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心血管
共找到
3627
筆 文章
-
-
2019-12-29 科別.泌尿腎臟
中年男「性」致缺缺 恐睪固酮過低所致
對男性來說,中年後若出現性表現下降或「性」致缺缺,普遍不敢說出口,其實可能是睪固酮低下所致。泌尿科醫師表示,中年男性若性需求或表現明顯下降,可能跟三高、過胖等有關外,最大因素是睪固酮過低而導致。台灣男性醫學會今舉辦男性健康研討會,討論睪固酮與男性健康間的相關議題。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維恭,講述睾丸激素治療和代謝綜合症,他表示,男性睪固酮濃度和三高降低有相關性,改善過低的睪固酮濃度,可使三高、代謝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控制得更好,進而能降低死亡風險。蔡維恭說,睪固酮即是男性荷爾蒙,通常男性進入40歲之後,睪丸開始老化,會使分泌減少、血中睪固酮濃度下降,一旦過低導致睪固酮不足時,就會出現老化、性功能低下等症狀。睪固酮低下時,會出現許多負面症狀,如體力變差、疲憊感、肌肉力下降外;以國外研究也發現,甚至會影響男性高血壓、血脂等三高,同時如果本身過胖男性,也普遍有睪固酮低下的現象。蔡維恭也說,若男性睪固酮低下,會使陰莖海綿體構造退化,影響勃起和性慾,使晨間勃起減少,進而影響性生活、床笫間力不從心,甚至出現早洩、射精障礙等問題。而在相關治療上,蔡維恭說,可根據醫師診斷,透過補充睪固酮來改善,包括藥物、塗抹凝膠、針劑等選擇,補充前需要醫師專業評估,若本身有攝護腺癌、攝護腺抗原指數(PSA)過高等情形則不建議;補充後加上運動及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身體健康跟肌耐力有助益外,亦建議過胖男性同時減重,也會讓治療狀況更好。
-
2019-12-29 新聞.科普好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 跟吸菸有關?
吸菸增加肺癌及心血管風險已是共識,最新研究顯示,吸菸跟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密切相關性。慢性關節炎成因複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炎,成因多樣而複雜,從遺傳、感染、荷爾蒙到環境,都是可能的致病因子。如果無法及時治療緩解,可能造成關節不可逆變形,甚至有關節外器官損傷。因此,早期診斷並積極治療是目前的準則。以抽血檢驗,除了類風濕因子外,新一代抗CCP抗體可以偵測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而環境影響因素,吸菸是目前最受關注的議題。吸菸是重要危險因子早在1978年牛津大學研究即發現,吸菸女性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2010年學者以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指出,男性吸菸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未吸菸者2倍,女性則為1.3倍。除此之外,遺傳研究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家族出現第二個個案的風險分析,吸菸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影響自體免疫抗體吸菸為什麼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近期研究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是吸菸增加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氧化壓力與自由基相關,自由基會促使發炎反應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吸菸過程中包括焦油及揮發物質氧化壓力,這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扮演一定角色。第二個研究重點在於自體免疫抗體(autoantibodies),這是近年來最被重視的機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出現對抗瓜氨酸化胜肽(citrullinated peptide)的抗體是已知的重要致病機轉,近期研究也證實吸菸會激化對抗瓜氨酸化抗原產生自體免疫抗體。也是連結吸菸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有力的證據。既然,吸菸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戒菸會不會得到好處?2019年11月剛發表的風濕病期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國家醫院風濕科及脊椎中心醫師Dr. Ida K以吸菸為主題,分析美、英、荷、西、加、挪威等10國的世代研究,收案3331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依吸菸史分類,1012位已戒菸、887位仍吸菸中、1412位從未吸菸。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平均追蹤3.5年,期間有235例心血管疾病發生。收案時,仍吸菸組的中高疾病活動度病患數高於戒菸組及從未吸菸組。以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分析(血壓、脂蛋白等),從未抽菸、已戒菸及仍抽菸三組、危險因子呈階梯狀差別,從未抽菸組最少,仍抽菸組最多。至於戒菸組及從未抽菸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也顯著低於仍抽菸組。戒菸組則與從未抽菸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相當。結論是吸菸者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率,如果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已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戒菸可以降低疾病活動度,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菸害防制推廣應擴大到全民,尤其是關節炎病患。
-
2019-12-29 養生.聰明飲食
喝大骨湯補鈣防骨質疏鬆?營養師:大部份的鈣都在這
許多人認為豆漿的營養與牛奶相似,兩者都富含鈣質,但真是這樣嗎?以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為首的三位營養專家,出版《天然植物營養素》(臉譜出版)告訴你,其實一杯豆漿的鈣質含量僅相當1/10杯鮮奶的鈣質含量。書中比較豆漿與牛奶,指《本草綱目》記載,「豆漿利水下氣、制諸風熱、解諸毒」。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豆漿所含的「大豆蛋白」,雖然為植物性來源,但營養價值與動物性蛋白相同,並且可以調節血壓、抑制壞的膽固醇被氧化。身體中壞的膽固醇太多時會堆積在血管,當膽固醇被氧化,有如生鏽的斑塊,更容易卡在血管壁上,而大豆蛋白可以延緩這種「生鏽」狀態的發生。然而豆漿雖好,真要比鈣質多寡,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以100毫升的全脂牛奶與無糖豆漿為例,全脂牛奶含鈣量高,1毫升約含1毫升鈣;無糖豆漿的鈣就比較低,僅等於1/10杯鮮奶的鈣質含量。因此,豆漿並不能算是較好的鈣質食物來源。不過,無糖豆漿含有植物性蛋白質、大豆卵磷脂,也富含大豆異黃酮素,對於心血管保護有很好的效果,仍是很好的營養。如果喝牛奶容易拉肚子,不妨把富含鈣質的芝麻和豆漿打成芝麻豆漿,或是多選擇鈣質含量較高的小魚乾、傅統豆腐、地瓜葉、空心菜等食材,仍可補充鈣質。此外,喝牛奶也並非越多越好,以國民健康署公告的每日飲食指南來看,每日一至兩杯(每杯240毫升)的乳品,就可以滿足每日25至50%的鈣質需求。該書也破解另個關於鈣的迷思「喝大骨湯可以補鈣,預防骨質疏鬆」,書中指出,許多人認為大骨湯熬煮的時間越長,越能把骨頭和肉裡的營養熬出來,也就是湯裡越多鈣。但其實大部分的營養如蛋白質,仍在肉裡,大部分的鈣離子,仍在骨頭裡。根據研究顯示,一公斤重的豬大骨以 3.5公升沸水熬煮4小時,湯中所含的鈣質量微乎其微,100cc豬大骨濃縮高湯也僅含4毫克的鈣質,看似白濁的湯頭,還有大量的動物性油脂,對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造成更多不良影響。
-
2019-12-28 新聞.健康知識+
舒服泡湯有撇步 這3大禁忌別誤犯
 冷風吹起的12月,又到了適合泡湯的季節,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將身體泡進熱騰騰的溫泉裡無非是一大享受,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醫師洪育忠提醒,千萬別犯了這幾個常見的錯誤泡湯觀念。禁忌1:吃飽泡湯或空腹泡湯吃飽喝足後,消化系統開始工作,需要大量的血液在胃部運轉,但若剛用餐完就泡湯,反倒讓血液由體內流向體表,易引起消化機能障礙。而飢餓空腹時身體呈現疲勞狀態,此時泡湯也易引起虛脫噁心,因此並不適合,最好的時機是飯後歇息30至60分鐘以上再去泡湯。禁忌2:泡湯時小酌1杯電視劇裡常出現泡湯時小酌一杯的畫面,身心放鬆的情景令人嚮往,但其實酒後泡湯可能因溫度過高,對心臟造成過重負荷,引發頭暈、站不穩導致意外,嚴重者可能會引發腦溢血,建議等酒醒後再去泡湯為佳,中間最好隔2小時以上。禁忌3:身體疲憊靠泡湯紓解想靠泡湯緩解疲勞,但身體太過疲累時,肌肉會得不到所需的血液排除肌肉中的老舊廢棄物,最好稍作休息,待體力回復後再泡溫泉。特別是因劇烈運動而身體疲勞的人,千萬不要在運動完後馬上泡湯,容易引起休克現象,建議間隔半小時。另外,洪育忠提醒,時常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泡湯暈倒送醫之情形,因泡湯太久容易造成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甚至有抽筋痙攣現象,因此高血壓患者及長者泡湯每次不宜超過5分鐘;泡湯後也不可太快起身,在泡湯前後都應補充足夠水分,避免水分流失過多,造成頭昏及暈倒。若對身體有疑慮者,建議做詳盡的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和心血管系統檢查。(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 但7種情況還是先打消念頭吧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
2019-12-28 科別.泌尿腎臟
她懷孕出現妊娠毒血症 洗腎22年致力替腎友謀福
我國洗腎人口逾9萬人,雖半數以上是糖尿病所致的腎病變,但有一群婦女是因妊娠毒血症所致的腎衰竭,洗腎同時還要拉拔孩子長大,是人生一大挑戰。腎友李明蘭即是如此,但她洗腎22年不曾離開職場,還協助腎友找工作、辦旅遊、家訪關心等,幫助更多人走出來、重拾新生。桃園市腎友協會總幹事李明蘭接受專訪當天,剛從洗腎診所回到辦公室不久,洗腎後的低血壓使她走路較緩慢、說話也較小聲,但她手緊握寫滿筆記的A4紙,認真向記者闡述腎友的生活甘苦,期盼未來腎友的照護品質愈來愈好。55歲的李明蘭在懷第二胎之前,身體算是相當健康,卻沒想到懷孕4個月併發妊娠毒血症,腎功能就每況愈下,治療苦撐7年後不得不洗腎。「當時兩個孩子年紀小,為了能照常上班養家,我起初和先生討論使用腹膜透析。」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相異處在於,前者每天自行洗腎2到5次、每次約20分鐘;後者是一周三天到醫療院所洗腎,一次花3至4小時。只是,李明蘭接受腹膜透析後,愈來愈無法「洗乾淨」,3年後因體力太差,只好改換血液透析至今。不過李明蘭說,她喜歡游泳,過去腹膜透析有腹部植管,不方便下水,改換血液透析後她就每天去晨泳,而且少了腹部管路,穿衣服不怕肚子鼓或管子掉出。事實上,李明蘭因腎功能亮紅燈後,就開始關注腎友生活品質,落入洗腎前即是桃園市腎友協會的一員,替腎友謀福。以求職為例,腎友平均體力較差,若無特別專長能促使公司通融,否則容易因體力差而不被聘用。李明蘭說,協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家訪,除了關懷腎友,以及邀請參加活動之外,也會了解是否需連結就業和社福資源。她即曾協助多名腎友求職,例如學校工友、醫院總機接線員等,至今穩定就業,日子過得更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腎友因洗腎與飲食限制,不喜歡外出或麻煩他人,卻也難圓旅遊夢。協會20多年來,每年委託旅行社辦理「旅遊洗腎」,選定會員最想去的國內外地區,再聯絡當地洗腎室及餐廳,且全程有護理師隨團,「每年開團都秒殺!」但考量安全,一團最多只收15名腎友,行前也需評估體力。李明蘭說,她至今去過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只要做好準備就不必擔心。只是,腹膜透析者要小心,曾有會員將透析藥水裝在高級皮箱內,旅途中竟被偷走,「還好旅行社立即派員搭機送藥水,成功救援!」隨時代進步,洗腎藥水更穩定,場域更乾淨,若人工透析血管塞住還能馬上急診處理,整體照護品質提升不少。但李明蘭說,可能是洗腎的健保點值降低、壓縮薪酬,導致專業人力流動快,「當面對不太會上針的護理師,我們都會怕怕的。」而且,隨透析年資增加,許多併發症會慢慢浮現。李明蘭說,她近年因心血管鈣化裝了3個支架,晚上睡覺會心絞痛,若不吃安眠藥睡不著,也不太敢再冒險出國。雖她經常助人,但偶爾也會出現負面情緒,「覺得生活怎麼這麼艱苦啊!」「但唯有自己能戰勝自己。」李明蘭不忘對自己以及腎友們信心喊話。她強調,多走出來參與活動,才不會關在家裡自怨自哀,建議腎友可尋求居住地區的腎友協會或病友團體,多多參加各種活動,找回好心情也贏回腎利人生。
-
2019-12-27 科別.心臟血管
牙拔光仍「牙痛」 結果竟是心肌梗塞
有時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位70多歲的長者日前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診間就診,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一般人常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進一步說明,醫學上的心絞痛(Angina pectoris)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也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提醒, 如果胸痛來自於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葉勳龍說,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都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之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者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可以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過大,會有胸悶的不適感,也是心臟科的常客。不過,經檢查並沒有器官實質病變的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有胸痛的症狀時,及時進行心臟相關健康檢查,及早預防,才能安心。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長者聽力缺損 多與內耳有關
老年人聽力退化或重聽,與年齡增長有關。一般來說,年過50歲,部分民眾會開始出現聽力問題,尤其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降低,與聲音渾厚的中低音男性相比,會比較聽不清楚尖銳的女性聲音。若退化情形嚴重,慢慢地連中頻、低頻聲音也聽不清楚,就演變成重聽。聽力缺損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時間上可能暫時或長期,但不至於全聾。由於聽力障礙開始出現時多屬輕度、不明顯,患者或親友可能不會特別留意。引起年長者聽力缺損的原因多與內耳有關,內耳位在耳朵最深處,為顳骨包圍著,內耳的耳蝸屬於「聽覺器」掌管聽力,若耳蝸神經退化或異常,會使內耳收到的訊號無法傳達到中樞聽覺系統、或使辨識能力變差,而聽不清楚高中低頻聲音。前庭與三半規管則是「平衡器」,掌管左右耳對稱、旋轉、平衡等,若發生障礙或受損,就會出現走路不穩、傾斜甚至眩暈等情形。而耳鳴則指患者自身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刺激下,聽到部分或持續鳴響,並與睡不好有關,形成惡性循環。出現耳鳴原因除了耳朵本身受損、年長老化、感染外,也跟情緒變化、免疫失調及自律神經系統均有所關連。如例子中的鄰居黃太太,失眠加上耳鳴外,聽力也受損,長期下來就會出現聽力下降、走路搖晃不穩等情形。此外,年長者聽損也可能跟基因遺傳、外傷、藥物或疾病等影響所致,如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長者,內耳末梢就可能出現問題。聽損在診斷上應先至醫院做完整聽力檢查,包含耳朵相關理學檢查,以確認聽力損失原因;治療上則依聽損嚴重程度,來考慮使用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改善,減緩退化速度。而耳鳴則因成因相當複雜,藥物治療上以維他命(維他命B12尤佳)、精神安定劑,來改善耳鳴造成的焦慮不安及失眠等;或服用促進末梢血液循環藥物等,來促進內耳、神經及腦部循環功能。(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昱勳)
-
2019-12-27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進食順序有影響!營養師教你避開多餘的卡路里
年末節慶多,與親朋好友邀約聚餐總是少不了來個熱呼呼的「火鍋」,火鍋湯底及入菜食材選擇花樣多,但你知道一頓溫暖美味的火鍋吃下肚,同時也可能會把大量的卡路里吃進身體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一份涮涮鍋熱量約825~1018大卡、火鍋吃到飽的熱量更是驚人,吃一次就很容易達到3000~4000大卡,大量的卡路里吃下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根據衛福部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病變、肝硬化等七項與肥胖有高度關聯。為此,潘富子也分享如何從湯底、主食、主菜、火鍋配料、醬料、飲食順序下手,享受美食又吃的健康:1、從「湯底」下手:挑選原味高湯或蔬果風味湯底為主,如:柴魚昆布、番茄、大骨高湯風味湯底。以一般湯底份量為1200ml來說,柴魚昆布鍋湯底僅30大卡,多數人喜愛的麻辣火鍋光是湯底就有1600大卡,從一開始選擇湯底,卡路里的數字高低就是天壤之別。2、從「主食」下手:店家大部分都會提供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南瓜、芋頭及玉米等全穀雜糧類,建議以南瓜、芋頭、玉米等較高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類做為主食,減少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的攝取。冬粉1把的熱量雖然只有70大卡,但入鍋後吸收湯汁,卡路里也隨之增加了不少。3、從「主菜」下手:建議以海鮮、雞肉做為優先選擇,如:蛤蠣、鯛魚片、雞肉片等;選擇優先順序為魚>雞>豬>牛。怕胖的人切記避免選擇五花肉,因五花肉來自豬或牛的腹部區塊,脂肪含量偏高,1盤五花肉油脂含量動輒600大卡以上。4、從「火鍋配料」下手:吃火鍋也別忘了攝取膳食纖維,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幫助膽固醇代謝也可增加飽足感,以天然蔬果及菇類做搭配,如:高麗菜、木耳、杏鮑菇、玉米筍、山茼蒿等。其它加工火鍋料建議可減少或不要攝取,如:爆漿小丸子、水晶餃、麻吉燒等。 「丸類」火鍋料的鈉及油脂含量大多偏高,以一顆貢丸來說,熱量就有49大卡,鈉含量含116毫克;若長期鈉(鹽分)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疾病等風險。5、從「醬料」下手:建議可用青蔥、洋蔥、白蘿蔔泥、蒜末、辣椒、薄鹽醬油、白醋搭配成醬料酌量沾取,可添加食物風味又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攝取。常見的沙茶醬屬高油脂沾醬,只要一大匙熱量就有167大卡,盡量減少沾取沙茶醬、芝麻醬等高油脂醬料。6、從「飲食順序」下手:蔬菜→主菜→主食類→其他火鍋配料,先放入蔬菜,烹煮時間建議不要太久,除了可以保留蔬菜鮮脆口感,還可避免營養流失,再放入海鮮、肉類等主菜入鍋,煮完主菜後記得要將浮在湯面上的油脂撈除,可避免其他食材吸附到湯汁中的油脂,這些油脂吃下肚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延伸閱讀: 冬天吃鍋又怕胖? 5個小技巧讓你在減肥也能飽口福 冬天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癮君子洗腎猝倒見異象 醫護救回一命決定戒菸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今天為一位在醫院洗腎的病友「慶生」,主治醫師吳靜如和醫護人員送上向日葵,祝他離開黑暗,迎向重生及美好的未來,更能如同向日葵般開心地有著微笑人生。男子洗腎時猝倒無心跳呼吸,經急救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後恢復良好。他透露急救和手術過程中失去意識和意識不清的時候,一度看見「異象」,包括過去洗腎時熟識的醫護人員,當時這些人不在他身邊,從鬼門關前掉頭命被救回來,他決定徹底戒菸。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吳靜如醫師表示,這位男性病患53歲,長期吸菸,有洗腎、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曾因冠狀動脈疾病合併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支架置放手術。患者洗腎時突然失去意識無心跳呼吸,醫師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經心肺復甦術急救後,心電圖顯示有惡性心室顫動,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心臟內外科團隊立即搶救,緊急置放經皮心肺功能維生輔助系統(小葉克膜)後,接從桃園分院轉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也順利脫離呼吸器及心肺維生輔助系統,目前仍在桃園分院常規洗腎中。吳靜如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最近10多年心臟疾病持續盤踞國人10大死因之第2位,107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1569人,較106年上升4.5%。國人普遍瞭解吸菸可能導致癌症,但不可輕忽的是,吸菸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吳靜如說,香菸含有許多可能危害心血管疾病的物質,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以及自由基等,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血管栓塞的機率。根據統計,吸菸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吸菸的人增加50%,吸菸者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未來再次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戒菸者的近三。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若戒菸,也可減少36%死亡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病患中,74.5%曾經吸菸,在發病後仍持續吸菸者更高達38.5%。若病患能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立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能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戒菸對於降低心肌梗塞之復發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一般民眾忽略。吳靜如醫師建議心血管病患戒菸,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友,可至各醫療院所之戒菸門診就診,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二代戒菸服務,或政府設立之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關懷諮詢,提高戒菸成功率。吳靜如醫師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再次叮嚀有菸癮的民眾,吸菸傷肺又傷心,戒菸,要從「心開始」。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膝關節痛腫2周以上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名年約50歲的眼鏡行老闆,數月前膝蓋關節腫痛,四處求醫未找出病因,持續服用止痛藥,症狀卻惡化,痛到不良於行,得依靠輪椅代步。最後轉診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關節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若延誤就醫,關節會嚴重變形導致失能,甚至引發心血管、肺部病變等致命併發症。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關節炎、運動傷害、痛風類似,容易延誤就醫。翁孟玉表示,若有關節對稱發炎、早上起床特別僵便、疼痛的「晨僵」現象,且持續兩三周以上,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釐清病因。在治療上,翁孟玉說,第一線藥物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抗風濕藥物等,若效果不彰則考慮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眾多,可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口服藥物的生物製劑,依患者個別情況用藥。翁孟玉以「從木棒變原子彈」比喻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的進步,療效顯著、副作用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依照醫囑治療,有機會達到「幾乎感覺不到疾病存在」的目標。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停經後婦女,正好是骨鬆症高危險群,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加速骨質流失,骨折機率大增,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20%,不可不慎。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關節紅腫熱痛持續兩周以上 小心得了這個棘手疾病
一名年約50歲的眼鏡行老闆,幾個月前膝蓋關節腫痛,四處求醫未找出病因,持續服用止痛藥,症狀卻惡化,痛到不良於行,得依靠輪椅代步。最後轉診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失控,攻擊自身關節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若延誤就醫,關節嚴重變形,導致失能,甚至引發心血管、肺部病變等致命併發症。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關節炎、運動傷害、痛風類似,容易延誤就醫。翁孟玉提醒,若有關節對稱發炎、以及早上起床特別僵便、疼痛的「晨僵」現象,持續兩三周以上,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釐清病因。在治療上,翁孟玉說,第一線藥物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及抗風濕藥物等。若效果不彰或疾病來勢凶猛,則考慮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生物製劑眾多,例如可以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口服藥物的生物製劑,醫師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選擇用藥。翁孟玉以「從木棒變原子彈」來比喻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的進步,療效顯著,且副作用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患者「達標治療」不是夢,只要依照醫囑治療,都有機會達到「幾乎感覺不到疾病存在」的目標。翁孟玉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停經後婦女,正好是骨鬆症高危險群,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加速骨質流失,骨折機率大增,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不可不慎。
-
2019-12-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笑「肥豬」不敢照鏡子 他不動手術甩肉21公斤
27歲的蕭姓男子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自卑到連刷牙都不敢照鏡子,今年6月因血糖飆高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 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動手術,靠著飲食和運動,才5個月,從117公斤減至95.4公斤,甩肉21.8公斤,成功穩定血糖。蕭姓男子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國中畢業的體重就破了百公斤,他說,因太胖,因缺乏自信,眼睛總是看著地板,女生一看到就自動退避三舍。過去曾嘗試減重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他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的2到3倍,確診為「糖胖症」後,嚇到決心減重,立刻報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減重暨形體美容中心」減重課程。彰基指出,身高170公分的蕭姓男子,堅持拒絕手術減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甩肉21.8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mg/dl左右,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雖然蕭距離理想體重70公斤,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在一次運動開合跳300下,也不覺得喊累,他相信自己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蕭男表示,減重效果顯現,不僅同事稱讚「變帥了」,還有朋友主動介紹女朋友,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國人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
2019-12-25 橘世代.健康橘
吃對蛋白質 40過後人不老!
歲月賦予成長所帶來的豐碩果實,同樣也會造成一些生理機能的退化。年紀漸長,身體總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不適,尤其是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族群容易忽略蛋白質攝取過多或太少,進而出現肥胖、水腫、感染等情況。透過營養師的提醒,可以從日常生活飲食的改善,讓輕盈的體態與美麗的人生延長活躍期限。生命的積木--蛋白質蛋白質對於身體的重要性被形容為「生命的積木」,由超過20種胺基酸組成,可以提供熱量,也是組成肌肉、毛髮、牙齒、骨骼等組織的要件,含有建構、修補組織的功能。另外,也是製造賀爾蒙、酵素、調節酸鹼平衡,強化免疫系統的主力,其中成人有9種必需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得從食物中攝取。臺安醫院營養師趙于賢指出,根據衛福部定義,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泛指40歲到52歲的族群,其中更年期介於45到52歲之間,這階段女性會產生更年期症候群症狀。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以及臨床試驗顯示,適量食用含有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含有異黃酮類的豆科植物與紅花苜蓿等是植物雌激素主要來源,其中黃豆含量非常多,因此也希望更年期女性多攝取豆製品。「這個階段容易營養過量,代謝率降低,脂肪堆積後造成肥胖,因此蛋白質建議以低、中脂為主;而攝取雌激素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至於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可以藉由豆腐、豆干、濕豆皮或奶類、小魚乾等食物中的鈣質來補充,同時也可以達到足量的蛋白質營養。」趙于賢表示,女性從30歲過後就要開始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每日3餐的均衡分配可以延緩身體退化時程。表1:蛋白質食物低、中、高脂分類(資料提供/營養師趙于賢) 蛋白質攝取不足,小毛病上身比起熱量的精算,女性很少會注意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殊不知這小小的疏忽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趙于賢表示,蛋白質不足會有掉髮、肥胖、自體免疫功能降低,譬如傷口不容易復原、感冒不容易好等症狀。正常來說,30歲以上的女性理想的體脂肪率為20〜27%,高過30%就是肥胖。而現代人普遍體脂肪偏高,如又有前述的蛋白質攝取量不當,或運動量不足,會逐漸出現肌肉量減少的狀況。目前計算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有簡單的依據,最常使用的方式是人體重量乘以0.9〜1公克,每個年齡階段不一樣,以一位無運動習慣的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來說,遵循這個計算法便可。例如50公斤的女性每天需要約45〜50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6~7份(魚肉豆蛋類)蛋白質或5~6份乳製品。如果活動量較高,再視狀況增加攝取量。「在同一個年齡層當中,影響蛋白質的攝取量包括體重、年紀、活動量等都是主要因素,除了攝取足夠蛋白質,可以多從事阻力運動或有氧運動。」趙于賢指出,最基本的活動量也要滿足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譬如每次快走30分鐘(含以上),至少每2天一次,可增加肌肉的形成,配合蛋白質攝取能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蛋白質攝取有優先順序瞭解了蛋白質與身體的關聯,如何從食物中等量取得也是課題之一。大家可以按照文章中蛋白質攝取表去自行搭配。優質的蛋白質來自於豆、魚、蛋、肉類,以及乳製品,面對琳瑯滿目的選項,趙于賢用更簡單的辦別方式讓大家輕鬆規劃。「一般人對於計算相同重量下的食材有多少蛋白質覺得費力,有個取巧的方式,以女生的掌心為準,例如肉或魚,只要半掌心大小就等同一份蛋白質。」趙于賢列出幾項生活上常用的蛋白質食材作為攝取參考,以一份蛋白質(含7公克蛋白質)為基準,魚、肉、豆、蛋類各類食品所需份量如下表:表2:各類食材蛋白質含量一份乳品類蛋白質計算方式略有不同,以8公克為基準,對應的乳製品份量如下表:有些人會糾結於烹調方式,其實只要依照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避免油炸和加工過度的食品,也能阻絕過多的油脂與納含量。挑選種類以豆類為優先、再來是魚類及海鮮,之後才是蛋類、禽肉與畜肉,不一定只能用水煮的方式,這樣也會影響食欲。滷煮蒸屬於低油的烹調方式也可以交錯運用,或者多運用蔥、薑、蒜……等天然辛香料的鮮香味,可減少不必要的人工調味料,謹記少油少鹽的原則就好。一天三餐蛋白質攝取建議菜單(資料提供/國民健康署....) 註:以一位50公斤的退休女性為標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45〜50公克計算。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19年11月出版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最易缺6種營養素 吃素的正確方式學起來
以前逢年過節必吃肉,現在恨不得每天都“吃草”。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女性,開始追求純素食飲食。雖然看似健康,但長期吃素很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素食者最容易缺少的6種營養素1、維生素B12據英國《電訊報》12月18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學專家在一次報告會上指出,針對172名純素食男性的研究發現,約1/5的參與者嚴重缺乏維生素B12 。而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導致的結果有:惡性貧血、神經受損、雙腳、雙手麻木、男性不育等問題。專家指出,由於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魚、肉、家禽、雞蛋、牛奶和奶製品中,絕大多數植物性食物中並不含有。因此,純素食者長期得不到補充,就會出現缺乏的情況。解決方法:長期完全素食者可食用額外添加維生素B12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劑。2、n-3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含魚、蛋或海洋蔬菜(海藻)的飲食通常缺乏長鏈n-3多不飽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等,它們對心血管健康以及眼睛和大腦功能很重要。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尤其是純素食者,血液中的EPA和DHA濃度較低。解決方法:素食者可以從部分海藻類食物(海帶、紫菜、螺旋藻、髮菜、裙帶菜等)、亞麻籽油、紫蘇油等食物中補充它們。3、維生素D在EPIC-Oxford研究中,素食者維生素D的平均攝入量最低(0.88微克/天),是葷素搭配者平均攝入量的1/4。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來說,維生素D的狀態取決於陽光照射和維生素D強化食品的攝入。4、鐵動物血、肝臟、瘦肉中的鐵為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高,而植物性食物雖然鐵含量較高,但主要是非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低。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可以從菠菜、蠶豆、扁豆、黑木耳等食物中補充,但利用率不高,此外,還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5、鋅純素食者的鋅攝入量比雜食者低,缺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解決方法:素食者,特別是純素食者注意,要適當增加堅果、菌菇類、豆類、全穀物等的攝入。不過在食用堅果時要注意控制量,防止攝入過多脂肪。6、鈣對於那些連奶製品和雞蛋都不吃的純素食者,鈣的來源非常局限。解決方法:多吃其他富含鈣的食物,如綠色蔬菜、杏仁、用石膏做的豆腐等。如果缺鈣問題嚴重,建議適當攝入一些乳製品,甚至雞蛋。吃素也要營養均衡,不建議單純靠吃素來減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臨床營養師胡環宇提醒,人們從“吃素”中得到的氨基酸,鐵,鈣,鋅,一些維生素等必需的化合物很有限。此外,植物蛋白的吸收要慢得多,所有這些都會對免疫力和生殖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天然素食品中,想獲得全面豐富的營養,並非就是青菜豆腐那麼那麼簡單,還得有所講究。建議素食者堅持喝奶類,特別是牛奶,補充鈣質。吃素的人,吃糙米或胚芽米才更完善,因為糙米或胚芽米中補充了麵筋所缺的氨基酸,至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穀類、植物油都可以足量滿足要求。而對於想通過吃素來減肥的人,營養專家並不推薦。不平衡飲食結構,很可能造成營養素不足,如果素食者不能很好的掌握飲食方法,不能及時補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純素食並不值得過度提倡。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4 養生.家庭婚姻
家有嬰兒公公還抽菸!她請丈夫溝通一下…隔天更火
一名人妻在網路上怒PO文「抽煙的人真的有夠自私的」,因為公婆家正在裝修,因此公婆搬過來借住一個月,因為家裡有寶寶,搬進來之前有先講過不能在家裡抽菸,結果第一天,公公竟然就跟搬家工人直接在客廳裡抽菸,讓媳婦當場傻眼。原PO當下沒有講什麼,讓老公去跟自己的爸爸溝通,老公說「有講了」。隔天,原PO起床要收衣服、曬衣服,卻看到陽台的畚斗裡有煙灰,寶寶的衣服晾在一旁,沾染新鮮的二(三)手菸。讓她更加火大,表示「完全不管我的寶寶耶,抽煙的人真的有夠自私的,只管自己爽,影響到家人都不管,煩死了。要爽去外面抽菸區抽到爽死我都不管,一定要在家裡害人嗎?」 網友們看了也認為,會危害家人健康的行為,講不聽、沒改善的態度實在很不OK,「沒禮貌也該關心一下自己的孫子吧」、「有些長輩真的為老不尊!都不理會良好溝通達成的協議。」、「可以把禁止吸菸貼到他們臉上嗎?」因為原PO也回覆留言,表示自己為了孩子的健康,今天已經得罪了(公公),就算要被說「惡媳婦」也無所謂。其實,不少老菸槍戒不了菸,就算在自家陽台、電梯、大樓、公車上,只要有抽菸的習慣,味道經常久久不散。而有些抽菸的人,最常抱持以下三個迷思:1. 「我在陽台抽菸,抽完才進去。」但是,即使菸味散去,人眼看不到的毒性微粒,會殘留在吸菸的環境中,至少長達3個月,所以沒在家人與孩子面前抽菸,不代表不會影響他們的健康。2.「 外面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更毒。」如果會講這句話,代表抽菸的人自己也知道菸味有毒,關於這些生活中的必要之惡,怎麼比也比不完。一碼歸一碼,就事論事比較實在。3. 「抽菸的人也有人權。」在不會損害他人的權益之下,是可以吸菸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公園有人在抽菸,媽媽就要把小孩抱走;陽台、騎樓抽菸,鄰居只好緊閉窗戶。這就是為什麼在日本要設置吸菸室,而非室外隨便一個地方,都可以讓人哈菸。 為了下一代的福祉,為了家人的健康,也為了自己的肺,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就算癮君子一時之間戒除,但是,開始戒菸之後的身體變化,絕對是值得的。根據健康傳媒,白映俞醫師指出,觀察抽菸的人在一天24小時禁菸的身體變化,發現血壓有降低了一些,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已經降低回正常範圍。戒菸4周後,心血管、肺部已經得到改善,不再那麼緊繃,運動能力增加,比較不會那麼容易疲累、氣喘吁吁。在戒菸來到5年後,與繼續抽菸者相比的話,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已大幅降低。有戒菸需求的人,可以諮詢戒菸門診,或撥打衛服部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2-24 科別.心臟血管
越睡越疲倦?心臟衰竭可能已經找上你
工作一整天,難免都會累,但是有一種累不一樣。心臟衰竭的累會讓人像沒電一樣,甭說爬樓梯,有時連走幾步路都很疲憊!為何心臟衰竭患者容易感到很疲倦呢?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辛和宗主任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感到疲倦,最主要是因為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量不夠,到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不足,組織相對就會缺血,讓病患容易疲倦,運動耐受力也會下降,走一走就會喘。除了周邊組織缺血使組織獲得的氧氣、養分不夠,血液循環變少也讓代謝廢物不容易移除。送來的養分不夠,代謝廢物又來不及送走,當然會讓人感到很累。為何心臟衰竭患者可能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等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是心臟衰竭的原因,也是心臟衰竭的結果,心臟功能不好的病人大約5-10個裡面會有1個患有睡眠障礙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辛和宗醫師道,「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確會加速心臟衰竭惡化,心臟結構破壞更加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兩種,一種是「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腦幹的問題造成睡眠時沒有呼吸驅動力,上了年紀或是心臟衰竭嚴重的病患,有觀察到這種現象。另外一種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由於上呼吸道、咽喉的組織會垂下來,塞住呼吸道,大部分是因為上了年紀、過於肥胖,或是天生體型脖子比較短,比較容易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臟衰竭也可能與這類睡眠中止症有關,或許是因為組織水腫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 辛和宗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大問題在於缺氧,血液中氧氣飽和度下降,經常處在缺氧狀態讓心臟功能變差。缺氧的狀況亦會引起全身性交感神經活性加強,有些人會在睡夢中驚醒、心跳加快,這些狀況讓心臟缺血狀況更加明顯,造成心臟衰竭變嚴重。缺氧狀況也會造成身體神經荷爾蒙的變化,像是腎上腺素會增加、產生血管收縮素,類似這樣的荷爾蒙會讓心臟負擔更大,心臟結構受到影響,心臟衰竭就會更加明顯,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定會讓心臟衰竭變差,所以會想辦法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做治療。評估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可以先問枕邊人,問看看患者是不是容易打呼、會不會有打呼聲中斷的情形。然後再問問病人白天是不是很容易疲累,睡完感覺更累,甚至在白天容易突然睡著,睡一睡又突然驚醒。辛和宗醫師表示,臨床上有觀察到不少心臟衰竭的病人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有哪些心臟衰竭的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辛和宗醫師道,若是走路會喘、腳水腫,大家比較容易聯想到心臟衰竭而就醫,但是有些非特異性症狀就可能被忽略,例如有患者的表現是「吃不下飯」,這是因為心臟衰竭造成血液回不去、又打不出來,造成腸黏膜缺血或腸黏膜腫脹,病患可能以為是天氣太熱吃不下,或者到腸胃科就診。部分患者是晚上躺下時容易咳嗽,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其實是因為心臟衰竭到某個程度會導致肺水腫,晚上躺平時容易咳嗽,而需要坐起來咳幾下再繼續睡覺。更嚴重的話,患者得坐著才能呼吸,稱為端坐式呼吸。有些人是白天容易想睡覺,體力比較差,患者會以為只是工作比較勞累而不以為意。曾經也有患者是心肌炎造成的心臟衰竭,以為自己感冒而拖了一段時間才就診,心臟功能已經掉很低了,讓家屬、病患感到非常意外。 辛和宗醫師回憶道,「我遇過一位罹患心肌炎的年輕女性,就是以感冒症狀、吃不下、噁心、拉肚子來表現,經過一個禮拜,一直當作腸胃炎治療,但其實是病毒引起的心肌炎。一般來說,上吐下瀉時身體會脫水,使心跳偏快,但是那位病患到急診時的心跳卻是慢慢的,脈搏微弱,大概經過半小時就倒下來開始急救。因為心臟功能太差只好接上葉克膜,幸好撐了一段時間後,心臟功能有逐漸恢復,也順利拿掉葉克膜,那是很厲害的心肌炎造成的心臟衰竭。」辛和宗醫師提醒道,如果咳嗽超過兩周就建議照個胸部X光片,排除肺炎以及其他問題,這些非特異性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誤病情。要如何協助心臟衰竭患者改善睡眠品質?「首先一定要好好控制心臟衰竭,」辛和宗醫師強調,「治療心臟衰竭的標準治療用藥,一定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心臟衰竭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或夜間容易出現端坐呼吸的病患,可以考慮使用「陽壓呼吸器」。「陽壓呼吸器」是包含呼吸面罩、壓縮器的醫療器材,以正壓將空氣打入呼吸道,一方面能夠維持上呼吸道暢通,一方面可以改善肺部水腫的狀況,有助於改善症狀。 辛和宗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陽壓呼吸器配戴的時間會影響效果,因此希望病患能夠較長時間配戴,但陽壓呼吸器戴起來不是很舒適,加上高壓空氣的關係會有點吵雜,病患需要時間適應悶住不舒服的感覺。若在配戴陽壓呼吸器後睡眠品質改善很多,就會慢慢接受。臨床上處理急性心臟衰竭時,陽壓呼吸器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空氣壓力能將肺泡裡面的水壓回血液,再使用利尿劑脫出水分,有助於改善肺水腫。心臟衰竭患者可以服用安眠藥嗎?是否給心臟衰竭病患服用安眠藥有點兩難,假如不給病人藥物,病人會更加煩躁不適,但是阻塞型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給予安眠藥使病患熟睡,肌肉張力降低,上呼吸道的軟組織更容易塌陷,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更加嚴重。辛和宗醫師道,一般只會給一些輕微的安眠藥,如果可以耐受的住陽壓呼吸器,才會給予效果較強的藥物,不過病患如果能夠適應陽壓呼吸器,或許睡眠品質就能得到改善,也不見的需要使用安眠藥,這需要仔細評估。辛和宗醫師強調,心臟衰竭患者若有睡眠呼吸中止或睡眠障礙,千萬不要自行服用安眠藥,以免造成更多的問題。原文:越睡越疲倦?心臟衰竭可能已經找上你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巧克力護心、防中風!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對身體好
你沒有看錯!多吃巧克力真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許多研究指出,人體腸道中含有許多共生細菌,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及疾病的預防,與人體的免疫力有極大的關係。其中,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研究更發現,腸道細菌還能發酵純巧克力成為一種消炎化合物質,而這種消炎物質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率。研究團隊發現,最原始的可可豆,不僅零膽固醇,也沒有糖分,尤其裡頭含有一種名為「黃烷醇」(flavanol)的成分,經由腸道發酵後,可以釋放出多酚類化合物,對於心臟及血管有極大的益處,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因為巧克力是一種多酚類的抗氧化物,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的產生,研究發現,裡頭含有一種為「黃烷醇」的成分,具有降低血壓、降發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並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的氧化作用等優點,因此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想要利用攝食巧克力作為心血管保健方式,張斯蘭說,目前市售的巧克力,多半可可含量都只含20~30%,尤其部分巧克力為了增加風味及硬度,還額外添加了奶油、氫化植物油等,這類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含量,絕大多數含有過多熱量,很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與中風,反而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最好是挑選包裝標示可可成分含80%以上的無糖黑巧克力,不一定要買含百分之百的可可,因為可可含量越高,製作成本就越高,且口味吃起來又酸又苦;另外,白巧克力成分僅有糖與脂肪,並不是巧克力,可別搞錯了。雖然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有益心血管的保養,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的大量食用巧克力,那麼每天該吃多少量?張斯蘭說明,目前文獻並沒有明確建議每天應該要吃多少的量,但是站在營養學的立場,建議適當攝取為佳,每天以1到2片(或顆)的量為主,若超過5片(或顆)就屬過量,反而會適得其反。另外,張斯蘭也建議,可以購買沖泡的可可粉,因為比起固體狀的巧克力,可可粉加工的手續較少,相對的,黃烷醇破壞的程度也會較低。飯前或飯後吃巧克力都可以,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禁忌,但因為巧克力的磷成分較高,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視自身情況攝取,而市售的巧克力多半含有些許糖分,糖尿病患者也不宜攝取。值得提醒的是,因巧克力含有少量的咖啡因,雖然適當攝取有助情緒好轉、降低壓力、幫助安定神經等功效,然而若有失眠或睡眠障礙者,下午3點過後就避免再攝取巧克力了,以免造成睡眠方面的問題。延伸閱讀: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恐怕會愈吃愈慘 五穀雜糧健脾養胃 搭配2種食物還能助消化、改善疲勞 
-
2019-12-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遇冷手腳冰冷很正常?醫師提醒有這些症狀需特別警覺
35歲郭姓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經仔細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外觀有如凍傷。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即「抗磷脂症候群」),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指出,目前針對「冷凝球蛋白血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像是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若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蔡肇基也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而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至於最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一旦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延伸閱讀: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19-12-23 科別.心臟血管
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
心臟血管科5問 許寬立教授專業解答. Q:健檢時發現有心室早期收縮,需要治療嗎?A:心臟跳動由一套傳導系統指揮,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就是心臟的總司令,放電後讓心房先收縮,把血液打到心室,然後電訊傳到位於心房、心室之間的「房室結」是副總司令,再放電讓心室收縮,把血液打到大動脈或肺動脈,這樣依序收縮所打出來的血液量,才能最有效率地讓身體利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期前收縮,意指心室還沒等到上級傳來的命令就先跳出來,如同合唱時有人先搶拍,因此打出來的血液量比正常來得少,效率就不好,會有心跳空虛感,按脈搏可能覺察不到有在跳,這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在早期收縮後,與下次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較長,回到心臟的血液量較多,因此下一次恢復正常的心搏,打出來的血液量變多,會讓人感覺特別強,而有心悸的感覺。 期前收縮源自心室的電位不穩定,未必是心臟的構造或機能有問題,比如交感神經太興奮時就可能導致電位不穩定,因此熬夜、壓力大時可能發生,或是有飲用茶或咖啡,也容易刺激交感神經,這時首要是調整生活習慣。 醫師還會觀察心臟功能,若有高血壓或有心肌缺氧等問題,應該針對這類明顯病因去處理。若心臟功能沒有異常,但心律不整發生的次數很頻繁,且病患有不適感,也會給予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尤其若連續出現3個以上的心室早期收縮,稱為心室頻脈,患者不僅明顯不適,甚至會暈倒,一定要接受治療。 Q:什麼狀況下需要做運動心電圖?A:運動心電圖的目的是增加心臟的耗氧量,來揪出心臟在休息狀態時沒有出現的問題,最常運用的時機是懷疑有心肌缺氧,也就是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一般來說,冠狀動脈血管要阻塞達75%以上,血流量才會減少,但即使塞到這麼多,若消耗不夠多,未必會顯現血流量不足的症狀,好比一個人收入變少了,但如果支出也不多,可能不會一下子察覺得錢不夠用。運動心電圖就是要增加心臟負擔,如同逼一個人多支出,才知道他的口袋到底有多深,也就是確認供應的血流量是否不足。Q:當活動時出現胸悶、喘的症狀,一定是心血管有問題嗎?A:許多人出現這樣的症狀甚至感覺虛弱無力,就自認是一定心血管有問題,固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但這並非唯一答案,比如貧血患者因為血色素不夠,無法攜帶足夠氧氣到身體各處,也會產生胸悶,並非心血管有問題;此外,肺部的問題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容易引起胸悶與喘的症狀。有的人心肺功能正常,但平時少鍛鍊,臨時遭遇額外的負擔,例如一下子爬上四樓,也會氣喘吁吁。 臨床上不少患者主訴「心臟無力」,醫師檢查排除心臟問題後,卻不相信醫師的診斷,堅持有人告訴他是心臟有問題,甚至「指導」醫師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這並非正確的態度,要做什麼檢查與診斷,應該要信任醫師專業的意見。 Q:天氣轉冷,降血壓藥物需要調整劑量嗎?A:調整降血壓藥物要視病患的情況,且應該先與醫師討論,不要自己隨便調整,因此病患定時在家量血壓的長期紀錄非常重要,醫師也必須以此為依據才調整劑量。 影響血壓變化的因素不只是天氣,有些病患可能因為最近事情多,忙碌時血壓稍微高一些,但事情過後就降下來,不見得是當下這個劑量不適合這個病患,所以病患要負起長期記錄的責任,回診時提供給醫師作為用藥參考。 Q: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A:建議民眾自覺心跳快的時候,可以先測量脈搏,最好是用手指按壓的方式,除了量測一分鐘跳幾下,還要注意心跳是否規則,並且記錄下來。 自己感覺心跳快得有點怪,其實未必是真的跳得快,一發生時就量測並記錄下來,透過數據知道是自己感覺快、還是心跳真的快。即使心跳有時真的偏快,若跳動是規則的,多半源自壓力大等因素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比較不用太擔心;然而若心跳不規則,建議進一步至心臟科就醫檢查。關於許寬立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學經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輔大醫院心血管醫療副院長兼心血管中心主任、內科部部長。曾任義大醫學院副教授ˋ臺大醫學院助理教授、義大醫院內科部部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專長:內科、高血壓、心臟內科、心血管疾病。【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3期(2016-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23 新聞.健康知識+
對抗血管過度新生導致疾病 抗癌名醫推薦吃這2類水果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抗血管新生水果核果(Stone fruit)是夏季的水果,它們以甜美帶著汁液的果肉與中心裝著核的凹洞而著名。你能夠馬上認出它們:桃子(peaches)、李子(plums)、油桃(nectarines)、杏桃(apricots)、櫻桃、芒果甚至是荔枝。許多抗血管新生(以及再生、DNA防護,我們之後將會討論)的生物活性,包括類胡蘿蔔素、山奈酚、花青素(anthocyanin)、檞皮素和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都存在於核果中。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芝加哥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兩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兩顆中等大小的核果與減少男性六六%的食道癌風險和一八%的肺癌風險有關。當涉及選擇核果時,沒有所謂壞的選擇,但是一個有用的訣竅是李子抗癌多酚(cancer-fighting polyphenols)的含量是桃子的三倍。在實驗室中,杏桃成份中一種稱為葉黃素的類胡蘿蔔素,可以預防會損害大腦的β- 類蛋白澱粉纖維(beta-amyloid fibrils)的形成,這種物質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異常血管新生有關。雖然食用果乾可以容易彌補不足的水果攝取量,但還是盡可能挑選新鮮的水果,因為乾燥會降低其生物活性的含量。蘋果對你很好,但是要瞭解選擇哪種類型可能令人困惑。蘋果中含有若干抗血管新生多酚,包括咖啡酸(caffeic acid)和阿魏酸(ferulic acid)。兩項主要的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歐洲癌症營養前瞻性調查(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和退休美國人的飲食與健康研究(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分析食用某些水果和癌症間的相關性。針對蘋果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每天食用一到兩顆蘋果的人,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減少一○%、結腸癌風險減少二○%,而肺癌風險減少一八% 。生長於全世界的七千五百種蘋果中,市面上可買到的大約有一百種。除了它們的味道和質地以外,堅實、酥脆、甜、酸、溫和,很難知道它們對於健康有何不同的影響。研究提供了答案,眾多品種中,擁有最高防禦促進多酚含量的前三名分別是:翠玉蘋果(Granny Smith)、五爪蘋果(Red Delicious)和小皇后蘋果(Reinette 或Little Queen)。每當蘋果季節來臨,一定就會有蘋果酒(apple cider)。濁蘋果酒(Cloudy apple cider)對健康尤其有益,因為它保留更多生物活性。清蘋果汁(Clear apple juices)已經被過濾,雖然不是全部,但是這麼做會移除許多的健康複合物。梅約診所(Mayo Clinic)一份針對三萬五千一百五十九人的研究顯示每個月飲用兩份蘋果酒或蘋果汁與減少三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相關。季節性的莓果,如草莓、覆盆莓(raspberries)、黑莓(blackberries)、藍莓(blackberries)和蔓越莓(cranberries)都可以增強你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它們強烈的色彩和酸度是有效生物活性存在的暗示,包括花青素和鞣花酸(ellagic acid),兩者皆具有抗血管新生的活性。在歐洲癌症營養前瞻性調查中,跨越十個歐洲國家,共四十七萬八千五百三十五人的飲食和健康模式持續被調查超過二十年,以取得它們與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包含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關性。一個關鍵的結論:攝取莓果與較低的癌症風險有關。每天食用五分之一杯莓果(berries)的人發展出肺癌的風險降低了二二% 。黑覆盆莓(black raspberry)是一種特殊的覆盆莓品種。深色反映出它生物活性的高濃度。黑覆盆莓的臨床試驗已經在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患者身上進行去檢視它們的效用,這個症狀是一種癌前病變。結果顯示黑覆盆莓可以使病變較不具侵略性,減少預示癌症進展的細胞變化。相同的結果也在癌前大腸息肉上看到,黑覆盆莓同樣減緩了它們的成長。藍莓天然的深藍色反映出它們具抗血管新生生物活性的飛燕草素(delphinidin) 。七萬五千九百二十九名女性的研究顯示每週食用一杯新鮮藍莓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減少了三一% 。如同我之後會告訴你們的,藍莓在活化多種健康防禦系統上擁有卓越的能力。草莓是鞣花酸的良好來源,具有有效的抗血管新生活性。草莓的酸度反映出這種酸。高濃度的鞣花酸可以在三種品種中發現:紅寶石(Rubygem,源於紐西蘭)、卡姆羅莎(Camarosa,來自俄亥俄州河谷)和奧斯曼(Osmanli,源自土耳其) 。這些品種值得你在市場中搜尋。儘管蔓越莓非常酸,但是它們其實只有低含量的鞣花酸。不過它們具有高濃度的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ns),這種生物活性也具有抗癌和抗血管新生的效用。
-
2019-12-22 養生.營養食譜
富含維生素及植化素 營養師教你這樣吃保護心血管健康
想遠離癌症,該攝取哪些食物?要維持血糖穩定,又該怎麼吃?以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為首的三位營養專家,出版了《天然植物營養素》(臉譜出版),介紹75種五色蔬食所含的59種植化素,再化為130道保健食譜,教你如何靠食物提高免疫力、防老抗癌、改善三高、遠離失智。營養學博士的推介吳映蓉自承,她從小愛吃垃圾食物,雖然擁有營養學博士,一直到了走出學術領域、面對民眾,才真的實踐營養教育。繼之前著作,她有感很少人了解「植化素」這種植物性食材常見的天然化合物,因此協同其他專家完成此書。書中詳介含有各種植物營養素的食材,並定下「哪些人要多吃什麼?」的標題,讓想改善不同問題的讀者迅速獲得所需。每則附飲食小叮嚀,比如南瓜雖有改善攝護腺肥大等好處,但若吃太多,臉會變黃。解開植化素的迷思書中也介紹與植化素有關的健康迷思,例如維生素C並非可以治療感冒,而是可加強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接下來的保健食譜,更根據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氣喘等22種常見疾病,設計130道保健食譜。今天介紹三道食譜。吳映蓉表示,粥狀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都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動脈硬化起因於血中壞膽固醇氧化引起的血管壁病變和發炎反應,促使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進而造成血管阻塞變成心肌梗塞,正確的飲食習慣則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保護心血管的食材她說,花椰菜、蘆筍、菠菜、芥藍、韭菜、蔥、甘薯葉、空心菜、酪梨、青椒、紅甜椒、洋蔥、番茄,都是可保護心血管的植物性食材,這次食譜的青椒番茄炒牛肉,青椒及番茄都富含許多維生素及植化素,能抗氧化、清除讓血管老化的自由基,也含豐富的維生素B6及葉酸。要注意的是,牛肉在此食譜中是配角。蘆筍甜椒沙拉這道菜,吳映蓉說,蘆筍及甜椒所含的類黃酮素都是抗氧化高手,能防止壞膽固醇氧化後卡在血管壁。蘆筍中的芸香素,也可強化血管。保健食譜的幾個要訣以涼拌木耳料理為例,吳映蓉表示,黑木耳的植物固醇其結構跟動物的膽固醇長得很像,在腸道中會與接收器結合,降低接收器與膽固醇結合的機會,可以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她也提醒保健食譜幾個要訣:一要提高植物食材的比率;二是蔬菜多用「水炒」;三要盡量全食物調理;四注意部分腎臟病人吃蔬菜先燙過再烹調。涼拌木耳材料:黑木耳二至三朵、醬油及烏醋少許、薑、辣椒、香菜都少許作法:1.黑木耳洗淨入滾水川燙約五分鐘,撈起過冷水切絲備用。2.薑及辣椒切末備用。3.將切好的黑木耳倒入醬油與烏醋中攪拌,加入香菜、薑及辣椒,放入冰箱 冷藏冰鎮約一小時再吃,口感會更脆。青椒番茄炒牛肉材料:青椒一顆、大番茄兩顆、牛肉絲100克、醬油、胡椒少許、橄欖油少許作法:1.青椒、番茄洗淨去蒂後切成塊備用。2.牛肉用些許醬油、胡椒醃過備用。3.熱鍋後倒入少許橄欖油,再加牛肉拌炒至熟。4.最後倒入番茄及青椒塊,快速拌炒即可食用。蘆筍甜椒沙拉材料:蘆筍150克、黃紅色甜椒各1/2顆、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都少許作法:1.蘆筍洗淨去老皮,切段備用。2.甜椒洗淨去蒂、去籽切絲備用。3.將上述材料以滾水燙過,加入適量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調味後,即可食用。
-
2019-12-22 科別.皮膚
乾癬反覆發作是「排毒」? 醫師說快就醫是王道
乾癬又稱作牛皮癬、銀屑病,過去以為會傳染,且因為皮膚紅斑、掉屑等症狀而受到汙名化。事實上,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病,目前並無特效藥可「斷根」,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是「穩定控制疾病」到不會發作。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今天於「癬中求勝」講座中,與許多乾癬病友分享乾癬如何從發炎上游對症下藥。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有脫屑的狀況。乾癬依據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乾癬嚴重程度則依病灶面積而定。通常以一個手掌為單位,病灶面積大約三個手掌以下,為輕度乾癬,十個手掌以上則是重度乾癬。通常輕中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中重度乾癬則必須搭配口服藥物。有些病患尋求中醫,但乾癬一直發作卻人為是「排毒」現象,甚至許多患者不願意到皮膚科就醫,常認為醫師開的藥不是類固醇,就是傷肝傷腎。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則表示,約20至30%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乾癬治療,但中醫治療如果真的沒有起色,還是要回頭找皮膚科醫師,不可誤認為是「排毒」而放任不管,任由發炎反應不斷地進行。黃毓惠表示,過去十年乾癬治療已有很大的進展,副作用降低許多。除了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和口服藥物外,也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主要是抑制特定的發炎激素,例如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且隨著醫療技術發展,新一代藥物也可抑制上游發炎細胞,不但能大幅改善病灶,甚至能達到完全沒有病灶的程度。但劉懿珊也強調,雖然生物製劑雖能有效改善中重度患者的乾癬,但健保為有條件給付。病人必須符合是乾癬診斷超過半年,且在接受兩種口服藥各3個月及照光治療超過3個月,療效仍不佳且病灶超過體表面積10%才可申請。因此劉懿珊提醒病人,需規律回診用藥,定期監測發炎狀況,以免喪失健保申請資格。劉懿珊和黃毓惠皆表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的疾病」,對全身器官也都有負面影響,包括併發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因此切勿聽信偏方或是誤以為「排毒現象」而延誤治療。
-
2019-12-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近日在一個社團演講「有一天你若老」,提及自身多年前罹患乳癌的治療經過,演講結束後有位女士提問:「為何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請問當年是如何克服心裡的不平?」樂觀是預期好的事會發生,凡事往好的方面看,就好像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而不是杯子半空或只剩下半杯水。具樂觀心態,不僅會正向看待事情,且進而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以發表於2019年3月《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健康與退休研究」(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為例,5698位(女3492,男2206)50歲以上的美國健康成年人,接受面談與問卷調查,並以「生活導向測驗修訂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測其樂觀程度。此測驗共有6個題目,正面和負面各3題,正面題目如「事情不確定時,我通常預期最好的情況」,負面題目如「我極少指望好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根據每題答案的同意程度,得到一個平均值,分數愈高表示愈樂觀。之後每2年追蹤其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包括:體能(如走路、爬樓梯等)、認知功能(以電話測試)和是否罹患慢性病。經過6至8年後,2774位(49%)仍然健康。雖然樂觀者的教育程度較高,較少抽菸,也較少有憂鬱症,但經由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起始點的樂觀分數落在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比樂觀分數落在最低四分之一的人,維持健康老年的機率多了24%。樂觀為何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可能與身體的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但很可能是因為樂觀者通常會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運動、不抽菸、注重飲食等,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也較能承受壓力,縱使罹病也會擁抱希望、心理調適、積極地尋求資源和治療之故。有些人天生樂觀,也有人是因後天順遂的境遇使然,但樂觀具感染力,且可後天培養。除了多與樂觀的人相處,還可嘗試以下方法。遇到病痛或問題時,在白紙上寫下:●最糟和最好的情況是什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是就醫、尋求第二意見、請求朋友協助或尋找社會資源?如果非個人能力所及,則放寬心接受,專注於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而加以發揮。每天睡前,回味當天值得感恩或愉悅的好事。於是我回答這位女士:「年紀漸長,各種退化性疾病與癌症都可能上身,我很幸運得的是乳癌,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且新的治療不斷研發出來。我從來沒有心生不平,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不得癌症也可能會得其他的病,要不然前人都哪裡去了?不過,發現癌症尤其是治療過後,讓我更珍惜生命。」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少了這項營養素加速老化!研究顯示年長男性最易缺乏
我們都知道攝取各種維他命有益人體健康,但是維他命的種類繁多,更有幾種特別容易被忽略。波士頓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負責「維他命K實驗室」的莎拉.布斯博士說:「年長者,特別是年長的男性,是攝取維他命K最少的年齡層。」研究顯示,缺乏維他命K容易加速幾個老化現象,如認知能力、心血管功能及行動能力等。密西根大學Samuel and Jean Frankel心血管中心心臟科醫師巴恩說:「維他命K和凝血息息相關。」除此之外,蛋白質也相當重要,可以強健老化的骨骼及心血管,布斯說:「避免組織鈣化對老年人非常重要,比如說膝蓋的軟骨鈣化經常導致關節炎,而維他命K正是避免鈣化、生成組織的關鍵元素。」美國營養與飲食協會發言人茱莉.史特凡斯基表示,維他命K分為K1和K2,深綠色蔬菜中通常含有豐富的維他命K1,而維他命K2可以從蛋黃、牛肉等肉品及發酵食品中攝取。維他命K建議的攝取量男性為120微克(mcg),女性為90微克,通常一杯深綠色的蔬菜就足夠一天的維他命K攝取量。史特凡斯基提醒,吃蔬菜加些健康油脂,更能幫助體內維他命K的吸收,因此建議烹調蔬菜時使用橄欖油等健康油品。抗凝血劑Warfarin可以預防心血管栓塞,但也會影響維他命K在體內的作用。因此專家建議,定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要調節攝取維他命K的分量,然而這不代表要完全避免攝取維他命K,因為維他命K含有其他成分如抗氧化劑、纖維、葉酸和鉀。
-
2019-12-22 新聞.健康知識+
韓國研究稱一天做這件事3次 心臟衰竭風險降12%
根據韓國一份新研究,勤於刷牙不僅可以減少民眾看牙醫的次數,也可能避免心臟衰竭。這份研究調查16萬1286名無心臟疾病的南韓民眾,這些研究參與者定期醫療檢查,包括看牙醫,他們也需回答有關口腔衛生的問題。研究團隊追蹤這些人約十年,以了解他們是否出現心臟問題。結果發現,一日至少刷牙三次的人出現心臟衰竭的風險降低12%,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降低10%,後者可能導致心臟不規律跳動和異常迅速跳動。科學家考慮不同變因,例如參與者運動和喝酒頻率,以及高血壓等其他影響心臟健康的問題,不過研究結果依舊相同。研究團隊不確定刷牙與心臟衰竭相關性背後的原因,但他們認為刷牙習慣可能減少牙齒和牙齦縫隙間的細菌數量,預防細菌進入血管中。這項研究12月1日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中。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神經學教授宋泰鎮(音譯,Tae-Jin Song)告訴「新聞周刊」:「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是心血管重大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或關聯因素以及避免疾病的因素仍所知甚少。」他表示:「刷牙等改善口腔衛生的行動可以降低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重申妥善照顧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不過宋泰鎮坦言這份研究僅仰賴一國人口的數據,因此有其限制。其他專家也表示,這份研究無法證實刷牙能預防心臟疾病,若要推薦民眾靠刷牙來避免心房顫動和心臟衰竭還為時過早。
-
2019-12-2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能吃幾個雞蛋?這次來看看美心臟協會的建議
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危害眾所周知,但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日三餐的膽固醇要控製到什麼程度,其實不乏爭議。例如,一天吃幾個雞蛋,蛋黃要不要吃,總是不乏討論,很多飲食科學研究也在不斷嘗試回答。為了解答日常飲食中的困惑,並客觀探討科學研究中的爭議,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表了飲食膽固醇和心血管風險的科學建議。吃完高膽固醇食物,血脂會高多少?除了飲食來源,機體自身也會合成膽固醇,膽固醇是細胞膜、類固醇、膽酸和信號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然而,如果攝入過多的全脂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類等食物,可能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日積月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因素。但食物中膽固醇多少才合適,吃多了血液膽固醇會升高多少,很難得出具體的數字。AHA專家組系統回顧了這方面的關鍵人體研究,發現各項研究設計不同,結果也存在差異,而且大多觀察性研究主要根據調查問卷來收集食物數據,或多或少影響準確度。進一步薈萃分析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當飲食膽固醇攝入量超出正常範圍後,吃得越多,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水平越高。但這些嚴格的飲食試驗通常由於難度大、成本高而導致規模普遍很小,研究人員也難以充分比較血液中“好”膽固醇等成分的影響。到底怎麼吃,先看幾項核心建議整體而言,膽固醇攝入量越高,LDL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也通常越高,而且含膽固醇的食物通常也富含飽和脂肪,同樣不利於LDL膽固醇水平的控制。AHA專家組給出原則性的核心建議包括:●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模式應當富含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家禽、魚、豆類、植物油和堅果,同時限制鹽、紅肉和加工肉類、精製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飲食中的膽固醇相對較低,有助於將LDL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保持在健康水平。●為了降低心臟病風險而控制膽固醇飲食水平,重點應當關注增加多不飽和脂肪攝入量(玉米,菜籽油或大豆油),減少飽和脂肪攝入量(常見於動物產品)。●考慮到多種多樣的食物同時構成了我們的飲食,通常難以準確估算膽固醇的攝入量,因此目前科學研究並不支持膽固醇的具體數值限制。但少吃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仍然是一種好習慣。大眾關心的雞蛋和乳製品對於人們日常糾結的雞蛋和乳製品等食物,這份科學建議也給出了參考:●在專家組回顧的研究中,整體而言雞蛋攝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顯著相關性。但考慮到蛋黃膽固醇含量較高,仍然建議健康人群每天最多吃一個完整的雞蛋,或膽固醇等量的食物,比如約85g蝦。●蝦或貝類可以與瘦肉或植物來源的蛋白質相互搭配。特殊人群注意事項:●在符合建議原則的範圍內,素食主義者可以在飲食中適當增加乳製品和雞蛋含量。●血脂異常的患者,特別是同時患有糖尿病或有心力衰竭風險的患者,應謹慎食用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對於年齡較大的膽固醇水平正常人群,考慮到雞蛋的營養益處和方便性,在整體飲食方式對心臟有益的大前提下,每天最多可以吃2個雞蛋。 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21 新聞.健康知識+
睡眠真的很重要!好好睡覺可抵消心梗、中風遺傳風險
包括心梗等冠心病和中風在內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眾多預防措施中,睡眠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當然,除了行為因素,遺傳因素也會促進疾病的發生發展。那麼,在心血管健康上,理想的睡眠能抵消遺傳風險嗎?為了回答這一點,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祁祿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李立明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昨天發表於歐洲心臟病學會期刊《歐洲心臟雜誌》。 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納入了38.5萬名沒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試者。他們分析了受試者血液樣本中已知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以此進行遺傳風險高、中、低的評分。同時,研究團隊收集了他們的睡眠模式、持續時間,以及失眠、打呼和白天過度嗜睡的情況,並對睡眠健康程度進行打分,最健康(5分)的人群通常是早起型、每晚睡7-8小時,不失眠、不打呼,白天精神狀態良好。在隨後平均8.5年的隨訪期間,共記錄到7280例冠心病或中風。調整多項影響因素後統計發現,與睡眠最不健康的受試者相比,睡眠最健康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35%,冠心病和中風風險均降低34%。細分各個睡眠因素,早起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失眠、白天不嗜睡分別與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7%、12%、8%和15%有關。其中,早起、睡得夠、不失眠都與減少冠心病有關,只有睡眠時間過短與中風有關。而如果所有受試者都擁有理想睡眠,那麼有1/10的冠心病和中風病例可以避免。這相當於,每年每1000人中,可以減少7例心血管病例。那麼,遺傳風險在其中又有哪些影響?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睡眠和遺傳因素的疊加效應發現:和遺傳風險低、睡眠習慣健康的人群相比,遺傳風險高、睡眠習慣又差的人群疾病風險明顯飆升,冠心病風險升高154%,中風風險也升高了近50%。但對於遺傳高風險人群而言,健康睡眠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冠心病和中風風險的升高幅度都更低一些。相反,比起遺傳風險偏高但睡好覺,遺傳風險低卻沒好好睡覺的那些人,發病率甚至更高,冠心病和中風風險分別升高67%和63%。祁祿教授指出:“ 健康的睡眠可以抵消一部分遺傳帶來的風險。而低遺傳風險的人群,如果睡眠不理想,也可能會失去這種天然的保護。 ”研究團隊指出,睡眠問題影響心血管健康的潛在機制包括,睡眠中斷可能會擾亂人體的激素或新陳代謝調節、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加劇炎症、破壞人體的自然晝夜節律等。這項研究的局限主要在於,不健康的睡眠模式可能有時也是一些潛在疾病的表現,此外,對受試者的睡眠評估未涵蓋所有可能的睡眠問題,在研究期間也缺乏長期睡眠數據。整體而言,祁祿教授提醒:“我們的研究至少表明,在評估一個人的心臟疾病或中風風險時,需要同時考慮到整體睡眠行為。 ”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20 性愛.性福教戰
騎車有益健康…但可能會害男人不舉、造成不孕症
自行車向來被認為是良好的耐力運動,有許多長期健康益處; 但是,最近在性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讓喜歡騎車的人重新思考這項運動對性障礙的影響。這項調查研究中,收集了有關人口統計學的數據,包括年齡、種族、體重指數(BMI)、吸菸狀況,還有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關節炎等。外加騎行經歷,每周騎車平均距離、花費時間、以及每月3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次數。還收集了有關使用防護服,包括鞍型、鞍墊、騎行短褲以及騎手是否專業適合其自行車的類型和尺寸。目的是要評估騎自行車是否會影響性功能,結果發現:1,騎車可能讓你不舉。以相同年齡的非騎自行車者來比,騎自行車者性勃起障礙發生率為13.1%。一般人則為5.6%。若是每周騎車超過3小時,不舉的風險增加1.72倍,陰莖麻木感發生風險為50%。可能是因為車座對男性陰部組織產生壓迫所致。2,可能造成不孕症。男性陰囊獨特的生理構造是睾丸所處的環境比體溫低,在這種情形之下精子才能健康發育。在騎車的過程中,不但要承受車座的壓力,還會和車座反覆摩擦,導致陰囊溫度也升高,影響精液的質量。3,女性也會有性功能障礙。這項研究結果發現騎自行車對女性的性功能,也產生了生殖器麻木或生殖器疼痛的感覺,而且騎自行車的女性出現性高潮障礙、排尿困難、外陰麻木和疼痛等問題。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助火上逆,加重疾病!中醫師:你適不適合喝咖啡,看舌頭就知道
咖啡是許多人每天必喝的提神飲品,但是,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大量飲用咖啡。尤其以中醫角度來看,咖啡屬性濕熱,過量飲用會造成陰虛體質者加重化熱傷陰、助火上逆的表現,使原本腹部不適、胃脹痛的症狀加劇。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飲用咖啡,中醫師教你看舌頭即可分曉。1名42歲的李小姐,每天都有喝2、3杯咖啡的習慣,近年反覆出現腹部不適,一躺平就胃脹痛,甚至是打嗝打不停的情況,儘管接受中醫及西醫的治療,但效果不佳。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中醫部內科戴有志主任發現李小姐舌裂情況嚴重,明顯有脾胃陰傷,並指示戒除咖啡,再輔以藥物調理,2個月後,胃部不適已大幅改善,舌裂紋路也轉為輕微。中醫:咖啡屬性濕熱,飲用過量會導致脾胃陰傷雖然,有許多相關研究指出,咖啡除提神作用外,還有利尿、收斂心氣、減輕心血管負擔的功用;但是以中醫角度而言,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量喝咖啡。戴有志主任指出,咖啡雖非致病因子,但屬性濕熱,經過烘焙的咖啡豆在中醫來說,更是加重其化熱傷陰、助火上逆的表現,成為疾病的加重因子。若陰虛體質者長時間飲用大量咖啡,將會加劇身體原有的不適狀況。胃食道逆流的人飲用咖啡,會加重胃部不適戴有志主任表示,多數人因為飲食不正常,經常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如果要緩解不適,必需透過疏泄肝的功能,以促進脾胃運行,而脾胃的功能也助於肝的疏泄,二者可說是相輔相成;但當「壓力」造成肝氣橫逆犯胃,胃火上逆,就會出現胃部脹痛、嘔吐、打嗝,使胃酸逆流加劇。此時若飲用屬性濕熱的咖啡,將加乘病患不適,必須透過能降胃火的黃蓮與制酸的烏貝散治標,輔以固本的健脾養胃中藥來治療。戴有志主任說明,舌頭可以反映身體狀況,正常舌頭應為淡紅色,舌苔薄白、無裂痕,但腸胃狀況不佳的病患易出現舌頭裂紋,而濕熱體質病患則會出現黃色、油亮的舌苔。民眾可自行觀察,若舌頭出現這2種情形,應減少咖啡攝取量。【中醫師小叮嚀】:一天不喝咖啡就感覺精神倦怠,此種情況可改服用黨蔘泡製的茶飲,其補氣顧脾胃的特性,同樣能有提振精神之效。戴有志主任也提醒民眾,就中醫觀念而言,白天屬陽,夜晚屬陰,因此下午3點後不適合再飲用易助陽上火的咖啡,以免陰陽失調,影響健康。此外,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及易心悸或失眠的民眾,同樣因陰虛燥熱的問題而不建議飲用咖啡。延伸閱讀:吃褪黑激素,還是經常失眠?中醫:肝氣鬱結喝玫瑰花茶助改善少年白瘋狂長出來,吃黑芝麻有救?中醫:練太極拳、指腹梳頭就對了〜更年期婦失眠3年睡不好 中醫治療2個月穩定好眠本文獲「華人健康網」,原文:愛喝咖啡舌裂、胃脹痛、打嗝不停…中醫:陰虛體質喝咖啡過量傷脾胃延伸閱讀: 「一定是在做惡夢吧,所以手腳才會不能動彈....」一個27歲中風女孩的病後告白●專欄簡介_華人健康網針對忙碌的現代人,依照不同時節,透過醫師以及各領域專家,提供飲食保健、疾病預防、減重、運動健身、美容保養、養生保健及食譜等醫療保健相關知識,引導民眾養成正確的健康生活態度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