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失智.Podcast
搜尋
心理輔導
共找到
51
筆 文章
-
-
2024-08-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老夫帶老妻練壺鈴 執子之手健康到老
「帶太太來運動,就是希望她陪我一起健康到老。」73歲錢睿煌帶著太太張麗莉一起參加壺鈴課程,不僅是為了彼此健康,更深知太太平日照顧老母親,缺乏足夠的運動,而壺鈴的基本訓練動作能幫助年長者建立正確的體態,預防腰椎受傷。「只要每天運動,就會愈活愈年輕。」更讓錢睿煌感到安心的是,課程環境輕鬆有趣,適合初學者。老師在上課前會根據每個人健康狀況,與運動習慣調整壺鈴重量,確保大家能安全地享受運動樂趣。恩愛夫妻 互助完成動作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開辦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初階班,吸引不少熱愛健身的年長者參加,其中有兩對攜手同行的夫妻,特別引人注目。他們的互動充滿溫馨與甜蜜,不時相互協助完成各種伸展動作、散發出的恩愛氣氛,讓人不禁為之動容。73歲錢睿煌與70歲張麗莉更是課堂中的焦點。張麗莉提到,上課的第一天,錢睿煌還很神祕,不願透露要帶她去哪裡,直到上車後,才知道先生為了她的健康著想,報名上壺鈴課。錢睿煌透露,因為張麗莉一個人不願意去運動,健身無疑是他能送出最好的禮物,「帶太太來運動,不僅能增進她的健康,對我們未來也有很大幫助」。學習正確運動 保護自己錢睿煌退休後熱心公益,先在台北市生命線擔任義工,目前則是幫助國小生進行心理輔導。他提到,年長者需要注意正確的運動姿勢,尤其是提菜籃或重物,壺鈴課程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減少運動或生活中的意外傷害。69歲王先生和55歲太太是聯合報課程的老學員,曾參加拳擊課,這次參加壺鈴課程。王先生表示,肌力訓練和反應能力對年長者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他退休後,擔心如果不定期運動,可能會變得怠惰。太太也提到,參加這樣的課程,不僅能增加活動量,還能結交新朋友,「我們兩個一起來上課,就是為了互相糾察。」壺鈴運動不僅能訓練下半身的力量,還有助於保持身體的穩定性,這對年長者行動力至關重要。保持肌力 85歲嬤來上課課堂中還有位85歲的孫奶奶,她是一位熱愛古典文學、繪畫和電影的長輩。她來上課就是為了保持肌力,防止衰退。她相信,適度的運動和伸展對年長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常動腦,就不怕失智。」對她來說,身體的健康和大腦的活躍同樣重要。隨著初階課程即將結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計畫在9月4日推出進階版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課程。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進階課程將根據學員的熟練程度和體能狀況,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及難度。學員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自己的體能,在課程中嘗試不同的動作組合,例如:土耳其式站立、盪壺等,這些挑戰性動作,不僅能帶來體能上的突破,還充滿趣味性,適合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壺鈴課進階班:●周三課程:日期:9/4、9/11、9/18、9/25、10/2、10/9時間:下午3時至4時30分●周四課程:日期:9/5、9/12、9/19、9/26、10/3、10/10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線上報名:網址
-
2024-08-17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臨終前3徵兆!當寵物面臨生命盡頭:如何評估寵物生活品質並做好準備?
隨著科技與醫療的進步,人類及寵物的壽命及生活品質都得以提升。然而,寵物終究會面臨生命的終點。本文將幫助飼主了解在寵物臨終前,如何辨別其身體狀況、評估生活品質、提供適當的照護,以及尋求心理支持。寵物臨終前的徵兆1.食慾不振食慾是寵物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寵物長期拒絕進食,甚至使用食慾促進藥物也無效,這可能意味著其身體狀況正在急劇惡化。缺乏足夠的營養會進一步降低寵物的身體機能。2.行動能力下降當寵物的行動能力逐漸減弱,無法進行基本活動(如行走、上廁所),表示其身體狀況正在惡化,生活品質也將受影響。3.行為改變臨終前的寵物可能會出現行為改變,例如變得孤僻、不願與人互動,或失去對喜愛活動的興趣,這些變化通常是因為身體不適或疼痛引起。生活品質6評估評估寵物的生活品質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食慾、行動能力、與人的互動情況及對活動的興趣等。這些指標能幫助我們了解寵物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進而做出更合適的照護決策。1.疼痛管理如果寵物的疼痛無法透過藥物有效控制,將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觀察寵物是否有疼痛跡象,例如:頻繁舔舐疼痛部位、無法安靜休息、拒絕活動等。2.食慾若寵物長期拒絕進食,即使是最喜愛的食物也無法提升食慾,這可能意味其身體狀況惡化。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食慾促進劑,但若效果不佳,則需進一步評估。3.水分攝取如果寵物拒絕飲水或無法自行飲水,會迅速導致脫水,進而引發更多健康問題。觀察寵物的飲水情況,確保有良好的水分攝取。4.衛生臨終前的寵物可能因行動不便或失禁而難以維持基本衛生。飼主需確保其生活環境乾淨舒適,例如使用墊料和尿布,並定期清理,避免皮膚感染和其他衛生問題。5.快樂觀察寵物是否仍能從日常活動中獲得快樂是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如果寵物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這可能意味其身體狀況惡化。與寵物互動,觀察其反應,有助了解其心理狀態。6.行動能力行動能力下降是寵物老化或生病的重要跡象之一。觀察寵物是否能自行走動、上下樓梯或進行日常活動。如果無法行動,需考慮使用輔具,但這些工具是否能真正提高生活品質仍需仔細評估。臨終前的照護在寵物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讓他們感受到愛與關懷。例如:.帶他們去最喜歡的地方,享受最後的快樂時光。.提供最愛的食物和零食,讓他們感受到特別的關愛。.與他們共度安靜的時刻,讓他們知道自己被愛與珍惜。.飼主也可以安排特別活動,例如專業攝影,為寵物留下美好回憶。心理支持與輔導面對寵物的離去,情感上的打擊是巨大的。許多飼主在失去寵物後會感到悲傷和內疚。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可以幫助飼主度過這段艱難時期。加入寵物愛好者的團體,與其他有類似經歷的人交流,分享彼此感受和故事,也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抒發方式。在寵物生命的最後階段,透過細心評估和專業建議,我們可以為寵物做出最好的決定,讓他們感受到無盡的愛與關懷。延伸閱讀:.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癌症.飲食與癌症
「這類族群」患乳癌風險較高!防癌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醫授3招助你降低風險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我國現行的乳癌篩檢政策,鎖定了45至69歲這類族群,因為這是最容易遇到乳癌的年齡層。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任黃裕閔表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養攝取均衡和適度運動,可降低乳癌風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 尤其這類族群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北市聯醫黃裕閔醫師表示,門診時常聽見病人詢問,該如何降低乳癌風險?黃裕閔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乳癌,而且隨著年齡增長,乳癌風險會增加。此外,曾患乳癌或家族中有乳癌病史的人,罹患乳癌風險較高,而BRCA1和BRCA2等特殊基因,也與乳癌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擁有緻密乳房組織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較高。黃裕閔說明,預防乳癌的具體方法除了應避免吸煙、減少酒精攝取、保持健康體重、減少壓力外,也應增加蔬果攝取和選擇健康的蛋白質來源,而更年期婦女則可透過這些方法積極減少乳癌風險,並提高自己日常的健康與活力。預防乳癌有撇步!3大方法1次整理黃裕閔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乳癌的預防方法,便將其區分為生活方式、營養攝取與運動方法3方面分別說明:▸生活方式1.停止吸煙:研究顯示,吸菸增加了乳癌發病的機會,努力戒菸及避免二手煙暴露。2.控制酒精攝取:限制每日酒精攝取量,以減少乳癌風險,對於想要進一步降低風險的女性,最好完全戒酒。3.管理體重:肥胖與乳癌存在聯繫,脂肪組織可以產生女性荷爾蒙,並增加患乳癌風險。因此應盡量保持健康體重,可以通過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來實現。4.減少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包括荷爾蒙水平改變,這與乳癌風險有關。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呼吸練習、放鬆瑜伽,以減輕壓力並促進身心健康。此外建立支持系統、尋求心理輔導或參加支持小組也可以幫助減少壓力。▸營養攝取1.增加蔬果攝取: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物和纖維,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並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每天攝取至少5份蔬果,並選擇色彩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可確保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2.選擇健康蛋白質來源:選擇低脂肪蛋白質,如家禽、魚類、豆類,可以維持身體健康並降低乳癌風險。另外,蛋白質的多樣性也很重要,可嘗試不同類型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豆類、堅果和種子,而過量的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取則與乳癌風險上升有關。3.確保足夠的維生素攝取:維生素D和維生素E被認為可能較低乳癌風險。維生素D可參與調節細胞生長和免疫功能。維生素E則是1種抗氧化物,可以保護細胞減少氧化損傷,包括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蛋黃,以及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如堅果、種子和植物油。▸運動方法1.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和心血管健康,同時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也可以選擇喜歡的運動形式,如舞蹈、有氧運動課程或團隊運動,以增加運動的樂趣和持續性。2.重量訓練:重量訓練有助於增強肌肉和骨骼,同時提升代謝率,可控體重及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每週進行至少2次訓練,包括使用自己身體重量的運動或與健身器材結合的訓練,可尋求專業指導或參加課程,以確保正確的技巧和安全性。3.持續運動:建立規律運動習慣對於乳癌的預防效果更為明顯,應努力保持每周至少5天的運動時間,並將其納入日常生活中,這可以通過設定具體的運動目標和建立運動日誌來實現。此外,尋找運動伴侶或參加運動團體也可以增加動力和持續性。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4 醫療.精神.身心
又在搖了嗎?常有搖晃感、失眠…三族群小心「地震幻覺」
最近地震頻傳,引發民眾恐慌,許多人感到焦慮不安,地震後仍不時有搖晃感,產生失眠、自律神經失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大地震之後出現搖不停的「幻震」,是一種壓力反應。當生命受到威脅時,會感到精神繃緊、緊張及害怕,接著冒冷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驅使身體做出想逃跑的自動反應,這些都是正常生理現象。李信謙提到,地震頻繁讓壓力反應疊加,一旦負荷超量,會對身心造成極大影響。三族群好發「假性地震症候群」地震過後一天,不安全感應該會慢慢消除,但有些人會感到強烈的恐懼,甚至有死亡威脅感。李信謙說,有三族群好發預期性焦慮,可能罹患「假性地震症候群」。1.曾經居住在震央處、重災區者,感覺身歷其境。2.個性本來就容易緊張者,一逢壓力就干擾身體系統。3.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會因為天災帶來心理上極大的壓力。容易緊張、精神疾患 別過度搜尋網路資訊誤信謠言假性地震症候群的狀況,又稱為「幻震」、「地震幻覺」,李信謙指出,這類患者需要外力介入,給予居家安全、救援資源等保障,或是諮詢專業醫師求助。容易緊張、罹患精神疾病者,則需要傳達正確的訊息,不要過度搜尋網路資訊,誤信謠言、假新聞,例如:住哪層樓最危險、將發生更大的地震等。若心理焦慮造成睡眠困擾、影響日常、變得疑神疑鬼,應就醫接受心理輔導,評估是否開立藥物緩解症狀。恐慌不安會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李信謙建議,判斷資訊正確、預備逃生措施、維持規律作息,是災後自我復建要點,保持正常生活,有助於降低壓力反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職場保障少 游懿群:跨團隊支援回歸
中壯年癌友、癌友家庭常面臨許多經濟、職涯困境,在2024癌症論壇,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根據該會針對31到60歲所做調查顯示,癌友無法回歸職場因素以「體能因癌症的影響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癌友的標籤,老闆不敢用我」為主,對比於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勞工在職場上所受到的法律、求職保障,相對較為薄弱。調查也發現,癌友若要回到職場,所需協助中,以「企業友善職場宣導」、「心理輔導、重建自信」占多數。游懿群指出,除了病程發展、身心需求,中壯年癌友、家庭的生活需求更值得關注,因此進行跨界資源合作、建構專屬癌友支持平台,對於癌友回歸職場,便扮演重要角色。以台灣癌症基金會來說,在幫助癌友、癌症家庭回歸職場上,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三大服務面向,加上跨團隊的服務,癌友可獲得全方位支援。談到癌友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成果,像參與照顧服務員訓練班的癌友、癌友家屬,已有76%穩定從事長照工作,期待以永續精神讓更多癌友在求職、職場上得到更多暖心支持。
-
2024-03-27 癌症.抗癌新知
解決病人財務壓力的新途徑 PatientsForce提出財務毒性新解方
根據2023年澳洲一項期刊調查結果,醫療專業人員在處理癌症病人金錢壓力時,碰到了不少麻煩,如時間壓力、資源不足,還有對財務知識的缺乏等。即便大部分醫護人員都覺得,關懷病人的財務問題很重要,但要真正解決時,卻出現一大堆障礙,令人感到手足無措。研究中發現,很多醫護人員在與患者討論癌症護理中的財務問題,無法提供解決方案時,心裡會感到無助。對於這些因財務討論而起的不安,研究人員建議,應該常規化地和患者們進行財務討論,早點開始對話,並且用同理心來思考病人的處境,以開放的態度來討論這個敏感的問題,有助減少雙方的心理負擔。此外,醫療團隊還面臨著其他障礙,如病人對財務資源的認知不足、複雜的病例難以評估,以及時間有限等等,顯示了醫療系統在資源、制度和知識方面的不足。受訪者也提出了解決患者財務問題可能需要如醫療財務資訊、操作工具等多項外部協助與支援的建議。面對未來日趨嚴重的財務毒性問題,PatientsForce總經理張向昕表示,台灣的PatientsForce正在努力幫助患者負擔得起最新的醫藥治療。台灣雖然有健保系統的支持,但昂貴的自費藥物讓許多患者與家庭面臨嚴重的財務困境,他們希望透過提供醫療費用補助和其他服務,來幫助醫護人員解決患者支付治療的困難。PatientsForce不僅提供藥費補助計畫,還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病患伴隨支援,如用藥教育、治療遵囑諮詢、心理輔導等,幫助病人得到全方位的照護服務。張向昕說:「「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先進的癌症治療更加平等可及,每個癌症患者都有機會得到平等的治療」。🟠PatientsForce是采鋐健康整合集團(Media-WIND Health Group)所建立的以病人服務新模式,以協助病人資訊賦權,減輕治療負擔,提升治療選擇的可近性為目的,自2015年以來已經幫助超過五萬名患者獲得醫師處方的先進用藥,提高了新藥在臨床端的可近性,並致力擴大更多新醫藥福利計畫的服務。
-
2024-03-2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台灣癌症基金會陪伴癌友家庭重建信心 提供回歸職場充分支持
隨著醫學進步,癌症患者的存活率逐年提升,青壯年與癌病共存成為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提到,在2022年進行「癌友回歸職場需求調查」,發現許多癌症病友及家屬在重返職場時,面臨諸多困難和恐懼,6成癌友因康復後體能不佳或被貼上癌友標籤,覺得重返職場困難;近5成的癌友,希望加強企業友善職場的宣導,消弭對癌友工作的負面觀感。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罹癌勞工人數從2004年至2015年,平均罹癌年齡為49.7歲,顯見罹癌年輕化已成趨勢。基金會推出「癌友家庭回歸職場就業支持計畫」,透過第二職業培訓、心理輔導、營養建議以及職業諮詢等一系列服務,幫助癌友和家屬重建信心。游懿群強調,針對癌友需要彈性工作時間的需求,台灣癌症基金會開設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以適應癌症家庭特殊情況為主,提供長照的「照顧服務員」、「精油按摩」、「居家整理師」及「SOHO族的能力培養」等課程,讓癌友和家屬不僅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更有機會自主創業,為需要定期回診或治療的癌友,提供了極大的自主性,使他們能夠在照顧健康的同時,也不失經濟來源和社會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期盼,未來能通過與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合作,推動實施更多支持癌症家庭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增設必要的工作場域調整,以及提升職場對癌症患者的認知和理解,並減少癌症患者在職場上可能遭遇的偏見和歧視,讓他們在重返職場的道路更為順暢。「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政府和醫療團隊、社區組織,應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病友獲得必要支持,共創全社會友善照護環境。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13 醫療.精神.身心
名作家涉男男性侵,長期PUA被害人!精神醫曝pua常見5跡象、8手法話術,教你8步驟自救
知名作家何男被指控以「PUA(Pick-Up Artist)」手法,情緒勒索及性侵一名男子。被害人向社工友人傾訴,指何男長期操控他,使他不敢反抗。2021年11月,何男利用PUA方式使被害人裸露身體並發生性關係,雖然被害人提及有女友,但何男仍強行性侵。何男同意以精神賠償30萬元和解。被害人的社工朋友幫助他報案,警方調查後以強制性交罪嫌將何男送辦。什麼是「PUA」?知名作家被控長期以PUA情緒勒索,還涉及男男性侵。到底什麼是「PUA」?什麼樣的跡象與手法,可讓民眾辨識自救脫離,不被PUA情緒勒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以5種跡象、8種手法話術、8個步驟,提供民眾自救、脫離PUA情緒勒索,避免進而遭到性侵犯。楊聰財診所心理衛教中心院長楊聰財說明,「PUA」是Pick-up Artist縮寫,中文意為「搭訕藝術家」。PUA 是指一個社會群體成員,通過使用心理學、社交技巧和特定的行為模式,來嘗試與陌生人建立情感聯繫,通常是為了追求浪漫或性關係,但這不意味PUA本身是一種心理疾病。楊聰財說,PUA成員通常會分享各種技巧、策略和經驗,藉以幫助他們成功地吸引異性。有些人認為PUA文化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因為PUA可能鼓勵消極性別觀念、對異性尊重不足,以及利用心理學技巧來操控他人,廣泛的爭議和批評,PUA遂衍伸成「情感勒索」負面代名詞。5種PUA跡象「你已經有遭遇PUA情感勒索的跡象。」楊聰財以「過度的讚美和關注」、「情感消耗」、「控制和操縱」、「斷言和威脅」、「與他人的隔離」5類跡象來解釋,他說PUA會過分地讚美,用誇張的言辭討好你,不斷給予你關注或故意激起你的情感,讓人感到特別重要、不安、焦慮或沮喪,然後適時提供「支援」和「安慰」,以獲得被害人的信任和依賴。8種常見的PUA手法和話術另外,PUA可能會試圖控制你的決定和行動,使用威脅或斷言操縱你的思維和情緒,並試圖隔離你和家人及朋友,讓你感到無法拒絕他們的要求,使你更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更加依賴他們,以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那常見的PUA手法和話術有哪些」楊聰財以「打開」、「IOI(Indicator of Interest)」、「Negging」、「Kino Escalation」、「DHV(Demonstration of Higher Value)」、「False Time Constraint」、「講故事技巧」、「Compliance Testing」等8種常見的PUA手法和話術來說明。楊聰財說,PUA強調在交談中的初期階段,使用開場白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認為眼神交流、身體語言等信號,是對方向你表達興趣的信號,可以被識別和利用。當然藉由進行微妙貶低或批評手法,降低對方自尊,再逐步增加身體接觸的技巧,或通過講述有趣的故事、展示技能或展示社交價值,以指令測試對方是否願意,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並建立情感連結,來評估對你的興趣程度。當然,「操控性行為」、「性騷擾行為」、「利用他人」、「缺乏真誠性」以及「自我中心主義」這些顯著的行為及特徵,也可能就是PUA加害人。被PUA者8步驟自救「面對被情緒勒索,被人操控達到性侵目的。」楊聰財以8步驟教民如何自救,首先要「立即保護自己」離開任何不安全的場所,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其次是「尋求支援」找到信任的人,尋求支援和幫助。再者「拒絕交往」斷絕與PUA或其他可能對你造成傷害的人的一切聯繫。接著「報警」如果你遭受了性侵犯或其他犯罪行為,立即向當地警方報案。並「尋求專業幫助」尋求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有助於處理,你所經歷的創傷和恢復自信。再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學習辨認不健康的關係模式和操控行為,並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另外「教育自己」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關係、同意和尊重的知識,以免再次陷入類似的情況。最後「分享你的經驗」:如果你感覺準備好了,分享你的經驗可以幫助其他人避免類似的情況,並促進對這種不健康行為的意識和警惕。重要的是要記住,你不應該因為自己受到了傷害,而感到羞愧或自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1 養生.家庭婚姻
過年婆媳有衝突怎麼辦?心理師:老公必讀2重點!有些話只有老公才能對婆婆說
過年是最容易產生婆媳問題的大節日,要怎麼化解婆媳衝突,是門大學問!當出現婆媳問題時,不應由媳婦單獨處理,而是老公要挺身而出,夫妻一起溝通討論如何解決。夾在老婆與母親中間的男性,常常會因為不知如何是好而逃避!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心理師梁淑娟指出,先生不應該讓另一半獨自跟長輩應對,而是要挺身而出,適時擔任雙方溝通的橋樑。換句話說,讓老公更主動介入婆媳問題!當和婆婆之間發生衝突,該怎麼做讓老公更主動介入當溝通的橋樑,而不會想要拔腿就跑,因為不想當夾心餅乾而逃避呢?梁淑娟心理師指出,可以向先生解釋由他協助溝通,婆婆比較容易接受,並以「不希望和婆婆的關係變不好」、「家庭氣氛好,對孩子比較好」等做為理由,但不建議直接在老公面前批評婆婆,發洩對於婆婆的不滿,不然先生也可能因此感到更為難,或覺得受傷、生氣而更想逃避,甚至反而引發許多夫妻衝突。若由先生跟婆婆溝通會更加容易,因為先生比起太太,自然會對於自己的媽媽更加了解,因此有些話先生可以直接對婆婆說。「不論說好話、壞話,由兒子說,婆婆比較不會記恨,問題很容易化解,但由媳婦傳達,很容易讓婆婆覺得自已被拒絕、否定、被瞧不起。」1.老公別直話直說梁淑娟心理師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先生跟婆婆溝通時,要記得留意表達的方式,像是若太太因為和婆婆觀念不同感到生氣、委屈,私底下跟先老公抱怨、發洩情緒,老公千萬不要將這些話原封不動地傳達給自己的媽媽,像是說,「媽,你這樣做老婆會生氣。」梁淑娟心理師表示,這麼一來,不只問題沒有解決,也可能加劇婆媳之間的衝突。因此,先生在表達的時候,應更小心修飾語句,嘗試以更間接的方式向婆婆溝通。2.老公以「自己」的立場跟婆婆溝通另外,先生也不建議在對方面前,表態自己挺另一方,例如跟太太說,「你知道我媽就是這樣子,你就讓一下吧。」這麼做,往往只會讓太太更生氣、難過,感覺不被先生支持、理解。梁淑娟心理師提醒,當先生在跟婆婆溝通,建議以「自己」的立場主張希望婆婆配合哪些事,而非提及「老婆說、老婆覺得……」,以避免讓婆婆對媳婦產生敵意。例如,當婆婆想要帶小孩,但太太想請保母照顧孩子,先生應試著避免像是在附和某一方,以第三方的角度提出其他的觀點,如表達不希望媽媽因為照顧孩子而身體太勞累,想讓媽媽單純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等。當先生主動介入,對於雙方在意的事情提出不同的角度、觀點,就能協助降低婆媳之間產生衝突的機會!搞懂婆婆心理,理性化解婆媳衝突當能了解婆婆一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心理狀態,就更能對症下藥,開啟溝通的橋樑。婆婆由於具有較多人生經驗,因此會希望被尊重、可以有所貢獻,也因此有時會產生「為孩子好」、「幫忙」等念頭,而積極提醒媳婦要做哪些事情而跨越了界線,使媳婦感到困擾。當更了解婆婆的心理,多少能夠轉換心情,以較理性的方式化解婆媳衝突。跟姊妹聊天、訴苦,抒發壓力若因為和婆婆的觀念不同、產生摩擦而心情不佳,該怎麼辦?梁淑娟心理師指出,不妨多多跟有相同經驗的朋友聊天、談論媽媽經等。「同一個世代的媳婦,跟婆婆相處時,多半都會擁有相似的經歷、困擾。」跟朋友聊天時,也可以一同討論跟婆婆溝通的對策,以及發洩自己的委屈、不開心等情緒,有時候跟好朋友聊天,也能從中得到療癒,感覺「原來不只有我遇到這種事,原來我不孤單。」因為覺得被理解、同理而得以調適心情。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校園過動症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想看本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在校園裡,每位學生均有不一樣特質,有的學生比較沈默文靜,有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身為教育工作者,樂於採取各種方法協助學生學習、成長。班級任教的學生中,如果學生被醫療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俗稱過動兒),在課堂中容易出現分心、難以專注,或是活動量過多、愛插嘴等行為表現,除了在醫療端的藥物及相關治療支持,亦須教育端及家庭、社會各層面的多方面合作及協助。在如今注重適性教育、融合教育的教學現場,教師需要不斷調整其教學策略與方法,以確保他們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應對學生的多樣性需求,並為每位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因此,除了設定並逐步執行原有的教學進度外,去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學習需求,使用多元化教材進行個別化教學,有助開啟正向的學習歷程。而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為目前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有效的系統性方法,強調的是提供正向的激勵和支持,來幫助學生建立及維持積極正向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僅僅關注行為問題,其所使用的策略都以尊重個人尊嚴、整體幸福為目標,這些策略也都源自於行為、教育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下將以「正向行為支持」理念為主,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一、建立師生關係教師需要與過動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例如:教師適切關心學生的需求,給予提供協助。學生會喜歡對他友善的教師,在良好關係下,學生更願意接受教師的提醒與說明。二、建立班級公約教師要訂定明確班級規則,例如:上課準時進教室、上課發言要舉手等,以利學生遵循常規。如果事先約法三章,將有助學生養成正向行為,避免不當行為發生時,再來處理學生問題。三、善用讚美技巧教師宜善用讚美技巧,稱讚學生表現不錯之處,例如:「小偉今天協助同學搬東西,表現很棒。」在讚美之中,讓學生獲得肯定、增加自信心。四、視覺化提醒在進行教學時,各領域科目教材學習,宜多採取視覺化提醒,例如:學生較缺乏時間管理觀念,可以在課表或行事曆提供「時鐘」的圖示,以利提醒學生學習。五、教師親身示範過動症學生在班上或戶外情境出現行為問題時,善用教師親自示範行為,例如:學生不知道如何在上課坐好,教師可以在全班面前示範如何坐好,除椅子四隻腳著地外,自己兩隻腳也要著地,有助學生觀察模仿學習。六、善用學生優勢有些過動症學生在某些領域表現優秀,例如:在數學領域成績優異,老師可以邀請其擔任數學小老師協助指導同儕。另有過動症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善用其優勢,協助傳遞資料給其它班級教師。七、焦慮減壓技巧有些過動症學生出現行為問題,以焦慮壓力為主,當學生出現此內向性問題,教師除傾聽學生心理需求外,可以轉介學校輔導資源,經由心理輔導方式,協助學生察覺自己焦慮,並引導如何進行降壓之法。八、學習策略訓練過動症學生也有可能同時伴隨學習障礙,如何將學習策略(如:閱讀策略、記憶策略、理解訓練等)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學習,甚為重要。九、社會技巧訓練過動症學生會出現上課無法專心、無法等待輪流、人際關係欠佳等,以致與人互動易出現困境;教導學生社會技巧,經由正確行為示範、行為演練與修正,將有助支持其建立正向社會技巧。十、行為功能評量當過動症學生出現行為問題較複雜、難解決,此時,採取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經由確認行為問題,蒐集個案行為功能為何(包括獲得或逃避的功能),並據此擬訂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值得留意的是在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時,也需要學校各處室的行政支援,以共同建立友善及正向支持的校園環境。綜上所述,過動症學生並非無法在課堂中好好學習,當教師運用上述注重積極性、個別化、預防性和教導替代行為等原則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不僅可以減少學生負向行為的發生,亦能強化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創造具積極、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有助學生優勢能力及適應性技能的培養。延伸閱讀:12/11 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6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就想吃更多?靠大吃大喝紓壓?專家解析高糖高熱量食物的6風險
當我們在壓力下,尤其是在面臨持續壓力時,我們可能會轉向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來舒緩壓力。這些食物,如巧克力、薯片和冰淇淋,確實在短時間內能帶來快感,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會在壓力下飲食過多?澳大利亞加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高糖高脂肪飲食可能與壓力相關的進食有關。研究指出,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外側脊小髓」,負責整合獎勵反應,可能在壓力時沒有抑制食物的獎勵反應,導致進食。雖然該研究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但我們的大腦也有這個區域,而且我們的飲食習慣很可能也受到壓力的影響,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會在壓力下飲食過多?這種傾向可能是因為高糖高脂肪食物在我們的大腦中引起快感。這些食物不僅讓我們的大腦釋放出快樂的化學物質,還可能喚起我們的情感和回憶,尤其是那些令人愉快的時光,這能夠幫助我們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但這種短暫的滿足感往往會被長期的健康影響所掩蓋。高糖高熱量食物對身體的風險高糖高熱量食物的長期攝入可能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嚴重負擔:.體重增加:這些食物往往富含高能量,長期食用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增加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風險。.血糖波動:高糖食物可能使血糖急劇升高,接著迅速下降,這可能導致疲倦、昏昏欲睡和食慾增加。.糖尿病風險:長期食用高糖食物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過量的糖分攝入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心臟健康:高糖飲食與心臟疾病的風險有關,可能導致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腸道健康:長期攝入高糖高熱量食物可能導致腸道菌叢失衡,影響腸道健康。.牙齒問題:高糖食物容易引發蛀牙,因為糖分會促使細菌產生酸,損害牙齒。因此,儘管高糖高熱量食物可能在短時間內帶來暫時的愉悅,但長期而言,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應對壓力時,我們應該尋求更健康的方式,例如運動、放鬆活動,甚至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情緒。參考資料:Ip, Chi Kin, et al. "Critical role of lateral habenula circuits in the control of stress-induced palatable food consumption." Neuron (2023).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有助抗發炎、減少焦慮 一圖看懂9大抗壓飲食及3類食物該少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5 醫聲.醫聲要聞
🎧|台灣無國界醫生前線非醫療第一人!鄭巧鈺分享任務經驗與正向改變的成就感
爽朗笑容是初識鄭巧鈺給人的第一印象,深聊到她所去過的第三世界,語調稍微放緩,謹慎挑選字詞,力求精準傳遞當地醫療現狀;捨棄會計事務所優渥薪資,內心潛藏著不安於流俗的強大抱負,在加入無國界醫生前,早已跟著國內的醫療團參與各項任務,提供迫切的醫療援助,踏遍了這些國家,她窺見了內心無需再武裝逞強,擁抱錯誤和不斷地學習。反倒富足了自己心中的世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甘人生這樣過 從國際志工起步而後踏上醫療服務之路「可能小時候在南非成長,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即使工作後也關注國際新聞,會看到各國內亂等衝突。」聽到鄭巧鈺畢業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會計系,不免讓人好奇追問什麼機緣,拿下光鮮亮麗的頭銜,踏入國際醫療行動。其實,大學剛畢業的她,回到台灣順理成章進入會計事務所工作,每天疲於奔命「心裡沒有成就感、有一塊空空的。」不願落於窠臼,她做出人生重大決定,一個早已埋藏心中多年的改變。國際志工是鄭巧鈺的第一步,跟著路竹會到訪非洲索馬利蘭,任務先從管理備品開始,隨後,參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醫療團,更深入地接觸了醫療相關計畫,最後來到台灣無國界醫生展開了一連串的任務,2014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016年南蘇丹、2018年再赴世界上最大的孟加拉羅興亞人難民營,她已是台灣前線非醫療專業背景第一人。開誠佈公不讓家人擔憂 行前教育資訊充足 執行任務時要有「保有彈性」空間攤開鄭巧鈺出任務的經歷,不外乎是水旱災又或是戰爭內亂之地,在大眾眼中無疑是冒險犯難,難免會抱持擔心想法,更何況家人們。她笑說,「家人、爸媽一定會擔心…我後來發現溝通非常重要。」什麼事情都隱藏,反而會徒增憂心的想像,所以主動分享工作環境、宿舍地點、吃得食物,還有工作的同事們,用透明開誠布公去抹除他們的隱憂。這個問題丟回到鄭巧鈺身上,任務之前都不緊張?她想都沒想回答,「其實還好耶!當下做決定時都有評估考量,而且行前教育會有詳盡的簡報、任務安排和培訓,資訊量非常充足,反而是害怕自己沒有辦法把工作做好。」把個人的事全然信任地交給組織,留下的只有凡事求好心切。前線行動,非醫療專業背景佔了無國界醫生一半人數,好比鄭巧鈺會計財經背景,輔以人力資源管理,要負責人員招募,查閱履歷和面試,再到新進員工教育訓練、能力培訓、團隊管理等作業,「自己帶過的專案,團隊最小的有120人,最大有400多人。」勢必得和後勤、醫療各方主管調度人力。她親自說法力薦非醫療人員投身行列,除英、法語能力及二年專業經驗外,至關重要的是「時間」,她說,除了外科醫療人員任務期間只有六星期到三個月,其餘都要六個月以上。「保有彈性!」鄭巧鈺建議新進後輩們要保有這項特質,因為到了當地前線,事情很少能按部就班,多得是隨機應變,當然,抗壓性也不可或缺。她半開玩笑說,有時候和隊員們長時間相處很膩,有心事就去找心理輔導員談,身心靈健康也是組織重視的層面。完成工作的強大成就感:隊員來自世界各地、虛心接受不同想法、改變的是自己現在工作雖然主要以行政職為主,談起第一線,鄭巧鈺依舊散發滿腔熱血,能感受到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對我來說改變蠻大,以前會計師工作要擺出專業架勢,即便不知道也得硬撐,但加入無國界醫生,面對的是不同文化、國情,虛心抱持著開放接受各種想法,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隊員們彼此支持學習,用自己力量,帶來正面改變。」「如果從實際面來看,現在會更珍惜手邊的東西。」鄭巧鈺笑說,以前愛逛街購物的她,如今告訴自己,堪用就好。轉換跑道,褪去會計師西裝革履的鄭巧鈺,穿上簡便服飾站在與流離失所的民眾身旁,看似天翻地覆得做出改變,不變得是,盯著每筆任務費用的報表、打計算機,真真切切地將每個款項,換作各項醫療服務提供給需要的人們。延伸閱讀:🎧|醫療服務為根本!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和解決醫療問題鄭巧鈺小檔案學歷: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系現職: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經歷:無國界醫生組織台北辦事處經理台灣路竹會國際志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的醫療團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健康事業部特別感謝:台灣無國界醫生
-
2023-08-20 名人.李偉文
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李偉文: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哪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不知更新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不是在搞笑,而是提醒醫學生們,疼痛是非常主觀的。也許理學檢查時,患者似乎一切正常,沒有可以下診斷的病名,但他覺得痛,就是痛,即使是精神上的痛,也可能會是無法忍受的痛。會想起這段話,是因為政大之聲廣播電台的同學,曾經拿著錄音器材到診所來採訪,他們所主持的節目名稱就是「疼痛備忘錄」。節目的企畫是希望讓人更能理解疼痛的本質,並能把當初疼痛的感覺詳細記錄下來,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能細細回顧,在往後碰到類似困境時能有所依循或預防。疼痛除了來自身體的創傷或疾病之外,還有許多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悲傷,那種痛,難以言說,也沒有辦法用藥物緩解。隨著年齡漸長,我們失去珍惜的事物與關愛的人的頻率愈來愈高,不斷的失落或許就會積壓出身體無以名狀的疼痛。雖然古今中外所有的宗教大師都不斷提醒我們,生命是無常的,悲傷與痛苦是命運賜給我們的機會,這些話理智上我們都懂,但是真正面對時,情緒還是難以承受。有人說,悲傷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沒有愛,就不會感到悲傷。因此,儘管心痛,但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如今已逝的那份愛當初有多美。不過,會不會我們就一直陷在悲傷中走不出來呢?曾有朋友在參加過某個受難家屬團體後發現,許多人不願讓自己走出來,或許他們害怕,若自己停止了悲傷,就會變得一無所有。令人悲傷的意外,會以各種不同形式出現在你我生命中,失去所愛是每個人一生不斷會遭遇到的課題。悲傷能提升我們,也能打擊我們,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能在悲傷中發現意義,找到希望。有專家認為走出悲傷必須面對四個課題。首先是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在這個階段,有些人除了心理輔導專家的定期諮商外,甚至還找了靈媒與巫師。這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就像自古以來所有宗教或儀式,不管是服喪或台灣傳統的「作七」,都是讓我們在儀式進行中,慢慢接受與面對親人的離開。第二個階段是讓悲傷的痛苦與情緒得以宣洩,因為壓抑悲傷的情緒,只會將痛苦留在心裡,延長悲傷的時間。再來就是要適應少了親人的生活,最後就是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與逝者的永久連結,讓他繼續活在自己心中。其實悲傷沒有真正過去的一天,因為失落是永遠的失落,當遇到生活中某種情境,或許悲傷的情緒還會被引發出來。也因為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療癒是我們終其一生的功課。達賴喇嘛說:「懷抱著因失去造成的巨大創傷,反倒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不要抗拒悲傷,痛苦會讓我們更謙卑,也讓我們更憐憫,擁有懂得別人悲傷的同情心。因此,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而是轉換看事情的角度,從己身轉向他人,看見他人也同樣在受苦,自己並不孤單。人人都要學會在沒有所愛的人的世界裡,繼續呼吸,讓希望與悲傷同行。
-
2023-08-11 性愛.性愛後遺症
男子成人展搖滾區手淫疑性成癮!我也常手淫,如何判斷是否性成癮?
有民眾在臉書社團上傳影像,一位在成人展中坐在前排觀看AV女優展演的男性,以外套遮擋,將手伸入褲襠微幅擺盪,疑似在手淫。醫師表示,若民眾無法克制、在不適當的環境中做出手淫行為,「性成癮」機會非常高,甚至有病人因此無法上班。「TRE台北國際成人展」上周末登場,多位日籍大咖AV女優登場,粉絲為之瘋狂,不少人砸重本購買「搖滾區」門票,要與女優近距離接觸。該男子在影片中不像其他民眾舉起手機錄影,反而直視前方,甚至疑似「打手槍」自慰。性成癮判斷關鍵 自己能否克制莊豐賓泌尿科診所院長莊豐賓表示,一般民眾即使性慾強,或看到刺激畫面、性慾高漲,若環境不適合自慰,也會控制自己,忍耐到合適環境再進行手淫。該民眾無法克制自己、在不適當環境自慰,「性成癮機率很高。」莊豐賓說,性成癮與否的判斷關鍵,手淫次數反而不是重點,而是能否克制手淫行為。有些民眾一天自慰數次,但並不會「不自慰就受不了」;性成癮患者則是不自慰就還身不對勁,感受到迫切手淫須求。【延伸閱讀】控制不住想要的欲望 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性成癮治療困難 藥物治療搭配心理輔導「性成癮治療困難,需要結合藥物、心理輔導、行為治療。」莊豐賓指出,雖有中樞神經控制藥物可用於性成癮治療,但一般而言療效較為有限,自己曾遇過病人隨時隨地都想自慰,四處就醫效果均不佳,甚至無法上班。建議性成癮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也可搭配心理輔導、行為治療,藉此提升成效。至於男性手淫如何避免真實性愛時反而出現問題?莊豐賓表示,關鍵是手淫方法,而非時間長短,有些男性為加速射精,會以高強度方式刺激陰莖及龜頭,但性行為時因女性陰道不像手淫時能握很緊,刺激性較低,反而會造成「遲洩」。【延伸閱讀】「打手槍」沒注意2件事,陰莖敏感度恐下降!醫授4招解決你難以啟齒的自慰困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4 寵物.照顧指南
「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毛小孩驟逝 她憂鬱暴瘦15公斤!寵物過世假有可能嗎?
許多人視寵物狗貓為家人,寵物過世時,許多飼主痛不欲生,更陷入憂鬱。精神科醫師表示,人與人疏離,寵物狗貓成為最親近的對象,當寵物過世,痛苦程度有時已超過疏遠的家人,精神科門診曾有飼主爲寵物狗安樂死或承受狗被毒殺、年邁死亡等,感到內心痛苦、難過哭泣、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尋求自殺。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說,很多人平時透過網路與人溝通,但下班後很少社交,每天與寵物狗貓相處、吐露心聲,有些飼主養寵物十幾年,就像拉拔小孩長大,當寵物過世,常感到痛苦。這類患者在診間分為兩種,一原本病情穩定的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寵物過世使病情加重,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另沒有精神病病史的人,寵物過世後仍會覺得悲傷,但就醫較少,一個月平均不到一人。「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 寵物意外死亡對飼主衝擊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曾收治一名四十多歲獨居的單身女性,養了一隻吉娃娃,但吉娃娃不幸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決定安樂死,為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女子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但愛犬過世後,女子總是不自主哭泣、不願意出門,只待在家看著愛犬的照片,後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甚至試圖自殺。楊聰財說,問診發現,女子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導致強大情緒壓力,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暴瘦十五公斤,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經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親友陪伴,經一年治療病情才好轉。飼主要走過悲傷,除尋求家人、朋友支持及專業心理輔導外,也可製作繪畫、墓碑等寵物紀念品,或是舉辦一個儀式釋放悲傷,並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經歷情緒的起伏。「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十分忠誠。」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診間一名女子如此形容她的狗,談到狗時總是深深的想念。門診還有民眾的狗在戶外誤食含毒食物,被人「毒殺」,但始終無法找到犯人,飼主充滿憤怒,久久不能平復。若寵物離世是生病、年老等已預見情況,飼主心理衝擊較小,但是,意外死亡對飼主心理很大的衝擊,恐引起病態性哀傷。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是家人、親人另一名男飼主抱著一隻哈士奇衝進動物醫院,大喊著「趕快救救我的狗兒子」,獸醫師檢查後為中暑引發急性腎衰竭,經緊急搶救,打了強心針,還是回天乏術。聽聞寵物死訊時,飼主抱著狗狗癱軟身體,嚎啕大哭。新北市獸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蔡志鴻表示,動物醫院經常上演著類似場景,安慰開導飼主,也成為獸醫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蔡志鴻表示,如何讓毛小孩的爸媽釋懷、接受死亡,的確是一門學問,獸醫系養成課程中應開設這類生死學課程,讓獸醫師在關鍵時刻扮演心靈導師。因為對許多飼主來說,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那是家人、親人,那種朝夕相處、陪伴互動,一旦離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寵物喪假/狗貓離世飼主如何請假? 勞動部說話了【記者沈能元、鄒尚謙、葉冠妤、編譯羅方妤/台北即時報導】許多人視寵物為家人,毛小孩離世,許多飼主痛不欲生,陷入憂鬱、失去生存意識等情緒,處理毛小孩後事也是心力交瘁,但目前各國針對「寵物過世假」沒有相關法規,就有精神科醫師表示,企業、雇主於准予寵物過世的休假上,應更有彈性,政府也應多關注「寵物友善」議題,讓飼主可以送毛小孩最後一程,紓解心理的悲傷。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指出,當寵物過世,有三分之一飼主會難過半年,約二成的飼主會經歷如同親近家人過世的痛苦。目前在歐美國家,寵物過世假已是熱門議題。「寵物過世,主管不准假,引發員工請願、網路串連,在美國已經發生好幾次。」陳豐偉說,但目前還沒有國家把寵物過世假寫入法規,主因是醫療業、服務業恐怕受不了這樣的衝擊。即使法規沒有,但企業主管要能理解,社會快速變遷,許多人放棄傳統的結婚與生育小孩的人生,這時寵物貓狗就取代了伴侶或小孩心靈陪伴、互相依附的角色。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美國加州舊金山金普頓酒店和餐廳提供員工3天寵物過世假。酒店創辦人金普頓自1981年起就一直帶著自己飼養的邊境牧羊犬工作,也鼓勵員工和客戶帶寵物來酒店,還提供員工寵物保險和過世假。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就業律師西弗斯曾研究過寵物過世假議題,指出家事假法律沒有提供員工關於寵物生病或過世的休假。一些雇主則想知道如何劃定寵物過世假界線,如果給寵物狗過世的員工休假,那另一位員工的寵物魚過世,要不要讓他休假。有生理假也該有心理假 「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社會進步,目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有「生理假」,近期部分大學也設立「心理假」,對於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以往依不同假別,如病假需要醫師診斷書,事假需要理由,但現在許多假別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企業、雇主應該尊重員工請假的權益。張家銘說,寵物離世在許多人感情上等同家人離世,雖然寵物過世假在假別上很難由政府制定,但企業主應重視員工的心理,請假應該給予更多的彈性,不應一概而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許多人與寵物親密如同家人,平時陪伴著飼主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和快樂,當寵物過世後,對飼主的影響可以是非常深遠的,飼主面臨的壓力指數,相當於親密家人或配偶死亡的程度,可能經歷強烈的悲傷和失落感,這種憂鬱情緒因人而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陳豐偉說,當員工為寵物過世哀傷時,主管應盡可能以事、病假通融,或協助調班,讓員工走過悲痛期。勉強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員工來工作,反而更容易出錯,對公司也沒好處。也有少數員工會在寵物過世後陷入憂鬱、全身乏力、失去生存的意志,連來工作都有困難。這時會需要主管與同事支持,協助難過的飼主走出來,不要一直陷落在寵物過世的陰霾裡。美國公司「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陳豐偉說,美國因年輕人不想返回工作造成缺工潮,所以愈來愈多公司推出「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讓員工可以在工作時有寵物陪伴,在寵物過世時可以請假,寵物要就醫可以調班。少數美國公司也明文規定,當寵物過世可以請1至3天假,或短暫改彈性工作、在家工作,以便員工處理寵物過世的事情。寵物過世假是值得台灣注意的議題。陳豐偉表示,寵物過世假應由各公司自己訂定,至少當員工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社會大眾要能夠同理,不要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勞動部:目前社會沒共識,仍建議請事假或特休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對寵物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寵物不只是寵物,可能已經是家中的一份子,一旦寵物離世,確實會感到哀傷。不過,到目前為止,關於寵物喪假這個議題,各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規定,社會上各界也沒有共識。勞動部建議,若是有請假的需求,可以先運用目前有的事假或特別休假來處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立委:性工法、性騷法應提供被害人醫療資源
Me Too風波不斷,被害人身心受影響時間恐難評估。立院衛環委員會20日審查「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立法委員指出,兩法中雖有提到心理輔導資源,但也應該納入醫療資源,協助被害人走出創傷,並希望比照兒虐案件,要求醫事人員主動察覺、通報。立法委員邱泰源表示,性平三法應規範提供受害者後續的心理照顧,以及醫療、社會資源等。性平法有提及要提供被害人心理照護支持;性騷法第六條也提到諮詢協談及心理輔導等資源扶助,但未提到醫療資源如何介入,希望能有著墨。兒虐防治常提到醫事人員應有主動發現、通報的機制,性騷法是否可以比照辦理?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當初在評估性騷法中各種樣態時,專家認為受害者身體受到損害的機率較小,多數是心理影響,所以才規範心理輔導機制。但實際情況,被害人心理創傷很大,可能需要精神專科醫師建議,會再討論是否納入醫療資源。至於醫事人員的通報責任,因兒虐多的狀況是「無法表達」,性騷被害人則是「不敢表達」,且性騷沒有通報機制,是採被害人主動申訴,故修法並未規範醫事人員責任。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衛福部:性騷防治法延長申訴期、權勢性騷加重罰則
行政院今公布「性平三法」政院版修正案內容,衛福部管轄之「性騷擾防治法」為全文修正。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此次修法將延長申訴期限,一般性騷從過去「案發起」1年改為「知悉後」2年,針對「權勢性騷案件」增訂民事罰鍰的懲罰性賠償金、行政罰鍰,刑事責任也將加重其刑,並簡化申訴程序,取消過去「申訴、再申訴、訴願」程序,改為只需1次申訴。張秀鴛表示,「性騷擾防治法修正草案」將健全各機關性騷擾防治組織,中央政府設立諮詢會、地方政府則設性騷擾防治審議會,且兩者女性委員代表均不得少於總之二分之ㄧ;法案也規範公共場所之場所主人,應做有效改善措施,協助維護被害人安全,協助申訴、報警並檢討空間安全,若導致被害人權益受損,違者罰鍰2至20萬元。針對外界關注的性騷調查程序優化,張秀鴛表示,修法將規定申訴窗口明確化,行為人有所屬機關、部隊及學校者,向該所屬單位申訴;行為人為最高負責人時,向地方政府社會局申訴;其他案件則向警察機關申訴。申訴程序也從過去「申訴、再申訴、訴願」的程序,改為只需「1次申訴」,由警察機關受理調查,主管機關審議裁罰,被害人無需提再申訴。她也說,原性騷擾案件申訴期限為「事發後」1年,由於不少民眾遭性騷後,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性騷,此次修法草案把延長申訴期限,並以「知悉」性騷作為計算起點,一般性騷擾延長至知悉事件發生後2年內;權勢性騷擾為知悉事件發生後3年內;未成年被害人則為「成年後」3年內。此外,為確保調查程序啟動,草案增訂行為人配合義務,違者罰鍰1到5萬元,並增訂「保護專章」,提供友善服務,若媒體等單位不得揭露被害人個資,罰鍰最高可達60萬;調查中應視被害人身心狀況,主動提供心理輔導、法律協助等資源。張秀鴛表示,保護專章中訂定「權勢性騷案件」的懲罰性賠償,被害人遭受權勢性騷,可提起民事訴訟,得申請精神賠償,依照情節不同,酌定損害額「1倍至3倍之懲罰性賠償金」,即若原先被害人求償8萬,法官最高可懲處24萬。此外,為有效遏止權勢性騷,除民事罰鍰外,行政責任罰鍰最高60萬、刑事責任加重其刑二分之一。行政院今表示,「性平三法」修正案可先行的部分最快預計8月上路,相關子法則預計明年3月8日婦女節實施。
-
2023-07-12 養生.家庭婚姻
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
從小到大,我們身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孝道是美德,「百善孝為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會孝順的小孩都是好孩子,所以要聽從父母的話。這也意味著不管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你必須要孝順,如果不孝就是道德低下。對此,李安提出對孝順的不同見解,認為孩子不要被孝順道德綁架,「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而許多父母也喜歡常常把「孝順」掛嘴邊,動不動就對子女情緒勒索「我花了多少錢養你」、「你不順從就是不孝」、「我養你長大,這是你欠我的」、「長大了就翅膀硬了」。彷彿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要不順自已的意且沒有予以回報,就是大逆不道、應受眾人唾棄,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你敢不孝順嗎?隨著時代改變,許多父母並不是因為真的愛小孩才懷孕生子,有些是為了應付長輩而生小孩、有些是在毫無防備下就懷孕生下來,有些父母甚至會對小孩施暴,讓小孩在恐懼中長大;或是只想吸小孩的血(像是張韶涵被親媽榨乾1億);面對這樣的父母,小孩該盡孝嗎?相反地,如果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環境長大,那他在長大成年後,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國際大導演李安,在多年前拍完《喜宴》後,曾說過這段話:「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別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網友持不同看法對於李安的認為「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眾意見,引發廣大迴響,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看法。.有部分網友認同李安的看法:「認同,我也不會對子女說要孝順2個字,家人之間需要的是關心」、「孩子長大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孝順雖然是好事,同時也可能是壓力!」、「我覺得如果父母好好教育小孩讓小孩有成就,妳要求她們奉養妳有道理,如果只是亂養一通,以後小孩領28k,還要小孩奉獻,就實在沒道理了啦」、「重要是如何對待,看緣深緣淺」、「要孝敬而不是孝順」、「不要搞一大堆事情就謝天謝地了,還期盼什麼孝順」、「孩子會想到父母,這是自己教出來的成果。他們忙到忘了老家,也沒關係。老人自己要有精神上的依靠,宗教信仰、參加志工團、老人會、社區大學.......,不要老想著兒女孝順。」、「你要小孩孝順沒問題,前提是你有沒有給小孩足夠的愛和尊重?人是互相的好嗎?」。.部分網友對孝順有不同的見解:「孝順是什麼?長大後成家立業一切勿讓父母操心,耽心,這種就是孝順,不是你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給他們金錢就是孝順,別搞錯了,父母為了兒女是不求回報的」、「孝=尊敬跟善待,順=服從,不可違逆的方向,先有孝後而順次序不得顛倒。現代人前者容易實踐後者皆不難,孝順者與被孝順人當然這必須兩者相對應 所以不能用單一面向解釋。」、「孩子不用多孝順,但還是要尊重長輩,要認真讀書,往後認真工作,對自己的態度行為負責」、「能懂得把自己照顧好,認真予工作上與人同事間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孝順」、「我會教育我小孩要孝順啦,但要不要聽就隨他們嘍,不免強,自己把錢存夠哪需要人孝順,不要來跟我拿錢我就啊彌陀佛啦」、「孝順不是天性,是需要教育的,是個身教比言教更好的教育」。.部分的網友不認同李安的看法:「不認同,而是須隨時代重新定義孝順」、「孝順沒有錯,也不是啥老觀念,有錯的是『愚孝』心態」、「過時?雖然沒有掛在嘴邊,但內心總有期待,孩子要不要孝順一部分是本質,部分是觀念的傳承,只能說表面不指望,但內心一定是有盼望!」、「不知什麼時候、年輕人變得讓老人家無法適從了!孩子只考量自己的感受,責任心變弱了」、「不認同,既然不孝順,那就不要繼承遺產。18歲,成年,自己搬出去!」、「不教孝順,難不成,教他不要孝順」、「然後呢?眼睛沒閉上前不要隨便講這件事 你如果變成植物人或是重病纏身你就知道」。更有網友打趣表示,現在已經是「父母親要孝順兒女媳孫女」。遇到情緒勒索的6種解套方法情緒勒索是什麼?為什麼有網友認為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父母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6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決與父母關係中的問題:1.尋求平衡和理解:試著理解父母的角度和期望,同時也要保持對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尊重。尋找一個平衡點,可以透過溝通和對話來達到相互理解。2.積極與父母溝通:與父母進行開放和誠實的溝通,表達你的感受、需求和立場。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對話,並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3.設定健康的邊界: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並表達出你的界限。明確告訴父母哪些行為是你無法接受的,並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4.尋求專業支援:如果情況變得困難,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或家庭治療。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指導和支援,幫助你處理與父母之間的情緒勒索問題。5.尋求外界協助:與朋友、親戚或支持團體交流,分享你的困境和感受。這些人可以給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議,幫助你處理情緒勒索的挑戰。6.培養自我價值感:學會價值自己的觀點和需求,不讓父母的情緒勒索影響你對自己價值的認知。尋找自我肯定和愛的來源,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這些方法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也取決於個人情況和關係動態。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和愛,同時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情況嚴重或持續困擾你,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幫助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延伸閱讀:.三餐費100元!窮養長大卻被要求給孝親費,合理?女兒嘆:沒錢別生小孩.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拒給1萬孝親費挨譙「不孝」 社會新鮮人嘆:待業還被罵廢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醫聲.醫聲要聞
Me Too延燒 性平三法修法四大重點 拼7月底完成
台版Me Too運動延燒月餘,行政院預計下周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制法」修正草案,月底前完成修法。其中跟職場有關的性工法,將建立外部調查機制,以及對行為人的行政處罰;性工、性騷擾防治法還會納入被害人協助服務,不僅要杜絕、防治性暴力,更要協助被害人恢復平穩。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政院版草案研擬的性騷擾樣態指引作為未來性騷擾防治及處罰時的依循。樣態指引將明確劃分權勢性騷擾、一般性騷擾,以及騷擾手段、類型與兩造關係等;言明樣態除了在民眾性平教育內容上能有更細緻的規劃,也涉及到防治方法的不同,在行政罰的罰則上也有關聯。民進黨立委范雲與婦團昨也提出性平三法的四大修法重點,包括補足身分適用漏洞、改革申訴與調查機制、提高性騷擾加害人及機關處置不當的罰則、加入被害人協助機制。強調應提高對行為人及未善盡義務的機關罰則,最高開罰50萬元。針對職場性騷擾,明文列舉公司對性騷人行為人懲處樣態,且設立「情節重大加害人資料庫」,預防包庇或輕放。在校園,也新增對學校吃案、延誤調查等情形的裁罰。張秀鴛說,政院版草案由行政院主導,衛福部全力配合,民眾在意的修法關鍵如性騷擾審查機制等,行政院討論中都有提到,委員版草案提到的四大重點,也在政院版草案擬定過程中受到討論,且討論更為廣泛,至於最終結果為何,以行政院最後公布為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為避免球員兼裁判,當雇主本身就是性騷擾行為人時,應直接由地方主管機關調查,同時,擴大性平法適用範圍至軍警、矯正學校。對此,勞動部官員表示,這次性工法修法將新增對行為人的處罰、被害人協助,同時建立外部調查機制。教育部則說,配合行政院指示,修法將從建立更有效、友善及可信賴的申訴制度著手。性騷擾諮詢案件較同期暴增九成六 修法將納被害者協助現代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提醒,目前只有性平法明定被害人協助資源,性工法、性騷擾防治法則付之闕如,修法應加入心理輔導、諮商、社福資源、法律協助等被害人扶助保護服務。不過若一味只要求雇主提供資源,恐造成被害者求助無門,建議應有其他替代求助管道。今年6月1日至7月5日,「113婦幼保護專線」各類性騷擾諮詢案件數共361件,平均每日10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77件,增幅達九成六;若以發生場域區分,公共場所性騷擾190件最多,其次是職場129件、校園42件。陳建仁日前表示,政府對性騷擾、性侵害零容忍,目前已積極進行相關修法與研擬態樣指引,預計下周提出性平三法修法送立法院審議,盼月底前完成修法。
-
2023-04-15 焦點.長期照護
「80歲父堅持不讓請看護」孝子扛起照顧,生日當天過勞死!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作家黃大米分享,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堅持不讓家人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導致兒子只好白天忙工作,晚上接著照顧爸爸;長期下來,兒子積勞成疾不堪負荷,在50多歲生日當天過勞死;這案例讓黃大米更加堅定要找看護的決心。80多歲老父親「堅持不讓請看護」 孝子生日當天暴斃「對於家裡有長輩需要照顧,要不要請看護幫忙?」,作家黃大米在臉書分享,去早餐店時聽老闆娘轉述的民間傳奇: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怎樣都不讓兒子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他;導致兒子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顧爸,媳婦也跟著很累。而外嫁沒有住在一起的小姑也要哥哥不要請外籍看護,因為爸爸不要被別人照顧。對於婆家這樣的要求,媳婦不敢多說什麼,但每次來早餐店都說照顧的好累。後來,50幾歲的兒子在生日當天「過勞死」,而80幾歲的爸爸還活著。媳婦在老公過世後,把生病的公公交還給小姑照顧,怎料,小姑照顧沒多久後,當初堅持不讓他們請外勞的她,竟自打臉請外籍看護。對此,早餐店老闆娘感慨說道:「不管怎樣都要請外籍看護啦,不能聽老人家要省錢就不請,最後搞到大家都累死,這樣不是花的更多?」而黃大米也心有戚戚焉,表示聽完了早餐店老闆娘轉述的民間傳奇後,更加堅定請看護幫忙照顧的決心。延伸閱讀/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照顧者不能先倒下 請看護讓照顧者喘息對於這起老父親「堅持不讓請看護」的長照悲歌,引起大批網友熱烈的討論,「聽過很多的例子,照顧者比病人還早走,原因之一就是過勞死。該請看護的還是要請,這是必要的,對於照顧病人來說,起碼看護比我們專業,不是嗎?」、「照顧者不能先倒下」、「真心建議不是主要照顧者都請閉嘴,長照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長久之計是找外籍看護,但要有家人在旁陪伴(監督關心)」「在鄉下就聽過老一輩說生病者沒死,顧的人先沒命!所以健康與金錢之間,得與失就看各家經濟狀況去衡量了~」、「支持請看護,也可長照中心,照顧者也需要喘息一下」、「請外勞來幫忙照顧老人家不是不孝,反而會因為有外勞的照顧,讓家人彼此有喘息放鬆的空間」、「身邊太多這種想替兒女省錢的長輩案例,長輩心態大多是疼惜兒女不要為自己多花錢,忽略兒女年齡同時進展到中年資深階段,身體狀況也不如青壯年時期。」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照顧家中年長者不容易,請看護照顧長輩可以讓照顧者不先倒下,被照顧者也更健康。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幫你評估:1.減輕照顧者的負擔:照顧者經常需要照顧長時間,而且壓力很大,因此請看護可以幫助照顧者減輕負擔。2.提高照顧品質:請看護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照護,改善病人的照顧狀況。3.增加病人的安全:請看護可以協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並確保病人的安全,減少跌倒和其他事故的風險。4.照顧時間更充足:當照顧者有看護幫忙時,他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照顧長輩,並與他們建立更好的關係。5.提高照顧者的健康:照顧者經常需要長時間的照顧,容易患上壓力和情緒問題。請看護的存在可以幫助照顧者減少壓力,並提高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6.增進照顧者和長輩的關係:當照顧者有看護幫忙時,他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和長輩的互動和交流,增進雙方之間的感情。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照顧失智父母,「3個法律觀念」照顧者不可不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6 性愛.愛情診療室
拒絕男友求婚後被提分手!想討拍被罵別浪費人家青春 沒做好8件事千萬別求婚
【本文重點】一名女性在Dcard上發帖抱怨她的男友向她求婚,但她拒絕了這個提議,理由是她認為時機還不對,想要專注於自己的職業生涯。然而,她的男友因此與她分手,表示已經交往了三年,如果對未來沒有共識就應該分道揚鑣。網友普遍認為,如果他們對未來沒有共識,分手是最好的選擇。對於結婚沒有共識情侶的建議做好8件事再求婚。--by ChatGPT年屆適婚年齡的情侶若對結婚沒共識,該如何是好?近日有女網友抱怨,自己以「時候未到」為由拒絕了男友求婚,事後,男友向她提分手,女子不解為何這樣就要放棄3年的感情。不過,貼文一出,網友大多和原po持相反看法:「對未來沒共識就分手」。拒絕男友求婚後被提分手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和男友分別27、30歲,男友從很久以前就開始談論有關結婚的話題,不過自己認為「時候未到」,覺得還年輕,事業不夠穩定,她也誠實的告訴男友心裡的想法,絕非不愛他、不想跟他共組家庭。然而,上周末兩人和男友的朋友們一同出遊,晚上大家圍在一起烤肉時,男友突然拿出戒指下跪向她求婚,朋友們也在一旁獻花起鬨,原po卻尷尬不已,在男友講完一系列求婚台詞並問出「你願意嫁給我嗎」時,她面有難色地說:「不是說好再等等嗎」,全場瞬間鴉雀無聲。男友當場變臉並冷漠地問「你現在是在拒絕我的意思嗎」,接著不發一語獨自走回小木屋內,朋友們紛紛上前關心,她也坦言,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想完成,認為現在結婚還太早了,不想要有壓力。當晚開始一直到回程,男友對她的態度都非常冷淡,她嘗試過跟他說話、道歉,也強調自己的想法,但男友都愛理不理,回台北後也持續冷戰。直到男友主動捎來訊息,他說,女友當著他朋友的面直接拒絕求婚,讓他很沒面子,兩人都已經交往3年了,既然對未來的想法不一致那還是分手吧。原po傻眼表示:「早就跟你說過我的想法了,是你在完全沒確認的狀況下盲目求婚,難道我應該當場接受事後再跟你悔婚嗎?你的面子重要還是我一輩子的幸福重要啊?」她認為因為這樣就要放棄3年的感情不合理,難道交往了3年就得結婚嗎:「我很愛他,但不代表我現在就想跟他結婚…這段感情我應該要挽回嗎…」網友認為:雙方對未來沒共識,分手是最好的選擇貼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多數人認為,兩人對未來沒共識,分手是最好的選擇:「不然是要幫人家養老婆逆」、「原po不想結也不想放人走就是自私」、「浪費別人青春還講得頭頭是道」、「對未來沒共識分手也沒有不好,看起來你們雙方都沒有想退讓」、「難道你結婚就不能拚事業了嗎,而且作為大學生來看妳已經不年輕了」、「你可以不結,男友不能選擇分手嗎」。但也有網友支持原po,認為明明已經先跟男友溝通過了,他還硬要求婚很白目:「你已經拒絕還故意找朋友助攻求婚根本是想逼你」、「女方早已表明她的想法,是男方不尊重還硬求婚欸,是他才不給女方面子吧」、「好尬,情勒求婚」、「女的男的都有錯」。給對結婚沒有共識情侶的8點建議 對於年屆適婚年齡的情侶若對結婚沒有共識,可能會有以下建議:1.先好好溝通:兩人應該要坦誠地談論彼此的想法、期望和未來的規劃,找出彼此對結婚的看法和期望是否相似,也可以藉此了解彼此對事業、家庭、未來的生活規劃等等的考量。2.不要給對方壓力:如果其中一方對結婚還沒有準備好,另一方應該要尊重對方的想法,不要給對方過多的壓力或強迫,否則可能會對感情造成負面影響。3.給彼此更多時間:如果兩人對結婚還沒有共識,可以考慮給彼此和自己一些時間來思考,讓自己能夠成熟和準備好迎接婚姻生活。4.尊重對方的決定:如果在溝通和思考後,兩人仍然對結婚沒有共識,那麼尊重彼此的決定,不要為了扭轉對方的想法而妥協自己,也不要逼迫對方去接受自己的意見。5.別忘了自己的幸福:不要因為對方的壓力或其他原因而做出讓自己不開心的決定,兩人都應該要考慮到自己的幸福和未來。6.咨詢婚姻專家:如果對未來感到迷茫,可以咨詢婚姻專家,了解更多關於結婚的相關知識和建議。7.尋求心理輔導:如果因此產生了情感問題,可以尋求心理輔導幫助自己更好地處理情感上的困擾和焦慮。8.接受現狀開始新人生:最後,如果雙方對於未來沒有共識,也許就是時候接受現狀與對方分手,並且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伴侶;也可以開始新的人生,尋找新的機會和挑戰,開始屬於自己的冒險。總之,對於結婚這樣的大事,雙方都應該要好好溝通和理解彼此,找出一個共識,也不要為了結婚而草率做出決定,影響自己和對方的未來。延伸閱讀:.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結婚一輩子還有愛嗎?.談戀愛CP值太低改投資粉絲!唐綺陽「我很難退休,因有一份熱愛的工作」.工程師男友月入12萬零存款 1習慣讓她打消結婚念頭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5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
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即日起家庭照顧者經過家照專員評估後,無論低收、中低收、一般戶,使用「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皆可免除自負額。元氣網帶您一同了解如何申請、使用。過去民眾申請長照,會依身份別收取部分負擔,除了低收入戶免收自負額,中低收入戶收取5%,一般戶收取16%。但「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這兩項服務主要針對照顧者,許多照顧者不習慣「花錢放鬆壓力」,長期累積,卻對身心造成極大負荷。為鼓勵照顧者使用服務,長照司今年「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長照司補助「照顧技巧」每人每年12小時、每小時500元,而「心理輔導諮商」則補助9堂、每堂2000元,過去一般戶申請照顧技巧,每小時需自付80元,心理諮商每次自付320元,新制上路全由政府負擔。但照顧技巧申請到第十三小時,或心理諮商第十堂,民眾須自負額。Q:家照專員在那裡?如何聯絡?●家照據點在這裡: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目前全國有119處家照據點,提供家照服務社工或個管員到宅訪視評估。家照據點服務內容涵蓋個案服務、照顧技巧指導、個別心理輔導、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置及諮商服務、長照知識或照顧相關訓練課程、情緒支持等支持性服務項目,如果有任何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問題,無論是否已使用長照服務或聘有外籍看護工,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專線人員將提供協助。Q:何謂「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要使用這2項服務,都需要先由家照專員評估,例如家人照顧之間發生衝突、照顧者本身是被迫變成照顧者、因照顧導致夫妻關係生變、照顧導致情緒壓力調節有困難等,確認並非長照資源不足,而是心理層面問題,確認的確需要心理輔導。針對不同案家的問題,家照專員會安排心理師到案家,與家庭照顧者協談。例如70多歲的太太照顧100歲的先生長達5年,難以決定要不要讓先生住機構,當中有捨不得、罪惡感、夫妻分離焦慮等,心理師會透過總共6次訪談,一次約1小時時間,與案家對話逐步解開心結。Q:何謂「到宅照顧技巧指導」?陳景寧說,如果經過家照專員評估,案家照顧問題出在「技巧不足」,像是被照顧者原先只有中風,後續增加失智症等狀況,又或是新聘移工剛到職,尚未受過照顧訓練,不擅長照顧失能長輩,也適合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主要由照顧實務指導員提供協助,有別於一般長照專業,實務指導員背景大多為資深居服員轉任,資歷至少3年以上,到案家後教導家屬、照顧者、看護包括移位、上下床等非侵入性護理照護技巧,一年長照司補助12小時時數,每次可安排1至2小時不等。陳景寧表示,實務指導員除了給予技巧指導,在訓練課程中,也加入了4小時「認識家庭照顧者」課程,讓指導員除了是老師,也能陪伴家庭照顧者,不會一昧指責照顧者做得不好,而要進一步理解他做不好的原因,以及照顧者本身是否有疾病、衰弱等情況,更真實地貼近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孤立最危險」。陳景寧說,許多照顧者不會向外求援,若能有越多人給予關心、增加人際互動,像是長照人員、指導員或社工等進入案家,與照顧者互動、讓他有紓壓出口,或引導他走出家門參加活動,能有喘息空間,才能避免更多照顧悲劇發生。Q:如何取得服務? 1.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台語諧音:有你有你,真好)2.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評估符合高負荷資格3.「心理協談」約在有隱私的諮商室,少數情況到宅(例如偏郷)。Q:還有更多補助嗎?為了鼓勵家庭照顧者能勇於踏出使用長照服務第一步,對於參與相關支持活動的家庭照顧者,如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者,自112年起每趟亦有150元交通費之補助。希望家庭照顧者能多多參與相關支持活動,學習如何善用資源成為「聰明照顧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6 醫聲.高齡社會
投票|照顧殺人免入獄:法務部修法是落實社會正義還是助長長照悲歌?
照顧者長期陷於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無處排解,導致近年「照顧殺人」事件頻傳,十年來已累積近百件。受限現行《刑法》規定,照顧殺人案件被告最低刑期為2年6個月,讓法官「求其緩刑而不得」。法務部7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將研擬修法,讓類似案件被告能免於入獄。消息一出掀起輿論,支持者認為慈悲殺人的刑責本該有轉圜之處,質疑者則擔心修法會讓更多人把弒親當作家庭照護出口之一。照顧殺人事件中「被社會遺忘的人」當疾病無情的降臨,讓家人維生的能力逐一挪去,沒有留給照顧者太多時間思考規劃,基於親力親為的倫常或是經濟的弱勢,他們一肩扛起照顧的責任。這一扛,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後簡稱家總),平均至少9.9年,每天照顧時間長達13.6小時,照顧親人數十年者也大有人在。法務部提出修法的原因,外界認為是去年判決定讞的陳姓男子殺女案。3年前,一位照顧先天性腦性麻痺女兒超過50年的陳姓老翁,以棉被悶死女兒後吞下數十顆安眠藥尋短。陳男送醫後獲救,檢方依殺人罪起訴。根據本報去年報導,陳男殺害的女兒為其次女,年約半百,自幼罹患先天性腦性麻痺,長期臥床無法自理。因陳妻健康因素動了手術,其後就由陳男獨自照顧女兒。數十年的時間裡,他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偶爾離家旅遊,社交生活更是幾乎完全停擺,每天的換尿布、拍痰、餵食,都由陳男一肩扛起。在長期沈重的照護負擔之下,陳男患有憂鬱症多年。一審時,陳男表示悶死女兒是他一人所為,也知道會有罪行,只是長期的憂鬱狀態加上新冠疫情影響,才讓他認為和女兒一同赴死是脫離重壓全家苦難的解方。陳男家屬陳述,陳男「非常愛女兒」,一審法官也認為陳男將終身受到「良心監牢」禁錮,卻因現行《刑法》規定,不得不判處2年6月的最低刑期,且依法不能緩刑,故籲請總統蔡英文頒布特赦令。二審開庭時,法官形容陳男是「被社會遺忘的人」,然因陳男認知功能正常、未罹患失智,犯案當下不具幻覺、妄想等狀況,故維持一審判決。案件上訴後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以2年6月徒刑定讞。與陳男殺女案情境類似的案件不在少數。去年本報報導一件桃園陳姓男子殺母案件,42歲的陳姓男子與65歲母親相依為命,陳母久病臥床,領有殘障手冊超過20年,又於2021年中風癱瘓,長期由陳姓男子一人照顧。陳男既要照顧母親,還要外出工作維持經濟來源,導致壓力與疲憊不斷累積。一日上午他走進母親房裡,拿起枕頭悶死母親,並在事後向親屬坦言「我把媽媽殺死了」。警方到場時,陳母已身亡,陳男被依殺害直系尊親屬罪移送地檢署偵辦。警方調查,陳男原有固定工作,疑似因為照顧母親而離職,長時間和母親共處家中,心情低落最終釀成憾事。發生在2019年的吳文佑殺父案,是另一起震驚社會的長照悲歌。監視器畫面中,吳文佑花了七分鐘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再過了53秒,他以繩索套住頸部,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這不是一件單純的自殺案件,停車場吳文佑轎車後座,躺著他勒斃的父親遺體。「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根據願景工程的專題報導,吳文佑留在家中的紙條寫著。他辭去工作在家久病老父超過兩年,鄰居說,從沒聽過他一句抱怨。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即使健康狀況不佳,因兄弟姐妹都已成家,單身跛腳的他就這樣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兩人困居在老舊透天醋的一樓生活。根據願景工程報導,高齡80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鄰居知道照顧長者辛苦,曾經詢問吳文佑是否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認為照顧家人是自己的責任;「我可以的。」吳家兄弟姊妹來訪時,他也要手足不必擔心。吳文佑和父親雙雙逝世後,鄰居們都十分懊悔,覺得應該可以多做什麼。如今徒留監視器影像,再也沒有人知道壓垮吳文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修法三方案 首重減輕刑期、給予緩刑機會長照悲歌社會新聞,讓大眾和司法界人士開始思考,「照顧殺人」真正的兇手究竟是被告個人,還是整體社會支持系統?當這些走投無路的照顧者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孤島,最終選擇激進的方式脫離苦難。有些照顧者尋死而不得,有些則已經年過半百、身心狀況比被照顧的親屬好不了多少,他們是否應和其他窮凶惡極的殺人犯一樣,面臨漫長的監禁生活?在本報「陽光行動」專題報導中,法務部檢察司司長黃謀信提到,「法律訂死在那邊,怎麼判都要坐牢」,但長照悲歌類型的案件有特殊犯案動機,若再以囚禁懲罰,不符合罪刑相當原則,也違背國民法律感情。除了讓法官得判緩刑,黃謀信指出,若檢察官能在「緩起訴」階段就有權處理這類案件,當事人更可免除後續的訟累,但因涉及司法院權責,仍有待商榷。法務部的新聞稿中則提到,考量照顧殺人事件中,部分行為人之所以犯下殺人犯行,係因缺乏家庭支持系統,或因爲「智識程度、經濟條件、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等有所欠缺」,若依照現行「刑法」規定,「是否符合罪刑相當性」仍有討論空間。現行《刑法》第271條第一項規定,殺人者應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行為人即使符合減刑原則,最低刑度只能減輕至2年6個月,且不符合緩刑要件,必須入監服刑。基於「公義與關懷」理念,法務部長蔡清祥指出,將傾聽民意,針對長照悲歌衍生照顧殺人事件進行修法可能性的研議,並列出三大修法方向,包括放寬緩刑條件、緩起訴條件,或訂定針對長照殺人案件的獨立處罰規定:一、修正《刑法》放寬緩刑條件為三年以下,最低刑期2年6月的照顧殺人案件被告,可獲得緩刑之可能。二、修改《刑事訴訟法》緩起訴要件,讓長照悲歌類型案件,在地檢署審理時就可以獲得緩起訴處分的機會。三、在《刑法》中針對長照殺人案件訂定獨立處罰規定,把本刑由十年降為七年,讓被告有緩刑的機會。法界:當心開大門、應考慮長照被告真實需求法界人士對於法務部提出的三個項修法方向各有解讀。律師林俊宏受訪時表示,認為放寬緩刑要件較為合理、可行,再加刑法現有的自首與情堪可憫「把關」,應不會有過度放寬的疑慮;若是放寬緩起訴條件,「開的門比較大」,影響層面較廣,得看外界是否能接受。由於長照殺人案件被告多半是年長、罹患精神疾病或有情緒困擾,律師范振中認為,放寬緩起訴要件,比較能有效符合長照殺人案件被告的需求,案件時間愈長,對被告愈是痛苦的折磨,「遲來的人道關懷,不是真的關懷」。律師陳長文則建議,放寬緩刑與緩起訴條件兩頭併進,讓可能被檢方忽略的被告,有機會在法院獲得緩刑。「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想親手殺害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接受願景工程採訪時表示,法務部目前研議的三個修法方向都值得推進:第一項鬆綁法官判刑、第二項鬆綁檢察官起訴壓力,第三項可以讓社會有更多對話,共同認識「長照殺人罪」的樣態與影響,量刑能兼顧情理法。變相鼓勵照顧者殺人?專家:整合長照資源、完善心輔機制才能治根有質疑者認為,此次法務部修法減刑或緩刑,讓照顧殺人案件中的被告不必入獄,可能變相鼓勵照顧者轉變成施暴者,甚至讓殺害親屬成為照顧者脫離長照地獄的新管道,造成極大的道德風險。民間團體認為,應就根本解決問題,如:增加居服員到訪次數、加強照顧者的心理輔導等。針對質疑聲浪,陳長文曾投書《中國時報》,提出以下論點:有論者質疑,倘照顧殺人得緩起訴、緩刑而不需入監,恐生「破窗效應」,遑論特定案件手段殘忍、毫無慈悲。但筆者非指「照顧殺人」必然輕判,而是應讓司法官在審理極端案件時能公正裁量,不應明知「刑罰苛酷、罰不當罪」卻束手無策!莫低估國家培育的司法官,司法官則應審慎認事用法。再者,刑罰以矯治為目的,照顧殺人多為長期壓抑、一時失控,幾無再犯可能。既然立法者能體恤產後婦女壓力,訂定「生母殺嬰」降低刑責,「照顧殺人」同為精神狀態不穩,不增訂殺人罪類型,至少也應使之適用緩起訴、緩刑,不是嗎?2008年「長照疲憊」為日本殺人第5大動機,如今日本「介護殺人」亦於我國頻生。修法已過20年,當年借鏡日本的《刑事訴訟法》智慧卻未隨社會環境變化及司法官的閱歷鬆綁(緩刑亦同),如此恐龍法制,法律人政府能不慚愧?「現在不是哪個政府部門該負責,整個社會都要負責,沒有人是局外人。」陳景寧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照顧悲劇現場層出不窮,如今悲劇再次發生,若政府單位持鴕鳥心態,不去了解真相、沒有完整調查報告,「這類悲劇只會不斷出現,沒完沒了」。陳景寧點出另外2項重要配套,包括台灣目前沒有照顧殺人事件的統計分類,警政部門必須建立更完整的照顧殺人事件資料庫,才能讓法務部在討論修法更有依據,例如日本即有相關作法;二是期待法務部能與社福部門合作,針對創傷家庭提供法律以外的後續心理復原服務。陳景寧呼籲,「長照悲歌」的根源還是因為長照服務的不夠用、不好用,多數悲歌都發生在重度失能家庭,以長期而言,應全面推動長照保險,短期而言,長照2.0應儘速放寬對7級以上等重度失能者,不應限制僅能使用居家服務或日照中心,而另給予住宿式機構選項,政府每月補助約3.6萬元,可大幅降低家庭照顧壓力。責任編輯:林琮恩本文部分內容彙整自聯合報系記者梁玉芳、林孟潔、王聖藜、蕭白雪、許政榆、沈能元、曾增勳、楊湛華等採訪撰稿之專題與即時新聞。★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15 焦點.生死議題
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你想對誰說?想再見誰一面?
做過多次病情解釋的我,從未聽聞家屬拒絕器官捐贈的理由如此悲傷。你曾經想過嗎?如果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有機會,你想再見誰一面?你的最後一句話,想對誰說?//阿菊嬤由於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沒多久卻因肺炎與敗血症導致病況惡化,呼吸衰竭到需要插管的程度。在插管之前,我問同仁們:「在我們幫阿菊嬤插管前,可以讓她的家人進來和她說說話嗎?因為阿嬤已經八十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插管後不見得拔得掉,所以這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和家人說話了。我們能在阿嬤的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情況下,先讓她的家人進來,再插管嗎?」同仁們雖然有些擔心有什麼臨時狀況,但也都同意這麼做。阿菊嬤的先生俯在病床前,用日語輕喚著妻子的名字,手一邊輕梳著她的劉海,像在哄孩子睡覺般。阿公的聲音裡含著悲傷,像是害怕妻子會一覺不醒。阿菊嬤閉著的眼睛滲出了淚水。兒孫輩輪流進來和阿嬤說話,阿公始終陪在她身邊。最後大兒子再度走進來,問她:「阿母,你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原本始終閉著眼的阿菊嬤,這時突然睜開眼,斷斷續續,艱難地說:「要……顧……好……你……阿……爸……」阿公聽了,忍不住大哭起來,加護病房裡的我們都跟著鼻酸。為阿菊嬤插完管後,護理師曉燕學姐問我:「唐唐醫師,你為什麼會想到在插管前,讓阿菊嬤的家人進來和她說話?我以前從沒遇過醫師這麼做。可是我覺得這樣子很好,感覺很暖。」我想了想,回答她:「可能和我在前一間醫院工作時遇過一位喝鹽酸的病人有關吧。直到現在我都還很後悔,那個病人,我沒有讓她和家人說到最後一句話就幫她插管,後來她卻再也沒有機會說了……」//那是個假日午後,消防隊說要送來一名喝鹽酸自殺的婦人阿春姆。由於我們醫院沒有能力處置這樣的病人,所以我立刻請他們直接將病患送去可以處理的醫院。但因為能夠轉送的醫院都距離太遠,因此消防救護人員最後還是先把阿春姆送來我們這裡。阿春姆的聲帶被鹽酸灼傷,說話有嘶吼聲,明顯呼吸急促而且費力,胸口快速地上下起伏,一看就是過不了多久就要喘到沒力的樣子。我當下判斷需要先插管再後送,會比較安全。在徵得阿春姆和她的家屬同意後,我並未多想便直接準備插管。在插管之前,阿春姆一直掙扎著想和家人講什麼。不過因擔心她一旦說話,會讓已經受損的聲帶更腫脹,造成後續的插管困難,所以我不斷喝止她,不讓她講話。插完管後,阿春姆順利地被轉到後送醫院。然而在開刀時才發現她的內臟已遭到鹽酸嚴重腐蝕,根本無法動手術,醫師只好將她的肚皮縫合,送進加護病房。兩天後,阿春姆過世了。聽到她走了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插管前不阻止她開口就好了,如果那時讓阿春姆再和她的家人說些什麼就好了,如果……雖然理智告訴我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因為如果那時候讓病人繼續說話,情況真的很可能會惡化到困難插管,甚至根本沒有辦法將她轉到後送醫院。可是在情感上,我就是過不去!因為那可能是這輩子她能對家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或許是懺悔,也可能是一聲「我愛你」,也許是一句讓她和家人心裡都不會留有遺憾的話。我一口氣傾訴這段往事。一旁的阿銘學長聽了,拍拍我的肩,對我說:「唐唐,我覺得你當下做的決定一點錯也沒有。假如我是你,也會跟你做出一樣的選擇。雖然你覺得阿春姆最後沒有和她的家人說到話有遺憾,但其實你那時候做出的選擇就是最好的了。你要相信你自己啊!」學長的這番話,讓我想起自己曾開導救護技術員阿信的一段戲劇台詞:「你做了當時你認為最好的處置。即使那是錯的,你在當時仍認為那是最好的。你不能改變做過的決定,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它毀了你。你要學會原諒自己。」曉燕學姊接著說:「對啊,唐唐,而且你也從阿春姆身上學到了一件事,不是嗎?你讓阿菊嬤的家人進來看她,和她說話了啊。如果有一天我像阿菊嬤這樣了,能遇到像你這樣的醫師,我會很感謝的。」//其實我是非常討厭碰觸生死議題的人。醫學生見習時,每每聽老師告知病人罹患了癌症的那個當下,我總是無法直視病人悲傷而震驚的神情,也難以為他們做後續的心理輔導與建設。所以後來選科時,我選了最不需要碰觸癌症的心臟外科。沒想到陰錯陽差地,最後反而走了更需要在第一線面對猝不及防「生死一瞬間」的外傷與重症外科。不過走在這條路的過程中,有許多人陪伴著,像是阿銘學長和曉燕學姐溫柔、和善的回應,讓我心裡那塊過不去的硬石崩塌了。雖然他們說我的舉動很暖,但事實上,真正被溫暖到的人是我啊。我也不停地學習、成長,讓自己不再那麼害怕面對生死。但願未來遇到每一位像阿菊嬤的病人,在可以有選擇的情況下,都有機會讓他們與家人見到最後一面、說出想說的話,然後,不留遺憾地前往另一個世界。(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昏迷指數三分:社會破洞、善終思索、醫療暴力……外傷重症椎心的救命現場》)
-
2022-12-07 醫療.精神.身心
國中生頭暈肚絞痛 竟是焦慮引發
一位國中少女被家長帶來看診,主訴這兩年長期頭暈和肚子絞痛,時常因為上課出門前頭太昏了,只得請假在家休養。「看遍醫學中心的小兒神經內科、小兒腸胃科,各種抽血和檢查都做過,最後兒科醫師說要來看身心科。這到底是什麼問題?」家長心焦地說。與孩子談了一下,發現她的症狀初始時間,正好是家中最多變故、父母爭執最烈的時候。這兩年來,這孩子籠罩在不安環境下,有著說不出的焦躁、哀傷情緒。那些頭暈,肚絞痛,即是情緒疾患的身體化症狀。身體化症狀指的是「用身體的症狀取代情緒反應」,通常找不到明確的內外科病因解釋。這是一種原始的心理防衛機制,當排山倒海壓力襲來,應對資源不足,就可能發生。比如說,孩子心情低落,卻覺得「哭沒有用」、「表達自己心情不好,反而會被大人數落」,因而長期會選擇靜默忍耐,慢性心理壓力就化成身體化症狀。在兒少的焦慮症和憂鬱症中,常見身體化症狀,包含全身疲倦、腸胃不舒服、背痛、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痛、頭暈等。瑞典研究顯示,青少年憂鬱症患者出現身體化症狀愈多,隱含著病情愈嚴重,未來較高風險發展為成年精神疾病。有些患者童年因身體症狀,求醫看診多年,卻忽略心理因素,直到成年開始看身心科,才漸漸回憶起當時的低落情緒和慢性壓力。確認沒有顯著生理疾病、也理解這名少女症狀背後的核心是焦慮之後,開始了身心科的治療。藥物治療方面,以抗憂鬱藥和抗焦慮藥,讓大腦正向情緒腦區的神經鍵結增生,也讓身體緊繃狀態解除。心理處遇方面,進行校園的密集心理輔導,認識自己有負面情緒,漸漸找到不同的紓壓方式;家庭方面,家長快速認知到家庭氣氛和孩子症狀互為牽動,積極學習非暴力、有效率的雙親溝通方式。數個月的門診追蹤後,孩子的表情輕鬆了,也比較願意上學了。
-
2022-06-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下一代的主人翁」需要真正的朋友
【編者按】本週是針對美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大規模射擊案,邀請三位醫師發表意見。符傳孝醫師定居美國將近半世紀,認為這問題不能只是立法限制槍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增進精神健康。接著是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精神科林克明教授,以及長年關心台灣全民精神健康的「精神健康基金會」發起人胡海國教授分別在此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醫界與社會大眾正視這社會問題,政府也能未雨綢繆提出防止社會暴力的政策。【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從英勇捨己救人的鄭達志醫師談起】做人不容易,做現代人更難。在傳統的社會裡,繁複的習俗、禮儀,行為規範、宗教儀式,或許有時會把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但是也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的行為舉止有所依循。現今的世界給了我們前人絕對意想不到的方便與幾無止境的可能性,以及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選擇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裡,少數幸運的人,憑藉其聰明才智、身世背景,得以恣意發揮,睥睨傲世。我們凡夫俗子,一方面固能盡情享受當代科技、文明帶給我們的「財富」,卻也不得不常常獨自摸索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處世之道。這樣的挑戰,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難以面對。身處於這「禮樂崩壞」的「美麗新世界」,他們太容易疏離於父母師友,既沒有切身的指引,恐怕連反抗的對象也無從尋覓。在這樣的情況下,社群媒體剛好填補了這權威的空隙。社群媒體的多樣性帶給他們自由選擇的錯覺,一旦陷入其間,找到了無數「志同道合」的人,就很難拔身而出。在社群媒體裡,大家都爭著要表現,要得到讀者的關注與讚賞,太刻意經營形象,甚或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許多人憑空想像、捉風補影,質疑專家學者、「官方立場」。面對社會危機、政治動盪、經濟起伏、移民、難民湧入的壓力,環境污染、全球暖化、乃至新興病毒的蔓延失控,種種引致人心惶惶的現象,他們提出黑白分明、簡單易懂的解釋。這些主張,多以製造假想敵為基礎,挑動人們的仇恨、憤怒。一旦找到敵人,許多疑問迎刃而解。在那漫長的冷戰時代,以蘇聯為對象,美國為首的「民主世界」,大家同仇敵愾,比較不至於相互攻訐。1989年蘇聯解體後,獨霸的美國面對層出不窮的挑戰,不再有替罪羔羊,惶惶然之餘,箭頭對內,尋找亂象的源頭。複雜的問題,被簡單化、極端化了,變成非我既敵、壁壘分明。於是「敵人就在身邊」,「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人心更加不安。這樣的兩難處境,對原本就適應不良、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以及正在成長中、努力尋找依托、方向的青少年,影響尤大。他們更容易把自身的惶惑不安投射到社會政治層面,不是因悲觀失望而自暴自棄,甚而萌生自殺的念頭,就是「義憤填胸」,轉而相信自己有責任以激烈的手段喚醒沈睡中的大眾,剷除身邊的禍首亂源。我猜想這可能是最近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層出不窮的一個原因。為了因應這些越來越頻繁的事件,美國上下各界亂成一團。擁槍文化雖是禍源之一,卻因與立國精神息息相關,背後又有利益團體操弄,難以改變。加強校園安全、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治療,又常口惠而實不至。除非伴隨大量的經費挹注及人力、資源的投資,就只有淪於空談、成為政客逃避責任的擋箭牌。最重要、最根本的挑戰,關乎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在這瞬息千變、個人日益孤立、疏離的後現代世界找到方向、志趣、安身立命之道,則甚少提及。這或許是個人主義發展到了極致所難以避免的後遺症吧。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持續無解,青少年愈來愈難以找到良師益友,只會越來越沈迷於網路及虛擬的「社群」,走向極端。除非我們能在現實世界裡提供更具吸引力、更有意義的活動、組織,將來的世界,恐怕難以樂觀。源自文藝復興的個人主義,給我們帶來自由、民主,帶動數個世紀的宗教解放、科學探索、資本累積、產業振興。但是所謂「徹底的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發展到極致,人人為己,遷徙頻繁,社區鄰里關係淡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再穩定、不再與生俱來,而有賴於時時的刻意營造。相形之下,網路虛擬「社群」容易操弄、容易帶來即時的回應與報償。但是一旦陷入其中,就不免被操弄、被洗腦。如何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繼續生活在現實世界裡,享受友朋往來的樂趣,接受師長的關懷引導,應是我們大家需要一起認真思考的課題。
-
2022-02-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狂洗手、頻檢查瓦斯開關是強迫症?精神科醫解答
你是否有過出門了,又進門看看瓦斯有沒有關?還是三番兩次的跑去看車燈有沒有熄滅?東西方都有與強迫行為相關的神話,例如東方的吳剛伐桂、西方的薛西弗斯推巨石,兩者都和死亡對抗有關,因而被處罰不斷做同件事。那麼,真實生活中,現代人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就有一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個性追求完美,老是擔心私人訊息會夾雜在紙片、公文中洩露,習慣性將丟到垃圾桶的紙片或交出去的公文再取回檢查,明知這樣不行,她仍無法克制重複行為,造成工作時常延誤。甚至回到家裡,垃圾已打包丟到清潔車,她還追車要拿回來檢視,經過醫師診斷為強迫症,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症狀逐漸改善。一直重複行為,不想做卻停不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表示,強迫症約有1/4是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作,男生在10歲前發病機率較女生高,但成年後比例相當,35歲後很少發生。一般而言,強迫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體質、大腦神經迴路、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通常是慢慢發生,據統計,產生強迫想法及行為到就醫治療,大約需7、8年時間。強迫思考的英文為Obsession,字意為「著魔」,在精神醫學領域,可以是「想法、衝動或是心像(mental image)」。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自身也不想要,為了轉移這種想法,出現了強迫行為(Compulsion)。由於強迫症的重複行為是無意義的白耗工,因此會受苦。如何區分是正常行為,還是強迫症?唐守志說明,像是有些人個性謹慎,出門都要檢查電器、瓦斯有無關閉;也有些人擺放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唐守志說,強迫行為除了明顯的重複動作,心裡活動如數數、默念、策畫過程等也算是。與正常行為「因為喜歡而去做」,強迫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醫學上還會加上客觀條件,如果強迫行為在一天裡占據大於1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分為四大類型,可客製化治療強迫症大致有四種類型,因人而異。一、清潔類:怕感染弄髒,會不斷洗手或不敢上公廁,曾有青少年因不敢上學校廁所而休學;二、整齊控:要求東西按順序、成對擺放;三、禁忌想法:不斷出現暴力或傷害影像,會突然大叫大罵;四、憂慮傷害:總是擔心災害會發生,例如不斷檢查瓦斯開關。哪些人是高風險群?唐守志指出,通常是內顯性格的人,較容易難過、焦慮、孤單、負面思考;其次,神經迴路從皮質到紋狀體再連結到視丘的過程受到影響,也可能生病;此外,直系血親有強迫症,得到的機率較高。根據研究,長期追蹤病人大約3、40年時間,未治療的人,隨著生命歷程變化,2成會改善症狀,仍有8成不會好轉。而接受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的人,約有3至6成的療效。最後唐守志表示,精神疾病需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治療,目前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劑量會比治療憂鬱或焦慮症強,治療時間也較長,病人需耐心配合,至少三個月,才能判別藥物劑量是否有幫助。而心理治療則採認知行為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在研究上都有不錯療效。目前也有大腦深度刺激的新療法,仍在研究探討中,希望未來能提供治療的幫助。延伸閱讀: 。身體不適就醫檢查沒病?自測「廣泛性焦慮症機率」 中3項就要小心了 。胸悶、心悸...憂疫苗副作用小心變憂鬱症! 醫揭「典型徵兆」:3類人最容易發生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
-
2021-07-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重演SARS經驗 新冠肺炎輕症者「創傷後壓力症狀」患病率高
新冠肺炎不只傷「身」,還傷「心」,即使只是輕症確診者也躲不過。董氏基金會今引用國際最新研究結果提醒,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患病率明顯增加,重演之前SARS感染倖存者的經驗;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能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該研究在今年5月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進展》期刊,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與巴西南卡埃塔諾市政大學合作,針對巴西895名輕症患者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顯著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率分別為26%、22%及17%,相較於先前巴西創傷後壓力水平8.5%的發生率,患病率顯然增加,且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增加的數量與臨床上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嚴重度有關。研究團隊也指出,這些發現與SARS爆發時相呼應,當時SARS感染倖存者的心理困擾也有增加,且在疫情爆發後1年或更長時間仍持續;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2015年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發生後。因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即便在疫後時期,因疫情引起的心理層面問題仍會持續,一般民眾要先有心理準備,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在未來幾年都會是常態,視訊也將成為社交互動或聯繫上的趨勢,民眾先了解才有對策。葉雅馨進一步建議,民眾平日應多熟悉心理健康資訊,長期性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的習慣,並適時紓壓以維持身心健康。若出現以下問題,持續2周仍無法改善,除尋求親友的支持外,應尋求專業協助,透過心理諮詢專線、聊天室等資源進行必要的求助。1.嚴重失眠2.吃不下或暴食等食慾問題3.沮喪、對事物失去興趣、時常有負面想法、懷疑自己的存在或無價值感等憂鬱情緒葉雅馨進一步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能夠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且應加強心理健康預防宣導,讓民眾了解怎麼預防、如何積極面對疫情後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建立正確的認知,提升群體自我防禦的效果。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已延燒1年多,大量確診後康復的病患或多或少留下了後遺症,尤其心理層面問題已是疫情後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邱弘毅指出,抗疫期間的封城、隔離、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人際互動的影響更需要被關注,社會必須整合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關懷力量,才能讓這場疫情受害者的傷害減到最低。邱弘毅進一步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2020年起,我國精神科就診人次增加,耳鼻喉科、眼科等其他科別則沒有太大差別,顯示精神科需求有整體上的上升。針對國內疫苗接種率逐步提高、未來將施行微解封相關措施,邱弘毅建議,屆時政府應請精神科醫師追蹤確診後康復的個案,有無焦慮、憂鬱等新冠創傷症候群狀況;解封後,觀察各級學生返校狀況,是否有疏離、自我、情緒感知能力較差、喜歡自己一個人,或是不想與人互動的狀況,若有,學校心理輔導相關機構應介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