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態度
共找到
1834
筆 文章
-
-
2024-05-07 醫療.精神.身心
研究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會遺傳!「x等親」罹病風險增9倍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李正達主任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簡稱TRD)患者的1等親,大幅增加9.16倍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為首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的研究,於今(113)年4月獲得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JAMA Psychiatry》接受刊登。逾30%憂鬱症患者抗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研究發現可能與這原因有關李正達主任表示,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全世界皆然,持續未得到控制的憂鬱狀態,將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加速大腦退化。然而,有超過30%的憂鬱症患者對於抗鬱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研究發現,此類頑固型憂鬱症比一般憂鬱症患者有著更明顯的大腦功能缺損。以下圖為例,同年紀但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TRD頑固型憂鬱症患者(下圖左),其大腦皮質活性下降的情況較一般憂鬱症患者(下圖右)更為顯著,當然也解釋了,此類患者的認知功能表現下降,以及社會職業功能的減損。早期的研究發現,若憂鬱個案對於特定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良好,則其家族中另一憂鬱成員對於同一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大多也會不錯;此外,近來基因的研究也發現,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突觸、神經可塑性、腦部滋養因子等相關基因的變異性有關,雖然目前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這些發現已暗示了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高度關聯性。頑固型憂鬱症具高度遺傳性 應及早選擇其他抗鬱治療恢復健康李正達說明,本研究分析我國人民就診資料,在串接不同資料庫後找出患者的1等親,包括父母、手足、子女後結果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的1等親,不但大幅增加9.16倍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像是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等。本研究證實了頑固型憂鬱症,在家族間有著高度的遺傳性,也間接支持了頑固型憂鬱症有著高度的生物性致因,也就是有更明顯的腦部異常,更提醒在臨床上若遇到對於抗鬱劑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應更早期積極的開立更有效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來治療其顯著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李正達強調,抗鬱劑治療頑固型憂鬱狀態,反應了當下大腦及生理上存在著更多的異常,此最新研究結果暗示,遺傳在此生理異常背後的機轉上伴演一定角色,然而,對於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代表對其他藥物或是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就沒有效,早期且正確地選擇對的抗鬱治療方式,合併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使憂鬱情緒快速改善,並恢復健康穩定的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5 養生.人生智慧
這事比智商更重要!富翁曝獲得加薪和晉升都非工作中最聰明者
百萬富翁艾德考克(Steve Adcock)在2016年存到90萬元時,就決定在35歲提前退休;這位如今42歲的人,仍可選擇工作,且資產淨利已增加到約130萬元。艾德考克在過去幾十年內,在金錢方面做了不少正確的決定。話雖如此,艾德考克卻說他希望自己在20多歲時,就知道一件可以讓他更快變富有的事。「你的個性會帶來的財富,會比你的智力帶來多10倍,」艾德考克指出,「我雖然和許多很聰明的人一起工作過,但辦公室中最後獲得加薪和晉升的,都不是最聰明的人。」回顧過去,艾德考克理解這聽起來違反大家的直覺,尤其是對那些希望能和艾德考克一樣,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工作的年輕人來說;畢竟,成為最聰明的人,往往是年輕人在學習旅程中得到回報的直接方式。艾德考克指出,但在現實世界中,你的智商情緒(EQ)卻同樣重要,有時甚至更重要。沒人說聰明又擅長工作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須具備悟性和工作能力,才能在任何行業中登高。根據艾德考克,單靠智商,你是無法讓你的職業生涯有所進展。但好情商也不僅是單純有積極的態度,或懂得跟同事聊天;根據就業服務網站Monster的職業專家薩萊麥(Vicki Salemi),以下是三種是可以向雇主展示的軟技巧,讓他們知道你值得獲得升遷。1.投入角色薩萊麥表示,你若準備好要在公司擔任更高層的職務,那就盡早開始投入這角色,「即使經理這個職位不存在,但若你想升任經理,就展現你的領導力」。2.讓大家都站在你這邊若想磨練軟技能,那就直接去問你老闆,看他們認為你該在專注於哪個軟技能上,才能促進你職業的發展。3.找個導師找個你在辦公室最喜歡的人,或是擁有你渴望擁有的職業生涯的人,或你最喜歡共事之人,請他們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指導關係中,傳授他們在職場的秘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4 養生.聰明飲食
天天喝茶益處多!除了延壽還能降低「這些」疾病風險
喜歡喝茶的人有福了!《內科醫學年鑑》(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發表1項中國的新研究,發現每天喝茶2-4杯,可以改善健康狀況、延長壽命。還有助於降低如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的風險。武漢科技大學研究員表示,他們分析了11年來的數據,發現對每天喝2杯茶(或以上)的人來說,攝取更多的茶飲,能降低疾病死亡率。因此認為,茶飲也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1部分。研究人員表示,根據研究發現,每天喝至少4杯紅茶、綠茶或烏龍茶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17%;如果每天喝1到3杯,則可以降低4%的罹患風險;而且每多喝1杯茶,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降低1%。這樣的研究結果令人興奮,更為降低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帶來了希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資料來源:Study Finds Drinking Tea Daily May Improve Health, Prevent Disease, Lengthens Life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30 養生.家庭婚姻
為什麼男人外遇時會覺得「只要不被發現就好」?心理師解密男人感情出軌11大原因
透過諮商經驗中發現,多數男性認為情感出軌的時候,多半會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好,在心理上,有些男性會覺得純粹是個意外,或只是一次性的紓解,加上自己並沒有投入太多感情,所以是可以被原諒的。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 男性情感出軌的時候,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受到的干擾都比較低,他們可以公私分明、性愛分開,這就是許多男性雖然跟伴侶的關係很好,卻會有外遇的原因。男性外遇會開始出現煩惱,原因多半是因為第三者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對方渴望親密與承諾的壓力越來越大,對方想要改變彼此互動的遊戲規則,這個時候,男性就被迫要跟對方溝通,不能單純地享受快樂的關係。男性感情出軌的11大原因就像到不同的城市觀光,可以欣賞不同的情調景緻,攀爬不同的山岳,可以領略不同的自然風光,追求不同的女人,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樂趣,喜歡征服各種難度的情人,不只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更能體會多樣化的經驗與快樂。看多了男性各種情感出軌的行為後,大略可以歸納出下面幾種類型。1.用「性征服」來提升「自我觀感」的人許多人透過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來提升自我觀感,完成任務或看到他人克服困難後,會感到自豪。然而,有些人選擇透過「性征服」來增強自我形象,他們通過性愛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並努力讓情人深陷愛河。一旦確認對方已經完全臣服,他們可能會殘忍地提出分手,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受到自己的強大。這類男性享受征服的感覺,喜愛展示自己的戰利品,並在他人的羨慕和忌妒中找到滿足感。2.外遇重建男性雄風國外曾有研究調查發現,賺的錢比伴侶少,或是在經濟上依靠伴侶支助的男性外遇比例最高,機率高達百分之十五,原因是跟另一半拿錢,會威脅到潛在的「男性形象」,為了重振男性雄風,外遇就是其中一個方法。3.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最大的特徵是,只要有新玩具出現,就要想辦法弄一個來玩玩看,好玩的話,就玩久一點,不好玩的話,就換另一個遊戲玩。對他們來說,情人既然是玩具,當然類型越多種越好,玩法越刺激越好。抱著玩物或購物的心態與情人交往,反映在行為上,自然就會喜新厭舊,見一個愛一個,很難期望他們會珍惜別人的感情,顧慮別人的感受。4.罹患「性愛成癮症」的人「成癮症」通常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症狀:不斷地想著成癮的事物、隱瞞家人朋友、感受到強迫性的需求、以及隨著時間耐受性的增加,類似於吸毒或酗酒者需逐漸增加劑量。這些症狀會對個人的人際關係產生嚴重影響,並在試圖戒除時帶來極大的痛苦。許多患有「性愛成癮症」的人甚至不自知,更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形成這樣的行為模式。5.處於中年危機、心理叛逆的人不少男性感情出軌都發生在心理危機的時候,突然在人生某個時刻,受到某個事件的刺激或啟發,覺得自己前半輩子為別人而活,現在自己該盡的責任都盡了,決定追求自己的渴望與慾望,中年叛逆的能量是很強大的,往往會摧毀家庭,甚至拋下一切過去的努力。6.習慣分散「感情風險」的人對於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他們在交友和戀愛上總是傾向於分散風險,避免將所有的依賴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例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入伍前,他同時交往了六位女朋友,以此來確保即便其中一位變心,他依然有其他的情人可以依靠。他的想法是,六個女朋友不太可能在同一時間都改變心意。然而,當他退伍後,這六個穩定的關係讓他感到壓力倍增,因為他需要同時維持與這些女朋友的關係,這使他感到緊張和困擾。7.不懂拒絕的人還有一種人不是故意要花心,只因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感情,使得情人越積越多,最後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有個朋友的處境就是這樣,開頭只是有個女生跟他告白,受寵若驚之餘,他決定先跟對方做個朋友再慢慢想辦法。不料對方越陷越深,而他也覺得和對方很談得來,可是原來的女友對他也非常溫柔體貼,實在沒有藉口提分手,成天苦思該如何處理才好,他曾經因為不敢拒絕別人的感情,最高紀錄同時收留九個女朋友,讓他幾乎瀕臨崩潰的邊緣。8.報復對方的人另一半不配合或不願意發生親密關係,有些人會選擇用感情出軌來平衡自己的慾望與需求。也有些人是因為另一半做錯事情,企圖用外遇出軌來懲罰對方。9.經常交際應酬的人一開始或許是因為頻繁交際應酬、逢場作戲,但慢慢的假戲真做,跟交際場合的對象發展出感情。10.有「戀母情結」或「肛門期過度縱慾」的人佛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的「性態度」都與童年時期的肛門期發展有關。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放縱,孩子日後很容易陷入過度縱慾的困境。此外,個人在幼年階段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中所產生的「戀母情結」也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態度」。這種無法被滿足的潛意識情結,可能導致男性日後產生外遇行為。認識的女性朋友曾經歷一段摧毀心靈的外遇事件,在沒有做好準備的狀況下,無意間發現自己的母親與先生外遇,先生還很得意的表示,自己是幫她滿足媽媽的性需求,要是先生不滿足媽媽的性慾望,媽媽一樣會外遇。11.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人自戀型男性常認為所有女性都會不由自主地愛上他們,因此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打扮自己以吸引異性注意。他們的焦點主要放在「自我表現」和「被愛慕」上,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會體恤他人。因此,在他們腳踏多條船時,不會覺得這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在他們看來,男女交往本是自然的吸引過程,一但吸引了對方,便可隨時結束關係。表面上看似熱情親切,實則只愛自己。他們需要他人的接納和喜愛來確認自我價值,只有在受到他人歡迎和喝采時,才能感到自我肯定。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8 養生.家庭婚姻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
去年夏天,蘿拉·亨生(Laura Hinson)和老公帶著10個月大的女兒,和婆婆、老公的哥哥和嫂嫂及三個孩子,以及叔叔嬸嬸堂兄弟姊妹,總共一大家子17個人,去澳洲度假三個星期,而且同住在一棟透過Airbnb預定的大房子裡。這趟三代同遊的旅行體驗,結果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好。「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最棒的地方就是隨時隨地都有許多成年親戚幫忙照顧小孩,」這位來自華府的千禧世代新手媽媽對Yahoo Life表示,「無論你到哪裡,都可以找到祖母、叔叔或嬸嬸幫忙帶一下孩子,讓父母能夠放鬆一下。」但是年輕夫妻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年幼子女一起出遊,可不能以為是帶了免費保母或廚師隨行;這種旅行安排有其好處﹑但也有許多地雷,甚至會導致災難性後果。臨床心理學家梅琳達·布利澤(Melinda Blitzer)表示,三代同行可以增進家族的親密程度,或者緩和上兩代的緊張關係,彌補裂痕。布利澤告訴千禧世代的父母,「即使你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但藉由觀察祖孫之間的互動,並表現出你對他們的愛,也可以治癒你和父母的關係。」 布利澤表示,「事實上有研究證實,祖父母與孫子的關係往往比他們和自己的孩子更正向、更融洽,因為他們不再感到責任那麼重大,或緊張感被淡化了。」不過,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遭遇虐待或創傷歷史的個人和家庭。話雖如此,布利澤還是警告說,「有些人和原生家庭共度時光的時候,尤其是與父母近距離接觸的成年子女,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退化』。」 她解釋說:「會發現過去的相處模式可能不再適用,可能會使化解緊張或衝突的談判或強調你的需求時,變得更加複雜。」建議行前建立共同遵守原則 許多專業人士都表示,如果行前能夠建立一些共同遵守的原則,三代同遊或大家族旅行其實可以為家庭成員帶來樂趣和獲益,例如:1.事先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2.不要操之過急,保留獨處的時間3. 勇敢說出自己的需要,但保持開放態度和溝通,以及一些幽默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癌症.飲食與癌症
「這類族群」患乳癌風險較高!防癌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醫授3招助你降低風險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我國現行的乳癌篩檢政策,鎖定了45至69歲這類族群,因為這是最容易遇到乳癌的年齡層。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任黃裕閔表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養攝取均衡和適度運動,可降低乳癌風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 尤其這類族群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北市聯醫黃裕閔醫師表示,門診時常聽見病人詢問,該如何降低乳癌風險?黃裕閔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乳癌,而且隨著年齡增長,乳癌風險會增加。此外,曾患乳癌或家族中有乳癌病史的人,罹患乳癌風險較高,而BRCA1和BRCA2等特殊基因,也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擁有緻密乳房組織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較高。黃裕閔說明,預防乳癌的具體方法除了應避免吸煙、減少酒精攝取、保持健康體重、減少壓力外,也應增加蔬果攝取和選擇健康的蛋白質來源,而更年期婦女則可透過這些方法積極減少乳癌風險,並提高自己日常的健康與活力。預防乳癌有撇步!3大方法1次整理黃裕閔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乳癌的預防方法,便將其區分為生活方式、營養攝取與運動方法3方面分別說明:▸生活方式1.停止吸煙:研究顯示,吸菸增加了乳癌發病的機會,努力戒菸及避免二手煙暴露。2.控制酒精攝取:限制每日酒精攝取量,以減少乳癌風險,對於想要進一步降低風險的女性,最好完全戒酒。3.管理體重:肥胖與乳癌存在聯繫,脂肪組織可以產生女性荷爾蒙,並增加患乳癌風險。因此應盡量保持健康體重,可以通過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來實現。4.減少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包括荷爾蒙水平改變,這與乳癌風險有關。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呼吸練習、放鬆瑜伽,以減輕壓力並促進身心健康。此外建立支持系統、尋求心理輔導或參加支持小組也可以幫助減少壓力。▸營養攝取1.增加蔬果攝取: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物和纖維,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並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每天攝取至少5份蔬果,並選擇色彩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可確保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2.選擇健康蛋白質來源:選擇低脂肪蛋白質,如家禽、魚類、豆類,可以維持身體健康並降低乳癌風險。另外,蛋白質的多樣性也很重要,可嘗試不同類型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豆類、堅果和種子,而過量的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取則與乳癌風險上升有關。3.確保足夠的維生素攝取:維生素D和維生素E被認為可能較低乳癌風險。維生素D可參與調節細胞生長和免疫功能。維生素E則是1種抗氧化物,可以保護細胞減少氧化損傷,包括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蛋黃,以及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如堅果、種子和植物油。▸運動方法1.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和心血管健康,同時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也可以選擇喜歡的運動形式,如舞蹈、有氧運動課程或團隊運動,以增加運動的樂趣和持續性。2.重量訓練:重量訓練有助於增強肌肉和骨骼,同時提升代謝率,可控體重及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每週進行至少2次訓練,包括使用自己身體重量的運動或與健身器材結合的訓練,可尋求專業指導或參加課程,以確保正確的技巧和安全性。3.持續運動:建立規律運動習慣對於乳癌的預防效果更為明顯,應努力保持每周至少5天的運動時間,並將其納入日常生活中,這可以通過設定具體的運動目標和建立運動日誌來實現。此外,尋找運動伴侶或參加運動團體也可以增加動力和持續性。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6.生活比吃藥重要!失智者日常活動的聰明安排
除了帶失智家人到醫院尋求藥物治療或參加專業機構的非藥物治療課程之外,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然而,若因擔心失智症者走失而完全避免戶外活動,將對他們的身心造成重大傷害。如何為失智家人規劃豐富有意義的日常生活,以減緩病情惡化?當精心安排的活動未能引起失智症者的興趣時,又該如何協助他們?這些都是照顧者經常面臨的問題。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社區職能治療師/延希職能治療所所長 柯宏勳,從專業職能治療的角度,探討非藥物治療的各種解決方案。為照顧家庭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失智症者延緩病程,迎接更有品質的生活。日常生活即是非藥物治療主持人陳韻如分享一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的真實故事,一名83歲的奶奶在疫情警戒時確診失智症,當時她記憶錯亂,連原本拿手的煮飯技能也忘了。家屬除了定期回診,也嘗試給她吃保健品,另外,也給奶奶畫數字油畫,一天畫一點,畫了20幾幅,現在也回到可以再下廚的狀態。讓失智症者做有興趣的日常活動,有助延緩失智病程,甚至讓失智症者恢復昔日的生活技能,可見非藥物治療的活動安排,對失智症治療具正面效果。陳韻如提出,照顧者精心安排各項活動,想讓失智症者能夠參與,但卻遭到拒絕,或是愛面子不願走出去,究竟哪些日常活動安排適合失智症者?「藥物以外的照顧的方法都算非藥物治療」,柯宏勳所長在節目中強調,活動安排是非藥治療中很重要的方法,但「非藥物治療需要照顧者的引導技巧」卻常被忽略。「其實活動可以有深淺不同層級,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興趣專長,都可以拿來作活動安排」。透過導引了解失智症者的人生故事懷舊、音樂、園藝治療是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柯宏勳還在節目中分享,如何透過讓失智症者聆聽老歌,創造與失智症者溝通的話題,成功引導失智症者說出自身背景,他表示「非藥物治療是蒐集資料的概念」,將失智症者的人生故事引導出來,對於安排活動是很好的線索。為失智症者安排活動的目的是希望他們更好,但常常會把活動變成上課,反而降低失智症者的參與意願。當失智症者參與活動的意願不高時,建議換個方式引導他們,譬如進行拼圖遊戲時,可以跟失智症者說「我們要不要試著把它完成」,甚至可以用請教的態度,避免失智症者興趣缺缺。活動「少量多餐」 多鼓勵失智症者失智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據衛福部統計,國內65歲以前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已突破1.2萬人。柯宏勳表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活動安排跟非藥物治療,原則其實與失智長者一樣,年輕型失智症者的體力都還很好,活動安排可以多一些與體能有關的元素。失智症者因為認知功能減退,大腦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在活動安排上,柯宏勳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概念」,活動進行到一半時,安排休息時間,讓失智症者起身動一動,再回來完成活動。另外,也可以把日曆、時鐘掛在顯眼處,藉以輔助失智症者現實導向的問題,也能變成活動的媒材。「多給失智症者鼓勵」,柯宏勳表示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失智症者願意參與,願意參與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即使過程中有做不好的地方,也別忘了多鼓勵,增加失智症者再次參與活動的意願。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8旬失智奶奶靠非藥物治療 重捨煮菜技能✎哪些日常活動安排適合失智症者? ✎如何安排失智症者有興趣的活動?如何鼓勵失智症者參與活動?✎年輕型失智症者的活動如何安排?一項活動的時間多久? 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https://reurl.cc/6vDYkr🎧Spotify:https:https://reurl.cc/xaE44V🎧KKBOX:https:https://reurl.cc/ezm77Q🎧Apple:https://reurl.cc/5v2ZZq⭐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4-2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梳髮按摩頭皮 養髮液護毛髮
在我未懷孕前,常聽朋友說孕婦在懷孕期間,體質會跟著改變,如果懷的是女生,會變得更漂亮,如果懷的是男生,皮膚會變差,甚至出現掉髮情況,我對於這些說法,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直到我生產後的兩個月。某日我沐浴後,發現浴室排水孔堆積了許多髮絲,剛開始還不引以為意,接下來幾日在吹乾梳整頭髮時,梳子上竟卡掉了不少頭髮,對於原本髮量就稀少且細軟髮質的我來說,這是一大警訊。為了避免掉髮而導致禿頭,我開始了每日的養護增髮計畫。首先換了支頭皮按摩梳,良好的梳子可以透過梳髮保養過程自然按摩頭皮、幫助血液循環、放鬆緊繃感,也可提升睡眠品質,再來就是使用人參植物洗髮精,人參可深入的養護頭皮、強健髮根、活絡頭髮,並且補充養分。最後則在洗髮後使用草本養髮液,提供毛髮生長所需的營養,使新生毛髮更健康。近來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大,時常頭暈,所以我經常按壓頭部及百會穴,久而久之,發現髮際邊緣竟長出細小毛髮,真是意外之喜啊。因此透過頭皮按摩,刺激頭皮微血管、增進血液循環、促進健康頭髮生長,可以有效避免掉髮危機,同時也能調節中樞神經,減輕焦慮和失眠情況,使我一覺到天亮,真是一舉數得呀。
-
2024-04-24 養生.家庭婚姻
你會在家中擺全家福或孩子照片嗎?外國研究證實好處多,別只把珍貴照片存在手機裡
你家中是否掛有全家福,或孩子的成長各階段照片?你想過這麼做實際上可以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研究證實好處多,別只讓珍貴照片被存放在雲端裡!擺放全家福對孩子的正面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在家中展示家庭照片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歸屬感。這在美國似乎已經是很普遍的習慣;在英國家庭中更是廣泛,據調查78%的家庭在家中放置1~15張家人的照片,但這在台灣似乎不是很普遍。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克勞斯(David Krauss)博士說:「透過在家中展示全家福或孩子照片,你可以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你對這個家庭很重要。」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愛著,也讓他相信「家是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而且根據調查,很奇妙的是,那些家中沒有放照片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太可能在自己的家中這麼做。家中擺設照片,別只把照片存在手機電腦裡你或許認為手機裡面已經存滿孩子的照片,但大衛·克勞斯博士說。「我對照片仍有偏見,我認為家庭照片就應該公開在家中展示,讓孩子能每天都能注意到它,而不必打開設備,或在電腦上點擊才能看到。」換句話說,他認為僅僅在Facebook頁面上發布孩子或家人的照片,而非把照片沖洗、列印、裝框,掛在家裡,根本就沒有充分利用照片可以為家人和孩子帶來的心理效益。家中擺設照片:日本研究證實好處東京理科大學的篠原菊紀教授和東京家政大學的岩立京子教授,進行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在展示孩子照片的家庭中,孩子們對以下三個描述持正面態度的比例,比家中沒有掛全家福的孩子高:「我受到父母的重視」「我是個有優點的人」「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此外,在同一項研究中,要求不展示家庭照片的家庭,持續三週展示全家福照片,然後對還是小學生孩子,進行大腦檢測。結果發現,有過三週展示照片經驗的孩子,在看到照片時,會刺激大腦,使得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了。照片讓人感受到家人間親密連結別低估照片讓人感受到與他人連結和歸屬感的力量,特別是對於兒童來說,看照片是學習社交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可以透過看到照片了解自己是誰,以及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透過展示孩子們人生不同階段的照片,家長等於公開聲明自己為他們感到驕傲。你也知道人的記憶力很有限,有時候會忘記一些重要的經歷,透過照片可以讓人想起過往和親人共度的快樂時光。所以,請把手機或電腦中的好照片,實際擺放在容易看見的地方吧!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伊能靜給兒子小哈利700字感性文:餘生只剩2年半和兒子共處.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4-23 失智.長期照護
《不夠善良的我們》林依晨「怎能把媽送進療養院?」失智症照護該學如何放過自己,1件事判斷該不該送!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受到關注討論,探討婚姻、家庭和人性等關係,劇中男主角的母親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妯娌的劇情對話引發許多共鳴。女主角林依晨說:「怎麼能把媽送進療養院那種地方?」嫂嫂蔡淑臻認為照顧失智症需要24小時盯著,應交給專業單位照顧,回了一句:「還是把媽交給妳?」後來男主角的母親在浴室滑倒不幸失能,女主角林依晨被要求辭掉工作全職照顧婆婆,反映「離職照顧家人」的現實生活寫照。家人罹患失智症該怎麼辦?要24小時全程照顧嗎?是否應該全心全意盡孝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有好的照顧者,才會有好的照顧品質」,別苛責彼此。「失智準備」3大照顧重點陳亮宇表示,失智症照護是一門學習如何放過自己的學問,每當家屬詢問「該怎麼辦?」他會請家人先列出以下準備事項:1.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與正常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另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需要同理患者。2.失智症的治療失智症無法治癒,可進行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延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早期診斷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幫助患者學習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有助於維護最佳的生活品質。3.善用政府資源盤點所有可使用的失智共照資源,例如長照喘息服務,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服務;未符合長照需要等級者,照管中心會協助轉介至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民眾可上網盤點可運用的長照資源、評估資產與付費能力,最後列印可召開家庭會議的文件。陳亮宇分享,要不要將長輩送到機構接受專業照顧,需評估健康狀態、經濟能力,可諮詢專業人員選擇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安養中心。要不要送安養中心?最重要1件事判斷若患者還能自理基本的生活,陳亮宇建議,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適的家中照顧,但不要「親力親為」,各種大小事都幫忙處理完了,可能傷害了長輩的自尊,也加速退化。不得已送機構,代表已經退化到一定的程度,家裡照顧能量超過負荷。陳亮宇說,送到安養中心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最重要的是維持家庭的關係和溝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1 養生.聰明飲食
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有沒有好處?教授破解基改作物常見迷思
我在2017-8-1發表渾沌文茜世界,指出2013年6月9日發表的「文茜的世界週報」是錯誤百出。讀者Willy在2024-3-22留言:基改小麥有沒有造成過敏我是不知道!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那個「文茜的世界週報」的標題是「基因改造的小麥危機Monsanto 孟山都」,而節目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孟山都基因改造的小麥種子在全美國到處蔓延,變成我們的麵包,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可是,在2013年根本就沒有基改小麥問世。甚至到了我發表文章的2017年也還沒有基改小麥問世。而當時在世界各國所做過的檢測也都沒有發現市面上的小麥製品有任何一樣是出自基因改造的種子。所以,怎麼可能會有「基改小麥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呢?不管如何,既然現在有讀者留言,我就再次搜索相關資料。我搜到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Genetic Modification for Wheat Improvement: From Transgenesis to Genome Editing(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從轉基因到基因組編輯)。它的文摘是:為了餵養不斷增長的人口,到2050 年全球小麥產量應從目前的每公頃3.3 噸增加到約5 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現有的育種實踐必須輔以基於小麥基因組測序最新成果的新技術,……。……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在應用小麥基因操作來提高產量、改善小麥營養和健康促進品質以及增強作物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抵抗力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也搜到一篇2022-4-4發表的文章The World’s Firs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Wheat Is Here(世界第一個基因改造小麥問世)。它的副標題是「阿根廷新的基改耐旱小麥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2020年10月,阿根廷批准了世界第一個用於種植和消費的基因改造小麥。阿根廷於 2021 年底獲得監管機構批准向阿根廷小麥主要消費國巴西出口後,2021 年產量大幅增加,並將在 2022 年繼續擴大。當其他國家決定是否效法時,阿根廷的經驗教訓很重要。阿根廷的基因改造耐旱小麥(名為 HB4)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HB4 用更少的水就能更好地生長,這有助於減少土地使用。由於阿根廷小麥產量下降,所以播種面積就必須擴大。這是全世界面臨的壓力:為了滿足全球對小麥等農作物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必須增加產量和/或種植總面積。在全球範圍內,這種農地擴張會導致森林砍伐,從而釋放溫室氣體,並對生物多樣性以及水過濾等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自 2000 年以來,全球有 1.02 億公頃土地(幾乎相當於埃及的面積)被從原生植物轉變為農田(不包括牧場)。與未經抗旱基因工程改造的類似品種相比,HB4 小麥的產量提高了 20%。與不具有HB4性狀的同類小麥品種相比,HB4小麥在不良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49%,在中等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12%,在良好生長條件下減產11%。我們估計,在阿根廷三分之一的小麥種植面積上種植耐旱 HB4 小麥,如果產量提高 13% 或以上,每年可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至少 0.8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MtCO2e/yr)。而如果產量增加20 %,則可達1.29萬噸。我也搜到一篇路透社在2023-3-3發表的文章Brazil approves GMO wheat as food supply fears help convince skeptics(巴西批准基改小麥,因為對糧食供應的擔憂有助於說服懷疑者)。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巴西已批准種植和銷售耐旱基改小麥,這對一度被視為禁忌的作物來說是一個重大提振,因為全球糧食供應擔憂和地區乾旱天氣增強了基改作物的吸引力。這項批准使巴西成為繼阿根廷之後第二個批准HB4 小麥品種種植的國家。其他市場已批准其消費。雖然開綠燈並不意味著巴西很快就會種植基改小麥用於生產,但這反映出隨著氣候變遷和烏克蘭戰爭加劇了人們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人們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消費者擔心全世界用於麵包、義大利麵和糕點的主要作物存在過敏原或毒性,因此基因改造小麥從未用於商業目的種植。用於動物飼料、生物燃料和食用油等成分的玉米和大豆生物技術品種很常見。讀者Willy留言的當天(2024-3-22),專門在打擊偽科學的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OSS)正好發表一個談到基改的影片。這支影片的標題是The Confused World of the Food Babe,而它是在批評一個藝名為Food Babe(食物寶貝)的網紅。所以,我就沿用渾沌文茜世界這個標題,把這支影片的標題翻譯成「渾沌食物寶貝世界」。有關基改的部分,OSS 的主任Joe Schwarcz博士是這麼說:「令我惱火的是她(Food Babe)完全缺乏科學知識。 例如,她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認為基因改造大豆油是「基因改造生物」。 這種油可能來自基因改造植物,但它不含有任何改造的痕跡,也無法與任何其他大豆油區分開來。 此外,大量研究已經證明基因改造生物不存在健康問題」。是的,她(文茜)完全缺乏科學知識,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對她來說,主持「基改小麥」這樣的節目無異是「瞎子引路」。至於讀者Willy所說的「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我當然知道他想暗示的是什麼,只不過,「基改作物會引發過敏」在科學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後記:文章發表後不久,讀者Elliot回應:基改作物迷思的科普衛教,淺顯易懂、寓教於樂。“The Unfortunate Truth About GMOs |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註:影片裡頭陳述的事實,教授先前文章幾乎都有涵蓋過。版主加註:這個影片才剛發表(2024-4-7),的確是淺顯易懂、寓教於樂。不過,從內容來看,它應當是根據我的全套基改文章(20篇)製作出來的🤣原文:基改小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0 癌症.癌友故事
與骨肉瘤抗爭11年!抗癌畫家阿布以創作養生
好發於10至20歲的骨肉瘤,是一種惡性骨癌,因為常表現出四肢疼痛,容易被誤認為「生長痛」,錯失治療時機。當癌細胞遠處轉移並侵犯正常組織時,整體五年存活率已降至40%,甚至更低。年輕癌友阿布(張椀晴)與疾病共存11年,以「把握當下」的心態調整生活步驟,走過死亡幽谷,如今蛻變為抗癌藝術家,她說:「如果沒有生病的話,我可能不會走上繪畫創作這條路,更不會成為畫家。」在歷經長達一年的治療期間,拾起畫筆記錄每個重要轉折,分享堅韌的生命態度。2012年,阿布於21歲、大四時被宣布罹患罕見的骨肉瘤,且五年存活率只有8%,心情跌落谷底。面對多次化學治療、手術、射線治療,憂鬱的情緒襲來,幾度放棄求生意志。後來受到繪本作家幾米的啟發以及親友的鼓勵,藉由繪畫抒發巨大悲傷,包括陪伴病房的孩子畫畫,彼此加油打氣。5年過去了,阿布成為8%的存活者,持續靠畫作療癒身心,也在中正紀念堂舉辦首次個人畫展。2024年,阿布與骨肉瘤抗爭已11年,她從藝術家的身分轉變成策展人,與統一集團文創品牌玲廊滿藝合作,協助其他的創作者完成夢想,踏上勇敢的追夢之路。阿布分享,生命在生病之後重生,自己接受許多人的幫助,蓄積正能量面對沮喪的人生。今年二月,她以藝術家的角色在台北時代寓所舉辦「自然的想像力:Nyumori、阿布 X Andy Yen」,分享自我探尋與療癒過程。今年則擔任策展人,與藝術家一起暢談作品理念,省思人類和自然環境間的關係。阿布提到,台灣有許多新銳藝術家,需要舞台被看見,自己也曾受到各界協助,如今有了回饋社會的能力,一定要拉他人一把。玲廊滿藝是統一集團新創立的藝文品牌,致力推動藝術數位轉型,運用集團的資源加強行銷管道,讓藝術創作被更多人看見。 玲廊滿藝於4月19日至5月1日,在台北時代寓所舉辦為期二周的「初見:大地給我們的生命禮物」,展出藝術家曾啟文的作品;曾啟文擅長以動物與自然元素為題材,將親情與珍愛隱喻融入作品之中。在這次的策展規劃中,阿布表示,受到新的靈感激發,期待再次突破,發揮創意與生命潛能。
-
2024-04-20 醫療.皮膚
白髮為何一直長? 中醫認證預防掉髮、維持烏黑髮色15種食物
白髮增生原因眾多, 包括壓力大、用腦過度、情緒緊張等等,少數人青春期會發生少年白,民眾若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或在強大精神壓力下,恐一夜白髮。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腎藏精,其華在髮」、「肝藏血,髮為血之餘」,中醫認為頭髮健康及髮色烏黑與否,與肝腎功能有很大關係,像是老年人腎氣不足,頭髮就會漸漸失去光澤;且白髮生長位置可觀察出身體狀況,例如民眾不吃早餐、過度節食,消化、脾胃系統異常,前額就易掉髮或冒白髮。不吃早餐、過度節食 都會影響頭髮健康生白髮隨年紀增長,會漸漸出現白髮,吳宛容說明,中醫認為頭髮健康及髮色烏黑與否,與肝腎功能有很大關係,像是老年人腎氣不足,頭髮就會漸漸失去光澤,顏色由轉灰轉白。而兩鬢斑白被視為是老化的象徵,但其反射區是肝臟,也意味肝膽不足,若民眾肝膽火偏盛、脾氣暴躁、愛生悶氣,且常伴有口乾、口苦、舌燥、眼睛酸澀等現象,須留意最近的情緒變化,生活和工作壓力是否特別大。白頭髮特別容易長在某些部位,可窺見身體狀況是否出問題,吳宛容舉例,譬如前額白髮增生,與消化、脾胃系統異常有關,有些女性不吃早餐、過度節食,前額會較暗沉、掉髮;後腦杓長出白頭髮,與膀胱、腎氣不足有關,由於後腦杓是督脈,主掌一身的陽氣,反射區為膀胱經,平時常頻尿、遺尿,或有尿失禁、泌尿道感染等問題的人,就得多加留意。預防掉髮、維持烏黑髮色 中醫師推薦藥膳調理若要預防白髮增生,就得從延緩老化、均衡飲食、生活作息規律、適度運動、正常睡眠等做起,民眾平常可用指尖按摩頭皮,每天5至10分鐘改善血液循環。飲食上可以多攝取豆、胡蘿蔔、菠菜、韭菜、香菇、黑木耳。花生、紅棗、瓜子、葵花子等食物,使頭髮更加黑亮,食用黑棗、柿子、桑椹、桂圓、荔枝等則可提升人體氣血循環的功效。對於民眾想要改善前額白髮增生,吳宛容建議,從「改善氣血」開始,活絡氣血,使血液循環暢通,補腎益血,調整脾胃虛寒,有助延緩長白髮速度。她也提到,若要調整脾胃虛寒的症狀,可選擇紅棗、龍眼乾、阿膠等中藥材,紅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C;龍眼乾可寧心安神、補氣補血;阿膠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另外,黑色食物如黑木耳、海菜、紫菜、黑糯米、黑芝麻等,也有助於延緩冒白髮速度。另外,烏骨雞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益產婦,治女人崩中帶下虛損諸病,大人小兒下痢噤口」。烏骨雞入肝、腎兩經,和山藥與滋補肝腎的枸杞同燉,對體虛血虧、肝腎不足、脾胃不健的人有好的效果,吳宛容也提醒,凡感冒發熱、咳嗽多痰或濕熱內蘊者,及有嚴重皮膚病者,不宜食用。《烏骨雞山藥枸杞湯》藥膳食譜▸作法1:將烏骨雞汆燙去血水後,與清水浸泡過20分鐘的淮山(40克)、枸杞同置於砂鍋。▸作法2:加料酒、姜片、熱水,大火煮沸後改小火慢燉2小時左右,出鍋前加鹽調味。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人員應該得到他們受之無愧的尊重與感恩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春節過後,邀請到兩組護理人員就他們的不同位階分享他們對護理教育以及護理工作的感受與心聲。在第一組(2/19,21,23)的護理系師生寫出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學與教」的看法,第二組(3/18,20,22)護理系畢業後在國內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而走入不同生涯規劃的心路歷程。他們分享護理工作的心得,也發出希望提高「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了兩位醫師發表他們對護理師需要得到尊重的看法。一位當過兩個大醫院的行政首長又是護理界傑出領導人物的夫君,寫出護理人員的奉獻以及他們應得的尊重。→想看本文衛福部王必勝次長寫出政府對護理人員的肯定以及正在改善的政策。→想看本文本人也從醫學教育的角度指出國內外護理人員在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我學生時代對精神醫學非常有興趣,當我醫學院畢業時,台灣所有醫院與醫學院都是以「神經科」與「精神科」合為一體的行政教育單位「神經精神科」,而因為工作性質,護理人員在這專科遠比起其他臨床學科更受到重視。我在這環境下,完成台大醫院住院醫師四年加上主治醫師一年之後,我於1975年到美國進修「神經科」。因為制度不同,我在台灣的畢業後五年的臨床訓練都不被承認,而必須從「神經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做起。這是我是生平第一次出國,語言與文化方面的隔閡造成我在臨床醫師與病人的溝通產生許多可能一般美國醫師不會是問題的問題。記得初到美國時,我對語言、口音以及美國人的俚語(slang)的不了解引起許多困擾,使我深深感受到這些「白衣天使」幫忙我了解病人與家屬的需要,我才能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後來當我完成訓練,當了主治醫師,在醫學院也積極參與醫學生的臨床醫學教育,最慢慢爬升到教授,並負責住院醫師訓練計畫的主持人以及醫學生的臨床教師。我常常不忘提醒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如果不理解病人或家屬的反應時,最好的老師就是請教病人的主責護理師,才能對病人與家屬得到更深入的了解,而尊重護理師的好處也常常影響了這些「習醫者」的態度,使他們更能與病人及家屬建立更好的醫病關係。長年在國內與國外的醫療照顧經驗,讓我領悟到「白衣天使」的重要。同時在幫忙病人與家屬做困難的醫療決定時,護理人員常是最理想的幫手。護理人員有時比醫師花更多的時間在床邊照顧陪伴病人,而能及時地給予病人止痛、解憂。在我目前所工作的教學醫院,我們對剛披上白袍由醫學院走入醫院實習的醫學生,都安排資深護理師擔任「教學個管師」幫忙他們,而發覺這些醫學生從這些「學姊」身上學到了如何與病人、家屬溝通,找到自己能為他們幫忙的地方,而學生也發覺這些參加教學的護理師都非常願意幫忙醫學生。最後,我想說出我藏在心裡很久的個人觀察,我注意到在國內很普遍的現象是病人與家屬對醫師表達感激時,好像都忘了這些白衣天使所做的努力,有時我看在眼裡,忍不住會對病人與家屬說,「許多你們所感激的療護是透過護理師的幫忙,透過他們對你們的關懷使我們醫師才更了解你們的需要,要感謝的是護理師,而不是醫師而已。」記得身為醫學教育界所推崇的美國哈佛大學前醫學院院長費德曼醫師(Dan Federman)來台訪問時,他介紹他的夫人說:「當我在醫學生時代到醫院開始臨床實習時,我發覺這位護理師教我這麼多我過去不懂的照顧病人的訣竅,而我要離開這病房時,我還有許多還沒學完的,所以我就娶她做終生伴侶,以完成我的「續醫學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這非常幽默的介紹成了我難忘的回憶。的確,護理人員除了與醫師一起直接參與病人的醫療照顧以外,他們還替病人與家屬除憂解惑,做了許多其他醫院同仁都沒有注意到的貢獻。在台灣,護理人員長期地扮演「無名英雄」(unsung hero)的角色,現在應該是時候,讓台灣社會與醫院、醫學院以及醫療團隊對護理人員表達他們受之無愧的尊重與感恩。同時也衷心希望衛福部護理司蔡淑鳳司長所提出的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能付諸實行,才能使這些勞苦功高的護理人員繼續發揚他們偉大的傳統。延伸閱讀:2/19 護生看醫療環境2/21 我的護理志業2/23 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將心比心的教學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3/22 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4/15 請對護理人員給予應得的尊重4/17 改善護理人員執業環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7 醫聲.醫聲要聞
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勾勒「第二層健保」藍圖,改善目前健保困境!
新任內閣人事發布,金管會主委由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出任。55年次的彭金隆符合年輕內閣標準,對保險與金控、銀行、證券運作皆不陌生,近年他更關注健保,多次在相關論壇與專家會議中提出,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形下,應思考建立「第二層健保」,日後若真有機會加保,「你一定要回答—我願意!」什麼是「第二層健保」,如何讓「健保商保協力,醫療保障會更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於4月13和14日舉辦2024癌症高峰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彭金隆即受邀提出對第二層健保的規畫。更早在去年四月,他也在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與本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的「健保商保協力,醫療保障會更好」,說明相關建議。彭金隆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指出,民眾所交的商業保險保費中,36%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層面等附加費用,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50%,但如學生保險等政策險,通常只有「純保費」,沒有「附加費用」,且多是公辦且強制,政府吸收了大部分附加費用,僅向民眾收取保費的「成本價」,這是商業保險無法做到。因此,第二層健保須藉由「公私協力」。彭金隆建議應規畫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並由行政機關負責商業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讓民眾繳交的保費費率下降,搭配衛福部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以不排除病弱體目標,形成大數法則,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健保署最能掌握國民健康,透過資料分析算出精準費率,提供不同方案,讓不同健康狀況的民眾自由選擇。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可以讓民眾獲得理賠保障、保險公司得到合理報酬,形成多贏局面;過去一年各界提出第二層健保,尋求共識,「希望讓話題形成議題、議題形成法案,讓第二層健保成為真實。」商業保險能補位健保?身為少見對健保議題了解的保險財經專家,彭金隆曾經撰文指出,自己雖非健保專家,最早是癌症希望基金會找他討論「商業保險補位健保」。他很清楚健保是社會保險,但與以營利為目的商業保險看似不相容,卻緊緊相依。長壽風險是台灣未來面臨最重大的風險之一,醫療風險又是重中之重,如果未來真有一天,健保署問我們是否要加保第二健保時,你一定要回答—我願意。彭金隆進一步說明,面對愈來愈多昂貴的自費新藥與治療法,如何讓健保與商保攜手,解決健保給付不足的難題,確實有很大的挑戰。台灣高齡化趨勢已不可逆轉,我們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繳費的人未來一定越來越少,但用健保的人與頻率卻越來越高,消長之間,要維持現況永續經營,實是挑戰。全民健保VS商業保險●全民健保是典型的社會保險,全面承保但保障僅屬基本,強調社會公平,保費與風險無必然相關。●商業保險則在光譜的另一端,強調風險與保費對價,除基本滿足外可以客製化,但承保對象有限且長期必須營利。二者各有專擅優缺。如果能在兩端點間,建置可調和彼此長處的保障機制,說不定可有所突破,於是拋出「自費第二健保」的想法。彭金隆接掌金管會 病團:難得支持商保健保協作的學者去年有病友因健保署嚴查短期住院,無法請領商業醫療保險,引發商保改革討論。衛福部健保署持積極態度,要推動商保協同健保,但金管會態度較保守,導致改革討論牛步。新內閣將由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將出任金管會主委。病友團體表示,彭金隆雖是金融保險專家,但熟悉商業醫療保險困境,樂見其上任後,有望促成金管會、衛福部溝通,推動公私協力的商保。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年初第一次拜會彭教授,請益商保健保協作可能性,對方在聽到健保財務困境、病友難題後,對於「商保補位健保」概念持開放態度,並表示雖然商保、健保二者是不同體制,但政府有必要介入協助,且隨醫療科技發展,未來光靠健保無法解決民眾醫療需求,一定要有額外財源,而商業醫療保險就是保障病人的重要機制。嚴必文表示,在商保健保協作的政策討論中,健保署一直持較為積極的態度,金管會則「比較卡」,雖能理解站在金融環境角度思考,需要考慮比較多事情,但商保健保協作必須跨部會討論,而金管會保險局、衛福部健保署是平行單位,必須要雙方均有意願才能啟動改革過程,期待彭金隆擔任金管會主委後,能夠開啟跨部門合作,落實商保補位健保理念,為台灣民眾建構第二層醫療保障,朝向健康台灣邁進。彭金隆提出的第二層健保,主要訴求「公私協力」,他建議應規畫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並由行政機關負責商業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讓民眾繳交的保費費率下降,搭配衛福部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以不排除病弱體目標,形成大數法則,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彭金隆是難得對商保與健保協作理念抱持開放、友善與支持態度的金融保險學者。」嚴必文說,第二層健保議題已正式進入國衛院論壇研究,預計年底會產出明確的建言書,站在基金會立場,第二層健保不是要「取代商保」,未來即使建立第二層健保,仍無法全面滿足所有病友需求,可藉由一般商業醫療保險補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5 養生.人生智慧
嫁給有錢老男人是舒服人生捷徑?哈佛畢業女作家建言引熱議
紐約雜誌針對婦女設立的網站The Cut的編輯兼作家格拉齊·蘇菲亞·克利斯蒂(Grazie Sophia Christie)20歲時是哈佛學院的三年級生,當時她頓悟到,她可以透過多年的工作和努力來認真學習,勤奮地追求她的「理想存在」,或者,她也可以「早點結婚」。克利斯蒂選擇了後者。她在專欄文章中讚揚與年長、富有男性結婚的價值,認為這是獲得她理想生活的捷徑,這篇3月27日發表的文章在網路爆紅,成為該雜誌「最受歡迎」列表的榜首,並且在網站及社群媒體上引來數百則負面評論,正如「邁阿密新時報」(Miami New Times)所描述的,「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全世界都聽到了。」讀者對克利斯蒂這篇近4000字華麗文章的各方面感到震驚,她還是一名大學生時,克利斯蒂每周六都拉著笨重的一箱書去哈佛商學院,她認為那裡是尋找合適伴侶的最佳選擇,「我有高挺的胸部、生育能力、齊平的馬尾、尚未耗盡的活力,年長的男人仍然渴望這些特點。」她參與哈佛商學院的一場活動,在20歲那年與未來的丈夫相遇,並且於四年後結婚。令許多讀者震驚的是,克利斯蒂受益於菁英教育,甚至也在牛津大學完成研究員工作,但她卻追求不平等的婚姻,克利斯蒂的文章寫到:「我丈夫不是我的夥伴,他是我的導師、我的愛人,只有在某些情況下,他才是我的朋友。」年紀輕輕便步入禮堂,克利斯蒂得以遠離利潤豐厚但呆板的辦公室工作,以寫作為全職,但不必像作家般活得苦哈哈。這篇引起熱議的文章表面上是寫有年齡差距的婚姻,但網友指出文章標題應該是「嫁給有錢男人的實例」。克利斯蒂對婚姻的交易態度引起讀者的負面共鳴,有網友評論克利斯蒂的文章是「對所有年齡層女性的侮辱」,是「一篇可悲的文章」,「在許多方面都很糟糕」,一些讀者懷疑這篇文章是否是諷刺或玩笑,一則比較友好的評論則表示:「這是我所讀過最令人尷尬的內容之一,我真為作者感到尷尬。」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新趨勢:不抽菸肺癌是世界五大癌症死因、50歲以下台灣大腸癌增加幅度亞太第一!聽專家解析原因與如何預防?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多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但早期篩檢、診治,癌症0到1期5年存活率為第4期2至7倍,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全基因檢測協助個人化健康規畫,中院也正研發癌症疫苗,期盼及早診治癌症,提升癌症存活率。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繼昨天之後,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並開啟「主動追陽」模式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健保署自2023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對癌症篩檢發現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協助民眾就醫與治療。肺癌不抽菸的個案多!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肺癌已躍升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民國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2023年12月,共有7.8萬人接受篩檢,發現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肺癌在台灣,很特別是,不抽菸的肺癌個案特別多。」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這不只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抽菸為何會罹患肺癌?楊泮池說,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2名以上肺癌患者,屬於多發情形,經估算10年內,100人中有7、8人會得到肺癌,相對比只有1名親人罹患肺癌者,100人中僅有3人會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為預防肺癌,楊泮池說,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針對不吸菸肺癌篩檢,以提高第一期肺癌的診斷率及五年存活率,未來精準醫學更可能讓肺癌變成慢性病。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已全球性趨勢,台灣增加幅度已是亞太第一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典,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應進行大規模篩檢,台灣大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政策。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40歲到49歲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10年,多來他也觀察,1960出生之後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增加迅速,而與國科會研究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突變可能不同,未來治療與預防都有不同方向。癌症篩檢能否放寬更多會擴大到無癌症家族史?是否放寬多種癌症篩檢年齡或無癌症家族史民眾,吳昭軍指出,須有科學實證,目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進行評估中;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除癌症篩檢外,癌症預防也十分重要吳昭軍說,國健署自107年12月25日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但HPV疫苗對男性頭頸癌、口咽癌等癌症也有預防作用,希望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研究證實癌症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民眾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強調,像喝酒易臉紅,即是ALDH2基因遺傳變異,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就會提高;而年輕時膽固醇偏高,即可能有APOE基因,要小心失智風險。如能提早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就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民眾可望透過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利用mRNA科技來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此外,檢測、分析癌細胞突變點,搭配運用mRNA科技,便可用於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並予以殲滅。陶秘華指出,這樣的作用機制可同時對付原發癌、轉移癌,即使癌細胞在微轉移階段,或跑到某器官冬眠,免疫細胞T細胞還是可以把這些潛藏的癌細胞揪出來,癌細胞就沒有機會壯大、作亂,若未來癌友注射這樣的疫苗,或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目前相關技術還在研究階段,期待往後透過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運用,可讓癌轉移、復發風險大幅降低,並節省更多醫療花費。「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重點在於態度、陪伴和正確抗癌知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今年的癌症論壇的報名名單中,有位林先生留言,去年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意外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十分鼓舞人心。吳貞瑩說,若以「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其答覆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癌友、癌友家人;再來就是陪伴、協助家務、心理諮商;最後需多宣傳正確抗癌知識,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而聯合報正實踐這樣的行動、理念,期待可以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4-04-14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劇烈震盪損害健康 科技控糖助穩定血糖
過去,糖尿病病患監控血糖,多聚焦於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等數值,但研究顯示,除了血糖過高、過低會帶來傷害,當血糖波動很劇烈,長期下來,併發症風險也會增加。因此了解血糖波動幅度、監控血糖趨勢變化,並精準找到自己的控糖模式,顯得格外重要。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問世,「科技控糖」讓糖友更精確掌握血糖變化、精準給藥,醫護人員及衛教師則更能幫助糖友釐清問題,且提出符合所需、更個人化的解決方案。Q1:控糖時,為何需掌握血糖波動、了解高低點變化?血糖波動的控制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至關重要。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強調,血糖的劇烈波動,易對患者造成即刻的身體不適,如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緒波動,此外,也會引起慢性發炎,並增加心血管疾病、腎病和神經損害等併發症風險。而對年輕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則容易因迷走神經病變,造成胃輕癱,也就是胃功能近乎癱瘓,食物消化大受影響。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表示,透過監測血糖的高點和低點,醫師能及時調整治療,像血糖過高可能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血糖值超過250mg/dL,便容易因為脫水造成酮酸中毒;而血糖低於70mg/dL,則可能導致頭暈、意識模糊,甚至產生生命危險,尤其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在夜間更要特別注意血糖過低的問題。不只如此,了解血糖變化的細節,還能協助醫師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包括藥物種類和劑量的調整、飲食計畫與運動方案的優化等,避免血糖過高、過低造成傷害。Q2:在血糖監控的指標中,TIR(Time in Range)是什麼?代表哪些意義?事實上,血糖波動的管理不僅包括觀察高低點,更重要的是關注血糖值在理想範圍(70-180mg/dL)內的時間比例,這數值即為目標範圍內時間TIR(Time in Range)。相較之下,糖化血色素主要觀察的是血糖長時間控制狀況,而了解TIR,則可更精確知道血糖短時間起伏及趨勢變化。目前建議TIR需控制在70%以上,為血糖控制理想目標,若以24小時為基準,表示一天有17小時左右,血糖須維持在上述範圍。而TIR指標較低與多種併發症風險增加有關,TIR較高,代表血糖控制穩定,有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提高生活品質。Q3:若想進行連續血糖監測,目前有哪些選項?當糖友想了解血糖的高低點、趨勢變化,及TIR的時間比例,就要考慮運用連續血糖監測器做輔助。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分析,市面上的連續血糖監測器有以下特點:1.主要裝置於皮下組織。2.組成構造包括感應器、傳輸器,感應器負責讀取數據,傳輸器則用在傳送數據。3.主要原理為透過偵測皮下組織中的葡萄糖液濃度,了解血糖變化趨勢。4.數據可上傳雲端資料庫,供使用者讀取,經使用者同意,也可讓醫護人員讀取。目前分三大類型(見下表)。Q4:需胰島素治療的病患,搭配連續血糖監測器,有哪些幫助?1.讓血糖波動趨於穩定:醫護人員及衛教師不約而同發現,選擇適合的連續血糖監測器,糖友進行胰島素注射時,對劑量及施打時機的掌握,就會更為精準,血糖波動的幅度也會比較小,且趨於穩定。2.減少血糖波動過大所造成的種種傷害: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當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學齡前的第一型糖尿病童,更是影響深遠,這些病童一旦常出現低血糖問題,可能影響其神經發展、學習表現。若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了解血糖變化,可適當調整胰島素劑量,避免低血糖發生,便可減少上述風險。3.更了解血糖趨勢變化,胰島素劑量更精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一般驗血糖的方式,多為一天四、五次,而這樣的方式只讓人了解某個時間點的血糖值,無法了解血糖變化全貌。假設飯後血糖為180mg/dL,可能是從220mg/dL降到180mg/dL,也可能是從130mg/dL升到180mg/dL,兩者的處理原則不一樣,若是前者,只要觀察即可,若是後者,則需要追加胰島素,當瞭解血糖趨勢變化,治療才會更精準。Q5:胰島素施打除了手控,是否還有「科技控糖」新選項?過去糖友注射胰島素,多用手控,近年來,若想運用科技控糖,已有「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可供選擇。配合連續血糖監測器,測得的血糖數值可即時傳送到該系統,系統便可根據使用者預先設定的血糖目標,結合使用者的歷史數據紀錄,通過演算法及時且精準計算所需胰島素劑量;同時,在避免低血糖風險的情況下自動注射胰島素,讓血糖控制更有效率,也更能精準達標。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也觀察到,連續血糖監測器若察覺低血糖風險,便會發出警示,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也會停止注射胰島素,保護糖友免於低血糖傷害。在餐後,血糖監測器若測得血糖偏高的情況,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會即時追加胰島素劑量,穩定糖友的血糖。Q6:糖友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及模式?面對胰島素治療、連續血糖監控模式的選擇,每個人的考量都不一樣。根據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及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的分析,以下族群可考慮運用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搭配連續血糖監測器,協助有效控制血糖。包括:1.有甲狀腺疾病、免疫問題等,血糖波動較大。2.工作行程緊湊,用餐不定時、不定量。3.血糖難以控制,數值總是不理想。4.想更精準掌握血糖變化,讓血糖更穩定。5.若病童不太會打胰島素,加上學校老師不願幫忙,即可考慮。根據健保署資料,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病患、懷孕之第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注射者,健保給付一年兩次連續血糖監控費用,有助減輕病患家庭負擔。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目前為自費。Q7:糖友如何運用科技控糖在血糖管理產生改變?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亦察覺到,不少糖友因選擇適合的胰島素注射方式與連續血糖監控,生活出現轉變。舉例來說,曾有一位男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父親想盡辦法,希望男童可以使用連續血糖監控、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等科技控糖方式,好好監控、維持血糖平穩,但男童始終拒絕配合。後來,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便改換一種方法,運用溝通、尊重的態度邀男童先裝連續血糖監測器七天,當男童看到血糖數值趨勢,並發現可透過飲食、運動、用藥管理血糖,便改變想法,接受連續血糖監測器及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的科技控糖,對血糖控制也更積極。目前,這位男童已是大學生,對財經很有興趣,他常把血糖趨勢當財務報表研究,隨時調整,生活更添樂趣。
-
2024-04-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做出7項改變可望降低罹癌風險、助長壽!與「飲食」相關占了5項之多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致力於癌症預防的研究和倡導,2大機構縮寫簡稱為WCRF/AICR。最近1項研究表示,遵循WCRF/AICR提出的7項健康生活建議,就能夠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BMC Medicine》上。遵循7大健康生活建議 可能影響罹癌的風險WCRF/AICR提出的建議包括一系列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可以大大影響1個人終身罹患癌症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以下為其提出的7項健康生活建議:1.保持健康體重2.保持適度的運動3.遵從更好的飲食習慣4.限制快餐和加工食品的攝取5.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品的攝取6.減少含糖飲料的飲用7.限制酒精攝取研究小組透過分析來自英國生物庫的94,778名受試者的數據,評估了遵從WCRF/AICR建議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此項研究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56歲,經收集其飲食和運動數據,以及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測量數據後,研究人員再對建議的遵從程度,根據最高7分的評分制度來進行評估,最後得出受試者的平均分數為3.8分。遵從分數愈高、罹癌風險愈低! 最新研究結果曝光在研究期間,參與者中約有8%(7,296人)罹患癌症,分析顯示,每增加1分的遵從分數,癌症風險就減少7%,遵從分數較高(4.5分或以上)的參與者,總體癌症風險降低16%。每增加1分的遵從分數,乳腺癌風險就降低10%,結腸癌風險降低10%,腎臟癌風險降低18%,食道癌風險降低16%,肝臟癌風險降低22%,卵巢癌風險降低24%,而膽囊癌風險則降低30%。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無法提供遵從WCRF/AICR建議與癌症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這部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了解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資料來源:7 Healthy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To Cut Cancer Risk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3 醫療.巴金森病
台大攜手巴金森之友協會「協力顧腦.勇敢向前行」 伴巴友健腦緩退化
在迅速高齡化的台灣,常能在公共場合看見動作不靈活的長者,他們都是肢體肌肉退化了嗎?事實上,很多動作障礙的原因出自腦部退化,因此「顧腦」成為非常重要的健康課題。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在4月13日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露天音樂台舉辦「協力顧腦.勇敢向前行」戶外活動,帶領病友及民眾以趣味接力的健腦遊戲,鍛鍊腦部認知。認知訓練能減緩退化 提升運動效果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漸進式神經退化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如手抖、僵硬、小碎步等動作障礙,由於問題的根源在腦部,除了肢體症狀,隨著病程進展,患者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問題,都可能影響病友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表現。因此,巴金森病友的抗病策略除了規則服藥及養成運動習慣,也不能忽略「顧腦、健腦」。近年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認知功能下降可能連帶造成行走訓練成效下降,認知功能訓練就成為病友不可偏廢的課題。「健腦遊戲」 助巴友在趣味中鍛鍊腦力今年的活動特別邀請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物理治療師黃正雅與台灣健康運動生理協會訓練團隊聯手,透過遊戲來訓練協調性及敏捷力,同步提升認知功能與肢體協調。遊戲運用多元形式來訓練判斷力與抽象思考能力,再以肢體回應,能同時練習大動作並考驗反應速度。遊戲也結合靜態繪圖,引導參加者自我覺察並繪出心中所想,練習精細動作與抽象表達。不少病友一旦得知巴金森病是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便對治療失去期望,終日鬱鬱寡歡,心情低落。此次活動現場,也有活動引導病友嘗試「自我覺察」,透過感受、了解並接受自己,達到內在穩定與減壓,幫助病友提升自信,勇敢走出疾病的陰霾。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的社團成員們也展現他們罹病後所學的成果,透過舞蹈和高歌,呈現不畏疾病、樂觀積極的態度,期待能鼓勵全國巴金森病友們攜手勇敢向前,一起開展樂活人生。台大醫院聯手協會 並肩巴友對抗退化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透過定期舉辦健康講座,提升大眾對巴金森病的認識;每年配合4月11日世界巴金森日舉辦大型戶外活動,幫助病友們敞開心扉、走出戶外,學習積極有效地控制病情,醫院與病團共同聯手,呼籲病友們積極勇敢前行,一起從被幫助的病人,變成跟醫療團隊共濟並行的戰友。
-
2024-04-09 醫療.消化系統
22歲女常拉肚子到無法上班竟是大腸激躁症,醫師透過「這術式」妙手回春,8重點可預防!
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葉宏軒分享一名22歲女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和拉肚子,嚴重到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相關的消化道檢查都正常,後來診斷為大腸激躁症(或簡稱為腸躁症)。所幸經接受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GB)多次治療後,她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什麼是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或簡稱為腸躁症)特徵是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例如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的相關症狀診斷還包括:1、解便後疼痛會減緩。2、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3、軟便。4、明顯的腹脹。5、大便有黏液。6、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讓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加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透過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改善大腸激躁症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是透過將麻醉藥物準確地注射至星狀神經節周圍,暫時阻斷交感神經的功能,讓這部分由交感神經調控的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緊繃程度,透過類似「電腦重開機」的概念,釋放身體中的記憶體,緩解頭頸部及上肢的不舒服。葉宏軒指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消化道的開始端如食道吞嚥和末端的肛門排便可以自主控制,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就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大腸激躁症的預防重點:●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或是如糯米等較難消化的食物,儘量避免食用乳製品。●飲食宜儘量清淡,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適量攝取蛋白質,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勿過度勞累。●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抒發情緒的方法。●適量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可改善腸躁症的症狀。●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資料來源:大腸激躁症 元氣百科
-
2024-04-08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包含口罩禁令、社交距離、邊境封閉等,對人們帶來諸多不變。其中,對於醫療體系,除了考驗醫療量能的韌性之外,有超過七成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被迫延遲,主要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受試者。面對嚴峻考驗,國際上興起運用分散式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數位科技,包含數位化諮詢、穿戴式裝置、電子資料收集系統等設備,有助於招募和維持受試者持續參與。「分散式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DCT)可減少受試者舟車勞頓的負擔,尤其在幅員遼闊的國家或是交通不便的地區,能提高患者參加試驗的意願,也讓臨床試驗更有效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0年公布的指引,內容包括放寬電話訪談、虛擬訪視、遠距監控設備應用、遠距臨床結果評估等,改善了臨床試驗的設計和管理;歐洲藥品局(EMA)在同期間陸續公布的指引,內容涵蓋將現場訪視改為遠距訪視、放寬遠距查驗評估模式,以及針對治療COVID-19的大型跨國臨床試驗建議,從前述各項指引內容皆可看出,DCT相關技術的應用已被納入歐美臨床試驗法規中。今年參與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的「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友元國際醫材,為滿足DCT臨床試驗需求,開發帶有模組化架構設計的ATOM系統平台,打造一條龍服務,內建人工智慧分析,遠距回診、藥物運送物流安排、穿戴式器材以及第三方設備的服務整合,經過評選後,從89件優秀新創計畫中脫穎而出。友元國際醫材總經理高子翔表示:「縱使大家的生活已回歸日常,但許多國家仍認為DCT還是需要持續修改法規、持續發展,而在此領域中,台灣算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國家,期待這次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的交流,能加速平台商品化的進展,及早提供臨床研究單位應用,加速新藥研發進程。」見微知著 察覺臨床試驗系統需求友元的業務項目,主要分為醫材進口販售及數位醫療研發兩面向。具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背景的高子翔表示,之所以切進DCT領域,是因為他在瑞士藥廠的工作經驗中,發覺到藥廠對臨床試驗系統有所需要,但市面上大多系統,並非從藥廠角度來做設計,也未能有效符合分散式臨床試驗的流程,因此動了自行研發的念頭。高子翔解釋,許多藥廠常用的臨床試驗系統,是開發於2000年代由紙本轉為數位化的時期,不過因為投入臨床試驗系統研發的廠商不多,並未大力開發新產品,藥廠也多半沿用舊系統,「二十年後更進步的技術,可針對藥廠所需的新功能來開發,帶來更佳的使用者體驗。」模組化設計 可應用於各類臨床試驗關於ATOM系統的運作模式,高子翔說明,分別為受試者端,可經由連結至系統的穿戴式設備紀錄生理資訊,與使用電腦或手機App填寫問卷、進行遠距回診等,減少通勤負擔;在試驗中心端,則能透過系統收集數據,並可於平台安排受試者回診和護理人員到府的排程,以及運用內建的人工智慧分析功能,分析試驗數據等。高子翔指出,ATOM系統的特色為模組化設計,能依需要設定功能,滿足各類型的臨床試驗、各試驗團隊的需求。目前,ATOM系統第一版已經上線,一些臨床試驗受託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在進行系統的測試,友元國際也正與一些醫材公司、生技公司洽談,後續將持續完善系統功能、客服與技術支援機制。善用資通訊優勢 深耕數位醫療在系統研發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高子翔認為,是將臨床試驗使用者端的需求,轉化為軟體開發的規格,因為這需要深刻了解跨領域知識,尤其醫藥領域擁有大量專業名詞及流程,必須讓軟體開發人員理解並加以設計為產品。不過,台灣在數位醫療及分散式臨床試驗領域,實際上甚有潛力。高子翔指出,台灣雖沒有國際上名列前茅的本土大藥廠,不過法規對分散式臨床實驗態度較為開放,並有許多優秀的資通訊技術人才。他建議,國內業者可放眼全球,開發相應解決方案,並與國際合作,將有機會與歐美並駕齊驅,甚至做的更好。(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友元國際醫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子翔為計畫主持人, 團隊成員包括軟體研發總監Sebastian Sedlak、試驗運作總監Carolyn Chen、人工智慧架構設計師Hendrik Schöneberg,曾獲西班牙巴塞隆納臨床創新挑戰第二名、瑞士Innosuisse新創教練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4-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窮得只剩下房?經濟弱勢者擁房失補助,若賣房換生活費,老後恐連房都租不到
「住」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晚年要有保障,只有房子是不夠的,對某些老人家來說,房子非但不是保障,還成為無法獲得生活補助的阻礙。守著老房 每月三千過活八十九歲的鄭奶奶家在花蓮火車站附近,她喪偶多年,有三個孩子,長子過世,次子已婚但經濟狀況不佳,長女是重度智能障礙已入住機構。因老舊平房在鄭奶奶名下,所以她沒有低收入戶身分,無法申請相關補助,僅靠每月三千多元的老人年金過生活。她是所謂的「社會福利邊緣戶」。住家距離鄭奶奶約三公里外的周小姐也是邊緣戶。七十歲的她和先生住在花蓮大陳新村,房子是好幾年前花兩百萬元買的。年輕的時候,周小姐開了一間卡拉OK店,也賣衣服。這兩年,先生身體逐漸退化、失智,她成為全時的照顧者。周小姐也因為有三個連生活自足都辛苦的子女,加上一間房子,沒有任何社會福利身分,僅有勞保加上年金每月七千多元,先生則是因為失智,去年領到身心障礙手冊後多了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加上年金,每個月有一萬多元補助。而離鄭奶奶和周小姐一百五十公里遠的台北市,八十二歲的顧伯伯的晚年則是另一種境況。顧伯伯上無父母下無子女,沒有存款也沒有不動產,是北市的低收入戶,低收加上年金等補貼,每個月有兩萬六千多元補助,對於物欲低、每天只吃一餐、身體健康的顧伯伯來說非常足夠。他很感恩現在的生活。窮得只剩下房?經濟弱勢者擁房失補助「窮到底(像顧伯伯)反而好過活,因政府的補助夠。窮一半窮邊緣的,才是最辛苦的。」崔媽媽基金會社會發展處長張偉瑜苦笑說明,崔媽媽服務當中,許多是所謂「窮一半」、「窮邊緣」的長輩,已老得無法工作,靠每月七、八千元的補助,吃飯、看醫生,無屋者甚至還得去租房。「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在花蓮縣服務社會福利制度照顧不到的弱勢老人,社工組組長王珮瑀補充,有沒有低收或中低收資格,影響的不只是每個月的生活補助,還有各項福利,像是免健保費、就醫減免等,這個福利身分,對於沒有工作能力的弱勢老人是很重要的資源。若賣房換生活費,老後恐連房都租不到既然房產常常成為低收或中低收的重要門檻,那麼賣掉房子換生活費、取得社會福利身分,是好方法嗎?「千萬不可!」崔媽媽基金會弱勢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說明,賣掉房子(不動產)會有錢(動產),動產也是評估社會福利身分的重要指標,這些錢加上如果有子女,即便子女只在報稅時想到父母但根本沒有實質撫養,評估時也會假設子女有撫養而無法取得身分,致使賣掉房子後不但無處可住,連低收補助都領不到。更嚴重的問題是,老後租屋非常難,屆時很可能連遮風避雨的地方都租不到。透過修繕 提升生活品質人生到老,房子會成為最後的堡壘。對於破舊到幾乎很難居住的家宅,專家一致的建議是修繕。中央及地方政府,以及民間都有一些老屋修繕的資源,可以多加利用。常為長者做障礙環境改造的「若晨室內裝修」,去年曾為兩位住在新北的七十幾歲同住男性長輩做過居家環境改善,這兩位長輩住的是自己房子,但天花板塌陷、處處壁癌、冬天無熱水器洗澡,社福機構找到相關資源找上若晨,協助他們先換熱水器,接著處理天花板、壁癌,並做好扶手等無障礙設施,讓他們在自宅老屋也能好好住下來。延伸閱讀:.幾歲開始會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3步找出背後原因.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3 養生.家庭婚姻
張鈞甯媽媽的教養之道:從一起讀繪本到一起聊夢想,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支持與鼓勵
如何在繁忙中保持與孩子的溝通與理解,是每位父母必須學習的課題,而張鈞甯媽媽鄭如晴,究竟從小如何教養兩個女兒,一起來看看。怎麼教孩子,這應該是不少現代父母的共同挑戰,《鑿刻家貌》作者,也是張鈞甯媽媽的鄭如晴,就跟大多數媽媽一樣,也有這樣的困擾,並坦言在學業與育兒之間的掙扎,讓她倍感挑戰,也深感想在繁忙中保持與孩子的溝通與理解,真的不容易!無後援一路走來,媽媽的成長奮鬥記相信每位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課題,鄭如晴在《鑿刻家貌》中,就談及自己的兩個女兒在德國出生的經歷,她就說到,從放棄念書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母親,雖然我不知道母親這個角色該如何扮演,因自己從小就沒見過母親。當瀛瀛牙牙學語,開口叫出第一聲「媽」的時候,我相當激動,好像聽到自己叫出了憋在心中長久的渴望。那年我二十七歲,在異國舉目無親,缺乏援手的情況下,只能自己摸索學習帶孩子。自創嬰兒養生泥,逗笑鈞甯吃下肚為了省錢,研究過瓶裝嬰兒食品的材料後,我自己發明了一套嬰兒養生鍋。此鍋就是把肉、蛋、肝、紅蘿蔔、菠菜丟進去煮熟,再倒進果菜機裡打一打,絕對比瓶裝的嬰兒食品更新鮮,只是顏色褐綠,不大好看。老大經此一養胖嘟嘟,有了實驗為證,繼之而來的老二,也被如法炮製餵養。只是鈞甯一口食物可以含在嘴裡一個鐘頭,要想讓她吞下那一口,得讓她的臉部表情起變化才能下嚥,因此不是哭就是笑。依現代「兒童福利法」,讓孩子哭,就有虐待兒童之嫌,只能讓她笑。於是,我開始想盡各種辦法逗她,一下扮鬼臉(重點還不能太可怕)、一下學雞叫、一下學狗跳,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簡直是女兒的大玩偶。由此可知,從小在她們心目中,我哪有什麼威嚴可言。每晚床邊故事,親子橋樑由書起餵飽了她們的肚子,還不能忽略餵她們的腦子。德國小孩每晚七點準時上床,這時可聽見收音機不斷的溫柔傳出:「親愛的孩子們!上床的時間到了,床邊故事開始......」兩個在幼稚園消耗大半天精力的女兒,一聽到這呼喚,立刻乖乖的躺在床上等我說書。《拉拉與我》系列是她們的第一套童書,也是我從小說、散文跨入童書領域的開始。這是套德國兒童生活故事,當時一邊讀,一邊以中文說給兩個女兒聽,看她們聽得興致盎然,也因此促成我將這系列童書翻譯出來的緣由。回頭看這系列書,竟已翻譯了十九冊,真的要感謝兩個女兒。閱讀角落,最珍惜的聊心時間很多父母常抱怨孩子不讀書,通常我會反問,是否有幫孩子從小布置一個讀書的角落?在孩子學習的開始,對文字單純好奇與喜愛時,是否有認真的為他們挑選過幾本好書,陪著他們一起進入書中的世界?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是終生的,縱然有朝一日在人生路上跌得頭破血流、心灰意冷,也許書中的某句話會突然閃過,某個曾陪我們讀那本書的溫暖身影,會忽然浮現,讓我們在失落的剎那,有個支撐的據點。兩個女兒不但喜歡書,也喜歡書桌。早期居家空間小,書桌是我們的飯桌,也是書桌。這個既可吃飯又可看書的桌,還提供一個功能,就是擺蛋糕聊心情。為了鼓勵她們說出心裡的話,找到未來的方向,我不知買了多少蛋糕,從學業到人際關係,從興趣到個人理想,一談就是一個「下午茶時間」。這個時候,我是她們的朋友,我看見了年輕的憧憬,聽見了年輕的夢想。姊姊感性,喜歡繪畫;妹妹理性,選擇法律。姊妹人生轉折,母親無條件支持以前,姊姊笑妹妹讀不了幾本文學作品,妹妹笑姊姊缺乏邏輯條理;長大後,姊姊愛上理性的空間設計,妹妹卻一頭鑽進影藝表演工作。為了尋找自己,姊妹倆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曾經傍徨、疑惑,她們面臨過許多挫折、也衍生出很多問題,但這些成長的過程,有本身的內在價值和正面的意義。對於孩子,我從不想教訓,父母不應該是塑造理想兒童典範的教官。瀛國中時數學永遠考三、四十分,有一次考了五十分,我誇她:「妳好棒!進步了十分!」她聽了很高興,我快樂一整天。其實,我在意的不是那十分的分數,而是她的歡欣。至於走入表演工作的鈞甯,一開始我實在不知如何面對。直到有一天,她鄭重的對我說:「媽,我不在乎別人對藝人既定的刻板印象。但是,我在乎妳,在乎妳對我的認定!」母親對女兒的愛,情深似海做母親的我,在默默觀察中,對她敬業的態度已由衷佩服。表演和千百種職業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工作罷了,但是對工作認真熱情,是年輕人在踏入社會時該有的態度。記得兩個女兒小時候,常在比賽誰的愛比較多。瀛瀛會攤開一雙小手說:「媽媽,我愛妳有世界這麼大!」鈞甯還小,搞不清世界有多大,就會跟姐姐說:「反正我愛媽媽,就是比妳說的還要大!」接著,兩人迫不及待的問:「妳呢?媽媽?」我摸著她們說:「我的愛很小很小,小得只要把妳們抱在懷裡就很快樂了!」現在,兩人都擁有一片天地,身為母親 , 我只要她們記得給我一個e-mail或是一通電話,就很滿足。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伊能靜給兒子小哈利700字感性文:餘生只剩2年半和兒子共處.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4-01 焦點.食安拉警報
菌類不能和茄子一起吃?蘑菇中毒17人死亡?食藥署說明真相
你 LINE 收到「菌類不能和茄子一起吃」、「蘑菇中毒醫院死亡17人」這樣類似的老謠言?內容說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黃米一起吃就會中毒,還說醫院最近收了很多吃蘑菇中毒的急診患者,甚至還傳出中毒致命,這完全都是假的!對此過去食藥署也出面闢謠了,真的別再傳了!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只要市場買得到的食用菇類,安全性沒問題,學理上更沒所謂的食物「相剋」混吃中毒之說,別再相信毫無根據的說法了。 菌類不能和茄子一起吃、蘑菇中毒死 17 人的謠言 原始謠傳版本:緊急通知:這是國內醫大訊息,已經死去17人,友情提醒:-最近醫院急症診治的患者大都是蘑菇中毒,今年蘑菇豐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在水焯(把蔬菜放到沸水中略微一煑就撈出來)蘑菇的時候放大蒜,如果大蒜變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萬不要同吃,會產生一種毒素,醫院暫時治不好,後果很嚴重 ,望大家相互轉告…… 或這個 轉寄: 有在家煮飯的爸爸、媽媽:請注意!菌類不能和茄子一起吃,各位注意到了嗎?今年各種蘑菇特別便宜。這是當醫生的同學轉發的,請注意!轉發「 緊急通知」台大醫院已經死17人,友情提醒,最近醫院急診的患者比較多,大都是蘑菇中毒, 今年蘑菇豐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時吃,會產生一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 望大家相互轉告!不要點贊,擴散出去為了親朋好友及所有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的安危,請你動動手指頭,別在乎花點流量。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呀!也是積善行德,功德無量!.......【2019/10/26更新】甚至還有影片的版本:訊息說明: 這完全是謠言!食藥署當時也出面澄清,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友。當時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直斥全是謠言,國內根本沒有接獲任何一件蘑菇中毒通報,何況供食用的菇類,從過去到現在都沒聽聞有過中毒事件。有關單位與專家解釋: 食藥署回應:內容無相關的資料來源,且無科學論述依據!由於國人健康意識提升,對於食安相關議題重視,因此許多有關食品問題的傳言也越來越多,但大家真的不要亂傳,因為多數都是誇大或未經證實的內容,常引發民眾恐慌。由於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對於食品安全相關議題更加重視,所以有關食品問題的傳言也越來越多,但多數是誇大或未經證實的內容,常常引起許多民眾的恐慌。 關於網路流傳「蘑菇中毒造成醫院死亡17人」的訊息,其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而且也沒有科學論述依據。 根據媒體報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只要市場買得到的食用菇類,安全性沒問題,學理上更沒所謂的食物「相剋」之說,沒有什麼食物跟另一種食物混吃會中毒的,民眾不要再相信毫無根據的說法了。如果收到過去的新聞報導,又加上了新的描述,請務必先做些簡單的查證,避免造成恐慌囉! 未經查證就散布謠言,最高可以開罰 3 萬元。資料來源:食藥好文網 - 網路盛傳「蘑菇中毒造成醫院死亡17人」的訊息,請問是真的嗎?(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15/11/17.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9 醫療.精神.身心
想要做自己一點,會不會有點自私? 臨床心理師剖析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想要做自己一點,會不會有點自私?」、「如果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和這份關係?」上述疑問和想法可能不少人多少都有過,或者聽過其他人有類似的問題,而近年暢銷的心理類型書籍中,多數也都是在談論如何提升自己、掌控自己情緒或人際關係的複雜情感等主題。另一方面,來醫院或診所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們之中,人際關係也是最多人來治療室想釐清、討論和改變的議題。「自己」到底該如何定義? 專家提多項見解帶你認識自我儘管近代社會思潮讓人們的自己有更多的空間和選擇,而科技的進步也讓人們更能獨自地滿足各種需求,但「自己」以及「他人」的複雜關係仍是相當普遍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難題。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黃新惟表示,當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或許是因為我們較熟悉前者,以致於習慣將重點放在後者,但其實「自己」比多數人所想的還複雜。被尊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便提出,人有2種自己,1種是像在頭腦裡,主導我們所有行動的自己,並串聯了每個時刻不同的自己,另1種則是可以被看見、被描述的自己,如自己的照片、職業和個性,是所有自己的東西的總和,並讓如拼圖般的自己得以整合成一體。近年來,陸續有學者提出了1種與外界環境或他人互動時的自己,而不同於過往對於自己的看法,這個自己是1種狀態,而不是穩定、一致的,是和外在環境和他人共同形塑的,並非自己擁有的。澳洲臨床心理學家羅素.米雷斯(Russell Meares)認為,這個我自己(myself),和心理發展、親密感及創傷的心理治療都有緊密關聯,設想當1個人說:「我覺得我不是我自己」這句話時,那個「我自己」便是意指這個持續變動,是動詞而非名詞的自己。自己和他人關係為何會相互影響? 神經科學觀點也為此做出解釋若透過神經科學中的「預設模式網絡」,來探討「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定義可能與上述專家的觀點有些不同。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是1個連接大腦各區域的龐大神經網絡,近20年引起了大量關注和研究,但它的功能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既維持了休息時大腦的健康,也和我們放空、神遊及個人記憶有關,同時也涉及了推論他人想法、意圖等社交行為。近年《自然——綜述神經科學》(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上有文章試圖整合預設模式網絡的各種功能,該觀點認為預設模式網絡提供了1個空間,讓內在自我和外在世界兩者得以交會。換言之,為能夠理解自己和世界,我們需要將持續發生的外在事件和過去的經驗進行整合,而預設模式網絡便是負責此過程的腦部區域。上述觀點不只說明了我們如何理解,同時也強調數個「自己」在「關係」中如何影響著彼此和形成共享的理解。從嬰幼兒在和照顧者的互動中學習語言、學生和同儕與老師學習知識,到個案在心理師的協助下調整思維,或心理師能同理個案,無非都是這樣1個奇妙的互動過程。自己不全然只受自身影響! 這因素才是「做自己」的關鍵黃新惟指出,從對自己的深入思考,到神經科學的觀點,我們發現「自己」不完全是自己的,而且「自己」和「關係」並不是對立而是交織一起。故本文的標題可改寫為「有關係,才能做自己」,而這個「關係中的自己」,或內外在訊息在預設模式網絡相遇,是我們和外界互動時,由內在自己和外在環境與他人共同形成的。生活中面對不同的情境或他人時,彷彿會有不同的自己,便是這樣的1種情形,而這個不穩定、深受外在世界和他人影響的自己,是我們獲得親密感,以及可以與他人相互理解的基礎,前述之神經科學文章便是如此做結:「預設模式網絡之所以是預設的,是因為它是整合內外在訊息的核心,使得共享的溝通、意義和經驗敘說成為可能,進而造就了社群和人際網絡。而這些便是人類預設會持續且自然表現出的作為」。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過度追求這樣的自己,畢竟生活中有很多情境,有其各自適合的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方式,而且預設也不等於要持續保持,是要能在預設的兩端反覆擺盪。時而較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和想法,時而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與外在環境和他人交流。自身的臨床經驗便發現,多數的心理困擾或人際問題,便是太固著、太封閉在某一端,而無法有效地將內外在交流所致。心理治療的過程便是和治療師一起安穩地、有彈性地和積極地「我自己」,重新啟動、熟練我們預設的自我整合能力。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做1動作有助預測壽命!專家:做不了這個動作,早死機率較高
-
2024-03-29 醫療.精神.身心
心跳加快、發抖、覺得快要死了...大家誤會「恐慌症」和「恐慌發作」了!醫師揭恐慌發作的「12大症狀」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焦慮成為大家的共同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放心、不確定、不安全的事物,就會緊張、不安和焦慮,嚴重時我們就會用「恐慌」來形容。但如果不時地出現心跳加快、發抖、快暈倒、覺得自己身體失去控制、失去自我的症狀,以至於一直擔心自己會重複發作,就會變成「恐慌症」。恐慌症是什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邱震寰說,在說明恐慌症之前,先定義一下精神醫學所謂的恐慌或是恐慌發作(panic attack)。它指的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舒服,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症狀,包括: 心跳加快或是心臟怦怦直跳 流很多汗 發抖 呼吸很急或喘不過氣 胸悶 噁心 肚子不舒服 發寒或發熱 頭腦昏沉或快暈倒 身體麻木、感覺異常 覺得失去真實感、失去自我感覺 覺得快要失去控制或快瘋了邱震寰解釋,「恐慌發作」和「恐慌症」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恐慌症是「恐慌發作」以後,變得非常怕它發作,這個長期擔心的狀態叫做「恐慌症」。通常,恐慌症會有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患者一直擔心自己「恐慌發作」。第二階段:患者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乘大眾運輸、計程車、飛機等,覺得會恐慌發作;或是有些人只要稍微心跳上升,或是呼吸稍微變快,就覺得恐慌快要發作。在恐慌症的第二階段,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飛機,覺得會恐慌發作。為什麼會得恐慌症?恐慌發作的原因不明。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恐慌發作之前的幾個月到一年,患者可能有一些生活的巨大變化,面臨重大壓力。但事實上,任何精神、身體狀態都有可能出現突然的自律神經混亂的情形。恐慌發作的那個時間,常常患者沒有在做什麼特別事情,例如只是在看電視,突然心臟加快、覺得快要瘋掉,是一個沒來由的發作狀態。【延伸閱讀】「恐慌症」是來自大腦的警訊!告訴你,該在人生中停下腳步想想了恐慌症如何檢測?邱震寰說,恐慌症不是用「檢測」的,精神科醫師是以患者的行為、感覺來做診斷。只要患者常有上述12種「恐慌發作」的症狀,讓自己時時處在擔心的狀態,就是「恐慌症」。恐慌發作時該怎麼辦?恐慌發作的人,往往會處於無法控制的狀態,需要透過外力來改變,因此邱震寰會建議患者就醫治療。不過,有些患者就醫後,變成只要覺得自己快要發作就吃藥,導致一直服藥的狀態,這樣反而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民眾如果懷疑自己有恐慌症,要先了解「恐慌症」這個疾病,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狀態,尋求正確治療。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可以多告訴自己這10點:一、告訴自己,這感覺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二、它們雖然不舒服,但卻是無害的三、不要增加負向的想法,自己嚇自己四、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你可能怕的是什麼?事實上什麼並沒有發生?五、等它過去,不用對抗或逃避,接受它六、注意當你停止災難想法,它自己漸漸消失七、當它是改變的機會,學會應付,學會成長八、想像克服成功時的感覺,自我激勵九、當你有進步時,思考下一個計畫十、以一個放鬆輕易的態度方法開始,不要急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恐慌症如何治療?針對恐慌症的患者,醫師會以藥物治療、肌肉放鬆練習、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病人的症狀。一、藥物治療: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與嚴重性,恢復信心。二、肌肉放鬆練習:訓練患者有一點點「恐慌發作」的感覺,就進行放鬆練習。慢慢地,患者會發現症狀沒有發作,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身心狀態。三、認知行為治療:許多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周遭環境或狀態做錯誤連結,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讓患者一步步面對壓力,循序漸進地適應他害怕的事物或環境。例如認為自己在密閉空間就會「恐慌發作」的患者,可以讓他適應有點密閉的空間,再慢慢增加密閉的程度,讓患者漸漸不再害怕。【延伸閱讀】半夜躺在床上突然喘不過氣...為何「恐慌症」往往在你休息時發作?參考資料: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自律神經失調?認識恐慌症責任編輯:劉芮菁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有小酌習慣,反而容易養成易瘦體質!醫師公開:減肥適合喝4種酒,快收藏~ 組織胺不耐是什麼?是過敏嗎?想避免,「高、低組織胺食物」一次看
-
2024-03-28 性愛.愛情診療室
為何態度忽冷忽熱?出軌有跡可循!當伴侶出現這6行為時要留意
無論是情侶還是夫妻,都可能面臨感情不穩定的時刻,此時若另一半的舉動或態度突然出現轉變,便難免令人懷疑對方是否有對自己不忠的可能性。我們本次針對「出軌跡象」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讓網友內心警鈴大作的出軌前兆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出軌跡象」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出軌跡象排行。見面頻率大幅下降令人起疑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出軌跡象」相關話題的討論,發現許多網友認為若彼此「見面、聊天次數變少」,如明明原本一週都會見面三、四次,另一半卻突然時常以工作忙碌、有其他要事等藉口推辭,連見上一面都變得很困難時,不免讓人起疑。也有網友列出自己認為的「心靈出軌徵兆」,其中一項便是「越來越少聊天,聊自己的事還會被敷衍」,認為親密穩定的感情中,雙方的交流和「分享慾」十分重要,當彼此的互動頻率越來越低,甚至其中一方有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時,可能就該好好審視兩人關係是否逐漸「有名無實」。愛與不愛的樣子都見過「態度轉變」很明顯而突然間的「態度轉變」也常是網友嗅出出軌氣息的判斷標準。就有民眾發文詢問「被外遇過的人,你們是怎麼發現對方外遇的?」引起熱議,許多人提到當另一半「開始不耐煩,冷暴力」、「對伴侶諸多挑剔,冷漠」時就該有所警覺,更有人直言「當你發現另一半對你忽冷忽熱時,沒有錯,一定也是有人在跟你共享!」指出除了找架吵似的不停挑剔外,出軌的人有時反而會因為做了虧心事而感到心虛、因此處處迎合討好,讓人感嘆「見過愛我的樣子,所以不愛一下子就發現了」,認為態度的轉變其實非常明顯。此外,當另一半忽然「性致缺缺」,對於親密接觸的意願與要求頻率都大幅下降時,可能也是潛在的出軌警訊。一位網友就分享「前陣子就感到異狀,(另一半)都不碰我」,最後發現自己被劈腿了;也有民眾指出「性事不合跟個性不合一樣」,不少人在生理需求無法於伴侶身上得到滿足時,會按捺不住慾望而向外尋求慰藉,而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伴侶雙方也應針對性生活相互進行溝通磨合。許多人認為「出軌只有0次跟N次」,不僅傷害了彼此間的信任,也會摧毀建立在誠實和忠誠基礎上的關係,即使原諒了對方也會在心中留下無可抹滅的傷痕與芥蒂。不過,在面對感情時,還是應盡量避免過度的猜忌,雙向的付出與信任才能讓關係走得長久。(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7 癌症.抗癌新知
解決病人財務壓力的新途徑 PatientsForce提出財務毒性新解方
根據2023年澳洲一項期刊調查結果,醫療專業人員在處理癌症病人金錢壓力時,碰到了不少麻煩,如時間壓力、資源不足,還有對財務知識的缺乏等。即便大部分醫護人員都覺得,關懷病人的財務問題很重要,但要真正解決時,卻出現一大堆障礙,令人感到手足無措。研究中發現,很多醫護人員在與患者討論癌症護理中的財務問題,無法提供解決方案時,心裡會感到無助。對於這些因財務討論而起的不安,研究人員建議,應該常規化地和患者們進行財務討論,早點開始對話,並且用同理心來思考病人的處境,以開放的態度來討論這個敏感的問題,有助減少雙方的心理負擔。此外,醫療團隊還面臨著其他障礙,如病人對財務資源的認知不足、複雜的病例難以評估,以及時間有限等等,顯示了醫療系統在資源、制度和知識方面的不足。受訪者也提出了解決患者財務問題可能需要如醫療財務資訊、操作工具等多項外部協助與支援的建議。面對未來日趨嚴重的財務毒性問題,PatientsForce總經理張向昕表示,台灣的PatientsForce正在努力幫助患者負擔得起最新的醫藥治療。台灣雖然有健保系統的支持,但昂貴的自費藥物讓許多患者與家庭面臨嚴重的財務困境,他們希望透過提供醫療費用補助和其他服務,來幫助醫護人員解決患者支付治療的困難。PatientsForce不僅提供藥費補助計畫,還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病患伴隨支援,如用藥教育、治療遵囑諮詢、心理輔導等,幫助病人得到全方位的照護服務。張向昕說:「「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先進的癌症治療更加平等可及,每個癌症患者都有機會得到平等的治療」。🟠PatientsForce是采鋐健康整合集團(Media-WIND Health Group)所建立的以病人服務新模式,以協助病人資訊賦權,減輕治療負擔,提升治療選擇的可近性為目的,自2015年以來已經幫助超過五萬名患者獲得醫師處方的先進用藥,提高了新藥在臨床端的可近性,並致力擴大更多新醫藥福利計畫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