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肌梗塞
共找到
1176
筆 文章
-
-
2020-09-28 科別.新陳代謝
28歲糖尿病男怕不舉才就醫 醫師嘆年輕人不受控
南投縣28歲王姓男子因常感到口渴且頻尿,半夜得起床如廁4、5次,嚴重影響睡眠,還莫名暴瘦8公斤,為此求醫,草屯佑民醫院評估其家人有糖尿病史,經檢確認是糖尿病,治療後雖獲控制,但「糖尿病年輕化」又不受控讓醫師很憂心。佑民指出,飲食精緻化、少運動、遺傳等因素致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根據去年「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10多年來20至39歲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從0.13%增至0.16%;該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芳專也說,現在每診就有2、3位低於40歲患者,比5年前增加許多。其中,一名王姓患者年僅28歲,血糖卻逾320mg/dL,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3%,確診是糖尿病,起初還不肯相信,覺得他還那麼年輕,怕吃太多藥有副作用或損腎,不願就醫治療,得知併發症恐致性功能衰退,還可能不舉,才轉念接受治療。而對他飲食衛教時發現他一天至少2杯含糖飲料,因此要求他控制飲食,禁喝飲料、少吃甜食和宵夜,經初期施打2周胰島素後,改以口服血糖藥控制後獲得改善;但黃表示,除非症狀輕微,不然糖尿病無法根治,得了就是一輩子跟著你。黃芳專說,罹患糖尿病卻未妥善控制血糖,恐產生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性功能障礙、腦中風、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若年輕就得糖尿病,併發症也會較早發生,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統計,3至10年後的發病機率竟高達46%至98%以上。此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常因忙於工作、外食等因素無法定時定量及挑選適合食物,飲食控制不佳、少運動,又覺得自己年輕,糖尿病沒什麼,吃吃藥就好,缺乏病識感,而未能規則就醫,黃坦言,年輕患者比中老年人還難控制。佑民醫院則呼籲年輕人應正視糖尿病危機,若有口渴、易餓、頻尿及體重減輕就該注意,體重過重(BMI≧24 kg/m2)、腰圍過粗(男性>90cm,女性>80cm)、有黑色棘皮症者(皮膚皺褶處有黑色素沉澱)、家族有糖尿病史、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進行糖尿病篩檢,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9成是高血壓引起!4習慣讓你維護「心」健康
近期有藝人因「主動脈剝離」釀成血管堵塞於浴室跌倒後驟逝,令人惋惜且不捨,但這也讓民眾開始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及如何預防。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指出,主動脈剝離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高血壓的併發症在腦部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在心臟則易造成心肌梗塞,對主動脈最大的危險就是造成主動脈剝離。因此,有高血壓的病人一定要嚴格控制血壓。 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常發生突然,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留給家人無盡傷痛!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避免讓這種傷痛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規律服藥、定期健檢,就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另秋意漸涼,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壓突然增高。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維持BMI正常值)、良好睡眠,都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有三高的民眾千萬別鐵齒,更要小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鼓勵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儘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國民健康署提醒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都有這些徵兆! 冒冷汗、強忍胸悶痛,再拖恐沒命
一名近70歲婦人,居住在南投信義鄉,近期常感覺胸口悶痛,不適感持續3個月,近兩日覺得胸口特別疼痛,絞痛到難以承受,他的先生趕緊驅車前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過程順利,保住生命。 心血管疾病常居十大死因之中 拖延恐至生命危險因為人口結構老化,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改變,心臟血管疾病是台灣最主要的慢性疾病,每年公布的全國十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也總是榜上有名。心臟科黃祺耀醫師表示,患者是急性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左主冠狀動脈為心臟最主要供應血液的位置,當發生狹窄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猝死,相當危急,風險也較高,再拖延恐造成生命威脅。 控制慢性病+規律作息遠離心臟病 出現胸悶、喘快就醫心臟疾病發作總是來得快又急,往往一個瞬間,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國軍台中總醫院心臟科賴昭宏主任(支援南投醫院)提醒,民眾應穩定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適當安排有氧運動,注意均衡飲食,正常生活作息,戒除抽菸等危險因子,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此外,胸悶、胸口緊繃、重物壓迫感、心悸、氣促等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不容小覷,應盡早就醫安排相關檢查;而民眾如果出現胸痛或胸悶合併喘、冒冷汗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不要逞強忍痛,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守住寶貴生命。 醫療資源再生級 縮短偏鄉就醫時間為改善當地醫療資源,南投醫院與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合作,今年醫療再升級,於八月成立心導管中心,藉由新型數位平板血管攝影機,提供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慢性周邊血管疾病及洗腎患者血液透析婁管等心臟血管相關手術,減少民眾需為了就醫而在外地奔波,把握住黃金治療時間。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9-26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25年,愛也不會消失!陳安儀:有一種夫妻的愛情,比好朋友還交心
無論再怎麼爭執與摩擦,老公終究還是會求和、求好。「我倆的婚姻,是我先生的功勞。」陳安儀說,隨著年紀增長,兩人似乎磨合得差不多了,可是沒有過去的包容,就沒有今天甜美的果實。之前有一段時間,「婚內失戀」是熱門的話題,不知輕敲著多少人敏銳的感受;那麼到底有多少人還能「婚內戀愛」呢?成家立業、結婚二、三十載,甚至邁入人生下半場,要怎麼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是傳說?結婚近25年的資深媒體人陳安儀說,「婚後的愛情,是需要『看見』的。」 老夫老妻的愛情是...我願意滿足你 「年輕的愛情比較激情浪漫,但是隨著家庭的責任加重,愛情在婚姻中,會以不同形式存在;它不是消失了,只是換個方式呈現。在長時間的生活瑣事裡,就算感受不到愛的存在,但靜下心觀察,愛常常會回來。」 「不可否認地,我先生對我而言,偶爾會變得毫無吸引力。可是我認為喜歡一個人,跟『自己』比較有關係,你覺得不愛一個人,可能跟自己當下的狀態有關。但當他換了新髮型,或是偶然做了一個小動作,也許我那時也覺得心情輕鬆,我就會又有種愛的感覺。」 陳安儀與老公的感情能夠長長久久、愈陳愈香,她笑稱是老公鍥而不捨、功不可沒,只是在經過數十年的磨合後,她自己也改變不少。漸漸步入熟年後,她可以向老公打開所有內心的抽屜,「我與他都改變得很多,能有無話不談的另一半,是很幸福的事。」 「我先生有個很棒的優點,我提出的願望,他會盡量滿足我。前些日子的星期五,在宜蘭家的曇花快開了,但假日我們通常會待在台北的家。我想著,如果真等到星期一才回去,曇花應該就謝了吧!我先生便說,『想看就回去看吧!』我們便從台北塞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回到宜蘭的家中,只因為我想看曇花花開。」 「如果說什麼是愛情,這就是了吧!」 婚姻裡勇敢做自己,老公與家人更愛你 「許多人在婚姻裡遇到的各種問題,我並非從未遇過,而是人生經歷多,我會選擇很快地處理事件,不讓它變成問題。我非常知道我要做什麼,沒有要配合別人,我界線清楚、說到做到,也非常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陳安儀提到自己12歲就在外面獨立求學、生活,在與先生結婚前,曾有段慘烈的愛情經驗,於是她醒悟到,「在關係裡,對方不會因為你的放軟,而有所改變;我學到教訓,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不讓自己受委屈的陳安儀,反而使得老公願意退讓與改變,無論再怎麼爭執與摩擦,老公終究還是會求和、求好。「我倆的婚姻,是我先生的功勞。」陳安儀說,隨著年紀增長,兩人似乎磨合得差不多了,可是沒有過去的包容,就沒有今天甜美的果實。 「我先生是很孝順、很重視家庭的人。他與家人間很親密,他對我的父親也很好。我知道我婆婆很黏我老公,如果老公想盡孝道,我就讓他去陪母親。」 陳安儀與她的老公,是一人勇敢、一人保守的互補關係,又是追求心靈滿足、圓滿家庭責任的好夥伴,兩人是伴侶,也是好朋友,回首初相識到現在,兩人都變了,因為彼此,變得更好。 有一種夫妻的愛情,比好朋友還更交心 「結婚二十多年,他被我『同化』很多。像是他以前不看藝術電影,他看到節奏緩慢的電影,便和我說,『你自己看。』但現在連舞台劇也願意看;有時我轉過頭看他,他比我更感動,哭得淚流滿面的人反倒是他。」 「我們家裡現在有養一隻貓,起初我要帶回家,我先生一聽到就說不同意,但現在他每天都在玩貓。之前我們去非洲旅行,一開始他也是反對,但到最後,拍最多照片的是他,最喜歡跟朋友炫耀的,也是他。」 「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改變。以前他對我好,我視為理所當然。有次和好朋友們去加州玩,在精品店裡逛了4、5個鐘頭,我先生則在旁邊顧小孩。我好友提醒我,『你老公真的對你很好,一句怨言也沒有。』我才發現,我老公真的很特殊,現在我不忘對他表示感謝,謝謝他對我的付出。」 「很多事他以前會說不要,現在會說好呀!我以前會生氣的事,現在也變得不生氣。我們都知道對方的個性,每天晚上,兩人就一起顧那隻貓。我們的愛情,好像是『擴展』了。」 陳安儀說,她和先生現在什麼都可以聊,就算立場、想法不同也不影響,根本就像是「閨中密友」,能分享所有秘密。 「有天我和我先生聊天,連自己也覺得有點可怕的是......『我現在最好的朋友是你耶!』」 陳安儀說,一對伴侶在一起,要能愈來愈好,成就彼此。如果愈來愈不開心、凡事都不如意,兩人就不見得適合了。 如果真有下輩子,要體驗不結婚的人生 「如果我下輩子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結婚。我並非不要我的伴侶,而是我想享受另一種人生!婚姻、家庭裡有太多的責任了,雖然這份責任,也會帶來甜美的回憶,但我可以去做不一樣的事。」 人家說結髮一輩子,陳安儀理性地說,珍惜一輩子就好,愛情並非要濃得化不開,體驗生命的各種樣貌,也許才是我們活著的目的。 「有機會的話,我想去蒙古那裡做志工,我要做跟現在不一樣的事,去享受另一種挑戰,也是改變現在既有的角度與生活。」 「我心中理想的老後,是作家齊邦媛在養生村寫下巨作《巨流河》的日子,因為她決定要有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出自己的選擇。等到工作慢慢告一段落,我也要繼續中斷的寫作。」 兩個人在一起很快樂,一個人獨處也很開心,陳安儀的人生下半場,肯定更精彩。一個知道自己要去哪的人,無論走向哪條路,不僅心安理得,也顯得與眾不凡。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胸痛就是心肌梗塞?她發現自律神經失調 胸悶原因多,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預留孝親房差點變不孝子!長輩同住6個觀念要改,才能讓父母自己都開心.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
2020-09-2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也會長腫瘤?胸悶別輕忽!醫師:出現這4個症狀快就醫
一名65歲婦人日前因頭暈跌倒,造成頭部撕裂傷緊急送醫,經急診醫師檢查,確診中風後隨即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發現病人有心雜音,進一步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了一顆約5公分大的「黏液瘤」,所幸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醫師提醒,心臟黏液瘤的症狀不典型,若有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診療,切勿輕忽。婦人表示,記得當時在家準備要外出赴約,人都還沒走出家門就突然頭暈倒地,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在急診室。原本以為是單純中風住院治療,沒想到竟然是心臟長腫瘤,自己跟家人都嚇了一跳。 心臟腫瘤釀中風,手術切除恢復良好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婦人的黏液瘤幾乎占滿了左心房,隨著心臟收縮,穿過二尖瓣、掉入左心室,可能是部分腫瘤的碎片掉出去,塞住大腦的血管才造成中風。 婦人接受術前評估,經過醫療團隊各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採取心臟腫瘤切除手術,所幸2個小時的手術相當順利,婦人一週後出院,目前恢復良好。 發生原因不明,心臟黏液瘤恐阻塞血管 黃振銘表示,心臟的腫瘤非常罕見,其中大多是黏液瘤,雖然黏液瘤多為良性且多是偶發,但如果未能及早處理,黏液瘤在心臟內逐漸長大,恐將導致阻塞血管,引發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的危險。 黏液瘤發生原因不明,約百分之十和基因遺傳有關,發生率約每年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治療的方法就是透過手術完全切除,術後必須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有再長出。 出現頭暈、胸悶、心悸,儘早就醫檢查 黃振銘強調,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臨床症狀也不典型,可能會有胸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像心臟衰竭的症狀,少部分病人會因此而中風,所以很難被診斷。 建議民眾如果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到醫院讓心臟科醫師評估與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生命危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胸痛就是心肌梗塞?她發現自律神經失調 胸悶原因多,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預留孝親房差點變不孝子!長輩同住6個觀念要改,才能讓父母自己都開心.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
2020-09-23 新聞.生命智慧
當死亡強行來到,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田知學在每一天的急救,體現父親最後教會她的事
當死亡強行來到,生命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都明朗了,但也來不及下註解。有一次,一個病患心肌梗塞的老婦人,被家人從外院自動離院轉來我們醫院,狀況不太樂觀,但是家屬和病患都決定不要再接受侵入性治療。病患的血壓、開始慢慢掉,可能還沒有轉到病房,病人就會死亡。「醫師,可以給我們一個房間嗎?我們想好好陪她。」家屬懇求地說。當時有一間急救室是空的,所以就把病患移進去。在一旁的家屬,全部都倚在病人身上,還用手機、iPad開視訊,讓在其他地方、甚至國外的家屬可以一同陪伴。「我好害怕!我好害怕!祂們要來了,真的要來帶我走了……」病人虛弱地、淺快地呼吸著。「婆婆,沒關係!往光明的方向走,我們都在妳身邊。」其中一台視訊發出的聲音。「是的!媽,我緊緊地握著妳的手,不要害怕……」旁邊的家屬也安慰著。這一幕,其實讓我很震撼,但是病人和家屬已經簽了不急救同意書,也決定不要做任何侵犯性治療,我們能做的有限,但是,這對話對旁邊的醫護來說都很沉重。最後,病患在急診嚥下最後一口氣。在急診室經歷過許許多多生與死的瞬間,那切點是如此的明確,用心臟超音波來證實就是一個不在跳動的心臟,可是那之後要如何定義,到底在哪裡?到底去哪裡?********某一天,從護理站遙望著昏睡中的病患,是個老伯伯,一開始原本急促不穩定的呼吸和無力的呻吟,在用藥之後稍微和緩下來。轉身面對他的姊姊,跟她解釋完不太樂觀的病情,其實她心裡頭早有個底。從一開始得知癌症噩耗,他正面努力地面對、也配合所有治療,到最後還是抵不過那來勢洶洶地擴散,這一年多來,他辛苦了。她說他已經準備好了。沒有家累,沒有牽掛,也說好不急救了。「那麼我們就等安寧病房的床位通知。」我輕輕拍著他姊姊的肩膀。「以妳的經驗來看,他大概還有多少時間?」病患的姊姊問。「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醫生跟妳一樣,是人,不是神,真的無法給一個確切的時間。有可能可以撐個幾天到一個禮拜,但也有可能突然走下坡,今天就離開。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的重點就是,不要讓他太痛苦,這樣同意嗎?」她抿著嘴點點頭,給我一個「我了解」的表情。「那我回去拿些他住院需要的東西,他的衣服已經髒了,應該換一下。我的兒子留在這邊,有什麼事情,可以交代給他。」病患的姊姊說。趁著空檔,我去休息室吃晚餐,可以不用吃那麼快的,不知怎地,呼嚕呼嚕五分鐘就把食物嗑完;然後又不知怎的,隱隱中彷彿有個力量強催促著,迅速地漱口,飛快地走回護理站。才剛坐下來,就聽到一位護理師大喊:「VT」(一種危及生命的心室頻脈,病患可以是清醒的,但也可以是昏迷,甚至沒有心跳、死亡。沒有特殊限制下,VT是需要立即電擊和急救的)。VT是從他的監視器傳過來的!我趕緊衝到他身邊,那心律不整來得倉促、突然,他的姊姊回去拿東西還沒有回來,跟在一旁的留下來的是跟他不是很親的外甥,再次確認他不要急救的遺願之後,我跟護理師站到他身邊。「喔喔喔……啊啊啊……」他的胸部已經沒有明顯的呼吸起伏了,臉色也瞬間變蒼白,但是下巴和脖子卻一直反射性地上下抽動,抽動間不斷發出這樣的聲音。外甥呆住了,站在離他的病床三步之外,不敢再往前進。我反射性地握住他的手,輕輕拍著他的胸口和臉頰。監視器上原本規律的VT,慢慢變得不規律,越來越平緩……那個像掙扎呼吸的動作和聲音,越來越慢、越來越小……在一個像打嗝的聲音之後,就完全靜止下來了。我輕輕地、溫柔地替他闔上眼睛。抬頭看著他的外甥,試著用眼神去安撫他的驚慌失措。他閉上不知道開著多久的嘴,瞪大的雙眼也被安撫緩和下來。「他走了!請節哀!」我說,同時輕輕放開他很快就冰冷僵硬的手,和護理師肅敬地看著他的外甥,宣告他的死亡時間。再走回護理站,處理他的病歷還有死亡診斷,需要用手寫的部分,常常被護理師嫌棄字跡草率、不堪入目的我,對每一個筆畫都有用心恭敬地寫,這是最後的最後可以為這個人做的事情了。「伯伯,一路好走!你和我這輩子就這麼幾個小時的緣分,我們有遵照你的意思,沒有讓你的身軀受太大的苦。在你和世間道別的最後一刻,沒問過你的同意,希望你不介意我主動握著你的手,一直到最後。過去你一定是個很棒的人,雖然單身,重病了還有家人陪伴你、支持你!姊姊之後也回來了,還為你換上乾淨、帥氣的衣服。握著你冰冷的手,讓我想起幾年前,我父親跟你差不多年紀。如果,你有看到我的父親,可以告訴他,他的女兒以他為榜樣,很勇敢地、很正面地,用愛去面對每一天!只是有時候……還是會……很想很想他!很想很想……」********爸爸,伯伯有沒有傳話給你?還是爸爸你一直都知道。我真的很勇敢、很正面地生活,也真的很想很想你。在生命還沒有停止的時候,真心!珍惜!這是你最後教會我的事情。(本文選自台灣東販出版《父刻回憶:獻給最思念的你》)
-
2020-09-22 養生.聰明飲食
大家都說「蛋」不會讓膽固醇過高,卻沒告訴你吃多竟有心臟衰竭風險!醫學教授建議一週吃幾顆蛋最好
雞蛋,一週別吃超過六個過往普遍被大眾相信的飲食建議——一天最多吃一顆蛋,最近常在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裡被指正為不正確。例如,2016年5月12日的日經Gooday刊登了一篇標題聳動的報導,上面寫著「一天最多吃一顆蛋是騙人的? 膽固醇的真相,膽固醇攝取上限被廢除的原因」。由於這個標題可能造成大眾誤解,所以我想藉由這篇專欄,來說明蛋與健康的關係。該篇報導之所以出現的關鍵,在於日本厚生勞動省每五年都會公布《日本人飲食攝取標準》,在2015年的版本中,刪除了膽固醇攝取上限。我們很早以前就知道,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膽固醇)高,發生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危險將跟著升高。在以前,一般認為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取量多,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會升高,為了控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所以建議不要吃太多高膽固醇的蛋。只不過經過後來的研究得知,飲食中的膽固醇分量與血液中壞膽固醇數值之間,只有薄弱的相關性而已。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飲食中膽固醇攝取上限被剔除了。一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的風險但是,這就代表吃很多蛋也沒有問題嗎? 注意! 「飲食中的膽固醇量與血液中膽固醇值沒有相關性」,和「飲食中多攝取膽固醇,對健康沒有壞影響」,完全是兩回事。事實上,根據2013年公布,彙整了十六個研究的統合分析已得知,蛋與健康有以下的關係。. 和很少吃蛋(一週低於一個)的群組相比較,一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的群組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了42%。. 蛋的攝取量與心肌梗塞、腦中風,以及因為這些疾病而死亡之間,沒有顯著的關係。. 針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和很少吃蛋的群組相比較,一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的群組,因為心肌梗塞、腦中風而死亡的風險高了69%。.2008年公布的另一項研究亦得知,和一週食用一個以下的蛋的人相較,一天吃一個蛋的人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高了28%,一天吃二個以上的人高了64%。在這項研究裡,若一週的蛋攝取量在六個以內,心臟衰竭的風險則沒有上升。預防疾病比膽固醇數值來得重要健康飲食的目的不在於改善健檢的數值,而是為了預防疾病。在報紙及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健康資訊宣稱只要做某些事就可以改善血液數值,請各位千萬不要被這樣的資訊誤導。因為在這些健康資訊中,有的雖然能改善血液數值,卻提高了生病的風險,這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確實,吃蛋可能不會提高血液中壞膽固醇的數值。但是有報告指出,蛋的攝取量越多的人,糖尿病及心臟衰竭的風險越高;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生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風險亦高。所以我認為蛋最好少吃,就算要吃也要控制在一週六個以內,對健康來說才是好事。附帶一提,蛋殼的顏色和營養沒有任何關係,只是雞隻品種不同而已。無論是白色殼或是紅色殼,營養價值都差不多。蛋黃的顏色也只是看雞隻吃什麼來決定的。一般來說,讓雞吃彩椒之類的食物,蛋黃顏色就會變深濃。許多電視節目會拿著蛋黃色澤濃厚的雞蛋,讚嘆說「這就是新鮮的證明! 」但事實未必如此。書籍介紹書名: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延伸閱讀: 「腰痛」長期治不好...原來你有「梨狀肌症候群」!疼痛醫學專家:4分鐘「腳跟上抬運動」放鬆你的梨狀肌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主動脈剝離過世 醫籲2大族群要注意
藝人黃鴻升猝逝,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是主動脈剝離最主要危險族群,年輕人則大多是遺傳疾病「馬凡氏症候群」釀禍,是猝死重要主因。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問題死亡可能性較大。小鬼經紀人則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今天受訪時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說,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許榮彬說,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得相當突然,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恐喘不過氣、頭暈、麻醉甚至昏迷,主動脈剝離後可能造成心腦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另一種狀況是因血塊壓迫到心臟危及性命。他指出,多數患者在發病當下就會猝死,是國內猝死主因,但因經常以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症狀呈現,若沒有解剖,恐怕難以發現主動脈剝離才是背後元凶;不過,若來得及就醫,患者存活率可高達7到8成。想預防主動脈剝離找上身,許榮彬呼籲,有高血壓問題的民眾務必嚴格控制血壓,馬凡氏症候群方面,若能提早得知有此疾病風險,可吃藥降低血壓,讓血壓低一點、心跳慢一點,降低血管負擔。
-
2020-09-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平日做好健康檢查 才不會得重病再後悔「無為不治」
結婚前男女學歷有差距。男:「妳要不要再去進修讀書。」女:「不要,女子無『才』便是德!」婚後,男的不給女的零用錢,女方生氣!男:「妳不是說女子無『財』便是德!」在處理事情上,有人主張無為而治,甚至對身體也要這樣,有人因此抗拒健康檢查。因為不去檢查,人好好的,如果去檢查萬一發現有什麼問題,除了給自己心理壓力之外,發現了又能怎麼樣?不如像蒙著眼睛一樣,眼不見為淨。事實上,有不少朋友就是這種心理,最後得了重病,來不及治療,真的就「無為不治」了。人體很多器官有毛病,在初期通常不痛不癢,等到有痛感時常常來不及了,例如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血管缺血所引起,有些人在心肌缺血時會胸悶,也有些人沒有什麼感覺,等到胸痛厲害,可能就是心肌梗塞之時,如來不及處理,可能就一命嗚呼了。其實,平時做好心臟檢查,血管保養,不要血脂肪過高,不要大魚大肉,不要肥胖,好好控制血壓、血糖,這才是真的健康長壽之道。至於肝臟更是如此,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等到會痛可能是肝癌破裂或肝癌很大了,這時治療通常很困難了。因此,平時花一點時間,關心自己的身體,平日做好定期檢查,才不會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那時就會來不及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 醫師提醒年輕男性注意心律不整
士林地檢署今天解剖藝人黃鴻升遺體,初判是心血管問題。有醫師認為,突發性心律不整可能性較大,恐是心臟不正常放電釀禍,若發病30分鐘內沒急救,存活率小於5%;提醒年輕男性也應注意。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可能性較大,詳細死因仍待法醫研究所鑑定報告為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年輕男性猝死以心血管或腦血管問題居多,心血管疾病方面,他推測心因性猝死可能性較大,其中又分為心肌梗塞及突發性心律不整,綜合相關文獻,每年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鍾伯欣解釋,心肌梗塞主要是心臟血管阻塞,心肌在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導致不穩定電氣變化,但從缺氧到猝死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臨床觀察,急診的胸痛患者大多會痛上半小時至1小時,應該不至於突然猝死。至於突發性心律不整,則是心跳突然太快、亂跳,導致腦部血流不足,鍾伯欣說,年輕男性的突發性心律不整,以「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最為常見,整體男性盛行率約為千分之1.2,目前已知部分患者因心臟肌肉裡的鈉離子通道具遺傳性異常,導致心臟不正常放電、心跳突然亂掉釀禍。不過,鍾伯欣表示,布魯格達氏症候群患者平時可能完全沒有異狀,相當難診斷,除非做心電圖時正好發病,才有機會偵測到。鍾伯欣指出,突發性心律不整患者發病時會倒下,若旁人見狀能立即做心肺復甦術(CPR)並以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急救,都有機會救回來,拖愈久、存活機會愈低,基本上發病超過30分鐘沒急救,存活率恐不到5%。突發性心律不整來得突然又難以察覺,民眾應如何自保。鍾伯欣坦言,突發性心律不整沒有明確的徵兆可預防,但目前部分穿戴式裝置有偵測摔倒、心跳過快功能,若沒有及時回應,會協助打給緊急聯絡人,或許有機會救命。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解剖死因為「心血管問題」 營養師:預防心血管疾病,小心這些地雷食物!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
-
2020-09-18 科別.心臟血管
黃鴻升驟逝...急救員曝「年輕人8成能電回來」 保命實用文網推爆
一名自稱是消防員的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他提到首先要分清楚心肌梗塞的嚴重程度,一般而言,「輕度到中等,其實你還是會清醒,能有力氣打119等待救援的,心梗比較像是心臟開始痛,痛好長一段時間,反正就是會痛到你會很清醒,但意識逐漸模糊」。至於所謂的「猝死」,他表示是屬於突發性的心室顫抖或心律不整,以我的經驗來說「就是突然倒下了,連抱胸喊痛的機會都沒有,前者要自救,就是還行的時候報案並等人開門救命,但後者只能看運氣了,所以消防局近年來開始重視CPR教學」。原PO坦言,以一個急救者的角度來看,「若是猝死情況加上患者是年輕人的話,其實會覺得要很拚,因為一定大概有80%的機率能電回來,但也要趁早」。他分享自己這輩子最印象深刻的救援經驗,一位年輕人在工作時突然倒下,為他進行3次ROSC(指患者心跳停止經心肺復甦急救而重新建立自發性循環)恢復自主呼吸,最後直接葉克膜推來急診區安裝,「但後來聽說變成植物人了,因為還是缺乏第一時間的急救幫忙,且拖太久了」。原PO坦言,當時要是有一個人可以早點開始啟動急救的話,除了ROSC,一定也能減少腦神經的損傷,讓患者順利回歸社會,「因為目前的DA-CPR線上指導跟AED已經能教會你一組簡單五循環的CPR了,你甚至完全不會也沒關係,重點是肯願意打電話求幫助就好」。最後原PO也貼上「線上急救教育平台」的資訊,期望拓展全民學急救的目標。文章貼出後吸引大批網友推爆,有人就回應「推,全民應該要普及一些基礎醫學常識」、「去你們家附近消防隊,其實他們都很願意教的」、「有壓有機會,自己親友有保障」、「專業!謝謝分享」、「推!大家學習長知識」。
-
2020-09-17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搶救 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超高齡社會來臨及生活飲食型態改變,腦中風成為國人的重大健康問題。若能在腦中風發生後,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內進行搶救,即可讓傷害降到最低。聯新國際醫院成立「桃竹苗地區腦中風緊急醫療網絡」,盼從患者一上救護車期間能協助判斷中風型態,後送至有能力治療的醫院,減少錯過治療黃金時間的憾事。腦中風分兩型 8成屬阻塞型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日前舉辦「桃竹苗腦中風緊急醫療網聯合論壇」。聯新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表示,急性腦中風分為出血型與阻塞型,臨床上八成的腦中風患者屬於阻塞型,依照是否在黃金治療時間內及阻塞血管的位置,判斷是否有機會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和施行「經動脈取栓術」。陳啟仁解釋,若血栓阻塞在小血管內,患者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即可解決;一旦阻塞的位置在大血管,則可能需要額外施行經動脈取栓術來去除血栓,此手術需要一定規模的儀器與設備,目前桃園僅有林口長庚及聯新國際醫院有能力可以執行。未及時正確判斷 恐增加轉院時間陳啟仁表示,患者從被發現到上救護車抵達醫院,很多人要花上五小時,已錯過施打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目前台灣是3小時內,國際趨勢是4.5小時,此情況下若第一時間沒有正確判斷阻塞位置,或送至無法手術的醫院,可能會增加「轉院」的時間。桃園消防局、聯新國際醫院 下月起合作桃園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林志淵指出,緊急救護技術員在面對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的患者,除了透過胸悶、胸痛等症狀判斷,也會使用十二導程心電圖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且心電圖會在第一時間傳送到醫院端,由醫院做判斷。下個月起與聯新國際醫院合作,增加緊急救護技術員的能力,可有效判斷患者情形,增加後續的存活率。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國際上在2015年就提出緊急醫療網絡可幫助急重症醫療的照顧,台灣2016年引進從消防端到醫院端的教育訓練以及開闢綠色通道,縮短救援時間,除了桃園外,僅有部分縣市首長願意推行。後送到對的醫院 治療效果最有效鄭建興認為,腦中風緊急醫療網絡最重要的部分在後送醫院的機制,現在救護車的後送醫院機制,都是以距離近為主,並未針對患者病情多加判斷,反而出現患者到院後無力治療,轉院反而延誤就醫的情形,第一線若能將患者後送至對的醫院,將可達到最有效的效果,也能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也期許,腦中風每年奪走全台約一萬多條性命,而失能、殘障往往成為家庭經濟、國家健保醫療支出的龐大負擔,希望透過桃竹苗區域聯防合作與綠色通道,可以讓最新醫療儀器與技術發揮最大效益,有助於爭取治療黃金時間。
-
2020-09-16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為何中壯年猝死愈來愈多?這些事都讓你身陷危機
去年藝人高以翔年紀輕輕猝死,今(16日)再傳出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於北投家中猝死,消防局今上午11時27分接獲報案,立刻趕抵小鬼住處時,發現他已出現屍斑、身體僵硬,剛初步調查是於浴室撞倒意外猝死,令人深感震驚。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宗道曾受訪指出,台灣約有七成心臟猝死患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中又以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現今很多中壯年族群不知自身有三高問題,而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正是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加上吸菸,更增加猝死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曾受訪指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二大類,一為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又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大宗;二為先天心律不整患者,這類患者常發病後才被察覺。而年輕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數都不曉得自己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患者,幾乎都是曾經發病過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情況。此外,身體過勞也是一大危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曾受訪指出,身體壓力過大的時候,可能造成心室頻脈,也可能會使血管收縮,這些情形都會造成猝死,應盡量避免熬夜或是過勞狀態。許多人都認為猝死無徵兆,其實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猝逝,常會有氣促、胸悶、昏厥、心悸的徵兆,如果沒及時就醫,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2020-09-15 科別.心臟血管
手好痠…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日前因心肌梗塞離世,55歲影帝吳朋奉5月底因腦中風去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強調,心血管疾病已年輕化,因此當身體出現疲累、會喘、胃痛、手痠等症狀,千萬不可輕忽,有可能血管早已阻塞,易發生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就醫診斷治療。陳裕峰指出,一般人如果持續幾天出現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相當不舒服,最好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的症狀,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病患容易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因為手非常痠而就醫檢查,以為是搬東西扭到,醫師覺得不對勁,一檢查發現,病患的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接受治療。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是因為心臟缺氧,因而導致手會痠。陳裕峰指出,還有病患因胃不舒服、悶痛而就醫檢查,一檢查也發現是心肌梗塞引發的症狀,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造成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西化,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加上熬夜、抽菸、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另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認為,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上運動不足,血液循環又不好,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陳裕峰說,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都應及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影帝、歌手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牙痛、手酸是警訊
今年一連發生55歲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去世,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也因心肌梗塞離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表示,因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有的病患僅是覺得累、會喘、胃痛、手酸,但一檢查竟是血管早已阻塞,連帶心肌梗塞,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症狀而延誤就醫。陳裕峰說,病患若持續幾天的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很不舒服,最好就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更容易讓病患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到醫院是要檢查手,說手非常酸,還以為是搬東西去扭到,醫師後來覺得不對勁,一檢查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因為心臟缺氧,缺氧連帶手都會酸。陳裕峰說,還有病患是胃不舒服、悶痛,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飲食,加上熬夜、抽菸與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曾有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說,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卻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不怕熬夜,加上若運動不足,血液循環不好,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的腦中風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4 醫療.呼吸胸腔
胸口悶悶的怎麼辦?從胸痛位置、時間及感受判斷病因
胸悶、胸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之一,有時是短暫性的不適,有時則痛到覺得應該緊急前往醫院。胸腔是聚集重要器官的位置,但許多人常常還是會有「應該不會很嚴重吧」的想法,而往往不幸就在這僥倖的心態下發生。究竟發生胸悶、胸痛可能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當下又該怎麼做?來看胸腔內科馮博皓醫師怎麼說。判斷3重點:位置、時間、感受馮博皓醫師表示,胸悶、胸痛確實是個會讓人相當擔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嚴不嚴重,可以從「痛的位置」、「痛的時間」、「痛的感受」3個跡象做初步的自我評估。痛的位置顧名思義就是哪裡出現疼痛,痛的時間指的是時間持續多久,痛的類型指的是當下的感受,如悶痛、刺痛等。胸痛是一種症狀,是一種身體出現問題的信號,其問題可大可小,輕者如筋膜問題,重者可能是心臟問題,如較為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感覺刺痛,位置清楚,時間較短:可能神經肌肉痛當胸口出現疼痛時,若是以刺痛、抽痛的方式表現,且時間較為短暫,並摸得出確切的疼痛位置,如此的胸痛通常往往是神經肌肉出現問題所致,而這樣的胸痛常見因為體位變化所引起,如許多人常會埋頭寫字、打電動、看書、做事情等,這般的疼痛醫師表示不用太過擔心,觀察一下,通常吃個消炎藥、普拿疼等,稍微休息一下便會緩解。感覺刺痛,痛如刀割,範圍較廣,時間較長:可能主動脈剝離不過馮博皓醫師提醒,並不是所有以刺痛表現的胸痛都是安全的,主動脈剝離也會以刺痛的方式表示,其和前者相比之下較像為「刀割」的感覺,且疼痛的感受度也更高,常會有痛到冒冷汗的劇烈疼痛,位置常從後背痛到前胸,持續時間也比較久。馮博皓醫師提醒,出現這樣的刺痛萬不可只吃止痛藥,應盡快就醫把握救命的黃金時間。感覺悶痛,位置模糊,時間稍長:可能胃食道逆流馮博皓醫師表示,在胸痛的種類當中,胃食道逆流這樣普遍的文明病,可說是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其方式常見以悶痛的方式表現,位置較為模糊,大致上感覺是痛在胸腔中間,且常持續一段時間。這樣的患者建議應注意改善日常生活的模式,例如晚上睡前3小時避免進食、盡量避免喝咖啡、吃甜食等等,改善胃食道逆流,因其所起的胸痛便也會慢慢消失。感覺悶痛,痛如石壓,位置模糊,時間較長:可能急性心肌梗塞胸痛的種類當中,同上述的主動脈剝離一樣最讓人不舒服也是最危險的,便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導致的胸痛。急性心肌梗塞常以悶痛表現,有別於胃食道逆流,其痛起來常像被石頭壓住一般的悶痛,位置常發生在左胸或胸腔中間,且常會出現延伸至下巴、左肩等的延伸性疼痛,但確切位置較為模糊,往往是痛一整片,時間持續性也較久,嚴重者可能會持續不中斷的一直處於疼痛的狀態,並且有痛到冒冷汗,甚至暈倒的可能。馮博皓醫師表示,當出現這樣類型的胸痛,是非常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狀,狀況往往非常危急,千萬不要猶豫,盡快就醫。感覺悶痛,位置模糊,較為外側,時間較長:可能氣胸、肋膜問題同樣也較為危險,疼痛表現方式為悶痛,時間持續較常,位置較為模糊,但相較之下較為外側的,則相當有可能是氣胸所致。馮博皓醫師表示,肺部裡面因為痛覺神經較少,就連肺癌出現時肺部都鮮少出現疼痛的感覺,大多數的胸痛除了因心臟、神經肌肉所引起外,在肺部的疼痛多是如肺部破了個洞的氣胸或肋膜積水、發炎等所引起,因發生於肺部,所以疼痛位置也會較為外側,且會影響到呼吸,這種情況也應及早就醫。發生胸痛當下該怎麼辦?醫:休息3分鐘仔細觀察許多人在胸痛出現的時候,常會以捶捶胸、按摩胸口或想做點什麼事情讓胸痛緩解,馮博皓醫師建議,當胸口出現疼痛的時候,當下最重要的是讓身體休息下來,不要慌張,好好觀察前述的三個重點「痛的位置」、「痛的時間」、「痛的感受」,以便作合適的判斷,觀察時間可以抓個3分鐘,3分鐘過後覺得嚴重、情況不妙,就趕快就醫;而若情急之下真的沒有把握自己是否判斷正確、擔心自己判斷失準因而延誤就醫,也可立刻前往醫院就診。胸腔為重要區域,如有不適盡早檢查最後馮博皓醫師提醒,胸痛是一種因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引起胸痛的原因也百百種,當然也有許多情況是較為特殊的,像是有些人胸痛是突然就痛起來,過沒多久又消失,但卻常常出現等情況。因此若想改善胸痛,就需先經過醫師診斷,找出確切的原因對其加以改善,如改善胃食道逆流、降低高膽固醇飲食讓心臟恢復健康等,胸腔是存放心臟相當重要的區域,若有出現不適都建議盡早檢查。(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13 科別.心臟血管
有高血脂卻不想吃藥 中年男猛吃麥片下場讓醫師嘆氣
40多歲中年男子有高血脂問題又不想吃藥,聽信網路傳聞猛吃麥片,血脂不僅沒降、尿酸還飆高。醫師表示,聽信偏方的後果往往得不償失,呼籲以藥物治療搭配飲食、作息才是正道。根據國健署民國102年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高達22.8%,平均每5人就有1人血脂超標,推估全台高血脂患者恐有超過500萬人。網路上各種降血脂偏方滿天飛,有傳聞指出,捐血不僅可增加新陳代謝,還能大大降低血脂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發文闢謠,以一名65公斤、總血量5000毫升的成人為例,捐血每次最多捐出500毫升,可能只能帶走約1公克脂肪,且新生的血液仍會從身體各處組織帶出血脂成分。國健署表示,如果捐血人本身血脂肪過高,血液可能含有大量白色油脂,又稱乳糜血,這些捐出的血液恐怕無法使用或需特殊處理,也會增加受血者血管阻塞風險。除了捐血,吃麥片、喝綠茶也是常見降血脂迷思。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今天接受媒體電訪時坦言,這些做法都沒什麼效,喝綠茶頂多降低一點點壞膽固醇,吃麥片有機會降個5%到10%,但麥片會使尿酸升高,恐增加痛風風險、影響腎臟功能,若又以全脂牛奶搭配麥片,更是得不償失。王宗道說,2、3年前國內興起一波吃麥片風潮時,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中年男性,由於血脂偏高又不想吃藥,索性以麥片取代主食,結果幾個月後回診,不但血脂沒降多少,尿酸反倒飆高。想降低血脂,吃藥絕對比吃任何食品、健康食品來得有效和安全,王宗道強調,藥物都經過長時間研究,長期下來可以降低肝、腎等內臟膽固醇、讓血管恢復健康。「蛤,醫師,可是吃藥會傷肝。」王宗道說,說起吃藥,這是多數患者第一時間的疑問,也是常見的錯誤觀念。根據研究,高血脂患者用藥後,短期內肝指數上升的個案不到2%,另因長期以藥物控制膽固醇,肝臟的膽固醇會降低,肝指數也會逐漸降低,同時減少心肌梗塞風險,才能真正讓人延長壽命。王宗道呼籲,血脂偏高的民眾若沒有血管疾病,可以先在3到6個月內嘗試飲食控制、減輕體重,若不見成效或本身有血管疾病者,則建議就醫用藥治療,才有機會讓血管恢復健康。
-
2020-09-12 科別.消化系統
怕痛才需要做無痛腸胃鏡檢查? 沒那回事!舒眠麻醉7情況超危險須評估
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用二氧化氮(CO2)充氣系統,進行腸胃道檢查,檢查過程由腸胃專科醫師操作、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監控,透過舒眠麻醉,在類似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檢查 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表示,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通常屬於短效,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同時不能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類似睡眠的狀態,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內視鏡檢查除了有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麻醉專科醫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受檢者在舒眠麻醉下,麻醉科醫師必須確保受檢者呼吸道安全,執行麻醉並全程照護,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通常這種全身麻醉,是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5-10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 無痛胃腸內視鏡檢查 5大情況特別適用 葉珮安提到,這種無痛的胃腸內視鏡檢查,特別適用在腹部動過手術、骨盆腔發炎病史、婦科子宮內膜異位沾黏、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因腸道沾黏或較為彎曲等因素,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度疼痛而放棄檢查,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以麻醉無痛的方式進行。 在安排檢查之前,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舒眠麻醉術前評估需據實以報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在麻醉醫師親自執行,全程照護的狀況下施行無痛胃腸內視鏡,其實安全性相當高,但是仍有部分需醫師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者: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病史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4、過度肥胖, BMI大於35以上5、末期腎衰竭,洗腎病患6、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7、懷孕期間,儘量避免接觸麻醉藥物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如有家族病史、腸道瘜肉的體質、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胃腸內視鏡的詳細檢查,甚至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痛腹脹食量銳減,排便出血等情況,更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延誤診治。 延伸閱讀: 手術麻醉很危險? 這幾點沒注意將讓風險三級跳 動手術前注意事項多! 被問翻的2大疑問,麻醉科醫師一次解析
-
2020-09-10 科別.心臟血管
血管阻塞70%前無症狀!4種簡易方法自測血管阻塞沒
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腦心血管疾病主要都是導因於包括血栓在內的血管阻塞問題,而血管阻塞又是一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往往查覺嚴重阻塞時都是已經發生臨床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30歲以後血管就可能有阻塞的問題一般而言,人類在30歲之後,血管斑塊變大的速度就加快了。再加上現代人工作越來越勞累、吃得越來越不健康、運動得也越來越少,不知不覺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損壞。換句話說,年過30歲之後不少人的血管,就像家中廚房水槽裡用久了的排水管一樣,管道內壁就要結垢、生鏽,逐漸導致管道阻塞而無法通暢排水。而血液中的「水垢」指的就是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蛋白質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會因為缺血而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血管阻塞率在70%以下是沒有症狀的正如前面所說,人體血管的損壞與阻塞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醫界普遍的說法,血管在阻塞比率低於70%前是沒有症狀的,所以除了定期測量血壓,抽血進行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的檢測,或是進行例如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測之外,一般人幾乎很難查覺自己血管的健康狀況。教你4種簡易自測血管健康程度的方法 現在,專科醫師提供了4種簡易的方式,可以讓大家自我檢測血管是否真的阻塞了,而且,其中一種只需要動到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直接測出血管是否阻塞。一、用手指輕按腳掌正上方中間的血管:一般人都知道在手腕部份可以摸到脈搏,其實,人的腳部也有一個部位可以明顯感受到脈搏。位置就在腳背正中最高點的動脈血管,正常的人只要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脈搏跳動。對於下肢動脈沒有阻塞或是輕度堵塞的人來說,如果平時能清楚摸到這個腳部位置的脈搏,就代表動脈的血可以一直通到了腳背部,但如果連續幾次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再觸摸腳背正上方的這條血管,卻感受不到脈搏跳動或是跳動極其微弱,就代表可能發生了動脈血管堵塞的問題。二、檢查手背與腿部、腳背是否青筋暴露:一般人常說的「青筋暴露」的青筋其實不是筋,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當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時,青筋就會凸起,包括手部、腿部與腳背的青筋暴露,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在體形較瘦的人。不過,這樣的現象並不適用於經常運動者在運動時所造成的血管凸起,而是指平時並無運動的人。而我們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不只是腿冒青筋的外觀問題,根據臨床研究,靜脈曲張患者罹患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3倍,而罹患肺栓塞、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則分別是一般人的1.73倍與1.72倍。三、緊握拳頭30秒,然後張開手,看手掌顏色:握緊拳頭30秒之後手掌皮膚顏色泛白,一旦鬆開拳頭後如果在3秒內手掌馬上恢復為正常的膚色,就代表心臟血管彈性很好,沒有嚴重阻塞的問題。如果連指尖也很快變回紅色,就代表血壓的狀況也很正常。如果要花5秒以上才能恢復原來的膚色的話,就代表血管彈性可能不好,就要當心是不是有動脈阻塞或硬化的情況。四、經常性的頭暈或頭痛:血管很容易在腦部阻塞,因為大腦中的血管較細,當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時,很容易導致血流不暢、腦部供血不足與缺氧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腦出血、腦梗塞等重大疾病。其中,大腦缺氧非常容易出現頭暈和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有時還會伴隨抽搐、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
2020-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療路上的溫暖微光
診間之內,他是一位小兒科醫師;診間之外,他是一位穿著白袍的詩人。看透人間無常,更懂得醫病之間當溫柔以待。三十年行醫路,看似曲折卻溫光處處。林思偕醫師以時而感性,時而詼諧的文字,記錄每段獨一無二、笑中帶淚的生命旅程。當一個「好病人」我注視著一個定期回診的八歲男孩的眼睛,問他現在幾年級了。孩子皺著眉、嘟著嘴,轉頭對媽媽說:「你看,他又來了。每次都問我同樣的問題。」媽媽趕緊對孩子說:「醫師很忙啊。哪記得哪一個人幾年級?你要乖乖做一個好病人。」我想起年輕時,有次打籃球「過人」,大腿直撞上防守球員的膝蓋,當場倒地,無法動彈。救護車人員到場時問我:「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我一一熱切回報。然後被抬下擔架,送到醫院的急診處。同學幫我推個輪椅,掛好號,檢好傷。一位護理師過來:「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然後就把我放在急診室的中央。等了不知多久。放在大腿上的冰袋已經融化,還沒有人來看我一眼。我感到被拋棄,大聲咒罵:「這是XX的怎麼一回事?」總算引起一些注意。另一位冷靜的護理師,走過來對我說,這裡不可以罵髒話,我只好道歉。她把我推到一個僻靜的角落,問我:「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她安慰我,醫師就在路上。等了約半世紀(十分鐘),我又開始唸唸有詞之際,一位年輕醫師終於出現,向我道歉,問我:「怎麼發生的?」「在哪裡被撞到的?」「痛哪裡?」要講幾遍才會被聽到?我的焦躁、我的怒氣,我發誓「下次再也不要來急診」的挫折感,在他迅速幫我打了止痛針後才慢慢平息。我趕快搜索抽屜,找幾張可愛貼紙送這位孩子。當個「好病人」真的很不容易。盡責的阿嬤雙薪大行其道。沒想到這也影響我這一行,例如白天查房時,總是碰上阿公阿嬤照顧住院的孫子。他們不多話、友善、不斷點頭,不太在意我如何解釋病情。有時關節已不聽使喚,卻陪睡在床旁,比父母更無微不至地照護孫子……門診有一對祖孫。男孩小學三年級,有點智能障礙。父母親早早放棄,但祖母沒有,她帶孩子上課,並定期回診。她已經七十幾歲高齡。五年前得癌症以後,身體越來越差。有一次她帶孫子來看我。佝僂著身子,有點喘,感覺十分虛弱。她說自己已一陣子沒吃藥了。她的症狀明顯比孩子嚴重。她自己該看的診沒去,孫子的診卻從來沒錯過。我趕快請護理師帶她到報到櫃檯量vital sign,必要時得送她去急診。可是她身旁只有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孫子,要怎麼照顧她?幸好她休息一下後好多了。我調出她的病歷,檢查她的用藥,一一仔細解釋,並幫她掛回原來的醫師。「醫師,我耳朵比較重,請您再說一次。」什麼?阿嬤您說什麼?我有點錯愕。我提高兩倍音量,她還是有些聽不清楚。我想起以前她那些禮貌性的點頭,不違如愚的微笑。她一定也聽不清我給孩子的醫囑。但她很少向我抗議,我竟絲毫不察。終於,阿嬤和孫子都診視完畢,我這次確定她全聽進去了。她輕輕拍著孫子的頭:「快謝謝林醫師。」「謝謝林醫師!」孩子大聲說。「叫你說,你還不快說?」阿嬤斥責他。「阿嬤,我說了啊!」孩子委屈。開「慢車道」一位朋友得了心肌梗塞。沒什麼稀奇,很多人得。但他是一位心臟科醫師。他說胸部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壓迫感,想吐。他曾看過上萬個心臟病患者,怪他們說不清楚「胸痛」的特徵。現在他知道,這有多難描述。台灣地狹人稠,救護車很快發現他,送他到自己工作了十五年的醫院,被抬進自己熟悉的冠狀動脈加護病房。前幾個小時十分模糊,他只知道,同事和護理師有效率地在他身上做工,就像他平常在這裡對重症病人做的事一樣。監測器上的心律不太規則,不斷出現心室期外收縮。意味著命懸一線,死亡迫近。可是他不怕,只是遺憾有些事還沒交代。現在他知道,躺在加護病房床上的病人在想什麼。就是終於有機會,不斷的反思。「為什麼是我?」才剛過五十,不菸、不酒、血壓正常、沒有危險因子、家庭裡很多百歲人瑞……只是最近工作較忙。朋友說他:「像開車永遠開在快車道。」他反駁:「這行業不都是這樣?」隔壁床病人突然心跳停止。大夥兒一躍而上開始CPR,一陣忙亂後復歸寧靜。人被送走,簾幕被單被撤下。他看在眼裡。人生最大的雄心壯志縮減成:趕快逃離這鬼地方。所幸,第二天他已經可以自行盥洗、更換睡衣;第三天拔除心臟監視儀;第四天病況穩定,轉到病房。那是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分。可是人生變了。他走幾步就感到喘不過氣,簡單的事情成為重要的目標。他感到疲累。像跑完一場激烈的足球賽或越野馬拉松。唯一的差別,這一次沒有辦法像以前恢復得那麼快。平常不覺得,現在他觸摸到:同事濃濃的關懷。他人緣不錯,熱情的朋友接踵來看他,他很歡迎,體力卻有點招架不住。主治醫師要他謝絕訪客:「你沒死於心肌梗塞,卻可能在自己的主場,被自家人的善意給殺了。」「什麼時候可以把點滴拔掉?」「什麼時候可以停掉利尿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他和他的病人沒有兩樣,急於重回人生的軌道。他答應,這回他上路後,會選擇「慢車道」開一陣子。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飲食控制只能降2成!血脂異常是腦中風危險因子 改變7件事可預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血脂異常要注意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且切勿隨意停藥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100 mg/dL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Statin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FAST判別中風症狀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力行「簡單生活七件事」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1.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130/80 mmHg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2.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100 mg/dL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70 mg/dL以下。 3.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4.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5.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30~5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6.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7.戒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 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
2020-08-30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別猛灌水!醫師提醒:更可能中暑並誘發心肌梗塞
天氣熱多補充水份已是常識,但中醫師陳勇利則提醒,其實喝太多水也有危險。因為,喝太多水,小便加上流汗,容易把身體裡的電解質帶走,反而可能因此中暑;正確之道是在水中加些鹽,或加幾朵菊花,都比只是喝水好;因為這樣可以增加水中的微量元素,避免中暑。陳勇利同時具有中西醫資格,也是醫學博士,他上午在一項夏季養生演說中指出,中暑的死亡率達10%,民眾不可不慎,症狀是突然不流汗,還有心悸.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等。此時,不流汗是身體自我的一種反向動作,而呼吸急促則和腦中缺氧有關。他說,會發生中暑的人又常和身體循環不佳有關,也就是有高血壓. 糖尿病和高血脂疾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一旦有中暑現象,血液的流動變差,就容易誘發心肌梗塞。陳勇利提醒,心肌梗塞前有3大特徵,民眾記起來提高警覺,可以自救保命,分別是突然的左胸痛、胸悶,和頭暈目眩,此時若又有冒冷汗的情形,那恐怕就百分之一百是了,應該趕快就醫。他說,這些症狀是因為血液通過心臟不順暢而引起,一般只有短短的15秒左右,但卻是重大的警訊;若是這些症狀同時發生,請不要猶豫,應該趕快就醫。陳勇利以開發花草茶知名,對於如何挑選菊花,他也建議,他跑遍全世界,還是以苗栗銅鑼的品質最佳,而且還是有機的,挑選時應以黃白相間的顏色才對;只要水瓶裡經常加上2、3朵,水就會不一樣,夏天出門旅行. 運動都多了一份保障。
-
2020-08-27 科別.呼吸胸腔
睡覺會打呼是5大疾病高危險群! 中年男性、更年期後女性要注意
俗話說十男九鼾!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Winconsin cohort)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至少佔兩成以上,且柳葉刀(Lancet)雜誌研究也指出,這類病人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心衰竭等疾病的高危險群。 傳統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 新型負壓吸舌機治療效果佳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主任表示,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傳統耳鼻喉科手術成功率也不到4成,而新型負壓吸舌機(iNAP)是藉由口部介面以靜音馬達抽吸在口腔內產生負壓,將舌頭及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在新光醫院剛發表於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 國際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納入研究的34個受試者中,其中4個女性,30個男性,其中32位符合研究條件,平均年齡47.4 ± 11.24歲,平均BMI 26.59 ± 3.214 kg/m2,治療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32.04 ± 11.3次降到每小時8.79 ± 9.49次;不過,鼻塞太嚴重或病態肥胖(BMI大於35),因嘴巴無法閉合,口腔沒辦法形成負壓空間,不建議先使用負壓吸舌機。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可從睡姿、體重、過敏調整臨床上,一名38歲徐姓工程師,本身長期受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造成白天嚴重嗜睡,曾經有在騎車過程中睡著險發生交通意外,在接受睡眠檢查後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比較過幾種呼吸中止治療方式,於是加入臨床試驗評估使用iNAP,原本白天嗜睡的問題完全改善了,注意力更中工作更有效率,即使熬夜只睡四小時隔天起床也仍然很有精神,且使用iNAP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43.2次降到1.5次 ,血氧濃度從82%上升到90%林嘉謨說明,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依照每個人的狀況去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可以先減重、體重控制,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上述保守療法執行後還有改善空間,可考慮使用負壓吸舌機(iNAP)或睡眠呼吸機(CPAP),或是選擇改善呼吸相關結構的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睡得沉才會磨牙? 其實是你根本沒睡好
-
2020-08-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身藏禍端 知人知面不知「肝」
老王做無痛內視鏡檢查,半睡不醒。病人:「她是誰?」護理人員:「她是妳老婆啊!」病人:「怎麼是她?」很多事,表面是一回事,但是內心深處可能是另一回事。同樣的,在健康上,許多人表面看起來正常,也能照常爬山、下海,但可能肉身已藏了未爆彈,可能腦袋長了一個血管瘤,隨時可能會破裂出血而有致命危險;可能心臟血管快堵住,恐會心肌梗塞;也許胃口、排泄正常,但可能胃或大腸已長了癌症。至於肝臟更可怕,因為只要有1/4正常的肝臟還在,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活機能,換句話說,我們雖然感覺良好,皮膚沒有黃,體重沒有減輕,但可能肝硬化了,或肝臟已經長了一個像木瓜那麼大的肝癌而不知。俗語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用在看病診斷上也是真理,意思是指人看起來是好的,面色看起來也是好的,但可能快要心肌梗塞了,甚至「知人知面不知肝」,人好的,面色也好的,但肝臟可能已經暗藏禍端而不自知,因此,養成定期檢查,好好保養就很重要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心臟病在國內十大死因排行第二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依據健保公開資料庫分析,全台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又為花蓮縣以每十萬人口就有15.4人居第一名。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指出,主要因許多病患出現症狀時,並無馬上就醫,即使就醫了卻發現未有心導管室可做手術又得轉院,導致錯過心肌梗塞急救黃金時間。 心肌梗塞不會疼痛 促使患者警覺性低根據花蓮慈院統計,每年平均有60至70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來治療,許多病患認為心肌梗塞是心臟痛,但其實不會疼痛,卻會持續出現胸悶、吸不到氣,且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陳郁志主任表示,包括手臂、脖子、上腹部、下巴等部位都可能是悶痛位置,一旦症狀持續超過15分鐘,就可能是心肌梗塞,應盡快就醫治療。 發作時應避免自行開車就醫 高危險族群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陳郁志主任進一步指出,這時病友應避免自行開車或騎車就醫,最好的方式就是撥打119請求救護車送醫。花蓮慈院除了成立心導管室,也有24小時任務編組的救心團隊,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從患者抵達急診到進導管室打通心血管平均約6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把握急救黃金時間。陳郁志主任提醒,尤其正值天氣炎熱,若為三高、有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避免應水分不足造成血液黏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 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心肌梗塞不只最愛這5種人! 腎不好也要注意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心臟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今年氣候屢創高溫,台灣已成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高溫炎熱也傷心臟 別再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千萬別輕忽。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戶外至室內應先穿薄外套 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負擔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在室外活動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穿著應儘量以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生活習慣功不可沒 飲食、運動配合定期檢查是關鍵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雜糧,儘量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且飯菜不宜過鹹,因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或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而若在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而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戒菸也是當務之急。此外,應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消暑吃冰反更熱! 精選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