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心理健康
共找到
505
筆 文章
-
-
2024-11-16 焦點.健康知識+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多數人每天趕上班上課,許多事情都得匆忙完成,例如快速隨便的解決一餐,也忙到沒時間好好睡覺及運動。不過科學家已經證實,明智地利用周末時間補做平日沒時間做的事,可能足以抵消你在一周內所做的事情。專家分享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活動補跑,一樣可以改善健康。1. 周末補眠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不少人每天三更半夜才睡,可能因為工作課業,也可能是熬夜追劇,有時可能一天只睡2、3個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慢性發炎,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風險。理想的情況當然仍是每天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如果平日做不到,選擇在週末多睡一點時間也好。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2. 「周末戰士」運動效益不會比較差很多人想運動,但平日真的沒時間。國外研究發現,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其達到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因此,對於青壯年或長者而言都一樣,以一周運動總量為目標,若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的最佳時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選擇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總之,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3.好好吃一頓周末早午餐多數人在上班上課的日子,要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隨便吃,也經常是匆忙購買快速即時不健康的東西吃。周末就請花點時間坐下來吃一頓營養的早午餐。不過早午餐的餐盤內容也很多是超級加工食物,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富含蛋白質、低糖、低脂的食物。好好吃一頓早午餐的意義,不但在於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也在於可與朋友或家人一起享用,研究顯示與親友一同用餐還可促進心理健康。至於為何選擇早午餐,而不是較早的早餐?因為吃早午餐可增加隔夜禁食時間(一天的最後一餐和第二天的第一餐之間的時間),有助減重及改善腸道健康,而且還能睡飽一點改善睡眠。4.周末出去走走周間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破壞,尤其久坐就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The Telegraph》訪問約克大學環境與健康教授Peter Coventry表示,它會損害人的情緒、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待室內缺乏太陽光照射也是一大問題,這會導致身體缺乏維生素D,對骨骼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周末盡可能多從事戶外活動或園藝活動,藉著到處走走跑跑,改善體能與心理健康。【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1 醫療.精神.身心
只是心情不好,一下子就會過去?季節性憂鬱症原因、症狀與緩解方法一次看
隨著季節變化,許多人發現自己在秋冬季節情緒低落、無精打采,這可能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又稱為「季節性憂鬱症」。季節性憂鬱症是一種隨季節變化而影響情緒的憂鬱症狀,特別是在日照時間減少的秋冬季節,有些人也會在春夏感受到類似影響。如果這種情緒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別擔心,透過正確的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或管理這種情緒。季節性憂鬱症的可能成因環境與生理因素秋冬季節日照時間減少,影響到體內一種叫「血清素」的化學物質,這是大腦調節情緒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當血清素下降時,情緒也容易低落。同時,日照不足可能會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使人昏昏欲睡,感到疲倦,這就是為什麼秋冬季節容易覺得提不起勁。遺傳與心理因素有些人因遺傳而對季節和光線導致的情緒變化特別敏感。此外,心裡對冬季的「預期壓力」也可能影響情緒,例如對節日或寒冷天氣的負面看法等。秋冬季節的生活型態改變,例如戶外活動、社交場合減少,也可能影響情緒。季節性憂鬱症的主要症狀情緒症狀:容易感到悲傷、失去平常的興趣,對人或事物產生冷淡,甚至感到易怒。身體症狀:胃口或體重可能增加或減少、覺得無精打采,還會出現失眠或長時間嗜睡的情況。認知症狀:可能集中力下降,難以專注工作或學習,決策也變得困難。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分院長 / 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指出,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症狀輕微,僅感覺季節變換時情緒稍受影響,而有些人則可能嚴重到需要專業的協助。若你有類似症狀並已影響生活,建議前往身心科門診或洽詢心理諮商,讓專業人員協助你度過這段困難的時期。如何應對季節性憂鬱症?1.光照療法秋冬日照時間短,光照療法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它利用特殊燈具模擬日光,幫助提高體內血清素濃度。每次照射約 30-60 分鐘,改善憂鬱情況。2.運動與飲食運動是自然的情緒調節器,運動時釋放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可以幫助緩解憂鬱症狀。秋冬季節若不便進行戶外活動,可選擇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此外,增加維生素 D(例如透過補充魚肝油或多曬太陽)和 omega-3 脂肪酸的攝取,對維持穩定情緒也有幫助。3.心理治療對於一些人來說,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改變對季節性憂鬱症的負面思維模式。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學習新的應對技巧,改善生活態度。4.藥物治療在症狀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短期使用抗憂鬱藥物,處方必須由專業精神科醫師評估後開立。藥物治療有助於調節情緒,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5.其他自我照護建議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自我照護方法也能幫助改善季節性憂鬱症,例如建立規律的作息、培養嗜好、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情緒穩定度。季節性憂鬱症的常見誤解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分院長 / 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提到,許多人對季節性憂鬱症存有一些誤解,認為這只是小情緒,隨著季節過去就會好轉。然而,季節性憂鬱並非簡單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真實的情緒困境。若情緒困擾持續超過數週,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應該尋求專業幫助。如何幫助身邊季節性憂鬱症親友?如果你身邊有人正經歷季節性憂鬱,我們的建議是,可以多邀請他們參加戶外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日光和新鮮空氣的幫助;傾聽並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急著指正對方要「振作起來」。若他們的情緒狀況未改善,建議他們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陪伴他們至身心科就診。季節性憂鬱症並不是無法改善的問題。透過專業的幫助和適當的自我照護,能有效緩解其帶來的情緒困擾。若您或親友有類似症狀,請尋求專業協助,讓自己在每一個季節都能保持穩定、積極的心情。(本文獲「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授權,原文連結)關於「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於雙北地區共有 4 家診所,提供心身並進的全面性身心健康照護服務,包含心理諮商、遠距諮商、身心科門診與 Deep TMS 深部經顱磁刺激,並提供民眾數位化的預約管理系統,可隨時洽詢、掌握門診、諮商時程,不受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能照顧身心。
-
2024-11-06 醫療.精神.身心
老年憂鬱6警訊 延誤治療易失智
家中長輩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胃口不佳,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了!小心這是「老年憂鬱」的警訊,如果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演變成失智症。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蔡佳芬表示,不少研究已證實,「當志工」可減少孤獨感,也提高自我價值和自信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5%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國健署「111年老人狀況調查」也發現,65歲以上長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寂寞孤獨對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及壽命有嚴重影響,成為全球健康問題。2022年發表於「老年社會工作期刊」的研究指出,從事志工服務,不僅讓人覺得人生有意義,還可以減少孤獨感,特別是每年從事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蔡佳芬表示,中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可顯著延緩老化,尤其是志願服務,與人群連結可紓緩孤獨感,包括增加與人連結的機會,在產生利他的過程中,成就感及價值感更高;透過與他人互動,「一起」互動能產生歸屬感,增進心理健康,包括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與外界脫節。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年長者因周邊事物變少,或退休後與他人互動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機率比其他年齡層高。面對高齡孤獨,不妨多參加社大或樂齡中心開辦的多元課程,並學習LINE、fb 等網路社群維繫及擴展社交關係。葉雅馨提醒,長者晚期感到孤獨最大的原因,可能來自另一半離開。許多長輩在喪偶後變得鬱鬱寡歡,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跟著衰退,更需要子女陪伴。老年憂鬱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能回復生活常軌,否則當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老年憂鬱警訊1.常抱怨身體疼痛:檢查不出確切原因。2.情緒低落:常悶悶不樂,易怒、易焦慮。3.不想出門:提不起勁,不想外出社交或與親友互動。4.忘東忘西:對健忘感到不安,強調想不起來。5.體重減輕:不想吃東西,若體重一個月內減輕5%要注意。6.感到悲觀:覺得自己沒用,有時候會把「不想活」掛在嘴邊。
-
2024-11-06 養生.運動健身
勤奮跑步反而愈跑愈衰老?職能治療師點出3種有氧運動情境「讓人加速老化」
跑步是常見的有氧運動,但網路曾有過傳言「跑步會讓人加速老化」,原本為了想健康而做的努力可能適得其反?專業職能治療師指出錯誤的有氧運動恐是衰老的原因。日本職能治療師奏かえで指出,適當的運動並沒有錯,而有氧運動(包括跑步)讓人衰老的原因出在活性氧(自由基)。人類吸入體內的部分氧氣會轉化為活性氧,如果活性氧增加過多,會損害細胞導致衰老,雖然乍聽活性氧像是對身體有害,實際上它卻是能在免疫系統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質;另外人體具有抗氧化功能,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活性氧、修復損傷。然而過度的有氧運動會增加產生活性氧,並且不能及時產生抗氧化劑,進而導致衰老加劇。 此外,跑步時持續暴露在紫外線下是活性氧增加的原因之一。當缺乏能量時進行有氧運動也會導致衰老,有氧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是糖和脂肪。 但是當感到饑餓或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時,體內的糖分不足以供應。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開始通過分解肌肉蛋白質來產生能量,最終導致肌肉流失、皮膚失去緊緻度,進而失去年輕的外表。奏總結,有氧運動導致衰老的問題出在以下三種情況:1.長時間進行高強度負荷的跑步2.在戶外跑步沒做紫外線防護3.在身體能量不足的狀態下跑步有氧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法,但切勿過度,尤其跑步因腦內釋放令人開心的化學物質內啡肽而容易有「跑者高潮」(Runner's High),也因此讓跑步的人過度勞累。適度有氧運動三大好處‧提昇抗氧化能力‧燃燒脂肪‧安定心神適度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並增強其對抗活性氧的能力,當進行輕負荷的有氧運動時,糖和脂肪被用作活絡肌肉的能量,因此可以預期它具有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以及減少體脂肪的作用。適當的有氧運動對心理穩定也很有效,當做有氧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和血清素等激素,以及稱為內源性大麻素的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產生幸福感和減輕壓力有顯著效果,有助於緩解情緒低落和改善心理健康。資料來源/LASISA
-
2024-11-01 養生.聰明飲食
感到心累用甜食麵包提神不好嗎?醫師提示疲勞時「最佳食物選擇」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有時不只是身體疲勞,精神上也會受到影響,就像是常聽到身邊人說「心好累」。不少人也會靠吃東西來療癒自己,例如吃甜點、麵包,覺得心情似乎會變得更好、更有動力。然而,感到精神疲勞時吃甜食的做法究竟好不好呢?現任職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健康管理中心的田中伸一郎醫師就跟大家分享他的看法。田中伸一郎專門於精神、心理健康治療,他指出人的飲食行為跟精神狀態其實有密切關係。Q:心累時會吃不下還是暴飲暴食?田中醫師表示:「當壓力增加時,食慾會減少,也可能相反,食慾會增加。」從醫學上來看,壓力會刺激神經交感系統,導致胃功能減弱,讓人感覺食慾下降、不想吃東西。而身體為了緩解壓力,副交感神經系統也會跟著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過於活躍時,則會讓人食慾增加,有時導致暴飲暴食。Q:精神疲勞時該吃什麼?哪些食物要避免?田中醫師指出,心累時最重要的是選擇「平常吃的東西」。「當你身心健康時,可以吃一些平常不吃的東西。」田中醫生表示這會是一種良性的刺激,然而在疲勞時就不建議這麼做了。如果在壓力大、精神不濟、頭腦無法運轉時吃刺激性食物,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進而讓精神疲勞變得更嚴重,身心會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而什麼是「刺激性食物」呢?就是平常不習慣吃的東西,以及過於辛辣、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包含油炸零食、糕點或其他太甜的餐點。但就算不是刺激性食物,也要遵守「適量」的原則。Q:心累時飲食上還需要注意什麼?精神不好時,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會習慣透過吃某種東西來紓壓,即使對其他人不一定如此。田中醫師認為,在心理健康和飲食方面,沒有所謂適合所有人的絕對法則,感到心累時,和平常一樣吃東西就可以了。田中醫師也建議,身心疲倦時,更要放慢吃東西的速度,徹底咀嚼食物,八分飽就好。而從營養均衡的角度來說,日式飲食比西餐更健康,吃魚也比吃肉好。醫師最後也強調,好好享受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可能的話不妨和其他人共進快樂的一餐,有意識地飲食,而非因為「該不該吃什麼」陷入痛苦。資料來源/otonanswer
-
2024-10-30 養生.運動健身
年紀越大會越虛弱?專家告訴你60歲以上開始重量訓練有何好處
對於年紀超過60歲的人來說,重量訓練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概念,並且感覺自己必須達到一定的體形或年齡才能開始舉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更重要的是,重量訓練可以在不需大量時間犧牲的情況下,迅速而顯著地改善你的健康。60歲後舉重有哪些好處?你可以透過鍛鍊肌肉變得更強壯,其益處包括更好地控制血糖、減少跌倒造成傷害的機會、更強健的骨骼和改善心理健康。專家指出,如果沒有某種形式的阻力訓練,多數人將會失去40至50%的肌肉質量,但重量訓練可以停止甚至逆轉這種損失。假如你已經失去了40至50%的肌肉,重量訓練並不會讓你完全恢復,但你可以獲得顯著的力量增長。肌肉質量的變化雖然較小,但確實存在。這種肌肉損失通常發生在50至80歲之間,並伴隨著力量下降、功能障礙以及整體能力減弱。除此之外,還會失去快速收縮的肌纖維,這種肌纖維能夠為快速運動產生力量,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滑倒或絆倒,反應和調整的能力會減弱。不過,我們的骨骼會對所施加的壓力做出反應,當經歷重量訓練的負重時變得更強壯。專家表示,舉重對於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有效,骨密度會對這項運動有所反應。它也有助心臟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和充血性心臟衰竭的預防和治療,以及糖尿病和腎臟疾病,同時還能改善大腦健康。60歲以上只會越來越虛弱?隨著年齡增長,虛弱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一般而言,60歲以上的人會練習瑜伽和散步,而不是探索舉重這類基於爆發力的運動。專家指出,我們其實不必接受「除了走下坡路之外,沒有其他發展方向」的想法。相反的,你越虛弱,重量訓練就越重要。即便基礎力量或肌肉質量較低,只要藉由每週三次,每次進行三到四組、每組重複八到十二次的的肌力訓練,年長群體的力量和肌肉增長都能得到顯著改善。【資料來源】.How to start weight-training when you’re over 60
-
2024-10-20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行醫30年教會我的事
最近醫院頒給我「滿30年資深教師」的獎狀。看著自己剛當主治醫師的照片,那眺向遠方,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的樣子,不勝唏噓。也來談談,我希望有人在30年前就告訴我的事情:第一,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我們被要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醫師。成長使人幻滅,會有越來越多無言以對的時分,或許追求做一個「夠好」的醫師就行。處處誌之,試著向懂得較多的人學習,與比較不懂的人分享。第二,心理健康比業績更重要。醫學生從小就對分數執迷,追求完美。到了醫院,追逐KPI感覺像是生死攸關,永遠有下一個標的,倦怠悄悄上身。並不是所有可以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計算。第三,善待自己。年輕時吃苦當吃補,相信「睡眠只適合弱者」。其實36小時不睡覺不會使你更堅強,反而變得更暴躁,健忘,容易犯錯,不如安心閉眼休息。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病人。第四,你無法治癒所有人。年輕時曾照顧一位患有末期心臟衰竭的老婦人。我按照師長的指導和教科書上的準則做了一切,卻無法挽回她的生命。我傷心重溫每一步,想知道我哪裡出錯了。現在我知道:病人的死,不總是我的錯,不要讓挫敗的情緒壓垮,越早學會接受這一點越好。第五,尊重護理師,並向他們學習,做事會順遂許多。他們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比你多,病人出現問題時他們是第一個注意到。半夜值班,如果護理師喊醒你說:「這個病人看起來不太對勁。」務必要提高警覺。第六,醫學是一段狂野不可預測的旅程。病人像座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也像瞬間移動的光影,隨時換位。醫學這一行,唯一確定的事實,就是「什麼也不確定」。事情不會永遠朝你所期望的發展,我們無法控制醫院中發生的一切,但我們可以謙卑以對。幸福就是稍微放棄對理想的期待,坦然承受它原本的樣子。第七,注意培養「非醫學」的軟技能。你懂得診斷罕見的疾病,掌握複雜的病情,卻不知道如何和焦慮的病人與家屬交談。醫學常被簡單的瑣事絆倒。一句溫柔的話語,一個眼神的交流,在危難之間,都成為穩定病人情緒的神奇藥物。第八,要感激你的病人。當病人是一份全職工作,令人精疲力竭。他們就像無家可歸的遊魂,一直在等你,從幾個小時到幾周。你的「在場」比任何處方都撫慰人心。他們把自己一團糟的生命當教材,向你展示堅韌、勇氣以及人生意義。與你最糾結的病人教你最多的東西,所以無論你有多忙,都要充分關注他們。第九,你不只是醫師。在醫院外,你是人子、朋友、伴侶、藝術家、跑步者……與親人共度時光,追求愛好,不要讓醫學定義你的整個存在,全面的生活會讓您成為更好的醫師。畢竟,沒有醫師會在臨終前說:「我真希望能在醫院多值一點班」。第十,享受這段旅程。行醫途中有高潮有低谷,有勝利也有絕望。你被邀請進入人們最脆弱的時刻,見證最真摯的情感,你的決策將深遠影響病人。當醫師是最大的特權,難以置信的榮幸,沿途風景令人心碎又無比美麗。30年前,我緊張興奮,匍匐前進,完全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今在戰壕裡奮鬥30年後,我仍與病人並肩作戰,重塑自己。我將持續這個偉大的冒險,無怨無悔。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八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3年!哈佛研究:60歲開始養成都不嫌晚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NUTRITION》期刊發表研究,根據一項關於美國老兵的調查,發現有八種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與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分析了719,147名40歲至99歲美國老兵的數據(研究期間有3337人離世),結果發現在中年養成8個生活方式,就能幫助延長壽命21~24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健康專家Xuan-Mai Nguyen表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這八種習慣的人群,與不遵循以上任何一種習慣的人群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八種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八個生活方式讓你年輕23歲1.運動這項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的風險降低46%。Nguyen表示,發現壽命較長的人每周都會進行7.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的運動。代謝當量是一個衡量運動強度的單位,可以粗略理解為每小時運動所消耗的大卡數。每周運動7.5代謝當量是什麽概念?相當於跑步47分鐘、騎自行車48分鐘、游泳55分鐘、打籃球1小時、划船1.5小時的運動量。2.不濫用止痛片避免止痛片成癮是延長壽命的第二大關鍵因素,可將早逝風險降低38%。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已將止痛片成癮列為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雖能緩解疼痛,但止痛片服用過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抑制呼吸。3.不吸煙這項研究指出,從不吸煙可將早逝風險降低29%,並且「什麽時候戒煙都不晚」。目前世衛組織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任何年齡段開始戒煙都有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中風等心血管疾患風險的好處,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4.緩解壓力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承受壓力也逐漸增大,有效控制壓力可將早逝風險減少22%。緩解壓力對於心理健康、提升夫妻生活精力、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都有益。如果只靠自己無法有效解壓,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支持等。5.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飲食可使長壽概率提高21%,而且我們只要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計劃就可以,不必成為嚴格的純素食主義者。在所有植物性飲食中,Nguyen本人最為認可的是富含全穀物和綠葉蔬菜的地中海飲食。6.避免酗酒每天喝四杯以上酒或含酒精飲料就可稱為酗酒,避免酗酒可以將早逝風險降低19%。7.睡眠充足睡個好覺(每晚7至9小時且不失眠)可將全因過早死亡減少18%。數十項研究已證實,睡眠不佳是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早逝)原發和惡化的關鍵推手。8.良好社會關係這項研究發現,被積極的社交關係包圍可以延壽5%。與擁有融洽社會關係的人相比,曾被社會孤立過的人全因死亡率要高出32%,感到孤獨的人比沒有感到孤獨的參與者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4%。
-
2024-10-18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示警「3種飲食偏好」恐讓心理健康出問題 素食也要注意
一篇2024年4月發表在《nature mental health ,自然 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18萬人的飲食偏好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係,發現均衡飲食的人表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認知功能。 該研究將參與者的飲食偏好分為四種不同的亞型: 1、無澱粉者2、素食者—素食飲食偏好者3、肉食者—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偏好者4、均衡飲食—均衡飲食偏好者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飲食偏好也影響了不同疾病的風險: .憂鬱風險-素食者:憂鬱風險升高18%-肉食者:憂鬱風險升至22% .腦中風-不吃澱粉者:腦中風風險增加13%-肉食者:腦中風風險增加21% .焦慮症- 不吃澱粉者:焦慮症風險增加9%- 素食者:焦慮症風險增加26%- 肉食者:焦慮症風險增加23% .吞食障礙-不吃澱粉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86%-素食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168%-肉食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96% 均衡飲食 避免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建議人們採取「均衡飲食」,以降低心理健康問題和疾病障礙的風險。這包括適量攝取各類營養,避免過度偏向某一類食物。因為研究發現,均衡飲食的人在心理健康(例如焦慮和憂鬱等問題)的得分最低,身體障礙疾病的幸福感最高。重症醫師黃軒強調,少單純完全拒絕澱粉、少單純只吃素食、少單純只吃肉食,多點「均衡飲食」,對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30歲男飲食清淡「低密度膽固醇飆破200」!醫見菜單:完蛋了 這1類食物比高油、高鹽更可怕 ·「1飲食法」有效改善脹氣、便秘!營養師認證 小心地雷食物很容易踩到
-
2024-10-18 醫療.精神.身心
近80歲退休師「忘東忘西」非失智 醫:及早診斷有機會逆轉
近80歲王姓退休教師原本生活充實,隨記性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罹患輕微憂鬱症,孫女出生帶來新動力,症狀竟好轉。醫師提醒,認知障礙不等於失智症,及早診斷有助控制甚至逆轉。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健康議題受關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民眾常把「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畫等號,實際上認知障礙症(Cognitive Impairment)的範疇遠遠不止於失智症,而是一系列影響思維、記憶、學習及判斷的病症,這些症狀可以源於多種不同原因,並不局限於老年人。劉建良解釋,認知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失智症只是其中一類,許多非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認知挑戰,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中風或頭部外傷等因素。他以1名年近80歲王姓教師為例說明,個案原本過著規律充實的退休生活,這2年來感到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影響生活,漸漸提不起勁出門,家人擔心他狀況陪同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生理正常,卻因社交減少、體能活動缺乏,導致了輕微憂鬱症。家人用心陪伴又加上孫女出生,這名個案找回生活重心,每天沉浸在和孫女玩耍的喜悅中,心情好轉、記憶力問題也跟著減輕,幾個月後再檢查,認知功能已經恢復正常。劉建良表示,從這名個案身上可以看到,在早期,許多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症是可治療的,因此及早診斷和妥善治療至關重要,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他提醒及早診斷的好處,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即便早期確診退化型阿茲海默症,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包括財務規劃跟心理健康支持等,籲社會大眾共同創造友善環境。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為什麼媽媽的醫師鼓勵我們全家都在同一個地方看診?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鼓勵全家在同一個診所看診,是家庭醫學科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家庭醫學科醫師不僅照顧個人,也強調家庭整體的健康狀況。當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個診所就診,醫師就可以更完整地掌握家庭病史、生活環境和遺傳因素等關鍵,這有助於醫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與建議,特別是在預防慢性病和遺傳疾病方面,避免醫療照護變得片段和碎片化。當家庭醫學科醫師長期照顧一個家庭時,醫病關係會變得更緊密,醫師能更全面地瞭解家庭成員的健康習慣、心理壓力來源及生活方式。這樣有助於提升治療的精準度,也讓醫病溝通更加順暢。醫師可以協調全家的預防保健計畫,如疫苗接種、癌症篩檢等,讓健康管理變得更有系統,避免分在不同院所就醫所造成的重複醫療或是管理漏洞。家庭醫學科也重視心理健康,如果家庭成員因彼此的影響造成情緒或身心的壓力,甚是有焦慮,恐慌等情況,醫師也能在第一時間瞭解,提供即時有效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當全家都看同一位醫師,不但能節省時間,簡化就診流程,避免多次轉診或重複的檢查,也能讓治療更精準,醫病關係更溫暖互信。【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媽媽長期服用控制糖尿病的藥,近期突然有皮膚癢的狀況,可以先去找固定看診的家醫科嗎,或是直接去看皮膚科?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建議長期服用控制糖尿病藥物的病人,若出現皮膚癢的症狀時,可先去找固定就診的家醫科醫師諮詢,因為醫師對其整體健康狀況和用藥歷史最為熟悉。皮膚癢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像是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造成的乾癢或細/黴菌感染、藥物副作用、糖尿病腎病變、帶狀皰疹等,這些都與病人長期使用的藥物、家族病史,或是生活習慣有關,家醫科醫師可以先進行全面的評估,判斷皮膚癢的原因,並根據需要,調整治療計劃或用藥。如果有必要,再轉介病人去看皮膚科即可。透過這樣的方式,皮膚科醫師在接觸病人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有完整的資訊可供參考,可以讓診斷和治療更快速精準,也避免可能的重複檢查和用藥衝突.對病友來說,先請家醫科醫師看診評估,會是最能節省看診時間,減少就診次數,也品質更好的就醫方式。【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0 醫療.心臟血管
降低血壓並減少中風風險 對心臟健康最好的3類運動一次看
你可能會在爬坡時感覺到你的心臟在努力工作:你的心跳加速,可能會喘不過氣,但你也許並不完全了解這樣做的好處。任何能夠鍛鍊你的心臟和肺部的運動都能增強心臟肌肉,有助預防高血壓和可能堵塞動脈的「壞」膽固醇,這些都對你的健康壽命非常有益,並且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雖然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或跑步,對心臟健康都是有益的,但為了獲得最佳的心臟效益,需要不同類型的運動才能提供全面的益處。運動對心臟健康的好處有哪些?專家指出,當你的心臟健康運作時,它能更好地與其他器官系統相互作用。你的整個身體都能從心臟輸送的含氧血液中受益,這些血液流向全身,再回到心臟,而運動有助於改善整個過程。1.降低心臟病風險讓身體活動起來對心臟健康有許多好處,直接影響心臟的工作方式,包括降低血壓、膽固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並且有助體重管理及改善心肺健康。2.減少內臟脂肪過高的內臟脂肪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有害影響,並增加全身性炎症。運動可以幫助燃燒脂肪,並增加全身的肌肉比例。3.提高新陳代謝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獲得更多的肌肉,從而透過肌肉提高新陳代謝率來幫助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4.改善心理健康運動會釋放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讓人感覺良好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壓力。心理健康對於保持心臟健康有著重要作用。3種促進心臟健康的運動類型專家表示,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對心臟健康最重要。雖然靈活性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但它仍然很重要,因為它為更有效地進行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何謂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同為常見肌力訓練活動。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而重量訓練則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和心率。此外,它還可以提高你的整體耐力,並有助於你的心臟輸出量,也就是心臟泵血狀況。專家建議,理想情況下,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5天。相關的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打網球和跳繩等。2.阻力訓練對於內臟脂肪較多的人,它可以幫助減少脂肪並提高肌肉質量。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相結合,可能有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專家建議,每周至少非連續兩天的阻力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相關的運動包括使用自由重量器材(例如手舉啞鈴或槓鈴)、舉重器材、阻力帶或身體阻力練習(例如伏地挺身、深蹲和引體向上)等。3.靈活度訓練靈活度訓練像是伸展運動,並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它們的作用是有益肌肉骨骼健康,使你能夠保持靈活性,免受關節疼痛、抽筋和其他肌肉問題的困擾,是維持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關鍵。專家建議,靈活度訓練每天都可以做,以及在其他運動之前和之後進行。【資料來源】.The five best exercises for heart health.Why Exercise Matters for Your Heart Health.3 Kinds of Exercise That Boost Heart Health
-
2024-10-09 醫療.精神.身心
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
關於老年有許多誤解,其中一項便跟睡眠有關:與年輕時候相比,只需比較少的睡眠時間,但是真的嗎?事實上,65歲以上的人應該與年輕人有相同的睡眠量,也就是7到9個小時的睡眠。為何有說法認為年老需要的睡眠比較少?原因可能跟年齡增長,睡眠方式發生變化有關,睡眠往往變得更淺、更片段化,這意味著年長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生理時鐘的自然變化、某些藥物或關節炎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健康狀況造成的。為何持續的睡眠對健康老化很重要?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年長者的記憶力、情緒和整體健康。專家表示,它支持心臟健康,增強免疫系統,並保有足夠能量。休息良好的人也不太可能跌倒或發生事故,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和協調性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睡眠也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調節情緒、改善認知功能並增強情緒恢復能力。根據美國國家老化委員會的資料,睡眠不足可能導致以下問題:.每晚睡眠少於六小時與失智症有關。.睡眠問題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睡眠品質顯著影響心臟衰竭、糖尿病和腎臟疾病的可能性。.養成並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睡眠不良對整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年齡增長如何能睡得更好?隨著年齡的增長,睡得更好的一種方法是保持較佳的睡眠衛生。睡眠衛生指的是你可以掌控的健康習慣、行為和環境因素,以幫助你獲得良好的睡眠。專家指出,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醒來是非常重要的。創造一個放鬆的就寢程序,保持臥室黑暗、涼爽和安靜,以及避免白天長時間打盹,都能帶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在晚上,減少咖啡因或酒精的攝入也是關鍵。另外,改善睡眠衛生還可以包括冥想等正念練習,以及留意營養和身體活動量。專家提醒,助眠藥物可以在短期內提供幫助,但應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並長期謹慎使用,以避免可能的依賴。改善睡眠衛生6重點1.保持一致的睡眠和起床時間當身體習慣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你會更好更快入睡,並在醒來時更加神清氣爽。2.睡前一小時開始放鬆空下睡前一小時很重要,目的是告訴你的身體和思想是時候放鬆下來了。3.讓你的房間舒適專注於讓你的床和臥室成為一個促進睡眠的地方。4.減少睡前飲酒和吃零食深夜飲食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目標是睡前三小時內不吃東西,也要注意當天稍晚時的咖啡因和酒精攝取量。5.平靜心情讓你的大腦休息是良好睡眠衛生的關鍵。6.避免睡前運動運動對健康和睡眠很關鍵,但睡前一兩個小時內運動可能引發失眠或入睡困難。【資料來源】.This Is How Much Sleep You Really Need When You're Older.How Sleep Impacts the Top Age-Related Health Concerns.Here’s What Happens When You Don’t Get Enough Sleep.Sleep Hygiene: 7 Tips for a Better Bedtime Routine
-
2024-09-29 養生.運動健身
森林療癒培養綠領人才!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
走進山林,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是林業保育署近年來發展的森林療癒,至今已有五十位森林療癒師,今年除持續培育認證,更計畫自十月開始,在一年內擴大舉辦一百場森林療癒活動,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發展森林療癒有兩大原因,一是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山林資源豐富,無論是生態環境或人文背景都很適合作為森林療癒的場域,再來是國外日、韓、德、澳、加等國推行成效良好,更確定可行性。林華慶說,林業保育署發展森林療癒是朝著產業化方向進行,不只是培育森林療癒師,而是希望為台灣長期培養綠領(green collar)人才,綠領工作泛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此外還希望大家善用台灣山林環境,「讓更多人獲取森林生態的惠益(Benefit),而不是提到台灣山林只有想到單純的登山郊遊。」另外也希望幫助私有林的地主創造林地價值。此外,現行的森林療癒師培訓認證採線上課程加實體的帶隊實習,不少學員卡在等待實習階段,因此十月開始的森林療癒活動,將有一部分是提供給學員的實習課。明年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將有改變,目前林業保育署已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預計於明年底併入iCAP職能課程認證,完成後可獲得國家認證,之後可從事相關工作。舉例來說,就像廚師拿到國家證書後回歸市場機制找工作。森林療癒師可以將原本的專業運用到森林療癒領域,例如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之中有人具備太極拳、園藝、精油、藝術創作等專長,就可以發展出具備個人特質的課程活動,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中有一位原住民青年,希望有更多原住民青年參加培訓,發揮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十月開始的一系列活動,串連至旅遊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私有林,打開台灣森林療癒的大門,帶動整體產業活絡起來,讓民眾走進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森林療癒 百場活動報名林業保育署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由認證森林療癒師引導民眾,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有助減輕壓力與改善免疫力,增進身心健康。例如運用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森林療癒處方箋」、梅峰農場香氛與頌缽音療,及台中市和平區大雪山社區「森之行走─林下的身心平衡」等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森林療癒的美好。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醫師陳俊霖表示,透過科學數據驗證,森林療癒對身心壓力有舒緩的效果,醫學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量對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都是保護因子。綠色照顧早已運用在醫療上,從十多年前的園藝療癒到近年來的森林療癒,不但運用在舒緩都市人壓力疾病,甚至安寧病房也透過VR裝置,讓病人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他建議至少一個月從事一次森林療癒活動,維持免疫系統在相對比較好的活性。這次林業保育署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部分場次將收集資料,分析參與者身心數據變化,為台灣的森林療癒研究提供寶貴資料。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只是開端,林業保育署將藉此媒合森林療癒師對接國民旅遊、企業活動、醫療長照相關業者,擴大森林療癒市場,發展具台灣山林特色的健康產業。首批森林療癒活動已開放報名,詳情請至台灣山林悠遊網森林療癒活動專頁查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4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術後降低再發風險 做好心臟復健3要素助改善心肺功能
王大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痛、冒冷汗,被診斷為心肌梗塞,幸好及時救治保住性命,但病後體力明顯下降,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醫師建議她接受心臟復健治療,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持,大姐的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如今不僅能獨立生活,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她感激心臟復健讓她重獲新生活。心臟復健是一個綜合性治療,目的在幫助慢性或亞急性的心臟病人透過自己努力,恢復最佳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保持適當的功能,並藉由健康行為延緩或反轉疾病病程。心臟復健包含基本評估、三高管理、戒菸、營養諮詢、心理支持和運動訓練等要素。心臟復健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再住院風險,對於心肌梗塞後的病人甚至能降低死亡率。此外,它還能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壓、血糖、血脂、自律神經及肌肉功能,並促進骨質密度及心理健康,預防癌症風險。復健後,病人不再喘吁吁,活動變得更輕鬆。心臟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臟手術後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心臟復健。可經由醫師轉介或自行至復健科心臟復健門診就診諮詢,經醫師評估認為適合者,可開始進行復健療程,一般持續3至6個月,每周1至3次復健治療。傳統心臟復健必須在醫院進行,由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做運動訓練。對於無法到院的病人,則可以選擇居家或混合醫院及居家模式的復健。心臟復健運動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依照醫師開立的運動處方,治療師會根據病人進展調整運動強度。在復健期間,病人應依指示按時服藥,並量測心跳、血壓、體重或血糖,注意自己身體狀況,並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及其他健康的生活作息,持之以恆。民眾若有參加心臟復健的相關問題,歡迎至醫院復健部就診諮詢。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2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活得好累!總是在討好別人 心理師:你可能有「好女孩症候群」
「好女孩症候群」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身為現代女性絕非易事,你應該可愛但不幼稚,性感但不低俗,要聰明但不炫耀,要有雄心壯志但始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女性應該滿足的社會期待往往難以實現又相互矛盾。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日復一日地試圖滿足這些期望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你可能因此有所謂的「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是什麼、如何發現?該怎麼辦?什麼是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的概念並非起源於醫學,它是流行文化的產物,簡單的說,就是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他們會照顧別人,不會惹麻煩,植根於社會對女性應該如何以及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的刻板期望,當偏離典型的「好女孩」行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或害怕被評判。妳可能患有好女孩症候群的跡象「好女孩症候群」是一系列特徵的集合,當走向極端時會一定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好女孩症候群」有以下六種明顯的特徵:1.完美主義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也不全然是壞事。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給你強烈的自我指導和紀律。但當你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你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時,問題就出現了,請別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基礎上。有「好女孩症候群」的女性對其他人的回饋很敏感,這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討人喜歡討人喜歡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常見表現。取悅他人的人善於預測他人的需求,並在滿足這些需求時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結果是,即使你受到不當對待,你也不會說出來,反而傾向服從。感覺自己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專注於滿足那些龐大且無法實現的需求,例如成為理想的伴侶、完美的父母和最好的朋友,並且從不給其他人帶來不便。3.將他人放在第一位你聽過「自我犧牲」嗎?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或否定自己。也許你放棄了你喜歡的工作來養育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另一半不願意妥協。也許你總是同意去吃你同事最喜歡的午餐,也許你每個週末都會長途跋涉回家探望你的父母,儘管你的妹妹還跟爸媽同住。「好女孩症候群」的人總是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4.身體形象問題飲食失調和「好女孩症候群」有關。另外,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可能會以美麗的名義進行整形手術,以使自己看起來像其他人,可能會花很多錢購買時尚的衣服,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外表。5.性愛困難性愛困難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特徵。這些好女孩常常被視為天真純潔,以下是好女孩症候群在性愛關係方面的特徵:對發生(或想要)性行為的恐懼或內疚,尤其是當你想要的人或性行為不符合女性性行為的傳統形象時。很難理解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因為你總是專注於伴侶的快樂。自我意識(關於你的身體或其他任何事)阻止你與性伴侶充分溝通。即便對性行趕到不舒服,你不會有任何表示。難以辨識性愛關係中的危險訊號,可能涉及性虐待、拍攝性愛影像,或更廣泛的親密伴侶暴力。6.童年時期經歷創傷「好女孩症候群」的行為,例如取悅他人和完美主義,可能是一種過度警覺的心理狀態。過度警覺是一種長期警覺和危險感的狀態,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和焦慮等心理健康狀況有關。為什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會出現過度警覺呢?以一個在遭受身體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例:他們可能很安靜、順從和自我克制,因為隱形可以讓他們安全地成長。他們可能會試圖讓一切(包括他們自己)看起來「完美」以避免衝突。他們可能被訓練為施虐者找藉口並隱藏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幫助他們在虐待情況下生存下來的相同行為,形塑了他日後與他人交往的模式。如何克服好女孩症候群?除了尋求心理師的診斷與諮詢,還有以下方式來幫助自己!辨識和驗證感受當你有「好女孩症候群」,最重要的一步是識別並驗證你的感受。「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往往總是表現得很快樂,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暴怒和怨恨,所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女性被教導要壓抑或不要擁有的,但是感情是存在的。而且它們非常真實,承認這些情緒很重要。學習設定界限採取行動並練習設定界限,例如,學會對別人說不,而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使有時為自己挺身而出會導致周圍的人做出消極反應。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好女孩症候群避免使用「好」和「壞」等字眼知教養是「好女孩症候群」的關鍵,你一定要有意識的避免使用「好」和「壞」「好女孩」「好男孩」「好孩子」等字眼,只對對具體行為進行評論,例如「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承認身為人不是只有好或壞的標籤,裡面有很多灰色地帶。聽聽你的直覺父母也要教導孩子傾聽自己的直覺。當一個人不聽從自己的直覺時,很容易被利用,無法遠離有毒或可能有害的人,相反地,孩子可能還會試圖「修復」有毒關係。對孩子來說,當你教他們成為「好女孩」或「好孩子」時,他們就很容易受到掠奪者的攻擊,害怕被父母判斷為「壞」的孩子,更有可能保守被外人欺負的祕密。所以應該教導孩子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直覺,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再見,好女孩!「好女孩症候群」如果走向極端,會損害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對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覺得如果有人不喜歡他們,他們的價值就會下降。但我們無法取悅所有人,一旦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向前邁出一些大步。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21 焦點.健康知識+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怎麼就倒下?重症醫籲「5種人」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但往往門診掛號後就接著住院,甚至住入加護病房。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沒看醫生沒事,一看就出事。」 重症專科黃軒醫師在社群分享,自己就常被問、也最擔心病人或家屬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會這樣?」。醫師指出盲點,呼籲5種人更要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醫:沒症狀不代表就健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黃軒醫師表示,人看起來好好的,代表沒有症狀,但沒有症狀並不代表健康。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症狀就代表健康,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許多潛藏的健康問題,往往都是在定期檢查、體檢當中被發現。 常見:硬朗而忽略健檢。很多中老年人常會因為覺得自己身體硬朗,就忽略了定期體檢的重要性。等到真的感覺道不適、去醫院檢查時,才發現三高、糖尿病、心腦血管問題早已悄悄早上門。 若真的好好的,也不會來門診:醫師也表示,近日也才又被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住院後,在你加護病房做治療之後,就愈來愈差了⋯⋯」。其實如果人真的是「明明很好」,病人也不會跑來門診掛號/急診;如果人真的是「明明很好」,醫生也不會輕易要病人住院,何況是加護病房。 為什麼「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檢查卻出事,還跑出一堆毛病? 黃軒醫師以「多發性骨髓瘤」舉例,這是一個好發在年長者的疾病,民眾自然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疾病,只是可能感覺好像有哪裡不大對勁。 初步的常規檢查中,大多只會進行X光攝影和骨密度檢查,這項檢查往往只能看出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進行補鈣治療後就少有更進一步的檢查。等過了幾個月,感覺到治療效果不佳,醫生高度懷疑有多發性骨髓瘤,建議做骨髓穿刺,這時就得住院了。 住院時會需要進行的檢查,也會包括X光、CT掃描、MRI等。而隨病情的進展,也會需要進行相關治療,例如多發性骨髓瘤出現高鈣血症,得馬上進行降鈣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影響。降鈣後可能又會出現低鈣血症,這又是需要被關注的新問題。而這些是為了健康需走的過程,不能不治療。 也因此對於民眾而言,常會有「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看個醫生就出事了,還跑出一堆新的疾病?」。但從這樣的例子就可以看的出來,其實健康早就亮紅燈了。對於各種疾病來說,重點就在於平時是不是真的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醫籲5種人最好定期檢查。 黃軒醫師也指出「看似健康,卻不健康」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研究許多特定族群確實會較容易罹患慢性病、癌症,包括癌症家族史、肥胖、抽菸和喝酒、年齡、情緒壓力等。建議若符合其中一項,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利早期發現、預防相關問題。 癌症家族史:如果家人中有人曾經罹患過乳癌、大腸癌等各項癌症,自身的罹癌風險可能會增加。建議定期做相關檢查,例如乳房攝影檢查、大腸鏡檢查等。 肥胖:肥胖本來就是與多種癌症、慢性病有關,可包括民眾較熟知的糖尿病、心臟病,也可包括肺癌等癌症。控制體重、健康飲食、適量運動,有助降低罹癌風險。 抽菸和喝酒:兩項都是各種癌症常見的風險因素,長期抽菸、過量飲酒,光是相關的癌症就包括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戒菸、限制酒量是重要的健康習慣。 50歲以上:老化是人人必經之路,是正常的現象。但隨年齡增長,罹患癌症、慢性病的風險也確實會增加。建議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甲狀腺檢查、大腸癌篩檢等,幫助早期發現。 情緒壓力:這項常容易讓人忽略,人人都有壓力,但不代表對健康而言是正常的,這也和抗壓性無關。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也是罹患各種癌症、慢性病的風險族群,建議更要維持心理健康、適當的壓力管理,也別忘記定期健康檢查。 健康是一生的財富,健檢是健康的第一步。 除了健康檢查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這些都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黃軒醫師表示,健康是一生的財富,定期健康檢查、體檢是守護健康、對抗慢性病的第一步。呼籲做個負責的健康管理者,別等到疾病敲門才後悔莫及,現在就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 《延伸閱讀》 .家人不看醫生、不檢查怎麼辦?醫教掌握4原則:「用對方的語言」! .親友就是不看醫生怎麼辦?心理師指關鍵,4步驟解套!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焦點.健康知識+
40歲以上免費健檢省千元,不同年齡層補助次數不一樣!搭「一量表」自測緩失能
這幾年名人罹癌、過世的消息頻傳,傷心的同時,也可能可以讓一般民眾理解生活、飲食作息的正常,以及「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現在,台灣正在步入超高齡化社會,不僅平時自我的健檢重要,家中長輩的健康也要隨時掌握!到底什麼樣的檢查項目適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解析。 根據國健署提供的基本健康檢查建議,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為每三年做一次;年滿55歲以上且身份別為原住民者等。對於特殊族群,因風險恐因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建議可提前健康檢查。 一般來說,老年健康檢查是指65歲以上者,建議每年至少做一次健檢。雖然免費的健康檢查項目為基本套餐,如果考慮是否要做其他檢查的話,可根據不同年齡的疾病風險,或自己的危險因素、家族史來檢查。 能做免費健檢的對象(具健保身分者).年滿40歲以上至64歲者每3年1次。.年滿65歲以上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35歲以上罹患小兒麻痺患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55歲以上且身份別為原住民者,每年補助1次。.年滿45歲以上至79歲者及年滿40歲以上至79歲原住民者得終身補助1次B、C型肝炎篩檢。健檢項目有哪些?心理健康也能檢查!1. 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身高、體重、視力、口腔檢查、血壓、腰圍、BMI、憂鬱檢測及醫師理學檢查。 2. 血液檢查:SGOT、SGPT、肌酸酐、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年滿45歲以上至79歲者及年滿40歲以上至79歲原住民者得終身補助乙次B、C型肝炎篩檢。 3. 尿液檢查:尿蛋白質。 另外,「心理健康檢查」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這方面,面臨著如何提供有效的檢查和幫助的挑戰。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在便利商店提供自填的心理量表,讓人們可以在隱私的情況下自行測試,雖然這些量表不太準確,但仍然提供了一個機會給那些可能有心理問題的人。一些地方政府的老年健康檢查中也包括了心理和失智篩檢,這樣的做法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並提供幫助。此外,「腦波檢測」等新技術也正在被應用於偵測情緒問題和失智症。這些技術的應用起源於一些高風險行業,但現在已擴展到一般的健康領域,這表明了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和尋求解決方案的努力。長輩身體狀況也能自我檢測除此之外,想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可以利用「健康量六力」的自評量表,了解自我功能的狀況,及早介入處理,進而延緩失能。 什麼是「健康量六力」?它包含六個方向,其中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和情緒狀態。這些都是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要素,如營養問題,許多長者常常存在營養過剩或不良的問題;視力和聽力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因為它們與許多疾病有關聯,包括與失智風險的關聯。因此,這個計畫旨在發現問題並在疾病形成之前進行矯正或預防。 題目 是/否 1.您是否覺得長輩近一年來有記憶減退現象? 2.椅子起身測試:長輩雙手抱胸,完成連續起立坐下5次,是否大於12秒? 3.詢問長輩在非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減輕3公斤或以上? 4.詢問長輩過去三個月,是否曾經食慾不好? 5.詢問長輩眼睛看遠、看近或閱讀是否有困難?(此題回答「是」,請答題目5-1.;此題回答「否」,請跳答題目6.) 5-1.詢問長輩過去1年是否"曾"接受眼睛檢查? 6.詢問長輩聽力是否出現以下"任一種"情況?• 電話或手機交談時聽不清楚,或因為沒聽到鈴聲常漏接電話?• 看電視/聽收音機時,常被家人或朋友說音量開太大聲?• 與人交談時,常需要對方提高說話音量或再說一次?• 因為聽力問題而不想去參加朋友聚會或活動? 7.詢問長輩過去兩週,是否常感到厭煩(心煩或「阿雜」),或覺得生活沒有希望? 8.詢問長輩過去兩週,是否減少很多的活動和原本感興趣的事? 延伸閱讀: 長輩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本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擔心爸媽有「憂鬱症」,「連哄帶騙」5套劇本,北榮精神科主任傳授「帶長輩看病」法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3 失智.名人專家
老盟30週年推動「高齡五安 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難事,這意味著長者在退休後,需重新思考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劃健康、財務、人際關係與娛樂等生活。今年適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週年,特別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聚焦「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然而,在長者權益的方面,仍面臨諸多不平等。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指出,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盟30週年活動的與會貴賓包括中華民國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周道君副署長、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王正旭委員、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林月琴委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李若綺執行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倡議委員會李麗芬委員、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涂心寧總幹事及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各領域專家與樂齡代表。陳時中: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陳時中致詞時表示,年齡結構改變超快速,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長者並非社會的負擔,他們仍然能夠發揮價值。「第三人生」象徵著在退休後開啟的新篇章,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要實現高齡社會的美好願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正如老盟所倡議的「五安」,這不僅是為了長者,也是為了打造每個人未來充實且意義非凡的第三人生。他希望以後沒有老人這個分類,只有健康和不健康這兩類,希望未來大家都做一個快樂健康人。邱泰源: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邱泰源表示,滿足長者的需求並保障各項權益,讓他們能夠安心生活,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與少子化的挑戰,必須更加關注如何確保每一位國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獲得全面且有尊嚴的照護。「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老人福利工作老盟已耕耘三十年,未來還要努力下一個三十年,老人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資產,由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打造高齡善良的社會,共同創造快樂健康有智慧且有尊嚴的老人福利國。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教授表示,老盟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分別主張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提升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及平等參與就業市場與增加醫療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透過社區協力及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70歲照顧百歲雙親樂齡代表黃志亮照顧一百歲父親,一百零二歲母親,認為老人也要跟童子軍一樣智仁勇。現年70多歲的他,始終透過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他分享過去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會寫,但如今卻能與外籍看護溝通,這對他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突破。黃志亮強調,優雅老化至關重要,不應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怪阿伯」。此外,保持身體健康同樣不可忽視,要避免成為子女的負擔。另一位77歲的樂齡代表林玉燕認為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心態,更現場獻唱一曲自創樂齡歌曲,人生五十才開始,六十還是小孩而,七十青春正當時,八十滿滿是,九十歡喜笑咪咪。林玉燕於活動中分享第三人生故事,並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並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需要政府、全民共同努力。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1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講座-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
您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嗎?【促心長談愛無距】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心理健康交流工作坊與你一起從心開始,有愛無距。我們知道,病友與其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對於抗癌經驗與結果具有重大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惠且相互影響的。而罹癌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共同的課題,不僅照護者努力陪伴著癌友接受治療,更多時候癌友也希望能繼續照顧家人。照顧者與癌友雙向守護彼此的身心健康,是與癌症對抗的路上重要的一環。為此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共同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在國際藥廠BeiGene百濟神州的支持下,由專業團隊透過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方法與工具,開啟癌友與其照護者進行對話,訴說彼此需求與想法,以了解病友與照顧者在心理健康層面未被滿足的需求。本次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家庭為優先,也歡迎淋巴癌病友參加(主辦單位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在這個初階工作坊中,我們將帶領你親身體驗這五個關鍵步驟,並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深刻理解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06 醫療.皮膚
免疫疾病鬼剃頭 逾3成惡化成全頭禿
被喻為「鬼剃頭」的圓禿,因為無緣無故頭上禿了一大塊,往往對病患的情緒及心理造成極大衝擊。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圓禿是一種免疫疾病,並非一般落髮,以國人一輩子發生圓禿的盛行率推估,有4至5萬人有圓禿困擾,從2歲幼兒到80歲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生,高達7成患者在10到25歲出現症狀。圓禿可能發生在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圓禿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好發於頭皮,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落髮。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大部分圓禿患者一開出現10元硬幣大小的圓型斑塊落髮,逾3成患者進展成多發性、大範圍圓禿。嚴重者可能全部頭髮掉光,稱作「全頭禿」,有1%患者會進展到全身禿,被稱為「宇宙禿」,全身毛髮脫落,連眉毛跟睫毛都掉光。圓禿確切成因不明,壓力、受傷或疾病都是誘發因子。鐘文宏說,圓禿不只是毛髮問題,更會造成心理障礙,研究顯示,近9成患者會遮蔽掉髮彌補外觀形象,超過6成因病影響生活重大決定,避免參加團體活動,減少與家人、朋友的互動,近四分之一人因病曠課缺勤。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表示,掉髮會對身心造成嚴重打擊,尤其是圓禿反覆的病程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憂鬱,對生活品質及心理健康有嚴重影響。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嚴重性圓禿常見於20至50歲成年患者,輕微者會禿一塊、嚴重則出現廣泛性斑塊。圓禿病程因人而異,部分輕中度患者會在一年內再生新髮,但多數會在5年內復發,甚至進展成全頭禿或全身禿,較難自行恢復。鐘文宏說,臨床上會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的嚴重性,若頭髮掉落程度在20%以下為輕度圓禿,21至49%為中度,50到100%則為重度圓禿。治療圓禿的終極目標是阻止疾病進展、使毛髮重新生長,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陳志強表示,治療上,如為輕至中度圓禿患者,以外用皮質類固醇或病灶内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若為嚴重圓禿,第一線治療建議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或口服JAK抑制劑,搭配外用或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此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遠離壓力等,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3 醫療.泌尿腎臟
高血壓、血糖不穩定…是男性更年期上身嗎?55歲爸又累又憂鬱,5大治療找回健康
1名55歲父親因健檢時發現高血糖而求醫,據男子自述,中壯年後體型變得比較肥胖,開始有「啤酒肚」,血糖似乎也變得不穩定;尤其近2年常感到疲勞、情緒低落,且性功能減退。經醫師詳細檢查和診斷後,確定為男性更年期,並伴有代謝症候群問題。在醫病共識下制定綜合治療方案,包括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規律運動與飲食控制計畫,男子1年後身體狀況獲得顯著改善,不僅體重減輕,血糖與血壓也恢復正常範圍。男性非每人都有更年期! 代謝症候群恐增加罹患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指出,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被俗稱「男性更年期」,主因是由年齡增長導致睪丸的男性荷爾蒙(睾固酮)製造下降所引起,所以大部分都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壯年男性。王舜禾提到,與女性更年期不同,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並不是每1位男性都會經歷的普遍現象,但如果男子同時伴隨有代謝症候群、不充足睡眠、身心壓力或不規律生活,就有可能增加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發生機會。男子如有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可能會經歷一系列身心上的變化,如疲倦、活力下降、情緒低落、體重上升、肥胖、肌肉流失、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與性功能減退等症狀。王舜禾表示,有賴於近年來的研究,已經對於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有更多了解,治療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在接受治療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後,許多患者都可以成功地改善身體健康與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治療5關鍵 早期介入擺脫不適症狀對付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王舜禾提出5大成功治療關鍵:1.早期診斷:男性更年期症狀有時難以與其他健康問題區分,因此提早發現與診斷非常重要。早期診斷能夠幫助患者及時採取適當治療措施,減少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2.男性荷爾蒙(睾固酮)補充療法:這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通過外源性的補充男性賀爾蒙,可以使得病人的男性賀爾蒙濃度得以恢復到正常範圍,這種療法可以通過注射或凝膠等方式進行。過去的研究表明,接受睾固酮補充療法的患者,可以增加肌肉量、減少脂肪量、上升活動力、緩解抑鬱和改善性功能障礙等相關症狀。在代謝症候群方面,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與減緩糖尿病發生。3.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男性更年期治療有著重要作用,包括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紓解壓力等。運動可以提高男性荷爾蒙濃度,增強體能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減少慢性病風險;充足睡眠和有效壓力管理可以改善情緒和心理狀態。4.管理代謝症候群: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與代謝症候群互為因果,因此病人常伴隨肥胖、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病人需要進行生活習慣的調整、減重、控制血糖和血脂,來減輕代謝症候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5.家庭與心理支持:男性更年期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調適同樣重要。家庭與心理上的支持對於一些病人來說是必需的,透過良好的家庭與心理支持,病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情緒上的波動,減少抑鬱和焦慮發生。王舜禾強調,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低下是能妥善調整與治療的,只要每位男性都正視這些生理現象,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病人的生活品質都可以獲得顯著的提升。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