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心房顫動
共找到
193
筆 文章
-
-
2022-03-10 該看哪科.兒科
數位醫療論壇/名醫開科技處方箋 AI改變就醫行為
AI智慧正在改變就醫行為,不只能靠醫院提供的個人化APP,就醫前自己掌控健康數據,AI還能用在醫院管理及協助手術及診斷的判斷,未來一張科技處方箋,就讓你在實體醫院及居家醫院間,接受全面的健康照護。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看診前先量血壓、心跳,看診時醫師邊問病情,邊把數據填入電子病歷。但你有沒有想過,醫師如果填錯呢?如果可以讓醫師專心問診,不必分心做其他事不是很好嗎?台中榮總提供的個人化APP就能辦到。陳適安:就醫智能化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指出,該款APP在就醫前,患者可輸入症狀,就醫時的檢查數據會自動上傳至醫院系統,醫師看診時不只能看到報告也能知道病人重要訊息,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相關報告數據,還能與護理部的行動照護家連線,提供廿四小時排班護理師服務。最特別的是,台中榮總的智慧病房能提供病人床邊資訊系統,護理站有電子白板、護理人員行動APP,其中智慧系統床墊,可連結睡眠觀察,讓護理師掌握病患起身、臥床、是否有潛在危險等,電子白板和APP則結合雲端藥歷,確保用藥安全。台中榮總去年建置5G場域,現在心導管手術用手機就可以連線觀看,甚至可遠距下指導棋。AI也用來輔助醫師,包括心房顫動電燒、神經影像診斷、脊椎骨折影像、眼底鏡影像、傷口、皮膚影像等。鄭貴麟:檢查更有效率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過去判讀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會以急診的影像為先,導致門診及健檢影像報告延遲,但有了AI輔助之後,系統會先通知有問題的影像,甚至可以計算出肺氣腫的程度、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的百分比等,做一次檢查就可以收到肺部和心血管數據。兒童骨齡利用AI輔助,可能做完檢查還沒走到診間,報告就已出爐;至於乳房攝影,因為鈣化點「就像在沙灘撒白糖跟鹽,要花時間找出來一樣」,以前需要一周左右才能打報告,現在用AI可大幅縮短判讀時間,還能初判是良性或惡性。陳亮恭:建立塔台醫院AI也會讓未來醫院「長」得不一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規畫兩年內社區型關渡醫院將成為塔台醫院,打造全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不只將實體醫院的資料上傳雲端,未來包括社區、居家服務的個人資料也能上傳,就能打造分級健康照護,醫護團隊的巡房也從醫院改至社區,行動醫療團隊就能到居家醫院去服務。目前關渡醫院也開始智能化,用在醫院管理也用在員工健康照護;病房內規畫有人因智慧照明應用,可觀察病人憂鬱失眠狀況,減少精神科用藥;人臉辨識應用在失智患者,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判讀病情變化,以調整照顧計畫;智慧電表則可依平常用電模式與活動量之間的關係,這些資料的收集都能應用在未來健康訊息的分析。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
● 中風不分大小,找出原因避免再次中風● 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 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小中風不可輕忽,是大中風的警訊!許多發生小中風的人,因為沒什麼感覺就可能不處理,都說「還好啦,只是小中風!」這句話聽在專精於腦中風的醫師耳裡,其實是問題重重、隱憂很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強調,中風不分大小,中風就是中風,都要找出發生原因,才能避免再次中風。1成病人 數月內再次中風「小中風」是指「症狀輕」或「病灶小」,但這種說法有時會導致民眾輕忽未追查原因的重要性。鄭建興表示,中風症狀輕微,不等於再次中風的機率較低。根據國外研究,大約5到10%病人會在二至三個月內再次中風,程度輕、重都有可能,視阻塞程度而定。鄭建興指出,台大醫院住院的中風病人,約四分之一都是中風兩次以上病人;也有不少高血壓或糖尿病沒有控制好的中風病人,原以為自己是初次中風,但核磁共振影像卻發現許多舊病灶,代表曾經中風過,只是這次症狀比較明顯。常見「小中風」發生有三種可能:一是「暫時性腦缺血」,因為某條血管暫時不通,導致暫時性單眼失明、複視、吞嚥困難、口齒不清、失語、偏癱、步態不穩等,大多在一小時內恢復正常;二是輕微中風;三是從腦部影像會看到較小的中風病灶,所以用「小」中風稱之。鄭建興表示,無論是小中風還是大中風,發生的機轉、後續的醫療處置,都是類似的,一旦發生,首要詳細評估病人身上有哪些危險因子,把可能的原因統統找出來,給予全面性的處理,才能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預防再發生,對病人的幫助最大。血壓未控制 年輕也會中風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鄭建興說,血壓對於腦血管的影響很大,八成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問題。每當寒流一來,沒有好好吃藥控制血壓的人最容易出事,低溫會導致血壓衝高,很多人因此中風。也有不少45、50歲以下的中風患者,因抽菸、喝酒、熬夜,或明知有高血壓卻仗著年輕、沒症狀,未積極控制血壓,年紀輕輕就中風。此外,高達四、五成中風病人有糖尿病或高血脂,兩、三成中風病人有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鄭建興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律不整的盛行率都隨之上升,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必須注意。記憶差動作慢 可能是警訊鄭建興提醒,很多人都用「老了」來解釋記憶逐漸變差、動作變慢的現象,但不見得是自然老化,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警訊,應到神經內科接受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
-
2022-03-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旬男子突眼黑看不見 原來是頸動脈狹窄造成腦梗塞
高雄一名62歲許姓男子日前突然視力模糊,住院發現左側視野缺損,右側枕葉有急性缺血性腦梗塞,經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頸動脈高度狹窄,緊急放置右側頸動脈支架才痊癒。收治這名患者的高雄小港醫院醫師李國瑋表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約占75%,主要是三高、心房顫動和顱內或頸動脈狹窄等原因,其中頸動脈狹窄初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狹窄情形惡化,開始有頭暈,眼睛黑矇等情形,如持續惡化,就可能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甚至腦中風,許先生有高血壓卻未服藥控制,因此誘發。小港醫院表示,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除須控制飲食、三高、規律運動外,也應視狀況考慮採取血管手術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其中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多由心臟內科和放射介入科醫師執行,這次許先生是由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高醫林子超醫師及小港醫院醫師吳昆翰醫師組成的神經科團隊首度執行。崔源生說,頸部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是將鋼絲、氣球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接續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固定於狹窄的地方,採局部麻醉,治療時間短、傷口小恢復快,適用於年紀大的長輩。小港醫院吳昆翰表示,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因,缺血腦中風和頸動脈狹窄的關係密不可分,初春天氣變化快,民眾如有頭暈、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絕不可大意。有多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病患,建議定期接受頸動脈血管的評估。
-
2022-02-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用抗凝血劑 小中風變大中風
過年長達九天假期結束,開工上班了,但新冠病毒的陰霾揮之不去,全國仍維持二級警戒。依防疫規定,出入醫院須實聯制、戴口罩、量體溫、住院治療前三天須篩檢取得陰性報告…,林林總總的限制造成部分民眾隱忍病情未就醫,其中有不少需長期服藥的患者因而中斷藥物服用,不僅可能使疾病復發或惡化,甚至導致重大身體危害。72歲李女士因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後,接受每半年施打一次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去年因疫情嚴峻,就醫不便,因此自行中斷藥物治療,未料,最近發生脊椎骨折,經檢查發現,她的骨密度T值(T-score)從原本-2.5降至-3.0。67歲陳先生有三高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三年前曾發生小中風,並且心電圖呈現永久性心房顫動,因此服用新一代抗凝血劑治療,去年因為疫情,嫌就醫麻煩,停止去醫院看病,抗凝血劑用完之後就停藥,但停藥不到一個月,再次發生左側腦部梗塞,造成右側肢體完全無力不能動。不是所有藥物都可以隨便停藥,有些藥物貿然停藥會使原本疾病更惡化,稱為「停藥後反彈現象」。像李女士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後,若貿然停用,會造成反彈性的骨質流失,增加多發性脊椎骨折的風險,因此若要停藥,醫師須擬妥銜接的治療計畫。有些藥物對於治療特定高風險患者相當重要,例如有三高問題的陳先生,具有中風高風險因子,必須按時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再次中風,不可自行停藥。藥物治病的患者,應該要了解藥物性質,也要了解自身疾病特性,多與醫師討論病況及用藥目標,並從藥師處獲取藥物資訊,否則自行停藥可能暗藏危機。現階段在健保體制規範下,遠距醫療已正式納入給付,患者可透過視訊進行就醫,是疫情下另一種就醫的選擇。
-
2022-01-25 新聞.元氣新聞
納豆驚傳出血性中風住院開刀 經紀人回應了
過年前不平靜!41歲納豆晚間突然傳出出血性中風,目前住進國泰醫院開刀,經紀人表示,納豆只是早上身體不舒服,去進行例行性檢查,沒有那麼嚴重。昨天納豆還在臉書發文,說自己被日本節目感動到淚流滿面,不料今卻傳出身體有恙。納豆本人關機,經紀人則以訊息回應「沒事~早上身體不舒服!去做了例行性檢查!醫生建議休息,所以跟《同學》請假!人沒事~大家別緊張!謝謝大家的關心。」而詢問經紀人納豆是哪裡不舒服?經紀人則表示,因為疫情期間只能一名家屬陪同,我們只能跟家人保持聯繫,現在請先讓豆哥好好休息。出血性腦中風小常識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解釋,急性腦中風大致可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必須在發病4.5小時內使用,可提升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機會;若超過4.5小時,如果症狀是大血管阻塞,可考慮在發病8小時內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協助打通阻塞血管。在黃金時間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機會減少中風失能程度,降低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延伸閱讀:出血性中風病程發展迅速 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林雅如呼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家族病史、肥胖、吸菸等,都是潛在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因此規律的檢測相關數值非常重要。
-
2022-01-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厝邊健康最愛問/腦中風突發如斷電,119送醫爭取最佳治療時間
腦中風是一種急性症狀,會瞬間奪走病友的自主能力,令家屬猝不及防。「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觀察,淡水地區以老年人口居多,隨著人體老化,血管會逐漸硬化,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且子女多在外地,腦中風發生時無法及時發現,加上郊區路程偏遠,病人送達淡水馬偕醫院通常需要更久的時間。依照院內數據顯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於時限內成功收治急性腦中風病人的數量,台北馬偕為淡水馬偕的二至三倍。曾有一名七旬老翁,某日在家突然左半側肢體無法使力、臉部歪斜、無法說話,家人驚覺有異立刻撥打119送至急診,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因老翁兩年前曾因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當時雖順利康復,僅留下輕微失語症狀,但後續自覺復原狀況良好,便開始偷懶,甚至沒有規律服用醫師開立預防心房顫動病人再度中風的抗凝血藥物,不幸再次發生中風。經緊急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後,順利讓老翁脫險,挽回說話與雙腳行走功能,成功保命。家人警覺 黃金時間內救治林雅如說明該名老翁順利救治的原因,主要是家人夠警覺,且立刻打119送醫,才有機會搶在時效內救治。除此之外,她特別提醒曾中風過的人,有2-3成會在五年內再次中風 ,應更為謹慎;如果是本身有心房顫動的人,每20位就有1位會在一年內發生中風(約是正常人的5倍),尤其是曾經中風的心房顫動病人,一年內再次中風的風險更高,因此平日固定服用的藥物,千萬不能貿然自行減藥或停藥,應固定回診追蹤,將中風機會降至最低。腦中風來得又快又急,病人常常前一秒談笑風生、下一秒就像斷電一樣,出現半側肢體偏癱,或是意識混亂、口齒不清、視力不明等症狀。林雅如曾遇過一位阿嬤,在外運動時突然倒地不起,等到老伴發現時不知道如何處理,聯繫家人後自行前往診所,經判斷是腦中風後才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雖挽回性命,但復原程度有限,日常行動受到影響,主要是腦細胞一旦損傷便無法逆轉。加強防護 才能遠離閃電殺手林雅如解釋,急性腦中風大致可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必須在發病4.5小時內使用,可提升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機會;若超過4.5小時,如果症狀是大血管阻塞,可考慮在發病8小時內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協助打通阻塞血管。在黃金時間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機會減少中風失能程度,降低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林雅如呼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家族病史、肥胖、吸菸等,都是潛在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因此規律的檢測相關數值非常重要。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除了提供北海岸淡水、三芝、石門居民連續性、整合性的醫療照護,前進在地宣導衛教,也積極加強病人和家屬的自我照顧技能。若發現不對勁應快撥打119啟動救護流程,以縮短到院時間和到院後的醫療處置,遠離閃電殺手腦中風。發現腦中風徵兆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口訣判別腦中風,如果有以下情形,一定要盡快送醫,通報119系統縮短送醫、到院檢查的時間。●微笑/兩邊臉是否對稱●舉手/平舉雙手,單手是否會無力下垂●說你好/說話是否清晰完整※撥打119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常見3症狀 忽略不理可能腦中風或猝死
當你有小鹿亂撞般的心跳,如果不是來自戀愛的悸動,而是在靜態狀況下都可明顯感受心臟「怦怦跳」,就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有些心律不整是無症狀的,但嚴重像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也有可能致命,因此不能輕忽心律不整的症狀。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心臟疾病,但許多人會忽略不在意,到了老年時才驚覺事態嚴重。其實長期心律不整對血管健康有很大的威脅,例如心房顫動,可能會形成血栓,若堵塞住腦血管則會發生腦中風,因此,如果有心臟不適症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減少心律不整對生命的威脅。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臟的天然節律器「竇房結」啓動,進而帶動整體心房、心室搏動來完成一次心跳,正常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少於60次為心跳太慢,大於100次則為心跳過快,若傳導路徑出問題,就會造成心跳不規則,也就是心律不整,而且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常見心律不整症狀:心跳過快:跑步、發燒或緊張狀態下,心跳都會加速,但需考慮可能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心跳過快容易出現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心跳過慢:有些人心跳天生比較慢,許多運動員都在每分鐘50幾下,所以只有心跳數低,並不能視為異常。心跳太慢會出現頭昏眼花、走路不穏、甚至疲倦感和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心跳不規則:正常的節律下,有時吸氣時脈搏的間隔變短、呼氣時間隔變長的情況,稱為「呼吸性心律不整」,常發生於年輕人身上,這是生理性狀況不用擔心,但若出現心悸、胸悶、胸口痛時,應就醫檢查診斷。生活中預防心律不整的方法:1.避免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攝取,以維持標準體重。2.正常生活起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吸菸、限制飲用酒類及少喝含咖啡因飲料。3.切勿亂服成藥,例如有些感冒藥會誘發心跳加快,造成心臟不適。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癲癇竟然是心律不整引發 老翁發作還好醫師發現不一樣
70歲男子沒有癲癇病史,最近因肺炎住院,卻突然抽搐昏迷,轉急診後有兩次發作,醫師發現患者短暫昏迷醒來之後意識馬上恢復正常,與一般癲癇醒來後仍會有意識混亂的情況不一樣,經過心電圖檢查,確定是因為心律不整而引發的癲癇,經過裝置心臟節律器後,目前已經沒有再發作。心律不整也會引發癲癇?!台南新樓醫院急診科醫師林士豪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往往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一旦被當成一般的癲癇治療,可能會延誤病情,最嚴重可能猝死,還是要多注意。患者平日有高血壓病史,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最近住院後,突然意識不清合併四肢抽搐,轉到新樓醫院急診,又再發生兩次癲癇,經醫師診斷為病竇症候群引起的亞當斯-斯托克斯症候群(Adams-Stokes syndrome)。林士豪表示,亞當斯-斯托克斯症候群是指嚴重心律不整引起的暈厥症狀,當心搏過速或過緩時,由於心室輸出的血量下降,輸送到全身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大腦暫時性缺血,可能會突然出現心悸、胸悶、眩暈、抽搐或暈厥等症狀,一開始持續時間很短,病患可能不以為意,但若沒正確診斷及治療,嚴重者甚至會猝死。他表示,許多心律不整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抽搐、昏倒等情況,乍看很像癲癇;所以遇有不明原因的癲癇,經檢查後腦波並無異常時,醫師和家屬都應提高警覺,及早做各種心電圖判定。林士豪説,心律不整有些是心搏過速,可能為心房顫動或心室頻脈等造成;而心搏過緩則可能是高度房室傳導阻斷或病竇症候群等。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也可能造成心跳變慢,通常停藥之後狀況會變好。該症候群臨床診斷不易,患者求診當下也不一定會發現,有時須透過24小時心電圖診斷。最近智慧型穿戴裝置流行,也可利用這些裝置偵測而提醒就診。心律不整依類型有不同治療方式,如藥物控制、心導管電燒、心臟節律器或是體內自動去顫器等。林醫師再次提醒,若自身或親友偶有心悸、胸悶、眩暈、抽搐或暈厥等症狀,或是測量心跳超過每分鐘150下或低於每分鐘50下,建議盡速就醫。
-
2022-01-1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勿輕忽,做好「次級預防」遠離二次中風威脅
每年1、2月為中風好發季節,「厝邊健康最愛問」推出預防中風的單元,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來解答社區鄰里長輩最常見的疑問。腦中風三部曲,從第一部,中風高風險族群若輕忽「小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的症狀,恐演變為第二部「急性中風」;曾中風過的病友如果沒有規律回診、按時服藥,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等同於暴露在第三部「二次中風」的危險之中。次級預防策略 遠離二次中風威脅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主任鄭世榮說明,高危險族群應配合醫囑採取「初級預防」行動,發現小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輕忽,防止急性中風突然來襲;中風過的病友,應主動升級至「次級預防」策略,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例如:若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則應定期回診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從藥物、運動和飲食等多方面控制危險因子,避免再次中風。鄭世榮表示,淡水馬偕因為地域囊括狹長北海岸,在地偏鄉居民若有就醫需求或發生緊急狀況時,相較都市民眾有許多不便利的地方。淡馬社區醫學中心除了深入在地社區預防衛教、篩檢外,近年更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將服務站篩檢的數值回傳院內雲端,一旦偵測出中風高風險民眾,立即啟動轉診機制並且後續追蹤,建立多元的醫療網絡。小中風來去都快 嚴重腦中風前兆鄭世榮表示,因淡馬地區居民平均年齡偏高,對中風的症狀的警覺性不夠,其中最容易被輕忽的,就是症狀會在數分鐘或24小時內消失的「小中風」。鄭世榮說明,小中風又稱為「暫時性腦缺血」,其醫學上的定義是指腦部突然缺血不足,因症狀較輕微且時間短暫,有些民眾恢復了還不知道身體已經出了問題。小中風來得快、去得也快,雖然身體狀況恢復,但不代表危險因子消失。鄭世榮表示,小中風是嚴重腦中風的前兆,若沒有持續追蹤治療,很容易引發導致永久傷殘的中風。鄭世榮表示,預防中風的「初級預防策略」從飲食、生活習慣下手,也要注意其他共病配合醫囑治療服藥,並銜接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增進自我照護,控制三高和慢性病遠離中風危機。根據統計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5年內約有近3成的人會再度中風,且後遺症較第一次更嚴重,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嘴歪眼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即使是症狀輕微的小中風,也不能小看威脅性。鄭世榮解說,曾中風過的病人,更重要是預防二次中風的「次級預防策略」,應該要積極追蹤中風的危險因子(三高數值、心房顫動等)、定期回診神經內科,若經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的患者,醫師通常會採取預防策略,讓風友定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避免二次中風發生。鄭世榮特別提醒,有些病人痊癒後,輕忽二次中風的嚴重性,貿然停藥或減藥,結果突然再度中風,失能狀況往往比第一次嚴重!他也呼籲,藥物是穩定控制病情的重要因素,民眾應建立正確用藥觀念,事先諮詢醫師評估討論,自行停藥可能會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
-
2022-01-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心電圖更快速 醫療級App一分鐘可偵測心房顫動
送禮,也需送健康。近幾年來,許多子女送長輩禮物時,常會挑選健康手環、智慧手表,除了可以當計步器,還可統計消耗多少熱量,測量血壓、心跳,甚至製成心電圖,瞭解心房顫動風險。穿戴裝置要緊貼脈搏 數據才準新竹台大醫院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使用這類穿戴式裝備量測生理跡象時,一定要讓手環、手表的背面緊貼著手腕肌膚、脈搏,處於良好接觸下,相關數據才會精準可信。林廷澤說,曾有一名使用智慧手環的長者進入診間後,神情焦慮,拿出各種監測數據,焦急地問著「我心臟是不是出了問題?」仔細問診後,才知他智慧手環並未緊貼著手腕,中間還有空隙,難怪心跳血壓等數值超乎異常。除了智慧型穿戴式裝置之外,台大醫院與敦捷光電合作,推出亞洲第一個通過食藥署核可的醫療級心房顫動偵測App「愛心鏡」,只要食指按在手機鏡頭上,只需一分鐘,就可以得知結果。心房顫動早治療 降低中風風險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提高中風、心臟衰竭和死亡等風險,若能及早用藥治療,可降低64%中風風險、減少21%心臟衰竭和死亡的機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亮宇說,「心房就像是引擎」,如果心房組織異常、電流亂竄,就無法做出正常的同步收縮,心臟收縮效率變差,血流不順暢,增加血栓、腦中風等機率。臨床顯示,相較一般人,心房顫動患者死亡風險高出兩到三倍,心臟衰竭及中風風險則為五到八倍。林亮宇指出,想要確診心房顫動,常需接受24小時心電圖,必須在醫院住上一晚。相較之下,「愛心鏡」App方便許多,只要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機下載App,不需額外花錢購買其他穿戴裝置。林廷澤表示,這項技術是經由照光偵測血液體積的變化,一個波形周期就代表一次心跳,監測時,先將手機放在桌上,再把手指放在鏡頭上,平放靜置一分鐘,就可得知「規律」或「不規律」,如果手指好好按壓在鏡頭上,則會顯示「訊號不佳」,需再重測。臨床試驗顯示,250到300名受試者使用「愛心鏡」App,對照心電圖驗證,具有高達95%的敏感度及特異性,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食藥署核可的醫療級心房顫動偵測App。愛心鏡檢測 發現心跳不規律林廷澤說,一名68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去年自覺常有心悸,以為太累或貧血,但就醫時檢查結果卻顯示正常。透過「愛心鏡」App規律檢測,終於發現在某些時間心跳確實不規律,進一步安排24小時貼片檢查,確診心房顫動,須持續服用抗凝血劑。林廷澤說,以往心臟疾病患者必須至醫院接受檢查,才能確診,現在智慧手機、穿戴式裝備普及,進入每一個人生活中,建議中老年人學習如何正確使用這類3C科技產品,不用進醫院,就可掌握自身呼吸、心跳、心電圖、睡眠品質等數值,進而提早發現罹病徵兆。
-
2022-0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變化大心臟亂跳勿輕忽 心房顫動電燒治療技術再升級
看到心儀的人心臟蹦蹦跳,這種「小鹿亂撞」戀愛的感覺,若太頻繁及不規則的出現,恐怕就不是心動而是心律不整,而其中又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 ● 心臟蹦蹦跳非心動的感覺,恐是心律不整● 電燒治療再升級 北榮引新技術助提升治療精準度● 邁入高齡化應注意心律不整 及早治療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台灣約有35萬人有心房顫動,其中約有兩成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不僅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中風風險更是常人的5倍,死亡風險則為2倍。而究竟要怎麼發現是否有心房顫動呢?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最初可能會出現不規則的心跳。不規則的心跳有些人會在喝咖啡或飲酒時更明顯,或是在天氣變化或睡眠不足也容易出現,但卻並非所有人都會因此感到不適,有些人會因為喘及胸悶就診,但也有部分症狀不明顯的患者得經由健檢或常規的心電圖檢查才發現,卻早已成了慢性心房顫動患者。羅力瑋主任表示過去就曾遇到一名症狀不明顯的心房顫動患者,過去以為自己心跳很正常,直到接受電燒療法治療後才跟醫師說,「原來這才是正常心跳」,原來患者一直把不規則心跳當成是正常狀況。心房顫動是心房細胞老化造成不正常放電,在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有四個放電點,在治療上用高溫的能量來燒灼放電處,就是電燒療法,其中台北榮總團隊電燒療法於陳適安教授帶領下,已累計5,000例病例,經驗極為豐富,並和國際接軌,隨時交流電燒治療上的最新科技與治療方式。羅力瑋解釋,早年國際上一直認為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只有四個放電點,但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教授認為,東方人還有非肺靜脈的不正常放電病灶,後來證實台灣人約有四成患者還有其他的放電點,因此,十餘年前在電燒時,就會在手術當中再尋找其他放電區域,不僅使電燒治療更進一步,更因此被國際稱為「台北方法」。於這十餘年來,陳適安教授更在台北榮總打造目前這個堅強的電生理團隊,為台灣心律不整的患者提供國際性的優質治療。而近年電燒手術的輔助系統也持續升級,使成功率再提高1成,羅力瑋指出,傳統的電燒,在將電燒導管放入心臟中異常放電病灶燒灼時,會搭配X光照射及3D定位系統,現在則將心臟內超音波探頭搭配電燒導管進到心房病灶處,再搭配3D定位系統及高密度診斷導管,使醫師可以更快更精準的執行電燒,也能減少X光的輻射線照射,不僅使成功率已達8到9成,更降低民眾對輻射的擔憂。最後,羅力瑋表示由於心房顫動平均發病年紀為70歲,且隨著年紀發生率愈高,80歲長者約有2成的機會,尤其台灣邁入老人國,未來患者將愈來愈多,也提醒民眾近期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穿戴裝置,若是發現心跳不規律或出現異常,應提高警覺盡早就診,在疾病更嚴重前及早燒除後患,讓自己有個品質良好的老年生活。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進補慎防心肌梗塞 醫提醒4情境留意溫差變化
天冷之際民眾特別關注心肌梗塞,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留意天冷以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肌梗塞地雷,像是近日民眾天冷進補,就容易暴露於風險當中。 天冷易釀心肌梗塞,相關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 郭志東醫師表示,形成心肌梗塞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血管受到阻塞,例如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者易產生血塊、血栓堵住血管,高血脂患者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慢慢堵住血管;或是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進而阻塞,例如本次所討論因氣溫變化所引起。兩項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風險自然也會增加,相關風險族群除了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也包括了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疾病及心臟疾病族群,以及飲食重口味、高油、高糖、高鹽、不喝水等飲食不正常者,或是沒有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型態不佳者,這些族群都需特別留意,也包括年輕族群。 4情境慎防心肌梗塞,天冷、溫差過大都要注意! 心肌梗塞的形成關鍵不只在於天冷,也包括溫差。郭志東醫師表示,天冷確實是個使得血管容易收縮,進而形成心肌梗塞的的主要關鍵,但民眾也要注意「身體已經暖和,環境溫度卻依舊寒冷」這樣溫差過大的情況。例如以冬季進補來說,民眾吃完薑母鴨、麻油雞等補物,身體熱已經感到暖和,血管處於放鬆狀態,出店家後天冷、風吹,血管便可能急速收縮,使得心肌梗塞的機率增加。 同樣的道理,像是洗澡進浴室前後、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天冷泡溫泉等,也都很有可能處於這般溫差過大的情況。因此提醒民眾留意,建議天冷進補後一樣穿著外套注意保暖;進浴室前可以先放個熱水讓浴室暖和後再入內,並在洗完澡後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前可先放件外套在床旁邊,以便半夜起床上廁所、早上起床時可穿著;泡溫泉起身後也建議以浴巾、外套等保暖,避免直接赤裸身體回更衣室,如此便可大幅降低因為溫差產生的心肌梗塞風險。當然,上述4種情況僅是舉例參考,最重要的是避免溫差過大。 留意心肌梗塞危險徵兆:胸悶、胸痛、延伸性疼痛! 預防勝於治療,但若真的碰上心肌梗塞的情況,民眾也得知道危機正在進行,必須盡早就醫治療,以免憾事發生。郭志東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最明顯的症狀如胸悶、胸痛,其疼痛的感覺並非刺痛,而是偏向於有如受到重壓、喘不過氣的悶痛感,並且也可能出現延伸至左肩、左背、左手,甚至是下脖子、下顎、牙齦等的延伸性疼痛,這些延伸性疼痛感受則偏向於麻痛感。除此之外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而在這樣極度不適、具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冒冷汗的症狀。醫師表示,人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冒冷汗,通常會冒冷汗已代表身體情況危急、觸動了交感神經,是為重要的警訊,代表當前狀況非比尋常,務必要提高警覺,如遇上述這些症狀應即刻就醫,以避免輕忽、觀察過久而導致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9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
Q:75歲的陳阿公,平日由外籍看護照料,某天早上用完餐後,覺得疲倦、右側手腳發麻無力,又回房休息一下,中午也沒有食慾,這種情況看護應該怎麼辦?醫師開講因應冬日增高的急性中風機率,雲林縣政府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舉辦「救護分隊複訓課程」,強化救護技能、增進專業知識,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治療方案,因新冠疫情調整模式,透過雲端視訊軟體線上授課。有異狀善用119通報,能加速就醫流程。周中興表示,若不幸發生急性腦中風,一定要搶時間快送醫,因為發病初期就是黃金治療期,拖愈久,治療效果愈不理想。「搶時間送醫、到院後治療、及時且耐心復健」是腦中風治療三部曲,辨識病徵非常重要。當發現家人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趕緊送醫,透過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初步檢查確認,並送往有能力處置的醫院,同步通報病人的資訊,全方位啟動救護流程。為什麼通報119急救非常重要?周中興說明,病症檢查及診療步驟可以提前在救護車上開始,民眾若自行就醫,還要經過掛號、等待,黃金治療時間一分一秒流失。全台各縣市的消防系統已接軌到院前後的緊急救護服務,偏鄉或醫療資源較不足的縣市,更應多加善用119,避免延誤就醫。病人到院之後,經由團隊評估、影像診斷,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可改善腦中風預後及復原機會。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能降低失能程度。尹居浩解說,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越有機會降低失能程度。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黃金時間已拉長到4.5小時;超過4.5小時,則使用另一項動脈血栓移除術,血管梗塞若在前循環,需於8小時內、若在後循環則於24小時內置入微創導管,利用支架取栓或抽吸的機械性方式打通血管。缺血性腦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種方式可以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治療時間,減少造成終身失能殘障的遺憾。加強中風急救識能,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對於民眾的中風急救識能不足,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和醫院救護團隊非常有感,周中興提醒,日常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把握時間趕緊打119送醫。腦中風雖然有「閃靈殺手」之稱,發作前依舊有徵兆可循。本身有三高或心房顫動等慢性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定時服藥、定期檢查,戒菸且改善生活習慣,消弭致病的風險因素。周中興強調,幅員廣大的縣市,城鎮之間距離較長,後送機制應加強使用119系統,提升救治效能。腦中風好發中老年族群,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也開始趨於年輕化,熬夜、抽菸、重口味、不愛運動等習慣只會拉近我們與腦中風的距離。教官小叮嚀陳韋鳴表示,腦中風被喻為「閃靈殺手」,徵兆來得又急又快,若沒有及時發現、及時送醫治療,常會留下失能後遺症,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雲林縣的人口老化高居全國第二,地域特性是民眾住宅距離較遠,與都市密集型態不同,腦中風通報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家中長者只有外傭照護,發生急性腦中風症狀時,因缺乏機警度或是溝通不良,錯失治療良機。陳韋鳴曾遇過,鄰居好幾天不見人影、沒出來聊天,才驚覺阿公原來在家裡中風了。他呼籲家中若是有外傭照護的情況,應該要多教導緊急救護的觀念,發生有任何異狀時,一定要立刻打電話給雇主或打119尋求救援,避免憾事發生。腦中風的緊急救護更應把握「就近」、「適當」原則,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長者心臟小鹿亂撞要當心 留意心房顫動致缺血性中風
近來早晚氣溫低、日夜溫差大,奇美醫學中心搶救許多「心房顫動產生血栓致缺血性中風」患者;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蔣俊彥今天貼文提醒民眾:氣溫驟降時,年紀大及慢性病患要特別留意心血管健康。蔣俊彥提醒,因心房顫動是無形的殺手,嚴重時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有慢性病年尤其年長者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暈眩等「心房顫動」症狀,應立即就醫。蔣俊彥說,「心房顫動」心臟血管內科常見,近年高齡人口越來越多,心房顫動盛行率也逐年增加,通常心律不整會造成心悸、呼吸困難,甚至胸悶,年紀大尤其有許多慢性病的常常發生,一旦出現心房顫動,有時就產生嚴重肺水腫甚至休克。他說,心房顫動會是無形的殺手,是因很多人症狀不明顯而忽視,心房顫動容易在心臟左心房的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血栓隨著心臟搏動打到身體各處,就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部位血管栓塞併發症;研究顯示有2到3成的腦梗塞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血栓風險隨著共病多寡有不同程度中風危險。蔣俊彥指出,心房顫動主要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減少心臟血栓形成,進而減少缺血性腦中風;近年也有冷凍電燒手術、迷宮手術和左心耳封堵術等方式預防治療血栓,考量病人身體狀況及出血風險不同,治療前應與醫師詳細溝通了解。近來早晚氣溫溫差大,蔣俊彥建議留意脈搏跳動,如有心臟小鹿亂撞般跳動、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與醫師討論找出治療方式,建議病人應規則服藥,且接受醫師藥師衛教,才能有最佳療效、減少風險。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
藝人李炳輝、廖峻近年都經歷過「二次中風」,相較於首次中風,兩人二次中風的症狀,有個共通點是「被他人發現」。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中風過的患者常常難以分辨身體不適的症狀,到底是首次中風引起,還是二次中風,若沒能及時救治,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嚴重,增加家屬照顧難度。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中風出院不等於完全恢復,必須隨時防範二次中風。」周中興表示,據一項德國調查顯示,首次中風後第一個月就有「二次中風」的風險,機率約為1.2%,一年內發生二次中風的機率約7.4%,五年內為19.4%;據國內的調查,則是有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一旦發作,殘障程度都比第一次嚴重,死亡率高達4分之1。周中興解釋,首次中風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腳無力」、「疲憊」,也因為無力多動導致陷入更無力的循環;當二次中風發生時,身體反應也同樣是無力感,讓患者無法察覺而輕忽症狀,通常二次中風都是親友或是醫師觀察到,才即時被發現。無論是第一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家中有中風患者,對於家庭的照顧負擔極大。周中興說,其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中,除了三高,還有被稱為中風隱形殺手的「心房顫動」。全台人口約1%有心房顫動,因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致死率更高,據調查,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一年內死亡率約有50%。周中興表示,心房顫動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陣發性偶然發生,心律不整使得心房收縮異常,血流不順容易凝結成血塊,阻塞腦血管,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患者、有家族史者,務必追蹤治療。周中興表示,具有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追蹤檢查,確認心血管健康。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患者,醫師大多會採取「預防」的概念,讓患者定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發生。至於已經中風但沒有確診心房顫動者,則要隨時注意心房顫動的症狀。他解釋,心房顫動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或是幾分鐘,一般監測難以準確抓到,即使是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確認,也可能首次中風時就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但未能及時抓到訊號,並未被判定是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他呼籲,已中風過的患者,平時必須多留意是否有心悸或頭暈症狀,必要時,可以做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檢查,避免二次中風發生。周中興強調,不管是首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都有機會預防,最怕患者輕忽,有些患者首次中風的後遺症不嚴重,開始隨意停藥、不回診、不運動,甚至拾回過往的不良習慣,如抽菸、高熱量飲食等。他呼籲,預防二次中風應該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抽菸、不油膩、不停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1-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夜無力起身尿尿 就醫竟是「腳中風」釀禍
50多歲的吳姓男子,今年剛被診斷罹患高血壓,近期天氣驟降,常感到雙腳無力,但稍作休息就能改善,某天深夜突然想上廁所,但一下床卻發現腳痛到沒辦法走,趕緊就醫,經診斷,竟是「腳中風」引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別以為秋冬只需要注意心肌梗塞以及腦中風,有些三高患者也可能引發腳中風的問題。郭志東表示,血管可粗分為兩大類,大血管、小血管。大血管指的是主動脈,小血管大多是指周邊血管。無論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洗腎患者又或是長期抽菸者,血管彈性都比一般人差。當氣溫變化劇烈,無論是大血管或是小血管都可能出現無法即時因應氣候變化,產生阻塞或是破裂。郭志東表示,最具致命危機的是「主動脈剝離」,若無法即時救治,高達五成的患者會再發生後48小時內死亡。藝人小鬼也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辭世。除了主動脈剝離的危機,在小血管內發生阻塞,位置在腦部就可能引發腦中風,但發生的位置可以在身體所有地方,而秋冬較常見是發生在「腳」,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郭志東表示,腳中風除了是三高患者需要注意以外,有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心臟不正常的跳動,加上血管又不健康,容易引發斑塊堆積,久坐、不運動或是秋冬血流狀況不佳等情況,都會增加下肢中風的機會。腳中風初期的症狀如腳痠、腳麻、冰冷等,等到嚴重阻塞時,會出現難以行走,甚至是皮膚發黑等狀況。郭志東表示,腳中風的患者大宗還是長輩,但隨著三高年輕化的趨勢,腳中風也不再是長輩的專利,也有不少40到50歲的民眾發生腳中風。呼籲民眾在秋冬一定要注意保暖,更重要的是從平時起就應該要做好血管的保養,罹患三高的患者,更是需要定期回診、按時服藥。
-
2021-11-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旬嬤腎臟梗塞急速萎縮 醫查竟是因心房顫動沒治療
80歲阿嬤長期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的問題,一次腹痛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右側腎臟梗塞,範圍已擴及整個腎臟,以抗凝血劑治療後,經過4個月做超音波追蹤,右側腎臟由原本正常的9.3公分萎縮至6.8公分,一年半後電腦斷層顯示已萎縮至6.0公分。麻豆新樓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昊澐診斷出阿嬤是因「心房顫動」一直未做治療,再加上一些危險因子的多重共病,如心衰竭、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周邊動脈硬化等,若發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就更容易造成血栓。蔡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正常生理狀況下,心房收縮後會將血液灌壓至心室,心室再將血液送至肺臟或全身做氣體交換;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功能就像是故障的抽水馬達,無法正常收縮來運送血液,於是部分血液留滯於心房中,這就像洋流流經暗礁受阻後產生局部渦流,當血液不流暢再加上局部渦流,就特別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如同體內藏了一把無聲的散彈槍,打到哪裡、哪裡就遭殃,一旦打到腎臟就會造成腎臟梗塞,一旦打到腦部就會造成腦中風,後果不容小覷。蔡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導致腎臟梗塞的案例其實並不常見,症狀表現上有腰痛、發燒、血尿等,大多數都是非典型症狀以至於在診斷上更加困難,患者也都不自覺,許多是在注射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治療上除了使用抗凝血劑外,也可接受緊急血管攝影及血管成形術來打通血栓,但成效因人而異,需視栓塞時間長短及程度而定,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臟完全萎縮,就像這位阿嬤一樣。蔡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在家自行測量脈搏或血壓,若發現心跳忽快忽慢、或健檢被告知有心律不整時,都應立即就醫做心電圖檢查;若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時,則可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以減少心悸及併發症發生,對於亞洲人而言,比起傳統抗凝血劑(Warfarin),新型抗凝血劑口服藥(NOACs)不但可大幅降低腦梗塞中風機率,也可減少出血機會,應盡速尋求心臟科醫師專業診療。
-
2021-11-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電燒手術 心內超音波零輻射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發生率隨年齡上升,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是好發族群。心房顫動患者併發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四倍,如果藥物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考慮以電燒手術治療。台大醫院以心內超音波取代傳統的X光,執行最新「零輻射」電燒技術,超音波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可協助醫師精準電燒並監測其他變化,目前已成功完成三例。但這項心內超音波的一次性醫材,約需自費1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游治節表示,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通常會先用藥物控制,如果控制不好,症狀仍然明顯或心臟開始出現衰竭跡象時,就要考慮用電燒手術更積極治療。礙於主動脈等大血管的走向,彎曲複雜,如果左心房需要治療,醫師需要經由大腿股靜脈將導管走到右心房,傳統術式是在X光引導下,以心房中膈穿刺到左邊,再進行電燒,讓左心室不再亂跳。游治節說,由於X光有輻射線,對於病人的正常組織和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來說,都可能造成傷害。近年發展出使用心內超音波進行定位的技術,不但零輻射,還能將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讓醫師同步即時監看穿刺,大幅提高精準度;心臟內超音波也同時監測到心臟其他的變化,幫助醫師可即時發現並且處理。游治節表示,這項技術安全性高,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人都適用。目前台大醫院已成功執行了三例心內超音波輔助的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病人都是60歲以上,手術都很成功,病人恢復良好。
-
2021-11-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更安全精準的心房顫動電燒!台大醫院做到零輻射3D定位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發生率隨年齡上升,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也是好發族群,心房顫動者併發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四倍,如果藥物控制效果不理想,也可考慮以電燒手術治療。台大醫院以心內超音波取代傳統的X光,執行最新「零輻射」電燒技術,超音波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可協助醫師精準電燒並監測其他變化,台大目前已成功完成三例,不過目前這項心內超音波的一次性醫材需要自費1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游治節表示,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所以會先用藥物控制,如果控制不好,症狀仍然明顯,或是觀察到心臟開始出現衰竭跡象,就要考慮用電燒手術更積極治療。礙於主動脈等大血管的走向彎曲複雜,如果左心房需要治療,醫師需要經由大腿股靜脈將導管走到右心房,傳統術式是在X光引導下,以心房中膈穿刺到左邊,再進行電燒,讓左心室不再亂跳。游治節表示,由於X光有輻射線,對於病人的正常組織,和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來說都可能造成傷害。近年發展出使用心內超音波進行定位的技術,不但零輻射,還能將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讓醫師同步即時監看穿刺,大幅提高精準度;心臟內超音波也能同時監測到心臟其他的變化,幫助醫師可即時發現並且處理。這些準確度和安全性的升級,都是傳統X光定位技術做不到的。游治節表示,這項技術安全性高,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人都適用。目前台大醫院已成功執行了三例心內超音波輔助的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病人都是60歲以上,手術都很成功,病人恢復良好。心內超音波導管是一次性醫材,在日本是有健保給付,但台灣尚無,病人自費需要大約10萬元。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0-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出現昏厥 心外醫:平均壽命剩3年
「醫師,我母親前兩天又昏倒了。」王小姐憂心地說。「可能是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又惡化了,」醫師蹙起眉頭說,「我們再做一次心臟超音波,評估目前主動脈狹窄的狀況。」「最近已經昏倒三次了,是不是應該開刀換瓣膜?」王小姐問。「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會危及性命,的確要考慮把損壞的瓣膜換掉。」醫師點點頭說。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就像啟動了倒數計時器,嘉義長庚心臟外科副教授黃耀廣醫師指出,患者在出現胸痛、昏厥、心衰竭等症狀後的平均存活時間,分別剩下5年、3年、2年〔1〕。建議要進行手術介入,更換損壞、狹窄的瓣膜。我們的心臟收縮時可以推動血液循環,為了讓血液朝正確的方向流動,心房與心室的出口都具有瓣膜,像單向式閘門,可以防止血液逆流。「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的交界,負責讓心臟的血液朝著主動脈的方向前進」,黃耀廣醫師解釋,「當左心室收縮時,主動脈瓣會開啟,讓血液從左心室流入主動脈;當左心室舒張時,主動脈瓣會關閉,避免血液流回左心室。無論是瓣膜關不緊,或是瓣膜打不開,都會造成大問題。」關不緊的瓣膜,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導致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的原因包括老化、感染、風濕性心臟病等,在過去大部分是風濕性心臟病,現在則是感染,而造成瓣膜損壞。」黃耀廣醫師說,「部分患者是天生的,因為主動脈瓣膜的構造長得不太一樣,而在關閉時無法密合。」如果主動脈瓣無法完全關閉,血液便會在心臟舒張的時候,從主動脈灌回心臟裡,進而導致肺高壓。黃耀廣醫師說,肺高壓容易讓患者咳嗽,若出現肺水腫,就會越來越喘。打不開的瓣膜,主動脈瓣狹窄「大部分的主動脈狹窄,是因為年紀大而使主動脈瓣老化、變硬,較常出現在八十歲左右。」黃耀廣醫師說,「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的瓣膜先天長得不一樣,大部分人的主動脈瓣都是三個葉片,但是他只有兩個葉片,所以主動脈瓣狹窄會比較早發生,大概在五、六十歲便開始出現症狀。至於風濕性心臟病,是小時候感染β溶血性A群鏈球菌,使主動脈瓣膜漸漸黏在一起,現今在台灣已經非常少見。」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無法在心臟收縮時順利流出心臟,使心臟必須更費力收縮,而身體則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主動脈瓣狹窄初期都沒有症狀,黃耀廣醫師分析,隨著主動脈瓣狹窄惡化,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時,便會出現問題,例如冠狀動脈血流不足,會導致胸悶、胸痛;腦部血流不足,會出現頭暈、昏厥;全身的血流不足,病人就會喘、心衰竭。何時會需要接受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一開始的主動脈瓣狹窄或逆流,都是以藥物控制為主,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使用合適的藥物,黃耀廣副教授指出,如果瓣膜功能變差,心臟收縮率也跟著下降,就要趕快動手術,只有手術治療能夠有效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由於大部分患者的主動脈瓣已經不堪使用,所以主要使用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黃耀廣醫師說明,更換主動脈瓣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導管從血管內進行主動脈更換,另一種是打開主動脈,將損壞的主動脈瓣切除,然後縫上人工瓣膜。機械瓣膜、生物瓣膜,人工瓣膜怎麼選?人工瓣膜可分成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黃耀廣醫師分析,機械瓣膜的優點是很耐用,不太容易損壞,至於機械瓣膜的缺點是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而且使用機械瓣膜的患者中風的機率會比生物瓣膜還要高一些。生物瓣膜的優點是不需要終身使用很強的抗凝血劑,甚至有些病患不需要抗凝血劑。「剛換完生物瓣膜後,會先吃一段時間的抗凝血劑,等到血管內皮細胞慢慢長到瓣膜上。」黃耀廣醫師說,「但是因為有部分患者合併有心房顫動,吃抗凝血劑能預防血栓形成,會比較安全,所以這類病患得請他繼續吃抗凝血劑,只是劑量可以比較低。」生物瓣膜包括豬組織瓣膜和牛組織瓣膜,黃耀廣醫師說,牛組織瓣膜具有結構上的優勢,最大開口可以開的比較大,有效開口面積和血液動力學比豬組織瓣膜好,讓患者擁有較好的活動能力與心肺功能。由於有效面積大,未來發生狹窄的機會就比較低,根據國外的研究,應該可以使用到15年以上。貼心小提醒主動脈瓣狹窄初期,患者通常沒有感覺,隨著主動脈瓣狹窄惡化,身體各器官漸漸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於是患者會開始感到胸悶、胸痛、心悸、頭暈、昏厥、疲倦無力、活動時很容易喘。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時,千萬不要自認為是單純的老化而延誤就醫,黃耀廣醫師提醒,主動脈瓣狹窄會對性命造成威脅,最好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參考文獻:1. Izumo M, Takeuchi M, Seo Y, Yamashita E, Suzuki K, Ishizu T, Sato K, Oshima S, Aonuma K, Otsuji Y, Akashi YJ.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ortic stenosis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Japanese multicenter aortic stenosis, retrospective (JUST-R) registry. J Cardiol. 2017 Jan;69(1):110-118. doi: 10.1016/j.jjcc.2016.01.015. Epub 2016 Feb 28. PMID: 26936469.原文:
-
2021-10-23 醫療.腦部.神經
秋冬是腦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必看
腦中風紅色警報 有3項應立即就醫 腦血管疾病自2016年起於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為第四名,雖較前一年下降一名,但依據衛福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平均每年仍奪走1萬多條寶貴性命。呼籲國人重視腦中風防治重要性,可參考美國國家中風協會推廣之「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民眾可自行評估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包含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吸菸史、體重、運動習慣、腦中風家族病史,只要任何3項有異常情形,即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此外,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三高控制、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習慣及定期健康檢查,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三高控制不佳腦中風增1.7倍!呼籲民眾積極改善危險因子 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根據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分析計畫結果顯示,2002至2017年有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4倍至1.7倍。國外研究顯示,有三高且合併不健康生活行為族群,罹患腦中風的風險倍增,其中有高血壓且同時有吸菸習慣,腦中風機率高達一般人的6倍!台灣腦中風學會李俊泰理事長指出,國人中風後失能所需照顧費用一年恐超過100萬元,對家庭經濟是一大負擔,呼籲民眾應積極改善危險因子預防腦中風發生。 腦中風評估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 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秋冬日夜溫差漸大,容易促發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為了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腦中風症狀辨識方法,國健署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合作推出「微笑、舉手、說你好」衛教素材,當無法輕易完成任何1項動作時應盡快就醫,提供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https://health99.hpa.gov.tw)供民眾搜尋取得。 一名教授雖然沒有三高或吸菸習慣,但有心律不整、家族中風病史,因忙於工作缺乏運動且忽略定期回診,某天演講時突然發現左臉歪斜、說話不清,症狀發生不到1分鐘就恢復正常,但有位觀眾擔心是腦中風症狀,立即撥打119緊急送醫。經診斷確認為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急性缺血性腦梗塞中風,治療出院後也持續追蹤,4年來不曾再發生中風情形。 台灣腦中風學會周中興秘書長說明,成功救治腦中風的關鍵在於「及早辨識出腦中風症狀」,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林永煬理事長提醒民眾,防疫期間勿因擔心疫情不敢就醫,當發現腦中風徵兆時,應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延伸閱讀》 .眼皮一直跳?留意腦中風徵兆!中醫院長:6情況速就醫。 .心房顫動極易腦中風!醫:三高族等注意脈搏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風先打119 不要自行就醫
70多歲的大學教授在台上演講,突然左臉歪斜、說話不清,台下聽講的醫師友人立刻打119,送教授抵達急診室。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急性缺血性腦梗塞中風,經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服用抗凝血藥物,教授住院一周順利出院,追蹤4年都不曾發病。專家提醒,腦中風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辨識、打119、2小時內送達醫院,才能在黃金3小時內用藥,如果錯失良機,恐怕就是躺著出院。令人擔心的是,高達80%民眾習慣自行就醫、不打119,導致醫院無法提前做好準備。三總一般神經科主任、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周中興表示,常見腦中風三大症狀:臉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口齒不清,但腦中風學會2020年調查,34%民眾誤以為腦中風會昏迷倒地,對常見症狀反而不以為意。周中興說,超過7成腦中風都是缺血性,每缺血1分鐘,就會有200萬個腦神經細胞死亡,但醫院收到腦中風病患後,醫療團隊還要做初步評估、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判斷檢查結果,才能用藥,大約1小時,因此「縮短到院時間」,是爭取黃金治療時間的關鍵。三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提醒,超過6成初次中風的病人會在1個月內失能,所以預防絕對勝於治療,CP值最高的預防策略,就是「控制三高」。如果血壓沒控制好,中風風險增2.1倍,高血壓加上吸菸,中風機率暴增6倍;但如果能降低血脂30mg/dL,可減少13%中風機會。李俊泰呼籲,民眾如果有三高的任一項、心房顫動、吸菸、體重過重、腦中風家族史,又無運動習慣,以上條件只要符合三個,就是「腦中風高危險群」,應立即與專業醫師討論,降低腦中風風險。
-
2021-10-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腦中風後走著出院的關鍵!僅兩成民眾做對打119這件事
70多歲的大學教授在台上演講,一名醫師友人在台下聽,看到教授微笑時左臉歪斜、說話不清,立刻打119,在30分鐘內送教授抵達急診室。教授雖然缺乏運動,但沒有三高、只是偶爾心律不整,一直自認沒事,想要離院回家,經電腦斷層檢查才驚覺是急性缺血性腦梗塞中風。經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服用抗凝血藥物,這名教授住院一周就順利出院,持續追蹤四年都不曾發病。專家提醒,腦中風發生後一定要第一時間辯識、打119、兩小時內送達醫院,才能在黃金三小時內用藥,如果錯失良機,恐怕就是躺著出院或走著出院的天壤之別。令人擔心的是,高達80%民眾習慣自行就醫、不打119,導致醫院無法提前做好準備。收治這名教授的三軍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周中興表示,腦中風救治有兩大隱憂,第一是沒有辨識出腦中風警訊。最常見的三大症狀是突然臉歪嘴斜、突然單側手腳無力、突然口齒不清。但根據腦中風學會2020年調查,34%民眾竟誤以為腦中風會昏迷倒地,對三大常見症狀反而不以為意。第二大隱憂是沒有正確送醫。周中興強調,腦中風發生時,最好立刻打119,因為119送醫過程就有救護員可做基本評估、聯繫有能力處理的醫院,醫院可提早做好準備,人到醫院立刻開始檢查和搶救。如果自行尋求附近院所治療,送醫過程無人評估,醫院無法提前準備,可能還得轉院,就會耽誤到後續治療的時間。周中興表示,超過七成腦中風都是缺血性,每缺血一分鐘,就會有200萬個腦神經細胞死亡,但醫院收到腦中風病患後,醫療團隊還要做初步評估、做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判斷檢查結果,才能用藥。即便用最快速度完成必要步驟,也要大約一小時,因此「縮短到院時間」是爭取黃金治療時間的關鍵。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林永煬表示,另一位51歲的貨車司機就沒這位教授幸運。這名司機有高血壓、吸菸,無運動習慣,有天半夜起床如廁發現右側肢體不靈活。因不想打擾家人休息,他便回房繼續睡,沒想到隔天早晨整個右半邊都不能動,這時送醫已無法用藥也無法用手術取栓。結果他失去工作,也需要太太照顧,全家面臨沈重的照顧和經濟負擔。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提醒,超過六成初次中風的病人會在一個月內失能,所以預防絕對勝於治療,CP值最高的預防策略就是「控制三高」。如果血壓沒控制好,中風風險增2.1倍,高血壓加上吸菸,中風機率會暴增6倍;但若如果能降低血脂30個單位(mg/dL),可減少13%中風機會。李俊泰呼籲民眾自我檢視,如果有三高的任一項、心房顫動、吸菸、體重過重、腦中風家族史,又無運動習慣,以上條件只要符合三個,就是「腦中風高危險群」,應立即與專業醫師討論,降低腦中風風險。
-
2021-10-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心悸是民眾日常常見症狀之一,許多人描述感覺到胸悶、心跳變快等,大多休息後並無大礙。不過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雖大多無礙,但若有出現相關症狀仍需小心,因為還是可能引起、或是為重大疾病的相似症狀,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等。 心悸留意不適細節,症狀、風險因人而異。 心悸常見原因 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其實就和頭暈一樣,是個在敘述時較為廣泛的形容,細述狀況繁多,例如心跳變快、心跳變慢、心跳漏拍、心跳節奏變亂等,主要是心臟出現問題所致。 醫師舉例解釋,人體正常心跳約每分鐘60~100下,在一般情況下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下則心跳過速,這情況常見因竇房結出現問題所致。而心跳節奏多一拍、少一拍,感覺像小鹿亂撞般,則如因心房期外收縮、心室期外收縮所引起。心房顫動則常會使得心跳變得沒有節奏。 心悸常見4大風險因素 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一般而言較無大礙,常見因素主要包括環境、生理、心理、疾病。環境因素如高溫、濕熱的環境使得呼吸困難,心肺關係密切,進而影響心臟。生理因素則如抽菸、酗酒、藥物影響、荷爾蒙變化、咖啡等,許多民眾在吃了某些特定的食物時,也可能產生心悸,例如有些人喝可樂就會,因人而異。心理因素包括如焦慮、恐慌、生活壓力等,也和精神方面疾病有關。至於疾病則輕如包括發燒、生病,較嚴重也包括心臟方面疾病,如前述提到的心房顫動等,因此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相關疾病患者需多留意。 心悸異常症狀速就醫,慎防心肌梗塞、腦中風。 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因此提醒民眾,發生心悸的當下,除了妥善休息以外,也建議多加觀察身體是否有其他狀況,特別是異常的胸口疼痛,例如若出現胸悶、胸痛、時間較長、甚至出現頭暈、冒冷汗,以及出現左肩、左背、頸部、下巴疼痛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此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 另一方面,若心悸時出現口齒不清、嘴角歪斜、單側臉部或手腳麻木、無力、莫名頭暈等症狀,則需特別留意腦中風,心房顫動是心悸和腦中風共有的問題,而這些症狀正是近日各界常提倡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腦中風的症狀方式。 心悸當下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 張釗監醫師表示,預防心悸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排除病理因素,以及其他相關風險,因此在發生心悸時,除了好好休息並觀察有無異常症狀外,也建議多觀察當下的情境,以利日後避免相關風險,例如心悸的當下剛好正在喝咖啡,便可合理的懷疑是否是因咖啡所引起。最重要的是不論輕重,皆建議做個檢查,以助了解可能因素。也特別提醒經常有心悸問題的民眾盡早檢查,避免輕忽當下的心悸可能為較為嚴重的警訊。 《延伸閱讀》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夜咳難躺平?恐為罹患心臟衰竭徵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芹菜素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營養師:不只芹菜,這些蔬菜也有
家常菜中常見的芹菜,不僅擁有獨特的香氣,加入各種料理中更是增添了不少口感,使得層次更加豐富。芹菜雖然常見,但它的營養價值其實相當出色,當中的芹菜素不僅有助防癌也有助防阿茲海默症,是不少專家正研究開發成保健品或藥品的關鍵營養素。 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 芹菜素不只芹菜吃得到! 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有助於預防、改善糖尿病。且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達控制血糖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促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發炎反應,有助降低因高血糖促成的發炎反應。 另一方面,芹菜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特性,也具有抗β類澱粉沉積、神經保護作用,這些正是常見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因此不少研究認為,芹菜素對於防範、改善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潛力或正面幫助。 除此之外,芹菜素也對失眠、抑鬱症等精神方面問題有所幫助。像是日常常聽到可透過飲用洋甘菊茶緩和情緒、幫助睡眠等,芹菜素就是當中的關鍵。 日常生活中民眾相當關注的「防癌」,芹菜素也有相當的幫助,其可誘導癌細胞凋亡、防範癌細胞轉移,並可增強穀胱甘肽等人體抗氧化酶的活性,也促進身體的免疫反應,提升身體對抗癌細胞能力。較多相關研究如腸癌、乳腺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骨肉瘤等。目前也有不少專家正陸續研究,看是否能從中開發出新的抗癌利器,雖現正研究階段,不過多有正面的發展。 芹菜素助養生,常見食材不只有芹菜! 芹菜素對人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也相當常見,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芹菜、西洋芹、九層塔、甜椒、大蒜、洋蔥、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類食物都可以吃得到芹菜素。另外,洋甘菊、百里香、羅勒等草本植物也可以攝取的到。而在這些食物當中,以芹菜的芹菜素是最為豐富的,每100公克就含有35毫克的芹菜素,是個相當不錯的攝取來源。 芹菜素會抗血小板凝集,服用抗凝血劑者要留意! 芹菜素對於健康較少有不良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除了上述對身體的好處外,也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者需特別留意,如心房顫動者、剛做完心導管手術、髖關節手術、膝關節手術者等,建議暫時避免含有芹菜素的相關食物,如前述提到的洋甘菊茶等,或食用上更需特別留意份量,以避免抗凝血的情況太過劇烈。 《延伸閱讀》 .蓮霧低糖、護眼、促排毒、顧血管!營養師:糖友一天4顆也OK。 .釋迦有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2保存吃滿營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喝咖啡不會致心悸 反而可降低心律不整風險
一項最新研究消除人們對「咖啡會導致心悸或心律不整」的擔憂,並證實喝咖啡的習慣會讓發生心律不整的風險降低。該研究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上,分析三年內超過38萬6000人的咖啡消費量,並將其與可能發生包括心房顫動在內的心律不整的發生率進行比較。心律不整專家馬庫斯博士(Gregory Marcus)指出,在調整人口統計學、生活習慣和可能導致心臟疾病等狀況後,「每多喝一杯咖啡的習慣,會讓心律不整的風險降低3%。」研究人員還研究咖啡與基因之間的關係。「CYP1A2基因」、也被稱為「咖啡基因」有助於咖啡因代謝,具有完全該功能基因的人能以正常速度代謝咖啡,意味著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可以喝咖啡而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但當該基因發生突變,身體代謝咖啡的速度可能會減慢,而咖啡的高濃度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或以更高的速度被感覺到。同時在遺傳分析中,該研究未發現咖啡代謝受損與心律不整風險之間存在任何顯著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