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尿道感染
共找到
332
筆 文章
-
-
2021-1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致萎縮?醫揭憋尿傷害
憋尿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對身體都不好,不僅可能造成尿道感染,甚至更進一步傷害到腎臟,特別是對於女性更是常見。星幸福美學診所院長曾郁文醫師提醒,不論再忙都應記得上廁所,以避免感染情況發生。 憋尿容易細菌感染,女性更為常見要注意! 憋尿的短期影響 曾郁文醫師表示,憋尿對身體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使得下泌尿道感染,引起尿道炎,進而出現尿道疼痛、灼熱等不適。而女性的尿道至膀胱僅約有3~4公分的距離,相較男性約17~18公分短了不少,因此細菌感染的風險將對來得更高。若情況沒有改善,細菌也會在體內不斷增長,甚至向上感染,引起膀胱炎,患者便可能有血尿、下腹疼痛等症狀出現。再更進一步則會形成腎盂腎炎,患者則會出現腰痛、血尿、甚至發燒等症狀,這在性別比例上來看,女性明顯比男性常見。 憋尿的長期影響 憋尿對身體的影響,若是從長期來看,有可能會使得膀胱出現不自主收縮的情況,頻尿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且隨年齡增加愈加嚴重,形成「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提醒,若在沒有額外多喝水的情況下,排尿頻率約每一小時就上一次廁所,或甚至更多,且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超過2次,或是一有尿意就無法忍耐、漏尿等,這些都很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的徵兆,建議盡早檢查,以避免情況加劇。 有尿就上膀胱會萎縮?醫:並不會。 許多人認為,有尿意就排尿對膀胱不好,可能造成膀胱萎縮,對此曾郁文醫師則認為並不至於,腎臟每小時約可製造70~100c.c的水分,膀胱儲存量則約350~500c.c不等,水喝多的情況下,約一小時會上一次廁所是正常的。因此有尿意就上並無妨,反之則需留意膀胱過動症。簡單「膀胱訓練」有助改善膀胱過動症! 民眾若確診膀胱過動症,曾郁文醫師建議在檢查之後,可透過「膀胱訓練」的方式改善情況,方法很簡單,讓自己維持每日飲水量2000c.c,不過時間上分開攝取,例如分十次200c.c,如有尿意,可適度延後半小時,藉此訓練膀胱儲水能力,隨情況日益改善,可再適度調整半小時。不過也提醒注意,此訓練並非憋尿,時間調整不宜過多,且不可不喝水,否則不僅無法訓練膀胱,還可能增加尿道感染風險。 防範私密處感染,醫教4招有助保養! 防範泌尿道等私密處感染,除了本此討論的別憋尿,以及前述所提及的多喝水外,曾郁文醫師也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蔓越莓,其對於防範尿道感染有不少幫助,雖不在於可以殺菌,但花青素可使壞菌不易附著泌尿道黏膜,藉此有助預防細菌感染,不過畢竟是食物,因此沒有治療效果。 女性方面,曾郁文醫師也建議留意小便後的擦拭方式,以往大多鼓勵女性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位於後端肛門一帶的細菌往前帶。隨醫學進步,資訊也得更新,現多提倡女性擦拭尿道時以定點吸附的方式進行,約沾3~5秒便可換一張衛生紙,如此更有助避免擦拭行為增加細菌感染風險。而女性私密處保養也包括了陰道,陰道保養可適度攝取益生菌,因為陰道一帶的好菌與乳酸菌息息相關,可補充洛德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幫助陰道維持在弱酸性,幫助益菌增長,對於防範陰道感染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陰道感染有異味搔癢如何分辨?醫師建議「事前清洗」更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不方便出門就醫? 中醫推到府把脈、針灸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中醫近年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業務,也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利用專線申請相關服務。柯富揚表示,人口老化所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風險。我國高齡者門診醫療使用年平均就診次數為26.7次,且有多重使用藥物上的問題。而近年統計高齡人口年平均住院次數為0.38次,為65歲以下民眾住院風險之三倍,而常見住院診斷病症計有肺炎、癌症相關治療、泌尿道感染、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柯富揚說,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而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的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是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業務。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表示,以中區為例,2020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2000人次 ;東區居冠,服務7200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不過目前仍然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2020年服務人數僅700多人,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賴榮年表示,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除了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另外,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 https://cmmap.wezoomtek.com/front/map ),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
-
2021-11-05 新聞.健康知識+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毛巾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不過許多人僅注意到生活必須,卻忽略了日常清潔,往往是數周才洗一次,另外也包括共用毛巾、直接使用新毛巾等,這些習慣恐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毛巾沒洗如馬桶,恐引過敏、私密處感染! 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表示,衣服穿一兩次就會洗,毛巾也一樣,久久未洗的毛巾,可含有相當多元的病菌,除了民眾最常聽到的大腸桿菌,也會隨著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帶有各種不同的病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退伍軍人菌、仙人掌桿菌等。且這些病菌會不斷的繁殖,再加上浴室往往是整個家中最潮濕的地方,更有利病菌滋長。據研究,毛巾三天沒洗,病菌量就可以達到約8千萬個,如同以馬桶擦拭身體一般,一周沒洗就可達到上億,遑論許多民眾是放到出現味道或是月計算。 若民眾經常使用沒有清洗的毛巾,除了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毛囊炎、落髮等皮膚疾病外,也可能出現陰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甚至再更進一步向上感染,引起腎盂腎炎等上泌尿道感染。而若身上有傷口,自然也可能造成傷口感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若洗完澡身體總還是癢癢的、身體經常出現過敏、感染等情況,建議應檢視自己是否有衛浴清潔問題。 共用毛巾很母湯,小心病菌互相感染! 許多人有共用毛巾的習慣,最常見的如夫妻、情侶等,家庭共用同一條毛巾也大有人在。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相當不建議,正如前述,毛巾會隨著使用者而有不同的病菌,若其中一位使用者身有感染疾病,毛巾就有可能成為該病菌的溫床,造成互相、反覆感染,包括皮膚疾病,也可能帶至私密處,即便其中一方正在進行治療,但畢竟尚未痊癒,病菌就有可能「寄宿」在伴侶身上又回到自己身上,例如香港腳的黴菌、又或是病毒疣等就頗為常見。 新毛巾不洗,恐藏化學藥劑引皮膚炎! 新的毛巾許多人會直接使用,招名威教授提醒這種直接使用的情況也應避免,因為上頭除了可能藏有螢光劑等化學藥劑,製作、包裝過程也無法確定是否衛生安全,若直接使用,也很有可能引起皮膚疾病等各種不可預期的問題,道理如同新買的衣服需要清洗一樣。招名威教授就分享,以前曾因新衣服沒洗直接穿,導致身體紅腫發癢,且越抓越癢,甚至出現紅斑的窘境。而較為謹慎的民眾,會先用水沖洗過,這清潔的力道恐怕也還遠遠不足。 別讓毛巾成健康破口,簡單4招輕鬆改善! 招名威教授提醒,毛巾和身體接觸其實相當緊密,清潔不當或甚至是沒有清潔,容易造成各種健康影響。建議民眾新的毛巾最好先用洗潔劑以熱水清洗為佳,以清除上頭對身體不利的有害物質。 日常可準備2條毛巾輪流使用,每三天就確實清洗一次,最少也規定自己每周務必更換,並徹底曬乾,若秋冬、雨季無法確實曬到太陽,也可用烘乾的方式進行,這兩種方式都遠勝於風乾,清洗的這段時間就可以使用另外一條。而不論關係在如何親密,都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共用。 除了毛巾清潔,保存的環境也很重要,毛巾大多是放在浴室,浴室又較為潮濕,建議可用除濕機除溼,有窗戶也建議打開通風,若想簡單一點也可以放個電風扇在浴室門口通風,如此除了有助避免病菌滋長的環境,也可防範在浴廁中滑倒。 《延伸閱讀》 .新衣不洗會致癌?小心有害物質,至少要先曬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告別漏尿頻尿尷尬 醫師:就醫+養成3個好習慣
50幾歲的呂小姐工作忙碌,責任心又重,上班時常憋尿把事情處理好,趕往廁所也是來去匆匆。長期下來,呂小姐愈來愈頻尿,常感覺尿不乾淨,最近好幾次站起身就漏尿在褲子上,嚇得她趕緊就醫。收治這位個案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呂小姐頻尿是因為膀胱無力,另有一些人頻尿是因為膀胱過動, 必須先做好鑑別診斷才能正確用藥,另外也要養成「定時」、「勿匆忙」、「該坐就坐,該蹲就蹲」的三個解尿好習慣。張雲筑表示,女性比較常見四、五十歲就出現膀胱無力,盛行率介於12到45%,但70歲以上男性因攝護腺肥大,盛行率可達48%。症狀包括排尿前需費力或等待、尿流細而慢或間斷解尿;膀胱長期無法有效排空,易導致頻尿、夜尿,甚至漏尿。長期憋尿容易造成膀胱彈性疲乏引起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併發泌尿道感染。張雲筑表示,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神經病變或受傷、接受過骨盆腔手術,都可能導致膀胱無力,但年輕女性若發生膀胱無力,通常是因為習慣憋尿、上廁所太匆忙。久了膀胱就像睡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出力。 如果能服藥加強收縮力量,加上行為矯正,通常只要服藥一個月就可以痊癒了。張雲筑表示,正常情況膀胱可以擴張到盛裝300毫升尿液,但膀胱過動症患者40毫升就尿急了。膀胱過動盛行率約為17至28%,女性略高於男性,症狀包括日間排尿8次以上、夜間起床排尿2次以上、有急尿感,甚至發生急迫性尿失禁。常出現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停經後、攝護腺肥大、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張雲筑提醒,膀胱過動需要放鬆或去敏感,用藥與膀胱無力不同,因此第一步需要辨別頻尿漏尿的原因,才能正確用藥。另外無論膀胱無力或過動,除了就醫服藥,也要培養好的三個解尿好習慣。第一是要「定時尿尿」,幫助膀胱無力者停止憋尿,膀胱過動者重新適應正常尿量。第二是「勿匆忙」,特別是膀胱無力患者,如果剛開始一次解不乾淨,可以在廁所等一下,再進行第二次解尿。第三就是正確使用馬桶,蹲式馬桶就全蹲,坐式馬桶就坐著,千萬不要半蹲在空中解尿,因為半蹲會讓骨盆底肌繃緊,反而很難尿乾淨。
-
2021-10-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不可大意 4種人最容易洗腎
腰痛起來時,除了閃到腰,許多人也會擔心是否是腎臟出問題,甚至擔心是否可能需要洗腎,不少人會前往腎臟科檢查。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等結構性原因有關,但若出現相關症狀還是得要留意腎臟疾病的可能。 腰痛3大類型。腎臟病少見,但不可大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診間不乏腰痛前來腎臟科就診的民眾,不過多數檢查發現是和肌肉拉傷有關,也就是常聽到的閃到腰,又或者是骨骼的問題,如椎間盤突出。腰痛可分成三大類型,包括和骨骼、肌肉、神經有關的結構性疼痛;與發炎、疾病、免疫疾病有關的發炎性疼痛,例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以及臟器性疼痛,包括了民眾常聽說、常會擔心的腎臟問題。當中以結構性和發炎性最為常見,臟器性雖然較為少見,但一樣不可大意。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留意相關合併症狀。 腎盂腎炎:顏宗海醫師表示,腎臟疾病繁多,與腰痛有關的較常見包括了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腎臟腫瘤等。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腎臟屬於上泌尿道,下泌尿道受到感染若嚴重,就會侵襲到腎臟,因此此問題也較常見出現在女性族群身上。也因泌尿道感染,患者常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出現血尿。 腎結石: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族群,主要和飲食習慣有關,因飲食不當、飲水不足等原因,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當中,久而久之形成結石,最常見的結石為草酸鈣結石,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疼痛。腎結石主要症狀包括了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若合併泌尿道感染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 腎臟癌:至於腎臟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不過通常較常出現在年長族群身上,致病的原因如多數癌症,與遺傳、菸酒、肥胖、疾病有關。因是癌症的關係,腎臟癌除了腰痛、血尿等泌尿道症狀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常見與癌症有關的症狀,如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容易貧血等症狀,若轉移到他處,則也會出現相關症狀,如骨轉移出現骨痛。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有關,但若出現這些不尋常的症狀,萬不可輕忽認為只是閃到腰或其他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誤判而延誤就醫。 4種人最容易洗腎!早檢查、遵照醫囑最重要 說到腎臟疾病,不論是因為腰痛而懷疑,又或者已經過檢查確診,民眾往往最擔心的就是洗腎。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上述3種與腰痛有關的腎臟疾病,僅有嚴重的腎結石所造成的雙側腎水腫才有可能進入到洗腎這個階段。常見引起洗腎的原因並不會造成腰痛,根據衛生主管機管統計資料相關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疾病,其中又以糖尿病最為大宗。 顏宗海醫師表示,這些疾病雖有所不同,但會走到洗腎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未妥善治療或控制原有的疾病。例如許多民眾日常出現疼痛就吃止痛藥而不就醫治療,又或者就醫治療後因各種聽來的迷思而不吃藥、自行停藥,包括認為吃藥傷身體、吃久了變藥罐子、藥吃多了會傷腎,或是聽信各種來路不明的偏方、親朋好友介紹的民俗療法,這些都可能導致延誤治療、疾病不受控制、惡化等,最終導致洗腎,舉例來說,這些情況就常見出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提醒民眾,不論是否發現的症狀為腰痛,任何疾病都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找出原因後也要確實的接受治療,以避免惡化或出現合併症。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為什麼會腰痛?一張圖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1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腦霧健忘症!10大超級健腦好食物專家教你這樣吃
腦霧、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現代人在外在工作壓力與內在精神壓力雙重夾擊下,使得記性越來越差、腦子越來越不管用,而且隨著年紀越大,情況更趨嚴重。根據研究,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是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透過均衡且多元的飲食攝取,能幫助你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日常生活中該多吃哪些食物?這些食物又有哪些營養成分?雙和醫院營養室營養師米詩宇為你解答。※超級健腦食物1:香蕉重要成分:纖維、葡萄糖、色胺酸香蕉提供的葡萄糖在膳食纖維影響下,可讓血糖平穩上升,避免血糖快速飆升造成頭暈、注意力不集中情形。而色胺酸及維生素B6能幫助大腦製造合成血清素,血清素是能幫助調解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讓身體感受到放鬆、愉悅、幸福,因此具有「快樂荷爾蒙」之稱。但因香蕉熱量高,建議每日1、2根即可。※超級健腦食物 2:藍莓重要成分:花青素富含維生素E、A、B、纖維、果膠,以及鉀、鐵、鋅等礦物質,有「抗氧化發電機」之稱的藍莓,可以幫助減少DNA的損傷,所含花青素能保護腦部神經、進而改善記憶力。除此之外,藍莓也能防止泌尿道感染,水溶性花青素具有活化視網膜功效,也可以強化視力,防止眼球疲勞。※超級健腦食物3:奇異果或柳橙重要成分:維生素C壓力大分泌腎上腺素,尤其緊張時脫水、水分不足,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力的好食物。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是良好抗氧化劑。※超級健腦食物4:雞蛋重要成分:維生素A、E、B群、卵磷脂及膽鹼蛋黃富含卵磷脂及膽鹼,幫助人體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維生素E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皆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此外,雞蛋中也有豐富的維生素A、B6、B12、葉酸和鋅等活化腦力很重要的營養素。※超級健腦食物5:牛奶重要成分: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有安定神經作用,可以使肌肉放鬆並且維持心跳規律。而牛奶也含色胺酸,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若有睡眠障礙,不妨在睡前來杯熱牛奶吧。※超級健腦食物6:深海魚重要成分:EPA、DHA、Omega-3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EPA和DHA,EPA能增加血清素分泌,影響腦神經傳導,對神經系統有助益,且能改善憂鬰症,建議每週吃2至3次,如果無法或不喜歡吃魚也可吃魚油來攝取。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每天補充含有2,085毫克EPA 的魚油,受試學生的發炎指標就降低14%,焦慮程度也同時降低了20%。※超級健腦食物7:深綠色蔬菜重要成分:高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鎂深綠色蔬菜含纖維素、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可以抗氧化、抑制發炎反應,如菠菜、青花菜、芥藍菜、空心菜等。而顏色越深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其中鎂可以讓人神經放鬆,不緊張、心情舒暢。建議每週至少攝取6份以上。※超級健腦食物8:南瓜重要成分:類胡蘿蔔素、鋅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且南瓜籽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如果攝取不足,會造成記憶力不集中或是記憶力衰退。※超級健腦食物9:全榖雜糧重要成分: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全榖雜糧是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 維生素B群為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需,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並幫助腦細胞發育,消除煩躁不安功能。豐富的膳食纖維,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細胞避免遭傷害,具有保護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功能。因此每日應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當主食。※超級健腦食物10:堅果類重要成分: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鎂、鋅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素,具有活化腦部細胞,防止細胞發炎並維持細胞膜健康的重要功能。鎂鋅與身體能量代謝有關,缺乏時較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無力。但須注意堅果熱量高,每天1湯匙即可,且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或裹糖粉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影/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20% 醫師提醒骨鬆唱給你聽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表示,今天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骨質疏鬆沒有症狀,民眾往往不知情,直到不小心跌跤、骨折,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多時;骨折導致患者的活動量降低,隨之而來的併發症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常常接踵而至;以髖部骨折為例,第一年的死亡率竟然高達20%,甚至一半的患者會發生失能的狀況。嚴可倫說,門診常常有病人會問:「嚴醫師啊,我最近常常腰酸背痛,不知道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這是民眾很普遍的誤解,醫師們對民眾衛教時,喜歡用「沉默的殺手」來形容骨質疏鬆症,但形容是殺手,有這麼可怕嗎?嚴可倫表示,常見的骨鬆骨折發生部位,有近端股骨(髖部)、脊椎骨(俗稱龍骨)、遠端橈骨(戴手表的位置)、以及近端肱骨(肩膀處),部分病人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其餘多半需要接受手術,對於金錢成本(就醫、耗材、看護等等費用)、時間成本(術後需有好一段時間的靜養)、人力成本(特別是脊椎或髖部骨折,移動、如廁、上上下下都需要旁人的照顧),都是極大的消耗。因為骨折導致患者的活動量降低,隨之而來的併發症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常常接踵而至;以髖部骨折為例,第一年的死亡率竟然高達20%,比某些癌症都還要高,甚至一半的患者會發生失能的狀況。嚴可倫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大家認識骨質疏鬆,對抗骨鬆,他用閩南語老歌改編、並拍攝短片,希望長輩們可以藉由耳熟能詳的旋律、幽默的歌詞與畫面,加深對骨質疏鬆的認識和提防,定期檢查、規則治療。
-
2021-10-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排尿困難苦不堪言 男接受攝護腺動脈栓塞術後擺脫尿管
一名65歲男性,過去10年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急性尿滯留,一直有排尿困難、夜間頻尿,甚至出現血尿等困擾。因為無法排尿且抗拒開刀因而放置導尿管,曾反覆插拔尿管多次,漸漸無法完全脫離尿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鄭詩璁評估後,為他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手術,術後一周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患者說,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且當天就可返家休息,一周後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後續追踨症狀也大大獲得改善,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真的非常開心,生活「就像從地獄到天堂!」鄭詩璁說,手術類似心導管手術,是從左手經由打針方式把細細的管子放進血管,並經過主動脈一路到達攝護腺,再進行栓塞手術;除了打針,管子通過血管時不會疼痛,並順利移除尿管,兩小時即可完成手術離開醫院。該院的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放尿管成果,還曾受邀在2021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大會中發表。鄭詩璁說,所謂急性尿滯留就是膀胱內脹滿了尿但突然解不出來,一般好發在男性,尤其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且平常就有排尿障礙症狀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泌尿道感染,嚴重的話會造成腎臟感染,甚至腎臟功能受損。他提醒,通常年紀越大,攝護腺肥大會越明顯,若出現排尿不順、尿不出來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抗拒開刀,可以考慮動脈栓塞術,安全、微創、不用開刀,也適合置放尿管的病患。
-
2021-10-15 新聞.元氣新聞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驚傳「血液感染」住院!發言人證實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12日疑因血液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與新冠病毒無關。柯林頓發言人表示,柯林頓目前正在好轉,且精神狀態良好。外媒報導,75歲的柯林頓12日住進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edical Center)的加護病房治療,與新冠肺炎無關,疑似血液感染。柯林頓的私人主治醫師Lisa Bardack發聲明說,柯林頓被送進加護病房進行密切監測,並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治療,經過兩天治療,狀況良好。柯林頓的發言人Angel Urena表示, 12日晚上柯林頓住進醫院,目前正在好轉,且精神狀態良好,可能15日就會出院。【中央社/14日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醫師今天表示,柯林頓因感染問題,正在加州一所醫院接受治療,2天下來反應良好。醫師說,柯林頓被診斷出罹患敗血症,可能是尿路感染引起。柯林頓(Bill Clinton)的發言人尤瑞尼亞(AngelUrena)表示,75歲的柯林頓12日晚間被送往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UCI Medical Center),原因是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無關的感染問題。尤瑞尼亞說:「他正在好轉,精神良好,且相當感激醫師、護理師和院方人員提供極佳的照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醫師說法報導,柯林頓感到疲倦後就醫,被診斷罹患敗血症,醫師認為可能是尿路感染引起。柯林頓的醫師安明(Alpesh Amin)和巴達克(LisaBardack)透過聲明表示,他住進醫院接受密切觀察,醫師給了他靜脈抗生素和液體。聲明指出:「他留在醫院接受持續觀察。經過2天治療,他的白血球數量逐漸下滑,對抗生素的反應也良好。我們希望很快就能讓他回家。」民主黨籍的柯林頓於1993年到2001年擔任美國總統,過往曾有健康問題,包括2004年接受心臟繞道手術,2010年也因心臟動脈阻塞動手術,裝了2根支架。CNN報導,柯林頓這次住院與心臟問題無關。CNN還提到,柯林頓住在加護病房,主要是為了隱私;根據治療他的醫師說法,他並未用到呼吸器。
-
2021-10-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太多肉、太鹹會導致腎結石? 醫師教你預防「腎結石」的6大方法
腎結石發作起來通常有劇烈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甚至一直嘔吐、發燒,沒有及時治療恐引發敗血症。在泌尿科門診常見病人,一手扶著腰,表情疼痛,緩緩地走進診間,要求打止痛藥,經過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是結石卡在腎臟及輸尿管造成阻塞引起疼痛,而病人在接受治療並在石頭排出後,症狀才完全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腎結石?是體質?還是水喝太少?其實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有些疾病也已證實容易造成腎結石的復發。腎結石常見的原因 ◎脫水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大量流汗,無法補充適當水分,容易引發腎結石。腎結石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面長石頭,所以大量流汗時雖然有喝水,但沒有排足夠的尿液,仍然會因為尿液濃度太高而產生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減少尿液中原本可以抵抗腎結石的蛋白,也讓尿液更酸性,都是會讓腎結石越來越多因素。◎痛風痛風患者的血液中尿酸都偏高,有些甚至從腎臟代謝到尿液中的尿酸也偏高,而尿液中的尿酸會增加腎結石的聚集,讓腎結石形成更多。◎副甲狀腺腫瘤一般有副甲狀腺腫瘤的病人多數都沒有症狀,通常是因為抽血意外發現鈣離子超標,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副甲狀腺腫瘤。特別是反覆發生腎結石的病患及20幾歲就有腎結石的患者,須注意血液及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如果超標,則要檢查是否有副甲狀腺腫瘤。◎反覆腎臟感染腎臟反覆感染,會因為尿液中的發炎物質及被破壞的腎盂黏膜,吸引結晶聚集,形成腎結石。◎吃太鹹、太多肉吃太鹹會吃入太多納離子,鈉離子會導致對抗結石形成的能力降低;而吃太多肉會增加草酸鈣在腎臟形成結石。預防腎結石六大原則現代醫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要怎樣做才能對預防腎結石再發生呢?把握以下原則即可避免腎結石發生。一、多喝水:根據泌尿科醫學會的建議,好發腎結石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排2500毫升的尿液才能減少腎結石的復發,換算成每天飲水量至少要3,000西西以上;正常人一般也建議至少要喝2,000西西以上的水,避免結石形成。二、少吃鹽: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吃太鹹的食物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暨腎臟疾病研究機構建議,對於腎結石好發者,每日鹽的攝取量要少於一茶匙(約2,300毫克)的量。三、足夠鈣:吃鈣不足無法讓草酸形成草酸鈣由腸道排出,反而增加草酸吸收,在腎臟形成草酸鈣結石;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取量應1000-1200毫克,約250毫升牛奶4杯所提供的鈣量,由於正常飲食已有鈣的攝取,加上牛奶1~2杯即可獲得足夠的鈣。所以要提醒腎結石者好發者,不要刻意減少鈣的攝取,反而會增加結石生成。四、少吃肉:攝取太多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腎結石形成,尤其是草酸鈣、尿酸結石的患者更要注意。五、減少高草酸食物攝取: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甜菜、韭菜、秋葵、黃豆、杏仁、榛果、楊桃、紅茶、巧克力...等,容易腎結石的病患應少吃。六、控制糖尿病、痛風、反覆泌尿道感染:腎結石容易發生在有糖尿病、痛風、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患者身上,如果這些患者有因腎結石造成疼痛,經過專科醫師治療恢復後,應積極控制血糖、尿酸、體重,並遵守多喝水、少吃鹽、足夠鈣、少吃肉及高草酸食物等5大原則,就能避免腎結石的覆發。醫師叮嚀腎結石的診斷除了照X光、超音波外,24小時尿液的分析與腎結石相關的血液檢驗,也是對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很重要的依據。建議腎結石病患尋求泌尿專科醫師的協助,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並針對原因做改善,才能減少腎結石再發生,降低腎臟受傷的風險。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09-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父患多囊腎病逝 24歲女子得遺傳 憂心洗腎幸見曙光
台中24歲黃姓女子的父親患有「自體顯性多囊腎」長期洗腎,多年前病逝,由於多囊腎屬遺傳疾病,黃女發現自己也罹患多囊腎第3期,年紀輕輕就可能洗腎,心情沉重。光田綜合醫院腎臟科給她服用新的口服藥物,大幅延緩洗腎時間;更結合國衛院引進基因檢測,有助慢性腎病患者及早診斷治療。多囊腎是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親其中一人得病,兒女罹病的機率是50%,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說,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察覺,普遍在30到40歲後,因腎功能逐漸退化,才會引起高血壓、背痛、腰痛、尿路結石、血尿、泌尿道感染等症狀,而檢查確定罹病已為時已晚。王家良表示,24歲黃女長期照顧多囊腎的父親,醫師提醒她有家族史應及早檢查,不料檢查發現自己也因遺傳基因罹患多囊腎,正值花樣年華的她,難以接受年紀輕輕就可能承受洗腎之苦。還好多囊腎治療已見曙光,在符合特定多囊腎病程下,健保署許可專案使用口服藥物,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讓腎功能惡化速度約延緩3成,越早服用越好;臨床上慢性腎臟病分為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患者在第2期開始持續服用藥物,可延緩7年洗腎;第3期可延緩4年洗腎;第4期可延緩1年左右。黃女的腎功能已退化到第3期,目前持續服用一個月的藥物,讓腎功能維持住,她慶幸自己早發現,及早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可以延緩慢性腎病的惡化速度。光田綜合醫院與國衛院黃道揚醫師學術合作自體顯性多囊腎基因檢測,讓有腎病家族史患者,找出是否有自體顯性多囊腎基因變異,黃道揚表示,腎臟有囊腫常見,有時與自體顯性多囊腎也難以區分,基因檢測有助於疾病的診斷,以及優生的諮詢,患者應多喝水、少吃鹽、吃降血壓的藥,並經醫師評估服用新藥治療。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呼籲,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如果父母、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可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基因檢測來評估,持續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0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紀輕輕高血壓 注意是否多囊腎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就有五成機率罹病,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8-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 涵蓋率達39.46%
據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累計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人口涵蓋率達39.46%;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已有144例解剖完畢,其中91例、63%與慢性病相關最多。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昨天新增2萬7359人次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累計接種998萬5997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9.46%,劑次人口比42.55%。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方面,共接獲78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40件非嚴重事件、3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件死亡;2名死亡個案均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41歲至54歲,於接種後1天至48天死亡。莊人祥說,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今天再增4件解剖個案,看起來都跟慢性疾病有關。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144例接種疫苗後死亡解剖,其中91例與慢性病相關最多,7例疑似肺炎、6例嗆噎窒息、4例泌尿道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6例待釐清。另外,還有2例頸椎骨折、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2例主狀脈剝離、2例心肌梗塞、2例主動脈瘤破裂、2例肺水腫,以及呼吸道阻塞、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咽喉炎、上消化道出血、肋膜炎、膽道化膿性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化膿性肺炎、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一氧化碳中毒、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心肌病變、缺血性腸壞死。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快開學了還尿床怎麼辦?中醫師:雷射針灸助擺脫困擾
小孩尿床改不掉怎麼辦?5歲張小弟發育慢,自幼玩太累常尿床,因白天偶有漏尿,身上總有尿騷味而自卑,接受行為治療以鬧鐘設定睡前提醒排尿改善有限,改接受中醫雷射針灸治療3療程獲改善,也擺脫尿騷味變得有自信;7歲王小妹體格壯實,怕熱汗多,情緒易怒,睡眠品質不好,接受藥物治療出現頭痛、腹痛,轉介中醫醫雷射針灸治療4個療程後,共48次,夜尿尿臭改善,體重下降,人也長高了。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楊雅媜說,根據統計,3歲孩子白天幾乎能控制排尿,但仍有16%5歲童會尿床。到了7歲剩下10%的小孩會尿床;到了10歲,還有5%的小孩會尿床。男孩尿床的比例幾乎是女孩的兩倍。楊雅媜指出,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尿床常見原因,有成長成熟度較慢、膀胱容量較小、膀胱過動、泌尿道感染、便秘、睡眠問題、心理壓力以及其他疾病導致。在行為治療無效下,會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迷你寧控制,但部份患者出現頭痛、腹痛、心律不整、情緒焦慮等副作用,改善有限。楊雅媜說明,中醫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下,針對小兒體質搭配穴道(如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命門穴),使用現代設備的無痛雷射針灸幫助下,經研究結果證實可有效改善尿床的發生率及每晚尿床的次數。採取的雷射針灸在穴道上的刺激調整,除了無痛、安全、速效,除幼童接受度大,也無服用藥物腹痛、頭痛、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對生長發育也可搭配中醫藥物,對幼童本身是中長程的體質調整及保健。楊雅媜建議父母,孩子幼兒期即應培養排尿及生活衛生習慣,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宜熬夜晚睡,避免食用過量的冰品、生冷瓜果、柑橘類或辛辣刺激之物損傷脾胃臟腑,可加強按摩百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道。楊雅媜說明,若孩子有尿床,應每天記錄尿床情形,每日晚飯後應控制飲水量,睡前提醒排尿,耐心教育,鼓勵孩子消除怕羞、緊張等情緒,建立信心。若孩子尿床頻率超過一周一到二次,宜就醫評估。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右髖人工關節反覆脫臼 社工關心手術重建已可走路
72歲李姓婦人兩年前在陽台曬衣服時不慎跌落,造成右髖股骨骨折嚴重受損無法行走,曾接受多次手術,恢復不如預期,還造成右髖人工關節反覆性脫臼問題,只能長期倒臥在床,她和弟弟都單身,彼此相依為命、生活困頓,在社工的關心支持下,轉介到光田綜合醫院骨科再次接受髖關節重建手術,努力復健下,受傷7個月後重新「站起來」,她現在可以獨自行走,姊弟都有了笑容。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長李芳材表示,第一次看到李婦弟弟在社工陪伴下,推著坐輪椅的李婦進到診間,臉上盡是憂愁不安,經檢查發現李婦因長期脫臼問題,造成兩腳長短差異達5.5公分,不能站、連坐著也感到疼痛不已,只能臥床才能減輕痛苦,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李婦進行髖關節重建再置換。進行手術的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蕭敬樺說,李婦嚴重的程度一度被宣判「髖關節死刑」,可能只能坐輪椅甚至臥床一輩子,因為一般長短腳差距達2公分站立就有困難,李婦兩腳差異有5.5公分,加上是高齡患者,手術的風險相當高。蕭敬樺強調,臨床證實高齡者因行動不便倒臥在床3個月,就有70%的機率引發併發症,像是肺炎、腸胃道功能異常、下肢水腫、泌尿道感染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致死。「恢復站立對患者健康有很大幫助」,蕭敬樺指出,李婦臥床長達7個月時間,狀況不太理想,因此重建髖關節為當務之急,所幸最後手術順利,並在積極復健下重拾行走能力,目前定期回診追蹤關節穩定,沒有再發生脫臼狀況。李芳材表示,所幸有社工及時介入關心,讓李婦早日接受手術治療,病況才沒有再加劇,並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社工說,當初李婦躺在床上每天憂愁苦臉,現在可以下床走路後,最大的樂趣就是到家附近的宮廟走走,開心的笑容也常常掛在臉上。李婦弟弟很感謝社工關心陪伴與光田醫療團隊,看著姊姊從原本臥床,到現在甚至可以不用拿拐杖步行,進步神速,也終於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頭,減輕生活上的負擔。
-
2021-08-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半小時就想跑廁所?打疫苗後變得頻尿是副作用嗎
●打新冠疫苗後,頻尿患者增加●女性常誤以為泌尿道感染、男性當作攝護腺肥大●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膀胱接受器敏感所致台灣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後,帶動新冠疫苗接種率,單日最高接種人次逼近30萬人,但全台泌尿科醫師陸續發現,許多民眾主訴接種新冠疫苗後,即使沒有灌水也拚命跑廁所,擔心是泌尿道感染而前來就醫。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接種疫苗後約增一成頻尿就醫患者,以為是泌尿道感染或攝護腺肥大的患者「真的很多」。推測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膀胱接受器敏感所致。半小時就想解尿 連續一周無論性別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品牌,近期泌尿科陸續出現「接種疫苗後頻尿」的患者,陳煜表示,多數是症狀持續一周以上,且並沒有過度飲水,每隔約半小時就想解尿,每次解尿的尿量都不多,女性多自認是泌尿道感染而就醫,男性則多以為是攝護腺肥大而來看診。從6月起這類患者明顯增加,大約有一成的患者都是主訴感染,但尿液檢查都無異狀,後續患者才說是「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反應」。未找到原因 懷疑心理因素陳煜表示,這現象在泌尿科醫師群組裡熱烈討論,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原因,他猜測可能是接種疫苗後,擔心接種疫苗後產生後遺症,因為心理因素刺激膀胱收縮,另外也有可能是免疫反應刺激本身就比較敏感的膀胱收縮。臨床上遇到這類的患者,通常無需治療,除非嚴重到影響生活、工作,才會給予一些抗頻尿的藥物,協助改善;不過,近期觀察接種疫苗後出現頻尿症狀的患者,大約二到三周症狀就會自行改善。不要憋尿 每天喝2000cc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表示,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疫苗接種後出現「頻尿」的症狀,天氣熱以及疫苗接種後,醫護人員都會叮囑要多喝水,又或者是腺病毒疫苗或是mRNA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劇烈,讓膀胱收縮次數變頻繁所致,目前難以用單一原因推斷。顧芳瑜提醒,夏季正是泌尿道感染盛行的季節,多發生在女性、有憋尿習慣或45歲以上男性(正值攝護腺肥大好發族群)身上,提醒避免泌尿道感染,每天攝取的水量需超過2000cc,避免憋尿、減少不安全性行為,平時可多吃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等保養,不幸仍發生泌尿道感染,應即時就醫,投以7天的抗生素症狀即可改善,但改變生活習慣才是最佳的方式。
-
2021-08-11 養生.抗老養生
汗流太多易增心臟負擔!醫授「夏季6個養心術」:愛賴床、愛生氣要當心
夏天氣溫高、環境易悶熱,人體新陳代謝快、加速了血液循環,也使得心臟的做工量增加。中醫科醫師黃中瑀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汗為心液,過度流汗就 容易傷心、增加心的負荷;心又主神明,掌管著對外界的反應。也就是說,在夏天又悶又熱的環境裡,人容易疲勞、倦怠、頭暈等,再加上心的工作量增加,心又主神明,所以,人就容易暈眩不清、反應不靈敏。因此,到了夏日,養生的重點在於心,以免混沌不清:方法1、睡眠要充足夏天容易煩熱、煩躁、影響睡眠品質而睡眠不足、神智不清爽,且睡眠不足容易使中氣不足、通體不暢,而容易生病。因為心主神明,所以先要睡眠充足,讓身體得到適當的休息,才不會頭昏腦脹,而能神清氣爽、頭好壯壯。中醫認為,夏天最好晚睡(但晚上11點前必須上床睡覺)早起(早上5、6點就起床)。在古時候夏天很熱時,太早睡覺容易因悶熱無法入眠,晚點上床氣溫涼些,反而有助睡眠品質的提升。現在大家有了冷氣,不必擔心悶熱睡不著的問題,但仍需注意冷氣不要吹太多、溫度調節在 25~28℃就好,以免毛孔閉合、身體難以散熱,或甚至打亂了體溫調節中樞。夏天原本身體就容易呈現微微排汗的狀態,使新陳代謝增加,來加速排除身體產生的廢物,而不堆積在體內,因此冷氣開太強,反而使體內產 生的廢物難以排除。方法2、勿睡過多,早起運動雖然說睡眠充足對養心很重要,但也不建議因 為夏日炎炎正好眠,就睡太多。早起多運動,可以使身體新陳代謝變好,晚上更容易入眠,而提高睡眠品質;且早上起床後做些輕鬆的運動、散步等,可提高身體免疫、防禦外侵的能力,使氣血流暢,如此一來,整天的工作就會比較有精神、思緒也會比較清明。現代人很容易有「冷氣病」,中醫辯證論治,近年來常常在夏天開冬藥治療疾病。 因為很多人從酷熱的大太陽下進入強冷的冷氣房,立刻著涼中暑生病,所以,必須使用冬天用的大熱藥來排出體熱;冷氣病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因此在夏天一定要適度的運動、讓體熱排出,身體才會健康。方法3、養心之外,也要顧脾胃隨著季節愈來愈熱,尤其到了梅雨、颱風季節,就得注意暑濕問題,暑易傷氣傷陰、濕易傷脾。夏天的食物很容易腐壞,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新鮮衛生、食物煮熟少生食。此外,因為天夏天人體體溫比較高、腸溫也高,容易引起腸胃痙攣、腹痛、腹瀉等問題,所以,飲食以清淡為宜,不要過度增加腸胃的負擔。方法4、補充水分,加速病菌代謝夏日養心最擔心心氣不足,過度流汗容易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引起心悸、血壓降低等而「傷心」,所以,水分的補充一定要足夠;且因為夏天容易潮濕、流汗、泌尿道感染等,體內的廢物產生也相對的比較多,充足的水分補充不但可幫助排除體內的病菌,也可加速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此外,若有輕微的中暑現象,可以運動飲料加熱水飲用,不但能發汗、補充電解質,又可退暑。方法5、補充蔬果,冰冷少食因為夏天的人體新陳代謝很快,必須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來幫助體內細胞的修復;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的攝取,以蔬果的來源最好,對人體的幫助最大,當季的時令水果是最好吃又最有營養的,台灣夏天的當令水果很多,但有些較屬於冰冷的瓜果少吃,例如西瓜寒涼,所以最好不要晚上吃,因為晚上腸胃也要休息,寒涼的食物容易引起腸胃痙攣,導致腹痛發生;而腸胃較弱的人,鳳梨最好少吃一點。此外,夏天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冰,一吃冰就覺得消暑又涼快,但是冰淇淋、剉冰等冰品冷飲,易寒食傷胃,對腸胃系統的保養很不好,所以能少吃就盡量少吃。方法6、夏日養生,使志無怒因為夏天體內新陳代謝快、容易火氣大,所以,做事情要保持身心愉快、心情平和、情緒保持平靜、不要動輒煩惱或動怒,否則「逆之則傷心」,不論是功能上的心,或心理、思慮等,都可能受傷;若夏天未能好好照顧身體,到秋天就容易秋燥,容易有燥熱疾病產生。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夏天吃對蔬果對心臟好! 專家認證「護心飲食3大重點」:今天吃了嗎? 
-
2021-08-10 性愛.性福教戰
男人長短很重要?男女同時性高潮根本不可能?性愛博士許藍方跟你談性
「食色性也」這句話流傳千古,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所以,談到性事千萬不要羞於啟齒,一定要勇於表達讓對方知道;男女在享受魚水之歡時,男人老二尺吋大真的較容易性高潮嗎?女人真正在意的是什麼點?雙方該怎麼做愛,才能共同享有一場完美的性愛?讓最辣最美的許藍方博士來解惑。男性的陰莖就跟女性的胸部一樣,是一種性象徵,也是展現魅力的所在。尤其許多男性認為陰莖的尺寸大小,關乎到性功能的強弱,可否給另一半帶來歡愉;許藍方表示,男性多半以為陰莖越長越粗就越好,對性功能越有幫助,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的。 別以為GG越粗越長,性能力就越強許藍方指出,男性性能力的重點在於硬度、溫度以及耐度,也就是耐力與持久力,還有給女生的溫度、愛,還有你可以在床上動多久,更重要的是性器要相合,長度根粗度根本不是重點,請男性朋友不要劃錯重點了。另外,更重要的是雙方的性器要相合,以女性的陰道來說大約是7-9公分,到了高潮了時候最多11-12公分,亞洲男性的陰莖平均是9-11公分,這個長度對女性來說是剛剛好的,所以男性朋友不需要一昧靠外力去追求陰莖的尺寸。至於陰莖的粗度,先來說女性的陰道是可以收縮的,但男性的陰莖千萬不要粗到會讓道撕裂,那就會壞了雙方的性致。就許藍方觀察,市面上販售的保險套最粗度的尺寸大約就是圓周10.4公分,也就等同於勃起時最粗部位的圓周長,其實就是很理想的尺寸了,亞洲男性大概都是這個尺寸。總的來說,勃起後陰莖長10公分、寬度為圓周10公分左右,就很夠用了。 持久度、愛和前戲,才能讓女性身心高潮許藍方說,但這也不代表對方就會高潮,而是要取決於陰莖夠不夠硬,因為即便長度寬度都夠了,但硬不起來,就沒用了;而且如果進去陰道的時候,陰莖長達10公分、硬度也夠,但進去沒多久就軟了,同樣不會讓女性達到高潮,所以前面說的持久度、耐度也很重要。再來就是溫度了,如果你夠硬也夠久,那只是達到生理上的高潮,由於男女雙方真正的高潮是來自於大腦,所以如果女生沒有感受到愛,大腦就不會感覺高潮,就是說身體再怎樣感到高潮,大腦沒有高潮,也就沒有用了,因為快樂是從大腦來的,那種感覺就是身體很爽,心理卻沒有感受到快樂,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你失戀的時候,請你吃好吃的牛排,但吃了卻是索然無味,吃不出味道來是一樣的道理。 許藍方解釋,其實女生要的是愛和尊重,身心都會感到很舒服,尤其是有做好足夠的前戲,像是擁抱或是愛撫,當感受到愛時,體內就會分泌催產素,又稱「擁抱荷爾蒙」,是可以幫助女伴比較容易達到高潮的 荷爾蒙,因此,前戲是性愛相當重要的一環。 陰莖尺寸從在媽媽腹中就被影響另一方面,陰莖除了用在性行為上,對男性的自信心也很重要。男性的陰莖尺寸跟男性荷爾蒙是有關係的,尤其是塑化劑的結構與雌性激素很像,如果媽媽在孕期吸收過多的塑化劑,等於是攝取過多的女性荷爾蒙,陰莖尺寸就會長得比較小,因此建議孕媽媽減少外食或是自己準備容器,不要用塑膠容器去裝食物來食用。許藍方表示,另一個是男生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也就是在身高不長、定型了的那段時間,也就是在青春期時,少吃一點富含脂肪的食物,因為脂肪也是類似女性荷爾蒙,例如雞皮或炸雞等食物,應該要少吃速食以及含糖飲食。過了青春期之後,如果還想要讓陰莖增大,只能靠手術這個方式了,吃藥或男性荷爾蒙都是沒有用的。 女性要勇敢透過自慰愛自己許藍方指出,女性要達到高潮,至少要花5分鐘的時間,大部分女性高潮必須要有長時間的快速磨擦,可是當男性在快速磨擦的時候,不可能有長時間,因為會很快就射精了,所以才說男性的持久度很重要。根據統計,以女性的一輩子來說,大約只有30%的女性曾經感受過陰道高潮而已,但是沒有關係,有70~80%的女性可以達到陰蒂高潮,而且可以高潮很多次,這是女生的優勢。所以,除了男性的技巧要好之外,也可以透過輔助工具像是潤滑液等來幫助性愛。另外,其實女生可以透過自慰的方式先了解自己,女性身體敏感帶的地方很多,像是乳頭、耳朵…等,當自己知道怎樣才能達到高潮,才能進一步的引導對方讓你高潮。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不敢自慰,要先愛自己的身體,然後別人才會來愛你。 性高潮後分泌的激素,會讓男性睏意來襲許藍方表示,有很多男性會來諮詢:「做愛的時候,如何知道對方很舒服呢?」其實,女性的身體是很誠實的,當你摸摸女伴的陰道,如果是乾燥的就表示不夠刺激、不夠舒服,但如果陰道濕濕水水的,就表示女性很舒服,這點是騙不了人的。如果長時間沒辦法讓女性舒服,其實可以藉助潤滑劑等產品來幫助達到高潮。 另外,男性在高潮射精之後,身體會分泌催產素和泌乳激素,瞬間消除壓力讓身心放鬆,此時,全身會鬆鬆軟軟的,甚至會感覺到有睡意,許多男性就呼呼大睡起來,這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想要感到疲倦、馬上睡著,可以換個性愛的場所,例如在客廳,或是趕緊離開床鋪、把燈光打亮;如果真的抵擋不了睏意,建議可以在快要睡著之前,擁抱著女伴一起入眠,會讓女性感受比較好。最後許藍方建議,做愛之後男女雙方都要去尿尿以及用清水清潔,尤其女性,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因為做愛過程中很容易將肛門口、皮膚外在的病菌帶到尿道口,可以利用排尿或清潔把病菌帶走,才不會造成泌尿道感染。  ◎Sound on  https://bit.ly/2S7RGDj◎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exDlHv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tUocqa 延伸閱讀: 。安全性行為也會中標! 3元凶都會讓性病找上你 。有心臟病性愛止步?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6歲女尿急憋不住 頻漏尿只能用護墊防內褲濕
頻尿、漏尿並非老人的專利。一名36歲的女性,每20分鐘就要跑廁所一次,勤跑廁所還是改善不了尿急,根本無法憋尿,甚至人未到廁所,就有漏尿的狀況,時時刻刻都要使用護墊,避免內褲濕透,產生令人噁心的尿騷味,十分困擾,她就醫發現確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泌尿道疾病,研究顯示,亞洲的盛行率大約是20.8%。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說,台灣則是15.8%,膀胱過動症發生率高且惱人,但因羞於啟齒,且有時伴隨尿味,病患就診率大打折扣。膀胱過動症的成因,林才揚說,像是神經性因素,例如中風、腦血管異常與顱內疾病,肌肉性因素有攝護腺肥大,另還有一些不明原因;病人幾乎會因生活品質變差而受苦,因此能夠有效控制排尿間隔十分重要。女性因尿道較於男性短,常受泌尿道疾病所苦,但林才揚解釋,以膀胱過動症而言,根據流行病資料顯示,發生率當中男性是16%、女性是17%,並無女多於男的狀況,且各年齡層皆可能發生,該病症會隨著年紀上升而增加罹患率。確診該疾病的主因是膀胱逼尿肌功能不良所致,常見的症狀,林才揚舉例,病人在尿意湧上時,無法控制排尿,像是急尿、頻尿(一天8次)與夜尿(一晚兩次以上),嚴重者會有失禁狀況,最後導致膀胱萎縮。並非頻尿即確診膀胱過動症,林才揚說,有些病人本身就有泌尿道感染、結石、泌尿道腫瘤等疾病,上述狀況需先排除,以避免誤診。這時醫師會以問卷作為評估工具,像是民眾回家需做排尿日誌,紀錄一天喝多少水、排多少尿,必要時用尿路動力學檢查,和影像檢查輔助。林指出,確診膀胱過動症,依病情有所區分,若需要施予藥物,以抗膽鹼藥物、β3腎上腺素受體促效劑最為常見,兩者皆有一些副作用,像是便秘、口乾等。一般而言,療程維持數個月,類似慢性病治療,一次開藥三個月並回院追蹤。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5例接種AZ後死亡 最新解剖死因出爐
國內第四輪疫苗持續開打,昨日單日接種數達9萬7342人次,另有5例AZ疫苗接種後死亡。指揮中心數據顯示,已累計564例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其中381人為75歲以上長者,其中有477例為接種AZ,有87例為接種莫德納,經死亡解剖的案例已累計129例。指揮中心公布,已解剖129例死因出爐,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6例待釐清。國內接種數已累計860萬7387人次,AZ接種556萬8768人次,莫德納接種303萬8619人次,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34.78%,劑次人口比36.65 (劑/每百人)。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解剖124例接種疫苗死亡 86例有慢性病
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釐清死因,指揮中心今公布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有86例本身有慢性病。此外今新增1名施打莫德納疫苗死亡個案,該個案為66歲男性,接種疫苗後8日死亡。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1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6例待釐清。8月2日新增25例(16女9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6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敏反應(誘發氣喘急性發作、蕁麻疹、下肢水腫合併皮膚紅疹)、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抽蓄與意識改變、持續數日發燒、複視、肝指數偏高、經血過多、手麻、左側肢體無力等等。同期間新增8例(6女2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 20 歲至 79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16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顏面神經麻痺、心律不整、肺栓塞、注射部位紅腫熱痛,及診斷未明之胸痛、呼吸喘與四肢麻木、左側肢體無力等等。累計目前已有548例(255女293男)接種新冠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5例為接種AZ,有83例為接種莫德納。累計548例中,有4例(1例接種AZ,3例接種莫德納)為原通報非死亡之嚴重不良事件追蹤後轉死亡。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整理「看奧運前必做8件事」 引千網友暴動:我心律不整!
東京奧運的各項比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精彩的賽事都讓許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緊張,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則在臉書上盤點看奧運賽事前必做的「8件事」,引起近千名網友回應贊同。陳志金在個人臉書上發文分享「觀看奧運比賽注意事項」,前3個重點分別是:「 開場前,請先將膀胱排空,以免滲尿」、「關緊門窗,以免吵到鄰居、或小嬰兒」、「選擇講評比較安靜的那一台」。除此之外,陳志金也列出下面5重點「必要時,準備兩台電視,時間強碰的比賽,真的很為難」、「心臟病、高血壓者,要記得吃藥,或者與你的醫師討論,是否選擇看賽後比數就好?」、「勿邊看邊吃,以免哽到,連喝水也可能會嗆到」、「叫喊前,請先確認你身邊都是支持同一隊的人,以免樂極生悲」、「保護你的大腿,以免被拍打,尤其是坐在太座旁」。其中,讓最多網友感同身受的是第三點,「第三點真的超級重要」、「選擇主播安靜一點的那台真的很重要!太吵的很煩」、「講評真的很吵,連小學生都說為什麼要一直講話」。更有網友紛紛表示「對!醫生,我看得心律不整,喉嚨痛」、「真的,我老公說我太激動了!」「完全就是這種情境」、「剛剛差點憋到快尿道感染了」。另外,也有網友補充其他「看奧運的注意事項」,「貴重、易碎物品請移往安全區域」、「請保護看不懂比賽的嬰兒、寵物,以免受到驚嚇」、「帶賽的,去旁邊看重播就好」、「加一個,炒菜時不要看羽球賽或桌球賽,會情不自禁拿菜鏟揮起來」。
-
2021-07-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出現血栓通報率 台灣低於歐美國家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國內目前接獲13起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血栓(TTS)的不良事件通報,總通報率為每百萬劑有4.2件,比歐美國家通報率約每百萬劑10至20件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大規模接種持續進行,但因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TTS),一度影響國內疫苗接種狀況。路透社報導,阿斯特捷利康領導並出資、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施打第1劑AZ疫苗出現TTS的機率為每百萬劑8.1件;施打第2劑出現TTS的機率為每百萬劑2.3件,和未接種疫苗人口機率相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在疫情記者會說明,國內目前共接獲13件接種疫苗後發生TTS的不良事件通報,年齡介於22到80歲間,發病距離接種後4至27天發生,皆為接種AZ疫苗。比較國內外疫苗接種後發生TTS的不良事件通報率,莊人祥說,國內總通報率為每百萬劑有4.2件,50歲以下年輕族群通報率每百萬劑7.4件,50歲以上族群為每百萬劑2.5件。莊人祥說,歐美國家TTS通報率約每百萬劑10至20件,整體通報率台灣比歐美國家低,而歐美國家同樣是50或6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接種疫苗後通報TTS的比率較高。指揮中心也說明接種疫苗後死亡的解剖統計結果,截至目前已解剖117例,其中81例與慢性病相關,其餘包含嗆噎窒息、頸椎骨折、疑似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另有5例尚待釐清。
-
2021-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不只造成味覺嗅覺異常 醫師:「五感」恐再少一項
一名 45 歲的男性出現了新冠病毒相關的症狀,症狀開始後的第十天,狀況惡化而需住院治療,由於呼吸狀況越來越差,他接受了插管並且入住加護病房。在插管的三十天內,發生了雙側肺栓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動脈高壓和貧血。經過瑞德西韋、靜脈注射類固醇和血漿置換治療,他的病況慢慢好轉,拔除呼吸管並從加護病房轉出。轉出後,他才注意到自己有左側耳鳴和聽力喪失,在得到新冠肺炎之前,他的聽力和耳朵狀況都是正常的。回顧了他的病史,除了一點氣喘之外身體很健康,在住院過程中也沒有使用耳毒性藥物。耳鏡檢查發現他的耳道是通暢的、沒有發炎、耳膜完好。聽力檢查結果是左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這是「突發性耳聾」!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有極少數的機會會發生突發性耳聾,目前在全世界還是零星案例,但是一旦發生,會造成病人生活明顯的不便,而且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為無法清楚表達,聽力喪失可能會被忽略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突發性耳聾是指,在短時間內(3天內),聽力突然變差(連續3個頻率,降低30分貝的聽力),而且是感音性的聽力障礙,經常會伴隨耳鳴或頭暈。如果是突發性聽障,千萬不能輕忽,需要儘速求診,並且盡快開始治療。大約10萬人中,有5至27人會發生。不分年齡、性別,大家都會發生,但是以40到55歲發生比率最高。通常是不明原因的,有以下幾個可能的理論:1. 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進而造成內耳或聽神經發炎。2. 血管問題(Vascular compromise):內耳對於血液供應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有人把突發性聽障稱為耳中風。3. 耳蝸內膜破裂(Intracochlear membrane rupture)4. 內耳免疫問題(Immune inner ear disease)2020年4月,Sriwijitalai 和 Wiwanitkit(泰國)發表了第一篇提到新冠病毒和聽力喪失可能有關的研究,之後全世界就有零星的個案報告。有多位伊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發生突發性耳聾合併眩暈。一名埃及患者診斷突發性耳聾而無其他症狀,新冠病毒檢驗為陽性。他接受了口服類固醇及其後的鼓室內類固醇治療,結果有所改善。患者之前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其他可歸因於突發性耳聾的原因。此患者認為口服類固醇的益處最大,而鼓室內注射類固醇沒有進一步的進步。埃及的另一篇研究測量了20名無症狀感染者和20名對照者的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高頻聽力及TEOAE振幅明顯較差,這表示新冠病毒與耳蝸損傷之間存在潛在關係。前述故事中是一名英國患者,在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後,他接受了鼓室內類固醇注射,追蹤的純音聽力圖顯示出部分改善。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和ACE-2受體相關。ACE-2受體出現在肺泡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最近的研究也在小鼠的中耳上皮細胞以及血管紋(stria vascularis)和螺旋神經節(spiral ganglion)中發現ACE-2受體。此外,新冠病毒會引起發炎反應以及增加細胞發炎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 1 and interleukin 6),這些因子直接進入耳蝸或是發炎導致的細胞壓力都可能造成感音性聽力損失。目前的疫苗不良事件報告沒有發現突發性聽力損失與疫苗接種之間存在相關。接種疫苗的人的突發性耳聾發生機率似乎更低,但因個案數過少,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為什麼會突然聽力喪失?什麼是突發性耳聾?世界各地的案例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造成突發性耳聾?新冠病毒「疫苗」會造成聽力喪失嗎? 【延伸閱讀】 泌尿道感染、發炎症狀有哪些?反覆感染怎麼辦?醫師教妳預防保養超級食物是減重仙丹?一文看清背後原理防疫期間缺運動,肩頸痠痛真要命!四大重點痠痛理療,全身好利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7-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影/退休族驚見8公分鹿角結石 1次取出解決30年宿疾
台中65歲楊姓退休機械工程師30多前腎結石因害怕開刀採藥物治療,但後續沒有追蹤結石狀況,直到今年出現腰痛、血尿的症狀,就醫透過X光及超音波檢查,發現左腎出現鹿角狀(珊瑚狀)結石竟長達8公分,比一顆雞蛋還大,無法使用輸尿管鏡或體外震波震碎,決定採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開1公分傷口將打碎的腎結石一一夾出,解除他長年的宿疾。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醫師蕭惟中說,鹿角形腎結石大多是結石長期阻塞所造成,是腎結石中較難處理的結石類型。以往必須接受多次手術,且傷口大,全部療程至少得拉長一至兩個月,或是手術必須一次穿刺兩個以上的腎造廔口,對腎功能影響較大,增加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他說明,由於腎結石的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都是因反覆出現無痛性血尿或泌尿道感染才發現,若是延誤治療,恐會導致腎臟機能嚴重受損,合併出現腎臟水腫、萎縮,演變成末期腎衰竭需要終身洗腎,或是出現嚴重敗血症危及生命。蕭惟中指出,現在新式手術多採雙鏡聯合碎石術,合併使用健保給付的腎臟鏡及自費軟式輸尿管鏡,患者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用經皮穿腎取石術,即在腰部開約1公分的小傷口,利用腎臟內視鏡進入將結石打碎夾出,手術時間約3小時,住院時間只需4天。一直害怕手術的楊先生術後滿意地表示,原本以為住院至少要10天以上,拖了30年才開刀,推翻對傳統手術的傷口大、住院時間長的既定印象。 蕭惟中說,男性結石發生率是女性的4倍,根據統計約5成的患者在5年到7年內會再度復發,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留意身體疾病警訊,每天補充足夠水分至少2000c.c.、減少憋尿,避免過度飲食、保持運動的習慣;高蛋白飲食會增加結石發病率,建議適量補充。有結石病家族史者若常有泌尿道感染或出現血尿、腰痠腰痛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