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搜尋
巴氏量表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3-10-14 醫聲.高齡社會
3族群申請外籍看護免評 明上路
勞動部昨宣布,已使用長照服務持續六個月以上者、診斷失智症CDR量表一分以上者、呼吸器官重度障礙及吞嚥機能中度障礙等身心障礙者,新增納入免經巴氏量表評估,即可聘雇家庭看護工,明(十五日)起上路。勞動部初估將新增約兩萬名外籍看護。勞動部昨公告修正申請聘僱家庭看護移工及中階人力相關法規。新增列免評的三大族群,第一類為使用長照服務持續六個月以上者;第二類為經一名神經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失智症輕度以上者。第三類則擴大特定身心障礙,包括肢障及罕見疾病取消病症限制,並增加呼吸器官失去功能之障礙程度達重度以上、吞嚥機能失去功能之障礙程度達中度以上者。另外,針對曾聘僱家庭看護移工且被看護者為七十五歲以上長者,以及被看護者持有無註記有效期間身心障礙證明者等二類對象,免除反覆再到醫療機構評估失能的困擾。留用中階技術人力部分,這次放寬只要累計受僱於同一雇主六年以上,移工即可轉任中階技術人力,並新納入一般營造工作轉任中階、擴大開放中階技術農業工作類別、調整總人數上限等。另也調整機構看護移工名額計算方式。對此,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開放外籍看護工政策「短多長空」,短期看似讓民眾申請便利,但相關聘雇費用由國人自行承擔,變相將照顧責任推回家庭,間接減輕政府發展本土長照服務的責任與壓力。衛福部長照司副局長吳希文則說,鼓勵使用現有長照服務,聘有外籍看護的家庭,仍可申請專業照護、照顧者喘息等長照服務。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廢巴氏量表以年齡劃分?專家意見不一待討論/長照看護3
我國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4大主張,包括「廢除80歲以上巴氏量表,長者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等,希望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及負擔。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直言,侯友宜用年齡區分申請看護標準、預防失能的方向是對的,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仍應以失能程度為準。張鴻仁認為,政府在面對超高齡社會,不斷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正常邏輯下,尚未失能者應該預防,而已經失能者則需要照顧,「怎麼會用失能這件事,來決定能不能申請外籍看護,要等到跌倒後才可以聘雇外籍看護嗎?這觀念很奇怪」卻用巴氏量表限制人民權利,讓民眾和醫界爭議、打架,「侯已經提出解方,現在執政黨還沒想清楚」。張鴻仁說,未來長照模式包括在家照顧或長照機構,兩個方向要有不同處理方式,當我國照護人力不足時,就需要聘顧外籍看護來補充,「不然我們聘得到本國籍看護嗎?」也質疑執政黨「一天到晚講預防失能,卻逼人失能才准許申請外看」。他認為,在民主國家中,政府得先講清楚,基於何種法令來限制人民申請外籍看護的權利,而不是以歪理來搪塞,現在侯友宜提出正面態度,「我贊成他的方向」,也認為衛福部若堅持現有的看法,「那就堅持,讓民意評評理,決定誰比較對」。然而,陳景寧表示,家總一向主張外籍看護工納入長照體系管理品質,要求巴氏量表與長照評估量表合併,減少民眾奔波。但合併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兩軌的評估邏輯要一致,以「失能程度」作為主要評估標準。陳景寧指出,勞動部過去開放以「年齡」作為進用外籍看護工標準,並不恰當,例如同樣是80歲長輩,但身心功能與健康狀況差距可能很大,不見得有長期照顧需求,造成外籍看護工資源的錯置。家總立場不支持任何以「年齡」作為擴大開放聘僱外籍看護工的政策。(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這3類申請外籍看護有望免評估 家總憂人力仍缺乏/長照看護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拋出「80歲以上就廢除巴氏量表」及「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等政策,盼減輕家庭照顧壓力,行政院31日找勞動部、衛福部開會討論,初步規劃3類別申請外籍看護免評估,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外籍看護費用水漲船高,未來家庭恐也請不起外籍看護。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轉述,陳建仁說,為協助失能者的照顧需求、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政府已實施長照2.0計畫,進行社區長照及住宿型長照;但仍有些家庭需要家庭看護移工的幫忙,政府會秉持簡政便民、擴大照護原則,「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申請門檻」,並做好社會溝通。據勞動部官員表示,目前初步規畫包括放寬納入已經使用長照服務一段時間、以及經專科醫師評估有照護需求的特定病症者,比如調降失智症CDR(臨床失智評估量表)分數門檻等,至於目前正在檢討的12項免經評估身心障礙類別,也會評估擴大納入更多適用類別。勞動部官員強調,擴大照顧的政策大方向不會變,將研議符合照顧事實、且簡政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但年齡不會是主要考慮因素,將儘速與衛福部討論出共識。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說,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門檻將以照顧平權、平等對待為原則,放寬不需修法,僅需修改行政命令。長照司鼓勵家庭先使用長照服務 醫:應重視實質需求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現在正檢討部分,是12項免評估的特定障別中,有無需要調整的;另外,也鼓勵有長照需求的家庭,可以優先使用長照服務,若使用如長照照顧服務一段時間後,仍覺得無法滿足到照顧需求,或是後續身體狀況惡化、產生改變,而需要聘請移工的家庭,未來有機會讓他免評估,以醫院診斷方式取代。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家庭照顧須考量病家實際需求。有些病人家庭資源充足,或家中備有電梯協助病人移動,未必有家庭看護工需求。但少子化導致病人家庭成員在外縣市工作,對看護工需求較高,不是長照時數就能涵蓋。李俊宏說,醫師在診間透過巴氏量表等方式評估,無法了解個案家中實際需求、有多少資源,現有資源也很難讓醫師到個案家中進行判斷。建議由長照執行單位入家評估,更能了解個案是否有看護需求,或需要特殊照顧。他表示,自己遇過個案巴氏量表過不了,但家中確實沒人照顧,身為醫師陷入兩難。醫師可以視病患需求開立診斷書,表示若有照護資源能提升生活品質,至於是否需要本籍看護,或需要外籍看護,不是醫師能夠負責,「把外看評估與醫師綁在一起,容易造成醫病關係衝突。」針對侯友宜放寬癌症病人巴氏量表的討論,李俊宏說,有些癌症病人歷經化放療或手術而需要照顧,但未必落在長照看護資源的限制範圍內,可再研議;若把巴氏量表拿掉,要找出評估實質照護需求的評估方式,仍建議藉入家評估方式,更能貼合需求,還能同時評估輔具等病友其他需求。李俊宏也說,過去長照人力吃緊,考量病家需求讓醫師在門診評估照護需求,如今衛福部長照司已經成立,人力到位,應回歸入家評估,更能真正幫助到病人家。照護需求問題與民眾切身相關,也高齡化社會趨勢中一定會碰到的問題,醫療上確實看到很多病人需要,希望政策的調整、討論能夠真正幫助病家。巴氏量表引申請看護工之戰 家總憂「照顧責任丟回家庭」陳景寧表示,任何基於長照需求的申請資格放寬或行政程序簡化,家總都樂觀其成,但隨著東南亞各國人口老化,日、韓等國搶移工,可預期未來外籍看護工人力將逐漸枯竭,且成本更昂貴,5年、10年後台灣可能請不到、甚至請不起外籍看護工。陳景寧擔心,因總統大選引發的「放寬申請外籍看護工之戰」,表面上有利於民,但其實是將「照顧責任丟回家庭」,建議中、重度長照資源國家仍要積極佈建,以免未來外籍看護工愈來愈貴,照護人力缺乏問題恐再度重演。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侯友宜拋「80歲就廢巴氏量表」4項主張VS衛福部:無失能不補助/長照看護1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提出「80歲就廢巴氏量表」等4大主張,藉此滿足長輩照顧需求,減輕家屬負擔,提升台灣長照產業競爭力。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未來申請外籍看護將朝多元認定,但衛福部政策主要著重於失能族群,而申請外籍看護工屬於移工政策一部分,如果勞動部要放寬到80歲以上皆可申請,衛福部也不反對。長者、照顧者、醫師三輸 侯拋4主張解壓侯友宜表示,大多數高齡長輩希望在宅養老,但衛福部統計,照顧家庭責任有6成落在女性身上,也有4成女性因為照顧老人家而被迫離開職場,對女性不公平。監察院也調查,僅2成國人願意接受照顧專業訓練後,投入長照工作,不只長照領域的本勞短缺,且價格昂貴,往往家屬每月5、6萬元也難聘雇到人,家屬申請外籍看護工,又面臨巴氏量表障礙,往往等到長輩重病、長期臥床,才能符合資格。侯友宜說,巴氏量表評估過程中,申請人為了過關,常出現造假狀況,負責評量的醫師壓力更大,而聘雇到外籍移工,又會出現逃跑等失聯問題,直到今年8月,全國看護移工與幫傭失聯已超過3萬人,佔失聯移工總數的36%,對家屬更是一大不便,甚至形成另一種壓力。侯友宜提出4大主張,包括:1.廢除80歲以上巴氏量表,長者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2.看護移工與長照體系整合,推動長照專業人力與知識介入,提高移工照護技能與品質,提升高齡長者照護品質,改善健康3.就業安定基金直接補助雇主聘用本國看護,提升薪資及工作環境,並提高本國勞工就業競爭力,減輕家屬負擔4.釋放家庭勞動力,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讓婦女重回職場,不必再為照顧家中長者而擔憂申請外籍看護將朝多元認定 2族群有其他標準薛瑞元表示,巴氏量表評分面向,包括身體自主性、自我照顧功能等,有些家屬因為各種原因,而有照顧需求,但被照顧者的身體功能標準尚未達標,巴氏量表申請不過,使得家屬求助無門,現在要將這些有需求、難申請巴氏量表的族群找出,用其他方式多元評估。薛瑞元舉例,像是失智症患者,無論高齡失智症或是年輕型失智症,在評估巴氏量表過程中,可以順利執行各類動作,但失智症病發時容易遊走、迷失,因此需要有人陪伴在旁,這時就有照顧需求,但在巴氏量表評估項目中「就是過不了」,這時可由神經科、精神科醫師,運用失智症診斷例如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數判定,達到標準分數後即可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薛瑞元說,或有身心障礙手冊等其他身份別,在申請巴氏量表過程中也無法通過,但又有被照顧需求,這時也可以採取納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CF)評估,達到規定條件以上,即可不需要再用巴氏量表評估,這就是多元評估。針對侯友宜提出「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薛瑞元直言「不妥當」,因為用年齡區分是一件事,妥當性還可以討論,但用疾病類型跟疾病嚴重程度去判斷他是否有照顧需求,「不太妥」,他反問侯3個問題,包括「皮膚癌二期割掉就可以,為什麼可以申請外勞?」、「為什麼是70至79歲,40歲末期患者無法自理反而不能申請?」、「為什麼是癌症,中風病人更需要看護協助」。薛瑞元指出,像是皮膚癌二期患者,病灶就是皮膚表面上有一個2至3公分的癌細胞,侵犯程度為真皮,治療方式就是割除,割掉後「就跟一般人一樣好好的」,但他卻說癌症二期以上70至79歲可免巴氏量表評估來申請外籍看護,「我覺得這個不妥。」此外中風病人或許還更需要人家協助,應該回過頭看是否有照顧需求。衛福部不反對放寬申請看護 但無失能申請屬勞動權責 薛瑞元說,外籍看護工基本上屬於移工政策一部分,如果要放寬到80歲以上的民眾都可以申請,「衛福部也不反對」,不過衛福部多在處理一定失能等級以上的族群,並給予相關補助。薛瑞元說,至於80歲以上沒失能的,是否容許說可以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部分不是衛福部權責範圍,衛福部注重追蹤的是,失能程度是否需要他人幫忙照顧,如果是法定年齡以上無論有無失能,都允許讓他請外籍看護的話,這就屬於勞動權責範圍。衛福部長照司回應,申請外籍看護工的條件,係依勞動部主管「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18條規定辦理。長照司表示,鑑於多數醫事團體認為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最大困難在於,個案狀況不同,僅看診1、2次很難確認病人實際照護需要,爰參考實務上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7條規定特定疾病,病人於同一醫療機構持續由與所罹疾病相關科別診察至少3個月,始得向該醫療機構申請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書。長照司表示,為使民眾、醫療機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三方協力完成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申請,將彙整衛福部及勞動部近期相關會議決議重點,函知勞動部、醫院團體、地方政府「申請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作被照顧者專業評估注意事項及評估流程」。(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2 醫療.泌尿腎臟
醫師判定需要洗腎時,保險會理賠嗎?解析「能理賠」的4大醫療相關保險
根據2021年健保署統計數據,全台約有12%民眾患有慢性腎臟病,如果不妥善控制腎功能,一旦 進入末期腎臟病(尿毒症)時,就有可能會進行洗腎治療,這時候或許就有人會問:商業保險是否也會理賠? 腎臟病惡化到需要洗腎時,保險會根據哪些情況給付?給付方式是什麼?情境一:病人需要長期洗腎時,商業保險會理賠嗎?大部分不會,在洗腎過程,絕大多數的醫療險或實支實付保險都並不受理。不論是要到醫療院所所執行的「血液透析」,因為在醫院的門診進行,並不需要「住院」處理,少數洗腎病人會選擇居家所用的「腹膜透析」,所以「醫療險」或「實支實付保險」都會因為沒有住院醫療,所以無法申請理賠。只有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保險公司推出可以理賠洗腎的醫療險,後來因為洗腎人數大增,這類商品目前已經消逝在保險市場中。 情境二:病人開始進行洗腎治療時,腎臟科醫師協助申請重大傷病卡病人開始進行洗腎時,根據健保初次申請重大傷病卡規則,必須由另一位醫師審核病人是否已進入申請表單中提到的「不可逆尿毒症」,「不可逆尿毒症」的重點在於病人的腎臟病是否嚴重到需要「終身洗腎」。 ●若病人需要終身洗腎時,健保署會發給洗腎病人「永久期限」的重大傷病卡。●部分病人的情況,審核醫師認為病人有可能不需要終身洗腎,會建議主治醫師3個月內再次重新評估病人是否日後需要持續洗腎治療,此時病人會先拿到「三個月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3個月後主治醫師認為仍需洗腎治療,可再次向健保申請重大傷病的審核。重大傷病險的理賠,不論是「永久」或「三個月」期限的重大傷病,只要持有健保開立的重大傷病證明,就可以申請保險金,但保戶需要注意的是:保險金是採取「一次性給付」的方式,還是另有其他約定。 情境三:病人進入接受長期且規則洗腎時,是否可理賠重大疾病險?2016年金管會明確的定義為「末期腎病變:腎臟因慢性及不可復原的衰竭,已經開始接受長期且規則的透析治療者」,也就是指洗腎病人已經開始接受長期且規則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時,就可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一次性給付」的重大疾病險,領回當初約定的保險金。 情境四:洗腎病人可以領到失能保險金嗎?有機會,保險公司會針對病患失能的狀況,給付失能扶助險。在一些失能扶助險中,在「胸腹部臟器」的項目提到「泌尿器官」,多半就會提及「腎臟」,所以洗腎病符合失能扶助險的理賠。「失能扶助險」以達到「失能等級表」中的失能程度作為理賠條件,主要的理賠方式分為兩種類型:「失能一次金」和「失能扶助金」。●失能一次金:一次性理賠一筆保險金,同「重大疾病險」與「重大傷病險」。●失能扶助金:可以持續性理賠保險金,可轉嫁洗腎病人「失能」後,需要長期照護所需要的費用。情境五:洗腎病人產生「生理功能障礙」,需要長期照護時,可以申請長照險嗎?病人長期洗腎時,有時會出現「失能」或「失智」的情況,此時「病人狀態」可能需被照護一段時間時,才能申請理賠,根據不同的保險公司而有不同的保障。「失能」與「失智」的判定通則如下:●失能:可參考巴氏量表的判準,或判斷6項描述中,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就可稱為失能。(1)飲食:能否自行取用食物和飲料(2)上廁所:能否自行完成上廁所(3)起身:能否自行床上或椅子上起身(4)移動:可自行操作輪椅(5)洗澡:能否自行洗澡(6)穿衣:能否自行穿好衣物●失智:可直接用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或病人出現人、時間或地點,至少有兩樣無法辨識時,就會被認定具有失智的狀態。最後要提醒讀者,商業保險屬於民間契約,所以在保險過程中,需要定期檢視契約內容;此外,因為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也需要跟保險公司確認相關給付內容是否調整,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6-17 醫聲.高齡社會
「巴氏量表」仍重要!重症家庭申請外籍看護每一步都艱難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為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先前勞動部表示,與衛福部開會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並研議申請外籍看護要件,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巴氏量表,不過會議結論,仍決定按照現行流程,以巴氏量表做評估,會議中僅針對流程優化做討論。重症家庭欲申請外籍看護 要巴氏量表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要申請巴氏量表的長照家庭,通常已進入重症,「踏出家門的每一步都艱難」,希望兩部會加速溝通,「簡化、減少舟車勞頓、不要勞民傷財」,是民眾最低的期待,希望政府能體諒長照家庭的不易,盡速整合。「醫師幫忙開巴氏量表,到底要歸類在醫師義務,還是只是幫忙病患爭取權益,爭議很大。」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認為,醫師職責應該圍繞在醫療範圍,即診斷、判定個案程度,但是否要聘僱外籍看護,應該要看整個家庭的支持系統,但評估起來需要花很多時間,醫師很難短時間完成,應可由長照、社福系統介入進行。徐文俊認為,社會福利系統包括社區資源及機構資源,以外籍看護工來說,應屬於長照中社區居家照護資源。而開立巴氏量表的概念,如同做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評估,醫師先依疾病進行診斷、評估功能性,後續社工師評估個案需要的資源並協助配置,較能釐清到底是醫療還是照護上的需求,「很多需求已經超乎醫療端,需要審慎思考」。巴氏量表評量 延伸閱讀:.巴氏量表怎麼拿?分數「夠低」才符合申請外籍看護.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該不該廢除巴氏量表? 勞動部:擬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研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7 醫聲.高齡社會
申請外籍看護仍要巴氏量表 家總憾:重症家庭連跨出門都難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為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先前勞動部表示,與衛福部開會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並研議申請外籍看護要件,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巴氏量表,不過會議結論,仍決定按照現行流程,以巴氏量表做評估,會議中僅針對流程優化做討論。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要申請巴氏量表的長照家庭,通常已進入重症,「踏出家門的每一步都艱難」,希望兩部會加速溝通,「簡化、減少舟車勞頓、不要勞民傷財」,是民眾最低的期待,希望政府能體諒長照家庭的不易,盡速整合。「醫師幫忙開巴氏量表,到底要歸類在醫師義務,還是只是幫忙病患爭取權益,爭議很大。」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認為,醫師職責應該圍繞在醫療範圍,即診斷、判定個案程度,但是否要聘僱外籍看護,應該要看整個家庭的支持系統,但評估起來需要花很多時間,醫師很難短時間完成,應可由長照、社福系統介入進行。徐文俊認為,社會福利系統包括社區資源及機構資源,以外籍看護工來說,應屬於長照中社區居家照護資源。而開立巴氏量表的概念,如同做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評估,醫師先依疾病進行診斷、評估功能性,後續社工師評估個案需要的資源並協助配置,較能釐清到底是醫療還是照護上的需求,「很多需求已經超乎醫療端,需要審慎思考」。
-
2023-06-17 醫聲.高齡社會
獨/申請外勞仍用巴氏量表 勞衛2部開會:將優化現有流程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勞動部、衛福部本周舉行會議,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會議中主要討論「申請巴氏量表流程優化」,以及如何讓民眾更加了解,目前作法維持現狀,暫無改變。民眾若要聘請外籍看護,需至醫院進行評估,由醫療團隊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並附上「巴氏量表」,因此家屬常寄望於開立巴氏量表的醫師,若未開立成功,常將照護壓力怒火宣洩在醫事人員身上。三總醫師遭家屬毆打事件爆發後,醫界多建議廢除以巴氏量表做申請外看評估,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也認為,應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單一巴氏量表評估失能程度。勞動部官員先前表示,為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六月中與衛福部開會,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並研議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取代巴氏量表。吳希文表示,巴氏量表原先的申請流程,是由「醫療團隊」進行評估,因此評估結果並不是只有醫師一人負責,也須有另一名醫事人員共同評估,評估結果報告會由醫院端掛號給長照中心、民眾端。吳希文表示,兩部會此次會議重點,是希望醫院落實精進、優化申辦流程與作業方式,並「清楚告訴民眾」,讓民眾了解申請巴氏量表前,需穩定就醫一段時間,讓醫師了解個案狀況後再做開立,以減少民眾不清楚申請流程,進而引發類似過往醫療衝突事件。吳希文說,此會議定調為,在勞動部審查標準法規內,授權兩部會針對評估方式進行討論,因此會中僅針對原有的評估方式做優化討論,並未討論到是否改以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取代巴氏量表。若後續要改變評估機制,則須由勞動部後續研商。針對先前勞動部曾指,現行已有免評、免重複申請機制,會跟衛福部協商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若達成共識,重症家庭繳交就業安定費減免都可以檢討、修法。對此,吳希文表示,會議中並未討論免評估條件,不過勞動部會持續搜集意見,若與會團體有相關意見,仍可提供給勞動部參考。
-
2023-06-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預防醫療暴力,我們能做更多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想看本文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醫療暴力事件,近年來受到醫、病、法及社會共同的關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醫療暴力事件,不僅成為醫事人員心中的痛,間接也造成醫學生的行醫陰影。筆者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教授困難醫病溝通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對於醫療暴力事件的處置,認為跟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是相通的。在現代社會,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基本而重要的。發生醫療暴力事件,一定要報案,保留現場並蒐集證據(人證、物證及書證等),是目前社會普遍的共識以及醫療體系的常規。就法律面而言,醫療法(第24、106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8、87條)、以及刑法(第277、284條傷害罪、第304條強制罪),對於醫療暴力均有相關或適用規定。以醫療法第24條規定,警察機關有協助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及刑事責任時,檢察官亦會主動偵辦。若施暴者本身即為病人,在醫療上仍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將疾病與醫療暴力分開處理,故一般仍會予以後續的醫療照顧,除非雙方信賴的基礎已消失殆盡。過去曾發生醫療暴力案,病人(嬰兒)的母親因在急診室等無小兒科病房住院,眼見其他晚到的病人陸續住院,與護理師理論未得到滿意答覆,憤而對護理師施暴。發生醫療暴力事件後,醫院跟病人的母親說明,係因有成年人床位,但無嬰兒床位,故無法立即入住,母親釋懷後也致歉,最後嬰兒順利入住並康復出院。醫院在完成醫療照護後仍對病人的母親提告,主要就是基於醫療有其核心價值,對病人視病猶親的同時,也必保障職場安全與職業尊嚴,不能助長暴力,故回歸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基本社會規範。醫療暴力的善後,無疑地造成醫病關係緊張,也動搖醫病之間最根本的信賴關係,成為醫病雙輸的局面。如果能在醫療暴力的事發當下或有潛在風險時,即提前處置,或能達到損害控管或減災的效果。換言之,即將或發生暴力衝突的當下,盡量避免正面衝突,也不必做無謂的說明,此時的說明甚或有反效果。因此,其他現場的醫療同仁或人員,應隔開雙方當事人,協助當事人盡快離開現場,避免衝突擴大。若已有潛在攻擊行為,醫方當事人應盡量避免背對病人,保護好身體重要部位,其他同事啟動院內緊急通報按鈕(流程)或立即撥打110等措施。此外,應培養辨識醫療暴力高風險對象或前驅症狀的能力,這應是現代醫療人員的專業素養。依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提供給會員服務的資料,如有「語言武力恐嚇傾向或已發生、不理智且有非分要求、酒醉脫序、言行舉止異常、與他人有糾紛或其他可能導致人身安全顧慮、或是攜帶危險物品」等,即應提高警覺,必要時提前啟動院內機制或通報警察機關。以法律處理醫療暴力事件,是終極不得已的手段,通常只有當下或短暫的嚇阻力,故面對醫療暴力的不定時出現,故最終還是應回歸最基本的教育宣導(積極)與防身演練(消極)。教育雖然可能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仍值得吾輩努力和長期紮根。相較於醫療體系已常常教育醫學生或臨床醫事人員,如何「做一個好醫師(醫事人員)」,在病人端也應該多著力於推廣「如何做一個好病人」,特別在健保大幅提升醫療便利性的同時,教育病人不但是衛生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事,也必須靠醫、病與社會三方共同努力來達成。教育的重要性,固然不容懷疑,然而面對醫病衝突時,醫病雙方有時都會因一時的情緒失控,而讓醫療暴力就此發生。面對此部分,以人性的角度說,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也無法苛責,但仍應是嘗試在醫學人文教育上看看是否有些努力的空間。這部分醫方會比病方更有能力去避免與減少衝突的發生,以筆者觀點,如果醫病雙方都能了解衝突的本質,並提升心理素質,或更能從預防的角度,減少醫病衝突或醫療暴力的發生。依據「衝突理論」,衝突源自於雙方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或是情感需要無法被滿足時的出口。衝突發生時,當事人會變得脆弱敏感,啟動心理防衛機制,把對方負面化和妖魔化,進而使雙方關係更加疏離、惡化;如果醫病雙方都沒有能力去因應衝突情境,這種負面情緒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使衝突擴大,一發不可收拾,是現代醫病關係的危機。但其實醫病雙方都不想要衝突,都想擺脫這種傷害狀態,如果有一方有能力去因應,情況可能就會不同,這方面的機會,醫方自是大於病方。若醫方能夠試著換位思考,同理感受、尊重想法,就有機會讓對方從防備的狀態,進入被了解、有安全感的狀態,進而有信心能解決問題,達成增能轉移(empowerment shift);防禦心降低之後,也會較願意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產生認知轉移(cognitive shift),透過有建設性且正面的對話,讓衝突有緩解甚至化解的機會。綜上,面對醫療暴力事件,筆者提出的「醫療暴力三段五級」模式如下:初段一級:教育宣導、支持環境初段二級:情緒管理、防身演練次段三級:風險辨識、及時介入末段四級:員工關懷、處理需求末段五級:責任歸屬、法律介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院暴力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的幾道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延伸閱讀:「醫療天堂」的隨想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2023年的五月間,一件醫院內暴力事件在網路上掀起不小波瀾,讓許多院裡的或是網路上的同事議論紛紛。「拿不到巴氏量表,醫師因此挨打」讓同事們忿忿不平。感謝台中童醫院吳肇鑫副院長近日曾經在事件發生不久來院演講,就講到這個議題,除了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也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因此我們醫療人員還是值得想一想:我們從中學到什麼?就像是自古以來每一場「臨床病理討論會CPC」那樣。第一題:醫療暴力,法律怎麼說?聽過事件影片的人,會注意到影片中那位醫師大聲喊說:「你已經違反醫療法!」我去查了一下,看看醫療法裡面,那是一條怎麼寫的法條。醫療法第二十四條 (醫療暴力防治) 醫療機構應保持環境整潔、秩序安寧,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及安全。 為保障就醫安全,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 醫療機構應採必要措施,以確保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時之安全。 違反第二項規定者,警察機關應排除或制止之;如涉及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機構受有第二項情事之內容及最終結果。第一百零六條違反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如觸犯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辦理。毀損醫療機構或其他相類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犯前項之罪,因而致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從立法院的「立法院法律系統」可以查閱到「立法沿革」與「立法理由」,能夠同時看看每一次修法的歷程,更能從生硬的文字中讀到一些立法者的用意。感謝吳肇鑫副院長的導讀,我寫下這樣的筆記:一.立法原意:1.醫療機構應提供整潔、安寧之場所,以利於使病人早日痊癒;2.醫療機構也應避免在醫療照顧時產生危及公共衛生或人體安全問題的次生危害。我想,這是這一條立法是在民國75年制定醫療法時最原始的用意。3.但是醫療機構這樣的努力可能受其他人破壞;因此民國93年醫療法大翻修全文修正時,加進了對醫療暴力防治的條文。二.要保護的對象:1.要保護的對象,不僅是病人的安全,也包括醫護人員或陪病者等之安全;2.甚至在民國106年的修正,在罰則的第106條中也包含將「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一體適用。3.也保護了包括在那當下,正在接受醫療救護的病患傷患、以及所有有待醫護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去進行醫療救護的不特定對象。所以,任何人妨礙醫療機構提供這樣的安全環境,都是對公共的危害。4.順便也保護機構場所中「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因為損毀這些設備會「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第106條的罰則中宣示)三.不允許的行為:1.「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因為被這樣暴力對待,受影響的不是只有這一名醫療人員,還同時影響正在受到照顧、或是等著要照顧的其他病人,所以這種行為是危害到不特定第三人的公共安全。2.即使是「公然侮辱」也會影響醫療救護人員的情緒,影響對處置的判斷。因此公然侮辱(刑法第309條)原本在刑法是告訴乃論(刑法第27章第314條),但在此就不是了。(謝謝吳肇鑫副院長的說明)3.不採取「結果犯」。在106年的修正,刪除「致生危害醫療安全或其設施」之必要條件規範。四.第三方的義務:1.醫療機構:有義務維護醫療環境與醫護人員執業安全,而且要積極改善醫病關係不對等,不然恐怕會導致醫病關係更加緊張。2.警察機關:對於這些「非法方法」有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刑責者移送司法機關偵辦3.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法第24條 文字沿革五.「Read Between the Lines. 」 法條的字裡行間沒寫出來的還有:1.申訴管道:既然在醫院裡不能採用「非法之行為」來表達醫病間的爭執事件。意思也是在說:醫療機構應要建立「合法的方法」,讓醫療中出現的不滿、甚至紛爭事件有合適的管道可以申訴表達。2.醫療人員的專業表現:既然「任何人」都不得妨礙安全與安寧,這裡的「任何人」自然也包括「醫療人員」;現場的醫療人員自己不要對已經是激動情緒下的民眾去火上澆油!即使認為自己是對的、合法的、受法律保障的。這個事件影片中,醫師得理不饒人地回嗆,這名醫療人員也同樣造成「安全與安寧」的妨害。3.適當的訓練:醫療機構應採取的必要措施,除了錄影監視設備、保全警衛人員這些事發之後用得上的措施作為嚇阻之外,應該也包括給予醫療人員有足夠的適當訓練,讓醫療人員在「困難情境下的醫病對話」有足夠的對話能力,協助情緒中的對方平復情緒。這也符合是事前預防的思維。第二題:為什麼醫療人員要被要求罵不還口?關於這個「巴氏量表挨打事件」,有位同事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醫療場所被打,只因為沒有按照家屬的要求去開立不合規定的巴氏量表,醫療人員有需要那麼卑微地、或說高標準地審視自己在這種情境下表現是否『完美』、『無懈可擊』,否則被打就是活該嗎?這樣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可以感受到問句中的委屈與憤怒。作為一名20年來試圖教同事們「醫病溝通」的白髮醫師,我還是寫一寫從這個案例可以學到的溝通技能。不過首先,先討論這是不是對於醫師的「高標準審視」。內科醫學會的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中,第20項「能與病人與其照顧者進行有效溝通」下,「經常……在醫療上陷入對立或對抗的關係」是屬於Level 1的表現。(台灣內科醫學會,2019)所以,從內科醫學會看來,在溝通過程中不致與病人對立對抗,是「建立治療關係」的目標之前最低的標準;並不是高標準的審視。同事又問道:「請問『經常』的定義? 有一位與那個被打的醫師的同事說,他平常都不會這樣講話。所以,不論定義為何,大家心裡的標準只有『有衝突』或是「沒有』。」的確,一位平常謙謙有禮、對病人很好的醫師,也可能被惹怒而出現這樣的表現。如何簡單定義多麼經常發生,是這里程碑的「經常」?可能需要這個「里程碑計畫」的設計者來告訴這計畫中負責評分的臨床教師們。但這也點出一個重點:平常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稍微有練習,臨時被挑戰到的時候,才有可能讓自己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不要一下被點燃發怒!可以想見,已經是專科醫師的各位,可能會不服氣!沒關係,我們努力拿到專科醫師後,才是了解自己不足之處的開始,我們渴望學習用得上的知識技能,終生追求進步卓越,這是常態。第三題: 如何面對不合理的要求。這案例中的場景的開頭,猜想得到是這名家屬提出要求「寫巴氏量表」,而且是寫低於某個標準的分數;但是從這位醫師的標準來看,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合醫院規定(例如說診治時間不夠長)或是法律的要求(例如被要求寫自己不相信的分數)。因此衝突才會產生。什麼是「不合理的要求」?對於一個醫療相關的問題,醫師有醫師的答案,而且是我們堅信正確的理由;因此,與我們相反的作法,自然就是「不合理的」。這一點不難判斷。但是問題是,這麼不合理的要求,這名家屬就這麼提出來。於是,醫師當然就要給予說明:「你所要求的是ooxx這些不合理之處」。希望經過這些「理性的說明」之後,能讓提出不合乎理性要求的人,得到理性的決定,知難而退。但是,家屬就堅持了,不願退讓、甚至接著開始生氣。我常常建議醫師同事們:當說明完「理性的知識」,「不理性的要求」還在,可以說明第二次,但是要降低使用語言的難度;如果問題還在,此時醫師就要停止「不會有效的」說明。因為對方的真正問題,很可能不是在「理性說明」能夠搆得著的範圍。我們回顧高中數學所學過的邏輯學/理則學的第一課: 醫師在許多做決策的場合,需要充分說明,得到同意才能進行侵入性檢查或手術。這「告知同意」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給予足夠的理性知識」則「對方會做出理性的決定/行為」。這個因果關係的成立,應該沒有問題。同理可證:當「對方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行為」則有「不在理性層面的原因」正在干擾他的決定。所以,在說明二次之後,如果問題還在,就不要再說明第三次。要去找到對方「不在理性層面的原因」是什麼?通常就是在生理層面之外的:社會性的、心理情緒的、甚至靈性層面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我們如果知道的,就替他說出來;如果不知道,就問他:「你一定有你的道理,只是我不了解,你可以跟我說、讓我知道嗎?」家屬經常把真正的需求,包裝成醫療相關的內容,以便可以跟醫師討論。但因為不是真正的問題,聽起來就顯得不合理。例如:事件中不合理地「要求開巴氏量表」的這個表面問題背後,真正的需求可能是「照顧人力的需求」、「家中支持系統的薄弱」等等議題。問題是在「社心靈」層面的需求,就無法期待用「醫療資源」來填補。而一直糾結在一個不正確的「問題」上,當然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第四題:如何面對病人或家屬的怒氣?這一題同上。如果醫師知道這名家屬為什麼要生氣,就幫他說出來:「你因為……所以很不爽呴;你原本想說如果能……就好了;對啦,很多家屬也會這麼覺得;有天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覺得。」這種同理性回應(Empathic response)的套公式「覆述—描述情緒(二到四字的詞+說明的短句)—說出落空的期待—接納」,我常常講。如果不知道,就問:「你這麼生氣,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面對病人的情緒,能幫他說出來而且給予接納,對對方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即使當我們注意到病人有「應該要改」的部分,也要避免使用批判性語言反應(Judgemental Response)。例如「你應該要xxx這麼做!」或是「你不應該xxx這麼想!」。不管是「應該要」或是「不應該要」都是批判性的語言,只會引起衝突升溫(Escalationary Response)(Buckman 2010, 2019)為什麼需要讓病人早早離開情緒?因為情緒起來的時候,尤其出現「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表示杏仁核正在興奮;而杏仁和興奮的情形下,首先會抑制大腦前額葉的血流,因此人就無法理性思考,這時行為直接受杏仁和調控,心理學稱之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不讓杏仁核安靜下來,前額葉就無法處理所給的訊息。第五題:醫師被人家沒道理的發火,為什麼我們卻不能生氣?我先問一下:醫師面對病人發燒,醫師會不會生氣?「當然不會!」我想醫師們會這麼回答吧。為什麼不會?因為發燒就是身體對引起發燒的發熱源(pyrogen)所產生的反應。那麼,如果我們可以了解:怒氣,也是人體對於引起情緒震動的壓力源(stressor)的反應。更清楚地說,是杏仁核應付威脅,產生「戰鬥或逃跑」避免危難的反應。如果病人身體發燒,醫師不會生氣,那麼病人情緒發燒(aka生氣)……醫師有什麼好生氣的。這不是要求「要有醫德」、要有「無懈可擊」的聖人反應;而是期待醫師如同「對身體症狀有正確鑑別診斷、再治療」的專業精神,同時也用在「對社會心理反應,有正確的辨識,再給予回應」的一貫作法。因為,疾病對人的衝擊,不會停留在「生理」層次,一定同時衝擊到「社會、心理、靈性」層面。對心理層次的反應去生氣,不是專業人員的表現。任由杏仁核去「戰鬥或逃跑」地滿場飛揚,不是一個成年人可以自滿的狀態。第六題:難道無端被罵、被打,連說聲「委屈」都不行?答案:可以。直接說:「你這樣講,我也很委屈。」第一題說到的,不要說是被打,只要是被罵、被威脅、被公然侮辱,法律上都給醫療人員支持。(醫療法24條)所以不用怕。有同事在錄影就好。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無端被打、被罵,反擊是正常。只是在醫療場域,法律保障醫療人員免受恐懼的同時,醫療人員可以想一想:面對這種怒氣,有沒有能化解衝突的方法。畢竟,在地雷區工作的人,光是咒罵地雷的存在,於事無補,不是嗎?在衝突一開始的時候,當醫師感到無端被罵、被酸,心裡不爽,醫師可以說的,是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受。書上在HARD就是寫如何這樣做的協定。(Buckman 2010, 2019) 前面的第一步,就是辨識,第二步就是說出情緒。提出冰山理論的薩提爾(Satir)也建議最好的回應,就是「一致性」的回應。心裡覺得委屈,就說委屈,而不是去指責或討好。當自己被罵被唸,心裡不爽,可以先掃描自己的心情,問問自己怎麼了?然後「平鋪直述in a calm tone」地說出來:「哎!你這樣講,我也覺得不舒服。」而不是反嗆:「你講這什麼話啊!」至於,醫師怎麼可能這麼平靜?因為平靜的心,比較舒服。一個人在發怒火的時候,因為是杏仁核在調控,當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很高),其實是很舒服的,無所不能的暢快!但是狀況過去,ACTH卻久久不會下來,其實是不舒服的。看懂問題,平靜面對,理性處理,這是成年人一直要做的練習。掃描自己的情緒有人稱為「正念」練習:正眼看著自己的念頭=當下的心。醫師的回應方式,自己要精進。第七題: 醫師怎麼有辦法記住這些步驟?想想各位是如何記住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的?不就是第一次記不住,但是要經常練習,定期回訓,以確保在緊急時刻能夠流暢的施行。每一項技能都是這樣學來的。要在困難的情境下回應,本來就不能憑藉直覺反應。因為「戰鬥或逃跑」會在每一次杏仁核感到威脅時,立馬反應出來。你可以學個正確的技能,但是一開始很笨拙,但是重複練習之後,就會熟練。你無法用錯誤的方法,期待重複做了很多年以後就變成正確的方法;經過很多年,錯誤的方法只是會變得很熟練用錯誤的方法。成大醫院的何宗憲醫師團隊已經翻譯了Dr. Robert Buckman關於醫療困境下的溝通的書。建議大家去按圖索驥,在臨床困境中練習。有一天,我們也會當家屬、當病人。希望那時我們的醫師,知道如何看我們說話,同時能從言談上給我們支持。參考資料:•立法院(2023)。立法院法律系統。醫療法。下載日期:2023.05.12。•法務部(2023)。全國法規資料庫-刑法。下載日期:2023.06.02。•台灣內科醫學會(2019)。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下載日期:2023.04.05 。•Buckman R.(2019)。突破醫療溝通困境-醫護人員必修的一堂課。(何宗憲等譯)。合記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天堂」的隨想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近日閱完「醫病平台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感觸良多。原文連結台灣今日的醫病關係,己非早期農業社會那麽的純樸。如今,社會的醫療纠紛四起,誠如賴 醫師文中所述:有醫學院畢業,即將加入醫療志業的醫學生,後悔走上行醫之路,這是社會要面對極其嚴粛的問題。賴醫師和幾位有識之士,於2016年6月1日成立「醫病平台」,期能在醫界及社會大眾有彼此溝通的園地,藉以改善醫師及病人之間的和諧。如今我己進入坐七望八的耄耋之年,面對醫師的次數不少,基於對醫師的信任程度,個人偏愛到大型醫院就診,幸運的是家族及工作關係,認識不少醫師。我就醫時,總秉持做個和醫師合作的病人。因此,在台灣就醫方面,很少有困擾發生。我看完賴醫師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乙文,深深感覺作者的用心良苦,尤其在看過許多醫學生、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等年輕醫師在「醫病平台」上發表的許多文章中,感受到這些未來將承擔醫療重任的生力軍,均具備同情心、傾聽、溝通、醫學倫理、判斷性思維……等做為醫師所應具備的特質。台灣的醫療環境,在環球比較之下,應該是座醫療的天堂。今天在YouTube的影片中,看到一位美國醫師來台灣因肩膀抬不起來,在高雄某醫院就診的經驗。影片中,這位美國醫師當場掛骨科門診,很快的應診,醫師診查後,要他去照X光,接著做超音波檢查,爾後注射一劑,整個醫療過程才一小時左右,依此位美國醫師預估如此療程,在美國至少要花費美金15,000至20,000元左右。令這位美國醫師不可置信的是:他這次看診的費用是新台幣2,500元,折合美金才82元;而在美國要預約一位專科醫師的看診,至少也要二個月以上,在台灣的病人,有耐性等專科醫師診治要等二個月以上嗎?恐怕衛福部長甚或總統都得下台。我個人曾有美國的就醫經驗,簡述於下:我於2003年3月赴美探親之前,在台灣的馬偕醫院,診斷出聽神經長了一個3.5公分的腫瘤,帶著醫師的診斷資料赴美,以為三個月返台後,再在台灣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到美國後,在美接待的親友,是大學附設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師,當即將我的診斷資料交她審閱,希她提供第二意見。没想到她當即回說:上週,她的工作團隊(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及她三人小組) 才順利幫一個病人完成相同的聽神經腫瘤切除手術。當時,我除了左耳聽力不佳外,並無重大症狀,但聽神經腫瘤己經長到3.5公分大,怕很快的壓迫到中樞神經,醫師建議及早切除。當年在美,我沒有醫療保險,知道美國的手術治療費用昂貴。因此,當時,唯一的考慮是返台後,再進行手術。萬萬沒想到,當時台灣發生了SARS,情况愈來愈嚴重,各醫院的開刀房均關閉。焦急之餘,經電話徵詢一位在台灣的神經內科教授好友,好友建議因腦部手術,精密度較高,如經濟情况許可,不妨在美就醫。加上家人既知己有順利成功手術的前例,決定不惜花費,堅持在美就醫。4月第一次見到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的二位主刀的外籍醫科後,開刀日期排在二個月後的六月。今年6月是我施行手術後的20週年,想到20年前經過十個小時的手術過程,我是在病床上被麻醉,昏迷不知,但依家人事後的描述,我在早上8點自己輕步走入手術房,至夜深手術室外,只剩陪同我的家人,我應是最後完成手術的人,家人的焦慮可想而知。這20年來的每一天,都是上天重新賦給我的新生命。因此,每天一早醒來,我就會以感恩之心,迎接平凡的每一天。儘管如此,新生命的代價,是當年以美金七萬多元換來的,當然是非常值得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感激當年診治的醫師們及我的家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之我。此次來美探親,聽聞幾位最近才施行過手術的此地友人,敘述她們痛苦的就醫過程,感覺台灣真是醫療的天堂,台灣人應該知福、惜福才是。可惜的是,午餐後,看到台灣電視的二則新聞:其一、為了過號,婦人咆哮台大驗血處。其二、三總醫師拒應病人要求開立巴氏量表,竟然在醫院中遭病人家屬毆打。真是無法無天,匪夷所思!政府除了譴責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外,真是無法可管嗎?醫病之間的互動及和諧,是雙方能散發來自內心的大愛,診治的醫師成為良醫的條件在己辭世的肝病權威陳定信教授出版的「堅定信念」一書內有專門的章節,對有志從醫的青少年、在學的醫學生、住院醫師們,都是值得當做邁向醫學志業的良好指引。至於病人方面,要先體認台灣的醫療體制,連美國醫師在台灣的親自體驗而覺得是不可思議的醫療天堂,在健保制度庇護之下,國人是要懂得珍惜。有病時,做一位和醫師合作的病人,得到醫療的照護而康復者,對醫療人員的辛苦及敬業的付出,要心懷感恩,醫病關係的和諧才是醫療天堂的真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30 醫聲.高齡社會
該不該廢除巴氏量表? 勞動部:擬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研議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衛福部預計本周與勞動部開會研議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單一巴氏量表評估失能程度,也將檢討整體政策及執行流程。國民黨立委溫玉霞、王鴻薇今召開移工問題總體檢公聽會,勞動部官員在會議中指出,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賴家仁強調,不是所有申請外籍家庭看護工的人都需要經過巴氏量表評估,現行已經有免評、免重複申請機制,勞動部最近會跟衛福部協商,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澄清,2020年已開放診所醫師可到宅開立相關病症診斷證明書,讓全癱、重症等申請者不必出門到醫療院所做評估。她表示,近期衛福部、勞動部將召開跨部會會議,邀集醫事團體討論,對於外界呼籲聘雇家庭看護工回歸市場機制,不要有資格限制,是由勞動部決定,若勞動部開放,就不用討論評估工具,但如果國家引進移工仍須做衡平處理,需要資格限制,就必須在相關評量機制上做討論,優化醫院端流程。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理事長張姮燕認為,家庭看護工應與產業移工分類管理,管理家庭看護工,衛福部長照司能做得比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好。她也提到,就業安定基金為特別公稅,但是卻少有回饋繳納就業安定費雇主的機制,產業移工的引進可以增加雇主經濟利益,課補充稅合情合理,但家庭照護移工本身就是弱勢,還要加課,令人情何以堪?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他今天僅代表個人發言,他認為,錯不在巴氏量表,需要改進的是制度。他指出,醫師負責開診斷書、意見書,制度應讓醫師落實專業,回歸疾病診斷與鑑定,而不是讓醫師成為資源分配的決定者,他也提到,醫師現在開立診斷書必須手寫,如何簡化流程、電子化很重要,而各式殘障等級鑑定,包括移工聘雇、身心障礙手冊、勞農保殘障證明則也統合評估,避免讓民眾奔波。對於雇主團體要求免除重症家庭繳交就業安定費,賴家仁說,若達成共識,重症家庭繳納減免都可以檢討、修法。他強調,聘雇外籍家庭看護工不是解決照顧的唯一手段,政府應積極推動長照制度,讓長照制度更完整,減少移工引進。王鴻薇表示,部分外籍家庭看護工來台前已經知道工作內容,卻在來台後要求轉換雇主,甚至用種種理由投訴檢舉,要求轉換雇主,造成雇用困擾、身心折磨 ,讓照顧者家庭雪上加霜,這樣的制度是政府迫害,建議轉換雇主部分應嚴格控管,此外,就安費是希望保障國人就業安定、不排擠國人就業市場,但雇主繳交就安費之後反過來導致自己的不安定,繳的錢用在跟自己對抗的移工身上,呼籲應讓重症、身心障礙者免繳,畢竟這些雇主聘用移工都不像廠工是為了營收,就安費徵收對象應做合理區隔。溫玉霞承諾,會在移工相關議題上繼續追蹤,也盼巴氏量表評估部分,能讓醫師回歸診治病人的專業。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廢量表得有配套 不廢也得思考改進措施
三總神經科醫師日前未幫病家開立巴氏量表竟被毆打,引起譁然。臨床醫師面對病家要求開立量表,有時需承擔壓力及造成醫病關係緊張,有醫師呼籲廢除,即使不廢除也應有改進措施,或比照長照評估機制,降低醫師壓力及醫病緊張;也有醫師認為,廢除量表有難度,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醫界自嘲,「巴氏量表」一向就是甩「巴」掌給醫「師」的「巴師量表」,動輒得咎。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骨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醫師多開立巴氏量表,卻常遇到一會兒與誰串通被偵查,一會兒不符合病家期待被客訴、暴力都有,造成醫療人員許多困擾。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吳元宏指出,癌末病人常需開巴氏量表,但前幾年他幫癌症病人開立後,沒想到政府來一張公文要求院方徹查是否屬實,明明依法處理,卻被「當成賊一樣對待」。看到三總醫師被打的影片,「看起來滿痛的」。對部分醫師來說,開立量表確實有壓力,病人病情未達標準真的無法開,但對病家來說就是有照顧人力的需求,容易增加醫病衝突。巴氏量表是否應廢除?吳元宏說,贊成廢除,讓聘請外籍看護回歸市場機制,由民眾自行聘用,並取消只能聘請一人規定,因有時一人真的無法全心照顧,若不廢除,政府也要說清楚,那些病人、病情可以開,不要由醫師承擔所有壓力。另外籍幫傭也有家中需有三名6歲以下幼童的限制,這是不合理的。有人指出,此規定是保護本國籍勞工,但這兩者薪資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不應相提並論。李俊宏表示,巴氏量表若廢除,可由病患持醫師診斷書跟相關單位申請,再由相關單位派員到府評估實質需要,同樣的疾病或身體限制,在不同環境下,如住家有無電梯等,所需服務不同,這需要到病人家中現場評估,不要再叫醫師隔空診斷。若不廢除也應討論,目前長照時數都可經評估是否需要看護全日照護,以前沒有預算,共體時艱,現在預算都有了,應該銜接,如果嫌麻煩,那就乾脆全部開放,少子化的未來還需要仰仗外籍朋友。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開立巴氏量表前都會和病人家屬說明清楚,醫師無法偽造文書,這是有刑責的,請家屬體諒;國內以巴氏量表作為聘請外籍看護的評估標準,目前其他國家並無相關規定,贊成取消,讓民眾可以自行聘請,對經濟能力不佳無法聘請看護者,加強社會福利照顧。一不具名神經科醫師表示,巴氏量表是唯一評估可否申請外籍看護的方法,不論是否符合規定都會要求,因此要和病家據實以告,「這有一定的規定」;若要廢除茲事體大且有困難度,它是唯一的指標,廢除前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否則對申請外籍看護會形成阻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臨床發現,高齡化社會許多病患病情不符合開立巴氏量表,但嚴重程度多在標準邊緣,可是家庭支持減少卻有照顧需求,需討論研擬更好或較為寬鬆的評估方式,讓更多的人取得照顧服務。另專家反應,應可用衛福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取代巴氏量表進行評估。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PAC為針對住院病人急性症狀緩解後,卻無法立即出院的情形,而給予增加復健頻率、強度等照護,讓病人回家或到照顧機構可獨立生活,這與巴氏量表對象及用意可能不同,需要再審視合適的評估工具。對於三總醫師被病人家屬毆打,劉玉菁說,相信這是因人而異,許多病人家屬還是尊重醫師判斷,針對此事件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醫事司會提供必要的關心及服務。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長照本質不鼓勵聘移工 長照司:不廢量表
我國約81萬長照家庭,照護需求日漸提高,由於外籍看護工制度發展較早,至今外籍看護工、長照2.0服務仍採雙軌制評估,以重度失能者來說,申請外籍看護必須要有巴氏量表,若要用我國長照2.0服務,又得經過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評估,民團疾呼應將外籍看護工納入長照服務人員,也應將評估系統整併,使用同一量表即可。不過,衛福部長照司指出,這是兩項不同政策,不會調整。外籍看護是我國照護大軍,相關主管單位衛福部、勞動部,曾在數年前各自委託學者研究,皆是探討聘雇移工家庭與長照政策整合評估。勞動部研究計畫中指出,申請到外籍看護工的家庭,在等待看護來台前、行蹤不明的空窗期、或看護申請休假日需要長照2.0喘息服務時,卻因為CMS評估不過而無法申請;或是轉換看護時,得重新跑醫院評估,巴氏量表的開立與更新,對雇主都是困擾。研究指出,外籍看護工制度比長照制度發展更早,「失能評估採雙軌制」是否需要整合,成為討論的議題,目前尚有分歧意見,持同意整合者認為 CMS評估較有周延性 ,而巴氏量表的道德風險爭議多;持反對意見者,如民眾認為醫師專業可信度高,衛福部則認為兩者評估量表之評估目的、法源不同,因此工具量表制度宜分開 ,而人力考量也是原因之一。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照顧是連續性過程,包括從輕中度使用的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到重度需要外籍看護、住宿機構,現行制度下,長照2.0服務與外籍看護屬於雙軌制,家屬為了申請不同的照護資源而來回奔波。她認為,既然CMS已能將個案評估分為2至8級,建議政府未來可按照此基準,規定7級重度以上或4級以上有特殊情況者,得以聘僱外勞,減少勞煩民眾申請巴氏量表的必要性。參與勞動部研究計畫的勞動經濟專家、致理科大商貿外語學院院長林國榮受訪表示,研究初期發現,當外籍看護休假時,家庭必須申請長照2.0的喘息服務替補,兩套系統並沒有串連、統一,其中一項沒申請過,則難安排照護計畫,造成照顧者困擾,而當時衛福部當時回應,各地照管專員能量不足,且外籍看護並不在長期照顧服務法規範,不應歸在長照2.0給付單位中。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回應,長照失能等級評估與巴氏量表的評估,是兩種不同的服務。長照的政策本質「不鼓勵民眾使用移工」,而是希望讓長輩復能,或是回歸社區內照顧,也因為政策概念不相符,未來不會考慮依失能等級評估聘雇外勞。她表示,長照失能等級評估是由照管專員執行公權力評估,屬於行政處分,民眾不服可以走行政訴願;但巴氏量表的概念是「診斷證明書」,因此聘雇外勞的條件則是用診斷證明的概念去處理。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開巴氏量表醫師兩難 濫開被告、不開被打
是否開立巴氏量表常引起醫病衝突。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許多中風等肢體殘障或失智症等知能障礙病人,常有開立巴氏量表的需求,但要不要開,醫師與家屬有時會意見不合,他曾遇到家屬帶著家人就醫,第一次看診就要求開立量表,但一聽到需要診斷、評估,家屬破口大罵「你沒有人性,(指著家人)他都坐輪椅不能動了,你還不開?」他因為堅持不清楚病人狀況不能開,雙方不歡而散。「如果沒有經過診斷,就開出巴氏量表或殘障證明,這是不可能的。」甄瑞興說,其實臨床上常有病人欺騙醫師,早年就曾有一名醫師朋友收治一名患者,經評估症狀後開立巴氏量表,但沒想到,沒幾天竟看到病人在醫院趴趴走,了解才發現病人完全正常,是與家人聯手一起騙醫師,甚至還有醫師朋友不開量表,就被病家提告。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許多患者進行巴氏量表評估時,可能在看診狀況與在家不同,且病情隨時變動,醫師有時難以評估,讓病家常認為醫師所陳述的情形,不符合需求,造成彼此很大的困擾。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病家常對開巴氏量表、診斷書等有過高的期待,如果無法取得,就會指責、謾罵,但他就是立場堅定、語氣和緩的向病家解釋,不會隨便開立。1不具名神經科醫師則說,依巴氏量表指標,85歲以上長者僅有一項失能,如無法自行進食、穿衣、行走、尿失禁等就可開立,可是對許多癌症末期病人來說,即便病情變化快速,加上獨居、無人照顧,但只要指標分數未達規定,仍無法取得巴氏量表,這時許多醫師會在量表上多加說明病人情形,以期政府網開一面,讓病人順利取得,以聘請外籍看護照顧。這位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60多歲獨居的肺癌末期、腦轉移患者,身邊沒有家人及社工照顧,也無法住進安養機構,「什麼時候死在家裡都沒人知道」,他天天打電話到病人家裡,確認病人「是不是還醒著」,急需外籍看護,但巴氏量表指標不符合,他就在量表說明病人情形,讓病人順利取得量表。「開立巴氏量表,完全是經評估病人病情及醫師良知。」醫師指出,面對第一次看診就要求開立量表的家屬,他都會拒絕,確實有許多家屬會懇求、拜託,但這不符合規定,且開立巴氏量表,病人需要自費,醫師也不願意隨意開立後,病人花錢卻無法通過,當然也有聽說病人家屬為取得量表,私下花錢尋找仲介協助。李俊宏說,現在許多年輕人都離鄉背井到外縣市工作,常希望家中有一個人照顧獨居的父母會比較安心,可以幫忙煮東西、整理家務,看著家人晚上不要亂跑,如果長輩還可以上下樓梯,但偶爾會跌倒,經評估功能可能無法開立巴氏量表,家屬往往會十分沮喪,因此功能評估與有無照護需求,其實是兩件事情,長者需要更好的對待。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照顧評估不應只由醫師做 家總:照專有能力評估
醫師拒開巴氏量表遭民眾毆打,醫療暴力事件引發各界撻伐,譴責醫療暴力同時,不少民眾反應巴氏量表申請確實有難度。專家指出,我國長照政策邁入第7年,今年長照經費更高達600多億元,使用長照服務者,皆經過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後續制定相關照顧服務計畫,以現在照專的能力,已經有能力替個案進行照護評估,如果衛福部認為照專評估能力不及醫師,「那就是自打臉」。高齡90多歲的陳媽媽,近期因骨折住院開刀,原先家屬打算自行照顧,沒想到又檢查出胸椎旁有惡性腫瘤,延伸更多照護問題,也代表未來將頻繁進出醫院,為了找到照顧替手,家屬急需聘請看護,但台籍看護一個月要花9萬元,外籍看護只要2萬多元,經費支出落差大,正好陳媽媽的病況符合巴氏量表開立標準,經由醫師開立後,目前家屬正在申請外籍看護,暫時聘每天3000元的台籍看護撐過。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認為,現行醫院護理人力不足下,住院病患幾乎都得自備看護,不是自己顧就是找看護,但台籍看護1天要花2800至3000元,對家屬是龐大負擔;如果病況不符合開立條件,無法取得巴氏量表,家屬多半自行照顧,許多照顧者承受龐大照護壓力,最後罹患憂鬱症,甚至釀照顧殺人悲劇。中華民國家庭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現行長照2.0服務中,多是提供居家服務、日照服務等適合輕中度患者,若屬於中重度者,出院後若仍有照顧需求,長照2.0服務中難以滿足,家屬往往改找看護或住宿機構,不過礙於機構床位數不足,家屬只能尋求外籍看護管道,不過醫師要開立巴氏量表,大多需要一度時間追蹤,幾乎不會第一次看診就開立,醫療現場因而常見糾紛。除了檢討長照資源缺乏,陳景寧認為,我國長照2.0已經推行第7年,所有使用長照服務者,都得先經過照管專員以等級管理評估量表(CMS)做整合性評估,包括長輩失能等級、居家環境是否有無障礙、照顧人手等,例如帳面上有4個家屬,但都在上班等於無法照顧,CMS量表結果貼近真實狀況。陳景寧表示,評估是否需要照顧,並非疾病導向,更多是能否自行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性功能,照管專員經過7年時間訓練,且幾乎一半以上都有醫護背景,三分之一為社工,照專團隊有多項職類專業,有能力評估個案狀況,並分派相對應長照服務,因此評估工作不應只有醫師來做,若衛福部不相信照專評估能力,「是否代表每年600多億經費亂花,自己打臉嗎?我相信照專有能力可以評估。」而余志松認為,評估巴氏量表並非難事,不過也可能因個人判斷觀感不同,使其評量分數不同,且疾病可能進步或退步,每次評量的分數也不一定相同,但評量人員的專業性、認定標準,恐怕是最大爭議點。依照現行制度規定,或許是擔心過多人申請外勞,因此仍希望由醫師來開立巴氏量表。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不該與民作對 張鴻仁:巴氏量表應廢除
三軍總醫院日前傳出病患家屬要求開立巴氏量表未果,出拳攻擊醫師事件。由醫師評估患者自理能力開立的巴氏量表,是長照家庭申請外籍看護的第一關,卻常因醫師、病患家屬認知不同,淪為衝突導火線。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直言,事件根本原因是政策謬誤,巴氏量表本就不該存在,隨著人口老化照護需求增加,政府不該限制民眾申請外籍看護,「設下天羅地網與民做對。」「要不是今天有人打人,巴氏量表議題不會受到這麼多討論,其實爭議與衝突一直存在。」張鴻仁表示,動用暴力固然不對,但若能將心比心,就知道該民眾一定是家裡有需求,一定是被逼急了,「這當然是政府的錯。」同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則表示,當事醫師只是依法開立巴氏量表,且依規定本就不能濫開,不支持病患家屬施暴,「強烈譴責醫療暴力!」張鴻仁直言,巴氏量表的存在不合常理,應讓長照家庭依照需求自由申請外籍看護,「民主社會應該回歸市場機制。」他表示,在現行體制下,有些醫師應家屬要求,冒著極大的道德風險與病人一起作假,萬一醫師不願配合,家屬情急之下什麼事都會發生。張鴻仁說,若醫師評量標準太鬆,讓太多病人通過標準,也會依法開罰。他直言,既然民眾需求存在,政府不該拿著法令逼迫逼著家屬與醫師吵架、打架。「所有老人家都需要被照顧,過了一定的年紀身體漸衰,容易有突發意外。」張鴻仁直言,申請外籍看護理應不需要那麼多醫療評量,依照巴氏量表的標準,老人家已經無法行動、不能自理的時候,才讓民眾申請照顧資源,極不合理。有醫師在臉書留言指出,若過度開放外籍看護申請,變相鼓勵大家都把長輩交給外人顧、交給政府顧。對此,張鴻仁回應,民眾願不願意照顧父母,應是民眾自由抉擇的家務事,「何況聘請外籍看護一定就是不孝順嗎?」他表示,很多照顧者因請不到外籍看護辭職無法工作,又與長輩居住在不同行政區,須來回奔波,應全面開放外籍看護申請,不該設計重重阻礙。此外,有論者擔心外籍看護過多會造成管理問題,張鴻仁則表示,政府不能沒能力照顧國內長輩,也不準人民請外籍看護,「難道要老人家都移民到印尼?」他坦言,現在有外籍看護協助國內的照顧工作已是運氣好,若未來外籍看護退出台灣,照顧者將陷入走投無路的窘境。每周往返高雄市區、台南山區照顧雙親的林先生曾替父親申請巴氏量表。他表示,根據詢價經驗,申請外籍看護費用每月約為3萬,台籍看護則需每月支付7至8萬薪資,遠超出普通受薪階級負擔能力。林先生指出,不少台籍看護無法擔負全日照顧任務,且越來越少民眾願意投入長照相關產業,即使擁有經濟能力,也未必能聘到台籍看護。林先生建議,若是否廢除巴氏量表仍有爭議,也應該放寬相關標準,讓更多長照家庭得到喘息空間。
-
2023-05-13 焦點.長期照護
巴氏量表怎麼拿!? 分數「夠低」才符合申請外籍看護
近日三軍總醫院發生醫療暴力,因神經科醫師評估後拒絕開立「巴氏量表」,遭到病患家屬出拳毆打,引發各界議論。元氣網透過臉書發文調查,許多民眾表示,自評家人需要申請外籍看護,但是就醫評估卻未符合開立標準,長期照顧真的好累!快喘不過氣來了;沒有「巴氏量表」就沒辦法申請外籍看護,沒有看護幫忙照護,自己恐怕要先倒了。也有人提出「巴氏量表」評比太過嚴格,中壯族群要上班、失能長輩又需要有人照顧,希望廢除這項規定。何謂巴氏量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又稱ADLs,原名為「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的情形。巴氏量表有其疾病項目,各標準、年齡限制也有所差異。申請健保的【居家護理】時,除了醫師開立居家照護醫囑單外,醫療人員會以巴氏量表的分數來進行評估,以確認是否符合收案標準,此外,申請外籍看護、【十年長期照護計畫】服務時,都需要有巴氏量表。量表評估的分數愈低,則代表患者自主能力愈不足,分數要夠低才符合申請資格。根據規定,申請巴氏量表要患者本人親自到醫院進行評估,對於失能、失智的長輩,甚至臥床、行動不便的病患而言,舟車勞頓真是一大難題。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民眾家裡有需要被照護的患者或長輩時,多數希望能請外籍看護分攤照顧工作,常會以自身考量請求醫師開立巴氏量表,但按規定,醫師一定要依照個案實際狀況進行評估,才能決定是否開立,曾有醫師因通融、體諒家屬而開立巴氏量表,卻面臨「偽造文書」官司爭議。延伸閱讀/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拿到量表文件 申請外籍看護等待時間冗長此外,另一個衍生的問題是,政府基於保障台灣籍看護工作的權利,對於申請外籍看護設下多項監管措施,這或許是一項美意,但也造成有照護需求,但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屬冗長等待。民眾抱怨申請流程太過複雜,光是文件來往就要數個月,就算拿到量表文件,也要花3至6個月以上才能找到外籍看護,對於正值中壯年、需要上班的家屬,等待期間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謝嘉娟表示,有些患者在就診評估時,因還在急性期住院期間,病情尚未穩定,需要追蹤時間,並非刁難拒絕開立巴氏量表。2010年也已開辦「聘雇外勞到宅評估評鑑定」服務,重癱、身體失能無法至醫院進行巴氏量表評估的民眾,都可請醫師與醫事人員進行在宅鑑定。謝嘉娟強調,若個案身體狀況嚴重,不一定要等6個月才開立巴氏量表,民眾與醫護人員應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讓家屬理解當下無法開立量表的原因。若巴氏量表分數無法申請外籍看護,可利用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定,接受長照2.0服務資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1 焦點.長期照護
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
昨(10日)天三軍總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顏尚易被要求開立巴氏量表未果,結果遭一名男性病患家屬5度揮拳。醫師對動粗家屬表示「你已經違反醫療法了,對我動手動腳」,男子竟回嗆「違反醫療法又怎樣」,氣得醫師大喊「我要提告」!對此,衛福部及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都出面譴責醫療暴力行為。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原名為「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受訪指出,巴氏量表有其疾病項目,各標準、年齡限制也不同,這幾年因為人口結構高齡化,神經科失能病患不是藥物或一般醫療可以支持,連帶使得照護需求提升。巴氏量表申請有不同版本,近年也有做更新,像是失智症現在不用巴氏量表,而是改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當複雜度愈高,醫師需要花更多時間與病人解釋。巴氏量表評量十項評量項目1.進食2.移位(包含由床上平躺到坐起,並可由床移位至輪椅)3.個人衛生(包含刷牙、洗臉、洗手、刮鬍子、梳頭髮)4.如廁(包含穿脫衣物、擦拭、沖水)5.洗澡6.平地走動7.上下樓梯8.穿脫衣褲鞋襪9.大便控制10.小便控制依巴氏量表的總分評量表依賴程度之等級分:0~21分:完全依賴21~60分:嚴重依賴61~90分:中度依賴91~99分:輕度依賴100分:完全獨立符合以下標準者,就能申請外籍看護:1.年滿85歲以上,屬於輕度依賴者(91-99分,量表中任何一項失能)2.年滿80歲以上,屬於嚴重依賴者(60分以下)3.未滿80歲,需要全日照護者(35分以下)4.具特定身心障礙重度等級項目之一者巴氏量表申請流程1. 備齊相關資料至勞動部網站下載,事前了解有哪些評估項目。.巴氏量表(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工基本資料傳遞單2-1. 到醫院進行評估如果患者有固定回診的診所或醫院,可以先和該單位確認,是否有提供開立巴氏量表的服務。或前往衛福部認可的醫院進行評估。》巴氏量表開立評估醫院2-2. 申請到宅評估若患者無法親至醫院取得相關證明,可向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到宅評估鑑定」。【註】如果不確定患者符合到宅服務的申請資格,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詢問。3.寄送申請資料醫師成功開立巴氏量表後,醫院通常會協助處理後續寄送,將資料送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進行審核。但請注意,巴氏量表是有期限的,醫療團隊評估日起60天內有效,要申請外籍看護的話記得在60天內跟勞動部提出。外籍看護申請流程依衛福部資料指出,外籍看護工之申請,由醫療團隊進行評估,除評估生活功能自理能力的巴氏量表外,並應考量是否有24小時協助之需要後才做最後判定;另持有特定項目之身心障礙證明或失智症者經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診斷證明,均可作為申請依據;巴氏量表並非評估之唯一判斷依據。若個案狀況無法親至醫院取得相關證明,則可申請「到宅評估鑑定」。【參考資料】.獨/不開巴氏量表竟揍醫師!三總醫師遭譙髒話狂毆 嗆違反醫療法怎樣.衛福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
2023-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一個住在恆春,小細胞肺癌以Lambert-Eaton syndrome來表現(這是一個小細胞肺癌造成的近端肌肉無力的疾病)的中年未婚男性,原本是煙酒檳榔都來的水電工,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在後壁湖潛水抓魚,但現在肌肉乏力從神經內科轉過來,連走路都很困難。檢視過報告和影像,我坐在床旁的陪客椅和他聊天,他有點緊張和焦慮,除了解釋現在的病情和未來的治療策略之外,復健和陪伴應該是很重要的事。「我請少年醫學生陪你走走(台語)」,於是請實習醫學生陪他用助行架(walker)在護理站慢慢走,陪他一步一步復健,就像小時候我們蹣跚學步,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著的樣子一樣,也叮嚀學生在病人快要跌倒的時候要保護他,在這緩緩走路的過程,也希望醫學生能夠跟他聊聊天,瞭解在常規的病歷紀錄下病人還有沒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病人得到這樣子的惡疾會不會心情鬱悶?會不會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短期他應該沒有辦法工作了,會不會因為沒有做水電工所以沒有錢過生活?家裡還有其他人可以照顧他?還是他需要照顧家裡年邁的父母?定期要從恆春來高雄看診接受化療有人可以定期帶他嗎?學生覺得有點疑惑,我們照顧的重點不是應該擺在最新論文上提到使用傳統化學治療合併昂貴的免疫治療對於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可以改善他的存活率嗎?不應該只是這樣子的。如同我常常跟學生說的,我們必須不斷讓自己在醫學知識上變強,才不會帶病人走錯路,但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以你們的才智,讀書很容易,報告可以做得很漂亮,甚至很多的面試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你們每天在醫院都走得很快,如同你們在學校總是努力爭第一拿冠軍,深怕走慢就落後了。你們是臺灣升學制度下的人生勝利組,未來一片光明,但你們真的知道醫師這個職業要照顧的人是誰嗎?可能是那些又老又窮無理咆哮甚至毒癮煙酒檳榔樣樣都來,平常你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族群;也或許只是疾病造成生活困頓的普通人。但請記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這些病人因為生病了才與你相逢,人一旦生病就變得很脆弱,如同他在跟我們講話有點畏懼的樣子。因為關心他,所以每天要仔細觀察病人,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每天要為病人念點書看看要怎麼樣做才能讓他好一點,在適當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藥物調整、積極復健外,我們是不是還有能夠幫他做的事情?例如考量到他的行動不變,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幫他寫巴氏量表找移工照顧他或長照系統的協助,而經濟負擔的部分可以請社工師尋求或社會資源協助,至於憂鬱的部分可以請精神科或者是腫瘤心理師協助,這些都是在癌症治療之外很實質的幫忙。我也知道有些醫療上的努力和支持只是徒勞無功,病人也不見得能活得比較久,但是相信有我們的陪伴,病人在抗癌的這個路上是不孤單的,有時候只是默默聽著他的故事抱抱他就是很棒的事情了,在肺癌還沒有走到無可挽救之前,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好好治療的勇氣。「以後病如果好一點的話,你來恆春,我下海抓魚給你吃。」「好啊,我們一言為定。」兩個男人相視而笑,希望會有那麼一天,我期待。
-
2022-09-18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失能家人,該送機構或找看護? 專家:長輩失能可選3種照護方式
半年前我80歲的老爸中風,因為延誤就醫,留下一些後遺症,像是手腳無力、無法行走,吃飯、上廁所等生活起居都需要協助,老媽力氣也不大,無法協助移動老爸。我和妹妹都是三明治族,必須上班賺錢,不知道到底是否該送老爸到照顧機構,還是請看護到家中24小時照顧呢?(台北陳先生)長輩失能 可選3種照護方式為了減輕照顧負擔,現在有各種不同形態的照護方式出現,尋求專業照顧者、照服員與看護常常是國人選擇之一;依照護形態,民眾有三種方式可做參考:社區式照顧、機構式照顧、居家式照顧,一起來比較看看哪一種最適合你的需求。●社區式照顧:運用社區資源,在日間提供照護服務,晚上家人再接回。包含日間照顧、社區照顧據點服務、交通接送等,適合有日間照顧需求,又不想距離家裡太遠的人。晚上家人可以把被照護者接回家裡。●機構式照顧:依照不同需求,選擇全天候式的長期照顧機構或安養機構。提供全天候式的照顧,包括機構收容、亞急性照護、養護之家等,可依失能程度選擇老人公寓、長照機構、護理之家等,大大減少家人照顧的負擔。●居家式照顧:聘請專業照護員,也就是本國或外國的看護直接到家中。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居家服務、營養餐飲、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生活輔具的購買或租借等,最常見的居家式照顧服務就是雇用看護。談到看護,大家總是在外籍與本國看護間有所游移,不知道該選擇哪個才好,以下對此做簡單的整理。外籍看護便宜 本國籍上手快選擇外籍看護最大的優點是,費用相較本國籍看護便宜。外籍看護一個月需要約25,000到30,000元左右,而且較能長期、全天候照護。只是外籍看護申請較繁複,需要經「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暨巴氏量表」評估後,符合資格或持有重度身心障礙手冊。另外,最常見的狀況是,外籍看護有文化差異適應期。本國籍看護相對來說,文化與生活習慣接近,跟雇主配合起來的適應度較快,照護服務可較快上手,同時家人也能申請長照2.0的服務與相關補助。但是本國籍看護的費用比外籍看護高出許多。
-
2022-09-16 養生.抗老養生
百歲特工爺爺靠走路養生、心理豁達…堅持自理生活,目標就是不坐輪椅不灌食!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也許是早年軍旅生涯之故,他的聲音嘹亮,即便坐在椅子上,腰桿子還是挺直的,百年時光輕飄飄地走過,彷彿不曾在他身上多留。 然而時間並非沒有重量,近年耳力損了,眼睛也看得沒那麼清楚,饒是如此,他打起麻將還是能自摸連莊。兒子陳仲祺對父親的記性只有崇拜與讚嘆:「我爸爸是用記憶力在打麻將,一打什麼牌就用背的,在『特工爺爺』面前不能搞鬼的!」 「特工爺爺」一稱其來有自,陳舍華18歲投考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是「情報大王」戴笠的學生。畢業後被派到敵後打游擊,一度被抓進汪精衛設立的日本特務機關「上海76號」,幸而槍決前日本宣布投降,才從虎口逃生。 老特務靠走路養生 這些驚心動魄的諜報故事,倏忽成了歷史,而今百歲老人臉上,早已不見波瀾。陳舍華笑道,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回想過去,想的倒不是年輕時的衝鋒犯險,而是家鄉的那片山、童年的那些事。 像他最近突然想通了,原來家鄉土話說的「鳥步嶺」,指的是老家浙江永康縣上馬村的地形,「兩邊高山,當中是很窄的小溪流水,一步一步往上走,就像鳥一樣走路。」 正因從小生長在僻遠山區,不管上學、找親戚,都靠一雙腿,光是從村子走到永康縣城,就要走上1天、100多華里(1華里等於0.5公里)。陳舍華回憶,中學時有年除夕,校長突然宣佈放假,他和表弟10點從永康出發,途經姑姑家已是晚餐時分。 他一個人接著往下走,漆黑山路悄無人聲,翻過嶺口見著一點光火,原來是弟弟提著燈籠來接他吃年夜飯。「後來聽家鄉長輩說,那條路上是有野狼的,搭上肩一咬,人就沒了,回想起來好可怕,現在我可不敢(走)!」他大笑。 或許從小練出腿力,他唯一的養生之道,就是「走路」而已。陳舍華說,以前同事打太極、練氣功,但他就是一個勁兒地走。過去公職配發的宿舍在青年公園附近,辦公室則在館前路,只要天晴,上下班都靠步行。一路經過植物園、建中、西門町,穿過廣州街、彎進昔日新公園,「一點都不覺得累!」 這習慣延續到退休,即便不再需要趕上班,依然故我。「我退休第2天,已經結婚的二女兒打電話來問媽媽:爸爸退休怎麼樣?」原本擔心老爸不適應退休生活,孰料他「很輕鬆、睡飽了,就幫忙太太做家事、打掃,到公園走路運動。」 堅持自理生活,不坐輪椅不灌食 他對退休沒有特意規劃,但自理生活是一向的堅持。退休後仍常牽著愛犬到公園快步走,每日的家務也是運動之一,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哪怕家裡請了打掃阿姨,到80歲還搶著拖地。 每天必聽政論節目與京劇調劑,報紙則從大標題看起,再用放大鏡看小字,瞭解今日今事,才不致與社會脫節。他笑說,以前從沙發走到房間,可以一口氣來回走上10分鐘,現在縮短到5分鐘,累了就休息。 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四女兒陳仲完觀察,雖然家族有長壽基因,如爺爺、伯叔都活逾90歲,其中更有兩位近百高齡,但能夠不臥床、不坐輪椅,真的不容易。 陳仲完說,爸爸極其自律,雖然近70歲發現罹患糖尿病,又有皮膚過敏的毛病,但醫生一下令,他便捨棄喜食愛物,連最喜歡吃的芋頭都上了黑名單,「他非常努力遵守醫生的話,就是不願意走到灌食這一步。」 陳仲祺則笑道,雖然父親與兩個姊姊同住,但畢竟年事已高,需要多個人來照料,偏偏從他88歲起開始申請外傭,竟一直不符合巴氏量表資格,直到91歲終於請到。但老人家個性體貼,就算淺眠易醒,也怕吵醒外傭、女兒,索性就在床上做伸展運動,常一做就是2個小時。 「他的長壽,除了走路運動、聽醫生交代的話,也是因為心態。」陳仲祺說,父親仕途不算順利,科長一當就是18年,但他從未鬱鬱寡歡,反倒常說:「幾個兒女都有成就,就要享受啊!」 闖過兩次生死關,豁達看人生 外人看他總大嗓門、笑呵呵,彷彿人生未經風波,其實陳舍華生平遭遇兩次「該死沒有死」,除了23歲險遭日本特務抓去槍斃,再來就是45歲遇上「火車撞公車」事故。 當時12名傷者中,他受創最重,不但右耳削去半邊,左臂膀的筋絡也斷了,送到台大醫院時已呈休克。「血輸不進去,人一下醒,一下子昏迷。」徘徊鬼門關前,全賴信仰與對家人的責任心,讓他搶回一命。 陳舍華回憶,當時老么尚在襁褓之中,大女兒也才國中年紀,石膏拿掉後手臂卻伸不直,「心裡很氣,家裡這麼多孩子,病假、事假都請滿了,怎麼辦?」後來輾轉到高雄請漢醫接骨,那痛是常人所不能忍,他卻為了重回職場咬牙吞下。 「人家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年紀大了,覺得真有道理!」陳舍華說,也許是信仰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覺得什麼都不缺,兒女都孝順,沒有人像我(生活)安排得這麼好!」 歷波折不改樂觀,才能享後福 他年少時立志「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家」,後來讀書、工作,總要求自己不違此願。1949年來台後,從軍職轉公職,薪水不高,還要養6個孩子,但親友舊識求助,總不忍心推掉,好幾次組自助會幫人周轉,結果對方倒會捲款而去,都是由他賠錢了事。 「發生這種事,心裡頭有懊惱,但過兩天就忘了!」生性豁達的他坦言,「我的優點就是缺點,人家都說我是老好人、很笨,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但可能也是這樣,才能享後福。」 儘管人生幾歷風暴,千金散去,兒女都笑他「不知道被倒掉幾間房子」,但他不改豁達,「我不貪名利,不懊惱、不會想不開,笑得出來,挫折就能面對解決。」陳舍華輕輕一笑,臉上的皺紋彷彿被熨平,或許長壽的秘訣無他,能智慧笑看人生波折起伏,才能傲然說出這一句:「心態好,才能活得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有助改善失智
80、90歲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能逆轉嗎?台大醫院研究證實,年老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透過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可顯著改善神經認知功能,一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此研究成果獲國際老年醫學期刊「老化(Aging US)」刊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TAVR團隊於2015年針對156位平均82歲的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病患,進行TAVR術前、術後3個月及1年安排神經認知功能測試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年老病患在術後神經學(包含巴氏量表)及多項認知功能的測試均有顯著的進步,且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均持續到術後一年。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納入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自費10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約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幅減少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台大醫院研究則發現,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1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以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1年也進步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持續到術後1年。台大心理系主任周泰立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得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到台大接受TAVR治療後,很快就出院了,返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回到社區日照中心,反應速度進步很多。
-
2022-07-27 醫療.心臟血管
這手術助高齡長輩逆轉失智!台大醫院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高齡80、90多歲的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還能逆轉進步嗎?台大醫院與156位平均82歲、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長輩合作,用5年時間去證實這是可能的,其中1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研究成果獲得頂尖國際期刊《Aging US》接受刊登。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也開始獲得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需要自費100萬以上。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者,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大約有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的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大減少了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因此去年2月起健保也納入給付,患者不再需要自費100多萬。台大醫院注意到,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這很令人振奮,因為現有藥物或神經認知訓練,多半也只能延緩症狀惡化,無法逆轉失智。因此,台大醫院自2015年開始進行研究計畫,完整追蹤156位平均82歲長者在術後3個月、術後1年的認知功能表現。結果發現,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一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有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一年也進步到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均持續到術後1年。台灣大學心理系主任周泰立自己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高齡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的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在其他醫院短暫住院後,被告知該院無法處理,建議轉院到台大。周泰立說,岳父到台大醫院接受TAVR治療後,不但很快就出院了,回到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岳父術後數學能力也大有進步,原本外出買東西,找錢會找很久,或是沒辦法找錢回來,後來找錢變很快而且數字正確。岳父回到社區日照中心,負責認知功能訓練的老師也告訴家屬,他的反應速度進步很多。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過去就知道TAVR可以改善心腦血流,也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免除體外循環過程有細小微粒跑到腦部、造成腦損傷的風險,這次研究更證實它可以增進神經認知功能表現,可說是是世界獨有的重要發現。林茂欣建議,家有失智長者,可留意是否有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問題,因為失智的症狀可能比心臟衰竭的症狀更早出現。若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有助於幫助長者遠離失智惡化和心臟衰竭的威脅。
-
2022-07-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單身族老後的保險怎麼選?專家:健康老/不健康老/有錢/沒錢...一次看懂4種身分的保險規畫
對單身族而言,規避老後風險的重要性遠甚於有伴相隨的人,考慮到晚年生活可能面對的意外、疾病、長照、現金流來源等問題,盡早透過保險規畫,才能分散日後「走不了」,甚至是「活太久」等風險。問題是,在琳琅滿目的保險商品中,哪些是單身族非保不可的「標配」,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設定優先順序,讓專家為您一一解惑。1.不健康的老 實支實付醫療夠不夠磊山保經業務經理楊雅珽建議,可以從不健康的老和健康的老這兩種樣態,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商品。為不健康的老預作準備,她認為要先檢視實支實付醫療部分是否足夠,當需要大筆醫療費用支出時,才能轉嫁到保險上。根據現行規定,民眾最多只能買三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型保險,考量未來自費用藥的費用可能逐漸攀高,建議投保的醫療費用給付合計至少要30萬元;此外,醫療保障要每年檢視,就像健檢一樣,因應醫療環境去調整,額度若太高也可適度減少。此外,實支實付醫療要留意理賠收據規定是正本或副本收據,如果買的三張保單都是正本理賠,最後會面臨只有一張可申請理賠。楊雅珽說, 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若保戶已投保公司的團體保險,因為團保保費相對較低,理賠單據多會要求正本收據,遇到這種情況,保戶要加保實支實付醫療,就得購買副本實支實付的商品。除了實支實付型保險,另一塊不能缺的保險拼圖則為失能險或長照險,楊雅珽指出,目前僅剩少數保險公司承保失能保險,基本上,失能險適用殘廢等級表狀態符合即可申請理賠,長照險方面,適用巴氏量表及評估失智的CDR量表來申請理賠。2.健康的老 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針對健康的老,面對勞保財務的不確定性,楊雅珽鼓勵在有能力時準備退休金,創造固定的被動收入,老後才能應付基本生活開銷。至於有哪些創造被動收入的保險產品,她表示,透過投資型保單可選擇有配息的基金,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唯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另一種是還本型保單,特色是活愈久領愈多,目前市場上有美元以及台幣商品可選擇,其中美元利率較高,且能滿足未來出國旅遊的需求,但要留意匯率風險。3.有錢單身高齡 失能照護和資產保全永達保險經紀人業務儲備處協理陳淑芳則說,單身高齡族規畫退休可分兩種情況來談,分別是有錢和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對有錢族群而言,醫療費用的轉嫁基本上可有可無,要注意的是失能照護、資產保存和財富傳承等需求。透過投保失能險,萬一意外、疾病突然降臨,導致無法工作,可以轉嫁照護費用,讓生活更有保障。資產保全方面,除了要避免投資失利、詐騙等風險,把錢存銀行長期下來也會因為通膨等因素造成資產縮水,建議透過利變增額終身壽險,儘管操作比較保守,但一定領得到;如果是透過投資型保單,要注意面臨因為景氣和市場波動導致縮水。4.沒錢單身高齡 有重大傷病、意外險如果是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陳淑芳表示,醫療的部分要做好,其中實支實付一定要有,另外是重大傷病一次金的部分,以及癌症險、意外險等險種。此外,最好從年輕開始就用少少的錢做準備,讓老後有穩定的現金流,建議可投保增額終身壽險,利用其繳費期滿、保價複利增值的優勢,逼自己長期儲蓄。以51歲的單身女老師為例,如手邊有600萬元存款,但想補強醫療保障。陳淑芳說,首先會建議要補足實支實付醫療險及失能險,建構高品質的醫療保障,以及失能照護保障。至於退休問題,雖然退休老師領有終身俸,但年改不確定性高,她建議要多準備一筆退休金。並建議規畫總額540萬元、年繳36萬元、15年期的增額終身壽險,加上雙豁免,以杜絕失能風險;且保證繳滿享一次貼現,內含首期保費10倍壽險保障及每月失能給付。存款方面則規畫總額600萬元、年繳百萬、6年期的還本險,繳費第一年末即開始年年領,滿足即刻掌握現金的需求。透過這兩張保單,65歲時可享有1140萬元的退休金,未來再加上信託機制,即可退休無虞。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真正需要的保單?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教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
2021-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患者7大後遺症 台大開診幫助復健
「不只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輕症也會出現染疫後遺症。」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會出現多達50種後遺症,常見7大後遺症,包含肺受損、體能退步肌肉無力、語言溝通、譫妄與認知障礙、吞嚥困難、焦慮憂鬱、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其中以肺損傷、呼吸功能變差最多。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指出,新冠病毒與一般病毒不同,新冠病毒除了會攻擊肺部,也會造成神經系統、免疫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腦部發炎等,讓患者康復後,後遺症不再這麼單純。梁蕙雯說,台大收治的多名新冠患者中,有的出現嚴重肌少症,體重從50幾公斤掉到40幾公斤,患者抱怨「怎麼補、怎麼吃,體重都回不來」,有些出現語言溝通問題,聲帶受損沙啞,特別是重症的年長患者,罹病後,氣不足、肌肉無力,每次說話只能吐出一到兩個字。這類後遺症也讓復健更具重要性。依照國外文獻顯示,舉凡只要需要住院的患者,後續就需要搭配復健恢復生活。中度患者因臥床加上肺功能受損,復健重點會著重在「心肺復健」,但重症的複雜度就會提高,可能還需要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師、社工等多方面介入,必須提供「整合治療」,才能對症下藥。梁蕙雯表示,復健通常會從「急性期穩定」後開始介入。台大有多位高齡的重症患者,都在復健介入後開始恢復行走,且能逐步自理生活。有2位高齡85歲重症患者,曾插管也曾使用過高流量輔助呼吸系統,住院長達2個多月,透過2到4周心肺復健,都順利拔管,加上體能肌力訓練,也從不能行走到可以行走。梁蕙雯說,有患者剛開始評估巴氏量表完全是「零分」,經過一個月的復健,從零進步到40分,分數明顯提升。從原本完全需要仰賴他人,到現在可以開始自理部分生活。台大昨天宣布開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不僅收治院內治療患者,外院確診康復者若有需求,也能尋求台大協助。高嘉宏表示,此門診屆時將會於網路掛號系統中提供民眾掛號,院內照顧的康復者會優先讓先前的主治醫師協助看診,評估後續需求後再由其他科別的醫師做後續復健。
-
2021-09-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張圖看新冠7大後遺症 台大長期追蹤門診他院患者也能就診
「不只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輕症也會出現染疫後遺症」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康復者會出現多達50種的後遺症,其中以肺損傷、呼吸功能變差最多。台大醫院整理重症染疫後常見的七大後遺症,包含肺受損、體能退步肌肉無力、語言溝通、瞻妄與認知障礙、吞嚥困難、焦慮憂鬱、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台大同時也宣布開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不僅收治院內治療患者,外院確診康復者若有需求也能尋求台大協助。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表示,新冠病毒與一般病毒不同,新冠病毒除了會攻擊肺部,也會造成神經系統、免疫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腦部發炎等,也讓患者康復後,後遺症不再這麼單純。梁蕙雯表示,院內收治的多名新冠患者中,有的出現嚴重肌少症,體重從50幾公斤掉到40幾公斤,患者抱怨「怎麼補、怎麼吃,體重都回不來」,有些出現語言溝通問題,聲帶受損沙啞,特別是重症的年長患者,罹病後,氣不足、肌肉無力,每次說話只能吐出一到兩個字。這類後遺症也讓復健更具重要性。依照國外的文獻顯示,舉凡只要需要住院的患者,後續就需要搭配復健恢復生活。中度的患者因臥床加上肺部受損,復健重點多會著重在「心肺復健」,但重症的複雜度就會提高,可能還需要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師、社工等多方面介入,必須提供「整合治療」才有辦法對症下藥。她表示,復健通常會從「急性期穩定」後開始介入。院內有多位高齡的重症患者,都在復健介入後開始恢復行走,且能逐步自理生活。有2位高齡85歲重症患者,曾插管也曾使用過高流量輔助呼吸系統,住院長達2個多月,透過2到4週的心肺復健,都順利幫助患者拔管,加上體能肌力訓練也從不能行走到可以行走。梁蕙雯表示,有患者剛開始評估巴氏量表完全是「零分」,經過一個月的復健,從零進步到40分,分數明顯提升。從原本完全需要仰賴他人,到現在可以開始自理部分生活。高嘉宏表示,新冠長期追蹤整合門診屆時將會於網路掛號系統中提供民眾掛號,院內照顧的康復者會優先讓先前的主治醫師協助看診,評估後續需求後再由其他科別的醫師做後續復健;北市衛生局也委託台大醫院能提供服務給他願康復者,民眾若有需求也可以掛號尋求協助。
-
2020-11-28 新聞.元氣新聞
外籍看護家庭喘息服務再放寬 12月起長照2至8級可申請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今宣布「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對象,自今年12月1日起放寬服務對象,經評估長照2至8級者,如其所聘外籍家庭看護休假或因故請假,無法協助照顧,即可申請喘息服務,不受30天空窗期限制,符合受益資格共21萬家庭,估使用人數6.3萬人。為保障外籍家庭看護工休假期間,減輕家庭照顧者照顧壓力,衛福部分別107年、去年9月陸續宣布,70歲以上(老老照顧)長照需要者、經評估失能等級第七、八級者,外籍看護即使請一日休假,也可申請喘息服務,今年12月1日起再放寬,連長照2至6級者也成為受益對象。另外,薛瑞元也說,考量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與被照顧者的需要,被照顧者如經評估符合長照需要等級為2至8級,除可申請喘息服務外,也可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住宅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到宅沐浴車服務與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等多元長照服務。去年起,不再限制老老照顧失能等級第七、八級者申請後,今年1月至9月服務6626人,使用人數實際只有5%。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本次再放寬申請資格後,符合資格人數預估達21萬家庭而以該案聘有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率30%估算,預計使用人數6萬3298人。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預算為3億多元,周道君表示,目前規畫喘息服務每年可使用額度,按長照需要等級畫分,二至六級者為3萬2340元,等同可選擇入住住宿型機構14天,七至八級者則是4萬8510元,等同住宿型機構21天。但細算會發現這次編列的預算只夠1萬人使用,根本不及長照司預估三成使用人數,約6.3萬人,薛瑞元說明,依過去經驗,僅5%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認為經費絕對足夠,但強調「開餐廳就不怕大肚客」,即使未來使用人數超乎預期,也不會因金費用罄就不再服務。薛瑞元提及,這次開放不包含第一級,是因為失能等級第一級屬於衰弱或輕度失智,由於申請外籍看護是使用巴氏量表,外籍看護工家庭要申請喘息服務前需鑑定失能等級,各地鑑定隨時可申請,約一、兩天內照管專員就會到府評估,約需一周時間核定,申請服務約再需一周。周道君說,國內喘息服務採類似預約制模式,較難突然申請就能派出來人力,建議不論都會區或偏鄉外籍看護工家庭若規畫使用喘息服務應提前兩周申請;薛瑞元也強調,目前國內照服員約6萬人,相較三年前2萬多名更多,人力充足,不會出現居家服務及喘息服務排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