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癌症.乳癌
搜尋
惡性腫瘤
共找到
513
筆 文章
-
-
2024-01-19 醫療.泌尿腎臟
英王查爾斯將進行攝護腺肥大手術!攝護腺肥大有哪些症狀?會導致不舉嗎?一表先自測
根據法新社報導,英國白金漢宮今天發布聲明表示,現年75歲的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因攝護腺肥大接受治療,下週將住院進行手術,但強調「與每年成千上萬的男性一樣,國王因攝護腺(前列腺)肥大尋求治療。陛下病情是良性的,他將於下週住院接受矯正手術。國王的公共活動將延期,以利短期休養。」攝護腺肥大與年紀有關 50歲以上有5成機率發生其實良性的攝護腺肥大在50歲以上男性間非常普遍。林口長庚醫院林口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之前曾受訪指出,男性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大都是老化,一般都與年紀有關,男性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者,50歲大約五成、60歲大約六成、70歲大約七成。但攝護腺肥大會造排尿功能障礙,輕度者如不影響生活,無須治療,若中重度者再進行治療。「IPSS量表」可先自評有無攝護腺問題一般可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IPSS)檢查自身有無攝護腺問題,7個問題中,詢問近一個月來,是否有出現尿柱較細、尿液斷斷續續、常需要跑廁所等症狀。只要出現輕微頻尿、解尿不適、夜尿、急尿、尿流中斷等,影響到生活品質,就可能是攝護腺肥大,通常透過X光、小便檢驗、抽血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合併指診(肛門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診是否攝護腺肥大。國際攝護腺症狀量表(IPSS)共7個題目、每題5個問項,了解病人有沒有小便變慢、小便中斷、解不乾淨,或是頻尿、夜尿、尿急明顯症狀。●0到7分表示輕微症狀●8到19分表示中度症狀●20到35分表示嚴重症狀。》看更多「IPSS」資訊攝護腺肥大會不會影響性功能?倒是不少男性擔心罹患攝護腺問題是否會導致不舉、影響性功能?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呂其峰曾受訪指出,目前沒有證據指出兩者有相關,攝護腺問題與不舉常發生在年歲較長的男性,因此眾人才會以為兩者有因果關係,其實不然。年紀較大、長期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身體如處於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同時罹患攝護腺肥大和勃起障礙。攝護腺肥大的狀況,也有可能出現攝護腺惡性腫瘤。呂其峰說,兩者的症狀一開始差不多,不過一旦體內細胞轉為癌細胞,就變成惡性腫瘤,他強調,良性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惡性腫瘤為兩件不相關的病況,並不會從良性轉為惡性。攝護腺肥大如何預防?既然是老化,那攝護腺肥大可以預防嗎?主要還是在於日常攝護腺的保養,有一些預防或減緩攝護腺肥大的方法:● 避免憋尿,每天至少排尿7次。●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減少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紅肉。維持正常健康的體重。● 飲食須均衡營養且清淡,多吃青菜、水果等高纖食物。● 每日攝取充足抗氧化物、異黃酮等,例如:豆漿、豆腐或番茄,可預防攝護腺肥大。● 規律性行為,能減低攝護腺肥大風險。● 定期健康檢查(肛門指診、血液PSA檢查、超音波檢查、尿動力學檢查)。● 糖尿病患及代謝症候群病人易患攝護腺肥大,須嚴格控管血糖、血脂、血壓。》疾病百科/攝護腺肥大【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8 醫療.泌尿腎臟
50多歲婦人腰痛、頻尿!竟是罹患「良性膀胱平滑肌瘤」醫師提醒出現3症狀盡早就醫
一名50多歲的女性,近兩年間持續感到腰痛並出現頻尿情況,起初以為是脊椎受到壓迫,沒想到就醫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竟驚見膀胱黏膜下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經過病理報告證實,是罕見的「良性膀胱平滑肌瘤」,所幸經成功手術摘除後,預後良好,建議門診追蹤即可。婦腰痛求診發現膀有一顆腫瘤 竟是罕見的膀胱肌瘤長安醫院泌尿科醫師黃煒軒說,患者因為腰痛症狀前往神經內科求診,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膀胱裡有一顆腫瘤,因此轉診到泌尿科。由於初步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與病患討論後決定施以膀胱鏡腫瘤刮除手術。手術發現,腫瘤與一般的膀胱腫瘤不一樣,表面呈現平滑特徵,病理報告確認這是一例罕見的膀胱肌瘤。黃煒軒說,膀胱肌瘤在所有膀胱腫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5%。根據有記載的文獻統計,全世界僅有約250例報導,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目前,對於這類罕見疾病的發生機制仍不清楚,推測可能與荷爾蒙失調、膀胱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提醒出現3症狀盡早就醫膀胱肌瘤可能無症狀,或因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而表現為頻尿、排尿困難、尿液不適等症狀,有時甚至伴隨血尿或腹痛。以此患者為例,腫瘤逐漸擴大至3公分,對膀胱收縮造成影響,因此頻尿情況在這1至2年間逐漸明顯。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因為預後良好且復發機率非常低,門診定期追蹤即可。黃煒軒提醒,如果出現頻尿、尿急、反覆泌尿道感染等症狀,建議盡早尋求專業的泌尿科醫師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5 癌症.肝癌
倒扁靜坐時即診斷出肝癌!施明德自認不太注重保養:我是一個揮霍生命的人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今天清晨病逝台北榮總,享壽83歲。施明德罹患肝癌多年,於2006年倒扁靜坐時,向外證實罹患肝腫瘤,並確診是惡性腫瘤。施明德於七十歲時曾受訪指出,他減少應酬,練瑜伽,打乒乓球,但也說:「我不太注重保養,我是一個揮霍生命的人。」2006年9月,倒扁靜坐時,施明德證實自己罹癌。當時施明德的主治醫師李壽東指出,施明德B肝帶原,是肝癌高危險群,一直在台北榮總追蹤治療,2006年7月在例行健康檢查中,左邊肝臟「看見壞東西」,進一步確認有1.5公分的惡性腫瘤,經射頻電燒治療,術後情況良好。但2007年2月,施明德赴美身體檢查,發現肝癌復發,在當時春節進行手術。【延伸閱讀:施明德罹肝癌多年,「沉默殺手」5症狀,診斷出來多已晚期!這些名人都因肝癌病逝】施明德過去受訪時曾說,他2006年經台北榮總診斷出罹患肝癌,回憶幾十年前美麗島大審時被宣判死刑,他早就置生死於度外,但發現罹癌正值他號召紅衫軍發起倒扁運動之際,得知肝癌的那一剎那,心中仍有小小的驚訝。施明德於七十歲時受訪表示,自己有B型肝炎,本來得到肝癌的機率就比較大,幸好有定期健康檢查,發現的早,當時連第一期都還稱不上,院方馬上為他開刀切除。施明德說,之後這幾年來,他每天一早起床,都習慣喝500CC內含豆芽、堅果、蘋果、鳳梨等食材的精力湯。連最愛的酒,也戒了不少。以前一餐可以喝三瓶紅酒,現在收斂很多,只喝半瓶,再high一些,頂多喝掉一瓶。 「很多朋友發現罹癌時,為時已晚!」施明德得了肝癌後,妻子陳嘉君從此不再去傳統市場、超市買菜,改成只吃天然和有機食品,這也成為施明德抗癌的最佳助手。陳嘉君受訪表示,飲食對於個人健康,有絕對的影響,現在市面食品有太多的添加物,立法院應該修法,杜絕致癌添加物加在食物中。 陳嘉君說,健康沒有他法,就是拒絕任何加工食品。她說,盡量回到食物的原貌,盡量吃粗糙的飲食,米就吃粗糙的米,不要吃加工過的米,鹽巴盡量吃粗糙的鹽,不要吃精緻過的海鹽。陳嘉君也認為,天然食物本來是很美味的,但一般人慣於吃加工食品,而失去判斷力;如果任何人斷食兩星期,回來後味覺會完全不一樣。【參考資料】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 救自己一命
-
2024-01-15 癌症.肝癌
施明德罹肝癌多年,「沉默殺手」5症狀,診斷出來多已晚期!這些名人都因肝癌病逝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今天清晨病逝台北榮總,享壽83歲,今天也是施明德的生日。施明德罹患肝癌近20年以上,並於2006年倒扁靜坐前,向外證實罹患肝腫瘤,並確診是惡性腫瘤。 據了解,施明德事B肝帶原者,為肝癌的高危險群。「肝癌號稱沉默的殺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衛福部統計,20年來「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或第二名,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數約5000至7000人。延伸閱讀· 王光輝、吳孟達、金庸…這些名人都因肝癌逝世!初期肝癌無明顯症狀 局部症狀明顯時多已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引用國衛院國家癌症研究中心醫師林育佳指出,初期肝癌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晚期,或當局部症狀明顯時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小的腫瘤只能靠影像檢查來偵測,所以定期檢查是很重要的。肝癌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胃口不好、疲倦、發燒及體重減輕5大症狀,或是右上腹部悶痛不適,有時會出現傳到肩膀的輻射痛。其他比較不常見的症狀,包括腸胃道出血、肝衰竭 (出現腹水、黃疸、肝腦病變等)、腫瘤破裂出血等。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在台灣,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因,約有6%至70%是B型肝炎引起,約20%是C型肝炎所引起的。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另外,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如醫學研證實,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而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也像抽菸導致肺癌一樣值得注意。肝癌只要發現得早,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效果不錯。目前肝癌的治療方法已相當進步,常見的治療有手術切除、無線電頻燒灼術、血管栓塞、局部酒精注射、局部醋酸注射、微波凝固、冷凍療法、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以及支持性治療等。其中以前三種治療(手術切除、無線電頻燒灼術、血管栓塞)最為普遍。延伸閱讀.比熬夜更傷肝的3件事!其中「1件事」最讓人不以為意,卻默默傷害你的肝臟肝癌如何預防?不吸菸、不酗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注射B型肝炎疫苗。注重飲食衛生。減少食用含有亞硝胺的食物。不吃發霉食物。肝癌高危險群(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或B、C 肝炎帶原者)應定期主動至醫院追蹤檢查。》疾病百科/肝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告知壞消息
【編者按】:這是一個教學醫院外科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紀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由不同階段的習醫者(住院醫師與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與幾位關心醫學人文的臨床醫師參加討論,而後由參加開會的習醫者以「敘事醫學」的原則,透過「專注的討論」(attention)、「用心的文字整理 」(representation)、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affiliation)。他們認真學習的心得報告也使幾位參加開會的指導老師們深感教學的喜悅,希望這種「教」與「學」的互動可以繼續推廣。這是一次外科醫學人文討論的紀錄。在十一月月初的午後,由兩位指導老師、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和五位醫學生進行個案討論,討論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個案簡介:郭小姐,50歲女性,今年10月由丈夫陪同來本院整型外科門診就醫,主訴後上背部有五塊錢大小的腫塊,已經存在約三十年。今年九月抓破皮,到外院皮膚科開刀想把它拿掉,術前皮膚科醫師和病人都認為是一般的良性的痣,沒想到病理報告發現是惡性黑色素皮膚癌,又開了第二次把腫瘤邊緣切乾淨。術後病人轉診去血液腫瘤科,做了正子攝影,發現肺部和左大腿有異常(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增加)。後續病人來本院尋求第二醫療意見。進診間後,主治醫師詳細的看過病人帶來的資料,和病人解釋病情。講到正子攝影的部分,提到有可能的肺部轉移和後續治療時,病人眼眶泛紅,手緊抓著先生的手。跟門診的不分科住院醫師眼看著病人的情緒變得不穩,安慰的話脫口而出:正子攝影是看組織吃葡萄糖的程度有多高,亮起來的不一定是癌症,也可能是感染等等其他的原因導致的。病人後續做的胸部斷層掃描結果較為傾向黑色素癌的肺部轉移,在整型外科門診和病人詳談後,病人轉診到腫瘤內科,在11月底住院做電腦斷層導引肺部切片,病理報告結果證實是黑色素癌肺轉移,後續將在本院腫瘤內科進行治療。在門診時,我為了安撫病人情緒,安慰病人這不一定是癌症轉移,事後問過整型外科醫師的意見,他贊同我的作法,並提到:「讓病人分階段摔下來,有個緩衝,而不是一次重摔,可能會讓病人比較好接受」。在今天這場討論會上,指導老師叮嚀了一句話:「捧得高,摔得重。」我顧慮到病人情緒把話講得比較好聽,會不會反而讓病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當病理報告證實這是惡性腫瘤的轉移,病人會不會更難以接受?尤其是老師提到,病人有時會只聽進自己想聽的部分,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把「可能不是轉移」聽作「不是轉移」,當惡性轉移的結果確定時,下一次、下一位跟病人解釋的醫師可能會遇到困難,病人會覺得上次明明有醫生跟我說過不是轉移,怎麼這一次又説是轉移?這是我們在病情解釋時要注意的。在這次討論中,指導老師帶領我們討論了「如何告知壞消息」。從理論層面的「SPIKES」模式與「SHARE」模式開始,到告知方式的討論「捧得高摔得重v.s.晚一點摔下來」,最後討論到醫病關係中,在告知壞消息之外,我們如何幫助病人,讓病人可以度過壞消息的衝擊。這些討論的內容將在後續兩篇文章中呈現。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淋巴瘤、腫瘤檢查用藥暫缺貨 食藥署專案輸入應急!鎵-67是什麼,用於何時?
輔助淋巴瘤及支氣管腫瘤檢查的放射性藥品,主要用於造影檢查,平均周用量為40瓶,不過因為唯一持有許可證的廠商,將在明年2至3月進行機器歲修因素,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在11月21日啟動公開徵求後,已有業者提出專案輸入申請。陳惠芳說,今年3月25日至12月19日,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總案件統計,已辦畢664件,4件辦理中,調查無短缺案件有201件、佔30.3%;建議使用替代品項379件、佔57.1%;無替代藥品啟動21件、佔3.1%,分別為9項藥品成分,目前已8項徵得專案進口,其餘1項就是今天公布的鎵-67(Ga-67)注射劑;短缺期短恢復供應有63件、佔9.5%。「鎵-67(Ga-67)注射劑型」原廠商暫停供應 另採專案輸入應急陳惠芳說,適應症為霍金氏病、淋巴瘤、支氣管性腫瘤等惡性腫瘤助診的「鎵-67(Ga-67)注射劑型」,目前國內有1張藥品許可證,不過廠商通報,因機器歲修因素,預計在113年2月7日至3月18日期間暫停生產而無法供應,考量部分情形無法以其他診斷方式替代,於112年11月21日啟動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目前已有業者有意願專案輸入,將可補足缺口。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說,這款「鎵-67(Ga-67)注射劑」,每周量約40瓶,不過還是看臨床需求,但不同檢查及個別病人需要的劑量不同,藥品半衰期約70小時,所以不能存放,臨床上都是醫療端有使用需求,才向廠商下訂,後續預計採專案輸入,不過目前國外仍在國年期間,待補齊相關文件後,應可順利銜接廠商機器歲修期。鎵-67 偵測及追蹤惡性淋巴癌、黑色素瘤等腫瘤衛福部台中醫院官網指出,核醫鎵-67發炎或腫瘤掃描的主要目的,為偵測發炎感染的病灶位置,以及偵測及追蹤惡性淋巴癌、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肺癌、肝癌、白血病的腫瘤,照影檢查時,只需靜靜躺著、並不會痛苦,照影從頭至腳約需時30分鐘,有時會因每個人情形不同,由醫師決定是否加照局部照影,每一局部照影需時約10分鐘。其他注意事項方面,如有懷孕的可能,可能暫時不宜進行該掃描;不需禁食,但少數病患,如檢查腎臟發炎者,需於照影前一天配合服用瀉劑清腸,以提高影像品質;鎵-67可經由乳腺分泌,哺乳婦女若接受檢查需停止哺乳至少2周;化學治療將減低腫瘤組織對鎵-67的攝取量,最好於治療後3周以上再進行檢查;該藥物雖具放射性,但非常微量,基本上並不會對患者或家人造成傷害,但為維護兒童與孕婦權益,基於輻射越低越好的原則,檢查3日內請儘量減少1公尺以內近距離相處。「鎵-67(Ga-67)」是什麼?核醫鎵-67發炎或腫瘤掃描主要目的:1.偵測發炎感染的病灶位置2.偵測及追蹤惡性淋巴癌、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肺癌、肝癌、白血病的腫瘤。注意事項:1.若您有懷孕的可能,可能暫時不宜進行核醫鎵-67掃描,請先告知。2.不需禁食,檢查前並不需要特別的準備,但少數病患(如檢查腎臟發炎者)需於照影前一天配合服用瀉劑清腸,如此可以提高影像品質。3. 鎵-67可經由乳腺分泌,哺乳婦女若接受檢查需停止哺乳至少兩週。4.化學治療將減低腫瘤組織對鎵-67之攝取量,最好於治療後3週以上再進行檢查。5.在攝影的過程中應保持靜止不動。其他則無特別之注意事項,並且罕見有過敏等副作用。6. 本檢查所用藥物雖具放射性,但非常微量,基本上並不會對您或家人造成傷害;請放心。但為維護兒童與孕婦之權益,基於輻射越低越好的原則,檢查三日內請儘量減少近距離相處(一公尺以內稱近距離)。之後則無此限制。(資料來源:衛福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4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放射治療副作用有哪些?治療前後要注意什麼嗎?放療常見問題詳解
目前癌症治療其中之一有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具有穿透力高能量的 X 光,或是帶電粒子光束來照射腫瘤處,抑制惡性腫瘤生長並使腫瘤縮小。許多剛接觸癌症治療的癌友對於放射線治療不熟悉,以下帶你一次認識放射線治療,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放射線在癌症治療的角色放射線在癌症治療上不同於化學藥物治療,是直接在腫瘤生長位置照射高能量的粒子光束,是屬於區域性的治療,直接殺滅腫瘤,或使用於開刀手術前使腫瘤縮小,幫助醫師更好切除的輔助型治療,可分為體內、體外照射。➜ 體內中期或晚期時,當腫瘤比較大顆或分散時,藉由金屬絲、塑膠試管或膠囊等把放射物放進腫瘤內,由內而外的散發輻射物,去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腫瘤縮小至可以開刀的程度。優點是可以降低其他器官受輻射影響,也可以減少副作用。➜ 體外體外放射線有許多精密的儀器,醫師會依照癌症的病灶處不同與深淺問題等,使用適合的放射線儀器,放射線的種類X射線、電子光束、或者是鈷— 60γ 射線,或是中子或質子光束。低能量的電子射線可用來治療表淺組織如皮膚上的病變,高能量的放射線治療深部腫瘤。體外的放射線治療還是佔多數,所以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多多少少被包含在照射範圍內,就會有一些副作用的產生,可能會延伸成為全身性反應、皮膚問題、貧血等等,在病患狀況很差的時候,就可能需要停止治療。放射線治療可能產生的反應 1.全身性反應照射範圍或劑量愈高,接受照射的組織愈敏感則產生的症狀可能愈明顯。癌細胞及正常細胞組織經照射後壞死,蛋白質分解,進入體內循環,產生反應,讓白血球、紅血球的減少。體內細胞變性及放射線對部份正常細胞、組織功能的影響,進而造成體內生化環境改變。 所以在。在放射線治療後 6 -12 小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頭痛噁心嘔吐厭食食慾不佳心情鬱悶這些症狀可單獨出現,或是數個症狀同時發生,發作程度通常輕微且能以一般支持性治療所控制。2.紅血球、白血球數量降低有大範圍的骨骼(尤其是扁平骨有骨隨)或淋巴組織被照射,而淋巴球是所有循環血球中對放射線最敏感的,再加上白血球的半衰期較短,所以體內白血球數量明顯降低。白血球減少,一般在總數小於 2,500- 3,000 / cumm 時,即考慮暫停治療,而有時要考慮治療的連貫性,若白血球總數略小於此數,如患者沒有不適感、治療部位範圍小,則會繼續療程。通常白血球總數回升至正常,約需 2 - 4 週。再來則討論貧血問題,單獨以放射線治療,很少會使血紅素明顯下降,多半常合併其他原因,如胃口差,攝取營養不足,同時接受化學治療或腫瘤本身等因素。3.皮膚紅腫脫皮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初期無任何反應,治療到 3 - 4 週因為劑量累加的關係,照射部位會開始出現輕微發熱,出現紅斑、乾燥及發癢、發現皮膚腫呈暗紅色、腫痛、起水泡、脫皮處有滲出液。就會考慮暫停治療,直到皮膚狀況減緩後再繼續治療。4.口腔及咽喉處軟組織治療照射頭頸部的腫瘤,口腔與咽喉部組織對於放射線很敏感,味覺會改變,2-3週唾液分泌會慢慢減少而變得黏稠,口腔黏膜發紅、分泌物增加、潰瘍的情況發生,更進一步造成吞嚥困難,甚至噁心,許多患者吃多東西時會非常疼痛,大幅降低進食的意願。 ▎放射治療前後的注意事項放射線照射的反應會因每個人個體差異有所不同,以下提供幾個副作用發生的時候,癌友可以簡易自我照護方法。▎常見Q & AQ1. 一般放射線治療療程多長?需要住院幾天?治療後可以上班嗎?Ans:放射線治療根據癌症類型或程度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療程。劑量不同,所以照射的時間也有差異。大部分癌友的放射療成為多次治療,一般來說是一天一次,每週五天,每次照射時間約 5 ~ 10 分鐘。通常只須二到三個星期。所需的放射線總劑量及治療的次數是取決於癌症的大小、部位、種類以及病患的健康狀況、及其他的藥物治療的情形。高劑量的放射治療可能時間要較長,只要每天依指定時間到醫院接受治療,不須住院。療程期間能否上班則取決於病人的身體狀況,體力能負荷的情況下工作也沒關係。Q2. 放射線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自費需多少錢?Ans:根據不同的放射線技術,價格有所差異,有健保給付的放療技術,治療效果也很好,自費是用在腫瘤定位系統和照射方式精準升級,有些特殊儀器的放射線治療甚至要價 40 萬以上。癌友可依各癌別需求來審慎選擇。
-
2023-12-06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以上男性注意!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攝護腺組織增生機率也隨之上升,50-60歲男性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之現象;80歲攝護腺肥大比例達75%;90歲約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是什麼?攝護腺肥大前兆有哪些?手術有哪些種類?飲食禁忌為何?一文看懂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改善辦法。攝護腺是什麼?攝護腺肥大5原因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正下方直腸的正前方,下面接著尿道,為男性才有的器官,又稱為前列腺,是下尿路必經通道,與分泌腺體、生殖功能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產生良性增生變化,當組織逐漸增生則會造成攝護腺肥大,進而引起排尿障礙。根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簡宏祐表示,良性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的定義為組織學上的細胞增生、腺體腫大,造成臨床上尿道阻塞症狀,俗稱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包括:.年紀: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刺激造成組織增生.生活習慣:抽煙、喝酒、肥胖.內科疾病:肝硬化、高血壓.其他: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基因等攝護腺肥大7症狀、3階段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如下:.尿流細小、無力.小便須等待一陣子才能解出來.餘尿感,老是覺得膀胱裡的尿液無法完全排空.頻尿,剛上完小便1-2小時內又需再次小便.解尿要用力、解完後滴滴答答.來不及解尿,有時一尿急會來不及上廁所.夜尿次數增加,晚上睡覺需起身小便數次攝護腺肥大3階段症狀依上述提及之症狀又可劃分為3階段。根據臺安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攝護腺肥大症狀有早期、中期及晚期3階段,症狀分別如下:1.早期:尿道因壓迫而產生阻力,膀胱仍可有力收縮及排尿;夜尿次數增加,出現不舒服排尿症狀但尚未出現殘尿。2.中期:膀胱無力出現殘尿,假使惡化甚至會有血尿。3.晚期:排尿需花費長時間會造成阻塞性腎功能障礙,甚至無法順利排尿(尿滯留),若不治療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攝護腺肥大需要治療與否,可依症狀輕重來評估,症狀輕度者觀察追蹤即可、中度症狀以上的者才需要以藥物或手術治療。以下整理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問卷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攝護腺肥大治療分2種:藥物、手術在治療攝護腺肥大前,泌尿科醫師常會先以肛門指診 ,了解攝護腺體積並經由觸診篩檢攝護腺癌,會經直腸或腹部超音波客觀測量攝護腺體積,並瞭解是否有攝護腺中葉肥大或攝護腺癌之可能,排除癌症可能性後,再依患者症狀對症下藥。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3種:甲型腎上腺受體阻斷劑,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減少尿流阻塞,有助改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5a還原酶抑制劑,抑制男性荷爾蒙轉化為攝護腺可利用之形態,避免攝護腺持續增生並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mL,同時患有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之患者;PDE5抑制劑,可改善性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目前僅Tadalafil(5mg,每日錠)獲歐洲泌尿醫學會治療指引許可,可用於治療男性下泌尿道症狀。若患者已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尿滯留、膀胱出口阻塞相關的腎功能惡化、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反覆血尿等攝護腺肥大引起之嚴重症狀,則應接受手術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無效、副作用太大也可考慮。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攝護腺肥大手術方式包括單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80ml且合併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雙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相較於前者有較高安全性;開放式攝護腺切除手術主要用於80ml且有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因微創技術進步,逐漸攝護腺雷射手術取代,已較少使用;攝護腺雷射手術安全性及止血效果優於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之病患均適用。攝護腺肥大如何改善?7大飲食禁忌、保養改善攝護腺肥大的關鍵莫過於預防勝於治療。若已有排尿症狀者,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囑進行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等。生活調整包含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壓力過大;避免久坐、久蹲、久站使骨盆腔充血,惡化小便症狀;避免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或抗乙醯膽鹼之藥物,以免加重排尿症狀。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指出,攝護腺肥大飲食保養應注意以下幾點:.避免憋尿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一下喝太大量液體或利尿飲品,如:酒、濃茶、咖啡,會使膀胱快速膨脹而影響收縮功能,以及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避免刺激攝護腺而影響排尿。.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攝取過多脂肪會刺激荷爾蒙過量分泌導致攝護腺癌生成,減少紅肉(如豬、牛、羊)、富含油脂魚類(如鱒魚、鯰魚、人工飼養鮭魚)食用量,多吃雞肉、火雞肉、鱈魚、旗魚、鮪魚、大比目魚等白肉,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多吃含鋅食物:鋅在精蟲及攝護腺保健上有益處,可多食含鋅食物,如:牡蠣、海鮮、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大豆、南瓜子、花椰菜、花生、紅蘿蔔等。尤其南瓜子含有抗氧化劑、維生素E及植物性化學物質,會干擾前列腺素代謝,有助改善括約肌機能、調節尿液排泄並增進膀胱肌肉彈性,進而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並預防攝護腺癌。.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可抑制攝護腺相關疾病並減少發生率,其抗氧化作用可與維生素E及s-胡蘿蔔素一同對抗自由基破壞正常細胞。蕃茄、紅色西瓜、葡萄柚、木瓜、紅柿、葡萄、櫻桃、紅甜椒、芭樂等都是良好攝取茄紅素的天然食物。.微量元素硒(Selenium):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參與前列腺素的新陳代謝作用,可預防抑制惡性腫瘤,尤其是攝護腺。含硒食物包括啤酒酵母粉、大蒜、洋蔥、鮪魚、鯡魚、綠花椰菜、小麥胚芽、全穀物、芝麻、紅葡萄、蛋黃、香菇等。.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食物:生鮮蔬菜水果、黃豆、黃豆製品及豆漿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可與女性荷爾蒙競爭接受體,進而減少女性荷爾蒙結合到細胞外,也可作為抗氧化劑清除游離基,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30 癌症.其他癌症
韓團INFINITE主唱南優鉉罹患「胃腸道基質瘤」,速懂此病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韓國男團INFINITE在2023年9月來台獻唱,主唱南優鉉公開表示「在韓國生了一場大病」,最近韓媒揭露他在2023年4月時發現罹患一種罕見癌症:胃腸道基質瘤,英文名稱為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常縮寫為「GIST」,根據馬偕醫院的回溯性研究指出:台灣每一年每百萬人約有13.4人會罹患,也就是每年約有300例的病人。以下元氣網整理「胃腸道基質瘤」的基本資料,替讀者揭開這疾病的神秘面紗。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正常細胞都會經歷生長、成長到細胞分裂的過程,然後逐步走向死亡,維持人體的健康和正常運作。當細胞的死亡過程發生失控,本該走向死亡的細胞,卻持續生長和分裂,這個過程就可稱為「癌化」。人體消化道中的胃腸部分,多數的癌化細胞屬於上皮細胞,但有少數的癌化細胞來源是胃腸壁間的特殊細胞,這類細胞也稱為「基質細胞」或「間質細胞」。由這類細胞癌化所形成的惡性腫瘤,就稱為胃腸道基質瘤或胃腸道間質細胞瘤。胃腸道基質瘤僅佔所有胃腸道癌症的1%,尤其容易發生在「Cajal細胞(也稱為「ICC細胞」)中,並且伴隨有有c-kit的基因突變。這種特殊細胞在胃腸道中具有調控協調胃腸壁中的神經和肌肉作用,讓胃腸道可以正常蠕動,推動食物團持續前進。胃腸道基質瘤過去往往分類上容易被分到平滑肌瘤或肉瘤,而讓它發生率在過去更容易被低估。胃腸道基質瘤容易發生在哪裡?•胃部:佔60%-70%。•小腸:佔20%-30%。•大腸(結腸和直腸為主):約佔5%。•食道:< 5%。•較罕見部位:腸繫膜和後腹膜等處。胃腸道基質瘤會有哪些症狀?根據嘉義長庚的衛教資料:較小的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沒有症狀,往往在其他檢查中意外發現。隨著胃腸道基質瘤變大,有可能會引起下面症狀:•胃腸道出血:40%•腹部腫塊:40%•腸阻塞:25~40%•胃腸不舒服、腹脹、腹痛:20%•貧血•疲累胃腸道基質瘤該如何治療?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指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當成惡性腫瘤對待,所以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是採用外科手術,將癌細胞或組織完整切除。如果胃腸道基質瘤較大,屬於中高復發風險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後再給予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復發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會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是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主要標靶藥物,第一線會先使用基利克,第二線則改用紓癌特。參考資料:9月告訴台粉「生大病」 INFINITE南優鉉認:罹罕見癌症嘉義長庚:胃腸道基質細胞瘤(GIST)義大醫院:胃腸道基質瘤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台灣癌症基金會: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 該如何治療?
-
2023-11-23 焦點.杏林.診間
確認肺腺癌四期 台大3醫師讓我有信心戰勝病魔
2018年3月,發現無法正常與人交談,行動愈來愈遲緩,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家人協助,親友介紹看台大醫院神經外科王國川醫師,經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王醫師研判是惡性腫瘤移轉,腦部分別有3公分及4公分的腫瘤,隨即安排住院接受腦部手術。第一次手術非常成功,隔周又進行第二次手術也很順利,轉至加護病房後,很快恢復意識且狀況良好。腫瘤化驗結果是肺腺癌第四期,轉看胸腔科許嘉林醫師,為我安排放射腫瘤科陳苓諭醫師以電腦刀治療。記得過程是先定位再做模子,將模子罩在臉上,躺在治療床上播放著輕柔的音樂,消除了對治療的恐懼。治療費用近20萬元,陳醫師幫我申請健保補助,很感謝陳醫師讓我省了一筆可觀的支出。因病認識陳醫師5年多,治療過程會出現腫瘤移轉問題,包括眼睛、腎臟等部位,都是透過每3個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再進行放射線治療,每次治療都把腫瘤順利處置。回診時陳醫師說:「腫瘤的出現,對妳來說,絕不是問題。」她的笑容很甜美,讓人感到無比溫暖。感謝王醫師及時專業判讀與精湛的醫術,謝謝許醫師為我選用適合的免疫和化療藥物,謝謝陳醫師視病如親的溫柔,真的很感謝台大醫療團隊,謝謝你們!雖然目前仍和病魔對抗中,但是我不怕,我有信心,我一定會戰勝的。
-
2023-11-20 癌症.肺癌
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
11月是肺癌篩檢月,衛福部國健署上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台灣新癌王。去年起,國健署針對肺癌高危險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LDCT)計畫,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不抽菸肺癌進行篩檢的國家。誰是肺癌高危險群?誰符合免費篩檢條件?以下帶您了解LDCT檢查怎麼做,以及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性。第1站 高危險群Q:我是肺癌高危險群嗎?若不是高危險群,也需要做篩檢嗎?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若有健檢計畫,建議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第2站 早期發現Q:國內的LDCT篩檢,為什麼特別針對有肺癌家族史者?目前篩檢成效如何?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提供重度菸癮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及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LDCT篩檢至今超過一年。截至今年6月30日,已完成篩檢4萬9千餘人,找出531位肺癌病人,其中85%都是第0期、第1期患者,這些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就能恢復正常,因為篩檢,得以治癒疾病。台灣肺癌特性與國際不同,只有三分之一患者有抽菸。台灣在1990年代就開始施行菸害防制法,成人吸菸比率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情況卻不減反升,尤其肺腺癌更是直線上升,與抽菸關聯性較高的肺鱗癌,罹癌人數則有下降,所以國健署肺癌篩檢策略,一定要針對不抽菸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其中最明確的危險因子就是家族史。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癌,其後代累積10年內罹患肺癌的比率是4.5%。LDCT篩檢推動是奠基於肺癌家族史研究,除上述追蹤研究以外,亦根據「台灣肺癌篩檢計畫(TALENT)」,2015年起針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環境暴露、廚房油煙者進行篩檢,結果發現家族史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原因,故將重度吸菸、肺癌家族史列為兩大篩檢對象。肺癌已知的環境致癌因子,包括空氣汙染、石棉等裝潢材料、二手菸、廚房油煙等,但就國內而言,環境因素導致肺癌的機會,仍不如家族史高。目前已知20至30個基因與不抽菸肺癌有關,然而,因為肺癌是多基因影響,個別基因貢獻度並不高,只是累積起來很高,足見肺癌是多基因影響的癌症,具有基因變異的患者,比較容易受到環境致癌因子影響,導致癌症發生。觀察一年後,確實發現LDCT列入癌症篩檢後,找出的家族史肺癌病人,遠比吸菸者高。LDCT篩檢篩出肺癌患者的比率是1.1%,但具家族史的病人比率為1.5%,重度吸菸者比率僅為0.6%,同時具有重度菸癮、肺癌家族史雙重危險因子者,檢出肺癌比率為0.9%,可見家族史仍是肺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由於罹癌者逐年上升,國家透過健保預算編列,支應肺癌治療的費用占比也逐漸提升,用掉國家最多資源。細究原因,是因為半數以上肺癌患者,診斷確立時,期別已是第四期,晚期肺癌存活率更是剩下12.6%。若能翻轉肺癌罹癌期別分布曲線,讓多數比人在第一期就被診斷出來,因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治療效果較佳。新藥新科技引進雖能改善晚期病人存活率,但早期診斷是翻轉肺癌死亡曲線的重要方式,能夠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病人也不必活得痛苦。備註: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則為30包-年)第3站 認識LDCTQ:什麼是低劑量電腦斷層?跟肺功能檢查一樣嗎?肺癌篩檢方式,早年靠X光,但人體胸腔不只有肺臟,尚有肌肉、肋骨、心臟、大血管、氣管等組織,在重疊投影下,病灶易被遮蔽;LDCT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據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LDCT對早期肺癌篩檢是有效的,X光只能在有明顯病兆的病人或晚期才看得到,無法取代LDCT。以肺癌第四期病患一年一百萬元的醫療費計算,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療經濟效益是划算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由於肺部內都是肺泡,空氣較多、穿透性佳,低劑量的放射線就能取得足夠清晰的影像,找出肺部結節或其他異常病變。另外,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也逐漸受國人重視,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第4站 到哪篩檢Q:我要去哪裡做肺癌篩檢?政府有補助嗎?什麼層級的醫療院所可以做肺癌篩檢?國健署未限定篩檢醫院層級,民眾符合受檢資格,可至網站查詢「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排檢。自去年7月至今年9月底,已補助約6.4萬人受檢。若有家族史者,應攜帶肺癌家屬診斷證明及親屬關係證明文件,若無證明可備罹患肺癌家屬之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填列聲明書。如受檢者目前有吸菸,則檢查前須接受戒菸治療或衛教。符合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資格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如受檢者使用戒菸服務或篩檢結果疑似異常須回診,須支付掛號費等費用,自費篩檢費用依各醫院規範收取。第5站 篩檢風險Q:肺癌篩檢會有輻射或其他風險嗎?有沒有可能發生過度診斷的情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有其好處,同時也有風險。就吸菸高風險族群來說,肺癌篩檢的好處和風險如下:肺癌篩檢好處1.降低死亡率:美國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歐洲試驗結果顯示,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達24%,女性降低更多。2.早期發現肺癌:肺癌篩檢能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連帶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3.早期診斷其他疾病:可同時發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鈣化等。4.輻射量暴露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暴露低於常規的斷層掃描。肺癌篩檢風險1.過度診斷:少數惡化緩慢的肺癌,就算不接受篩檢,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多診斷、多治療。2.產生焦慮:若篩檢出陽性,於確認後續檢查結果前,會帶來等待的焦慮。3.陽性率結果:約95%篩檢出的肺部結節是良性,陽性率問題會造成心理壓力,衍生後續追蹤、侵入性診斷,與相關併發症。4.偽陰性結果:並非所有肺癌都可以藉由肺癌篩檢而及早診斷。5.仍有低輻射量暴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台灣一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第6站 報告異常Q:篩檢後多久可看到報告?顯示異常怎麼做?怎麼避免偽陽性問題?推動肺癌普篩,陽性率問題曾引發專家擔憂。LDCT看到結節,未必是惡性腫瘤,要視結節是否會成長。若LDCT檢測出肺部結節,放射科訂有判讀條件,會依照結節大小判斷,加上醫師雙重確認,就能降低偽陽性率。篩檢後約一周後可以收到檢查報告,重點是拿到報告後,若顯示異常,建議回到受檢醫院找胸腔內外科醫師依病兆態樣專業判讀、診斷、期別判定等。若檢查無異常,建議多久追蹤一次?國內研究發現,具肺癌家族史罹肺癌機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多發性(一次長很多地方)高達17%,女性遺傳機率更高。因此建議,具肺癌家族史可依衛福部建議,每兩年做一次LDCT篩檢。第7站 結節追蹤Q:什麼是結節?結節怎麼分辨好壞?需要多久追蹤一次?根據「台灣肺結節處置共識」指引,小於0.6公分的結節不需要馬上手術,建議可6至12個月追蹤1次,而0.6至0.8公分建議3至6個月要追蹤1次,0.8公分視為惡性處置。常聽到「小結節定期追蹤就好」,但有的受檢者想開刀一勞永逸,又擔心挨了不必要的刀,怎麼辦?目前臨床上會以AI輔助檢視毛玻璃樣病灶的腫瘤密度、亂度,對於非常焦慮的受檢者3個月回診追蹤,清楚判斷結節有無形態變化,若無變化可拉長到半年追蹤一次,再來就可拉長到一年一次。第8站 公費篩檢追蹤Q:符合國健署補助肺癌篩檢對象,檢查結果有小結節後續要如何追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而健保署依「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執行LDCT篩檢後,後續檢查追蹤或確診程序,相關費用由健保給付。今年度醫院總額也新增「因應肺癌篩檢疑似陽性個案後續健保費用擴增」專款項目10億元,用於支應肺癌篩檢後,疑似陽性個案後續確診費用。依健保署統計,罹患肺癌人數自107年6.6萬人,上升至111年8.7萬人,醫療費用也從107年149.81億點,上升至111年223.73億點。依國健署資料顯示,肺癌個案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109年肺癌確診個案,高達51.1%被診斷為4期,若延誤治療到第四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健保署與國健署共同合作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並於今年6月1日開啟主動追陽模式。自6月至7月止,參與醫療院所數及服務人數分別為137家、3194人。至於自費進行LDCT篩檢的民眾,雖然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上傳醫療影像包括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造影(MRI)、胃鏡等,提供其他院所調閱,但目前並未強制規定醫院一定要上傳,若醫院主動將自費檢查結果上傳,或是民眾主動請醫事機構上傳自費健檢資料,有需要時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第9站 自費篩檢追蹤Q:我是自費篩檢陽性,沒有政府協助追蹤,後續該怎麼辦?符合國健署免費LDCT篩檢對象,若篩檢出腫瘤,個管師將介入;自費篩檢若檢查出腫瘤,醫師就是患者的個管師,會協助治療並給予方針。一般而言,自費做LDCT可以分兩種,一是到門診,自訴有高風險病史,可自費做LDCT,等待檢查報告出爐後,回診看報告;另一種是自費做健康檢查,其中包含LDCT的項目,同樣會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檢查報告,如果自費篩檢醫院沒有給予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也會有建議治療的報告,可主動向醫院詢問。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該檢測分為0到4級,其中第4級又分為4A、4B、4X,如果報告結果在3級以上,顯示需要緊急追蹤與介入治療,民眾可持健康檢查報告到任一醫院就醫,醫療費用則是依健保規定支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11-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58歲漫畫才子蕭言中大腸癌病逝!抗癌4年仍不敵病魔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做對2件事可預防
台灣知名漫畫家蕭言中今(18)日傳出病逝消息,享年58歲。他於於2019年7月確診罹患大腸癌,當時發現時已第4期,他努力抗癌4年,超出曾被醫師預估活2年,卻仍不敵病魔。台北市漫畫工會理事長黃俊維今於臉書寫道「今天11/18早上5:14,蕭言中老師離開我們了,老師此生已經圓滿。」蕭言中長期致力於漫畫創作,與敖幼祥、蔡志忠、朱德庸並稱為「台灣四大漫畫才子」。不僅漫畫領域,蕭言中涉及舞台劇編劇、演出、節目主持人、歌詞創作。黃俊維感念蕭言中的貢獻與正向人生精神,寫道:「感謝言中老師帶給我們美好的一切,永遠記得當時上學一直等待在同學間彼此傳閱的童話短路。感謝老師給了我們這一段美好快樂的時光。感謝老師永遠以大哥之姿照顧我們這些後進,感謝老師帶給我們的永遠是有精神的笑容。」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 癌症早期無症狀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劇場大師李國修、余天女兒余苑綺、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等,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但你知道嗎?在大腸直腸癌的疾病早期,患者根本沒有什麼症狀呢!以下為大腸直腸癌的4分期:.第一期大腸直腸癌:代表腫瘤侵犯超過黏膜,但還沒有吃穿腸壁。若是此時就診斷出大腸直腸癌,通常手術切除病灶及周邊腸段即可,不一定需要進一步治療。.第二期大腸直腸癌:時腫瘤會穿過腸壁的肌肉層,但沒有淋巴結轉移也沒有遠處轉移。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通常需要加做化學治療及追加其他療法。.第三期大腸直腸癌:指的是不論腫瘤本身是否穿過腸壁,已有周邊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大腸直腸癌:代表惡性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肺臟等身體其他器官。做好這件事 才能及早預防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健署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呈陽性,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醒,符合資格者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篩檢。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而除了大腸癌篩檢外,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主要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近二年因新冠疫情,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從生活習慣預防大腸癌.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延伸閱讀:.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名醫教你觀察糞便.發現「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辨差異.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參考資料:.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名醫曝: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余苑綺離世 醫師:防年輕型大腸癌要注意這7件事.金馬獎特技指導朱科豐病逝!大腸癌早期無症狀,靠2篩檢預防.漫畫家蕭言中抗癌4年「超出預估2年壽命」 不敵病魔今晨病逝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11-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薑黃素能抑制癌症腫瘤生長,吃薑也有同樣效果嗎?醫師解答
大家都吃過咖哩烹調的食品,有咖哩雞肉飯、咖哩牛腩… 等。但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咖哩是什麼做成的。 其實咖哩是從一種植物叫薑黃的根莖部分磨成粉末,再加一些香料調製而成。『薑黃素』是早在 1870 年從「薑黃屬」植物的薑黃首次分離出來的植化素,「薑黃屬」包括:中藥的薑黃、鬱金、莪朮。植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薑屬≠薑黃屬≠蝴蝶薑屬我們吃的嫩薑、老薑、薑母是「屬」植物,與「薑黃屬」不同種,僅含少量的薑黃素。 「薑黃屬」植物包括:薑黄、鬱金香、莪术。薑黃素是在根莖部份研磨而成。大家熟知野薑花,很多人喜歡它的清香白色花朵,是「蝴蝶薑屬」,盛開時像一群翩翩起舞白蝴蝶。薑黃素具抗氧化、抗發炎、抗癌等活性2007 年在「 實驗醫學與生物學的進展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期刊發表了一篇『薑黃素:印度純金Curcumin : the Indian solid gold』,說明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及抗癌等活性,有潛力對抗各種的癌症、糖尿病、過敏、關節炎、阿茲海默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生命的香料Spice for Life」。 在癌症基礎研究方面,已知藥理作用的分子靶點有 EGFR、IGF-1R、AKT、NF-kB、Bcl-2、COX-2、ERK、AP-1、 Sp、VEGR、VEGFR1、MMP-2/9、p53、p21、Bax、STAT3/5。 總結來說,薑黃素可以調控這些分子靶點的訊息傳遞,對肺癌、乳癌、T 細胞急性淋巴癌、肝癌、攝護腺癌、大腸癌、鼻咽癌等,能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在癌症臨床研究方面,美國有許多醫療研究機構進行各種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以腸道及胰臟的惡性腫瘤為最多。 薑黃素與患者免疫功能增強與腫瘤縮小有關聯2008 年美國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發表了一篇臨床試驗研究報告 NCT00094445:「薑黃素治療晚期胰臟癌之二期臨床試驗」。24 位先前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失敗的胰臟癌患者,每天給予 8 公克薑黃素錠,連續 2 個月。結果發現患者血液的「免疫指標」包括:介白素-6, 8, 10、介白素 -1 受體拮抗劑,以及「訊息傳遞物質」包括:單核球的 NF-kB 及 COX-2 等,都有明顯增加。論文總結:患者免疫功能增強與腫瘤縮小可能有些關聯。『薑黃素』有清楚的抑癌理論基礎及美國臨床試驗實證,對癌友們在接受正規治療的同時,考慮合併使用正確的植化素,期待它有加乘的療效出現。(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了解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從癌症和三高了解疾病預防的基本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沒有生病前做好預防,如果一旦罹患疾病,那就不需要有預防的概念。但這樣想法對嗎? 答案是:錯的!吃藥也是預防?什麼是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概念?公共衛生學者為預防疾病的進展,將預防的概念分成「三段五級」,作為推行疾病預防的準則。希望能夠在進入疾病之前,就能做好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降低日後醫療成本,除了減輕健康保險重擔,還能達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三段五級將疾病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疾病前的預防,第二段是疾病發生時的早期預防,第三段則是疾病進入臨床期,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疾病中預防疾病惡化。詳細的工作項目則分成5級,包括:促進健康、特殊保護、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限制失能或殘障與復健。接下來用癌症預防,來說明三段五級的概念小明是一個健康的男性,目前並沒有罹患癌症,那他要如何進行三段五級的預防呢? 第一段第一級:建議小明在身體健康時,要進行第一段疾病前的預防,做好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營養來增強免疫力等。第一段第二級: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家族有癌症病史,此時小明就需要進行加強預防,包括多攝取含抗癌成分的蔬果、注射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或鼻癌癌、積極治療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第二段第三級:這個階段預防主要是「疾病篩檢」,不讓疾病持續發展。以小明來說,他可以透過早期癌症篩檢,找出身體可能出現的腫瘤。例如:●使用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進行肺部檢查,提早找出可能惡性的肺結節。 ●使用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的發生。 ●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早期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透過早期篩檢,提早篩出可能的腫瘤或癌細胞,這是三段五級中的第二段、第三級。因為此時癌症屬於早期,大多可以使用外科手術移除不大的惡性腫瘤。第三段第四級:此時疾病的預防主要是「疾病照護」,其中第四級主要是限制失能與殘障:癌症早期手術後需要定期追蹤,減少日後復發可能造成引起的身體失能危機。使用輔具維持日常的活動,例如善用拐杖與輪椅維持病人的活動力。第三段第五級:主要透過復健,維持病人的生活與工作,例如肺癌切除肺葉的病人,進行肺部復健後,可養成正確的呼氣和吸氣技巧,可維持病人日常工作與處理生活事務。許多中後期癌症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多半都還有體力維持日常的工作,維持日常的生活。如果小明年紀已高,可能就需要轉送到適合的照護機構進行安置,設法讓小明保有基本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三段五級預防常用於慢性病,特別是三高病患!經常聽到一些三高病患,他們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但是卻總是拒絕承認,想要用運動、飲食控制來讓三高下降。但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三高指數沒有下降,也有可能是微幅下降,但是相關疾病的風險卻激增,最後導致中風或發生心臟病等狀況。其實,很多人沒想過:吃藥也是一種預防。在《宇平診所》網站中有一篇文章《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中提到:有許多人慢性藥吃的瀝瀝拉拉,三個月的藥,吃了五個月還沒吃完。很多患者被問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藥還沒吃完呀,就沒有回診囉」這個時候劉醫師常常會回一句話說:「您是想是讓疾病不要發生呢,還是想等生病之後再來治療呢?」其實,這位醫師提到的情形就是:沒有做好第二段預防的狀況,這也是很多醫師呼籲的事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曾經撰文指出:當我們控制了LDL,就控制了動脈硬化的速度,也就減緩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說明了,如果可以使用藥物順利控制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有效地預防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當你無法只靠運動與飲食讓三高下降時,就需要考慮服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千萬不要等到疾病惡化到無法拯救時才來後悔。三段五級來說明三高的預防:第一段 健康促進:希望讓民眾能夠健康的生活、並且針對三高的危險族群完成特殊保護的措施第一級促進健康:目的在於讓國人身心健全,維持健康面對三高,減少三高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良好的衛生教育和注重健康的營養觀念●良好的婚前規劃與性教育,並進行遺傳優生,減少因遺傳導致三高的可能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體檢了解身體健康狀態●注意個性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第二級特殊保護:針對的三高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保護,預期減低疾病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腰圍過粗的族群,應定時體檢與透過飲食與運動設法改善腰圍過粗的問題。 ●體重過重的族群,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分,不喝含糖飲料,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 第二段 疾病篩檢: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能透過篩檢而得到早期診斷,而能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第三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篩出早期的三高病人,避免三高併發更嚴重的併發症,減少失能的機會。具體的作法:●透過定時體檢進行篩檢,在三高數值異常時就提醒民眾早點進行各種治療。●早期服藥治療三高,病人避免日後因三高併發腎病變,最終導致洗腎一途,病人會發生失能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例如發生中風,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失能或殘障的問題。第三段 慢性病照護:透過臨床指導來避免現在病人的殘障或失能程度,並透過復健讓病人能夠有自立自主可能。第四級限制失能或殘障:避免三高進一步惡化或併發嚴重的疾病,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與相關照護設備。具體的作法:●三高病人應該定時追蹤三高數據,同時也要檢查腎功能、心電圖等檢驗數據,早期篩檢出併發症加以治療,避免病人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三高病人可使用特定的照顧輔具,避免未來併發更嚴重的後遺症。第五級復健:提高三高病人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具體做法:●透過良好的復健讓三高病人維持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腎病變的病人透過定期洗腎,維持部份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設置良好的照護機構或措施,來照護年齡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三高病人或家庭,減輕負擔。參考資料: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
2023-10-31 癌症.其他癌症
是痣?還是皮膚癌?皮膚科醫師教你揪出「假的痣」,常見Q&A一次解惑
發現痣的時候常會讓人有點擔心是否為皮膚癌,還是什麼?尤其是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痣,例如凸起、長毛、流血、藍色、紅色等。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指出痣的主要類型,以及常見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並教大家怎麼看是不是有皮膚癌風險。 真的痣可分成3大類型,黑色素細胞組成形成痣。 羅陽醫師表示,「真正的痣」視深淺程度可分成3大類型,包括交接痣、複合痣、真皮痣。 交接痣:長在表皮層和真皮層交接處,外觀平而黑,是最為常見的痣。 複合痣:也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交接處,但再更往真皮更多一些,外觀微凸,可能有點長毛。 真皮痣:更多長在真皮層,凸起幅度明顯,外觀會有如顆小肉芽,顏色常見為肉色、淺褐色,在台灣也俗稱「肉痣」,也多半隨毛髮。 為什麼會長痣?長出痣的原因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組成,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可包括日曬、紫外線,這是最常見的。藥物也可能會有所影響,例如免疫抑制劑、或荷爾蒙相關藥物。而像是懷孕、青春期等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有所影響。 痣和皮膚癌常見Q&A解惑!這些常見的「痣」到底是? 了解痣的3大類型、形成原因,羅陽醫師也說明各種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雖都被稱做痣,但未必就是上述所說到的三大類型。 藍色灰色的痣:稱藍痣,大多是真的痣,只是長得較深層,光折射下看起來看似灰藍色。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是突然出現也須鑑別診斷,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先天型黑色素痣:是真的痣,但可能發展成「黑色素細胞瘤」。範圍可能較大,天生就存在,需要觀察。直徑小於1.5公分通常無傷大雅;介於1.5-20公分則需持續觀察;若超過20公分則建議切除,以免發展成惡性的黑色素細胞瘤。 旁邊白色一圈的痣:大多是光暈母斑痣/白暈痣,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白斑症」。皮膚會白一圈,通常是因為黑色素細胞被免疫細胞吞噬所造成,並無大礙。但也要留意自體免疫疾病白斑症的前兆也與此相似。 消失不見的痣:真的痣消失,原理如白暈痣,痣是由黑色素細胞組成,這會吸引免疫細胞對其攻擊、吞噬,當免疫細胞強過黑色素細胞,痣就會漸漸消失。 很一般的紅痣:若僅是單單紅色一點,無其他特徵,通常是名為「櫻桃血管瘤」的良性腫瘤,並非真的痣,是因為皮膚老化所引起。但若有其他異常,則未必是櫻桃血管瘤,也有可能是皮膚癌。 會破皮、流血的痣:可能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一般而言痣並不會流血或容易抓破皮、自行脫皮、搔癢、傷口久久不癒等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為「脂漏性角化」,又或是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正轉變成惡性腫瘤,因此產生異常症狀。 長毛、異色、凸起=皮膚癌?不是皮膚癌?從上述可見,單看痣是否長毛、是否凸起、是否為其他顏色等,都並不足以做為評估標準。像是民眾常見用「看毛」的方式評估,其實越中下層的痣、越接近真皮層的痣,越會長毛,因為痣細胞上若有毛囊就會長毛,而毛囊就多在真皮層。 痣會變成皮膚癌?另一方面,許多人也會擔心痣會不會變成皮膚癌,羅陽醫師則表示,除了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絕大多數的痣並不會變成皮膚癌;絕大多數的皮膚癌,通常不是由痣變成的。日常會聽到「痣變成皮膚癌」一般僅是一種口語話的說法,大多數的皮膚癌從一開始就是皮膚癌,只是外觀有如一顆痣,後續發現異樣被診斷出是皮膚癌。 醫教「ABCDE識別法」,抓出「假的痣」揪出皮膚癌! 羅陽醫師指出,真正有助觀察皮膚癌的方法,可由「ABCDE識別法」進行,這是皮膚科相關醫學界普遍共識,且建議只要出現其中一種情況就要留心,符合越多更越是建議早點檢查。 A:Asymmetrical指得是形狀不對稱,形狀上下左右不對稱。 B:Border指得是邊緣不規則,也就是呈現如鋸齒狀、缺角等形狀。 C:Colours顏色不均勻,包括顏色不均勻或是深淺不一等異常。 D:Diameter指得是直徑比較大,超過6mm或是持續變大就得留意。 E:Enlargement變化比較快,明顯感覺得到變化,或是出現流血、搔癢等症狀。 上述主要為「黑色素細胞癌」觀察方式,此皮膚癌通常又以肢端較容易出現,也就是手腳,尤其是手指、腳指,不過也可以用來觀察各部位是否有其他皮膚癌的病灶,若有發現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手指、腳趾黑點是病毒疣作祟?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慎防皮膚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2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痘痘別亂擠或不管!醫指8原因未必是痘痘,4情況速就醫
女性私密處有時會出現痘痘般的東西,不過未必就是你所想像的痘痘,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腫塊。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提醒,發現這樣的情況時建議盡早檢查,別自行處理、也別放著不管。私密處痘痘未必是痘痘!醫指常見8原因早檢查 郭安妮醫師表示,女性私密處發現像痘痘一般的腫塊時,有時確實可能就是皮脂腺塞住產生毛囊炎,也就是所謂的「痘痘」,原因通常就像臉部的痘痘一般,不外乎是因為不潔、感染、阻塞等所造成。但腫塊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 醫師說明,像是負責潤滑陰道的巴氏腺,就也可能因為私密處不乾淨受感染、或是生活型態不佳,使得巴氏腺阻塞而腫大形成「巴氏腺囊腫」。另外,也可能是因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所產生的疱疹,例如皮蛇,或是第二型單純疱疹病毒(HSV-2)。而因黴菌感染、會產生塊狀或豆腐渣狀分泌物的念珠菌感染,也會使得私密處紅腫,長出類似痘痘的腫塊。接觸到過敏原等形成的皮膚過敏也會有小丘疹,這也可能發生在私密處。其他也包含瘜肉、惡性腫瘤、異位性皮膚炎、性病菜花等,形成像是痘痘的腫塊原因非常多,未必是「真的痘痘」,即便形體非常像,也須經過醫師診斷才有助真的改善及治療。 私密處長出東西盡早檢查,別自行處理或放著不管!自行處理會怎樣?郭安妮醫師表示,正因為私密處長出像痘痘的東西,背後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痘痘,因此相當不建議民眾自行處理。即便是痘痘,在非無菌的環境處理下,也有可能使得痘痘發炎、更進一步感染,甚至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更遑論是其他非痘痘的原因。 放著不管會怎樣?除此之外也不建議放著不管。雖說痘痘放著不管確實也有可能自行消失,但還是有惡化的機會。而若以較常見、嚴重性不高的「巴氏腺囊腫」來說,是有可能持續阻塞而腫大,形成像鳥蛋一般的大小,影響生活。若是較嚴重的問題,例如惡性腫瘤,延誤就醫後續處理自然會相當不易。 可以做些什麼?郭安妮醫師建議,民眾若發現私密處有疑似痘痘的東西,還是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治療為佳。若要自行處理,能做的就是穿著寬鬆的褲子、盡量保持通風,並且注意毛巾、內褲等清潔,以及性生活注意衛生安全、避免性病傳染,也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 私密處有像痘痘的東西?4種情況速就醫別再拖!雖說鼓勵民眾發現私密處有類似痘痘的東西,盡量第一時間前往檢查,不過相信還是有很多民眾看到私密處有痘痘時,多會想再觀察一下,郭安妮醫師提醒,若要觀察最多就觀察個3天,因為若真的是痘痘、且自行好轉的痘痘,通常約2-3天便可發現好轉。換句話說,若是3天還不見好轉,就可能是其他問題,或者目前的方式並無法使痘痘自行康復。 除此之外,若是腫塊出現紅腫熱痛,得要小心通常是患部惡化的警訊,可能正往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發展,若是合併出現發燒,或是四肢無力、癱軟、強烈睡意等症狀,通常更是意味著更加嚴重。上述這些情況都應盡速就醫,不可再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私密處長痘痘 女中醫難以啟齒的巴氏腺囊腫,靠這二件事改善!.內褲不是不能用手洗!婦產科醫師提醒2問題沒注意,恐滋生細菌.私密處味道很重、分泌物多怎麼辦?9招改善法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9-25 醫療.耳鼻喉
我有頸部腫塊怎麼辦?5步驟檢查判別是否為癌症
頸部腫瘤可分為先天性疾病、發炎性疾病、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等四大類。若排除掉生長在頸部前下方之甲狀腺相關疾病,成年人頸部腫塊中有一半以上(50-80%)為惡性;而這些惡性腫瘤中,其中有80%為轉移性癌症;而這些轉移性癌症中,約80%則是來自於頭頸部的原發病灶。因此,若發現頸部腫瘤時,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是相當必要的。臨床上耳鼻喉科醫師會對頸部腫瘤做一些按部就班的檢查,其步驟如下:(1)詢問病史:正確而詳盡的病史能幫助分別腫瘤是良性或惡性的可能,若病人有以下相關之臨床症狀:流鼻血、耳鳴、聽力減退、複視、頭痛(鼻咽癌);口腔久治不癒之潰瘍或口腔腫塊(口腔癌);聲音沙啞、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吞嚥疼痛(咽喉癌),需懷疑頸部腫瘤可能是惡性的;另外若病患有長期抽菸、過量喝酒以及嚼食檳榔的習慣,也都與惡性疾病可能有相關。另外,頸部腫瘤發生時間的長短也和疾病種類有相關:發炎性疾病平均約數天,腫瘤性疾病平均約數月,先天性疾病則平均約數年。考量病患年齡,20歲以下病患的頸部腫塊多屬先天性疾病或發炎性疾病;40歲以上病患則需要注意轉移性癌症的發生;而20至40歲之年輕女性則較常發生的是結核性淋巴結炎。(2)理學檢查:發炎性疾病在局部症狀的表現通常會有紅腫熱痛;良性腫瘤多為單獨性的病灶、表面平滑,與周圍的組織可明顯分界,觸診為可活動性的;惡性腫瘤則較常見為多發性,與周圍組織的分界線不明顯,觸診時病灶為固定不動的。腫瘤於頸部所在的位置也有助於臨床的鑑別診斷,尤其是不同區域的頸部轉移性淋巴結,通常會是來自於特定性的頭頸部原發部位,例如:位在鎖骨上三角區之腫瘤,除了可能原發來源是頭頸癌外,還須詳查消化道及腹中臟器及肺部,以尋找可能之原發部位。(3)內視鏡檢查:由於頸部的腫瘤有可能是頭頸部轉移癌,所以對位在頭頸部的器官,如鼻腔、鼻咽、口腔、口咽、喉部及下咽部需同時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反射鏡或軟式纖維鏡、硬式內視鏡等來檢查這些部位的黏膜是否有異樣,必要時還可同時進行切片檢查。(4)血液檢查:血液常規檢查中的白血球對鑑別診斷有所幫助。另外由於鼻咽癌是國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與EB病毒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抽血檢驗EB病毒的血清學檢查(EBVVCA IgA, EA IgA),也是相當重要的。(5)影像學檢查:對於頸部腫塊,頸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幫忙做有效的鑑別診斷,甚至可經由超音波下導引穿刺抽吸進行細胞學的檢驗。而對於病史及理學檢查顯示出頸部腫瘤可能是頭頸部轉移癌,但卻無法找到原發病灶者,可經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幫忙尋找可能之原發病灶。經過上述的詳問病史、理學檢查、內視鏡檢查、血液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得到不同的診斷結果將會有相應的治療方式。發炎性之頸部腫塊以藥物治療為主。良性之頸部腫塊大多以手術切除為治療的方式。若為甲狀腺疾病,則視結節大小、超音波成像及細胞學診斷,可能給予口服藥物,安排射頻消融術或甲狀腺切除手術。針對惡性腫瘤,則依其原發部位及分期給予相對應之治療,大多為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對於惡性頸部腫塊,特別的是若沒有發現原發病灶,但是EB病毒血清學檢驗異常,則建議於鼻咽部施行切片診斷以先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因為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相當敏感,所以鼻咽癌頸部轉移的腫塊是不需接受手術治療的。頸部腫瘤的診斷很多樣化,須依上述按部就班的病史及檢查來幫忙確立診斷。其中因其是頭頸部惡性腫瘤常見的徵候,所以一旦有不明的頸部腫瘤的發生,建議及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就診。醫師會根據腫瘤的部位和病患的症狀進行詳細的檢查,若為惡性疾病才能達成早期發現,及早做最適當的治療,也減少日後治療上的困難,達到提高治癒率的成效。
-
2023-09-21 癌症.其他癌症
林宥嘉曝「生命中重要的人」罹胰臟癌!「癌王」一般健檢超音波難現蹤,該如何發現?
歌手林宥嘉昨(9/20)在即將舉行的小巨蛋演唱會記者會上透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罹患胰臟癌,讓他一度情緒陷入低潮。日前韓國「國民爺爺」邊希峰也因胰臟癌復發病逝,享壽81歲。「癌中之王」胰臟癌不但惡性度高,且一般健檢的超音波、抽血等檢查不易發現,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罹患胰臟癌的名人.資深藝人巴戈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於2022年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新北議員唐慧琳2021年因胰臟癌去世,年僅49歲。.台灣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2016年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後期居家安寧,推動台灣盼能通過「安樂死」。最終在2018年6月7日於瑞士接受安樂死。.知名電視名嘴劉駿耀2018年12月7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2歲。.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於2003年發現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癌),抗癌長達8年仍不敵病魔,最終於2011年病逝。.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時尚圈「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韓「國民爺爺」、邊希峰胰臟癌復發病逝在韓國有「國民爺爺」、「國民演員」封號的邊希峰,是名導奉俊昊長期合作的固定班底,生前參與演出過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順風婦產科」權伍中的爸爸、「皮諾丘」中飾演李鍾碩的養父。近年更以「駭人怪物」、「殺人回憶」在影壇大放異彩。邊希峰大半輩子都為影視奉獻,2020年獲得韓國政府頒發的文化功績勳章。媒體報導,邊希峰於2018年健康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當時決定退出專心抗癌。隔年還有上綜藝節目錄影,原本以為抗癌成功,但2019年再度復發,只好息影繼續養病,但最終仍不敵病魔,81歲胰臟癌逝。「癌中之王」胰臟癌惡性度高、難發現胰臟癌惡性度高,有「癌中之王」稱號,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罹患胰臟癌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疾病百科》胰臟癌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信佑曾受訪指出,胰臟癌跟其他癌症不同,很難用「期數」來區分,通常是用能否進行手術區分,因為胰臟附近器官、血管多,如果有浸潤狀況就難做手術,若是不能做切除手術的話,存活率相當低,多不超過六個月;即使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五年的存活率有僅約兩成。胰臟癌的上腹痛 常被誤以為胃痛胰臟癌並沒有典型的症狀,症狀也要視腫瘤生長的位置,長在胰臟頭部、頸部跟發生在體部、尾部,情況不太一樣。據統計,國內六成胰臟患者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如壓迫膽管時,會造成患者出現背痛、胃部刺痛、黃疸等症狀。若是發生在體部、尾部,雖然通常不會出現黃疸,但因為胰臟周邊的神經傳導豐富,很常會出現腹痛的狀況,不少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值得注意常見症狀:.背痛、上腹痛 : 一般是產生上腹悶痛,常常飯後會比較嚴重,有時會痛到背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黃疸: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會壓迫到總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體重大幅減輕:多數患者初期就會出現體重減輕,腫瘤會掠奪病患的體內的營養素,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造成患者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血糖控制困難一般超音波檢查難發現胰臟癌 須透過高階影像檢查胰臟癌高危險群1.糖尿病:研究顯示:新診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3%有胰臟癌。2.胰臟癌家族史:家族內有兩位以上的一等親有胰臟癌。3.慢性胰臟炎4.抽菸、酗酒者5.肥胖:BMI超過30最危險6.脂肪肝:三軍總醫院根據健保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指出,有脂肪肝的病人,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2.63倍;普通胰臟癌患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1至12個月,但若是有脂肪肝又罹患胰臟癌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僅5到6個月,幾乎只有一半。7.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者:具有此基因突變的人罹患胰臟癌、卵巢癌、乳癌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一般健檢的超音波、抽血等檢查較不易發現胰臟癌,腫瘤大到可以被發現通常為時已晚。必須透過高階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MRI),才能揪出癌變。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患者,如果想要找出小於2公分以下的腫瘤,可以考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噓新聞
-
2023-09-14 癌症.癌友故事
妻子罹癌短短兩個月離世,醫反思:「我說得太直接了,但她需要的是安慰」
癌症病人如果無法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使得病情加速惡化。婦產科醫師王樂明的妻子,不幸因為卵巢癌病逝。他在節目談到,自覺自己向妻子說明病情時似乎說得太直接了,妻子無法承受,「我以為她頂得住,其實不然。」癌症的盛行讓很多人談癌色變,很多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驚恐悲傷不已,很多患者不是被疾病打敗的,而是因為極度恐慌、意志頹敗,因而放棄治療。以樂觀的態度抗癌,康復狀況較好癌症病人如果無法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使得病情加速惡化。根據研究,被診斷出有癌症後,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康復狀況都會比較好。得到癌症面對的治療與身體不適,實在讓人很難以樂觀態度去面對。婦產科醫師王樂明的妻子,去年不幸因為卵巢癌病逝。他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談到,妻子一開始是頻尿,他猜測是泌尿道感染,於是開了一些抗生素給妻子服用,但是病況沒有起色,還越來越痛,他想說可能是骨盆腔感染,再開效果更強的抗生素,並安排做超音波檢查。但超音波一照,發現右側卵巢有一個約7、8公分,形狀不規則的東西。王樂明心想「完蛋了」,這看起來就不是友善的東西,然後把結果告訴妻子。後來,再做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確定是惡性腫瘤,而且已經轉移了。但他回溯那段過程,自覺自己向妻子說明病情時似乎說得太直接了,妻子無法承受,「我以為她頂得住,其實不然。」妻子從手術到過世僅僅2個月時間,除了卵巢癌的惡性度太嚴重、病情進展太快,治療過程出現太多併發症。進出手術室7、8次,期間遭遇多次險阻,像是腸子破裂、內出血、中風等,妻子為了抗癌十分辛苦。病人需要安慰,而不是一直實話實說王樂明坦言,他對妻子實話實說是很殘忍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說你一直告訴他這個事實。」就算後續使用再多再好的藥物治療,病人也已經沒有心了,妻子問他:「我可不可以不要治療了?不斷有併發症。」王樂明說他從這件事學到,有時候醫師解釋病情不要太直接,如病人失去治療的希望,就會心情沮喪,放棄治療。她說:「心情是最重要的,心情不好,你根本就不想作戰了。」這是醫師的切身經歷,實在是因為多數人聽到自己罹患重大疾病,幾乎都恐懼不已,究竟該怎麼幫助患者?該怎麼對患者解說病情?有人說乾脆隱瞞,但對病人來說,他有知的權力,如果都不說,她或許會失去好好處理身後事、好好面對臨終階段的機會。所以在不可能不說的情況下,該如何說?值得大家深思。或許病人以往個性堅強,但在經歷病魔長時間折磨後,內心可能變得很脆弱,所以該怎麼告知病情與治療方式,就更考驗醫療人員與親友了。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02 焦點.元氣新聞
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
「養寵物是一生承諾!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輩子。」米菇本來是隻在外流浪的1歲母黑狗,在2011年三月初的夜晚被大男孩領養回家,某次男孩帶米菇去短途旅行,在旅途中的第二個月發現米菇長了惡性腫瘤只剩2年壽命,男孩決定把旅行的時間無限延長,從此展開男孩與狗的環島旅程。與米菇的初次相遇 是此生「最棒的禮物」2011年三月初的夜晚,男孩下班於停車場在各自的機車上和同事聊著天,發現一隻前腳跛的非常嚴重的黑狗,不停嘗試著想爬上別人的機車踏板,卻被驅趕下車。隨後她緩慢地朝男孩方向走去,同事們見況後紛紛詢問彼此能否領養,但每個人都有無法領養的理由。男孩心想,家裡正在做貓咪中途,還有63隻貓房客尚未送養,當下並沒有答應領養黑狗。待人潮慢慢散去,只剩下黑狗無助地留在原處,心疼黑狗的男孩決定打電話詢問爸爸能否領養回家。在得知黑狗的情況後,爸爸答應說:「你帶她回來吧。」殊不知爸爸的這句話,改變了男孩至今整整11年的生命,男孩說這是他這一生收過家人給的「最棒的禮物」。將黑狗抱上車帶她回家後,鋪了一些舊棉被,她就自動的趴睡在棉被上安心入睡,好像知道自己終於不用再流浪,而黑狗也被男孩賦予了新的名字「米菇」。長惡性腫瘤剩2年壽命 開啟了環島旅程男孩在經歷和人類結伴環島兩度失敗後,決定改找一條不會抱怨的狗(就算抱怨男孩也聽不懂),展開一人一狗的環島壯舉。起初,原本預計展開為期兩個月的環島旅行,卻在途中發現米菇脖子上長了一顆惡性腫瘤,因生長部位太敏感只切除掉四分之三的瘤,做切片後紙本報告上寫著只剩2年壽命。男孩為了讓米菇最後的生命有美好的回憶,不想讓她只能在家裡跟附近公園活動,決定繼續環島旅行,直到米菇走不動為止。外公因罹攝護腺癌 無法實現旅行的夢想而之所以會有帶著米菇去長途旅行的念頭,是深受男孩外公影響,外公是位嚮往旅行的人,卻在男孩國中三年級時罹患攝護腺癌末期,讓他在短時間內從能自理,到生活需要別人輔助,至最後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死亡;癌症導致奮鬥了大半生的外公,到臨終前都始終無法實現旅行的夢想。男孩不希望米菇因罹患了醫學中判定的絕症,就走回頭路等待死亡,更不想讓她像外公一樣,到最後都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而周遭來探望的人都是充滿悲傷的情緒,等待的只有死亡這件事。於是,男孩與米菇踏上環島的旅程,因旅費不充裕,他們一邊打工一邊往下走,男孩做過山上採竹筍、酒店少爺、鞋店、燒烤店、民宿管家、民宿打掃、鐵工等等工作。但由於很多工作都無法帶著狗,讓男孩覺得自己有很多時間無法陪伴米菇,對她感到很抱歉。後來經由朋友建議,開始將旅途中所拍下的照片一一做成明信片,開啟了帶著狗在每個城市角落擺攤的生活。男孩說:「兩年的餘生,我所要做的就是持續的帶她走下去。」擺攤中小插曲:面對生命的到來與結束在擺攤的日子裡遇過不少過客,其中一位客人讓男孩印象深刻。當時男孩帶著米菇剛擺設好明信片,被一位看似學生弟弟的客人詢問,「我可以投錢然後摸摸你的狗嗎?我的狗狗昨天過世了。」這短短短一句話,讓男孩當下淚崩。在徵得男孩同意後,學生弟弟蹲下來摸米菇,聊天中得知他剛過世的狗狗陪伴了他15年,是從他一出生來到這世界就出現在人生裡的「家人」,陪伴他從0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到成為懂事的少年。對於這樣痛苦的離別,男孩於學生弟弟離開前給他祝福:「希望未來你還能遇到可以陪伴人生的狗狗!」身體逐漸老化 男孩細心照護米菇的老年生活「狗」大概在8歲時開始進入老年狀態,男孩與米菇一路相處11年,轉眼間米菇準備邁入12歲,當年和她在路邊相遇的畫面依然清晰可見。男孩慶幸自己這些年來都把時間留給了她,從六年前的旅行到現在,這當中的轉變就是慢慢迎接狗的老化,照顧方式也默默的準備迎接她的老年生活,像是隨時隨地都帶著她必須要的物品,牽繩、胸背帶、運輸袋、睡墊、食物、食器、衣物、毛巾,以及口服跟各種外用藥品、尿布。上下樓梯會跟米菇互相配合,讓她上肩背著或抱她行走,細心地照顧著她的起居,想休息就立刻幫鋪好睡墊,出門遊玩活動的時間也抓到了一個平衡。平時要例行帶米菇到診所回診,因為先天自體免疫的問題,導致會讓皮膚狀況比較敏感,夏天時皮膚狀況變得嚴重,必須一天換藥2-3次的長期照護,如果身邊沒有朋友協助一起換藥,男孩一個人手腳並用去處理,一次都是一小時左右。但儘管照顧到這種程度,還是有人會閒言閒語。起初,男孩會很在意,後來男孩轉念一想,只要照顧好身邊那些在乎我們以及我們所愛的生命就足夠,不要讓那些不相干的人動搖內心。米菇的離去 結束了環島旅程2022年11月17日,男孩照慣例帶米菇去獸醫院看驗血報告,被醫師誇讚報告的肝腎指數有進步。卻在離開獸醫院後沒多久,米菇發出兩聲微弱的聲音,在男孩身上斷氣。男孩當下嘗試CPR也壓不回米菇的心跳,到附近獸醫院後確認她已離世。米菇的離去對男孩是天大的打擊,導致身心狀況依然不太好,心像被挖掉一整塊,在任何時候都會突然不停流淚或爆哭,無法控制。回顧這11年中,和米菇一起度過了許多風風雨雨,各種情況以及喜怒哀樂,7年的流浪生活中遇上各式各樣的人們,有支持、疑惑、質疑的,到最後還是一起在路上走著。11年來男孩與米菇幾乎是24小時的完全相處在一起,才驚地發現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覺已在任何時候充滿米菇,凡事以她為優先考量。從一開始偶一為之的疼惜,到後來的每一次搬遷、工作,乃至於旅行,米菇早已是男孩人生密不可分、不可捨的一塊。男孩說道:「一開始旅行時,是我想和米菇一起看看這片土地的美好,到後來,則希望未來在我們別離後,我們走過台灣的每一個地方,都能擁有與她的回憶。」至今男孩才明白,當初撿米菇回家,以為是自己改變了她的生命,其實,她的出現也是來改變男孩的人生。男孩感謝家人讓自己從小就能決定很多事,讓自己決定自己的一生,也感恩在旅行的路途中所相遇的每一個人「因為妳而造就了今天的我,感恩米菇引領我與你們相遇。」人的一生的確不知道在何時會結束,或許你見到的人下一刻就消失在這世上,也或許你們就是最後一面。男孩叮囑有養寵物的主人,因為愛,不容有遺憾,要珍惜跟毛孩子彼此相處的時光,因為那些日常都非常珍貴。請在遺憾發生之前,開啟屬於你們的旅程!
-
2023-09-02 癌症.乳癌
男歌手得乳癌「很震驚」!男性乳癌確診多已晚期 愛吃2類食物特別注意
日本67歲男歌手Bro.KORN(近藤信秋)日前透過社群媒體透露,因覺得左胸有腫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乳癌。Bro.KORN經診斷為第二期乳癌,他直言「男性得乳癌是如此罕見,覺得很震驚,不過我會認真面對現實,好好治療」。因早期發現,醫生告訴他還不至於會有生命危險,但坦言治療副作用比預期大,煎熬的治療日子仍在持續中。男性乳癌發生機率 僅女性百分之一多數民眾都認為女性才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醫師提醒,雖然男性發生的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男性乳癌有什麼症狀?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有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則有家族乳癌遺傳基因、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抽菸、罹患肝功能疾病、飲酒過量,及肥胖等因子。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頭溢液。.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這些症狀也可能發生在非癌症的其他疾病中。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症狀相同嗎?男性乳癌患者的臨床症狀跟女性不完全相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袁天民曾受訪指出,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率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男性乳癌高風險群.50歲以上: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大多數乳癌是在50歲以後發現。.基因突變:某些基因(例如BRCA1 和 BRCA2)的遺傳性變化(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家族史:如果近親患有乳腺癌,男性罹患的風險就會更高。.放射治療:接受過胸部放射治療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高。.激素療法治療:過去用於治療攝護腺癌的含有雌激素(一種有助於發育和維持女性性別特徵的激素)的藥物,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克林那費爾特症候群(Klinefelter Syndrome):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男性有一條額外的 X 染色體,可能導致身體產生更高的雌激素和更低的雄激素(有助於發育和維持男性性特徵的激素)。.影響睾丸的某些情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肝病:肝硬化會降低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並提高男性的雌激素水平,從而增加罹癌風險。.肥胖:超重或肥胖的老年男性,比體重正常的男性風險更高。(資料來源/美國CDC)預防乳癌,不管女性、男性,都必須固定做健檢,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而男性一旦確定罹患乳癌,也需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資料來源】.《噓新聞》67歲男歌手Bro.KORN「左胸有腫塊」 驚曝罹患乳癌吐露現況.美國CDC:男性乳腺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28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健保變革 從建立總額不足共識開始
今年以來,新聞版面充斥醫護離職潮、缺藥危機、急診壅塞等現象,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總額不足。健保總額成長率 我落後日韓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通常國際間評比醫療支出是否足夠,會從醫療經費投入與健康指標產出兩個面向探討,投入面是指健保總額成長率及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CHE)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台灣2021年CHE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8月初公布「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顯示台灣整體醫療支出不足,相較先進國家成長數據敬陪末座,反映政府挹注醫療保健及公共衛生經費長期停滯。健康產出面採國際間常用健康指標(Health indicators)作為比較標準,依衛福部公布2021年死因統計,台灣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從2011年至2019年下降8.2%,但韓國降幅達20.4%;心臟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9%、韓國降16.3%;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14.9%、韓國降40.1%,短短8年,韓國健康指標表現亮眼,大幅超前台灣。而台灣在其他國民健康指標,如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同樣在日韓等先進國家排名中落後。學界推論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指標沒有因果關係,但具相關性,也就是醫療支出占GDP愈高,健康指標愈好,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台灣明顯與先進國家間差距拉大,這是政府急需正視的重大警訊。近日出現30年來最大缺藥潮、急診雍塞滿到醫院大廳及走廊、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醫事人員離職潮、一劑4900萬的SMA罕病用藥首例通過健保給付、新藥與癌藥納入健保較日本慢1.5至2年,乃至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給付,但已落後日本7年等,指向台灣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及總額不足。我新藥納健保 得耗時729天以新藥納入健保為例,2016年新藥等候納入健保耗時452天,2023年延長至729天;癌症用藥方面,日本經美國FDA核准後僅61天即可納入給付,台灣平均卻需耗時560天,冗長的等待時間忽視病患權益,政府是否將民眾生命價值及醫療健康投資放在最優先順位?健保總額增 才能顧急難病人政府應將健康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正視台灣各項健康指標已落後韓國等OECD國家警訊,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與民眾溝通,凝聚健保成長率不足、總額不足的共識。大家先有總額不的共識,再來尋求財務來源。健保法第一條寫明:「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服務。」莫忘初衷,健保總額增加才能照顧急難重罕病人,加速新藥癌藥納入健保,優化醫事人員薪資及執業環境,健康數據拉近與韓國等先進國家的距離,最終受惠者是台灣2300萬位民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6 養生.抗老養生
夏天喝冷飲加重濕熱體質!中醫推消暑氣5茶飲解熱不傷身
台灣屬海島氣候,除了炎熱外也偏濕,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濕熱是影響食慾的主因,加上部分民眾一到夏天喝冷飲、吃冰品毫無節制,寒氣也隨之進入體內,傷害脾臟,常見的表現是舌苔白膩,輕則腹痛、腹瀉,重則噁心嘔吐。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他坦言,很多人患上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這些病症都跟濕邪有關。懷疑身體濕氣重? 可從這些症狀明察周宗翰指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鬱,而且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及嗜甜,一旦攝取過多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導致腸胃濕熱影響運化功能,當脾胃無法把這些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用的營養成分時,將變成濕邪留在體內,恐導致民眾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部油、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呢?周宗翰說明,身體的濕氣就是無法有效調節的水分,所以夏天易疲勞、中暑、頭暈目眩的人要特別注意,另外,吃得不多但體重未減輕反而增加,甚至喝水都會胖也與濕熱有關係。周宗翰進一步說明,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臟腑有密切的關係,當3個臟腑運化功能失調時代謝會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浮腫。許多人長胖,並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停所致,稱為「水腫胖」,其他症狀如皮膚常起濕疹、雙腿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甚至大便易黏在馬桶上,3、5張衛生紙反覆擦也擦不乾淨,也證明體內有濕氣。清除體內濕氣! 中醫推薦多吃燕麥紅豆薏米粥民眾想要去除體內濕氣,平時可食用燕麥紅豆薏米粥,周宗翰描述,其具有祛濕排毒、瘦身健脾、潤腸通便之功效,且還可改善下身浮腫肥胖問題、降血壓及血脂、去水腫、調解血糖、解毒抗癌。薏苡仁又叫薏米、薏仁,不僅為常用中藥也是民眾常吃食物,周宗翰解析,其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謎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加上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常有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等情況,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養脾胃,食補非紅豆、薏米莫屬,而燕麥具有明確的降血脂功效,不但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還能讓臉迅速變小,也兼具讓皮膚美白水潤透亮的效果。此外,民眾夏季時如經常大量出汗、走路易喘,且到入秋後情況未改,可能是心氣虛弱,且一旦流汗過多會加重心氣消耗,引起難以緩解的疲勞!周宗翰指出,夏天時人體的氣血多在體表容易耗散,尤其消耗過多會使身體功能減損導致疲勞,這時若不補足心氣,心臟動力不足,秋冬就容易感到疲倦。因此養好氣、減少流汗耗損心氣,就是預防疲勞的最佳方法。周宗翰提到,有時民眾容易喘並不是肺出問題,而是心肺之氣虛弱造成,雖然心和肺共同負責全身氧氣運輸,但肺的能量來自於心,當心氣虛弱,肺的能量也會不足,因此夏天時喝「生脈飲」有助養陽,特別是容易出汗的人,在初夏時就可以開始飲用,避免大量出汗導致血鉀流失。生脈飲包含人參、麥冬、五味子3種藥,其中人參能夠補氣,麥冬和五味子則帶酸味,中醫認為酸味的藥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收斂汗及耗散的心氣。生脈飲▸材料:麥冬10g 五味子5g 人蔘片10g 清水適量。▸做法:將麥冬和五味子洗凈,放入砂鍋中,一次性加足清水,蓋鍋蓋以大火燒開後,轉文火煮15分鐘揭蓋、關火。另外將人蔘片放入玻璃壺中,把 煮好的水倒入,蓋上壺蓋浸泡20分鐘,即可飲用。夏日自製5款茶飲 美味又養身對於夏日沒食慾、體內濕氣重、容易疲憊者,周宗翰提供5款茶飲,民眾日常可以攝取補充營養。【第1款】山楂枸杞茶▸材料:山楂、枸杞各15克。▸做法:以沸水沖泡山楂、枸杞2小時,頻頻飲用,每日數次。▸功效:山楂能夠開胃消食、活血化瘀、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調節血糖和血脂,枸杞則能起到滋補肝腎、保肝降壓、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甚至具美容功效,2者沖泡同飲,男女皆宜,簡直可以說是全能的滋補茶。【第2款】竹葉薄荷茶▸材料:鮮竹葉10克,鮮薄荷葉2克,綠茶5克。▸做法:將食材以開水沖泡,隨時飲用。▸功效:具有清涼透表、解暑散熱、利尿的效果。【第3款】清暑瘦身茶▸材料:乾荷葉1錢,洛神茶 5朵,清水1000c.c.,代糖適量。▸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茶壺中,水煮開後沖入茶壺中煮5分鐘後至出味成紅色,即可加入適量代糖並飲用。▸功效:荷葉性味苦平,可清暑通氣,辟暑滌煩熱,更可沁肺悅心,加上洛神花對暑夏燥熱性的虛火上升、高血壓、全身倦怠有緩解之效,飲用後可消暑降火、提神解勞。【第4款】鳳梨冰茶▸材料:紅茶適量,鳳梨400g、冰糖(細砂糖)160g、檸檬汁20g。▸做法:將鳳梨切丁與檸檬汁、糖通通放進果汁機裡,按果醬或是濃湯模式即可,完成後用倒入密封罐中,待降溫冷藏保存(儘快食用較新鮮)。最後,再2舀適量的鳳梨淋醬加入冰紅茶即可享用。【第5款】蓮藕汁▸材料:蓮藕,冰糖▸做法:將蓮藕連皮洗淨、切段保留外皮,將蓮藕煮熟或蒸熟,就可以加水、冰糖,以果汁機打成汁。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1 醫療.消化系統
余天驚爆肝臟7公分囊腫!肝囊腫會變肝癌嗎?定期追蹤留意1重點
75歲民進黨立委余天曾經中風,今日更傳出去年在健檢時出現肝囊腫,大小達7公分。宜康診所院長王世晞醫師表示,大部分肝囊腫都是良性的,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但若囊腫過大並且壓迫到器官功能則必須做手術處理。肝囊腫大多無礙 10公分以上才需切除王世晞說,肝囊腫並無特定好發族群,各年齡層、各性別都有可能發生;大部分肝囊腫都無大礙,並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大小若在3至5公分的話基本上定期追蹤就沒問題,10公分以上或是壓迫到肝臟功能或是周圍器官如十二指腸等就需要做切除或是引流手術。王世晞說,肝囊腫在健康檢查中容易發現,只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原則上都可以發現。若以類似余天狀況來看,重點在於是否長大,例如3公分突然變成7公分,若是突然長大憂心囊腫內會有出血、感染等問題。基本上肝囊腫在10公分以下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什麼是肝囊腫?肝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常見的有單純性囊腫、多發性囊腫。》肝基會完整「肝囊腫」介紹(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9 焦點.科普好健康
38歲男3年前做腦瘤手術後又復發!醫師透過「這方式」精準切除惡性腦瘤
38歲的小誠頭戴棒球帽,刻意壓低帽子遮住半張臉走進診間,手中拿著院外的檢查資料,他主訴三年前曾經接受過腦瘤手術,原以為把瘤拿掉之後就會好,但最近又被檢查出腫瘤復發,已經沒有信心留在原醫院做治療,於是抱著一絲希望改到我的門診就醫。透過電腦螢幕清晰可見,一顆3公分大的腦瘤再度攻占了他的右額葉,同時從過去病歷中發現,他的額葉惡性腫瘤屬於分化不良星狀細胞瘤,也就是「第三級惡性腦瘤」,因此告訴他應盡快安排時間手術,再放下去恐怕會有生命危險。小誠面對再次的手術挑戰,難免擔心害怕,但是讓他及家屬充分了解整個治療過程,經過討論之後,他馬上同意再次接受手術。因為考量他之前已有開過刀,因此這次開顱手術以原來的傷口進行,同時依據病情決定開顱範圍。手術後經過病理檢查結果,證實小誠的腦瘤為「膠質母細胞瘤」,也就是「第四級惡性腦瘤」,屬於最惡性的腦瘤。膠質母細胞瘤 早期難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初期症狀缺乏特異性,可能只有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症狀,往往直到特異性症狀出現,如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以及嚴重意識昏迷等,才會確診。因此,膠質母細胞瘤很難於早期發現,多數人都因症狀惡化,甚至昏迷嗜睡,緊急送醫急救,才發現罹患膠質母細胞瘤。通常腦瘤手術為了不傷及重要的神經構造,都會採用最大安全的切除方式,畢竟是人腦,很難像身體其他部位腫瘤一樣,能藉由犧牲周邊正常組織而做到更完全切除,因此,就算術中認為已經全部切除乾淨,但術後仍必須搭配放療、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使疾病預後效果更好。術後放射治療 殺光癌細胞隨著醫療進步,黃螢光輔助搭配手術中顯微鏡神經功能監測,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分辨腫瘤與正常組織的界線位置,避免切除到正常的組織,更精準及做最大有效安全範圍切除,減少殘餘腫瘤存在,術後再做放射治療,將術中無法切乾淨或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一網打盡,預後也比較好。手術當天,透過黃螢光輔助,讓小誠腦袋中的惡性腫瘤無所遁形,二個小時之後,成功清除所有腫瘤。膠質母細胞瘤為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瘤,根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每年約有1萬3000名病人死亡。這類腫瘤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腫瘤已經有一定大小,因此,若有出現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症狀,建議最好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