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徐文俊
共找到
52
筆 文章
-
-
2024-08-30 失智.長期照護
明年新制!輕度失智送失智據點才有補助 中重度失智改送這裡
衛福部估計,國內失智症患者已逾卅七萬人,為強化收案及資源利用,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明年起,針對失智據點收案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兩分以上,也就是中、重度患者,將取消相關補助,期盼轉日照中心照顧,約八四○人受影響。失智症人口幾乎翻倍 輕度約占六成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距離年底已不到半年,衛福部應擬定短期方案,讓中、重度失智者在轉接過渡期持續接受服務,否則服務形同斷鏈。祝健芳說,依統計,至二○四○年時失智症人口幾乎翻倍,現有失智據點約五百多處,一萬兩千多人使用,其中輕度失智者約占六成,希望在資源快速布建前,讓失智症患者得到服務不被排擠,期盼明年起中、重度失智者都到日照中心,因此不再給予失智據點補助,希望地方政府協助媒合至適合機構。中、重度失智者轉到日照中心 須額外付費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說,將中、重度失智者轉到日照中心,必須額外負擔費用,經濟弱勢家庭可採專案或申請福利資格,價錢問題並非家屬主要的擔憂,憂心的是,不少人已經看過日照中心,但不是被拒絕收案,就是認為不符合需求。再者,有些失智者已聘請外籍看護,就不符合日照中心補助資格,但這並不代表失智者沒有在日照中心進行認知促進等服務的需求。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推估國內失智症患者於二○三○年將達五十萬人,二○四○年突破七十萬人。祝健芳說,目前已籌組專家團隊討論「失智症政策綱領三點○」,包含金融防詐等,預計明年初跟各部會協調後再對外公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6 失智.大腦健康
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取而代之多吃2類食物助維持大腦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愛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風險,但多吃堅果和豆類可以預防失智症。紅肉吃太多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於7月31日在費城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四分之一份加工過的紅肉——如熱狗、午餐肉和培根,因加工肉類中的飽和脂肪和防腐劑影響,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加工紅肉吃多恐增加失智症風險根據《Healthline》訪問精神科醫師Sham Singh指出,香腸和培根等食物含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導致膽固醇斑塊在動脈中積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並損害流向大腦的血液,血流量的減少會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向腦細胞輸送,從而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紅肉不但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更與全身的血管損傷和炎症有關,包括大腦。慢性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礙可能導致失智。紅肉經過高溫燒烤,無論燒烤、油炸,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形成大量的異環胺(HCA)及和多環芳烴(PAH)等致癌物。這兩類物質會破壞DNA而致癌,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這些化合物也會在體內誘導氧化應激和炎症,包括大腦,氧化應激會導致細胞損傷並加速衰老過程,這與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而生活習慣的改變,則有可能逆轉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失智的影響。堅果和豆類可以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在堅果和豆類中發現的營養物質可以保護大腦健康,《Healthline》訪問營養師Varsha Khatri指出,用堅果和豆類代替加工紅肉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堅果和豆類中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改善心臟和血管健康,更含有多酚等重要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而健康的脂肪,如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維持大腦中健康的細胞膜。為了獲得多吃堅果和豆類的好處,Vashtri建議逐步在你的膳食中加入更多的這些食物,例如:.用豆子代替食譜中的紅肉.想吃零食時就吃吃堅果.加入更多植物性膳食預防失智,最晚40歲就要開始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資料指出,阿茲海默症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預防失智愈早開始愈好,最晚在40歲過後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以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曾受訪指出,可藉由運動、腦動、互動等「三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劉秀枝建議可透過郊山健行、走路、遠離空污。飲食方面要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參考資料】.《Healthline》Red Meat Raises Dementia Risk, but Nuts and Beans May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台灣失智症協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1 失智.新手照顧
預防及延緩失智 從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3招做起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趨勢,失智症發生率逐漸增加,依衛福部估算,全台65歲以上長輩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台北市高齢者多,失智症將成為每個人的老年生活課題,應積極從預防端做起,包含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功能等。擁自理能力 助減緩惡化如果失智了該怎麼辦?台北市衛生局將於8月17日起舉辦三場「幸福台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台北市聯合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劉建良、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等,分別講述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等議題。陳筠靜將說明「失智症者陪伴守則」,失智症發病後平均存活約8至10年,照護時間久,家屬要因應患者的病程改變而學習各種照護技巧,更重要的是「認識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變,會出現妄想、認錯、幻覺、憂鬱及其他精神行為,首要理解患者個性改變的原因。失智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陳筠靜認為,要以「延緩失能」為重點,失智了並不代表失去學習能力,更要幫助失智者找回更多生活自理的能力,才不會太快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在診斷出失智症時,及早介入治療,包含日常生活規畫與執行、找到失智者的能力、控制飲食等。陳筠靜分享,協會的志工群有人曾經擔任老師,在得知罹患失智症時,家人立即擬訂生活型態修正計畫,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多做能動腦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等,順利維持身體功能與自主獨立性,從各方面多管齊下,減緩失智症的惡化並維持現有功能。非藥物治療 須專業參與藥物能控制失智症的病情,有助於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非藥物治療可以訓練失智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發生,被列為是首要治療的趨勢。陳筠靜建議,非藥物治療要有專業人員參與,例如:職能治療師、復健科醫師,協助吞嚥治療、運動訓練等,視患者情況給予不同對策。照顧失智家人,不只要有耐心,更需要技巧,長時間的照護是沉重負擔,一定要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包括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減輕壓力也提升照顧品質。目前台北市有48個失智據點,失智共照中心可協助轉介長照服務或其他社會資源,陳筠靜提醒,千萬不要「悶著頭咬牙苦撐」,最後雙方都累倒了。台北市的失智症照護網絡,承接失智症者與照顧者,今年舉辦「幸福台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照顧者及家屬、失智者及一般民眾參加,了解失智症,也找到適合的照顧模式。幸福台北.憶起生活 失智症照護講座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時間:8/17(六)9:30-12:00地點:福林國小會議室(台北市士林區福志路75號)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時間:8/24(六)9:00-12:15地點:博嘉運動公園多功能集會廳(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59巷16號4號)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時間:8/31(六)9:30-12:00地點:客家文化會館4樓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6359
-
2024-07-16 失智.名人專家
靈性是資產 多位專家都說:多鍛鍊可存健康 提升幸福感
一位年輕學生不久前送走罹癌阿嬤,悲慟萬分,這位學生告訴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嚴如玉,對阿嬤生前拒絕侵入性治療始終無法諒解,變成心結,直到認識「靈性」,才終於理解或許阿嬤認知自己此生圓滿,而學生正值年少,還有很長的生命,因此希望盡力延長阿嬤壽命,雙方對靈性價值的需求不同。嚴如玉對有類似情境的廣大照顧者說,照護是一種歷程,會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照顧者無法控制,但求無愧。她相當認同失智症權威、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推廣「靈性照顧」,因為在照護現場中,有不同的價值觀交疊,很多時候被照顧的人相對弱勢,應該多站在被照顧者的視角思考,不要只被醫療的量化數據宰制。瑞智基金會去年提出「靈性照顧」觀念,今年致力將靈性照顧科普化,7月13日於北師美術館以「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首場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嚴如玉、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汪漢澄、策展人兼藝評家徐文瑞從腦科學、文藝跨域談靈性照顧。元氣網為媒體夥伴。蘇天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蘇昭蓉致詞時提到父親八年前罹患失智症,家人在照顧歷程中學習失智症,更認識到失智者有靈性的層面,這段失智之旅的教導相當有價值。她說,靈性是一種資產,就像肌肉可以不斷鍛練,增加健康,高齡者都知道要保命防跌,她希望今後走在幸福路上,要保命防跌,讓靈性保持健康。鍛鍊靈性可保健康徐文俊開場時說明什麼是靈性?靈是源自拉丁語「呼吸」。根據2014國際共識:●靈性是人類動態和內在的一個面向●人們藉由尋求生命最終的意義、目的和超越,並體驗與自我、家庭、他人、社區、社會、自然以及重要的或神聖的連結。●靈性通過信仰、價值觀、傳統和實踐來表達。徐文俊說,當人們在面對重大疾病、生命終結時,會想到靈性層面,開始檢視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家人甚至信仰的關係連結。研究也證實,靈性對健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生活品質、韌性;除了被照顧的人,生命走到終結階段還要考慮到照顧者的靈性平安,讓逝去的人無憾,生者平安。改變說故事方式 給生命新意義嚴如玉說,靈性的解釋在不同時代也有變化,以當代來看靈性的定義,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活動,連結到某種超越性、偉大性、神秘性或不可知性的性質,人生意義、精神成長、與自然或宇宙連結、與神聖存在的連結」。也就是常常聽到修行、心靈或精神成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庸之道、一體同觀、梵我一如、生態保護、自然崇拜、哲學、美學、科學、社會運動等都是在談靈性。「我是誰?」「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嚴如玉說,回到自己身上來看靈性,就會自問這幾個問題。她舉自己在美國工作時為例,哲學是男性為主的學術圈,她若想融入主流,得改用男性作風,但格格不入,因此她改變說故事的方式,找到自我認同,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了男性。她鼓勵高齡者用「說故事」來幫自己開創生命意義,「在你的人際圈,你可以想出自己的樣子,改變生命結構,自我不是命定,主控權在你的手上。誰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兩種快樂提升幸福感醫師汪漢澄則講述「科學理性的人生意義與幸福觀」。他用科學數據表述人類在宇宙中,個人生命的客觀意義「無限趨近於零」,因此主觀意義必須自己認定。他說人類和動物不同的分別有,人有預測能力,天性會創造人生的意義;對於幸福感,從腦科學的角度,人類追求快樂、幸福也是因有「大腦的獎賞系統」。舉例來說,人吃了甜食,便會快樂,而糖分是生物能量的來源,因此人會一直持續追求快樂的感覺。快樂有兩種,除了基本的快樂,如追求色、聲、香、味之外,還有藝術、音樂、追求進步等高層快樂。因此人可以更透過了解腦科學,來提升幸福感。另外,汪漢澄提到,從很多研究證實,動物做出「利他」常是為了「利己」,不管從靈長類的動物到小白鼠的實驗都可看出,動物消除別人的恐懼是為了消除自己的恐懼。連小白老鼠都能為了避免別的白鼠被電擊,而情願餓肚子,只為了避免觸動電擊開關。更別說,幫助別人後,能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多大、多持久。最近還有利用人工智慧(AI)做的社群研究更支持,一個人如果想變快樂,或許應該試著把眼光從自己身上移開。研究以AI分析FB社群上的貼文,發現那些貼文中,充滿第一人稱單數的人,也就是常談論自己的人,憂鬱的傾向比較明顯。反之,如果貼文多用複數人稱如「我們」,比較不會憂鬱。使人快樂 藝術策展人最重要任務策展人徐文瑞說,策展(curate)在拉丁文最初的原意是負責照顧 (cure或是care) 或指牧區牧師,慢慢才變成如今常見的「藝術策展」。而策展人很重要的任務是透過策展活動讓人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策展人如願意把主題和展品,面向公眾,就要考慮明白、易懂,且和生活脈絡有相當相關性。一般來說,和日常生活較有連結較易引起共鳴。但由俄羅斯移民美國的兩個藝術家Vitaly Komar 和 Alex Melamid,1995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聘請民調公司調查,美國人最喜歡的美學和品味要素為何?並據以創作出「美國最想要的」(America’s most wanted)畫作。有趣的是,後來在其他國家做的調查及據以畫出的畫作,竟然看起來都非常類似。例如「美國最想要」一圖中,有平靜湖水宜住居,雖然圖中森林狀似黑暗神祕,但人處在安全處,有樹可眺望遠處,一旁有動物但小鹿是安全的。這幅看起來水準平平、主題平凡無奇的畫作,卻是民調顯示最討喜的畫作。藝術創造者卻群起反對,認為這樣依民調作畫,藝術家還有何創意可言。事實上,藝術的策展不可能只考慮觀眾的口味和品味,否則就失去藝術的價值。而作為觀看藝術的人也得學會理解,作品的意義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去追溯創作過程或創作者本人的想法。他特別強調了藝術在靈性照護中的作用。他認為,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意義的追求,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培養人們不斷提問和思考的能力。藝術治療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都有能力以喜樂之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藝術不僅是審美的對象,更是靈性的實踐。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並在這個過程中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將繼續舉辦,詳情可查詢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4-06-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幸福路上-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座談之一 》找到內心深處的幸福感
超高齡的社會,身心靈全人健康日益重要。靈是什麼,怎樣能達到靈性的安適,幸福與靈性的關係是什麼?由徐文俊執行長主持特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嚴如玉 所長.藝術策展人兼藝評家 徐文瑞 老師.腦科專家暨科普作家 汪漢澄 醫師透過不同專業領域向大家介紹分享他們對靈性照顧的觀點及實際經驗。幸福開講 機會難得!🎉歡迎報名參加🎉https://bit.ly/0713wellbeing◆日期:7月13日(六)◆時間:上午10:00~下午12:30 (09:30 開始入場)◆地點:北師美術館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主辦單位: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北師美術館◆媒體夥伴:元氣網◆感謝贊助:蘇天財文教基金會活動洽詢請Email: alzheimers.864@gmail.com
-
2024-06-0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不可逆,「三動」延緩認知衰退!預防首重穩控血糖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與腦部病變、遺傳基因有關。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澳洲男星克里斯漢斯沃,因檢查時發現自己帶有2個ApoE4遺傳基因,宣布暫時息影。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帶有風險基因≠罹病,民眾多注意控制三高、慢性病,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失智症會遺傳嗎?「失智症會遺傳嗎?」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確實有家族關連,但是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遺傳而得病,徐文俊說,失智症有部分遺傳性,但基因只能歸為先天是否容易生病的體質,最主要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基因帶原不等於患者,風險高不等於生病。失智症中最常見的為阿茲海默症,可以透過血液檢測生物標記以及ApoE遺傳基因檢查,生物標記的診斷為重要的趨勢,不過即使進行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生物標記仍會存在、不會消失。徐文俊強調,阿茲海默症的發症原因與腦中累積類澱粉蛋白β有關,當檢測出大腦的異常蛋白濃度,可能開始發病。「大腦的糖尿病」阿茲海默症 穩控血糖很重要預防失智症要及早開始,徐文俊提到,阿茲海默症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一定要穩定血糖控制。阿茲海默症被喻為是大腦的糖尿病,又稱「第三型糖尿病」,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及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若是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性治療,例如注射糖尿病藥物刺激調節血糖的荷爾蒙,這方式是否有效呢?徐文俊認為,這只能控制血糖,無法治標治本,要防治疾病發生或惡化,必須執行「健康生活型態」。「三動」延緩認知衰退徐文俊強調「三動」,藉由運動、腦動、互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再加上飲食,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運動:適當且規律的運動,是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關鍵,建議每周進行2次以上的運動。腦動:多閱讀或課程學習、觸新事物,刺激大腦提升認知能力。互動:日常多參與社交活動,人際互動可促進語言能力、改善情緒。飲食方面,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徐文俊提醒,植物性飲食容易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影響紅血球製造和神經系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0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尪連作夢都要保護家人 照顧者用愛翻轉家人關係
獨立又堅強的蘇筱晴(化名),有個溫和體貼、深愛她的丈夫。有一天,丈夫循例開車送她去上班,開著開著突然問她「現在要直走,還是要右轉?」回家的路已經熟悉到像呼吸,怎麼會突然失去方向感⋯⋯往後,丈夫失智變成另一個人;蘇筱晴成為丈夫的主要照顧者,歷經種種艱辛,也讓她變成另一個人。有一天,蘇筱晴坐在家中開放式廚房,她的先生在她旁邊走過來走過去,「妳是誰?妳怎麼會在我們家?」這句突然的話,打碎了蘇筱晴全家生活。「哇!那一天他就站在我旁邊,我抱著他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啊!他竟然不認識我了⋯⋯」淚流滿面連作夢都要保護家人罹病前,先生不管任何時候都要開車接妻子回家,蘇筱晴工作到三更半夜,他就來通電話,「妳好了嗎,我可以去接妳了嗎?」蘇筱晴跟他說,「你不用來,我自己坐計程車回去。」但他總是說沒關係。當他走進辦公室時,臉上寫滿幸福,還不忘親切問候「大家好,你們都辛苦了。」蘇筱晴溫柔地說,「只要我跟他在一起,他就很滿足。」我向來很獨立,禮拜六下午他帶孩子出去,我就在辦公室工作。那段時間我在家庭裡常常是缺席的。如果照片裡是他們,我就是那個拿照相機的人,我就是一直在做事。」「現在的他會對妻子說,妳為什麼讓我等那麼久,我說你們可以先走,然後他真的帶孩子先走了,以前不會啊,不管怎麼樣,他就是會等下去。」蘇筱晴停頓了一下說,「他生病以後,變了一個人,他不舒服,有刺痛感,到某個時間,整個人好像有好多隻螞蟻在身上爬。」「他會不時去看他的愛車,從我們家三樓窗口往下看。大概有幾年時間,他很可憐,幾乎每天晚上一直不停的做惡夢,沒辦法好好睡覺,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他失魂落魄到不知道是靠什麼活著的。」蘇筱晴說,他的夢境裡都是別人在追他,逼迫他。醒了問他「剛剛怎麼了?」他說,有人要衝進我們家;剛才我們在海邊玩,有人要打我們小孩。蘇筱晴形容先生睡覺時會在床上大喊,甚至握拳亂揮,往往伸手一揮就揮到她。「我發現一個共同特徵,每個夢境裡,都是有壞人想要怎麼樣⋯⋯攻擊,而他想保護他的家和孩子,是一個防衛模式⋯ ⋯」說到先生連作夢都要保護家人,堅強的蘇筱晴再也忍不住泣不成聲,「我覺得就是我們要更多去理解他,他一定有感覺到自己能力不夠, 所以白天一直在想怎麼辦,如何保護他的家人,到了晚上,他作的夢都是這樣⋯⋯」她哽咽著說。🎙️關心失智症非聽不可【Podcast】EP8.該怎麼好好說再見?面對生命的失去與安排失智家人的身後事他已經有他自己的世界坐在餐桌前,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他會突然說出一句不完整的話,有時候我們會問,「那後來呢?」其實也知道這句話是多問的,因為對他而言,對話是沒有「後來」的。「他是在跟自己想像中的場景對話,但是場景是什麼,我不知道。」他已經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了。如何照顧失智症家人?有了婆婆失智症的經驗,加上對失智症知識的涉獵,蘇筱晴說,「抓住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照顧他的情緒,絕對不能把他激怒,而是要順著他。當你順著他的時候,他所有的力氣不會去對抗,意思是,他要打仗,你不要激動地把他送到戰場上,反而要把他從戰場上帶下來,就好像你們是坐在公園裡,坐在下午茶地方,當然,不是真正去公園或下午茶,而是給他那樣的氛圍和感受,讓他有那樣的心境,所以他「例如他今天說他不想去,我勸不了,我就不會再費力要他去。」蘇筱晴舉例,「有一次幫他安排在醫院做檢查,我拜託一個朋友開車載他,可是我忘了事前告訴他,結果他在車上生氣了,後來沒有去成,我打電話跟醫院取消檢查,他就是不去,他覺得『我們怎麼可以這樣!』他的概念不是你們沒有尊重我,而是被掌控,他裡面有很多不信任,不知道你們要做什麼。」「我們走過這個歷程,中間一定充滿很多不信任,你要想辦法把不信任拿掉,才可能繼續跟他做朋友、做夫妻,才可能幫助他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或是他孤單時你陪伴他,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蘇筱晴叮嚀,「除掉他的不信任感,凡事順著他」、「不要就不要,好,沒關係」。如果他覺得某人動機不善,他就是動機不善,他認定的事情,你是無法說服他的。記憶力曾亮紅燈對失智者感同身受其實,長期照顧失智症先生的蘇筱晴,記憶力也曾出現問題。「我生活中有段時間,像是失智者一樣,記憶力嚴重喪失,有時候一整夜沒睡或只睡一兩個小時,第二天繼續工作,睡四個小時是很難得的。」幾年下來,發現腦有點被掏空了,不能夠思考及做事。例如電話叫車時,對方告知幾分鐘車會到,「我掛了電話,他剛剛說的是幾分鐘啊,是左邊還是右邊,好像只在一兩秒內,那個記憶就不見了。」「還好現在逐漸恢復中,電話掛掉,我知道剛剛說了什麼,但仍有些錯亂的地方。」聽演講也讓蘇筱晴一度很緊張,做筆記時只能聽到講者說的這句話,前面那句完全不記得,但又來不及寫下記得的,筆記內容都是零零散散。蘇筱晴說,所以她可以知道那種感覺,那種挫折感,心裡是很慌的,「怎麼辦,怎麼辦,等一下他們叫我上台去做回應、報告,我怎麼做啊,我什麼都不記得⋯⋯他剛在講什麼,我都不記得耶!」因為自己有過這樣緊張和焦慮感覺,所以蘇筱晴能夠同理失智者內心,因為失智者也是從記憶力喪失開始。同理的過程中她的心是痛的,但她說,「人生如戲,一齣好戲,一定有愛;愛越多,戲越好。」她進一步解釋,「我接了一個劇本,有個失智者在裡面,那我現在要怎麼演這個戲?失智者演的戲,他沒有辦法選擇,他不能主動去把這戲演好,他已經不能了,但是透過幫助者,也就是身旁的人可以幫助他,他就可以把這個戲演好,演出他自己最好的一面,例如把他放在被尊重、被愛、被善待的氛圍裡,他就可以從這樣的氛圍裡演出好戲來。」因為照顧爸爸恢復親子關係蘇筱晴先生目前是重度失智症,蘇筱晴與女兒、兒子三人共同照顧,從頭到腳包括吃、穿、洗澡、刷牙、洗臉、大小便等都需要別人幫忙處理,以及因為合併巴金森氏症,身體僵直,不能翻身起床等,需要照顧,但他可以站立和扶著坐下,特別是可以走路,「很棒的是在扶助下,在家裡走個二、三十圈,他都沒問題。」蘇筱晴原本有請外勞協助,屆滿三年離開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外勞,就由家人分工照顧。與子女辛苦的照顧過程中,讓蘇筱晴更加瞭解先生及如何照顧他。三人扎扎實實走了兩年以上照顧的路,現在主要照顧者除了蘇筱晴,另一位是大學剛畢業的女兒。女兒與爸爸的關係較緊張,因為爸爸有了症狀後,對女兒非常嚴厲,像軍人一樣管她,所以女兒總是避不見面,有機會就趕快衝回學校。蘇筱晴說,「這完全不是我先生的樣子,但孩子就覺得跟爸爸在一起很不舒服,其實他們很愛爸爸,尊重爸爸。」後來女兒看到媽媽一人照顧失智症的爸爸很辛苦,心裡想「我必須回家!」於是改成通勤上下學,一起幫忙照顧。大學畢業後,沒有立刻找工作,繼續在家裡照顧爸爸。蘇筱晴說,女兒過去不想和父母靠近,她不喜歡父母摸他,也不喜歡去抱爸爸,「以前是,身體碰一下調頭就走了」。但是現在,她會躺在爸爸旁邊,有時候很親暱的叫「爸爸,爸爸」!然後帶著爸爸在家裡走,又唱又跳的在家裡繞圈。女兒對蘇筱晴說,「如果我畢業直接去找工作,或者因為家裡有外勞,我不用照顧他,那我永遠和爸爸沒有交集了。」「女兒跟我們的關係完全改變了,包括跟我的關係,過去可能誤解太深,我當然也有需要改進地方,但是現在她認識了她媽媽的不同層面,那是過去她不知道的。現在我們可以對話,像朋友般溝通,所以我也得回了一個女兒。」蘇筱晴感謝地說。「他爸爸得病後,還可以祝福一個家,他竟然還有凝聚力耶!他在那裡,當我們都願意來愛他的時候,他就扮演他的角色。」
-
2024-05-10 活動.活動最前線
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
失智症 是一種逐漸退化的腦部疾病,會影響記憶力、思考能力和行為。失智症不僅對患者造成影響,也會對其家庭成員帶來巨大的挑戰。靈性照護是一種用更整全的觀點來看待人,以至於讓病患與家屬得著更全面深度的照護。當人能調整看待失智症與生命意義的眼光時,便能更從容地與失智症共舞。本研習會歡迎各界願意瞭解基督信仰如何在這領域從事靈性關懷者參與活動官網:https://llpmts.org/seminar_01/index.html名額有限,請儘早報名!主辦單位: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時間:2024年7月6日(週六)上午9點至下午5點地點: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號4樓)費用:參加實體或線上每位皆NT1000元報名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我們期待您的參與。報名連結:1.選擇報名實體研習會,可全程參加,唯下午的三場分組(RoomA/B/C),須擇一參加,報名額滿,將關閉選項。https://course.breadoflife.taipei/ApplyForm13?id=12662.選擇報名線上研習會,除下午RoomC的工作坊無法直播外,研習會全程皆提供直播連結。https://course.breadoflife.taipei/ApplyForm13?id=1267名人推薦1.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 周神助牧師 推薦2.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徐文俊醫師 推薦3.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謝宏忠院長 推薦
-
2024-03-22 失智.失智專題
衛福部公布台灣這失智類型最多,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其實是「這症狀」!
相隔13年,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官方版結果,全國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達7.99%,與民國100年的8.04%相近;女多於男,年齡愈高,失智比率愈高,值得注意的是;高達六成患者伴隨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增加照顧者難度高,成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台灣的失智類型屬那些?男女比的差異?失智症類型以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最多,約占57%;血管型失智症近23%,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占7.12%。女性失智症盛行率為9.36%,高於男性的6.35%,為何女高於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分析,女性較長壽,且阿茲海默型患者女性是男性兩倍,目前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但待更多實證研究。對於失智症盛行率比13年前略降,徐文俊表示,這部分需要更多研究,例如調查各年齡層發生率分布。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則認為,教育程度較低者較易患有失智症,可能與國人教育程度增加有關,還有長者人口結構變化有關。【免費報名】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樂來樂靠近—失智症音樂療癒失智症患者對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說,協會至今服務過的最年輕失智症病人是35歲,帶來極大挑戰。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他和兄長都是醫師,面對母親失智,除給予關懷,能做的事極其有限。隨著失智長者愈來愈普遍,很多中壯年人開始面對無力照顧的困境。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進行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今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數約35萬人,預估130年會有近68萬人罹患。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其中首次調查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的發生情形,失智者有任一項發生率為66%,且隨著失智程度越嚴重,發生率也越高,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失智者最常出現的情緒及行為症狀(BPSD)的前五名:●第一是憂鬱及負性症狀 (33.37%):「負性」是指缺乏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如情感平淡、說話內容貧乏等。●第二是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第三是恐懼或焦慮 (27.75%)。●第四是重複行為(25.43%)。●第五是妄想(21.19%)。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症狀類型多元徐文俊說,BPSD的症狀有分成不同類型,外顯型(如日夜顛腦、躁動、妄想、重複行為)的會比較難照顧,讓家屬較為困擾。而憂鬱跟冷漠則偏向非外顯問題,可能表現如照顧者難帶領活動,可能拒絕配合等。我國研究跟國外不同的是,國外常見的「冷漠」型症狀並未入榜,如對事情沒有反應、不太講話、對事情不展露興趣等,可能跟文化背景有關係。「許多照顧者想到照顧嚴重BPSD的失智者,頭髮都會豎起來。」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指出,此時需要特殊單位和機構加以照顧,尤其是許多照顧機構會「挑個案」,不願意照顧合併有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症狀的失智者。呼籲衛福部應研議成立及獎勵相關單位,或要求醫院組成照顧團隊,並讓照顧者家屬、照顧機構人員可以上課、受訓,透過藥物等治療方式,給予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病人更好的照顧。衛服部規劃如何解決失智者出現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的方案吳希文指出衛福部規畫與地區醫院合作,布建權責型失智據點,預計今年試辦。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提醒:計畫初期應規畫開辦費,納入精神科、家醫科、神經內科等科別醫師,共同建立照護系統,後續則由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執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人力上更要審慎評估。因為一個醫事人員照顧至多十名精神疾病患者就很吃力,門檻相對較高。但參與的會員大多願意加入,如有明確執行計畫與進修課程,地區醫院也願意媒合會員間互相交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1 焦點.生死議題
病主法2019年上路至今 預立醫療決定不到1%
病人自主權利法自二○一九年上路至今,僅七點一萬多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書」,占全台二千三百多萬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病主法推動五年,簽署率不見起色,被詬病與預立門檻需花費至少三千元的諮商費用,才有辦法完成預立醫療,加上目前病主法適用對象僅有五類,難滿足現況需求。預立醫療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在符合特定的臨床條件時,事前表達要拒絕或是接受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醫療照顧。現行啟動預立醫療的特定條件總計有五類,分別為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或無法治癒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者。依病主法規定,若要規畫自身的預立醫療,須先接受預立醫療照顧諮商,該諮商採自費,每次要價約三千元左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兼任主治醫師孫文榮表示,預立醫療決定前的諮商費用,被詬病是導致簽署率低的主因,但他觀察,部分原因是民眾不了解病主法,再加上自認使用預立醫療的時間還遠,也讓簽署意願降低。病主法推動者、基隆市勞動處處長楊玉欣說,病主法目前適用類別僅有五類,適用對象與人數太少,也是簽署率相對低的原因之一。她認為,病主法應該再修法,將適用對象擴大,政府應同時增加宣導,降低諮商費用,才有助於讓預立醫療的效益增加。全台逾2千植物人 等待善終解方病人自主權利法於二○一九年起上路,適用對象中雖包含永久植物人,但立法前就已是植物人的患者,卻成為沒能被納入「善終」的對象,這群被漏接的患者,成為斷食善終倡議者畢柳鶯主要協助對象。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有二四九一名永久植物人,專家認為,若能修訂安寧緩和條例,透過代理決定協助植物人善終。根據國衛院研究分析,成為植物人的年齡以卅五歲到卅九歲最多,後續平均餘命為十八點一年,隨成為植物人的年齡延後,平均餘命隨之遞減。但與台灣最新的不健康餘命平均為八年,植物人足足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以現行的法律,植物人難以透過「代理決定」走向善終,近年已有不少國家的植物人都走向斷食善終。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表示,衛福部多年前曾針對植物人討論鬆綁相關法令,盼能透過「代理決定」幫助植物人善終,但當年召開會議後,僅得到待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再視社會風氣進一步討論。如今病主法已上路五年,未見衛福部再提植物人善終解方。蔡甫昌表示,病主法現行無法協助未簽署預立醫療的植物人進入安寧緩和,以病主法的精神「病人自主」來看,難透過修訂病主法,幫助植物人走進善終大門,反而是可透過修訂安寧緩和條例,將植物人納入「末期病人」的範疇內,即可為植物人解套。至於設立安樂死法,同樣也需要確認個人意願,難幫助已臥床的植物人。英國近期有一項判決指出,若家屬及醫師形成共識,認為繼續餵養植物人,不符合患者最大利益時,可不經法律判決,停止其水分、養分,故目前在英國,家屬已可在上述前提下,為植物人斷食善終。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永久植物人生命徵象穩定,不像末期患者,有預期的生命終結時間,且不是所有民眾都認為照顧失去意識的家人是種負擔,若要由家屬代行善終決定,必須就病人尊嚴、生命二層面審慎評估,現階段醫事司會加強病主法推廣。患者被善終? 關鍵在非自主決定受限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患者」認定門檻,加上預立醫療決定簽署風氣不盛,不少民眾只能看著家人受病痛折磨直至離世,卻無法提供協助。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看見善終缺口,出版二本書籍,以人道為出發點提倡「斷食善終」,但醫界擔心,在沒有完善法源管理的前提下,恐讓患者「被善終」。「斷食善終、安樂死作法,都是為了減少痛苦,而非以死亡為目的。」馬偕醫院安寧中心資深主治醫師、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蘇文浩表示,要減少患者痛苦,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死亡不是最佳解方,而斷食善終概念上更接近「醫助自殺」,即在醫療人員協助下,加快死亡進程,常被一般民眾視作「比較溫和的安樂死。」蘇文浩說,臨床上雖有患者家屬要求拔除鼻胃管、不要打點滴,作為醫師,對家屬予以尊重,但會告訴患者及家屬,若執行斷食恐會面臨脫水等症狀,過程未必安適,也需要醫療團隊從旁減輕痛苦;斷食善終與安樂死不同,死亡時間難以預期,有人經過數月生命徵象仍穩定,要執行完成需仰賴患者的毅力及耐心,家屬也須面對旁人質疑「把親人餓死」的社會壓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安寧療護在幫助個案離開的最後一段路,也會有「不再進食」階段,但與斷食善終的斷食定義完全不同。個案走進安寧療護的階段,是本於「自主決定」,但斷食善終的對象,有部分是「非自主決定」,這與現行法規就有很大的差異。徐文俊表示,進入安寧的個案,在最後一段期間食欲降低,個案會表達不想吃東西,在個案臨終之前,安寧團隊不會強迫餵食,當患者有意再進食,團隊亦會提供食物,全取決於個案本身,非家屬或是醫療團隊的認知與意願。但斷食善終可能在個案還有飲食需求狀況下,照顧者讓個案斷食;若發生在失智症患者身上,患者沒有表達意識,讓個案在沒有選擇權的狀況下走向死亡,這是醫界絕對不支持的善終方式。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前理事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也認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主法的精神是「不用外力延長自然死亡過程,也無意圖提早結束生命」,而依規定,需有二位醫師判定患者符合末期定義,這是為了更加謹慎,實際上並不嚴格。延伸閱讀:🎧|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後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7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失蹤1/通報數年增6% 失智協會盼跨部會設通報平台
失智人口增加,失智失蹤發生率也逐年攀升,去年1到10月與前年同期相比,失智失蹤件數增加6%,警方近年尋回率接近100%,但民間協尋單位指出,多數尋回時都已死亡。台灣失智症協會倡議,政府應跨部會設「全國性失智者協尋系統」,一旦通報失智失蹤,警政與社政網絡全部啟動,警民協力找人「讓失智者能活著回家」。全台約有32萬名失智症人口,占總人口的1.4%。根據警政署統計,自2019年到去年5月,失智走失人數達622人。若以年齡區分,失智走失多數都是65歲以上長者。新北急難救援大隊隊員許祖寧說,去年11月底,79歲失智婦人陪同先生赴台大醫院就醫,先生請她待在大廳座位,他去拿藥,轉眼婦人就不見,雖然趕緊報警,但婦人體力極佳,一路往西門町方向走,還穿越八線道馬路,險些被小貨車撞傷,後續往河岸走去,剛好是攝影機死角,5天後,在華江橋下游處尋獲遺體。許祖寧說,該起失智失蹤協尋是去年被家屬委託的第53起,由於家屬第一時間通常會慌張,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通報速度一慢,連帶搜尋也變慢,去年「活著」尋獲不到二成。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目前警方啟動協尋前,家屬得先完成報案程序,警方調閱監視器也需花費時間,家屬若想加快協尋速度,得自行逐一通報相關團體,或在臉書上貼文找人,整體過程耗時耗力。徐文俊說,未來可預期失智失蹤件數會增加,政府應協助整合系統,當家屬一通報失智失蹤,失智者的資訊,可快速通報到各單位與民間,警民通力合作,加速尋回。目前南韓運用類似國家級警報的方式,將失智者失蹤資訊,傳給該區域的民眾,若有人看到可馬上回報。立院厚生會失智症倡議推動委員會召集人吳玉琴說,建置「全國性失智者協尋系統」需橫跨衛福部、內政部、數發部等,實際推行還需要努力。警政署回應,目前尋獲率接近100%,若將失智者資訊發布至社政系統,恐涉個資問題,需跨部會研議。衛福部回應,將進一步了解協會構想。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3-12-12 失智.名人專家
跨海自述 英國醫師與失智共存14年
台灣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八%推估,至去年,全台失智人口超過卅二萬人;衛福部長照司數據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四尚在極輕度、輕度失智階段,大有機會趁早延緩病程。為帶民眾打破失智世界的薄紗,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二○二三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Dr. Jennifer Bute),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自述失智者的真實世界,提出靈性照顧的重要性,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是存在,只是需要被找到。」七十七歲的珍妮芙.彼尤特是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曾擔任家庭醫師長達廿五年,她在二○○九年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當知道健康出了狀況,便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抗病鬥士開懷現身珍妮芙.彼尤特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在英國與論壇連線,發表演說。當她的笑聲與影像透過視訊現身大螢幕,全場近四百位民眾雀躍地向這位對抗失智症十四年的鬥士揮手致意,她流暢回覆提問,激勵許多人。她強調,「失智者是一個人,也一直是我們的家人。」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需要身邊人的理解、接納、肯定與欣賞,才有機會與外界、家人重新連結,建立「心」關係。失智者記憶衰退、逐漸認不得人、認不得路,在語詞的使用、圖像、空間的認知可能改變,而記憶也常不定期、不定時陷入過去某個人生階段,就好像進入一段「時空旅行」。照顧者該如何應對?珍妮芙.彼尤特形容,「這就像是拜訪朋友家,按門鈴無人回應,你是選擇放棄?還是另找方法?」她找到最容易觸及到失智者心靈的是音樂、唱歌、跳舞,笑聲也很有用,可以幫助失智者放鬆。但每一個失智者狀況不同,今天有效也許隔天就不管用,她鼓勵多嘗試。徐文俊分享靈性照顧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治療、照顧服務廿多年,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藉由珍妮芙.彼尤特的經歷,他強調面對失智、高齡議題,人人都該更早學習靈性照顧。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透過靈性照顧、關懷,失智者、照顧者有機會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找尋生命的意義、價值,並與自我、家人、社區、大自然、至高者進行連結,面對重重挑戰,才能產生力量與勇氣。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高齡政策白皮書中,靈性照顧主要在安寧照顧,以住宿機構為主,明年將獎勵機構培訓員工接受安寧教育課程以及加強居家安寧,幫助長者在臨終一刻心靈安定。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與珍妮芙.彼尤特有長期情誼,她觀察,珍妮芙.彼尤特雖是失智者,卻可以透過影片、網站平台有條理地分享失智者心路歷程,並闡述其信仰核心價值,這是很不簡單的任務,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而這樣的社交活動、互動刺激,也可幫助延緩失智退化,對社會帶來正面啟發,值得尊敬、學習。更多相關報導失智照顧/避免失智被詐騙 3招防淪肥羊失智照顧/國內8萬失智人口 未被長照傘覆蓋失智照顧/傾聽與對話 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照顧32萬失智者!專家傳授 財務、心靈、政策應成解方
台灣預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截至去年(2022年)底,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2萬人,該如何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聯合報長期關注失智症議題,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與會,包括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分享失智者的真實世界,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即便失智也能幸福生活。2025年達成失智友善777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致詞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失智症發生速度,約每3秒就有1人罹病,「給人的感覺十分緊迫」。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已達32萬人,如何找出失智症患者,並提供適當的長照協助,此為當務之急。祝健芳說,為妥適照顧失智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訂定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分別為全國民眾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罹患失智症7成以上人口,獲得診斷及服務,以及7成以上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和訓練。呼籲民眾持續關心失智議題,並善用政府長照相關資源,減輕照顧壓力,照顧者更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失智家人走更遠的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自己是以一名家屬及讀者的角色參與這場論壇,母親因為失智重度臥床,如果能早一點看到珍妮芙醫師訴說自己罹病的影片,可以更理解失智出現幻覺的狀況;看過影片後,更加理解「我不能只看到媽媽身上的失智症,應該看到她還是一個人、還是我的媽媽。」洪淑惠說,民眾對於失智症的理解及照顧已經比以前「好很多」,目前健康事業部旗下,全國最大的失智粉團「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共有14萬名粉絲,紀錄許多失智者、照顧者的甘與苦。透過「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讓大家更了解如何預防失智症、罹患失智症後如何應對。著重人、家及靈性照顧三大訴求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失智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尊嚴、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既是醫師又是失智者 珍妮芙:正確引導能舒緩情緒身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且曾擔任家庭醫師25年,過去也長時間參與醫學院學生培訓工作的珍妮芙.彼特尤(Dr. Jennifer Bute),在2009年確診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當意識到自己的健康、身體出了狀況,便選擇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並對失智者、家人提出許多鼓勵、建議,論壇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運用影音方式進行分享。珍妮芙指出,「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即使忘記各項人、事、物,還是能記得感受、情緒,且失智者也常反映照顧者、周遭人的情緒與回饋,當旁人出現激動情緒,失智者很容易跟著激動,反之,當照顧者、周遭的人情緒平緩,失智者的情緒自然也會穩定下來。珍妮芙強調,失智者、照顧者「都需要感受到被欣賞,也需要目標和價值」,若能「堅定地相信上帝、堅定不移地希望及毫不保留地愛」,在有感情、溫暖的環境中,失智者、照顧者都感受到被愛、被欣賞,一切就會朝正向發展,在愛當中,彼此也能找到快速充電、心靈平安、平靜的力量。專家:傾聽失智者的心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說,該院成立台中第一家共照中心,從服務過程發現,許多家屬發現長輩罹患失智,要勸長輩到院就醫診斷十分困難,為此,中心研發許多創意的方法,這時就需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郭慈安說,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增加,現在面臨的失智者不同以往,如85歲以上年長失智者,個性比較謙卑、樸素,許多決定都由子女負責,但現在失智者很有想法,多自行上網尋求檢測方法,或到醫院進行診斷,可是確診後卻會出現極大負面想法,此時,「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黑暗」,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在國外有許多失智症患者組成自助團體,於網路直播分享,告訴大家失智者的心聲,如「我獨居、我單身、但我失智了,應該怎麼辦?」從中找到類似的夥伴,一起自救。建議家人、照顧者、醫護人員應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這是十分重要的。富邦人壽:避免金融剝削先了解法律爭取權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力瑄分享金融剝削,中老年人成為詐騙分子覬覦目標,主要是抓住受害人接電話時的心理狀況,假冒機關人員登門入室、假借親友名義借錢周轉、半哄半騙購買金融產品等。而失智長輩因判斷力退化,容易被各種話術誘騙,提供個資或匯款、投資,甚至將房產便宜賣出或贈與他人。擔憂害怕失智長輩被騙怎麼辦?陳力瑄強調,可申請辦理「金融註記」保護失智者的財務安全,並防範被冒名或是不法操作。若長輩認知程度比一般人弱,但生活仍可自理,可聲請「輔助宣告」,由法院選出一位輔助人協助受輔助宣告的失智者行使法律上的行為。若是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失智者無法對外表達,建議聲請「監護宣告」,由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執行受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以人為本」的失智照顧 靠長期穩定陪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照顧強調「以人為本」,家屬或照顧者應深入陪伴失智者,傾聽、同理並了解過往的生命歷程,可喚起正面情緒。關於確診失智的資源銜接,失智共照中心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及協助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技能、轉介長照服務資源使用等。陳筠靜強調,盡量避免在家中孤軍奮鬥,多與其他家庭照護者相互交流,除了能得到很大的安慰,也有助於找到外部資源。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議題,經過職務再設計仍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即使罹病了,在有意識能力時,多跟家人討論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及早規畫財務、預立醫療決定等。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勿失智了才進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劉亮馨說,靈性照顧透過自我探索、信仰與自然的連結,幫助我們擁有心中持久的平安和滿足感,以及面對苦難的韌性、順應環境的彈性,連結各關係的「愛」。靈性照顧或靈性的儲備,不要等到確診失智了再來進行,特別是高齡者一定要有所準備,就像日常鍛鍊體力、存骨本,才能更有力量面對挑戰。劉亮馨以澳洲的高齡者靈性照顧指引為例,包含促進高齡者的健康和福祉,一直到生命後期所需的種種照顧,都要有靈性照顧貫穿其中。台灣已經將靈性照顧列入高齡者照顧的政策白皮書,政府的美意需要讓更多民眾知道,透過社會教育來增加民眾的靈性照顧識能。理性、理解、同理失智症 建立「愛」的連結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以失智照顧「歷程」的概念分享,思考自己在病程前中後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如此也有助於失智症家庭預作準備。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一定要秉持理性、理解、同理,冷靜思考遇到的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理解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並同理照顧上的難題,同理是溝通的第一步。陳韻如提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平台的案例,有位粉絲分享父親失智的經驗,雖然忘記另一半過世的時間點,卻仍舊感到悲痛、有情緒反應。若能同理從失智者的視角去看事情,才會明白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面對失智症不是懼怕它,而是給予愛、陪伴與關懷。失智症是個禮物 分享自身故事影響大眾珍妮芙透過線上直播,與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進行對談,湯麗玉表示,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因為出現這個疾病,珍妮芙開始製作網路影音、經營粉絲團、網站,翻轉大家對失智症的觀念,也讓大家了解信仰在她身上所產生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湯麗玉指出,珍妮芙本身是醫師,確診失智症後,常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其他人交流、互動,同時也延緩失智病程,從這點也可以了解,對於失智者來說,維持社交生活活躍,也是延緩失智退化重要關鍵。藉由論壇的交流、各領域專家經驗分享,2024年,聯合報將以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的角度出發,從前段預防到照護,是心也是新,需要大家持續努力、一同推動。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失智症照顧,需著眼人、家及靈性這三大訴求
衛福部最新統計,全國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已達32萬人,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議題值得社會各界重視。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今於「2023國際失智症照顧論壇」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2023國際失智症照顧論壇」今於台北盛大舉行,現場共吸引400多位民眾熱烈參與。徐文俊於論壇發表「失智。一家。人」專題演講。徐文俊表示,現在全國約有逾30萬名失智症患者,40年後,失智症人數將逾85萬人,為現在的2.7倍,也可能會高達100萬人。失智症發生率是逐步上升徐文俊說,許多研究曾指出,失智症發生率逐漸下降,但今年最新發現,失智症發生率是逐步上升,「失智議題,不會在我們這一輩消失,且於未來會愈來愈嚴重」。徐文俊指出,失智症患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三項能力。首先會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及尊嚴,和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以尊嚴來說,許多人對失智症患者不理解、不認識,同時產生許多誤解,讓失智症患者的尊嚴受到影響。其次,失智者失去了「現實感」,如無法辨識時間、地點、臉孔,甚至認為提供照顧的家人是假冒的;並也可能失去語言、聽覺、視覺等溝通能力,失智患者更可能出現妄想、幻覺,使旁人不理解。照顧者應有同理心,了解失智症患者也是同時在經歷這些生活的困難。「這是一種薄紗、黑幕感,讓裡面的人看不出去,外面的人看不進來。」徐文俊說,失智者隨著病情進展,面對外界的感覺從薄紗,演變為黑幕感,成為孤單的人、孤獨的人,被禁錮在身體內的人,渴望與外界互動的人。因此,失智者最後也失去人際關係,包括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家人、家人與家人等關係。許多人對失智者不了解,「一名失去記憶力的人,為何如此難以相處?」徐文俊說,失智者受病情影響,有可能會突然跳入另一個時空,造就了「時空旅人」,那是一種無錨無舵的感覺,如今天踏入了某個時空,可能有不饒恕、怨懟、罪惡感、哀傷等情緒。「當發現家中長者罹患失智症,其他家人常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大家亂成一團。」照顧者常認為,為何失智者突然生氣了?徐文俊說,其實,失智者情緒起伏,雖然有一部分是疾病因素,但也常是旁邊人的行為表現所致,因此,照顧失智者不是只有吃藥而已。失智症照顧,需著眼人、家及靈性這三大訴求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徐文俊表示,失智者比其他絕症患者有更多的恐懼,患者知道自己會喪失認知能力、失去自我,靈性對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提供應對策略的力量與可能性、心理社會幸福感、靈性幸福感,因而,靈性照顧對病人及照顧者均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已確診的輕度失智者,於靈性需求可能比重度失智者更大,「靈性照顧」應被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
2023-12-08 醫聲.Podcast
🎧|失智名醫徐文俊揭多重資源管道,助失智家庭渡難關
「我的母親竟然不認得我,我是每天都在照顧她的女兒,為什麼她要把我當騙子、當賊防?」無論在台灣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線上,或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的診間,都有不少失智者的家人、照顧者面對這些問題,不知如何是好。🎧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面對照顧者所湧現的種種委屈、無奈,徐文俊除了不捨,也常提出不少具體建議、靈性照顧解方,期待幫助照顧者、家人與失智者找到關係和解之路,也希望更多民眾了解失智者因疾病所承受的無奈、無助。失智症,不只是記憶問題!徐文俊分析,失智症有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等類型,多為大腦病變造成。有時,缺乏維生素B群,也會引發類似失智症症狀,以阿茲海默症來說,許多人認為,這類失智症只是記憶衰退問題,事實上,當一個人出現失智症,不僅記憶會衰退,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也都會產生變化,最常見的就是失智者因大腦認知功能受影響,導致「認不得人」,也就是無法將對方的臉孔與自己所熟知的人連結在一起。舉例來說,失智者可能對身為女兒的照顧者說:「妳長得好像我女兒,但妳不是我女兒吧?妳是誰?會不會是騙子,想騙我錢?」而照顧者、家人常百口莫辯,感覺自己的辛苦遭抹滅、忽視,特別是被當成騙子、被當成賊的時候,心情更是委屈、複雜,但對於失智者來說,那卻是最真實的感受,失智者也會為此感到困惑、無助,甚至產生防衛心理,此時,往往失智者本身、照顧者都會陷入情緒深淵,衝突也容易加劇。失智症確診、診斷後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由於失智症的症狀常隨時間而改變,且失智症的種類、原因可能有許多面向,因此正確診斷、找出真正原因,以及診斷後的支持、照護便格外重要。徐文俊強調,對於失智症的多重影響,失智症病患與家人的關係常需要重新建立、連結,這一條路並不容易,常需要更多的陪伴、理解與支持,民眾、失智者家人對於失智症的認識,也需要更深、更廣。因此,徐文俊鼓勵民眾、失智症病患家人、病患本身透過台灣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的協助,多討論、釐清自己與家人需求,並串聯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供的各項服務與長照2.0、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等資源。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供的服務,從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諮詢服務,到「瑞智互助家庭」社區服務、Young記憶會館與Young咖啡坊等年輕型家庭支持服務,乃至每個月的家屬課程講座、團體活動等,皆讓失智者、家人依各自需求而有不同選項。創新服務,貼心滿足失智者、家屬不同需求以瑞智互助家庭為例,這樣的服務模式主要是為了兼顧失智者與家屬需求,並紓解家屬照顧壓力、減輕家庭照顧的負荷,同時也幫助延緩失智者退化。在瑞智互助家庭活動中,失智者可在安全、自在又充滿懷舊氛圍的環境中選擇、參與自己喜愛的各項活動,家屬陪伴時,也能分享、交流照顧經驗、心得,紓解長期身心壓力,在這過程中,也可逐漸形成互助支持網絡。同時,協會也發展Young記憶會館與Young Coffee等年輕型家庭支持服務,也讓許多年輕型失智者、家屬有了家的感覺。其中,Young記憶會館主要服務對象為65 歲以下經醫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者及其家屬,所提供的服務則包括諮詢服務、失智症活動服務,包括輕中度失智者課程、中重度失智者知覺統合課程等,以及家屬支持活動、家庭活動與Young Coffee等。Young Coffee是每周六由失智者擔任店員的咖啡坊,透過服務的過程,增進與社會的互動及成就。藉由工作步驟分析、標準化作業流程,並依失智者能力、個性進行不同工作任務。並經過多次練習、修正及熟悉工作模式,且在最少的提醒、協助下完成工作,失智者也可從泡一杯好咖啡等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在接待的過程中,民眾更可以認識年輕型失智者的多元樣貌與獨特價值。關注失智症政策倡議,全方位守護失智者權益不僅如此,台灣失智症協會也長期關注失智症政策倡議,舉例來說,像「金融無障礙和友善服務」的推廣,就是重要環節。當失智者到銀行辦事情,可能表達不清楚,或反覆詢問、忘記對話內容,而行員常不知如何應對。今年,台灣失智症協會便與許多金融單位進一步討論如何促進「友善失智金融實務工作」,讓行員了解失智者所面臨的一些障礙,共同演練、研擬提供支持、協助的方法與流程。另外,台灣失智症協會也積極提倡、守護失智者的工作權,這幾年,協會與各地種子講師已至全台80個以上的企業組織,幫助超過5,000位職場主管與職員認識失智症、以及有助於失智者留任或就業的各項資源、友善措施。無論您是失智者或失智者家人,都歡迎與協會團隊分享服務使用經驗與回饋,或是討論關注的失智議題,如此各項政策及服務發展才能更貼近失智家庭的需求。徐文俊也希望失智症者、失智者家人可以多運用上述各項資源,並得到更多支持力量。徐文俊小檔案現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雙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聖保祿醫院神經內科主任Podac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3-12-02 醫療.腦部.神經
氣溫陡降不只易中風!醫提醒:「這病」二發超可怕!
近日媒體報導,37歲馬來西亞女星莊群施於11月28日猝逝,死因為「腦動脈瘤破裂」,傳出可能與「吹頭髮」有關。對此,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同時也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擔任闢謠超人的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吹頭髮時,無論吹風機溫度高低,「都與腦動脈瘤破裂沒有關係!」不過最近氣溫陡降,只要一不留意,血壓很容易上升,若有腦動脈瘤,加上血壓飆升,便可能引發腦動脈瘤破裂。腦動脈瘤第一次破裂,不一定帶來大量出血,但是會有「突發性劇烈頭痛」。若是病患忽略,第二次破裂時,死亡率幾乎達100%!徐文俊解釋,腦動脈瘤「並不是指癌症那種腫瘤」,而是指腦動脈血管壁出現凸起現象,形狀有點像氣球,這像氣球般的凸起構造就會不斷被撐大,血管壁也就越來越薄,一旦破裂,嚴重甚至會致命。這樣的痛,竟讓人痛到地上打滾!一旦腦動脈瘤破裂,會引發「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些病患就會出現劇烈頭痛,「那種痛,是會痛到在地上打滾!」徐文俊說,這種情況,病患通常必須馬上急診,當腦動脈瘤第一次破裂,若破洞較小,病患就可以逃過一劫,此時可能頭痛一、兩小時,疼痛就逐漸消退,通常不會致命,但如果沒有盡快處理、治療,拖到腦動脈瘤第二次破裂,「死亡率幾乎100%」。腦動脈瘤行成時,多數病患沒有症狀、沒有感覺,不少病患是因其他疾病接受腦血管攝影 (包括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等重組影像) 而偶然發現腦動脈瘤病灶,如果腦動脈瘤已經破裂,診斷方式是透過腰椎穿刺取腦脊髓液,然後進行檢測,如果在腦脊髓液驗出血液反應,代表腦動脈瘤已破裂、出血,這時,醫師通常會進一步安排導管式血管攝影,以幫助找出破裂位置、確診,然後盡快介入、治療。高血壓病友,更要留意這顆「未爆彈」目前治療腦動脈瘤方式包括血管栓塞、外科手術,以及放置「血流導向裝置」(分流器、分流支架)等,其中,分流器為一種血管支架,主要功能是幫助血液分流,減少血流所帶來的壓力衝擊,目前,這種治療方式為健保有條件給付,但多數病患還是必須自費。徐文俊提醒,在罹患腦動脈瘤族群當中,女性人數較多,有高血壓的病患,更要留意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因此,血壓控制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天冷時刻,如果有高血壓問題,一定要規律用藥、好好控制血壓,一出現劇烈疼痛,千萬不要隱忍,必須盡快就醫、找出原因,以免拖延過久釀成悲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4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症是一種病,不是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5周年出版「解鎖失智密碼」 提供最實用照護心法
在25年前,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也就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從無到有,開始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幫助過的人難以計數。基金會今天發表「解鎖失智密碼」新書,集結國內權威專家建議及累計超過25萬個小時的服務經驗,提供最在地的失智照顧寶典。 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 服務擴及各年齡層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天慶祝成立25周年,當年它更曾獲羅馬教廷選為千禧年呈獻給教宗的世界100個具時代意義的計畫。天主教總主教鍾安住回憶說,當年是天主光照讓修會知道要做這件事。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修女葛永勉和永和耕莘醫院等單位一起攜手,基金會和養護中心陸續成立。 除了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它、找到它、關懷它、照顧它」,後來更著力推動社會教育及包括設置日照中心、據點、送餐等各種社區服務。鍾安住還有感而發說,當年基金會雖以「老人」為名,但隨著年輕失智者增加,服務早就擴及到各年齡層。行政院長陳建仁也以影片對基金會致上祝福及謝意,他說,基金會做的事就是實踐德蕾莎修女說的:「 愛,就是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並關心長者和最弱小的弟兄姊妹,堅持愛與承諾,也盡心協助政府盼能達成2025年失智友善777目標。當年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失智老人」 現在已有很多「失智中年人」總統府張博雅資政也在致詞中說,因著失智老人基金會的努力,多年來台灣社會已受到很好的啟發。當年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失智老人」,現在則已有很多失智中年人。很多失智者被認為是不懂事、亂鬧,但他們確實是需要照顧。25年前基金會便有此眼光和愛心,實屬難能可貴。輔大醫學院院長葉炳強說,失智老人基金會除了以照顧協助失智家庭,還拍了很多紀錄片、影像成為教育社會很重要的教材。新店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說,即使在疫情期間,基金會很多人員都為了失智者及家屬堅守崗位,越做越好,讓台灣民眾更認識失智症。 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回顧25年來,台灣能從失智症的荒漠,到如今連蔡英文總統都願意在基金會出版的「失智怎麼伴」書中,分享如何照顧陪伴失智家人,真是非常大的進展。除了各界的一起努力外,他特別感謝失智者 家屬,因辛苦的家屬們也是最重要的照顧團隊。鄧世雄說,基金會成立後,接著從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台灣開始有專為失智老人設置的家園,醫院也開始有失智門診;如今連同送餐服務等等,受惠照顧的長者難以計數。他說,即使有很多恩人捐款,但很多服務都虧損,尤其是疫情之後愈虧愈嚴重。但高齡社會來了,需要照顧的失智長輩卻越來越多,明年只好咬牙要增設廣智及東湖社區兩處長照機構。 「解鎖失智密碼」出版 最實用最在地的失智者照護心法如今國人比以前理解失智症,但家中有人失智或逐漸退化,仍有很多難以應付的情況,或不知如何善用周邊資源幫助記憶。鄧世雄說,因此基金會和聯合報合作, 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將第一線照護人員累積25萬個小時的照護經驗,整理成25個暖心的照護故事,整理成最實用最在地的失智者照護心法。還邀請了失智症的頂尖學者專家,包括毛慧芬、王培寧、徐文俊、郭慈安、陳乃菁、陳亮恭、葉炳強、劉秀枝及蔡佳芬等人,從各角度分析失智議題的現況、隱憂、治療發展及照護趨勢,並收錄基金會成立至今的點滴。 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強調,基金會這幾年努力推動慢性病自我管理,因為歐美的經驗已發現,如果能從減少慢性病做起,不但失智症者的症狀得以逆轉,國家的失智症盛行率甚至可望降低。今天就有一位在10年前確診為血管性失智症的牧師劉仁海出席作見證說,血管型的失智是有機會痊癒的,像他就是在失智後依然天天工作、為原民社區忙碌,忙得沒時間想失智的事,直到新冠確診住院檢查,才被醫師確認早已沒了失智。今天基金會的25周年慶非常溫馨,陳俊佑就透露說,人稱「郎叔」的老藝人郎雄年老後,仍常常協助基金會,後來郎叔病了,他前去探視,郎叔已非常消瘦,但毫不掛記自己,只擔心著基金會將來的發展。基金會今天發表的紀錄片也講述了了許多篳路藍縷的歷史,包括當年有很多外籍和本國修女推動,她們也在今天以紀錄影片等方式送上祝福和期待。已然白髮蒼蒼的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的修女何華珍就說:「25年快樂,但要一直走一直走到50年才快樂,因為老天一定需要你們」期勉基金會步履不要停。而紀錄片也披露了「失智症」一名的來源。陳俊佑說,是當年天主教總主教狄剛認為,被稱為「老年癡呆症」的長者對家庭和社會都貢獻一輩子,實在不該以這樣的病名來汙名化他們;所以才倡議改成「失智症」。 狄剛總主教說,這不是讓我們羞愧的事,它是一種病,不是罪。
-
2023-11-1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講座】失智症、心理創傷 早期感知、預防、治療與陪伴
●活動資訊🕰️時間:2023/12/02(星期六)上午09:00~12:00📌地點: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貝殼廳AU視聽館(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四段43號)●講者⭐許欣偉 醫師講題: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淺談心理創傷⭐徐文俊醫師講題:面對失智,你預備好了嗎?●聯絡方式:台北延平扶輪社 林小姐Carey/施小姐Nico👉Tel:2507-1780👉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u-LFhJjhka9-81x9vAMT6h9jc8UOs0T5t7ukdeXD89s/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
2023-11-03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了解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逆轉
確診失智症後,無論是自己或家人,必然會走向一段可能充滿迷惘、害怕的歷程,旁觀者可能不解失智者的各種迷惑行為,但其實他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希望家屬或照顧者能走進他的世界,透過靈性關懷給予愛、陪伴與指引。以平均存活8至12年的病程來計算,失智症除了疾病本身,還可能帶來沉重的照護費用及家庭關係、日常生活問題。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政府及民眾要及早做好準備,幫助家屬減輕照顧負擔,也維持患者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失智新藥 僅適用初期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完全治癒失智症,健保署通過的幾種藥物,主要為「膽鹼酯酶抑制劑」與「非競爭性NMDA接受體阻斷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延緩退化速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7月批准第一款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其作用為清除大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可減緩惡化速度,被視為治療曙光。失智新藥有望於2025年在台核發,徐文俊說,其適應症限於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一年治療費用高達26500美元,整個療程為18個月。後續還有許多醫療量能、健保財務、公共識能等問題待解決,並非「失智有藥醫」這麼簡單。據健保署去年就醫統計,有1.2萬名患者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他們的問題更為困難,新藥對於他們或許更有意義。注意警訊 日常生活要三動失智症新藥僅適用於「早期」及輕度認知障礙,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徐文俊強調,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輕度阿茲海默症,大約5至10年時間,55歲就要注意十大警訊,若是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要維持三動(運動、腦動、互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免失智危險因子。如果真的失智了,該怎麼辦?徐文俊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診斷開立藥物搭配非藥物治療,並規畫未來不同病程的照護計畫,以及盡早進行財產與信託保護財務。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預立醫療計畫、靈性照顧也是重要議題,鼓勵民眾盡早採取防範措施,尤其是失智者認知功能狀況尚良好時,依需要和意願合理分配資源。【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2023國際失智論壇:教你確診失智後快速應變法
「許多的誤解,來自不理解。」在社會大眾還稱失智症為「癡呆症」的那個年代,總以為失智者會毫無反應的坐在原地、望向遠方,且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直到人生落幕。但真是如此嗎?失智者或許不記得他們受到什麼樣的照顧,但對於照顧他的人流露感情;一個溫暖的微笑或觸摸,甚或無言的陪伴,都充滿愛的意涵,而照顧者在照顧歷程中,經由理解失智者的能力,適時賦予簡單的任務,營造豐富多彩的互動關係,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並維護尊嚴與社會保持連結。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例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失智症雖可能會讓照顧者感到棘手、疲累,但「看見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才是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共好的關鍵。而疾病所引發的財物問題、照顧處理、家庭關係,除失智症家庭更會牽動至整個社會,需要全民共同關心及參與。在面對這些複雜問題的解方之一在於靈性照顧。從靈性切入,能夠改善生活品質,增強面對疾病的韌性,以致於獲得幸福感。「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與老年型失智症的差別,以及失智家庭的靈性照顧。本論壇將透過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失智症的經歷,以「失智照護」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分享,在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一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藉由靈性的追求得到幸福感與喜樂的心。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將在「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中講述如何同理、換位思考來認識失智者,並與失智症專家進行座談,與談者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與失智家庭靈性照顧,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最後由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跟珍妮芙‧彼尤特醫師進行焦點對談。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2023年12月8日(周五)14:00-17:00(13:00開放報到)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網路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3dementia-112📘《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購書點這裡👇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2529
-
2023-10-30 活動.精彩回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教你快速應變方法
失智了該怎麼辦?失智者還可以做什麼?被喻為比癌症更可怕的世紀疾病,照護費用花上近千萬元,造成家庭、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患者也隨之增加,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統計,目前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失智家庭要面對各種照顧難題,包括病患精神行為異常、財務經濟壓力,應及早做規畫準備以及學習自我調適,可減少照顧過程的挫折及艱苦。失智症有些症狀讓人感到迷失又害怕,隨著全球失智時鐘不斷加快,每個人都擔心無藥可醫的大腦退化疾病會找上門。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關鍵是盡早治療改善症狀或是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可提昇日後失智者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失智症不只病症本身令人疲累,後續的財物、照顧處理、更牽動整個家庭乃至社會,是全民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一旦發生在中壯年身上,對患者及家人來說,更是無法承受的痛。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主辦的「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失智症與老年型失智症照護差別,以及失智者與照顧者的靈性照顧,幫助失智者與照顧者找到心靈寄託,有機會重回正常生活。「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起於10多年前被診斷出失智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所著的《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論壇以「失智。一家。人」為主題,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分享如何同理、換位思考失智者的處境,失智症專家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如何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時間:2023年12月8日(五)14:00-17:00●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 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
-
2023-09-24 醫聲.高齡社會
圖/年輕型失智症增 平均1.5年才確診/失智友善3
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因失智症就醫23.9萬人,其中以高齡者為大宗,不過有1.8萬人是未滿65歲的「年輕型失智症」,占失智就醫人口約7.7%,相當於每13名失智症就有1名不是老人。醫師提醒,年輕型失智症症狀與憂鬱症多重疊,包括情緒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等,恐因症狀出現,被迫提早離開職場,成為雙重打擊。曾在台電任職黃先生,50多歲時陸續出現憂鬱、沒元氣,原以為是憂鬱症,只要60歲退休離開職場就會好轉,但他退休後,陸續走失、記憶力不佳,經就醫才確診年輕型失智症,他的太太為了照顧先生也跟著退休,但因為理解失智症,太太讓他維持打桌球習慣,直到黃先生70歲左右才退化到影響語言功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相關原因多,包括空氣汙染被視為失智症危險因子;民眾對失智症識能提升,也讓民眾願意及早就醫、診斷,過去我國失智症診斷率約30%,近年已提升至50%。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於65歲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大多有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表現,常被誤認是憂鬱症,或是工作能力不佳,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耗費一年半才確診。徐文俊說,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格外需要關注,在職場環境中,應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他們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且失智症的病程不同於中風等其他疾病,是逐步退化的病症,企業可思考如何給予協助,重新設計他們可持續發揮長才的職位,不該因員工罹患失智症就將他們辭退。(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24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友善777全台達標 專家詬病:恐浮濫統計/失智友善1
為妥適照顧失智症患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並訂於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去年年底全台22縣市全數達標,不過,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回收1500多名網友問券對失智友善城市的認識,對失智的認識仍有限,填答網友更批評,沒有感受到社區對失智症的友善,而有民眾認為,台灣對於失智識能不足,尚未有發展失智友善社區的能力。協助填答的潘秀美,曾目擊一位長者走路自撞電線桿摔倒,頭直接摩擦柏油路,血流不止,但阿伯不哭也不鬧,恍神蹲坐在地,她協助報警叫救護車,並懷疑長者失智,提醒員警,警察卻大聲詢問阿伯「你失智嗎?」潘秀美說,因為自家有失智長者,較能辨別失智症,身為時常與社區接觸的員警,不但對失智幾乎毫無辨識能力,還直接反問失智患者,她完全不認為,台灣社區對失智症足夠友善。衛福部長照司:失智友善777去年已達標失智友善777,分別是指全國有7%以上的人民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衛福部長照司科長徐鉅美表示,目前三個7都已在去年年底達標,第一個七的計算方式,是只要有參與過失智公共事能教育課程、成為失智友善天使等就納入計算,活動及課程參與的人數到去年年底為止已經超過190萬人次,分母用台灣總人口計算,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已達8.5%,超過目標預期。其餘兩個七,七成的失智症患者被明確診斷,分母為失智症協會於十年前推估的失智症盛行率人數31.3萬人,分子為健保資料庫診斷失智症的人數為22.4萬人;七成的失智家庭受到照顧的分母亦是31.3萬人,分子為有使用衛福部失智系統、照管系統、身障系統資源者,人數也落在22.4萬人,因此,兩個七也雙雙達標。調查顯示 國人對失智識能仍不足根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的問券調查,不少對失智症基本認識的問題,答錯率偏高,包含有四成三民眾回答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三成八回答失智症只有藥物可以治療、一成四回答失智症僅是單純健忘。問券中,有百分之三的民眾認為台灣目前不適合發展失智友善國家,因為國人對「失智識能不足」。台灣七成失智人口獲診斷 居世界第一?醫:這3件事恐致數據失真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友善777提前達標,令人高興卻也值得警惕,因為數據不精確,恐使得數據統計過於浮濫。而我國有七成的失智人口獲得診斷,這樣是世界第一也超乎尋常。徐文俊說,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統計,臨床能診療失智症的醫師僅100多位,要協助國內幾10萬人診斷失智症,還需要搭配心理師、影像檢查一起配合,綜觀現在各家醫院,要替民眾安排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或心智評估等診斷檢查,至少要排隊超過6個月以上,衛福部稱國內有7成診斷率「可靠性不高」,也難以保證是否有些病患被漏算、甚至誤診。 據傳部分醫院為增加失智症診斷率,僅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就做診斷;而做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時,照理應有醫師問診、心理師進行測驗,並向家屬確認細節,CDR測驗至少要做半小時,實務上也常碰到家屬與個案沒有同住,並不清楚個案狀況,因此後續失智共照中心得重複確認,才能診斷個案是否為失智症,但臨床醫師認為,目前數據看不出患者的CDR是否有經過心理師評估,甚至是否僅問了部分問題就得出分數。 徐文俊指出,衛福部所說的診斷率,是以累積4年的失智診斷人數計算,但以公衛觀點,用累積人數並不精確,當中藏有許多未結案的個案,有可能是在2016、2017年診斷的失智患者,後續幾年死亡但並未結案,使得數據不斷墊高,若以這些數據作為分母,除以失智預估人數32萬人,所算出的診斷率當然很高,希望衛福部應該以橫斷式的數據,才能算出精確的失智症診斷率。 失智照顧僅計長照2.0 醫:恐漏社區黑數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表示,若政府計算失智相關數據,是採用在長照2.0體系,包括居家服務、社區服務,或是失智共照中心、住宿機構等,有可能漏掉社區內尚未進入體系的「失智黑數」,因為有些偏鄉非都會區,或是老老照顧、獨居者,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或不認識失智症,與醫院可近性不高,未進入照護體系經過鑑定,有可能成為落差黑數。 賴添福表示,失智共照中心並非密集於各縣市布建,有些偏鄉資源不足區並沒有,平均2至3個鄉鎮才有一處失智共照,有些鄉下地區醫院也不一定有失智症診斷門診,呼籲政府應該關注資源不足區,此外也要更積極主動找出個案,像是透過醫事人員進入社區協助篩檢,有一套機制可以找出社區內潛藏的失智個案,使個案連結到失智共照資源,就能更精準呈現失智診斷數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04 醫聲.高齡社會
因應阿茲海默症2新藥問世 診斷將納「生物標記」更精準用藥
阿茲海默症2款新藥Donanemab、Lecanemab問世,由於皆針對「早期」患者投藥才具效果,國際臨床診斷方式也將同步調整,過去僅有輕度、中度、重度三類診斷,最新診斷指引,研議加入如癌症診斷的「生物標記」,未來將採以第一期、第二期方式精準診斷,助精準投藥。阿茲海默症協會研討會(AAIC)今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阿茲海默症協會、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等專家公布一份新版指引,除現行診斷方式以外,未來將納入「生物標記」檢驗,確認患者認知及生物學變化,並替患者評定1至7分,再加上a、b、c、d等4種生物階段分級,更為準確反映疾病狀況。新藥促阿茲海默診症斷方式改變 將比照癌症生物標記阿茲海默症為一種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使腦神經功能受損、認知功能異常的腦部疾病,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過去診斷阿茲海默症除了問券評估,也會搭配正子攝影、抽血檢驗等,依醫師臨床判斷得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結果。外媒報導,近年檢驗血液中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關鍵蛋白質的方法越來越多,且也越來越多新療法,必須在治療前先確認相關疾病病理學,專家為此擬定新指引,取代2018年發布的前一版本。新版指引採用類似癌症診斷中,用於評估疾病進展的「數字分期系統」,並且不再使用「輕度」、「中度」及「重度」等用語。根據新版診斷方法,醫師將依是否辨識出異常疾病生物標記以及認知變化程度,替患者評定1至7分,再加上a、b、c、d等4種生物階段分級。例如,第1期的1a代表一個人完全沒有症狀,但生物標記異常。1a期是最早被診斷疾病的證據,第2期患者可能出現異常生物標記,並在認知或行為上出現非常細微的變化;第3期處於症狀前的階段,也被稱為輕度認知障礙,而第4到6期則分別等於輕度、中度及重度失智症。新版量表也針對帶有罹患阿茲海默症基因者設有第0期,其中包括唐氏症患者,這類患者有75%將於成年後罹患阿茲海默症。台北榮總神經科特約醫師王培寧表示,近年阿茲海默症2款新藥問世,並通過美國食藥署FDA核准,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病人」,可以延緩病程進展,不過事先需以生物標記檢驗,了解病人類澱粉沈積狀態,確認是否吻合適應症,以及用藥後治療反應如何等。可以解讀為,新藥出現使得診斷標準同步調整。王培寧表示,新藥帶動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檢驗需求,國際上已有許多文章討論,各國醫學會如何準備教導臨床醫師,如何選擇合適的病人使用新藥等,對醫療環境將有很大轉變,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將朝向類似癌症標靶治療作法,找出標記並給予適合藥物。新藥僅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有效 中、重度患者仍重照護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標準,過去30年皆使用美國(NINCDS)與歐洲(ADRDA)2研究機構的工作小組所研擬,近年診斷標準已於2011、2012、2018更新了三次,包括診斷名稱也更改,今年即將再因應生物標記而更新。如果為了幫助「非常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及早用藥來延緩病程,王培寧認為,使用生物標記檢驗的方式,便值得去推廣、執行;但若已經是明顯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已經無法使用新藥,較多著重在照護層面,做生物標記檢驗的迫切性則不高,中、重度失智症患者仍可透過臨床檢查做分類。另外,王培寧說,因為失智症診斷會影響後續治療,如果起初不確定是哪類失智症,亦可以加入生物標記去確認。新藥、診斷方式尚無納保 全自費第一年恐花70萬徐文俊表示,會中專家也公布Donanemab藥物最新研究結果,並同步於「JAMA Neurology」期刊上架,Donanemab明顯減緩36%,比Lecanemab的27%還要高,雖兩者設計理念不同,不能確保可直接比較,但未來通過美國、歐盟FDA審核是早晚問題。他說,5年內已有2款阿茲海默症藥物可使用,且還有皮下注射等藥物即將完成。不過,王培寧說,台灣要做生物標記相關檢驗,包括類澱粉正子掃描、血液檢測等,大多須在醫學中心如研究計畫,或是委託檢驗所檢測,並非多數醫院可以直接開出相關檢查,且也沒有健保給付。Lecanemab需要做類澱粉正子攝影,若完全自費,連同正子攝影檢查,第一年需要台幣至少70萬元。Donanemab則需要同時做類澱粉與Tau 正子攝影,藥物定價還不清楚。若未來阿茲海默症診斷要增加生物標記,的確可能增加診斷時間。兩款藥物最快兩年後於台灣上市,食藥署主任秘書李明鑫表示,目前未有藥廠向食藥署提出兩款藥物的藥證申請,若有提出將加速審查。(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7 醫聲.高齡社會
「巴氏量表」仍重要!重症家庭申請外籍看護每一步都艱難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為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先前勞動部表示,與衛福部開會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並研議申請外籍看護要件,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巴氏量表,不過會議結論,仍決定按照現行流程,以巴氏量表做評估,會議中僅針對流程優化做討論。重症家庭欲申請外籍看護 要巴氏量表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要申請巴氏量表的長照家庭,通常已進入重症,「踏出家門的每一步都艱難」,希望兩部會加速溝通,「簡化、減少舟車勞頓、不要勞民傷財」,是民眾最低的期待,希望政府能體諒長照家庭的不易,盡速整合。「醫師幫忙開巴氏量表,到底要歸類在醫師義務,還是只是幫忙病患爭取權益,爭議很大。」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認為,醫師職責應該圍繞在醫療範圍,即診斷、判定個案程度,但是否要聘僱外籍看護,應該要看整個家庭的支持系統,但評估起來需要花很多時間,醫師很難短時間完成,應可由長照、社福系統介入進行。徐文俊認為,社會福利系統包括社區資源及機構資源,以外籍看護工來說,應屬於長照中社區居家照護資源。而開立巴氏量表的概念,如同做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評估,醫師先依疾病進行診斷、評估功能性,後續社工師評估個案需要的資源並協助配置,較能釐清到底是醫療還是照護上的需求,「很多需求已經超乎醫療端,需要審慎思考」。巴氏量表評量 延伸閱讀:.巴氏量表怎麼拿?分數「夠低」才符合申請外籍看護.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該不該廢除巴氏量表? 勞動部:擬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研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7 醫聲.高齡社會
申請外籍看護仍要巴氏量表 家總憾:重症家庭連跨出門都難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為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先前勞動部表示,與衛福部開會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並研議申請外籍看護要件,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巴氏量表,不過會議結論,仍決定按照現行流程,以巴氏量表做評估,會議中僅針對流程優化做討論。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要申請巴氏量表的長照家庭,通常已進入重症,「踏出家門的每一步都艱難」,希望兩部會加速溝通,「簡化、減少舟車勞頓、不要勞民傷財」,是民眾最低的期待,希望政府能體諒長照家庭的不易,盡速整合。「醫師幫忙開巴氏量表,到底要歸類在醫師義務,還是只是幫忙病患爭取權益,爭議很大。」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認為,醫師職責應該圍繞在醫療範圍,即診斷、判定個案程度,但是否要聘僱外籍看護,應該要看整個家庭的支持系統,但評估起來需要花很多時間,醫師很難短時間完成,應可由長照、社福系統介入進行。徐文俊認為,社會福利系統包括社區資源及機構資源,以外籍看護工來說,應屬於長照中社區居家照護資源。而開立巴氏量表的概念,如同做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評估,醫師先依疾病進行診斷、評估功能性,後續社工師評估個案需要的資源並協助配置,較能釐清到底是醫療還是照護上的需求,「很多需求已經超乎醫療端,需要審慎思考」。
-
2023-05-30 醫聲.高齡社會
該不該廢除巴氏量表? 勞動部:擬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研議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衛福部預計本周與勞動部開會研議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單一巴氏量表評估失能程度,也將檢討整體政策及執行流程。國民黨立委溫玉霞、王鴻薇今召開移工問題總體檢公聽會,勞動部官員在會議中指出,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賴家仁強調,不是所有申請外籍家庭看護工的人都需要經過巴氏量表評估,現行已經有免評、免重複申請機制,勞動部最近會跟衛福部協商,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澄清,2020年已開放診所醫師可到宅開立相關病症診斷證明書,讓全癱、重症等申請者不必出門到醫療院所做評估。她表示,近期衛福部、勞動部將召開跨部會會議,邀集醫事團體討論,對於外界呼籲聘雇家庭看護工回歸市場機制,不要有資格限制,是由勞動部決定,若勞動部開放,就不用討論評估工具,但如果國家引進移工仍須做衡平處理,需要資格限制,就必須在相關評量機制上做討論,優化醫院端流程。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理事長張姮燕認為,家庭看護工應與產業移工分類管理,管理家庭看護工,衛福部長照司能做得比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好。她也提到,就業安定基金為特別公稅,但是卻少有回饋繳納就業安定費雇主的機制,產業移工的引進可以增加雇主經濟利益,課補充稅合情合理,但家庭照護移工本身就是弱勢,還要加課,令人情何以堪?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他今天僅代表個人發言,他認為,錯不在巴氏量表,需要改進的是制度。他指出,醫師負責開診斷書、意見書,制度應讓醫師落實專業,回歸疾病診斷與鑑定,而不是讓醫師成為資源分配的決定者,他也提到,醫師現在開立診斷書必須手寫,如何簡化流程、電子化很重要,而各式殘障等級鑑定,包括移工聘雇、身心障礙手冊、勞農保殘障證明則也統合評估,避免讓民眾奔波。對於雇主團體要求免除重症家庭繳交就業安定費,賴家仁說,若達成共識,重症家庭繳納減免都可以檢討、修法。他強調,聘雇外籍家庭看護工不是解決照顧的唯一手段,政府應積極推動長照制度,讓長照制度更完整,減少移工引進。王鴻薇表示,部分外籍家庭看護工來台前已經知道工作內容,卻在來台後要求轉換雇主,甚至用種種理由投訴檢舉,要求轉換雇主,造成雇用困擾、身心折磨 ,讓照顧者家庭雪上加霜,這樣的制度是政府迫害,建議轉換雇主部分應嚴格控管,此外,就安費是希望保障國人就業安定、不排擠國人就業市場,但雇主繳交就安費之後反過來導致自己的不安定,繳的錢用在跟自己對抗的移工身上,呼籲應讓重症、身心障礙者免繳,畢竟這些雇主聘用移工都不像廠工是為了營收,就安費徵收對象應做合理區隔。溫玉霞承諾,會在移工相關議題上繼續追蹤,也盼巴氏量表評估部分,能讓醫師回歸診治病人的專業。
-
2023-05-02 失智.失智100問
失智者財務危機 1/3遭家屬剝削!輕、中、重度失智如何保住財產 律師提建議
高齡八十四歲的國民黨前副祕書長、救國團名譽召集人李鍾桂,已故丈夫為前司法院長施啟揚,夫婦權傾一時,兩人膝下無子女,四年前施逝世後,李的健康每況愈下,且罹患失智症,近日爆發親信搬空數千萬老本,包括轉移房產、變賣股票,李鍾桂家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已獲准,並提起刑事告訴。【延伸閱讀】政壇女強人李鍾桂失智疑被搬空千萬?3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失智症早期財物損失 三分之一是被家屬剝削財務超高齡社會來臨,失智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台灣失智症協會二〇一九年首次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案例調查,共收集七十四個案例,高達卅四人被騙時尚未被診斷為失智症,且多達六十五人尚無輔助或監護宣告,顯示財物損失可能為失智症早期徵兆。當中有廿五人被家屬剝削財務,比例高達三分之一,案件數居冠,其次才是詐騙集團,其餘則包括朋友或同事、商家、陌生人、金融人員、看護、法律、社會福利人員等。財務剝削管道排名則為金融服務、買賣、借貸和理財等,導致五十名失智者損失動產、十六人損失不動產、六人身分被盜用,但僅有廿四人採取法律訴訟救濟。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根據監察院人權報告,失智者訴訟11年來增加17倍,包括監護宣告或財產、遺囑、指定扶養等訴訟,大多與近親剝削濫用、不當安排有關。金融剝削中除了財物剝削以外,「知情權剝削」也值得關注,意即子女自行濫用失智長輩的印鑑、進行投資,連銀行帳單都不讓失智者看,失智長輩對於自己的財務安排,完全不知情。「後面我會養你,你先分財產。」部分子女利用親情、話術,要長者提前進行財產分配。陳筠靜表示,也發生不少案例是,子女並未如當初承諾,提供長者該有的照顧安排,甚至部分長者財務狀況佳,原有生活水平高,但透過近親安排,反而失去原有生活水準。此外也有晚年嫁娶、形成親戚關係,也可能涉及不當目的性婚姻。一名90多歲陳奶奶罹患失智症,長期與小兒子同住,也是小兒子負擔照顧責任,大兒子則負責帶奶奶就醫。至今單身未婚的小兒子指控,大兒子私下申請為奶奶的輔助人,陸續挪移數百萬元財產,質疑是因為姪子打算出國唸書,哥哥利用親情操弄失智媽媽將財產轉移,因此主動提告,希望爭取自己擔任媽媽的輔助人,保住媽媽的財產。財產及早規畫 家屬介入常造成糾紛也有人晚年後想將不動產轉為資金活用,卻因為失智症受到阻礙。一對高齡夫妻共同持有房產,先生為失智症患者,太太則為照顧者,兩人做好規劃,希望將房產售出做財務信託,沒想到遭兒子反對,認為父母若售出房產,會影響到他未來繼承特留份,甚至威脅父母若敢賣房將提告,指控母親故意讓失智父親作出不當決定。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提醒,根據國內外調查,常見高齡者遭家人掠奪財物,若長者已經失智,即使回朔當時狀態,也難確認當下是否遭親人詐騙,使得案件處理上更加複雜。有晚輩不認同長輩的處理財務方式,並不一定與失智症相關,但建議民眾應該及早規畫,而非等到失智後才讓家屬介入處理。財產「身心障礙安養信託」 律師:提前規畫為上策【記者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國民黨前副祕書長、救國團名譽召集人李鍾桂罹患重度失智症,引發親信與家屬爭產大戰。專家表示,民眾無論有無慢性病或罹患失智症,在不同時期應及早思考,做好未來的財務規畫,也提醒民眾做輔助宣告、監護宣告「並非萬靈丹」,因我國欠缺完整監督機制,也可以考慮使用身心障礙安養信託,花小錢保障辛苦一輩子的老本。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宇皓法律事務所律師鄭嘉欣表示,以李鍾桂案例,因財產已被移轉出去,家屬僅能進行刑民事提告,刑事包括準詐欺,民事則是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返還。不過法官除了按照病歷,也會根據在場公證人、見證人或錄音、錄影跡證一併考量,但失智者容易附和、順著照顧者的話,即使有錄影存證,也難證明是失智者本意,家屬若要指控失智者當下是遭詐騙,難度非常高。意定監護、信託契約 輕度失智前要完成鄭嘉欣建議,民眾尚未失智前,甚至邁入中年都應該提前思考、規畫,包括「意定監護」決定自己未來的監護人是誰,像是同志愛人、同袍好友等,不一定要選擇自己的親屬,此外亦可有多位監護人,分別管理自己的醫療、財務。不過意定監護只有監護權,若要保障財產,須透過保險、信託契約來規畫,以及醫療委任代理、臨終照護決定、過世後遺產處理,建議在輕度失智前都要做完。中度失智 考慮他益信託、遺囑信託若已是中度失智,仍留有些許判斷能力,鄭嘉欣表示,家屬可與失智症患者討論,是否做金融註記或不動產預告註記、預立第二聯絡人等,甚至身旁的家庭照顧者,擔心自己「走得更早」,未來沒有人可以照顧失智者,亦可以考慮做他益信託、遺囑信託,或將自己的保險金以分期方式、達到「類信託」效益,即使自己不在了,保險仍會定期撥錢給失智者使用。重度失智輔助宣告、監護宣告 欠缺監督機制重度失智患者會牽涉輔助宣告、監護宣告問題,鄭嘉欣強調,輔助與監護宣告「不是萬靈丹」,一旦做了監護宣告,等於輔助人想怎麼使用監護人的現金、股票、有價證券、車子、黃金「都可以」,只有在處分財產清冊上的不動產時,才需要經過法院許可,我國法官至今未在主文上宣告,要求輔助人按月做財產清冊報告、交付信託,我國的監護宣告欠缺監督機制。鄭嘉欣說,相較韓國有公設監護監督人,按時監督民眾的財產是否遭輔助人濫用,若沒有子女的長者,韓國也有公設監護人。但我國欠缺監護監督人、輔助監護人制度,也欠缺具有公信力的信託監察人。在我國制度尚未完善前,她也推薦民眾可使用「身心障礙安養信託」,費用約僅百分之一至二,比起千萬元資產遭人騙走,不如花小錢做好下半輩子金融保障。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建議,高齡者可預先做不動產註記,並指定聯絡人,當未來不動產進行移轉、分割時,地政事務所也能同步向聯絡人確認。也呼籲民眾應及早進行財務規畫、醫療及照護決定,並與家人取得共識,提前做意定監護、信託契約及相關註記,信託契約中亦可載明信託關係不因委託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而消滅 ,保障自己未來失智或因病無法表達己意,法官仍可依照紀錄有脈絡可循。若有相關需求可撥打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09 失智.新手照顧
陪失智者過春節 4重點做好準備
農曆春節家人親友團聚,但對於失智者來說,可能因環境刺激、生活模式改變,加上天冷、持續防疫等,容易產生混亂、易怒情緒,可能增加走失等意外風險,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掌握和失智者相處技巧,就能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比一般人弱,面對陌生、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易產生脫序行為,家屬盡量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1. 春節也要多安排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會吵著要上課,建議家屬可陪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幫失智者錄影,或一起看卡通,陪長輩看運動教學影片一起運動。2. 人多注意失智者情緒陳筠靜指出,失智者返回老家,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考」或請失智者「猜」,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人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3. 外出要兩人以上陪同過年期間失智者容易走失,陳筠靜建議,要留意長輩外出衣著,帶長輩外出時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身上放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外出若要上廁所時,務必要有家人或在地志工、工作人員協助陪失智者,勿讓失智者獨自等候。4. 提前安排回診、領藥陳筠靜提醒,民眾可事先申請長照服務資源,提前安排回診、領取藥物,有助於失智者穩定服藥,並注意防疫措施,失智者可能出現不配合戴口罩的情形,建議家屬隨身攜帶診斷證明、身心障礙證明,遇狀況時可主動說明避免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