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慢跑
共找到
529
筆 文章
-
-
2022-02-18 養生.健康瘦身
科學實證有助「降低食慾」的5個方法:多吃含薑食物、飯前運動⋯
年假結束後,生活漸漸地回到了原本的軌道上,許多人也開始透過提高運動量、控制飲食的方式來達到瘦身效果。然而,控制飲食最難熬的部分不外乎就是降低食量時無法克制的飢餓感,即使三餐都正常吃東西,偶爾還是會感覺吃不飽、嘴饞,最後反而不小心吃得更多。VidaOrange生活報橘編輯為你整理了5個科學實證能夠抑制飢餓感、降低食慾的健康方法,或許可以幫助你減少日常生活當中不必要的進食,使瘦身的過程變得更加順利。抑制飢餓感、降低食慾健康5方法1.飯前進行運動由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所提出的研究指出,運動可以幫助快速地抑制飢餓素分泌,並促進2種能提升飽足感的賀爾蒙「多肽YY」(PYY)、「類昇糖素胜肽」(GLP-1)分泌,因此,在吃飯之前或是下午肚子覺得有點餓的時候,進行一些簡單的運動像是重訓、慢跑等,有助於幫助抑制食慾和降低飢餓感。2.多吃含有薑的食物一篇刊登在國際期刊《Phytotherapy Research 》的研究指出,生薑能夠啟動身體的多項機制,像是增加能幫助燃燒脂肪的「生熱反應」、促進脂肪分解、減少脂肪生成,同時也有助於抑制食慾。因此,建議可以在日常的飲食當中多吃一些含有薑的食物,也許可以幫助你減少在餐與餐之間忍不住想吃東西的狀況。3.採用正念飲食法,減少情緒性進食有些人會因為焦慮、壓力大而忍不住想大吃大喝,出現情緒性進食的狀況。一篇由南加州州立大學醫學院所提出的研究指出,採用正念飲食可以避免情緒性進食,當吃飯時的情緒越平穩,你就越能避免暴食行為。營養師吳宜庭也曾分享,當我們放慢吃飯的速度,用心聆聽自己身體的感受,並慢慢地品嚐食物的美味時,吃的行為就會由壓力和焦慮的源頭,轉變成充滿自信和舒暢的過程,除了可以幫助減重,也有助於改善飲食失調、憂鬱和焦慮等症狀。4.將低脂優格當作餐間點心如果你在晚餐前容易覺得餓,偶爾吃一些對身體有益處的點心其實是不錯的解決方法。一則由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所提出的研究發現,比起洋芋片、巧克力、餅乾等零食,富含大量蛋白質、低脂的希臘優格更有助於抑制飢餓感;另一篇美國貝勒醫學院進行的研究更指出,在下午時吃些低脂優格不僅可以提升飽足感,還能讓你自然而然地在下一餐吃飯的時候少吃一些東西,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因此,當你下午肚子咕嚕咕嚕叫的時後,吃一小碗低脂優格也許是很不錯的選擇之一。5.有規律地進食一則刊登在國際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當你有規律地進食一日三餐時,身體會漸漸習慣在固定時間獲得能量,即使胃裡的食物在下一次用餐前已經被消化完畢,大腦也會預期身體很快就能夠再獲得足夠的能量,就比較不容易發出「飢餓」的訊號,有助於減緩餐與餐之間出現的飢餓感。婦產科醫師Liz Lyster建議,三餐間隔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4個小時,這樣可以幫助訓練大腦在固定的時間才會感覺到飢餓,在下一次用餐時間之前,你就比較不容易覺得肚子餓或是嘴饞,忍不住想要找東西來吃。參考資料:1.《Healthline》:13 Science-Based Ways to Reduce Hunger and Appetite2.《Plenity》:7 Science-Backed Strategies to Curb Hunger※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科學實證有助於「降低食慾」的5個方法:多吃含薑的食物、飯前運動⋯⋯
-
2022-02-12 該看哪科.中醫
愛吃火鍋、應酬聚餐避不開熱量怎麼辦? 中醫教餐前餐後補救法,讓你「補瀉」減重不傷身
冬天吃鍋,小心身材胖一圈!冬天氣溫低,總覺得要吃個熱熱的食物來暖身,有些人甚至每周要吃1次火鍋才滿足;然而,小心不忌口的結果,很可能無形中囤積不少脂肪,一個冬天下來體重就暴增10公斤!「增重容易、減重相對較難」,中醫師沈瑞斌指出,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及溫和的中醫減重,過程中不用挨餓、又能達到減重不復胖的成果。愛吃火鍋小心落入肥胖陷阱 怎麼吃才能減少熱量?常聽到許多人在吃完鍋後第2天出現水腫的情形,沈瑞斌醫師解釋,這是因為鍋物中的鈉含量過高所致。而鈉含量過高容易造成胃發炎、腎臟負擔與心血管疾病,加上重口味飲食容易增加飢餓素,導致吃進更多食物,等同於掉進肥胖陷阱而不自知。那火鍋該怎麼吃才不會發胖呢?建議湯底上可選擇蔬菜、昆布為鍋底的清淡湯頭,進食的步驟可先煮蔬菜、再下肉片。肉類可選瘦肉和白肉,鮭魚及雪花肉片等油脂多,改選雞肉片或鯛魚片為佳;火鍋料也要留意,如1份餃類、豆皮、百頁豆腐等介於幾十至百卡,熱量都不低,這也是讓總熱量飆高的關鍵之一。不吃澱粉、不吃中餐 這些錯誤減肥法恐讓你瘋狂復胖以中醫的觀點來說,減肥首重「顧胃氣」,必須均衡攝取全穀類食物、蔬菜和肉,那只吃單一食物如咖啡、蔬菜、水果等,無法穩固胃氣,反而容易陷入無限循環的復胖輪迴。沈瑞斌醫師提到,臨床曾遇過「健康飲食癡迷症」的1名女性患者,2年下來嚴格控制飲食,只吃川燙青菜、偶爾吃點堅果,低度熱量攝取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引發情緒低落,一到周末假日又破功,體重像溜溜球般上上下下,最後來求醫時比減重前胖了近20公斤。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像近幾年來很夯的168斷食法其實是1種「行為矯正」,將每天進食時間控制在8至10小時以內,吃完2至3餐,其他時間不亂吃零食;飲食上盡量選擇原態食物,如地瓜、玉米、南瓜等或簡單麵食,早餐可選擇吐司夾蔬菜、蛋或起司或三角飯糰搭配蛋、無糖豆漿,蔬菜、雞胸肉沙拉等。而有的人喜歡在早餐吃很飽,中午省去不吃,這是錯誤的飲食觀念,早餐吃的好、中餐適量,晚餐應距離睡前2小時,可採行168斷食法的精髓,三餐應該定食定量。不過對於有胃病、糖尿病或大夜班工作者,168斷食法則不適用。肥胖成因有多種 中醫「補瀉」減重不傷身中醫認為肥胖的成因很多,分成脾腎虛、肝腎虛、荷爾蒙紊亂,或肝氣鬱結、痰濕等類型,其中飲食裡的油、糖份,往往是造成體內痰濕的主因。中醫說的去痰濕,同樣可運用於去脂肪。沈瑞斌醫師強調,中醫減重採用「補瀉」原理,利用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虛痰濕的肥胖;氣虛者,以生脈飲補氣;女性血虛或脾虛則補血氣;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的腎虛患者,則加強補腎,增強代謝能力。不足用「補」、過多則「瀉」,依照體質不同對症下藥,才不致因亂用減肥偏方,導致掉髮、月經周期亂的情況。應酬聚餐避不開熱量怎麼辦? 中醫提供餐前餐後「補救法」如果免不了吃大餐那該如何控制?沈瑞斌醫師提醒,在應酬、聚餐之後,可藉由常見的仙楂、決明子、荷葉、烏梅及菊花、陳皮等中藥材,不加糖泡水飲用,幫助解膩去油兼消脂。或是於餐前先食用半碗薏仁,有助收縮胃部平滑肌、健脾利濕;另外,何首烏、生地、熟地也有減少食慾之效。穴位部分則可按壓內庭穴或空拳敲打足三里5分鐘,有助減少食慾;按摩耳屏前的饑點和渴點也有抑制食慾的效果。藉由健康飲食減肥法,平均1個月可減去1公斤,若合併1天2小時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1個月可減下2至3公斤。對有些人來說,運動知易行難,那不妨利用飯後散步消耗熱量,如果還是覺得減重成效不佳,沈瑞斌醫師建議,可搭配中藥材或中醫經絡方式如針灸、埋線等方式,增加身體代謝量,1個月就能減下3至5公斤。最重要的是,要進行減重前,應該找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來協助,能健康吃飽又能讓減肥成效有續航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心肌梗塞救回後腦力未受損 歸功平時這個習慣
還記得三年前的3月10日,一如往常的去跑馬拉松,當天是跑10公里的賽程,開始跑約2公里後,突然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愈來愈喘,因此跟太太及孩子說,「你們先跑,我後面跟上。」雖然身體不舒服,仍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就慢慢用走的,但總覺得這10公里非常遙遠。送醫做CPR、電擊急救其實,跑步當下心臟就已出現問題,最後花費約四個多小時走完,回家洗澡後躺在床上睡覺,印象中還接了二至三通工作上的電話就睡著了,睡得很沉,醒來後已躺在加護病房內,我並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哪些劫難,沒有痛苦的感覺。聽家人轉述才知道,當時我睡著後太太喊了我幾聲,發現我沒回應,因此緊急將我送醫,到院時醫師不斷對我做CPR、電擊急救,我的同事比我太太還早淚流滿面,原來我是心肌梗塞發作,因此裝了2支血管支架。重生感覺「活著還真好」醒來後的第一個想法是「活著還真好」。從沒想過心肌梗塞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覺得自己能從鬼門關前走一遭成功回到人世間,應該要歸功於平時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心臟缺氧會有後遺症,腦部記憶力也可能受損或導致中風,還好有長達七至八年的運動訓練,可能身體的抗壓性足夠,比較沒有受損,否則可能在跑步當下,人就直接走了。「醫師也是人,也會怕生病。」事發至今,從未問過家人當時的心情,大概都不太好受,大家也不願意談這件事情。「真的覺得這一次重生了」,雖然現在的工作量和往常強度差不多,但也會試著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勞累。重新跑步 盡量作息正常當初身體康復後三個月,我就重新跑步,只是剛開始時容易喘,還是會擔心會不會又發生同樣的事,不過慢慢訓練,身體逐漸適應,加上之前運動多年的努力累積,感覺身體經歷生病後並未受損。現在我持續回診、照超音波追蹤心臟及血管的狀況,平時盡量讓自己作息正常,保持健康的飲食,維持適量的運動,一周至少慢跑三次,一次跑五公里。養成運動習慣 抵禦未知事我病倒時,根本完全沒感覺,有趣的是,醒來後發現對面病床是19號,自己的床號為18號,之後家裡要買新車,剛好領到的車牌就是1918,覺得相當奇妙。想跟大家分享,有句話說得很好,「人要老得慢、病得晚、走得快,平時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以抵禦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唐雲龍小檔案現職:●桃園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副院長●桃園中壢宏其國際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年齡:61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畢業專長:●不孕症及試管嬰兒治療●生殖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腺瘤症治療●婦科腹腔鏡手術
-
2022-02-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明天開工睡不著怎麼辦?醫解析失眠問題的3大癥結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9年的調查報告,台灣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長期失眠的人,不僅晚上睡不著、睡不好而痛苦,也會影響到白天的精神狀況,可能會感覺自己的記憶力和專注力下降、免疫力變差、情緒也容易焦躁。3大神經生理機制 各類型失眠的策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張琳指出,睡眠受到三個神經生理機制所調控:恆定系統、生理時鐘、清醒系統。可以藉由檢視自己平時的日常作息與睡眠習慣看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能對症下藥,真正解決失眠困擾。1、恆定系統:主要透過腺苷酸讓人體可以維持一定量的睡眠。一般來說,如果前一天熬夜,隔天身體自然會想補眠;如果白天睡太多,晚上自然睡不著。◎白天午睡型:失眠的人晚上睡不好,往往習慣白天午睡來補足睡眠時數,或是晚上回家太累就先小睡片刻,然而這麼做會消耗掉了一天固定的睡眠量,導致晚上又睡不著。因此,建議這類型的失眠者白天盡量不要午睡(最多20分鐘),讓自己累一點,幾天之後,晚上就會好睡很多。◎早醒又過度躺床型:有些失眠者有早醒的狀況,醒來之後睡不著也會逼自己繼續躺在床上休息,可能躺了10小時最終也只斷斷續續睡了4小時。事實上,躺在床上休息也會讓自己的身體不夠累,導致晚上也不夠想睡,建議早醒的失眠者醒來之後就直接起床,雖然這麼做會使睡眠時數看起來很短,但幾天之後,身體累積足夠多的睡眠債,晚上就會開始好睡了。◎白天缺乏活動型:白天如果多從事靜態活動,甚至是沒有什麼活動,身體不夠疲勞,晚上就容易睡不著,建議這類型的失眠者可以在白天多運動、出門走走,失眠的問題就會漸漸改善。◎咖啡因型:由於咖啡因和恆定系統的腺苷酸有兢爭關係,會讓人不想睡覺,建議失眠者睡前4-8小時不要攝取咖啡因(早上9點的咖啡最晚到下午6點就代謝完畢了,所以不用擔心早上的那杯咖啡會影響晚上睡眠)。2、生理時鐘:主要透過褪黑激素來調控人體什麼時間睡著、什麼時間醒來。一般來說,我們每天晚上會在一個固定時間開始想睡覺,早上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自然的清醒。◎光照問題型:由於褪黑激素的生成與消退與眼睛接收光照有關,若白天缺乏光照或是晚上光照過多,都會導致睡眠問題,建議此類型的失眠者可以在起床後看向陽光普照之處(至少45分鐘),在睡前調暗房間燈光、減少看3C產品,都可以幫助改善睡眠問題。◎睡醒時間不規律型:若是因工作型態或生活作息導致每天晚上睡覺的時間、白天起床的時間不固定,身體自然就很難在你希望睡覺的時間有想睡覺的感覺,建議這類型的失眠者可以先固定白天起床的時間,再視情況逐步固定晚上睡覺時間,幫助穩定生理時鐘。◎週末晚睡晚起型:有些人在週末習慣比平日晚睡、隔天直接睡到中午或下午,這樣的睡眠習慣對於生理時鐘容易紊亂的人來說就可能導致平日晚上睡不著,因此還是建議這類型的失眠者在平日與週末保持一致的睡醒時間。3、清醒系統:神經生理機制過度激發,干擾睡眠。一般來說,在放鬆的情況下人會自然地入睡,在興奮、焦慮、腦中一堆想法的情況下就很難睡得著。◎夜間運動型:有些人習慣在下班後出門慢跑,或是到健身房運動,但若你是容易失眠的人,建議將運動改在傍晚前完成,避免身體因為激烈運動處於亢奮狀態,影響夜間睡眠。◎壓力型:若你的生活遇到較大的壓力,躺在床上時腦袋仍有很多煩惱和想法揮之不去,或者因為擔心自己又睡不著而感到焦慮,這都會讓身體處於較高的激發狀態,讓你更難以入睡,建議此類型的失眠者可以學習放鬆與壓力因應的方法(例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訓練、正念減壓等),或是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諮商心理師的協助。其他類型的睡眠困擾 應至睡眠中心評估治療張琳提醒,若有其他類型的睡眠困擾(例如:打鼾、磨牙、惡夢、夢遊、夜間腿部抽動等),或是以上的方法都嘗試過,卻仍然沒辦法解決失眠困擾,建議到睡眠中心做進一步的評估,由睡眠專業人員提供適合你的睡眠治療計畫。延伸閱讀: ·常失眠、睡不好恐致高血壓! 醫曝「自殺式睡眠」:小心也有你的份 ·失眠、睡不著...安眠藥何時吃效果最好? 藥師解答「正確時機&常見副作用」
-
2022-02-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促進血管新生讓大腦更健康 名醫:只要做到2件事
▌養成一輩子的運動習慣運動會促進大腦的血管新生,因此有更多的血管運輸更多的氧氣和營養到大腦細胞。於是大腦細胞的活動力增加,進而產生更多能量。不只如此,大腦內的循環代謝也自動回歸平衡,所有疾病消聲匿跡,甚至讓大腦開始增加新的大腦細胞數量。總而言之,新生的血管能增加大腦的智力運作效率和快樂。科學家對此進行過實驗,實驗中以老鼠作為受試體,並將牠們分為幾組。一組每天必須在輪上慢跑,另一組不需要跑滾輪,但是只能待在一個沒有足夠活動空間的籠子裡。實驗一個月之後,滾輪組的老鼠大腦裡多了許多新生血管,腦細胞因此能夠獲得較多的氧氣和營養。大腦養分與氧氣的充足與否不只會隨著老鼠跑滾輪的時間而增長,也會隨著休息時間長短有所變化。只要老鼠不再每天跑滾輪,大腦的血管就會逐漸萎縮。這個實驗呈現的結果是,如果你停止運動,那腦細胞就不會再得到充足的氧氣和養分。你的認知能力會開始下降,也會開始變得不開心。因此,請養成長久的運動習慣!有趣的是,不只運動,學習一個新的動作也會促進大腦血管的新生。實驗中有另外一組老鼠,不需要跑滾輪也不需要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裡,但是必須學習新的動作技巧。起初這群鼠的大腦內只有特定的腦神經元增生,但是不久之後,整個大腦血管的網絡便開始擴張增生。血管就像裁縫針上的穿線孔一樣,氧氣必須穿入過血管才能通往大腦。沒有血管,細胞就無法獲得氧氣,而氧氣是製造能量分子的最基礎原料,有了能量分子才能負荷大腦所有的循環代謝。透過血管傳送的不只是氧氣而已,其他製造原料如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也必須透過血管才能抵達腦神經元。因此,大腦內新生血管的增加,對大腦的整體健康絕對有莫大益處。單單是大腦是否能形成新的腦神經元,就取決於大腦是否有足夠良好品質與足夠數量的血管來提供養分。如果大腦內沒有足夠的血管量,所有你攝取的養分也只能發揮出少量的影響力,這些營養若不是完全無法到達就是只有少量能抵達。因此,除了攝取完善的飲食和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你絕對也需要足夠的血管。而這點,只有透過長期持續運動或是學習新的技能才能達到。實用建議:維持一輩子吧!●增加每週的慢跑次數。●學習新的動作或技能,例如跳舞、新的泳姿、前腳掌先落地走路、新的運動項目。●也可以進行其他的選項,例如跳躍、倒退走路、橫向走路。●不論要選擇哪一項新技能,請務必開始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增加自己的活動。※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2-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過了30歲肌肉每10年流失3至8% 專家教預防肌少症最有效方法
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若沒有正視肌少症問題,隨著年紀增長,常見肌肉量下降、骨質疏鬆、體重減輕等狀況發生,跌倒、骨折及罹患代謝疾病機率增高,活動力也急速下降。建議多從事快走、慢跑、登山、游泳等有氧運動外,也應該做阻力訓練來強化大腿肌、臀肌的肌力,預防肌少症上身。「阻力訓練和飲食均衡」,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方式。阻力訓練是透過外在阻力,讓肌肉進行收縮時,肌肉纖維感受到張力,可刺激荷爾蒙生成,提升神經傳導能力,促使肌肉生長訊號刺激骨骼肌裡蛋白質合成;同時要補充優質蛋白質,如蛋、魚、雞肉、豆製品、牛肉、豬肉等,若腎功能正常,建議一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1.2克蛋白質。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阻力訓練,不需要太大空間,只要利用彈力帶、啞鈴、寶特瓶,或是自身的體重,都可以達到阻力訓練的目標。中老年人進行阻力運動時,3大注意事項:一、如患有慢性病,務必徵詢過您的醫師後,在了解疾病的影響下,安全規律運動。二、若從來沒接受過阻力訓練,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及治療師的協助,制定個人化運動計畫。三、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心跳達130下,持續6個月。中老年人2大居家運動1.死蟲式1. 平躺在瑜伽墊上,雙手向上方延伸,與身體保持垂直,雙腿屈膝讓大腿和小腿呈90度,腳尖向內勾。2. 右手向頭頂方向延伸,盡量讓大拇指輕碰地面,左腳同時向前延伸,腳跟不落地,右腳和左手保持不動,保持1至2秒後,回到起始姿勢,每次做8至12下,每天3組,並換邊訓練。功效:適合中高齡民眾,有助改善下背痛、增強核心肌群,以保護脊椎。2.後腳抬高蹲1. 站在椅子前方約1至2步距離,將後腳腳板放在長椅上,重心放在前腳上,保持上半身微微前傾,將臀部稍微往後往下蹲。2. 接著吸氣臀部往下坐並短暫停留,吐氣時往上,過程中保持身軀穩定,每次做8至12下,每天3組,並換邊訓練。功效:後腿抬高可增加前腳臀腿的刺激,適合踝關節活動度不足的民眾,對爬樓梯、跑步、走路的肌力都有幫助。
-
2022-0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你是否周遭有的朋友幾乎不太喝水,讓你心裏很好奇不是說喝水很重要嗎,這樣也可以嗎?你是否曾看到有的朋友手裡總是拿著一個超大罐子裝的水,走到哪喝到哪,對方還會告訴你每天要喝好幾千cc的水才夠?你是聽過有人因每天喝好幾千cc的水,最後導致水中毒住院?你是否看過新聞報導「某年輕人夜跑中暑,引起橫紋肌溶解」、「某老人家曬太陽未多喝水,引起熱衰竭」等;甚至還有醫生提醒說「水喝太少易引發缺血性中風」!水究竟有什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非得每天喝它?而到底我們每天該喝多少水才夠?聽說每日要喝八大杯水,如果喝不到八杯水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水這個對身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吧^_^水很重要,不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更是水做的!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裏,賈寶玉說道「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事實上,不管女人、男人都是水做的,因為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我們體重55~70%。嬰兒是體水含量最高的族群,老人最低,男性(55~63%)則略高於女性(50~60%),所以不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實際上比女人還「水噹噹」。多喝水多健康,認識水的功能!水和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一起並列為人體所需六大營養素,它也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營養素。以一個75公斤的男性為例,各營養素在身體的占比中,水佔了60%(45公斤),剩下的40%中,脂肪佔了一半(15公斤),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加起來佔了另一半(15公斤)。水在人體內扮演很多重要功能,這主要是來自其獨一無二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例如水具有極性,所以很多化合物均可溶於水;水的比熱很高,要改變它的狀態需要相當大的熱能,所以水可以調節體溫。下面是水在人體內的一些重要功能:1.調節體溫(散熱、防中暑)我們所攝取的食物熱量只有四成左右能轉化給細胞使用,高達六成都是以熱的型式浪費掉。身體所產生的這些熱會透過心血管系統運送到表皮(也就是皮膚),透過排汗來帶走。每蒸發1公升的汗水,約可從皮膚及附近組織帶走600大卡的熱量。故透過出汗&汗水的蒸發,讓我們可將過高的體熱散掉,避免體溫持續升高而抑制身體酵素系統的作用,也避免了夏天中暑的發生。流汗之所以可以調整體溫是因為當身體熱能增加時,附近組織的水會吸收過剩的熱能,透過皮膚毛孔蒸發掉。由於水的高比熱特性,讓液態的水變成氣態蒸發掉的過程會帶走大量熱能。熱量被帶走溫度自然得以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流汗時,若吹來一陣風,汗水蒸發後會讓我們備感涼爽舒服的原因。夏天常見的「中暑」或「熱衰竭」等問題,講白一點就是身體因無法充分散熱而造成的熱傷害。由於水分是散熱的關鍵,故缺水就成了夏天引起中暑、熱衰竭等問題的主因之一。2.幫助廢物排除由於大部分的人體代謝廢物都是水溶性物質,而即便是脂溶性廢物,也會在肝臟幫助下,轉變成水溶性再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水分可說是人體排除廢物的重要運送媒介。3.其他水對於人體的重要功能.潤滑&避震:水不能被身體所壓縮,所以可作為關節和膝蓋的潤滑液;另外還可作為脊髓和胎兒(羊水)的避震器。.維持細胞機能:水對身體細胞來說非常重要,體水三分之二的是分布在細胞裡。水的存在可產生液體壓力,讓細胞能膨脹起來、成形。另外,水也是很好的溶劑。基本上,細胞生存與執行生理功能所需的氧氣、能量(葡萄糖)及各種營養與材料(如胺基酸、脂肪、各種離子等)都可在細胞內的含水環境中獲得,而細胞代謝廢物的排除也是靠水的幫忙。.維持血液容積:血漿(動脈、靜脈、微血管、淋巴)約佔體重5%,水的存在確保身體可維持適當的血液容積。當脫水2%時血液濃度會升高,脫水至10%時血液容積會明顯減少而導致循環不足。所以夏天也是腦心血管相關疾病好發季節,千萬不可輕忽。.作為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素:水分子的極性構造讓它不僅成為許多化合物的溶劑,也參與了很多生化反應,並成為人體很好的運輸媒介。不僅身體的代謝廢物需要靠水來運送,水溶性的營養素也需要靠水來幫忙。.維持滲透壓、電解質濃度:由於水可以自由進出細胞膜,透過離子和水,讓身體得以控制細胞內外與身體各個區間的水量,和電解質的濃度。高蛋白飲食所減輕的重量中有大半是水!你或許聽過使用吃肉減肥(高蛋白質減肥或無醣飲食),短期內就可減輕好幾公斤體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高蛋白飲食會產生很多蛋白質代謝廢物(如尿素);此外,這類飲食因缺乏醣類使得脂肪無法完全燃燒,而會產生酮體等脂肪代謝廢物…這些來自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廢物都需要靠身體消耗大量水來將它們排除,因此採用此類飲食會產生脫水利尿效果。(要記得人體約有五到六成的水分,60公斤的人隨便脫個5%的水就有3公斤,這也是為什麼體重會減輕很快的原因啊>_<)因此,使用高蛋白飲食減肥,所減輕的體重中有大部分都是水。這也是為什麼體重可能減輕三五公斤,但尺寸的改變看起來卻像只減掉兩三公斤而已。此外,這類減肥飲食在停止使用後,體重很快就會恢復。其實這也不能叫做復胖,因為這可能只是脫水利尿行為停止,水分又回到身體的緣故。到底每天要喝多少水?或許你曾聽過人可以幾週(視身體儲存的脂肪量而定)不吃東西仍可存活,但只要幾天不喝水就會死亡。聽起來感覺水好像比其他營養素還重要,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或多或少可以儲存一些營養素以備不時之需,但人體並沒有儲存水分的地方,所以只要缺乏時間一長(還是看環境,在沙漠中沒有水可能一天就會死亡)就會導致死亡。認識身體的水分平衡機制!身體水分的來源(攝取量)主要有三:直接喝的水/飲料、食物中的水,以及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消耗水的地方(消耗量)主要有四:皮膚蒸發流失、肺部呼吸流失,尿液排出及糞便排出。基本上,這兩者需維持平衡,也就是每日身體所獲得水分量=排出的水量。Q1.為什麼有些人很少喝水也不會怎樣呢?!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新鮮食物本身就富含水,水果水分約介於80~90%間,蔬菜多半超過>90%;肉類雖然水分較蔬果少,但也有65~75%間),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在新陳代謝過程會產生約350cc的水,所以基本上只要每天額外喝入1000cc的水或其他液體,就可滿足身體水分平衡的需求。這裡的1000cc可以是水,或飲料或湯。這也是為什麼你周遭中可能有些朋友,你很少看他們在喝水但卻不會缺水的原因。Q2.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夠?每天的水到底要喝多少,沒有一個絕對的固定值。基本上,我們所需的水量是依照代謝活性與環境而定,但由於環境、飲食生活作息每天都不同,所以所需要的水分也會跟著改變。最簡單的判斷方法視可參考體重而定。嬰幼兒、小孩因新陳代謝較大人高,所以水的需要量比較高:嬰兒每公斤體重約需要110cc的水,兒童則為40cc。影響成年人飲水量最大的因素是環境溫度,例如處在22℃環境下時每公斤體重約需22cc的水,但在38℃時每公斤則需要38cc的水。透過傾聽身體的聲音來調節飲水量!其實你不需要太擔心自己到底水喝得夠不夠,因為我們神奇的身體會自行調節營養素的吸收。以水為例,身體會透過多種荷爾蒙的回饋抑制機制,加上滲透壓感受器等來調控身體水分的平衡。所以你只要用心觀察身體反應,就知道水分夠不夠。你可以透過觀察:A.是否口渴。口渴是人體脫水的第一道警訊,當水分攝取不足時,身體會通知大腦讓你產生喝水的需求。由於人體失去體重1%以上水分就可定義為脫水,但要到脫水1~2%時才會開始感到口渴、疲倦等症狀。所以當你出現口渴症狀時代表身體早已有脫水問題,因此感到口渴時務必盡快補充水分喔。B.排尿次數與尿液顏色。一般而言若有正常飲水的話,4小時約可累積240cc的尿量,故一兩個小時跑一次廁所都算正常,但若整個早上都不想上廁所就代表水可能喝太少了。另外,正常的尿液為淡黃色,若尿色較濃或有惡臭都是水分攝取不足的警訊;反之,若尿色清如水則代表水喝得太多。最後要提醒大家,若在短時間出現水分大量流失,例如在炎熱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從事激烈或長時間運動(如慢跑)時,除補充適量的水分來預防脫水及中暑等熱傷害外,別忘了也要補充電解質喔。最簡單的電解質補充法為飲用運動飲料或含鹽的番茄汁,或也可以在水中擠些檸檬,加入微量鹽巴來補充鈉鉀氯等離子。 汗水蒸發才能調節體溫!排汗之所以可以調節體溫,關鍵在於汗水的蒸發。所以如果流了很多汗,但汗水是流到臉、頸或背部,或是被衣服吸收掉,而非蒸發掉的話,體熱散掉相當有限,體溫並不會降低太多。所以想要透過流汗降溫,最好的方法是處在通風處,或使用扇子等工具來促進汗水的蒸發,而非拿毛巾猛擦汗水。另外,在潮濕的氣候下,因空氣中含水量已飽和,故汗水較不容易蒸發。這也是為什麼風雨欲來前的濕熱氣候,會較大晴天的乾熱氣候更令人感到悶熱不舒服的原因。在此狀態下,會因汗水無法蒸發,使體溫無法有效降低,而引起急性的熱傷害,也就是中暑。所以在潮濕悶熱的氣候下,更要做好防中暑的措施。例如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陽光最強的時候出門;出門時戴帽子、撐傘、穿長袖,避免陽光直接曬到皮膚上使體溫上升;留意水分的補充並盡量讓汗水蒸發掉。而在活動時間較長、較激烈時或流汗過多時,除了補充水分外,還要留意補充鈉、鉀等電解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換掉浴室門口的腳踏墊,竟能讓家中產生大改變!日本達人的「家事減法術」,讓8成家事都不用做了
-
2022-01-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寒冬運動當心!醫:有心血管疾病先暖身避免心肌梗塞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維持運動習慣十分重要。但冬天寒流來襲,外出運動要小心,應留意天氣變化,務必做好保暖再出門,最好是安排室內運動,運動前,要先暖身再運動,避免發生心肌梗塞等狀況。60歲的林先生,有高血壓和膽固醇過高問題,除了藥物控制外,須留意飲食及適量運動。所以他堅持每天戶外跑步,周末會爬山,鍛鍊心肺功能,未料,有一天寒流到來,氣温驟降,他在沒有保暖下出門,爬山爬到一半時,胸口十分不舒服,被救護車送往急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冬天寒流時,心血管病人如果不注意一些小細節,運動起來事倍功半,甚至會有反效果。提醒心血管病人,運動時四項注意事項。●氣溫低,安排室內運動如果外面氣溫很低,可考慮安排室內運動。例如到社區健身房,進行慢跑和腳踏車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可在家使用3至5公斤的啞鈴或彈力帶運動;加入健身房或社區運動課程,告知有心血管疾病情況下,讓專業教練指導,進行適合的訓練;如果會游泳,可選擇室內游泳池或是暖水池,也有些水中有氧運動,都可以訓練心肺功能。●戶外運動,注意保暖有些人喜歡戶外運動,出門前,要留意天氣情況,注意保暖。可採洋蔥式穿法,切勿只穿著輕薄的衣服到戶外。穿暖和的衣服如毛衣、大衣,戴上帽子、圍巾等。運動前,先暖身10至15分鐘,待身體暖和後再開始運動;運動的強度必須漸次增強,不要一開始就採取激烈的體能活動;在運動前、中、後,都必須補充足夠水分。●分段運動,每段間要休息運動時最好分段,每段之間要有適當的休息。此外,在運動前後不要喝酒,酒精會增加人對溫暖的感覺,會使人低估外面的寒冷。很多人運動過後也喜歡飽餐一頓,但短時間吃得太多會為心臟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胸痛,停止活動快就醫如果在寒冷的環境中,可能會感到胸痛或不適,即心絞痛,必須自覺停止活動,並盡快就醫。
-
2022-01-24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 /慢跑-我的「逃逸路線」
1995在美進修兩年。我以「準居民」身分,在洛杉磯充滿歷史感的stairway(階梯山徑)慢跑。繁忙的工作充滿挫折,這是我的「逃逸路線」。景致因踐履而具體,我處處誌之,路人的閒聊,擦肩而過的微笑,無從預先興奮,卻迭有驚喜。心情低落的時候我跑步,跑步時只往前看,背後沒有值得留戀的東西。日子有點難捱,往前跑,不要停。前方黑暗隧道盡頭,有光。回國後,我持續慢跑。想跑多遠就跑多遠。慢跑到終點時,感覺自己的渺小,一種肢體極度疲憊與心靈無限滿足的奇妙組合。近兩年,跑久一點,膝蓋開始隱隱作痛。我的身體侷限著我,似是我的牢籠。心以為能到的地方,變得遙遠。原來「衰老」這件事,不用主動去探問,它自己就會找上門。以前的作家描寫「衰老」時,多半自己還很年輕。莎士比亞寫《李爾王》的時候只有41歲。寫「老年」的契訶夫只活了44歲。那年代醫藥不發達,平均壽命很難看。當代醫學進步,活到八、九十歲稀鬆平常。衰老不會阻止你長壽。我們修修補補,設法遲延死亡,卻很容易活成一種沮喪且令人不悅的樣子。不禁要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科學已經證明,年老帶來生物學的必然折損。你有沒辦法改變「DNA端粒縮短」(telomere shortening)。你沒有辦法改變大部分細胞分裂50次之後就開始凋亡。粒線體上的突變使我們失去能量。老化導致慢性發炎,保護性的膠質停止生成,骨頭疏鬆,關節磨損,肌肉質量流失……這些都不太優雅 ,不太羅曼蒂克。來到這年紀,每一點小小的病痛,都好像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就像通緝犯聽到的每個敲門聲,都似警察臨檢。我尋求骨科同事的醫療建議 。得到的答案:「不要跑就好啦。」「跑步有什麼好玩?」他們不知道。我不能跑步,有一點像畫家失去辨色力,或者是音樂愛好者聽不到聲音,是生活的重大損失。我想到自己的病人,也曾因為疾病而喪失某種生活日常功能或樂趣。我也是叫他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不就好了」?即使疼痛,我還是要跑。終於我遇到一位「聽懂我」的骨科醫師。他說:「你有輕微的退化膝關節炎,但不嚴重啊。一定是你看診久坐。記得要訓練腹肌和大腿肌肉來做支撐。外出活動一定要穿戴護膝。必要時,我幫你開點藥,打點PRP……」我的膝蓋真的變得比較不痛了。我又開始慢跑。繼續看病,和被看病。或許奇蹟不會出現,我不能阻止退化。但醫師知道我的苦,總是在旁陪伴鼓勵,我還是可以邁大步向前跑去。醫師鼓勵的話語就是病人最好的「安慰劑」。我告訴我的病人:只要樂觀前行,妥適的處理衰老,長壽是一個禮物。看看美國總統拜登(Biden)跟防疫總指揮佛奇(Fauci),80歲仍可以領導群倫。我突然有股訂機票的衝動。等Omicron浪潮過後,用冒著煙(快報廢)的膝蓋,重跑一回洛杉磯那些stairway。腦海中的路標,和病人的心情一樣,亙古不變。
-
2022-01-22 養生.運動健身
馬英九年輕時體重近90公斤!因某件事蹟養成慢跑習慣,自爆與蔣經國有關
「經國七海園區」今開幕,前總統馬英九受邀出席。馬英九喜歡慢跑眾所皆知,不過這習慣居然與前總統蔣經國有關。馬英九當年剛學成歸國時體重「頗有份量」,第一次在蔣經國面前幫忙翻譯時,一坐下就撞到茶杯潑了一桌,讓他當下尷尬極了,決心跑步減重。一九八二年一月,馬英九由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開始兼任總統英文祕書,負責傳譯工作,處理蔣經國的英文函電。馬英九說,第一次上場有點緊張,四肢不太協調,「再加上當時算是個胖子」,體重近九十公斤,剛坐下傳譯專屬座位(在蔣經國與外賓間的小板凳),膝蓋直接頂到小茶几,差點把茶杯撞翻,茶水潑了一桌。「我那時候真的是尷尬得不得了,心想第一天上班就出狀況,完蛋了。」馬英九當時抬眼偷瞧蔣經國,但蔣似乎不以為意,後來還特別交代把小茶几與板凳間的空間拉開一點,以容納這位新來的「胖祕書」,也讓馬英九第一次感受到蔣經國對部屬的包容。
-
2022-01-21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翩翩蝴蝶很獨立 健康要加把勁
猶豫許久,終於提起勇氣進行「聯合報退休準備指標2.0」測驗,結果是「翩翩蝴蝶」,美麗的翅膀自在飛舞,從毛毛蟲蛻變後,重視自我成長,非常獨立,但健康方面要多加一把勁。與預期的答案差不多,真實反映我目前的狀況。身為朝九晚五上班族的中年婦女,雖然專業能力足夠,也習慣獨自完成每一件事情,但工作及家務兩頭忙,假日又要採購一周的菜量,換洗一大堆的床單被單,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從事其他活動,難得有一點點空閒,最想要的就是好好休息,修補體力。日復一日,長期累積下來,除了上下班及逛菜市場走一段路,勉強算得上是「運動」外,極大多數都是「勞動」。同樣是動,意境卻大不相同,勞動帶有壓力,常搞得腰痠背痛;運動可紓解壓力,活絡筋骨,促進身心靈舒暢與健康。我知道兩者的差異性,老公也一再提醒要放下,鼓勵我和他一起去快走、慢跑,但我總是以忙碌為由拒絕,其實也怕自己無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看著老公的「跑友」愈來愈多,個個容光煥發,我愈加警覺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未來我將簡化家務及工作,把過多的勞動時間挪一點出來運動,兼顧勞動與運動的平衡,應該可以讓我的退休分數更高,更完美。●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腹脹、腹痛...你多久沒大便? 專家認證「便祕救急法」:跟著做超順暢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便祕盛行率高達15%。便祕,同時是年輕世代很常發生的胃腸科疾病。國內20至50歲年齡層有高達25%飽受排便不順之苦。但排除以上年齡層的便祕人口也不少。通常年紀愈大,狀況愈嚴重,65歲以上有便祕困擾的人占4成。至於,小學生也有3成有便祕的問題,其中又以女生的比例較高(4成)。生理機能運作正常時,一旦食物被送進胃部,就會刺激大腸(結腸)蠕動,進而將便便推向直腸,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便意。不過,當下的便便都是前1至2餐的殘渣,因為食物從吃下去到排出體外、期間的消化吸收過程至少需要10小時。造成腸道蠕動異常、導致便祕的原因可能是久坐、膳食纖維不足、水喝太少、過度節食、藥物或疾病等。改善便祕從日常做起1.排便習慣每天固定上廁所的時間,有便意時不要刻意忍耐,使用坐式馬桶時腳下踩小凳子有助於腹部施力等,都有助於改善排便不順的困擾。此外,現代人很多喜歡邊滑手機邊如廁,以為這樣是放鬆,卻可能讓身體以為「坐在馬桶上並不是為了便便」,要是身體習慣這樣的模式,要「順便」就更困難了。2.腹部按摩按摩腹部有助於刺激腸道。不妨利用睡前、早上起床前的短短幾分鐘,平躺於床上,膝蓋微彎,進行腹部按摩,從腹部右下方,以順時針方向、肚臍為中心,往左下方進行。記得要斟酌手部力道、下壓到一定深度(約3至5公分)才有效果喔。 3.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多半能夠活動全身、幫助新陳代謝,像是快走、跑步、慢跑等都是很不錯、容易入門款。核心肌力訓練則有助於練習運用肌肉,有助於解便時正確用力,有些腹部訓練的動作,如仰臥起坐、空中腳踏車等,由於針對下腹做訓練,也能達到按摩腹部的效果。 4.充足水分與油脂充足水分攝取,水,指的是白開水。每日飲水量至少為體重X 30(如50公斤一天至少要喝到1500ml)。試著在早上起床30分鐘內、還沒吃早餐前,空腹時飲水300至500ml的水,有助誘發結腸反射,進而讓大腸產生劇烈蠕動。油脂有助於便便的推送,適量油才能維持身體機能,堅果、酪梨、橄欖油、玄米油等,都是很好的油脂選擇。 5.膳食纖維每天吃足2份水果,有助於改善便祕,鳳梨、火龍果、櫻桃、香蕉(要吃熟的香蕉,不熟香蕉會加重便祕)、梨子、葡萄等都富含膳食纖維。蔬菜類則有韭菜、青花菜、菠菜、白菜、筍、木耳。另外,也可多攝取優質的五穀根莖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 大便卡卡救急篇便便一直留在肚子裡,累積多了腹脹腹痛、感覺很差。若是偶爾發生,可以嘗試一些救急的方法,例如適量攝取咖啡因、優酪乳、鮮奶等。另外,也有遇過病人是喝油(30至40ml)或早餐店冰奶茶來改善。如果上述都無法改善,可以在專業指示下使用瀉藥與浣腸劑,但不建議經常性使用,以避免括約肌失去動力,降低排便意願。(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2-01-18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好處多!醫師親授間歇式健走、北歐式健走、不倒翁健走怎麼走才對
不只是在臺灣,根據調查「走路」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走路的運動強度太低,對於已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健康效益可能有限,而慢跑對關節不好或體重較重的人來說又有些門檻,這時候不妨嘗試「健走」,除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提振精神,且進行至少30分鐘也能發揮減肥燃脂的效果。不過「健走」也有不同的走法和訣竅,這篇會介紹較常見的間歇式健走和北歐式健走,挑選適合你的健走法,帶自己走向更健康的生活吧!間歇式健走:不用半年,體力就有機會年輕10歲「間歇式健走」讓身體承受適當負荷,藉此提升肌力強度,各年齡層都很適合。間歇式健走權威、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特任教授能勢博在7000人實證間歇式健走的效果,持續五個月後體力最多可提升20%,相當於年輕10歲以上,憂鬱或關節痛的症狀也能改善50%以上。「間歇式健走」方式:1. 步伐比平常略大、背打直肩膀放鬆,手肘90度彎曲擺動2. 先以自己覺得稍微吃力的速度(快走)持續走3分鐘3. 再以平時步行的速度(慢走)持續走3分鐘4. 這2種步行方式持續交替5次(一天30分鐘,剛開始一天15分鐘也可以)5. 每週持續4次除了以3分鐘為頻率間歇式健走,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徐錦興教授提到,也可依照各自身體狀況嘗試以1:3(30秒慢跑,散步走1.5分鐘)、1:2(30秒快走或慢跑,散步走1分鐘)或1:1(30秒快走,30秒散步走)等方式進行間歇訓練。北歐式健走:正脊護膝還能燃脂,全身九成肌肉都在運動老年人拿單支拐杖行走,可能造成身體左右不平衡,而最初北歐人滑雪時使用的工具之一「健走杖」就能幫助人體維持平衡,所以有20年以上資歷的骨科醫師蔡凱宙開始推廣使用健走杖走路,結果發現有的人能改善彎腰駝背,有些膝蓋痛或下肢關節痛的患者疼痛感也減少了。使用健走杖的「北歐式健走」主要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也訓練核心肌群,更透過反作用力將身體向上帶起,所以減輕雙腳及腰部負擔的同時也維持脊椎端正,全身90%的肌肉群都在運動,連小腹都會收縮達到燃脂效果,進而還能幫助緩解慢性病。而且必須同時鍛鍊手腳協調,對長者來說因為有手杖輔助,也比較不怕跌倒。「北歐式健走」方式:1. 健走仗調整至心臟等高或手肘呈現90度微彎2. 手臂輕鬆自然擺動,往前伸時手握住健走杖,往後則輕輕放開3. 背挺直,手臂伸直,核心收緊4. 手肘向前,接著手往後推,夾住背肌,順勢將身體撐起,微微前傾為了讓四肢運動更有效率並減少運動後痠痛,蔡凱宙醫師建議可搭配「吐吐吸吸」的呼吸法——兩步吐氣、兩步吸氣,利用健走杖的反作用力增加肺活量。剛開始每天至少走15分鐘就有1000步,體力變更好就可以再增加至半小時或1小時。不倒翁健走運動:增強肌力防跌倒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則針對虛弱長者設計一套「不倒翁健走運動」,也是利用兩根健走杖輔助鍛鍊身體肌肉機能。這套運動分成13階段共52個動作的訓練,包含座椅預備動作、站起坐下的技巧、重心轉移、下肢肌力深蹲、柔軟度、核心肌群穩定、平衡、跨越障礙及體適能檢測,循序漸進幫助虛弱長者站起來、走得穩,防止跌倒,並打敗肌少症,進一步還能訓練腳步的反應力和敏捷度。不倒翁健走杖運動有4個主要的動作:踮腳尖、深蹲、單腳站立和弓箭步擺手,大家可以在家練習:怎麼施力和放鬆?醫師教你正確健走的訣竅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陳芳萍表示,健走必須先腳跟著地,再來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與膝蓋平均受力,才不會對關節造成危害。骨科醫師林士傑則建議,健走後可透過局部按摩、滾筒按摩、簡易拉筋、踩拉筋板及踩弓箭步等來放鬆肌肉。訓練上則可著重於讓小腿前後肌肉平衡,常做勾腳運動或跳繩(需腳尖著地),避免鐵腿或運動傷害。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也提到,像沒有運動基礎和膝蓋退化的長者並不適合慢跑,所以他會建議這類初學者以「健走」為入門,走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就代表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初學者可以嘗試有氧15分鐘、休息5分鐘、再運動15分鐘的作法,體力較能負荷。資料來源:不倒翁健走杖運動簡介颱風夜不忘健走:怎樣做運動有助於減肥?【骨科衛教】「吹蠟燭,聞香花」--健走呼吸法認真走、大效果:運用「間歇訓練」法則,讓走路更有效率延伸閱讀:3年前兄弟姊妹還一起慶祝母親節,現在卻在病房裡搶遺產...呂秋遠:諷刺的是,那些錢從來就不是他們的
-
2022-01-15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52歲的王先生,於今年五月底因新冠肺炎進入醫院肺炎病房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地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開始往下調,經過治療之後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於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鼓勵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接受了近兩週的加護病房治療才歷劫重生。趴睡、代謝症候群 影響新冠肺炎重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明,前述兩位病人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兩位病人是否進入重症治療?1、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人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在床上病人從「仰躺」姿勢調整後「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病人的血氧濃度常常就可以得到戲劇性的改善;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人比起無法趴睡的病人,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好。(推薦閱讀: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2、代謝症候群: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其中,中心型肥胖為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中年男性常戲稱的「啤酒肚」,也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而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人的死亡率上升,長期高血壓則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 消滅啤酒肚 日常4招助改善由以上的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而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建議在生活上做以下幾點的調整:1、在紙上記錄一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現代社會因為食物較容易取得,所以很容易在不自覺下吃了大量的點心、餅乾與水果,若單純只靠記憶回想,很容易忽略了自己其實吃了很多食物,以為自己喝水也會胖;若能記下每天每一口食物,其實會驚覺自己吃了非常多東西。(推薦閱讀: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2、盡量在晚上八點後不吃食物與記得吃早餐。人體的胰島素與賀爾蒙會依照身體生理時鐘有規律的分泌,太晚吃晚餐或是吃消夜都非常容易造成肥胖;此外,較有趣的是大家常常會以「不吃早餐」的方式來減重,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吃早餐來減重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點效果,但以長期幾個月來看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當人體在早上飢餓過頭後,身體會在中午過後反撲,使人不自覺在下午或晚上吃更多的食物來代償。(推薦閱讀:不吃早餐能減肥? 營養師警告「3大隱憂」:沒胃口先喝水)3、三餐吃七八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原理與不吃早餐相同,當人體過度飢餓,反而有可能在下一餐反撲,使得下一餐吃的更多。(推薦閱讀: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4、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運動可以改變肥胖體態、下降胰島素抗性與改善代謝症候群,而運動的最困難處在於養成規律的習慣,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從身體可以接受的快走或是慢跑開始,逐步養成運動的習慣,若能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重量訓練,效果會更好;反之,若一開始就做高難度會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使人望之卻步而長期無法持續。 延伸閱讀: ·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2-01-12 養生.健康瘦身
產後減重採行服藥+斷食 酮酸中毒休克
一名35歲女性無慢性病史,因產後體重增加,採行藥物合併嚴格斷食來減重,沒想到2周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一度意識模糊,家人緊急送醫,後來診斷出酮酸中毒併發脫水性休克。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近年有許多減重方法,包括生酮飲食、斷食或減重藥物,減重目標是減少體內脂肪,「酮酸生成」雖是燃燒脂肪的象徵之一,但若體內聚積大量酮酸而無法排除,相當危險,特別是自行使用藥物合併生酮飲食、斷食療法減重,發生酮酸中毒風險更高。酮酸中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脫水、呼吸有水果味、發燒、意識模糊、低血壓、休克等。常發生於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或自行減少胰島素用量時,體內胰島素量跟不上血糖上升,身體只能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支持活動所需,若酮酸過多無法代謝,便易引起酮酸中毒;一般人減少特定食物攝取、大量飲酒、慢性肝臟疾病等,也有可能發生。康宏銘說,健康減重應均衡飲食及運動,避免精製醣類,攝取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充足水分;如要拉長飲食間隔,可從溫和的1212間隔飲食或168斷食開始。間歇性斷食或其他更嚴格的飲食方式,倘同時採行藥物減重,或是本身為糖尿病患者,應在充分醫療諮詢及監督下執行才安全。康宏銘建議,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如慢跑、游泳等中強度有氧運動,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以免運動傷害。維持體重有助身體健康,但要選擇適合的體重控制方式,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要注意避免體重減輕卻引起其他副作用。
-
2022-01-11 養生.健康瘦身
運動處方量身打造 減重效果更佳
依據聯合報報導指出,國軍官兵中有上萬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超過30,屬於病態性肥胖。由於許多代謝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都和病態性肥胖症息息相關,雖然相關單位已採取了許多中高階耗氧量的體適能運動策略,但如要達到運動式的減肥成效,仍然要規畫一套更精準的專業運動處方。一般運動減重的課程設計,主要是以消耗熱量為主軸,但許多人發現如果持續做同一種運動,一段時間後效果就會遞減,甚至體重還會回升,這就是人體都有一種負回饋生理機轉所產生的「運動抗耐性」的生理反應,而要克服此現象,就需要有專業的運動處方介入。畢竟每個人肥胖的原因及肥胖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完整的運動處方,就要依據個人的肥胖成因設計量身訂做處方,包括須減重的部位、運動強度、個人的生理極限(避免運動猝死)、運動的頻率、多樣化的運動項目等。廣義的運動處方,還包括了飲食熱量的處方,在一篇2011年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適當的飲食熱量控制配方合倂運動的介入,比單獨的運動更具顯著的減重效果。如有些人喝了一杯半糖的珍珠奶茶後,會增加約600大卡的熱量,如換算運動熱量分解能力,以60公斤體重的人,可能要慢跑超過60分鐘才能完全消耗,因此想要單純僅靠運動而沒有飲食控制,其減重的CP值是很低的。開立精準的運動處方,一定要具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員,包括專業的營養師、醫師、職能治療師、或有醫療專業的運動教練,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病態性肥胖者的病因,再依據其生活飲食作息的內容,訂出其個人專屬的運動處方,如此持之有恆,一定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
2022-01-08 養生.人生智慧
衣服穿10多年、穿地攤鞋、99%身家全捐出! 周潤發:人生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而是保持安寧的心
周潤發與老婆陳薈蓮在1986年時結婚,多年人一直是演藝圈人人稱羨的神仙夫妻,兩人相知相惜超過33年,1991年,陳薈蓮懷了個女兒,但是不幸臍帶繞頸流產。坐擁56億港幣的身家的66歲「香港影帝」周潤發,接連拍過《英雄好漢》、《賭神》、《臥虎藏龍》等大片,雖膝下無子,但與「發嫂」陳薈蓮出雙入對。人生看似如此順遂的他,其實他過去家境並不富裕,為了貼補家計,17歲時便輟學(學歷只有國三程度),還做過擦鞋工、辦公室助理、郵件搬運工人、酒店服務生、照相機推銷員以及計程車司機。18歲時因被朋友慫恿去應徵藝員訓練班,才正式踏入演藝圈。想要遇見周潤發,就到地鐵、公車站,菜市場發哥雖貴為影帝,但親民形象及作風一直深植人心,過去曾有不少民眾在街頭遇過他,甚至來台灣宣傳電影《無雙》時,也照樣外出慢跑、搭捷運,只要粉絲要求拍照合影也都會答應,甚至有粉絲特地創立「捕獲野生周潤發」臉書社團,交流與發哥的開心回憶。他曾說「人生最歡樂的時刻,就是在和別人分享快樂的時候。不少人與我素未謀面,卻默默支持了我30年,現在他們只想見我3分鐘,難道也不答應?」一點巨星的架子都沒有的他,其實平時愛搭地鐵,最常出沒的地方便是傳統市場,有人說「想遇到香港明星,就到中環奢侈品店逛街,但想要遇見周潤發,就到香港的地鐵、公車站,菜市場,還有就是九龍城。」曾經有人問發哥為什麼會搭地鐵,他說「我有身分證為什麼不能搭地鐵?」衣服一穿10多年、穿地攤拖鞋、99%身家全捐出去過去有節目訪問他,平常都買什麼名牌衣服,他說「不需要啊,我的衣服都穿了十幾年了。」不穿名牌的發哥,零用錢也只有發嫂每個月會給他的800元港幣,平時都穿幾十元港幣的T恤,腳踩15元的拖鞋,還會跟老闆討價還價。甚至「Nokia手機」一用就是17年,「我用的是Nokia。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太多資訊,而是應該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雖然發哥已經換上了智慧型手機,但也是發嫂淘汰給他的舊機。發哥的減法哲學,不只減掉了明星光環、花費,現在連99%身家、約56億港幣都要在死後捐出去!「我什麼都不想帶走,因為所有錢都不是我的,只是我賺回來的,並不代表我要永遠擁有。」而發嫂也表示「我們已把這筆錢百分百捐了出去,已設立好慈善基金會,手續也辦妥了。」我們成長後可能會發現,人生中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如何保持一顆安寧的心,過著平凡、快樂的生活。兩段婚姻、與一個永遠見不到面的女兒發哥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與余安安的婚姻只維持了9個月;第二段則是與來自新加坡的現任妻子陳薈蓮,而他們的婚姻已超過30年。在婚禮上,陳薈蓮喜極而泣幸福地說:「這一生中,上天賜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成為周潤發的妻子。」他們之間的甜蜜互動也不會因為30多年的婚姻而褪色,發嫂每年生日,都會收到發哥精心準備的禮物,「他把禮物藏起來,讓我去找。每次找到禮物,我都驚喜不已。」發哥曾打趣的說「我是一般小百姓,在家裡更慘,我要燒菜、洗衣服、弄咖啡給她(老婆),很慘的啊,香港阿信。」有人會問,根本是模範夫妻的他們,是否也會有意見不合、吵架的時候?面對這問題周潤發也說「吵,吵得可兇了,我們並不是在過一種童話般的生活,是正常人的生活,每一次爭吵我們心裡也都知道一會兒就好了,然後交換一下心情,這樣就沒問題了。」如此濃情密意,為何他倆至今膝下無子?因為陳薈蓮曾懷了個女兒,但是不幸臍帶繞頸流產,縱使經過這麼多年,只要提起這段往事,依舊她讓心痛不已,因此發哥為了不讓老婆再受一次喪子之痛,自此不再勉強老婆懷孕。陳薈蓮說:「這份愛,我們給不了自己的孩子,卻可以散發出去,給其他需要的人。」發哥則說「沒有遺憾,我們兩個人已經足夠幸福,其他的我就不奢求了。」那愛情對於發哥來說是什麼?是「感恩與陪伴。」發哥也坦承,夫妻兩人的生活很平淡,只求簡單就好,他們也不想營造童話般的生活,而且夫妻吵架是家常便飯,但只要將心比心,就能讓婚姻走得更長,更遠。延伸閱讀: 「看外公外婆一起騎機車去田裡,很幸福...」「金馬獎得主」劉冠廷姐弟戀12年,讓我們看到愛情最真實的模樣!
-
2022-0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骨鬆?常見10大疑問醫師替你解惑
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衛福部在2019年統計,台灣有10.2%男性、25.2%女性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7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4人有1人就有骨質疏鬆問題。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在老人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甚至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骨質疏鬆在初期是沒症狀的,通常是在跌倒時發生骨折,才會連帶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平時注意飲食,鍛鍊身體是相當重要的。《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蒐羅多項網友對於骨質疏鬆常常感到疑惑的問題,大家快來看看你的問題有沒有在上面吧。Q1:多喝牛奶或補充鈣質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脆弱之骨骼新陳代謝相關病症,是長期骨質流失所造成,飲食因素則是其一。當攝取的鈣質長期不足時,骨鈣會分解以維持體內鈣平衡,但骨質會愈漸脆弱單薄。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鈣合成,可以藉每日早晚1杯奶及攝取含鈣豐富食物或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建議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以達到鈣質的建議量。如前所述,飲食因素只是其一,要預防骨鬆還是必須由各方面因素著手,例如養成均衡飲食型態(避免攝取過多鈉、適量蛋白質及減少攝取加工食品等)、適量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及肌肉量)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酗酒),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之道。Q2:運動可治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指出,負重較高的運動,對骨質的生成最佳。「細胞會感受壓力,產生骨質,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大家可依照能力做不同的運動,包含重量訓練這類無氧運動,以及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其中比較推薦的是重量訓練、負重訓練,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其次為快走、慢跑、跳繩;相對地,騎單車、游泳則因有踏板、浮力分擔重量,增加密度效果不若前幾項運動。那表示我們只要重訓就好?當然不是。翁聖欽表示,無氧運動能增加骨密度,有氧運動能訓練心肺、增加代謝以及加強平衡感,每一項都是環環相扣,不可偏廢的。「肌肉量不高、肌肉不夠有彈性,不能保護骨骼;心肺功能不佳、代謝功能不高,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就慢;平衡感不佳容易跌倒,就會骨折。」另外,翁聖欽曾看過幾個案例,年長者雖有固定的重量訓練與確實休息,卻練到脊椎壓迫骨折,痛到受不了就診才發現此事;年輕人肌腱斷裂更是常見。停經前的女性或老人,建議先到醫院進行骨質檢查,選擇適當運動。他建議要做重訓時應由健身教練監督,保障安全。Q3:多曬太陽可防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說明,曬太陽可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轉化,陽光直射(如日光浴)能產生的維生素D是最高的,如在室內透過玻璃照射會少一些,因此建議開窗效果較好。時間不必太長,1週2次,1次15分鐘即可。Q4:喝咖啡會導致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解釋,咖啡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另外也含有咖啡因、單寧酸(綠原酸)、生物鹼等有益健康成分,而「草酸影響鈣質吸收」則是咖啡常被提到與有骨鬆關聯性的原因。確實在許多研究中已發現,草酸若與鈣質共食會減少鈣質的吸收,而攝取過多咖啡因也會降低骨鈣合成之維生素D受體蛋白(VDR蛋白),而影響骨質的情形。但造成骨鬆的原因很多,且許多研究針對咖啡及骨鬆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將喝咖啡及骨鬆發生視為直接關係,過於武斷。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只要攝取足夠鈣質,咖啡攝取量並不會增加骨鬆的風險,意指造成骨鬆的主因為長期鈣質攝取不足,而非咖啡本身,因此每日攝取足夠鈣質才是預防骨鬆的重點。Q5:腰痠背痛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強調,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現象。如果感到背痛,通常是骨頭斷掉了才會有痛感,或是有低能量外傷,例如跌倒骨折,才會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因此高危險族群建議檢查自己的骨質密度,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則建議透過飲食藥物與運動來增加骨質,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有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以及70歲以上的老人(不分性別),這些人建議先做骨質密度的檢查。Q6:骨質流失了就不可能再恢復?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表示,面對骨質疏鬆症講求「開源節流」,在協助骨質製造同時,也要降低骨質的流失速度。臨床上會給有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或是已經有骨質流失狀況的病患3項處方。▸第1項:是飲食,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第2項:是負重以及增加阻抗力的運動,前者為上下樓梯、快走;後者為使用啞鈴或槓鈴。▸第3項:則是藥物。「開源」的部分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生素D需要800國際單位(IU),通常建議民眾以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作法很簡單:不擦防曬,讓和煦的日光照射20分鐘以上;另外需每日補充1,000毫克的鈣質。「節流」則是使用處方藥物,醫師常用的處方藥有:益穩挺、骨穩、福善美,以及保骼麗這類單株抗體療法藥物。Q7:骨鬆常見於女性或年長者?根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量測其骨質密度。調查結果發現,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50至64歲男女性分別為4.6%、6.8%;65至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Q8:吃洋蔥可治療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一致表示,洋蔥補鈣等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喔!洋蔥鈣含量很低,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100克的各式洋蔥其鈣含量分別為白洋蔥(25毫克)、黃洋蔥(20毫克)及紫洋蔥(21毫克),與一般成人1日鈣建議量1000mg相去甚遠,且沒有一種食物只要單一攝取可以完全補充人體所需要鈣質。因此為避免骨質疏鬆,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及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建議大家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形態,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上述行為都會造成骨質的流失。Q9:維骨力或葡萄糖胺是骨鬆救星?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提到,葡萄糖胺存在於關節的結締組織或韌帶等,主要是作用是維持強韌度及彈性及幫助關節的潤滑,因此是應用在骨關節代謝機能衰退引發的關節性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炎、受傷關節軟骨修護。一般建議初期關節炎時,補充適量葡萄糖胺可以緩解關節炎疼痛,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時,葡萄糖胺則效果不明顯。有需要補充的話,建議先詢問專科醫師或營養師。Q10:茭白荀上的小黑點可預防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回覆,筊白筍上的黑點是與真菌「菰黑穗菌」共生所產生的物質,是菰黑穗菌累積而成的孢子堆。當菰黑穗菌寄生於筊白筍上後會刺激植物分泌生長激素,而使嫩莖部位膨大形成筍狀莖,一般狀況下會在黑穗菌生殖及殘留前就採收食用。有菰黑穗菌的筊白筍仍可食用,只是賣相及口感較差。同時,2020年3月食藥署闢謠專區也指出,筊白筍上之黑點並無預防骨鬆之確切科學依據,請勿輕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感化並不等於可以「與病毒共存」 陳秀熙分析2022年疫情2大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每周三固定直播,向國人傳遞科學防疫新知,已持續將近100個星期不曾中斷。身為國內最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的學者,陳秀熙分析2022年疫情有兩大趨勢,首先是新冠疫情會走向流感化,口服藥必然要普及化;再者是次世代疫苗的發展成敗,將帶來決定性的影響。要達到與病毒共存,抗病毒口服藥不可或缺,最快要今年中以後。陳秀熙表示,現在Omicron變異株在歐美掀起新一波大流行,目前觀察到傳播力增強、輕症化等趨勢,這項挑戰將延續到新的一年,而且全世界都必須面對。如果走上流感化之路,勢必也需要類似於克流感的抗病毒口服藥,才能避免重症死亡,但在藥物普及之前,大量輕症個案仍可能讓醫療體系崩潰,因此發展次世代疫苗來減少確診,仍然非常重要。「次世代疫苗發展速度、病毒變異速度,兩者間的消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陳秀熙指出,目前多劑混打的基本原則也已確定,以輝瑞和莫德納這兩種mRNA疫苗的開發腳步最快。如果能夠成功開發有效回應病毒變異的次世代疫苗,各國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嚴格度、疫情可忍受度、人民心理負擔,才能比較放鬆,「希望Omicron帶來的疫情,可以在2022年畫下句點。」然而,今年開始走向流感化,並不等於可以「與病毒共存」。陳秀熙分析,今年底忽然殺出一個Omicron,要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狀態,最快要到今年中以後。現在以色列已開始接種第四劑,以一劑效力是半年來估算,世界各國在今年中都可能已經打到第四劑,這時口服藥應該都出來了,不可能每半年無止境的打下去,但未來確實有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打一次。面對變異株襲來,要落實「疫苗、檢測、公衛防疫」金三角。變異株一直來,民眾自我防護的方式會有任何不同嗎?陳秀熙說,面對變異株不用慌,重點就是「疫苗、檢測、公衛防疫措施」這個金三角,應該要落實成為社會新常態。只是疫苗要打到第三劑、第四劑,很容易忘記,他建議疫苗預約平台可轉型為客製化的自動預約系統,有主動提醒、自動預約的功能,有助於覆蓋率穩定提升。再者,他建議具有合格檢測能力的醫療院所,可提供民眾檢驗中和抗體的自費服務,幫助民眾檢查自身保護力。陳秀熙提醒,如果接觸過有風險的境外旅客、出入過高風險的場所,之後就要每三到五天自行定期快篩,繼續保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好習慣,維持好的防疫文明。如果有需要出國,則強烈建議,一定打過第三劑再出國,如果前兩劑打載體疫苗,第三劑應該要混打mRNA疫苗,才能獲得最佳保護力。春節防疫重點機場是重要感染源 嚴守居家檢疫是關鍵有新冠疫情相伴的第二次農曆春節,對於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來說,與平常的日子並沒有太大不同。陳秀熙說,自己平常都有維持慢跑習慣,去年十月接種第二劑疫苗之前,頻繁定期自行快篩,完整接種之後也沒有改變運動和戴口罩的習慣。預計這次春節,只會在自家簡單聚會,還有很多研究資料要整理,幾篇文章想要寫,都是為了對防疫的部署提出有用的建言。「歐美疫情已經告訴我們,機場是很重要的感染源。」陳秀熙提醒回國的旅客,就算持有陰性證明,到了人多的機場,如果心情鬆懈,沒有做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以酒精洗手、避免觸碰公共物品這些個人防疫作為,很可能就會在機場感染。陳秀熙分析,如果出境前於機場感染,到台灣入境是驗不出來的,等到病毒量漸漸上升,很可能剛好就是選擇春節方案的旅客回家檢疫的時候。回家以後,要是沒有做好定期檢測、沒有嚴格遵守居家檢疫規定,就很可能會造成家戶傳染,同住家人若外出去到人多場所,就可能衍生社區傳播鏈。「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戒,才能將病毒阻絕於境外、保護境內社區。」陳秀熙呼籲,以台灣過去兩年養成的防疫文明習慣,加上疫苗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社區已具備一定的保護力,不需太過恐慌,但仍要嚴格遵守檢疫相關規定,不可以有僥倖和鬆懈心理,如果家有居家檢疫者,拜託同住家人與他一起共體時艱,千萬不要去人多場所也不要參加聚會,按照規定時間做快篩,外出時也要全程戴口罩。陳秀熙小檔案年齡:60歲現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經歷: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博士
-
2021-12-31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腳抽筋怎麼辦?腳抽筋原因、舒緩及預防法一次看
腳抽筋相當常見,許多人會認為是營養缺乏,但其實原因繁多,與營養有關的僅占少數,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相關可能原因,並提醒若經常有腳抽筋的問題,建議檢視生活並盡早檢查了解背後原因。 為什麼會腳抽筋?醫指6大原因! 王威傑醫師表示,抽筋是一種肌肉異常收縮的現象,可能原因繁多,例如像是腳於末梢血液循環不佳、冬天又容易受冷,就容易出現腳抽筋的情況。而突有過量的登山、慢跑、健走等運動過度,又沒做好伸展或收操也容易腳抽筋。 除此之外,像是長時間久坐久站或扁平足等,姿勢或結構不佳也會引起。神經壓迫、處於小兒麻痺恢復期、周邊神經受傷、巴金森氏症等神經問題也有可能,此情況大多為單側抽筋,不過單側抽筋不代表就是這些問題。另外,也有可能是受到藥物或治療的影響所致,例如鈣離子阻斷劑、Beta作用劑、利尿劑、洗腎過度、糖尿病藥物造成低血糖等。其他像是貧血、周邊血管問題亦有可能發生。 至於民眾平常常聽到的「鈉、鉀、鈣、鎂缺乏」也是其中一項原因,不過並不常見,這些電解質缺乏會使得體液不足,進而引起抽筋。其他也包括了過度流汗造成體液不足、懷孕低血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酗酒等也有所關聯。 抽筋當下該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解除! 抽筋總是讓人痛到非常不舒服,但往往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王威傑醫師建議,當下可以緩慢的速度將患部伸展開來,此動作不會使情況惡化或受傷,例如腳抽筋可稍微走一走、緩緩將腳踩直、按摩患部、將彎到不可思議的大拇指慢慢扳回來等。 4招預防抽筋,太常發生盡早檢查! 避免腳抽筋,王威傑醫師則建議,可多做預防性的伸展運動,例如弓箭步等,運動前後即便是簡單的運動也要留意。另外也多注意腳部的保暖,例如天冷時可穿個襪子睡覺、睡前腳泡泡熱水,也有助於減少腳抽筋發生的可能性。日常也要注意營養攝取,補足鈣、鎂、鉀、鈉,避免電解質缺乏,相關可一次補到不同營養的食材,如香蕉、地瓜可補到鈣、鎂、鉀,牛奶可補到鈣、鉀、鈉,深綠色蔬菜則可補到鈣和鎂,當然飲食最佳的方式還是以多元且從原型食物攝取為主是最好的。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腳抽筋雖然是常見的日常問題,但若是發生的太頻繁,其可視作警訊,應盡早檢查找出背後原因。而若是合併喪失、麻木等感覺異常,不單只有疼痛,則要留意可能為「肌肉強直」,是一種肢體呈現僵硬狀態的症狀,和抽筋相似,但機轉不同,也須就醫找出原因。提醒民眾兩種情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半夜睡覺容易腳抽筋?醫:吃香蕉、睡前伸展、穿襪子等有助改善 .缺鈣易骨鬆、三高、傷全身!營養師推10種食材助補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7 養生.聰明飲食
40歲後骨骼肌肉漸流失!骨鬆7危險群 不僅補鈣還要補蛋白質
● 過了40歲,骨骼和肌肉慢慢流失● 女性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骨鬆 ● 均衡營養、補鈣及維生素D,延緩罹患骨鬆一名七旬老婦人平常活動量少,某日反應上臂疼痛,家人以為只是肌肉拉傷,貼痠痛藥膏舒緩即可,但過了幾天仍無改善。就醫照X光發現有骨裂現象,且病症已經有一段時日了,經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所引起。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骨裂就是所謂的「骨折」,指的是骨頭遭到強烈外力出現裂開或變形,進而產生劇烈疼痛。骨質疏鬆在字義上是「多孔的骨」,從X光影像可看到骨骼呈現海綿狀的疏鬆多孔狀態,早期並無明顯病徵,患者常因背痛、行動不便或突發性骨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骨鬆問題。飲食失調少運動 容易骨鬆人體骨骼發展在2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逐漸流失,40歲開始走下坡。男性因為骨骼較大,骨質流失進展較緩慢,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像雪崩般傾跌。徐佳靖說明,若年輕時多運動、補充高鈣食物,可以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趁早存骨本」不只是口號,更應該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及健康飲食,為有品質的老後做準備。現代人生活忙碌,少運動、飲食不均衡,加速了骨質疏鬆,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流失速度再加乘。徐佳靖分享門診案例,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也是罹患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該及早介入飲食及運動管理。「預防骨質疏鬆並非熟齡專利」,各年齡層都要均衡攝取營養素、多運動增加骨質密度與肌肉強度。補充維生素D 強化鈣質吸收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最怕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部骨折,這二個部位的傷害堪稱「老人殺手」,容易造成臥床、免疫力變差及併發症,增加死亡率。如何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徐佳靖建議,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1.2公克,相當於60公斤的老年人一天需要70公克蛋白質量,蛋、魚、豆、肉類等都要食用,每餐至少吃一個手掌大的量才夠,並且避免吃加工食品。製造骨頭的原料是鈣質,徐佳靖建議,可補充高鈣食物,多食用帶骨小魚乾、鮮奶、豆類食品、深綠色蔬菜和芝麻等,其中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具有固定骨鈣的作用;維生素D則是幫助鈣磷吸收,舞菇、秋刀魚、鰻魚、鮭魚等,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除了補充營養,徐佳靖提醒,還要搭配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例如:單車、慢跑、健走、舉重、彈力帶等,以增強身體力量。>>想了解更多「全銀運動」線上課程>>加入LINE社群,獲得最新課程訊息
-
2021-12-26 養生.運動健身
跳繩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按摩內臟!醫師教你正確跳繩不傷膝蓋
天氣太冷太熱、下雨或空汙⋯⋯不適合出門運動的時候,跳繩莫過於 CP 值最高的居家運動,不僅能在短時間內能達到最大熱量消耗,而且器材方便攜帶和收納,取得容易,不花大錢也能幫助減重。跳繩還有哪些隱藏版的好處呢?常見的跳繩迷思和真相又是什麼?最後別忘了看跳繩小叮嚀,避開運動傷害才能享受跳繩的滿滿好處。跳繩好處多: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其實跳繩除了能幫助減肥,還有以下六大好處,對全身都有益:甩肉減肥:跳繩一跳就能運動到全身,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快速跳繩3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比游泳、騎腳踏車和大多數球類運動來得更多。強化心肺和肌力:跳繩可強化心肺功能,且因為跳躍動作主要運用大腿肌肉的等長收縮、離心、向心這三種作用力訓練肌肉產生力量,可以訓練不同肌肉群在同時間的肌力與收縮速度。預防骨質疏鬆:身體在彈跳時會產生「抗衡阻力」(也是所謂「負重」),而跳繩、爬山、慢跑等「高強度負重」運動有助於建立和維持骨密度。根據衛福部《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從事地面反作用力達體重兩倍以上的運動,如反覆跳、跳繩、踏步、踏階運動等等,可改善停經前/後婦女腰椎及股骨頸的骨密度。但若本身已有骨質疏鬆或其他骨折風險,建議先諮詢醫師。按摩內臟,緩解便秘:跳繩過程中上下震盪會按摩到內臟,刺激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帶走身體多餘廢物。減重名醫呂紹達指出,彈跳時可盡量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有助加強腸胃蠕動,緩解便秘。訓練平衡感:跳繩利用手甩繩、腳跳起相互配合完成動作,運用到四肢與全身,可以訓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的控制能力,並增進不同肌肉的統合協調作用。幫助長高:專長兒童及青春期生長評估的兒科醫師陳奕成表示,跳繩確實可以幫助長高,不過持之以恆的適量運動也很重要。物理治療師徐芳生建議臨床發展正常、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採行「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核心穩定」的運動組合,例如游泳、跳繩、花式跳繩、瑜珈球和球類活動,幫助刺激生長板。跳繩傷膝蓋?跳繩會讓小腿變粗嗎?醫師破解迷思但你可能聽過:跳繩容易傷膝蓋,還會長蘿蔔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解釋,跳繩不會造成前述現象,若跳完後腿部感到不適應該是跳錯、暖身不夠,或運動後沒拉筋導致。周立偉指出,跳繩為原地跳躍的垂直力量,且雙腿併跳時承受的反作用力相較跑步低,且跳繩能鍛鍊下肢肌肉,「只要擁有強健肌肉,就不容易傷膝蓋」。而大眾之所以認為跳繩會養出蘿蔔腿,是因為跳繩主要使用小腿肌肉,所以運動後肌肉會充血腫脹,造成腿粗的錯覺,但只要透過拉筋及充分按摩,就可以舒緩小腿緊繃感。減重名醫呂紹達曾分享,繩子長短好控制、易握,且能準確調整做操力道和距離,尤其在跳繩過後可直接拉伸肌肉,使線條變長變纖細,所以跳繩也是很好的伸展工具喔。跳繩怎麼跳才對?必知跳繩技巧醫師建議,可穿著吸震緩衝性佳的運動鞋,跳繩時利用前腳掌輕輕彈跳,著地時膝蓋微彎,就能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若中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力量不足,及體重過重、膝蓋有舊傷的人,則比較不適合跳繩。另外,跳繩前應充分暖身,沒有做暖身運動的話一開始心臟調節跟不上跳繩速度,容易覺得喘不過氣,這時除了把速度逐漸放慢,可同時用嘴巴和鼻子呼吸,將雙腳微蹲、上半身前傾,雙手扶住膝蓋,以利調節呼吸。最後,在開始運動之前需要先學會掌握跳繩三大重點,包括繩長、握把姿勢和站姿。呂紹達對跳繩運動的步驟提醒如下:1. 眼睛視線向前。2. 預備動作時兩手握住跳繩手把,上臂要輕夾腋下。3. 兩手握把高度要一致,由外向內握住。4. 手持握把時,大拇指和食指不要互扣或交疊,要緊拉繩子使前臂高於手肘。5. 膝蓋打直不彎曲。6. 將繩子中線踩在腳底前端1/3處,並拉直繩子。看完這篇,你就可以重拾小時候體育課玩過的跳繩,讓它成為最好的健身夥伴和瘦身的好工具吧!資料來源:《謠言終結站》跳繩傷膝、小腿變粗? 醫︰錯誤觀念臺中榮總醫訊 - 骨質疏鬆症的運動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大卡) 《1週跳3天,2週瘦1圈!驚人的燃脂跳繩減肥操:1個動作,腰腹臀腿全瘦到,跳出瘦子體質,從此不復胖!》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室內外空品連動 中國附醫倡肺年齡
台中地區空氣品質,與火力發電廠之間是否有關連性,一直是當地關注的議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表示,先不論空汙成因,民眾應該提高警覺,多使用空汙APP,掌握即時空氣品質,盡量減少暴露於高汙染地區,或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PM2.5無所不在,如長期累積在肺部組織,勢必引發諸多疾病。」夏德椿說,因為PM2.5是許多疾病的傳播推動者,為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肉眼看不見,卻是有毒物質、病毒、細菌以及過敏原的載體,細小的顆粒可以到達較深部的肺葉組織等下呼吸道,導致系統性血管發炎,而且PM2.5的高活性,人體呼吸道結構對它並無有效過濾和阻攔能力,一旦吸入後,易進入支氣管、肺部,甚至腦部。想要減少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大台中地區的民眾可以從個人健康管理做起,外出前透過網路了解戶外即時空品,外出時,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戶外散步慢跑時,少走大馬路,應該至公園、運動中心,或是車輛較少的馬路。根據研究,室外空氣的品質會與室內連動,民眾長時間會待在家裡、辦公室等,可以擺設空氣清淨機,且固定更換濾網。在霧霾天氣時,盡量少開窗,也可在家裡陽台種植綠蘿、萬年青、虎皮蘭等冠葉類植物,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透過「肺功能檢查」,一般人在廿五歲時,氣管達到最高峰的成熟階段,此時約有四千兩百至四千五百西西的肺活量,稱為「肺年齡」,每年約以卅西西肺活量的速度持續遞減。夏德椿呼籲成年人定期肺功能檢查之外,五十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及因職業傷害導致肺功能較差等高風險族群,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檢查,留意肺年齡衰老狀況。
-
2021-12-20 失智.大腦健康
活躍老化,長者更要動!10步驟教你如何有效運動、預防疾病
「距離失能只差一個跌倒,一旦跌倒疾病就會出現」, 特殊族群發生此現象的機會,相對其他族群而言風險更高,也因此需要更多方法來教導,幫助他們在風險管控下進行安全有效的訓練,並且去實踐「運動就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常見的特殊族群(包含視障、智能障礙、糖尿病、癌症、關節炎、高齡銀髮族群、青少年族群、高血壓、骨質疏鬆、肥胖族群、懷孕產後等),在運動計畫上,相較於一般族群,更應設計有效、安全之運動處方訓練計畫,並且掌握因特殊疾病而有的病理、生理限制與訓練禁忌,並以現有的證據來降低疾病及罹癌率。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抑或是本篇文章所提及特殊族群都應該要動,但到底要動多少?怎麼動?如何動?為何動?卻了解不多。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我們需要多少的身體活動?」有以下四點:1、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2、增加身體活動。3、提高強度(心跳)。4、增加肌肉量。💡小結:有活動比沒有活動好;活動量多通常比更少活動來得更好;且能有效降低失智、憂鬱症風險。然而,特殊族群運動處方考量的重點「安全的動」比「動得多」更為重要。也因此,運動前的評估絕對是當務之急,透過運動前健康篩檢問卷可以了解症狀及運動狀況,特別要注意的事項有:1、獲得醫療許可與否取決於醫療專業評估,目前並無任何單一工具可以準確判斷。2、跟您的教練或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如:家族史、醫療病史、運動強度上限、其它症狀、是否正在服藥…)等風險評估,以利運動測試與運動計畫設計。💡若有伴隨特殊疾病或其它健康疑慮,則應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從「腰臀比」、「體脂肪」簡單自我檢測身體是否異常●身體組成中,腹部脂肪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如: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腰臀比(WHR),腰圍÷臀圍,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比值越高則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顯人群。銀髮族男性腰臀比>1.03為高風險,而女性腰臀比>0.9則為高風險,所以在客觀條件下,腰越細相對越健康。●一般來說,體脂肪在下列狀況下,對於長期健康是有益的:男性:12~23%、女性:17~26%。了解運動強度指標 以強化訓練、提升運動品質代謝當量METs是衡量特殊族群運動強度最方便、且標準化的指標。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能量消耗速率,也就是一個人在休息時的耗氧量。所以,2METs能量消耗速率就是1METs的2倍●輕強度(1.6-2.9METs),如:室內空間步行、洗碗、坐著釣魚、彈鋼琴。●中強度(3.0-5.9METs),如:擦地板、高爾夫、籃球投籃。●高強度(≧6.0METs),如:非常快步走、慢跑、籃球、足球、連續跳繩、競賽排球。※不同年齡在執行相同身體活動任務時,相對強度不同,反應在不同最大攝氧量,這些都是特殊族群安排運動強度需要考量進去的。阻力訓練原則 有效達成訓練成效●特異性:透過特定訓練方法,以達到特定的生理適應。●超負荷:以大於自己平常習慣的強度進行訓練,以達成成果進步。●漸進性:能夠更有效的帶來長遠成長。本文中所指的漸進,除了負荷漸進之外,每週訓練頻率、每次訓練項目種類、訓練對技巧的要求(如:反應、協調、平衡、敏捷)都算是漸進的變項。透過運動一般性原則 改善身體各部位疼痛●改善膝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核心訓練、心肺有氧訓練、水中訓練。●改善髖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水中訓練。●提升整體日常體能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對特殊族群而言、水中訓練不僅能改善疼痛,也能提升膝關節、髖關節功能。※良好設計的運動處方,不會對關節退化造成負面影響。※目前並沒有一體適用的運動處方原則(FITT);但需要額外留意疼痛、關節穩定性、疼痛。遵守特殊族群訓練完整流程 以避免運動傷害產生●進行運動前篩檢(自我篩檢可)。●取得醫療許可。●了解運動對健康益處,並設定合理目標。●辨識運動訓練風險(但不運動風險更高)。※對於做事生活者(如:家庭主婦、司機、需久坐上班族等)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強烈建議應從低至中等強度訓練開始。2、逐步增加強度與持續運動時間 2 - 3 個月。●準備醫療緊急處置(如:支氣管擴張劑)。●知情同意書。●運動評估與測試並決定身體基準狀態。●尋求適當的運動處方。●計畫執行監控與後續追蹤。●不斷反覆確認是否符合現有指引建議。特殊族群運動其實與一般族群無異,只是需要「方法」,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肌力訓練可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心肺訓練也可有效降低LDL*並增加HDL**。●適當運動可增加睡眠品質。●幫助降低因病而產生的憂鬱、增加食慾,提升生活品質,進而逆轉健康及運動表現。*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中,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l)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HDL):含有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
2021-12-19 養生.運動健身
防扭傷、促血液循環!醫教10秒棒式改善腰酸背痛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簡單的訓練有助身體健康,其中也包括「棒式」,不過對於棒式不少民眾總認為難度偏高,身體要撐著1分鐘或以上,實際做起著實累人,讓人容易放棄。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其實棒式重點在做得對,而不是時間,一次10秒就可以! 10秒棒式可練多處肌肉,促血循、防痠痛、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棒式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核心肌力訓練,可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包含手臂、肩膀、腹部、臀部、大腿、小腿等各處的肌肉,幾乎全身肌肉都可以訓練得到。 核心肌力訓練起來,不僅有助身體整體的血液循環,也有助減少久坐、久站的腰酸背痛,或扭傷、拉傷等肌肉傷害。而人體的活動大多是一體成形的,例如網球、棒球、慢跑等各項活動,看似只有動手或動腳,但整體肌肉是一起運作,整體肌力增強,身體整體運行便能更加順暢、提升運動表現。不論是對身體或對生活而言,都是個相當不錯的運動。 棒式練得久不如練得巧,常見NG姿勢多留意! 良好的棒式訓練在於練得精準而非時間,姿勢正確相當重要,動作雖然看似簡單,但也並非趴在地上、手肘撐著就好。史考特醫師指出,棒式訓練在初期,常見因為肌力不足而出現兩種錯誤姿勢,一是為了持續支撐下去,身體為了平衡,臀部越抬越高,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狀態,另一個則是不自覺間臀部越來越低,形成一個V字形。醫師表示,正確的棒式訓練,身體會是呈現一直線的,上述兩種錯誤姿勢,常見於求好心切的初學者,為了久撐而忽略了正確姿勢,不僅效果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錯誤姿勢形成的身體壓力,也可能讓腰椎出現痠痛不適。簡單10秒棒式,輕鬆練全身肌肉促健康! 史考特醫師建議,初學者在一開始可尋求復健科醫師或健身教練等專家陪伴訓練,可以提供相關建議,並準確評估。也可以請家人幫忙看,或在地上架起手機錄影,如此可以輕鬆觀察自己是否姿勢有誤。而不論是初學或老手,在訓練時間上一次10秒即可,10秒後休息個約5秒再繼續,並視個人耐受力增加次數,整體時間便會隨著身體耐受程度逐漸增加,不必一開始就設定好高門檻,要求自己一股作氣要做30秒、1分鐘、10分鐘甚至更高。 醫師形容,棒式其實就像舉啞鈴、推舉等肌力訓練一樣,差別在於棒式是訓練一整組。一般訓練肌肉鮮少看到啞鈴舉起來停滯約一分多鐘,必要性並不高,大多是舉起和放下之間循環,棒式也是。長時間撐在原地是可以挑戰自我,但較不適合訓練,其不僅容易擺出錯誤姿勢,也容易讓人想放棄。一次10秒在出力與放鬆之間訓練,不僅有助維持正確姿勢,也有利扎實的訓練肌肉,更不會因為不必要的苦撐而放棄,如此訓練上能走得更加長久,對身體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快走、競走也助防三高、癌症!醫教簡單走,省時、省力、促健康! .運動看時辰更健康!運動時間太早太晚都不好,這時段運動更有益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7 養生.運動健身
快走防三高、防癌、肌少症!醫教簡單走,多久一次、一次多久是關鍵
為了身體保持健康,不少人會規劃有氧運動,常見包括慢跑、單車、游泳等,不過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不適合慢跑,或者生活繁忙難以撥空抽出時間去游泳,又或是生活周遭沒有單車可以騎等因素,種種原因總讓人難以好好運動。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建議,有氧運動不僅限於這些選擇,快走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快走也是有氧運動,助防三高、癌症、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其定義在於可讓身體肌肉收縮、提昇心跳速度及呼吸的換氣率等,慢跑、游泳、單車都可以是個選擇,但不僅限於此,在「差點沒跑起來」情況下的快走,也是很好的選擇。 快走雖然只差一點就要跑起來,強度夠,但沒有像慢跑這麼高,對身體負擔較低,一般民眾普遍可執行,也可以藉此通勤妥善運用時間,且一樣也可以達到民眾對於有氧運動所預期的目的,包括有助減肥、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新陳代謝,也有利防範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三高、癌症、失智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對於身體的好處非常多。而在培養出長期快走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提升身體的耐受力,進階至慢跑也是很好的發展。 醫教簡單快走,省時、省力、促健康! 快走應該要多久走一次,一次走多久比較好?史考特醫師建議,一周至少讓自己有150分鐘的時間快走,但不宜一天一次全部走完,以避免突然過度的運動,反而可能釀成肌肉痠痛、鐵腿等,也有礙身體健康發展。最好的方式是將這150分鐘平均分散為三次於平日,一次50分鐘的進行,上下班同勤時也可以,若在路上遇到紅燈停止也沒關係,累計50分鐘即可,但不包含停等紅燈的時間。如此一來一周也可以有個充足的運動時間。 快走要注意什麼?要暖身、收操?穿什麼鞋? 史考特醫師指出,快走這項運動不僅執行簡單,前後也較少繁瑣的步驟,因是中低強度運動,一般而言不必特別做暖身或收操,但當然若要做,自然也是個良好的習慣。至於鞋款的挑選,許多人可能會猶豫要穿慢跑鞋、還是球鞋、或運動鞋,對此醫師表示,對於快走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腳最舒適的鞋款,若他人認為慢跑鞋較為舒適,但對自己而言球鞋反而是最能接受的鞋款,那麼選擇球鞋也很好,至於品牌之間的選擇自然也不必考量太多。 不過即便快走是個好上手的運動,史考特醫師也還是提醒,在天冷之際還是要特別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剛出門的時候,此時常見為心肌梗塞最容易好發的時刻,許多天冷運動發生意外大多在這個時間,因此建議備足適當的防寒衣物,運動完也應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年長、三高族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常見風險族群更要留意。 《延伸閱讀》 .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指3重點更有助防範! .三高如何維持免疫力?專家:三高易同時有兩種,「3少1多」很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都相當重要,其中如何消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的「膽固醇」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對此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指出關鍵,並提供建議針對關鍵進行改善! 膽固醇有好有壞,不是越低越好! 張釗監醫師首先釐清,民眾平常所討論的、想降下的膽固醇,從醫學觀點來看指得是「低密度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三種,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其密度低、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於血管堆積、造成阻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之一。高密度膽固醇則是「好的膽固醇」,密度高、體積較大,是所謂的血管清道夫,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幫助維持血管健康。因此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降得對。 壞的膽固醇影響廣泛,不只有中風、心肌梗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易有高血脂、壞膽固醇較高的問題,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醫師認為其最主要的關鍵風險不在體態胖瘦,胖往往只是附帶的影響,除了體態更要注意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代謝疾病等,瘦的人也要注意。 另外,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簡單4招消滅壞膽固醇,讓身體、血管保持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要消滅壞的膽固醇可從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著手。飲食方面,許多民眾認為蛋不能多吃,容易形成膽固醇,但其實這類食物性膽固醇,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合理範圍一天吃1~2顆蛋是沒問題的,真正影響的是讓體內生成壞膽固醇的「壞油」,如油炸等垃圾食物,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特別是紅肉。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在運動方面,張釗監醫師表示,運動可有助於好的膽固醇增加,血管清道夫增加,自然更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生活習慣上,除了多喝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也建議抽菸、酗酒能避免則避免,兩者皆是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種生活習慣調整,也都間接影響著身體機能,日久便可發現身體日漸健康,血管健康也能保持或恢復。 《延伸閱讀》 .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還有利保護心血管、降血糖、防癌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想知道有無肌少症,自我檢測2方法!增肌必做2類運動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自五月爆發以來,許多民眾無法上健身房、出外運動得戴上口罩,運動受限,肌肉逐漸流失,肌肉量減少,免疫力隨之下滑,增加染疫風險。醫師建議,可以透過「微運動」方式,也就是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提升肌力,避免肌少症上身。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國內50歲以上的民眾,罹患肌少症風險為46%,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肌少症問題。肌肉主要作為支撐人體和維持行動力之用,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40歲以後,肌肉每10年以8%速度流失,70歲後則是每10年以15%速度流失。一旦肌肉量不足,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失能和臥床機率大增,還會增加疾病感染和死亡等風險。黃信彰指出,根據2016年西班牙針對萬名成年人進行世代研究發現,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疾病感染風險上升;肌肉量減少20%,傷口復原能力開始下降;肌肉量下降30%,會身體虛弱、無力坐起;肌肉量下降40%,則死亡風險上升,且多死於肺炎。是否罹患肌少症?居家自我檢測2方法如何檢測肌少症?黃信彰表示,居家可以「亞洲肌少症指標」作為肌少症風險自我評估檢測標準,或是「測量小腿圍」兩種方式進行檢測。方法1:自我評量檢測評估項目:提舉五公斤重物是否感到困難、在房內行走是否困難、從床或椅子上坐起是否感到困難、爬十階樓梯是否感到困難,以及過去一年跌倒次數等。肌少症自我評估檢測評估項目詢問內容分數肌力您拿起或搬動5公斤重(約兩個炒菜鍋)的物品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無法完成2步行輔助在房內行走是否困難?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需要使用步行工具/無法完成2從椅子上起身您從床或從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沒有他人幫助時無法完成2上臺階您走上10個臺階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沒有他人幫助時無法完成2跌倒過去1年中您跌倒過幾次?沒有跌倒1-3次4次或以上(判斷標準:加總分數若超過4分,可能有肌少症疑慮,必須就醫,透過X光等精密儀器測量肌肉量進行評估。)方法2:測量小腿圍透過測量小腿圍可評估肌肉量。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若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須注意可能有肌少症。長者食量減少,肌肉流失風險增加許多人認為男性肌肉量較多,肌少症風險小於女性。但依據調查結果顯示,男性肌少症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表示,男性因為有睪固酮的優勢,容易練出肌肉且維持,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睪固酮降低,肌肉反而流失得更快。尤其當年紀漸長,牙口不好導致食量下降,更容易增加肌少症的風險。黎雨青說,依據民眾自覺飲食的改變進行肌肉流失風險的分析,發現適量輕度減少食量與食量沒有改變相比,肌肉流失風險從38%增至64%;若嚴重減少食量,風險更增至83%。增加肌肉量,均衡飲食、補充蛋白質最重要避免肌少症上身,必須增加肌肉量,不僅飲食均衡,尤其適時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非常重要。黎雨青表示,除非是有肝、腎疾病的特殊族群,若要維持肌肉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1公克,過了40歲後,若體態沒有嚴重變化,則繼續維持原攝取量;若肌肉開始流失,則蛋白質攝取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增肌必做2類運動 「微運動」也可補足只要沒有任何活動,肌肉就會開始流失,因此,除了飲食外,也必須搭配運動才能維持肌肉量,進而增肌。黎雨青說,運動最好從事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同時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阻抗運動。若無法上健身房運動,也可以從事「微運動」。黎雨青建議,可以爬樓梯取代電梯、捷運提早一站下車改步行,都是很好維持肌力的方式。隨著防疫解封,可從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提升肌力。增肌必做2類運動有氧運動:慢跑、游泳阻抗運動:舉啞鈴、彈力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