱量是新鮮葡萄的1倍,在吃的時候要注意熱量,不要一不小心就吃過了頭。李青蓉提及,富含花青素的水果,除了葡萄之外,一般深紫或深藍色的水果亦多含有這個營養素,像是山桑子、藍莓、蔓越莓、草莓、加州梨及櫻桃等,都是很好的花青素水果攝取選擇來源。葉黃素多吃綠色蔬菜 過量恐增肝臟負擔至於葉黃素的攝取,則可以多吃綠色蔬菜,像是甘藍、菠菜、芥菜、深綠色花椰菜及玉米等,由於其為脂溶性,所以在烹調時,最好放油下去一起炒,有助於葉黃素的攝取;在水果部分,一般黃色與橘色的水果都含有葉黃素,包括奇異果、橄欖、柳丁、綠皮胡瓜及南瓜等,這些都可供選擇。不過,李青蓉強調,葉黃素屬於脂溶性,會在體內堆積、不易排出,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天只要吃6毫克的葉黃素就足夠了,吃太多不但不會有更大的幫助,反而會徒增肝臟的負擔。延伸閱讀: ·葉黃素防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我需要補充嗎? 眼科醫點名「6建議族群」 ·葡萄含鐵量其實並不高! 改善臉色蒼白、手腳冰冷,這1類食物也是補鐵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