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722
筆 文章
-
-
2022-02-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天寒竹縣再增2人猝逝 身心科患者多出2成
寒流發威,新竹縣繼前2日傳出6人猝逝,消防局今日(22日)再通報2人非創傷性死亡,分別為45歲男子以及75歲老婦,2名死者皆患有慢性疾病,但是否因天冷溫差過大而死亡,還需要進一步判定。除了猝死案例增加,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也發現近期身心疾病患者增加2成。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冷空氣雖有減弱趨勢,但還是有大陸冷氣團等級,一直到24日各地都是寒冷的溫度,降雨則受到華南雲雨區東移的影響,中部以北、東北部持續性的降雨最明顯,預計明後天將有一股弱冷空氣南下,再稍降溫,要到周五後冷空氣減弱,水氣明顯減少,才會逐漸回暖。新竹縣消防局指出,繼前2天有6人非創傷性死亡,最年輕為45歲男性、最長則為94歲女性,昨日上午10時至今日上午10時,再通報2人猝死,分別是45歲男性及75歲女性。累計這波寒流期間,竹縣非創傷性死亡案件已達8件,3女5男死者是否因氣溫落差大導致猝死有待釐清。溼溼冷冷的天氣不僅是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身心疾病也容易發作。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近來因身心疾病來診的病人增加2成,分別是原本憂鬱症狀況穩定,但天氣不好症狀惡化,或是因體質敏感,如罹患自律神經失調,天氣一變感覺全身不舒服,胸悶、心悸、喘不過氣、腸胃不適等。周伯翰醫師建議,有部分民眾罹患憂鬱症是因太少曬太陽,因此還是建議他們天氣一旦放晴就要出去多曬太陽,或是多補充維生素D3,有助身體吸收少許陽光、製作褪黑激素等,其實國外常有民眾會使用日照燈,讓大腦感覺身體有光照。醫師提醒,身心疾病症患者更需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部及四肢是散熱的地方,身體為了要保暖就會活化交感神經,容易使本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慌,胸悶、心悸、腸躁症的問題也會更惡化。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2-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常常頭暈是低血糖?8族群注意4重點,嚴重恐致命!
頭暈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可能原因繁多,其中一個也包括了低血糖,低血糖有別於常聽到的高血糖,危險程度相當高,若在發生的當下未妥善應對,將可能出現昏迷,嚴重甚至死亡。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相關症狀,並提醒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 低血糖嚴重恐致命,風險族群小心警訊! 洪暐傑醫師表示,低血糖一般定義在血糖低於70mg/dL即符合,血糖是身體各組織、器官、肌肉等重要的能量來源,當血糖過低,整組身體機能都會受到影響,患者自律神經反射會強化,將會視個人出現一系列相關症狀,最常見的如全身無力、冒冷汗、心悸、發抖、頭暈、呼吸困難等,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此時便需要補充糖份,若持續降低,如低至30md/dL時,將可能進入昏迷、神經系統停擺、嚴重甚至死亡,是個危險的急症。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性低血糖者,自律神經反應能力會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敏感。舉例來說,若起初血糖低於55mg/dL出現相關症狀,又持續沒有妥善監控血糖,讓低血糖的情況一再發生,日後會讓身體產生警訊的血糖值將可能在更低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症狀,這意味著警訊越來越晚出現,可補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直接昏迷、死亡的風險也會逐漸上升,不可大意。 低血糖風險及危險族群,用藥者留意避免「警鈴關閉」。 洪暐傑醫師指出,低血糖的好發族群主要為正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部分糖尿病藥物會較容易引起低血糖,建議民眾在取藥時可多與醫師確認、討論。除此之外,長時間熱量過低者也會容易出現低血糖,例如不當減重者或年長、罹癌等因素食慾不佳,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族群,都在風險名單當中,需多加留意。而空腹運動、運動過度者會大量消耗血糖,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除了留意風險族群,也需注意危險族群,例如前述一再發生低血糖患者日久不易發現警訊,而身體反應不靈敏的長輩也會較容易無所察覺。另外,獨居者因日常無人照應,在出現低血糖時也會較為危險,這點也需特別小心,特別是許多醫療知識相較匱乏、行動不便、年長等族群。 除此之外,若有服用ß阻斷劑藥物也得留意,這類藥物會降低自律神經反應,是相當常見的藥物,如年長者心律不整需控制心律,或是有時使用於控制血壓,都常見開立此藥。而正如前述提到,低血糖症狀主要出自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阻斷症狀便會不明顯,有如「警鈴關閉」,當低血糖發生時便不容易發現,危及生命風險也就會上升。因此風險族群,若有使用其他藥物,建議確認自己是否也正使用此藥物。 防低血糖致命,風險族群留意4重點。 洪暐傑醫師提醒,低血糖風險族群平時保養,除了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妥善控制血糖,也需多留意避免高強度運動,建議運動以中高強度為原則進行,簡單而言就是會稍喘、但不至於無法好好講話的運動。 日常身邊也應備著糖果、血糖劑、血糖機等,以利症狀出現時測量了解,在確認為低血糖時應快補充糖份,血糖在45~70mg/dL時先補充15克的糖,小於45mg/dL補充30克,補完15分鐘後觀察是否回到70mg/dL以上,若沒有就再補一次,至少回到70mg/dL。而若血糖遲遲沒有回升或症狀持續,又或者不確定是否為低血糖,此情況也可能代表著有其他健康問題正在發生,建議撥打119請求協助,盡速就醫,但避免行車以免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孩子苦!未確診兒生活品質竟低於確診兒、逾半有症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被問到兒童防疫時表示,目前國內染疫國小學童僅219人、幼兒園學齡前幼兒僅119人,人數不大。不過台大公衛學者指出,英國大型研究11到17歲染疫與未染疫青少年共4萬5000多人,發現未染疫學生身心健康也深受疫情衝擊,高達53%有症狀。丹麥研究則發現非確診兒的生活品質比確診兒童還差,但確診兒苦於長期後遺症,以呼吸困難、咳嗽持續達2個月的比例最高。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表示, 今年發表於《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的英國大型研究,針對2萬3048名確診青少年和2萬2798名非確診青少年進行健康問卷,結果發現非確診學生47%無症狀,但53%有症狀。詳細分析發現27%僅有一個症狀,10%有兩症狀,6%具三症狀,4%具四症狀,6%具五症狀。雖然確切原因不明,但顯示未確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能也受到疫情波及。至於確診青少年部分,林庭瑀指出,英國研究發現他們有34%無症狀,其餘66%有症狀者當中,22%僅一症狀,14%有兩症狀,10%有三症狀,7%有四症狀,13%有五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發冷、疲勞、呼吸急促、失去嗅覺、胸痛、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暈眩、全身肌肉痠痛。未確診兒不只有症狀,生活品質甚至比確診兒童還差。林庭瑀指出,今年同樣發表於《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的丹麥研究用「兒童生活品質問卷」去調查確診兒與非確診兒的生活品質,結果發現,不論是身體、情緒、社會、教育,分數較低的反而是非確診兒童,兩者間的分數以「社會功能」差距最大,「身體功能」反而差距最小。林庭瑀表示,可能是非確診兒反而長期擔憂受到感染,又受到封城等限制措施的影響,出現心理疾病或失眠相關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導致整體生活品質下降。上述研究都顯示非確診者的身心健康狀態也會深受疫情影響,需要更加重視。確診兒童的長期後遺症也不少,各國相當重視並展開研究。林庭瑀指出,丹麥研究比較非確診與確診兒童的長期症狀,發現確診確診兒童出現至少一種持續至少兩個月的「Long Covid」症狀的風險是是非確診兒童的1.22倍。兩個月後仍持續的生理症狀,以呼吸困難居冠(2.7倍),其次依序是咳嗽(1.63倍)、喉嚨痛(1.59倍)、胸痛(1.38倍),眩暈(1.36倍),頭痛(1.22倍),心悸(1.22倍),站立時眩暈(1.18倍),食慾不振(1.15倍)。持續時間方面,呼吸困難以及持續咳嗽的發生比例都是以「持續2個月」為最多,隨時間過去會慢慢改善。
-
2022-02-13 養生.聰明飲食
巧克力整理包/純度高的黑巧克力就不怕發胖?偏頭痛的人不能吃巧克力?
Q.巧克力標示最新規範是什麼?衛福部食藥署去年3月2日公告修正巧克力品名及標示規定,只要添加植物油超過該產品總重量5%,不得以「巧克力」品名,且刪除代可可脂巧克力標示規定,並規範含餡巧克力產品巧克力含量至少25%,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高雄長庚醫院營養師李仁鳳表示,食品規定有3種可標示為「巧克力」,第一種為可可固形物達35%以上的黑巧克力,內含較多可可脂、可可粉及咖啡因,達70%以上吃起來會帶點苦味;第二種為可可固形物達35%的牛奶巧克力,內含比例較多的牛奶,吃起來帶點甜味及滑順感;第三種為可可固形物30%以下的白巧克力,可可成分最少,顏色通常偏白。Q.巧克力的建議攝取量?吃純度高的黑巧克力就不用擔心發胖?李仁鳳表示,巧克力為植物萃取而成的食品,內含豐富的鎂、鉀等礦物質及黃酮、咖啡因等天然成分,但因巧克力在製作過程中加入如可可脂、糖等添加物,在飲食上屬於點心類,每日攝取量建議控制在100至200大卡之間,吃過量容易讓好處變壞處。義大大昌醫院纖體健康中心營養師楊凱婷表示,巧克力屬高熱量食物,依照每人一日的總熱量需求有不同的建議。巧克力脂肪含量較高,若攝取20公克的100%黑巧克力熱量約為120大卡,相當於兩湯匙的堅果,若大量攝取超過一日所需的總熱量,長期下來會導致體重增加,可能有人會認為純度越高越健康,但事實上熱量並沒有減少。Q.女性生理期時吃巧克力,真的可以緩解經痛嗎?女性生理期時喜歡選擇吃巧克力、喝熱可可減輕經痛,但李仁鳳表示,其實是因為吃甜食、熱食可舒緩情緒,讓人心情愉悅、降低痛覺。楊凱婷表示,巧克力內含的礦物質「鎂」可放鬆肌肉、改善經痛帶來的不適感,但必要時還是需使用藥物,並了解造成經痛的主要原因,配合醫師治療才能從根本改善經痛。Q.巧克力中的咖啡因含量有多少?會讓我睡不著嗎?有民眾擔心吃巧克力容易因內含的咖啡因睡不著,李仁鳳指出,有些人對咖啡因較敏感,喝一杯茶就睡不著,咖啡因對睡眠的影響因人而異。衛福部建議咖啡因攝取量一天不要超過300毫克,一杯中杯美式通常含有80毫克咖啡因,約等於100克的70%巧克力,但100克巧克力非常多,只要控制好每日攝取熱量,其實就能控制住糖分、脂肪及咖啡因,每天少量吃對人體風險較小。Q.巧克力如何保存?要放冰箱嗎?過期的巧克力會發生質變嗎?有些巧克力放在冰箱,卻出現白白的物質,吃起來也變味,楊凱婷說,這白白的物質是巧克力中游離出來的可可脂和可可油,可能會影響巧克力的質地及風味。巧克力最佳保存溫度為15至18度,可根據外包裝標示保存,需避免溫度劇烈變化而影響品質,且在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有些過期巧克力,外觀和吃起來雖然與原本味道相似,但可能已經長了黴菌,吃了容易造成肝臟及腸胃負擔。Q.哪些人不適合吃巧克力?為何有一說偏頭痛的人不能吃?傳言偏頭痛不能吃巧克力,楊凱婷表示,偏頭痛的成因相當複雜,包含壓力、疲勞、禁食、荷爾蒙變化、睡眠、天氣、聽覺、嗅覺、酒精等,很少有證據直接指出巧克力為偏頭痛的觸發因素,但不排除是少部分偏頭痛患者的觸發因素之一。最常被視為偏頭痛患者的食物誘因包含巧克力、起司、柑橘類水果、堅果、加工肉類、味精、紅酒和咖啡等,部分患者於飲食中避免這些食物時,頭痛可能會得到改善。李仁鳳說,除了偏頭痛患者,也建議未滿8歲、哺乳期女性、心臟病、腎臟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盡量少吃巧克力。● 未滿8歲幼童:容易因吃糖有糖癮,會出現不給糖吃就生氣、不易平靜、較難集中注意力等過動兒症狀。● 哺乳期女性:咖啡因會透過乳汁讓嬰兒攝入。● 糖尿病患者:只能吃黑巧克力,不能攝取太多糖。● 心臟病患者:巧克力內含豐富礦物質,吃太多鉀易有心悸問題。● 腎臟病患者:如攝取到磷、鉀未排出,易造成腎臟功能惡化,洗腎患者或面臨洗腎者不建議食用。
-
2022-02-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喝拿鐵、去摩鐵 有益身心健康?
新春,好友相見。甲:「你過去幾天做什麼娛樂?」乙:「我天天喝拿鐵!」甲:「你不是常常心悸、胃痛?」乙:「上癮了!忍不住」、「那你呢?」甲:「我去摩鐵!」乙:「怎麼會去摩鐵?有了新歡?」甲:「昔日女友相見,死灰復燃,路過摩鐵,不小心滑進去了!」不管是拿鐵、摩鐵,都是現代文明的產物,許多人靠喝的拿鐵,或武打的摩鐵紓解了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求,也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快感。古代中國人喝茶聊天,近來,國人人手一杯X鐵、X咖啡,上班族也好,居家健身養身也好,形成一種文化。咖啡內含咖啡因,咖啡因會振奮人心,提神解勞,但喝多了也會讓人小鹿亂撞,造成心律不整,它也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近年來,胃鏡檢查發達之後,國人胃食道逆流者比比皆是,拿鐵文化功不可沒。至於摩鐵之問世,解決現代人約會場所的困擾,有益雙方身心健康,但如果雙方身分不合現代社會標準,不小心滑進去又被拍到了,輕則造成一時社會新聞,重則造成家庭破碎。人的天性,愛喝拿鐵,因為喝咖啡與抽菸一樣會讓人上癮,上癮的機制是在腦神經中樞,但喝過頭,會造成心臟病、胃病、食道發炎,不可不慎。人的天性也喜歡新鮮刺激,因此有機會與「阿娜答」去摩鐵,互相紓解一番,有益一時身心健康,但如果出包了,也要付出代價。總之,不管好喝的拿鐵或好玩的摩鐵,在新春之後回歸現實,面對自己及家人寶貴的身體,了解保健之道,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也才能年年虎虎生風,健康又快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0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多數人說謊時會感到不舒服?和你的自主神經系統有關
▌感覺狀態的彩虹情緒的強度可以藉著觀察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化程度來測量。視覺刺激比聽覺刺激可能引起更大的自主神經反應。這可以在大腦解剖學中看到,相較與其他感覺皮質,視覺皮質輸入到杏仁核的神經集群更大。有件事情值得玩味,只要想到十八世紀感覺主義的創始元老,包括洛克和莫利紐茲,他們很少談其他感覺,就是把焦點放在視力和視覺知識/記憶。也許莫利紐茲、洛克及其他啟蒙運動前的哲學家都有直覺,一下就能判定「視覺-感情迴路」具有較高的關聯性,以致選擇用視覺當例子來說明感覺和記憶間的聯繫。此外視覺刺激若結合聽覺刺激,會比單一刺激激發出更大的自主神經反應。我們大多數人在說謊時都會感到不舒服──這種不適感是因為自主神經系統正在活化。我們對電影裡的測謊機總有個刻板印象,認為測謊機的指針游移不定是因為受測者在說謊,其實測謊機就是在測量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化程度,特別是受測者有沒有流汗,因為流汗是活化程度最可靠的測量指標。自主神經的情緒系統可以產生一系列相反的感覺狀態:心跳速度加快或減慢──表示緊張或放鬆;血壓升高或降低──表示緊張或昏厥;皮膚小血管擴張或收縮──臉潮紅或發白;腸道不動或過度活動──腸道脹氣或腸子咕嚕咕嚕叫。由於身體有兩個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兩者都由下視丘的自主神經系統總部控制,因此可能會發生一系列相反的情緒狀態。一般來說,交感神經系統活躍會讓受神經支配的組織器官活動增加,例如心悸、肌肉緊繃、出汗、呼吸急促或血壓升高,這通常稱為「戰鬥或逃跑」系統。另一方面,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會減慢心跳、降低血壓、減少腸道蠕動,減少流向皮膚的血流量,它通常稱為「休息和消化」系統。副交感神經或交感神經系統可以串連活化,讓身體系統一起激發產生情緒。人類最強烈的情感多半都是混雜的。在記錄人類激情的大量資料中,讓我們看看其中一個最強大、最詳盡的情緒感受。法國作家勒薩日(Alain-Rene Lesage)在一七一五到三五年間寫下小說《吉爾.布拉斯》(L’Histoire de Gil Blas de Santillane),其中人物唐.阿方索初見塞拉芬萌生愛意的描述,可說是浪漫的經典。天很黑,大雨滂沱。我穿過幾條通道,突然來到一間賓客休息廳。門沒關。我走進去,頓時感受到這裡如宮殿般華麗……我注意到大廳一側有一扇門沒關好,露出條縫。我把門推開一半,以便看到廳房的樣貌,最後一個房間亮著燈……然後我看到一張床,因為天氣熱,床帳被拉開了部分,我的注意力被一個睡著的年輕女人吸引……我湊近一點……立刻感到被震懾了……我站在那裡,看著她,狂喜而暈眩,此時她醒了。這種交集的興奮、一見鍾情的喜悅自古皆然。就算跨文化、歷時間,人類情緒都是亙古不變的,這說明感覺狀態的生物機制具有普遍性。唐.阿方索看到塞拉芬,他的注意力立刻受到吸引,他被強烈的情感所震懾,因狂喜而暈眩……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因為一見鍾情同時運作。一八一二年,才華洋溢卻看似冷靜的激情觀察者,法國作家司湯達爾(Stendhal)寫下精采好書《愛情論》(De l’amour),其中引用了《吉爾.布拉斯》書中一段話作為「愛情誕生」的例子。以下這段節錄來自書中名言,充分說明愛的羅曼蒂克。「沒有什麼比激情更有趣的了,關於激情的一切是如此無法預測,而身處激情的人也是它的受害者。」正如司湯達爾觀察到的,我們可能是一見鍾情的幸福受害者,也可能是單相思的不幸受害者。我們會變成受害者,是因為我們沒有要它發生,但它卻發生了。像一見傾心這樣壓倒性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為了對這個問題的答案至少有些許了解,我們必須借助記憶。早在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就開始研究個人記憶如何影響浪漫情愫,他自我觀察,發現他對鬥雞眼的女人特別有好感,仔細想想竟然是他還是個孩子時愛上過一個鬥雞眼女生,所以鬥雞眼女人的印象總會觸動他的情緒反應。他認知到,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被情緒記憶拉著走。畢竟,的確有許多人嫁了「父親」或娶了「母親」。某部分來說,記憶使我們不知不覺成為激情的受害者。然而,一見鍾情的力道固然勢不可擋,仍只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感覺,是混合了各種內感受的爆炸,明顯且可立即辨認。但各種「發自內心」的情緒範圍很廣,狀況多樣,有時更模糊不清──你可能覺得心很沉重,又或者輕飄飄地;也許歡喜得要爆炸,又或許覺得心碎;彷彿被東西撞上,或時間瞬間暫停;更可能是一些有的沒的在心裡忽上忽下,一時間根本分不清楚那是什麼。或者還有些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好亂」,煩躁不堪,被一種不能理解的感覺壓制。我們的身體也許正告訴我們一些事,但那是什麼?當威廉.詹姆斯把情緒定義為我們對身體興起的生理感覺做出詮釋時,其實他知道,人類感情不只是身體的感覺。他認為情緒「不是對某個存在對象或想法直接興起的主要感情,而是一種間接興起的次要感情。」我來解釋一下:主要感覺是指身體感覺,也就是自主神經系統興起的反應;次要感覺是對身體感覺的詮釋,是詮釋為恐懼、愛、厭惡等校正過的情緒。例如,當你馬上要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面試,此時的你心跳加速、胃部抽搐,你知道自己很緊張或很興奮,但你不會詮釋為墜入愛河。心跳加速和抽搐的感覺是主要感覺,因應即將到來的面試,理解為緊張和焦慮則是詹姆斯所說的次要感覺。對面試的期待不由自主地產生生理變化,而次要感覺就是對這些生理變化的詮釋。現在我們來到破解激情的真正核心──重點不只在於形成感情,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解釋它,甚至有時無法解釋。正如在第二章中提到的,所有來自身體內部的內感受──心臟、腸道、肺、性器官、血管──都投射到隱身在大腦表面下一塊稱為「腦島」的皮質中。我們需要身體──也就是自主神經系統──來產生感覺,我們更需要腦島來解釋感覺。※ 本文摘自《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作者:薇洛妮卡‧歐金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1
-
2022-02-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感冒後呼吸急促水腫 女子確診病毒性心肌炎
陳姓女子原先有感冒症狀,數週後卻出現呼吸急促、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檢查確診病毒性心肌炎,經治療2週後病情穩定,醫師提醒,感冒或腸道感染後出現上述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大里仁愛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台中市25歲陳姓女子約4週前開始有感冒症狀,陸續至診所治療,2週後開始呼吸急促及上樓梯無法負荷,且兩下肢水腫無法平躺睡覺等症狀,因而前往醫院就醫,經檢查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緊急安排加護病房治療,經治療2週後出院轉門診追蹤治療。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徐敏耀表示,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受病毒感染,引起局部性或瀰漫性發炎病變,為感染性心肌病變,於病毒流行感染期約有5%患者併發心肌炎。徐敏耀說,大多數患者經適當治療後可痊癒,部分患者可能發展成擴大性心肌病變,極少數患者在急性期因嚴重心律不整、急性心臟衰竭和心因性休克死亡。徐敏耀指出,以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引發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患者常在發病前1至3週有上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史,表現如發燒、全身酸痛、咽痛、倦怠、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然後出現心悸、胸悶、胸痛或心前區隱痛、頭暈、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徐敏耀提醒,民眾一般感冒或腸道感染,經治療2週後出現胸悶、呼吸急促、下肢水腫,且端坐呼吸喘等症狀惡化時,可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心肌炎的徵候,及早診斷,早期治療。
-
2022-02-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狂洗手、頻檢查瓦斯開關是強迫症?精神科醫解答
你是否有過出門了,又進門看看瓦斯有沒有關?還是三番兩次的跑去看車燈有沒有熄滅?東西方都有與強迫行為相關的神話,例如東方的吳剛伐桂、西方的薛西弗斯推巨石,兩者都和死亡對抗有關,因而被處罰不斷做同件事。那麼,真實生活中,現代人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就有一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個性追求完美,老是擔心私人訊息會夾雜在紙片、公文中洩露,習慣性將丟到垃圾桶的紙片或交出去的公文再取回檢查,明知這樣不行,她仍無法克制重複行為,造成工作時常延誤。甚至回到家裡,垃圾已打包丟到清潔車,她還追車要拿回來檢視,經過醫師診斷為強迫症,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症狀逐漸改善。一直重複行為,不想做卻停不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表示,強迫症約有1/4是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作,男生在10歲前發病機率較女生高,但成年後比例相當,35歲後很少發生。一般而言,強迫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體質、大腦神經迴路、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通常是慢慢發生,據統計,產生強迫想法及行為到就醫治療,大約需7、8年時間。強迫思考的英文為Obsession,字意為「著魔」,在精神醫學領域,可以是「想法、衝動或是心像(mental image)」。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自身也不想要,為了轉移這種想法,出現了強迫行為(Compulsion)。由於強迫症的重複行為是無意義的白耗工,因此會受苦。如何區分是正常行為,還是強迫症?唐守志說明,像是有些人個性謹慎,出門都要檢查電器、瓦斯有無關閉;也有些人擺放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唐守志說,強迫行為除了明顯的重複動作,心裡活動如數數、默念、策畫過程等也算是。與正常行為「因為喜歡而去做」,強迫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醫學上還會加上客觀條件,如果強迫行為在一天裡占據大於1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分為四大類型,可客製化治療強迫症大致有四種類型,因人而異。一、清潔類:怕感染弄髒,會不斷洗手或不敢上公廁,曾有青少年因不敢上學校廁所而休學;二、整齊控:要求東西按順序、成對擺放;三、禁忌想法:不斷出現暴力或傷害影像,會突然大叫大罵;四、憂慮傷害:總是擔心災害會發生,例如不斷檢查瓦斯開關。哪些人是高風險群?唐守志指出,通常是內顯性格的人,較容易難過、焦慮、孤單、負面思考;其次,神經迴路從皮質到紋狀體再連結到視丘的過程受到影響,也可能生病;此外,直系血親有強迫症,得到的機率較高。根據研究,長期追蹤病人大約3、40年時間,未治療的人,隨著生命歷程變化,2成會改善症狀,仍有8成不會好轉。而接受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的人,約有3至6成的療效。最後唐守志表示,精神疾病需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治療,目前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劑量會比治療憂鬱或焦慮症強,治療時間也較長,病人需耐心配合,至少三個月,才能判別藥物劑量是否有幫助。而心理治療則採認知行為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在研究上都有不錯療效。目前也有大腦深度刺激的新療法,仍在研究探討中,希望未來能提供治療的幫助。延伸閱讀: 。身體不適就醫檢查沒病?自測「廣泛性焦慮症機率」 中3項就要小心了 。胸悶、心悸...憂疫苗副作用小心變憂鬱症! 醫揭「典型徵兆」:3類人最容易發生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身體鬧水災如何消水腫?醫師教簡易自我檢測
50歲陳姓男手因腳水腫好幾周,越來越嚴重,走路都快走不動了,向醫師求助。長安醫院腎臟科楊雅斐醫師說,水腫常常是病人到腎臟科就診的原因之一,引發水腫的原因很多,應就醫治療對症下藥,切忌自行濫用利尿劑,不但未能確實消腫,而反傷身體。楊雅斐說明,簡單的水腫自我檢測為用手按壓小腿脛骨部位3秒後放開,如果凹陷超過0.2公分、並且超過10秒鐘以上沒有回復,就可能有水腫了,建議盡快就醫,醫師會做些檢查,像抽血、驗尿,需要時加做超音波檢查來查明原因。楊雅斐說,大多數水腫通常會自然痊癒,但若是身體器官出問題像是腎臟病,心衰竭,肝硬化所造成的,多為全身、對稱性水腫,則不可不慎。她說明,器官出問題的水腫可能原因有 :1. 腎臟問題因腎臟病變,導致身體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及鹽分,進而造成水腫,多半兩腳都腫,早上起來腳水腫改善,但變成眼皮水腫,且常合併尿液有泡泡現象。2. 心臟問題因心臟衰竭,無法打出足夠的血量供身體所需,因此造成水腫,除了腫以外,還常併有爬樓梯會喘、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等,嚴重時也會有肺水腫。3. 肝臟問題肝硬化患者通常會合併白蛋白低下,水分容易堆積在下肢以及腹部,因此病人除了腳水腫外,肚子也會腫脹,伴隨著黃疸、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4. 甲狀腺問題甲狀腺機能低下也會導致水腫,稱為黏液性水腫,也常發生於下肢。因此當查不到水腫的原因時,也要考慮甲狀腺問題。
-
2022-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症候群上身 醫師傳授謝絕聚會最佳擋箭牌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部分民眾出現「春節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建議,本來百害無一利的Covid-19疫情這時候派上用場,民眾若無法面對春節社交,不妨用Omircron當擋箭牌以避開聚會,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說,去年5月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感染,很多民眾因擔心染疫,心理壓力上升,又在家防疫時日久,家人相處時間變長容易引發摩擦,一段時間自我隔離改變社交模式,使得生活失序,還有人擔心染疫,動不動就自我頻繁快篩,都讓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人數增加。去年9月過後疫情緩和,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症狀改善許多,但部分病人因春節將屆產生「春節症候群」,再度出現心裡不舒服、吃不下、睡不著、恐慌、鬱悶或焦慮等身心不適症狀。陳羿行說,春節症候群常見於過年親友聚會聯誼,被親友逼問不想回答的問題,包括單身者被追問何時結婚,已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買房子,被比較工作薪資和職務,對一般人而言,春節症候群的不舒服的情緒持續幾天後,隨著年假結束而消失,精神官能症患者或心理層面比較脆弱的人恐會持續很久。近日Covid-19變異株Omicron在台傳播開來,精神官能症患者和內心較脆弱或有憂鬱、焦慮症的人,開始有緊張、煩躁、失眠、悲傷、作息混亂、體重下降、肩頸緊繃、頭痛、心悸等自律神經異常等病症,如果加上春節症候群,病情雪上加霜,壓力非一般人能理解。陳羿行說,家人和親友若出現「春節症候群」,應給予精神支持,如果紓解不了,建議求助專業醫師,今年比較特別的是病人仍無法平常心面對春節親友聚會,可以拿疫情當藉口婉拒參加,避開造成心理壓力的場合也是另類處理情緒的方法。
-
2022-01-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睡醒後頭痛、口乾、手腳麻?醫生:身體在發警告!
睡醒應該是身體最神清氣爽的時候,但不少人卻出現頭痛、口乾等症狀,中醫西醫雙執照醫生黃獻銘提出警告,這些症狀代表身體慢性及長期所累積下來的傷害,不同症狀更代表不同身體部位出現警訊!「阿銘師x鍼還傳」黃獻銘醫師建議,睡醒以後,如果發生特別頻繁的頭痛,一定要去看神經內外科,做一下檢查會比較好。午睡醒來的過程若是過於明顯,意味著心肺功能可能開始不夠力,建議多運動。早上睡醒會容易心悸則可能跟胃食道逆流有關,所以一旦有睡醒後反而更不舒服的情形,要好好檢視、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阿銘師x鍼還傳 頻道: 點我看阿銘師x鍼還傳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常常頭痛、眼睛痠?物理治療師教你自救法為什麼對甜食毫無抵抗力?醫師:問題可能出在睡眠!「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莫德納不可?BNT真的比不上?台大醫教第三劑挑選重點
Omicron疫情持續擴大,接種第三劑疫苗再次成為全民運動,但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擇,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甚至各專家看法也不相同,有人提倡「混打」,也有人是「鐵粉部隊」。醫師表示,第三劑疫苗選擇「混打」或「鐵粉部隊」,最重要是取決於希望第三劑疫苗達到的重點在哪裡?如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就接種莫德納或BNT疫苗,若擔心副作用,就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為何要施打第三劑疫苗?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說,接種第三劑疫苗有三大理由,第一、大幅提升體內抗體效價,降低感染病毒風險;第二、增加體內抗體中和Omicron的能力,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或死亡風險;第三、延長抗體效價時間,持續維持保護力。Q: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才對自己最好?謝思民說,如果是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可以忍受接種疫苗後的身體不舒服,可以接種mRNA疫苗,如莫德納及BNT疫苗,但如果是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等高風險族群,均建議接種mRNA疫苗,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莫德納與BNT疫苗的抗體效價都是相當優異,沒有明顯差異。」謝思民說,若前兩劑接種莫德納或BNT後,可以忍受副作用的不舒服,第三劑建議應繼續選擇同品牌施打,這都有經由完整實際的資料與臨床試驗。但如果是接種前兩劑mRNA疫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是擔心第三劑又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僅想追求基本保護力,希望副作用愈少愈好,而又非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第三劑疫苗可以混打嗎?依醫學研究顯示,目前沒有哪些疫苗進行混打會不相容,謝思民說,除了第三劑疫苗不建議接種AZ疫苗外,其餘疫苗都可以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混打。Q:第三劑疫苗副作用比較小?謝思民說,不論前兩劑打的是哪種疫苗,第三劑疫苗副作用還是依施打疫苗種類而定,如果是接種莫德納及BNT疫苗,容易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腋下淋巴結腫大、倦怠等副作用,而若是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副作用就會偏低。不過,依莫德納研究報告,第三劑為施打半劑,抗體效價能明顯提升,而發燒、倦怠等副作用會比第二劑輕微一點,但腋下淋巴結腫痛的情形,將比第二劑高。謝思民說,如果民眾接種疫苗後,感到不舒服,可以吃普拿疼緩解症狀,但不要吃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物,此類藥物會壓制發炎反應與免疫力,同時可能會壓抑疫苗施打效果。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說,確實有部分民眾接種疫苗後,出現心悸、胸悶等不舒服到門診就醫,但詳細檢查都與疫苗無關,最重要的還是時序上的關聯性,如果上午接種疫苗,下午即出現嚴重副作用,就會判斷可能與疫苗有關,立即通報衛福部疾管署。Q:第三劑疫苗涵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與病毒和平共存?謝思民說,若就以往新冠病毒原始株推估,兩劑疫苗覆蓋率需達到6成,但現在是Omicron疫情,第三劑涵蓋率應要到達8成,才有群體免疫的效果,但即便達成群體免疫,還必須搭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抗病毒藥物等面向,才有可能和病毒和平共存。最後,謝思民說,感染Omicron患者症狀多為輕症,但仍有少數重症個案,甚至可能會留下長期併發症,因此歐美國家還是高度警戒,希望盡快達到群體免疫,同時進行隔離及檢疫相關措施,避免病毒傳播,以防疫情一旦大規模擴散,也可能會拖垮醫療體系。「依以色列最新研究發現,接種第三劑疫苗,將有效降低9成重症及住院風險,死亡率更可降低8成,民眾應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程劭儀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呼籲,千萬不要輕忽Omicron輕症症狀,其快速傳播的特性將造成醫療量能負擔,一定要提高警覺。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常見3症狀 忽略不理可能腦中風或猝死
當你有小鹿亂撞般的心跳,如果不是來自戀愛的悸動,而是在靜態狀況下都可明顯感受心臟「怦怦跳」,就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有些心律不整是無症狀的,但嚴重像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也有可能致命,因此不能輕忽心律不整的症狀。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心臟疾病,但許多人會忽略不在意,到了老年時才驚覺事態嚴重。其實長期心律不整對血管健康有很大的威脅,例如心房顫動,可能會形成血栓,若堵塞住腦血管則會發生腦中風,因此,如果有心臟不適症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減少心律不整對生命的威脅。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臟的天然節律器「竇房結」啓動,進而帶動整體心房、心室搏動來完成一次心跳,正常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少於60次為心跳太慢,大於100次則為心跳過快,若傳導路徑出問題,就會造成心跳不規則,也就是心律不整,而且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常見心律不整症狀:心跳過快:跑步、發燒或緊張狀態下,心跳都會加速,但需考慮可能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心跳過快容易出現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心跳過慢:有些人心跳天生比較慢,許多運動員都在每分鐘50幾下,所以只有心跳數低,並不能視為異常。心跳太慢會出現頭昏眼花、走路不穏、甚至疲倦感和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心跳不規則:正常的節律下,有時吸氣時脈搏的間隔變短、呼氣時間隔變長的情況,稱為「呼吸性心律不整」,常發生於年輕人身上,這是生理性狀況不用擔心,但若出現心悸、胸悶、胸口痛時,應就醫檢查診斷。生活中預防心律不整的方法:1.避免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攝取,以維持標準體重。2.正常生活起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吸菸、限制飲用酒類及少喝含咖啡因飲料。3.切勿亂服成藥,例如有些感冒藥會誘發心跳加快,造成心臟不適。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癲癇竟然是心律不整引發 老翁發作還好醫師發現不一樣
70歲男子沒有癲癇病史,最近因肺炎住院,卻突然抽搐昏迷,轉急診後有兩次發作,醫師發現患者短暫昏迷醒來之後意識馬上恢復正常,與一般癲癇醒來後仍會有意識混亂的情況不一樣,經過心電圖檢查,確定是因為心律不整而引發的癲癇,經過裝置心臟節律器後,目前已經沒有再發作。心律不整也會引發癲癇?!台南新樓醫院急診科醫師林士豪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往往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一旦被當成一般的癲癇治療,可能會延誤病情,最嚴重可能猝死,還是要多注意。患者平日有高血壓病史,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最近住院後,突然意識不清合併四肢抽搐,轉到新樓醫院急診,又再發生兩次癲癇,經醫師診斷為病竇症候群引起的亞當斯-斯托克斯症候群(Adams-Stokes syndrome)。林士豪表示,亞當斯-斯托克斯症候群是指嚴重心律不整引起的暈厥症狀,當心搏過速或過緩時,由於心室輸出的血量下降,輸送到全身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大腦暫時性缺血,可能會突然出現心悸、胸悶、眩暈、抽搐或暈厥等症狀,一開始持續時間很短,病患可能不以為意,但若沒正確診斷及治療,嚴重者甚至會猝死。他表示,許多心律不整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抽搐、昏倒等情況,乍看很像癲癇;所以遇有不明原因的癲癇,經檢查後腦波並無異常時,醫師和家屬都應提高警覺,及早做各種心電圖判定。林士豪説,心律不整有些是心搏過速,可能為心房顫動或心室頻脈等造成;而心搏過緩則可能是高度房室傳導阻斷或病竇症候群等。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也可能造成心跳變慢,通常停藥之後狀況會變好。該症候群臨床診斷不易,患者求診當下也不一定會發現,有時須透過24小時心電圖診斷。最近智慧型穿戴裝置流行,也可利用這些裝置偵測而提醒就診。心律不整依類型有不同治療方式,如藥物控制、心導管電燒、心臟節律器或是體內自動去顫器等。林醫師再次提醒,若自身或親友偶有心悸、胸悶、眩暈、抽搐或暈厥等症狀,或是測量心跳超過每分鐘150下或低於每分鐘50下,建議盡速就醫。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打莫德納或BNT會增心肌炎風險嗎?醫詳解心肌炎症狀、好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心肌炎症狀:胸痛、輕微發燒、呼吸急速、喘或心悸●避免罹患心肌炎,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國內爆發Omicron社區疫情,接種第三劑疫苗至關重要。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第一劑涵蓋率已破八成、第二劑已達七成一。雖然大家開始搶打第三劑疫苗,但仍不免擔心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醫師表示,國際研究,尚未看到接種第三劑疫苗提升心肌炎好發風險,但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心肌炎高風險組群,務必多加注意。【延伸閱讀:抗Omicron混打該怎麼打?哪些混打組合副作用比較低?】Q:追加打半劑莫德納或全劑BNT疫苗,是否會增加心肌炎風險?A:不會。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依莫德納及BNT疫苗接種須知,雖然都提到接種第二劑疫苗及年輕男性,於施打後14天內,易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但評估對於年輕族群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Q:接種mRNA疫苗,為何容易引發心肌炎?A:研判可能是施打疫苗後,新冠病毒侵入身體,引起身體出現發炎細胞,當進入心臟後,引發心肌炎。褚柏顯說,尤其是30歲以下年輕族群身體免疫力強,易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心肌炎會引起心臟細胞大量發炎、死亡,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Q:有心臟疾病、移植或其他病史者,是否不適合打第三劑疫苗?A:褚柏顯說,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指出,心臟疾病或其他病史者不適合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若正在發燒或急性中重度疾病患者,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並充分討論,評估疫苗風險後再行接種,避免引發心肌炎。Q:接種疫苗後,若發生心肌炎可能是什麼症狀表現?A:褚柏顯說,接種疫苗後,若出現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速、喘或心悸,或有輕微發燒等疑似心肌炎症狀,應速就醫檢查。甚至超過48小時仍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應速就醫釐清病因。此外,蘇彥伯說,患者也可能出現急性肺水腫、胸悶、低血壓等症狀。【延伸閱讀:前兩劑混打 第三劑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Q:除接種疫苗外,好發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A:蘇彥伯說,一般造成心肌炎,多為感染流感等上呼吸道病毒,但也有一些是不明原因。褚柏顯表示,心肌炎好發原因,除感染感冒病毒外,還包括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正在使用愛滋病藥物控制病情,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者曾進行心臟移植病人。Q:心肌炎治療方式為何?A:蘇彥伯說,感染病毒後引發心肌炎,發病速度快,若導致心衰竭時,治療時多先採取利尿劑、升壓劑、呼吸器等支持性療法,讓心臟充分休息,等待發炎情形慢慢好轉,但若病情嚴重,恐引起心衰竭,此時可能必須接上葉克膜維持身體機能,但若疾病持續惡化,仍有死亡風險。褚柏顯說,病毒性引起的心肌炎病人到院後,經胸部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心肌炎時,會先給予治療痛風藥物秋水仙素,降低病人體內發炎情形,多數心肌炎可以獲得治療及痊癒。Q:如何預防心肌炎?A:蘇彥伯說,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好發率不高,民眾應了解可能發生心肌炎的致病因子且加以預防,但天冷時,各類病毒活躍,尤其現在Omicron及流感病毒流行,建議國人應盡速接種疫苗,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
-
2022-01-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心電圖更快速 醫療級App一分鐘可偵測心房顫動
送禮,也需送健康。近幾年來,許多子女送長輩禮物時,常會挑選健康手環、智慧手表,除了可以當計步器,還可統計消耗多少熱量,測量血壓、心跳,甚至製成心電圖,瞭解心房顫動風險。穿戴裝置要緊貼脈搏 數據才準新竹台大醫院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使用這類穿戴式裝備量測生理跡象時,一定要讓手環、手表的背面緊貼著手腕肌膚、脈搏,處於良好接觸下,相關數據才會精準可信。林廷澤說,曾有一名使用智慧手環的長者進入診間後,神情焦慮,拿出各種監測數據,焦急地問著「我心臟是不是出了問題?」仔細問診後,才知他智慧手環並未緊貼著手腕,中間還有空隙,難怪心跳血壓等數值超乎異常。除了智慧型穿戴式裝置之外,台大醫院與敦捷光電合作,推出亞洲第一個通過食藥署核可的醫療級心房顫動偵測App「愛心鏡」,只要食指按在手機鏡頭上,只需一分鐘,就可以得知結果。心房顫動早治療 降低中風風險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提高中風、心臟衰竭和死亡等風險,若能及早用藥治療,可降低64%中風風險、減少21%心臟衰竭和死亡的機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亮宇說,「心房就像是引擎」,如果心房組織異常、電流亂竄,就無法做出正常的同步收縮,心臟收縮效率變差,血流不順暢,增加血栓、腦中風等機率。臨床顯示,相較一般人,心房顫動患者死亡風險高出兩到三倍,心臟衰竭及中風風險則為五到八倍。林亮宇指出,想要確診心房顫動,常需接受24小時心電圖,必須在醫院住上一晚。相較之下,「愛心鏡」App方便許多,只要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機下載App,不需額外花錢購買其他穿戴裝置。林廷澤表示,這項技術是經由照光偵測血液體積的變化,一個波形周期就代表一次心跳,監測時,先將手機放在桌上,再把手指放在鏡頭上,平放靜置一分鐘,就可得知「規律」或「不規律」,如果手指好好按壓在鏡頭上,則會顯示「訊號不佳」,需再重測。臨床試驗顯示,250到300名受試者使用「愛心鏡」App,對照心電圖驗證,具有高達95%的敏感度及特異性,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食藥署核可的醫療級心房顫動偵測App。愛心鏡檢測 發現心跳不規律林廷澤說,一名68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去年自覺常有心悸,以為太累或貧血,但就醫時檢查結果卻顯示正常。透過「愛心鏡」App規律檢測,終於發現在某些時間心跳確實不規律,進一步安排24小時貼片檢查,確診心房顫動,須持續服用抗凝血劑。林廷澤說,以往心臟疾病患者必須至醫院接受檢查,才能確診,現在智慧手機、穿戴式裝備普及,進入每一個人生活中,建議中老年人學習如何正確使用這類3C科技產品,不用進醫院,就可掌握自身呼吸、心跳、心電圖、睡眠品質等數值,進而提早發現罹病徵兆。
-
2022-01-1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甜食就能避免血糖過低?醫揭真相:巧克力不適合
糖尿病不僅處於高血糖狀態時,會造成身體傷害,突然血糖驟降也可能引發身體不適,包括冒冷汗、手抖及心悸等症狀。樂生療養院高年科主任吳秉豪提及,臨床上僅半數血糖過低者會出現相關症狀,未有症狀者也可能隨時暈倒導致骨折,甚至誘發心肌梗塞。糖尿病患挑錯時間運動 小心誘發低血糖根據統計指出,低血糖會增加3至4倍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換句話說,當血糖濃度小於70mg/dl時,就會引發低血糖,不僅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死亡機率也增加2至2.5倍。吳秉豪醫師指出,包括運動時機不對、運動過度未適時補充食物、禁食或進食量少等因素都可能埋下低血糖的危險因子,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宜量測血糖,尤其要注意嚴重低血糖的狀況一周絕不能超過2次,以免危害健康。長時間運動應準備點心 避免血糖過低導致不適此外,想要預防低血糖,平時飲食就應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且千萬不要空腹運動,若長時間或既進行大量運動的前、中、後都應進食點心,避免血糖過低。吳秉豪醫師說明,別以為所有甜食都適合,像巧克力、風味牛奶、花生醬等,因含糖量高加上高脂肪,分解吸收速度慢,較不適合作為低血糖的急救處理。隨身準備預防低血糖點心 若仍處低血糖則應立即就醫 但究竟哪些食物適合作為預防低血糖的點心呢?其實像是方糖3至4顆、糖果3至4顆、1瓶養樂多、葡萄糖錠3至4顆、蜂蜜1湯匙、吐司1/2至1片或蘇打餅乾等都可以適量攝取,且建議過了10至20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若仍處於低血糖狀態,則應立即送醫治療。吳秉豪醫師呼籲,嚴重處於低血糖時,不僅會意識不清,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不得輕忽嚴重性。(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冒冷汗、手抖、飢餓小心低血糖上身! 醫揭「10種救急食物」:別再吃巧克力 ·間歇性禁食恐致糖尿病、心臟病! 研究揭「恐怖真相」:膽固醇不會降
-
2022-01-09 養生.聰明飲食
想喝咖啡提神,又怕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營養師:掌握4個訣竅,享受美味無負擔
一、認識咖啡特性,開啟香醇的咖啡之旅據統計,臺灣人每年喝掉28.5億杯咖啡,越來越多人不只愛喝咖啡,也開始講究如何沖泡咖啡。因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蔡孟融營養師與大家分享咖啡與咖啡因的各種小知識,教大家如何享受咖啡時光,又不造成身體負擔!咖啡沖泡方式非常多元,常見有手沖、義式濃縮、冰滴及冷萃等方法。手沖展現風味層次,義式濃縮凸顯特性;冷萃、冰滴,讓咖啡冷得更美味。◎手沖咖啡:手沖咖啡是把咖啡粉放入有濾紙(或濾網)的濾杯中,將熱水注入咖啡粉中,萃取出咖啡液。手沖能展現咖啡的多重層次與香氣。◎義式濃縮咖啡:義式濃縮咖啡是用義式咖啡機以高溫、高壓快速萃取出咖啡液,沖出的咖啡液濃厚且油脂呈乳化狀,可凸顯出咖啡本身的風味特性。不同操作手法也會巧妙影響咖啡風味,廣受許多咖啡迷的喜愛。◎冰滴咖啡:冰滴咖啡是以冷水或冰塊融化後的水滴,緩緩滴入咖啡粉萃取出咖啡液,冰滴咖啡的風味細膩,許多店家還會再將冰滴咖啡冷藏數天熟成,讓香氣更加有層次。◎冷萃咖啡:冷萃咖啡的沖泡方式與冷泡茶相似,是將咖啡粉長時間浸泡冷水中,喝起來風味純淨而酸度較低,若再額外注入氮氣使冷萃咖啡產生綿密氣泡,口感會更加柔滑。二、減少負面影響,選對時間很重要蔡孟融營養師建議,想要咖啡的提神效果、又要減少負面影響,「喝對時間」很重要!咖啡因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4-6小時,不想被咖啡因干擾睡眠,可將喝咖啡的時間提早,例如就寢時間是晚上10點,可拉長到睡前7小時就不喝咖啡,意即下午3點後就不再喝。由於咖啡因在喝完後20-30分鐘才發揮作用,食藥署提醒,若有午休習慣,可先喝完咖啡立刻小睡片刻,醒來剛好可發揮提振精神的效果。此外,在正常睡眠狀況下,剛起床時體內皮質醇濃度最高,此時咖啡的提神效果不明顯,建議在起床後2-3小時或午餐後2-3小時飲用最佳。三、注意咖啡因標示 享受美味無負擔咖啡不僅香氣逼人,一口一口慢慢飲用,還能感受到豐富的口感層次!然而,咖啡也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蔡孟融營養師表示,咖啡因可提振精神,但也容易刺激神經中樞亢奮、增加腎上腺皮質醇等賀爾蒙分泌,過量還可能導致心悸、焦慮、失眠等狀況。咖啡因也會刺激胃酸分泌,使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的症狀更加嚴重;若攝取過多,甚至可能導致鈣質流失,影響骨骼健康。每天最多能攝取多少的咖啡因呢?蔡孟融營養師説,每日咖啡因攝取量限制依照族群年齡而不同。◎成人: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12至18歲青少年:應在100毫克以內◎12歲以下孩童:需避免攝取咖啡因,以免影響成長。紅黃綠標示看仔細,飲用咖啡無負擔:根據衛生福利部「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現場調製的咖啡需有咖啡因含量之標示,並以顏色區別每一杯咖啡因的含量。◎紅色:含有201毫克以上◎黃色:含101-200毫克◎綠色:低於100毫克的咖啡因成人若每天喝3杯「綠色」標示的咖啡,尚不需要擔心咖啡因過量;若喝一杯「紅色」標示的咖啡,則已接近一日上限,不宜再喝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四、癮咖啡?先學會計算咖啡因整體攝取量購買含有咖啡因的包裝飲料,產品外包裝上常會以mg/100 mL(毫克/100毫升)為單位標示咖啡因實際含量,每100毫升咖啡因低於20毫克的飲料可標記為20 mg/100 mL以下,每100毫升低於2毫克者可直接標示「低咖啡因」。購買時,可從飲料容量與標示的咖啡因含量,換算出所喝到的咖啡因總量,以控制咖啡因攝取。食藥署叮嚀,過量的咖啡因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在選購飲品時,應注意咖啡因含量標示、控制每日飲用量,才能無負擔地享受咖啡之美味。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2-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月經後喝四物湯有哪些功效?速懂什麼人不能喝四物湯
每位女性幾乎從青春期起,媽媽總會在「好朋友」過後,準備一碗暖暖的四物湯為孩子補身。而為了方便現代忙碌工作的女性,許多廠商更推出四物飲品,並找來當紅女星代言,不論是四物雞精、四物飲加鐵、加玫瑰或加青木瓜等,增添功能及風味。其實早在宋朝,四物湯被記載於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被稱為是婦人病的聖藥,是補血、行血、活血的主方,因為方中由當歸、熟地黃、川芎及芍藥組成,因此稱為「四物」。四物有哪四種藥材?1.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活血、補血的功效,不過,當歸身、當歸尾的作用不同,當歸身專於補血,而當歸尾則善於活血。服用當歸可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脹、陰道乾澀及憂鬱。2.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的功效。服用川芎可抗菌消炎,調節子宮收縮,並抗維生素E缺乏症(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可減輕乳房不適、焦慮及沮喪等症),提升細胞吞病原體的作用。3.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心、肝、腎經,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4.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解決女性3困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集合四種中藥材的精華,有效解決女性許多問題:1.調經止痛、養血疏筋不少女性因月經來潮而無法正常工作,四物湯可幫助活血化瘀、排除血塊,並減輕腹脹腹痛,使經血排出順暢。此外,四物湯更可補充鐵劑,減少月經來潮時的貧血、頭暈目眩及經血不出的狀況。2.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四物湯的方中組成多為溫補的行血劑,若養成從年輕就服用的習慣,有助於氣血通順,不易手腳冰冷,並使臉色紅潤及肌膚光滑,減緩生理機能老化,看起來更為年輕。3.解決血虛狀況臨床上四物湯經常使用於身體出現血虛狀況。女性在月經、懷孕、生產、哺乳時,血量流失量大,容易造成血虛。血虛症狀多為臉色蒼白無血色、嘴唇白、頭暈、疲倦、容易心悸等,女性則有月經量少或不來的情形。而冬天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四物湯也有幫助。喝錯時機,恐造成血崩陳潮宗指出,喝錯時機可是會弄巧成拙。日前曾有一名25歲的女護士,「大姨媽」來了十幾天,原來女護士認為失血過多,需要補血,在經期間猛喝四物湯,沒想到更加血流不止。其實,四物必須月經結束後服用,否則補不成,還會造成血崩。服用四物湯最好的時機是在每次經期乾淨後。而女性最好養成從年輕時就開始服用四物湯的習慣,一次最好連續服用6天份的四物湯,不但可以減少經痛、經血不出、腹脹等症候群,到老年時,生理機能及皮膚也較不易老化。4大族群要注意1.生理期異常的女性:四物湯適用於身體血虛的狀況,若生理期提前、經血顏色鮮紅、經期出現脹痛或血塊多等,狀況比較複雜,應該先就醫,找出真正的問題。2.屬於燥熱及上火體質的人:口乾舌燥、便祕嚴重、容易長粉刺及早上起來眼屎較多的人,另外,像是睡不好引起的眼睛乾澀、雙眼布滿血絲,牙齦也出現浮腫,都是屬於這類體質的人,也不適合單獨喝溫補的四物湯,可以同時搭配涼補的方劑,像是可以降火氣、疏肝理氣的加味消遙散。3.身體正在發炎的人:比如眼睛充血或是感冒未癒等,也不適合喝四物湯。因為四物湯會加速血液循環,反而會使發炎腫脹更劇烈。4.更年期婦女:曾發生更年期婦女服用四物湯後,反而全身發熱、汗流不止。其實,更年期是一種身體機能的退化,屬於腎虛的問題,且更年期體質偏燥熱,補血的四物湯,反讓更年期症狀愈演愈烈。延伸閱讀: 。四物湯,喝對時機最重要 。四物湯、生化湯、中將湯,怎麼喝?
-
2022-01-03 養生.聰明飲食
缺鐵就吃豬肝?補鐵食物其實分2種 專家教你怎麼吃吸收力高
製造紅血球的礦物質說到我們周遭的「鐵」,會想到的是釘子、鑄鐵鍋或平底鍋吧?沒想到我們的身體裡也有鐵,很不可思議吧!據說成人體內大約有四.二公克的鐵喔。鐵是製造紅血球的礦物質,屬於血液細胞的紅血球,其主成分是血紅素,而鐵就是形成血紅素的材料。因此簡單來說,鐵就是血液的成分,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體內百分之六十五的鐵會與血紅素結合,將從肺得到的氧運送到全身細胞,而氧是體內製造能量所必需的原料,因此沒有鐵就會造成大麻煩。這類的鐵稱為「機能鐵」。剩下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鐵則作為「儲藏鐵」儲藏在肝臟、骨髓及脾臟中,遇到出血等流失鐵的狀況時,就會釋放到血液中,作為機能鐵運作。剩餘數個百分比的鐵會與肌肉成分結合,進行氧的搬運及儲藏,並與代謝反應有關。如果鐵不足,就無法將氧送到全身,會使臉色變得蒼白,引起缺血性貧血、暈眩、頭昏眼花及心悸等,除此之外還會使注意力不集中、體溫調節功能異常、免疫力及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等,造成身體各種機能的障礙,所以千萬要小心。缺鐵性貧血與貧血雖然經常會說「鐵不足=貧血」,但其實貧血依照發生原因可分為不同的種類。「缺鐵性貧血」就如同它的名稱,指的是因鐵不足而引起的貧血,因為營養不均衡使鐵的攝取量不足,或是懷孕及哺乳期等使用掉大量的鐵而發生。因體內的血液量太少而引起的稱為「貧血」。月經出血量變多,或是因為疾病而持續出血時,就很容易發生。紅血球的壽命大約是一百二十天,衰老的紅血球會在脾臟被破壞,而被破壞掉的紅血球中的鐵,會再被重複利用於紅血球的合成。攝取到體內的鐵幾乎不會被排泄到體外,鐵真是環保的營養素啊。但是,如果體內的鐵量少,想當然儲藏鐵也會不足。缺乏儲藏鐵的小孩,還有特別像女性因為月經每個月都會流失鐵,懷孕或生產也是如此,本來就屬於容易貧血的族群,所以一定要更積極攝取才行!鐵分為兩種,吸收力不同?說到鐵含量豐富的食品就是「肝臟」了。鐵在動物的肝臟及紅肉、貝類、小魚等中的含量很多,在植物方面就是黃豆、菠菜和小松菜等蔬菜。這些食物中所含的鐵可以分為「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吸收力,血基質鐵大約比非血基質鐵高五倍。血基質鐵能夠從動物性食品,尤其是紅肉中有效攝取到,不過,肝臟中的視網醇含量豐富,所以在懷孕時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植物性食品及乳製品、蛋等則含有非血基質鐵,雖然吸收力低,但如果和維生素C一同攝取就能提高吸收力。還有,在攝取非血基質鐵時,如果能同時攝取動物的肉或魚肉,就能促進非血基質鐵的吸收,可以提升攝取效率。可惜的是乳製品和蛋並沒有這方面的效果。另外就是曾被稱為「鐵之女王」的羊栖菜。但這是以過去流傳下來的做法—用鐵鍋來蒸煮的時代的事了。現在幾乎都使用不鏽鋼鍋,因此已經不能稱為是「鐵之女王」了。用不鏽鋼鍋來料理的話,大約只有使用鐵鍋的九分之一而已。但羊栖菜仍舊是營養均衡的食品,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食用以羊栖菜做的料理。而若是透過補給品攝取了過量的鐵,則會產生活性氧,所以就著重從一般飲食中攝取吧。含量豐富的食品 每1份的含量(mg)●豬肝 80g 10.4●水煮罐裝海瓜子 1/2罐=65g 19.3●遠東擬沙丁魚(魚乾)2條=50g 2.2●小松菜 2株=80g 2.2●油豆腐1/2片=100g 2.6●扁豆(乾)30g 2.7●菲力牛排肉1片=120g 2.9※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2-0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鼓勵病人健康生活的好醫師 教會我們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我們夫妻週週爬山,這幾年我們由步道到郊山再到谷關七雄中級山與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合歡山群峰與百岳的海拔高度3035公尺羊頭山,體力一步一步的鍛練,因為持續的鍛鍊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體檢紅字少了些,身體更加健康。但事實上103年以前我們是很害怕的面對一系列的檢查與結果的。一般人的認知,有心血管疾病者,藥物治療和生活作息正常就是最好的治療。但是郭醫師教會我們健康生活的方式應該是樂觀面對疾病,讓我們的生活不受疾病的限制,反而因為疾病的關係,積極治療外也積極健康生活。生活中不再只有工作而是走到戶外去接受森林療育,放鬆自己的心情與爬山運動讓自己的身體更加靈活。生活的忙碌讓我們覺得年輕的我們健康是正常的,對於健康不會特別去重視。一直到103年,一向在診所就醫有關心臟問題的公公轉診到某區域醫院由郭醫師看診,因為治療期間住院一個月,因此我們為人子為人媳都到醫院去探視照顧。我的先生阿仁為公公的三子,警覺到公公的症狀自己也有,因此也讓郭醫師看診,檢查確認跟公公的心血管疾病一樣,有高血壓和心臟瓣膜閉合不全的疾病,因此開始接受治療。當時阿仁說,一直以來他一直覺得頭痛和胸悶,頭痛他以為是感冒、胸悶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以他一直沒有在意。後來檢查才知道原來頭痛不是感冒,是高血壓,胸悶也不是工作壓力大,而是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原來我們自己以為的小病其實是慢性疾病,公公的住院反而讓我們重視健康的問題。公公原本是高血壓和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後來在治療中檢查出還有腦癌,原來公公的身體狀況不是老人退化而是腦癌的問題,雖然確診治療到公公過世只有九個月的時間,但因為到區域醫院郭醫師看診相對讓我們重視公公後續檢查與治療,讓公公在最後的日子能得到有品質的照顧。在公公確診時,阿仁焦慮到右臉麻,郭醫師門診時會安慰阿仁,並且調藥治療阿仁,讓阿仁的不適能獲得改善,能正常生活、工作並且照顧公公。103年公公和阿仁開始由郭醫師看診,一直到現在110年12月此時,公公己過世數年,阿仁還在郭醫師看診下,正常生活,在郭醫師的鼓勵下藥物治療配合爬山運動,身體狀況越來越健康。郭醫師每次看診總是很有耐心,一一說明檢查與調藥與鼓勵生活要爬山要飲食控制。我們很感謝郭醫師,因為當年公公如果沒有給郭醫師看診,也無法後續檢查出腦癌並結合醫院的治療,讓公公的最後日子是有品質的。現在醫院講求效率、效能,看診速度快速未必能檢查出原因,郭醫師細心問診、說明檢查的數據與後續治療方式,鼓勵病人健康生活,改善病人因疾病所造成的疼痛,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真的是很難得的仁心仁術的好醫生。我們是郭醫師的眾多病人之一,我們就是一般醫病關係,但是我們感謝郭醫師的醫治,期待這麼好的醫師不管在醫德醫術都有所傳承。這乃是病人之幸褔。這幾年我從事老人日照中心管理工作,深深體會到心態會影響老化與退化的速度,也會影響生活品質,許多研究也顯示森林療癒可有效降低心悸、生氣、疲倦、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森林中的芬多精是最天然的除菌幫手,負離子更有空氣中維他命的稱號能活化細胞、消除失眠、焦慮!森林療育是有科學根據的,對慢性病也有減緩功效,不論在生理與心理都有正向回饋。郭醫師鼓勵我們爬山運動,擴展我們的視野並培養我們有正確的健康概念,使我們不害怕面對疾病反而更加積極的安排自己的健康生活,勇敢面對疾病、積極的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只有認真工作、照顧家庭,增加了善待自己。愛惜自己的健康,這是郭醫師教會我們的,郭醫師很特別的醫師,不只檢查給藥,重點是教會我們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這深深影響我們,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是我們為病人之幸啊!
-
2022-01-03 該看哪科.中醫
醫病天地/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治療改善
秋冬日照短、天氣涼,身心疾病好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陳亮宇指出,最近許多患者主訴頭痛、心悸、身體痠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最後確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但患者常害怕被貼上標籤,其實中醫這方面早有經驗,呼籲勿延誤治療時機。陳亮宇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症狀包含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有些人還會失眠、焦慮或容易緊張,現代女性因角色與壓力多元,較容易罹患。最近有1名約35歲女性上班族,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疫後重返科技業,忙碌的工作讓她突然適應困難、壓力大,深受頭痛、身體痠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最後確診自律神經失調。經建議服用中藥搭配針灸,並培養運動習慣,多曬太陽,三餐定時吃,清淡飲食,不要吃太多,持續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陳亮宇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可靠中醫治療改善,通常建議持續治療1至2個月,研究發現腸道的菌叢和功能會影響腦部神經和內分泌,服用中藥讓腸胃功能穩定,情緒也會比較穩定。陳亮宇說,許多民眾發現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第一時間想找西醫身心科治療,卻又害怕被貼上標籤,其實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早有經驗,「肝心脾肺腎」對應了5種情緒「怒喜思悲恐」,中醫能依據情緒失調對應出身體哪裡不平衡,對症下藥調整。
-
2021-12-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曝九成年輕人胸痛都打BNT 指揮中心:沒接到通報
國內正值疫苗施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近期有百位胸痛患者就醫,其中有二成心電圖異常,部分為輕微心衰竭、心室肥大。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尚無心肌炎第二劑的通報個案。蘇一峰於臉書表示,來看診的民眾中,有近九成為年輕人,且多施打BNT疫苗。莊人祥指出,北市聯醫沒看到有任何通報不良反應事件會持續了解。指揮中心表示,已知我國自12月29日止,有32萬9241人青少年施打過第二劑疫苗,有43例不良事件,分別為9女、34男,莊人祥說,有出現起疹、發燒、呼吸喘、心悸、胸悶等,但暫無收到第二劑心肌炎通報個案。莊人祥指出,文獻已知接種mRNA疫苗,如BNT或莫德納,在第二劑施打後,在年輕男性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率較高,台灣也是一樣,民眾若有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心悸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讓醫師評估。目前國內被歸類為心肌炎、心包膜炎的12-17歲青少年族群,有兩人住院,而18歲至29歲,有1位,其餘皆屬輕症,就醫後讓醫師進行判斷。
-
2021-12-29 該看哪科.中醫
防冬季最可怕的敵人 中醫:按壓3穴位+喝養生茶
「心血管疾病」是冬季最可怕的敵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欽中提醒,冬季養生應該著重「精氣內聚」,以滋養臟腑。建議飲食原則,可挑選滋陰補陽兼補腎食材,如芝麻、黑豆、蔥、蒜、木耳等天然食材;運動可選擇太極拳、氣功等。《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足見心在五臟六腑之中的重要性。心是生命的主宅者,統領著各個臟器,讓它們互相協調,一同完成這種複雜的生理活動,共同維持人體的生命運轉。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臟及血管的疾病,又稱循環系統疾病,常見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引發血流不順,進而造成心臟及周邊血管病變,像是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等疾病。每年冬季都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高峰期,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容易使人體內環境失去平衡,人體適應能力差,抵抗力下降,尤其老年人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疾病等症狀,又易誘發心肌梗塞。許堯欽指出,避免心臓疾病上身,應先做好預防。建議每天可按壓勞宮穴、內關穴、心俞穴5到10分鐘,若出現胸悶或心悸時可立即按壓,能達到寧心安神、強心舒緩緊張等功效。也可搭配飲用「丹參養心茶」,具有緩和動脈硬化與缺氧等功效;或喝「山楂清肝茶」,有安神兼具減肥效果;還有「天麻杜仲茶」,具有護腦保腎功效。平常也可多吃點溫養的食物,如天然蔬果類,包含南瓜、桂圓等,其他食材如芝麻、黑豆、黑木耳、紅棗、百合、茶葉等。穿著應注意保暖,尤其老年人須留意頭部、頸部、背部及四肢關節等地方,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適量的運動。養心三茶飲丹參養心茶材料:丹參10克、三七10克、玉竹10克、山楂5克作法:加適量水1000cc同煮,當茶飲用。適應症:高血脂症、高血壓、心絞痛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山楂清肝茶材料:菊花5克、山楂10克、草決明10克、枸杞5克作法:加適量水1000cc同煮,當茶飲用。適應症:高血壓、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天麻杜仲茶材料:天麻10克、杜仲15克、丹參10克、何首烏10克作法:加適量水1000cc同煮,當茶飲用。適應症:高血壓性動脈硬化、曾有腦中風病史、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好、腎臟病變
-
2021-12-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趕走冬日憂鬱,抗憂鬱藥怎麼吃才安全?醫:出現9種症狀應儘速就醫
冬天近了,日照減少,濕冷、灰濛濛的天空讓人愁。而這波疫情恐怕會讓今年冬天愁上加愁。最新研究發現,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2020年憂鬰和焦慮人數悄悄上升1,導致全球5千3百萬人罹患憂鬱症,7千6百萬人焦慮不安。憂鬰症成因與治療「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考、行為及活動力等的疾病,低落的情緒會持續表現,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2。症狀包括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疲倦等。現階段仍未確切了解憂鬱症的成因,普遍認為與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太低有關。一般而言,輕微憂鬱症,可以採用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幫助病人用正向眼光看待事物,即便諮商結束,效益還會持續。若影響到工作、生活、課業表現,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被認為是最佳的組合2。在藥物治療選擇,第一代抗憂鬱藥主要是非專一性抑制神經傳導物質代謝,補充失衡不足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像是:‧三環抗憂鬱藥,如imipramine, doxepin。‧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如Moclobemide。而新一代抗憂鬱藥,就提升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來說,比較有專一性,療效佳,副作用較小,是目前治療首選。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如citalopram, escitalopram, fluoxetine, paroxetine。‧選擇性血清素-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如duloxetine, venlafaxine。如果對於SSRI類藥物療效不佳或難以耐受,除了採用第一代抗憂鬱藥外,也可以使用:‧非典型抗憂鬰藥:無法歸類於其他任何一類,如bupropion, mirtazapine,通常用於重度憂鬱症。‧血清素調節劑:作用在突觸後血清素受器,抑制血清素回收,如trazodone。3抗憂鬱藥要吃多久服用抗憂鬱藥,通常需要一到兩周才開始見效。服藥6到12周,藥效才能完全發揮出來。如果2到4周仍未見改善,建議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計劃。許多病人擔心服用抗憂鬰藥會上癮、戒不掉,所以抗拒服藥。其實,抗憂鬱藥並不會成癮。藥害基金會提醒民眾,切莫自行貿然停藥。尤其是已經服用超過四周以上,猝然停用,一到兩天內有可能會發生停藥症候群3,例如:焦慮不安、失眠、頭痛、疲倦、易怒、類流感症狀、噁心或憂鬱症復發。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噁心嘔吐、性功能障礙、嗜睡和體重增加。如果無法忍受副作用想換藥或停藥,應先與醫生討論,通常需要數周的時間逐步減量,讓身體慢慢適應。服用抗憂鬰藥應注意與食物的交互作用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尤其是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建議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例如:經過醱酵、醃漬的加工品,包括起士乳酪、醃漬肉品(臘肉、香腸、培根)、優格、酒類、味增等4。酪胺酸是一種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的胺基酸,會受單胺氧化酶調節與分解。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則會抑制單胺氧化酶作用,若又攝取高酪胺酸的飲食,體內酪胺酸會快速累積,引起嚴重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因此,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1)應與醫師或藥師確認,服用的藥物是否為單胺氧化抑制劑?如果是的話,用藥期間應避免富含酪胺酸食物、節制飲酒。(2)如果同時出現以下數種症狀,有可能是高血壓危象,應儘速就醫:◎嚴重頭痛◎噁心與嘔吐◎胸痛◎身體出汗◎視力發生變化◎心悸◎呼吸急促◎流鼻血◎意識混亂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應遵醫囑按時服藥,千萬不要自覺症狀好轉,擅自減藥或停藥,容易使憂鬱症復發,甚至惡化。如果服藥後出現不適或副作用,應盡速回診就醫,唯有正確使用藥物,康復之路才會走得更順暢。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12-20 該看哪科.中醫
冬至進補吃對嗎?常見9大類體質皆有不同吃補方式
明天是「冬至」,為寒暑季節交替的轉捩點,也是進補好時機。冷颼颼的冬天,很多人愛吃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藥燉排骨等食補藥膳,但這些食療進補方法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應該怎麼吃才能健康補呢?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表示,立冬和冬至是最佳的進補時機,可為來年儲備好能量。現代人營養豐盛,若吃補不當,有些熱性體質的人,進補後反而火上加油,補過頭出現上火症狀,狂冒痘痘、血壓上升、口乾舌燥、喉嚨痛、便祕、甚至痔瘡出血。9種體質 對症吃補冬天該如何正確吃補?林巧梅強調,首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但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以致體質複雜,常見九大類體質,皆有不同的進補方式,其中以痰濕、陰虛體質最為常見,適合平補,例如四神湯。老年人、手術後、先天疾病、貧血、常感冒的人,易氣虛或血虛,「虛則補之」,可補氣補血;若陰不足,可以養陰;火氣大的實熱體質,適合平補涼補。●氣虛體質:常反覆感冒,講話有氣無力,四肢乏力,容易流汗,腹部有下墜感等,可以服用補氣中藥,例如黃耆、黨參、西洋參、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體質:面色蒼白或萎黃,容易頭暈心悸,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可以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或四物湯來補血養血。●氣血兩虛體質:氣虛及血虛症狀都有,可以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食用以用十全大補湯為基底的藥燉排骨。●陽虛體質:屬於比較虛寒、冷底的體質,怕冷,喜歡溫飲,可以吃比較熱補的麻油雞、溫熱補的羊肉爐。●痰濕體質:飲食上愛吃甜食、精緻食物、重口味的人,易水腫、感到疲倦、身體困重,解便黏膩,可食用四神湯,健脾胃、祛濕氣。●陰虛體質:男女更年期後陰虛多,易口破、口乾舌燥、眼睛紅,手心腳心熱感,皮膚乾燥,勿吃烤炸辣,不熬夜,可吃養陰食材藥材,例如白木耳、百合、麥門冬、生地黃。●實熱體質:易上火、冒痘痘、便祕、痔瘡出血,不適合溫補熱補,也不要吃烤炸辣,避免熬夜,可適量食用清熱解毒藥材食材,例如綠豆、冬瓜、愛玉等。●瘀血體質:循環不好,有痠痛問題,避免食用涼性食材與藥材,可以吃燒酒雞,燒酒雞裡的酒、當歸、川芎都具有活血的效果。●氣滯體質:處於高壓環境的上班族,氣容易堵住,引起胸悶、肚子痛、肩膀緊繃僵硬、便祕等症狀,可服用薄荷、陳皮、玫瑰花等食材藥材理氣,可以做散步等緩和運動,常以溫熱水泡腳,讓氣血流通。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長者心臟小鹿亂撞要當心 留意心房顫動致缺血性中風
近來早晚氣溫低、日夜溫差大,奇美醫學中心搶救許多「心房顫動產生血栓致缺血性中風」患者;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蔣俊彥今天貼文提醒民眾:氣溫驟降時,年紀大及慢性病患要特別留意心血管健康。蔣俊彥提醒,因心房顫動是無形的殺手,嚴重時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有慢性病年尤其年長者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暈眩等「心房顫動」症狀,應立即就醫。蔣俊彥說,「心房顫動」心臟血管內科常見,近年高齡人口越來越多,心房顫動盛行率也逐年增加,通常心律不整會造成心悸、呼吸困難,甚至胸悶,年紀大尤其有許多慢性病的常常發生,一旦出現心房顫動,有時就產生嚴重肺水腫甚至休克。他說,心房顫動會是無形的殺手,是因很多人症狀不明顯而忽視,心房顫動容易在心臟左心房的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血栓隨著心臟搏動打到身體各處,就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部位血管栓塞併發症;研究顯示有2到3成的腦梗塞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血栓風險隨著共病多寡有不同程度中風危險。蔣俊彥指出,心房顫動主要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減少心臟血栓形成,進而減少缺血性腦中風;近年也有冷凍電燒手術、迷宮手術和左心耳封堵術等方式預防治療血栓,考量病人身體狀況及出血風險不同,治療前應與醫師詳細溝通了解。近來早晚氣溫溫差大,蔣俊彥建議留意脈搏跳動,如有心臟小鹿亂撞般跳動、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與醫師討論找出治療方式,建議病人應規則服藥,且接受醫師藥師衛教,才能有最佳療效、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