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796
筆 文章
-
-
2020-07-10 科別.皮膚
夏季隱翅蟲迎面來襲 醫師提醒穿長褲、不拍打蟲體
夏天是隱翅蟲季節,聯新國際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文惠提醒民眾到戶外活動應儘量穿著長袖長褲,並且不任意拍打蟲體,如發現昆蟲停留在身上,也應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昆蟲離開。桃園一名鄭小姐日前中午下班騎車回家梳洗後午睡,結果醒來時,下巴開始紅腫、有刺痛感,她不以為意仍舊洗臉並擦上乳液保養,結果當天晚上情況惡化,隔天上午下巴與嘴邊化膿,趕緊前往聯新國際醫院就診,她才知道原來是隱翅蟲造成,醫師給予類固醇藥物及藥膏治療,情況獲得改善。鄭小姐回想猜測,可能是下班騎車途中遇到蟲襲,雖然已戴半罩安全帽,因為沒有戴口罩,仍被迎面而來的隱翅蟲撞撃下巴導致發炎。陳文惠表示,隱翅蟲不會螫人或咬人,常見的隱翅蟲皮膚炎多半是因為隱翅蟲的體內有一種劇烈且刺激性的毒素(隱翅蟲素),這個毒素只有在蟲體爆裂的時候,才會被釋放而刺激人類皮膚。隱翅蟲大約只有0.5公分至1公分,人們常常忽略牠的存在。臨床上常見求診的病患多是睡覺、騎車時,或是莫名出現劇癢、劇痛、水泡、膿皰才知遭遇蟲襲,因為隱翅蟲非常小,揮趕或拍打時,蟲體在當下破裂,毒液就會刺激皮膚,造成發炎。陳文惠提醒,夏天是隱翅蟲季節,民眾到戶外應儘量穿著長袖長褲,並且不任意拍打蟲體,如發現昆蟲停留在身上,也應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昆蟲離開;如果不小心接觸到隱翅蟲破裂後的毒液,可能導致皮膚急性發炎,建議儘快以大量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並前往就近的皮膚科請醫師治療,讓醫師檢視傷口與給藥,通常醫師會開立消炎藥膏外用塗擦,或是膿皰給予抗生素處理。陳文惠說,不要自行將水泡或膿皰弄破,否則容易造成傷口感染、疼痛度增加。陳文惠說,隱翅蟲皮膚炎較常見的後遺症是色素沉澱,大多需要2至 3個月才能慢慢恢復原皮膚顏色,也要注意潛在危險部位,如眼部、角膜,會造成眼睛過度刺激與角膜受傷。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針對疾病照護,營養知識是照護者的一大挑戰!」中山附醫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從臨床經驗分享,許多患者及照護者沒意識到營養問題,使得治療打折扣,無形中照護者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在照護上,導致照護者身心俱疲。因此,在照護的旅途中,照護者應掌握三大關鍵:患者疾病的控制目標、患者的營養照護知識、掌握自身的身心狀態。讓營養為照護帶來轉變陳欣湄說,疾病的營養知識複雜且困難,吃錯或不吃夠都會影響疾病狀態,照護者需要花許多心力來理解。醫師分享到,門診曾收治一名規律用藥的腎病患者,聽信網路謠言以為多吃蔬果對腎病有益,某天因為急性心跳驟升和胸悶,急診就醫,才發現高血鉀症,反而導致疾病惡化;在醫院中也常遇到許多癌友承受不了治療時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的副作用,照護者也會因為心疼患者而不願勉強他進食,甚至要求醫師替病患以注射點滴取代正常營養,但長久下來,用藥物取代營養對病患非常不利。陳欣湄從臨床問診經驗中發現,照護者在面對患者的營養問題時,多半不知道如何做;即便面臨營養不均,導致病況惡化,也不知道如何因應。事實上,只要在醫護認同的營養原則下,進行食物或營養品的轉換或補充,就能夠解決營養問題。陳欣湄舉例,有些高齡患者牙口不好、長期食慾不振,導致體重快速下降,若勉強他進食,可能幫助不大。此時,若選擇合適的營養品,就能快速幫助患者補充營養,增加體重,更能提升患者病況、情緒,服藥順從度,進而降低疾病照護難度。因此,面對患者的飲食、營養問題,照護者應與患者多加溝通,並轉換營養攝取的方式,取得治療、營養間的平衡,才是幫助患者整體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的不二法門。照護者別忘了,自己也是會生病的!照護,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照護者除了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了解疾病控制目標、營養知識外,更得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扛起照護的責任。就算再有三頭六臂,長久下來,照護者自己的身體也會亮紅燈!陳欣湄說道,曾遇到一名照護者,獨自一人需照護家中3位生病的長輩,平時還要上班,長期積累的情緒與壓力,讓他短時間內爆瘦20公斤,還出現失眠、憂鬱症的症狀。因此,提醒照護者們,在照護旅途上,更要懂得照顧自己,以下也提供3個建議給照護者們1、適時尋求專業幫助照護是一門專業,照護者更需要具備治療、營養等專業知識,若遇到照護問題,建議應適時諮詢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了解疾病擁有哪些資源。提醒大家千萬別將照護重擔都攬在自己身上,其實社會上許多照護專業單位、政府、甚至是營養相關的企業都所提供的支持照護者的計畫與資源,協助大家減輕照護壓力,讓照護旅程中不再孤單。2、營養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更能幫助照顧自身健康營養介入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更能幫助照護者能健康地因應困難與挑戰。提醒大家,若時常出現小病症卻找不到病因時,不妨思考自身營養攝取的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若在繁忙、沒有空進時的狀況,透過營養品來補充體力與抵抗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3、調整身心狀態,適當紓解壓力藉由運動,或者每天花5分鐘放空、冥想都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每天空出一點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也重新思考自己喜歡的興趣或是生活目標,也能讓照護生活能稍微喘口氣,進而能陪伴患者走的更遠。●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長照最後一刻 為了與父母笑著道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0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亢進不吃藥也沒事?醫籲:恐釀致死「甲狀腺風暴」!
29歲的蘇小姐,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同時還伴隨有心悸、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有點喘、大便次數增加、怕熱、手抖,以及脖子腫大。赴醫檢查,診斷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狀漸改善,獲得良好控制。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長得像蝴蝶形狀包覆在脖子氣管的前方的甲狀腺,是體內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及精神情緒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女性比男性多,大約是5:1。其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屬自體免疫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葉美成解釋,發病的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吸菸和壓力等有關。會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急喘、腹瀉、體重減輕、食慾大增、容易疲勞、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不孕、容易流產等;男性則可能會出現不舉、不孕、男性女乳症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因代謝變快,使骨質分解及合成失去平衡,造成骨質流失,若不治療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葉美成指出,患者通常不會有全部症狀,輕微者只會有1、2個症狀,而嚴重者才會出現多項症狀且較為嚴重。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特異性不高,而且常是慢慢出現、漸漸加重,容易會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例如,容易疲勞,誤以為是工作累的關係;變得怕熱,會以為是天氣熱的關係等。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有三種:1.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抑制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素,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無法根治。病情較穩定時,依據抽血數值,醫師會考慮停藥,但仍有可能會復發,部分病人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過敏、黃疸、肝炎、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藥物副作用。2. 放射碘治療:吃放射碘,慢慢破壞甲狀腺細胞,最後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終身都要服用補充甲狀腺素藥物,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平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會再復發。3. 開刀切除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後,若切除範圍太多,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低下;切除太少,治療效果有限。此外,甲狀腺開刀也可能會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發生率大約1~3%不等。葉美成指出,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是以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或因為個人體質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開刀。葉美成強調,輕微的甲狀腺亢進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遲遲不治療,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可能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出現甲狀腺風暴時,除了多項症狀外,嚴重時,會有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甲狀腺風暴」的發生,通常是患者罹病一段時間,卻沒有接受治療;或有接受治療,但未能按時服藥;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誘發因子而造成。另外,有些甲狀腺亢進病人會合併「低血鉀週期性麻痹」,出現早晨起床時,忽然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鉀離子暫時都跑到細胞內,使細胞外鉀離子過低,出現低血鉀情形,而下肢無力,這種狀況男性較多。葉美成提醒,如果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且漸漸變得嚴重,建議尋求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別放任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持續進行惡化。
-
2020-07-10 科別.心臟血管
夏日室內外溫差大! 這幾種疾病都會跟著惡化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並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至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中醫師周宗翰說明,除了血壓不穩,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造成的腦部供血不足。當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像是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如果置之不理,待退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直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往往病情已趨於嚴重。周宗翰指出,為避免病況加重,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可用來緩解腦供血的不足;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而以下的「醒腦紓壓消暑飲」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醒腦紓壓 消暑飲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功效: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搭配頭部穴位按摩 緩解夏天頭暈、頭痛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溫度一天天飆高!  猛吹冷氣消暑,這種病可能纏身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8 科別.泌尿腎臟
6旬男全身水腫瀕腎衰竭 竟是攝護腺肥大惹禍
68歲林先生因夜間經常不自覺尿床,加上白天不時有漏尿情形,進而就醫,經檢查發現全身水腫、下腹凸出,餘尿超音波顯示餘尿量超過999毫升,且攝護腺也腫到正常人3倍大,因反覆尿液滯留,造成腎臟感染,已瀕臨腎衰竭階段。收治林先生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一般男性膀胱容量約420毫升,但此個案竟導出2公升尿液,是常人的5倍,顯示攝護腺肥大問題相當嚴重,且膀胱已失去功能;進一步檢查發現他不僅有攝護腺肥大,又因糖尿病長期未追蹤治療,導致膀胱神經受損進而傷腎。周固說,攝護腺肥大的發生率與年齡有關,年過30歲每增加10歲、發生率上升15%,年過90歲的高齡族群幾乎100%有攝護腺肥大;臨床上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尿滯留,每千人有4.5至18人。而全身水腫也常與攝護腺肥大有關。周固說,攝護腺肥大會阻塞尿路,導致排尿不順,出現排尿困難、或使頻尿、夜尿、急尿次數增多,或有餘尿感、血尿、尿滯留等症狀,一旦有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中,恐不自覺漏尿,甚至出現尿液逆流,造成腎水腫、腎功能受損而全身水腫。而在治療上,約4成攝護腺肥大患者只要使用藥物就能逐漸改善,約10%至27%病情惡化者須以手術治療;不過,當攝護腺肥大出現腎衰竭、重複尿滯留、重複泌尿道感染、血尿、膀胱憩室膀胱結石,或藥物治療持續超過一年沒改善,則建議考慮手術治療。
-
2020-07-08 科別.眼部
防黃斑部病變 可自我檢測
黃斑部病變,許多人以為中老年人才會發病,但近年年輕人高度近視普遍、長時間觀看電腦手機螢幕,黃斑部病變也漸年輕化,最近有媒體從業人員、電腦族非先天性病變,才40多歲黃斑部就嚴重受損,靠新開發「眼內注射」治療挽救剩餘視力。台南霖陽眼科醫院院長李尹暘呼籲近視500度以上、用眼過度民眾務必定期檢查,忙碌的人擔心黃斑部病變,可隨時先用「阿姆斯勒方格表」來自我檢查,及早發現異常立即就醫。李尹暘舉最近案例指出,高度近視的45歲歐小姐4月右眼突然看不清楚,門診右眼視力掉到0.1,眼電腦斷層掃描視網膜異常水腫,玻璃體藥物注射手術後,右眼視力已進步至0.5。患者說,每天盯著螢幕最長連續5小時,治療後改變作息,視力沒再惡化。研究顯示近視性黃斑部新生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不即時處理萎縮區域逐漸擴大,九成以上患者視力最終無法達到0.1,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將表放在光線充足眼前30公分,先用手遮蓋一眼,另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正常視力方格棋盤狀直線;若出現模糊、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黃斑部就可能病變。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恐致新冠肺炎重症 研究:引重症風險比未吸菸高2倍
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也表示,全球疫情已連幾天新增個案數在20萬例以上,顯示疫情仍持續上升中。不過有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據最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使用電子煙會也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據發表於「鄉村健康雜誌(Journal of Rural Health)」的最新研究,分析美國2020年4月間的新冠肺炎盛行率,結果發現吸菸、非裔人士、肥胖及年齡介於25至49歲之間比率較高的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較高,且吸菸率每增加1%,10萬人盛行率增加0.59人。顯示吸菸及其他影響因素,與新冠肺炎感染明顯相關。而有關電子煙的影響,郭斐然則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論文網站「medRxiv」所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各州的電子煙使用率介於2.86%至6.42%之間,每增加1%的電子煙使用率,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為2.06倍,死亡人數增加為2.35倍,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也表示,尼古丁與海洛因、古柯鹼同屬第一級成癮物質,新型菸品中尼古丁濃度不僅已超過傳統紙菸且愈來愈高,尼古丁成癮者容易出現暴躁、坐立不安、情緒失控,長期造成焦慮、失眠與憂鬱,引發各種癌症與重大疾病。郭斐然強調,吸菸和使用電子煙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惡化與死亡的風險,吸菸者改用電子煙不僅無法戒除菸癮,更無法免於新冠肺炎威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住院治療兩周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過去有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煙,但世界衛生組織已嚴正提醒,吸菸或吸食電子煙會減弱肺部功能,提高感染肺炎風險外,而在吸菸室吸菸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也是防疫缺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孩子活下去 染疫媽雙肺移植手術成功創韓先例
韓國醫師團表示,經過創紀錄的112天特殊維生系統搶救,一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後逐漸康復,創全國首例。路透社報導,這名50歲女性患者不願對外公布姓名或受訪,但自2月以來就照顧她的李姓護理長透露,這名患者似乎求生意志更為堅強,部分原因與她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有關。護理長說:「她告訴我們『我很感恩能看到陽光還有月光。我非常感恩自己能持續呼吸』。」護理長表示,這名女患者早就想好出院後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個澡」。這名婦女2月底因確診染疫住院,然後16週靠葉克膜(ECMO)維持生命。主治醫師表示,她創下全球COVID-19患者裝葉克膜續命天數最長紀錄。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肺病與重症醫學朴姓教授表示,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快利佳(Kaletra)和類固醇等各種藥物都未能阻止她的肺纖維化持續惡化。除了肺移植手術外,醫師幾乎別無選擇。主刀的金姓醫師表示:「裝葉克膜的病人肺移植成功率為50%,幸運的是,我們的病人在我們找到捐贈者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術前充分準備。」醫師團隊進行了8小時手術,他們形容她受損的肺硬得像石頭。朴姓教授表示,她剛進醫院的時候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沒有葉克膜儀器協助下無法維生。葉克膜通常用在靠呼吸器也難以好轉的患者上,但這些患者被認為有9成死亡率。金姓醫師表示,一半的裝葉克膜患者會在2、3週後康復,而那些沒康復的患者則要考慮肺移植。院方表示,這名婦女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第9個染疫患者肺移植手術成功案例,她是在6月21日手術。中國先前也有6個類似手術;美國和奧地利各1例。
-
2020-07-06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長者練五禽戲 一周脫掉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臨床顯示,中醫介入長照,可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降低失能速度,此外,長輩經常練習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也能改善腰痠背痛症狀。國內一項研究分析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等情況,純西醫照護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四點八年,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七點六年。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去年八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六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二千人次受惠,有長者每天打一分鐘五禽戲拳術,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上醫治未病」黃建榮說,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照護,中醫有很好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則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服務,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為此,中醫師公會積極推動具有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舉例來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等困擾,甚至常常戴著護腰。在中醫師指導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後,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只需一個禮拜,症狀大受改善,不需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更多互動,也有醫療功效。黃建榮表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目前全國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而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有二百人,未來將深入社區據點,延緩失智失能速度。
-
2020-07-05 癌症.肺癌
對抗晚期肺腺癌 治療超前部署
60多歲的王太太退休後,生活作息良好,卻因體重無故直線下降、久咳不癒,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醫師進一步為她做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考量她的身體狀況,第一線就選擇了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過程中雖伴隨著輕微甲溝炎副作用,但使用緩解症狀的藥物後大幅改善,讓婦人五年來仍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藥接力治療 邁向第六年今年初發現腫瘤有惡化跡象,並確認為T790M突變,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不僅獲得控制,婦人也很開心因為有「超前部署」的治療觀念,才能透過標靶接力邁向第六年的治療,超乎原有期待。收治該名案例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表示,肺腺癌腫瘤擴大速度較慢,且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而這個時期的患者對治療的期望,除了藥物效果與反應率外,能否獲得最長的存活時間,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同等重要。醫師會在治療前,針對肺腺癌分期、突變型基因以及PD-L1表現量進行分析判斷,並與患者說明、討論後再行制定後續治療安排。此外,以肺腺癌中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來說,患者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即為標靶藥物。陳崇裕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一般來說,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的T790M突變。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如果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等到治療出現抗藥性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且最近剛通過二線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以超過4年。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而這樣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的狀況下,患者也比較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王太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療量身制定 爭取最長存活期陳崇裕醫師強調,現在肺腺癌治療就像治療慢性病一樣,醫師可在一開始「超前部署」,透過不同藥物和治療順序相互排列組合,針對每位患者量身制定最佳治療策略,為患者做最佳的風險控管、延長整體存活期,守護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因此,每一線的治療選擇都應謹慎,同時也應將治療失敗後的應對治療作為決策的考量因素之一,為自己爭取最長存活期。
-
2020-07-05 科別.眼部
「直線」看成「歪線」?小心老年黃斑部病變
一名60多歲設計師近年視力下降,使用工具尺畫草圖,直線怎麼看都是歪線,就醫確診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幸在接受抗血管新生因子注射療程後,視力慢慢從0.2恢復到0.7。眼科醫師呼籲,平時應多吃深綠色蔬菜,5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接受一次眼科檢查,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隨年紀增長 感光細胞凋亡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具感光功能,是視覺最重要的區域。台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俊賢表示,若將眼球比喻為照相機,視網膜是底片,黃斑部就是控制成像效果,當黃斑部出問題,可能引起視力下降或視覺變形。但隨年紀增加,除了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會凋亡,協助眼球排出代謝廢物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層也會退化。當代謝廢物沉積成「隱結」,視網膜得不到養分,容易生成不健康的構造——新生血管。林俊賢說,當尚未有新生血管生成時,被歸類為「乾性病變」,對視力的影響較細微,注意防曬、適量多補充葉黃素及深綠色蔬菜可延緩惡化。但當新生血管生成且破裂,會產生黃斑部水腫或出血,又稱「濕性病變」,此時若未及早治療,嚴重恐使視力降至0.1以下,有失明危險,有必要治療。病變因子 三高、抽菸、紫外線前述病變均因好發於55歲以上民眾,又被統稱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也包括紫外線曝曬、抽菸、三高、以及家族史等。外界認為3C產品的藍光也會造成黃斑部病變,但林俊賢說,目前未有直接證據,其傷害仍以乾眼症、白內障與近視加深等有關。老年黃斑部病變可自我察覺嗎?林俊賢建議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評估工具,輪流交替遮單眼注視方格,一旦線條會扭曲或視野出現中央黑影,就應該要接受眼科檢查與診斷。及早密集治療 能維持視力目前針對濕性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治療共識為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F)」的眼內注射劑,與傳統的雷射治療相比,較無視網膜結疤的副作用。林俊賢說,若能及早並密集用藥治療,藥物反應佳,較有機會能維持視力在不錯的程度,且可隨治療效果來延長治療間隔,慢慢降低回診的次數。反之,若拖延或不定期治療回診,藥物反應會比較差,若效果實在不好,就得再考慮使用光動力療法進行輔助治療。有病人會怕在眼內打針,拖到有症狀才回診。林俊賢強調,上針前都會點麻藥,且症狀回穩後就有機會拉長回診打針的時間,「不然等同前功盡棄。」過去針對老年黃斑病變,健保僅給付一眼最多7針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其餘需自費。不過今年6月起,每人每隻眼睛至多可給付14針,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
2020-07-04 科別.眼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醫師教你揪出黃斑部病變
視力茫霧、世界變得灰暗,原本筆直的線條突然歪曲,趕快拿出「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方格子自我檢測,如果看到的影像已經有中央視野不清楚、盲點,或線條變得扭曲,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專任醫師蔡孟儒提醒,眼睛恐怕已有黃斑部病變,若拖延就醫,嚴重將失明,破壞生活品質。蔡孟儒同時提醒,超過50歲、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民眾,千萬別輕輕放過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高風險族群最好每一年都能定期檢查視力。視力模糊有不同原因,邁入高齡,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加,蔡孟儒表示,有部分長者同時患有白內障、黃斑部退化,也因此來門診時只是表達「視力模糊不清」,自以為只是白內障而延遲就醫。但黃斑部退化導致惡視力通常來得快又急,蔡孟儒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中心,可直接受光線、形成影像,一旦黃斑部受損,將出現中央視野有盲點、視物變大變小扭曲等狀況。黃斑部病變有乾性、濕性兩大類,以老年人居多,通常伴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抽菸以及天生基因所致,但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因高度近視而導致黃斑部退化。而乾性、濕性黃斑部病變之中,濕性雖然只占10-15%,但就醫時幾乎是晚期。蔡孟儒解釋,濕性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合併有血管增生,造成水腫或出血,產生結痂疤痕,需要積極治療,且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將惡化至失明。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選擇有在眼球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蔡孟儒表示,主要機制是抑制血管新生因子,好處是可延長治療間隔,且自六月起,健保給付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由醫師依據病況給予治療建議,可減輕病患經濟負擔。但他也提醒,因治療黃斑部病變需維持一段時間,最忌中斷治療,曾有一位近60歲病患中斷療程,事隔半年後回診,悔恨問醫師:「我還能有進步的機會嗎?」蔡孟儒強調,黃斑部病變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提早預防,例如戒菸、控制三高、外出戴墨鏡,減少紫外線曝曬等。同時,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確診,有機會救回惡視力,維持生活品質。●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以便提早察覺黃斑部病變1.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之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2.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5.當凝視中心黑點時,發現方格表中心出現空缺或曲線,就可能是眼底出現毛病的徵兆,請盡快找眼科醫師作詳細檢查。
-
2020-07-04 癌症.肝癌
治療晚期肝癌 長庚質子併免疫療法
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體重驟降,腹瀉、食欲不振,體重一下子掉了8公斤,但他自認身體硬朗,不願就醫。家人苦勸下,兩年後終於就醫檢查,發現原來體重驟降等徵兆竟與肝癌有關,一確診就是肝癌晚期,癌細胞已轉移肺部。為了提高存活率,他接受質子併免疫治療,8個月後肝臟腫瘤消失。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林先生被檢查為肝癌後,先接受化學栓塞治療,但效果不彰,病情持續惡化,轉診至林口長庚時,肝癌已經轉移,為了幫助患者消滅肝癌,決定先接受質子治療,縮小肝腫瘤,再配合免疫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張東杰表示,以質子治療搭配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肝癌,過去三年,該院總計收治25例,控制率達八成,患者存活率也提升。侯明模說明,免疫治療搭配精準控制能量深度的質子射線,對晚期或較大腫瘤、肝功能稍差的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自2015年底開始啟用質子治療,從接受質子治療的600多位肝癌病患成功經驗發現,由於質子具有精準的特性,病患治療後兩年內肝癌局部控制率達94%。對於比較棘手、大於5公分的肝癌,控制率亦可達到93%;但大的腫瘤有比較嚴重的皮膚及腸胃道的副作用。對於腫瘤第四期、較大腫瘤、肝功能差及年紀較大等不能進行其他治療的病人,可考慮接受質子治療。侯明模呼籲,肝癌晚期也不要放棄希望。
-
2020-07-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熟齡視力模糊 未必就是白內障
視力模糊就是白內障?55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因視力逐漸模糊,以為是白內障加劇,直到惡化程度嚴重,已影響日常生活後,才就醫尋求諮詢。王先生輾轉來就診,在門診初步檢查發現,發現雙眼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晶體混濁,也就是俗稱的白內障,但右眼視力不佳的程度,評估後認為超出白內障可能帶來的影響,建議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認診斷為視神經病變。動脈膨大、彎曲 壓迫視神經王先生接受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後,發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及視神經結構,存在著肉眼不易察覺之病變(圖1),加上自動視野儀檢測出的右眼有特別的視野缺損(圖2),因此高度懷疑有潛在腦內病灶影響到視神經。在王先生完成一系列抽血檢驗及腦部核磁共振造影後,果然在腦內視交叉前端,發現其供應腦部血流的動脈產生膨大、彎曲,將右側視神經推擠至顱底骨側,產生壓迫性病變。有些疾病影響視野 未必察覺人眼的光學成像原理猶如一台照相機,當外界物體的光線經過角膜及水晶體折射後,將匯聚在眼底由視網膜接收,並刺激神經細胞產生訊號,由視神經連結至大腦產生影像。在這一連串精密運作的神經系統中,任一處的結構若是生病,都可能使得視力模糊。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利用紅外線波長的光線對視網膜進行掃描,能夠提供高解析度黃斑部、視網膜、視神經多層構造的掃描切面。自動視野儀則是檢驗眼睛所看出去的範圍,是否與同年齡人有所差異,因為有些疾病未必先傷害到中心視力,而是影響視野,但由於雙眼視野互補,因此不一定能夠早期察覺異常。醫院視神經掃描 健保給付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老年人白內障盛行率超過一半,也確實是常見導致視力模糊的原因。然而罹患白內障的同時,仍有可能有潛在性的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可能導致病人視力功能喪失,例如青光眼、遺傳性視網膜退化,或顱內枕葉病灶等。若醫師專業裁量認為,白內障的程度與視力不佳的比率超乎尋常,例如視力模糊外,同時伴隨辨別色彩的能力變差,視線狹窄、畏光,目前於醫院廣泛使用的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及自動視野檢查儀,能夠迅速完成初步評估,判斷是否有視網膜與視神經病變。適用於疑有視網膜或視神經疾患的病人,健保也給付。治顱內病灶 比白內障急迫若能在白內障手術前,審慎做好基本的檢驗,對於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後所能帶來的視力進步程度能有較合理的推測。同時,有些顱內的病灶產生的問題較白內障更為急迫,此時治療的計畫就必須以腦內的病變為主,暫緩白內障手術。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7-03 癌症.肝癌
晚期肝癌又轉移 質子合併免疫治療新希望
大於5公分的晚期肝癌腫瘤可能遇治療瓶頸,長庚醫院臨床發現,質子治療有助控制腫瘤。如果已轉移,搭配免疫治療也有助提升存活期,但如果腫瘤小,開刀和電燒仍是首選。長庚醫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分享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治療成果,60多歲林先生2年多前體重一下子掉8公斤,加上腹漲、食慾變很差,經家人苦勸終於就醫檢查,竟是晚期肝癌,腫瘤已大到13公分。晴天霹靂的林先生接受化學栓塞治療,病況仍惡化甚至轉移,轉到林口長庚醫院。為提高治療效果及存活率,接受質子放射治療縮小肝臟腫瘤,且接受免疫治療,共同消滅殘存癌細胞,經8個月治療,腫瘤完全消失。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張東杰表示,肝癌居台灣癌症死因第2名、男性癌症死因第1名,估計國內每年約1.1萬名肝癌病患,50歲左右最常見,主要是B型或C型肝炎。張東杰說,原發肝癌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電燒為首選,但如果肝功能不佳、年齡太大、腫瘤位置不佳或有血管被侵犯,不宜手術;腫瘤如果大於5公分、位置靠近血管,也不宜電燒。雖然肝臟移植是好方法,但肝臟來源非常有限。林口長庚醫院公元2015年底開始使用質子治療,從接受質子治療的600多名肝癌病患成功經驗發現,質子有非常精準的特性,病患治療後2年內肝癌局部控制率達94%;對較棘手、大於5公分的肝癌腫瘤控制率也可達93%。不過,張東杰表示,如果腫瘤很大,可能有較嚴重皮膚及腸胃道副作用。早期曾有2名病人因副作用需住院手術,近期因經驗累積,已未見嚴重副作用發生。張東杰說,質子治療對腫瘤第4期、較大腫瘤、肝功能差及年紀較大等不能進行其他治療的病人有好處,但如果病人肝功能非常差、腹水很多且一直反覆發生則不宜,須醫師審慎評估;如果腫瘤小於5公分,仍建議以開刀和電燒為首選。據臨床經驗,張東杰表示,晚期肝癌但沒轉移者,接受質子治療後有超過5成存活期都長達數年;有1/3到1/2患者接受質子治療一段時間後,仍可能在其他肝部位或其他器官長出新腫瘤。如果肝癌已轉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以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病患單獨使用免疫藥物PD-1抑制劑,約15%病患會有很明顯的腫瘤縮小,甚至消失,如果再搭配標靶藥或它種免疫藥物合併治療,能讓3成病患腫瘤得到良好控制。侯明模說,這樣的治療成果其實比以往有長足進步,但為找出能繼續提升療效的方法,林口長庚醫院追溯近3年接受免疫治療且合併質子放射治療肝癌患者共25人發現,不論療效或存活率都大幅上升,疾病控制率可達8成,且不增加治療副作用。
-
2020-07-03 癌症.卵巢.子宮
中年發福、小腹變大不以為意? 當心「沉默殺手」找上門
中年婦女若發現自已的腰圍,忽然增大「發福」千萬別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卵巢癌。一名60多歲陳太太(化名)是三期末的卵巢癌患者,剛開始只覺得腹脹、肚子變大,前往門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卵巢癌,手術開刀後又復發,所幸以口服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療法,成功延緩疾病進展,目前控制情況相當穩定。收治這名病患的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表示,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總覺得肚子脹、腹痛,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肴,到了後期,即使患者腹部突然變大,也會誤以為是發胖缺乏危機感,因此常在診斷後,已有50%的患者是晚期卵巢癌。許醫師說明,晚期卵巢癌以手術切除及化療為主,但困擾的是,第一線化療後仍有70%會在2、3年內復發,且復發時距一次比一次短,最終產生抗藥性,晚期治療成效相對不佳,病人甚至因一再復發,反覆受化療之苦,使疾病進展更快;所幸針對BRCA基因缺損的卵巢癌患者,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來消滅腫瘤細胞,效果明顯,更有助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在台灣,帶有BRCA基因缺損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約占15-20%左右。上皮性卵巢癌其中一種高度惡性的漿膜性卵巢癌約44%有BRCA基因缺損。許鈞碩醫師指出,人類DNA是雙股機制,當細胞遇到攻擊時,會透過酶去修復細胞的DNA。帶有BRCA基因缺陷的細胞,在修復的過程容易癌化。針對已經癌化的細胞,透過PARP抑制劑去壓抑修復腫瘤細胞DNA的酶(PARP),使腫瘤細胞無法修復DNA斷裂,癌細胞會自然凋零,即是標靶藥物治療的概念。 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晚期患者經手術及含鉑藥物化療後,使用PARP抑制劑做為一線維持治療2年,與安慰劑相比,死亡風險下降七成,無疾病存活期從11個月延長到29個月,追蹤3年後,6成無復發情形,到了第4年,約50%的病人沒有疾病進展。許醫師提及,一名56歲多次復發的李太太(化名),起初也是突然間腹部變胖,有腸胃不舒服等症狀,沒想到一經診斷後,就已是卵巢癌第三期且轉移至肝臟,透過手術切除及化療,過了4年竟又復發,接著再以化療治療延長半年,不幸再度復發。為免除化療後白血球下降、掉髮等副作用,去年11月使用PARP抑制劑,延緩復發機率,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美國FDA核准的PARP抑制劑,用於復發的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及對於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病人,做為一線維持治療藥物,台灣也於2018年核准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每天早晚一顆,副作用相較輕微,僅有腸胃不適、噁心或肚子痛等狀況,許鈞碩醫師提醒,接受標靶治療仍須定期回診追蹤。許鈞碩醫師說明,口服PARP抑制劑突破晚期卵巢癌的治療困境,提高病人存活希望,維持一線生機。同時他也提醒婦女朋友,每年除了子宮頸抺片檢查以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特別是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女性;以及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或是不孕症者,皆需謹慎留意。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 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
2020-07-0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全台萬人腸癌篩檢陽性未回診 醫警告:形同自殺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確診人數直直落,至今仍有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回診。台大醫師邱瀚模今天呼籲別再拖,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不回診真是自殺行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2017年有多達1萬6408人確診大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男性不論在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是女性的1.5倍,由於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因此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0%,還能降低35%死亡率。不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逾半年,民眾外出、就醫意願都降低,癌症篩檢及回診人數也直直落,恐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最佳時機,尤其大腸癌篩檢衝擊最為明顯。林莉茹說,相較去年,全台上半年大腸癌篩檢率掉了20%,3.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1萬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回診率明顯降低,尤其3到4月間,每逢有疫情傳出,回診個案就猛掉,令人擔憂。邱瀚模強調,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僅比常人增加5至6倍,但篩檢陽性個案則是常人的20至30倍,風險之大可見一斑,「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真的是自殺行為。」邱瀚模說,以全台未回診的1萬名陽性個案為例,其中一半的人有腫瘤性息肉,20%有超過1公分腺瘤性息肉,5%大腸癌,以此估算,全台有500名大腸癌患者仍在路上趴趴走,其中250人是可以根治的,但繼續拖下去,隨時可能惡化成更嚴重、更難根治的大腸癌。他解釋,0期大腸癌只要內視鏡切掉就能根治,5年存活率高達95%,一旦變成2、3期不僅治療費用貴、存活率降低,也更難根治,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13%,「一念之差,差之千里。」
-
2020-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伊拉克疫情惡化 醫師遭欠薪沒口罩身心瀕崩潰
薪資拖欠、口罩短缺、來自家屬的人身安全威脅等,這是伊拉克全國各地醫師所面臨的困境;除此之外,他們還得面對一直以來擔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率飆升。法新社報導,在首都巴格達醫院內COVID-19病房工作的醫師穆罕默德(Mohammed)說:「我們真的累壞了。」他在連續48小時值班快結束時說:「我沒辦法再工作下去。我甚至沒辦法專注在病人身上。」根據伊拉克官方數據,境內超過4萬7000人感染,許多醫師也無法倖免。穆罕默德說:「就我所知上個月有16名醫師遭傳染。」伊拉克感染死亡人數逼近2000人,根據官方統計,過去一週每天新增死亡人數開始超過100人,醫師不得不出面警告他們已無以為繼。在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感染人數飆升已有超過5000人感染與160多人病故,其中至少200名醫護人員確診。東北部城市蘇雷馬尼亞(Sulaimaniyah)的公立醫院外數十民眾排隊等著被篩檢,而院內的醫護人員身形比以往更消瘦。庫德族地區政府的公部門薪資已發不出來,主要原因在於石油價格暴跌與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受到嚴重衝擊,他們已兩個月沒有領到薪水。由於身心俱疲,庫德地區數千名醫護人員本月稍早宣布他們要停止收治非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患者。30歲的柯爾達(Shevan Kurda)2019年遭拖欠3個月薪水,今年4月和5月也沒領到薪資。伊拉克各地政府與醫護人員長年批評國內崩壞的醫療體制,由於連年烽火使得醫院殘破不堪,缺乏資金挹注與高層貪腐,購買新設備的經費苦無著落。就連總理哈德米(Mustafa al-Kadhemi)上週也告訴記者:「我們沒有醫療系統。」「這個醫療系統是崩壞的,連最基本的要求都不可得,因為部分機構主管瀆職,這已是經年累積的沉痾。」伊拉克對醫師而言也是惡名昭彰的「危邦」,要是患者病情惡化,家屬甚至會威脅醫師的生命安全。1名女醫師遭到家屬攻擊後,南部濟加爾省(DhiQar)各地醫護本週宣布罷工。而在巴格達,好幾位在滿是確診病患病房工作的醫師抱怨,自己和同事已在崩潰邊緣,長期超時工作卻沒有任何補償。27歲的醫師法拉(Ammar Falah)表示,他工作的醫院每個月只配給他5個N95口罩。但每天接觸那麼多確診病患,法拉不得不勤換口罩,他只好從750美元的月薪中自掏腰包買防護性裝備。他說:「如果工時和工作量再持續增加,我們也要罷工。」在巴格達另家醫院,26歲的醫師威爾(Wael)坦言他已瀕臨精神崩潰。他告訴法新社:「在疫情爆發前,你可以在結束工作後看到家人和朋友而恢復情緒。如今我每天工作是照顧遭隔離的病人,而下班後我又得隔離在自己房間。」威爾表示,他和其他醫師最大的恐懼是將病毒傳播給家人。隨著國內感染率飆升,他們的惡夢恐怕會成真。他說:「我出現症狀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我被要求繼續工作,我們所有人都染上疾病只是遲早的事。」
-
2020-06-30 科別.骨科.復健
中度膝關節退化 微創手術能改善
58歲的林先生很愛跑步,半年前膝蓋開始莫名疼痛及反覆腫脹,尤其在上下樓梯或從椅子起身時特別明顯。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右膝軟骨有局部壞死合併半月板的部分破損,有膝關節退化的情形。林先生原以為可能得置換人工關節了,但經醫師評估後接受了「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及自體軟骨移植」,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如今恢復行動自如,又可以從事喜愛的活動。隨年齡增長,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逐漸下降,長年的使用會漸漸造成軟骨結構改變、脆弱,進而磨損、變形及疼痛。尤其現今高齡化的社會,合併民眾體重增長的普遍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愈來愈普遍。研究發現,九成的膝關節磨損都由內側開始,嚴重還可能導致內翻形成O型腿,讓內側磨損加速惡化,使患者疼痛感加劇、行動不便,生活品質下降。然而,每位患者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針對輕度退化,可使用消炎藥物、減壓鞋墊、疼痛神經阻斷術及自體血小板或玻尿酸注射等。若是中度退化,則可考慮接受「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此手術是先用微創方式將關節軟骨壞死部分清除,之後在小腿脛骨上截出一段缺口以矯正脛骨角度,並用骨板固定,以期使內側關節壓力減低。近期更發展出一次性的自體軟骨移植技術,使軟骨修復能力更上一層樓。經由清創、矯正內翻變形及自體軟骨的移植,使得膝關節內側的壓力降低,並促進關節軟骨重新再生,讓病人有機會再次擁有青春的膝蓋。針對嚴重磨損變形的退化性關節炎,還是建議考慮採部分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臨床發現,大部分患者就醫時已屬重度的膝關節退化,此時接受「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療效會相當有限。建議民眾如果發現膝蓋疼痛持續兩至三周,合併腫脹緊繃時,應及早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
2020-06-28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頭暈、胸悶、喘不過氣?醫師:當心二尖瓣逆流,盛行率比想像中高
我們的心臟瓣膜具有類似門扉的功能,可以在心臟搏動過程中適時打開、關閉,以維持血流的方向。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時,就會造成「狹窄」,阻礙血流通過;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形成「逆流」。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李慶威醫師表示,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當二尖瓣無法於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便會出現「二尖瓣逆流」。「二尖瓣逆流」的病因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或是退化性,意思是二尖瓣損壞,簡單來說就是門壞掉了;另一類稱做功能性或是續發性,意思是心臟瓣膜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心臟擴大,造成門框變大,使得瓣膜閉合時,仍有部分空隙,導致血液逆流。 二尖瓣逆流在中老年人較為常見,其盛行率比想像中還要來的高,75歲以上的民眾,可能約10%有二尖瓣逆流,只是有很多患者並不曉得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二尖瓣逆流警訊要留意李慶威醫師指出,左心室收縮時,血液應該往前送進主動脈,若血液逆流回左心房,將導致許多問題。患者可能經常感到頭暈、胸悶、喘不過氣。當血液鬱積於肺臟,會造成肺水腫、肺積水,較容易喘、運動耐受力差。患者可能無法平躺,需要坐起來呼吸,而被稱為「端坐呼吸」。另外,血液也會鬱積在下肢、肝臟、腎臟等處,導致下肢水腫,甚至形成腹水。根據研究,重度二尖瓣膜逆流患者,如果只接受藥物治療,大概5年便有一半的患者因為心臟衰竭或各式各樣的併發症而死亡;即便沒有因疾病死亡,因心衰竭住院的機率也有9成。李慶威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二尖瓣膜逆流很重要,拖得愈久,心臟功能愈差,治療風險也愈來愈高。到最後即使將瓣膜修補好,心臟功能恐怕也無法恢復。該如何診斷二尖瓣膜逆流?李慶威醫師說明道,有蠻多患者一開始都是聽診發現的,他們可能因為感冒、高血壓到基層診所就診,醫師聽診時發現有心雜音,而建議患者轉診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確定二尖瓣膜逆流的嚴重度,分辨屬於退化性、還是功能性二尖瓣膜逆流。需要做治療時,接下來可能安排「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把超音波探頭放入食道,經由食道來觀察心臟。因為從胸前作心臟超音波,會遇到乳房、肺臟等,可能擋到一些視野。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能夠把二尖瓣的結構看得更清楚,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二尖瓣膜逆流有哪些治療方式? 李慶威醫師解釋道,針對退化性、原發性二尖瓣膜逆流,瓣膜已經壞掉,屬於物理性的問題,藥物無法改善。功能性、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是因為心臟擴大、門框變形,所以要先用藥物治療,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看心臟是否會縮小一點,也許瓣膜逆流就會改善。根據研究,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在積極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大概有一半的患者會從重度逆流變成輕度逆流,而不需要動手術去修理瓣膜。當藥物治療沒有辦法改善的時候,就跟退化性二尖瓣膜逆流一樣,需要做手術矯正。 目前的手術矯正,可以採用開心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瓣膜,也可以使用導管瓣膜修補。開心手術是從正中把胸骨切開,接上體外循環機後讓心臟停下來,然後打開心臟修補瓣膜或置換人工瓣膜。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視野最清楚,外科醫師可以在心臟停止跳動的狀態下進行,治療效果最好,手術的歷史也最悠久。如果還有其他心臟瓣膜或冠狀動脈的問題,可以一併處理。然而在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施行手術、體外循環的風險較高。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部分開心手術也可以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執行,好處是不需正中切開,有助改善術後疼痛,疤痕也會比較小。近年來發展出利用導管做二尖瓣夾合術,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鋸胸骨、也不停止心臟,病人的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什麼是二尖瓣夾合術?李慶威醫師道,二尖瓣夾合術是模仿外科的術式,二尖瓣膜為兩片對合的瓣膜,如果有一側脫垂,外科醫師其中一種修補的術式是開刀進去把脫垂的瓣膜跟好的瓣膜對縫,縫起來之後,就能改善二尖瓣膜逆流,後來根據這樣的原理研發出二尖瓣夾合術的器械。導管會從肢體的血管進入,延伸到心臟,調整好位置後用夾子把兩側瓣膜夾起來。因為不用鋸開胸骨、不用接體外循環機、不用打開心臟,患者恢復比較快,可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適合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手術風險很高的患者。二尖瓣逆流的治療選擇然而導管瓣膜修補跟傳統開心手術比起來,出現瓣膜逆流復發的機會可能稍微高一些。臨床上有時候會遇到較年輕二尖瓣逆流的患者,他們看了報導就想選擇二尖瓣夾合術,認為可以不用開心臟,但是我們都會鼓勵他,導管瓣膜修補比不上外科醫師的手術修補,若能打開心臟修補好瓣膜,患者的存活曲線跟一般人差不多,而且復發的比率大約3%以下。若做導管瓣膜修補,五年追蹤以來的復發率約10到15%。所以對較年輕、狀況較好的病人,醫師會鼓勵接受開心手術,至於老年人、狀況較差的患者,可能較適合導管瓣膜修補。 李慶威醫師回憶道,曾經遇過一個78歲的伯伯,他開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為重度二尖瓣膜逆流,喘得很厲害,轉診過來的時候狀況非常差,已經插管也需要洗腎。我們先替他安裝主動脈急救幫浦,後來也上了葉克膜。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伴隨多重器官衰竭、還靠葉克膜維生,手術風險極高,外科不建議手術,本來我們也告知家屬可以考慮安寧療護,不過家屬希望能夠試試看。在裝上葉克膜兩、三天後,狀況稍微有穩住,人也清醒的狀態之下,我們趕緊替他執行二尖瓣夾合術,過程相當順利。七天之後拔掉葉克膜,兩個禮拜後拔管。老伯伯又回復到他原來的生活,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每個案例,都能感受到家屬對病患的愛與關懷,相當有感觸。」李慶威醫師道,「台北榮總在2016年1月做了第一例,到現在也陸續有些研究發表,治療成果跟國外做出來的結果很類似。透過這些治療經驗,我們愈能回答患者的問題,為何要作治療?預期達到那些成效?以及可能的復發率。」二尖瓣逆流患者日常保養重點李慶威醫師提醒道, 日常生活中,要好好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為若發生心肌梗塞,二尖瓣膜逆流的狀況可能惡化。二尖瓣膜逆流的患者要先確定自己的逆流的程度,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作過詳細的檢查後,醫師便能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 中度二尖瓣膜逆流,要定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重度二尖瓣膜逆流,一定要積極配合藥物控制,若藥物無法改善,便需要跟醫師詳細討論治療策略!原文:
-
2020-06-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高劑量魚油可護心,但吃多影響消化蠕動!專家建議多吃這食物也有幫助
外電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12月核准一種主要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成分的魚油新藥上市,用於治療三酸甘油酯偏高者。FDA顧問委員會參考了2019年1月3日發表的臨床研究REDUCE-IT,該研究以8179名使用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後,三酸甘油酯仍偏高且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作為受試者,其結果顯示,該藥與安慰劑相比,能夠有效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nvents,簡稱MACE,係指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肌梗塞及非致命性腦中風等)風險將近25%。但也有幾項副作用,包括心律不整、內出血。多年來,國內外營養專家都建議,魚類因富含天然Omega-3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Omega-3脂肪酸主要是由3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組成,包括存在於豆腐、黃豆、芥子油與堅果類的「α-次亞麻油酸」,以及主要由攝食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所獲得到的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種必需脂肪酸。這3種脂肪酸都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也因此使得魚油在保健食品中大行其道。要證明吃魚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不容易,過去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的報告,直到近兩年,國際知名期刊連續刊登了3篇以EPA成分為主的魚油濃縮製品相關的臨床試驗,才算有了定論。高劑量魚油可減少續發之心血管疾病美國核准魚油新藥上市,是根據2019年1月3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論文,該研究以8179名具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為對象,其中71%的受試者攝取含EPA魚油作為續發性預防,因為他們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做過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另外29.3%的受試者則沒有心血管疾病。該研究發現,使用以EPA成分為主的高劑量魚油(每天4公克),對於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可降低25%的續發心血管風險,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導致之死亡、缺血性心臟病、非致命性中風發作等,都有明顯的作用,尤其對年齡小於65歲、三酸甘油酯超過150 mg/dL者,效果特別顯著。但對於一般沒有心血管疾病者的預防,雖有效果但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該研究可說是首次指出含EPA高劑量魚油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者,確實有預防效果。低劑量魚油 對糖尿病患預防心血管病無效另一篇2018年10月的研究,同樣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則以一萬五千多名糖尿病患為對象,該報告顯示,若每日使用一公克魚油(omega-3),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並沒有顯著效果。該論文與前篇論文比對判讀,可以推估魚油劑量太低的話,對於有糖尿病或有高血壓的病患,預防效果不彰。每天一公克魚油 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另一個VITAL(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的臨床試驗也很有代表性,共有兩篇論文,發現高劑量魚油對於有心肌梗塞的病患來說有明顯的效應。該研究對象有兩萬五千多人,樣本數非常大,而且是一般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研究分成四組,一組吃維生素D、一組吃魚油(omega-3)、一組兩種都吃、一組兩種都沒吃。觀察對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預防是否有效果。研究發現,每天補充兩千單位的維他命D並沒有降低發生心血管事件與癌症之風險。但是每天補充一公克的魚油,雖然沒有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癌症的新發生率,但對於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死亡風險確實會下降,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療法,以及所有冠心病的發生率皆有顯著下降。報告指出,心肌梗塞可降低28%,需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可降低22%,對於心肌梗塞死亡率則可降低50%,但在減少中風方面沒看到效應。總括來說,若從2018年到2019年所刊登的3篇重要臨床試驗結果可發現,低劑量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確實有一些效果,在糖尿病患則沒有明顯效果;高劑量魚油的效果則較明顯可見,且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效果更明顯。 國內研究發現魚油可降三酸甘油酯國內2013年由臺大醫院發起,由國內八大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的臨床研究,共收治了253名三酸甘油酯超過200 mg/dL的病患,當中有40位病患超過500 mg/dL。給予病人純化魚油(Omacor? Pronova BioPharma),一公克魚油中,含有460 毫克 EPA 及 380毫克 DHA。將病患分成3組,一組一天2公克、一組一天4公克、另一組為安慰劑,治療持續8星期。結果發現,魚油確實可降低三酸甘油酯,一天4公克組的病患可降低32.1%、一天2公克組的病患則可降低29.7%,對於三酸甘油酯更高的個案,能降低的幅度更可達48%~50%。由此可看出,無論是服用2公克或4公克,降三酸甘油酯的效果都不錯。因此,以台灣的研究結果而論,是否一定要吃足4公克,是需要進一步斟酌的。魚油做成藥物,需經過除汙(農藥、重金屬)、純化、淨化(去氧化物質)等多道步驟,在臨床上確實有降血脂(主要是降三酸甘油酯)的作用,通常使用1~2克的劑量,效果就不錯,但並非適用於每個病患。有些病患的三酸甘油酯可能高到兩、三千,是基因因素加上飲食習慣造成,超過1000 mg/dL以上就常有乳糜血症(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也很容易發生急性胰臟炎,反覆發生就是胰臟癌的候選人,還可能合併有糖尿病。胰臟一旦受損,後續要面對很多疾病的問題,所以對於這類型嚴重高三酸甘油酯症病患,會建議使用魚油做輔助治療,因為傳統用藥已經幫不上忙了。此外,長期使用降血脂藥物,病患的腎功能會受影響,若血中肌酸酐數值已達異常,可將降血脂藥物稍微減量、加上魚油補充,讓腎功能恢復正常,三酸甘油酯也能保持在500 mg/dL以下。許多研究都顯示,魚油的效果與吃的劑量有關,劑量越高效果越好,問題是,吃太多時,過多的魚油會影響胃腸的消化與蠕動,會有噁心感、肚子會不舒服而難以下嚥,而且有魚腥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週吃3次不同種類的魚 分散風險所以,一般人若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新鮮的魚即可。美國心臟醫學會在2013年就建議,一般人每週應攝取至少兩至三次魚肉,一次約100公克,且選擇應多樣化、並以深海魚種(Fatty fish)為優先,包括Omega-3含量高的鮭魚、沙丁魚、鯷魚、鯖魚、鱸魚、鱒魚、旗魚、鱈魚、秋刀魚等。而在吃法上,煮魚湯、吃烤魚都會比油炸或油煎料理方式更為健康,魚種的選擇上也儘量交替食用不同種類的魚,以分散風險,減少魚類遭受環境、重金屬與環境荷爾蒙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威脅。至於若想額外補充EPA及DHA膠囊,應該先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雖然建議每天可食用2至4克的EPA 與DHA補充劑,但仍應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魚油經過濃縮提煉過程變成藥物後,除了價格昂貴外,也只適用於部分高血脂病患;而市售魚油保健食品,也無法確定其品質,雖然都叫魚油,但成分、含量、製程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新鮮魚類攝取魚油,既天然也不用花太多錢,才是對健康最好的選擇。 Q:魚油為什麼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機轉為何?A:根據文獻,魚油可抗發炎、降血壓、降三酸甘油酯、降血栓。一些發炎指標會下降。也有文獻提到魚油有幾種機轉:可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減少原脂蛋白B(Apo B)的合成,加強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轉換速率,降低飯後血脂濃度。另外,魚油不會使血糖惡化,還可稍微降血壓。最重要的角色在血液凝固方面,魚油可減少血小板凝集和延長凝血時間,這是魚油被認為可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DC列孕婦為高風險族群 排除年齡因素
在美國部分地區新冠病例增加之際,聯邦疾病管制中心(CDC)修正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重症的高風險群體名單,除增加懷孕婦女外,也將年齡因素排除;另外,關於容易讓新冠肺炎惡化的慢性疾病,CDC也做出調整,增加遺傳性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cell disease),並降低肥胖患者的風險。儘管目前確診的範圍中,部分證據指向非裔、拉丁裔和原住民,無論是感染、重症或死亡的比率都相對較高,但並未將種族列入重症風險因素。疾病防治中心表示,這項更新是由CDC進行醫療研究所獲得的結果,選在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公布,是希望民眾能提高警覺,避免讓自己在國慶假期中,暴露在高風險環境。CDC主任芮斐德(Robert Redfield)表示:「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我們建議盡可能降低與人接觸的機會,或是盡量讓自己保持在人數較少的活動範圍內」;芮斐德同樣提醒和高風險族群同住的民眾,也依照一樣的方式降低自己感染的風險。CDC先前的建議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需要長期照護且住在療養院的人士、罹患心臟疾病、肥胖、糖尿病、腎臟或肺部的慢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力低弱的人容易成為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的族群。然而,經過修改後,CDC認定高風險族群為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肺部發炎、肥胖、嚴重心臟相關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遺傳性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及器官移植導致後天免疫力衰弱的患者;另也調降了肥胖的重症風險指數。另外,CDC重新歸納「可能帶有高風險」的族群名單,列入懷孕婦女、吸菸者、患有氣喘的人、血液流動異常導致囊性纖維化、高血壓、癡呆、肝病、肺部受損、第一型糖尿病、地中海型貧血、以及愛滋病或其他病因導致免疫系統衰弱的患者 。經過實驗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當中,有9%為適孕年齡的婦女,其中5%已懷有身孕;此外,雖然年齡因素已經被排除在外,但CDC表示年紀愈大風險仍愈高。
-
2020-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佛奇提新概念「群體抽樣篩檢」 能更快找到感染者
在睽違一個多月後,白宮新冠病毒抗疫小組26日又因部分地區疫情惡化再度舉行簡報會;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呼籲近期檢出新冠病毒陽性的年輕人遵守安全指南以「幫助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佛奇前一天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也說,衛生官員正在「密切討論」實施「群體抽樣篩檢」(pooling tests);他的說法顯示,美國目前進行的新冠病毒檢測方式將出現大規模改變。目前全美各地多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大增,尤其是35歲以下的族群;佛奇指出,過去數周內「絕大多數」新增個案都是「年輕人」。「很多人可能會群聚,歡度時光;我不是要責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當你們這樣做時,就進入這個過程;一旦感染,就會傳染給別人,然後再進一步傳染,最後你會傳染給脆弱的人。」佛奇說,「你們要對自己負責,但也有社會責任,因為我們希望能真正終結這場疫情。」佛奇提到的「群體抽樣篩檢」概念,就是同時檢測多人的檢體,藉以讓官員能夠利用更少的資源檢測更多的民眾,並且更快速地找到並且隔離已經感染的人。而這也代表全美各地目前進行的新冠病毒檢測方式將大幅變革;而有鑑於目前疫情重災區情況惡化且更多地區爆發疫情,這項改革可能亟需進行。佛奇說,目前的檢測方式「有些部分沒有效用;我是說,圖表再多,還是有些部分沒用。」群體抽樣篩檢的方式是:由約三到50人的檢體將組成一個群體,而一整個群體一起接受一次新冠病毒檢測;如果結果呈現陰性反應,研究人員就知道可以進行下一個群體的檢測;只有當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時,群體中個人的檢體才會各自受檢。佛奇表示:「現在需要做的是了解社會中已經感染的人的穿透深度;而要做到這一點的唯一方式就是擴大檢測範圍。」各州的受檢者標準相關規定仍各有不同,取決於各州掌握的資源與檢測能力;但如果群體抽樣篩檢仍讓更多人受檢,找到靜靜傳染疾病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機會就可能更大。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示警瑞典疫情恐惡化 遭駁大錯特錯
瑞典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起了爭執,世衛組織把瑞典列入面臨新一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國家名單,瑞典則稱這是「大錯特錯」。瑞典國家流行病學者蒂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世衛組織「完全誤解」瑞典的數據資料。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瑞典選擇不實施嚴格防疫封鎖措施,感染及病故人數遠比其他祭出封鎖措施的北歐國家多,屢屢登上新聞頭條。瑞典迄今累計約6萬5000人感染、約5280人病故,死亡率為全球第5高。蒂格內爾說,「我們的病例數增加,是因為我們過去一週在瑞典執行更多採檢」,還說「其他所有參數」都顯示重症病例減少。他表示,加護病房病人數量很少,連死亡人數也開始減少,「我們現在已經減少到一個程度,目前這幾週的死亡人數並不比過去幾年同期多」。根據瑞典公共衛生局,目前每天約10名冠狀病毒患者住進加護病房,而在疫情高峰的4月,則是每天45人到50人。世衛組織歐洲分部昨天表示,轄內的歐洲及中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面臨「傳染速度加快」現象,瑞典也是其一,「如果置之不理,衛生系統將再度岌岌可危」。除瑞典外,其他10國大多是較貧困的東歐及中亞國家,包括亞美尼亞、摩爾多瓦、北馬其頓、亞塞拜然、哈薩克、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吉爾吉斯、烏克蘭及科索沃。世衛組織歐洲分部稍後坦言,瑞典政府「擴大了採檢,這也反映在6月初以來的通報新增病例數字上」。世衛組織歐洲分部透過電郵向法新社補充說明,「瑞典有幾項很正面的趨勢」,尤其是新增病例數持續減少;但也表示,瑞典的新增病例數相對其他國家仍然偏高,且仍有社區傳染問題。電郵並未提到是否會把瑞典移出11國名單。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CDC增列染疫症狀: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網站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症狀中,在原本已經公告的咳嗽、發燒等之外,更增列了「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另方面,由於去年流感疫苗的效能未達預期,在新冠疫情可能藉今年流感季捲土重來的憂慮下,疾病防治中心也已開始未雨綢繆;專家也擔心,若新冠肺炎爆發第二波疫情,醫療資源恐面臨嚴重匱乏。CDC發布的聲明指出,症狀列表並不包括感染病毒的所有症狀,隨著對病毒的更多研究,接下來還將隨時更新表單內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現症狀各不相同,CDC聲明中指出,有些患者發病狀況非常輕微,但有些患者卻病情嚴重。聲明指出,通常感染後的第2天至14天裡,症狀會開始出現。疾病防治中心網站公告的新冠病毒症狀包括: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疲憊、肌肉痠痛或身體痠痛、頭疼、突然喪失味覺或嗅覺、喉嚨疼、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聲明中指出,老年人、患有重大潛伏疾病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的民眾,都可能是染疫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病毒可能有較為嚴重的併發症。CDC指出,如果出現以下染疫病情惡化的緊急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無法呼吸、胸腔持續疼痛或壓迫感、神智不清、無法保持清醒、臉部發紫或嘴唇發紫。CDC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針對最多人感染的流感病毒,疫苗成效只有60%,而去年冬天堪稱數十年來流感疫情最嚴重的一次,疫苗的成功機率卻只有50%,排除掉最常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成效甚至只剩下30%;CDC專家擔心,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若爆發,恐將耗盡醫療資源,無法兼顧流感。CDC流行病學專家佛蘭諾里(Brendan Flannery)表示,該研究顯示疫苗對付某些流感病毒的效果不彰;研究結果出爐後,公衛人員立刻成立疫苗團隊,準備生產1億8000萬支疫苗。大多傳染性疾病的疫苗,防疫效果至少要達到90%才能算成功,但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產生變化,使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根據CDC的統計,2019年因流感就診的人數高達2200萬人,其中有57萬5000人住院治療,但仍有4萬多人死亡。
-
2020-06-25 科別.皮膚
什麼是身上長釘子?粉瘤與疔瘡都不要自己擠,以免細菌長驅直入
皮膚科門診,如果看到患者面帶愁容,走路姿勢有點奇怪,或是請患者坐下時猶豫再三、坐姿有點歪歪扭扭的,通常就是在大腿內側、屁股附近,長了壓了會痛的東西,因為很痛,讓人覺得芒刺在背,造成姿勢改變;有時候,老一輩的患者會直接用閩南語跟我說:「我長釘子了!」這當然不是真的身上長了釘子,而是這種痛感,就像一根釘子釘在皮膚上一樣難受,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兩種病因:粉瘤或是疔瘡。這兩種疾病,急性期治療方式大同小異,然而病程卻大相逕庭,一起來看看有甚麼不同吧!粉瘤是良性囊腫,容易復發粉瘤的正式名稱是表皮囊腫,英文名字叫Epidermal Cyst,名字中有個「瘤」字,就表示它是屬於增生性的疾病,大多數增生性的疾病,要根治都需要手術切除。我常常這樣跟患者解釋甚麼是粉瘤:我們把粉瘤想像成一顆水球,但是水球裡面裝的不是水,是白色的角質,這些角質,是水球的壁分泌出來的,角質分泌越來越多,水球就越來越脹大,所以原先在皮膚下面小小米粒大的東西,經年累月之後,就慢慢長大,長成一顆花生米大,甚至變成一顆乒乓球大小。 這顆水球埋在皮膚裡面,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相安無事,然而一旦水球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容易受到擠壓而破裂,水球破裂之後,包在裡面的角質外漏,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反應在臨床症狀上,外觀上看起來變的紅紅的、摸起來熱熱的,同時壓了會痛,或是不壓也會隱隱作痛。由於粉瘤是增生性的疾病,如果沒有移除它,它就一直都在,只要它還存在一天,就有發炎的可能,因此粉瘤發炎會常常在同一個部位反覆發生。疔瘡是毛囊感染,可以痊癒如果單一個毛囊受到感染,我們叫它毛囊炎(Folliculitis);如果是好幾個相鄰的毛囊都一起被感染,我們叫它疔瘡(Furuncle);如果這好幾個毛囊的感染已經擴及到鄰近的皮下組織,我們叫它癤或是癰(Carbuncle);如果感染深到皮下脂肪、大到一定的範圍,我們叫它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疔瘡的感染來源,最常源自於細菌,尤其以正常皮膚就會有的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大宗,因此只要把細菌殺死了,疔瘡就可以痊癒,不會反覆發生。粉瘤、疔瘡千萬不要自己擠治療發炎的粉瘤,或是正在感染的疔瘡,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消炎藥、外用抗生素為主,同時做好傷口照護,不論是粉瘤或是疔瘡,都可以在一周內得到大幅度的緩解。 然而,我常常遇到患者,在疾病初期一直想要把粉瘤或疔瘡的內容物擠出來,不管是用手指掐、還是特意去買偏方來「吊出」內容物,這其實都會讓發炎惡化,千萬不要這樣做! 粉瘤會發炎是因為水球壁破掉了讓內容物外漏,引起發炎反應,用力去擠只會讓內容物更往皮膚深層擴散,讓發炎反應更深、更廣、更惡化;疔瘡初期不一定會有膿產生,硬要擠,可能會把原本已經被白血球包圍好的細菌往外推擠,引發鄰近部位感染,也有可能因為擠壓的過程製造了新的傷口,讓皮膚門戶大開,細菌長驅直入。切開排膿須由專業的醫師執行針對發炎厲害、內容物已經液化成膿的粉瘤或疔瘡,直接切開病灶、排出這些膿液,確實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切開排膿的重點,不在排膿,在於切開,妥善消毒之後,在粉瘤或疔瘡上面切開一個乾淨的切口,切口的深度要夠,才能讓底下的膿液順利排出人體,不會擴散到旁邊,這才是有效的治療。因此切開排膿,請找皮膚科醫師或外科醫師,使用無菌器械、妥善消毒過後執行,合格醫師使用的刀片或針頭,是ㄧ次性使用過後就丟棄,並不會重複使用,所以請不要以為在家裡,用火烤一下縫衣針、或是美工刀,就可以有一樣的結果,消毒不當,往往會讓感染變得更複雜、更難治療。根治粉瘤的方法剛剛提到,粉瘤是增生性的囊腫,如果包住粉瘤的水球壁不清除,粉瘤就一直都在;通常一顆體積不大、完整包覆的粉瘤,不用積極處理,可以學著跟它和平相處;然而如果粉瘤的體積越來越大,或者長在容易摩擦、受壓迫的部位,像是大腿內側、腋下、背部、屁股這些地方,往往粉瘤就會反覆發炎,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反覆發炎的粉瘤,我就會建議患者做手術切除,然而手術的時機很重要,正在發炎的粉瘤,不建議動刀,因為發炎時期正常組織與粉瘤組織夾雜在一起,不容易辨認清楚,不但動刀的範圍會變大、傷口容易出血、粉瘤更不容易拿乾淨,因此,醫師會等到粉瘤發炎好了、不會痛了,恢復成原來的大小,最好是摸的出明顯的邊界時,再行手術。還有一些要特別注意的情形發炎的粉瘤、疔瘡雖然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感染,然而不是所有會痛的都只是粉瘤或是疔瘡這麼單純,有ㄧ些特別容易復發、很難控制的發炎,要考慮其他潛在的原因,像是長在嘴周,要小心可能是牙周發炎後形成的膿瘍;長在肛門附近,要小心可能是肛門廔管的皮膚開口;長在腋下、腹股溝,要注意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的初期表現。皮膚突然出現會痛的病灶,屬於急性皮膚病,請儘快就醫,不要拖延,早期治療可以讓病程縮短,也可以降低永久性疤痕產生的機會。原文:
-
2020-06-23 橘世代.健康橘
吃水果、喝果汁不會胖?「水果瘦身」的迷思大公開
大概沒有一位腦中浮現過瘦身的朋友,沒有想過或是碰過水果瘦身法。但是這真的那麼神奇嗎?又或者說效果遠超過其他的方式呢?不過今天SuperFIT要來幫大家打破這個迷思,水果吃錯方式不僅對於減肥減重有害,更是大敵之一,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那些說法都是騙人的嗎?根據國內醫師表示,某方面來說,水果的確是減重的敵人,因為人之所以會發生肥胖狀態,就是身體的代謝功能出現異常對吧!對營養學比較有涉獵的朋友,一定知道澱粉是多醣、水果是單醣,以消化吸收的速度來說,水果的確是好上很多,但也由於如此,很多朋友越陷入誤區,以為只要吃水果就能瘦,這其實是有很大的錯誤,今天營養師就來說說幾個能幫大家事半功倍的水果瘦身法則:如何水果瘦身:1. 一天只要吃一餐純水果就行教練見過不少的學員,為了追求快速成效或是增加效果等種種理由,把飲食方式改為一天全部以水果替代的方式,以為這樣能夠讓進度加快,但是在專業營養師的眼中,這可是大大的『NO!』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沒錯,水果富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纖維質等營養價值,但即使如此,想單靠一種或是兩種水果就能達到一天所需,那就太過天真了!一旦長時間只吃單一或是兩三種水果,極容易出現營養失衡的情況,進而使減肥計劃破功,不過有個方式,以單一蔬果不含其他攝取物,替代晚餐後將是不錯的選擇。2.攝取適量的水果才會瘦很多朋友、甚至大部分朋友,都有一種迷思,蔬果所含的熱量很低,所以吃再多都沒有關係,真是如此嗎?這裡讓Gina稍微提醒大家,這觀念完全是錯誤的,甚至有誤導的嫌疑,其實有不少的蔬果熱量並不低,像是台灣人一定熟悉的香蕉,一根熱量不比一碗白飯差,假使妳挑錯目標,不要說減重,別加速發胖就要阿彌陀佛了!熱量高食物,除了香蕉外,像是酪梨、榴槤都是,更重要是除了高熱量、其中所含的植物性脂肪也不在少數,稍微多吃幾片,很可能跟吞下白米飯沒兩樣,這樣有警覺了嗎?有些朋友會說,我選擇芭樂等低卡路里就沒事了吧?如果你有控制攝入量,當然沒問題,但假使超出建議數量了呢?這裡Gina特別提醒,每種蔬果都有記憶的攝取量,想要減種就要切實遵守。3.越接近食物原味、原形,就越能接近目標很多人、學員,為了圖個方便,把蔬果都往果汁機裡面丟,完成後也不加任何甜品,以為自己已經吸收蔬果中的全部營養。但事實真是如此嗎?Gina在此很殘酷的告訴大家,您錯了!雖然蔬果汁有著無可比擬的方便優勢,但是在過程中,人體消化系統最需要的纖維質等有益物質,全數散失之外,加上因已經被攪碎的纖維,已然無法提供飽足感減少食物攝取,如此就有可能攝取超標的數量與熱量,想從這方式減少體重,無疑是緣木求魚罷了!4.搭配低熱量食物飲食絕對不要把水果當做減肥減重的護身符、保命牌,認為正餐用水果替代後,其他時間就可以比較放肆,結果大家都可以想像的到,減重這個行動,絕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只有單一方面改變就成達到成效,如果讀到這邊的妳還有這個想法,趁早丟棄吧!低熱量飲食其實限制還不少,但只要能夠按照守則,即使水果減肥也能夠達成。全面控制攝取熱量總值,配合蔬果的高纖、維他命,想找回魔鬼身材一點都不會是夢想。那麼說了這麼多,有哪些想要減重的朋友應該重視的水果種類呢?別急,接下來 Gina就稍微花點篇幅來告訴大家吧!幫助減重的水果1.紅番茄(特點纖維多、熱量低)在瘦身界,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威力,甚至為此出現市場缺貨情況。有人說金黃色比紅番茄減肥效果好,但是在醫師眼中,其實一點差異都沒有,除了有減肥美容功效、養生也少不了這物!假使妳食量夠大,吃掉兩個份量滿滿的牛番茄後,大概也要接近滿檔了,但是你知道,這時候卡路里攝取還不到100大卡喔!至於番茄多樣的烹調方式,就不要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大家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2.紅西瓜(體積大、熱量低、水份多)在炎熱酷暑難耐的夏天,來片甜美富含水份的西瓜,真是極高享受(日劇孤獨美食家就有這麼一個場景)假使把一各大西瓜分成10等分,每片的熱量不到70大卡,即使是一口氣三片也沒問題(前提別腹瀉了!),不過相異番茄,紅色的西瓜比起其他品種多了可以退火解熱、排水利尿的β類胡蘿蔔素,更重要是能幫助身體修護組織受傷。3.哈密瓜(GI低、熱量低)很多朋友包括Gina在內,一開始對甜甜的哈密瓜,總是有熱量高標的印象,但是怕是妳我都誤解了!GI值竟然低到41(以國際標準來說,55都算是低的範圍),特點就是讓血糖上升速度減慢,讓大吃大喝的情況減少。一切開黃澄澄的的哈密瓜,也是抗氧化能力β隱黃素的大宗來源,甚至可以防禦由於自由基的傷害。除此外,預防高血壓、降低膽固醇都有著功效,甚至可以說遏制慢性病惡化,也有幫助。4.柳丁(纖維多、GI低)在台灣最常見到的水果,柳丁想排前五一點都不困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維生素C含量超多之外,纖維質以體積比例來說,一點都不俗,加上質感粗糙,很容易有飽食感,除了減重之外,對於長期排泄不順的朋友,更是一大聖品。但即使如此,以正確方式吃柳丁才能完全享受它帶來的瘦身樂趣,這話怎麼說呢?假使一般人如我們,大部分都是把汁液壓榨出來,或是吃肉但是把渣籽吐掉對吧?但這些行為看在醫師眼中,絕對是NG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渣籽混合汁液咀嚼喝下,才是最聰明的方式。5.葡萄柚(纖維多、熱量低)要談到瘦身水果,怎麼可以忽略葡萄柚呢?不僅只是水份多、高纖低脂、豐富維他命C這些早為人熟知的部分,加上富含鉀質以及β胡蘿蔔素,身兼減重與預防慢性病發作尖兵!與柳丁一樣,要充分享受葡萄柚的好處,必得先了解正確吃法,在這裡推薦許多女性朋友的方式,對半剖分後。用湯匙挖著果肉吃,才是完整攝取營養的方式。說了一堆水果減重的誤區,以及哪些水果對你的減重大業有幫助,不要在把目標放在蘋果與香蕉等上面,比起他們更好的蔬果,可是只多不少呢!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2 名人.精華區
程文俊/做好慢性病管理 遠離心衰竭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而心衰竭等同心臟病變末期,因此,又稱為心臟的癌症,且心衰竭預後比癌症差,五年平均死亡率高達五成。尤其近年因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心臟病危險因子增加,值得注意。台灣心臟病治療水平與國際不相上下,各醫院都有其專長和特色。2012年我擔任中華民國心臟衰竭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制訂心臟衰竭的診斷和治療指引,讓台灣醫師、不只心臟科醫師,對心衰竭有一致的治療方向和模式,讓心衰竭治療有可遵循的準則,也與世界潮流與治療趨勢同步。不過,2012年出版心衰竭治療指引後,發現其中引用的多是國際資料,缺乏本土數據,在心臟學會支持下,聯合全台21家教學醫院,針對心衰竭病人執行大規模登錄計畫,2016年整理數據發表於醫學期刊。有了台灣本土數據,治療就能更接地氣,成為新版心臟衰竭指引的重要參考,對國人心衰竭有進一步了解。缺氧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衰竭 台盛行率偏高比較台灣本土資料和國際數據的差異發現,包括缺氧性心臟病和高血壓造成的心衰竭,台灣盛行率相對偏高,可能和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台灣因公衛進步,風濕性心臟病(多是年輕時感染風濕熱的後遺症),以前當住院醫師時很普遍,這些年幾乎看不到,現在病例多從東南亞境外移入;另外,先天性心臟病因產前檢查和診斷的進步,病例愈來愈少。心臟衰竭治療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針對病因作藥物或手術治療,例如缺氧性心臟病做心導管擴張術、支架置放或繞道手術;瓣膜型心臟病做瓣膜置放手術等。近年來心室輔助器的推廣、新型藥物發展和心臟復健普及等,對心衰竭病患的預後都有正面效果。以心臟復健為例,大部份心衰竭病患,由於運動容易喘、傾向不活動,對人生較消極,若由醫師、復健師、藥師、營養師及個案管理師等醫療團隊,依個案規劃運動訓練課程,可以改善病患生活品質,降低再住院率,甚至重返工作崗位。猝死主因…倒下前不知患心疾 預防才能治本很多民眾疑惑,為何心臟疾病一發作如此要命,不少猝死個案在倒下前根本不知有心臟病,缺氧性心臟病便是引發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因一時心臟過度負荷造成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民眾平常必須留意心血管狀態,積極管理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避免心臟衰竭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預防」。針對造成心衰竭的疾病,一方面早期診斷、治療,另一方面則是從源頭預防心臟疾病發生。以常導致心衰竭的「缺氧性心臟病」為例,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狹窄主要危險因子有七個,其中年齡(年紀較大機會愈高)、性別(男性高於女性)及遺傳等三個危險因子難改變,但是其他四個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抽菸則可自行管理,控制好這些危險因子,就可以降低心臟病惡化機率,以避免心衰竭上身。總之,認清心臟疾病的嚴重性和危險因子,加強國人的認知,在醫療上採取合宜的治療與積極預防,多管齊下,讓心臟衰竭不再是影響國人健康的奪命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