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微創手術
共找到
320
筆 文章
-
-
2022-10-27 醫療.骨科.復健
腳麻、屁股痛是坐骨神經痛?醫指出現4症狀機會高,常見5風險要避開
許多人下背痛、屁股痛會認為是「坐骨神經痛」,不過事實上未必如此,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表示,坐骨神經痛會有相關症狀出現,且其實它也並非一種疾病,而是如「肩痛」一般是個症狀,是某處正在疼痛,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找出疼痛的原因,並用正確的方式治療改善。 腳麻、屁股痛是坐骨神經痛?醫:出現4種症狀機會高。 許嘉麟醫師表示,坐骨神經痛和肩痛一樣,兩者都是症狀的一種,肩痛可能出自於五十肩,可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治療;坐骨神經痛可能出自於腰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則可以腰椎微創手術治療。 醫師也表示,腰痛、背痛、屁股痛未必就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壓迫會有些特殊症狀出現,範圍一路到小腿、腳趾都可能。例如走路傾斜或走一走會軟腳、合併大拇趾無力或無法上翹、有麻木或刺痛感、穿鞋或穿褲子時感覺兩隻腳不太一樣的異常感覺等。若平時有出現這些症狀,就真的得留意很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原因繁多,醫:留意歪量久重快5風險! 許嘉麟醫師指出,坐骨神經是全身最大的一條神經,可說是「任重道遠」,一路到小腿出現的狀況都可能形成坐骨神經痛,例如臀部的梨狀肌力量不足而攤壓、大腿體型巨大的四頭肌腫脹而壓迫、小腿的腓骨前肌出問題也會引起。 醫師表示,坐骨神經痛除了可能受椎間盤突出、骨刺等骨頭問題影響,大多也出自於肌肉問題,急性肌肉拉傷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風險可如「歪量久重快」五大類。包括姿勢不良、過歪、單一使用肌肉,或是使用量、使用時間、重量負荷超出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造成傷害等。而這些也和椎間盤突出、骨刺等息息相關,像是椎間盤突出就常因姿勢不良所引起,提醒民眾日常多加注意。 是坐骨神經痛?再觀察一下?4情況早檢查,2症狀當天就診! 民眾出現各類疼痛、麻痺等症狀時,難免都會想再多觀察一下,不過許嘉麟醫師提醒,若真的出現不尋常的症狀,就應盡快就醫別再拖。 以肌肉問題來說,一般而言兩三天就會好轉,兩周內就該恢復,若是超過這時間遲遲不見好轉、出現難忍的疼痛、情況加劇,或是出現前述坐骨神經痛的神經症狀,建議盡早就醫,以避免神經壓迫久了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而若是發現近日出現漸進式無力,或是大小便失禁、難控制等,更是建議當天就診。 坐骨神經痛治療視情況不同,早檢查別網路爬文照單全收! 坐骨神經痛因形成原因可能性多,治療及改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可分成骨頭、肌肉兩大類。骨頭的原因可如腰椎椎管狹窄症、骨刺、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骨腫瘤、骨折等,治療方式就會視情況採取如開刀、腰椎牽引、超音波導引注射等。肌肉相關則如臀肌、大腿肌、小腿肌,可能因過瘦、肌肉太少所引起,也可能因發炎腫脹、肌肉太大所致,或是肌肉歪斜、姿勢不良等,這類情況則建議以肌肉傷害治療,並加以防範、避免相似情況一再發生。 提醒民眾,日常發現腰痛、背痛、屁股痛等,不論是否為坐骨神經痛,都建議多留意相關症狀,並盡量避免網路上的改善方式照單全收,先進行檢查了解原因,除了避免使得情況惡化,也有利對症下藥、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久坐屁股痛是哪裡出問題?物理治療師指3大可能,4招助改善! .常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專家指「最常見關鍵」,2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5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背痛到屁股、腿也在痛? 醫指椎間盤突出症狀,勸盡早治療
腰痛、背痛日常在所難免,不過有些痛起來異常就不可輕忽,小心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國泰綜合醫院骨科劉哲瑋醫師提醒,椎間盤突出雖治癒率高,並不如民眾想像中可怕,但若遲未治療或情況嚴重還是會有癱瘓風險,不可輕忽。 腰痛、背痛到屁股、腿也在痛?醫指椎間盤突出症狀及影響 劉哲瑋醫師表示,椎間盤是一種在兩節脊椎骨之間的軟骨,由外層的纖維環框住內層的髓核而成,當結構因退化、創傷兩大原因影響,就有可能使得內層突破外層,進而壓迫到神經根,形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大多出現於腰椎的第4-5節,而頸椎也可能出現在第5-7節,胸椎則較少。因影響神經,症狀會有別於一般閃到腰的疼痛,患者常會出現放射性疼痛、發麻等不適,範圍可從腰部放射延伸至臀部,甚至一路到大腿、小腿。情況更嚴重也可能出現無力、神經失能、大小便失禁、癱瘓等,雖較少見仍不可大意。 椎間盤突出可分2類型 年輕人也得留意姿勢不良! 劉哲瑋醫師更進一步說明,退化型的椎間盤突出風險因素可如年齡、長期姿勢不良、長期施力不當等,如懶躺坐沙發等。創傷型則常見突然的姿勢不良、施力不當,如閃到腰。因此除了日常姿勢不良外,其他像是檢貨人員、工人、貨車司機等,需長時間或經常處於不良姿勢、搬重物工作者,也需要特別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民眾認為椎間盤突出只有在高齡者才會出現,但其實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正如前述姿勢不良也是個風險因子。 椎間盤突出治療可藥物優先 手術分3種,可與醫師詳談。 劉哲瑋醫師說明,椎間盤突出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復健治療等保守治療改善,約3-5成患者可恢復健康。一般而言會建議民眾先以藥物治療為主,若是嘗試約2週未見改善,建議患者進行手術。 手術治療大致可分成3大類型,包括傳統手術、微創手術、脊椎內視鏡。傳統手術為醫師肉眼直視患部進行,通常會約有5公分的傷口,待2-3個月休養、復健後可康復。 隨醫療進步,微創手術運用顯微鏡觀察患部進行,可看得更清楚,傷口大小可控制在約3公分左右,手術後復健休養的時間也縮短,約在1個月左右。 至於脊椎內視鏡,則是以內視鏡所產生的影像進行,可為單通道內視鏡、雙通道內視鏡。前者為一個傷口,可控制在約1.5公分,後者為兩個傷口可控制在各約0.5公分,術後幾乎不用休養、復健,通常患者早上開刀後,下午、晚上就可以正常活動。不過當然,剛手術完還是應避免搬重物、不良姿勢等相關風險。 劉哲瑋醫師提醒,若有發現到椎間盤突出症狀盡早檢查並治療為佳,即便接受手術也不用太過擔心,許多民眾會認為在脊椎上開刀風險很大,其實隨醫療進步,椎間盤手術風險相當低,更重要的是盡早治療造日康復。 《延伸閱讀》 .久坐屁股痛是哪裡出問題?物理治療師指3大可能,4招助改善! .常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專家指「最常見關鍵」,2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3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外翻造成膝蓋劇痛 學3招拯救膝關節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瑜芳分享,某日起床後,突然感覺膝蓋活動時有些緊繃,蹲下時能感到明顯壓力和不舒服感,剛開始以為是為剛生產完導致膝蓋老化而產生的關節積水,經復健科呂學智醫師檢查並探究原因後,診斷為雙膝髕骨外翻,經過3個月的復健治療,已擺脫膝蓋卡卡不順與疼痛感,在復健職場上協助更多病人進行物理治療。 髕骨外翻很痛 多好發於女性 呂學智醫師指出,髕骨外移和歪斜稱為髕骨外翻,當膝蓋外側的力量大於內側時,致使髕骨兩邊力學失去平衡,嚴重時便造成髕骨「外翻」。導致髕骨外側力量大於內側力量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屬於慢性者包括股四頭肌群之外側肌訓練過多、或久坐股四頭肌群之內側肌缺少訓練、習慣穿高跟鞋的族群、扁平足、不適合的鞋具等;急性者則多半與運動有關,臨床上好發於常進行跳躍、易發生碰撞、大量運用膝關節的運動員,如籃球員、棒球員、馬拉松選手等。 一般民眾則好發於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較大,使髕骨受到較大的外偏應力與剪力)、肌力不足者、長者、過度肥胖者,因腿部外側肌有力而內側肌無力,使內外肌力不平衡,與肌肉量無法支撐膝關節,使髕骨被往外拉,列位不正脫離與股骨間正常滑動軌跡(髕骨溝),造成軟骨不正常磨損,使髕股關節面軟骨有軟化或造成凹洞的磨損與疼痛現象,又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預防髕骨外翻 三招改善疼痛預防髕骨外翻首要減輕膝蓋負擔,避免過度使用,過度肥胖者也要搭配減肥,呂學智醫師建議急性疼痛時就醫檢查與治療,平日可透過3招改善疼痛、加速軟骨修復、保護膝關節,同時也提醒,貼有痠痛貼布的部位不可再覆蓋進行熱敷: 1.熱敷放鬆:每日抽空5-15分鐘,以可溫控的熱敷墊熱敷膝蓋處,可放鬆肌肉、舒緩疼痛、加速軟體修復,若使用熱水袋需包覆包巾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燙傷。 2.伸展放鬆治療:以復健電療、按摩滾筒、筋膜槍、橡膠槌、香檳槌、運動伸展等方式,按摩大腿外側肌肉與筋膜等,以減少外側軟組織的張力。 3.靠牆深蹲訓練改善:頭腰背部3點貼牆站立,蹲下時腰腹核心收緊、背部緊貼牆壁,雙腳膝蓋向外打開60度,慢慢蹲下,視關節活動程度從微蹲至最多90度的深蹲,且要刻意使用大腿內側肌肉用力,才會真的鍛練到內側肌,此為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有空就做,逐步增加練習時數與次數,運動訓練計劃要循序漸進,切記躁進,視各人可承受程度自行停止,藉由訓練大腿內側肌肉群慢慢將髕骨拉回到原始位置,也能訓練臀部肌群以減少大腿骨往內轉,並可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與全身穩定性,但練習時務必要注意時刻確認膝蓋與腳尖應朝同一方向且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避免膝蓋內夾內八。 【延伸閱讀】蹲下發喀喀聲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恐失能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06 醫療.眼部
眼壓高就是青光眼嗎?一定要開刀嗎?醫詳解3種治療方式與適用對象
青光眼是一種持續惡化的視神經萎縮疾病。早期通常影響周邊視力、上或下半部視野缺損,繼而影響中央視力造成視力喪失,為人類永久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眼壓高就是青光眼嗎?眼壓為眼內液體的壓力,與眼內房水的產生及排出平衡有關。房水產生自於眼睛之睫狀體,經由瞳孔流至前房後,主要由隅角之小樑網路徑、少量其他路徑離開前房,使眼壓達到平衡。正常人的眼壓大約12-21毫米汞柱。高眼壓可能導致視神經受到壓迫,若發現有典型的視神經退化及視野缺損可診斷為青光眼,若沒有視神經受損,則稱之為高眼壓症,部分病人日後可能出現視神經或視野缺損變成青光眼。此外就算眼壓正常,眼底檢查發現有青光眼典型之視神經退化及視野缺損,也可能診斷是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青光眼的治療在青光眼的危險因子當中,眼壓高是青光眼重要且可介入的因子,降低眼壓能夠減少視神經受損,為目前治療青光眼的方法。 青光眼可依結構分為隅角開放性或閉鎖性青光眼,眼科醫師可以透過隅角鏡檢查來決定為哪一種類之青光眼,不同型態的青光眼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但大多都會先採用藥物或雷射治療,若無法完全控制青光眼的進展,則會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青光眼藥物作用有為降低眼內房水產生、增加排出或者兩者兼具使眼壓降低。因藥物治療侵入性較低且種類多,醫師可選擇搭配不同機轉達到控制眼壓的目的,一直以來都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藥水並不是萬靈丹,若需使用多種藥物或病患本身體質關係,藥水可能造成眼表面發炎、乾眼症或是過敏等副作用,可能影響病患對藥囑遵循度,使眼壓控制的效果不佳,影響青光眼惡化的速度。‧雷射治療不同種類的青光眼有不同的雷射治療方式。治療僅需點用局部麻醉劑,在門診施行過程約10分鐘。雷射虹膜穿孔術(Laser iridotomy)及雷射虹膜整型術(laser iridoplasty):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多有瞳孔阻塞而引起隅角狹窄的問題,醫師會視情況實行雷射虹膜穿孔術,使房水能由後房順利流通至前房。而雷射虹膜整型術是用雷射使隅角附近的虹膜變薄能增加隅角的開放性,降低房水流通阻力而降低眼壓。選擇性雷射小樑整形術(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 SLT):SLT為使用雷射光燒灼隅角之小樑網,使小樑網阻力減小、增加房水排出進而降低眼壓。SLT治療主要用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但也可用於特定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其治療效果與常用的藥物相當,效果可能於三週左右開始出現,眼壓的降幅可達11-40%,有機會可減少多重藥物使用。‧手術治療對於用藥物或雷射眼壓控制不佳或對降眼壓藥物有不良反應之青光眼患者,醫師會考慮以手術介入控制。小樑切除手術(trabeculectomy):傳統的小樑切除術是以人工的方式製造從前房和結膜下的通道後,使房水從前房引流至結膜下形成一個鼓起的小水泡,再經由微血管吸收,進而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小樑切除術的眼壓控制效果較好,但缺點是術後初期會因縫線有異物感,也可能因縫線造成的散光、術後發炎情形等導致早期視力模糊,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青光眼微創手術( 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MIGS為多種青光眼微創手術的統稱,在眼睛表面開小傷口,植入迷你的引流管在眼內加強房水排出,屬於自費手術。本院引進捷恩導管(XEN)置入手術及愛視坦小樑微導流支架(istent)等可供治療選擇,約可降低20-30%的眼壓。MIGS的特色為傷口小,安全性更高。術後併發症機率更低,恢復也更快。但相對其降壓效果也沒有傳統的小樑切除術好,適合病況較輕微、想減少藥物依賴的青光眼患者。睫狀體破壞手術(Cyclodestructive surgery):對於使用前述治療都無法控制眼壓,或青光眼末期已無視力但眼壓高引發強烈疼痛的病患,可考慮採用睫狀體破壞手術以減少房水生成,藉以控制眼壓。此類手術包含冷凍治療及經鞏膜雷射燒灼術。大部分病人在術後都能獲得良好的眼壓控制,但術後大多會有一段時間的發炎期,需以抗發炎藥物治療,此外,因破壞性較大,術後可能造成眼壓過低或甚至眼球萎縮。青光眼治療目的在於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保全現有視力及視野,避免其進一步惡化,但對於已經存在的神經缺損,治療無法使其恢復到未受損的狀態。無論是採取何種治療方式,病人在醫師指示下定期回診檢查及使用藥物,持續追蹤眼壓變化與視神經狀態非常重要,避免病況惡化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在使用藥物無法控制病況的青光眼病患,可在醫師評估之下考慮雷射治療、微創手術或是傳統手術,以達到控制青光眼進展的目的。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2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葉文凌從醫35年深刻感觸:流汗總比流淚好,運動可以遠疾病!
「流汗總比流淚好。」這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從醫35年來的深刻感觸。「人在20歲之前是父母生的,40歲以後的身體狀況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專長運動傷害的他強調,若不運動流汗,疾病就容易上身;希望運動醫學走入基層,同時打造羅東博愛醫院成為照顧運動選手的搖籃。擅關節鏡手術 治運動傷害葉文凌是台灣運動醫學重要推手、骨科權威,他認為,「運動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身邊不少球友到了70歲、80歲還在踢足球、打橄欖球,儘管身上有些受傷痕跡,但是疾病相對遠離、少很多。「我的運動生涯沒有中斷過」,葉文凌是北市日新國小踢足球科班出身,一路讀建中、北醫,到現在還是運動員,也因此投入運動醫學領域。大學看見球友有運動傷害的需求,開始研究其技術,住院醫師時決定做關節鏡手術,希望能治療周遭所有人的運動傷害。葉文凌在關節鏡手術、運動醫學領域首屈一指,擔任過台灣運動醫學會理事長、世大運總會醫療委員、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隊醫、中華民國足球協會醫療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奧運醫療委員等。他於1993年7月施行第一台韌帶重建手術,迄今已完成了3萬多台關節鏡手術。為運動員 建醫學綠色通道深耕林口長庚醫院33年後,葉文凌2020年出任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發現宜蘭是運動員的搖籃,「既然我做運動傷害,就應該要入世。」他積極走訪各運動隊伍、辦理校園巡迴座談會,為運動員、教練與醫院建立「運動醫學綠色通道」,包括運動傷害的預防、治療,更重要的是完成讓運動員回到運動場上的最後一哩路。葉文凌指出,由於運動防護員屬於運動體系,而非醫院體系,導致其在醫院所做之事無法計價,但若沒有運動防護員作為橋梁,會使得運動傷害的治療、預防與最後一哩路產生斷裂。他感謝老闆大力支持,讓羅東博愛醫院現有2位運動防護員與1名運動教練進駐。談醫院管理 學拱手、低頭今年3月接掌院長的葉文凌說,「醫院管理是學習拱手、低頭。」過去對管理一竅不通而去念台大EMBA,如今他將所學與在林口長庚醫院的實務經驗派上用場,在羅東博愛醫院採用數據化管理及目標管理。未來期許羅東博愛醫院成為東台灣的微創手術中心,目前院內有3名醫師,目標再找尋2位願深耕地方的生力軍,以造福更多人。養生祕訣/跑步或快走 每天做伸展操「我把工作視為人生的挑戰。」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笑說,最大興趣是工作,實在有點奇怪。向來以目標管理的他提到,人生每個階段,可透過流程化來完成當時訂定的目標,例如這兩年他在羅東博愛醫院成立了運動中心。葉文凌是足球員出身,從學生時代到現在接任院長,運動早已融入生活之中。然而,現在每天都有不少會議與活動,相當忙碌,無法在固定時段去踢球,因此目前的運動是跑步或快走,一周4至5天,運動場域遍及馬路、學校、跑步機等處。葉文凌有僵直性脊椎炎,其併發症如髖關節容易退化,多年前他因沒熱身就踢球,曾把股骨頸踢斷,此後就痛定思痛,會花時間做柔軟運動,每天至少騰出10至20分鐘做伸展操,深怕骨頭再斷一次。回想念台大EMBA時,葉文凌一天到晚吃喝玩樂,體重一度逼近90公斤,血壓飆高,驚覺「這樣不行」,兩年前開始減肥,至今維持70公斤的標準值。葉文凌的飲食,以攝取蛋白質、蔬果食物為主,一般人蛋白質需求量是體重每公斤0.8公克到1.2公克,中老年人則是1.5公克,而雞豬牛肉的純蛋白質占比22%到28%不等。以他70公斤為例,就需要105公克蛋白質,得進食約420公克的肉量。葉文凌說,如果純蛋白質攝取量不足,又沒有運動,中年以後,骨鬆肌少症會隨之而來。因此他持續運動,為了讓自己老年不躺床,繼續生龍活虎。葉文凌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及運動傷害、微創手術、關節重建●現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長庚醫院臨床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EMBA長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班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桃園分院外科主任、廈門長庚醫院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流汗總比流淚好。
-
2022-09-12 醫療.耳鼻喉
田馥甄感冒失聲...聲帶注射類固醇真有效?醫揭最適合的保養
歌手田馥甄(Hebe)原定9月9日起至12日於高雄巨蛋舉辦4場「一一」巡演,但後來緊急公佈因田馥甄感冒嚴重失聲,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但為了給粉絲完美的演出,忍痛延期一周。過去有許多歌手都在演出時「倒嗓」,天王等級的張學友、劉德華都曾有過,醫師就表示,聲帶注射的類固醇並非萬能,通常仍要搭配休息24至48小時不能講話,才能夠見效。田馥甄9月9表示,團隊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萬不得已時要往聲帶直接注射,要照常舉辦演唱會,但後來主辦團隊考量總彩排的聲音狀況仍不佳,因此決定延期,場次改至16日至19日演出。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醫師張智惠表示,聲帶需要透過黏膜震動來發出聲音,感冒時很容易聲帶會水腫,就沒辦法達到震動發聲,這時候就建議以「口服類固醇」治療;若是工作需要,要立刻發出聲音,現在有「肌肉注射」、「聲帶注射」兩種針劑的治療方式。肌肉注射的類固醇施打,能夠急速讓身體用類固醇消腫,但長期使用會讓身體的腎上腺素分泌失衡,因此目前最新的「聲帶注射」,則是更針對病灶進行治療。不過,張智惠表示,聲帶注射屬於「微創手術」,手術過後的24至48小時內,若患者沒有好好休息,注射的類固醇會從施針的傷口處流出,失去治療的意義。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服用藥物後,讓聲帶好好休息。張智惠提醒,聲帶因為倒嗓接受治療後,最好還是要做好聲帶保養,刺激性酸辣、易造成胃酸逆流的食物都不能碰,若不慎逆流,胃酸卡在喉嚨,會一直想要清喉嚨,會惡化修復;含咖啡因的茶類、咖啡、氣泡飲都要少碰,最適合的保養還是「喝溫水」。通常因為感冒接受聲帶治療的民眾,大約5至7天會痊癒,張智惠表示,若生病時胃酸堆積,又硬要講話唱歌,可能讓聲帶受損,出現合併症狀,像是長囊腫、息肉,甚至潰瘍,有時病患不好好休息,就會讓本來兩周可以好的病灶,拖到2個月才好痊,就算適用氣音講話也不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聲帶,若有必要則小聲講即可,毋須使用氣音。
-
2022-08-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歐宴泉研發3D導引攝護腺癌局部切除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腫瘤!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為病患做過的達文西手術破千例、泌尿癌症診治破萬例,有為20個國家的國際病患治療經驗,他診治病患,也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他的團隊最近和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黃士維團隊合作,研發3D導引攝護腺癌局部切除手術,屬於達文西手術再創新,有助掌控範圍,提高手術品質。病患的問題 啟發他思考歐宴泉常遇到患者問相同的問題:「歐醫師,我攝護腺癌不是就在一邊,是不是可以把一邊攝護腺切除就好。」他常會跟病患解說,攝護腺癌多是多發腫瘤,只長在一個地方單一病灶的比率小於10%。但病患的問題也啟發他思考,如何做到病患的期望,只做局部切除就能治療攝護腺癌,並且保留排尿,性功能及射精功能。他曾治療一名61歲病患,兩年半前,因早期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刮除,從2019年10月到2022年4月攝護腺指數(PSA)維持在3到5之間。但2020年6月及2021年1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掃描,懷疑有0.6×0.3公分病灶,雖兩次都做同步進行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Fusion biopsy),兩次都切18針共36針,卻未發現病灶。直到2022年4月再做攝護腺核磁共振,發現病兆增大為0.9×0.6公分,第三次切28針,在左側前葉中間及尖部切到一針有癌細胞,幸好用來評估攝護腺癌的惡性度的格里森分數顯示惡性度並不高。放置羊膜片 助神經修復歐宴泉表示,達文西手臂近年不斷進展,攝護腺腫瘤位於骨盆腔深部,需要精準影像資訊及醫師技巧,才能在傷害最少的狀態下成功切除病灶,與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團隊合作後,與法國同步,提供術前3D重組服務,等於建構術前3D地圖,幫助外科醫師掌握腫瘤跟鄰近器官的相互關係,掌控手術範圍,提高手術品質。3D導引局部切除手術可將腫瘤變成3D影像畫面,透過在手術中直接播放,影像可左右旋轉,讓醫師仔細觀看腫瘤的關係位置,確定位置後再精準切除,切除後還可放置「羊膜片」,提供細胞組織神經修復功能。有家族病史 應定期檢查童綜合醫院今年連續第4年舉辦PSA篩檢公益活動,接受篩檢的民眾中約15%檢出攝護腺指數異常,其中60%回診進行詳細檢查,發現約70%是早期攝護腺癌,另外30%是中期攝護腺癌。歐宴泉提醒,攝護腺癌透過檢查可提早預防與發現,PSA癌症篩檢準確度高,50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男性,都應定期接受檢查。歐宴泉養生祕訣/樂在工作 單車旅遊 公園慢跑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工作態度認真,笑容充滿感染力,安撫了患者緊張的心情,也減緩家屬的焦慮。虔誠基督徒的他,清楚自己每一次的表現及行為,都是為了遵循上帝的旨意,要他照護病患的身心靈。歐宴泉認為,工作是上帝祝福的一種方式,工作是人類基本需要,就像食物、空氣、友誼,失去工作會讓人失去動力,感覺空虛,人們不僅是為生活而工作,而是能從工作看到積極的意義,從工作中和不同的人相處,可以互相學習、坦誠相待、培養耐心、團隊精神,工作中有盼望有喜樂,工作本身讓我們活出完全的人生。因為對工作與生命的熱情,歐宴泉不斷學習與傳授新知及技術,參加各種國內外研究案與研討會,他看診與開刀工作滿檔,尤其是安排開刀手術當天,第一台刀都在早上6點,一整天下來就只能在手術房度過。繁忙的醫學工作之餘,歐宴泉為了健康與維持體力,一周會抽空2到3天到公園慢跑,每個月騎腳踏車慢活旅遊一至二次,提升心肺功能,也增進家人情感交流。他曾學習近4年的空手道,拿到黑帶初段,藉由武術認識自我潛能,強身健體。歐宴泉興趣廣泛,偶爾會爬山、看電影和展覽,目前開始學打高爾夫,希望在閒暇時涉略不同領域,學習並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歐宴泉小檔案專長: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泌尿腫瘤診治、腫瘤基因治療現職: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醫學研究部主任、教育部部定教授,世界百大達文西手術醫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員、三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章、三次榮獲傑出達文西手術貢獻獎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科技進步,泌尿系統腫瘤可早期發現治療並根治,也能保留性功能。
-
2022-08-26 醫療.耳鼻喉
長期鼻塞,別再用嘴巴呼吸了! 耳鼻喉科醫:會釀臉部五大災害
台灣過敏兒多,根據統計,超過一成的民眾有長期鼻塞困擾,常不自覺「用嘴呼吸」。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劉承信表示,未改善長期鼻塞問題,習慣用嘴呼吸,長期以來,五官會出現五大問題,如黑眼圈、暴牙、咬合不正、下巴後縮、鼻孔扭曲。改善用嘴呼吸引發的面部災難,除了接受治療以外,生活作息也得一併改善。劉承信表示,導致長期鼻塞的病因,以慢性過敏、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厚或者是鼻軟骨塌陷、鼻息肉最常見,很多患者因為長年鼻塞,都已經不自覺會長口呼吸,外觀逐步變化,等患者發現時,往往已經變化得非常明顯。劉承信表示,通常要調整外觀,須先改善鼻塞問題,如使用鼻噴劑或服用藥物可改善鼻塞,若效果不顯著或者一停藥就復發,甚至不想長期吃藥,可藉由手術改善。劉承信表示,常見的手術方式,如無線射頻冷凝汽化、微創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鼻中膈鼻甲成型術。他表示,鼻塞主因如果是鼻軟骨塌陷或鼻部結構引起,就必須透過功能性鼻整形手術,解決鼻塞。劉承信表示,醫療手術發展多朝「微創手術」發展,希望術後恢復快也不太傷害組織。不過,以微創手術來說,微創下鼻甲無線射頻冷凝汽化手術,復發率相對其他微創手術高一些。劉承信表示,微創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雖然施作時間較長,卻是更安全、更有效,均衡性更好的微創手術。至於部分鼻塞患者合併有鼻中膈彎曲的問題,這時候必須使用微創鼻中膈鼻道成型手術來解決。術後,需注意飲食,不能吃過度刺激的食物、避免激烈運動,生活環境也需要注意,不要去太燥熱或粉塵多的地方。
-
2022-08-23 醫療.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腫如棒球」 微創手術降風險 性功能依舊
中老年男性「攝護腺肥大」成最大困擾,包括頻尿、尿不乾淨、尿流細且慢、被夜尿打斷睡眠等,讓患者痛苦不已。泌尿科醫師提醒,攝護腺肥大若藥物治療不佳,應該接受手術治療,近年攝護腺內視鏡手術或微創治療,比傳統手術更能降低風險。82歲的梁先生,一年內曾發生2次尿不出來,攝護腺增生肥大「宛如一顆棒球」,且3年前中風使用抗凝血劑,憂心攝護腺手術造成身體負擔,不敢進一步治療;71歲李先生,中年後因頻尿常打斷睡眠,時常不小心溢出尿,最後決定前往泌尿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到,攝護腺肥大成為泌尿科常見的男性疾病。而攝護腺位於膀胱的出口下方,隨年紀增長、慢性發炎、男性賀爾蒙的刺激逐漸增生肥大,50歲時高達50%男性開始出現下泌尿道症狀。張雲筑表示,攝護腺肥大治療須依照患者身體症狀、臨床症狀及攝護腺大小選擇治療方式;若藥物治療不佳,因攝護腺阻塞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或結石、攝護腺肥大血管破裂引起血尿、尿液滯留需要放置導尿管、腎臟功能損傷的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但許多高齡攝護腺患者,擔心年齡、心肺及凝血功能不佳的問題,懼怕接受手術治療。張雲筑說,近10年來攝護腺內視鏡手術、微創治療,因雷射手術治療時間短、出血量少,並可讓患者短暫停用或繼續服用抗凝血劑等優點,不僅降低手術風險,也適合高齡且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攝護腺雷射手術中,分為汽化術、切除術與剜除術。其中攝護腺剜除術,過程宛如「分離橘子果肉跟果皮」,找出攝護腺肥大區與周邊區交界,將所有增生組織玻璃後,絞碎並吸出膀胱,文獻統計,其併發症與再手術率低於汽化術及切除術。張雲筑表示,銩雷射攝護腺手術以雷射剜除術搭配內外尿道括約肌完整保留,術後發生排尿功能障礙、漏尿、急尿及併發症的機率極低,且不影響患者性功能;她提醒,攝護腺肥大年紀愈大者愈明顯,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若出現異常頻尿、明顯逾尿感、尿流慢等,應及早就醫。今年7月張雲筑醫師參加歐洲泌尿科醫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發表由泌尿科張雲筑醫師、黃榮堯院長之手術影片「括約肌妥善保留之攝護腺頂部暨膀胱頸雙圓切開法,銩雷射攝護腺剜除術」(Dual circular incision at prostate apex and bladder neck to optimize sphincter preservation during Thul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榮登2022年歐洲泌尿科醫學會大會議程展示影片,分享台灣醫師的手術技術,受到各國泌尿科醫師的關注與肯定,極獲好評,充分展現出台灣醫療技術的優秀實力。
-
2022-08-17 醫療.骨科.復健
腰椎椎間盤術後就沒事了嗎?需要術後復健? 醫:2大迷思要注意!復健重建肌力降低復發機會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痛就診,經檢查為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接受腰椎顯微手術。這個疾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周邊就有親友因為椎間盤突出而接受開刀的,而開完刀之後就沒事了嗎?需要術後復健嗎?臨床上,復健科門診常遇到腰椎重複開刀的個案,因此可以知道,即使開刀也不保證不會再復發,那要如何避免再次的腰椎手術呢?●迷思一:很多人覺得開完刀骨頭固定好,就沒事了?即使是顯微手術,患者的身體畢竟接受不小的創傷,微創手術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傷口,既然有傷口,就會有組織復原的問題。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迷思二:術後三個月整天乖乖帶好護腰,不動最重要?術後即使在帶著護腰期間,也該接受運動復健、增加功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基本上大都是「綜合性」的結果,可能長期姿勢不好、久坐不動、核心太差…等等。不管如何,術前的肌力、耐力或穩定度不足,加上早期開刀後還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更會讓病人的肌力往下掉。雖然開完刀大多很快就可以起床走路,但是原本不足的肌力還是不足。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術後有做復健運動跟沒做復健運動的族群相比,前者相對有好的核心功能與降低復發下背痛、甚至重覆手術的機會。所以接受復健重建肌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在術後早期的核心的重建上,以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為主。在了解重建核心的重要性後,如何進行訓練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核心肌群很重要,但你的訓練方式做對沒?]裡面所介紹的死蟲式,就很適合當作術後開始訓練的項目,本文在此介紹另外一個術後重建軀幹能力的訓練動作: 鳥狗式(Bird-dog exercise)。他主要是能增加軀幹抗旋轉的能力與穩定性。「起始動作是雙手在肩膀正下方,雙膝在屁股正下方,呈現四足跪姿,前腳掌踩地(圖1)。接著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右手向前舉起,同時左腳向後踢直,整個過程保持脊柱中立位,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也不偏移(圖2)。之後反覆換邊做動作。」如果覺得做正常版的鳥狗式太難,我們可以選擇在起始動作之後,不要同時啟動手跟腳,可以選擇只動手或是只動腳。如果正常版的鳥狗式已經做得相當好了,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前腳掌套上彈力環,重複動作,並且保持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不偏移。(圖3)●錯誤的姿勢不修正,同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只是一種「輪迴」。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姿勢、修改動作避免代償,因為腰椎問題多是長久的累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總是會把負擔跟壓力過度放在我們的下背部,例如撿東西彎下腰撿,而不是蹲下來撿;例如坐在椅子上,但腰椎沒有良好支撐,導致下背部懸空。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的下背部負擔莫大的壓力,因此在術後,如何養成好的姿勢與動作習慣,避免再度傷害我們開完刀的部位, 並保護其他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加重要。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腰椎椎間盤術後就沒事了?小心你的迷思)
-
2022-08-17 醫療.泌尿腎臟
疝氣會自行癒合嗎?醫提醒腹痛、凸一塊需留意:不是疝氣也可能為其他問題
腹痛是日常常見症狀,不過有時會發現凸起一塊,甚至不只是一小塊,這情況很有可能是疝氣。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級醫師戴鋒泉提醒,疝氣是男女都可能發生的疾病,輕者治療改善即可,但嚴重遲未就醫也可能使得腸道壞死、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呼籲盡早檢查以免後患。腹痛、凸一塊是為什麼?醫:常見為疝氣,男女皆可能。戴鋒泉醫師表示,腹痛又凸起一塊,雖也有可能是腫瘤,不過常見為疝氣所致,需經檢查確認。而疝氣一般民眾常會誤以為是男性特有的性器官問題,實則僅是其中一部分。 醫師解釋,將器官固定在體內的人體肌肉,可視為衣物一般,多少會有細微的孔洞,而腹腔肌肉的孔洞若因風險因素影響,如如搬重物、過度重訓、激烈運動、打噴嚏太用力、過多、過久等腹腔壓力過大行為,使其擴大形成所謂的「弱點」,就有可能使得器官掉出肌肉外層、突出腫塊、形成疝氣,可簡單想像成「因肚子用力過度,使肚子原來有的弱點(破洞)被撐大、器官外漏」的疾病,凸出去的器官以腸道較為常見。 疝氣常見類型如各類腹腔肌肉較容易有孔洞之處,如發生在腹股溝的「腹股溝疝氣」、於肚臍的「臍疝氣」、腹部開刀之後腹壁肌肉未妥善癒合的「切口疝氣」等。也因男性有存在於體外的器官:睪丸,此處肌肉自然也有個較明顯的孔洞,將可能如腸子掉至陰囊處引起疼痛,也因此男性相較女性來得常見,但不代表疝氣屬男性特有或為性器官問題,女性也可能發生其他類型的疝氣。 疝氣問題可大可小,醫籲盡早就醫治療以免後患。戴鋒泉醫師說明,疝氣若無症狀未必需要立即就醫手術,但視嚴重程度症狀及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基本的如腸道外露凸出無法推回去腹腔內、進一步引起疼痛,不過也可能因腸阻塞出現腹脹、脹氣、排便不順、噁心、想吐等,形成外漏的腸道被肌肉卡住的「嵌入性疝氣」,此為急症需立即就醫,若是卡住太久將有可能使得腸道因受壓迫過久而壞死,甚至影響生命安全。一般而言疝氣雖未必需立即就醫,也可能可自行將器官推回去,但是疝氣並不會自行癒合,常見的是腸道或腹腔內器官一再掉入疝氣囊內或久了形成嵌入性疝氣,因此呼籲若出現相似情況,建議還是盡早就醫為佳,以免後續不可預期的影響。 疝氣在治療方面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可透過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進行,前者如縫合衣物的方式治療將肌肉修補復原,復發率約在5~10%左右;後者則使用「人工網膜」以類似衣物補丁的方式進行修補,又稱作無張力修補,復發率則只有約1~2%,治療時可提個人需求與醫師詳細討論。疝氣治療後應妥善休養,1-3個月內別讓腹部過度出力!戴鋒泉醫師提醒,疝氣不論是接受何種治療,視個人保養依舊會有復發的可能性,手術後前期自然是更為關鍵,因此醫師也呼籲,疝氣在接受治療後1~3個月內切勿讓腹部壓力過大,如前述提到的如搬重物、過度重訓、激烈運動、打噴嚏太用力、過多、過久等腹腔壓力過大行為,這些都應盡可能避免。至於搬重物的標準為何?醫師表示若手能輕鬆舉起就不算重物,但若需要用到腹部的力量就算是重物,會喘、腹部會出力的活動都不宜。 提醒民眾若出現腹痛、發現凸出物應盡早就醫,即便不是疝氣也可能為其他較嚴重問題,如腫瘤,而非一般腹痛。若為疝氣經治療後也應妥善保養,以利健康生活。《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死亡率達9成,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8 醫療.骨科.復健
機車騎士車禍髖關節骨折脫臼 微創手術恢復快傷害小
1名22歲機車騎士車禍受傷,X光檢查發現左側髖臼骨折合併髖關節後側脫臼,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製作3D影像重組,更精準評估骨折位置,並採取微創骨折復位固定手術,使得他傷口較傳統手術小、軟組織傷害輕微、恢復也較快,而且術後疼痛及下肢活動都獲得改善。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曾怡菱說,髖關節是一個很強壯的關節,會發生骨折脫臼的情況大部分是受到高能量外力造成,一般車禍跟高處墜落是兩大主要原因。車禍時若駕駛人膝部撞擊汽車儀表板造成的損傷,也會導致。她說,骨盆為人體支撐重量、保護內臟器官,布滿神經跟血管,一旦骨折,很容易因血管破裂引發大出血。若衝擊較小、結構仍很穩定完整,大部分可採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等的保守治療;若衝擊力道大造成裂痕或是大幅移位,則需要手術治療,這名騎士的髖臼骨折,骨折處非常不穩定,容易造成髖關節脫臼,所以需要手術治療。因為髖臼骨折的複雜性,臨床上,會搭配高階電腦斷層檢查,精準重建3D立體影象來確定骨折詳細狀況,手術則採取微創骨折復位固定術。曾怡菱說,傳統手術是沿著腹股溝切開一個連續性約20至30公分傷口,微創作法則可以分成兩段較小傷口來處理,這樣不僅傷口可以較小、恢復也比較快,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對軟組織的傷害。她說,髖臼骨折常見的後遺症是股骨頭壞死及創傷性髖關節炎,發生率約10至40%,因此需固定回診追蹤後續的狀況。
-
2022-08-04 癌症.乳癌
影/6旬阿伯長乳癌 3個月從小指頭大長到拇指大
家住台北60多歲吳先生去年11月間發現乳頭下方長硬塊,原本約小指頭大小,3個月後竟長成拇指頭大,他懷疑長「乳癌」,找4、5個醫師被笑瘋子,後因乳頭腫脹流血在北部醫院確診為乳癌第3期,他在親友介紹下南下求醫,醫師替他作微創手術切除全乳並擴清淋巴,術後感到如釋重負,因此胖了2、3公斤。罹患乳癌第3期的吳先生,去年11月到高雄博田國際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切除全乳,後續做8字次化療,上月完成最後療程,今天現身說法談求醫心路歷程,他指自己化療期間稍有不適,一通電話打給醫師,隨即安排住院悉心處置,讓他很放心把自己交給醫師。結果術後至今沒有任何痛感,精神也不錯,唯一的差別就是胖了好幾公斤。吳先生說,起初他在乳頭下方發現小指般大的硬塊,覺得怪異,問了4、5個醫師有否可能乳癌,但被笑瘋了,結果3個月硬塊就長到拇指大,接著乳頭滲血,覺得茲事體大,確認罹患乳癌後,由親友介紹到高雄博田醫院求醫。收治吳男的博田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魏銓延說,吳先生的乳癌已第3期,但他心肺功能較差,麻醉風險相對高,一切準備就緒後,含淋巴擴清在內,手術約10分鐘就完成,晚上巡房時,看到吳先生已開心在吃便當,還問何時可出院。魏銓延表示,他收治的乳癌患者,年紀最輕約23歲,最高齡90幾歲,不排除與菸酒過量有關,部分具有家族史或特殊疾病、荷爾蒙失調或肥胖。其中2人診斷出乳癌時已轉移肝肺。最近較引注目的個案有剛過世不久的歌手朱俐靜及藝人朱芯儀,9成的乳癌與後天飲食失當、環境汙染如塑化劑等造成病變有關。魏銓延說,男性乳房長腫塊,9成為良性,青春期患者會建議先觀察,有些上了高中、大學因乳房過大自卑,也可採抽脂手術解決。若是惡性,有人會因為覺得丟臉忌諱求醫,但到乳頭流血時求治往往已屆末期。「乳癌第1期時,採取手術切除即可,第2期以上就要搭配電化療,之後再持續追蹤」。「一般乳癌都發生乳房上半部,可擦沐浴乳自行觸摸檢查」,魏銓延說,不要以為年齡小,沒有家族史就不會得乳癌,建議民眾最好能定期做乳房檢查,即使罹患乳癌必須手術切除,不管是局部切除或全部切除,術後都能整型重建,最怕的是民眾諱疾忌醫,錯失治療良機。
-
2022-08-02 醫療.骨科.復健
「大釣哥」以為坐骨神經痛 經診是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高雄53歲漁民蔡先生半年來坐立難安,自己當「大釣哥(台語諧音貼藥膏)」加民俗推拿都沒用,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也沒改善。81歲周姓婦人則是半年前閃到腰後,開始背痛、臀部疼痛。兩人都以為是坐骨神經痛,這兩個個案經檢查診斷,是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得到改善。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誠聰指出,蔡先生雖有糖尿病及三高,平常仍愛呼朋引伴喝兩杯,半年前來有著坐立難安的疼痛,無法工作,自己貼膏藥和民俗推拿都沒改善,以為坐骨神經痛,就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但術後仍依然疼痛難耐。轉診來檢查發現病患無法翹腳坐,移動身體時也會因牽動髖關節痛到發抖,經X光檢查確診右側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一周後就活動自如,兩個月後已回到漁場。有高血壓及低甲狀腺疾患的81歲婦人,半年前閃到腰後開始背痛、臀部疼痛,後來一路痛到膝蓋去,原也以為腰椎受傷導致坐骨神經痛,但害怕開刀遲未就醫,尋求藥浴及推拿等民俗療法,沒改善還更痛。經X光檢查發現是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後,症狀在三個月內逐漸改善,洪誠聰仍建議她拄小四腳拐杖走路維持平衡。洪誠聰表示,髖關節病變症狀和坐骨神經痛類似,差別是坐骨神經痛者躺著或維持站姿時會感到疼痛,但髖關節病變是久坐後起身、或騎車跨坐等動作時會劇烈疼痛。由於髖關節和腰椎相近,患者常混淆,就醫檢查時也不易被發現是髖關節的問題。洪誠聰強調,髖關節病變常容易被誤認腰椎疾患,高危險群是長期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及曾隱形股骨骨折卻未發現者。髖關節疾患的治療需依照個人病變程度,決定服藥、復健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民眾出現疼痛應該到醫院檢查,找出疼痛源對症治療,才能輕鬆自在過生活。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一噴鼻就通,再噴卻變嚴重!自購去鼻充血噴劑恐致藥物性鼻炎
鼻竇炎患者不僅鼻涕多、鼻塞、鼻涕倒流,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耳朵悶塞感,甚至引發中耳積水、支氣管炎、腦膜炎等嚴重問題。醫師建議,急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藥物緩解,嚴重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將堵塞的鼻腔空腔出口「重新打開」,術後定期洗鼻即可穩定病情。噴得愈多藥效愈差,鼻塞更嚴重,別自購成藥使用。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急性鼻竇炎通常都會用抗生素,類固醇鼻噴劑則可抑制粘膜發炎腫大。這兩種藥比較沒問題,耳鼻喉科醫師最困擾的,是常有病人自行去藥局買某知名品牌的「去鼻充血鼻噴劑」。周慶明表示,這種去鼻充血鼻噴劑,剛開始一噴鼻子就通,但連續用幾天後會反彈,鼻塞變更嚴重,病人得愈噴愈多,藥效卻愈來愈差,這就是「藥物性鼻炎」,後續還是得換回口服藥,折騰更久。由於這種噴劑目前不需處方,醫師只能苦口婆心勸病人耐心常規用藥,千萬不要自己買成藥噴。術後仍須持之以恆噴藥、洗鼻,才能維持良好狀態。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表示,如果口服藥、類固醇鼻噴劑、洗鼻子這些保守治療都無效,影像檢查確認蓄膿明顯、有鼻息肉阻塞,症狀持續就會建議用手術切除息肉、把蓄膿清乾淨。通常術後一到三個月改善最明顯,隨著時間滿意度略為下降,但病人若能持之以恆做好「噴藥、洗鼻子」等保養工作,還是會比術前好很多。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為鼻竇炎,大多數症狀不嚴重患者,可以鼻沖洗、鼻用類固醇噴劑緩解症狀;但仍有一半的患者,無法以藥物緩解症狀,這時會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透過鼻竇內視鏡外科手術處理。內視鏡搭配手術導航,臉上無傷口、恢復快。周慶明表示,民國七十幾年以前沒有內視鏡手術,鼻竇炎開刀要切開、翻開臉頰,術後臉會腫很多天;現在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搭配手術導航系統和精密手術器械,臉上沒傷口,出血量少,隔一、兩天就出院了,恢復很快。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竇炎是因為鼻竇空腔出口被黏膜腫脹堵塞住,導致膿積在裡面排不出,鼻竇內視鏡手術利用微創方式,將鼻腔出口開得更大,讓黏液、髒汙可自然從鼻孔排出。嚴重慢性鼻竇炎未治療,恐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腦膜炎。「醫師是把房間門窗打開,但病人平常要自己整理房間。」孫萬烜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鼻腔內宛如霉味很重、許久未開門窗的房子,醫師把門窗打開,加強採光及通風,但平時需要靠病人調整體質,養成沖洗鼻子習慣,保持黏液排解功能暢通,才能避免手術後鼻竇炎再度復發。孫萬烜曾收治一名30多歲年輕人,長期聞到臭味及狐臭,看過多家診所也無法改善,經過內視鏡、鼻腔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慢性鼻竇炎,雖患者自認沒鼻塞,其實鼻腔空腔全是膿液,還滿到滲出來,「糟得一塌糊塗」,後續透過內視鏡手術才改善。若慢性鼻竇炎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導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路鑽到顱底引發腦膜炎。蔡易錚表示,一名50多歲個案,本身有糖尿病,其鼻竇炎感染嚴重,導致左眼後端全是積膿,整個眼睛睜不開,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經由手術將息肉、膿清除,才恢復視力。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頑固型鼻竇炎 常見於過敏體質者有些患者即便做鼻竇內視鏡手術,症狀仍未改善,孫萬烜表示,過敏體質患者如過敏性皮膚炎、氣喘等,因本身免疫力反應躁進,手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無法抑制黏膜肥厚,也就是「頑固型鼻竇炎」,術後半年或一年再復發,可能評估使用更強藥物治療或再次手術。蔡易錚表示,台灣約有五分之一氣喘、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鼻息肉增生情況嚴重,手術後無法痊癒,因此必須長期追蹤,同時搭配手術及內科治療,像是抗過敏藥物或鼻用類固醇藥物。若免疫力更差的患者,症狀不斷復發,亦可透過自費生物製劑治療。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呼吸困難、咳嗽未染疫 甲狀腺結節作怪
新冠肺炎確診依然頻傳,人心惶惶之際,不少人害怕下一個中獎的是自己,一有呼吸道症狀就很緊張,趕忙到醫院掛號就醫,這種「又愛求真相又怕受傷害」的行動,讓一些人證實自己沒中獎,卻也因此發現其他疾病。最近胸腔內、外科轉來六位病人,五位女性、一位男性,他們都出現咳嗽、夜咳、喉嚨卡卡、異物感、呼吸不順、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自訴以為中了新冠肺炎,但快篩卻是一條線陰性,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快篩是否準確,因此掛胸腔科找病因,結果醫師診斷是甲狀腺結節問題,並非得了COVID-19。甲狀腺位在脖子喉結下方,是一個蝴蝶形狀的分泌腺體貼在氣管上,有左右兩葉,如果甲狀腺長了結節,通常在吞嚥動作時從脖子外觀看得到上下活動的腫塊,但卻常常沒有症狀,對健康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除非結節長得太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是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吞嚥不順或聲音沙啞,甚至呼吸困難。這六位病人都確診有甲狀腺結節,五位女性的結節分別在3至8 顆,顆粒約0.8至5公分,建議持續追蹤或迷你切口手術即可;但唯一的53歲男性病人雖脖子外觀凸出腫塊不太明顯,超音波一檢查卻發現,甲狀腺有好幾顆大小不一的結節,其中一顆約7公分的大結節壓迫氣管,甚至延伸到前縱膈腔內,造成他呼吸困難、胸悶。這名男性病人是某工廠員工,一直以為抽菸及工廠空氣不好、胃食道逆流造成他喉嚨卡卡、呼吸不順、夜咳、睡不好等症狀。經確診是甲狀腺結節後,接受迷你切口手術取出多顆甲狀腺結節,病理報告竟發現,大結節是良性,一顆1公分小結節反而為惡性腫瘤。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手術治療,術後並做原子碘治療和追蹤。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追蹤?現在健康檢查常包括頸部超音波檢查,所以甲狀腺結節很容易被發現,國人有大小不等的甲狀腺結節,比率可能超過30%,只要有甲狀腺結節,需要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追蹤其大小、形狀,是否有不規則,鈣化或血流增加等情況,可以早發現是否病變,及早治療。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專訪/左腦萎縮詹雅雯長腦動脈瘤 術後大失血醫驚「快掛了」
「金曲歌后」詹雅雯雖然多病纏身,始終以正能量相待,更不時透過直播開唱、與粉絲互動暢談,接下來於8月13日4度登上高雄巨蛋舉辦「大跨越演唱會」,她語出驚人表示:「把這次當成萬人告別式,但告別不代表往生,是抱持正面想法、告別不好事物。」但她的確剛逃過鬼門關,4月手術後一度失血過多,醫師驚喊「快掛了」。她左腦萎縮患有帕金森氏症,又受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所苦,4月驚傳做腦部手術,當時她與經紀人口徑一致表示是小檢查,今專訪時鬆口左腦長了0.53公分的腦動脈瘤,她說:「很感恩得了帕金森氏症,因為帕金森氏症的關係,必須例行性地檢查腦部動態,所以無意間發現病變,但是都順利地處理好了,很感恩一切的緣分。」腦動脈瘤是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爆裂就可能讓人送命,她說一得知檢查結果,醫師只說會隨時往生,建議立即開刀。她在開顱手術、栓塞微創手術2種挑了復原期較短的後者,從鼠蹊部放入導管一路往上進入腦部接著塞進支架,手術過程順利,卻又發現右腦長2顆動脈瘤,預計8月底動刀,豈料術後在加護病房休息時竟出現意外。憶及生命垂危時刻,詹雅雯說那時主治醫師巡床時發現她昏昏欲睡,怎麼叫都叫不醒,急著打了數個耳光才叫醒她,「我醒過來突然覺得全身很溼,一翻開棉被發現整個是血。」檢查發現是導管被勾掉而大量失血,緊急搶救後躺在床上不動8小時才控制住,她說:「我那時候就交待我妹說救不起來不要救,人生不想過那麼痛苦。」先前如此低調,她既怕父母操心,更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如今想以病友身分告訴大家別陷在苦難裡面,要站出來勇於面對,「像我現在要吃抗凝血劑,又有中風風險,還要忍受藥物導致食欲不振的副作用,但為服用藥物,連續3個月餐餐只吃稀飯跟水煮蛋墊胃。」她提到因為帕金森氏症藥物副作用太難受,已經停藥半年多,笑著提醒大家要讓自己快樂,堅強能量令人鼻酸。這次動刀也讓她找律師處理遺囑,上億元遺產扣除安家費外將全數捐出做公益,不過律師總推託沒空,她說「律師對我很好,要讓我掛念著這件事,別急著走」。演唱會購票請洽寬宏藝術。
-
2022-07-12 癌症.乳癌
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 積極就醫莫遲疑 微創手術可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今天發表「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案例處置成果;主治醫師陳漢坤說,依據各國大型研究個別癌症淋巴水腫發生率及國民健康署公布每年新增各大癌症新增病人數,台灣每年約新增3至5千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病人,因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應積極就醫。案例59歲女病患日前右手腫脹合併疼痛加劇求診,陳漢坤檢查發現右乳癌合併腋下淋巴轉移、引發右手臂淋巴水腫。第一階段乳癌治療後四月接受淋巴靜脈吻合術,以紅外線定位、超音波微創手術,恢復良好淋巴水腫情況已大幅改善,現接受後續治療。陳漢坤指出,肢體淋巴水腫時間因各個癌症嚴重程度與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不同,通常數月到數年才有症狀,平均發作時間約2到5年。最初症狀不明顯,可能只疼痛、麻木或腫脹感。持續一段時間到淋巴水腫,早期病人就會感覺到患側肢體較腫脹,不過稍微活動或抬高患肢就能恢復;隨著病情進展到淋巴水腫中期,患側肢體更腫,且不容易消腫。這時如果不開始治療,水腫就會惡化,進展到水腫中後期,病人患側會比另一邊明顯粗一圈,另因關節處變腫和皮膚角質化緣故,病人患肢會變得很不靈活,覺得很沈重,穿衣服因為兩邊的肢體粗細不同很不方便。而淋巴水腫處也容易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最後進展到淋巴水腫晚期,患肢會嚴重變形,就俗稱的「大象腿」。陳漢坤表示,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可根據自身情形選擇物理治療或手術;不過無論任何淋巴水腫手術,術後仍需好好配合物理治療做後續保養,才能保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2-07-07 醫療.新陳代謝
下巴凸出腳變大為肢端肥大症 手術後改善
50歲陳先生是一名上班族,近兩年發現鞋子愈穿愈緊,額頭下巴愈來愈凸出,經馬偕醫院檢查確診為「肢端肥大症」。陳先生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後,終於不再「大手大腳」,但仍需長期追蹤。根據統計,每年每百萬人僅2至11人會罹患此疾病,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病機率較高,若未及時治療追蹤,病人壽命平均減少5到10年。肢端肥大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因腦下垂體腫瘤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除了外觀產生明顯改變,也會有多汗多油、皮膚變粗、性功能障礙等問題,臟器會因內分泌不正常而增生膨大。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詹雲凱說,陳先生經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後,核磁共振影像顯示為長在腦下垂體的腫瘤,評估適用腦瘤微創手術及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因此以微創手術將腫瘤「連根拔除」,持續門診追蹤。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俊達指出,手術治癒率與腦下垂體腫瘤大小有關。小於1公分的腫瘤,手術治癒率達75%,若腫瘤較大、侵犯到周邊組織,手術治癒率只有三至五成,須仰賴長時間藥物治療。黃俊達說,肢端肥大症者已膨大的臟器是「回不去了」,確診後第一要務應「為臟器膨大設定停損點」,評估受影響臟器的功能性。這類病人共病很多,因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持續處理因生長激素過多導致的疾病。
-
2022-07-04 癌症.其他癌症
醫病天地/泌尿腫瘤 腹腔鏡手術療效佳
桃園60多歲陳姓洗腎婦人疑血尿求診,發現膀胱及左側輸尿管腫瘤,聯新國際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朱懿柏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摘除病變泌尿、生殖系統臟器,手術後復元良好,隔日即可如常生活。目前大部分泌尿科手術可經由腹腔鏡微創手術完成,包括腎上腺腫瘤、腎臟輸尿管膀胱腫瘤、攝護腺癌症及複雜性尿路結石、疝氣,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運用,加速病人恢復,逐漸取代傳統傳統開刀方式,成為泌尿科手術主流。陳婦因血尿求診檢查,在膀胱及左側輸尿管發現腫瘤,為泌尿上皮細胞癌,朱懿柏說,需摘除病變的腎臟、膀胱臟器,手術範圍大,決定採腹腔鏡微創手術,最後在肚子留下5處各1公分傷口,縮短恢復期至1天,大幅減輕身心壓力及傷痛時間。朱懿柏表示,傳統手術傷口大、恢復期慢,腎臟切除手術傷口高達2、30公分,術後住院至少1周,腹腔鏡手術最大優點是傷口小、恢復快速,過程未牽動其他臟器,病人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走路、進食,順利出院。國內近年洗腎盛行率居高不下,患者又屬罹患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的高風險族群,朱懿柏表示,患者預防罹病機率,必須戒菸、不亂服來路不明中藥,減少過度接觸化學物質,由於病徵較不明顯,要定期健康檢查早期預防。
-
2022-07-01 癌症.胃癌
8旬老嫗胃噁心原是罹癌!經醫檢查竟與她愛吃這個有關
88歲老婦胃部持續脹氣、噁心、嘔吐,且感到痠痛,經醫師檢查結果為罹患胃癌;但家屬見她年事已高,猶豫是否該積極治療。但老婦身體狀況佳,且意志堅定要切除「壞東西」,台中慈濟醫院一班外科主任余政展以腹腔鏡,施行微創胃切除手術,術後3天即可下床。「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微創腹腔鏡手術幾個傷口癒合後幾乎看不到,最大三公分。」曾為超過90歲胃癌病人開刀的余政展說,對高齡長輩來說,微創手術傷口小、較不痛,術後3天可下床,降低肺炎等併發症風險,積極治療能更快恢復正常生活。婦人指出,去年感覺胃部痠痛且持續脹氣,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原本自行煮青草茶搭配服用中草藥,卻一直沒改善。家人透露,婦人體能狀況不錯,平日還能下田工作,長年務農偏愛好下飯的醃漬食品,家裡備有大醃缸自製醃菜,長年搭配煮粥、炒高麗菜等各種料理,近十年隨歲數漸長,口味愈來愈重。余政展分析婦人罹患胃癌原因跟飲食習慣有關。余指出,胃癌病人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就是愛吃醃菜、醬菜、泡菜,或是香腸、臘肉這些高鹽處理過的食物,食物高鹽製作過程若再加上防腐劑,都是癌症風險。建議婦人調整飲食習慣,以新鮮食品為主、鹽少一點。余政展進一步提醒,很多家屬因病人年紀大,選擇採取保守治療,十分可惜。因為胃癌腫瘤變大可能導致消化道阻塞或出血機率變高,考量到疾病的威脅性強,如果病人體能狀況不錯,微創胃切除手術其實是有助於老人家恢復的一個選項。胃癌相關醫療藥物有長足進步,大部份手術也可以微創方式治療,效果不但與傳統剖腹一樣好,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的好處,都能大幅提升治療效果,所以千萬別諱疾忌醫;更重要的是,胃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提醒接受過胃部手術、有家庭史的胃癌高風險族群,應安排一年一次胃鏡或消化道攝影,以期及早發現。
-
2022-06-30 癌症.其他癌症
消化不良就醫竟中「癌王」 腹內胰臟腫瘤達8.4公分
高雄47歲汪小姐2018年體檢時照超音波,發現胰臟尾部有顆近5公分腫瘤,因當時沒症狀便未追蹤,至今年3月感到消化不良,腹部脹脹就醫,做了核磁共振發現當時的腫瘤已長大到8.4公分,後來醫師以3D立體腹腔鏡為她摘除,密切追蹤中。收治這名患者的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醫師張德銘說,悄無聲息的胰臟癌有「癌中之王」稱號,大部分胰臟癌無明顯症狀,有時只是食慾不振、腹脹或腹部悶痛,早期確診有困難。等到症狀明顯,8至9成已是晚期、甚至無法手術切除。張德銘說,胰臟癌除顧慮腫瘤體積,還要看位置及是否侵犯周邊構造,若在胰臟頭部,手術較複雜,多以傳統開腹或達文西手術切除為多,在體部或尾部,則可選擇腹腔鏡切除。經檢查影像,發現汪小姐體內胰臟腫瘤已有8.4公分大,因腫瘤很大,相對腹部空間較小,腫瘤可能擠壓或侵犯到旁邊血管,增加切除困難度,若採用傳統開腹手術,會在左側肋骨下造成15到20公分傷口,拉長復原時間,最後和汪小姐討論,決定以3D立體腹腔鏡摘除腫瘤。張德銘說,手術時發現汪小姐的腫瘤,還沒侵犯到周邊的腸繫膜靜脈和動脈,卻擠壓並緊緊沾黏脾臟血管,無法分開,最後連同脾臟一併完整切除,手術切口不到6公分,術後不必作放射或化學治療,但需密切定期追蹤。他表示,有消化方面症狀的民眾,還是要就醫,讓醫師評估,也可定期做健康檢查,若發現胰臟腫瘤,儘速和醫師討論治療計畫。以目前醫學技術發展和醫療器材進步,微創手術的運用範圍也大幅提升,一發現胰臟腫瘤,在未侵犯到周邊器官或構造的情況下,由有經驗的外科醫師操刀,仍可達到根治目標。
-
2022-06-29 醫療.骨科.復健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腰痠背痛不只是年長者的專利,根據統計,約有80%的人在一生中曾發生過下背痛的經驗。下背痛的原因中,腰椎椎間盤突出是非常常見,發生的部位以在第四和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最多,近日副總統賴清德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造成急性下背痛,緊急接受腰椎微創手術。這段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配合防疫待在家中時間變長,長時間久坐或大量採購家庭用品搬重物,若是姿勢不良或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動,容易造成椎間盤不當受力,嚴重的話就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不可不慎。以下提供7個日常動作要領及口訣,方便民眾自我提醒:側翻起身 要注意夾臀直背 有夠水抬腳綁帶 莫忘記挺胸平視 顧眼力坐好坐滿 不費力挺腰屈膝 蓋有力硬舉用髖 不閉氣並幫大家整理一整天從起床到晚上休息期間,常見可能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的動作如下:1.側翻起身 要注意2.夾臀直背 有夠水3.抬腳綁帶 莫忘記4.挺胸平視 顧眼力5.坐好坐滿 不費力6.挺腰屈膝 蓋有力7.硬舉用髖 不閉氣硬舉可以針對多個肌肉群進行訓練(腹部深層的肌肉、臀肌和骨盆肌群),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會用到核心力量幫助身體穩定,並且鍛鍊到臀部肌肉,提升整個背部和下肢的力量。有助於緩解並預防下背痛,也能減少「閃到腰」的狀況。當然急性背痛時,還是必須要先避免做此動作。椎間盤突出在復健科門診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千萬不可忽視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困擾,若有急性或慢性下背痛的症狀,建議由專科醫師進行檢查及評估後,透過藥物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或疼痛控制治療,並搭配適合之復健處方及復健運動,也建議經由姿勢動作評估,進而矯正錯誤動作,才能讓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的問題逐漸獲得舒緩與改善喔!(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別讓錯誤的日常習慣姿勢,讓你的椎間盤出軌了!)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二尖瓣脫垂患者大多屬於無症狀或輕症,部分民眾會出現胸悶、喘、心悸、心律不整等,通常無需治療,透過調整作息即可改善。若二尖瓣脫垂導致心臟血液嚴重逆流,併發其他心臟疾病等,必要時經醫師檢查評估,嚴重者可手術治療。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表示,二尖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宛如兩片「門板」,控制血液流向,當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正常情況會關緊密,血液就不會逆流到左心房,但當二尖瓣脫垂,變得鬆弛、肥厚,整個結構會往心房方向凸,閉合功能就受到影響。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併發嚴重疾病。柯宏彥指出,二尖瓣脫垂初期不太會有症狀,雖然「門板」鬆了些,但血液不太會逆流。通常是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胸痛,運動時感覺體力變差,呼吸不順時,甚至健康檢查聽到心雜音等,才意外檢查出二尖瓣脫垂等結構異常。二尖瓣脫垂可能受先天異常、瓣膜退化、感染或其他心臟疾病影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若為先天性,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老化、高血壓等,瓣膜壓力過大破損嚴重,恐致二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心臟衰竭。另外,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魏承駿說,瓣膜上有個像「鏈鎖」的結構,連結於心臟肌肉,若發生缺血性心臟病,造成鏈鎖壞死、無法連結心臟,引發嚴重二尖瓣脫垂,還可能併發心臟衰竭、中風、心內膜炎等。心臟超音波可看出瓣膜型態,及血液是否逆流。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可先透過聽診等理學檢查,若聽到瓣膜閉合時發出「咔嗒」聲,再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確認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柯宏彥表示,心臟超音波能看出瓣膜型態,以及心臟血液是否逆流,若無嚴重心律不整或心內膜炎,通常無需介入處理。不過柯宏彥提醒,先天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其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退化,若一般人瓣膜使用到70歲才退化、出現血液逆流,但患有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可能在50歲中年過後,就開始顯現瓣膜逆流情況。建議民眾應每年或每2年做一次檢查,確認結構是否異常,以及有無出現嚴重逆流。二尖瓣手術以修補為主,若評估效果不佳,會置換人工瓣膜。二尖瓣脫垂手術分為二尖瓣修補及二尖瓣重建兩種方式,柯宏彥表示,通常會以二尖瓣修補為主,若患者瓣膜退化嚴重,修補效果不佳難以維持二至三年,經評估會改以人工瓣膜置換方式。二尖瓣膜修補手術可透過傳統開胸及微創手術進行,柯宏彥表示,若只有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在內視鏡輔助下,從側胸開刀,將傷口縮到最小;但若患者除了二尖瓣脫垂,還有其他冠狀動脈問題,可能得以傳統開胸手術一併處理。柯宏彥表示,若患者年紀過大、重度心臟衰竭,或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疾病等多重合併症,不適合開胸手術,可採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經由導管方式,用二尖瓣膜夾將瓣葉夾緊,大幅減少二尖瓣逆流,恢復正常心臟血流機制。術前醫病會共同決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接受手術多為長者,預後較差,建議妥善控制慢性病。魏承駿指出,二尖瓣脫垂嚴重需做瓣膜修補的對象,多屬年紀較大,術後預後不會太好,因原有功能已經遭破壞,建議患者應妥善控制慢性疾病。柯宏彥說,二尖瓣脫垂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若瓣膜逆流嚴重、其心臟功能也大受影響,最好的手術時機點也須謹慎評估。即便完成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也有可能面臨二次手術。柯宏彥指出,若在70歲進行修補手術,到80歲時瓣膜可能再度退化、失去彈性;而置換人工瓣膜後,平均使用10至15年也會退化,屆時都需評估是否要再次手術。由於二尖瓣脫垂病人症狀表現不典型,容易跑錯科。柯宏彥舉例,一名抽菸癌症患者,因喘、肺炎反覆發作,長期於胸腔科追蹤,後來經過心臟科檢查,發現是二尖瓣脫垂,經過瓣膜手術後,再也沒有反覆發作肺炎、肺水腫。
-
2022-06-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當一切順利時,卻不如公主王子故事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遇到了人生第二次大難關。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在肚子裡摸到一顆會滑動的組織,圓圓的、軟軟的,有時摸得到,有時摸不到。曾因擔心而去診所看診,當時醫生在觸診時沒有摸到,診斷為胃腸積氣,在吃藥後感覺安心了。內心雖覺得病情沒有那麼單純,但僥倖的心理也因不痛不癢就將此事擱置了,沒有積極追蹤。小女兒滿週歲前後,組織似乎也跟著長大了,雖然時有時無,但摸到的機率越來越高,為求心安便前往家醫科做檢查。在家醫科診療一個多月中,檢查出胃部長了一個大腫瘤,還有腹腔內數顆腫大的淋巴節,醫生建議儘快轉診到內科,並直接幫我預約當天下午的胃腸專科醫生,當時心中坎坷不安,腦子一片空白,猶如電腦當機般停滯。腸胃專科醫生看到檢驗報告後,表示需立即住院做更詳細的檢查來確認病況,頓時心中湧出恐懼不安的情緒,眼淚止不住的湧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只能跟著醫生診斷前進,看到住院單上寫著「急」,心裡宛如壓著一顆大石頭,找不到出口的方向。入院後超音波檢查、斷層掃描、胃鏡、抽血數值的檢查結果皆不理想,醫生建議儘快開刀切除。在那一刻,彷彿只聽得到自己的絕望與無助,只知道自己將要面臨一個艱鉅又被迫接受的挑戰;想大聲的抱怨,卻只能在心中無聲地吶喊著:「哎呀,為什麼又是我啊?該怎麼辦呢?」在埋怨、憂鬱、難過、害怕的心情交叉襲擊下,接踵而來的情緒風暴和沉沉的壓力讓我如消氣的氣球只想逃的遠遠的,沒有勇氣面對;先大哭一場再說!雖在情緒的漩渦中暈頭轉向,但也告訴自己:「夠了!停止。」用力的拉住那幫助自己脫離漩渦的細繩,鼓勵自己宣洩過後就堅強,也幫自己的心蓋一座累了就可以休息的城堡,接著逼自己正視這次的挑戰,在這些放任自己,又拉住自己的來回過程中,會覺得精神錯亂,所幸當時家人們也不時的向我伸出援手,接住我那破碎不堪的心。未來可能會很難,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棄。然而無論是身體上、心理上還是經濟上,生病都有可能會壓垮一個家庭,既然不得不面對就必須有所準備。整理好心情後,我開始上網搜尋資料,初步了解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不同的治療及其副作用,所需費用和生活上的改變;在摸索的過程中有時看到希望,有時只有絕望,需不斷的提醒自己冷靜、堅持下去。起初我樂觀的以為可在微創手術進行腫瘤切除,以最快速度出院回家;但事與願違,我必須住院開刀,未來更可能要面對嚴峻的治療,這厚厚的焦慮恐懼和不安包圍著我,我急切的想找到正確解答,卻有太多種可能讓我像無頭蒼蠅般無法釐清思緒,常常會深陷在眾多網路資訊之中毫無進展。此時家人對我來說非常地重要,不論是實際行動的支援,還是心靈上的安慰與陪伴,雖然陪伴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疾病對他們說也很困難,但他們從不吝嗇給我幫助、笑容和鼓勵,而我也只能緊緊攀附在支撐我脆弱心靈的強大臂膀上。手術方案有兩個:其一是剖腹十五公分,優點是手術視野較大,看得清楚,腫瘤切得更乾淨,缺點是復原期長;其二是用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但視野有限,而遺漏的病兆就是復發的危機。我既不想剖腹十五公分,卻希望清得乾乾淨淨,想活得長久一點,也過著有品質的生活;醫生因此提出一個折衷方案,五公分剖腹加上腹腔鏡手術,清的乾淨,復原期也較短。確定手術方案的同時,我的媽媽向神明祈求我可以順利度過此關,以不同的方式讓我感受到她急切渴望我能恢復健康,這個寄託是個定心丸,安穩了父母、家人和我的心情。雖然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只能接受,但父母的關愛與祝福,是讓我稍有信心與勇氣與這次手術奮戰的原因之一。開刀前的日子足夠做好準備了嗎?害怕時可以放棄嗎?答案都是否定的。手術過後還有更多嚴峻的挑戰,在腦中也寫了好幾個不同結局的腳本,想要鉅細靡遺的理出所有可能發生的情節,但亂成一團的頭腦會將腳本前一秒帶往喜劇,下一刻又寫成悲劇,我想給我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做好準備,真的好茫然。進開刀房前心中更是五味雜陳,雖然不是第一次進手術房,但這次的情況特別不一樣,醫生很嚴肅,腫瘤很大,惡性機率也很高,情緒壓力更是緊繃,另一方面卻希望等候的家人能放心,內心的情感一直交戰著,進手術房時應是帶著苦澀的笑容吧!被移動到手術台時讓我感到很氣餒,不喜歡這種挫敗無法掌握自己的感覺,很想逃離現場。在很冷的手術室裡蓋上很溫暖的被子,接上生理監視器,麻醉前觀察四周,醫療人員專注的眼神,琳瑯滿目的醫療儀器,看起來都已經準備好了,此時害怕也無濟於事,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與信任,靜靜地將自己交給他們,也默默祈禱自己能夠順利地醒來。在手術期間,奮戰的是醫療人員,焦急等待的是守在手術房外的家人,我只要相信醫療、相信專業、相信自己就可以了。清醒後聽到預計八小時的手術時間,因腫大的淋巴結數量比預期多,總共花了十二小時,辛苦強大的醫療團隊,用您們驚人的專注力與健壯的身體為我持續奮戰整整十二個鐘頭,由衷感激。手術中切除部分的胃及幽門,取出八公分大的腫瘤,和二十幾個腫大的淋巴結,手術順利完成;等待化驗結果是煎熬的,也因需要觀察傷口與調整飲食,在醫院又住了一段時日,手術後大多處於很疲憊的狀態,時常上一刻還在說話,下一刻卻睡著了。開始進食後,身體機能漸漸提升,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接著開始了胡思亂想的無限循環中,有時思緒會飄到一個莫名悲哀的境界,雖然做了心理建設將要演出人生大戲,不同的劇本也常在腦中演練了一遍又一遍,但多數時間還是會為了可能是不好的結果而沮喪,為此先生還費心找了很多事情讓我打發住院的時間、轉移注意力。等待的同時,得知如果是惡性的,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屆時可以申請重大傷病減緩經濟上的壓力,即時心裡壓力一直很大,但身體除了開刀完較為虛弱外,並不覺得我是「重大傷病」患者,雖然聽起來嚴重的令人害怕,但當下也只能無奈的接受。所幸化驗結果相對於預期心理是好的,胃部腫瘤是是良性神經纖維瘤,長在胃部非常罕見,醫生還說因為太罕見了,可以當作一個病例報告,而切除的淋巴節,全為良性,是好結果耶!聽著醫生帶著輕鬆的口吻報告檢驗結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醫生的笑容;而瞬間從地獄被拉回人間的我卻還問:「那我還需要申請重大傷病嗎?」醫生笑著說:「你想申請唷?是好結果耶,你不需要啦。」病房內一直緊繃凝重的氣氛突然間煙消雲散,圍在病床旁的都是為我開心的笑臉,是真心的笑容,相較於之前內心的掙扎、衝突,彷彿一切都是夢,既真實又虛幻夢境。手術後的飲食是從流質食物開始,胃腸適應之後再吃軟性食物,慢慢的再到固態食物,少量多餐,不吃纖維多的食物,乾性食物跟濕性食物也不可以一起吃。在飲食方面,我曾誤觸地雷兩次,在覺得身體狀況好轉時,著實想念食物的口感與原味,或許吃少量還可以,或許只吃果肉也行,但當下我卻扎扎實實的吃下了半顆橘子,滿足於美味的當下,隨即感到胃脹不舒服;另一次則是與孩子一起享用杯子蛋糕跟布丁,兩次的美食誘惑下,皆在嘔吐後才得以緩解。雖知道要恢復健康不能逞強、也不能求快,但有些時候只是希望自己如過往一樣平凡,可以吃到食物的美味,希望直接跳過這段艱難的時間。復原過程中,有家人的協助讓我很安心,媽媽的營養餐、爸爸的無限次接送、公婆接手剛滿週歲又突然被斷奶的小女兒,那段時間先生無限循環的在公司、家庭、醫院三地奔走,雖然我對復原期間的很多事情沒有印象,但我由衷感謝家人願意為了我而忙碌,在他們既擔心焦慮又忙碌的同時,我卻是幸福地接受在他們羽翼下的保護,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的關心與疼愛,他們是支持我堅持下去的力量。感謝一路以來專業的醫療團隊,如實告知病情與治療方針,聽見我的想法與訴求,替我客製化了手術方案;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醫護人員就像足智多謀的軍師、勇敢的戰士,陪伴著我上戰場,與疾病對抗;也感謝最有力的後援部隊–我的家人,因為有他們,我不必擔心其他事,只需專注在治療與復原上,他們的愛與關懷,讓我內心倍感溫暖,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因為我知道在我身後有好幾支有力的臂膀,準備好隨時接住疲憊的我,幫我補足能量後再陪伴我一起奮戰。
-
2022-06-13 醫療.婦產科
無創海芙刀治癒 50歲婦女生娃
50歲黃女士長年深受多發性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的困擾,最大顆子宮肌瘤直徑達5x4公分,子宮肌腺症造成她的子宮肌肉層厚度是正常人的三倍,進而嚴重經痛、月經量大、不孕,只能靠吃止痛藥緩解症狀,影響生活與工作甚鉅。由於已年近半百,醫師建議切除子宮,讓抱有母親夢的她一度感到灰心與失望。黃女士最後接受「免開刀無創海芙刀治療」,成功解決子宮疾病,同時搭配減肥專科醫師及營養師團隊專業技術,半年內成功減重20公斤,打造良好體質,並進行試管嬰兒治療,僅植入一顆胚胎,一次即成功懷孕,並在疫情中生下寶寶。海芙刀(HIFU)為高能聚焦超音波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海芙刀無創治療是透過超音波組織穿透性及聚焦性,瞄準腫瘤以高溫造成凝固性壞死,因而可以消融腫瘤組織,免全身麻醉、無傷口、無出血、無骨盆腔沾黏、無輻射線、恢復期短,可保留子宮及功能、術後備孕期短,日後生產不需非產科因素剖腹,是子宮肌瘤治療新的選擇。此手術治療的有效率達95%,可透過臨床症狀緩解、影像學檢查判斷子宮肌瘤供血狀況、子宮肌瘤縮小的程度來評估效果,尤其在肌瘤部分,術後平均三個月體積約可縮小40%、半年約縮小50%、一年體積約縮小85%。對於飽受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症的患者來說,此種手術治療讓她們不再擔心傳統手術治療帶來的風險和不便,能保全子宮及生育功能,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