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慢跑
共找到
528
筆 文章
-
-
2019-12-26 新聞.健康知識+
你以為的暖身食物反而需忌口?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
酒越喝越暖、吃火鍋禦寒……殊不知,有些方法不光取不了暖,還可能損了健康。《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提醒你冬季飲食需要“忌口”哪些食物,並送你一份高階“禦寒法”。天冷飲食,有4個忌口1.烈酒不少人認為,冷天喝烈酒驅寒,冬季酒桌上也常以此作為勸酒的“藉口”。其實,喝酒暖身是暫時的假象,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熱量有限,身體無法從中吸收需要的能量。酒精中的乙醚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酒下肚後,血管擴張會讓血液循環與呼吸加快,促使內臟、肌肉等體內的熱量從血液散發到體表,從而讓人感到身體在發熱。但同時,體內已經在變冷了。酒精及代謝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會麻醉中樞神經系統,讓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也“欺騙”了身體的感覺。喝酒不僅不能暖身,還容易著涼。過量酒精會增加肝損傷、痛風、結直腸癌、乳腺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烈酒”的酒精含量較高,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有害飲酒行為”是指30天內有1次或以上飲酒超過60克,相當於60度白酒喝2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過於辛辣的食物冬天一到,麻辣火鍋再次受到人們追捧,成為“暖身佳品”。辛辣食物能刺激味蕾,但它也會刺激胃腸道,產生痛感、熱感,因而讓人感覺由內而外的“暖意”。這種刺激對消化道是一種挑戰,尤其是消化道敏感、容易發炎的人,更容易造成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等問題。吃辣後血管擴張、面紅耳赤、毛孔打開、大汗淋漓,體內積蓄的熱量隨著汗液散發到空氣中,如果突然從室內到室外,毛孔來不及閉合,容易受涼感冒。3.燒烤、油炸食品從食材來說,肉類很適合在冬季攝入,不但可以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還能維持免疫力以及肌肉的活力。同時,高蛋白食物的“食物熱效應”比較高,也是“暖身”食材的首選。但燒烤會在肉的表面塗抹大量植物油傳熱,油炸更是在高溫下讓油和肉、澱粉接觸,不僅產生過多脂肪,還會產生苯並芘、雜環胺、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質。喜歡吃肉的朋友,不妨用煮、燉、蒸的方式來烹調。4.寒涼食物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冬天適宜吃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於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涼性食物最好忌口,如西瓜、黃瓜。吃涼拌菜時,最好放點蔥、薑、醋等熱性食物來中和。 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除了飲食上注意“忌口”,睡眠、運動、心態等都是冬季養生的硬指標,每一項都有講究。睡宜早 養精蓄銳冬天草木凋零,動植物多處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動宜慢 微汗即可冬藏時節,萬物蟄伏,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謂“小寒慢跑跳踢毽,暢達樂觀防腎寒”,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此外,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並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頭宜暖 胸背足忌涼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年老陽氣弱者更應注意。建議出門時戴好帽子,避免濕髮出門,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選擇舒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並經常用熱水泡腳。心宜平 節制喜怒曬太陽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頻發的霧霾,常會讓人們的心情受到影響,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鬱症。因此,要注意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4個壞習慣,其實是保暖誤區冬天雖然要時刻注意防寒,但也要避免這些“保暖”誤區。關嚴門窗不透氣關閉門窗後,由於不通風,室內氧氣逐漸下降,而二氧化碳急劇增加,尤其房間小、人多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根據研究,入睡3小時後,臥室內的二氧化碳會急劇增加數倍,同時細菌、塵埃容易積聚,被吸入體內。所以,晚上睡覺最好不要將所有門窗關緊,可以在客廳留一扇換氣窗,打開臥室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通常來說,開窗半小時,室內空氣就會更新一次。在沒有暖氣的南方,開空調時將溫度調到適宜的範圍,最好再給窗戶留一條縫。蒙頭睡覺易缺氧很多人覺得頭部冷,或尋求“安全感”,習慣將頭埋進被窩。時間長了,很容易導致大腦缺氧,夜裡易做夢,早上醒來頭暈乏力、精神萎靡。尤其是老人、小孩以及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要注意。整晚不關電熱毯在沒有暖氣的地方,很多人習慣整晚開著電熱毯取暖,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這樣會使人體皮膚血管擴張,水分蒸發快,引起皮膚乾燥瘙癢、喉嚨乾渴等症狀。糖尿病患者以及對溫度感知差的老人,容易低溫燙傷。質量差的電熱毯長時間開啟,還可能引起火災。所以,如果用電熱毯取暖,最好睡前通電加熱,入睡時關掉電源。衣著過厚更疲勞人在睡覺時,身體會處於放鬆狀態,此時穿寬鬆的睡衣有助消除疲勞,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倘若衣著過多過厚,不僅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放鬆,次日醒來還會腰酸背痛,且妨礙皮膚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發,更容易出現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21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降糖尿病和死亡風險 但選錯種類熱量差24倍!
現在愛喝咖啡的朋友可不少,不過不同的咖啡配料和營養並不一樣,今天就拿最常見的美式、拿鐵和摩卡來對比一下。先來看大家最關心的熱量。美式最低,摩卡最高,熱量差距24 倍!一杯摩卡盡然相當於3 碗飯的熱量。熱量和配料息息相關,美式熱量低,主要配料只有水和濃縮咖啡;而摩卡除了牛奶、濃縮咖啡外,還有高熱量的摩卡醬、鮮奶油和糖漿。其中摩卡醬和香草糖漿中都含有大量的添加糖,攪打奶油脂肪含量又高,所以摩卡的能量比美式和拿鐵都高。喝一杯摩卡,你可能需要慢跑54 分鐘才能消耗完。拿鐵的熱量介於美式和摩卡之間,它的配料可以簡單理解為牛奶和濃縮咖啡。一大杯拿鐵的能量只有摩卡的一半。雖然營養成分表裡,它的糖含量是18 克,不過這不是額外添加的蔗糖,而是添加的牛奶自帶的乳糖,所以要減少精製糖攝入的朋友也可以放心的喝。換個角度看,拿鐵的熱量、糖、脂肪和蛋白主要來自於牛奶。但千萬別主動加糖呀!喝拿鐵,可以同時體驗咖啡的濃郁醇厚和牛奶的奶香,更能獲得牛奶的營養,還真是口感和營養兼得。算得上是一種健康的飲料了。喝咖啡會導致鈣流失?這個謠必須闢!研究顯示,一杯咖啡大概只會流失2~3 毫克的鈣,多喝幾口牛奶就補回來了。一杯拿鐵下去,不知道補回來多少鈣了呢!另外目前的研究顯示,每日適量飲用咖啡( 1~2 杯,1 杯約150 毫升)可降低總死亡風險,2~4 杯總死亡率顯著下降,而每天飲用咖啡還能降低2 型糖尿病風險。美國居民膳食指南還建議,適量喝咖啡( 3~5 杯/天,237 毫升/杯或400 毫克咖啡因/天)可以納入健康生活方式。在咖啡店挑選咖啡,如果非常在意熱量,且能接受純黑咖啡的苦味,就選美式、濃縮咖啡或手沖咖啡就可以了。一杯能量僅有15 千卡,快走大約375 步就能消耗掉掉這些能量,要減肥的朋友偶爾來一杯不用愁。但如果你不愛吃「苦」,又想喝咖啡,拿鐵就是不二之選了!而且拿鐵的咖啡因含量還最低。通常孕婦如果喝咖啡就要將咖啡因控制在200 毫克以內,那喝一大杯拿鐵也沒問題。只要不過量,補鈣、咖啡癮兩不誤。本文摘自丁香醫生微信號
-
2019-12-21 養生.健康瘦身
紅豆湯圓一碗400大卡 冬至淺嚐美味不過量
明天是冬至,吃湯圓是國人習俗,不過由糯米製成的湯圓熱量不容小覷。衛福部國健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介紹,四顆包餡大湯圓的熱量約280至320大卡,加上紅豆湯可能就有400大卡熱量,還不包括其他配料,稍不慎就容易吃胖。衛福部國健署指,四顆芝麻、花生、豆沙或鮮肉湯圓就有一碗飯約280至320大卡的熱量,15粒直徑一公分左右的小湯圓約有140大卡熱量。除了煮成紅豆湯圓,也有人煮成酒釀湯圓或鹹湯圓。紅豆湯圓的熱量在270至450大卡不等(一碗紅豆湯約70大卡、一匙糖約60大卡),酒釀湯圓熱量在300至480大卡不等(一匙酒釀約30大卡、一匙糖約60大卡、一顆蛋約70大卡),鹹湯圓熱量在260至440大卡不等(青菜熱量少於25大卡、半兩肉絲約35大卡、一碗大骨湯約35大卡、一小匙油蔥約25大卡)。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指,不同性別、年齡與活動強度的人,每日的熱量需求不同。以身高159公分、體重55公斤、每日活動量稍低的成年女性為例,每日所需熱量只有1700大卡左右,一碗紅豆湯圓就逼近每日需求的1/4。衛福部國健署表示,吃進280大卡約需要慢跑半小時,或以時速四公里的速度走1.5個小時才能消耗完畢。因此建議少量購買,另可考慮健康煮,像是甜湯圓的糖減量,以龍眼乾、紅棗、枸杞、肉桂提味,以白木耳增加口感。
-
2019-12-18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超標沒罹糖尿病別僥倖!「糖前期」仍危機重重
拿到體檢報告時,你可能會暗自慶幸:血糖雖然超出正常值,但並沒有診斷為糖尿病,說明我很健康。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時你已經處在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距離糖尿病只有一小段距離了。《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糖前期有哪些症狀,並教你科學控制血糖。中國約5億人處於糖前期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會引起各臟器組織功能的損害,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肥胖,其危害不亞於糖尿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臨虹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學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為35.7%,也就是說,中國約有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但由於其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糖前期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二是糖耐量異常(IGT),是指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屬於合併IGT食物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當心糖前期的5個信號只有抓住一些蛛絲馬跡,才能及早對糖尿病進行檢查以及治療。以下這些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糖尿病信號。1.吃飽就睏偶爾的一次不必擔心,但如果經常這樣,則可能是身體報警,表明現在的飲食結構有缺陷,如飲食中精製麵粉和含糖食物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2.垃圾食品上癮三天不吃爆米花、洋芋片就難受,表明你已經上癮了。當人體攝取含大量糖、鹽和脂肪的食物時,消化道會分泌出內生性大麻鹼,這種物質刺激人們的進食中樞,就會讓人感到飢餓,有暴飲暴食的衝動。此類食物進入體內消化速度快,容易導致血糖紊亂,長期食用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體重超標超重的定義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0%~20%,若超過20%以上,那就是肥胖了。多餘的體重可能來自於肌肉、骨骼、脂肪或者身體內的水分。肥胖是產生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體重超標,特別是單純減少熱量攝入後,體重依然不減的人,更應提高警惕。4.大腹便便有些人腰腹部過胖,細胳膊細腿大肚子,又稱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內臟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臟。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為腹型肥胖。另外,內臟肥胖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同時增加高血壓、心髒病、腦卒中等危險,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5.血壓偏高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兩者被稱為同源性疾病。有研究顯示,病史超過6年的高血壓患者,約有四成會患上糖尿病。由於二者都和血脂高、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有關係,因此,注意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關鍵。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瞭如上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儘早對糖尿病進行篩查以及治療。給不同人群的防治建議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血糖升高的表象,還可能是全身的代謝異常。因此,學會預防格外重要。以下是給不同人群的控糖建議:血糖暫時正常的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50萬中國中老年人群隨訪7年發現,只要堅持這幾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近80%的2型糖尿病。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在18.5~23.9比較健康。腰臀比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屬於健康範圍。當此比值大於1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調節飲食習慣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增加全穀物、果蔬、魚、禽肉等膳食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甜飲料及澱粉質食品的攝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堅持每週運動要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至少半小時,每週累計150分鐘以上。 戒菸與不吸煙人群相比,主動吸煙人群的糖尿病風險要高出37%;在不吸煙人群中,那些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比不吸入二手煙的人高22%。定期體檢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更應及時排查。“糖前期”的人屬於糖前期的人應採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管理血糖。飲食干預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注意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運動干預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槓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糖尿病患者患了糖尿病的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只要減少糖分攝入、規範治療、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保持體內血糖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就能控制病情,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年過35女性跑步、重訓將引來婦科問題?婦產科醫師指出3點狂打臉
網路上有人po文指女人不適合做重訓、跑步等劇烈運動,否則將引來婦科問題,此言論遭婦科醫師打臉,醫師強調,女性不僅很適合做肌力訓練,甚至比男性更需要訓練。臉書封閉社團《紫林 無懼的啟程者》在網路上po文指,女性因內臟下行偏強,不適合再去練骨骼隨意肌來加強,還指如果不吃西藥刺激,練起來的肌肉大概不到三天就消了。而做重訓、跑步等劇烈運動的女人,尤其年過35之後,婦科問題一定排山倒海而來。這樣的言論先是被麻醉科醫師邱豑慶在其臉書《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狂嗆不要為販賣商品胡亂誤導大眾,他甚至請出愛運動又最了解女性生理的禾馨婦產科烏恩慈醫師來導正視聽,烏恩慈醫師在其臉書《烏烏醫師》指出以下3點,認為女性不僅很適合做肌力訓練,甚至比男性更需要訓練: 1) 大部分的女性會經歷懷孕產子。這九個月,體重、重心的改變我想是一生最巨大,還要對抗鬆弛素的作祟,強大的肌力是妳最好的靠山。餵奶、幫孩子洗澡、把屎把尿,每一件事都在考驗著妳。2) 所有的女性都會經歷更年期。進入這個階段後,體內的雌激素分泌大幅減少,體內骨質會加速流失,據統計骨質疏鬆至少影響了三成的停經後的女性。要怎麼確實得趁早累積好『骨本』,答案就是正確的運動,真正對於骨質有效的運動就是使身體承受額外重量的『負重運動』,也就是肌力訓練。3) 歷年統計女性平均餘命大於男性,換句話說女性接受『長照』的可能性和時間會長於男性,女生跌倒骨折的機率又高於男性。臥床、坐輪椅、日常生活需要靠人協助的機率也大幅提高。長照不如長訓,長期規律的肌力訓練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其實現今中高年族群,無論男女,肌少症的問題很大,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創辦人陳亮恭受《聯合報》訪問時指出,50歲以上平均每10人就有1人肌少症,80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生活調整中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和飲食。運動方面,陳亮恭建議應兼顧有氧與負重運動,除慢跑、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外,還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負重運動,以減少肌少症好發機率。
-
2019-12-17 醫療.呼吸胸腔
一張表了解身體缺氧12種症狀,慢性缺氧原因大小事分享
胸悶、氣短、心慌,經常性頭暈頭痛,要麼睡不著、要麼睡不醒……有沒有一款症狀特別“適合”你?偶爾休個假、散散心,暫時逃離繁忙的工作,人一下子又變得精神起來。如果你對此感同身受,那麼請注意: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處於慢性缺氧狀態了。沒有食物,人可以堅持十幾天甚至幾十天;沒有水,人能活7天;但若一個人完全斷氧,只要3分鐘就會腦死亡。相較於極度缺氧,人體慢性缺氧的危害不容小覷,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解讀慢性缺氧的危害及防範措施。很多慢病與缺氧相關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萊文博士曾說過:“缺氧是造成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如果人體慢性缺氧,那麼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人體是由50萬億~75萬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是一台小型機器,可使氧氣和燃料(葡萄糖)在發電機(線粒體)中轉換成能量,用於運動、思考等活動。雖然細胞在無氧條件下也能產生能量,但其效率比有氧條件下要低得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楊晶介紹說,慢性缺氧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反過來,人體細胞老化又會直接造成攝氧量、運送或利用氧的能力降低,使各組織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形成惡性循環。而由於大腦是人體中對氧需求量最大的器官,往往它最先受到傷害。正常人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3%,耗氧量卻佔人體總耗氧量的20%~30%以上,佔心臟輸出血液中含氧量的1/6,身體其他部位的氧氣全部利用起來也只能供應大腦使用不超過4分鐘;再加上腦組織不能儲存氧氣和葡萄糖,完全依靠血液攜帶的氧氣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大腦對缺氧的反應極為敏感。而腦缺氧導致的損傷程度與缺氧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剛開始缺氧時,人體會做出代償性的保護反應,如呼吸加深、加快等,此階段若能有效補充氧氣,即可避免或減少損傷;◆倘若代償性反應不能滿足機體需要,腦細胞損傷便難以恢復,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會相繼出現一系列病變。但對一些“壞細胞”來說,慢性缺氧會為它們的肆虐提供良好機會,例如腫瘤細胞。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適應低氧水平時會變得更具侵略性,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重新供氧,原發性腫瘤中暴露於低氧的細胞仍能保持侵襲性。事實上,早在1930年,德國生物化學家奧托·沃伯格就發現了缺氧與癌症間的關係:大多數腫瘤細胞通過糖酵解作用供能,不需要氧氣和線粒體參與;惡性、生長速度快的腫瘤細胞糖酵解率比正常組織高200倍。由於腫瘤細胞“霸占”大量葡萄糖,人體的正常運轉受阻礙,導致病情蔓延。自測:身體缺氧的12個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呼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缺氧了多喘幾口氣就可以。事實上,氧氣從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再到被血液運送到各組織器官,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造成慢性缺氧。缺氧按照誘因可分為三大類:1. 環境性缺氧即空氣含氧量不足等造成的攝氧量不足,進而導致缺氧,多數人的慢性缺氧由環境造成。比如,海拔高、霧霾天氣、 睡覺時緊閉門窗、屋內人多又不注意通風等情況,都會導致空氣氧含量降低。2. 生理性缺氧隨著年齡增長,組織器官退行性改變導致機體供氧能力不足,這類缺氧是不可抗拒的。3. 病理性缺氧因心肺疾病導致吸入氧氣、攜氧能力不足造成缺氧。◆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對血管影響非常大,如不重視,即使吃藥控制相關指標,只要誘發因素持續存在,仍會傷害血管,導致血流量或血氧含量降低,滿足不了各組織器官的氧氣需求;◆ 長期緊張、壓力大、熬夜、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人,也易慢性缺氧。 楊晶表示,偶爾輕微缺氧不可怕,但頻繁缺氧就要提高警惕。可根據12 項症狀判斷身體是否缺氧:判斷身體缺氧的12項症狀其中,每項包含多種症狀,若只有1~2 種症狀積0.5 分,多於2種積1 分。總分為1~4 分錶示體內含氧量有不足跡象;5~8 分為輕度缺氧;9 分以上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氧症候。慢性缺氧風險較高的患者一定要儘早到醫院檢查,若是器質性病變、心理問題等導致缺氧,應先解決問題根源,症狀會得到改善;若是單純慢性缺氧,早期給予常壓氧療或高壓氧療等,症狀完全可逆。但患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市場上的製氧機、氧氣呼吸機等補氧產品。一些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肺交換氣體能力差,的確需要持續吸氧,用這類產品可能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並不能起治療效果,建議先到醫院糾正缺氧情況至一定程度後,再依靠這類產品維持。4招讓身體補足“氧”氧氣既廉價,又昂貴。人從降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開始,肺組織首次打開,空氣進入體內開始進行交換,一直到生命結束,氧氣都時刻相伴,不用交一分錢。可一旦遇到猝死、一氧化碳中毒等突發情況需要緊急吸氧,或是慢性缺氧導致組織器官受損無法挽回時,其代價就是昂貴的。因此,預防慢性缺氧十分重要。工作間歇深呼吸在緊張、忙碌、長時間工作學習等狀態下,大腦耗氧量加大,很容易出現供氧不足。建議至少每兩個小時休息10分鐘,可以活動頭頸、聳聳肩、扭扭腰、抬抬腿,或在窗邊眺望,做做深呼吸。同時,日常也可適量加強運動次數,如慢跑、游泳、快步走、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三類食物助補氧很多人節食減肥或因為患病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影響機體的攝氧能力。可以適當吃些改善肺功能、提高血紅蛋白或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食物。例如:◆梨、銀耳、山藥、百合、枇杷等有清肺潤肺功效,有助改善肺功能而加大氧的吸入;◆動物肝臟、瘦肉、雞蛋等富含鐵,新鮮蔬果含葉酸和維生素B12 ,有助血紅蛋白生成,可增強運氧能力;◆番茄、綠茶、蒜等含有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受損,保證氧的代謝能力。定期檢查肺功能上了年紀後,生理功能衰退,肺、支氣管等常會出現病變,因此要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及時了解機體變化,早診早治有助減少慢性缺氧現象。 此外,去高原地區前要進行全面檢查並做預處理,避免發生智力下降、腦水腫等缺氧性腦損害。睡覺打鼾要注意睡覺時是缺氧高峰期,尤其是睡覺打鼾者,自身氣道通氣出現障礙,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引起反復發作的夜間低氧,建議高度重視,儘早到醫院檢查。多數打鼾情況與睡姿有關,建議這類人保持正常體重,減少脂肪在咽部軟組織間的堆積;同時改為側臥睡,可在背後放個網球,有助強制性保持側臥睡姿。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疝氣有必要開刀嗎?
跑步跑了十多年的老公,日前跑完步之後,隱約覺得自己的右下腹部好像有東西壓到,微微感覺到不舒服。他反覆思考平日飲食及作息,並未有不同,唯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原本下班後大多在家附近的河堤慢跑,一跑就是一個多小時;然而,前些時候,同事介紹他有個離家不遠的校園操場,於是,跑步地點就改為圓形的綠色大操場。剛開始只覺得在操場上跑步可能比在河岸邊安全,但沒多久,操場一圈又一圈,愈跑愈覺得不舒服。後來情況不對,只好掛號看診。於是我就陪他到住家附近的泌尿科求診。老公候診半個多小時,輪到他時,居然不到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眉頭深鎖:「醫師問診不到一分鐘,完全沒有觸診、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就判定我是運動型疝氣,然後就建議我開刀。」怎麼會這樣?就只是感覺有點不舒服,有必要馬上開刀嗎?我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直覺不應如此,於是便建議老公再到大醫院做檢查。後來,上網找資料,也問了親朋好友有無推薦醫師,好不容易決定看醫學中心的泌尿科,醫師仔細問診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後,分析我先生的疝氣並不嚴重,會出現不舒服,大多是因為腹腔內的腸子壓迫到腹股溝,才覺不舒服。醫師建議,如果再有類似情況,只要先學麥可傑克森的招牌動作,將手扶在不舒服的地方,輕輕將它推回去;日後若真的很痛,再考慮開刀。經過詳細檢查與得到確切病因後,我們放心多了。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老公恢復繼續跑河岸路線,重新擁抱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搭配愉快心情,到現在已經過了好久,都沒再提起不舒服的症狀。謝謝醫師仔細檢查,並給予專業的建議;也謝謝老公願意配合二次諮詢,免於挨刀疼痛。畢竟開刀還是有風險,能夠在醫師指示下不動刀,自行保健,是再好不過的事。專業觀點/若有疑慮 可尋求第二醫師意見當被醫師確診需要手術,或宣告罹患重大疾病時,患者常會被結果「嚇到」。此時若醫病關係尚未建立,患者及家屬就會質疑醫師判斷,返家後常Google疾病或開始聽信親友偏方等。會出現類似的情緒或懷疑,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凸顯了第二意見的重要性。以疝氣為例,疝氣不算嚴重疾病,多數情形皆可透過手術改善。對醫護人員來說,疝氣是再熟悉不過的疾病,聽到醫師說出「疝氣要動手術」時,就像是被診斷感冒一樣。不過,多數民眾在自己或親友遇上疾病後,才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即使是小病,也容易慌張。有些醫療人員認為,尋求第二意見浪費醫療資源,演變成「Doctor shopping」。實際上,當患者對醫師診斷出現懷疑時,立即尋求第二意見,若診斷相符,患者可立即接受治療,千萬別自己嚇自己,拖了好久再慢慢解除自己的疑惑,反而延誤病情。為了避免過度檢查,準備接受第二意見的患者,若已在原先醫院做過檢查,像電腦斷層、X光等,可先申請複本,直接提供給第二意見的醫師判讀,不但減少醫療浪費,也能減少排隊再次檢查的時間及費用,也能避開暴露過量的輻射檢查。另外,建議民眾平時多主動接觸醫療知識,能減少面對疾病的恐懼。(諮詢╱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
-
2019-12-12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手機電量10%掉超快、1%卻異常耐用?解析手機電池的判定準則
很多人長時間在外使用手機,卻沒攜帶行動電源或找不到地方充電,手機常處於低電量狀態。但有人常遇到一個狀況:顯示10%時非常不耐用,過不久就自己關機了;但有時1%卻異常耐用,還能撐到看完一段影片?《科普中國》報導,現在手機大多使用鋰電池,由於鋰元素化學特性十分活躍,使得鋰電池的加工、保存和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像是溫度就對電池有很顯著的影響。高溫尤其易影響鋰電池,溫度愈高,鋰電池就消耗的愈快,也就是電池容量會變小;另外鋰電池還會自己放電,即使不使用,電量也會慢慢跑掉。鋰電池內有一個「電池管理系統」(BMS),工作之一就是管理電量,BMS會透過一個晶片來監測電壓,以推算電池的剩餘電量。但光看電壓無法準確測出電量,例如消耗相等電量,玩遊戲電壓下降快、看網頁電壓下降慢。所以BMS預估的剩餘電量會有一定誤差,我們看的到的電量顯示只是一個大概。每一個手機業者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BMS系統,除了檢查電壓判定電量外,還有一系列複雜的算法。所以當手機電量顯示1%時,BMS系統也許預估還有10%的電量,但是當時的外在環境也被判定成易耗電,像是高溫40度、使用者正在玩手遊等等,所以螢幕即顯示1%,提醒用戶趕快去充電。
-
2019-12-10 養生.抗老養生
動錯又吃錯 肌少症纏上熟齡族
銀髮族是最愛運動的一群人,但肌少症依然嚴重。高齡醫學專家分析,只有氧不練肌力、過度強調養生的粗茶淡飯,是熟齡族保不住肌肉的兩大原因。只有氧不負重 留不住肌肉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體育署2018年運動現況調查,50歲以上民眾因健康而運動的比率高達八成,逾七成熟齡運動者最喜歡散步走路,其次是慢跑、爬山、伸展、練功。詹鼎正表示,上述運動屬於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但因缺乏負重,沒有增肌效果,無法預防肌少症,連帶衍生骨質疏鬆、行動力減弱、跌倒、失能等健康風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創辦人陳亮恭表示,少數年輕族群有肌少症,主因是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疾病、神經肌肉病變等疾病,影響身體能量利用,或是因為過度減重導致肌肉流失。50歲以後 看腿圍知肌力但他提醒,大部分肌少症都發生在50歲以後,因為人體肌肉量在25歲達高峰,之後遞減,65歲後每年減少1.5到2%。當肌肉量低到同齡後段班,就是肌少症,50歲以上平均10人就有1人、80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走路變慢、握力下降、坐站動作變慢等症狀,也會導致各種疾病預後較差、死亡風險較高。陳亮恭表示,根據亞洲人體型制訂的肌少症共識,男性小腿最粗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腿最粗圍小於33公分,站在預防醫學立場,不用等到65歲,50歲就應自我檢視。如果50歲就腿圍低於上述標準,最好就要就醫釐清是否有疾病造成營養快速流失,同時檢視生活型態是否需調整。持續動 75歲前都能增肌生活調整中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和飲食。陳亮恭說,肌肉量的儲蓄是可以一直增加的,只要持續運動,75歲以前都還可以增肌。建議每周五天,每次進行有氧運動20分鐘和阻抗運動20分鐘。阻抗運動可以使用寶特瓶、啞鈴、彈力帶等小道具,上下肢都要能夠均衡訓練。詹鼎正說,為了健康而調整飲食,過猶不及反而減掉健康。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表示,50歲以上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取至少5到6份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每份大約是手掌心大小,如果希望積極增肌,建議每天要吃到7到8份蛋白質,根據體重,每人每公斤體重至少0.8公克蛋白質,若能吃到每公斤1.2公克會更好。
-
2019-12-09 橘世代.愛玩橘
冬季必去滑雪場,連當地人都愛不釋手的滑雪勝地大公開!
近年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從事滑雪運動,成為冬季海外旅遊的一大重點,其中價位較親民、飛行距離短的日本、韓國,就是不少民眾滑雪、戲雪的優先選擇。根據業者推算與數據統計,台灣的滑雪人口每年持續成長,已經上探4萬人次。目前在台灣的滑雪行程,以純滑雪團、戲雪團,以及自助滑雪為主。常見的「純滑雪團」採全包套型態,多是安排「出國5天、滑3天」或是更長的天數,團內會安排專業的教練教學,初學者或資深玩家都很適合。「戲雪團」則是在一般的旅遊行程中,穿插半天~1天的滑雪行程,讓團員進行基礎的玩雪體驗。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玩家在參與滑雪團後愛上滑雪,自行購買機+酒出國滑雪,甚至在當地聘請教練。由於自主性靈活,這種自助型滑雪客近年的成長比例也越來越高。由於日本的雪場選擇眾多、雪況好,加上航班航點豐富、旅遊景點、熟悉度等優勢,是台灣滑雪客的優先選擇。其中北海道的「粉雪」雖是不少雪友夢寐以求的雪質,但近年當地費用攀漲,讓不少玩家轉至其他雪場。韓國亦有多座優質雪場,加上團費相對較親民,也是熱門的滑雪出遊地。日本-winghills白鳥位於北陸昇龍道的winghills白鳥度假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每年於11月初就開幕,是西日本最早開幕的雪場。除了天然雪之外,還設有旱雪地毯、人工造雪機,因此可以持續滑到5月,雖然沒有開放夜間滑雪,但周末早上5點就開放晨滑,適合早鳥型雪友。規畫9條滑道、5條纜車的winghills白鳥度假村,還規畫有半管滑道、公園、樹林開放區及SAJ公認的饅頭滑道,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日本-藏王滑雪場位於山形縣的藏王滑雪場,名列日本「10大雪場」、「6大溫泉滑雪場」,總面積達到65個東京巨蛋,乃是東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雪場。除了可從仙台機場抵達外,亦有業者提供直飛山形的選擇。藏王滑雪場共有26條滑道,不論是入門新手或是高階玩家,都可以在此找到適合的路線。其中坡度達到38度的「橫倉38」,乃是整座雪場中最知名的高階黑線,總是吸引高手們爭相挑戰。除了滑雪外,藏王的雪道旁就可以看見知名的「藏王樹冰」奇景,雪友們在完成滑雪行程後,更可以體驗當地的溫泉,解除肌肉疲勞。日本-Listel豬苗代滑雪場Listel豬苗代滑雪場位於東北的福島縣,屬於適合親子同樂的滑雪度假村。儘管整體園區不算太大,但仍設有適合不同等級滑雪客的6條雪道。其中最高級的黑線,更是2009年世界盃Mogul的競賽場地。園區內還設有「Snow Play Land」區域,讓大小朋友都可以輕鬆享受雪地活動。在Listel豬苗代滑雪場,登頂時可以飽覽磐梯山與豬苗代湖的360度無敵美景。入住設於雪場內的飯店,也可以享受Ski In/Out的便利,省去舟車勞頓的時間。日本-萬座滑雪場萬座溫泉滑雪場位於北阿爾卑斯山一帶,擁有群馬地區最佳品質的雪,被譽為「粉雪的萬座」。整座滑雪場總面積為60公頃,設有10條雪道,多為初學者和中級玩家所設計,也有因應家庭客規劃的設施,適合親子同樂。坡度平緩、滑行順暢的「動物森林雪道」,長度達1,200公尺,適合小玩家們在此練習滑雪。「王子滑雪區」則有寬闊的緩坡,適合練習基礎技巧。至於「Manza Snow Field」則是依家庭需求設立的雪上樂園,有雪橇區、橡膠雪圈等多元的遊樂設施,可以帶來更多的歡笑回憶。日本-白馬滑雪區白馬滑雪區主要由白馬47、路島槍、白馬五龍等11座各有特色的雪場所構成,乃是長野縣代表雪場之一,名揚海內外,處處都可見到大量的外籍滑雪客前來朝聖。其中「八方尾根」過去是長野東京奧運的舉辦地,景色優美且占地遼闊,最長的滑行距離可達8,000公尺。至於曾經獲選為「最容易搭訕成功的滑雪場」的「栂池高原滑雪場」,設有多條平坦遼闊的綠線道路,非常適合初學者。另外設於孤峰上的「白馬岩岳滑雪場」,景色壯觀秀麗,在滑雪之餘,更可以一覽白馬群山,因此也很受資深玩家的肯定。日本-夏油高原位於岩手縣的夏油高原滑雪場,以積雪量大、雪季長、雪況佳而著稱。雪場共設有14條不同等級的滑道,坡度自2度至36度,最長滑道為3公里,並也有開放林間鬆雪區,可滿足不同雪友的需求。由於雪場內規劃有可以Ski In/Out的青年宿舍,因此對於小資滑雪族更為親民,而且還可在住宿期間與其他雪友相互交流經驗,成為另一種樂趣。日本-班尾滑雪場班尾高原滑雪場位於新潟與長野縣交界處,規畫有地形豐富的15條滑道,最長達2.5公里。雪場遠離塵囂,標高1,320公尺,從高處還可遠眺妙高高原,感受壯麗雅致的景色。對於初學者來說,班尾設計有「電動步道」,讓玩家可以輕鬆上坡,大幅節省練習時的體力。另外雪場內還有雪地摩拖車、雪地香蕉船等項目,帶來不同刺激感的戲雪樂趣。雪場內的東急度假村,也提供了Ski In/Out的住宿便捷性。日本-夕張滑雪度假村距離新千歲機場55公里、札幌市區60公里的夕張滑雪度假村,提供有機場免費接駁巴士,對自由行雪友相當便利。並且也有Ski In/Out的飯店、近距離的溫泉飯店與合宿等住宿方案。夕張滑雪場設有18條雪道,儘管規模中等,但是最困難的滑道,最大坡度達到43~45度,非常具有挑戰感,另外在各種程度的雪道之外,也有樹林區、Park區、常設旗門雪道等不同的玩法,並提供夜間滑雪的服務。韓國-洪川大明滑雪度假村此座雪場曾被評選為韓國最佳滑雪場,也是許多重要賽事的比賽場地,更因為是韓劇「藍色海洋的傳說」拍攝景點而聞名。共規畫了12條初、中、高階的滑雪道,讓各層級的玩家都能盡情享樂。同樣延續韓國雪場多元規畫的文化,度假村除了有滑雪場外,更有水上樂園、室內賽車場、兒童樂園、遊樂場、汗蒸幕等項目,就算同行者對滑雪無感,依然能夠享盡度假樂趣。園區內的住宿採公寓式房型,設有簡易廚房,讓旅客可以享受自行烹煮食物的樂趣。韓國-陽智PINE滑雪場陽智PINE滑雪場距離首爾僅有約40分鐘的車程,有著交通便捷的優點。此雪場共有10條滑雪道、6條纜車,同樣適合不同類型的雪友。若是單純想要戲雪的民眾,現場有滑雪盆等輕鬆的體驗活動,另外還有玩家喜愛的Avec、SnowPark等各種路線,最高級的「Challenge」路線,則為每年「全國高山滑雪大賽」的指定滑雪道路線,樂趣十足。也因為陽智PINE滑雪場鄰近首爾,因此就算安排一日往返也相當便利,旅客也可與京畿道、首爾等地的旅遊景點串連,更添旅途樂趣。出發前準備儘管滑雪看似輕鬆,但仍然需要耗費不少的體力,尤其對於容易跌倒的初學者來說,更是一種體能的考驗。因此在出發滑雪前的2~3個月,建議新手可以透過爬樓梯、深蹲、慢跑等運動,逐漸強化下半身肌力;也可透過棒式、橋式等基礎訓練運動,加強核心肌群的力量,更有助於學習效益並避免受傷。滑雪常見裝備除了基本的雪板、雪鞋之外,滑雪常見的人身配件包括有安全帽、雪鏡、手套、雪衣、雪褲、圍脖、護膝、防摔褲等防護、禦寒用品。隨著滑雪運動越來越盛行,已經有許多專業的滑雪用品店可提供購買,甚至連迪卡儂等大型運動用品店也有販售。但基礎用品在滑雪場都有提供租借服務,嘗鮮型玩家可依照個人需求購入或租借。滑雪服裝搭配由於台灣平地鮮少降雪,因此民眾對於「雪地穿衣法」也會充滿疑慮。其實一般滑雪衣褲都有高係數的防風、防水功能,保暖力十足。加上運動時體溫會升高,因此內搭衣不宜過度厚重,裡層可選擇排汗、透氣的材質為佳,也可加穿中層衣,許多人僅穿著一件發熱衣配雪衣就上場,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可透過毛帽、圍脖、面罩來增強禦寒。若有穿戴護膝、防摔褲的單版玩家,也可選擇較寬鬆的雪褲以利行動。也因滑雪需要大量的腳部運動,因此建議穿著舒適的及膝長襪或雪襪為佳。如果你想去高豐旅行社02-2516-1517可樂旅遊02-2567-2626雄獅旅遊02-8793-9669東南旅遊02-2522-1000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19-12-06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只練上半身使血管硬化?教授解析日本研究
讀者詢問:林教授您好,敝人是重訓的愛好者,不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到上半身的重訓會導致血管硬化??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麻煩您幫敝人解惑,感恩您!! 擷取內文: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帶起健身風潮,但有些人只注意局部訓練,調查發現近5成男大生只練上半身,但根據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再加上動作施力不當或出力時閉氣習慣,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這段文章雖然有提到「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但卻沒有提供可資查證的論文,而其餘的段落雖然有引用某某大學教授,但卻還是一樣沒有提供任何可以查證的資料。所以,這樣的文章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搜尋,有找到一篇「日本研究」。它是發表於2007年,標題是Resistance training in me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blood pressure but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endothelial function as measured by arterial reactivity to the cold pressor test(通過冷壓試驗測量動脈反應來衡量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不會對血管內皮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項研究是日本人做的,又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所以應當就是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項研究裡,男性的阻力訓練是全身性的,而非那篇文章所說的「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所以,我不得不懷疑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有的話,那就請把它搬上檯面。不管如何,雖然這篇我找到的「日本研究」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是它卻也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並不影響血管功能。所以,研究人員還特別這麼說:「鑑於阻力訓練的功能性和生理性益處,我們應該強調,不應該叫人家不要做阻力訓練」(Given these func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we should emphasize that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還有,這項研究只調查了12位做阻力訓練的男性,所以實在很難就這樣下定論,說阻力訓練會導致血管硬化,血壓上升。「只要大胸肌!5成男大生重訓只練上半身」,這一點我有同感。在運動俱樂部裡我經常看到年輕人赤裸上半身,對著鏡子扭肩擠胸,一副自我憐愛的樣子。雖然好笑,但可以完全理解。畢竟,胸肌是男性體魄的表徵。不過,胸肌大並不表示身體就健康。我曾經看過一位大胸肌年輕人在跑步機上慢跑,連兩分鐘都撐不下去。這就表示,他太專注於練胸肌,而把更重要的心肺功能給忽略了。我在什麽是最好的運動裡有說,運動最好是(1)持續的,(2)均衡的,以及(3)有適當強度的。我也在重力訓練的必要性裡引用一位哈佛大學的醫生說,光是做有氧運動是不夠的;除非是做重力訓練,否則你會變得虛弱,缺乏功能。所以,我自己一向是重力訓練和體力訓練輪流交替。那篇文章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它所說的「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恐怕是沒有科學證據。原文:上半身重訓導致血管硬化?
-
2019-12-06 養生.健康瘦身
日醫「733睡眠減肥法」好好睡覺比慢跑1小時更有效
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發表開發「作息足跡(Rhythm)」App,讓民眾能有效管理自己的作息,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警告,長期處於平常睡少、假日睡多的「社交時差」,易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日本的知名減肥醫師也推動所謂「7:3:3睡眠減肥法」,據說好好睡覺,就好比慢跑一小時有效。 7:3:3即一天睡七小時、入睡後前三小時不能醒、凌晨三點要熟睡日本的「7:3:3睡眠減肥法」,指的是一天的睡眠時間一定要達7小時,且盡可能在晚上8點至12點之間就要上床睡覺,而瘦身的核心要素,是在入睡後的前三小時絕對不能醒來,日本醫師表示:入睡後的前三個小時是生體機能運轉最快速且有效率的時候,若中途醒來,會中斷體內激素代謝,使代謝脂肪的速度放慢,第二個三,指的是凌晨三點必須熟睡,號稱掌握生理機能最旺盛的黃金睡眠時間,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還有助燃燒體內脂肪,「睡一覺相當於慢跑一小時!」安南醫院減重外科醫師辛明哲也證實:「睡覺真的有助減重!」不過並不表示睡覺等於慢跑一小時,重點是「減少亂吃的機會」! 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一點是飢餓高峯期他表示,目前醫學上確實認為良好的睡眠,是減重很重要的條件,對體重下降和健康是很重要的一環,研究顯示,人體和飢餓感最相關的荷爾蒙,在夜間就像股市分析圖一樣波動,在半夜的時候上升很快。人體的飢餓高峯大約是在晚上的十一點到半夜一點,如果此時是清醒的,人們會想要找到東吃,然而在這段時間可以找到有益健康的食物很少,大多是鹹酥雞、雞排等高脂高熱量的食物。 倘若如日本減肥專家說的,在晚上八點到十二點間一定要上床睡覺,且睡後三小時不能中途醒來,拖過了飢餓高峯的十一點到半夜一點,少吃確實可以少胖,但是辛明哲提醒,睡好覺可以少胖,但是還是要真的運動,可不要以為睡一覺可抵慢跑一小時。作息足跡APP幫您掌握作息要如何掌握睡眠時間呢?現代人無時無刻手機不離手雖然影響人們的生活,不過林煜軒說,這種機不離手的習慣,也正好利於我們計算使用手機的「作息足跡」。他們的團隊結合了臺大醫院與馬偕醫院醫師,及交通大學與淡江大學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作息足跡」APP。除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並領先國際率先提出「主動使用」:如開、滑手機、撥打電話等的使用活動,以及接聽電話、收簡訊等「被動使用」分類演算法,從中過濾每天使用手機比較不活躍的時間點,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時間的影響,「作息足跡」的紀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一致性高達84%。 社交時差每差一小時提高11%心血管罹病風險林煜軒表示,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若長期處在平常睡得少、假日睡得多的「社交時差」中,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均增高,在2017年的美國睡眠醫學會研究發現,每1小時的社交時差將提高11%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在今年《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中的研究也指出,睡眠不足會降低體內的「胰島素敏感性」,致血糖過高,增加糖尿病風險。手機每多用一小時,延後並減少睡眠時間約5分鐘林煜軒的研究團隊也證實,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周期有極大影響。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中,他們的研究發現,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同時也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僅佔全天使用時間14.3%,但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 作息不正常、愛睏,可午睡半小時或提早上床;勿晚起想要控制好自己的作息時間,目前開放Android系統手機使用者免費下載,林煜軒說,研究團隊已透過28位使用者一個月作息,確認應用程式記錄睡眠時間長短的準確度達90.4%,每日起床與睡眠時間的節律一致性也達到87%,研究成果也刊登在頂尖期刊《醫學網路研究期刊》子期刊《JMIR mHealth and uHealth》。若發現作息不規律,如前一天睡眠不足,隔天可午睡補眠,但不能超過30分鐘,盡量維持相同時間起床,若較疲累可提早上床,切勿晚睡晚起,較容易養成作息規律、避免社交時差讓人變胖、傷身。
-
2019-12-06 養生.抗老養生
顛覆傳統!日本名醫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要從頭培養一個「對健康有益的新習慣」,需要大量的精力,讓人很難提起勁去做,而且即使鞭策自己開始做了,也很難持之以恆。不過我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這些工夫,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重點更在於「不去做什麼」。的確,比起從頭培養某些新習慣,改善現有的某些壞習慣,門檻似乎比較低。而且若只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健康就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讓人理解這些老人家遠離惡習的理由。事實上,這些老人家就活得既健康又長壽,因此可信度十足、說服力滿點。這篇文章嚴選的5個壞習慣,全是來自於這些健康長輩的智慧,也就是「只要遠離這些壞習慣,就可以讓健康獲得飛躍性的改善」。只要戒掉過去一直有的壞習慣即可,所以應該比從頭開始培養新的好習慣要簡單多了。一般健康書總是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想要健康,你不用急著做什麼,只要「不做」,就能從此輕鬆甩掉病痛,安心過生活!一、不要運動!尤其「不要跑步」,因為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二、不要吃藥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盡量少,期間盡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不過有的時候會遇上極為例外的狀況,怎麼樣都必須吃藥。比方說,因為食物過敏──蛋、蕎麥過敏而引發休克,或是嚴重的哮喘發作造成休克,這時若是不立刻施打皮質類固醇(即類固醇),有可能會喪命。或是失去胰島素分泌能力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補充胰島素,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子當中,藥就是藥,而非毒。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三、不要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你的身體其實不愛吃肉和喝牛奶!成功抗癌者在為癌症病人做飲食指導時,一定都會嚴厲地叮嚀:絕對不能碰牛奶與肉類。這是因為很少有人一邊攝取大量的牛奶與肉類,一邊能成功抗癌的。我完全無意與許多愛吃牛奶、愛吃肉的人為敵,可是為了往後的人生著想,接受這些逐漸被揭露的事實才是上策。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會對魚肉有疑問。的確,魚肉是動物性蛋白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吃,但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就這些好處而言,我認為完全沒必要排斥魚肉。此外,根據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連魚肉都不吃,一定會有人體內蛋白質不足,所以這部分或許必須平衡一下。四、不要吃太多!減少熱量攝取,反而會讓人活力倍增!有許多數據證明,如果把我們目前攝取的熱量減掉至少30%,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這是幾乎鐵一般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能虛心接受。也就是說,七分飽才是剛剛好。然而,這同時也是非常難以實踐的一點。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25x標準體重(公斤)=攝取熱量(千卡)這是每個人平均每天應該攝取的最佳熱量。假設你的標準體重是50公斤,那麼無論你的實際體重是多少(這是重點),「25x50=1250(大卡)」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應該很多人都攝取過剩了。標準體重可以用「標準體重=身高─110」的公式來大略計算,所以請計算一下你所需的熱量,再和平日攝取的實際熱量比較看看。怎麼樣?我想計算出來的數字應該小得意外,讓你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人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假設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應攝取的熱量就是「25x60=1500(大卡)」。有許多人平日一定都攝取了超過二千大卡的熱量。平時一餐的熱量約為六、七百大卡,若是大餐,很容易就超過一千大卡了。成功抗癌者在指導癌症病人各種飲食療法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會建議不要吃太多。此外,有一家安養院趁著改善食材的機會,也重新設計出一份低熱量的菜單。結果如何呢?幾乎所有的癌症病人和老人一開始體重都減輕了,大部分的人減了幾公斤,其中甚至有人掉了10公斤左右的體重。然而,每個人都意外地變得神采奕奕,令人驚奇。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一直有人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不對勁,減重以後,這種情形卻一下子少了許多。而像是肩膀痠痛、腰痛、膝蓋痛、頭痛、便秘、失眠、憂鬱、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也經常會跟著有所改善。也就是說,只是改善超重──說得更直接點,只是減肥,就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五、不要當好人!「好人」就是容易自找壓力的人!你是否經常被身邊的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沒有嗎?那恭喜你了!若只是客套話,或是偶爾被這麼說說,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常有人這麼說你,你最好立刻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功抗癌者,一定會這麼告誡你。這個建議完全是為了大家好。很久以前就常聽說,癌症病人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好人」。這些癌症病人都有這些共通點:個性一板一眼,重人情、講義氣,責任心強,很能忍耐,對別人很好,不太會樹敵。不少人在罹癌以後,被建議別再當好人了,便乖乖聽話,不再努力迎合周圍的人,結果治療效果提高了,成功抗癌。如果想要一直當好人,注定就得窮忍耐。因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沒有磨擦,絕對會出現衝突,也會有一些嫌隙。「好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單方面地一再對周圍的情形讓步。這麼一來,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要一直當好人,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好人或許沒有自覺,但他們確實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並累積了不少怨氣。「病由心生」,這已是老生常談,同時眾所皆知,癌症等慢性病的原因或惡化主因,與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處於慢性活躍狀態,讓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免疫力。瞭解這個原理之後,「不再當好人」應該才是聰明的選擇吧!書籍資料書名: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作者:岡本裕譯者:王華懋出版日期:2013/10/0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介紹/岡本裕醫師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臨床醫師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也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展開健康生活。他更勇於揭發醫師、政府和藥廠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長期灌輸民眾多吃藥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另著有《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其實只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肯定與推崇。
-
2019-12-04 橘世代.健康橘
注意!肌少症的危險因子
年過50歲的熟齡族,因活動力降低,得開始留意肌肉量是否充足。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表示,熟齡族或老年人因飲食量、荷爾蒙減少,若運動量也缺乏,可能會有肌少症問題,建議就醫透過進一步檢測確認,並攝取均衡飲食、運動來改善。彭莉甯說,肌少症是一種老年人肌肉流失,進而影響身體機能的疾病。年過40歲後身體機能就會逐漸退化,而年長者胃口普遍比年輕時差,若加上蛋白質、肉類等攝取不夠,會造成肌肉量下降,容易造成四肢無力、膝蓋關節疼痛,甚至連擰毛巾的力氣都沒有,跌倒、骨折等受傷風險增加。而在危險因子上,民眾若有慢性疾病史、過瘦或過胖、營養攝取不均、曾有跌倒紀錄、缺乏運動、長期臥床等,都可能出現肌少症,必須特別留意。而在飲食營養補充上,彭莉甯說,熟齡者應攝取足夠熱量及蛋白質,如豆漿、起司、蛋類、雞肉、魚肉等,並多補充維生素D的食物,如黑木耳、鮭魚、菇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每周應固定走出戶外多曬曬太陽,也可獲取維生素D。而在運動部分,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建議,熟齡族若覺得肌肉量不足,可做有氧運動來加強心肺功能,也提升肌耐力,或透過慢跑、散步、游泳等中等強度的運動來提升,但建議採循序漸進方式,以免負荷不了。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4 橘世代.好野橘
成真咖啡廳王國雄 退休準備的5大心法
前王品副董事長、現為成真咖啡廳創辦人的王國雄,人生下半場啟動的公益創業,如今已在全台遍地開花,10家「成真咖啡」散落在熱鬧的台中審計新村、台北最熱門的百貨SOGO、新光三越等熱門商圈。對於準備退休、預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的人,該如何好好選修這門「退休學」。過來人王國雄有著獨到心法。退休準備5大心法●第一、找到嗜好找到一個嗜好,這個嗜好是你在年輕時就已培養出來,比方說喜歡攝影,喜歡閱讀,喜歡音樂,這個嗜好要培養。有些人沒有嗜好,日常只有工作,所以拿掉工作後生活就變成空白,培養嗜好能讓你在退休後有一個領域可以專注。●第二、養成運動習慣第二要養成一個好的運動習慣。不管你是喜歡慢跑還是快走,或喜歡做瑜伽都沒關係,趁還年輕四、五十歲,養成運動習慣。因為像慢跑,你退休後才開始練跑就不行,筋骨和膝蓋會承受不了,要趁年輕時慢慢養成體力。●第三、提早財務規劃第三就是財務的自由,要早一點去規劃自己的財務自由度,退休後才不用再去煩惱這些財務上的問題。●第四、維繫友誼一定要有好朋友,也許是年輕的那些死黨,可能是你同學,可能是鄰居,反正你跟他聊得很投機,甚至出去旅遊可以約一約一起去,退休後要保持這樣的好夥伴。●最後、找到付出方法其實不少人都像我一樣想投入公益。退休族群想要做義工的還滿多。如果你整天守在家裡,或整天在公園走路,都不是辦法。健康當然要顧,再找到一個有意義的事去付出,偶爾再加上旅遊,這樣生活起來會覺得人生很美好。如果生活有了健康加旅遊,但缺乏「付出」這塊,還是少了龍根!不管你是做義工或做分享,還是你想創一個社會企業,或加入一個公益團體,這些方式都很好。付出會讓你覺得有存在感。財務自由了,退休了,有時間了,就要安排。有好的安排,一樣可以過得非常開心、健康,而且你自己越開心、越自信,想跟你在一起的人就越多,不論是你同輩還是年輕輩,他們都會想跟你一起。。推薦:【專訪】退休隔天就創業!王國雄:預備退休不難,難在堅定
-
2019-12-04 養生.運動天地
「早餐前運動最健康」最新研究:有效控血糖、燃脂肪
2019年10月28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www.medicalnewstoday.com)刊登一篇文章稱,「早餐前運動可能是最健康的選擇」。文章說,根據有關進餐時間和鍛煉之間關係的最新研究顯示,弄清何時鍛煉與鍛煉本身一樣重要。最新研究表明,早餐前鍛煉對健康有「深遠的好處」。何時運動 能夠影響健康文章說,一些研究來源建議,運動的有效性可能與一個人進食的時間有關。英國巴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飲食和運動時間是否與肥胖人群有聯繫。肥胖和久坐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這是因為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島素血症增加了。找到預防這些胰島素相關作用的方法可能會挽救生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研究人員研究進食前後的運動如何影響肌肉的脂肪存儲和胰島素反應。這是第一個涉及肥胖患者中這種關係的研究。實驗為期6周,有30名肥胖男性參與。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分為三類:運動前吃早餐的人、運動後吃早餐的人、不改變生活方式的人。巴斯大學衛生學系的岡薩雷斯(Javier Gonzalez)博士說:「結果表明,改變進食時間和運動時間可以對整體健康產生深刻而積極的變化。」與早餐後運動者相比,早餐前運動者燃燒的脂肪是早餐後運動者的「兩倍」。原因很簡單:當人們整夜禁食時,他們在運動中的胰島素水平較低,從而使身體消耗更多的脂肪。岡薩雷斯說:「重要的是,雖然這對減肥沒有影響,但卻確實改善了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早餐前鍛煉者的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較好,可以更好地控制體內血糖水平。岡薩雷斯說,兩個運動組都減輕了相似的體重,並且都獲得了相似的健身。他補充說:「唯一的區別是食物的攝取時間。」早餐前運動的人群的肌肉中某些蛋白質的含量增加了,尤其是那些負責將葡萄糖輸送到肌肉的蛋白質。該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學的華立斯(Gareth Wallis)博士說:「這項工作表明,在夜間禁食狀態下進行運動,可以增加運動對個人的健康益處,而不會改變他們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不過,這些發現是、僅針對男性,下一步的研究將將調查婦女的狀況,看看她們是否也從早餐前運動中受益。參與者消耗的早餐含高碳水化合物,因此未來的研究可能還需要檢查低碳水化合物餐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效果。不過,夜間禁食和早餐前運動可能是增加肥胖者運動效果的關鍵。不管什麼運動 能動就好2019年6月27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發表另外一篇文章表示,運動包括進行鍛煉和使心率超出靜止水平,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人們是進行輕微運動如散步,還是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如騎車上坡或舉重,定期運動都會給身心帶來廣泛的好處。「每天都運動,對於預防一系列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至關重要。」不同類型的運動益處不同。人們將運動分為三大類:有氧運動(aerobic)、無氧運動(anaerobic)及敏捷訓練(agility training)。有氧運動旨在改善人體使用氧氣的方式。大多數有氧運動是在較長時間內以平均強度進行的,如慢跑、騎車等。無氧運動不用氧氣作為能量,用這種運動來增強力量和肌肉質量。這是高強度的活動,持續不超過2分鐘,如舉重、短跑和跳繩。敏捷訓練旨在提高一個人在加速、減速和改變方向時控制的能力。敏捷的運動包括網球、美式足球及羽毛球。對於目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們,任何運動都比沒有運動要好。美國現行指南建議人們如下操作: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至少有75至15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兩種運動的結合。值得記住的是,即使白天進行10分鐘的劇烈運動也會帶來健康益處。
-
2019-12-0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飯+運動 胖爸年甩50公斤
嘉義市民謝志成原本體重130公斤,去年與兒子打羽球時頻頻漏接,決心減重,他透過白飯減量、慢跑和重訓等方式減重,一年後成功甩掉50公斤肥肉,從大叔變回型男,拿下「2019嘉義市瘦身王挑戰賽」性感健美組冠軍。38歲的謝志成穿上未減重前的褲子,竟可以塞下家裡的貴賓犬。妻子蔡旻娟說,以前雙手環抱不了他的腰,現在可以緊緊抱住真好,「好像交了一個新男友」。謝志成與有氧老師蔡旻娟結婚20年,蔡總是苦口婆心地叮嚀減重,但他都沒下定決心,直到與國中羽球校隊的兒子練打,發現完全跟不上,兒子還表示「教練說要跑得快才打得到球」,謝志成才意識到須減重。蔡旻娟表示,丈夫原本食量大,每餐白飯都吃3碗以上,加上吃得快,常常過量,減重從減少食量開始,白飯減到只吃一碗,就明顯看到效果,至於垃圾食物、手搖飲等都盡量避免,並根據國健署「我的餐盤」來飲食。謝志成從跳階梯有氧著手,避免下半身負荷過重,傷到膝蓋、關節,再做有氧舞蹈和飛輪有氧加強心肺功能,體重較輕後再嘗試慢跑、重訓,全家也一同慢跑、打羽球和騎腳踏車,成功瘦身。
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