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心理治療
共找到
235
筆 文章
-
-
2021-04-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雖然大家都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7小時(6.67小時),低於專家建議的7~9小時。 若進一步檢測大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好眠好習慣」!而排名前三名的「好眠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養成好眠好習慣 為健康儲存本錢 當大家都在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懂得積極運動、重視均衡飲食時,千萬別忽略睡眠的重要性。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只要努力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與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為健康儲存更多本錢。 該調查發現,84.4%受訪者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等3C用品,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因研究已經證實,睡前使用手機會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從睡前持續到清醒,不僅讓入睡困難,造成淺眠,甚至影響記憶、認知等大腦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而調查中也發現,睡前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睡眠品質不佳的比率明顯高出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許多,分別為48.0%:35.7%。 美國華盛頓大學睡眠專家得羅素醫師(Dr. Lourdes DelRosso)表示:「睡眠專科醫師不僅診療睡眠疾病,更有責任促進睡眠健康」。 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鼓勵大家依循世界睡眠學會所推廣的「好眠十招」(10 Tips for Better Sleep),養成規律的睡眠好習慣,讓一夜好眠來紓解疲勞、維持白天清晰的思緒,用健康與活力滋養人生。 好眠一招: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該睡覺時就睡覺,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養成規律生理時鐘。現實中,有許多人因為工作必須輪班等因素,導致生理時鐘紊亂,每天失眠成常態;更多的是夜晚打手遊、追劇等,破壞規律生理作息,導致睡眠障礙。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表示,「規律」不麻煩,是可以有彈性的,大概1個半到2個小時之間的變動。如果一個人大約都在晚上10點半上床,那麼在10點半到12點之間上床睡覺,睡眠時間都可以算規律,起床時間也一樣。 好眠二招:檢視自己運動習慣 蔡宇哲指出,根據現在所有臨床科學的驗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如果白天有多一點活動量,甚至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對睡眠都會非常有幫助。他以自身經驗分享,從2年前養成運動習慣後,睡眠品質明顯變好。 然而,跟睡眠時間一樣,規律運動也是可以有彈性的,不一定要每天做,偶爾休息一下也沒關係。此外,建議在睡前2小時內應避免激烈運動,應該讓自己處於放鬆狀態,但千萬別滑手機。 好眠三招:勿在床上工作做事,床只用來進行睡眠及性生活 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提醒,謹記上床只做兩件事「Sleep」(睡覺)跟「Sex」(性行為),不要在床上進行跟兩S無關的行為。如果習慣在床上滑手機、追劇、看書、工作等,讓大腦不斷運轉,當然影響睡眠。 他提醒,與床的關係越單純,看到床就會直接連結睡覺,就會特別容易入睡。記得,上床後你是另外一個角色,不用擔心工作、不想煩人的事,快與舒服的床相擁在一起吧! 好眠四招:白天有小睡習慣也不超過45分鐘 也是與生理時鐘有關!白天小睡片刻已被認定能消除疲勞、抵消睡眠債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研究發現,午睡能促進大腦細胞修復,給大腦充電,激發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白天睡15~30分鐘,可以改善心情、提升記憶等。千萬不能睡超過45分鐘,因為睡得過多,可能進入深度睡眠週期,如被叫醒,可能會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也可能會擠壓主要睡眠時段的品質。 好眠五招:遠離酒精物質濫用,保持健康生活形態 許多人以為飲酒能幫助入眠!研究發現,酒精雖能使睡眠準備期減少,受試者也自覺易於入睡,但腦波顯示快速眼動期卻減少了。受試者常抱怨淺眠多夢、半夜醒來,總睡眠時數則與未喝酒時一樣,大大抵消好入睡的好處。 而喝酒助眠研究進行數週後,受試者睡眠準備期逐漸延長,換言之,開始睡不著了。當受試者當突然停酒時,會產生輕重不一的戒斷現象,比用酒助眠前更難以入睡,且中途常醒來,總睡眠時數因而大幅減少,可說得不償失。 臨床上,常見到失眠患者喝酒以助眠,卻因安眠作用的逐漸降低而增加飲酒量,停酒又有難受的戒斷症狀及快速眼動期反彈現象,導致失眠更嚴重。只好繼續喝、增量飲,因而染上了酒癮,對健康損害更大。 好眠六招:設定使用咖啡因的「截止時間」 許多人會抱怨某些日子睡眠變差,詳細詢問後發現,原來是當天過午後接觸到「含咖啡因飲料」,如茶類、咖啡等。當然,不是每個人對於咖啡因飲料都有相同反應,但如果體質會如此,請在中午以前喝吧,過午之後,請避免攝取! 咖啡因是一種能影響精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不僅能消除疲勞,還可提高人的警覺度、專注力和耐久力,並縮短反應時間。而咖啡因的半衰期長達6個小時,表示它存在體內的時間比想像中更久。為了好眠,時間太晚就別攝取。 好眠七招:調整睡前點心食用習慣 有人晚餐吃得早,所以在睡前會吃點心、宵夜,喜歡吃得飽飽入睡;而有人因工作晚餐吃得晚,不得不帶著飽腹感入眠。但,睡前吃點心、宵夜的習慣,對於好好入睡影響大。 胃的胃酸分泌尖峰是在半夜,所以,完全空腹上床睡覺不是件好事;但,吃得太多把胃裝滿後,躺下恐會發生胃食道逆流,反而破壞睡眠品質。建議睡前進食,以量少易消化為原則,飲食完畢之後最好隔半小時以上再上床。 好眠八招:舒適寢具,擁你入夢 該睡硬床還是軟床?枕頭材質、硬度、高度該怎麼選?都沒有標準答案,應該說適合你的寢具就是好寢具。建議花時間到專門販賣寢具的店家選購,躺好、躺滿再下手。但是,寢具不是決定睡眠品質的唯一條件,該就醫時別逃避。 好眠九招:睡眠時寢室維持舒適溫度,保持良好通風 吳家碩表示,溫度、通風,都是入眠的助攻工具。空氣不流通容易產生異味、悶熱感等,讓人無法好好入睡。寢室內空氣要盡量保持流暢,可開窗產生空氣對流,或利用空氣清淨機維持室內空氣清淨,對提升睡眠品質有幫助。 臥室溫度太熱或太冷都會影響到睡眠。太熱使人身心煩躁而不易入睡,或半夜因躁熱而醒來,嚴重影響睡眠的品質;太冷則讓人手腳感到冰冷難以入眠,也可能因為過冷而中斷睡眠。 夏季氣溫偏高時,可在入睡之前將室溫調降至約25°C左右,產生一個令人容易進入夢鄉的環境,然後利用舒眠功能將室溫逐漸回升至27°C左右,之後儘量保持恆溫。 好眠十招:維持臥室安靜,盡量遮蔽光源 一般而言,人在微暗的環境裡較容易入眠,所以,入睡時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光線在寢室中出現。因為光線進入眼簾,會干擾大腦中睡眠運作的機制,並且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使睡意盡失。 聲音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就有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想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應維持寧靜的睡眠環境,或配戴耳塞來協助降低噪音,也有助於安眠。 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調查時間:2021.3.10-3.17.受訪人數:2,209人(男性25.7%,女性74.3%).年齡分佈:20歲以下(2.5%),20-50歲(82.9%),50歲以上(14.6%).睡眠習慣及比率 睡前有使用手機或其他3C產品習慣 84.4% 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 56.3% 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44.9% 臥室遮光不佳 28.7% 睡前有用含咖啡因飲料習慣 20.2% 床墊棉被等寢具不舒適 16.7% 白天小睡過長 15.5% 臥室溫度濕度不適中 13.8% 睡前有吃大餐習慣 12.2% 睡前有喝酒或抽菸習慣 9.9%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 )
-
2021-04-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嘉南療養院推出「心理演劇」 患者角色扮演治療效果佳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社工科引進「心理演劇團體治療」,前年起結合藥癮示範中心發展跨專業訓練、閱讀心理演劇理論,聘請心理劇專業師資實作指導,院內治療師導演技巧日益純熟,對改善患者病情大有助益。心理劇療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創始、身心靈整合的「行動取向」心理治療模式;心理劇舞台串起過去、現在和未來,主角在其中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社工科請來心理劇實作及教學師資如台大心理師陳怡君、執業資深社工師韓青蓉指導。社工科主任吳淑玲表示,他們導演的心理劇中,一位長期有割腕問題的女性病友擔任主角,娓娓道出對祖母的歉疚及自責,治療師導演引導主角自我啟發,看見祖母對自己的祝福及理解,並利用角色創作,讓原本看不見自我價值的主角覺察周遭的肯定和力量,雖已流逝的人生不可能重來,心理劇卻能賦予生命不同的意義;戲劇結束後,舞台下的團體成員分享自己相似經驗和鼓勵的話語,在不分析不批評的團體氛圍裡,只有滿滿的支持。院長吳文正說,心理演劇參與者重新詮釋自己的生命經驗,並感受如何在其中成長、受困和蛻變;院方去年進行7場心理劇訓練,參與團體成員和治療師都有莫大的感動,今年將在急性病房進行,期待參與的病友都能在心理劇中「看見生命的祝福,勇敢踏上復原之路。」
-
2021-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台鐵太魯閣號撞擊工程車出軌事件,造成50人死亡,200多人輕重傷重大事故;擁有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的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說,很多事件有其脈絡,受難者家屬有抒發情緒需要,但他們的心情不是被拿來消費,而是需要用心聆聽、陪伴及協助善後。李連冀希望媒體善用傳播優勢,教導民眾如何陪伴,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如:創傷後症候群的處理,而非擷取部分的訊息,影響心情,還是同樣地落在無助,且只能跟著哀嘆或謾罵的窘境中。災難情節有如電影般扣人心弦,除真心關注受難者外,更多是基於好奇,想了解事故的發生,現場傷亡者的樣貌或是各種聳動或感傷的故事。李連冀說,「閱聽人對災難事件好奇,凸顯我們在教育上未提供給國民足夠素養,大家需要藉追逐身邊各種悲劇滿足渴望了解需求。除可能妨礙救災,常會有人跑現場圍觀,間接鼓勵媒體爭相報導各種驚心動魄的片段,忽略被賦予社會教育責任。」災難發生需要最短時間聯繫整合救援單位,安置傷亡,但更重要是告訴社會大眾,可以在自己角色做什麼,讓事件對社會衝擊減到最小,而非一直傳遞罹難者或倖存者片斷故事博取注意。救災任務結束,當關注焦點集中倖存者及罹難者家屬,救援醫護人員、軍警、消防及救難隊員,同樣經歷災難現場,可能躲暗處舔傷無名英雄,也要關心,因為目睹殘駭、聽聞慘叫記憶,無法轉身離去就留在當地,可能伴隨夢境或某個熟悉場景,再度誘發這些曾處於駭人情境的高張狀態。
-
2021-03-31 養生.人生智慧
金錢議題常出現在家庭衝突中!美國心理專家:理財與幸福感存在 4 個關係
「理財很重要」這個道理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但卻很多人因為怕麻煩、低估風險等因素,沒有真正將它視為一回事。美國心理專家 Jeffrey Bernstein 在心理治療領域超過三十年,接觸過很多前來諮商的家庭,從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金錢議題時常出現在家庭的衝突中。有很多夫妻,是一方管理家庭的所有財務,另一個人對金錢管理卻心不在焉。「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這句話是在金錢觀念教育上常出現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財務負責,若談到金錢與幸福的關係,美國作家 Natasha Munson 的這句話很是貼切:「金錢和情緒一樣,都需要管理才能在正軌上。」理財知識會影響關係的質量錢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有很多中等收入的家庭也生活得很幸福,重點在於「理財知識」,即如何更合理地做出關於花費、儲蓄、投資與稅務相關的決策。我們完全無法預測「風險」,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哪天會失業、哪年會有金融風暴,哪時像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病會爆發,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你就能事先做好準備。對壞事的「無法掌控感」往往是我們陷入憂鬱和焦慮的原因,這樣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你身邊的重要他人,甚至變成衝突的導火線,破壞彼此的關係,別小看金錢壓力帶來的傷害性。綜合以上,美國心理專家 Jeffrey Bernstein 整理了以下四個觀點,來闡述財務知識和幸福感的關係。1. 越少經濟壓力,你會感到更快活,這點無用置疑。2. 你越重視你的財務管理能力,當生活中出現經濟壓力時(例如家人生病、小孩要出國留學),你會感到更有能力感和控制感,應對各種難關。3. 在財務管理能力上保持「成長心態」(grouth mindset),也就是相信能力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進步的,在面對財務上的挑戰時較不會感到挫折。4. 當你能管理你的財務,你會以更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提升自尊。對金錢掌控度越高,人生的彈性就越高「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很老話我們都聽過,但其實「金錢也是時間」,對於我們人生的自主程度和控制度,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感,誰想要當個一生中總在為他人工作,時間運用都不由得自己呢?而需要這樣的時間彈性,我們必須擁有健康的財務狀況,這又需建立在金錢管理能力上。在華人社會中,我們有時很避諱去談到金錢,可能是認為談錢傷感情,也可能是害怕談錢顯得滿身銅臭味,不符合高尚的美德。但事實就是,金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幸福水平」,因此在心理健康上,學會管理金錢的重要性不亞於管理情緒、管理壓力。參考資料:1.《Psychology Today》:Why Financial Literacy Is Vital for Happiness2.《Genbiz》:How Financial Literacy Makes Us Happier※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經濟越自由,你會感到更快活】美國心理專家:理財與幸福感的 4 個關係
-
2021-03-20 性愛.愛情診療室
一生可能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50 次掐死對方的衝動…經營長久愛情 你需有修復裂痕的4能力
美國婚姻情感專家 Julius Wenger 曾經在著作《幸福婚姻法則》(Happy Marriage Laws)上寫道:「即使是再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 200 次離婚的念頭,50 次掐死對方的衝動。」因此長久愛情關係經營的重點, 不在於維持感情最美好的狀態,而在於破碎(Rupture)與修復(Repair),這也是伴侶心理治療中的重要的議題。每段關係都難免會經歷過破碎,這個破碎可大可小,我們會因為一些事對另一半感到不信任,即使我們認為那個人是最能理解自己、最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再完美的關係有可能會有裂痕感情中破碎可以很細微,就像汽車車身的小刮痕一樣,連旁觀者都不一定能發覺到。例如一方沒有在另一半想尋求安慰時給予溫暖的回應、一方在另一半高談闊論自己的想法時表現得滿不在乎、一方在親朋好友面前自以為幽默地分享另一半不想讓他人知道的糗事。這樣的破碎也可以很巨大,比如一方長期受到另一半的負面批評、一方忘記了另一半的生日或者一方有了外遇。然而,相處很久甚至已經有小孩的兩個人很難因為這些破碎說分開就分開,因此這段帶著裂痕的關係勉強維持著,若沒有經過修復,即使是小裂痕可能會隨著時間演變成大裂痕,以至於兩人的關係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美好的樣子了。修復裂痕是感情長久的關鍵關於愛情,有一句話盛行著:「那個年代什麼東西壞了都想著修,現在什麼壞了都想著換。」如果你們的關係出現了破裂,但又不想離開這段關係,修復的技巧就至關重要,好的修復仰賴這四個能力:1. 道歉的能力因為面子問題,道歉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但真誠的道歉卻是最溫暖的語言之一,能讓彼此的心軟化而重新連結在一起。但為了討好而道歉可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必須發生在一方或雙方省思到自己對對方造成的傷害後,而說出的真誠言語。2. 原諒的能力原諒和道歉一樣都不容易,要擁有原諒的能力,必須認知到再好的人都有可能會犯錯,能知道對方傷害自己並不是因為他很邪惡,而是因為他狀態不好、有脆弱的一面或是有自己的創傷,也就是接受人性是不完美的。要注意,原諒並不是無止盡的委曲求全、包容退讓,而是一種對於人性的同理。3. 耐心教導的能力在關係中,我們可能會希望對方可以學習一項習慣或行為,例如管理財產的能力、陪伴小孩的習慣、做好家務的能力等等,但卻時常展現得沒有耐心,例如在另一半犯錯時大喊著:「你為什麼每次都做不好。」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也是感情常見的裂痕之一。我們必須謹記,教導的本質是耐心和理解,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寬容度讓雙方犯錯,容許在修復關係的過程中會遇到阻礙和挫折,並試著理解對方遇到的困難在哪裡,讓兩人可以往正向的方向前進。4. 正向學習的能力在伴侶關係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兩人永遠只看見對方的缺點,比如不夠貼心、不夠浪漫、不夠謹慎、不夠節儉等等,卻忽略了對方身上有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若要修復感情的裂痕,看見關係中正向的一面是很重要的,兩人可以真誠的給予對方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也可以虛心接受對方給的回饋,才能攜手成長。參考資料:1.《The School of Life》: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Relationships: Rupture and Repair2.《The Gottman Institute》:Repair is the Secret Weapon of Emotionally Connected Couples※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再美好的關係也有不好的時候】經營「長久愛情」的關鍵:修復裂痕的 4 個能力
-
2021-03-18 科別.精神.身心
白皮書出爐 亞太六國重度憂鬱症 高於全球
你快樂嗎?全球首份「亞太區重度憂鬱症」白皮書出爐,亞太地區六國重度憂鬱症(MDD)發病率明顯高於全球,高達九成未就醫治療,每年因此有百萬人輕生。其中,台灣在心理衛生所投入的預算排名第四,輸給澳洲、日本與香港,精神科醫師表示,台灣精神照護預算偏低,對於憂鬱症帶來的社會成本,行政院、衛福部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全球有3.5億人正飽受憂鬱症困擾,占六成人口的亞太地區,因國情、文化等因素,憂鬱症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份白皮書的調查數據顯示,澳洲、中國、韓國、日本、香港與台灣等六個亞太先進國家,重度憂鬱症的發病率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病友生產力也比健康人少了40%。報告更指出,由於未就醫率高,重度憂鬱症病友的預期壽命比一般人平均壽命少了20年,而就醫的病友也只有一半獲得正確診斷治療,其中高達71%的病友因未獲得適當治療導致症狀加劇。此外,這六國在重度憂鬱症的經濟負擔高於全球3.1%,台灣在精神照護經費排名第四,比中國大陸及南韓高,但低於澳洲、日本與香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台灣2020年心裡健康促進費用約5.33億元,換算人均約0.75萬美元,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人的2.5萬美元,台灣還不到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張家銘說,比起鄰近國家,台灣青少年因憂鬱症自殺的情況逐年增加,跟韓國有得比,而日本已經在下降,自殺是台灣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至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張家銘表示,憂鬱症是很複雜、多元的疾病,但都以「心情不好」來表現,台灣雖然有健保,但未就醫率仍高達8成,加上診斷不易、治療過程長,心理治療部分自費成本高,也導致治療容易提早中斷,呼籲政府應全面重視憂鬱症,特別是從預防端下手,建立完整的心理衛生照護體系。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2-16 科別.精神.身心
當愛等於傷害,「性虐待」患者的自白與治療!
本篇諮商師/劉軍先生為醫院主治醫師,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班第一期學員童年時他透過受虐獲得愛的滿足,成年後他透過傷害別人去「愛」別人,心理治療幫助他以健康的方式對待愛的獲得和給予。正是春天。此刻,我站在窗前,看著梁誡穿過一簇簇盛放的迎春花,穿過一團團嫩綠的冬青叢,在向我的治療室疾步走來,有風,將他的頭髮和黑色風衣向同一個方向吹拂,使得原本已很英俊的他看起來別有一種灑脫的風采。我不由得想起一年前,梁誡第一次來找我時的情景─梁誡的職業是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所以他的表達能力非常出色,即使是那麼隱私的經歷,他敘述起來依然從容。梁誡自述:在來找您之前,我已經查閱過很多的資料,所以我大概知道我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按照專業的說法,應該稱為「性虐待」,對吧?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異性,由於我的職業,很多女孩子喜歡甚至崇拜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多與我有著性關係的女孩子對我的施虐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隱忍和寬容。我也很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我只認為自己可能在性方面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偏好吧。直到我遇見晨怡。她是來我們節目參加知識競賽的一位選手,很單純的女孩子。當時我們節目的來賓是一位很有名的歌手,他看見晨怡獲得了冠軍,就說:「祝賀你!我們擁抱一下吧!」沒想到晨怡竟然說:「我不喜歡不相干的人擁抱我。」把歌星弄得臉很紅。我當時覺得這個女孩子傻乎乎的可愛極了,節目結束以後我就向她要了電話號碼,開始追求她,不久以後我們成了戀人。這是我第一次對一位女孩子產生心動的感覺,說實話在以前,我在愛情上很被動,從來沒有主動追求過女孩子,通常都是女孩子來追我,我看著還算順眼,就在一起了。但對晨怡就不一樣了,我有一種想去愛她、照顧她,和她天長地久的願望,我也由此陷入了一種恐懼之中─如果晨怡發現了我的變態行為她會怎麼想?她一定會鄙視、唾棄我的吧?有時候,我僅僅是想像一下晨怡鄙視我的眼神,就已經心痛難當了。我絕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了我和晨怡的未來,我才最終下定決心來找您,我想,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關於性虐待行為,專業的解釋是:將捆綁、鞭打、施加痛苦或侮辱帶入性活動的一種偏好,如果個體樂於承受這種刺激便稱為受虐症,如果是施虐者便稱謂施虐症。按照梁誡的自述,他應該是一位施虐症患者。事實上,施虐和受虐是一體的,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一個人存在著施虐行為,那他(她)很可能有著受虐的經歷。在下一次治療中,我照例向梁誡詢問了他的家庭情況。梁誡自述:我的老家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我的父親是當地最大一家醫院的院長,工作極其繁忙,在家時他總是一副若有所思心事重重的樣子。有時候我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覺得他好像是活在一個冰罩中,不可親近也不可觸摸。他對我很忽視。記得有一次他去國外進修,整整一年。如果是別人家的父親,離家一年回來後看見自己唯一的兒子,一定會親熱得不得了對不對?可是我父親回來,看見我,就像什麼也沒看見一樣,一句話都沒有。我的生活和學習都是我母親在一手打理,她對我管教很嚴,而且是個火爆脾氣。記得那時候我特別淘氣,三天兩頭闖禍,我母親就讓我跪在洗衣板上不許起來,一跪就是半天。有時候她實在氣急了,就將我綁在柱子上,把我的褲子脫掉,用藤條狠狠打我的屁股。不過母親對我的管教絲毫不起作用,經常是她剛打完,一轉身,我又闖禍了,當然接著又是一頓暴打。直到現在我回老家,鄰居看見我,還會說:「你小時候真皮呀,你媽被你氣得,藤條都打斷了三根!」我現在性格蠻文靜的,所以有時候想想真是匪夷所思─小時候怎麼那麼淘氣?梁誡產生施虐行為的原因,透過他的這段敘述已經初露端倪─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內心都有著強烈的對愛的渴求,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孩子會透過父母的微笑、撫摸等等行為獲得愛的滿足。但在梁誡的家庭裡,父親對他極其忽視,母親又是一個嚴厲的人,他沒有機會得到正常的愛與關心,他必須採取獨特的方式,比如淘氣、闖禍等等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當然這樣勢必會招來母親的暴打。他雖然被母親打了,但心裡會有一種踏實─我和母親是有關聯的,我不是沒人要沒人理的孩子;他會覺得:其實你們還是很在意我的,你看我犯了一點錯,你就急成了這樣。母親的暴打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快感、一種愛的滿足,久而久之,他會將懲罰和愛,痛苦和快感混為一體─他透過受虐獲得了愛,他以為這就是愛了,所以,在他長大以後,他也這樣去「愛」別人,於是施虐行為就產生了。我沒有將這些原因告訴梁誡─即使我告訴他,他大概也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吧?我只能不斷引導他去進行自我心靈的探索,從而能夠自己找到病態行為發生的原因,並且能夠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個過程漫長而曲折,然而沒有人可以代他去走。在梁誡向我傾訴的時候,我力求扮演一種類似童話中「聖誕老公公」的角色,慈愛、平和、溫暖、超然而有力量。我想向他傳達的一個資訊是:你說吧,說什麼都可以,說什麼我都不會感到吃驚,都能夠理解,因為我知道你有這樣的行為肯定是有原因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梁誡的關係可以理解成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只不過這種關係是積極的、健康的、充滿陽光的,我用這種良性的關係逐步去取代梁誡記憶深處和自己的父母那種病態的、陰冷的關係,讓他能夠體驗到真正的愛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當這種關係形成後,梁誡在一種有安全感、受保護的氛圍中,才有可能放心地、勇敢地、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進行自我心靈的探索……梁誡自述:似乎很早,我心裡就有一種施虐的衝動了。記得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和鄰居家的女孩子下棋,規定誰輸了,誰就要在臉上貼一張白紙條。結果她輸了,卻想耍賴,我不依,抓住她,將她死死地壓在身體下面,一隻手將她的兩隻手臂牢牢抓住,一隻手往她臉上貼白紙條,就是那一瞬間吧,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感傳遍全身……我的第一次施虐行為發生在大學的時候,和一位同班的女同學。當時我對她說:「我們玩一個遊戲吧。」我將她的四肢綁在床框上,她一開始挺驚訝的,說什麼也不幹,可當時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一定要那樣,她可能真的挺喜歡我的吧,最後也就半推半就了。我們做愛,我一邊做一邊用皮帶抽打她的屁股,覺得特別興奮……那以後到現在,基本上每週我都要有一兩次施虐行為,如果不做,我就覺得特別煩躁、焦慮,心裡總有一種無法釋放的力量在蠢蠢欲動……在進行了五六次心理治療以後,梁誡說他內心的施虐衝動已經明顯減弱,而且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衝動。但對我而言,他的施虐症狀的消除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這只是他對我產生移情的結果─他在我的身上體會到愛人和被人愛的感受,暫時不需要用那種虐待的方式去滿足自己了,但是這只能是暫時的。心理治療最根本的目的,是要使梁誡最終能夠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去對待愛的獲得和給予,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透過傷害自己去獲得愛,又透過傷害別人去「愛」別人。當然這會很艱難。因為這麼些年來,梁誡一直用一種施虐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打個比方來說,他是用一棵從冷漠、暴力的土壤裡生長出的畸形的樹來支撐自己,現在,我們要將這棵樹一點點砍掉,要讓一棵沐浴著愛與陽光的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足以支撐他今後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要注意控制好節奏,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如果用力過猛,將那棵畸形的樹一下子砍掉,患者一下子失去了支撐,會崩潰;如果力度不到,又根本起不了作用。更重要的是,患者要具備一定的自我探索、體驗和領悟的能力。令我欣慰的是,梁誡這方面的能力極其出色─梁誡自述: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自己挺悲觀的,什麼事情都是往壞的方面想。比如我現在所做的節目收視率還不錯,我個人的知名度也處在上升的趨勢,但是我絲毫享受不到、或者說我根本就不願去享受事業成功帶給我的快樂,我總是在心裡不斷對自己說: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浪得虛名而已,沒有人可以在這個位置上站很久,很快就會有新的節目和新的主持人超過我……所以我整天處在一種患得患失的情緒當中,快樂不起來。我覺得我是在精神上自虐,在肉體上又去虐待別人,似乎只有在這種自虐和施虐的過程中我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存在著的,是被人需要被人承認的……大概在治療進行到第四十二次的時候,我不經意間問了梁誡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這樣自己折磨自己呢?」他低著頭思考了很久,突然之間,他抬起頭,目光炯炯地看著我,臉上的表情是痛苦而扭曲的。他說:「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母親懲罰我的方式吧,很奇怪小時候母親那麼打我,我卻從未恨過她。我很小就有手淫的習慣,我想像中第一個手淫和施虐的對象,就是我的母親。」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轉折。事實上從頭至尾,我從未告訴梁誡我的判斷,即:他的變態行為是和他童年時母親對他的暴打,以及他從這種暴打中獲得一種變態的愛的滿足是有關係的。而如今,他自己竟然切入到這一點,也用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我穩定一下情緒,平靜地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說吧。」我認為在第四十二次時涉及到這個問題仍然為時尚早,我希望梁誡在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的路上能夠走得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對他能夠徹底擺脫施虐行為及衝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梁誡的心理治療將繼續下去,結果怎樣仍屬未知,但我對他充滿了信心,因為我堅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向著陽光、溫暖及愛的方向生長的強烈本能,沒有什麼能阻擋這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花開、草長以及鳥兒的歌唱,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窗外這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有敲門聲,我起身,微笑著,為梁誡開門。知識連結:性虐待在性交前或同時,對性對象施以精神或肉體上的折磨而從中獲得性的滿足;或主動要求性對象對自己施加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一伙的性快感或引起性衝動。前者稱為性施虐癖,後者為性受虐癖,在醫學心理學上合稱為SM(Sadomasochism)性虐待症的產生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性心理學家艾利斯(Henry Havelock Ellis)指出,一個人的性衝動走向虐待的路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是不論把痛苦加到別人身上或是自己親受,這種虐待症傾向都是原始時代所有求愛過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所以這是一種返祖現象。在比人類低等的動物當中,當雌雄交配時,常表現出各種施虐和受虐行為,例如蜘蛛在交配後,雌蜘蛛便會把雄蜘蛛吃掉,公雞在交配時咬住母雞頭頂上的羽毛,等等;第二是一些性衰弱和陽痿的男人想借此取得一些壯陽或媚樂似的作用,以求達到滿足性慾的目的。還有性心理學家認為,性虐待的產生大概有一下幾種心理機制:1.對異性的怨恨、仇恨等極端負性情緒導致對對方的厭惡,並以虐待的形式進行懲罰和報復。這種報復性情緒來源於過去生活經歷中的不公平遭遇,如失戀、受騙、或痛苦的往事等。而內心的憎恨和厭惡感又助長了人的攻擊性。在無法利用其他方式發洩是,就「關門」來排解。2.人們性格中的攻擊性失衡。每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環境塑造了他性格中的不同特徵。有些人性格中的自私、狹隘、敵意、冷酷、控制慾、惡毒、反叛、好鬥、易衝動、固執、刻薄等性格特質都會使他更具有攻擊性。如果這種攻擊型性格特質不能得到合理的化解,它就會透過和人交往的時候發洩出來。3.由於對自己的厭惡、對自己錯誤的悔恨和對自己的不滿等,而產生對自己懲罰的自虐傾向。一些人在遇到不順時,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一種個人的個性偏差。對自己的厭惡慢慢發展成一種自虐傾向,他需要把怨恨發洩出來。其表現形式一是虐待自己,再就是發洩在他人身上─對別人進行虐待,以解心頭之恨。4.缺乏尊重對方性喜好和性權利的意識。許多男人在性行為中帶有一些占有和征服慾的成分。這種心理基本上是正常的。因此,伴侶之間在性行為中需要的刺激形式和程度會有所不同。為了增加性趣,有些人在做愛過程中喜歡刺激性較強的方式和玩法,這本來是一個技巧問題,沒有什麼傷害性,完全可以透過溝通、理解和配合達成和諧。但是如果一方處理不當,單方不顧對方阻抗,在對方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強行使對方屈服,就造成了對對方的侵害。整體來說,性虐待的真正病因和病理本質目前都還是不清楚的。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性虐待症患者需要得到心理醫生的專門指導。精神分析療法和認知療法對性虐待症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應當特別指出,在正常成年人的性生活中,有時在達到性高潮時,雙方都可以出現輕度打罵、掐、咬等行為,如果沒有過重的傷害而且不是靠這些行為喚起性興奮,是不屬於性虐待症的,我們切勿草木皆兵。※本文摘自《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 書名: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作者:卡瑪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01
-
2021-02-15 科別.精神.身心
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 一位孩童病患備受「窺視症」之困擾的內心世界
本篇諮商師/醫院精神科主任張堅學他備受「窺視症」的困擾,醫師用兒童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性慾,讓他一步步走出病態的陰影。見到紀浪本人之前,我曾經接到過他母親的電話。電話紀錄:張醫師,我到現在還是想不通,怎麼樣也想不通,我兒子怎麼成了色狼了?這個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比誰都了解,他平時和女孩子說話都臉紅,看見電視裡那些強姦犯能氣得拍桌子,他怎麼會去偷看女孩子洗澡呢?我真是想不通。那一次他們學校裡的老師找我談話,說他偷看女生洗澡,我根本就不相信,說他們肯定是弄錯人了。我說你們去打聽打聽,街坊鄰居老師同學,沒有哪個不誇他的,從小學到大學,老師給他的評語總少不了「品學兼優」四個字,不知多少人對我說過,有這麼一個乖巧的兒子真是福氣。所以說他偷看女生洗澡我根本就不相信。直到這一次,他在商場裡偷看別人被打了,頭上被打了一個洞,在醫院裡住了半個月,我才真的有些擔心了,在醫院裡的那些天我和誰都不來往,丟不起那個臉,太丟臉了,我家祖宗八輩沒出過這樣的事。他出院回家的那天我問他有沒有這回事,他哭著承認了,我當時那個心啊,說不清是什麼滋味,想打他又捨不得,不打吧,真是恨得牙癢癢,我對他說:你去死吧,我陪你一起死!沒想到他說:我早就想死了!說著抓起桌上的水果刀對著自己的手腕就是一刀!嚇得我差點暈過去,趕緊找鄰居來幫忙送他去醫院。後來還是這個鄰居告訴我,說這是一種病,得去醫院治。說實話我寧願我兒子是個病人,也不願他是個色狼,為了他出了這麼個事,家裡鬧得雞飛狗跳,就差家破人亡了。張醫師,聽說我們醫院對這種病挺有研究的,你說我兒子是不是有病?你給我一句話,傾家蕩產我都幫他治,我就這麼一個兒子……紀浪母親的焦慮與急切溢於言表。作為醫師,我能夠理解性慾倒錯病人及其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他們常常被認為是特質低劣道德敗壞,被視作「色狼」遭人唾棄。但根據我的臨床經驗,性慾倒錯行為和個人的特質道德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相反,正如紀浪母親所說,許多性慾倒錯病人在平時的生活中給人的印象都是「好人」、「君子」,他們性格內向、為人忠厚、作風嚴肅、工作認真負責。性慾倒錯包括露陰癖、窺視症、觸磨症、戀物症等等,紀浪極有可能是一位「窺視症」病人,也有人將之稱為「窺淫癖」,但我們認為這種叫法並不確切,因為「癖」意味著「習慣」,而事實上這是一種病症。當然紀浪的真實情況究竟怎樣,還得透過和他的正面接觸才能確診。這個電話之後的第三天,紀浪來找我。他文質彬彬的樣子,戴著眼鏡穿著格子襯衫牛仔褲,和我們印象中的大學生沒有什麼兩樣,只是他手腕上包著的白紗布,讓人看了有些心驚,也提醒我,眼前這個靦腆拘謹的男孩子,有著一些不同尋常的經歷。紀浪自述:昨天我媽媽和我說,這是一種病,我很高興,這兩年來少有的高興,因為既然這是病,就意味著有治好的希望是不是?說實話,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個無藥可救的大色狼了,我不知道我怎麼會變成這樣,但我清楚如果再這樣下去,這輩子全完了,名聲、前途全完了,我活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對別人是禍害,對家人是恥辱,其實我一直都有自殺的念頭,我死了,對自己對所有的人都是解脫。事情的發生一點預兆都沒有。那段日子我很鬱悶,因為我對自己所學的會計毫無興趣,甚至是很厭惡,一拿起書來就頭痛,而且我認為會計這個系所的就業前景也是不妙的。那時候我特別迷戀電腦,覺得這才是真正適合我的職業,所以我很想轉系,但學校方面的答覆是不可能,我很沮喪,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沒什麼希望了。那一天是週末,我回家了,夜裡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就起身去了陽台,看見對面樓上有一扇窗子還亮著,裡面隱隱約約有個女人在走動,我突然產生了偷窺的念頭,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就怎麼也壓不下去了。我既緊張又興奮,悄悄跑回房間拿出了望遠鏡,對準了那個亮著燈的窗口,我看見那個女人只穿著胸罩和內褲,後來她將內衣也脫了,站在鏡子前端詳著自己的身體,我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心裡有一種模糊的甜蜜和強烈的快感,陰莖勃起,本來心裡積壓的鬱悶全沒了……直到那個女人關燈睡覺,我才回到床上。這是我的第一次偷窺經歷,事後覺得非常糟糕,但第二天上課我什麼也聽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個女人的身體,到了晚上我又回家了,還騙我媽說宿舍裡太吵我睡眠不好,想在家裡睡,我媽也沒懷疑。那天夜裡我又拿著望遠鏡去陽台了,發現那個女人家裡多了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們在一起接吻,那個男的還用手摸那個女人的胸部和下體,然後他們做愛了,我看著覺得特別刺激、非常爽,好像那個男的就是我似的……但是第二天我又覺得挺後悔的,覺得這是色狼才幹的事,可是我無法控制自己。那以後我沒事就回家過夜,有好幾次那個女的也往我這邊看,我覺得她看見我了,可是她裝作沒看見,照樣脫衣服,我心裡就想說不定她喜歡被我看呢。慢慢地,我對女人的身體特別是隱密部位越來越有興趣,買了許多裸體畫冊回來看,想方設法找機會偷窺。我注意到我們學校的女生浴室上有一個氣窗,緊靠著學校的圍牆,我常常在晚上騎在圍牆上透過氣窗往裡看,後來被一個路過的女同學發現了,我被當場抓住,當時我腦子裡一片空白,恨不得當時就死了才好,這件事好多人都知道了,同學們都疏遠了我,在我背後指指點點的,其實我自尊心蠻強的,那種日子對我真是一種煎熬。我心裡暗暗發誓再也不能這樣了,可是當偷窺的衝動襲來時,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敢再去學校的女生浴室,就去許多商場,我帶著一面小鏡子,站在穿裙子女人的身邊,蹲下身子裝作繫鞋帶或是試鞋子,將鏡子放在女人的兩腳之間……這樣也被發現過好幾次,有些女人發現了也沒說什麼就走開了,我就認為她們願意被我看,但是有一次被打傷了,頭上打了一個洞……我陷入了一個怪想法:每次心裡湧起偷窺的衝動時,理性都拚命地在約束自己,有時候簡直是坐立不安,憋得直出汗,但最終還是衝動戰勝了理性,我又去偷窺了,窺看的過程中我覺得很高興很滿足,但過後又特別自責,好幾天都情緒低落精神恍忽,無法面對自己和別人,直到再次湧起偷窺的衝動……就這樣周而復始停不下來。我真恨我自己,我無法原諒自己……紀浪的敘述表明他的確是一位「窺視症」病人。對於性慾倒錯病人的治療,我們通常採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治療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我要幫助紀浪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偷窺行為的幼稚性。我給他舉了個例子:「每個人都有食慾,假設你現在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孩子,你餓了,抱著奶瓶就喝了起來,別人看見會怎麼想?」紀浪回答:「這很正常呀!」「對,」我接著舉例:「假設你現在三十歲了,你餓了,還抱著奶瓶喝,別人還會認為你正常嗎?別人會認為你有病!同樣,每個人都有性慾,小孩子也不例外,小孩子滿足性慾的方式可能就是看看異性的身體,或者是相互之間摸摸生殖器之類,但你現在已經二十一歲了,還用看異性的身體來滿足自己的性慾就是太幼稚了,而且也是社會所不允許的,別人會認為你是『色狼』,你會受到干預和處罰,因為你已經不再是孩子了。」在初步的治療過程中,我反覆舉此類例子,讓紀浪明白自己的偷窺行為實際上是在用兒童的方式方法來滿足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性慾,而正常的、成熟的性慾滿足方式是以性交為最高形式、以生殖為最終目的的,從而幫助他在性心理上從兒童逐步成長為成年人。我進一步啟發他:「通常性慾倒錯行為都和病人幼年時期的性經歷有關,你回憶一下,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類似的行為?」紀浪自述:你這麼一說,我還真想起來了。好像是六七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家還住在一個大雜院裡,鄰居家的兒子和兒媳婦回來探親,那個女的長得挺漂亮的。晚上我出來上廁所,透過窗戶看見那個女人在洗澡,我很好奇,就貼著牆根跑到窗戶底下趴著看, 當時特別興奮,覺得很神祕很好玩,那幾天連續幾個晚上我都這樣偷看,後來他們走了,我也就沒再看了,漸漸地都忘記這件事了。大概八九歲的時候還有過這麼一次,是去同學家叫他一起去上學,他父母房間的門虛掩著,我無意間看見他父母光著身子抱在一起,當時感覺也很興奮,後來我有意無意又去過幾次同學家,想再看看,但都沒有碰見,不過這事我也忘了。性慾倒錯病人兒童時期的性經歷,伴隨有較強烈快樂感,成年後雖然遺忘,但這種快感依然潛伏在當事人的潛意識當中,當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難和挫折超過了自身的應變能力時,便退到幼年性經歷狀態,以幼年性取樂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性慾,暫時緩解自己的心理困難。我對紀浪說:「想想你六七歲的時候就用這種偷窺行為來滿足自己,現在你已經二十一歲了,還用這種行為來滿足自己,是不是很可笑很荒唐?」紀浪和我很配合,悟性也很高,大概只有三次心理治療之後,他就領悟到這種偷窺行為在成年的他身上出現的確是幼稚、愚蠢、可笑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很無聊,太傻了」。一旦領悟到這個道理,他的症狀自然而然就減輕了,第四次他來治療的時候,自稱已經好了80%,再經過商場、女浴室、女廁所之類的場所時,雖然還時不時有偷窺的念頭,但都沒有實施。治療的第二步是針對紀浪認為「女人願意被我看喜歡被我看」的心理來進行。我對他說:「你認為別人喜歡被你看,那都是你自己的推測和猜想,比如你偷窺你們家對面樓上的女子,你說她看見你了還脫衣服,事實上她從亮處看你所在的暗處,根本什麼就看不見。其實女性對你這種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去調查。」我給紀浪留了「課後作業」,讓他在網上做一個調查,問題是: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如果某一天你在上廁所、洗澡、換衣服、和異性親熱時,發現有人在偷窺你,你會是什麼感覺?下一次治療時,紀浪一見我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看來我還真是錯了,網上有人罵『不要臉』,還有人說『這種人最好閹割了』,但沒有一個說喜歡的。」大約在進行了七次心理治療以後,我有意讓紀浪在女性出入的場所附近閒逛,他告訴我他的心裡「已很平靜」,「沒有衝動」。當然並不是對每一位性慾倒錯病人的治療都能像對紀浪的治療這樣順利。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病人對治療不積極─雖然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幼稚的,但是內心又捨不得放棄這種行為給他帶來的快感,他能從這種行為中得到好處,又沒有受到懲罰,自然不會主動、積極地求治。所以我們認為,對於性慾倒錯病人來說,懲罰對於糾正他們的性慾倒錯行為是無效的,然而卻是必要的,只有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才能使他們下定決心和醫生合作,接受心理治療。我和紀浪一直保持著書信的聯繫,他大學畢業後最終改行成了一名軟體工程師,並且再也沒有過偷窺行為。五年之後,紀浪給我的信中有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他英俊挺拔、笑容燦爛,身邊依偎著一個很漂亮的女孩,他說那是他新婚的妻子,他現在很幸福。知識連結: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解釋使患者改變認識、得到領悟,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失,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適用認知治療的例如恐懼症,某些類型的性心理障礙,如露陰癖、窺視症、觸磨症等。就治療效果來看,最佳適應是露陰癖等性心理障礙,其次是恐人症和強迫症。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療法在臨床實踐中的主要區別在於:不論病人的臨床表現如何、病程長短,一般治療十次左右就可以使病情明顯好轉,甚至消失。其治療的關鍵在於分析症狀的幼稚性,病人如能真正理解並接受治療者的解釋,就可使病情減輕。認識認知治療的具體治療過程和步驟為:1.採取治療者和病人直接會面交談的方式。2.初次見面時,讓病人和家屬報告症狀、既往病史和治療情況。3.初次會見時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直接告訴病人他的病態情緒和行為與年幼時的經歷是有密切關係的,現在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在生理年齡和智力年齡方面已經比兒童期成熟了很多,但心理年齡仍處於非常幼稚的階段,還在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來面對成年人的問題。4.在以後的會見中,可以詢問病人的生活史和容易憶起的有關經歷,但不要求勉強回憶「不記事年齡」時期的經歷。對於病人的夢可以偶爾涉及。可以用較多時間和病人討論症狀的性質,啟發他們認識到這些症狀的幼稚可笑性,幫助他們從成人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問題。※本文摘自《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 書名: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作者:卡瑪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01
-
2021-02-10 新聞.元氣新聞
身心治療引入服務 助部分街友脫離流浪
台北市社會局攜手三軍總醫院與聯合醫院,將身心治療引入服務,盼幫助部分街友不再流落街頭,主要因應有研究發現,部分街友就算得到住所,仍常因「旋轉門效應」再次流浪。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師楚怡鈞說,全台灣共2000多名街友,其中4分之1集中在台北市,當中又有9成住在台北車站跟艋舺公園附近。楚怡鈞服務街友已10年,他認為,若就有些個案是先患精神疾病才流落街頭,可能因為沒有病識感、沒有醫療資源、沒有社會支持,遲遲未就醫,導致個案出現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問題,工作與收入不穩定,最後變成街友,之後就一直卡在這個關卡。楚怡鈞指出,每當跟街友相關的社會案件發生,許多人就會直接認為這是個危險的族群,但其實是個案沒有機會得到醫療資源,且有些個案因為疾病發作而傷害到其他人,被強制送醫、接受身心治療,一旦病情較穩定了就被關進監獄,服完刑後又回到街頭,不斷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為了補起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北市社會局雙管齊下,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定期到遊民收容中心為街友看診;也開設「街頭急診室」,派出社工隨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醫師到街頭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個案,針對身心狀態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安排住院、協助安置等。與社會局合作的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一般認為幫助街友的第一步是「安置」,但有酒、藥癮的個案就算找到租屋處,仍會因酗酒或吸用毒品而被房東趕走,或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等疾病的街友,可能因疾病發作,認為房子不安全、 有人想害他等,再度回到街頭流浪,形成「旋轉門效應」。鄭勝允說,他參與這計畫,1年來已經服務超過70名個案,這部分的診斷分布極廣,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嚴重精神病,憂鬱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失智症、智能障礙等認知疾患,酒精、非法藥物等成癮疾患等都有遇過,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女性個案。他回憶,這個案的身心障礙手冊上寫著患有思覺失調症,第一次看診時,收容中心的工作人員還特別提醒「這個人完全無法溝通」。看診過程中,這個案明顯恍神,問診都答非所問,只是一直抱著肚子說「痛」,判斷應是在急性發作期。鄭勝允表示,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只能投藥治療,但他想到在學生時期,老師有特別交代,遇到20幾歲的年輕女性抱怨腹部疼痛,有可能是有婦科問題,因此將這個案轉診到婦產科,才發現她有子宮外孕。鄭勝允說,後來在與婦產科、社工的通力合作下,這個案已經康復,且成功脫離無家者身分,有穩定工作,並會固定回來看診。當被問到,願不願意繼續幫助街友,鄭勝允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願意啊」,他笑說,不會有人一開始就心甘情願去照顧街友,但他在這過程中找到意義,也與社工發展出合作默契,「有些愛喝酒、打架鬧事、很兇的,在我介入後就變乖乖的,會繼續做下去啦。」
-
2021-02-10 科別.精神.身心
與渣男分手的8個策略!七成謀殺發生在決定分手後
渣男有了另一個「獵物」時,通常才是最有可能「安全下莊」的時候。在理解人格偏差者的潛在暴力風險後,分手時要注意什麼?能不能針對以上的這些特點,做出最合理的分手策略?首先,要先理解多數人類的暴力事件,是相對上的「小概率」事件。我們一生中跌倒、出小車禍受傷……各式創傷的機會,都比真正被另一個人以暴力直接攻擊的機會要來得大。這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因此掉以輕心,而是要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就像疾病做檢驗一樣,當事件本身是「小概率」時,任何檢測的方式,都很容易出現「偽陽性」和「偽陰性」,這也是醫生不會盲目讓病患做各種檢驗的主要原因。應用到暴力的預測,其實由於「自傷」和「傷人」都是小概率事件,這很容易讓我們的各種預測產生「狼來了」效應。你以為會出現的暴力攻擊,結果沒有產生,但你以為應該沒事的時候,暴力就硬生生地出現了。前者的預測錯誤,讓我們誤以為「其實他沒那麼壞」,而後者的預測錯誤,輕則陷自身於險境,重則傷身,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一、隨時相信「風險」無時無刻都存在此時,最正確的方式,是隨時相信「風險」無時無刻都存在。不要輕易放下戒心,特別是當你已經很清楚地釋放出堅定的分手要求時。任何暴怒咒罵固然是暴力的可能徵兆,甜言蜜語的哀兵姿態,也不保證下一秒就不會見到他亮出刀子。在隨時警戒,提醒自己風險一直存在的同時,如前面所述,我們第一個要面對和處理的,就是對方面對失落後的反應。切忌把「擁有」掛在嘴邊雖然這個時候才提,通常已經過了最佳時機,但健康而對等的親密關係,切忌把「擁有」掛在嘴邊或放進心裡,這是任何想要和另一半維持親密關係的重要原則。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該一直有著對等的尊重。親密關係要謹守的,是兩人持續溝通、維持互動、相知相守,一起面對未來、共度餘生。沒有誰「擁有」誰,沒有「誰是誰的人」這種說法。這樣的言語和情話雖然甜蜜,但背後隱含的概念,也等於抹煞另一半的獨立人格和物化了對方。除了很難在未來一起相互扶持、共同承擔,以面對瞬息萬變的人生之外,在這種分手的場合,「失去」所帶來的痛苦,也會格外嚴重。因為在這種狀況下,渣男會想到的,只會是他的一個「東西」即將被他人奪走。那個潛意識底下的黑暗存在,不會是多數女性在檯面上能夠聽到的。那個在他潛意識中的「東西」,也許是個女傭、也許是個廚娘、也許是棵搖錢樹、也許只是具性愛娃娃。那個「東西」即將被奪走,所以莫須有的,「一定有另一個男人」的指責,也必然會出現。不論你如何解釋,也不管事實真相是什麼。這時候,在實務上,我見過多數最平順無傷的處理方式是「轉移」。也就是渣男有另一個「獵物」時,通常才是最有可能「安全下莊」的時候。以邊緣人格為例,即使是很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也有可能被邊緣人格個案搞到灰頭土臉,往往只有邊緣人格個案又「盯上下一位受害者」時,當事人才有機會鬆一口氣。當然,這樣的狀態可遇不可求,但當我們發現渣男竟然背叛愛情時,其實當事人反而應該慶幸,因為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既然有人願意接受這支只會下跌的爛股票,你也大可不用繼續在這裡傷神苦撐。但總不能都憑運氣。如果渣男就是不轉移,那麼,什麼樣的東西才是可以「操之在我」的呢?二、堅定地確立自己一定要和渣男結束關係的信念三、分手的訊息最好能夠兼顧「盡量降低對方的挫敗感」這時要考慮的是,以預防因失落而誘發的暴力風險而言,除了堅定地確立自己一定要和渣男結束關係的信念之外,分手的訊息傳遞最好能夠兼顧「盡量降低對方的挫敗感」。或者至少如前述「拿走三百元和還有兩百元」的研究,即使客觀事實一樣,但讓當事人比較能夠聚焦在「還擁有什麼」,就比較有可能降低失落所產生的挫折。具體來說,關係的結束,比較好的方式是傳遞「你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人想改變你,也不需要改變你,而我,也不可能改變。在這樣的前提下,兩人都不可能走下去,所以希望將這段關係結束」的概念。四、別再爭論「誰對誰錯」,這只會讓事情更糟因為多數關係破裂的時候,兩方都很喜歡爭「誰對誰錯」,也通常都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相互指責。這也是為什麼「愛情沒有對錯」這句話時有所聞的原因。就是因為所有過來人都很清楚,即使真的可以有對錯,但對當事人雙方而言,在這上面糾纏,根本就只會讓事情更糟,所以不如睜眼說瞎話,反正沒有對錯,就不用再爭對錯了。五、讓對方盡量有足夠的支持系統,例如朋友或家人另外,也需要做到的,就是讓對方盡量能有足夠的支持系統。別忘了,「還擁有什麼」是一個一定要讓「被分手」的當事人感受到的點。就算是渣男,也還是有可能願意站在他那邊的朋友、親人、潛在支持者。傳遞「我要和他分手,他在這段時間可能需要很多關心」的訊息。這一點對順利的分手,也會有幫助。但是同樣地,所有的「誰對誰錯」的戲碼,一樣有可能在任何人際關係的連結裡上演,但是我們就是要避開這樣的爭論。「他就是他,不需要改變;我也就是我,同樣不需要改變。這樣的兩人,無法維持關係。有問題的是這段關係,要停掉的,也是這段關係;沒有任何人被拋棄,被放掉的,是這段關係。」六、就算有「更好的對象」,這段期間,也要盡量延緩因為將焦點放在「關係」之上,所以切記,就算有「更好的對象」,這段期間,也要盡量延緩。一旦讓被分手的一方感受到「我是被替代掉的」,那麼,幾乎前面希望降低當事人「失落」感的一切努力,都會化為烏有。「被搶走了」,是所有失落型態裡,最容易誘發憤怒的。緊接著要處理的,是「無法同理、自我中心」的致命傷。強調「這段關係必須結束」,雖然已經是盡量降低對方失落、維持對方價值感的方式了,但通常接下來還會面臨的,至少有兩種狀態。△渣男提出那套「我一定會改」、「你要負責,不可以拋棄我」的情緒勒索。△各種「你不對、你該改、你一定有別的男人」之類的道德綁架。但別忘了,同理的能力其實和「大道理」沒什麼關係。對於人格違常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天生的缺陷。當事人之所以被眾人罵是渣男,就是會沒有自覺地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完全忽視你的感受。所有的辯論都會失焦和離題,甚至會讓你深刻體會到一個偏執的人格,可以將過去的現實記憶顛倒黑白到什麼程度。七、你需要找到適當的「緩衝防禦」,但千萬別找另一位同齡男性友人所以,這時候除了不要陷入「三堂會審」式的刑偵調查,虛耗精力,而是堅守「不想要改變彼此,彼此也無法持續這段關係,所以沒什麼道理可談」的基調之外,為了隔絕這種「不可能有同理,也不可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所以也不會有好聚好散」的困境,自己這方找到適當的「緩衝防禦」,協助做這段關係的冷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這個「緩衝」千萬別找「另一位同齡男性友人」,因為這通常只會造成對方更嚴重的偏執。一位年長、具有權威,但沒有情愛糾葛關係的男性會是較佳的選擇。而這時可能會面臨的,則是另一種「轉移」,只是這種轉移的焦點是「恨」。過去也有一些實例,治療師被當成「緩衝」,渣男將憤怒轉移到治療師身上,造成很多困擾。我也認識一位美女級的網紅藝術家,到後來,還要找律師當協助隔絕的緩衝者,才有辦法擺脫心理病態跟蹤狂的糾纏、騷擾。如果到這個階段,能夠成功地將「失落」和「無法同理」這兩個關卡所造成的問題盡量淡化,一般來講,這樣的關係糾葛,即使面對的是令人厭惡的人格違常者,問題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去。特別是能夠讓對方接受「你不是拋棄對方,而是目前的你,不想要建立任何『關係』」的話,使用暴力的機會就可以大幅降低。八、了解對方平常會跟你提到的挫折是什麼,以及他通常如何處理最後一個問題仍然相當棘手。需要很長時間小心提防的,就是對方「處理挫折的方式和能力」。若對方毫無處理挫折的能力,那麼你必須用盡一切方式保持距離,以及完全不要相信和他的任何互動會是安全的。※本文摘自《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出版社:寶瓶文化 /作者:王俸鋼
-
2021-01-29 新聞.元氣新聞
大千綜合醫院PAC計畫 助他車禍腦損傷再重新站起行走
21歲江姓男子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顱內出血且有多處骨折,緊急送醫手術並在加護病房觀察後,傷勢逐漸穩定,病患因照顧需求及接受後續復健治療,轉院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PAC病房(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經12周密集復健課程,他從原本臥床不會起身,出院時已可行走並恢復日常基本自理功能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林立珍表示,病患剛到院時無法獨立起身坐床邊,同時缺乏語言表達功能,對指令理解有困難;針對他的狀況,分別為其安排物理、職能、語言等課程,過程中依個案情形調整復健內容,經密集復健治療後,病患進步到能獨立行走及上下樓梯,日常生活事物也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同時獲改善。衛服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名,且病人發病後的功能狀況,大大影響照顧者與社會資源負擔。大千復健科醫師陳克銘表示,腦血管疾病的病患狀況穩定後,若能把握黃金治療期,積極接受復健治療,不僅可降低病人的失能程度,也能減少照顧者負擔。陳克銘指出,大千於2014年3月起承接衛服部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PAC),以腦中風病人為主要治療對象,因成果良好,衛服部擴大計畫治療對象,納入創傷性神經損傷(創傷性腦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的病人,在黃金恢復期提供積極治療,包含病房端的專業醫療及復健相關的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治療等;經PAC計畫積極治療的病人,近9成在失能評估及日常生活評估都有大幅進步,期望透過推動PAC計畫,能持續幫助更多失能者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1-27 科別.精神.身心
「繭居族」的憂愁與治療 醫師:勿輕忽應及早處置
吳姓大學生個性內向、慢熱,休學2年多,幾乎每天都待在家,作息日夜顛倒、鬱鬱寡歡,對復學或工作毫無想法,更排斥與人際互動,甚至與家人吵架,經前往醫院精神科就診,研判應為「繭居族」,醫院呼籲外界應正視此族群精神狀況,切莫輕忽。吳姓大學生本月經母親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就診,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周忻薇表示,吳員狀況類似於日本厚生勞動省所定義的「繭居族」(引きこもり));特徵是一個人拒絕就學、就業,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且幾乎沒有親近朋友,有超過6個月時間,都處於社交退縮生活型態中。周忻薇指出,「繭居族」,家人有時會誤將繭居視為是好吃懶做、不負責任,但實際上繭居族,往往承受了極大心理痛苦,對自己現況感到失望、挫折、罪惡卻無能為力,長期下來可能進一步發展出憂鬱症、社交焦慮症或其他心理問題。周忻薇說, 事實上要讓繭居族憑藉自己力量走回人群,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繭居行為背後涉及複雜心理因素與社會適應息息相關,一再拖延將會錯過重返學校或職場機會,讓繭居族更加灰心。因此,父母若發現孩子有繭居問題,應積極鼓勵孩子就醫,透過專業心理治療介入來幫助孩子處理當前困境。若孩子不願意,父母也可以先來接受衛教和諮詢,學習更適合互動方式來幫助孩子打開心門,增加後續接受治療意願。
-
2021-01-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劍橋女大生跳機身亡,異常行為元凶竟是抗生素?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在2020年12月29日的一則報導,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與自殺的念頭有關,真的是這樣嗎?英國近期有則新聞,是關於一位青春年華、活潑可愛的19歲劍橋大學女大生阿拉娜·庫特蘭(Alana Cutland),在2019年7月從馬達加斯加上空5,000英尺的輕型飛機上跳下,自殺身亡。攻讀生物自然科學的阿拉娜,當時正在該島進行實習研究,沒想到突然出現精神異常,表現偏執且變得孤僻。她的父母接到訊息後,非常擔心且立刻替她安排好了航班回家,當她自行開啟飛機門跳下時,這架小型飛機正將她送往主要機場。驗屍官湯姆·奧斯本(Tom Osborne)諮詢了曾在2013年報告過多喜黴素(Doxycycline)與精神症狀相關的三個罕見案例的精神科Healy醫師,懷疑該學生的死亡可能與她正在服用的抗生素多喜黴素相關。儘管此藥從未在任何藥物仿單上被提出有過自殺念頭或幻覺的副作用,他仍強烈懷疑此藥有產生思覺失調的副作用,因而寫信給英國國家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MHRA),要求對多喜黴素這個抗生素重新進行評估審查。英國國家MHRA雖然已經開始調查該藥的安全性,但尚未做出結論,因果關係更待醫學界進一步釐清。多喜黴素(Doxycycline),除了可以治療青春痘,也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類型的感染,像牙齒感染、肺部感染、以及性傳染性疾病。如果您正要去旅行,它還可以拿來預防瘧疾,用途相當廣泛。英國東約克郡赫爾市(Hull),貝基·古德溫小姐(Becky Goodwin)很清楚地記得她情緒到達最低點的那一刻。當天這位30歲的年輕媽媽才剛剛向36歲的丈夫湯姆(Tom)和他們7歲以及4歲的孩子們揮手說再見,因為他們要出去遛狗。才一轉頭,她就無緣無故的不知道為什麼,完全失控地哭了起來。接著,就上樓去洗手間,從櫃子裡拿出一把剪刀直接考慮自殺,了結生命,而且深深地相信丈夫和孩子們就算沒有了她,生活也會過得比現在更好。正要自殺的那一瞬間,房子外面信箱蓋一開一關的尖銳聲音,驚醒了她,阻止了自殺動作,瞬間將她拉回到了現實,因為剛好有個工讀生在樓下的信箱裡放了一張傳單。貝基(Becky)恰巧從電視上看到劍橋女大學生自殺案中驗屍官的懷疑,因此她自認為這都是因為她也服用了多喜黴素的關係。貝基從青春期開始就飽受嚴重痘痘的困擾,因此從三月份開始接受多喜黴素治療,但已在六月份停藥。其中她接受了十次心理治療,精神狀態雖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完全復原。目前,沒有任何一位醫療人員確認她的狀況跟她服用的多喜黴素相關,只是貝基看到驗屍官對劍橋女大生之死的推測後,心中的警鈴大作,遂向記者吐露。 與此同時,來自英格蘭東北部的另一名匿名的25歲女孩,也認為她在服用多喜黴素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她在2018年吃過家庭醫生開立的多喜黴素,皮膚狀況好轉不少。但她最近一年半以來的精神健康狀態卻盪到谷底,甚至常常想要自殺,多次致電自殺求助熱線(按:依原報導推估,她產生精神狀態前可能已經停藥)。當時接受驗屍官諮詢的精神科Healy醫師表示:“我個人知道四五個服用多喜黴素後感到焦慮的案例,症狀都在停藥後就獲得改善。我認為劍橋大學阿蘭娜同學,則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多數醫師認為多喜黴素是無礙的,但對於某些特定的人來說,它卻有可能需要注意。因此我認為這個藥物要有謹慎的警語提醒民眾有這個可能性,當正在服用這個藥物的民眾遭遇到精神狀況時,應該立即停藥。”從這幾個案例,我們可以像驗屍官一樣下結論嗎?其實還不行。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Augusta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曾經針對抗生素與其精神異常副作用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某些抗生素與急性思覺失調有關,而四環黴素類中的米諾環素(Minocycline)則反而可能改善一些思覺失調的症狀。他們先從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的不良事件通報系統中,收集了最近八年的數據,再以米諾環素為基準去比較各種抗生素產生思覺失調這項副作用的可能機率(odds ratio)。結果發現,23種抗生素中,思覺失調約佔所有被通報副作用的1.6%,多喜黴素則是0.9%(共91例)。可能機率比米諾環素高的抗生素依次有巨環類、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四環黴素類以及盤尼西林類。若是依照美國Clinical.com的統計,從2008到2018年間,多喜黴素每年平均有七百萬次的處方來估計,多喜黴素被報告有類似思覺失調症狀的機率換算起來僅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然而這類藥物不良事件的通報資格不限醫師、病患,因此症狀歸類可能不盡精確,亦有可能高估或低估。奧古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精神異常有可能是抗生素治療罕見的副作用之一,值得留意並再確定。但絕對不是不可以使用的藥物,甚至在很多時候,還是第一線用藥,請大家務必了解,並聽從醫生指示服用。劍橋女大生真的是因為服用抗生素產生精神症狀而自殺嗎?因果關係仍待釐清。貝基與匿名女孩的自殺念頭,真的是服用多喜黴素導致的?還是因為嚴重痘痘所造成的憂鬱呢?則值得進一步探討。事實上,長期的研究顯示,嚴重的痘痘與憂鬱症甚至自殺傾向有相關。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口服A酸(isotretinoin)被認為有可能與痘痘病人的憂鬱與自殺傾向相關,在藥物仿單中也加註了相關警語。然而,口服A酸通常用在最嚴重的痘痘病人身上,究竟是這群病人因為嚴重的痘痘造成憂鬱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還是因為口服A酸造成這樣的反應?在科學上要確認因果關係,並不是單純依靠一兩個案例,或單一醫師意見就足夠。醫學研究者們經歷了十年的時間,使用了包括國家疾病資料庫、統合分析等研究方式整合了超過30個大小研究後,才確定還給口服A酸一個公道:口服A酸並不會增加憂鬱症的發生率,痤瘡的治療甚至有助於改善憂鬱的症狀。因此,貝基與匿名女孩的自殺念頭到底是藥物導致,還是嚴重痘痘所引發,或者是別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至於為什麼抗生素會引起精神異常,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個人認為,其中一個比較可能的原因,就是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大量的益菌,所以給了壞菌增多坐大的機會,最後非常罕見的產生了精神異常。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第一是不自行濫用抗生素,第二是聽從醫師的指示服藥,第三加強患者及家屬的衛教,對抗生素副作用的認識以及副作用症狀的監測,以便早期識別和處理。用藥時一旦有任何的不適,則應立即告訴醫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1-1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再過一個月就要過農曆年。儘管世界疫情嚴峻,對岸仍依往例,於1月28日啟動連續40天的春運計畫。在這個「地表最大規模人口遷徙」活動中,除了交通、衛生等相關部門要繃緊神經,雖然多數遊子對返鄉充滿期待,也有不少人抱著矛盾、甚至痛苦的心情。像是面對故鄉長輩動不動就問何時要結婚、抱孫子,聽在年輕人耳裡,越聽越不是滋味。「出租女友」就是在這種社會壓力下應運而生的行業,春節是租友高峰,八成是男方租女友回家應付父母。「女友」的日租金則隨長相身材而浮動調整。男女雙方通常有書面合同,不僅明文規定晚上不同床,還要針對相戀過程、雙方家庭背景等資訊預先套招,以免在「執行任務」時穿幫。然因長時間相處,假戲真做發展成情侶者時有所聞,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除了出租女友,現代生活不乏各種跑腿工作,像是代送禮、代驗車、代排隊、代掛號……但這些工作都有明確的目的性,如果有個號稱什麼都不做的人想把自己租出去,會有市場嗎?2018年6月3日,日本推特網站出現一個署名「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レンタルなんもしない人)帳號,可以找他陪你去一個人不方便去的餐廳,玩遊戲參一角,還是為了賞櫻先去公園占位子……凡是差一個人的場面,就是他的服務範圍。出租先生不囉嗦,只和委託人有基本對話;更絕的是,服務本身免費,但酌收從住所(東京國分寺車站)到服務地點的車馬費與餐飲費。令人跌破眼鏡的是,「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推出服務10個月後,帳號追蹤人數從300人增加到10萬人(目前超過26萬人),工作應接不暇,包括陪升不上公司正式職員的女孩,黯然返鄉前去逛東京鐵塔;和年輕時全心拚事業忽略妻女,熟年離婚多年的孤單歐吉桑一起去買生前契約;陪伴因畏懼眾人嫌惡嬰兒哭鬧眼光,不敢獨自帶孩子出門的年輕媽媽外出用餐,內容包羅萬象。當傳統媒體開始報導這一隅奇特的都會風景,才發現開發這項業務的,是一位國立大學理科研究所畢業,曾當過編輯且規律上下班的已婚男子。35歲那年毅然離開職場,以這種最低規模的生活方式,重新檢視工作、金錢以及人際關係的種種糾葛,得到莫大迴響。先是2019年上半一連出了兩本書,7月起漫畫連載迄今;隔年4月,改編電視連續劇上映。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有什麼用?正如原著作者所言,他想傳達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就像嬰兒,不論哭鬧或微笑,大人都說可愛。當我看到電視劇與書本一再強調這樣的訊息,認為這位本名森本祥司的出租先生,不僅是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1902-87)為代表的人本心理學派實踐者,更因為「什麼都不做」而能安靜聆聽,又不涉入委託人生活,反而營造某種心理治療似的安心氛圍,讓委託人鬱積的情感,得以抒發。從出租女友到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不都反映出當代社會疏離的人間風景?
-
2020-12-24 科別.精神.身心
放鬆 ≠ 壓力管理 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我們每天都面臨著不斷發生的事件和挑戰。從工作、家庭、人際社交難題到塞車、天氣惡劣、弄丟錢包等看似平凡但非常討厭的事情,這種持續的壓力是無情的,並不斷消耗著我們的「幸福感庫存」。感到壓力時大腦的科學變化腦神經學家 、同時也是專攻壓力與創傷症候群心理治療的醫學專家 Douglas Kong 揭露了承受壓力時,大腦產生的化學反應: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每個事件會觸發不同的神經通路信號,激活腦部杏仁核並督促我們開始工作。還有一些連帶的身體症狀:腎上腺素分泌、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等等。過去心理學概念一直試圖幫助過度焦慮的人學會冷靜下來,我們常聽到:為了舒緩壓力,你必須學會如何「放鬆」。但 Douglas Kong 認為,「累了就休息」可能不是阻止壓力的最好方法。 杏仁核的功能本來就是「壓力接收器」,在面臨威脅和危險時提醒生物進入戒備狀態。 適度的壓力能提高動機、督促人們自我精進,如果一味放鬆不去理會壓力,可能導致表現不佳或更嚴重的後果,反而讓人更疲累。放鬆 ≠ 壓力管理我們需要適量的壓力,但又不能讓太多壓力傷害自己,該如何取得平衡呢?答案是學會「管理」。Douglas Kong 指出: 在壓力管理中,最需要的不是「放鬆」,而是透過調整認知思維,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來控制壓力的份量 。目標不僅是減輕壓力,還要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無論是工作、家庭等領域),他認為以下幾項提示能真正幫助人們翻轉高壓生活:1. 真的不堪重負時,一定要暫停在壓力過重的時刻,你必須停止你正在執行的任務,專注於你的情緒和身體狀態。 當人們主動終止任務,而不是被任務追著跑,就會有拿回掌控權的感受 。想法枯竭時,記得深呼吸、放慢速度,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審視你正在做什麼、仔細回顧每一個步驟,你可能很快就會產生新的見解。2. 積極自我喊話心理學支持正面自我對話的功效,因為 語言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暗示」,人們會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並朝著言語描繪出的形象邁進。處在壓力之中時,試著對自己這樣喊話:「雖然情況很困難,但總會找到辦法。」「以前也發生過這種狀況,最後都順利解決了。」「人們信賴我,才託付我這些任務。」「我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別人也願意幫助我。」3. 花點時間社交那些你關心和關心你的人是一種很好的壓力紓解劑,即便對於內向的人,和親近的家人或伴侶聯繫也是絕佳的充電方法。簡短聊個幾句、一起說說笑話、做些有趣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互相表達支持…… 獲得人際與社會支持讓我們感覺不孤獨,能降低人們受環境控制、失去自主權的感受 。4. 欣賞小事物即使只是一點小空檔也好,讓自己從任務中抽離,把注意力放在環境中的其他事物:桌上別緻的擺設品、記事本角落的語錄、咖啡杯上的花紋 …… 從心理學來看,「觀察」是一種積極正念的練習 ,不僅能提升認知敏銳度,還有助重置身體和心理基調。5. 找到適合自己的休息頻率放鬆依然是必備的,不同的人可以容忍不同程度的密集工作,你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頻率。不必因暫停工作而感到內疚, 適度休息會中斷壓力循環、恢復對精神和身體狀態的控制 ,確保你再次回到崗位時效率提升、充滿創造性。(參考資料:《Yourtango》:〈 These Stress-Busting Tips Will TOTALLY Change Your Life〉;《Benenden.co.uk》:〈8 stress-busting tips for everyday lif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放鬆 ≠ 壓力管理】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
2020-12-23 科別.精神.身心
1分鐘了解思覺失調症!圖解常見症狀與治療藥物
透過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使得「思覺失調症」獲得許多人的注目,但在劇終後,數個社會事件接連發生,讓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產生誤解,以為罹患該疾病患者皆有攻擊性行為,進而感到恐懼、憤怒。你不認識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飽受負性、情緒等症狀所苦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綜合許多精神症狀和徵候疾病的一種疾病症候群。其症狀除了大眾較熟知的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思覺失調症患者也飽受旁人所不知的負性症狀、認知症狀、情緒症狀、解組症狀的折磨,難以脫離。以及不瞭解患者在疾病治療的艱辛歷程,深陷於擔心疾病復發恐懼。 台灣思覺失調終生盛行率約是1%,每百位人口中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罹病時正值於人生最重要時刻,許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順利工作,失去本來應有的美好人生。對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其實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因為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衰退、不如以往,再加上心中總是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曾有家屬對患者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真摯親情讓人動容,但因為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回歸社會、學習自立。所幸,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發展持續推進中,給予病患有重拾生活滋味的夢想!正性症狀是治療重點,但情緒也需要被照顧!邱南英說明,目前,思覺失調症急性期的治療多專注於減少正性症狀,但是待患者脫離急性期後,如何使其回歸社會,降低家庭與整體的社會負擔,仍是一大課題。陳紹祖指出,因為常見治療選擇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透過抑制大腦多巴胺或血清素分泌,減少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但過少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將導致患者缺乏生活動力或社會退縮,情緒上仍飽受折磨。簡而言之,就是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能將患者拉出幻覺、妄想中,但許多人在恢復病識感後,卻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感受到明顯壓力,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難以回歸社會。他分享,經常有病友詢問:「醫師,我還可以回去念書嗎」?反映的即是患者對於疾病復發的恐懼感。現在,獨特機轉藥物的問世,使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機會保留良好的身體機能,降低沒來由的情緒問題,增加回歸社會的勇氣。如何讓多巴胺調節得剛剛好,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發展趨勢!陳紹祖表示,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出現新獨特機轉,結合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優點、減少藥物副作用,不過度抑制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以調節方式讓濃度不多也不少,幫助患者生理上維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他進一步解釋,除了消弭正性症狀,也能顯著改善負性症狀、情緒症狀及認知功能障礙,讓患者有機會重拾對生命的熱情。提醒患者配合醫囑,接受追蹤;家屬密切關懷,提供支持,在穩定治療下,可以相信自己不會再復發。藥物治療選擇 思覺失調是大腦疾病,勿再汙名化疾病受害者!邱南英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現今也有許多資源能幫助患者重新出發,如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娛樂治療、行為治療、產業治療、社會復健計劃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邱南英說,思覺失調其實是大腦的疾病,患者是疾病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加害者。但,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對患者及家庭的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的壓力、無法前進。若社會能再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包容,相信會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者進入穩定治療的階段,減少暴力、攻擊相關的事件發生,並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創造好的正向循環。 諮詢專家/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邱南英、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 陳紹祖
-
2020-12-22 養生.無退休時代
大家都搞錯了!「高情商」不代表讓大家都喜歡你...蔡康永的「情商課」:學習接受「有人受傷」的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蔡康永Facebook曾經主持台灣爆紅談話性節目《康熙來了》的蔡康永,給大家的印象大多是機智同時又有深度的提問,不過除了主持之外,他的「情商課」系列著作也在兩岸三地獲得極高的評價,關於人如何找回自己的樣子,以及該如何拿捏自己與他人的界限,蔡康永自有一番箇中哲學。蔡康永:人生沒有標準範本 只有適合的劇本在台灣,好像只要考到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結婚生子,人生就圓滿了,對於上一代的老師和父母來說,總是希望每個小孩都照著成功的範本過活,蔡康永在著作中寫道:「學校把一百分樹立為範本,我們從小到大考的每一張考卷,都是以我們考到的分數跟一百分之間的距離,決定了我們是被認可還是被貶低。這樣長大的我們自然就此以為,世界上真的有一百分的生活、一百分的工作、一百分的婚姻、一百分的家庭,以及一百分的人際關係,甚至根本沒有人來跟我們商量,如何判斷是贏還是輸,我們就煞有介事的接受了人生竟然可以被分成贏家跟輸家、勝利組跟失敗組。」父母灌輸給下一代的「範本思維」,成功讓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好像都要比個高下,沒考到第一名是失敗者、待業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失敗者、稍微胖了一點也成了失敗者...這樣下去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只要迷信了範本,誤把範本當成了目標,想要活成那個樣子才放心,那就註定了一輩子都會對自己很不滿。」但你可曾問過自己,為什麼一定要成功?這些成功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如果追求根本不是你想要的成功,反而讓你一輩子都不滿意自己,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花掉你的人生在這樣的「成功」上面,豈不是一種浪費?許多人花了一輩子,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用自己的人生,追求別人的肯定,到頭來自己真正想要的,卻已經沒時間追尋了。不卑躬屈膝 真正「高情商」是恰如其分心理治療師阿德勒曾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放在現代似乎非常適合,隨著思想逐漸開放,人們對於「做自己」、「找尋自我」展現出更大的興趣,似乎每個人活在這世界上都有一些身不由己,都扭曲了一些自我,以迎合這個社會,卻衍生出更多不快樂。「我現在覺得,你有什麼想法,就用有教養、明快的方法去表達,不要再掙扎,浪費很多時間去捉摸別人的感覺,因為別人的感覺你捉摸不了。我現在如果接到婚禮邀約,如果對方口頭邀約,我以前一定會說我再看看,我現在就直接說我不參加了。雖然對方會冒三條線或是翻白眼,但那是他的感覺,不是我的感覺。實施起來的確有困難。可是我認為人際關係是在受傷中摸索出來的,不應該追求一個不受傷的人際關係。」蔡康永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說道,但不去婚禮不代表蔡康永不給予祝福,可以選擇以送禮方式替代,作為補強人際關係的彈性方法。許多人想要劃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卻又害怕別人受到傷害,這對蔡康永來說,就好像是一邊抱怨活在泥淖中,然後一邊不把腳拔出來,是很矛盾的事情,在決定如何劃界限前,必須先了解到你所承擔的風險,能不能接受不去在意對方受傷?能不能了解到對方受傷是他選擇對這個事件所產生的感覺,而非你的責任?說穿了,其實「人際關係」是因人而存在,並不是人們要去迎合人際關係,因此面對人際關係,不需要卑躬屈膝,也不需要過分表達,關鍵就在於「恰如其分」,適度宣洩自己的情緒,才是所謂的「高情商」。延伸閱讀: 母親臨終前的託付:尋找初戀情人
-
2020-12-16 性愛.愛情診療室
吵架不一定是壞事!婚姻心理治療師分享 5 個「正向吵架」方法,讓感情在風雨中成長
你總是花許多心思在避免與伴侶爭論嗎?其實,爭論不一定是壞事。心理治療師大衛·布勞赫(David Braucher) 認為,爭論可以成為解決不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如果雙方打算建立長期關係,那麼就更有可能爲彼此的觀點而爭吵。另一名長期研究婚姻和家庭的心理治療師巴頓·戈德史密斯 ﹙Barton Goldsmith﹚ 也提到,每對伴侶都會爭論,這是很正常的,然而重點是「爭論的方式」。如果做得正確,爭論反而可以幫助彼此成長和解決問題。因此,巴頓·戈德史密斯 提出了幾個伴侶爭論時必須注意的事:1. 生氣之前先談談自己的感受當問題發生時,通常只要好好將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讓伴侶理解你的感受,就可以避免掉大多數的爭論。2. 不要提高你的聲音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受傷的情緒都可以透過「耳語」來獲得緩解。巴頓·戈德史密斯建議那些大喊大叫的伴侶只能用低聲交談,結果發現這大大的降低了他們的怒氣。婚姻家庭治療師亞倫·安德森(Aaron Anderson)也 指出,當你在爭論中提高聲音時,會使對方感到更恐懼,所以如果不想令對方感到不舒服,就不要提高聲音。試著降低音量,這會使雙方的防禦降低,讓對話變得更順暢。3. 不要威脅「分手」不要用「分手」、「離婚」來威脅對方,這種情緒勒索將會使另一半陷入恐慌,如果你告訴對方你想離開,他們將會因為失去重要之人而陷入深深的消沉。心理治療師丹尼斯·利蒙傑洛(Denise Limongello)也 認為:「吵架時離婚的威脅可能是毀滅性的。」這樣的行為可能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並為「最糟的結果」提供了可能性。4. 不要翻舊帳別將過去囤積的問題翻出來當作武器,對付眼前你們正在尋求解決的問題。先處理眼前的問題,如果你對以前的問題有未解決的感覺,請在其他時間再談論它們。心理治療師謝里·雅各布森(Sheri Jacobson)也同意這點,她 認為 每個人都無法改變過去,因此在爭論中提出過去的分歧,只會使你的伴侶感到被困和無助,應該先拋棄過去,將重點擺在當前的問題。5. 聆聽你的身體當你生氣時,身體釋放的化學物質可能會使你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例如破壞物品或是攻擊他人,進而對這段關係造成破壞。因此,你要學習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憤怒是如何在身體與情感上影響你。精神科醫生艾希莉·馬茨維奇(Ashley Matskevich) 表示,快速冷靜下來的方法之一便是認識自己憤怒的跡象,例如拳頭緊握、發抖、面色脹紅或出汗,意識到自己出現這些跡象時,試著深呼吸以在發怒之前重新控制自己,避免造成遺憾的結果。爭論後要做的事:給對方一個擁抱巴頓·戈德史密斯在他的另一篇 文章 中也提到,和另一半吵架之後要做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互相擁抱,但即使不喜歡,它也是最重要事情的之一。擁抱可以幫助不好的情緒消失,並讓人感到彼此之間的連接重新建立。下次,試著給對方一個擁抱吧。(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10 Tips for Constructive Arguments with Your Loved One〉、《Psychologytoday》:〈The Good News About Fighting with a Romantic Partner〉、《huffpost》:〈Your Marriage Could Be In Trouble If You Resort To This During Arguments〉、《Verywell Mind》:〈Why Threatening Divorce During an Argument Will Harm Your Marriage〉、《Harley Therapy》:〈Relationship Conflict – Still Fighting About the Same Old Things?〉、《The Healthy》:〈How to Calm Down: 24 Things to Do When You’re Angry〉、《Psychologytoday》:〈All Couples Argue. Learn to Do It With Respect and Kindness.〉)※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與伴侶吵架不一定是壞事】婚姻心理治療師分享 5 個「正向吵架」方法,讓感情在風雨中成長
-
2020-12-09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焦慮老覺一肚子大便 男不敢再吃暴瘦求助身心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許多民眾因投資虧損、生意一落千丈,出現焦慮到無法下嚥的狀況,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身心科職能治療師吳青燕建議,若有相關症狀,其實可以尋求身心科的輔助,早日回歸日常生活。吳青燕分享,個案順哥(化名)即便年紀輕但熱愛投資理財,早已先為退休生活打算,不過天有不測風雲,這場突然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使得投資嚴重虧損,打亂原本的生活步調,順哥也開始無法入眠,覺得自責對不起家人。吳青燕表示,順哥的心情嚴重影響身體,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順利排便,覺得滿肚子都是大便,因此越來越不敢吃東西,但檢查過並沒有發現腸阻塞等消化問題,但不舒服的感覺仍持續,胃口也越來越小,食不下嚥,短短幾個月就瘦了10多公斤,甚至萌發輕生的念頭。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順哥才願意嘗試住院治療,桃園醫院身心科病房內有專任職能治療師提供各式團體活動治療,吳青燕說,順哥喜歡書法活動,可參加書法團體藉此降低焦慮感受,更可讓心情有出發的管道,病友間也會互相打氣鼓勵。吳青燕指出,順哥經過住院治療、穩定服藥、培養規律生活作息後,睡眠漸有改善,也能夠吃完一個便當,對排便狀況不再鑽牛角尖,也不再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反倒開始能去關懷鼓勵其他住院成員,整體狀況持續向上提升。吳青燕提醒,若民眾身旁也有這樣的親友,受到重大打擊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有輕生的念頭,除了關懷陪伴外,也可以尋求有提供住院服務的身心科協助,病房中除了醫師、護理師外,還有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完整的照護團隊可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幫助個案重新調整步伐。
-
2020-12-06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上個月下旬,一位女網友出面指控某男精神科醫師,曾以心理治療為名,與她多次發生性行為,讓她度過了一段角色混淆,不知是病人還是女友的痛苦時光。她相信不只一人受害,故選擇站出來。爆炸性的發言,引出數則手法相近的指控,輿論一片譁然。以至於該醫師在衛生局與醫學會尚未完成相關調查程序前,任職醫院已火速批准辭呈。 評論排山倒海。有位不知名的網友吶喊:「教我以後怎麼相信精神科醫師?」實在令人揪心。無論是看診或是心理治療,建立健康、互信的醫病關係,不僅是成功治療的起手式,更是每趟驚滔駭浪心靈之旅的「定海神針」。我想起既是科普又如小說般好看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該書作者羅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是一位在美國執業的資深心理諮商師,她在書中坦誠,心理師也會找心理師協助。先是受訓期間,坐上診療椅接受一定時數的分析,是取得資格的必要條件。即便開始執業,許多心理師還會去看自己的心理師。有時,去傾吐自己工作的情緒負擔,但也有去面對心裡不請自來內在魔鬼的時刻……治療者也有心魔?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或大或小,或新或舊。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相信協助病人為自己困境負起責任,了解自己可以(也必須)構築人生,就會促成改變。當人們陷入窘境,走進晤談室,讓治療者為病人捧起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看不到的角落。但病人何嘗不是治療者的鏡子?作者告訴我們,心理治療絕不是單向、而是平行的過程,病人會為治療者開啟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治療中是透過治療者的適度回饋,讓病人看清自己,同樣的作用也會發生在治療者身上,彼此都會看見自己還看不見的角落。正因為這是一門高度運用人與人心理連結,換成術語就是「移情」和「反移情」作用的行業,心理師也有自己的心理師,變得不足為奇。為了避免過往和未來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阻礙,心理治療和其他科醫療很不一樣,你可以讓親叔叔看糖尿病、青春痘,你也可以邀請自己的物理治療師組讀書會,但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就是不行,會違反「雙重關係」(dual relationship)的倫理原則。連跟病人一起打球都要避免,更何況變成男女朋友、上床?但治療者也是人,且鑑於過往斑斑血淚,美國心理學會明文規定,治療者不宜與接受自己治療的個案發展親密關係。就算情況特殊,至少要在終止治療兩年後,才能減少爭議。台灣輔導與諮商心理學會甚至強調,治療者必須證明此段關係非發展自治療關係,且不具剝削特質。無論是電影《危險關係》,還是國家戲劇院曾上演過的《心理醫生愛上我》,在在詮釋了診療室裡的張力與風雨。但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因為人是活在關係裡,透過與人連結而成長。
-
2020-12-04 科別.精神.身心
喝酒傷身嗎? 酒精對器官的毒性傷害有這些!
不論是自己在家小酌一番,或是與三五好友聊天說地,適量的飲酒會讓人有愉悅的感覺,或是放下平常的拘謹,乃至自信滿滿進而談笑風生。但是飲酒過量,造成相關健康、甚至家庭或社會的問題亦屢見不鮮。飲酒過量的標準參考市售合法酒類品目眾多,何謂飲酒過量的標準? 目前國際標準以喝下一罐330毫升啤酒為1 單位,其他酒類單位換算,可參考表一,若每日飲酒大於5單位,就是飲酒過量。另外亦可以飲酒行為問題量表(CAGE)來評估,簡單的四個題目包含「你曾經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酒過量嗎?」 、「家人或朋友為你好而勸你少喝一點酒嗎?」、「對於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感到愧疚嗎?」、「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之前,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若四個問題符合任何一項,就有可能有飲酒過量問題,若符合二項以上請儘快尋求相關專業及治療。酒精會對於器官的毒性傷害有哪些?當一個人無法節制飲酒,把飲酒看成比日常什麼事都還重要,腦海經常有尋求喝酒的念頭,喝了酒才能一解滿身不暢快,或是為了喝酒造成家庭、社交、職業方面等挫折,這些症狀亦是酒精成癮的重要診斷標準。但是酒精產生的依賴性會導致成癮者每天要喝更多才行,酒精對於器官的毒性傷害造成全身性疾病,像是腦部病變、胃潰瘍、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口腔癌、食道癌、胰臟炎、性功能障礙、骨頭壞死、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於精神方面也會產生異常,像是判斷力、記憶力、學習力下降,睡眠混亂,易有焦慮和憂鬱的情緒,若是孕婦有酒癮,會造成胎兒發展遲緩,更別說會有酒後亂性、駕車肇事、或暴力事件產生,造成家庭或社會的問題。嚴重酗酒會產生酒精戒斷症狀群當酗酒的病患有心戒酒,卻會產生酒精戒斷症狀群,例如出現暫時性的幻覺、心跳加快、全身出冷汗、手抖、坐立不安、失眠、嘔吐、腸胃不適、頭痛、食慾不振,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抽筋、意識不清。因為停止飲酒反而不舒服,就造成戒酒失敗率相當高。酒精成癮除了遺傳及體質的因素外,經常與人格特質也有關,像是易有情緒壓抑、挫折忍受度低、易焦慮、憤世嫉俗等性格特質,或是受到環境影響,例如失業、常需交際應酬,處於問題或酗酒的家庭的環境、文化習俗等。但是酗酒的病患別擔心,只要有心戒酒,可諮詢相關就醫管道,或是因酒精性肝病變入院的患者,皆可轉介至精神科門診以幫助戒酒,利用戒酒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減少酒精戒斷症狀,已幫助不少病患成功戒酒。可是酒癮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是屬於慢性病,隨時可能復發,仍然需要患者自我管理,及家人朋友的支持,才能遠離酒癮,重拾健康亮麗的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16歲女學生患飲食障礙症 竟是媽媽從小管太多
混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引發各種臨床相關疾病,恐導致營養不良、肥胖、厭食、吸食物質、濫用藥物、酗酒、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吸菸、胃腸身心疾病、癌症…等。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分享拒食暴食個案,強調若形成情緒反應習慣,恐影響終生情緒、性格。該案為16歲女學生從小愛吃的蛋糕、甜點, 但1年前週末返家時,卻說沒有胃口,陸續出現異常愛哭、便秘、停經等情況,媽媽詳細了解才驚覺,女兒在校期間受到同學言語嘲諷,認為自己身材很糟,沒有正常進食,常以白開水度日。為了能改善女兒不願意進食的情況,媽媽要求記錄每天吃的食物,沒想到出現暴食情況,女學生看到體重增加又會崩潰拒食,反覆在拒食跟暴食之間,才趕緊就醫。經精神科醫師診療發現,女學生平時家人關係親密,但因媽媽從小在飲食上就會有所要求,強迫進食不愛的食物,導致一到用餐時間就會氣氛緊繃。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該個案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抒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的症狀。陳家駒表示,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陳家駒解釋,飲食障礙者(暴食、拒食)通常會非常在意外表,大吃大喝後會後悔催吐;或是為了不引起注意假裝有吃飯,又偷偷丟棄食物,甚至使用藥物催吐或灌腸。長期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治療飲食障礙症依個人症狀而不同,治療須長時間的多管齊下,包括: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關係治療、情緒認知管理治療、溝通及團體治療…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研究指出,厭食症患者因嚴重者營養不良,統計有5%-25%有死亡的風險;住院治療者最常須6年才能出院。陳家駒提醒,從小的飲食習慣及用餐氣氛會持續影響到成年,父母應儘量陪孩子好好吃飯,快樂滿足一餐飯,幸福安樂滿滿滿。飲食障礙會引起生理不適症狀,心理上也會對生活、社交等造成影響,當開始有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飲食障礙症是長期的慢性身心疾病,並非臨時壓力引起的反應,患者經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外貌:面容憔悴、棍棒狀四肢、明顯的體重下降、衣服寬大●生理徵兆:經期停止、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嘔吐、皮膚發涼、血液循環不良、易受感染●行為:對外表敏感、大吃食物後嘔吐、假裝吃飯卻把食物偷偷扔掉、偏愛輕瀉劑∕催吐劑∕利尿劑∕灌腸劑等、學校成績變差、反社會行為像是偷竊∕故意損壞東西∕離開朋友等
-
2020-11-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是要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我幾乎要撐不下去了。我會不會是失智症?」沈先生很擔心自己失去了工作能力,因為一家老小得靠他撐著。而除此以外,他更擔憂一種失控的感覺會不斷蔓延,最後毀了他的一生。人們處在較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時,不只有憂鬱情緒,還有有憂鬱的行為、憂鬱的想法與憂鬱的生理反應,那種欲振乏力的無助無能感,的確有可能毀了一個人。 如何帶給病人希望,同時能依病人能接受的程度傳達病情,一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經過完整的評估與精神狀態檢查後,我嘗試從他關心的問題著手,並用尊重他的方式傳達我對治療的建議:「有時情緒的問題,會影響到你的智力。如果有方法讓保護您的腦部,減輕您智力的問題,讓您的專注力恢復,的確可考慮一些藥物。您覺得呢?」在告知可能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的副作用後,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答應了我。 一週後,他說:「醫生,我吃你的藥太猛了,雖然只有半顆,但我第二天幾乎爬不起來。」他雖然抱怨藥物副作用,但說話的速度與神情與上週相比,倒是恢復不少。 「雖然我告訴你,一開始幾天會這樣,一週內就會慢慢適應,但您還是受不了?」我問。 「是啊。」 「如果這樣,您還願意繼續服用嗎?還是幫您更換其他種類的藥物?」 經過討論,幫他換了個藥物。當然我還是說明可能的副作用為何,並告訴他因應之法。 又過了一週,在我眼前出現的他,雖稱不上判若兩人,但神情已經輕鬆許多。此時,我再次做了些認知功能的評估,並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情緒對思考記憶力的影響:「我當初預測的沒錯,放心好了,你不是失智症,只不過管記憶的那幾條神經,暫時被情緒麻痺了而已。專注力還有記憶力都改善很多了。」 後來沈先生才娓娓道出他那深層擔憂的來源,原來他的母親就是罹患失智症離世的。他曾經辛苦照顧過母親好幾年的時間,那種辛苦竟化成一種恐懼,在憂鬱時倏地冒出,且幾乎將他擊倒,還好他配合接受治療,才得以慢慢復原。 當情緒明顯影響了認知功能時,因為思考力受限,往往當下難以給予較細緻的心理治療,而暫時藥物的協助,卻可以發揮某些功用。之後也需要視個別狀況,去選擇適當的治療模式,才能更貼近病人真正的需要。
-
2020-11-17 醫療.精神.身心
悲觀、睡不著...小心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張表自我檢測
35歲的Amy(化名),已婚。有天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入深水區,她雖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愛犬的性命。事發後,她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Amy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因此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每天不停哭泣、責備自己,覺得愧對愛犬;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且出現過度警覺、全身緊繃、睡不著、作惡夢等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而就醫。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經診斷Amy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慟反應。因為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目前,正接受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些情狀都會產成 施姸安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痛苦、極度害怕、恐懼、無助感等,此事件超過一般人的經驗或知悉的範圍,而造成嚴重傷害。 如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 而現今,寵物所扮演的角色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 診斷創傷後反應 4準則是重點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四項: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反覆地痛苦回憶或出現夢境,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等;出現情緒麻木,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警覺性增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層面需解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呢?施姸安指出,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生理層面,主要是以藥物治療,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心理層面,則是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社會層面,會讓患者和家人了解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她提醒,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當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學著調適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或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0-11-10 養生.家庭婚姻
冰冷的夫妻關係,只剩小孩可聊?專家教5項溝通技巧助感情升溫
我們都不想要一段冷冰冰的伴侶關係,會聊工作、聊小孩、聊天氣、聊塞車狀況,就是不聊內心的想法和情緒。一但缺乏真誠的深度溝通,兩人之間的親密感也會因此減少,甚至走向分道揚鑣的結局。因此,伴侶溝通技巧會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婚姻與伴侶關係諮詢師 Mary Ellen 和 Goggin Jerry 提供了下面幾個「幸福情侶」會用的溝通技巧,可以幫助兩人感情升溫:1. 共同營造安全溝通的氛圍想說的話選擇不說,往往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擔心自己說出的話會被對方認為很蠢、很幼稚或錯得離譜,簡而言之就是擔心被批判。就好像青少年做錯了事被師長質問一樣,他們選擇不說或說謊,就是認為自己說出的真心話一定會被批判,只會聽到很多的「你應該」或「你不該」。然而,缺乏溝通對於感情關係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其中一方無法信任對方,無法真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所以,在與對方溝通內心話時,盡可能放下自己的主觀偏見,不帶任何評價的把對方的話聽完,給對方安心的氛圍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讓彼此持續坦承地交流下去。2. 接納彼此的差異「如果每一件事你們的看法都一模一樣,那會非常無聊。」結婚超過 60 年的作家 Sandy Burris 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再親密的兩個人,都無法完全一模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生長背景和經歷。對方的想法或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雖然會讓人感到焦慮,但我們還是必須學會接納彼此的差異,這是互相尊重的第一步,有了尊重關係才能長久維持下去。廣告3. 多問「開放性問題」當對方在表達憤怒、傷心的情緒時,很多人選擇以「別想太多啦」來回應,或者沉默以對,這樣的回覆就像「句點」,讓對方無法好好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到不被同理。更好的做法是多問「開放性問題」,例如「為什麼你會覺得難過」、「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就像閱讀一本書一樣充滿好奇心地專注傾聽,這樣做除了可以更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也能幫助對方整理自已繁亂的思緒。4. 挑對溝通時機兩人起爭執的當下,是最差的溝通時機,情緒上頭時,再立意良好的溝通,可能都會演變成沒建設性且傷人的唇齒戰爭。選在兩人都冷靜且精神狀態較佳的時候溝通才能直搗問題的核心,讓溝通更有效率,讓雙方更能同理彼此。5. 不指望對方能讀心美國伴侶與家庭關係心理治療師 Assael Romanelli 觀察到,「含糊溝通」(ambiguous communication)出現在很多相處有問題的伴侶身上,他們也許不常吵架,但總是互相猜心:「他講這句話是在否定我的付出嗎?」「為什麼他沒有發現我在生氣呢?」這些人因害怕衝突等原因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卻希望對方能讀懂他們的心,然而這樣的期待是很不切實際的。就算再尷尬再難受,也要練習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像舞台劇演員為了讓後排的觀眾也能看懂劇情,會把心裡的 OS 和情緒都表達出來一樣。再愛你的人都不可能完全讀懂你的心,不如說出來讓他理解吧!參考資料:1.《Yourtango》:8 Communication Skills That All Happily Married Couples Know2.《Psychology Today》:”Say The Thing” to Revitalize Your Relationship※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幫助對方整理繁亂的思緒】婚姻關係諮詢師:關係長久的「幸福情侶」會用的 5 種溝通技巧
-
2020-10-29 性愛.性福教戰
心理學家:性冷淡,其實是女人潛意識中的報復行為!
性冷淡(sexual indifference)即性慾缺乏,對正常性生活不感興趣甚至是排斥,一般而言,男性與女性均可患上性冷淡,不過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在已經結婚生子的夫婦之間,女性性冷淡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以上。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對性行為不感興趣,而已婚女性又為什麼更容易性冷淡呢?在醫學上,性冷淡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罕見的缺乏性快感,另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對性生活沒有興趣(即性慾低下)。前者可能與生理性疾病有關,而後者則主要是精神心理科的範疇。在心理學上,性冷淡的原因主要為精神壓力大、縱慾過度、夫妻關係矛盾與性知識缺乏。而對於已婚或者已經生育的女性而言,夫妻關係之間的矛盾與認知差異是導致性冷淡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學家認為,性冷淡其實是女性對於婚後生活不滿意的表現,這種對性生活的拒絕更像是一種潛意識中的報復而導致無性婚姻。無性婚姻是什麼?專家定義,夫妻的性生活,一年少於十次就是無性婚姻狀態(倘若雙方都覺得這樣是舒適的、可接受的,那就不算)。Maureen McGrath在TED talk討論無性婚姻,觀看數已超過1900萬人次,她提到一項針對已婚人士的調查,75%的受訪者對於他們的婚姻感到滿意,但超過50%的人對於性生活感到不滿。為什麼我們在婚後不做愛了?講者Maureen拋出疑問,處於一段長期關係,性生活確實可能變得無聊。人的大腦中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PEA)俗稱愛情物質,婚後一兩年,苯乙胺就會隨著作愛頻率直直下降,這也是為何許多專家與醫師都認同「溝通」是維持良好性生活的關鍵。你會和老公/老婆討論性嗎?為什麼避而不談?最常見的就是以下幾種心理:1. 性行為是骯髒的、性慾是可恥的,男人喜歡做愛就是色情,女人喜歡做愛被稱為蕩婦。我們在生活中不乏性的訊息,但對於性「健康」的訊息卻總是太稀少。2. 我不排斥性,但我覺得性應該是隨機發生的,不需要被拿出來討論,就算我想要,我也從來不會主動說,比起性,還有其他更重要,更值得被討論的事情。3. 根據佛洛伊德,許多男性會有不自覺的「聖母-妓女」情節,以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舉例,在結婚之前,男性會強烈受到紅玫瑰類型的女人吸引,但是婚後,他們會自動減低與伴侶做愛的頻率,甚至在妻子懷孕、生小孩之後,妻子多了「母親」的聖潔形象,男人無法將「孩子的媽」與性連結在一起。4. 高壓的工作與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上下班、帶小孩已經筋疲力盡,睡覺時間都不夠了!前面3點都跟不及格的性教育,以及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有關,人們從小被教導要壓抑自己的慾望,要有教養,所以人們抗拒性,是因為害怕被性驅使而表現失控,失控之後人們多半會覺得脆弱、羞恥。(不論你是避而不談、忽略、批判、覺得噁心都算是一種抗拒的表現)試想,我們有時候是否更害怕對枕邊人透露自己內心的感受,或是展現不同以往的一面呢?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無性婚姻」有時候是來自於伴侶「無聲的抗議」或是主控與被控的角力。舉例來說,如果你讓我有所不滿,那今晚就分房睡,又或者透過伴侶每次主動求歡,同意或拒絕的那一方感覺掌控了這段關係。感情好的夫妻,也可能有無性婚姻的困擾為什麼關係良好,不一定為兩人帶來更多的激情?心理治療師Esther Perel提出慾望與親密兩者是互相牴觸的說法,親密代表「已知、熟悉、安全」;慾望卻朝向「未知、陌生、危險」。舉例來說,我很愛巷口的那家雞肉飯,但是不代表我想去光顧,反正它一直都會在那裏,今天明天有沒有吃都沒差,久了我跟那一家雞肉飯就漸漸少了聯繫,反而遙遠的新餐廳就莫名吸引人。2015年有關抱怨婚姻的Google搜索字統計,「無性婚姻」大幅領先「不幸婚姻」和「無愛婚姻」,國外甚至有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這個字眼,指的是雙薪家庭,過著無性生活的夫妻。這與現代人忙碌高壓的生活型態有關。無性婚姻又怎樣?可能會有這幾種結果:1. 低自尊:長期被拒絕的那一方自尊心降低,沮喪,質疑自己不被愛,不夠有魅力。2. 肉體或精神出軌:除了自慰行為,伴侶有可能透過網路電愛或在現實中與他人發生關係。3. 離婚:在Google搜尋無性婚姻,後面緊接著就是離婚,可見無性婚姻有多傷,無性伴侶確實有更多理由認為婚姻不快樂而考慮離婚。4.沒事:如果兩方都覺得柏拉圖式的相處很自在,那麼無性婚姻也不一定會造成任何問題。無性婚姻怎麼解?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1. 跟你的另一半溝通而且要盡快,不要糾結於沒談過,可能對方也很想討論但跟你一樣難以啟齒呢!親密關係的溝通可以讓兩人更緊密,在建立信任感的過程中,自我揭露與交換想法是很重要的,就像你要一層一層的剝開洋蔥,雖然會流淚感到脆弱,但唯有這樣做,你才能知道洋蔥的味道。2. 一起計畫性生活婚後除了拚做人,單純的為了享受性生活而制定計畫,反而有可能會激發出新的火花,或是更了解對方,性生活是可以經過分享與練習而更進步的。3. 尋求專業建議其實現在婚姻諮商越來越普及,例如,你不解對方為什麼總是喊累就推託了、討論之後兩人對性的需求不一致,那就可以試試看專業的諮詢與協助。否則,無性婚姻一旦變成常態,夫妻就會越傾向維持現狀,拖了太久想要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參考資料:No Sex Marriage – Masturbation, Loneliness, Cheating and Shame | Maureen McGrath | TEDxStanleyPark
-
2020-10-28 科別.精神.身心
小一學生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治療後當選模範兒童
就讀小一的小安父母離異、家中發生變故,因此由社工單位安排寄養家庭照顧,雖然小安在寄養家庭中適應狀況正常,但他在學校常上課很不專心,常起身任意走動,且因活動量過大、個性衝動易怒,總是和同學吵架,小安也因此覺得在學校挫折很多、不想上學。在班導師建議下,寄養媽媽帶著小安到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求診,經醫師問診及安排心理評估後,確認小安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後,他終於可專心上課且和同學和睦相處,改善後的小安變得樂於助人、學習成績也進步許多,還當選這學期模範兒童,讓寄養媽媽為他感到驕傲。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岱岳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好發在學齡兒童的神經心理疾病,約有近10%孩童可能罹患此病,發生原因目前不明,但有研究顯示,如果兒童從小未能處在穩定的教養環境,或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能力較為不足,都會是造成發病的危險因子。想要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林岱岳建議家長可掌握下列技巧:1.選擇孩童有興趣的遊戲或玩具,可讓孩子維持較長的注意力。2.孩子進行活動時,要移除環境中易分心的事物,例如電視、平板、漫畫、零食等,以利孩子專注活動。3.一次只專注一項活動,孩子專注時不要打擾。4.漸進式的練習專注力,如果孩子只能專注5分鐘,就將目標設定在7分鐘,並且耐心引導及鼓勵。5.圖像及實物比文字更容易讓孩子專注並理解內容。林岱岳建議,如果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時,可到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由專業醫療團隊為孩子進行完整評估與治療,幫助孩童大幅改善疾病造成的行為,重新找到上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