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息肉
共找到
244
筆 文章
-
-
2023-02-03 醫療.一般外科
名嘴蔡玉真自曝已切膽囊!什麼情況需切除膽囊?名醫經驗分享「無膽之人」怎麼吃
電視名嘴、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在臉書發文自曝宣布加入「無膽聯盟」,表示自己因膽囊長息肉,已進行息肉與膽囊的切除,並宣布從此不再參與任何談話性節目談政治。為何需要切除膽囊?膽囊息肉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介紹,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看詳細現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新竹臺大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曾接受《好心肝會刊》訪問表示,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即可。如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併其他惡性膽息肉的危險因子如膽囊鈣化、單一息肉、息肉底部沒有細柄、有糖尿病者,或是追蹤起來息肉有愈來愈大趨勢者,則會建議切除膽囊,避免癌化。膽結石還有一種常見需切除膽囊的原因是膽結石,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也有些人會一直忍,若已痛到無法忍受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也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急性膽囊炎腹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有時可能不止是普通肚子痛。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分析,臨床上通常是有一個局部症狀、加一個全身性變化會懷疑是膽囊炎,局部症狀可能會有上腹痛,甚至有些人會痛到背後去;而全身性變化就是可能會發燒,或安排抽血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高等,這樣就會懷疑是急性膽囊炎,須安排影像學檢查,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囊沒了會怎樣?不能吃油?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輔助消化功能,尤其高油膩食物更需要膽汁幫助消化。有些患者會有疑慮,擔心膽囊切除後,不能吃油膩食物、油炸物?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也表示,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是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不過不管是否會造成不適,不要吃太油也是較為健康的飲食習慣。「無膽之人」怎麼吃?胃腸肝膽權威、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自己也因急性膽囊炎摘除膽囊,他曾受訪分享術後及日常飲食。.術後:飲食應清淡,以免膽汁分泌不及,但3到6個月後飲食就可恢復正常。.日常:除了不要太油膩,其他都與一般人飲食無異,少量多餐就好。不太吃澱粉,早上吃個蛋、水果沙拉、優酪乳,中午多吃蔬菜。【資料來源】.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腹痛恐是急性膽囊炎 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膽道專家爆膽囊炎 急返台微創動刀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16 焦點.元氣新聞
【2023最新】驚!過敏益生菌功效3大真相,你白吃了嗎?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氣喘(Asthma)是台灣嬰幼兒、孩童,乃至成人常見的三大過敏性疾病,因為台灣空氣逐年惡化,PM2.5常態超標,尤其每到秋冬之際,在空汙的影響下,城市一片霧茫茫,這是殘害我們呼吸道、皮膚的主因,那有沒有什麼保健食品可以保護自己?有的,答案是益生菌!益生菌功效在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市場充斥一堆無效的益生菌,怎麼挑才對?成了大多數媽媽的困擾。你以為功效跟菌株有關?其實不然,這篇文章採訪到江欣樺營養師,他有10多年預防醫學的經驗,並且長期深入益生菌實際的生產過程,非常清楚工廠降低成本的手法,今天,由江欣樺營養師為你解密益生菌功效推薦的3大真相。益生菌功效推薦的3大真相● 100%無添加很重要!你需要的是好菌不是香料、甜味劑和輕瀉劑,學會看營養標示很重要● 選有清楚標示菌株代碼與菌數的益生菌!你需要的是高菌數的桿菌,不是沒用又有抗藥性風險的球菌● 益生菌的幫助是全身性的!只要你的益生菌是純桿菌且菌數夠高,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對過敏、腸道、免疫、泌尿道、便秘和情緒都有幫助,不用花冤枉錢去買各種功效的益生菌為什麼吃益生菌要選「100%無添加」?20年前,台灣益生菌在製作過程中,有一個陋習延續至今,就是「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工廠會在益生菌「調合」的階段(請看上圖),加入甜味劑、果汁粉、香料等等添加物,為了就是讓消費者覺得好吃,進而持續購買,但站在營養師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對的,江欣樺表示:「媽媽的都知道,嬰幼兒剛開始吃副食品時,你會給寶寶吃甜的、鹹的、辣的?當然不會,只會給他吃完全無添加的天然食物,那為什麼益生菌你卻願意餵他吃有甜味劑的呢?」而且,一小條益生菌平均只有2~3克重,如果裡面添加了滿滿甜味劑,那還有什麼空間裝下真正有價值的「好菌菌數」?其實,在一個真正的益生菌成本結構中,甜味劑、果汁粉、輕瀉劑(氧化鎂、望江南、決明子)都屬於便宜的原料,貴的是益生菌菌數本身,所以當消費者發現,吃了很多家益生菌都無法改善體質、排便順暢時,那就要檢查營養標示的添加物是不是太多了。益生菌功用有哪些?菌數與菌種是重點江欣樺在講課的時候,很喜歡問民眾:「你吃的益生菌還有活的嗎?」筆者細問之下,才知道營養師真實的用意,他說益生菌是一隻隻活跳跳、有生命的。從生產、包裝、配送、儲存到消費者的腸道,每一環節都會造成益生菌的死亡,還有「時間」這個終極殺手,隨著時間拉長,益生菌還剩下多少?我們同樣攤開成本結構來看,使用高菌數桿菌的成本>低菌數桿菌>球菌,所以益生菌功用能否幫助抗過敏與維持腸道機能?核心關鍵在於一開始的菌數,也就是「出廠菌數」,假設出廠菌數有1000億,生產過後5個月你在momo平台買到,此時菌數可能剩800億,再經由人體的胃酸膽鹼破壞,到了腸道定植剩700億,代表你吃到的益生菌就是700億,能幫助排便與過敏。反之,出廠菌數只有100億,那帶來的功效可想而知。江欣樺表示:「功效與菌數息息相關千萬不要被花裡胡哨的廣告誤導,一定要檢視包裝是否有明確標示菌數與使用的菌種。」益生菌的好處真的分為「過敏型」、「腸胃型」?日裔美籍腸胃科權威醫生新谷弘實,在他的書《不生病的生活》中寫道:「人有面相,胃腸也有胃相和腸相,胃腸相好的人,身心都健康。」那如何讓全身心都健康?新谷弘實說:「不乾淨的腸道充滿壞菌,我們可以補充益生菌,再加上高纖飲食,吃的對、持續做,便能打造乾淨的腸道,提升免疫力和消化力。當腸道乾淨了,人體自癒力就高,自然不易生病,也能杜絕息肉、遠離腸癌。」所以,益生菌的好處是全身性的,只要持續補充,再搭配健康飲食,就可以有效緩解支氣管、皮膚等常見過敏問題,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強化黏膜健康,並且新谷弘實建議,食品添加物不宜吃多,這是造成反覆過敏、發炎的元兇之一,因此若長時間補充含大量食品添加物的益生菌副作用恐比功效來的更大!益生菌功效推薦的3大真相● 100%無添加很重要!你需要的是好菌不是香料、甜味劑和輕瀉劑,學會看營養標示很重要● 100%無添加很重要!你需要的是好菌不是香料、甜味劑和輕瀉劑,學會看營養標示很重要● 益生菌的幫助是全身性的!只要你的益生菌是純桿菌且菌數夠高,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對過敏、腸道、免疫、泌尿道、便秘和情緒都有幫助,不用花冤枉錢去買各種功效的益生菌最後,江欣樺營養師提醒:「任何的保健食品都只是輔助,身體有狀況要馬上就醫,相信專業、尊重專業,千萬不要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點我聽PODCAST>廠商不會告訴你的益生菌真相!改善過敏根本不用挑菌株!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2-12-29 醫療.新陳代謝
2成5青壯年罹代謝症候群 靠飲食、運動可以逆轉嗎?
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代謝症候群患者增加。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至64歲民眾罹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於4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醫師提醒,遠離代謝症候群應提前預防,可採取「健康促進」模式,包括飲食、運動調整,就有機會逆轉慢性病危害。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和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只要這五項危險因子含有三項以上,即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發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2至6倍。國健署、健保署今年7月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至今執行5個月,有1200家診所、近2000位醫師參與計畫,照護超過2萬名代謝症候群民眾。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此防治計畫目標協助20萬名民眾,盼疾病初期時,可以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戒檳等健康促進方式,將體重、腰圍控制在正常值,有機會逆轉疾病。黃啟嘉說,過去制度、誘因不夠積極,整體醫療環境容易忽略「監測價值」,病人會認為「看醫師就是要拿藥」,醫師苦口婆心建議病人改變飲食習慣、運動等,病人還不一定想聽,有種「好心被雷親」的感覺。黃啟嘉分享,曾碰到一位病人,誤以為自己的過敏是鼻息肉,他仔細檢查後,確認沒有鼻息肉因此沒開藥,病人反而不接受,反問「能不能退掛號費」。「我最大興趣,就是幫病人減藥。」黃啟嘉表示,專業醫師給予病人健康觀念、督促改變生活習慣,價值遠高於給予病人藥物或檢查。
-
2022-12-07 醫療.消化系統
流血、留疤、長肉芽⋯痔瘡術後狀況多!醫教「4關鍵」渡過恢復期
有網友5個月前做了內痔、外痔和肛門息肉切除手術,至今偶爾排便還會有少許血液,擔心這是痔瘡的後遺症,還是手術沒做好?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呼籲,不要擔心手術沒做好,倘若已回診,經醫師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那麼癒合較遲或容易肛裂等問題都會漸漸緩解,畢竟疤痕只會越來越淡,新生的稚嫩皮黏膜只會越來越耐磨。如果遇到小肉芽、疤痕等術後狀況,也不必著急,會慢慢復原的。鍾雲霓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有些病人體質上與可吸收縫線不相合,因此縫線會被身體視為外來物質攻打,過程中形成贅生的小肉芽。這種小肉芽在可吸收線掉線後,就會漸漸平整。肛門排便拉扯造成疤痕 「如果今天在手上做小手術,有個縫合美觀的傷口,但每天都故意拉扯,或塗抹大便水,它會怎樣?」鍾雲霓解釋,雖然肛門皮膚再生力比手皮膚強,但經糞便摩擦、拉扯後,難免有疤痕反應,激發疤痕與肉芽生成,造成外觀不平整。所幸肛門的疤痕重塑性強大,大部分都會隨時間漸漸平整,不會造成病人的問題。 疤痕增生要等多久才能修整?鍾雲霓指出,一旦有疤痕增生問題,一般會等待8至12個月再進行修整,原因是若太早修整疤痕增生處,很可能因為中心點還有旺盛的疤痕反應,修疤後會立刻再長疤。因此,疤痕處經過將近一年、褪成贅皮形式時,才是最適合修整的時機。 修整疤痕容易,有時敷麻膏、用極細的針劑打一點局部麻藥即可,也像點痣一樣,沒有恢復期的顧慮。鍾雲霓提醒,但痔瘡手術的目的不在讓肛門外觀變完美,如果沒有痔瘡不適症狀,只單純為了肛門美觀而來的病人,也很可能因為體質問題、增生疤痕而無法達到完美效果,若無法接受,就不建議接受手術。術後傷口癒合橫生枝節,容易肛裂 大多數的新肛裂2週內可自行復原,不過術後新生的黏膜細緻柔嫩,3到6個月內應盡量避免大便乾硬,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肛裂。少數病人可能因為免疫力不佳、傷口癒合慢,合併恢復期過頭的拉扯傷。鍾雲霓建議,安排手術時,務必避開最忙碌的人生階段,例如會計師應避開會計年度、老師避開期中期末,以維持正常恢復力。 另外,術後7至10多天,腫脹期會帶來侷限感和異物感,若加上患者便秘情況,蹲坐在馬桶上太刻意將便意排除,未完全脫落的縫線與新生組織拉扯,便可能摩擦滲血。所以必要時應遵醫囑,適時服用軟便劑,以免橫生枝節。一旦出現術後排便後拉扯傷出血,應特別注意:.軟便劑用量:先不要急著突然增量,最好漸進式往上加,以免便秘突然轉變為腹瀉,對傷口負擔更大。舉例來說,若現在每天使用2次mgO2,可增加到每天3至4次;必要時可在早、中、晚餐前吃,晚餐後再追加1次。目的是讓大便稀軟,排便時減少磨擦和拉扯,讓傷口長好。 .採用低渣飲食:吃嫩葉不吃菜梗,多吃香蕉、奇異果、火龍果;補充仙草、愛玉、果凍、布丁...等晶凍狀水,一樣能讓大便濕軟,通過肛門時減少磨擦和拉扯。如果排便太用力,建議清流質或低渣飲食幾天。 .休息:排便後有出血狀況時,盡快躺平休息,減少傷處一直腫脹拉扯,幫助傷口癒合。 .戒菸:若有抽菸或抽電子菸習慣,務必戒菸或減量。文獻顯示,即便是戒菸三至五年,局部循環和血管彈性也尚未恢復成一般人的狀態。香菸內的複雜組成會破壞血管壁,使傷口恢復不良;一旦傷口長不起來,出血和感染的比率也會大幅上升,不可不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5.html】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什麼是腸躁症?醫詳解3種腸躁症類型、症狀及飲食改善方式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正常、受情緒不佳及飲食不規律影響,容易發生大腸激躁症。醫師表示,腸躁症屬於功能性障礙,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無需長期使用藥物,但須調整飲食、維持運動習慣、良好生活作息及舒緩壓力,以免腸躁症一再復發。●腸躁症是功能性障礙,無需長期用藥●腸胃不適先檢查,排除癌症、其他疾病所致●勿暴飲暴食,減少大腸激躁症發作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朱光恩表示,腸躁症發作時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係,包括工作壓力大、經濟問題、家庭因素、感情問題、情緒不佳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復發時,都可能使腸躁症發作,好發年齡落在20至60歲的職場工作者,尤其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高。腸躁症常見腹瀉型、便祕型、混合型3種類型。朱光恩說,大腸蠕動、消化系統失調是腸躁症發生原因,屬於功能性障礙,常見腹脹、腹鳴、放屁次數多等症狀,最明顯症狀是「裡急後重」,明明想排便卻上不出來、不斷跑廁所,但這些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須透過抽血、糞便潛血、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等檢查,排除其他貧血、膽囊、肝臟、胰臟等問題,或大腸息肉症、大腸癌等問題。朱光恩提醒,若腹部不適,且變瘦、體重變輕、食欲變差等狀況,要小心是否為大腸癌,因部分大腸癌患者腫瘤位置長在直腸,也會出現腹瀉、解便解不乾淨的困擾,民眾應先做相關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不要自認為腸躁症而未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不過,若已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腸躁症即使久未治療,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治療大腸激躁症不一定要吃藥,朱光恩表示,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是重點,包括飲食定時定量、兩餐不要隔太久、避免「亂吃」冷熱交替食物、酸辣不忌口、暴飲暴食等,更應戒酒、戒菸,適時補充優質益生菌、酵母菌,曬曬太陽、多運動,紓解壓力,遠離大腸激躁症。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20%,比全球平均值10%高很多,誘發腸躁症原因多與情緒壓力有關,像社經條件、地位較佳者,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容易緊張者等都是好發族群。此外,若腸道菌叢改變,壞菌變多,也會誘發腸躁症。針對3種類型腸躁症,飲食建議也有所不同,許為捷建議,腹瀉型可多吃水溶性纖維,協助將腸道多餘水分吸出,例如洋車前子、秋葵、木耳、柑橘類等;便祕型則多攝取水分及蔬菜,增加排便順暢;混合型飲食應避免高油、高鹽,少吃洋蔥、甘藍、氣泡水、含有山梨糖醇成分的口香糖等,以減少脹氣機率。也應避免喝過多的咖啡、茶、酒,以免刺激腸道。國外許多研究證實,運用「低FODMAP飲食法」,可改善腸躁症症狀,許為捷說,FODMAP食材攝取過多,無法在小腸被吸收而進入大腸,帶入水分造成腹瀉,一旦經過腸道細菌發酵,會產生氣體並引起腹脹、腹痛,因此腸躁症患者在症狀出現時,應暫時避開FODMAP飲食,例如小麥、牛奶,以及蜂蜜、芒果、豆腐等,待症狀緩解後再恢復少量攝取。低FODMAP食物蔬菜:白菜、甜椒、胡蘿蔔、茄子、黃瓜、萵苣、大番茄、櫛瓜水果:藍莓、哈密瓜、葡萄、奇異果、柑橘、鳳梨、樹莓、草莓、香瓜奶類及乳製品:杏仁奶、巧達乳酪、不含乳糖牛奶、帕瑪森乳酪蛋白質:牛肉、雞肉、蛋、魚、豬肉、毛豆堅果及種子:奇亞籽、花生、胡桃、南瓜籽、芝麻、夏威夷果、葵花籽、核桃穀類:糙米、燕麥、藜麥、白米糖及甜味劑:楓糖漿、適量的食用糖、黑巧克力
-
2022-11-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大腸鏡和傳統大腸鏡有什麼差別?醫揭無痛麻醉風險在哪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大腸癌佔42.9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男女發生率與排名具有差異,女性新發生大腸癌的比例為34.6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三,男性的比例則為52.3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按照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佔了28.4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第三名。男女之死亡率與排名相仿,女性因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死亡的比例為24.0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32.8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第三名[1]。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大腸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至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消化腸胃系等內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在過去的研究資料顯示,大腸鏡的檢查是必要的,除了診斷之外,也是早期腸癌治療的利器,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卻沒有接受大腸鏡確診的病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成4[2,3],而且糞便篩檢陽性之後沒有接受大腸鏡檢,產生晚期、轉移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越高!如何克服對大腸鏡檢查的恐懼這篇文章即是針對害怕得到大腸癌,卻也相同憂心疼痛的您。以下會介紹「無痛舒眠大腸鏡」的技術,並分為四個段落且一一講解:1. 傳統大腸鏡與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差別2. 檢查過程中的工作團隊3. 無痛舒眠大腸鏡的風險4. 結語傳統的大腸鏡,是把一隻軟性、纖維製造、大概一隻食指粗(11-13mm)的內視鏡放入肛門,順著腸道一路向上,觀察直腸及整段大腸,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迴盲瓣的變化,整個過程雖然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但對許多人,尤其之前有接受過腹部手術(包括剖腹產)的人來說並不好忍受。另外,術前要進行清腸,不只飲食須盡量遵守「低渣飲食」、「低FODMAP飲食」的原則外,在術前一天開始使用瀉劑,才能避免不良清腸狀態影響判讀結果。那醫師會用什麼工具來衡量清腸狀態的好壞呢?常用的幾種評分標準[4],都包含了腸腔中的餘糞、食物殘渣與水分,而且清腸狀態越差,瘜瘤偵測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會越低[5]。它的定義是在所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當中,偵測到至少一顆息肉的病人比率。換個角度來說,清腸不佳的病人,在施作大腸鏡時,視線會有更多阻擋,讓醫師在檢查時必須更頻繁調整腸鏡的角度來執行檢查,對病人勢必會產生更多的不適感。這些狀況會導致內視鏡比較不容易深入、到達腸胃道近端的盲腸。由於檢查時如果遇到息肉或是病變,會根據狀況直接切除或取一小塊組織做切片檢測,因此少看到一部分的腸子,當然也會降低偵測到病變且處理的機率。無痛麻醉鏡檢進行方式工作團隊的分配,則是會在大腸鏡開始之前,由麻醉專科醫師或麻醉師給予適當的鎮靜止痛藥物,使得病人處於適當的全身麻醉深度,以進行內視鏡檢查。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好處是,由於病人睡著了,就不會有前述描述的不適感,因此內視鏡醫師得以順暢深入鏡頭至近端腸胃道,例如上段提及的大腸末段、盲腸,能有效的避免在檢查的時候漏掉息肉,真正達到早期預防並處理的目標。然而,大腸鏡本身有健保給付,但麻醉藥物需要自費[6]。而麻醉藥物藥效過之後,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想吐、頭暈的副作用,雖然大約一個小時內會消退,但是在這期間就要避免如駕駛交通工具、操作器械等需要精密控制的事情。因此想使用無痛麻醉來接受內視鏡檢查的人,務必請親友陪同、結束檢查時一同返家,儘量不要單獨離院,並且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返家。而這些檢查究竟是什麼人負責為病人進行呢?以無痛舒眠大腸鏡而言,主要由麻醉科醫師與內視鏡醫師共同負責。麻醉科醫師在術前會為病人進行麻醉評估,根據生理狀況與病情將病人分成六級,身體越正常級數越低,而無痛舒眠麻醉則要第二級,也就是有輕度單一系統疾病但控制良好之病患,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如高血壓控制良好,無任何併發症的人,或第二級以下才能使用[7]。另外,麻醉科醫師也會在麻醉過程當中,根據個人的生命徵象,如體溫、血壓、血氧、呼吸、心跳等指標,調整麻醉劑量,講求實時監測每位病人的安全。至於內視鏡醫師,則負責操作內視鏡,確認照到的影像當中是否有可疑病灶,需要進行進一步處置。近年來內視鏡操控技術的提升,大腸鏡已經慢慢從以前的雙人操作,也就是內視鏡醫師負責推進鏡頭與充氣,輔助另外一位負責調整內視鏡角度的技術員,改為單人操作,不僅檢查過程可以更加流暢,也可以減少許多不當檢查的副作用發生。無痛麻醉鏡檢風險風險的討論,我們要先了解大腸鏡術後常見的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包含出血、腸穿孔等。事實上,比起是否「進行無痛舒眠之麻醉」,更顯著決定是否發生不良事件的因素,其實是「是否有進行息肉切除」[8,9],也就是說,如果某位病人大腸鏡看進去時,真的發現有息肉並進行切除,那事後若是發生出血或穿孔事件,那可能跟「切除息肉」這個動作更有關,而非此位病人是否有進行麻醉。另外,若病人本身就不適合麻醉,例如過去具有重大的心肺功能問題;或是懷疑急性的消化道出血問題與控制不良的慢性病等等,打從一開始,醫師就不會建議這樣的病人進行無痛舒眠大腸鏡,避免後續風險的產生。總而言之,若是曾經有接受過腹腔手術比較容易感受到檢查的不適感,經過麻醉與內視鏡醫師評估無相關風險後,可以考慮無痛舒眠,除了降低不適感與減緩恐懼之外,也能幫助醫師看到整套腸道,從而減少遺漏診斷的機率。比起選擇不同的操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到合格、值得信賴的內視鏡專科醫師來操作麻醉及大腸鏡的過程,最後再次提醒,透過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發現的早期癌症,存活率高達九成[10],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或逃避,而延遲了就醫獲得治療的機會!參考資料:1. 國健署癌症發生統計新聞稿2. 衛福部 - 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加6成43. Zhang J, Chen G, Li Z, Zhang P, Li X, Gan D, Cao X, Du H, Zhang J, Zhang L, Ye Y. Colonoscopic screen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ancer 2020; 11(20):5953-5970. doi:10.7150/jca.46661.( https://www.jcancer.org/v11p5953.html )4. Aronchick Scale、Ottawa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Harefield Cleansing Scale、Chicago Bowel Preparation Scale5. Hassan C, Manning J, Álvarez González MA, Sharma P, Epstein M, Bisschops R. Improved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by high-quality colon cleansing. Endosc Int Open. 2020 Jul;8(7):E928-E937. doi: 10.1055/a-1167-1359. Epub 2020 Jun 16. PMID: 32676536; PMCID: PMC7359847.6.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藥品給付標準7. Enestvedt BK, Eisen GM, Holub J, Lieberman DA. I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 useful in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endoscopic procedures? Gastrointest Endosc. 2013 Mar;77(3):464-71. doi: 10.1016/j.gie.2012.11.039. PMID: 23410699; PMCID: PMC3816502.8. Bielawska B, Hookey LC, Sutradhar R, Whitehead M, Xu J, Paszat LF, Rabeneck L, Tinmouth J. Anesthesia Assistance in Outpatient Colonoscopy and Risk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Bowel Perforation, and Splenic Injury. Gastroenterology. 2018 Jan;154(1):77-85.e3. doi: 10.1053/j.gastro.2017.08.043. Epub 2017 Sep 1. PMID: 28865733.9. Rutter CM, Johnson E, Miglioretti DL, Mandelson MT, Inadomi J, Buist DS. Adverse events after screening and follow-up colonoscopy.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2 Feb;23(2):289-96. doi: 10.1007/s10552-011-9878-5. Epub 2011 Nov 22. PMID: 22105578; PMCID: PMC3406732.10. Cardoso R, Guo F, Heisser T, De Schutter H, Van Damme N, Nilbert MC, Christensen J, Bouvier AM, Bouvier V, Launoy G, Woronoff AS, Cariou M, Robaszkiewicz M, Delafosse P, Poncet F, Walsh PM, Senore C, Rosso S, Lemmens VEPP, Elferink MAG, Tomšič S, Žagar T, Marques ALM, Marcos-Gragera R, Puigdemont M, Galceran J, Carulla M, Sánchez-Gil A, Chirlaque MD, Hoffmeister M, Brenner H. Overall and stage-specif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creen-detec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European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9 countries.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2 Jul 6;21:100458. doi: 10.1016/j.lanepe.2022.100458. PMID: 35832063; PMCID: PMC927236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安睡下檢查、讓病患重獲新生的無痛舒眠麻醉大腸鏡】
-
2022-10-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 醫:3大高危險族群需當心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鄭乃源醫師表示,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10%至15%患者小於50歲;因此,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掌握自己腸道的健康狀態!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也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雖然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但鄭乃源醫師提醒,根據近年臨床觀察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10%至15%腸癌患者小於50歲,提醒民眾勿輕忽腸道異常症狀,更要及早接受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接受治療。然而,大腸鏡到底應從幾歲開始做?鄭乃源醫師表示,有鑒於大腸癌的年輕化,建議民眾最好從30歲開始進行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尤其若為腸癌高危險族群,更應對個人腸道健康狀況提高警覺!鄭乃源醫師進一步補充,腸癌的三大高危險族群包括:1. 平日飲食習慣偏好高油、多肉、少蔬果、飲水不足,有吸菸習慣、不愛運動或體重過重(BMI≧24)者。2. 有腸癌家族病史,或帶有好發腸癌基因者。3. 前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有腺瘤型息肉者。由於腸癌大多由大腸息肉演化而來,因此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其必要性,及早將大腸息肉切除,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癌化的可能。但大腸鏡應該多久做一次比較合適呢?鄭乃源醫師說明,腸鏡檢查的頻率要考慮幾點要素,包括自身罹患腸癌的風險高低、腸鏡檢查前腸道清潔的乾不乾淨、每次腸鏡檢查結果是否具有息肉或潰瘍等。若屬於高風險族群或是腸道清潔程度不佳,建議隔1至2年就應再檢查一次,以免有之前未見或新生的息肉;反之,若為低風險族群,或前次腸道檢查時,腸道清潔乾淨且結果完全正常時,可拉長腸鏡檢查的時間到5年以上;然而,若介在這兩者之前,或不確定自己前次的腸鏡狀況者,建議根據個人狀況向醫師諮詢合適的大腸鏡複診規劃。大腸鏡檢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肝膽腸胃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院長暨肝膽腸胃科 鄭乃源醫師資料來源:聯安醫周刊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0-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研究:一天一根綠色香蕉 降低高風險者罹患消化道癌症機率
一項研究指出,一天吃一根綠色香蕉,對某些具有高遺傳性癌症風險的人,可能因此降低罹癌機率。其關鍵在於綠色香蕉富含的「抗性澱粉」。對抗遺傳性消化道癌症,關鍵在「抗性澱粉」。這項由英國專家領導的研究,追蹤近千名「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患者,這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疾病,也被稱為「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HNPCC)」,由於基因問題,這類患者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研究中,一組參與者平均每天服用固定抗性澱粉劑量(相當於一根未成熟香蕉),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持續兩年。研究人員預計治療階段結束後,會有更長期的影響,因此進行長時間隨訪。在隨訪期間,服用抗性澱粉的463名參與者中,只有5例新發上消化道癌病例,而服用安慰劑的455名參與者中,有21例新發上消化道癌。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人類營養學專家John Mathers教授說,雖然並沒有因此降低腸癌的風險,但確實將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風險降低了60%。這種保護作用對消化道癌症特別明顯,包括食道癌、胃癌、膽道癌、胰腺癌和十二指腸癌等不易發現的癌症。在停止服用抗性澱粉補充劑後,研究人員觀察到保護作用仍持續10年。抵達大腸中才發酵,能為益菌提供食物。抗性澱粉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含量尤其豐富(如綠色香蕉),抗性澱粉也存在燕麥、穀類和豆類等食物中。實驗中使用的劑量相當於每天吃一根未成熟香蕉,香蕉中的澱粉會抵抗分解並到達腸道,改變腸道的菌種類型。研究人員推測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易被消化,而是在大腸中發酵,為益菌提供食物,改變膽酸的產生。研究人員表示,抗性澱粉對消化道的保護超出預期,但仍須更多進一步研究來支持這個發現,不只是林奇氏症患者,也希望能對一般人有助益。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9-29 醫療.消化系統
睡不好會增高脂肪肝風險 醫授如何好眠、逆轉脂肪肝首要方法
●睡眠效率差影響內分泌,增脂肪肝風險●改善睡眠品質、減重,逆轉脂肪肝●規律作息、調整生理時鐘,避免疾病上門全台約十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所苦。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若長期睡眠品質或效率不佳、久坐不動及不健康的睡眠行為,會增加罹患脂肪肝機率,如果改善睡眠品質,就能降低29%罹患脂肪肝的機率。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表示,睡不好的人大多為肥胖者,多數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而易有脂肪肝,因此想要有好眠、逆轉脂肪肝,首要作法是「減重」,至少要甩掉7%至10%體重。減重四對策 尤其要運動葉秉威進一步提出四大減重對策,建議少吃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不要吃精緻澱粉類食物;尤其水果不可吃過量,因水果甜、含果糖是無形的熱量,吃多了會導致三酸甘油脂上升、血脂肪異常、罹患脂肪肝;更要多運動,從事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一周運動五天共150分鐘,一次運動30分蹱,每次運動心跳達130下。一篇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及代謝雜誌的中國研究,分析5011位罹患脂肪肝的中國成年人的睡眠行為,發現有不良睡眠習慣者,如晚睡、會打鼾、白天小睡超過30分鐘的族群,罹患脂肪肝風險顯著增加。研究發現,適度改善睡眠品質,能改善29%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內分泌失調 出現代謝異常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包含荷爾蒙、生長激素、胰島素、膽固醇運用等異常,出現代謝症候群。代謝出現異常,白天精神狀態變差,運動量下降、增加久坐不動的機率,陷入惡性循環。因此,睡眠效率不佳的確會增加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周百謙表示,褪黑激素在睡眠不足時會分泌異常,褪黑激素已被證實與胰島抗性有關,又與代謝症候群、肥胖有關,睡眠效率不佳會引發許多疾病。精神壓力大 也會造成失眠葉秉威指出,肥胖的人容易發生睡眠障礙,大多數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因肥胖而下咽空間窄易堵住呼吸道,造成二氧化碳的蓄積,因此很多肥胖者睡不好、人昏沉、精神差,易出現高血壓、血糖高、血脂高、脂肪肝等問題,必須減重改善這些症狀。此外,精神壓力大的人,也會有失眠、脂肪肝等困擾,建議應適度運動,才能讓身心放鬆。周百謙表示,睡眠品質與效率,可以從四大面向檢視:睡眠時間、睡眠連貫性、入睡時間、醒來後的精神。正常狀態下,睡眠約10到15分鐘內會睡著,每天至少睡8小時,而睡眠通常會一覺到天亮,睡起來後應該精神飽滿,才是睡眠效率佳。若有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顯示睡眠效率出現異常。長期晚睡 易影響內分泌影響睡眠品質,最常見的就是壓力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周百謙指出,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會使睡眠時身體缺氧機率大增,使身體的發炎指數增加,也是造成內分泌失調的原因之一。睡眠效率出現問題時,建議可以做睡眠檢查找出問題,再對症下藥改善。如果僅是普通的打鼾,或是鼻息肉影響睡眠品質,可以透過手術改善。周百謙說,如果睡眠效率並沒有異常,但長期晚睡,也會讓內分泌出現變化,腎上腺素無法規律分泌,長期紊亂也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當身體時常感覺疲憊,建議可以調整生理時鐘,固定時間睡覺、起床,調整內分泌分泌的時間。
-
2022-09-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將大腸癌發生率降低到趨近於零 AI助攻讓大腸瘜肉偵測率達96%
大腸鏡是台灣做最多的內視鏡檢查,每年執行高達40萬人次,但人眼難免因疲勞或經驗差異,錯過殲滅癌變的機會。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三方合作開發之「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技術」可將偵測率提升至96%,扁平或凹陷等罕見病灶都能辨識。此技術已通過食藥署醫材許可,台大和國泰正進行價格估算,近期可望率先應用於兩院之健檢服務,另有五家醫院正在以此技術進行臨床試驗前瞻計畫。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5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千人就有大約2到3人有大腸癌,但大部分都沒有症狀,但還好大腸癌的癌前病變階段時間很長,若能透過大腸鏡檢查找出癌前病變,可望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如果能找出早期癌變,也能減少大腸癌死亡。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和臨床經驗,如果病人清腸不夠徹底,或受腸道彎曲影響,都可能導致醫師不容易判讀病灶。這次台大醫院和國泰醫院拿出五年累積大腸鏡影片,包括各種罕見病灶的壓箱寶,以每秒擷取30張影像,再從50萬張中精選20萬張來訓練AI,達成模型表現準確率96%的優異成績。「腺瘤偵測率每增加1%,病人發生癌症的機會就可以降低3%!」邱瀚模表示,臨床充分證實,腺瘤偵測率是「大腸鏡的生命線」,波蘭201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將醫師的腺瘤偵測率分為小於11%、15至19%、大於20%比較,結果發現除非偵測率大於20%,否則病人檢查完四年內都會有大腸癌發生。美國加州大型保險資料也驗證,腺瘤偵測率低的醫師,病人大腸癌診斷比較晚期,死亡率也會提高。邱瀚模分析,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2004年展開,前5年資料顯示,如果一間醫院的腺瘤偵測率低於15%,病人日後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增為2.4倍,也就是增加了140%的風險,如果大腸癌檢查範圍,沒有到達盲腸,發生大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75%。顯示「腺瘤偵測率」和「盲腸到達率」是影響大腸癌防治成果的重要因素。邱瀚模說,經過這麼多年,台灣醫師自行回報的盲腸到達率已經從一開始的79%進步到98%,但根據國外研究,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專家,對於5毫米以下的腺瘤,還是有23%的遺漏率,因此,透過AI技術的輔助,將偵測率提高到96%,甚至能瞬間鎖定凹陷、扁平等高度惡性卻容易被遺漏的病灶,可望幫助醫師精益求精,將大腸癌發生降低到趨近於「零」,這是所有醫師的心願。「政府和民眾願意花多少錢,去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和死亡?這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邱瀚模說,這項即時偵測技術可在檢查同時就偵測並鎖定病灶,以能與現行各廠牌內視鏡儀器相容,不論是在醫院或診所都可應用,不需要更新現有系統或買新機器,希望政府至少能支持這項AI輔助技術應用在糞便潛血陽性者的大腸鏡回診。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此技術可減少「醫療不平權」,讓每個醫師都變成90分的醫師、縮短醫師成長和學習的時間,提供民眾品質優異的檢查,但就像新藥一樣,新的技術和更好的品質也需要更多花費,需要政府和醫療院所及廠商一起坐下來討論。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表示,會優先在健檢中心導入這項技術,目前正在試算成本及費用,近期就會推出;吳明賢表示,台大健檢也會跟進,費用也應該是外加的。吳明賢說,大腸癌在日本、美國、歐洲都很受重視,台大醫院正與台大癌醫、輔大醫院、彰基、新光醫院進行跨院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希望未來能「打進世界盃」。
-
2022-09-12 醫療.耳鼻喉
田馥甄感冒失聲...聲帶注射類固醇真有效?醫揭最適合的保養
歌手田馥甄(Hebe)原定9月9日起至12日於高雄巨蛋舉辦4場「一一」巡演,但後來緊急公佈因田馥甄感冒嚴重失聲,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但為了給粉絲完美的演出,忍痛延期一周。過去有許多歌手都在演出時「倒嗓」,天王等級的張學友、劉德華都曾有過,醫師就表示,聲帶注射的類固醇並非萬能,通常仍要搭配休息24至48小時不能講話,才能夠見效。田馥甄9月9表示,團隊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萬不得已時要往聲帶直接注射,要照常舉辦演唱會,但後來主辦團隊考量總彩排的聲音狀況仍不佳,因此決定延期,場次改至16日至19日演出。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醫師張智惠表示,聲帶需要透過黏膜震動來發出聲音,感冒時很容易聲帶會水腫,就沒辦法達到震動發聲,這時候就建議以「口服類固醇」治療;若是工作需要,要立刻發出聲音,現在有「肌肉注射」、「聲帶注射」兩種針劑的治療方式。肌肉注射的類固醇施打,能夠急速讓身體用類固醇消腫,但長期使用會讓身體的腎上腺素分泌失衡,因此目前最新的「聲帶注射」,則是更針對病灶進行治療。不過,張智惠表示,聲帶注射屬於「微創手術」,手術過後的24至48小時內,若患者沒有好好休息,注射的類固醇會從施針的傷口處流出,失去治療的意義。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服用藥物後,讓聲帶好好休息。張智惠提醒,聲帶因為倒嗓接受治療後,最好還是要做好聲帶保養,刺激性酸辣、易造成胃酸逆流的食物都不能碰,若不慎逆流,胃酸卡在喉嚨,會一直想要清喉嚨,會惡化修復;含咖啡因的茶類、咖啡、氣泡飲都要少碰,最適合的保養還是「喝溫水」。通常因為感冒接受聲帶治療的民眾,大約5至7天會痊癒,張智惠表示,若生病時胃酸堆積,又硬要講話唱歌,可能讓聲帶受損,出現合併症狀,像是長囊腫、息肉,甚至潰瘍,有時病患不好好休息,就會讓本來兩周可以好的病灶,拖到2個月才好痊,就算適用氣音講話也不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聲帶,若有必要則小聲講即可,毋須使用氣音。
-
2022-09-08 癌症.癌友故事
「化療到嘴巴爛」曾難忍不完美的前《商周》社長罹癌領悟:接納脆弱,最痛不過如此
媒體創意人俞國定2015年4月透過健檢得知罹患鼻咽癌第3期,在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下於同年8月結束療程,鼻咽癌屬可控制的癌症,平均5年內未發病代表已痊癒,罹癌走過7個年頭,現在的俞國定每半年持續追蹤。罹患癌症並未打亂俞國定的生活步調,反而淬湅出更美好人生,俞國定學會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上帝修復好關係。 2014年底俞國定因頭痛、打呼、流鼻涕等症狀入院,當時只發現鼻息肉,隔年初聚會得知友人罹患腦瘤,症狀和他有點類似,不同處是朋友劇烈頭痛常在凌晨發作,俞國定則是隱隱作痛,後來在朋友安排下徹底做了一次全身健檢,從MRI 中發現鼻腔中央後方有一顆4.9公分的腫瘤。 「當癌症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會發現全民癌症的時代已經來了。」俞國定淡淡地說,「年輕時覺得,得到癌症是死路一條,但現在反而沒那麼嚴肅,身旁不少親朋好友都有癌症病史,現在變得很普遍。」 4月確診後,他隨即展開治療,4個月的療程包括4次化療和33次放射線療法。一開始的化療,最常出現嘔心噁吐等副作用,不過最難熬階段是最後同步進行的化療和放療,讓俞國定彷彿走過死蔭幽谷。 曾痛求打嗎啡,醫師一句話讓他安下心 為期14天的療程,「到了第3天就快撐不住,2週內體重掉了12公斤。」放射線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把正常細胞殺死,導致病人抵抗力變差。俞國定則採用 「螺旋刀影像導引系統」 (TomoTherapy)放射療法,透過光子定位癌細胞,避開血管減少副作用。 一般而言,治療到了後期病人會插鼻胃管,不過俞國定鐵齒不信,「治療到第3天,我的嘴巴都爛掉,一碰就出血,也沒辦法喝水,只好塗止痛藥,把膠囊咬破,塗在嘴巴傷口上,不痛時就趕緊喝口水。」 放化療混合治療常常疼痛難熬,只能靠打嗎啡止痛,「嗎啡的有效時間只有90分鐘到120 分鐘,每隔4小時才能注射,有時因無法忍受疼痛,我常催促護理師來打針…」 面對罹癌的未來充滿惶恐,很多人初期會經歷各種不同的情緒:害怕、恐懼、絕望、拒絕等,尤其面對未知的治療結果,心裡會很慌。「你要『相信』,相信醫療團隊,相信親人和相信公司。」俞國定能捱過最後療程,就是因為醫生的一句話:「不要著急,最痛不過如此…,不會再惡化,讓我的心安下來。」 後來,他在FB成立粉專「與鼻咽癌一起過日子」,透過書寫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研讀心得和更多癌友分享,「我想告訴更多人,痛苦不過如此,我都可以走過來,你也可以。」 「我看過有關情緒的研究報告,經常會出現『為何是我、我不相信、很生氣』等,不過當情緒走到『最壞這樣,不會再壞下去了』,患者會比較安心,因為你知道只要熬過這個關頭,一切就海闊天空了。」 修復關係 與自己和好 生病前的俞國定是個工作狂,職場成就是他的一切。但病後他慢慢意識到人生除了工作還有更重要的事,思索如何平衡生命,「修補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神的關係;更重要是修補和自己的關係。」 他說,「上帝讓你得了癌症,弄了一個有點麻煩又不太麻煩的癌症。雖然不是末期,但第三期還是有點麻煩,有死亡率,但又不如胰臟癌高。鼻咽癌算是比較友善的了。」 嚴謹自律的俞國定,以前不太看鏡中的自己,因為無法忍受自己不夠好,內心總是吶喊,「我應該可以更好,可以更好,應該更好…」。如今卸下武裝,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慘狀,甚至是最脆弱的部分,「掌聲不在了,也沒什麼,這是應該的。為何人家要給你掌聲呢,為何要去求掌聲呢?」 找回健康之後,他花時間和家人相處,每週固定一天和好友相約騎YouBike尋找美食,沿著河道與自然美景同行,而且每次都走不同路線。「我們每次騎 25到30公里的路程,最少也有15公里,騎累了就停下來。」也透過超慢跑和高齡核心訓練來保養身體。 病痛或許讓他的生命轉了個彎,「但是,你必須要知道有那一扇窗,不要只看到關起來的那扇門。不能被那扇門『關住』,記得還有一扇窗,但我們常常會忘記去尋找那扇窗。然而,窗外的藍天比你想像要壯闊多了。」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03 癌症.飲食與癌症
日增47人罹大腸癌! 飲食掌握「二多二少」助預防:多蔬果、多運動、少紅肉、少燒烤
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長達10多年位居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萬7302人,平均每天有47人罹患大腸癌,而國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國健署呼籲民眾可以掌握「二多二少」飲食技巧,遠離大腸癌。現代人飲食西化,食物多吃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食物,相對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引發炎症性或息肉性腸道疾病。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指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者,平均每2人有1人有息肉、每20人有1人罹患大腸癌,且相較於一般族群罹患大腸癌風險高20至30倍。有鑑於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健署針對年滿50歲、未滿75歲的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除了定期檢查以外,國健署也呼籲國人可掌握多蔬果、多運動、少紅肉、少燒烤「二多二少」的飲食技巧。「二多二少」的飲食技巧多蔬果:吃蔬果的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以及增加飽足感。多運動:能消耗熱量,促進新陳代謝率,降低罹癌風險。少紅肉:每天攝取紅肉控制在50克以內,吃超過會增加17%的機率罹患大腸癌。少燒烤:高溫燒烤會產生致癌物多環芳香烴,建議減少攝取。
-
2022-08-26 醫療.耳鼻喉
長期鼻塞,別再用嘴巴呼吸了! 耳鼻喉科醫:會釀臉部五大災害
台灣過敏兒多,根據統計,超過一成的民眾有長期鼻塞困擾,常不自覺「用嘴呼吸」。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劉承信表示,未改善長期鼻塞問題,習慣用嘴呼吸,長期以來,五官會出現五大問題,如黑眼圈、暴牙、咬合不正、下巴後縮、鼻孔扭曲。改善用嘴呼吸引發的面部災難,除了接受治療以外,生活作息也得一併改善。劉承信表示,導致長期鼻塞的病因,以慢性過敏、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厚或者是鼻軟骨塌陷、鼻息肉最常見,很多患者因為長年鼻塞,都已經不自覺會長口呼吸,外觀逐步變化,等患者發現時,往往已經變化得非常明顯。劉承信表示,通常要調整外觀,須先改善鼻塞問題,如使用鼻噴劑或服用藥物可改善鼻塞,若效果不顯著或者一停藥就復發,甚至不想長期吃藥,可藉由手術改善。劉承信表示,常見的手術方式,如無線射頻冷凝汽化、微創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鼻中膈鼻甲成型術。他表示,鼻塞主因如果是鼻軟骨塌陷或鼻部結構引起,就必須透過功能性鼻整形手術,解決鼻塞。劉承信表示,醫療手術發展多朝「微創手術」發展,希望術後恢復快也不太傷害組織。不過,以微創手術來說,微創下鼻甲無線射頻冷凝汽化手術,復發率相對其他微創手術高一些。劉承信表示,微創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雖然施作時間較長,卻是更安全、更有效,均衡性更好的微創手術。至於部分鼻塞患者合併有鼻中膈彎曲的問題,這時候必須使用微創鼻中膈鼻道成型手術來解決。術後,需注意飲食,不能吃過度刺激的食物、避免激烈運動,生活環境也需要注意,不要去太燥熱或粉塵多的地方。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 醫師籲定期篩檢早期治療
藝人余苑綺抗癌8年不敵病魔逝世,令人惋惜。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近年大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罹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除了提醒民眾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定期篩檢」及觀察排便習慣的改變,都有助於早期治療。大腸癌居十大癌症之首,50歲以上成人,終生有7%罹患大腸癌風險,每15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因此醫師建議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醫師說,糞便潛血檢查雖有一定的準確度,但也有誤差值,建議有大腸息肉病史、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肥胖、平常多菸酒、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缺乏運動且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等危險因子民眾,可定期大腸鏡檢查,若害怕檢查過程不舒服,民眾可選擇自費麻醉鏡檢查。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醫師表示,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民眾不願到醫院做檢查,直到身體有異狀時才就醫,卻延誤就醫時機,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醫師指出,罹患大腸癌第一期、第二期患者,五年存活率超過七成,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五年存活率仍有五成以上,且治療後,患者仍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另外,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染病超過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醫師建議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10年以上患者,應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注意淋巴癌等其他癌症的發生。
-
2022-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都長年吃素了,怎麼還會得大腸癌?營養師曝:要挑對食物種類和烹煮方式才有效
吃素的方式有很多,且不良飲食習慣也不是罹患大腸癌的唯一原因。不過,如果是健康吃素者,只要以原型食物為主,如全榖雜糧類、豆類、堅果、蔬菜及水果,並非需要吃全素,即使是蛋奶素、鍋邊素,也都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預防罹患大腸癌。洪若樸指出,吃素的方式可以根據宗教信仰及個人需求而不同,常見的種類有全素、五辛素、蛋奶素、鍋邊素等,全素者主要不吃動物性食物,如肉類、海鮮類,也不吃蛋、奶製品,以及蔥、蒜、韭菜、薤及興渠,但薑、辣椒可以吃。五辛素可吃五辛植物,蛋奶素又可分為不吃蛋及奶製品,或只吃奶製品、不吃蛋的奶素,或是只吃蛋、不吃奶製品的蛋素,而鍋邊素對吃素的方式較隨意,料理中有葷食也照吃,只要不吃肉即可。吃素種類與大腸癌,並沒有直接關係洪若樸表示,吃素的種類與是否會罹患大腸癌,並沒有直接關係,主要關鍵是食物種類的選擇及烹調方式。舉例來說,飲食常吃素食加工食品,例如:素肉、素腸、素雞、素蝦仁、素火腿、素香腸等,可能額外添加過多的油脂、糖、鹽,以及色素、增味劑、防腐劑等化學添加物;而素食加工食品的原料多為黃豆,植物性蛋白質經高溫烹調後,如油炸、燒烤、煙燻等方式,同樣會產生致癌物,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如何健康的吃素?洪若樸說明,一般來多,植物性食物的營養密度比動物性食物高,吃素不一定要吃全素,只要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精緻加工食品,多吃全榖雜糧、豆類及蔬果、堅果,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降低腸道病變機率。多吃蔬菜水果,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提升免疫力,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適量食用堅果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的發生,也可以補充優格、優酪乳等乳製品,幫助調整腸道菌相,有益腸道健康。另外,調味以清淡為主,可添加辛香料增加風味,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等重口味,食物烹調方式建議以蒸、煮、燙、炒、滷、燉為主,避免煎、炸、烤的高溫烹調手法。洪若樸補充,事實上,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除了不良飲食習慣,還有年齡超過50歲以上、肥胖、抽菸、有大腸息肉、大腸癌家族史,以及缺乏運動習慣;如果只是吃素,卻沒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定期大腸癌篩檢,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延伸閱讀: 。余苑綺罹大腸癌多年,近來情況不樂觀;網傳:「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前兆?」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8-14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愈晚愈好,代表卵巢機能很正常?婦產科醫師詳解更年期迷思
女性停經前後,身體出現各種改變,一方面要適應,另一方面對更年期仍充滿迷思。例如,更年期是不是來得愈晚愈好,這是否表示卵巢機能正常?而早早停經的人,一定衰老得比較快嗎?迷思1:更年期是不是來得愈晚愈好,表示卵巢機能正常?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說,女性更年期來得晚,不一定表示卵巢機能正常,可能原因是女性初經於國中才來,同時又合併多囊性卵巢,排卵機制受到影響,且卵子數量較多,而比一般女性延後約三至五年停經。蔡亞倫說,另有部分女性52、53歲停經,卻開始自行服用荷爾蒙補充品,導致60歲才停經,他提醒,如此可能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乳癌風險,建議服用荷爾蒙補充品前,應先諮詢醫師,了解有無相關家族史,再評估是否適合服用。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何震宇則說,女性中約有5%停經較晚,確實有可能延後至60歲,這與體質有關,有可能是卵巢功能比其他女性好,但也有可能是初經13、14歲才來,停經時間也會延後。迷思2:早早停經的女性,一定是衰老得比較快?「過早停經的女性,確實衰老得比較快。」蔡亞倫說,女性40歲前停經稱為「卵巢早衰」,此時卵巢無法製造女性荷爾蒙,而開始出現骨質疏鬆、夜間盜汗、熱潮紅、情緒易怒或暴躁、睡眠品質不佳等。蔡亞倫表示,若有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乳癌家族史,或有吸菸、有血栓風險的女性,不適合使用天然荷爾蒙藥物緩解症狀,而須改用植物性荷爾蒙補充品改善症狀。何震宇指出,卵巢早衰原因可能是卵巢曾經受傷、手術,或受遺傳、放射線、環境毒物等影響。缺乏女性荷爾蒙保護,可能讓血管內膜硬化、失去彈性,增加罹患高血壓機會,一旦全身血液流通不佳,也可能造成身體衰弱,並增加罹癌機會。迷思3:更年期前後的不正常出血為正常反應,不用太擔心?蔡亞倫說,女性更年期前後可能出現不正常出血,如果發生在停經前,可能原因是月經天數或周期改變所致。不過,若是停經後不正常出血,尤其是停經一年後,再有出血情形,最有可能的三大原因,第一是萎縮性陰道炎,其次是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最後是子宮內膜增生、子宮頸或子宮內膜癌等,此時應速就醫檢查。更年期前後不正常出血原因多為良性反應,如缺少女性荷爾蒙,導致陰道壁變薄、乾澀,容易引起感染、發炎、出血,此時可透過骨盆腔、尿液檢查,如果是感染細菌、黴菌,需用相關藥物治療,痊癒後再以荷爾蒙藥物、軟膏,或將玻尿酸灌入陰道等方式,緩解陰道乾澀及增加彈性。如果要確認有無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蔡亞倫說,須經內診檢查子宮頸有無息肉、破皮、發炎、糜爛,或有無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並可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是否罹癌,同時可合併陰道超音波、子宮鏡等,檢查子宮體與卵巢有無息肉、肌瘤、卵巢囊腫等,再依不同症狀加以治療。迷思4:使用荷爾蒙療法可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但也有致癌風險,能免則免?蔡亞倫說,女性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可以緩解不適症狀,但不建議一直使用,如果服藥一、二年後,症狀已慢慢改善,或於過度期後,約55歲就可以慢慢減藥。如果服藥期間發現有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增生等情形就須停藥。雖然目前有合成黃體素藥物,可能會增加乳癌風險,但短期使用沒問題,停經後10年內都可以使用,但若年齡已逾60歲就不建議用。何震宇說,臨床緩解女性更年期不適,多須依個人不同症狀,給予不同治療方式,若使用荷爾蒙藥物,常須三至六個月後,才會慢慢看到效果。迷思5:更年期女性常有陰道乾澀不適,應減少性行為?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說,女性停經後常引發陰道狹窄,而出現陰道乾澀、出血、疼痛等症狀,此類型稱為「乾太太症候群」。想要緩解陰道乾澀,可採用健保給付的陰道荷爾蒙凝膠,效果十分穩定,但需使用三個月以上,才有機會改善八成症狀;也可採用自費陰道雷射治療,讓陰道恢復緊實、彈性,但陰道雷射第一年須做三次,自費6至7萬元,第二年也要做一至二次,花費約2至4萬元,每次治療15至20分鐘。蔡亞倫則說,女性停經後若反覆陰道發炎,或自然產後容易漏尿,常引起尿路感染等,為減少陰道感染,可以採用陰道雷射,同時合併藥物,應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但如果陰道持續有灼熱感、乾澀等不舒服情形,建議減少性行為次數,降低感染、發炎機會。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數據解析/鼻竇炎困擾兒童、青壯年 每3到5人就有1人
疫情發生前,台灣一年有430萬人因為鼻竇炎就醫,平均每5人就有1人,比率超高。疫情後兩年因呼吸道感染減少,鼻竇炎人數也逐年下滑,但去年仍有223萬人,共就醫259萬次,其中74%都選耳鼻喉科,95%去診所。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小孩和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疫情前每3個小孩就有1個,31到40歲則是5個人就有1個。過敏人口多,台灣鼻竇炎患者人數,遠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分析,台灣1/5人口一年內曾經罹患鼻竇炎,其他國家僅1/7到1/15,盛行率偏高。可能因素包括地狹人稠、空氣汙染、過敏人口多、就醫方便,以及醫師以症狀診斷為主。幼兒園和小學容易發生交互傳染,加上現在小孩過敏比率高,過敏合併發生鼻竇炎的可能性本來就高。當孩子鼻涕變濃、咳嗽有痰,可能就是急性鼻竇炎,要是拖超過3個月還沒好,就是更難纏的慢性鼻竇炎。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兒童的鼻腔和鼻竇發育未完全成熟,呼吸道抵抗力較弱,本來就比較容易感染。現在大約1/3的小孩有過敏性鼻炎,比率近似於0到10歲鼻竇炎健保就醫率。這些孩子平時鼻黏膜就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要是沒控制下來,讓鼻竇原本就很小的開口受到堵塞,鼻竇的空腔內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是鼻竇炎。吸菸、氣喘、長期過敏……成人慢性鼻竇炎多,不易根治。青壯年鼻竇炎就醫率也高,林志峰推測,如能將資料細分「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可能會發現兒童以急性為主,成人則有更多慢性鼻竇炎。臨床觀察,吸菸者幾乎都有鼻竇炎,氣喘患者得到鼻竇炎的比率也有七、八成,長期鼻子過敏的人,急性鼻竇炎也容易反覆發作,症狀持續時間拉長,就變成難以根治且早發的慢性鼻竇炎。診斷鼻竇炎除了看症狀,必要時也要做些檢查,方能確定診斷。周慶明說,診所可做X光檢查或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前者可看到鼻竇腔室變白,表示有蓄膿;後者可檢視鼻竇開口的堵塞情形,若是被鼻息肉堵住,光是吃藥效果不好,會建議到醫院做內視鏡手術,切除息肉,才能真正暢通鼻竇。鼻竇炎抽血檢查最大宗,可查看嗜酸性白血球比例。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相關檢查以抽血為最大宗,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共做了1,444萬件抽血,其次是350萬件細菌培養、239.4萬件電腦斷層造影、89.2萬件磁振造影,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只有53.8萬件,排第5位。林志峰表示,抽血可能是要看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比例,若偏高就屬嗜酸性鼻竇炎,臨床上比較不容易治療,容易復發,近年來新研發的生物製劑,就是在補足這個治療難題。抽血也可能是要做一些過敏和氣喘相關檢查,達成精準醫療目的。內視鏡有即時、方便檢查的優點,且不會有放射線的曝露,是輔助診斷鼻竇炎的重要工具。電腦斷層能夠確認病情嚴重度,了解病患鼻竇細項構造,以及輔助手術導航進行;磁振造影應用於疑似鼻竇腫瘤,評估眼窩或顱底及腦部侵犯的狀況。鼻竇炎的因素多、相關共病也不少,若是兒童鼻竇炎患者,林志峰會建議做聽力測試或鼓室圖,因為鼻竇積膿久了,有時會影響聽力,甚至導致永久聽損。鼻竇炎合併氣喘者,可視需要安排肺功能檢查,抽菸者一定要配合戒菸。50歲以上會打呼的鼻竇炎患者,可能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作睡眠生理檢查。嚴重鼻竇炎可能合併嗅覺異常,不論食物多香,都聞不到味道,也可安排嗅覺試驗來確認。抗生素用藥最多,第二名抗組織胺;平均每100人只有1人手術。健保資料顯示用藥以抗生素為大宗,去年就有102萬人吃抗生素,第二名是抗組織胺,第三名和第五名都是消炎止痛藥,第四名是去鼻充血劑,第六名是類固醇鼻噴劑。林志峰表示,抗組織胺是用藥上的兩面刃,雖可緩解部分合併鼻過敏症狀,但急性或慢性鼻竇炎若使用過多,反而會使鼻涕更黏稠、不易排出,增加治療難度。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中,有8,758人住院,共做了1.6萬件內視鏡功能鼻竇手術,平均約每100人只有1人做手術。林志峰表示,手術比率比疫情前低很多,因疫情期間原本排定的手術取消了不少,手術的遞延效應是否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仍待觀察。「常有人說鼻竇炎『開刀也不會好』,其實不然。」林志峰說,慢性鼻竇炎背後因素很多,確實很難根治,但只要詳細評估、明確診斷,並將找出的問題一一處理,生活品質可以大幅改善。千萬不要聽人說鼻竇炎不會好,就全盤否定手術的價值,術後遵照醫囑好好洗鼻子、使用類固醇噴劑,病人症狀改善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一噴鼻就通,再噴卻變嚴重!自購去鼻充血噴劑恐致藥物性鼻炎
鼻竇炎患者不僅鼻涕多、鼻塞、鼻涕倒流,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耳朵悶塞感,甚至引發中耳積水、支氣管炎、腦膜炎等嚴重問題。醫師建議,急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藥物緩解,嚴重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將堵塞的鼻腔空腔出口「重新打開」,術後定期洗鼻即可穩定病情。噴得愈多藥效愈差,鼻塞更嚴重,別自購成藥使用。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急性鼻竇炎通常都會用抗生素,類固醇鼻噴劑則可抑制粘膜發炎腫大。這兩種藥比較沒問題,耳鼻喉科醫師最困擾的,是常有病人自行去藥局買某知名品牌的「去鼻充血鼻噴劑」。周慶明表示,這種去鼻充血鼻噴劑,剛開始一噴鼻子就通,但連續用幾天後會反彈,鼻塞變更嚴重,病人得愈噴愈多,藥效卻愈來愈差,這就是「藥物性鼻炎」,後續還是得換回口服藥,折騰更久。由於這種噴劑目前不需處方,醫師只能苦口婆心勸病人耐心常規用藥,千萬不要自己買成藥噴。術後仍須持之以恆噴藥、洗鼻,才能維持良好狀態。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表示,如果口服藥、類固醇鼻噴劑、洗鼻子這些保守治療都無效,影像檢查確認蓄膿明顯、有鼻息肉阻塞,症狀持續就會建議用手術切除息肉、把蓄膿清乾淨。通常術後一到三個月改善最明顯,隨著時間滿意度略為下降,但病人若能持之以恆做好「噴藥、洗鼻子」等保養工作,還是會比術前好很多。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為鼻竇炎,大多數症狀不嚴重患者,可以鼻沖洗、鼻用類固醇噴劑緩解症狀;但仍有一半的患者,無法以藥物緩解症狀,這時會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透過鼻竇內視鏡外科手術處理。內視鏡搭配手術導航,臉上無傷口、恢復快。周慶明表示,民國七十幾年以前沒有內視鏡手術,鼻竇炎開刀要切開、翻開臉頰,術後臉會腫很多天;現在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搭配手術導航系統和精密手術器械,臉上沒傷口,出血量少,隔一、兩天就出院了,恢復很快。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竇炎是因為鼻竇空腔出口被黏膜腫脹堵塞住,導致膿積在裡面排不出,鼻竇內視鏡手術利用微創方式,將鼻腔出口開得更大,讓黏液、髒汙可自然從鼻孔排出。嚴重慢性鼻竇炎未治療,恐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腦膜炎。「醫師是把房間門窗打開,但病人平常要自己整理房間。」孫萬烜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鼻腔內宛如霉味很重、許久未開門窗的房子,醫師把門窗打開,加強採光及通風,但平時需要靠病人調整體質,養成沖洗鼻子習慣,保持黏液排解功能暢通,才能避免手術後鼻竇炎再度復發。孫萬烜曾收治一名30多歲年輕人,長期聞到臭味及狐臭,看過多家診所也無法改善,經過內視鏡、鼻腔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慢性鼻竇炎,雖患者自認沒鼻塞,其實鼻腔空腔全是膿液,還滿到滲出來,「糟得一塌糊塗」,後續透過內視鏡手術才改善。若慢性鼻竇炎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導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路鑽到顱底引發腦膜炎。蔡易錚表示,一名50多歲個案,本身有糖尿病,其鼻竇炎感染嚴重,導致左眼後端全是積膿,整個眼睛睜不開,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經由手術將息肉、膿清除,才恢復視力。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頑固型鼻竇炎 常見於過敏體質者有些患者即便做鼻竇內視鏡手術,症狀仍未改善,孫萬烜表示,過敏體質患者如過敏性皮膚炎、氣喘等,因本身免疫力反應躁進,手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無法抑制黏膜肥厚,也就是「頑固型鼻竇炎」,術後半年或一年再復發,可能評估使用更強藥物治療或再次手術。蔡易錚表示,台灣約有五分之一氣喘、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鼻息肉增生情況嚴重,手術後無法痊癒,因此必須長期追蹤,同時搭配手術及內科治療,像是抗過敏藥物或鼻用類固醇藥物。若免疫力更差的患者,症狀不斷復發,亦可透過自費生物製劑治療。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鼻塞、鼻涕倒流是過敏還是鼻竇炎?醫教你從2點判斷
台灣鼻竇炎盛行率高達20%,加上環境潮濕、空氣汙染、人口密集等問題,讓許多人飽受鼻竇炎之苦。鼻竇炎長期出現鼻塞、鼻涕倒流等症狀,還會造成面部腫脹、有疼痛感。醫師建議,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平時做好鼻竇、鼻腔保養,減緩發炎情況,也能恢復生活品質。鼻竇具重要免疫功能,可抵抗外來細菌、病毒、菸害等。鼻竇位於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空腔也與鼻腔相通,鼻竇分別有四對空腔,分別是位於前額的「額竇」、位於鼻腔外側的「上頷竇」、位在兩眼中間的「篩竇」,以及在鼻腔後上部的「蝶竇」。空腔內表皮稱為「黏膜」,分泌出來的黏液可協助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鼻竇具有重要免疫功能,可抵抗外來的細菌、病毒、菸害等。鼻竇炎分為急性及慢性,若為急性鼻竇炎,發作時宛如感冒症狀,會出現流黃膿鼻涕等,基本上服藥一周即可好轉。空汙吸菸、過敏、鼻竇解剖變異,慢性鼻竇炎三大原因。蔡易錚指出,慢性鼻竇炎則是鼻竇長期發炎、化膿,加上鼻腔黏膜纖毛產生變異,鼻息肉或肉芽組織不斷增生,讓鼻竇與外界的通道口愈來愈小,導致膿液排不出,不斷堆積在內,形成惡性循環,患者也一直有黃綠色鼻涕、鼻涕倒流、眼部額頭悶脹痛、嗅覺變差、鼻塞等症狀出現。蔡易錚表示,形成慢性鼻竇炎常見三種原因,包括空汙或吸菸者、遺傳過敏性體質者,及本身鼻竇解剖變異者。遺傳性體質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若本身鼻竇解剖變異,也會因細菌或病毒入侵後不容易排出,堆積在鼻竇內成為鼻蓄膿,導致發炎變成鼻竇炎。持續發炎腫脹,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潛水夫病。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台灣屬於潮濕的海島天氣,加上空汙問題,都是鼻腔黏膜的潛在危險因子,容易讓鼻腔黏膜長期處於過敏狀態。且黏膜系統連結鼻腔、鼻咽到耳朵,若持續發炎腫脹導致循環不佳,除了鼻竇炎,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潛水夫病等。孫萬烜表示,像是感冒或新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症狀多類似鼻竇炎表現,包括鼻竇肥厚、過敏、發炎。若症狀持續不超過三個月,屬於急性鼻竇炎,可透過藥物控制,讓黏膜發炎狀況穩定下來;但若超過三個月,黏膜持續處於肥厚狀態,導致長年蓄膿或黏液,則成為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感冒鼻涕多清澈或黃白,鼻竇炎是黃綠色。不過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感冒症狀相像,蔡易錚表示,過敏性鼻炎的鼻水、鼻涕屬於較清澈或白色,臉部不會腫脹;鼻竇炎的鼻涕多為黃綠色,感冒的鼻涕多為清澈或黃色;感冒復原時間約3至5天症狀就緩解,慢性鼻竇炎症狀不會很快緩解,基本上持續超過三個月。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鼻竇炎是局部發炎及感染,典型症狀是鼻涕濃、鼻涕有臭味、咳嗽、鼻涕倒流等,患者很少會發燒,但有時感染嚴重、範圍較大,病人可能也會頭暈頭痛,或是在鼻竇所在的臉部對應位置有痛感,例如額頭痛,嚴重時甚至有失明或腦部感染的風險。「鼻竇炎大多是兩側,如果是單側要特別注意。」周慶明提醒,單側鼻竇炎可能是黴菌感染、長腫瘤,也可能是牙齒的問題,需要耳鼻喉科和牙科合作,才能治得好。因為鼻竇的天花板上面是腦,地板底下就是牙齒,臨床上看過牙齒發育異常,長到鼻竇裡,或是植牙打太深,這些都可能會導致鼻竇炎。輕微鼻竇炎 可用洗鼻器自行清洗蔡易錚說,民眾平時若感覺鼻塞、有黃綠鼻涕出現,可到藥局購買一般洗鼻器,搭配生理食鹽水做鼻腔沖洗,緩解鼻竇炎症狀。輕微鼻竇炎患者只要透過簡單洗鼻即可改善症狀,但若沖洗鼻腔後症狀沒有改善,建議到醫院進一步做內視鏡等檢查,評估是否用藥或手術治療。
-
2022-07-30 醫療.呼吸胸腔
影/睡覺打鼾併性功能障礙 45歲男治療後「一舉得男」
男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治療,將嚴重影響性生活,恐致「雄風不再」。台灣睡眠醫學會估計,全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約70至80萬人,嚴重影響國人健康。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睡眠「缺氧」常引發心血管、內分泌、神經、消化和泌尿系統等疾病,如三高、胃食道逆流等,但為人少知的是,性功能障礙及早洩也是睡眠呼吸中止患者的常見病症,提醒應積極接受治療。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俊豪說,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原因,包括鼻中隔彎曲、鼻息肉、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以及舌根、軟顎過長等,導致睡眠時缺氧,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同時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也影響陰莖海綿體的動脈充血功能,進而增加性功能障礙風險,降低性生活品質、性慾和親密感。黃俊豪日前發表最新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1997年至2012年,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8歲以上男性,若透過手術治療後,未來可降低21%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此為全球首篇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勃起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研究。近日一項「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性功能健康問卷調查」,針對828位使用陽壓呼吸器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患者,發現以陽壓呼吸器治療後,55%受訪者認為改善陽萎症狀,41%改善早洩狀況,愈是重度患者,改善效果更是顯著。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45歲黃先生說,記得6年前,有次開車載著家人回南部,沒想到遇到塞車,開著、開著竟就睡著了,車子差一點擦撞護欄,有過那次經驗後,就醫檢查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致病原因原來是肥胖,當時體重高達120公斤,經陽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狀逐漸好轉,體重也降至95公斤。黃先生說,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期間,因精神不濟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上班回家後,也無法陪伴大女兒,影響親子關係,同時與太太的性生活也不協調,生活十分痛苦,且有了兩個女兒後,一直想生一個男生,沒想到治療後,性生活協調,終於讓兒子出生,現在是家庭美滿。黃太太說,回想先生未治療前,晚上睡覺打呼聲有如「戰車出動」,即使在房門外,聲音都非常大聲,讓她晚上睡不好,上班精神不濟,甚至也造成先生耳鳴,和先生說話都必須十分大聲,好像要吵架,生活上出現很大的困擾,加上性生活不協調,真的很想「一腳把先生踢出去」,所幸經治療後,生活才逐步恢復常軌。黃俊豪說,約有5成睡覺打鼾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罹病後因缺氧容易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勃起功能障礙等,建議應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改善勃起功能障礙,若男性出現白天嗜睡應提高警覺,伴侶若發現另一半有打鼾問題,應協助盡速就醫治療。
-
2022-07-26 癌症.抗癌新知
怕染疫 成人癌篩年減120萬人次
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不敢就醫,連公費癌症篩檢也受到影響,110年公費四癌症篩檢人次比疫情前一年(108年)減少119萬人次,國健署推估,至少5400名癌前病變、1100名癌症病患未被發現,署長吳昭軍提醒,符合公費癌症篩檢者務必受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威脅。「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該做的癌篩都要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說,這一兩年許多人並未規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人「腫瘤被養得更大」。研究顯示,即便沒腸癌家族史,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報告如為陽性,就有5%機率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體積較大的大腸息肉如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風險高出兩倍。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可發現早期乳癌鈣化點,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但許多女性都看到「名人女歌手罹癌」,才想到要篩檢。建議中年女性一年做乳房攝影、隔年做乳房超音波,接替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腫瘤。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如為早期,只需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要是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常需裝上尿袋,使用軟便劑或灌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每年推廣成人癌症公費篩檢,至少可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花1元賺5元,非常划算的投資。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一旦到了晚期,只剩不到2、3成。建議民眾上網查詢「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就近至相關醫療院所接受檢查。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7-22 醫療.耳鼻喉
鼻塞曾開刀 成年再犯 鼻塌成S型
30多歲陳先生五官深邃帥氣頗有人緣,但是近5年卻發現鼻子外觀有點塌,正面看起來鼻型有點扭曲,且出現鼻塞症狀,睡覺時還頻頻打呼,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狀況愈來愈嚴重,也因為外觀影響,陳先生的自信受損,因此向求助醫師,經過手術治療才解決問題。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暨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該名個案十幾歲時因為長年鼻塞過敏,接受鼻中膈彎曲切除手術,雖然當時解決了鼻塞問題,但20年後又出現鼻塞困擾,並且發現鼻外型塌陷扭曲,山根愈來愈低,正面鼻型變成扭曲的S型。鼻中膈是鼻內部隔開兩個鼻腔的隔板,孫萬烜指出,導致鼻中膈彎曲的主要原因,常見是在發育過程中,鼻中膈不同骨板之間接合不齊,導致鼻黏膜表面不平整的歪曲,在長大發育過程中愈來愈嚴重。孫萬烜說,鼻子結構性的彎曲,輕則導致鼻塞,嚴重可能影響鼻竇的健康循環,導致慢性鼻竇炎產生息肉等問題,嚴重會影響嗅覺。鼻中膈彎曲的矯正,目前最常使用內視鏡的方式,從鼻孔進入切開黏膜,將彎曲的鼻中膈軟骨移除,外觀沒有傷口,恢復期很短。孫萬烜表示,若童年時期出現鼻塞過敏問題,因考量骨骼還在發育,通常不會在18歲之前做骨骼相關的切除手術,主要是採鼻噴劑等藥物治療。該名個案幼年接受鼻中膈手術,切掉的鼻中膈空缺,經年累月下被疤痕組織填滿,漸漸的導致鼻攣縮,使外觀上鼻子微有塌陷。經過與陳姓患者討論後,孫萬烜決定以患者自體軟骨做為材料重建鼻型,利用肋骨強而有力的特色,支撐山根和鼻頭,完整重建出適當的鼻型,不僅矯正鼻中膈彎曲,也矯正鼻外觀扭曲問題。孫萬烜說,若民眾有鼻塞問題,可先自行評估是否有鼻扭曲現象,建議到耳鼻喉科做詳細檢查。對於未成年的民眾,建議先以藥物治療鼻子過敏的問題,盡量避免骨骼還在發育的時候接受鼻中膈相關手術,以免導致成年後可能的鼻塌陷狀況。
-
2022-07-14 醫療.耳鼻喉
傷肺失嗅覺 頑固性鼻竇炎沒聞出瓦斯漏氣
經常鼻塞、流鼻水,58歲陳姓水泥工多年來飽受鼻疾之苦,原本體質過敏,工作時又常沒戴口罩,鼻過敏症狀嚴重,難以入眠,且呼吸功能及嗅覺變差,一天家裡瓦斯外洩,他竟聞不出來,幸好妻子察覺異狀,緊急處理,才化解一場致命危機。其實,這名陳姓男子7年前也曾因嚴重氣喘,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兩側鼻腔鼻息肉增生,經過手術切除鼻息肉,並使用類固醇噴劑後,症狀大幅改善,終於可以安穩地睡覺。但幾個月後宿疾再度復發,抽血檢驗「過敏抗體指數(IgE)」,超過200,屬於第二型過敏反應,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之「頑固性鼻竇炎」,即使再度手術,術後仍會反覆發作。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台灣空汙嚴重,加上環境潮濕,許多民眾有鼻過敏困擾,導致全台慢性鼻竇炎盛行率偏高,接近兩成,人數超過400萬人。鼻竇炎症狀為鼻塞、鼻涕倒流、臉部疼痛、嗅覺或味覺改變,甚至喪失。急性發作時,服用抗生素,平均治療兩周,症狀就得以緩解。不過,第二型過敏反應所引起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藥物療效不佳時,即使透過手術切除鼻息肉,搭配類固醇鼻噴劑,仍容易復發。黃啟哲說,這類慢性鼻竇炎患者反覆發作,治療難度極高,被列為「頑固性鼻竇炎」,估計全台約20、30萬人,主要症狀為鼻塞、嗅覺異常,易合併氣喘,幾無睡眠品質可言。以陳先生為例,接受手術,但治療效果有限,去年11月因嚴重氣喘、呼吸急促,就醫確診為急性肺炎,肺葉組織裡充滿鼻涕黏液,醫師立即收治住院,除了使用抗生素,並合併生物製劑,效果良好,幾天後嗅覺恢復正常,且鼻息肉萎縮,呼吸順暢。黃啟哲表示,新型生物製劑可精準調控發炎物質,阻斷特定的細胞介質,抑制發炎反應,且副作用低,有助於改善相關過敏症狀,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鼻息肉等。儘管治療效果顯著,約可降低七成復發風險,不過,「頑固性鼻竇炎」患者必須定期回診,施打生物製劑,否則隔一段時間之後,仍可能復發,但健保尚未納入給付,一般家庭恐難自費負擔。頑固性鼻竇炎患者為肺炎高風險族群,黃啟哲表示,鼻息肉增生,就會堵住呼吸道,以致嗅覺異常,合併氣喘,肺部功能愈來愈差,容易導致肺炎住院,造成健保財務負擔。為了幫「頑固性鼻竇炎」患者請命,鼻科醫學會日前向健保署提出「生物製劑健保審核指標」,如氣喘、鼻息肉,且經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輔以血液檢測「過敏抗體指數(IgE)」和過敏原,及血液中或組織裡嗜酸性白血球的比率或總量等。期盼健保 早日納入給付範圍,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
2022-06-21 醫療.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半年不好?竟是腫瘤作崇!手術後逆轉人生
60歲張姓男子因右側鼻塞、黃鼻涕、鼻血、及嗅覺喪失等症狀,以為是過敏性鼻炎,在診所治療不見好轉,持續超過半年且鼻塞加劇,轉診到醫學中心檢查,發現右側鼻腔腫瘤已侵犯到眼眶附近及顱底,經手術治療後,終於恢復正常的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門診安排張姓病患鼻竇內視鏡檢視,發現右側鼻竇炎及鼻腔腫瘤增生,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鼻竇嚴重發炎外,腫瘤甚至局部侵犯眼眶附近及顱底情況。經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鼻腔倒生性乳突瘤。鼻塞、黃鼻涕、鼻血及嗅覺喪失症狀都消失。張姓男子說,他因為長期右側鼻塞,也到診所就醫,但一直不見好轉,最後經介紹到中山附醫檢查,發現是腫瘤,經過接受手術後,鼻子不塞了,其他不適的症狀也消失,整個人變得輕鬆。黃承楨指出,單側鼻塞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黴菌性鼻竇炎、鼻腔異物、鼻腔腫瘤等。其中,鼻腔倒生性乳突瘤為鼻腔常見良性腫瘤,約佔鼻內腫瘤5%。好發於55歲的年紀,男性比例較高,約為女性的2至5倍。他說明,可能與抽菸、鼻過敏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相關。常見症狀為鼻塞、黃鼻涕、嗅覺不良及鼻血。鼻腔倒生性乳突瘤有三大特性:第一,容易局部侵犯鼻竇黏膜及骨頭組織;第二,約有5%到15%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故建議外科治療;第三,復發率高,追蹤10年約有30%患者會復發。黃承楨說,3D鼻竇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經利用在鼻竇炎及鼻腔腫瘤手術。利用光學或電磁定位,將個人化的電腦斷層相片重組,建立個人鼻竇地圖,誤差僅有1至2公釐。因此能避開重要神經組織如眼睛及顱底,精準清除鼻竇炎及鼻腫瘤病灶,增加治療成功率及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